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存款是不是很多?

2023-08-12 08:40:15
共1条回复
陶小凡

首先来简单看看数字本身。

如果看人均值,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

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26.2万亿元,若按照最新人口数据,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算,每户也就是30万不到,而根据疫情前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每户平均也是三人左右)的平均存款在疫情前为17.5万美元左右,算下来中国家庭仅有其四分之一,考虑到美元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那么这个差距会缩小一半,也就是中国家庭的户均存款,是美国家庭的一半左右。

还要看到,存款还存在地区不平等,人均住户存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列前四,分别为26.78万元、21.15万元、12.58万元、10.72万元(注:以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常住人口计算得出,有一定偏差)。而其他省份都低于人均10万元,还有少数省份低于5万元。

值得关注的资产配置逻辑变化

存款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有人担忧老百姓不花钱也不投资了。但也有专家指出,存款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能简单对应到经济现象本身,抽象看存款数值的变化没有意义,而更应该细究背后资产配置的逻辑。

从数据上来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视。

一是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攀升,2022年10月达到69.2%,为近年来新高。这说明预防性存款增多,或与居民短期消费需求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疫情期间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下降,因为通常定期存款更多是由高收入人群贡献的。

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却在收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并且,存贷款差额也创新高。相比于2019年,2022年存贷差提高了49.05%,投资风险偏好呈现保守趋势。

除了居民外,作为市场另一重要主体,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呈现相似的逻辑改变,表现为投资意愿有所下降。

2022年全年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企业部门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更是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即便如此,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1%,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最为严重,从4月起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10%;而经济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也增长乏力,同比增幅有所下降。

“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

为什么居民、企业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上的结构性改变,更值得注意呢?

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种持续性的去杠杆行为,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来减少债务、增加储蓄,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这会导致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相关推荐

辜鸿铭后人现状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后人现状,具体指哪些后人呢?如果只是指辜鸿铭后代的普遍状况,那么总体来说,辜鸿铭后人还是比较优越的,其中不乏诸如辜朝明、辜濂松等知名人士,同时,他的家族也一直秉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家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也有传言称部分后人现状并不如意,但我们无法获得证实,并且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非仅仅依靠先人的名声和财富。
2023-08-12 02:26:562

具惠善要求解约怎么回事事件具体原因是什么

当海成Ku要求取消合同时发生了什么?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据韩媒报道,面临离婚危机的安在贤和演员Ku已经要求经纪公司HB娱乐公司终止合同。看到这个新闻后,也很尴尬。娱乐圈没有真爱吗?7日,Ku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发布了一张短信截图,称“这是8月份发的短信。已经十月了。公司参与了安在贤的离婚,我和我的信任已经受损。”海成Ku说,“安在贤和那个代表说了我的闲话。我录下了我和安在贤的对话,交给了法庭。现在,没有经纪人的帮助,我独自工作。我对此感到疑惑。”然后她强调:“安在贤的公司很奇怪。我和他都是HB娱乐公司的。两年来,他们通过无数短信联系,但都挑出几条,重新编辑,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报道。”“侵犯演员人权的HB娱乐公司,希望尽快解除合同。”在Hye-seonKu的公开短信截图中,疑似代表“我听说董事会终止了我的合同。如果你能终止合同,我将非常感激”,“请终止合同”,“虽然代表说要先终止合同,但我听到了什么,那你为什么不同意终止呢?”此外,Ku惠善目前正在办理与丈夫安在贤离婚的相关法律手续。上个月9号,安在贤向首尔家庭法院递交了与Ku的离婚申请。9月25日,Ku的法律代表声称安在贤对婚姻破裂负有责任,并计划接受离婚诉讼的反诉。"其中,海成Ku出售他的歌曲作为新版本,并发出了新的问题和其他活动。韩国女演员Ku(饰金草的花人)有着详细的家庭背景。同慧珊姓名:Hye-seonKu,邱慧珊韩文姓名:英文:KuHyeSun生日:1986年7月7日出道日期2002身高:164CM体重:42KG血型:A型学历:首尔艺术大学播音艺术系兴趣:唱歌画画座右铭: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最喜欢的演员:沈银河最喜欢的颜色:黄色咒语:耶!尤慧珊-个人经历尤慧珊因其美貌而受到关注,她梦想成为一名歌手。她也为此付出了努力,但是一家唱片公司的话彻底改变了Ku的想法。听了慧珊的试镜后,唱片公司建议Ku慧珊最好向演员的方向发展。从那以后,Ku海成出于克服舞台恐惧症的想法开始学习表演。在学习的过程中,Ku海选逐渐感受到了表演的乐趣和魅力,并陶醉其中。2004年,Ku海选正式涉足影视行业。尽管她的处女作反响平平,但她在MBC情景喜剧《NonStop5》中的出色表现很快让观众记住了海选Ku这个名字。《NonStop5》,Ku海选并没有刻意展现自己的美貌,而是默默努力成为一名演技过硬的演员。在剧中,拥有可爱外表的Ku惠善完全无视自己的形象,出色地扮演了一个滑稽的角色。虽然《NonStop5》让Ku的演员身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Ku海选还是没能彻底摆脱“花瓶”的称号。即便如此,Ku海成从未放弃努力。为了成为演技过硬的女演员,她挑战了表演难度大的历史剧。对于一个演技经验不多的新人来说,历史剧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助于提高演技固然好,但如果卷入演技纠纷,就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对于Ku海选来说,出演历史剧既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痛苦。海成Ku在她的第一部历史剧《薯童谣》中扮演银珍。胤_生得漂亮,很受周围男孩的欢迎,但她只爱土豆男孩。因为银真只是一个配角,Ku惠善没有太多机会表演。但是对于第一次挑战历史剧的Ku来说,《薯童谣》意义重大。在103010结束后,幸运之神给了Ku熙善好运。新人能出演日剧女主角是莫大的荣幸,而海选Ku有幸成为日剧《薯童谣》的女一号。正是这部《19岁的纯情》,让Ku海选从一个“花瓶”变成了“新生代演员”。随着《19岁的纯情》的走红,海成Ku获得了SBS电视剧《19岁的纯情》女一号的演出机会,然而海成Ku却再次被质疑演技不足。此后,不服输的海选Ku于2008年接手了历史剧《王与我》,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饱受演技质疑的Ku海选能用韩版《最强七迂》扬眉吐气吗?在《花样男子》中,海成Ku扮演了一个勇敢、坚强而又有些固执的GeumJanDi。在剧中,Ku完全失去了端庄的气质,以一个泼辣、大大咧咧的普通女高中生出现在观众面前。被撒面粉,被扔鸡蛋,被同学推出去,对于剧中的海选Ku来说都只是小事。她不在乎也不会被欺负她的人打。这种海选Ku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仅在这一点上,Ku的表演就有了突破。惠山-个人作品有惠山电视剧2008韩版《花样男子》2007SBS《流星花园》2008KBS《王和我》2006KBS《最强七宇》2006SBS《十九岁的纯情》2005MBC《薯童谣》综艺MBC《NonStop5》2004年6月26日至2004年8月28日惠善KuM《疾风怒涛Rival》8月2006MTV《BrainSurvivor》《第12期》2007年6月23日SBS《万元的幸福》2006年8月14日、2007年8月20日SBS《X-Man》《第13期》2008年5月11日KBS《希望TV24》2009年1月13日同慧珊——获奖2006年KBS演技奖新人演技奖《19岁的纯真》2007年SBS演技奖新人演技技奖『王与我』2009年釜山亚洲短篇电影节观众奖『快乐好帮手』2009年安德烈金颁奖典礼最佳明星奖2009年Yahoo!奇摩搜寻人气大奖最具人气海外女艺人奖2009年KBS演技大奖最佳情侣奖『花样男子』2009年KBS演技大奖网民票选人气奖『花样男子』2009年KBS演技大奖优秀演技奖『花样男子』2010年ssffAsia2010话题奖『快乐好帮手』具惠善透露,她的丈夫安在贤(AhnJaeHyun)因为厌倦了婚姻而想和她离婚,这一消息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他只是短暂地爱过我”,“你必须说服我像你求婚那样离婚”每一份拷贝都是典范,他贫穷谦逊的人民树立了稳定,安在铉“欺骗和玩弄女人感情的男人”形象高。整个网络吃瓜的人都对慧山有偏见,帮着骂安在贤,在这起离婚案件中,慧山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安重根说:“我不想离婚。“我真正想要的是一个道歉,”并公布了他们共同制定的婚姻规则这次的风向还是对地,底下网友的评论也心疼地跟慧山骂安在贤最多。但最近,韩国媒体发布了两条短信,其中Koo的行为并不像他所描述的那么可怜,Ahn的离婚愿望也不像改变主意那么简单。其中一条短信是离婚前发的。在这条短信中,安重根约好朋友出去玩后,顾慧珊反复问他出门的原因是什么。他还问安哲秀她去了哪里,并提前书面告诉了她。而在这段简短的讲话中,顾慧山也建议安在贤最好不要去约定好的地方,甚至多次强调,如果安在贤不尊重他的意见,就会失去他的信任。不仅如此,在等待安在贤回家的过程中,顾秀珍还多次通过短信催促安在贤回家,并质问安在贤为什么要让她等待回复。安重根回复说,在电视剧结束前都应该是这样,但柯景英要求安重根改变一下,给她发短信,从起床到睡觉,她在哪里,谁在做什么。安哲秀照办了,答应了。另一条短信显示,在两人离婚后,原本同意离婚的KooHui-sun在安在贤给了9000万人民币后改变了离婚的想法,两人进行了交谈。在谈话中,顾秀珍明确表示不会离婚,但安在贤表示,她不想再过这样悲伤的生活了。后来,辜朝明还提出把房子也给她,认为这是对安在贤变心的惩罚,之前的9000万是为了追回安在贤的资产。安哲秀表示自己为离婚欠下了亿韩元(70万元人民币)的债务,卖掉房子也是亏本,但顾慧善表示,生活在国民面前的好女人已经成了离婚女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弥补她。后来,顾慧善辩解说安在贤毁了自己的生活,不该拿那些不属于他的东西,安在贤要求顾慧善不要把所有的理由都怪在他身上。辜先生还谈到了安在贤不做家务的事,安在贤觉得钱已经收好了,却没有提及此事。最后,古永明表示,因为他们不是普通人,离婚的名声会受到损害,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离婚,安在贤可以选择离家出走,到外面生活。出门聊工作的事,说要出门的浪一定要马上回家,带人回来聊工作的事和不舒服的转家的名字,一定要天天跟两个人用好世界狗皮膏药粘在一起吗?现实生活中谁不想天天在家“葛优撒谎”啊,但还想工作赚钱的生活不是吗?也许Koo并不是真的想要财产,她只是不想离开AhnJaeHyun,想让AhnJaeHyun放弃钱继续和她在一起,但这个男人似乎下定决心要离婚。正是这些短信的曝光,加上古永锵在短信中对安在贤的强硬态度,使得网民们认为古永锵太过控制,太过偏执,难以相处。也许没有婚姻的崩溃,没有不忠,这就是安在铉绝望地想要离婚的真正原因。在那之后,网民们的评论开始转向,指责古永明过度敏感,并迫使安在贤离婚。事实上,婚姻的失败可以归咎于双方,而不仅仅是一方。如果想要离婚,当舆论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关闭,现在让自己的名声也毁了,这背后的一系列神奇的操作是想要做的吗?如果你不想离婚,何不效法洪欣的做法,在争论结束后保持沉默,给自己一条出路呢?
2023-08-12 02:27:031

为什么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实施?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
2023-08-12 02:27:101

中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在当今的中国,八小时工作制依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工作制度。这种制度是对员工的劳动时间进行限制,保护员工的权益,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八小时工作制可以避免员工过度工作导致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从而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它还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和自己的爱好中,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八小时工作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精力,他们在工作时更加专注和高效,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当然,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可能有不同的工作时间要求,因此具体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来确定工作时间。但总的来说,八小时工作制对于保障员工权益和提高生产效率仍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工作制度八小时工作制是合理的,我们要明白八小时工作制是指员工一天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周工作5天,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这一工作制度在保护员工权益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优点:1.保护员工身体健康。长期超时工作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睡眠不足、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通过规定工作时间,员工能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2.提高生产效率。规定工作时间可以使员工更有规律地进行工作,不会出现加班疲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时间。3.保障工作与生活平衡。八小时工作制可以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学习或者进行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局限性和争议:1.部分企业存在加班文化。一些企业存在长时间加班的现象,导致员工加班费不足或者没有加班费的情况。这会让员工感到不公平和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对于创意型和知识型工作不适用。对于一些需要更多灵活性的工作,如艺术创作、文案策划等,八小时工作制可能并不适用,因为这些工作的创作灵感和效率往往无法按照固定的工作时间来规划。3.对于工资的要求较高。八小时工作制需要企业支付员工的劳动时间,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负担。4.存在适用难度。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业和行业,如医护人员、交通运输工作者等,工作制度需要更加灵活。因此,八小时工作制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和职业。总体来说,国内八小时工作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工作制度,能够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解决加班文化、适用性难度、工资负担等问题。同时,在特殊情况下,也需要考虑调整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对于员工而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个人情况,确定是否适合八小时工作制。如果工作内容需要更多的创意和灵活性,可以考虑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同时,要根据个人的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合理规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于企业而言,要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避免长时间加班和压榨员工。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行业特点,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和工资待遇,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八小时工作制作为一种工作制度,是为了保障员工权益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单纯的机械限制工作时间。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和双方的共赢。
2023-08-12 02:27:193

中国家庭平均存款余额是多少?

首先来简单看看数字本身。如果看人均值,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26.2万亿元,若按照最新人口数据,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算,每户也就是30万不到,而根据疫情前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每户平均也是三人左右)的平均存款在疫情前为17.5万美元左右,算下来中国家庭仅有其四分之一,考虑到美元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那么这个差距会缩小一半,也就是中国家庭的户均存款,是美国家庭的一半左右。还要看到,存款还存在地区不平等,人均住户存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列前四,分别为26.78万元、21.15万元、12.58万元、10.72万元(注:以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常住人口计算得出,有一定偏差)。而其他省份都低于人均10万元,还有少数省份低于5万元。值得关注的资产配置逻辑变化存款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有人担忧老百姓不花钱也不投资了。但也有专家指出,存款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能简单对应到经济现象本身,抽象看存款数值的变化没有意义,而更应该细究背后资产配置的逻辑。从数据上来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视。一是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攀升,2022年10月达到69.2%,为近年来新高。这说明预防性存款增多,或与居民短期消费需求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疫情期间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下降,因为通常定期存款更多是由高收入人群贡献的。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却在收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并且,存贷款差额也创新高。相比于2019年,2022年存贷差提高了49.05%,投资风险偏好呈现保守趋势。除了居民外,作为市场另一重要主体,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呈现相似的逻辑改变,表现为投资意愿有所下降。2022年全年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企业部门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更是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即便如此,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1%,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最为严重,从4月起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10%;而经济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也增长乏力,同比增幅有所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为什么居民、企业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上的结构性改变,更值得注意呢?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种持续性的去杠杆行为,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来减少债务、增加储蓄,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这会导致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2023-08-12 02:27:261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有何借鉴?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1:盛极而衰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人称“失去的三十年”。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2:穿越牛熊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分开来看。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汽车产业。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机
2023-08-12 02:27:331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和旧版的区别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大萧条》一书的前言中写到:“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人们还根本没有碰到圣杯的边儿。”“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萧条是一段难以置信的插曲——股市崩盘、饥民遍地、乞求施舍、银行挤兑、疯狂的货币投机,笼罩在这一切之上的,是滚滚聚集的战争阴云……我沉醉于研究大萧条,因为它是发生在现代史上一个关键时期的令人痴迷的事件……大萧条从根本上提高了我们对经济的认识。”接下来,在第一章中,伯南克写到:“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进程。抛开实用性不说,仅仅对20世纪3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崩溃做出解释,就一直是个令人着迷的智力挑战。”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一书中写道:“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大萧条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场灾难,其影响不仅仅囿于经济领域,也对政治产生了极大冲击,甚至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萧条也促使了宏观经济学的萌芽和发展,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发轫,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很多信条,都是大萧条的直接后果。如果从大萧条开始的1929年算起,近一百年已经倏忽而过,人们对大萧条的兴趣和探索似乎方兴未艾,无数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大萧条的产生原因、破坏之大、持续之久等方面进行了无尽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争论依然激烈。毋庸置疑,在未来的很多年,大萧条一定会在经济学者的研究清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学者们从某一方面对大萧条的探索似乎都有道理,但仅仅一个角度无法解释影响如此广泛的经济灾难,观察大萧条势必要由点及面,窥探大萧条发生的更广泛的经济社会背景。研究大萧条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是众多的历史书籍,其中的有些书籍并不是专门针对大萧条的,但在书中我们可以采撷关于大萧条期间及前后的很多碎片,拼成一幅关于大萧条的更大的图景,从多种角度审视大萧条爆发的前因后果。本文试图根据多本历史书籍的记载,对大萧条相关的经济社会背景、促使大萧条恶化的因素、管理经济理念的变化、罗斯福新政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对大萧条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分析框架。当然,研究大萧条本身就是一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但大萧条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审视当下的经济金融形势,并反思我们是否走向了歧途。大萧条之前的美国经济社会概况研究大萧条这样的经济事件,仅仅从大萧条爆发开始探讨会失之偏颇。欲发之事,必有先兆,之前一段时间的经济、金融、社会发展为我们观察大萧条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与此同时,鉴于大萧条影响之广、持续之久、衰退程度之深,仅仅从一个方面对其剖析也难免陷入以偏概全。大萧条之前,1923至1929年初执政的是卡尔文·柯立芝,其执政理念是小政府、自由市场,柯立芝上台之后实施了大幅减税,减少政府开支。柯立芝执政时期,美国经济表面上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胡佛继承了柯立芝的执政理念,甚至是更有过之,胡佛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美国在追求人间幸福方面的尝试由于遵循了权力分散、自我治理的原则,信奉俨然有序的自由制度、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因此,所带来的幸福是举世无双的。”大萧条之前美国的不平等已经非常严重。凯瑟琳·马什的《大萧条:1929-1933》一书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0.1%最富有的家庭收入总额等于42%最贫穷家庭的收入总和,近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年收入低于2500美元,但却有2.4万个家庭年收入超过十万美元,513人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富人和上层阶级享受的繁荣并没有延伸到工人阶级,超过40%的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萧条前夕,尽管80%的家庭没有存款,但最富有的0.5%的家庭却拥有美国近1/3的净财富,这是美国历史上贫富差距最大的时期。斯凯恩在《美联储主席全传 :从发行美元到操纵世界》一书中提到,在咆哮的1920年代,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一方面,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水平仍在温饱线下挣扎。1920年代债务积压严重。伯南克在《大萧条》一书中引用其他研究的数据显示,发行在外的未清偿公司债券和票据从1920年的261亿美元增至1928年的471亿美元;同一时期,非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券从118亿美元增至336亿美元(美国1929年的国民收入才为868亿美元,可以看出彼时债务的积压情况有多严重);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1920年代,像家庭和非法人企业这样的小额借款人债务急剧增长,例如,城市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未清偿价值从1920年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279亿美元,消费者按揭贷款的增长则反映了主要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大众市场。从银行为股票经纪商提供的贷款来看,1920年代普遍的情况是经纪商利用从银行的贷款囤积股票,或借给客户已保证金的方式来购买股票,在一般的保证金交易中,投资者付出的本金一般只有投资总额的20%至25%,剩下的都是借来的。在债务结构依然比较刚性的同时,其他指标却出现了大幅收缩。1932年利息支付总额只比1929年少3.5%,但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估算,薪水支出却下降了40%,分红支付下降了56.6%,工资支出下降了60%。大萧条爆发前企业兼并垄断情况较为严重。一战之后,得益于生产效率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生产逐渐应用,规模经济为兼并提供了基础。但鉴于20世纪初美国反垄断和反托拉斯较为严格,20世纪20年代的并购更多发生在企业的垂直领域,也就是纵向并购,即现在我们常说的生产链条上下游之间的并购。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并购高峰期的1926至1930年间,美国共发生了4600起并购案例。即使是在股市崩盘之后,兼并的浪潮依然在延续。艾伦在《大撕裂时代》一书中写到:“对兼并、联合及控股公司帝国的狂热重新抬头:范·斯沃林格财团完成了他们对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收购;航空业及其他很多行业的合并过程重新开始了;纽约的大通银行兼并了它的两个竞争对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垄断会对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使自由市场经济的部分规则失效,这也是大萧条爆发之后再继续坚持让市场自动调整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19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繁荣。一战之后,汽车、收音机、电影等新奇事物在美国普通消费者中逐渐普及,得益于经济繁荣,消费文化也大行其道。为了促进销售,广告、推销逐渐在销售中实施,分期付款也被作为扩大销售的一个手段。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 :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一书中写到:“在20世纪20年代,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和信用的广泛应用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许多普通人开始利用信用消费购买了一些大件商品,而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信用是富人的专利······信用的普及大大增强了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和购买量”。艾伦在《大繁荣时代》一书中写到:“美国的推销员和促销员制度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正是这一制度使厂家或公司把销售置于与生产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把销售放在比生产更重要的地位。”量入为出是一种美德,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无论何时,过度消费对经济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美国的农业及农村逐渐走向萧条。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农村购买力不足,农场主的收入逐年下降。在20世纪的前30年,汽车的普及对工业来说是好事,但对农民来说则是一场灾难。在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美国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斯凯恩提供的数据显示,1919年农场主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到1929年则降为8.8%。破产的农场主随处可见,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其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技术进步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在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久旱无雨的天气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932年,美国国家气象局记录了14次沙尘暴,1933年则增至38次。对于许多人来说,务农和谋生的前景正在迅速消失。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到:“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股市投机严重,泡沫不断膨胀。我们都知道是1929年10月的股市暴跌开启了大萧条的序幕,股市暴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所以很多研究将股市下跌视为大萧条的导火索。当然,美国股市并不是凭空就出现泡沫,还要从实体经济着眼。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一书中提供的数据显示,192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劳动生产率大踏步地提升了40%,同时,一轮又一轮的并购浪潮使得美国工业更好地实现了规模效应。20世纪20年代,以汽车、铁路为标志的新经济势力逐渐形成,汽车、无线电通信和家电消费成指数型增长。1922年至1927年,美国公司平均利润增长了75%,这刺激了股市大涨。至1929年,美国有200-300万家庭,即全国人口的1/10把钱投入到股市。买卖股票已成为美国人的一种共同爱好,整个国家都沉醉在其中。刚到美国的英国记者克劳德·科伯恩说道:“你可以谈论禁律,或海明威,或空气质量乃至音乐、房子,但最终你还是要谈到股市,这样这场谈话才显得有意义。”与此同时,柯立芝总统和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也对股市鼎力支持,对华尔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只要股市出现一点疲软的迹象,这二位就会出来发表讲话,让美国民众吃下定心丸。利雅卡特·艾哈迈德在《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一书给出的数据显示,1928年夏天,道琼斯指数接近200点,那时候市场看起来好像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在随后的15个月里,道琼斯指数从200点涨到380点,泡沫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股价的上涨远远超出了公司盈利的增长。1929年3月,美联储的创立者之一保罗·沃伯格曾警告道:“历史的悲剧总会重演,它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怎样的过度投机,最终都将以痛苦和过度收缩结束。”促使大萧条恶化的因素研究大萧条有一点应该注意,即要明确区别触发因素和使大萧条恶化的因素。对于大萧条的触发因素目前并没有定论,很多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并且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触发因素仍然会是争论不休的状态。但对于哪些因素影响了大萧条的严重程度,意见要一致得多,但就像上面我们所指出的,纵然可以强调单一因素在大萧条演进中的作用,但从多角度来分析似乎更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大萧条是经济和金融系统出现了紊乱,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凯恩斯从需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的原因,包括居民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其中企业的投资需求受到“动物精神”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经济陷入衰退、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能够提高支出,在需求上补位,从而避免经济持续下滑。欧文·费雪在1932年出版的《繁荣与萧条》一书中,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来解释大萧条,认为大萧条是由企业过度负债所导致的。当经济在某个时点处于“过度负债”的状态,债务人或债权人出于谨慎,会加快债务清偿,从而引起资产抛售、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价格下降、企业资产缩水、减少投资等一系列恶性循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一书中指出:“如果货币当局采取其他的可行措施,就可以阻止货币存量的下降——事实上,可以带来货币存量几乎任意一个合意幅度的增长。相同的行动同样可以极大地缓解银行业危机。如果采取了措施来防止或抑制货币存量的下降,就可以减轻大萧条的危害程度,同时几乎毫无疑问可以缩短萧条的持续时间,更不要说采取货币扩张措施了。大萧条可能仍然会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但是,如果货币存量不下降的话,则很难相信货币收入在四年时间里会下降超过1/3,而价格水平会会下降超过1/3。”AlanMeltzer在AHistoryoftheFederalReserve(《美联储史》)一书中指出,极端的观点如货币政策是大萧条的唯一原因或货币政策与大萧条无关都是站不住脚的。大萧条从两方面可以称为是货币事件:一是货币政策本可以减轻或阻止经济下滑,但并没有这样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萧条是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二是经济的最初下滑是对负面货币冲击的反应。但以现在的角度来苛责当时美联储的处置失当也有失偏颇,毕竟,当时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还没有深入人心,甚至会引起强烈反对。彼时,《联邦储备法》规定,美联储必须持有抵押品,在发行货币的时候必须有黄金或在商业交易中产生的商业票据支持,这是按照真实票据理论制定的规则。由于经济活动的收缩,能够创造的商业票据不足以支持美联储的货币发行。巴里·艾肯格林及一些其他研究者认为金本位制加重了大萧条的严重程度。例如艾肯格林在《金色的羁绊:黄金本位与大萧条》一书中认为金本位是理解大萧条的关键。20世纪20年代的金本位制使得国际金融体系更加脆弱,从而为1930年代的大萧条埋下了隐患。金本位制将不稳定冲击从美国传播到了世界,它放大了初始的不稳定冲击。金本位是抵消行动的主要障碍,也是决策者在避免银行倒闭、控制金融恐慌蔓延等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伯南克在《大萧条》一书中引用的相关研究及其自己所做的研究也表明,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遭受了更为严重的产出下滑和价格下跌。近年来,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在其所著的一系列书籍中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来解释大萧条,认为之所以大萧条会如此严重,是因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积累很多存在泡沫的资产,资产价格下跌之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损,表面上资不抵债,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企业会加快债务偿还、减少投资,这就会导致需求不足,货币政策无用,陷入流动性陷阱。一些研究认为大萧条初期美国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重了大萧条的严重程度。犹他州共和党人、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里德·斯穆特和俄勒冈州共和党人、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威尔斯·C·霍利共同推动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提高进口关税,执行以邻为壑的政策,招致了欧洲国家的报复性行动。在《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一书中作者引用相关研究认为,关税对美国的经济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并不大,其真正恶果是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合作氛围,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报复,而彼时应对大萧条本应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
2023-08-12 02:27:411

资本主义已转至东方?

几前,即便不是全无可能,我们也很难想象,欧洲领导人会向中国政府托钵“化缘”,请求提供资金纾困。同样,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访问华盛顿的中国领导人会公开指责美国政策制定者对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管理不当。但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和欧洲金融体系的崩溃,以及去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速了经济动能向亚洲的转移。 在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和欧洲恐怕还将继续与衰退共舞。许多经济学家称,除非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否则亚洲除日本以外的国家,将继续实现7%左右的快速增长。 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使一些亚洲人产生了某种必胜的信念。“不存在什么资本主义危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名誉教授德赛勋爵(Lord Desai)表示。“存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它已经得了u2018老病u2019。充满能量、创新和增长渴望的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已经转移到了东方。” 德赛勋爵并不是唯一感觉到某种道德因果的人。他表示,几个世纪以来,亚洲国家一直被西方打上“烙印”,直到不久以前,还一直被斥为不能自力更生的“悲剧”。现在,他指出,更善于控制资本主义创造财富的力量的,总体而言是南方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 然而,这种胜利感仅到此为止。至少有三个相互作用的原因,使得这场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对于东方而言,同样令人深深不安: 首先,除日本、韩国和少数新加坡之类的小国以外,亚洲国家仍然贫穷,或者顶多算是收入中等。许多国家计划走上一条逐渐吸收更多“资本主义”政策的未来繁荣之路,这些政策包括通过放松国家对银行、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经济向市场开放。但这样一条繁荣之路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危险,可能被繁荣与萧条的循环以及金融灾难所吞噬。 过去,亚洲的技术官僚信奉向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逐步转型,对国内更加提倡干预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声音,通常持反对态度;如今,他们感到疑惑或失望。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经济学家李昌庸(Changyong Rhee)表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自1997亚洲自身发生金融危机以来,西方政府的论调发生了急剧转变。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自由放任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之母——为泰国、印尼和韩国等经济体开出了猛药。要求这些国家削减政府开支,而不顾经济衰退的事实;提高利率;切断银行与政府的联系;并且放松监管。而现在,西方经济体却在为自己开出几乎相反的药方。它们在加大财政政策力度、降低利率,并利用政府资金为银行纾困。 从亚洲的角度来看,这使得西方看起来充其量只能称得上伪善。而往差里说,那些他们所信奉的关于应如何管理经济的论调,就都成了空话。“我们感到很苦恼,”李昌庸表示。“我们曾想采取干预政策,但被禁止了。那么我们现在该遵循何种模式呢?”他指出,中国一直致力于循序渐进的市场改革。“过去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速度是合适的?而现在他们却在质疑目标本身是否正确。” 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从日本的角度看待危机。他表示,多来,东京受到西方政策制定者的指责,理由是没有更快地核销问题贷款,以及没有采取更激烈的货币政策来复苏经济。他指出,他们不懂的是,在崩盘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中,由于私人部门负债严重,正常的经济手段不再奏效。经济教科书并没有为资本主义眼下的危机提供答案。 “日本在过去20经历的、以及美国和英国现在正经历的情况是,即使利率为零,人们还是不愿意借款,”他表示。“人们只是一味地还贷。”如果他说得没错,那么西方经济体将可能进入日本式的长期低增长。下面这一点或许提供不了多大安慰,但东京至少还可以说:“我们早告诉你们了。” 西方的困境令东方不安的第二个原因是:尽管谈论亚洲价值观一度十分流行,但没有哪个亚洲经济体产生了可以替代资本主义的严密制度。当然,关于这一主题出现过多种变异,比如更具干预色彩的政府。但激进的反资本主义试验,其中主要是中国式的共产主义和印度尼赫鲁式的“”,都遭遇了惨败。 20世纪70代末,邓小平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中国由此放弃了共产主义。1991,印度放弃了使之陷入缓慢“印度式增长”的印度式。其他国家,比如越南,也纷纷效仿,开放经济,从而开启了自身的快速增长。相反,那些固守非市场制度的国家,比如朝鲜、缅甸和老挝,则继续深陷在贫困的泥沼之中。 第三,以亚洲的处境而言,不能对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幸灾乐祸,因为正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Donald Tsang)所言,它们的经济在同一条全球大船上。“如果船的一部分出现了漏洞,你也不可能安然无恙,”他表示。在印度,人们深深担忧资本主义家族企业和西方金融推动下的增长故事,可能正在走向终点。甚至中国经济也在放缓,少数经济学家甚至预测可能出现硬着陆。 没有多少亚洲国家会声称自己不需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强劲需求。中国经济学家、IMF副总裁朱民最近表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仅为2万亿美元,而美国消费者即使在当前拮据的情况下,每依然要消费10万亿美元。如果西方资本主义“起火”,那么火苗迟早会烧到亚洲的家门口。 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给亚洲国家如何恰当治理提出了许多问题。统一的主题是:政府应承担多么积极的角色?西方专家过去一直批评亚洲经济体干预主义色彩过于浓厚。直到最近,大部分国家都计划逐步消除政府控制。但西方理性市场理论的失败,以及不痛不痒监管的明显弊端,已经使得一些亚洲政策制定者对仓促转向自由主义更为警醒。 关于政府应如何作为的问题,几乎涵盖了从金融监管到产业政策的方方面面。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银行的角色。在亚洲,银行的职能通常较为狭窄,其角色是把资金引导向“实体”经济,主要是制造业。 亚洲或许忍不住会坚持其狭隘的模式,不仅因为这样的银行给经济带来麻烦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因为在危机时期更容易对它们进行“围护”。自起,北京方面就发现,保持银行的驯服、并通过它们以固定利率把资金导向实体经济的做法十分管用。既然亚洲各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放松银行管制的危害,它们为什么还要向“更复杂”的西方银行模式转变呢? 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院(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t Peking University)的姚洋指出,得出这样的教训是完全错误的。“中国政府和知识界中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回到过去那种以政府为中心的模式,”他表示。“然而,大多数人仍然相信,中国应该继续走开放经济的道路。” 其他一些人指出,政府主导的银行在根据政府指令分配资本的过程中,可能陷入麻烦——也确实陷入了麻烦。亚洲开发银行的李昌庸表示,让亚洲经济体放弃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是错误的建议。“如果不飞,就不会有事故,”他举了最近西方灾难的例子。“西方有许多飞机,所以会有坠机事件。那么,我们应该不要飞机吗?” 另一个资本主义危机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亚洲的社会不公平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许多人——尤其以中国人和印度人为首——以“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作为增长战略的基础。涓滴理论认为,超级富豪阶层的出现会使所有人受益。但是,和西方一样,亚洲人也在质疑这种自由放任的理论。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它鼓励创新、无所不能,并且促进个人自由,”姚洋表示。“但它的缺陷同样明显。它非常多变、对员工残酷,并且在经济低迷时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他更偏爱北欧的高税收、相对平等、较少发生盛衰循环的制度。但在亚洲,只有日本和韩国有点接近这一模式。 在受够了西方的说教后,亚洲人现在或许能从美国和欧洲的困境中获得一些愉悦。但亚洲唯一接近美国生活水平的国家,就是20世纪80代末、90代初的日本,而在日本巩固优势地位之前,经济就陷入了停滞。中国建立了在贫穷国家实现高增长的机制,但它并不能保证,中国能够在不对其进行“大修”的情况下,赶上西方的生活水平。 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的广泛定义内,政府可大可小;它可以施加更多干预,也可以减少计划。在亚洲许多国家,这些政策选择尚有待讨论。不过,在选择的压力猛然增大时,大多数人都信服资本主义,并且,在缺乏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希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国家,将只能依赖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 “如果你审视一下中国,会看到资本主义的力量——市场机制和激励的力量——确实得到显现,”李昌庸表示。“一些资本主义的要素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2023-08-12 02:27:481

专访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仍困扰欧洲日本 继续QE是徒劳

  经历了全球经济同步扩张的2017年,仍在推进QE(量化宽松)的欧洲、日本经济增速再度停滞不前,而美国经济却不断扩张。这背后的主因究竟何在?主要发达是否都已摆脱了危机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全球经济分化将何去何从?   近期,第一财经专访了野村证券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他是著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提出者,曾任职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美国是唯一从日本泡沫破灭的经验上吸取经验,当泡沫破灭、资产价格暴跌、债务积压,所有人都在储蓄、偿还债务,即使利率再低没有人会去借钱,因此QE释放再多的流动性可能也徒劳无功。而当私营部门去杠杆,就需要公共部门加杠杆。危机后,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告诫国会不要过早削减财政赤字,而欧洲领导人当时根本不理解‘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执意实行财政紧缩,因此至今经济内生动力不足,而如今美国复苏也最快。” 辜朝明对记者表示。   他也提及,如今欧元区和日本仍未摆脱“资产负债表衰退”,私营部门借贷意愿薄弱,因此QE的边际效率几乎接近于0,这也是为何美国通过再度减税、扩大基建等财政手段得以延长经济扩张周期。    “资产负债表衰退”仍困扰欧、日   十年前的一场危机留下了持久的后遗症,至今仍困扰着欧元区和日本。辜朝明提出的著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具有若干典型特征。   首先,为了扭转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小化 —— 企业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会用于再投资,更不用说向银行借钱来投资了;家庭也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同时减少消费,而信贷消费则几乎绝迹。   由于上述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缩减负债)行为,整个信贷循环就会趋于停滞。新增储蓄和还债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吼就流不出来了,因为借款者消失了。哪怕央行把利率降到零、再实行QE,也没人借款。   信贷循环是经济的血液循环,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会导致经济活动萎缩,私人部门收入下滑。收入下滑则更难还债,如此恶性循环,直到完全无望还清债务的那一天,萧条也就来了。   在私人部门把资产负债表清理完毕之前,经济无法恢复自行增长。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衰退,但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此类,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另一次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 “ 失去的十年 ” (20世纪90年代)。 而2007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等经济体所陷入的衰退,也是一次资产负债表衰退。   “尽管欧洲央行实行QE,但即使是今天欧洲私营部门也没有开始借钱,而去年看到的经济复苏多是由出口推动的,而不是源于欧元区的内生增长,因此今年这种复苏势头又熄灭了。”辜朝明告诉记者。例如,西班牙和爱尔兰仍处于财务净盈余(financial surplus)的状态,说明目前私营部门仍没有开始借钱(负债)。   转视日本,在QQE(量化和质化宽松)下,基础货币在5年内扩张了353%,但货币供应(M2)和银行信贷仅分别扩张了120%和116%,说明QQE的传导极为有限。   “即使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知道继续进行QQE无效,必须财政政策配合,但他并不可能对公众认错,而且他也只能非常渐进地缩小QQE的购债规模,因为日本QQE占GDP之比是美国的5倍,因此如果日本央行要像美联储这么加息、缩表,不是要花5倍长的时间,就是会制造5倍大的冲击。” 辜朝明告诉记者。   即使是情况较好的美国,其资产负债表修复的速度也十分缓慢。辜朝明表示,2008年三季度前的5年,美国的私营部门财务盈余仅占GDP的0.53%,说明美国历来是喜欢借钱的,但过去几年即使在超低利率下,这一比例仍然高达3.46%,说明私营部门借款意愿仍然很低,“因此必须要有人借钱,这时候政府投资基建、减税是对的政策,”他也表示,美国眼下的经济扩张周期才开始启动,中期仍未看到衰退的迹象。    美联储或以快速加息证明独立性   针对未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辜朝明认为风险之一在于,特朗普频频口头表示对美联储政策的不满,而美联储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反而可能更快加息。   “特朗普越是干预美联储、打压美元,美联储越是有可能以更激进的方式加息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性,而且通胀和就业指标完全允许美联储这么做,因此这是新兴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   “美国通胀已经触及2%,美联储完全有借口更加鹰派地加息,但目前其并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只因不愿冲击市场,但美联储绝不鸽派。”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一旦上述事件成真,这会先导致目前收益率仅为2.8%的美国十年期债券遭遇抛售,一旦长债遭到抛售,其收益率就会飙升,这会导致房地产市场崩溃,也会反过来冲击美国经济,“希望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能让特朗普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辜朝明认为,美联储在危机后的工作近乎完美,在众多批评声之下也坚持缓慢加息的路径,使得市场免受冲击,这一渐进的加息路径也应该是未来的最佳方式。   主流观点预计,年内美联储仍将加息2次,明后两年内,联邦基金利率预计将达到3%左右的中性水平。
2023-08-12 02:28:161

鹿港辜家的家族名人

辜显荣 辜振甫的父亲,日占台湾时期发迹的商人,辜家事业的奠基者。辜振甫 辜振甫原籍福建泉州惠安。严倬云 辜振甫的妻子,严复之孙女。盛宣怀 辜振甫的姑父辜宽敏 辜显荣之子,辜振甫的弟弟。台湾独立运动重要的参与者。辜朝明 辜宽敏之子,在日本或国际金融界是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专家。辜成允辜振甫之子 ,台泥集团董事长。
2023-08-12 02:28:241

辜显荣的子女

八子辜孝德(养子)辜皆的(养子) /(妻池田君子)辜斌甫辜岳甫 /(妻 辜颜碧霞),子辜濂松,孙辜仲谅、辜仲莹、辜仲立、女辜仲玉辜振甫/(妻辜严倬云),子辜启允、辜成允、女 辜怀群、辜怀箴、辜怀如辜伟甫/(妻 後藤贝味)辜京生 /(妻 赖淑蓉)辜宽敏/(妻 王美琇),子辜朝明、辜英明四女辜敦治 /(适丁瑞彬)辜注治 /(适陈栈治)辜津治 /(适黄逢平),子黄熙宗、黄达夫、黄尚年、女黄杏苑辜秀治 /(适萧成美)
2023-08-12 02:28:371

关于经济危机的经典书籍

伯南克《大萧条》,里德《金融危机经济学》,辜朝明《大衰退》塔伯特《大拯救》
2023-08-12 02:28:554

【请问有没有关于日本经济萧条方面的书籍?】

关于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研究,推荐辜朝明所著的《大衰退》另外依稀记得还有一本叫《前车之鉴》,对日本的问题作了细致分析,是蔡林海翟铎合著的就这两本,读完之后能对日本自广场协议后的衰退有彻底的了解
2023-08-12 02:29:053

跪求金融危机对我国玩具厂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中国现首例因金融风暴倒闭大型工厂2008-10-16 17:35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有专家分析指出,“从影响和知名度来看,这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倒闭的第一案。”昨日的一纸公告,将合俊集团推向了风口浪尖。世界玩具五大品牌中,合俊已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如此大型公司的工厂,为何走上倒闭之路?在樟木头有两家工厂,员工总数约6500人;合俊在广东清远也有大型工厂;合俊是港资上市公司,在玩具界举足轻重,世界玩具五大品牌中,合俊已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这样大型的公司的工厂,怎么会突然倒闭?樟木头合俊玩具厂倒闭昨日中午,一家名为“阳光社区”的BBS突然挂出一张拍摄清晰的图片,这张图片上的一纸“通告”格外刺眼。“阳光里出现一团乌云”,“倒闭潮席卷东莞”,公告的内容引来网友一片惋惜声。通告落款为 “樟木头镇人民政府”,时间为“二00八年十月十五日”,内容则针对“合俊厂全体员工”:“由于企业经营者,经营不善,导致企业关闭。目前镇政府已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尽全力解决你们的工资问题。”消息人士透露,倒闭工厂樟木头合俊玩具厂职员前日为追讨8月份工资,全厂罢工。当日下午,已经发放8月份工资,现仍欠9、10月份的工资未发放。上述公开通告则承诺:“三天内进行处理,解决好问题。”《每日经济新闻》昨日从东莞市樟木头镇政府办公室人士处获得证实,樟木头合俊玩具厂确已倒闭。玩具行业资深人士分析,全球经济放缓,受金融危机冲击,尽管该企业技术和规模在业内都处领先地位,但在这场广泛波及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危机面前,合俊集团同样 “未能规避行业及业务环境造成的问题。”在玩具行业,合俊集团可谓大名鼎鼎,作为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厂的代表,其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包括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公司提供OEM业务,知名代工产品包括美泰、孩之宝等。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来源:新华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人们寄望于中国这个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能够缓冲这一危机。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并延续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中国领导层已多次对此表示信心。而中国央行一个月内的两度降息、国务院暂免利息税的出台显示,决策者对延续这一“奇迹”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海内外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前提是:中国必须找到新的动力,少一点出口和投资,多一点消费。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按照现在这个模式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很小,”北京的经济学家王小广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要使成功的可能性大于50%,必须改变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长达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年均增速,过去5年年均增长更高达10.6%,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王小广认为,过去30年中国的发展驱动力——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消失。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带动中国新一轮增长中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瓶颈的限制又日趋严峻。“中国的这一轮增长过于依赖外资和房地产,”王小广说,“房地产快速致富的特性打破了整个宏观资金配置的平衡,减少了本应流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的资金。”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在专访中对记者说,中国过去30年非凡成绩的一大推动力是,由于刺激性的财税政策、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劳动者素质等因素,中国的投资及其国内融资的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时至今日,中国政府认为这种对工业发展的鼓励已经有点过度,这一经济扩张的模式无法持续,”高路易认为。贫富差距的挑战也日益严峻。高路易说,中国过去10年的工业增速惊人,但城镇就业增加却相对滞后,意味着资本和工业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需求。破解转型难题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的中国经济,恰恰遭遇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酷的全球金融寒流。在高路易看来,中国国内的充足流动性,加上资本管制和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有效保护了中国银行免遭全球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则不可避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回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同比回落达2.5个百分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指出,中国的国际贸易依存度、开放度之高,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在这么大的世界金融风暴中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回落不可避免,但“坏事也可能是好事”。“外部环境的恶化恰恰暴露出中国过去的经济结构和过于依赖外贸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逼得你不得不转型了,”他告诉记者,“它将迫使中国加速从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转变为依靠内需和投资的综合拉动。”汤敏的观点与许多经济学家不谋而合。“我们看到了许多重要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十一五"计划执行已至半途,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目标上,中国还没有迈出决定性的步伐。”高路易说。政策配合 保持竞争优势“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并非易事,”高路易认为,中国决策者目前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是,考虑是否以及何时需要采取适度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和四五个月前相比,中国高通胀和经济大幅放缓的矛盾如今已经大为缓解。与此同时,在他看来,中国一直秉持的务实改革方式,即先试点、再视效果逐步推进的方法,以及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机制,在过去30年发挥了极大作用,将来也会持续助力中国经济改革。而今后30年,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发展战略的又一次转变,将帮助中国延续奇迹。王小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现代化就像进入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冲刺阶段,没人在冲刺阶段时还能提高多少速度,更多的是保持之前积累下来的优势。金融风暴冲击 国内基金业四大变数袭来来源:上海证券报黑云压城城欲摧,源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上周连续侵袭欧洲、亚太,似乎全球金融界都“沦陷”了。中国基金业此时也发现,其承担的角色已不再是看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直接或间接给国内基金业带来冲击。【变数一】 基金QDII:避险价值剩几何金融风暴在上周席卷全球,让出海的基金QDII在风暴中摇摇欲坠,难以找出“避风港”。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笼罩下,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最近连续出现大幅度下跌,尤其以上周三为甚。当日,日本股市大幅走低,尾盘重挫9.38%,创21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韩国股市暴跌5.8%,创下26个月收盘低位;印尼股市更是因恐慌性抛售而暂停交易,此举为8年来首次。 此外,香港恒生指数,上周三开市后便出现补跌,重挫1300多点,创出2006年7月来的新低。“在金融危机暴发前,基金QDII普遍重仓金融行业。”银河证券基金中心海外分析师卞小宁称,“基金系QDII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会暴发的这么快,范围这么广。”在华尔街暴发金融危机、雷曼申请破产保护之际,基金QDII的决策人也没有预料到金融危机会迅速“侵袭整个世界”,并影响到其他行业。一位QDII基金经理此前在谈及如何规避华尔街金融风险时曾表示,QDII的资产配置将倾向于新兴市场和抗跌能力强和流动性好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市场。由于危机在短短几周内就从华尔街烧遍欧洲和亚太地区,相关地区股市遭遇了“自由落体式”的重创。QDII基金经理均看好的“金砖四国”市场的表现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印度股市上周三一度创下两年来的新低,巴西股市盘中跌幅最大达6.3%。基金QDII的净值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重创。截至上周四,华夏全球当日净值为0.527元,南方全球净值为0.533元,嘉实海外净值为0.428元;上投亚太净值更是低至0.418元,而该净值已经与最低的A股基金份额净值接近。从某种角度来看,净值下跌并非基金QDII最坏的结果。由于华安QDII基金与雷曼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或因雷曼破产而遭遇存续问题,尽管事件得到较好的解决,但该事件还是引发了市场对于QDII基金普遍担心。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将使国内基金QDII对自己的战略决策作出调整,重新审视产品的市场配置,以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人的损失。【变数二】 海外风暴会否波及合资基金当欧美金融机构因金融危机不得不寻求出售股权时,内地基金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是看客,尤其是对于合资基金公司而言,金融危机可能意味着这些公司的外方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以此次金融危机中亏损较大的金融机构为例,富通银行、美国国际集团和法国兴业银行、东方汇理四家大型机构均在国内直接或间接拥有合资基金公司的股权。深圳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高管日前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证实,监管部门已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要求合资基金公司留意海外股东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运营情况。据相关人士介绍,监管部门要求合资基金公司要密切关注各自的外方股东的经营运作情况,并在国庆节后尽快将各自的外方股东在本次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情况,以及对合资基金公司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相关情况报告管理层。针对基金公司外方股东目前的经营状况,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外方股东目前资本充足率在同行业中居于前列,并预期明年盈利。“外方股东最困难的时刻已过去了。”他进一步解释,由于外方股东提早披露公司将受次贷危机影响,因此不利因素已提前预支,公司股东目前的经营状况良好,不会对国内合作的基金公司产生不良影响,基金公司目前管理和投资均正常运转。“外方股东的变化对合资基金公司的影响有限。”银河证券基金海外分析师卞小宁向《上海证券报》分析表示,欧美各国拯救金融机构的主要措施是国有化,政府接管从很大程度上将稳定相关金融机构的发展运行,因此对内地基金公司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不过监管部门对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基金业的担忧也并非多余,目前国内60家基金公司中,合资基金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友邦华泰基金公司就因海外金融危机“虚惊一场”。友邦华泰基金股东中,外方股东AIGGIC持股49%。其中外方股东AIGGIC的母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近来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的影响,出现流动性问题, 一度濒临破产,此事一度引起国内投资者惊慌。最终AIG因得到美国政府救助,且声明不会对其亚洲业务进行任何变动,这才将消除外界的众多疑虑;作为AIG国内合作伙伴的友邦华泰基金公司也及时向投资者声明,该事件对基金投资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变数三】 华尔街人才降薪海归祸还是福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并购、裁员、减薪,这些事无论放在哪个地方都算得上是头等坏事,但对在危机中愁眉苦脸的中国基金业而言,这却是黑云漫天的世界中仅有的“一缕阳光”。随着QDII的开闸以及证监会允许内地基金公司在港设立分支机构,海外人才短缺一度成为内地基金公司发展的难题,早在去年年底次贷危机第一波高潮暴发的时候,广发基金、南方基金等部分基金公司就开始到国外招募人才。而此次金融危机大暴发,不少大型金融机构或破产或裁员,这给国内基金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华尔街统计数据显示,在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华尔街失业者已经超过5万人其中包含数量众多华人金融人才。市场人士对此认为,由于大批金融机构或破产或蒙受巨额亏损,大批失业者在欧美地区短期内难以寻找到合适的职位,由于金融行业整体不景气,金融失业者的薪水预期也陡然下降。“以前华尔街人才的要价令不少基金公司感到为难,但现在的行情完全变了,因此基金公司开始在华尔街实施人才抄底。”一位业内人士称。就在金融危机暴发不久,华夏基金就在其网站刊登英文招聘信息,其招聘职位均要求有海外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的管理经验,包括全球市场、新兴市场、美国市场等。市场人士认为,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金融人才“下岗”,华夏基金此则英文招聘信息的时点及相关职位已暗示了公司抄底华尔街人才的冲动。事实上,一些专业招聘网站同样了解到基金等国内机构面临的人才短缺现象,华尔街金融危机暴发后,一些金融招聘网站已经开始为基金公司盘算起来。国内一家大型金融招聘网站在其首页设置“华尔街人才招聘专区”,对此,该网站CEO石永明表示 “华尔街金融市场不景气导致的华人回流,这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讲,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尽管目前大家对海外人才的归来普遍持正面态度,但不得不提醒的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暴发恰恰是部分华尔街人士的过于“聪明”所致,大量高杠杆产品的推出导致最终的崩盘。海外人才的回归可能会推动国内基金业的创新,但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才是我们利用好海外人才的关键。【变数四】 危机后遗症如何演变成疑华尔街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随着危机的演进,其效应可能还将进一步显现,国内基金业或许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给国内基金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基金公司未来海外产品设计可能更多考虑风险控制。”深圳一位合资基金公司高管上周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如此坦承。由于国内基金公司QDII业务刚刚起步,目前获得QDII业务的25家基金公司中,仅有少数公司产品已开始运作,其“出海”时间也均在本轮金融危机暴发之前。但在金融危机暴发后,国内基金QDII产品如何设计、如何避免海外市场风险、如何避免过于依赖海外合作方,都是当前基金公司推QDII产品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目前拟申请成立新基金公司均采取中外合资的方式,如中粮选择英杰华旗下摩利基金,平安选择新加坡大华银行,民生银行选择加拿大皇家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亦表示将申请组建合资基金公司。而此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合资基金公司的一些弱点——海外金融风暴可能会通过合资这个渠道传递进来,而监管部门近期对合资基金公司的高度关注也正是出于这种担忧。因此,市场人士据此认为,监管部门亦有可能对申请组建合资基金公司采取更严格的审批态度。以民生加银基金公司为例,该拟成立的新基金公司于2007年12月28日通过银监会审批,剩下一关便是证监会。基金法中规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该在六个月内对成立基金公司申请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因此,民生加银将是未来管窥监管部门对申请合资基金公司态度的一个平台。金融危机何时能够最终平息,其影响最终如何,尽管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迎接内地基金业的却必然是风险、挑战和机遇的共存。
2023-08-12 02:29:502

辜怎么读音是什么

辜拼音: [gū] 部首:辛部 笔画:12笔 五笔:DUJ释义:1.罪:无~。~功(罪行)。死有余~。2.负,背:~负。3.姓。
2023-08-12 02:30:063

为什么要八点上班五点下班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
2023-08-12 02:30:131

为什么说八小时工作制实施以来的弊端?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2023-08-12 02:30:211

中国人的存款都去哪了?

首先来简单看看数字本身。如果看人均值,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26.2万亿元,若按照最新人口数据,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算,每户也就是30万不到,而根据疫情前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每户平均也是三人左右)的平均存款在疫情前为17.5万美元左右,算下来中国家庭仅有其四分之一,考虑到美元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那么这个差距会缩小一半,也就是中国家庭的户均存款,是美国家庭的一半左右。还要看到,存款还存在地区不平等,人均住户存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列前四,分别为26.78万元、21.15万元、12.58万元、10.72万元(注:以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常住人口计算得出,有一定偏差)。而其他省份都低于人均10万元,还有少数省份低于5万元。值得关注的资产配置逻辑变化存款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有人担忧老百姓不花钱也不投资了。但也有专家指出,存款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能简单对应到经济现象本身,抽象看存款数值的变化没有意义,而更应该细究背后资产配置的逻辑。从数据上来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视。一是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攀升,2022年10月达到69.2%,为近年来新高。这说明预防性存款增多,或与居民短期消费需求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疫情期间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下降,因为通常定期存款更多是由高收入人群贡献的。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却在收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并且,存贷款差额也创新高。相比于2019年,2022年存贷差提高了49.05%,投资风险偏好呈现保守趋势。除了居民外,作为市场另一重要主体,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呈现相似的逻辑改变,表现为投资意愿有所下降。2022年全年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企业部门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更是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即便如此,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1%,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最为严重,从4月起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10%;而经济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也增长乏力,同比增幅有所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为什么居民、企业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上的结构性改变,更值得注意呢?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种持续性的去杠杆行为,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来减少债务、增加储蓄,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这会导致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2023-08-12 02:30:271

为什么要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怎样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
2023-08-12 02:30:531

如何看待中国家庭户均存款达到33万元?

首先来简单看看数字本身。如果看人均值,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26.2万亿元,若按照最新人口数据,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算,每户也就是30万不到,而根据疫情前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每户平均也是三人左右)的平均存款在疫情前为17.5万美元左右,算下来中国家庭仅有其四分之一,考虑到美元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那么这个差距会缩小一半,也就是中国家庭的户均存款,是美国家庭的一半左右。还要看到,存款还存在地区不平等,人均住户存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列前四,分别为26.78万元、21.15万元、12.58万元、10.72万元(注:以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常住人口计算得出,有一定偏差)。而其他省份都低于人均10万元,还有少数省份低于5万元。值得关注的资产配置逻辑变化存款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有人担忧老百姓不花钱也不投资了。但也有专家指出,存款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能简单对应到经济现象本身,抽象看存款数值的变化没有意义,而更应该细究背后资产配置的逻辑。从数据上来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视。一是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攀升,2022年10月达到69.2%,为近年来新高。这说明预防性存款增多,或与居民短期消费需求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疫情期间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下降,因为通常定期存款更多是由高收入人群贡献的。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却在收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并且,存贷款差额也创新高。相比于2019年,2022年存贷差提高了49.05%,投资风险偏好呈现保守趋势。除了居民外,作为市场另一重要主体,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呈现相似的逻辑改变,表现为投资意愿有所下降。2022年全年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企业部门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更是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即便如此,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1%,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最为严重,从4月起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10%;而经济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也增长乏力,同比增幅有所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为什么居民、企业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上的结构性改变,更值得注意呢?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种持续性的去杠杆行为,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来减少债务、增加储蓄,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这会导致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2023-08-12 02:30:591

8小时工作制是否应该坚持?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你看,这个笑话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没钱的时候就应该埋头赚钱,例如我们现在,一切以经济效益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有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分钱了,什么各种福利就到来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道理。end.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社会#
2023-08-12 02:31:061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是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你看,这个笑话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没钱的时候就应该埋头赚钱,例如我们现在,一切以经济效益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有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分钱了,什么各种福利就到来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道理。end.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社会#
2023-08-12 02:31:131

为什么说八小时工作制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借口?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2023-08-12 02:31:191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对A股有何借鉴意义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1:盛极而衰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人称“失去的三十年”。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2:穿越牛熊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分开来看。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汽车产业。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机
2023-08-12 02:31:361

经济衰退中什么行业能赚钱?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1:盛极而衰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人称“失去的三十年”。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2:穿越牛熊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分开来看。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汽车产业。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机
2023-08-12 02:31:431

为什么八小时工作制难以推行?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2023-08-12 02:32:011

日本的失落三十年是怎么回事?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1:盛极而衰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人称“失去的三十年”。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2:穿越牛熊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分开来看。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汽车产业。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机
2023-08-12 02:32:091

八小时工作制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2023-08-12 02:32:151

八小时工作制真的重要吗?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你看,这个笑话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没钱的时候就应该埋头赚钱,例如我们现在,一切以经济效益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有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分钱了,什么各种福利就到来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道理。end.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社会#
2023-08-12 02:32:241

八小时工作制真的重要吗?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你看,这个笑话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没钱的时候就应该埋头赚钱,例如我们现在,一切以经济效益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有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分钱了,什么各种福利就到来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道理。end.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社会#
2023-08-12 02:32:421

如何看待当今的全球经济局势?

2022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但全球经济前景阴霾更重。在9月,全球多国央行同步加息以应对通胀,可能令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并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危机。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得不未雨绸缪:在真实的经济衰退中,哪些行业依然能够保持业绩及股价成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长期经济衰退的最典型案例,无疑是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尤其是,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两者一定程度上具有诸多相似性,比如一些经济发展路径,老龄化等,所以日本确实能使我们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一些借鉴。1:盛极而衰自1971年尼克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普及浮动汇率制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巨变。然而,随着美元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显现。到1984年,国际油价下跌,这个数字已扩大至112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除开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小受挫折,此后其贸易连续数年长虹。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货”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不少美国人都惊呼,“日本时代到来了”。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经济强国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齐聚纽约饭店,正式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使美元汇率贬值的协议,以解决美国贸易赤字问题。史称“广场协议”。此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短短一年间,美元兑日元从240骤降至120,购买美国国债的机构广泛亏损。为躲避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日本市场。同时,为了补贴因日元升值遭受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逐渐泛滥,房地产与金融资产疯狂升值。短短5年内,日本住宅用地涨了近1.5倍,商业用地更是疯涨了近4倍。逐渐地,日本实体经济被慢慢摧毁,国内的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人们的钱几乎都被楼市牢牢套住。但楼市这个黑洞似乎永远都填不满。彼时日本经济宛如一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轰然之间倒塌。1989年12月,“平成鬼平”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总裁。他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畸形的,必须紧缩金融、抑制地价。仅一周后,日本央行开始大幅加息,进行雷厉风行的金融整顿,主动戳破经济泡沫。期间,日本社会历经大藏省抑制土地投资和地价税,日本六大都市的地价从1991年开始下跌。到1992年7月,已下跌14.7%。由此,日本房地产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熊市。日经指数连跌30个月,日均成交额下跌89%,市值损失56%。据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的测算,1989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日本至少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所造成的缺口让众多家庭和企业,至少进行了15年的净债务偿还。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20%的需求,彻底将日本拖入萧条的泥潭。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行、失业率大幅上升,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收紧,甚至提前还贷。这一点与最近国内提前还房贷的现象,比较类似。而需求不足,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至实体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致使经济出现长期通缩。人称“失去的三十年”。不过,即便在这三十年中,真正优秀的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而积极调整,成功穿越牛熊的经验,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参考。2:穿越牛熊自本世纪初,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人们对日本的了解,似乎只剩下动漫、旅游、争端。对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研究,几乎仍停留在对泡沫破裂的教训总结。当年,日本央行连续加息刺破房产泡沫的做法,某方面可以说是明智的。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这些年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一直在原地踏步,但其内在质量确实是大幅提高了。在此前的十多年,在GDP总额增长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是个很惊人的水平,体现出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日本过去二十多年来涨得最强势的行业为廉价零售业、医药制造业、互联网行业、精密制造业。分开来看。廉价零售包括了服装、药品、食品等。自房产泡沫被挤掉后,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不再讲究高价与噱头,开始走物美价廉路线。同时,那些原本就买不起房的居民,消费能力显著上升,生活幸福度反而更高。比如优衣库。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崩溃,成就了优衣库,把成衣里的利润挤榨出来,原本卖一万日元以上的羊毛衫降到1000日元。三十年过去,日本人均消费额变化不大,考虑到商品涨价与通胀等因素,其实水平在下滑。医药制造业,是老龄化社会的绝对刚需,而且最近的二十年的生物科技发展尤其创新药攻克了很多之前的绝症,为这个行业持续提供非常可观的毛利。其实,医药行业整体长期景气在很多老龄化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同时,在大环境上,1990-2021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从13.3万亿日元上涨至129.6万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从10.5%上升至23.2%,其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占比大幅上涨。30年间,如医疗保健行业与老龄化相关产业全面崛起。在整个泡沫经济的修复过程中,颇有点浴火重生的味道。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互联网行业,其实也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其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型的行业。至于最值得关注的精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端制造”。这个是日本的强项,有很多把一个技术或者部件就做到全球第一的隐形冠军,就是所谓的“极致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尽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地位,已经被中、韩等市场代替,不仅让人怀疑其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日本很多做实体的科技巨头,正是在经济倒退的这些年崛起的。比如,松下从传统消费电子转向汽车电子、家用能源;夏普转向机器人、医疗保健;索尼转向高精度相机,等等。大致有四个重点领域。汽车产业。尽快最近几年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但拉长时间线看,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强劲。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有6家汽车企业,其中丰田、本田、日产的营业收入就高过1000亿美元,处于世界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除汽车制造外,还有汽车相关行业。如汽车玻璃、汽车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两者相加,在工业领域的占比超过50%。而汽车与相关产业至少为日本提供占据日本劳动人口的10%的岗位,经济和社会价值对日本之重要,不用多说。机
2023-08-12 02:32:481

为什么要实行8小时工作制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
2023-08-12 02:33:091

8小时工作制真的好吗?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
2023-08-12 02:33:161

【请问有没有关于日本广场协议前后经济萧条方面的书籍?】

关于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研究,推荐辜朝明所著的《大衰退》另外依稀记得还有一本叫《前车之鉴》,对日本的问题作了细致分析,是蔡林海翟铎合著的就这两本,读完之后能对日本自广场协议后的衰退有彻底的了解
2023-08-12 02:33:252

八小时工作是否可行?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
2023-08-12 02:33:321

为什么我国居民存款突然这么多?

首先来简单看看数字本身。如果看人均值,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26.2万亿元,若按照最新人口数据,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如果按照一家三口算,每户也就是30万不到,而根据疫情前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每户平均也是三人左右)的平均存款在疫情前为17.5万美元左右,算下来中国家庭仅有其四分之一,考虑到美元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那么这个差距会缩小一半,也就是中国家庭的户均存款,是美国家庭的一半左右。还要看到,存款还存在地区不平等,人均住户存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位列前四,分别为26.78万元、21.15万元、12.58万元、10.72万元(注:以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除以各地常住人口计算得出,有一定偏差)。而其他省份都低于人均10万元,还有少数省份低于5万元。值得关注的资产配置逻辑变化存款快速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有人担忧老百姓不花钱也不投资了。但也有专家指出,存款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能简单对应到经济现象本身,抽象看存款数值的变化没有意义,而更应该细究背后资产配置的逻辑。从数据上来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视。一是定期存款占比不断攀升,2022年10月达到69.2%,为近年来新高。这说明预防性存款增多,或与居民短期消费需求下降有关,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疫情期间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下降,因为通常定期存款更多是由高收入人群贡献的。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增多的同时,贷款却在收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两者增速呈现剪刀差的态势,贷款增加份额仅占存款的21%左右。并且,存贷款差额也创新高。相比于2019年,2022年存贷差提高了49.05%,投资风险偏好呈现保守趋势。除了居民外,作为市场另一重要主体,非金融企业部门也呈现相似的逻辑改变,表现为投资意愿有所下降。2022年全年利率维持下行趋势,企业部门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更是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即便如此,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有5.1%,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幅下降最为严重,从4月起持续负增长,全年增速为-10%;而经济支柱之一的制造业投资也增长乏力,同比增幅有所下降。“资产负债表衰退”压力为什么居民、企业在消费和投资行为上的结构性改变,更值得注意呢?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过“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指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种持续性的去杠杆行为,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来减少债务、增加储蓄,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这会导致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2023-08-12 02:33:391

为什么要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
2023-08-12 02:33:461

八小时工作制真的划算吗?

按照经济学家辜朝明的观点,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而八小时工作制这种影响经济生产力效率的东西,显然不是我们目前应该追求的。这几年显然很多人都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劳动工厂,又有“亚洲四小龙”在后追赶,再之后才是我们的崛起,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东南亚的冲击,只要全球贸易化还在继续,这样的转变就避无可避。因此,趁着我们还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就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五年、十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了,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我们这样只用30多年就把人均GDP从3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而目前就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尽可能延长这一经济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更多的国内公司恐怕也会被迫外迁产能。因而,八小时工作制尽管很重要,但远远没有增长来的重要。人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也应该看到已经有人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如果要想让14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10年至关重要。而八小时工作制,其实没那么重要。至少在追求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没那么重要。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做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予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一样,但不是这样子的;人类自开创八小时工作制到现在,不过区区的百年左右的时间,仅仅是这,还流了许多的鲜血,美国的劳工状况在上个世纪初期也非常糟糕。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脏乱差不说,雇佣年龄还没有那么大的限制,薪水也低的可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大量的美国工人起来反抗,被无情射杀,死亡人数何止上百人,就这样一步步抗争、一步步争取,才换来了今天国际公认的八小时工作制。为什么是八小时工作制呢?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工人们八个小时睡觉、八个小时工作,剩下的八个小时则拿来娱乐过自己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说,国内大部分的民企是没有这个条件让员工八小时工作制的,尽管劳动法是这样说的,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达到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地步,原因没有那么多,最关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太大、成本太高。但这绝非是人口多造成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多种多样,例如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收入低、商品价格低,企业利润率低,这些都导致了八小时工作制难以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劳动力便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在于,我们更勤劳、工作时间更长,如果全国所有的工厂全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们显然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效率。对工厂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出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底薪太低没有工人愿意来上班,要么就是薪资太高工作时间又短,最后导致工厂丧失竞争力,破产倒闭。很多人在谈到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常常会举例说欧美都是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严格执行?这其实还是我在之前讲的那样,权利不是天赋的,而是人赋的。很多人以为八小时工作制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不是这样的。美国在经历经济转型阵痛之后,工会才成功和企业就八小时工作制达成协议,最后通过法律确立,当我们在说今天的欧美不内卷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欧美卷起来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卷,还要残酷和血腥。而今天我们动动手指头就能够享受到的八小时工作制,其实别人已经流了很多血了。显然,我们的生产力效率和收入经济结构,还远远无法和欧美去比福利,比八小时工作制,那是因为我们跟那样的社会,还有一些距离。在经济结构依靠劳动力低廉的经济体当中,如果过分追求八小时工作制,反而会抹杀企业的扩大经营生产的可能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开支和负担,最后当企业都无力经营的时候,工人们去哪里谋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取舍题。假设你是经济学家,你会要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要一个更容易让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有劳动法,却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那是因为我们还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还依然相对低廉,我们的制造业还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是,像企业欠薪、虐待、拖欠甚至不给工资、不签订劳务合同这样的违背底线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管,因为和八小时工作制比起来,这些行为的杀伤力更大,更无法容忍。所以,聪明的企业都知道,加班费可以不跟员工谈,或者至少可以跟员工签订自愿加班协议,但如果不跟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不发工资,那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神话,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益最大化。诚然,在我们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为了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权益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土壤为支撑才行。企业主和劳动者就像一个硬币的两端,在经营利润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时候,如果我们过分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必然就会让企业主用工的成本大大增长,这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劳动者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例如,假设我们真的严格规定八小时工作制,那么对企业主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可能就只有摆烂了,尤其是在订单不好的时候,利润率又低的情况下,如果招一个工人进来我是亏本的,那企业主肯定会选择把工厂倒闭。而今天欧美普遍流行的八小时工作制,那是有历史背景在的,人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人均GDP三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讲劳动者的福利保障,但在那之前,当我们人均GDP还只有一万多美元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一心一意追求发展,才能够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其实蛮简单。老板虽然赚了钱,不一定会给我升职加薪,但老板亏了钱,一定会给我降薪,或者辞退我。因此,八小时工作制本质上就是降低老板的用人成本和风险,让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主扩大经营生产规模,招更多的人,带动更大的经济规模效应。至于公务员和国企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那当然另当别论了,这个就不能说太多。但从侧面恰恰印证了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民企的经营环境相对来说,要艰难一些。最简单的对比方法,不是拿着欧美的福利来跟我们比,我们还要看经营利润、员工收入、环境等综合评估对比,这样才有可比性。法国人经常会讲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美国人去到法国,碰到一个法国农民,他说“你们法国一会儿左一会右,是啥意思?”“左就是分钱,右就是赚钱。”“你们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没钱了就得赚钱,有钱了就分钱嘛,就这么简单。”你看,这个笑话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没钱的时候就应该埋头赚钱,例如我们现在,一切以经济效益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有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分钱了,什么各种福利就到来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道理。end.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社会#
2023-08-12 02:33:521

是什么导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不得不转入稳定发展?

1. 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改革。 2. 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随着“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转变政策,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保护,使日本节省了巨额财政开支。 3.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同时,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也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23-08-12 02:34:132

文化经济学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克鲁格曼与罗默指出经济学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倒退了,这是事实,但倒退的表现并非仅是滥用数学与脱离实际,而是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倒退回古典主义的供给侧。经济学的主脉络为重商主义一一重农主义一一供给侧的古典劳动价值论一一需求侧的边际效用论一一马歇尔新古典调和供给与需求一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一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重要论一一失败于滞胀的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论。它目前仍是经济学教科书的主流,对它的态度有两个:一是完全否定,倒退回供给侧的预期主义、真实周期论、DSGE,其与自由主义混合,成为现实中的主流。二是否定凯恩斯的缺陷,转而国债非债的MMT。以上两种倾向都无益于经济学的科学化。首先应坚持经济周期的原因在货币需求侧;其次是纠正凯恩斯的不彻底性;最后的方向在债务长周期,其历史渊源为李嘉图的信贷周期论、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达里奥的债务周期论,当然,达里奥的推理不严谨,需要改进,新宏观实现了科学解释。其出路为顺差替代,即储备需求,它实现了消费经济与公益经济的有机结合。
2023-08-12 02:34:381

什么是云子可信?

云子可信是启明星辰自主研发的一款专业的企业终端安全云平台 SaaS 产品,基于 SaaS 云端服务,可以集成多种服务, 为用户提供各种 IT 安全产品服务 。云子可信专注于提供各种企业内网安全产品和服务,满足于不同的企业的安全需求、 提供全套,专业的解决方案,轻松实现 IT 管理。云子可信已经集成的服务有:天珣 SaaS 版、景云网络防病毒系统、铁卷 SaaS 版、 Threat Hunting 和 LN 2 蓝图。云子可信作为市场型 SaaS 产品未来会接入很多第三方服务,天珣 SaaS 版就是其中的默认服务。所有集成在云子可信平台的服务都能注册、能激活、能试用、能购买。天珣 SaaS 版是平台上推出的一款安全管理类产品,提供内网安全和终端管理服务,在管理企业 IT 终端资产、软件管理、上网行为管控、杀毒防护、U 盘管控、Wi-Fi 管控上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网上搜来的,希望能帮到您!
2023-08-12 02:35:242

云子可信天珣 SaaS 版是做什么的?

天珣 SaaS 版是云子可信平台上推出的一款安全管理类产品,提供内网安全和终端管理服务,在管理企业 IT 终端资产、软件管理、上网行为管控上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天珣 SaaS 版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客户,包括一般的企业或者政府企业, 并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供良好的产品解决方案,满足于不同性质企业或者不同用户的需求;致力于不断提高产品的易用性与用户体验,使其成为人人可用的企业安全管理产品。终端快速部署:通过终端发现机制,企业管理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可部署终端。天珣 SaaS 版的终端部署功能,实现一键式部署,快速部署。IT 资产管理:天珣 SaaS 版专注于企业 IT 资产的管理,帮助管理员统计企业硬件资产信息,如内存、主机、CPU 型号、品牌等信息,帮助管理员及时了解企业硬件资产情况,并对资产进行分类,同时能够识别已管控和可部署的设备。软件安装管控:为了满足企业内部对员工软件的管控,天珣 SaaS 版上报终端安装的软件信息,管理员可以设置策略,自动拦截或者禁止流氓或恶意软件的安装,并展现出近7天成功卸载禁用软件的次数。上网行为管控:在上网行为上,天珣 SaaS 版提供屏蔽网站机制,对于一些视频类、社交类、购物类、小说类等网站,管理员可以选择自动屏蔽,避免员工在工作时间内,浏览这些类型的网站,能保障员工在企业日常工作时间内能高效展开工作。工具箱:为了方便管理员与终端之间的文件传输与管理,天珣 SaaS 版特别推出了工具箱功能。管理员可以为多台终端分发 exe 软件。U 盘管控: 为了有效防止病毒入侵和泄密事件的发生,天珣 SaaS 版提供对终端插入的移动存储进行管控的功能,管理员可以设置终端的管控模式,如可读写、只读、完全禁用。
2023-08-12 02:35:572

云子可信平台上的小工具是用了干什么的?

云子可信平台上的小工具主要是用于企业内网络管理员和员工电脑之间的互通作用,管理员在后台上传 .exe /.bat 文件后,员工的客户端面板上便会展示,直接点击下载便可使用。适用的场景有:为员工发一些好用的电脑工具,用于电脑的清理维护等等;管理员下去维修时不方便携带U盘等存储设备,可直接讲工具箱作为急救箱来使用;作为软件分发的功能使用,给员工下发软件供大家下载使用。
2023-08-12 02:36:352

云子可信现在有哪些部署方式?

有以下4种方式:1.群发信息部署:适用于使用邮件、微信、QQ 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企业,可以复制部署信息发送给同事,邀请他们安装客户端。2.域部署:适用于已有域环境(AD 域),且域服务器部署在 Windows Server 2008/2012 上的企业。3.无盘环境部署。4.隔离网部署:适用于企业内部存在两种类型的终端:可联网终端和不可联网终端。且至少1台电脑可以联网,并且可与不可联网电脑通信。我就了解到这么多啦,希望我的回答够全,能帮到你。
2023-08-12 02:37:062

云子可信代理部署方式中部署的终端,可以正常上报信息且接受控制端下发的任何策略吗?

通过云子可信代理部署方式上报的终端,可以正常上报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信息。而且能够接收终端管理的上网行为、软件管理、U 盘管控、随身 Wifi管控、系统公告、定时关机等策略。
2023-08-12 02:37:191

读研究生去沈师好还是辽师好?

一楼的弄错了,沈师不是沈阳市的,和辽师一样都是辽宁省的,只不过辽师是省属重点大学,沈师不是重点。地理位置,沈师在沈阳,辽师在大连,大连的自然环境好过沈阳,湿润、干净,除此以外和沈阳是不能比的,大连是一座精致的海滨小城,比较安逸,沈阳是一座繁华的国际级大都市,视野开阔,因此沈师的地理位置远远优于辽师。师资力量,辽师的综合力量沈师是不能比的,不过,辽师的教育技术学并不是强项,这个专业在辽师算是比较一般的。学校环境,不在一个档次上,现在沈师的新校区比辽师好得多,辽师的校区比较旧,也比沈师小,教育技术学属于辽师的计算机学院,应该在西山校区,那里还在建设中,远离市区,条件不是很好。社会好评,这个不太好说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我觉得辽师的好评要高于沈师,两所学校的学生我都接触过不少,辽师的学生水平还是明显要高一些。至于院校排名那种东西,纯属无稽之谈,不要相信。
2023-08-12 02:26:351

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辽宁师范大学是二本,但是该高校拥有一本专业。辽宁师范大学是辽宁省双一流高校,是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辽师大虽然是二本高校,但是该高校的师范专业是介于一本b类和二本a类的。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及众多学院、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大学,其在辽宁省大连市远近皆知,是辽宁省的一流高校,不仅为辽宁省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了辽宁省的经济教育发展,而且为全国各地区都贡献出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辽宁师范大学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862人,专任教师1189人。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特聘教授15人次,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70人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名师2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次;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21人次,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6人,大连市领军后备人才6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项目支持计划38人。以上内容参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校概况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2023-08-12 02:26:081

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没有几本区别,自2016年开始,辽宁省高考将本科三批合并到本科二批招生,自2018年开始,辽宁省高考将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批招生。辽宁师范大学在辽宁是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辽宁师范大学是本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坐落在中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学校、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是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咨询基地、高校师资培训基地、适应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基地,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学科建设:截止到2021年7月18日,学校现有58个在招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示范性专业9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7个;国家级各类精品课程3门、一流课程1门,省级各类精品课程34门、一流课程75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4个,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省级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省级精品教材7部、教材建设奖8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5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获评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6项;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14项,基础教育成果奖2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奖2项,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奖5项。以上内容参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校简介
2023-08-12 02:25:412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多少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23:360分。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辽师大”,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双一流”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辽宁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247篇,其中被SCI收录579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100余篇,受理专利297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448项。科研建设:截至2013年,学校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先后接待了来访的友好代表团达300余次。多次派出学术交流考察团分赴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进行考察。截至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1866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截至2013年,学校有黄河路校区、西山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100亩。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4项。
2023-08-12 02:25:061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23:360分。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辽师大”,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双一流”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辽宁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247篇,其中被SCI收录579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100余篇,受理专利297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448项。科研建设:截至2013年,学校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先后接待了来访的友好代表团达300余次。多次派出学术交流考察团分赴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欧洲一些国家进行考察。截至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1866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截至2013年,学校有黄河路校区、西山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100亩。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4项。
2023-08-12 02: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