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啵呲嘚
-
问题一:曾国藩全书哪个版本好? 椐我所知先后出了不少不同版本的《曾国藩全集》,我手头有《曾国藩全集》(全30册) 曾国藩 岳麓书社出版( 1994-12-01出版)。后来得知有《曾文正公全集》(套装共23册) 曾国藩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11出版)和《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套装共31册) 曾国藩 岳麓书社 (2011-09出版)。
从网上查了一下,《曾国藩全集(修订版)(套装共31册)》。此次修订,新增五十万字,以增收佚文为主要内容。奏稿部分新增24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1993年版台湾“故宫博物院”《先正曾国藩文献汇编》。批牍部分新增2件。诗文部分增收80余件。读书录部分增收新发现之曾氏后人誊录的《诗经》批注。日记部分增收道光二十一年元旦日记及咸丰元年、二年畅的《绵绵穆穆之室日记》与同治八年、九年、十年间的《无慢室日记》。家书部分增收20余件。书信部分增收40余件。所有增收之件的来源,均于该页脚注中注明。除此以外,改正初版中的个别差错,弥补其不足之处,也是这次修订的要务。在编排上,尤其以诗文部分变动较大,用功颇多。修订者借助学术界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将每篇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考订,然后依类依时重新排序。
该书定价:1980元,网上邮购可打折,想买就买这个版本吧。
问题二:老兄,请教,我想买一套《曾国藩全集》,哪个版本的好? 天气晴朗,心情一般。曾的全集放在床边,中午休息时翻了下,觉得读书还是要注意书的版本。我买的这套是中国书店印的,底子是清朝李鸿章兄弟两编的,毕竟是100多年前人的功劳,而且是因为这个全集有政治的色彩,所以没有收曾的全部日记和家书,忽然想起湖南的唐浩明曾经编过曾的全集,看过介绍他是大学毕业进入岳麓出版社,开始编曾的全集,底子是从曾的后人那里搜索材料,用了将近十年的功夫,白天工作编全集,晚上写〈〈曾国藩〉〉的小说。两个都获得很大成功。这个给我几个启示。1、读书要注意版本,如果要研究曾国藩,肯定要读岳麓出版社的全集。2、一个人读书不用多,如唐浩明,就十年研究一个人,自己的成果也能出来。3、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为什么广州能出孙中山,湖南能出 *** 。因为近代广东和湖南是领风气之先。就像这几年去苏州,感到苏州真是出才子地方。人才是一个地域产的,也为这个地域争光。所以中国人对乡贤很是尊重,如曾国藩、左宗棠是湖南人,他的全集湖南出。季羡林是山东人,他的全集山东出。姜亮夫是云南人,他的全集是云南出。――来自“有凤来仪”的博客,可作为参考
问题三:唐浩明的《曾国藩》哪个版本比较好 对曾国藩见解最透彻的、公推的话应该就是唐浩明了吧至于《冰鉴》的版本太多、我个人只看过三个版本,感觉内容上无太大差异。个人认为《左学冰鉴右学官箴》这本书不错,实用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直白。注家莫愚、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好的出版社的话中华书局是专业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出版社
问题四:欲读《曾国藩》,版本太多,请高人推荐。 20分 我记得百家讲坛曾经讲过曾国藩、、你可以先看看那个、、我觉得里面讲的还不错、、值得看看
问题五:关于曾国藩传记的书籍哪个版本好 看高阳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高阳一直写的都是历史类小说 很有名 写的虽然文笔没二月河好 但是很真实 很有史实意义
曾国藩的话看《曾国藩评传》作者:刘忆江,这个是人物介绍一样的
还有马道宗的《曾国藩全书系列》,这套彩图版《曾国藩全书》系列由《曾国藩传》、《挺经》、《曾国藩家训》、《冰鉴》组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曾国藩的学问人品、智谋权变、文治武功。
还有就是《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作者:唐浩明
问题六:曾国藩的冰鉴哪个版本的好? 曾国藩的 问题七:《曾国藩大传》好像有三个版本,哪个版本好? 史林和林乾是同一个人。合著的比较好。最好的是朱东安。
问题八:想买本曾国藩家训,网上看到有很多,但不知道哪个版本的好,望看过的人推荐一本。感激不尽! 推荐一个最好的版本《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精装上下册)》,首先:1岳麓书社出品的都是经典之作,其次2唐浩明,梁启超都是著名学者;再次3这个书为《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的姊妹篇。4,分类调理,精髓,写出文正公思想的精华。简练而直接。没有多余的内容!
问题九:曾国藩在《冰鉴》哪个版本的好 对曾国藩见解最透彻的、公推的话应该就是唐浩明了吧
至于《冰鉴》的版本太多、我个人只看过三个版本,感觉内容上无太大差异。个人认为《左学冰鉴右学官箴》这本书不错,实用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直白。注家莫愚、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好的出版社的话 中华书局是专业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出版社
- 以心消业
-
在推荐曾国藩的版本时,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包括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度、人物塑造的合理性,以及文笔是否流畅等。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曾国藩版本:
* 唐浩明的《曾国藩》。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对曾国藩的生平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同时也注重哲理的启示。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需要注意对历史真实性的把握。
* 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这本书引用的文献丰富且翔实,适当时候可以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这本书的内容精彩,每一件事都有出处,并且有可靠的文献佐证。
* 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对曾国藩的生平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同时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的书信、奏稿、日记等,兼备通俗性和学术性,文笔流畅。
* 萧一山的《曾国藩传》。这本书是历史大家萧一山的作品,对史料的剪裁和分析都是高手。由于他的生活时间较早,他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对于理解曾国藩及其时代背景有很大帮助。
此外,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曾国藩其人,可以直接阅读《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有岳麓书社的单行本面世。而如果想要对曾国藩做深入研究,则《曾国藩全集》是一个必要的阅读材料。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版本的《曾国藩》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阅读目的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版本。
相关推荐
曾国藩日记
1、夜深,思将古来政事、人物分类、随手钞记,实为有益,尚未有条绪。辛丑正月 2、学问之事,以日知月无亡为吃紧语;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累富为要。辛丑二月 3、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辛丑闰三月 4、至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生平最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事,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事,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如何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先生尝教之曰: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闲邪存诚。又言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著云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辛丑七月2023-08-16 07:11:241
曾国藩日记摘抄
曾国藩日记摘抄 摘抄曾国藩从咸丰元年开始的`日记。道光二十六到三十年,曾国藩日记中断了五年。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五之后,曾国藩的日记风格明显改变了很多,不再有很多自怨自艾的东西,内容上也更多与工作相关,并有很多有深度的读书笔记和个人心得。这些摘抄我就不翻译了,免得蹩脚的翻译水平破坏了意境,大家自己体会吧。 咸丰元年七月初三日晴 陈汤斩郅支单于之首,匡衡抑其功,仅得封关内侯。郝灵鉴得突厥默啜之首,宋璟抑其功,仅得授郎将。其后,汤以非罪而流,灵鉴以恸哭而死。宰相妨功疾能,人之不得伸志者多矣。 初三日晴 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世者,其相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则人之相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初四日晴 有盖宽饶、诸葛丰之劲节,必兼有山巨源、谢安石之雅量,于是乎言足以兴,默足以容。否则峣峣易缺,适足以取祸也。雅量虽由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 闳 深矣。 初七日晴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胶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廿日晴 隋开皇之十二年,有司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 庑 。曾不一纪,炀帝嗣位,东征高丽,南幸江都,遂致困穷。唐天宝之八载,金帛充 牣 ,古今罕俦。曾不数年,禄山反叛,九庙焚毁,亦飞播迁,遂以大变。故国虽富,不足恃,独恃有人主兢兢业业之一心耳。 廿三日晴,傍夕微雨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保养完者神自充足。此不可以伪为,必火候既到乃有此验。 八月初一日晴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 忮 心者有不测之祸。 初六日晴 除却进修德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若不日日向上,则人非思责,身败名裂不旋踵而至矣,可不畏哉! 九月十五日是日,微雨,甚寒 唐宣宗之立,不能平于李德裕,至毛发为之洒淅。此与霍光骖乘而宣帝芒刺在背者何以异?功高震主,或不无自伐之容,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此周公所以为大圣也。 咸丰二年正月初三日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凡此数端,其药维何。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检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维雍雍;绵绵穆穆,斯为德容。 咸丰九年正月初八日(曾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咸丰七年天京事变,咸丰八年攻陷九江。) 屡次占卦,亦智略不足,故不能审定全局略有定计。 二月初八日 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先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初十日 日来思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初八日 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恶,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遁。 十六日 言孔子之所以异于伯夷、伊尹者,不在高处,而在平处;不在隆处,而在污处。污者,下也;平者,庸也。夷、尹之圣,以其隆高而异于众人也。孔子之圣,以其平庸污下而无以异于众人也。宰我之论,尧、舜以勋业而隆,孔子以并无勋业而污。有若之论,他圣人以出类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类萃之中,不出不拔而自处于污,以污下而同于众人。此其所以异于夷、尹也,此其所以为生民所未有也。 廿四日 太史公所谓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因思为将帅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妪也。 五月初八日 天道有三恶。三恶之目曰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貮。貮者,多猜忌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四知之目,即《论语》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道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行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礼》云:“推而放诸四海而准,达之谓也。”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十二日 读书之道,杜元凯称,若江海之侵、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譬犹一勺之水,断无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故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也。 十四日 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厉百世者矣。 ;2023-08-16 07:11:311
曾国藩日记选文言文
1. 《曾国藩日记选.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 我思量着成就德的境界应该是以谨慎的对待自己的言行最为重要的,但是恭敬、宽恕、真诚、恬静、勤奋、莹润这六项,确也是缺一不可的;学有所成应该是以烂熟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于心最为重要,但也必须知晓三实的精要、领悟三实的精神;艺有所成应该是以多做练习最为重要,但也必须自己开辟新的路径,不拘泥古人的俗套;建功立业应该是以开拓疆土、安抚百姓最为重要,但同时也必须能增强百姓心智、能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这两个能的方面,虽然与开拓疆土、泽被万民没有关联,但是并不改变它们也是建功立业方式之一的本质,这四点能做到其中一点,一个人就足以自信。 2. 文言文练习 一。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二。 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 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曾国藩日记选 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而敬、恕、诚、静、勤、润六者,缺一不可;学成以三经、三史、三子、三集烂熟为要,而三史亦须提其要而钩其元;艺成以多作多写为要,亦须自辟门径,不依傍古人格式;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扣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四者能成其一,则足以自信。(咸丰九年八月十六日)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敬、恕、诚、静、勤、润”的具体含义。(3分) 二、中说“四者能成其一,则足以自信。”写出这“四者”的内容?(2分) 三、我们现在的话说“须自辟门径,不依傍古人格式”就是要怎样?(3分) 谈谈你从本文受到的读书学习方面的启发。(3分) 答案: 一。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 二。1、D 2、C 3、假使让你的白狗出去,而变成黑狗回来,你不感到奇怪吗? 4、要认识到事物都是在变化的,不能只通过表面现象判断本质。 三。1、敬:尊敬、孝敬。恕:宽容、宽恕。诚:诚实、诚信。静:沉静、淡泊。勤:勤奋。润:帮助别人。 2、德成、学成、艺成、功成。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善于读书,取其精髓,勇于开拓创新,为国家人民效力。2023-08-16 07:11:471
曾国藩日记节选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日 留馆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仍,不觉过了四十馀天。前写信去家,议接家眷。又发南中请信。比作季仙九师寿文一首。馀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曰日无可记录。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辰后,温经书,有所知则载《茶馀偶谈》;日中读史亦载《茶馀偶谈》;酉刻至亥刻读集,亦载《茶馀偶谈》;或有所作诗文,则灯后不读书,但作文可耳。 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余今年已三十,资禀顽钝,精神亏损,此后岂复能有所成?但求勤俭有恒,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困知勉行,期有寸得,以无失词臣体面。日日自苦,不至佚而生淫。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熟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庶几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谈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储蓄,可以借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享受而尽,可以无愧词臣,尚能以文章报国。谨记于此。六月初七夜记。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阴雨 晏起。饭后走梅世兄处,明日渠扶梓南归,今日走去探问一切。旋至许世叔处送行,又至周华甫之母处拜寿,又至胡润艺处,问伊扶标归葬事宜。胡送余《陶文毅全集》二部。又至唐镜海先生处,向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集》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经直令一经,一经果能通,则造经可分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生平最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合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何如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扎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先生尝教之日: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团邪存诚。又言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换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道”四字。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著云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又至陈筠心处、金竹虔处、岱云处,始归。夜写卅个。 咸丰九年三月十六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写雪琴信一件,看信稿数件。见先锋官三人。抄白绫记事。见客二次。中饭后习字二纸,温《史记》、《田窦传》、《韩安国传》。夜眼蒙,不敢看书。闻子序谈“养气章”末四节。言孔子之所以异于伯夷、伊尹者,不在高处,而在平处;不在隆处,而在汗处。汗者,平也、下也、庸也。夷、尹之圣,以其隆高而异于众人也。孔子之圣,以其平庸汗下而无以异于众人也。宰我之论,尧、舜以勋业而隆,孔子以并无勋业而汗。子贡之论,百五以礼乐而隆,孔子以并无礼乐而汗。有若之论,他圣人以出类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类革之中,不出不拔而自处于汗,以汗下而同于众人。此其所以异于夷、尹也,此其所以为生民所未有也。 咸丰九年三月廿七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传见哨官三人。接家信,澄侯一件、沅甫一件,系初八送纪寿信之回音。翻阅《四书》一遍。用白绫写《论语》、《孟子》中最足警吾身者,约二十馀章。中饭后,习字二纸,温《滑稽传》。夜温《大宛传》,未毕。思人心所以抗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白香山、苏子瞻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 咸丰九年三月廿九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先锋官三人。写彭雪琴、胡中丞信。见客一次。阅《院馀丛考》。中饭后习字二纸,温《淮南衡山传》。旋写大字数幅。酉刻,登后楼。灯后,温《货殖传》数叶。因眼蒙不敢多看书。日内,念不知命、不知礼、不知言三者,《论语》以股全篇之末,良有深意。若知斯三者,而益之以《孟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之义,则庶几可为完人矣。 咸丰九年三月三十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先锋官三人。写张小浦信,改信稿五件。接何廉(日方)信,写作俱佳,依恋之意,溢于言表,才士不遇,读之慨然。倦甚小睡。剃头一次。中饭后习字二纸。温《货殖传》毕。夜接孙芝房信,告病体垂危,托以身后之事,并请作其父墓志及刻所著诗十卷、《河防纪略》四卷、散文六卷;又请邵位西作墓志,亦自为手书别之,托余转寄。又接意城信,告芝房死矣。芝房子去岁六月面求作其父墓表,余已许之。十一月又寄近作古文一本,求余作序。余因循未及即为,而芝房遽归道山,负此良友,疚恨何极!芝房十三岁入县学,十六岁登乡举。廿六岁入翰林,少有神童之目,好学2023-08-16 07:12:031
曾国藩写日记的方法
按照唐浩明的分类,曾国藩日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等内容,颇为庞杂,其中修身、悟道、家事我等普通人感触较多,其他的内容不同受众和背景喜爱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的曾国藩日记流传下来的很少,较早的为道光十九年,那时曾公的日记还较为简单,有时一篇日记正文才区区十个字,可能这和曾公那时没什么公务有关,举例:“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二日,天阴,请客四席。夜写卷一开。”此时日记的主要内容为每天什么时间、到过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而已,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已有了极强的时间感,基本每篇日记中都使用了很多带有时间性质的词语,我挑选了一些日记,如下图:时间转至道光二十年,曾公的日记详实了一些,不知是其本身做的事情多了。这个时期的日记除了记载每日天气、去了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还加上了每日动笔写了什么东西、读了什么书。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开始有意的记载自己的精力状况和休息状况,例如:“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早起,写字。辰后看《乐府解题》。倦甚,复酣睡.......”我挑了一些日记如下: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国藩日记的内容变得更为详实,其日记的写作方式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主要内容为读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吃饭、去过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与人交谈的内容、写过什么东西,此时期还加入了对事、物、见闻的看法和评价,自省的内容大概也是从这个时间出现在日记当中。到这个时间为止,我认为曾国藩的日记形式基本上已经定型,未来的日记基本都由上述结构构成,不过随着其官职和环境的不断变换,涉及到的具体事物有所不同而已。我挑了一些日记如下:2023-08-16 07:12:121
-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老曾终于踏上进京入仕的路途,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廿八才抵达京城,前后历时八十八天。从十一月到正月都是冬季,那个时候冬天比现在还寒冷的多,可以想象老曾这一路还是比较受罪的。初来乍到,老曾他们只能租个房子暂时住下来,因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那便是准备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只有通过散馆考试的才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务,没有通过考试的则被发往各部或分派到地方。 这几段日记详细记录了老曾参加散馆考试的具体情况。四月十七日散馆开考,题目是《正大光明殿赋》,以“执两用中怀永图”为韵;诗题《赋得“人情以为田”》得“耕”字,简单来说就是考了一篇命题作文(作赋)和命题诗。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主要用来描绘客观事物,要写得爽朗而通畅。赋必须押韵,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赋写的好坏,能够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连贯水平。 考试结果第二天就出来了,老曾被取为二等第十九名,这个成绩只能算是中下等水平。幸运的是,这次参加考试的46个人,两人改到六部任职,三人改到地方任知县(这三人显然就是三等的那三人,成绩太差只能选到地方任职)。经过散馆考试后终于留在翰林院成为了一名庶吉士,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老曾每日沉浸于广泛交友和到处游玩,因此日记有连续四十多天的断档期。这段时间没有任何记录,老曾也在稍后的日记中做了补充说明和自我反省。 六月初七日的日记,可谓是老曾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从这一天起,老曾结束了没有章法、无所作为的过去,正式将每日写日记、做学问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过自新的内容很具体,老曾要求自己每日早起后,习毛笔字一百个、再作一些应酬字。上午温习经书,中午读史书,下午读集(古代先贤的文集),并将学习心得写入《茶余偶谈》中,晚饭后作文。学问之道没有捷径可走,老曾后来闻名于世的书法和作文、以及对经史子集的透彻掌握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获得的。 这一天的日记中还讲述了老曾如何痛定思痛、改过自新:自从改号涤生已经整整九年了,发现自己依然不学无术,真令人可叹!自己今年三十岁了,仍然资质平庸、精神不振,今后怎能有所成就?只希望今后勤俭有恒、节制欲望、养好身体,然后每天坚持学习用功,这样才能够保重身体、自立自强、不至于让祖荫断送在自己手上,更加无愧于做一名词臣(翰林学士),以文章报国。从这一天起,老曾按这个学习计划坚持了三十年,最终熟读了经史子集,精通了人生哲理。 自从六月初七日老曾发誓要改过自新、每日精进读书做学问开始,此后的日记中,每日读各种书籍就成为了常态。大致总结一下,老曾读的书籍有:《二十四家古文·王轸石》、《纲鉴易知录》、《诗经》、等等。《二十四家古文》选录清顺治至乾隆间侯方域、陈廷敬等名家古文,人各一卷,收文三百五十一篇。《纲鉴易知录》是一部记载从传说时代至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 除了每日读书之外,初到京城的老曾也十分注意结交各路精英。翰林院以及六部里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顶尖人才,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他一生的挚友,彼此互相成就。当时同老曾往来的朋友,在此简单记录下:毛黻臣、钱仑仙、萧史楼、龙翰臣、陈岱云、曹西垣、曾心斋、杨杏农、梅霖生、邹芸陔、田敬塘、黎樾乔、郭雨三、朱啸山、黄正斋、欧小岑、黄虎卿、郭筠仙...粗略估算下,短短两个月里老曾交往结识的朋友就有二十多人。 初来乍到的老曾,交往的朋友主要以青年才俊和当代大儒为主。通过互相学习探讨,共同提高人生见识和学问。以六月廿日的日记为例:老曾在同朋友黎樾乔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论为学之方,无过主敬之要,主敬则百病可除。主敬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论语·子路》中指出:“居处恭,执事敬”,《周易·文言》中也提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进学在于致知,涵养则在于敬,简单来说就是: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想,做到自觉克制。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初入仕途、正是春风得意的老曾,却遭遇了一场重大变故:得了疫症。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疫症,其中有些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从道光二十年六月廿四日,出现得病迹象,到九月廿四日能够下地走路,历时三个月的一场大病,都被老曾在日记中详细记录。 六月廿四日,老曾发现自己精神不振,有生病的迹象。等到七月初一日,搬到一位医术高明的同乡欧阳小岑那里居住,又过了几天请安徽的吴竹如珍视后才确诊为疫症。七月廿二日后,邪火一发不可遏、病日加重...自七月廿一日起至八月初八共十七天,除药水外一概不吃。八月十八日后能走一两步,廿四、五日后才逐渐能下地走路了。一场大病下来,相信老曾事后一定感慨良多。同时,也让老曾结识了关键时刻救命的好友吴竹如和欧阳小岑,从此一路相携,终生不渝。 病好了,接下来就该继续踏踏实实读书做学问了。从十一月初五日这一天开始,老曾恢复了早起后练习毛笔字、上下午读经史子集并将学习心得记录在《茶余偶谈》。考虑到过去一段时间应酬不断影响学习,老曾安排自己每个月的逢三、逢八日才能出门应酬或做别的事情。比如说十一月初八日这一天就是“休息时间”,老曾看一本叫《绿野仙踪》的小说(相当于现在的玄幻修仙小说)时竟然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伟大如老曾者,也有过沉迷小说不能自拔的时候,令人称奇! 道光二十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唐鉴(字镜海)的很有名,他任职太常寺卿,也是当时义理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一代学术大儒、名满京城。老曾十分敬佩这个人的学问,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他又做了个里程碑式的决定:一日三省,学习镜海先生的学问及修身之道,每日反省数条并记入“德行门”中。从此以后,每日反躬自省几乎成为老曾终生的必做功课。过了几天,老曾又同朋友探讨了理学读书之道,今后应多读薛文清公、陆清献公、李文贞公、张文端公诸集。 十二月的天气,夜间看月亮,即使光明如昼,却也是清寒彻骨,可以想象那时的天气是怎样的寒冷。进京近一年的老曾终于找到了一处房子:棉花六条胡同路北房子,为这位新科翰林的进京暂住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有了新家的老曾,坐等着自己的家眷平安到来。道光二十年,对于老曾来讲有得有失、得大于失,这一年里第一次树立了清晰的学问目标、读书之道和自省之途,架起了进取学问的桥梁,为今后三十年的仕途奠定了基础,人生从此天堑变通途。 < 第三章 完 >2023-08-16 07:12:191
曾国藩日记与曾国藩家书是一样吗
曾国藩日记与曾国藩家书是不一样的。《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自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曾国藩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2023-08-16 07:12:284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
一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相信你会领悟到不少东西,因此我们要写好日记了。那么日记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 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2023-08-16 07:13:041
读曾国藩日记之――曾国藩赴国宴吃什么?
闲来无事乱读书,夜读曾国藩日记,发现有赴国宴的记录。有趣的是,曾国藩这个怪老头把国宴的菜谱记得清清楚楚。在古人的日记、笔记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曾国藩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一睹大清王朝国宴的内容。 同治八年正月十六日,曾国藩第三次接受皇帝与西太后的召见,并接受廷臣宴。设宴地点乾清门内。“每桌前有四高装碗,如五供之状。后八碗亦鸡、鸭、鱼、肉、燕菜、海参、方饽、山楂糕之类。每人饭一碗,杂烩一碗,内有荷包蛋及粉条等…旋各赐酒一杯。又唱戏三出,各赐奶茶一碗,各赐汤元一碗,各赐山茶饮一碗。” 这次国宴还算丰盛,有酒有肉,有荤有素。相比之下,第六次接受西太后的召见时赐宴就显得很寒酸了。设宴地点坤宁宫。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七日日记:“初进钉盘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约两刻许退出。” 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清王朝国宴吗?不是满汉全席乎?这可是全清一代奢侈之王老佛爷请客啊,据说她一顿饭要n公斤银子。怎么会这么慢待曾老爷们?还不如《红楼梦》中贾母招待来打秋风的刘姥姥的厚道。 我忍不住说:曾老爷,我受伤害了,你可要负责呵!2023-08-16 07:13:111
曾国藩日记中“经济不看外史,古人已然至迹,法戒昭然” 什么 意思?
你的原文貌似有误,应该是:“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寻求经邦济世的方法不外乎是从看看历史。古人留下的足迹和启示很明显了,可以使我们法规戒律领悟与明了。里来的典籍,无外乎讲的都是这些道理。2023-08-16 07:13:212
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戒色,是作秀给后人看吗?
不是作秀,所谓“日记”,就是一种十分私人,只给自己看的,纯粹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大概曾国藩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竟然连日记都传变天下了,不知道当他知道自己的隐私被天下人都知道,并且指指点点时,是何感想。回到话题来说,曾国藩日记中所谓的戒色,其实和今天人们常说的“戒色”有所不同,如果曾国藩的戒色算是作秀,那么假如他能够活到今天,恐怕只能一生闭门不出了。因为曾国藩曾经因为多看了朋友美貌的小妾两眼,而晚上写日记的时候自我谴责,认为自己被色欲迷惑了心智,失去了理智。如果放到今天,面对满大街的“春色”,曾国藩恐怕只能闭目而行了,否则晚上的日记就全是自我批评,把自己给“批自闭”了。“色”在中国文化中虽然有多重含义,在曾国藩的日记中大抵是指“欲望”。而曾国藩在日记中的“好色”,到目前为止还只停留在“看”的级别,离“动手”、“行动”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路要走。更何况,如今人人都说“男儿本色”,看美丽的异性,本就是生物的本能。并不仅限于人类,就连猫猫狗狗都对美丽的异性没有免疫力。曾国藩所谓的戒色,不是指“戒掉女人”,他面对自己的老婆也是不客气的,他有好几个孩子。他的“戒色”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非礼勿视”,也就是说他因为看到了美丽的女人,而心生贪恋,产生了欲望,他要剔除掉这种“欲望”。所以他的戒色,其实是控制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精力用在正事上。综合而言,曾国藩日记中的“戒色”,其实是一种自我反省,而不是给后人作秀看来着。2023-08-16 07:13:271
曾国藩日记中的三集是什么
这里的三集是诗集《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昌黎集》、《杜集》 曾国藩家书原文: 学诗从《中州集》人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2023-08-16 07:14:002
求曾国藩日记全集,谢谢
曾国藩的日记大多数都不长,有时一天甚至只写十几个字,但是有一件事情,哪怕只写十几个字,他也会记录下来。那就是“晏起”!晏起是什么呢?晏起就是晚起,俗称睡懒觉。曾国藩这个“优良传统”也被李鸿章无师自通继承下来了,当然现在很多人也极为擅长做这项牛人爱做的事情,周末和节假日往往是发挥此事的高峰期。那曾国藩为什么如此重视记录这个事情呢?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日记,就会发现,他在30岁左右的日记里就开始记录每天是“早起”还是“晏起”。一开始是晚起的多,慢慢是早起变得多一些,但是晚起的事情总是存在着。曾国藩被后人誉为两个半完人中的那半个,自然是苦练修行,他是有意识地消除晚起的习惯,他是厌恶睡懒觉的。在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对晚起的态度,常常自己在日记里骂自己。“又晏起,何以自解”、“晏起,可恨”,“晏起,绝无警惧之意矣”,这些都是他日记所记。他之所以厌恶晚起,在他写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里说出了答案。他在信中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所以想去掉惰性,就得从改掉晚起这个习惯开始。到了后期,曾国藩终于戒掉了晚起的习惯,这个不知道是他努力的结果,还是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容易睡懒觉的原因。有人说,你之所以睡懒觉,是因为你还年轻。不知道这个有没有科学道理,懂的朋友可以留言分享一下心得。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了太平天国。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他是首位。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他手握天下重兵,甚至有人建议他“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当然,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迅速解散了自己的军队。清政府因此事给曾国藩封了一等毅勇侯,而不是当初咸丰皇帝承诺的王爵。2023-08-16 07:14:071
曾国藩日记里说二更三点二更四点睡,明显这个二点三点四二更以内的刻度,这些,说的都是几点啊?
二更, 相当于晚上9点到11点; 共计两个小时____120分钟. 一更分为5点, 一“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由此推,二更三点是晚上10点12分,二更四点是晚上10点36分。2023-08-16 07:14:163
曾国藩有哪些著作?
曾国藩的人品、学问受到后世许多人称赞,他的著作以《曾文正公全集》的书名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主要的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曾国藩日记》《奏议》《曾国藩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为学之道》《五箴》《挺经》《冰鉴》等。曾国藩以镇压了太平天国而出名,打仗占据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但是,在曾国藩的骨子里,他更希望人们把他当做一个文人来看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文人,否则,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曾国藩的一生都十分重视做学问,哪怕是带兵打仗,他都不忘时时读书做学问,因此才得以留下了许多的文章著作。《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大都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写的。这两本书真实地记载了曾国藩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曾国藩与家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内容,因此它们就成了现代学者们研究曾国藩和清末历史的重要依据。此外,曾国藩的著作《挺经》和《冰鉴》也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备受人们《挺经》也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完成的,有人说它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看来这是一本非比寻常的著作。曾国藩在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几经沉浮之后总结出来的为官之道,后人常说的一句话:“为官要学曾国藩”,就应该是从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曾称赞《挺经》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后人更是把他视为做官的指导手册,对之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冰鉴》则是一本相术书,《冰鉴》意思是以冰为镜,能察秋毫的意思。曾国藩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看相理论。《冰鉴》全本书短小精悍,却句句经典,对人本质的把握非常精准除此之外,曾国藩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历史学者曾把曾国藩称作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2023-08-16 07:14:361
曾国藩日记选 翻译
我思量着成就德的境界应该是以谨慎的对待自己的言行最为重要的,但是恭敬、宽恕、真诚、恬静、勤奋、莹润这六项,确也是缺一不可的;学有所成应该是以烂熟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于心最为重要,但也必须知晓三实的精要、领悟三实的精神;艺有所成应该是以多做练习最为重要,但也必须自己开辟新的路径,不拘泥古人的俗套;建功立业应该是以开拓疆土、安抚百姓最为重要,但同时也必须能增强百姓心智、能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这两个能的方面,虽然与开拓疆土、泽被万民没有关联,但是并不改变它们也是建功立业方式之一的本质,这四点能做到其中一点,一个人就足以自信。宽恕 恬静 莹润成就德的境界;学有所成;艺有所成;建功立业2023-08-16 07:15:161
《曾国藩日记精校完整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QIzNAcnJebhek_tq-bFg 提取码: c4d7书名:曾国藩家书作者:曾国藩 著豆瓣评分:9.0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年份:2015-6页数:568内容简介: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其写给自己家人的家书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笔法上少了诸多顾虑,多了许多真性情,饱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为政治军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国藩逝世短短数年之后,《曾文正公家书》便单独成书面世了。一两百年来,该书不断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世所公认。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共计100万字,收录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所写的家书近1500通,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家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家书全集。本书据湖南图书馆提供的曾氏家藏原件、抄件及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编辑,并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湘乡曾氏文献》补苴校正。非上述来源的家书,其出处则以脚注置于本页末。为保存文献本来面目,凡遇倒讹衍脱之处一仍其旧,而于其后加方括号标出正字或作简单说明。原件缺字用△表示,漫漶难以辨识之字用□表示,补字以尖括号标识。须特别说明的,则以脚注置于页末。作者简介:作者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人为官的最高峰,谥号“文正”亦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编者唐浩明,1946年生,汉族,衡阳市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毕业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入岳麓书社工作;现任岳麓书社首席编辑。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彭玉麟》、《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杨度》获国家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23-08-16 07:15:231
曾国藩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曾国藩的人品、学问受到后世许多人称赞,他的著作以《曾文正公全集》的书名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主要的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曾国藩日记》《奏议》《曾国藩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为学之道》《五箴》《挺经》《冰鉴》等。曾国藩以镇压了太平天国而出名,打仗占据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但是,在曾国藩的骨子里,他更希望人们把他当做一个文人来看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文人,否则,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曾国藩的一生都十分重视做学问,哪怕是带兵打仗,他都不忘时时读书做学问,因此才得以留下了许多的文章著作。《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大都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写的。这两本书真实地记载了曾国藩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曾国藩与家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内容,因此它们就成了现代学者们研究曾国藩和清末历史的重要依据。此外,曾国藩的著作《挺经》和《冰鉴》也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备受人们《挺经》也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完成的,有人说它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看来这是一本非比寻常的著作。曾国藩在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几经沉浮之后总结出来的为官之道,后人常说的一句话:“为官要学曾国藩”,就应该是从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曾称赞《挺经》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后人更是把他视为做官的指导手册,对之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冰鉴》则是一本相术书,《冰鉴》意思是以冰为镜,能察秋毫的意思。曾国藩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看相理论。《冰鉴》全本书短小精悍,却句句经典,对人本质的把握非常精准除此之外,曾国藩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历史学者曾把曾国藩称作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2023-08-16 07:15:361
《曾国藩日记精校完整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9rvoHybLh46KUI7Aopdeg 提取码: xu7u书名:曾国藩家书作者:曾国藩 著豆瓣评分:9.0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年份:2015-6页数:568内容简介: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其写给自己家人的家书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笔法上少了诸多顾虑,多了许多真性情,饱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为政治军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国藩逝世短短数年之后,《曾文正公家书》便单独成书面世了。一两百年来,该书不断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世所公认。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共计100万字,收录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所写的家书近1500通,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家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家书全集。本书据湖南图书馆提供的曾氏家藏原件、抄件及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编辑,并据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本《湘乡曾氏文献》补苴校正。非上述来源的家书,其出处则以脚注置于本页末。为保存文献本来面目,凡遇倒讹衍脱之处一仍其旧,而于其后加方括号标出正字或作简单说明。原件缺字用△表示,漫漶难以辨识之字用□表示,补字以尖括号标识。须特别说明的,则以脚注置于页末。作者简介:作者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人为官的最高峰,谥号“文正”亦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编者唐浩明,1946年生,汉族,衡阳市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毕业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入岳麓书社工作;现任岳麓书社首席编辑。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彭玉麟》、《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杨度》获国家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23-08-16 07:16:011
曾国藩的作品有哪些?
1,《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2,《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3,《持家教子之术》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挺经》该书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与“挺”字密切相关。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5,《曾文正公全集》本书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文集,采用最早的、也是目前被认为最为经典的版本,即传忠书局刻本。全书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由当时数十位学者、名流、官绅编辑而成,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的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对后人最有价值的内容较好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之后世。2023-08-16 07:16:297
曾国藩的主要著作
曾国藩的人品、学问受到后世许多人称赞,他的著作以《曾文正公全集》的书名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主要的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曾国藩日记》《奏议》《曾国藩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为学之道》《五箴》《挺经》《冰鉴》等。曾国藩以镇压了太平天国而出名,打仗占据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但是,在曾国藩的骨子里,他更希望人们把他当做一个文人来看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文人,否则,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曾国藩的一生都十分重视做学问,哪怕是带兵打仗,他都不忘时时读书做学问,因此才得以留下了许多的文章著作。《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大都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写的。这两本书真实地记载了曾国藩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曾国藩与家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内容,因此它们就成了现代学者们研究曾国藩和清末历史的重要依据。此外,曾国藩的著作《挺经》和《冰鉴》也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备受人们《挺经》也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完成的,有人说它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看来这是一本非比寻常的著作。曾国藩在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几经沉浮之后总结出来的为官之道,后人常说的一句话:“为官要学曾国藩”,就应该是从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曾称赞《挺经》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后人更是把他视为做官的指导手册,对之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冰鉴》则是一本相术书,《冰鉴》意思是以冰为镜,能察秋毫的意思。曾国藩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看相理论。《冰鉴》全本书短小精悍,却句句经典,对人本质的把握非常精准除此之外,曾国藩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历史学者曾把曾国藩称作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2023-08-16 07:17:061
推荐关于曾国藩的书籍?
基本没看过,谈不上推荐,只有罗列出来,看是否有你感兴趣的。 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目录 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1985年至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日记:求阙斋日记类抄》,金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蔡时:《曾国藩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全注全译,共11册),昆仑出版社,1997年。 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 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2003年第2版修订本。 徐泰来、罗绍志主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1997年。 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华艺出版社,1998年。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一文:《曾国藩》(中华名将系列),军事出版社,2000年。 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岳贵书、张鑫主编:《曾国藩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陈国庆编译:《曾国藩家书》,西安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日记》(3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语录解读》,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成功学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张国华主编:《大变局时代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师:五博士解析曾国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刘跃儒:《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千古奇谋系列,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全集》(16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刘学慧:《曾国藩》(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唐陵编著:《中兴名臣曾国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翠玲译注:《曾国藩谋略》,广州出版社,2001年。 伍志洪,余正平译注:《曾国藩家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史林:《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1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与弟书》,岳麓书社,2002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年。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册), 岳麓书社,2002年。 林之满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含《曾国藩大传》、《曾国藩成功秘笈》两种。 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经典人生大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日记全集》(12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操纵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仕途三部曲》(3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 36 字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人生 33 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史林译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通经:曾国藩八十一个忠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智谋人生全经》(4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反败手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制人攻心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迟双明编著:《曾国藩决断大事的 66 金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用人管人十大手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天舒:《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家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马道宗:《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人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成金编著:《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金城出版社,2003年。 《经史百家杂钞》(3册),西苑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掌控超常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 《变经:反经谋胜的应变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满意请采纳2023-08-16 07:17:3512
曾国藩日记 :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是什么意思?
心中藏着不好的心思的人,会遭到不好的祸事,心中怀有其他心思的人,会遭到不好的报复2023-08-16 07:19:091
曾国藩的至理名言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但凡曾国藩的“粉丝”都非常喜欢引用这句话,梁启超是典型的“曾粉”,他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儿子:“总之,你为大众服务作事之心甚诚,随处可见,即此就宜于做事。但究竟做什么事还不知道,俟你有所认定之后,当然要先从此项学问入手,嗣则要一边做,一边研究,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终身如此努力不已。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也”。闻一多先生在其诗集《红烛》中,也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序诗的最后一句,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由此可见,这句话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多少英雄豪杰都把这一句话当成行为准则。 曾国藩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确,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所以,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 很多时候收获就如同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宁夏日报》 罗日荣2023-08-16 07:19:181
曾国藩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是什么意思?
意思:你要不去追求高尚做一名圣贤,那么你就是在做禽兽,人活着要有追求。不要在乎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只用用心的做好自己就行了。出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扩展资料:曾国藩政治成就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军事成就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2023-08-16 07:19:404
曾国藩日记中“点古文”是什么意思?
点:点阅;评点。古人看书,习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加圈、点,对重点字词句简评、提示。这种阅读方式称为点阅,或点读、圈点、点评。区别于一目十行的浏览,属于精读、细读。“归,已三更,点古文一卷,心不入,神疲故也。”意思是:回来后,已经三更,仔细阅读一卷古文,但读不进去,因为精神疲倦了。2023-08-16 07:19:532
曾国藩:从庸人变成圣人的历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年轻时的曾国藩也同大多数人一样,心性浮躁、为人傲慢,他是如何一步步蜕变的? 一、30岁以前是庸人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离县城130里的群山之中,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之前,几百年间,这里连个秀才也没出过,可以说是一处被遗忘的角落。 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县试,接连7次都名落孙山。然而,在23岁那年,曾国藩考中了秀才,24岁中了举人,28岁的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老曾家一下子老母鸡变凤凰,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第一大户。虽然跃过了龙门,但此时的曾国藩整个眼眶里只装得下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气质到观念,与其他乡下读书人并无本质区别。 进京为官以前,曾国藩头脑中所想的,不过是当官发财,给家里争口气。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你跟谁在一起,你就会成为谁。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缺点。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 曾国藩天生乐于交往、喜欢热闹、诙谐幽默。在进京前两年,他花很多时间在社交上,每天走东家串西家、酒食宴饮、穷侃雄谈、下棋听戏。虽然他给自己订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认真读书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后来,曾国藩给自己立了日课,每天都要早起、写大字一百、温习经书、阅读史籍,还要写诗作文。 但这个日课并没有严格执行,虽然比以前用功了些,但他还是经常喝酒、聊天、下棋,出门拜客。翻开曾国藩日记,责备自己“宴起”、“无恒”、“太爱出门”的记载到处都是。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 虽然资质并不特别优异,但曾国藩在湖南乡下朋友圈里总算出类拔萃,并且少年科第,所以一度傲慢,经常得意忘形。 因为修养不佳,脾气火爆,曾国藩到北京头几年,还与朋友打过两次大架。 普通人在社交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言不由衷、语涉虚伪。比如,在社交场合常顺情说好话、习惯给人戴高帽子、不懂装懂、显摆自己、夸夸其谈等。 人性中这些常态,在曾国藩身上一样存在,甚至更突出。在曾国藩日记中,多次反省自己缺点的记载数不胜数。 除了以上两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 曾国藩日记中多次记载: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在另一家见到了几个漂亮姬妾,“目屡邪视”,并且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二、曾国藩如何“脱胎换骨”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聚集之地。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大不相同,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30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毅然立志。在曾国藩30岁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志向。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们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 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 圣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立志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执行力。 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 他每天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既然自我完善,当然要抓紧时间,不能再游手好闲,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经》、练习作文,整个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一个人想一下子改变养成很久的习惯没有那么容易。曾国藩交际广阔,又十分享受社交生活,虽然立下志向,也难免有因为交际影响学习的事发生。 不过,每次学习受到影响后,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反省。后来,曾国藩找到了自己热衷于交际的根源,他发现,有一些社交活动当然是必需的。但是另一些,则是可去可不去。问题就出在这些可去可不去的活动,他多半都参加了。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想建立“为人周到”、“好交好为”的名声,也就是“好名”,“希望别人说自己好”。另一个,则是因为自己本性好热闹,在家里坐不住。 分析之后,他下决心缩小社交圈子,改变在朋友中的形象,以节约社交时间用于学习和自修。但因为以前交际太广,不可能一下子切断许多社会关系,所以必须采取渐进方式,慢慢改。 曾国藩另一个着力点,是改掉自己的暴脾气。曾国藩跟大多数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一旦成为朋友,就掏心陶肝,同时也要求对方对他毫无保留,缺乏与人相处必需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曾国藩以“圣人”要求自己,也不自觉地以圣人标准要求朋友,经常说话过于直接,不留余地,不分你我,因此很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 三、人生就要不断精进 曾国藩认为,磨练自己要有如鸡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他的一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 曾国藩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责中,不断寻求、改正自己的缺点。 比如对无恒这一缺点,他就终生攻伐不懈。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经过无数次反复较量,到46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进取之心就逐渐懈弛。而曾国藩却终身处于学习、进步之中。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上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后记: 人与人的结果千差万别,其实根本原因不是能力,而是志向。人各有命其实就是人各有志,一个人的成就永远无法超过一个人的志向,说的再直白点,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这个人就有可能走多远。李小龙的梦想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乔布斯的梦想是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主席的梦想是要建立新中国。 最近几天没有发内容,在做内容整理。 一整理发现,手里的资源还是挺多的。 有原创自己写的,也有精选的别人的, 有在平台发过的,也有还没有发出的, 都是干货内容,分类也更加精准。 【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择业面试】 【个人成长】【职场进阶】【升职加薪】 【销售专题】【创业故事】【实战案例】 …… 不过可惜的是。。。 现在好多人越来越浮躁了 还学习的伙伴越来越少了 为了能帮助到更多的伙伴,大家关注我私信我,可以把这些干货发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自己的(148)曾国藩(9)社交(1)2023-08-16 07:20:001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出自曾国藩的什么?
出自:《曾文正公全集》。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扩展资料一、读书有三到作者:朱熹朝代:宋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二、描写读书的优美句子1、读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是精神的世界;读书,是历史的梦想;读书,是文化的天堂!2、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3、每每读书,都会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读书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一本很厚的书读薄;一是将一本很薄的书读厚。其实不论是读薄,还是读厚,都是将书读好的最高境界。2023-08-16 07:20:1115
有什么书介绍了曾国藩的一生的。
如下: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2023-08-16 07:21:021
著名日记作品
似乎所有人都在写日记,而已经出版的似乎只占全世界已湮没的巨大创作量的极少一部分。那些在整个一生中每一天——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都要有系统地、持之以恒地在日记本上留下好几页文字的人,该说些什么呢?假如生命延续,日记便持续下去,变得庞大、宏大,甚至如同巨人一般。阿米尔就是这方面的折桂者:他的日记竟厚达16900页!加布列尔,玛兹奈夫(Gabriel Matzneff)是今天为数不多的发表日记并愿意不加粉饰地讲述自己的作家之一,就像莱奥托那样,他说他的日记“像一部猪猡小说在人耳边鼓噪”。“发表一部日记,尤其是丑闻日记,或者说不知羞耻的日记,只有当作者把一切都如实地、赤裸裸地交代给读者时才能成立。人们在生前公布自己私人日记的基本理由之一,就是要以此摆脱后代人删改的危险。我总是想到我亲爱的拜伦的例子。他妻子,他最好的朋友,还有他的出版商,全都串通好来毁灭他的回忆录……这是一个可恶的行为!”以下推荐九本值得一看的日记:1《曾国藩日记》《曾国藩日记》讲述了在日记中,曾国藩披露了他所掌握的智慧要点。他将人世间的事务分成两种,一种是人力所及的;另一种是自己所无法掌控的。明智的选择,就是将精力倾注干自己所能掌控的领域中,而对于自己所无法掌控的,只能是抱以无限的乐观期许,但注定是无能为力。曾国藩写日记,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将自己的努力牢牢地锁定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畴之内。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频繁地玩出界,于是,他的一生就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起来。终其一生,曾国藩孜孜以求的是成为一个普通人,斗室书斋,揽月自赏。然而这个人生目标于他而言太过于艰难了。一旦抵达智慧之颠,再求诸于普通寻常,必然是劳而无功。再没有一条路径比得上对日记的品评,更易于走入当事人的心中。《曾国藩日记》,岳麓书社,20152鲁迅日记《鲁迅日记》极为有趣,每天一记,天气、人物、吃穿用行,毫无遗漏。相当好的一部民国生活史。书账最是清晰,买的、换的、旁人代购、所花银元,分毫不错。年终更有一本专门的书账统计全年书款,并除以十二月,算出月均消费数。购书支出之大另人羞愧,涉及书目更令爱书人挠腮。1929年的日记,常有鲁迅与许广平租车去大观园之类影楼看电影的记录,回来之前还要到冰店吃一次“刨冰”,生活相当“中产”。许广平怀孕,鲁迅买给她的书竟是《闺范》。小资情调些的也有,比如一盆文竹。2023-08-16 07:21:361
曾国藩的著作有哪些?
曾国藩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2023-08-16 07:21:464
曾国藩的著作有哪些?
1,《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2,《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3,《持家教子之术》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挺经》该书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与“挺”字密切相关。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5,《曾文正公全集》本书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文集,采用最早的、也是目前被认为最为经典的版本,即传忠书局刻本。全书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由当时数十位学者、名流、官绅编辑而成,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的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对后人最有价值的内容较好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之后世。2023-08-16 07:21:573
曾国藩励志十六字真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但凡曾国藩的“粉丝”都非常喜欢引用这句话,梁启超是典型的“曾粉”,他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梁漱溟先生也曾教育儿子:“总之,你为大众服务作事之心甚诚,随处可见,即此就宜于做事。但究竟做什么事还不知道,俟你有所认定之后,当然要先从此项学问入手,嗣则要一边做,一边研究,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终身如此努力不已。至于成就在事抑在学,似不可管,即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昔人云:‘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也”。闻一多先生在其诗集《红烛》中,也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序诗的最后一句,既激励自己,也鼓舞世人。由此可见,这句话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多少英雄豪杰都把这一句话当成行为准则。曾国藩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确,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所以,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 很多时候收获就如同树木的生长是看不到的,但长期的积累,小树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孟子有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2023-08-16 07:22:341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学习完曾国藩的家书,正如曾自己所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虽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这点,确并非易事。 家书中曾国藩屡次说道自己的不足跟欠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曾国藩确实是个大家。之所以又这样的成就,就是在于他能自省。 能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且终其一生,一般的人几乎做不到,而曾国藩做到了,给了后人一个很好的“恒”的概念。 曾国藩前后三次戒烟,历时长达10年之久,前两次大张旗鼓说要戒烟,但都是反反复复,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安静的戒掉,而戒烟结束后,自己写了日课12条来约束自己。 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不要太高,那样的话就成了好高骛远了,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马拉松比赛后,记者要对冠军例行采访,问夺冠的秘诀。冠军回答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然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当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一样,不用梯子,一楼到十楼是绝对蹦不上去的。必须是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踏踏实实地,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而 这种“感觉”将增强自信心,并将推动发挥潜能达到下一个目标。 经常告诉自己这样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快乐工作。怀揣自己的梦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 阅读背景: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白衣出身,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经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曾国藩本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一生勤学善思、克己修身、身体力行,是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达成个人成就的不二典范。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一、曾国藩着实是个伟大的人,不仅做出过足以影响历史的贡献,更难得德行贵重,值得世人钦佩、效仿。 二、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记录自己的一生所得,并流传至今。使世人可以通过钻研作品去学习、效仿。 三、不同于其他国学作品,通篇都是提炼总结好了的结论性的艰深难解的“道”、“理”,曾国藩流传下来的大量日记、家书,由于不是学术作品,所以不仅有记录、讲述经世道理的部分,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他得出道理、甚至践行道理的过程。因此参考、学习价值更高。 四、曾国藩在作品中也坦诚记录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自身不足反复斗争的坎坷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经历自我斗争时的意志不坚定、挣扎、挫败等。这使得研读他的作品,就好比去探索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完善变成伟人的过程,能带给每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读者一些正面激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合辑。 我读的版本是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6年出版的版本,全书据书信主体内容分为“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和“养生”十个部分。按内容排版也有好处,但因为打乱了作品本身的时间顺序,所以在读到部分内容时会因缺失前后时间线而不明所以,加上部分注释稍嫌主观,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至于选篇方面,我对曾的作品没有大量阅读基础,不敢妄评。 治学篇的第一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有提及《曾国藩家书》的起源及存因:“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留存,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曾国藩写家书的初衷,是因“长兄如父”,要借家书代父分担履行教育弟弟的职责。我以为这段话后半部分同样重要:想必正是因为他对书信装订、保存的要求,才使书信得以流传至今,供后世大众阅读、学习。精神、文化因其抽象性,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相对更容易遗失,因此精准表达、记录、刻意保存或许是降低遗失概率的不二方法。举个例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光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有价值的理念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所有能够被后代接受的信息载体,并嘱咐子女甚至子女的后代妥善保存、传承。 我在读《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时,查阅到一篇《曾国藩年表》(《年表》摘自网络),认为读这本书时仍有参阅意义。书中每一篇文都有注明时间,对照《年表》参考其生平、年龄、阅历、资历,作为阅读背景,或许对笔者当时的所言所书能有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曾国藩家书》里值得研讨、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不仅包含作者直接书写表达出的观点、道理,也包含了通过作品可以推断出的作者本人的特质。我对后者更感兴趣,所以借此文尝试从已读的篇章里思考、分析曾国藩本人的人物特点。 曾国藩一切成就的起源,我认为都要归功于“益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志”,众多益友无异于他成年后自我成长的“开蒙导师”,他在“修身”路上所付出的终生努力,也少不得是因为这一干朋友的相互激励与督促。他学习、效仿朋友们的长处,同他们交流学术、为人、为官的观点,既开拓眼界、增长学识,也在朋友们的督促和帮助下不断完善自己。我想,他的所思、所想、所行也是在交流沟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并赢得了朋友们的认可和赞许,而这也应该是他事业的铺垫吧。也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人脉”、“圈子”效应了。《唐明浩点评曾国藩日记》中就有提及,曾虽然夜不出门,但他规定自己白天要去主动去拜访友人,以去自己“倨傲”的毛病。(所以打卡机这种东西是谁发明的?人家古人虽然车马不便,但上班时间也可以去串门学习多爽。) 而从结交益友这一点,又可发散出曾国藩的许多过人之处。 曾国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家书》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赞誉朋友:哪位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杰出,值得他或者家人学习。一个能够发现别人优点并积极学习的人,也必定是个谦逊的的人;因为谦逊,所以在友人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时,能虚心接纳;虚心接纳意见和效仿学习他人优点,验证了他是个十分受教的人。此外,能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得积极主动与朋友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在知识上做到互通有无,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头脑风暴”和“一群人往往比一个人走得更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付诸实践,有极强的"行动力。好友修身、做日课、练诗文,他认可这件事情,就立即付出实际行动、积极效仿。这些好的习惯经验,不仅自己践行,还不厌其烦书写、分享给家人,有意识把教育弟妹揽为自己职责,主动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恒”了,不懈地、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积极进取。“恒”却并非仅来源于他自身,而要回归到最初提到的朋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激励。 以上各点是较表层的现象,比较容易看出。细想一层,不难发现曾国藩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从家书看,大多书信内容,可以说都是有“干货知识点”的,除了朋友处习得,应该大部分出自他自身的所思、所得。其次,他的“日课”内容绝非东施效颦,是建立在一定逻辑关系之上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是一个真正做到“思”与“学”相长相成的人,这可能也是他能把所学变成实践的基础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3 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 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个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我常年不在老家,从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给父母报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气。我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认可自己的这种做法,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觉得你很有主见,也很坚强。但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还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诉我。”这句话,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当我看到曾国藩家书中的那句“以烦琐为贵”,顿时感触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里的事情,不嫌繁琐。 也许每个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父母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担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担心。 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的喜怒哀乐,看到我的成长。 这本书,对于现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能慢慢读,但是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劝学》篇的内容有那么一些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特别有感悟的话语出现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说了那么多遍了,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习惯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但是真正坚持下去的没几样,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为外界所迫。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还是金院的学生,我们需要扎实熟练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东西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需要我们花时间,下苦功的,此时此刻,恒心、专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战。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段话勉励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曾国藩这个人,但是他书信中的文字却告诉我:做自己,坚持自己,用一颗坚持、专一的心去为自己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5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习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习。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相关文章: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08-16 07:22:431
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恩怨曲折
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恩怨曲折 一、“追随忧患日 生死笑谈中” 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出身举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衡阳组建湘军时,他任黔阳训导,曾上书言兵事,为曾所赏识,遂招之入幕。初期综理全军文案。他文才出众,却弃文就武,于咸丰五年自请领兵打仗;咸丰十年七月,曾国藩保举他为皖南道道员。 八月,李元度率所募平江新勇3000人抵达祁门大营。适逢徽州有事,曾国藩命他率领所部驻守徽州,越9天,徽州失守,李元度败不回营。曾国藩要参劾他,众僚属纷纷谏阻。李鸿章甚至因谏劝不从,拂袖而去,曾仍坚持严参。 众人之所以劝阻,主要因为李元度过去有功,与曾交情深厚。他入湘军幕早于李鸿章5年,早于左宗棠7年。在曾国藩坐困江西,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元度募勇成军,力撑危局,领兵比曾国荃还早一年半。湖口战役,他救过曾国藩的性命。咸丰七年,曾氏丁忧乡居期间,给李元度写的信最多,其中尤以“三不忘”一信,最能说明元度的功劳与情谊。“自维即戎数载,……所愧恨者,上无以报圣主优容器使之恩,下无以答诸君子患难相从之义。常念足下与雪琴,鄙人皆有三不忘焉:……足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意专在护卫水师,保全根本,二不忘也;樟树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自读礼家居,回首往事,眷眷于辛苦久从之将士,尤眷眷于足下与雪琴二人”。给别人的信中也说:“李君次青,从弟多年,备尝艰险,上年弟以忧归,李君力撑江省之东路,为人所难,百折不回,弟愧无以对之,寸心抱疚”。曾国藩的日记,几乎无月不有与李元度书信来往或“长淡”、“鬯谈”的记载。总而言之,在失守徽州以前,李元度的形象是一个文武兼备,与曾国藩患难相随,至交至契的人。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又要严参李元度呢? 二、曾国藩严参李元度 有人认为,清廷在答徽州失守折的上谕中,批评了曾国藩而褒扬李元度,曾遂迁怒于李,予以参劾,以曲折地表达对批评的不满。这种揣测之词,不合罗辑。在《徽州被陷现筹堵剿折》中,曾自认“调度无方,咎无可辞,应请旨将臣交部议处”。清廷答谕说:“该大臣甫接皖南防务,连失两郡(按:指宁国和徽州),虽因饷绌兵单,究属筹划未密。着即振作军心,再接再厉,万勿一挫之后,即损军威。李元度谋勇兼优,此次失衄,深属可惜,人材难得,着即迅速查明下落具奏”。曾自请议处,“上谕”先替他说出连失两郡的原因在于饷绌兵单,然后轻点“筹措未密”,接着鼓励他振作军心,再接再厉,“筹措未密”较之“调度无方”轻。褒扬李元度,出于估计他已殉职。答谕的弦外之音,是概不追究徽州失守的责任。它发出的时间是九月二十一日,严参李元度的奏折发于九月十六日,参折先发,签谕后发后到,绝非“迁怒”,毫无疑义。曾国藩之所以不念李元度的功绩,不顾往日交情,不受众人劝阻,断然严参,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急转直下的皖南战局有关,与风云突变的时局有关,与曾、李军事上的分岐有关,还与曾的法纪观念、儒家思想和李的操守、修养有密切关系。 1、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兼顾皖南防务,正值“江南糜烂”,全局被动,受命于危难之际。他的全局方针是:江北围攻安庆,迫敌决战;江南布兵三支,进图吴浙。他自任中路,驻皖南的祁门,其馀两支暂时还无兵可布。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十二日,宁国府失守,守将周天受阵亡;二十五日,徽州失守。至此,皖南四府一州全部落入太平军手中,曾在皖南几无立足之地。恰恰在这个时候(八月二十六日),曾接上谕,因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命他派鲍超率兵三千兼程北援。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啊!八月这个多事之秋,是曾国藩思想负担最重,精神最苦恼,情绪烦躁不安的时候。李元度在这个时候失守徽州,火上加油,使曾难以承受心理压力。 2、徽州是皖南通浙江、江西的要道,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祁门大营的大门,大门洞开,使湘军统帅部处于敌人直接攻击的威胁之下。李失徽州,颇象《三国演义》的马谡失街亭。太平军攻取徽州、休宁后,因见急援徽州而未能赶上的鲍超、张运兰两军分驻渔亭、夥县,便放弃了直扑祁门的计划,转由婺源进江西,使曾国藩松了一口气。一个多月后,李秀成十万众攻占夥县,距祁门大营60里,再现失街亭险象。曾国藩写下遗嘱,帐悬佩刀,准备一死,幸鲍超赶到解危。这虽是参劾李元度之后的事,但它更能说明失徽州在军事上的关系之大。 3、曾、李在军事上意见相左。徽州之役,曾主守,要求李元度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李不听,忽视湘军最为重视的扎营、筑垒,反而随时向敌迎战。从这段时期曾给李的几封信,可以看出他俩在战守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岐。如:八月二十日信: 阁下好分兵。吾向以分兵为大戒,新募之勇,尤不宜分也。 八月二十三日辰刻信: 二十二夜接二十一日惠函,具悉一切。是日出队至临溪,实为轻举妄动,殊不可解。……前日派童、单二营至丛山关,已属轻躁,此二十一日之举则更躁矣。不意阁下在戎行六年,而心不入理如此! 八月二十三日巳刻信: 来信前云派两营同礼河出扎,后又云派三营同礼河出扎,鄙意只可派二营或一营出扎,余皆令其守城。平江勇轻进轻退,旧习未改,宜切戒之! 八月二十四日信: 扎营是第一根本事。平江营十六到,十七、八、九不令扎营;礼河二十到,二十一、二不令扎营,何也?闻皆散乱于沙州之上,何以御敌?宜绅民之不以为然也。 八月二十六日午初信: 二十六日己刻接二十五日辰刻信,辩前函躁字之责。二十一、二、三连三日出队,非躁而何?守城尤贵于静,务思沉几渺虑。鲍营已五次飞催,并嘱孔旭日长跪乞师,兵不行不起。拔队入岭之后,却须谨慎,不可太躁。阁下勿再以二十日催礼河营之法催之。霆营者稍有疏失,则他无可望矣。关系极大,阁下切勿信笔乱写。 曾国藩在书信中对部下如此严切指责,似不见二例。显然,李元度不听指示,轻举妄动,还自以为是。这可能又成为李元度兵败负气出走的原因。曾深感局势严重,两天之内,六次飞调王牌军鲍超霆营驰援。却不料徽州府城只一昼夜就失守了!他在八月二十六日日记中写道:“夜二更闻徽州于二十五日申刻不守,次青不知下落,为之竟夕不寐”。次日又记道:“是日,平江各营败勇俱至祁门,未得次青实在下落,殊为凄咽……是日思次青之败,由于自是”。他料想李元度已死,不胜伤感;而于李元度之败,则认为不能原谅。九月初六日,他接到李元度自街口所发之信,认为“犹多怙过饰非之辞。咸丰六年平江勇烧杀辰勇二百余人,次青信中亦多怙过饰非之语。此人殆不足与为善矣!”九月十二日与陈作梅“鬯谈次青在徽误事之情,日内心中恼怒殊甚”。 4、儒家崇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清廷对于阵亡、殉职的文武官员,无不优予抚恤。其中不乏封疆大吏,如黄州兵败投水的湖广总督吴文庐州城破投塘的安徽巡抚江忠源,三河阵亡的安徽巡抚李续宾等。而于作战不力,兵败出逃的文官武将,则视情节轻重,予以惩罚。咸丰十年(1860年),两江总督何桂清苏州兵败,逃往上海,被革职拿问,后在京师正法,是典型的事例。曾国藩先后在靖港、湖口两次兵败自杀,论者或以为出于忧愤,或讥以羞愧,而忽略了这位儒教信徒成仁的选择。李元度既是带兵统领,更是皖南道道员,曾国藩未尝不以他失徽州不殉节为憾。前几天宁国失守,“江宁巡道福咸所署皖南道缺业已另放有人,犹复同守危城,效死弗去”,李元度岂能偷生他去?曾国藩九月初七日《致沅弟、季弟》信说:“次青二十五日城破走出,……大节已亏,此后难于自立矣”。曾并非“太上忘情”欲李死,而是儒家传统思想使然。不死,则失地有罪,受法纪制裁,理所当然。曾治军赏罚严明,断不能循私庇护。他在家书中说:“次青事须渠来营一次,乃可定案。今天下虽已大乱,而法纪不可全废,如普(按指普承尧)不重惩即无以服江楚军民之心,重惩普而不薄惩青,即无以服徽人,并无以服普之心”。“薄惩”既考虑了失徽州的客观原因,也顾及李往日的功劳,既重法纪,又有几分人情味。 5、平心而论,李守徽州的兵力不单薄。除平江勇3000人外,曾调拨增援的礼河四营所有2300人,原徽防闹饷哗变留下的还有1600人,合计近7000人。在此之前,湘军大将大都不过统领数千人,李续宾名闻天下,手下仅6000人,鲍超所向披靡,带的不过5000人,左宗棠以新募的5000之众,把守景德镇,与太平军骁将黄金文、李世贤两部十多倍的兵力周旋数月,确保祁门大营的后门。李元度若能按曾国藩的指示坚守,徽州可保无事。他这支兵大都是没有见过战阵的新勇,曾是知道的,所以只要求他守六天,续有后援。正因为不是一支能征惯战的精兵,李更应知道不可疏于扎营筑垒而随便出战。至于城垣坍毁,不是无法补救的困难。按《天岳山馆文钞》李元度追悼守徽阵亡的同事杨萃耕的《哀辞》说,杨催他修缮城墙,修葺三昼夜,完成三分之二,李世贤大军来了……。按李世贤兵临徽州城下是八月二十四日,李元度率部到达徽州是八月十六日,七天时间,为什么不早修?护城不扎营、修垒、挖沟,守城不早修城墙,李元度满以为可以一战克敌,无须乎“守”啊!难怪曾恼怒不已。 6、李元度轻躁自是,失守徽州,贻误大局,责无旁贷。他却使出骄气来,仗着往日的功劳和交情,认为你曾国藩总不会把我怎么样,竟然败不归营(当时曾还不知他去另投靠山)。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法也没有了曾,在曾的心头之火上,再浇一瓢油。应该说,严参是李元度自讨的。 有这许多原因,无怪乎曾坚持参劾。九月十六日,他上奏:“李元度躁扰愎谏,既不稳修营垒,又不能坚守待援,仅守一昼夜而溃,贻误大局,责无可贷”,请旨“将李元度革职拿问”。廷谕照准。 三、李元度东山再起,又被参倒 李元度徽州出走后,在浙赣边境逗留21天,九月十六日回到祁门大营,索还欠饷,回平江募勇去了。曾国藩日记:“傍夕,次青自广信来,至营一见,尚无悔过之意,恐难长进”。这时曾还不知他已另有高就。 清廷批准将李元度革职拿问,曾国藩并没有拿问,等他自动回营结案。然而李元度一去不返,浙江巡抚王有龄为他撑开了保护伞,步步升迁,曾容忍一年多,于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二十二日再次参劾,奏片说: 新授浙江按察使李元度,咸丰十年八月徽州失守案内,经臣奏奉谕旨,革职拿问。该员并不静候审讯,擅自回籍,与候补道邓辅纶往返函商,求巡抚王有龄奏调赴浙。十一年二月初九日奉上谕:“已革徽宁池太广道(按即皖南道)李元度,着曾国藩饬令前赴浙江,交瑞昌、王有龄差遣委用,其应得罪名,仍着曾国藩查办。钦此。”李元度并不具禀请示,即行募勇赴浙,名曰:“安越军”。旋于义宁案内,经官文奏奉谕旨:“李元度着赏还按察使原衔,其失守一案,仍着曾国藩讯明,分别办理。等因。钦此”。又于奉新、瑞州案内,经毓科奏奉上谕:“李元度着赏加布政使衔,其徽州失守之案,应否免其查办,仍着曾国藩酌核具奏。等因。钦此。” 清廷赏识李元度人才难得,又值需人孔急之际,只须曾国藩圆转奏复,徽案本可一笔钩销。李元度也太高傲了,毫无悔过表示,曾岂能容得:《奏片》继续道: “查义宁、奉新、瑞州皆臣所统辖之地,系贼先自退出,李元度并无打仗克城之事。……屡报克复,冒禀邀功,实出情理之外。本年正月十四日,皇上弃瑕录用,补授该员盐运使,兹又攫授浙江按察使……臣查该员李元度,徽州获咎以后,不候讯结而擅自回籍,不候批禀而径自赴浙,于共见共闻之地,并未见仗,而冒禀克复。种种悖谬,莫解其故……乃李元度六月至江西,八月抵广信,九月低衢州,节节逗留,任王有龄羽檄飞催,书函哀恳,不一赴杭救援。是该员前既负臣,后又负王有龄,法有难宽,情亦难恕。所有该员补授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及开复原衔、加衔之处,均请饬部注销,仍行革职。姑念其从军多年,积劳已久,免其治罪,交左宗棠差遣。 该员……平日文理尚优,带勇非其所长。其所部安越军八千人,臣当与左宗棠熟商,或全行遣撤,另派差使,或酌留二三千人,令其守城,俟立有功劳,再由左宗棠奏请开复。” 这个奏片,毫不留情,连官文等督抚大员的保举都彻底否定了。李元度自失检点,再次跌入深谷。片中说:“后又负王有龄”,因李元度终未赴援杭州。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太平军攻入杭州、瑞昌,王有龄同时殉城。 王有龄既死,李元度失去靠山,因见曾国藩在两个多月内接连有升奖,于是向曾上一道贺禀,意在弥缝裂痕,修复旧好。曾收到这个贺禀,觉“文辞极工”,与幕友“言及前此奏折不少留情,寸心怦怦,觉有不安”。然而,《贺禀》虽引起曾一时的感情冲动,却未能使其心上的阴影完全消失。同治元年五月十七日,曾参劾见异思迁、私行远扬的鲍超部将陈由立时,举郑魁士、李元度二人为例说:“此二人者,郑魁士之罪重,李元度之情轻,而其背于此并不能忠于彼则一也”。后因曾国荃、曾国葆对此有看法,才使曾国藩的态度有了根本的变化,回信称: “次青之事,弟所进箴规极是极是!吾过矣!吾过矣……通首读来,实使次青难堪。今得弟指出,余益觉太负次青,愧悔无地。余生平于朋友中负人甚少,惟负次青实甚。两弟为我设法,有可挽回之处,余不惮改过也。” 六年后,他在这份奏稿后面批道:“后记:此片不应说及李元度,尤不应以李与郑并论。李为余患难之交,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此余之大错,后人见者不可抄,尤不可刻,无重吾过。(同治)七年八月国藩批”。 四、曾国藩拜恩怀旧 密陈录用李元度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加官进爵,拜恩怀旧,于八月十三日上《密陈录用李元度并加恩江忠源等四人折》称:“今幸金陵克复,大功粗成,臣兄弟叨窃异数,前后文武各员无不仰荷殊恩,追思昔日患难与共之人,其存者唯李元度抱向隅之感”。他申述对李元度的两大内疚:一是咸丰六年他率军在江西最困难的时候,“赖李元度力战瑞州,支持危局。次年臣丁忧回籍,留李元度、彭玉麟两军于江西,听其饥困阽危,蒙讥忍辱,几若避弃而不顾者”。再则“李元度下笔千言,条理周密,本有兼人之才”,“惟战阵非其所长”,是他“用违其材,致令身名俱裂”。“此二疚者,臣累年以来,每饭不忘。兹因忝窃高爵,拜恩怀旧,惭感交并”。“李元度屡经臣处参劾,未便再由臣处保荐,如何酌量录用之处,出自圣主鸿裁”。两次严参,一次陪参,又密陈录用,真还需要一股勇气。这篇密奏,情文并茂,清廷当即催令左宗棠查复。 李元度于同治元年第二次被参后,回家闭门著书,深自敛抑。“安越军”已被裁撤,左宗棠的复奏未能使他开复。同治五年,贵州多事,巡抚张亮基奏调李元度入黔,自领一军,屡屡见功。从此雨过天晴,朝延陆续赏还原衔、顶戴,授云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攒来晚晴好景。 五、“程门今已矣 立雪再生来” 曾国藩对李元度的感情变化,曲折动人。李元度饱经忧患,如何看待曾国藩呢?李原不是曾的门生,向来以弟子自居。曾去世后,李作《哭师》五律十二首,情意缠绵,凄切感人。其第九首云:“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前两句勾勒了他们以往的关系、情感,接着自认为有负于曾而将曾的严参(雷霆)和密陈录用(雨露),一例看作对他的爱护(春风)。同治十三年,李还在一首步曾原韵的诗中写道:“嗟我昔从公,中厥良自作。未逐鲲鹏化,甘同鲋辙涸”。把挫折归咎于自作自受。这种不怨不尤,反求诸己的态度,难能可贵;与前期的骄、娇对照,判若两人。大致多年闭门思过,大有悔悟。 当年曾、李风雨同舟,曾有两家联姻之说,后因李元度获咎中止。同治十年,李元度旧事重提,欲将第四女许配曾纪泽抚子广铨,曾国藩在家书中不胜感慨地说:“余往年开罪之处,近日一一追悔,其于次青尤甚。……顷闻次青欲与纪泽联姻,断无不允之理,特辈行不合,抱惭滋深耳”。 李元度《哭师》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两句是:“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用“程门立雪”故事,表达愿来世再为师生的心愿,心情沉痛,催人泪下。光绪十三年,李元度病故,时人将他附祀于长沙曾文正公祠,不等“再生”就来到一起了。2023-08-16 07:22:501
曾国藩日记中写的太平天国战争时,安徽的人肉价目表
没错。当饥荒极其严重到“人相食”的地步时,毫不奇怪,《天下粮仓》也出现过卖“米肉”(即人肉)的。以下摘录来自满清遗老遗少自己编写的《清史稿》,可不是什么山林野史~~~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六年,应山饥。七年,无极大饥。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十二年,乐亭大饥。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十四年,东光饥。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十七年秋,曲江饥。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 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二十四年春,沛县饥。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城大饥。二十六年,博兴大饥。二十七年秋,蔚州饥。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三十三年,沙河饥。三十四年,毕节饥。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城饥。秋,大埔饥。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 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四十年,靖远饥。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四十九年,阜阳饥。五十年,通州饥。五十一年,古浪饥。 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五十六年春,天台饥。五十七年,广济饥。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五年冬,江陵、崇阳饥。七年,寿州饥。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十年,崇明、海宁饥。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十二年秋,武进大饥。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三年秋,平阳饥。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九年,高邑大饥。十年,正定、赞皇、无极、★城、元氏等县饥。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十五年秋,广信饥。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十九年,罗田饥。二十年,溧水、通州饥。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 饥。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四十二年秋,陆川饥。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五十二年,临榆大饥。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五十四年夏,宜都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五十八年春,常山饥。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清史稿.灾异志) 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康乾盛世”几乎无年不饥,而像“大饥”、“人相食”、“民死大半”、“死者枕藉”、“死者以千计”、“鬻男女”、“鬻子女者无算”、“饿殍载道”、“民多饿死”、“父子相食”这些描述触目惊心,尤其是所谓“明君”康熙统治期间,居然发生了四次“人相食”的大饥荒,这就是所谓的“明君”吗?这就是所谓的“盛世”吗?2023-08-16 07:22:571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下: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2023-08-16 07:23:061
曾国藩是如何改掉好色的毛病的呢?
作为一个后代敬仰的圣人曾国藩,其实也有很多坏毛病,其中之一就是好色。他最终通过自我克制以及转移注意力改掉好色的毛病,但是难度极大。那么曾国藩具体是如何改掉好色的呢?不妨让我为你细细分析。一、自我反省在成为进士以前,曾国藩一直过得浑浑噩噩,除了读书之外,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比如浮躁、傲慢、虚伪以及好色。后来道光20年曾国藩顺利入京成为京官,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规划,并且立下做圣人的伟大终极目标。好色这一件事情,最开始还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去北京住后才劝诫曾国藩的,他父亲去北京住了几天就匆匆离开,曾国藩有点莫名其妙,父亲回到湖南之后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劝诫曾国藩要建功立业,不要好色误事,这时曾国藩才恍然大悟。有了父亲的教导,曾国藩马上着手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其中好色十分难改,毕竟当时曾国藩才28岁。曾国藩的好色十分有意思,他的好色是喜欢看美女,可是清朝时期不像现在这样开放的环境,当时女人很少出门在外边逛街,都是躲在家里的,既然大街上看不到美女,他就跑到朋友家里去看。要是听说谁家娶了漂亮老婆,他一定想方设法都要去仔细看看,而且经常一看就发呆,心里心猿意马,这些事情他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时年十二月十一日,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曾国藩除了喜欢看朋友老婆,还有对自己老婆曾国藩也是十分好色的,即使老婆生病卧床,自己依旧还有很多想法,比如他日记里记载“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这是当时欧阳夫人生病的时候在床上不起,曾国藩突然有欲望,可是又没法解决,十分郁闷烦躁。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曾国藩日记里都有记载,正是经过自己反思,以及父亲的劝诫,曾国藩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立志坚决要改掉坏毛病。他一开始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监督自己、反省自己改掉坏毛病。自己监督不了自己就把日记拿给亲朋好友看,叫大家一起监督他,到后来曾国藩甚至把自己日记拿给后辈们看,并且要求后辈在日记里进行批注,自己哪些地方做到,哪些地方没有做到。这样一来,让后辈监督自己,自己就更加安分守己,而且也给后人树立榜样,一举两得。在曾国藩日记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别人的批注,那就是曾国藩一直坚持的让人监督自己的做法。监督加自我反省,让曾国藩在戒色的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并没有彻底改掉。二、转移注意力曾国藩经过自我反省之后,依旧还是感觉效果不明显。比如道光22年,有一天早上他起来打算看书,可是怎么也看不进去,心里老是想些不该想的事情,没办法,他最终和老婆欧阳夫人还是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事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大骂自己是禽兽,这件事情也更加让曾国藩意识到改掉坏毛病的重要性。他仔细一想,发现其实自己之所以好色,主要还是精力旺盛。于是曾国藩每天开始练习楷书、写文章、看书,再出去跑步锻炼身体,让自己累起来,分散注意力,自己精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对好色的事情注意力就会减小,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淡忘,从而改变自己。转移注意力这个效果果然很有用,后来曾国藩逐渐将好色这个坏毛病改掉,并且还用写日记的办法监督自己改掉身上很多坏毛病,比如傲慢、虚伪等等。结语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坏毛病,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路途可能很远很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23-08-16 07:23:224
请问《曾国藩日记》中时常出现的小珊是谁?全名叫什么?
郑小珊,通医术。《吃透曾国藩》里提到交友要避免竭忠尽欢,就是与此人有关。2023-08-16 07:23:591
曾国藩都有哪些书?
曾国藩自己的《诫子书》----------------------------------------------------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1985年至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日记:求阙斋日记类抄》,金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蔡时:《曾国藩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全注全译,共11册),昆仑出版社,1997年。 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 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2003年第2版修订本。 徐泰来、罗绍志主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1997年。 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华艺出版社,1998年。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一文:《曾国藩》(中华名将系列),军事出版社,2000年。 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岳贵书、张鑫主编:《曾国藩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陈国庆编译:《曾国藩家书》,西安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日记》(3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语录解读》,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成功学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张国华主编:《大变局时代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师:五博士解析曾国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刘跃儒:《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千古奇谋系列,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全集》(16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刘学慧:《曾国藩》(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唐陵编著:《中兴名臣曾国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翠玲译注:《曾国藩谋略》,广州出版社,2001年。 伍志洪,余正平译注:《曾国藩家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史林:《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1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与弟书》,岳麓书社,2002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年。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册), 岳麓书社,2002年。 林之满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含《曾国藩大传》、《曾国藩成功秘笈》两种。 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经典人生大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日记全集》(12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操纵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仕途三部曲》(3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 36 字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人生 33 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史林译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通经:曾国藩八十一个忠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智谋人生全经》(4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反败手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制人攻心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迟双明编著:《曾国藩决断大事的 66 金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用人管人十大手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天舒:《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家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马道宗:《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人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成金编著:《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金城出版社,2003年。 《经史百家杂钞》(3册),西苑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掌控超常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 《变经:反经谋胜的应变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2023-08-16 07:24:081
曾国藩有哪些著作。现在已经出版上市的,作者是曾国藩有哪些书目。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原著出版的较少,大抵就只有上面这些了。出版书目中大多是以曾国藩为点,由后人编著而出版的。2023-08-16 07:24:292
《曾国藩传》哪个版本比较好
如下: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2023-08-16 07:24:382
曾国藩话语
曾国藩话语大全(通用90句) 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下面这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话语,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1、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2、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3、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4、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7、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8、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9、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虚浮荣誉,惟有胸襟浩大才是人生真正好的"享受。 10、君子想要有所建树,必须自不胡乱求人知晓开始。 11、敬字惟有无论众与寡,无论小与大,切不敢怠慢三句话最为切当。 12、君子不依恃千万人的阿谀颂扬,而畏惧一二个有识者的暗自讥笑。 13、趋赶时尚的人,博取的是无识的欢喜,损失的是道德学问上的真实。 14、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曾国藩书信》。 15、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故《说文》"君"字"后"字从口,言在上位者出口号令,足以服众也。——《曾国藩书信》。 16、位愈高则言日增,箴言日寡;望愈重则责之者多,恕之者少。——《曾国藩书信》。 17、不苛求于全材,宜因量以器使。——《曾国藩书信》。 18、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曾国藩书信》。 19、营中无事,以勤操为第一要义。操队伍则临阵不至散乱,操枪炮则临阵不至早放。——《曾国藩书信》。 20、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曾国藩家书》 21、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曾国藩家书》 22、存心,则缉熙光明,如日之升;修容,则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内外交养,敬义夹持,何患无上达。——《曾国藩家书》 23、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曾国藩家书》 24、学问之事,以"日知月无亡"为吃紧语;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之学。——《曾国藩家书》 25、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字,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家书》 26、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曾国藩家书》 27、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曾国藩家书》 28、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曾国藩家书》 29、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家书》 30、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家书》 31、凡诸弟及吾妻子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曾国落家书》 32、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家书》。 33、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曾国藩日记》。 34、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曾国藩家书》。 35、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风波磨折,必有浮议摇撼。坚忍力争而后有济。——《曾国藩家书》。 36、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曾国藩家书》。 37、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曾国藩家书》。 38、天地间推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曾国藩家书》。 39、治将乱之国,当用重典。治久乱之国,宜予生路。——曾国藩 40、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曾国藩 41、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曾国藩 42、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曾国藩 43、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44、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曾国藩 45、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 46、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47、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48、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 ——曾国藩 49、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曾国藩 50、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曾国藩 51、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52、心至苦,事至盛也。——曾国藩 53、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54、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55、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56、正确对待做官发财——"功成身退","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关系颇大" 57、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58、人有才而露,只是浅,深则不露。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气平,而身体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59、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0、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61、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62、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与岷樵同死,日月增光。 63、期服去官,有犹子能行古礼;儒仕为侠,如先生岂是今人。 64、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65、"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 66、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曾国藩人生三境说。——曾国藩 67、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曾国藩 68、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69、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曾国藩 70、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曾国藩 71、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 曾国藩 72、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 曾国藩 73、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曾国藩语录 74、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曾国藩名言 75、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曾国藩名句 76、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 77、曾国藩八交友: 一曰胜己者,二曰盛德者,三曰有趣味者,四曰能吃亏者,五曰能直言者,六曰志趣广大者,七曰患在当患者,八曰体人者。《曾国藩家书》 78、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79、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曾国藩 80、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曾国藩 81、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曾国藩 82、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曾国藩 83、有福不行享尽,有势不行使尽。 84、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害,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85、故意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86、凡行公务,须深谋远虑。 87、忠信耿介,立品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88、智慧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89、今天所说之话,嫡勿因小好坏而变。 90、夫知之而不消,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消同。2023-08-16 07:24:531
2022-02-19曾国藩家训郦波教授 讲学
01之谁来拯救笨小孩--二、无一日不读书--三、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家训(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曾国藩家训》01之谁来拯救笨小孩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 在曾国藩家训系列演讲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日晚间,一小偷溜至幼时的曾国藩家中,发现他正在认真读书,便觅到房梁上准备待他读毕离开,好大肆搜寻一番,他耐心窝在房梁上等待。 幼时的曾国藩正在背诵一篇文章,也不是很难,类似于《岳阳楼记》,他是反反复复的背,来来回回的诵,可总是背的速度赶不上忘的速度,怎么着就是背不下来,。 梁上君子已经睡了一觉,醒来发现笨小孩还在背同一篇文章,静听许久,还是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眼看天已微亮,再无机会,他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跳将下来,对着曾国藩怒吼到,你怎么这么笨!然后将岳阳楼记从头到尾背一遍,毫不卡顿,有如滔滔江水,连绵已绝以后便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然后扬长而去。 形象生动,对比明显,让人忍俊不禁。 曾国藩就读于私塾,受着正规教育,尽一整晚时间上不能背下一篇普通的文章。而作为梁上君子的小偷,于梁上准备作业之机,半睡半醒之间,恍恍惚惚之时,只是听曾国藩多次朗诵,便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谁聪明,谁愚笨,一眼便知,便以当时而论,谁的成就会更大,恐怕谁都不敢定论。 而今,这许多年过去,曾国藩之名震耳欲聋,彼时聪明之小偷何在? 向来成大事者,不是资质超群,生而知之者,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克诚克勤者。 二、无一日不读书 听到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印象深刻。 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却将其改动变成:不可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立下读书誓言的几十年里,真正做到了无一日不读书。在晚年一只眼睛读瞎了,也还是坚持读书。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震惊,或许也很纳闷。爱读书的人不少,但是能这般坚持,每天都读书的人,历史上都搜不出几个吧? 想起现代人经常谈到自律,读过曾国藩家训后,我想称曾大人为自律界的鼻祖也不为过。 当然,要论起他爱读书,无一日不读书之事,必定有其渊源。 渊源还得从曾国藩爷爷说起,曾国藩爷爷,名曾玉屏,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无所事事之人,但有一次受到长者批评其无知,心受刺激,从此痛改前非,立下耕读传家的宏愿。 “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一心培养子孙的读书教育。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孙爱读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为什么曾国藩能做到无一日不读书呢?促使他立誓并坚持的,却是他那个经过17次科举考试才考上秀才的亲爹。 虽然在科举考试上实不如意,但是在对曾国藩的教育上却彰显了他不凡的智慧。 曾国藩中秀才,过举人后,雄心壮志,进京赶考。辛苦准备了两年,所有积蓄都花光了,身无分文,不料两次落榜。 二次落榜的曾国藩心中痛楚,却不想回家,于是在江浙游走散心。穷困潦倒的他无奈从父亲友人那借来100两银子。有了钱后,没想到又犯了书痴的毛病,将借来的全部家当,买了精刻的《二十三史》。(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典籍合称)有史记,三国志,宋书,晋书等等。 狼狈踏上回家之路后,曾国藩心中忐忑,不知如何向父亲交代。最后只好一五一十的将实情告知父亲。 父亲了解情况后,非但没有埋怨他,只平平淡淡的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意为你偿还债务,但我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 在当时,100两银子对这个家庭来讲却是一笔巨款。曾国藩听到父亲话,非但没有痛批他两次考试的失败,对他冲动花光100两买书的事,却也如此平实的教导。曾国藩心中大受鼓舞,从此发下誓言,如若不好好将买来的书读完,就是大不孝。由此开始了无一日不读书的人生征程。 曾国藩这一生,读书无数,关于选书和读书方法,曾国藩也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在家训里提到: 1. 读书要读经典,经过岁月检验的,经过思想沉淀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一个人读好书才能吸收到书中精华,由此树立个人正确的信仰和学习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2.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是一种他提倡的沉浸读书法。 在这点上很多人都犯有不专心,不专注的毛病。记得我以前在大学里,每次去图书馆,总觉得好书太多,一次都借了好几本。最后该还的时候,经常一本也没有读完,或者每本只零碎翻过几页。四年来,也没真正读完几本书。如果当时能学习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一次只读一本书,读通读透,不但能理解和体会到书中的精华,读到更多的书,而且也可以真正享受到专注于当前的乐趣。 3. 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是文史大儒,也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但他却说,读书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的兴趣和方向。 曾国藩对儿子的读书教育的态度上便是如此。 曾国藩大儿子曾纪泽,晚清最有名的外交家。在年轻的时候,考了一次科举后。就不想考了,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曾国藩知道后,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尊重儿子的喜好,让他选择自己的兴趣,研读西学。 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曾纪宏,不喜欢文史,却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是全力支持。 因为要指导儿子,曾国藩不懂,就也找来这一块的书来研读。真正可谓难能可贵。 最后培养出了两个和父亲不一样却是同样出色的儿子。 曾国藩晚年时,对他的儿子曾纪泽说, 我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要说有一件我能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 这话听来,真正是气势磅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自己有愧)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曾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相骨——曾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曾纪泽学西学,曾纪鸿学数学 读书方法:1.要读经典 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精读,沉浸其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培养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4.做笔记,包括所感所想,疑惑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 三、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家并不富,是曾家家族是首富。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他们兄弟多,曾国荃一般在军中被称九帅,他贪婪,带兵狠。当时曾家五兄弟如狼似虎。最狠的正是曾国荃。他丧尽天良的是屠城。纵兵抢钱。知弟莫若兄,所以写信时说得守贫穷。拿自身为榜样,希望能让弟弟走上正途。但是几个弟弟在清廉上没办法。曾国荃最会抢劫,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入俭难。 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登高一呼四方响应,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镜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穷能保身?岳飞如何海瑞如何?官场包身不在于穷富在于中庸,如陈平冯道李鸿章。 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浮华过后过眼云烟,怕而远拒说明还未入道,入入出出才是真圣贤! 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奢侈是不应该的,但奢侈也是相对的,我们吃烤馒头片恐怕于茹毛饮血的先人也是一种奢侈!苦吃得,福享得才是人生境界! 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 曾国藩家训(四)《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再一次说明圣与贤可驯致 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无地自容。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下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这专指女色。 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说漂亮。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同学拗不过,只好叫出来看。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这是不检点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把自己痛骂了一番。 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不检点。所以父亲要他节欲不是空穴来风,后来他给自己写过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 再来看看节劳与节饮食,其实这两个节与节欲是一回事,也是浮夸等。与朋友们在一起,天天吃饭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在无聊中度过。他也说这样也蛮累的。但是乐此不疲,后悔却不悔改。一次去同学家聊天,半天才出来,出门看到同学,被拉着要去看杀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后两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后悔了,想想自己理学自命,要做儒士,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吗?这次先后悔了。但是,不好驳同学面子,也没看过,所以犹豫,徘徊良久,始归。 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节欲,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当时曾国藩是翰林院的学士,那是一个非常清闲的闲职,根本就不劳苦。而且曾国藩天生就比较瘦,从来没胖过,那么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到底从何而来呢?父亲能看得下到头这些吗?回老家写信告诫儿子。当然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对欲念难把持的人。他觉得这也非常丢人的事。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我也有类似经历,痛下决心重新做人,可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手背TCC,训练止语,懊悔贪多嚼不烂喜欢小便宜贪嘴,看来文正公也是个凡夫,驯致圣贤。 (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 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这一天,发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而今才知道慎独的意思,太难了吧,独处君子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好像戴上紧箍咒还要自己给自己念咒,哇呀呀呀! 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 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开启了一门学问。一生五百多个显微镜。开辟了微生物研究领域。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等。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这首先就是要能安静下来。这个极端例子最能印证。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如果从他身上学一点守静的道理,这个讲座就不算白费功了。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还是老爸说的对啊,心浮气躁一事无成,但要习静增智。心中清宁无争谓之静,恬静的恬又作何解释?说文解字里:恬“ 内心怡然甜美 ”,静“内心安定没有杂念” 五、最败人得两个字 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曾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因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因一傲字致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我自己就是 浪费了很多时间的 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 我不经常地听戏看电影 几年难得一次 我不长时间看电视 通常只看半个小时 我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 那你大部分时间 都做了什么呢 我痛自反省 我发现 除了职务上地必须 及人情上 不能免得活动之外 我的大部分时间 都浪费了 我的好多时间 都糊里糊涂地度过去了 然而悔之晚矣 ——梁实秋 懒:无所事事;惰:做无聊的事 如何超越自己的惰性:勤 早起的好处: 1.可用的时间多了 2.思虑清晰,工作有效率 3.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相——曾 勤和劳要平衡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闲之光阴——曾 六、小家里的大智慧 今人都讲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曾 修身(对己对内)治国平天下(对世对外),齐家是之间重要的桥梁 曾国藩的家庭观念: 1.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 2.和以治家(孝悌) 3.勤以持家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不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曾 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得家庭教育——曾纪泽 七、养活一团春意思 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情趣 曾国藩的趣: 1.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2.对亲情和家庭意义重大 3.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幽默大师林语堂,幽默从家里来,亲情中来,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聊天 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曾 罚山神爷爷给自己看马 团练把总李,行个平行礼,云何用移封敌体?见者无不绝倒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有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2023-08-16 07:25:031
关于曾国藩读什么书好?
如下: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2023-08-16 07:25:091
推荐几本曾国藩的书
基本没看过,谈不上推荐,只有罗列出来,看是否有你感兴趣的。 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目录 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1985年至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日记:求阙斋日记类抄》,金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蔡时:《曾国藩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全注全译,共11册),昆仑出版社,1997年。 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 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2003年第2版修订本。 徐泰来、罗绍志主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1997年。 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华艺出版社,1998年。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一文:《曾国藩》(中华名将系列),军事出版社,2000年。 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岳贵书、张鑫主编:《曾国藩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陈国庆编译:《曾国藩家书》,西安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日记》(3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语录解读》,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成功学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张国华主编:《大变局时代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师:五博士解析曾国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刘跃儒:《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千古奇谋系列,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全集》(16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刘学慧:《曾国藩》(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唐陵编著:《中兴名臣曾国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翠玲译注:《曾国藩谋略》,广州出版社,2001年。 伍志洪,余正平译注:《曾国藩家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史林:《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1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与弟书》,岳麓书社,2002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年。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册), 岳麓书社,2002年。 林之满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含《曾国藩大传》、《曾国藩成功秘笈》两种。 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经典人生大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日记全集》(12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操纵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仕途三部曲》(3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 36 字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人生 33 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史林译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通经:曾国藩八十一个忠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智谋人生全经》(4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反败手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制人攻心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迟双明编著:《曾国藩决断大事的 66 金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用人管人十大手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天舒:《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家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马道宗:《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人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成金编著:《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金城出版社,2003年。 《经史百家杂钞》(3册),西苑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掌控超常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 《变经:反经谋胜的应变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满意请采纳2023-08-16 07:25:271
【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五——“曾氏八本”
《曾国藩日记》中,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这一天,这样记到:“接腊月廿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短短百多字的一则日记,竟然一连串地使用了“深为骇叹”、“何颜见人”、“可羞孰甚”、“忧灼曷已”等强烈表达不满和忧虑的词句。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讲,用得着这样子吗?无非是修缮、装饰一下老家的房子,也就花了7000串钱。在当时,这些钱约在5000两银子左右。曾国藩年奉虽不高,大致150两银子,可是他的养廉银高达18000两,这还不算陋规等灰色收入。即使这样,拿出不到三分之一的年收入搞搞装修,还说得过去。可在曾国藩看来,我一辈子对当官之人买地盖房子一事深恶痛绝,家里的兄弟子侄却还是这么做,这不是打我脸吗?再说,由此而开启家人子孙诸事奢侈的风气,这个头,开得实在是不好!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因为曾国藩不是常人,他是一位讲求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理学大家,他的修身就是从一点一滴、日用平常做起。曾国藩提及的老家这所房子富厚堂,原来叫八本堂,出自曾国藩的“八本”家训。“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这“八本”讲的是,读书,首先端正学习态度,要学深、学透、学懂、弄通。诗文创作,不单是表情达意,还要讲究起承转合,平仄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体现出诗文格律之美。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给予满足,奉养、赡养,更要让父母开心、高兴,精神愉悦,用当下的一句话,叫“康养乐活”。孔子早在《论语》里就这样讲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既要“养”,更要“敬”。养身要戒恼怒,不发火,不冲动,不暴躁,不“路怒”,说话不气自己,也不怼别人。总之,不带着情绪处理问题,就有助于解决问题,不把事办砸。为人处世,诚信为本,不说大话、假话、空话,不忽悠,不吹牛皮,不自以为是。要向孔夫子学习,“子绝四:意、必、固、我。”不晏起,就是早起床,不赖床,不睡回笼觉,珍惜早晨的大好时光,活动筋骨,梳理思路,思考问题。在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中,第三条就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做官不要钱,曾国藩曾经为此立誓,“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仅他这么做,在他的战友中,更是出现了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著称的彭玉麟等同道中人,形成晚清官场上的一小股清流。行军不扰民,这是曾国藩在湘军创建之初确立的一条建军思想。以有别于当时的八旗兵、绿营兵,乃至太平军、捻军。客观讲,湘军初始执行的较好,中期还算可以,后来就完全不行了,忘了初心,有违初衷。按曾国藩的话说:“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宝",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这就是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的实践心得和经验总结,也是很好的家训家规,值得我们闲暇时阅读、品味和借鉴。2023-08-16 07:25:341
曾国藩谈诗文写作(三)
曾国藩的文章,按照国学大家陈柱的说法“私淑方苞、姚鼐,所为文研究义理,精通训诂,以礼为归,创意造言,浩然直达,意欲效法韩(韩愈)欧(欧阳修),辅益以汉赋之气体。”他不仅是清朝的中兴之臣,也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家。他的部分为文理论可以从他寄给曾纪泽的信中得以窥见: 尔于小学训诂颇识古人源流,而文章又窥见汉魏六朝之门径,欣慰无已。余尝怪国朝大儒如戴东原、钱辛楣、段懋堂、王怀祖造老,其小学训诂实能超越近古,直通汉唐,而文章不能追寻古人深处,达于本而阂于本,知其一而昧其二,颇所不解。私窃有志,欲以戴、钱、段、王之训诂,发为班、张、左、郭之文章(晋人左思、郭璞小学最深,文章亦逼两汉,潘、陆不及也),久事戎行,斯愿莫遂。若尔曹能成我未竟之志,则至乐莫大乎是,即日当批改付归。尔既得此津筏,以后便当专心一志,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由、张、左、郭、上而扬、马,而《庄》《骚》,而《六经》,靡不息息相通。下而潘、陆,而任、沈,而江、鲍、徐、民则词愈杂,气愈薄,而训诂之道衰矣。至韩昌黎出,乃由班、张、扬、马而上脐《六经》,其训诂亦甚精当。尔试观《南海神庙碑》《送郑尚书序》诸篇,则知韩文实与汉赋相近;又观《亲张署文》、《平淮西碑》诸篇,则知韩文实与《诗经》相近。近世学韩文者,皆不知其与扬、马、班、张一鼻孔出气,尔能参透此中消息,则几矣。 每一位作家的风格不相同,为何会呈现出这样不同的风貌?曾国藩曾不止一次教导后辈这类问题,譬如说“雄奇”: 尔问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余好古人雄奇之文,以昌黎为第一,扬子云次之。二公之行气,本之天授。至于人事之精能,昌黎则造句之工夫居多,子云则选字之工夫居多。 譬如说:“识度” 泽儿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田园居》五首、《咏贫士》七首等篇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升堂入室。尔能寻其用意深处,下次试解说一二首寄来。 譬如说:“趣味” 凡诗文趣味约有二种:一曰诙诡之趣,一日闲适之趣。诙诡之趣,惟庄柳之文,苏黄之诗,韩公诗文,皆极诙诡,此外实不多见。闲适之趣,文惟柳子厚游记近之,诗则韦孟白傅均极闲适;而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谈襟怀,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尔胸怀颇雅淡,试将此三人之诗研究一番,但不可走入孤僻一路耳。 在体裁方面,如何做好“四言”文章,曾国藩也予以教导: 余生平于古人四言,最好韩公之作,如《祭柳子厚文》、《祭张署文》《进学解》《送穷文》诸四言,固皆光如皎日,响如春霆。即其他凡墓志之铭词及集中如《淮西碑》《元和圣德》各四言诗,亦皆于奇崛之中迸出声光。其要不外意义层出,笔仗雄拔而已。自韩公而外,则班孟坚《汉书·叙传》一篇,亦四言中之最俊雅者。尔将此四篇熟读成诵,则于四言之道自有悟境。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用意有超群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而前信读《马汧督诔》,谓其沉郁似史记,极是极是。余往年亦笃好斯文。尔若于斯篇及《芜城赋》《哀江南赋》《九辩》《祭张署文》等篇吟玩不已,则声情自茂,文思郁郁矣。 在这些教导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写作方法有一共性特点,熟读背诵、反复吟玩,写作与读书是不分家的,一位好的作者,必然是一位出色的阅读者。从《曾国藩日记》中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生看书并不多,在行军打仗途中主要以温书为主,温习之前读过的经史类文章,他这样教育儿子: 尔阅看书籍颇多,然成诵者太少,亦是一短。嗣后宜将《文选》最惬意者熟读,以能背诵为断。如《两都赋》《西征赋》《芜城赋》及《九辩》《解嘲》之类,皆宜熟读。《选》后之文,如《与杨遵彦书》(徐)、《哀江南赋》(庚)亦宜熟读。又经世之文,如马贵与《文献通考》序二十四首,天文如丹元子之《步天歌》(《文献通考》载之),(《五礼通考》载),地理如顾祖禹之《州域形势叙》(见《方舆纪要》首数卷,低一格者不必读,高一格者可读,其排列某州某郡无文气者亦不必读)--以上所选文七篇三种,尔与纪鸿儿皆当手抄熟读,互相背诵。将来父子相见,余亦课尔等背诵也。 朗诵熟读古文诗词不光是为写作,一抒怀抱,还可以变化气质,甚至有“治病药人”的功效。如果写文章有很多习气毛病,想要改正,那就需要向前辈学习,以“药”尔之病。曾国藩在咸丰八年给彭玉麟的信中说: 仆观作古文者,例有傲骨,惟欧阳公较平和,此外皆刚介倔强,与世龃龉。足下傲骨嶙峋,所以为文之质恰与古人相合,惟病在贪多,动致冗长,可取国朝《二十四家古文》读之。参之侯朝宗、魏叔子以写胸中磊块不平之气,参之方望溪,汪钝翁以药平日浮冗之失,两者并进,所诣自当日深,易以有成也。 如果要写文章,我们应该熟读名家作品,了解自己性之所近的风格,还要吟玩其他风格作家的作品,以扩充自己。假如我们不想写作,那么只吟玩朗诵也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前一段时间一位清华大学生的演讲火爆朋友圈,他所讲的就是古诗之美,他说,当一个女生跟她男朋友分手的时候,有的人会说这是个渣男,但是懂古诗的人会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一种超然的意境立马就显现出来。当我们暴躁、沮丧、痛苦的时候,古文诗词是一种良好的宣泄方式,比之现在流行的痛饮、嚎叫当然要好很多。我国著名史学家张荫麟逝世前还在吟诵庄子秋水篇,“朗诵时,声音悲凉,诵后似感舒畅,默然无语”。这种发自内心的美感以及口舌间氤氲出的香氛会时刻萦绕在脑海间,让你忘记周遭的嘈杂与喧嚣,仿佛有一片片花瓣在身边飘落。 一个人应当有所守,应当有寄托身心的事物,心有郁结不得开时,高吟“东门酤酒饮我曹,身轻万事如鸿毛”,或者再读一读苏轼的《赤壁赋》,心里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心里被工作所累,烦闷之极的时候,读一读王维、韦庄的诗,或者来一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就顿觉迥然脱俗了。这些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无尽的宝藏正是我们的精神给养,我们是栖息在这片森林下的蚂蚁,它能够满足一切。2023-08-16 07:25:571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
常言三十而立,三十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最盛之时。然而曾国藩从三十一岁起,就经常感到耳鸣疲劳,而且非常严重。 从三十一岁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起,曾国藩日记中就开始有耳鸣的记载。他在家书中说:“常耳鸣,不解何故。”“总以耳鸣为苦。”曾国藩在家书中有多报喜少报忧的习惯,如果不是耳鸣严重,他不会对家里提起。 道光二十二年(1842)起,曾国藩试图“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定了“学做圣人”之志。他按照倭仁的建议,每天严厉监督自己,以静坐之法来修身,结果因为搞得自己精神太紧张,不久就得了失眠症,支撑了二十多天后,又突然吐血。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曾国藩日记记载:“早起,吐血数口。” 时人们普遍认为吐血是身体出了大问题的表现。曾国藩本来希望迅速脱胎换骨,“换一个人出来”。但是身体如此不给力,让他感觉非常灰心。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十七日,也就是吐血之后第二天他给诸弟写信,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感到极为悲观: 无如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每自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苦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学问也。故近日以来,意颇疏散。计今年若可得一差,能还一切旧债,则将归田养亲,不复恋恋于利禄矣。粗识几字,不敢为非以蹈大戾已耳,不复有志于先哲矣。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我所以无大志愿者,恐用心太过,足以疲神也。诸弟亦须时时以保身为念,无忽无忽。 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体禀赋太差,不能像别人那样剧烈地经受磨炼。才三十二岁他就说自己:“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 道光二十三年(1843),也就是三十三岁起,曾国藩又发现自己患上了眼病。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一日,曾国藩日记中说自己的眼睛问题:“不能看书,眼蒙如老人。”出现视物模糊的现象。因此才三十六岁,曾国藩就已经开始戴花镜了。后来他在给郭昆焘信中说:“自丁未年(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六岁)已用增光镜。” 三十多岁起,曾国藩还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多说话。话说多了,就感觉异常疲劳。这一情况越往后越厉害,发展到只要连续说上十多句话,就会觉得“气不接续”,“神气疲倦不支”。 读曾国藩对身体状况的日记,自己也不觉悲哀,我今年四十岁,曾国藩所遭受的身体感受基本都感受到了,日益不喜多言,下午开始眼花头晕,精力不济,不复年轻时精力旺盛,可叹声明不显,人生速老啊。2023-08-16 07:26:041
谁能帮一下翻译文言文《口不臧否》
嘴上不说好,也不说不好.臧:好 否(pi3)不好2023-08-16 07:2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