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oublesleeper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曾写过一本志怪小说《禹鼎志》。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他的志怿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他创作《西游记》,目的也是如此。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脏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脏坏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
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1: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
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正面:
《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
反面:
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
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查看全部8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背景
吴承恩是理智的“愤青”,《西游记》是社会纪实小说
吴承恩是“愤青”,程度绝不亚于今天的“知识青年”,他一直在骂,所以《西游记》是部社会纪实小说。
吴承恩又是聪明的人,比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都聪明,骂得很有策略,所以《西游记》一直平安地流传至今,多被人当作神话故事,或者被人“破译”为玄而又玄、讲述修身养性的佛道之书(《破译〈西游记〉》伯绍晔)。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朝晚期),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阴(今江苏淮安)人。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45岁始补贡生。无心官场,但为老母徐氏所劝,又经好友李春芳敦谕,始入京候选。直至嘉靖四十五年,被委为长兴县丞。与知县归有光密切合作,以发愤“修先王之道”、“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互勉,均以爱护百姓为心,不以逢迎长官为意,同心协力改革时弊,刷新县政。承恩主管征赋粮秣之事,为改变赋收不均,颁布《长兴县编审告示》,规定按田户大小分摊粮役负担。“小民”感恩戴德,大族咬牙切齿。
降庆元年(1567)冬与二春年,归有光进京朝觐穆宗,上司派署印官暂代知县职。时值春征,署印官收受贿赂,与被拘役的大户李田等串通一气,改变归、吴所定之法,以至春粮难征。县中大户与恶吏乘机发难,向上告发,署印官被捕归案;主管征收税粮的承恩亦受牵连,锒铛入狱。挚友徐中行得知后,多方营救,承恩始得获释。
明朝后期,国势由盛转衰,宦官长期干政,社会矛盾激化,李自成等为代表的农民战争及北部努尔哈赤的反明战争迅速扩大。生于这一时期的吴承恩正经历着动荡所带来的一切社会矛盾: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民生寥落。正直的吴承恩期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修王道、养民息,做一代廉吏,但最终仍落下牢狱之灾。《西游记》,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吴承恩想当廉吏,想以一己之力改善吏风,但结果也败于吏风。
所以吴承恩不是罗贯中,没写吞噬天地的霸王之志;
所以吴承恩不是曹雪芹,没诉豪富之家的没落之哀;
所以吴承恩不是施耐庵,是“兵”怎么会从“贼”的立场写;
所以吴承恩写了“吏治”,除了吏治还有个人的经历、抱负,以及个人抱负难以企及的梦想。
关于吏治
《西游记》中最数不清的是妖怪,占了玄奘九九八十一难的大半,他们或杀人越货,或坑蒙拐骗,难以历数。但不用历数,吴承恩只想暗暗传递一个信息:看官没发现吗?妖怪都是有背景的!
仔细想想,西游记里大多数的妖精都是神仙、菩萨、天尊家的宠物,下界为患一方。比如太上老君的青牛,观音大士的金毛犼,灵吉菩萨家的黄鼠狼,如来佛宝座前的白耗子……不可类数。但最后的结果,都是被主人带回去“严加管教”,当杀不杀,当治不治,从而不了了之。孙悟空纵有通天的本事、见了妖怪便欲杀之而后快的心思,但只要妖怪在上面有人,区区石猴也无可奈何。君不见观音大士收回金毛犼时向悟空说的一句“你就放过它吧”,孙悟空也就点头了事。但吴承恩却点不下头来,虽然点不下,却又没有办法,于是便刻画出了留下千古骂名的“个体户妖怪”——白骨精。
记忆中除了那些作为“群众演员”的喽啰小妖,白骨精是极少数的自生自长,依靠个人奋斗成精的野生妖怪。白小姐为了“吃唐僧长生不老”这个单纯的目标费尽心血三番变化,几近得手。而孙悟空也是一打到底,毫不留情。最终白小姐一命呜呼,猴子却也没落得英雄的结局,不仅被玄奘念紧箍咒,还被迫解除师徒关系,回了花果山。这场战斗,惨烈得很。
正因为“没来头”,所以孙悟空只有这一仗才打得彻彻底底,平日那些动不动就蹦出来求情的神圣在此役中一个都没有出现。而也正因为“没来头”,所以没有重现某某大仙又跑来“帮助”悟空的惯例,只有猴子自己从头到尾亲历亲为、苦苦鏖战。这一仗所暗现的,估计也是吴承恩为官期间难得的真真正正、干干净净、但也万分艰苦的胜利经历。只不过吴承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介白骨精竟几乎成了千妖百怪之“魁首”,千古骂名就此生根。
事实上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何止千万,吃过人的妖怪又何止万千?论白骨精的罪过,实在不比其他妖精重到哪里去。若说该杀,白也实在排不到前列。其实不要说妖怪,就连如来佛祖身边的摩珂迦叶和阿难陀两位号称尊者的神人在向玄奘赠送救世真经的时候还要索取贿赂,否则就给你假的,这简直就是从上层建筑上搞阴谋,程度之恶劣更甚于普通妖怪,结果却被如来一句圆场话抹过。所以根本问题在于白小姐修炼到了这个份上,都没有加入什么妖怪神仙联谊会,没有靠山,甚至没有什么朋友,单打独斗,终于落到这步田地。及至四人帮倒台,愤怒的中国人民将妖后江青列为“精生白骨”,还让郭沫若这个文坛投机分子填词到河北梆子中去了。
看来,百姓自古是很容易忘却也很善良的,有背景的妖魔,不管做过什么恶,只要被上面“收去”,便从此放过。而那些被放任不管的,自然成了溜街串巷的老鼠,人人抓住不肯放过。
哀哉,白骨精!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关于个人经历
孙悟空可以说融入了吴承恩对自己的一些艺术化的隐喻,少年聪慧,天资卓越,犹如石猴,卓然天成。成年后无心官场,逍遥自在,正似猴子独踞花果山,呼朋唤友,自得其乐。其后“为老母徐氏所劝,又经好友李春芳敦谕,始入京候选”,恰比猴子受观音指点后始保唐玄奘。而小说中的其他很多兴兴伏伏,也都时不时融入了吴承恩在官场的经历和对世事的观点。至于国人最熟知的大闹天宫一段,倒是引自民间传说和吴承恩个人的改编,毕竟是小说,需要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
关于个人的抱负和理想
《西游记》无时不在体现着吴承恩的官行和理想,努力建立个人的政治小团体,甚至辛苦地感化对手(猪悟能、沙悟静),从而企盼能保着王道(唐玄奘)一路西行。但奈何生逢末世,王道竞不争气,所以只能在小说中幻想着护送玄奘求得正果了。
至于对唐玄奘的描述:正直、宽大、慈爱,以及宿命般注定修成正果并能一脉千秋的结局,则是吴承恩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王道和皇权所抱有的幻想,也是个人政治理想的寄托。而对王道与皇权的缺陷,也在无奈之余融入了唐僧的性格:懦弱,无能,黑白不分。
而对猴子的名字,吴承恩最终采用“悟空”二字,一方面小说只是小说,孙悟空能上天入地,敢做敢骂,连如来佛也敢指点,但最终空空而已;另一方面也花过艳处始为空,自己的忠诚与奋斗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结果
131 浏览5101 2017-11-23
吴承恩写西游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写作目的: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表现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写作背景:吴承恩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喜读野史,爱听神怪传说,对日后撰写西游记有相当帮助。 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后放浪诗酒而过余生。 吴承恩简介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为商人的家庭。 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44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游湖南新化(古梅山)卖文写书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3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扩展资料西游记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 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有争议)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吴承恩 百度百科_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43 浏览6319 2018-11-01
吴承恩的文常和背景资料
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吴承恩的外甥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后人将其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
大明弘治十三(1500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
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大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家中富裕安养归去。
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只遗留丘度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关于吴承恩的家世,虽说有人了解一些,但人们了解的还是很少。吴承恩,以祖先聚居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吴承恩、吴承颜,系同族兄弟,学行和政声,有名于时。承恩以选贡官潞南通判;承颜以贡生官监察御史,謇谔敢言,声震一时。吴承恩因随祖辈从祖籍安徽桐城高甸是后来迁到迁徙至淮安府。与吴承恩同时,还有吴时逢,又名天启,以诸生通任侠,结识很多豪俊之客,名贤亦推许之。
关于吴承恩的家世,虽说有人了解一些,但人们了解的还是很少。吴承恩,以祖先聚居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吴承恩、吴承颜,系同族兄弟,学行和政声,有名于时。承恩以选贡官潞南通判;承颜以贡生官监察御史,謇谔敢言,声震一时。吴承恩因随祖辈从祖籍安徽桐城高甸是后来迁到迁徙至淮安府。与吴承恩同时,还有吴时逢,又名天启,以诸生通任侠,结识很多豪俊之客,名贤亦推许之。
16 浏览311
吴承恩写西游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表现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建议您看一部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展现了吴承恩写《西游记》背景和目的。 下面,为您提供一些资料。写作背景 唐太宗时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历时十七年,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达到「信,达,雅」之境. 「西行」为表层象徵 ,更重要「修身」过程,「修心」目标. 一念为仁,便成菩萨;一念为恶,就成妖魔. 灾害实为虚幻,将心中恶念形象话化. 作者 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喜读野史,爱听神怪传说,对日后撰写西游记有相当帮助. 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后放浪诗酒而过余生. 内容摘要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言.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唐三奘与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
- 豆豆staR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曾写过一本志怪小说《禹鼎志》。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他的志怿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他创作《西游记》,目的也是如此。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脏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脏坏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
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1: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2: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
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正面:
《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
反面:
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
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 可可科科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参考资料:中华颂 - 名人 吴承恩
- 陶小凡
-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 阿里阿涅德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 北营
-
吴承恩约一千五零约1582次,孰中好色三人,淮安市只限人,他是我国著小说家,他父亲吴说,性格广告奉献一则是几名完成恩,自慰着一丝希望,他能够他能读书做官,沙城的消除民众
- 莫妮卡住了
-
无条件支持周总理和吴承恩
此二位,老乡也!
- 血莲丿红尘
-
我知道@_@:
- 真颛
-
你行啊 这么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