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清朝初期,活跃于画坛的四王、四僧分别指哪些画家?

2023-08-11 13:09:18
共4条回复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四王 :王恽 、王鉴、王时敏、王原祁

四僧 :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清朝(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既是对今天有着关联和影响的时代,也是充满复杂矛盾的时代,在文化上经历了从排斥到融合的过程。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 、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 " 四王 " 。其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中国南方太仓人,王恽是常熟人,他们之间是老师和朋友的关系。在绘画风格与艺术思想上,他们都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王时敏为首的 " 四王 " ,以王原祁为首的 " 娄东画派 " ,在画坛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 四王 " 中,王原祁年领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曾经担任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时,他奉旨编辑《佩文斋书画谱》,并任总裁。这个画谱共计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部宝典,王原祁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所以学生很多,后来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画派。因为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又叫娄东, " 娄东画派 " 因此得名。这个画派声势浩大,几乎左右了当时的艺术画坛。他们的山水画在清代初期占画坛主流地位,学习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艺术传统的继承上,有僵化的风气,作品创新意识不强,给人画面样式重复的感觉,这自然与清代皇族和封建的观念保守倾向合拍。

另外,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 " 四王 " 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创造出豪放、磊落、独具风采的画风,对振兴当时画坛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就是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他们都是明朝(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后代,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自己的绘画空间,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的心灵。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画花鸟画出名,继承陈淳、徐渭的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石 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自有变化,以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

苏州马小云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左迁

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 、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 " 四王 " 。

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就是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四位僧侣画家" 四僧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四僧,八大山人朱耷和石涛都是明朝王室的后代,另外有弘仁、髡残,他们不愿与清廷合作,出家作了和尚,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成就,因此称为" 清初四僧"

相关推荐

清初四僧都有谁?

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
2023-08-10 21:26:411

清初四僧是哪几位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2023-08-10 21:26:481

“清初四僧”说的是谁?“清初四僧”有什么艺术成就?

“清初四僧”说的是谁?“清初四僧”有什么艺术成就?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到清朝的四僧估计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原因还是比较简单的,无非就是这几个人不算出名罢了, 但是其实这几个人又非常非常厉害,真正了解的人会知道他们还是很给力的,最近也有不少人问了,想知道这个清初四僧到底是谁,还有他们的名字都怎么念,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清初四僧分别是:“原济、朱耷、髡残、渐江”,其实原济、渐江还比较好认,但是这个“朱耷”的“耷”字怎么念呢?其实念“[dā]”,一声别搞错了,最后就是“髡残”了,这个就比较难读了,那么到底读什么呢?其实念“[kūn]”了,也是一声,这样下来想必大家把字什么的都认全了吧,还是挺难的哦。 清初四僧人物简介 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 朱耷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渡过了八十岁。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 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别号雪个、个山个、人屋、刃菴、书年,何园个山驴汉,驴屋、传綮,八大山人,明宁王元璋第十七子江西宁献王朱权九世孙,父号痴仙,暗哑不能语,为当代著名书画家。祖父名多炡,字贞吉,工山水花鸟,擅书法,他有六个儿子,第六子朱谋,为当时山水、花鸟画家,可能是朱耷之父。八大山口吃,在他题款中,名下经常写有“相如吃”。八大山人,既是和尚又是道士,道号又有朱道明,良月、破云樵者,明天启至清康熙间书画家。工行,擅山水、花卉、禽鸟、竹木。 石涛 石涛(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髡残 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心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难于稽考。今见髡残最早的作品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所作《山水图》轴,绘画风格已经成熟。此后两年无画迹,而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传世作品突然增多,至清康熙六年(1667)形成了创作高峰期,今天所见髡残的作品大都是此一时期内的创作。他是怎样与绘画结下缘份的?据其自述:“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出此六法。”又云:“荆、关、董、巨四者,而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师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遂复沈吟,有染指之志。”可知他作画是出家后才开始的,并着意追踪巨然和尚。至于他创作热情突然高涨,则同程正揆的交往有着极密切关系。 弘仁 俗名江舫,字鸥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经常云游名地,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因以画黄山为著,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作品有《黄山天都图》,《内海松石图》,《疏泉洗砚图》等。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2023-08-10 21:27:121

清初四王与四僧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清初四王与四僧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一、“四王”和“四僧”是宋、元以来文人画发展的两个分支,虽然处于同一个时代,但由于地位和境遇不同,使他们的绘画有着鲜明的不同风格特色。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又称江左四王,他们生活安定,其作品多表现出冲淡和平的意境,性格不鲜明,技法上则过于强调笔墨神韵。清初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生活颠沛流离,坎坷多折,故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二、”四王“坚持笔墨必守古法,每作必有出处和由来并以此为正宗。四僧则在继承前人笔墨基础上,主张发展,更强调贴近生活。三、”四王”属于正统画派,同时也属文人画家,他们倡导南宗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僧”不囿古法而敢于创造新法,笔墨却并未抛弃古法。尤其在国画美学理论和技法(皴法)基础上,仍然坚持了国画传承,属于先继承再创造,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初四王百度百科——清初四僧
2023-08-10 21:27:224

简述美术史上四僧的艺术成就

清初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朱耷(1626-1705)字雪个,原姓朱,乳名耷,自号八大山人,为受封于江西的明朝宗室弋阳王后代。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影响,由于处境与情感的变化,使他突破了董的藩篱,走了和四王迥然不同的道路,他所作山水,苍茫凄楚,剩水残山,抑塞之情溢于纸素,正如其题句所泄露的:“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磨”表现了对故明的眷恋。八大山人最常画的是花鸟,多作莲、石松、麋鹿、怪鸟。他画的荷花,荷茎挺拔而立,生气勃勃,力图表达倔强而不随波逐流的品格,所作怪鸟及鱼,多白眼看天,表现他不妥协气质。他六十九岁时所画孔雀图,两只形象丑陋的孔雀立在不稳的卵石上,上有牡丹下垂招引,题以“孔雀名花两竹屏,竹稍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似逢春坐二更”诗句。古时谓“臧”(奴仆)有三耳,除正常两耳外还有唯主人命是从的第三耳(《孔丛子·公孙龙篇》)。三耳当指俯首听命之奴才,此画系借题发挥讽刺当时贪图富贵卖身投靠清朝之官员。 石涛(1642-1707)姓朱名若极,号青湘老人,又号大涤子。石涛山水自成一家,下笔古雅,设想超逸。每成一画,与古人相合。竹石梅兰,均极超妙,尤精分隶书,笔墨苍莽高古,境界夭矫奇辟,处处有引人入胜之妙。石涛笔意奇恣,排奡纵横,以奔放胜,王太常极推许之,谓“大江之南,无出石师右者”云。道济功力极深,如设色《张僧繇访友图》长帧,长丈许,宽仅九寸,树色山光,青紫绚烂,而笔极奇矫,风神洒落,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又《故城河图》轴,纸本设色,此轴粗笔写山水,细笔写船缆人物,湾前帆影迷离,岸上人家错落,色愈苍而愈古,气弥逸而弥神,非胸中有数千卷轴,眼有数万云山,那能办此。又有《百美图》,纸本,人高两号尺余,尤为奇作。 弘仁(1610-1661)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有志抗清,离歙到闽,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尤崇倪云林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 髡残(生卒未详)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髡残品行笔墨,俱高出人一头。其画迹流传不多,所画山水,得力王蒙。黄宾虹评其画“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2023-08-10 21:27:461

清初“四僧”中旨在表现“吾之天游”的画家是谁

清初“四僧”中旨在表现“吾之天游”的画家是髡残。髡[kūn]残(1612-1673),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扩展资料:艺术特点:髡残扇面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郁茂而个迫塞,善写平凡景致,平淡中见幽深。与石涛、弘仁、朱耷并称“清四僧”。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花卉。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画法。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在绘画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在提倡勤学的同时,也主张作画须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画之神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髡残
2023-08-10 21:27:562

“清初四僧”石涛有哪些传世之作?清初画家石涛生平介绍

(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 1岁;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 4岁; 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 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岁; 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岁; 《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岁; 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岁; 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岁; 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岁; 由庐山东下江浙。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原济。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岁; 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岁; 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作《山水册》第八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岁; 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岁; 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夏日在歙县 *** 书院作《金竺朝霞图》。作《山水册》第七开。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岁; 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岁;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图》。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岁; 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岁;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岁;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视旅庵。作《松阁临泉图》,款云: “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岁; 《山水图》轴题云:“丙辰客赏疗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岁; 夏日。在广教寺。《诗画合璧图》卷题:“丁巳夏日。”深秋,游苏州虎丘,作《山水图》册之第四开。此年曾游泾县水西,作《山水人物图》卷之“铁脚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岁; 夏,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南京。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岁; 在南京。于秦淮之怀谢楼作《山居图》,题跋中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之语。冬,在宣城,准备赴南京。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岁; 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作《书画》卷,题云:“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与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岁 作《荷花图》赠梅清。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岁; 冬日,在一枝阁中画《山水册》,跋云:“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岁; 在南京。作《书画册》,题云:“我且作离亭之赠,集癸亥近稿一卷,复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岁;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是年写有《山水册》,在其中一页《奇山突兀图》题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岁; 在南京。二月,雪霁,乘兴策杖探梅,抵青龙、天印、东山、钟陵、灵谷诸地。新夏,过五云精舍,为苍公作《万点恶墨》卷。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岁; 冬月,为智企写《山水图》卷志别,跋中有“余亦私计踏草幽蓟”之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岁; 春天,到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雅集。冬,准备赴京,作《生平行》长诗留题一枝阁,兼别金陵诸友。冬天到扬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岁; 在扬州,“北游不果”,于是客大树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岁; 在扬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涛在平山堂接驾,作纪事诗二首。约于是年秋冬前往北京。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岁; 抵京,客且憨斋,发“诗中画”、“画中诗”高论。是年写有“诸方乞食苦瓜僧”诗。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岁; 二月,为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客且憨斋为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语。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册,题跋出现:“我用我法”四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岁; 三月,于海潮寺为伯昌先生作画,跋云:“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秋,买舟南下,从北京回扬州。沿运河南下情形,具见《清湘书画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岁; 在扬州。是年,为黄山惊远先生作山水轴。自跋《余杭看山图》卷云:“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携此卷游余杭,归来云与大涤不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岁; 八月,为鸣六先生作《山水册》,并题跋评论画坛诸大家特点,称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馆藏《花卉册》十二开始以“大涤子”署款。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岁;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图》轴。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学道处”为黄砚旅作画,仍在仪征。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岁; 夏六月,离扬州,至歙县,避暑于程浚松风堂。完成《清湘书画稿》。《淳化阁帖》卷款署:“时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临于清莲阁下。”秋九月,于扬州作《春江垂钓图》轴(唐云旧藏)寄赠八大,称八大为“长兄”。是时前后营建大涤草堂,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画《大涤草堂图》。出现“大涤堂”、“大涤子极”等印,大量使用大涤子为号署款,直至逝世。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岁; 二月,石涛题八大《水仙图》卷,称八大为“金枝玉叶老遗民”。始见署“若极”之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岁; 夏日,八大山人寄赠《大涤堂图》,石涛题诗于其上。是年,始识李鱴,一见如故。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岁; 《为拱北作山水图》轴题“己卯有建宁之游”。为咸翁作山水册十二帧,题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奥,何有元气磅礴”语。浴佛日,八大山人为岱老年翁作古树苔石,石涛为补水滩红叶,并题诗一首于上。秋日作《太白诗意图轴》题署:“己卯秋日,青连阁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岁; 在扬州。上元前二日,为吴与桥作《溪南八景图》册,第三开题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莲阁。”上元后二日,作《山水花卉图》册。九月,石涛为其门人洪正治作《写兰册》,内有染庵居士跋《写兰册》涉及八大。约于此年前后,石涛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画《大涤草堂图》。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岁; 三月,在南京。在乌龙潭观桃花,作《云山图》轴,跋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秋八月,作画,题跋中有“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语。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岁; 夏日,有论画之语,云:“笔墨当随时代”。 秋,为刘石头作画,畅论用点,结语云:“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岁 七月,作《赭墨山水图》,题诗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岁; 重九,画山水以赠道先生,题跋中有体力不支之叹。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岁; 春,作《梅花吟》,有“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句。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岁; 秋冬,病情恶化,卒后葬在扬州蜀岗之麓。
2023-08-10 21:28:191

清出四画僧`八大山人指

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八大指的是朱耷。
2023-08-10 21:28:381

急.................请问谁可以给我清初四僧的诗

  八大山人(朱耷)、原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  朱耷:  《七绝》  残山剩水噪寒鸦,孤傲脱群入佛家。  白眼癫行狂杰怪,牛人大耳倔朱耷。  《传綮写生册》题字  三五银筝兴不穷,芙蓉江是醉秋风。  于今邈抹浑无似,落草盘桓西社东。  古梅图题诗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 尘。  衿翠鸟唤哥,吭圆哥换了。  八哥语三虢,南飞鹧鸪少。  《题奇石图》  击碎须弥腰,折却楞伽尾。  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  《题梅花》  碧莲花竟雪天开,又到寒严放早梅。  大抵春回俱一致,只教迸散白雪堆。  一室寤歌处, 萧萧满席尘。  蓬蒿藏户暗, 诗画如禅真。  遗世逃名老, 残山剩水身。  青门旧业在, 零落种瓜人。  石涛:  长干见驾天恩垂问二首  凡夫纸据凡夫解,盛泽天威孰敢当。  舍利光中垂一问,臣僧结舌口忙忙。  炼得身心似木鸡,那知尊贵语前迷。  因缘会遇良非偶,始信枝栖未易栖。  圣南巡恭还二律  东巡万国动欢声,歌舞齐将玉辇迎。  方喜祥风高贷狱,即看佳气拥芜城。  尧仁总向衢歌见,禹会遥从玉帛呈。  一片萧韶真献瑞,凤台重见凤凰鸣。  五云江上起重重,千里风潮护六龙。  圣主巡方宽奏对,升平高宴喜雍容。  明良庆合时偏遇,补助欢腾泽自浓。  拜手万年齐献寿,铭功端合应登封。  髡残:  煌煌大道,煞掣无痕。  往言抑压,返又佯狂。  人说我痴,我说你常。  弘仁:  黄山行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2023-08-10 21:28:452

清初四僧的朱耷

朱耷 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朱耷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渡过了八十岁。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别号雪个、个山个、人屋、刃菴、书年,何园个山驴汉,驴屋、传綮,八大山人,明宁王元璋第十七子江西宁献王朱权九世孙,父号痴仙,暗哑不能语,为当代著名书画家。祖父名多炡,字贞吉,工山水花鸟,擅书法,他有六个儿子,第六子朱谋,为当时山水、花鸟画家,可能是朱耷之父。八大山口吃,在他题款中,名下经常写有“相如吃”。八大山人,既是和尚又是道士,道号又有朱道明,良月、破云樵者,明天启至清康熙间书画家。工行,擅山水、花卉、禽鸟、竹木。
2023-08-10 21:28:511

四画僧的四画僧-画家简介

在中国绘画史上,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号称清初的“四画僧”。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清代沉寂已久的画坛引入了一股清流,开创了时代的新风,并赋予中国绘画革新求变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清代绘画发展的高潮。这四位因为遭逢时代剧变而遁入空门的画僧,之所以在艺术上成就非凡,可以说与他们波澜不息,血泪交集的生平有着极大的关连。 朱耷(1626~1705),真名朱统筌,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江西南昌人,南昌宁王朱权之后,明亡后出家,因尝持八大人觉经,故又号八大山人。朱耷一生字、号、别号极多,主要有:法名传棨,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据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在书画上亦有许多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园”等,含义较深。另外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石涛(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国清代画 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 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 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 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 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髡残(公元1612-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 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 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 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弘仁(1610~1664) 安徽歙县人,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明末诸 生。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 。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写梅花和双钩竹。“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与杳士标、 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亦有称“海阳四家”)。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 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 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为僧后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渐江、渐江学人、渐江学者、渐江僧,别号则有云隐、梅花道人 等,最常用的是渐江和弘仁。弘仁出生于安徽歙县东关桃源坞,江氏乃当时歙县的望族,后来家道中落。他在年少时于歙县社学读过书,之后又赴杭州,成为“杭郡 诸生”。不久,他和母亲回到了原籍歙县,拜当地名儒汪无涯为师,研习五经,准备参加科考。在此期间,他“尝掌录而舌学,以铅椠膳母”,过着非常清苦但却事母至孝的生活。
2023-08-10 21:29:051

髡残怎么读

髡(kūn)残 (cán)(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髡[kūn]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生平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2023-08-10 21:29:181

比较清初四僧和清初四王的不同之处

清初四王,是受了董其昌的影响,追求模古仿古,将更好地运用古人的笔墨当作最高追求,他们把古人画中的景物搬前挪后,达到古人画中的完美境界,他们在研究古人笔墨上的确达到一定水平,在发展干笔渴墨方面也丰富了文人画的表现方式,但他们一味模古,大大桎梏了文人画的发展。而清初四僧,是旧明遗逸,在画中或抒发亡国之痛,或表达个人情感,他们不满足于挪用古法,他们深入自然,寄情与山水,他们以抒发自身感受为目的,而不屈附于社会审美需求。
2023-08-10 21:29:271

朱耷草书七绝诗是什么内容

朱耷草书七绝诗的内容是: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般还写宋山河。朱耷草书七绝诗的作者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2023-08-10 21:29:341

清代画坛四僧之—髡残

清代画坛四僧之—髡残 髡[kūn]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 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2023-08-10 21:29:401

名词解释:扬州八怪、清楚4僧,八大山人,清楚4王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八人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 清楚4僧:估计楼主写错了,应该是"清初四僧":四僧”----清朝初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八大山人---就是上述中“清初四僧”之一,说明下八大山人不是八个人的哦,而是朱耷、号八大山人。 清楚4王----哈哈楼主又搞错了,应该是“清初四王”,四个人指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又称江左四王。 哈哈,看来楼主喜欢上了古字画。本人上述大家中最喜欢的是“八大山人”,因为“八大”画的鸟儿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2023-08-10 21:29:511

央美院长范迪安: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我们看到美的图像能够快而直接地打动心灵,让人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你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对美好的世界报以更多的憧憬。——范迪安 问:如果给您一次穿越的机会,您最想与哪个时代的,哪一位艺术家,面对面地去批评一下他的作品? 范迪安:在我这个专业领域里,其实经常是与古对话的,如果说穿越,不要穿越太远嘛,就穿越个300年吧,如果能与石涛进行一次对话,大画家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范:这个题目我喜欢。其实在我这个专业领域里,经常是与古对话的。如果说穿越,也不用穿越太远,就穿越300年吧,与石涛进行一次对话。他提出绘画应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样一个像生命的成长过程。他好像有点先知先觉,他预示着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了艺术作品的发展。如果我和石涛对话,我们一起来预测600年后,也就是再过300年以后的未来,也许这很有意思。 石涛《深山秋水图》 看待一幅艺术作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前两年我在梵高最后生活的地方住了两天,就一个人在那里走访。走的过程中我发现熟悉的梵高画中的景象就在那里。那片麦田还在那里种着,梵高当年画的那些乌鸦还在飞,这就是穿越。你感觉到在这里你看到了你和梵高同一个视觉、视点看到的同一片麦田和天空。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震撼,大概审美就给人一种享受加震撼的混合。 清 石涛 秋江独钓图 问:怎样看待千篇一律的美? 范:千篇一律就不叫美,现在出现的千篇一律的追求,甚至一种风靡,肯定是一种误区。随着我们社会文化宽容度的增加,随着人们在美的观念上更加个性化。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就越来越能够容忍或者说承认各种存在,彼此的欣赏是审美很重要的出发点。 清 石涛 秋江泛舟图 问:怎样看待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 范:当我们面对艺术的大千世界,困惑总是多于欣然接受,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是我们可能自身的整个艺术知识还不够完全支撑。第二个的确是有一些被称作艺术家的人,可能没有真正的从事艺术的研究。他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认为是功到渠成了。但实际上,艺术的创作是要经过磨练的。当然另一方面,也需要所有的观赏者去多做一些了解。 我还想说,为什么我一开始讲大家不要盯着手机屏幕看,因为手机屏幕的看画只是看个大概。 艺术品一定要去看原作,看原作才能近看、远看、宏观的看、微观的看,尤其是安安静静地往里面看。 这样你就能够对这个画,这个作品有更多的认识。如果是雕塑的话,你还可以围着他看,所以贴近原作是非常重要的。 清 石涛 望远图 桐荫书屋图 清 石涛 春江垂钓图 清 石涛 独树老夫家 清 石涛 松涧听泉图 立轴 纸本 清 石涛 1684年作 松壑听泉图 清 石涛 江村消夏图 清 石涛 兰竹当风 立轴 纸本 清 石涛 兰竹芝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清 石涛 山水小景四帧 【浦君艺术专注名人字画15年,带您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字画藏品放心传世!欢迎添加浦君艺术专业顾问15801007123(VX),更多捡漏作品尽在浦君艺术官方网站】 浦君艺术董事长胡桂忠与范迪安先生合影 浦君名人字画 浦君国际艺术中心15年专注名人字画,逾100位一线大家, 带您直接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字画藏品放心传世! 国画家: 何家英、史国良、范 曾、黄永玉、刘文西、王成喜 王明明、李翔、冯远、陈佩秋、尼玛泽仁、苗再新 范扬、贾广健、程振国、张复兴等。 油画家: 靳尚谊、杨飞云、冷军、王沂东 陈丹青、詹建俊、肖峰、许江等。 书法家: 欧阳中石、沈鹏、张海、苏士澍 王镛、李铎、韩天衡等。 (文章编辑:萌萌)
2023-08-10 21:29:571

石涛是什么人?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08-10 21:30:171

【从石涛“一画论”看清初“四僧”绘画艺术】 石涛

  石涛不仅是一位大画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画语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画论著作,带有很强的总结性,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石涛《画语录》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古代视觉艺术理论的经典。“一画”论作为《画语录》中的核心理论,发前人所未发,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结合起来,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画的美学本质,并阐明了中国画家如何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获得自由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启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篇章。石涛的“一画”论,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画论家在面对传统时,“坚守传统与突破传统”并存的理性态度。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一画”论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从石涛的“一画”论中,研究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   一、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本体。所以,在《画语录》中,“尊受、蒙养、生活、资任”等石涛提出的新概念,都是围绕着“一画”而展开的,都是为了突显“一画”作为创造本体的特点。正因如此,“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   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思想便是他在书中首章提出的“一画”论。可以说,“一画”论是石涛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来,并以道家的宇宙观为出发点,把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认识上升到艺术哲学、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深入论述和阐释的绘画理论。要想理解石涛的“一画”论,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石涛画论中关于“法与一画”,“法与化”之间的关系。石涛的“一画”论是他“了法而化”、“法自我立”美术理论集中核心的体现。   石涛立于“一画”的“法”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指法的最根本的根源所在,即开宗明义的所谓“太古无法,太朴不散。”的“无法”状态。其二,“有法之法”即为法的最高存在。那么,“无法”中是怎样产生出“有法”来的呢?石涛说:“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朴散者,老子云:“朴散为器。”其三,是与笔、技巧等有关的技法之法,也即所谓“众法之法”,它体现在绘画创作的一些既成方式、观念和规矩之中,并要求画家严格遵循。一方面,它体现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以有法贯众法”),故石涛云:“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以往的画家作画“未尝不以法为”;另一方面,固守成法,以传统为依,对艺术创作的发展和更新又会产生很大的束缚作用――“缚人以法。”   石涛在《画语录》“一画”论中,反对并批判“只知有古而不知有我”,只会“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妙”,并进而提出了“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有我在”的重要美学理论。指出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法”,对于这些“法”必须认真地加以继承,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要有强烈的“变法”创新意识。这一理论观点值得我们今天的研究者注意,没有“法”就没有“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石涛看来,有“法”必有“化”,画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规则,但又绝不能受其所囿,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应该学“法”而变“法”。画家由于“我自用我法”,不为“法”役,“法”为我“化”,所以能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画家一旦进入这种境界,就纵笔挥洒,泼墨如云,千岩万壑,奔赴腕底,从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进入到一个创作自由的新境界:“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二、从石涛“一画论”看清初“四僧”绘画艺术   1、石涛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今全县)人。石涛自幼天资聪颖,十来岁就开始学画,十八岁时,他画的兰花已相当成熟。石涛博通世学,诗文书画都有杰出的才能。其为诗含蓄,为文率真。书法工隶、行书,风格浑厚奔放。尤在绘画上表现天才横溢,卓然大家,堪称旷世奇才。石尖于山水、人物、佛像、花鸟、蔬果、兰竹无所不精,并将诗文书画篆刻融为一体。他的作品造型离奇苍古而多变,笔墨雄健恣肆,奇险而秀润,风神独具,了无俗韵,每每于豪放纵逸之中有幽微静穆之意境。石涛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石涛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具有大胆的革新与创造精神,敢于反传统。对明末清初以画坛上奉古人画法为尊的风气扫荡殆尽。提出“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法自画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画法。石涛用墨也极有特点,认为画“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他常用墨水或花青水涂染,利用其模糊来表现山川的幽郁湿润的气象,其目的在于师法自然,表现山水的本来面目。   其二:石涛一生饱览名山大川之神秀,实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宏愿。他的山水画,无论布局还是笔法墨路都不拘一格。《山水清音图》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构图十分新奇的作品。这幅画笔法豪放,墨色淋漓泼辣,特别是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与尖笔剔出的丛草相配合,产生了急风骤雨般的音乐韵律。   石涛的作品很多,留下来的有数百幅优秀作品。其中《黄山图》、《石竹图》、《溪水秋雨图》等为其代表作。   2、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原名统,南昌(今属江西)人。八大山人擅长山水、花鸟、竹木,尤其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他的绘画是“清初四僧”中最具有突出色彩的一位画僧。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绘的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所作残山剩水,往往河颠树倒,满目荒凉,寄托了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他所绘八哥、鸭子、猫等动物,都倔强地昂着头,眼睛更是夸张奇特,有的甚至画成方形,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点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向人”、不肯妥协的神情。八大山人的绘画构图和笔法都很简炼,他画的鱼,简之又简,却生气十足;虽不画水,却满纸烟波。这就是中国画论里所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其二:作为一位禅坛高僧,他的画中,处处透出佛理禅机。笔墨造型“不拘成法”、“奇古天真”。形象组合违背常规、浪漫无羁,呈现人性的本真和生命的实在。形成了别具灵奇的意境。这种艺术特点,自然是受禅宗“物我同化”、“物我合一”的“意境说”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绘画中,常不为时空所局限。“不求形似,但求生韵”,把中国的写意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发内心情感的高境界。这就是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和生命世界。   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流转至今的极少,还有待于发现。现今唯有《双鸟图轴》见传于世。   3、弘仁   弘仁:俗姓江,名韬,一航,字六奇,号欧盟。歙县(今安徽)人。弘仁的绘画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弘仁的绘画,多取法倪云林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不同于前人的峻逸、宁静和沉稳、幽僻的风格。他的构图非常奇特,从他的《黄海松石图》、《黄山蟠龙图》都可以看出。   其二:弘仁的笔墨造型多采用“高远法”。这种“高远法”得承于“元四家”以“远”、“淡”、“疏”、“苍”为山水画审美旨归的意趣,但在弘仁的手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远”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相联系。弘仁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的有:   《西岩松雪图》、   《黄山皤龙图》、《黄海松石图》、《丰溪山水图卷》、《黄山真景图》等。   4、髡残   髡残: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别号有白秃、残道人、石道人、天壤道人、电住道人。与石涛,又被称作“二石”。髡残绘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髡残注意师法自然,“草木湖山信手拈”,作画好用秃笔、渴墨,长于干笔皴擦,墨色沉首,又是书法通画法,其笔墨不拘成法,一任自然,人称“粗服乱头”。这种“本自天然,不假雕琢”的特色,与其受禅宗“平常心”的观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平常心”关键就是不执着,任其自然,无所追求。以个体心灵去体验的某种现实的过程。这种创作精神从本质上与禅的率真见性是相通的,禅宗的主张自我心灵要与自然万物融合为一体,大自然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大自然万物的精神境界。髡残以自然景物作画,目的在于,以此来体悟禅理、禅义。正因如此,故造成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悠远意境。   其二:也许因为是“遗民”的原故,髡残所给的画,真正是其心灵的写照。作为“明末遗民”,遭逢变乱,身处逆境,但毫无惧色,亦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并以书画诗文寄托其内心世界。《达摩面壁图卷》是他心灵写照的代表作之一。图绘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深山壁观的情景。   髡残的作品流传于今的很多,其中《秋山钓艇图轴》、《青峰凌霄图轴》、《幽栖图》、《兰亭图》、《仿米氏山水图》、《溪山幽居图》、《达摩面壁图卷》,以及他的《山水册页》等为其代表作。   三、结语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始终贯穿石涛的“一画论”的思想。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遗民”的身世,以及他们各自强烈的性格,这些对他们的绘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们的绘画中鲜明地表现出来。他们有的豪放,有的沉郁,有的夸张,有的谨严,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遗民画派”艺术风格。
2023-08-10 21:30:231

道济是石涛吗?

道济是石涛不是同一个人。道济人称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 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
2023-08-10 21:30:313

游华阳山图的作者简介

石涛(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石涛在宣城创作的代表作还有《黄山图》七十二幅、《十六阿罗应真图卷》以及《种松图》等。《黄山图》、《种松图》是从黄山归来作于敬亭山下广教寺。施闰章写有《石公种松图》诗,梅庚亦有《题石涛种松图》诗。《十六阿罗应真图卷》,横卷,为十六尊者像,为石涛早期人物画的代表作品,梅清观后称此作“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贻尽。”在宣城还创作了《墨笔山水长卷》、《放鹤图歌》等许多画卷。他在宣城所取得的绘画艺术成就,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2023-08-10 21:30:381

清朝的名人有谁

1、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2、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3、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率军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在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1643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剥夺多尔衮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4、左宗棠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5、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之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尔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2023-08-10 21:30:5614

画家弘仁“黄山雅集”的典故发生于()时期。

画家弘仁“黄山雅集”的典故发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弘仁(1610年—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释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他重视师法自然,善画黄山、武夷山诸景,传达山川之美,意境伟峻秀逸,“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形成“新安派”。同时,与石涛、八大、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代表作有《仿倪瓒山水图》、《幽亭秀木图》等。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取法元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今所见作品如《清溪雨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都有云林遗意。就题画诗中,也充分表露了他对倪瓒的崇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据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2023-08-10 21:31:551

清朝画家

1、李鱓李鱓[shàn](1686年—1756年),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 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传世画迹有南京博物院藏《土墙蝶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松藤图》轴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全集”,内收《李鱓画集》(上下卷)。2、金农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3、王时敏王时敏(1592-1680年),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四王”第一代人。系出高门,文采早著以祖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清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少时亲炙,得其真传。于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爱才若渴,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岁。王时敏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4、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5、石涛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时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鱓
2023-08-10 21:32:163

八大山人是谁

八大山人 其实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名号,他是明末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画一代宗师。朱耷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终年80岁。 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在南昌的青云谱道院。 朱耷 朱耷除了擅书画外,也擅书法,能诗文,但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朱耷用过的字号很多,八大山人是他弃僧为道士后所用,以前的字号他都舍弃没有再用,唯独八大山人是他唯一留下来的。
2023-08-10 21:32:331

【弘仁】的意思是什么?【弘仁】是什么意思?

【弘仁】的意思是什么?【弘仁】是什么意思? 【弘仁】的意思是: 弘仁(1610-1664) : 明末清初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歙县(今属安徽)人。明诸生。入清出家。擅画山水,写黄山景物尤多,构图简洁,风格瘦劲冷峭。又善画梅花、松树。与髡残、朱耷、原济并称「清初四僧」。★「弘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弘仁是什么意思 弘仁(1610-1664) : 明末清初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歙县(今属安徽)人。明诸生。入清出家。擅画山水,写黄山景物尤多,构图简洁,风格瘦劲冷峭。又善画梅花、松树。与髡残、朱耷、原济并称「清初四僧」。 ★「弘仁」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2023-08-10 21:32:581

清代画家髡残简介 如何评价髡残

  髡残   髡残是清代著名画家,清初四僧之一,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等作品存世,其中山水画成就最高,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   清代画家髡残简介   髡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等。   如何评价髡残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   张怡在髡残的《仿米山水册》中是这样评价这位心灵相契的老友的:“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 髡残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他认为髡残的诗,是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父子还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张庚《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云:“石□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这段话说明髡残的画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总之,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2023-08-10 21:33:051

“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出自( )。

石涛:“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石涛(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如果能帮到您,请采纳,谢谢
2023-08-10 21:33:141

清代的画家石涛是哪年生人?

—— 石涛( 1642~1708年 )明末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 清初四僧 "。
2023-08-10 21:33:227

八大山人是谁

朱耷。八大山人是朱耷名号,是清初四僧之一,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终年80岁。 朱耷。八大山人是朱耷名号,他是清初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终年80岁。书画艺术大师八大山人,骨子里留着没落皇族的血统,在近300年的朱氏江山给了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数十年后,脱俗叛逆吸附满天晖光,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代艺术巨匠。透过冷气逼人、嫉俗傲世的丹青,八大山人的扑朔迷离,隐晦幽涩的身世及作品,在世人的争论中化为难释之谜。想必,余秋雨先生当年在青云谱面对那些怪诞冷峻的笔墨,也是雾里看花。
2023-08-10 21:33:461

石涛是谁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石涛之生卒年月,缺乏可靠之数据,约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七〇五),年七十左右。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人,其父靖江王朱亨嘉,于崇祯帝自缢之后,为反抗异族之统治,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因势力单薄,被丁魁楚、瞿式耜所擒,旋被杀害,石涛此时幼小,托存于太监,长大之后,削发出家,名号颇多,且甚怪异。法名元济,一作原济,又名道济,字石涛。其别号有苦瓜和尚、零丁老人、济山僧与瞎尊者等等。石涛曾居安徽宣城敬亭山十年左右,屡游黄山。当时与宣城释半山、施闰章、梅清、梅庚、吴肃公、江注等诗画名家游,乃有黄山派之称,而以石涛为巨子。清康熙皇帝南巡时,石涛在南京与扬州曾先后两次接驾,并有诗以纪其事。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秋,石涛回南定居于扬州,直至老死。石涛山水画,是从写生得来,盎然生气,哲思感情,相与揉合,画境灵活生动,又有抑郁沈雄之韵,别具一格。资料拓展:吴冠中认为石涛是现代美术的起点。谈起石涛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吴冠中曾指出“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他认为,石涛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的艺术观念,事实上远早于西方美学有关理论。看石涛的作品,全是有感而发,而他的感受更是直接从视觉形象中得到启示,他对形式美有独特的敏感。吴冠中还分析,“一反陈腔滥调的山水画程式,石涛的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他表现的都是身处真山真水间的亲切感受,且近景、中景居多,活泼泼的山、水、树、屋就近在眼前。“有人称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人物之一,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等方面看确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作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不精擅且富有新意。石涛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同一,还有无法儿法论、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等,今天画界还封为圭臬。把他看成清代以来300年间第一人的说法,看来并不过分。清初,绘画在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总之他要改变古人的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这种呼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其实,从山水画方面看,历经唐、宋、元、明千年的递进,至清早已形成了巨大的传统重负。从明代起就有不少画家试图走出传统习惯的范畴,革新画坛,如陈淳、徐渭等人开创的写意画即足以证明了他们的变革勇气。明代晚期,董其昌以佛教禅宗的“顿悟”来启导绘画,扬南仰北,他借“南宗”强调线条形式美的“渡河宝筏”在寻觅人生和艺术的理想彼岸,以“南宗”蕴藉、含蓄的笔墨创出“北宗”简洁、明快的画风,实已开启了现代绘画的先声。而石涛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更向现代绘画突进了一步。他们两人所处时代相距不远,但艺术主张却不完全一致,尽管如此,殊途而同归,两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却十分相近,都为中国画向现代画发展作了准备。石涛的主张和实践使画家又面向生活,师法自然,为开创新的历史奠定了基础。五代、两宋各种皴法的出现,是当时诸大家面向生活,师法自然的创造性产物。实现了笔墨的升华,也形成了传统的负荷,所以有明一代也依然取法传统。清代的山水画要有所成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新的改革,因此,创立新法,是山水画发展至此的必然。
2023-08-10 21:34:001

南昌的八大山人听说是皇族,为什么会在南昌?

1955年江西省奉新县发现了一幅画《个山小像》,从此大家都知道了八大山人是谁。 他的名字是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至于为什么会在南昌,这个要从他的家谱说起。 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就是他的老祖, 这一段又是一个 历史 了,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生前封二十五个子孙为藩王,这些藩王驻守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与建文帝既是君臣,还是叔侄,同时这些藩王掌握军权,这使得建文帝如芒刺在背。为巩固中央皇权,即位伊始建文帝就开始削夺地方藩王的势力。先后废除了五位藩王,最后准备对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下手。 朱权 这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了,然而非常可惜,建文帝败了,朱棣成为了新皇帝,即明成祖,他当了皇帝之后自然也怕那些弟兄们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于是就把那些藩王,该削的削,八大山人的老祖朱权改封于南昌。 朱权作有《太和正音谱》,是曲坛上鼎鼎大名的皇族才子。朱权封藩在南昌,这便成了八大的籍贯于是八大山人的籍贯。 因为八大山人祖先是被封在南昌的地方王。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生于明清之际,81岁而终,原是明朝皇室。朱耷是清初四僧之一,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画家,极其擅长花鸟画,是17世纪中国画的一代宗师。赵孟頫曾经说过: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正如赵言,朱耷创造性的将书法与绘画结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在整体氛围中,融为一体。 他与徐渭、原济并肩而立,对后来的 “扬州八怪” 的怪诞风格具有启示意义,再后来他的画作风格又影响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齐白石曾叹服道, “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可见朱耷17世纪中国画的一代宗师之名,当之无愧。 天纵奇才,年少坎坷 公元1626年,一个男婴降临在江西南昌的弋阳王府,作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朱耷从小接受皇室规格的文化艺术教育。 传闻他从小可以悬腕写米家小楷,8岁作诗惊艳众人,11岁作画成天纵奇才。 曾以皇室宗孙身份科举及第,考中进士。他自述 “少为进士业 ,试辄冠其济。隅里中曹硕 , 莫不噪然” 年少成名,一时间好不风光。当他的名字印在皇榜上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想象在之后的岁月里当如何青云直上,如何春风得意。 可是,上天似乎并没有想让天才一生顺遂。当他19岁,也就是1644年,崇祯愤慨道 “诸臣误我!” 再后来,崇祯走上风雨飘摇的皇城墙上,又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 不曾和亲,不曾投降,不曾纳贡的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迎来了他的覆灭,直至最后一点残余势力被满清消灭殆尽。 曾经给过朱耷无上荣耀、优渥生活和贵族教育的明朝皇室身份,从此成为他一生痛苦的根源。也许经历过王朝更迭的文人雅士大抵如此,用一生怀念覆灭的前朝。若往后看久一点,也就是百年前清朝灭亡,同样遗留一大批 “满清遗老” ,遇上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也许朱耷比他们更幸运一些,经历坎坷总比成为时代的包袱要好。 孤傲避世,守心中天朝 满清政权稳固后,清缴前朝残余势力,大明王朝的文人武将,有的人身死献朱了,比如孙承宗、比如卢象升,有的人降了满清,审时度势、顺势为之而已,现在用我们的视角来看,也没什么。作为原来的王室,出了身份的骤变,内心的落寞更是无人诉说,不久朱耷的父亲便也郁结而终。再过四年,妻子亡故。面对国破家亡,朱耷选择了避世。 用他一双眼,冷冷的看着时代走过,他兀自关起门来,写个大大的“哑”字,贴在门上,关闭和这个世界的对话框。 他隐遁山林,学佛法以静心,写书作画以托余生。人们常问,你说文人为什么要写文,画家为什么要作画呢? “抒心中不平意” 而已。这就是表达,朱耷同样如此。在艺术上,朱耷年少时学书法,先学欧阳修的楷书,后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的行书,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他年少时家中富裕,学遍百家,所临大半真迹。这也为他后来融会书法绘画,成为一代宗师,做下厚重的铺垫。二十几岁归隐,他生活并不如意,他以卖画为生,穷困潦倒也是常事。他的家几经搬迁,最后住到南昌市抚州门绳金塔附近。 那里是市井,热闹非凡,贩夫走卒,江湖过客,人来人往。 此时朱耷的书法绘画稍有名气,每去茶馆酒肆必饮酒,饮酒必醉。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 每每有人来向他要画,他便大笔一挥,不管来人是山僧、贫士、农民、屠夫,一画十几副,随手相赠。不知他们后来是否知道,当时光走过几百年,这个曾流浪在市井的中年画家的作品,也被人竞相追捧。 在佛法上,朱耷跟随耕庵老人修习。十余载参禅,作书,作画,风雅至极。友人描绘他此时的境遇,在给他的题跋上书: “咦!裁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德钁头边事在瓮里,何曾失却?予且喜!圜悟老汉,脚跟点地矣。” 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 “何曾失却?” 也是友人对他身世不幸的宽慰吧。 人生境遇的选择:道与僧的结合 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朱耷的选择与他之前和之后的文人雅士大抵相似。纵观中国2千多年的 历史 ,文人们面对世界的方式大抵有三种,一种是经世致用,在儒家孔孟圣贤教导下明辨是非,教化百姓,积极入世。 所以南怀瑾说,儒家是粮食铺。做官吃饭领皇粮。 一种是清静无为,当文人们遇到现实挫折,比如科举不第,比如贬官岭南,只好借道家无为以宽慰自身, 南怀瑾说,那是药店。 而佛家就比较海纳百川, 是百货店,你要来世,佛家许你来世,你要归隐,佛家许你佛经万卷修身养性。 很妙的是,朱耷在十余年里生活在佛家百货店里,可能忽然有那么些瞬间,觉得佛家没精准抚慰心中隐痛。于是在后来的三十余载里,进了道家,修了道观。 这座道观余秋雨先生曾去看过,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很不客气的说,在他到过的地方里,南昌不算出彩,但是呢,“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 青云谱是朱耷在原天宁观的基础上改建的,道家的故事里有“吕纯阳驾青云来降”,也就是观名的由来。 吕纯阳也就是吕洞宾,传闻他学贯儒道佛三家,好酒色财气却断烦恼,断贪欲,断嗔怒。也许朱耷与这个传说中的神仙倒颇有惺惺相惜之意。道家的传统里有用 “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 的做法。所以,假如你现在去那还能看到有数株桂树,清香四溢。朱耷和他弟弟主持道观二十载。后来,人们为他立了 “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 功德堂的牌位,也算是将他奉为此道观的开山祖师。 在道观做主持的日子里,朱耷声名渐远。不管在什么时代,总有那么些当官的,喜欢一点雅致的东西,比如书法,比如绘画。在朱耷53岁时,胡亦堂在任临川县令,听说他的诗画风流,想邀请他到官舍做客一年半载。县令也是附庸风雅之人,或许眼光还不错,即便他没有预料到朱耷会凭借其花鸟画影响他后世的许多人。可是在做客的日子里,他过得并不舒坦。当朝官僚请前朝皇室做客,无论怎样听起来都不合时宜。后人的书上写道,朱耷 “心不愿就,佯发狂疾,走还南昌。”披头散发,蓬头垢面在市井流浪,小孩子们追在他后面取笑,打闹,他不理不睬,不言不语。 也许顶尖艺术家都难逃生活的诅咒吧。 风波过后,朱耷回归原来的生活轨迹。走到耳顺之年时,以八大山人之名作画。你若将这四字竖着写下去,字迹再潦草一点,模仿毛笔的式样,你会发现,此四字像极了 “哭之、笑之” 。原来,走到耳顺之年的他并未释然。反倒是越来越明白生活的荒诞之处,他应该也和弘一法师临终前的心迹相似吧!所谓 “悲欣交集” 。朱耷的文字 游戏 还未完。 八大山人四字中,八比朱少个牛,大比耷少个耳,执牛耳者自是权力的象征,失去牛耳成为八大山人,或有渔樵于江诸之上的闲情,但到底掩盖不了国破山河在的悲戚。 朱耷修佛也修道,可是你说,他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宗教信仰吗? 佛家那套隐忍今生苦楚只求来世,道家那套炼丹修道成仙,或许都只能让自命不凡的帝王或孤苦无依的小民皈依。 朱耷两者都不是, 他活得清醒,也白眼朝天,也冷眼旁观,他修的是说不尽的苦楚。 明朝灭亡对他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不只是家道中落,还应该有某种精神国度的永远消失。满清入主之后,汉族文人不再掌握王朝的话语权,文人们成为权贵的工具,说句什么 “清风不识字” 便遭灭门,可想而知,满清会对前朝皇室如何。 朱耷不被容于世,也不愿容于世,他的存在不合时宜。 归隐山林,几乎可说是他唯一的选择,但到底心中意难平,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便多了几分怪诞和放肆。 比如说早年间,在他的《鱼鸟册》中的鸟, 疏疏朗朗的天地间,鸟身鱼尾的造型昂首挺立,“白眼”望天,偏于纸面一隅,尽显倔强、轻蔑之意,却略带一丝无助的悲鸣。 再后来,他经历更多世事,画作中也便少了些倔强孤傲。 比如《眠鸭图》、《孤禽图》,在空间上,禽鸟依然是孤独的处于广漠空间之中,简而不陋,疏而不散,年少轻狂被时间冲走,画上也多了些野趣和淡定从容。 后来,年事已高的他在江边筑一草堂,取名 “寤歌草堂” ,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当他走到自己人生边上的时候,到底明白人生如同大梦一场,只好 且梦且歌 。 他的生命就和他的王朝一样消逝了,也存留了。 他在诗中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参考文献: 《怪诞之笔 极简之墨—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风格》 郭术山 《“以书入画”观念在八大山人书画作品中的体现》 杨颖 《你真的了解八大山人吗?》 林雪琼 《中国美术研究》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王晓东 《青云谱随想》 余秋雨
2023-08-10 21:34:131

石涛和朱耷的关系

石涛和朱耷同为清初的四僧之一。四僧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由于画派成员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艺术风格上,两人都追求革新。石涛更擅长“借古以开今”,风格笔墨上注重对传统的发展。朱耷则更着重个性的表达,追求大写意,对现代中国画影响深远。
2023-08-10 21:34:202

髡残怎么读

髡(kūn)残 (cán)(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有问题可以追问或者直接联系我。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哦!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2023-08-10 21:34:282

石涛的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什么意思?

是他对书画创作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书画作品应多采素材,多观事物,才能迸发灵感,创出奇妙之作。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明靖江王后裔。其父朱亨嘉为九世靖江王,1645年于南明政权覆灭后自称“监国”而被也是监国的朱聿键擒并幽囚而死。是时石涛4岁,宫乱之际由仆臣负出逃走,后落发为僧。法名初为超济,后改原济(或元济),号石涛。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2023-08-10 21:34:371

清初四僧的介绍

  清初四僧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髡残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
2023-08-10 21:35:101

清初四僧是哪些人

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
2023-08-10 21:35:171

清初四僧指哪几个人?是干吗的?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石涛是靖江王之后,朱耷是弋阳王之后,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
2023-08-10 21:35:252

四大名僧的人物介绍

原济(1642一约1718),清初画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父亲在明末被追杀,时若极五岁,削发为僧得以存活。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后人传为道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粤山人、湘原济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善山水花果兰竹,尤以山水一反时人仿古之风,布局新奇,笔墨雄健纵恣,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四僧”。在绘画理论上贡献卓著。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对后来扬州画派和近代画风,影响极大。传世画迹有《诗画册》、《黄山八胜图》、《梅竹双清图》、《蕉菊图》等。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八大山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髡残(公元1612~1692年)中国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旷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弘仁(1610~1664) 安徽歙县人,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明末诸生。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写梅花和双钩竹。“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与杳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亦有称“海阳四家”)。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 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2023-08-10 21:35:321

清初四僧各自的艺术特色

清初四僧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髡残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
2023-08-10 21:35:502

《清初四花僧》八大仙人是指谁

清初四僧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髡残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
2023-08-10 21:36:012

清初四僧名字注上拼音怎么写

yuán jì ( shí tāo ) 原 济 ( 石 涛)zhū dā ( bā dà shān rén ) 朱 耷 ( 八 大 山 人)kūn cán ( shí xī ) 髡 残 (石 溪)jiàn jiāng ( hóng rén ) 渐 江 ( 弘 仁)
2023-08-10 21:36:101

弘仁,朱耷,石涛,髡残被称为?

弘仁,朱耷,石涛,髡残被称为“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2023-08-10 21:36:172

清初四僧名字注上拼音怎么写

yuán jì ( shí tāo ) 原 济 ( 石 涛) zhū dā ( bā dà shān rén ) 朱 耷 ( 八 大 山 人) kūn cán ( shí xī ) 髡 残 (石 溪) jiàn jiāng ( hóng rén ) 渐 江 ( 弘 仁)
2023-08-10 21:36:261

清初四僧的弘仁

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髡残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
2023-08-10 21:36:321

清初四僧的简介

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2023-08-10 21:37:021

“清初四化僧”中“八大山人”指的是?

原名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人屋、驴、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代孙。入清后隐其姓名,长期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院当道士。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清初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一。八大山人专工水墨画,善书法,能诗文。其山水、花鸟作品,画风雄奇隽永,自成一家。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宗,笔情恣纵,放逸不群,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往往将物象人格化,寄托个人情感或赋予寓意,个性鲜明,笔墨不同凡响。山水画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气势,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之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 、“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八大山人的书法学王献之,风格独特,意境高远 ,以简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结构造型。后世评八大山人:“所写水墨画,脱尽窠臼,天姿超迈,故能空前绝后为开一代生面”。<BR> 八大山人故居 青云谱道院位于南昌南郊定山桥畔。该道院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西汉年间,称梅仙祠。至唐贞观十二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历代屡废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 明末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牛石慧〕,改名换姓,把“朱”拆开成“八”和“牛”,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在此专心于书画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代书画大师。<BR> 其人生似乎是个谜。生于明朝天启六年,是明宗室后裔,传为明宁潘朱权孙弋阳王奠土监的七世孙。他23岁时出家为僧,40余岁还俗,其佯狂玩世,疯疯颠颠,一生大半世以鬻书卖画为衣食,以冷逸空灵的笔墨和孤傲不群的形象,来宣泄他满腔的悲愤和家国之痛。所署八大山人,后人目之为“哭之笑之”,足见他胸中的悲痛与无奈。八大山人卒年为康熙44年(即公元1705年),享年80岁,一说81岁。
2023-08-10 21:37:216

朱耷草书七绝诗是什么内容

朱耷草书七绝诗的内容是: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般还写宋山河。朱耷草书七绝诗的作者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2023-08-10 21:37:341

吾之天游什么意思

吾之天游的意思是指:我的天上的游览。吾,是指我的意思。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天游,通常指天空、游历于天界。
2023-08-10 21:37:443

清朝画僧、书法家髡残简介,髡残书法和山水画作品有哪些?

简介 髡[kūn]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生平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 ;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生平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 清《苍翠凌天图轴》何腾蛟的反清队伍;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图 【简介】 设色,纸本,立轴。 款识:快雪初晴侯,疏松隔岸闻。水声高下涧,山色去来云。双履泥涂滑,一藤山迳分。满怀吟未就,清煞沈德文。壬寅夏六月暑中作于大歇堂,电住道人残衲介丘。 钤印:石溪(白文)、白秃(朱文) 此图写雪後初霁之时,一红衣隐者策杖行于山道涂中,远山云开,结庐于林下,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于平凡中见幽深. 艺术特点 髡残 扇面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个板滞, 影响与评价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艺术特点 髡残扇面擅画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师法黄公望、王蒙,尤近于王蒙。其画章法严密,笔法苍劲,喜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郁茂而个迫塞,善写平凡景致,平淡中见幽深。与石涛、弘仁、朱耷并称“清四僧”。 工诗文、书画,擅山水、花卉。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画法。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髅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在绘画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在提倡勤学的同时,也主张作画须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画之神韵。 影响评价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张怡在髡残的《仿米山水册》中是这样评价这位心灵相契的老友的:“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 髡残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他认为髡残的诗,是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还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张庚《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云:“石□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这段话说明髡残的画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总之,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2023-08-10 21:3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