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莲丿红尘
-
1918年11月7日,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宣告着波兰人恢复独立。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大家应该都能猜到,波兰的结局肯定不会太好。
自从1772年被普鲁士 奥地利和俄国联手瓜分之后,波兰已经被灭国了整整123年。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波兰人不仅丢失了民族尊严,更与俄普奥三国结下了世仇。
尤其是俄国,波兰60%的土地都被俄国占领。沙皇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往波兰迁移俄罗斯人,严重影响了波兰人的利益,所以双方面的民族矛盾非常严重。
1918年,一战结束前,美英法等国出于遏制德国和苏俄的目的,决定帮助波兰人复国。想要建国自然需要领土,可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战败国,在领土问题上自然没有话语权。可是两国只占了波兰40%的国土,就算全部还给波兰也没有多少。
在美英等国的计划里,波兰是遏制苏俄向欧洲发动布尔什维克革命的重要防线,如果波兰的实力太弱,肯定起不到抵挡苏俄的作用。所以美英法等国一合计,干脆联手向苏俄施压,要求归还占领的波兰领土。
对于欧洲各国的要求,新生的苏俄政权虽然百般不愿,但是为了防止继续爆发战争,只能归还了1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安徽省。
但是这场领土交换并没能解决矛盾,反而加剧了苏波双方的冲突。波兰人认为,苏俄应该归还全部领土。苏联则认为,现在是被迫割让领土,等到国内政权稳固以后,一定要好好地收拾一下波兰。
而且当时美英等国,在苏波两国国境线的划分上,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就这样各怀鬼胎的两国,终于在1919年爆发了战争,波兰打着恢复领土的名义派兵进入苏俄,苏波战争爆发。
当时正忙着解决内部矛盾的苏联政权,根本无暇顾及波兰,所以丢失了大片领土。其实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就认为苏俄必定会爆发内战,到时候波兰就可以借机向东开拓疆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准备联合东欧各国,建立一个以波兰为主的联盟国家,也叫海间联盟。如果计划成功的话,这将是一个北抵波罗的海,南达黑海的超级联盟,到时候波兰再也不用担心苏俄和德国的威胁了。
理论上来说,这个计划非常完美,以当时苏俄的情况来看也确实有实现的可能。但是毕苏斯基高估了自己在东欧各国的影响力,或者说他高估了波兰在东欧各国的名声。
实际上当时东欧各国普遍认为波兰打不过苏联,作为一个被灭国一百多年,刚刚复国不到两年的国家,波兰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在国际 社会 的声望,都无法得到东欧各国的承认。
最重要的问题是,明明大家都是独立的国家,凭什么一定要听波兰的。以波罗的海三国为例,这三个国家想要摆脱苏联不假,但是凭什么加入波兰呢?好不容易迎来独立,结果转过身又给自己找个新爹,傻子都不敢这么干。
在一片嘘声之中,波兰的联盟计划破产。联盟计划失败以后,波兰只能独自单挑苏俄。波兰的运气不错,1919年苏俄红白双方的战事陷入僵局,根本无暇顾及波兰,所以波兰借机入侵了乌克兰等地,这一下苏联终于破防了。
1920年,红军击败白军,波兰即将迎来苏俄的反击。苏俄最高当局计划,在4月下旬或5月对波兰发动进攻。为了瓦解苏俄的攻势,波兰在乌克兰扶植亲波的彼得留拉政府,并扩大对苏联的战争。
4月24日,波兰展开基辅行动,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因为苏俄的援兵到了,波兰很快就陷入了被动状态,不仅丢失了之前占领的领土,反而开始向国内撤退。
华沙战役之后,内外交困的波兰政府只能寻求和谈,在英法等国的调停下,1920年10月5日,苏波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
1921年3月18日,又签署了《里加和约》。条约规定,苏联同意归还已经占领的波兰领土,在双方争议领土上做出让步,并向波兰赔付战争赔款。作为交换条件,波兰必须停止支持乌克兰独立,并承认各自领土的主权。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波兰虽然打输了苏波战争,但是在英法等国的干预下,波兰却在谈判中赢得了胜利。这也为二战时,苏德联手瓜分波兰埋下了伏笔,毕竟敢让苏联赔钱的国家可不多见。
相关推荐
如果毕苏斯基能活到二战,波兰在二战中角色会有何不同?
我觉得不会,毕竟波兰是一个战斗实力都不强的国家,即使毕苏斯基能都活到二战,我觉得波兰都不会和德国意大利站在同一方。因为毕苏斯基所统领的波兰不是专制也不是法西斯国家,所以说波兰和法国一直都不可能是同盟,而且德国太过痴心妄想,竟然想霸占波兰,这样一来就是和波兰为敌了。因为波兰的实力比较弱,而且距离德国也比较近,那么德国首先进攻了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这样也就说明了波兰的实力比较弱,如果不是弱,德国是不可能第一个就进攻波兰的,毕竟德国要保留战力。个人觉得波兰本身就是不想卷入这一场战争的,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是不可能不被卷入的,因为波兰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战败之后,趁着俄罗斯帝国的混乱,所以波兰是迅速争取机会独立。而且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才独立很短一段时间。因为第一个国家就是被侵略了,所以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为了收复自己的领地而战斗。不过也有可能,波兰依然会在国际社会上拉仇恨,因为波兰是国际社会上很双标,波兰是支持德国侵略别的国家的,但是不能支持德国侵略波兰。再者,波兰的存在破坏了中东欧的和谐,因为波兰既不肯支持德意志也不肯苏维埃,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波兰在这么复杂的环境当中不懂得变通,无论是加入了英法联盟还是苏联还是德国,都是一个小士兵的存在,各种联盟也并不会因为波兰的加入就有多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整个世界大战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依然存在而改变了整个格局。说到底,毕苏斯基在二战之中也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2023-08-13 12:44:314
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波兰为何会亡国?-趣历史网
说到二战中的波兰,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历史上波兰曾经三次被普鲁士、奥地利、沙俄瓜分。到了1795年沙俄、奥地利、普鲁士相继签署协定瓜分波兰领土和居民,波兰就此亡国。二战时期的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也是波兰的第二次亡国,而波兰之所以亡国,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对波兰不利,另一方面也是波兰国家政策的失败,而波兰亡国也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 波兰的独立极大损害了德国的利益 德国和波兰的矛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时期沙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分别提出了让波兰享有自由和独立的口号,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利从波兰人中征兵和获取战争经费,到了1915年底,德军陆续击败沙俄军队,基本占领了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所以波兰人处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1916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假惺惺成立了一个傀儡政权波兰王国,又称波兰摄政王国,而波兰人毕苏斯基成为波兰军队的首领。 到了1917年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宣布加入协约国,而协约国的沙俄因为内部革命而灭亡,但是总体形势对于同盟国还是不利的,毕苏斯基此时认为波兰应该靠近协约国,于是毕苏斯基禁止波兰士兵对于同盟国宣誓效忠,因此被德国逮捕关入监狱,不过由此毕苏斯基声名大振。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被战争拖垮,协约国决定肢解同盟国,于是在1918年6月3日正式提出将恢复波兰的独立认定为战争目标。 在1918年8月苏联通过法令,废除了沙俄同德、奥匈等国政府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和文件,承认了波兰的独立权利,波兰的独立已经是必然的趋势。1918年11月10日,德国释放毕苏斯基回到波兰,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和协约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宣告同盟国的战败,此时毕苏斯基被波兰摄政委员会任命为波军总司令,他宣告波兰独立,毕苏斯基此后被任命为波兰第一任国家元首,此时距波兰亡国已有123年之久。 不过独立后的波兰根据《凡尔赛和约》获取了大量原本属于德国的利益,德国的波兹南及中西里西亚因居民多为波兰人而划归新成立的波兰,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德国居民占多数的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上西里西亚三个地区都有部分领土因波兰经济上的需要而划归波兰。此外为了给波兰提供出海口,全部是德国人的但泽市被国联强行划分为自由市,表面上由国联管制,实际上交给波兰掌控。为了给波兰一条通往但泽市的陆地,德国又不得不把维斯瓦河下游西岸宽约80公里的一块儿领土连同其60万德意志居民割让给波兰,使得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被分开,领土割让极大的损害了德国人的感情,这使得德国对波兰恨之入骨。 苏联和波兰的矛盾 波兰在一战后期之所以能够独立并且成为东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协约国的扶持,尤其是法国的扶持,在德国战败后,也是法国帮助波兰获得了大量的德国领土和人口,法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目的是想在东欧建设一个能够威胁德国东面的军事强国,使得德国一旦对法国发动战争,就会受到东西两面的威胁,法国可以不必独自承受德国军事进攻的压力。本来最初负责在东面抗击德国的国家是沙俄,但是1917年俄国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上台,沙俄变为了苏联,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以及苏联拒不偿还法国在沙俄的投资的回报和利息,这使得法国不再相信苏联,于是法国只能选择波兰。 波兰在1918年独立之后一直着想要恢复1772年的波兰疆域,建立一个从波罗的海到里海,囊括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大波兰,这也是毕苏斯基提出的“从海到海”口号。在同盟国崩溃之后,苏联成立之初,苏联的东部边疆实际上处于混乱之中,苏联虽然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建立苏维埃政权,但是苏联的统治十分不稳固,因为苏联此时正在和沙俄白军进行国内战争,根本无力顾及西面的波兰军队情况,所以苏联有意和波兰就边界问题进行协商,但波兰在苏联政权的虚弱状态下准备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苏波战争。 1919年4月毕苏斯基领导的波兰军队占领白俄罗斯立陶宛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9月波兰占领白俄罗斯首都明克斯,在1920年4月25日,毕苏斯基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列宁启用了图哈切夫斯基作为统帅对付波兰军队,图哈切夫斯基领导发动了7月战役,很快击垮了波兰军队,推进到了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是苏军的轻敌被毕苏斯基利用,最后被毕苏斯基击败。此后波兰与苏俄于1921年3月签订《里加和约》,苏联放弃大量的领土,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地区都被并入波兰版图。 波兰乘着苏联虚弱时发动苏波战争,再加上苏联被迫割让领土与波兰求和,这都使得苏联极为仇视波兰。而波兰的国土面积为38.7万平方公里,人口3100万。与强大的苏联相比依旧是一个弱小国家。尤其是在1928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之后,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形成了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最明显的例子是钢产量,1938年苏联的钢产量仅次于美国,是英法的总和,位居欧洲第一,国力日渐复苏的苏联对于波兰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威慑,尤其是波兰和沙俄有着百年世仇,在苏联成立之初还发动苏波战争,所以苏联十分想要灭亡波兰。 波兰亡国 德国和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国力复苏之后,波兰本身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1932年波兰与苏联签订了《苏波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德国与波兰签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波兰比较贪心,在1938年9月21日。希特勒给予英法压力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予德国,希特勒为了制造国际压力,唆使波兰前去索要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有主权争议的特申地区,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完成后,波兰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特申地区的领土要求,随后吞并特申地区。 1938年10月24日,德国就但泽问题和波兰展开协商,并且准备修建穿越波兰境内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德国本土和东普鲁士,当然这条铁路和高速公路享受治外法权,但是波兰拒绝这项提议。在1939年3月15日,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波兰被德国三面环绕,由此德国开始了对于波兰的政治攻势,波兰决定联系英国和法国对付德国的扩张,同时苏联鉴于德国的侵略性,呼吁英国、法国搞集体安全机制,但是苏军抗击德国必须越过波兰,所以这一体系遭到波兰的反对而宣告终结。英国和法国选择波兰,放弃了苏联。 最后苏联为了国家安全只好倒向了德国,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到访莫斯科,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此波兰的命运已经被注定。1939年8月31日晚,德国制造“格莱维茨事件”谎称波兰进攻德国,随即德军发动闪电战进攻波兰。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空军轰炸波兰的交通线和军火库以及飞机,随即德国陆军装甲部队出动切割波兰的部队,9月17号苏联60万红军越过苏波边境进攻波兰,9月18日,苏联和德国在布列斯特会师,1939年10月2日格丁尼亚停止抵抗,波兰战役结束,波兰亡国。 在波兰遭受德国进攻的时候,英法先后向德国发出警告性照会,要求德国立即撤军,否则将进攻德国,直到1939年9月3日德国拒绝接受最后通牒,英法才向德国宣战,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但是法国和英国都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1939年9月1日法国下达总动员令后一直到波兰战役结束,法国110个师坐在法德边境并没有发动进攻,而英国更加过分,直到波兰亡国后三个星期,英国才派了4个师到法国。所以英法是坐观波兰灭亡,并没有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法国和英国都不想和德国爆发烈度战争,他们非常希望德国和苏联干架,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所有他们就坐在战壕里休息等待着波兰灭亡。 结语 波兰亡国之后,法国受到了德国的威胁。不过法国自认为马奇诺防线坚硬无比,德军不可能直接进攻马奇诺防线,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越过比利时进攻法国,不过这和一战时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一样,德军和英法联军很有可能陷入消耗战之中,不过令英法没有想到的是德军将领曼施坦因将会一种意想不到的战争模式击垮英法联军,灭亡法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2023-08-13 12:45:091
华沙战役的主要将领
这次波兰的获胜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毕苏斯基1867年12月生于维尔纳(维尔纽斯),父母均为立陶宛人。他的家族在立陶宛和波兰的国家事务中世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毕苏斯基为了实现波兰独立这一强烈愿望,成了波兰社会党的杰出成员,而且为了实现他的目标,在沙皇监狱里被监禁了多年,但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18年参加苏军。生于斯摩棱斯克省多罗戈布日县亚历山德罗夫斯科耶庄园(今斯摩棱斯克省萨福诺沃区斯列德涅沃村附近)。1914年毕业于亚历山大军事学校,获中尉军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被俘,1917年逃回俄国。十月革命后转向苏维埃政权,成了一名人民的军事家。2023-08-13 12:45:461
孤独的波兰坦克手:开着2.9吨的小坦克击毁13辆德国坦克
“波兰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1920年,当波兰军人在华沙城下击退了强大的苏联红军后,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如是说。当时,英国和法国都认为波兰是个拯救了欧洲的“英雄”,是欧洲抵御苏联入侵的一道坚实壁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国度”,却在19年后,成了希特勒“闪击战”快刀下的第一个冤魂,当年力挺波兰的英法甚至都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波兰就已经亡国了。 但这并不能说明波兰军人不能打,如果与当时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相比,你会发现波兰能在苏德夹击下硬顶了一个月已经很了不得了,波兰一个月亡国的主要问题和法国一样,还是出在了领导层的经验主义和鼠目寸光,以及意识形态上。 至于波兰军人,作为尚武善战的斯拉夫人的一支,笔者认为他们在战争期间的表现还是值得被称赞的,就像是华沙沦陷的那一刻,他们的广播中依然在播放着:“波兰没有灭亡,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波兰就不会灭亡!”总之,三起三灭的波兰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我们却不能因为这些诟病,就连同波兰人坚韧不拔的性格一并蔑视掉。 笔者曾阅读过一个发生在德波战争期间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波兰陆军的一个坦克手,他的军衔仅是中士,像他这样的中士,波兰100万大军中不知存在多少个。而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装甲兵中士,却开着一辆几乎是当时世界上最轻型的坦克,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国入侵者。 埃德蒙·罗曼·奥利克,高中毕业后参军,从装甲兵学员一路成长为一名中士坦克手。当时,波兰陆军主要装备的是波兰自行研制的TK-3超轻型坦克,这种坦克是仿自英国的卡登·洛伊德Mk.6坦克而来,重2.9吨,高度只有1.4米,内部可以乘坐两人,主要武器是一挺哈齐开斯机枪。后来为了增加TK-3的反坦克能力,又将一部分TK-3上的哈奇开斯机枪替换为一种20毫米速射反坦克炮,这种炮也是波兰自己研制的,他们称其为“Nkm wz.38 FK型重机枪”,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25毫米厚的装甲,在二战初期来说,这种反坦克武器算是相当优秀了。 原本波兰计划改装100辆TK-3使其拥有反坦克能力,但战争来的突然,只有二十几台TK-3被装上了20毫米速射炮,而爱德蒙·罗曼·奥利克所驾驶的,正是其中一台。 1939年9月11日,德军第19装甲军的800多辆坦克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但波兰军队在布格河对岸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反击,这还是战争开始半个月以来,德军第一次遭到像样的抵抗。在这一战里,爱德蒙·罗曼·奥利克前后共击毁了3辆德军的35t坦克。但由于燃油紧缺,奥利克所在的部队无法继续在布格河一代与德军战斗,无奈之下波兰装甲部队只能自断臂膀,将大部分因燃油耗尽而趴窝的TK-3坦克自毁后,留下奥利克断后,掩护其他战友撤退。 没有步兵掩护,没有炮火支援,奥利克和他的TK-3坦克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军,他的任务就是拖住衔尾而来的德军,为主力部队的撤退争取更多时间。 9月18日,德军的侦查部队——一个装甲排出现在了奥利克的视线中,这个排有两辆38t坦克和一辆早期型四号坦克。奥利克隐藏在一片树丛里,得益于TK-3的迷你身材,所以德国人并没有发现他。当这个装甲排驶近至距离奥利克60米左右的距离时,奥利克果断开火,35t薄弱的侧装甲很快就被20毫米速射炮击穿,唯有那辆四号坦克是个难啃的骨头,但奥利克凭借TK-3的机动能力和便于隐藏的优势在树丛里腾挪转移,最终击中了四号坦克的弹药架位置,导致它爆炸起火。 随后,奥利克迅速撤退,并于9月19晚抵达华沙,奥利克在华沙一直战斗到9月28日,期间又击毁了7辆德国坦克,最后弹尽弃车,被德军俘虏。 严格来说,相比较于卡尔尤斯和魏特曼等广为人知的王牌坦克手,奥利克才应该算是 历史 上第一个拿了ACE的王牌坦克手,他的战斗生涯可谓短暂,他的战车可谓弱小,但他在面对看似势不可挡的敌人时,却取得了13杀的成绩,得以青史留名,从一名军人的角度来讲,还是十分令人赞叹的。2023-08-13 12:46:031
2022年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 2022年11月11日是什么节日
导读:2022年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2022年11月11日是什么节日?每年11月11日是光棍节,是双11狂欢购物节,当然这天还有许多节日,但是大家都被买买买的氛围感染了,只记得这天是狂欢购物的日子,以下是我对2022年11月11日节日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2022年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 阳历:2022年11月11日 阴历:二零二二年 十月 十八 大月 (阴历) 干支:壬寅年 壬子月 乙酉日 诸神位置:喜神:东南 福神:正西 阳贵神:东南 阴贵神:正东 财神方位:正北 冲煞:龙日冲(壬戌)狗 值神:司命(黄道日) 今日老黄历宜忌 今日黄历宜:祭祀 塑绘 开光 订盟 纳采 嫁娶 安床 进人口 入殓 除服 成服 移柩 启钻 安葬 立碑 今日黄历忌:开市 交易 破土 作灶 2022年11月11日是什么节日 光棍节简介 光棍节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单身”)。11月11日,光棍节,源于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所以光棍节是单身一族的一个另类节日,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Ones Day)。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光棍节的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在光棍节结婚,于此同时,也是各大商家以脱单为由打折促销的时期。 空军建军节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军种。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9年11月1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节。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各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机关的基础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宣布成立,原军委航空局着即取消。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这一天,后来成为人民空军成立的纪念日。 台湾双胞胎日简介 双胞胎节的庆祝活动(Twins Days)在世界各地所举办的日期不尽相同,而台湾的双胞胎家庭则在公元1987年10月31日共同决定11月11日为双胞胎日(取其连续四个相同数字成双成对之意),为双胞胎与多胞胎家庭的聚会。 阵亡将士纪念日简介 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每年的11月11日。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与平民的纪念节日。主要在英联邦国家设立。不同的地方对节日有着不同的称呼。 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Day)指在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向为国捐躯的军人表达哀思和敬意。美国人最早开始举行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活动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战争期间。当时各地教会和妇女组织等民间团体开始为战争中的阵亡士兵举行悼念活动。 退伍军人日(Veterans Day)简介 美国的11月11日成为退伍军人日(英文:Veterans Day)。 波兰独立日简介 波兰独立日,是波兰共和国的国家独立日期,为每年的11月11日。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12月底,德国、奥匈帝国成立“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自此,波兰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波兰独立日。 一战停战纪念日简介 11月11日,几名女老兵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纪念活动。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当天,英国全国举行荣军纪念日活动,凭吊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中阵亡的英军将士。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简介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指每年11月11日所属的那一周,1988年由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在这一周里,各成员国要举行相关活动,以宣传科技在保持世界和平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努力。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1月11日出生的名人 1885年:乔治·巴顿 1922年:库尔特·冯内古特 1928年:卡洛斯·富恩特斯 1935年:单田芳 1959年:田中美佐子 1962年:黛咪·摩尔 1966年:洼之内英策 1974年:李奥纳多·狄卡皮欧 1974年:萧定一 1976年:天心 1981年:黄佩蒂 1982年:阿萨法·鲍维 1983年:李彩华 1983年:菲利普·拉姆 1983年:小泉彩(里美尤里娅) 1983年:铃木达央 1985年:林益全 1985年:许飞 1986年:酒井香奈子 1987年:手越佑也 1987年:王雅婷 1988年:小松未可子 1989年:小见川千明 1992年:崔敏焕 11月11日去世的名人 1937年:吴继光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 1939年:威廉士 1966年:虞宏正 2005年:彼得·德鲁克2023-08-13 12:46:091
华沙战役的细节
1920年5月,图哈切夫斯基在莫洛杰奇诺方向发动进攻,但失败了。可是到了6月,在南面(基辅附近的居民非常敌视波兰人),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大林闪电击败了波兰第2和第3集团军。波军虽然设法杀开了一条血路,但已被赶到兹布鲁奇河的另一侧,向利沃夫败退。在这种情况下,毕苏斯基将左翼部队撤出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图哈切夫斯基乐意看到的。俄国人在7月份的推进从任何角度来衡量都是一次失败。从一开始,他们就掌握了宣传上的主动权。华沙及其附近地区的波军士气被巧妙地瓦解了。俄军袭击败退的波军,侧翼包抄,涉水渡河,占领城镇。以如此之条件,在30天的时间内,由于指挥失误,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虽然向前推进了300英里,几乎到达了华沙的大门口,但却没有对当面波兰军本身形成打击。在这些士兵后面是一支庞大的,力图与军队保持联系的运输补给队,他们由3.3万余辆农用手推车组成,驾车人主要是当地人。在8月的第一周,波兰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绝望的处境。从华沙以北到登布林,他们的部队已被赶回到了维斯瓦河。俄军已把战线推进到从登布林沿维普日河到扎莫希奇和利沃夫一线。华沙桥头堡仍掌握在波军手中,守卫在这里的部队从左到右依次是第5、第1和第2集团军,这3个集团军共有8.4万名士兵;他们个个疲惫不堪,垂头丧气。维斯瓦河正好在华沙以北折向西去,守卫莫德林、普沃茨克以及部署在弗克拉河沿线的波军左翼部队已被暴露,处境危险。第4集团军在登布林附近布防,第3集团军在登布林的南面和东面布防,第6集团军在利沃夫以南布防,而第7集团军则还在南方的加利西亚。8月初,包括毕苏斯基在内,几乎没有人相信华沙还有获救的希望。一旦堤坝决口,迅猛的洪水定将汇成滔天的巨澜。然而,仍有光明之箭刺破这忧郁的夜幕。波兰人以艰苦的努力收容掉队的士兵,整饬部队的纪律。由于悬在人们心头的威胁越来越大,人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士气也随之提高,内部的分歧和存在的问题被暂时放在了一边。华沙桥头堡被精心部署并得到43个炮兵连的保护,普沃茨克、莫德林和登布林的要塞也能对图哈切夫斯基部队实施坚固防御。图哈切夫斯基也有自己担心的事情。他的部队推进得太迅猛,已远远脱离了后勤补给线。这意味着他要么继续前进,要么挨饿,他不可能等候他迫切需要的预备队。在这次战役中,部队的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当波军的士气越来越高昂时,图哈切夫斯基部队的士气却开始下降。他的部队中并不都是忠诚的共产主义者,许多人是被强征来的农民。由于不得不向西南方面军增援,西方面军的俄军力量已被削弱。布琼尼将军带领的西南方面军是一支不甚合作的部队。弗兰格尔的部队也从克里米亚打了过来。还有一个因素无疑也起到了支持波兰人的作用(尽管波兰人并不总是这样认为),这就是英法代表团在华沙的存在。1920年6月底,波兰政府请求伦敦和巴黎在危急时刻给予积极的支持。劳埃德·乔治先生和米勒兰先生不久便同意派一个英法外交军事代表团赶赴华沙。该代表团的三项任务是:向各自政府报告和平谈判的有关事项;向波兰人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为波兰人安排军需品的供应。代表团的主要成员是英国驻柏林大使、法国驻华盛顿大使以及拉德克利夫将军和魏刚将军。8月初,交战双方为了达成令人满意的媾和条件作了各种努力。波兰人与俄国人在一个叫巴拉诺维奇的地方进行了会晤,接着又于8月11日至12日在明斯克进行了会晤。但是处于优势的俄国人提出了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列宁和托洛茨基都决心使整个世界改变意识形态。列宁认为这一目的可以在和平条件下实现,而托洛茨基(当时的军事部长)认为用布尔什维克的刺刀能更快地实现这个目的。托洛茨基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因为俄国人向波兰人提出了他们无法接受的条件。魏刚将军是代表团中的主要军事成员,他的日子很不好过。毕苏斯基对劝告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补给品的兴趣,而当时补给品并不容易搞到,因为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绝把援助波兰的军需品装上火车。但泽港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那里指挥部队的英国军官果断地分配了劳力,卸下了一些补给品发往波兰。在军事代表团中工作的每一名成员都深深地体会到,容忍、耐心、持之以恒的美德是多么的必要。由于他们的东道主不愿提供详细的情报,甚至有时向他们提供错误的情报,他们不得不经常在黑暗中摸索。魏刚将军的建议常常得不到同意,即使得到同意,波军也不实际照办。后来他被授予参谋长的职位,因而成了有职有权的人物。虽然毕苏斯基对他提出的在维斯瓦河一线保卫华沙并从该基地实施反攻的建议不感兴趣,但他那自信的神情和清晰的判断在精神上给了波军指挥官以极大的支持。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线的情况:8月2日,由于同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意见相左,政治局下令划分战线,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则被调往克里木战线。斯大林对划分战线不满意,进行了申诉,但次日命令不变,只得服从命令。由于对波战争前一阶段的胜利由斯大林所属的西南方面军制造,失败由图哈切夫斯基所属的西方面军制造,政治局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俄军的士气,并导致俄军内部混乱。波军正焦虑地等待图哈切夫斯基再给自己送一场胜利,而图哈切夫斯基却深信这次进攻将使华沙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在魏刚将军制定作战计划时,毕苏斯基并没有说什么。在斯大林被撤职调往克里木战线的第三天晚上,毕苏斯基躲到了贝尔维德宫他的房间里。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在午夜两三点钟,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在他头脑中形成。他考虑到,部署在华沙正面的波军在强大炮兵的支援下,至少能遏制住俄军的进攻3至4天,这期间,他可以率领5个半师从维普日河向北对俄军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发起攻击。这将是一次能引起连锁反应的攻击,因为他估计这次攻击能瓦解苏军士气,从而为其第5、第1和第2集团军从华沙向前大规模进攻开辟道路。毕苏斯基离开华沙,沿维斯瓦河左岸驱车南下,在普瓦维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他的翼侧攻击将获得出乎预料的成功。必须强调这个作战计划完全是他个人头脑里的产物。这项计划风险太大,以致不能向他的大多数将领透露。他们不久就叫嚷着要他回华沙,或者至少要把发起攻击随时间提前,因为图哈切夫斯基已经让部队向华沙推进,执行他在8日签发的命令。俄国人的攻击是分多路进行的。第16和第3集团军将分别在桥头堡的南北两侧进攻。第15集团军将以纳谢尔斯克为依托渡过弗克拉河进攻莫德林。与此同时,北侧的第4集团军将向西向南推进,威胁普沃茨克,与第15集团军协同攻击波军的翼侧和后方。拉济明在13日午夜至14日清晨失陷,这样,苏俄红军到达了离华沙仅15公里的地区内。此时波兰的第5集团军在弗克拉河上打得十分艰苦。魏刚和拉德克利夫的镇静与自信(即使并不真正感到自信,但他俩至少装出了自信和镇静的样子)对波军总参谋部产生了一种稳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一些政界要员正在逃离首都,而且波军士气正在瓦解。不过,这些紧急情况已送到了毕苏斯基的手中,他因此同意把进攻时间提前到16日。在这危急的关头,华沙的得救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科尔斯基将军,因为他率领第5集团军在弗克拉河防线打得十分漂亮,击退了俄军的一次次攻击。即使这样,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为虽然第1集团军仍然屹立在华沙面前,但是西科尔斯基的左翼已遭迂回,而且俄军第4集团军在16日已经开始在普通斯克地区攻击他的后方。然而,那天上午,毕苏斯基在维普日河一线发动了反攻,波军的形势很快就变得越来越好了。俄军的两个方面军本该由一个指挥官统一指挥,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俄军的这两个方面军只是由莫济里集团脆弱地连接在一起的。尽管这一集团的兵力不详,但是,他们很显然是俄军第57步兵师的一部分。这些人员和西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被毕苏斯基的反攻打得措手不及。假如俄军总参谋部不轻视几天前第12集团军缴获的波军作战命令而抓住战机的话,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结果,毕苏斯基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即夺取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华沙公路,在两天的预定时间内就实现了。实际上,毕苏斯基对敌军缺乏抵抗的现象非常担心,生怕中了敌军的圈套。直到18日他的部队与敌军全面接触,他才放下心来。18日这天,他的各师部队在左翼进攻新明斯克,在右翼沿布格河一线挺进。俄军第16集团军惊惶失措,在他们的进攻面前狼狈而逃。这次翼侧攻击非常成功,毕苏斯基不顾哥萨克巡逻队的威胁,决定返回华沙,以便发展这一极其有利的形势。在华沙,他发现下级指挥官们仍处于深深的绝望中,总担心被俄第4集团军包围。毕苏斯基不得不说服他们按他构想的作战计划发动进攻。他的命令是:第1和第2集团军向前突击,与此同时,第5集团军向北直逼东普鲁士边境,以求切断图哈切夫斯基的第4集团军的退路。波兰第4集团军将全速向比亚韦斯托克铁路线上的马乌基尼亚推进,歼灭溃退的俄第16集团军。除了第1集团军因兵力过于分散未能按作战命令完成任务外,波军的其余各部队的作战行动均取得了迅速而全面的成功。起初,波军官兵曾满腹狐疑,他们怀着坚定面自信的目标向前推进,一切犹豫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另一方面,在遥远的后方指挥俄军的图哈切夫斯基此时越来越失去信心。直到18日他才得到毕苏斯基发动翼侧进攻的消息,而此时他的第16集团军正在波军的痛击下狼狈而逃。然而,第16集团军司令官(他几乎耽搁了24小时才采取行动)竟然还向他报告说,他认为形势并不严重。不过图哈切夫斯基对战场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他的第4集团军司令官未能在弗克拉河一线围歼西科尔斯基的部队,而此时西科尔斯基的部队正给俄第15集团军造成巨大的压力。俄军左翼的情况也同样严重。虽然图哈切夫斯基已多次向布琼尼发出紧急命令,要他率哥萨克骑兵向北进攻,但布琼尼拒不执行命令,而执意要首先攻下利沃夫(而他却始终未能做到这一点)。图哈切夫斯基正确地判断出战场情况异常严重,因此他命令立即撤退。他下达的脱离接触的命令是简单明确的,但由于时间太迟,有些部队已难以执行这一命令。波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其速度令人惊骇。俄第4集团军到普扎斯内什-马库夫一线集结。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除非它的前进受到严重的阻碍——它应给第15集团军以尽可能多的援助,因为第15集团军已接到命令要和第3集团军一起顶住敌人的进攻,以便让第4集团军的后备部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集结。第16集团军应该撤到利维茨河的东岸,莫济里集团负责掩护其左翼。第12集团军将攻击渡过维普日河的波兰军队。最后——希望似乎很渺茫——第3和第16集团军将分别抽出一个师的兵力,强行向德罗希琴-亚努夫地区推进,以便成为俄军的总预备队。但是,这项计划的每一步都被波兰人挫败了。在俄军的右翼,第4集团军司令官(一位没有作战经验的将军,后来因没有击败西科尔斯基并占领华沙而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指责)暂时与总指挥部和友邻部队失去了联系,他并不知道撤退的命令,还以为总的形势对苏俄军队有利,因此继续沿着维斯瓦河发动攻击。当他于19日终于重新与明斯克恢复联系时,他仍非常乐观,但他马上就收到了让他撤退的强制性命令。第15集团军在加伊·汗骑兵军的有力支援下,在切哈努夫地区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企图在纳雷夫河与普鲁士边境之间打通一条狭窄的走廊,让第4集团军突围。但是,该集团军获救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第16集团军在20日被打垮,节节败退。这就使士气高昂的波兰第2和第4集团军(一直远离苏俄第12集团军的攻击范围)能够从翼侧攻击俄第3和第15集团军,并迫使他们退到普扎斯内什-马库夫-奥斯特鲁夫-别尔斯克一线以后。两天后,波军又推进到奥斯特罗文卡-沃姆扎-比亚韦斯托克。随着苏俄第3和第15集团军潮水般的败退,俄第4集团军已经无法赶到姆瓦瓦,加伊·汗将军所部的英勇抗击虽然使该地区的波军打得十分艰苦,但是他的努力并没能阻止他的骑兵军和第4集团军中的大部分人涌进德国边境。毕苏斯基下令停止追击。他的部队已经到了格罗德诺、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布格河上的弗沃达瓦一线。而俄国人在预备队的掩护下正设法在涅曼河东侧重新组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俄国军队,包括被俘和在普鲁士境内被缴械的人员,至少损失15万人,大约230门大炮,1000余挺机枪和大量的弹药,波兰军队约损失5万人。华沙之战结束了,但战斗并没有停止。趁俄军立足未稳,波军便恢复了攻势。西科尔斯基的部队已经攻占了平斯克以南到捷尔诺波尔一线的地区。与此同时,毕苏斯基在涅曼河上的格罗德诺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尔后又在什恰拉河一线把打了败仗的苏俄军队赶到明斯克。俄军的唯一攻势是由布琼尼将军在南部对扎莫希奇发动的,但也被击退。苏俄4个集团军实际上已被消灭,5万人被俘,160门大炮被缴获。10月,波兰和苏俄达成了停战协议,次年3月双方签定了里加条约。根据该条约,波兰人的东部边界线比华沙之战前俄国人所提出的边界线还要向东推进很多。图哈切夫斯基真能拿下华沙吗?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他真能实现饮马莱茵河的梦想吗?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回答“他能够”。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十分可能”。那么是什么力量拯救了华抄?拯救了中欧呢?在这次战役中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图哈切夫斯基远离战场,他遇到的许多麻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毕苏斯基大胆发动翼侧攻击的杰出才能,因为正是这场翼侧进攻才使波兰打赢了这场战役,因而它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战役行动。但是徜若图哈切夫斯基在毕苏斯基发动攻击之前就占领了华沙(这一点他本来肯定可以做到),那么,毕苏斯基的侧翼攻击即使能够发起,也为时太晚了。图哈切夫斯基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华沙之战时他年仅27岁。他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里,作为沙皇禁卫军谢苗诺夫斯基警卫队的一名中尉军官,他曾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他被捕入狱。1917年秋获释出狱后几个月,他便加入了共产党。主要由于他的朋友列宁和托洛茨基的举荐,他提升很快。1918年至1920年间,他以极大的热忱多次率领第1、第5、第8和第9集团军投入了反对高尔察克元帅和邓尼金将军等白俄军队的战争。他因此先后担任了南方战区、高加索战区和西方战区的总司令。在军事思想方面,图哈切夫斯基走在了他的同事们的前头。他非常聪明,具有极强的理解能力。他确信战争必须是总体战。他发表了许多学术演讲和论文专著,逐渐成了空战、装甲战和化学战方面公认的专家。他的勇敢精神是无人怀疑的,而且他具备指挥官的许多素质。然而在华沙之战中,他却想在距前线300英里之外的后方指挥他的部队,这与他的一贯作风大相径庭。这一仗使他失去了应得的胜利,但对欧洲来说这又是极为幸运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危险的人物:他很可能成为把基督教的各种文化和欧洲文明扫进地狱之门的苏俄异教徒的军事魔王。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事上的声望并没有因这次华沙之战而受到损害,他后来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但在1937年,斯大林处决了他,并把他的许多极有价值的著作和论文付之一炬。现在看来,当图哈切夫斯基发现波军在他前面仓促溃逃时,他的战略部署很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由于认为华沙已成了他随时可取的囊中之物,他放弃了用4个集团军进行正面攻击的计划,而是用2个集团军(第4和第15集团军)向西向南进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据点,并渡过该河。他的这一部署有三重目的:攻击波兰守军的翼侧和后方;切断波军通过但泽走廊撤退的通道;以完成图哈切夫斯基向西进攻德国的革命抱负。这是一次代价极高的失策。假如图哈切夫斯基深入前线,亲自掌握战斗的情况并了解部队的位置和处境,这种失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不仅没有攻下华沙,而且还使自己陷入了被动:让第4集团军背向德国边境。一旦情况出了偏差——事实果真如此——该集团军生还的可能性很小。1923年,图哈切夫斯基在莫斯科军事学院作了一系列的演讲。他在讲演中承认,他未能占领华沙是因为兵力配置不当,但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向波军发动协调一致的向心突击或同时对波军两翼发动进攻的必要性。俄军两翼部队相距很远,同时发动进攻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正是毕苏斯基所需要的。而且两翼进攻还要冒兵力分散的极大危险。但是,图哈切夫斯基在拥有4个集团军的情况下却未对波军发动全面的向心攻击,这的确使人难以理解。集中兵力是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图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都犯了忽视这一原则的错误。加米涅夫本应将俄军的两个方面军交由一个人指挥,以利于协同动作。然而,华沙之战时,俄军两个方面军的两个指挥部却相距200英里。更糟糕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两人互不喜欢,这与萨姆索诺夫与伦南坎普夫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相似。叶戈罗夫接到了让他派布琼尼的骑兵去警卫图哈切夫斯基的左翼的命令,但布琼尼执意要首先拿下利沃夫,而叶戈罗夫并没有制止他。倘若叶戈罗夫服从命令,他很可能会阻止毕苏斯基的翼侧进攻。不过即使没有布琼尼的支援,图哈切夫斯基仍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使他的战略获得成功:他亲临前线,发动一次正面进攻来控制和协调合围波军的行动。然而,他的指挥部却远在明斯克,通信情况又非常糟糕。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可能成功地指挥这次复杂的作战行动的。图哈切夫斯基是个优秀的将军,他不会不懂得士气的重要性。在从别列律纳河进军的全过程中,他一直十分重视包围敌人以及此举对敌军士气的影响。事实上,这正是他企图在波军后方渡过维斯瓦河的一个原因。然面,由于指挥不当,他使自己的部队远远脱离了后勤补给线。这样,他的部队竟一时陷入了要么取胜,要么饿死的困境。俄军本来就对自己的后勤系统不抱任何希望,遭到波军的反攻后,他们本来就不很高的士气自然会一落千丈。图哈切夫斯基远离前线仅仅是造成这种恶果的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运输计划不当,他没有意识到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就地解决给养问题的。如果一直在前线,他就有可能掌握部队的前进速度,使其同3.3万辆为部队提供粮食和弹药的摇摇晃晃的四轮车同步前进。这一连串的失误——失去控制、失去支援、失去后勤补给——已足以使苏俄军队丧失取胜的机会。此外,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铺得太开,为敌人发动有胆量的反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而毕苏斯基恰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在贝尔维德宫苦思冥想一夜之后,毕苏斯基拟订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但这一计划却得不到部下、国防委员会或英法代表团的赞同,因为这个计划要把北部战区的部队调到南部战区,以便攻击已经铺开却部署不当的俄第16集团军,而华沙的人们却普遍认为,北部防区脆弱,应该从南部抽调部队来加强维斯瓦河的防御,并在部队士气恢复后从维斯瓦河发动反攻。毕苏斯基的参谋长罗兹瓦都斯基将军曾于上午向他的上司递交了一份作战计划。他在该计划中建议第4集团军在华沙东南方向30英里处的加尔沃林集结,然后北上直逼华沙。这一计划与毕苏斯基的设想非常接近,但它冒的风险更大,而且没有考虑到士气的因素,而士气恰恰是毕苏斯基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毕苏斯基以国家元首的权威和对自己的判断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使犹疑不决者相信,为了促成胜利的到来,必须铤而走险。毕苏斯基签发了命令,为参战部队作了战略部署。尽管部队的最初集结既困难又危险,但毕苏斯基的计划并不复杂,他的目标是:在他把5个半师的兵力调到维普日河南岸对付比较脆弱的莫济里集团时,波军应在华沙前面的利沃夫附近把俄军牵制2至3天的时间。一旦击溃了莫济里集团,他将以最快的速度——他没有骑兵——率部队猛扑俄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他预计这必将使敌人乱作一团。这种行动不仅可以防止该集团军突破华沙防线,而且还可为波军在中央实施强有力的反攻创造一个有利的机会。该计划的核心是对俄军实施双重反击,他本人负责实施较难的部分。“震荡”部队(毕苏斯基的说法)是由第4集团军的第14、第16和第21师以及正在南线作战的2个精锐师,即第1独立师和第3独立师组成的。这两部分部队在脱离战斗并随后进行集结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为他们都在与敌人交战。第4集团军当时正在布格河一线作战,这3个师不得不在敌人面前实施侧翼行军,其中正在亚努夫地区作战的第14师必须行军40英里以上才能到达集结地域。从南部地区抽调部队困难更大。尽管这里的部队从士气和战斗力上讲都比北部地区的部队强一些,而且他们还阻止并打退了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的强烈攻击,但是,布琼尼将军仍是个现实的威胁。如果从这里抽出2个精锐的独立师,波俄两军的兵力双比就会变得十分悬殊,波军的战线上就会出现一个可以利用的缺口。从这里抽调2个师的工作是由雷兹·希米格维将军负责的。他不顾有人预言会失败,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进攻,并在一个骑兵旅的帮助下极其巧妙地使部队脱离了战斗。波军“震荡”部队的集结地区选择在维普日河南岸,左侧以登布林为依托。时间是这次行动的关键,部队全部调集完毕,这主要应归功于有关的指挥官。有很多问题可能导致这次计划失败,而且也差点导致了失败。当那些正与敌军紧张拼杀的战士不明不白地从前线撤下来的时候(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行军之后),他们的士气很可能受到影响。但毕苏斯基到达普瓦维(他的新指挥部所在地)时,却惊喜地发现,尽管部队的被装和装备极为糟糕,但部队的士气总的看来还是很高的,而且部队似乎也能胜任他们面临的任务。南线部队撤下来时经过了残酷的战斗,在战斗中,一位携带发动侧翼进攻命令的军官阵亡,作战命令因此落入俄军手中。这一意外事件很可能使波军整个作战计划付诸东流,可幸运的是,俄军总参谋部怀疑这一文件的可靠性,仍然根据从第12集团军那里得到的错误情报行事。毕苏斯基发起反攻。他觉得刚刚撤离战场的部队需要3至4天的时间休整、补充装备和领会作战意图。但是来自华沙方面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将攻击时间提前一天,定在16日凌晨,因为华沙桥头堡的处境异常紧张。他的第一个作战目标是占领华沙-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公路,其攻击部队的序列从左至右依次是第14师、第16师、第21师、第1独立师和第3独立师。进攻是在一个十分宽阔的正面实施的,第14师从登布林向北稍偏西方向推进,而第3独立师几乎是向正北方向并沿着布格河西岸向前推进。俄军完全没有料到波军会从翼侧发起攻击,事实上,他们在18日之前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而图哈切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天才第一次得知波军发动反攻的消息。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莫济里集团崩溃得太快,显然来不及上报情况。图哈切夫斯基后来把毕苏斯基的迅速推进归因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华沙正面的激战迫使他从交通线上撤走部队;二是他曾指望布琼尼对波军右翼采取行动,但布琼尼只顾自己在利沃夫前的作战。俄军第12集团军划归图哈切夫斯基指挥,虽然该部肯定对波军第3独立师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它似乎并没有接到任何情报和命令。波军第14师到达加尔沃林及其郊外,第21师到达武库夫,这2个师均末遇到俄军抵抗。这天,毕苏斯基正同第21师指挥所的参谋共进午餐,有人报告,俄军的抵抗已遭到一群情绪激昂的,持各种农具的农民的坚决还击。那天夜里,第14师还占领了科乌别尔,翌日,第14师抵达新明斯克。同一天,第21师到达索科武夫,而第1独立师到达了布格河畔的德罗希琴附近。来自前线部队的战报都提到。波军伤亡很小,而俄第16集团军的左翼一片混乱,土崩瓦解。还有消息说,华沙卫戍区的波军第15师已经按照命令沿着华沙-明斯克公路向东发动攻击。该师现已奉命与第4集团军会师。在前线长时间穿梭指挥和鼓励将士的毕苏斯基回到华沙。在他离开的那天,部队的热情受到了影响,翼侧攻击少有甚至没有进展,这足以说明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回到华沙,他发现将士们精神萎靡,总参谋部对前方战况知之甚少,还在担心遭敌合围。虽然毕苏斯基命令第1、第2和第5集团军立即发动进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第15师攻克希尼亚多沃的消息传来时,华沙居民才开始认识到不仅华沙已经获救,而且俄军已经彻底失败。即使在这个时候,人们也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胜利的全部意义。华沙被解救了,东欧和中欧同华沙一样不再受到苏俄布尔什维克的威胁了。这全靠波兰士兵的勇敢以及波兰国家元首制定的英明决策。但是,胜利也应该部分归功于英法代表团。在那些严峻而光荣的日日夜夜里,代表团的成员们在外交战线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后勤补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道义上提供了虽不明显但却无法否认的支持。尤其是代表团的军事成员们,无论在战场内外,他们都发挥了稳定人心,提供建议和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们的功绩都是不可抹煞的。2023-08-13 12:46:461
如果毕苏斯基活到1939年,德国会不会进攻波兰?或者是波兰会和芬兰一样和德国结盟搞苏联?
根据我的理解毕苏斯基会将但泽自由市割给德国,德军不开进波兰,《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继续有效,波兰和纳粹德国建立亲密的关系,纳粹军官团进入波兰,改造波兰军队。同时英国、法国继续向波兰提供援助,波兰成为侵略苏联的桥头堡和急先锋。毕苏斯基会建议希特勒不去攻打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德国的军力直指苏联。波德两国将结成钢铁同盟。那样的话,苏联就不会跟芬兰结怨。欧洲的战略态势将和现行历史大不一样。如果毕苏斯基活着,斯大林的日子可就很不好过了。苏德战争的时间很可能是1940年初夏。那时将会是德国(奥地利)、波兰、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组建欧洲反共军,先砸苏联,波兰的目的就是建立波罗的海-黑海的大波兰。成为斯拉夫民族的老大。波兰肯定会先臣服于德国人,但是其羽翼丰满之后可就不好说了。希特勒本身就对斯拉夫人没好感,也就是想借用他们,用完后弄死。毕苏斯基也明白这点。之后法国、英国、芬兰介入捞取好处。你的第二问,我认为肯定的。那样的话希特勒的代价很小,办完苏联,德国就该收拾英国、美国了。二战的局面和现代历史就不一样了。当然毕苏斯基和波兰对居室的决定不是绝对的。但是历史之间的关系就大不一样。2023-08-13 12:47:023
()在回答英国记者时说:“钢铁在烈火与骤热中铸造而成的。。。。。。”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话。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作者是一个红军中的骑兵,在1920年秋在国内战争中的一场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凭着口述请人纪录写成这部基于本人故事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说是一部励志的经典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乌克兰内战和波苏战争背景: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乌克兰民族爱国团体于1917年3月7日成立“乌克兰社会团体联合拉达”(“拉达”为乌克兰语,“会议”、“议会”、“代表大会”之意,俄语则为“苏维埃”)。中央拉达推举著名历史学家格鲁舍夫斯基为主席。格鲁舍夫斯基曾因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而被沙俄政府强制留居莫斯科。起初,乌克兰中央拉达与俄临时政府于7月16日双方并相互承认,但是8月17日,改组后的俄临时政府推翻了7月间达成的协议,不承认乌克兰总书记处的合法性。中央拉达起初拥护布尔什维克,但不久又宣布乌克兰自治,十月革命之后,11月20日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2月17日,俄国人民委员会向乌克兰中央拉达发出“最后通牒”:一方面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却要求它服从苏俄政权管辖。这样荒唐的通牒,乌克兰中央拉达当然不会响应。由于乌克兰中央拉达成员多半是民族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把基辅政权交给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的决议。12月24日,在苏俄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科夫召开了第一次全乌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乌克兰为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拉达抗衡,至此,乌克兰分裂,内战爆发;在苏共的帮助下乌克兰各地不断起义,中央拉达无法镇压住起义,就只好同德国媾和,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协议》,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帮助镇压,抵抗苏俄武装。 这一招纯粹是引狼入室,没想到德国人和苏俄都无力把战争支持下去,在1918年3月,苏德双方妥协,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苏俄放弃波兰,芬兰,乌克兰,爱沙尼亚,土耳其一大片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1918年4月,德国占领军解散了中央拉达,并建立由哥萨克人斯科罗帕茨基为首领的政权。斯科罗帕茨基主张乌克兰文化复兴,原达拉中央成员西蒙·彼得留拉(就是小说中那白匪头子)也参与其中。1918年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1月13日,俄国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开始收回失去的领土。11月28日,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组成了临时工农政府,1919年1月29日,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被改组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另一方面,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在1918年11月14日,成立了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12月14日执政内阁部队在彼得留拉率领下进驻基辅,推翻斯科罗帕茨基政权。次年2月彼得留拉就任执政内阁首脑。 与此同时,原奥属波兰城市利沃夫发生乌克兰人起义。起义军领袖维克多夫斯基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定都利沃夫,并声称对整个东加里西亚地区拥有主权。而由波兰共和国支持的反对乌克兰人起义也由此爆发,起义的波兰人宣布脱离“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蒙·彼得留拉将军率领乌克兰军进入西乌克兰,与波兰军队战斗,由此引发了波乌战争;这也是波苏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自波兰共和国成立以来,约瑟夫·毕苏斯基一直想收复被俄罗斯1772年掠夺的土地,此次战争正好提供了机会,把整个乌克兰和立陶宛重归版图,但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和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混战的同时,苏俄红军也来了。由于面临苏俄红军的进攻,彼得留拉与波兰人签订了停火协议,在毕苏斯基看来,布尔什维克只是个纸老虎,不堪一击,而彼得留拉,这个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却能顽强抵抗,虽然彼此是敌人,但同是反共反俄人士,却加深了“亲近”。 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确认波兰对东加里西亚拥有25年的行使主权,1920年4月21日,毕苏斯基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西蒙·彼得留拉签署波乌联盟条约。毕苏斯基答应帮助彼得留拉“保卫”基辅,赶走俄国人,以此换取彼得留拉承认兹布鲁奇河为乌波边界。4月25日,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波苏战争。1920年8月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以苏俄兵败而告终,在此战争中,波军损失5万人,苏俄红军损失15万人,但双方已无法把战争持续下去,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领土,而苏俄则在1922年获取到了乌克兰苏维埃的加盟。 现在,从当今乌克兰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苏俄也罢,还是波兰也罢,其实都是乌克兰的瓜分者,而彼得留拉才是乌克兰的英雄,只不过他太相信波兰人了,后来兵败,遭到了波兰人扣留,以至于他流亡海外。历史中的彼得留拉并非小说中说得那么坏,至少他是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彼得留拉一生追求的是乌克兰的独立,十月革命后,他成为乌克兰中央拉达总书记处下属“保卫乌克兰特别委员会”三位领导人之一。他反对德国和波兰的侵略,又反对苏俄对乌克兰的野心。其实苏联人最擅长的把戏就是“革命输出”,支持别国,特别是在邻国搞苏维埃政权,然后堂儿皇之把别的国家以“加盟”的形式,纳入自己的版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暗暗透露出这种思想: “同波兰白军的战争结束了。红军几乎已经打到华沙城下,只是因为远离后方基地,得不到人力和物力的补充,没能攻破波军的最后防线,就撤了回来。波兰人把红军的这次撤退叫做“维斯瓦河上的奇迹”。这样一来,地主老爷的白色波兰又存在下来了,建立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理想暂时没有能够实现。到处是血迹的国家需要休息一下。”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助书中人物说出了以下表达他的世界观的话语: 1、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 2、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3、哪怕,生活无法忍受也要坚持下去,这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有价值。 4、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5、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的海。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现出一片片的火焰。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懒洋洋的波浪亲切地朝着脚边爬过来,舐着海岸的金色的沙滩。 6、忧伤,以及常人的各种热烈的或者温柔的普通感情,几乎人人都可以自由抒发。 7、青春啊,无限美好的青春!这时,情欲还没有萌动,只有急促的心跳隐约显示它的存在;这时,手无意中触到女友的胸脯,便惊慌地颤抖着,急速移开;这时,青春的友谊约束着最后一步的行动。在这样的时刻,还有什么比心爱姑娘的手更可亲的呢?这双手紧紧地搂住你的脖子,接着就是电击一般炽热的吻。 8、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9、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 10、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有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 1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12、任何一个傻瓜在任何时候都能结束自己!这是最怯弱也是最容易的出路。 13、不管怎样我得到的东西要多得多,失去的东西是没法同它相比的。 14、数千人形成一个强大的变压器,形成一种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15、忧伤,以及常人的各种热烈的或者温柔的普通感情,几乎人人都可以自由抒发,唯独保尔没有这个权利,它们被永不松懈的意志禁锢着。但是工作越接近尾声,这些感情越经常地冲击他,力图摆脱意志的控制。要是他屈服于这些感情中的任何一种,听任它发作,就会发生悲惨的结局。 16、我们的国家正在复兴,正在强大起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大有可为的。 17、不久,寒冬来了。人们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奋力劳动,刨开冻硬的土地。只要我们这口气不断,一定要建成这条铁路。2023-08-13 12:47:236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的波兰灭亡前
1921年4月西科尔斯基接替毕苏斯基成为波兰军队总司令与波军总参谋部部长。1922年至1925年间,他一直身居高位。在波兰总统加布列尔·纳鲁托维奇遇刺后,波兰下议院议长马切伊·拉塔伊任命西科尔斯基为总理。在1922年12月18日到1923年5月23日间,西科尔斯基一直担任总理兼外交部长,甚至被认为会成为总统。在短暂地担任总理时,他受到人民的欢迎。他推行必要的改革,制定以加强国际联盟对波兰的支持与交流、加强法波交流为导向的外交政策。他还让英国、法国和美国承认波兰的东部边界。在1923年至1924年间,西科尔斯基担任步兵总检阅官(Generalny Inspektor Piechoty)。1924年2月到1925年,在瓦迪斯瓦夫·格拉布斯基担任总理时,西科尔斯基担任军事部长,引导波兰军队走向现代化道路;他也建立了边疆保卫军团。但他的建议加大了军事部长的权利,减小了军队总检阅官的权利,遭到了毕苏斯基的坚决反对,但后者在那时遭到了很多来自政府的反对意见。自1925年到1928年,西科尔斯基指挥司令部所在地位于利沃夫的第四军区(Okru0119g Korpusu)。作为议会制度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在约瑟夫毕苏斯基于1926年发动受到大多数军官支持的五月政变时,西科尔斯基保持中立。没过多久,在毕苏斯基成立半独裁性质的萨纳齐亚政权时,西科尔斯基加入反毕苏斯基阵营。1928年,西科尔斯基的公共职务遭毕苏斯基解除,被打入冷宫。1936年,西科尔斯基与一些波兰杰出政治家(文岑蒂·维托斯、伊格纳奇·扬·帕德雷夫斯基、约瑟夫·哈勒尔将军)加入反萨纳齐亚政权组织莫日前线,同时离开政坛,在法国巴黎度日,在法国圣西尔军校任职。他根据在波苏战争中的经验,写了一本关于未来机动战的书《未来战争:其可能性、角色、与国防相关的问题》(Przyszu0142a wojna – jej mou017cliwou015bci i charakter oraz zwiu0105zane z nimi zagadnienia obrony kraju;1934年出波兰语版和法语版,1943年出英语版),预测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并提出了与德国“闪电战”类似的进攻方式。他也许与法国的戴高乐、俄罗斯的图哈切夫斯基一起成为“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这本书在波兰没受注意,却被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的军官仔细研究。在这时,他也写了其他的一些书和很多文章、预测,其中还提到了德国势头迅猛的军国主义和西方绥靖政策的可怕后果。在1938年国际形势恶化时,西科尔斯基回到了波兰,希望能为他的国家贡献更多2023-08-13 12:47:381
约瑟夫·毕苏斯基的两个女儿
共产党政权倒台后,毕苏斯基元帅的两个女儿都在1990年回到波兰。娅德维加·毕苏斯卡的女儿约安娜·亚拉切夫斯卡在1979年回到波兰。她在那里与政治犯,团结工会活动家亚努什·奥内什凯维奇结婚。两人都积极参与1979年至1989年间波兰人的反共斗争2023-08-13 12:47:501
西科尔斯基的介绍
西科尔斯基(1881~1943),Sikorski,Wtadystaw Eugeniusz波兰政治家,军事家。生于1881年5月20日,1943年7月4日因飞机失事卒于直布罗陀附近。1908年在利沃夫建立秘密军事组织积极斗争联盟,开始为复兴波兰而奋斗。1910年同J.K.毕苏斯基一起建立射击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团,站在奥地利一边,同俄国作战。1918年11月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后任军长。2023-08-13 12:48:031
同源于斯拉夫民族的波兰,怎会和俄国如此苦大仇深?事出有因
日耳曼、斯拉夫、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被称作三大蛮族。如今这三大民族早已在欧洲大陆开枝散叶,遍布各国。其中波兰和俄罗斯都和斯拉夫有解不开的渊源,按理说这两国应该「 ”亲如兄弟”才对。但恰恰相反,历史上的俄波两国,似乎就是「 ”天生的对头”。 波兰曾经被灭国三次:1795年,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随着拿破仑的崛起,1807年波兰复国,1815年再次被瓜分;一战后,趁着各国虚弱,波兰再一次复国。仅仅过了20年,苏德成功会师波兰。 如波兰这种遭遇的国家真还不多,屡屡被灭,屡屡又复。究其原因,波兰位于强国夹缝之间,容易沦为大国野心的牺牲品。除此之外,跟波兰自身的作为也有关系。 波兰也曾强大过,在16~17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是欧洲第一强国,国土达到1百万平方公里,人口1千万。因为强大,所以四处招惹,周围的邻居都被它欺负过,甚至一度占领俄罗斯的首都长达两年。 梁子就是在这个时期结下的,欧洲各国普遍对波兰印象不大好。这也能理解,谁又能对曾经痛殴过自己的国家,产生好感呢?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波兰喜欢「 ”撩事”。 就拿第二次复国后的「 ”华沙大公国”来说,要不是拿破仑帮忙,哪能有今日呢?应该牢记教训,交好周边邻国才对。可波兰偏不,四处树敌,随着靠山倒台,波兰再一次被灭。这明显就是「 ”小国体量,大国心态”,不被待见也是有着深刻原因。 一战后,刚刚复国不久的波兰,再一次「 ”不安分”了。当时苏维埃通过「 ”十月革命”取得政权,立足未稳,正和邓尼金、高尔察克白军打得不可开交。波兰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对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产生领土野心。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苏俄平息内乱后,迅速动员八十万军队,由图哈切夫斯基、布琼尼率领,对波兰进行反击。波兰实力也不弱,军队人数达到70多万,指挥官是波兰「 ”第一元帅”毕苏斯基。 起初俄军连战连捷,但在最关键的「 ”华沙决战”中,波兰破译了俄国密电,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已经虚弱不堪的俄国不得已求和,并签订了比较有利于波兰的《里加条约》。 苏波战争中,苏俄阵亡6万人,波兰阵亡4万人。8万苏俄战俘,有2万死于波兰战俘营。与之相对的,5万多波兰战俘,也在苏俄战俘营中留下了2万亡魂。如此之高的死亡率,显然很不正常。 数以万计的死亡人数,当然会在苏俄的账本上重重写上一笔。更重要的,波兰这种趁虚而入的行为,在俄国人眼中,无疑是十分卑鄙的。 这就可以理解,俄国为何对纳粹德国提出的瓜分波兰提议,响应的热烈而积极。而且作为宿怨的延续,俄国在此次行动中又制造了「 ”卡廷事件”。 1943年4月,此时「 ”苏德蜜月期”早已不复存在,攻入俄境内的德军宣布,在斯摩棱斯克西部的卡廷森林发现波兰军人集体墓地,并揭发是俄国人所为,俄方对此矢口否认。 卡廷死难者 随着对该事件的调查和解密,真相逐渐露出水面。苏德瓜分波兰时,有1.5万名波兰军人和7000余名各界人士落入苏俄手中,其中军官有9000多人,这两万多人囊括了当时波兰的精英阶层。对这些人的处理方式,是「 ”从肉体上予以消灭”。其目的不言自明,消除波兰的力量,以便于对该地区的控制。 直至如今,卡廷事件仍是波兰人心中最为「 ”苦大仇深”的回忆,也触碰着波俄两国那根「 ”最敏感的神经”。 ”冤家宜解不宜结,看来纠缠两国数百年之久的恩怨,也只有依靠时间的力量来解脱了。2023-08-13 12:48:151
19世纪波兰被欧洲列强欺凌的历史背景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2023-08-13 12:48:243
波兰为什么有流亡总统
要想说明“流亡总统”,必须先解释“流亡政府”——波兰共和国流亡政府(波兰语:Rzu0105d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na uchodu017astwie)(1939年-1990年),是二战时波兰被德国占领与二战后波兰被苏联控制时期,流亡在伦敦的波兰政府,领导境外波兰人的抗战活动。 波兰流亡政府的历史要从“一战”讲起。波兰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短暂复国,那二十年成为波兰人的美好回忆。在军事政治强人毕苏斯基的领导下,波兰吸收德国技术,依靠自身的廉价劳动力和法国资本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在国联成为英法的得力助手,在对苏对德问题上强调很高,敢于直言。就是这样的波兰,在毕苏斯基去世后很快陷入混乱,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史称波兰第一共和国。 一批幸存者们在伦敦组织了波兰流亡政府,顽强生存下来的流亡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德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和苏联扶植的波兰人民共和国,他们要将第一共和国的法统一直持续下去。 虽然二战结束后该政府未被广泛承认且对波兰本土并无实际行政能力,该政府仍持续运作苏东剧变之时。1990年12月,在莱赫·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的总统就职仪式上,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亲返华沙,将波兰共和国全部法统象征(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1935年《宪法》正本)交给了瓦文萨,现场掌声雷动,很多波兰人热泪盈眶,欢呼民族光荣的回归。1992年,波兰新政府宣布承认流亡政府所颁发的所有勋章。 卡丘罗夫斯基于1919年11月16日出生在波兰Biau0142ystok,毕业于一所商业小学,他热爱祖国,加入了波兰守望者联盟(ZHP)。这一活动的大部分参加者都参与了对德国入侵的抵抗,失败后被定为犯罪者密谋组织,成员被秘密枪杀。 卡丘罗夫斯基也参加了波兰保卫战,但是他的部队比较靠近后方,正是苏联入侵的方向。他被苏军俘虏,历经卡廷事件而幸存下来。但是被克格勃的前身——人民事务委员会判定为“政治上不可靠”,发配到位于西伯利亚东部的科累马河岸的集中营。 1941年,苏联遭到德国入侵,斯大林将波兰战俘组织起来,卡丘罗夫斯基加入了隶属于波兰民主流亡政府Wu0142adysu0142aw Anders将军的自由抵抗军,隶属于喀尔巴阡山脉第三步兵师,他在部队里读了师属中学,算是勉强有了个学历。苏联政府把这支部队运送到意大利。组成第二波兰集团军, 后转战意大利战场作出了贡献,参加了蒙特卡西诺战役(Monte Cassino)、安可那战役(Ancona)和波罗尼那战役(Bologna)。 战争结束后,受到过迫害的卡丘罗夫斯基拒绝接近苏联统治区,他留在了英国,成为波兰守望者联盟的党魁,在1956年波兹南事件之后,他和访问英国的波兰代表团大吵一架。在他为成为流亡政府总统前,已经常年作为流亡政府议会的成员活跃于政坛,1986年,他被任命为波兰流亡政府国内部部长。1988年,流亡政府总统Kazimierz Sabbat,根据1935年宪法指定卡丘罗夫斯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流亡政府已经不可能像40年代那样组织像样的选举了)。1989年12月22日,流亡政府正式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波兰政局剧变之后,依据现在的波兰政府制订法律规定,卡丘罗夫斯基作为伦敦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一直享受退休总统待遇。作为最为著名的卡廷事件的幸存者,他躲过了苏联清洗的子弹、德国人的炮火,却倒在纪念卡廷事件的路上。2023-08-13 12:48:381
波兰流亡总统的由来
波兰共和国流亡政府(波兰语:Rzu0105d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na uchodu017astwie)(1939年-1990年)是二战时波兰被德国与苏联占领后的波兰政府,长驻伦敦,领导境外波兰人的抗战活动。虽然二战结束后该政府未被广泛承认且对波兰本土并无实际行政能力,该政府仍持续运作直至共产党政府结束(1990年)。这一年在列赫·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波兰总统后,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里沙尔特·卡秋罗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亲返华沙,将波兰共和国全部法统象征(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1935年宪法之正本)交给了新政府。1992年波兰新政府宣布承认流亡政府所颁发的所有勋章。领导人列表总统伏瓦德斯瓦夫·拉赤基耶维奇(Wu0142adysu0142aw Raczkiewicz): 1939年9月30日 – 1947年6月6日 奥古斯特·扎勒斯基(August Zaleski): 1947年6月9日 – 1972年4月8日 Council of Three (扎勒斯基总统的反对者): 1956年7月21日 – 1972年4月8日 斯坦尼斯瓦夫·奥斯特洛夫斯基(Stanisu0142aw Ostrowski): 1972年4月9日 – 1979年3月24日 爱德华·拉陈斯基(Edward Raczyński) (1891-1993): 1979年4月8日 – 1986年4月8日 卡日米耶什·萨巴特(Kazimierz Sabbat): 1986年4月8日 – 1989年7月19日 里沙尔特·卡秋罗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 1989年7月19日 – 1990年12月22日现在的波兰政府制订法律规定,伦敦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享受退休总统待遇。 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这个名字是陌生的。看看他后面的标注也会觉得茫然——1919年12月18日出生 (波兰最后一位流亡总统)。波兰什么时候还有个流亡政府?这个政府可是很有历史了。波兰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短暂复国,那二十年成为波兰人的美好回忆。在军事政治强人毕苏斯基的领导下,波兰吸收德国技术,依靠自身的廉价劳动力和法国资本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在国联成为英法的得力助手,在对苏对德问题上强调很高,敢于直言。就是这样的波兰,在毕苏斯基去世后很快陷入混乱,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史称波兰第一共和国。波兰人承受了数次亡国之痛,不变的是那永恒的爱国心。幸存者们在伦敦组织了波兰流亡政府,强生存下来的流亡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德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和苏联扶植的民主波兰,将第一共和的法统一直持续下去。时光在变,政客在妥协。1956年苏联依靠压倒性的力量解决了波兰事件。很多不承认民主波兰的自由国家都承认了这一事实。流亡政府很多高层也放弃了希望,回国了。到最后甚至教皇都承认波兰而不是流亡政府。有一批人是固执的,这个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那一年正是苏东剧变的高潮,波兰人民在瓦文萨的带领下推翻了没有苏联支持的工人党政权。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瓦文萨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国旗、宪法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现场掌声雷动,很多波兰人热泪盈眶,欢呼民族光荣的回归。当时的流亡政府总统正是今天逝世的卡丘罗夫斯基。卡丘罗夫斯基于1919年11月16日出生在波兰Biau0142ystok,毕业于一所商业小学,他热爱祖国,加入了波兰守望者联盟(ZHP)。这一活动的大部分参加者都参与了对德国入侵的抵抗,失败后被定为犯罪者密谋组织,成员被秘密枪杀。卡丘罗夫斯基也参加了波兰保卫战,但是他的部队比较靠进后方,正是苏联入侵的方向。他被苏军俘虏,历经卡廷事件幸存下来。但是被克格勃的前身人民事务委员会判定为“政治上不可靠”发配到科累马河(在西伯利亚东部)岸的集中营。1941年,苏联遭到德国入侵,斯大林将波兰战俘组织起来,卡丘罗夫斯基加入了隶属于波兰民主流亡政府Wu0142adysu0142aw Anders将军的自由抵抗军,隶属于喀尔巴阡山脉第三步兵师,他在部队里读了师属中学,算是勉强有了个学历。苏联政府把这支部队运送到意大利。组成第二波兰集团军, 后转战意大利战场作出了贡献,参加了蒙特卡西诺战役(Monte Cassino),安可那战役(Ancona),波罗尼那战役(Bologna)。战争结束后,受到过迫害的卡丘罗夫斯基拒绝接近苏联统治区,他留在英国,成为波兰守望者联盟的党魁,在波兰示威活动被苏联镇压后,他和访问英国的波兰代表团大吵一架。在他为成为流亡政府总统前,已经常年作为流亡政府议会的成员活跃于政坛,1986年,他被任命为波兰流亡政府国内部部长。卡丘罗夫斯基的前任是Kazimierz Sabbat,去世于1989年6月,当时波兰政治在处在冷战结束的关口,风云巨变加重了老人心脏的压力,很遗憾,他失去了经历幸福时刻的机会。老总统在1988年已经感到大去不远,他根据1935年宪法指定卡丘罗夫斯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流亡政府已经不可能像40年代那样组织像样的选举了)。1989年12月22日,流亡政府正式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波兰剧变之后,卡丘罗夫斯基作为伦敦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一直享受退休总统待遇。作为最为著名的卡廷事件的幸存者,他躲过了苏联清洗的子弹,德国人的炮火,却倒在纪念卡廷事件的路上~~~2023-08-13 12:49:033
波兰历史的现代波兰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图波兰第二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关键的1916年,同盟国为拉拢波兰人,以扭转其两线作战的颓势,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开始在波兰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战争,在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1918年10、11月,一战接近尾声,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波兰复国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Polska Komisja Likwidacyjna)。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则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Tymczasowy Rzu0105d Ludowy Republiki Polskiej)。11月11日,波兰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国家。苏波战争时期的波兰宣传画,上面的波兰文写着:打倒布尔什维克!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不过在1922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苏俄共同成立苏联),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约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从德国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在国际联盟监督下的国际但泽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一个地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的欧洲大国。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民族组成:绿色为波兰人,黄色为白俄罗斯人,橙色为乌克兰人,深蓝色为德意志人,紫红色为立陶宛人,浅蓝色为斯洛伐克人,红褐色为捷克人,土褐色为罗马尼亚人,灰色为匈牙利人,除此以外,波兰境内还杂居着10%的犹太人。在获得难得的独立并经过和苏联的战争后,波兰开始了国家的建设,尽管波兰在一战和苏波战争中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波兰依然使自己的经济建设逐步进入正轨,1924年,波兰开始在全境推行自己的货币——兹罗提,并成为了当时中欧最稳定的货币之一,波兰经济慢慢从战争的创伤中复苏。波兰在二战爆发之前,成为了欧洲一个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国家。波兰还在建国后不久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参加了苏波战争,波兰骑兵利用了自身优势,在华沙城下战胜了强大的苏俄,获得了最后胜利。二战前,波兰陆军在欧洲排名第五。不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由于波兰的领土分别由德占区、奥占区和俄占区合并而成,民族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东部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一直存在分离主意倾向,东部的经济水平也明显落后于西部,这就形成了东西部的经济落差,使得东部民族对波兰政权更加不满。另外,从1926年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执政开始,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对外,他奉行两面策略,在其两个强大邻居德国和苏联间取得平衡,1932年,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从1933年开始,战争的阴云开始密布欧洲,德国的纳粹元首希特勒开始了他咄咄逼人的攻势。波兰在大敌当前之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拒绝了苏联提出的订立集体安全条约的建议,决心依靠西方国家的帮助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波兰领导人还天真地认为,波兰在受到德国攻击的时候,西方国家一定会为自己而不惜和德国发动全面战争,事实证明,这种对西方的过分依赖严重束缚了波兰自己的国防建设,并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国家。 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更波兰战役和波兰历史_(1939年–1945年)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发动了波兰战役,波兰战役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军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开始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义务,同时也为了苏联的利益建立防范德国的缓冲地带“东方战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列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0月初,德占波兰中的波兰走廊和但泽被纳粹政府纳入德国版图,而将波兰南部成立“波兰总督府”。波兰战役中,波军死亡6.63万人,伤13.37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或投降苏军的有21.7万人,10万军队逃往邻国,波兰居民遭受巨大伤亡,仅华沙就死亡约25万人,受伤者不计其数,约1万名波兰人被占领后的德军集体枪杀。德军在波军的奋勇抵抗面前也有1.06万人死亡,3.03万人受伤,0.34万人失踪。而在半年过后的1940年春,苏联则将其俘获的2~3万名波兰官兵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等地杀害,造成了卡廷森林事件。1941年,纳粹德国开始利用德占波兰领土为基地,大规模进攻苏联,战争开始阶段,苏联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德军全部占领了波兰第二共和国所拥有的领土,苏联西部大部分领土也被德军占领。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波兰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斗争。1943年,由于德国发现了卡廷森林事件中的死难者遗骸,并将此事大肆宣扬,在大量证据面前,苏联选择了否认,在这种情况下,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德军很快转攻为守,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Polski Komitet Wyzwolenia Narodowego,PKWN),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言》(也叫《七月宣言》,Manifest PKWN,Manifest Lipcowy),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在波兰亡国5年后,欧洲土地上又诞生了一个的新波兰。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里,无数名波兰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波兰地下军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不过,苏联出于制衡西方和自身利益等现实方面考虑,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波兰人民共和国《七月宣言》,这个宣言宣告了在苏联扶植之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波兹南事件纪念碑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在格但斯克协议后,纪念1970年镇压中遇难造船厂劳工的纪念碑也完工了,在1980年12月16日揭幕。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19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波兰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公民笃信天主教的国家,不过在二战后,社会主义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无神论宣传和教育,对教会进行迫害。1978年10月16日,波兰出生的大主教沃伊蒂瓦被选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年后他造访波兰,不仅受到波兰当局的隆重接待,而且其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争相迎接。成千上万的教徒匍匐在他的脚下,虔诚地听其训示。一时间,空前的宗教狂热弥漫整个波兰。教皇的波兰之行,实际上既是对波兰教会力量的检阅,又是对波兰当局的一次政治示威。可知宗教传统在波兰有极深的根基,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波兰无神论教育的失败。进入19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出现了,瓦文萨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开始在波兰政坛崭露头角。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约翰·保罗二世于1979年以教皇身分首次造访波兰,获得上百万人欢迎。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2023-08-13 12:49:271
什么仇什么怨?乌克兰人对波兰人的屠杀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历史进程,其东北部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俄罗斯民族。而从基辅罗斯分裂出来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也先后被波兰、立陶宛两个新兴大国给分割。沃伦地区从1340年后,一直出于立陶宛统治之下;而加西利亚地区先是在1370——1387年间被匈牙利占据,1387年后波兰吞并了加利西亚,并将其归入到波兰的行政辖区。1377年立陶宛国王阿吉达斯去世,其子雅盖沃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派人暗杀了他的叔父,叔父的儿子无奈之下寻求条顿骑士团的协助。雅盖沃为避免条顿骑士团入侵,只好迎娶当时年仅11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采取联姻的方式与波兰结盟。史称“克列沃联合”。到了1569年波兰、立陶宛又签署了卢布林联合协议,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正式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大公国做出妥协将两国存有争议的领土和靠近南方的乌克兰居民区全部划归给了波兰,沃伦当然也在其中。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争夺乌克兰领地的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两国于1667年公然瓜分了乌克兰,俄罗斯人如愿以偿控制了东乌克兰地区,而波兰人则得到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沃伦地区依旧归属波兰管辖。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随着波兰国力日渐衰落,遭到了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共同瓜分,1795年波兰直接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俄罗斯与奥地利分割了如今乌克兰境内的领土。此时的沃伦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而加利西亚则被划归到了奥地利。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上复国,波兰人自然希望恢复自己领地的历史边境,但这又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世界局势。因此波兰东西部领土边界并不确定,波兰、苏维埃俄国、乌克兰人都各自宣称自己拥有对争议领土的主权。波兰先是和新生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爆发战争,但很快乌克兰共和派领袖们就感觉到了苏俄对自己的威胁更甚,于是转而采取联波抗俄的策略。波乌联军进入基辅后不久,苏俄大军拍马赶到,不仅摧毁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还一路攻打到了华沙,结果被波兰复国领袖毕苏斯基击溃,俄罗斯人只能铩羽而归。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维斯瓦奇迹”。战争的结果是苏联同波兰在1921年签订《里加条约》,波兰承认苏维埃俄罗斯,和实际上成为傀儡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合法性,而东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再次成为波兰领土。如此一来,波兰第二共和国中就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乌克兰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占到波兰总人口数的14%。这些乌克兰少数族群希望能够获得自治的权利,但他们的期望与波兰政府的同化政策相冲突。波兰政府处处压制乌克兰人的发展,歧视性的政策当然积蓄着乌克兰人的不满情绪。《沃伦》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完全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控诉,对于波兰人自己对乌克兰少数族群的打压也多有刻画。“乌克兰”一词在斯拉夫语中的原意是指边疆或偏远地区。哥萨克人兴起后,自称 “乌克兰人民”,自此“乌克兰”一词才逐渐从边疆转变为民族或国家称谓。出于国际社会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波兰政府反复强调自己尊重境内的乌克兰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权利。但这一承诺仅仅出现在宪法中,并未真正落实。为了巩固波兰的东部防线,波兰政府先是对东加利西亚地区进行军事移民,后来移民的主体变成了平民。这些新移民不仅获得了富饶的土地还享受政府的大量补贴,波兰人虽然在东加利西亚地区的人口数量要比乌克兰人少得多,但他们却很快成为了该地区的优势群体。担任警察、邮递员、铁路工人、政府文员等职务的几乎全是波兰人。波兰新移民的注入进一步激怒了乌克兰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正是借着乌克兰人对波兰政府的愤恨情绪而发展壮大的。1930年7月,乌克兰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开始了大量的破坏行动和恐怖袭击,行动的针对目标不仅仅是波兰人,还包括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乌克兰人。9月,波兰政府开始进行镇压,共有一千七百余人被捕入狱。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宣称其直接目的是保护乌克兰人不受波兰政府压迫与剥削,以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乌克兰国家为目标。OUN主张对乌克兰土地上的异族人进行种族清洗。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中的班德拉派,以及其军事部队乌克兰起义军(UPA)。UPA是既反苏联也反波兰的,在他们看来二者都是侵略者和压迫者。为了反抗苏联,二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斯捷潘.班德拉积极配合纳粹,煽动乌克兰民族情绪屠杀波兰人。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结束了苏联人对西乌克兰地区的统治,德军占领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后并没有把该地区与原苏维埃乌克兰地区合并。在德国人看来“所有的东方民族,都是次等民族,绝没有什么自由乌克兰可言”。这让班德拉派大失所望。当德国在斯大林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派认为德国人战败在所难免。班德拉派认为波兰在战后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初被瓜分出去的东部领土,所以务必要在波兰复兴对自己实行军事打击之前先下手为强。况且此时德国受到重击正自顾不暇,苏联红军也尚未到达东加利西亚和沃伦地区。班德拉派正是在此权力真空时期,发动了最大规模的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对于那些拒绝加入UPA的乌克兰青年,同情波兰人的乌克兰人,或改信罗马天主教的乌克兰人,也同样遭殃。二战结束后,波兰和乌克兰都同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下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段历史被选择性遗忘。乌克兰独立后像斯捷潘.班德拉这样,当年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又被塑造成乌克兰独立运动的民族英雄。正如《沃伦》这部影片片头的那句话:“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一次是死于斧子,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2023-08-13 12:49:401
波兰在二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什么会受到德国、苏联两个对立方的入侵?
一、地理位置原因波兰是真正处于在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波兰的北部,德国要想取得和东普鲁士的领土走廊,尤其是对于德国的欧洲战略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但泽港,苏联想要消除西部彼得堡的周边地区安全隐患,所以,必须要取波兰。世界上每一场战争都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波兰战争难道能例外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以后,被迫割让出大片土地,比如被波兰辟为自由市泽被,于是通往波罗的海的这片区域就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就分成了两块,那位于东边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可怜的“孤岛”。理所当然的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二、波兰自己蠢在二战开始前,波兰就做出了愚蠢的政治选择,可以说是当时糟糕选择中,也是最糟糕的选项了。而且他还和别人一起瓜分捷克,这也是很多人说波兰不值得同情的原因!很多国家就是这样的,越弱自尊心越强,波兰即没有大国的实力,却莫名其妙有了大国的野心。可能是波兰觉得自己曾经也是大波兰,波罗的海三大国什么,自信心膨胀,觉得自己制衡俄罗斯。 虽然说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也能算是是一代人杰,但是明显缺乏俾斯麦和斯大林一样联横合纵的水准。俄罗斯转职为苏联后,波兰扩张计划就破灭了!在当时苏联是有占领全球的计划,德国同时也有占领全球的计划,而波兰那个傻子也有扩张的计划。但是他实力不行能力不行,于是德国、苏联提前下了手。三、外交错误,蠢上加蠢。波兰把所有的应该犯的,和所有不该犯的外交错误全犯了。比如:色厉内荏加外强中干,莫名其妙的军国主义和脑残的极端民族主义,再加上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相当科幻外交政策,网上那句话说的好“埃塞尔比亚的国力,却有大美利奸合众国的雄心,保留骑兵军团的落后水平,却悄悄制定“闪击柏林”的伟大战略”。所以最终被德国和毛子狂虐,死上千万条无辜人民,凉了。正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2023-08-13 12:49:518
苏波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在1918年,东线的德军开始向西撤走。由德国扶植的地方政权、其它在德军撤走后自行成立的地方政权,以及意欲把那些地区纳入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人开始争夺那些同盟国遗下的空间。结果几乎整个东欧陷入动乱。1918年11月18日,苏维埃最高当局下令西集团军向西进发,务求以有限资源占据尽量多的土地。1919年初,波军和苏军尚未接到各自政府的命令已开始交战,维尔纽斯波兰人自行组织的部队与Litbel的布尔什维克军为了争夺控制区而交火。最后是较有组织的苏俄部队获胜,逼使波兰人向西撤退。1919年1月5日,红军进入明斯克,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短命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垮台。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波兰地方武装进入白俄罗斯及立陶宛,与当地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团体多次交火。新组建的波兰陆军开始派遣部队开往东面去支援那些地方武装,而俄国人也向西增兵。在1919年春,苏俄通过征兵,组成了人数达230万的红军。由于大部份红军投进了内战,只有少数在该年被派往西面;在1919年2月,西集团军只有4万6千人。在1919年2月,波兰陆军总共有11万人,4月扩充至17万人,其中8万人是战斗部队。到1919年9月,波兰陆军有54万人,其中23万人在苏俄前线。到1919年2月14日,波兰人已经在Kobryn、Pruzhany、Zalewianka河至尼曼河一线建立了据点。大约在1919年2月14日,波军在Mosty遇到红军的先头部队,后者未发一枪便后撤。从立陶宛,经白俄罗斯延伸到乌克兰的前线逐渐形成。2023-08-13 12:51:153
苏俄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大胆尝试表现为什么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新经济政策背景: 七年的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建立之初还在恢复经济建设的时刻!以英、美、法、日、意等十四个帝国主义组成的侵略军,加上它们几亿资金和大量武器物资装备的旧政府的以高尔察克、邓尼金、尤邓尼奇、毕苏斯基、等为首的白卫军疯狂进攻造成的战争破坏,以及这些帝国主义的军队和白卫军们从四边包围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并且占领了粮食主产地,战略资源重地。才使得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争的破坏加上帝国主义的围剿和反动宣传,而且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一切仇视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反革命分子的造谣,使得国内的小资产分子动摇了。领导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的是,同十四个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勾结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白卫分子。叛乱者即利用“苏维埃”招牌把他们妄图恢复地主资本家政权和私有制的意图掩饰起来。它们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以此来排除共产党人对苏维埃的领导,实现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叛乱很快就被红军镇压下去。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023-08-13 12:51:462
波兰中世纪国王是谁 分别叫什么
波兰中世纪国王有许多人,其中一些最著名的包括:1. 米什科一世(Mieszko I) - 公元966年成为波兰首位统治者。2. 博列斯瓦夫一世(Boles?aw I) - 被称为“勇敢的” (Chrobry),在992年成为波兰国王。3. 博列斯瓦夫二世(Boles?aw II) - 统治时期是波兰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时期。4. 拉德斯瓦夫一世(W?adys?aw I) - 统治时期在波兰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5. 卡齐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 被称为“大王”(Wielki),他的治下是波兰的黄金时代之一。以上只是一部分著名的波兰中世纪国王,还有许多其他国王。2023-08-13 12:51:562
苏波战争的后续
英国历史学者A·J·P·泰勒认为波苏战争“大大地决定了以后20年或更长的欧洲历史。……秘密地及几乎不自觉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放弃了国际革命的理由。”否则布尔什维克人会提早20年出兵国外去“制造革命”。美国社会学家Alexander Gella认为波兰的胜利不单为波兰,也至少为整个中欧,带来20年的独立。英国军事史家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将军(J. F. C. Fuller)更将波苏战争中最关键的华沙战役列为改变世界局势的关键性战役,在其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中以一整个章节进行记述,同时更从当时西欧各国在一战后的疲弊与国内共党革命的暗潮汹涌论断,倘若波兰于华沙战役战败,当时的欧洲不可能抵挡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闪电入侵,因而总结的指出“西方国家应该要记住,波兰在1920年曾经拯救过整个西方文明”。在和平谈判中,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意在有争议领土上向波兰大幅让步。波兰已精疲力歇,国内民意也反对继续战争。谈判由国家民主党人主导,他们不太在乎毕苏斯基主张的Miu0119dzymorze联盟。超过100万波兰裔人仍然留在苏联内。主政的国家民主党也不太关注乌克兰人的命运及对彼得留拉的条约义务。他们只打算占有那些在种族上或历史上是波兰的、或是可以波兰化的地区。《里加和约》在1921年3月18日签订。毕苏斯基认为该条约是一项懦夫行为,为此向乌克兰人致歉,因为它实际上违反了毕苏斯基与彼得留拉的禁止单独谈判和平的—波兰与乌克兰的军事同盟条款。波兰当局更扣留了它的乌克兰盟友—彼得留拉,使波兰与其少数族裔乌克兰人的关系更差。波兰在1920年秋也战胜了立陶宛,夺回维尔纽斯地区,成立了一个由波兰人主导的“中立陶宛管治委员会”。那里经公民投票及1922年2月20日的议会表决后,被并入波兰。因此,波兰和立陶宛的关系在以后多年一直欠佳。直至1989年,在共产政权统治下,波兰及其它苏联国家的历史书不提或是尽量少提及此场战争,就算是有,也是当作俄国内战中的外国干预来写。2023-08-13 12:52:031
为什么波兰被称为历史最厚重的国家?
因为波兰是历史上曾是欧洲强国,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几个世纪,一战后复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冷战时期处于苏联势力范围之下,苏联解体后,加入欧盟和北约,近年来波兰无论在欧盟还是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亦与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以来,经过90年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波兰在欧洲的重要性越来越引人重视。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俄罗斯帝国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发动了对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1920年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1920年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2023-08-13 12:52:171
苏波战争起因是什么
苏波战争起因是什么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尝试独立。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间联邦(Mi?dzymorze,字面意思是“海之间”,按毕氏的计划是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经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在苏联和俄罗斯论述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的著作中,都使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之所以说这个概念模棱两可,就在于它模糊了苏维埃俄国领土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概念涵盖了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甚至还囊括了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而这时,苏维埃俄国的领土并不包括整个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苏维埃俄国只是通过红军的军事行动,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在苏维埃俄国国家领导人的眼中,这些国家和土地应是属于苏维埃俄国管辖范围之内的。乌克兰和白罗斯与苏维埃俄国非一个国家的情况,列宁1920年2月2日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有过阐述。他说,苏维埃俄国对邻国执行的是“紧密联盟的政策”:“不言而喻,我们对乌克兰共和国执行的也是这样的政策,而且更加完善了。这里问题比较简单,因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之间以前就订立了条约。这个条约意味着两个共和国在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中结成了亲密的联邦关系。”一个“联邦关系”揭示了苏维埃俄国与乌克兰的实质性关系——“邻国”。至于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它们在政策和文件上是被看成“独立”国家的,而在实际上它们又常常被视为苏维埃俄国有权干预的土地。1919年10月25日,托洛茨基提出为了追击尤登尼奇残部,可以兵发爱沙尼亚:“应该利用爱沙尼亚农民渴望和平的心理使他们明白,如果尤登尼奇撤往爱斯兰而没有遭到他们的反击,战争势必将转入爱斯兰境内。”苏维埃俄国虽然是十月革命的产物,而在俄波领土问题上却持有顽强的历史观点。尽管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8月29日颁布法令,宣布:“由前俄罗斯帝国与普鲁士和奥匈帝国政府缔结的、涉及瓜分波兰的条约,因其与民族自决的原则、与承认波兰人民的不可剥夺的自主和统一的俄罗斯人民的革命法制意识相违背,由本法令予以彻底废除。”而在实际上,苏维埃当局却一直把波兰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边界看成是“俄波边界”,而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皮尔苏茨基政府却试图为夺回波兰在历史进程中被四邻瓜分去的领土而诉诸武力。苏维埃俄国在这方面也是一刻没有放松准备,波乌、波白边界的争夺在新形势下如地火般运行。国内战争全面爆发期间,苏维埃俄国在波乌、波白边界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行动方面一直是苏维埃俄国运筹帷幄的重点。为此而成立的西方面军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这个方面军负责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和波兰的军事行动。总的决策是:为了掌控这些民族的领土,为了在这些领土上设防来维护苏维埃俄国的利益,苏维埃俄国政府决定建立苏维埃民族军。西方面军的建立表明苏维埃俄国政府不会在“俄波”历来的边界问题上作出让步。但是,皮尔苏茨基政府却偏偏要在边界领土问题上作文章,它想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瓜分过波兰的大国的削弱,向东西方扩大自己的疆土。皮尔苏茨基认为,现有的边界是大国强加于波兰的,到了波兰人回到自己原先的归属地的时候了。1918年秋天,皮尔苏茨基从东部边界着手,联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力量,试图将波兰的东部边界向东推移。对于波兰政府和波兰民族来讲,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与迸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社会党左派都怀有重建国家的“故国情结”,而皮尔苏茨基恰恰是波兰社会党左派,他领导的政府也打着“社会主义”、“工农政府”的旗号。因此,在他身上出现这样的“故国情结”也就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政治基础。重建波兰,甚至是“大波兰”,就成了印有皮尔苏茨基符号的“波兰爱国主义”,或许是“波兰沙文主义”。所以,皮尔苏茨基出兵苏维埃俄国在波兰国内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对。1919 年1月28日,托洛茨基在一封致季诺维也夫、抄送列宁的电报中就提出:“最近的情报都表明波兰人极有可能发起全线进攻。您必须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同一天,苏维埃政府发表了《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告波兰政府和波兰人民书》,其中人民委员会对波兰人民强调,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对波兰政策的依据是民族自决的不可动摇原则,并郑重声明:“红军不会越过现有的白俄罗斯战线的地界”,在乌克兰一线,“苏维埃军队不会向目前所占地界的西部开展任何军事行动。”苏维埃政府还保证,不与第三方缔结反波兰的任何协议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俄波间的一切问题。2月2日,列宁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波兰问题非常尖锐”,并且给波兰政府和波兰问题定了性:“除资产阶级的、保守的、地主的波兰外,除波兰一切资本主义政党势力外,协约国的各个国家都在拼命挑唆波兰同我们作战。”列宁还在讲话中再次极力驳斥了红军要打波兰的说法。这次会议通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告波兰人民书》。皮尔苏茨基于1920年4月12日下令进攻基辅,开始了向苏维埃俄国索要“被俄国占领的土地”的军事行动。这大大触犯了苏维埃俄国的爱国主义,也同样伤害了苏维埃俄国几乎所有领导人都怀有的“世界革命”的激情和向往。一个被苏维埃俄国领导人视为应是世界革命“红色桥梁”的波兰怎么能成为反对苏维埃俄国的“通途”呢?于是,波兰的爱国主义就与苏维埃俄国的爱国主义相碰撞了。4月29日,俄共(布)中央发表文告,呼吁工人和农民、“尊敬的俄罗斯公民”起来保卫苏维埃共和国。被列宁批判过的俄国传统的爱国主义和俄国这个概念第一次被苏维埃政权看做是赢得对波战争的武器,而且在俄国爱国主义这面旗子下,所要达到的就不仅仅是对波战争的胜利了。2023-08-13 12:52:351
华沙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1920年5月,图哈切夫斯基在莫洛杰奇诺方向发动进攻,但失败了。可是到了6月,在南面(基辅附近的居民非常敌视波兰人),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大林闪电击败了波兰第2和第3集团军。波军虽然设法杀开了一条血路,但已被赶到兹布鲁奇河的另一侧,向利沃夫败退。在这种情况下,毕苏斯基将左翼部队撤出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图哈切夫斯基乐意看到的。 俄国人在7月份的推进从任何角度来衡量都是一次失败。从一开始,他们就掌握了宣传上的主动权。华沙及其附近地区的波军士气被巧妙地瓦解了。俄军袭击败退的波军,侧翼包抄,涉水渡河,占领城镇。以如此之条件,在30天的时间内,由于指挥失误,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虽然向前推进了300英里,几乎到达了华沙的大门口,但却没有对当面波兰军本身形成打击。在这些士兵后面是一支庞大的,力图与军队保持联系的运输补给队,他们由3.3万余辆农用手推车组成,驾车人主要是当地人。 在8月的第一周,波兰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绝望的处境。从华沙以北到登布林,他们的部队已被赶回到了维斯瓦河。俄军已把战线推进到从登布林沿维普日河到扎莫希奇和利沃夫一线。华沙桥头堡仍掌握在波军手中,守卫在这里的部队从左到右依次是第5、第1和第2集团军,这3个集团军共有8.4万名士兵;他们个个疲惫不堪,垂头丧气。维斯瓦河正好在华沙以北折向西去,守卫莫德林、普沃茨克以及部署在弗克拉河沿线的波军左翼部队已被暴露,处境危险。第4集团军在登布林附近布防,第3集团军在登布林的南面和东面布防,第6集团军在利沃夫以南布防,而第7集团军则还在南方的加利西亚。8月初,包括毕苏斯基在内,几乎没有人相信华沙还有获救的希望。一旦堤坝决口,迅猛的洪水定将汇成滔天的巨澜。 然而,仍有光明之箭刺破这忧郁的夜幕。波兰人以艰苦的努力收容掉队的士兵,整饬部队的纪律。由于悬在人们心头的威胁越来越大,人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士气也随之提高,内部的分歧和存在的问题被暂时放在了一边。华沙桥头堡被精心部署并得到43个炮兵连的保护,普沃茨克、莫德林和登布林的要塞也能对图哈切夫斯基部队实施坚固防御。 图哈切夫斯基也有自己担心的事情。他的部队推进得太迅猛,已远远脱离了后勤补给线。这意味着他要么继续前进,要么挨饿,他不可能等候他迫切需要的预备队。在这次战役中,部队的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当波军的士气越来越高昂时,图哈切夫斯基部队的士气却开始下降。他的部队中并不都是忠诚的共产主义者,许多人是被强征来的农民。由于不得不向西南方面军增援,西方面军的俄军力量已被削弱。布琼尼将军带领的西南方面军是一支不甚合作的部队。弗兰格尔的部队也从克里米亚打了过来。 还有一个因素无疑也起到了支持波兰人的作用(尽管波兰人并不总是这样认为),这就是英法代表团在华沙的存在。 1920年6月底,波兰 *** 请求伦敦和巴黎在危急时刻给予积极的支持。劳埃德·乔治先生和米勒兰先生不久便同意派一个英法外交军事代表团赶赴华沙。该代表团的三项任务是:向各自 *** 报告和平谈判的有关事项;向波兰人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为波兰人安排军需品的供应。代表团的主要成员是英国驻柏林大使、法国驻华盛顿大使以及拉德克利夫将军和魏刚将军。 8月初,交战双方为了达成令人满意的媾和条件作了各种努力。波兰人与俄国人在一个叫巴拉诺维奇的地方进行了会晤,接着又于8月11日至12日在明斯克进行了会晤。但是处于优势的俄国人提出了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列宁和托洛茨基都决心使整个世界改变意识形态。列宁认为这一目的可以在和平条件下实现,而托洛茨基(当时的军事部长)认为用布尔什维克的刺刀能更快地实现这个目的。托洛茨基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因为俄国人向波兰人提出了他们无法接受的条件。 魏刚将军是代表团中的主要军事成员,他的日子很不好过。毕苏斯基对劝告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补给品的兴趣,而当时补给品并不容易搞到,因为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绝把援助波兰的军需品装上火车。但泽港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那里指挥部队的英国军官果断地分配了劳力,卸下了一些补给品发往波兰。 在军事代表团中工作的每一名成员都深深地体会到,容忍、耐心、持之以恒的美德是多么的必要。由于他们的东道主不愿提供详细的情报,甚至有时向他们提供错误的情报,他们不得不经常在黑暗中摸索。魏刚将军的建议常常得不到同意,即使得到同意,波军也不实际照办。后来他被授予参谋长的职位,因而成了有职有权的人物。虽然毕苏斯基对他提出的在维斯瓦河一线保卫华沙并从该基地实施反攻的建议不感兴趣,但他那自信的神情和清晰的判断在精神上给了波军指挥官以极大的支持。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线的情况:8月2日,由于同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意见相左,政治局下令划分战线,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则被调往克里木战线。斯大林对划分战线不满意,进行了申诉,但次日命令不变,只得服从命令。由于对波战争前一阶段的胜利由斯大林所属的西南方面军制造,失败由图哈切夫斯基所属的西方面军制造,政治局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俄军的士气,并导致俄军内部混乱。波军正焦虑地等待图哈切夫斯基再给自己送一场胜利,而图哈切夫斯基却深信这次进攻将使华沙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在魏刚将军制定作战计划时,毕苏斯基并没有说什么。在斯大林被撤职调往克里木战线的第三天晚上,毕苏斯基躲到了贝尔维德宫他的房间里。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在午夜两三点钟,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在他头脑中形成。他考虑到,部署在华沙正面的波军在强大炮兵的支援下,至少能遏制住俄军的进攻3至4天,这期间,他可以率领5个半师从维普日河向北对俄军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发起攻击。这将是一次能引起连锁反应的攻击,因为他估计这次攻击能瓦解苏军士气,从而为其第5、第1和第2集团军从华沙向前大规模进攻开辟道路。 毕苏斯基离开华沙,沿维斯瓦河左岸驱车南下,在普瓦维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他的翼侧攻击将获得出乎预料的成功。必须强调这个作战计划完全是他个人头脑里的产物。这项计划风险太大,以致不能向他的大多数将领透露。他们不久就叫嚷着要他回华沙,或者至少要把发起攻击随时间提前,因为图哈切夫斯基已经让部队向华沙推进,执行他在8日签发的命令。 俄国人的攻击是分多路进行的。第16和第3集团军将分别在桥头堡的南北两侧进攻。第15集团军将以纳谢尔斯克为依托渡过弗克拉河进攻莫德林。与此同时,北侧的第4集团军将向西向南推进,威胁普沃茨克,与第15集团军协同攻击波军的翼侧和后方。拉济明在13日午夜至14日清晨失陷,这样,苏俄红军到达了离华沙仅15公里的地区内。此时波兰的第5集团军在弗克拉河上打得十分艰苦。魏刚和拉德克利夫的镇静与自信(即使并不真正感到自信,但他俩至少装出了自信和镇静的样子)对波军总参谋部产生了一种稳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一些政界要员正在逃离首都,而且波军士气正在瓦解。不过,这些紧急情况已送到了毕苏斯基的手中,他因此同意把进攻时间提前到16日。 在这危急的关头,华沙的得救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科尔斯基将军,因为他率领第5集团军在弗克拉河防线打得十分漂亮,击退了俄军的一次次攻击。即使这样,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为虽然第1集团军仍然屹立在华沙面前,但是西科尔斯基的左翼已遭迂回,而且俄军第4集团军在16日已经开始在普通斯克地区攻击他的后方。然而,那天上午,毕苏斯基在维普日河一线发动了反攻,波军的形势很快就变得越来越好了。 俄军的两个方面军本该由一个指挥官统一指挥,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俄军的这两个方面军只是由莫济里集团脆弱地连接在一起的。尽管这一集团的兵力不详,但是,他们很显然是俄军第57步兵师的一部分。这些人员和西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被毕苏斯基的反攻打得措手不及。假如俄军总参谋部不轻视几天前第12集团军缴获的波军作战命令而抓住战机的话,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结果,毕苏斯基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即夺取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华沙公路,在两天的预定时间内就实现了。 实际上,毕苏斯基对敌军缺乏抵抗的现象非常担心,生怕中了敌军的圈套。直到18日他的部队与敌军全面接触,他才放下心来。18日这天,他的各师部队在左翼进攻新明斯克,在右翼沿布格河一线挺进。俄军第16集团军惊惶失措,在他们的进攻面前狼狈而逃。这次翼侧攻击非常成功,毕苏斯基不顾哥萨克巡逻队的威胁,决定返回华沙,以便发展这一极其有利的形势。在华沙,他发现下级指挥官们仍处于深深的绝望中,总担心被俄第4集团军包围。毕苏斯基不得不说服他们按他构想的作战计划发动进攻。 他的命令是:第1和第2集团军向前突击,与此同时,第5集团军向北直逼东普鲁士边境,以求切断图哈切夫斯基的第4集团军的退路。波兰第4集团军将全速向比亚韦斯托克铁路线上的马乌基尼亚推进,歼灭溃退的俄第16集团军。除了第1集团军因兵力过于分散未能按作战命令完成任务外,波军的其余各部队的作战行动均取得了迅速而全面的成功。起初,波军官兵曾满腹狐疑,他们怀着坚定面自信的目标向前推进,一切犹豫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另一方面,在遥远的后方指挥俄军的图哈切夫斯基此时越来越失去信心。直到18日他才得到毕苏斯基发动翼侧进攻的消息,而此时他的第16集团军正在波军的痛击下狼狈而逃。然而,第16集团军司令官(他几乎耽搁了24小时才采取行动)竟然还向他报告说,他认为形势并不严重。不过图哈切夫斯基对战场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他的第4集团军司令官未能在弗克拉河一线围歼西科尔斯基的部队,而此时西科尔斯基的部队正给俄第15集团军造成巨大的压力。俄军左翼的情况也同样严重。虽然图哈切夫斯基已多次向布琼尼发出紧急命令,要他率哥萨克骑兵向北进攻,但布琼尼拒不执行命令,而执意要首先攻下利沃夫(而他却始终未能做到这一点)。图哈切夫斯基正确地判断出战场情况异常严重,因此他命令立即撤退。 他下达的脱离接触的命令是简单明确的,但由于时间太迟,有些部队已难以执行这一命令。波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其速度令人惊骇。 俄第4集团军到普扎斯内什-马库夫一线集结。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除非它的前进受到严重的阻碍——它应给第15集团军以尽可能多的援助,因为第15集团军已接到命令要和第3集团军一起顶住敌人的进攻,以便让第4集团军的后备部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集结。第16集团军应该撤到利维茨河的东岸,莫济里集团负责掩护其左翼。第12集团军将攻击渡过维普日河的波兰军队。最后——希望似乎很渺茫——第3和第16集团军将分别抽出一个师的兵力,强行向德罗希琴-亚努夫地区推进,以便成为俄军的总预备队。 但是,这项计划的每一步都被波兰人挫败了。在俄军的右翼,第4集团军司令官(一位没有作战经验的将军,后来因没有击败西科尔斯基并占领华沙而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指责)暂时与总指挥部和友邻部队失去了联系,他并不知道撤退的命令,还以为总的形势对苏俄军队有利,因此继续沿着维斯瓦河发动攻击。当他于19日终于重新与明斯克恢复联系时,他仍非常乐观,但他马上就收到了让他撤退的强制性命令。第15集团军在加伊·汗骑兵军的有力支援下,在切哈努夫地区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企图在纳雷夫河与普鲁士边境之间打通一条狭窄的走廊,让第4集团军突围。但是,该集团军获救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第16集团军在20日被打垮,节节败退。这就使士气高昂的波兰第2和第4集团军(一直远离苏俄第12集团军的攻击范围)能够从翼侧攻击俄第3和第15集团军,并迫使他们退到普扎斯内什-马库夫-奥斯特鲁夫-别尔斯克一线以后。两天后,波军又推进到奥斯特罗文卡-沃姆扎-比亚韦斯托克。随着苏俄第3和第15集团军潮水般的败退,俄第4集团军已经无法赶到姆瓦瓦,加伊·汗将军所部的英勇抗击虽然使该地区的波军打得十分艰苦,但是他的努力并没能阻止他的骑兵军和第4集团军中的大部分人涌进德国边境。 毕苏斯基下令停止追击。他的部队已经到了格罗德诺、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布格河上的弗沃达瓦一线。而俄国人在预备队的掩护下正设法在涅曼河东侧重新组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俄国军队,包括被俘和在普鲁士境内被缴械的人员,至少损失15万人,大约230门大炮,1000余挺机枪和大量的弹药,波兰军队约损失5万人。 华沙之战结束了,但战斗并没有停止。趁俄军立足未稳,波军便恢复了攻势。西科尔斯基的部队已经攻占了平斯克以南到捷尔诺波尔一线的地区。与此同时,毕苏斯基在涅曼河上的格罗德诺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尔后又在什恰拉河一线把打了败仗的苏俄军队赶到明斯克。俄军的唯一攻势是由布琼尼将军在南部对扎莫希奇发动的,但也被击退。苏俄4个集团军实际上已被消灭,5万人被俘,160门大炮被缴获。10月,波兰和苏俄达成了停战协议,次年3月双方签定了里加条约。根据该条约,波兰人的东部边界线比华沙之战前俄国人所提出的边界线还要向东推进很多。 图哈切夫斯基真能拿下华沙吗?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他真能实现饮马莱茵河的梦想吗?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回答“他能够”。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十分可能”。那么是什么力量拯救了华抄?拯救了中欧呢?在这次战役中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图哈切夫斯基远离战场,他遇到的许多麻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毕苏斯基大胆发动翼侧攻击的杰出才能,因为正是这场翼侧进攻才使波兰打赢了这场战役,因而它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战役行动。但是徜若图哈切夫斯基在毕苏斯基发动攻击之前就占领了华沙(这一点他本来肯定可以做到),那么,毕苏斯基的侧翼攻击即使能够发起,也为时太晚了。 图哈切夫斯基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华沙之战时他年仅27岁。他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里,作为沙皇禁卫军谢苗诺夫斯基警卫队的一名中尉军官,他曾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他被捕入狱。1917年秋获释出狱后几个月,他便加入了 *** 。主要由于他的朋友列宁和托洛茨基的举荐,他提升很快。1918年至1920年间,他以极大的热忱多次率领第1、第5、第8和第9集团军投入了反对高尔察克元帅和邓尼金将军等白俄军队的战争。他因此先后担任了南方战区、高加索战区和西方战区的总司令。 在军事思想方面,图哈切夫斯基走在了他的同事们的前头。他非常聪明,具有极强的理解能力。他确信战争必须是总体战。他发表了许多学术演讲和论文专著,逐渐成了空战、装甲战和化学战方面公认的专家。他的勇敢精神是无人怀疑的,而且他具备指挥官的许多素质。然而在华沙之战中,他却想在距前线300英里之外的后方指挥他的部队,这与他的一贯作风大相径庭。这一仗使他失去了应得的胜利,但对欧洲来说这又是极为幸运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危险的人物:他很可能成为把基督教的各种文化和欧洲文明扫进地狱之门的苏俄异教徒的军事魔王。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事上的声望并没有因这次华沙之战而受到损害,他后来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但在1937年,斯大林处决了他,并把他的许多极有价值的著作和论文付之一炬。 现在看来,当图哈切夫斯基发现波军在他前面仓促溃逃时,他的战略部署很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由于认为华沙已成了他随时可取的囊中之物,他放弃了用4个集团军进行正面攻击的计划,而是用2个集团军(第4和第15集团军)向西向南进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据点,并渡过该河。他的这一部署有三重目的:攻击波兰守军的翼侧和后方;切断波军通过但泽走廊撤退的通道;以完成图哈切夫斯基向西进攻德国的革命抱负。 这是一次代价极高的失策。假如图哈切夫斯基深入前线,亲自掌握战斗的情况并了解部队的位置和处境,这种失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不仅没有攻下华沙,而且还使自己陷入了被动:让第4集团军背向德国边境。一旦情况出了偏差——事实果真如此——该集团军生还的可能性很小。 1923年,图哈切夫斯基在莫斯科军事学院作了一系列的演讲。他在讲演中承认,他未能占领华沙是因为兵力配置不当,但他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向波军发动协调一致的向心突击或同时对波军两翼发动进攻的必要性。俄军两翼部队相距很远,同时发动进攻是要花时间的,而时间正是毕苏斯基所需要的。而且两翼进攻还要冒兵力分散的极大危险。但是,图哈切夫斯基在拥有4个集团军的情况下却未对波军发动全面的向心攻击,这的确使人难以理解。 集中兵力是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图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都犯了忽视这一原则的错误。加米涅夫本应将俄军的两个方面军交由一个人指挥,以利于协同动作。然而,华沙之战时,俄军两个方面军的两个指挥部却相距200英里。更糟糕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两人互不喜欢,这与萨姆索诺夫与伦南坎普夫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相似。叶戈罗夫接到了让他派布琼尼的骑兵去警卫图哈切夫斯基的左翼的命令,但布琼尼执意要首先拿下利沃夫,而叶戈罗夫并没有制止他。倘若叶戈罗夫服从命令,他很可能会阻止毕苏斯基的翼侧进攻。不过即使没有布琼尼的支援,图哈切夫斯基仍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使他的战略获得成功:他亲临前线,发动一次正面进攻来控制和协调合围波军的行动。然而,他的指挥部却远在明斯克,通信情况又非常糟糕。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可能成功地指挥这次复杂的作战行动的。 图哈切夫斯基是个优秀的将军,他不会不懂得士气的重要性。在从别列律纳河进军的全过程中,他一直十分重视包围敌人以及此举对敌军士气的影响。事实上,这正是他企图在波军后方渡过维斯瓦河的一个原因。然面,由于指挥不当,他使自己的部队远远脱离了后勤补给线。这样,他的部队竟一时陷入了要么取胜,要么饿死的困境。俄军本来就对自己的后勤系统不抱任何希望,遭到波军的反攻后,他们本来就不很高的士气自然会一落千丈。图哈切夫斯基远离前线仅仅是造成这种恶果的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运输计划不当,他没有意识到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就地解决给养问题的。如果一直在前线,他就有可能掌握部队的前进速度,使其同3.3万辆为部队提供粮食和弹药的摇摇晃晃的四轮车同步前进。 这一连串的失误——失去控制、失去支援、失去后勤补给——已足以使苏俄军队丧失取胜的机会。此外,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铺得太开,为敌人发动有胆量的反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而毕苏斯基恰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 在贝尔维德宫苦思冥想一夜之后,毕苏斯基拟订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但这一计划却得不到部下、国防委员会或英法代表团的赞同,因为这个计划要把北部战区的部队调到南部战区,以便攻击已经铺开却部署不当的俄第16集团军,而华沙的人们却普遍认为,北部防区脆弱,应该从南部抽调部队来加强维斯瓦河的防御,并在部队士气恢复后从维斯瓦河发动反攻。 毕苏斯基的参谋长罗兹瓦都斯基将军曾于上午向他的上司递交了一份作战计划。他在该计划中建议第4集团军在华沙东南方向30英里处的加尔沃林集结,然后北上直逼华沙。这一计划与毕苏斯基的设想非常接近,但它冒的风险更大,而且没有考虑到士气的因素,而士气恰恰是毕苏斯基作战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毕苏斯基以国家元首的权威和对自己的判断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使犹疑不决者相信,为了促成胜利的到来,必须铤而走险。毕苏斯基签发了命令,为参战部队作了战略部署。 尽管部队的最初集结既困难又危险,但毕苏斯基的计划并不复杂,他的目标是:在他把5个半师的兵力调到维普日河南岸对付比较脆弱的莫济里集团时,波军应在华沙前面的利沃夫附近把俄军牵制2至3天的时间。一旦击溃了莫济里集团,他将以最快的速度——他没有骑兵——率部队猛扑俄第16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他预计这必将使敌人乱作一团。这种行动不仅可以防止该集团军突破华沙防线,而且还可为波军在中央实施强有力的反攻创造一个有利的机会。该计划的核心是对俄军实施双重反击,他本人负责实施较难的部分。 “震荡”部队(毕苏斯基的说法)是由第4集团军的第14、第16和第21师以及正在南线作战的2个精锐师,即第1独立师和第3独立师组成的。这两部分部队在脱离战斗并随后进行集结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为他们都在与敌人交战。第4集团军当时正在布格河一线作战,这3个师不得不在敌人面前实施侧翼行军,其中正在亚努夫地区作战的第14师必须行军40英里以上才能到达集结地域。 从南部地区抽调部队困难更大。尽管这里的部队从士气和战斗力上讲都比北部地区的部队强一些,而且他们还阻止并打退了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的强烈攻击,但是,布琼尼将军仍是个现实的威胁。如果从这里抽出2个精锐的独立师,波俄两军的兵力双比就会变得十分悬殊,波军的战线上就会出现一个可以利用的缺口。从这里抽调2个师的工作是由雷兹·希米格维将军负责的。他不顾有人预言会失败,发动了一次强有力的进攻,并在一个骑兵旅的帮助下极其巧妙地使部队脱离了战斗。 波军“震荡”部队的集结地区选择在维普日河南岸,左侧以登布林为依托。时间是这次行动的关键,部队全部调集完毕,这主要应归功于有关的指挥官。有很多问题可能导致这次计划失败,而且也差点导致了失败。当那些正与敌军紧张拼杀的战士不明不白地从前线撤下来的时候(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行军之后),他们的士气很可能受到影响。但毕苏斯基到达普瓦维(他的新指挥部所在地)时,却惊喜地发现,尽管部队的被装和装备极为糟糕,但部队的士气总的看来还是很高的,而且部队似乎也能胜任他们面临的任务。南线部队撤下来时经过了残酷的战斗,在战斗中,一位携带发动侧翼进攻命令的军官阵亡,作战命令因此落入俄军手中。这一意外事件很可能使波军整个作战计划付诸东流,可幸运的是,俄军总参谋部怀疑这一文件的可靠性,仍然根据从第12集团军那里得到的错误情报行事。 毕苏斯基发起反攻。他觉得刚刚撤离战场的部队需要3至4天的时间休整、补充装备和领会作战意图。但是来自华沙方面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将攻击时间提前一天,定在16日凌晨,因为华沙桥头堡的处境异常紧张。他的第一个作战目标是占领华沙-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公路,其攻击部队的序列从左至右依次是第14师、第16师、第21师、第1独立师和第3独立师。进攻是在一个十分宽阔的正面实施的,第14师从登布林向北稍偏西方向推进,而第3独立师几乎是向正北方向并沿着布格河西岸向前推进。 俄军完全没有料到波军会从翼侧发起攻击,事实上,他们在18日之前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而图哈切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天才第一次得知波军发动反攻的消息。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莫济里集团崩溃得太快,显然来不及上报情况。图哈切夫斯基后来把毕苏斯基的迅速推进归因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华沙正面的激战迫使他从交通线上撤走部队;二是他曾指望布琼尼对波军右翼采取行动,但布琼尼只顾自己在利沃夫前的作战。俄军第12集团军划归图哈切夫斯基指挥,虽然该部肯定对波军第3独立师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它似乎并没有接到任何情报和命令。 波军第14师到达加尔沃林及其郊外,第21师到达武库夫,这2个师均末遇到俄军抵抗。这天,毕苏斯基正同第21师指挥所的参谋共进午餐,有人报告,俄军的抵抗已遭到一群情绪激昂的,持各种农具的农民的坚决还击。那天夜里,第14师还占领了科乌别尔,翌日,第14师抵达新明斯克。同一天,第21师到达索科武夫,而第1独立师到达了布格河畔的德罗希琴附近。来自前线部队的战报都提到。波军伤亡很小,而俄第16集团军的左翼一片混乱,土崩瓦解。还有消息说,华沙卫戍区的波军第15师已经按照命令沿着华沙-明斯克公路向东发动攻击。该师现已奉命与第4集团军会师。 在前线长时间穿梭指挥和鼓励将士的毕苏斯基回到华沙。在他离开的那天,部队的热情受到了影响,翼侧攻击少有甚至没有进展,这足以说明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回到华沙,他发现将士们精神萎靡,总参谋部对前方战况知之甚少,还在担心遭敌合围。虽然毕苏斯基命令第1、第2和第5集团军立即发动进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第15师攻克希尼亚多沃的消息传来时,华沙居民才开始认识到不仅华沙已经获救,而且俄军已经彻底失败。即使在这个时候,人们也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胜利的全部意义。 华沙被解救了,东欧和中欧同华沙一样不再受到苏俄布尔什维克的威胁了。这全靠波兰士兵的勇敢以及波兰国家元首制定的英明决策。但是,胜利也应该部分归功于英法代表团。在那些严峻而光荣的日日夜夜里,代表团的成员们在外交战线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后勤补给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道义上提供了虽不明显但却无法否认的支持。尤其是代表团的军事成员们,无论在战场内外,他们都发挥了稳定人心,提供建议和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们的功绩都是不可抹煞的。2023-08-13 12:55:11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后的历史 nbs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乌克兰内战和波苏战争背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乌克兰民族爱国团体于1917年3月7日成立“乌克兰社会团体联合拉达”(“拉达”为乌克兰语,“会议”、“议会”、“代表大会”之意,俄语则为“苏维埃”)。中央拉达推举著名历史学家格鲁舍夫斯基为主席。格鲁舍夫斯基曾因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而被沙俄政府强制留居莫斯科。起初,乌克兰中央拉达与俄临时政府于7月16日双方并相互承认,但是8月17日,改组后的俄临时政府推翻了7月间达成的协议,不承认乌克兰总书记处的合法性。中央拉达起初拥护布尔什维克,但不久又宣布乌克兰自治,十月革命之后,11月20日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乌克兰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2月17日,俄国人民委员会向乌克兰中央拉达发出“最后通牒”:一方面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却要求它服从苏俄政权管辖。这样荒唐的通牒,乌克兰中央拉达当然不会响应。由于乌克兰中央拉达成员多半是民族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工人和士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把基辅政权交给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的决议。12月24日,在苏俄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科夫召开了第一次全乌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乌克兰为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拉达抗衡,至此,乌克兰分裂,内战爆发;在苏共的帮助下乌克兰各地不断起义,中央拉达无法镇压住起义,就只好同德国媾和,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宛协议》,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帮助镇压,抵抗苏俄武装。这一招纯粹是引狼入室,没想到德国人和苏俄都无力把战争支持下去,在1918年3月,苏德双方妥协,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苏俄放弃波兰,芬兰,乌克兰,爱沙尼亚,土耳其一大片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1918年4月,德国占领军解散了中央拉达,并建立由哥萨克人斯科罗帕茨基为首领的政权。斯科罗帕茨基主张乌克兰文化复兴,原达拉中央成员西蒙·彼得留拉(就是小说中那白匪头子)也参与其中。1918年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1月13日,俄国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开始收回失去的领土。11月28日,乌克兰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组成了临时工农政府,1919年1月29日,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被改组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另一方面,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在1918年11月14日,成立了民族主义的执政内阁,12月14日执政内阁部队在彼得留拉率领下进驻基辅,推翻斯科罗帕茨基政权。次年2月彼得留拉就任执政内阁首脑。与此同时,原奥属波兰城市利沃夫发生乌克兰人起义。起义军领袖维克多夫斯基宣布成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定都利沃夫,并声称对整个东加里西亚地区拥有主权。而由波兰共和国支持的反对乌克兰人起义也由此爆发,起义的波兰人宣布脱离“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西蒙·彼得留拉将军率领乌克兰军进入西乌克兰,与波兰军队战斗,由此引发了波乌战争;这也是波苏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自波兰共和国成立以来,约瑟夫·毕苏斯基一直想收复被俄罗斯1772年掠夺的土地,此次战争正好提供了机会,把整个乌克兰和立陶宛重归版图,但毕苏斯基的波兰军和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混战的同时,苏俄红军也来了。由于面临苏俄红军的进攻,彼得留拉与波兰人签订了停火协议,在毕苏斯基看来,布尔什维克只是个纸老虎,不堪一击,而彼得留拉,这个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却能顽强抵抗,虽然彼此是敌人,但同是反共反俄人士,却加深了“亲近”。1919年11月21日,巴黎和会最高委员会确认波兰对东加里西亚拥有25年的行使主权,1920年4月21日,毕苏斯基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西蒙·彼得留拉签署波乌联盟条约。毕苏斯基答应帮助彼得留拉“保卫”基辅,赶走俄国人,以此换取彼得留拉承认兹布鲁奇河为乌波边界。4月25日,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统帅下,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史称波苏战争。1920年8月苏俄红军兵败华沙城下,以苏俄兵败而告终,在此战争中,波军损失5万人,苏俄红军损失15万人,但双方已无法把战争持续下去,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领土,而苏俄则在1922年获取到了乌克兰苏维埃的加盟.2023-08-13 12:55:181
简叙波兰简史?
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u2022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13 12:55:26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经典情节及分析?
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保尔与朱赫莱一起逃跑。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跳进冬妮亚的花园。冬妮亚和保尔产生了爱情。在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冬妮亚和保尔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便分道扬镳。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体质越来越坏。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同冬尼娅的爱情纠葛,同丽达磊落的友谊,以及对达雅诚挚的感情表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纯洁。(这本巨著以跌宕起伏、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歌颂了主人保尔的高尚情操与顽强毅力 )2.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港湾的海岸呈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骨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住了海浪。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城郊一幢幢白色小屋排列在山峰之中,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古老的郊区公园里静悄悄的。秋风扫下的枯黄的枫叶缓缓地落在已很久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的小径上。(为下文渲染气氛)2023-08-13 12:55:372
什么仇什么怨?乌克兰人对波兰人的屠杀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中断了基辅罗斯的历史进程,其东北部沦为金帐汗国的属国,并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俄罗斯民族。而从基辅罗斯分裂出来的加利西亚—沃伦公国也先后被波兰、立陶宛两个新兴大国给分割。沃伦地区从1340年后,一直出于立陶宛统治之下;而加西利亚地区先是在1370——1387年间被匈牙利占据,1387年后波兰吞并了加利西亚,并将其归入到波兰的行政辖区。1377年立陶宛国王阿吉达斯去世,其子雅盖沃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派人暗杀了他的叔父,叔父的儿子无奈之下寻求条顿骑士团的协助。雅盖沃为避免条顿骑士团入侵,只好迎娶当时年仅11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采取联姻的方式与波兰结盟。史称“克列沃联合”。到了1569年波兰、立陶宛又签署了卢布林联合协议,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正式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大公国做出妥协将两国存有争议的领土和靠近南方的乌克兰居民区全部划归给了波兰,沃伦当然也在其中。1660年,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爆发了争夺乌克兰领地的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两国于1667年公然瓜分了乌克兰,俄罗斯人如愿以偿控制了东乌克兰地区,而波兰人则得到了西乌克兰。加利西亚—沃伦地区依旧归属波兰管辖。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随着波兰国力日渐衰落,遭到了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共同瓜分,1795年波兰直接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俄罗斯与奥地利分割了如今乌克兰境内的领土。此时的沃伦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而加利西亚则被划归到了奥地利。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凡尔赛和约的基础上复国,波兰人自然希望恢复自己领地的历史边境,但这又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世界局势。因此波兰东西部领土边界并不确定,波兰、苏维埃俄国、乌克兰人都各自宣称自己拥有对争议领土的主权。波兰先是和新生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爆发战争,但很快乌克兰共和派领袖们就感觉到了苏俄对自己的威胁更甚,于是转而采取联波抗俄的策略。波乌联军进入基辅后不久,苏俄大军拍马赶到,不仅摧毁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还一路攻打到了华沙,结果被波兰复国领袖毕苏斯基击溃,俄罗斯人只能铩羽而归。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维斯瓦奇迹”。战争的结果是苏联同波兰在1921年签订《里加条约》,波兰承认苏维埃俄罗斯,和实际上成为傀儡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合法性,而东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再次成为波兰领土。如此一来,波兰第二共和国中就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乌克兰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占到波兰总人口数的14%。这些乌克兰少数族群希望能够获得自治的权利,但他们的期望与波兰政府的同化政策相冲突。波兰政府处处压制乌克兰人的发展,歧视性的政策当然积蓄着乌克兰人的不满情绪。《沃伦》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完全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控诉,对于波兰人自己对乌克兰少数族群的打压也多有刻画。“乌克兰”一词在斯拉夫语中的原意是指边疆或偏远地区。哥萨克人兴起后,自称 “乌克兰人民”,自此“乌克兰”一词才逐渐从边疆转变为民族或国家称谓。出于国际社会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波兰政府反复强调自己尊重境内的乌克兰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权利。但这一承诺仅仅出现在宪法中,并未真正落实。为了巩固波兰的东部防线,波兰政府先是对东加利西亚地区进行军事移民,后来移民的主体变成了平民。这些新移民不仅获得了富饶的土地还享受政府的大量补贴,波兰人虽然在东加利西亚地区的人口数量要比乌克兰人少得多,但他们却很快成为了该地区的优势群体。担任警察、邮递员、铁路工人、政府文员等职务的几乎全是波兰人。波兰新移民的注入进一步激怒了乌克兰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正是借着乌克兰人对波兰政府的愤恨情绪而发展壮大的。1930年7月,乌克兰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开始了大量的破坏行动和恐怖袭击,行动的针对目标不仅仅是波兰人,还包括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乌克兰人。9月,波兰政府开始进行镇压,共有一千七百余人被捕入狱。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宣称其直接目的是保护乌克兰人不受波兰政府压迫与剥削,以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乌克兰国家为目标。OUN主张对乌克兰土地上的异族人进行种族清洗。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中的班德拉派,以及其军事部队乌克兰起义军(UPA)。UPA是既反苏联也反波兰的,在他们看来二者都是侵略者和压迫者。为了反抗苏联,二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斯捷潘.班德拉积极配合纳粹,煽动乌克兰民族情绪屠杀波兰人。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的突然袭击结束了苏联人对西乌克兰地区的统治,德军占领加利西亚—沃伦地区后并没有把该地区与原苏维埃乌克兰地区合并。在德国人看来“所有的东方民族,都是次等民族,绝没有什么自由乌克兰可言”。这让班德拉派大失所望。当德国在斯大林战役中失败后,班德拉派认为德国人战败在所难免。班德拉派认为波兰在战后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初被瓜分出去的东部领土,所以务必要在波兰复兴对自己实行军事打击之前先下手为强。况且此时德国受到重击正自顾不暇,苏联红军也尚未到达东加利西亚和沃伦地区。班德拉派正是在此权力真空时期,发动了最大规模的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对于那些拒绝加入UPA的乌克兰青年,同情波兰人的乌克兰人,或改信罗马天主教的乌克兰人,也同样遭殃。二战结束后,波兰和乌克兰都同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下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段历史被选择性遗忘。乌克兰独立后像斯捷潘.班德拉这样,当年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又被塑造成乌克兰独立运动的民族英雄。正如《沃伦》这部影片片头的那句话:“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一次是死于斧子,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2023-08-13 12:55:441
求波兰历史的详细资料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u2022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编辑]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编辑]波兰的三次被瓜分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编辑]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编辑]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 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 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 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编辑]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编辑]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13 12:55:545
介绍下东欧国家 波兰 的历史
概述 波兰,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也是一个西斯拉夫人国家,她的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光荣、骄傲和血泪。 早在6世纪~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的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w I 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历史分期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大帝(Kazimierz III Wielki,1333年~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9世纪被瓜分的波兰领土示意图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更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波兰侵略战爆发,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波兰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屠杀,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 (奥德河—尼斯河线) 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13 12:56:122
肖邦国家的历史
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u2022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13 12:56:412
法西斯的产生---遇然还是必然?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恐慌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 20世纪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实行公开恐怖统治,也指极端沙文主义的帝国主义分子的反动思潮。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指古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权力标志棒,是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一捆雨幕或桦木棍,用红条扎紧,象征有处以笞刑或死刑的权力。法西斯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革命潮流高涨之际。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已陷入政治危机之中,旧民主主义的国会政治、法庭、议会等都已经不足以维持原来的统治,而无产阶级因条件尚未成熟,也不能夺得政权,当这两种势力相持不下的时候,法西斯主义趁机产生。 法西斯主义是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党首先提出的。该党在1922年上台执政,以黑色为党旗,以黑衫为党服,故称黑衫党。他们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制度,公开实行极端独裁的政治统治,血腥镇压劳动人民,摧残一切进步组织,推行反共反人民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20年希特勒提出民族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他利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的条件,用“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面旗帜来欺骗群众,推行反动的种族主义和复仇主义,他的国家社会主义也就是德国法西斯主义。1933年,他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与此同时,日本也走向法西斯化,他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法西斯主义的追随者还有奥地利的国家社会主义,匈牙利的箭十字党,罗马尼亚的铁卫军和西班牙的方阵。一般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国家中法西斯主义有一定的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阵线的胜利,给了法西斯主义以致命的打击。 我认为它是必然的,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转折点!!!2023-08-13 12:56:496
11.1是什么节日
万圣节。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万圣节服装由来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2023-08-13 12:57:066
法西斯主义的定义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扩展资料:历史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鼓吹种族主义、专制和扩张的政治理论、运动和政权形式,最先由意大利墨索里尼提出。“法西斯”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捆在一起的棒子,象征群众围绕着领袖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法西斯主义否定资产阶级,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领袖的意志至上,融和种族主义历史观和专制哲学于一体,既反对共产主义乌托邦思想也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主张建立以领袖的意志为中心的强大帝国,实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和日本分别出现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又称喝棒党、黑衫党)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先后于1922年和1933年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日本亦于30年代法西斯化。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阿根廷等国也推行过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加剧时,处境恶劣、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一种情绪(思想),他们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手段并准备通过战争重新划分世界,这便是法西斯的产生背景。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成立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实际不属于法西斯主义)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体制政权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克罗地亚的巴维里契建立的乌斯塔沙法西斯统治。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资本民主主义和乌托邦思想,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新法西斯主义新法西斯主义是用以称呼那些在二战后才出现并拥有某些或众多法西斯主义成份的运动。新法西斯主义运动混合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以及其他国家的法西斯运动。新法西斯主义一种政治哲学及政治运动,出现于二战之后,并如早期法西斯主义一样,宣扬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独裁主义,反对启蒙传统的自由个人主义,陷入种族主义之中,并将仇恨发泄于外国人身上,以传统民族文化及宗教的保卫者自居,颂扬暴力,支持民粹式的经济方案。早期法西斯主义仇视犹太人,新法西斯主义主要仇视的是国内的移民。他们并不特意强调通过武力征服他们来获取“生存空间”,而是努力提出具体的计划将自己描绘为民主和“主流”的形象。在欧洲各国的主要政治团体中,被认为是新法西斯主义者如下:在意大利,有G费尼所领导的国家联盟(原名为意大利社会运动);在德国,有前武装党卫军成员F.萧恩伯领导的共和党;在法国,有勒庞领导的民族阵线;在俄罗斯,有V.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自由民主党;V.舍舍利领导的塞尔维亚激进党、D.帕拉加领导的克罗地亚权利党。在欧洲以外的新法西斯主义者,则有阿根廷的仳隆政权,南非的白人劳工党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西斯主义2023-08-13 12:57:316
俄罗斯和波兰在历史上有什么恩怨?
十七世纪初波军杀进莫斯科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在人种、语言上同属斯拉夫人,说是兄弟民族并不过分,但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波兰人信仰天主教,从中世纪后期起就不断发生冲突。13世纪中期,俄罗斯的前身罗斯诸公国和波兰都遭到拔都率领的蒙古西征军的攻击,后来蒙军撤出波兰,在今天俄罗斯的土地上建立了金帐汗国。罗斯诸公国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庸,它们与波兰经常发生战争。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金帐汗国统治之后,逐步建立近代俄罗斯。波兰也日益强大,1569年,通过“卢布林联合”,波兰-立陶宛共和国(以下简称波兰)诞生。为争夺东欧霸权,该国与俄罗斯开始长期斗争。扩展资料:波兰与俄罗斯的其他矛盾:二战结束以后,波兰虽然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得到了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那种藏在人民内心对于俄国人的厌恶让这种政治体制变得十分不稳定,波兰人民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运动也毫无例外遭到了苏联的“反修正”镇压。积怨之下,波兰内部的“自由”势力在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下开始逐渐兴奋作浪,曾经蓄积已久的“反俄”情绪被别有用心者转化为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颜色革命”浪潮。在这些内外因素的驱使下,以波兰为主的东欧国家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爆发了世界瞩目的“东欧剧变”。至此,跟随西方的波兰彻底走上了与俄罗斯人势不两立的方向。直至今日,两国仍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其中,有历史宿怨,有宗教分歧,有政治对立。两国的恩仇何时可以一笑而泯,前途一片迷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百度百科-波兰2023-08-13 12:57:592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什么啊?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2.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在充分认识俄国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由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023-08-13 12:58:162
什么是卡廷惨案?
卡廷惨案 1939年9月1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驻守波兰东部地区的波兰军警及官员约25万人被俘。 1943年4月13日,纳粹德国宣布在卡廷森林发现被苏联杀害的万具波兰军人尸体。苏联对此矢口否认,指责德国嫁祸于人,并同要求查明真相的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断交。 1943年9月,苏军收复斯摩棱斯克地区,组织反调查,一口咬定屠杀系德国侵略者所为。 二战结束后,在纽伦堡审判时,苏联要求法庭认可苏联的调查结论,但未获得同意。于是,卡廷事件成为历史上难解之谜,成为波苏关系中的“历史空白点”。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尘封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在1992年10月14日揭开了一层层面纱。于是,关于1940年春苏联内务部在波兰卡廷森林杀害波兰被俘军人、并将罪名按到纳粹德国头上的全部真相被披露出来,引起波兰上下的极大震动。 苏联本打算永不解密档案 戈氏叶利钦看后头发竖立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是关于卡廷事件的专卷。它开始存放在苏共中央总务部第六处,尔后转归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档案,1990年夏转归苏联总统档案馆,存放在克里姆林宫。1991年12月24日由俄罗斯总统接管。 当时,关于密封的档案袋内究竟装了什么文件,除了前苏联领导层中几位核心人物外,谁都不知道。俄罗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非经特别批准也无权拆阅。在大部分档案袋上甚至标有“永不开启”的禁令。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在1991年12月23日阅读过密档第一卷,是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一道阅读的。 戈尔巴乔夫讲述了这前前后后的情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得知戈尔巴乔夫即将向叶利钦交权后,对密档第一卷的命运感到担忧。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事先应当了解密档的内容,因此,总统办公室主任向戈尔巴乔夫报告了情况,并将密档第一卷摆在总统办公桌上。数小时后,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叶利钦。当时,协助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设计师”雅科夫列夫也在场。 在开启封印看了文件之后,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我们无权向波兰隐瞒事实,我们三个人当即认为,不论后果如何,也应向波兰方面通报”、“我对叶利钦说:‘鲍里斯,现在该由你做这件事了"”。 其实,在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在澄清卡廷事件真相问题上,戈尔巴乔夫已经向前迈了一步。他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主义的罪行”,并向雅鲁泽尔斯基转交了一部分有关卡廷事件的档案材料,但密档第一卷却紧锁在总统密档铁柜中。 克格勃头目竟然是元凶 一年半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向叶利钦交权,特地移交了这卷密档。又过了十个月,叶利钦决定将这卷密档的副本转交波方。叶利钦的特使、国家档案馆馆长鲁道尔夫·皮霍亚前往华沙,完成了这一使命。在1992年10月14日举行的转交仪式上,波兰总统瓦文萨手接密档,语音嘶哑地说,他“感到全身颤抖”。 至此,前苏联当权者坚持半个世纪的弥天大谎被戳穿。原来,枪杀成千上万名波军战俘的人,不是苏联一口咬定的德国法西斯,而是苏联自己。 密档第一卷内共有三份文件。第一份是斯大林等人签署的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的决定;第二份是19 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 贝利亚的报告详细说明了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后,被苏联关押在三个大战俘营以及其他营地和监狱中的波军被俘军官及其他人员的人数、军阶、职业和政治态度。报告说他们是苏维埃“不共戴天的敌人”,因此建议按“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决。据此,联共(布)政治局当日通过决定,授权内务人民委员会对报告中所列25700人执行枪决。 第三份文件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头目谢列平给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报告。报告核实卡廷惨案中被枪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报告强调档案馆继续保留这些人的人事档案对苏联和对“波兰朋友”已无必要和价值,而且“一旦泄密,必将危害国家”,因此建议全部销毁。这份文件无可争辩地表明,苏联领导人坚持将错就错,继续歪曲和隐瞒真相。 波媒体将叶利钦比作勃兰特 也有人指责叶氏玩政治游戏 密档第一卷解密后,波兰总统瓦文萨致信叶利钦,称赞他的“勇气”,并说波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已掀开“面向未来,以相互谅解、合作和理解为基础的新的一页”。 波兰报刊也称赞叶利钦做出的“悔罪的姿态”,“其伟大可同1970年12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英雄纪念碑前的跪拜请罪相提并论”。 但令波兰人不解的是,为什么1992年4月瓦文萨访俄时,叶利钦没有转交密档第一卷,而要选择当年10月俄宪法法庭准备弹劾他时才转交呢? 有人据此指责叶利钦也在有意地拖延和隐瞒,并利用密档玩政治游戏。叶利钦则反唇相讥,说“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苏联应对罪行负责”。他还说戈尔巴乔夫很早以前就看过密档,是他长期“保持沉默”。 (作者为中国前驻波兰大使) 卡廷惨案 1939年9月1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驻守波兰东部地区的波兰军警及官员约25万人被俘。 1943年4月13日,纳粹德国宣布在卡廷森林发现被苏联杀害的万具波兰军人尸体。苏联对此矢口否认,指责德国嫁祸于人,并同要求查明真相的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断交。 1943年9月,苏军收复斯摩棱斯克地区,组织反调查,一口咬定屠杀系德国侵略者所为。 二战结束后,在纽伦堡审判时,苏联要求法庭认可苏联的调查结论,但未获得同意。于是,卡廷事件成为历史上难解之谜,成为波苏关系中的“历史空白点”。 1990年4月13日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塔斯社承认卡廷事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不过,苏方当时仍未公开全部真相。到了1992年10月14日,苏方才把卡廷事件的绝密档案复印件转交波方。至此,卡廷惨案真相大白。 1990年4月13日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塔斯社承认卡廷事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不过,苏方当时仍未公开全部真相。到了1992年10月14日,苏方才把卡廷事件的绝密档案复印件转交波方。至此,卡廷惨案真相大白。 补充说明:卡廷森林事件(1943年4月13日)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7月,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1943年春,德国作战工兵师为修复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遭到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工程,把强行招募来的罗、捷、匈、波、荷、法等国的劳工,驱赶到卡廷森林里干活。4月13日,几名劳工在掘地的时候,挖到一座埋着许多军官和士兵的大坟。德军发现这些官兵身上的军服既不是苏军制服,又不是德军制服(并且大都是在后颈处一枪致命),便找来一些纳粹官员着手调查,并声称:经德方组织的国际委员会验尸确定,这些穿着波兰军服的官兵死于1940年春,是被苏联人杀害的。希特勒抓住卡廷森林事件大肆宣染。柏林电台一宣布,立刻震惊了世界,在反法西斯阵营内部,苏、波、英三国的关系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两天之后,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这一暴行是德国人干的,德国企图嫁祸于人。4月16日,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要求国际红十字会前去实地调查,并要求苏联提出正式报告,说明流亡苏联的波兰军官的下落。波兰政府声明指出:我们对德国宣传机器的谎言已习以为常,我们也知道它张扬此事所隐藏的目的。然而,鉴于德国人大量而详尽地报道了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发现数以万计的波兰军官尸体,又断言这些军官系苏联当局在1940年春杀害,我们认为有必要由权威的国际机构对这些“万人冢”进行调查,并对所传的事件进行核实。 4月21日,斯大林通知丘吉尔和罗斯福,他准备与西科尔斯基总理的波兰流亡政府绝交,因为这个政权听信法西斯的诽谤。丘吉尔和罗斯福呼吁斯大林不要这样,希望他维护盟国之间的团结,共同对敌。丘吉尔认为,即使波兰政府愚蠢到听信德国的指控,但盟国之间没有时间争吵,我们必须打败希特勒。但是,4月25日,苏联还是宣布与波兰政府断交。 1943年10月初,苏联红军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苏联政府成立了“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在卡廷森林枪杀被俘波兰军官事件确认和调查特别委员会”,针对德国1943年4月13日声明,组织了一个“反调查”,邀请了西方记者数十人,由向导带领对卡廷森林的大墓进行了一次参观。此举目的是要外国报刊相信,在那里挖掘出来的波兰人尸体是德国人在1941年夏末秋初枪杀后掩埋的,并不象德国人先前控告的那样,是俄国人在1940年春天干的事。记者们被指点看了7座大墓,然后又看了苏联医生正在进行的许多尸体解剖,医生把一块块脑、肝、脏等放在餐碟里展示,并大声说机体组织很新鲜,意思是说这些是两年前的德国人所为而不是三年前的俄国人所为。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的女儿、战时情报处工作人员凯思林是这个记者行列中的一员,她写道:俄国人从波兰死者的口袋里掏出来的文件中,发现一份日期是1941年夏的信件,这倒是个极好的证据,但是,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有些死者的口袋里有1940年3月和4月的报纸和信件,包括一份4月11日的《消息报》(苏联政府机关报——笔者),这点点滴滴的证据正好与苏联论点相抵触。西方记者不得对5个证人提出问题,许多证词听起来很流利,好象经过仔细排练似的。凯思林最后指出,总的来说,尽管有些漏洞,证据混乱和自相矛盾,俄国人的论点还是有说服力的。 1945-1946年,在纽伦堡审判德国战犯时,争论再起。只因双方都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此案成为二战以来悬而未决的谜。二战后,西方有关著述较普遍地认为,此事是苏联人干的,苏联则坚决否认。苏联史著对此始终讳莫如深,竭力闪避。 卡廷悬案的真相,一直是波兰人民、议会和舆论界最为敏感、激动和关心的问题。在华沙的公共墓地上专设了“卡廷公墓”。每逢节假日,前往那里凭吊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鲜花堆积如山,其盛况超过了其它所有墓地。为了满足波兰人民的心愿,1987年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主席雅鲁泽尔斯基出访苏联,和戈尔巴乔夫会谈,双方签署了《波苏意识形态、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宣言》,决定解决两国关系史上的“空白点”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这个宣言精神而成立的两国历史学家联合委员会决定对卡廷事件等进行全面的调查。7月11日-14日,戈尔巴乔夫访问波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对查清波苏历史遗留下来的“空白点”问题时强调指出“应该加快调查速度,更深入地引用可靠来源的材料,调查两国关系史的各个方面”。 波苏史学家联合委员会波方成员、波兰研究二战史的著名专家沃·科瓦尔斯基教授说,据了解,1943-1944年间,就这一暴行所进行的调查工作,一共公布过3个文件:①由12国组成的国际法庭和刑事医学专家小组的记录报告;②德国情报机构受其外交部委托于1943年春在柏林公布的关于卡廷屠杀的文献资料;③1944年1月24日,在莫斯科公布的关于波兰被俘军官被德国法西斯匪徒枪杀的专家委员会的声明。此外,1945年以后,在国外公布过一些关于这一问题的证词和回忆片断等。沃·科瓦尔斯基教授指出,所有这些都缺乏波兰方面的、全面的文件。他说,经过多次寻找,终于在伦敦的英国外交部挡案馆中找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件。它就是1943年6月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卡·斯卡尔仁斯基在波兰红十字会总部会议上的“秘密报告”。1945年6月,这个文件仅有的一份打印件,由卡·斯卡尔仁斯基委托英国驻华沙大使馆临时代办里·汉凯伊保存。这个文件几经周折于1946年春被存放在伦敦的外交部档案馆里。1989年2月18日,波兰《复活》报以《来自卡廷的报告--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为题,将这份文件首次公布于众。 《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指出,1943年4月14日,波兰红十字会应德国占领当局的请求,派出一个由4名技术委员,1名总部代表.即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卡·斯台尔仁斯基组成的5人调查团,前往苏联的德占区斯摩棱斯克调查波兰军官坟墓。4月15日,调查团到达斯摩棱斯克。当晚,德国当局提供了一份关于屠杀情况的报告,经过技术委员同当地居民进行几周的调查,证实了这份报告中如下情节属实:“当地铁路工人、农民说,从1940年3月初到4月下旬,每天有2-3辆装满被捕的波兰军官的车厢偷偷地运到格涅日多夫站来,他们被汽车运往铁丝网围绕的区域……”。其中一位还证实说:“每天都能听到许多喊声和枪声。”4月16日上午9点钟,调查团到达卡廷,这里距离公路只有几米远。在坟墓之间林中的旷地上,放着被法医检验过的波兰军官的尸体。斯卡尔仁斯基说,他仔细查看了所有的尸体,他们的伤口无例外地是用转轮手枪子弹打的,子弹打进后脑勺从前额出来。很显然,伤口是同一性质的,射击的是同—个方向,所有的射击都是用手枪.所有的军官都是近距离站着被打死的,部分尸体被紧紧地背绑着手,这可能是他们进行过自卫和反抗。他们身着波军军服,佩戴着奖章、装饰品、校级的标志,裤子和鞋这些东西都尚完好。他还特别仔细地看了两位将军的尸体,他们被证实是斯莫拉文斯基将军和博哈罗维奇将军,这从他们的将军级镶条的标志上可以看出。从大量的死者日记中,人们发现了大屠杀的受害者之一索尔斯基少校被杀之前的一份记录,记录就在索尔斯基少校的尸体旁边,这份记录的时间是1940年6月(“6月”与前后说法有矛盾--笔者)9日,记录者说:“那天凌晨3时30分,一小分队波兰军官被苏军从被关押的白俄罗斯的一个军营科泽尔斯克带到斯摩棱斯克,早晨5时前几分钟,我们被叫醒并被押上囚车,我们到了一个小树林,看来那里是一些别墅。在那里,除了腰带和铅笔刀外,他们取走了我们的戒指和手表,那时手表的指针指向6时30分,他们会将我们怎么样?……。”大约几分钟之后,索尔斯基少校即遭枪杀。从屠杀时起,在路两旁所植的松树生长的情况可以看出,屠杀是在1940年春天,植物学家也作出同样的判断。关于尸体的数目,斯卡尔仁斯基认为应为4000多人。4月17日,他回到华沙,技术委员继续留在那里。4月18日早晨,他口头向红十字会总部报告了卡廷之行。报告要点包括: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有大批已被发掘的波兰军官坟墓;从这些尸体伤在同一部位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刑;从尸体旁找到的纸张可以断定,屠杀的时间是在1940年3—4月间,迄今为止,只能确定少部分被害者的姓名(约150人)。波兰红十字会技术委员在卡廷森林自1943年4月15日工作到6月7日,法医共检验了4243具尸体,其中23l具尸体被分别埋在6个大墓穴里,2位将军被分别单独埋着。每个墓地的面积为60×36即2160平方米。 苏联史学家也作了努力。他们在发掘档案资料过程中,只发现了一份真正提到“卡廷”二字的文件,但那已是1941年6月10日,即在德军进攻苏联前不久的事了。那份文件要求把一批苏联籍政治犯由斯摩棱斯克押送到卡廷去,而不是波兰人,据此还不能判断什么。苏联史学家根据一批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有关证词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整理出4类档案资料:1、苏方接受波军官兵的总数及变化数(包括;遣散、苏德交换、关押在其它集中营里有案可查者、失踪数);2、清理有关集中营的苏方命令及押送人数档案;3、任务完成的总结报告;4、1940年5月以后有关集中营的关押人员更新情况。有了这些档案,真相也就大白了。这些档案提供了如下事实: 1939年9月17日凌晨5时40分,苏军进攻波兰东部领土即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8日波军总司令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向波军发布命令说,苏联不是交战国,不要抵抗。苏波军方经10余小时谈判,苏军答应,如波军放下武器,可保证波军官兵人身自由。当时,波兰东部总数约为30万人的波军绝大多数都执行了这一命令,有一部分自动解散回家,一部分人去了立陶宛和罗马尼亚。有130242名官兵流亡到苏联,这批人到了苏联后身份立刻变成了战俘,失去了苏波协议规定的人身自由,统一交给由贝利亚签署的第0308号命令成立的内务部战俘局。9月19日在该局统辖下成立了138个转运站和8个分配集中营,每个集中营约集中万名波兰官兵。9月21日,苏一高级将领写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建议把波兰苏占区出生的普通士兵遣散国家,苏联最高领导同意这一建议。10月初,内务部长贝利亚签署命令,遣散4400名士兵。与此同时,在10月3日,贝利亚下令将波军中的宪兵、中高级军官、下级军官及士兵、波兰德占区出生人员分类分营集中管理。10月中旬,德国提出,德苏双方应按出生地交换各自手中的波军官兵,苏联政府同意。10月24日至11月23日向德方移交42492名波军官兵,德方则于1939年底以前向苏方移交13757人,德方移交的人员经甄别后,大部被遣散回家。到1939年12月1日,在科泽尔集中营(卡廷森林附近)关押波军军官4727人,斯塔罗别尔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关押5963名和3964名波兰军官和警官,三处相加,近15000人。其中以科泽尔集中营为最重要,关押将军4名,上校24名,中校79名,少校654名,下级军官及文职人员3000多名。此时,波兰军官中较为普遍的忧虑是怕苏方将他们移交纳粹德国,其中以犹太人为最。苏联政府则一方面通报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声称苏联准备解散集中营,按波兰军官志愿遣散他们,同时向波兰军官散发志愿去向的表格;另一方面又加紧向德方移交被拘留人员。1939年11月14日成立的德苏混合委员会,经过磋商,完成了被关押人员的互换任务。 从苏联档案资料可看出,总计划中的第二步是要消灭(或叫清理)那些反对苏德瓜分波兰的“骨干”力量(惨案中的死者大都是军官,律师。教师教授等等,这对于波兰这个中欧小国来说的确是一群精英)。批准清理名单由战俘局下达指令,将名单交乌克兰内务部最后执行。从1940年3月1日开始,关押重要人员的集中营每天都收到战俘局下发的应转交给乌克兰内务部的波兰战俘名单,每张名单包括98-100人。有时,向一个集中营下达的名单要移交300人,凡列入清理名单者均“失踪”了,仅有3例获得赦免,被赦免者现仍有人健在,他们的回忆录和找到的赦免令内容完全相符。由于这几人不属清理之列,所以关于他们的档案没有销毁。从1940年4月到5月,经内务部行刑队枪毙的波兰军官兵共为15131人。其中,科泽尔营4400多人,奥斯塔什科夫营6200余人,斯塔罗别尔营约4000人。一经处决,失踪者的登记档案及个人信件等物均需在战俘局代表的直接监督下予以销毁。到1940年6月,内务部副部长向上级报告说上述三个集中营又可以接受5000-8000名新的关押人员了。 其他波兰官兵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德、苏波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7月30日,苏联与波兰建交,参加反德同盟,曾在苏联卢比扬卡监狱呆了20多个月的波兰弗拉齐斯拉夫·安德尔将军于1941年9月释放,并被委任波兰军总司令,在苏联境内组编波兰人作战师团,有2.5万余名波兰战俘参加。这样,13万余名被俘官兵已知下落的有:交给德国4.2万余人,遣散0.4万多人,处决1.5万余人,重新参军者2.5万余人,共约9万人。尚有4万余人未作交待,估计其中一部分经劳改后生还,另一部分仍然下落不明。 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期间,苏方向他通报了二战初期波兰军官在苏联集中营里的死亡情况,并移交了有关的档案资料(总共有三处尸坑,除了卡廷森林,还有加里宁,查格罗夫两地)。此举了结了一桩争执长达半个世纪的国际公案。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132人遇难。斯摩棱斯克州官员称,机上所载132人全部遇难,现场没有幸存者,遇难者包括总统及其夫人,军队参谋长、副外长克莱默尔(Andrzej Kremer)等人。2023-08-13 12:58:254
前苏联最优秀的将领有哪几位?
米 尼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1935年最早的五位元帅 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一 引言 当我们回顾波澜壮阔,空前残酷的二战时,我们看到一群将星闪烁在那片炽热的历史天空里。他们创造了辉煌的战例,他们的战争艺术达到了战争历史上的高峰,他们发出的耀眼光芒令我们难以直视。古德里安,曼斯坦因,隆美尔,朱可夫,巴顿等等,这些名将名字总能令我们如雷贯耳。 然而,历史却没有给一个可能更出色的人表现的机会,人们似乎也渐渐地淡忘了他——尽管他是那么深深地影响了那场战争和这个世界。他富有天才般的组织和军事才能,极高的个人魅力,还相貌英俊,气度不凡。 他,就是被遗忘的战神,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 作者: 风玄武 2007-1-26 12:5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二 风雷激荡的短暂生涯 图哈切夫斯基1893年2月4日出生于斯摩棱斯克省道罗戈布克县,父亲是位有贵族血统的地主,但图哈切夫斯基从小受到他那位贫农女儿出身的母亲的教育。他在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 少年时代的图哈切夫斯基并没有表现出对军事的兴趣,令他沉迷的是小提琴,建筑,天文和气象。看起来,这个少年天才注定要上大学深造。 但命运同他开了个玩笑。1911年,图哈切夫斯基18岁时通过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测试,被选入叶卡捷琳娜二世莫斯科第一学生7级班培训。从此,图哈切夫斯基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12年如军校学习,并于1914年毕业后在沙皇皇家近卫军服役,参加了对德作战并成为德军战俘。期间几次试图逃出战俘营,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并受到惩罚。 有说法认为他在德军战俘营结识了日后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但西方学者研究发现,诸多证据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图哈切夫斯基可能确实结识了一名被俘法国军官,并帮他逃出了战俘营,但可能不是戴高乐。 在战俘营里,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对图哈切夫斯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痛恨沙皇的统治并接受了革命思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他的一生具有极大的影响。 1917年返回俄罗斯(不能确定是逃跑还是被释放),在家中呆了一段时间思考革命的问题。1918年接受革命党人托洛茨基的召唤,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于1918年4月5日入党。 从一开始他就受重用,被托洛茨基任命为莫斯科防区政委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要职。先后参与东线、南线、西线同白匪和波兰人的作战。因为表现优异,受到列宁的关注,不断提升,最终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是年27岁,成为苏联最年轻的方面军司令。要知道,当时朱可夫还是个连长。由于他异乎寻常的组织和军事才能,出众的个人魅力,广博的知识,被喻为红色拿破仑。 他所统帅的西方面军司令参加了华沙战役,但遭到毕苏斯基的挫败。尽管图哈切夫斯基主动承担了主要责任,但继续受到重用,也没有人借此指责或怀疑他的军事能力。 战争结束后,历任:工农军事学院院长,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红军技术装备部部长。组织了红军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1934年成为苏联第一批受封的四位元帅之一。但不善媚上的他无法融入斯大林的小圈子,也得不到他的信任。 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被指正犯有间谍罪,与德国勾结,企图叛国。很快被苏联内务部队执行死刑。 作者: 风玄武 2007-1-26 12:5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三 为苏联红军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卓越贡献 尽管1918年后很多人一相情愿地认为一战是终结之战,永远的和平已经到来,但事实上确实一场规模更大更残酷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各国军事精英在军事领域借助技术的触发开展了新一轮的军事革命。当时坦克,飞机,无线电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军事变革成为可能和必须。法国的戴高乐和英国的富勒积极倡导坦克的使用,德国的古德里安致力于组建装甲部队,意大利的杜黑提出了《制空权》,目的都是在技术上走在敌人前面以打赢变革中的未来战争。 当时主持苏联军事工业工作的图哈切夫斯基也对技术具有极度的敏感和远见。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对技术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关注坦克,飞机,无线电等技术的合成灵活使用,而不是象其他人一样只关注一种或一类武器的使用,更不会企图拥有一劳永逸的‘银子弹"方案(终极作战方案),如富勒的坦克中心战,法国中心战等。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主持工作下,苏联在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下取得巨大的成就。苏联研制出了T-34坦克等先进坦克,组建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机械化军,第一支空降部队。到二战前为止,苏联不仅拥有规模上世界第一的地面,空中大兵团,而且还拥有了庞大完备和高效国防工业。这一切离不开图哈切夫斯基的努力。 有意思的是,他对火箭尤其感兴趣,给予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尽可能多的支持。1932年科罗廖夫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研制成功。1933年,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与列宁格勒空气动力实验室合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被任命为负责科研的副所长。第二年他出版了专著《火箭飞行》。1936年,研究所成功地设计了苏联的第一代火箭飞机。在科罗廖夫的发展规划中,还有弹道火箭、带翼的巡航火箭和火箭推进的载人飞行。 作者: 风玄武 2007-1-26 12:5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四 极高的军事理论造诣 真正能代表图哈切夫斯基军事成就的并不是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辉煌,而是他战后开展红军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范围很广,简要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技术和联合作战的理解,从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中把握到正在发生的军事革命动向,努力为苏联组建一只装备精良战法得当的现代化军队提供理论指导。 对于一般的军事家来说,把握到军事变革的动向并不算难,但难的是在一种技术尚未成熟时就对该技术的使用进行正确深刻的理论研究,更不用说用一系列新技术构想未来战争并对它的形态、原则作出预测、分析和概括了。图哈切夫斯基恰恰在这一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就,并为自己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尊重和荣誉。 需要指出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没有因为关注技术的进步而忽视战争中人的因素。相反,他不忽视普通士兵的重要性。他的亲身体验使他认识到:任何战争行动都必将分解到每一个普通士兵身上。士兵,就是战场上一切的承载者和综合者,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强烈战争精神,战场上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2对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上具有惊人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图哈切夫斯超越一般军事家地认识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他也对海,陆,空三种战争进行了充分的考量。比如,他对于空军在战争的各个层次使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即:空军可以前线支援力量用于战斗战役,也可以作为远程打击利器用于战略目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早已认识到现代化战场上,需要使用一切作战手段在敌军整个战场纵深上实施立体进攻。图哈切夫斯敏锐的认识到,通过一次战斗行动就获得胜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战役行动才能彻底打败敌人。 由以上可以看出,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理论的高度和宽度是同时代其他军事家所难以比拟的。对他作出公正客观的了解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是战争历史上军事理论造诣最高等级的军事家之一。 五 大纵深作战理论 大纵深作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苏联的核心作战思想,并深深地影响其他国家的作战思想。如美国正是在苏联大纵深作战的威胁下才于70-80年代形成了空地一体战思想。大纵深作战的要点在于:步兵为主体,并得到装甲、火炮等兵种的支援,在整个战场正面向敌军发动进攻,一旦打开突破口立即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巩固和突破,攻击敌人的纵深防御,形成分割包围。同时,航空兵在敌人后方实施打击,必要时投入空降部队。必要时使用各种手段欺骗敌人隐瞒自己的突击方向。这种作战思想很适合当时的苏联,也正是在“大纵深作战”思想指导下,苏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终打败了德国。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大纵深作战理论由是图哈切夫斯基开创的。不过事实可能更接近与他只是传播了大纵深作战理论而已。在他的著作中,大纵深作战并不是提到次数最多的名词,而是战略、战术等词语。可以认为,在他的统筹和带领下,一批苏联军事理论家提出并完善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在图哈切夫斯基主编的《红军新作战条令》(1936年版本)中,大纵深作战思想得到系统的阐述并指导了苏联进行中后期的德苏战争。 作者: 风玄武 2007-1-26 12:51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六 与斯大林的冲突导致的悲惨结局 图哈切夫斯基与同样推崇暴力的斯大林的交恶史可以追溯到华沙战役时期。当时斯大林没有坚决立即执行军事委员会下达的支援图哈切夫斯基的命令,这是导致苏联华沙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尽管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牵扯到威望正隆的斯大林,图哈切夫斯基却没有隐晦这一点,使他和斯大林的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中。 从表面上,图哈切夫斯基与斯大林的交恶原因仅仅是因为华沙战役失败的责任问题,但事实上却比这复杂。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使斯大林不可能信任图哈切夫斯基: 1。图哈切夫斯基是由托洛茨基介绍入党并一直受托洛茨基的重用。这无疑使斯大林有理由认为图哈切夫斯基是托洛茨基那边的人。为保正自己对权力的绝对控制,斯大林不会允许图哈切夫斯基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托派份子”的一直存在。 2。图哈切夫斯基具有相当的自主意识,不善于(凭借其罕见的天才也不需要)向上级谄媚。他也不愿意过多的介入政治纷争。这使他在托洛茨基被彻底打倒后一直得不到斯大林的信任。 3。图哈切夫斯基在军中威信极高,许多优秀的高级将领都是由他提拔的。这使斯大林认为他更有尽快除掉图哈切夫斯基的必要。 很快,斯大林的机会来了。 1937年德国党卫军头子海德里希设置了一个并不十分高明的离间计,使苏联相信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有秘密来往并企图推翻斯大林的统治。在花费300万马克巨款得到这一“情报”后,斯大林很快就逮捕了图哈切夫斯基。是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认罪书的 显然,只有使用暴力才能使图哈切夫斯基认罪。最终,图哈切夫斯基用是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认罪书的并被苏联内务部队执行枪决。从被捕到宣判死刑,立即执行,仅仅有十三天时间。 作者: 风玄武 2007-1-26 12:52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七 个人生活 生活中的图哈切夫斯基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元帅的官架子,能很快同他人打成一片,一同娱乐。他曾经为士兵曾组织过舞会,不仅亲自参加,而且带头跳马祖卡单人舞。加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有一次他到一家剧院看演出,突然发现弹钢琴 的正是他中学时代的音乐教师欧丹柯。老人穷困潦 倒,处境艰难。演出结束后,图哈切夫斯基走上前 去向老人自我介绍说:“我是您的学生。今后还想向 您学习,中学时代的音乐课仍记忆犹新,至今难 忘。”老人见到他面前站着一位元帅,开始有些惶惶 然,听罢他讲的这番亲切的言辞。心里又感到热乎 乎的。当然,图哈切夫斯基并没有跟他的老师上 课,而这位老人确实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学费—— 图哈切夫斯基缴的一年的学费。他用这种亲切感人、 不带侮辱的办法资助了老人。 图哈切夫斯基的兴趣广博,音乐,绘画,天文,建筑等都是他的爱好而且在体育方面他也是出众的。多才多艺的他能熟练的使用德语和法语,可以流利地会话和阅读,而且拉丁文 的水平也相当高。这些语言知识对他帮助很大,使他能 直接阅读外国军事著作的原版;有一次他率代表团 出国访问,法国国务活动家爱德华·埃里奥由于没 想到一个红军指挥员能如此流利地讲法语,震惊、赞叹不已。 与他的事业相比,他的家庭生活算是相当不幸的。 内战期间,他同不顾战火到前线来看望他的未婚妻结婚。但有一次他妻子被发现从前线走私粮食——当时陷入战火的俄国陷入大饥荒。这个被带回前线审判的可怜女人最终用丈夫的左轮手枪自杀。显然,她这样做是为了不给丈夫的前途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图哈切夫斯基以近乎一个“圣徒”的心态迎娶了自己所心爱的女人,却因这件事遭到情感上的巨大打击。 图哈切夫斯基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妮娜·叶夫金妮耶夫娜,比他小13岁,同图哈切夫斯基一样出生贵族。图哈切夫斯基似乎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以至于把妻子安置在斯摩棱斯克直到他们的女儿出生。 1937年针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清洗浪潮中,图哈切夫斯基的家庭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哈切夫斯基的妻子妮娜·叶夫金妮耶夫娜和他 的兄弟亚历山大和尼古拉。他三个姊妹都被投入 集中营。他尚未成年的女儿,俟成年后也被捕入狱;元帅的母亲和姐姐索菲娅在流放中死去。全部亲人中只有她与一个姑姑经多年囚禁后活了下来。 作者: 风玄武 2007-1-26 12:52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被遗忘的战神——图哈切夫斯基 八 结语 虽然历史没有给他机会,但他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在大清洗运动中,大量图哈切夫斯基的工作成果毁于一旦,很多同图哈切夫斯基关系密切甚至只是持有相同思想的高级将领被牵连。为纠正图哈切夫斯基的“错误”,苏联的机械化军被打散,很多军事研究工程陷入停滞状态。以上种种造成苏联军事力量的严重衰退,成为苏联在苏芬战争和德苏战争初期作战不利的重要原因。 苏联在蒙受苏芬战争的巨大耻辱后,开始回归图哈切夫斯基的路线。为了打赢决定苏联以及共产主义运动生死的卫国战争,斯大林重用了持有同图哈切夫斯基一致思想的将领。如朱可夫等。图哈切夫斯基战前为苏联红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成果,在图哈切夫斯基主持下蓬勃发展的苏联国防工业,也成为苏联指导作战思想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这一切都是苏联赢得德苏战争的重要因素。 战后,在苏联大纵深作战对西方世界造成的巨大的威胁下,美国开创了空地一体战,其中就有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思想的烙印。这中形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作战思想至今并在可预见的时间段里仍然是西方国家的指导作战思想 随着历史学家的挖掘,更多的人发现他的军事理论高度和宽度是同时代其他军事家所难以比拟的。只要对他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就会承认:他的军事成就足以使他有资格列入最伟大的军事家行列。 苏联元帅全名单 苏联大元帅1人 苏联元帅41人(含斯大林)和苏联海军元帅3人 苏联军兵种主帅13人(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 苏联军兵种元帅60人(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大将101人 获得军兵种主帅和苏联元帅的将领在军兵种元帅和大将中就不再统计 苏联大元帅1人 ★1945年6月26日设立,6月27日授予:斯大林(1879.12.21-1953.3.5) 第二档次苏联元帅41人 ★1935年授予5人 01、1935年11月20日授予:叶戈罗夫(1883.10.25-1939.2.23) 02、1935年11月20日授予:布柳赫尔(1890.12.1-1938.11.9) 03、1935年11月20日授予:图哈切夫斯基(1893.2.16-1937.6.11) 04、1935年11月20日授予:伏罗希洛夫(1881.2.4-1969.12.2) 05、1935年11月20日授予:布琼尼(1883.4.25-1973.10.26) ★1940年授予3人 06、1940年05月07日授予:沙波什尼科夫(1882.10.2-1945.3.26) 07、1940年05月07日授予:铁木辛哥(1895.2.18-1970.3.31) 08、1940年05月07日授予:库利克(1890.11.9-1950.8.24) ★1943年授予3人 09、1943年01月18日授予:朱可夫(1896.12.1-1974.6.18) 10、1943年02月16日授予:华西列夫斯基(1895.9.18-1977.12.5) 11、1943年03月06日授予:斯大林(1879.12.21-1953.3.5) ★1944年授予6人 更多精彩, 12、1944年02月10日授予:科涅夫(1897.12.28-1973.5.21) 13、1944年06月18日授予:戈沃罗夫(1897.2.22-1955.3.19) 14、1944年06月29日授予:罗科索夫斯基(1896.12.21-1968.8.3) 15、1944年09月10日授予: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1967.3.31) 16、1944年09月12日授予:托尔布欣(1894.6.16-1949.10.17) 17、1944年10月26日授予:梅列茨科夫(1897.6.7-1968.12.30) ★1945年授予1人 18、1945年07月09日授予:贝利亚(1899.3.17-1953.12.23) ★1946年授予1人 19、1946年07月03日授予:索科洛夫斯基(1897.7.21-1968.5.10) ★1947年授予1人 20、1947年11月03日授予:布尔加宁(1895.6.11-1975.2.24) 注:1957年降为上将军衔 ★1955年授予6人 21、1955年03月11日授予:崔可夫(1900.2.12-1982.3.18) 22、1955年03月11日授予:格列奇科(1903.10.17-1976.4.26) 23、1955年03月11日授予:叶廖缅科(1892.10.14-1970.11.19) 24、1955年03月11日授予:比留佐夫(1904.8.21-1964.10.19) 25、1955年03月11日授予:巴格拉米杨(1897.12.2-1982.9.21) 26、1955年03月11日授予:莫斯卡连科(1902.5.11-1985.6.17) ★1959年授予1人 更多精彩, 27、1959年05月08日授予:扎哈罗夫(1898.8.17-1972.1.31) ★1961年授予1人 28、1961年05月06日授予:戈利科夫(1900.7.29-1980.7.29) ★1962年授予1人 29、1962年05月28日授予:克雷洛夫(1903.4.29-1972.2.9) ★1967年授予1人 30、1967年04月12日授予:雅库鲍夫斯基(1912.1.7-1976.11.30) ★1968年授予2人 31、1968年04月15日授予:科舍沃伊(1904.12.21-1976.8.30) 32、1968年04月15日授予:巴季茨基(1910.6.27-1984.2.17) ★1976年授予2人 33、1976年05月07日授予:勃列日涅夫(1906.12.19-1982.11.10) 34、1976年07月03日授予:乌斯季诺夫(1908.10.30-1984.12.20) ★1977年授予2人 35、1977年01月14日授予:奥加尔科夫(1917.10.30-1994.1.23) 36、1977年01月14日授予:库利科夫(1921.7.5-) ★1978年授予1人 37、1978年02月17日授予:索科洛夫(1911.7.1-) ★1983年授予3人 38、1983年03月25日授予:彼德罗夫(1917.1.15-) 39、1983年03月25日授予:库尔科特金(1917.2.13-1990.9.16) 40、1983年03月25日授予:阿赫罗梅耶夫(1923.5.5-1991.8.24) ★1990年授予1人 41、1990年04月28日授予:亚佐夫(1924.11.8-) (亚佐夫元帅为了早日上前线,参军将自己的出生年份提前了一年,所以大部分资料都是作1923年,在克留奇科夫的《个人档案》中对此有记载)2023-08-13 12:58:448
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第八章300字左右缩写
布琼尼的队伍胜利了2023-08-13 12:59:151
卡廷惨案始末
卡廷公墓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约1.5万名波兰战俘。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是被德军所杀害的。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了的迷案。 此后,波兰方面和国际社会针对苏联政府的说法多次提出怀疑并展开激烈争论,但苏联政府始终坚持既定的立场。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自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次事件的大量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卡廷纪念碑前单膝下跪 卡廷事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理。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除卡廷森林外,苏联方面还在斯塔罗别利斯克战俘营枪决了3820人,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枪决了6311人,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其他战俘营和监狱枪决了7305人。加上卡廷森林枪决的4421人,共计21857人,其中包括约1.5万名波兰官兵俘虏。 [编辑本段]事件分析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7月,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1943年春,德国作战工兵师为修复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遭到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工程,把强行招募来的罗、捷、匈、波、荷、法等国的劳工,驱赶到卡廷森林里干活。4月13日,几名劳工在掘地的时候,挖到一座埋着许多军官和士兵的大坟。德军发现这些官兵身上的军服既不是苏军制服,又不是德军制服(并且大都是在后颈处一枪致命),便找来一些纳粹官员着手调查,并声称:经德方组织的国际委员会验尸确定,这些穿着波兰军服的官兵死于1940年春,是被苏联人杀害的。希特勒抓住卡廷森林事件大肆宣染。柏林电台一宣布,立刻震惊了世界,在反法西斯阵营内部,苏、波、英三国的关系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两天之后,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这一暴行是德国人干的,德国企图嫁祸于人。4月16日,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要求国际红十字会前去实地调查,并要求苏联提出正式报告,说明流亡苏联的波兰军官的下落。波兰政府声明指出:我们对德国宣传机器的谎言已习以为常,我们也知道它张扬此事所隐藏的目的。然而,鉴于德国人大量而详尽地报道了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发现数以万计的波兰军官尸体,又断言这些军官系苏联当局在1940年春杀害,我们认为有必要由权威的国际机构对这些“万人冢”进行调查,并对所传的事件进行核实。 4月21日,斯大林通知丘吉尔和罗斯福,他准备与西科尔斯基总理的波兰流亡政府绝交,因为这个政权听信法西斯的诽谤。丘吉尔和罗斯福呼吁斯大林不要这样,希望他维护盟国之间的团结,共同对敌。丘吉尔认为,即使波兰政府愚蠢到听信德国的指控,但盟国之间没有时间争吵,我们必须打败希特勒。但是,4月25日,苏联还是宣布与波兰政府断交。 1943年10月初,苏联红军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苏联政府成立了“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在卡廷森林枪杀被俘波兰军官事件确认和调查特别委员会”,针对德国1943年4月13日声明,组织了一个“反调查”,邀请了西方记者数十人,由向导带领对卡廷森林的大墓进行了一次参观。此举目的是要外国报刊相信,在那里挖掘出来的波兰人尸体是德国人在1941年夏末秋初枪杀后掩埋的,并不象德国人先前控告的那样,是俄国人在1940年春天干的事。记者们被指点看了7座大墓,然后又看了苏联医生正在进行的许多尸体解剖,医生把一块块脑、肝、脏等放在餐碟里展示,并大声说机体组织很新鲜,意思是说这些是两年前的德国人所为而不是三年前的俄国人所为。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的女儿、战时情报处工作人员凯思林是这个记者行列中的一员,她写道:俄国人从波兰死者的口袋里掏出来的文件中,发现一份日期是1941年夏的信件,这倒是个极好的证据,但是,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有些死者的口袋里有1940年3月和4月的报纸和信件,包括一份4月11日的《消息报》,这点点滴滴的证据正好与苏联论点相抵触。西方记者不得对5个证人提出问题,许多证词听起来很流利,好象经过仔细排练似的。凯思林最后指出,总的来说,尽管有些漏洞,证据混乱和自相矛盾,俄国人的论点还是有说服力的。 1945-1946年,在纽伦堡审判德国战犯时,争论再起。只因双方都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此案成为二战以来悬而未决的谜。二战后,西方有关著述较普遍地认为,此事是苏联人干的,苏联则坚决否认。苏联史著对此始终讳莫如深,竭力闪避。 [编辑本段]卡廷悬案的真相 卡廷悬案的真相,一直是波兰人民、议会和舆论界最为敏感、激动和关心的问题。在华沙的公共墓地上专设了“卡廷公墓”。每逢节假日,前往那里凭吊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鲜花堆积如山,其盛况超过了其它所有墓地。为了满足波兰人民的心愿,1987年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主席雅鲁泽尔斯基出访苏联,和戈尔巴乔夫会谈,双方签署了《波苏意识形态、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宣言》,决定解决两国关系史上的“空白点”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这个宣言精神而成立的两国历史学家联合委员会决定对卡廷事件等进行全面的调查。1987年7月11日-14日,戈尔巴乔夫访问波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中对查清波苏历史遗留下来的“空白点”问题时强调指出“应该加快调查速度,更深入地引用可靠来源的材料,调查两国关系史的各个方面”。 波苏史学家联合委员会波方成员、波兰研究二战史的著名专家沃·科瓦尔斯基教授说,据了解,1943-1944年间,就这一暴行所进行的调查工作,一共公布过3个文件:①由12国组成的国际法庭和刑事医学专家小组的记录报告;②德国情报机构受其外交部委托于1943年春在柏林公布的关于卡廷屠杀的文献资料;③1944年1月24日,在莫斯科公布的关于波兰被俘军官被德国法西斯匪徒枪杀的专家委员会的声明。此外,1945年以后,在国外公布过一些关于这一问题的证词和回忆片断等。沃·科瓦尔斯基教授指出,所有这些都缺乏波兰方面的、全面的文件。他说,经过多次寻找,终于在伦敦的英国外交部挡案馆中找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件。它就是1943年6月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卡·斯卡尔仁斯基在波兰红十字会总部会议上的“秘密报告”。1945年6月,这个文件仅有的一份打印件,由卡·斯卡尔仁斯基委托英国驻华沙大使馆临时代办里·汉凯伊保存。这个文件几经周折于1946年春被存放在伦敦的外交部档案馆里。1989年2月18日,波兰《复活》报以《来自卡廷的报告--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为题,将这份文件首次公布于众。 [编辑本段]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 《波兰红十字会的秘密报告》指出,1943年4月14日,波兰红十字会应德国占领当局的请求,派出一个由4名技术委员,1名总部代表.即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卡·斯台尔仁斯基组成的5人调查团,前往苏联的德占区斯摩棱斯克调查波兰军官坟墓。4月15日,调查团到达斯摩棱斯克。当晚,德国当局提供了一份关于屠杀情况的报告,经过技术委员同当地居民进行几周的调查,证实了这份报告中如下情节属实:“当地铁路工人、农民说,从1940年3月初到4月下旬,每天有2-3辆装满被捕的波兰军官的车厢偷偷地运到格涅日多夫站来,他们被汽车运往铁丝网围绕的区域……”。其中一位还证实说:“每天都能听到许多喊声和枪声。”4月16日上午9点钟,调查团到达卡廷,这里距离公路只有几米远。在坟墓之间林中的旷地上,放着被法医检验过的波兰军官的尸体。斯卡尔仁斯基说,他仔细查看了所有的尸体,他们的伤口无例外地是用转轮手枪子弹打的,子弹打进后脑勺从前额出来。很显然,伤口是同一性质的,射击的是同—个方向,所有的射击都是用手枪.所有的军官都是近距离站着被打死的,部分尸体被紧紧地背绑着手,这可能是他们进行过自卫和反抗。他们身着波军军服,佩戴着奖章、装饰品、校级的标志,裤子和鞋这些东西都尚完好。他还特别仔细地看了两位将军的尸体,他们被证实是斯莫拉文斯基将军和博哈罗维奇将军,这从他们的将军级镶条的标志上可以看出。从大量的死者日记中,人们发现了大屠杀的受害者之一索尔斯基少校被杀之前的一份记录,记录就在索尔斯基少校的尸体旁边,这份记录的时间是1940年6月(“6月”与前后说法有矛盾--笔者)9日,记录者说:“那天凌晨3时30分,一小分队波兰军官被苏军从被关押的白俄罗斯的一个军营科泽尔斯克带到斯摩棱斯克,早晨5时前几分钟,我们被叫醒并被押上囚车,我们到了一个小树林,看来那里是一些别墅。在那里,除了腰带和铅笔刀外,他们取走了我们的戒指和手表,那时手表的指针指向6时30分,他们会将我们怎么样?……。”大约几分钟之后,索尔斯基少校即遭枪杀。从屠杀时起,在路两旁所植的松树生长的情况可以看出,屠杀是在1940年春天,植物学家也作出同样的判断。关于尸体的数目,斯卡尔仁斯基认为应为4000多人。4月17日,他回到华沙,技术委员继续留在那里。4月18日早晨,他口头向红十字会总部报告了卡廷之行。报告要点包括: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有大批已被发掘的波兰军官坟墓;从这些尸体伤在同一部位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刑;从尸体旁找到的纸张可以断定,屠杀的时间是在1940年3—4月间,迄今为止,只能确定少部分被害者的姓名(约150人)。波兰红十字会技术委员在卡廷森林自1943年4月15日工作到6月7日,法医共检验了4243具尸体,其中23l具尸体被分别埋在6个大墓穴里,2位将军被分别单独埋着。每个墓地的面积为60×36即2160平方米。 苏联史学家也作了努力。他们在发掘档案资料过程中,只发现了一份真正提到“卡廷”二字的文件,但那已是1941年6月10日,即在德军进攻苏联前不久的事了。那份文件要求把一批苏联籍政治犯由斯摩棱斯克押送到卡廷去,而不是波兰人,据此还不能判断什么。苏联史学家根据一批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有关证词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整理出4类档案资料:1、苏方接受波军官兵的总数及变化数(包括;遣散、苏德交换、关押在其它集中营里有案可查者、失踪数);2、清理有关集中营的苏方命令及押送人数档案;3、任务完成的总结报告;4、1940年5月以后有关集中营的关押人员更新情况。有了这些档案,真相也就大白了。这些档案提供了如下事实: 1939年9月17日凌晨5时40分,苏军进攻波兰东部领土即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8日波军总司令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向波军发布命令说,苏联不是交战国,不要抵抗。苏波军方经10余小时谈判,苏军答应,如波军放下武器,可保证波军官兵人身自由。当时,波兰东部总数约为30万人的波军绝大多数都执行了这一命令,有一部分自动解散回家,一部分人去了立陶宛和罗马尼亚。有130242名官兵流亡到苏联,这批人到了苏联后身份立刻变成了战俘,失去了苏波协议规定的人身自由,统一交给由贝利亚签署的第0308号命令成立的内务部战俘局。9月19日在该局统辖下成立了138个转运站和8个分配集中营,每个集中营约集中万名波兰官兵。9月21日,苏一高级将领写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建议把波兰苏占区出生的普通士兵遣散国家,苏联最高领导同意这一建议。10月初,内务部长贝利亚签署命令,遣散4400名士兵。与此同时,在10月3日,贝利亚下令将波军中的宪兵、中高级军官、下级军官及士兵、波兰德占区出生人员分类分营集中管理。10月中旬,德国提出,德苏双方应按出生地交换各自手中的波军官兵,苏联政府同意。10月24日至11月23日向德方移交42492名波军官兵,德方则于1939年底以前向苏方移交13757人,德方移交的人员经甄别后,大部被遣散回家。到1939年12月1日,在科泽尔集中营(卡廷森林附近)关押波军军官4727人,斯塔罗别尔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关押5963名和3964名波兰军官和警官,三处相加,近15000人。其中以科泽尔集中营为最重要,关押将军4名,上校24名,中校79名,少校654名,下级军官及文职人员3000多名。此时,波兰军官中较为普遍的忧虑是怕苏方将他们移交纳粹德国,其中以犹太人为最。苏联政府则一方面通报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声称苏联准备解散集中营,按波兰军官志愿遣散他们,同时向波兰军官散发志愿去向的表格;另一方面又加紧向德方移交被拘留人员。1939年11月14日成立的德苏混合委员会,经过磋商,完成了被关押人员的互换任务。 从苏联档案资料可看出,总计划中的第二步是要消灭(或叫清理)那些反对苏德瓜分波兰的“骨干”力量(惨案中的死者大都是军官,律师。教师教授等等,这对于波兰这个中欧小国来说的确是一群精英)。批准清理名单由战俘局下达指令,将名单交乌克兰内务部最后执行。从1940年3月1日开始,关押重要人员的集中营每天都收到战俘局下发的应转交给乌克兰内务部的波兰战俘名单,每张名单包括98-100人。有时,向一个集中营下达的名单要移交300人,凡列入清理名单者均“失踪”了,仅有3例获得赦免,被赦免者现仍有人健在,他们的回忆录和找到的赦免令内容完全相符。由于这几人不属清理之列,所以关于他们的档案没有销毁。从1940年4月到5月,经内务部行刑队枪毙的波兰军官兵共为15131人。其中,科泽尔营4400多人,奥斯塔什科夫营6200余人,斯塔罗别尔营约4000人。一经处决,失踪者的登记档案及个人信件等物均需在战俘局代表的直接监督下予以销毁。到1940年6月,内务部副部长向上级报告说上述三个集中营又可以接受5000-8000名新的关押人员了。 其他波兰官兵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德、苏波关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7月30日,苏联与波兰建交,参加反德同盟,曾在苏联卢比扬卡监狱呆了20多个月的波兰弗拉齐斯拉夫·安德尔将军于1941年9月释放,并被委任波兰军总司令,在苏联境内组编波兰人作战师团,有2.5万余名波兰战俘参加。这样,13万余名被俘官兵已知下落的有:交给德国4.2万余人,遣散0.4万多人,处决1.5万余人,重新参军者2.5万余人,共约9万人。尚有4万余人未作交待,估计其中一部分经劳改后生还,另一部分仍然下落不明。 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期间,苏方向他通报了二战初期波兰军官在苏联集中营里的死亡情况,并移交了有关的档案资料(总共有三处尸坑,除了卡廷森林,还有加里宁,查格罗夫两地)。此举了结了一桩争执长达半个世纪的国际公案。 [编辑本段]卡廷惨案历史背景介绍 1772年5月-1795年1月 波兰第一共和国被沙俄、普鲁士与奥匈帝国三次瓜分,波兰亡国,之后百年被外族统治 1916年11月 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 1916年12月 德、奥成立“波兰临时国务会议” 1917年2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苏维埃俄国,协约国试图通过武装干涉之 1918年8月29日 苏俄政府废除以前的帝国主义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 1918年10月 一战行将结束,德、奥趋于崩解,波兰复国机会来临 1918年11月 一战结束,波兰复国,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成立波兰共和国。当时苏俄正在与白俄白卫军进行内战,得到协约国支持的毕苏茨基希望乘此在德军撤出后的真空地区重建大波兰(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与乌克兰)。 1918年12月 苏俄也看重乌克兰和立陶宛北的波罗的海之战略价值,攻占了乌克兰、白俄与波罗的海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 1919年春 波军进攻白俄与立陶宛 1919年2月 苏波两军遭遇,战争开始 1919年夏 波军突然进攻苏俄,占领了立陶宛、白俄及乌克兰大部,而同是受协约国支持的白俄白卫军占领了顿巴斯和基辅 1919年4月底 波军占领立陶宛首府维尔纽斯 1919年8月10日 波军占领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 1919年10月 苏俄提出谈判 1919年12月 协约国承认波兰共和国。波兰力图恢复1772年与俄国之边界 1920年4月25日 波兰白卫军在协约国与罗马教廷支持下,苏波战争全面爆发 1920年5月8日 波军占领乌克兰首府基辅,但此时波军的战线拉的太长,国内也已民穷财尽 1920年6月中旬 苏俄红军重新占领基辅 1920年7月 苏俄红军进攻华沙,希望建立波兰苏维埃政府,但波兰工人阶级基础薄弱,波兰人民认为是苏军是入侵者而非解放者而群起反抗以保卫华沙(除波共) 1920年7月12日 协约国建议停火 1920年7月22日 波兰请求停战 1920年8月13日 苏俄红军企图突破华沙防线失败 1920年8月16日 溃败的波军在协约国的帮助下重组并反攻,战略已经失误的苏军在华沙战役中惨败 1920年9月 反击成功的波军再次发起全线进攻,攻至白俄首府一线,苏俄红军被俘10万余人;同时白俄白卫军亦再次进攻苏俄 1920年10月12月 苏俄被迫与波兰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 1921年3月18日 波苏在里加正式缔结《里加条约》。波兰获得了西白俄罗斯和四分之一个乌克兰以及立陶宛一部分。而在1919-1921年间,有12-13万苏维埃战俘被关押在波兰,其中的65000到70000回到了俄国,超过6000人成为了白卫军(在波、德、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2000人成为波兰居民并加入国籍。在 1920-1921年间,45000名被俘的红军战士在波兰被处死 1921年3月 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即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5月 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8年 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1939年9月 二战爆发 1939年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并占领其大部分 1939年9月6日 波兰政府逃离华沙 1939年9月17日 华沙保卫战开始,同时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同时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 1939年9月17日 俘获25万波兰军 1939年9月18日 苏德划河分割波兰 1939年9月28日 德军攻陷华沙,波兰亡国。 1940年3月5日 斯大林及中央批准立即处决波兰2万余战犯的决议,其多为波兰精英 1940年4月初~5月中旬 苏军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分批处决波兰战犯 1941年6月22日 德军撕毁条约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完全占领波兰 1942年7月30日 新成立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建交 1943年4月13日 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发现了万人坑,随即大肆渲染并邀请波兰红十字人员前来调查,但苏联极力否认 1943年10与 苏军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市,并做了“反调查”,以诬陷是纳粹德国所为 1943年底 波兰流亡政府由于卡廷事件与苏联断交 1990年4月13日 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2010年4月10日 波兰总统卡钦斯基赴俄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赴俄罗斯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共有96人在事故中遇难,其中包括总统夫人以及很多波兰高官。坠毁飞机系图-154。为此波兰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哀悼活动。俄罗斯宣布4月12日为全国哀悼日;各国政府首脑和民众对此次事件给予关注,并为遇难者哀悼!黑匣子已找到,但目前坠机原因不明。由普京带领的俄罗斯团队和波兰团队共同查明原因。这是给有切肤之痛的波兰人民雪上加霜,也给俄罗斯与波兰关系蒙上隐影。2023-08-13 12:59:302
波莱斯瓦夫·贝鲁特的个人经历
20年代初,波共曾在国内积极活动,并且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在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转变,提出了农村土改问题和民族解放问题,还在国内组织了多次大罢工和示威游行,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克拉科夫起义。但是1926年毕苏斯基发动了5月政变,在国内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残酷迫害、镇压共产党,波共被迫进入地下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贝鲁特于1927年流亡国外从事革;命活动。他先去苏联居住,参加了共产国际的工作。1930一1931年间受共产国际的委托,在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奥地利执行了一些秘密使命。1932年,他重返国内。1933年,他担任了波兰的红色援助委员会中央书记的职务。同年,他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而被逮捕,在狱中关了5年,1938年刑满出狱。同年,波共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决定而被解散。1939年,纳粹德国侵占了波兰,贝鲁特在国内参与组织抵抗运动,同德国法西斯开展了艰苦顽强的斗争。1942年1月,贝鲁特与罗沃提科、芬德尔为了重建波兰工人阶级的先锋组织,在极端秘密的状态下,在华沙建立了波兰工人党,这是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党给自己提出的使命是,把波兰工人阶级和一切民主爱国人士组织起来,为恢复波兰独立和在波兰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者政权而斗争。1943年贝鲁特担任了党的中央委员,曾代表波兰工人党到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过数次,得到斯大林的极大信任。在工人党的积极倡导下,1943年12月31日,在华沙成立了由波兰工人党、波兰社会党左派和其它激进组织的代表,以及农民党和民主党等抵抗德国法西斯组织的代表所组成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统一指导波兰国内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斗争,贝鲁特当选为主席。人民代表会议联合了反法西斯组织的一切左派的和民主的力量,通过了以下纲领:复兴波兰,使它成为民主独立的国家,统一波兰。大会还剥夺了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的权力。会议机关最初设在赫克姆城,华沙解放前又迁入卢布林,所以又称卢布林委员会。5月间,这个委员会的全权代表曾越过火线,与在苏联的波兰人谈判,同时,波兰到处都建立起了秘密的人民会议组织。2023-08-13 12:59:371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恐慌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20世纪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2023-08-13 12:59:514
法西斯主义是怎么产生的?
法西斯主义 (意大利语 fascismo )是浪漫-极权主义革命热情的主要政治表现。这个名称起源于 1919年 3月23日 在米兰成立的“战斗法西斯”( the Fascio di Combattimento ),这是一个反 社会主义 的民间军事组织,它采用了古罗马执政官前放置的棒束作为标志和名称。 法西斯主义是 资本主义 陷入全面危机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而又不觉悟的中间阶层的情绪,以及统治集团寻找新的统治对策、准备新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 ,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 德国 工人党、 意大利 “战斗法西斯”和 日本 的犹存社。 1920年 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 1921年 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 1922年 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1926年 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 匈牙利 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 1923年 ~ 1926年 在 保加利亚 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 1926年 毕苏斯基在 波兰 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 30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参看 大萧条 )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 纳粹党 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 1月 希特勒 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 1931年 “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 天皇 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 1926年 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40年 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 1933年 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法国 的火十字团、 英国 的法西斯联盟、 美国 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猖獗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反垄断资本的社会蛊惑宣传,并极端仇视 马克思主义 和无产阶级革命;狂热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以中间阶层为社会基础,实质上代表垄断资本等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麻烦采纳,谢谢!2023-08-13 13:00:063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什么啊?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七年的帝国主义战争,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建立之初还在恢复经济建设的时刻!以英、美、法、日、意等十四个帝国主义组成的侵略军,加上它们几亿资金和大量武器物资装备的旧政府的以高尔察克、邓尼金、尤邓尼奇、毕苏斯基、等为首的白卫军疯狂进攻造成的战争破坏,以及这些帝国主义的军队和白卫军们从四边包围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并且占领了粮食主产地,战略资源重地。才使得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争的破坏加上帝国主义的围剿和反动宣传,而且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一切仇视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反革命分子的造谣,使得国内的小资产分子动摇了。领导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的是,同十四个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勾结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白卫分子。叛乱者即利用“苏维埃”招牌把他们妄图恢复地主资本家政权和私有制的意图掩饰起来。它们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企图以此来排除共产党人对苏维埃的领导,实现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叛乱很快就被红军镇压下去。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历史发展 1918年 1917年11月,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使帝国主义列强按捺不住愤恨的情绪,要进行干涉了。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内外敌人从各地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顿河流域等重要地区,列宁也在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两弹。 1920年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争,打退敌人的进攻。经过近3年反对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到1920年10月,红军终于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治理战争的创伤是更加艰巨的事。在战争中,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城市实行供给制,把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剩余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家。大部分农民是拥护苏维埃政府的,因为是这个政府把他们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他们土地。可现在白匪被打垮了,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工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千百个工厂都处于半毁坏状态,大多数工厂和作坊的设备都破旧得成了一堆废铜烂铁。企业倒闭使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农村。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刚刚被苏维埃政权接管,而它们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成了废料,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立刻来个重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使工业恢复起来,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给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为此,列宁提出要把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主张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 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岁。可是他已成了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了。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到这里,列宁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着,一边说道:“瞧!这是你们人民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替代人的双手。” 列宁又问哈默:“你在我国旅行过吗?”哈默说:“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了,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忧郁,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哈默对列宁谈起了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他认为,俄国的物资和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 列宁点点头:“不错,问题就在这里。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1922年 冬天,列宁的健康情形恶化,右边身体瘫痪。当他住在乡间别墅疗养的时候,还通过他的德国医生给哈默捎去口信:“告诉年轻的哈默,我并没有忘记他,并祝他一切顺利。他要是有什么困难,叫他一定告诉我。”这个口信使哈默感动得几乎落泪。就在这年年初,哈默向列宁打电报,报告给他的石棉矿工人运粮食的火车被一名站长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粮食,作为“过桥费”。在列宁过问下,运粮列车很快到达了目的地,那个站长被枪毙了。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1924年及以后 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1929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内容 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意义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编辑本段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2023-08-13 13:00:163
波兰的历史和国度
波兰:三次被瓜分的东欧强国波兰,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也是一个西斯拉夫人国家,她的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光荣、骄傲和血泪。早在6世纪~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的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w I 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历史分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大帝(Kazimierz III Wielki,1333年~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三次被瓜分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2023-08-13 13:00:261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
列宁是第一个把共产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实行者,为以后的人类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打下了基石,制定了一系列灵活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粉碎了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干涉,并且横扫了帝国主义用大量资金武器弹药武装到牙齿的,以英国、法国武装资助并策反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为信号的配合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邓尼奇、佛兰格尔,横扫了帝国主义大量资金武器弹药军事顾问扶持的毕苏斯基独裁统治的波兰资产阶级政府。国内成立的工农赤卫队配合契卡镇压了一切仇视社会主义苏维埃的反革命分子,对资产阶级、旧贵族,地主,富农,神甫剥削阶级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废除了民族人民、男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废除了沙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借外债,剥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把工厂、土地、铁路和银行变成了全民财产,即公共财产。列宁制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军事封锁经济封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是为了尽快恢复沙皇帝国、临时资产阶级政府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国外的十四个帝国主义反动派武装干涉和扶持的国内反动派武装攻击造成的巨大的战争破坏,医治战争创伤,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经济物质基础,列宁还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怎么样建设制定了国家电气化、城市工业化、农村集体化的正确道路。那么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遭受到了托洛茨基为首的假左投机分子的干扰,但是在列宁通过论证驳斥了托洛茨基、布哈林的错误的修正主义思想(实际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在对外关系上制定了废除秘密条约,签署影响世界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个条约的签署为苏维埃俄国赢得了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权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军事力量,也赢得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积极响应纷纷起来罢工示威要求和平,也证实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制定布列斯特和约的时候托洛茨基指示布哈林用不断革命的行左实右的口号干扰列宁,企图葬送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托洛茨基为代表团团长去签署和约的时候,他不执行列宁的签署和约的电报,居然用不战不和不签署和约的口号挑拨德国,使得德国派军队侵占了苏维埃俄国的大量土地,之后经过联共(布)中央以及列宁、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等坚持下才投票通过了布列斯特和约的签署。斯大林是坚决贯彻执行列宁制订的国家电气化、城市工业化、农村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这期间的大量时间斯大林都是与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李可夫、以及后来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反党反社会主义公有制道路的反革命集团在辩论耐心劝说走社会主义公有制道路做斗争浪费了时间,但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法西斯德国的入侵发起的卫国战争,短短三个五年计划就使得苏联抗住了法西斯德国及其走狗550万陆空机械化部队的侵略,并且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爱好和平的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说明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再后来的毛主席建立的新中国就不用我解释了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的。2023-08-13 13:00:342
十一月十一号的节日不要光棍节
11月11日的节日,除了光棍节外,还有以下节日: 空军建军节 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新军种。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9年11月1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节。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各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机关的基础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宣布成立,原军委航空局着即取消。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这一天,后来成为人民空军成立的纪念日。 台湾双胞胎日 简介 双胞胎节的庆祝活动(Twins Days)在世界各地所举办的日期不尽相同,而台湾的双胞胎家庭则在公元1987年10月31日共同决定11月11日为双胞胎日(取其连续四个相同数字成双成对之意),为双胞胎与多胞胎家庭的聚会。 阵亡将士纪念日 简介 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每年的11月11日。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与平民的纪念节日。主要在英联邦国家设立。不同的地方对节日有着不同的称呼。 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Day)指在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向为国捐躯的军人表达哀思和敬意。美国人最早开始举行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活动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战争期间。当时各地教会和妇女组织等民间团体开始为战争中的阵亡士兵举行悼念活动。 退伍军人日(Veterans Day) 简介 美国的11月11日成为退伍军人日(英文:Veterans Day)。 波兰独立日 简介 波兰独立日,是波兰共和国的国家独立日期,为每年的11月11日。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12月底,德国、奥匈帝国成立"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自此,波兰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波兰独立日。 一战停战纪念日 简介 11月11日,几名女老兵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纪念活动。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当天,英国全国举行荣军纪念日活动,凭吊在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中阵亡的英军将士。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简介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指每年11月11日所属的那一周,1988年由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在这一周里,各成员国要举行相关活动,以宣传科技在保持世界和平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努力。2023-08-13 13:00:521
2022年农历七月二十八黄道吉日吉时查询
时辰的吉凶是人类总结自然规律的结果,凡事如果择定一个良辰吉时带给人的影响一般都是好的,吉利的时辰,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同时大家做事情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好的开始,一般好的开始,就会让人很快的成功。 2022年农历七月二十八老黄历查询 公元2022年08月25日 农历07月(小)28日 星期四 公历:2022年8月25日 农历:七月二十八日(7月28日) 岁次:壬寅年、戊申月、庚戌日 今天时辰宜忌凶吉 子时[23-1点] 冲马 煞南 时冲庚午 天牢 天兵 不遇 喜神 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忌:赴任 修造 移徙 出行 词讼 上梁 盖屋 入殓 丑时[1-3点] 冲羊 煞东 时冲辛未 元武 日刑 贵人 天赦 宜:祭祀 祈福 酬神 求财 见贵 订婚 嫁娶 安葬 青龙 忌:赴任 出行 修造 动土 寅时[3-5点] 冲猴 煞北 时冲壬申 六戊 旬空 三合 司命 宜:订婚 嫁娶 开市 交易 安床 作灶 祭祀 忌:祈福 求嗣 赴任 出行 求财 卯时[5-7点] 冲鸡 煞西 时冲癸酉 天贼 勾陈 六合 大进 宜:求嗣 订婚 嫁娶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忌:祭祀 祈福 斋醮 酬神 赴任 出行 修造 辰时[7-9点] 冲狗 煞南 时冲甲戍 日破 宜: 求财 订婚 嫁娶 进人口 移徙 忌:日时相冲 诸事不宜 已时[9-11点] 冲猪 煞东 时冲乙亥 长生 明堂 太阴 传送 宜:求嗣 嫁娶 移徙 入宅 开市 交易 修造 忌: 安葬 祭祀 祈福 斋醮 酬神 午时[11-13点] 冲鼠 煞北 时冲丙子 路空 天官 福星 贪狼 宜:求财 见贵 酬神 忌:祭祀 祈福 斋醮 赴任 出行 未时[13-15点] 冲牛 煞西 时冲丁丑 日刑 朱雀 路空 贵人 宜:酬神 求财 见贵 订婚 嫁娶 修造 安葬 青龙 忌:赴任 出行 朱雀须用 凤凰符制 否则 诸事不宜 祭祀 祈福 斋醮 申时[15-17点] 冲虎 煞南 时冲戊寅 大退 金匮 日禄 驿马 宜:祈福 订婚 嫁娶 开市 赴任 出行 求财 见贵 忌: 修造 安葬 酉时[17-19点] 冲兔 煞东 时冲己卯 狗食 天德 帝旺 宝光 宜:修造 作灶 求嗣 嫁娶 移徙 入宅 开市 交易 忌:祭祀 祈福 斋醮 酬神 戌时[19-21点] 冲龙 煞北 时冲庚辰 天兵 白虎 喜神 武曲 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祭祀 忌:上梁 盖屋 入殓 白虎须用 麒麟符制 否则 诸事不宜 亥时[21-23点] 冲蛇 煞西 时冲辛已 天赦 少微 玉堂 宜:修造 入宅 安葬 赴任 出行 见贵 忌: 求财 订婚 嫁娶 进人口 移徙 历史上今天发生的事情 1920年:波兰军队在毕苏斯基的率领下击败俄国军队,迫使其撤出华沙,华沙战役结束。 1927年:中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933年:中国四川省茂县发生里氏7.5级的强烈地震,共造成约9000人死亡,地震引发的地陷形成叠溪海子。 1937年:国民政府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1953年: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 1958年:第一袋方便面「鸡汁面」问世。 1960年:第1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 1971年:北爱尔兰发生暴乱 1976年:香港观塘区秀茂坪发生自六一八雨灾以来最严重山泥倾泻,造成18人死亡24人受伤。详情请参见秀茂坪山泥倾泻意外。2023-08-13 13:00:581
苏波战争的战争背景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的骚乱事件: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尝试。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Miu0119dzymorze,字面意思是「海之间」,按毕氏的计划是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经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苏军进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节节胜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联之间有争议的边界。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2023-08-13 13: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