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国富论读后感1
在一个美妙的午后,笔者有幸浏览到现代经济学之开山之作——《国富论》,笔者便怀着几分激动与崇敬之情开始了这一次的神游之旅。需要在这里在这里说明的是,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国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亚当·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 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尤为感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
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的观点尤为感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我们也知道因为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渐进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除这种损失。
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因为亚当·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因为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在这里亚当斯密谈到亚当·谈到“的物与物交换。在这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
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在这里笔者注意到,亚当·斯密谈到的这种生产力分工中,分工得以进行的在这里笔者注意到,亚当·斯密谈到的这种生产力分工中,分工得以进行的亚当一个必要条件是人们感到他从事这一份行业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简单的讲,即他从业于此行业,一定有劳动剩余部分同大家交换。
从这里,笔者联想到当今社会青年择业的现实问题。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折射出的择业观,我们亚当·当今社会青年择业的现实问题。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折射出的择业观,我们也许能得到一种正确的引导。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其中,职业的多种多样更是充分地佐证了这一点。职业的多样性正体现了分工的精细程度。的多样性正体现了分工的精细程度。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正是其对社会生产力分工的积极参与。与分工之初人们选择的目的一样,现在,人们择业也是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生存的资料。类似的,现今人们择业也得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选择。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这样说不免泛泛而谈,从而陷入泛泛论。我们不妨假想,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择他擅长的领域:物理,那今天物理学的发展会是怎样一个局面,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于世人又是怎样一个名词。
这一切让人让人不可想象,或许物理学较现今而言倒退对于世人又是怎样一个名词。这一切让人不可想象,或许物理学较现今而言倒退百余年,又或许没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现今更加进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今更加进步。但是,有一点我们百余年,又或许没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现今更加进步。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择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么以确定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择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么在现今物理学中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择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爱因斯坦”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成就和他对世界的贡。献,这些种种无论对于爱因斯坦又无论是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献,这些种种无论是对于爱因斯坦又或者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伟大的成就便得益于其发展了自身擅长领域。这里,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那便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众人皆知这里,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那便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众人皆知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李白在年少的是,李白在年少时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从而入朝为官。幸而李白最终未能了愿。
正是这样,他得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造就了一代诗仙。这对于李白,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那么依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没有“诗仙李白”一说。
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诗仙李白”一说。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不复存在。而李白在文学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因此,择业对于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根据分工论来择业尤为重要。
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亚当·择业尤为重要。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见。诚然,从《国富论》中笔者还看到许多如星点般璀璨的思想,时时发人深思。这令笔者怀着更加崇敬之情,结束了这一次的旅程。
国富论读后感2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也因为这个比喻的原因,对于全文,亚当斯密的《论分工》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也准备重点谈谈我对他的《论分工》的看法与感想。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必然能够增进其对这项工作的熟练程度。分工,节省了时间而得到更大的利益;分工,简化和节省了劳动。亚当斯密在讨论了论分工之后,其缜密的逻辑在第二章开门见山,讨论了分工的原因。亚当斯密认为,人类间之所以会产生动物所没有的分工合作,是由于人类的利己性。既是说,人类是在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换、买卖而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分工。在这里,亚当斯密再次用他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实际例子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最早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导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以下是亚当斯密在本书中提到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为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里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的先进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时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当中,最为发达的纯商业国家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他们拥有了最早的银行,最早的股份公司,却没有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需要国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主义,也为他们取得了大量的财富。而英国,身为一个主权国家,一旦明白了自由主义这个道理,其强大的国力更是让他不可收拾,让他一举打败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西欧陆上霸主”法国而成为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国。
自由主义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沿海城市还好,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港澳政府管辖的相对宽松,甚至有进口商品免关税的优惠待遇。相对来说,西部地区则明显体现出了落后。不但是经济落后,思想也相当落后,表现出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那种不是中央严令禁止的就做做看的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其实就算在我国沿海城市,很多地方也是办公司难,起执照难,即使从马路这边搬到马路对面,也要另起一个执照,这都是十分不符合自由主义思想的。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指导性意义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全文开篇,亚当斯密就引用了一个制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重要性。一枚针的制作,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亚当斯密分析的原因就是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在第二章,亚当斯密也分析了分工产生的原因,人类间之所以会产生动物所没有的分工合作,是由于人类的利己性。既是说,人类是在为自己打算的前提下,更好地交换、买卖而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分工。
剩余价值论、阶级论、自由主义是《国富论》中的中心内容。
关于剩余价值论,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
关于阶级论,亚当斯密则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为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这种思想在当今中国我认为也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港澳地区对经济的管辖相对较少,相比于西部地区,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发展现状来看都要优越的多。这就是自由主义思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关推荐
《国富论》优秀读后感范文三篇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经济学著作的鼻祖,那么关于这本书的 读后感 你准备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国富论》优秀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u2003u2003 《国富论》优秀读后感1 u2003u2003《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u2003u20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u2003u2003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u2003u2003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的设计也应当考虑引入战争。 u2003u2003诚然,该书对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性质及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也由于东西方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富论》中的某些观点、某些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的特殊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u2003u2003首先,中国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奇迹。这也是《国富论》中的理论无法解释。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恰恰与之相反,经济高速增长而货币没有发生剧烈通胀。这又是何原因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均GDP增长为10%左右,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强,已经接近60%。但是,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加入WTO都没有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经济学家想象中的“经济泡沫”没有在中国大陆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增长速度受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与生产力相比相对滞后。于是就出现了产能大于消费,短缺经济一下变成了过剩经济。这正是中国经济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由于国家财政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使得对内内需加大,对外引入外资加快,导致中国在“低通胀”的情形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GDP增长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 u2003u2003其次,我们再来审视中国对外经济的策略。说到对外贸易,就不能不谈到“重商主义”。这是《国富论》一书中重点阐述的理论之一。重商主义提出富国在对外贸易中应该奖励输出,阻抑输入。但是对于像工业原料及职业工具这样的特殊商品又恰恰与之相反。这一点用到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十分合适。目前,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及轻工产品,而进口的确是高附加值的重工业产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及战略性资源,石油、矿产等。出口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品质好大大占领国外市场,而进口产品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贸易顺差日益增大,从理论上讲可以说相当理想。而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要考问一下中国自己了。从WTO规则上讲,中国商品的出口增加对外国同种商品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直接导致外国生产企业的日益萎缩,甚至倒闭,同时加剧了国外产业工人失业率的增加。这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不利于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他国的货币是一种隐性威胁。所以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企业自抗商业风险能力的增强。也就是从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u2003u2003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决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但是,也不能脱离书本中的经济理论,毕竟理论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辨正关系,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国富论》这本书,我们还是应该秉着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来读,毕竟其里面还是有不少观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u2003u2003 《国富论》优秀读后感2 u2003u2003 当读了这本书的速读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这本书十分微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论证分析,所以,我们在少年阶段必须要珍惜时间,抓好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学习专业做辅助。 u2003u20031、分工合作 u2003u2003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在开始就讲了分工,所以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劳动分工的印象比较深。劳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在社会中感受非常深刻。针对分工的好处,我认为工作时间会缩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别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在以后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u2003u20032、劳动价值 u2003u2003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u2003u20033、三个阶级 u2003u2003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人一般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劳动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润,地主的收入——地租,三个阶级是一个生产力统一的整体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首先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想减少劳动价格,加大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标准的工作时间和丰厚的利润,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地租的相互磋商,这看似是独立的整体无形中有了矛盾。 u2003u20034、资本、劳动生产和再生产 u2003u2003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生产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加上劳动用的土地,工厂,机器等等,这个资本就叫固定资本,有类资本有野心的资本家还会“侵略”更多的资本,就这样循环往复,只有不断的生产,来吸收资本。 u2003u20035、自由经济 u2003u2003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可取和贡献最多的来自这个部分,他认为经济应当自由放任,顺其自然,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也在无形给国家带来了财富,他认为国家财富的多少不是取决与国家拥有金银的多少,而是来自国家的充富繁荣,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人才的多少!其实他的认为不完全对,自由贸易就好象是“看不见的手”,但是要想这个手充分的发挥作用国家应当适当的调控,他还认为国家应当还有其他的责任就是外交,内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设施的建立! u2003u2003我认为这本书虽然也是错误多多,但是在那个时期提出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可能这一主张在现代社会中是错误的,但是在以前社会中可能就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现在阅读这本书的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而且更加应该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来看待经济学中的系列问题。 u2003u2003 《国富论》优秀读后感3 u2003u2003《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u2003u2003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u2003u2003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u2003u2003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 u2003u2003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u2003u2003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u2003u2003《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思想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在其中也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描述。由于水运的便利优于陆路,水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能将生产的产品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发生交换行为。同时水路是天然产生的,在几千年前随着人类的出现都一直存在,它的不易变根性决定了人类只能伴随着河流而居,而改造河流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河流对于交换的有利性,促进了经济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繁荣,富裕了人民生活。这样又吸引着更多人的迁入,加入经济生产环节。如此循环,城市的规模就出现了。也就生出了人类的文明。2023-08-30 10:39:521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 百科 全书,基本包括了当时人类所建树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政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历史、伦理、经济和政治所表现的社会行为的各方面,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划时代巨著之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富论 读后感 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1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本事,能对他的 笔记本 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本事,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我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今日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仅包括"可怕的"军队,并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 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终,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之后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 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终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2 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3 在国富论中,第四章起名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可通读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出口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殖民地等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可能在亚当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就属于政治经济学。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无法同意亚当斯密将自己所写的第四章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我看来,重商主义、限制进口等更准确而言应该归属于国际贸易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 “重商主义——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管理体现,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既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这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者说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个理论目前依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引用,包括中国国内目前奉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从具体表现上看就是,为了维持贸易顺差,一国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奖励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目的,达到吸收贸易逆差国的资本流入本国,借以提高本国的资源条件,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总收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由于是坚定的市场经济倡导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章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意思——重商主义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维护贸易顺差的手段,都在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家应该减少监管,应该放手由市场自发调节进出口。也许是由于时代背景,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亚当斯密并没有完成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只是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与重商主义观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论。 回到现实,回到本文所述的国际贸易体系,在我看来,国际贸易的最大作用和好处主要是两个,其一让市场扩大,其二促进了社会分工并使得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扩大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各种细分市场的商品,尤其是家电类产品(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其主要生产地都是中国,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体系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所以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因为国内的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短期内实现改变不是太现实的事情,所以相比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中国都更需要国际贸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发展。但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追求贸易顺差呢?我的观念是,贸易顺差来源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有限度,贸易顺差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述就是,我们通过劳动及资源投入,生产出来了商品,但本国消费不完,那么就出口到外国,而外国给予的是本国无法流通的纸币,其实这种贸易顺差实现的外汇储备,类似一种债券。也就是逆差国用债券,购买了顺差国的各种商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看顺差有利,但长期看,贸易顺差就如同几个世纪前的殖民地一般,顺差国就是逆差国的殖民地。 更简单的说,我反对维护贸易逆差,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出口等于进口是对一国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劳动奖励。 除了顺差逆差外,关税、出口退税等都可以单独成文书写,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对重商主义有所了解,对国际贸易有初步认识,最好能理解贸易顺差的意义和缺陷。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4 在一个美妙的午后,笔者有幸浏览到现代经济学之开山之作——《国富论》,笔者便怀着几分激动与崇敬之情开始了这一次的神游之旅。需要在那里在那里说明的是,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需要在那里说明的是,《国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所以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亚当·也所以声名显赫,被誉为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所以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进而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正因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尤为感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的观点尤为感兴趣。所以,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兴趣。所以,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 为了使读者决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咱们也明白正因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86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工作量。 其分工而日渐提高。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刻。有了分工,就能够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除这种损失。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亚当·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 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亚当·谈到“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正因交换所得却比较多。 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我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必须能够把自我消费不了的自我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5 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 1。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社会形态不一样。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 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4。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或许《国富论》在 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但我还是依然深信,书里包含了别人数十年的 经验 ,或者包含了前人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所得理论技术,如此方便易得,不拿岂不太可惜。所以我坚信着读书的力量,坚信努力的力量。 国富论读后感心得相关 文章 : ★ 国富论读书心得 ★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篇 ★ 国富论最新5篇心得体会 ★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6篇 ★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7篇 ★ 关于《国富论》读书笔记5篇 ★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00字 ★ 国富论读后感高三年级学生作文 ★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2023-08-30 10:39:591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富论读书笔记1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本事,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本事,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我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今日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仅包括"可怕的"军队,并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终,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之后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 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终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2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们一一分析了经济与国家的种种关系,读后笔者觉得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顿的思想,他还撰文赞扬过牛顿,后来他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作为经济体系,造出了一本掷地有声的《国富论》,后来西方就出现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名著。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的经济学家就像赌场中一个个旁观他人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众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个词出现一次,最多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信息,一个词偶然地出现,这不是经济学思想,更不是理论,亚当?斯密也就没有定性解释过它的本质特性。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今日我们用《博弈圣经》实体与性质的观点解释“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博弈实体法则的威力。博弈实体法则的瘾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内在逻辑是道德与博弈的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一套“博弈法则”使资源配置通过道德协同与博弈协同得到调整,亚当?斯密的“自发秩序”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在观察博弈实体时得到的感觉。他宣称市场经济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为了维系两个假设,一是效率,二是穷人的生活。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只有对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们才格外地积极,这会带来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掠夺。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专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质的博弈对局不是博弈实体就不存在“看不见的手”,对个体疯狂的掠夺就无法干预。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亚当?斯密已经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博弈实体的威力,可惜他还没有认识到博弈实体的本质特性,他感觉到,“人类行为的结果是非存心出现的”,好像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见的手”给予的,这是一个赌徒,对赌博结果的无奈,对博弈实体的无知才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们从逻辑的哲学出发,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博弈实体战略,发现它的文化结构复杂而宏大,人们难以理解,语言也很难表达,它比《国富论》描写的“看不见的手”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有简单的几个逻辑步骤就可以告成,特别对哲学素养准备不足的经济学家他首先感觉到“看不见的手”语言流畅,琅琅上口,还有一个“手”以稳固的形象在场景中的表现,它还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场运行机制恰是“看不见的手”,人们就深信不疑,学者也相信它,传播它,把它神话了。 马克思、恩格斯也讽刺过“看不见的手”,“这种关系就像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环球之上”。 “看不见的手”没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观调控对市场干预产生的社会效应,没有谈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为追逐国家利益的外交动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没有表述官员的行为是代表国家实体战略的手,这是亚当?斯密理论的缺失。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不会演绎出正理均赢论,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的通用名词,不谈正理均赢论,人们就会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对博弈实体社会的凝聚力。经济学的理论忽略博弈实体政治的社会特性也只能称为个体经济学和穷人经济学。如果不谈正理均赢论,一切追求最大化,它会逐步地使经济资本不断的扩张、掠夺、侵略,一定会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没有具体阐明博弈实体法则的重要性,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 忽略博弈实体政治,单一的追求主体效率最大化,有权有钱的人不知道自己与实体的关系,就会藐视博弈实体法则,使人的利益透支,权益透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最后的疯狂形成巨贪罪恶,一切追求经济最大化的经济衍生物,像道德与诚信将会消失,一切浪费、污染、错误都包藏起来,表现虚拟的实体假象,最后造成经济危机,物价膨胀和市场经济大萧条。我们看《博弈圣经》二人对局的取胜原理,再看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可知,以人为本的行为才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博弈圣经》在开篇中有一句话:“博弈并不关注目的的本身,而关注达到目的的行为,达到目的的行为才是经济研究的内容。” 国富论读书笔记3 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 1。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社会形态不一样。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4。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或许《国富论》在 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但我还是依然深信,书里包含了别人数十年的经验,或者包含了前人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所得理论技术,如此方便易得,不拿岂不太可惜。所以我坚信着读书的力量,坚信努力的力量。 国富论读书笔记4 长这么大,几乎没有理财的概念,只知道赚了钱,然后把钱存起来,最多就是拿出小一部分钱做点小买卖。近两个月开始有意识的每天读书,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可能就是因为每天读书,看优秀人士分享的文章,让我对钱,往大了点说就是资本,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一次读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未免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所以读书的速度就相对慢了些,这一周读了《国富论》的第一部分。 书中有提到,每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品,或者可以说,全部年产品的价格,自然分为三个部分:土地的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它们构成了三个不同阶层人民的收入:靠地租生活的人、靠工资生活的人和靠利润生活的人。这是组成每一文明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最终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 1.靠地租生活的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收入既没有耗费自己的劳动,也用不着自己去操心,就像是自行来到手中一样,并不依靠他们自己的任何规划或设计。他们处境的安逸和无虞所自然造成的懒惰,不仅使他们无知,而且使他们缺乏运用心智的能力。 2.靠工资生活的人。当劳动的需求持续上升,或者当雇佣劳动的数量逐年显著增长的时候,劳动者的工资就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这种社会真实财富处于停滞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很快就会降到仅能够使他赡养家庭,或繁衍后嗣的地步。当社会处于衰退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会降低到这个水平之下。 土地所有者阶级通过社会繁荣所获得的利益或许要比劳动者多,但是没有一个阶级在社会衰退中会遭受到劳动者那样的苦难。尽管劳动者的利益是与社会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他却既没有能力理解这种利益,也没有能力理解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他的处境使得他没有时间去接受必要的信息,即使他具有了充分的信息,他的教育和习惯通常也使他不能恰当地做出判断。因此,在公共讨论中,他的声音很少被人听到或较少受人重视,除非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他的大声疾呼受到他的雇主们的鼓动、怂恿和支持,不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是为了达到雇主们自己的目的。 3.靠利润为生的人--劳动者的雇主。推动每个社会大部分有用劳动的,正是为了利润而运用的资本。资本使用者的规划和设计,支配和指导着一切最重要的劳动运作,所有这一切规划和设计的提出,都是以利润为目标。但是,利润率与地租和工资不同,并不随着社会的繁荣而上升,也不随着社会的衰退而下降。相反,它在富裕的国家自然地低,而在贫穷的国家自然地高,并且总是在没落最迅速的国家最高。 因此,这第三个阶级的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关系,就与其他两个阶级不同。在这个阶级中,商人和制造业主通常是运用最大资本的两类人,并由于他们的财富而使得他们最为公众看重。他们终日从事着规划和设计,然而他们通常所考虑的都是他们自己具体生意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判断即使是出于最大的公正(这种判断也并不是每个场合都是如此),也是更多地取决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取决于对社会利益的考虑。 (这回才彻底明白了商人就是“万恶的资本家”的说法~) 大部分人都是第二个阶级的人,靠工资生活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努力成为第三个阶级的人呢?既然明白了资本的本质,我们就要努力挣脱这一阶层,当然光靠平时那点死工资是不行的。 今天刚好读了一篇罗振宇写的文章,他曾经讲过一本书,叫《干法》。这是一本特别经典的书,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写的。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经营之圣”,他创办了京瓷、日航。全都是世界500强公司。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 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 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喷射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就像一些职场的人,本身是很优秀的人,曾经高考成绩也很好,上了很好的学校,工作了几年后,现在仍旧原地踏步,拿着跟新人同样的工资过活,他的心态就是“我这个人是很职业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自尊是来自内在的,尊严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来自跟别人怎么比较,不来自别人怎么对待我,而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行所当行”,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照样对你好,因为对你好是我的需求。 当一个人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他才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他,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别人对着干的事。 所以我们要做自燃型的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多培养一些新技能,提升自己。只有全面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领域,才能够有机会成为第三个阶级的人。 赚钱是能力,理财是水平。我们工作赚来的钱,除了留有日常开销之外,其他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做投资理财,当然时机很重要。虽然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可是想想你缺钱的时候,你就明白它有多重要。 哪怕你现在是小白一个,也要赶紧学会理财,想办法把手上的钱打理起来。 如果你的资金少,而且只够支付日常开销,那么投资自己才是王道。 巴菲特有个“最重要的投资”观点:如果这一生只能投资一样东西,就是你自己。 国富论读书笔记5 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用了以分析微观经济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国富论》前承《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 从《国富论》出版的年代来看,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就全书而言,《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市场调节,即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比如,对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生产者利润增加,高利润吸引其他生产者进入该领域,更多的生产商也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生产增加会缓和之前的供应短缺,并且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商品价格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而在我看来,《国富论》一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分工思想。《国富论》开篇就是研究分工,后文对于分工也多有阐述,可以说,分工思想是该部著作的基石。以下主要谈谈分工思想。主要分为:劳动分工促进生产力增长,分工使合作有效率,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是交换产生的根源。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国富论读书笔记6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于1767年开始著作,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之后3年,又进行重新修订,于1776年正式出版该著作。十年磨一剑,《国富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构建了第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学体系,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当下,反思经济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很多人开始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可见《国富论》等经典著作对现代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对引导人们走出经济危机大有裨益,这也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所需的媒介——货币也是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 在“第二章: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中,亚当·斯密开创性地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维持日常生活的产品)、固定资本(机器和设备)和流动资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货币),这样深刻透彻的见解史无前例。另外,亚当·斯密还划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剖析了人们的借贷行为,分析了资本运用方法的不同对生产性劳动产生推动作用的差异。 在“第三章:论各国财富增长方式”中,亚当·斯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革出发,研究其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的兴起推动城市的进步,最终加速国家财富的增长;第二,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第三,都工商业的增加与富裕,对农村的改良与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为农村的土地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土地的开发与进一步改进。其次,城市资本转入农村,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还有一点往往不为世人所注意,却是最重要的:农村居民一向与邻人争斗,对雇主依附。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获得秩序、组织、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中,亚当·斯密总结了不同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关于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其一,为重商主义,是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获得的财富,相应的重商主义政策下两大主富国裕民的途径就是限制进口(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出口退税)。而亚当·斯密却在本书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更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其二,为重农主义,重农主义由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主义学派)提出。重农主义者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同样,重农主义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不为亚当·斯密所倡导。 财政问题可谓是国之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很繁琐的难题。为此,亚当·斯密在“第五章:论国家的财政”中对于财政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他确定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原则,把政府的职能界定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国民;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征税原则: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经济原则。 《国富论》共五篇内容,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2023-08-30 10:40:141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学会模仿和借鉴是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够升华一个人的思想,阅读在现代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一起来看看国富论读后感800字吧。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1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 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思想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在其中也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描述。由于水运的便利优于陆路,水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能将生产的产品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发生交换行为。同时水路是天然产生的,在几千年前随着人类的出现都一直存在,它的不易变根性决定了人类只能伴随着河流而居,而改造河流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河流对于交换的有利性,促进了经济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繁荣,富裕了人民生活。这样又吸引着更多人的迁入,加入经济生产环节。如此循环,城市的规模就出现了。也就生出了人类的文明。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2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重视自我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亚当·斯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时把社会所有居民或者成员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学习的形式很多,作为青年员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时时更新存款、理财、代销产品等多种产品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眼界,这些都是学习的体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为客户服务中,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走出舒适范围,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亚当·斯密在书中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城乡改革、贸易改革还是产业结构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时来源于既得利益团体,但更大的阻碍其实是既定路径对于人们思维的固化作用。线上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顺应金融改革、运用大数据、着力推进手机银行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对于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技能、操作流程、服务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去创造!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3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作者。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2023-08-30 10:40:271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多写读后感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都需要我们去发现,书籍对我们空虚的灵魂进行了填补,吸收书本里的知识能丰富我们的学识,一起来看看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吧。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1 亚当·斯密《国富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全书共分为五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篇,在读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时,总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子。价格的生成、度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每一种经济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关系定量。在《国富论》中,价格就像一个风筝,通过纤细的线牵在“劳动”手上。亚当·斯密还给价格提供了一个参照物——谷物价格。与此相比,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为价格“松绑”使风筝变成一只鸟。 本书有关金属货币价值变动和纸币的部分是我最混乱的部分。我对金银矿藏的开发导致货币大量涌入市场、金银兑换比例与实际价值的矛盾、纸币的发行等等的影响与后果并没有理清头绪。只是隐约觉得货币的发展演变是一种价格与价值的“离心运动”并愈行愈远。方便、快捷的代价是波动和变数。将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连接在一起的越来越是一种“信任”、“共识”,对国家权威,对长久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这种“信任”、“共识”带有一种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实是虚,像一个只知开始和结局,过程藏在黑箱里的游戏,不知道“可控”与“失控”的界限在哪里。 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实行规范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流水操作,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的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对现在的经济来说,劳动分工更是显而易见。亚当·斯密能够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发现这一秘密,可见他超强的洞察力! 亚当斯密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严谨而详实的论证了国家财富。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一国财富的重中之重。而结合我们国家而言,更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2010年我国的净出口贸易近3万亿,占全球的10%。外汇储备更是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如今,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进出口贸易,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更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全球的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诞生,可以说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也许,一个国家正处于转型时,他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而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体系,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资产阶级的认同。英国走在了世界大变革的前列,自由经济体系不仅使英国发生了巨变,而且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经济的大繁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由此形成。亚当·斯密《国富论》,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读《资本论》,就不会知道社会主义,那么同样,我们不读《国富论》,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2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全名是《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富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斯,《国富论》的编辑?勒纳评论道:“这是一本奇怪地融合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的书。这是一本由具有渊博知识和洞察力的人写的书。这个人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可以筛选出笔记本上的所有资料。史密斯当时对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都非常敏感,因为他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以新的引人注目的方式重新组合这些思想的能力。像马克思后来一样,他不是一个被限制在自己家里的孤立的学者。他似乎全身都装有天线,可以接收和吸收所有可能接触到的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的末期和现代世界的开端写道,在现代世界中,封建制度仍然坚持着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出的顽固不化。他写信反对这种利益集团。因此,他的书不仅是为图书馆的书架而写的,而且对经济观点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整个生活环境。” 史密斯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在社会的长期演变中,情感和“公正旁观者”之间的内部斗争实际上是如何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的。第五部分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因缺乏资源、战争或糟糕的`政府政策而停止,否则这些阶段将继续下去。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第一个“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个阶段,封建或庄园“农耕”的第三个阶段和商业相互依赖的第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个适应其需求的系统。例如,在猎人阶段,“没有财产...因此,没有既定的行政长官或正式的司法行政机构。”随着牛羊群的出现,出现了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还包括不可或缺的法律和秩序堡垒。史密斯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被自然法所保护。他说,“建立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安全。事实上,它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富人免受穷人的伤害,也就是说,保护那些拥有一些财产的人免受那些根本没有财产的人的伤害。”最后,史密斯将这种演变描述为一个社会阶段,从封建主义发展到需要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由市场而不是由行业协会决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后来被称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史密斯称之为完全自由的体系。物质生产基础的这种不断变化必然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相似。然而,也有一个主要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最后的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上,主要的驱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完善的愿望驱动,由理性引导。 《国富论》远非一篇被普遍认为的学术论文。尽管史密斯也说服了自由放任主义,但他的论点更反对政府干预和垄断。虽然他称赞贪婪的结果,但他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系统本身是完全值得称赞的。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3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 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思想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在其中也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描述。由于水运的便利优于陆路,水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能将生产的产品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发生交换行为。同时水路是天然产生的,在几千年前随着人类的出现都一直存在,它的不易变根性决定了人类只能伴随着河流而居,而改造河流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河流对于交换的有利性,促进了经济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繁荣,富裕了人民生活。这样又吸引着更多人的迁入,加入经济生产环节。如此循环,城市的规模就出现了。也就生出了人类的文明。2023-08-30 10:40:341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精选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精选,阅读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神交,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定式,阅读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提高文学素养,学会精读是把书读透的重要途径,现在分享国富论读后感800字精选。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1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重视自我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亚当·斯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时把社会所有居民或者成员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学习的形式很多,作为青年员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时时更新存款、理财、代销产品等多种产品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眼界,这些都是学习的体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为客户服务中,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走出舒适范围,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亚当·斯密在书中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城乡改革、贸易改革还是产业结构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时来源于既得利益团体,但更大的阻碍其实是既定路径对于人们思维的固化作用。线上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顺应金融改革、运用大数据、着力推进手机银行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对于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技能、操作流程、服务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去创造!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2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篇第七章中分三节论述了殖民地的相关内容,表达了其反对殖民统治的立场,当然,几乎每个人都会反对欧洲各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殖民统治对于殖民地的影响,我们不应该总是持批判反对的观点,认为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是消极的、不好的影响,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没有正视历史的偏见,鉴于此,我在此要重点论述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积极影响,下面我讲具体谈谈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其一,建立殖民地的动机。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口日益增多,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国土面积较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寻求对外发展和扩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就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过程,一方面转移国内过程的人口,另一方面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和财富。这是建立殖民地的动机。 其二,殖民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欧洲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比殖民地先进,欧洲国家在进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发达的经济、文化、政治,使得殖民地国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特别是殖民地国家引入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殖民地的经济状况总的来说是得到很大的改善和发展,这对于以后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文化、各种信息的全球流动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缩小东西方国家的差距。 其三,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原因。因为殖民地国家一般土地广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比较落后,欧洲国家在对殖民地进行人口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等,极大地促进殖民地国家经济的发展繁荣,这是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原因具体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我在此对殖民地做此番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懂得在看待历史上发生的每一现象、事件时应从正反两方面综合看待,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或评论。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3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作者。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作文。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2023-08-30 10:40:401
《国富论》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读了他的《国富论》,我有了一些认识和收获,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 该书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人民的顺序。首先就强调了分工的重要,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由工人们各自独立工作,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可是如果分配每个操作给不同的工人让他们只攻一两方面的操作,那十个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每人每日就能制造四千八百枚,因此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力,从小小的扣针制造业就能看出,如果没有分工,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帮助协作,人民不可能如此方便的使用着我们再简单熟悉不过的许多日用品了。有了分工,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欲望要用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物来交换,因此,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标准的,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第二篇是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以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斯密说,有一中劳动资本到劳动对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前者因为可以成产价值,所以称为生产劳动。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 第三篇是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讲的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第四篇是论政治经济学系。所讲内容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上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的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由于垄断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妨碍了土地的改良相对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止了土地改良……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来源,劳动力的工资,土地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的所有阶层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一特定产业,或试图通过特别限制,将本来可以投入某一特定产业的资本抽走,实际上都有悖于他要促进的主要目的。这将阻碍而不是加速社会真正富强的进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正价值。 第五篇是论君主或国家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 《国富论》是部伟大的著作,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府所应该做的是1,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2,维护司法的正义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社会转轨其间,老百姓们切不要对市场经济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抛弃市场经济,我们将回到更坏的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关心自己的利益的人们推动,而不是政府。2023-08-30 10:40:491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富论》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国富论》读后感 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 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 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 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 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 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须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可以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取代。这是因为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通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必须给其相应的报酬,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国民之间分配。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么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商品的自然价格就是一种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商品通常卖出的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市场上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他们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实现。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这种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种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们所需求的数量,他们当中有些人,宁愿支付高价格也不愿意得不到商品。于是竞争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间发现,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价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货品的缺乏程度和竞争者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场上的供售量超过了这种有效需求,这种商品就不能全部卖给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卖给出价较低的人,市场价格于是低于自然价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卖方怎样急于要把商品卖出,易腐朽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卖方之间竞争更大。市场价格虽然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是却不能长期低于自然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必然是工资,利润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达到自然率。这样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通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己,那他必须通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必须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现在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 《国富论》读后感 英国亚当·斯密所着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 当读了《国富论》这本书的速读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这本书十分微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论证分析,所以,我们在少年阶段必须要珍惜时间,抓好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学习专业做辅助。 1、分工合作。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在开始就讲了分工,所以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劳动分工的印象比较深。劳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在社会中感受非常深刻。针对分工的好处,我认为工作时间会缩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别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在以后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2、劳动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3、三个阶级。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人一般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劳动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润,地主的收入,地租,三个阶级是一个生产力统一的整体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首先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想减少劳动价格,加大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标准的工作时间和丰厚的利润,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地租的相互磋商,这看似是独立的整体无形中有了矛盾。 4、资本、劳动生产和再生产。 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生产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加上劳动用的土地,工厂,机器等等,这个资本就叫固定资本,有类资本有野心的资本家还会“侵略”更多的资本,就这样循环往复,只有不断的生产,来吸收资本。 5、自由经济。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可取和贡献最多的来自这个部分,他认为经济应当自由放任,顺其自然,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也在无形给国家带来了财富,他认为国家财富的多少不是取决与国家拥有金银的多少,而是来自国家的充富繁荣,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人才的多少!其实他的认为不完全对,自由贸易就好象是“看不见的手”,但是要想这个手充分的发挥作用国家应当适当的调控,他还认为国家应当还有其他的责任就是外交,内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设施的建立! 我认为这本书虽然也是错误多多,但是在那个时期提出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可能这一主张在现代社会中是错误的,但是在以前社会中可能就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现在阅读这本书的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而且更加应该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来看待经济学中的系列问题。2023-08-30 10:40:571
国富论读后感8000字
《国富论》有感每一个时代,都有几部让人称道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可谓是人人传诵的四大经典名著,而在世界上能称之为名著,并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名著可谓屈指可数,如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得上是名著当中的名著,经典当中的经典,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严复的《原复》,这本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两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国富论》共分为五卷,它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分为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因;第4卷,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分为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得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等。一代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洋洋百万字,可以说是亚当-斯密,乃至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将近代初期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倾注心血研究总结,批判归纳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运行,又做了系统的概述,在此之前,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经济学家的诞生是必然的,可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结概述引起世人疯狂的可谓“前无古人”,仅亚当-斯密一人,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讨论,影响范围波及英国本地、欧洲大陆、美洲等地。《国富论》的出版,前后历经数年,从亚当-斯密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到1773年基本完稿,他又经过3年的修改润饰,此书终于在1776年面世出版,历经三十年,一版再版,在市场上流传着九个英文版本,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盗版业的发展,人们一致认为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因此他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往往要是能说上几句《国富论》当中的语句,便觉得很自豪,许多人都以当亚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据说只是据说,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中所占的份量,无人敢动摇,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经济学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初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看了一眼,让人不想再看第二眼,因为整本书所提到最多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能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更不可能像金庸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那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国富论》就是经典当中的经典,是众人皆知的,它有着一般作品所不可替代的魅力,会在让人不想读的情况下,又让人产生一种特别想一探究竟的欲望,想好好看看这本在社会上流通了两百多年的巨著,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那么多人对该书的作者亚当-斯密顶礼膜拜,又把该书誉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圣经”。我又重新看起这本似乎让人看不懂的名著,在慢慢品读中,我也读出了一点意思,让我这个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外行,也慢慢懂得了一点经济学的常识,还算不上是内行,但不至于被人说成是“没有经济头脑”。通读全书,让人觉得此书不亏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圣经”,自始至终,亚当-斯密的思路始终没有脱离此书的主题,《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此书的著述中,他一直在研究,一直在分析,将一些经济学中所运用到的经济理论,又加以总结,书中不断提到很多字,比如:税、财富、利润、商业、价格、市场、贸易、消费等等。在书中这些词的频繁出现,足以让人了解此书所要说明阐述的经济学理论,让那些迷茫,并且在经济竞争中失利的人,看了此书后,重新获得了新生和启发。当我看完《国富论》后,感慨万千,头脑里面满是一些经济学理论,书中还有一些理论,在我们以前经济学课时曾经学过,老师也详细讲解过,对于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我不得不佩服他,他在两百多年前分析研究的理论,在两百年之后的今天,照样还具有前瞻性,同时还具有使用性,可见,对于两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经济学思想有多先进。首先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劳动分工理论,我记得以前初中时,老师就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说一个生产缝衣针的工厂,一个工人要把一块铁经过煅烧、捶打、打压、磨制……等一系列过程,一天大概只能生产十来根缝衣针,而且这对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很高,一个工人必须掌握做缝衣针必经的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这包括从最初的打铁,到最后的制成品……这种生产缝衣针的效率,无疑极其低下。像这种生产效率,工厂主所获得的利润可能会很少,也可能生产出来的缝衣针价格很贵,也有可能工人的工资极低,只要生产效率低下,这几种可能性都会发生,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使工厂主所获得的利润更大,工厂主将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进行明确分工,有专门的人员做胚,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煅烧,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磨制等等,照这样分配工作任务,生产效率大速提高,工厂主、工人所获得的利润自然也就增多了,本来工厂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不存在了。以上劳动分工的这一点,亚当-斯密在当时就很明白,在书中进行了研究分析,劳动分工对于一个工厂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是多么的重要。像亚当-斯密这样有先知先觉的人,在两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寥寥无几,即使有工厂主明白劳动效率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但他们几乎都很自私,没有将这种方法告知其他工厂主,因为竞争是激烈的,尤其是经济竞争,而亚当-斯密将这写进了他的巨著《国富论》里,像这样一个经济理论就能让很多工厂主发财,何况他的书里写到的许多经济理论,说白了就是赚钱的方法,一个个经济理论,就是一个个赚钱方法,在他的书里不胜枚举,像这么一本赚钱的书,谁不想拥有??于是他的《国富论》,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兴盛不衰,一版再版。在如今的社会,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已不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汽车、手机、冰箱等制造业。一条汽车流水线有成千上万道工序,要是由一个人制作一辆汽车,其工作量及产量是可想而知的,而对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到了极高的要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操作每一道工序,难度可以自己想象下,照这种要求,几乎就没几个合格的操作工人生产汽车。劳动分工在现如今的工厂比比皆是,流水线是一个很好的代名词,在流水线上就分布着许多不同的工序,共同来完成同一件产品。劳动分工后,每个人的劳动过程变得简单了,原来需要组装整辆汽车,劳动分工后,变成现在的只需要上螺丝、按壳子、装玻璃等等工序,将原先的生产经劳动分工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厂主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高度暴涨。劳动分工让机器生产成为可能,机器可以大规模的代替人员做简单的工作,由原先的劳动分工转变而来之后,更加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整个社会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加速经济的不断流通,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是我觉得这也造成了工人的工作简单化,不能完全体现人员的能动性。一方面,打击了工人的创造力,不能让人发挥主观想象力,将人的工作机械化;另一方面,过于单调的程序也使人的一部分劳动能力丧失。看完《国富论》,价值论的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对于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历年来,都有人曾披露过,有记者采访过,有领导考察过,也有作家描述过。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资本家,为了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就想方设法压榨工人,本来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结果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让工人们工作十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工资依旧不变,这种超负荷劳动,换了谁都受不了,但是,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谢资本家,开办工厂,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至于流落街头,饿死在荒山遍野。总的来说,资本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负面因素。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工人的感受,总不能压榨压榨,再压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理论,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价值理论、公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公债理论、资本理论、赋税理论等等,一个人要想彻底搞懂这些理论,非花点时间不可,如果能活学活用,再好不过,要是能将亚当-斯密《国富论》当中的所有理论,能运用自如,并且运用在经济竞争中,可以在经济战场中百战不殆,财富越积越多。2023-08-30 10:41:411
国富论读后感10000字
国富论读后感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篇二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分工有很多优点: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2023-08-30 10:41:501
国富论第二卷读后感作文
物品积累的性质 物品的预先积累是分工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相应的食品衣物提前被积累,就养不活医生战士。分工越细,需要预先积累的物品就越多,包括各工种需要的设备原材料等。 可将物品积蓄分为3类: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消费品。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都是资本,资本指可以获得收益的物品。其他不可获得收益的算消费品。流动资本可大致理解为贸易品与货币;固定资本可大致理解为生产性物品,比如生产用的厂房、设备、土地等。注意,同样是食物,在商贩那里算流动资本,在顾客那里算消费品。消费品又可分为非耐用品和耐用品,前者比如食物,衣物,戏剧等,后者比如住房,珠宝,家具等。 通常,固定资本获利离不开流动资本的参入,好比生产离不开原材料,而且流动资本常常会沉淀为固定资本,好比设备也是贸易采购而来。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最终目的和结果,都是消费品的增加。所以,人民的贫富,表面因素是可供消费品的多寡,内在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多寡。 流动资本中的货币 斯密将流动资本分为货币,食物,原材料和制成品。他认为这当中,货币的性质有些类似于固定资本。第一是,铸造货币(当时主要是贵金属货币)及货币磨损都需要费用,好比维持设备运转需要费用一样。第二是,货币的作用是帮助流通,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财富,一国的流通货币总价值常常远小于该国的财富,因为货币可以周转。第三是,维持货币系统的费用若能节省,而又不影响系统运作,那这些费用就实质增加了财富,好比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节省设备维持费用可增加利润一样。 正是从上面这些推理,斯密认为采用维持费用较低的纸币好过维持费用高昂的贵金属货币。当时的英国,尚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纸币,流动的纸币可近似看做是各家私人银行发行的票据。 一家私人银行,如果承诺随时兑换其票据并按承诺实施,则人们出于其具有的商业信用,会愿意流通其票据。银行通常不会真的储存票据等额的金银货币(通常储备不会超过五分之一,中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3%),因为总有大部分票据处于流通状态。那节省下来的金银货币维持费用便可用来进行其他生产性活动。 如果银行滥发纸钞,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超过市面流通所需的部分,因在国内市场已无获利机会,持有人会自动兑换成金银流向国外获利,这会造成该银行的金银储备流失,多发的纸钞又回到了银行,还损失了金银的维持费用,得不偿失;第二是,如果市场发现某银行的纸钞超过了其能随时偿付的程度,其价值就会打折扣,或者转而采用其他信用更好的银行纸钞,也是得不偿失。 银行只要保证自己的纸钞,不超过没有银行的情况下,人们随时保留在手头上用于流通的金银货币的总数,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行,社会节省了金银维持费用,商人可通过合理信贷将这笔本来闲置的金银币用于生产。银行通过采用对各商家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保证其借款(贷的款就是银行发行的票据)质量。某些激进的企业会钻银行的空子,斯密举了“对开汇票”的例子,两家公司通过相互开汇票,去银行贴现获取资金,再开新的汇票还旧账,将这些套取的纸钞用于投机,这明显不属于发行纸钞的本意,而且投机获利超过资金成本的机会非常之少,风险极大,如果不加以监管,会造成银行的破产。 对于纸钞取代金银货币,斯密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金银货币好比公路,有助于商品流通,但会占用农田和工厂的土地,纸币好比空中的公路,也有助于流通,但不会占用土地,但由于在空中,更不稳定,需要更高明的管理技术。 资本积累的性质 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工资、利润、地租组成,故一国的年产出必然以这三种形式分配给国民。这里的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指已扣除了投入成本的净所得。很显然,机器要继续运转,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维修费用和劳力,这部分不算净所得。每年的产出中总有一部分需要继续投入到这种必须的消耗中,这种消耗最终会流入“生产性劳动”中(有点类似成本的概念)。扣除了这部分的工资,利润和地租就可以自由选择,是进行扩大生产进入“生产性劳动”(这里的概念与上一个略有不同,上一个类似成本,这个类似再投资),还是进入纯消耗品的“非生产性劳动”,比如买衣物,看戏。 富国的产出中进入“生产性劳动”的资本比例较高(类似于生产所需投入的成本较高),而穷国的生产更多是靠天吃饭,投入很少。尽管富国的“生产性劳动”资本投入比例高,但因为富国产出的绝对值较大,其净所得的比例虽然小于穷国(好比穷国的地主,靠天吃饭,需要的再投入少,赚的大部分都是净所得),但其绝对值大大超过穷国。 斯密认为,产出中投入“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过多,不利于该国人民维持勤劳的品格,助长了懒散,也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一是因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可积累性差,比如戏剧在表演的那一刻,价值就消散了,而机器可以再生产,创造更多价值。二是“非生产性劳动”过度依赖大资本家或达官贵人的施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少有一国的国民集体挥霍无度,个别人的挥霍或错误投资不会造成整体性的财富减少,倒是政府等公职人员的“非生产性劳动”,如果管理不得当,会损失一国财富,比如轻易发动战争,国内发生革命等。同样是“非生产性劳动”,耐久性的消费又优于瞬时的消费,比如房产,珠宝,家具等好过衣物,食物和戏剧。 还有一部分资本间接用于“生产性劳动”,那就是借出收息(很少有人借钱纯粹为了消费)。对这部分资本,只要规定一个合适法定最高利率即可,这个利率要略高于市场正常的借贷利率。定的过低,非但不会阻止人们借钱,还会增加借贷成本,因为增加了违法被查的风险溢价。定的过高,助长了某些激进企业家进行高风险借贷。 资本的"各种用途 资本指可获益的物品,资本的投入有四个方向:投入到初级品的生产(类似于农业畜牧业的第一产业);投入到制造加工品生产中(第二产业);投入到货物贸易中;投入到货物零售中。前两种是后两种存在的基础。 零售商除了为批发商提供了利润外,只驱动了自己这个唯一的生产性劳动者。批发商除了为第一第二产业制造商提供利润外,还驱动了运输业和自己这两类生产性劳动者。制造业除了为第一产业提供利润外,还驱动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其获得工资。斯密认为,资本投入农业,驱动的生产性劳动最多,因为需要的劳力多,而且回报多,比如扣除成本的地租可达产出的四分之一以上,制造业很少有这样的回报率。 就资本的流通范围来说,农业和零售业通常是本地化的,流通范围较窄。制造业的工厂和劳工大多也是本地化,但原材料和产品不一定如此。当一国的资本不足以同时投向上述4个方向时,斯密以北美殖民地为例,认为投向农业,对本国的劳动性生产贡献最大,其次是制造业。 就货物贸易来说,同样的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差异,国内贸易驱动的生产性劳动,高过外国消费品贸易,又高过纯粹的海外贸易。比如国内贸易,一年资金可周转四次,海外贸易只能三年周转一次,有一半的周转在海外完成,那相同的资本,驱动的劳动相差二十四倍。 但即使如此,斯密并不主张政策倾向某种贸易,因为海外贸易的存在,表明国内某产物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如果不进行海外贸易,这部分劳动将消逝。即使完全贩运国外货物,贩运本身也是一种劳动。一国出现大量海外贸易,有时也侧面反映该国国内的产出极为丰富。 虽然农业能驱动更多的劳力,回报率也更高,但当时欧洲的事实是,很多人靠制造业或货物贸易发了财,却很少有人靠农业发财。斯密将在第三和第四卷中解答原因。2023-08-30 10:41:571
急求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的读书笔记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现就第一篇笔录如下:第一章 论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结论: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第二章分工的起因。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作者接着给出的解释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要。”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最后我记住的是:人们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我们自身来讲,是分科才让我有了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在物物交换已经停止,货币已成为商业上一般媒介的时候,商品就多与货币交换。[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本身数量会不断变动的尺度,决不是测定他物数量的正确尺度;同样,自身价值会不断变动的商品,也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 但是,劳动却当别论。只有本身价值绝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为三部分:支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但要注意的是在三种组成部分中,少数商品只有两种,甚至只有一种,例如来自大海的鱼,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的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的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这样,自然价格可只说是中心价格。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以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第十章 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第十一章 论地租。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制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它不愧为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2023-08-30 10:42:071
国富论读后感5000字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2023-08-30 10:42:171
#《国富论》读书笔记2
用于获得收入的资产叫做 资本 ,另一部分则被 消费 。“在一切生活比较安稳的国家里,一个有常识的人是愿意用他的资产来追求眼前的享受或追求将来的利润的。如果是用于追求眼前的享受,那它就是保留下来以供目前消费之用的资产;如果是用于追求将来的利润,那么追求利润的途径无非是讲资产留存在手中,或者是讲资产投入到某一行业或领域。在前者的情况中,它便成为固定资本;在后者的情况中,它便成为流动资本。” 作为社会总资产一部分的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属货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纸币诞生。纸币的出现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密西西比计划 认为能够随意增加纸币的数目。 促进产业的目的并不是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资本,而是要使原来没有得到利用的大部分资本发挥作用,使原本并产生利润的大部分资本能够创造利润。 “投入到劳动对象上并能增加其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另一种劳动则不能增加其价值,称为非生产性劳动。”“雇用更多工人能使人走向富裕,维持众多家仆却会使人陷入贫困。”“ 比起我们的祖先,我们更为勤劳。原因在于,与二三百年前相比,我们用于维持勤劳人民的资金比用于维持懒惰人民的资金大得多。由于我们的祖先没有从勤劳那里获得丰厚的奖赏,所以就变懒了。俗话说:劳而无功,不如戏而无益。 ””设立首都的地方,王工贵族大都聚集于此,下层居民主要依靠国家收入来维持生计,这些地方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懒惰、堕落、贫苦的。” “政治经济学的远大目标,便是增长本国财富、增强本国实力,所以,处于对本国经济的考虑,不应奖励对外消费品贸易,而应奖励国内贸易;不应奖励运输贸易,而应奖励对外消费品贸易或国内贸易。” “决定资本用途的动机仅有一个,那就是对私人利润的考虑。” 将资产分为消费和投资,再按投资的不同用途细分。分析各种投资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一个国家的几种主要投资渠道。然而资本天生逐利,资本家并不在乎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2023-08-30 10:42:231
《国富论》《独立宣言》《哲学原理》三篇中随便找一篇3000字的读后感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2023-08-30 10:42:311
要写《国富论》读书笔记。只看得懂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都看不懂。现在完全看不下去怎么办?
实际上,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有着很深的哲学基础,具体可以参考霍布斯的《利维坦》或者洛克的《政府论》,里面透露着自然法哲学的传统,可追溯至希腊的哲学家或者罗马法学家。当然,他们之间的自然法哲学是有差异的。另外要理解《国富论》的整体内容架构,就一定要从如何求得国家富裕的角度理解。如何增进财富,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分工专业化,增加劳动效率,另一条则是增加资本积累,而前者更为重要。因此,斯密从劳动分工开始分析(即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其次,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分工的出现,那么讨论有关交换(交换是怎样产生和进行的?)的内在逻辑就必然要涉及到货币、价格、工资和地租的分析。随后,斯密开始讨论国家或国民富裕的第二条路径——即有关资本积累的问题。那么必要的讨论就应该是财富(土地和劳动是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积累财富。因而在这一部分斯密提出了著名的劳动价值论,即区分了什么劳动产生价值而什么劳动不产生价值。在第三篇中,斯密用经济史证明了自由市场制度的重要性。于是在随后的第四篇中(经济思想史的内容),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经济政策,因为它们整体上而言不利于分工和资本积累。最后,斯密讨论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实际上就是想要说明,如何在征税(财政收入问题)时用最小的代价征到应当征收的税收(即征税原则),税收用于什么呢(即财政支出问题),也就是斯密所规定的国王责任。最后一章内容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守夜人”的角色。另外在回答一下利息的问题,既然交换是有价格的,那么同样的延伸至货币方面,你借钱相当于是一种交换,交换的标的是一定数量的货币的使用权的转让,那么利息是什么,就是货币使用权交换的价格。一句话概括的话:求得国家和国民的富裕的关键在于促进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因此需要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人们在自利的情况下会自动达成上述情形,政府只需要维持“守夜人”的角色,不宜干预社会。对于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想可以这么回答。首先,现今的经济学并非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劳动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当然,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脑力劳动属于高级劳动,数倍于低级劳动,故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更高。所以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你所看到的那些低工资的人而言,主要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相反你看处于管理岗位的人员仍然具有很高的工资。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主要基于效用价值论,即带来的有用性——主观感受。因此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能产生效用因而都具有价值。从供求的关系来看,不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的从业者,都存在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低端人才供给过量,所以工资高低自有不同。一般认为,实体经济是基础,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这表明虚拟经济不可或缺),如果虚拟经济过分的发达并于实体经济脱钩(虚拟经济从业人员工资畸高),这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国民经济脱实向虚是危险的信号。最新的例子可举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再工业化政策。2023-08-30 10:42:425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 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 义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 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 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 20 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 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 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 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 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 。 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 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 6 篇 24 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 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 的边际产物; 当就业量不变时, 二、 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 : 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 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 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 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 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 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 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 《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 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 供给、 投资、 消费、 就业水平、 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 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 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 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2023-08-30 10:43:221
关于最新资本论读后感范文4篇
书是知识的海洋,多读书,读好书,肯定能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最新资本论 读后感 范文4篇,以供参考。 u2003u2003 资本论读后感1 u2003u2003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 u2003u2003“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u2003u2003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u2003u2003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大多数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u2003u2003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进行最无耻的凌 辱,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城市工业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 u2003u2003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护”来形容那些无地无产者,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法律的保护,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来压迫剥削他们的血腥法律,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奉献者,因为他们的非自愿地牺牲造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乎一夜间,大量无地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但是这个不受法律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她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厂手工业所吸收。再者,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我们甚至不曾想过法律可以这样:它对大多数人为何沦为流浪者在所不问,甚至鼓励把农民沦为无产者的行为,但它却对流浪者施加酷 刑,并要他们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而没有人“愿意使用”还要被割耳朵。多么残酷的讽刺!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已经被剥夺,劳动市场早已饱和,法律却要求他们“从事劳动”,否则就对他们施加酷 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于反对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转变为这种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剥夺者。可以这样说,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并不少于血腥剥夺者的工作。法律还在另一个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虽然规定了工资的限度,但从来没有规定工资的最低限度。“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例如,伊丽莎白的学徒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支付高工资的人,监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则监禁二十一天”。有关雇主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契约以及解约期限等条款规定,对违约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诉讼,而对违约的工人则提出刑事诉讼。工人的状况极端恶化,货币工资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货币贬值和物价上升的程度。正如亚.斯密所说:“每当立法机关企图调解雇主及其工人之间的纠纷时,它的顾问总是雇主。”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些法律变成了可笑的反常的东西,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原始积累,造就了大资本家。 u2003u2003“资本是天使?资本是魔鬼?资本能让我们一步登天,也能让我们落入万丈深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资本的模样,你心中的资本模样如何?”通过《资本论》,我了解到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以及后续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不只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u2003u2003 资本论读后感2 u2003u2003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u2003u2003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u2003u2003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u2003u2003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u2003u2003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u2003u2003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u2003u2003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u2003u2003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u2003u2003 u2003u2003 资本论读后感3 u2003u2003 u2003u2003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u2003u2003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u2003u2003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u2003u2003 资本论读后感4 u2003u2003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u2003u2003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u2003u2003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u2003u2003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u2003u2003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u2003u2003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通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b在续渐地增加。后面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u2003u2003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2023-08-30 10:43:291
《资本论》读后感字
《资本论》读后感2000字 本次所读的版本是郭大力和王亚南两位老先生翻译的,他二人也曾翻译过《国富论》的。在此推荐想读的朋友可以尝试下。在2018年上半年读完《资本论》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居然真的做到了,这就是持续行动的力量呀。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18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读后感.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放在时间这一维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滚雪球了,复利这一神奇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2023-08-30 10:43:361
与机器人共舞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与机器人共舞》是一本由[美] 约翰·马尔科夫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50,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机器人共舞》读后感(一):赢不了的智能,输不起的人类——人工智能发展的经济学逻辑 赢不了的智能,输不起的人类 ——人工智能发展的经济学逻辑 作者:江瀚 如果说最近科技界最火的是什么?不是苹果的新款手机,不是更加先进的VR,而是一个叫AlphaGo的机器人与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的一场对决。也许读者会问,不就是一场的棋类游戏的比赛吗?想当年深蓝就能够战胜世界象棋大师卡西帕罗夫,现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能够战胜世界围棋高手有什么可吃惊的?不是可吃惊,而是时代已经变了,如果说国际象棋是一种规则变化较为固定的棋类,那么围棋就是集中国天地人万物演变思维为一身的特殊游戏。即使同是博弈,围棋的计算难度也远在当年的深蓝之上,正如AlphaGo的设计者Alphabet公司所承认的那样:围棋中的变化比宇宙中的量子数量还多,几乎不可能有一个计算机可以仅凭算法就算出所有的围棋变化。那AlphaGo为什么会赢?因为两个字: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计算机是人类设计的产物,他要自我学习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正如当年图灵希望看到的让计算机验证这个长得像鸭子,叫声也像鸭子,这多半就是只鸭子。这个也许三岁小孩都能完成的事情,却一直以来是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难题,但是今天这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人工智能AlphaGo已经在围棋上已经达到了五盘三胜的目标,用的却是李世石自己的办法——自我对战。围棋上“天人交战”式的功法也许是一个顶尖高手提升自己的关键,但是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AlphaGo已经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以万盘为单位的自我对战,这在人类身上几乎绝无可能。换个角度说,AlphaGo已经学会了人类最有效的进化武器:学习,那么凭借计算机远超人类的计算效率,可以想象以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就不是一个不可攻破的课题了。我们不去讨论一旦获得了学习,拥有了智慧的计算机会不会用欺骗来绕过“阿西莫夫三大定律”实现像《终结者》中的天网,或者《黑客帝国》中矩阵对于人类的控制等阴谋论的话题。 我们仅仅来说说已经能够自我学习,乃至自我进化的计算机会给人类的经济社会形态带来怎样的变革。就像刘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描述的,三体舰队已经来了,人类所有的防御在其面前不堪一击。是的,在人工智能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危机。既然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去做机械制造、组装装配等大多数体力劳动的事情,甚至可以采写新闻报道等脑力劳动的工作,那么更加先进的拥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替代掉绝大多数需要人类计算的工作,例如审计、财务、编辑、风控、证券交易等现在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才能进行的工作呢?那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的变革性重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正是由于分工协作,让人类从小生产过度到了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原来任何一个家庭可以组成的自给自足的自我循环被打破,每个人都成为了一种零件嵌入到社会分工的每个方面,并且随着分工熟练程度的不断增加,社会生产效率开始快速增加。而到了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极度分公司的细化流程当中,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分公司的那个神经末梢上最小的一个点做着自己的工作。但是,一旦人工智能出现了,它的运转效率更高,计算方式更先进,学习速度更快,既然AlphaGo可以实现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一个正常人类围棋大师需要学习几十年乃至加上无数天赋才能学会的事情的话,那么学会大多数非创造性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应该也不是难事。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面临一个风险,一个随时会有机器来把你替代掉的风险。但是现代人类已经被高度专业化了,如果让其放弃掉它为之专研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专业领域,真正跳出社会分工的时候能否有新的工作,能否找到自己不被机器替代掉的价值,将会成为困扰过度分工化人类最大的难题。社会分工在人工智能下变个性重组,将会引发的是史无前例的摩擦性失业潮,这是任何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预测到的事情,其对经济的冲击效应可能远超过1929年的大萧条。 二是中产阶级的结构化崩解。众所周知,一个稳定的社会往往是一个拥有大量中产阶级,并且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下,社会将会趋于稳定,中产阶级用其购买力,用其生活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并且,由于中产阶级是自身满足马斯洛需求层级前两层的人群,因此,大量中产阶级的存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性动力。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个中产阶级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是熟练的工作能力,是稳定的家庭结构,这些都基于一个基础,他不会被轻而易举的替代掉。再来看人工智能,他们的替代会比事业来的更加凶猛,具体来说,中产阶级因为其工作,所带来的工作尊严,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认同感才是中产阶级稳定的关键,而一旦这个根源被取代乃至丧失了之后,即使因为使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能够让 *** 有足够的资金给中产阶级以补助来化解失业危机,但中产阶级再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及生活工作积极性的丧失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是对人类自我意识的进行式觉醒。在原先社会化大分工的约束下,很多人类工作出现一种逆进化的现象,比如说流水线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但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类正在越来越变得像机器,这是因为为了适应在机器中的工作,人类会有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向机器靠拢。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都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型企业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可以被随意调换的原因。这种逆进化的现象,最极端的后果就是人类自我伦理与价值观的崩溃,当年富士康的多少连跳就是这种极端精神状态的体现。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一切都在改变,人工智能正在强迫人类改变自己原先的逆进化方式,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这种生物竞争的加剧,为了适应这种竞争人类会变得更加富有自我意识,更加注重创造力,变得更加不可替代。 通过AlphaGo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现在困扰人工智能的已经不再是技术门槛,而是成本问题,但在摩尔定律作用下急剧下降的成本状态下,人工智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取代人类旧式劳动将不再是科幻,上文所论述的社会分工重组,中产阶级结构崩解等负面现象都有可能出现,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乃至人类进化的进一步加剧,说不定都会对未来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虽然人类输了一场围棋比赛,但是人类已经输不起对于机器人的竞争,既然人工智能能够在确定性规则的工作方面拥有战胜人类的力量,那么人类是不是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乃至破坏性的创新能力,只有这些才是人类不可被替代的事情。 今天过去了,明天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明天已经和今天截然不同了。 《与机器人共舞》读后感(二):未来已来,ARE YOU READY? “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早已经对机器人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远没有为这一孕育之中的新世界做好准备。 ——约翰·马尔科夫” 我恰好在同一时段读了《与机器人共舞——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未来》和《必然》,KK被中国互联网界奉为神明,但不得不承认,马尔科夫在人工智能领域更胜一筹。两位大咖在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展望上出奇地一致,比如普适计算、技术性失业,当我看完全书,再回到作者那篇《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序时,竟有些激动得睡不着了,胡乱写下这篇读后感,与每一位想要拥抱未来的庐客交流。 首先,《与机器人共舞》是一本去昧的好书。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经想到跟机器智能有关的一切“高大上”都会叫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共舞》告诉我们,机器世界其实分成两大阵营——AI和IA,即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他们的发展,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人工智能是用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去取代人类,而智能增强则是在脑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拓展人类能力。机器取代人类恐怕要经历更久的寒冬,因为在计算能力上人类无法与机器比拟,但在移动性和理解力上机器想要超越一岁孩童都很难。 其次,《与机器人共舞》是一本走在时代前沿的书,通过它我看到了一个美好而残酷的未来。之所以说它美好,是因为有了机器的帮助,马尔科夫为我们描绘了令人神往的、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增加,普适计算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灾难救援问题都会取得突破。之所以说它残酷,是因为有了机器的存在,我们突然开始发现节约使用劳动力方法的速度超过了我们为劳动力寻找新用途的速度,这就是技术性失业。 最后,《与机器人共舞》告诉我们,机器最终会消灭重复工作,通过机器与人类之间紧密的反馈闭环,人类用户将会被整合进系统中,学会协作,才能人机共存。作者以《选择,一切与机器无关》作为结语,鼓励我们站到经济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发挥人类无限的创造力重塑经济。未来,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工种出现;未来,取决于人类设计师如何抉择。就像诺伯特·维纳所说:“我们可以谦逊地在机器的帮助下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地死去”。 谷歌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人工智能的路上向前飞驰,而收购Siri使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世界级的巨头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各有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恰好你从事的是那些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如果恰好目前赚的薪水还不少,如果你的年龄已优势不再,你有勇气现在就放弃自己那份还不错的工作、付出精力去探索,然后经历痛苦转型去拥抱未来吗? 未来已来,Are you ready? 《与机器人共舞》读后感(三):慈爱的机器照看一切 1964年,在维纳去世前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问他:“维纳博士,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这些机器,或者说计算机,有一天会凌驾于人类之上?” 维纳回答:如果我们没有采取一个现实的态度,这样的危险肯定会出现。这种危险其实是智力惰性本身。有些人被‘机器"这个词迷惑,分不清哪些事可以用机器完成、哪些事不能,什么会被留给人类,什么不会。“ 这与维纳的观点一脉相承。 在《控制论》中,维纳曾说:“如果我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革“阴暗的魔鬼的磨坊”的命,是人手由于和机器竞争而贬值……那么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假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具有中等学术能力水平或更差一些的人将会没有任何值得别人花钱来买的可以出卖的东西了。” 也许人们还没有学到教训。活版印刷术、水力机械、蒸汽机、汽车都曾经遭遇过巨大的反对,但是历史把那些反对者碾得和纸一样薄,只留下几句书里的残迹。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今天我们让计算机学会学习,给它们装上手脚或轮子,把人造的大脑和人造的肌肉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兴奋雀跃,有时战战兢兢。我们隐约意识到,整个人类的命运可能会掌握在少数几个企业、少数几个实验室、少数几个人类智力精英的手中。我们会想到《A.I》、《我,机器人》、《终结者》,或者《黑客帝国》;分不清这些拥有了人类传统意义上智力的机器,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它们是奴隶、是伙伴,还是敌人,抑或下一个主掌地球的智慧生物? 在《与机器共舞》中,马尔科夫试图梳理这一团乱麻。这位资深硅谷科技记者曾经仔细探索过计算机产业的早期发展史,把这些故事写进那本《睡鼠说》中。现在,他记录了另一个规模与影响都大得多的领域:人工智能。 “计算机从作为官僚机构的控制工具而被不屑一顾,变成了作为个人表达与自由解放的象征而被欣然接受。”——约翰·马尔科夫,《睡鼠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约翰·麦卡锡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发明了LISP语言的麦肯锡试图用机器取代人类,而发明了鼠标的恩格尔巴特用机器延伸人类的能力。他们使用的技术是类似的,而马尔科夫认为这是个悖论。同样的技术,怎么可能即取代人类,又帮助人类呢? 机器到底是会取代人类还是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曾经发表过充分论述,而对于未来,从来都没有什么准确预言。 雷·库兹韦尔乐观地认为十五年内就会有足够强大的人工智能,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新世界。斯蒂芬·霍金则断言强大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并不是件好事,危险将会随之而来。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迈克菲做了大量调查,认为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让上百万人无法跟随而被扔在后面。 似乎一场大洗牌山雨欲来。我们会忍不住想,当纽约街头的马车在短短几年间被汽车取代时,那些马去哪里了? 在《与机器共舞》中,马尔科夫提供了大量的故事和事实,讲述了人工智能这个新领域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类技术能够这样,仅仅有六十年历史,却已经将人类社会搅得天翻地覆。 马尔科夫认为,理解人工智能创造者们的价值观,就可以帮助理解我们将往何处去。是要取代人类,还是将人类变成更强大的物种,都只在于人们的选择。 的确,真正重要的唯有选择。发明者的选择,企业家的选择,以及我们作为用户的选择。 我们可以谦逊地在机器的帮助下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地死去。——诺伯特·维纳 技术自有其生命,一旦发展起来,就会脱离设计者的控制。在计算机发明之后,一些人开始改进和计算机对话的方式,于是我们有了鼠标、高级编程语言、触摸屏、语音识别,开始朝着脑机接口的路上狂奔而去。迟早有一天,我们只要心念一动,计算机就会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甚至,你还没有来得及想到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就已经能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 而科技树的另一条分支,是让机器学会判断,并且解决一些人类甚至都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人们试着造出一个种子,培育它,然后将它变成我们的忠实伴侣。 前者是增强智能,后者是人工智能。从同一个根系长出来的不同分支,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理性至上和以人为本,革命与改进,击碎和修补。马尔科夫梳理了这两个分支的源流,以冷静的笔调将历史娓娓道来,然后在今天戛然而止。 留下的问题是:你觉得哪一派会是未来? 两种未来的萌芽都已经出现。虽然当我们在调戏手机里的Siri时,不会意识到我们正在使用机器增强自己的能力;虽然当我们在为癌症的新突破欢呼时,也难以想象背后人工智能做出的贡献。 我们已经在机器的照管之下。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我们都需要面对竞争或合作的选择;而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些选择,其实与机器无关。 I like to think (it has to be!) of a cyberic ecology where we are free of our labors and joined back to nature, returned to our mammal rothers and sisters, and all watched over 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我常常期盼? (它必须实现!) 一个电子生态圈? 我们自劳作中解放出来 回归自然,?回到我们的 哺乳动物?兄弟姐妹们身边, 被那慈爱的机器? 照看 ——Richard Brautigan,《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与机器人共舞》读后感(四):慈爱的机器照看一切 《与机器人共舞: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未来》和之前看的《人工智能时代 : 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都属于湛庐文化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共同出版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号称“目前国内首套最权威、最重磅、最系统、最实用”。确实选书和翻译达到了湛庐的新高度,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接近中信出版社。全套折后500元左右,其中《情感机器》标价99.90元。考虑到时效、环保和成本等因素,这次测试了合买共读,有三人参与,每人100元,我负责兜底,推动参与者读完交换分享。因春节原因,近一个月才收到书。京东阅读、Kindle共读测试中,感谢参与公益! 书名"Machines of Loving Grace:The Quest for Common Ground Beeen Humans and Robots",直译为《慈爱的机器:寻找人类和机器的共识》,可能来自Richard Brautigan 1967年的诗"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慈爱的机器照看一切》。作者约翰?马尔科夫是《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译者郭雪人工智能硕士在读,推荐英剧《真实的人类Humans Season》,可以从历史和科幻两个方向了解未来的机器人是否真的会像电影《Her》、《机械姬》中那样具备高级的人类智慧,进而取代人类? 自从人工智能在棋类等领域全面超越人类后,类似讨论大多娱乐化,看了这本史著,才知道50年来有关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的科研此起彼伏,多次绝地重生,最终将殊途同归,与人类共生共存。无人驾驶汽车、救援机器人、Siri等只是冰山一角,无人驾驶的地铁、高铁、飞机等可能更安全。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移动、观看、触碰、推理,这样的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创造人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平衡关系。人们已经不再争论人工智能系统是否会到来,而是什么时候会到来。事实上,思考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与思考传统的人与奴隶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最终大规模取代人类劳动力的智能机器的出现,无疑将会引发人类身份认知的危机。”人类脑容量有限,自然的代际遗传变异必然被技术的指数演化超越。各领域的产业跃迁不可避免,如果放弃学习,重复劳动迟早会被机器取代。如果对未来不满意,那就去创造,否则只能接受。追名逐利、机构政治等浪费时间,离开学校,布拉德斯基这样的专家一样在各公司间流浪,无法专注科研,很多人想在大型组织中做好事情的人都有着类似想法:“与其做事之前请求许可,不如做完之后再请求谅解。” 《与机器人共舞》读后感(五):舞与武——人工智能简史 取代人类还是增强人类,这是一个问题。 过去50多年里,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之间的争论始终存在。被赋予了极大力量与责任的计算机科学家、黑客、机器人专家和神经科学家们,一次次在这两大阵营间做出抉择。 马尔科夫(John Markoff)的《与机器人共舞》,捕捉的正是每一次“抉择”背后的价值考量。 他认为,在一个充满智能机器的世界里,回答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那些正在创造这些系统的人的价值观。 约翰·马尔科夫(1949-)2023-08-30 10:43:48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由作家查尔斯·范多伦创作,所以学生在品读之后,是不是都有写一篇 读后感 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的参阅。 u2003u200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1 u2003u2003《如何阅读一本书》是2004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初识此书,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还在义城工作,是一位特别爱读书的老同事张荣全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认识汉字不就会读书了吗?还需要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概述和引导吗?”但是,当我真正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才知道,阅读,原来是这么深刻的一件事。 u2003u2003由于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所以,专业性的语言和论述比较多,以至于对当时那个自以为会读书的我来说,是根本看不进去了,这才是一直搁浅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u2003u2003六年过去了,我也已经由当初那个“自以为是”者成长为“潜心读书者”。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书,家里的书柜由1个变为3个,各种类型的书堆满了书柜。对于我特别喜欢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我都是认真地逐字阅读,并及时抄写读书笔记,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最初,我是抱着“陪孩子读书”和“完成每月的读书任务”的心态读这些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自己值得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还很大。 u2003u2003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值得一读,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经因为枯燥无味的书,在第二遍读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谓收获不小呀。 u2003u2003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阅读观。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最终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u2003u2003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 u2003u2003可以这么说,曾经,我的读书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并非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一本新书,就像一个陌生的朋友,需要我们用热情、主动、接纳的情怀,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进她,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读懂一本书最高的境界吧。 u2003u200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2 u2003u2003“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u2003u2003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u2003u2003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u2003u20032008年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u2003u2003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不过,仍旧佩服那些接受过研究方法培训的学生们,他们的研究态度极其严谨,我也养成了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注明出处的习惯。 u2003u2003对照这本畅销的阅读指南书,我最佩服两点。 u2003u2003一个是作者提到的阅读层次。尤其是对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阐释。曾经,我为了写论文的文献综述,大量阅读关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文章,后来缩小范围,针对角色认同的文章和书。其间,确立过读关于儿童观的书,树立了一个观点,“为人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后来,读管理类书籍,喜欢上了德鲁克的掺杂着部分教育理论思想的实用书。比方说读班级管理方面的书,既要看理论性的,也要看实用性的,像班华、王晓春、李镇西、魏书生、郑立平等老师的书,两者兼而有之。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型的班主任书籍如《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翻看,偶有所感。 u2003u2003另一个是主动阅读的基础,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就整体来说,这本书谈些什么?”说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细部上,这本书谈些什么,怎么说的?”意思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u2003u2003“此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你要主动评价书中观点,“此书和你的关系?”这就是让你尝试应用此书了,你会如何把书中观点和自己观点建立关联,你会如何试用书中的实用方法,你会如何把此书介绍给他人。 u2003u2003这四个问题,也是新华社鹿永建先生推介的读书小组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相信没有吃不透的书。 u2003u2003当然,也赞同书中一个观点,“有许多书只能当作娱乐消遣或接收资讯用。事实上,你根本用不着对这些书做分析阅读。扫描一下便够了”,多选择经典去阅读,多读原著,而不是什么都照单全收,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u2003u2003一起阅读一本经典,主讲人会辛苦一些,也当之无愧地是最大的受益者。新一轮工作室的读书活动在崔平川以《跟孔子学做老师》交流中开启,8月8日晚上曹团团老师以个人独特的风格演绎着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接下来,郑伟、王晓璇。。。 u2003u200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3 u2003u2003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u2003u2003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u2003u2003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u2003u2003我是觉得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有了这点启示,我心中泛起一个念头“阅读!我王慧伟又回来了”! u2003u200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4 u2003u2003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u2003u2003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u2003u2003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u2003u2003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u2003u2003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u2003u2003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u2003u2003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学生5 u2003u2003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u2003u2003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u2003u2003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u2003u2003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u2003u2003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结构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u2003u2003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u2003u2003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尽管分析阅读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主题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u2003u2003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阅读行为要围绕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主题,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单单是上述这个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u2003u2003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u2003u2003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2023-08-30 10:43:551
全球通史读后感5篇
《全球通史》的 读后感 怎么写?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 去年这套书在网上很火,很多人都在推荐,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书,读了一段时间,然而并没有马上写读后感,我想先沉沉。 沉沉心,当你已经没有超然的热情,不再沉迷情节,而只是回味的时候,我想是时候了。 首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和文凭,它被铭记的也不是。在我们心中打下烙印的,一定是带给我们或思考或感动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在无趣的生活里疲惫迷失、索然无味时,我们能够从书籍之中汲取力量。《全球通史》回顾了1500年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国家的兴衰,书中人物或国家也面对着像你我一样的生活,甚至是更加残酷的命运,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代入感和力量的源泉。 这本书从世界的角度来介绍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进,无论介绍到哪里,中国始终在我心中是一个特别的部分。4000多年中,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发展起一个独特而自治的社会。这一明显的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思维: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由于中国人的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近代的灾难性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发生在1839年鸦片战争期间的一个 故事 : 在这一年,清朝军队试图重新从英国人手中夺回宁波,清军总攻仍采用数百年的传统 方法 ,将点燃的木筏向英国船只发射出去,英国舰队在它们到达前就把这些火攻木筏击成两半,旋即攻击清军,清军一触即溃。 有人建议:应该在一些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将猴子扔到英军舰队的甲板上。火焰会随着受惊的猴子四散开去,如果恰巧能跑到弹药库,那么整个舰队都会化为灰烬。19只猴子被买了回来,并被带到了前沿阵地,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敢向英国舰队靠近到足以将猴子扔到甲板上的地步,所以这一计划从未付诸实施,随后由于战斗的失败,人们纷纷逃走,包括主管这些猴子的冯先生。由于无人管理,这些猴子最终都在冯先生无人居住的前屋里饿死了。 现在看到这个故事当然都会付之一笑,但这正是由于过去的中国骄傲自满,盲目自大,惯用老眼光来看待世界所造成的。现在的我们也时不时犯着同样的错误:用老眼光看人。 老眼光,就是成见,就是印象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都被看低过,但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自我尊重,明确目标,不断进化自己。虽然我们可能都还没有真正做到什么,但只要我们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些改变,都会赢得自己内心的掌声,无论这个世界能否看见。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2 整本书内容比较多,毕竟是讲历史的书籍,但是书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对那些伟人的溢于言表的赞美辞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读者。 其实科技的发展总是围绕着两个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从最早石器时代的火,到农业时代的太阳(光合作用),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电、石油、最后是现代的新能源(太阳能、核裂变、核聚变等);通信从石器时代的人类语言、文字发明,到农业时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印刷厂、电报机、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最后是现代的计算机、互联网、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术的新发现,都宣布着新时代的到来。 火的发现使人类能够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龄;农耕的到来,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机的发明宣布机械时代的到来,人类第一次创造出几倍与人体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担忧粮食的问题,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新能源的时代如果人类能够控制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星际旅行不再是梦想。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相互组织成为一个巨大的团体,更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文字及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的知识能够传承和可复制可叠加;电报、电话的发明使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及时沟通,远程协作;互联网的到来宣布着信息大爆炸,大数据由此而来。 人类无法想象超过20年以后的时代,因为从石器时代到近代,人类的进步都在以几何数字的方式提高。未来人类将有更多更伟大的发明,21世纪能否再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呢?我们拭目以待。 题外话,关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关的技术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现。例如巴菲特新进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纪最新的发现,人类正在尝试使用基因技术治疗癌症、实现长寿、治疗基因疾病等)、大幅加仓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类对能源追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仓美国通用汽车:看好未来AI汽车与智慧交通。还有特斯拉公司股价大涨,国内锂电池(移动新型能源)股票一飞冲天,都表现出资本对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3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1)‘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 反思 》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时说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回答尽管简单,但是把一个史家的责任感完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从上面这段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这段话中,我们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简单偏见的对一国的情感,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的精髓。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4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 文化 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5 今天,完成了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阅读,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决定人类社会的三大因素:思想、经济和政治;这三者的组合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优越性,毫无疑问,三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经济直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的程度,政治体现着社会正义和人类的自由,而思想则告诉人类中的”强者“该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谁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是思想,人类要想达到预想中的幸福,思想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导师“,而且,对人类来说,进步不只是意味着生活的富足,同时还意味着精神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则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应在历史中得到启示,用于不断丰富我们的智慧。人类在战争中成长,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积累了宝贵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的是它将使我们不断的自我完善,指引我们走向幸福,但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终极完善状态是什么模样;曾有人描述过共产主义这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社会,但这种理想已经证明是一种破灭。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种难以调控的东西,它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让我们即悲观又乐观,悲观是因为欲望的破坏力,战争和暴力就是见证,乐观是欲望可以促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人类还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历史中积累的智慧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这种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规范我们的欲望和行动,如此看来,人类的未来肯定比过去会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论是自我保护还是为人类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必须还需要强者。对后一种目的而言,我们期望这个强者拥有的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主张:国家由哲学家统治,在全球时代,地球的主人——人类——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未来,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多国国家会被一个以”地球人“相称的大家庭取代,完成这一使命和维持人类幸福的当然只能是一个”强者“,这个强者会是谁,柏拉图在两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一个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学家。 全球通史读后感5篇相关 文章 : ★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读后感5篇 ★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后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篇 ★ 奥格·曼狄诺《羊皮卷》读后感5篇 ★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5篇 ★ 《中国通史》读书心得范文5篇 ★ 2021年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 读书计划范文精选合集5篇 ★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2023-08-30 10:44:031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谁有啊??????谢谢2000字的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 ——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年 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毋庸置疑,市场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来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为了理解不同国家迥然不同的经济绩效,认识到"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点已变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银行 2001).这里所引的制度一词,不单单是指市场.的确,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随后的经济转轨,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元统一和市场一体化,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非洲持续的种族隔离和长期的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作用的重新审视,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加深,等等.这些例子当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纯粹的市场现象.但如果我们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和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后果,我们不得不将它们的制度方面纳入考察的范围. 什么是制度 我们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合同,人们的意识或所有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 给诸如"制度"之类的任何概念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将取决于分析的目的.作为一个具体例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的问题:既然制度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和采用经济绩效较好的国家当中最佳的制度呢 这是诺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North1990).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 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学家对可实施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弈规则何时是可实施的呢 是不是当实施者(enforcer)降临之时 可是,实施者又怎样才能被激励去实施他理应实施的博弈规则呢 简而言之,实施者怎样才能被驱使去恪尽职守 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尽的循环推理,一种办法是力图说明,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self-enforcing).从这种观点出发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将制度概括为一种博弈均衡.近年来我们陆续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基础的重要文献问世,虽然其中大部分文献是从历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灵感(我们在下一节会讨论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们能不能将同样的思路运用到作为多样制度复合体的当代经济呢 这种复合体仅仅是各种相对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还是内在一致的整体,如某种均衡结果那样显然,把制度及其复合体视为均衡现象并不意味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发生变化.中欧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和随后计划经济的转型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理论上解释制度的起源或变迁.在理论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说模型解高度依赖于对模型本身的设定.给定博弈的结构,可不可以将制度的突现(emergence)或变迁解释为:从许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选择其中一种的过程,或者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转型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均衡选择或转型过程是否由技术或市场诱导并因为技术性规模经济而最终被锁定 (lock-in) 还是说,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编程的结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业家设计或被创新性经济企业家引发产生不可预料的政治事件会不会对制度选择发生随机性影响 尤其是,新制度诞生通常具备的新奇性究竟从何而来 因此,在本节一开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设想可以更明确地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将当代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为某种多重均衡现象(共时性问题);其次,在与均衡制度观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变迁的机制,同时又允许新奇性出现的可能性(历时性问题).请让我再进一步阐示其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制度的多样性和当代经济的复杂性需要研究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诸域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联结这些域的制度的性质.在这项研究中,不仅要在正统经济学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借鉴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和认知科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要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于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地方在于,我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而不只是简单停留在积累丰富的制度类型,然后对它们进行任意和随机的分类.发展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这对深刻理解经济制度的运行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博弈论分析作为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身尚不完备.从该框架出发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会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优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说,即使面对相同的技术知识和被相同的市场所联结,制度安排也会因国家而异.因此,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国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单单囿于博弈论框架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赖比较和历史的知识(Greif 1999). 也就是说,制度分析在本质上是比较性的,因而被称为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简称CIA)1. 在本书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历时性过程时,我们将偏离传统的博弈论(包括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对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们将放弃如下假定,即认为博弈参与人(及其分析者)对博弈过程的客观结构具有完备的知识.相反,我们假定,博弈参与人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个人的不完备观点——我们称之为主观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当参与人基于主观博弈模型选择的行动决策在各个时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时,那么,他们的主观博弈模型将可以被他们行动共同决定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并作为未来行动决策的指南而不断再生产出来.所以,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参与人主观博弈模型中显明和共同的因素——即关于博弈实际进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当这些主观博弈模型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新的主观模型,直到新均衡实现为止.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就等价于理解参与人协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能够分析技术和环境变化,政治因素,法律条文,创新试验和文化遗产等等方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一切必须在我们分析了共时性问题之后才真正有可能进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节是对经济学家制度观的一个概览.第1.2节将在均衡制度观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细致地讨论将在后面(第7章)进行. 第1.3节介绍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将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类型等,它们在本书中是至关重要的. 1.1 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如上所述,经济学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们对于制度是何物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有一种共识,否则,认识到制度重要并不能说明什么.撇开旧制度学派不论2,直到最近,经济学家基本上满足于对制度只下一个模糊定义.现代社会学的先驱杜克海姆曾经定义社会学为"关于制度的科学",定义经济学为"关于市场的科学" 3.经济学家一直忙于有关市场的分析研究,杜克海姆的学科划分似乎从未让经济学家感到不安. 然而,经济学家对理解制度的性质,起源和影响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近年来开始从事制度研究的任务.我们下面将看到,经济学家赋予"制度"一词至少三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含义.我们这里所关心的当然不是对制度一词进行语义上的澄清,而是寻求一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制度运行的理论概括. 为了区分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制度含义或定义,将经济过程比喻成博弈可能是合适的.我已经指出,博弈论是比较制度分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从进化博弈论和重复博弈论借鉴来的研究共时性问题的博弈分析工具是相对较近才发展起来的.但是,从博弈角度理解经济过程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本章开始的引语就是明证.在亚当 斯密看来,博弈是个体参与人从各自的动机出发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这正对应着现代博弈论所研究的情形. 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作是博弈的参与人, 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所涉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机构.一些经济学家沿袭这种习惯,将制度明确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Nelson 1994:第57页). 诺斯支持第二种观点:即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以区别于它的参与人4.他在论制度及制度变迁的开创性著作中开宗明义: "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 (North1990:第3至第4页) . 这些约束条件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规范,惯例,道德律),也可以是有意识设计或规定的正式约束.正式规则包括政治规则(宪法,政府管制),经济规则和合同.经济规则用来界定产权,即使用和处置经济资源并从中获取效用或收益的权利束(the bundle of rights).合同是一种关于物品使用和交易的(可执行的)协议,它受产权规则的制约.经济博弈的正式规则不可能被正在博弈之中的参与人自己制定(变更),它们的确立必须先于博弈过程.由于我们关注制度的起源,马上就面临一个问题:谁来制定经济规则 正是在这里,诺斯对博弈规则和博弈参与人(组织及其政治企业家) 作了明确的区分,后者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即规则制定者.根据诺斯的观点,现存的博弈规则决定了参与人如何交易及创新的激励,因而在根本上导致了伴随相对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对新规则的有效需求.这些新规则将在"政治市场"上经各方协商而确定,政治市场则由政治规则决定.诺斯声称"正是政治过程本身界定和实施产权."(North1995,第23页)5. 关于博弈规则论更为技术性的定义是由赫尔维茨(Hurwicz 1993,1996)给出的,他的定义更侧重于博弈规则的实施问题.根据他的观点,博弈规则可以由参与人能够选择的行动("决策集")以及参与人决策的每个行动组合 (profile)所对应的物质结果("后果函数")来刻划.他将这一对设定称为"机制"(mechanism)或"博弈形式"(game form)6. 作为一个例子,不妨考虑一种价格限制机制,即由政府规定销售商所能索价的最高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商所面临的决策集的限制可以表示为特定的参数值,即限制价格7. 然而,根据赫尔维茨的观点,关于制度更为合适的定义应该对它施加进一步的限定.他认为规则必须是可实施的,或者用他的术语说,是"可执行的",惟有对人类行动的一组人为的和可实施的限定才构成一项制度.他运用纳什均衡概念使可实施性这个概念形式化. 如果在别人将遵从所设定的策略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一个参与人有偏离其选择策略的动机,此时参与人的策略组合便被称为是纳什均衡.为了使博弈形式中一组人为设计的限定成为可实施的,而参与人又允许从所有技术上可行的决策集中自由选择其行动,该博弈必须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赫尔维茨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探究"设计"一项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制度的可能性,其中制度在一系列环境(技术,偏好和资源禀赋)下与参与人的激励是兼容的.社会目标(如效率,公平,清洁的空气和水源)可以表示为在每一种经济环境下预期实现的一组结果. 假定由立法者负责设计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机制.我们无法事先保证机制是不是可实施. 例如,立法者也许希望价格限制有助于实现价格稳定和分配公平的社会目标,但是,总是有销售商会发现将产品以高于限定价卖给黑市更有利可图.价格限制无法自我实施 ,因而不是可执行的. 如果一种机制为了达到某种社会目标被设计出来却无法自我实施,那就需要附加一种额外的实施机制.添加具备特定行动集合(如将犯人投入监狱等)的实施者(如法庭,警察,调查员等)必然改变博弈形式,后果函数也将相应地加以变更.然而,这种情况恰恰给机制设计者制造了一种困境.为了使实施机制行之有效,一方面,实施者必须被给予适当的激励,使其忠于职守.另一方面,实施机制的运行消耗社会资源,从而相应减少直接为社会目标作贡献所需的资源.其结果,最初的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将不得不大打折扣. 当赫尔维茨在考虑实施者的激励问题时,他对制度的认识实际上已经接近第三种观点,即关于制度的博弈均衡观.第三种观点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肖特(Schotter,1981)8. 近年来在博弈均衡制度观方面有两项主要进展,其中每一项进展都基于不同的博弈均衡概念——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approach) 和重复博弈论(repeated game approach). 前种的代表性的工作是萨格登(Sugden,1986,1989),扬(Young,1998)和鲍尔斯(Bowles,2000)9进化博弈论认为,参与人的行为习惯可以自我形成,不需要第三方实施或人为设计.当惯例(convention)演化时,参与人在进化选择的压力下,倾向于发展某些适应性更强的特征 (traits)(如环境认知,偏好,技能等).这样,惯例和参与人的特征共同演化.惯例也许最终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节约了因变异和错误带来的失衡成本.另外,用文字清晰表述人们行为中已经习惯化的准则也有助于给出具体环境下具体的行动指南.但是,萨格登继承休谟的传统,认为将法律理解为源于政府限制公民的行动是误入歧途的.相反,"法律反映了大多数人自愿施加的行为准则"(Sugden,1986:第5页). 第二种博弈均衡制度观得力于格雷夫(1989,1994),米尔格罗姆,诺斯和温加斯特(Milgrom,North 和Weingast,1990),格雷夫,米尔格罗姆和温加斯特(1994)和卡沃特(Calvert,1995)的工作,他们运用了一些较为复杂的均衡概念,如重复性囚犯困境博弈下的子博弈精炼均衡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有关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精确定义将在本书的稍后部分(第7章)给出.不过,现在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子博弈精炼均衡和其他相关均衡概念有助于澄清预期或参与人共有信念在博弈中的作用.子博弈精炼均衡为每个博弈参与人界定了一种行为策略,该策略是在所有可能的博弈状态下行动决策的完备计划,简单地说就是一部"脚本"10.完备行动计划的任何一部分,即每种特定可能性下所规定的行动决策,必须在该可能性化为现实之时也是纳什均衡,因而能够自我实施.运用子博弈精炼均衡策略的一个后果是,某些状态在博弈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永远不会被观察到.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导致这种状态的博弈路径被某些外部约束条件排除在外,而是因为一旦均衡的"脚本"被采用,参与人的策略性计算使得他们相互避免选择这条博弈路径.由于均衡策略中有一部分规定了在非实际路径上应该采取的策略在实际中不能被观察到,这部分策略可以解释为代表了其他参与人所持的理性预期或信念,它们是关于相关参与人在非实际路径上将采取的行动的预期或信念. 这一点可以从格雷夫,米尔格罗姆和温加斯特(1994)提出的商人行会的模型中得到清楚的说明.该博弈是在中世纪背景下关于交易——商人和城市或交易中心的统治者之间的重复博弈.交易中心为了扩展商业机会,必须确保来访商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城市统治者也许会发誓为来访商人提供各种安全保证,但是在交易关系建立之后,统治者可能又会说话不算数.现在假定商人们自己组成行会,并采取如下策略:他们在既定时期内在该城市做交易,当且仅当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以前被统治者欺骗过;否则,他们将组织罢市(让我们假定实施集体罢市没有问题).除非行会宣布罢市,否则统治者不会欺骗任何商人;但一旦宣布罢市,统治者将欺骗任何一个来访的商人.这三位作者证明了这样的策略组合构成一个(精炼)均衡.在实际的博弈路径上,欺骗和罢市均不会在正常情况下被观察到.但这不是因为它们事先就被博弈规则排除在外,而是因为统治者意识到,一旦他不信守诺言,行会一定会举行罢市,因此欺骗对他不利.这样一来,行会的形成就成为一种迫使统治者信守诺言从而鼓励交易扩张的机制.在这个例子中,行会(商人的组织)和它在欺骗发生时(均衡策略中非实际路径的部分)组织罢市的预期作用被认为提供了一种可信的执行合同的机制. 基于上述模型和其他理论结果,格雷夫从博弈均衡角度给制度下了一个简明定义: "在博弈论框架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制度要素是(关于别人行为的)预期和组织……组织是非技术因素决定的约束,它们通过引入新的参与人(即该组织本身),改变参与人所得的信息,或者改变某些行动的报酬来影响行为." (Greif1996) 这里的"组织"指的是如商人行会之类的社会单元,它们构成博弈参与人集合的一部分,受到博弈均衡所衍生的约束制约.在这种特定的意义上,格雷夫的定义结合了第一种观点,即博弈参与人的制度观. 关于制度的起源,我们已经看到,持博弈规则论的经济学家倾向于设计的观点,即规则制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在持博弈均衡论的经济学家当中,关于制度起源问题,在一开始似乎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些相信进化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明显赞成制度是"自发的秩序"(Menger 1883;Hayek 1973)或自组织系统.与此相对照,子博弈精炼均衡概念假定,个体参与人在认识自己决策和别人决策之间的反馈机制方面具备完备的演绎推理能力.然而,个体参与人如何能够联合选择相互一致的策略,促成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在有多重均衡的情况下 子博弈精炼均衡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某种制度出现在此地而非别的地方的原因.例如,在上面讨论的中世纪交易的例子中,统治者每期选择欺骗和商人罢市(因此所能观察到的是无交易发生)也构成一个子博弈精炼均衡.这就不难理解,那些运用超理性均衡观点(如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经济学家无非想说明,特定的策略组合(即实际的博弈路径和参与人预期)一旦确立,就将是自我实施和可维持的. 在我们支持博弈均衡制度观之前,还有一个理论悖论需要解决.如果制度的作用在于以一定方式制约参与人的决策,那么,这种约束是如何被参与人意识到并被认为是相关的呢 是不是在均衡出现之后 如果是的话,那么,个体参与人在知道均衡之前因而尚不受它的制约的时候,又是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当的均衡策略的呢 换言之,参与人关于未来情形的信念与参与人基于这些信念做出选择所导致的实际后果之间的一致性究竟是怎样建立的呢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象是一个常规的均衡稳定性问题.但是,本书将说明,其实这个问题比均衡稳定性问题更具根本性,不能简单对待.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对传统博弈论做出重大修正,提出一种新的制度观的原因所在. 制度的内部构成: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023-08-30 10:44:132
资本论的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3-08-30 10:44:222
写《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可以参考哪些文献
可参考以下文献: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政府论读后感正义论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君王论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实用主义读后感拿来主义读后感专业主义读后感人性论读后感国富论读后感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培根论读书读后感培根论爱情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伤寒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天体运行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矛盾论读后感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等,供参考。2023-08-30 10:44:301
谁有《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有感 近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这本经济学经典之作令我感悟颇深, 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课知识, 而且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 科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 学教授,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其所著《经济学原理》在西方 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阐述的经 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 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 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 由于初次阅读经济著作和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我对书中的观点理解的并不透彻。 但 还是能大概的了解《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它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分为消费论、 生产论、 交换论和分配论四大部分,包括绪论在内又可分为七篇,读完每一篇我都会有所感悟。 序言。在我阅读的这一版序言中,他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论述了边际 分析的重要性和局部均衡理论的正确性。 导言篇。在该篇中,马歇尔进一步论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 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基本概念篇。这篇主要对财富、生产、消费、劳动等后面各篇所涉及的一些经济学基本 概念进行了探讨。 论需求及其满足篇。 本篇马歇尔主要阐述了其的消费理论, 在本篇第一章他就论述了本 书的主脉络,即消费—生产—交换—分配。他的消费理论以研究欲望作为出发点,指出需求 是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时可以用效用来衡量的。他还阐述了效用递减率、边际效用、市 场需求率、 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等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定律, 构建了微观经济学消费 论的基础。 生产要素篇。马歇尔在这篇里阐述了他的生产理论。他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 本和组织四类,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供给变动规律。在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论述中,他提 出了报酬递减倾向规律。 通过对当时教育体制的分析, 他认为 “国家将教育当做是一种投资, 使大多数人拥有比通常能利用的大得多的机会,也会很有利。……能提高英国的生产力。” 他主要通过心理因素来分析财富,认为“储蓄的动机是家庭情感”利息是延缓满足的报酬。 同时也分析了利率与财富增长的关系。 在对工业组织的分析中,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 部经济的概念,认为有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在本篇的结尾,他还讨论了报酬递增倾向与报 酬递减倾向的相互关系。 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篇。在本篇中马歇尔阐述了其的交换理论,也即价值论— 均衡价格论。本篇是这本书的核心部分,也是马歇尔理论的精髓。他把传统经济学的供给决 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 决定需求一方的力量是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 决定供给一方的力量是生产某一商品的边际生 产费用。供求均衡形成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并且这种均衡是稳定的。他进而引进了时间因 素,区分了暂时、短期、长期三种情况,认为时间长短不同,需求和供给方面对决定均衡价 格的影响是不同的。最后还研究了垄断理论。 国民收入篇。这篇主要论述的是分配理论。马歇尔以其在第四篇中论述的土地、劳动、 资本、组织(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为基础,运用均衡价格理论来依次研究各个生产 要素,把分配问题转为生产要素的各自的均衡价格问题。他将工资看作是劳动的均衡价格, 利息是利用资本的均衡价格, 利润是企业家组织能力的均衡价格, 地租是利用土地的均衡价 格。在本篇的最后,他还探讨了进步对价值总的影响及和生活标准的关系。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的学术名著, 《经济学原理》虽然博大精深, 但却有非常完整的理论架构,分析层次分明。在序言中,马歇尔就认为“本书仍然是一本经 济学的入门书; 虽然不是在所有方面, 但也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研究类似于研究经济学的基础 著作。 ”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被它的清晰结构感染之外,还被它的内容所吸,从中受益匪浅。 《经济学原理》无愧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虽然出版于 100 多年前,但书中的 均衡价格理论以及关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分析, 至今仍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分 析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该书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影响也很大, 之后流行在英美等国的现代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的基本观点,都是师承马歇尔的经济理论的,即便是 发动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凯恩斯理论,也仍然接受了它的不少东西。 《经济学原理》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折衷主义。在这本书里,马歇尔用折衷主义的方法 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对象上, 他主张经济学同社会学合流, 经济学研究对象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这显然是一次折衷。在方法论中,他既采用推导模型的抽象法,又采纳历史主张的描叙 法,他认为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互相排斥,因此也是折衷的方法。该书的核心“均 衡价格理论” 其实也是传统经济学如生产费用论强调供给因素和边际学派的效用价值论侧重 需求的一种折衷。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 第一, 以心里分析为基础。 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 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 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的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 第二, 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 为,“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 大”。因此,在《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 强调“局部均衡”分析。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观念来说明经济 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 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各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 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条件一般多是不 变的。 通过阅读,我们也不难发现:受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其理论具有局限性。 马歇尔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始终没能摆脱其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在经济学研究对象 上,他没能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他认为,揭露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不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其次,其的核心“均衡价格理论”虽然使用价值 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价值实际上是价格,从而掩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第三,在分 配论中的工资里,他认为工资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掩盖了工资的本质。在利润 中,他极力宣扬资本家在生产中的作用,掩盖了利润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本质。他把 地租看成是受土地的需求影响而由其的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和利息是资本的需求和供给相均 衡的价格也都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中国。最近 20 年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而且可以预 期这种变革将继续沿着更加开放、更加有序的市场经济道路前进。然而,这种变革需要适当 的经济理论来提供某种指导, 中国发展需要经济理论的创新。 在创新过程中无疑要借鉴西方 经济学,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不错的选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原理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原理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原理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原理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原理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原理八: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9.原理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原理十:society face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结论-------- 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 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原理一), 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 的机会 来衡量(原理二),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原理三),以及 人们根 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原理四)。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原理五),市场通常是 协调人 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原理六),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 不平 等,那么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原理七)。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的源泉(原理八),货币增 长是通 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原理九),而且,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 替关系 (原理十)。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1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刘倩 国民经济学 2006020234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 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 1 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 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 6 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 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 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 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 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希望能在 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 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 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 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 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 1905 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 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 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 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 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 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 ,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 1890 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 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 。他 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 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 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 、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 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 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 8 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 一个研 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 6 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 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 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 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 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 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 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 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 与市场之间的影响。 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 成本的变化对价格 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 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 的论证和引申。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2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 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 但更多 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 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 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本源问题。书中是这么讲的: “经济学是研 究人的行为学问,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 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 样的选择和活动” ,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 资和货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 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因此,我们可以 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 这是经济学的起点。 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 题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 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 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 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 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 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 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 需要从头开始, 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 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 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 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 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 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 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 而是对我们所做的 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 单独写评论。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 会。 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 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 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3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 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 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 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 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 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 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 1000 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 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 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 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 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 30 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 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 3 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 1/3,收益 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 2 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 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 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 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 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 PC 机操作 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 1000 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 学是不合算的了。 基于同样的原因, 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 Oracle 的总裁, 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 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 60~80 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 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 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剧的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 500 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 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 哪怕花 5 万块钱延长一天的 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 在 50 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 对于我来说, 块钱还不是一 50 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 50 块钱吧。到我快死的 时候,这 50 块钱也许连 1 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 1 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4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 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 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 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 场结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 币时,物价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 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刘 倩 ( 2 0 0 6 0 2 0 2 3 4 5 ) 国 民 经 济 学 2 0 0 6 级2023-08-30 10:44:391
读书笔记|无处安放的同情
作者【德】汉宁·里德 我们为何对远处的灾难报以同情,却不愿承担身边的义务 第一部 杀死满大人 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他们其实根本没有达到自以为的高度 在他人的恶意面前没有人是安全的 外部权威取代了发展成熟的良心,于是社会就满足于停留在它的幼儿阶段 只要内心里不再反抗,目的立即转化成行为 在遥远的地方发生灾难时,人们对受害者感到怜悯,但他们未必负有行动的义务 将整个世界本身看作是镜像,并在其中不断通过新事物来证明自己之美德的姿态 第二部 道德的地理学 欲求与贪念是一种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存在于所有身上的欲望 利益与欲望不同,后者为达成目标会撒谎。欲望具有欺骗性与蛊惑性,但利益的优点在于清晰辨认,并且可被预估 贪婪是一种具有内在一致性、可被辨别的恶习 人类之所以不幸,皆源于他不甘待在自己的小屋里 礼仪与行为所体现的,不是一种意义,而是一项选择 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虚荣的、变化无常的东西 如果人们好好大量自己,绝不会两次都得到相同的结果 不论在克服差异性时,还是在克服相似性时,理性都不起作用 道德和法律具有道德上的局限性 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人们正是通过为区分彼此所构建出的差异,成了他们现在的样子 人们主动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这使得他们呈现出的样相无法被纳入一个普遍的概念之内。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人们总是要将自己的道变得具体化 人们用已知的所有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想法,清楚自己是正确的,同时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自己—这就是理性的本土化所带来的经验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曾经简要写到:“同一个法律并不能适应于那么多不同的地区,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的风尚,生活在迥然相反的气候之下,并且也不可能接受同样的政府形式 在美国的民主中,奴隶制成了上一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一块飞地,民主时代的民情在这一领域中失效了:一个人会对和他某一时期平等的同类极为人道,而当这些人不再与他平等时,他便会觉得他们的痛苦无关痛痒 柏格森认为,人类之爱与此类似,它首先要投射至虚无,然后反射回现实 第三部 遥望远处的灾难 任何发生的事,皆有道理 在伏尔泰看来,人生处处是偶然,人生本是“偶然编织成的悲剧。” 里斯本变成了废墟:巴黎,人们还在跳舞 伏尔泰清楚地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介入能力是有限的。对于远处发生的不幸,人们只能抱有一种见解的怜悯 “一切都很好”这一来自哲学乐观主义的名言在这里具有逼使人们对自身境况进行清醒反思的意味 我同情葡萄牙人,但人们在自己的蚂蚁窝上造的孽比这还多。我们的战争所杀死的人,比地震吞噬掉的还多。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令人们感到恐惧的,只有里斯本地震的话,那人们恐怕要好过一些。 人的震惊是短暂的,它所引发的思索也是短暂的,人们将很快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娱乐当中 在人们获悉一场这样大灾害的片刻,人们首先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同情。这种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度到一般性的思索 亿万人的毁灭同他自己微不足道的不幸相比,显然是更加无足轻重的事情 制约人们行为的原则,这些行为原则于内心情感来自不同的源头——不论情感本身在道德上是多么文明高尚。这一切导致人们对情感与行为做了严格的区分 事实表明,人们的情感与他们的行为处于两个不同的次元,这样的话,人们的私心倒是比舍己为人的行为更需要解释。相对于自私自利,宽容慷慨才是道德上一个更难解的谜 斯密足够冷静,他充分认识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私欲所扮演着支配性的角色,甚至人们会时不时希望他人死掉 世上从来没有人,也不会有人,会真多因为自己一人之利益而牺牲掉百万人的幸福。虽然每个人时刻在脑中践踏着他人,但没有人会付诸行动 只要人们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那么他们对彼此所负有的责任,不过是一般性的同情而已 对于那些身处在遥远的地方,与我们毫无干系,且生活在我们行为的影响范围之外的人们,对他们产生同情,只能唤起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而对方也得不到丝毫好处。这种对他人表现出对极端的关照被亚当·斯密称为“矫揉造作的悲痛“ 亚当·斯密认为,对于那些我们既无法利用亦无法对其产生伤害的人,对于那些在任何一方面(时间上、空间上或是在情感上)都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人,我们不应对其命运过于关心。 亚当斯密劝说人们,对于自己的影响能力范围以外的不幸,无须太在意;对于自己的得失,或者身边人的命运,不妨积极介入。 人们只有通过对某个具体对象产生同情,才能接近自我控制的理想状态。人们只有接触身边的人,在交往中实践这种“最高尚的人性“,才能够以这种完全自然的方式、毫不夹杂道德上的娴熟油滑,来达到自我控制的最高境界 他们的说教强制人们必须介入遥远处人群的命运和苦难,给人们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人们只有通过限制责任范围,才能去努力控制自己身边的苦难与幸福。他们的责任范围仅限于自己自身的命运,限于他们的家庭、朋友、限于他们所处的国家不会超出此范围。只有通过对自我进行限制,才能有可能达成完美的自我控制 中立旁观者不会强行介入,人们得去询问,,他才会出现。他能够得到支持的首要前提条件,是面临选择的主人公先得从激动的状态中平复下来 中立旁观者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不会借助严格的道德法典来当作标准对情感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也不可能对人们进行完全公正对评价 由于人们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直视自己的情感,所以当他者遭遇不幸时,我们也需要中立旁观者:“如果我们不离开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离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就绝不可能对它们作出全面的评述,也绝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何判断。 在他二十年之后出版的《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博彩业中察觉到了人性根深蒂固的自大妄想。 他所看到的人们总是在众人之中:“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丝毫不比任何人更为重要。”人们错误的看重自己,这一现象由“心中的那个人”揭示出来,并且证明,人们不比任何一个他人更强。如果人们执着于看重自己就会成为轻蔑和鄙视的对象 《道德情操论》以这样一段乐观的陈词开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除了他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想象他人所经历的痛苦,与想象自己经历的痛苦一样,都与真实的痛苦有差距 所谓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意味着把他人置换到自己的位置上来思考。这时我们实际上并未身临其境地让自己进入他人的角色,反而是将他人放到里我们自己的角色中。这种试图通过让自己的情感绕弯路来接近他人、感知他人痛苦的尝试,似乎效果甚微。 感知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到范围,只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他人感受的概念 观察者的情感,与被观察者的情感之间不存在一致关系 “看不见的手”不仅作用于经济生活中,同时也对人类情感的经济学起着积极的介入作用 人类容易走入的另一误区,即它们常对自己的命运过于自信 对无用小玩意儿的钟爱,绝不是矫情的人们独有的怪癖,它们不断寻找新的乐子,也有钱有闲,把没用的雕虫小技看的比正经事儿还要紧 财富和地位仅仅是毫无效用的小玩意儿,它们同玩物爱好者的百宝箱一样,给带着它们的人带来的麻烦多余它们所能向他提供的各种便利 个人之幸福,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但人们用来选择达成幸福的手段却建立在假象之基础上 人们的私心,最终与他们为了获得权力和财富所采取的手段之间,形成了一种荒诞不相称关系。人们期望从经济系统中得到的,与实际所获并不相符 第四部 塞住两耳的哲学家 只有世人无法赞同的否定回答,才识唯一正确的答案 人类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天生就有一种反感,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 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人们以隐藏的本能为出发点,使原初点情感以一种文明点方式再现 即使怜悯心实际上也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与受苦者所起共鸣点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野蛮人身上虽不显著,确是很强烈的,在文明人身上虽然发达,但却是微妙的) 自圆其说的思维方式通过扼死人们心中自然的冲动,并让抽象的思索取而代之,来使人们陷入狂热主义2023-08-30 10:44:581
《资本论》的读后感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2023-08-30 10:45:081
《沙漠里的爱情》150字读后感
因为我知道自己选用这个题目才会让人有好奇心读下去自己写的读后感,而不是什么巴尔扎克作品分析或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之类的题目。很显然,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标题的时代,广告时代,一切只要醒目和重复就可以达到推销的目的,至于究竟买的是什么,卖的是什么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不断的重复,简单和引人注目。 读者就是顾客,你推销成功就会卖出你的书,无论那书是谁写的 ,是巴尔扎克还是丹布朗。我曾经很吃惊的--也许我是太落伍了,看到一个女人用一只手推车装满了HM的衣服,这个情景对我这个从小城市来的穷人来说实在是太疯狂了。我觉得她买的不是衣服本身,而是一种品牌强迫症,我穿HM或者ZARA,和索非亚科波拉一样,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而不是那一堆制作粗糙的布片。最近,我在看写马列著作,这并时髦,不过我总觉得通向奴役之路或者国富论,动物农庄快要过时了,因为钱袋越来越瘪了,于是就读起批判资本的书来。而巴尔扎克是马克思很称道的作家,因此就连带着看了他的书。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个人大概最喜欢谈论钱,一男一女,男的是巴尔扎克,女的是奥斯丁。奥斯丁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自由主义的化身,而巴尔扎克是专制大陆金融垄断资本的写手,一个写中产阶级的自由选择婚姻,一个写法国银行股票交易所的故事,一个在英国的乡村,一个在巴黎的沙龙。都在谈论金钱和情欲,但是属于资本的两个阶段,而男人和女人看待金钱的角度又是不同的。我读巴尔扎克应该是很早了,在中学的时候就在家乡的图书馆读了那里收藏的他的作品,那时候他的作品是图书馆必备的藏书,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不过,那个时候一个国营工厂的子弟实在无法想象19世纪初法国金融资本家的生活,对高老头和葛朗台的故事也似懂得非懂,只是到了以后,社会的变迁才使我真正懂得了巴尔扎克的现实意义。2023-08-30 10:45:171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后来发现,这本书居然是温家宝总理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直在讲求德治,可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可以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相信着并为之努力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读完《道德情操论》已经是距离借书的第四天。在花园里翻完最后一页时。看见坠落的树叶都产生同情心。我有了变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推荐你也一起欣赏,你绝不会后悔!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5 《道德情操论》读过之后都会有很多感想。作者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去对待生活。2023-08-30 10:45:241
读后感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涩苦的旅途,是心的向往;迷失的终点,是情的栖息。心灵与远古的共鸣,回荡出了悠悠华夏;脚步与土地的吻合,踏印出阡陌九州!文化的旅途无字的文书,却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与我来说,余秋雨先生洒脱又带着沧桑的文笔无疑是开启灵智的一束朝阳。在朝阳的晕染下,我领悟我一直想的而又说不出道不明的事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中间夹杂着几声凄切壮美的羌笛声。阳关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听这扣人心弦的渭城曲,就去寻找梦中的阳关。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独属于文人的魔力便显现了出来。一首渭城曲,让他焦急的期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言传的文化归属。阳关路,寻梦道,如今的阳关,以没有了往日的凄切,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就像是随着文风逐渐刻板,民族精神的高地,终成废墟,恍若一切,从未来过。阳关是古战场,也可以说,阳关是用兵士枯骨堆砌而成。他们因何要战争?是为了守候他们身后一方的土地。可是过了千年以后,情形并没有像他们所想的那样。阳关终年积雪,阴冷干涩,羌笛声愈加凄切。也罢,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心在听,他们也灭迹在这皑皑白雪中吧…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实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诚如他笔下所写的王圆箓,一个由时代创造的,正常不能再正常的世俗之人,也许是世事的造化,居然让他一个三清的弟子当起了释迦摩尼的守护者。而他也真是尽心的守着,也不知是不是无意中感动了佛祖,竟无意中开启了一扇轰动世界的窗子。 他发现后更离奇的是竟把这无价的经书低价卖给斯坦因。导致中国敦煌的文化有着巨大的空缺,直到现在,有些重要经卷也不得不从外国“借”来研究。可是王道士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人吗?胡适曾在演讲中提到王道士时说,王道士一开始并不知道经卷的价值,最初以经卷能够治病为由向附近居民售卖,把经卷烧成灰烬和水让人吞服。这说明王道士一开始对文物价值一无所知。那么文化的流失该怪他吗,不怪,又该怪谁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超脱,是岁月沉积后的瑰宝。当可爱高贵魅力之类,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时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世间真正的成熟大多都来自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成熟于脱胎换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峨冠博带的零落凸显出文化的不朽;渺小的人物让历史突出重重的叹息凹视文化的枢纽;脱胎换骨的成熟预示着文化隙穴之窥。文化的旅途永无止境,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无疑启发了我对于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也让我感悟到了继承文化的重要。对于文化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朋友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永不放弃》,是不是应该赞扬的?且慢,让我慢慢讲给你们听。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穿着黑皮衣,在玩套圈的游戏,游戏是地上有6个女娃,摆成梅花型,中间一个男娃。这位男士手上拿着六个圈,地上有三个圈已经套在了女娃身上,地上又散落了一些。这位男士一直到要有一个圈套在了男娃身上,才肯罢休,否则,他会不停的从地上捡起再套,再次捡起…… 我读了这篇文章,感悟到:这位男士的重男轻女的"毒瘤已经在他的脑袋里叶茂生根了,谁说女儿不如男,女孩也有很多优点:细心、聪明、耐心、灵巧…… 现在养子防老、延续香火等这样的词,让我可笑透了,古时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看看居里夫人,在忍受巨大的困难和痛苦之下,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女运动员在奥运会场上飒爽英姿,也能为国家争光…… 这位想要男孩的男士,快醒悟吧!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上天给你的礼物,何必去强求呢?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国富论》中,有读者为其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值得一读。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我认为,亚当斯密在书中也表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劳动中,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通过这么多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极为相似。不仅是这些,《资本论》中的很多其他的观点也可以在《国富论》中追根溯源。 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绝对能让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再看书中提到的行业,从英格兰的制造业、到苏格兰的牧业,到印度的种植业,到北美的金银矿业,还有海上运输业、造船业、农业、建筑业,林林种种。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的现象,如政府的法令、贸易的限制、工会、垄断等等。斯密在阐释自己的推断的时候,总会旁征博引,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往往一句话就能点明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试举一例,“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其他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这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市场的多个规律。 所以,《国富论》是一本难得的巨著,细心的拜读也实在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极大享受,也可以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它将起着指引的作用。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火把的启示》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到了一个拦路土匪,商人立即逃跑,土匪猛追不舍,于是,商人逃进了山洞。可是,也未能逃脱,黑暗中,他被土匪一顿毒打,身上的一切东西都被土匪拿走了。于是,这两个人开始寻找出路。土匪很庆幸自己抢来了火把,便把它点燃,土匪借着火把的光亮在山洞中走着,继续寻找着出路。可他仍然走不出去,死在了山洞里。商人失去了火把,在洞中艰难的走着。可是,商人的眼习惯了黑暗,感受到了洞口的光,最终,他成功的走出了山洞…… 其实,每个人的路都不可能是平坦而阳光的,否则会被眼前的光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最终于成功无缘,文中的土匪就是这样。他虽然得到了火把,可以让自己不再磕磕绊绊,可是他却因为火把而看不见洞口的光芒,最终死在洞里。而商人虽然没有火把,却练就了一双好眼力,敏感的感受到了洞口透进来的微光,最终成功地走出了山洞。人的一生,往往就是磕磕绊绊,举步艰难,可是这样即锻炼了自己,又让自己学会了新本事,最终走向了成功。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2023-08-30 10:45:321
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 马歇尔,现代经济学之父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u2022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翻开《原理》一书,最吸引我兴趣的是生产和消费理论。什么是生产(劳动)?马歇尔的观点与众不同。在他眼里,劳动不过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其能较好地满足人的欲望。木匠做家具是生产劳动,家具商在店铺里移动和整理家具也是生产劳动,因为二者尽管一个劳动对象是木材,一个是家具,但都使物质对象较以前更为有用,从本质上都生产了效用。那么什么是消费?消费是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与生产相反,消费只不过是打乱物质的排列,减少或破坏其效用,因此也可以称做“负生产”。人的欲望种类繁多,无止无休。 但具体到一种单独的欲望,却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道理很简单: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得到的面包,肯定狼吞虎咽,但随着肚皮渐渐填饱,面包的味道却不似起初那般香甜,当他吃的坐不住的时候,再逼他吃一个,或许他会对无辜的面包由爱生恨。“消费者剩余”理论也很有意思。打个比方:一个穷学生(假设碰巧是学经济的)自书店入旧书摊,恰逢一书店标价20元好书,虽有磨损但不影响阅读,穷学生囊中尚有余银10块,本打算倾其所有一睹为快,不意摊主只要5元,再经讨价还价以4元成交。学生为此大喜过望,因为省下的6元,则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马歇尔秉承斯密传统,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但在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马歇尔也力主政府应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不公正等方面发挥作用。马歇尔认为贫困是人类败坏的原因,因此,研究如何解救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是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歇尔本人对工人阶级贫困化,表现出极度的关切经常深入贫民窟了解情况,并提出了向高收入者征税、对贫民施行救济、用政府公开支出推广教育、改善居住和医疗保健条件等具体措施。这些思想,既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对立的形势,但也成为后来新旧福利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就方法而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一是以心理学分析为基础:马希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二是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中》,他广泛地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强调“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观念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四是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对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条件一般多是不变的。 书中是这么讲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学问,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样的选择和活动”,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资和货币。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这是经济学的起点。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作为新古典学派的发轫之作,在西方经济中长期占据支配地位,并为以后西方经济学各流派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当代经济学中不论哪个流派,都能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暗含地从马歇尔经济学中找到渊源,。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熊比特在其为纪念《经济学原理》发表50周年撰写的文章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歇尔的经济学已经过时了。。。。。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马歇尔的启迪永远不会过时,它的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其实,经济无处不在,缺少的仅是发现的眼睛,思索的灵感。再复杂的问题,除去旁枝,不过是一个选择的范畴。世界不仅是我们所关注的物资层面上的框架,更是一个多元的精神领土。我们一直都在选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而言,我们熟悉的打饭也是选择的结果。既然我们选择了去食堂,那我们同时必定也放弃了另一种选择:超市,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两种行为带来的效益进行了选择,而结果,必定是倾向于成本较低,而效益最优化的选择。 据报道,中国小型客车绝大多数存在超载,超速现象,尤其在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监管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却并不好。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素质的问题,但如果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却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首先,小型客车以它的方便,实惠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乘客,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如何取得效益最大化显然是它最关心的。较低的票价限制了其利润的空间,特定的成本消耗使得增加现金流成了关键。其次,对于监管部门,他们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遵守,但低利润;一个是选择违反,但高利润。虽然第二种选择要相应的付出违约的代价,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概率较低,也就是说机会成本较低,因此,第二种选择的成本较低。但可能又会有人提出异议,如果加大监管力度,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机会成本提高到大于第一种选择的程度。然而,到了这里,他们便又面临着两种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对监管部门的行贿,降低违约的成本或者是被确定为违约的可能性,另一种则是靠运气,可以节约一笔相当可观的业务外支出,但同时又提高了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成本,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时间也是一种重要的成本),超载超速并对相关部门行贿,就成了一种相对较优的选择。毕竟人是理性的,他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单从道德层面上进行约束,就显得是那么力不从心了。 再次,我们应该学会从价格的角度去看世界,进而推论人们的选择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区分成本,成本不仅包括价格因素,还包括不确定的风险价格,信息交流费用等。比如我们熟悉的小吃一条街现象,就是一种选择行为。由于餐饮业受到较严格的管制且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发送讯息较为困难,即寻租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了资本的闲置,造成了较大的浪费。但如果我们把相同档次的店子聚集在一起,便可以交流信息,降低发送价格信号的成本,不管对消费者,还是经营者而言,都是一种最大化。 再次,关注经济,更要注意反常现象,从中发现规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除了要从一般的生活中提取规律,更要好好关注反常现象,从不寻常中发现事物运行的规律以及新的观点。反常现象有时正是一种必然,一种选择的最优化。例如,香港某公司的租房价低于市价,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该公司真的向他所宣称的那样,是完全为了广大民众考虑的吗?然而,从经济的角度看的话,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需求者,使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可以对住户进行选择,选择有较好信用记录的消费者,便降低了监督的成本,让市场来选择交易。这样,从表面上看,公司面临着亏损,但由于降低了不确定的成本,使得利润空间大幅上调,并且借此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然而,真正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经济学的意识,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大学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四】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 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著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2023-08-30 10:45:401
长尾理论读后感?
《长尾理论》读后感 有效营销家铺子,相当于便民超市;另一种是超级市场,这就是在各个大中城市我们经常看到的零售终端。我们就拿这两种零售终端来说,超级市场中形成整个商场80%的销量的那个20%商品,与在邻家铺子中形成整个店面80%的销量的另一个20%商品是不同构的,换句话说,在邻家铺子好销的商品在超级市场上不一定好销,这就决定了邻家铺子上是长不出来超级市场的,两类店运行的机理不一样! 回过头来,让我们来看长尾理论的缺陷,第一、网上商店与网下商店不可比,就如邻家铺子与大型超市间的区别一样,它们都符合帕氏法则,但在帕氏法则下的商品品目是不可比的,换句话说,你不能拿猴子的健康生活方式说这也是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第二、截尾的想法是错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僵死的组织是会消亡的,由于有机,就会有“活”着的尾,当你把这个活着的尾去掉时,去掉的不仅是这个尾,还有其它很多,不要总以为今天的人比古代的人聪明,人类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要是能截尾还会到今天?还会等到有了网络才截尾?第三,网上组织稳定时,也会形成帕氏现象,今天的不符合,是你还在成长中,还没有稳定下来! 当然,如果看了一本书就是批评了,没有别的了,那就不用批评了,免得费那个劲,因为没有收获无益于自我。 看完本书的收获:在一个自然的社会中,政府是自动产生的,你不去建立政府,总会有人去建立一个政府,你要是不想被人统治,就赶快建立自己的政府,只有政府与政府之间可以抗礼。从自然状态走进人为状态,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他只做了一件事,把大家圈起来,然后,自然就会自动消失了,这个时候政府辖下的人民是自己满面足自己的,这时,只要这个政府不乱来,它就会长命百岁,所以我们听到了历史上的无为而治,而互联网目前正是从自然状态向人为状态转移的过程,作为想建立政府的人来说,不要去想满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完全不用!赶快圈地,你就成功了,需求和供给都是由网民自己满足的。 当然,前边已经卖了关子了,现在要作答,就是第三个不解:为什么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像自然科学的发展那样以继承的形式出现呢?而总是以政府更替的形式出现!爱因斯坦从来也没有对于牛顿大不敬,而是说自己继承了牛顿,而凯恩斯学派冲出来的时候说《国富论》的原理已经过时了,现在看来,这个世界需要《通论》,但少了《国富论》一样不行,《通论》之于《国富论》不是完善了整个经济学大厦吗?那凯恩斯所做的工作之于斯密,不就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牛顿吗?但我们为什么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看不到这些后来者对于先行者的这种尊重呢? 总体评价:由于书中的立论基础已经错了,自然,所有的分析会正确吗?但书中的事例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刺激,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一个题外的话:书中说一个音乐条目是不占成本的,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中国的所有银行每一张银行卡每年收10元钱的成本补贴费就是在骗广大储户,按中国所有的收卡费的银行的说法,他们花在这些卡上的费用远超过10元,照此说法,也就是存一条音乐的成本至少超过1.2美元,这样二者之中必有一个人在骗我们,你们认为是谁呢?是《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期u2022安德森(Chris Anderson)还是中国的那些银行家们呢?我认为是前者,你认为呢?2023-08-30 10:45:491
国富论读后感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u2022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篇二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 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 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 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 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 (范文网 www.fwsir.com) 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2023-08-30 10:46:102
国富论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国富论读后感1 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这次我选择了读《国富论》。和《新卖桔者言》不同,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可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所以,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阅这些内容的意思。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间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们现在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斯密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却是他从生活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出来的。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时代前端的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发现和体会认识。 《国富论》这本书中值得好好品味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现在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层。它不是我只读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还会好好的再次研读这本书,希望有兴趣的各位同学,也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吧。 国富论读后感2 英国亚当·斯密所着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3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在图书馆借书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 《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电子商务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成长。 研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 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 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藏书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 国富论读后感4 当读了这本书的速读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这本书十分微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论证分析,所以,我们在少年阶段必须要珍惜时间,抓好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学习专业做辅助。 1、分工合作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在开始就讲了分工,所以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劳动分工的印象比较深。劳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在社会中感受非常深刻。针对分工的好处,我认为工作时间会缩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别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在以后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2、劳动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3、三个阶级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人一般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劳动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润,地主的收入——地租,三个阶级是一个生产力统一的整体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首先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想减少劳动价格,加大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标准的工作时间和丰厚的利润,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地租的相互磋商,这看似是独立的整体无形中有了矛盾。 4、资本、劳动生产和再生产 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生产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加上劳动用的土地,工厂,机器等等,这个资本就叫固定资本,有类资本有野心的资本家还会“侵略”更多的资本,就这样循环往复,只有不断的生产,来吸收资本。 5自由经济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可取和贡献最多的来自这个部分,他认为经济应当自由放任,顺其自然,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也在无形给国家带来了财富,他认为国家财富的多少不是取决与国家拥有金银的多少,而是来自国家的充富繁荣,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人才的多少!其实他的认为不完全对,自由贸易就好象是“看不见的手”,但是要想这个手充分的发挥作用国家应当适当的调控,他还认为国家应当还有其他的责任就是外交,内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设施的建立! 我认为这本书虽然也是错误多多,但是在那个时期提出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可能这一主张在现代社会中是错误的,但是在以前社会中可能就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现在阅读这本书的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而且更加应该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来看待经济学中的系列问题。 国富论读后感5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 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思想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在其中也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描述。由于水运的便利优于陆路,水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能将生产的产品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发生交换行为。同时水路是天然产生的,在几千年前随着人类的出现都一直存在,它的不易变根性决定了人类只能伴随着河流而居,而改造河流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河流对于交换的有利性,促进了经济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繁荣,富裕了人民生活。这样又吸引着更多人的迁入,加入经济生产环节。如此循环,城市的规模就出现了。也就生出了人类的文明。 国富论读后感6 看完《国富论》,价值论的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对于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历年来,都有人曾披露过,有记者采访过,有领导考察过,也有作家描述过。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资本家,为了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就想方设法压榨工人,本来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结果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让工人们工作十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工资依旧不变,这种超负荷劳动,换了谁都受不了,但是,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谢资本家,开办工厂,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至于流落街头,饿死在荒山遍野。总的来说,资本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负面因素。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工人的感受,总不能压榨压榨,再压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理论,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价值理论、公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公债理论、资本理论、赋税理论等等,一个人要想彻底搞懂这些理论,非花点时间不可,如果能活学活用,再好不过,要是能将亚当—斯密《国富论》当中的所有理论,能运用自如,并且运用在经济竞争中,可以在经济战场中百战不殆,财富越积越多。 《国富论》近百万字,要想一个字一个字的钻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本人时间有限,只是粗略的翻看过此书,文中的要点,有疑问的地方,还需要以后慢慢钻研探究。 国富论读后感7 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的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2023-08-30 10:46:241
求《国富论》读后感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u2022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2023-08-30 10:46:352
谁看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求一篇读后感 大学用!
把高三学的政治书抄抄写写2023-08-30 10:46:432
求一篇《资本论》读后感 2000字左右,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3-08-30 10:46:511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5篇 看完一本资本论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一起来学习资本论读后感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资本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篇1】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本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我以前从网络上听人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来自亚卖·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哲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个性是黑格尔,属于他本人原创的仅有剩余价值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认真,其整个的作用只能是显现说者的无知和狂妄。对付一个正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几十年老实认真钻研的学者,并且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够令人佩服的证实他的理论过失了,这怎样能不维持足够的尊重呢我觉得在学术的领域里,一不该卖讥刺嘲笑新手的无知,即使圣人也是从天真无知的孩童一步步走过来的;二不该卖蔑看忽略差别的瞧点,不了解尊重别人老实的劳动后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强势阶级的哈巴狗、应声虫。马克思实在继续了前人的钻研后果,可是他并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照搬照抄,并且他每应用到前人的后果时,总是十分忠诚的指出这是某某的后果。更何况,马克思的继续是批判的继续,正是批判使他的继续差别于并且高于那些自称是亚卖·斯密、黑格尔正统衣钵的人。假如没有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卫·李嘉图和黑格尔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把利润的雄式转化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个性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仅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可是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终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篇2】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透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透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的状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好处——b在续渐地增加。后面的状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篇3】 本次所读的版本是郭大力和王亚南两位老先生翻译的,他二人也曾翻译过《国富论》的。在此推荐想读的朋友可以尝试下。在20__年上半年读完《资本论》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居然真的做到了,这就是持续行动的力量呀。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__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放在时间这一维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滚雪球了,复利这一神奇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篇4】 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篇5】 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 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 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 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2023-08-30 10:46:581
求一篇《资本论》读后感 不用太深奥,符合一个大一年级学经济的学生的文笔就行
《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一、 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二、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三、 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2023-08-30 10:47:151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1 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2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3 《牛奶可乐经济学》书名来源于书中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乐的瓶子是圆柱形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用到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就存储成本来说,同样大小,同样容量的圆柱形容器要比方形容器更浪费空间,不过可乐一般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牛奶则放在冰柜里。冰柜的成本比货架可贵多了,耗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牛奶是方形容器节约冰柜的成本,有效的减小了空间,提升了牛奶的收益。 第一部分: 解释一个基本原理—成本效益原则,这是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小孩都知道的行动后的收益不低于成本,才会去做。这时候我们再引出一个获取成本信息的原则,事实上绝大部分场景下,用户是不会知道商家真正的成本是多少,比如我买手机的时候,是不知道手机的具体成本,甚至商家自己都不知道,这时候商家就会利用信息不确定来做决策。是不是那种饥饿营销的手机推广,999元购买手机就如此,我们买家是不知道这手机是不是真的值999元,我们只会被他打上的“便宜价格”迷惑。 最能提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手段的肯定就是广告,为啥黄金时期的广告费用能高达上千万,从最直接的成本收益上来说,商家是能收回成本才会去接广告单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都会有小字提示,以实际结果为准,这就表示广告的效果会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这里我们轻松下,看几个作者举的例子。女士穿高跟鞋会有很多不方便,但另一方面会迫使女士抬头挺胸,屁股后翘,吸引异性的目光,这时候让女性美的成本高于了不舒适的成本,就能让女性愿意选择穿高跟鞋。冰球比赛选手,不带头盔打比赛能更有效的听到临场指挥,但是受伤的几率也上升了,这时候受伤的成本大于了临场发挥的成本,所以大家一致约定都带头盔比赛。还有就是目前很多高科技能实现人们科幻的需求,比如无人驾驶,无线充电,但都由于民用成本大于用户购买意愿,所以厂家没有将技术带来商用。 第二部分: 供求关系原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当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商品就量产,价格就下降,这里还会影响到劳动市场。 这里再用例子来说明:例子都是美国的,为什么酒吧清水卖4元,花生米是免费的?因为对酒吧来说,酒是消费的主体,如果用户喝水一定降低了对酒的需求,而用户吃花生米则会加大对酒的消费,所以即使花生米的成本要高于清水,花生米有了对酒的促销,所以他是免费的。还有著名歌手的专辑往往在网上商城卖的都很便宜,但是没有名气的乐队的专辑往往都会高于这些歌手,那也是因为著名歌手的专辑好卖,导致最后存货很多,但是对于不出名的歌手,商家只能按标准来卖。 再看些小的例子:女模特收入比男模特高,因为女人买衣服是男人的2倍。上个世纪CEO的平均薪水是普通人的42倍,现在却成了500倍,是因为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更大,对顶级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餐厅服务选择小费,降低菜的成本是让服务员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这些都是供需关系在搞鬼。 总结: 本书实际上就讲了2个原则:成本和供需,我自己觉得对我们中国人好像已经耳濡目染了,确实他本身就是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入门读物,里面的例子还是会跟你一些启发。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4 在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亲近就在我身边,这也让我从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因为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画面感超强。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字没有秋天字眼,却道出秋滋味。 《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把原本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成为通俗代名词,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生活不是战斗,快乐是一种需求。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书中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更多解释。本书的宗旨就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 书中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看完后醍醐灌顶呐!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5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 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后感6 今天,很快的读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就像书名所暗示给我们的,牛奶可乐,从牛奶可乐中提取一些经济学原理,让我们能以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经济经济行为。从在网上开始看电子书时,最先想到的还是张五常的卖桔者言了,这两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生活中我们毫不留意的一些经济活动,从中能悟出许多经济学原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我们都需要留意我们的生活,其实那些哲理及原理就蕴含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去发现,需要去留意。就像哲学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把我们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连接。从生活中去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即便没有那么专业的术语,然后在实践中,也就是在生活中,我们继续去运用这些知识,这将对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这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罗伯特·弗兰克的著作,其导语就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用经济学家的眼睛看生活,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博物馆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犯愁,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如果……那么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这就很吸引人,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况且,这也是源自于生活的,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就让我们感受到,的确如此,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生活,去规划我们的未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经济学能做什么,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这个问题一个解释。也许这本著作的观点不一定异常深刻,事实上,全书用的都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非常基本的原理;然而,弗兰克的立场客观、方法独特。本书内容的选取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更关键的是通过学习弗兰克用理论分析现实的思路,从而实现“非仅一鱼,更得一渔”的效果。 当然,我读这本书感觉真是一目十行,现在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触是,我们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以及我们所能支配的资源。在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保持冷静,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更需要自知之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投资的时候尽可能的去规避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无论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投资还是人生的投资。2023-08-30 10:48:571
论语(第十八,十九,二十章)读书笔记
读书真能让人安静下来。希望我日后能越来越多这些安静的时刻,克服自己身上的躁气,成为一个清明的人。 《论语》20章,只有11705字,我们现在一本书,动辄就是18W字,24W字,看起来很快,也许一天就能读完。可是养料呢?为什么感觉科技在发达,我们的精神却在稀释?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很多人,其然也不知道,所以然更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化很难。 天才此生不读书。但此世,如果我能多读些书,于我自己的下一世,下一代,于我的家族,我身处的社会,都是一种积累吧。 工作中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也分三六九等,精英治国离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每每侧耳倾听贤者之言,内心涌起的是幸运,感恩和求知若渴,见贤思齐。 因为私人事情烦躁,心性确实难以沉静下来,但从这一刻开始,心里分清楚经典与闲散之书的区别。有一位同事说,她向来只读经典。我听后,醍醐灌顶,以为这是珍惜自己时间的表现。这两天,只读了《国富论》和《论语》(论语别裁,论语注解)。 很汗颜的是,论语一共20章,6月份集中读过一次,学习了有五六章。今日读了三章。合起来,还没有1/2,对于中国经典文化的了解,我还是个识字的阶段啊。 先做其中延外信息的整理,都是日后很好的养料。 首先是18,19,20这三章的正文。看过一篇读书方法,看了,背了,能讲一遍,才算第一遍看过。 《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第十八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8.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 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駉。 子张篇第十九 论语目录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篇第二十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 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三章,才1933字,却包含了太多。应该打印下来,随身携带,慢慢参悟。以后有了孩子,还可以再和她一起学一遍。 接下来,要做一些读书摘录: 1,微子,箕子,比干,殷朝三仁 2,韩国国旗易经八卦:乾坤坎离 3,周有八士里,还没有提到姜太公和周公。 4,隐士: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始终从旁帮助别人,自己始终不站出来。 5,明朝朱元璋开国:刘伯温,道家思想的隐士人物;铁冠道人;周颠(蒸笼烤他他不死) 6,王阳明 7,隋代王通,死后私谥“文中子”,与隋炀帝谈过话后,回去讲学,培养年轻一代。到唐太宗开国时候,李靖,徐世勣(绩),房玄龄,魏徵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 历史上有名的“自比尼山”,说的就是不仅他的弟子,连他自己也自比为当代的孔子。 8,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 众鸟高飞进尽 9,古代下对上为谏,下对上为劝。 10,柳下惠,坐怀不乱并不是他最高的一面。刑法官。三次上,三次下,有人劝他出走路过,他回复说:随便走到哪里,决不走歪路,要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比较困难的。他的人品就在这里。 王不留行: 11,鲁国季家 12,飘然远引 13,朱柏庐《治家格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14,清朝康熙时代,全国官吏,只有一万七千人,做了那么多事。 15,西方文化里,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与生活和技术是配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文化基础和我们的完全是两样。我们今天没搞清楚自己的文化,也没搞清楚别人的文化。为官心存君国,为的是实行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一番事。 16,凤凰离乱不如鸡啊 17,楚狂接舆:道家人物,装疯的狂人。嬉痞。寒山,拾得,晋朝的刘伶,阮籍。 处处关津处处寒: 18,长沮(沮丧),桀溺,两个隐士,好朋友,孔子让子路问路,这就是“指点迷津”的出处。 19,真出家,就是桀溺所说的“辟士之士”(辟,通避) 20,鸟兽不可与同群。后人有曲解。 21,王安石“党祸”,正人君子纷纷辞职,当时有人主张不要辞职,多占一个位子,就少一点破坏。虽然不能积极挽救,也是消极的防止。孔子走的就是这个路线。 22,过去写信,对父执辈称世伯,自称世晚或世侄。但有的和父辈没有交情,而年岁又高自己很多的,就尊称为丈。 23,《高士传》,《神仙传》 24,佛家禅宗的隐山和尚。 25,行脚,是佛家的术语,到处参访有道德学问的高人 26,洞山和尚和密师伯,去行脚,第二天找不到了,高人只留下“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27,社会很多人是守成的,让他去开创,就糟了。 28,创业的人,第一个修养要能够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种德行才行。(好名声,坏名声都会有) 29,古代逸民近于隐士,《逸民传》,清朝历史里,有很多:王船山,陕西李二曲,江苏的顾亭林。逸民很高逸,这又与隐士有所同U0001f236ufe0f大有不同之处了。 穷达行藏 30,古代隐逸之路,是有所待也,并不是完全的消极。 31,降志辱身。坚定人格,高尚其志,很不容易。 32,孔子说,真正时代不需要我的时候,我可以做隐士,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可以出来,绝对负起责任来做事。这就是无可无不可,君子不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所以说孔子是圣之时者。 33,无可,无不可,说的就是这种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时衰鬼弄人 34,一个国家社会变乱的时候,真正忧时匡世的人才离散,隐退散伙。 35,当时文化集中地鲁国,到了孔子时代已经开始甩尾,老成凋谢,人材星散。 36,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人伦之道。 37,能为你打天下,又能为你守成,同时又是圣人,这是不可能的。对人不要责备求全。 第十九章: 38,士:有学问,能力强的人,古代的选举精神。 39,文天祥,当宰相很可怜,南宋末代没办法时才给他发表,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见危致命”。 40,有功劳的时候,“见得思义”。 41,中国文化要求一个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的所谓儒者,是这样严格:最艰难困苦的由我来承担,好的由你们大家拿去,我不一定要。 42,现代科学,只讲看得见的一面,还有看不见的一面。 43,丧思哀,丧,狭义指死,但有更大的意义,如时代的失败。 4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这是大问题。 有容德乃大 45,有很多小道,如下棋,书法,作诗,古人所谓雕虫小技。但也是有用的。 46,消磨百代英雄气,殿体诗书八股文。 47,朱熹《近思录》 48,文过饰非 49,闲,就是范围。门一关,木棍挡着。 50,洒扫,应对,进退(这个东西该不该拿,一件事情该不该做) 51,周公之礼,六岁读小学,八岁十岁识字,十八岁入大学 52,观机设教 53,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在是:仕而优则牌,商而不优则士,仕而不优则学。 54,清代郑板桥,袁枚这些名家,不想做大官,名家也不一定就是地位高,官做得大。回家后以名士身份从事著作,影响非常大。而我们现在,孩子太可怜,从小学到大学,浪费精神确实不少,历史是天平,要算账的。到了大学,真正想读书的时候,却没有读书的习惯了。 55,中国政治哲学,离不开《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 56,商君书,商鞅写。 57,清兵入关的打法,就是用了一部三国演义。 58,二战前,日本打中国,几乎日本全国人都在读《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 59,《韩非子》 60,历史和人生不配合 61,墨子,《节丧》。 62,学问和时代,历史和人生 63,挽郎,广东,福建 64,自动自发的人几乎是没有,虽然有这个心情,但很难构成有恒的行为,能够达到最后目标的很少。 65,孟庄子,鲁国世袭世家,父亲去世后,政策照旧执行。 66,曾子《孝经》 67,中国古代文化不谈价值,只有情义问题。 68,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才立太子,权术和帝王的统治手段 69,汉文帝到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 70,唐太宗和徐世勣的故事。 71,对人付出太多情感,对方会受不了,对朋友热心帮忙,如果过分干涉,必遭反感。跟古时候功高盖主差不多。人生就是政治,政治就是人生。 72,处士横议,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有原因的。 73,项羽烧了中国的书。 74,萧何也有罪。 75,所以,子贡说纣王坏,但并不是后世说的那么坏。 76,孔子的老师是谁?韩愈师说的观念,由此发挥。 宫墙外望 77,后来称拜老师为列入门墙。 78,日本人喜欢矮墙,这是中国古制,唐宋时间的房子都是如此。 79,宋朝宰相张商英,学禅的。与云峰悦和尚交谈,太过骄傲,只和和尚谈诗,对大和尚说,听说你的诗作得很好。大和尚说,转运使你不要听外人乱讲,别人说我诗作的好,就如人家说你的禅学的好一样。——不亦宜乎! 80,于右老,最爱写一副对联:圣人心日月 81,恭:谨严之意。 差二十章2023-08-30 10:49:151
自诉||中世纪三部曲之《圣殿春秋》之读后感
小时候看《飘》的时候,觉得斯嘉丽 敢爱敢恨,甚至为了拯救家族去结婚,说到这里,《飘》可以再看一遍了,真的很有意思啊,性格立体的,是一个人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 当一个人总体的好的一面多于坏的一面,那么就能说大体上是个好人,随着认识的人渐渐变多的时候,我短时间判断的一个人,会在随后的时间里不停地被否定掉,也就是说我有点一叶障目。 我初期判断的,最终会被我长时间的相处所打破。但是这也并不是就是对的。这大概是为什么大家都说人性变化莫测,而且每一个阶段大家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大家都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没有探索的趣味了,毕竟生活是很平淡的, 轰轰烈烈的生活持续不了很长的时间。岁月会赋予我们智慧,不一样的思维,有趣的见识,颇有玩味的人格等等。 2020年的疫情在中国已经将要落下帷幕,毕竟夏天就要来了,温度持续上升,我祈祷全球会迎来新的篇章,我试着陆续开始恢复自己的表达欲。 近期在打发时间的时候看中世纪三部曲,现在是第二部,中世纪三部曲从1135-1620年,这中间跨越了近五百年,只要是说王桥和夏陵之间的几代人的故事,我不得不说,第一部《圣殿春秋》刚刚开始是朋友介绍去的,打发时间的时候除了看书,就是锻炼,做饭,还有看专业书,当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我看起了《圣殿春秋》。 刚刚开始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当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中世纪1135年为什么汤姆那么贫穷,就像爷爷和我说1950年念书都是要啃树皮一样的概念,我没有感受过,所以汤姆的妻子埃格妮丝生乔纳森时大出血去世时,我除了害怕就是害怕而已。但是圣殿春秋开篇就写了绞刑,然后艾伦怀着杰克出现了,后来就是汤姆和他的三个孩子,阿尔弗雷德以及玛莎乔纳森。 这是故事的主线,汤姆从夏陵镇到王桥镇,心中一直都想有朝一日建出一座大教堂。 起初是因为一个秘密,导致杰克生父去世,这个秘密三个受益人是沃尔伦、巴塞洛缪伯爵,珀西汉姆雷伯爵,又因为菲利普院长想要建造一个大的建堂,还有汤姆的临危受命(破败的教堂被杰克烧毁的,目的是为了汤姆有工作)以及艾伦,他们以及子女在一起发生的事情。 我必须强调,我真的很喜欢阿莲娜以及艾伦,喜欢她们身上不畏惧失败,勇敢向上生活,敢于放弃一切只为了自己的信念,当然阿莲娜本身就应该和杰克在一起,他们的教育背景以及思想是最相近的,就相当于现在的三观相近,这是我第一遍看这本书,记忆力里应杰克大阿莲娜五岁。 汤姆高大强而有力、做事认真以及建筑上颇有造诣,但是他和艾伦是截然相反的一种人,然而艾伦恰好喜欢高大强而有力的人,毕竟杰克生父在怀上杰克时就被绞死了。而汤姆信仰上帝是一个虔诚的人,但是艾伦不是的,艾伦是不相信上帝的,艾伦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森林就生活的很好,而汤姆信仰上帝却处处没有工作到处挨饿。 我觉得很讽刺,但是换一个角度去考虑时,你会发现这又会让人们有信念,就像我们中国有些人信仰佛教是一样的,当然我是无神论的。 除此之外,艾伦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一度猜想,艾伦是贵族背景出生。比如阿莲娜就是贵族出身受过很好的教育,爱看书,和艾伦一样善于学习,书中只是在艾伦讲述自己的身世一笔带过,我觉得我需要再看一遍,把不清楚的细枝末节搞清楚,当然这是题外话。 艾伦教育出的杰克无疑是优秀的,而汤姆的三个孩子,除了乔纳森被菲利普带在王桥抚养,接受良好的教育,吃饱穿暖。最终在菲利普年老的时候当上了副主教,也就是接任。阿尔弗德暴力且没有头脑,后来竟然在阿莲娜落魄被弟弟逼迫的时候,强行拆散杰克以及阿莲娜,他的结局是没有任何子嗣的同时,被理查捅死了。 玛莎一直都是暗恋着杰克,记不清后面的细节了。 我不得不说珀西汉姆雷伯爵和里甘的儿子,威廉,他没有头脑具有杀戮的心思,残暴自私,没有修养。为了达到自己心中所想不择手段,在威廉二十出头的时候接受了订婚,和巴塞洛缪伯爵的女儿阿莲娜的婚约,但是阿莲娜拒绝了和威廉结婚,因为她看不上威廉,自私,笨拙以及愚蠢。 这让威廉颜面尽失,但与此同时他又非常迷恋阿莲娜的美貌,是的。阿莲娜拥有良好的修养、智慧与美貌,家世背景优越,正因此也吃尽了苦头,威廉为了带着为了得到阿莲娜的心思卷进了一场阴谋,巴塞洛缪伯爵在筹划一场逆谋,被菲利普的弟弟弗朗西斯知道了。而后告知菲利普。又与沃尔伦做了交易帮助他当上了王桥的副主教就是院长。 沃尔伦告知了珀西珀西汉姆雷伯爵和里甘夫人,最终巴塞洛缪伯爵被珀西伯爵打倒后,最终死在监狱里,只留下阿莲娜和理查逃亡最终在王桥谋生。阿莲娜的生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阿莲娜在父亲在监狱的时候和弟弟理查在夏陵镇,仍旧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在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时候阿莲娜就已经认识了杰克,那是杰克13岁的时候,而后很多年才见面。 威廉在阿莲娜父亲关在监狱落魄的时候,强奸了阿莲娜以及割坏了理查的耳垂。这件事在阿莲娜没有和杰克在一起之前,给阿莲娜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以至于在25岁的时候都没有想过结婚,拒绝了众多人。 威廉在汤姆建造王桥大教堂的过程中,杀害很多人,他百般阻挠,汤姆最终死在威廉的马蹄下。王桥的大教堂有杰克和菲利普共同合作建造出来。 我不得不说,杰克在建筑上面的才华丝毫不低于汤姆,甚至在后期远远超越他。 阿莲娜具有经商头脑,成为最大的羊毛商,但是在威廉的破坏下,一度破产,但是又坚强的重头开始,阿莲娜在父亲的死前发誓,一定会帮助理查弟弟重新回来夏陵当上伯爵,这是阿莲娜后来一步步顽强赚钱的动力,可以理解是为了弟弟在活着,并没有为了自己。 实际上呢,理查是个出色的骑士,在后期的时候,威廉霸占夏陵伯爵位置的时候一度攻击王桥,他成为保卫王桥的重要角色,后来理查在夺回伯爵位置后,让阿莲娜代管夏陵镇,再一次随国王的战役中死亡。 夏陵伯爵后来由阿莲娜和杰克的儿子汤米接任。汤米具有祖父的基因,善于管理,治理着夏陵镇。 这种还有很多很多细节,比如艾伦如何在森林生存下来的,阿莲娜如何一步步成为王桥最大的羊毛商的。 圣殿春秋是第一部,我看了整整13个小时,里面涵盖了1135-1174。 写了每一个人的命运,还写了巴黎流泪的雕塑,杰克在阿莲娜拒绝结婚的时候离开了王桥,游历了很多地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他的家族。父亲的来历,后来阿莲娜带着刚刚生下的孩子找到他,又回到王桥建造大教堂。我现在写起来轻悄悄的,但是我内心涌起一股敬佩的热流充斥全身的血液。 我觉得中世纪三部曲有必要多看几遍,从这里我能看见一个轨迹,就是在一代人里,我们回发现一个人有低谷就会有高潮,最开始拥有的在最后也会被夺走,它给我的启发是什么呢,就是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在高处,我们要怀着虔诚的心态,沉着踏实的做事,不要觉得自己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 你的精力花在哪里就会哪里体现,我们相当于这个宇宙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相当于生活却是我们自己的主宰。 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学周易的朋友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个曲线图,到达高峰的时候,接下来的就是回落的开始。再回看中世纪三部曲,是真的很有意思。 中世纪三部曲是说建筑工匠的事情,是悬疑小说,但是福莱特是擅长写惊悚小说的,在中年有阅历后,开始花费十年准备,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建筑专业的知识,撰写而成。 因为刚刚开始被情节吸引,特地去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评价,但是争议颇多,个人愚见是,这不应该有争议,耗费大量的时间,构造每一个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建筑本身,还有几代人的恩怨情仇,所有的人物构造都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这不是轻飘飘一句话就能否认的,要说文笔,文笔有的挑吗。毕竟是悬疑类的。 一条主线带动所有的情节发展,中世纪的贵族权势、骑士、修士、主教、以及平民,当然这里面有着重彩笔墨写女性的觉得,拥有女性思想觉醒的思维。 私以为,福莱特查阅大量的史书记载的同时还切合了中世纪的背景,我真的觉得他很有才。现在的社会说自己爱看书的人也是一堆,自称自己是作者的也是一堆,但是空说无凭的同时,还要过来说中世纪三部曲一般般,我觉得能评价的人,必然是超过福莱特的本人的,而不是空空而谈,随意践踏他人的成果。 我给予高度评价,当然也不会说那我身边的朋友去看,喜欢看书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口口相传,必然会看这本书,多说无益。 我本来就是想随遍写个随笔,但是一不小心,坐在这里两个小时,写了那么久,嗯,对了啊。我特别想说菲利普我真的很喜欢你要是问原因我可以说,他并不是不近女色,但是他一生都奉献给了教会,未婚,养育了乔纳森。他让我觉得诧异又敬佩,他果敢又自律,与此同时他又具有怜悯之心。 菲利普和弟弟弗朗西斯在幼年的时候,亲眼目睹父母被骑士杀害,隔开肚子,后来他们被教士救下来,成长在教院,而后成长为一代主教,而弗朗西斯一直都是权势贵族的身边人。 嗯,题外话我也很喜欢杰克和阿莲娜,书中的他们相貌登对的同时,三观契合,相爱一生带着感恩的心,热爱对方的每一个年龄段。 福莱特冷静清晰理智的思维让我折服, 由衷的敬佩,这不由的让我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看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候的心态不是这样子的,但是那不勒斯写的是意大利两个女孩子的友谊,女性的拧巴成长的轨迹,一度让我陷进去,后来看完第三部的时候索性停下来调整自己的思维。 我在空余的休闲的时间,第二部《无尽的世界》看到一半了,这是接着《圣殿春秋》来的,杰克阿莲娜的孩子成为这一步的祖父祖母还有玛莎的孩子,这一部仍旧埋下一条线,然后是梅尔辛和凯瑞丝一起在王桥建造一座石桥拯救王桥的经济,吸引更多的人来王桥经商。 戈德温是这一代新的院长副主教。必须要说的是,王桥的主教一直都不在王桥,所以副主教就是掌权人,名副其实的教会权利的巅峰。 我迷迷糊糊开始看第二部的时候,实际上我到现在都没有很清楚他们的祖先是谁,托马斯骑士到底有什么秘密。但是我知道的是梅尔辛是杰克的后代,戈德温是汤姆的后代。凯瑞丝是戈德温的表妹。凯瑞丝父亲是羊毛商,家境殷实。 梅尔辛的弟弟是伍尔夫,一直都想成为骑士,好色且没有脑子,自私。我一度觉得他像第一部威廉。 这一部威廉的后代出来了。很多线我还没有很清晰,但是有第一部的铺垫让我非常想知道未来几百年到底怎么发展。以及凯瑞丝那焦躁不安的独立自主的思想。一度让我想到《简爱》。想到《飘》里面的斯嘉丽。作为女性,虽然凯瑞丝其貌不扬但是智慧,领导才能已经显现,哪怕才18岁,实在是很吸引我。我在想她会是下一个阿莲娜和艾伦吗,无比好奇。 正因为如此我会一直看下去的,甚至会多看几遍理解更加深刻 ,看这本的书的时候,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我想看把《国富论》多看几遍,增加对经济的理解,毕竟我感兴趣啊。 共勉。2023-08-30 10:49:231
《第一本经济学》读书笔记
选择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俞军老师的推介书单中,而且另外的地方有人也说这本书不错。 经济学我之前也零碎读过几个大部头的著作,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比起来我觉得这本书生动很多,书中的好几个例子让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从“是什么”迅速上升到“为什么”。下面我就从这几个例子的感悟中完成这次读书笔记的交付。 鲁滨逊·克鲁索是以丹尼尔·迪福的著名小说中一个遭遇海难的船员命名的。作者为什么选他当讲故事的主角呢?因为在分析由亿万个人的相互协作构成的经济体系之前,应该先从一个人的情况开始分析,并确定我们理解了是什么在影响这个人的行动。 克鲁索独自一人漂到热带小岛,迅速意识到他必须要在艰难的情况下想办法活下来。在岛上有一些天然的食物,如椰子可以直接填饱肚子,经济学家把这种物品称为 “消费品” 。另外有一些物品,比如棍子,虽然不能直接吃,但是可以帮助克鲁索更好的摘到椰子,经济学家把这种物品称为 “生产品或者生产要素” 在生产品的范畴里可以继续细分,比如土地上的椰子树、小溪里的水,这类大自然赋予的 “生产品”被称为“自然资源”。 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生产品,是克鲁索自己的劳动力。当克鲁索用劳动来满足间接的目的时,他是在从事 劳动生产 ,另一方面,如果他运用自己的双手、大脑来获得直接的满足,经济学家称之为 休闲。 克鲁索为了丰富自己的食物种类,花费劳动力用藤条编织渔网,再用渔网来捕鱼。渔网这种由至少一件自然资源组和劳动力结合产出的物品,经济学家称之为 “资本品” 假设克鲁索每天要喝8个椰子才能维持基本生计,他通过艰难的努力,终于让自己在每天白天8小时时的时间可以从树上摘10个椰子。4天过去,克鲁索就有(10-8)*5=8个椰子结余,经济学家称之为 “储蓄”。 有了这8个椰子的储蓄,克鲁索就可以休息一天不用出门采集椰子。 克鲁索发现岛上有一些树枝和藤条可以制作成结实的长杆子,但是因为每天需要采集椰子维持生计,没有时间去采集树枝、藤条这些原料。于是克鲁索有个一个计划:在连续工作8天后,克鲁索有了16个椰子的储蓄,他花费一天的时间上山收集原料,而不是去采摘椰子。第二天,克鲁索把收集的树枝用藤条绑在一起制成了长杆子,也没有去采集椰子。 克鲁索用两天时间获得了一种新的资本品--长杆子。有个这根杆子,克鲁索只需要花费1个小时就能从树上敲下来5个椰子,大大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 从此以后,克鲁索每天只需要工作2小时就可以维持基本的生计,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克鲁索这个通过消耗储蓄和资源去获得更好的“资本品”,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 “投资”。 还有一种坏情况,克鲁索花费2天并没有找到足够的树枝和藤条用以制作长杆子,或者长杆子不够结实根本无法敲下树上的椰子,那么克鲁索可能就会因为椰子不足而饿死。这种情况称为 “投资风险”。 克鲁索在荒岛上是只有1个人与自然资源。在真实的市场环节中不单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场景:农民进城去想把穿破的鞋修好,并买件新衬衫。他带了几十个鸡蛋,希望用作交换。 可怜的农民,他不仅要找到一个具备修鞋技能的鞋匠,而且那个鞋匠当天必须想要鸡蛋。同样,农民要想获得一件新衬衫,不仅必须找到一个拥有自己喜欢样式衬衫的人,而且这人得愿意(用合适的价格)交换农民手中的鸡蛋。 如果你认为我们的农民麻烦已经很大了,别急,还有更糟糕的呢!万一那家伙是制造公共马车的怎么办?他带着制造好的马车来到市场上,希望能用这样一件珍贵的商品来交换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可是,如果世界只限于直接交换,他就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交易伙伴,这个人不仅拥有他想要的肉类、鸡蛋、衬衫、牛奶、弹药等全部商品,而且还要正好在“市场”上寻找公共马车。天哪,这怎么可能找得到嘛! 实际上,在局限于 直接交换 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马车生产者,甚至可能连修鞋匠也不会有。人们将无法专门从事于一些行业,因为这样做太冒险了。例如,教师可以教孩子们算术和语文,家长们则提供牛奶、面包和灯油等作为交换。但是,如果不巧刚好有一年,没有哪个适龄儿童的爸爸是屠夫,那么教师就得整整吃一年素! 换一种“间接交换”思路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间接交换 是指交易的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换回的商品不是为了直接使用,而是打算日后换点别的东西。回想一下,农民来到镇上,拎着几十个鸡蛋,寻找修鞋匠和一件新衬衫。假设镇上唯一的鞋匠告诉他:“对不起,我现在不需要鸡蛋。”在限于直接交换的情景下,故事结束。 然而,引入间接交换后,农民可以问:“那么,你要我拿什么交换才肯修鞋呢?”假设皮匠回答说:“如果你能至少给我弄来6磅黄油或4块长面包,或1斤腊肉,我就愿意修你的鞋子,这些才是我现在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农民现在在镇上走动走动,寻找有谁想要鸡蛋,并愿意提供黄油、长面包或腊肉。他发现一个屠夫有多余的腊肉出让,只可惜该屠夫(与补鞋匠一样)当天不想再要鸡蛋了。屠夫提到他很想要一些鱼。没过几分钟,农民遇见一个渔夫,他刚捕了一大网鱼回来,筋疲力尽,难道不渴望一个超大的煎蛋饼吗? 图7.1 间接交换的优势 我们假设农民能够找到一个想要鸡蛋并愿意提供腊肉的屠夫。如表7.1所示,只要(1)鞋匠修农民的鞋子;(2)农民把鸡蛋给屠夫;(3)屠夫把腊肉给鞋匠,3个人全部都会更快乐。因为他们都能从排名第二的位置移到第1的位置。 在允许自由交易的情况下,所有人的状况都得到改善。 我们已经看到了直接交换的好处和间接交换的更大优势。然而,即使人们开始在交换中接受中间品,然后再次交换最终想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仍然非常麻烦。 让我们重温一下故事,农民寻找鸡蛋的买主,来换取足够的腊肉,付给鞋匠并修好鞋子。在上面的版本里,我们简单地假设,一旦农民遇到渔夫,麻烦就结束了。 然而,在现实中,农民有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交易。如果渔夫愿意用3条鱼交换6个鸡蛋,而屠夫愿意用1磅腊肉换3条鱼,那么农民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话,最终只要付出6个鸡蛋就能修好我的鞋。” 如果这是唯一的选择,农民会觉得很划算。但如果镇子相当大,商人和手艺人众多,怎么办?假设农民找到一位面包师,他愿意用4根长面包交换5个鸡蛋。那么,我们的农民会发现,“好啊,现在,我只要付出5个鸡蛋就能修好鞋”。注意:比起用鸡蛋交换鱼的路线,现在这条贸易路线要便宜1个鸡蛋。 恐怕你早已被这些复杂的细节弄糊涂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将开始追踪各种商品间的交换率,以确定一笔交易是否“划算”。如此一来,我们看到,间接交换既带来了好处,又产生了麻烦:好处是,它使得人人受益的复杂财产重组成为可能,但麻烦是,当人们决定是否交易及如何交易时,仅仅考虑自己的直接偏好是不够的。在挣扎着交出财产之前,他们首先要问:“如果我拿给另一个买家,能换多少东西?” 交易者为了发现他们想买的东西的最终价格,常常需要往前分析两三个、甚至更多步骤,这使得上述问题变得尤其困难。我们在农民的故事里,仅仅多引入一个商人的报价,就可以看到事情变得多么复杂。从理论上讲,为了确保农民能以(用鸡蛋计算)尽可能低的价格来交换鞋匠的修鞋服务。他得调查全镇,写下每个人愿意购买和出售的各类商品;然后,需要找一个数学高手,来帮助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数学家会向农民展示(可能很长的)交易链。通过这条交易链,我们的农民可以付出尽可能少的鸡蛋,最终获得6磅黄油,或4根长面包,或1磅腊肉(这些是鞋匠之前坚持的条件)。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用在每次交易前进行如此复杂的头脑锻炼。相反,我们使用货币,并将它正式定义为“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简单地说,货币能与任何商品进行交换。人们不再需要以物易物了,他们首先出售自己的产品来获得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当一个社会使用货币交易时,仍旧保留了间接交换的全部优点,但缺点却大大减少。人们再也不需要跟踪不同人心中几十上百种商品间的价格比率,在货币的帮助下,他们只需要找到那些感兴趣的商品,并记录以货币标示的最高和最低价格。 货币可以极大的提高间接交易的效率。 有了自由交易的市场和货币,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那怎么才能让市场上的可供交易的商品更多更丰富,同时又更物美价廉呢?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大商场的服装店里,雇佣帮工约翰和老板娘玛西娅各自执行任务所耗费的时间如下图。正如数字表明的,最好玛西娅自己既做销售又在营业结束前整理店铺,准备第二天早上开门。 由于不管是销售还是整理,玛西娅都占据绝对优势;可能你会首先想到,最有效的方法是她自己轮流做这两个任务,而不用雇用约翰。但是,这并不正确。通过雇用约翰并让他专门倒垃圾、拖地板等,玛西娅可以集中精力在销售这一比较优势上。换句话说,因为把必要的整理工作委托给约翰,玛西娅可以让客户停留在店里逛更长时间,从而带来更多销售。 如果玛西娅的生意运营在货币经济中,那么她将很容易计算出究竟是聘请帮工约翰合算,还是应该早点结束营业,以便亲手收拾整理。假设一次典型的客户购买将让玛西娅净赚20美元。也就是说,玛西娅专心帮助客户,能够平均每15分钟进账20美元。如果玛西娅为了提前30分钟收拾整理,而不得不提早把客户赶出去。平均下来,她每天要损失40美元潜在的生意收入。 对玛西娅来说,聘用为商场里各家店铺搞卫生的约翰合不合算?这要取决于约翰怎么收费。只要他的收费低于40美元,那么在每天营业结束时,把打扫店铺这项简单的任务委托给约翰是合算的。约翰是个没什么特长的小伙子,他很乐意每小时赚15美元。这些假设的数字表明,玛西娅和约翰之间的交易有很大的收益:对于玛西娅,出到40美元让别人整理店铺是值得的,而约翰则很乐意干每小时收入15美元以上的工作。只要价格在这一范围内,玛西娅和约翰都会认为这一安排颇具吸引力。 为了面面俱到,注意一下玛西娅也可以聘请约翰来帮助销售,或者约翰辞掉清洁工进入服装零售业。但显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约翰做销售比玛西娅差太多了,居然要两小时(120分钟)才做成一笔销售。这意味着如果约翰想要复制玛西娅的业务,自己也专心卖衣服,那么每两个小时盈利20美元,相当于每小时才赚10美元。约翰干清洁可比这挣得多。 上例说明了比较优势原理:虽然玛西娅在整理店铺和销售上都更具优势,但与约翰的合作仍将使她收益。玛西娅在这两个任务上都有绝对优势,但只在销售一项上具有比较优势;另外一方面,约翰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在清洁工作上有比较优势)。 即使有的人技术能力超越其他所有人,专业化和贸易仍将使得人人收益。 第一个故事非常直观的告诉我如果处理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想要 生活越来越好 , 储蓄 与稳健的 投资 必不可少。 第二个故事是很浅显的让我了解交易的本质:由于人与物品(服务)之间存在 偏好 ,通过 交易 物品(服务)可以使得市场的 整体满意度提高 。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讲分工合作的底层逻辑: 比较优势 。对于个人和组织发展都颇具指导意义。2023-08-30 10:49:311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读书笔记(一)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读书笔记(一) 第一篇 1-3章 【印象深刻的内容】 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获得货币,而是获得商品的价值。货币的用处就是购买商品,而白银作为货币并无更多的用处。 国家要繁荣,就要发行纸币。 股票交易不会只涨不跌的,即使最疯狂的牛市也会有下搓的情况。 以人的本能与情感为出发点,而不是从虚伪的教条中推演出来,他相信:任何人都有一个基本的愿望,那就是被他人接受,并获得他人的“同情”。 如果人们开始储藏货币,其结果等同于货币供给的下降,货币必须不停的周转,否则就不能给市场这部机器添加机油,萧条也会随之发生。 亚当、斯密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是国富源泉;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和“均衡“价格波动;经济发展宜“小政府”,少干预经济,多建立平台并监管之。 【与现实的联系】 纸币的本质是信用债券,由国家发行。它的崩塌始于民众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心,纸币无法兑换成有效的资本和物资。目前的状况来看,能够逃出的窗口是极小的,房产也不是万世不易的财富。 【行动与改变】 作为时代洪流中的蝼蚁,顺势而为,尽人事听天命才能达到比较豁达的境界吧。2023-08-30 10:49:461
《“错误”的行为》读书笔记 - 1
如果我是一名笔耕不辍的学者,我也希望能在自己专著的“引言”部分,只讲两个看起来与全书内容并不相关的小故事——关于自己的良师益友,关于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开山鼻祖,作者泰勒的前辈与领路人。引言很短,我摘取两位泰斗的话语,算作该部分读书笔记的精髓: 在我看来,行为经济学并不是靠着灵光一现而诞生的。 在传统经济学里,“理性经济人”假设如同初中物理的“光滑平面”一样,帮助经济学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建立起极为丰富的理论来描述人类的各种行为。然而,相对于物理学关于“摩擦力”的研究,传统经济学家们总将“有限理性”看作“正确,但毫不重要的”概念——他们坦然承认某些经济学假设是过于严苛的,但其中精要已经被抓住,剩下的部分(如预测偏差)不过是“误差”而已。只要模型本身可以平衡误差的盈亏,就万事大吉。 纵然经济学大家们曾严肃地指出,诸如“理性经济人”这一类假设值得更细致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却是不以为然的。这里的“经济学大家”即包括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他就于1759年出版过一本涉及众多行为经济学(事实上,行为经济学的开端大约被公认为1970年)概念的《道德情操论》,它告诉大众,“寻求最优化选择”将经济学引入天堂,而忽视“情感”等“看似无关的因素”却也同时很大程度上将研究的道路变窄。其实伟大的人物早已经预见到发展的轨迹——包括二百年后的行为经济学。 所以令我感佩的是,在大家通常对论文尾巴上的future research不屑一顾时,总有更加细心也更有才华的人,愿意做一些看似“捡骨头渣”的事情,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卡尼曼、特沃斯基和泰勒。以他们为代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学家,成功地挑战(某种程度上是“击碎”)了理性经济人假设,深刻探索了“有限理性”的具体表现;他们把大量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内容融汇进来,致力于将模型建立在对人类行为的精确描述上,创造出了一颗经济学领域耀眼的新星——行为经济学。 多一点思考,就可能发现一门崭新的科学;多一点探索,就可能挖出诺奖一般的金子。 下文将总结《错误的行为》第一部分的精华理论,以及我自己的部分思考。 你拥有的东西,属于你的一部分禀赋(endowment)。与你即将拥有的那些东西(更多情况下是可供自己消费的(藏酒),而非用于转手交易的(股票))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禀赋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损失厌恶”——一定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等量的获得带来的快乐。 一个例子是,因为信用卡发卡机构会向零售商收取佣金,零售商便想向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收取更高的价钱——他们向信用卡用户收取1.03元,向现金用户收取1元。但问题来了: 事实证明,“折扣”是一个让所有用户都感到舒服的方式——毕竟“附加费”是要从兜里掏钱的,这让信用卡用户十分痛苦。卡尼曼认为这3分钱该怎么收,属于“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但泰勒认为,这不仅仅有“如何包装这3分钱”的因素,而是在于“你口袋里的钱是你的禀赋,所以你才更珍视它”。 如果你在经营一家持续亏损的餐厅,那么你似乎应该选择关门,而不应该痛惜前期固定成本的投入(sunk cost)。但如果是你决心去学习一样技能时遇到了瓶颈,你在放弃和继续前行上进行选择——你应该每天提醒自己“忽略沉没成本”吗?此时,“这是沉没成本吗”却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事情发生过后,我们会认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是这样。 更糟糕的“后见之明的偏见”(hindsight bias)在于,我们总责怪别人“你早就应该提前预测到”,而认为自己“的确已经预测到”——事实上你与别人在事发前都像白痴一样。所以,当你成为领导时,请对下属多一些宽容——你很容易觉得自己早就考虑了所有的风险,而事情搞砸了完全是猪队友的错。 我们回到“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上来,就知道什么是规范性理论,什么又是描述性理论。“勾股定理”就是一种规范性理论,它精确描述了直角三角形各边长的逻辑关系。然而,如果我出一道题: 1英寸比起1英里也太小了——所以高应该也就最多两三英寸吧?你可能在脑海中想象把1英里长的底边缓缓向上抬起一个角度的情景——记住这一刻,这便是“描述性理论”。它描述了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它是你真正思考这个问题的模式(即使你心里清楚,勾股定理肯定是更准确的)。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接近30英尺(约356英寸),远远大于常人预估的2英寸。你猜的怎么样? 这便是描述性理论,一个不能精准描述“真实”,却能精确描述人类思考和行为模式的理论。行为经济学也大多落在描述性理论的范畴。 人们的认知、脑力、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对一个普通的决策问题给出最优解。但是,如果将最优解与真实解之间的差距,单纯理解为不可预测的“误差”,那便是错了。许多情况下,这种“系统性偏差”是可预测的——正如我问“褚”是不是一个常见的姓,你的回答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小圈子里有没有一个姓褚的人。如果给你5万元研究经费和5天时间,你会去翻阅统计资料甚至是做个普查来验证你的猜测;但事实上,你花不了5秒钟,也可以作出一个回答。这就是“有限理性”,这就是“可预测的错误”,这就是伴随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描述性理论”。由“禀赋效应”具象化而来的前景理论,大致可以由以下几点总结: 1.人们对获得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对损失的边际效用也递减。 2.人们厌恶收益风险,却追逐损失风险(实际上是厌恶损失)。粗略的说,损失造成的伤害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两倍。 3.人们会通过财富的变化而非等级去感知生活,变化可能是与现状不同的变化,或是与预期不同的变化,但不管是哪种形式,让我们欢喜或痛苦的都是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的行为》并不能算是一部学术著作(《思考,快与慢》也不是),因此如确定性效应、孤立效应、反射效应等前景理论中的学术概念,并没有出现在书中——然而这并不妨碍什么,知识,原本就该是朴素的。 毋庸置疑的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辩手。 调查证据 (survey evidence)与 行为实验 (experiment)在行为经济学发展的最初30年,是非常不受欢迎的。有几个同样伟大的名字:肯尼斯·阿罗(1972年诺奖得主),约翰·希克斯(1972年诺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诺奖得主),他们推动了经济学向着数学化和正统性发展——经济学从此有两个核心概念:“最优化”和“均衡”。最基础也经典的例子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将在MC=MR时定价。”这是微观经济学的第一课,然而这节入门课对于白纸一张的经济系本科生来说,会不会是一个陷阱呢? 人们很快发现,没有企业会真的用边际分析方法来定价,或者是决定员工的数量。这些均衡图线真的有用吗——这个话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AER上引起了广泛的争吵。经济学家们的传统派应该感谢一位出色的辩手代表: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奖得主),他用“职业台球手也不会真的在比赛中进行数学推导,但他们的击球路线却真的和机器计算的相似”这样一个逻辑,终止了这场“可能很无聊,也可能意义巨大”的讨论。 70年代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运用实验和调查,再次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的真实行为,和模型预测的根本就不一致!这个道理很简单——恐怕只有不到1%的人能精确地将台球打进洞,我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且在思考“如何将球打进洞”这个问题时,也不会跟职业球手的想法一致。那么普通人是如何打球的呢?这便是行为经济学,也是《思考,快与慢》和《错误的行为》讨论的所有内容,接下来的读书笔记也将完全围绕这一点展开。 传统经济学家还持有一个观点:当 激励 (比如实验中的预期收益)足够大时,人们会愈发认真思考,理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然而,“偏好反转”现象却随着激励的增大而表现得更加明显——这里的偏好反转是指人们在更喜欢A的同时,也更喜欢B——无疑这里还是有些trick的,是利用禀赋效应在“获得”与“损失”之间做了个小陷阱。不过这些反面证据终究驳斥了“激励使人更理性”的观点,普通人的大脑里,还藏着一层均衡与最优化理论无法解释的逻辑。 我想到了中国文化里推崇“小事迷糊,大事清楚”为一种至高境界,这里我们涉及到了“ 学习 ”的概念。传统经济学家认为那些参与卡尼曼的愚蠢实验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经过充分的学习,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然而试想,人生中的许多决定,诸如购置房产、选择配偶,也没有很多次学习的机会。那么“激励”和“学习”的作用便是矛盾的——小事情,你会因为“它不重要,激励不够大”而做不好;大事情,你会因为“没有充分的学习和充足的经验”而做不好。这真的很有趣,看来普通人本来就很难做好一件事,那么我们的经济学为什么要只为那1%的“精英理性经济人”们服务呢? 传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搬出杀手锏,来设法击败冉冉升起的行为经济学派—— 市场 是看不见的手,它会解决一切问题——包括让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理性。然而,不仅仅是生活中海量的“不理性行为”让我们质疑这个观点,更有一种有趣的逻辑是“如果你因为害怕自己缺少正确决策的能力,而去请教专家,那么我也怀疑你有没有能力找到一个真正能帮你解决问题的专家”(事实上我不是很赞同这个逻辑)。有些传统经济学家妥协道:“不要说市场迫使人们变得理性,而可以说即使很多个体都是普通人,但市场价格仍是理性的。”然而这个观点也被泰勒证伪了,我们的读书笔记将在后文阐释这一争论。 令我感触颇深的,是《错误的行为》中,对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坚固友情的描述——他们一起探讨论文,一起组织家庭聚会,一起看NBA季后赛——跟普通人的生活并无二致。这个世界上单凭一人之力,已很难做出卓越的成就,人总是需要“最佳拍档”的。 在书中的第五章“加州圆梦之旅”里,卡尼曼、特沃斯基、泰勒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斯坦福相聚。泰勒喜欢在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电话很难接通时,直接上山去打扰KT(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简称,在行为科学界已是如雷贯耳的一个缩写)。这个镜头总让我想起中文大学里,似乎也是“我居山下,君住山上”的样子,让我想起通向大学图书馆的蜿蜒的山路。两个充满智慧的头脑总是吸引着年轻的泰勒——吸引着他苦苦寻求在斯坦福的学术访问延期的机会,在行为经济学的的萌芽阶段艰难的坚持自己的研究,以及像许许多多懵懂的AP一样,为了发表自己的科研不惜去寻找一些冷门的期刊。这是学术的道路——像中文大学的山路一样曲折,无论你的目标是tenure还是The Nobel Prize。 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这是一群年轻的学者。前赴后继,明珠正在被拂去经年积累的灰尘,展现出夺目的光彩。接下来的课题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它们在过去的50年,以及未来的50年,不仅改变着经济学界,也可能会改变这个世界。2023-08-30 10:50:001
跪求:《市场制度最道德》读后感
本人是“南方周末”的老读者,每期必看,而且看得仔细。觉得这份报刊对自己开拓视野很有帮助。当有自己的片言只语在上面变成铅字时,还增添了一点成就感。2011年7月14日的“南方周末”第31版整版是北大教授张维迎的“市场制度最道德”。我反复读了几遍。我还在最欣赏的一段文字下面郑重划了道道并加上一个五角星:“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断追求better life。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归纳一下,大概两种:第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为自己得到好处。我称之为‘强盗的逻辑"。第二,是通过让别人幸福使自己变得幸福。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此时,我想到了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市场怎么有那么多的问题?这市场的逻辑怎么在中国就带给消费者那么多苦恼?发达国家怎么就做得那样好?我们市场问题,也包括社会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出现状况,首先就把美国、欧洲(主要指原西欧)和日本作为标杆对照。因此,我一看到我们这边出现的麻烦,我的惯性思维就定点到发达国家的先进上去了。 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但隐隐约约觉得答案可能是中国的市场还不算是真正的市场),我又翻到第30版,读到“你在跟谁说话?”。其中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苦恼每一种手机都有不同的充电器,其实充电的原理都一样,但是“唯利是图”的厂商就是不给人方便,把每一个接口搞得不一样……”。顿时对发达国家的“市场逻辑”而产生的幸福感有了问号。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手机,文中提到的苦恼可能遇到过的人不少。不管打引号的唯利是图是什么用意,充电接口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的苦恼是坚硬的事实。且不说这个不兼容问题要给环境造成多少额外的污染(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是个大问题)。中国的手机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牌,生产商都是大名鼎鼎的市场大腕儿,特别是生产IPHONE的美国苹果公司。他们是赚了大钱,按文章作者的讲法,他们是“给别人带来的幸福越多,赚得钱就越多”。但是为什么对这个小小的苦恼,这些大公司就没有想到要解决呢?我怀疑市场逻辑在这里真的是掺和了唯利是图的动机。 说到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也就是文章特意指出的“生产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务几千万人,几亿人,赚的钱就多得多”,还真的是有故事讲。且不说在中国代加工产生的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和工人中毒以及那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那天价的售后服务费也会使你产生不小的苦恼。业内人士评论道:“从IPHONE到IPAD,从IPOD到苹果电脑,每一种苹果产品的售后都是天价”。一位用户购买iPhone 3GS在保修期内出现了音量键脱落问题,苹果维修中心告诉用户,维修需要花费3807元,此价格和购买一部新iPhone的花费相差无几。这样的事例在各种媒体中披露过不少,所以业内人士才做出了“苹果全线产品维修皆天价”的结论。由此看来“市场的逻辑”产生的幸福感还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要是再说到美国金融市场五花八门的东东,你就会知道,被他们拖下水的苦恼绝不是个小苦恼。 把这一期的几篇文章看完,思绪又回到那个充电器的接口问题。我想,我们中国人也不蠢,开发一种通用接口充电器也不是什么难事。我觉得我就有这个能力办个此类企业。这种冲动不过只持续了几分钟就消失了。我怕被“知识产权”缠上身。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这还是要归功于2011年7月7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一位中概股老板的上市与退市自述:短线操盘手把我害惨了”。他在文中说道:“我吃惊地发现在美国,官司是能把企业拖垮的。”还告诉你,那里的律师费也是个天价。有人可能会说,你就在国内做,美国人来打官司在中国打,怕什么?我当然会怕的啊。官司打赢了,发达国家肯定会愤怒谴责中国司法不公,国内有人也会配合的。如果打输了,那我的为消费者解忧的好心不就起了反作用吗?那会给咱们正在崛起的国家抹黑的。我真的也会被发达国家斥之为“盗贼”的。再说了,我要办了这家企业,就会把企业做大做强。要是一旦把产品卖到美国去,那不就会被就地正法啊?我可出不起那个天价的律师费。律师也是“市场的逻辑”的律师啊。还是上面讲的那位老板的体会发人深省:“前几天有几个美国律师给我打电话,说愿意免费给我们打官司,我想都没想就挂了。”我的“我想办一家企业”的念头自此也彻底挂掉了。 话说回来,苹果公司的确是世界上最牛的公司之一。我的儿子就是千千万万果粉中的一员。他今年五月买了一部iPhone,不爽的是一个多月就罢工了,送去维修中心治疗了一个星期。还好,是免费的。我儿子也没有几多怨言。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作为国际上最牛的企业,如果在对待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中,能用美国的环保标准来干涉我们中国代工厂的环保工作,用美国的人权标准来干涉我们中国代工厂工友们的待遇,用对待美国消费者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乃至其他第三世界的消费者,那无疑不但会赚更多的钱,也会给消费者和为其工作的工友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我们问题多多的中国企业树立一个鲜活的“市场逻辑”的榜样,使诸多中国人可以彻头彻尾地体会到“市场逻辑”的魅力----谁不愿意过better life呢?!2023-08-30 10:50:203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篇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在本文中以这三种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一、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从商品的二重性到劳动的二重性,是论述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用过对劳动二重性的解释说明,揭示出了商品二重性的本质。他进一步的指出,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矗。 二、剩余价值论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不可能是在纯粹的流通领域内产生的,而只能是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在价值理论中我们已经把价值归结为一定的劳动时间,所以从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而添加在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新价值,减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余额。这样,工人的工作日就分为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可以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所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因此这两种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即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即全部产品及其价值也都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作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正如政治经济学家科书中所通俗地表述的那样: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工人这种超过补偿工资所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便是剩余价值的、利润的泉源,是资本继续不断增大的泉源。2023-08-30 10:50:281
宏观经济读后感范文
下面是关于《宏观经济》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读后感范文 在过去的年里,各种经济词汇充斥着我们的新闻联播、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攀谈中,通货膨胀、GDP、CPI、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萦绕耳旁,身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却丝毫不了解。有人说:21世纪不懂经济学的人就是文盲。因此我们就必须了解宏观经济学,以适应国家的政策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宏观经济学是一本由伯南克等着名学者编写,内容全面,注重应用。第一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解释了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的基本含义,同时简述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理论,使我了解了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的衡量与结构,主要GDP和价格指数及通货膨胀的组成和实际算法,让我知道了每年的保八意味着什么,同样十二月份的CPI上涨4.9个百分点是什么意思;第三章主要介绍失业和就业;剩下的主要介绍消费、储蓄和投资以及货币、资本市场和价格。在本书的学习中着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相应财富的迅速增加,甚至感觉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你只要读读报纸或听听新闻就可以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作出评价,每天你都可以看到收入增长减缓、联储转而对付通货膨胀,或者在对衰退的担忧中股市下跌这类标题,虽然这些宏观经济事件也许看来是抽象的,但它们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预测对自己产品需求的企业经理必须猜测消费者收入会增加多快,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老年人想知道物价上涨会有多快,(www.wanYEBAO.CoM)最近毕业的要找工作的大学生也希望经济繁荣,企业会雇用他们。由于经济状况影响到每一个人,宏观经济问题在政治争论中起着中心作用。选民敏锐地意识到经济状况如何,也知道政府政策可以用有力的方式影响经济,因此,在职总统在经济状况好时支持率上升,而在经济状况差时支持率下降。 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如果阅读一下国际新闻,你很快就会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多数欧洲国家采取统一货币是一个好做法吗?中国应当固定对美元的汇率吗?美国为什么有巨额贸易赤字?穷国如何提高其生活水平?当世界各国领导人开会时,这些问题往往排在议事日程的显要地位。 尽管制定经济政策的工作落在世界各国领导人身上,但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工作却落在了宏观经济学家身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宏观经济学家收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关收入、物价、失业和其他许多变量的数据。然后他们试图形成有助于解释这些数据的一般性理论,像研究星体演变的天文学家和研究物种进化的生物学家一样,宏观经济学家不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受控实验,相反,他们必须利用历史给予的数据。宏观经济学家观察到各国经济互不相同,它们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些观察既提供了发展宏观经济理论的动机,又提供了检验这些理论的数据。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很多的局限。 宏观经济读后感范文 告别了长期,我们就要进入在超长期中的经济,如果给我们50年的时间(超长期),我们的经济会是怎么样变化呢?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个经济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用人均收入来衡量),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该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进入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人均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该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索洛增长模型,该模型不仅解释了人均资本存量,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别导致了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还解释了各个国家经济能够永久性持续不断的增长的源泉是技术的进步。 长期和超长期中的经济尽管迷人但是我们终归生活在我们的短期经济之中,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的短期经济到底是怎么样运行的。并且长期和短期中的经济非常的不一样,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长期对我们来说,通常是一种误导。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终将过去,海洋终将恢复平静,但这样我们给自己的任务就太简单且无用了。 u221a期经济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价格是不变的,资源未充分地利用。短期中的经济也有几个重要的变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贸易余额,名义汇率。 在短期中,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内生变量)是同时决定的,决定他们的变量是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变量),政府支出,税收(财政政策变量),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外生变量)。一个有用的模型是IS-LM模型。该模型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在短期的开放经济中,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贸易余额和名义汇率(内生变量)是同时决定的,决定他们的变量仍然是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变量),政府支出,税收(财政政策变量),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外生变量)。一个有用的模型是腐汇率大型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同样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因此长期中仅存在物价的波动而产出不会发生变化,而短期中仅存在产出的波动而物价不会发生变化。 联系长期和短期经济的是中期中的经济,中期经济不仅产出会发生而且物价也会发生变化。在中期经济中有四个重要的变量:物价,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在中期中,物价和产出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AD-AS模型。该模型解释了中期中物价和产出的波动。 在中期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上和物价和产出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物价描述了通货膨胀产出描述了失业率,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关系。该曲线实际上是由总供给曲线推导出来的,因此它和总供给曲线也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2023-08-30 10:50:361
《资本论》读书心得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资本论》读书心得(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资本论》读书心得1 记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机会和中文版《资本论》有缘,怀着好奇心读了起来。 好奇是因为小学时代就知道马克思在当时大英博物馆,经历四十寒暑才写成的。后来在朱自清先生散文关于访英记录中,也证明大英博物馆在20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马克思当年学习位置及留下的脚印。当然,这是表面而略带传奇色彩影像。更实质问题是关于《资本论》一书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个人读后感觉如下。 这真是一本经典经济论著。要读懂它很难,虽然马克思尽量用最通俗语句和严密科学逻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政治经济学里念。这一点从《资本论》全书很少用复杂公式和晦涩难懂词汇就可以略见一斑。而我说他难懂也仅单单指马克思在本书中,运用了几乎涵概了当时社会各领域最新科学知识,既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两大宏观领域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详细广泛研究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可以考证各种现象,并创造性阐明了未来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无论谁人去解读资本论。要明确《资本论》每一个独立政治经济概念或者段落和章节,本身就是一篇论文核心思想的表达,必须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著的《马恩全集》里相关文章或者摘要才能读懂。 看起来很麻烦,但又别无选择,这就是《资本论》精典所在吧。当然,有助于阐述马克思自己论点的先人或者同时期科学研究成果,马克思本人是会恰当选用到自己著作里的。这觉不能成为后来“庸俗批评家或者卑鄙者”攻击污蔑他的借口,因为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不利用继承先人或者当今已经形成科学文明成果,无论在什么领域做什么工作我们仍然会一事无成的!很遗憾的是我不是个勤奋如马克思那样五十几岁仍然学了几国外语,虽然时至今日才四十有几,所以我不能读懂《资本论》原著。译著表达本身就存在曲解原文客观缺陷的! 《资本论》读书心得2 《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马克思指出: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相互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深入钻研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从而可以透彻地审视资本主义伪善、冷酷、自私的一面,为建立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资本论》读书心得3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可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书心得4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可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可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可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读书心得5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日益贫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富足、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资本论》读书心得6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就读书一事该总结一下。在这个学期,主要是看马列著作,认真地看了《资本论》。我觉得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论。这是一个属于马克思的原创理论后果。 这一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的两点看法: 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文明初期就有的。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可以养活他本人,并且也可以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可以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考虑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特别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有很多人分不明确。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为方便起见,机器生产过程中所需求的电力等特别用度忽略不计。)这样,他的预支资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稳定资本,5000元是可变资本。再假定他生产的产品卖了5000元,即获得了5000元的清利润。如今,他的利润率是5000/15000=33.3%,而剩余价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紧的数据不是利润率,而是剩余价值率。只有可变资本才花了资同族的钱,由于5000元人为从资同族手里转移到工人手里了。而稳定资本由始至终都是控制在资同族手里的,只不过它的外形改变了罢了,最初体现为10000元人民币,然后体现为价值10000元的机器、原料、土地,最后体现为价值15000元的产品的一部分。 《资本论》读书心得7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读书心得8 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2023-08-30 10:5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