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鲸鱼类:蓝鲸,抹香鲸,虎鲸,齿鲸,剑吻鲸。
鲨鱼类:大白鲨,虎鲨,真鲨,角鲨,六鳃鲨。
海蛇类:阔带青斑海蛇,黑背海蛇,青环海蛇,钩嘴海蛇,平颏海蛇。
金枪鱼类: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
海豚类:黑白海豚,灰海豚,白腰斑纹海豚,中华白海豚。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
- volcanoVol
-
海绵,水母,海星,蜗牛,章鱼,螃蟹,浮游生物,松鼠,河豚,魔魟,沙丁鱼等等等等
- 北境漫步
-
鲸鱼类:蓝鲸,抹香鲸,虎鲸,齿鲸,剑吻鲸。鲨鱼类:大白鲨,虎鲨,真鲨,角鲨,六鳃鲨。海蛇类:阔带青斑海蛇,黑背海蛇,青环海蛇,钩嘴海蛇,平颏海蛇。金枪鱼类: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海豚类:黑白海豚,灰海豚,白腰斑纹海豚,中华白海豚。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
相关推荐
青环海蛇: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青环海蛇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辽宁、江苏、浙江以及福建等地,属于海蛇科青环海蛇属。青环海蛇的体型要比一般海蛇大些,长达1,5米到2米左右,躯干部分是圆筒形的,整个身子都是细细长长的,在后端的尾部会比较扁一些。虽然它含有一定的毒性,但是人们在每年它的活动频繁期还是会进行大量捕捞,并且每次捕捞的数量都十分庞大,这主要是因为青环海蛇具有一定的集群性,喜欢大规模的集聚在一起生活,所以活动频繁的时候,甚至可以一次看到上千条的青环海蛇。青环海蛇比较喜欢生活在大陆架以及海岛周围的浅水区域,因为深海的地方不适合它的生长,所以只要水深超过100米的海域基本上就看不到它的身影了。虽然青环海蛇的毒性不如长吻海蛇,但是它的毒素也十分恐怖,最主要的含量便是神经毒素以及肌肉毒素,这两种毒素都是蛇毒中能够使人致命的毒素,尤其是神经毒素,像眼镜王蛇、黑曼巴以及银环蛇等都含有大量的神经毒素。青环海蛇继承了海蛇排毒量都不太大的特质,固体含量占据百分之十三,其中冻干蛇毒为5.6毫克。2023-08-14 14:15:401
青环海蛇的介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概述图参考资料:1)2023-08-14 14:17:021
青环海蛇的价值
青环海蛇是海宝。和陆生蛇一样,青环海蛇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皮可用来做乐器和手工艺品;蛇肉和蛇蛋可食,味道很鲜美;某些内脏可入药。一医用科学价值以蛇入药,《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青环海蛇入药,首载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主赤白毒痢,五野鸡病,恶疮、灸食,亦烧末服一,二钱匕”沿海民间有食用青环海蛇的习惯,药用也很普遍。作为祛风燥湿,通络活血,攻毒和滋补强壮等功效良药,常用于风湿痹症,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疥癣恶疮等症。青环海蛇干福建省中药研究所比较分析了青环海蛇的化学成分,发现青环海蛇含氮量高达9.94%,比陆地蛇多出1.03%,脂肪含量比陆地蛇高0.53%,氨基酸总量比陆地蛇高5.2%,其中人体必须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均比陆地蛇高出16%以上。并证明青环海蛇原生药使用安全,无毒。周少雄等研究了青环青环海蛇等4种常见青环海蛇乙醇浸出物的营养成分,发现其中含有l9种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高,还含有8一氧化赖氨酸.Zn,Cu,Fe等微量元素和ca,MK,Na等宏量元素含量丰富L2。 青环海蛇肉质柔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滋补壮身食物,常用于病后、产后体虚等症,也是老年人的滋养佳品。它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在港、澳、台、广东、海南等地,青环海蛇被列为美食之一。在日本,青环海蛇更被推为宴席上的佳肴。常用于风湿痹症、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疥癣恶疮等症。青环海蛇的食法很多,青环海蛇肉可清蒸、红烧、煲汤。2023-08-14 14:17:161
海蛇的天敌是什么?
海 蛇(Pelamis platurus)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海蛇腹部呈现黄色或橄榄色。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海蛇生活的地方从波斯湾起,一直往东至日本,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海蛇在大西洋中却没有。海蛇有天敌,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就是海蛇天敌。海鸟们一看见海蛇在海面上游动,就疾速从空中俯冲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凶狠的海蛇,可它一旦离开了水就几乎失去了进攻能力。另外,生活在海洋里的鲨鱼,海龟、海鳗也吃海蛇。如果海蛇到了深海处,也会成为鲸鱼的食物。海蛇还有一个天敌就是人类,每年渔民都会从海中捕捞大量的海蛇,对海蛇的危害是最大的。渔民可以把海蛇炖汤,加工海蛇干出售。人们一直在一些岛上进行商业性的捕蛇活动,目前在加托岛每年捕蛇18万条,琉球群岛也有类似的捕蛇活动。除了这些,各种海里的鱼类都是幼海蛇的天敌,它们面临的天敌有很多,而且它们同类之间也会互相残杀。海蛇强烈毒性。其毒液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蛋白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神经毒素(约占粗毒的52.3%)、肌肉毒素(约占粗毒的32.2%)和各种酶类。它们性情温和,很少主动攻击别人,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有些却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浑水中。2023-08-14 14:17:311
青环海蛇的中药药材
药名:青环海蛇来源:为海蛇科动物青环海蛇的全体。功效:滋补强壮、祛风止痛、舒筋活络、除湿止痒。主治:治头痛、痹证、肌肤麻木、水疮水泡、皮肤瘙痒。性味归经:辛、咸,寒;入肝、肾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30克。药材的采收与储藏:以青环海蛇的整体或除去内脏的全体入药。主要在夏、秋捕获,捕获后活者可先用开水烫死,然后用手从头到尾反复挤压,挤尽肠中废物,晒干(或烘干)或鲜用。炮制方法:一般以多种中草药,浸入60度白酒中,每斤海蛇可浸酒2斤,经一年以上服用。2023-08-14 14:17:491
毒性最强的十大海蛇
毒性最强的十大海蛇:艾基特林海蛇,贝尔彻海蛇,裂颏海蛇,橄榄海蛇,棘鳞海蛇,印澳海蛇,淡灰海蛇,杜氏剑尾海蛇,长吻海蛇,青环海蛇。1、艾基特林海蛇艾基特林海蛇又被称之为“青环海蛇”,生活在热带海域地区,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是与箱水母居住于同一个海域的世界最毒的毒蛇第一名。2、贝尔彻海蛇贝尔彻海蛇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3、裂颏海蛇裂颏海蛇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海蛇科裂颏海蛇属,分布在红海,印度洋北部,西太平洋,澳洲北部,有时也会出现在河口红树林等地区,主要捕食鱼类。沟牙蛇类,毒液含神经,肌肉毒素,毒性极强。4、橄榄海蛇橄榄海蛇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10大海蛇之一,生活范围主要在澳大利亚北部的珊瑚礁蛇。5、棘鳞海蛇棘鳞海蛇是眼镜蛇科棘鳞海蛇属物种,有毒,生活于海水中。食底栖蟾鱼科中的蛙鱼。6、印澳海蛇印澳海蛇体长为120—200厘米,尾部扁平,身体主要为浅褐色或黄色,有深色斑块和斑纹,侧面有斑点。7、淡灰海蛇淡灰海蛇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食鳗,饲养中亦食死鱼。淡灰海蛇蛇毒,含神经毒素。8、杜氏剑尾海蛇杜氏剑尾海蛇是一种剧毒的剑尾海蛇属,成年杜氏剑尾海蛇最长约有150cm长,但一般情况下只有80cm。9、长吻海蛇长吻海蛇是眼镜蛇科长吻海蛇属物种,为海蛇中分布最广的1种。食各种小型鱼类,亦食甲壳类动物。10、青环海蛇青环海蛇是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2023-08-14 14:18:031
海蛇是有名的冷血动物,那它到底是不是带有毒性呢?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蛇就是冷血动物,尤其对于女生而言几乎是谈蛇色变,可见,人们对蛇是十分恐惧的,这也难怪人们会有这种心态,毕竟蛇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不过,话说回来蛇虽毒,却不轻易攻击人。海蛇又可以称之为“斑海蛇”、“青环海蛇”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虫类,与眼镜蛇亚科类似,皆是前面据有沟牙的毒蛇。尤其是尾巴的侧扁如桨,躯体后面的亦略侧扁。海蛇有毒吗?海蛇有剧毒,归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的海蛇毒素类似于眼镜蛇的毒素毒性的2倍,是氰化钠毒液的八十倍。海蛇咬人的时候没有疼痛感的,因为毒素的发作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如果被海蛇咬了以后三十分钟到三个小时内都没有显着中毒症状,然而这很风险,简略使人麻痹疏忽。如果被海蛇咬到了,会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内死亡。海蛇有哪些天敌?尽管海蛇有剧毒,可是也有天敌的,有些海鹰及其它一些肉食性海鸟就是吃海蛇,它们只要看到海蛇在海面上游的时候,就快速从空中爬高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尽管海蛇凶暴,可它一旦离开了水面也就没有进攻能力,并且险些完全不能自保了。一些鲨鱼也经常以海蛇作为食物。海蛇的我国分布情况我国国沿海分布着扁尾海蛇亚科的15种海蛇,包括平颏海蛇、环纹海蛇、小头海蛇、海蝰、黑头海蛇、青环海蛇、长吻海蛇、淡灰海蛇、兰灰扁尾海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灰海蛇、棘眦海蛇、棘鳞海、扁尾海蛇、龟头海蛇等。尽管现在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通过注射血清,挽救被蛇咬的病人,但仍有很多人留有后遗症。而现在研究显示,大连蛇岛的毒蛇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人类该不该保护它们呢?2023-08-14 14:19:475
青环海蛇的分布范围
青环海蛇多分布于中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广西沿海。 中国以外多分布于波斯湾、印度洋。在太平洋地区,北迄日本,南达伊里安岛沿海。2023-08-14 14:22:581
青环海蛇的中药化学成分
①蛇青含海蛇毒a(nydrophitoxin a)、海蛇青b(nydrophitoxin b),前者由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天门冬酰胺(asparragine)、谷氨酰胺(gluiamine),但不含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N一末端为蛋氨酸(methionine)、C一末端为天门冬酰胺;海蛇青b同样由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但较海蛇青a少一丝氨酸(serine)残基,而多一赖氨酸(lysine)残基。 ②血中含醛甾酮(aldosterone)、皮质酮(corticosterone)、乳酸。肾上腺含17一去氧皮质甾(17一deoxycorticosteroid)、胆甾醇、孕烯醇酮(pregnenolone)、黄体酮(pregesterone)、去氧皮质酮(deoxycorticosterone)。2023-08-14 14:23:111
青环海蛇的栖息环境
青环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2023-08-14 14:23:261
青环海蛇的生长繁殖
青环海蛇为卵胎生,海南岛的青环海蛇大概在10月间产仔蛇,每次产仔蛇3—15条。 卵径最大19mm * 6mm。2023-08-14 14:23:501
青环海蛇的捕捉
主要在夏、秋两季捕捉。捕后除去内脏,剥取蛇皮,阴干或烘干备用;用干净器皿收集蛇血,鲜用;取肉鲜用或烘干备用;取出脂肪,经加热熬炼成海蛇油;取出胆囊,用线扎好胆管,悬挂阴干或泡酒用。2023-08-14 14:24:051
海蛇是什么动物?
海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海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本亚科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2023-08-14 14:24:202
毒性最强的十大海蛇
毒性最强的十大海蛇有:贝尔彻海蛇、裂颏海蛇、橄榄海蛇、棘鳞海蛇、印澳海蛇、淡灰海蛇、杜氏剑尾海蛇、长吻海蛇、青环海蛇、平颏海蛇。1、贝尔彻海蛇贝尔彻海蛇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一度是全球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它的毒性强到能够在咬中的一瞬间杀死猎物,致死量低于1毫克,比最毒的陆地蛇类内陆太攀蛇的毒性的还要剧烈。2、裂颏海蛇裂颏海蛇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海蛇科裂颏海蛇属,全长100cm到140cm,分布在红海,印度洋北部,西太平洋,澳洲北部。前沟牙蛇类,毒液含神经,肌肉毒素,毒性极强,一般认为与异澳蛇不相上下,虽然异澳蛇至今还未有致命的记录被证实,但本种却发生过多次咬伤致死的事件,由于其强烈的毒液,裂颏海蛇无疑是海洋中最危险的生物之一。3、橄榄海蛇橄榄海蛇是一个危险的毒蛇,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珊瑚礁蛇。它有一个坚固的身体,紫褐色与淡棕色的底部。通常有一些全身乳白散鳞,尾部垂直压缩,大多是用奶油下来后布朗里奇白色。平均大小为1.2米,但能长到2米。虽然它看起来非常凶悍极具攻击性,但是它的攻击是罕见的。4、棘鳞海蛇棘鳞海蛇,全长1.5米左右。体型在海蛇中较为粗胖。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及台湾两岸的南中国海、澳洲海域、印度西部沿岸、斯里兰卡、泰国湾、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岸地区,与及菲律宾群岛等东南亚海域,另外亦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的海岸。有成群迁徙的习性。5、印澳海蛇印澳海蛇,体长为120—200厘米,尾部扁平,身体主要为浅褐色或黄色,有深色斑块和斑纹,侧面有斑点。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之间的海域。栖息于浅海地带,海湾和有潮河等地,主要以鳗鲡等鱼类为食,卵胎生。2023-08-14 14:24:271
野外遇到青环海蛇怎么做
野外遇到蛇,不要跑,原地不动,你不伤害它,就不会咬你的被蛇咬伤怎么办? 蛇多数生活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一般不主动向人发动攻击,被行人误踩或碰撞时才会咬人。出现自然灾害(如水灾 )时蛇会窜到安全的处所,与人遭遇,这时被蛇咬伤的事件便会发生。为避免被蛇咬伤,应尽量躲开有蛇出没的地 方,如果必须从这些地方走过也应避开多草的地段,最好在裸露、多石头的地面走。要穿长裤,鞋要把脚全包住。2023-08-14 14:25:241
海蛇有毒吗?
海蛇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等,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海蛇有毒吗? 海蛇有剧毒,属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 世界上最毒的动物是细鳞太攀蛇,号称“毒蛇之王”,海蛇的毒性和它差不多,并列为世上最毒的毒蛇,它的毒液是眼睛蛇王的20倍,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25万只小白鼠。 海蛇的天敌有哪些? 虽然海蛇有剧毒,但是也有天敌,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就吃海蛇,它们一看见海蛇在海面上游动,就疾速从空中俯冲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尽管海蛇凶狠,可它一旦离开了水就没有进攻能力,而且几乎完全不能自卫了。另外,有些鲨鱼也以海蛇为食。 海蛇的中国分布情况 中国国沿海分布着扁尾海蛇亚科和海蛇亚科的15种海蛇,包括青环海蛇、长吻海蛇、平颏海蛇、环纹海蛇、黑头海蛇、淡灰海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灰海蛇、小头海蛇、海蝰、兰灰扁尾海蛇、扁尾海蛇、龟头海蛇、棘眦海蛇、棘鳞海蛇等。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2023-08-14 14:25:301
请问大部分海蛇都有毒吗?
【回答】:都有毒。海蛇的毒液属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实际上海蛇毒被人体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无力、酸痛,眼睑下垂,颌部强直,有点像破伤风的症状,同时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不过多数海蛇是在受到骚扰时才伤人。【海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本亚科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海蛇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卵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中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西、福建沿海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2023-08-14 14:26:122
海蛇干如何食用?
油煎或是油炸或者食用方法:将蛇干用水浸泡至软.用文火稍煮一下再洗净,加排骨,老母鸡,姜片等佐料,慢火煲煮一至二小时,即可成营养丰富的"龙凤汤",也可泡酒哦海蛇不仅名贵,而且兼具药用、食疗及工业用途。但海蛇目前尚未很好的进行人工养殖生产和综合利用,如能加以规模养殖生产并综合开发利用,不仅具有很大市场潜力,而且可获得厚利。 海蛇俗称蛇婆,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它头小、颈细、腹粗、尾扁,背面为褐色,腹面黄白色或浅青色,全身有暗褐色环状纹,躯干略呈圆筒形,体长60厘米~100厘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以上,善游于海中,以捕食鱼类等为生。其种类较多,据记载,全世界有海蛇50种左右,我国就有15种,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海域为多,尤以南海海蛇资源较为丰富。海蛇都是毒蛇,毒性大于陆生毒蛇。海蛇体色鲜艳夺目,体色越鲜艳毒性越高。据研究,海蛇的毒腺能分泌含有神经性毒素的毒汁。海蛇毒的毒性很强,比氰化钠的毒性要强几十倍,故海蛇毒的价格特别昂贵甚至比黄金贵得多。海蛇毒所以名贵,就是因为海蛇毒作为一种重要生化物质,在科学研究上和医疗上有着广阔的用途。如用海蛇毒制成“抗蛇毒血清”,可治疗毒蛇咬伤;用海蛇毒医治疗坐骨神经痛、风湿病和癌症,不但镇痛效力强,而且无副作用。据报道,蛇毒素还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蛇毒酶则可广泛用于核酸结构的分析和生物腺的研究。此外,海蛇胆有引气化痰、清肝明目等功效,对治疗气管炎、肺热、咳嗽有奇效。把海蛇的鲜血冲酒服用,对治疗气血虚损、腰膝软弱无力疗效明显。海蛇含有丰富的脂肪,加工制成的海蛇油,可用于治疗冻伤、烫伤、皮肤皲裂等外伤。至于用海蛇浸泡成的药酒,更有活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风湿腰腿痛等有明显疗效.海蛇 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胎生。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条在一起顺水漂游,便于捕捞。还具有趋光性,晚上用灯光诱捕收获更多。世界上最毒的动物是"毒蛇之王"--眼镜蛇,但海蛇毒性比它还要大。其中,据记载,生活在澳洲的艾基特林海蛇列为世界10种毒性最烈的动物之一。还有生活在亚洲帝汶岛的贝氏海蛇也是世界上最毒的动物。它们咬人可在数十分钟内致死。 可是海蛇是海宝。据现代药理学家研究,海蛇的蛇毒可制成治癌药物"蛇毒血清"。还可以用于治毒蛇咬伤、坐骨神经痛、风湿等症,并可提取十多种活性酶;蛇血治雀斑也十分见效;蛇油可制软膏、涂料;蛇胆浸药酒,有补身和治风湿之功效;蛇皮可制作手提袋、乐器等。总之,海蛇全身皆是宝。它的肉、胆、油、皮、血、毒等均可入药。我国海蛇入药应用始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仅从海蛇毒一项来说,它含有多种生物酶类,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可以分离提纯多种酶类,用于医药、科研和生物工程方面,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国际市场长期供不应求,仅靠菲律宾有少量出口。美国的西格玛蛇毒公司经营的青环海蛇毒每克售价7800多美元,比黄金贵上百上千倍,可见其贵重程度。2023-08-14 14:26:293
这是什么海蛇,如果能解答,就谢谢啦!
海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本亚科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1]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海蛇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卵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中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要采纳哦2023-08-14 14:26:492
蛇的种类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2023-08-14 14:26:594
海蛇的种类、习性?海蛇有哪些(无)毒蛇?毒性如何?
海 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 ,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本亚科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 在蛇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地球上曾出现过巨大的海蛇,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就灭绝了,仅留下为数不多的的化石,作为它们旧日曾活在世上的见证。 现代海蛇的个体都不很大,它们对于海洋生活环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在北起菲律宾岛、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广大海区有一种历史最古老的海蛇——锉蛇,这是海蛇中少有的无毒蛇类,体长大约60厘米至1米之间,肌肉松软,身体呈黄褐色,表面有很细的粒状鳞片。锉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生理机能非常适于水中生活,它的血红蛋白输氧效率特别高,潜水时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钟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5小时之久,而在这期间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过皮肤进行的。锉蛇唇部的组织和鳞片能将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颌有一个盐分泌腺,用来分担肾脏排泄盐分的沉重负担。锉蛇现在已十分少见了。 现存的海蛇约有50种,它们和眼镜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上大多数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亚各半岛之间的水域内。这些海蛇之所以能在海中大量活下来,是因为它们都有像船桨一样的扁平尾巴,很善于游泳;二是因为它们都有毒牙,能杀死捕获物和威慑敌人。这些海蛇也有和锉蛇类似的盐分泌腺和能够紧闭的嘴。但总的说来,它们的生理机能对海洋的适应性不如锉蛇,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海中生活的历史不如锉蛇长的缘故。 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 海蛇对食物是有选择的,很多海蛇的摄食习性与它们的体型有关。有的海蛇身体又粗又大,脖子却又细又长,头也小得出奇,这样的海蛇几乎全是以掘穴鳗额为食。有的海蛇以鱼卵为食,这类海蛇的牙齿又小又少,毒牙和毒腺也不大。还有些海蛇很喜欢捕食身上长有毒刺的鱼,在菲律宾的北萨扬海就有一种专以鳗尾鲶为食的海蛇。鳗尾鲶身上的毒刺刺人非常痛,甚至能将人刺成重伤,可是海蛇却不在乎这个。除了鱼类以外,海蛇也常袭击较大的生物。 在海蛇的生殖季节,它们往往聚拢一起,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长蛇阵,这就是海蛇在生殖期出现的大规模聚会现象。有的港口有时会因海蛇群浮于水面而使整个港口沸腾起来。完全水栖的海蛇繁殖方式为卵胎生,每次产下3~4尾20~30厘米长的小海蛇。而能上岸的海蛇,依然保持卵生,它们在海滨沙滩上产卵,任其自然孵化。 海蛇也有天敌,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就吃海蛇。它们一看见海蛇在海面上游动,就疾速从空中俯冲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尽管海蛇凶狠,可它一旦离开了水就没有进攻能力,而且几乎完全不能自卫了。另外,有些鲨鱼也以海蛇为食。至于其它有关海蛇天敌的情况,目前了解还不多。 海蛇的毒液属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实际上海蛇毒被人体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无力、酸痛,眼睑下垂,颌部强直,有点像破伤风的症状,同时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多数海蛇是在受到骚扰时才伤人。 两栖海蛇共有5种,性情相当温和,可以任人摆布。与其它卵胎生海蛇不同,两栖海蛇是卵生的,在产卵季节,两栖海蛇经常成群结队到固定的海岛上去产卵,菲律宾的加托岛就是海蛇常去的海岛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这些岛上进行商业性的捕蛇活动,目前在加托岛每年捕蛇18万条,琉球群岛也有类似的捕蛇活动。 和陆生蛇一样,海蛇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皮可用来做乐器和手工艺品;蛇肉和蛇蛋可食,味道很鲜美;某些内脏可人药。 中国沿海有记载的共8属、12种。本科动物腹鳞大多退化、不发达甚或消失;鼻孔多开于吻背,只需将鼻孔露出水面便可呼吸空气,在潜入水下时,鼻孔关闭瓣膜,防止海水进入。海蛇栖息于大陆沿岸半咸水的河口带。菲律宾的塔尔湖中有一种海蛇,终生生活在淡水里,因而被称为淡水海蛇。海蛇以鱼为主要食物,常摄食体型细长的鱼类。大多为卵胎生。海蛇亚科,许多种体形较长,头、颈和前半身甚细,产仔。 中国常见的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等种。扁尾蛇亚科是适应海水生活时间不太久的海蛇类,躯干前后粗细差别不大,仅尾部侧扁;其中扁尾蛇属的鼻孔仍开于吻侧,个别种类到岸边产卵。人被海蛇咬伤后,由于蛇毒破坏横纹肌纤维,会出现肌红蛋白尿,并导致呼吸麻痹。2023-08-14 14:27:092
常见的海蛇有哪些?
在海洋深处,海蛇逍遥自在地在石缝中游荡觅食,或者悬垂在珊瑚丛下小憩,时不时还上露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即使海洋中的鲨鱼很凶猛,但是看到海蛇也要避退三舍。其实,原本海蛇也生活在陆地上,便由于后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陆地蛇不得不下海寻觅新的生存空间,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能够适应海洋生活,它们的身体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腹鳞退化了,身体变成圆柱形,后部直到尾部变得侧扁,这样能够减少海水的阻力,游动时更加灵活;它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开合,能最大面积地接触空气,它一口气可以潜在水中5小时之久。海蛇在寻找食物时,就像打仗的狙击手一样埋伏在洞穴或岩缝里,耐心等待目标物的出现。只要哪个不知情的可怜虫从旁边经过,海蛇就会迅速上前咬住对方,然后慢慢吞入腹中。海蛇吃东西的迅速十分缓慢,所以很多时候它不得不将猎物留在海底,自己去海面上呼吸新鲜空气。海蛇和陆地蛇一样都是“近视眼”,在黑暗的环境下看不清东西,但是凭着发达的嗅觉,不管怎样游到哪里,它总是能轻松灵活地穿过森林般的珊瑚礁,找到自己的目标物。目前人类已知的海蛇有38种海蛇,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较常见的几种。青环海蛇:体长2米左右,躯干前段较细,头部很小,体后部及尾部侧扁。头背呈黄橄榄色或深橄榄色,眼后及颞部有黄斑,腹鳞宽度不到体宽的1/4,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略呈圆形,呈覆瓦状排列。青环海蛇有毒,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海蛇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淡灰海蛇:俗称黑点海蛇,它的腹鳞特征类似于青环海蛇,但是它身体最粗部位的背鳞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呈彼此镶嵌排列,躯干部前段不太细,头也不太小。躯干部深色环纹不达腹部中央,从侧面来看,深色环纹其间浅色部分宽。它主要分布于从波斯湾经印度半岛沿岸到印澳海域,以及中国的山东、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沿海地区。青灰海蛇:其腹鳞与背鳞特征与淡灰海蛇相似,但躯干部深色环纹达腹部中央,构成完整的环纹,从侧面来看,深色环纹比其身体上的浅色部分要窄。主要分布于从印度洋经南中国海至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台湾、山东等沿海地区。平颏海蛇:俗称棘海蛇,躯干的腹鳞不太清晰,与其相邻的背鳞大小相似,或腹鳞退化。眼睛上下的鳞片正常,不成棘状。体型粗短,头部较大,分布于东印度洋经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亚及菲律宾沿海,以及中国的山东、福建、海南、广西、香港、台湾等沿海地区。2023-08-14 14:27:191
十大最毒的海蛇
十大最毒的海蛇是贝尔彻海蛇,鹰钩鼻海蛇,杜氏剑尾海蛇,裂颏海蛇,长吻海蛇,艾基特林海蛇,棘鳞海蛇,印澳海蛇,黑环海蛇,光滑剑尾海蛇。1、贝尔彻海蛇贝尔彻海蛇当今世界上第一毒蛇,也是所有海蛇种类中最毒的一种,其半数致死率仅为0.0013mg/kg,其毒性是眼镜蛇的800倍,比起大陆第一毒蛇太攀蛇毒性还要强的存在!2、鹰钩鼻海蛇海蛇毒性排名第二位的便是鹰钩鼻海蛇了,其半数致死率为0.02mg/kg,毒性仅次于贝尔彻海蛇,也是相当之恐怖的一种毒蛇!3、杜氏剑尾海蛇杜氏剑尾海蛇半数致死率为0.03mg/kg,排在海蛇毒性中的第3位,这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沿海地区,虽然毒性很强,但却攻击性比较弱,胆子比较小,一般不会主动去攻击人类!4、裂颏海蛇裂颏海蛇乃世界第4毒的海蛇,其半数致死率为0.034mg/kg,并且这种海蛇的分布区域非常广,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之中都有分布。5、长吻海蛇长吻海蛇也是一种攻击性并不是很强的超毒海蛇,其半数致死率为0.044mg/kg,主要分布于天平洋海域之中,其长度一般在1.5米以上!6、艾基特林海蛇艾基特林海蛇又被称之为“青环海蛇”,其半数致死率为0.056 mg/kg,但它的性格也非常温顺,从不主动咬人,但如果被它咬上一口,基本上就无生还可能了!7、棘鳞海蛇棘鳞海蛇在海蛇毒性排名中排在第7位,其半数致死率为0.07 mg/kg,主要在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域周边,虽然毒性强,但也非常温顺,只要不主动去招惹它,它是不会咬人的!8、印澳海蛇印澳海蛇的体长在1.2米-2米之间,其半数致死率为0.079 mg/kg,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海域和新几内亚海域之中,栖息于浅海地带,人在潜水时是容易和它遭遇的。9、黑环海蛇黑环海蛇的毒性也是非常强的,其半数致死率为0.082 mg/kg,虽然其毒性还比不上大陆上的一些超级毒蛇,但被它攻击到,也会小命不保的!10、光滑剑尾海蛇光滑剑尾海蛇是剑尾海蛇中的一个新品种,毒性虽然说没有杜氏剑尾海蛇强,但其半数致死率也是达到了0.09 mg/kg,在所有毒蛇中其毒性至少也能排名前20位。2023-08-14 14:27:261
全球最毒的蛇第一名
全球最毒的蛇第一名是艾基特林海蛇。在世界十大毒物排行中,生活在澳洲的艾基特林海蛇位列第二。艾基特林海蛇生活在热带海域地区,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它长着一张大嘴,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平。与箱水母居住于同一个海域。简介: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分布生活在热带海域,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我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我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捕到5万多公斤。2023-08-14 14:29:311
海南有巨毒蛇吗
有的而且很多。越南烙铁头蛇,原矛头蝮,白唇竹叶青蛇,冈氏竹叶青蛇、福建竹叶青蛇,金环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福建华珊瑚蛇、中华珊瑚蛇,青环海蛇、环纹海蛇、小头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长吻海蛇,海蝰蛇。这些毒蛇均在海南。扩展资料:蝰蛇: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眼镜王蛇: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2023-08-14 14:29:471
海底最毒的蛇是什么蛇
海底最毒的蛇是贝尔彻海蛇。贝尔彻海蛇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其毒液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蛋白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神经毒素(约占粗毒的52.3%)、肌肉毒素(约占粗毒的32.2%)和各种酶类。它的毒性较稳定,5min处理后仍能保持毒性,在酸、碱环境下也同样稳定。海蛇是一类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后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水渗入和体液丧失。舌下的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该蛇的分布范围海蛇发源自澳洲与东南亚区域,它为变温动物无法在寒冷水域生存。美洲与非洲大陆南端的寒流与红海高盐度高温及巴拿马层层水闸,阻止海蛇进入大西洋,故只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世界上约有50种海蛇,中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和长吻海蛇。贝尔彻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包括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泰国海岸、澳洲群岛、所罗门群岛等地,在帝汶海的亚什摩及卡地尔群岛一带居多。2023-08-14 14:30:151
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有多少种毒蛇?(包扩海蛇)
福建的毒蛇,首先上场的是金银双雄-------金环蛇和银环蛇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 别名 栖息于潮湿地带的平原或山地,近山域的塘边或溪沟边。夜晚活动,白天怕光,常把头钻在腹下。主要捕食其他蛇,偶尔吃蛇蛋、鱼、蛙、蜥蜴、鼠等。卵生,每产8~12枚。主要属神经毒。省内见于闽南(漳州,泉州,厦门)、闽西,闽中一带很少见到。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别名 寸白蛇、节节黑栖息于海拔740米以下平原、丘陵地区,多在近水的地方。白天怕光,常潜伏于田埂或墙脚洞穴、乱石堆下,或将头伏于腹下。夜晚出来活动,捕食鱼、蛙、蛇、鼠等。多于6月间产卵,每产3~12枚,孵化期约为48天。主要属神经毒。是省内各地较为常见的剧毒蛇,福建漳州地区有蛇场大规模养殖,一般做为药用蛇.福建丽纹蛇 Calliophis kelloggi (Pope) 性情比较温顺,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是福建丽纹与丽纹蛇最大的差别.饲养难度颇高的品种.(电脑里只有这张模糊的照片,希望有清晰照片的朋友上传) 眼镜蛇别名 扁颈蛇、饭匙倩、五毒蛇、扑蛇这个就不用介绍了吧,容易饲养又极其凶猛的毒蛇见于福建各地。 青环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 别名 海蛇、海簸箕甲(闽南沿海的叫法) 尖吻蝮(五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lher) 别名 蕲蛇这个也不用介绍了吧~毒牙超长的家伙,栖息于海拔300米的山丘到1100米的高山。性情凶猛,毒性剧烈,论坛上有好几位爬友曾经深受此蛇的"毒害"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别名 草上飞、七寸子 福建省内仅见于武夷山、浦城、建阳、邵武等地,数量很少。省外几遍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别名 龟壳花蛇、笋壳斑 尾有缠绕性能爬树。捕食鸟、蜥蜴、鼠,偶吃鱼和蛇,卵生。属血循毒,兼有微量神经毒,毒性较五步蛇为弱,广布于福建全省。 山烙铁头蛇 Ovophis monticola 别名 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 栖息于高山地区,行动迟缓,有隐遁性,捕食鼠类。省内见于闽北高山林区。 福建竹叶青 别名 青竹丝攻击范围很大的一种毒蛇,也是鄙人非常喜爱的品种,分布于福建漳州市南靖,长泰等地区.分布范围比较广. 白头蝰 Azemiops feae Boulenger 福建省内分布于闽南(漳州诏安、泉州、惠安)的平原和低山地区,数量稀少.其中泉州为圆斑蝰分布的最北限.2023-08-14 14:30:331
全球最毒的蛇究竟会是哪种蛇呢?
关于世界上最毒的蛇,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曾经很多人觉得,海蛇中的杜氏剑尾蛇是毒性最强的。不过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数据其实是错误的。真正毒性最毒的蛇,应该是内陆太攀蛇,它的毒性要比大多数海蛇强。据说这种蛇的毒性,一次性可以毒死超过一百位成年人,可见毒性有多强烈。1、海蛇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海蛇是毒性最强烈的蛇,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杜氏剑尾蛇、裂颊海蛇、贝尔彻海蛇、孟加拉海蛇等等。其中贝尔彻海蛇名气最大,在一些专业的介绍中,它被称之为“曾经误认世界上最毒海蛇”和“一度是全球毒性最强蛇类之一”,可见贝尔彻海蛇的毒性有多强。不过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说法仅仅是个乌龙,并不代表它的毒性真的是全球最强的。按照现在数据来排的话,贝尔彻最起码也要跌到二十名开外了。2、银环蛇银环蛇是中国乃至北半球,毒性最强烈的毒蛇,它的皮下LD50值达到了0.09到0.19mg/KG。这一数值看似很小,可也超过了大多数海蛇,就连贝尔彻的皮下值也不过才0.111,跟银环蛇没有相比的可能性。不过这仅仅是在北半球,要是按照全球排名来说的话,它并没有那么强大。不过要是算排名的话,银环蛇排在前十还是没问题的。3、内陆太攀蛇内陆太攀蛇算是目前毒性最强的一种蛇,它的毒性一次足矣杀死一百位以上的成年人。不过它的居住地比较特殊,基本上跟人类没有瓜葛。而且生性比较懦弱,很少主动去攻击大型猎物,主要还是以小型生物为主。而且太攀蛇的攻击速度,也可以称之为最快,快到肉眼几乎无法看见的地步。当然它的LD50值不是很高,可它的排毒量大,是其他毒蛇的几十甚至几百倍。2023-08-14 14:30:447
上海有毒的蛇有哪些?图片
上海有蛇类计3科12属15种(截止2011年),分别是短尾蝮,黑脊蛇,翠青蛇,赤链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红纹滞卵蛇,黑眉曙蛇,虎斑颈槽蛇,黑头剑蛇,赤链华游蛇,乌华游蛇,乌梢蛇,青环海蛇,其中短尾蝮,虎斑颈槽蛇,青环海蛇为毒蛇,短尾蝮与青环海蛇皆为剧毒蛇,虎斑颈槽蛇毒性虽不如前两者强烈,但也有致人死亡的记录。附图:短尾蝮青环海蛇虎斑颈槽蛇2023-08-14 14:31:591
世界上最毒的五种动物
世界上最毒的五种动物有方水母、艾基特林海蛇、蓝环章鱼、毒鲉、巴勒斯坦毒蝎。1、方水母方水母又称箱形水母,是一种淡蓝色的透明水母,形状像个箱子,有4个明显的侧面。方水母长有15条触须,每根长度最高可达到3-4米左右,且每条触须上布满了储存毒液的刺细胞。2、艾基特林海蛇艾基特林海蛇又称青环海蛇,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艾基特林海蛇是海洋中最毒的蛇之一,海蛇之所以能迅速解决对手,是因为其毒液作用于神经,猎物中毒之后,肌肉迅速麻痹,呼吸衰竭,心脏停止跳动。3、蓝环章鱼蓝环章鱼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北部沿岸海域,其毒性比眼镜蛇高出50倍,一旦被它刺到,其体内的毒液会快速释放到被刺伤者身上,虽然没有疼痛感,但却在1小时后毒性会开始发作。4、毒鲉毒鲉又多被称为石头鱼,主要分布于中国西沙群岛、印度洋非洲南岸至太平洋中部、日本海域等。毒鲉喜欢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若是将其惹怒,它脊背上12-14根像针一样锐利的背刺,会毫不犹豫的刺过来,使人体中毒。5、巴勒斯坦毒蝎巴勒斯坦毒蝎又称以色列金蝎,是地球上毒性最强的蝎子,生活在以色列和远东的其他一些地方。巴勒斯坦毒蝎的尾巴上长有一个装满毒液的尾刺。尾刺主要由球形底和尖状弯钩组成,一旦接触到生物,尾刺中的毒液便会自动从钩刺中射出,注入伤者的体内。动物分类的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的,可以按照生活环境来分、按等级分、按形态分、按食性分、按哺乳方式分等。按生活环境来分可分为3种: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两栖动物。按等级分可分为两种:高等动物,低等动物。按形态来分可分为两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包括:鱼类,爬行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等五大类。无脊椎动物中包括:原生动物,软体动物,蠕虫,昆虫,甲壳动物等门类。所以无脊椎动物占世界上所有动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按食性可分为四种:肉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腐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按哺乳方式可分为两种:哺乳动物、非哺乳动物。2023-08-14 14:32:251
海蛇的经济价值
海蛇是海宝。和陆生蛇一样,海蛇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皮可用来做乐器和手工艺品;蛇肉和蛇蛋可食,味道很鲜美,某些内脏可入药。 以蛇入药,《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海蛇入药,首载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主赤白毒痢,五野鸡病,恶疮,灸食,亦烧末服一,二钱匕沿海民间有食用海蛇的习惯,药用也很普遍作为祛风燥湿,通络活血,攻毒和滋补强壮等功效良药,常用于风湿痹症,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疥癣恶疮等症。海蛇干福建省中药研究所比较分析了青环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等海蛇与蕲蛇、金钱白花蛇等陆地蛇的化学成分,发现海蛇含氮量高达9.94%,比陆地蛇多出1.03%,脂肪含量比陆地蛇高0.53%,氨基酸总量比陆地蛇高5.2%,其中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均比陆地蛇高出16%以上。并证明海蛇原生药使用安全,无毒。周少雄等研究了青环海蛇等4种常见海蛇乙醇浸出物的营养成分,发现其中含有l9种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高,还含有8一氧化赖氨酸、Zn、Cu、Fe等微量元素和Ca、K、Na等宏量元素含量丰富。以海蛇体为主要原料开发的制剂有上海世康特制药有限公司的复方海蛇胶囊,上海华东医院研制的复方海蛇胶囊,泉州制药厂的海蛇祛风胜湿胶囊,湛江中药厂的复方海蛇酊和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研制的复方海蛇注射液等。华东医院研制的复方海蛇胶囊主要原料为南海半环海蛇和玉足参,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免疫功能,增强记忆等效果,泉州制药厂的海蛇祛风胜湿胶囊由海蛇、川乌、延胡索、羌活、当归、甘草等精制而成,具有益气养血、祛风胜湿、通经络、壮筋骨等功。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研制的复方海蛇注射液主要原料为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当归、豆豉姜等,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等痹症。湛江中药厂的复方海蛇酊具有明显抗炎,镇痛效果,另外福建省药材公司中药研究所研制了海蛇天麻酒。海蛇胆传统医学认为蛇胆具有行气化痰、搜风祛湿、清肝明目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疾病。蔡云见等测得青环海蛇胆正丁纯提取物含牛磺胆酸36.5%,以鲜胆汁计算,含牛磺胆酸0.34%,与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陆地蛇相当。动物实验表明青环海蛇胆具有显著止咳,祛痰作用,对乙酰胆碱造成的气管痉挛有明显缓解作用。因此,海蛇胆与陆地蛇胆一样可用于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海蛇油沿海渔民常熬制海蛇油外用于水火烫伤,冻疮,虫蚊叮咬等。研究表明海蛇脂质,类脂质含多种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软脂酸,十六碳烯酸,十八碳烯酸,二十碳烯酸等含量较高,廿二碳六烯酸(DHA),廿碳五烯酸(EPA),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等含量也很丰富.日本有一种油针疗法,将海蛇脂质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注射剂在身体压痛点和硬结部位注射,可以治疗腰痛和颌,肩等部位的疼痛.还将海蛇脂质制成软胶囊剂,作为保健品,增强学习,记忆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海蛇毒海蛇毒液毒性非常强烈,远比陆地毒蛇的毒 性大,通常纯海蛇毒素的LD50均小于0.10mg/kg,如常见的青环海蛇为0.05mg/kg,平颏海蛇为0.06mg/kg。海蛇毒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神经毒素和各种酶蛋白。从海蛇毒液中分离出来的神经毒素主要是作用于突触后的a神经毒素,结合在骨骼肌运动终板部位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阻断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因此中毒的人和动物出现肌肉麻痹,多以呼吸肌麻痹导致窒息死亡.海蛇毒不含心脏毒素,对心脏没有直接作用。但有明显的横纹肌毒性,引起的肌肉损伤以出现血红蛋白尿为临床表现,通常认为引起肌肉损伤的不是神经毒素,而是磷脂酶A.以陆地蛇毒素为主要原料开发研制了溶栓、止血,镇痛等多种制剂.海蛇毒素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原因之一是海蛇排毒量相对较低,难以采集足够应用的毒液量.国内外对海蛇毒素的研究报告比陆地蛇毒素少得多。最近几年国内研究有新的突破,中山大学等建立了多个海蛇毒腺表达文库,克隆了几十个海蛇新基因序列。重组海蛇毒素有明显抑瘤活性,对HI、sK—N—sH 和MGC三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045mg/Trd、 0.057mg/ml和0.069mg/ml。可望开发成新的抗肿瘤药物。重组平颏海蛇神经毒素对小鼠化学致痛有镇痛作用,镇痛效果高于盐酸哌替啶,可能开发成新型镇痛药。 海蛇肉质柔嫩,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是一种滋补壮身食物,常用于病后、产后体虚等症,也是老年人的滋养佳品,它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在港、澳、台、广东、海南等地,海蛇被列为美食之一。在日本,海蛇更被推为宴席上的佳肴,广州一些酒家亦推出鲜活或干的海蛇食品。海蛇药材做为祛风燥温,通络活血、攻毒和滋补强壮等功效良药。常用于风湿痹症、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疥癣恶疮等症。海蛇的食法很多,海蛇肉可清蒸、红烧、煲汤。其中海蛇炖火鸡是有名的“龙凤汤”。海蛇肉煲粥是清凉解毒之美食佳肴,海蛇汤鲜甜可口,海蛇酒可作为驱风活血、止痛良药。总之海蛇营养丰富。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岛屿星罗棋布,港湾众多适宜海洋蛇类的生长繁殖,资源丰富,应开发利用,前景广阔。2023-08-14 14:33:561
海蛇睡觉怎么呼吸
问题一:海蛇是用肺呼吸的吗? 海蛇是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启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鸡渗入和体液的丧失。舌下的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 问题二:海蛇毒素的中毒及救治 大多数海蛇性情比较温顺,一般不主动侵犯人,只有在受到捕捉、接触等 *** 时才会进行防御性攻击,海蛇咬伤的病例低于陆地毒蛇;加上海蛇咬伤通常发生海上作业时或偏远的渔村,在民间多自行救治,有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有关海蛇咬伤发病率的正式报道无论中国或其他国家均未见报道。北部湾是中国海蛇数量较多的地区,广西每年都有被海蛇咬伤致死的病例记录,这种咬伤病例的特点往往是海蛇排毒量大,患者中毒较明显。 多数被海蛇咬伤的患者局部症状很轻,仅在被咬部位见到一对短浅如针头大小的毒牙痕,无红肿、出血,疼痛也不明显,不仔细检查容易被忽视,贻误急救时机。全身症状在咬伤后0.5~1h出现,感觉头晕、眼花、浑身酸软无力,由于神经毒素的作用,全身肌肉呈松弛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有眼睑下垂、视物模糊,流涎、张口、吞咽及言语困难,呼吸表浅或轻度呼吸困难,严重者自主呼吸停止,呼吸肌麻痹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海蛇咬伤早期的主要致死原因。由于横纹肌被破坏而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和钾离子,有些海蛇咬伤患者可在3~6 h后出现肌红蛋白尿,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钾离子入血导致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心跳骤停。但需要注意,由于海蛇毒不含心脏毒素,对心脏没有直接损伤作用,因循环功能衰竭致死的海蛇咬伤病例也极为少见。曾有学者用天然海蛇毒液和长吻海蛇毒素纯品试验,未见其对心电图有明显影响。 被海蛇咬伤后应采取排出毒液、阻止毒液吸收及注射抗毒血清等急救措施。被海蛇咬伤后应立即用海水冲洗伤口,用口吸吮咬伤部位,边用力吸出毒液边吐出;在咬伤部位用布条、纱布、绷带或绳子在伤口上方作环形结扎,保持压紧状态,结扎布条松紧稳定以不影响肢体深部动静脉血流为宜。注射抗毒血清是最有效的急救治疗方法,常见抗海蛇毒血清一般可对多种海蛇有效;局部注射强氧化剂,可破坏蛇毒蛋白质,通常应用0.5%高锰酸钾注射液2~4 ml,在伤口周围局部注射,可减轻中毒程度;对中毒较深者需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海蛇咬伤患者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呼吸衰竭,因此及时有效的人工呼吸是关键的急救手段。一旦发现患者呼吸无力或停止,应立即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人工辅助呼吸,高浓度给氧。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酌情使用利尿剂,加速毒素的排出。 抗海蛇毒血清是已知对海蛇咬伤最有效的急救药物,是蛇伤临床救治中的关键。使用抗毒血清必须早期、足量、准确。传统方法在使用前必须作皮试,但对于蛇咬伤患者来说,即使皮试阳性,也应该考虑注射抗毒血清。临床观察表明,可采用分段稀释滴注法,即先取抗毒血清1ml稀释于10%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以15滴Pmin的速度缓慢静滴,若过20min无反应,再加入抗蛇毒血清所需剂量作静脉滴注。如有反应,可调节滴速进行脱敏疗法。 问题三:生活在海底的水蛇用什么呼吸? 肺,在水面吸入足够的氧后,潜入海底。 问题四:海蛇能在海洋憋多长时间 海蛇能在海洋憋多长时间 中国的: 海蛇是一类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启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水渗入和体液的丧失。舌下的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 小海蛇体长半米,大海蛇可达3米左右。 它们栖息于沿岸 近海,特别是半咸水河口一带,以鱼类为食。除极少数海蛇产卵外,其余均产仔,为卵胎生。 中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 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和长吻海蛇。海蛇可供药用,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滋补强身的功效。 世界的: 海蛇 介绍 在世界各大洋中大约有50多种海蛇,我国近海产大约20作种。海蛇是现生爬行动物的一种,与龟鳖目的种种海龟等一起,成为古老的爬行类延续至今的生物。 海蛇与陆地上的蛇本是一家,由于环境的变迁而转移到大海里去安家落户。海蛇的尾巴为了适应海里的生活,变成扁平的桨状,它柔软细长的身躯波浪似地弯曲前进,在水中游动自如。海蛇的头很小,游动时常把头伸出水面呼吸。它的鼻孔内有瓣膜,能自动关闭,潜水时关闭瓣膜就可以防止海水涌进鼻腔。海蛇还长有尖利的牙齿,随时准备出击。 海蛇都是毒蛇,它尖利的牙齿与毒液能将对方麻醉,然后吞下去。海蛇的毒牙令它在海里所向披靡,横行霸道。海蛇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繁殖时期,海蛇孕育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小蛇,所以小蛇一出世就能自由活动。 海蛇潜水能力很强。海蛇停留水面的时间很短,每次下潜深度有几十米,下潜时间长达数十分钟,是什么原因令海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贮存大量氧气来进行下潜的呢?至今还是一个谜。不过有人认为,海蛇有一个容量极大的肺,而且下潜过程中它能调节各种重要器官,降低耗氧量,同时它的皮肤能帮助呼吸,并能将所获得的氧气迅速转化, 维持在下潜时身体的需要。看来,海蛇下潜之谜还有待确认. 问题五:普吉岛漂海,浮潜,有海蛇吗?有危险水生物吗? 要永远在一起 问题六:海蛇是毒蛇吗? 海蛇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海中能驾驭波涛,能潜游水下,能捕捉鱼虾,能生儿育女。在距今7千万至2亿3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两栖类动物中的一部分终于彻底告别水乡,完完全全在陆上定居了,从而进化为爬行动物――蛇。可是,还有一部分蛇却依然怀恋故乡,再一次返回哺育过它们古老前辈的摇篮,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海蛇了。 在蛇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地球上曾出现过巨大的海蛇,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就灭绝了,仅留下为数不多的的化石,作为它们旧日曾活在世上的见证。 现代海蛇的个体都不很大,它们对于海洋生活环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在北起菲律宾岛、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广大海区有一种历史最古老的海蛇――锉蛇,这是海蛇中少有的无毒蛇类,体长大约60厘米至1米之间,肌肉松软,身体呈黄褐色,表面有很细的粒状鳞片。锉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理机能非常适于水中生活,它的血红蛋白输氧效率特别高,潜水时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钟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5小时之久,而在这期间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过皮肤进行的。锉蛇唇部的组织和鳞片能将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颌有一个盐分泌腺,用来分担肾脏排泄盐分的沉重负担。锉蛇现在已十分少见了。 现存的海蛇约有50种,它们和眼镜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上大多数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亚各半岛之间的水域内。这些海蛇之所以能在海中大量活下来,是因为它们都有像船桨一样的扁平尾巴,很善于游泳;二是因为它们都有毒牙,能杀死捕获物和威慑敌人。这些海蛇也有和锉蛇类似的盐分泌腺和能够紧闭的嘴。但总的说来,它们的生理机能对海洋的适应性不如锉蛇,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海中生活的历史不如锉蛇长的缘故。 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 海蛇对食物是有选择的,很多海蛇的摄食习性与它们的体型有关。有的海蛇身体又粗又大,脖子却又细又长,头也小得出奇,这样的海蛇几乎全是以掘穴鳗额为食。有的海蛇以鱼卵为食,这类海蛇的牙齿又小又少,毒牙和毒腺也不大。还有些海蛇很喜欢捕食身上长有毒刺的鱼,在菲律宾的北萨扬海就有一种专以鳗尾鲶为食的海蛇。鳗尾鲶身上的毒刺刺人非常痛,甚至能将人刺成重伤,可是海蛇却不在乎这个。除了鱼类以外,海蛇也常袭击较大的生物。 在海蛇的生殖季节,它们往往聚拢一起,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长蛇阵,这就是海蛇在生殖期出现的大规模聚会现象。有的港口有时会因海蛇群浮于水面而使整个港口沸腾起来。完全水栖的海蛇繁殖方式为胎生,每次产下3~4尾20~30厘米长的小海蛇。而能上岸的海蛇,依然保持卵生,它们在海滨沙滩上产卵,任其自然孵化。 海蛇也有天敌,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就吃海蛇。它们一看见海蛇在海面上游动,就疾速从空中俯冲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尽管海蛇凶狠,可它一旦离开了水就没有进攻能力,而且几乎完全不能自卫了。另外,有些鲨鱼也以海蛇为食。至于其它有关海蛇天敌的情况,目前了解还不多。 海蛇的毒液属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2023-08-14 14:34:081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海蛇我们知道是世界上最毒的蛇(没有之一),其毒性非常之大,但其体长一般来说只有1-2米长的,据称在海洋中有一种超大海蛇,那么世界上最大的海蛇有多长嗯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1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 海蛇是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超巨型毒蛇,其毒性能排在世界最毒蛇榜单的第一位(陆地第一毒蛇是太攀蛇),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 但其体型一般来说是非常小的,最长的也不过在2米左右。据相关记载曾在海洋中发现了一个长达140英尺(也就是34米)的超巨型海蛇的尸体,如果确定其身份真是海蛇的话,那么绝对能堪称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海蛇了。关于这种超大海蛇其实截止到目前并且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它们真实存在,但确实发生过几次目击事件。 “巨型”海蛇目击事件 1、1817年(长达12米) 据相关资料显示,最早的一次有记载的目击事件是发生在1817年,在美国的格洛斯特港发现了一条巨大海蛇,其长度达到了40英尺(也就是12米),粗有人的腰那么粗,看上去就像是一条“龙”,在海中行走,最后还有相关部门专门的调查过此事,目击者还对其证词进行过宣誓,可见其所看到的应该是不假。 2、1845年(34米) 1845年的时候,在美国再次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骸骨”,经过拼凑发现其长度达到了34米长,并且其骸骨身份被确定为“海蛇”类动物。但最后又是被人给揭穿,原来这据骨骼是由5个不同动物尸体的骸骨所组成的,所以确定其并不是真的。 3、1848年(18米) 在1848年的时候,在英国军舰在大西洋中发现了一条超级大海蛇,据目击者称,其仅仅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就已经是达到18米长,在水中游行的速度非常快,并且是从军舰旁边游过,所以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幕。 4、1966年(10米) 在1966年的时候,英国一位军人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力,决定划船来横渡大西洋,但在这途中发现了惊人的一幕。他看到了一条长达10米的海蛇像他游来,一人一蛇对视了10秒钟之后,便潜入水下消失不见了。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2 世界上十大最毒海蛇排行榜 NO10、平颏海蛇 平颏海蛇,眼镜蛇科平颏海蛇属物种,前沟牙类毒蛇。背面绿褐色或黄橄榄色,具深橄榄色宽横斑29~46+3~6个,横斑间距1~2鳞宽,在体侧下方尖出成三角形,有的渐向腹中线延伸形成完整环纹。全长692~915毫米。头较大,吻较下颌长出,鼻孔背位,鼻鳞彼此相切;体粗而短,后部侧扁。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沿海。 NO9、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青环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NO8、长吻海蛇 长吻海蛇,又称黄腹海蛇,是蛇亚目海蛇科下的一个单型有毒蛇属——长吻海蛇属下的唯一物种,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海域地区。长吻海蛇体长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狭长,吻长,吻端端到眼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司开闭。躯干和尾部较侧扁。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鲜明的黄色。尾部可有5-10块黄斑。 NO7、杜氏剑尾海蛇 杜氏剑尾海蛇是一种剧毒的剑尾海蛇属,主要分布在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向西延伸至珊瑚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印度洋一带。它们具有中性攻击性,只在外界因素的威胁下才会发起进攻。杜氏剑尾海蛇是毒性最强大的海蛇,并且是世界上最毒的三种毒蛇之一。 NO6、淡灰海蛇 淡灰海蛇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体背淡灰色或黄橄榄色,具黑灰色宽横纹,从侧面看,深色宽横纹较其间的浅色部分宽。全长1米左右。头大,吻钝圆,鼻孔背位,体很侧扁。上唇鳞7(2—2—3)枚,无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枚+3枚。背鳞颈部33~41行,体最粗部40~49行,呈六角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相嵌排列,有中央结节或短棱;腹鳞231~299枚,前部较宽,为相邻背鳞的2倍,后部较窄;肛前鳞略大。头背黑色、橄榄色或灰色,体尾背面淡灰色或橄榄色,有51~59个+9~11个黑色或深色宽环斑,此斑不达腹中央;腹部浅黄色或白色。 NO5、印澳海蛇 印澳海蛇蛇目。体长为120—200厘米,尾部扁平,身体主要为浅褐色或黄色,有深色斑块和斑纹,侧面有斑点。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之间的海域。栖息于浅海地带,海湾和有潮河等地,主要以鳗鲡等鱼类为食,卵胎生。 NO4、棘鳞海蛇 棘鳞海蛇,是一种有毒蛇类,全长1.5米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及台湾两岸的南中国海、澳洲海域、印度西部沿岸、斯里兰卡、泰国湾、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岸地区,与及菲律宾群岛等东南亚海域,另外亦分布于印尼、新几内亚的海岸。有成群迁徙的习性。繁殖方式是卵胎生的。 NO3、橄榄海蛇 橄榄海蛇是一个危险的毒蛇,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珊瑚礁蛇。它有一个坚固的身体,紫褐色与淡棕色的底部。通常有一些全身乳白散鳞,尾部垂直压缩,大多是用奶油下来后布朗里奇白色。平均大小为1.2米,但能长到2米。虽然它可以攻击,但是攻击是罕见的。 NO2、裂颏海蛇 裂颏海蛇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海蛇科裂颏海蛇属,全长100cm---140cm,分布在红海,印度洋北部,西太平洋,澳洲北部。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浅海礁岩地区的海生蛇类,有时也会出现在河口红树林等地区.主要捕食鱼类.背部以棕色为底,环绕深色半环带,不到达腹部.不过随着成长环带的.颜色会逐渐变浅甚至消失.颏顶部具有刺状颏盾,是本种与其它海蛇最大的区别(其它海蛇类是长型鳞片),前沟牙蛇类,毒液含神经,肌 肉毒(素),毒性极强。 NO1、贝尔彻海蛇 贝尔彻海蛇(学名:Hydrophis belcheri)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一度是全球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贝氏海蛇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毒蛇,但其排名似乎有争议,Aipysurus laevis光滑剑尾海蛇 的肌肉注射LD50为 0.09 mg/kg;Hydrophis melanosoma黑环海蛇的肌肉注射LD50为 0.082 mg/kg,这两种的毒性便已超过了贝氏海蛇。而同样是这两种蛇的皮下注射的LD50为 0.264 mg/kg;黑环海蛇 皮下注射的LD50为 0.111 mg/kg,也均超过了贝氏海蛇蛇毒。 世界上最大的海蛇3 一、世界第一巨蛇 海蛇,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爬行动物,属于蛇类的一种(蛇目眼镜蛇科),据统计目前在海中发现过的海蛇品种有38种,有非常强的毒性,但同时它对于人类来讲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外形上与我们陆地上常见的蛇相似,它除了大西洋领域以外,世界各地的海洋区域都有它的身影。 二、海蛇一般有多大 通常海蛇跟陆地上的蛇是差不多一样大的,一般在2-4米左右,但不排除有几十米长的大海蛇,毕竟海洋宽旷辽阔,又深不可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那是一个神秘的地带,保不准在海洋深处的某一个地方就有它的存在,而且在地球早期就曾经出现过非常巨大的海蛇,虽然已经灭绝了,但还是留下了它身体的化石。 三、海蛇的寿命是多少年 海蛇的寿命还是挺长的,并且不同性别的海蛇可活的寿命都不同,雌海蛇可以活到21年左右,雄海蛇可以活19年左右,并且海蛇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是非常多的,比如说:食用补充营养、药用治疗身体、医学作用等等,在我国市场非常畅销。 四、世界上最长寿命的海蛇是哪种 世界上最长寿的海蛇是绿茸线蛇,据生物学家的研究,它能活20多万年之久,因为它会像树木一样会根据年份生长年轮,每一年过去,它的尾部就会长出一个明显的环圈,并且在不久之前,有生物学家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中发过一条绿茸线蛇,这条蛇身上长有1867个环,也就是说它在海底生活已经有1867年了,真是不可思议啊。2023-08-14 14:34:351
被海蛇咬了怎么办?
海蛇应该最毒的蛇,海蛇多为神经毒,目前对海蛇的毒性研究的不多,也不像其它蛇毒有血清可以解毒,所以如果中了海蛇的毒是很致命的危险喔! 目前世界上约有700种蛇有毒,海蛇是其中最毒的一种。 种类 世界上约有五十种海蛇,台湾纪录中的大头海蛇、黑背海蛇和刺海蛇为凶猛的海蛇,其它如细鳞海蛇、黑头海蛇、饭岛式海蛇、阔尾属海蛇较为温驯。 特征 海蛇体形与陆蛇相似,最大的差异在其侧扁如摇橹的尾部,海蛇都为有毒但其头部多与无毒的陆蛇为椭圆形而非三角形。 分部地区 海蛇发源自澳洲与东南亚区域,它为变温动物无法在寒冷水域生存。美洲与非洲大陆南端的寒流与红海高盐度高温及巴拿马层层水闸,阻止海蛇进入大西洋,故只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 被咬之后 被海蛇咬通常较没剧烈的感觉,有时不仅无痛且没有水肿现象;各种症状通常一开始时都很轻微,但会逐渐恶化。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焦虑、头晕、有时会有轻飘飘的陶醉感,患者的舌头会肿胀导致吞咽困难,肌肉无力可能恶化至全身瘫痪。 遇到海蛇应变方式 避免海蛇的攻击非常简单,不要刻意接近海蛇远离它,如有海蛇游近时,要保持镇定静止待它离去再行动。潜水者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对待海蛇;最好是离它们远点儿。2023-08-14 14:34:452
浙江天台常见毒蛇
1 银 环 蛇:平原,丘陵多水地带。 2 眼 睛 蛇:平原,丘陵,山地500m以下 3 蕲 蛇:100至1350m山区,丘陵地带山溪附近岩石上 4 蝮 蛇:浙西,浙北,浙东。浙南没有发现 5 烙 铁头:200m以上丘陵和山区 6 竹 叶 青:300m至1100m山区广为分布 7 眼 睛 王 蛇:泰顺,庆元,平原至1000m山区 8 山烙铁头 [浙南 300m以上丘陵山地] 9 白头蝰 [开化 武义天台 泰顺] 10 青环海蛇 [沿海] 11 黑头海蛇 [沿海] 12 长吻海蛇 [沿海] 13 丽纹蛇 [全省] 14 福建丽纹蛇 [全省] 15 中国水蛇 [浙南] 16 铅色水蛇 [浙南] 17 绞花林蛇 [全省] 18 繁花林蛇 [庆元采集到一条]2023-08-14 14:35:061
福建有啥种类的蛇
福建省共有84种蛇,其中毒蛇31种,无毒蛇53种。毒蛇种有水蛇3种,海蛇9种。这些蛇是:钩盲蛇;大陆海南闪鳞蛇;红尾筒蛇;蟒蛇;棕脊蛇;黑脊蛇;绿瘦蛇;白眉腹链蛇;锈链腹链蛇;棕黑腹链蛇;草腹链蛇;白眶蛇;绞花林蛇;繁华林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金花蛇;翠青蛇;黄链蛇;赤练蛇;王锦蛇;灰腹绿锦蛇;玉斑锦蛇;黑线紫灰锦蛇;三索锦蛇。银环蛇;福建丽纹蛇;丽纹蛇;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扁尾海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环海蛇;环纹海蛇;小头海蛇;黑头海蛇;平颏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白头蝰;尖吻蝮;短尾蝮;华东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白唇竹叶青;竹叶青;泰国圆斑蝰。银环蛇;福建丽纹蛇;丽纹蛇;舟山眼镜蛇;眼镜王蛇;扁尾海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环海蛇;环纹海蛇;小头海蛇;黑头海蛇;平颏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白头蝰;尖吻蝮;短尾蝮;华东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白唇竹叶青;竹叶青;泰国圆斑蝰。扩展资料:蛇的分布范围:世界: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都有蛇的分布,但喜暖的蛇却绝大部份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蛇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少。中国: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全境,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东洋界,表现出由北到南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的分布趋势和特点。其中以福建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种类最多(85-100余种),其次为广东、贵州、湖南、四川、海南、安徽和浙江等省(60-76种);而古北界种类较少(≤30种 ),其中青海、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省最少(4-10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2023-08-14 14:35:162
草原上的蛇种是什么?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33284.html2023-08-14 14:35:341
蛇在大海中能生存吗?
蛇目的海蛇科: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毒蛇,以鱼类为食。2023-08-14 14:35:443
大自然里面有多少种蛇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2023-08-14 14:35:571
毒蛇的毒性到底有多大
海蛇是毒蛇中毒性最大的,致死量0.02毫克。海蛇位于最毒毒蛇名单之首,它们毒液的半数致死剂量为0.02毫克。几乎所有的海蛇都是有毒的,海蛇其中的青环海蛇更是拥有低于0.01毫克的半数致死剂量。如果你在游泳或者潜水的时候看到一条海蛇,最好马上离开。海蛇生活习性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2023-08-14 14:36:053
十大已灭绝的蛇
节胸蜈蚣、泰坦巨蟒、沃那比蛇,天蛇、巨蛇、非洲巨蟒、印度古裂口蛇、深海巨怪大海蛇、中华眼镜蛇、澳大利亚巨蟒。又称节胸蜈蚣属,是史前的倍足纲动物,即现今蜈蚣及马陆的远古亲属。虽然名叫节胸蜈蚣,但是实际上比起蜈蚣节胸属与马陆的亲缘关系较近。泰坦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类,泰坦蟒平均体长可达到12米,体重超过1吨,这两个数字已经足以说明它们的可怕之处。他们的食物有4.57米长,半吨重的钝鼻鳄和3.05米的肺鱼以及当代的一些大型乌龟。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天蛇是一种顶级掠食者,生活在中新世纪,体长在6米左右,20到30厘米粗,是澳大利亚已经灭绝的巨蛇。因为它长得有几分像巨蜥,所以有专家学者认为它是巨蜥像蛇演化的证据。目前天蛇出土的化石,难得包含了完整的头颅骨和鄂骨,给科研学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都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西北部里弗斯利发现。在远古神话、探险故事、都市传说之中,巨蛇常常作为强大而神秘的boss存在。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巨蛇科的其它动物早在5500万年前就已经消失了,只有沃那比蛇生存到最后,一直到5万年前才消失。印度古裂口蛇,属于巨蛇科成员,历史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时期。其化石最早被发现于印度西北部,化石里包含缠绕这恐龙的蛋及幼体,这也是首次发现蛇吃恐龙的证据。据科学家推测,印度古裂口蛇体长3.5长,通常潜伏在恐龙巢穴周围,等小恐龙破壳出来后对其绞杀。澳大利亚巨蟒生活在上新世时期,这种庞大的蟒蛇缺少现代蛇灵活的下颌,考古学家指出,这种蟒蛇位于蜥蜴和现代蛇的进化状态之间。澳大利亚巨蟒没有毒,其体长可生长至4.5米,其内弯牙齿没有尖牙,能够有效抑制猎物。科学推测认为,它们于4万年前灭绝消失。2023-08-14 14:36:492
中国北方有什么蛇?
啊这,这个北方范围大了哎。东北和西北全然不一样。啧,我挨个解吧。东北可见3大科---游蛇,海蛇,蝰蛇三种其中游蛇科下的游蛇属的黄脊蛇,虎斑蛇较常见,灰斑蛇罕见链蛇属只见一种,就是赤链蛇,锦蛇属里白条锦极其常见,红点锦较为常见,团花锦,棕黑年锦,玉斑锦,黑眉锦罕见。海蛇东北当然只有辽宁可见,青环海蛇和海蝰较常见,半环扁尾罕见。蝰蛇中,蝰属的极北蝰可在吉林偶尔见到蝮亚科的日本蝮常见,黑眉蝮,蛇岛蝮罕见,福建竹叶青只有吉林有观测到,很罕见。华北地区嘛,可见下面这些赤峰锦,团花锦,白条锦,玉斑丽(俗称美女蛇),赤链,黄脊,乌鼠,虎斑颈槽,黑头剑,青环,中介蝮,长岛蝮,华北蝮,日本蝮内蒙地区是这样子滴花条蛇,赤峰锦,王锦,团花锦,白条锦,三线蛇(这玩意吃鱼),黄脊蛇,虎斑颈槽,中介蝮,日本蝮西北的话,就啰嗦了---新和其他几个地域显著不一样的说~沙蚺属 的红沙蚺,东方沙蚺。这家伙喜欢沙漠,是泛西域常见类群脊蛇属,青脊,可在甘肃见到,黑脊,常见一点,分布偏东一些。钝头蛇属,平鳞钝头蛇,陕甘较为温暖的区域有花条蛇属,花条蛇,宁甘新可见。林蛇类的绞花林,甘肃暖湿的地方有。翠青蛇属,翠青指名种,陕甘就有【这种大部分地方都可见呢】锦蛇属,双斑锦,陕甘宁都有;王锦,也是陕甘宁;白条锦,西北全区可见;黑眉锦,仅陕西;丽蛇属,玉斑丽,陕甘有;秘纹蛇属,秘纹蛇,仅仅新有,罕见!链蛇属,双全链,陕甘有;刘氏白环,仅陕西;横纹链,陕甘有;赤链,也是陕甘;黑背链,也陕甘;紫灰蛇属:红竹,陕甘有;游蛇属:黄脊蛇,全境有;鼠蛇属:乌鼠,陕甘有;线型蛇属:宁陕小头(名字知分布……);腹链蛇属:锈腹链,(颜色很像锈铁钉)陕甘有;棕黑腹链,仅甘肃;水游蛇属:水游,棋斑水游,都是新有;颈槽蛇属:湖北颈槽,陕甘有;虎斑颈槽,除开新;华游蛇属:赤链华游,乌华游,都是陕甘有颈斑蛇属:福建颈斑,甘肃有;斜鳞蛇属:大眼斜鳞,陕甘有;剑蛇属:黑头剑,陕甘有;中华珊瑚属:丽纹,陕甘有;蝰蛇属:蝰蛇,陕甘有;极北蝰,东方蝰,仅新有;蝮蛇类:亚洲蝮,陕甘有;中介蝮,全境有;六盘山蝮,甘宁有;高原蝮,除开新;烙铁蛇属:山烙铁,仅甘肃原矛头蝮属:菜花矛头蝮,笋壳斑,都是陕甘有竹叶青属:福建竹叶青,仅甘肃;2023-08-14 14:37:171
世界上排名前二十的剧毒蛇?
名单中为世界上最毒的10种蛇,按照毒性来排名。1、激烈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产于澳大利亚,平均长度为1.7米;这种蛇一次能够喷射的毒液为110毫克,这么多的毒液足以杀死100人。2、澳洲棕蛇(pseudonaja textilis),产于澳大利亚,平均长度为2米;这种蛇4000分之一盎司的毒液就足以置人于死地,也是相当的毒。3、雨伞节(candidus)又叫马来亚krait ,栖息地为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平均长度为1米;这种蛇也是非常致命的,受害者主要为当地的农民。4、Taipan(oxyuranus scutellatus),产于澳大利亚,平均长度为2.9米;这种蛇有着粉红的嘴与红色的眼睛,毒性相当强烈。5、虎蛇(notechis scutatus),产于澳大利亚,平均长度为1.5米;这种蛇有非常强大的神经性毒液攻击神经系统。6、beaked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栖息地为南亚及东南亚水域阿拉伯海以及珊瑚海,平均长度为1.2米;这种蛇经常攻击潜水员与渔民。7、蝰蛇(echis carinatus),栖息于中东及亚洲,平均长度为0.5米;这种蛇的毒液能够破坏红血球、小血管。8、珊瑚蛇(micrurus fulvius),产于北美洲,平均长度为1米;这种蛇有大红色的条带,间中有红黄黑三种颜色。9、Boomslang(dispholidus),产于非洲,平均长度为1.3米;这种蛇全身为灿烂绿的颜色,有少许黑色的斑块。10、死亡加法(acanthopis antarcticus),产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平均长度为1.7米;这种蛇光听这个名字都有够恐怖了。2023-08-14 14:37:283
世界上最毒的蛇是什么蛇?
贝尔彻海蛇 贝尔彻海蛇(学名:Hydrophis belcheri)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是全球毒素最强的蛇类,当前世界上约有700种蛇有毒,它的毒性比任何陆地蛇大许多倍。 它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 贝尔彻海蛇学名Hydrophis belcheri,贝尔彻就是它的学名音译,英文名就是belcheri sea snake。 陆地上最毒的蛇是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的太攀蛇,一条蛇的毒液能毒死50万只老鼠,其毒性是眼镜王蛇的200倍。 生活习性 贝尔彻海蛇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长可达3米左右。它们栖息于沿岸近海,特别是半咸水河口一带,以鱼类为食。 它们性情温和,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浑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 分布范围 海蛇发源自澳洲与东南亚区域,它为变温动物无法在寒冷水域生存。美洲与非洲大陆南端的寒流与红海高盐度高温及巴拿马层层水闸,阻止海蛇进入大西洋,故只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 世界上约有50种海蛇,中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和长吻海蛇。 贝尔彻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包括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泰国海岸、澳洲群岛、所罗门群岛等地,在帝汶海的亚什摩及卡地尔群岛一带居多。 强烈毒性 贝尔彻海蛇 其毒液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蛋白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神经毒素(约占粗毒的52.3%)、肌肉毒素(约占粗毒的32.2%)和各种酶类。它的毒性较稳定,经100℃,5 min处理后仍能保持毒性,在酸、碱环境下也同样稳定。 根据对老鼠的LD50数据,贝尔彻海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类,但其性情却颇为温和,除非受到包含强烈敌意的对待才会进行咬击。 这些咬击事件,通常发生于渔民捕鱼收网的时候。再者,贝尔彻海蛇的毒牙功效不大,所能分泌的毒液量也不多。 基于各种因素,它并没被认为是高度危险的蛇类。 但是,在处理此蛇时,仍需要小心。 5被咬症状 被海蛇咬通常没有剧烈的感觉,有时不仅无痛而且没有水肿现象;各种症状通常一开始时都很轻微,但会逐渐恶化。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焦虑、头晕、有时会有轻飘飘的陶醉感,患者的舌头会肿胀导致吞咽困难,肌肉无力可能恶化至全身瘫痪。 避免海蛇的攻击非常简单,不要刻意接近海蛇,如有海蛇游近时,要保持镇定静止,待它离去再行动。潜水者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对待海蛇。海蛇多为神经毒,当前对海蛇的毒性研究的不多,当前尚无血清可以解毒。贝尔彻海蛇虽然是最毒的蛇,但同样是最温顺的蛇,从不主动伤人。2023-08-14 14:37:479
蛇的种类有哪些?要详细。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2023-08-14 14:38:241
全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有毒的蛇,一共有多少种没毒的蛇?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1.眼镜蛇科 ELAPIDAE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2.海蛇科 HYDROPHIDAE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3.蝰科 VIPERIDAE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2023-08-14 14:39:201
想问海蛇和在陆地上的蛇有什么分别?
海蛇身体是扁的,便宜在海中游泳,把海蛇放到陆上是不能生存的。陆上的蛇放在水中还可以,放在海中,只会死2023-08-14 14:39:303
什么蛇最毒?被咬了大概多长时间会死?
据说是贝尔彻海蛇 世界上最毒的蛇——贝尔彻海蛇 目前世界上约有700种蛇有毒,而最毒的蛇是贝尔彻海蛇,它的毒性比任何陆地蛇大许多倍。陆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亚西部的长1.3米的小型蛇,一条蛇的毒液能毒死25万只老鼠,其毒性是眼镜王蛇的200倍。它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 世界上约有50种海蛇,我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和长吻海蛇。 海蛇是一类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后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身体表面有鳞片包裹,鳞片下面是厚厚的皮肤,可以防止海水渗入和体液丧失。舌下的盐腺,具有排出随食物进入体内的过量盐分的机能。小海蛇体长半米,大海蛇可达3米左右。它们栖息于沿岸近海,特别是半咸水河口一带,以鱼类为食。 海蛇体形与陆蛇相似,最大的差异在其侧扁如摇橹的尾部,海蛇都为有毒但其头部多与无毒的陆蛇为椭圆形而非三角形。 海蛇发源自澳洲与东南亚区域,它为变温动物无法在寒冷水域生存。美洲与非洲大陆南端的寒流与红海高盐度高温及巴拿马层层水闸,阻止海蛇进入大西洋,故只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 被海蛇咬通常较没剧烈的感觉,有时不仅无痛且没有水肿现象;各种症状通常一开始时都很轻微,但会逐渐恶化。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焦虑、头晕、有时会有轻飘飘的陶醉感,患者的舌头会肿胀导致吞咽困难,肌肉无力可能恶化至全身瘫痪。 避免海蛇的攻击非常简单,不要刻意接近海蛇,如有海蛇游近时,要保持镇定静止,待它离去再行动。潜水者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对待海蛇。 海蛇多为神经毒,目前对海蛇的毒性研究的不多,尚无血清可以解毒。 陆地上最毒的蛇是澳洲内陆太攀蛇 太攀蛇是行动快速的哺乳动物杀手,日夜均会活动,毒性强烈,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已足够杀死150人,本种蛇也是新几内亚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凶;卵生,每次产下3~22枚卵。 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体长约两公尺。分布于沙漠及干枯河床等地。神经毒素,心脏毒素,一次排出的毒液足够杀死50万只老鼠,几乎具有核武器的杀伤力,与钩鼻海蛇 (Enhydrina schistosa) 齐名堪称世上最毒的蛇,毒性还要比 眼镜王蛇强100 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记录有人死于这种蛇的咬伤,因为此蛇分布于人迹罕至的荒漠,另外澳洲政府及人民也早已对这种著名的毒蛇有所防范。 Taipan毒蛇,世界上最毒的蛇在澳大利亚的Taipan蛇(当然其它记录可能不是这样写的)。这种毒蛇一咬的烈性毒素约有110毫克,可以杀死100人左右。Taipan蛇的毒素能引起呕吐,并会停止人的呼吸。很幸运的是,Taipan温柔害羞的爬虫类动物,它一般不会攻击人。2023-08-14 14:39:403
梦见海蛇
1、梦见海蛇的吉凶指数 勤苦竟成之吉兆无疑,勤勉上进,坚志如铁,个性顽刚,不肯屈服,具有深厚实力之才华,凭以创造锦绣而辉煌之前程,博得功成名就,并得到很大伸展,但唯憾的是与人不大融洽。 【中吉】 吉凶指数:79(仅供参考) 2、梦见海蛇的宜忌 「宜」宜去公园,宜赤脚,宜等人。 「忌」忌泡澡,忌收账,忌玩游戏。 3、梦见海蛇的预兆 梦见蛇,大多都是表示性爱关系,有性需求的象征,而如果蛇是卷曲状的的,表示目前的你正沉溺在性爱的关系里,另外也有疾忌心不断增高的警告。另一方面梦到蛇也有财运上升的象征,而蛇逃走则有金钱上的损失。 梦见海蛇 ,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决定了对方今天是否出手帮助你!对爱情的看法变得功利起来!有能力、有权势的异性更能够给你日后生活的安全感,你也更倾向于和他们交往。 怀孕的人梦见海蛇,预示生男,慎防动胎气而流失。 本命年的人梦见海蛇,意味着不可登山郊游,少外出为妙,诸事宜守。 梦见蛇,主移徙事。《敦煌本梦书》 做生意的人梦见海蛇,代表反覆不定,多阻碍,重新整顿再开业。 很多人经常做梦都会梦见蛇,在周公解梦中,梦见蛇多数是吉兆,但也有个别情况是不好的预示。蛇在梦中,往往代表了欲望、内在力量等等。同时蛇在梦中也是胎梦的一种。 女人梦见蛇,自己和孩子都会病倒。 恋爱中的人梦见海蛇,说明老夫少妻,年纪相差大,成婚较难。 梦见海蛇,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 白色 ,幸运数字是 0 ,桃花位在 东南方向 ,财位在 正南方向 ,开运食物是 羊肉 。 上学的人梦见青环海蛇,意味着只要笔试成绩通过口试没问题。 怀孕的人梦见幽海蛇,预示生男,春占生女,母子不利,多保养。 做生意的人梦见海蛇上路,代表有财利,营业稍有阻碍,防官司。 梦见幽海蛇 ,投资容易出错,这两天不适宜做这方面的决定。可以的话,尽量把签订合同、交纳定金之类的事情往后拖一段时间。以往的理财项目,也不宜因为小道消息而做出变动。 怀孕的人梦见抓海蛇,预示生男,夏占生女,防流产。 梦见蛇,大多都是表示性爱关系,有性需求的象征,而如果蛇是卷曲状的的,表示目前的你正沉溺在性爱的关系里,另外也有疾忌心不断增高的警告。另一方面梦到蛇也有财运上升的象征,而蛇逃走则有金钱上的损失。 做生意的人梦见巨型海蛇,代表春占得财,夏占不利财。 梦见达尔文海蛇 ,有许多事要忙,让你无法放轻松。其余的事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以致无法陪伴另一半。花钱变得很谨慎,就趁机存些钱吧!需要对一些计划做出初步审慎的评估。 梦见巨型海蛇,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 白色 ,幸运数字是 3 ,桃花位在 正东方向 ,财位在 东南方向 ,开运食物是 苦瓜 。 女人梦见蛇,自己和孩子都会病倒。2023-08-14 14:39:491
世界上最毒的蛇是什么蛇?
世界上最毒的蛇是贝尔彻海蛇,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它的毒性比任何陆地蛇大许多倍。陆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亚西部的长1.3米的小型蛇,一条蛇的毒液能毒死25万只老鼠。 最毒的鱼 红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的河豚有一种致命毒素,属最有威力的非蛋白质毒素中的一种,这种毒素存在于鱼的卵巢、血液、肺、小肠及皮肤里0.1克就足以在20分钟内毒死一个成年人。 发现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里的石鱼具最大的毒腺,它的鳍的脊骨含有毒素,人只要一碰就会丧命。 最毒的水母 过去100年里,澳大利亚沿岸的盒水母的毒液已杀死至少70人,据称,如没有足够的药物,一些受害者会在4分钟内死去。一种有效的抵御工具是用妇女的长袜,水母蜇人的器官不能穿透这种物质。 最危险的海胆 花海海胆释放的毒素能使人产生剧烈的疼痛,呼吸困难与瘫痪。 最危险的蜜蜂 源于非洲的杂交蜜蜂的毒性并不比其他蜜蜂强,但成群蜇人时足以致命。 最毒的蜈蚣 所罗门群岛上有一种危险奇特的蜈蚣,它的毒性非常大,能通过前肢而不用颌攻击人,据说受害者会把他们被咬的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以减轻疼痛。2023-08-14 14:4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