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投笔记
-
1、《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著。?推荐理由:语文教育界,不知道吴非老师的大概是少数。这一次,吴非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教师为什么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你心中有这三个问题时,你应该“会一会”吴非。
2、《班主任,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郑英著。?推荐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十分的兴趣,看完自序,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不想只把它说成是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虽然这本书真的很实用,但宝典这样的字样,难免掩盖了文字间所流露出的那一抹“滋味”。
3、《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著。?推荐理由:如何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万玮老师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还不知从何入手,这本书将会梳理你的思路
4、《读懂孩子》边玉芳著。?推荐理由:边玉芳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多年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经验。该套书是她在总结百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青少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写作而成的。
5、《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郭初阳著。?推荐理由: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作者抵达此种课堂的思考与行动。他真切地认知到: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课堂是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他把这一切思考,都化入书中。
6、《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卢安克著。?推荐理由:该书是到中国志愿支教的德国教师卢安克,历经10余年教学实践的呕心之作,较完整地反映了他在一所山村小学——板烈小学的教育教学历程。这是目前在偏远山村小学进行中长期教育跟踪的比较少见的研究……
7、《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推荐理由:本书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述作者对课堂、教师职业、教学的一点经验和想法,是作者对教学生涯的总结。
8、《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杨敏毅、谢晓敏著。?推荐理由:本书旨在帮助老师指导学生理性对待考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家长和谐沟通,解决常见的心理障碍,帮助一线教师读懂学生,轻松做教师。
9、《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阿曼达·里普利著、王少博译。?推荐理由:本书对美国、芬兰、韩国和波兰这四国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系进行了深刻剖析。全书叙述生动写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为中国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全球化视野,为中国家庭和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10、《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美]尼尔森等著,梁帅译。?推荐理由:《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将不惩罚、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法运用于教室中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式。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其长期效果都是使学生丧失信心。
相关推荐
卢安克,萨布利亚.坦贝肯,希拉里,阿鲁道他们是什么的人
萨布利亚·坦贝肯,1970年出生于德国,12岁时双目失明。“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光明心生”好人卢安克卢安克。德国人。 1997年,他来到中国广西,在大山里支教。 已经十年,卢安克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他翻译的大量书籍的稿费全捐给了慈善机构。他也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金钱资助。 他不用课本,也不给学生进行测试。希拉里,一位在云南边远山区给孩子补习英语和募集资金兴建希望小学的英国退休老人;阿鲁道(abj),意大利的语言学博士,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他的愿望是让全世界所有想学英语但没有条件的贫困学生都能接触到外教。2023-09-01 06:48:382
2021卢安克现在去哪了
2021卢安克现在去德国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位德国青年的人生。在广西的大山里辗转多处山村,进行义务支教。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离开中国回到越南等待。到了2022年7月,卢安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2023-09-01 06:48:452
德国老师卢安克现状
现在还在中国。2013年确认在中国,没有离开的迹象和可能。卢安克老师老了,也许是因为他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呆了很长时间。他不爱惜自己,而且很瘦。瘦的让人心疼,他也不爱多说话。扩展信息:卢安克,德国人,1968年出生于汉堡。他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他在帆船工厂当过工人,当过帆船教练,当过兵,后来到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3]1990年夏天为期三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生活。[5]在广西的许多山村,开展了支教活动。[3]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节目,卢安克因家人反对,离开中国回越等待。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节目,卢安克因家人反对,短期离开中国,一个月后回国,继续从事农村儿童的教育和研究工作。2023-09-01 06:48:521
卢安克离婚了吗
卢安克离婚了。1、在电视剧那年那月第23集里,安莉频繁的大闹卢安克公司,导致卢安克事业下滑,与东安集团的业务谈崩,卢安克忍无可忍还是决定和安莉离婚,换证后,卢安克搬离了婚房。2、《那年那月》一是指同名小说,作者是朱彤琚。2023-09-01 06:48:591
谁知道卢安克的近况,他现在怎么样了? 自从他离开中国,到越南打工后,后来怎么样了呢?卢安克在哪?
应该还在中国,2013年确定在中国,而且没有走的迹象和可能。卢安克老师老了,或许是长期在那种不好的环境的造成的,他,又不爱护自己,很瘦很瘦的.瘦的让人心疼,又不太爱讲话。扩展资料: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18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短暂离开中国,一个月后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2023-09-01 06:49:081
德国支教老师卢安克现在怎么样
他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年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到中国山区支教。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和教育事业。2006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但几年前突然销声匿迹。原因是什么?汇集名人轶事,品味百味人生,这一期的《儿童与儿童世界传奇》将带领大家走进卢安克的故事。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曾经在自己的国家当过工人和士兵。因为1990年一次为期三个月的中国之旅,他被中国深深吸引,产生了留在中国的想法。后来在1997年,他来到南宁,在一所残疾人学校当志愿者教德语,却因为没有相关证件被罚款3000元。两年后,他从德国回到广西,成为一名县城初中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他又走了。2001年7月,卢安克来到广西东兰宝丽乡建凯村林广屯广拉队支教。人们觉得他是一个很奇怪的外国人,过着很好的生活,选择在这个贫困山区教书。在我们正常人眼里,这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但卢安克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选择没有错。他在这里当老师已经十年了。因为卢安克对教师这个职位感兴趣,所以他来这里的目的是把他的知识传授给这里的学生。他以每月10元的价格在村里租了一套房子开办学校,教当地失学的孩子。听到这里,也许我们所有人都会震惊。一个外国人怎么会想到教中文知识?毕竟没有语言交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卢安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这里的孩子都不会说普通话,而卢安克只会说普通话,所以交流有很大困难。课堂上最初的交流是由一位当地村民的翻译进行的,但这位村民并不理解卢安克方言的真正含义,总是将他的话翻译成完全不同的东西。因此,卢安克决定在教孩子们普通话的同时,学习晦涩的当地方言。据说有志者事竟成。过了一段时间,卢安克会说一些简单的方言,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普通话。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253376813/10002023-09-01 06:49:201
教育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 #教育# 导语】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下内容是 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没有几个人真懂教育的本质。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学校,最早搞社会化教育的国家,但今天的中国人,懂教育的真没几人。 我们先看看两位德国人到底是怎么评价中国教育的。 01 西洛特:中国教育除了教会孩子考试,别无所有 第一位德国人叫西洛特,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八年。西洛特说他“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西洛特认为,中国教育是把人最珍贵的年华,付给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而舍不得花费一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记忆成了学习的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手段,无缝对接式的保护成了成长的措施,“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 为什么这样说? 西洛特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简单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是,如果比较18岁以后的实际能力,德国孩子可能比中国28岁的成年人更强。 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的宏大叙事的政治教育,这些政治教育对几岁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其实就是天书,除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并无实际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义务阶段教育所培养的,除了考试能力超强,并没有多少关于人文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人文是人格的基础,没有人文,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没有健全的人格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 西洛特还认为,中国用无缝对接的安全保护取代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本质是完全放弃了安全教育。 中国学生自进校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在等着接孩子。孩子到家后,又被圈禁在房间里做作业,吃饭,睡觉。这样的生活至少要持续15年之久。 15年之后的孩子,固然已经长大,但是,离开学校和父母,他们一片茫然。除了知道如何考试和答题,他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连洗衣做饭这样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 02 卢安克:教育就是爱和陪伴,是教会孩子听到自己的心,是让孩子找到归属感 第二位德国人叫卢安克,在中国广西的偏远山村义务支教超过十年。卢安克2001年来到广西板烈村支教,起初还引起过地方部门的警觉,后来因为确实“很老实”,得以在这个小山村长期安定下来。 卢安克不拿一分钱工资,也不在学校教职工名册上。卢安克上课不用课本,他的教学就是陪孩子们一起爬树,在泥巴里打滚,玩泥巴,抓泥鳅,设计河坝,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犁地。当然,有时也带孩子拍科幻剧。 比如媒体常常提及卢安克带领学生们拍摄科幻电视剧《心镜》的情景。孩子们变成一个剧组,自己制作道具,并分别表演不同的角色。一个叫牙韩运的男孩扮演主人公容承,他的超能力不是来自于武力,而是来自于他能够承受每一派的人对他的羞辱、打骂、欺负。卢安克告诉牙韩运同学说,他扮演的这个角色要表现的是“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卢安克还说,教育的目的不是改变,而是爱和陪伴,“只要我们放弃掉对‘什么是好的"的想法,通过观察,我们能找到最符合他们的角度”,“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才是美好的、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卢安克还认为,人与人不应该比较或者通过比较来表现进步,而应该寻求一种归属感。纪律固然可以带来秩序,但那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一件事情,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才会有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能够提供“归属感”的东西,便是“创作”,便是“玩耍”,是活出生命本身的色彩。 在板烈村,卢安克也遭到过质疑。有些家长觉得卢安克带着孩子们“不务正业”,玩野了,为此找校长理论。 2013年的冬天,卢安克离开了他支教十年的小山村。离开之前,他破例接受了央视《看见》节目柴静的采访。那期节目叫《告别卢安克》。柴静在她的博文中写道:“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2016年,在卢安克离开三年之后,有媒体来到板烈村,寻访卢安克支教十年,是否还留下什么“痕迹”。记者碰到了曾主演过科幻剧《心镜》并参与道具制作的牙韩运。如今他已是翩翩少年,进入城市读大学,选的是汽车维修专业,发动机拆装让他乐此不疲。 牙韩运认为,这和他当初在科幻剧中搞的那些道具有点像。记者还碰到了村中一位喜欢画画的女孩子,卢老师的教育让原本羞涩的她变得活泼。村子里的人们普遍认为,好奇心和信心,是卢安克留给孩子们的财富。 板烈小学的牙校长如今也在思考卢安克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有的孩子敢拿毛笔在卢安克脸上画画,卢安克不愠不怒?一位村民说:卢安克一个外国人都来无私地教我们的小孩,想一想,我们也应该陪在我们小孩的身边,但是由于生活又迫不得已。 在做完《告别卢安克》那期节目后,柴静还在博文中写道:“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03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问题在于,什么叫成人,如何成人?不成人又如何成才? 成人,既然是要成人,首先当然要搞清楚什么才是人。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人性而非动物性。什么又是人性? 人性有两个方面,一是理性,二是感性。是人都会有思想,有情感,有爱。人类整个的知识大厦,说到底就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思想能力的理性认知,二是基于情感和爱的人文情怀。 理性认知就是科学和技术。人文情怀则是情感和爱,是文史哲的知识和常识,是基于人文认知的道德自觉。 理性认知,就是逻辑认知能力以及基于逻辑构建的整个人类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没有逻辑,就没有科学。 中国教育真正的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重科学教育,轻人文培养。二是科学教育只强调死记硬背,并没有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重科学,轻人文的后果是严重的。科学知识再丰富,如果没有人文基础,人就会变成被理性武装的动物。这种人可能是“才”,但缺了“人”这个前提,其“才”通常表现为破坏力而非建设力。越有“才”,破坏力就越大。 科学教育不注重逻辑能力培养的后果也很严重。中国的所谓人才多数只具备依样画葫芦的学习和山寨能力,不具备创新能力。为什么?正是因为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啊。一切科技的发明,说到底都是逻辑运算和推演的结果。没有逻辑思维,思想力其实只相当于狗。你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狗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其实很多时候比人强的。 为什么两位德国人都强调教育始自对人性的关怀?因为理性和感性,逻辑思维和人文情怀,是人性的本质内涵。不关注和发掘人性,不让孩子在陪伴和关爱中体验人性,不让孩子在与世界和社会的交互中体验人性,一切书本的知识都会变成毫无活力的,僵死的文字符号存在于大脑中,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不仅击发不了思想力和创造力,甚至还会使人变成神经不正常的“孔乙己”。 教育的本质就是呼唤人性,既启发孩子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孩子的人文关怀。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该如此。2023-09-01 06:49:441
卢安克现状是怎么样的?,
还在中国,状况不明。2014年出版《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期间多次往返于中、德两国,但媒体不再报道,网上只有一些零星消息。2016年,从德国返回中国,并希望在中国长期居住。卢安克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明星,更希望独立进行教育学研究。自从接受电视专访,各方面施加压力、大批国人赶去“到此一游”,令他极为厌倦。不久后关闭个人网站,也不再接触CCTV等大型媒体了。关闭个人博客对关闭个人博客引发网友猜测一事,卢安克对当地官方媒体解释说,网友对自己目前情况的猜测没有事实根据,从第一次接受《面对面》栏目的采访后,网络上的关注给他造成困扰,特别是媒体和社会对他的关注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为避免引发争议和误解,他决定关闭自己的博客。2023-09-01 06:49:501
在德国老师卢安克的身上,你看出了什么可贵的精神品质?
德国老师卢安克,虽然不是我们国籍的公民,但却在我们国家,为了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面对卢安克老师的行为,我看出了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品质。为了能够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而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家人。对于我个人而言,从卢安克的身上,看到了下面这两个可贵的精神品质:一、无私奉献卢安克老师只是这位德国友人的中文名,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国家,在教育的行业里发光发热。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而且在偏远的大山里义务教育孩子,我想没有一定的人生境界,以及相应的奉献精神,不可能做到这样的田地。他的这份付出,即便是我们国人自己,也会感到汗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远离家乡的情况下,在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支教十年的时间。一位外国友人,能够在这里“扎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不仅需要克服饮食、气候上的差异,还需要忍受村民的质疑,以及异样的眼光。二、富有爱心卢安克老师和孩子们玩耍的时候,非常的开心,而且也表现得无忧无虑。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和他玩耍,并且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卢”。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和孩子如此的相处,我想没有十足的耐心,以及满满的爱心,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也正是有了这份爱心的存在,才有了他对于孩子们的包容,以及能够和他们玩到一块的心理。这份爱心最终也感动了村民,使得他和村里的人,相处的非常融洽。对于这样的精神品质,我个人十分的欣赏,而且也很喜欢这位外国友人,希望他的教育生涯能够一帆风顺。2023-09-01 06:50:087
已经在中国乡村支教十余年的卢安克,最后为何决定离开?
可是他因为这些年受媒体的关注打扰了他正常的生活,原本他只想在大山里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越来越多的媒体来采访他,他不喜欢这种生活,他觉得这样很伤自尊,所以选择了离开,也是不想再面对过度的关注。2023-09-01 06:51:0312
妻子为卢安克在杭州找了一份工作,自己为何继续了卢安克的支教事业?
因为她希望自己的丈夫可以有稳定的工作来支撑他们一家的生活,选择支教事业是想继续完成丈夫的愿望。2023-09-01 06:51:494
德国教师来华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为何称中国感动了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俗话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奋斗,却很少有人将目光放在大众苍生之上,更遑论燃烧自己、奉献他人,但是在芸芸众生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宁愿放弃美好的生活,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卢安克是一个德国人,他鞥在山区支教长达十年,并且拒绝了《感动中国》的提名。在他看来,不是他感动了中国人,而是中国人感动了他。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师板烈村,是中国既普通又特殊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非但没有什么名扬全国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是一个贫困村。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村子里的男人,大多是抽烟喝酒打老婆孩子的。而这个村子的教育也极其落后:在这个村庄里,只有一所学校。因为经济落后,很少有老师愿意学校里的学生很少,甚至还会有学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不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有着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师——卢安克。卢安克是一个德国人,按理来讲,他应该不会和地球另一端的国家的一个村子产生任何的交集,但是他却在板烈村呆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的时光里,卢安克付出了他的青春和汗水,也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对于卢安克的无私付出,当时的政府原本打算给予他正式的教师编制,而《感动中国》节目组也打算将他设为候选人。然而,对于这些人们给予他的荣耀,他统统都拒绝了。坎坷的教育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卢安克是一个感动中国式的人物。不过,在他看来,不是他感动了中国,而是中国深深地感动了他。卢安克在中国的教育之路不仅没有一帆风顺,甚至还满地荆棘。他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他的教育理想,便是因为这一份来自于中国的感动。卢安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在成年之前,他对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完全没有一点了解。然而,当他在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后,他便被中国吸引了。不过,卢安克在沉迷于中国的大好河山之时,也没有忽略当时中国的堪忧的教育现状。于是在后来,在他的朋友都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之后,他却选择留在了中国、成为一名教师。最初,卢安克在一所乡镇小学担任德文老师。这时候的他一腔热血,满心只想着教育,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护照。于是,没过多久,他便因为身份问题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最后不得不离开中国,回到德国。这一次的挫败虽然对卢安克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却依旧没有扑灭他心中的那一团热火。于是,几年之后,解决了自己身份问题的卢安克再次踏上了中国。这一次,他成为了广西南宁的一所学校的英语老师。在那段时间,他充分地运用西方的教育理论,主张实行实践教育、快乐教育。虽然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他的学生们每一次上英语课都是兴高采烈的,但是他们的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在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之下,卢安克的教学方式被家长们否认,而他也在家长的抗议中失去了这一份工作。对于广大的普通人而言,在接连遭遇挫折之后,或许会直接失去对教育的热爱,甚至会从此远离这个给予他不好回忆的地方。不过,卢安克有一颗超越常人的强大的心脏。在再一次失去工作之后,卢安克成为了一名义务支教的志愿者,跟随着志愿团队一次次地深入到广西省的各个村庄。就这样,他开始了与板烈村之间的缘分。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卢安克第一次来到板烈村,他对板烈村最大的印象便是“匪气浓厚”。板烈村是一个大山中的山村,封闭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相对封闭、落后的思想。同时,由于板烈的男子大多有对家人使用暴力的习惯,因此那里的小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有了暴力的倾向。在卢安克看来,对于这样一个“糟糕”的村庄,只有教育能使其改变。于是,从那之后,他便留在了板烈,成为了一名没有编制的教师。由于这个村庄里原本就有教授主科的老师,因此卢安克担任起了教授其他诸如美术、音乐、劳动艺术等课程。卢安克是这个村庄最特殊的男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国人的身份,还是因为他几乎没有沾染上任何抽烟喝酒的毛病,也从来不对孩子恶语相向或拳脚相加。久而久之,卢安克成为了这个村里里最受孩子欢迎的老师。以以往人们的认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村庄里的人在最初除了对卢安感到好奇之外,还会忍不住猜测:他就在什么时候被这个村子同化?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卢安克不仅没有被板烈村的人同化,沾染上不好的习惯,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这个村子。渐渐地,这个村里的男人不再醉生梦死,这个村子的“匪气”也在慢慢地消失。卢安克对板烈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当广西的政府知道了卢安克的事迹之后,在感动之余提出了给予他正式教师编制的建议。拥有正式的教师编制,这对于广大的教师或者是准教师来说,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不过,卢安克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在他的心里,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讲台、一个改变他人的机会。在2018年,《感动中国》栏目组曾找到了卢安克,因为他们想将他提名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然而,卢安克依旧拒绝了。在他看来,他之所以能够在板烈坚持这么久,是因为这里的人感动了他——板烈村里的人们的改变,使他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被风霜慢慢侵蚀了双鬓的中年人,卢安克用时间和生命诠释了“岂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真正含义。虽然如今的卢安克已经回到了德国,但是他给予中国的感动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2023-09-01 06:52:504
卢安克之所以离开乡村去杭州工作,背后有什么感人的原因?
卢安克因为自己个性以及兴趣爱好的原因,来到了中国,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卢安克自己表示非常喜欢这个城市,于是卢安克在大学期间非常积极的去参加一些活动,就在一次志愿者的活动之中,卢安克来到了广西这个贫困县里面做支教,在支教过程中,卢安克见证了这个贫困县所有糟糕的事情,包括什么东西都是破的,连人身上最基本穿的都是破的,卢安克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看到这个状态,自己于心不忍,就有了一种想留下来为这个乡村做贡献的冲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冲动卢安克在广西的这个贫困县一呆就是10年,在这10年之中,卢安克开创了自己的学校,在这一座学校之中完全什么东西都不用交钱,只需要人到学校来上课就行了,卢安克在学校里面担任着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以及科学等方面的学科,为这些孩子们建立一些基本的认知,而且卢安克根本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能学到什么,以及他们能不能健康的成长,所以卢安克他特别的伟大。2023-09-01 06:53:327
作为德国人,卢安克为何愿意在中国农村扎根教育十余年?
作为德国人的卢安克,却愿意在中国的农村扎根十年,并分文未取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我想他之所以愿意这样做,一方面原因在于内心渴望从事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他被大山里的孩子所感动,愿意留下来教导他们。将这两个方面原因,详细展开来讲,有下面这些故事穿插其中:一、渴望从事教育工作卢安克本来是一位工业设计的毕业生,他在1990年时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旅行,也正是这一次的旅行,使得他和我们国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自身便喜欢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虽然没有教育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但却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曾经也曾在学校任职,后来因为教育方法不同,而离开了学校的老师职位。但这并没有让卢安克灰心,再次从德国回来以后,卢安克成为了义务教育者,有了自己的办事处,开启了自己免费教学的生涯,而这样一份事业,一坚持就是10年的时间。二、深受大山孩子感动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身处大山的孩子,还处在贫穷的状态中,他们所能够接收到的学习条件,十分的有限。但在这群孩子,以及大山村民的身上,却有一种勤劳、朴实的美好品格。我想也正是这份品格,加上山区落后的环境,深深的震撼了卢安克,使得他想要改变这里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卢安克开始了自己的“支教”工作,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并没有任何的机构,支付给他工资,即便是自己的生活费,都需要他个人自理。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使得他作为一名外国人,却成为了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2023-09-01 06:54:067
让柴静哭泣的男人,卢安克的支教事迹到底有多让人感动?
卢安克在22岁的时候就来到我国的广西制造,并且将此后的18年青春都奉献在这片土地上,他本人在支教期间前后翻译了10多本经典的教育名著,始终贯彻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也将自己在这里的教育心得与感悟写成了一本书,他的事迹非常的感人,一个外国人为了中国的孩子,付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那个贫困的山区,本来该拥有安逸生活的他,却选择了支教,他的事迹也感动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柴进曾先后两次采访过他,并且被他的事迹感动到哭泣,很难想象一个外国人能够为了中国的孩子如此付出,如此无私奉献。在当地他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都亲切的叫他老卢,很多学生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爸爸。在他写的那本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当中,他就提倡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个体去看待,要互相成为依赖关系,互相的作为朋友。并且允许孩子独立的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能力,这在教育界其实是非常创新的一个理念,这对于许多现代儿童教育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卢安克也深信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孩子们在生理,心理以及思想上都能够得到培育,使他们能够成为品质,毅力,感情,思想都健全的人。在广西大山深处,那里的生活是十分贫穷落后的,那你的孩子基本上都缺乏教育,而这位外国人却在那里支教了18年,着实令人感动。而卢安克将中国也当成了自己的第2家乡,他曾经说过,一旦离开中国他就会死掉,虽然最终他离开了,但他为山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令人无法忘怀的。2023-09-01 06:54:477
德国少年在中国支教十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候选人后,他怎样了?
曾几何时,一位来自安徽大别山区的女孩,用一双大眼睛唤起了无数的社会同情。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求知欲,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可她满脸泥土,教室里坑坑洼洼,甚至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地方放置勉强称为课桌的桌子。在那之后,很多人通过希望工程帮助需要的山区的孩子,每当看到这样的采访,不管是孩子自己还是节目主持人,都会用一句“走出大山”来形容这里孩子的迫切心情。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要从大山中走出去?难道大山真的留不住人?其实不然,来自德国的小伙子在广西山区支教10年,并希望继续留在那里,可结局却让人失望,他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名德国小伙子的名字叫做卢安克,他做过许多工作,有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等等,后来又学习了工业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可是这一次旅行之后,他就深深爱上了中国。回到德国,卢安克为自己的工作收了尾,之后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来到中国,准备长期在中国生活下去。卢安克首先来到南京,与中国的学生们一起生活,之后又去了广西农学院,继续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中国的山山水水都让他留恋不已,中国的风土人情更让他感到了深入骨髓的热情。而去了广西之后,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更是吸引了他。至于留在广西的原因,卢安克更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广西教育状况的考虑。那是1997年,广西一些偏僻的山区还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哪怕家里希望孩子接受教育,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十年来,卢安克遭受的挫折数也数不清,但是他依然坚持初心。最初他在一所残疾学校教授德文,由于他没有教师资格证,当地公安罚了他3000元钱。之后卢安克回到广西,在一所中学教书,但是由于学生的分数没能迅速提高,卢安克又被学校开除了。为了能够留在广西,继续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卢安克在1999年成立了一个办事处。如此,教育局再也不能管他,他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了。可是他却发现,现实往往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就会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发展的。他想要给孩子们光明的未来,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可是这谈何容易。即便他不要钱,班级里的孩子还是一天比一天少。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上学如果考不上大学的话,学习根本没用。于是,卢安克做了一个更加深入接近贫困儿童的决定,他要去大山最深处租房子,靠近那些贫困儿童,继续帮助他们。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一位收入可观的德国人,为什么要放弃轻松舒适的工作,来到中国广西大山深入,那片当时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吃不好,每餐只有红薯叶,他住不好,只能睡在最简单的满是蚊虫的床铺上,可他依然不忘初心,渴望通过一己之力改变那些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们的生活。卢安克的教学是非常贴近孩子们的,他想方设法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结论。他教授孩子实用的知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宽广的道路。2006年,卢安克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候选人,可是卢安克丝毫不在意。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时候好意的赞赏与恶意的重伤同时降临到他的身上。有人说他之所以留在中国,免费教授山区里的孩子,实际上是因为他有恋童癖。卢安克可以接受条件艰苦,可以接受困难重重,但是这种社会舆论压力是他始料未及的。2012年9月,卢安克离开了中国,前往越南,但是还有一些人在说,你看,他心虚了,他逃跑了。如今,我们早就没有了他的消息。2023-09-01 06:55:254
德国小伙在广西山村支教10年,把知识献给留守儿童,他后来怎么样了?
2006年的打动中国候选人名单中,有一名叫做卢安克的德国小伙异常引人瞩目,人们认识到了这一位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待了整整10年的德国人。卢安克放弃了本来相对富有的生活条件,将本人的青春贡献给了中国乡村的教育事业。卢安克的事情经过电视台的报道之后,惹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响。可就在人们纷繁将眼光投向这位扎根中国乡村多年的德国教员时,作为当事人的卢安克却悄然地关闭了本人的博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个德国人,卢安克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为何在人们关注的时分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呢?卢安克出生于1968年的德国汉堡。少年时分的卢安克,骨子里有着德国人关于自在的渴求与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知欲,以致于在外人的眼中,他不断都是一个"不安分"的少年。成年之后,卢安克进入汉堡美术学院学习艺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东方艺术,并深深地服气在东方艺术的魅力之中。于是,从这时开端卢安克便立志要在有生之年来到中国,探寻中国文化的本源。1990年夏天,来到中国之后的卢安克被当时的中国飞速开展、城市弥漫的现代气息所感染。回到德国之后,卢安克不断难以遗忘在中国的时分的见闻。中国儿童的憨厚与关于学问的盼望,成为了环绕在卢安克心中的一幅幅画卷。最后,卢安克不顾家人的反对,决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一点奉献,在7年之后再一次踏上了前往中国支教的人生旅途。1997年,最初来到广西的时分,卢安克是在一家残疾人学校中义务教授德文。但后来由于就业证的问题,他所在的学校被视为非法聘用外籍人员,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迫于压力,卢安克分开了这所残疾人公益学校。1999年,卢安克辗转来到了广西河池地域的一所中学担任外语教员,但是卢安克的教育方式与校方之间产生了极大的抵触。迫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压力,没多久卢安克便从学校"离任"了。但卢安克并没有放弃,艰难最终没能障碍其在中国从事教育事业的决计。于是卢安克便选择到那些师资力气匮乏的遥远山区,做一名乡村支教的教师。他从教的方式独立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他用的本人的方式为中国的学生传送着学问。1999年,经过广西外经贸委的同意,卢安克在广西成立了一个支教办事处。固然当时的乡村学校没有延聘外教的资历,但是凭仗这个办事处的存在,卢安克也算是有了合法从事教育的资历。从此,卢安克便成为了一名为大山里的孩子免费传送学问的意愿者,辗转于广西大山里的多个山村之中,开端了在中国长达十年的教育探究之旅。卢安克注重于诱导青年儿童展开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和探究,将本人关于教育的认识融入到其10年的支教理论之中,让那些出生在遥远山区,信息相对闭塞中央的儿童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他凭仗着本人关于教育事业的酷爱与乡村地域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除了完成课程任务之外,只需有时间,卢安克便会和当地的孩子们一同游玩。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具有人生哲理的故事,启示孩子们关于人生的探求,丰厚他们的视野。关于卢安克来说,在引导孩子们认识人生,探究世界的时分,其实也同样是本人认识人生的发现之旅。内心的满足,成为卢安克扎根山区,守护这一个个心爱的孩子们的内在动力。给板烈村的留守儿童们一个学问的"家"其实,严厉来说,卢安克在广西的支教只能算是一种教育活动,他算不上一个"名正言顺"的支教教员。卢安克更注重让孩子们经过与本人的互动认识自我的价值,勇于自我探究,走出与祖辈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但是不可思议,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他所支教的板烈村中是多么的艰难。在板烈村内有百分之七十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分就曾经外出打拼了,留在村里的简直都是年长的老者。卢安克的教育活动才刚开端就遭遇了宏大的阻力。一方面由于教育活动不能让参与的小孩拿到任何适用性的证书,很多老人关于这样的教育活动存在很大的疑问与不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习俗习气等多方面的要素,村民的热情好客,却成为了正常活动中的一个障碍。据卢安克回想:经常有村民在上课的时分走进他的课堂,通知他和孩子们有很重要的事情。结果他和学生们一同去了以后才晓得,所谓的"重要"之事,不过是一些乡里乡间,大吃大喝的事情。关于此,村子里面的孩子与家长们都趋之若鹜,而卢安克却非常搅扰。对此,卢安克有好几次都与家长之间产生了矛盾,但想要压服当地的村民改动祖祖辈辈的习俗习气谈何容易。虽然当地村民将一些事情称为"热情",但是这样的热情却太早地将孩子们带入到了一种不良的社会气氛之中,有时分村民以至还会影响到上课的正常次序。后来经过卢安克屡次力排众议以及耐烦引导之后,村民们最终才容许在卢安克上课期间不闯入课堂,不再由于人情客往的事情,将孩子们从课堂上带离。慢慢地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村民的了解与支持,卢安克的教育活动也顺利了起来。为了可以进一步顺利展开教育活动,卢安克从最开端单纯的教育活动,转变为对板烈村全方面的协助,这其中就包括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普通话、协助村民向政府申请经费修桥、铺路等等。卢安克关于扶贫矢口承认,不断坚称本人只是一个教育活动的理论者。至此以后,卢安克的生活不再宁静。人们称其为中国现代版的"白求恩"、"洋雷锋",他更是一下子成为了2006年打动中国的候选人。而在得知这一音讯之后,卢安克却写了一封信给评委会,回绝参选。他给评委组的信中这样说到:"我很惧怕去打动他人。我基本不想打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打动我。"可越是这样,人们就越是关注卢安克。2009年12月,卢安克在柴静掌管的节目《面对面》中承受了访谈。当《面对面:乡村教育意愿者——卢安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卢安克在板烈村的生活变得不再宁静。本来以为村民们会由于各种人情客往耽搁学生们学习的事情就曾经是深恶痛绝,而往常媒体人的到来,更是影响到了卢安克在板烈村的教育活动。迫于无法,卢安克最终选择了将本人的破壳关闭,并且谢绝媒体的采访。他表达了两个"希望":"希望在板烈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希望公众和媒体不要来打搅我。"就这样,卢安克好不容易才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是不久之后,卢安克却由于签证等多方面的缘由被搅扰了很久,本来正常的教育活动也几度中止。2010年11月,卢安克由于意愿者身份到期的缘由只能暂离中国。三个月后的春节前,卢安克再次回到广西,回到了他的学生身边。而这一次卢安克却没有拿到意愿者的身份,只能是以工作签证待在中国。2011年7月,卢安克的签证再次到期,为了可以留下来,卢安克参加了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开展中心,展开意愿者的培训指导及相关教育研讨工作。而在这期间卢安克又率领板烈村的学生们,停止了一部名为《心境》的电视剧的创作。2012年9月,卢安克承受柴静第二次专访。一向排挤媒体的卢安克,这一次却是主意向柴静发出邮件,表达了本人愿意承受采访的意愿。卢安克之所以选择这样,全是由于本人曾经晓得,在中国支教的时间不会太长,有关部门皆已回绝再次为其提供意愿者身份。在承受完柴静的访谈之后,卢安克便辗转去到了杭州,在妻子的协助下去到了一家公司。但是新的工作与卢安克的理念有了极大的抵触。不久后卢安克便选择了分开,而公司老板却坚持不批准卢安克的辞职,也不为其注销外籍人员的就业证。这使得卢安克迟迟不能找到新的工作。在等候就业期间,卢安克去了一次板烈给本人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演讲完毕之后,卢安克便选择到越南去等候回到板烈村的时机。由于越南是间隔最近的别国。不久之后,经过湖南省外事办的谐和,公安厅同意特事特办,卢安克在湖南省领到了就业证与寓居签证。在办理签证期间,湖南省公安厅的工作人员对忧心忡忡的卢安克说道:"请放心,你这种对中国做了这么大奉献的人,我们一定会全力争取帮你办好。"2013年2月16日,卢安克在微博上表达了对湖南省公安厅的感激。之后卢安克回到了板烈村,不断待到2015年7月中旬,卢安克最终完毕了其在中国长达18年的支教生活,回到了本人的祖国。2017年的时分,有人曾在一次教育活动中见到了卢安克的身影,但是经过讯问,当事人却回绝供认本人就是当年那个上过《面对面》节目的卢安克。而人们也尊重了他的选择。毕竟人们也曾经习气承受这样一个不为名利,为人低调的德国人了。卢安克是我们这个时期教育探究的先驱者,是充溢好心的国际友人。卢安克关于板烈村的孩子们的生长有着宏大的奉献。这种奉献也许会影响这群孩子很多年,以至是他们的终身。愿卢安克在今后的日子里面一切安好,也愿板烈村的孩子们在将来的路上可以探究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2023-09-01 06:56:155
2021卢安克现状是什么?
还在中国,状况不明。2005.10. - 12. 在板烈重新翻译《适合人类的教育》并在内部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31935)。2006.2. - 3. 在板烈小学继续跟5年级学生开展3个星期的活动,跟学生拍戏剧。2006.6. 跟河池电视台合作,把学生拍的戏剧和背景记录资料做成电视节目《谁能理解》。2004.2. 在送哥哥回国的路上翻车并受伤,在2006年底才完全恢复身体。2004.6 - 11. 在板烈和蒙令华一起把《孩子成长的力量》和《人类健康的成长》翻译成中文,并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19795)。2004.8 - 2005.8. 多次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做装修工作,与志愿者学习。2004.10. 为了一个在板烈淹死的学生承担责任。2005.3. 再次在板烈小学与4年级学生开展一个3个星期的教育活动继续研究如何培养小孩在感觉中的意识。2005.5. 排版《Waldorf教育》,然后公开断开了与 Waldorf 教育的关系。2005.6. 在内部出版关于其小学活动的《我能承受吗》意识教育研究资料(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19178)。2023-09-01 06:57:261
当年留在中国山区,支教贫困生10年不收钱的德国老师,他后来怎样了?
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且特殊的存在,它让我们有了前进的力量,也让我们在前进疲惫时有一个可以充电休息的港湾。所以说,每一个家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坚定的力量。家对于很多人来说理解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以为家是房子父母所在的地方,有的人认为家是一种归属感,而不是一个房子或者一个地点。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德国的小伙在来到中国之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归属感。那就是当年选择留在中国山区支教贫困学生十年的德国老师,他不收一分钱,后来怎么样了呢?他叫卢安克,是一名德国人。在1997年的时候,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当时他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土风情都觉得十分的喜欢。而当时他还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中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再后来又去了广西农学院,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农村教育情况。也就是这一次到中国的旅行,给卢安克的心中埋下了一个念念不忘的种子。在历经三个月之后,他回到德国。便紧急的进行了调查研究,看到中国大山深处一些关于贫困家庭的教育情况。于是他下定决心想要去在大山深处为那些孩子带去教育的希望。七年之后,他便独自来到中国进行支教。当时他本来是想要在城市当中先进行一段教学,但是在求职的时候却发现城市中对于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他却没有那样的水平和能力,于是后来,他就放弃了想要在城市中担任教师的希望。但是他仍然还是想要去帮助那些在落后地区的学生的学习。于是在2003年7月的时候,卢安克就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中担任一个教师。简而言之,就是他来到中国进行支教。卢安克作为一名外国人在中国进行支教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于是就有很多人想要前来采访他,但是卢安克却拒绝了。后来他接受了《面对面》栏目组的采访,这个时候,卢安克就被很多中国人知道了。那个时候感动中国的栏目组还想要将他评定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但是卢安克也拒绝了。他觉得是中国感动了他,而不是他感动了中国。但是随着录完课被媒体采访,被大众所知道之后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有赞扬的声音。还有很多舆论的声音,有很多人说卢安克是作秀来到中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想来支教。于是,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卢安克的一举一动。这让卢安克觉得十分的痛苦,而后来他与妻子结了婚之后。妻子渐渐的也受不了这样的舆论压力,夫妻两人便前往杭州,卢安克也离开了那个他执教十年的板烈小学。现在卢安克自从离开深山之后,就没有了消息消失在了大众眼前。也没有人知道他现在在做什么,或许卢安克现在的生活也已经回归了自己想要的平静。2023-09-01 06:57:404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对卢安克的国际精神如何评价?
我觉得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认为我是无法用点评二字去表达我对卢安克先生的国际精神。我应该是说我从卢安克先生的国际精神中学习到了什么,有了怎么样的思考。卢安克是一名外国人,来自德国。家里有三兄妹。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妹妹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他们都从事着志愿慈善等活动。1997年,卢安克来到中国广西,走进大山里支教,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他还翻译中作品,撰写作品,获得的钱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写出来的书都和出版社沟通订最低售价,尽量让人们都可以支付得起。他在大山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可以让孩子挂在他身上,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在泥塘里玩耍,他用着他所理解的教育解放孩子们的天性,去陪伴孩子。甚至十多年来,他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就这样的一个人,我认为我们早就应该撇去国界,单纯的将他当作一个爱好教育的人。但事实总是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实际上他甚至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遭到开除,因为没有就业证而被罚款,更加申请过中国国籍没有被批准。但是至少在我的心里,他就是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他身上的品质以及无数奉献的精神无一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是教育的精神,更加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精神。我无法对这样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态度去进行点评和评价。反而是我在了解卢安克的国际精神后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之所以他更加被中国人所尊敬是因为他关注到的问题,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是我们所忽略到的。这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警醒。我们自身是不是也应当更加注重留守儿童和偏远山区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呢?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也是他们的义务,我希望我们或者是社会能做到的是尽最大的能力让孩子们都受到教育。那从我自己来说,我学到了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态度。付出时不计较的态度。以及一定要寻找到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爱好,因为热爱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我尊敬卢安克先生的国际精神,更加希望我们也能将中国的国际精神传播出去。2023-09-01 06:58:226
卢安克现在去哪了
2012年10月28日,当柴静赶往深山第二次采访的节目,《告别卢安克》在央视播出后,他就逐渐淡出了媒体和大众的视线……这些年来,虽然媒体再没他的确切消息,但关于他的事迹依然被广泛传播,尤其是他对乡村孩子所做的教育研究,不断震惊了当下的国人,一度被人认为“打了中国教育的耳光”。而对于他的离开有各种传言,其中最多的说法:由于卢安克的签证失效,又没有稳定的工作,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而离开中国。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卢安克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为中国乡村孩子做了什么?从媒体视线消失后又经历了什么?请仔细往下浏览,这也许是他在中国最完整,最接近事实的记录......11968年9月,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工人、帆船教练,服过兵役(非战斗兵种),在汉堡美术学院读了工业设计。他的家庭组成也很简单,父亲是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一共四个孩子,有个双胞胎哥哥、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父母有着非常开明的教育观,不强求子女一定要怎样去生活。哥哥一直担任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妹妹也曾很长一段时间,在非洲纳米比亚一所幼儿园当老师。只有弟弟过着常人眼里的正常生活(创业,且事业有成)。哥哥在为卢安克的课程活动做拍摄记录1990年夏天,卢安克以旅游者身份来到中国。这3个月的中国之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中国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使得他回汉堡后,想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1992年夏,就读汉堡美术学院的卢安克,以学校与东南大学交换留学生身份来到中国。刚开始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2023-09-01 06:58:544
在中国山区无偿支教10年的卢安克,为何被迫离开大山?
卢安克“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经斗争就使对方屈服,却不能使对方顺从。”——托尔斯泰。历经多年才有了如今的和谐社会,可谁又能说这其中并没有暴力存在呢?但是这网络暴力近来却是更加猖狂。凭借着那无人知晓的账号而为所欲为,害人不浅却仍“不自知”。这卢安克便是深受其害。卢安克的到来卢安克与他的双胞胎哥哥出生在了德国汉堡的一个家庭。因为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所以自小便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再加之个性使然,所以他有着独特的处世之道。他不甘于安逸,同时又肆意洒脱。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卢安克离开家乡到中国中学时期他喜欢上了帆船,到了十八岁那年,他入伍服役一年,退役后又进入了汉堡艺术美术学院,在这同一年呢他也考到了帆船的教练资格证。但这些远远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期许。他开始游历各国,起初,他经常在英国和美国运送武器的港口进行抗议阻拦,后来,他到达了非洲,在当地拍摄一些纪录片来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一九九零年,卢安克到达了中国。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便喜欢上了这个特殊的国家。在这三个月中,他先是在南京中南大学落脚,后来转入了广西农学院,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他和室友一起报名参加。正是这次活动使他的人生规划出现了变故。不被理解他成功抵达乡下。于是二零零一年七月,卢安克第一次来到了这广西省东兰县林广屯。他见到了村民们的热情,也看到了村民的“贫困”。在这里,破败的学校,一位任课老师会同时教导语、数、历、化、生u2026u2026等等各种学科。他起初不是特别理解,在询问了村民村里的状况之后,他决定在这里教书。本就因为妹妹在幼稚园工作而对孩子比较喜欢的他,在见到这里的孩子之后更是下定了决心。这里的孩子聪明又能干,小小的年纪便会照顾家人,这令他不免动容。可是这时却有着一大难题使他非常困扰。他并没有教师资格证,自然也就不具备教学的资本。在他拒绝工资之后的请求之下,当地校长同意他在此教书。不过在当时那样一个落后的村子里,外国人可是并不受待见的。老一辈的甚至将它看做敌人。卢安克决定用实际来说话。因为受家庭良好教育的影响,他一直以来都是华德福教育的推崇者。这种教学方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便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它主张的是从智慧、心智、动手能力这三个方面去教导孩子。卢安克在山区支教卢安克在教导学生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接触到这种教学方式。说干就干,于是在他的教学之下,孩子们大多都会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可是这终究不是课本知识,在不久后的考试之中,因为学生们的成绩未有发生较大的改变,父母们还是决定寻找校长将其开除。再次返还卢安克决定离开,可他终究放心不下这里学习条件艰苦的孩子。不久之后,他便第二次抵达了这林广屯。这一次,他自己开创学校,不收学费,不缴书费,但同时他也提前向家长说好,不确保孩子的成绩。他说过他:只是助学,并不是教学,如果你们放心,就送我这里来。这一送,便是长达十年啊!在这十年里,他认真教导每一位孩子,也充分的展示了所谓的华德福教育。他注重实践,注重操作。每一件事都和孩子们亲力亲为。比如,他见道路泥泞,便提出修路,村民哪个不想修,可没有资金啊。他便鼓动孩子们和他一起前去修路。在此期间,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丈量,如何换算,如何用最少资金取得最大利益。又比如,他专门为孩子写出一部小说《和平剑》,既让他们有课外书可读,又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再比如,他想要充分发掘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胆小怯弱,鼓励孩子大胆展示自我,让他们每人都扮演《和平剑》中的一些英雄人物,举行话剧在村子里表演。这些少年们的炙热眼神啊!终究是被点亮。可这世间又哪有不透风的墙啊!不多时,便有着一个又一个的记者前来询问他的事迹。甚至就连《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也来寻找,想要将其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来彰显他的这种美好品德,想要世人学习。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卢安克一向不喜媒体,他只求安安稳稳的在这里教导孩子。不想要出现在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给他人,在他看来这就像是“哗众取宠”。所以他一一婉拒。卢安克和孩子舆论风波可是不乏一些急功近利之人,假装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村庄。将卢安克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发布到了网上。一时之间,这件事情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众多网友纷纷赞赏其伟大品质。可不知又是哪位记者拿出了之前卢安克拒接采访之事,霎时,舆论被推到风口浪尖。不少人说他狂妄自大,有了一点名气便耍大牌,还有人说他,故意淡泊名利,想要众人的膜拜。甚至有人竟然说出:他作为一个德国人,不爱国家,为何要来中国使得乌烟瘴气。之话。可真是头脑发热,是非不分。卢安克受到舆论在这个物欲横流,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卢安克的行为可就显得较为“离经叛道”了。不论是真正怀疑他“不安好心”之人,亦或是嫉妒他“品德”高于自己之人。总之,这时的卢安克是众矢之的。外面的“腥风血雨”卢安克又怎能丝毫不知,他被迫接受了节目组的访问。在这天,他穿着村民们缝的衣服,踏着乡亲们做的鞋子。在众人叽叽喳喳的喧闹中走近了记者。这时的他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同样,他也喜欢这群可爱的村民。听着这叽叽喳喳的喧闹也让他觉得是暖洋洋。他一一回答记者的问题,最后,面对机器时他说“我不喜欢媒体。”终究是离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卢安克,他两难决断啊!这时,有件事情替他做出了决定。他所注册的德国鲁道夫施泰纳教育友好协会驻中国办事处到期,同时,他的中国居留证也即将到期。再加之他与他的家人所受压力。卢安克回国所以在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日,卢安克关闭了自己的博客,并声明“我不是本国人,还来管一些外来人不该管的事情,使得一些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过。”在这之后,卢安克便回到了他的家乡。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守护住他们最后的尊严,也守护住了那些自欺欺人之人的尊严。这是有多大的委屈,多大的无奈,多大的难过,才会出这样的一番话。后来的卢安克娶妻生子,有人说他和妻子一起重返教育。也有人说他们早已离开,去追寻其他生活。众说纷纭,可不论他的结果怎样,我们也只能祝他幸福罢了。虽然卢安克离开,可他的事迹却感染了众多学子,有大量的学生开始从事支教工作,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授知识。而当年那些振振有词的人确实不知所云。为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需要每一位公民都要做到。网络上亦是如此。虽说网络不知真人,可终究: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2023-09-01 06:59:024
德国青年卢安克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从不向学校要工资,如今怎样?
每个人最初都是一张白纸,我们都是通过接受教育和成长经验来学习如何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在这其中,教育对人的导向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纵观我华夏民族上下泱泱五千年年的文明历史,无论是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教育都深深地为人民所重视。01我国历史上为人所深知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便是孔子,他开办学堂教导人要学会仁义礼信。孔子桃李三千,却从不固执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成才。他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他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待不同的人要以合适他的方法去引导他学习。但时过境迁,在生活日渐发达便捷的今天,在教育方式上反而却有些变味。现在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人们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而努力,但却常常忽视了教育最初的意义。很多人并不热爱学习,他们往往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态度去接受和消化新知识。人们纷纷相互追逐着以更快的速度去完成任务,为了更好地超越别人达到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目的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便参加各种补习班。但他们又是否是真的热爱学习呢?02教育原本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方式,给予人兴趣,引导人走向正确的道路。但现如今真正的为了这种教育目的而去进行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幸运的是,在我国有这样一位德国人,倾其一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伟大的贡献。他便是卢安克,一位自幼在德国出生长大的德国孩子。卢安克从小便具有惊人的创造力,但这份创造力却常常不为常人所认可。卢安克在他小的时候,特别的贪玩,经常有着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想法。他并不是父母所希冀的真正意义上的谦谦公子和好学生,反而因为他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想法,十分的令家人头疼。卢安克在他中学的时候,因为外语考试不及格,而再一次地遭到了家人们的责怪。人们那时不但没有因为他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而为他感到骄傲,反而觉得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孩。于是卢安克在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学校跑到了一家帆船工厂去当学徒,虽然他缺乏工作经验和基础知识。但他仍然凭借着自己的创造力而得到了师傅的表扬,后来更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报名参赛的国际帆船比赛中获得了名次。卢安克的创造力终于被人所发现,汉堡美术学院看中了他对工业设计的独到性破格录取了他,这也就改变成为了他人生命运的一个转角。卢安克在汉堡美术学院的学习给他开拓了更广阔的眼界,他从其中也学习到了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在1990年时,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汉堡美术学院毕业。毕业之后,卢安克来到了中国进行采风学习,在中国旅游学习的期间,他深深地为中国的风土人情所打动。于是萌发了想要留在中国的想法,最初他选择在中国的一些学校应聘想成为一名老师,但他发现自己与那些学校的教育观念并不一样。中国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观念都是应试教育的方法,采用固定化思维套用化模板,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而卢安克从心底里并不认可这些观念,他欣赏的是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推崇的“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曾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人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发明这些的人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一样,卢安克始终认为教学做合一,培养兴趣才是快乐学习的办法。卢安克在中国支教了10年,在这支教的十年期间,他与他的学生的相处方式像是朋友,他们一起听音乐,绘画,照相,以玩闹和交流方式所传播他的学习理念。尽管仍然有些家长并不认可他的教育方式,但他仍然坚定自己心中的教学理念。在支教期间他从不向学校要工资,也不接受居民所给的生活补偿。他为中国孩子们对于学习的向往和热爱所感动,为能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学习沟通交流而自豪。结语卢安克以自己的行动证明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由的,我们不应该对待所有的人都以一模一样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地培养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对接受新知识的向往。他们才能通过教育而感受到真正的益处。2023-09-01 07:00:304
不拿工资也不在职工表上,卢安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信念?
我认为这是一种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而不求回报的精神理念,德国的这个小伙子,其实对于社会当中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这种贡献,不仅仅是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而且是对于社会当中其他人所作出的一种榜样的贡献,他的这种行为在社会当中确确实实的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只不过这种发展的力量是比较小的,而且也让社会当中的其他人向自己学习,能够在繁华的社会当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让社会的教育事业进一步的提高。不求回报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因为他在每一年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没有工资的,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做这件事情是不求回报的。没有任何的回报却能够坚持做了这么多年,这说明他是这样一个为社会创造自己价值的人,而且这种信念是不可能装出来的。目前社会当中能够有这种精神的人是非常少的,我认为卢安克能够成为绝少部分当中的一个。愿尽绵薄之力对于社会当中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他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方式而已,对于社会来说并不会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虽然他不能够改变整个教育的平衡性,但是他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环境,这可能和他的经历也是有关系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为了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最后表达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我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是非常认可的,我自己也是出生于农村,我对于农村的教育事业是非常明白的,农村地区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少的,正是需要这种人来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且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更加丰厚的待遇。2023-09-01 07:01:076
曾经在中国农村免费支教十余年的卢安克,如今现状如何?
如今他已经不叫这个曾经有过的中文名字了,他想低调简单的过自己的生活,但并不会离开自己所珍爱的教育事业。很多人会奇怪他的动机是什么,一个在德国汉堡主修工业设计的男人,千里迢迢来到广西偏远的农村做支教,不图钱也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是希望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继续他们的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他只需要一个住的地方和三餐的提供即可。这一切似乎都和当下的三观以及意识流是完全冲突的,即使在接受采访并得到当地人的好评的时候,他也只是选择默默的低调行事,初衷也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到这样一个支教队伍中来。曾因为签证到期或者就业证的问题来来回回,在中国与德国之间,本国好几次目的就是为了想能够更久的留在广西支教。他的课堂非常生动活泼,并不会给孩子们任何考试的压力,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他希望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到极致,并找寻到他们真正想学习的东西,因为无法提高孩子们的课业成绩而被学校劝退,这个时候他明白了体制内的教育会抹杀很多孩子的初心,而教育应该是从更小的孩子开始抓起,如何守住他们的童心与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是不会害怕困难和轻易放弃的,他就是这样执着的在支教的途中看着孩子们一路上绽放笑容。在简单的校园内,通过一架简单的摄像机,他写好了电视剧本,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演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的感情更好了,在这种简单的拍摄中,他也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原来他们也可以拍出一部这样的电视剧。在这个人人都希望有创造力的社会,却发现我们的教育在潜意识当中扼杀掉了某种创造的欲望,孩子们长大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追溯到源头,他也许想抓住的就是孩童珍贵的创造初心。2023-09-01 07:01:406
卢安克的支教事迹令无数人感动,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记得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进行过支教活动,那个时候趁着暑假跟几个同学通过学校的介绍,去了一些偏远的地区支教了一个多月。说实话,当时的生活非常苦,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生存环境之后,我们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他们不仅在生存的环境上比较苦,而且最大的困苦其实在于他们没有学习的通道。后来因为自己的学业,所以在支教一个多月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地方,但是当地孩子们的眼神,我是一直忘不了他们那种真正想要学习的眼神,说错话让你很不敢跟他们直视。因为你看到他们的眼睛,就会想起自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认真的学习。而我没有做到的,作为德国的有人在中国一做就是30年。卢安克原本是文科出身,最开始就是一个文艺男,在90年的时候因为要到我们中国来采风学习。在这里,他看到了这些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这让他大受触动,所以就准备留在这里开始教学。其实我想卢安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因为他在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那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些是真正想要学习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条件非常的刻苦。但是一旦给他们机会,他们将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放到学习当中。也正是这种精神在激励着卢安克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在支教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边儿,他几乎没有向学校要工资。而从此之外,在节假日的时候,他也会到一些学生的家里边儿进行家访,但是更多的是跟他们一起进行一些家务劳动。这样可以帮助她跟学生打好关系,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让他更好的理解每一个学生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卢安克在学生当中非常受欢迎。2023-09-01 07:02:128
卢安克在中国乡村支教不要工资,是什么在支撑他这十几年光阴?
卢安克在中国乡村支教不要工资,而且还整整坚持了十年的光阴。我想之所以能够让他在这十年光阴中支撑下去,都是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以及回报大山里朴素的人们。作为一名德国人,他的行为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一句话,这句话便是“爱没有国界和肤色的限制”。从一名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一位被大家熟悉的“支教”老师,卢安克用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期间也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想他能够在大山里支撑十几年光阴,只因为下面这两个原因: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事情,便是能够做着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便有了足够的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卢安克虽然是一位德国友人,但在和我们国家接触之后,便深深的喜欢上了我们国家,随后便在我们国家内生活,并为了能够从事教育行业,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虽然他的教育方法,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到了后来,宁可不要任何的工资,也要继续教育大山里,缺少读书机会的孩子们。面对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热爱教育,最好的一个体现。二、大山孩子需要他尽管现在的经济很发达,但在一些偏僻的大山中,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人存在。这里的孩子接受不到好的教育条件,对于人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想卢安克老师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在大山中从事着自己的教育事业,也是因为大山里的孩子,需要他的帮助。这样一位在异国他乡支教的老师,而且还不计任何的回报,面对这样的善行,你是如何看待的呢?2023-09-01 07:02:468
无欲无求只为教育的德国老师卢安克,为何不喜欢爆火的生活?
如果喜欢爆火的生活,如果想被媒体关注成为名人收获无数的名声与钱财的话,那他就不是卢安克了。很能想象这样一个完全投身于公益教育事业的德国人,能够扎根在广西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起他们心中的家,给他们送去温暖,播撒创作的种子,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有了归属感以及自立与信心。而他却不求任何回报,只需要有一个住的地方,一日有三餐即可,这种类似天方夜谭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了那么长的时间。由于不图任何回报,以至于他曾被恶意揣测过很多身份,甚至怀疑他对留守儿童有不轨企图,当然之后这些所谓的猜忌全部被击碎了。从一开始到中国来旅游就开始对广西的乡村有了好感,对这片土地有了一种莫名的热忱。作为一个只在东南大学做过一年交换生的德国人,他觉得原来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就包含了扎根在中国投身教育研究。从教授中学生的英语开始,他就发现孩子们其实都有着创造一切的初心,只是在这种体制内的教育更看重应试考试,所以即使有着很好天分的孩子,也会在这段长时间中被磨平了棱角,失去了光彩。而孩子的创造心是很珍贵的。他想守住孩童时期的那种纯白的如赤子般珍贵的初心,也想保留孩子们的原始创造的欲望,但他却不愿意被过多的媒体所打扰。当接受过央视的采访后,初衷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支持,或者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能帮助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有很多都志愿者加入,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将这份工作继续下去。事与愿违的是,人们对于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感兴趣,反而对于卢安克的私生活更感兴趣。他们愿意捐钱给他,但却不愿意捐给真正需要帮助的那个义务帮助孩子们都组织,所以一切就没有了下文。2023-09-01 07:03:286
拒绝感动中国的评选,卢安克的无欲无求对我们有何启发和感触?
我觉得在他身上我可以看到热爱真的会高于一切,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无欲无求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这个社会,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是真的很少的,但也不乏缺少这样的人。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见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我越了解他的事迹之后,我越心疼他,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之后,记者想要去采访他来做文章,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回避记者,要么就是躲避记者,而这一些记者经猜测,他做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事情,就是有着恋童癖,或者说他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当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事迹时他的第一想法是想要除名,他回答说,并不是我感动中国,而是中国感动了我。我觉得这一句话能够从一个外国人口中说出来,真的很能体现出我们国家的魅力,而让这位外国人一直留在我们国家,从事着支教工作的一直是他的爱心,再有一次出车祸,他差一点去世了,但休养了三年之后又好了,这些困难都不能够阻止他,他多次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修养,然后又回来又去休养,又回来重复了很多次,当他再次回到支教的地方时,那里的人已经不欢迎他了,因为他的事迹被人知道之后,很多人就会去采访他,去打扰他的生活,去打扰山村里面的小朋友,去打扰着他们的生活,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教育。后来他消失了,他消失的原因我们不知道,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离开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累了,或者是被追问访问累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他在山区留下的回忆,给小朋友留下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小朋友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学生时代出现过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2023-09-01 07:04:017
作为一名德国人,是什么促使着卢安克扎根中国十多年进行支教事业?
我觉得是拥有一颗爱心吧!从他的事迹中,我真的可以看出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热爱。如果你了解了他的事迹之后,你真的会被他的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不正常的行为所深深地的感动,他在中国留学了一年之后,回到他的国家,又返回了中国,他被中国这个国家深深地吸引着,他主动到偏远的山区去教书,她想改变山区的教育,因为在落后的山区,很多人都上不了学,或者是很早就辍学了,当他看到这样的现象时,他就想改变。于是他就到广西的一个小村庄去教书,他不要工资,他只需要管饭就可以了,而且他不吃肉,他不抽烟,不喝酒,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可以一直支撑他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而且还是在那一种很艰苦的环境之下,我想大概就是对于教育的热爱吧,他会教孩子们学普通话,教孩子们知识,还把自己多余的钱捐给学校,他还自己写剧本给孩子们拍戏,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而同学们都说他是同学们最好的朋友,甚至有的人还叫他父亲,因为在偏远的山区,很多人都是留守儿童,因为有着这样一位老师的陪伴,让他们每天都在爱的氛围下生活,在他的世界被记者知道之后,选为感动中国的事迹,而他本人则表示要除名,他说不是我感动中国,而是中国感动了我。他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不想出名,不想自己做的事,被别人知道,因此别人会乱定义他为什么不正常的人,我觉得他们真的是神经病,后来他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了,也没有人知道他离开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想不管他现在在哪,做着什么样的事,其实挺感谢他的,希望他一切都好。2023-09-01 07:04:468
老外在山区支教10年,为何拒绝当《感动中国》候选人?
如今,中国越来越强大,有很多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想切身体验一番风土人情。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或是为了品尝美食,或是为了旅游,或是为了找工作。中国的很多高校,常常会聘请外教,来给自己的学生授课。大学有外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但是你能想象有外国人去支教吗?众所周知,许多山区普遍落后,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那里的孩子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我国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鼓励大学生去支教,争取让山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然而,去大山支教的不仅仅只有大学生,还有一个外国人。这个老外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后来拒绝采访害怕“感动中国”,而他最后怎样了?历经挫折这个去深山支教的外国人,名为卢安克。他之所以能去深山支教,源于他在中国的一次旅游。正因那一次为期三个月的短期旅游,让卢安克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后来,卢安克先后在中国的两所大学留学,在广东农业大学学习期间,他认识到一群来自大山的学生。就是这一次相遇,卢安克第一次知道中国山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随后,卢安克萌生了在中国当教师的想法,然而他的教师之旅并不顺利。一开始,卢安克在中国的一所学校进行义务教育,主要教授德文,但由于他没有教师许可证,被当地部门罚款。卢安克没有就此退缩,他又去了另一所学校任职英语教师,但他对中国的标准化教育很是反感,他乐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导致他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其他班级。学生的成绩下降,家长很是气愤,向校方发起强烈抗议。最后,卢安克又一次被学校辞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卢安克虽受打击,但也没有萌生退意。也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让卢安克对此十分着迷。在几经辗转后,卢安克走进大山,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当起了教师,开启了另一阶段的人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卢安克这一待,就是十年的光阴。大山支教卢安克所在的村子,名为板烈村,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板烈村里,最常见的就是留守儿童,卢安克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孩子授课。当地的孩子大多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年之中也很难见上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卢安克和村子里的人们逐渐熟络起来。他常常穿着一身普通的衣物,然后去给孩子们上课。当地的人很尊敬卢安克,称他为“卢老师”,孩子们也喜欢和卢安克待在一起,拉着他一起玩耍。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卢安克就像是父亲一样,给予他们关怀与鼓励。卢安克时常和孩子一同做游戏,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做农活,十分亲密,孩子们也会亲切地喊他爸爸。卢安克在板烈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教书,不再受到他人的束缚。而卢安克的到来,村民们也喜闻乐见。他虽是外国人,但却是个有血有肉的好人,也正因为他的来临,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希望。后来,卢安克被选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但他却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拒绝“感动中国”在板烈村支教的这些年,卢安克没有向政府讨要薪资,而是靠着写作、翻译以及父母的资助生活。卢安克不敢向政府要工资,其实他也有自己的一番顾虑。在面对柴静的采访时,卢安克坦言说,自己不敢向政府要工资,因为害怕政府管他要成绩。诚然,卢安克无法教授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他的学生很少能坚持到初中毕业,大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或是出去打工,或是与人结婚。卢安克不喜欢强制学生,而是希望学生遵从本心,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卢安克就是如此教导学生,他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找寻自己的道路。他曾让学生在钢琴上随意弹奏,然后记下旋律,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种创造和大多数中国教师的理念不同,卢安克不喜欢标准化教育。他不愿意用常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学生,他更愿意让学生追求自由,找到自己的路。卢安克的事迹被曝光后,他被选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但他却拒绝了。他写了一封信,内容为“我并不想感动中国,只是中国感动了我,请不要选我”。有人恶意揣测,说他一肚子坏水,不安好心,也有人受到他的感染,想去山区支教。一时间,舆论四起,卢安克的生活被打乱,他不得已离开了大山。他走时感叹了一句,说自己不应该去管中国农村的事情,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一件很难解决的问题,他该走了。也许是网上的人对他的恶意猜测,彻底地伤了他的心。任是谁任劳任怨教书十年,到头来却遭人谩骂,这是谁也无法忍受的。卢安克知道自己身单力薄,无力改变现状,他的离去,已是必然。小结柴静曾说,面对卢安克,我土崩瓦解。因为卢安克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教学,并没有别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不同,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即使是遭受重重磨难,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只可惜,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卢安克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来到山区支教是喜欢教学,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他能抚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开朗乐观,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他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但在学生的眼里却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们感激卢安克,将他当成自己的父亲,喜欢与他一同生活。卢安克虽然走了,但他已经尽力,他没法改变现状,只能离去。只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真正得到关注,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孤单。也希望,山区能普及教育,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2023-09-01 07:05:294
外国小伙在中国山村义教10年,拒绝采访生怕感动中国,后来怎样?
相信作为中国人,央视主持人柴静都听说过吧。柴静就曾经专门去深山采访过这位有大爱精神的老外。也许,你以前没有听说过这名老外,但是,今天,你了解他的事迹后,你会被他无私的大爱精神折服。卢安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德国人,我觉得看这张照片,他长的十分帅气,懵懂了我的少女心。人家不仅帅气,还有优秀。卢安克在广西的一所乡村学校上课的样子,认真的样子看起来格外的帅气。他的学生也都在认真听讲,也许是卢安克讲的太好了,学生都难以走神。这是他在河池的特困县东兰县切学乡的板烈村小学当教师,与学生亲切的交谈。真的是一名和蔼可亲的老师呀!柴静和节目组一行人不惜路途的遥远,奔波到深山里只为见到这位拥有大爱的老外。图为柴静采访卢安克。看到他的全身照片,我觉得他的衣着有些邋遢,但是还是抵挡不住他从骨子里透露出的低调与谦逊。十年来在异国他乡教书,丝毫未取分文,连自己兼职和父母给的生活费也全用于教育事业。在正常人眼里,这个老外真傻。卢安克很擅长和孩子玩耍,在孩子的眼里,他就像是个大哥哥,和他在一起极其开心。卢安克就职的学校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于是,他不仅是老师,同时也充当着"父亲"的角色。他不光负责学生的学习,还经常在生活中施以援手。空闲的时候,他还会帮助村民干农活。他也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佳的倾诉港湾。学生都十分乐意与他交谈。给学生上课,带他们去野外学习,让他们接触洋玩意......卢安克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卢安克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放养"式的。随着柴静的采访,卢安克的事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改变,很多人质疑他的真实目的,纷纷加以揣测。卢安克也没有在乎网络的言语,继续当他的老师,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点亮生活。卢安克已经完全融入大山里的生活,一点也不觉得他自己是外国人。卢安克与村民一起学习中国的风俗,互相交流自己学习新事物的感想与方法,并从中获取许多乐趣。由于一些原因,卢安克决定离开大山了,临走前,他留下一些遗憾———他对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耿耿于怀。从国外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深山,十年来热衷公益事业,做留守儿童的"父亲",做村民的帮手,点亮大山孩子的生活,无私地燃烧着自己地青春,给一方人民带来不一样地体验。这名老外显得格外地亲民,他的事迹应当被每一个中国人借鉴,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为中国教育事业,留守儿童问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卢安克表示衷心的感谢。2023-09-01 07:06:194
德国人在山区支教10年,拒绝成《感动中国》候选人,如今怎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最直观的目的是灌输知识,这没有错,但在这个越来越功利的社会,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教育他人,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学生忽略了接受这些知识不仅是要学以致用,还是为了填充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不那么空虚。老师忽略了教育若带着爱,就像带着春风一样让人舒畅。大多数人带着功利的目的行走于世间各处,但总有人一直保持着一颗为他人奉献的心。洋人教师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从小到大,卢安克都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他在中学毕业后到帆船厂当过学徒,当过帆船上的教练,入伍当过兵,参加过国际帆船设计比赛。正是因为他过人的创造力,让他即使没有通过正常的考核,也顺利进入了德国的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院的教授对他设计的作品很是欣赏,认为他是个前途无量的人。1990年,年轻的卢安克来到中国旅行,与中国的学生同住。这段旅行的经历,让他做出了留在中国的决定。1997年,卢安克来到中国广西,他发现这个地方的农村十分落后,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留在大山里,盼望着将来能走出大山。他认为,教育能真正改变这些地方的面貌,于是在广西农村开办了青年学习班,但未能成功。夏天,卢安克在广西南宁一个残疾人职业学校当德文老师,但不到一个月,他就因为就业证的问题被带到了警察局。彼时人们对外国人的态度还不那么友好,外国人常被当作间谍看待。卢安克直到德国大使馆到警察局交了保证金后,才被遣送回德国。两年后,不甘心的卢安克又再次踏上了华夏大地,在南宁的一所初中里教英文。卢安克认为,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们爱上知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卢安克鼓励学生们自由想象,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期末考中,卢安克教的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年级垫底,全班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及格。家长们因此十分不满,接连向学校投诉卢安克,而学校本身更看重升学率。无奈之下,卢安克只好辞职。卢安克在广西许多乡村当青年志愿者,义务教授当地的孩子们,充当一个教育研究者,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成书。村里的孩子们跟卢安克抱怨,说因为普通话不流利,到镇上办事时总是困难重重,去卖水果时因为不会算术而上当受骗,所以,他们很感激卢安克能免费为他们教书,教他们说普通话。后来,卢安克辗转来到板烈村,就在这个地方与山区的孩子相伴十年。用心陪伴广西的板烈村离南宁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偏僻,交通不便。卢安克来到这里,就发现这个地方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孩子,住的房子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孩子们生性狂野,但又十分孤独。卢安克的到来,像是一缕阳光照进了他们的心田。他在村里支教,不收一分钱,每个月还拿出自己的一百多块钱给孩子们完善教室的设施,给村里的阅览室买书等等。作为一个老师,在教书育人之外,卢安克更多的是给予孩子们陪伴。他上美术、音乐、科学、综合实践,在课堂上,他重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循循善诱。生活中,他会到孩子们的家中陪伴他们,和他们一起聊天、玩游戏,跟他们一起做饭。那里的人喜欢喝酒,醉酒后,孩子们就常常成为被打的对象,而他们对此也习以为常。小孩子看见高大的卢安克,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打人?”卢安克只是无奈地笑笑,说:“不,我不喜欢打人。”村里的阅览室中,被翻阅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卢安克说,这里的孩子看起来很暴力,但实际上深受武侠小说精神的影响。卢安克于是自己写了一个武侠题材的剧本《和平剑》,跟学生们一同拍摄短剧,旨在教化他们,告诉他们和平的意义。平日里,卢安克也会用心地带着学生们拍各种短剧,再放映给学生们看。在卢安克看来,这不仅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让他们得到进步。在卢安克这样用心陪伴的教育下,板烈村小学课堂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言不合就打架,而如今孩子们都能安静地听讲。有一个孩子说:“我愿意为卢老师做出任何改变。”对于这里的孩子们而言,卢安克不仅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时时给予他们关爱的父亲。“我不是要感动中国”县里知道卢安克的付出后,打算把他列入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正面形象进行宣传。但卢安克知道后立刻拒绝了——付出只是为了付出,只是想改变一些东西,他并不想火。2006年,《感动中国》栏目组找到了卢安克,想把他列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他听到后吓坏了,连忙拒绝。他说:“我不是想感动中国,是中国在感动我。”他承认,一开始在中国乡村从事教育事业,是有远大的志向,但后来发现自己没办法做那么多事,他就觉得,不能改变整体的面貌,那就改变的孩子。板烈当地的乡亲都很尊敬他,称他为卢老师,待他也十分热情,在那里,他虽然有某些方面的不适,但总体来讲能感受到很多温暖。孩子们更是喜爱他,看着这些孩子们如小鹿一般清澈的眼睛,他都觉得有一股温柔的清泉在他心间流淌着。这都是他想一直留在板烈支教的原因。若说现实残酷,岁月比现实更残酷。卢安克也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怀着一腔热血的小伙子,时间在他脸上刻上皱纹,在他眼里装进沧桑。2012年,卢安克因生活状况和身体状态不稳定,不得不结束他的支教生涯,返回德国。要说卢安克成功了,他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正如他自己所言,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板烈村里他曾经的学生们,大多数还是无法继续上学,有的被父母逼去结婚,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进入黑社会,卢安克并没有改变大多数孩子的结局。要说他失败了,在某种意义上也并非如此,只要有一个孩子在他的教导下改变了命运,那他就是成功的;孩子们能在他的陪伴下感受很少有过的暖意,那他也是成功的;唤醒了更多的志愿者奔赴农村,他就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价值。柴静说:“卢安克给人的不是眼泪,而是深邃的感动,他会让你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向这样的人致敬!2023-09-01 07:07:153
大山深处的德国教师:不求回报支教留守儿童10年,为何遗憾离去?
什么是教育?有人回答,教育就是教会一个人读书写字,用知识改变命运;有人回答,教育乃立人之本,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有人回答,教育就是一个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地感染对方。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德国哲学家卡尔是这样回答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教育,而教育,是没有国界之分的。20多年前,一位德国青年独自来到中国,倾其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然而10年不求回报的努力,最后却换来遗憾离去,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叫卢安克(Eckart Lwe),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一对双胞胎里的弟弟,从小就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由于贪玩,卢安克的成绩一直不太好,没少被父母说,但卢安克并不在乎,他觉得动手远远比考试重要,于是中学毕业后,他就直接跑去帆船厂当工人,亲手参与到帆船制作中,后来还设计了新型帆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当上了帆船教练。虽然卢安克并没有什么文凭,但以工业设计独创性而闻名的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还是破格录取了她,他们认为卢安克是个很优秀的创作者,与学历没有关系,1990年,22岁的卢安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来到了神秘东方古国——中国。这次旅行持续了3个多月,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给卢安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回国以后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创作,一边收集关于中国的资料,7年后,卢安克背上行囊,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想永远待在这里,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在查阅中国资料的过程中,卢安克发现中国许多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孩子甚至上不了学,善良的他想要帮帮这些孩子,于是卢安克来到了广西农村,并希望在这里开办一个青年学习班,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没有就业证等,卢安克无法开班,经过好几个月的努力,还是没能申请到就业证,只能回国,后来申请做共青团志愿者又被拒绝。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的决心。1999年,卢安克再次来到中国,并成功获得就业证,在阳朔中学担任一名老师,教授4个从初中班的英语课程,起初,大家对这位洋教师特别感兴趣,也期待他的表现,卢安克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但由于中西教育的差异很快就引发了矛盾,比起成绩,卢安克更重视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结果期末考试一出来,班上及格的孩子只有四五个,平均分为全校最低,家长和学校无比愤怒,卢安克被迫辞职。既然应试教育的路子行不通,那么就把精力放在育人上吧,2003年,卢安克来到了偏僻的广西板烈村,租了一间房子,改造成简单的教室,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余年的乡村教师之路。板烈村很穷,这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则是老人和小孩,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也没有地方上学,板烈村的孩子对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头几天去卢安克那里上课,坐几分钟就要“跑了”,这让卢安克有些头疼,于是他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玩中学,学中玩”。他带着孩子们做实验,听音乐,画画,甚至还自编自导了一部“电视剧”,带着孩子们一起演,在演戏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板烈村的孩子们野性很重,经常打架,于是卢安克自编剧本《和平剑》,教化他们),渐渐地,孩子们接受了这个洋老师,每天都准时来上课,这一过,就是10年,而这10年里,卢安克从未向学校向政府要过工资,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给孩子带来好成绩,所以不敢要。真是让人心酸。后来,卢安克老师的事迹传了出去,就连央视都要采访他,还要把他评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但卢安克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不想火,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从内心。可事不遂人愿,卢安克的事情还是越传越广,赞美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赞美,往往也会伴随批评和质疑。当年甚至有人在网上说:“卢安克别有居心,恐怕有恋童嫌疑。”还有人说他是“外国间谍”,一夜之间,空穴来风的故事纷纷涌现,把卢安克贬得一无是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终,卢安克被迫离开板烈。走之前,卢安克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本国人,其实不应该去管中国农村的事情,留守儿童是根刺,是一件很难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我应该走了。”2012年9月,卢安克离开板烈村,去到了越南,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里。2023-09-01 07:07:464
作为中国人,你如何看待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的支教事迹?
作为一个德国人可以在中国无怨无悔的待上10年以上,只为了专注于他的支教工作以及教育研究,这是多么难得可贵的事。这样的事看着是挺不可思议的,对比当下的世界观或者意识流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想到他真正的企图是什么,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吗?其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就真的是亵渎了他对于教育的认知。他是一个在课堂上能教授有趣知识,并带动全班的活跃气氛,以及帮助孩子们找到真正想学的东西的老师,但他就无法提高孩子的成绩。他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要去学那些已经有了基本答案的知识。这样周而复始的教育模式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作为一个外来者,他的别具一格或者说是不同的教育方式,也许又会冲击到本地的教育事业。所以在一开始他想问那些广西农村的留守儿童做一些义务教育的时候,也曾经被罚过款,但是他的热忱以及纯粹地想教授孩子们真实的那颗心,终于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人们不懂懂他不图钱也没有什么奢望,却愿意留下来,在这最苦的环境中和那些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欢笑,一起度过那些清冷的岁月。好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被忽略了许久的内心,可以告诉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多年幼的孩子在他的带领下逐渐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找到了一开始就想要学习的东西,而人一旦有了兴趣的话,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怕艰苦,都不会轻言放弃。这也能支撑着他们度过孩童时代走向成人的世界。纵然环境非常艰苦,但他也带领着孩子们以及他的伙伴们一起支撑了下来。当这一切都成规模,也是他真正的将要离开的时候了,舍弃了那个用了很久的名字,他并不会真正离开热爱的教育事业,但也不想说任何的不好,一切尽在不言中吧。2023-09-01 07:08:3513
卢安克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1968年生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曾经在南京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此后长期在中国广西农村从事教育研究,是一位广受中国媒体关注的传奇人物。 1997年,他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 1999年他又从德国回到广西,在河池地区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 为了能在贫困学校免费当老师,卢安克在广西外经贸委注册成立了就他一个人的办事处,自己派自己当老师。 他先后到了广西阳朔县兴坪镇大坪子八一初中和东兰县隘洞镇的初中教书。 2001年离开隘洞中学,到了更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广拉村进行素质教育。 他是一个真正把自己的理想和做法统一起来的人,也是一个因为觉得中国的社会有需要、觉得世界有需要就自己给自己安排了在中国农村的任务,而完全放弃任何物质上的追求。满意请采纳2023-09-01 07:09:172
德国老师广西免费支教10年,为何遗憾离去?难道大山留不住人?
吕不韦:“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德国人汤若望从利玛窦神父身上听说,中国人很看重数学天文知识,感到欣喜若狂,他在1622年也作为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且因为天文方面的知识被多尔衮器重。除此之外,他还治好了孝庄太后的侄女孟古青的病,被孝庄认作义父,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他在和顺治帝的交往过程中,教授顺治一些西方科学知识,成为清朝第一个“洋老师”,顺治叫他“尊敬的老爷爷”。汤若望在中国住了47年,不仅是将西方先进知识引进中国,还学习中国的经史伦理,架起中西方沟通的桥梁。201年,中国有1539万老师,乡村教师有330余万人,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是欠缺老师,洋老师就更加没有。然而洋老师卢安克本来有一份不错的学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却在1997年深入广西大山免费教书,可教了10年之后遗憾离去,这是为什么呢?卢安克和汤若望一样来自德国,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1990年为了感受中国文化来中国旅游,在中国旅游3个月。这3个月的中国之行给了他很大印象,为了有更长的时间了解中国,他在1992年考入中国东南大学,之后转到广西农学院。也就是在广西农学院,他认识了广西的日子,他决定从事中国教育事业。卢安克最开始在男丁一所残障学校无偿教德语,却因为没有就业证被怀疑是细作,德国大使馆交了保证金才放出来。卢安克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放弃,两年之后去了广西县里的一所学校教英语。西方人教学理念是更注重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重视教育的标准答案,所以他的教学方法是不用课本,不要考试,鼓励孩子们开口将英语说出来,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虽然卢安克的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很残酷,班里只有6个人及格,平均分考了学校有史以来最低的20几分,家长联名要求学校将他换掉,卢安克因此被辞退。2001年,卢安克去到广西隘洞镇教书,每月花10元钱租了一间教室教书,来上学的孩子已经14-18岁,但他们有的是学习成绩非常差的人,有的是从来没上过学的人,闭塞到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卢安克没办法,一个外国人还要承担起教中国人说普通话的责任。可是,卢安克逐渐发现,这群孩子僵化的思维是他一个人无法改变的,他们只会完成交代的任务,完全没有创造性。卢安克从隘洞镇的学生中吸取到教训,他认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才能改变他们刻板的思维模式,2003年,他走5小时山路去了广西刚深处的板烈村教书,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四周都被山川包裹着,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卢安克却很好融入这里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假外国人”,他会穿中国的农家衣服,孩子们会围在他身边打闹,他每周去不同的学生家里和孩子聊天和做农活,像亲生父子一样,有学生说他:“老卢就是我爸爸”。有人说卢安克是隐形富豪,其实他在板烈村支教10年没拿过工资,也没拿过其他赞助,所有费用都来自稿费翻译费和父母每年寄他的5000元人民币,自费花100元钱租教师,给孩子们买文具,县里有更好的工作单位要他去,为了乡下这些孩子,他也拒绝了。像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样,卢安克的班级,学生一天比一天少,46人变成后来的8人,他们有的去打工,有的结婚,还有的坐牢u2026u2026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卢安克离开板烈村的理由,反而是他出名之后,山外的谣言逼走了他,有人怀疑他支教目的不纯,有人说他是对孩子有怪癖的人,最后他留下:“我不是本国人,却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我是不应该管的。”然后带着支教8年的志愿者妻子走了。关汉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卢安克离开广西之后去了越南,现在没有太多关于他的现状,虽然大山里没有留住他,但板烈村的孩子会记得当初有个黄头发的“卢安克爸爸”带给了他们关心和照顾。2023-09-01 07:09:255
2022年卢安克现在去哪了
2022年卢安克回了德国。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位德国青年的人生。在广西的大山里辗转多处山村,进行义务支教。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离开中国回到越南等待。真正的教育是没有国界的,小时候学的很多知识如果不是长大后从事相关职业,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上。所以教育大家学知识不是目的,学做人才是真正的目的!2023-09-01 07:10:361
谁知道卢安克的近况,他现在怎么样了? 自从他离开中国,到越南打工后,后来怎么样了呢?卢安克在哪?
应该还在中国,2013年确定在中国,而且没有走的迹象和可能。卢安克老师老了,或许是长期在那种不好的环境的造成的,他,又不爱护自己,很瘦很瘦的.瘦的让人心疼,又不太爱讲话。扩展资料: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18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短暂离开中国,一个月后回到中国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2023-09-01 07:10:475
卢安克之所以离开乡村去杭州工作,背后有什么感人的原因
卢安克因为自己个性以及兴趣爱好的原因,来到了中国,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卢安克自己表示非常喜欢这个城市,于是卢安克在大学期间非常积极的去参加一些活动,就在一次志愿者的活动之中,卢安克来到了广西这个贫困县里面做支教,在支教过程中,卢安克见证了这个贫困县所有糟糕的事情,包括什么东西都是破的,连人身上最基本穿的都是破的,卢安克又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看到这个状态,自己于心不忍,就有了一种想留下来为这个乡村做贡献的冲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冲动卢安克在广西的这个贫困县一呆就是10年,在这10年之中,卢安克开创了自己的学校,在这一座学校之中完全什么东西都不用交钱,只需要人到学校来上课就行了,卢安克在学校里面担任着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以及科学等方面的学科,为这些孩子们建立一些基本的认知,而且卢安克根本就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能学到什么,以及他们能不能健康的成长,所以卢安克他特别的伟大。2023-09-01 07:11:081
卢安克的驱逐传言
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多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朴的生活。半年前,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播出卢安克在中国贫穷山区坚守十多年、免费教留守儿童的故事,感动了众多中国民众,被网民誉为“白求恩”、“洋雷锋”。不过,也有部分人在互联网上质疑其真实的背景和动机。对关闭个人博客引发网友猜测一事,卢安克对当地官方媒体解释说,网友对自己目前情况的猜测没有事实根据,从去年12月第一次接受《面对面》栏目的采访后,网络上的关注给他造成困扰,特别是媒体和社会对他的关注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为避免引发争议和误解,他决定关闭自己的博客。卢安克表示:“生活工作都很正常,孩子们和我感情很好,这里的老百姓对我都很友好。”目前,他在河池市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主要教自然和美术两门课程,课余时间翻译国外的教育著作,引导学生们观察、感受生活、开展各种动手活动,以及拍摄电视剧。他亦表达了两个“希望”:“希望在板烈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希望公众和媒体不要来打扰我。”此前,有关他被驱逐的传言,采访过卢安克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写信向其询问。5月30日,柴静在个人博客中公布了卢安克的回复:他在板烈的生活和工作正常,没有离开中国,也没有被要求离开学校。他希望媒体和公众不要给当地警方和教育部门压力,他“需要的身份”也正在解决中。据了解,1997年,卢安克因为没有办下“就业证”教学而被处罚。此后,中国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给予他志愿者身份,在广西开展支教,深受当地学生和家长欢迎。2023-09-01 07:11:151
卢安克的人物履历
1997.1. 在广西农村开办青年学习班未成功。1997.8. 在广西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当德文老师。1997.9. 申请就业证未成功,所以回国。1998.4. 申请做共青团志愿者被拒绝。1999.3. 回中国,跟村里的朋友翻译教育书《适合儿童的成长》。1999.9. 注册成立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南宁办事处(批准编号为桂(1999)A20、桂(2001)B13、桂(2003)B20、注册号为00194、合格号为45012003A00113XWLX)并作为这个办事处的首席代表。1999.9.- 2000.1. 在阳朔中学教四个初中班的课。2000.2. - 7. 在兴坪镇农村的大坪子初中教两个班的课。2000.8. 写自己在中国如何实践教育的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并翻译教育资料。2000.11. 在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给盲人教英文。2001.2.- 7. 在隘洞中学当初二年级的英文、地理和美术老师做教育实验。2001.7. 把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的办事处地址搬迁到林广屯。2001.9. - 2002.6. 为了满足协会的要求去参加华德福教育培训就离开隘洞中学,返回德国9个月。同时继续把华德福教育的资料《幼儿与电脑》和《治疗教育》翻译成中文。2002.7. - 12. 在林广屯与没有上过学的青年一起做教育实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如何让青年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同时与河池电视台合作制作一部纪录片《失败者之歌》,介绍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2003.3. 把《培养学生的知觉》、《直觉作为研究手段》和《社会与办学》德文教育书翻译成中文。2003.4. 开始在板烈小学去观察,开始做小学教育研究(板烈离林广有走路4个小时的路程)。2003.9 - 12. 在板烈小学5年级班做教育实验(活动),让他们观察、感受、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观察到的情况并改造环境。同时制作一部纪录片《山路弯弯》。 2004.2. 在送哥哥回国的路上翻车并受伤,在2006年底才完全恢复身体。2004.6 - 11. 在板烈和蒙令华一起把《孩子成长的力量》和《人类健康的成长》翻译成中文,并作为内部资料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19795)。2004.8 - 2005.8. 多次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做装修工作,与志愿者学习。2004.10. 为了一个在板烈淹死的学生承担责任。2005.3. 再次在板烈小学与4年级学生开展一个3个星期的教育活动继续研究如何培养小孩在感觉中的意识。2005.5. 排版《Waldorf教育》,然后公开断开了与 Waldorf 教育的关系。2005.6. 在内部出版关于其小学活动的《我能承受吗》意识教育研究资料(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19178)。2005.10. - 12. 在板烈重新翻译《适合人类的教育》并在内部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31935)。2006.2. - 3. 在板烈小学继续跟5年级学生开展3个星期的活动,跟学生拍戏剧。2006.6. 跟河池电视台合作,把学生拍的戏剧和背景记录资料做成电视节目《谁能理解》。2006.8. 注销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在林广屯的办事处。到这时,接近7年的首席代表身份就结束了,能留在中国的资格也就结束了,所以返回德国。2006.10 - 11. 把《超出私心的成长》翻译成中文。2007.1. 完成《是什么给我力量》并在内部出版(广西新闻出版局内部准印证号:0025332)。2007.4.- 2008.1. 回中国,作为广西共青团的志愿者。在板烈小学教3、4、5、6年级的自然(科学)和美术课来做研究。2007.8. 在板烈学生的家里把《精神科学》翻译成中文。2007.9. - 2009.7. 继续作为广西共青团的志愿者,在板烈小学给3、4、5和6年级学生上科学、美术、音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2008.2. - 2008.12. 在给板烈学生上课的同时利用部分课堂(联合)跟学生拍《和平剑》电视剧(每个星期固定时间)。2009.2. 跟河池电视台合作,把在学生家里和在其课堂上拍的记录资料做成电视节目《留守娃》。2009.9. - 2010.2. 在给板烈小学4、5和6年级上科学、美术和音乐课的同时,给圆善合作社打工(翻译书籍和设计网页)2009.12. 第一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面对面》。2010.3.- 7. 用音乐、美术和综合课跟板烈小学的五和六年级来创作《梦别》歌曲录像。2010.7.- 8. 帮助《快乐人小剧场》拍关于他们活动的纪录片。2010.8.- 10. 在板烈帮《快乐人小剧场》剪辑纪录片,跟以前的学生去玩 (因为留下的时间不到一个学期,所以不能上课)。2010.11. 回德国老家。2010.11.-12.不能延期志愿者身份,回到德国老家陪伴父母两个多月。2011.1-8.春节前又回到板烈学生的身边,但除了整理《是什么带来力量》和编歌曲之外什么都没有做。2011.9.- 成为民间公益组织“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的员工,负责研究留守儿童与乡村支教志愿者的关系。 2011.11.- 2012.6. 跟板烈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创作《心镜》。2012.7.- 8. 帮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在湘西的农村开展支教老师的培训。2012.9. 生活状况不稳定,最后不得不离开去越南等待。2023-09-01 07:11:281
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结局如何?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为自己好,为家庭好,最多也就是在自己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做到帮助别人。我们就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成长为一个普普通通,不那么善良,但也绝对没有坏心眼的人。但我们没有,并不代表着别人也没有,总有人灵魂高贵而纯净,他带来生生不息的人间的温暖,温暖一方天地,照亮一寸土地。就在我们国家,有一位德国青年,他为中国山区的教育事业倾尽了自己的心血,感动了中国,却拒绝将自己纳入感动中国的备选名单之中。当问及原因时,他欣然说到,不是他感动了中国,而是中国深深地感动了他。德国小伙在中国深山支教10年,婉拒采访害怕感动中国,结局如何?卢安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从小便顽皮异常,不爱读书,只喜欢玩弄一些小玩意,因此他的创造力是非常好的。他也十分幸运,凭借自己对工业设计的天赋兴趣,被汉堡美术学院破格录取,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当然,在就读的大学期间,卢安克的表现也十分优异,顺利从学校毕业。而后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中国采风,希望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更多的灵感。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并且一待就是30年。他爱上了支教,最初,他在县城里教授英文,因为教育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教学理念大相径庭,得不到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认可。最后他来到了广西大山里,与这里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传播自己的教学理念,帮助山区的孩子们实现自我,爱上学习。在山区支教的过程中,卢安克始终坚持教育不分国界,努力将自己与各位同学融合在一起,一起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虽然过程中也会受到质疑,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事实证明,卢安克的教育方法确实让山区的孩子自信阳光了许多,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并且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感动中国想要将卢安克纳入感动中国十大备选人物中,卢安克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人说卢安克是真正的教育家,他那无私奉献的灵魂,就是教育的初衷。但卢安克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自己和山区的孩子们是互相感动的,那些淳朴渴望知识的脸庞,每次都让卢安克感到自己的幸苦是完全值得的,不为其他,只为心安。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卢安克坚守初心,继续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耕耘努力着,这么多年的支教生活,他早已习惯了承受恶劣的环境和各种突发的状况,把中国当成了他的故乡。真正的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卢安克用自己的纯净心灵感化着山区的孩子们,也感动了中国。我们钦佩他十年如一日的勇气,更钦佩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淡然泰若。我相信,善良的人的心灵永远不会贫瘠,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绽放在大地上。2023-09-01 07:11:414
一个支教十年的德国小伙卢安克,坚守的意义是什么?
有很多人的一生,他们不为荣华富贵而活,也不为追名逐利而活,更加不会为了娱乐享乐而活。他们的人生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自己内心深处最坚定的想法,他们会在同一件事情上,一直坚守一年又一年。而这个支教的德国小伙,将支教这件事坚持了10年,在我看来坚持主要有三个意义:一 、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会有一个追求,并且有一个自我价值观的实现,而这个价值观的实现,更多的是一种自己内心深处最为深沉的想法。他可能是无私的帮助他人,也有可能是一辈子坚持做同一件事,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为了追寻这一份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人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他们来说,精神世界的满足远远比物质满足来的更加的珍贵。这样的人是有一个崇高自我价值认同感的人。通过坚持做一件事,能够实现一种自我满足感,他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得更加的重要。二、给他人带来希望和勇气。就像这个10年支教的小伙,他给这个闭塞的山村落后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祖国的花朵在他的帮助之下向往着,走出大山,向往着更加繁华的世界。在这些贫瘠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而我想这大概就是坚守的意义。能够为他人带来改变,带来不同带来生命的启迪,那么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值得并且有意义的。他已经超脱出了世俗意义上所追求的成功,做任何事情最难的就是在他人的心中留下希望的种子,它会激励着人永远不断的前行。三、践行的生而为人的意义。作为一个人,我们区别于其他任何动物,那是因为我们有着思考我们的思维会让我们其实就去做一些,看似没有意义,但是却影响巨大的事。如果一心想要去影响别人,反而会影响不到,只有在他们感觉不到这种影响的时候,不带目的的沟通才会对他人形成一个巨大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爱人之心。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大爱,这个德国小伙才会在10年当中一直坚持支教,他知道坚持的意义,对于他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对于自己来说会带有怎样的震撼效果。2023-09-01 07:12:234
卢安克的博客关闭
2010年5月20日,卢安克在自己的博客主页上宣布关闭博客,以下为他的声明:“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所以,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请你们理解。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卢安克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我是不会接收钱的。如果你在某地方看到我叫人去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会叫人做任何事情。” 柴静在2010年5月30日就卢安克关闭博客向其写信咨询,卢安克的回复如下:近期卢安克关闭博客,引起很多人的关心,也有一些关于他被驱逐的传言,我们写信询问情况,征得他同意后,把他答复的要点贴在这里,以免挂念与猜测。1 他在板烈的生活和工作正常,没有离开中国,也没有被要求离开学校。2 他希望媒体和公众“千万不要给广西公安厅和教育部门压力”,他“需要的身份”也正在解决当中。3 他希望不要再有人去板烈看他,也希望媒体不要再联系他,他说这是对他目前的生活“最大的影响”,他说,“大家可以帮助我的是不要来板烈打扰我的工作”对大家的问候与关切,他致以谢意。2023-09-01 07:13:101
潜心扎根乡村支教的德国老师卢安克,为何拒绝感动中国评选?
因为他的真正想法就是能够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想参与社会当中的一些比较复杂的评选。因为他认为这种情况对于自己的工作是不利的,而且在未来对于自己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不想因为自己的名气而使自己的学生背负如此大的压力,也不想让自己在社会当中得到人们的崇拜,他认为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社会当中的需要,也是因为自己想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事情。确实感动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为乡村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事是令每一个人都非常感动的一件事情,这种事情是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到的,而且每一个人在现如今的生,活当中,都是追求自己的财富增长,并不会考虑到社会当中的责任。一个德国人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确实是令人佩服的,而且这能够为乡村教育事业带来一个很好的发展,而且能够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不想出名对于他来说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于他来说成名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顺水推舟而已,并不是自己想要真正得到的,他认为在乡村做教育能够更好的凸显自己的价值,但是在出名之后肯定会受到社会上的关,注受到了关注之后,对于自己的心境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到那个时候肯定都不能够为社会做贡献了。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因为这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既然他不想让外界打扰他的生活态度,那么我们最好是尊重他的想法,给他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给予更多的资源。2023-09-01 07:13:2414
卢安克事件是什么
德国的志愿者,在中国支教,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白求恩” 1997年10月,在广西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义务授课的卢安克,就被南宁市公安局扣留过护照,并罚款3000元。——要知道,卢安克在广西义务执教十几年,从未收受过学校一分钱工资。他每年三四千元的生活费均由其远在德国汉堡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超过200元,还要节省下一部分来印制有关的教学材料,或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 1999年,回到中国的卢安克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以使自己服务的身份和目的合法化。此后,为了避开应试教育只重考试成绩的弊端,更好地实践和探寻素质教育的方法,他又从南宁辗转到了阳朔,最终选定了全国特困县广西东兰,并落脚在该县一个名叫板烈的偏僻村庄里。在板烈小学,他吃着只搁点盐炒的红薯叶和莲花白,度过了十年的乡村教师生活,也不领一分钱工资。其间,这位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一道承受着最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进行着极富创造力实践与研究的青年,还得过乙型肝炎,并遭遇车祸险些失去了性命。2006年,签证到期的卢安克不得不又一次离开中国,这个他已经交付出了自己命运的国度。加入中国籍的愿望不过是幻想,他的实践、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出版界的认可,尽管有新闻界的友人倾力相助,教育专家、名人学者仍不置一辞;而一个没有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外国人,哪怕他是白求恩,或者“洋雷锋”,也是不可能获准加入中国国籍的。 2007年,执著的卢安克又回到了板烈,继续以志愿者身份做他的乡村教师,直到现在。从2001年起,卢安克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和博客:网站中有他翻译的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在博客中,他还无私地把自己所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作品,都张贴了出来,力求对别人有所帮助。年初,当一直躲避媒体的他再次审慎地接受采访,想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时,得到的,却是来自中国地方公安部门的警告。这也是今年四月,我在板烈见到卢安克时,他谢绝我采访的原因。卢安克所做的一切光明正大,他决不会在“非法”的阴影中做任何事情。2023-09-01 07:14:1711
柴静《看见》CH17 无能的力量
卢安克的故事,触动了自己的每一个敏感点。自由,归属感,生活的意义,改变,面对坏的东西,教育。 他的力量 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老范写:“从世俗的意义上说,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他做的事情很可能无踪无影,悄默声息地就被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曾经有过无数次,在被自身弱点挟持的时候,我挣扎着想以“卢安克会怎么做”来脱身。改善常常是不可能的。但多多少少,因为他的存在,我体会到了一些从没想过、未曾明白的东西—— 把自我交付出去,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 为什么来中国 1990年,他来到中国,想要留下来。他没有对这个国家的狂热辞句。只说:“德国一切都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 命运关系 他笑了一下,脸上纹路很稠,说:“我把命交给他们了,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我都要承受了。” “有很多其他的人被学生吸引到这里,但他们都没有留下来。为什么呢?他不可能留下来,是因为他与当地之间没有了命运关系。” 以后怎么办 我问过他:“他们会长大,他们会离开这个学校,离开你。” 他说:”当然,都会过去。“ “那你怎么办呢?” “没有考虑以后的,不考虑那么多。我考虑那么多,活的太累了,反正我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我觉得我已经做了。如果我现在死去也值得,没什么遗憾。” 这理解他的人是他的学生。学生说过:“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教育——因地制宜 每个地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影响,所以他们需要的教育也不一样。 教育——找到自己需要才能和力量 卢安克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教育——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板烈那场最后的采访,是在山间高处一片梯田里的水泥储水台上,开始之前下了雨,幸好土地里有一把破旧的大遮阳伞,是前几天收麦子的农民留下来,卢安克把它张了起来。足够我们几个、加五六个小孩子、还有一个看热闹的老农民容身。小罗站在我身边,帮我拿着本子,两手抱在胸前。雨下了好一会儿,从伞檐上穿了线,山明一会儿,暗一会儿。大家紧靠着,面向各方自看暴雨里青绿的田野,很久,有一点金光,从东山破过来,乌青的云滚动奔跑,相互推移,雨就要过去了。 就是此时的感受。让我想起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在这期叫《告别卢安克》的节目结尾我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他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自由——无用和自由 “这样我就变成了一个没用的人。”他说,“这样我就自由了。” 自由——物质和自由 我问他:“你不喜欢物质吗?” “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 自由——保障和自由 “现代社会人的追求就是想要有保障。对一切的保障。如果出现任何意外,人们马上就要找一个负责人,让上级负责。上级就很紧张,怕出事,所以要管好一切,不允许任何意外发生。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提那么多要求,偏偏这些要求给我们带来的是不自由。” 自由——不害怕自由 我问过卢安克: "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对原有的标准可能不加思考, 现在会想这个是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 就不用害怕了。" 自由——如何获得自由 他认为人的内在毫无神秘可言。"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 这过程意味着人人可得。 自由——什么是自由 他在这次采访中下过一个定义: "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归属——归属感缺乏 打工的孩子往往会加入帮派,卢安克,这是一种归属的需要。他在信中提到一个在非洲塞拉利昂参加内战的12岁小孩,杀了很多人,为了避免受不了的感觉,他天天吸毒。后来这个孩子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解释:“我们加入部队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可以吃的,失去了自己的家。但同时盼望着安全,盼望着自己属于什么,在这个所有归属都垮下来的时代。” 他说这跟留守儿童的情况是相似的,只不过极端得多,夸张得多,“中国的社会没有那样的背景情况,但中国的留守儿童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 这也是当下的中国人最强烈的感受。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 归属——什么是真正的归属 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 真正的归属 。 归属——如何获得归属(创作和归属) “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 创作 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一件事,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 我知道了他为什么要写信给我,在离开之前他要交托。于人,留下一样东西来代替他:“ 创作可以成为他们的权威,可以给他们归属 。” 创作 在卢安克不是手段,就 是归属本身。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的。所以他说,说话是没有用的,让他们一起进入,共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感受会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生活的意义——使命和希望 他说:“我也不知道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有什么使命。这个只能是慢慢摸索的,所以只能慢慢看有什么结果,也许过了几年我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你想检验自己?” 他好像触动了一下,说对。 我说,那你害怕那些对你有期待的人会失望吗? 他说:“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生活的意义——弱点与时间 背地里我问他:“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善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生活的意义——如何正确生活 我也没有什么困惑要向他请教。他一再说。“很多人需要我告诉他们一个怎样才正确的生活。但我真的没有办法告诉他们。假如我知道那么多,这些积累的知识也只会阻碍我的行为。如果一个老师不理睬自己的感受,仅仅根据知识去做,这会让学生感到虚假。怎么会有对和错的事呢?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这就是对的吧。” 他写过,“ 感受 ”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 诚实和持续不断的对事物平静观察 ”。卢安克要的不是别人按他的方式生活,恰恰是要让人从“非人”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 成为独立的自己 。人们不需要在他那里寻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 生活的意义——听到自己的心 “ 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坏”的东西——如何克服被看到的恐惧 柴静:因为我最大的恐惧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会被挑出来站在什么地方。大家说,看,她跟我们不一样,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恐惧? 卢安克:以前我不想见记者。不想给别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后来,我看到曼德拉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人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因为这句话我才考虑接受你们的采访。 “坏”的东西——失败和暂停 事后他写:“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的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卢安克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我觉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欢的地方。” “坏”的东西——如何理解别人的坏行为 他说:“有的人他没有承受能力,别人骂他,或者对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须反应。本来不想打人,但因为受不了就必须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里不自由。” “坏”的东西——崇拜 他写过:“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坏”的东西——需要发生 中国人感情很强,以前都是凭感情决定事情,缺点真的很严重了。需要标准化把它平衡。 坏事情也需要发生,如果没有坏事情,我们会意识到什么造成坏事情吗?但它肯定有一天要过去的。 改变——渠道与公平 “城市人好像不太愿意承受各种事实,就想出各种改变事实的手段。但我都不愿意走那种非常规渠道,因为这样的渠道和手段才让我们的社会变得不公平。” 改变——目的与虚无 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过:“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当时一惊,担心他陷入虚无:“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语。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己发生。" 改变——不去改变,我们做什么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的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END2023-09-01 07:14:491
小学教师必读的十本书的推荐理由
1、《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著。?推荐理由:语文教育界,不知道吴非老师的大概是少数。这一次,吴非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教师为什么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你心中有这三个问题时,你应该“会一会”吴非。2、《班主任,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郑英著。?推荐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十分的兴趣,看完自序,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不想只把它说成是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虽然这本书真的很实用,但宝典这样的字样,难免掩盖了文字间所流露出的那一抹“滋味”。3、《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著。?推荐理由:如何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万玮老师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还不知从何入手,这本书将会梳理你的思路4、《读懂孩子》边玉芳著。?推荐理由:边玉芳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多年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经验。该套书是她在总结百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青少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写作而成的。5、《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郭初阳著。?推荐理由: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作者抵达此种课堂的思考与行动。他真切地认知到: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课堂是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他把这一切思考,都化入书中。6、《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卢安克著。?推荐理由:该书是到中国志愿支教的德国教师卢安克,历经10余年教学实践的呕心之作,较完整地反映了他在一所山村小学——板烈小学的教育教学历程。这是目前在偏远山村小学进行中长期教育跟踪的比较少见的研究??7、《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推荐理由:本书从教育者的角度,讲述作者对课堂、教师职业、教学的一点经验和想法,是作者对教学生涯的总结。8、《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杨敏毅、谢晓敏著。?推荐理由:本书旨在帮助老师指导学生理性对待考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家长和谐沟通,解决常见的心理障碍,帮助一线教师读懂学生,轻松做教师。9、《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阿曼达·里普利著、王少博译。?推荐理由:本书对美国、芬兰、韩国和波兰这四国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系进行了深刻剖析。全书叙述生动写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为中国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全球化视野,为中国家庭和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10、《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美]尼尔森等著,梁帅译。?推荐理由:《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将不惩罚、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法运用于教室中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式。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其长期效果都是使学生丧失信心。2023-09-01 07:14:561
谁是卢安思呢 谁可以告诉我?
卢安思(Eckart Jens),德国汉堡人,他是绿色和平组织在欧洲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他的双胞胎弟弟卢安克(Eckart Loewe)近几年则一直在中国从事教育研究,因为媒体的追逐报道(不过,他逃避这些),被很多中国人知道。 卢安思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攀登和拍摄,经常要爬到大厦、核电站、或军舰、货轮上搞活动,比如反战、反对转基因食品,等等,然后把他拍摄的东西现场直播出去。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期间,他和他的朋友们在英国的港口阻止运送武器的船只开往伊拉克,被美国军人用高压水枪喷射过,而他被困在船舷上。他也成功地进入了一辆坦克内,并把自己锁在里面,用摄像机对着设备一一介绍并转播出去。绿色和平组织还曾安排他去英国最大的演唱节Glastonbury表演怎样爬上货船。不过,因为觉得这样的表演没有任何意义,他拒绝了。 (意大利警察将掉入水里的抗议者拉上来) 为此,他被欧洲各国警察抓是经常的事,不过通常一两天就出来了。因为他们并没有违反法律。上次他来中国,因为英国的警察局起诉他和他的朋友们,结果他大老远坐飞机回去一次,只是为了去开庭,而回到英国后,好像起诉又取消了。有时甚至刚进到某个国家境内,警察的电话就打到了他的手机上,让他小心点。不过,虽然他们为活动所做的准备是秘密的,但活动本身是为了让公众知道事件的真相,所以他们并不是真的惧怕警察,只是不想让警察知道他们事先的准备。 (一次反对转基因食品的活动,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成功登上了货轮的顶部。右为卢安思) 卢安思曾经为卢安克在中国广西东兰县农村的活动捐过钱,资助当地修了一条水泥路;他也亲自来到中国,与卢安克一起跟当地小学生搞活动,并拍摄了卢安克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和活动。这部纪录片在中国不少电视台拿去播过,也成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据说还获奖了。但是,几乎没有电视台公布拍摄者是卢安思。甚至有一个公司给卢安克写信,说“中央台播了你的节目,请你交多少多少的钱,就可以送一套光盘给你。” 不过,前几天,卢安思在菲律宾,却被该国的军人殴打了。以下是卢安克的来信:“蒙令华:你好!我哥哥前几天在亚洲的PHILIPIN(菲律宾)国参加了绿色和平组织的环抱(环保)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部队上来了,他们都带着机动枪(自动步枪),把机动枪放在我哥哥同事的头上,要求我哥哥和他的朋友们从房子爬下来,到了下面,军人不给他们任何说话的机会,就带着我哥哥到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一个用机动枪要求他躺在地上,另一个用腿踢他,踢得很久。最后在我哥哥已经动不了的时候,他们用机动枪要求他走到记者的面前。被朋友们叫来的救命车(救护车)被部队拦住了,但最后我哥哥还是被送到了医院。我爸爸就先在报纸上发现记者拍的他被打的照片,后来我们才收到了我哥哥自己写的邮件。现在已经过了几天,他的受伤已经好多了,而PHILIPHIN国的政府答应绿色和平组织去调查这见‘多余暴力"的事情。 卢安克。” 菲律宾多少还算是个民主国家,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但发生这样残暴的事件,可见其中隐藏着多少丑陋的行径!在此,也向那些施暴者表示我的愤慨和抗议。2023-09-01 07:1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