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qú。声母:q;韵母:u;声调:二声。
瞿秋白,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扩展资料: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当时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4月初,国民党第八师俘获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相关推荐
苦难辉煌的精彩看点
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该片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尤其是该片以全新的视角披露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个片段,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刻画了党的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形象,让观众看到我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艰苦卓绝,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该片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该片回答了自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尝试多种变革之路后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该片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坚强意志。该片高扬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细节展现共产党人光辉形象该片原著作者金一南教授说,“英雄们用生命书写的牺牲奋斗史,可以积淀为一种国家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格?面对困难时如何以过人的智慧去解决?……该片通过大量史料文献、对英雄亲属及专家学者的采访,以英雄们的一个个真实细节来向我们展现。如,关于毛泽东游击作战初步原则的提出,片中介绍道,这源于毛泽东刚上井冈山时,从山中绿林好汉朱聋子处学习到的经验。毛泽东当时向朱聋子打听“弱者如何打败强者?”与军阀打过长时间“交道”的朱聋子说,“不用会打仗,只要等官军进来之后,领着他们漫山遍野转,转晕了算。”介绍革命先烈们的铮铮铁骨时,该片从新发现或之前人们较少注意到的史料,来展现先烈们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很多人都知道瞿秋白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却不知道他与敌人交锋时的对话。片中就为我们呈现了《瞿秋白年谱》中的这样一段记载:国民党军官宋希濂当年在讯问瞿秋白时说:“现实证明,你的主张在中国行不通。共产党自民国十六年苦心经营的山头,如今已荡然无存。以至于像瞿先生,也落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时至今日,你还没有对我讲一点有关共党和‘匪首"的有价值的情况,这对你是不利的。”瞿秋白冷静地回答道:“这几句话,才是你今天绕着大弯子找我谈话的本意。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无可奉告。我对我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蒋介石绝对不会放过我,我没有打算活下去。如果你想借此完成蒋介石交给你的任务,那将是徒劳的。”在介绍最早建议举行南昌起义的李立三时,片中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来展现其对革命的决心。当年留学法国的李立三,某次春节回乡探亲。面对父亲李镜蓉对自己“干共产”的质疑与反对,李立三说:“军阀有枪,我们有真理,有人民!”本应合家团圆的时节,父子俩却为此吵了整整一个春节。父亲李镜蓉后来逢人便说:“只当是我没生这个儿子吧!”对于这位父亲来说,少了一个叛逆的儿子,但对革命来说,却多了位不妥协的猛将。尊重原著,但不照搬原著该片在摄制过程中,坚持“尊重原著,但不照搬原著”的原则,力求以“正确的基调、准确的史实、精当的评论、精彩的制作”来再现历史。两年多时间里,该片主创团队为追寻我党历史足迹,几次重走红军长征主要路段,专程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寻访重大历史事件的踪迹,展现重要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大量新发现的影像史料和众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采用真实再现、动画演绎、音乐烘托的多种现代电视艺术创作手法,与专家破解和解说陈述相配合,为我们再现历史场景,勾画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提炼历史灵魂,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2023-08-17 19:27:191
瞿秋白怎么读
quqiubai,瞿 qu二声2023-08-17 19:27:332
文人领袖的文人领袖
现代代表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瞿秋白,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代表作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等。同时也是《国际歌》的翻译者,在他在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的同时也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2023-08-17 19:27:451
如何写作文写作文的要点
1. 怎样写作文,写作文的技巧 作文技巧一、第一眼看整体主要看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 布局是否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头尾短小精悍。开头结尾段字数均应控制在百字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 段落稍微多一点。600-800字分4-6段为宜。 选好文体。一般说来,如果写记叙文,运用小标题、日记体、分镜头式等片断组合法写成的文章清爽直观、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能给人整体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二、第二眼看审题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1、精心打造标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照汗青》、《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问君哪得暖如许,为有爱心活力来》、《理想海阔凭鱼跃,选择天高任鸟飞》等。其中"诚信"、"爱心"、"选择"就是切题的字眼。 2.巧妙运用题记。3.用心写好首尾。 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老师寻找文章观点的"战略要地",所以,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开头用言简意丰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以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另外,还可在文中反复紧扣文眼。 三、第三眼看选材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题、丰富、新颖——若选材不能说明观点,则属牵强附会;若材料单调,则说理空洞无力;若材料平庸,则落入俗套。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使文章细腻、动人。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要做到:(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要做到:(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写作方法“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怎样写作文呢?面对这个问题,相信无论对于国内的孩子还是我们这群海外的孩子都是一个大难题,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大难题。 但所幸的是,国内的孩子,面对写作文,即使再难也会七拼八凑地给你写上一大段。可怜的是我们这群海外的孩子,在缺少语言环境,缺少时间的情况下,又要让他们接触陌生的写作。 这无疑又加重了他们学习的负担。这“写”吧,孩子犯难。 不“写”吧,老师犯难。这学习语言哪有光听、读、说,不写之理。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擦亮慧眼,从身边寻找作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孩子们常常会在拿起笔写作文的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孩子们经常会抱怨着:“我没有东西可以写”,“我不知道该写什么”。 在这时,老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帮学生找到习作的素材。针对不同的学龄水平,可以区别对待。 例如教学中文教材第四册的班级中,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猫,然后用已有的材料指导学生讲一段话,要求根据从头部到尾部的顺序讲清楚,让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让他们觉得作文原来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的看到的和感受写好就行了。此外在看图写话上,要求做到先来讲,后来写的过程。 这样一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会话能力,一方面又帮助学生练笔。其实,文章的素材生活中处处都有,在高学年的班级里,就要求孩子自己去寻找作文的素材。 如:郊外的旅行,学校举行运动会了,学校组织去工厂参观访问了……老师若能有意识地提前给学生辅导,学生当然能学会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去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镜头。因为这些材料来自大家熟悉的真人真事,同学们也自然而然地会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寻作文的源头。 二、利用范文,让孩子学会模仿学会创作 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写作文方法的指导是学生作文的拐杖,对于我们海外学中文的孩子们,我提倡学生模仿和借鉴范文。如今海外学中文的孩子们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词汇缺乏。比如在写作时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考虑到别的形容词。 2、句子不通顺。在学习中我们的孩子们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型,但是在碰到写作时,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在脑海中构造一个日文的句式,然后把它翻译成中文。 例如“书我读了”(正确是“我读了书”)、“我吃先”、“我走先”等(正确是“我先吃”、“我先走”)。 3、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 例如在写人物作文时,对描写人物特点时,没有举例具体说明,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 针对以上一些特征,如果选用一些同年龄孩子的佳作,印发给学生阅读,对文章中好的手法或好的构思作适当的评点。 这么一来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不会读书和写作的同学作一点指导。日积月累,他们自然会掌握不少新的形式。 三、多看。 2. 写作文的要点 1、记叙文(1)写人 外貌描写:集中描写;分散描写;细笔描写;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2)写事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倒叙:先结果后起因、经过、 *** 和结果;插叙: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插入其他事情的叙述;(3)写景 按空间顺序描写: 定点写景; 移步换景;定点写景和移步换景结合;(4)写物 按方位顺序写: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 2、应用文 (1)书信;(2)读后感; 3、说明文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 3. 写作文的要点有哪些 (1)写人 外貌描写:集中描写;分散描写;细笔描写;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2)写事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顺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倒叙:先结果后起因、经过、 *** 和结果; 插叙: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插入其他事情的叙述; (3)写景 按空间顺序描写: 定点写景; 移步换景; 定点写景和移步换景结合; (4)写物 按方位顺序写: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 2、应用文 (1)书信; (2)读后感; 3、说明文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 1.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 (2) 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 (3) 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 (4) 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5) 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 (6) 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语记叙文,也可用语议论文。 (7) 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 (8) 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 (9) 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2. 正文的写法 (1) 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 (2)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3.结尾的写法 (1) 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 (2) 重复主题句: 回到文章俯肠碘段鄢灯碉犬冬华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 (3) 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显的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4) 提出展望或希望:对未来提出展望或希望,号召读者为此而行动。 (5) 引用名人名言、谚语、常用习语结尾。 4. 求写作文技巧,一写作文脑子就一片空白,怎么办,怎么积累写作素材 如何写好作文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 有了写作方法,慢慢开了窍.脑袋就不至于一片空白了.如何积累写作素材(1)生活卡片积累方法 生活卡片积累法,即将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类存入材料库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习惯,提高我们的观察水平.早晨起床后,我们就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它们的变化,如:今天太阳特别红,天气特别冷,爸爸送我的礼物,小伙伴中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这些材料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感受体验所得,在脑中留下的印象很深.重新翻阅到这些材料,往事会历历在目. 卡片可到文具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制作.卡片不要太大,要便于随身携带,又能够记下必要的内容.通常以长15厘米,宽10厘米为宜,卡片上端要穿两个小孔便于装订.记载时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等. (2)读书卡片积累法 作文需要多方面的材料和知识,这就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因为读是写的基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外阅读时,碰到有价值的,写得精彩的名篇佳段,即把它存入作文材料库,在闲着的时候朗读或背诵.这样,能逐步改造我们的语言,提高作文素质,写起作文来,才会运用自如. (3)报刊剪贴积累法 把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有价值的材料贴在准备好的资料上,说明资料的出处、时间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能是取自自己的报刊或征求他人同意的报刊. 应强调的是资料的积累容易成为大杂烩,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须对材料分类记载.按事件的不同,可分为写人类、记事类、写景类、状物类、应用文类;所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外貌描写类、语言描写类、动作描写类、心理描写类、自然环境描写类、场面描写类等.积累材料时,不同的材料应存入相应的类别之中,这样,写作时就便于查找了.。 5. 如何写好作文,有什么写作方法 如何写作文? 作文,是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但是,对于好多同学(其实包括原来的我)来说,总觉得作文很深奥,不好写.其实不然,我觉得,要写好作文,只要注意下面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经常练习写作,写出一手好作文也是不难的. 第一,就是词语积累.作文,要有佳词妙句才有文采,才能吸引人.一篇文章,假如没有佳词妙句,无论这件事情多么精彩,你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平淡无味,怎么能够吸引人,让人去欣赏呢?你写的这篇文章也就等于白写.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班的黎老师就很注重在这方面对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我在看文章、阅读时也很注意这点. 第二个方面,就是注意留心观察.写作文,不是在屋子里憋出来的,而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嘛!有些人,他是出去“观察”了,可是他只是走马观花,忽略了细节.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只是条条纲纲,根本没有要点、细节.所以,在观察时要留心,要仔细,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文.记得外出时,爸爸经常会指这指那,问这问那,以引起我的注意与思考. 第三嘛,就是多看课外书.这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渠道,也是写作文的关键所在.包括家里订阅的书籍和书店的各种图书.只要有空,我就会到书店看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当然,不是只看就能写出完美无缺的作文的,关键还要注意积累、牢记和运用.才能实现“人为我用”,这样在写作文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挥笔自如.。 6. 【怎样写好作文 1 对自己诚实. 首先做到这一点文章才能真诚,能打动人.作文其实是一种纸上的交流,写作之人有和人交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欲望.如果是入门选手,参考殷桃小丸子写作文之我的家人,她追在家里没个人身后拿小本本记录了一天就成了一篇作文.参考2是瞿秋白,就义前他写了《多余的话》,往后很多年都被当作叛徒,但是他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对自己对生命的诚实.2 观察力. 这个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培养观察力的方法网上很多,我不多说了.我个人掌握得比较好的是分析问题,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明确目的.培养方法,学画画我觉得不错.3 其他. a.写作时语言要简练,古人推敲一个字一个词,让它与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意思契合,像中国山水画,勾勒几笔,留足想象空间. b.多读书,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是要仔细读的,课本里面的文章都是精选过的,尤其是高中课本给我的感触最多,再后来出去自己买书看,散文集之类的,总觉的参差不齐,然后就是作文书 小说 散文 童话 寓言不拘一格,凡是觉得好的,能让你有所感触的都拿来读读,分析文章的优劣也是能培养观察力的.推荐我的启蒙书:夏洛的网 围城就这么多吧其他一时也想不起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个曾经写作文万分痛苦,让老爸念我来写的人。2023-08-17 19:27:581
瞿秋白《多余的话》全文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 不说的了。 但是,不幸我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现在,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我是怎样怎样的。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但愿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我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所以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而且,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在当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气,不能够不发作了。 虽然我明知道这里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但是,我还是写一写罢。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一九三五·五·一七于汀州狱中)2023-08-17 19:28:191
关于 徐秋白
名字的确错了,是瞿秋白,他是现代的革命家。“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是瞿秋白在长汀狱中所写《多余的话》中的最后一句。瞿秋白对豆腐的赞语,与他在狱中常吃长汀豆腐是有关系的。2023-08-17 19:28:274
瞿秋白的事例
瞿秋白的事例: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4月初,国民党第八师俘获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扩展资料:瞿秋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都留在历史的注脚里。位于他的家乡江苏常州的瞿秋白纪念馆由故居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故居原为瞿氏宗祠,纪念馆则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方式全面、科学展示瞿秋白革命、光辉的一生。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约有20万人到此参观,学习烈士精神。瞿秋白在其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瞿秋白纪念馆副馆长唐茹玉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从此披荆斩棘,艰苦探索,为大众的事业贡献出全部精力和心血,做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瞿秋白2023-08-17 19:28:364
瞿秋白的投敌叛变使我国倾颓溃败了,是真的吗
瞿秋白没有投敌叛变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4月初,国民党第八师俘获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2023-08-17 19:29:121
瞿秋白的故事 三分钟就能读完的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35年6月,福建长洒罗汉岭下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常军队,他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寻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点头说:“此地很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他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非常用功,成绩优异,小学尚未毕业,便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博览群书,历史上的英雄好汉,给他留下了“最强烈的印象和记忆”,激起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抗精神。 在1916年年底,他毅然离开故乡常州,进了武昌外国语学校。1917年春,他又北上到了北京,考进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是瞿秋白一生政治生涯的开始。他判若两人,一反历来埋头书方斋的文弱气质和内向格,在超强度的体力支付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忍住病肺吐血的痛苦,在酷热中奔波于街头,联络 、组织、演讲…… “五四”运动既使瞿秋白受到震惊、鼓舞,又使他进一步看到中国社会问题的深重,促使他去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索中国的出路。在俄文专修馆继续学习的同时,瞿秋白参与组织筹办《新社会》旬刊。 瞿秋白在《新社会》旬刊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内容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涉及到哲学问题、思想问题和人生问题。这些文章的政治倾向性也开始明白地显露出来。他强烈反对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黑暗反动动统治,表达了初步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告别送行的亲朋好友,登上了火车,经过3 个月的艰辛,到达莫期科。在那里他写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在当时的中 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让中国读者见到了人类的曙光,从而激励无数有志之士向往俄国,信仰马克思主义,以苏维埃俄的今天为中国的明天,并为实现这一美好的未来而投身于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 1921年5月,瞿秋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常的早期组织,1921年9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瞿秋白回国后,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民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23年1月回国到1927年7月这段时间里,瞿秋白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及时地给工农群众指引半争方向。 他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第一个堂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人。 正当国民革命蓬勃开展、北伐战争形势大好的时候, 国共关系却开始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政变,在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了,全国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决的半争。 “八七”会议以后,在瞿秋白为首时临时中央政治局的策划组织下,全国各地爆发了100多次武装起义。1930年7月, 他纠正在他出国期间主持工作的李立三的工作失误。但在1931年1月上海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遭到王明等人的错误批判,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机构。瞿秋白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机构后,并没有停止革命斗争,他随即参加并领导了当时上海文艺战线的斗争。瞿秋白的译作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借俄罗期革命民主主义文学、苏联新文学的翻译介绍,唤醒中国人民,推动中国新文学、革命文学的发展。 1935年2月11 瞿秋白不幸被捕。敌人逼他投降就范,但他坚决拒绝,并在狱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6月18日, 国民党宣布枪决令,他视死如归:说:“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体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他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死时仅36岁。 瞿秋白提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重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2023-08-17 19:29:477
瞿秋白的瞿怎么读?
问题一:瞿秋白的瞿字到底读什么音,几声 ● 瞿 【qú】 1. 古代戟一类的兵器。 2. 〔 瞿聃〕佛陀与老子,为“佛”、“道”两教宗奉的教主。 3. 〔 瞿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瞿昙。后以瞿昙为佛的代称,亦称“乔达摩”。 4. 姓。 问题二:瞿秋白怎么读 瞿秋白:quqiubai;翟秋白:zháiiubai。同一人。 问题三:瞿秋白第一个字怎么读 瞿 [jù] (惊视的样子) gazing alarmedly;(惊恐四顾) look around; 问题四:这个姓氏怎么读!《瞿》 瞿[qú] 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悠久的姓氏,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明文记海。据史料考证,瞿姓得姓始祖是瞿父鼎。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05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问题五:瞿秋白的读音是什么 瞿 秋 白读音 qu qiu bai 第二声第一声第二声 问题六:瞿秋白瞿的读音 瞿 这个字 读音:[qú] [jù] 部首:目 五笔:HHWY 作为姓氏,读音是 [qú] 问题七:瞿秋白正确读音 瞿qu第二声 秋qiu第一声 白bai第二声 问题八:瞿秋白的拼音是什么 瞿qu第二声 秋qiu第一声 白bai第二声 问题九:瞿 什么字 瞿 拼音: qú jù 简体部首: 目 解释: [qú ] 1.古代戟一类的兵器。 [jù ] 惊视,惊恐四顾:~~(a.惊顾的样子;b.迅速张望的样子;c.勤谨的样子)。~然。 问题十:瞿秋白是怎么死的 你好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小迳村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 *** 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2023-08-17 19:30:021
为什么《国际歌》中文歌词翻译得不全
瞿秋白“是最早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时间应该是在1922和1923年之间。 因此,瞿秋白是入乐的《国际歌》歌词的第一个译者。但严格说,入乐不等于第一个翻译。可以再看看下面的文章《国际歌》:到底谁是第一个汉译者? 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国际歌》,最早是由谁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呢?有说是瞿秋白,有说是萧三,有说是郑振铎与耿济之合译,但是供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北塔考证,在这些名流大家之前,还有一位无名小辈———列悲,更早地发表了《国际歌》的全译本。那么,究竟谁才是《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译者呢? 2005年2月,中央编译出版社给我寄来了他们刚刚出版的《寻芳草集》,那是绿原先生最新的随笔集,里面收了《<国际歌>几种文本的比较》一文。那是老先生写于1999年、最初发表于2000年3月24日《解放军报》的文章,原来的题目有点耸人听闻,叫《<国际歌>译文改动真相》。文中说:“中国传唱的中文歌词是1923年从俄译文本转译的,译者不详。”绿原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过来人和见证者,他应该听说过几位译者的名字,但他说“不详”,应该是有隐曲的吧。这激发了我探讨的兴趣。 瞿秋白说 2005年11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登载了焦雨虹的文章《<多余的话>:“书生革命者”的困境》。文中说,“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的是瞿秋白。此文是书评,评的是陈铁健导读、选编的瞿秋白作品集《多余的话》。焦的这一论断应该是来自陈铁健。 陈铁健在后来出版的《瞿秋白传》中说,瞿秋白“是最早将它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这算是对“正式”的一简短的解释。周永祥著《瞿秋白年谱新编》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当时,《国际歌》已有三个中文译词,但是都不合乎唱的要求。他懂乐谱,会弹琴。一边翻译,一边弹唱,苦心斟酌,几经修改,始将《国际歌》歌词成功地译出来。‘英特纳雄耐尔"一词,则照国际惯例保留原音,与乐谱相配。”所谓“正式”指的是瞿译可直接“入乐”。 周永祥又说:瞿秋白是作为《晨报》记者在莫斯科工作期间着手翻译《国际歌》的。回国后,又根据俄、英、法等文本译出了新词,并在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在歌词前,瞿秋白写有小序,说:“此歌自1870年后已成一切社会党的党歌,如今俄国采之为‘国歌",———将来且成世界共产社会之开幕乐呢。”瞿秋白希望“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同时发表的是他作词谱曲的《赤潮曲》,措辞和曲调明显是《国际歌》的模仿,大概他是要以身作则,使中国的《赤潮曲》和世界的《国际歌》“同声相应”。由此可知,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时间应该是在1922和1923年之间。 瞿秋白是入乐的《国际歌》歌词的第一个译者,这早已是瞿秋白研究的一个定论。 萧三说 那么,绿原说的1923年从俄译文本转译《国际歌》中文歌词的译者是否就是瞿秋白呢?未必。还有另外一说。《中国翻译词典》说:“1923年夏,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萧三"根据俄文的《国际歌》歌词转译成中文(陈乔年配歌),随后在中国广为传唱的,便是这一版本。”又说:“1939年,萧三在吕骥、冼星海的帮助下,又按照原文对译词进行了修改。其后,他又多次修改,沿唱至今。”这种说法完全符合绿原所说的三个条件,即:1923年,从俄译文本转译,在中国传唱。绿原说“不详”,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肯定这位译者到底是瞿秋白还是萧三。他是实事求是而且谨小慎微的。 2001年6月21日,《中华读书报》上祖振声在其文章《音乐出版与涉外著作权》中说:“瞿秋白翻译的1887年由鲍狄埃作词、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于1923年6月在《新青年季刊》上发表;同年,萧三又根据俄文的《国际歌》歌词转译成中文(陈乔年配歌)……”1923年夏,萧三才在苏联开始翻译,而瞿秋白的译文已经在中国发表了。孰早孰晚,还用说吗? 郑振铎、耿济之说 那么,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的到底是谁? 根据上述说法,在瞿秋白之前,“《国际歌》已有三个中文译词”。这三种译本分别出自谁的手笔?它们出现的早晚又顺序如何呢? 据《中国翻译词典》说,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国际歌》开始传入我国。最早的译文刊登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编的、于1920年10月、11月出版的《劳动者》周刊上(6段诗歌,分4次刊完),题目为《劳动歌》,译者署名“列悲”;几乎与此同时,1920年11月,留法勤工俭学会主办的《华工旬刊》刊出了题为《劳动国际歌》的译文,译者张逃狱。所以,那三个中文译词中的两个应该出自列悲和张逃狱之手,汉译《劳动歌》的发表时间要略早于汉译《劳动国际歌》。据陈福康考证,准确的日期是1920年10月10日至12月5日,分别是《劳动者》周刊第2、4、5、6期。列悲则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 那么,另外一人是谁呢? 1997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郑尔康《<儿童世界>和郑振铎》一文,文章后面附录一份介绍乃父郑振铎的“小资料”,说,1920年,郑曾经和“耿济之一起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郑尔康之所以敢用“最早”一词,是因为他清楚,郑振铎和耿济之的翻译是在秋白之前。他在《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一书有比较详细的交代:“1920年七八月间,我父亲郑振铎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学生。一天,他和好友———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耿济之偶然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父亲和耿济之把其中的25首诗都读了一遍,一首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弦。于是,他俩商量着要把这些诗都翻译出来,并准备发表在他们编辑的《人道》月刊上。其中《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就是《国际歌》最早的中文译文。”郑尔康所引文字的出处是1921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刊。上面发表了C.Z和C.T“同译”的《第三国际党的颂歌》。据陈福康考证,C.Z即“济之”二字的音译缩写,而C.T则是“振铎”二字的音译缩写。在C.T写的“附注”里说:“在去年七八月的时候……译了第一首《第三国际党的颂歌》。” 被淹没的无名小辈 郑、耿译文到底发表在哪儿?目前有三种说法。一、《人道》月刊,二、《民国日报觉悟》,三、《小说月报》。按照第一种说法,耿、郑的译文发表在1920年8月左右,早于1920年10月10日。但关键是,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它来源于1983年第2期《新文学史料》上刊载的郑振铎《最后一次讲话》记录稿,那里面说:“还出了一期《人道》(月刊),上面登过《国际歌》,瞿秋白译意,我写歌词。”瞿秋白当时是耿济之的同学,也与郑振铎过从甚密。郑振铎的晚年回忆显然有误。一是把耿济之的帽子戴到了瞿秋白的头上,二是把发表的刊物误记成了《人道》。1921年9月他自己写的“附注”说得很明白:“而预备登载他们的《人道》月刊也因经济的关系,不能出版……现在先把这篇《第三国际党的颂歌》,登在本报本号。”《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刊上确实有耿、郑合译的《国际歌》,但据陈福康考证,这是第二次发表,而首发是在1921年5月27日的《民国日报觉悟》。 从发表时间的角度说,哪怕是比较早的1921年5月,也比1920年10月或11月要晚。陈福康在《我国最早的<国际歌>译词》一文中说:“郑振铎等人的这一译作,实是我国最早翻译、而且流传较广的《国际歌》译词”。又说“郑振铎等人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翻译《国际歌》的人。”后来在其专著《一代才华郑振铎传》中也说,郑振铎与耿济之在无意中最早完成了这首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的歌词的中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做了大胆的求证,列悲的译词是从该周刊(指《劳动者》)第二期开始发表的,应是在这年10月翻译的,而从上引郑振铎的说明中知道,他们是在七八月间即着手翻译的。”实际上这个证据也还是一个假设,而且是一个搀杂着先入为主的假设。列悲的译词发表于1920年10月,我们只能说他翻译的时间最晚是在当月,但怎么能武断地说肯定是在这个月份呢?难道不能是9月或8月甚或更早至1919年? 综上所述,对于谁是汉译《国际歌》第一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永远都找不到,因为列悲是个小人物,我们几乎不可能从他寥寥无几的传记材料中弄明白他翻译《国际歌》的确切时间。需要强调的是,他那么早就译了,而且译全了。至少从发表先后的角度来说,他的译文比郑振铎、耿济之、瞿秋白、萧三等名流大家的更早,名列第一。但愿无名小辈的这一荣耀不会再因为他的无名而被大人物的大名所淹没。(据《中华读书报》)2023-08-17 19:30:091
关于预防疾病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名人名言(出处不详)如下:1.我认为,有了毛病可以同医生商量,但不宜一有小毛病就找医生开药吃。我也从不迷信补药,而且一生不吃补药。——(中国学者)周谷城2.所食之昧,有与病相宜,有与病有害;若得宜则益,害则成疾。——(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3.忿怒和烦闷会摧残人的精力,破坏人的健康,沮丧人的意志,毁灭人的前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4.善养生者慎其起居,节其饮食。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呆以久服而无害,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中国古代学者)俞槌5.与其救疾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中国古代学者)朱丹溪6.一个人的情绪低落,疾病就会控制他的躯体。[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扩展资料:预防: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分针对环境的措施和针对机体的措施。这一阶段疾病并未发生,但某些危险因素已经存在,如病原体的感染,精神过渡紧张、营养不良、平素缺乏锻炼、家庭发生变故等。这些都会造成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提高,而在这一阶段的危险因素,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如抗感染、心理调整、加强营养等。此阶段可称为易感染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防2023-08-17 19:30:325
老师让写对陈独秀的认识,都写些什么啊?
上网查一下资料就什么都有了啊。这个作业倒是比较像是国外老师的模式。先去了解一下陈独秀这个人,他做了什么事,然后写上你的感想,对这个人的评价。多看看网上的资料。比如下面这篇:陈独秀被开除出党的前前后后陈独秀在苏联侵略中国的中东路问题上的意见之所以被党中央视为原则的错误,一是这个意见是直接反对共产国际的,而共产国际在当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二是因为当时陈独秀正在转向托派,要求以托派路线代替“六大”路线。两件不同性质的事情纠缠在一起,而陈独秀的矛头都指向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这样,问题就复杂化了。不仅如此,陈独秀这时还同周围意见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党内活动,争取同情者,拿托洛茨基文件给他们看,宣传托派的主张,不放弃任何一个关系,拉共产党员转向托派,从而在党内造成混乱和分裂,到1929年11月他们被开除时,发展到五六十人。党中央一开始就对陈独秀等人的这种非组织活动提出了警告。早在6月份,即陈独秀与托派接触之初,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就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号召全党与其坚决斗争,指出:“我们与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主要是思想上理论上的斗争”,同时“要从组织上……坚决地消灭反对派在党内的任何活动以巩固党的一致”,“须将其活动的领袖毫不留恋地开除出去”。对于陈独秀8.5信中的意见和刊登在党报上的要求,党中央予以拒绝。8月28日,共产国际和党中央代表约陈独秀谈话,指出陈不应该发表和中央不同的意见,因“中央政治路线没有原则错误,加之时局紧张”,中央不能在党报上公布他的信。陈就指责中央“用专横态度来掩护错误”,并宣称“我不应再为寻常组织纪律所拘囚,更不必阻止同志们传观我的信稿”,进一步将他们的小组织活动升级。10月6日,中央致函陈独秀,向他发出“书面警告”:“在党的组织原则上不容许有两个路线同时存在,尤其不容许有少数同志与党对立,破坏党的组织系统”,要陈独秀,“必须立即停止超越组织的活动”;决定陈“在党的政治路线之下,在中央担任编辑工作”,作篇反对反对派的文章,并编入中央直属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可是,陈独秀在10月10日复信中央时,却反过来向中央作“最后的警告”,表示决心“结合下层的革命群众和上层领导机关奋斗,而不计其他!”宣称:“在你们绝对没有理由可以开除发表政治意见的任何同志,……如因此造成党的分裂,是应该由你们负责的。”接着,10月25日,中共江苏省委与上海各区党团书记联席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委为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及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反对派的决议》,并请求中央开除陈独秀。显然,这是对陈独秀等人的最后警告了。因为中共的党制,从陈独秀创立开始,就不允许在党内有不同的路线,不允许有反对派。所以,如果他们还想留在党内,应该悬崖勒马。但他们觉得自己握有真理,又有国内外托派势力的背景而有恃无恐。陈独秀和彭述之在10月26日联名致信中央,又对中央进行了一系列攻击后,公开打出“反对派”的旗帜,向党示威:“你们说我们是反对派,不错,我们是反对派;我们的党此时正需要反对派,……坚决的不和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威吓手段腐败官僚的领导机关同流合污。”于是,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终于通过了《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并批准江苏省委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四人决议案》,指出他们“反国际,反六次大会,反中央,反整个的党之一贯路线的旗帜,……这充分证明陈独秀彭述之等已经决心离开革命,离开无产阶级,客观上就是已经转变他们的历史行程走向反革命方面去了。”但是,这个决议并不是最后的,由于陈独秀的特殊地位,尚需要国际审批。1930年2月,共产国际在审批时,还出面对陈作最后一次挽救,在给“中国共产党转陈独秀”的电报中说:国际“决定予你以机会来参加本政治书记局审查中国共产党中央开除你的党籍的决定的会议”;“如果你对此提议置之不理……这一问题将提到共产国际主席团的会议日程中去讨论”。然而,陈独秀在2月27日回信时却在全面而猛烈抨击国际和中共路线后说:“关于这些根本问题,我和你们实有不可调和的不同意见。……这些根本问题决不是调我个人到莫斯科便可解决的,而且这是官僚的办法。”就这样,陈独秀被无可挽回地开除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双方对此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不能企望托陈派不反对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路线,不进行小组织活动;也不能设想党能容忍他们在党内进行反党活动,这是一个关系到党和革命存亡的大问题。这种情况与瞿秋白的情况成为鲜明对比。陈独秀从1901年留学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开始,就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且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因此他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长期的熏陶和极其深刻的影响,再加上他的倔强的个性和敏锐的思想,因此他有很强的反叛精神,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独立思考,敢于为追求真理而斗争(虽然他有时不一定正确);大革命中,受组织原则的约束,他在被迫执行国际路线时,也不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之后,他就不再接受自己不同意的意旨,不管它来自何方,他都极力抗争,即使被开除党籍,也在所不惜。瞿秋白与他相反,早年曾信奉主张消极退让、避世厌世的佛教和庄子学说;五四时期转信民主主义时,这种思想在西方已成强弩之末,而各种“社会主义”新思潮却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雄风,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入中国,为瞿所倾倒;接着,1920—1923年,瞿又在莫斯科待了三年,认真研究了马列主义,同时在当时苏维埃政权初期十分严峻的环境中,受到布尔什维克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政治的严格训练和熏陶,因此他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更加削弱,而组织性、纪律性则大大加强,甚至把尊重上级,服从组织当作最高原则来执行。再加上他自己在《多余的话》中检查的在矛盾斗争中有许多“标本的弱者的道德”,即“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等等”,使他始终不能为坚持真理而顽强斗争,而总是无条件地追随共产国际斯大林的路线,甚至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王明“左倾”集团的错误打击时,也不愿抗争,而采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态度。这种情况说明,在党内路线斗争中,瞿秋白是十分软弱的。当然,实际情况也许更复杂,他有他的难言之隐。对于他所受到的打击和委屈,即使在他临终前写的“最后的最坦白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的那篇长篇自白书《多余的话》中,也丝毫没有一点怨言,而只是进行自责和麻痹自己。他虽然因此不像陈独秀那样被开除出党而留在了党内,但却牺牲了最宝贵的东西——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他说1931年初被王明集团开除后,“我逐渐觉得许多问题,不但想不通,甚至不想动了”;“从那时候起,我没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这并不是说,我是一个很好的模范党员,对于中央的理论政策都完全而深刻的了解。相反的,我正是一个最坏的党员,早就值得开除的,因为我对中央的理论政策不加思索了。偶然我也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请看,一个在1924年回国和1927年上海第二次工人暴动时,那样勇敢地写文章与领导层的错误路线进行勇敢批判的战士,竟然变成了这样一个麻木不仁、作贱自己的懦夫,说明近十年的党内斗争多么的残忍,完全杀死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灵魂。一个是在党内斗争中不能或不敢与错误倾向错误路线作斗争,一个是在这种斗争中不计后果。说明二人都是书生革命家,没有政治家的素质。后来的毛泽东与他们不一样,既能抵制共产国际斯大林的错误指导,克服党内错误倾向,执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路线,又能较好地保护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安全。2023-08-17 19:31:081
李大钊在狱中的话(详)
曾经沧海难为水——寻求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狱中自述的现代意义 张宝明 〔题记〕地火在运行,我忘不了那如火如荼的岁月,更对在动荡岁月里豪情满腔、壮志凌云的仁人志士肃然起敬。理想、激情、斗志……再回首,往事如云、如梦、如烟……岁月如歌,随风而去的精神长缨时时侵蚀、啃噬、鞭挞着我那不安的魂灵。世纪末的后生不能不对世纪初先驱的精神冲动产生令人激动不已的思想回响。 本文,意在抒写二十世纪书生革命军的悲剧情怀! 陈独秀,1879~1942;李大钊1889~1927;瞿秋白,1899~1935。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充满政治激情、饱蘸理想情怀的三位书生革命家的年龄相差十载,而他们生命的享年却呈现出戏剧性的逆差递减。瞿秋白,一个诗意纷飞的浪漫之士,只在人间度过了短短的三十六个春季,名中有“秋”的他却未能享受第三十六个秋季。对向来有“悲秋之士”雅号的中国文人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致命的摧残。发这种思古之幽情不是笔者的初衷,毕竟瞿秋白于1935年的6月18日被杀害。 烈士死前,如入暮年。人之将去,其言也真。“自述”、“多余的话”、“上诉状”,虽然形式不一,但是内容却都是各有其真的“自白”。 固然,这里不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情,也不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壮志,更有“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的从容,可我们从中却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平素身世及文章里所难以领略的精神气质、人间情怀、冷静思考。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选择“困兽”情形里的自我形象,则是审视二十世纪书生革命家的一个颇为有趣的视角。 自传:“同是天涯沦落人” 从三人的家庭身世、游学经历、革命生涯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与生俱来的“同事”意义。 陈家由一个当地的“望族”而沦为“破屋”,家道中衰的经历让他在“怀宁人眼皮子浅”的白眼中度过了本应天真无邪的童年〔1〕。李大钊比陈独秀的身世更为“不幸”,他不但在两岁时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而且在母亲的相继去世后成了孤儿〔2〕。瞿秋白,破落书香之家的童年生活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母亲因欠债而自杀的凄惨与悲凉:“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时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3〕 如此这般的经历使他们自幼就缺乏应有的爱。他们对爱的体验不足,因此所理解的爱也只能是一种最大能量的幻想与渴求,哪怕是一种爱的乌托邦!在三位先驱黑而亮的目光里,更多的是恨,一种对世态炎凉、人情浇薄的愤怒。 心灵的孤寂使李大钊自幼就懂得“靠书本和墨水台来充实我全部生活中的流年岁月”〔4〕。家乡私塾、永平府中学以及东京的留学生涯使其饱读诗书。因此回国后先生便以扎实的中西文化根基就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学而优则仕”所蕴涵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古训已经成为他心灵里的过眼烟云。昔日的“文房四宝”已经化做“石笔铁砚”,留驻书生笔端的则是呜咽悲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挥泪迸%B2023-08-17 19:31:162
如何理解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的结尾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瞿秋白(1899-1935),号熊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35年就义于福建长汀中山公园。临就义之时,他独坐八角亭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酒喝到一半,瞿秋白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喝完,他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执香烟,神色自若,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自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就义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另著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多余的话》肯定是革命进行曲的不和谐音。但消极的自责包含着积极的主张:软弱的绅士和脱离实际的文人要参加政治斗争,非得来一番脱胎换骨不可,“软心肠”的人是从事不了血流如水、积尸为山的革命斗争的。一书没有一句批评主义和组织,但其强烈的“自我谴责”却渲染出内部斗争失败者的悲沉意绪。他没有一句否定革命和斗争,但坚决不作烈士状,对自己是否为叛徒不无犹豫的语气,确实暗示了对斗争哲学的深刻厌倦。2023-08-17 19:31:2411
《多余的话》读后感!?
5月9日 “多余的话”读后 导师看瞿秋白“多余的话”很有感触,让我们每人写一篇读后感交上去,看完写完后,我自己也很有感触,把交给导师的稿子随便发了上来,也没有修改。 :::::::::::::::::::::::::::::::::::::::::::::: 因为对中国近代史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不太清楚瞿秋白的生平,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都以为这只是一篇写得过早的遗书,没想到看完后上网一查,居然他真的在十几天之后就被处死了,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心情瞬间就沉重起来。 虽然知道瞿秋白是中共早期的重要人物,但对于这个人,除了约莫在鲁迅的文章中看到过名字,居然可以算是无知的,他隐没在了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云变幻之中,不过是大背景上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看到这篇文章才了解到空洞的名字之后丰富真实的灵魂。 首先觉得这种文章,对人生有过一些思考的人死前都可能有写的冲动。对于他的不少挣扎和惶惑,都心有戚戚焉。当然,这不是说我现在就有他那个年龄和阅历才能具有的对人生的体悟,我相信再过十年读此文,我会有不同或者是更深的认识。但仍然不能否认现在的我虽然生活经历很平淡,见识也少,却也会有那样摇摆不定的思绪,和被别人划定形象后的心有不甘和无奈。看到瞿秋白的自述,真像是有一支笔贴切地写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讨厌争论却又常常陷入争论,追求平凡却有时被误认为不凡,但是绝不是说如果有成绩,都是漫不经心地做出来的,绝不是说平顺的人生都是老天爷的格外恩宠,当然也和所有人一样在努力奋斗——“因为青年精力比较旺盛的时候,一点游戏和做事的兴总会有的。即时不是你自己的事,当你把他做好的时候,你也感觉到一时的愉快。譬如你有点小聪明,你会摆好几幅‘七巧版图"或者‘益智图",你当时一定觉得痛快,正象在中学校的时候,你算出几个代数难题似的,虽然你并不预备做数学家。”做得好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 但是历史实际造就的瞿秋白的形象,生活实际造就的我们每个人的形象,真的是周围人对自己的误读吗?抑或,瞿秋白和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设定,才是对自己的误读?有时候和别人说自己在读历史,听者总是说自己对历史很感兴趣,于是开玩笑说不学历史的人都喜欢历史。对于文艺啊诗歌啊那些东西,可能也是不学的人都喜欢,毕竟一个人灵魂稍微完整一点,总是需要一些超越性的精神生活的。可是兴趣真的变成职业,灵魂自由飞翔的场所变成出卖自己换得生活所需的必然要求,恐怕带来的依然是痛苦和分裂。而像瞿秋白,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讨厌的真的是自己讨厌的那个东西,比如政治,比如工作,比如环境,还是讨厌要为生活所束缚、灵魂不自由这件事本身?我们所讨厌的是否正是充实生活的必要部分,我们所追求的是否注定因为追求不到才具有永恒的美感? 以上所说的这些矛盾思想和彷徨,正如瞿秋白所说,还是和生活境遇有关。当然像瞿秋白那样母亲穷到自杀仍要长衫仆妇的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但绅士阶层较为宽松的生活条件下养成了对“体面”的要求,和仍为生存所苦的人所追求的丰衣足食是有矛盾的,这矛盾到今天都存在。姑且放下人与人之间生活条件的差别有没有一种社会制度能弥合这一点不说,在已经产生差别的情况下,瞿秋白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幻想经过共同革命经历和学习之后,这个差别就能消失,绅士阶层就能一心革命没有犹疑,小资生活习惯就能抛却脑后踏实生活,似乎显然是不可能的,瞿秋白对体内二元人格相互斗争所感到的痛苦,尤其是感到了不革命不上进的那部分绅士人格的强大力量后,对自己所做的反省,可能除了自苦自扰也是无济于事的。 瞿秋白笔下“文人”的形象,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舒适生活条件的基础之上吧,做什么都只是为了做什么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因此才会说:“‘文人"和书生大致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知识。他样样都懂得一点,其实样样都是外行。要他开口议论一些‘国家大事",在不太复杂和具体的时侯,他也许会。但是,叫他修理一辆汽车,或者配一剂药方,办一个合作社,买一批货物,或者清理一本帐目,再不然,叫他办好一个学校……总之,无论哪一件具体而切实的事情 ,他都会觉得没有把握的。”——他只愿意知道雅典自由人会的哪些东西,自觉地拒绝奴隶们所应具备的职业知识。或许有学识的人不愿意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是一种跨越时代的通识,Liberal Education呼应了“君子不器”,我们也理解了瞿秋白。但是可能君子中也有两种人,一种可以为终极目标、伟大理想之器,首先他们相信终极目标、伟大理想,其次他们愿意为之受“磨练”;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他所说的文人,“他往往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做的是什么”——不器是因为生活没有任何一种目的,只追求为着生活本身的生活——“我愿意到随便一个小市镇去当一个教员,并不是为着发展什麽教育,只不过求得一口饱饭罢了。在余的时候,读读自己所爱读的书、文艺、小说、诗词、歌曲之类,这不是很逍遥的吗?” 这样看来,瞿秋白的痛苦也超越了那个时代,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所永远要有的痛苦,他在那个时代的信条中挣扎着、怀疑着、逃避着,难道只是因为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流行着那种信条吗?难道不是在叩问生活终极目标的路上终无所获因而产生的惶惑吗?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也常常想,一辈子相信一个错误的东西但却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在大脑中扫清了所有错误的信仰却漂泊无依,除了知道没有真理这条真理以外什么都不能相信什么都必须怀疑,因而总是在寻找,总是寻不到,这两种生活状态究竟哪种更好呢?或许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普通人之所以普通,正是因为卓越的人宁愿痛苦也不愿屈服于平静但错误的观念而要永远孤独地寻觅,而普通的人宁愿抱着有裂缝的碎梦不愿醒过来。就这点而言,我怀疑瞿秋白真的到一个小乡镇教书过他想过的生活,他是否会快乐。 最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阴暗面吧,不是因为人心虚伪故而隐忍不言,而是自己都没有勇气去面对和审视,换成我,也或许临死前才有勇气去剖白自己。但是,如果瞿秋白当日不在十几天之后真的获得了永远的伟大的休息,这些文字还会留下来吗?2023-08-17 19:33:141
“瞿秋白”怎么读?
“瞿秋白”读音:[qúqiūbái].相关资料具体内容如下:1.个人简介: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2.一生经历及贡献:瞿秋白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3-08-17 19:33:491
秋白是何时写这首诗的?
江南第一燕 万郊怒绿斗寒潮, 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创作时间没找到,找到了一篇文章: 江南第一燕 □胡 丰 到了常州,想起瞿秋白,就去拜访他的故居。 瞿秋白故居从前是瞿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式的黑色老房子。据说,过去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如今,河、桥,都早已无踪影,只留下一个地名。但,觅渡是一个颇令人寻思的词汇。觅渡、觅渡,渡何处?年轻的瞿秋白就是从这儿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 “为大家闯一条光明的路”、“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春梢”。但,很快他成了断翅的燕,36岁就英勇就义。 瞿秋白是一个谜,一个猜不透、说不清的谜。你看他的照片,一脸秀气,但略微有几分苍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黑色眼镜,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不知怎的,凝视他,就让我想起了绽放的菊花,清丽、淡雅、质朴、超逸。瞿秋白15岁时写过一首咏菊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怎么秋色淡,怎么无处觅霜痕?”不幸,这首诗竟成了谶语! 绕过瞿秋白全身塑像,走进屋子,便觉得更走近了瞿秋白。其中一小间为“翻轩”,是他的书房兼卧室。里面的摆设不多,木床、书桌、书柜、椅子……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使我沉浸在20世纪初激荡的风云中。而瞿秋白也仿佛从图片、文字里走了下来…… 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却偏偏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他是一个满怀柔情的文人,却弄枪舞刀率先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他是一位充满罗曼蒂克的诗人,却用自己病弱的身体表演了一出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戏。 瞿秋白以职业革命家自许。但,他本质上是诗人,或者说他本色是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长诗,直至生命的终点。 临刑前,瞿秋白挥笔写完绝笔诗,把笔一扔,对周围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在敌人荷枪实弹的押送下,他神色安详,缓步而行。今天仰望这张从容就义的照片,仍震撼我心。他背着双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我从纪念馆陈列的当年现场记者的报道中读到: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饮完酒,他一路高唱《国际歌》徐步走向刑场。看见青山环抱,绿草茵茵,他盘腿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饮弹洒血,英勇就义。 如果瞿秋白的生命就只有这么悲壮、潇洒、鲜红的色彩,那么他身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了。但是他偏偏留下一篇《多余的话》,说自己是多重色彩的。 如今,《多余的话》的影印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这是瞿秋白最后的告白。真是多余的话吗?我看到的却是他赤裸裸的灵魂。如果说,瞿秋白一生的伟业,是一座平地耸立的高山,令人崇敬;那么,读他对自己灵魂无情解剖的《多余的话》,更感到他是一座临崖的奇峰,险峻挺拔。在《多余的话》中,他自曝了自己的脆弱与消极,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种种矛盾及尴尬…… 说真话,似乎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很难。至于长者、尊者、名流、伟人更难做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完美”的形象来装饰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隐藏、掩饰自己的灵魂;又有多少人帮着给人粉饰,掩盖、打扮其历史。 而瞿秋白给我们提供的却是另一种人生和灵魂的版本。他将死看得很轻,对名看得很淡。我读到了他的真实的生命,读到了他生命的伟岸。在生命的尽头,他已完成了人性最坦荡的升华。 《多余的话》最后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说这话,在将死之时,需要怎样的伟力?! 离开常州,瞿秋白那气宇轩昂的形象还一直萦绕于我心,挥之不去。 秋白。秋,“红叶万山霜”的一季;白,“日落江湖白”的一色。 秋白不朽!2023-08-17 19:34:091
电影《秋之白华》送了一本什么书?
没有送书,霍建起会拍摄该片是因为瞿秋白家乡的人来找他,希望能拍一个跟瞿秋白有关的电影。最初,常州的制片方找到霍建起的妻子苏小卫邀请她写该片的剧本。苏小卫认为剧本创作有一定的难度。制片方顺势邀请霍建起担任导演。他被制片人沈爱华的一句话打动,决定执导该片。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主创人员们虚写了瞿秋白和杨之华恋爱之后的这段时间。《秋之白华》电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与进步女青年杨之华从相知相恋,到终成眷属,再到生死离别的传奇爱情故事。角色介绍1、窦骁饰演瞿秋白上海大学社会系主任,才华横溢、气质儒雅、谈吐斯文。将上海大学建设为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此期间,他与学生杨之华擦出爱的火花,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生活在一起。入狱后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坦然处之。在刑场上用微笑面对枪口,从容就义。2、董洁饰演杨之华上海大学社会系学生。她是大家闺秀,又有新女性的热情,拥护妇女解放,渴望志同道合的感情。她与沈剑龙是自由恋爱,他们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渐行渐远。王剑虹去世后,杨之华对瞿秋白的崇敬渐渐转变为爱情。她鼓起勇气向瞿秋白表白心迹,瞿秋白决定和她一起回老家与丈夫沈剑龙离婚。2023-08-17 19:34:192
瞿秋白纪念馆的观后感,有没有写一篇啊?
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今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秋白同志是张太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期间介绍入党的。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三杰都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关系不同一般,既是同乡、同志、同学友,又是|“五四”运动的战友。“五四”运动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起,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特别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暴动,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国民党俘虏。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35年6月英勇就义,三十多年过去,同样遭到了莫大的凌辱,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磨难,遗骨迁移到八宝山,“四人帮”被铲除,80年中共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昭雪。瞿秋白不仅以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而且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列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最后“多余的话”却获得他思想的升华,有着深沉的历史内蕴和厚度。他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纪念他,正是踏着先烈的足迹,继续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努力攀登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峰,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2023-08-17 19:35:071
《痕迹:又见瞿秋白》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痕迹:又见瞿秋白》(胡仰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UCrF5zZ1j2k5oRJ_kyjag 提取码: dhm4书名:痕迹:又见瞿秋白作者:胡仰曦豆瓣评分:8.4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内容简介:本书可谓饶具特色的“填空”之作,按照瞿秋白生前拟定的自传纲目,通过翔实的史料搜集,以点带面,还原了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一生。从中,较之于革命家,我们能更多地看到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形象。作者努力使本书“能够扛起瞿秋白遗下的重担,镂刻出其逼真的人生‘痕迹",不仅描摹全他的躯壳,而且透凸出他的灵魂”。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史料翔实、文采卓然的瞿秋白心灵传记。1.《痕迹——又见瞿秋白》为*部按照瞿秋白生前拟定自传纲目《痕迹》“填空”的传记作品,在所有瞿秋白的传记中,颇具特色。2.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瞿秋白同志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帮助我们核查史料,更提供了本书所收入的大部分珍贵插图。3.本书不仅文采斐然,资料运用上也颇见功力。尽量用第一手资料,避免以讹传讹。大部分引文,均选择可靠版本进行认真核对。附录《多余的话》也在人民出版社版本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校订,版本价值更高。4.本书另收入瞿秋白相关插图五十多幅,多数珍贵且少见(部分系国内首发),以飨读者。5.封面由我社年轻有为的设计师李思安女士设计,双封面,颜值颇高,又不失厚重典雅。正文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用纸考究,印刷效果颇佳。2023-08-17 19:35:151
瞿秋白 禅瞿秋白简介瞿秋白怎么读拼音
“瞿秋白”读音:[qú qiū bái].1.个人简介: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2.一生经历及贡献:瞿秋白他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3-08-17 19:35:352
江南第一燕作者是谁
江南第一燕 万郊怒绿斗寒潮, 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创作时间没找到,找到了一篇文章: 江南第一燕 □胡 丰 到了常州,想起瞿秋白,就去拜访他的故居。 瞿秋白故居从前是瞿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式的黑色老房子。据说,过去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如今,河、桥,都早已无踪影,只留下一个地名。但,觅渡是一个颇令人寻思的词汇。觅渡、觅渡,渡何处?年轻的瞿秋白就是从这儿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 “为大家闯一条光明的路”、“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春梢”。但,很快他成了断翅的燕,36岁就英勇就义。 瞿秋白是一个谜,一个猜不透、说不清的谜。你看他的照片,一脸秀气,但略微有几分苍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黑色眼镜,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不知怎的,凝视他,就让我想起了绽放的菊花,清丽、淡雅、质朴、超逸。瞿秋白15岁时写过一首咏菊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怎么秋色淡,怎么无处觅霜痕?”不幸,这首诗竟成了谶语! 绕过瞿秋白全身塑像,走进屋子,便觉得更走近了瞿秋白。其中一小间为“翻轩”,是他的书房兼卧室。里面的摆设不多,木床、书桌、书柜、椅子……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使我沉浸在20世纪初激荡的风云中。而瞿秋白也仿佛从图片、文字里走了下来…… 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却偏偏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他是一个满怀柔情的文人,却弄枪舞刀率先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他是一位充满罗曼蒂克的诗人,却用自己病弱的身体表演了一出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戏。 瞿秋白以职业革命家自许。但,他本质上是诗人,或者说他本色是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长诗,直至生命的终点。 临刑前,瞿秋白挥笔写完绝笔诗,把笔一扔,对周围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在敌人荷枪实弹的押送下,他神色安详,缓步而行。今天仰望这张从容就义的照片,仍震撼我心。他背着双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我从纪念馆陈列的当年现场记者的报道中读到: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饮完酒,他一路高唱《国际歌》徐步走向刑场。看见青山环抱,绿草茵茵,他盘腿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饮弹洒血,英勇就义。 如果瞿秋白的生命就只有这么悲壮、潇洒、鲜红的色彩,那么他身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了。但是他偏偏留下一篇《多余的话》,说自己是多重色彩的。 如今,《多余的话》的影印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这是瞿秋白最后的告白。真是多余的话吗?我看到的却是他赤裸裸的灵魂。如果说,瞿秋白一生的伟业,是一座平地耸立的高山,令人崇敬;那么,读他对自己灵魂无情解剖的《多余的话》,更感到他是一座临崖的奇峰,险峻挺拔。在《多余的话》中,他自曝了自己的脆弱与消极,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种种矛盾及尴尬…… 说真话,似乎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很难。至于长者、尊者、名流、伟人更难做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完美”的形象来装饰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隐藏、掩饰自己的灵魂;又有多少人帮着给人粉饰,掩盖、打扮其历史。 而瞿秋白给我们提供的却是另一种人生和灵魂的版本。他将死看得很轻,对名看得很淡。我读到了他的真实的生命,读到了他生命的伟岸。在生命的尽头,他已完成了人性最坦荡的升华。 《多余的话》最后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说这话,在将死之时,需要怎样的伟力?! 离开常州,瞿秋白那气宇轩昂的形象还一直萦绕于我心,挥之不去。 秋白。秋,“红叶万山霜”的一季;白,“日落江湖白”的一色。 秋白不朽!2023-08-17 19:35:431
瞿秋白有什么英雄事例
1,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2,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3,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扩展资料瞿秋白情感生活:1,与王剑虹1923年与王剑虹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结婚7个月后,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2,与杨之华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1922年杨之华只身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瞿秋白(人民英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瞿秋白2023-08-17 19:35:523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今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秋白同志是张太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期间介绍入党的。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三杰都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关系不同一般,既是同乡、同志、同学友,又是|“五四”运动的战友。“五四”运动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起,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特别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暴动,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国民党俘虏。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35年6月英勇就义,三十多年过去,同样遭到了莫大的凌辱,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磨难,遗骨迁移到八宝山,“四人帮”被铲除,80年中共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昭雪。瞿秋白不仅以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而且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列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最后“多余的话”却获得他思想的升华,有着深沉的历史内蕴和厚度。他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纪念他,正是踏着先烈的足迹,继续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努力攀登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峰,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2023-08-17 19:36:191
瞿秋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么?
瞿秋白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但在历史上曾受到过不公正的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瞿秋白的评价,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做出了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学界对于瞿秋白的认识,鲁振祥的评价最为中肯:瞿秋白即使在犯“左”倾盲动错误时期,他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是一切皆错,而是功与过、正确与错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瞿秋白既是“左”倾盲动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又是纠正实际工作中盲动行为的推动者;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式、道路,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城市中心”论的局限,但却是“农村割据”思想的倡导者;他对“无间断的革命论的阐述,既有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界限的错误,又包含有可贵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正确与错误的交织,是瞿秋白犯“左”倾错误时期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瞿秋白临终前写了《多余的话》,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临终前的消沉、动摇还是可以谅解的,在1935年6月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2023-08-17 19:36:371
国际歌歌词是谁翻译的
瞿秋白。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扩展资料:人物经历1904年入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冠英小学。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得到表舅母资助,赴汉口,寄居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1923年2月,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翻译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发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瞿秋白2023-08-17 19:36:543
《痕迹:又见瞿秋白》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痕迹:又见瞿秋白》(胡仰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8fAqwtkT1CuJ7WLJIPgCA 提取码: rbj2书名:痕迹:又见瞿秋白作者:胡仰曦豆瓣评分:8.4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内容简介:本书可谓饶具特色的“填空”之作,按照瞿秋白生前拟定的自传纲目,通过翔实的史料搜集,以点带面,还原了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一生。从中,较之于革命家,我们能更多地看到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形象。作者努力使本书“能够扛起瞿秋白遗下的重担,镂刻出其逼真的人生‘痕迹",不仅描摹全他的躯壳,而且透凸出他的灵魂”。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史料翔实、文采卓然的瞿秋白心灵传记。1.《痕迹——又见瞿秋白》为*部按照瞿秋白生前拟定自传纲目《痕迹》“填空”的传记作品,在所有瞿秋白的传记中,颇具特色。2.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瞿秋白同志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帮助我们核查史料,更提供了本书所收入的大部分珍贵插图。3.本书不仅文采斐然,资料运用上也颇见功力。尽量用第一手资料,避免以讹传讹。大部分引文,均选择可靠版本进行认真核对。附录《多余的话》也在人民出版社版本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校订,版本价值更高。4.本书另收入瞿秋白相关插图五十多幅,多数珍贵且少见(部分系国内首发),以飨读者。5.封面由我社年轻有为的设计师李思安女士设计,双封面,颜值颇高,又不失厚重典雅。正文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用纸考究,印刷效果颇佳。2023-08-17 19:37:121
江南第一燕是什么时候的诗
江南第一燕 万郊怒绿斗寒潮, 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 为衔春色上云梢。 创作时间没找到,找到了一篇文章: 江南第一燕 □胡 丰 到了常州,想起瞿秋白,就去拜访他的故居。 瞿秋白故居从前是瞿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式的黑色老房子。据说,过去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如今,河、桥,都早已无踪影,只留下一个地名。但,觅渡是一个颇令人寻思的词汇。觅渡、觅渡,渡何处?年轻的瞿秋白就是从这儿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 “为大家闯一条光明的路”、“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春梢”。但,很快他成了断翅的燕,36岁就英勇就义。 瞿秋白是一个谜,一个猜不透、说不清的谜。你看他的照片,一脸秀气,但略微有几分苍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黑色眼镜,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不知怎的,凝视他,就让我想起了绽放的菊花,清丽、淡雅、质朴、超逸。瞿秋白15岁时写过一首咏菊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怎么秋色淡,怎么无处觅霜痕?”不幸,这首诗竟成了谶语! 绕过瞿秋白全身塑像,走进屋子,便觉得更走近了瞿秋白。其中一小间为“翻轩”,是他的书房兼卧室。里面的摆设不多,木床、书桌、书柜、椅子……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使我沉浸在20世纪初激荡的风云中。而瞿秋白也仿佛从图片、文字里走了下来…… 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却偏偏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他是一个满怀柔情的文人,却弄枪舞刀率先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他是一位充满罗曼蒂克的诗人,却用自己病弱的身体表演了一出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戏。 瞿秋白以职业革命家自许。但,他本质上是诗人,或者说他本色是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长诗,直至生命的终点。 临刑前,瞿秋白挥笔写完绝笔诗,把笔一扔,对周围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在敌人荷枪实弹的押送下,他神色安详,缓步而行。今天仰望这张从容就义的照片,仍震撼我心。他背着双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我从纪念馆陈列的当年现场记者的报道中读到: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饮完酒,他一路高唱《国际歌》徐步走向刑场。看见青山环抱,绿草茵茵,他盘腿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饮弹洒血,英勇就义。 如果瞿秋白的生命就只有这么悲壮、潇洒、鲜红的色彩,那么他身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了。但是他偏偏留下一篇《多余的话》,说自己是多重色彩的。 如今,《多余的话》的影印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这是瞿秋白最后的告白。真是多余的话吗?我看到的却是他赤裸裸的灵魂。如果说,瞿秋白一生的伟业,是一座平地耸立的高山,令人崇敬;那么,读他对自己灵魂无情解剖的《多余的话》,更感到他是一座临崖的奇峰,险峻挺拔。在《多余的话》中,他自曝了自己的脆弱与消极,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种种矛盾及尴尬…… 说真话,似乎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很难。至于长者、尊者、名流、伟人更难做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完美”的形象来装饰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隐藏、掩饰自己的灵魂;又有多少人帮着给人粉饰,掩盖、打扮其历史。 而瞿秋白给我们提供的却是另一种人生和灵魂的版本。他将死看得很轻,对名看得很淡。我读到了他的真实的生命,读到了他生命的伟岸。在生命的尽头,他已完成了人性最坦荡的升华。 《多余的话》最后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说这话,在将死之时,需要怎样的伟力?! 离开常州,瞿秋白那气宇轩昂的形象还一直萦绕于我心,挥之不去。 秋白。秋,“红叶万山霜”的一季;白,“日落江湖白”的一色。 秋白不朽!2023-08-17 19:37:391
电影秋之白华中,为了实践自己希望什么好起来
电影《秋之白华》中,为了实践自己希望祖国的未来好起来。一、简介《秋之白华》是由霍建起执导,窦骁、董洁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6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了瞿秋白与进步女青年杨之华从相知相恋,到终成眷属,再到生死离别的传奇爱情故事。二、剧情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有些失望。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24年,王剑虹病逝。悲痛万分的瞿秋白第二天就出现在了课堂上。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指示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在上海的大潮中,杨之华勇敢的向瞿秋白表白,后者委婉拒绝了她。无论是否能与秋白走到一起,杨之华还是决定结束自己的婚姻,瞿秋白最终正视了自己的情感,陪杨之华一起回到她的老家萧山。回到上海后,他们在报上发表了联合声明。一对战友终于结成良缘。婚后,瞿秋白将一枚刻有“秋之白华”的图章送给妻子,从此成为他们一生爱的见证。1933年冬天,瞿秋白被调去江西苏区工作,杨之华因故未能同行,两人约好一定相见,没想到变成永诀。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被俘,关押在长汀监狱。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文章《多余的话》。一个月后,唱着被他翻译的《国际歌》,坦然走上刑场,终年36岁。2023-08-17 19:38:021
国际歌歌词是谁翻译的?
瞿秋白“是最早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时间应该是在1922和1923年之间。 因此,瞿秋白是入乐的《国际歌》歌词的第一个译者。但严格说,入乐不等于第一个翻译。可以再看看下面的文章《国际歌》:到底谁是第一个汉译者? 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国际歌》,最早是由谁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呢?有说是瞿秋白,有说是萧三,有说是郑振铎与耿济之合译,但是供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北塔考证,在这些名流大家之前,还有一位无名小辈———列悲,更早地发表了《国际歌》的全译本。那么,究竟谁才是《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译者呢? 2005年2月,中央编译出版社给我寄来了他们刚刚出版的《寻芳草集》,那是绿原先生最新的随笔集,里面收了《<国际歌>几种文本的比较》一文。那是老先生写于1999年、最初发表于2000年3月24日《解放军报》的文章,原来的题目有点耸人听闻,叫《<国际歌>译文改动真相》。文中说:“中国传唱的中文歌词是1923年从俄译文本转译的,译者不详。”绿原先生是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过来人和见证者,他应该听说过几位译者的名字,但他说“不详”,应该是有隐曲的吧。这激发了我探讨的兴趣。 瞿秋白说 2005年11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登载了焦雨虹的文章《<多余的话>:“书生革命者”的困境》。文中说,“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的是瞿秋白。此文是书评,评的是陈铁健导读、选编的瞿秋白作品集《多余的话》。焦的这一论断应该是来自陈铁健。 陈铁健在后来出版的《瞿秋白传》中说,瞿秋白“是最早将它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这算是对“正式”的一简短的解释。周永祥著《瞿秋白年谱新编》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当时,《国际歌》已有三个中文译词,但是都不合乎唱的要求。他懂乐谱,会弹琴。一边翻译,一边弹唱,苦心斟酌,几经修改,始将《国际歌》歌词成功地译出来。‘英特纳雄耐尔"一词,则照国际惯例保留原音,与乐谱相配。”所谓“正式”指的是瞿译可直接“入乐”。 周永祥又说:瞿秋白是作为《晨报》记者在莫斯科工作期间着手翻译《国际歌》的。回国后,又根据俄、英、法等文本译出了新词,并在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在歌词前,瞿秋白写有小序,说:“此歌自1870年后已成一切社会党的党歌,如今俄国采之为‘国歌",———将来且成世界共产社会之开幕乐呢。”瞿秋白希望“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同时发表的是他作词谱曲的《赤潮曲》,措辞和曲调明显是《国际歌》的模仿,大概他是要以身作则,使中国的《赤潮曲》和世界的《国际歌》“同声相应”。由此可知,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时间应该是在1922和1923年之间。 瞿秋白是入乐的《国际歌》歌词的第一个译者,这早已是瞿秋白研究的一个定论。 萧三说 那么,绿原说的1923年从俄译文本转译《国际歌》中文歌词的译者是否就是瞿秋白呢?未必。还有另外一说。《中国翻译词典》说:“1923年夏,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萧三"根据俄文的《国际歌》歌词转译成中文(陈乔年配歌),随后在中国广为传唱的,便是这一版本。”又说:“1939年,萧三在吕骥、冼星海的帮助下,又按照原文对译词进行了修改。其后,他又多次修改,沿唱至今。”这种说法完全符合绿原所说的三个条件,即:1923年,从俄译文本转译,在中国传唱。绿原说“不详”,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肯定这位译者到底是瞿秋白还是萧三。他是实事求是而且谨小慎微的。 2001年6月21日,《中华读书报》上祖振声在其文章《音乐出版与涉外著作权》中说:“瞿秋白翻译的1887年由鲍狄埃作词、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于1923年6月在《新青年季刊》上发表;同年,萧三又根据俄文的《国际歌》歌词转译成中文(陈乔年配歌)……”1923年夏,萧三才在苏联开始翻译,而瞿秋白的译文已经在中国发表了。孰早孰晚,还用说吗? 郑振铎、耿济之说 那么,第一个翻译《国际歌》歌词的到底是谁? 根据上述说法,在瞿秋白之前,“《国际歌》已有三个中文译词”。这三种译本分别出自谁的手笔?它们出现的早晚又顺序如何呢? 据《中国翻译词典》说,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国际歌》开始传入我国。最早的译文刊登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编的、于1920年10月、11月出版的《劳动者》周刊上(6段诗歌,分4次刊完),题目为《劳动歌》,译者署名“列悲”;几乎与此同时,1920年11月,留法勤工俭学会主办的《华工旬刊》刊出了题为《劳动国际歌》的译文,译者张逃狱。所以,那三个中文译词中的两个应该出自列悲和张逃狱之手,汉译《劳动歌》的发表时间要略早于汉译《劳动国际歌》。据陈福康考证,准确的日期是1920年10月10日至12月5日,分别是《劳动者》周刊第2、4、5、6期。列悲则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 那么,另外一人是谁呢? 1997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郑尔康《<儿童世界>和郑振铎》一文,文章后面附录一份介绍乃父郑振铎的“小资料”,说,1920年,郑曾经和“耿济之一起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郑尔康之所以敢用“最早”一词,是因为他清楚,郑振铎和耿济之的翻译是在秋白之前。他在《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一书有比较详细的交代:“1920年七八月间,我父亲郑振铎还是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的学生。一天,他和好友———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耿济之偶然得到了一本俄文版的题名《赤色的诗歌》的诗集。父亲和耿济之把其中的25首诗都读了一遍,一首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弦。于是,他俩商量着要把这些诗都翻译出来,并准备发表在他们编辑的《人道》月刊上。其中《第三国际党的颂歌》就是《国际歌》最早的中文译文。”郑尔康所引文字的出处是1921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刊。上面发表了C.Z和C.T“同译”的《第三国际党的颂歌》。据陈福康考证,C.Z即“济之”二字的音译缩写,而C.T则是“振铎”二字的音译缩写。在C.T写的“附注”里说:“在去年七八月的时候……译了第一首《第三国际党的颂歌》。” 被淹没的无名小辈 郑、耿译文到底发表在哪儿?目前有三种说法。一、《人道》月刊,二、《民国日报觉悟》,三、《小说月报》。按照第一种说法,耿、郑的译文发表在1920年8月左右,早于1920年10月10日。但关键是,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它来源于1983年第2期《新文学史料》上刊载的郑振铎《最后一次讲话》记录稿,那里面说:“还出了一期《人道》(月刊),上面登过《国际歌》,瞿秋白译意,我写歌词。”瞿秋白当时是耿济之的同学,也与郑振铎过从甚密。郑振铎的晚年回忆显然有误。一是把耿济之的帽子戴到了瞿秋白的头上,二是把发表的刊物误记成了《人道》。1921年9月他自己写的“附注”说得很明白:“而预备登载他们的《人道》月刊也因经济的关系,不能出版……现在先把这篇《第三国际党的颂歌》,登在本报本号。”《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刊上确实有耿、郑合译的《国际歌》,但据陈福康考证,这是第二次发表,而首发是在1921年5月27日的《民国日报觉悟》。 从发表时间的角度说,哪怕是比较早的1921年5月,也比1920年10月或11月要晚。陈福康在《我国最早的<国际歌>译词》一文中说:“郑振铎等人的这一译作,实是我国最早翻译、而且流传较广的《国际歌》译词”。又说“郑振铎等人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翻译《国际歌》的人。”后来在其专著《一代才华郑振铎传》中也说,郑振铎与耿济之在无意中最早完成了这首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的歌词的中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做了大胆的求证,列悲的译词是从该周刊(指《劳动者》)第二期开始发表的,应是在这年10月翻译的,而从上引郑振铎的说明中知道,他们是在七八月间即着手翻译的。”实际上这个证据也还是一个假设,而且是一个搀杂着先入为主的假设。列悲的译词发表于1920年10月,我们只能说他翻译的时间最晚是在当月,但怎么能武断地说肯定是在这个月份呢?难道不能是9月或8月甚或更早至1919年? 综上所述,对于谁是汉译《国际歌》第一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永远都找不到,因为列悲是个小人物,我们几乎不可能从他寥寥无几的传记材料中弄明白他翻译《国际歌》的确切时间。需要强调的是,他那么早就译了,而且译全了。至少从发表先后的角度来说,他的译文比郑振铎、耿济之、瞿秋白、萧三等名流大家的更早,名列第一。但愿无名小辈的这一荣耀不会再因为他的无名而被大人物的大名所淹没。(据《中华读书报》)2023-08-17 19:38:462
如何评价孙旭阳的《多余的话:关于
瞿秋白:多余“知者,谓心忧;不知者,谓何求。” 何必说。――代序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不说的了。但是,不幸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现在,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是怎样怎样的。不怕人家责备、归罪,倒怕人家“钦佩”。但愿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样子,不要以为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所以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而且,因为“历史的误会”,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在当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现在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说一说内心,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自分析的脾气,不能够不发作了。虽然明知道这里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但是,还是写一写罢。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何况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最后“谈天”的机会。(一九三五。五。一七于汀州狱中)《多余》一书没有一句批评主义和组织,但其强烈的“自谴责”却渲染出内部斗争失败者的悲沉意绪。他没有一句否定革命和斗争,但坚决不作烈士状,对自己是否为叛徒不无犹豫的语气,确实暗示了对斗争哲学的深刻厌倦。瞿秋白(1899-1935),号熊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35年就义于福建长汀中山公园。临就义之时,他独坐八角亭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酒喝到一半,瞿秋白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喝完,他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执香烟,神色自若,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自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就义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另著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2023-08-17 19:38:581
瞿秋白的读后感
瞿秋白这个人的读后感 第一 篇 在豫西小城沉睡的深夜里,面对孤灯依窗而坐,解读瞿秋白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我觉得有种难言的感慨和忧愤。 中国文人向来与政治有着不解之缘。但凡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的文人都不甘独善其身,总想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瞿秋白以文人之身从政,又因政事亡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赴难而不再言语,也许他早已被历史疏远。但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且言辞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可见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多余的话》这篇惊世骇俗、引起极大争议的文字给他的身后平添了无数是非荣辱。也正是对它的解读,我们才得以窥见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中作为一位书生革命家的深刻悲剧。 可能正如学者朱学勤所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富于参与热情,但大多数陷入参与即参政的传统模式,未能走上更为开阔的社会批判道路,这是他们最终难以摆脱人格悲剧的根本原因。也许,我们最终也只能认可瞿秋白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积习未除”的“半吊子文人”,他不能接受政党原则对其书生意气的修改要求,难以调和文人与政治家两者间的抵牾和冲突而终于被淘汰出局,造成了一个“历史的误会”。 历史是否接受这种“可能”和“也许”我们姑且不论,现在可断言的是:瞿秋白为了这个民族,为了大家的幸福作出了一种崇高的选择和献身。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述他对文学的热爱,但他身处扰攘之秋,没有因一己私好而消解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家张炜在《葡萄园畅想曲》中说,知识分子的标志不仅是学历和行当上的成就,最重要的依据是一个灵魂的性质。我们愧对瞿秋白的是:旧时代闲适文人在今天卷土重来乃至风靡获宠,这表明我们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天平,似乎更容易向那种恬然自在的个人享乐主义倾斜,而惟独忘了烛照人间的牺牲精神。人谓瞿秋白在对现世的批评中浪费了太多的才情,以致本应从青春的早晨就要开始挥动的艺术之笔到了生命的黄昏还未来得及提起。确实,他不曾经营长篇传世巨著,然而在他喝破魔界道尽世象的檄文中,我们读到了真正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内心的率真激烈泰然达观从容地贯通了从天香楼到罗汉岭的生存境界,自有盗虚名窃禄位尸位素餐假公济私与世浮沉的伪文人们所无法企及的风格高度。 直面人生拒绝妥协呼唤良知的文化精英们拒绝合唱。他们是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的坚守者,是秋白、鲁迅的继承者,是今日中国的脊梁,是这个物质时代的哀痛者与幸福者。他们誓不低头的抗争姿态,必将获得人们的喝彩。 第二篇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小时候就关心国家、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还积极投入爱国反帝斗争。 瞿秋白深深地爱着国家,他在写《新社会》旬刊时,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可遭到反动派的反对,就禁止出版了《新社会》。但瞿秋白依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瞿秋白在敌人面前毫不投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敌人的软硬兼施,并未能让瞿秋白回心转意,他在监狱中奋发向上,写长篇大论。在1935年6月18日上午10时,瞿秋白在死之前依然高声歌唱《国际歌》、《红军歌》。虽然他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丰功伟绩,崇高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这让我想起了面对敌人毫不惧色的刘胡兰,在敌人的侧刀下,面不改色,他死得那么壮烈,方志敏在敌人面前神色自若,敌人不论是“好言相劝”,还是残酷地折磨他,都不能让方志敏成为国民党的人…… 瞿秋白正如鲁迅所说的:“人已经不在了,但他的著作、他的思想要传下去,不能泯灭了。这也是我们还活着的人对他的最好纪念。” 第三篇 瞿秋白故事的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电脑上搜看我们中国的伟人,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学习生活的感人故事 瞿秋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他喜欢写“颜体”字。有一次他见一位长辈字写的非常好,就专心跟他学习练字,经过努力他练出了一手好字。瞿秋白还喜欢雕刻,并且还省吃俭用收藏了鹅黄、鸡血、寿山、桃源等多种名贵石头。他的印章雕刻的非常好,留下了霜、爽、秋白、铁梅、涤梅、梅影山人等多枚印章。 我看到他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还这么好,觉得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加应该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各种科学知识,做一个有学问、有本领的人,长大了为自己的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回报我们的祖国。 瞿秋白作品的读后感 第一篇 《多余的话》这篇 在豫西小城沉睡的深夜里,面对孤灯依窗而坐,解读瞿秋白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我觉得有种难言的感慨和忧愤。 中国文人向来与政治有着不解之缘。但凡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的文人都不甘独善其身,总想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瞿秋白以文人之身从政,又因政事亡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赴难而不再言语,也许他早已被历史疏远。但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且言辞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可见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多余的话》这篇惊世骇俗、引起极大争议的文字给他的身后平添了无数是非荣辱。也正是对它的解读,我们才得以窥见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中作为一位书生革命家的深刻悲剧。 可能正如学者朱学勤所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富于参与热情,但大多数陷入参与即参政的传统模式,未能走上更为开阔的社会批判道路,这是他们最终难以摆脱人格悲剧的根本原因。也许,我们最终也只能认可瞿秋白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积习未除”的“半吊子文人”,他不能接受政党原则对其书生意气的修改要求,难以调和文人与政治家两者间的抵牾和冲突而终于被淘汰出局,造成了一个“历史的误会”。 历史是否接受这种“可能”和“也许”我们姑且不论,现在可断言的是:瞿秋白为了这个民族,为了大家的幸福作出了一种崇高的选择和献身。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述他对文学的热爱,但他身处扰攘之秋,没有因一己私好而消解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家张炜在《葡萄园畅想曲》中说,知识分子的标志不仅是学历和行当上的成就,最重要的依据是一个灵魂的性质。我们愧对瞿秋白的是:旧时代闲适文人在今天卷土重来乃至风靡获宠,这表明我们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天平,似乎更容易向那种恬然自在的个人享乐主义倾斜,而惟独忘了烛照人间的牺牲精神。人谓瞿秋白在对现世的批评中浪费了太多的才情,以致本应从青春的早晨就要开始挥动的艺术之笔到了生命的黄昏还未来得及提起。确实,他不曾经营长篇传世巨著,然而在他喝破魔界道尽世象的檄文中,我们读到了真正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内心的率真激烈泰然达观从容地贯通了从天香楼到罗汉岭的生存境界,自有盗虚名窃禄位尸位素餐假公济私与世浮沉的伪文人们所无法企及的风格高度。 直面人生拒绝妥协呼唤良知的文化精英们拒绝合唱。他们是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的坚守者,是秋白、鲁迅的继承者,是今日中国的脊梁,是这个物质时代的哀痛者与幸福者。他们誓不低头的抗争姿态,必将获得人们的喝彩。 《瞿秋白传》读后感 读完《瞿秋白传》后,心中颇不宁静。想起他在《多余的话》中的一句"我要休息,休息,休息。"是的,他可以问心无愧的休息。可是作为一名读者,他在我心中所激起的惊涛又怎么会使我平静呢? 作为第一位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做整体宣传,第一位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第一位研究中国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第一位尝试用马克思注意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革命斗士,他值得被我们称颂。他也曾表示是"历史的误会"让他成为人们心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架。我们真的要感谢这"历史的误会",正是这个误会,让我们领略了人性的光辉、崇高的精神、高尚的节操,同时也带给我诸多对自我、人生、社会的思考…… 瞿秋白从小极爱读书,勤于钻研。他增提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起码要懂得文学、史学、哲学。否则又怎么能算一个中国人呢?"主修俄语的他,无论每天多忙,一定要按照自修的课程表完成德法英功课,不到深夜不止。作为一名书生,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政治与文学相结合,谋求当时有志青年发展之路。这些都值得我好好反思。读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十年读书路,难道只为换回一张大学入学通知书?进入大学,是否意味着停止读书?当然这些并非指教科书。人们常说用理论武装自己。我想这理论当下指的应该是能塑造我们健全人格的,对我们灵魂深处有所启迪触动的先进理论。作为新一代的学生青年,我们确实应该多读书,不仅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更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有所思考。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坚定的信仰指引我们,不偏离人生的正轨。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紧密的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是建设国家的栋梁,关注国家的发展并以之为己任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瞿秋白身上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最令人有所感触的。每过一个阶段,他会反思自己。他曾坦白"没有当好党的领导人,犯了很多的错误,犯过盲动主义错误,犯了调和主义错误。"在《多余的话》中,他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经历,思想到世界观及革命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负面阴影做了坦诚的曝光和无情的轰击。虽然在"文革"时期,被某些人曲解为"一个叛徒的白皮书",但这无法掩饰磨灭瞿秋白他那非凡的磊落和无畏的真诚。正如他也曾说"我即将就义,即将成为烈士,我离开队伍已经很久很远了",但是那文中却无一字是对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亵渎。他的自我批评,体现的是人性伟大而不可遏制的自觉和复苏。我想,只有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才能拥有自我批评精神,才敢于自我剖析,这种行为只会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我人格境界。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介绍者,他的理论素养有目共睹,但恰恰是他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在马克思理论上的一知半解,坦承自己有许多"弱者道德"。这种事实求是,自我批评的精神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敬仰。 试问,我自己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能否对自己真诚。当人们争相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时候,我是否能还原一个本真的我,勇敢面对社会?一日三省吾身,我能否面对真实的自己,思考自己的得失、对错?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思考,更应该付诸于实践。 瞿秋白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无所畏惧、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和不屈服的精神也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或许有人会说,当下是和平年代,没有外敌内贼,革命烈士身上体现的精神没有现实意义。其实不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会碰到许多不和谐。我们是否能及时勇敢站出来指出? 当瞿秋白面对迫害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有些人虽死犹生,因为他们的精神不朽。岁月抹不掉历史的痕迹,瞿秋白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2023-08-17 19:39:071
想问一下当年瞿秋白的名言或他写的散文,全文为好,还有他的人生经历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视作一个悲剧。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多余的话》中有着真诚的表达。 主要作品 《赤都心史》 《俄乡纪程》 《多余的话》 《高尔基创作选集》 1932年 译就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编译 作品欣赏 《江南第一燕》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卜算子·咏梅》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红梅阁》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咏菊》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瞿秋白:《多余的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何必说?――代序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 不说的了。 但是,不幸我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现在,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我是怎样怎样的。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但愿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我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所以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而且,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在当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气,不能够不发作了。 虽然我明知道这里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但是,我还是写一写罢。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一九三五u30fb五u30fb一七于汀州狱中) (略)全文过长,你可以百度瞿秋白《多余的话》看全文。2023-08-17 19:39:151
瞿秋白宁死不屈品质举个例子,今晚急用
例子:瞿秋白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 呼“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提示:瞿秋白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祝你学习进步! 如帮到你望采纳!给好评哦!2023-08-17 19:39:231
电影《秋白之华》秋白送给之华一本什么的湖南农民?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电影《秋之白华》中,杨之华从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来到武汉与瞿秋白团聚,送给杨之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希望她也能好好学习。那个年代文人革命者的爱情,在现在看来也丝毫不逊色。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秋白和之华顺其自然地相爱了,结婚了。此后的十年婚姻生活中,两人有过甜蜜、有过温馨、有过惊心动魄更有恋恋不舍。剧情简介《秋之白华》是由霍建起执导,窦骁、董洁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6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有些失望。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1924年,王剑虹病逝。悲痛万分的瞿秋白第二天就出现在了课堂上。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指示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在上海工人运动的大潮中,杨之华勇敢的向瞿秋白表白,后者委婉拒绝了她。无论是否能与秋白走到一起,杨之华还是决定结束自己的婚姻,瞿秋白最终正视了自己的情感,陪杨之华一起回到她的老家萧山。回到上海后,他们在报上发表了联合声明。一对革命战友终于结成良缘。婚后,瞿秋白将一枚刻有“秋之白华”的图章送给妻子,从此成为他们一生爱的见证。1933年冬天,瞿秋白被调去江西苏区工作,杨之华因故未能同行,两人约好一定相见,没想到变成永诀。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被俘,关押在长汀监狱。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文章《多余的话》。一个月后,唱着被他翻译的《国际歌》,坦然走上刑场,终年36岁。2023-08-17 19:39:352
瞿秋白四兄弟的传奇人生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多余的话》三篇文章中曾提到有多少个弟弟妹妹的问题,但都含糊其辞。其他材料把瞿秋白的弟弟妹妹的人数、姓名、排名弄得很混乱。很多书报也说瞿秋白有六个弟弟妹妹。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据比瞿秋白小一岁的姐姐瞿逸群说,瞿秋白的父母有八个孩子,排行如下:瞿秋白,别号阿双、阿双,是长子。瞿逸群,又名群群、君君,是长女。瞿,字阿云,后改名,是次子。辛,小名阿星,是第三子。他年轻时在学校丢了书,不敢回家。他在野外过了一夜,生病死了。瞿是的第四个儿子,小名森,后改名为。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鼻子上有一个疮。因为没钱治,只好任其溃烂,最终变成塌鼻子。屈,3岁死于肺炎,是次女。瞿,字阿古,是他的第六个儿子。所以瞿秋白的八个兄弟姐妹,只有六个活了下来。在瞿秋白的影响下,除了四哥瞿患有精神病外,其他三兄弟都参加了革命。瞿秋白的三哥瞿,五哥瞿,和瞿秋白一样,为中国革命英勇牺牲。瞿秋白的大哥瞿白芸早年也参加了革命,但后来转投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问题,屈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其政治人生颇为曲折。瞿在苏联秘密病逝。1999年1月29日下午五六点左右,瞿秋白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官员家庭。因为家道中落,天资聪颖的瞿秋白只能被迫从中学辍学。瞿秋白的母亲也因为不堪贫穷而服毒自杀。1917年春,瞿秋白随表弟瞿春白赴京参加文官考试,但未能通过。然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同年9月,考入外交部开办的俄罗斯专门博物馆。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为了直接采访报道世界大事,决定向英、美、俄派遣一批外国记者。由于瞿秋白曾在外交部开办的俄罗斯专门博物馆学习,精通俄语,翻译了多部俄罗斯文学作品,被选中赴俄罗斯面试。何、俞松华、是十月革命后中国新闻界派往俄国的第一批记者。在俄国,瞿秋白写出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不朽作品。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亿万人民描述列宁形象的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列宁对话的记者。1922年2月,经同乡张介绍,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瞿秋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由于瞿秋白与苏俄的早期接触,他成为早期CCP“唯一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临危受命,28岁成为中共高级领导人。随着赴俄人员的增多,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新一批赴俄人员逐渐占据上风。在新旧人的斗争中,瞿秋白的三弟瞿白静不幸遇难。瞿秋白的六个兄弟姐妹自杀后,瞿秋白到无锡南门外的杨小学当乡村小学教师谋生。瞿、瞿逸群和瞿投奔到他在杭州的叔叔家。瞿秋白的父亲带着生病的四儿子瞿来到武汉,投奔到另一个叔叔家。屈在常州上小学。到杭州后,1921年夏考入浙江第一师范。他正直、坚强,很快被大哥的革命思想所感染。他还在季刊《新青年》上发表诗歌。1925年秋,瞿还没毕业,就被瞿秋白带到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瞿在汉口与瞿秋白共事,负责中共中央常委、政治局会议纪要。在八七会议期间,做了大量的会议工作。1928年4月,瞿被党派遣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当时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芾是苏联人。虽然学习平庸,但在苏联激烈的党内斗争中,他始终坚决反对托洛茨基,支持斯大林,因此很受斯大林的欢迎。1927年,时年27岁的米芾被斯大林提拔为中山大学校长,随后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兼中国部部长,代表共产国际指挥和领导中国革命。米芾要求中共最高领导层绝对服从他,视他为“救世主”。王明原名陈绍禹,出生于安徽六安。1925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山大学期间,王明想尽一切办法接近米芾,讨好他。再加上王明学习成绩不错,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手腕圆滑,所以很快就和米夫建立了亲密关系,获得了米夫的信任和好感。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王明留在了中山大学,担任中山大学分校宣传干事、中共党史教师。1928年3月底,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决定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5月中旬,负责筹备会议的瞿秋白提前到达莫斯科。中共六大期间,米芾从中山大学抽调了一部分人参加会议和翻译工作。王明被指派为重要翻译,还参加了斯大林与中共领导人的会谈。瞿秋白等人向斯大林提出的一些问题,在目空一切、经常自诩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王明看来是可笑的。米芾还散布对俄国领导人的轻视和不信任,并特别赞扬王明等人,这引起了在苏共学习的中共学生对中共代表团和中央领导人的轻视和不信任。在中山大学,米芾因其青春年少、自命不凡的态度而深受学生欢迎。跟着米夫的王明也在同学中被孤立了。为了排除异己,树立权威,他们造谣中山大学有余秀松、董、周大文等人组织的“江浙同乡会”,是托洛茨基同伙的小组织,进行反革命活动。后来,学生被逮捕和驱逐。为此,学生们找到中共代表团反映情况。瞿秋白听取了学生们的意见,并在他们中间做了一个调查。最后他认为没有“江浙同乡会”。就这样,瞿秋白与米芾、王明等人的矛盾开始出现并逐渐激化。曾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曲对王明等人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愤怒。此外,屈的个性是好斗的,他非常愤怒。他是个有名的人,经常怒视王明和其他人。当时,正在中山大学学习的卢立志-不久,尼共针对布哈林的“右倾”开展了清党运动,中山大学也因此引起了更大的风波。王明等人搜集、编造了瞿秋白及其代表团的“幕后材料”,逐字逐句地审查中共代表团及其成员自中共六大以来所作的各种讲话和文件,找出可以攻击的地方。王明的同伙盛岳后来回忆说:“瞿秋白及其同伙的政治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瞿秋白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弟弟瞿,一气之下,把中共准备的党员证还给了区委。在他归还党员证的那天,他消失了。这一年,他才23岁。我们不知道他是被捕了,还是像传言的那样自杀了。无论小屈怎么样,对瞿秋白都是一个打击。从那天起,斗争的气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屈是自杀、失踪还是被捕?当时谁也说不准。然而,根据瞿秋白等人的分析,瞿并非自杀,而是被谋杀。瞿秋白牺牲后,他的《深藏在心底的瞿秋白及其他:王明对瞿秋白的打击迫害》里有一章《未成稿目录》。看得出来,瞿秋白临死前还在想着弟弟。1949年后,瞿得以恢复名誉,平反昭雪,被确认为革命烈士。瞿秋白唱《忆景白》英勇就义。1930年1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瞿秋白在会上受到点名批评。1931年1月7日,共产国际代表米芾、王明操纵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将瞿秋白定性为“左”倾教条主义者,解除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从此,瞿秋白被排除在中央领导之外。在米芾的支持下,王明被选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加入政治局常委,并获得了中央的领导权。1933年底,瞿秋白被要求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1934年2月5日到瑞金后,立即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教育部任职教育人民委员会,即教育部长。当时,毛泽东也受到反对王明“左”倾路线的打击。他和瞿秋白都处于事业的“低潮”期,所以这一时期接触最多。用当时瞿秋白书记的话说,他们是“最亲密的战友”。冯雪峰曾回忆说:“那时,毛主席对瞿秋白很有感情。有一次,他们聊了一晚上,话很投机。两人都被排除在王明路线之外,有很多共同点。后来瞿秋白死了,毛主席认为这是王明、博古故意把瞿秋白当包袱扔给敌人造成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瞿秋白多次要求参加长征,但当时的中央政府决定把他留在即将沦陷的苏区。据吴良平回忆,在一次讨论转移的会议上,瞿秋白要求毛泽东参加长征,毛泽东当场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此时毛泽东正处于危险之中。如果不是因为朱德等人的坚持,毛泽东很可能会被抛在后面。中央红军撤退后,蒋介石从东、南向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派兵10万,杜愚、兴国、瑞金、长汀相继沦陷。1934年11月底,蒋介石在江西和福建分别任命顾和蒋为绥靖主任,划定12个绥靖区,到处修筑道路和碉堡,进行“分区清剿”。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留守中央机关和部队的衣食住行都成了严重问题。人几个月吃不下任何油盐;为了隐蔽目标,晚上不能生火,也不能抽烟1935年2月,中央苏区沦陷前夕,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派出100多人的便衣队,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能打游击的人到闽西,想从那里变相去上海。途中被国民党保安队截击,何叔衡壮烈牺牲,瞿秋白因肺病严重无法奔跑而被俘。起初,瞿秋白自称只是一名医生,并在上海的监室里给鲁迅和他的妻子杨之华寄信,希望设法取保候审。当鲁迅和杨之华在上海匆匆办理手续时,四月十日,国民党第八师在长汀、武平、会昌三县交界处,俘虏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的妻子。因为万永成策划了押送瞿秋白的全部计划,而万永成的妻子也知道了这个计划,所以她放弃了瞿秋白等人在田卓地区被俘的消息。根据敌人的情报,很快就找到了瞿秋白的下落。就这样,瞿秋白的真实身份暴露了,营救瞿秋白的计划彻底破灭了。国民党随后派人来,声称瞿秋白不必发表反共声明,也不必自首,只要答应在南京政府的一个下属机构做翻译就行。为了这个看似保全面子的条件,其实是要求他放弃自己的政治原则。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下令处死瞿秋白。1935年6月18日8时,国民党军第36师特务连连长走进牢房,向瞿秋白出示枪决的命令。瞿秋白伏案写下最后一首诗:“山中,落叶寒春止不住听。然而,我忍受了十年可怜的生活,心是空的。”末部《秋白绝笔》。瞿秋白一边写诗,一边淡定地对旁边的人说:“人生有小休,乃大休。我以后要好好休息。”瞿秋白被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囚禁,而宋希濂在上海大学当老师时是瞿秋白的学生。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宋希濂将瞿秋白送出监室,在中山公园的亭子前留影,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瞿秋白生前的珍贵画像。照片中,瞿秋白上身穿着黑色中式双排扣衬衫,下身穿着白布齐膝短裤,黑袜子黑布鞋,双手背在背上,昂首挺胸,在平静安详的状态下,显出一股肃穆的英气。宋希濂还宴请了瞿秋白老师。据天津《国际歌》说,瞿秋白来到公园时,“整个花园静悄悄的,鸟儿停止了呻吟。走到亭子里,看到四碟菲律宾料理和一缸美酒。他一个人坐在上面,自斟自饮,谈笑风生,神色如故。”.饭后,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园,缓步走向两里外的刑场。刑场设在长汀西门外罗汉岭蛇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上。一路上,瞿秋白手里拿着一支烟,慢慢地走着。他用流利的俄语唱着《大公报》、《国际歌》,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了刑场后,瞿秋白盘腿坐在草坪上,微笑着对刽子手点头说:“这地方真好!”然后冷静地让刽子手从后脑勺开枪。瞿秋白36岁就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当天下午,瞿秋白的遗体被安葬在罗汉岭盘龙岗。屈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了。瞿秋白的六弟瞿,比瞿秋白小14岁。过去很多资料都说他1912年生于常州,其实他生于1913年。1916年2月7日,瞿秋白的母亲自杀。这年屈才3岁。后来,他和姐姐瞿逸群、四哥瞿一起住在杭州他叔叔家。15岁毕业于杭州志成小学。毕业后,他没有经济实力去更高的学校。但是,受他大哥瞿秋白的影响和喜在性格上,屈很像他的四弟屈。在任期间,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现象强烈不满。虽然他年纪很轻,地位很低,但他为人正直,总是用手肘猛击国民党政客。他很少参加教育局每周举办的所谓总理纪念周。在镇海县工作时,当局强迫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加入国民党,即所谓“集体入党”。在这方面,屈宁愿自己的工作被打破,也不愿意报名,他决不会在别人的劝说下动摇。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牺牲。屈在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就冲出办公室,回到住处,关上门,从下午一直哭到半夜。从那以后,他变得沉默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丽水县碧湖创办政治工作训练团,吹嘘战时训练地方行政干部。曲闻讯后,立即从教育局辞职,前去接受培训。但入团不久,他失望地发现国民党对抗日毫无诚意。于是,在深夜,他离家出走,历尽艰辛来到武汉,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见到了徐特立。经徐特立介绍,他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前后,他给姐姐瞿逸群写了一封信,说要调到外地去,地址难以确定,以后不再寄信。从此,他与亲友断绝了联系。事实上,1940年,曲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上前线,被安排到冀鲁豫边区从事教育工作,后被分配到八路军太行山委员会调查研究室。1944年5月,瞿的部队在“扫荡”战役中与日军相遇。屈在武安白草坪壮烈牺牲,时年31岁。后来刘伯承元帅为他题词:“不朽功名”。后来河北省武安市为屈烈士建了一座纪念碑。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后,瞿的妹妹瞿益群收到二野政治部民运部来信,信中说:“由于交通不便,敌人长期封锁,直到今天才通知你们同志的情况,甚感遗憾。白建同志过去在太行山地委调查研究室工作。他工作总是积极负责,任劳任怨,为其他同志树立了榜样,受到负责同志的表扬。可惜1944年,日寇扫荡,壮烈牺牲在武安白草坪。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革命失去了这样一个坚强的战士,对我们来说,我们失去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同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他为了解放人民的伟大革命,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和今天还活着的人的幸福而牺牲,这是伟大而光荣的。今天,如果他知道自己奋斗多年的全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即将实现,他出生的家乡早已解放,他一定会在酒泉微笑。“直到这时,姐姐曲依群才知道弟弟早在五年前就去世了。屈的曲折人生瞿秋白的大哥瞿白芸的一生颇为离奇。他比大哥瞿秋白小3岁。可以说,瞿是在哥哥瞿秋白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瞿秋白是很在意自己的成长的。1923年10月,瞿秋白在一篇题为《红军歌》的文章中引用了瞿从杭州写来的一封信,信中他写道,瞿与一个“穿普拉达”的家伙在西湖边殴打工人的场景联系在一起,阶级的概念由此诞生。瞿秋白立即引导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帮助他摆脱东方泰戈尔和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歌,并提醒他的弟弟转h后来,瞿毕业于北京俄国政法学院,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莫斯科归来,被李大钊推荐到国共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教。瞿也来到了他大哥任教的上海大学,并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瞿被派往上海总工会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因为学术成绩突出,毕业后在联共中央出版局当翻译。1930年,瞿奉命回国,在上海参加党的秘密工作。1931年,瞿打着办丝绸店的幌子,在上海周家嘴路创办了中共秘密印刷厂。1932年,上海全总秘密印刷厂在一家民宅店铺的掩护下成立。不幸的是,他被捕入狱。后来,瞿被迁到苏州国民党反省院,在国民党“反省政策”的影响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当时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吸收了很多从苏联回来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后来,这些学生成了国民党专门破坏共产党组织的特务,屈就是其中之一。此外,他还参加了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瞿投奔了张主持的《弟弟的信》社,他曾在国民党当出版会计。国民党在溃败前夕,当张、等人纷纷逃离大陆时,却没有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当俄语翻译。因为后历史问题,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被反复控制。1958年1月27日,屈病逝,结束了他56年的生命。2023-08-17 19:39:571
瞿秋白何许人也?
瞿秋白 ,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北京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专修馆学生总代表,参加了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秋,他应北京《晨报》聘请,以记者身份赴苏俄实地采访,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在苏俄两年时间里,他作了大量考察、采访和写作,先后撰写了《共产主义人间化》、《苏维埃俄罗斯经济问题》等数十篇通讯和《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客观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历史事业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1921年5月,在莫斯科经张太雷介绍,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时,他还担任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教员,在中国班学习的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人。 瞿秋白1923年1月回国,随后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同年6月,他出席党的三大,参加起草党纲草案。7月,他和邓中夏等一起筹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这所国共合办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24年1月,他和李大钊、毛泽东、李立三等一起出席国民党一大,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1月,在党的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参与领导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后来,在党的五大、六大,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9年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爱女独伊在莫斯科的合影。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1931年1月,在被王明错误打击、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他到了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女儿:瞿独伊,曾用名沈晓光。1921年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她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后,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瞿秋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23-08-17 19:40:062
德国美因茨大学的介绍
美因茨大学,全称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建于1477年,由于约翰内斯·古滕堡神父在美因茨推行宗教改革,并由他参与发明了德国的印刷术,故他被美因茨市民誉为该市之父,所以大学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美因茨大学是一所位于莱茵兰-法尔茨州美因茨的德国高等学校。学校约有34289名学生,150所学院机构和医院,是德国第十大高校。自从学校2005年1月1日进行结构改革后,学校分为11个部门。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科学,运动科学,人类学,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电影研究等知识。此外,美因茨大学是德国仅有的少数几个校园式大学之一。美因茨大学还是第一所除提供服务外还制作因特网电视节目的大学。美因茨大学的研究中心主要在材料科学,核和粒子物理和核化学中的科2023-08-17 19:40:541
德国留学 美因茨大学的院系及专业设置
大学名称:美因茨大学德文名称: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at Mainz 创办时间:1477年 地理位置:莱茵兰-法尔茨州 学校属性:公立 学位设置:硕士,博士 开学日期:大学每年4月、10月开学。 德国美因茨大学UMG - 学院设置 天主教神学系; 基督教神学系; 法律与经济系;医学系;哲学与教育学系;社会科学系;语言学1系;语言学2系;语言学3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与药学系;生物学系;地球科学系;应用语言学系;美术系;音乐系;体育训练系的德国美因茨大学UMG - 专业设置 旧约全书,道德神学,新约全书基础神学与宗教知识,教义学,系统神学,实用神学,经济学,犯罪学,刑法,工商管理,统计学,公法,民法,商法,外国私法,国际私法,比较法,经济学与财政,泌尿学,生理化学,生理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皮肤病学,性病学,卫生学与细菌学,麻醉学,外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外科学,放射学与核医学,法医学,内科学,医学微生物学,产科学与妇科学,病理学,神经病理学,矫形学,神经病学,心理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解剖学,眼科学,临床化学,免疫学,卫生学,医学物理,特殊教育,哲学,新闻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德语,现代德国文学,比较研究,德国语文学,德人种学,英美语文学,美国英语语文学,英语语文学,英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法国文学,艺术史,古典语文学,印度研究,罗曼语语文学,埃及研究,伊斯兰语文学,基督教考古学,近代史与现代史,中世纪史,古代史比较宗教史,经济史与社会史,东欧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实验物理,理论物理,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核物理,气象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核化学,生理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与有机化学,药物生物学,人类学,动物学与生物物理,遗传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与酒研究,生物数学,地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矿物学,矿物学与岩厂学,地球物理,普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美国研究,美国研究与苏格兰研究,阿拉伯语言及文化,语言及文化社会学,罗曼语研究,德国研究,绘图,写作,造型艺术,纺织品,艺术教育,制图法,木制品,雕塑,电影胶片与电视学,,钢琴,乐队指挥,爵士音乐,即席创作,音乐史,短句的构成,唱歌与声部训 练,大提琴与室内乐,作曲,器乐与教堂音乐,体育德国美因茨大学UMG - 研究所 欧洲研究所,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传播学研究所2023-08-17 19:41:071
美因茨大学的介绍
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简称美因茨大学,建于1477年,该校现有学生3万4千多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大学设有:法律系、经济系、医学系、哲学系各种系类。2023-08-17 19:41:151
美因茨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
清华大学。美因茨大学相当于国内一流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美因茨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提供理工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位课程。2023-08-17 19:41:421
德国美因茨大学格尔翻译学院
格尔翻译学院是美因茨大学的重点学院之一,也是德国三大翻译学院之一。设有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欧洲各语种的学习课程,及计算机语言专业、经济专业等课程。简介: 院校简称:Mainz U 院校名称: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y Mainz Web 地址: 院校所在:莱茵兰-法尔茨州;美因茨,人口18.5万,从法兰克福乘特快约需35分钟 院校类型:老式大学 建校时间:1477年 所设专业覆盖比例:81%(26个系) 有无博士授予资格:有 注册学生全部人数:28,170 所在地区宿位数量:3,728 杰出课程(学生评估):总第16名,物理学(《明镜》93年16期报道) 杰出课程(教授推荐):语言学(6),法学(7) 1997年Manager Magazin对法学专业的排名:第20名 1999年《明镜》周刊评比德国大学总分名次:第20名德语要求:申请大学预备部最低学时:600 申请直接入大学最低学时:800 2000/2001年留学签证自保存款 开设帐户申请费:RMB¥550,(加快)RMB¥790 第一学年存款数:DM$12,000(每月生活费DM1,030,其中房租DM300,伙食衣服等DM500,资料等DM60,健康保险等DM170) 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简称美因茨大学,建于1477年,由于约翰内斯·古滕堡神父在美因茨推行宗教改革,并由他参与发明了德国的印刷术,故他被美因茨市民誉为该市之父,所以大学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该校现有学生3万4千多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大学设有:法律系、经济系、医学系、哲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艺术系、文学系、教育系、国际政治系、心理学系、出版新闻学系等各种系类。格尔翻译学院是美因茨大学的重点学院之一,也是德国三大翻译学院之一。设有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欧洲各语种的学习课程,及计算机语言专业、经济专业等课程。 德语要求申请大学预备部最低学时:600 申请直接入大学最低学时:800专业设置:神学系、社会学系、媒体、体育学、 法律学、经济学系、医学系、心理学系、语言文学系、历史系、物理学、 数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物理、医药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系。留学要求:1、 国家普通高校完成一年级课程以上的大学本科在读生、毕业生, 三年制大专毕业生;2、 参加本中心举办的德语基础强化培训300小时以上;3、取得留德审核部批准赴德留学入学资格。2023-08-17 19:41:503
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院有没有口译
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院有口译 据我所知德国只有三所学校能学德汉互译,一所是美因茨大学格尔翻译学院,即FTSK,要求德福19以上,有入学考试。另一所是慕尼黑语言与翻译学院,即SDI。没看到德福要求,同有入学考试。这所学校是私立新建的学校,需要学费,但是教学质量和设备比较好。2023-08-17 19:42:071
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龙”这个概念的??
龙的由来 龙这种爬行动物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到中生代时期,因此人们的想象力也必须回到七千万年前才能创造出龙的形象。龙在远东地区一般都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恶的代表,因此龙的象征含义比较复杂。在神话传说中,龙和蛇一般是同义的,比如在中国。希腊传说中的巨蛇叫做drakonates,意为目光锐利的。龙常常与警戒相联系(艺术作品中龙可担任警戒任务),在许多传说故事中龙常作看守,并与阴间世界和神灵世界密切相关。在龙的象征含义逐步下降为人类敌人和邪恶的过程中,基督教起了很大的作用。中世纪时期的龙集空气、火、水和大地的象征含义于一身。人们一般都认为龙能吐火,头上长角,生着一对蝙蝠的翅膀,长着鹰的利爪,身上有鳞,尾巴似蛇,生有倒勾。此外,龙还会 海蛇的形式出现,多见于有关苏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油画中,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关于混沌女神提阿玛特的传说,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为救安德洛墨达公主,也曾同水怪进行过生死之战。作为恐怖的形象代表,龙在许多地方是勇士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帕提亚和罗马的旗帜上,被刻在北欧海盗的船头上。在凯尔特民族中,龙是皇族力量的象征;在盎格鲁-萨克逊人统治时期的英格兰,龙常常出现在旗帜上;在威尔士,直到如今,红色的龙仍是该民族的象征。 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龙是自然界构成成分运行规律的象征,尤指能行云降雨的雷电,常用龙口中或喉中所含的一颗珍珠来表示。因此中国农历春节后的二月二那天,人们一般都要扎些纸龙,伴着爆竹声舞龙灯以求来年风调雨顺。青绿色的五爪龙在汉代非常流行,是阳气旺盛的象征,同时也可以表示东方、初升的太阳、生殖繁衍、幸福快乐、精神财富和长生不老。三爪龙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同样也是雨水的主要标志。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四爪龙是世俗权力的象征。在印度传统中,龙也有类似的权力象征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期画家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是基督教中少数杀死恶龙---混乱、无信仰、邪恶或原始兽性的象征---的圣徒之一。圣母玛利亚有时也脚踩恶龙,表明战胜了邪恶势力。2023-08-17 19:23:593
求林雅诗主演影片下载。
终极强奸Ⅱ原始兽性 http://shun2688.51zhuanle.com/movie20-13522-129-1.htmlbig波诱惑http://shun2688.51zhuanle.com/movie20-13521-129-1.html2023-08-17 19:23:481
发了一个说说 喜欢的男生评论了.
他在取笑你,取笑你春心荡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意思是: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用现代通俗的话说,就是“你想跟男人跑了”。这样就很明显是在取笑你了。从他的回复,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比较含蓄,有文艺气息的男生。这样的男生如果看不上一个女生的话,那么她最好是死了这条心,别想太多的好。有人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男生只要能死缠烂打,追女生就隔一层纱,很容易追到。而女追男,那是主动投怀送抱,得是男生原始兽性发作,那就很容易了,那也就不叫“追”了。如果是能自制的男生,几乎不可能追得到。“几乎”的意思是说,还是有可能的,那得让他能高看你几眼。如果他根本看不上你,你却春心荡漾地去投怀送抱的话,只会让他越来越看不起。只有独立人格的女生才能让男生高看几眼。想必你们还是学生吧。还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他保留一点好感,这样不是很好吗?2023-08-17 19:23:1615
日本动漫电视剧
死亡笔记,恋爱情结 ,柯南 ,樱桃小丸子 ,流星花园,棒球英豪 ,网球王子 ,蜂蜜与四叶草 ,交响情人梦,NANA ,侦探学园Q ,美少女战士 ,虫师 ,偷偷爱上你 ,头文字D(JAY演的) ,金田一少年事件薄,忍(甲贺忍法帖) ,麻辣教师 ,网球王子 ,最终兵器彼女 ,NANA ,花样男子 (流星花园日版)鬼太郎 ,交响情人梦 夜型爱人店 ,董洋果子店 ,百鬼夜行抄 ,虫师 ,极道鲜师 , ,一吻定情 ,地狱少女 ,公主公主 ,零秒出手 ,蔷薇之恋 ,恶作剧之吻 ,恶魔在身边 ,妹妹恋人 ,龙樱 ,夜叉 ,TOUCH ,欺诈猎人 ,丘比特的恶作剧-虹玉 ,东方茱丽叶,家有六子,我的帅管家,魔影紫光,牙狼,再见萤火虫,等你说爱我,阴阳师,孤岛医生,东京爱情故事,单身宿舍连环炮,寒蝉明泣之时 ,侦探学院,正义的伙伴,教师再生我就知道这些了2023-08-17 19:22:4815
三生三世菩提树下里的感人句子
太多了,帮你收集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1. “听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另一个平行的时空,人死了以后,灵魂,便会飘到那里,附在另一个自己身上” ——《三生三世菩提树下》2. 生即死,死亦生,生死不由于命,物定亦胜天,佛本道,道亦佛,佛道皆生于物,菩提本无树,何惧生死?——《三生三世菩提树下》3. 佛曰:人之所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郑晓渝的痛苦,源于三生三世的执着,至死不渝的决心,但终究会是,一次归于徒然的飞蛾扑火?三生石畔的枯等成灰,海枯石烂的生死誓言,缘何变成,生生世世的痛苦纠葛?——《三生三世菩提树下》4. 她在佛前苦苦哀求了五千多年,只为今生能在最美的时光里遇见他,怎奈何沧海已填,神女不复,终究敌不过天命使然的宿命纠葛,继续那前世待续的……——《三生三世菩提树下》5. 帝湮:“精卫,若我死了,化为青烟,你独自活在这世间,还会继续爱着我吗?”晓渝:“帝湮,说什么鬼话,公元2014,洪荒上神,想死得去撞核武器!”6. 她脸色惨白,嘴角却血肉模糊,两只漂亮的大眼睛此刻暗淡无光,一动也不动地盯着紧紧抱住自己的邱亦泽,眼角慢慢溢出一滴泪来,“邱亦泽,如果你还爱我,请让我就这样陪他而去,千万不要让我再一次醒来,千万不要……”7. 她拿起手机,送到嘴边,溃烂的嘴角在滴着血,她努力忍住疼痛,缓缓开口:“邱亦泽,告诉我,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8. “邱亦泽,花谢了,还能再开,可人死了,真的还有来世吗?若真有来世,我一定…”——《三生三世菩提树下》9. 晓渝,如果我死了,请你一定要好好爱他,答应我,好吗?——《三生三世菩提树下》10. 如果上天注定了要我今生以死亡作为代价来换取来世的幸福,那么我恳求临死之前能够在见他一面,哪怕一秒也可以。——《三生三世菩提树下》11. 谁说鲜花就一定要绿叶的衬托才能更显美丽?曼珠沙华花叶永不相见,不也依然亭亭玉立,美不胜收?由此可见,美丽是相对而言的说法诚然是那些丑陋之人肆意编制的自欺欺人的懦弱谎言…——《三生三世菩提树下》12. 佛祖,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祈求让我再一次遇见她,即使再一次这样痛苦的死去,我也绝不后悔。——《三生三世菩提树下》13. “女未女未,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叫父帝把我葬在巫山的东面,让我能天天见到她”14. 但求三生石畔,彼岸花开,奈何菩提树下,何处尘埃!15. 前世最为遗憾的事情,是让你亲眼看着我就这样痛苦地死去,却没能亲口将遗憾告诉你!16. 今生最大的愿望,是让那些梦里的记忆,像动物冬蛰那般一直沉睡,永远不要再醒来,永远不要…17. 想想自义务教育以来,已鲜有我这般“被人研究”着还要努力研究着古籍,想着复学以后能在毕业论文里“锦上添花”的好学生存在。18. 因和果的缘分是,因是缘起,果是缘灭,缘起缘灭,淡定超然。继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恋爱的时候,避孕措施为何如此重要—没人二到未婚‘结果"自取缘灭吧!19. 由于是花死人的钞票用不着手软,偶尔也会到庙里添置些香油钱以表我甚是慈善—虽然我知道这些钱里的大部分都用在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里,但终究是花在我们女人身上的,作为一个女人,我不得不多为我们女人着想。20. 之于爱情,最大的悲剧,并不是像青鸾火凤那般飞蛾扑火地痛苦死去,而是像嫦娥女未女未那般,在寂寞里无奈地活着,不老不死地活着!”21. “佛祖,弟子明白,无望的执念,必将造就无尽的苦楚,可是,人活着,若是没有任何执念,生活还有何意义?22. “佛祖,弟子知道,嫦娥女未女未,确确已经遁入空门,可她若不是耐不住广寒宫深闺里的寂寞了,为何不一直待在那里,而要遁入空门?23. 天女女娲和人王伏羲本是那世间最为倒霉的母亲—华胥氏误踩雷神脚印生出来的一对“野种”,却也在漫长的开世过程中按捺不住寂寞,私下偷情,做了一对地下夫妻。24. 在淡定地纠结了几千年还未纠结出一个甚合心意的处理“意案”之后,如来终于感概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却又继续纠结于自己“入地狱”好呢,还是找个替死鬼下地狱好一点的意识斗争之中。25. 素来以慈悲之心自诩的观世音菩萨本不想掺和此桩烂事,无奈这世间除了她,谁又能勾.引得了那人族的主人伏羲?26. 怀胎九千年,还未妊娠的怪胎的母亲—女娲娘娘,不忍心见自己亲手创造的人族就此冥灭,挺着大肚子之身前往合虚山,开凿七种上古晶石,练成七色彩晶石,修补天宫。27. 众神或对酒畅饮,假装斯文,夸夸其谈;或纷纷发言,奉承炎帝,自圆其说;或察言观色,笑而不语,笑里藏刀。但这些自娱自乐的笨拙举动,在东华帝君看来,实属神族几万年来的悲哀!28. 微微一笑很倾城,此时用来形容人界的男子,若不是我那满口之乎者也的文曲星师傅去世的早,便是我肌肉发达导致头脑过于简单,从而失去了辨识男子和女子的能力。29. 可我那满口之乎者也的文曲星师傅,如今虽被那无良的元始天尊使了诡计,拐骗入了不入流的仙族,却也是健在人世,并未去世。30. 生于碧海潮生的东华帝君,那时虽已经活得九万九千多岁,只比这眼下九重天的主人,炎帝神农小几个月而已,却至今还未入得神籍,归根起来,都是一万多年前站错了位,误信谣言听了元始天尊的鬼话,将三岛十洲双手奉上,当然会对眼下的情景触景生情,精神上胜利一番。31. 女娃,即便是你我已有了肌肤之.亲,我也断断不会因此放弃,与你姊姊困觉的念想。”32. 我虽至今还未想明白,七姊当初是否就真如大姊那般,和那贱人生了对食的情谊,但大姊和那贱人的那番心伤啼血的往事,却犹如饱含剧毐的心头血那般,时时在我心边缠绕,时时令我心痛不已。33. 可谁知,“修行用时方恨少”,我这般从诛仙台跳下的举动,竟将我好不容易才累积起来的修行,损去了大半。34. 按照俗套来说,若不是劫.色,定是劫财了,可大姊这段奇遇,并未落入俗套。35. 世间着情爱之事,没人能够说出谁对谁错,更没人能明白,这世间的伦常,究竟源于何故,是否就真的可以用来约束物种间的原始兽性,马生骡子,猪生大象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世间的道德伦理,不过是用来约束那些以高等动物自居的人类。36. 如今想来,这一桩伤情之事,后来虽令我纠结了数千年,那时,却也让我告别了数千年的漫长而寂寞的酱油职业生涯,正式成为第一女主角!37. 那时,因从小甚为独自外出,文曲星师父又“改旗易帜”地早,还未来得及将《山海经》传授于我,是以四海八荒,除了青丘之外,我晓得的国度,便只有那白民之国和司幽之国了。38.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时我心里委实生了阴影,自然心有戚戚焉,明明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却觉得到处凄凉无比!39. “师父,不要!不要管我,不要过来,千万不要过来!这一切,都是红莲自己犯下的错,红莲今生对不住你,让你亲眼看着这样痛苦地死去,若……若有来世,红莲……红莲……”40. “红莲,不要!不要!一切都是为师的错,你再等等,再等片刻,为师……为师一定送你回长白山,你如今学有所成,妖怪们再也不敢欺负你了,你一定,一定要等着,等着为师来带你回家!”41. 火凤滒滒,不要走!不要丢下女娃,即便是今生只能做你的徒儿,女娃,女娃也想等师父老了,走不动的那一日,背着师父去凤鸾山看朝霞,发鸠山看日落!”42. 一日,我习惯性淡定地继续偷窥这厮在东海洗澡,却无意间不淡定地了解了男子和女子的区别,是以没耐住寂寞多看了几眼。2023-08-17 19:22:391
为什么男生看到漂亮女生胸口露出,看到乳房会流口水和“那个”会硬呢?为什么男生很想要性?为什么男生...
人也是动物中的1个群体动物的本性就是原始兽性人的潜意识里也有只是人有思维都在刻意的去克制他强奸犯就是因为没克制的住2023-08-17 19: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