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
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相关推荐
瓦格人的祖先
瓦剌人的祖先是蒙古崛起前的林中百姓。比起蒙古人,他们实际上拥有更多突厥血统——瓦剌人的突厥血统或许还要多于克烈人和乃蛮人。由于林中百姓中为首的秃马惕部落以肤白貌美著称,可以猜测瓦剌人应当有一定的高加索白种人血统。林中百姓骁勇善战,其中的秃马惕部曾经杀死了成吉思汗麾下的大将博尔忽;后来铁木真派朵儿伯多黑申平定秃马惕部,进行了惨烈的大屠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瓦剌的直系起源——斡亦剌部,在朵儿伯多黑申平定秃马惕时,却为朵儿伯多黑申部提供补给。成吉思汗大喜,与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结为儿女亲家,斡亦剌部借机吞并了秃马惕部的部众,才壮大起来,成为林中百姓中的最强部落。这本也是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14世纪时,随着元朝皇室衰微,林中百姓的后裔瓦剌遂乘机扩大实力。瓦剌人位于蒙古高原西北部的位置,使得他们可以避开明王朝的封锁从西域获得铁器,也能从中亚得到良马改善马种;除了体格要高于一般蒙古人之外,瓦剌人受到内亚影响,有着质量可观的重骑兵。在永乐年间,瓦剌人就凭借优秀的重骑兵,以区区50万人口,3万余骑的兵力,打得北元转变而来的黄金家族鞑靼部抬不起头来。朱棣为了遏制瓦剌部的发展,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详见拙文——重骑兵横冲塞北),大破瓦剌;此后瓦剌势力大衰,首领马哈木后来在与鞑靼太师阿鲁台的作战中重伤而死。2023-08-30 15:10:561
卫拉特蒙古从何而来,有怎样的历史呢?
说到卫拉特蒙古,相信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说到明朝土木堡之变、与清朝硬杠了100多年的准噶尔、万里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想必大家就耳熟能详。13世纪崛起于斡难河的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诸部落,卫拉特部就是此时进入历史的舞台。卫拉特部原本以渔猎为生,不事游牧。生活于叶尼塞河上游的森林中 ,因此被成吉思汗称为“林中百姓”。成吉思汗为了完成蒙古的统一,派兵征服了卫拉特部。卫拉特部臣服于成吉思汗,并与成吉思汗家族以互相通婚的手段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与其它蒙古部落享有平等的地位。卫拉特臣服成吉思汗以后,逐渐走出森林。抛弃渔猎开始从事畜牧业,终于和其它蒙古部落一样成为游牧民族。元朝灭亡后,成吉思汗直系血统的黄金家族势力随之衰落,卫拉特部乘机崛起。然而刚刚崛起的卫拉特部便遭遇了北伐的朱棣大军,被打得大败,又被迫向明朝称臣。朱棣大军退出蒙古后,卫拉特部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使得蒙古人再次有了叫板中原王朝的力量。1439年,也先继承汗位,卫拉特蒙古达到了巅峰。贸易摩擦引起的“土木堡之变”。明朝与周边的贸易是采取进贡形式的。在土木堡之变的前段,被后世认为误国误民的王振是以正面形象出场的。蒙古买明朝的日用品、茶叶、丝绸等东西,卖出的是马、牛等家畜。1449年,也先派进贡团2000余人,假称3000人,赶着马群到明朝进贡。(明朝给的赏赐是按人数给的,这完全是为了向明朝多要些赏赐钱。)负责此事的明朝宦官王振发现了人数有误,坚持按实际人数给赏赐的钱。同时王振发现马匹的质量也不好,存在大量以次充好的马匹。王振就在也先进贡团报价的基础上,减去了一大半。王振在此事中明察秋毫,按原则办事,为明朝节约了钱财。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王振完全算得上是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好太监。然而,没如愿拿到钱的也先进贡团极度不满,挑起了事端。消息传到也先的耳朵里以后,早就想重拾元朝之威的也先立即起兵,分四路大军南下。明朝也起兵迎战。不懂军事的王振,为了满足自己的“名利”之心,鼓动明英宗帅主力亲征。结果,明军被也先在土木堡击败,英宗也被掳到了蒙古高原,王振也身死名裂。本来想乘胜捞一把的也先失算了,明朝又立了新皇帝,断绝了与蒙古人的贸易关系。明朝在于谦主持下,明朝军民越打越勇,也先被迫退回草原。为了与明朝讲和并恢复贸易,放归了明英宗。1455年,也先被部将暗杀,卫拉特分裂了。长子博裸纳哈勒统领的是杜尔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尔统领的是准噶尔部。也先死后,卫拉特诸部退出东蒙古,以老家新疆一带为核心四出发展。到清朝时,卫拉特部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杜尔伯特部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明朝晚期,土尔扈特部开始西迁并最后到达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在固始汗带领下,于1642年左右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1675年,被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帅军所灭。1676年,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2023-08-30 15:11:033
成吉思汗在降服林中百姓后有怎样的做法?
成吉思汗在降服了林木中百姓和吉立吉斯等部之后,他的统治域向北、向西扩展了许多。巴阿邻部的豁儿赤因为很早以前就为成吉思汗出过力,他又曾经预言过成吉思汗将做国主。所以在蒙古刚建国时,成吉思汗遵守以前对他许的愿,封豁儿赤做了管理林木中百姓的万户,并答应他,允许他从降服的百姓里选30名美女为妻。豁儿赤就到被降服突马部去挑选美女。然而,此举激起了突马人的愤怒。突马将豁儿赤抓起来,紧接着,突马部公然举起反叛大旗。为了镇压突马人的起义,成吉思汗命中军万户纳牙阿率军征伐。但是,纳牙阿却推托有病,不愿前往。成吉思汗只好改派了自己的“四杰”之一,大将博尔忽做统帅。2023-08-30 15:11:301
四少民族都指什么民族
四少名族指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使用达斡尔语。 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在二零零零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人口数为八千一百九十六。 鄂温克族是横跨中国和俄罗斯居住的跨界名族。在我国分布在东北黑龙江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人口二万六千三百一十五人。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后裔,最早是十八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本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2023-08-30 15:11:401
走近图瓦人散文随笔
来到新疆的第三天早上,我们从布尔津出发,整整一个上午,车子都在无垠的戈壁奔驰和在山势越来越高的阿尔泰山盘旋,中午时分才到达地处中国版图西北角雄鸡之尾翎的喀纳斯。为了不错过了解图瓦人的机会,吃过午饭,我们造访喀纳斯村,面对面接触神秘的图瓦人。 喀纳斯湖区是图瓦人在我国的惟一聚居地。1400多图瓦人分布在喀纳斯、禾木和白哈巴村。居住在这里的图瓦人以山林为家,被人们称为“林中百姓”、“云间部落”。蜿蜒起伏的高山峡谷和茫茫的戈壁使他们与世隔绝,极少与外界交往。有关图瓦人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士兵,世代繁衍至今;有学者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现在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同属一民族;近来又有的学者认为居住喀纳斯的图瓦人可能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学者们众多的说法给图瓦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喀纳斯村是一个图瓦人的原始部落,它位于喀纳斯湖南岸3公里处的河谷。具有欧洲风格的一座座用木头建成的尖顶小木屋,散落在云雾缭绕的绿岭间。河谷景色如画,置身此地,仿佛置身于古典俄罗斯油画中:远处雪山皑皑,近处云杉、冷杉、针叶松葱翠茂密;蓝色的深藏在高山峡谷中的喀纳斯河从村前潺潺流过;河两岸的混生林里,白桦泛着金黄色光芒。秋日层林尽染,过多过浓的黄色把整条河谷染得金光灿灿。 图瓦人穿着就像我们常见的蒙古人,他们操一种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图瓦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他们没有文字,现在书面语言是蒙文。图瓦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风俗习惯除过蒙古族传统的敖包节外,还过当地的邹鲁节(点灯节,也叫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和元宵节。春节期间,大雪封山,他们在家里拜年、喝酒。酒是图瓦人的幸福,男人喝,女人也喝,醉了也不丢人。他们说,最幸福的时候是煮一锅羊肉,喝一壶奶酒,什么都不想。图瓦人和哈萨克人一样,以放牧为生,春天赶着牲畜到山上夏牧场放牧,秋天又赶着牲畜下山过冬。对于一个图瓦人来讲,夏天只有到远方的牧场,生活才过得尽兴惬意。 图瓦人热情好客,对家里来客,无论是否熟人都会热情款待。一个名叫夏美扎的姑娘和她的姐夫接待我们。夏美扎一身蒙古姑娘打扮,镶边长袍、黄缎腰带、毡靴,头上戴一顶插着羽毛的红帽。她欢迎我们来访,一对深深的酒窝灌满了笑。她的家人都上山放牧去了,她和姐夫引导我们穿过房前空旷的栅栏。图瓦人每家每户的房前房后都有两三道以上半圆或方形的木板栅栏,房后的栅栏用来圈牛羊或围住菜地。和村里的图瓦人一样,夏美扎一家人居住的房子也是用一根根松树原木搭成的尖顶木屋,地基、地板和斜顶都是由木头榫接而成。走进屋子,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松木,连空气里也弥漫着淡淡的松木香味。房间的地上铺着大红印花地毯,正中的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听说图瓦人家家户户都挂成吉思汗的"画像,他们崇拜成吉思汗,视自己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四壁还挂着各种野兽的毛皮、羽毛和牛角、鹿角。虽然野生动物受到保护,图瓦人现在很少捕猎,但那些看上去已经有相当岁月的风干了的猎物,仍在炫耀着这户人家过去曾经有过的骄傲和神勇。 夏美扎和她的姐夫为接待我们,拿出葡萄干、奶制品、油炸面食和糖果。主客入座后,红脸庞、高颧骨的姐夫向我们敬酒。图瓦人有传统的敬酒礼节,他先神色庄严地用手指蘸酒向天空弹洒一下,又俯身向地下弹洒一下,说这是敬天敬地,然后再敬客人。他给我斟满了乳白色的奶酒,我喝一口,微酸,但满嘴溢出清香。喝酒时,夏美扎和姐夫为我们唱起了图瓦民歌。歌声优美动听,每一个音调都给我们一种亲切和无限广大的感觉,仿佛草原一望无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白云般浮动的羊群在静静吃草。动情的夏美扎在歌声中翩翩起舞,她疾驰着、扭动着、施转着,红袍被旋转得飞舞起来,像一朵喀纳斯湖上空飘动的红云。这响亮甜美的歌声使我们都兴奋若狂,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夏美扎跳起舞来,小木屋里盛满了欢乐,歌声和笑声从小窗口飞出,在这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的河谷里流淌。畅饮、欢歌、狂舞,从夏美扎的姐夫那高亢浑厚的歌声和夏美扎欢快活泼的舞步,我看到图瓦人豪放、粗犷、乐观的性格,也看到他们的生活蓬勃而富有朝气。 接着,夏美扎的姐夫为我们吹响了图瓦人独有的“楚尔”。“楚尔”是一种拇指大小的短笛,50厘米长,与汉人的笛箫不同,它只有三个音孔,是用生长在喀纳斯湖边的蒲苇制作的草笛。看上去它极为普通,可却能吹出美妙的声音。他吹奏了一首图瓦人自己创作的曲目:《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图瓦人没有自己的文字,笛声交流着思想,传递着感情。婉转欢快的旋律,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喀纳斯湖,那蓝色的波浪、血色落日、马背身影、秋色桦林……一一呈现在面前。图瓦人对如牧歌如情人般的喀纳斯永生永世的爱恋和他们内心深处那种被世界羡慕目光燃起的生活在天堂的自豪与骄傲,都融进悠扬的笛声之中。从草笛眼儿流出的沉郁苍劲的曲调,深深打动每一个人,大家一动也不动,呆呆地坐着…… 走出夏美扎家的栅栏,我看到蓝汪汪的天幕下,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一座座炊烟袅袅的尖顶木屋,小村落显得分外宁静祥和。2023-08-30 15:11:471
瓦剌是什么,明朝于谦与瓦刺在北京打仗中的瓦刺是什么????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瓦剌(Wǎlà/Wǎlā),又称斡亦剌惕(Oirat)、卫拉特,是西部蒙古民族。明代称瓦剌,到17世纪后期称卫拉特,又称厄拉特、厄鲁特。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 明八年,明成祖北征,鞑靼势衰,瓦剌乘机南下。十年,攻杀鞑靼的本雅失里,进而南下攻明。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懽。宣德九年(1434),脱懽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见土木堡之变),也先直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此后,也先与脱脱不花间的矛盾加剧。也先恃强,杀脱脱不花,自己取而代之,日益骄横,景泰六年(1455)被杀。2023-08-30 15:11:543
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图瓦人,他们和蒙古族有渊源吗?
在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07年,他的长子术赤领兵向北征伐,支征服当时被称为林中百姓的各个北方部族,其中就包括布里亚特人。大体上,这些人与蒙古族有着亲近的族源,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民族中的一些部族和当地土著居民共同演变而成。根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兔儿年(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命长子术赤以不合为向导,率右路大军出征林中百姓,自此这些人群成为蒙古治下的臣民。是20世纪初才被俄国人霸占的。由于中俄两国关于唐努乌梁海没有任何条约规定,可以说直到现在图瓦仍然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布里亚特人是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一些地方的蒙古族,使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论是布里亚特人还是图瓦人,都被单列成一个民族了,这也是为了主体民族的优势人为划分的,并不被他们本身所认同。以及锡伯和中亚如阿苏特等部落融入蒙古,是在北元以后的事情。所以,看待事情,要历史的,分阶段进行分析,不要一概而论。汉族的成型不也是如此吗?是蒙古人,而且都属‘林中百姓",从狭义上讲,它们又各属其名。成吉思汗始建大蒙古国时,三部都正好包含在内,当然,斡亦拉部和吉尔吉思部也正好包含在内。包括内蒙蒙古族经常去俄罗斯跟他们互访!不要拿你的百度资料在这点点滴滴!还有现在印度,阿富汗那边人去拜访都认同自己蒙古族!有机会你们可以搜一搜这个访谈节目!但不是蒙古之外的异族,像哈萨克一样。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直接被当做蒙古人了。2023-08-30 15:12:025
巴尔虎的部族溯源
在巴尔虎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有一个名叫巴尔虎代巴特尔的猎人,他在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贝加尔湖畔过着狩猎生活。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沿着贝加尔湖畔去打猎,却意外的发现澄澈的湖水中有7个美丽的女子在洗澡,她们的衣裳就放在湖岸的一块石头上。巴尔虎代巴特尔趁她们尽情戏水的时候,悄悄拿起一身衣裳藏了起来。绝色少女们洗完澡穿上了各自的衣裳,立刻变成了雪白雪白的天鹅。最小的少女眼看着姐姐们都飞上了天空,焦急的流下了眼泪,丢了衣裳的她没办法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巴尔虎代巴特尔走出来安慰她,并把她带回丛林深处的家中,后来,她就成了他的妻子,日子过的十分美满。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11个男孩。这11个男孩长大后,各自成了家,他们的后代,繁衍成巴尔虎最初的11个姓氏。巴尔虎人是巴尔虎代巴特尔与白天鹅变成的妻子的后代这个优美的传说一直保留在巴尔虎人和他们的近亲布里亚特人的记忆中世代相传。贝加尔湖是巴尔虎人的历史摇篮。巴尔虎人在贝加尔湖畔度过了它的童年时期,因此贝加尔湖也就成了巴尔虎人世代难忘的故乡。贝加尔湖是一个博大、深邃、神圣的湖,它有着母亲一样宽广的胸怀,向来是鸟类繁衍生育的乐园,是百鸟的故乡,在远古时期的巴尔虎人的心中,贝加尔湖是可以孕育万物的圣湖。在这个神话中,鸟类参与了创造人类的伟大活动。从而,天鹅被巴尔虎人认定是部族的始祖母。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祖先和民族形成的神话传说。马克思曾说过:“古代各民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传说虽然是一种全世界各民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神话与传说的真实性在今天看来都值得怀疑,神话中的神,就是人们自己被夸张了的化身。论证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论证原始人自身。然而,巴尔虎人在贝加尔湖畔褪去了原始的外衣,度过了史前时代的童年时期是毋庸置疑的。巴尔虎一名得于全民族崇敬的祖先之名,再由人名演变成氏族名,然后由族名名山、名河,把民族的名字刻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大地上。今天依然清晰的地名如贝加尔湖畔的巴尔古津山、巴尔忽真河、沈阳的巴尔虎营子、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三旗等。 史籍上关于丁零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把它写作“丁灵”或“丁零”。丁零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与匈奴同时兴起,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一带,在匈奴以北,是中国古代北方最边缘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日益壮大后,在先后征服四邻很多氏族部落的同时,曾向北征服丁零,并将丁零族游牧的北海作为流放俘虏的地方,西汉的使臣郭吉、苏武都曾被流放到这里。三国时期,部分丁零人向西迁移,到达伊梨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汉末魏晋时期(公元3~4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移,丁零族也纷纷入塞。丁零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后1世纪300年间,曾不断与匈奴展开斗争,力图摆脱匈奴的统治。在公元4世纪前虽然有一部分丁零迁往别处,但大部分仍然留在漠北草原上,他们不仅是丁零的主体,而且在匈奴国家瓦解和鲜卑人退出蒙古草原后,还是蒙古草原历史舞台的主角。这些迁入蒙古草原的丁零部落,经过同草原上匈奴余众和拓跋鲜卑人的相互融合之后,从4世纪起又称高车、铁勒等。丁零是一个由多个民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合体,参与其中的主要是游牧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部落,巴尔虎人也是这个联合体中的一员。 拓跋魏王朝灭亡之后,内迁丁零就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表明他们已经完全融合于汉族了。这就使他们同当时仍然生活在草原的同族人显示出极大的差别,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生活上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这两部分丁零人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称谓:内迁丁零被称作山居丁零,简称丁零;而蒙古高原上的丁零,因他们 “乘高车、逐水草”而被称作高车丁零。巴尔虎蒙古族在高车丁零之列,在漫长的岁月里,乘着高轮大车,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游牧。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性格开朗好引长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十六国时期的高车,从北朝末年起,又称为“铁勒”。到隋唐时期,史籍均用此称谓。在柔然汗国和拓跋魏统治时期,高车由氏族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的过程废止了,高车各氏族部落的离散情况十分严重。在这一时期,高车诸部又退回到了主要由氏族组成的社会。大约北朝末年起,随着高车经济的缓慢恢复和发展,高车诸部各氏族间的联系又加强了。突厥汗国统治时期,由于突厥汗国实施的是奴隶制统治,其残暴的统治手段引起了铁勒诸部人民强烈的反抗斗争。公元627年,蒙古草原盛夏降霜“草木不生,枯地千里”,冬又“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瘟疫在草原上蔓延,人民“病疫饥谨,殒丧者多,暴骸中原,前后相属”与此同时,对突厥贵族怀有深仇大恨的漠北铁勒诸民族,发动了反对突厥汗国的大规模起义。《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韦纥乃并仆骨、同罗、拨野古叛去,自为俟斤。铁勒诸部很快组成了以薛延驼部酋长夷男为首的起义大联盟占据了漠北。公元629年,九姓铁勒中的拨野古、仆骨等“并来朝”拨野古等部酋帅9月至唐朝晋见,唐太宗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进一步巩固了以薛延驼为首的铁勒大联盟,宣布了薛延驼汗国的成立。拨野古的军队在薛延驼军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支撑薛延驼汗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薛延驼汗国对铁勒各部的统治,实行的是“分地”制度。拨野古的分地在“独乐河北,靠近骨利干的地方,在仆骨东境”……大约地点在贝加尔湖以南、克鲁伦河流域及贝尔湖一带。 公元646年,薛延驼汗国瓦解。散处漠北的铁勒诸部纷纷向唐太宗纳贡要求“内属”。公元467年,唐太宗诏令在漠北设置元都府和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置拨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今呼伦贝尔市境内)。公元660年以后,拨野古等漠北铁勒公开参加反唐斗争。公元684年,漠北草原连续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野皆车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马死耗,十至七八”铁勒人民大批被饿死。在后突厥汗国时期,漠北铁勒大部分又重新沦入突厥奴隶主的统治之下。后来,随着突厥汗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终于又爆发了铁勒人民大规模反抗突厥汗国统治的斗争。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首先起来反抗的就是拨野古人。起义多次遭到镇压,当时的拨野古人损失惨重。公元716年,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北伐拨野古,战于独乐河,拨野古大败。默啜可汗负胜轻归,而不防备,拨野古人埋伏在柳树林中,突然袭击,将默啜可汗杀死,把他的首级交给中原使者,由他带往长安。此后,漠北铁勒诸部南迁唐境。公元720年以后,又迁回漠北。公元745年,铁勒部中的回纥建立回纥汗国,铁勒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巴尔虎人被逐渐融合到统一的回纥汗国中。经过回纥汗国100年的统治,巴尔虎人在内的诸民族作为蒙古草原上的统治民族的地位,也就进一步确立起来了。那一时期的巴尔虎人就已经生活在呼伦湖、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的草原上。历史上,巴尔虎人曾经几次走出过贝加尔湖沿岸的山林地带,进入过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一直过着半狩猎半畜牧业的生活。巴尔虎的牧人同时又是猎人和渔夫,因此,在蒙古帝国统一前夕,被成吉思汗喻为“林中百姓”。 回纥汗国灭亡后,蒙古族西迁,进入蒙古高原东部,分迭儿列斤、尼鲁温两大支,分别繁衍成许多部落,并逐渐趋向联合。12世纪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1207年,被称作“林中百姓”的巴尔虎人被征服,也被囊括在蒙古形成的统一共同体之中。巴尔虎人虽然从来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但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他们往往是各部落战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吉思汗时代,炮兵已经有所发展,是当年最先进的兵种,巴尔虎人中的唵木海父子作为蒙古军的炮兵总管,应该说是书写了巴尔虎蒙古族的一个辉煌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灭亡。元朝末代皇帝妥欢帖木尔撤出大都退往上都,史称“北元”,开始了同明朝长达200余年的对峙局面。北元是蒙古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重要时期,分东蒙古和西蒙古两大集团,当时巴尔虎人离散情况十分严重,东、西两大蒙古集团都有巴尔虎人。达延汗统一东蒙古之后,将各部分分为左右两翼共6万户分封诸子占据,巴尔虎人当时从属于永谢布万户及土默特万户。1578年,巴尔虎人随阿拉坦汗驻牧青海,部众曾发展到数万之多,他们的活动沟通了蒙古与西藏中断200余年的直接关系,目睹了西藏喇嘛教如潮水般涌入蒙古地区。右翼蒙古的势力衰退之后,巴尔虎人在青海的活动就销声匿迹了。大部分巴尔虎人成为喀尔喀的部属。从1688年开始,部分巴尔虎人编入满州八旗,最后,他们完全与满族融合了。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都曾有过巴尔虎人的踪迹。1732年~1734年,巴尔虎人又一次登上了呼伦贝尔的历史舞台,这一次,作为民族漂泊的最后一站,巴尔虎草原成了巴尔虎人永远的故乡。2023-08-30 15:13:361
巅峰时期女真兵和蒙古兵谁战斗力更强一些?
女真和蒙古的战斗力巅峰是不同的,但是由于蒙古在最巅峰时候将其实不是很差的金国打烂掉,所以认真来说蒙古更强一点,这个既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战斗战术在不同时代发展的原因。女真出现过巅峰有两次,第一次是完颜阿骨打率领的女真族,这批女真族在短时间内由小到大,积小胜成大胜,最后吃掉了自己的宗主国,契丹人领导的辽国,当然,北宋在这里也出了一分力气,但是就是因为北宋的这次参战,反而让金国看到了一个战斗力虚弱的宋朝,为最后北宋被灭埋下伏笔。第二次巅峰应该是清朝时期的努尔哈赤将女真再次统一,并有一次战胜了宗主国,特别是明在给闯王攻破京城后,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最后经过过年完成统一。那我们那第一次巅峰做对比。政治上对比:辽国腐败,金国也是腐败。但是在战斗力上却是不同。辽国当时在政治上极度腐败,特别是女真和辽国一直是敌对状态,而这种状态下,辽国是忽略女真战斗力,同时跟宋国百年的无战,也只有西夏方面的部队相对有点战斗力。而女真这边,表面看上去只有2500人而已,但是由于多年辽国腐败和欺压,造成很多其他部落对女真也很吃支持,而这2500人是百战精锐,兵不在多,在精,特别是完颜阿骨打的魄力。阿骨打左右,可谓文臣武将,人才济济,而他本人又能知人善任,与部属同甘苦。同时由于女真是以围猎出身,靠围猎做生计,寒冷地区对于农耕区需要更好的身体和吃苦。所以相对于没有战斗力的辽国,很快就推到了,特别还收编了不少辽国的部队成为金国的部队。而蒙古的部队,也是趁金国的腐败,在蒙古统一后,开始对金国发动战斗。但是当时的金国虽然政治上相对比较乱套,皇帝经常换,但是总体的战斗力还在,所以蒙古军历经二十三年成吉思汗、拖雷、三子窝阔台汗,分四阶段,最后通过联合南宋才并吞金朝。当时金国的首先还有部分名将存在,先看野狐岭之战,蒙古用10万战胜45万金国精锐,而第二次围攻中都,到最后灭金,其实金国是保证有大量部队的,而蒙古最后还是啃下了过百万的金国部队,这里表现出其生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和战术运用能力,因为蒙古使用的部队,多数只有十万人而已,战斗力强的部队,最重要一个核心就是要求能抗大和能吃苦,而这两点,女真和蒙古人都有,但是蒙古比女真更强一点就是它们能在少补给的情况下奔驰千里,而女真由于后期汉化的结果,军需依赖过大,机动性相对较差,这个是一个重要的关键。2023-08-30 15:14:035
朱棣为什么不灭了瓦剌呢?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对蒙古残余进行8次北伐,而此后朱棣靖难之役后,又对蒙古进行了5次北伐。从明朝历史上看,明朝最大威胁依然来自北方的蒙古部族,后人不明白,为何明朝不彻底降服蒙古呢?1449年,明朝发生了严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这是明朝历史最大的耻辱,有人认为也是明朝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部族的问题,致使此事件发生。其实“土木堡之变”只是一个偶发事件,明朝对蒙古部族已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没必要再劳民伤财,深入草原征战。特别是蒙古两个对明朝有威胁的部族,矛盾就很大,明朝根本没有大的忧虑。背景对于明朝北伐的蒙古部落,虽然有成吉思汗后裔,也有忽必烈一系,但成分较为复杂,叫法不一。朱元璋于1388年北伐时的著名战役“捕鱼儿海”一战,打败了脱古思帖木儿,致使其向西逃去。后来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用弓弦勒死。脱古思虑帖木儿死后,实际上蒙古地区分成两个部分,既东西蒙古,而东部蒙古就是蒙古本部,他们活动区域主要在蒙古草原上,也就是古代我们所称的漠北、漠南地区。此地也是成吉思汗崛起后,统一蒙古各部族的核心之地。到了明朝时,东部蒙古政权,被明朝称为“鞑靼”,这里鞑靼与苏俄的鞑靼又是两个不同民族。而蒙古西部主要由瓦剌部落控制,关于“瓦剌”称呼,是明朝对蒙古西部的称为,而在史料中又有“斡亦剌”的音译,现在又有“卫拉特”称呼。现在所说的卫拉特蒙古就是瓦剌部落。瓦剌部落严格来说并不是蒙古部族一部分,因为他们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海的森林中,长年靠打猎卫生,属于典型的游猎民族,与蒙古的游牧民族不同。这个部落的曾经的习俗类似于我国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猎民族。以上是关于明朝时期,蒙古地区两在部族的介绍,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他们的恩怨。隔阂瓦剌部族为什么后来又被归为蒙古部族呢?主要还是成吉思汗统一后,他派长子术赤率军到森林去征服“林中百姓”。据《元朝秘史》所记载,所谓的“林中百姓”就是游猎民族。而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认为“林中百姓”就是狩猎民族,而瓦剌就是其中最早归降于术赤的一支。除了瓦剌被称为“林中百姓”以外,《元朝秘史》中还有“毡帐百姓”,主要是游牧民族,还有以农耕为主的部族被称为“门板百姓”。可见这些部族因为生活习性不同,叫法也不同。瓦剌部族在拉施特《史集》有种说法,他们最初瞧不起游牧民族,也就是说“林中百姓”瞧不起“毡帐百姓”。甚至那时有“林中百姓”的女儿嫁给“毡帐百姓”的,就会感觉没百子。但由于“毡帐百姓”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并征服了“林中百姓”,成为蒙古一部分,这种看法才逐步消失。然而,瓦剌部落虽然被“毡帐百姓”所征服,但瓦剌却始终感觉是一种屈辱,因此表面上认同,但与东部蒙古始终有隔阂,即使后来成吉思汗家族与瓦剌部落保持着通婚习俗,这种隔阂也始终未消除。据史料记载,瓦剌部落与阿里不哥系家族有着密切的婚姻关系。因此他对忽必烈系及其他贵族,更加不认可。恩怨瓦剌部落对东部蒙古的这种隔阂,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演变为仇恨。因此,瓦剌部落也在元朝末期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而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瓦剌部落是支持的,因此也速迭木儿自立大汗,与瓦剌支持分不开的。但这种支持,并不代表瓦剌与东部蒙古的矛盾缓和。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蒙古出现很奇怪的现象,从永乐初年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蒙古汗换了6个,这些汗中,既有阿里不哥的后裔,也有忽必烈后裔。甚至有学者认为,还有窝阔台系的后裔。这种不停换汗,实际上就是蒙古内部斗争造成的,以至于瓦剌部落与东部蒙古也经常混战。因此,瓦剌部与东部蒙古的矛盾,当然就围绕着阿里不哥后裔之争。瓦剌部落实力强大了,东部蒙古汗就是阿里不哥后裔,如果瓦剌被打败了,或许就是忽必烈等人的后裔。2023-08-30 15:15:021
靖难之役时,蒙古人在干嘛,为什么不趁机南下呢?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接了班,也就是建文帝。不过建文帝的屁股还没有坐热,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造了反。这一打就是四年时间,最终,建文帝在大好形势下,被朱棣打进了南京,把皇位也给丢了。不过期间,蒙古人却非常老实,并没有趁着大明内乱南下。等到大明稳定,朱棣继位后,曾希望与蒙古人交好,可是蒙古人丝毫不理睬,斩杀使臣作为回应。愤怒的永乐皇帝当即决定出兵进行讨伐。那么靖难之役时,蒙古人在干嘛,为什么不趁机南下呢?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不过并没有彻底消灭这个隐患。元朝皇室退居漠北,仍然在苟延残喘,甚至与大明对峙。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几次北伐,可以说将元朝的残余势力打残了,回归到部族状态,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这还不算,黄金家族在不断地打击下,早已没有了曾经的辉煌,越来越力不从心,根本控制不了局势。1387年,朱元璋派蓝玉进攻北元,双方爆发了捕鱼儿海之役,结果北元大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蒙古内部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当中。阿里不哥的后裔孛儿只斤·也速迭儿趁着蒙古捕鱼儿海之役惨败,发动了政变,诛杀了蒙古皇帝,自立为汗。以阿里不哥家族为代表的卫拉特部正式与蒙古本部分裂,双方为争夺蒙古高原的统治权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也就开始了。建文元年(1399年),蒙古汗国第十九任大汗额勒伯克命太师绰罗斯·猛可帖木儿的下属绰罗斯·马哈木管理卫拉特(瓦剌)各部,此事激起了原统辖卫拉特的绰罗斯·猛可帖木儿的不满,他于是起兵杀了额勒伯克。卫拉特(瓦剌)乘机摆脱元朝皇帝的统治。卫拉特部是定居在森林中的蒙古人,也称林中百姓。在成吉思汗时期卫拉特贵族就与元朝皇室世代通婚,男尚公主,女适皇胃,可谓“世联戚畹”,权势显赫。此时,蒙古已明显分裂为两大主要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鞑靼)。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鬼力赤在额勒伯克死后发动政变立坤帖木儿为傀儡大汗。1402年(明建文四年),布里牙特·乌格齐不再满足于此,杀了这个傀儡,自立。布里牙特·乌格齐成为蒙古“黄金家族”以外即大汗位的第一人,尊号“兀雷帖木儿汗”。所以从时间上看,靖难之役期间,恰好是蒙古内乱最为严重的时候,本身蒙古经过朱元璋的数次北伐,就已经无力抵抗了,结果还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虽然大明也内乱了,但相比蒙古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在靖难之役期间,蒙古人实在是有心无力,什么也做不了。2023-08-30 15:15:586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蒙古的起源与发展: 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该词的历史含义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今外蒙古东北,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而将“蒙古”一名称给予了整个种族的这些部落出现以前,历史上早就记载了那些几乎可以肯定是说 蒙古语的各民族的存在,正像在突厥人崛起之前,我们就发现了说突厥语的各民族一样。于是有人提议,在说蒙古语的民族中,我们应该追溯到3世纪的鲜卑人,5世 纪的柔然和厌哒人,以及欧洲的阿瓦尔人(6至9世纪)。还应该承认,8至12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起着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说一种蒙古方言,然而,由于与通古斯语接触,已经强烈地腭音化。尽管在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许多民族建立过广泛的统治,但是,没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样的世界性的名 声。 据拉施特哀丁收集的蒙古传说,蒙古人在很早时期被突厥人打败,只得逃到额儿古涅昆山区避难。波斯史家们估计在大约9世纪时,蒙古人的祖先们已经从额儿古 涅昆山下来,进入色楞格河和斡难河〔鄂嫩河〕平原。同样的传说还记载了关于神话中的女祖先阿兰豁阿的故事。据说,阿兰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儿干死后,感天光 而怀上了尼鲁温蒙古人的祖先。最后,传说中认为尼鲁温蒙古人的李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 12世纪,蒙古人分成许多兀鲁思,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解释,兀鲁思一词表示部落和小民族两个意思。这些独立部落之间互相争斗,并与他们的邻居,特别是塔 塔儿人交战。成吉思汗出身的家庭是属于孛儿只斤氏族(斡孛黑)和乞颜分族(牙孙)。后来,成吉思汗成功以后,蒙古部落根据是否与乞颜族有关系而分为两支, 这一做法已成习惯。有关系者由光之子尼鲁温,或者说由纯种蒙古人组成;无关系者纳入都儿鲁斤族,他们享有低一等的血统。尼鲁温族中有泰赤乌惕部(Taijgot, Tayichi"ut,或Taiji"ut,他们似乎稍微远离蒙古主体,居住在更北面,在贝加尔湖以东)、乌鲁尔德部(urn"ud)和忙古惕(Manqud)部、札只刺惕(Jairat或Juirat)部。巴鲁刺(Barula或Barla)部、八邻(Ba"arin)部、朵儿边(Dorben,今杜尔伯特Dorbot)部、散只兀惕(Saljigut或Salji"ut)部、哈答斤(Qada-gin,Qatagin或Qatakin)部;在都儿鲁斤族中有阿鲁刺惕(Arulat或Arlad)部、伯牙吾惕(Baya"ut)部、火鲁刺思(Qorola或Qorla)部。速儿都思(Suldu)部、 亦乞刺思(Ikira)部、弘吉刻惕(Qongirat或Qngirat,Qongarat,Qongrand)部。弘吉刺惕部似乎更朝东南方,在兴安岭北面、塔塔儿境附近漫游。札刺儿部(Jela ir)通常被列入蒙古人之中,人们认为该部或者是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者是在鄂嫩河(斡难河)附近,札刺儿部可能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 支突厥部落,并且被当时传说中的蒙古英雄海都的蒙古人同化。 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在12世纪末期,他们从理论上可能已经区分为草原畜牧部落和森林渔猎部落。在蒙古-西伯利亚的边境上,蒙古人的家确实是在南部 的草原地带(不远处是沙漠)和北部的森林地带之间的马背上。格纳德认为,最初的蒙古人不是草原民族,而是来自森林山区的民族,“他们的森林起源可以从他们 大量使用的木制车上看出来。甚至今天的蒙古人也与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不同,他们用木制的小桶而不用皮袋子。”草原部落,特别是游牧的部落,为追逐草场而作定 期迁徙,在停留之地支起法国人(不正确地)称为“禹儿惕”的毡制帐篷。森林部落住在用烨树皮搭的小棚里。 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发现畜牧部落——两种民族中较富裕者——是由一个很有权势的贵族阶级领导,他们的首领往往带有下列称号:巴哈秃儿或巴阿秃儿 (baghatur或ba"atur,即勇士)和那颜(Noyan,领主),薛层或薛禅(Sechen或Setsen,蒙 古语:贤者),必勒格(bilga,突厥语:贤者),太子(t"al-tsi或taishi,汉语:王子)。符拉基米尔佐夫写道“这个贵族阶级中的巴阿秃儿和那颜们首要关心 的事情是发现牧场和保证必要数量的依附者和奴隶,以照看他们的牧群和帐篷”。 这个贵族阶级统治着以下社会各阶层:武士或亲信,他们是有一定自由的人或那可惕;平民(哈刺抽);最后是奴隶(孛斡勒)。奴隶集团不仅包括单个奴隶,还包 括成为战胜部落的臣仆或奴隶的战败部落,他们为主人看管牲畜,战时也作为辅助 军出征等等。 也是根据俄国的蒙古问题专家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看法,在森林狩猎人的部落中,贵族阶级未享有在草原游牧民中那么重要的地位。他们指出,森林部 落主要是处于萨满的支配下。符拉基米尔佐夫认为,当萨满们将王室地位与魔力结合起来时,他们取得了别乞的称号。在成吉思汗时代,斡亦刺惕部和蔑儿乞部的首 领们确实拥有别乞称号。在所有的突厥-蒙古种民族中,萨满或巫师(古突厥语称昆木,蒙古语称孛卡和萨满,通古斯女真语的汉译名萨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萨满阔阔出在成吉思汗帝国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在后文叙述。 上述区别实际上远不如牧人和林中百姓这两个名词所引出的区别明显。例如, 在蒙古人中,泰赤乌惕部属森林狩猎者,而成吉思汗被认为是出生在一个牧民部落, 此外,所有的突厥-蒙古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的狩猎人;林中百姓甚至在隆冬季节 (这时他们穿上木或骨制的滑冰板)也要猎取用来交换的貂鼠和西伯利亚松鼠,而 畜牧者在无垠的草原上用套索、弓箭追逐羚羊和捕捉鹿。草原贵族则用猎鹰狩猎。 随游牧环境的变迁,一个氏族可以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另一种。成吉思汗年轻时, 他的父系亲属们夺取了他父亲的牧群,在他能够在马群和羊群中逐渐发迹之前,他 同他的母亲和兄弟们一起过着悲惨的渔猎生活。2023-08-30 15:16:453
什么叫瓦剌?
一个蒙古部落2023-08-30 15:17:031
新疆游记(之三)
第四天. 布尔津-贾登峪-喀纳斯景区-禾木(单程180千米,行车约3.5小时)。前往【禾木村】。禾木村是新疆美丽的哈纳斯湖旁的一个小巧的山村,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 禾木村中所有的房屋都是朴素的小木屋,散乱的分布在山间的谷地里,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院子里劳作着,显得古朴安静。禾木河在村旁流过,河水是浅蓝色,非常的清澈。村子周围还有草原、白桦林等,风光优美,宛如走进了传说中霍比特人的家园-夏尔国。前往神的后花园-人间天堂禾木村观景台拍摄日出,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桥流水,炊烟袅袅。 古朴的山村景致,像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赠送【图瓦人家访】图瓦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晚清《新疆图志》中记载的“乌梁海”人即是,隋唐时称“都播”,元称“秃八”,后称“图瓦”。他们世代以游牧、狩猎为生,至今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善射箭、善歌舞,又被称作“林中百姓”或“云间部落”。来到一家木屋的图瓦人家家访。进门前必须脱掉鞋子,进门后只见墙壁正中挂着一幅羊毛编织的成吉思汗画像。图瓦人的归宿一直有多种说法,从他们信仰和崇拜来看属于蒙古族的后裔。墙壁四周挂满了各式羊毛织品、刀、弓箭等打猎工具和各猎物标本。地上铺着一张巨大地毯,四周整齐摆放着桌子,我们围坐在桌子旁,品尝图瓦人的奶酒、葡萄干、及小食品,欣赏图瓦小伙的舞蹈,听着用图瓦人特有的“苏尔”吹奏出节奏抑扬声音雄浑,让人久久回味之曲。后乘车返回福海县入住酒店。 第五天. 福海县-乌鲁木齐(单程700千米,行车约9小时)。 早早餐后出发乘车沿216国道途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沙漠与城市沿途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火烧山,每逢晨昏,在朝阳或晚霞映照下,仿佛仍在熊熊燃烧,壮丽罕见,因而得名。来到一片被称为五彩湾的地方。导游说在 旅游 点的小摊要几十元到几百元一块的石头,在这里捡分文不要。 谁有运气有缘分能捡到好的玉石。大家都在烈日炙烤下认真挑选心仪的石头。看着满地五颜六色的石头,大部分是戈壁玉,我便捡了一些小的彩石带回去。2023-08-30 15:17:181
成吉思汗灭了多少国家
成吉思汗一生共征服蔑儿乞部、塔塔儿部、主儿乞部、泰赤乌部、乃蛮部、克烈部、、秃麻部、西辽、花剌子模、西夏等国家或部落。成吉思汗大事年表公元1162年,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诞生。公元1170年,也速该带着他去弘吉剌部为他说亲,弘吉剌部的德薛禅把女儿孛儿帖许配铁木真为妻。也速该在返回途中被仇敌塔塔儿部的札邻不合、蔑兀真笑里图等人用毒酒所害,回到家中后就死去。公元1177年,大概在这一年春天,以脱黑脱阿为首的蔑儿乞部洗劫了铁木真的营地,抢走其新婚妻子孛儿帖;于是,铁木真联合脱斡邻勒、札木合(札木合这时已成为札答阑部的首领),组成联军打败了蔑儿乞部,救回妻子。这次战役的作战地点在不兀拉野甸(今色楞格河支流布拉河流域的草原),是成吉思汗的生平第一战,战后,他把从战厂上捡来的孩子曲出送给母亲,作为母亲的养子,曲出后来铁木真手下的著名将领。孛儿帖为他生下长子术赤。之后,他与札木合一同设营驻牧,友好相处了一段时间。1189年,铁木真二十八岁。众望所归的铁木真在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发源地一个叫胡和淖尔的地方正式称汗(人称“铁木真汗”),成为蒙古乞颜部的首领。同时着手进行改革,主要是设置“那可儿”亲兵(即侍卫部队)作为可以信赖的军事力量,建立斡耳朵(宫帐)制度作为统治中心;任命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各个岗位的官职。当时乞颜联盟控制的地区仅是怯绿连河上游一带,部众也并不多。1190年,铁木真二十九岁。大概在这一年,铁木真与札木合反目成仇,双方最终展开一场大战,史称“十三翼之战”(因札木合纠集了十三路人马三万之众来进攻铁木真,铁木真也组织了十三路人马三万之众来对抗,故名)。作战地点在答兰版朱思之野(今鄂嫩河支流赫尔河附近)。此战,铁木真虽一时失利(是他一生中组织过的60多次战争中唯一没有打胜的一次),但由于退守到哲列捏峡谷(今鄂伦河上游)后反而保存了实力,再加上他广施仁义,部众反而不断增加。战后,他给母亲又捡来一个孩子作为养子,这就是阔阔出,后来也成为一员大将。此后,在一次宴会上,铁木真与撒察别乞(为铁木真的同族兄长,但属于主儿乞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二人不欢而散。1196年,铁木真三十五岁。大概在这一年,铁木真在收到金朝丞相完颜襄的通报后,便联合脱斡邻勒出兵协助金朝攻打塔塔儿部,大获全胜,斩杀了其首领蔑兀真笑里图。作战地点在斡里扎河(今俄罗斯境内的乌尔杂河)一带。金朝按功行赏,封脱斡邻勒为王(于是人们便称脱斡邻勒为“王汗”),封铁木真为“札兀剔忽里”。战后,他又为母亲收养了一位养子,名叫失吉忽秃忽。1197年,铁木真三十六岁。大概在这一年初,胜利归来的铁木真知悉在他出征塔塔儿之际,同族主儿乞部却袭击了他的老营,铁木真便带领兵马去进击主儿乞部的营地,其首领撒察别乞败逃,但终被抓获,并被处死。这时,撒察别乞的门户奴隶木华黎投靠了铁木真,成为“四杰”之一,中国一代名将。此役,铁木真完全制服了主儿乞人。他母亲又收养了从主儿乞营地捡来的孩子博尔忽,博儿忽后来也成为“四杰”之一(这样,其母共有四位养子)。1198年,铁木真三十七岁。大概这一年,他打败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把战获品和百姓都给了王汗,从此王汗势力再次强大起来。1200年,铁木真三十九岁。这一年,他再次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山只昆等11部联军。作战地点在捕鱼儿海子(今贝加湖)。这一年,他们的联军又击溃了泰赤乌部的兵马。因势力渐强,铁木真引起王汗的嫉恨和敌视,就在这一年,二人在萨里川会晤饮宴,铁木真险遭王汗暗算。1201年(蒙古人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铁木真四十岁。这一年,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影响他们的统治地位,因此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铁木真活捉了札木合,并送给王汗处置,就这样札木合投降了王汗。交战地点在阔亦田(今呼伦湖与贝尔湖之间)。1202年,铁木真四十一岁。这一年铁木真颁布了著名的大“札撒”令。随即麾师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这样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报了父祖之仇,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大增。交战地点在答兰捏木格思(在今贝加尔湖东南讷墨尔根河地区)。紧接着,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的神箭手只儿豁阿歹射中颈项,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全体部众向铁木真投降,而塔里忽台却被逃走(据说后来被部下杀死)。交战地点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部将如者别(即只儿豁阿歹)、纳牙阿、赤老温、沉白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雄杰。同年秋,铁木真与王汗联兵进攻乃蛮部的不亦鲁黑汗(太阳汗之弟),获胜。交战地点在乞失泐巴失海子(今吉力湖)。回师途中却遭到乃蛮部大将可克薛兀撒剌黑的堵截,王汗见敌势盛,再加上札木合的挑拨,于是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的牧地萨里川,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部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四杰”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部兵马。1203年,铁木真四十二岁。这一年,王汗在札木合的挑拨下突然袭击铁木真,铁木真失利。交战地点在哈兰真沙坨(在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境内)。战役中,铁木真的妹妹望木格牺牲。铁木真只好撤退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与部下共饮浑水,并立下同甘苦共患难的誓言,部下深为感动。后来又转移到哈拉哈河中游,收集溃散部众,经过一段时间休整,逐渐恢复了元气。不久,铁木真乘王汗娇怠不备,出奇兵夜袭王汗牙帐,大溃其众,王汗只身逃遁,被乃蛮部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由是强大的克烈部灭亡。札木合投靠了乃蛮部。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四十三岁。这一年,他建立了怯薛军(即护卫军)。不久,他亲率大军正式出征乃蛮部。当两奎对垒后,他通过巧设疑阵,加迅攻击,最后,乃蛮部首领太阳汗终被擒杀,其部众悉被征服。交战地点在纳忽崖山(大概为阿尔泰山脉中的纳莫合山)。先前投靠了乃蛮部的札答阑、合答斤、山只昆等部也都归顺了铁木真。他的弟弟合赤温阵亡。札木合逃走。人数众多、文化先进、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懦弱无能且娇傲自夸的太阳汗给葬送了。太阳汗的文官塔塔统阿投靠了铁木真并受到重用,塔塔统阿不辜负厚望,他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从此蒙古人有了自己的文字。至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落联盟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整个漠北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均是他的势力范围,铁木真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就在这一年冬天,众叛亲离的一代枭雄札木合被手下捉拿并送交铁木真处,铁木真思虑再三后,最终处死了既是安答又是劲敌的札木合。1205年,铁木真四十四岁。这一年春,他率军突袭乃蛮部和蔑儿乞部的残余不亦鲁黑汗、屈出律(太阳汗之子)和脱黑脱阿父子。不亦鲁黑汗被擒杀;屈出律、脱黑脱阿父子逃脱。交战地点在索果克河。同年秋,铁木真率军第一次进攻西夏。首先攻克一个边界城堡--力吉里寨,然后攻入落思城,将其洗劫一空。接着又攻占、劫掠了很多城镇,之后返回草原。1206年,铁木真四十五岁。这一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就任大蒙古帝国大汗,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军(禁卫部队)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耳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性的封建国家机器。蒙古汗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汗国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部落联盟,而是一个统一了漠北的强大的汗国,也是当时与金、西夏、南宋、西辽等并存并立的中国地方政权,从此蒙古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到了元朝,他的孙子忽必烈尊奉他为元太祖,故1206年为太祖元年。1207年,成吉思汗四十六岁。这一年,他又以西夏不纳贡称臣为口实,第二次率军进攻西夏。这次主要是攻打位于狼山北口的斡罗孩城,这是一厂激烈的攻坚战,是蒙古将士第一次遭遇的攻坚战,因此一连几个月才攻下来。后因粮草匮乏,蒙古军不得不于第二年春末夏初返回草原。同年,吉利吉思(民族,今吉尔吉斯族)归顺成吉思汗。1208年,成吉思汗四十七岁。这一年他派兵追剿屈出律和脱黑脱阿父子,脱黑脱阿被击毙,屈出律逃往西辽,脱黑脱阿之子忽秃、赤剌温等潜逃到畏兀儿的崭河地区(在新疆境内)。1209年,成吉思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第三次进攻西夏,这次的规模比前两次大得多。蒙古大军再次攻克斡罗孩城。然后双方相持于克夷门关口,至七月方被攻破,守将嵬名令公被蒙古大军擒获。至此,西夏险塞尽失。蒙古大军直指其京城中兴府(今银川市),九月间,成吉思汗命引黄河水灌城,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同年,畏兀儿(民族,今维吾尔族)归顺成吉思汗。1210年,成吉思汗四十九岁。这一年,他率领着蒙古大军,携带着大批西夏进贡的物品,回到萨里川老营。成吉思汗经过三次征夏,终于达到了其战略目的,消除了讨伐金朝的后顾之忧。1211年,成吉思汗五十岁。这一年七月,秋高马飞之际,他亲率大军南下攻金,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他命者别、耶律阿海为先锋,一举攻下金朝前沿阵地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金兵节节败退。然后双方大战于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歼灭金兵近四十万人。再战会河堡(今怀安东南)、居庸关,歼灭金军大量精锐。他又遣兵攻略中都(今北京)等地。之后,蒙古大军经过一番劫掠后,于当年冬返回草原。野狐岭战役、会河堡战役是金朝失败、蒙古胜利的重大转折点。同年,哈剌鲁(民族,原属西辽)及林中百姓归顺成吉思汗。1212年,成吉思汗五十一岁。这一年秋天,他率军第二次攻金,这次进攻的重点是西京(今山西大同)。他采用诱敌之计,击溃追兵,反过来再围攻西京。但后来不幸身中流矢,无奈撤回阴山附近驻守、疗养。1213年,成吉思汗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带兵第三次攻金。这一次按第一次攻金路线,连下宣德、德兴,至怀来(在今河北)。这次金兵严守居庸关,成吉思汗采用避实就虚、绕道而行的计策,偷越飞狐道,进抵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金兵仓促应战终致大败。蒙古大军遂破南口、居庸关,顺利逼近中都。成吉思汗命怯台带兵围攻中都,其余部队遍掠华北诸地,攻破几十座城池,只剩中都等十余城未下。1214年,成吉思汗五十三岁。这一年三月,他集中兵力于中都城下。但他料到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违约”为借口,乘其人心浮动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进攻中都。同年十月,为保证进攻中都不受干扰,成吉思汗派木华黎率一支军队进攻辽东,切断了金朝的“根本之地”对中都的支援。1215年,成吉思汗五十四岁。这一年二月,木华黎攻破金朝的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北)。五月,蒙古大军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终于攻克并占领中都。随后,成吉思汗一面分兵攻城略地,一面派出使者胁迫金宣宗投降。金宣宗不肯应承,各路蒙古军队加紧进攻,几个月内连下八百六十二座城邑,黄河以北几乎成了蒙古人的天下。同年,林中百姓秃麻部塔尔浑夫人叛变,成吉思汗派兵平息了秃麻部,可惜其养弟又是“四杰”之一的博尔忽战死。1216年,成吉思汗五十五岁。这一年,他任命官员留守中都,自己带领部分兵马返回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的斡耳朵(汗宫)。1217年,成吉思汗五十六岁。这一年,成吉思汗派人到西域的花剌子模国贸易通商,然而499名蒙古商人竟被该国的讹答剌城守将海儿汗杀死。随后,他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经略中原,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同年,他又派速不台、脱忽察儿万里远征,一举击溃蔑儿乞部残余,脱黑脱阿的几个儿子先后被斩决。交战地点在崭河地区。1218年,成吉思汗五十七岁。这一年他遣先锋将领者别统兵出征盘据在西辽的屈出律,杀灭屈出律,颠覆西辽政权,扫清了西征的障碍。同年,他正式召见早已于1215 年中都城破时就投靠了蒙古国的耶律楚材,从此,耶律楚材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及至窝阔台时期更是大展雄才,成为一代名相。同年,成吉思汗派蒙古军队第四次进攻西夏。也在这一年,派往花剌子模国进行交涉的使者镇海被杀,更是激怒了成吉思汗。1219年,成吉思汗五十八岁。这一年,他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害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西征,向花剌子模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九月,大军到达花剌子模国。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个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征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厂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同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五十九岁。这一年,他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其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旧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四子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者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最高统治者(苏丹)摩诃末,摩诃末逃至里海孤岛病死。者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进,最远抵达克里木半岛。1221年,成吉思汗六十岁。这一年,他的另一位养弟、蒙古国大断事官失吉忽秃忽率军3万,在八鲁湾与花剌子模新苏丹扎兰丁(摩诃末之子)大战,惨败,几乎全军覆灭。同年十月,成吉思汗亲身带兵追讨扎兰丁,终致花剌子模全军覆没,扎兰丁带少数人突围渡过新江(今印度河)逃往印度。此役史称“新江战役”。同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1222年,成吉思汗六十一岁。这一年,他率军渡过阿姆河回到撒马耳干驻冬,任命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治理西域各地,并设置达鲁花赤行使监督职责。同年四月,他亲切接见了全真道长邱处机,咨之以节欲保身之道。邱处机是因为接受了成吉思汗的邀请,不远万里从山东来到西域的八鲁湾成吉思汗行宫的;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邱处机曾多次劝谏成吉思汗要好生勿杀,及早班师东归。同年十一月,成吉思汗听从耶律楚材和邱楚机的意见开始启程班师。1223年,成吉思汗六十二岁。这一年三月,他与丘处机分别,邱处机另路返回。同年,他与自己的军队途中驻夏于忽兰巴失之地。1224年,成吉思汗六十三岁。这一年,他和自己的军队行至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并在此驻夏。七月,他密令木华黎(其时木华黎已病逝)之子孛鲁发动第五次对西夏的战争,俘西夏大将塔海,杀敌数万,沉重地打击了西夏政权。1225年,成吉思汗六十四岁。这一年春,他和自己的远征军终于回到了蒙古草原。同年秋,他不顾七年西征的疲劳和六十多岁的高龄,又亲率10万大军发动了对西夏的第六次讨伐。1226年,成吉思汗六十五岁。这一年二月他的大军首取黑水城,直指阿拉善山,俘获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同年秋,攻占西梁府,越过沙漠进至黄河九曲,西夏首都中兴府岌岌可危。十月,他率军攻克灵州,再次战败老将嵬名令公,歼灭了西夏军主力。十二月,蒙古大军包围中兴府,且西夏各地重镇,相继被蒙古大军攻破。1227年,成吉思汗六十六岁。这一年,走投无路的西夏王室正式向他投降。随后他正欲集中兵力进攻金朝,不幸于农历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临终时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他的继承者窝阔台、拖雷最终于1234年灭亡了金朝。2023-08-30 15:17:272
成吉思汗
蒙兀室韦部落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该词的历史含义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今外蒙古东北,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而将“蒙古”一名称给予了整个种族的这些部落出现以前,历史上早就记载了那些几乎可以肯定是说 蒙古语的各民族的存在,正像在突厥人崛起之前,我们就发现了说突厥语的各民族一样。于是有人提议,在说蒙古语的民族中,我们应该追溯到3世纪的鲜卑人,5世 纪的柔然和厌哒人,以及欧洲的阿瓦尔人(6至9世纪)。还应该承认,8至12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起着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说一种蒙古方言,然而,由于与通古斯语接触,已经强烈地腭音化。尽管在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许多民族建立过广泛的统治,但是,没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样的世界性的名 声。 据拉施特哀丁收集的蒙古传说,蒙古人在很早时期被突厥人打败,只得逃到额儿古涅昆山区避难。波斯史家们估计在大约9世纪时,蒙古人的祖先们已经从额儿古 涅昆山下来,进入色楞格河和斡难河〔鄂嫩河〕平原。同样的传说还记载了关于神话中的女祖先阿兰豁阿的故事。据说,阿兰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儿干死后,感天光 而怀上了尼鲁温蒙古人的祖先。最后,传说中认为尼鲁温蒙古人的李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 12世纪,蒙古人分成许多兀鲁思,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解释,兀鲁思一词表示部落和小民族两个意思。这些独立部落之间互相争斗,并与他们的邻居,特别是塔 塔儿人交战。成吉思汗出身的家庭是属于孛儿只斤氏族(斡孛黑)和乞颜分族(牙孙)。后来,成吉思汗成功以后,蒙古部落根据是否与乞颜族有关系而分为两支, 这一做法已成习惯。有关系者由光之子尼鲁温,或者说由纯种蒙古人组成;无关系者纳入都儿鲁斤族,他们享有低一等的血统。尼鲁温族中有泰赤乌惕部(Taijgot, Tayichi"ut,或Taiji"ut,他们似乎稍微远离蒙古主体,居住在更北面,在贝加尔湖以东)、乌鲁尔德部(urn"ud)和忙古惕(Manqud)部、札只刺惕(Jairat或Juirat)部。巴鲁刺(Barula或Barla)部、八邻(Ba"arin)部、朵儿边(Dorben,今杜尔伯特Dorbot)部、散只兀惕(Saljigut或Salji"ut)部、哈答斤(Qada-gin,Qatagin或Qatakin)部;在都儿鲁斤族中有阿鲁刺惕(Arulat或Arlad)部、伯牙吾惕(Baya"ut)部、火鲁刺思(Qorola或Qorla)部。速儿都思(Suldu)部、 亦乞刺思(Ikira)部、弘吉刻惕(Qongirat或Qngirat,Qongarat,Qongrand)部。弘吉刺惕部似乎更朝东南方,在兴安岭北面、塔塔儿境附近漫游。札刺儿部(Jela ir)通常被列入蒙古人之中,人们认为该部或者是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者是在鄂嫩河(斡难河)附近,札刺儿部可能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 支突厥部落,并且被当时传说中的蒙古英雄海都的蒙古人同化。 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在12世纪末期,他们从理论上可能已经区分为草原畜牧部落和森林渔猎部落。在蒙古-西伯利亚的边境上,蒙古人的家确实是在南部 的草原地带(不远处是沙漠)和北部的森林地带之间的马背上。格纳德认为,最初的蒙古人不是草原民族,而是来自森林山区的民族,“他们的森林起源可以从他们 大量使用的木制车上看出来。甚至今天的蒙古人也与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不同,他们用木制的小桶而不用皮袋子。”草原部落,特别是游牧的部落,为追逐草场而作定 期迁徙,在停留之地支起法国人(不正确地)称为“禹儿惕”的毡制帐篷。森林部落住在用烨树皮搭的小棚里。 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发现畜牧部落——两种民族中较富裕者——是由一个很有权势的贵族阶级领导,他们的首领往往带有下列称号:巴哈秃儿或巴阿秃儿 (baghatur或ba"atur,即勇士)和那颜(Noyan,领主),薛层或薛禅(Sechen或Setsen,蒙 古语:贤者),必勒格(bilga,突厥语:贤者),太子(t"al-tsi或taishi,汉语:王子)。符拉基米尔佐夫写道“这个贵族阶级中的巴阿秃儿和那颜们首要关心 的事情是发现牧场和保证必要数量的依附者和奴隶,以照看他们的牧群和帐篷”。 这个贵族阶级统治着以下社会各阶层:武士或亲信,他们是有一定自由的人或那可惕;平民(哈刺抽);最后是奴隶(孛斡勒)。奴隶集团不仅包括单个奴隶,还包 括成为战胜部落的臣仆或奴隶的战败部落,他们为主人看管牲畜,战时也作为辅助 军出征等等。 也是根据俄国的蒙古问题专家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看法,在森林狩猎人的部落中,贵族阶级未享有在草原游牧民中那么重要的地位。他们指出,森林部 落主要是处于萨满的支配下。符拉基米尔佐夫认为,当萨满们将王室地位与魔力结合起来时,他们取得了别乞的称号。在成吉思汗时代,斡亦刺惕部和蔑儿乞部的首 领们确实拥有别乞称号。在所有的突厥-蒙古种民族中,萨满或巫师(古突厥语称昆木,蒙古语称孛卡和萨满,通古斯女真语的汉译名萨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萨满阔阔出在成吉思汗帝国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在后文叙述。 上述区别实际上远不如牧人和林中百姓这两个名词所引出的区别明显。例如, 在蒙古人中,泰赤乌惕部属森林狩猎者,而成吉思汗被认为是出生在一个牧民部落, 此外,所有的突厥-蒙古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的狩猎人;林中百姓甚至在隆冬季节 (这时他们穿上木或骨制的滑冰板)也要猎取用来交换的貂鼠和西伯利亚松鼠,而 畜牧者在无垠的草原上用套索、弓箭追逐羚羊和捕捉鹿。草原贵族则用猎鹰狩猎。 随游牧环境的变迁,一个氏族可以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另一种。成吉思汗年轻时, 他的父系亲属们夺取了他父亲的牧群,在他能够在马群和羊群中逐渐发迹之前,他 同他的母亲和兄弟们一起过着悲惨的渔猎生活。2023-08-30 15:17:362
曾属于新疆的图瓦人,1994年加入俄罗斯,血脉相连的情谊还在吗?
唯有时光可以掩盖 历史 的真相。曾经鲜活流淌的文明记忆,如今只留下断壁残垣;曾经守望相助的故人往事, 转眼已成过眼烟云 。 历史 便是鉴证今朝往昔的唯一事实,这面沾染尘埃的铜镜里,又流失了几许珍藏的光阴。 曾经与先辈同样生活在中华山河的一支民族,数千年的光阴里他们的先人在这边土地扎根。而如今 同源同根的民族后人 因为太过久远的分离只能远隔河山相望。 远在俄罗斯的那一支后人部族百年前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加盟国,也和国内的族人就此相散。这个 民族的源头便是我国新疆地区的图瓦人 。 似乎当下已然是很少有人记得这样一个民族的存在。他们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没有淹没在时代的尘埃里, 仍旧默默无闻, 继续着自己的平凡琐碎的人生。 历史 从不会为谁停留,也不会遗忘任何文明的根源回忆。 数千年前,一支横扫山川大地的铁骑勒马新疆。图瓦人的记忆就此有了 历史 的刻印。后人往往将这些所到之处无不掀起风沙的民族称为蒙古铁骑。这便是成吉思汗西征的往事。而等马蹄略过,尘埃落定,草原民族给此处山河唯一留下的就是 图瓦族的先人 。史书上给予他们更多的称号是 “林中百姓” ,也就是远方草原的乌良哈部落。 图瓦人日后生存繁衍的点滴回忆,都似乎与中华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西汉初期,图瓦人彼时还融入匈奴求得生存。不多时日之后,匈奴便受到了汉武帝的讨伐。图瓦人在 历史 上第一次烙下了中华民族的印记。 西汉的版图之中也就此多了一个民族。 历史 的长河奔腾不息,时光对于每一个文明记忆都曾一视同仁。图瓦人漫长岁月的繁衍中,也不断变换着自身的模样。几度跌跌撞撞之后,原本不算富足强大的图瓦人迎来了中国 历史 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唐朝。 此时的唐朝尽显大国风范,一道敕令便给予了图瓦人安稳生活的希望。在图瓦人生活的区域内专设管理之名,同时将其部族交由强盛一时的回纥一族接管。“ 唐努乌梁海地区 ”赫赫有名,也是正是出于此处。 图瓦人的民族记忆里脱不开的便是华夏大地的漫长岁月羁绊。 此后的图瓦人一时间安定繁荣,而后也因为蒙古部族的崛起遭到文明的洗刷 。等他们艰难的从 历史 的尘埃中起身向前,也早已是沧海桑田的 历史 变化。 明朝彼时已经覆灭元朝,图瓦人来不及窥探 历史 真相,又受到了瓦剌的管辖和日后喀尔喀蒙古部落的统治。直到清朝光临 历史 舞台, 图瓦人及其所属地区也一同被编入了清代版图 。回望图瓦人在这片山河的漫长生息,留下的是生命和文明的 历史 赞歌。 1994年间, 历史 又一次书写了图瓦人的记忆。当年是图瓦人脱离中国成为俄罗斯加盟国的第一年,也是这个民族变得陌生的开始。而这一切的由来, 仍需回溯到百年前。 图瓦人在清朝时期也一度安定繁荣的生存许久。 而一个国家在当时的崛起, 成为了日后民族遗憾的真实起点 。远在俄罗斯地区的沙俄是数百年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去除他们掠夺俄罗斯地区贪婪拓宽领土的往事,清朝与沙俄的领土摩擦也日益升级。 彼时的沙俄企图掠夺华夏版图的角落,当时仍属强大之列的清朝也正式于1727年与其签订了 《布连斯奇界约》。 这段文字的主角便是图瓦人,也正是这份条约的签订,保住了图瓦人及其所在的唐努乌梁海东部边界。可 历史 的车轮仍旧滚滚而来。 清朝日后的衰弱已成定局,而图瓦人在唇亡齿寒的时代里也面临颠沛流离的逃亡。一部分图瓦人早已远走克穆齐河流域。 此后的岁月里,沙俄步步紧逼,清朝却一味退让 。1864年再一次签订的国家条约里,唐努乌梁海西部也无奈易主。 时间转瞬便是1921年的8月,彼时沙俄已经被苏俄替代。但是夺取我国领土的决心却没有得到改观。 唐努乌梁海被苏俄威胁独立正式为日后之事埋下伏笔 。百年间的中国都没有承认这一做法,那一代图瓦人的记忆却逐渐跟随着俄罗斯的 历史 回忆渐行渐远。直到苏联解体,也就是1994年的到来, 原先的唐努乌梁海共和国改为图瓦共国。 尘埃落定的 历史 总会留给世人无限唏嘘。同源同根的图瓦部族如今早已失去了血脉相连的情谊 。远在俄罗斯国土的图瓦人如今又是作何感想 。揭开图瓦共和国如今的生存现状,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 如今的图瓦共和国已经安定的发展了 数十年之久 。山川异域后的图瓦人如今在图瓦共和国中占据了将近流程的人数。难以否认的是,图瓦共和国如今也生活着俄罗斯其他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极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 “俄化 ”的影响。这些残留着民族记忆和血脉的图瓦人如今仍然保留着曾经的文化传统。 “敖包祭祀节” 等重大节庆依旧是他们回忆千年 历史 温存的方式。多数的图瓦人因为祖先深受蒙古游牧民族的影响,还保留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必须承认的是,图瓦人如今的生活坚持保留着一部分祖先传承的文化记忆。 但如今俄罗斯文化的逐步影响和图瓦共和国的国家理念将不断冲淡他们的根源思念。曾经千年间生活在华夏版图中的图瓦先民,因为中国统治者对于中原地区的集中管理,而忽视了对于 图瓦部族的文化传承。 因此在如今的图瓦人心中 ,绝大多数也不存在对于中国的留恋情怀 。他们更多的是依赖族内先民的记忆根源而非其他事物。 历史 容颜易改,曾经鲜明的回忆也终将化为尘埃。从中看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得失便已然是获益匪浅。 文/文史旺旺2023-08-30 15:18:011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语:Čiŋgis qaɣan,1162年—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蒙古帝国奠基者,世界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庙号太祖;蒙古族人。 他的众子中,较为著名的四位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争夺,征服金国后,托雷去世。 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了成吉思汗还没有成为汗,还是铁木真时的生活,以及他成为汗之后,开疆拓土的野心。 毛泽东曾在其诗词中这样描述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在一定的层面映射出成吉思汗在开拓疆土方面辉煌无比的同时,存在着游牧民族不善于运用文臣治理疆土的遗憾。2023-08-30 15:18:101
古代的皇帝打了什么大胜战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据我所知,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成吉思汗是他的称号。这个称号很有趣,有大汗、天可汗、海洋汗、坚强之汗等许多种解释,就象他的墓一样,谁也说不清到底哪个是真的、是对的,总之‘成吉思汗"就是皇帝之类的意思。 铁木真生于公元1162年,活了65岁,殂于公元1227年。是蒙古乞颜.索儿只今氏贵族世家的后裔,也就是黄金家族。但他少年时很穷苦,因为父亲在蒙古部族混战中中了敌人的圈套,被毒杀了。部族抛弃了他们一家,他是由母亲抚养成人的。这期间他曾经射杀了多次偷吃东西的弟弟。 27岁时,铁木真在克烈部他义父王罕(汗)的帮助下建立了乞颜氏贵族联盟。在‘十三翼之战"里,铁木真败给了他自幼结义的兄弟札答阑部札木合,但很快就又恢复了。以后铁木真、王罕开始在草原帝王大金国和蒙古部族间采取‘墙头草"策略,依靠大金国的声势威慑其他部落;吃了败仗的时候就躲到金国的界壕内侧,以此避开部落们的进攻。 铁木真34岁那年,乘金军大败塔塔儿部之机,发动突袭,杀塔塔儿部部长蔑兀真笑里徒,从此打跨了杀父仇敌的塔塔儿部。 38岁,铁木真大胜泰赤乌军,杀其首领塔儿忽台,导致泰赤乌联盟解体。 39岁,铁木真在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附近打败札木合联军,俘札木合,以后又被他逃掉了。 铁木真40岁时,王罕企图将之吞并。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铁木真军大败,随铁木真逃脱者仅19骑。铁木真退往荒僻的班朱泥河,现在是克鲁伦河下游,射野马为食、喝浑水解渴。为了纪念这场生平最大苦战,凡喝过浑水者,后来都被铁木真视为共患难的的功臣。 同年秋,恢复了力量的铁木真突袭王罕营帐成功,王罕只身逃往乃蛮部,被乃蛮人杀死。克烈部归顺铁木真。 塔塔儿部、克烈部的灭亡,引起了大草原上的一片恐慌。铁木真42岁那年春,对铁木真了解不多又自视甚高的乃蛮部太阳汗纠集了一切反铁的力量,寻找铁木真主力决战。双方大战于土兀剌河畔的纳忽昆山,结果乃蛮联军大败,太阳汗受伤被擒,不久死去。札木合逃脱。 旋即太阳汗的部众们全都归降铁木真,札木合也被擒杀。又打败了蔑儿乞人之后,42岁的铁木真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大业。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国号‘元",自称‘成吉思汗"。然后继续消灭了乃蛮部、蔑儿乞部的残余力量,招降了斡亦拉等‘林中百姓",46岁时结束了漠北草原的统一战争。 元太祖(易天河:“也就是成吉思汗。”)4年时,蒙古铁骑基本屈服了西夏,迫其皇帝纳女求和。 元太祖5年,蒙古正式断绝了与金国的岁贡关系。6年7月,蒙古军10万铁骑在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下挥师南征大金国,仅用3天时间就在今察哈尔省万全(今河北省万全)膳房堡北的野狐岭歼灭了金军主力30万人,继而横扫黄河以北。至元太祖9年3月,各路蒙古军会合于金中都城北,迫使金朝皇帝贡献大批金帛、马匹求和。成吉思汗鉴于最后歼灭金国的时机尚未成熟,遂得胜北还。 次年,金迁都于黄河以南的汴京,就是汴梁,企图凭借黄河天险阻挡蒙古铁骑。这些年里,蒙古军却向金国的辽东地区发动了数次进攻,基本上控制了辽东。 当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高原时,占据中阿亚姆河下游的伊斯兰大帝国花剌子模也逐渐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王者,其拥兵40万,随时准备向东扩张。 在派遣使团和派遣使者都遭花剌子模杀害后,成吉思汗于元太祖12年结束对金的大举进攻,挥师西向,准备消灭花剌子模。 元太祖13年,蒙古亡西辽,平定‘林中百姓"的反抗,为西征花剌子模做出了铺垫。14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花剌子模,仅经两年作战,就灭亡了花剌子模。蒙古军一部乘胜绕里海北上,攻袭分布在今高加索山北麓的阿速和驻扎在今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流域的钦察诸部,又攻入今 伏尔加河西北的斡罗思境内扫掠,于元太祖17年得胜班师,元太祖19年西征基本结束。2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这一时期内,西夏却与金议和,结成了‘兄弟之国",共同对付蒙古。元太祖19年,率军归来的成吉思汗再入西夏,歼灭西夏军主力,包围夏都中兴府。次年攻破中兴府,西夏灭亡。然而成吉思汗却于城破前重病不治,7月病逝于甘肃清水。其子窝阔台、拖雷遵照其‘联宋灭金"的遗策,7年后灭亡金国,累计歼灭金军号称上百万。 同年,蒙古国组织各宗室长子和各级那颜(易天河:“就是官人。”)的长子西征,史称‘长子出征",也就是蒙古军的 第二次西征。长驱转战7年,攻克不里阿耳城,在今苏联客山市南;在亦的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大败钦察军;攻入斡罗思境内,克也烈赞城,今梁赞。以后又先后攻陷了莫斯科、乞瓦等城,斡罗思各公国相继败亡。在进攻孛烈儿(波兰)和马札儿中,因窝阔台汗的驾崩而宣告了西征的结束。 从成吉思汗驾崩那一年算起,25年后,蒙古军第三次西征,目标是素丹(作者注:又译苏丹。)诸伊斯兰教国家,历时约6年,灭亡黑衣大食国 。 27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亡大理国。 33年后,忽必烈继汗位,内平叛乱、外征南宋。 46年后,元破襄(阳)樊(城),洞开南宋门户。 49年后,元军逼降宋都临安,南宋朝廷投降。 52年后,南宋最后一支军事力量张世杰海军覆没,南宋灭亡。元朝的版图达到了鼎盛。 当然,元朝铁骑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南宋就是经过55年的鏖战后方始灭亡的。元朝对日本和安南,在今越南北部;占城,在今越南南部;爪哇的作战都曾遭遇失利。在忽必烈死后,元朝便不再对这些地方进行远征了。 成吉思汗的用兵,一般认为善于治军权将,因敌制胜;善于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注重察明敌情,慎重用兵;重视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充分发挥骑兵的特长,在野战中歼灭敌人。” 洪庆: “常言说得好:‘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常言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龙舞姐能找来这样的副师长相佐,何愁礼湘师不破。” 谦让过一番后,易天河接着说: “除了以上这些外,成吉思汗还有着草原一样宽广的胸襟。早年他力量弱小时,妻子没成婚就被敌人掳去,铁木真直到1年后才在他札答阑部兄弟札木合的帮助下消灭了敌人,救回了妻子。然而这时他的妻子已经怀了敌人的孩子。再三犹豫后,铁木真接受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他的长子,日后封为元朝属国国王的术赤。 此外铁木真的父亲因为遭到敌人的暗算而惨死,死前曾经立下遗言:‘对于害死他的仇族塔塔儿人,以后报仇时只要是超过木车轮高的男子要全部杀掉。"对此铁木真也不计杀父之仇和童年的惨切经历,没有彻底执行父亲的遗言。 而曾经箭伤铁木真,几乎致命的神箭手哲别,铁木真更是委以重任,使之成为蒙古著名的大将、功臣。 可见铁木真在军事上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也不仅仅是取之于战场。虽然以后的成吉思汗曾经大搞过机诈权变。”2023-08-30 15:18:254
没有他,就不会有永乐盛世!夏原吉到底有多厉害?
夏原吉在明代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宫,贡献甚巨。特别是在仁宗、宣宗时期,处心竭力辅佐朝政,尽心尽责,鞠躬尽瘁,深受皇帝器重,朝廷赐他食三禄。作为明代最出色的“财政部长”,夏原吉为国理财长达29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器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臣。夏原吉,1366年生江西德兴,其先祖系从浙江开化入赣,由于其父夏时敏在湖南湘阴任教谕,遂全家定居湖南渊阴。夏原吉幼时,父亲去,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辛。他家贫力学,聪慧过人,二十三岁县考邑庠生,由省选考推荐到京师,入太学为学生。后来作为太学生,被选入皇宫书制诰。夏原吉在工作中,给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了好印象, 1390年,夏原吉没有经过科举考试,就被朱元璋以“城笃干济”的名义,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由于在户部工作兢兢业业,最复杂的事务也处理得井井有条, (1399年被明惠帝朱允炆越级提拔为户部右侍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夏原吉于永乐元年(1403年)被提升为户部左侍郎。两年后原户部尚书郁新去世,他又晋升为户部尚书。这一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增武百司、派郑和下西洋,费用以亿万计,全由夏原吉筹措。他设立盐务衙门,以盐卡收税,谨防贪宫。又将户口、府库、阳赋等数字写成小条,放于袖中,以便随时参阅。每当皇帝询问,对答如流,以至于明成祖曾动情地说:“吾视卿如房玄龄也。”夏原吉在户部任上发生了严重的江南吴浙水患,地方宫连年治理无效,洪涝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国家财政收入受到极大威胁。明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夏原吉奉命前往治水。他到吴浙水灾地区后,立即实地察看灾情,勘察河道,发现太湖流域下游地势平缓,河道弯曲、狭窄,淤塞严重,必须进行疏导才能根治。他当机立断,动员两地民工十余万人,日夜奋战,先后疏浚吴淞江、自茆塘、刘家河、范家浜、大黄浦等河道,引吴淞江上游之水取道划家河入长江,重点凿范家浜,使之与黄浦江相接,将太湖东部河湖之水,特别是浙西来水循黄浦江排入长江,使黄浦江成为太湖主要排洪通道,并地建闸,用以蓄泄。通过这次疏浚,不仅改善了太湖下游的泄水状况,而且改变了整个泄洪格局,由从前以吴淞江为主泄道,逐步改变成以黄浦江为主泄道。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治水期间,夏原吉身体力行,布衣徒步,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于水利工地,终于彻底根治了太湖流域吴浙两地频繁的水灾,从而使永乐年问苕溪、太湖两地的水患得到治理,民获其利。当时有人提出,增加百姓种植水退游田的赋税,使朝廷多得收入。夏原吉上书朝廷,力陈其弊,请求放弃此议。不仅如此,他还上书朝廷,如实详申百姓受灾苦饥之情,要求减免灾民税赋,请发赈粮30万石,以赈济灾民。当时的太子少师姚广孝盛赞夏原吉:“古之遗爱也。”夏原吉不但工作认真,办事一丝不苟,而且心胸开阔,待人宽厚。平江伯陈王宣与夏原吉有隙,早年曾想杀他,夏原吉却不念旧怨,时常称陈有才,力荐他去督理与财政工作直接相关的漕运。明初唐赛儿叛乱被镇压后,有3000多人被俘,夏原吉请求皇上宽恕他们,结果这些人幸免被杀。一次,夏原吉陪同皇帝阅兵,皇帝嫌将士们动作太迟缓,下令扒去他们身上的衣服,在冷风中受罚。他当即上前跪告:“将帅,国之爪牙,奈何冻而毙之?”于是,皇帝免去了对将士们的惩罚。夏原吉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他在担任太子少傅期间,以民间粗食进献太子,使太子知道民间疾苦。为了迁都,北京皇城建设多年,不但国家财政耗费巨大,民间也非常困乏,在完工之后,作为主管财政的大臣,他主动请求皇帝抚恤流亡百姓,减轻百姓负担。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同年秋,为了亲征漠北,向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询问边储情况。当时,因国库、粮草、马匹空乏,夏原吉据实相告:“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忽劳车驾。”他建议不要出兵。一意孤行的朱棣龙颜大怒,固执己见,将夏原吉、吴中罢职下狱,方宾畏罪自杀。夏原吉被逮下狱后,家被抄没,家中除皇帝的赐钞外,只有几件布衣瓦器,他虽手握朝中财政大权,却廉洁奉公,生活清贫俭朴。明成祖征漠北粮尽退军,至榆木川病逝,死前晦悟,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太子朱高炽亲自到监狱看望夏原吉,泣诉噩耗,不久大赦出狱,复户部尚书。夏原吉请求仁宗朱高炽多收钞、少发钞,致力缓和当时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取消了郑和的海上远航,使国家财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稳定。宣德五年(1430年)夏原吉病逝,终年65岁,宣宗朱瞻基追封他为太师,谥“忠靖”。古代的皇帝手握生杀大权,大臣的性命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夏原吉从明初那段充满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坚强地走过来,而且还能执掌户部将近30年之久,同时能被五位君主倚重,这本身就说明夏原吉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2023-08-30 15:18:346
古代的土尔扈特民族是现在中国的那个少数民族?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页。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第9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学术界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8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东方文献编辑部主编《巴托尔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土尔扈特部落,而没有回准噶尔的部落人。据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第一节《给卡尔梅克人起的各种名称》一文中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他写的《有关17—18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布莱特耐德尔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第5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蒙古史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有待于深入研究。2023-08-30 15:20:042
“内蒙、外蒙、卫拉特”哪个血统比较纯正?
卫拉特人住在新疆,离被西化的外蒙古和汉化的内蒙古都比较远,各种传统保持的很好,可惜他们却不是纯正的蒙古。x0dx0ax0dx0a不论是内蒙古还是外蒙古,从血统上说都是纯正的蒙古,而不论是汉化还是俄化,恰恰是卫特拉蒙古不是纯正的蒙古。卫特拉的先祖是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悍易拉特人,是渔猎的林中百姓,后来被术赤征服。窝阔台做大汗时封为四个卫特拉,所以称卫特拉蒙古。x0dx0ax0dx0a在忽必烈与海都和阿里布哥战争期间,他们才迁居到阿尔泰山一带,开始从事游牧。元明灭亡后,不论是漠南蒙古,还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系,只有卫特拉(明朝称瓦刺)的首领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来和硕特部加入卫特拉联盟,因其首领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就由其担任联盟的汗,形式上要经过忽勒里台大会的选举。不过到了明末清初,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破坏了忽勒里台的制度,吞并了其它三部,并进攻喀尔喀蒙古,甚至是内蒙古。外国史学届和蒙古族史学届将其称为“准噶尔汗国”。x0dx0ax0dx0a---x0dx0ax0dx0a元代森林卫拉特四千户都不算蒙古人,那你研究一下东蒙古诸部源流,看看算是蒙古人吗?x0dx0ax0dx0a第一,东蒙部落就是纯粹的东胡苗裔,是缺乏任何依据的臆想,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东蒙部族都有浓重的突厥血统背景。比如科尔沁在元代形成初期最主要的属民是原突厥部族克烈亦特;喀喇沁更有着典型的突厥血统背景,源自钦察突厥与乌良海;鄂尔多斯核心成分起源于大禁地乌良海,是西伯利亚森林乌良海之后;土默特核心成分与今讲突厥语的图瓦人同源,起源于元代的森林秃马特部;鄂尔多斯与土默特又都含杭锦一部,他们是突厥康里之后;哈拉哈核心成分为扎剌亦尔,原始的扎剌亦尔人起源尚无定论,不能排除突厥部族的可能;察哈尔是各部精兵的集合之众,自然含大量原突厥部族,察哈尔之名就是突厥语,甚至八大鄂托克中还完整的保留了乃蛮一部。x0dx0ax0dx0a第二,“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说法更为荒谬,卫拉特最初的血统基础是森林卫拉特四千户,学术上公认他们是蒙古语部族。同时,卫拉特在今后的历史中不断融合和壮大,卫拉特的辉特部,为阿里不哥家族的直属部落,组成与察哈尔类似,或者可以认为他们与察哈尔同源分流;其后,称霸卫卡特的第一大部为克烈努特,是蒙古化的吉尔吉斯,这一部在哈拉哈万户中也有;随后崛起的绰罗斯部,众多史料佐证,他们来自东蒙的乌良海部,领主为者勒篾后裔;和硕特部主体来自东蒙的乌济叶特,领主为原科尔沁领主;土尔扈特部为突厥克烈亦特部后裔。x0dx0ax0dx0a从血统组成上来看,东蒙、西蒙部落组成情况类似,都是由原突厥与原蒙古部落汇合发展而来的,并且有着多次彼此交融,比如西蒙卫拉特中后期的两个主导部族绰罗斯与和硕特就是典型的东蒙部族西迁加入卫拉特联盟并取得霸主地位;而东蒙除了如上所述在元代融合了大量西部的突厥部族外,在北元时代也融合了大量卫拉特成分,比如察哈尔八大鄂托克之一乌珠穆沁就是卫拉特;哈拉哈有克烈努特一部可能是在克烈努特部失去卫拉特霸主之后加入了哈拉哈的部族体系,而哈拉哈更在后期融合了大量卫拉特成分;北元中前期历史上的东蒙第一大部永谢布万户先后为几位卫拉特领主所统治,自然融如何大量卫拉特成分,后来随着永谢布万户的解体,广泛融合于东蒙各部。2023-08-30 15:20:311
问一个历史问题
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一任皇后孛儿帖,这个皇后生于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是一个才情兼倍的美貌女子。是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因为美貌而出名,让很多男人都想占有。1180年3月,在17岁时和18岁的元太祖成婚仅仅几个月,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两人结婚后,孛儿帖一直都很忧伤,她心里一直爱着铁木真,所以很少和赤列格儿说话,也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每天总是用忧伤的眼睛看看他而已。这很让赤列格儿生气,想尽办法让她开口说话,逗乐她笑。结果都是一样。对她是爱恨交加。一直都控制着自己的怒火,不再娶妻妾,渴望自己总有一天能等待到她的回眸一笑。可惜,他这样的痴情上天只给予2年的时间,1182年铁木真就攻下他全部的部落,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要说这个赤列格儿也是一个多情男儿,长得高大魁梧,一身武艺,人也散发着蒙古族少有的儒雅气息。在一次和铁木真部落交战时,无意在一个偶尔的机会看见了正在穿越走廊的孛儿帖,穿着雪白的袍子,乌黑的长发在风里飘扬,更让人喜欢的是她还有雪白的肌肤,一般草原是很少有这样的肌肤颜色,不要说是赤列格儿对她一见钟情,其实当时很多将士对她也是爱慕。只是没有赤列格儿那样幸运,不敢说出口。1180年12月,在脱脱部落没一年便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德撒兰。而赤列格儿怀疑德撒兰不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对她一直都很冷淡。孛儿帖几乎也同时感觉到了赤列格儿的怀疑,生下孩子之后,孛儿帖便拒绝再和赤列格儿生活在一起,自己单独驻扎在一个简陋的帐篷里,陪伴着德撒兰生活。而铁木真听说后,认为是赤列格儿对自己的女人不好,大怒,发誓要报仇,夺回自己的女人。当铁木真再次把孛儿帖夺取回来时候,才发现孛儿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于是,他只接孛儿帖回家,不准将士把德撒兰一起带回来。孛儿帖含着泪水,苦苦哀求,铁木真依然没有改变,没办法,孛儿帖只得也跟随着德撒兰一起加入流浪的队伍当中,依靠着自己为人家做袍子,一直过着漂泊的日子。十几年之后,德撒兰出落得更是妩媚动人,在母亲的熏陶下,知书答礼。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命运,孛儿帖一般场合不准德撒兰参加。看着女儿日渐长大,她只希望能找个好的人家,有帐篷和马匹就好,让女儿能幸福。 1195年,在德撒兰十五岁那年,认识了一个被战争也成为流浪的江南书生王蓟,他父母死与逃亡队伍里,他只得跟随队伍一路北上,在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一个破旧的庙宇里住下。那一年,草原上的人听说铁木真又一次凯旋而归的消息,大家都围着帐篷点燃了篝火,大唱歌舞,因为聚会上有免费的事物发放,德撒兰也跟随母亲参加了。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之外处,细心的德撒兰看见了一个身穿破旧的蓝袍年轻人坐在湖边吹着动听的音乐,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乐器。她好奇走上去询问。这个好奇就成为她一生最美丽的邂逅,让她致死都无悔,等待着这个男人的回来。德撒兰轻轻的走到年轻人身边静静的听着音乐,然后深深的长叹一声。书生听见了,才发现身边不知道何时多了一个人,竟然能听懂自己吹的笛子,顿时有种遇见知音的感觉。其实当时的德撒兰根本不懂南方的乐器和音乐,只是感觉好听而已。不过,这也是缘分,在众多的人里,为什么就只有德撒兰看见湖边的他,来独自听他的音乐呢?这个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缘分吧。看见德撒兰娇媚的容颜,羞涩的神情,书生以为遇见所谓的游牧人常说的雪山女神,便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不料德撒兰听之后,引起的共鸣。两人开始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以后每次见面,书生都会给德撒兰讲自己江南的故事和文化。德撒兰也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书生。可以说这两个人的爱情是南北文化的一种交往和融合,纯美的精神眷恋,没有一点世俗在里面充斥。 因为母亲不允许德撒兰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世,书生王蓟也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流浪人而已。至于德撒兰到底是谁的骨肉,只有孛儿帖自己知道。根据历史记载,孛儿帖和赤列格儿结婚才8个月就生下了德撒兰,而孛儿帖和铁木真结婚也只有几个月就被抢夺成为赤列格儿的妻子,可以说,这个孩子多半是铁木真的。不过,这个也只是猜测,真正的答案只有地下的孛儿帖知道。这个也就成为很多历史学家议论的话题,也成为作家们写作的话题。依据人正常的心态猜测,也有可能是赤列格儿的。假如是铁木真的,那么当铁木真把孛儿帖接回家时,为什么孛儿帖不直接告诉他德撒兰是他的骨肉呢?天底下好象还很少有不接纳自己孩子回家的父亲,更何况是渴望多子多孙的铁木真呢。历史上铁木真可是是一个对自己的孩子是疼爱有加的君王。想来想去也是一个迷,也难怪当赤列格儿知道自己会被铁木真处死时,逼着孛儿帖说出德撒兰真正的身份。而孛儿帖什么也不说,依然沉默地看了他一眼,便走了。不能不说孛儿帖是一个神秘女人,也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母亲。为了德撒兰,她放弃了跟随铁木真。放弃一个自己爱着的男人,对于女人来说应该是痛苦的。更何况离开铁木真时她才20岁,却一直没有再嫁。当她死时,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能见见铁不真,而当时的铁木真正在外面扩张势力,听见此事时,已经是一年之后。德撒兰遵照母亲的遗嘱,把母亲的遗物送给铁木真时,铁木真流泪了。德撒兰不知道母亲给她的那一把梳子,就是当年铁木真给孛儿帖的定情礼物。当铁木真拿到梳子时,发现梳子上多了一个符号而已。这个符号只有铁木真知道是什么意思。当夜,铁木真一直抱着孛儿帖穿过的衣服未眠。孛儿帖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痴情也遗传给了德撒兰。 当孛儿帖知道德撒兰和书生的事情时,很是生气,因为当时是不允许蒙汉通婚,不准他们再次见面。而德撒兰却悄悄的溜出去,两人吹笛说笑。为了阻止德撒兰,孛儿帖为她定下了一庄婚约,男方就是和铁木真一切打仗的博儿忽部下的一将军。并定于三个月之后完婚。对于这个婚姻,孛儿帖很满意。毕竟她是铁木真的女人,爱着铁木真,把女儿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的军队里也有个照应,对方家境也不错。 孛儿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德撒兰,德撒兰泪流满面,茶饭不思。为了让女儿收回那远去的心,孛儿帖对书生说德撒兰染上了一种少有的疾病,只有江南的蔷薇花才能治好,希望书生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去采摘。听了自己未来丈母娘的话,书生恨不得飞回家。不容分说,江南书生王蓟立马动身,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看见德撒兰。而德撒兰听孛儿帖说王蓟已经离开了自己时,她怎么也不相信母亲的话,王蓟会相信自己爱着别人而放弃了。母亲安慰德撒兰,说王蓟走时要她传达一句话,大意就是“如果他比我更爱你,我只要看着你们幸福就好。” 孛儿帖原以为听到这样看似伟大的话,德撒兰会死心,没想到德撒兰也如当年的自己一样,相信自己爱着的男人,也相信总有属于自己的爱情,等了书生十年之后,才带着一身的幽怨,香消云散了。德撒兰怎么也没想到,书生已经在路上早就死与战马之下。而她却苦苦等了十年。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德撒兰带着母亲的遗物一路寻找铁木镇的队伍,见到了铁木镇,完成了母亲的遗嘱。铁木真也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不管她的父亲是谁,她的母亲还是深爱自己的女人。1205年,德撒兰死在铁木真的身边。铁木真按照当时公主的身份埋葬了这个和自己女人一样命运的孩子。每天看着这个和孛儿帖一模一样的孩子,就可以看见当年的孛儿帖,他感觉就是和孛儿帖生活在一起。 在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功臣与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畏兀字书,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蒙古草原统一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可惜,这种胜利德撒兰和她母亲都没看见。2023-08-30 15:20:437
冬日白哈巴
白哈巴是美丽的,尤其是在白雪皑皑的冬日。白哈巴与喀纳斯、禾木统称为大喀纳斯景区。或许是喀纳斯湖太过盛名,再有水怪的加持,这让白哈巴、禾木都成了喀纳斯的配角,往来的游人都把白哈巴、禾木当作喀纳斯之旅的中转站。其实冬日的白哈巴、秋日的禾木,也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白哈巴位于我国的西北角,“雄鸡”的尾巴上,距哈萨克斯坦仅1.5公里,被誉为西北第一村、西北第一哨。去这里旅行需要办理边境通行证,哈巴河县城和喀纳斯景区都能办理。 冬季自驾前往白哈巴村,一般都从布尔津出发,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条是从布尔津县城出发,经哈巴河县城,走219国道,进入白哈巴。一路上,长天飞雪、大地银装、群山素裹,天地浑然一体。在白茫茫的世界中,只有黑色的公路曲折婉转地延伸向天地的尽头。路上车辆很少,静穆得仿佛能听到雪落的声音。另一条从布尔津县城出发后,走232省道,经喀纳斯,进入白哈巴。这一路欢快许多,大多数游人都会选择这条路。积雪的树、冰封的湖、婉转的路,具成景致。喀纳斯河凝固在山谷间,忽左忽右的出现在公路旁,仿佛在尽情的展示冬日的美景。如果说232省道展示的是北疆阿尔泰地区冬日近景,那么219国道则展示的是远景。冬日里前往白哈巴,我更喜欢219国道,雄浑壮阔、天地大美。 白哈巴村由南北两个村子组成。南边的住着哈萨克人,村子叫作阿克哈巴章阿;北边的住着图瓦人,村子叫作阿克哈巴库尼。哈萨克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迁徙而来的,而图瓦人则世代居住于此。图瓦人现在分布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外蒙古,和我国新疆。在新疆主要集中在白哈巴、禾木、喀纳斯三个地方,约两千余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近似哈萨克语。图瓦人也讲蒙古语,我国把图瓦人划归到蒙古族。“阿克哈巴”就是哈萨克语和蒙古语的混合词,“阿克”哈萨克语,意思是白色,“哈巴”蒙古语,意思是湍急的河流。白哈巴就是阿克哈巴,白色的湍急的河流。河流为什么会是白色?在白哈巴问了许多人,没有人给出满意的答案。我想大约是在冬日里,湍急的河流不易冰冻,升腾的水汽遇冷空气而结露,远观河面白濛濛的一片。如果真是如此得名,那白哈巴注定是冬日里的精灵。 冬日的白哈巴是美丽的,白色的山、白色的河,白色的村庄。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雪花轻扬,山谷寂静。袅袅的炊烟、温暖的灯火,偶尔几声犬吠,整个世界安宁而祥和。走在村子里,脚下的积雪嘎吱嘎吱的响,仿佛能震落屋顶的积雪。白哈巴的建筑都是用整根原木垒叠成墙,用干苔藓填缝,顶棚也是用原木拼接而成,屋顶用木板斜撑出三角形的尖顶,很有欧式村寨的特点。房屋没有院墙,都用木围栏代替,图瓦人很看重围栏,一般都是先搭起围栏,再建房屋,有“无围栏不成屋”的说法。在冬季,尖屋顶上、木围栏上都堆积着厚厚的雪,饱满而圆润,就像童话世界。行走其间,每到街角就会停驻脚步,四下张望,或许是期待着在这童话世界里能偶遇圣诞老人吧。 白哈巴的图瓦人,曾经以狩猎、放牧为生,被称为“云中部落”、“林中百姓”,擅长骑马和滑雪。他们使用由马前腿毛和松木制成的毛皮滑雪板,在雪海中飞驰,追逐猎物。据考古发现,现代的滑雪运动,就起源于这里。在村子里,偶尔会遇到上学的孩子们和支教的老师。支教老师踩着古老的毛皮滑雪板,由孩子们或推或拉,蹒跚前行,扑通一声摔倒,立刻变成一个雪人,引起一片清脆的笑声。在村外,白哈巴的孩子们,从高高的山坡上滑下,积雪飞溅,风掠过、雪扬起,快乐相伴。在这里,滑雪不仅是体育项目,更是古老文化的传承。 白哈巴村与哈萨克斯坦之间以阿克哈巴河为界。很多人以为白哈巴村边的铁丝网就是边界线,其实这道铁丝网是界网,起到防止人、畜越界的作用。界网与界河之间仍是中国的土地,那里依然是图瓦人的牧场。著名的五号界碑就在这里,可以远观阿克哈巴河,俯瞰一代代边防战士种植的中华林。遗憾的是现在已不对游客开放了。 比起喀纳斯、禾木,来白哈巴的游人不多,冬季就更少了。这使得白哈巴商业氛围远逊于其它两地。白哈巴古老、朴实,静谧、安详,而无喧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几百年来都不曾改变,希望将来也不会改变。2023-08-30 15:21:071
成化十四年瓦剌语是什么语言?
成化十四年的瓦剌语,是蒙古语的方言。瓦剌是明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又作卫拉特或卫喇特、厄拉特、厄鲁特。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卫拉特、布里亚特)。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瓦剌有四大部或四万户,简称“四”(蒙古语Drben,都尔本)。其名称各书的记载不尽一致,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蒙古语部落和突厥语部落。因此瓦剌语应为蒙古语中的方言,其中包含了一些突厥语的词汇。明史中的瓦剌语2023-08-30 15:21:261
鞑靼、瓦剌和大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元朝的灭亡与其它王朝不完全相同。公元1368年,当徐达攻入北京之时,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其实并没有结束,元顺帝只是北逃了,而元朝也只是北移了,史称“北元”。明朝,称北元为“鞑靼”,而与此同时,鞑靼的东部又出现了一个叫“瓦剌”的政权,与鞑靼、大明三足鼎立。那么瓦剌又是谁?1,瓦剌瓦剌属于广义上的蒙古,但与蒙古又不完全相同。元朝之时,瓦剌被称为“斡亦剌惕”或“斡亦剌”,而在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至清朝时期,瓦剌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漠西蒙古”。也就是说,瓦剌属于西蒙古,鞑靼属于东蒙古(元朝皇室后裔)。但瓦剌最初并不是生活在西域地区,而是分布在今天蒙古高原的北部,贝加尔湖的东西两岸的森林中,被蒙古人称为“林中百姓”。当成吉思汗崛起之时,瓦剌曾与其它部落一起拥立札木合,被成吉思汗击败,于是西迁至西域地区。元朝之时,瓦剌游牧于西域,臣服于元朝,并与蒙古皇室保持联姻。元顺帝北逃后,随着作为蒙古正统的黄金家族的衰落,瓦剌开始崛起。2,大明首先出手明朝初建之时,北元并没有放弃重新入主中原,其以上都统领大漠,在辽东有丞相纳哈出的20万大军,在陕甘地区有王保保的10万大军,实力依然不可小觑。于是,大明采取的战略是对北元――东蒙古势力“犁庭扫穴”。公元1369年,大明攻占上都。公元1375年,大明的劲敌王保保去世。公元1387年,大明攻占辽东,北元丞相纳哈出投降。公元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北元主力被歼灭。公元1391年,大明攻破哈密,北元势力基本瓦解。这是朱元璋时期,至明成祖时期,朱棣又五次亲征漠北,“五出三犁”,全力围剿东蒙古势力。大明持续的打击,使北元――东蒙古(鞑靼)势力日趋衰落,而与此同时蒙古有实力的权臣贵族趁机做大,这就是瓦剌。2,瓦剌统一蒙古,威胁大明当蒙古的黄金家族实力衰微之际,瓦剌不甘心再做附庸,于是步步东进,意图称雄蒙古。公元15世纪初,太师阿鲁台成为鞑靼的实际掌权者,其先后拥立了三个蒙古大汗。马哈木则成为瓦剌的首领,马哈木VS阿鲁台,这便是当时的瓦剌与鞑靼之争。最初,明朝为了打击鞑靼,遂扶持瓦剌,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公元1410年,朱棣率50万大军联手瓦剌大破阿鲁台。之后,阿鲁台远走兴安岭,瓦剌的马哈木乘机占据鞑靼故地。至公元1434年,马哈木之子脱欢击败并杀死阿鲁台,并立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可汗,自己以丞相的名义开始统一蒙古诸部。公元1440年,脱欢死,其长子也先称太师淮王,继续掌控蒙古大权。公元1447年,大明的东北屏障朵颜三卫被也先征服。公元1448年,大明的西北屏障哈密被也先攻占。当是时,也先的势力西起中亚,东至朝鲜,北接西伯利亚,南逼大明北境,一统漠南、漠北、漠西蒙古,疆域达到了元朝灭亡之后蒙古人最大的范围。对这一成就,也先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重建大元一统。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这一战,是瓦剌的巅峰,但瓦剌也正是在这一巅峰开始滑落。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者属于于谦,属于大明,也先并没有笑到最后。也先的撤军,一方面是因为于谦的坚决抵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瓦剌内部与可汗脱脱不花的矛盾。脱脱不花不甘心做傀儡,也颇有权谋,其在1451年起兵攻也先,但事败被杀。公元1453年,也先自立为汗,称“大元田盛可汗”。也先称汗,这正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丧失统治力的体现。但也先的蒙古大汗梦只做了一年,一年后便在丞相阿剌克的兵变中被杀。也先被杀,瓦剌同时也开始衰落,蒙古统一的局面不复存在。3,鞑靼重新崛起大明在明初二帝强盛一时,但随着朱棣的去世,明朝对东西蒙古便不再有优势,瓦剌与鞑靼也随之先后强大起来。也先死后,脱脱不花的妻子曾率大军攻打瓦剌。至大明成化年间,鞑靼的达延汗即位(1470-1543年),东蒙古势力开始中兴。公元1510年,达延汗将瓦剌势力彻底赶出了东蒙古地区。至大明嘉靖、万历年间,鞑靼的俺答汗(达延汗之孙)又数次远征瓦剌,之后,瓦剌开始又一次西迁,西迁至中亚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此,大明的北方只剩下了鞑靼,但鞑靼并没有能力统一整个蒙古地区。4,瓦剌、鞑靼和大明的结局瓦剌、鞑靼和大明斗了三百年,三者实力此消彼长,大明初期最盛,随后瓦剌在也先之时一统蒙古,最后鞑靼又将瓦剌赶出了大漠草原。可是,就在此时,另一支势力崛起了,这就是后金。公元1583年,大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其祖、父的十三副铠甲起兵造反,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后金的矛头,并非只是大明,还有蒙古。当时蒙古(鞑靼)的可汗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林丹汗,他掌握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同样有着一统蒙古的雄心。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了林丹汗,其子献出了传国玉玺,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主中原。公元1757年,乾隆攻灭西域准噶尔汗国――当年的瓦剌。至此,鞑靼、大明和瓦剌先后被清朝所统一。2023-08-30 15:21:414
大兴安林有个什么少数民族
大兴安岭地区划地跨黑龙江和内蒙古(内蒙古内无属地权)两省区,总面积 8.3万平方公里,基本相当于两个海南岛加一个北京市的面积。这里居住着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朝鲜、回等28个少数民族,共2.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4.10%。其中,鄂伦春族是大兴安岭世居少数民族,现居我区1098人,占全国鄂伦春族总人口13.4%。 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地区。“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韦”,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2023-08-30 15:23:311
都说努尔哈赤是女真族的,为啥到清军入关后,又成满族人了?女真族和满族到底是什么关系?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女真入关后改名叫满洲族了,所以又叫满人。清朝被推翻以后改为满族。女真族,别名是女直和女贞,来源于三千多年前的肃慎,汉朝到晋朝时叫挹娄,南北朝的时候叫勿吉,隋朝到唐朝的时候叫黑水靺鞨,辽朝的时候才叫女真。1615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伪满洲族。1644年,满洲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这个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所以,满族的先人是女真族。扩展资料: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为满州族。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元朝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女真族2023-08-30 15:23:397
介绍一下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 民族概况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韦”,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他们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只是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清廷对于鄂伦春族的统治,迭有变迁。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伦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族,分设库玛尔、毕拉尔、阿力、多布库尔、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设鄂伦春族佐领1人。每年清廷派“安达”进山一次,征取贡貂。光绪八年(1882),清廷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阿力、多布库尔两路合并,其余未动),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 军阀统治时期,只是废除了八旗组织的内容,4路16佐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变动。管辖系统上,其中3路划归黑龙江省督办公署管辖,l路划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将鄂伦春族名义上分别置于伪黑龙江省和兴安北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1945年8月获得解放。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社会经济 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停留在被称为“乌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当时氏族组织虽仍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已不是氏族,而是“乌力楞”。每一个“乌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孙的一些小家庭。“乌力楞”的家族长称为“塔坦达”,其内部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17世纪中叶以后,清廷对鄂伦春族的管辖制度更趋严密,鄂伦春与满、汉等族的经济交流也得到了发展,铁质工具、枪支的输入,以及狩猎产品同农牧手工产品交换的发展,逐步在鄂伦春族社会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除猎场、森林、河流仍属于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由公有演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制度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原来孕育在“乌力楞”内部的个体家庭的崛起,终于导致了“乌力楞”由血缘组织演变成为地缘组织,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伦春族的社会已进至毗邻公社阶段。 鄂伦春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地势在海拔500—1500米之间,正是高寒山区,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莽莽兴安岭栖息着鹿、狍、犴、虎、豹、野猪、熊、狐狸、猞猁、水獭等野生动物,纵横交错的河流,生长着各种鱼类。这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天然猎场,为狩猎的鄂伦春人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建国前,鄂伦春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社会内部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还没有形成社会分工。在1000多年前,就有关于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的记载。狩猎主要是男的事情,有时妇女也随同出猎。狩猎工具有枪支、马匹和猎犬。主要采取集体狩猎方式,但已不是以“乌力楞”为单位,而是根据自愿临时组织起一个或几个“阿那格”分头进行。所获猎物在“阿那格”内平均分配,但兽肉的分配则是一直保持在“乌力楞""内平分。同一“乌力楞”内未参加出猎的鳏寡孤独,一般比猎手分得要多。外来客人如果遇上分配,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个体狩猎虽已出现,但为数极少。狩猎所获是鄂伦春族衣食的主要来源。捕鱼多用“挡集子”方法集体进行;也有的乘桦皮船叉鱼;用网捕鱼是从别的民族中传入的。捕鱼大都由男子负责,采集则多由妇女承担。捕获的鱼类,采集的野菜、野果,是鄂伦春族食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如一时食用不完,即把它晒干贮存起来,以备猎获物缺少时食用。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多由妇女制作。对在不同季节打猎所得的兽皮,她们按其性能和部位,缝制成适宜于不同季节穿用的服装;将从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皮,加工制成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器皿。妇女们在这些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最能反映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子还用手工制作骨器、木器和铁器。 近代以来,农业在部分地区的鄂伦春人中有了萌芽。清末及辛亥革命以后一段时期,政府强制推行“弃猎归农”政策,鄂伦春地区的农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从事农业非鄂伦春人所习惯,加之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严重摧残,到1939年,鄂伦春地区的农业已被破坏净尽。 各个部分鄂伦春族之间由于从事着大体相同的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换关系,交换多与其他民族进行。开始是偶然的,以后逐渐成为经常的,并由此打开了鄂伦春社会自然经济的大门,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鄂伦春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民族压迫,特别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鄂伦春族人口锐减,到1945年8月获得解放的前夕,鄂伦春族只剩下1千余人,境遇悲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权,于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和多处民族乡。国家给予鄂伦春以特殊照顾,拨出大批资金,于1953年开始建筑新房,逐步实现了定居。现在绿树成荫的新村里幢幢整齐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学校、商店等代替了昔日的“仙人柱”。兴安岭上出现了电灯通明的新城镇。狩猎的土枪已换成步枪和半自动步枪。相继兴建了养鹿、养猪、养牛、养蜂场。每年向国家提供上千两鹿茸。农田耕作已使用多种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成倍增长。以往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现在筑起公路,通了汽车,铁路也通向鄂伦春的一些新城镇。过去连文字都没有的鄂伦春族人民,如今已普及了中学教育,不少青年上了大学;有了电影队、文艺队、俱乐部、广播站,本族丰富的民间歌舞搬上了舞台与银幕。旧社会鄂伦春族地区无医无药,开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患妇女病的竟达妇女总数的80%以上,而今天乡有卫生院,大队有卫生所,村有卫生员,天花、伤寒等传染病已绝迹,人口成倍增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伦春族人民的各项生产迅速发展,收入大为增加,生活显著改善。他们不仅大力发展农、牧、副业等生产,而且肩负护林防火的重任,护卫大小兴安岭森林的安全,为保障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出供应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文化艺术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口头创作是鄂伦春人主要的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广泛地涉及了民族历史、社会、狩猎采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古老的族源神话《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神话《伦吉善和阿伊吉伦》、《白衣仙姑》、《吴达内的故事》等,涉及鄂伦春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及对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业迹的描述和歌颂。鄂伦春族的“扎恩达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调即兴编词歌唱,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为丰富。颜语、谜语,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形成,是生产劳动的反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这些口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宝库。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生活习俗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鄂伦春族对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现在亦如此。2023-08-30 15:24:324
喀纳斯图瓦人属于什么种族?
图瓦人事实上是蒙古乌良哈部落的人,后泛指林中百姓。属于蒙古人种。图瓦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2023-08-30 15:24:392
古代西夏人是祖先是鲜卑族吗?
不是,祖先是党项族。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追随中原政权。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包括灵州、庆州、夏州、银州、绥州、延州、胜州等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他们与室韦、内迁的土谷浑及汉族杂居相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党项马”在当时名噪一时。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2023-08-30 15:24:499
蒙古人中的“林中百姓”是怎么来的,与“草原”上的蒙古人有什么不同?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 1206年,成吉思汗只统一了蒙古“毡帐百姓”,北边的“林中百姓”尚未统一,西邻之畏吾儿、西夏还未归附,一旦出兵金国,它们很可能成为后患。成吉思汗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首先向北、西方向进军。 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带领右翼军去征服“林中百姓”,斡亦剌特部的忽都合别乞首先降服。随后他又引领术赤前去征讨斡亦剌特其他各部。在失黑失特征服了斡亦剌特、布里雅特、巴尔浑(巴尔虎)、兀尔速特、合卜合纳思、康合思、图巴昔等“林中百姓”《史集》卷1)。兀尔速(今鄂伦春)部居住在谦河以北乌斯河流域。合卜合纳思部居住在谦河之源。康合思属乞尔吉思人中的一个部落,居住在贝加尔湖西侧的安加拉河。图巴昔部居住在唐努乌梁海。 术赤占领斡亦剌特诸部后,继续向乞尔吉思进军,该部首领也迪亦纳勒表示归附。 成吉思汗为了奖励忽都合别乞首先降附,将女儿其其格嫁予忽都合毕齐的次子伊纳勒赤;将术赤的女儿豁雷罕嫁给了伊纳勒赤的兄弟。从此,成吉思汗的 "黄金家族"与斡亦剌特部建立了永久的婚姻关系。 占领西伯利亚以南“林中百姓”后,设置了万户,委派豁尔赤为万户长,并命豁尔赤将巴阿邻、赤那思、脱斡勒思、帖良古特等组成万户,负责统辖“林中百姓”。2023-08-30 15:25:221
在蒙古人中,“林中百姓”是怎么来的,与“草原”上的蒙古人有什么不同吗?
公元12世纪,蒙古人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 1206年,成吉思汗只统一了蒙古“毡帐百姓”,北边的“林中百姓”尚未统一,西邻之畏吾儿、西夏还未归附,一旦出兵金国,它们很可能成为后患。成吉思汗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首先向北、西方向进军。 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带领右翼军去征服“林中百姓”,斡亦剌特部的忽都合别乞首先降服。随后他又引领术赤前去征讨斡亦剌特其他各部。在失黑失特征服了斡亦剌特、布里雅特、巴尔浑(巴尔虎)、兀尔速特、合卜合纳思、康合思、图巴昔等“林中百姓”《史集》卷1)。兀尔速(今鄂伦春)部居住在谦河以北乌斯河流域。合卜合纳思部居住在谦河之源。康合思属乞尔吉思人中的一个部落,居住在贝加尔湖西侧的安加拉河。图巴昔部居住在唐努乌梁海。 术赤占领斡亦剌特诸部后,继续向乞尔吉思进军,该部首领也迪亦纳勒表示归附。 成吉思汗为了奖励忽都合别乞首先降附,将女儿其其格嫁予忽都合毕齐的次子伊纳勒赤;将术赤的女儿豁雷罕嫁给了伊纳勒赤的兄弟。从此,成吉思汗的 "黄金家族"与斡亦剌特部建立了永久的婚姻关系。 占领西伯利亚以南“林中百姓”后,设置了万户,委派豁尔赤为万户长,并命豁尔赤将巴阿邻、赤那思、脱斡勒思、帖良古特等组成万户,负责统辖“林中百姓”。2023-08-30 15:25:321
卫拉特蒙古从何而来,它们有怎样的历史?
12世纪末,在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上游等地,分布着数个具有相同血缘关系,却互不统属的部落,它们分别为巴尔忽惕、不里牙惕、秃马惕、斡亦剌惕、忽里等部。这些部落同传统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依林傍水,以打猎捕鱼为生,因此,它们统被称为林木中百姓。这些部落与南部的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联系,林木中百姓最强的部落,斡亦剌惕部落就曾在其部落首领的率领下,参加了扎木合的军事联盟,在成吉思汗崛起过程中,还曾与扎木合、乃蛮部结成联盟,与成吉思汗作对。自然,他们的这次战争完全失败,斡亦剌惕部落也被迫逃回了八河流域老家。林木中百姓13世纪初,即公元120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基本统一了蒙古高原,成为了整个蒙古的大汗。对于土地从未停止过征服欲望的成吉思汗,很快派遣其长子术赤出征林木中百姓。在成吉思汗崛起之时,就领教过成吉思汗强大战斗力的斡亦剌惕很有眼力价儿的归降了术赤。对于主动归降的林木中百姓,成吉思汗也十分开心,他甚至将自己的女儿扯扯干嫁给了斡亦剌惕不落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子脱劣勒赤。而扯扯干所生的两个女儿所嫁之人也非常有名,一个人嫁给了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阿里不哥,另一个则嫁给了察合台的孙子旭烈兀。而忽都合别乞的女儿也嫁给了拖雷的长子,后来成为蒙古大汗蒙哥汗。因此,从征服林木中百姓开始,斡亦剌惕部落就成为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姻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随着林木中百姓加入成吉思汗的大军,在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过程中,也一直是蒙古铁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蒙古的西征,还是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尔汗国,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姻亲林中百姓,都是极为重要的支持者。从成吉思汗征服林中百姓开始,斡亦剌惕就是最强大的一支,而他们也充分利用了与黄金家族的关系和地位,组织和团结了与他们有共同血缘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巴尔忽惕、不里牙惕、秃马惕、忽里等部,组成了一个比较原始的联盟,这就是著名的卫拉特联盟。而根据史书记载,卫拉特最初的大汗为雅巴干篾儿根。也就是说,雅巴干篾儿根是卫拉特联盟的创始人。而雅巴干篾儿跟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时期的人,因此,卫拉特蒙古最早创立,应该在元朝成立之时。不过,这个原始的联盟由于站错队,随着阿里不哥和海都之乱的平息,也开始趋于瓦解。蒙古帝国随着蒙古的西征,蒙古骑兵打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广阔的疆域,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以斡亦剌惕为首的林木中百姓,也逐步迁出他们祖辈生活的地区,开始向西迁移。到达西域之后,由于从森林变少,林木中的百姓开始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开始以游牧、饲养牲畜的草原游牧为生,林木中的百姓彻底变成了牧民。公元1368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只存在了80多年就被覆灭,在元朝的废墟之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成立。作为游牧民族,蒙古却死而不僵,元代末帝元顺帝率领部分蒙古骑兵,在被明军击败之后,退回了蒙古高原,继续统治着蒙古传统疆域。但是,由于这个曾经的蒙古共主实力急剧衰弱,蒙古诸部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开始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朱元璋和永乐帝的多次北伐,蒙古大汗对于蒙古各部的控制力持续衰弱。古代骑兵而这一切,都给了被称为西蒙古的卫拉特部以发展之机。此时,曾经的斡亦剌惕部落开始改名为辉特部。得到巨大发展的卫拉特诸部,在辉特部首领猛哥帖木儿的联合之下,重新组建了卫拉特联盟。此时的卫拉特诸部,开始被明朝称之为瓦剌,而原属于元朝的势力,则被称为鞑靼。明朝永乐年间,由于永乐帝的多次北伐,瓦剌部首领马哈木等人遣使向明朝贡马请封。因此,瓦剌部的三个首领被分为了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明朝对于以林木中百姓为首的瓦剌部和以元朝皇室后裔为首的东蒙古(鞑靼)采取了以制夷的政策。因此,在北征的同时,也不断的利用两部蒙古部落的矛盾挑拨离间,使得东西蒙古纷争不断。公元1434年,曾被明朝封为顺宁王的马哈木之子脱欢控制了卫拉特部,随后,他又组织力量击败了东蒙古,并立元朝后裔脱不花为蒙古汗,他则自立为太师。瓦剌部由此达到极盛,基本统治了蒙古高原。鞑靼和瓦剌在脱欢统治期间,科尔沁一部由呼伦贝尔迁往卫拉特驻地,并将其部落的名字改为了和硕特,加入了卫拉特联盟,与此同时,土尔扈特部也投奔了脱欢。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任了太师之位。也先的野心远比其父更大,由于与蒙古汗脱脱不花矛盾尖锐,他甚至直接杀掉了脱脱不花,自立为汗。明英宗被俘、并最终导致明朝由盛转衰的土堡之变,也是在也先的率领下完成的。不过,带领卫拉特、也就是瓦剌部达到极盛的也先,却在内部的纷争之中被杀。短暂统一的蒙古各部再次陷入了内乱,卫拉特联盟也因此瓦解。随后,东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达延汗崛起,并统一了蒙古各部,正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强盛一时的卫拉特蒙古也被置于东蒙古的统治之下。蒙古骑兵由于达延汗之后,卫拉特诸部始终未能统一,又不断的受到东蒙古的进攻,内忧外患之下,卫拉特蒙古各部开始酝酿抱团取暖,再次联盟。16世纪50年代,卫拉特蒙古各部:和硕特、辉特、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等部召开会议协商之后,决定再次重组卫拉特联盟,由于和硕特部为黄金家族的成员,因此,和硕特部的首领博贝密尔咱被公推为卫拉特联盟的大汗。从公元16世纪开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开始在蒙古高原传播16世纪70年代,蒙古各部势力最强的土默特,俺答汗信奉了藏传佛教的黄教,这给蒙古逐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藏传佛教开始逐步传入了蒙古各部,这其中,也包括卫拉特诸部。卫拉特蒙古与其他蒙古诸部,尤其是土默特部的战争从未停息,比如1587年,土默特汗就曾组织漠北蒙古诸部出征卫拉特,并杀死了卫拉特哈尼洪果尔汗。作为报复,1588年,卫拉特人还击杀死了阿巴岱之子锡布固泰。准噶尔汗国和和硕特汗国但是,在与喀尔喀蒙古各部的纷争之中,卫拉特蒙古总体是落于下风的。因此,为了防止喀尔喀蒙古的报复,卫拉特部开始继续向西北迁移,到达了今年新疆和中亚和南西伯利亚一带。但在此地,卫拉特蒙古依然处于沙俄、哈萨克和他的三个强邻之间,生存环境依然艰难。而且,由于卫拉特各部各行其是,彼此之间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对外也一直与喀尔喀蒙古处于战争状态。在这种处境之下,土尔扈特部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决定远走他乡。并最终前往了位于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而曾担任卫拉特蒙古新盟主的顾实汗则率领本部和硕特部,攻取了青海和西藏,并留在了当地,成为了青藏高原的统治者。公元1636年,明末清初之际,人口稠密,也最为富庶的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面对漠南地区的巨大变化以及清朝的咄咄逼人,卫拉特诸部和喀尔喀部决定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清朝的军事压力。最终,双方主持了联盟会议,并达成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蒙古西征由于有了法典的共同约束,卫拉特蒙古诸部也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趁此机会,卫拉特诸部有了长远的发展,疆域也不断扩大。随着时间进入清朝康熙年间,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在首领葛尔丹的率领下开始崛起,通过东征西讨,葛尔丹逐步控制了卫拉特全境。崛起的准噶尔汗国首领葛尔丹开始萌发统一整个蒙古的野心,也由此引发了与清朝的战争。双方的战争进行了近70年的时间,直到清乾隆年间,清朝才彻底消灭准噶尔部,而卫拉特诸部自然也因此处于了清朝的统治之下。同样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明末清初之际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忍受俄国人的压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起义,决定东归中国,土尔扈特部冲破艰难险阻,跨越万里之遥回到中国后,他们被清朝乾隆皇帝接纳,并被安置在了新疆一带。从此,卫拉特四部完全置于了清朝的统治之下。2023-08-30 15:25:391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最后打到哪里去了?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蒙古的起源与发展: 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该词的历史含义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今外蒙古东北,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而将“蒙古”一名称给予了整个种族的这些部落出现以前,历史上早就记载了那些几乎可以肯定是说 蒙古语的各民族的存在,正像在突厥人崛起之前,我们就发现了说突厥语的各民族一样。于是有人提议,在说蒙古语的民族中,我们应该追溯到3世纪的鲜卑人,5世 纪的柔然和厌哒人,以及欧洲的阿瓦尔人(6至9世纪)。还应该承认,8至12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起着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说一种蒙古方言,然而,由于与通古斯语接触,已经强烈地腭音化。尽管在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许多民族建立过广泛的统治,但是,没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样的世界性的名 声。 据拉施特哀丁收集的蒙古传说,蒙古人在很早时期被突厥人打败,只得逃到额儿古涅昆山区避难。波斯史家们估计在大约9世纪时,蒙古人的祖先们已经从额儿古 涅昆山下来,进入色楞格河和斡难河〔鄂嫩河〕平原。同样的传说还记载了关于神话中的女祖先阿兰豁阿的故事。据说,阿兰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儿干死后,感天光 而怀上了尼鲁温蒙古人的祖先。最后,传说中认为尼鲁温蒙古人的李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 12世纪,蒙古人分成许多兀鲁思,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解释,兀鲁思一词表示部落和小民族两个意思。这些独立部落之间互相争斗,并与他们的邻居,特别是塔 塔儿人交战。成吉思汗出身的家庭是属于孛儿只斤氏族(斡孛黑)和乞颜分族(牙孙)。后来,成吉思汗成功以后,蒙古部落根据是否与乞颜族有关系而分为两支, 这一做法已成习惯。有关系者由光之子尼鲁温,或者说由纯种蒙古人组成;无关系者纳入都儿鲁斤族,他们享有低一等的血统。尼鲁温族中有泰赤乌惕部(Taijgot, Tayichi"ut,或Taiji"ut,他们似乎稍微远离蒙古主体,居住在更北面,在贝加尔湖以东)、乌鲁尔德部(urn"ud)和忙古惕(Manqud)部、札只刺惕(Jairat或Juirat)部。巴鲁刺(Barula或Barla)部、八邻(Ba"arin)部、朵儿边(Dorben,今杜尔伯特Dorbot)部、散只兀惕(Saljigut或Salji"ut)部、哈答斤(Qada-gin,Qatagin或Qatakin)部;在都儿鲁斤族中有阿鲁刺惕(Arulat或Arlad)部、伯牙吾惕(Baya"ut)部、火鲁刺思(Qorola或Qorla)部。速儿都思(Suldu)部、 亦乞刺思(Ikira)部、弘吉刻惕(Qongirat或Qngirat,Qongarat,Qongrand)部。弘吉刺惕部似乎更朝东南方,在兴安岭北面、塔塔儿境附近漫游。札刺儿部(Jela ir)通常被列入蒙古人之中,人们认为该部或者是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者是在鄂嫩河(斡难河)附近,札刺儿部可能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 支突厥部落,并且被当时传说中的蒙古英雄海都的蒙古人同化。 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在12世纪末期,他们从理论上可能已经区分为草原畜牧部落和森林渔猎部落。在蒙古-西伯利亚的边境上,蒙古人的家确实是在南部 的草原地带(不远处是沙漠)和北部的森林地带之间的马背上。格纳德认为,最初的蒙古人不是草原民族,而是来自森林山区的民族,“他们的森林起源可以从他们 大量使用的木制车上看出来。甚至今天的蒙古人也与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不同,他们用木制的小桶而不用皮袋子。”草原部落,特别是游牧的部落,为追逐草场而作定 期迁徙,在停留之地支起法国人(不正确地)称为“禹儿惕”的毡制帐篷。森林部落住在用烨树皮搭的小棚里。 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发现畜牧部落——两种民族中较富裕者——是由一个很有权势的贵族阶级领导,他们的首领往往带有下列称号:巴哈秃儿或巴阿秃儿 (baghatur或ba"atur,即勇士)和那颜(Noyan,领主),薛层或薛禅(Sechen或Setsen,蒙 古语:贤者),必勒格(bilga,突厥语:贤者),太子(t"al-tsi或taishi,汉语:王子)。符拉基米尔佐夫写道“这个贵族阶级中的巴阿秃儿和那颜们首要关心 的事情是发现牧场和保证必要数量的依附者和奴隶,以照看他们的牧群和帐篷”。 这个贵族阶级统治着以下社会各阶层:武士或亲信,他们是有一定自由的人或那可惕;平民(哈刺抽);最后是奴隶(孛斡勒)。奴隶集团不仅包括单个奴隶,还包 括成为战胜部落的臣仆或奴隶的战败部落,他们为主人看管牲畜,战时也作为辅助 军出征等等。 也是根据俄国的蒙古问题专家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看法,在森林狩猎人的部落中,贵族阶级未享有在草原游牧民中那么重要的地位。他们指出,森林部 落主要是处于萨满的支配下。符拉基米尔佐夫认为,当萨满们将王室地位与魔力结合起来时,他们取得了别乞的称号。在成吉思汗时代,斡亦刺惕部和蔑儿乞部的首 领们确实拥有别乞称号。在所有的突厥-蒙古种民族中,萨满或巫师(古突厥语称昆木,蒙古语称孛卡和萨满,通古斯女真语的汉译名萨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萨满阔阔出在成吉思汗帝国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在后文叙述。 上述区别实际上远不如牧人和林中百姓这两个名词所引出的区别明显。例如, 在蒙古人中,泰赤乌惕部属森林狩猎者,而成吉思汗被认为是出生在一个牧民部落, 此外,所有的突厥-蒙古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的狩猎人;林中百姓甚至在隆冬季节 (这时他们穿上木或骨制的滑冰板)也要猎取用来交换的貂鼠和西伯利亚松鼠,而 畜牧者在无垠的草原上用套索、弓箭追逐羚羊和捕捉鹿。草原贵族则用猎鹰狩猎。 随游牧环境的变迁,一个氏族可以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另一种。成吉思汗年轻时, 他的父系亲属们夺取了他父亲的牧群,在他能够在马群和羊群中逐渐发迹之前,他 同他的母亲和兄弟们一起过着悲惨的渔猎生活。2023-08-30 15:27:0212
被成吉思汗侵占的诸侯国
成吉思汗一生共征服蔑儿乞部、塔塔儿部、主儿乞部、泰赤乌部、乃蛮部、克烈部、、秃麻部、西辽、花剌子模、西夏等国家或部落。并多次攻打金国。成吉思汗大事年表公元1162年,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诞生。公元1170年,也速该带着他去弘吉剌部为他说亲,弘吉剌部的德薛禅把女儿孛儿帖许配铁木真为妻。也速该在返回途中被仇敌塔塔儿部的札邻不合、蔑兀真笑里图等人用毒酒所害,回到家中后就死去。公元1177年,大概在这一年春天,以脱黑脱阿为首的蔑儿乞部洗劫了铁木真的营地,抢走其新婚妻子孛儿帖;于是,铁木真联合脱斡邻勒、札木合(札木合这时已成为札答阑部的首领),组成联军打败了蔑儿乞部,救回妻子。这次战役的作战地点在不兀拉野甸(今色楞格河支流布拉河流域的草原),是成吉思汗的生平第一战,战后,他把从战厂上捡来的孩子曲出送给母亲,作为母亲的养子,曲出后来铁木真手下的著名将领。孛儿帖为他生下长子术赤。之后,他与札木合一同设营驻牧,友好相处了一段时间。1189年,铁木真二十八岁。众望所归的铁木真在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发源地一个叫胡和淖尔的地方正式称汗(人称“铁木真汗”),成为蒙古乞颜部的首领。同时着手进行改革,主要是设置“那可儿”亲兵(即侍卫部队)作为可以信赖的军事力量,建立斡耳朵(宫帐)制度作为统治中心;任命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各个岗位的官职。当时乞颜联盟控制的地区仅是怯绿连河上游一带,部众也并不多。1190年,铁木真二十九岁。大概在这一年,铁木真与札木合反目成仇,双方最终展开一场大战,史称“十三翼之战”(因札木合纠集了十三路人马三万之众来进攻铁木真,铁木真也组织了十三路人马三万之众来对抗,故名)。作战地点在答兰版朱思之野(今鄂嫩河支流赫尔河附近)。此战,铁木真虽一时失利(是他一生中组织过的60多次战争中唯一没有打胜的一次),但由于退守到哲列捏峡谷(今鄂伦河上游)后反而保存了实力,再加上他广施仁义,部众反而不断增加。战后,他给母亲又捡来一个孩子作为养子,这就是阔阔出,后来也成为一员大将。此后,在一次宴会上,铁木真与撒察别乞(为铁木真的同族兄长,但属于主儿乞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二人不欢而散。1196年,铁木真三十五岁。大概在这一年,铁木真在收到金朝丞相完颜襄的通报后,便联合脱斡邻勒出兵协助金朝攻打塔塔儿部,大获全胜,斩杀了其首领蔑兀真笑里图。作战地点在斡里扎河(今俄罗斯境内的乌尔杂河)一带。金朝按功行赏,封脱斡邻勒为王(于是人们便称脱斡邻勒为“王汗”),封铁木真为“札兀剔忽里”。战后,他又为母亲收养了一位养子,名叫失吉忽秃忽。1197年,铁木真三十六岁。大概在这一年初,胜利归来的铁木真知悉在他出征塔塔儿之际,同族主儿乞部却袭击了他的老营,铁木真便带领兵马去进击主儿乞部的营地,其首领撒察别乞败逃,但终被抓获,并被处死。这时,撒察别乞的门户奴隶木华黎投靠了铁木真,成为“四杰”之一,中国一代名将。此役,铁木真完全制服了主儿乞人。他母亲又收养了从主儿乞营地捡来的孩子博尔忽,博儿忽后来也成为“四杰”之一(这样,其母共有四位养子)。1198年,铁木真三十七岁。大概这一年,他打败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把战获品和百姓都给了王汗,从此王汗势力再次强大起来。1200年,铁木真三十九岁。这一年,他再次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山只昆等11部联军。作战地点在捕鱼儿海子(今贝加湖)。这一年,他们的联军又击溃了泰赤乌部的兵马。因势力渐强,铁木真引起王汗的嫉恨和敌视,就在这一年,二人在萨里川会晤饮宴,铁木真险遭王汗暗算。1201年(蒙古人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铁木真四十岁。这一年,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影响他们的统治地位,因此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铁木真活捉了札木合,并送给王汗处置,就这样札木合投降了王汗。交战地点在阔亦田(今呼伦湖与贝尔湖之间)。1202年,铁木真四十一岁。这一年铁木真颁布了著名的大“札撒”令。随即麾师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这样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报了父祖之仇,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大增。交战地点在答兰捏木格思(在今贝加尔湖东南讷墨尔根河地区)。紧接着,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的神箭手只儿豁阿歹射中颈项,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全体部众向铁木真投降,而塔里忽台却被逃走(据说后来被部下杀死)。交战地点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部将如者别(即只儿豁阿歹)、纳牙阿、赤老温、沉白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雄杰。同年秋,铁木真与王汗联兵进攻乃蛮部的不亦鲁黑汗(太阳汗之弟),获胜。交战地点在乞失泐巴失海子(今吉力湖)。回师途中却遭到乃蛮部大将可克薛兀撒剌黑的堵截,王汗见敌势盛,再加上札木合的挑拨,于是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的牧地萨里川,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部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四杰”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部兵马。1203年,铁木真四十二岁。这一年,王汗在札木合的挑拨下突然袭击铁木真,铁木真失利。交战地点在哈兰真沙坨(在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境内)。战役中,铁木真的妹妹望木格牺牲。铁木真只好撤退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与部下共饮浑水,并立下同甘苦共患难的誓言,部下深为感动。后来又转移到哈拉哈河中游,收集溃散部众,经过一段时间休整,逐渐恢复了元气。不久,铁木真乘王汗娇怠不备,出奇兵夜袭王汗牙帐,大溃其众,王汗只身逃遁,被乃蛮部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由是强大的克烈部灭亡。札木合投靠了乃蛮部。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四十三岁。这一年,他建立了怯薛军(即护卫军)。不久,他亲率大军正式出征乃蛮部。当两奎对垒后,他通过巧设疑阵,加迅攻击,最后,乃蛮部首领太阳汗终被擒杀,其部众悉被征服。交战地点在纳忽崖山(大概为阿尔泰山脉中的纳莫合山)。先前投靠了乃蛮部的札答阑、合答斤、山只昆等部也都归顺了铁木真。他的弟弟合赤温阵亡。札木合逃走。人数众多、文化先进、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懦弱无能且娇傲自夸的太阳汗给葬送了。太阳汗的文官塔塔统阿投靠了铁木真并受到重用,塔塔统阿不辜负厚望,他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从此蒙古人有了自己的文字。至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落联盟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整个漠北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均是他的势力范围,铁木真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就在这一年冬天,众叛亲离的一代枭雄札木合被手下捉拿并送交铁木真处,铁木真思虑再三后,最终处死了既是安答又是劲敌的札木合。1205年,铁木真四十四岁。这一年春,他率军突袭乃蛮部和蔑儿乞部的残余不亦鲁黑汗、屈出律(太阳汗之子)和脱黑脱阿父子。不亦鲁黑汗被擒杀;屈出律、脱黑脱阿父子逃脱。交战地点在索果克河。同年秋,铁木真率军第一次进攻西夏。首先攻克一个边界城堡--力吉里寨,然后攻入落思城,将其洗劫一空。接着又攻占、劫掠了很多城镇,之后返回草原。1206年,铁木真四十五岁。这一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台大会,就任大蒙古帝国大汗,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军(禁卫部队)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耳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性的封建国家机器。蒙古汗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汗国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部落联盟,而是一个统一了漠北的强大的汗国,也是当时与金、西夏、南宋、西辽等并存并立的中国地方政权,从此蒙古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到了元朝,他的孙子忽必烈尊奉他为元太祖,故1206年为太祖元年。1207年,成吉思汗四十六岁。这一年,他又以西夏不纳贡称臣为口实,第二次率军进攻西夏。这次主要是攻打位于狼山北口的斡罗孩城,这是一厂激烈的攻坚战,是蒙古将士第一次遭遇的攻坚战,因此一连几个月才攻下来。后因粮草匮乏,蒙古军不得不于第二年春末夏初返回草原。同年,吉利吉思(民族,今吉尔吉斯族)归顺成吉思汗。1208年,成吉思汗四十七岁。这一年他派兵追剿屈出律和脱黑脱阿父子,脱黑脱阿被击毙,屈出律逃往西辽,脱黑脱阿之子忽秃、赤剌温等潜逃到畏兀儿的崭河地区(在新疆境内)。1209年,成吉思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第三次进攻西夏,这次的规模比前两次大得多。蒙古大军再次攻克斡罗孩城。然后双方相持于克夷门关口,至七月方被攻破,守将嵬名令公被蒙古大军擒获。至此,西夏险塞尽失。蒙古大军直指其京城中兴府(今银川市),九月间,成吉思汗命引黄河水灌城,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同年,畏兀儿(民族,今维吾尔族)归顺成吉思汗。1210年,成吉思汗四十九岁。这一年,他率领着蒙古大军,携带着大批西夏进贡的物品,回到萨里川老营。成吉思汗经过三次征夏,终于达到了其战略目的,消除了讨伐金朝的后顾之忧。1211年,成吉思汗五十岁。这一年七月,秋高马飞之际,他亲率大军南下攻金,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他命者别、耶律阿海为先锋,一举攻下金朝前沿阵地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金兵节节败退。然后双方大战于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歼灭金兵近四十万人。再战会河堡(今怀安东南)、居庸关,歼灭金军大量精锐。他又遣兵攻略中都(今北京)等地。之后,蒙古大军经过一番劫掠后,于当年冬返回草原。野狐岭战役、会河堡战役是金朝失败、蒙古胜利的重大转折点。同年,哈剌鲁(民族,原属西辽)及林中百姓归顺成吉思汗。1212年,成吉思汗五十一岁。这一年秋天,他率军第二次攻金,这次进攻的重点是西京(今山西大同)。他采用诱敌之计,击溃追兵,反过来再围攻西京。但后来不幸身中流矢,无奈撤回阴山附近驻守、疗养。1213年,成吉思汗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带兵第三次攻金。这一次按第一次攻金路线,连下宣德、德兴,至怀来(在今河北)。这次金兵严守居庸关,成吉思汗采用避实就虚、绕道而行的计策,偷越飞狐道,进抵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金兵仓促应战终致大败。蒙古大军遂破南口、居庸关,顺利逼近中都。成吉思汗命怯台带兵围攻中都,其余部队遍掠华北诸地,攻破几十座城池,只剩中都等十余城未下。1214年,成吉思汗五十三岁。这一年三月,他集中兵力于中都城下。但他料到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违约”为借口,乘其人心浮动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进攻中都。同年十月,为保证进攻中都不受干扰,成吉思汗派木华黎率一支军队进攻辽东,切断了金朝的“根本之地”对中都的支援。1215年,成吉思汗五十四岁。这一年二月,木华黎攻破金朝的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北)。五月,蒙古大军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终于攻克并占领中都。随后,成吉思汗一面分兵攻城略地,一面派出使者胁迫金宣宗投降。金宣宗不肯应承,各路蒙古军队加紧进攻,几个月内连下八百六十二座城邑,黄河以北几乎成了蒙古人的天下。同年,林中百姓秃麻部塔尔浑夫人叛变,成吉思汗派兵平息了秃麻部,可惜其养弟又是“四杰”之一的博尔忽战死。1216年,成吉思汗五十五岁。这一年,他任命官员留守中都,自己带领部分兵马返回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的斡耳朵(汗宫)。1217年,成吉思汗五十六岁。这一年,成吉思汗派人到西域的花剌子模国贸易通商,然而499名蒙古商人竟被该国的讹答剌城守将海儿汗杀死。随后,他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经略中原,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同年,他又派速不台、脱忽察儿万里远征,一举击溃蔑儿乞部残余,脱黑脱阿的几个儿子先后被斩决。交战地点在崭河地区。1218年,成吉思汗五十七岁。这一年他遣先锋将领者别统兵出征盘据在西辽的屈出律,杀灭屈出律,颠覆西辽政权,扫清了西征的障碍。同年,他正式召见早已于1215 年中都城破时就投靠了蒙古国的耶律楚材,从此,耶律楚材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及至窝阔台时期更是大展雄才,成为一代名相。同年,成吉思汗派蒙古军队第四次进攻西夏。也在这一年,派往花剌子模国进行交涉的使者镇海被杀,更是激怒了成吉思汗。1219年,成吉思汗五十八岁。这一年,他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害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西征,向花剌子模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九月,大军到达花剌子模国。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个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征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厂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同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五十九岁。这一年,他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其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旧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四子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者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最高统治者(苏丹)摩诃末,摩诃末逃至里海孤岛病死。者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进,最远抵达克里木半岛。1221年,成吉思汗六十岁。这一年,他的另一位养弟、蒙古国大断事官失吉忽秃忽率军3万,在八鲁湾与花剌子模新苏丹扎兰丁(摩诃末之子)大战,惨败,几乎全军覆灭。同年十月,成吉思汗亲身带兵追讨扎兰丁,终致花剌子模全军覆没,扎兰丁带少数人突围渡过新江(今印度河)逃往印度。此役史称“新江战役”。同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1222年,成吉思汗六十一岁。这一年,他率军渡过阿姆河回到撒马耳干驻冬,任命花剌子模人牙剌瓦赤治理西域各地,并设置达鲁花赤行使监督职责。同年四月,他亲切接见了全真道长邱处机,咨之以节欲保身之道。邱处机是因为接受了成吉思汗的邀请,不远万里从山东来到西域的八鲁湾成吉思汗行宫的;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邱处机曾多次劝谏成吉思汗要好生勿杀,及早班师东归。同年十一月,成吉思汗听从耶律楚材和邱楚机的意见开始启程班师。1223年,成吉思汗六十二岁。这一年三月,他与丘处机分别,邱处机另路返回。同年,他与自己的军队途中驻夏于忽兰巴失之地。1224年,成吉思汗六十三岁。这一年,他和自己的军队行至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并在此驻夏。七月,他密令木华黎(其时木华黎已病逝)之子孛鲁发动第五次对西夏的战争,俘西夏大将塔海,杀敌数万,沉重地打击了西夏政权。1225年,成吉思汗六十四岁。这一年春,他和自己的远征军终于回到了蒙古草原。同年秋,他不顾七年西征的疲劳和六十多岁的高龄,又亲率10万大军发动了对西夏的第六次讨伐。1226年,成吉思汗六十五岁。这一年二月他的大军首取黑水城,直指阿拉善山,俘获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同年秋,攻占西梁府,越过沙漠进至黄河九曲,西夏首都中兴府岌岌可危。十月,他率军攻克灵州,再次战败老将嵬名令公,歼灭了西夏军主力。十二月,蒙古大军包围中兴府,且西夏各地重镇,相继被蒙古大军攻破。1227年,成吉思汗六十六岁。这一年,走投无路的西夏王室正式向他投降。随后他正欲集中兵力进攻金朝,不幸于农历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临终时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他的继承者窝阔台、拖雷最终于1234年灭亡了金朝。2023-08-30 15:27:291
成吉思汗是谁的祖先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蒙古的起源与发展: 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该词的历史含义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今外蒙古东北,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而将“蒙古”一名称给予了整个种族的这些部落出现以前,历史上早就记载了那些几乎可以肯定是说 蒙古语的各民族的存在,正像在突厥人崛起之前,我们就发现了说突厥语的各民族一样。于是有人提议,在说蒙古语的民族中,我们应该追溯到3世纪的鲜卑人,5世 纪的柔然和厌哒人,以及欧洲的阿瓦尔人(6至9世纪)。还应该承认,8至12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起着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说一种蒙古方言,然而,由于与通古斯语接触,已经强烈地腭音化。尽管在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许多民族建立过广泛的统治,但是,没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样的世界性的名 声。 据拉施特哀丁收集的蒙古传说,蒙古人在很早时期被突厥人打败,只得逃到额儿古涅昆山区避难。波斯史家们估计在大约9世纪时,蒙古人的祖先们已经从额儿古 涅昆山下来,进入色楞格河和斡难河〔鄂嫩河〕平原。同样的传说还记载了关于神话中的女祖先阿兰豁阿的故事。据说,阿兰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儿干死后,感天光 而怀上了尼鲁温蒙古人的祖先。最后,传说中认为尼鲁温蒙古人的李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 12世纪,蒙古人分成许多兀鲁思,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解释,兀鲁思一词表示部落和小民族两个意思。这些独立部落之间互相争斗,并与他们的邻居,特别是塔 塔儿人交战。成吉思汗出身的家庭是属于孛儿只斤氏族(斡孛黑)和乞颜分族(牙孙)。后来,成吉思汗成功以后,蒙古部落根据是否与乞颜族有关系而分为两支, 这一做法已成习惯。有关系者由光之子尼鲁温,或者说由纯种蒙古人组成;无关系者纳入都儿鲁斤族,他们享有低一等的血统。尼鲁温族中有泰赤乌惕部(Taijgot, Tayichi"ut,或Taiji"ut,他们似乎稍微远离蒙古主体,居住在更北面,在贝加尔湖以东)、乌鲁尔德部(urn"ud)和忙古惕(Manqud)部、札只刺惕(Jairat或Juirat)部。巴鲁刺(Barula或Barla)部、八邻(Ba"arin)部、朵儿边(Dorben,今杜尔伯特Dorbot)部、散只兀惕(Saljigut或Salji"ut)部、哈答斤(Qada-gin,Qatagin或Qatakin)部;在都儿鲁斤族中有阿鲁刺惕(Arulat或Arlad)部、伯牙吾惕(Baya"ut)部、火鲁刺思(Qorola或Qorla)部。速儿都思(Suldu)部、 亦乞刺思(Ikira)部、弘吉刻惕(Qongirat或Qngirat,Qongarat,Qongrand)部。弘吉刺惕部似乎更朝东南方,在兴安岭北面、塔塔儿境附近漫游。札刺儿部(Jela ir)通常被列入蒙古人之中,人们认为该部或者是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者是在鄂嫩河(斡难河)附近,札刺儿部可能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 支突厥部落,并且被当时传说中的蒙古英雄海都的蒙古人同化。 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在12世纪末期,他们从理论上可能已经区分为草原畜牧部落和森林渔猎部落。在蒙古-西伯利亚的边境上,蒙古人的家确实是在南部 的草原地带(不远处是沙漠)和北部的森林地带之间的马背上。格纳德认为,最初的蒙古人不是草原民族,而是来自森林山区的民族,“他们的森林起源可以从他们 大量使用的木制车上看出来。甚至今天的蒙古人也与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不同,他们用木制的小桶而不用皮袋子。”草原部落,特别是游牧的部落,为追逐草场而作定 期迁徙,在停留之地支起法国人(不正确地)称为“禹儿惕”的毡制帐篷。森林部落住在用烨树皮搭的小棚里。 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发现畜牧部落——两种民族中较富裕者——是由一个很有权势的贵族阶级领导,他们的首领往往带有下列称号:巴哈秃儿或巴阿秃儿 (baghatur或ba"atur,即勇士)和那颜(Noyan,领主),薛层或薛禅(Sechen或Setsen,蒙 古语:贤者),必勒格(bilga,突厥语:贤者),太子(t"al-tsi或taishi,汉语:王子)。符拉基米尔佐夫写道“这个贵族阶级中的巴阿秃儿和那颜们首要关心 的事情是发现牧场和保证必要数量的依附者和奴隶,以照看他们的牧群和帐篷”。 这个贵族阶级统治着以下社会各阶层:武士或亲信,他们是有一定自由的人或那可惕;平民(哈刺抽);最后是奴隶(孛斡勒)。奴隶集团不仅包括单个奴隶,还包 括成为战胜部落的臣仆或奴隶的战败部落,他们为主人看管牲畜,战时也作为辅助 军出征等等。 也是根据俄国的蒙古问题专家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看法,在森林狩猎人的部落中,贵族阶级未享有在草原游牧民中那么重要的地位。他们指出,森林部 落主要是处于萨满的支配下。符拉基米尔佐夫认为,当萨满们将王室地位与魔力结合起来时,他们取得了别乞的称号。在成吉思汗时代,斡亦刺惕部和蔑儿乞部的首 领们确实拥有别乞称号。在所有的突厥-蒙古种民族中,萨满或巫师(古突厥语称昆木,蒙古语称孛卡和萨满,通古斯女真语的汉译名萨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萨满阔阔出在成吉思汗帝国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在后文叙述。 上述区别实际上远不如牧人和林中百姓这两个名词所引出的区别明显。例如, 在蒙古人中,泰赤乌惕部属森林狩猎者,而成吉思汗被认为是出生在一个牧民部落, 此外,所有的突厥-蒙古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的狩猎人;林中百姓甚至在隆冬季节 (这时他们穿上木或骨制的滑冰板)也要猎取用来交换的貂鼠和西伯利亚松鼠,而 畜牧者在无垠的草原上用套索、弓箭追逐羚羊和捕捉鹿。草原贵族则用猎鹰狩猎。 随游牧环境的变迁,一个氏族可以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另一种。成吉思汗年轻时, 他的父系亲属们夺取了他父亲的牧群,在他能够在马群和羊群中逐渐发迹之前,他 同他的母亲和兄弟们一起过着悲惨的渔猎生活。2023-08-30 15:27:372
《小》成杰思汉有几个儿子?
4个儿子,大儿子术赤,二儿子察合台,三儿子窝阔台,四儿子拖雷。老大术赤是成吉思汗的妻子勃儿帖从蔑儿乞人那儿被夺会来的路上出生的,"术赤"在蒙古语中是"客人"的意思,所以术赤被人质疑为蔑儿乞人的种,在家中被受歧视.他是否是成吉思汗的亲身儿子还是个密.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所生第二子.1211年,随成 吉思汗伐金,与术赤、窝阔台攻掠云内、东 胜、武、朔诸州。1213 年,再次大举分道伐金。 成吉思汗逝世后, 察合台遵照遗命拥戴窝阔台即大汗位。1241年5月,察合台先窝阔台七个月病逝。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尔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在1229年的库里尔台大会中被推举为继任人,也就是元太宗,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在任内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 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蒙哥、忽必烈(后来的元世祖)、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1213年,成吉思汗分兵伐金,拖雷从其父率领中路军,攻克宣德府,遂攻德兴府。拖雷与驸马赤驹先登,拔其城。即而挥师南下,拨涿洲、易州,残破河北、山东诸郡县。1219年,从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剌、撒麻耳干。1221年,分领一军进入呼罗珊境,陷马鲁、尼沙不儿,渡搠搠阑河,降也里。遂与成吉思汗合兵攻塔里寒寨。按照蒙古习俗,幼子继承父业,而年长诸子则分析外出,自谋生计。故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所有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耳朵,牧地及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12.9万人。其中1.1万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拖雷监国。1229年,在选举大汗的忽里台上,推窝阔台即大汗位。1231年,与窝阔台分道伐金,拖雷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大散关。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经兴元(今陕西汉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在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光化(今湖北光化北)一带,渡汉水,北上进入金境。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河南禹县)遭遇。拖雷乘雪夜天寒大败金将完颜合达、移刺蒲阿、完颜斜烈于三峰山,尽歼金军精锐。此役毕,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同年北返,病死途中。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谥号景襄皇帝,庙号睿宗。子蒙哥(宪宗)、忽必烈(世祖)相继称帝。2023-08-30 15:27:4613
“内蒙、外蒙、卫拉特”哪个血统比较纯正?
卫拉特人住在新疆,离被西化的外蒙古和汉化的内蒙古都比较远,各种传统保持的很好,可惜他们却不是纯正的蒙古。 不论是内蒙古还是外蒙古,从血统上说都是纯正的蒙古,而不论是汉化还是俄化,恰恰是卫特拉蒙古不是纯正的蒙古。卫特拉的先祖是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悍易拉特人,是渔猎的林中百姓,后来被术赤征服。窝阔台做大汗时封为四个卫特拉,所以称卫特拉蒙古。 在忽必烈与海都和阿里布哥战争期间,他们才迁居到阿尔泰山一带,开始从事游牧。元明灭亡后,不论是漠南蒙古,还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首领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系,只有卫特拉(明朝称瓦刺)的首领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来和硕特部加入卫特拉联盟,因其首领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就由其担任联盟的汗,形式上要经过忽勒里台大会的选举。不过到了明末清初,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破坏了忽勒里台的制度,吞并了其它三部,并进攻喀尔喀蒙古,甚至是内蒙古。外国史学届和蒙古族史学届将其称为“准噶尔汗国”。 --- 元代森林卫拉特四千户都不算蒙古人,那你研究一下东蒙古诸部源流,看看算是蒙古人吗? 第一,东蒙部落就是纯粹的东胡苗裔,是缺乏任何依据的臆想,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东蒙部族都有浓重的突厥血统背景。比如科尔沁在元代形成初期最主要的属民是原突厥部族克烈亦特;喀喇沁更有着典型的突厥血统背景,源自钦察突厥与乌良海;鄂尔多斯核心成分起源于大禁地乌良海,是西伯利亚森林乌良海之后;土默特核心成分与今讲突厥语的图瓦人同源,起源于元代的森林秃马特部;鄂尔多斯与土默特又都含杭锦一部,他们是突厥康里之后;哈拉哈核心成分为扎剌亦尔,原始的扎剌亦尔人起源尚无定论,不能排除突厥部族的可能;察哈尔是各部精兵的集合之众,自然含大量原突厥部族,察哈尔之名就是突厥语,甚至八大鄂托克中还完整的保留了乃蛮一部。 第二,“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说法更为荒谬,卫拉特最初的血统基础是森林卫拉特四千户,学术上公认他们是蒙古语部族。同时,卫拉特在今后的历史中不断融合和壮大,卫拉特的辉特部,为阿里不哥家族的直属部落,组成与察哈尔类似,或者可以认为他们与察哈尔同源分流;其后,称霸卫卡特的第一大部为克烈努特,是蒙古化的吉尔吉斯,这一部在哈拉哈万户中也有;随后崛起的绰罗斯部,众多史料佐证,他们来自东蒙的乌良海部,领主为者勒篾后裔;和硕特部主体来自东蒙的乌济叶特,领主为原科尔沁领主;土尔扈特部为突厥克烈亦特部后裔。 从血统组成上来看,东蒙、西蒙部落组成情况类似,都是由原突厥与原蒙古部落汇合发展而来的,并且有着多次彼此交融,比如西蒙卫拉特中后期的两个主导部族绰罗斯与和硕特就是典型的东蒙部族西迁加入卫拉特联盟并取得霸主地位;而东蒙除了如上所述在元代融合了大量西部的突厥部族外,在北元时代也融合了大量卫拉特成分,比如察哈尔八大鄂托克之一乌珠穆沁就是卫拉特;哈拉哈有克烈努特一部可能是在克烈努特部失去卫拉特霸主之后加入了哈拉哈的部族体系,而哈拉哈更在后期融合了大量卫拉特成分;北元中前期历史上的东蒙第一大部永谢布万户先后为几位卫拉特领主所统治,自然融如何大量卫拉特成分,后来随着永谢布万户的解体,广泛融合于东蒙各部。2023-08-30 15:28:111
问我。 一个历史问题
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一任皇后孛儿帖,这个皇后生于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是一个才情兼倍的美貌女子。是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因为美貌而出名,让很多男人都想占有。1180年3月,在17岁时和18岁的元太祖成婚仅仅几个月,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两人结婚后,孛儿帖一直都很忧伤,她心里一直爱着铁木真,所以很少和赤列格儿说话,也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每天总是用忧伤的眼睛看看他而已。这很让赤列格儿生气,想尽办法让她开口说话,逗乐她笑。结果都是一样。对她是爱恨交加。一直都控制着自己的怒火,不再娶妻妾,渴望自己总有一天能等待到她的回眸一笑。可惜,他这样的痴情上天只给予2年的时间,1182年铁木真就攻下他全部的部落,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要说这个赤列格儿也是一个多情男儿,长得高大魁梧,一身武艺,人也散发着蒙古族少有的儒雅气息。在一次和铁木真部落交战时,无意在一个偶尔的机会看见了正在穿越走廊的孛儿帖,穿着雪白的袍子,乌黑的长发在风里飘扬,更让人喜欢的是她还有雪白的肌肤,一般草原是很少有这样的肌肤颜色,不要说是赤列格儿对她一见钟情,其实当时很多将士对她也是爱慕。只是没有赤列格儿那样幸运,不敢说出口。1180年12月,在脱脱部落没一年便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德撒兰。而赤列格儿怀疑德撒兰不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对她一直都很冷淡。孛儿帖几乎也同时感觉到了赤列格儿的怀疑,生下孩子之后,孛儿帖便拒绝再和赤列格儿生活在一起,自己单独驻扎在一个简陋的帐篷里,陪伴着德撒兰生活。而铁木真听说后,认为是赤列格儿对自己的女人不好,大怒,发誓要报仇,夺回自己的女人。当铁木真再次把孛儿帖夺取回来时候,才发现孛儿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于是,他只接孛儿帖回家,不准将士把德撒兰一起带回来。孛儿帖含着泪水,苦苦哀求,铁木真依然没有改变,没办法,孛儿帖只得也跟随着德撒兰一起加入流浪的队伍当中,依靠着自己为人家做袍子,一直过着漂泊的日子。十几年之后,德撒兰出落得更是妩媚动人,在母亲的熏陶下,知书答礼。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命运,孛儿帖一般场合不准德撒兰参加。看着女儿日渐长大,她只希望能找个好的人家,有帐篷和马匹就好,让女儿能幸福。 1195年,在德撒兰十五岁那年,认识了一个被战争也成为流浪的江南书生王蓟,他父母死与逃亡队伍里,他只得跟随队伍一路北上,在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一个破旧的庙宇里住下。那一年,草原上的人听说铁木真又一次凯旋而归的消息,大家都围着帐篷点燃了篝火,大唱歌舞,因为聚会上有免费的事物发放,德撒兰也跟随母亲参加了。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之外处,细心的德撒兰看见了一个身穿破旧的蓝袍年轻人坐在湖边吹着动听的音乐,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乐器。她好奇走上去询问。这个好奇就成为她一生最美丽的邂逅,让她致死都无悔,等待着这个男人的回来。德撒兰轻轻的走到年轻人身边静静的听着音乐,然后深深的长叹一声。书生听见了,才发现身边不知道何时多了一个人,竟然能听懂自己吹的笛子,顿时有种遇见知音的感觉。其实当时的德撒兰根本不懂南方的乐器和音乐,只是感觉好听而已。不过,这也是缘分,在众多的人里,为什么就只有德撒兰看见湖边的他,来独自听他的音乐呢?这个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缘分吧。看见德撒兰娇媚的容颜,羞涩的神情,书生以为遇见所谓的游牧人常说的雪山女神,便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不料德撒兰听之后,引起的共鸣。两人开始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以后每次见面,书生都会给德撒兰讲自己江南的故事和文化。德撒兰也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书生。可以说这两个人的爱情是南北文化的一种交往和融合,纯美的精神眷恋,没有一点世俗在里面充斥。 因为母亲不允许德撒兰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世,书生王蓟也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流浪人而已。至于德撒兰到底是谁的骨肉,只有孛儿帖自己知道。根据历史记载,孛儿帖和赤列格儿结婚才8个月就生下了德撒兰,而孛儿帖和铁木真结婚也只有几个月就被抢夺成为赤列格儿的妻子,可以说,这个孩子多半是铁木真的。不过,这个也只是猜测,真正的答案只有地下的孛儿帖知道。这个也就成为很多历史学家议论的话题,也成为作家们写作的话题。依据人正常的心态猜测,也有可能是赤列格儿的。假如是铁木真的,那么当铁木真把孛儿帖接回家时,为什么孛儿帖不直接告诉他德撒兰是他的骨肉呢?天底下好象还很少有不接纳自己孩子回家的父亲,更何况是渴望多子多孙的铁木真呢。历史上铁木真可是是一个对自己的孩子是疼爱有加的君王。想来想去也是一个迷,也难怪当赤列格儿知道自己会被铁木真处死时,逼着孛儿帖说出德撒兰真正的身份。而孛儿帖什么也不说,依然沉默地看了他一眼,便走了。不能不说孛儿帖是一个神秘女人,也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母亲。为了德撒兰,她放弃了跟随铁木真。放弃一个自己爱着的男人,对于女人来说应该是痛苦的。更何况离开铁木真时她才20岁,却一直没有再嫁。当她死时,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能见见铁不真,而当时的铁木真正在外面扩张势力,听见此事时,已经是一年之后。德撒兰遵照母亲的遗嘱,把母亲的遗物送给铁木真时,铁木真流泪了。德撒兰不知道母亲给她的那一把梳子,就是当年铁木真给孛儿帖的定情礼物。当铁木真拿到梳子时,发现梳子上多了一个符号而已。这个符号只有铁木真知道是什么意思。当夜,铁木真一直抱着孛儿帖穿过的衣服未眠。孛儿帖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痴情也遗传给了德撒兰。 当孛儿帖知道德撒兰和书生的事情时,很是生气,因为当时是不允许蒙汉通婚,不准他们再次见面。而德撒兰却悄悄的溜出去,两人吹笛说笑。为了阻止德撒兰,孛儿帖为她定下了一庄婚约,男方就是和铁木真一切打仗的博儿忽部下的一将军。并定于三个月之后完婚。对于这个婚姻,孛儿帖很满意。毕竟她是铁木真的女人,爱着铁木真,把女儿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的军队里也有个照应,对方家境也不错。 孛儿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德撒兰,德撒兰泪流满面,茶饭不思。为了让女儿收回那远去的心,孛儿帖对书生说德撒兰染上了一种少有的疾病,只有江南的蔷薇花才能治好,希望书生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去采摘。听了自己未来丈母娘的话,书生恨不得飞回家。不容分说,江南书生王蓟立马动身,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看见德撒兰。而德撒兰听孛儿帖说王蓟已经离开了自己时,她怎么也不相信母亲的话,王蓟会相信自己爱着别人而放弃了。母亲安慰德撒兰,说王蓟走时要她传达一句话,大意就是“如果他比我更爱你,我只要看着你们幸福就好。” 孛儿帖原以为听到这样看似伟大的话,德撒兰会死心,没想到德撒兰也如当年的自己一样,相信自己爱着的男人,也相信总有属于自己的爱情,等了书生十年之后,才带着一身的幽怨,香消云散了。德撒兰怎么也没想到,书生已经在路上早就死与战马之下。而她却苦苦等了十年。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德撒兰带着母亲的遗物一路寻找铁木镇的队伍,见到了铁木镇,完成了母亲的遗嘱。铁木真也就把她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不管她的父亲是谁,她的母亲还是深爱自己的女人。1205年,德撒兰死在铁木真的身边。铁木真按照当时公主的身份埋葬了这个和自己女人一样命运的孩子。每天看着这个和孛儿帖一模一样的孩子,就可以看见当年的孛儿帖,他感觉就是和孛儿帖生活在一起。 在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功臣与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畏兀字书,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蒙古草原统一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可惜,这种胜利德撒兰和她母亲都没看见。这样可以么?2023-08-30 15:28:332
关于喀纳斯湖一年四季美丽的好词?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环抱,湖面最宽处约2600米,湖水最深处188米,湖水面积约45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犹如一个长长的豆荚蜿蜒流淌在长约25公里的喀纳斯峡谷里。当年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西行来到喀纳斯,被喀纳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319个湖泊,欣然写道:谁知西域逢佳境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友谊峰脚下。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湖泊,湖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高大的剑龙,尾巴高高翘起静卧在湖中心。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来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4公里长的“之”字形,河湾静谧的好似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最绝妙的是河中心的两个河心洲,酷似两只仙人的大脚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五个大脚指头。传说,这两个大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留下的痕迹,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转场路过此地的牧民下马匍匐在地顶礼膜拜。由月亮湾前行3公里就到了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洲分成若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撒下一片珍珠,这里犹如仙界一般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四迷,指喀纳斯“湖怪”之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白湖之迷和图瓦人来历之迷。喀纳斯“湖怪”之迷: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当地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马、驼去湖边饮水时,常被拖进湖中作了点心。“湖怪”常常在天刚亮或黄昏时出现,至于“湖怪”长的什么样,谁也没有看到过。据说,有一个图瓦牧民去亲戚家喝喜酒,回家时已近黄昏,路过喀纳斯湖下马转身冲着山林小解,忽然听到身后“哗啦”一声响,赶忙回头,发现他的马不见了,湖面上隐约看到一对 “212”小汽车车灯般阴冷的大眼睛缓缓沉入湖中。他惊得酒醒了一半,连忙向村子里跑去,边跑边喊:“212”把我的马吃掉了!村民们听说后,纷纷组织起来,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大钓钩,用一头牛做诱饵,用牛皮筋编成绳,绳的另一头套上了二十匹马。等了一天又一天,第三天,终于有了动静,一声令下,二十匹马拼命往上拉,直累的二十匹马口吐白沫,绷断了牛皮绳,连“湖怪”的影子居然也没有见着。新疆大学生物系曾经组织考察队,于1985年7月20日,在观鱼亭上用高倍望眼镜观察到身长约15米的大红鱼,最多时一群竟达68条。但是喀纳斯湖有没有“湖怪”至今仍然是一个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在喀纳斯湖的北岸,有一条一米多高,2000多米长的枯木长堤。这是喀纳斯山上的树木枯死后滚下山落入湖中形成的,每当湖水上涨枯木就漂浮在湖面北岸一带,湖水下落枯木就在北岸友谊峰山脚下形成一条千米枯木长堤,为什么这些枯木不随波逐流顺水向下游漂流呢? 至今仍然是一个迷。据说,是这些枯木留恋曾经生养它们的故土喀纳斯而久久不愿离去。白湖之迷: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海拔1954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于湖水酷似牛奶,远望一片乳白色而得名,白湖的水注入喀纳斯湖后,染的喀纳斯湖的北部湖水也是一片奶白。白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喀纳斯之迷。图瓦人来历之迷: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吉思汗征战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后来,这支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地消失了。现在,在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生,砍来山上的松木搭建起木屋,剥下厚厚的兽皮抵御严寒,使用原始的炊具调制出香喷喷的奶酒,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与他人争斗,他们以图瓦人自居,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古训说牢记祖先的名字是每一个图瓦人子孙的责任,他们世代悠闲地生活在喀纳斯这片世外桃园中,被称做“林中百姓”。今天,在喀纳斯生活的图瓦人约有1400人,其中有700人居住在喀纳斯湖畔的喀纳斯乡,其余人生活在禾木喀纳斯和阿尔泰的深山老林中。喀纳斯居住着一位神奇的老人,名叫额尔德什,今年65岁,他生在喀纳斯,长在喀纳斯,深爱着喀纳斯,他用喀纳斯湖边采来的苇草制作出一管“苏尔”,他能用“苏尔”吹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们围坐在额尔德什老人身边请他吹奏一曲,他说:“吹吗? 好!吹。”额尔德什老人吹奏的是他最拿手的——“美丽的喀纳斯”。只见老人双目微闭,将“苏尔”竖起来贴在唇边,随着气流的呼出,手指的移动,那美妙的笛声充满了整个木屋,一瞬间,我们仿佛来到了蓝天白云下,来到了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山风吹过,树叶婆娑,湖水荡漾,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在生长,虫鸟在鸣唱,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 …2023-08-30 15:28:401
厄鲁特蒙古的介绍
厄鲁特蒙古是中国清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代称之为斡亦剌,明代称瓦剌(Wǎlà/Wǎlā),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u016alet)、漠西蒙古等。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古代两分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来为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2023-08-30 15:28:461
古时候的瓦力国是什么地方?
是机器人瓦力?2023-08-30 15:29:021
土尔扈特与扈姓有何关系吗?
没有关系,实在要说有关系的话那和满族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下面是扈姓的渊源介绍:扈(Hù)姓源出有:渊源一折叠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渊源二折叠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中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渊源三折叠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 满族扈伦纳喇氏,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⑵.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⑶. 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⑷. 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渊源四折叠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渊源五折叠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2023-08-30 15:29:136
---------是蒙古国的建立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先后征服
, 姓 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 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 武 器:苏鲁定(枪) 身 高:1.80米 属 相:马 卒 年:宋理宗寳庆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 (1227年) 享 年:66 庙 号:太祖 谥 号:圣武皇帝 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 陵 寝:起辇谷 父 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 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 儿 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女 儿:阿剌海别 骄 傲:开创蒙古帝国 遗 憾:父亲被塔塔儿人杀害 妻子被蔑儿乞人抢走 十三翼之战失败 攻西夏未果逝世 金朝灭亡 在位:(1206~1227),在位二十一年[编辑本段]【具体介绍】 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长经历 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汗及族曾祖俺巴孩汗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生于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今内蒙古 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市 莫尔道嘎镇)。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汪罕),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汪罕、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汪罕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汪罕嫉恨和敌视。三年,遭汪罕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汪罕骄怠不备,夜袭汪罕大营,大溃其众。汪罕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过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 音jiǔ 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 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 崛起,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期(1162)。当时,中国北方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 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残酷地钉死在木驴之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他一直把这个仇恨记在心里,正是这种几代冤仇导致了草原内外的长期征战,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儿乞人赤列都结亲。1161年秋,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在斡难河畔打猎,发现了途经蒙古部驻地的诃额仑。他在几位兄弟朋友的协助下,根据当时的“抢亲”传统,打败了蔑儿乞人,抢来了诃额仑夫人,于是诃额仑成为也速该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该活捉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儿人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的孙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他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他们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铁木真18岁时,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在铁木真一生所经历的60余场战争中,这是惟一一次没有打胜的战争。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发动进攻。打败了主儿乞部,其首领被杀,部将木华黎父子则投到铁木真帐下。后来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被封为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就向铁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手下几员部将如神箭手哲别、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后来远征西辽消灭屈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别和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打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消灭了,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不自量力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彻底消灭。 身世 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带他到弘吉剌部去求亲。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禅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许配给铁木真。但也速该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儿人的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临终前要求其部众,将来为他报仇时,高于车轮的塔塔儿人要统统杀掉。也速该死后,铁木真一家在草原上艰难度日。诃额仑夫人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铁木真兄弟身上,尤其是长子铁木真,希望他能成为将来蒙古部的首领。但铁木真的异母弟别克帖儿并不服从他的权威,已经有了领袖感觉的铁木真是不能容忍这种挑战的。铁木真13岁那年,几位小兄弟偶然发生了一次“抢鱼”、“抢鸟”事件,铁木真、哈撒儿与别克帖儿发生冲突。铁木真、哈撒儿一前一后,射死了别克帖儿。母亲悲愤地责打他,教育他,说:现在除了影子之外没有伴当,除了马尾巴之外没有鞭子,越是在这种时刻,越应该兄弟一心,这样才能担负起振兴家族的大业。经过母亲的教育,他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永不忘记母亲的教训,一定要团结一致,为家族的振兴而团结奋斗。铁木真16岁那年,主儿乞人盗走了铁木真家的9匹银合马。铁木真在追马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知心朋友博尔术。后来博尔术成为蒙古帝国的一员名将,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之一。 塔里忽台本来以为铁木真一家一定会被饿死,不料诃额仑却领着孩子们熬了过来,铁木真长成了少年英雄。于是他听从祖母的指教,以长辈教训晚辈的名义,借口铁木真射杀了弟弟这件事,要捉拿铁木真。塔里忽台企图用铁木真的人头祭天祭山,铁木真却打伤看守逃走了,闹得那位老太婆(塔里忽台的祖母)死不瞑目。在此生死关头,铁木真巧遇合答安一家。合答安是塔里忽台捅马乳奴隶锁儿罕失剌的女儿,她心地善良,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铁木真,并根据“遇客婚”的传统,二人在羊毛堆里产生了一段难忘的情缘。铁木真对恩人加恋人的合答安发誓说:如果能活着逃出去,将来一定要娶她为妻。而作为奴隶的合答安知道铁木真已经同弘吉剌部的贵族女儿孛儿帖订了亲,少女的心里只有一个心愿——将来你真有了出头之日,让我做一个奴婢,侍侯你一辈子吧!与塔塔儿部阔亦田之战后,铁木真少年时代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终于来到铁木真身边。这时合答安已经是近40岁的妇人了。可是她一刻也不曾忘记过铁木真,多少次为了他的平安而祈祷,为他的成功而喜悦。铁木真也不曾忘过合答安,不料刚一见面,自己的部众便杀死了合答安的丈夫傻骆驼,铁木真非常内疚。其实,合答安对自己的丈夫是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的,她是个奴隶的女儿,一个女奴还敢奢望按自己的意愿谈婚论嫁吗?只是她厌恶傻骆驼跟随塔里忽台与铁木真为敌而已。铁木真知道合答安成了寡妇,便想实践自己的诺言,纳她为侧妃。合答安深爱铁木真,正因如此她拒绝了铁木真。因为她不是施恩图报的人,她知道铁木真这时需要的是年轻貌美的侧妃来调节由于血腥的厮杀带来的压力,自己还是坚持实践自己的心愿,给铁木真做奴婢,侍侯他一辈子。于是她以特殊的身份成为铁木真的一个家庭成员。不过铁木真并没有把她当奴隶看待。 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铁木真母子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不息地奋斗,勇敢地抗争。在危难中,铁木真不仅结识了几个可以生死相托的知心朋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国,巧遇品德高尚的恩人与情人,而且“射雕英雄”的名声也在此时传遍了蒙古草原,爱和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深深影响了铁木真兄弟的成长历程。 铁木真18岁时,弘吉剌部的德薛禅根据原来的婚约,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嫁给了铁木真。但美好的生活仅仅过了几个月,他的妻子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铁木真杀父之仇未报,蔑儿乞人的夺妻之恨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为了夺回自己的妻子,他面对不儿罕山向长生天祷告,决定向强大的敌人蔑儿乞部开战。 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功臣与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畏兀字书,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蒙古草原统一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领户分封制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塔塔统阿创蒙古文字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而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在蒙古本土还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书”。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灭亡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这在蒙古汗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而在他死后不久成书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字书写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札撒的颁布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却是十几年之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据《史集》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高举征服世界的旗帜出征花剌子模”,临出师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专门写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其中说:“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札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这些卷帙,称为‘札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事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依照上面的话行事,并根据其中规定的方式去部署军队,毁灭州郡、城镇。”现在,《札撒大典》已经失传,但在中外史籍中还片断记载了其中一部分条款。俄国人里亚赞诺夫斯基曾汇集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得到成吉思汗的札撒条款36条、训言29条,以及其他有关蒙古法律的记述若干条。汉文史料中保存的札撒和训言也相当多,还有待于收集整理。根据以上这些不完整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干内容。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 西征花剌子模与长春真人西行 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50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这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未完....2023-08-30 15:29:325
《蒙古王》电影歪曲历史。
【人物简介】 即成吉思汗(Chinggis Khaan),蒙古民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其野蛮侵略、征服和对平民的大屠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后被尊为元朝开国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成长经历 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月伦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王汗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经过二十余年的蒙夏战争,屡创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 音jiǔ 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次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崛起,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期(1162)。当时,中国北方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 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残酷地钉死在木驴之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他一直把这个仇恨记在心里,正是这种几代冤仇导致了草原内外的长期征战,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儿乞人赤列都结亲。1161年秋,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在斡难河畔打猎,发现了途经蒙古部驻地的诃额仑。他在几位兄弟朋友的协助下,根据当时的“抢亲”传统,打败了蔑儿乞人,抢来了诃额仑夫人,于是诃额仑成为也速该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该活捉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儿人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的孙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他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他们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铁木真18岁时,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在铁木真一生所经历的60余场战争中,这是惟一一次没有打胜的战争。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发动进攻。打败了主儿乞部,其首领被杀,部将木华黎父子则投到铁木真帐下。后来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被封为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就向铁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手下几员部将如神箭手者别、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后来远征西辽消灭曲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者别和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打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消灭了,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不自量力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彻底消灭。身世 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带他到弘吉剌部去求亲。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禅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许配给铁木真。但也速该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儿人的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临终前要求其部众,将来为他报仇时,高于车轮的塔塔儿人要统统杀掉。也速该死后,铁木真一家在草原上艰难度日。诃额仑夫人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铁木真兄弟身上,尤其是长子铁木真,希望他能成为将来蒙古部的首领。但铁木真的异母弟别克帖儿并不服从他的权威,已经有了领袖感觉的铁木真是不能容忍这种挑战的。铁木真13岁那年,几位小兄弟偶然发生了一次“抢鱼”、“抢鸟”事件,铁木真、哈撒儿与别克帖儿发生冲突。铁木真、哈撒儿一前一后,射死了别克帖儿。母亲悲愤地责打他,教育他,说:现在除了影子之外没有伴当,除了马尾巴之外没有鞭子,越是在这种时刻,越应该兄弟一心,这样才能担负起振兴家族的大业。经过母亲的教育,他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永不忘记母亲的教训,一定要团结一致,为家族的振兴而团结奋斗。铁木真16岁那年,主儿乞人盗走了铁木真家的9匹银合马。铁木真在追马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知心朋友博尔术。后来博尔术成为蒙古帝国的一员名将,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之一。 塔里忽台本来以为铁木真一家一定会被饿死,不料诃额仑却领着孩子们熬了过来,铁木真长成了少年英雄。于是他听从祖母的指教,以长辈教训晚辈的名义,借口铁木真射杀了弟弟这件事,要捉拿铁木真。塔里忽台企图用铁木真的人头祭天祭山,铁木真却打伤看守逃走了,闹得那位老太婆(塔里忽台的祖母)死不瞑目。在此生死关头,铁木真巧遇合答安一家。合答安是塔里忽台捅马乳奴隶锁儿罕失剌的女儿,她心地善良,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铁木真,并根据“遇客婚”的传统,二人在羊毛堆里产生了一段难忘的情缘。铁木真对恩人加恋人的合答安发誓说:如果能活着逃出去,将来一定要娶她为妻。而作为奴隶的合答安知道铁木真已经同弘吉剌部的贵族女儿孛儿帖订了亲,少女的心里只有一个心愿——将来你真有了出头之日,让我做一个奴婢,侍侯你一辈子吧!与塔塔儿部阔亦田之战后,铁木真少年时代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终于来到铁木真身边。这时合答安已经是近40岁的妇人了。可是她一刻也不曾忘记过铁木真,多少次为了他的平安而祈祷,为他的成功而喜悦。铁木真也不曾忘过合答安,不料刚一见面,自己的部众便杀死了合答安的丈夫傻骆驼,铁木真非常内疚。其实,合答安对自己的丈夫是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的,她是个奴隶的女儿,一个女奴还敢奢望按自己的意愿谈婚论嫁吗?只是她厌恶傻骆驼跟随塔里忽台与铁木真为敌而已。铁木真知道合答安成了寡妇,便想实践自己的诺言,纳她为侧妃。合答安深爱铁木真,正因如此她拒绝了铁木真。因为她不是施恩图报的人,她知道铁木真这时需要的是年轻貌美的侧妃来调节由于血腥的厮杀带来的压力,自己还是坚持实践自己的心愿,给铁木真做奴婢,侍侯他一辈子。于是她以特殊的身份成为铁木真的一个家庭成员。不过铁木真并没有把她当奴隶看待。 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铁木真母子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不息地奋斗,勇敢地抗争。在危难中,铁木真不仅结识了几个可以生死相托的知心朋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国,巧遇品德高尚的恩人与情人,而且“射雕英雄”的名声也在此时传遍了蒙古草原,爱和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深深影响了铁木真兄弟的成长历程。 铁木真18岁时,弘吉剌部的德薛禅根据原来的婚约,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嫁给了铁木真。但美好的生活仅仅过了几个月,他的妻子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铁木真杀父之仇未报,蔑儿乞人的夺妻之恨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为了夺回自己的妻子,他面对不儿罕山向长生天祷告,决定向强大的敌人蔑儿乞部开战。 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功臣与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畏兀字书,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蒙古草原统一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领户分封制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塔塔统阿创蒙古文字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而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在蒙古本土还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书”。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灭亡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这在蒙古汗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而在他死后不久成书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字书写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札撒的颁布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却是十几年之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据《史集》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高举〕征服世界的旗帜出征花剌子模”,临出师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专门写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其中说:“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札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这些卷帙,称为‘札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事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依照上面的话行事,并根据其中规定的方式去部署军队,毁灭州郡、城镇。”现在,《札撒大典》已经失传,但在中外史籍中还片断记载了其中一部分条款。俄国人里亚赞诺夫斯基曾汇集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得到成吉思汗的札撒条款36条、训言29条,以及其他有关蒙古法律的记述若干条。汉文史料中保存的札撒和训言也相当多,还有待于收集整理。根据以上这些不完整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干内容。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2023-08-30 15:29:485
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即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蒙古民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其野蛮侵略、征服和对平民的大屠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后被尊为元朝开国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成长经历 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汗及族曾祖俺巴孩汗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王汗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经过二十余年的蒙夏战争,屡创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 音jiǔ 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次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崛起,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期(1162)。当时,中国北方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 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残酷地钉死在木驴之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他一直把这个仇恨记在心里,正是这种几代冤仇导致了草原内外的长期征战,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儿乞人赤列都结亲。1161年秋,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在斡难河畔打猎,发现了途经蒙古部驻地的诃额仑。他在几位兄弟朋友的协助下,根据当时的“抢亲”传统,打败了蔑儿乞人,抢来了诃额仑夫人,于是诃额仑成为也速该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该活捉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儿人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的孙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他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他们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铁木真18岁时,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在铁木真一生所经历的60余场战争中,这是惟一一次没有打胜的战争。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发动进攻。打败了主儿乞部,其首领被杀,部将木华黎父子则投到铁木真帐下。后来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被封为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就向铁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手下几员部将如神箭手者别、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后来远征西辽消灭曲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者别和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打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消灭了,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不自量力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彻底消灭。身世 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带他到弘吉剌部去求亲。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禅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许配给铁木真。但也速该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儿人的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临终前要求其部众,将来为他报仇时,高于车轮的塔塔儿人要统统杀掉。也速该死后,铁木真一家在草原上艰难度日。诃额仑夫人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铁木真兄弟身上,尤其是长子铁木真,希望他能成为将来蒙古部的首领。但铁木真的异母弟别克帖儿并不服从他的权威,已经有了领袖感觉的铁木真是不能容忍这种挑战的。铁木真13岁那年,几位小兄弟偶然发生了一次“抢鱼”、“抢鸟”事件,铁木真、哈撒儿与别克帖儿发生冲突。铁木真、哈撒儿一前一后,射死了别克帖儿。母亲悲愤地责打他,教育他,说:现在除了影子之外没有伴当,除了马尾巴之外没有鞭子,越是在这种时刻,越应该兄弟一心,这样才能担负起振兴家族的大业。经过母亲的教育,他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永不忘记母亲的教训,一定要团结一致,为家族的振兴而团结奋斗。铁木真16岁那年,主儿乞人盗走了铁木真家的9匹银合马。铁木真在追马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知心朋友博尔术。后来博尔术成为蒙古帝国的一员名将,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之一。 塔里忽台本来以为铁木真一家一定会被饿死,不料诃额仑却领着孩子们熬了过来,铁木真长成了少年英雄。于是他听从祖母的指教,以长辈教训晚辈的名义,借口铁木真射杀了弟弟这件事,要捉拿铁木真。塔里忽台企图用铁木真的人头祭天祭山,铁木真却打伤看守逃走了,闹得那位老太婆(塔里忽台的祖母)死不瞑目。在此生死关头,铁木真巧遇合答安一家。合答安是塔里忽台捅马乳奴隶锁儿罕失剌的女儿,她心地善良,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铁木真,并根据“遇客婚”的传统,二人在羊毛堆里产生了一段难忘的情缘。铁木真对恩人加恋人的合答安发誓说:如果能活着逃出去,将来一定要娶她为妻。而作为奴隶的合答安知道铁木真已经同弘吉剌部的贵族女儿孛儿帖订了亲,少女的心里只有一个心愿——将来你真有了出头之日,让我做一个奴婢,侍侯你一辈子吧!与塔塔儿部阔亦田之战后,铁木真少年时代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终于来到铁木真身边。这时合答安已经是近40岁的妇人了。可是她一刻也不曾忘记过铁木真,多少次为了他的平安而祈祷,为他的成功而喜悦。铁木真也不曾忘过合答安,不料刚一见面,自己的部众便杀死了合答安的丈夫傻骆驼,铁木真非常内疚。其实,合答安对自己的丈夫是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的,她是个奴隶的女儿,一个女奴还敢奢望按自己的意愿谈婚论嫁吗?只是她厌恶傻骆驼跟随塔里忽台与铁木真为敌而已。铁木真知道合答安成了寡妇,便想实践自己的诺言,纳她为侧妃。合答安深爱铁木真,正因如此她拒绝了铁木真。因为她不是施恩图报的人,她知道铁木真这时需要的是年轻貌美的侧妃来调节由于血腥的厮杀带来的压力,自己还是坚持实践自己的心愿,给铁木真做奴婢,侍侯他一辈子。于是她以特殊的身份成为铁木真的一个家庭成员。不过铁木真并没有把她当奴隶看待。 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铁木真母子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不息地奋斗,勇敢地抗争。在危难中,铁木真不仅结识了几个可以生死相托的知心朋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国,巧遇品德高尚的恩人与情人,而且“射雕英雄”的名声也在此时传遍了蒙古草原,爱和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深深影响了铁木真兄弟的成长历程。 铁木真18岁时,弘吉剌部的德薛禅根据原来的婚约,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嫁给了铁木真。但美好的生活仅仅过了几个月,他的妻子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铁木真杀父之仇未报,蔑儿乞人的夺妻之恨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为了夺回自己的妻子,他面对不儿罕山向长生天祷告,决定向强大的敌人蔑儿乞部开战。 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功臣与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畏兀字书,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蒙古草原统一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领户分封制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塔塔统阿创蒙古文字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而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在蒙古本土还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书”。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灭亡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这在蒙古汗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而在他死后不久成书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字书写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札撒的颁布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却是十几年之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据《史集》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高举〕征服世界的旗帜出征花剌子模”,临出师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专门写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其中说:“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札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这些卷帙,称为‘札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事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依照上面的话行事,并根据其中规定的方式去部署军队,毁灭州郡、城镇。”现在,《札撒大典》已经失传,但在中外史籍中还片断记载了其中一部分条款。俄国人里亚赞诺夫斯基曾汇集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得到成吉思汗的札撒条款36条、训言29条,以及其他有关蒙古法律的记述若干条。汉文史料中保存的札撒和训言也相当多,还有待于收集整理。根据以上这些不完整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干内容。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西征花剌子模与长春真人西行 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50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这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 如何看待成吉思汗西征,古今中外一直有不少争议。蒙古族是个马上民族,他们在马背上降生,在马背上成长,甚至在马背上死亡。成吉思汗是个马上皇帝,他跨马挥刀统一了蒙古草原,攻下了金朝的中都,又将马蹄所到之处视为自己的领土。掠夺奴隶和财物,为自己的子孙经营一片理想的领地,这确实是成吉思汗西征的真正目的。 出师前的争吵西征出师之前,成吉思汗诸子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长子术赤的出身与汗位继承问题的争吵:术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骨肉,并非当时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究竟由谁继承汗位。能否使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是成吉思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这场冲突中,成吉思汗确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主要就是从政治稳定和个人才能方面考虑的。同时它说明当时蒙古汗位的继承还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末期推举制的痕迹:从嫡子的“贤者”中选拔继位者,最后由库里台大会予以确认。正是这种汗位继承制度,导致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皇族的皇位之争。术赤是长子,当时关于此人是不是成吉思汗亲儿子的争论,在成吉思汗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这个阴影一直伴随他走完自己的一生。察合台是孛儿帖生的二儿子,打起仗来不失为一个勇士,有不服输的性格。不过他生性鲁莽、好斗、残忍,成吉思汗知道他不是继承自己事业的材料。窝阔台是老三,论战功和勇敢他都不如两个哥哥。可是他比两个哥哥聪明,能体察成吉思汗的心思,为人也随和,从不参与兄弟之间的争斗,从不对继承汗位表现出任何热衷。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赖,并把汗位传给了他。 扫清边界,中间突破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的进攻采取了“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战略。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马尔罕在不花剌以东,旧都玉龙杰赤在不花剌西北。国王驻新都,母后秃儿罕驻旧都。 成吉思汗首战的目标是攻取讹答剌等边界城市,同时亲率中军进攻不花剌,目的在于避实击虚,从中间突破,切断花剌子模新旧二都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场战争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讹答剌城,海儿汗最后被活捉。成吉思汗为了给被杀的商队和使臣报仇,融化了银液灌在他的眼睛里。 摩诃末国王之死花剌子模在当时的中东地区相当强大,他们的国王摩诃末算端,号称世界征服者。中东地区和相邻的欧洲诸国都十分惧怕他,连斡罗思的不少公国,也常常被他们袭扰,以致花剌子模的集市上常常有斡罗思人被拍卖。摩诃末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对于蒙古人,开始他知之甚少,太后的兄弟海儿汗贪财害死了蒙古商队,他并不赞成,也不知情,但因为太后支持国舅,他也只得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蒙古的使团。当时他真的相信那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者别率领的蒙古小股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 面对着蒙古大军的进攻,摩诃末国王拒绝了集中兵力决战的正确建议,采取了分兵把关、城自为战的被动挨打的战略。而当蒙古大军日益逼近时,他又放弃首都,放弃天险,率众逃跑,从未组织过一次像样的抵抗。根据成吉思汗的命令,蒙古名将者别、速不台率军追击摩诃末。成吉思汗要求他们要像猎犬一样咬住自己的猎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岛,也要像疾风闪电般追上去。躲入山林的秃儿罕王后被迫投降了,逃往海岛的摩诃末也悲惨地死去。 摩诃末死后,者别、速不台又挥军北上,进入钦察草原与斡罗思地区。因术赤与察合台意见不合,玉龙杰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窝阔台为前线指挥,最后才攻下玉龙杰赤城。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被消灭了,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也一败涂地,古印度河、伏尔加河一带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花剌子模的王子札兰丁率领残部进行抵抗,在八鲁弯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近3万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势己去,札兰丁被成吉思汗围困在申河边上,最后突围逃往印度。 回军路上接见长春真人在西征回军的路上,成吉思汗接见了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丘处机,日本学者称之为是为西征送去的一股清风。丘处机是道教全真派的掌门人,成吉思汗待他也如同朋友一般。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相会时间不长,但是在成吉思汗人生道路上起的作用却相当大,使其性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丘祖殿、丘处机清楚地告诉他,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只能养生。还告诉他一条治国之道,劝他要清静无为,不要滥杀无辜等。 回军灭西夏太祖二十年(1225)秋,经过了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将木华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顾64岁高龄,坚持亲征西夏。途中围猎受伤,高烧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休养,留下了三条著名的遗嘱。太祖二十二年(1227)秋,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他虽然未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掉西夏,更未能占领中国,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方略。 特殊的葬礼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子孙为他举行了一个很特殊的葬礼,埋葬了这个世界历史上特殊的人物。他没有留下陵寝和宝鼎,只在他坟地周围30里处插上一圈箭簇,派重兵守卫这块禁地。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700余年,成陵的所在已经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而他不息奋斗,不断抗争,雄才大略,横扫千军的一生却为中华民族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关注,被人们评为“千年伟人”。正是由于他不息的奋斗、不断的抗争,才使部落林立的蒙古草原实现了统一,才初步结束了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成吉思汗是统一中华民族的英雄!2023-08-30 15:30:088
成吉思汗 生平事迹简介
1162年,成吉思汗降生在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之家。观其一生,他是在戎马征战中度过的,其功过也集中反映在武功之盛中。他的功劳在于:统一了塞外草原诸部落,改变了蒙古族的落后状态,使一个被人轻视、事迹不传的部族震撼了当时的世界。他具有卓越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是创造蒙古历史的伟人。成吉思汗的过错在于:远征亚欧诸国,压制了而且凌辱和摧残了已经成为他牺牲品的那些民族的心灵,使其经济文化陷于长期衰落状态。扩展资料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成吉思汗。参考资料:孛儿只斤·铁木真-百度百科2023-08-30 15:30:397
成吉思汗心中的接班人是窝阔台,还是拖雷?
我认为是窝阔台,因为这个人和成吉思汗更像,而且同样都非常凶猛,所以能够将成吉思汗的事业发展的更好。2023-08-30 15:31:323
瓦剌也先的资料
蒙古瓦剌部首领。明代。又译额森。出身於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灌(代字)子。 祖孙世掌瓦剌之政。正统四年(1439)脱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朝有贡使往还。可汗脱脱不花仅以元裔之名为君﹐不相临制。也先在脱兼并蒙古各部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使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正统十四年(1449)反击明军,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胁裹英宗包围北京城﹐后被于谦击退﹐议和﹐送还英宗﹐恢复贡市。此后﹐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天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又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于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瓦剌势衰。2023-08-30 15:3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