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韩寒经典语录

2023-08-10 10:19:47
TAG: 语录
共1条回复
volcanoVol

  1、你别以为门口挂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家就当你是五星级的宾馆。

  2、《圣经 * 所罗门之歌》中说:如果有人想用自己的所有家产换取别人的爱情,那必定受鄙夷。《圣经》显然过于神圣了,其实上面的情况不仅不应受鄙夷,还应受表扬,真正要鄙夷的应该是想用自己的爱情换取别人所有家产的人。

  3、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

  4、当时的人刚有穿名牌的意识,只可惜钱包苗条,只好去地摊上买,耐克10块钱一件,穿了以后顿感身价大涨,管他仿冒与否。那个耐克的勾子是否勾对了方向或者中间又伸出一个小勾子,也可以忽略不计。

  5、把这个谎说得像用圆规绘出来的。

  6、还未练成一颗比张衡地动仪更敏感的心。

  7、任何失恋的女人一样,要么一生不嫁,要么嫁得飞快。

  8、此车原先的车主与人斗殴,被人砍中脖子,当场死亡。这是一场群架,抱着人人参与全民健身的想法,使这混战的人数超过了五十。最后这一刀是谁砍的没查明白。于是全民拘留十五天。

  9、刚来这阵子我负责写校园纯情美文之类的东西,老枪在做一个余秋雨的。因此老枪痛苦得无以复加,改写琼瑶的东西时,都成这样:

  我趴在细雨蒙蒙的窗口,看见我梦中的男孩,心跳得厉害,看见他穿过雨帘,我马上跑出教室,没有带任何遮雨的工具。在我踏出教室门口的一刹那,突然,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压抑在我心头,多少年的文化在我心中吐呐,当我赶上去对那个男孩进行认为关怀的时候,发现他也在凝视着我,雨水从我们的脸上滑落,他看着我的眼睛,我醉了,看见他的脸上写满了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沧桑。

  10、盗版的东西就是好,能把不是一个唱片公司的人凑在一起。

  11、就看见一堆作家,整整一堆。

  12、海淀,这个地方是全国有名的迫害学生的源头。

  13、他第一次让我认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扞卫的权利。

  15、然后我做了一件比较愚昧的事,就是叫门卫老头开门。主要是我将这种人的职责就想象成开门关门那么简单,没有想到原来这类人还具有向校长打小报告的功能。

  其实当时我哦的正确行为应该是爬过学校门,爬过宿舍楼门,怕过寝室门,总之简洁地形容就是爬过三重门。

  16、一切都不会出意外,只是多了一点波折。而那些波折却让我们痛苦不堪。

  17、新华书店,那里常年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最近新书——红楼梦

  18、有句话说“爱情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话其实不对,爱情没这威力,爱情只是促使女人去买最好的化妆品,仅此而已。

  19、现在大多家庭的厨房像是女厕所,男人是从不入内的。

  20、说完对自己的虚构夸大才华崇拜万分。新闻界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

  21、不料这灵感仿佛是公共汽车,用不着它时只见路上一辆接一辆,等到真想乘了,守侯半天连影子都不见。

  22、情诗的最高境界就是爱意要仿佛河里游的鱼,捉摸不定,若隐若现;象征手法的运用要如同克林顿的绯闻一样层出不穷。最后给人的感觉是看了等于没看但没看却不等于看了。

  23、现在的考试好比中国的.足球,往往当事人还没发愁,旁人却替他们忧心忡忡惶蘧不已。该努力的没努力,不该努力的却拼了命的努力。

  24、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

  25、这种发行量大的报纸又没人看,还是上头强要摊牌订阅的,为官的只有在上厕所时看,然后草纸省下许多——不过正好,报纸擦股,也算门当户对。

  26、九十年代女中学生的文章仿佛是个马厮,里面尽是黑马王子和无尽的青梅竹马。

  27、前几年考重点高中成风,现在已经成疯。

  28、六岁时候,我听师父对一个在寺前跪了七天的人说,你只能叫释放了。我看就这个好听一点。

  七岁的时候,我听师父对一个在寺前跪了十天的人说,我很感动,但是法号不多了,我看剩下的最好听的也就是释奶了。

  那人说:谢师父,但是我堂堂一个男子汉,只要不叫这个法号,叫什么都可以。

  师父说:那就只有释屎了。

  那人可能跪晕了,居然公开表达了大逆不道的想法:师父,法号为何只能是两个字,三个字也可啊。

  师父说:我师父传下的就是如此,并且规定不能取三个字。

  那人说:三个字不行,可以四个字啊。

  师父说:你太多嘴了,难道你想叫释迦牟尼吗。

  29、有人提议放回寺外。大家一致反对,觉得首先这太不人道,少林寺这次寺门大闭做得已经很夸张了,救了再给人扔回去,就太夸张了,其次,朝廷最近老用典型说事,很有成效,少林寺也要一个典型,以后可以用于宣传。巡抚不是说了吗,典型不是一万个人里面一个代表,而是一万个人里面只有那么一个。

  30、于是寺里留下了这个小姑娘。一天以后,麻烦出现,小姑娘始终不肯告诉大家自己原来叫什么名字,大家觉得总不能老是叫“那个女的”,晚上,师父召集很多人,决议两件大事,第一,寺里粮食只能维持两天,如何是好;第二,大家给这小姑娘取一个名字。

  给小姑娘取名字在这兵荒马乱中应该算不得是事情,而且不应该被提出来,但是大家似乎对这件事情的兴致更高。最近每天死很多人,外界民不聊生,谁都无力做甚,还是娱乐自己比较好。

  第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讨论了大概有五分钟,讨论的结果是省点吃,这样还能用四天,等再一次只能用两天的时候再研究。而第二个问题大家足足讨论了两个时辰,并且一向团结或者说表面上一向团结的少林子弟差点当着方丈就打起来,情况很是激烈。最后,在这萧瑟的季节里,在这混乱的时代里,在这苦难的寺庙里,在这悲伤的气氛里,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

  31、大家都表示与寺共存亡。寺在我在。所以,这次大会的结果是,大家再勒紧腰带,两天的粮食分四天用,然后两天以后再讨论怎么办。

  师父说: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是,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原本缺少的东西也可以变得很多。

  我说:我们可以报信给其他寺里。

  师父说:现在外面太乱,很难传递信件。

  我说:用鸽子啊,寺里养有很多信鸽。

  师父说:早吃了。

  我大吃一惊,因为我已经打了很久这些鸽子的主意。但是我觉得出家人不能吃荤,在我思想不定的时候,居然有人已经下手了。我问师父这人是谁?

  师父说:是方丈。

  我又大吃一惊,方丈为什么不以身作则。

  师父说:前几天方丈身体虚弱,点名要鸽子汤。而且规矩其实是温饱以后的消遣,温饱都不能了,还要规矩吗。

  两天以后。方丈又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寺里的粮食只能用两天了,怎么办?开一半,消息传来,寺外面一个人都没有了。方丈大惊,亲自上墙探望,发现果然一个人都没了,连尸体都不见一具,北风吹冻土,野草依枯树。方丈不禁老泪纵横,说,阿弥陀佛,死得真干净。死者已去,生者掩埋,生者将去,死者相伴。可是,这最后一个是如何自己把自己埋了呢?

  我想,方丈一定是鸽子吃多了,补过了头,这一看就知道城里发吃的了。

相关推荐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介绍

《所罗门之歌》内容简介:《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1977年的作品。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贫乏、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融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风格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2023-08-08 16:04:341

所罗门之歌 [《所罗门之歌》中飞人意象的喻指分析]

  摘 要: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喻指修辞,本人将从盖茨的喻指理论入手,具体分析小说中对非洲传统中飞人意象的喻指,探讨作者是如何对这一传统进行继承和现代性的改写,并指出回归非洲传统对当代非裔美国人寻找精神出路的重要性。   关键词:飞人意象 喻指 所罗门之歌   按照亨利·路易斯·盖茨专门针对非裔美国文学提出的喻指理论,意象的喻指是指非裔美国作家针对需要表现的描写对象,对本族裔文学传统中的一些基本意象的修订或者改写,从而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1]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个对本民族有相当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后代奶娃寻找自我和祖先传统的故事。小说继承并改写了非洲传统文化中的飞人传说,以有关的飞行试验和梦想构成了故事的发展主线,实现了对非洲传统文化中飞人意象的喻指,不仅很好地再现了非洲神话,还委婉的指出了当代非裔美国人怎样才能从矛盾的双重意识中找到独立的自我意识以及民族的崛起之路。   一、飞人传说的由来   飞人传说是非洲传统中的独特文化,可以追溯到奴隶制度时期,黑人奴隶不堪忍受白人奴隶主的折磨,但他们又不能改变现状。在身体和心里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便幻想自己可以拥有平地起飞的能力,逃离痛苦,回到自由非洲。有关飞人传说的版本很多,其中一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位女黑奴在田间劳作时突然转起圈来,嘴里默念咒语,然后伸开双臂展翅飞回了非洲。飞人神话诉说的都是黑人相同的夙愿,他们希望能逃离白人的奴役控制,找回最初的自由和独立的自我。   飞人传说表达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深深的烙在非裔美国后代的心中,托妮·莫里森曾经说,“会飞翔的黑人,那永远是我生活中的民间传说的一部分;飞翔是我们的一种天赋,它到处存在——人们曾经谈论它,它存在于黑人的圣歌和福音音乐中。或许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逃离,死亡,诸如此类。但假定它不是这样的呢,这又会意味着什么?我力图在《所罗门之歌》中弄个明白”[2]。的确,在莫里森的精心创作中,飞翔已不仅仅是一种逃离,而是对自由和自我的憧憬。飞翔也不只是残酷现实中的一丝幻想,它是非裔美国人心中珍贵的集体回忆,那是只属于他们自己族裔的文化传统。   二、文本对飞人传说的继承和现代性改写   在《所罗门之歌》中,飞翔是贯穿始终的意象,它表达了对自由天空的向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作者在题献写到:父亲们可以翱翔,而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姓名,表达了她对飞人传说的认同和祝愿。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童谣“焦糖人飞走啦”也暗示了飞人传说的流传。奶娃在寻金过程中,获得了祖先留下的大量飞人传说:吉是所罗门的独子来卜巴耶勒,来卜巴嘡哔扶摇直上,飞抵太阳来坎喀耶勒,来坎喀嘡哔,所罗门飞走了,所罗门走了所罗门穿越天空,所罗门飞回了老家。这些歌谣和传说的再现,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神话的认同。   莫里森以飞翔神话为底本,在小说中续写了两个现实中的飞行试验,对飞翔神话进行了现代性和创造性的解读。故事开篇罗伯特·史密斯的飞行试验和故事结尾奶娃的飞行试验,一前一后,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代表了当代非裔美国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所在。罗伯特·史密斯是黑人暴力组织“七日”一名成员,他想退出却不能,因此便想到了通过模仿传说的黑人祖先飞行来逃离现实。不言而喻,这是只是一次有所寄托的自杀而已,可是众多黑人却聚集起来,为他唱民歌祈祷,期待着某种结果的出现,没有人认为他是自杀并去阻止他。他们盼望着史密斯能够成功飞翔,因为他们也相信和向往飞人神话,期待能获得某种力量自由飞翔。飞行最终失败,意味着作者并不肯定史密斯追求解脱和自由的方式。非裔美国人要从双重自我中解放出来寻求真正独立的自我,并不是一味的害怕现实,退缩回避可以达成的。   奶娃的降生寄托了作者的希望。他出生的医院就是史密斯飞行试验的地点所在,“既暗示了这个神话原型人物的救赎价值,也昭示了他将要肩负的探索当代非裔美国人崛起之路的历史重任。”[3]奶娃对飞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向往蓝天,往往在现实中感到困惑的时候就会幻想飞翔,并从中得到安慰和释放。冥冥之中,也许是黑人祖先的传统才是民族后代精神回归的家园。小说第二部分,奶娃意外获得了大量有关祖先的传说和歌谣,所以他“做了许多梦,都是关于飞行的,关于在地球上空的飞翔。” “他单独在天上飞,但有人在喝彩,在看着他喝彩。” “从飞行中获得飘飘然之感”。围绕飞行主题展现的梦境暗示了奶娃在拥有黑人飞翔能力后获得的自由感觉和满足。在空中飞行,远离了现实生活,他感到自由自在,可是在地面上,别人的一切梦魇的巨翼在他脸上扑闪,完全攫住了他。[4]最后,故事的结局奶娃放弃寻找金子,纵身一跃,扑向吉他,在现实中实现飞翔。他像传说中的祖父一样完成了平地起飞。他完成了寻找自我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在他心中复苏。奶娃的选择也象征着他摒弃了父亲麦肯·戴德的选择,放弃了物质化的美国梦,回归非洲传统。   当代非裔美国人渴望飞翔,渴望解脱,双重意识的矛盾使他们并不能完全美国化,也回不去真正的非洲化。小说里美国黑人的命名都透露着一种无奈,非医生街、麦肯·戴德、林肯天堂,这些名字看去滑稽有趣,实则体现了美国黑人活在白人文化下的空虚和无根状态。其次,任何谋杀案的发生,嫌犯都首先指向黑人也表现了美国黑人在各方面所承受的偏见和不公平。史密斯和麦肯·戴德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完全排斥美国,一种是被完全同化,两者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唯有像奶娃一样从精神上回归非洲传统才能获得安宁与解脱。   三、派拉特名字的喻指   莫里森是一个非裔美国作家,她的小说同样诞生于美国文化和非洲文化共同的交织影响下。西方文学传统的熏陶,英语表达方式几乎决定了小说的表达方式,可是丰富的非洲传统,黑人的历史却占据了她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可以说,英语和西方的表达方式是她小说的能指,而非洲黑人的内在传统和精神家园才是她小说的所指。用西方化的语言和方式实现对非洲传统意象的喻指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在奶娃的飞行梦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便是他的姑母派拉特。派拉特的名字极具意味。在文本中,派拉特的名字是他的父亲翻阅《圣经》得来的。由于他不识字,就挑了一组看着挺有劲和挺神气的字母,觉得像是一排小书中高贵、挺拔、有压倒一切气势的一株大树。这串字母便是Pilate。而这个Pilate在《圣经》里面是杀害耶稣的罗马总督的名字。可是莫里森却言此意彼,另有暗示,派拉特并不是具有毁灭意义的象征,莫里森巧妙的运用语言的技巧,映射了“pilot”一词。英语里面,Pilate 与 pilot同音双关,而pilot在英语里是领水员或飞机领航员的意思。派拉特在奶娃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正像是一名领航员,对他的探索之路起着指引的作用,是奶娃的精神导师。她在奶娃出生之前就保护了他,后来她用自己的故事使得奶娃翻然醒悟,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走出来,明白了自己未竟的责任和将行之路。奶娃是在她的指引下才寻找到民族文化之根。   作为一种修辞策略,语言游戏才是意指的主旨所在[5]。派拉特的命名则体现了莫里森创作的独特喻指技巧。派拉特的名字是《圣经》里面得来的,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传统给予非裔美国后代的名字。可是她的内心却以非裔美国传统文化为本的生活。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对主宰美国的白人文化意识的质疑和抵制。她对飞人奶娃的领航员的作用也则体现了她对非裔美国民间传统的救赎价值。她引领的不仅仅是奶娃的飞行梦,也是所有非裔美国后代的飞行梦。她的经历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黑人历史,她的名字对白人文化的挑战也昭示美国黑人族裔文化精神的抗争力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莫里森运用自己丰富的语言技巧,以及对非洲传说的现代性改写,赋予了飞人更深刻的含义。飞人不仅仅代表生活的自由,更象征着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莫里森通过对飞人意象的喻指,委婉的表现了非裔美国人对独立自我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非裔美国人在寻求和发展的道路上,发扬非洲传统文化、回归非洲传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朱小琳.回归与超越:托妮?莫里森小说的喻指性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第30页。   [2]勒·克莱尔。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少况译.外国文学.1994. 1.   [3]吴康茹·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M]首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美)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23页。   [5](美).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意指的猴子:一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M]王元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5页.   作者简介:胡英(1989.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23-08-08 16:04:471

所罗门之歌 飞翔【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隐喻】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和象征核心,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飞翔”,并赋予它逃离、精神自由、回归等多重隐喻含义,阐述了传统文化对黑人寻求自我和精神解放的重要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飞翔 隐喻   一、引 言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黑人女作家,她主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和《天堂》等多部作品,其中《所罗门之歌》于1977年被评为全美最佳小说,并获得1978年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中,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的浸染形成错位和混乱,黑人群体存在着文化危机。莫里森是非裔美国人和其文化的代言人。她认为黑人民族要生存,必须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这样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美国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拥有心灵的自由与平等,实现心灵上的“飞翔”。为了阐明自己对丧失黑人文化传统的担忧,莫里森在小说中广泛采用了古印第安的神话传说、方言俗语、讲故事、唱民歌等传统的黑人文化形式来提醒读者。《所罗门之歌》就阐述了传统文化对黑人寻求自我、确立身份和精神解放的重要性。小说的扉页题头“让父亲们得以飞升/孩子们得以知道他们的姓名”,清楚地点出了飞翔和姓名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所罗门之歌》是充满隐喻的文本,人物的命名、飞翔神话和意象具有深刻的隐喻义。主人公奶娃的成长与“飞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奶娃对真正意义上的“飞翔”的理解是其性格和精神成熟的标志。莫里森说:“我想使用黑人的民间故事,也就是带有魔力和迷信的那部分。黑人相信魔力,那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飞翔”是《所罗门之歌》中主要的暗喻……”①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类最巧妙的语言来自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非常精炼,短短一个词或短语就能表达一系列深刻的含义,也能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并引起读者对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赋予文章以深意,所以深受诗人和文学家的青睐。为了在西方文化压抑中寻求生存,美国黑人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隐喻性。隐喻象征手法是莫里森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也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罗门之歌》在叙述上具有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文中充满了黑人民间传说、习俗和隐喻。小说巧妙地运用了“飞翔”这一超现实的象征手法,让读者读后产生种种神奇的、连绵不断的联想。莫里森在谈论“飞翔”这个主题时说道:“它是关于黑人通过对飞翔的向往获取自由的梦想,是我一生中所继承的传统非洲民俗的一部分。通过飞翔获取自由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天赋之一,我不在乎它看上去有多愚蠢。它到处存在,人们经常谈论它,它存在于黑人的圣歌和福音音乐中。它也许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逃跑、死亡等等。但假设它不是这样的,它会是什么呢?我试图在《所罗门之歌》中弄个明白。”② 莫里森借用了“黑人飞翔”神话并运用了隐喻类比的写作方式,把黑人追求传统文化的愿望和历史上黑人对自由探索联系起来,本文主要探讨“飞翔”隐喻在深化作品主题中的深刻寓意。   二、《所罗门之歌》中“飞翔”的隐喻含义   《所罗门之歌》以奶娃在北方不解的“飞翔”情结开始,到在南方发现家族的“飞翔”神话,最后实现自己的“飞翔”梦想,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这部小说的“飞翔”主题。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飞翔”,并赋予它多重隐喻含义。莫里森认为“飞翔”既是胜利,又是冒险和悲剧。她在这部小说中赋予“飞翔”以新意,认为自由和爱才是“飞翔”的双翼。莫里森以“黑人飞翔”的泛神论思维方式成功地刻画了黑人的悲惨命运和精神回归的胜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逃避,逃离   作为非洲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飞翔已是黑人民族的一种信仰。飞翔其实是黑人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是蓄奴制时代南方黑奴反抗种族主义的奴役和压迫,寻求自由的理想寄托。③ 遭受身体和精神奴役的黑人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和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压迫,幻想自己能长出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非洲。飞翔的神话寄托了黑人回归故里的希望。“飞人”意味着自由人,它又表达出黑人逃离奴隶制回到非洲做“自由人”的向往。在早期的黑人奴隶叙事中,就有一群黑人集体飞回非洲的故事。④ 在美国黑人民族传统中,黑人常用“飞翔”来神话出逃或死亡。通过飞翔,黑人可以逃离不堪忍受的现实痛苦。但他们的飞翔是消极的,表现出一种缺乏文化根基的无助状态,是黑人的悲歌。   《所罗门之歌》是以“飞翔”开始的,黑人保险推销员罗伯特·史密斯插上蓝色丝绸翅膀从一家白人慈善医院的顶楼悠然“飞”向空中,医院内外有许多人屏声围观,在这庄严肃穆、充满宗教仪式色彩的氛围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黑人没有飞过终生向往的苏必利尔湖,而是“啪嗒一声完蛋了”,愚蠢至极。作为暴力组织“七日”的成员,史密斯幻想飞离现实世界,逃避种族主义跳楼而死,隐喻了借助暴力行为来维持白人和黑人数量上的一定比例不能帮助史密斯找到黑人民族通向自由和平等的出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翔”。但另一方面,史密斯的“飞翔”却使奶娃母亲获得了住院分娩的权利,奶娃有幸成为白人医院诞生的第一个黑人婴儿,他的“飞翔”也代表着争取种族平等。   奶娃的祖先所罗门因不堪忍受弗吉尼亚甘蔗种植园主的奴役和压迫,在故乡和妻子儿女之间,所罗门选择了故乡,选择飞回非洲,他的“飞翔”隐喻他成功地逃离了奴隶主的压迫。这种具有传奇色彩的“飞翔”使所罗门摆脱了奴役生活,逃离了现实的困境,却给未能逃离的人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和无望,造成了几代人心灵上的创伤:所罗门的“飞翔”抛弃了妻子莱娜和二十一个儿女,莱娜看见所罗门起飞的那一刹那便瘫倒在地,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身上,她不仅要独自抚养孩子,要在令人窒息的棉花地里劳作、挣扎,还要无条件地充当白人老板的泄欲对象。莱娜日夜哭咽、尖叫,直至完全丧失理智发了疯。   小说中的“飞翔”还隐喻爱情、亲情,人情的缺失。男性对女性的漠视,父亲对家人爱的淡漠、消逝,是一种精神上的“飞离”。奶娃的父亲林肯·戴德为了家产娶了他母亲露丝,但婚后打骂折磨他母亲,使她二十岁就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甚至厌恶自己的女儿,让她们在毫无生机的制作红绒布玫瑰花中消耗青春,一天到晚破坏她们的体面、才智和尊严;拒不相认自己的贫困的妹妹彼拉多,说她是毒蛇。奶娃也从没有爱过自己的母亲,即便在梦中梦到妈妈处于危险中,也不去伸手相救。奶娃的大姐就质问奶娃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们母女?从小到大他都在使唤、命令、批评她们。她们为他洗衣、做饭、整理房间、逗他开心,他却没有一点回报。奶娃甚至把女友比作“之所以把它喝下去只是因为渴了,对你没有什么害处的”第三杯啤酒。《所罗门之歌》讲述的就是丈夫(父亲)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抛弃行为,小说中所有的男性都漠视女性的存在,他们不给女性爱情、亲情和尊重,在肉体和精神上虐待她们,在女人们的眼里,爱情和亲情从男人身上“飞走”了。
2023-08-08 16:04:541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探析:魔幻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49年莫里森考入华盛顿霍华德大学英语系;195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西方现代派文学;195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同时受聘于得克萨斯南方大学任英文系讲师;1957年重返母校霍华德大学任教;1964年莫里森与丈夫离婚并开始了在兰登书屋编辑工作的生涯;1967年莫里森开始着手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创作;1970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华盛顿出版。自她的第一部作品问世以来,莫里森共创造了8部长篇小说。1993年她凭借这些构思独特、富有创意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作为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洲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今天的文学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可以说就是黑人文学史上的丰碑。《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该小说1977 年在纽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当时印刷出版了57万册平装本,莫里森的写作事业迅速崛起。同年该小说被评为全国最佳小说,197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文学研究院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学会奖。在该小说中,莫里森将神奇和现实、事实和梦幻、过去和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运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魔幻现实主义。迄今为止,魔幻现实主义已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属于这种流派的作品主要以小说为基础,这些作品大多是用神奇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现实。作家在作品中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反映现实的各种描写交织在一起,使拉丁美洲现实政治社会成为一个现代的神话。在这种流派的作品中,作家将离奇的幻想和现实主义的情节并置,人鬼交融,幻想与现实的混合,从而创造一个幻想和现实交融在一起的世界,“神奇”而又不失去其真正的独特风格。在本质上,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的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的是拉丁美洲充满离奇的虚幻恍惚“魔幻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与现实共存。无论运用哪一种“神奇”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反映和揭露黑暗如磐的拉丁美洲。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现实的作家,通常都把现实放在虚幻的环境当中,给现实披上魔幻的外衣。同时又运用拉美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真假难辨的魔幻与现实相交融的风格。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内容上说,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在艺术上,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神话变成了现实,有时会成为现实的幻想,有时会成为荒谬的现实;在语言上,它广泛吸收古印度神话和传说,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打破了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超自然现象的魔幻世界,并赋予小说人物以神奇、魔幻般的特点,获得一种神奇与现实相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派拉特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人物,莫里森赋予了她神奇与魔幻的特性。首先,派拉特生来没有肚脐,被其他人疏远,但派拉特不仅充满了无私的爱,还充满神奇的力量。当一个强壮的年轻人欺负她的女儿时,尽管她已60多岁,在交战中她仍然胜了。莫里森在这里暗示派拉特那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和无限的爱来自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小说中,派拉特通过唱关于售糖人飞走了的民歌再现了过去,同时也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奶娃在派拉特的歌声中,开始了弗吉尼亚的追寻之旅。在这里,莫里森赋予派拉特的歌声以神奇的力量。此外,莫里森在小说当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具有魔幻色彩的事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发生。例如,奶娃生下来就是一条腿比较短,奶娃吃奶竟然吃到8岁,因此得名奶娃,但奶娃可以仅靠意念的力量使哈格尔的刀从自己的颈部移开,而且还可以用意志的力量使哈格尔最终死亡,而使他自己幸存下来。小说中所体现的这种神秘莫测的事件,使整篇小说罩上了神秘的面纱。同时,小说处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这些奇幻的情节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仔细品味。莫里森以魔幻的手段让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很自然地发生。正如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所体现的那样,魔幻只是手段,表现现实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所罗门之歌》中,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就是黑人民间故事——黑人会飞行。莫里森不仅巧借这个故事表达了黑人对自由的渴望,而且还从现代意义上赋予这个神话新的含义。她把黑人民族探索民族出路的愿望和历史上黑人民族对自由的渴望联系起来。《所罗门之歌》的卷首引言——“父亲们可以翱翔,而孩子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是小说中第一次提到小说的主题之一——飞行。虽然飞行可以逃离压迫的环境,但是也给留下的人带来了创伤。虽然奶娃从密歇根州出发的飞行使他摆脱了“非医生街”那沉闷的环境,但他的飞行也是自私的,因为这使哈格尔极度悲伤而死去。在小说结尾处,奶娃发现自己竟然是会飞的所罗门的后代,他在曾祖父飞走的地方纵身一跳,飞向不可知的未来。奶娃的最后一跃是整篇小说的高潮,它和开头相呼应,和“飞行”神话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奶娃的成功“飞行”象征了黑人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必须立足于黑人的传统文化。莫里森在小说中广泛地应用飞翔作为写实而不是作为比喻性的事件,这就使《所罗门之歌》更加具有魔幻神话色彩。而且小说中的人物认为,人类飞行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保险公司代理人史密斯说要飞走。果然他带着那蓝色丝质的宽大翅膀出现在屋顶,并义无反顾地跃入空中,最终摔死。然而,围观的人并不是跑过去劝阻而是鼓励他要勇敢地跳下来。莫里森用这个事件表明,他们并没有把他的飞行看做是自杀性行为,相反,旁观人群的行为就好像史密斯的飞行可能会成功似的。此外,弗吉尼亚州沙利玛的居民并不认为所罗门的飞行是个神话,他们相信飞行确实发生了,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奶娃不相信人可能会飞,但在自己族群人的眼里,奶娃是不正常的,只有他开始相信人真的能飞行的时候,他才没有感到被自己的族群疏离。在这里,托妮·莫里森以娴熟的写作技巧,运用神话原型的方式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2023-08-08 16:05:001

作为第一位黑人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妮·莫里森去世,她有哪些传世的作品?

8月5日,黑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去世,享年89岁。对于这位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无论是在文学方面的艺术成就,还是依靠文学完成的政治成就,托妮·莫里森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有《所罗门之歌》、《宠儿》、《最蓝的眼睛》等,每部作品都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而且在文集《在黑暗中表演:白色性和文学想象》中托妮·莫里森关注那些在美国受到压迫的黑人群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这样写到过:“怎么不行呢?一个黑人为什么不能成为鸡蛋?只要他愿意,就能当个鸡蛋。”她的作品中没有种族歧视,而是激励那些黑人在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尊严与前进的力量。《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一本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托妮·莫里森运用一种美丽的寓言刺穿自欺的童话。主人公毕可拉从小就被人们灌输着这样的观念:自己的黑色皮肤是丑陋无比的。在主人公的心中有了这样的想法:只有皮肤是白色,眼睛是蓝色,头发是金色才会是最美丽的。所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每天都在祈祷,自己也能够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拥有像白人一样的生活。在这本小说中,托妮·莫里森想要告诉人们,想要通过改变肤色来融入白人圈子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和荒谬,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有了价值感,才会摆脱内心对于肤色不同所带来的屈辱感。托妮·莫里森的去世,的确是文坛的一大损失。但是她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思考和那深刻的文学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2023-08-08 16:05:0810

最蓝的眼睛的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著名作家。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2023-08-08 16:06:321

美国黑人文学中“身份”探寻的小说有哪些?及其意义何在?

爱丽斯沃克的《紫色》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查理德莱特的《土生子》美国黑人文学对于身份的探寻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美国20世纪,美国黑人作家所创作的的作品中。美国黑人对于自身群体的政治地位,情感方面等的诉求。它的意义在于美国黑人文化逐渐得到美国社会主体的认同并融入其中,从而丰富和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内涵。美国黑人身份的认同,提高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从而使美国黑人地位提高,
2023-08-08 16:06:452

世界上最古老的情诗:书信情歌

世界上最古老的情诗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首书信情歌,也称为《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深深爱意,表达了他追求女子的痛苦和渴望。虽然这首诗的年代已经超过了两千多年,但它的情感和主题仍然具有现代意义。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原文和英文翻译:关雎先秦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亲爱的,你是那么美,令我深深着迷。让我颤抖着站在你的面前。到这个周末的时候,我能问你借十块钱吗?这首古老的情诗用简洁而深刻的词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追求的痛苦,同时也带有一些幽默和风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让人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风情。这首诗的翻译让人们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2023-08-08 16:06:533

诺贝尔获得者人物故事

  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是,根据已有的方法,能做到哪一步我们就应当做到哪一步,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下一步的目标……最终我们将能够战胜传染病。——科赫  消防队长——科赫  罗泊特•科赫,1943年生于德国汉诺威州克劳斯塔尔小城。生活对于科赫来说并非一帆风顺。生活逼迫让他不得不只能呆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行医,研究条件及差。但是,科赫顽强的坚持着自己的科学信念——用简陋的实验室实现着自己的科学梦想。  结核病在当时是被称为“白色瘟疫”的传染病,它是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科赫发现结合杆菌以前,有人认为结核病是遗传病,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引起的痨病。  1882年3月14日,科赫在柏林的一次生理学会议上宣布他发现了结合杆菌,证实了它是引起结核病的罪魁祸首,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当晚,这个消息就被无线电报传到了世界各地,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但科赫却十分谦虚的说:“我的这个发现,并不是这么大的一种进步。”  科赫在用染色法发现结核杆菌以后,有对霍乱作了细致的研究,并找到了霍乱的细菌。他也赢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此,他便担当了“世界传染病消防队队长”的职务。他把消灭世界上一切传染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2023-08-08 16:07:001

大家可以推荐几本黑人的小说吗

当然可以推荐几本黑人小说。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且备受赞誉的黑人小说:1. 《土生子》 (美国 理查·赖特著):这是一部描述一个黑人青年经历的小说。别格·托马斯被白人家庭雇佣,但因失手杀死这家的女儿而开始逃避罪责。这部小说揭示了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黑人的野蛮并非天性或民族特性,而是由美国社会制度造成的畸形产物。2. 《无形人》(美国 拉尔夫·艾里森著):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出身贫寒的美国南方黑人青年的故事。主人公通过发愤图强,成功进入大学,但因为一次演讲触怒了校董和校长,被逐出校门,来到纽约,四处碰壁。这部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社会黑人的生存状况和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把黑人的种族压迫感升华为社会压抑感,刻画了西方文学界称之为第一个“现代人”的形象。3. 《所罗门之歌》(美国 托妮·莫里森著):这部小说以“黑人会飞”这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的主线和象征核心,讲述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主人公形象与父母新老两代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南行中发生的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等。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贫乏乃至堕落。希望这些推荐可以满足你对黑人小说的兴趣。
2023-08-08 16:07:182

忧伤的音乐的英语怎么说

Sad music直译来的,也可以,但是blue music绝对不行。正确的叫法是Blues。Blues 布鲁斯或蓝调,原义为”忧伤的音乐”。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郝俊杰安阳师范学院音乐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2023-08-08 16:07:274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托妮u2022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当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我、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在过去四十年中,莫里森已经创作出版了《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十部和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复杂,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叙事话语凝重而不失活泼。这些小说阐释了一个个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魔幻之间的黑人故事。这些故事既塑造了一个个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也勾勒了一幅幅悲凉、悲壮的美国黑人生活画卷。由于文学创作领域的杰出贡献,莫里森先后荣获了美国小说类图书奖(1978)、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88)、诺贝尔文学奖(1993)、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1996)和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00)等。   本课题借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解读莫里森的小说《爱》。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并非理论猜想、空间话语、或者抽象模式,而将抽象思考与日常生活体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结合,囊括“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及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三环节,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列氏的空间概念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拒绝区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空间在他看来,几乎都是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就等于社会空间。其二:空间主要包含相互间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存在,而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现精神和社会关联。   《爱》是莫里森于2003年10月发表的又一部力作,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是她的写作巅峰。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新作《爱》中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的兴衰演变。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小说以“爱”的异化为线索,涉及到种族、性别、家庭、遗弃、恐惧等,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其依据:一方面,《爱》的空间社会性更加突出,体现着虚拟世界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小说《爱》没有孤立刻画某一人物或事件,人物和事件总是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之中,其中种族意识形态、种族主义话语是空间分隔的密码,空间关系突出体现种族现实。小说的种族空间政治潜藏于情感表文本之下。   另一方面,美国后资本主义时期,种族对立不再那么严格,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性别对立则一如既往。《爱》反映了美国最近种族空间秩序的发展和演变,“丝镇”的空间历史演变体现文本化的美国空间历史,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以空间为媒介和工具,以空间占有以及空间秩序的修改为目标的种族出路探寻,从黑人的个体及族群空间体验中,探索莫里森的空间政治书写。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莫里森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还很少,尤其目前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空间是一个很好解读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从故事空间着手分析,小说《爱》中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比莫里森前几部小说更体现种族现实。从莫里森的写作生涯来看,《爱》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人文关怀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前几部作品所反映的结构社会空间的各种因素在《爱》中被糅合在一起,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构建社会空间的本质。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更加切实了解、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在小说《爱》中有十分重要的体现。莫里森阐明了种族、性别及阶级意识形态的空间结构动力作用,为弱势群体变革空间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从空间角度观察种族问题,能加深认识种族现实,以其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种族问题。 此外,虚构世界中的各种空间改造之成败得失引导我们持续思考莫里森为解决种族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探索。   创新点:   传统的非裔文学批评常常注重语言、叙事和声音等非裔主体构建策略,本研究认为:空间也是非裔民众构建主体的重要媒介和策略,空间与身份、空间与种族之间的关联值得重视。从空间这一本时代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来研究莫里森的著作,一方面可以为理解作品提供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从空间解读中反观人类切实的空间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互动机制中的一个侧面。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类全新的空间体验,空间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体验,而文学空间问题研究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哲学家亨利u2022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出版的《空间的生产》,开创了通往空间性三元辩证法的道路,即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即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同时被看作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同时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辩证关系,以此阐释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   爱德华u2022索亚(Edward W. Soja)在继承列斐伏尔的空间基础上提出了的“第三空间”概念。索亚强调,在第三空间里一切都汇聚在一起,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它是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本体论前提,因此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向新的可能性和去往新天地的种种旅程。   米歇尔u2022福柯(Michel Foucault)在《空间、知识、权利》中强调空间的重要性:“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也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此后福柯又提出了最有名的理论和概念是“空间、权利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异托邦”,即异质空间”。   目前,“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研究热潮。当下空间研究形式多样、角度多重、术语繁多,看似庞杂繁复,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即空间表意研究。   (2)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谢纳在《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书中以空间生产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文学在文化表征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表现、再现、想象、隐喻、象征等表征方式对空问进行意义的编码重组,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   包亚明在《空间文化与都市研究》中指出空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   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通过分析各阶层民众公共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阐述了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产空间和文化传统,又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空间书写”和“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的空间研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二)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莫里森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对莫里森的研究刚刚展开,也就是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面世5年后,有了第一篇较系统的研究论文《莫里森的小说: 对受挫情感的研究》( The Novels o f Toni Morrison :Studies in Thwarted Senstivity ),分析了《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两部作品中两位女主角“受挫的情感”。(2)升温期,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黑人美国文学、黑人女性文学专著也都着力探讨莫里森小说,1985年还出现了第一部莫里森研究专著:《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此后,莫里森的研究数量和批评视角呈逐年增长态势。(3)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莫里森研究逐渐走向繁荣。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更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认同,此后,对莫里森的研究和评论呈逐渐增多和加深的趋势。   纵观莫里森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   1977年芭芭拉u2022史密斯发表了《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分析了《秀拉》中的黑人女同性恋元素,探讨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经历和女性之间的友谊问题。   2、黑人文学传统与非洲渊源   特鲁迪尔u2022哈里斯(Trudier Harris)的《虚构与民间传说:托尼u2022莫里森的小说》(Fiction and Folklore: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1991).希金斯(Therese E. Higgins)的《笃信、宇宙论与民间传说:托尼u2022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影响》等。(Religiosity,Cosmology and Folklore:the African Influen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探讨了从非洲文化、历史、奴隶制、黑人音乐等角度影响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   3、心理分析   布兰奇(Eleanor Branch)的《穿过俄狄浦斯之谜: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追寻》(《Trough the Maze of the Oedipal : Milkman"s Search for Self in Song of Solomon》)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进行了对美国黑人和个人家庭世界的相关解读。   4、生态批评   因为莫里森小说中的自然总是与宗教、种族主义等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勒庖(Lauren Lepow)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托尼u2022莫里森柏油娃>中的二元对立与伊甸园神话》。就从自然与宗教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力量与堕落、自然与伤痛的弥合等问题。   5、比较研究   将莫里森与其他黑人作家、女性作家或其他经典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不少。如威廉姆斯(Lisa Williams)的《托尼u2022莫里森和弗吉尼亚u2022伍尔夫小说中作为局外人的艺术家》(《The Artist as Outsider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Virginia Woolf》)、麦克(Patricia Mckee)的《生产美国种族:亨利u2022詹姆斯、威廉u2022福克纳以及托尼u2022莫里森》(《Producting American Race : Henry James, William Faulkner, Toni Morrison 》)等。   6、专著、工具书等   《托尼u2022莫里森百科全书》(The Toni Morrison Encyclopedia)、《托尼u2022莫里森参考书目》(Toni Morrison: A Bibliography)及《托尼u2022莫里森世界:小说人物及地方指南》(The World of Toni Morrison:A Guide to Characters and Places in Her Novels)及《托尼u2022莫里森访谈录》(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综上,国外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显学,评论界对莫里森作品的整体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多样化的发展变化之中,其研究视角、方法和切入点都在向丰富多元化发展。   国内莫里森研究:   国内莫里森研究晚于国外,中国对莫里森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杜志卿在2005年发表了《国内托尼u2022莫里森译介述评》,详细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莫里森译介情况。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柏油孩子》、《爵士乐》、《天堂》等中译本相继出版后, 90年代初,国内莫里森研究才逐渐呈升温状态。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上,对莫里森的近作的相关成果更少。21世纪开始,莫里森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通过查阅CNKI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论文达到6000多篇,还有十几部专著。国内的主要研究状况如下:   目前国内出版了十几部对莫里森研究的专著,其中王守仁、吴新云发表了《性别u2022种族u2022文化:托妮u2022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族裔问题的背景下,研究了基于种族、性别问题下的作品与文化的关系。唐红梅发表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u2022沃克托尼u2022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作品中人物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身份构建的努力尝试。章汝雯的《托妮u2022莫里森研究》则系统的分析了《所罗门之歌》、《宠儿》、《秀拉》和《爱》几部小说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视角。   以莫里森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有20多篇,且目前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曾梅的《冲突的思考,融合的启示:托妮u2022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从种族主义为出发点,探讨了莫里森这类经典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定位。   国内与国外研究成果的接轨较晚,研究现象相对集中,发展、创新不够。   (三)对《爱》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外文网上搜索及百度上查找,很多期刊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总结如下:   《芝加哥太阳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被商业作家一再浪漫化的“爱”的主题,在托尼u2022莫里森笔下剥离了层层伪装,让人感到切肤之痛。   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肯定了托尼u2022莫里森的作家地位,称在世作家里,小说开篇写得最值得回味的,除了加西亚u2022马尔克斯,就是托尼u2022莫里森。   《观察家》( Observers)评论莫里森“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她是奥巴马、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   《新闻周刊》(News Week)评论这本小说像一颗致密的星辰,它惊心动魄,又洗练完美,堪称莫里森巅峰时期的成熟之作。   《ELLE》(美国版)称莫里森笔下斑斓世界,丰富的语言,表现人类痛苦、渴望与失落的质感十足的场景,令《爱》充满魅力。   美国总统 奥巴马称她优雅、智慧,是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引人瞩目的女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u2022布什称“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犹如一条深邃湍急的河” 。   托尼u2022莫里森本人接受访谈时称我写这本书,是想让人回忆那种“不顾一切‘全副身心,没有任何负担地去爱一个人”的感觉。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爱是一部深刻的小说。莫里森像一个生动的画家描绘人的情绪,通过一个个精美的隐喻,将舒适开放的风格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另外,亚马逊网上书评人E.Brooke Gilbert对该书的风格、主题、人物刻画、叙事方法以及文本内容也多有赞誉。   (2)国内研究现状:   ○1 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的解读:   唐红梅在《论托尼u2022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只有建构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冯丽芬在硕士论文《托尼u2022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中继续关注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和黑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李秀清在《女性主体的沦丧与回归——评莫里森的小说爱>》中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 表明威胁女性主体意识的根源是种族内部的阶级与性别压迫及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   赵莉,崔楠的《种族性别和谐——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从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等视角解读莫里森的政治思想: 以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3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   成思明的《论托妮u2022莫里森《爱》的叙事技巧》主要从小说多重叙述视角和碎片化的时空机制分析了《爱》中后民权时代的黑人的思想变化。   ○4 从性别研究解读   夏鸿猷在硕士论文《对托妮u2022莫里森《爱》的社会性别研究》中通过探讨黑人社区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阐述莫里森为重建和谐的男女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苏婷婷,杜志卿的《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托妮u2022莫里森笔下的比尔u2022科西》通过分析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5 从种族、阶级方面解读   肖腊梅《爱与政治——评莫里森的小说爱》将爱恨置于民权运动这个政治语境下,因而带有浓厚的对种族、性别问题的思考意识。   王守仁 吴新云的《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   ○6 心理分析解读   言捷智在硕士论文《论畸形的爱——托尼u2022莫里森 爱> 的心理解读_》以心理学家弗洛姆和罗杰斯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压迫下畸形之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阿卫星在《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中通过黑人女性之间失败的友谊以及畸形的婚姻,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充斥着父权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的命运。   ○7 伦理学解读   王瑜在《托妮u2022莫里森爱>中的伦理解读》中从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三个共时的维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伦理观。   ○8 其他方面研究   翟文婧在《价值的载体与欲望的对象———托尼u2022莫里森小说 爱>中的女性身体》中将注意力放在主体性建立的物质基础即人的肉体之上。在伊里加蕾理论的关注下,通过解读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揭示女性对自身身体控制的脆弱导致女性无法在沦为 “他者” 的身份中构建自身主体。   王玉括在《爱的魅力与困惑—托妮u2022莫里森的新作 爱>》中把母爱和自爱作为黑人社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杂志等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充分的论据和理论基础来论证观点。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就是要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理清文本内部的层次,发现每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发挥其对主题论证的支持作用。   3、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理论指导文本细度,文本细读阐释理论、发展理论,力图做到文本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主要难点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   (1)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空间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使得文论理解起来难度加大。   (2)空间理论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来一些术语的解释有了新的阐述,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另外,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方面,也有不易把握的因素。   2、相关资料的搜集较难   由于国外对于卡托妮u2022莫里森的《爱》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相关研究资料的数量还很有限,尤其是国外的参考文献,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办法   1、对于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理论难题解决的方法有:   (1)借鉴前人分析类似的文本时的思路,寻找灵感和线索多维度地进行分析。   (2)刻苦研读空间理论,找出该理论在文本分析研究中的侧重点。   (3)通过向导师请教,弄清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难点。   (4)向本学科中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请教。   2、对资料搜集较难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有:   (1)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寻求资料。   (2)利用我校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亲自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   (4)认真研读文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在广度有限的情况下,在深度上下功夫。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一)20XX年9月—20XX年11月:论文开题阶段。   广泛阅读相关论文,完成调研报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二)20XX年1月—20XX年3月:理论准备阶段。   研读列斐伏尔的相关理论,寻求该课题的理论支持,细化论文提纲,填充必要内容。   (三)20XX年4月—20XX年6月:资料收集阶段。   通过上因特网、本校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寻求该课题的佐证材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事实依据。   (四)20XX年7月—20XX年8月: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阶段。   将文本及相关资料与理论相结合,探讨不同的人物主体空间诉求和空间实践的过程。确定详细提纲。   (五)20XX年12月前:完成初稿阶段。将相关理论重新梳理,认真修改理论与文本结合分析的不妥之处,完善论文的合理性。   (六)20XX年1月:校订、修改论文。   (七)20XX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2023-08-08 16:07:351

最蓝的眼睛

作者: [美国] 托妮·莫瑞森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陈苏东 / 胡允桓 出版年: 2005-11-01 页数: 258 定价: 2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名著主义丛书 ISBN: 9787544227124从祈求到反抗! 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托妮·莫瑞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69)及其后的《秀拉》(1973)这两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佩克拉·勃瑞德拉渥和秀拉·匹斯这两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形象,以她们的不同命运及书中众多其他黑人的屈辱生活为人们昭示了作者本民族的过去和现状,并探讨了期 未来的前人管,更一举确立了她“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 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 。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 。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30年前,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莫瑞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之后,她继续探索黑人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的遭遇,又创作了反映黑人反抗精神的小说《秀拉》(Sula, 1973),成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Beloved, 1987),进入90年代后,她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爵士乐》(Jazz, 1992)和《乐园》(The Paradise,1998)。 莫瑞森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莫瑞森在作品中利用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来渲染气氛,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而且她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人物的对话写得生动传神 。所有这些特点,使莫瑞森成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和领袖人物,因而,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毫不奇怪的。奇怪的是1970年出版的这部不足20万字的《最蓝的眼睛》,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又大受青睐,跻身新书畅销榜的行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爱与污秽凄苦:“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天,金盏花没有发芽。”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开场,我们冷不防地开始走进并聆听一场危机,没有始末,只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当38岁的托妮.莫里森开始动笔写下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时,最先涌出的,就是这样一句话。当我们仍旧不甚了了金盏花为何没有开放,亦或这没有开放的情景是否值得这样被铭记,被当做那种需要和年份打包书写的历史大事件的时候,我们就这样被卷入一个秘密,一场禁忌,并被嘱咐“千万别声张”。 对于我们,这只是一个遥远的自然现象,几乎无关痛痒。但对于这个劝告我们“千万别声张”的小女孩来说,金盏花没有如期发芽是她们幼小的人生里称得上反常的大事,这一切是她倾诉的欲望。她们撒下金盏花的花种,虔诚地静待它们发芽,她们将某种神秘的愿望和约定给予者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却没有等到它的发芽。 没有发芽的花总归是预示着有什么东西错了,有一些事物扼杀了花种,甚至在它还没有被埋进土里之前。 当然,这个时候,她们还不知道,她们只知道,金盏花失约了,她们要坚持等待,等到它赴约的那一天,在这之前,她们不会相信,在一朵花走向盛开的路径之中,真的存在一些阻碍生命起舞的东西。她们还太年轻了。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与点认识相继到来的是打架和互相指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们的内疚,多年来我始终认为姐姐的话是对的:是我的过错,我把种子埋得太深。” 她们的等待被宣告无效,伴随着这漫长等待的,是无边的愧疚。幼小的心灵倾向于将客观自然物的反常甚至过错归咎于自己,无法拂除的自卑和愧疚代替了对现实残酷的体味。 这种刺痛感,促使他们讲出这样一个故事。 即使是她们童真的眼神,也不免看出这个故事的残忍与下流之处,千万别声张,金盏花没有发芽,因为佩科拉的父亲强奸了她,而在这个夏末,佩科拉怀了他父亲的孩子。 《最蓝的眼睛》,正是以孩子的天真的,客观而几近无情的视角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孩童的体验层面是花朵的未发芽,她们很自然的将这个悲剧与自己的过错相联系,背后的深意,却是童真的湮灭,价值的扭曲。 正如花朵草木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一 个人也需要相类似的积极向上的周遭环境,才有可能健康成长 。当草木的茂盛几乎毫无悬念地指向生命的灿烂,托妮.莫里森借着金盏花,无情地完成了这个绝妙的反向隐喻,所谓的生命与生长,被扼杀在土壤之中。问题并不在于种子埋得太深,而在于这片土壤,它太过于贫瘠了,以至于播种不下任何的希望、信念和力量。 而这片土壤,在内战近一百年后,仍旧沐浴着种族不平等的空气,这种复杂而多维的不平等,并非单单来自白人歧视和误解的目光,而更多的,是那种持续数百年地扭曲注视植根于黑人族群心底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厌恶,自我唾弃与价值观的被裹挟。 故事中的佩科拉,就是这样一个被白人的价值观席卷甚至毁灭的黑人姑娘,她的梦想,是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像金发碧眼的白人小姑娘,像电视上的明星秀兰.邓波儿,像橱窗里眼睛明亮的洋娃娃。她渴望她红糖般油顺的黑色皮肤上,有一双这样的蓝色眼睛, 而她甚至不可窥见,也万不会自省,这样的念头究竟从何而来,这种对于模式化的美的认识概念,又是如何建构 。 她的成长, 从出生伊始,就走上一条畸形的道路, 而这是她自身,即使有可能觉醒的意志力量也不可扭转的。 她的种族身份使得她在这样一个偏见深重的社会本身就处于极大的弱势地位,而她同时又性格怯弱、父母不和、寄人篱下 。她在学校是瘟疫的代名词,“喜欢佩科拉”的玩笑成为了最为刺耳的侮辱,即使是去杂货店购买糖果,都有被人遗忘和无视的风险。 她的情感被某种永恒的失落感磨钝, 她是一朵金盏花的种子,被播撒在这个笼罩着无数种偏见与憎恨的黑土地上,罪恶成为了她最后的养分。 “上帝啊,求求您”“让我消失吧”佩科拉无助的请求,一朵拒绝绽放的花 ,她早知无望,她自己也没有力量去考虑自己有可能成为的那一份美丽。她将希望寄托于一种根本不属于她的特质“如果她的眼睛,摄取那些画面、熟悉那些场景的眼睛——如果她的这双眼睛不同,也就是说漂亮的话,她自己也会完全不同。”她将这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包括她的黑色皮肤在内的外表,而这一副外表的精髓就在于那一双眼睛。 她的希望实现得太晚了,她的生父强奸了她,不止一次,在一个盛夏。故事的叙述者,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仍在和她的姐姐一道收集花籽,怀着期望,街坊邻居都在谈论佩科拉,那个勾引了自己父亲的荡妇,那个因为做了肮脏的事情值得死亡的, 只有十二岁的小姑娘 。她们从支离破碎的闲言碎语中拼凑出了那个故事,可是她们的年纪太小而不能够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只是祈祷,那个婴儿可以活下来,她们告诉自己,当花籽发芽的时候,一切都恢复正常。 佩科拉终于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在她被强奸以后,她的神志已不再正常。而她怀有希望的可能性的,还有生长的最原始的欲望的生命,就永远终结在这个夏末 。 “千万别声张,一九四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 “多几分观察少几分感情用事,我们就会发现不仅我们的种子没有发芽,别人家的种子同样也没有发芽。” “我们的天真、信念跟他的兽欲或称绝望一样没颗粒无收。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所有那些希望、恐惧、情欲、爱和悲伤都没有留存下来,除了佩科拉和那片贫瘠的土地。” 就是这样, 在有一些土地上,生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生长的可能 。生命以罪恶的方式诞生,然后无人在意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我:又是西方殖民者和资本主义作的孽。虽然痛苦能诞生一些所谓的东西,但根本上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些痛苦才对。书里十二岁黑人小姑娘承受了所有罪恶的结果,贩奴把别人从其群体中剥离出来并因为外表的不同对其进行歧视,这里这个小姑娘除了肤色不一样,她的灵魂,是和所有的美国小孩是一样的,她本不应该产生想要蓝眼睛的想法。但是从出生就开始因为肤色被歧视,再加上家庭没有温暖带来的小女孩的懦弱性格,唉,这个小女孩很难,一般不好的环境里的孩子,如果性格坚强,她还能有一丝带给自己的光明,但那样天生的孩子极少,小女孩还是像大多数会形成这种性格的孩子一样,有着孩子的软弱心理,她被她那个不配为的强奸,孩子的神志已经不正常了。根上就是西方殖民者和资本主义做下的罪恶。他们不是人。
2023-08-08 16:07:431

我无法拥有你的时候,我渴望你

为什么要用失去来衡量爱情? 在那两个词之间——爱情、失去 ,位在它们每一边的,是所有这些首先是如何发生的:另一个词:欲望。 我无法拥有你的时候,我渴望你。我是那种会为了与你相见喝杯咖啡而错过一班列车或飞机的人。我会打车穿越全城来见你十分钟。我会彻夜在外等待,假如我觉得你会在早晨打开门。如果你打电话给我说“你是不是愿意……”我的回答是“是的”,在你的句子说完之前。我编织着我们可以在一起的世界。我梦想你。对我而言,想象和欲望非常接近。 欲望常常是一种创造。我的意思是,我们两个被这种强大的感情重塑了。好吧,有时是我们两个,有时或许只是我,而这时我是你的跟踪者,你的精神病患,我是那个幻想失控的人。 渴求某个对你没有欲望的人可以帮助你理解这种极其强烈的感情的本质;它更多地与我有关,而不是与你有关。你是我欲望的客体。我是主体。我是那个我 。 当我们是彼此欲望的客体时,很容易明白在这愉悦的状态下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我们成了浪漫的象征,我们实现了所有太过浪漫的幻想。这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 。你走进一间房间……我们的眼神相遇……从这第一刻起……等等。 完全可以这样说:对于另一个人的无法抗拒的欲望包含着相当多的投射。我不相信一见钟情,理由稍后会变得清晰;但我的确相信“一见钟欲”。有时它就像性欲一样简单,或许男人在这点上更直白,但通常欲望是复杂的;是一系列的渴望和需要、希望和梦想,是整个宇宙无人居住的繁星在寻找生命。 而没有什么比欲望感觉更像生活的了。人人都知道这点;血脉喷张,没吃白粉却像瞌药般兴奋。欲望是如有魔力、恍惚似的狂喜。当人们经常说着“我愿意再次堕入爱河——那最初的一个月,半年,一年”时,他们根本不在谈论爱情——他们的意思是欲望。 但谁又能怪我们呢?渴求你令我感觉强烈,使我的身体如狐狸般敏锐。对你的欲望令我活在平常的时间之外,召唤我进入一场我想我从未有过的、与灵魂的对话,诱使我比以往表现得更好 ,像某个其他人,某个好人 。 对你的欲望充满了我的心,就这样成了一种清除空间的练习。在这个混乱而拥挤、膨胀而喧嚣的世界上,你成了我的冥想点。我想着你,很少去想其它,于是我意识到了我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有多么荒诞和徒劳。日常生活碎片般的状态最终变得连贯起来。不再飘散在时间和空间里,我被集于一处,而那个地方便是你。 简单。完美。 直到出了错。 真相是:除非将欲望转化至爱情,不然欲望会令我们失望;它会做不到它曾一度做到的事;那些欢乐,那些战栗。我们的阵阵欢愉消失了。我们不再行走于空气中。我们发现自己回到了通勤列车上,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语言泄露了这点;我们说回到地面(编者注:“回到地面”原文为 come back down to earth,意为脚踏实地)。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令人大为失望。当欲望消失,爱情亦是,恋爱关系亦是。但我仍怀疑爱会如此轻易地改变。不愿离别,爱着便能渐渐理解:所爱之人并非超人或世界小姐。 我们生活在一种升级文化之中。我觉得这侵染了恋爱关系。当新模式更光鲜、更有趣的时候,为什么要守着去年的模式呢?人,如同物,在我们的社会中被丢弃;我们不再介意工作稳定性,我们不提供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我们发表着要与时俱进的陈词,就好像我们要做一些新时代的聪明事,而这时我们真正想要的,无非是要解决掉这个女友 /男友 /丈夫 /妻子。 我不想回到五十年代,那时候夫妻们不管怎样都在一起,但谁又能说那样的恋爱关系就容易? 广告总是允诺新型号用起来更方便。当然,当你“升级”到下一段恋爱关系时,它也更容易些——在一段时间里如此。 如果你漂亮或可爱,英俊或富有,一连串的恋爱关系会只有欲望而没有承诺。当性欲渐息,当最初的幻想消逝,我们开始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这另一个人并非我们的女神或救主。我们变得吹毛求疵。我们有了怀疑。我们也开始看见自己,由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整个生命中一直避免面对自己,这突然的看见便令人不悦,于是我们怪责这另一个人,以便自己可以落荒而逃。 换一个伴侣要比面对你自己简单得多,但关于爱情的许多奇事之一便是,它的确要求我们面对自己,这时它会给予我们坚强的性格,使那艰难的任务成为可能。如果欲望是种魔药,有立竿见影之效,(参见《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那么爱情便是个奇迹,其效果只有在时间里才逐渐彰显。爱情是恒久的。而欲望在此刻。 一种升级 文化,一种此刻 文化和一种名人 文化,在这里,富有而有名望的人们无止境的伴侣交换司空见惯,并不看重恒久。我们是新唐璜,我们的诱惑需要更快速更频繁,而我们把这些心灵之罪掩藏于欲望 性感的头条标题之下。 唐璜——以拥有一千零三个女人而闻名,当然因其罪而被拖入地狱。欲望从不受宗教所爱。佛教主张清心,基督教把欲望看作通往肉体罪恶之路,看作对神的分心。伊斯兰教要求女人在公众场合遮盖自己,以免任何男人受刺激,危及他的灵魂。在犹太教的传统里,欲望毁灭了大卫王和参孙,一如当代的黛利拉( Delilah:圣经旧约中,参孙的情妇。她将参孙出卖给非利士人,在参孙睡觉时剪掉了他的头发,使参孙丧失了能量。)仍然把她们的男人们调教得服服贴贴。然而,不该遗漏《圣经》里的那首叫《所罗门之歌》的情诗;它与任何一首此后所写的情诗一样浪漫,并在爱情的宫殿里为欲望正了名 .。然而,不该遗漏《圣经》里的那首叫《所罗门之歌》的情诗;它如同 ila, 而且还相当正确。欲望美妙。魔药有时正是所需要的。你可以如你所愿,爱我,离开我,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都应该经历许多爱和别离。我不是说欲望属于年轻人——当然并非如此——但当你正在长大时,你有很好的理由经常堕入爱河,就算只是去发现那根本不是爱。 当欲望不再关乎发现,而只是一种避免爱情的廉价方式时,问题产生了。 把欲望本身视为终点是不对的。色欲本身是终点,而假如这就是你要的全部,那么没问题。欲望更微妙,因为我怀疑它的真正功能是朝向爱情的,而并非去往另一个方向的借口。 有一种基于科学的论断,把欲望理解为一种爱情的策略,一种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爱情。爱情是一种令人们聚在一起的方式,欲望是一种让人们彼此相爱的方式,该论断如是说。这种理论把我们最高的情感价值读解为物种保护。毫不奇怪,我憎恶这种解读,我更喜欢诗人的说法。当但丁在谈论爱情说它感动太阳星辰时,我相信他。他不像我们那样知道那么多关于苍穹的构造,但他知道心灵的复杂性。 我的感觉是,爱情由欲望引领,欲望深化成爱情,它不仅仅是令社会稳定、物种生存的自私基因。爱一个人是条捷径,令我们得以了解成为另一个人是何种感觉。爱情冲破了我们习惯而顽固的自私,冲破了那种狭隘的、渐渐使我们闭塞的“以我为先”,冲破了无爱生活的死巷。 有不同种类的爱,并非所有的爱都以欲望为始,但欲望在我们的感情中占据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位置。它释放出的力量无视任何一种传统,跨越性别、年龄、阶级、宗教、常识和行为习惯。 这令人振奋,亦有必要。它令人沉迷。如同所有强大的物质,欲望需要小心处理,而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几乎,但不是一定。荣格,由炼金术出发,把欲望说成是一只白鸟,当它出现时,应该一直尾随它,但不该总把它带到地面。简单来说,我们无法总是依照欲望行事,也不该如此,但压抑它亦令我们一无所获。追随白鸟是一种勇敢的方式,承认有些爆炸性的事情正在发生。或许那将炸毁我们整个世界,或许它会引爆心灵的密室。肯定的是,事情会改变。 我并不认为这只欲望的白鸟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如令人自然兴奋的白粉替代品一样诱人。作为毒品的欲望比作为信使的欲望更粗俗。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都有一个实际含义和一个诗意的含义,而有些时候只有诗歌才能回应。 对我而言,当我信任我的欲望时,无论我是否按其行事,生活总会变得困难得多,但又奇怪地被照亮了。当我不信任我的欲望时,无论出于怯懦或常识,慢慢地我会进入阴影处。我无法解释这点,但我发现这是真的。 欲望值得尊敬。它值得上那些纷扰。但它不是爱情,只有爱情才值得上一切。
2023-08-08 16:07:491

谁有关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评论性文章,中文或英文都可以。十分感谢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中国文学出版社,潘岳、雷格译 前言 雷格 1989年春天,出于对虚掷光阴的恐惧,而且为作品中叙述文字的敷张扬厉和对话描写的简约生动所吸引,潘岳和我开始尝试合作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u30fb莫里森刚刚获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宠儿》。起初对出版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凭着青春的热情一次次地进行修改、斟酌、打磨;而这种不期然的相遇竟导致我们沉迷于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数载之久,甚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深受影响,却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宠儿》正式由中国文一学出版社出版后,某电视台曾为此书做专题节目,请我们介绍故事的梗概;谈着谈着,我们也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话题的一侧偏出,纠缠于某个细节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们曾经身临其境,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作见证。1989年秋《宠儿》初稿译毕后,我们曾在讨论中认定,这是一部在艺术质量上堪与古今任何伟大小说相媲美的杰作,它的作者应当能够在十年之内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1993年10月托妮u30fb莫里森获奖消息传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马上打来电话与我分享喜悦;当然,举世称誉和惊叹的众声喧哗中,不可能有人知晓和在意两个中国年轻人的莫名激动。 我国读者对托妮u30fb莫里森应当不陌生。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已出版了中译本,《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还有不止一个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访问过我国。在1999年9月揭晓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由外研社与《中华读书报》合办的《国际文化》专刊主办)中,《宠儿》名列第30位。 托妮u30fb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娄u30fb安东妮u30fb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父母皆自信而富艺术细胞,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儿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949年,莫里森以优等生从洛雷恩高中毕业,1953年,从华盛顿市的霍华德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威廉u30fb福克纳和弗吉尼亚u30fb伍尔芙作品中的自杀主题》。莫里森一生从事的职业无非两种,不是教师就是编辑。她先是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英语,然后在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书编辑,1967年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1971年起,她相继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授课;到1984年,她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u30fb戈辛教席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u30fb莫里森结婚,育有二子。但这桩婚姻仅维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后她一直独身。1993年,托妮u30fb莫里森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写就的短篇小说得到大家的称许,该小说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写的是她相识的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给自己一双蓝眼睛的故事。离婚以后,莫里森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安顿他们睡着后开始写作,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她翻检出那个短篇,借助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把它敷演扩充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名为《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在小说中,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佩可拉对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可到头来这奢望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得以实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一个名叫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钟爱的仅仅是她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这部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于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日后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种族代言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尽管美国黑人文学随着黑奴们被迫来到“新大陆”便已肇始,但它真正获得自己的声音还是在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在四五十年代进入成熟期的黑人文学以三部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里程碑:理查德u30fb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1940),拉尔夫u30fb埃里森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看不见的人》(1952),以及詹姆斯u30fb鲍德温探讨黑白关系的《向苍天呼吁》(1953)。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这些前辈作家的写作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她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们只是把我们黑人的事讲给你们听,讲给大家,讲给白人,讲给男人听。”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她坚持自称“黑人女作家”,因为“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非黑人、非女性者所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 处女作发表后,莫里森进入稳定的写作状态,每问世一部作品便将思想和艺术的探索推进一步。她迄今问世的长篇小说除《最蓝的眼睛》外共有六部:《秀拉》(Sula,1973),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充满叛逆精神的黑人女性秀拉的悲剧形象,提出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下黑人妇女的出路问题。《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奖),写一个内心矛盾、困惑的富裕黑人青年“奶人”无意中踏上寻根之路,结果在先辈们留下的传说、神话和歌谣中,种族意识被唤醒。《柏油娃娃》(Tar Baby,1981),写白人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长大的黑人女模特佳丁与黑人逃犯“儿子”的恋情,在表现二人性格冲突的同时,深切关注黑人传统价值观在当代黑人生活中的位置。《宠儿》(Beloved,1987,获普利策小说奖),通过一桩杀婴案及其余波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是她的代表作品。《爵士乐》(Jazz,1992),写一对老夫妇以及一个姑娘间奇特的三角关系:53岁的乔爱上了年轻的朵尔卡丝,当后者移情别恋时他向她开了枪;乔的妻子怀奥莱特跑到姑娘的葬礼上,要用刀子去划死者的脸,后来又多方走访,尽力去理解她的内心世界;最后夫妻二人在对共同生活的回顾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解。莫里森以这个故事为切入口,展现了20年代大批黑人为逃避种族迫害和寻找更好的生活从南方乡村进入北方大都市的历史画卷,以爵士乐总领全书,透视一种发生在奴役与解放、灵魂与肉体、城市与乡村、男性与女性间的巨大冲突。《天堂》(Paradise,1998),讲述的是19世纪70年代,一群不为社会所容的自由黑奴李妇将雏结伴西进,在一个名叫鲁比的小城定居下来,创建了一个天堂般的纯粹由黑人构成的社区。到了一百年以后的1976年,外部世界对这个“天堂”的侵蚀和熏染已经使居民们难以忍受,他们把社区的纯洁性受到的威胁归罪于在城外一所修道院避难的一群无家可归的女人,于是,一伙男人袭击了这些“有伤风化”的女人。然而,对底层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仍然是这本书的主题,因为大量的篇幅又被用来描述那不断介入她们当下生活的过去。被袭击的女人中间还有一个白人,但莫里森并没有点明哪一个是,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区分。《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构成了一个意在总结和梳理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的三部曲,每部作品中都涉及最终诉诸暴力的爱。莫里森还在三部曲中逐步发展了她的抒情史诗艺术,例如,在经纬《爵士乐》的时候借用了黑人音乐布鲁斯(blues)的表现手法,将多种音调相交织、混杂,使得整个文本宛如一部波澜起伏、连绵不绝的爵士乐总谱,从而准确而充分地传达人物内心的饥渴、痛苦和扭曲,并且引入评论家们所谓的“双声叙述”方式以增强层次感。在《天堂》中,莫里森将叙事文体中虚构、梦想和语言的抒情性发挥到近乎无节制的地步,据说这部新作是在一种半谵妄的状态下写成的。除长篇小说外,莫里森还著有剧本《做梦的埃梅特》(Dreaming Emmett,1986)、又论集《在黑暗中弹奏》(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1993)、童话诗《大盒子》(The Big Box,1999)等。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该书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u30fb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已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抄起一把斧子,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但只是杀死了一个女儿。莫里森在为兰登书屋编辑反映黑人长达三百年争取平等自由的斗争史的文献汇编《黑人之书》(1974)时接触到了这个故事,当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极想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探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深受罪恶的奴隶制精神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足以证明此书在莫里森心目中的分量的是,经历了十年的酝酿和三年的写作,《宠儿》才终于问世,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塞丝,而那昭示绝望、疯狂、极端的爱的凶器也变成了一把更危险的手锯。小说发表后在美国文学界、文化界引起强烈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刊文给予最高规格的赞语,认为它是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但是该书嗣后落选全国图书奖,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书中对种族主义的无情伐挞引得评委会中某些大人老爷心生不快,17名黑人作家、艺术家因此联名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度的普利策奖被授予《宠儿》。进入 90年代以后,《宠儿》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西方许多大学文学系的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课程均将其选入必读书目;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叙述学等学派纷纷从中找到证明自己理论的材料。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u30fb温芙蕾饰演塞丝。 莫里森为《宠儿》一书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现在时是1873年,蓄奴制已废除10年。1855年,美丽而高傲的女黑奴塞丝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此,投奔婆母贝比u30fb萨格斯(她的二子一女已先期送来,路上又产下一女);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塞丝锯断了年仅一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小说起首即开宗明义写道,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但到了1873年,“塞丝和女儿丹芙成了它仅存的受害者”(《宠儿》,Plume版3页,中文版3页,下同)。“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导致她的两个儿子离家出走,加速婆婆贝比u30fb萨格斯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养成了孤僻、幽闭的性格。这一天,前“甜蜜之家”农庄最后一个男性黑奴保罗u30fbD的来访,打破了塞丝与世隔绝的生活表面上的平静:他在房子里乱砸一气,赶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它的位置,与塞丝同居并向她许诺“一种生活”;随后“宠儿”以20岁少女的肉身还魂,进入这个家庭讨还爱债;为占有塞丝全部的爱,宠儿甚至不惜诱奸保罗u30fbD,以将他赶出家门。然而一个鬼魂对爱的追索是水难餍足的,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是成长起来的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表面上看,《宠儿》占有了一个成功故事的大部分要素:苦难,爱,神秘,性,暴力;但它在莫里森笔下却呈现出另一派气象,繁复缤纷有如镶嵌艺术,缠绵热烈有如爵士音乐,玄深晦涩有如现代诗;它所具有的力量更是一部讨巧的畅销书所水难企及的。在我看来,确保了这部作品的伟大性的,与其说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毋宁说是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莫里森的思想所触及的黑人历史,往往由这样的司空见惯的场景构成:某一天,吃过晚饭,由于无事可做,一个白人农家少妇会把娃娃驮在肩上,无动于衷地出门去看私刑处死黑人;施刑的男人们对这个被虐杀的黑人绝说不上有什么深化大恨,他们这样做也许仅仅是因为一时兴起,戏谑和展示权力的动机兼而有之。在莫里森看来,此类兽行的随意性所蕴涵的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蔑视比奴隶制本身的残酷更令人心惊胆寒。所以,她的笔触超越了愤怒,也不再“控诉”,而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痛切陈述一个黑奴(或解放了的黑奴)在世界上的根本处境:“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因为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什么念头,而夺走你的整个自我。不止是奴役、杀戮或者残害你,还要玷污你。玷污得如此彻底,让你都不可能再喜欢你自己。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忘了自己是谁,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来。”(251,299)“白人认为,不管有没有教养,每一张黑皮肤下都是热带丛林。不能行船的急流,荡来荡去的尖叫的排狒,沉睡的蛇,觊觎着他们甜蜜的白人血液的红牙床。……黑人越是花力气说服他们,自己有多么温柔,多么聪明、仁爱,多么有人性,越是耗尽自已向白人证明黑人的某种不容置疑的信念,他们体内的丛林就越是深密、纷乱。……它是白人在他们体内栽下的丛林。……它生长着。它蔓延着。……直到它最终侵犯了栽下它的白人。……让他们变得残忍、愚蠢,让他们甚至比他们愿意变成的样子更坏,让他们对自己创造的丛林惊恐万状。尖叫的狒排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白皮肤下;红牙床是他们自己的。”(198,237)在小说中,“学校老师”就是这种典型的白人,他处处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科学客观的姿态,但他和他的两个侄子的所作所为却是十足的兽行:他为了搞所谓研究,成天拿着尺子在黑奴们身上量来量去,像对待牲口一样;两个侄子更无聊到强行把塞丝按倒,吸走她哺养婴儿的奶水,对一个女人最神圣的母性进行疯狂践踏。塞丝曾经将白人分成邪恶的“学校老师”、侄子等和善良的爱弥、加纳、鲍德温、警官等,但最终还是认识到这种划分本身的无意义,因为白人的行善或行恶完全是单向的。偶然的,甚至情绪化的,黑人对自己的生死宠辱却惟有听天由命,毫无选择的余地。进入现代文明的人类历史,把科学和民主的光环给了新兴的美利坚,却将其最黑暗、最卑劣的部分加诸非洲裔美国人之身,“六千万甚至更多”(《宠儿》扉页题词)的黑奴亡魂就是铁证;奴隶制及其余韵对黑人心理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苦难本身,即便是20世纪末的现在,它的巨大阴影仍无法从广大黑人民众的心头祛除,黑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都能从屈辱历史中找到源头。将人们甚至不愿回顾的历史以及黑人心灵在其中的境遇――首先就是无尽的煎熬和永恒的孤独――展现出来,是莫里森的当然职责,所以,她鄙弃当下黑人文学、艺术中那种得到白人鼓励的“自我鞭笞”,宣称她的作品是写出来“给黑人自己看的”。《宠儿》有着比常人缓慢的脉搏,因为它的角色们的心灵更为沉重;但这脉搏却是历尽磨难的人们从民族悲剧的灰烬中崛起,试图寻找永存希望的意义和理由的证据。在黑人精神自救这一关键问题上,她借书中角色之口给出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塞丝的婆母贝比u30fb萨格斯踏上自由土地的那一刻突然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强烈感受到“自由在世界上无可比拟”(141,168),便做了一名“不入会的牧师”,将她对自由的热爱奉献给黑人群众。她在“林间空地”布道时号召他们热爱自己的肉体――眼睛,皮肤,手,脸,嘴,脚,后背,肩膀,臂膊,脖子,内脏――因为“在那边,他们(白人)不爱你的肉体。他们蔑视它”。她进一步要求大家爱自已的心:“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在激动人心的演说过后,“她不再多说一句,站起身,用扭动的臀部舞出她的。C44L的其他部位”。(88,105)热爱,这朴素的思想(还有它的表达方式)尽管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但却是切实的和强有力的。《宠儿》出版后有评论认为,“莫里森业已成为黑人灵魂的Du30fbHu30fb劳伦斯。”在我看来,这样的恭维倒很有些低看了莫里森。 莫里森激烈的种族立场一直为某些人所诟病,被认为削弱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是极为有害的,对种族矛盾的本质的深刻洞见乃是莫里森文学殿堂最坚固的基石,因为惟有解开这个死结才能使黑人族群获得起码的自我身份认定,从而进一步探询与展现人性之奥秘;回避和抹杀它侈谈人性则无异隔靴搔痒。作为小说核心情节的杀婴事件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思想的载体逐渐在读者们的视野中清晰起来的。事件的起因是塞丝从“甜蜜之家”庄园的逃亡,而逃亡本身又是对《圣经》中失乐园神话的成仿与改写。“甜蜜之家”的名称很明显地喻指伊甸园。庄园主加纳夫妇实行着“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待黑奴们很和善,从不打骂他们,教他们写写算算,让他们拿枪,还允许黑尔在周末外出打工挣钱赎买母亲的自由。一直到加纳先生死去、“学校老师”接管庄园,庄园里的黑奴们都好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一样,懵懂无知地生活在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梦境里。与夏娃的偷食禁果相对应,塞丝人性的最初觉醒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偷听:她无意间撞见“学校老师”给两个侄子上课,他正指导他们对黑奴进行研究,要求他们在纸上把塞丝的“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动物属性放在右边”(193,231)。她深受震动,并暗暗发誓,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的属性再被放到动物一边。因此,当塞丝的丈夫黑尔和西克索策划的集体逃亡失败后,她毅然决定只身出逃并一举获得成功,而她当时怀着六个月的身孕,还刚刚遭到两个侄子毒打,后背被划开,伤势严重。亚当夏娃吃了识善恶的果子被耶和华逐出乐园,还属于被动行为;而塞丝的逃亡则是不折不扣的主动出击,它以对所谓乐园的否定和拒斥宣示了人的自觉。到杀女事件发生,塞丝暴烈的母爱将这种行为中的否定倾向发挥到极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一个奴隶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已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贵、丰盈和美丽全系于那挑战历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1995年我们曾在美国的广播中听到一个直播节目,内容是关于《宠儿》的讨论;有许多白人听众打电话质问,莫里森为什么不对“杀人犯塞丝”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说实话,我们相当震惊于这些人的傲慢、愚蠢,不过也进一步理解了莫里森所坚持的写作立场。当保罗u30fbD得知塞丝杀女真相后指责她,说“你的爱太浓了”时,她的答复是:“要么是爱,要么不是。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164,196)在此,一个长期“失语”的民族从一个似乎失去理智的弱女子身上获得了自己的声音和性格,对失乐园神话的仿写也就此转为民族精神和文化从阵痛中新生的神话的构建。莫里森选择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做自己的民族英雄史诗的主角,承担为民族寻找自我、塑造形象的重任,既不违背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真实性,也体现了她一贯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对于贝比u30fb萨格斯的布道(发散型的爱),塞丝选择的爱更具内敛特征:在最低限度上以最大强度捍卫人的尊严。二者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贝比心力交瘁,只能躺在床上琢磨颜色等死;塞丝则在与返回阳间索债的宠儿的爱恨纠葛中精神失常。莫里森为这两次失败安排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黑人同胞的离弃。儿媳逃亡成功后,在辛辛那提黑人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贝比u30fb萨格斯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招待朋友们,但大家酒足饭饱后却对她心生嫉妒,认为她把所有的福分和荣誉都占全了,“浓重的非难气味在空中凝滞”(137,164);因此,第二天“学校老师”带人来猎奴时,没有人前来通风报信,这间接导致了杀婴惨剧的发生;塞丝出狱后,又因为骄傲遭到他们十几年的疏远和孤立。莫里森在此刻摆脱了种族题材的限制,从哲学的高度关注人类在一个充斥二元对立冲突(比如善与恶、爱与恨、骄傲与妒忌)的世界中的两难处境以及他们对抗孤独、追寻意义的不懈努力,请黑人民众和所有的人来思索和回答,到底什么将获胜。――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在全书的结尾部分又意味深长地让这种非理性进行了一次充分的表演:谵妄状态中的塞丝看见来接丹芙上班的雇主鲍德温先生的扎帽,误以为白人又来劫夺“她最宝贵的部分"了,便在内心高喊,“不。不不。不不不”(262,312),冲出门去杀他。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莫里森在《宠儿》的叙事过程中所作的各种艺术处理――象征、隐喻、夸张、通感、意识流、时空变换、超自然现象描写、多角度叙述等等,一方面服务于小说的主题(明晰坚定的部分所构成的坚硬内核),一方面也与她思想大中量含义丰富隐晦、需要辨明的成分相匹配,或者说顺应着灵魂的需求和血液的节奏。譬如,小说被写成了一个鬼故事。凶宅闹鬼是18世纪末盛行的哥特式小说的惯用伎俩,但在莫里森笔端,它完全丧失了制造悬念和渲染恐怖气氛的作用,而与全书激越明亮的音色保持一致。宠儿的鬼魂多年来一直在124号徘徊不去,并且随时间推移渐渐长大,直至以妙龄少女的真身登场为止,它的基调是怨毒、悲伤、孤独、冤屈和愤怒。以肉身还魂的宠儿被设计成既有人的基本特征,又带有鬼的恍惚虚浮,较之一个危险的信号更像是联结阴阳两界的一条纽带。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相信鬼魂存在时,莫里森答道:“是的。你相信细菌吗?……(要是没有鬼魂)我将不得不依靠所谓科学数据来解释毫无科学根据的事物。”显然,宠儿的形象带有非洲传统宗教思想和生死观念的印记;我们也可以将其视做莫里森所倡导的黑人民族传统对现代文明既定秩序的有力反拨。 作为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宠儿》着重表现了过去时间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已获自由之身的黑人心理的严重干扰。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女主人公塞丝与保罗u30fbD即将重逢、情节正式展开前一刻塞丝的思维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病症状,塞丝虽然“不能原谅自己的记忆”(6,7),却无法控制它不滑向过去的深渊。事实上,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生活在一种极其危险的状况下,面临着这样一种随时都会失足跌入的心理深渊(在后来的《爵士乐》中,又被形象地描述为crack〈裂缝〉)。比如,贝比u30fb萨格斯有过六个丈夫、八个儿女,却全部不知所终;保罗u30fbD自认的男子气概在一只公鸡面前分崩离析;乐观刚强的老黑人斯坦普u30fb沛德年轻时妻子被小主人长期霸占却无能为力;泼辣能干的艾拉的青春期被一对白人父子分享,她称他们为“迄今最下贱的人”。莫里森把塞丝每天的生活描述成“击退过去的严肃工作”(73,86),当保罗u30fbD介入其中时,对“甜蜜之家”的共同记忆使得这工作变得难上加难;宠儿的归来更是彻底摧毁了它。奇妙的是,所有这一切都被莫里森用一个表面上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庞大结构严谨地组织起来,并动用现代小说几乎所有的文学手段将每一个碎片安放妥贴,焊接牢固,前节所罗列的一些手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作品就好像一次现代小说技巧大展或一本小说写作教科书,读者被其魔力吸引着,从任何一处(小说的每一页)都可以进入它所虚构的现实,但总会发现,在迷官的中。心坐着莫里森,像她一再说起的老妇人那样手中握着这个虚构世界的全部秘密。关于本书的结构,有论者认为,“仿佛将一幅画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打碎,再把碎片按照令人眩目的现代形式重新拼接。”还有论者把莫里森的匠心独运描绘成“又一次晃了晃她那璀璨夺目的万花筒”。我们还可以将小说的结构看做一条有着许多暗流和旋涡的缓慢前行的河流,流程起讫为1973年春和1874年夏(叙述现在时),暗流和旋涡就是对过去时间的追忆、反省和重构;在人物不断的遐思、走神和泪号之中,过去和现在交错共生,情节随着涟漪扩大而趋于清晰完整,难以规避的真实浮出。小说开始就交代了小女婴被割断喉咙而死的事实,其后又多次对杀婴真相进行暗示,但到完整再现杀婴现场时行文已经过半了,而杀婴动机还要在以后的篇幅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论才会水落石出。塞丝在逃亡途中生下女儿丹芙,主要得益于一个善良的穷苦白人女孩爱弥的无私帮助,这个歌颂超越种族界限的普遍人性的动人故事是相对独立于全书的,但莫里森仍让它分三次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层次分明:第一次由丹芙的思绪引出,第二次是丹芙讲给宠儿听的,第三次才由塞丝亲自补充周详。另外,各种音质的多声部的合唱与交响(小说第二部分以“你是我的”为主旋律的塞丝、宠儿、丹芙三人思绪错综交缠的一章,最具典型性),也使《宠儿》具备了一部伟大的复调小说作品的基本特征。
2023-08-08 16:07:573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西方当代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首先出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作家萨特和阿尔贝·加缪一起“将小说引向了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方向”,特别是遭受了战争蹂躏的德国和意大利的作家对战时的政治扭曲做了实事求是的描述,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新的现实主义”风格。战后的美国小说要比欧洲小说“异化”得多,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威拉德·莫特利的《随便敲哪扇门》,诺曼·梅勒的《*者和死者》、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作品,以及一些*小说、黑人小说中都展现了美国生活中隐藏着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到70、80年代,美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政治热情降低,开始反思,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又有受实验文学写作风格影响的痕迹,新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首先,美国当代作品的写作重心有转移,即创作主题有了变化。从70年代中期,不少作家开始写家庭“回归”主题,即写大团圆主题跟早些时候“垮掉的一代”作家写流浪题材、写离家出走主题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黑人小说家艾丽斯·沃克(1944—)的力作《紫色》(1982)是黑人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荣膺1983年普利策小说奖,此书写“大团圆”主题,女主人公西莉亚是一位出身贫苦的黑人姑娘,在豆蔻年华之际先遭继父*污,后又受丈夫百般虐待,最后意识到自由的珍贵,毅然冲出了家庭牢笼。作者颇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让大男子主义极为严重的丈夫“屈尊”来到她的缝衣铺承认错误,得到谅解和宽恕,从此言归于好。女小说家艾莉森·卢里(1926—)早期的小说《泰特家的风波》(1974)就是写一个美国教授家庭危机(由破裂到重修旧好)的“人间喜剧”故事。她的代表作《异国恋情》(1984)荣获1985年普利策小说奖,写的也是“浪子回头”主题,主人公弗雷德·特纳是美国科林斯大学英文教授,在休学年假到英国伦敦做学术研究期间,跟贵族出身的英国演员露丝·玛丽邂逅,堕入情网,但工作的召唤,特别是妻子的殷切盼望,使他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折磨之后回到了在美国的妻子身边,“破镜重圆”。当代美国小说写大团圆结局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不仅仅反映了作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普通人的良好愿望,希望结束“流浪”生活,回到家庭中过安定恬适的日子,这正是70、80年代人们社会心态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反映,构成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   一些美国作家热衷于因袭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写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现实主义作家所探讨的主题。例如,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说中常写的“国际”主题,特别是欧美文化冲突问题。卢里的《异国恋情》是这类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生动地多方面地展示了欧美文化冲突,美国人的“天真质朴”跟欧洲上层社会的世故诡谲的对峙。小说中的主人公弗雷德跟露丝·玛丽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地反映了欧美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弗雷德“亲眼目睹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一些玩乐情景之后,竟惶惑地感到,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已经进入了亨利·詹姆斯哪部小说里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詹姆斯小说中的不少美国人物常常落入欧洲人设下的陷阱之中不能脱身。卢里笔下的弗雷德堕入了“爱情”的泥潭,狡诈的玛丽为了“惩罚”他对爱情的“背叛”,把自己装扮成女仆,拒绝见他,把他折磨得神魂颠倒,精神失常。弗雷德在这场感情的较量中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也就是说,在这场欧美文化冲突中,英国文化占了上风,美国文化处于劣势。卢里的这部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风格,显然是沿袭了詹姆斯现实主义小说风格传统。   在70-80年代里,不少美国作家运用的写作技巧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调,跟前一时期的光怪陆离的实验写作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4)中提到的,“实际上,自从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极简单抽象化的、自我反省的新现实主义再次崛起,它表现在沃特·阿比什、雷蒙德·卡弗、乔伊斯·卡洛尔·奥茨、托尼·莫里森、罗伯特·斯通、理查德·福特等作家和各种各样的作品中。”赫尔曼·沃克(1915—)、欧文·肖(1913—1984)、艾伯特·马尔兹(1908—1985)等人因以现实主义笔触写战争题材闻名,特别是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部曲的战争史诗。约翰·厄普代克(1932—)、诺曼·梅勒(1923—)、约翰·契弗(1912—1982)、奥茨(1938—)等人是一批城市现实主义小说家,以写城市题材和主题闻名遐迩。厄普代克常被视为是所有卓越的新小说家中最富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兔子系列小说两次获普利策奖,通过细致而逼真地描写哈利一个普通家庭的兴衰,抨击了当代美国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社会“沉浮”和人世沧桑的见证。奥茨的佳作《他们》通过写温德尔一家人坎坷的人生历程,深刻地描绘了美国下层人的凄惨生活情景。欧文·肖的《富人,穷人》和《乞丐,窃贼》等作品真实地展示了美国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契弗的文笔奇崛,刻画细腻,通过他的短篇小说可以窥视到美国社会这个万花筒中芸芸众生的人情世态。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卢里的《异国恋情》等都有浓酽的传统色彩,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当代美国文学回头写实的佐证。   回头写实现象已经越出了小说领域,影响到了戏剧创作。不少以写实验戏剧闻名的剧作家开始重视现实主义戏剧写作技巧和写严肃主题,即转向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模式。萨姆·谢泼德(1945—)先发表了《操纵响尾蛇》、《罪恶的牙齿》等多部实验剧作,但他从70年代中期起决心摈弃实验戏剧,接连写了《挨饿阶级的诅咒》、《被埋葬的孩子》和《真正的西部地区》三部现实主义剧作,写严肃现实社会问题。有“百老汇喜剧”称号的尼尔·西蒙(1927—)因剧作商业化色彩浓郁而受到戏剧文学界的冷落,但他的《迷失在扬克斯》一剧却写了严肃社会主题,写一家劫后余生的*人在纽约市挣扎求生的人生轨迹,舞台艺术风格完全是现实主义的,问鼎1991年普利策等十余项戏剧大奖,奠定了西蒙在美国戏剧文学界的地位。该剧的巨大成功也是公众对回头写实作品的肯定和赏识。   作家回头写实并非是单纯地重复现实主义传统,他们从当时流行的实验创作手法中撷取了营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正如一位评论家说过的,“在已脱颖而出的许多优秀作家中,现实主义又重新备受青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重要的后起之秀的笔下,传统现实主义和荒诞逐渐结合起来。……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荒诞的存在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极为相似。描绘这个世界所有的‘现实主义",其界说颇有弹性,足以包容不同作家对‘现实主义目标"的种种主张。”这就是说,他们的创作已经超出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窠臼,故被称为新现实主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小说家托尼·莫里森(1931—)的《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写美国黑人命途多舛的人生历程,但她又经常运用民间传说和神话、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现代神话”。城市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代克又受存在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和宗教思想影响,把性爱和死亡当作重要主题来写,常用意识流、精神分析等手法。奥茨的作品真实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现代美国人在新形势下的内心世界,正如她自己说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人类激情的奥秘。”她在自己的代表作《他们》一书中运用了剪辑式结构和意识流手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细致描写真实地揭示了美国普通人心灵的空虚和对生活的幻灭感。有的评论家称她的这种创作方法有心理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文坛上的新现实主义倾向是对50、60年代盛行的异彩纷呈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叛”,是“人道主义、道德主义以及伴随它们而来的现实主义似乎在各处都朝小说精神回归”的现象,现实主义又重新受到青睐,它的创作主题被拓宽了,创作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了,跟原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迥异了,被称作新现实主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新现实主义是近年来才真正崛起的一种新文学现象,对它的哲学思想基础、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一时还难以做出比较准确的阐释,有待人们逐步地进行深入探讨。
2023-08-08 16:08:041

历史上黑人取得的成就,证明黑人是美丽的

你说的成就指的是文化艺术领域的还是体育科研领域的?你所说的美丽指的应该是人格之类的吧。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到颇具规模的新奥尔良爵士乐;从20年代著名的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从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从70、80年代“摇滚”和爵士乐的融合,“合成”的出现到90年代“新经典主义”的诞生;直至今天,每一种爵士风格都活跃在舞台上。具有 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HIP-HOP音乐要从RAP讲起,RAP即我们俗称的“说唱乐”,说唱乐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美籍非裔人世界里最风行和最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形式之一,更是摇滚乐中最富争议的音乐形式之一。它的争议在于说唱音乐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在白人、黑人及Rock(摇滚乐)、Soul(灵魂乐)听众之间总是存在激烈的争论。一些摇滚乐早期的音乐和文化界限在说唱乐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打破。 近年来黑人在电影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丹泽尔·华盛顿,哈利贝瑞,摩根弗里曼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演员活跃在大荧幕钱。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家里四个孩子里排行第二。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还就读过康奈尔大学。曾担任高级编辑,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70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过3O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著名的有:《最蓝的眼睛》(1970年)、《秀拉》(1973年)、《所罗门之歌》(1977年,获美国图书评论奖)、《柏油孩子》(1981年)、《宝贝儿》(1988年,获普利策奖)、《爵士乐》(1992年)等。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23-08-08 16:08:243

鲁迅得过诺贝尔奖吗

没有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提名的中国作家。1927年,诺贝尔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 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拒绝了。鲁迅认为诺贝尔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之间的差距。他认为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他对诺贝尔保持一种平常心态。诺贝尔奖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巴金和老舍也没有得过诺贝尔奖~~据我所知~ 国内没有人得到诺贝尔奖`` 华人和华裔倒是有一些~~ 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这些获奖者的讯息~~
2023-08-08 16:08:3314

好的句子很酷的那种,最好是80后青春文学的,比如韩寒,郭敬明,别的人也行,只要句子好

小四:1.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地记住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所以我总是意尤未尽的想起你.在每个星光坠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2.你讲一个笑话,我要笑上好几天.但是看见你哭了一次,我就一直难过好几年. 3.我每天都在数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寂. 4.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那么我愿意一直等下去,无论是一年,或者是一生.5.对于列车中的那些人来说,我们这些躺在铁轨边的站台上的孩子只是一窗一窗呼啸而过的风景中很普通的一幅画面,可是他们却不知道,那些躺着仰望天空的孩子,偷偷地哭过多少回.6.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7.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8.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9.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10.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11.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12.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13.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14.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15.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16.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17.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18.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19.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20.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21.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22.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 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 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 流淌干净。23.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24.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25.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错开了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26.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不管我随着风飞翔到云间我都希望你能看见,就算我偶尔会贪玩了迷了路也知道你在等我 27.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28.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29.如果不爱我,请别再离开的时候说对不起.30.没有一个人值得你去为他掉眼泪,因为真正爱你的人,他是不会要你掉眼泪的.韩寒:1、你别以为门口挂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人家就当你是五星级的宾馆。2、《圣经 * 所罗门之歌》中说:如果有人想用自己的所有家产换取别人的爱情,那必定受鄙夷。《圣经》显然过于神圣了,其实上面的情况不仅不应受鄙夷,还应受表扬,真正要鄙夷的应该是想用自己的爱情换取别人所有家产的人。 3、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称不上医学家,但一进医院就意味着你是书法家。4、当时的人刚有穿名牌的意识,只可惜钱包苗条,只好去地摊上买,耐克10块钱一件,穿了以后顿感身价大涨,管他仿冒与否。那个耐克的勾子是否勾对了方向或者中间又伸出一个小勾子,也可以忽略不计。5、把这个谎说得像用圆规绘出来的。6、还未练成一颗比张衡地动仪更敏感的心。7、任何失恋的女人一样,要么一生不嫁,要么嫁得飞快。8、盗版的东西就是好,能把不是一个唱片公司的人凑在一起。9、就看见一堆作家,整整一堆。10、海淀,这个地方是全国有名的迫害学生的源头。11、一切都不会出意外,只是多了一点波折。而那些波折却让我们痛苦不堪。12、新华书店,那里常年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最近新书——红楼梦13、有句话说“爱情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话其实不对,爱情没这威力,爱情只是促使女人去买最好的化妆品,仅此而已.14、现在大多家庭的厨房像是女厕所,男人是从不入内的。15、说完对自己的虚构夸大才华崇拜万分。新闻界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16、不料这灵感仿佛是公共汽车,用不着它时只见路上一辆接一辆,等到真想乘了,守侯半天连影子都不见17、情诗的最高境界就是爱意要仿佛河里游的鱼,捉摸不定,若隐若现;象征手法的运用要如同克林顿的绯闻一样层出不穷。最后给人的感觉是看了等于没看但没看却不等于看了。18、现在的考试好比中国的足球,往往当事人还没发愁,旁人却替他们忧心忡忡惶蘧不已。该努力的没努力,不该努力的却拼了命的努力。 V350%=-hA19、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20、这种发行量大的报纸又没人看,还是上头强要摊牌订阅的,为官的只有在上厕所时看,然后草纸省下许多——不过正好,狗屁报纸擦狗屁股,也算门当户对。21、九十年代女中学生的文章仿佛是个马厮,里面尽是黑马王子和无尽的青梅竹马。安妮宝贝:1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 2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3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4 、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5 、没有欲望只能说是麻木不仁。 6 、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7 、鸟的翅膀在空气里振动。那是一种喧嚣而凛冽的,充满了恐惧的声音。一种不确定的归宿的流动。 8 、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9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10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11、 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12 、我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13、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14、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15、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16、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17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18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19、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20 、但是快乐太单纯,所以容易破碎。21、我从来不自欺欺人。我只看真实。 22 、聪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23 、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他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24 、我会惧怕孤独吗?我只是偶尔会感觉寂寞。 25、 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26 、快乐的流泪。 27、 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28 、喜欢的就要拥有它,不要害怕结果。 29 、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会永远都不再见面。 30 、有些人是可以被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31 、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32 、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33 、你的头发美丽而哀愁。就象你的灵魂。34 、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 35 、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36 、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 S`37 、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38 、当一个女子在看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想寻找什么。她只是寂寞。 39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40 、有些事情在劫难逃。 41 、男人不爱女人。他们只是需要女人。 42 、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43 、我微笑。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44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45 、任何东西都可被替代。爱情,往事,记忆,失望,时间……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无力自拔。46、 如果有过幸福。幸福只是瞬间的片断,一小段一小段。47 、缘分叵测,我们无从得知下一刻会发生一些什么。 48 、手指不会动了,眼泪不会流了,时间不会走了。 49 、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2023-08-08 16:08:587

《恩惠》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恩惠》([美] 托妮·莫里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r7Fr_-vjDaphw_I264tmg 提取码:tp6q书名:恩惠作者:[美] 托妮·莫里森译者:胡允桓豆瓣评分:7.8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3-1页数:184内容简介:故事从一双鞋开始。八岁的佛罗伦斯一直在乞求一双鞋,妈妈却说要鞋穿很危险很野。她把儿子留在身边,用女儿为主人抵了债。如今,佛罗伦斯的爱人也不辞而别。在黑漆的夜里,她跋山涉水去找他。森林里有可怕的庞然大物出没;一群骑马的土著男人将她团团围住;那些陌生人怕她是魔鬼,隔着远 远的距离检查她的身体,眼里没有一丝一毫的认可,但她没有退缩。她相信爱人会为她提供保护……可是,最终她得到的却是——丢失的纯真,破碎的梦,和一双像柏树一样坚硬的脚底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直面纯真与梦的破碎☆《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观察家》☆奥巴马、 希拉里、厄普代克、拜厄特的文学偶像托妮u2022莫里森毫不退避的叙述方式因其简洁而愈发震撼人心;读者的心被牢牢抓住,直到最后一页,达到痛苦的高潮。——《出版家周刊》托妮莫里森优雅、智慧、体贴,和你期望中的她完全吻合。她是一位引人瞩目的作家,也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女人。——奥巴马她已经成为美国良知的象征,而她越是年迈,越是银发苍苍,就越是显出这种风骨来。——《观察家》这个故事不仅是对丢失的纯真与破碎的梦的悲痛诉说,而且是托妮u2022莫里森最令人难忘的作品。——《纽约时报》作者简介:托妮u2022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且充满诗意,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她的伟大与创新可与福克纳、加西亚u2022马尔克斯及伍尔芙相媲美,这就是她理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哈佛大学美国黑人研究院院长如是说。
2023-08-08 16:09:111

20世纪美国作家有哪些?

1、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纪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沃尔夫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四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网与石》、《无处还乡》,有人将这四部作品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其大部头的文字将一个青年的苦闷、理想与人生追求述说得淋漓尽致。2、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3、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Stephen Vincent Benet)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小说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军官家庭出身。因以美国历史和美国神话为主题进行创作而闻名。贝尼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之一。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贝尼特已经出版了5本书,他凭借写作赢得了国家级的奖项。他的一些诗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4、理查德·赖特(黑人作家)美国黑人小说家、评论家。生于密西西比州纳奇兹。他从小深受歧视,对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在他的著名的自传《黑孩子》(1945)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赖特是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1940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其作品以写美国黑人题材、写种族歧视主题闻名于世。作品中洋溢着感情,故事生动,文字洗炼。5、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南方的天才”。在美国第一个黑人小城伊顿维尔,赫斯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25年来到黑人文学的中心纽约,开始创作生涯,并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活跃分子。赫斯顿毕生致力于保持黑人文化传统、探寻黑人完整的生命价值。赫斯顿在小说中大量使用黑人口语,以诗一般的语言去表达黑人语言之美。她的作品并不着眼于种族斗争,而是致力于表现:同其他人种一样,黑人也拥有生活的丰富性和对幸福的追求,也会面对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不幸和悲剧。6、让·图默(Jean Toomer)生于华盛顿特区, 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克里奥尔人(居住在西印度群岛的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儿)家庭。文学是图默的最爱,他经常向《连线》《布鲁姆》《两面派》等杂志投递先锋诗歌和短篇小说。在纽约经历过一段文学学徒时期后,图默到佐治亚州教书为生。在那里生活的经历成为他写作《cane》的蓝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沃尔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森·麦卡勒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查德·赖特 (黑人作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佐拉·尼尔·赫斯顿
2023-08-08 16:09:287

美国豚鼠免费百度云

这是什么鬼
2023-08-08 16:10:051

维多利亚的秘密:谁是中国人?

回答“人是什么?”的答案千奇百怪,柏拉图讲“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根据他的这个答案,有人把只鸡拔了毛,拿给柏拉图看,以此耻笑他。回答“中国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必须小心谨慎。空间上就有无数个“中国”。假设一个旅行者走进了北京的琉璃厂,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于是,连四川湖南方面,大吃辣椒的事,也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时间上也有无数个中国,要是活在宋代,你会感叹中国“重文轻武”的不堪一击,而要是不小心到汉代,甚至先秦,你会发觉许多读书人其实都是那么“孔武有力”,任侠放荡,可以杀了仇人后提了脑袋在大街上从容穿行。因此,从时空上看,中国便都是“谜一样的国度”。 于是,抛开这个难以被定义的中国,我们需要一些鲜活明朗的面孔,至少,我们可以有野心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所描述,我们可以问一问“中国人是谁”。 维多利亚的秘密 某天早晨,我坐在电脑前看“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这场全球(准确说是西方主流社会)的时尚秀,汇集了许多暴露的美腿,高耸的巨乳,排山倒海而来。身材高挑的美女们身上奇形怪状的服饰,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上的传奇人物,头上竖满色彩缤纷的羽毛,身形暴露,背上长着翅膀,一不小心就可以飘飘升天。我童年时,也曾对着挂历上印着的金发比基尼美女发呆,但习惯把她们比喻为“金毛狮王”,只有猎奇,并无好感。而无数的电影、电视、广告以及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体力行,今天,西方舶来品“金毛狮王”们已经获得了“正当性”,“丰乳肥臀”,“美不美,看大腿”,已经成为时代的风尚。 历史却并非如此简单。1872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曾有一本《中国人的素质》,被鲁迅列为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明氏在此书中表达他的观感:“东方所有的服装都臃肿,没有个性自由。而中国人看到外国人的衣服尾巴上都牢牢地钉着两个扣子,觉得那里又没什么东西可扣,真是既不实用,又不美观。”那时,中国人看不起西洋人的西装燕尾服,西洋人看不起中国人的长衫马褂,互相指认对方为“不文明”,中西双方在心理上还可以分庭抗礼,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洋气”与“土气”之别。 而今天,在“妇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潮流下,大众审美观的市场大潮一边不遗余力的制造着乳腺癌、脚部疾病,把中国女性纳入胸衣、高跟鞋这一套新的镣铐,一边把“温婉含蓄”的女性美,渐变为“暴露直白”的“时尚美”。愈演愈烈的瘦身潮,震荡着几乎所有追求“时尚”的中国女性脆弱的神经。我的一位北大医学部的师兄告诉我,时不时有女生因为过度瘦身而致死的案例。曾经有一位女生被送进停尸房验尸,手术刀切开她的腹部,一股水喷出来,劲道有力犹如喷泉。丰胸、瘦身与高跟鞋,这三大时尚的利器,与传统的小脚、束胸对女性身心的伤害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一个是社会习俗的自然,一个是舶来品的强暴,前者成为落后的表征,后者却成为时尚的标杆,与“女权主义”争取女性自由的话语一道征服了普通中国人的心理。被西方现代文明感染的中国解放者们,一边痛斥“小脚”为中国落后的表征,一边又放任西方审美观对女性的戕害,可谓只许洋人隆胸,不许华人裹脚。 于是,在这文化自信心丧失的一瞬间,常态变成变态,变态变为常态。我原本对中国“古代仕女”的崇尚,也因此被贴上“另类”和“变态”的标签,不敢轻易启齿。打开电视,登上网页,却必须和大众一同为丰乳肥臀,纤纤细腰纵情欢呼。 今天,一度甚嚣尘上的“汉服运动”和我们观看《最后一个莫西干人》,或者《与狼共舞》一样,不过是对博物馆和考古工地的陈列品的猎奇和对牺牲者的同情,这种形式上的回光返照,恰好标志着传统实质本身的垂死。其实,中国古代妇女完美的形象和西方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所罗门之歌》中的希伯来情郎这样表达他对太太的爱:“你是多么漂亮,哦,我的爱人,你和苔尔查一样美,像耶路撒冷一样标致,像一支揭旗而来的军队那样恐怖!”而在中国,即使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中国“海伦”,她的“魅力”也是来源于“温文尔雅”的含蓄,而非暴露直白的“恐怖”。可惜,这种温柔至善的特性,如今已如同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夏娃对他丈夫亚当的诗句那样,成为仅供凭吊的挽歌: 这种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的误导,转过头来售卖给中国人,由于西潮的强大,便成了中国人想当然的真理。其实,也怪不得老外,中国人是最容易被人误解的物种,包括西方人与自己人。 相比中国人悲观的情绪,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一语道破:“中国人其实无法离弃传统。”他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真正的革命”。有人造一堵石墙,六英尺厚,四英尺高。人家问他为什么造这样一个怪东西,他说这是考虑到墙被吹倒之后反而会比过去更高!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被吹倒,它是一个立方体,一旦翻倒,也只是换个面,其外表与内涵还都是一如既往。”在中国人的百家姓里,找不到“维多利亚”这个名字,而真正的中国人,也不会被这个“秀”展现。 “谁更文明:不争以为争的中国人” 今天,我们习惯把上公交车不排队,随地吐痰之类看做中国人有“私心”无公德的罪状,是不够“文明”的现象。且不说一个中国乡下的农民是否需要找到一个路边的痰盂再吐痰,习惯了曼切斯特和纽约生活方式的英国绅士和美国暴发户,当然无法理解,这些农民或者农民后人,被裹挟到城市中来时的生活不适。早期外国人对中国农民“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鄙视,正如今天被很多城里人鄙视的农民工,问题的前提是,是谁让他们离开农村,破坏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在追赶西式文明中遭受的屈辱,与农民工在“农转非”过程中遭受的屈辱,可谓异曲同工,既是学生也是奴隶,必须接受“老师”的标准和谩骂,绝无争辩的权利。 其实,真正中国人崇尚的美德足以让很多西方人汗颜。测试一个人真实素质的办法,是去研究他在饥寒交迫而又浑身湿透时的表现。如果他的表现令人满意,就“温暖他,烤干他,喂饱他,这样造就出一个天使”。英国人常说:“碰到一个被剥夺了一顿饭的英国人,如同碰到一头被抢走幼子的母熊,两者同样危险。”不难看出,盎格鲁—撒克逊人懂得,尽管他们拥有值得吹嘘的文明,但仍然受制于他们的肚子。 “文明者”的兽性并不比“不文明者”要少。 著名美国汉学家,传教士明恩溥笔下的中国人却拥有与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同的特质,他曾经记录过一次中国人的宴会:“大约一百五十个中国人,其中大多数人已经走了几英里路,他们是来出席一次宴会的,但却让他们失望又受折磨。他们原本指望十点钟左右坐下吃饭,这是他们中许多人这天的头一顿饭,但由于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他们只好站在一旁做招待,受招待的人数比他们还多。”明恩溥感叹道:“受招待的这些人津津有味地吃着,这种从容是中国文明的一种特色,比起我们来要先进许多。”他又将之与大不列颠的子民们比较道:“如果他们是大不列颠群岛的居民,或者是“基督教之乡”的居民,我们很清楚他们会怎么办。他们一定会怒容满面一整天,在下午三点最后一轮宴席上坐下来之前,就会对他们的遭遇抱怨个不停,不住地怒骂。他们会一致通过一个激烈的决议,并且“给伦敦《泰晤士报》写封信,信中包含五个‘Now,Sirs"(现在,先生们)”这样的激愤之辞。“虽然明恩溥认定没有哪个西方人能有这种“度量”,显然更多中国人认为这恰好是中国国民性的“懦弱”之处。对个人权利的寸土必争,是尚“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天然传统,而中国人的传统则是“尚让”。“争”可以是无原则的“争”,让却并非无原则的“让”。“争”是一场超越了边界的战争,从一家人为遗产的争讼开始,到残酷的商业竞争,直至军事入侵与种族灭绝,西方人在数百年时间里统治了全世界,灭亡了玛雅文明、印第安文明,东方的各大文明几乎都被其奴役过。这表面上辉煌的战绩,其实也并不一帆风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宾格勒写出《西方的没落》一书,整个欧洲陷入坟墓一般的绝望与死寂。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战前还对欧洲物质文明歌功颂德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下陷入迷茫。梁启超由此认为欧洲的物质文明纵然好,还是得配上中国的精神文明,西方文明好比四肢发达,而头脑不灵,需要借助中国文明的脑袋才能“死而复生”。直至今日,西方依然困扰于“争”的哲学中,愈争则敌手愈多,“文明的冲突”成为永无休止的战争。 网上有许多中国人戏言:“一个拉登大叔倒下去,千万个拉登大叔站起来”,似乎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中国人的头脑不“尚争”,却是“尚让”,是“不争以为争”,是让你觉得跟人争不好意思。在北大食堂吃饭,高峰期时经常没有位置,聪明的中国人只要端着盘在悠闲进餐的同学面前站几分钟,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好意思,自觉的加快进度。中国人几乎从来不扯破嗓子去争什么,却自然有一种“不争以为争”的默契。中国人的“威服四夷”,其实并非武装占领,而只需要你象征性的臣服于我,进贡些土特产,天朝却报之以远超其价格的厚礼。中国人讲:“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你主动来跟我学习,我当然欢迎,我却绝对不主动强迫你改宗我的文化。此点,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动辄和人强行"搭讪",甚至舌头说不过就拳头来说的作风截然相反。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时候,在陪都重庆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月饼店,名气很大,每到中秋时候,远近的人都要到它那里去买月饼.甚至昆明的达官显贵,也会专程坐飞机去他那买.但到中秋前几天,老板却关门打烊了.人们问他,为何生意这么好,却不卖了,他说,这整条街上,有十几家月饼店,和自家都沾亲带故,关系不错.如果你们都不买他们的月饼,只买我的月饼,他们的日子就会很惨,甚至有可能因此倒闭,家人流离失所,要是某天我也落到这步田地,又于心何忍?这种"同情"的感觉,正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都是有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的是禽兽不是人.现在看来,那"过去的"、"老年的"中国,倒是像个童心未泯的孩子,而"今天的"、"年轻的"中国,反而在欲望的沟壑里被填平了.政治的浩劫过后,继之而起的是商品大潮的冲击.这个冲击比政治的席卷来得彻底.前者多属被迫,好比强暴,后者纯属自愿,好比苟合.强暴在法律上可以平反和定罪,苟合却合法且多被提倡.此刻,面对汹涌的物欲之潮,我们怀念童年,渴望童心,正是无声的呐喊. 我曾问过一个热衷现代西方文明的年轻人一个问题:“假如有一个自称比你强 的人,你原本不承认他比你聪明,但他把你打的满地找牙,于是你不得不承认他比你强。于是他又说道,你之所以被我打倒,是因为你的脑子有问题,太笨,只要你把自己的脑袋换成我的,就可以跟我一样聪明,就可以打败我。那么,你愿意换掉自己的脑袋么?” 这个年轻人精通英语,跟许多盎格鲁撒克逊人都很熟,还让我给他的一个白人朋友介绍中国女炮友,被我婉言拒绝。
2023-08-08 16:10:471

有哪些美国作家获得过诺贝尔奖?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76年 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等。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2023-08-08 16:11:041

求Martin Smith 《song of Solomon》的完整歌词

When I feel the cold of winterIn this cloak of sadness, I need youAll the evil things that shake meAll the words that brake me, I need youOver the mountainsOver the seaHere you come running my lover to meDo not hide me from your presencePull me from this shadows, I need youBeauty wrap your arms around meSing your song of kindness, I need youOver the mountainsOver the seaHere you come running my lover to meAll through the valleysThrough the dark of nightHere you come runningTo hold me till it"s lightOver the mountainsOver the seaHere you come running my lover to meAll through the valleysThrough the dark of nightHere you come runningTo hold me till it"s lightI"ll come runningI"ll come runningcome running back to youI"ll come runningcome runningcome running back to youI"ll come runningcome runningcome running back to youOver the mountainsOver the seaHere you come running my lover to meAll through the valleysThrough the dark of nightHere you come runningTo hold me till it"s lightCome runningCome runningCome running back to you
2023-08-08 16:11:261

现代美国文学作品有哪些?

外国的现代文学主义流派及代表:(一)存在主义文学: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创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文学先河。他于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员大将,他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气息。小说《局外人》(1945)和《鼠疫》,剧本《误会》《卡利古拉》等,为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存在主义的女将,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是萨特的学生和伴侣。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二)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戏剧对白、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混乱不堪的思维,来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而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并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创始人,1950年剧作《秃头歌女》问世,1952年剧作《椅子》。萨缪尔·贝克特:1953年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并确立了他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也使他的名声享誉世界。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达莫夫:1953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纳教授》。热内:1947《女仆》,1956《阳台》,1958《黑人》等。哈罗德·品特:是一位英国剧作家,早期作品经常被归入荒诞派戏剧。剧作《看房者》(1960),为他赢得了国际性剧作家的声誉,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也被称之为“反传统小说”。新小说派的基本观点认为,传统小说中无所不知的叙述者,总是试图赋予生活以秩序和意义,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的惯用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生活的能力。阿兰·罗布-格里耶:《橡皮》(1953),《在迷宫中》(1959)。娜塔丽·萨洛特(女):《马尔特罗》(1953),《天象仪》(1959),《黄金果》(1963)。米歇尔·布陶:《路过米兰》(1954),《变化》(1957)。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1960)。为他赢得了“新小说”柱石的称誉,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玛格丽特·杜拉斯(女):《夏天晚上十点半》,电影剧本《广岛之恋》(1959)(四)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是出现在美国的、一群松散的、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及作家的集合体。该流派的作家都是些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也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并以浪迹天涯为乐。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杰克·克鲁亚克:小说《在路上》(1957)艾伦·金斯堡:诗歌《嚎叫》(1956)威廉·博罗斯:小说《裸体午餐》(1959)(五)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说家们,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纳博科夫: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洛丽塔》,此后又出版《普宁》(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说,成为事实上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他成为公认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库特·冯尼格特:以充满幽默和奇特风格的长篇小说而著称,他的《第五号屠场》(1969),使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影响,达到顶峰。另外他的《猫的摇篮》(1963),和《时震》,也是优秀的黑色幽默作品。托马斯·品钦:受业于纳博科夫,以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1973),成为黑色幽默派的后起之秀。威廉·盖迪斯:他的小说《小大亨》(1975),以夸张的讽刺,描写一个大发投机财的孩子形象,获得1976年美国全国图书奖。托马斯·伯杰:他的小说《小巨人》(1964),是对看似强大实则渺小的西方社会的讽刺。约翰·霍克斯: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有独创性的小说家”。代表作《血桔》,描写了一对夫妇在假想的海岛上,过着原始的性爱生活,成为“反小说”的典范。约翰·巴斯:他在代表作《牧羊童贾尔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大学生贾尔斯,受到来自两个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经错乱的描述,影射冷战时世界两大政治集团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六)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丁美洲文坛、赋有撼动世界轰动效应的重要文学流派,至今仍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小说为主要体裁,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就是“将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及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去,做到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将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因此,人们将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委内瑞拉—乌斯拉尔·彼特里:短篇小说《雨》(1948)。他率先将此术语,运用于拉美文学。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9),《玉米人》(1950)。他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墨西哥—胡安·鲁尔福:中篇小说《佩得罗·帕拉莫》(1955)。秘鲁—阿格达斯:《深沉的河流》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70),《家长的没落》(1981)。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伊萨贝尔·阿连德(女):长篇小说《幽灵之家》(1982),被誉为是穿裙子的马尔克斯。
2023-08-08 16:11:366

谁能给我关于Toni Morrison的《beloved》的英文简介

  In this novel, Morrison paints a somber picture of the brutal effects of slavery especi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eloved (novel) characters. It examines both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trauma caused by slavery as well as its effect on survivors. The book follows the story of Sethe (pronounced "Seth-uh") and her daughter Denver as they try to rebuild their lives after having escaped from slavery.  124 Bluestone, the house they inhabit, is apparently haunted; poltergeist events occur there with an alarming regularity. Because of this, Sethe"s youngest daughter, Denver, has no friends and is extremely shy. Howard and Buglar, Sethe"s sons, run away from home by the time they are thirteen. Their primary reason was the fear of being killed by their own mother. They do not understand why Sethe murdered Beloved and believe that whatever triggered the infanticide may happen again. Shortly after, Baby Suggs, the mother of Sethe"s husband Halle, dies in her bed.  Paul D, one of the slaves from the Sweet Home, the plantation where Baby Suggs, Sethe, Halle, he, and many other slaves had worked in and either been freed or run away from, arrives at 124. He tries to bring a sense of reality into the house. He also tries to make the family move forward in time and leave the past behind. In doing so, he forces the ghost of Beloved out. At first, he seems to be successful, because he leads the family to a carnival, out of the house in years. However, on their way back, they encounter a young woman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house. She has distinct features of a baby and calls herself Beloved. Denver recognizes that she must be a reincarnation of her sister Beloved right away. Paul D, suspicious of her, warns Sethe, but charmed by the young woman, Sethe ignores him. Paul D finds himself being gradually forced out out of Sethe"s home by a supernatural presence. When he is finally made to sleep in a shed outside, he is cornered by Beloved, who has put a spell on him for this purpose. She burrows into his mind and his heart, forcing him to have sex with her, while flooding his consciousness with horrific memories from his past. Paul, overwhelmed with guilt after the incident, attempts to tell Sethe, but cannot and instead tells her he wants her pregnant. Sethe is humored and elated by his wishes, and Paul D. finds the power to resist Beloved and her influence over him. However, when he tells his friends at work about his plans to start a new family, they react negatively and fearfully. Stamp Paid then reveals to Paul D. the reason for the community"s rejection of Sethe. When Paul D asks Sethe about it, she tells him what happened all those years ago. After escaping from Sweet Home and making it to her mother-in-law"s home where her children are waiting, Sethe is found by her master, Schoolteacher, who attempts to reclaim Sethe and her children. In a heightened panic, Sethe"s grabs her children, runs into the tool shed and tries to kill them all, only succeeding with her oldest daughter. Sethe explains to Paul D her reasoning for doing it, stating she was "trying to put my babies where they would be safe." However, the revelation is too much for Paul D, who later leaves the house for good. Without Paul D, the sense of reality and moving time disappears.  Sethe comes to believe that the girl is the daughter whom Sethe murdered by slitting her throat with a handsaw when the child was only two years old, and whose tombstone reads only "Beloved". Upon this realization, Sethe"s begins to spend carelessly and spoil Beloved out of guilt. Beloved recognizes her mother"s guilt and becomes angry and more demanding, throwing hellish tantrums when she doesn"t get her way. Beloved"s presence consumes Sethe"s life to the point where she becomes depleted and even sacrifices her own need for eating, while Beloved grows bigger and bigger. In the climax of the novel Denver, the youngest daughter, reaches out and searches for help from the black community. People arrive at 124 to exorcize Beloved. However, while Sethe is confused and has a rememory of the schoolteacher coming again, Beloved disappears.  The novel follows in the tradition of slave narratives, but also confronts the more painful and taboo aspects of slavery, such as sexual abuse and violence, which Morrison pushes to the edge of questioning the idea of being human and of being a mother. She explores the effects on the characters, Paul D and Sethe, of trying to repress—and then coming to terms with—the painful memories of their past.  At the outset, the reader is led to assume Beloved is a supernatural, incarnate form of Sethe"s murdered daughter. Later, Stamp Paid reveals the story of "a girl locked up by a white man over by Deer Creek. Found him dead last summer and the girl gone. Maybe that"s her". Both are supportable by the text. The possibility that Beloved is the murdered child is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she sings a song known only to Sethe and her children; elsewhere, she speaks of Sethe"s earrings without having seen them. However, the characters have a psychological need for Beloved to be that dead child returned: Sethe can assuage her guilt over the death of her child, and Denver has a sister/playmate. Toni Morrison"s intention (revealed in interviews) was to compel the reader to become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and work to discover what is going on
2023-08-08 16:11:531

秀拉的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著名作家。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代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2023-08-08 16:12:111

美国黑人文学中“身份”探寻的小说有哪些?及其意义何在?

爱丽斯沃克的《紫色》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查理德莱特的《土生子》美国黑人对于自身群体的政治地位,情感方面等的诉求。它的意义在于美国黑人文化逐渐得到美国社会主体的认同并融入其中,从而丰富和扩大了美国文化的内涵。美国黑人身份的认同,提高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从而使美国黑人地位提高,是在白人语境下的自我书写,是对白人的“黑人”文学中黑人形象的一种解构
2023-08-08 16:12:262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年—— )在斯德哥尔摩领取该年度诺贝尔奖。 托尼·莫里森生平 托尼·莫里森(1931年—— ),美国小说和散文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1年2月18日,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原名琪洛·沃尔德。她的双亲曾是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来到罗伦镇这个钢铁小城。莫里森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家庭,莫里森12岁便开始打工,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1949年进入华盛顿专为黑人设立的霍华德大学。在校期间,莫里森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曾回到南方故土,吸收那里的文化营养。1953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夫的小说,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萨斯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书。她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开始试笔写作。1964年与丈夫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二、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历程: 在霍华德大学任教期间,莫里森常和一些诗人和作家聚会,使她萌生了创作的欲望。婚姻出现裂痕以后,她更以写作来求得精神寄托。《最蓝的眼睛》中小姑娘毕可拉的故事就是这时开始孕育的。但是,莫里森真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在她到纽约工作以后开始的。 1970年,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发表。小说写一个黑人小女孩获得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但却由此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这部作品是对当时流行的“黑人是美的”口号的一种反讽,为作者赢得了“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称号。 莫里森最初步入文坛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生活中的痛苦。但就在她开始发表作品之际,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这使她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痛苦与黑人妇女的生活现实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将神话色彩和政治敏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独特风格。 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1973年)刻画了一个有叛逆精神的黑人妇女形象,打破了以往黑人小说中黑人总是对白人又恨又怕的性格模式。秀拉傲睨一切,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因而使她处于与老一代黑人和新一代黑人的双重矛盾当中。然而她明确反映了作者要求平等的愿望,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在《秀拉》里,社区中的人让秀拉留在那里,他们不会清洗她或把她埋掉,他们只是保护自己不受她的伤害,但她仍是社区中的一员。但是白人的渣滓,那些在《秀拉》里被高贵的白人世界抛弃的白人,在我们社区里却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作者以秀拉的叛逆与白人相对照,提出了黑人妇女应享有的权利。 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1977年)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黑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中,今天的黑人青年一代是否仍在遭受西方精神文明的奴役?作者似乎认为,只有让黑人返璞归真,恢复本民族古朴的风范,才能逃脱这种精神的桎梏。《所罗门之歌》中的名字大部分是真实的,作者用《圣经》中的名字表现《圣经》对黑人生活的影响,将他们对它的敬畏和尊重与他们改变它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作者还用了一些基督教以前的名字,表现几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小说中的飞翔神话,其含义是会飞翔的黑人——黑人的自由。 在第四部小说《沥青娃娃》(1981年)里,莫里森运用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沥青娃娃”,白人用他来抓兔子。“沥青娃娃”是一种称呼,就是黑鬼,白人把黑孩子、黑姑娘叫做“沥青娃娃”。莫里森说,沥青在西方故事里似乎很怪,但她在非洲神话中发现过一位沥青妇女。于是她开始考虑沥青。她认为沥青沆曾经是个神圣的地方,至少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沥青是建筑用的东西。它直接从地里来,它粘合像摩西的小船和金字塔之类的东西。对莫里森来说,“沥青娃娃”意味着具有凝聚力的黑人妇女。这部作品是通向历史和预言的出发点,也就是莫里森自己所说的抹去神话上的尘埃,进一步看看里面隐藏着什么。 第五部小说《宠儿》非常畅销,有讨好读者之嫌。小说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故事中夹叙故事,以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切换。小说写美国南北战争后的所谓重建时期,女主人公十八年前被残忍地割断喉咙死去,死后阴魂不散,经常作祟,以此返照往事,揭露不人道的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爵士乐》(1992年)是到现在为止莫里森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黑人妇女渴望得到一个金发男人的爱而毁掉了自己本来可以得到的幸福,走上了几乎精神失常的道路。身为黑人而向往白人特有的金发碧眼,与白人的审美和价值标准认同,其结果必然是失去自我同一性,酿成悲剧。显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里融进了少数民族话语理论和女权主义的观点,她意识到在白人文化与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将非常困难。他们既要反对主流社会,为了生存又要认同于主流社会;他们处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但又千方百计想进入他们所反对的主流文化的中心。他们身上充满了悖论和矛盾。莫里森的这一认识使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可以说对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有好处。 综观莫里森的创作历程,可以说她成功地将现实主义与神话结合在一起,善于以口语化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描写妇女形象,以民间传说和童话渲染气氛。但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一种进步的文化思潮,表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而这无疑得益于她对文化研究成果尤其是女权主义研究成果的运用。
2023-08-08 16:12:343

我现在巨~想要《宠儿》(《Beloved》)的中译版呐!

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中国文学出版社,潘岳、雷格译 前言雷格1989年春天,出于对虚掷光阴的恐惧,而且为作品中叙述文字的敷张扬厉和对话描写的简约生动所吸引,潘岳和我开始尝试合作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u30fb莫里森刚刚获普利策奖的长篇小说《宠儿》。起初对出版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凭着青春的热情一次次地进行修改、斟酌、打磨;而这种不期然的相遇竟导致我们沉迷于莫里森的精神世界数载之久,甚至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深受影响,却是始料所不及的。1996年《宠儿》正式由中国文一学出版社出版后,某电视台曾为此书做专题节目,请我们介绍故事的梗概;谈着谈着,我们也会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话题的一侧偏出,纠缠于某个细节而不能自己,就好像我们曾经身临其境,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作见证。1989年秋《宠儿》初稿译毕后,我们曾在讨论中认定,这是一部在艺术质量上堪与古今任何伟大小说相媲美的杰作,它的作者应当能够在十年之内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1993年10月托妮u30fb莫里森获奖消息传出,远在大洋彼岸的潘岳便马上打来电话与我分享喜悦;当然,举世称誉和惊叹的众声喧哗中,不可能有人知晓和在意两个中国年轻人的莫名激动。我国读者对托妮u30fb莫里森应当不陌生。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已出版了中译本,《所罗门之歌》和《宠儿》还有不止一个版本。作家本人也曾在80年代访问过我国。在1999年9月揭晓的“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调查活动(由外研社与《中华读书报》合办的《国际文化》专刊主办)中,《宠儿》名列第30位。托妮u30fb莫里森(Toni Morrison),本名克娄u30fb安东妮u30fb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 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一个造船工人家庭。父母皆自信而富艺术细胞,母亲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儿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949年,莫里森以优等生从洛雷恩高中毕业,1953年,从华盛顿市的霍华德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威廉u30fb福克纳和弗吉尼亚u30fb伍尔芙作品中的自杀主题》。莫里森一生从事的职业无非两种,不是教师就是编辑。她先是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英语,然后在兰登书屋下属的辛格出版公司做教科书编辑,1967年任兰登书屋高级编辑。1971年起,她相继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授课;到1984年,她辞去兰登书屋的工作,任纽约州立大学教授;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罗伯特u30fb戈辛教席教授,讲授写作至今。1958年,她与牙买加建筑师哈罗德u30fb莫里森结婚,育有二子。但这桩婚姻仅维持六年便告破裂。此后她一直独身。1993年,托妮u30fb莫里森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按照莫里森本人的说法,她“从来没有准备成为一名作家”。当她的婚姻出现危机时,她积极参加一个写作小组的活动,聊以暂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她的一篇匆匆写就的短篇小说得到大家的称许,该小说取材于她的童年生活,写的是她相识的一个黑人小女孩祈求上帝给自己一双蓝眼睛的故事。离婚以后,莫里森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安顿他们睡着后开始写作,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她翻检出那个短篇,借助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把它敷演扩充成一个篇幅不大的长篇,名为《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67)。在小说中,又黑又丑、无人理睬的佩可拉对生活也有非分之求――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可到头来这奢望只能在疯狂的幻觉中得以实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生长在一个名叫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钟爱的仅仅是她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孩子。这部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的小说几经周折,终于于1970年出版,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而此时莫里森已近40岁了。《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日后的小说创作定下了一个基准音调,也使她以一个尖锐思想者和种族代言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介入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尽管美国黑人文学随着黑奴们被迫来到“新大陆”便已肇始,但它真正获得自己的声音还是在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在四五十年代进入成熟期的黑人文学以三部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里程碑:理查德u30fb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1940),拉尔夫u30fb埃里森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看不见的人》(1952),以及詹姆斯u30fb鲍德温探讨黑白关系的《向苍天呼吁》(1953)。作为后继者,莫里森认真地考察了这些前辈作家的写作并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但她从中辨析出的某种辩解、倾诉和取悦于人的音调也令她深感失望。她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他们只是把我们黑人的事讲给你们听,讲给大家,讲给白人,讲给男人听。”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她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她坚持自称“黑人女作家”,因为“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非黑人、非女性者所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处女作发表后,莫里森进入稳定的写作状态,每问世一部作品便将思想和艺术的探索推进一步。她迄今问世的长篇小说除《最蓝的眼睛》外共有六部:《秀拉》(Sula,1973),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充满叛逆精神的黑人女性秀拉的悲剧形象,提出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下黑人妇女的出路问题。《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奖),写一个内心矛盾、困惑的富裕黑人青年“奶人”无意中踏上寻根之路,结果在先辈们留下的传说、神话和歌谣中,种族意识被唤醒。《柏油娃娃》(Tar Baby,1981),写白人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长大的黑人女模特佳丁与黑人逃犯“儿子”的恋情,在表现二人性格冲突的同时,深切关注黑人传统价值观在当代黑人生活中的位置。《宠儿》(Beloved,1987,获普利策小说奖),通过一桩杀婴案及其余波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是她的代表作品。《爵士乐》(Jazz,1992),写一对老夫妇以及一个姑娘间奇特的三角关系:53岁的乔爱上了年轻的朵尔卡丝,当后者移情别恋时他向她开了枪;乔的妻子怀奥莱特跑到姑娘的葬礼上,要用刀子去划死者的脸,后来又多方走访,尽力去理解她的内心世界;最后夫妻二人在对共同生活的回顾中达成了奇妙的和解。莫里森以这个故事为切入口,展现了20年代大批黑人为逃避种族迫害和寻找更好的生活从南方乡村进入北方大都市的历史画卷,以爵士乐总领全书,透视一种发生在奴役与解放、灵魂与肉体、城市与乡村、男性与女性间的巨大冲突。《天堂》(Paradise,1998),讲述的是19世纪70年代,一群不为社会所容的自由黑奴李妇将雏结伴西进,在一个名叫鲁比的小城定居下来,创建了一个天堂般的纯粹由黑人构成的社区。到了一百年以后的1976年,外部世界对这个“天堂”的侵蚀和熏染已经使居民们难以忍受,他们把社区的纯洁性受到的威胁归罪于在城外一所修道院避难的一群无家可归的女人,于是,一伙男人袭击了这些“有伤风化”的女人。然而,对底层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仍然是这本书的主题,因为大量的篇幅又被用来描述那不断介入她们当下生活的过去。被袭击的女人中间还有一个白人,但莫里森并没有点明哪一个是,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区分。《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构成了一个意在总结和梳理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的三部曲,每部作品中都涉及最终诉诸暴力的爱。莫里森还在三部曲中逐步发展了她的抒情史诗艺术,例如,在经纬《爵士乐》的时候借用了黑人音乐布鲁斯(blues)的表现手法,将多种音调相交织、混杂,使得整个文本宛如一部波澜起伏、连绵不绝的爵士乐总谱,从而准确而充分地传达人物内心的饥渴、痛苦和扭曲,并且引入评论家们所谓的“双声叙述”方式以增强层次感。在《天堂》中,莫里森将叙事文体中虚构、梦想和语言的抒情性发挥到近乎无节制的地步,据说这部新作是在一种半谵妄的状态下写成的。除长篇小说外,莫里森还著有剧本《做梦的埃梅特》(Dreaming Emmett,1986)、又论集《在黑暗中弹奏》(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1993)、童话诗《大盒子》(The Big Box,1999)等。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该书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u30fb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已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抄起一把斧子,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但只是杀死了一个女儿。莫里森在为兰登书屋编辑反映黑人长达三百年争取平等自由的斗争史的文献汇编《黑人之书》(1974)时接触到了这个故事,当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极想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探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深受罪恶的奴隶制精神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足以证明此书在莫里森心目中的分量的是,经历了十年的酝酿和三年的写作,《宠儿》才终于问世,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塞丝,而那昭示绝望、疯狂、极端的爱的凶器也变成了一把更危险的手锯。小说发表后在美国文学界、文化界引起强烈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刊文给予最高规格的赞语,认为它是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但是该书嗣后落选全国图书奖,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书中对种族主义的无情伐挞引得评委会中某些大人老爷心生不快,17名黑人作家、艺术家因此联名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度的普利策奖被授予《宠儿》。进入 90年代以后,《宠儿》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西方许多大学文学系的现代派文学、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课程均将其选入必读书目;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叙述学等学派纷纷从中找到证明自己理论的材料。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u30fb温芙蕾饰演塞丝。莫里森为《宠儿》一书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现在时是1873年,蓄奴制已废除10年。1855年,美丽而高傲的女黑奴塞丝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此,投奔婆母贝比u30fb萨格斯(她的二子一女已先期送来,路上又产下一女);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塞丝锯断了年仅一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小说起首即开宗明义写道,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但到了1873年,“塞丝和女儿丹芙成了它仅存的受害者”(《宠儿》,Plume版3页,中文版3页,下同)。“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导致她的两个儿子离家出走,加速婆婆贝比u30fb萨格斯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养成了孤僻、幽闭的性格。这一天,前“甜蜜之家”农庄最后一个男性黑奴保罗u30fbD的来访,打破了塞丝与世隔绝的生活表面上的平静:他在房子里乱砸一气,赶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它的位置,与塞丝同居并向她许诺“一种生活”;随后“宠儿”以20岁少女的肉身还魂,进入这个家庭讨还爱债;为占有塞丝全部的爱,宠儿甚至不惜诱奸保罗u30fbD,以将他赶出家门。然而一个鬼魂对爱的追索是水难餍足的,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是成长起来的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表面上看,《宠儿》占有了一个成功故事的大部分要素:苦难,爱,神秘,性,暴力;但它在莫里森笔下却呈现出另一派气象,繁复缤纷有如镶嵌艺术,缠绵热烈有如爵士音乐,玄深晦涩有如现代诗;它所具有的力量更是一部讨巧的畅销书所水难企及的。在我看来,确保了这部作品的伟大性的,与其说是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毋宁说是她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莫里森的思想所触及的黑人历史,往往由这样的司空见惯的场景构成:某一天,吃过晚饭,由于无事可做,一个白人农家少妇会把娃娃驮在肩上,无动于衷地出门去看私刑处死黑人;施刑的男人们对这个被虐杀的黑人绝说不上有什么深化大恨,他们这样做也许仅仅是因为一时兴起,戏谑和展示权力的动机兼而有之。在莫里森看来,此类兽行的随意性所蕴涵的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蔑视比奴隶制本身的残酷更令人心惊胆寒。所以,她的笔触超越了愤怒,也不再“控诉”,而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痛切陈述一个黑奴(或解放了的黑奴)在世界上的根本处境:“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因为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什么念头,而夺走你的整个自我。不止是奴役、杀戮或者残害你,还要玷污你。玷污得如此彻底,让你都不可能再喜欢你自己。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忘了自己是谁,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来。”(251,299)“白人认为,不管有没有教养,每一张黑皮肤下都是热带丛林。不能行船的急流,荡来荡去的尖叫的排狒,沉睡的蛇,觊觎着他们甜蜜的白人血液的红牙床。……黑人越是花力气说服他们,自己有多么温柔,多么聪明、仁爱,多么有人性,越是耗尽自已向白人证明黑人的某种不容置疑的信念,他们体内的丛林就越是深密、纷乱。……它是白人在他们体内栽下的丛林。……它生长着。它蔓延着。……直到它最终侵犯了栽下它的白人。……让他们变得残忍、愚蠢,让他们甚至比他们愿意变成的样子更坏,让他们对自己创造的丛林惊恐万状。尖叫的狒排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白皮肤下;红牙床是他们自己的。”(198,237)在小说中,“学校老师”就是这种典型的白人,他处处摆出一副铁面无私、科学客观的姿态,但他和他的两个侄子的所作所为却是十足的兽行:他为了搞所谓研究,成天拿着尺子在黑奴们身上量来量去,像对待牲口一样;两个侄子更无聊到强行把塞丝按倒,吸走她哺养婴儿的奶水,对一个女人最神圣的母性进行疯狂践踏。塞丝曾经将白人分成邪恶的“学校老师”、侄子等和善良的爱弥、加纳、鲍德温、警官等,但最终还是认识到这种划分本身的无意义,因为白人的行善或行恶完全是单向的。偶然的,甚至情绪化的,黑人对自己的生死宠辱却惟有听天由命,毫无选择的余地。进入现代文明的人类历史,把科学和民主的光环给了新兴的美利坚,却将其最黑暗、最卑劣的部分加诸非洲裔美国人之身,“六千万甚至更多”(《宠儿》扉页题词)的黑奴亡魂就是铁证;奴隶制及其余韵对黑人心理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苦难本身,即便是20世纪末的现在,它的巨大阴影仍无法从广大黑人民众的心头祛除,黑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都能从屈辱历史中找到源头。将人们甚至不愿回顾的历史以及黑人心灵在其中的境遇――首先就是无尽的煎熬和永恒的孤独――展现出来,是莫里森的当然职责,所以,她鄙弃当下黑人文学、艺术中那种得到白人鼓励的“自我鞭笞”,宣称她的作品是写出来“给黑人自己看的”。《宠儿》有着比常人缓慢的脉搏,因为它的角色们的心灵更为沉重;但这脉搏却是历尽磨难的人们从民族悲剧的灰烬中崛起,试图寻找永存希望的意义和理由的证据。在黑人精神自救这一关键问题上,她借书中角色之口给出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塞丝的婆母贝比u30fb萨格斯踏上自由土地的那一刻突然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强烈感受到“自由在世界上无可比拟”(141,168),便做了一名“不入会的牧师”,将她对自由的热爱奉献给黑人群众。她在“林间空地”布道时号召他们热爱自己的肉体――眼睛,皮肤,手,脸,嘴,脚,后背,肩膀,臂膊,脖子,内脏――因为“在那边,他们(白人)不爱你的肉体。他们蔑视它”。她进一步要求大家爱自已的心:“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在激动人心的演说过后,“她不再多说一句,站起身,用扭动的臀部舞出她的。C44L的其他部位”。(88,105)热爱,这朴素的思想(还有它的表达方式)尽管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但却是切实的和强有力的。《宠儿》出版后有评论认为,“莫里森业已成为黑人灵魂的Du30fbHu30fb劳伦斯。”在我看来,这样的恭维倒很有些低看了莫里森。莫里森激烈的种族立场一直为某些人所诟病,被认为削弱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其实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是极为有害的,对种族矛盾的本质的深刻洞见乃是莫里森文学殿堂最坚固的基石,因为惟有解开这个死结才能使黑人族群获得起码的自我身份认定,从而进一步探询与展现人性之奥秘;回避和抹杀它侈谈人性则无异隔靴搔痒。作为小说核心情节的杀婴事件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思想的载体逐渐在读者们的视野中清晰起来的。事件的起因是塞丝从“甜蜜之家”庄园的逃亡,而逃亡本身又是对《圣经》中失乐园神话的成仿与改写。“甜蜜之家”的名称很明显地喻指伊甸园。庄园主加纳夫妇实行着“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待黑奴们很和善,从不打骂他们,教他们写写算算,让他们拿枪,还允许黑尔在周末外出打工挣钱赎买母亲的自由。一直到加纳先生死去、“学校老师”接管庄园,庄园里的黑奴们都好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一样,懵懂无知地生活在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梦境里。与夏娃的偷食禁果相对应,塞丝人性的最初觉醒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偷听:她无意间撞见“学校老师”给两个侄子上课,他正指导他们对黑奴进行研究,要求他们在纸上把塞丝的“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动物属性放在右边”(193,231)。她深受震动,并暗暗发誓,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的属性再被放到动物一边。因此,当塞丝的丈夫黑尔和西克索策划的集体逃亡失败后,她毅然决定只身出逃并一举获得成功,而她当时怀着六个月的身孕,还刚刚遭到两个侄子毒打,后背被划开,伤势严重。亚当夏娃吃了识善恶的果子被耶和华逐出乐园,还属于被动行为;而塞丝的逃亡则是不折不扣的主动出击,它以对所谓乐园的否定和拒斥宣示了人的自觉。到杀女事件发生,塞丝暴烈的母爱将这种行为中的否定倾向发挥到极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一个奴隶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已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贵、丰盈和美丽全系于那挑战历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1995年我们曾在美国的广播中听到一个直播节目,内容是关于《宠儿》的讨论;有许多白人听众打电话质问,莫里森为什么不对“杀人犯塞丝”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说实话,我们相当震惊于这些人的傲慢、愚蠢,不过也进一步理解了莫里森所坚持的写作立场。当保罗u30fbD得知塞丝杀女真相后指责她,说“你的爱太浓了”时,她的答复是:“要么是爱,要么不是。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164,196)在此,一个长期“失语”的民族从一个似乎失去理智的弱女子身上获得了自己的声音和性格,对失乐园神话的仿写也就此转为民族精神和文化从阵痛中新生的神话的构建。莫里森选择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做自己的民族英雄史诗的主角,承担为民族寻找自我、塑造形象的重任,既不违背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真实性,也体现了她一贯的女权主义思想。相对于贝比u30fb萨格斯的布道(发散型的爱),塞丝选择的爱更具内敛特征:在最低限度上以最大强度捍卫人的尊严。二者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贝比心力交瘁,只能躺在床上琢磨颜色等死;塞丝则在与返回阳间索债的宠儿的爱恨纠葛中精神失常。莫里森为这两次失败安排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黑人同胞的离弃。儿媳逃亡成功后,在辛辛那提黑人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贝比u30fb萨格斯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招待朋友们,但大家酒足饭饱后却对她心生嫉妒,认为她把所有的福分和荣誉都占全了,“浓重的非难气味在空中凝滞”(137,164);因此,第二天“学校老师”带人来猎奴时,没有人前来通风报信,这间接导致了杀婴惨剧的发生;塞丝出狱后,又因为骄傲遭到他们十几年的疏远和孤立。莫里森在此刻摆脱了种族题材的限制,从哲学的高度关注人类在一个充斥二元对立冲突(比如善与恶、爱与恨、骄傲与妒忌)的世界中的两难处境以及他们对抗孤独、追寻意义的不懈努力,请黑人民众和所有的人来思索和回答,到底什么将获胜。――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在全书的结尾部分又意味深长地让这种非理性进行了一次充分的表演:谵妄状态中的塞丝看见来接丹芙上班的雇主鲍德温先生的扎帽,误以为白人又来劫夺“她最宝贵的部分"了,便在内心高喊,“不。不不。不不不”(262,312),冲出门去杀他。另外我想强调的是,莫里森在《宠儿》的叙事过程中所作的各种艺术处理――象征、隐喻、夸张、通感、意识流、时空变换、超自然现象描写、多角度叙述等等,一方面服务于小说的主题(明晰坚定的部分所构成的坚硬内核),一方面也与她思想大中量含义丰富隐晦、需要辨明的成分相匹配,或者说顺应着灵魂的需求和血液的节奏。譬如,小说被写成了一个鬼故事。凶宅闹鬼是18世纪末盛行的哥特式小说的惯用伎俩,但在莫里森笔端,它完全丧失了制造悬念和渲染恐怖气氛的作用,而与全书激越明亮的音色保持一致。宠儿的鬼魂多年来一直在124号徘徊不去,并且随时间推移渐渐长大,直至以妙龄少女的真身登场为止,它的基调是怨毒、悲伤、孤独、冤屈和愤怒。以肉身还魂的宠儿被设计成既有人的基本特征,又带有鬼的恍惚虚浮,较之一个危险的信号更像是联结阴阳两界的一条纽带。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相信鬼魂存在时,莫里森答道:“是的。你相信细菌吗?……(要是没有鬼魂)我将不得不依靠所谓科学数据来解释毫无科学根据的事物。”显然,宠儿的形象带有非洲传统宗教思想和生死观念的印记;我们也可以将其视做莫里森所倡导的黑人民族传统对现代文明既定秩序的有力反拨。作为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宠儿》着重表现了过去时间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已获自由之身的黑人心理的严重干扰。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女主人公塞丝与保罗u30fbD即将重逢、情节正式展开前一刻塞丝的思维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病症状,塞丝虽然“不能原谅自己的记忆”(6,7),却无法控制它不滑向过去的深渊。事实上,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生活在一种极其危险的状况下,面临着这样一种随时都会失足跌入的心理深渊(在后来的《爵士乐》中,又被形象地描述为crack〈裂缝〉)。比如,贝比u30fb萨格斯有过六个丈夫、八个儿女,却全部不知所终;保罗u30fbD自认的男子气概在一只公鸡面前分崩离析;乐观刚强的老黑人斯坦普u30fb沛德年轻时妻子被小主人长期霸占却无能为力;泼辣能干的艾拉的青春期被一对白人父子分享,她称他们为“迄今最下贱的人”。莫里森把塞丝每天的生活描述成“击退过去的严肃工作”(73,86),当保罗u30fbD介入其中时,对“甜蜜之家”的共同记忆使得这工作变得难上加难;宠儿的归来更是彻底摧毁了它。奇妙的是,所有这一切都被莫里森用一个表面上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庞大结构严谨地组织起来,并动用现代小说几乎所有的文学手段将每一个碎片安放妥贴,焊接牢固,前节所罗列的一些手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篇幅并不长的作品就好像一次现代小说技巧大展或一本小说写作教科书,读者被其魔力吸引着,从任何一处(小说的每一页)都可以进入它所虚构的现实,但总会发现,在迷官的中。心坐着莫里森,像她一再说起的老妇人那样手中握着这个虚构世界的全部秘密。关于本书的结构,有论者认为,“仿佛将一幅画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打碎,再把碎片按照令人眩目的现代形式重新拼接。”还有论者把莫里森的匠心独运描绘成“又一次晃了晃她那璀璨夺目的万花筒”。我们还可以将小说的结构看做一条有着许多暗流和旋涡的缓慢前行的河流,流程起讫为1973年春和1874年夏(叙述现在时),暗流和旋涡就是对过去时间的追忆、反省和重构;在人物不断的遐思、走神和泪号之中,过去和现在交错共生,情节随着涟漪扩大而趋于清晰完整,难以规避的真实浮出。小说开始就交代了小女婴被割断喉咙而死的事实,其后又多次对杀婴真相进行暗示,但到完整再现杀婴现场时行文已经过半了,而杀婴动机还要在以后的篇幅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讨论才会水落石出。塞丝在逃亡途中生下女儿丹芙,主要得益于一个善良的穷苦白人女孩爱弥的无私帮助,这个歌颂超越种族界限的普遍人性的动人故事是相对独立于全书的,但莫里森仍让它分三次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层次分明:第一次由丹芙的思绪引出,第二次是丹芙讲给宠儿听的,第三次才由塞丝亲自补充周详。另外,各种音质的多声部的合唱与交响(小说第二部分以“你是我的”为主旋律的塞丝、宠儿、丹芙三人思绪错综交缠的一章,最具典型性),也使《宠儿》具备了一部伟大的复调小说作品的基本特征。
2023-08-08 16:13:031

非洲人为什么不会飞

黑人会飞是传说,在《所罗门之歌》中有表现。《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贫乏、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融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风格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2023-08-08 16:13:103

美国有哪些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936-美国作家奥尼尔Engene O′Neill1938-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1949-美国科学家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954-美国作家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978-美国作家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87-美国作家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93-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一.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l,1888-1953年)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评论界曾指出:"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在镇江风车山上在她小时候就读过现在仍然存在的崇实女中内有她的故居。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也是赛珍珠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其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1973年5月6日她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 Vermont) 。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三.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四.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五.艾萨克·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犹太作家。生于波兰。1935年发表处女作《撒旦在戈雷》,同年流亡美国。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美国和波兰犹太人的生活;有些作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魍魉世界的形形色色:上帝和撒旦,天堂和地狱……。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奴隶》(1962)、《庄园》(1967)、《产业》(1969)、《舒莎》(1978)等;短篇集有《市场街的斯宾诺沙》(1961)、《傻瓜吉姆佩尔》(1957)等。六.布罗茨基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婉动人的抒情诗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英文写作也十分出色,诺贝尔奖提及他对"英语特性的掌握令人惊讶。"自称为"俄语诗人与英语散文家的愉快结合。"著作诗集《诗选》(1973)、《言论之一部分》(1980)、《二十世纪史》(1986)、《致乌拉尼亚》(1984)、以及散文集《小于一》(1986)等。七.托妮·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美国黑人女小说家,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黑婴》(1981)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3-08-08 16:13:271

1990年后的文学作品都有什么

1990-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经典作品1. 《呼吸秋千》 09年作品 2. 《世界末日之战》 10年获奖作品。 3. 《战争》 08年作品 4. 《金色笔记》07年作品 5. 《我的名字叫红》06年作品 6. 《归于尘土》 05年作品 7. 《钢琴教师》04年 8. 《耻》 03年 9. 《无命运的人生》 02年 10. 《河湾》 01年 11. 《铁皮鼓》99年 12. 《修道院纪事》 98年 13.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97年 14. 《呼唤雪人》 96年 15. 《希尼诗文集》95年 16.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94年 17. 《所罗门之歌》 93年 18. 《July"s People》91年19. 《太阳石》 90年 20. 《ling shan》 00年
2023-08-08 16:13:361

《Sula》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Sula》(Toni Morrison)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fLY0uaiRF_fhcPef9IMeA 提取码: wmeq书名:Sula作者:Toni Morrison豆瓣评分:8.7出版社:Vintage出版年份:2004-6页数:192内容简介:Two girls who grow up to become women. Two friends who become something worse than enemies. In this brilliantly imagined novel, Toni Morrison tells the story of Nel Wright and Sula Peace, who meet as children in the small town of Medallion, Ohio. Their devotion is fierce enough to withstand bullies and the burden of a dreadful secret. It endures even after Nel has grown up to be a pillar of the black community and Sula has become a pariah. But their friendship ends in an unforgivable betrayal—or does it end? Terrifying, comic, ribald and tragic, Sula is a work that overflows with life.作者简介:托妮u2022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囊括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三项美国最重要的图书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3-08-08 16:13:431

达文西密码游戏攻略

简单操作 L:潜行 左摇杆:控制方向 back:物品/控制等菜单 start:暂停,任务目标 R:跑 L+R:敲打地面 X:攻击 Y:提示攻击 B:提示攻击 A:调查 白:文件说明,包括艺术品,人物,线索等 黑:物品组合,调查,使用等 系统: 1解谜:必备工具中英文《达芬奇密码》小说,支持模糊查找的电子词典 2战斗:QTE式,反应时间较长,非常简单 第一章 卢浮宫(The Louvre) □调查名片得号码454 □洗手池附近得肥皂 □组合(Combine)肥皂和跟踪器后使用(USE) □theMonalisa □找到UV Light □在蒙娜丽莎前用UV Light扫亮所有文字 □下面对应字母的符号可以记录一下,后面的关卡还会用到 Da vinci painted those that knew between bacchus and uriel lies the clue □调查岩间圣母左边的油画,得Priory Ring(修道院戒指) □前往索尼埃办公室 □调查所有物品,发现雕像被移动过,指向墙上地图 □调查地图,发现有酒精搽过的气味,使用UV Light,发现索尼埃标记的暗号 □帮助苏菲进入通风管道 □chitinase防止真菌及昆虫侵蚀 dismutase基本氧化剂 lactase分解乳糖 catalase催化剂 分解过氧化物为水和氧气 urease可分解成二氧化痰和氨水 □依次注入chitinase dismutase catalase □把鲜红色酶液体与抹布组合(Combine)在画布上使用,得胜利女神像 □经过蒙娜丽莎展厅来到胜利女神处,雕像左侧有女神之手,调查中使用Priory Ring(修道院戒指),得线索离开卢浮宫 第二章 圣叙尔比斯教堂(Saint Sulpice) □调查修女尸体的右手,发现床下保险柜,(Clues→Chappe telegraph)把中间一行调成“SION”,得金属牌 □搜索二楼得钳子和油罐 □教堂大厅,地板机关处摆成4月11日,得Station of the cross status □搜索前厅得Ornate Key □返回楼上修女尸体房间,使用Ornate Key打开柜子,得Station of the cross status □大厅前门附近使用钳子开锁 □上楼,钟表对成7:14,得cooper sild,第2块金属牌 □教堂大厅把两尊塑像分别放在XIV Jesus is laid in the tomb;VII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地板上秘密通道开启 □地穴灯台前,调查后使用油罐把油灌入,把“JRU”金属板放在右侧灯里,把“AEM”金属板放在左侧灯里,分别用火柴点燃,JERUSALEM □推开石棺,得到一行字母按钮(对应顺序按白键→Clues→Chappe telegraph察看),字母翻译后 |S|E|R|J|L|A|M|E|U| □按照JERUSALEM顺序对应按下,注意两个E的顺序 □回到Margarilte修女处,本章结束 第三章 诺曼底别墅(Normandy Mansion) □厨房中得冻肉,放到盘子里,敲钟引狗过来,摇动吊桥可过河,发现没有大厦钥匙 □返回对岸,小屋从窗户翻入,密码13 21 34开锁得钥匙 □进入大厦柜子处和大厅桌子上可得两座雕塑 □壁炉处使用箭头徽章(fleur de lys disc),按照↓→↑←摆好,可得一座雕塑 □上楼使用Priory Ring开门,调查柜子,再次使用Priory Ring打开上锁的抽屉,再得一座雕塑 □顺次调查,字谜答案为 Jupiter is above vulcan aeneas is below mars mars is to vulcans right □下楼书桌处得最后一座雕塑,从前厅上楼,把6座雕塑摆到五星盘上 □Venus居中,Jupiter上,Vulcan左,Mars右,Cupid左下,Aeneas右下。右摇杆转动雕塑方向,使四周的朝向Venus。 □进入花园,转动大型雕像朝向Venus,成功时会有字幕提示,地下入口开启 □点燃五角星,本章结束 第四章 苏黎世银行(Bank of Zurich) □进入左侧走廊中间门,终端机处使用laser etched key □密码1021 □调查桌子抽屉得曲别针,在保险箱(Hole)上使用 □密码筒输入grail,剧情后得1级保安卡和车钥匙 □来到办公室,Administrator office中使用1级保安卡,输入升级密码867530无效 □找到Office Manager,调查油画,使用UV Light看见手印,油画后保险柜,调查抽屉得密码728559,得文件柜钥匙 □Bank Records Room使用文件柜钥匙,得升级密码260924,返回Administrator office升级保安卡 □一楼房间,帮苏菲进入通风管道,进入数据终端把保安卡升到3级,最后使用保安车钥匙脱出。 第五章 维莱特庄园(Chateau Villette) □percival的盾牌(左1)搬到左边骑士手中;arthur的盾牌(右1)搬到右边骑士手中 □把Red Dragon杯搬到arthur的底座上,出现暗道,右手处有简单拼图,得一传送装置;进入房间调查后得乐谱(Music Sheet) □在圣经(The Bible)中找到所罗门之歌(Solomon"s Songs)第14章第4句第3个词是“Hear” □输入hear进房间,钢琴前使用乐谱(有点生化的味道了,编者按) □在《最后的晚餐》中依次发现隐藏信息,V字符号,Grail(圣杯,画左侧),John,M字符号,Peter,Grail(圣杯),Jesus and Mary。 □拿出第二个密码筒输入“MAGDALENE”(抹大拿 玛利亚)出现剧情,跟随兰登把投石机的组件送到楼下。 第六章 比金山机场(Biggin Hill Airfield) □推箱子靠住门,扳下扳手,再打开轨道车的刹车,躲在后面避开子弹 □工具箱找到钳子,一路来到地下供电室,找到8枚300安,4枚50安的线圈,来到配电盒,右边配电图使用UV light得到提示。 300 300 | 300 300 300 300 | 300 300 50 50 □装好后拉下电闸恢复供电 □回到铁门处脱出 □钳子剪开油车门锁,放出汽油,爬到房顶仍下烟火,本章结束。 第七章 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 □翻译密码表 Outdoors the graceful water you will see through dedication you must find the key □教堂门口告示栏处得后门钥匙 □从后门入,找到剪草钳 □剪掉水池前的花,使用Priory Ring,得残破的金属板(Rough Metal Shard) □人物转换成兰登博士,调查周围可得Small Gear;Metal Rod;Cardboard。 □下面门缝处使用Cardboard,钥匙孔处使用Metal Rod,得地下室钥匙脱出。 □仔细调查一层得2枚小齿轮1枚大齿轮,回到地下室安装好齿轮。 □人物转换成苏菲,打倒2名敌人,从地窖口进入,两人合力拿掉巨大门闩,顺路前进,沿途可得3枚Templar Seal。 □把Templar Seal放入机关,注意观察附近的四个罗马数字,数字下横线代表底面,I左上、II右下、III正上、IV右上。 □广场上得到最后一块盾牌碎片,回到教堂里拼好盾牌,在第一排左二Dark Effigy前调查,并对照密码表翻译出答案“Richard” □把“Richard”输入密码筒,剧情,按照提示脱出(塞拉斯的枪法够烂,编者按) 第八章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 □搜索大厅柜子里得Brush。 □牛顿墓,调查后对Hole使用Priory Ring,得Sun Orb和Scroll of riddles □返回大厅乔叟墓(Chaucer"s Tomb),使用Sun Orb,根据Histroy→Pardoner"s tale拼出Pardoner PAR R D ENO □得Large Ring □沿路前行,消灭所有敌人,在门后的纸箱内找到钳子,在供电室为Shakespeare"s Statue(莎士比亚雕像)照明 □返回方才有锁的门,用钳子剪开,门后调查,打开电灯,检查架子上得Marble Cleaner(雕像清洗剂) □组合Marble Cleaner和Brush,把莎士比亚雕像的石板清洗干净 □调查Shakespeare"s FingeR(莎士比亚的手指),后使用Large Ring,得Hand Crank □亨利三世墓(King Henry III Tomb)使用“Hand Crank”根据Clues→Shakespeare scroll拼出“Temples”,得King Symbol □调查脚手架轮子,推开它,钳子开锁,进入ST John"s Chapel(圣约翰礼堂),至Baron Hunsdon"s tomb □使用King Symbol,后依次按下Queen、Baron、Knight、Soldier,得Unusual Cylinder □牛顿墓前组合Sun Orb和Unusual Cylinder后使用,再使用残破的卷轴,进入拼图游戏,注意观察图片边框先确认四周。 □选择与提彬对话,抓紧时间对出密码“PAYENS” □对话可以都选第一句 第九章 罗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 □门口调查得Stone Lid,调查木箱子的划痕,拖开箱子,得Daisy Disc,进入教堂左手石台上得火柴。 □教堂右侧拉开幔帘,使用Stone Lid,得Lily Disc;左侧使用火柴点燃蜡烛,看到一行诗。 □调查Truth天使,得Rose Disc。 □调查祭坛的抽屉得信息 Daisies = Innocence Lilies = Purity Roses = Love □对应把Rose Disc,Lily Disc,Daisy Disc放进六角星 □地下室搜索到Oddly Shaped Stone,使用它补好地球仪,得Star Disc。 □推开箱子,使用Star Disc,拼图同样有非常明显的边缘痕迹,之后进入Security Lib □至此游戏结束,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为奖励关卡, 第十章 重返卢浮宫 (THE LOUVRE REVISITED) □油画中隐藏着九首小诗(Gamefaqs|Eric Waechter)对应你完成的九个关卡。 The Louvre Museum Painting: YOU SHOULD NOT HAVE RUN MONSIEUR SAUNIERE NOW TELL ME WHERE IT IS St. Sulpice Painting: THE SISTER MUST HAVE BEEN CALLING PRIORY MEMBERS WHEN SHE WAS ATTACKED Normandy Mansion Painting: ITS THE PRINCESS SOPHIE KEY MY GRANDFATHER PROMISED ME Bank of Zurich Painting: IT IS THE CRYPTEX THIS IS BASED OFF OF A DESIGN BY DA VINCI Chateau Villett Painting: THE LEGEND OF THE HOLY GRAIL IS A LEGEND ABOUT ROYAL BLOOD Biggin Hill Airfield Painting: SAUNIERE BROUGHT US TOGETHER TO FOLLOW THESE CLUES FOR A REASON Temple Church Painting: SILAS TAKE THE KEYSTONE FROM MR LANGDON TEABING IS OUR HOSTAGE NOW Westminster Abbey Painting: TEABING FELT THE TRUTH CRASHING DOWN ON HIM THE GRAIL WAS LOST TO HIM Rosslyn Chapel Painting: THE QUEST FOR THE GRAIL IS THE QUEST FOR THE DIVINE IN EACH OF US
2023-08-08 16:14:061

美国有哪些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1976年 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197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等。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悼约翰·邓及其他》、《驻足荒漠》;散文集《小于一》等。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2023-08-08 16:14:141

天堂的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著名作家。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终身成就奖 。主要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2023-08-08 16:14:221

afro是什么意思

afro的意思是:非洲法郎。名词是非洲;爆炸头;阿弗罗;非洲人。含有afro的双语例句1、Afro hair is short and tightly curled。非洲式发型是浓密的小短卷。2、Three Flowering Periods of Afro-American Literature。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发展的三次高潮。3、On the Culture Orientation of Afro-Americans in Song of Solomon。谈《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的文化定位。4、As the head came out it was dark and had an afro。头出来的时候,肤色黝黑,发式是黑人天生的埃弗罗式。5、In the1960s,an afro hairstyle was a badge of independenc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20世纪60年代,非洲发式是非裔美国人的独立徽章。6、Back when she had the afro。回到她留着非洲发式的时候。
2023-08-08 16:14:351

《爱(2016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爱(2016版)》([美] 托妮·莫里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JlxOD0vojojt3EYXWalWw 提取码:zk1y书名:爱(2016版)作者:[美] 托妮·莫里森译者:顾悦豆瓣评分:8.4出版社:南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7页数:249内容简介:所有的女人都为比尔u2022柯西着迷。即使他死了。他是父亲,是丈夫,是恋人,也是守护者与朋友。也许所有女人的内心都藏着那个蜜糖般的小孩,那只天真的可怜的小猫,切切巴望着白马王子的到来。如何变得勇敢,而非刚硬?如何彼此相爱,而非憎恨?如何才能被爱包围,而非囚禁?只有智慧非凡的人才懂得真正的爱:轻柔和缓,无依无傍。作者简介:托妮u2022莫里森 (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3-08-08 16:15:011

《岛上书店》中提到的书

《待宰的羔羊》 《詹姆斯与巨桃》 《会计学原理》(第二部) 《孟买改名的那年》 《无尽的玩笑》 《帖木儿》 《老学校》 《小红马》 《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 《了不起的盖茨比》 《咆哮营的幸运儿》 《偷书贼》 《野兽家园》 《萨勒姆的女巫》 《怪物就在结尾处》 《绿山墙的安妮》 《小公主》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可靠的妻子》 《美国妻子》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美声》 《小豌豆》 《尘封旧案》 《世界的感觉》 《卖帽子》 《好人难寻》 《白鲸》 《古拉格群岛》 《纳尼亚传奇》 《狮王、女巫与魔衣橱》 《真爱如血》 《洛城机密》 《胡桃夹子》 《鲁道夫和朋友们》 《苹果树上的孩子们》 《厄舍古屋的倒塌》 《罗马帝国艳情史》 《天使雕像》 《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所罗门之歌》 《奥丽芙u30fb基特里奇》 《迷人的比利》 《相约星期二》 《波西u30fb杰克逊与神火之盗》 《艾丽丝漫游奇境》 《令人惊讶的屋大维》 《穿夏裙的女孩》 《觉醒》 《与父亲的对话》 《美人》 《玩具屋》 《布朗尼蛋糕》 《别处喝咖啡》 《在艾尔u30fb乔森入葬的墓地》 《肥》 《印第安人的营地》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魔戒》 《泄密的心》 《我们的小镇》 《德伯家的苔丝》 《约翰尼上战场》 《永别了,武器》 《为欧文u30fb米尼祈祷》 《呼啸山庄》 《织工马南》 《他们眼望上苍》 《我的秘密城堡》 《铁头》 《脑子中的子弹》 《追忆似水年华》 《尘雾家园》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书店老板》 《时间的皱折》 《云图》 《美国众神》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2023-08-08 16:15:201

达芬奇的最后谜题怎么玩?

L:潜行 左摇杆:控制方向 back:物品/控制等菜单 start:暂停,任务目标 R:跑 L+R:敲打地面 X:攻击 Y:提示攻击 B:提示攻击 A:调查 白:文件说明,包括艺术品,人物,线索等 黑:物品组合,调查,使用等 系统: 1解谜:必备工具中英文《达芬奇密码》小说,支持模糊查找的电子词典 2战斗:QTE式,反应时间较长,非常简单 第一章 卢浮宫(The Louvre) □调查名片得号码454 □洗手池附近得肥皂 □组合(Combine)肥皂和跟踪器后使用(USE) □theMonalisa □找到UV Light □在蒙娜丽莎前用UV Light扫亮所有文字 □下面对应字母的符号可以记录一下,后面的关卡还会用到 Da vinci painted those that knew between bacchus and uriel lies the clue □调查岩间圣母左边的油画,得Priory Ring(修道院戒指) □前往索尼埃办公室 □调查所有物品,发现雕像被移动过,指向墙上地图 □调查地图,发现有酒精搽过的气味,使用UV Light,发现索尼埃标记的暗号 □帮助苏菲进入通风管道 □chitinase防止真菌及昆虫侵蚀 dismutase基本氧化剂 lactase分解乳糖 catalase催化剂 分解过氧化物为水和氧气 urease可分解成二氧化痰和氨水 □依次注入chitinase dismutase catalase □把鲜红色酶液体与抹布组合(Combine)在画布上使用,得胜利女神像 □经过蒙娜丽莎展厅来到胜利女神处,雕像左侧有女神之手,调查中使用Priory Ring(修道院戒指),得线索离开卢浮宫 第二章 圣叙尔比斯教堂(Saint Sulpice) □调查修女尸体的右手,发现床下保险柜,(Clues→Chappe telegraph)把中间一行调成“SION”,得金属牌 □搜索二楼得钳子和油罐 □教堂大厅,地板机关处摆成4月11日,得Station of the cross status □搜索前厅得Ornate Key □返回楼上修女尸体房间,使用Ornate Key打开柜子,得Station of the cross status □大厅前门附近使用钳子开锁 □上楼,钟表对成7:14,得cooper sild,第2块金属牌 □教堂大厅把两尊塑像分别放在XIV Jesus is laid in the tomb;VII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地板上秘密通道开启 □地穴灯台前,调查后使用油罐把油灌入,把“JRU”金属板放在右侧灯里,把“AEM”金属板放在左侧灯里,分别用火柴点燃,JERUSALEM □推开石棺,得到一行字母按钮(对应顺序按白键→Clues→Chappe telegraph察看),字母翻译后 |S|E|R|J|L|A|M|E|U| □按照JERUSALEM顺序对应按下,注意两个E的顺序 □回到Margarilte修女处,本章结束 第三章 诺曼底别墅(Normandy Mansion) □厨房中得冻肉,放到盘子里,敲钟引狗过来,摇动吊桥可过河,发现没有大厦钥匙 □返回对岸,小屋从窗户翻入,密码13 21 34开锁得钥匙 □进入大厦柜子处和大厅桌子上可得两座雕塑 □壁炉处使用箭头徽章(fleur de lys disc),按照↓→↑←摆好,可得一座雕塑 □上楼使用Priory Ring开门,调查柜子,再次使用Priory Ring打开上锁的抽屉,再得一座雕塑 □顺次调查,字谜答案为 Jupiter is above vulcan aeneas is below mars mars is to vulcans right □下楼书桌处得最后一座雕塑,从前厅上楼,把6座雕塑摆到五星盘上 □Venus居中,Jupiter上,Vulcan左,Mars右,Cupid左下,Aeneas右下。右摇杆转动雕塑方向,使四周的朝向Venus。 □进入花园,转动大型雕像朝向Venus,成功时会有字幕提示,地下入口开启 □点燃五角星,本章结束 第四章 苏黎世银行(Bank of Zurich) □进入左侧走廊中间门,终端机处使用laser etched key □密码1021 □调查桌子抽屉得曲别针,在保险箱(Hole)上使用 □密码筒输入grail,剧情后得1级保安卡和车钥匙 □来到办公室,Administrator office中使用1级保安卡,输入升级密码867530无效 □找到Office Manager,调查油画,使用UV Light看见手印,油画后保险柜,调查抽屉得密码728559,得文件柜钥匙 □Bank Records Room使用文件柜钥匙,得升级密码260924,返回Administrator office升级保安卡 □一楼房间,帮苏菲进入通风管道,进入数据终端把保安卡升到3级,最后使用保安车钥匙脱出。 第五章 维莱特庄园(Chateau Villette) □percival的盾牌(左1)搬到左边骑士手中;arthur的盾牌(右1)搬到右边骑士手中 □把Red Dragon杯搬到arthur的底座上,出现暗道,右手处有简单拼图,得一传送装置;进入房间调查后得乐谱(Music Sheet) □在圣经(The Bible)中找到所罗门之歌(Solomon"s Songs)第14章第4句第3个词是“Hear” □输入hear进房间,钢琴前使用乐谱(有点生化的味道了,编者按) □在《最后的晚餐》中依次发现隐藏信息,V字符号,Grail(圣杯,画左侧),John,M字符号,Peter,Grail(圣杯),Jesus and Mary。 □拿出第二个密码筒输入“MAGDALENE”(抹大拿 玛利亚)出现剧情,跟随兰登把投石机的组件送到楼下。 第六章 比金山机场(Biggin Hill Airfield) □推箱子靠住门,扳下扳手,再打开轨道车的刹车,躲在后面避开子弹 □工具箱找到钳子,一路来到地下供电室,找到8枚300安,4枚50安的线圈,来到配电盒,右边配电图使用UV light得到提示。 300 300 | 300 300 300 300 | 300 300 50 50 □装好后拉下电闸恢复供电 □回到铁门处脱出 □钳子剪开油车门锁,放出汽油,爬到房顶仍下烟火,本章结束。 第七章 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 □翻译密码表 Outdoors the graceful water you will see through dedication you must find the key □教堂门口告示栏处得后门钥匙 □从后门入,找到剪草钳 □剪掉水池前的花,使用Priory Ring,得残破的金属板(Rough Metal Shard) □人物转换成兰登博士,调查周围可得Small Gear;Metal Rod;Cardboard。 □下面门缝处使用Cardboard,钥匙孔处使用Metal Rod,得地下室钥匙脱出。 □仔细调查一层得2枚小齿轮1枚大齿轮,回到地下室安装好齿轮。 □人物转换成苏菲,打倒2名敌人,从地窖口进入,两人合力拿掉巨大门闩,顺路前进,沿途可得3枚Templar Seal。 □把Templar Seal放入机关,注意观察附近的四个罗马数字,数字下横线代表底面,I左上、II右下、III正上、IV右上。 □广场上得到最后一块盾牌碎片,回到教堂里拼好盾牌,在第一排左二Dark Effigy前调查,并对照密码表翻译出答案“Richard” □把“Richard”输入密码筒,剧情,按照提示脱出(塞拉斯的枪法够烂,编者按) 第八章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 □搜索大厅柜子里得Brush。 □牛顿墓,调查后对Hole使用Priory Ring,得Sun Orb和Scroll of riddles □返回大厅乔叟墓(Chaucer"s Tomb),使用Sun Orb,根据Histroy→Pardoner"s tale拼出Pardoner PAR R D ENO □得Large Ring □沿路前行,消灭所有敌人,在门后的纸箱内找到钳子,在供电室为Shakespeare"s Statue(莎士比亚雕像)照明 □返回方才有锁的门,用钳子剪开,门后调查,打开电灯,检查架子上得Marble Cleaner(雕像清洗剂) □组合Marble Cleaner和Brush,把莎士比亚雕像的石板清洗干净 □调查Shakespeare"s FingeR(莎士比亚的手指),后使用Large Ring,得Hand Crank □亨利三世墓(King Henry III Tomb)使用“Hand Crank”根据Clues→Shakespeare scroll拼出“Temples”,得King Symbol □调查脚手架轮子,推开它,钳子开锁,进入ST John"s Chapel(圣约翰礼堂),至Baron Hunsdon"s tomb □使用King Symbol,后依次按下Queen、Baron、Knight、Soldier,得Unusual Cylinder □牛顿墓前组合Sun Orb和Unusual Cylinder后使用,再使用残破的卷轴,进入拼图游戏,注意观察图片边框先确认四周。 □选择与提彬对话,抓紧时间对出密码“PAYENS” □对话可以都选第一句 第九章 罗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 □门口调查得Stone Lid,调查木箱子的划痕,拖开箱子,得Daisy Disc,进入教堂左手石台上得火柴。 □教堂右侧拉开幔帘,使用Stone Lid,得Lily Disc;左侧使用火柴点燃蜡烛,看到一行诗。 □调查Truth天使,得Rose Disc。 □调查祭坛的抽屉得信息 Daisies = Innocence Lilies = Purity Roses = Love □对应把Rose Disc,Lily Disc,Daisy Disc放进六角星 □地下室搜索到Oddly Shaped Stone,使用它补好地球仪,得Star Disc。 □推开箱子,使用Star Disc,拼图同样有非常明显的边缘痕迹,之后进入Security Lib □至此游戏结束,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为奖励关卡, 第十章 重返卢浮宫 (THE LOUVRE REVISITED) □油画中隐藏着九首小诗(Gamefaqs|Eric Waechter)对应你完成的九个关卡。 The Louvre Museum Painting: YOU SHOULD NOT HAVE RUN MONSIEUR SAUNIERE NOW TELL ME WHERE IT IS St. Sulpice Painting: THE SISTER MUST HAVE BEEN CALLING PRIORY MEMBERS WHEN SHE WAS ATTACKED Normandy Mansion Painting: ITS THE PRINCESS SOPHIE KEY MY GRANDFATHER PROMISED ME Bank of Zurich Painting: IT IS THE CRYPTEX THIS IS BASED OFF OF A DESIGN BY DA VINCI Chateau Villett Painting: THE LEGEND OF THE HOLY GRAIL IS A LEGEND ABOUT ROYAL BLOOD Biggin Hill Airfield Painting: SAUNIERE BROUGHT US TOGETHER TO FOLLOW THESE CLUES FOR A REASON Temple Church Painting: SILAS TAKE THE KEYSTONE FROM MR LANGDON TEABING IS OUR HOSTAGE NOW Westminster Abbey Painting: TEABING FELT THE TRUTH CRASHING DOWN ON HIM THE GRAIL WAS LOST TO HIM Rosslyn Chapel Painting: THE QUEST FOR THE GRAIL IS THE QUEST FOR THE DIVINE IN EACH OF US 如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2023-08-08 16:15:292

t r e a l i n g这八个字母可以拼成什么单词

达芬奇密码》重点谜题攻略_游戏攻略_单机游戏 简单操作 L:潜行 左摇杆:控制方向 back:物品/控制等菜单 start:暂停,任务目标 R:跑 L+R:敲打地面 X:攻击 Y:提示攻击 B:提示攻击 A:调查 白:文件说明,包括艺术品,人物,线索等 黑:物品组合,调查,使用等 系统: 1解谜:必备工具中英文《达芬奇密码》小说,支持模糊查找的电子词典 2战斗:QTE式,反应时间较长,非常简单 第一章 卢浮宫(The Louvre) □调查名片得号码454 □洗手池附近得肥皂 □组合(Combine)肥皂和跟踪器后使用(USE) □theMonalisa □找到UV Light □在蒙娜丽莎前用UV Light扫亮所有文字 □下面对应字母的符号可以记录一下,后面的关卡还会用到 Da vinci painted those that knew between bacchus and uriel lies the clue □调查岩间圣母左边的油画,得Priory Ring(修道院戒指) □前往索尼埃办公室 □调查所有物品,发现雕像被移动过,指向墙上地图 □调查地图,发现有酒精搽过的气味,使用UV Light,发现索尼埃标记的暗号 □帮助苏菲进入通风管道 □chitinase防止真菌及昆虫侵蚀 dismutase基本氧化剂 lactase分解乳糖 catalase催化剂 分解过氧化物为水和氧气 urease可分解成二氧化痰和氨水 □依次注入chitinase dismutase catalase □把鲜红色酶液体与抹布组合(Combine)在画布上使用,得胜利女神像 □经过蒙娜丽莎展厅来到胜利女神处,雕像左侧有女神之手,调查中使用Priory Ring(修道院戒指),得线索离开卢浮宫 第二章 圣叙尔比斯教堂(Saint Sulpice) □调查修女尸体的右手,发现床下保险柜,(Clues→Chappe telegraph)把中间一行调成“SION”,得金属牌 □搜索二楼得钳子和油罐 □教堂大厅,地板机关处摆成4月11日,得Station of the cross status □搜索前厅得Ornate Key □返回楼上修女尸体房间,使用Ornate Key打开柜子,得Station of the cross status □大厅前门附近使用钳子开锁 □上楼,钟表对成7:14,得cooper sild,第2块金属牌 □教堂大厅把两尊塑像分别放在XIV Jesus is laid in the tomb;VII Jesus falls the second time,地板上秘密通道开启 □地穴灯台前,调查后使用油罐把油灌入,把“JRU”金属板放在右侧灯里,把“AEM”金属板放在左侧灯里,分别用火柴点燃,JERUSALEM □推开石棺,得到一行字母按钮(对应顺序按白键→Clues→Chappe telegraph察看),字母翻译后 |S|E|R|J|L|A|M|E|U| □按照JERUSALEM顺序对应按下,注意两个E的顺序 □回到Margarilte修女处,本章结束 第三章 诺曼底别墅(Normandy Mansion) □厨房中得冻肉,放到盘子里,敲钟引狗过来,摇动吊桥可过河,发现没有大厦钥匙 □返回对岸,小屋从窗户翻入,密码13 21 34开锁得钥匙 □进入大厦柜子处和大厅桌子上可得两座雕塑 □壁炉处使用箭头徽章(fleur de lys disc),按照↓→↑←摆好,可得一座雕塑 □上楼使用Priory Ring开门,调查柜子,再次使用Priory Ring打开上锁的抽屉,再得一座雕塑 □顺次调查,字谜答案为 Jupiter is above vulcan aeneas is below mars mars is to vulcans right □下楼书桌处得最后一座雕塑,从前厅上楼,把6座雕塑摆到五星盘上 □Venus居中,Jupiter上,Vulcan左,Mars右,Cupid左下,Aeneas右下。右摇杆转动雕塑方向,使四周的朝向Venus。 □进入花园,转动大型雕像朝向Venus,成功时会有字幕提示,地下入口开启 □点燃五角星,本章结束 第四章 苏黎世银行(Bank of Zurich) □进入左侧走廊中间门,终端机处使用laser etched key □密码1021 □调查桌子抽屉得曲别针,在保险箱(Hole)上使用 □密码筒输入grail,剧情后得1级保安卡和车钥匙 □来到办公室,Administrator office中使用1级保安卡,输入升级密码867530无效 □找到Office Manager,调查油画,使用UV Light看见手印,油画后保险柜,调查抽屉得密码728559,得文件柜钥匙 □Bank Records Room使用文件柜钥匙,得升级密码260924,返回Administrator office升级保安卡 □一楼房间,帮苏菲进入通风管道,进入数据终端把保安卡升到3级,最后使用保安车钥匙脱出。 第五章 维莱特庄园(Chateau Villette) □percival的盾牌(左1)搬到左边骑士手中;arthur的盾牌(右1)搬到右边骑士手中 □把Red Dragon杯搬到arthur的底座上,出现暗道,右手处有简单拼图,得一传送装置;进入房间调查后得乐谱(Music Sheet) □在圣经(The Bible)中找到所罗门之歌(Solomon"s Songs)第14章第4句第3个词是“Hear” □输入hear进房间,钢琴前使用乐谱(有点生化的味道了,编者按) □在《最后的晚餐》中依次发现隐藏信息,V字符号,Grail(圣杯,画左侧),John,M字符号,Peter,Grail(圣杯),Jesus and Mary。 □拿出第二个密码筒输入“MAGDALENE”(抹大拿 玛利亚)出现剧情,跟随兰登把投石机的组件送到楼下。 第六章 比金山机场(Biggin Hill Airfield) □推箱子靠住门,扳下扳手,再打开轨道车的刹车,躲在后面避开子弹 □工具箱找到钳子,一路来到地下供电室,找到8枚300安,4枚50安的线圈,来到配电盒,右边配电图使用UV light得到提示。 300 300 | 300 300 300 300 | 300 300 50 50 □装好后拉下电闸恢复供电 □回到铁门处脱出 □钳子剪开油车门锁,放出汽油,爬到房顶仍下烟火,本章结束。 第七章 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 □翻译密码表 Outdoors the graceful water you will see through dedication you must find the key □教堂门口告示栏处得后门钥匙 □从后门入,找到剪草钳 □剪掉水池前的花,使用Priory Ring,得残破的金属板(Rough Metal Shard) □人物转换成兰登博士,调查周围可得Small Gear;Metal Rod;Cardboard。 □下面门缝处使用Cardboard,钥匙孔处使用Metal Rod,得地下室钥匙脱出。 □仔细调查一层得2枚小齿轮1枚大齿轮,回到地下室安装好齿轮。 □人物转换成苏菲,打倒2名敌人,从地窖口进入,两人合力拿掉巨大门闩,顺路前进,沿途可得3枚Templar Seal。 □把Templar Seal放入机关,注意观察附近的四个罗马数字,数字下横线代表底面,I左上、II右下、III正上、IV右上。 □广场上得到最后一块盾牌碎片,回到教堂里拼好盾牌,在第一排左二Dark Effigy前调查,并对照密码表翻译出答案“Richard” □把“Richard”输入密码筒,剧情,按照提示脱出(塞拉斯的枪法够烂,编者按) 第八章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 □搜索大厅柜子里得Brush。 □牛顿墓,调查后对Hole使用Priory Ring,得Sun Orb和Scroll of riddles □返回大厅乔叟墓(Chaucer"s Tomb),使用Sun Orb,根据Histroy→Pardoner"s tale拼出Pardoner PAR R D ENO □得Large Ring □沿路前行,消灭所有敌人,在门后的纸箱内找到钳子,在供电室为Shakespeare"s Statue(莎士比亚雕像)照明 □返回方才有锁的门,用钳子剪开,门后调查,打开电灯,检查架子上得Marble Cleaner(雕像清洗剂) □组合Marble Cleaner和Brush,把莎士比亚雕像的石板清洗干净 □调查Shakespeare"s FingeR(莎士比亚的手指),后使用Large Ring,得Hand Crank □亨利三世墓(King Henry III Tomb)使用“Hand Crank”根据Clues→Shakespeare scroll拼出“Temples”,得King Symbol □调查脚手架轮子,推开它,钳子开锁,进入ST John"s Chapel(圣约翰礼堂),至Baron Hunsdon"s tomb □使用King Symbol,后依次按下Queen、Baron、Knight、Soldier,得Unusual Cylinder □牛顿墓前组合Sun Orb和Unusual Cylinder后使用,再使用残破的卷轴,进入拼图游戏,注意观察图片边框先确认四周。 □选择与提彬对话,抓紧时间对出密码“PAYENS” □对话可以都选第一句 第九章 罗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 □门口调查得Stone Lid,调查木箱子的划痕,拖开箱子,得Daisy Disc,进入教堂左手石台上得火柴。 □教堂右侧拉开幔帘,使用Stone Lid,得Lily Disc;左侧使用火柴点燃蜡烛,看到一行诗。 □调查Truth天使,得Rose Disc。 □调查祭坛的抽屉得信息 Daisies = Innocence Lilies = Purity Roses = Love □对应把Rose Disc,Lily Disc,Daisy Disc放进六角星 □地下室搜索到Oddly Shaped Stone,使用它补好地球仪,得Star Disc。 □推开箱子,使用Star Disc,拼图同样有非常明显的边缘痕迹,之后进入Security Lib □至此游戏结束,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为奖励关卡, 第十章 重返卢浮宫 (THE LOUVRE REVISITED) □油画中隐藏着九首小诗(Gamefaqs|Eric Waechter)对应你完成的九个关卡。 The Louvre Museum Painting: YOU SHOULD NOT HAVE RUN MONSIEUR SAUNIERE NOW TELL ME WHERE IT IS St. Sulpice Painting: THE SISTER MUST HAVE BEEN CALLING PRIORY MEMBERS WHEN SHE WAS ATTACKED Normandy Mansion Painting: ITS THE PRINCESS SOPHIE KEY MY GRANDFATHER PROMISED ME Bank of Zurich Painting: IT IS THE CRYPTEX THIS IS BASED OFF OF A DESIGN BY DA VINCI Chateau Villett Painting: THE LEGEND OF THE HOLY GRAIL IS A LEGEND ABOUT ROYAL BLOOD Biggin Hill Airfield Painting: SAUNIERE BROUGHT US TOGETHER TO FOLLOW THESE CLUES FOR A REASON Temple Church Painting: SILAS TAKE THE KEYSTONE FROM MR LANGDON TEABING IS OUR HOSTAGE NOW Westminster Abbey Painting: TEABING FELT THE TRUTH CRASHING DOWN ON HIM THE GRAIL WAS LOST TO HIM Rosslyn Chapel Painting: THE QUEST FOR THE GRAIL IS THE QUEST FOR THE DIVINE IN EACH OF US
2023-08-08 16:15:361

《爱》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爱》([美] 托妮·莫里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RYx5OLayeM3HSAzL8Dn8w 提取码:n7hm书名:爱作者:[美] 托妮·莫里森译者:顾悦豆瓣评分:7.5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3-1页数:249内容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u2022莫里森最好看的小说★马尔克斯写尽爱之多样,莫里森写透爱之深切★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观察家》克里斯廷、留心、梅、朱尼尔、维达、甚至L, 所有的女人都为比尔u2022柯西着迷。他是著名的柯西度假酒店的老板, 左右着这些女人对于父亲 、丈夫、恋人、守护者与朋友的渴望。 即使在他死后多年,这些渴望依然主宰着她们的生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u2022莫里森,大胆探索爱的本质——它的疯狂、它的占有、它的恐惧、它的绝望!文字背后,藏着一颗深切的、令人无法拂逆的真心。那些流血、煎熬、痛苦、死亡,即使是你闻所未闻的,也一样能让你产生共鸣,感受到切肤之痛。作者简介:托妮u2022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囊括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三项美国最重 要的图书大奖,并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善于博采众长,巧妙地将现实主义与多种叙事技巧相融合:魔幻、荒诞、象征、神话、寓言、隐喻、意识流……“她是一名出色的手艺人,她的伟大创新可与福克纳、马尔克斯、伍尔夫相媲美,这就是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我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我必须用我的技巧使读者看到颜色,听到声音。——托妮u2022莫里森她的每一部小说里,爱都是那么艰难、复杂而浓烈。——美国前第一夫人 凯瑟琳u2022布什
2023-08-08 16:15:431

宠儿的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美国著名作家。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代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2023-08-08 16:16:181

托妮·莫里森的获奖

此外,莫里森还荣获下列奖项:1977年 《所罗门之歌》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77年 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American Academy and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1987-88年 获罗伯特·肯尼迪图书奖(Robert F. Kennedy Book Award)1988年 《宝贝儿》获美国图书奖(American Book Award)1988年 《宝贝儿》获安斯非尔德-沃尔夫种族关系图书奖(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in Race Relations)1988年 《宝贝儿》获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1989年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联邦文学奖(MLA Commonwealth Award in Literature)1993年 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章(Commander of the Arts and Letters)1994年 获孔多塞奖章(Condorcet Medal)1994年 获赛珍珠奖(Pearl Buck Award)1994年 获雷吉耶姆·朱里文学奖(Rhegium Julii Prize for Literature)1996年 获全国图书基金美国文学突出贡献奖(National Book Foundation"s 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2000年 获全国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2023-08-08 16:16:311

美国有哪些著名作家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作家:马克吐温,爱伦坡很多人可能不认识爱伦坡,但他可是悬疑推理小说的奠基人!他的成就决不在马克吐温之下。因为人么喜欢幽默讽刺的作品,所以善写悲剧,善于营造恐怖氛围的他总被人所忽略。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爱伦坡能占十大作家次席,第一是无人能撼的莎士比亚其他还有:杰克伦敦,欧亨利以及海明威
2023-08-08 16:16:481

经典的外国文学著作有哪些?

经典的外国文学著作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Bic4aKa5Vex4Im2AHfOVA 提取码: fuvp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2023-08-08 16:17:085

《A Mercy》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A Mercy》(Toni Morrison)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lBV3CKjkOdU0u5d3dw50w 提取码: fjmu书名:A Mercy作者:Toni Morrison豆瓣评分:8.2出版社:Knopf出版年份:2008-11-11页数:176内容简介:A powerful tragedy distilled into a jewel of a masterpiece by the Nobel Prize–winning author of Beloved and, almost like a prelude to that story, set two centuries earlier.In the 1680s the slave trade wa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e Americas, virulent religious and class divisions, prejudice and oppression were rife, providing the fertile soil in which slavery and race hatred were planted and took root.Jacob is an Anglo-Dutch trader and adventurer, with a small holding in the harsh north. Despite his distaste for dealing in “flesh,” he takes a small slave girl in part payment for a bad debt from a plantation owner in Catholic Maryland. This is Florens, “with the hands of a slave and the feet of a Portuguese lady.” Florens looks for love, first from Lina, an older servant woman at her new master"s house, but later from a handsome blacksmith, an African, never enslaved.There are other voices: Lina, whose tribe was decimated by smallpox; their mistress, Rebekka, herself a victim of religious intolerance back in England; Sorrow, a strange girl who"s spent her early years at sea; and finally the devastating voice of Florens" mother. These are all men and women inventing themselves in the wilderness.A Mercy reveals what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slavery. But at its heart it is the ambivalent, disturbing story of a mother who casts off her daughter in order to save her, and of a daughter who may never exorcise that abandonment.Acts of mercy may have unforeseen consequences.作者简介:托妮u2022莫里森(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且充满诗意,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她的伟大与创新可与福克纳、加西亚u2022马尔克斯及伍尔芙相媲美,这就是她理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哈佛大学美国黑人研究院院长如是说。
2023-08-08 16:17:291

《爱(2016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爱(2016版)》([美] 托妮·莫里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JtuD_2fwcTi1YPOxr8CEg 提取码: xwvz书名:爱(2016版)作者:[美] 托妮·莫里森译者:顾悦豆瓣评分:8.4出版社:南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7页数:249内容简介:所有的女人都为比尔u2022柯西着迷。即使他死了。他是父亲,是丈夫,是恋人,也是守护者与朋友。也许所有女人的内心都藏着那个蜜糖般的小孩,那只天真的可怜的小猫,切切巴望着白马王子的到来。如何变得勇敢,而非刚硬?如何彼此相爱,而非憎恨?如何才能被爱包围,而非囚禁?只有智慧非凡的人才懂得真正的爱:轻柔和缓,无依无傍。作者简介:托妮u2022莫里森 (Toni Morrison)美国著名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3-08-08 16:1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