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石珠宝真君
-
台湾的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刘铭传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 bikbok
-
施琅亲祭郑成功陵 中秋佳节康熙赋诗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威震海疆的独眼将军,他就是率军讨平台湾郑氏集团,实现中国大一统的施琅。今天请听由毕福臣编写、———播讲的《台湾历史故事》施琅篇第八集:施琅亲祭郑成功陵,中秋佳节康熙赋诗。
上一集讲到,施琅在攻占澎湖以后,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争取兵不血刃,讨平台湾。经过周密精细的工作,台湾郑氏集团完全按着施琅的条件在降书上签字。施琅以《恭报台湾就抚事宜》为题上疏康熙皇帝。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就是1683年,阴历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大军前往台湾,接受郑氏集团的正式归降。
话说清康熙二十二年阴历八月十三日那一天,施琅起的特别早,他信步走下战舰,活动活动腿脚,呼吸着那海上飘来的空气,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畅快,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所性他就向东边的海岸走去。等他来到岸边再抬头时,东方的天空满是五光十色的朝霞,是那么的美丽,从小就和大海打交道的他,真还没有一次特意去看海上日出。站在岸边,耳听那海水哗!哗!不紧不慢的向岸上涌来,眼看那东方的朝霞把天空映的五彩缤纷,连海水都在不断变换着颜色,施琅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似乎第一次发现,原来海上日出时尽是哪么的美丽!就在他凝神远望的时候,一个火红的圆球升腾而起,顿时天空和大海一片通红,令他不断眨着左眼,突然一个念头闪现他的脑海,啊,若是能用两个眼睛看日出一定会更美丽吧?不容他暇想,那太阳在海水哗!哗!声的推动下,象扯起的风帆越升越高,由红转黄,由黄转白,光彩夺目。施琅笑了,放声的大笑,好象六十三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开怀大笑,因为今天他要去的地方,就是那太阳刚刚升起的地方,是他这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地方。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三声炮响,施琅乘坐的战舰上打出编队出发的旗语,两百余艘大小战舰鱼贯式离开港口,向东南方的大海驶去。站在船首的施琅身穿甲裳,手按佩剑,独目凝视着远方。原本施琅想郑氏归降,清军占领台湾,他讨平台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以班师还朝了,所以在七月二十四日之后,他又连续两次上疏申明这一立场。七月二十七日,吴启爵、常在与陈梦炜等返回澎湖,带回了郑克塽等人签署的正式降书,以及郑氏的印信,向施琅详细报告了台湾郑氏签署降书、军民削发剃头的情景。施琅不但据此上疏朝廷,而且决定派吴启爵、常在两人赴京向康熙“披陈面奏”。他在奏疏中说:“其台湾地方形势,兵民削发安辑事宜,应去应留,头绪多端,不便繁入疏章,吴启爵、常在亲履其地,俱悉其情。兹专差二员赴阙披陈面奏”。施琅之所以连上奏疏,又派心腹战将赴京面奏,不难看出,施琅是想让康熙皇帝能更多的了解台湾的实际情况,以便作出正确的决断,其用心可谓良苦。
八月十日,刘国轩派人到澎湖面交施琅一封密信,报告郑氏虽然签署了降书,但是一些明朝遗老心灰意冷,宁靖王朱术桂率五个嫔妃投环自杀。一时间人心风鹤,他怕夜长梦多,恐有他变,乞请讨施琅尽早移师台湾,以安人心。施琅这才决定八月十三日起航,收取台湾。
这一天台湾海峡碧波荡漾,海天一色,中午时分,施琅率领的舰队抵达台湾台南鹿耳门港。刘国轩令郑氏在港内的舰船鸣炮三响,以示欢迎,然后高扬炮口,出港为清军舰队引航。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郑氏大小官员聚在岸边恭迎施琅大驾,台湾百姓也都出来相迎。施琅在他事后所著的《靖海纪事》中,就当时的情景写到:“市肆不惊,耕耘如故,士民壶浆箪食以迎,皆遮道泣数行下,谓‘我等见公如父母,但恨晚耳"!”可见当时的热烈情景。
施琅这位63岁的老人,终于踏上了台湾的土地,这是他十多年的夙愿,从而不仅结束了郑氏在台湾长达六十年的割据局面,而且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确保了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这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使台湾又一次回归祖国,使中国疆土得以统一的又一壮举。施琅一向认为征剿郑氏的目的,是要将台湾置于清庭的控制之下,他在进军澎湖、台湾的过程中的举措,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所以施琅在登陆台湾以后,首先发布了《谕台湾安民生示》,其中写到:“照得本提督统师亲临台湾,官兵云集,号令霜严,念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规定“官兵不许占住民居,弁目不许包贌乡社”,“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允供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为了稳定民心,他还表示:“本提督轸念海外荒区,非比内地乐土,年纳正供,当为从轻酌定具题”,意在发展生产,维持治安,严禁科派,减轻租税。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可见施琅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头脑的政治家,怀有爱民之心。
施琅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他收取台湾以后对郑氏家族,及明朝宗室在台人员的善后处理上。八月十八日,这一天郑克塽率领郑氏集团文武官员,及明朝宗室在台的鲁王世子朱恒、巴东主朱江、乐安王朱凌等削发剃头。这标致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正式归顺和南明小朝廷寿终正寝,施琅对这些人不但没有歧视,反而向他们赠送清朝的袍、褂、靴、帽等,以诚相待。对刘国轩他更是另眼相看,当刘国轩见施琅下拜时,施琅还之以大礼,刘国轩诚恐诚慌的说:“今日国轩俘虏耳,提督胡谦抑至此”?意思是说,我是你的俘获,你干吗这样谦恭?施琅回答说:“敬君好汉”!:有人问施琅“好汉尚至此呼”?施琅说:“此君所以为好汉也,他人不明白,断欲送一方人性命,惟君明智,知吾势不可敌,天命有归,保身全国,所以为好汉也”。施琅的这一番话,清楚的表达了他把自己能兵不血刃,收取台湾的功劳和刘国轩的审时度势,毅然归降,才保全了台湾军民的性命安全联系到了一起。后来施琅在给朝廷的上疏中还特别称赞刘国轩的功劳,他说:“顾输诚向化之举,在各伪文武官各怀疑畏,独伪候刘国轩决意倾心,以生死听命于朝廷,免贻害生灵,此其人毅然慷慨,见机力主归命,遂使我师不用战攻而得全国,其功亦不少”。在施琅的举荐下,刘国轩后来被清廷任命为天津总兵官。从这件事,人们也可以看出施琅的坦荡为人。
话说这一年的中秋节,北京的紫禁城里张灯结彩,自从“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廷在大陆建立的中央集权统治日趋巩固,加上这两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康熙皇上格外高兴,他令人在保和殿大摆宴席,要和群臣一起观灯赏月。席间君臣开怀畅饮,推杯换盏,突然一个小太监气喘嘘嘘的跑进来,“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差人来报,台湾郑逆就抚!”。康熙皇上闻听喜不自禁,立即下令宣来人晋见。来的人是谁呀?正是施琅派往京城向皇上披陈面奏的吴启爵和常在,这两个人深知施琅的用心,不敢当耽误,一路上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两人快步走进大殿,跪奏:“吾皇万岁!万万岁!臣等有水师提督施琅就台湾郑逆就抚的奏疏呈圣上”。康熙一声:“呈上来”!一个小太监下去取了奏疏,回身双手呈给康熙。底下的大臣们正在窃窃私语,看过奏疏的康熙皇帝面戴微笑,让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宣读一遍施琅的奏疏。群臣听后齐齐跪倒,三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声振殿宇。康熙皇上环顾左右似在寻找什么,突然他起身脱下龙袍,朗声说到:“赏施琅”!这可是康熙皇帝亲政以来对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过的赏赐,殿内又是一阵“吾皇万岁!万万岁!”的呼声。康熙这一天确实是十分高兴,他还当即祝酒赋诗一首,满怀激情的写到:“牙将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他仍然觉得诗意未尽,后来又特意写了一首赞扬施琅收取台湾的诗。诗中写到;“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康熙皇帝盛赞施琅收复台湾是建了一件奇功,把他和汉代伏波将军相比美。
康熙皇帝把台湾的归附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所以又发布了对施琅封侯的“制诰”,称赞施琅“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封施琅为“靖海将军侯,世袭罔替”。所以人们后来又称施琅为靖海将军。凭心而论,台湾的收取,从施琅的坚决态度、制定的策略、作战指挥的果敢、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他对郑氏的大度胸怀,其功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他要是没有康熙皇帝的全力支持,也许会一事无成。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明君与名将的关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就有如鱼水之欢,谁也离不开谁。
在康熙皇帝看来,讨平台湾郑氏集团,东南沿海得以安宁,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当初决定出兵平定台湾,目的是为了“靖海”,以巩固在大陆的统治。所以在施琅收取台湾以后,他只是对其战功倍加赞赏,而对其他问题,包括施琅在几次奏疏中都提到的台湾去留问题,都交给议政王大臣去讨论。他说:“朕心深为嘉悦!在事有功人员,该部一并从优议叙。余令议政王大臣会议以闻”。直到几天以后,康熙同意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讨论意见。就是“台湾应弃应守,侔郑克塽等率众登岸,令侍郎苏拜与该督、抚、提督会同酌议具奏”。这样一来,不仅把讨论决定台湾弃留问题的时间推迟至郑克塽等率众登岸以后,而且将讨论交由侍郎苏拜、总督姚启圣、巡抚金鋐和提督施琅四人。也就是说,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但要受郑克塽等率众登岸时间的制约,也直接与这四人的态度和处境密切相关,这是施琅所没有料到的。
那时候的通讯联络可不象现在这么方便,一通电话、一份传真、或者发个伊妹,就OK了。而是全靠人步行或是骑马来传递,台湾距离北京几千里,又隔着大海,因此,施琅的奏疏到达清廷要十天半个月,同样,清廷的圣谕传到台湾也要十天半个月,可见,这近四百年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多么大。
话说施琅在台湾一面等待康熙皇帝关于台湾去留的圣旨,一面积极处理收取台湾以后的各种善后问题。自从澎湖海战以来,他的右眼被打伤,医治至今,仍然昏暗未明,在台湾他也是带病致力于军务。施琅率总兵吴英等人,在刘国轩的陪同下,巡视了台湾南北两路,所到之处受到的欢迎可想而知,从郑氏官兵,到台湾百姓,谁不想看看这位威震海疆,又豁达大度的独眼将军。连台湾的高山族原住民同胞各社都接踵而至,施琅悉赏其袍、帽、银牌、烟草和布匹,以示慰问之意,使其欣然踊跃。重现了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受到台湾民众欢迎的情景。
施琅一路上看到台湾山川峭峻,土地膏腴,茂林修竹,人烟辐辏,番民杂处耕种,实海外之雄镇。在实地勘察了解台湾各地以后,施琅于这一年的八月十九日,又向清廷上疏,除了报告八月十三日,入台以后的收抚情形等事项外,再次敦请对台湾去留问题作出决断。他在奏疏中写到“又阅土地肥饶,出产五谷,沃野千里,人民土番杂处,甚为稠密,应去应留,未奉敕旨,仰冀迅赐睿夺,俾得钦遵奉行”。可见施琅等待朝廷决策的急切心情。
施琅是一个信守诚信的人,他在率军收取台湾以后,对郑克塽等郑氏后人,不但择吉日为其剃发。八月二十二日,还特意备下了牛、羊、猪三牲祭品,前往郑成功庙祭拜。他焚香跪拜,祭文说道:“前赐姓部将施琅渡海来台,谨具奠仪,致祭赐姓。赐姓在天有灵,请享吾祭”。施琅开宗明义,是以郑成功部将的身份来祭拜他的。接着在祭文中说:“自老太师入台练兵”,这老太师指的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台湾始有大陆人民不断移居开发。及赐姓东渡,收回国土,再度开发,建立府县,驻扎军队,台湾始为中国之岩疆,莫敢谁何。赐姓为国守土,终不树别帜,爱国之心天人共鉴。今琅赖天子威严,将帅之力,赐姓之嗣合作,克有兹土,列入我朝廷管辖。琅自幼随老太师起于卒伍,继而与赐姓有鱼水之欢。其间因小过酿成大罪,琅与赐姓遂为不两立之世仇。然情犹臣主,公义私恩,琅至今不忘。今琅受朝廷之命,收台湾入华夏之疆,完成国家一统之大业,聚民族之魂于国中,虽非赐姓之前朝,亦是我华夏之新廷。而今民心思定,国家太平。满汉一体,天下一统。我中华民族,将再振雄风。赐姓有灵,必含笑于九重。今为朝廷收复台湾,临祭以告,天子之恩,必加赐姓。呜呼,尚飨”!这一篇祭文,公私分明,情真意切。读完祭文施琅已泪流满面,他把郑成功收复台湾和自己这一次收取台湾的意义讲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同为“华夏之疆”、同为“完成国家一统之大业,聚民族之魂于国中”。从这一点上来说,施琅才真正是郑成功事业的继承人,两人都是使台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民族英雄。
随着清廷的圣谕一道道传到台湾,施琅在加紧处理台湾的善后工作。这一年九月初六日,施琅拨船载刘国轩首先渡海回福建,到福州去见总督姚启圣和巡抚金鋐。为什么要先渡刘国轩呢?因为在施琅看来,刘国轩不但是郑氏集团的真正实权人物,对台湾情况了如指掌,而且通过这二十多天的相处,发觉两人性格颇为相投,也是真心投诚朝廷,所以由他去向姚启圣和金鋐秉报郑氏集团的情况最为妥当。别看不就是渡人回福建吗?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一件很细致的事,不但要安排好船只,选好护送的官兵,还要选好天气,毕竟要横渡上百里的台湾海峡,保证安全不能出差。还有先渡那些人、后渡那些人,这些事情都要有周详的安排,才能万无一失。在施琅周密的筹划下,郑克塽、冯锡范等文武官员,以及他们的眷属分别分批被移送福建,交由福建总督、巡抚安插。其中包括郑成功之子郑聪等六人;郑克塽及其弟兄九人;刘国轩、冯锡范子弟及明后裔朱恒等十七人;以及部分官兵,这件事直到十月才陆续完成。
同时,施琅根据刘国轩提供的情况,郑氏还有些部属在浙江舟山与乌洋驻防,另有郑氏兴贩贸易的船只在柬埔寨等地。施琅依照康熙皇帝“务尽根株,勿得仍留余党,致滋蔓延”的圣谕,分别遣人谕令来归。清康熙二十二年,就是1683年,阴历十一月,施琅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以后,将台湾防务等事项交予总兵吴英统管,带领部分官兵经澎湖班师回福建。因为,他最关心的有关台湾的去留问题,急待他和姚启圣等三人讨论,十一月二十七日,施琅班师回到达厦门。
听众朋友,欲知施琅对有关台湾的去留问题,和姚启圣等三人是如何讨论的请明天接着收听《台湾历史故事》施琅篇第九集。再会。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台湾的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刘铭传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 北境漫步
-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台湾台东县出现标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的
长滨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时代为特征的台湾大坌坑文化出现。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台中县出现牛马头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台湾屏东出现鹅銮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出现与大陆文化有密切渊源的新石器文化"凤鼻头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台北盆地出现园山文化。
200年,从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区出现标志进入铁器时代番仔园文化。
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
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间房屋,派水军长期驻守。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日本,途经台湾和澎湖。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前往流求招谕。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澎湖巡检司,将在澎湖居民尽迁内地。后澎湖巡检
司又恢复。
1403―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曾在台湾停留。
1500年―1683年大事记
---------------------------------------------------------------------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继光追剿海盗林道乾入台。
l580年,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前往澳门,归途遇台风抵台。
1592年,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水+扈)尾。(基隆。淡水)
1593年,丰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孙七郎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602年,荷兰派韦麻郎率领船队东来,进攻澳门,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歼窜入台湾的倭寇。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1604年8月,韦麻郎又率领船队进犯澎湖。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远征台湾,中途因台风遇难。
1616年,日本军阀政府派船进犯占湾,遭到明军重创。
1621年,颜思齐率人居台湾,郑芝龙附之。
1622年6月荷兰再次派远征舰队总司令雷约兹率领军舰14艘,再次侵入澎湖并对福建沿
海进行骚扰。
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抚南居益迫使荷军拆城。
1623年,明朝禁止船只航行台湾。
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26年 ,西班牙舰队登陆鸡笼(今基隆)。
1629年,西班牙军在淡水建造圣多明哥城(淡水城)。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1630年,郑芝龙来台拓垦。
1634年,荷兰军于台南建造的热兰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1635年9月5日,台南麻豆社人民举行反荷武装起义。
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1636年3月,萧垄社被攻破。
1641年,荷兰人出兵占领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
1652年,荷兰人建普罗民遮城。
1652年,郭怀一与福建、广东等移民密谋反荷起义。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聚集义民16万人,袭击赤嵌楼。
1656年,清政府实施海禁。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
1661年4月30日,郑成率军在台湾登陆。
1661年5月3日,荷兰方面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与郑成功进行谈判。
1661年5月4日,普罗文查城荷军签署投降协议。
1661年5月5日,郑成功进入大员市区,形成了对热兰遮城的包围。
1661年8月中旬,荷兰援兵抵达台湾。
1661年9月16日,荷兰援军配合热兰遮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攻击战败。
1661年12月,荷军主帅逃回了巴达维亚。
1662年1月25日,郑军向热兰遮城发起猛烈攻击,粉碎了荷兰殖民者的顽抗。
1662年1月27日,荷兰的台湾评议会决定投降。
1662年2月3日,郑、荷双方的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了协议换文。
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6年,台湾第一座孔庙落成。
1669年,康熙皇帝派大臣到福建主持与郑经谈判。
1673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大陆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乘机从海上出兵,遭失败。
1680年,郑经撤出厦门,完全退守台湾。
1681年,郑经病逝,岛内因争权出现混乱。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台湾、澎湖进发。
1683年10日,清军向澎湖发起进攻。
1683年10日16日,郑军与清军进行激战,郑军大败。
- 左迁
-
三国卫温到达夷洲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郑氏投降清朝
马关条约后台湾人民抗日起义
台湾光复
……
- 出投笔记
-
很喜欢的社会活动回电话
- 康康map
-
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