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四十二章经有哪些

2023-09-04 18:02:09
共2条回复
Chen

现把《四十二章经》的各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说出家沙门行道和四果的意义;第二章是说沙门道法应该少欲知足;第三章是说在家男女能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条,也能得道;第四章是说犯有过错就应悔改,改正了错误之后也能得道;第五章是说要用好心肠对待恶人;第六章是说人作恶会祸及自身,就像送礼别人不收只好拿回;第七章是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天吐唾沫,天不会被他的唾沫弄脏,而唾沫掉下来正好落在自己头上,又像迎风扬尘土,最终弄脏的是自己的身体;第八章是说施舍得多福气就大;第九章是说随喜人施也得福报;第十章是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第十一章是说世界有五难;第十二章是说污秽的东西去掉后就会干净,就像擦镜子一样,镜子上的脏东西抹掉后,就变得明亮;第十三章是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第十四章是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第十五章是说学道见谛,就像持着火炬进入暗室,黑暗就立即消失;第十六章是说应念道不应稍息;第十七章是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第十八章是说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第十九章是说念四大无我;第二十章是说华名危身,如香自烧;第二十一章是说贪求财色,就像舔刀刃上的蜜糖,很可能会割破舌头;第二十二章是说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第二十三章是说爱欲莫甚于色;第二十四章是说爱欲之于人,就像迎风持火炬有烧手的祸患;第二十五章是说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第二十六章是说修道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诱惑,保其得道,就像一根木头顺流而下,不碰撞两岸,就会顺利地流到大海;第二十七章是说意不可与色会合;第二十八章是说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第二十九章是说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第三十章是说止息淫欲当先断心;第三十一章是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第三十二章是说坚持精进,欲灭得道;第三十三章是说学道调心,就像调弦缓急得中;第三十四章是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就像锻铁;第三十五章是说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第三十六章是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第三十七章是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第三十八章是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第三十九章是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第四十章是说为道须拔爱欲恨,就像摘悬殊,终有尽时;第四十一章是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第四十二章是说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石如砾石。全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生动活泼,特别是妙用各种比喻,娓娓道来,颇具说服力。 一出家证果章 二达理崇道章 三割爱取足章 四转恶成善章 五改过灭罪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六忍恶无瞋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福德之气常在此也。 七呵佛招祸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 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八害贤灭已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哇不污天还从己堕。逆风飏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九守志会道章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十助施得福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火去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十一举田较胜章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十二尊亲显孝章 佛言。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 十三详难勉行章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有势不临难。被辱不瞋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十四守导净命章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十五行善志大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十六忍力心明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污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十七澄浊见道章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揽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十八灭暗存明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十九无相会真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裤。失之须臾。 二十观觉得道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二十一推我成空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二十二求名危身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名常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二十三贪财招苦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之则有割舌之患。 二十四系妻溺泥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二十五恋色亡道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二十六欲损道益章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二十七逆觜顺性章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二十八疏意远色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二十九正念待女章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应当谛观。彼身何有。惟露秽恶盛诸不净。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三十趣道避欲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三十一患淫断心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三十二离爱绝忧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十三坚心得果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意若无惧。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三十四处中证理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调。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三十五去垢成行章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三十六举胜显准章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三十七忆戒得果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三十八知命了道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三十九学佛信经章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四十尽恶圆觉章 佛言。沙门行道。应渐拔去爱欲之根。 譬如摘悬珠者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自得道也。 四十一出欲免苦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四十二视法了幻章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一自萧关起战尘

1. 大乘神通禅定经2. 焦尾首楞严经3. 金刚经4. 药师经5. 般舟三昧经6. 楞伽阿跋多罗大乘经7. 观无量寿佛经8. 大方广佛华严经9. 盂兰盆经10. 地藏菩萨本愿经11. 苦经12. 宝应经13. 往生仪轨经14. 礼佛仪轨15. 心经16. 解深密经17. 大佛顶首楞严经18. 真如法眼藏经19. 大龙华会安篇20. 功德经21. 神通部类22. 瑜伽师地论23. 地论函记24. 南无阿弥陀佛藏经25. 圆觉经26. 超日灵经27. 庄严经28. 法华经29. 观音菩萨普门品30. 大悲咒31. 大圆满神呪经32. 净土圣贤录33. 增广太平寿星仙法术诀34. 神龙天长呪35. 灵秀普门品36. 普贤行愿品3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8. 善逝欲觉经39. 经俱胝40. 求聚落却41. 吠波提经42. 南传诸部经藏

相关推荐

净土圣贤录的介绍

《净土圣贤录》,共九卷,清彭希涑撰。清代佛教典籍。作者彭希涑是彭际清(1740~1796)之侄。际清乃“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他自己常想荟萃以往有关修持净土者的事迹,编成一书,但始终没有作成。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其侄希涑初发信心,愿成此录,他就发凡起例,指导希涑先稽考经论,次及中国古来的著述,再续以耳目之所及,编成本录。
2023-09-01 15:52:311

请问这段文字的出处?

净土圣贤录·隋智顗传〔清〕彭际清、彭希涑撰 智顗,字德安,姓陈,颍川人。母孕时,梦烟五彩,萦绕怀抱。及诞,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长,见像即礼,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性乐禅悦,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修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达诸法相。 陈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创宏禅法。大建七年,往临海天台山,结庵于北峰,居焉。未几,奉诏入金陵。陈亡,去之庐山,又周游荆、扬间。隋开皇十四年,归天台。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躯,亲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簄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表闻于朝,严禁采捕。龙天致敬,道俗向化,法教于斯大盛。晋王广,从受菩萨戒,奉以名曰“智者”。 尝著《净土十疑论》,其末篇示欣厌二义,曰: “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行。 “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脏,是住处不净;四、在胎唯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出,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是举体不净;七、死后胮胀烂坏,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欣愿行,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是轮转,无始来未曾休歇,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故《往生论》: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则是度众生心。度生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证大菩提涅盘故。菩提涅盘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故乐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二、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也。” 顗化缘既毕,往剡东石城寺,谓弟子曰:“吾当卒于此矣。”命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般若、观音。又令多燃香火,唱《无量寿经》,及《观经》题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弟子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吾诸师友,今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言讫端坐,如入三昧。年六十七,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天乡寺释慧延,闻顗迁化,感咽无已。欲知顗生处,因写《法华经》,以求冥示。夜梦顗从观音西来,顾谓曰:“疑心遣否?”其外灵异数著,类如此。
2023-09-01 15:52:522

净土圣贤录的内容

本录为传记体,共分十科:《净土教主第一》,录阿弥陀佛;《阐教圣众第二》,录观世音菩萨等九位圣众(以上第一卷);《往生比丘第三》,录慧远等二百五十二人,附见慧持等二十四人,共二百七十六人(以上第二至第六卷上半卷);《往生比丘尼第四》,录慧木等十一人(以上第六卷下半卷);《往生人王第五》,录乌苌国王一人;《往生王臣第六》,录七万释种与刘程之等三十三人,附见王仲回等八人,除释种外共四十一人(以上第七卷);《往生居士第七》,录差摩竭等七十一人,附见沈宏等五人,共七十六人(以上第八卷);《往生杂流第八》,录张钟馗等十七人;《往生女人》第九,录韦提希夫人等七十九人,附见韦提希的五百侍女;《往生物类第十》,录鹦鹉等三物(以上第九卷)。每传之末多注明所根据的原书出处,以为佐证。其所引用资料有经论、此土撰述、佛教史传、正史、文集、方志……等一百三十余部,此外还有僧素风、鹤峰、旅亭、宏通、正琦、净云、澄谷、杲堂、云丽、姜昆成、许培秀等十一人的口述材料。
2023-09-01 15:52:581

净土圣贤录的特色

本录是集以前各种往生传录之大成,但还具有它自己的几个特点:第一,如唐道诜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明祩宏撰《往生集》,都以慧远为首。宋戒珠撰《净土往生传》,以僧显为首。这些只载中国人物,不溯净土源流,但本录却注重探本穷源,人物不限东西,所以首标教主以阿弥陀佛为第一,次列观音、势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再次列西方诸祖诸论师祈婆迦尊者、马鸣等。第二,历代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书,只载古来诸师事迹,而议论阙略;另一方面,如《往生集》等书,又只标事验,少纪行实。本录则理论与事迹并录,不问疏密,不论巨细,凡警策扼要足以坚定修行信仰的均在选录之列。第三,《往生集》独尊“庸行”,所以唯取善逝善终者,捐躯舍命的一概不录。本书则庸行与舍身并录。舍身中凡分为三类:一类是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的人,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诚等;一类是为法捐躯的人,如静蔼等;一类是忘身济物的,如常愍等。第四,《往生集》载有白乐天、苏子瞻、张天觉等三人,谓“据因考果,当生西方”。本录则一准教义,对这些人物删削不录。因乐天有偈云:“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乐天虽有绘图回向之诚,而平生信仰多在弥勒兜率净土,但本书所宗为西方弥陀净土,宗仰不同,所以不录。子瞻虽信仰弥陀净土,但他论西方则云:“西方不无,然箇里着力不得。”此语表现他对净土信念的不切。凡修净业,必具三心,即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均须处处着力,不着力焉能生得西方?子瞻既云“着力不得”,与教义相违,难以往生,所以不录。第五,过去如《居士传》、《善女人传》等书所录诸贤,必甄别平素言行,一有瑕疵则舍而不录。本录对各人行事以末后办凭,不论既往之失。往生比丘中如雄俊、惟恭等人,往生杂流中如张钟馗、张善和等人。过去或曾罢道从戎,或尝事酒博,或杀鸡为业,或屠牛为主,但一念归诚,同生净土,所以一概选录。第六,人、物平等兼收,这种精神本录表现得最为具体,如在开始《教主第一》阿弥陀佛传中,即从理论上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又在末尾《往生物类》第十中用鹦鹉、鸲鸽、白鹦鹉等往生安乐的事实来作证明。这些地方都表现本录的思想内容是合乎佛法平等的教义的。另外,从本书所选录的全部材料看,还反映了中国佛教史上禅净离合发展的关系。中国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宗镜录》,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并提出有名的四料简,而主张“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本录卷三),奠定了禅净兼修之旨,两宗在教义上的矛盾就大致解决了。此后如元代中峰(明本)既单提向上,也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卷四)。他的弟子天如(维则)即密契单传,又推阐天台、永明宗旨,兼宏净土教义。著《净土或问》一书,主张既见十方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这叫“净土禅”,亦叫“禅净土”(卷四)。楚石(梵琦)先参径山元叟,后来也是兼习净土,还著有《怀净土诗》流传于世(卷五)。明、清两代,如法雨(仲光)受记于紫柏禅师,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卷五)。蕅益(智旭)教人但念弥陀佛即名无上深妙禅(卷六)。此外本书还载有不少僧俗人物都是先禅后净或禅净双修。以上所述的史实,很明显地表示禅净的关系,始则由合而分,继而由分而合,恰是一个相反相成的发展过程。本录选载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部分材料,可称为佛教史上的重要记录。嗣后清代胡珽撰《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体例一准本录。
2023-09-01 15:53:181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讲的

【觉明妙行菩萨《净土圣贤录》】  觉明妙行菩萨,明崇祯十六年,降于吴门。迄清顺治四年,以往昔因缘,应机说法,开阐净土法门。首说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又云,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年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又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与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菩萨说法,凡二十四会,弟子常摄等,集其语为西方确指,刊板行世。(西方确指)  论曰,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盖大乘菩萨,莫不以菩提心为根本,即莫不以净土为庄严。不如是,无以满普贤行愿故。入法界品言,诸大声闻,本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本不得严净佛刹诸神通智,故于华藏华严,不闻不见。是知博地凡夫,但能发清净心,回向诸佛者,胜彼声闻所有功德,百千万亿倍,决能疾入华严不思议境界。至如文殊师利,令善财童子遍参知识,首于德云所,闻念佛法门。其卒也,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念圆融,顿周尘刹。修行轨则,无过于斯。彼唯证偏空,高谈无佛者,智果出文殊普贤上耶。  
2023-09-01 15:53:421

净土圣贤录的序跋

净土圣贤录原序 清 彭际清至深广大的净土教法,是诸圣贤们用来亲身实践的大道。孟子说:‘外貌形体与神情容色,是发之于人本然的心性。"知道形体与色法就是本性的展现,那么就不容许离开依报的世间国土来谈心性;知道本然的心性就展现为外貌形体等种种色相之中,就不容许离开心性而向外去追求依报的世间国土。舍弃依报世间而谈心性,是以为自心本性之外另有所谓的依报世间,那么其所谓的心只是虚无渺茫而空无一物的东西而已;离开心地向外去追求依报世间,就是说在依报世间之外还有另一个圆觉本性,那么其所谓的依报世间,只是一块死寂无知之物而已,这些都是不明白实践身形(践形)这种说法的人。依照《华严经》圆融的教理,理体与事相本来无碍,种种事相与事相之间亦无碍,普贤菩萨作偈曰:‘所有一切浩瀚广大世界海的空间及一切长远绵延无尽的时间,都是无有边际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净无垢。"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最高极致了。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正直大道。有人以为毗卢遮那法身佛,在一切处所,怎么可以遍指西方净土而背离全体法界呢?那是因为他不曾知道华藏世界海中,一微尘一毫端,尚且具足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世界,而极乐庄严的西方净土,当然也具足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么,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一尊佛,就已经周遍见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国土,就已周遍游历了十方的佛国世界。何以故?因为当下的一念心性就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多,一切法无二无差别故。一切法门之中,唯有此一净土法门,不只是释迦世尊金口宣扬,同时也是十方如恒河沙数诸佛如来所共同赞叹护念的,又有一切诸大菩萨护持流通、辗转相传无有穷尽。自从佛陀无上的教法东传来华夏,除了单传直指、见性成佛的禅宗外,以念佛法门而往生净土度脱生死者,无论出家、在家,真是多得难以计数。际清向来服膺儒家风范,并兼修净土法门之行,常想要荟萃聚集古今往生净土的见闻,用来警示策励人们念佛修行。然而由于日日忙乱心力疲惫,因此因循延迟至今天。正好兄长之子希涑,于佛法刚刚发起信心,发愿愿意完成此篇文献记录,用来坚定向往净土、往生西方之心念。因此为他标举指示体裁纲要,首先记载考核净土法门于经论之缘起。其次是中国的著述文章,最后再以眼耳所及之经历,斟酌增减文句内容,统收成一编,命名为:《净土圣贤录》,希望凡是见闻此书者都能随喜相从,得以进入佛法之流,一念诚心归向,同登净土彼岸,如此岂不善哉!诗经中有一句话说:‘缗蛮黄鸟,止于邱隅。"这是说有美妙音声的黄鸟,栖止安息于高峻山陵的一角,而净土也正是圣贤们所依止栖息的“邱隅”!随其心念的清净则所在之佛土亦清净,那么净土真是众人所应依止之处啊!当我们学习一切事物的时候,入门初学最先要做的功课,莫过于明白所应依止的目标。所以说在安身立命这件事上,应当先知道所应依止安心之处,怎么可以做个人还不如一只鸟知道要有所选择呢?经云:‘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一些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事相,是本心吗?还是国土呢?是形貌色相吗?还是本然自性呢?不如直下知道归向止宿之处,断绝无益虚妄的戏论,净土莲华的种子,只在人们当下的一念之间。阅览此书的人,应该有一些乐于“实践身形”之喜悦的吧?而“实践身形”者,就是念佛求往生的意思啊!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春正月,净业学人彭际清笔述。
2023-09-01 15:53:481

如是行去,必得往生极乐邦——截流大师的故事

《净土圣贤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九,常熟地区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名叫孙翰的人,在病死一日一夜后居然又复活了。家人异常惊奇,询问缘故。他讲述自己死去之后的情景时说:「当时,我的魂魄被阴间勾摄,暂时羁押在阎罗殿下,四周漆黑一片。突然,在黑暗中见到炽盛的光明照耀天地,虚空中布满了香花。阎罗王赶忙伏在地上顶礼,恭迎西归的大师。正因为被大师的光明所照,我才得以放还阳间。」 无独有偶,有一位吴氏子也在同一天病死,过了一晚复活。据说,他也见到了与前者同样的情形。 这位西归的大师,孙翰询问隶卒后得知,正是截流大师,那一天是大师往生日。 截流大师住世五十五载,著作不多,在《净土圣贤录》中并未列为祖师。然而,大师深契佛心,得念佛三昧。道德隆盛,修证境界更是不可思议。直到民国年间,印光大师慧眼独具,将其推定为净土宗第十代祖师。 大师讳行策,俗姓蒋,字截流。为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名全昌,号鹿长居士,与憨山德清、法雨仲光、箬庵通问等禅宗大佬为方外之交。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即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全昌梦到憨翁进入内室而生子,因此为儿子取名「梦憨」。 天启六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代。当年的五月三十日,北京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次神秘的大爆炸,造成至少两万余人死伤。此次大爆炸似乎预示了一个更大灾难的到来。七年,熹宗崩。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 截流大师出生成长的时代,大明王朝即将倾覆,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处于这种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相信那时候的大师对于「人命无常、国土危脆」当有更加深刻的感受。成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即发起出世之志。二十三岁时,到武林(今浙江杭州)理安寺,礼拜父亲的故旧、箬庵通问禅师出家。出家后精勤修行,曾经五年不倒单。如此用功修行,自然大有进益,使他顿彻诸法源底。 箬庵通问禅师圆寂,大师处理完师父的后事,即移住报恩寺,当时的报恩寺为玉林通琇国师住持。在报恩寺,他遇到了同参息庵瑛师。这位息庵瑛禅师虽然参禅,但却劝说截流大师修行净土法门。此后,他又遇到了钱塘樵石法师,樵石法师引导他学习天台教观。于是二人一同进入净室,修法华三昧。 这段时期,大师宿世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使他能够彻底了达教下的精髓。由此,宗门教下都能融会贯通。 然而,即便通宗通教,大师自觉宗门教下之修法理论皆有深意,探其本源,但觉无能超乎净土教法者。应当修行净业,归心净土,遂发愿求生西方。康熙二年,结茅屋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并命名所居住的地方为「莲柎庵」。在此期间,大师晨昏礼诵,余时课佛,精进修行。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证得念佛三昧。 自利成就之后,则开始了他度化众生的事业。康熙九年,应虞山普仁院所请,大师离开西溪。在普仁院的十三年中,大师倡导兴建莲社,积极阐扬净土法门。一时莲风普扇,当时的学人都尊大师为修行导师。 在常熟,他最大的成就是首倡集众念佛七。大众在七日之中同心念佛求生净土,此种行法,使得许多社会不同阶层的居家学佛念佛人士,虽不能长期住于庙宇之内修行,亦可在短时期内同修念佛法门,同愿求生西方净土。此种行法可谓是清代以降「打念佛七」之滥觞。 在大师所定的《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中,不仅规定了堂中如何布置,班首轮班,如何绕佛等事宜,还对佛七中违犯规矩如何处罚等事有明确说明。 大师特别提到,做此规定意在「制止放逸,助成胜行」。并开示学人佛七中应该保持的心态:「一生悠忽,止此七日精进,各须激切奋勇,不惜躯命。无论行住坐卧饮食便利,一句洪名,当如呼吸不断,不可斯须停止,俄顷夹杂」。 大师在谈到精进佛七中念佛的方法时,开首就说:「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截流大师还曾发起过一次长达三年的佛七,在《起三年长期示众》中,大师开示,念佛当发三种心:第一,发痛惜光阴心;第二,发专求出离心;第三,发和顺守约心。 大师特别注重净土法门信心的建立。在《劝发真信文》中,大师开示说念佛应具三种信: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 然而,若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此语对孜孜求人天福报而不在信心上努力者,不啻顶门一针。 另外,在《示丁耕野居士》的书信中,大师提出了一个很多念佛人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今时净业行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不能保证者,原因何在?只因「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 接着大师又提出因对方法说,若果真能世间的念头轻微,道心勇锐,见欲如避火坑,忆佛如恋慈母,净业清课,发大誓愿永不更改,「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 大师不但大力阐扬净土法门,自己亦于每日六时念佛外,持佛名万声,以为定课。 由于截流大师的影响力,继晚明莲池大师的云栖寺之后,普仁寺成为清初重要的净土道场,时有「小云栖」之誉,后世更称之为「佛七祖庭」。 大师坐化往生之刻,有位远乡童子正在吃午饭,忽然扔下筷子倒地不起,过了半日方才复苏。有人询问,回答说,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让我持幢幡去相送。 从这几则事例中,足见大师一生念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确凿无疑。 我等净业行人,若能服膺大师之教,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
2023-09-01 15:54:011

读印祖的文钞,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时,看到下面一句话,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略开一二,一一标其大意。

“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指的是净土经论的书单。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中并没有收录该书单,猜想书单应该是另纸附送的。虽然如此,文钞中印祖的信中也屡屡提到过净土经论最切要之书,大致有:《印光法师文钞》及《印光法师嘉言录》、《净土五经》丶《净土十要》丶《净土圣贤录》丶《龙舒净土文》丶《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丶《慧远大师无量寿经疏》等。此外,印祖在文钞书信中所寄送的净土经论还有:《饬终津梁》丶《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丶《乐邦文类》丶《净土指归集》丶《径中径又径》丶《西方公据》丶《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丶《弥陀疏钞演义》丶《弥陀疏钞撷》丶《弥陀要解便蒙钞》丶《佛说无量寿经信愿颂》等。建议阁下先反复熟读最切要的经论及着述,即《印光法师文钞》丶《五经》丶《十要》丶《圣贤录》丶《饬终津梁》、《正信录》,则自行化他,足有余裕。看一遍两遍是不够的,至少要看十遍八遍,不懂再看十遍八遍,并且懂也好,不懂也好,照着上面说的做,不断的熏习。修行之要,在于至诚和实行。要深思丶力行。要老实、听话、真干。古人云:听其所闻,行其所知。因为人命无常,轮回路险,净土法门,以信丶愿丶行三法为宗,以念佛为正行,其余读经丶持咒丶一切善事,皆为助行,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学做大通家,只要因果分明,安分守愚,不求名利,一心念佛。附 印光大师开示:经目略为一阅,不宜看者勾之。即宜看者,亦祈少看。但以念佛治习消业为事。我的德行不及蕅益大师,净土经典有《十要》足可修行,何必再要什麽全书丶百要?若肯取法,即文钞一部,已有余裕。不肯取法,纵以大藏经,也无所益。有文钞嘉言录之主,有余书之助,亦无所欠憾矣。此约真为了生死说。若欲做大通家,则尽世间之书,皆应读之。纵能做得大通家,了生脱死,更无望矣。净土十要一书,多看即已足矣。但按十要所说而修,又何所欠,而欲常问乎。文钞,为净土入门之书,十要.为至深至切之典,圣贤录.为古人已得之榜样。有此诸书,又有何欠,而复以一函问法乎。座下欲专修净业,当熟看净土十要,此净土着述之菁华也。余诸书皆宜看,而净土圣贤录为尤要。五经丶文钞丶十要丶圣贤录丶饬终津梁。阅此各书,净土法门之蕴,发挥殆尽矣。净土之要,有五经,十要,圣贤录,可以备知。五经丶文钞丶十要丶圣贤录丶龙舒净土文丶无量寿经疏丶观经四帖疏。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须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是则多亦归少,少亦归多。多少同为成就此事而已。则多不为多,少不为少矣。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於生死无关。劝足下一心念佛为佳。如不听光之说,以後不准来信。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受用不尽。不务躬行,纵读尽世间书,於己仍无所益。如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龙纵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祈慧察。
2023-09-01 15:54:081

净 土 教 义 看 哪 些 书?以古为师?

《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龙舒净土文》,《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印光法师文钞》,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阅光《文钞》后,再阅古人净土著述,更加亲切矣。以古人说者多略,不加意理会,则忽略读过。由光《文钞》知其所以然,则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当面错过矣。●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若无,当寄加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接手书,不胜惭愧。光何人哉?敢曰宏法,不过略知净宗大义而已。有不嫌卑劣者,光则必以此告之。座下欲专修净业,当熟看《净土十要》,此净土著述之菁华也。余诸书皆宜看,而《净土圣贤录》为尤要。阅此,知净土大海千经万论所赞扬,往圣前贤悉归趣,决不致被余宗知识舌锋所夺,余宗愈破,信心愈坚。最初即欲先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及禅净之所以然。若不以人废言,宜先看光《文钞》(上海商务印书馆有卖的,光处无有矣)。光之文实为芜秽,于禅净界限及所以然,实发明详悉,易于明白。阅光《文钞》后,再阅古人净土著述,更加亲切矣。以古人说者多略,不加意理会,则忽略读过。由光《文钞》知其所以然,则古人一言一字,皆不至当面错过矣。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依此说,其言则可依从,不依此说,纵说高超玄妙,能令人直下亲见本来,皆属宗家作略,不到大彻大悟后,兼深通经藏,或致明宗而隔绝往生胜利也。要极要极。
2023-09-01 15:54:304

一念决定往生的信愿,才能感佛接引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文钞·复高邵麟书三》 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信愿到底要修到什么标准,才能够跟佛感应道交呢?这段文字讲出它的「量」。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这句话说明,信愿一定要达到决定心,什么叫决定心呢?印祖就解释 「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为达到一个目标,我为什么拜佛?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弘扬佛法?为什么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个目标,临终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点犹豫不决都没有。有些人的心情,认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这种心情就不是决定心,这样子就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一定要决定心。 这个决定心印祖再讲出它的相貌,令我们更加清楚,看第二段。「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谓的决定心,就是不要说,这个碌碌庸庸,一个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这样过一生,我们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辈子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好了,统领四天下,七宝千子,或者让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说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我不欢喜,有种种过患。 给你出家为僧,这个出家为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在自利功德当中,有这种境界,「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内心当中有禅定、有陀罗尼,有禅定有智能,成就这么殊胜的自利功德,这一念心能够得大总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你弘扬佛法的时候,很多的眷属来听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缘,你有这种自利利他的 「高僧身」 。「亦视之若毒荼罪薮, 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也应该把这种「高僧身」当做是一种毒荼。这个荼就是一种毒的菜,文中指毒的意思,把它当做一种毒药,把它当做一种罪业的根源。 因为这个三界,我们凡夫还是有漏的心,在三界很难抗拒不造罪业,这个三界的果报很容易生起罪业,这种身心是罪业的根源,所以「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这个「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我听过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这样子。他跟我说:哎呀!师父,在家人实在是太苦恼了,下辈子一定要出家。我心里想:你下辈子发愿要出家,你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是不是更彻底一点,出家不见得就能够解脱,出家的因缘是好一点,但是恶因缘还是很多的。只要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都是有种种的退转的因缘,我们对三界要发决定之厌离的心。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它讲一个法师叫僧藏法师,他修苦行,平常就是为大众师做劳力。《净土圣贤录》提到说这个人很特别,他任劳任怨,这个是不简单。一般我们任劳容易,任怨难,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评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劳又任怨,他晚上读诵大乘经典、然后就念佛,他这样子修了一段时间。 他在临命终的时候,他那种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临命终的时候,六欲天次第来迎,一开始是四天王天中阴身现前,最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那个地地殊胜。结果他内心都不动摇,「这个不是我要的」!这个六欲天,他都不动心以后,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后阿弥陀佛才现身,他就是一念的信愿,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故事后面古德有一个评注,它说:临命终的时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乱,六欲诸天是何等的殊胜,而能坚定如此。你看看!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欲界天的境界,我们不知道的,在经论上说,六欲天的天人,他剪下一块指甲,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价值比不上他一块指甲,我们这个指甲是剪剪,当垃圾丢掉。天人的果报是这种境界,他剪下一个指甲,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合起来,比不上他一个指甲,可见果报的殊胜。但是书中并没有说他是一个圣人,我相信故事中的法师还是个凡夫的境界,他面对这么殊胜的这种境界,他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时候是阿弥陀佛马上现前,那当然是感谢三宝,那个最好。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持戒、也修福,万一是诸天的中阴身现前,那怎么办呢?你想想看,这件事怎么办呢?你能不能经得起这种诱惑呢?在临命终的时候,古德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你只要一个念头差错就投胎,「我再来一次」,没有机会,你这一个念头一动,就等于感应道交,跟欲界感应道交,没有机会让你去考虑,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失败就失败。 所以这个「决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平常就必须要预防、抉择,你告诉自己:欲界是苦恼的,不但三恶道是苦,诸天也是苦。为什么呢?无常即苦,无常败坏,做一场美梦。结果呢?掉下来重新开始,辛苦了几十年,吃了一个糖果,很甜,吃完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你念佛人得到一个天的果报,得到一个国王果报,就是用这个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你得到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你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 成佛以后,你有无上菩提,当然就得大自在,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以佛的功德力,自受用是常乐我净;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里面去现身,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个众生跟你有缘,你现什么身都好,应以何身得度,而现何身说法,令其解脱。这个无上菩提就像摩尼宝珠,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它是恒常相续的。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事先抉择,诸天是无常的,这种快乐是无常的,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人王、天王、乃至于这种大法师的境界,「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讲信愿具足要到这个程度,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我们一念决定的信愿行,才能够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够摄受我们,「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往生九品,就永远离开了三界业力的轮回。印祖说出了信愿具足的一个量,就是决定心的量。 印祖讲的信愿是智慧相应的抉择,我们透过对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把我们内心的颠倒拔除,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它。所谓的决定心是发起坚定往生的心。
2023-09-01 15:54:371

极乐世界莲花与往生的人有何关系

如果有人发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就会生长出一朵莲花,莲花上会标有此人的名字。此人念佛往生的信愿越真切、修行越精进,莲花就越茂盛越美丽。反之,如果此人懈怠荒废,莲花就会衰落甚至枯萎。发愿念佛往生的人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圣众会带着莲花过来接引此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此人就坐在莲花中一刹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中。所以,法照大师的赞偈曰:“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下面有出自《净土圣贤录》的两个公案故事,也可以说明此事。1)《净土圣贤录》 宋朝 可久法师宋朝明州(今浙江宁波),有一位可久法师,时常持诵《法华经》,因此大家都称他“久法华”。他把诵《法华经》的功德,尽皆回向求生净土。北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他八十一岁,坐着往生。但过了三天,他又忽然苏醒过来,对人说他这次到了西方净土,看到种种殊胜庄严的妙境,与《观无量寿经》中所介绍的完全相同。还看到极乐世界的莲花台上都标有往生者的姓名。有一紫金台上标着“大宋成都府广教院熏法华,已生其中”;另一金台上标明“明州孙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台上标明“此为久法华台”;又一银台标明“此为明州徐道姑台”。说完,又坐着往生了。五年后,徐道姑往生时,闻有异香满室。又过十二年,孙十二郎往生,闻有天乐盈空。证知可久法师所说的话真实不虚。2)《净土圣贤录》 越国夫人王氏越国夫人王氏,宋哲宗之叔父荆王的妻子。王氏专修净土法门,不论昼夜从不间断。王氏引导诸侍妾婢女,一同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其中有一侍妾特别懈怠散慢,于是夫人说:“不可因你一人,坏我规矩。”便将她驱摈。妾因此感到惊惧后悔,于是发奋精进,从不倦怠。有一天,妾告诉其他的侍妾说:“我要走了!”当天夜里大家都闻到异香满室,而妾已经无疾往生。隔天晚上,其同事的侍妾告诉夫人说:“昨天晚上我梦见往生的侍妾,叫我代替她向夫人致谢,幸蒙夫人的训示教诲,而得以往生西方净土,无尽地感谢你的恩德。”夫人却说:“她若能入我梦中,我才相信你说的话。”当天夜里,夫人梦见亡妾,向她致谢,就和前述的情况一样。夫人说:“我可以到西方净土吗?”妾答:“可以!”于是引导夫人行走。一会儿,看见一大池,池中有莲华,其中大大小小交相错杂,有的茂美也有的枯萎。夫人问其原因,妾说:“世间修行要往生西方净土的人,才发一念,此莲池中便生出一朵莲华,然而因各人的勤奋、怠惰不同,其莲华的茂美或枯萎也不相同,精进修行的人其莲华美丽盛开,怠惰荒废的人其莲华则衰残枯萎。若精进修行且历久而不间断的人,等到忆念纯熟观想成就,其人形体消亡而神识离世的时候,决定往生于其莲华苞中。”后来,看见有一人穿着官服而坐,并以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这是什么人?”妾答:“杨杰。”另外又有一人穿着官服而坐,其莲华颇为衰残,夫人又问:“是什么人?”答:“马玗。”夫人说:“我应当生于何处?”妾引导她行走,大约数里,望见有一莲华台,金碧辉煌,光明透彻。妾说:“此是夫人的生处,乃是金台上品上生啊!”夫人醒来后,悲喜交至。就在同一年夫人生日的那天,夫人早晨起来之后,拿着香炉烧香,并望着观音阁而站立。诸位眷属正要向前为她祝寿时,只见她已立化往生了。
2023-09-01 15:54:473

徐问真文言文

1. 《徐问真》的整篇翻译 道人徐问真,自言潍州人,嗜酒狂肆,能啖③生葱鲜鱼,以指为针,以土为药,治病良有验。欧阳文忠公为青州,问真来从公游,久之乃求去。闻公致仕,复来汝南①,公常馆之,使伯和父兄弟为之主。公常有足疾,状少异,医莫能喻④。问真教公汲引气血自踵至顶,公用其言,病辄已。忽一日求去甚力,公留之,不可,公使人送之,问真出城,顾村童使持药笥②。行数里,童告之求去。问真于髻中出小瓢如枣大,再三覆之掌中,得酒满掬者二,以饮童子,良酒也。自尔不复知其存亡。轼后贬黄州,而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膇疾,轼试以问真口诀授之,七日而愈。问真要为异人也。 ①汝南:今属河南。 ②笥(sì)一种盛饭或衣物的竹器。 ③啖(dàn)吃。 ④医莫能喻:医生也不能说清楚。 喻:说明白。 道士徐问真,自己介绍说是潍州人,嗜酒如命,狂妄放肆,能够生吃葱、鲜鱼,能够把手指当作针、把土当作药来治病,并且非常有效。欧阳文忠公来青州任职,徐问真跟从他一起来游玩,来的久了就请求离去。听到文忠公被提拔重用后,又来到汝南,文忠公经常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让伯父、父亲和兄弟们好生款待他。文忠公常年脚有痛疾,症状很奇怪少见,医生没有能解释清楚的。徐问真教文忠公从脚到头汲取引导气血,文忠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病不久就好了。突然有一天,徐问真极力请求离去,文忠公挽留他,不行,他说:“我有罪过,我和您一起出游,我不能再留下了。”文忠公派人送他,让(这个“果”有特殊意思,我查不到,你看能否查到)戴铁帽子身高八尺多的大男人,站在路边等候他。徐问真出城后,雇了一个村童让他拿药篓。行走了数里后,村童告诉他请求离去。徐问真从发髻中取出一个像枣子一样大的小瓢,在掌中反覆了多次,获得了两满瓢酒,给村童喝,(童子说)是好酒。自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徐问真的生死了,村童也发疯了,也不知道他的最后所去的地方。苏轼进过汝阴,文忠公详细的对他说了文真给自己治病的事。在这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冈县县令周孝孙突然得了重病,苏轼试着把徐问真的口诀告诉他,七日之后就痊愈了。元 六年十一月二日,文忠公与二叔,三叔夜间坐谈这件事,这件事有很奇怪的地方,不想全写出来,然而徐问真确实是奇异的人。 望采纳~~~ 楚永昌执笔 2. 《徐问真》的整篇翻译 道士徐问真,自己介绍说是潍州人,嗜酒如命,狂妄放肆,能够生吃葱、鲜鱼,能够把手指当作针、把土当作药来治病,并且非常有效。 欧阳文忠公来青州任职,徐问真跟从他一起来游玩,来的久了就请求离去。听到文忠公被提拔重用后,又来到汝南,文忠公经常好酒好菜的招待他。 让伯父、父亲和兄弟们好生款待他。文忠公常年脚有痛疾,症状很奇怪少见,医生没有能解释清楚的。 徐问真教文忠公从脚到头汲取引导气血,文忠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病不久就好了。突然有一天,徐问真极力请求离去,文忠公挽留他,不行,他说:“我有罪过,我和您一起出游,我不能再留下了。” 文忠公派人送他,让(这个“果”有特殊意思,我查不到,你看能否查到)戴铁帽子身高八尺多的大男人,站在路边等候他。徐问真出城后,雇了一个村童让他拿药篓。 行走了数里后,村童告诉他请求离去。徐问真从发髻中取出一个像枣子一样大的小瓢,在掌中反覆了多次,获得了两满瓢酒,给村童喝,(童子说)是好酒。 自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徐问真的生死了,村童也发疯了,也不知道他的最后所去的地方。苏轼进过汝阴,文忠公详细的对他说了文真给自己治病的事。 在这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冈县县令周孝孙突然得了重病,苏轼试着把徐问真的口诀告诉他,七日之后就痊愈了。徐问真是奇异的人。 展开。 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1:B小题2:C小题3:A 小题1:B (“形语”之国是指“他们彼此不说话,而是做比划交流”的国家)小题2:C (⑤禅师对世界的认识,③为世人的认识)小题3:A (并未依次统摄全篇)参考译文:书《禹贡》上说:“青州产铅、松、怪石”,解释的人说“怪石,就是石头中像玉石的。 今齐安江上经常有人捡到好看的石头,和玉石没有区别,多是红黄白色,上面的花纹就像人手指上的螺纹,精巧透明,十分惹可爱。即使画工再好的人也认为绘画比不了这石头的妙处,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怪石”吗?但凡世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相比下产生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假如世间的石头都像这样,那么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平凡的石头反而会变成“怪石”了。海外有用“形语”的国家,他们彼此不说话,而是做比划交流。 他们用动作比用语言方便多了。要是让我用比划代替言语的话,不是也会很难么。 所以说,这些由神秘大自然产生,一下子就创造出来的,在凡人看来就非常的精巧。即使这么说,从禹那时起人们就一直认为这种石头很怪异。 齐安的小孩到江边游泳,经常有捡到怪石的。我用饼子做诱饵逗他们换来石头,不久以后,得了298枚。 大的寸把长,小的像枣、栗、菱、芡。其中有个像虎豹,头上还有口鼻眼,我把它当作群石的首领。 又得到一个古铜盘子,用它来装石头,再往里面注上水,感觉璀璨发亮的。恰巧庐山的归宗佛印禅师有使者来访,就认为是我用的供品了。 禅师用悟道的眼光观察一切,把世上乌七八糟的东西都看成空洞之物、已经不为世事羁绊,视夜明珠和美玉珍宝与瓦砾等同(的超级脱俗之人啊),更何况这种石头呢?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接受把这种东西作为我的供品。灌上墨池水,勉勉强强就当个笑话吧。 假如说今后,山僧野人想要供奉禅师又没钱办好衣食住行的人,都用净水注石头作为供奉的,都是从我这开始的。 。 4. 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说得简单点,不要长篇大论,也别太短,谢谢了 总体说,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学,所谓道本人心,不须外求。 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注重事物的整体性。 西方文化是科学逻辑之学,注重实证,往往通过科学实验证明理论的正确。 宇宙观是人天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注重事物的差异性。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科学发展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前提的,于是人类把自己以外的东西“客体化、工具化”,通过征服、无节制开发自然资源的方式,造成当今许多社会、环境资源问题。 所以,1972年,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怎么会在与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爱因斯坦说:假如世间还有一种宗教,能与现代科学研究之需求而相适应,此一宗教,非佛教莫属也。 至于实证,科学能实证,固然不错,但并不是唯一的实证方式。不过东方的实证,往往是极少数通过修行而得道者自己才能体会的,或很少人能见到的,所以不为大众所深信。 关于这点,证据有:(1)比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说: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华严经说:我于一念见三世。 佛没分别心,所以念念都是过去,现在,未来。(2)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后,说:时间空间是假像,是人们的幻觉。 比如佛教说“四大皆空”,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即便现代人也很难明白。但量子力学恰恰证明了这点。 量子力学里,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 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 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3)但社会上确有不同神通的人,可以作为证据。 至于修行获神通自在者,佛教史传中所载不下数百例,正史亦间有记载。如《晋书·方伎传》载西域高僧佛图澄现遥视、知他心、听铃音辨吉凶等神异。 《唐书·不空传》载密宗大师不空作法,人见空中现神人,称毗沙门天王次子独健,率神兵赴安西救急,帮助唐军获胜。他如慧思、圆观之知三世。 前面已引述。藏传佛教史传中所记能飞行、化身、分身、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足迹、趺坐空中、穿山入岩、令死鸟复活等神异,例证不少。 《晋书.方伎传》记述一个叫幸灵的方士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故事,说吕猗的母亲得病瘫痪了十多年,请幸灵来治疗,幸灵离吕母几步,瞑目坐著静静地不出声。过了一会儿,说:“请扶夫人起来坐。” 吕猗说:“夫人得病已经十年了,岂可以突然让她坐起来?”幸灵说:“姑且扶扶看。”於是由两个人将她夹持著站了起来。 再过了一会儿,夹扶的人离开,她便能走路了。这就是用布气的方法治病。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在《东坡志林》一书中说:“学道养气的人,在自身气充足之馀,能将气给别人。京城附近道士李若之就能这样做,叫做布气。 我二儿子苏迨自小虚弱多病。李若之和他对坐著为他布气,迨觉得腹中如同初升的太阳照著,温温的。” (学道养气者,至足之馀,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 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同书又记述说:欧阳修有足病,症状稍有点奇怪,医生们没法子治好,道士徐问真教他汲引气血,从脚后跟引至头顶心,照他的话做,病便好了。 这是比较典型的以气功为人治病。不过经常的情况,则是道士在以符咒给人的同时,配合以布气等法。 (4)汉传佛教界最多见的超出生死证据,是临终时蒙接引往生净土,以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为多。往生净土的证据,是临终前看见或梦见佛菩萨来迎接,因而“预知时至”,至期安祥而逝,面容怡悦,身体柔软,顶上温热。 还有旁观者亦见佛菩萨来迎,听到天乐、闻见异香、看见光明,死者多日尸体不变且放异香等瑞相。《净土往生传》(北宋戒珠撰)、《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撰)、《净土圣贤录续编》(清胡珽撰)、《近代往生随闻录》(宽律撰)等书中,记录古来往生西方事实一千余人。 在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如《梁书·庚诜传》说,庚诜不治产业,不乐仕进,晚年礼忏诵经,一夜忽见一僧自称愿公,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 中大通四年(532)昼寝,醒后说:“梦愿公复来,言不可久住。”言终而卒,举室咸闻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在我国道家有“羽化升天”之说,然而现实生活中遗体变成彩虹而光化的现象,目前是密宗修炼的高僧可以做到的事。 被称为“虹化”的这种现象,诚为一种奇观。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 5. 怎样验证佛法的正确 比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说: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 华严经说:我于一念见三世。佛没分别心,所以念念都是过去,现在,未来。 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后,说:时间空间是假像,是人们的幻觉。比如佛教说“四大皆空”,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即便现代人也很难明白。 但量子力学恰恰证明了这点。量子力学里,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 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 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 社会上确有不同神通的人,可以作为证据。至于修行获神通自在者,佛教史传中所载不下数百例,正史亦间有记载。 如《晋书·方伎传》载西域高僧佛图澄现遥视、知他心、听铃音辨吉凶等神异。《唐书·不空传》载密宗大师不空作法,人见空中现神人,称毗沙门天王次子独健,率神兵赴安西救急,帮助唐军获胜。 他如慧思、圆观之知三世。前面已引述。 藏传佛教史传中所记能飞行、化身、分身、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足迹、趺坐空中、穿山入岩、令死鸟复活等神异,例证不少。《晋书.方伎传》记述一个叫幸灵的方士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故事,说吕猗的母亲得病瘫痪了十多年,请幸灵来治疗,幸灵离吕母几步,瞑目坐著静静地不出声。 过了一会儿,说:“请扶夫人起来坐。”吕猗说:“夫人得病已经十年了,岂可以突然让她坐起来?”幸灵说:“姑且扶扶看。” 於是由两个人将她夹持著站了起来。再过了一会儿,夹扶的人离开,她便能走路了。 这就是用布气的方法治病。宋代的苏东坡曾经在《东坡志林》一书中说:“学道养气的人,在自身气充足之馀,能将气给别人。 京城附近道士李若之就能这样做,叫做布气。我二儿子苏迨自小虚弱多病。 李若之和他对坐著为他布气,迨觉得腹中如同初升的太阳照著,温温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馀,能以气与人。 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 同书又记述说:欧阳修有足病,症状稍有点奇怪,医生们没法子治好,道士徐问真教他汲引气血,从脚后跟引至头顶心,照他的话做,病便好了。这是比较典型的以气功为人治病。 不过经常的情况,则是道士在以符咒给人的同时,配合以布气等法。汉传佛教界最多见的超出生死证据,是临终时蒙接引往生净土,以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为多。 往生净土的证据,是临终前看见或梦见佛菩萨来迎接,因而“预知时至”,至期安祥而逝,面容怡悦,身体柔软,顶上温热。还有旁观者亦见佛菩萨来迎,听到天乐、闻见异香、看见光明,死者多日尸体不变且放异香等瑞相。 《净土往生传》(北宋戒珠撰)、《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撰)、《净土圣贤录续编》(清胡珽撰)、《近代往生随闻录》(宽律撰)等书中,记录古来往生西方事实一千余人。在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 如《梁书·庚诜传》说,庚诜不治产业,不乐仕进,晚年礼忏诵经,一夜忽见一僧自称愿公,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532)昼寝,醒后说:“梦愿公复来,言不可久住。” 言终而卒,举室咸闻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在我国道家有“羽化升天”之说,然而现实生活中遗体变成彩虹而光化的现象,目前是密宗修炼的高僧可以做到的事。被称为“虹化”的这种现象,诚为一种奇观。 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其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方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修行者追求的死后最高境界——虹霓法身。 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这与人的缩体现象很相似。 不论哪一派密教的修行人,在修炼密法到达很高的境地后,当他命终时,就会出现虹化现象。 他的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朝天上飞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透过长年的修炼,修行者的身体内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当他面对死亡之际,就将这能量把肉体转化为最初组成身体的光质,色身溶化在光中,然后完全消失。 中国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在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下设四个班里就有生命科学班。 早在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了人体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是国防科工委的伍绍祖、安全部的贾春旺和中宣部的滕藤、郭树言。 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后,中央的文件和法律的修改中都把。 6. 物理学试验是怎么验证佛法的真实性的 比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说: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 华严经说:我于一念见三世。佛没分别心,所以念念都是过去,现在,未来。 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后,说:时间空间是假像,是人们的幻觉。比如佛教说“四大皆空”,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即便现代人也很难明白。 但量子力学恰恰证明了这点。量子力学里,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 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 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 社会上确有不同神通的人,可以作为证据。至于修行获神通自在者,佛教史传中所载不下数百例,正史亦间有记载。 如《晋书·方伎传》载西域高僧佛图澄现遥视、知他心、听铃音辨吉凶等神异。《唐书·不空传》载密宗大师不空作法,人见空中现神人,称毗沙门天王次子独健,率神兵赴安西救急,帮助唐军获胜。 他如慧思、圆观之知三世。前面已引述。 藏传佛教史传中所记能飞行、化身、分身、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足迹、趺坐空中、穿山入岩、令死鸟复活等神异,例证不少。《晋书.方伎传》记述一个叫幸灵的方士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故事,说吕猗的母亲得病瘫痪了十多年,请幸灵来治疗,幸灵离吕母几步,瞑目坐著静静地不出声。 过了一会儿,说:“请扶夫人起来坐。”吕猗说:“夫人得病已经十年了,岂可以突然让她坐起来?”幸灵说:“姑且扶扶看。” 於是由两个人将她夹持著站了起来。再过了一会儿,夹扶的人离开,她便能走路了。 这就是用布气的方法治病。宋代的苏东坡曾经在《东坡志林》一书中说:“学道养气的人,在自身气充足之馀,能将气给别人。 京城附近道士李若之就能这样做,叫做布气。我二儿子苏迨自小虚弱多病。 李若之和他对坐著为他布气,迨觉得腹中如同初升的太阳照著,温温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馀,能以气与人。 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 同书又记述说:欧阳修有足病,症状稍有点奇怪,医生们没法子治好,道士徐问真教他汲引气血,从脚后跟引至头顶心,照他的话做,病便好了。这是比较典型的以气功为人治病。 不过经常的情况,则是道士在以符咒给人的同时,配合以布气等法。汉传佛教界最多见的超出生死证据,是临终时蒙接引往生净土,以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为多。 往生净土的证据,是临终前看见或梦见佛菩萨来迎接,因而“预知时至”,至期安祥而逝,面容怡悦,身体柔软,顶上温热。还有旁观者亦见佛菩萨来迎,听到天乐、闻见异香、看见光明,死者多日尸体不变且放异香等瑞相。 《净土往生传》(北宋戒珠撰)、《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撰)、《净土圣贤录续编》(清胡珽撰)、《近代往生随闻录》(宽律撰)等书中,记录古来往生西方事实一千余人。在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 如《梁书·庚诜传》说,庚诜不治产业,不乐仕进,晚年礼忏诵经,一夜忽见一僧自称愿公,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532)昼寝,醒后说:“梦愿公复来,言不可久住。” 言终而卒,举室咸闻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在我国道家有“羽化升天”之说,然而现实生活中遗体变成彩虹而光化的现象,目前是密宗修炼的高僧可以做到的事。被称为“虹化”的这种现象,诚为一种奇观。 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在发光时形骸不断缩小,由缩小而渐至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与毛发;在其肉身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方出现一片红光缭绕。这便是藏密修行者追求的死后最高境界——虹霓法身。 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这与人的缩体现象很相似。 不论哪一派密教的修行人,在修炼密法到达很高的境地后,当他命终时,就会出现虹化现象。 他的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朝天上飞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透过长年的修炼,修行者的身体内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当他面对死亡之际,就将这能量把肉体转化为最初组成身体的光质,色身溶化在光中,然后完全消失。 中国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在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下设四个班里就有生命科学班。 早在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了人体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是国防科工委的伍绍祖、安全部的贾春旺和中宣部的滕藤、郭树言。 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后,中央的文件和法律的修改中都把。
2023-09-01 15:54:561

历史往生录

《近代往生传》的编辑缘起是什么 近世百数十年来,修净土往生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故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祈予作序。 迨法流东震,远公大师,倡于庐山,当时群贤毕集,后世众哲咸宗。从兹缁素四众,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至于临终正念昭彰,现诸瑞相以往生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也。 彼往生集,《净土圣贤录》所载,特千万分中之一二耳。而百数十年来,修此法者,又复何限?况近世人士,眼界大开,密修显化者,实繁有徒。 其中以烦惑心,契如来智,出娑婆苦,预莲池会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烟没乎哉?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其意盖欲为后之辑往生传者,备底稿耳,故 其称呼名字,悉本原文,不加修饰,以归画一,但取传信,不任撰修之功。 已得若干传,将欲刊布,祈予作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近代往生传序)。 佛教里的往生是不是真的 往生是修行的过程,但修行是为了往生。 人在世间所作所为决定你的去向,人间往生不是目的,修行是目的,但往生又是修行的终极结果。 人、畜等在世间都会经过轮回,生前所作所为决定去向,当善终时才会往生,精神与灵魂会根据你生前作为往生到不同的极乐世界。 你等说的超度,也要看超度僧人的道行,能超度到哪一层,超度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罗刹、阿修罗等,和人间一样,“他们”也有功德业利,都得不会一下就超度到人、或者上天的。 人死后,往生超度,也要看此人生前作为,不可强行超度。地藏经也不是谁都可以念得起的。 姜子牙到底死了没有,他最后是成神了还是死了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姓姜名尚,道号飞熊,俗称姜太公,东海许州人氏。 在西周时期,姜子牙见世境荒乱,便远离市尘,上昆仑山玉虚宫拜元始天尊学道,虚度光阴七十二载。后奉师命下山辅助周室。 开始在成汤朝歌纣王那里,谋得官拜下大夫之职。但因姜子牙除了玉石琵琶精而得罪了妖妃妲己,她有意用建造鹿台浩瀚工程夹难姜子牙。 为了社稷生民百姓不受劳役,姜子牙赤胆披肝,冒死忠谏,指谪纣王日荒于酒色,远贤近佞,今又听信狐媚之言妄兴土木而致天下万民生死之不顾。纣王大怒,下旨炮烙姜子牙。 谁知姜子牙早已有准备,立即使出自己学到的道术,乘势跳下九龙桥下,借水遁逃隐居于渭水去了。 姜子牙在渭水隐居三年,每日他蹲坐蹯溪石上垂钩, 虽无所得,却陶情柳荫清流而自歌自乐。 有一樵夫武吉笑他:岂有用直针不上香饵钩鱼之理?姜子牙笑曰:老夫在此,名虽垂钩,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 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钩王与侯。"说罢,又作诗吟之: 短竿长线守蹯溪,这个机关那个知? 只钩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诗话中深含玄理和抱负。果然不久,周文王出猎来至渭水蹯溪遇到姜子牙,虔意聘他出山辅国,并封为左灵台丞相。 姜子牙时来,年近八十,他辅国有方,安民有法, 文王得辅,国势初定。姜子牙后又辅助周武王,起兵伐纣,统率有道术之士,经过多次有道征无道之血战,终于完成兴周八百载大业。 最后,姜子牙在岐山封神台上,奉太上元始敕命,发榜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成为《封神榜》书中最极致神化人物。据《太平御览》载:古兵法《六韬》、《三略》合称《太公兵法》,留传于世。 姜子牙封他人为神,自己却什么神也不沾,直至唐肃宗执政时,敕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朝除封号外,还在青州建祠庙祭祀。 后民间庶民百姓,知道姜太公能封神驱鬼,就在城乡间认为有风煞的巷头屋角处,用石刻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抵邪气。 中国对佛教贡献最大的人是谁 事实上是有很多的,但是最出类拔萃的还是可以略举一下。 众所周之的玄奘大师,般若部经典的转译工作还有唯识学派的建立。鸠摩罗什大师,众多脍炙人口经典的翻译,比如佛说阿弥陀佛、金刚经。 大师虽是龟兹人,但是现在龟兹也属中国了,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吧,好像。六祖慧能大师,禅宗一花五叶,法眼、曹洞、临济等五宗,禅宗门下大德无数,最有名有的赵州茶、临济棒等都是祖师禅的杰出代表。 还有净宗初祖慧远大师,白莲社123人尽皆往生,开中国净土先河其后的莲池大师、藕益大师、憨山大师、彻悟大师、昙鸾大师、省庵大师,净土宗门人也往生无数,可参见往生录。近代大师公认最著名的是两位大师,一位是虚云老和尚、一位是印光大师。 其它的如圆瑛法师,太虚法师、倓虚法师等等也留有很多著作。古大德如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龙树菩萨。 密宗的如莲华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等也是大成就者。如果您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下神僧传,里面很全面的,还有指月录,里面都是大德公案。 后学才疏学浅,只略知一二。
2023-09-01 15:55:101

阿弥陀佛

我自身也经历过很深的黑暗,也萌生过出家的想法,所以能理解您。但我建议您暂时先不出家,因为绝不是出家就清闲自在、没有烦恼的,甚至出家会比在家更辛苦,又让父母亲和其他家人伤心担心。再者,出家需要有很好的根基,以及非常清净的戒行,如果不能做到,还是不要出家了,免得作一个不合格的出家人,或者出了家又还俗,其实真的不太好。要想成佛,先要能圆满伦常、恪尽己分,在家正好修这个,要化烦恼为道用啊。印光法师《与徐福贤女士书》 给您参考一下余寄食普陀二十余年,在家二众,概无交涉。兹因至愚老友,驻锡慈岩,时常晤语。近来福严师至,不浃旬日,每过予舍,言及贞操,辄兴悲感。因慰之曰,彼虽贞烈可风,无奈不知修途。吾当略陈纲要,令随分随力,笃修净业耳。严师即随礼恳,因为言曰。佛法者,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也。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当遵行。在家出家,俱能受持。而况女身多障,诸凡不能自由。离乡别井,易招外侮讥毁。为尔虑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决志求生极乐世界。断断不可远离家乡,出家为尼。至于研穷经教,参访明师,乃决烈男子分内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由是亲证无生,复本心性。无边教海,皆悉了知。如宝镜当台,万象俱现。然后承佛慈力,及己愿轮,不违安养,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俾一切有情,同登莲邦,悉证无生,庶不负一番决烈修持之心。可谓火里莲花,女中丈夫矣。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如是信,可谓真信。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若无,当寄回音,即为邮寄。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女人出门,大有妨碍,况用度艰难,更为不便。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普陀秋不传戒。传戒在于正月上旬开堂,至二月十九圆满。然祈安住修持净业,不可奔驰跋涉。倘或执著不改,便为不识好恶。妨自己之清修,负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业,断不至障汝法缘。汝但谛思,自知取舍。至于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虽烈,此心实痴。今之尼僧,谁堪为师。住持庵庙,强暴实多。汝既是女,上士则难为御侮,为避嫌故。下愚则竭力夤缘,欲造业故。汝只知出家为尼之解脱,不知出家为尼之障碍。故不辞烦琐,剀切言之。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女,亦未可知。欲复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纵令复得人女,或得为男,或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于佛法中,又复遇此即生了脱之净土法门也。纵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之为愈也。汝从生已来,有如此为汝筹画者否。倘或不依吾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可听与否,祈自裁度。并祈以此告福莲贞女知之。
2023-09-01 15:55:204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略释

一、发出离心,断爱出家 居常太息曰:「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矣,何终身事龌龊哉。」前妇张氏,生一子,殇。顷妇亦亡。即不欲娶。母强之,议婚汤氏。汤贫,女斋蔬。比有富者,欲得师为佳婿,阴间之。师竟纳汤。 大师经常叹息曰:「人命如白驹过隙,浮生几何。我如果到三十岁仍然科举不中,一定离俗出世,怎么能因功名利禄终身拘于故纸堆中呢。」莲池大师在家时,元配张氏生有一子,殇亡,不久张氏亦亡故。大师即不欲娶。然在母亲勉强下,议婚汤氏。汤家贫穷,其女持斋。有富贵人家也想得到大师为佳婿,便在暗地里离间,然而大师最终仍然纳娶汤氏。 大师在家议婚之时,不为财势所动,以志同道合为求,摈弃富家之女而最终选择贫女汤氏,最终以此因缘而顺利出家。如果大师当时以世间之标准择偶,出家之想恐成泡影。故知修行人于世间行事,亦当时时以道心为验,自可消祸于未然,获福于无形。 今之世人,在面对婚姻爱情的选择时,多只注重于长相、财富、权势等外在条件的拣选。殊不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而贪求财势者,又有几人能长保富贵。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在条件迁流变化,双方的我执、情执日益增上,各自不满积聚于心,矛盾日增,烦恼炽盛,婚姻渐渐变成痛苦的枷锁,由爱而生憎,双方遭受痛苦折磨。所谓恩爱,前世有恩,今世有爱,是因缘果报;而大多数伴侣则更像冤亲债主的讨债还债轮回,亦是因缘果报。 即使夫妻之间恩爱美满,伉俪情深,白头偕老,亦不过是世间幻乐,爱情的本质实为苦空无常,独来独去,独生独死,死后轮转六道,暂无休息。莲池大师言,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此之谓也。如《楞严经》言:「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若在情爱牵缠中,不能生发大出离心,难免头出头没,求出无期。 如莲池大师言:「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示在家二众》) 莲池大师出家之时,曾作《七笔勾》词,将鱼水夫妻、富贵功名等通皆一笔勾销,是为真出家。吾辈即不能如大师之出尘,于此世间梦幻泡影之富贵荣华、夫妻儿女等,亦当生一笔勾销想,念念出离,不恋世情,如此方有脱离三界火宅之望。须知欲爱如膏,佛智如火,须勤勇熏铄,顿尽无余。如若口念弥陀,心恋尘境,念念之间尚思人天福报,富贵平安,心不与佛应,往生大事,何日方能成办? 如妙叶大师言:「苟起一念世心,便被如是等尘劳魔党牵拽将去,全身陷没,求出无期。譬如游鱼虽逸,一丝可系,其害非不大也。」(《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二、精进参究,一心办道 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居顷,即单瓢只杖游诸方,徧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越中多禅期,师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单姓字。 大师剃度出家后,随即来到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受戒。之后不久便开始孤身一人单瓢只杖游历诸方,徧参各处善知识。北游五台,感得文殊菩萨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后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善知识,皆有开发省悟。……越地(今江浙一带)多禅期,师于中参加禅期五次,到结束时都不知邻单同参的姓名。大师苦修之精勤可见一斑,余并可知。 大师为亲近善知识,不辞辛苦,仿善财之五十三参,效赵州之八十行脚,为办道故,千里无阻。今时交通便利,网络发达,欲亲近大德,朝拜诸山,快则朝发夕至,慢则一两日亦可到达;网上听经,视频音频浩如烟海,比之古时,方便百倍千倍不止,然而修行人自觉能得大受用、大利益者,比之古人,恐少之又少。其缘由之一,即是被世事所牵,不能放下。青年者系念情缘男女,中年者醉心宦海职场,待到老来,又挂念儿孙后事。 正如莲池大师所言:「人生寒思衣,饥思食,居处思安,器用思足,有男思婚,有女思嫁,读书思取爵禄,营家思致富饶,时时不得放下。其奋然出家,为无此等累也,而依然种种不忘念,则何贵于出家?佛言:‘常自摩头,以舍饰好。"然岂惟饰好,常自摩头曰:‘吾,僧也,顿舍万缘,一心念道。"」(《竹窗二笔·出家休心难》) 故真念佛人,于念佛之时,当万缘放下,将此现前一念心系念于佛号上,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如此痛下功夫,方有真实受用处。否则终日泛泛悠悠,念佛时妄想纷飞五内俱热,做世间事时又念及自己是念佛行人,互相牵缠,两头不占,既未得到世间五欲之乐,又未得到出世间的念佛往生之乐,良可痛惜。 如莲池大师所举一例:「五台居士谓予曰:‘吾知有此道而不克尽力,终其身不乐。今士人不知有此道者,得一第,快心五欲以为乐。吾既知之,不敢纵欲,而复以王事家事驱驰荏苒。今老矣!失人世之乐,又未得出世之乐,故郁然终身。"此居士实语也。而自昧者多、自觉者少,谁道及此者?居士诚贤乎哉!」(《竹窗二笔·知道不能造》) 三、严持戒律,道风凛然 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其设清规益严肃。众有通堂,若精进,若老病,若十方,各别有堂。百执事各有寮,一一具锁钥,启闭以时。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 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传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寝不梦。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以进退人,凛若冰霜,威如斧钺。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扰众,此中无一敢诤而故犯者。 虽非尽百丈规绳,而适时救弊,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之清肃者。具如《僧规约》,及诸警语,赫如也。 大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有《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文阐发其意。……在大师的督导下,云栖寺清规整肃,道风凛然。大众有通堂,而精进修行者、老病安养者以及十方而来者,又各自有堂。百余执事各自有寮,一一皆有锁钥,按时启闭。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音传遍山谷。 即或有疲倦者,听闻击板声,亦眠不安,寝不梦。布萨羯磨,诵戒忏悔等皆依佛制而行;宣举功过,施行赏罚,以此来对大众进行评判进退,分毫无差,凛若冰霜,威如斧钺。即使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比丘扰众,此中无一敢起纷争而故犯者。虽未尽复百丈清规,但切合时代需要,革除旧弊,重振颓纲,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之清肃者。具体情形,赫然载于《云栖法汇》之《僧规约》及诸警语。 莲池大师在世时,非常注重戒律。一方面著书立说,阐发圣意,对比丘戒、菩萨戒、沙弥戒都有整理著述,如《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沙弥要略》等。一方面在云栖寺身体力行,严持戒律,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恢复半月诵戒羯磨。并亲制寺院规约,包括各堂院规约、僧约、赏罚条例等各项规制,汇集为《云栖共住规约》。 从大师之著述及自身行持,可见大师对戒律的重视。须知我们信愿的坚固与否以及往生的品位高低,也跟我们持戒的功夫深浅息息相关。 如《净土圣贤录》记载,明朝真清法师,临往生时,大众问曰:「和尚往生净土,九品奚居?」答曰:「中品中生也。」众曰:「胡不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泊然而逝。由此可见,以戒香熏修,尚只得中品中生之报,吾人扪心自问,自己持戒功夫如何,将来往生品位又如何? 对于持戒的重要性,释尊及历代祖师均有详细开示。如《华严经》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印光大师言:「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指要》) 修行人切不可因佛具大悲,以为经中言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尚且救度,而我今日未犯五逆十恶,余诸恶事,无碍往生,只需临终十念,佛自来迎,故杀盗婬妄皆可为矣。须知今人业深障重,智浅福薄,平日无功夫,临终易打失,破戒之人,往往因其烦恼深重,导致其往生的信愿因破戒的烦恼而减弱。临命终时,四大分离,众苦交煎,无量劫来冤亲债主皆来讨债,若非功夫深厚,诚恐不易得力。加之若再有家亲眷属哭泣喊叫,牵动情染,稍失正念,则不知落入何道中去矣。若到此时方悔平生空过,痛失往生大利,悔之晚矣。 如袁中道所著《纪梦》中,其兄袁中郎带其神游净土,对其谆谆告言:「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然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则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则生品最高。其次戒急,则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学诸人矣。弟之般若气分颇深,而戒、定之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至五浊,趁此色力强健,实悟实修,兼之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殊六斋遗法见存,遵而行之。诸戒之中,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于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西方合论》) 诸戒之中,杀戒最为切要。莲池大师在世时,亦极意戒杀生,崇放生。为放生专设有万工、上方、长寿诸放生池,并于山中设放生所,每年花费百余金,粟二百石,并著有《戒杀放生文》等劝世。 四、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入城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还山,连下堂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七月朔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只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明日要远行。」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 时松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遗嘱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众省觉,报城中诸弟子至,围绕。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解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是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也。 莲池大师临终时,提前于半月前,入城辞别诸弟子,首先是宋守一等,其余诸故人旧友皆一一遍及。大师并未透露自己预知时至,将要往生,只是说:「我将要去其他地方了。」众人皆不知大师之意。回到云栖寺,连下堂一起准备了茶汤设供,与大众话别言:「我不在此处住了,将去往其他地方。」……七月初一晚,入堂坐,嘱托大众言:「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只待一撞一跌,你们才肯相信我言。第二日要远行。」众人挽留之。大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 此时松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里,大师令侍者送去遗嘱五本。次夜入丈室,大师示现微疾,瞑目无语。此时大众省觉,于是赶紧通知城中诸弟子赶来,大众围绕在大师旁,大师又开目言:「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大众问谁可主持丛林。师言:「解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言:「姑依戒次。」说完,面朝西方念佛,端然而逝。时为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 大师最后一著,以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实际行持向后人昭示了念佛法门的殊胜利益。念佛人乃人中芬陀利华,生时人鬼钦敬,死后得生净土,仗佛慈力,感应道交,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今人每每这山望着那山高,以为念佛法门平淡无奇,听说某个法门好,就要去学一学;听说诵某部经功德大,就要去读一读;或持某咒,或在哪里听了一个号称秘密高深的法,云念此咒修此法就可以快速成就乃至快速成佛等等,就要去修一修。好奇务怪,总不能安心念佛。 对于此种现象,莲池大师开示言:「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竹窗随笔·念佛不专一》) 正如憨山大师赞言,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莲池大师审时度势,观末法众生之机,惟依念佛法门方能得度,故一生悲心切切,力弘净土,并有《弥陀疏钞》传世,广度群迷。冀诸同仁仿效先贤,老实念佛,将来一刹那中离五浊,莲池海会喜相逢。
2023-09-01 15:55:271

2021-05-01

补阙真言与补阙圆满真言有什么区别?念经后应念哪个 两个真言区别不算大,都是针对诵经的功德,只是出处不同。 华严经补阙真言 南(nán)无(mo)三(sān)满(mǎn)哆(duō)。 没(méi)驮(tuó)喃(nán)、阿(a)钵(bō)啰(luo)帝(dì)。 喝(hē)多(duō)折(zhé)、折(zhé)捺(nà)弥(mí)。 唵(ǎn)、叽(jī)弥(mí)叽(jī)弥(mí)。 怛(dá)塔(tǎ)葛(gě)塔(tǎ)喃(nán)。 末(mò)瓦(wǎ)山(shān)矴(dìng)钵(bō)啰(luo)帝(dì). 乌(wū)怛(dá)摩(mó)怛(dá)摩(mó)。 怛(dá)塔(tǎ)葛(gě)塔(tǎ)喃(nán)。 末(mò)瓦(wǎ)吽(hǒu)、癹(bá)莎(shā)呵(hē 唵 枳那枳那 怛他伽头 踟婆陛 珊隐底 婆啰底 乌陀慕 陀迷 唵萨陛梯 萨嚩(二合)诃 南无三满哆没驮喃 阿钵啰帝 喝多折 折捺弥 唵 鸡弥鸡弥 怛塔葛塔喃 末瓦山叮 钵啰帝乌 怛摩怛摩 怛塔葛塔喃 末瓦 吽 癹莎诃 达至托 嗡 知那知那 达他茄陀知婆必山 引底婆辣底 乌陀 木陀迷 嗡 萨必替萨缩喝 此陀罗尼是普贤如来所说。经云:「若人诵此一遍,准诵龙藏中《华严经》上中下三本一遍」。何况常持。若能满十万遍,其人敏悟精微,洞彻一切教藏,至于福聚转障不可具说。普贤王如来(非普贤菩萨)为密教阿达尔玛佛(ati-buddha),乃金刚乘最极究竟,无上殊胜法教的宣演教主,由此可知华严法教、净宗法教与密宗红教大圆满法皆为理趣不二、殊途同归的成佛大法,愿行者珍视实修之。—出自《大正藏》第十九册页709下。 区别: 一、都是针对诵经的功德,只是出处不同 补阙真言又叫补缺真言。全名是“法华补阙真言”或“地藏菩萨补阙真言”,为梦授咒。《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中有记载。 这个真言是蜀郡静泉寺僧人道如,俗姓李,发愿读《法华经》一万遍。他的邻房也有一个僧人,死了七天又活过来,他说:见到地藏菩萨,还有冥官与随从也跟着一起来,问这个僧人:你与道如的房间相邻吗?他回答:是的。地藏菩萨说:道如持诵法华经一万遍已读满数了,但是漏阙很多,冥官不能收藏。你把这个“明”(补缺真言)给道如,每诵经一遍即诵此“明”三遍,所遗漏的文句就圆满如法了。补阙真言就是这样来的. 二、补阙圆满真言又叫菩提场庄严心中心陀罗尼,出自《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这个真言范围大一些,可以增上念经的功德,读经文后加诵3-7遍。 经中说每日诵一百八遍,即见一切诸佛,寿命百岁远离一切疾病。等等 扩展资料: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补阙详解: 此真言可用于读诵完经文、咒语之后,怕有遗漏,可读诵此咒三遍。   真言原文: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   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   补阙真言注音:   nā mó hē là dá nà,duō là yè yē。   qié là qié là。jù zhù jù zhù。   mó là mó là。hǔ là,hōng。hè hè,   sū dá ná,hōng。pō mò ná,suō pó hē。   发音注解:   南谟:也有的书写作“囊谟”。可读作“南无(nā mó)”,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也有的地区读本音(luō)。   怛:读音为(dá答)。   那:读为(nà纳)。此字读音(nā、ná、nà、nuó…),是常用的多音字,读法较为复杂。   佉:读(qié茄)为古音。另发音为(qiè切)。   吽:读音为(hōng轰)。   拏:读作(ná拿),“泼抹拏”中“拏”有的书中写做“挐”,其实“拏”和“挐”两字都是汉字“拿”的异体字,发音都为(ná拿),有的经书中甚至直接写成了“拿”字。也有的书里注音为(nú奴)。   功德介绍:   解说:此真言又称补缺真言。全名为“法华补阙真言”或“地藏菩萨补阙真言”,为梦授咒。——见《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页260下、276中。   此真言是蜀郡静泉寺僧道如,俗姓李,发愿读《法华经》一万遍。至元和初遍数满。邻房有一僧,死经七日却活来云:见地藏菩萨,有冥司与卒等俱时至,问僧云:汝与道如邻房住否?答曰:然也。地藏菩萨云:道如持经一万遍满毕,然以漏阙至多,冥官藏不能纳之。汝持此明与彼道如,每诵经一遍即诵此“明”(指此补缺真言)三遍,所遗阙文句即得圆满如法。冥官摄受云云。   在汉传佛教的补阙真言通常所用的是两个:   ⑴、补阙圆满真言——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娑诃。   ⑵、补阙真言——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   一般出家人诵完经后常用的是第二个。   据现有文献资料,最早出现类似现在流通本所诵的“补阙真言”咒文如下(按翻译年代排列):   一、唐 实叉难陀大师(652~710)译《百千印陀罗尼经》中的“百千印陀罗尼随心咒”。   汉咒文是:   唵 虎嚧虎嚧 社耶 目磎 萨婆诃   梵文罗马拼音转写:om huru-huru jaya mukhe svaha   咒文功德: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净信善男女等造塔之时,书此“陀罗尼句”置于塔中,便得具足造百千塔殊胜功德无异。-(《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886中)   二、唐 一行禅师(683~727)撰的《北斗七星护摩法》中的“补阙真言”,请注意这是“整理式”的法本,并非来自“梵本转译”(即二手资料)。   汉咒文是:   唵 呼噜呼噜 佐野 保计伊 娑婆诃   梵文罗马拼音转写:om huru-huru jaya mukhe svaha   (虽然汉字作“保计伊”,极可能仍是mukhe此字,因为这是一行禅师编撰的法本,非来自梵本之译,恐有传抄之误!)-(《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458下)   三、唐 不空大师(705~774)译《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中的“菩提场庄严心中心陀罗尼”。   汉咒文是:   唵 虎噜虎噜 惹野 穆契 娑 嚩诃。   梵文罗马拼音转写:om huru-huru jaya mukhe svaha   咒文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种植善根,修无上菩提道资粮者,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或善男子善女人净信善心者,应受持此陀罗尼,以此积集善根……复次金刚手第二校量福德,以少善根因缘,能成就广善根果报。……此陀罗尼能成办一切事业,能与一切悉地,能消灭一切罪障,所作一切事业通达无碍,应身器清净,澡浴着新净衣,每日诵一百八遍,即见一切诸佛,寿命百岁远离一切疾病。……真言教法悉皆成就,日满一切愿,由作此法先行成就。-(《大正藏》第十九册页674中)   四、北宋 法贤大师( ~1001)译《佛说洛叉陀罗尼经》咒文中的最后一句。   汉咒文是:   唵 虎嚧虎嚧 惹野 目契 萨婆诃   梵文罗马拼音转写:om huru-huru jaya mukhe svaha   咒文功德:   是陀罗尼难得值遇,由如诸佛,出于世间。阿难若有众生,得此陀罗尼能受持者,是人所获功德如持“洛叉佛”无异,能与众生成大福聚,能灭众生无量重罪。-(《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907下)   五、至于发生在南宋 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王氏诵《金刚经》所“梦感”的咒文只能供参考,毕竟它不是“原梵本对译”。   记载中的“梦感”咒文是:“唵!呼呼,社曳穆契莎诃。”   慧律法师着《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女人第九》(http://book.bfnn.org/books/0377.htm)   六、诺那 呼图课图大师所传的“补阙真言”版。   汉咒文写成:   嗡 都噜都噜 渣雅 穆克 梭哈   (详http://www.larong.com/larong/zyjs/ZangHanWenZouYin_2.jpg)   咒文功德: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于《诺门普传真后集》中云:每晚课毕时,诵此真言七遍,然后回向,则日间所念诵之经咒能增加一千万倍功德。   本咒梵文意义:   据上面六种资料的整理,除王氏的“梦感咒”不算外,汉咒文大致都是相同译本,而藏本将“呼”嚧作“都”嚧,此乃藏音与梵音略异之处。行者若要依梵文应发成“呼”音,若要发藏音则念成“都”,请自行择取!   本咒梵文试析:   梵文罗马拼音转写om huru-huru jaya mukhe svaha   注:huru字依不空大师之译是“速疾”。Jaya是“胜利,摧破”。Mukhe是“面目,口,门”。整句要表达的大略意思是:让你快速的成就,快速地进入胜利成就之门。(请注意:以上只是梵咒的字面大略意思,仅供参考。梵咒的义理是无量无边的,唯有佛与佛方能完全圆满证知)   本咒功德说明:   诺那呼图克图说:“诵此真言七遍,然后回向,则日间所念诵之经咒能增加一千万倍功德”,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勉励大家修法的一种“开示”,到底佛说的“经典”中有没有这样的“意思”存在 从汉文的经典记载来说,虽然没有说要念“七遍”或“三遍”,但是念这个咒语肯定是能增加修法功德,快速让你的修法容易成就的!下面再重整理一次“经典”对这个咒语的功德说明:   ——书此“陀罗尼句”置于塔中,便得具足造百千塔殊胜功德无异。《百千印陀罗尼经》(《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886中)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种植善根,修无上菩提道资粮者……应受持此陀罗尼,以此『积集善根』……复次金刚手第二校量福德,以少善根因缘,能成就广善根果报。……此陀罗尼能成办一切事业,能与一切悉地,能消灭一切罪障,所作一切事业通达无碍,应身器清净,澡浴着新净衣,每日诵一百八遍,即见一切诸佛,寿命百岁远离一切疾病。……真言教法悉皆成就,日满一切愿,由作此法先行成就。《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大正藏》第十九册页674中)   ——得此陀罗尼能受持者,是人所获功德如持“洛叉佛”无异,能与众生成大福聚,能灭众生无量重罪。《佛说洛叉陀罗尼经》(《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907下)   附录:《金刚经》另一版本的“补阙真言”   补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   解说:《金刚经》所附的这个“补阙真言”全名应为“法华补阙真言”或“地藏菩萨补阙真言”,为梦授咒。—详见《大正藏图像部》第四册页260下,276中。   记载如下:此真言是蜀郡静泉寺僧道如,俗姓李,发愿读《法华经》一万遍。至元和初遍数满。邻房有一僧,死经七日却活来云:见地藏菩萨,有冥司与卒等俱时至,问僧云:汝与道如邻房住否?答曰:然也。地藏菩萨云:道如持经一万遍满毕,然以漏阙至多,冥官藏不能纳之。汝持此明与彼道如,每诵经一遍即诵此“明”(指此补阙咒)三遍,所遗阙文句即得圆满如法。冥官摄受云云。
2023-09-01 15:55:341

看到别人遗照。在想还好不是自己的家人。是诅咒吗?

不是,想要家人健康就学佛念佛。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总结了念佛的十种功德,我们知道这些念佛的功德以后,对念佛法门就更加有信心,那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除业障呢?念佛一声,灭无量重罪,何况是连续七天的精进念佛。所以,一个精进念佛的人,能够通过念佛的功德,忏悔的功德,使宿世恶业得到削减乃至消灭,自己就更加容易走向解脱。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大家以前不念佛的时候,都会做梦吧?可能梦境有好有坏,是各种幻想或者欲望所显现,那么念佛以后,有没有做过吉祥的梦?如果你平日念佛特别精进,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就能召感吉祥的,有瑞相的梦。我身边就有老菩萨梦见过佛陀金身,这是吉祥的梦。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颠倒妄想,全心全意只在一句佛号上,心与诸佛的功德相应,那肯定心生欢喜,是吧?我们心的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人心常欢喜,自然颜色光泽,气力充盛,也就是说,念佛刚开始是改变我们的情绪,心态,甚至能够做瑞梦。慢慢的,会让我们身体由内而外更加健康,一些疾病也会痊愈,乃至极难医治的重症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一个精进念佛、心中有佛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种庄严、超然脱俗的气质。念佛人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护佑,恶缘远离,他的内心会变得特别的慈悲,令人感到亲切,而且他气力增盛,气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这样具有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前九种讲是现世功德,第十种就是我们在此生的修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愿望——命终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被佛菩萨接引到西方净土以后,与贤圣为友伴,能够速成佛道,并且享受胜乐,不再遭受轮回之苦。 学佛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收听喜马拉雅FM里面的佛教内容学习。推荐如下:《净土圣贤录》,《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印光大师说净土》《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听不困的佛教历史》等等。
2023-09-01 15:55:531

顾源居士往生纪

明朝顾源居士,又称宝幢居士。少年时性格豪放,善于写诗、书法和绘画。40岁时,把以前所习的世间法尽情抛弃,断除酒肉,造了一座小楼。以后就独自住在小楼里精修禅观,家里的女人一个也不见面。 每天夜里五更起来,敲著大木鱼,高声念阿弥陀佛。就在他住的小楼旁边,住着一个屠夫,每天听到敲木鱼的声音就起来杀猪。 有一天,屠夫起得迟了,非常气愤,就骂他的妻子。妻子说:「你没听到那道人天天敲木鱼念佛吗?你自己不知罪,还来责怪我!」屠夫一听惊住了。 屠夫有善根,一听到这话,就把刀折了,不再杀猪。当时他那些同事的屠夫里,有不少因此而放弃屠宰。 这位顾源居士跟当时栖霞山的云谷禅师交往很好,结西方社。憨山大师有一天到栖霞寺来,看见一位道者像孤鹤一样,非常安闲。走到近前,这人眼睛动都不动,好像超出世间,神情洒脱。 等憨山大师进了殿门,礼舍利塔,瞻拜良久,舍利塔上忽然现五色光。憨山大师当时很惊讶,就对云谷禅师说。云谷禅师说:「这是宝幢居士正在作西方观。」 不久,宝幢居士显现有一些小病,请当时的名僧数人相对念佛。一会儿,他妻子走过来报告说:「整个屋子都闻到了莲花香!」 大家都很惊喜,顾源却像平时一样平静,徐缓地对旁边的僧人说:「我坐在莲花里已经半个多月,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周徧虚空世界,世界都是金色。佛看着我微笑,提携我,又用袈裟覆盖我的身体,我决定要去西方了。」 他的这些孩子就哭着请求:「父亲就要走了,我们这些孩子怎么办?」这时顾源就说:「你认为我是生了,还是死了?你看看太阳出于东、没于西,太阳是真的没有了吗?」 然后预定往生的日期。到了日期,顾源居士就沐浴更衣,端坐而逝。房间里三日莲花香。 《净土圣贤录》
2023-09-01 15:55:591

修行当中要表什么样法?

表法就是表现出修行人对于佛法的恭敬,诚心诚意,以及奉行佛法,比如,布施,积德行善。教导别人学佛念佛。告诉别人学佛念佛好处。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总结了念佛的十种功德,我们知道这些念佛的功德以后,对念佛法门就更加有信心,那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除业障呢?念佛一声,灭无量重罪,何况是连续七天的精进念佛。所以,一个精进念佛的人,能够通过念佛的功德,忏悔的功德,使宿世恶业得到削减乃至消灭,自己就更加容易走向解脱。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大家以前不念佛的时候,都会做梦吧?可能梦境有好有坏,是各种幻想或者欲望所显现,那么念佛以后,有没有做过吉祥的梦?如果你平日念佛特别精进,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就能召感吉祥的,有瑞相的梦。我身边就有老菩萨梦见过佛陀金身,这是吉祥的梦。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颠倒妄想,全心全意只在一句佛号上,心与诸佛的功德相应,那肯定心生欢喜,是吧?我们心的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人心常欢喜,自然颜色光泽,气力充盛,也就是说,念佛刚开始是改变我们的情绪,心态,甚至能够做瑞梦。慢慢的,会让我们身体由内而外更加健康,一些疾病也会痊愈,乃至极难医治的重症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一个精进念佛、心中有佛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种庄严、超然脱俗的气质。念佛人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护佑,恶缘远离,他的内心会变得特别的慈悲,令人感到亲切,而且他气力增盛,气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这样具有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前九种讲是现世功德,第十种就是我们在此生的修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愿望——命终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被佛菩萨接引到西方净土以后,与贤圣为友伴,能够速成佛道,并且享受胜乐,不再遭受轮回之苦。 学佛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收听喜马拉雅FM里面的佛教内容学习。推荐如下:《净土圣贤录》,《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印光大师说净土》《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听不困的佛教历史》等等。
2023-09-01 15:56:085

人生走进了死胡同?

走出死胡同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佛念佛。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总结了念佛的十种功德,我们知道这些念佛的功德以后,对念佛法门就更加有信心,那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除业障呢?念佛一声,灭无量重罪,何况是连续七天的精进念佛。所以,一个精进念佛的人,能够通过念佛的功德,忏悔的功德,使宿世恶业得到削减乃至消灭,自己就更加容易走向解脱。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大家以前不念佛的时候,都会做梦吧?可能梦境有好有坏,是各种幻想或者欲望所显现,那么念佛以后,有没有做过吉祥的梦?如果你平日念佛特别精进,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就能召感吉祥的,有瑞相的梦。我身边就有老菩萨梦见过佛陀金身,这是吉祥的梦。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颠倒妄想,全心全意只在一句佛号上,心与诸佛的功德相应,那肯定心生欢喜,是吧?我们心的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人心常欢喜,自然颜色光泽,气力充盛,也就是说,念佛刚开始是改变我们的情绪,心态,甚至能够做瑞梦。慢慢的,会让我们身体由内而外更加健康,一些疾病也会痊愈,乃至极难医治的重症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一个精进念佛、心中有佛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种庄严、超然脱俗的气质。念佛人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护佑,恶缘远离,他的内心会变得特别的慈悲,令人感到亲切,而且他气力增盛,气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这样具有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前九种讲是现世功德,第十种就是我们在此生的修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愿望——命终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被佛菩萨接引到西方净土以后,与贤圣为友伴,能够速成佛道,并且享受胜乐,不再遭受轮回之苦。 学佛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收听喜马拉雅FM里面的佛教内容学习。推荐如下:《净土圣贤录》,《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印光大师说净土》《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听不困的佛教历史》等等。
2023-09-01 15:56:222

曹操曾投胎做了猪,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这个说法并不是真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死后的归宿和转世的说法并没有被历史证实。关于他转世成为猪的说法,通常只是流传于民间传说和小说等非正式渠道,没有可靠的的历史依据。关于曹操的死后的归宿和转世的说法,有一些其他的传闻,但都没有被确证。其中一种说法是他在死后被埋葬在洛阳南面的孟津平逢山之东麓,东距洛阳市26公里,这个地方紧邻寇询墓。但这种说法也没有被历史证实,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或者道听途说。总之,关于曹操的死后的归宿和转世的说法,没有可靠的历史依据或证据,这些传闻只是民间传说或非正式渠道的说法,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认可。
2023-09-01 15:56:392

佛渡有缘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佛渡有缘人就是佛陀度化闻佛法,思佛法,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有缘人是指闻佛法,思佛法,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佛渡有缘人”这句话,似乎给中国佛教定了格;有些人甚至将此作为理由而懈怠或拒绝帮助他人。其实,这是出于唐代元圭禅师之语,禅师立佛有三种不能:1、不能免定业,佛虽具足不执著于一切现象的智慧,但对招感善恶结果之定业也没有办法改转。2、不能度无缘,佛虽能了知众生的性质,穷尽无限的事,但却无法化导无缘的众生。3、不能尽生界,佛虽能救度世间一切众生,但却无法度尽众生。很多人不清楚,这三种不能乃是对小乘的应身佛而言的,如果对于大乘的法身佛而言,佛性即是法性,已经超越能所,无所谓能或不能;纵然议论其能所,大乘佛身即法界,有何不能?虽然众生无边,但佛的悲愿也无边,正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只要还有众生,佛就要不顾一切地去度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无论众生与佛是否有缘,抑或是缘分深浅、信不信依、恩怨憎恨,佛都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去摄受众生,因为佛陀证得了完满的清净法性,离一切“我”。拓展资料:元圭禅师是唐朝的僧人,生于公元644年,寂于公元716年,河南洛阳人,俗性李,幼岁出家,在慧安国师处顿悟佛陀玄旨,后卜居嵩岳龙坞,苦心向道,数十年如一日。相传他曾点化山神,役其将北岭之树移植东岭,当晚暴风吼雷,奔云掣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第二天“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元圭禅师最著名的佛言是“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原文为:神曰:“我神通亚佛。”师(圭 以下同)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只、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解释为:禅师元圭说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元圭禅师认为这三种佛做不到的事情是:一不能除去众生既定的业报,据《大智度论》记载,即使是佛陀自己,由于过去世所造之业障,成道后仍要受木枪麦马等9种果报。二不能度无缘之人,度无缘之人犹如润无根之草,是徒劳无功也是不起作用的。三不能度尽所有的动物,尽管佛陀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总有不信之人,佛陀拿他没有办法。元圭禅师佛法深远,后著有嵩岳元圭禅师《释氏通鉴》。对后世佛法研究有深远影响。拓展资料:释元圭-百度百科
2023-09-01 15:56:503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父亲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际清也于乾隆34年(1769年)考中进士,授县官。然而,此时已志在西方的彭际清决意辞而不就,终身奉事佛教,广种福田,行菩萨道,解行并重,著书立说,最终成办净业。人称清中最著名的菩萨居士。 一、舍离仕途入佛教 彭际清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十六岁便考上秀才列诸生之位,第二年乡试考上举人,十八岁参加会试及格,二十二岁殿试位列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小小年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这在世人看来是非常光耀的事,可彭际清却认为,入仕途为官造福一方固然不坏,但也总是会陷于诸多烦恼,六根实难清净,不如索性辞官不做,志心在世间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那时起,彭际清便以一个优婆塞的身份,担当起传承佛法的伟大事业了。 彭际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学,还跟着道士学过三年的修仙之术。也许是宿世善根的缘故,后从友人薛家三听闻佛法,便生起极大希有心和欢喜心。在京师应试的时候,结识了来自瑞金的居士罗有高,志趣相投,从此两人常常切磋佛学。后来,彭际清进一步接触佛教大德的作品,尤其是读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尊者全集》之后,开始倾心于佛法,并对佛法的相关教理发起胜解,从而树立了坚固的信心。 过了入门阶段的彭际清在佛法上精进修学,进道日深,学修上渐有超出常人的体会。直到后来读了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蕅益大师的著作后,对净土法门生起了很深的信仰,并私淑莲池大师,誓愿往生净土,自号「知归子」。 这时,彭际清才开始有看到家门的感觉,遂对净土法门推崇备至,自修亦劝他修,一直到嘉庆元年,时年五十七(1796),念佛安详而逝,这期间作为一个净业行人,彭际清的净土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解行并重归净土 翻开彭际清的《一行居集》,开篇有《自誓文》曰:「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大清国男子彭绍升,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言之凿凿,铿锵有声,其信愿昭著可见一斑。 修净土法门,重在信愿,灵峰蕅益大师亦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是在理体上抉断疑惑,是证真之本,亦谓称性。彭际清从涉入净土法门开始,便牢牢地抓住信愿,将求往生之誓愿或心忆、或口念、或书写,不令一刻离于心,天长日久,终于成就信愿力。 此后,便不必刻意去念想,信愿力亦与心镇日相随,永无离时。以信愿力为主导,在事相用功即称名念佛,极易得成就。这也是彭际清留给我们净业行人的宝贵经验,他就是这样的念佛,终于安详而脱,随其愿力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学研究上,彭际清的许多文章主要得益于阅经。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华严经》、《般若经》及《四十二章经》等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佛友罗有高评价他的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 彭际清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网》、《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介绍经典的大意和他的阅读体会。 其中《梵网》和《华严》是影响彭际清并使他的佛学思想走向成熟的两部大乘经典,《梵网》成就了彭的开智和行持,《华严》成就了彭的演智和宗教情怀。《梵网经》前半部略讲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是为开智,后半部菩萨戒是为行持,这最终导致了彭际清决心受持菩萨戒,终生奉行菩萨道;《华严》详说十信乃至十地,层层譬喻,大开演智,彭际清畅怀之际,其心早已入于大乘,获得宗教情怀。 由于不断深入内典,勤于笔耕,彭际清的著作和文章也逐渐走向成熟。他在闭关念佛期间撰写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信愿庄严,感动人心。 晚年在杭州武林门外,同两三位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因病回家。他喜欢太湖秀峰寺的风景之美,掩关僧舍,常在那里专修净业。 1785年,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称所住处「一行居」。后来他把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佛教杂着编成《一行居集》。其余作品主要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二林居集》、《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等。 此外由他发起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涑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这些都曾为净业行人的修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作品在流通,为行人作导航的明灯。 三、勤耕福田终不辍 彭际清一生虽不甚富有,但极其注重悲田、福田事业,救济贫困孤寡众生,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来坚持不懈。他曾集资一万两银钱,存放在钱庄,利用所得利息创建佛寺、刊印佛经、斋僧供佛。 设立「近取堂」周济穷苦;设置「润族田」(俗称义田)救济贫困族人;创办「恤嫠会」照顾寡妇孤儿;创立「放生会」保全众生性命。从事如此善事,都有发愿文,一一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道友如罗有高、汪缟等,与其通信论道,言辞恳切,交流正法。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彭际清都请到自己家,带着一起游名山或闭关念佛,让罗有高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缟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彭际清就写信规劝。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彭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刻行于世。 乾隆六十年秋天,彭际清因感风寒腹泻,仍住在苏州文星阁。入冬后,精神逐渐耗尽,便将所有作善事的资财,一一清楚交付侄儿祝华,并嘱咐永不可废除此等善举。彭际清就像佛经中所述的大善长者(居士),以实践佛教悲愍众生的情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回向西方,死而后已。 四、为行人作真净善友 彭际清自皈依佛法后,开始素食净行,在家中善于带领妻女学佛。他的妻子受了优婆夷戒,两个女儿日常读诵《妙法莲华经》,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佛教的气氛。1773年,彭际清34岁时,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受菩萨优婆塞戒。 此后,彭际清一生谨慎奉持优婆塞菩萨戒,宁舍身命,不犯根本,内为家人、外为道友都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现代知识分子家庭能做到彭际清居士这样的非常稀少,有的家庭丈夫学佛妻子反对,有的家庭妻子学佛丈夫反对,或者父母学佛,儿女漠视;或者儿女学佛,父母摇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佛的一方,偏执佛法,而对世间法不很通达,服不了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家人。 这一方面说明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广泛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表现我们佛弟子的方便善巧不够,不能用柔软心摄受家人,这里正是我们居士应当学习彭际清菩萨的地方。 在外面,彭际清则好与各道人士交游。少年读儒书时,彭际清仰慕高攀龙的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遗民的逸行。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高官汪缟和江西瑞金罗有高,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 学佛以后他们又成了清净法侣。彭际清曾与汪缟共立建阳书院。罗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疏,而彭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除了莲池大师外,还很推重省庵大师。并与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大师、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高僧相交游,往来论道。 彭际清年轻时有志于学业,读宋明理学典籍时,结识了当时的名士汪大绅,也是一个佛教徒。汪在修念佛有相当深的体会,后来世业遭受挫折,便一心归命于西方极乐净土。初入佛道彭际清也深受汪的影响。 然而居尘学佛,犹如火中栽莲,汪大绅为事业牵绊,虽有心于净土,无奈受世缘所迫,不能如彭际清甘心「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度日,矢决定心,蓦直闯去,直待华开见佛」。 彭际清劝他说:「非不知老兄家缘牵迫,愁闷难排,然此正吾侪进修之地。」菩萨在家,知家性空,家庭事业逼累在所难免,而彭际清却认为正好借此进德修业,磨心砺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彭际清在劝进行人时,是多么地恳切而又不失方便善巧,不愧为同修行人的真净善友。尤其是初发心道意未坚的菩萨,能遇此善知识该是何等的幸运。
2023-09-01 15:57:121

讲经中经常被提及的人物——周邦道先生之往生故事

周邦道(1898—1991)字庆光,号龙雾山樵,江西省瑞金市黄柏乡直坑村人。16岁考取宁都县立中学,后转学省立第九中学,21岁考取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河南四师任教。回省后,先后担任江西二师、省立八中、南昌乡师校务主任及省立宁都中学校长等职。1923年,与刘惟甫等集资创办绵江中学,兼任董事长,开瑞邑中教之先河。周邦道先后亲近欧阳竟无、戴季陶、李炳南等名德学佛,并礼虚云老和尚为师,依斌宗法师受菩萨戒。来台后颇致力于佛教事业之推展。并主编中华学术院中华大典之“佛学门”。 周邦道先生在老法师讲经中经常被提及,是老法师的中学校长。周邦道老师是中华民国第一届高考的榜首,人家称为“民国状元”。他得这样的成就,你就知道他的学问怎样好。家里的子弟也非常有成就,不晓得出了多少个博士、硕士、大教授、大学者。可是周老师讲,我周家最光荣的事情,就是有人念佛往生西方。 他出身于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周老师的祖父母甚至穷道无以立锥之地,家里只有一个碗、半个锅。锅是破一半的,要煮饭,锅要放倾斜才能够煮。周老师腾达以后,在他家和所有孩子的家都挂了一个匾额,“半锅一碗之堂”,半个锅,一个碗的地方,提醒孩子要惜福,不要腾达后就糟蹋。也以“半锅一碗之堂”的匾额,提醒所有的子孙,饮水思源,要知道我们今日之所以能够发达,都是祖先克勤克俭积德而来的,万万不可以自己腾达之后,就挥霍无度,这样会消福、折寿。 曾经有人有要事去拜托周老师,周老师那时候在考试院当政务次长。拜托完后,周老师亲自把人家送 到大门口,还亲自向人家鞠躬,让那个人感动不已,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周老师托我什么事情,实际上是我去拜托周老师办事情。”而周老师这样谦虚对待一切人,真是感人至深。 他早年在大陆办教育,曾经是国立第三中的校长。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有名气,学校办得非常好。而周老师是当校长、教授这样的身份,还一直在找老师,后来有幸,亲近了雪公老恩师,就赶快拜在门下。他向人家讲:“想不到我今生还有幸能够当学生,还能够碰到这样一位名师来教导我。”他对雪公老师的尊敬,是无以复加的。 后来慢慢衰老了,要往生时九十五岁,交代家人临终注意事项,向家人讲,一定要遵照雪公老法师讲的助念规矩,如法护持我往生,还叫家人都签字。九十五岁高龄,安详助念往生,很不可思议的。 周老师往生之后,连续托了三次梦给他在台湾大学当教授的女婿,请他转达给家属和莲友,转达什么呢?请大家替他欢喜,他已经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了。还说:“我之所以能够往生,是我依教奉行,老实念佛,才得了这么一个好的结果。”周老师又说:“在极乐世界,回首娑婆世界的一幕幕,真的是太苦了。我往生极乐世界,所有娑婆世界的一切苦难,已经完全摆脱了。你们若要见我,就念阿弥陀佛,唯有大家好好地念佛,将来才能够得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好结果。请家属对来助念的莲友务必要特别地恭敬,因为他们才是你们在世间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益友。最后,请大家好好地念佛,无怨无悔地走完这一生,将来一起往生极乐世界。”又再叮咛一句:“请再为我欢喜,我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太好!太好了。 他女婿皈依佛门,可是没有再进一步修持,如他所讲的:“因为岳父家里是佛化家庭,所以也来皈依佛门,早晚上炷香,求个心安而已。”没有再修持。他说岳父大人,连续三次这么清楚托梦给他,请他转达,这个绝对不是假的。 周老师的孩子一听到林教授讲他的父亲托梦的事情,就说:“我父亲一辈子不打妄语,他既然这么清楚地托梦,说他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他就绝对是真的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以后又托梦的,我们在《净土圣贤录》上也偶尔看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周老师的夫人,周杨惠卿老居士,早年在大陆时,也感应地藏菩萨化身为一个老和尚到她家里,向她开示佛法,而且把她过去、今生的吉凶祸福事情详细解释。那时候周老师还没有学佛,那个和尚就向周师母说,你先生将来还要蒙你的因缘来学佛、来护持佛法,讲得很清楚。最后,如那个老和尚所讲的应现。 周老师、周师母,可以说是在家学佛居士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我们想一想,周老师托梦说:“我之所以能够往生,就是我老实念佛而得到这样的好结果。”不是说我周某某喔,有多大学问,做了多少事。如果做了一些事情,我们没有回向往生西方,保证落入有漏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一享尽,保证堕落,所以经上讲:我们不求人天福报,我们要求无上的正等正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往生极乐世界。 “想不到我今生还有幸能够当学生,还能够碰到这样一位名师来教导我。”他对雪公老师的尊敬,是无以复加的。 “我之所以能够往生,是我依教奉行,老实念佛,才得了这么一个好的结果。” “在极乐世界,回首娑婆世界的一幕幕,真的是太苦了。我往生极乐世界,所有娑婆世界的一切苦难,已经完全摆脱了。你们若要见我,就念阿弥陀佛,唯有大家好好地念佛,将来才能够得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好结果。请家属对来助念的莲友务必要特别地恭敬,因为他们才是你们在世间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益友。最后,请大家好好地念佛,无怨无悔地走完这一生,将来一起往生极乐世界。” “请再为我欢喜,我已经往生极乐世界。” 赞叹赞叹!
2023-09-01 15:57:381

请帮忙解释一下以下一段算命的字句

是个旺夫益子的好命,嫁给乞丐,乞丐也能成富翁,只是眼前婚姻运气不好,时运不佳,只要脚踏实地。将来必能光耀门楣。书中说的好:此命生来真不差,婆娘二家靠她发。恭喜你
2023-09-01 15:58:004

刘素青往生如法吗

以下是各祖师开示临终法语:节选自 【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短长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又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有一篇【 西方发愿文略释 】,以下节选自【 西方发愿文略释 】,前面一段是节选的发愿文,后面一段是祖师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二感佛来迎。阿弥陀佛 与观音势至 诸圣贤众 放光接引 垂手提携 楼阁幢幡 异香天乐 西方圣境 昭示目前 令诸众生 见者闻者 欢喜感叹 发菩提心。 经云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是也 众见发心则自他兼利矣 又众人皆见其事乃真 独己见之或是魔事。以下是节选自印祖的【临终三大要】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以下是印光祖师劝我们读《净土圣贤录》,读了这些往生事迹后,才会取法有地,致疑无由。并劝诫我等学人 以古为师,力修净业。《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书一】五三用祖师的法,当下就可鉴别真伪。南无阿弥陀佛
2023-09-01 15:58:086

《佛教以孝为本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译文】 孝顺之道,广大无边。它能轨范天地,塑造圣贤。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释迦如来乘之以证得觉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经》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的行为准则。」佛陀在《梵网菩萨戒经》开示:「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乃是至道之法,孝名之为戒,也名之为制止。」所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以孝顺为根本啊。 【原文】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译文】 无奈世间凡夫俗子,只知道行孝的明显形迹,而不知道尽孝道的最高境界。每次看到佛门的出家人,立即就随着自己主观的看法,肆意毁谤责备出家人,说他们不孝父母,和放荡之子、忤逆之徒没什么区别。却不知道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也不是不重视孝道。因为世间所谓的孝道,是有外在的形迹可以遵循。而佛家所谓的孝道,是比较简略于形迹而专门致力于根本。有形迹可循的孝道,很明显而且容易看到;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孝道,那就非常隐晦而且难以明了。 【原文】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译文】 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之人尽自己职分,衣食奉养父母,使双亲能生活安逸,这是小孝。修养自身,奉行道义,流传美名于后世以显耀双亲,这是大孝。将孝道推到极致而论,凡是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和种种善行,无不是孝道的发挥。所以《礼记》当中的「祭义」说:「砍断一颗树,宰杀一只兽,如果不是在正当之时,这就是不孝顺。」所以说孝悌之道,通于天地神明,光耀于四海。推论孝道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到究竟极处,无以复加了。 【原文】 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译文】 然而世间这些孝行,都是可以耳闻目睹的,人们都很容易看见。只有释迦佛的弟子们,以成就佛道利益众生,作为最上等的报答父母恩德的事业。而且不仅报答多生以来的父母,并且必当报答无量劫来在四生九有、三界六道当中的一切父母。不仅在父母有生之年应当恭敬孝顺,并且在父母百年之后,更应当度脱父母的灵觉神识,使他们永远出离痛苦的六道轮回,永远住于正觉的境界。所以说佛家的孝顺,隐晦而难以明了啊。 【原文】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 【译文】 虽然如此,儒家之孝道,乃是以恭敬奉养父母为最首要的。若佛弟子辞亲出家,难道竟会置孝养父母于不顾吗?根据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规矩,想要出家之人,必须要先禀告父母。若父母有兄弟、儿子或侄子可以托付,才能禀告父母,请求父母同意,双亲允许后才可以出家,否则不许剃度落发。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之后,兄弟等人亡故,使父母没有可以倚靠付托的人,自己也应该减少吃穿住行等费用,来奉养父母双亲。 【原文】 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 【译文】 所以长芦禅师有奉养母亲的芳踪。(宋代时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年丧父。母亲陈氏将他带回舅舅的家中养育。等长大后,他博览群书,通达世间典籍。二十九岁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禅宗心要。后来住持于长芦寺,迎请母亲于方丈室东边的屋子,劝导母亲念佛求生净土。经过七年,他的母亲念佛往生。其事迹见于《净土圣贤录》。) 【原文】 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 【译文】 道丕法师有埋葬父亲的奇异事迹。(道丕法师,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长安人。出生才周岁时,父亲在国家战事中阵亡。七岁出家,年十九岁时,世间荒乱,稻谷极贵,于是背着母亲进入华山,自己辟谷断食,乞食而来的食物都奉养母亲。第二年,前往过去父亲战死的霍山战场,收拾聚集一切白骨。虔诚地诵持经咒,祈祷能够得到父亲的遗骨。诵经数日之后,父亲的骨骸从白骨堆中跳跃而出,直接来到道丕法师面前。于是道丕法师掩埋了其余的白骨,背着父亲的骨骸回家埋葬了,其事迹见于宋朝《高僧传》。) 【原文】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译文】 所以佛经说:「供养父母的功德,和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相等。」双亲健在,就要善巧方便地劝导他们,令他们持斋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双亲死亡后,则以自己读诵佛经、修持佛道的功德,长时间地至诚地为双亲回向,让他们永远出离五浊恶世,长辞六道轮回,能够证得无生法忍,高登于不退转之地。尽于未来际行菩萨道以度脱众生,使自己和他人一同成就无上正觉之道。如此乃是不与世间共有的大孝啊。 【原文】 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译文】 将孝道推到极致而论,所有实践六度一切的万行,无不是孝道的扩充。所以《梵网菩萨戒经》每个戒条都说:「应当生起慈悲心,孝顺心。」又说:「若是佛子以慈悲心,实行放生之业,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亲,一切女人皆是我母亲,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而得以受生。所以说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杀害众生而食其肉,就是杀害我的父母。」 【原文】 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译文】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凡是所有修持功德,全部为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如是则其思虑尽于未来际,其孝道普遍施于诸有情。若与世间的孝道来比较,在事相上不是没有欠缺,可是在孝道究竟上则远远超过世俗。可惜不能明了这种道理的人,不是认为佛门此说极为虚妄荒诞,便是认为太过虚无缥缈。哪里知道这种道理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遍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的呢?佛眼圆明,亲见这种道理,就好像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直接真实啊。
2023-09-01 15:58:221

佛经上是怎样确定往生验相的?

往生验相最早出自“阿含藏”体系的《杂宝藏经》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顶圣眼天生,人心鬼肚皮,地狱脚底板,旁生膝盖离;顶圣眼天生,心人脐修罗,肛鬼膝畜生,双足堕地狱。这其实是原始佛教的教义,现在的佛教宗旨已经很少提及。
2023-09-01 15:58:301

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印光大师(1861~1940),陕西郃阳人,从小即跟兄长读儒家书籍。「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而印光大师从小「颇以圣学自任」,效彷孔子,立志做君子,自利利他。印光大师出家后,出儒入佛,以佛摄儒,儒教之伦理与佛教之因果报应思想皆以孝为核心。 印光大师曾著《佛教以孝为本论》,认为孝道为人之本。「人生世间,须尽人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存,方可谓人。否则形虽是人,心是禽兽」。孝更是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本,作为出世间法之佛教仍是以孝为本。文曰:「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 印光大师早年深入儒学,出家精通三藏,根据不同时期的修证,对「孝」的认知可谓层层深入,从世间之「孝」至出世间之「孝」,皆加以完整阐述,令闻者全面了解孝的内涵。《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可见,「孝」之范围广;大师以孝为净宗之决要,欲令一切父母出离生死,可见,「孝」之程度深。欲全孝道,绝非易事,大师将「当修净业」作为全面行孝的归宗,我们通过下文来稍加体会。 一、我爱自身,应孝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三编下·德育启蒙·孝亲》 【感言】印光大师引孔子《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体现行孝的第一步即孔子所说:「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现代人常常以为身体是自己的,便通宵熬夜玩乐,直至大伤元气,如果能体认「受之父母」,既便为了行孝,减轻父母的忧虑,也当保养身心,不作无益之行。 二、孝之为道,其大无外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 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 【感言】所谓「百善孝为先」,虽一个「孝」字涵盖万善,但有「世间」与「出世间」,有「大小」和「本迹」上的差异。以下大师分述了差异点。 世间之孝: 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怼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 出世间之孝: 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又于杀盗婬各戒中,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于不行放救戒中,则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增广下·循陔小筑发隐记》 【感言】「迹」指表面的事相:皆有三层含义: 1.「服劳奉养以安其身」,指在物质上的供给抚养,使年迈的父母身体健康; 2.「先意承志以悦其心」,指精神上的安慰,使年迈的父母心情愉悦; 3.「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乃至前古人还有「养父母之志」,即培养父母的心志,陶冶他们的情操。「扬名于后世」指立身行事,光宗耀祖。 在表面的事相上,世出世间的孝子,事项上的作为看似相同,但本质上有所不同,「本」指根本的理体,世出世间的孝存在三方面的差别: 1.从广度上讲,世间孝只利益自己的父母,出世间孝顾及到「六道众生皆是我的父母」。 2.从深度上,世间孝的利益「皆属色身边事」,指「一身一世」的孝,等色身败坏,即死亡后,便无从利益。而出世间孝「本迹」兼顾,利益到父母「心性之不生不灭」,可称为「生生世世」圆满的孝。 三、释氏之孝,晦而难明 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唯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感言】世间人对出家人最大的争议来自「孝亲」部分,世间人误以为出家是弃父母不顾。印光大师在此点明:并非不顾,而是照顾的重点不同,「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一个是看得见的物质给予,心情上的陪伴,一个是看不见的功德回向。因此世间孝的特点是「显而易见」,而出世间的孝变得「晦而难明」。释迦牟尼佛的孝体现在「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最上「二字体现为:1.利益面广泛,将一切众生皆当作父母来孝顺;2.利益程度深:生前及死后灵识度脱皆顾。后举佛制及出家人的种种例子,表明出家人的孝是两者兼顾的关系,非弃而不顾。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29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7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7岁出家,年19,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 【感言】承接上段表出家「兼顾」的道理,此段引事相明「理事并进」,非「执理废事」,恐有发心不正之人,假托「出世孝」为理由出家,而其心行作为实是「世出世间孝道兼废。」此段引三例事相来证明,出家是「世出世间」之孝兼顾的关系: 1.从佛制戒律的角度,发起二种事相,父母应允方可出家;兄弟亡故,出家人减衣钵之资,以奉二亲; 2.引长芦、道丕二位出家人的事迹,以证圆满孝道的体现。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增广上·佛教以孝为本论》 【感言】印祖理事并述后,直引经典强调,佛陀赞奉养父母之功德,令世人理解佛法不但不排斥孝道,实是圆满的「孝」,何以体现?所谓「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 四、佛之孝亲,通乎三世 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或有以佛辞亲割爱,谓为不孝者,此局于现世,不知过去未来之浅见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故《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佛之于一切众生湣念而度脱之,其为孝也,不亦广且远哉!且世间之孝,亲在则服劳奉养,亲没则只于生没之辰,设食祭奠,以尽人子之心。设或父母罪大,堕于异类,谁能知所杀而食之生物中,决非曾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无尽之理,而以数十年之孝责人,其所知见之浅小,为可怜也。故佛教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济也大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感言】「慈心不杀」是净业三福中的内容,从孝亲的角度,「欲全孝道」也必然会慈心不杀,何以故?报通三世,孝通三世,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杀而食之,名为不孝。 五、通局兼修,方名尽孝 孝之一字,局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悖,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学者必须通局兼修,方可名为尽孝。《续编上·覆峄县宋慧湛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感言】印祖强调行孝要「理事并进」,既作行孝之事,亦通孝道之理(能够真实地利益父母,方名通理,方可名尽孝)。倘若「执理费事」,即在事相上没有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只在嘴上说孝。或「执事费理」,即在事相上虽有孝行,因不明理,做法上没有真实地利益父母,甚至有损父母,皆是「未全孝道」。 六、欲全孝道,当修净业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欲令全备,非世法佛法一肩担荷不可。世法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必须戒杀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必使内而家庭,外而社会,一切同人,同修此法,以期现生即了生死。 【感言】上段印祖指出「未全孝道」的两种表现,此段标明「欲全孝道」的正行:即「非世法佛法一肩担荷不可」,可见「世出世间」的孝行是相互包容的关系。随后分别讲述在家人如何行「世法」之孝,如何行「佛法」之孝。 佛法法门无量,所有一切法门,同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烦惑若有丝毫未尽,仍然莫出轮回。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较彼一切法门,其难易相差,奚啻天渊悬殊。吾人既无断尽烦惑之道力,若不以念佛求生西方,为自利利他之专注大事。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欲全孝道,固当汲汲于修持净业也。《三编上·覆尹全孝居士书一》 【感言】此段讲到「欲全孝道」之终极是令父母了生脱死,所谓「死生事大」。了生脱死的法门无量,作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具备择法眼,在众多的法门中,为我们拈出「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 夫孝子之于亲,宜先乎本而次乎末,养其体而导其神。倘唯知服劳奉养以安之,立身行道以荣之,而不知以常住无生之道,念佛往生之法,谕令修持。使其生念佛号,死生佛国。辞生死之幻苦,享常住之真乐。承事弥陀,参随海众。闻圆音而三惑净尽,睹妙境而四智圆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上求下化,广作佛事。彻证即心本具之佛性,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是所谓见小而忘大,得近而遗远。乃中人之局见,非达士之大观也。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增广下·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感言】此段进一步论述「为何汲汲于修持净业,是欲全孝道之法」。印祖讲明本迹的关系:「先乎本而次乎末」。世间孝虽令父母作短暂安乐,但终究是幻乐不长久,如果只停留在此,便是本末倒置。但如果弃舍枝末,不尽世间本分,便不讨父母之欢心,也无从赢得父母的信任,将他们导归极乐,脱生死之幻苦,享常住之真乐。可见,世间孝行既是世间(人天)善因,更是引导父母往生极乐的善方便,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以儿女亲情引导父母入莲池,才不致舍本逐末,沉溺于儿女情长的轮回海中。 七、世间之孝,孰与此等 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增广上·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感言】子女劝导父母往生极乐世界,父母所得之果报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直至成佛」。以成「全」父母之最大利益,而「全」子女之最大孝心,便是「孝」的圆满境界。
2023-09-01 15:58:481

我内心缺乏一盏明灯?

如何找到你内心的明灯 为你揭开你人生的指路明灯!在现今的世界,有许多娱乐与诱惑使我们脱离内心深处的自己。然而没有脱俗的意识与高度自我省悟,我们真的迷失了很多生活中美好的那些面向,在宇宙空间中活跃。启发自我省悟却很简单,有了找寻自我意识的可能性表示你已经成功一半了。不论是根据宗教名称来定义你的个人还是透过哲学影响,灵性的要领是一样的:关注人类灵魂或精神的本质,而不是肉体或物质世界。现代人对神性无所深知,因为他们对灵魂思想追求的少,针对物质主义较多。当你对拥有东西和当消费者的重要性下降时,内心的能量-灵性-会散发出温暖和快乐。有很多方法可以找到内心的明灯,但以下步骤是旅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保持沉静这需要脱离科技以及从吵杂的源头中脱身。让自己处于你觉得舒适且安全的地方。闭上眼睛,并呼出你所有的紧张。在安静中你会发现想象力油然而生,随他去吧!或让其完全放松。当你呼吸时,做感觉接近自然的事情。即使你的安静时间只有短短五分钟,好好利用他来从新调整呼吸。试问自己问题通过响应一天中的脑子里出现的情绪来与内心的你联系。即使在安静的时间,注意你的感觉。然后,试着找出原因。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你感觉到什么样的情绪,以及这种感觉所连接的记忆。当然,你不会总是在自己的疑问中找到答案。但是,容包和接受!“你是谁!”是提高你灵性的开始。重返回大自然把手机丢一边,关掉笔电,熄灯。将自己抽离室内一会儿。没错,就是走向户外。想办法贴近自然,没有任何理由,使自己身处绿树、青草与鲜土。在泥气与叶脉间呼吸,体会阳光触碰你的皮肤,大自然是我们地球最靠近天堂的。敬仰自然带给自己的丝毫感受。打开心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放弃现代科技,真正的幸福就来了。努力用心去爱现代事件中证明互相仇恨比互相关爱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关爱、接纳、慈悲需要如此练习。对周遭的人实际去付出,即使是为别人开个门或礼让座位给陌生人,都值得做。不求回报为他最好的提升自我灵性就是从做好事开始,因为这样世界会更加美好。当你不求回报,你才会获得更多,幸福感来自每天鼓励人的善良举动,看你可以让多少人微笑,来鼓励每个人。灵性不是将自己献身于宗教或是嗑精神病药来脱离现实社会。你只要敞开心胸心存善念充满感恩,就能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放下对事物的执着,你已经开启宇宙之门了。
2023-09-01 15:58:5615

宋朝有个法师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请问这个法师叫什么法师?

莹珂。不详其所出。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一日忽自念梵行亏缺。且堕恶道。向同住僧。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大有感发。择一室。面西设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及大士告曰。汝寿尚有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承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阿弥经。曰佛及圣众俱至。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2023-09-01 15:59:242

只持五戒可以往生西方吗就是没修十善?

只是如此 远远不够的 标准不够高 层次 境界就上不去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 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有两个愿是必发的!1、我此生一定要修成正果!2、百年后一定要去极乐世界!此愿一发,佛菩萨就会知道的,就会给你安排修行程序!守戒、安心、入定、生慧、慈悲救度。圆满一切善行!顺利返回极乐!往生极乐世界具足两个条件就行了《佛说无量寿经》 阿弥陀佛48愿·····念佛往生! 发愿求生!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2023-09-01 15:59:312

示华权师病中法语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人活在世间,都免不了生病的苦、死亡的苦。当这些苦事出现时,只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自己没有力量了脱生死,又不归投阿弥陀佛往生净土,那就还要随业受生在六道中。所以就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自己往生西方。以这个原因,到了生病时、危难时、快死亡时。总之一到关键时刻,心里立即就念阿弥陀佛,这要成为自然的反应。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如果现在你呼吸急促,就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现在是关键时候了,你要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了这一念外,心里不能再起一丝毫别的想法。 在现在这时候,你的心也不可以盼望病快点好,也不可以在佛之外另外起求神求天保佑的心。因为如果你盼望病快点好,或者在佛之外求其它的神、天来保佑你,如果心放在这上面,那就没有放在佛上面,就和阿弥陀佛的心隔开了,因此就得不到佛加被的力量。 就像打电话,拨111,就能收到111传过来的声音;拨123,就收不到111传过来的声音。同样道理,如果心祈求佛,就能收到佛的加被。心不祈求佛,而祈求其它,就得不到佛的加被,所以要一心一意地念阿弥陀佛。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都没有能力让你出轮回,只有阿弥陀佛能让你出轮回,所以你要一心一意地归投阿弥陀佛,一心一意地念阿弥陀佛。 你如果肯放下一切,一心一意地念佛,如果寿命还没有尽,病就会很快好;如果寿命已经尽了,就能立即往生。但你不能求病快点好,而要求快速往生。如果你求病好,万一寿命已经尽了,你就不能往生;而只求往生,如果寿命还没有尽,病就会很快痊愈。所以要唯一求往生! 【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往生西方的好处没办法用语言说尽。这比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还要好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对这样殊胜、安乐的净土,你要一心一意地求往生,切切不可痴心妄想而害怕死。你有怕死的心,就不能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我们在世间,就像蛆虫呆在粪坑里、囚犯关在监狱里一样,苦得不得了,什么都是受烦恼和业力支配,没有自在,所以是很苦的。往生西方就像脱出了粪坑和牢狱,到了清净安乐、逍遥自在的家乡,哪里能怕死呢?一有怕死的心,就永远在轮回中受苦,永远没有出苦的时候了。 因为如果这时害怕舍掉这个业报身、害怕离开长久沉溺的轮回而不愿离开,就不能往生西方,就又要生在六道轮回里,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如果能出声念,就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就在心里默念,耳朵听着别人念,心里也按这样念。而且眼睛看着阿弥陀佛、心里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的念头生起时,就呵责自己:我现在要仗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怎么能起这种念头坏我的往生大事呢!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假使你肯照我的话去念,肯定会往生西方。一往生就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以后永远享受快乐,连一分一秒的苦受都没有,一丝一毫的苦事都见不到听不到,哪里有现在这样的疾病苦恼呢?这是永远超出了苦海。所以叫做清净佛国、叫做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是这个意思。 【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你要晓得,自己是往六道轮回里走,还是往净土里去,就全凭你当下这一念心。现在是千钧一发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握住正念,只念佛,不跟其它念头走。 如果心里起了烦恼,你要晓得这是宿世的恶业发动了,要坏我往生西方的前程,要让我永远受生死轮回的大苦。我现在晓得它是要害我的,我偏偏不随它转,除了念佛之外,任何事都不去想它。这样就能和佛相应,也就能得佛接引而直下往生西方! 好好记住我的话,自然可以得到极大利益。 (以上简单解释了这篇法语的字面意思。下面再结合在我们修净土上,谈几点感想。) 修净土要有欣厌之心 我们修净土,一定要有迫切求生净土的心。也就是要有真实的欣厌之心。对于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要有真实的厌离,对于极乐世界要有真实的欣求。要把目前身处的这个世界看成是厕所,把自己看成是里面的蛆,在世间的种种生活看成蛆在厕所屎尿里的蠕动。看透了,一丝一毫的滋味也没有,只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而已。 有了这样的心,就不会贪恋世间,不会迷在暂时的享乐当中,不会忘记回极乐世界的家了。这样虽然身体还在娑婆世界,心却一直念着极乐世界,对于世间的功名利禄会看得很淡。 如果对世间的事还有浓厚的兴趣,还陶醉在世间的享乐中,那对世间的执著就非常深重了,距离净土也就非常遥远了。如果能把这里看成是粪坑、是监狱,看到人们寻欢作乐,都觉得是颠倒、很苦的事,就像快被杀头的人还在化妆,即将沉没苦海的人还在狂欢那样。对于这些,见了不生一念羡慕之心,一心只求从这个世界出去。而对极乐世界却有游子思归那样的渴望,囚犯思家那样的魂牵梦绕。 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有这样一份真挚的净土心、净土情。不是假装,不是麻木,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心里有一份真情——我的家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是沦落在轮回他乡,我唯一要回自己的家! 看看《净土圣贤录》,多少念佛人,他们就是这样的心!我要回家啦!念念想回家,现在只不过在监狱里还有几十年徒刑要受(就是还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工作、受各种业报),但自己一直盼著出狱的那一天。受过几年或几十年的有期徒刑,这一次的轮回徒刑就受完了,我就要回净土的老家了!我不是想待在这里的。以这个原因,这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我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一切只是随顺因缘而已。 实际上,到了临终就是从监狱里释放的时机到了。这时候门一开,就要往前冲出去!事先,所有的事都准备好了,就这么几样东西,早就打点好了。门一开就立即冲出去!再不想在监狱里逗留一分钟!要有这样迫切求生净土的心。 对于阿弥陀佛要有全心的信赖 我们要衡量一下自己烦恼和业力有多重?善根、智慧、定力有很深?福报有多少?每天迫于生计,要花多少时间在世间的事务当中?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修行?如果自己做不到这一生超出轮回,那就要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愿来超出。 原因是阿弥陀佛建立了极乐净土,这是极为特殊的净土,极为特殊的愿力,这是要摄持一般凡夫生到净土而横超生死的悲愿!十方世界里的其他净土,没有这样的设置。只有阿弥陀佛的愿海有这样的设立,他摄持以自力无法超出生死的凡夫,只要具有真信切愿、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把他摄持到净土中来。 再说临终所用的法,应该是很简单的法,也是很管用的法!在这种危难关头,还能念很多、修很多吗?弥陀愿海就是在这上面体现了无上的悲愿:考虑到众生临终的时刻非常困难,自己没有力量解脱,就给众生一个最方便、最简易的方法,让他念阿弥陀佛而得到度脱。所以临终能一心念佛,佛的愿力就当即体现出来,这就是愿海的神力。 这样衡量之后就知道,天地父母不能救我出轮回,只有阿弥陀佛能让我出轮回!这一点能够认定,就全心全意地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度过生死苦海的方法。 在这轮回的大海里,没有别的船可上,就只有阿弥陀佛的大愿慈航可上,那就毅然断然地往这条船靠拢!到了关键时刻,就全心地信赖阿弥陀佛,尽力抓住这个救生圈。这时不能起丝毫别的念头,不要起求神、求天、求别的救护处来保佑自己的想法。 这时候的要求是至诚一心,绝对不能三心二意。只有对佛专一的诚信,全心地信赖和归投,才能感通佛来接引;心分成了两路、三路,或者有别的世间祈求,就是自己对于阿弥陀佛的诚心不够,这样就难以感通佛了。所以在阿弥陀佛的大愿里就有「至心信乐」「至心回向」这些字眼,这就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生重病时如何把握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得病。对于修净土的人来说,在生重病时该如何把握呢?其实,生重病时,正好检验我们平时说的「我想往生」是不是真话。 对于真想往生的人来说,如果真的认为「轮回是苦」,那就时刻想要出离;如果真的时刻想要出离,就念念归投阿弥陀佛;如果念念归投阿弥陀佛,一旦生重病时,自然会想:人命无常,正好借助病缘往生西方。心中会更恳切地念佛,不会求病早点好,让我多活几天,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就不会起这些念头,因为对「轮回是苦、西方是乐」已有深深的定解,生病只会激发他一心求生西方净土的心。 所以一旦生重病时,就要有求生净土的心,而不能求病好。这样志愿坚定,往生的把握就大。你要观察求病好到底是什么心,是想在轮回里多住一段时间吗?是对世间放不下吗?不然为什么只求病好、而不求往生呢? 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对净土没有生起真实的信愿,平时只把念佛挂在嘴上。一到生病时就特别害怕,心里的想法太多了。比如有的老太太念了几十年佛,到生病时特别不愿听人说死字,特别怕寂寞。 有一次有两个老人在买衣服,一个说:「你都是快要死的人了,穿这么艳的衣服干什么。」另一个说:「正因为无常快到了,所以买来穿。否则以后没有机会了。」如果平时有这么多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相违背的心思,那么当无常到来时,就会求医、求神、求病好……,反正求一堆和往生无关的事,这样能往生吗? 其实生重病时,一心念佛求往生。这样做,不论对治病还是往生,都只有好处。如果寿命还没有尽,以一心念佛而得到佛力加持,病就会很快好;如果寿命已尽,以一心念佛,也就直接往生西方了,这不是最好的乐事嘛! 遇到危难的第一反应是念阿弥陀佛 如果我们能决定这一生临终唯一去极乐世界,那么一遇到危难,第一反应就是念阿弥陀佛;感觉有危难,第一反应也是念阿弥陀佛。 比如一上车就要想到:这车不安全,有可能发生车祸,因此就一心一意地念阿弥陀佛。这样即使出车祸,也一定往生!坐飞机,那更危险,万一今天发生空难怎么办?所以坐在飞机上也一心一意地念阿弥陀佛。要像这样,在平时养成习惯。既然已经决定了临终唯一去极乐世界,就是决定归投阿弥陀佛的人了,这一生的最后完全交付给阿弥陀佛了!这样决定之后,就很安心。 这样的话,即使生小病,第一反应是「现在生病了,首先要归投的就是阿弥陀佛,不是医生」。虽然小病吃药就会好,但心里要按这样训练。一碰到有事就是「阿弥陀佛」。每天做好功课,就及时地把功德回向在往生西方上。在街上走也是阿弥陀佛,万一摔一跤,第一反应就是「阿弥陀佛」!碰到有什么危难,更是念阿弥陀佛!忽然间煤气中毒,倒在地上,马上就念「阿弥陀佛」!喉咙呛了,喘不过气来,还是一个念头「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如果现在死了,我有这一念阿弥陀佛,我就往生了! 如果能这么练习,串习到不必要刻意提,一碰到事情就自然地念起,这就是念力很深、很强了。 修净土的人是常常念佛,一到了关键时候就念阿弥陀佛。在世间遇到什么,我们都叫「妈」。从小依赖惯了母亲,一到关键时候、求救的时候,就自然叫「妈呀」,现在要把这个「妈」换成「佛」!所以只要有苦事出现,有危难、生重病了、快死了,立即就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好像一旦自己落水了,就马上呼救。我们是向阿弥陀佛呼救!呼救的方法就是念佛的名号。我们念名号,就像拨通呼救的电话号码,阿弥陀佛会当下收到呼救的信号,而救我们去极乐世界。 如果在危难时求其他方面,向佛呼救的电波就会中断,自己的心就和佛的心隔开了。所以一定要一心一意地念佛,从心里不断地发出向佛求救的电波,让它一念接一念地相续。 修净土的人不能有怕死的心 为什么修净土的人不能有怕死的心呢?因为「死」就是脱掉这个业报身,就是在这个点上去极乐世界。如果怕死,不能勇往直前地念佛趣入净土,那就生不了净土。 出娑婆、生西方的临界点就是「死」。你大胆地念佛冲过去,就生到西方七宝池了。如果害怕死,不肯向前迈步,那就到不了西方。就像中印边境只有一条线,已经走到这条边境线上,脚跨出去就到了印度,跨不出去,就还留在中国。所以在这冲刺的时刻,要专注一心,直接投入阿弥陀佛。 那么,怎么消除怕死的心理呢?要知道死不是彻底毁灭,死只不过是换一个身体而已。对于念佛人来说,死是把这个业报身的「破烂衣服」脱掉,换上净土莲花化生的华美的妙衣。又像是要脱离生死的牢狱,去到一个无比美好、殊胜的净土。所以「死」不是彻底毁灭的时刻,「死」是梦想成真的时刻,是即将脱离苦海的时刻。第二刹那就生到了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净土,就见到了阿弥陀佛,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从此就登上了不退转地,永远不会起一丝一毫的烦恼,不会造一丝一毫的生死业,不会受一丝一毫的生死苦,永远受用微妙殊胜的法乐。 在死到来的时刻,要生起欢喜的心。现在就要生到极其庄严美好的极乐净土了,比生到天上做天帝要好无量无数万万万万倍,这样油然生起大欢喜心。 这时千万不能以愚痴的心怕死。一定要提起心力,就只剩最后一刻了,再苦也要忍住。这时不念佛求生净土,那才是苦不堪言!要受生龟脱壳、活牛剥皮那样的大苦。而一心念阿弥陀佛,得佛力加持,反而不怎么苦。真正相应的话,当下就心里安稳、喜悦。 所以临终生重病时身上有苦,但心一定要坚强,要咬住这句佛号不放。人生就只剩最后冲刺的时间了,冲过去就生到了净土!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心。 要以念力胜过业力 如果临终时心里起了烦恼,要知道这是宿世的业力发动,这时一定要有正念,不能跟业力跑。比如生了贪心、嗔心,或者心神昏乱,要警觉到这是要坏我往生的大事,要让我永远受生死轮回的苦。要晓得:这是我的大冤家,是要来害我的,我偏偏不随他转!它起来,我拚命咬定这一句佛,除了念佛之外,什么事都不去想它。能这样把握住,就和佛心心相应,也就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了。 明朝莲池大师有个在家弟子,叫闻启初。他临终的情况就是这样。当时生了一场病。他说:「我要直接去西方,生点病没什么。」等生病严重的时候,神识错乱,根本控制不了,心里特别慌乱。 过了一天,还是一样错乱,情况很危急。他忽然警醒说:「生死的根株不是别人能帮我拔掉的。」然后站起来,洗漱穿衣,向着佛烧香、燃臂,哀苦忏悔。整个一晚没有一点懈怠。这样做了一个夜晚,再回来端坐,心神安定,净土现前了。这样就剃掉头发,披上袈裟,跟大众告别而往生。 大家想想,如果当时心里不警醒,不能奋起心力、求佛忏悔,很可能就被业力转了。但是他以正念的力量,硬是胜过了业力。结果得到佛力加持,心里安定了,净土现前了。这就告诉我们,不论临终有哪种烦恼现行,都不能被它转,要尽一切努力缘在佛上,即使出现神智迷乱的情况,也要紧紧抓住这句佛号不放。
2023-09-01 15:59:381

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 又是什么意思 不懂的人 不要轻言

简单来说,佛教主要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两种,小乘佛教指和印度原始佛教比较接近的教派,一般存在于南亚和东南亚等佛教国家,比如尼泊尔、孟加拉等。大乘佛教指佛教引入地和本区域的宗教文化结合而在教义方面产生了明显变化的教派,最典型的有中国的禅宗、西藏的密宗、日本的日莲宗等教派。这句话顾名思义就是说,如果不先从基础的小乘佛教学起,再学习各种变化的大乘佛教,融会贯通,就不能算真正的佛家弟子。就是要从基础学起,不能舍本逐末,也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用画地为牢。出自《佛藏经》戒经。
2023-09-01 15:59:4911

印光大师谈往生极乐的条件

1、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 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复何慧昭居士书《增二》) 若欲随分随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当专主净土一门。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不论工夫深浅,无不临终得遂所愿。此之一法,乃如来为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设一决定了之之法。使佛不开此法,则无力断惑者,皆于了生死无望也。 何幸得遇此法,虽无大根,能自断惑。而带业往生,速出生死,又何歉憾乎。然此一法,统摄一切。能自断惑,自了生死者。犹须回心向往,方可速登佛地。切勿谓此为浅近之法,以为愚夫愚妇之所从事者,则当自得其益矣。(复汪梦松居士书《增一》) 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论工夫之浅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难不可以喻矣。祈详读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自知光言不谬。(复张季直先生书《增二》) 而了生脱死,岂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断惑证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则纵令尊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寿八万大劫。皆属被善恶业力之所缚著,随善恶业力之所轮转耳。因是特依如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荟萃净土经论要义,辑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 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较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重刻安士全书序《增三》二)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迳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净土释疑序《增三》) 净土法门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以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种种法门,皆须修持功深,亲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若惑业未尽,则生死轮回决定莫出,纵有修持,只得世福,及作未来得度之缘种而已。此系仗自力以了生死者之难也。 净土法门,则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故于临命终时,即得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也。 固无论惑业之有无,功夫之浅深,但具真信切愿,虽罪业深重者,尚能出此三界,登彼九莲,况戒善齐修,定慧均等者乎。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于一代时教法门之中,名为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门并论也。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故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以其为了生脱死之捷径,超凡入圣之妙法故也。(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增四》)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复吴思谦居士书《三一》) 2、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着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复郁智朗居士书《续一》) 今日之世,以兴佛法,不患不知高深玄妙之理性,患不知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而实行其所当行耳。果能一切人皆实行其所当行者,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矣。是以光每为一切人说,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茹素,信愿念佛,决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自行,以此化他。内而父母兄弟妻子,外而亲戚乡党朋友。俾彼同修净业,庶可谓之真佛弟子。能如是则生为圣贤之徒,没登极乐之邦。 世出世间之利益,悉于此得之矣。此愚夫愚妇所能为者,并非有高深玄妙,不能企及之处。惜人多所求在彼而不在此,故难得其真实利益也。所言照料林事,不能专修,深恐难得一心。未得往生或难如愿者。须知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 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但肯以光所说以上之事,实力行去。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复王诚中居士书《三二》) 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答俞大锡居士问《三四》)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三四》) 3、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增二》三)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倘不自勉力,则多多皆属堕落恶道。欲再得人身,实非易事。汝今既能知非改过,力修净业。则尚可格物(即克己,不可作格外物会。)致知,生入圣贤之域。业尽情空,殁归极乐之邦。即未能业尽情空,倘具真信切愿,必能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是则不负所生,不负所学,亦不负此一番挫折。所谓因祸而得福者。宜发长远不退之大菩提心,则前所说之大益,当决定可得。如其了无诚敬,惟饰外相。冀人谓己为真实修持,实则完全假做作。则便无实益可得矣。(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三三》) 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答俞大锡居士问《三四》) 4、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 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已证悟者,直登上品。未断惑者,亦预圣流。是知净土法门,广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统摄群机,了无遗物。诚可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而况时值末法,人根陋劣,舍此别修,不但具缚凡夫,莫由出离生死,即十地圣人,亦难圆满菩提。以故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复本心性也。(净土十要序《续二》)(民十九年) 良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无非令众生出生死,成佛道耳。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能于即生了脱者,虽在正像,尚不多见,况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希少,邪外纵横之时乎。由是如来预鉴机宜,特开净土一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于现生往生净土。上根则速成佛道,下根则亦预圣流,较彼一代所说仗自力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议,加以众生信愿行力,则无论功夫浅深,罪业轻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增三》 5、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汝母经咒不能念,当劝令一心念佛。宜吃长素,切勿以血肉供亲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将来亦当以身命还,则此之行孝,直是令亲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亲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至欲亲往生,当切劝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同皆日日陪亲念佛。即不陪,亦令常念。使念惯,待亲临终,自然会念。又要详说助念之利益,破坏之祸害,则方可得其助念之益,不受破坏之害也。(复智乐居士书《续一》) 昨接葛信,知令严于前月二十八西逝,不胜慨叹。令严宿世固有栽培,故于今生,白手成家,财发巨万,寿逾古稀,儿孙满堂。平生乐善不倦,护持三宝。若有信愿,当即往生西方。若无信愿,或生天上,或生人间大富贵家,以享大福。然世福不常,当令诸孝眷,同皆志心念佛,以期未往生则往生,已往生则增进品位,乃为有益之孝。(致郭辅庭居士书《续一》)(民国二十一年)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复李吉人居士书《三三》)
2023-09-01 16:00:361

净土在哪里与存在的根据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是指众生安于十恶,忍受种种痛苦与烦恼,不肯出离,所以名为「忍」。面对这多苦多难的缺陷世界,自然引发人们对一个美好、清净世界:净土的向往,这是人心内在自觉的共同愿望。 然而,净土到底在那里?净土的存在根据又何在? 净土是从佛陀大悲智慧海中流露出来的意趣,是佛陀所开示的方便法门: (一)自佛陀的「圣言量」中知有净土的存在。 佛陀在《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佛陀是智能圆满的觉者,他所讲的一切语言,都是真实不虚的。在佛的三十二相中,有「广长舌相」,就是将舌头伸出能盖住鼻子和脸。他能有此殊胜,就是因为他生生世世从不说谎话。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在宇宙中有一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这话是绝对不可怀疑的、是绝对可以信赖的。 (二)从历史上往生净土事迹知有净土的存在。 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与弟弟合编的《净土圣贤录》共有上、中、下三册,记载了历代高僧大德修持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及往生净土的事迹。例如最早的时候,净土宗(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结社念佛,就曾三次亲见阿弥陀佛现身。唐朝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口出一道光明;念十句阿弥陀佛,口出十道光明,所以被称为「光明和尚」。近代的印光大师,一生念阿弥陀佛,最后能预知时至,被后世尊为莲宗十三祖。就是在家居士念佛往生净土的人也很多。由往生的种种瑞相,可以推知净土的真实存在。 (三)从科学证明确知净土的存在。 就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而论,已知太阳系以外尚有其它星系,银河系外尚有其它银河系,宇宙是广大无垠的,实在超出以往人类的想像。可以肯定地说,地球世界以外,尚有很多其它世界,只是我们目前未能亲眼看见、亲身去到而已。 既然佛国净土真实存在,那么,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净土呢?如何能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像药师如来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弥勒菩萨的净土一样?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净土,跟我们都好像有一段距离,我们如何能令现在居住的人间逐渐变成净土?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建设人间净土呢?大概可有如下的几点: 第一要有优美的环境:这优美的环境、道路,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宽敞、平坦;建筑房舍庭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像极乐净土一样的宁静安详。环境清幽,公共设施齐备,社会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和谐,没有肮脏混乱。 第二要有安全的居所: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安全的居所,没有盗贼、小偷、坏人的侵犯损害;没有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天灾殃祸,左邻右舍都是有道德的善友;我们出外旅游亦很自由方便,碰到的、看到的都是慈祥的面孔,听到的都是美妙的音声;我们家庭的四周都是公园、学校、图书馆、文化中心,并且到处都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 第三要有善良的亲友:仿佛极乐世界一样,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的亲戚朋友都是正直善良人士,彼此真诚相待,不以金钱利益相计较,不以权势地位相交,大家以论道为友,以知识为友,以服务奉献、喜舍布施为友。 第四要有自由的生活:我们在家庭也好,在社会也好,在路途上也好,都不会感到有危险或有威胁的感觉;夜半三更走在黑暗的街巷中也不会害怕。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接纳,互相尊重。人人都有自由,也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言论,人人有自由发表的权利;贸易,人人有自由经营的权利;正当的娱乐活动,大家都可以自由参加。 第五要有净化的感情: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情感,所以人又称为「有情众生」,而情可分为道情、亲情、友情、爱情等;而情感最容易被污染、被迷惑,所以我们必需以智慧来净化感情,以慈悲来引导感情。因此,如要实现生活中的净土,就必须改变我们内心的想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贪、瞋、习气,从而化烦恼为清凉。 因此,如何才能使人间净土真正的落实?正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又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菩萨要建立的佛国净土是以众生为基础、为对像的,菩萨不能离开众生而行菩萨道,这正实现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愿,同时亦显示了佛陀「不舍众生,不舍世间」的本怀:佛陀成道后,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目的无非为救度苦难的众生脱离烦恼,回归清净的佛国。 而佛国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来世界,而在当下人间净土的建立、现世人生的庄严。因此,我们目前所要努力的,是积极净化现世的心灵与生活,使它成为美满、幸福、快乐、光明的归宿,能够如此,这个归宿必定是我们身心得以安住的极乐家园。
2023-09-01 16:00:441

我最近有诸多的难事,我想可能是我身边的冤亲债主在作岁,所以我想绣一尊地藏菩萨的十字绣和一尊观世音...

  绣菩萨像,有好处,但好处不至于大到你说的[超拔所有冤亲债主到极乐世界]。这就像你想买一辆汽车,但你只拿出500元钱。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你要真想超拔所有冤亲债主,(不可能都到极乐世界,这不是你能决定的),要下的努力那是非常大的、而且是长年累月的。世界上的事,在方向方法正确的情况下,都是付出多少代价,收获多少结果。你的目标很大,所以不是一日一月一年之功就可以达到。  既然想绣就绣吧。平时还是要以念《地藏经》为主,还要忏悔过恶,断恶修善,最好每天都能做,时日积累,必有其效。附件供你参考一下。先浏览目录,挑与你类似的例子来看,看别人如何通过忏悔、诵经、断恶修善来改善人生。  有个网站:地藏七,你看看,里面说的六部曲很好,还有很多修学日记可以参考别人是如何努力去行动,相应的得到了什么效果。  要是有时间,看看《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是改善命运的真实例子。
2023-09-01 16:00:569

什么叫生活要向前看?

就是乐观,积极,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学佛念佛以后就可以向前看。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总结了念佛的十种功德,我们知道这些念佛的功德以后,对念佛法门就更加有信心,那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除业障呢?念佛一声,灭无量重罪,何况是连续七天的精进念佛。所以,一个精进念佛的人,能够通过念佛的功德,忏悔的功德,使宿世恶业得到削减乃至消灭,自己就更加容易走向解脱。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大家以前不念佛的时候,都会做梦吧?可能梦境有好有坏,是各种幻想或者欲望所显现,那么念佛以后,有没有做过吉祥的梦?如果你平日念佛特别精进,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就能召感吉祥的,有瑞相的梦。我身边就有老菩萨梦见过佛陀金身,这是吉祥的梦。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颠倒妄想,全心全意只在一句佛号上,心与诸佛的功德相应,那肯定心生欢喜,是吧?我们心的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人心常欢喜,自然颜色光泽,气力充盛,也就是说,念佛刚开始是改变我们的情绪,心态,甚至能够做瑞梦。慢慢的,会让我们身体由内而外更加健康,一些疾病也会痊愈,乃至极难医治的重症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一个精进念佛、心中有佛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种庄严、超然脱俗的气质。念佛人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护佑,恶缘远离,他的内心会变得特别的慈悲,令人感到亲切,而且他气力增盛,气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这样具有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前九种讲是现世功德,第十种就是我们在此生的修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愿望——命终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被佛菩萨接引到西方净土以后,与贤圣为友伴,能够速成佛道,并且享受胜乐,不再遭受轮回之苦。 学佛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收听喜马拉雅FM里面的佛教内容学习。推荐如下:《净土圣贤录》,《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印光大师说净土》《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听不困的佛教历史》等等。
2023-09-01 16:01:345

小孩说的不吉利的话,会灵验吗?

说话灵验需要机缘巧合,只要家长积德行善学佛念佛,不吉利的话就不会灵验。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大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总结了念佛的十种功德,我们知道这些念佛的功德以后,对念佛法门就更加有信心,那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可能都是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虽然过去世做过一些功德,让我们能够得到人身,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更是造作了无量罪业。怎么能够消除业障呢?念佛一声,灭无量重罪,何况是连续七天的精进念佛。所以,一个精进念佛的人,能够通过念佛的功德,忏悔的功德,使宿世恶业得到削减乃至消灭,自己就更加容易走向解脱。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大家以前不念佛的时候,都会做梦吧?可能梦境有好有坏,是各种幻想或者欲望所显现,那么念佛以后,有没有做过吉祥的梦?如果你平日念佛特别精进,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就能召感吉祥的,有瑞相的梦。我身边就有老菩萨梦见过佛陀金身,这是吉祥的梦。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颠倒妄想,全心全意只在一句佛号上,心与诸佛的功德相应,那肯定心生欢喜,是吧?我们心的状态,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个人心常欢喜,自然颜色光泽,气力充盛,也就是说,念佛刚开始是改变我们的情绪,心态,甚至能够做瑞梦。慢慢的,会让我们身体由内而外更加健康,一些疾病也会痊愈,乃至极难医治的重症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一个精进念佛、心中有佛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种庄严、超然脱俗的气质。念佛人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护佑,恶缘远离,他的内心会变得特别的慈悲,令人感到亲切,而且他气力增盛,气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这样具有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会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前九种讲是现世功德,第十种就是我们在此生的修净土法门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愿望——命终之后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被佛菩萨接引到西方净土以后,与贤圣为友伴,能够速成佛道,并且享受胜乐,不再遭受轮回之苦。 学佛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收听喜马拉雅FM里面的佛教内容学习。推荐如下:《净土圣贤录》,《星云大师:人生就是放下》《印光大师说净土》《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听不困的佛教历史》等等。
2023-09-01 16:01:5312

太虚大师《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

一、信 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一法门,约之不出信、愿、行之三要。 信者,疑断解成,志专心决之谓。约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门之三信。 信自心 一、信吾人本心,无始无起,无终无灭,持续而恒,随缘而转。从生趋死,虽死非断;从死趋生,虽生非常;招果有因,因熟成果,非一生之偶然,是故当求永安真乐。由业受身,身还造业,非一死所能了,是故当怀深忧远虑。生死苦长,升沉变亟,茫茫六趣,知飘茵坠溷之何居!冥冥三涂,有幽囚宰烹之可惧!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快驹过隙,光阴容易虚度!盲龟值木,佛号好勤持念!故曰:「此心不向今身了,更向何身了此心」。 二、信吾心本源真性,即是佛性。是故吾人本具佛性,本来具足如来智慧佛德之藏,圆常安乐,自在清净。若遇善友开导,皈依佛法僧宝,信从佛正法门,恳勤修习,必能证得。故曰:「劝君买棹江头去,定卜月明载满船」。 三、信吾人无始以来,亦曾生天,亦曾作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诸圣贤众,分身尘刹,觉悟群生,吾人夙生必曾值遇承事供养,植种善根,所以今生得闻佛法,复能发起信愿之心。虽由迷昧不自觉知,须信常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是故应发勇猛精进之心,立坚决深固之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感不应,无机不摄,吾人果能敬信修习,佛菩萨必救度接引。观之历代往生净土僧俗男女人等,皆以夙生善根力故,现生敬信修习力故,诸佛菩萨救度接引力故,已皆往生安乐净土,成大菩萨;我亦如是,有愿必成。故曰:「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卑生退屈」。 信佛土 一、信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世中,亦与吾人同为凡夫,舍国王之尊贵,从佛出家,发最深固大菩提心,立四十八深宏誓愿,积功立行,生生不退。依其本因地中、行愿力故,及其所教化成熟诸众生善根力故,遂成极安乐圆妙严饰之净土,与诸共愿行者同生其中而成无上正等真觉,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二、信由此释迦牟尼世尊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确确实实有一安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化之净土,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洎清净大海中无量无数菩萨圣贤僧众,常共围绕,听佛说法,依佛法行,从佛法因证佛法果,永离苦难,得大解脱,神通妙用,不可思议,化身十方,修佛功德,摄诸有缘,同归乐土。净莲化身,不由胎爱,随往生者信心深浅,愿力大小,行功圆偏,而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九品──之别:下三品者,带业往生之凡夫也;中三品者,断惑证真之圣众也;上三品者,宏智大悲之菩萨也。下下品下,复有铁莲疑城之级,广摄罪恶深重或信愿薄弱之众,使生净土之后,忏恶修善,断疑生信,亦得花开见佛。然虽有此九品三级之殊,一经乘愿往生,皆得永脱生死轮回之苦,终成大觉圆寂之佛。一经花开见佛,皆得衣食如意,成无量寿,身心自由,游无量刹。风林水鸟,常演法音,大士圣众,共为善友。至安至乐,至美至善,至明至净,至真至常,故名无量光寿佛极安乐净土。 信法门 一、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乃二千九百年前降生于中天竺国,为——百亿日月、百亿天地──三千大千娑婆世界之教主释迦牟尼佛口之所亲说;弥勒菩萨、舍利弗阿罗汉、韦提希皇后等之所亲闻;阿难陀阿罗汉亲承佛旨之所结集流传;即今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是也。其余劝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刹之经论,散见大藏,不可胜纪。佛说无量寿经之时,舍利佛等大阿罗汉,弥勒等大菩萨,及诸天诸神人非人等无量数众,皆发愿往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时,韦提希皇后依之修持,当即往生安乐土。佛说阿弥陀经之时,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无数佛土,阿閦佛等无数诸佛,同时赞叹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能于此五浊恶世之娑婆界中,说此最方便殊胜之法门。历代祖师圣贤善信称扬修习得往生成效者,更难悉数,故应信此法门最真最尊。 二、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下至极恶众生皆可修证,上至等觉大士亦应修证。盖下下品及铁莲花生者,即造五逆、十恶应堕地狱、饿鬼、傍生、中者,闻此法门起信、发愿、修行得往生也。其中品生者,即能持五戒、行十善、或更稍修禅定,当生人道、神道、欲界天道中者,闻此法门起信、发愿、修行得往生也。观之往生净土圣贤录中,自大圣大贤以至婬女、屠户、鸟兽鱼虫皆有往生者,可以知矣。其上中品生者,即欢喜地至远行地之菩萨也。其上上品生者,即不动地至等觉地之菩萨也。观之佛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亦发愿往生,可以知矣。故应信此法门最广最盛。 三、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其理性虽不可穷尽,其功德虽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因地中,曾发诸方世界有称念其名者即为护持摄受接引往生之宏愿。故阿弥陀经佛说:执此名号,一心不乱,即自知得生净土。故一经往生净土,便可直至成佛,永无纡曲,永无退转。但须心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而执持不忘,即得具足无穷尽之理性及不可思议之功德。且更有最易行之道,但须每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尽十呼吸,亦决定往生得不退地,永脱轮回,直至成佛。故名此法门为横超三界法门,一超直到如来佛地,非若从其余法门修证者,初从戒善以超三恶,次从禅定以超欲界,次从般若以超色无 *** ,尚未能入菩萨正定聚位,中间多复迂滞回堕之虞!岂若此门但从皈依娑婆界佛法僧宝而皈依极乐界佛法僧宝,即得顿超三界乎?故应信此法门最易最妙。 二、愿 信心立矣,若不发愿,如有病人于此,虽得灵丹妙药,已知服之必能却病延年,身轻力健,设若不愿身轻力健却病延年,或复妄谓我今无病多寿,身体康强,无需乎此,置之不服,则不能得健康安乐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则还与此法门为无关系。故信立当济之以愿,约之愿亦有三: 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愿,为此娑婆秽土中之教主,圣口叮咛,劝吾人厌弃离脱此娑婆秽土而欣慕往生彼安乐净土。吾人唯能顺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谓之皈依佛法,不辜负佛恩耳。 一者、厌此阎浮提洲──吾人所居之地球即在此洲内──内、外、共三依俱苦,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内、外、共三依俱乐,故愿往生。云何内、外、共三依俱苦也?谓内则依自身而有饥渴、冷热、疲劳、淫欲、生老病死等苦;外则依天然界而有风雨、雷电、雪雹、瘴雾、烟尘、沙砾、荆棘、岖崎、波涛、鼋、龙、虎、蟒、蚊蚋等苦;共则依人为界而有牵制、讥骂、争夺、伤害、婬乱、狂暴、奸险、欺骗、强占、暗窃、势驱、威迫、刀、箭、枪、炮、毒药、牢狱、乃至恩爱别离、怨憎会遇、祸起萧墙、变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故此难堪忍受──娑婆译义──之界,实为众苦之海;此界中之人类,又为苦海之蜗!一经往生安乐之界,此之众苦永皆脱离。化身如意,故内依唯乐而无苦;受境称心,故外依唯乐而无苦;善友俱会,故共依唯乐而无苦。 二者、厌此娑婆世界,地狱、饿鬼、畜生、恶神充塞,虽得生天,第一重天亦不能过九百万岁之寿,亦尚不免衰耗争斗之苦。纵使生至非想非非想天,亦不能过八万大劫之寿。犹复执心拘定,不能自由,报期一尽,还从业坠。镬汤、炉炭、禽腹、兽胎、或神、或鬼、忽天、忽人,轮转靡定,出没无常,至危至险,极可恐惧!不唯人无足恋,亦复天无足希──其有欲以念佛而生天者,当知亦是魔念,应速除灭。其有劝念佛之人,求转世得人中富贵之报,或生天之乐报者,当知彼是魔鬼,应自坚持正愿,勿为所欺──,故愿离脱三有,欣彼安乐世界。彼安乐界,从本以来未有三恶道名,一经往生,即为善人、贤人、真圣、大圣,唯进无退,唯得无失,究竟成佛,常乐我净,至安至宁,永离怖畏。不唯上品可嘉,亦复下品可羡,故愿往生。 三者、厌此娑婆秽土,茫冥隔碍:九地诸天,亦各为自类心境所拘碍,不能互相通达;降至五趣杂居地之欲界中,又复区为三界,不相闻见,不互往来。一曰、天界,往来见闻但及天与仙神;二曰、人界,往来见闻但及人与傍生;三曰、鬼界,往来见闻但及鬼与地狱。又复鲜知夙命,不了他心,无不晦昧昏迷,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显豁开通,圣眼互见,圣耳相闻,他心鉴照,夙命清净,身境无障,法性圆融,无不光明洞朗,故愿往生。 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在此娑婆世界,虽发成佛之心,恶缘充满,善缘稀罕,修行甚难,多有退失,少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缘具足,恶缘绝无,修行甚易,决不退失,皆得成佛。为成佛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智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品生。 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萨行,具足诸佛菩萨功德智慧,通达无量方便法门,善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机 *** 而为化度,甚难甚难!然一往生安乐净土,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得深达实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世界,普度无边众生。为度生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悲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上品生。 三、行 信真愿切,若不实行修习,如病人虽欲服灵丹妙药而得却病延年、身轻力健之效,然不如法调服,则还与此灵丹妙药为无关系,不能得其成效;此亦如是。故信立、愿具,当济之以行,约之行亦有三: 通行 一者、孝养父母,敬事师长,救护生灵。二者、具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之相,持戒修善。三者、存自觉、觉他人、觉行圆满之心,信因知果。此三种行,盖为信佛教者通常之行,而观无量寿佛经亦取为往生安乐之要行也。 正行 正行者,即念阿弥陀佛也。通言念佛,未专指念阿弥陀佛,今则为求往生安乐土故,专指念阿弥陀佛也。即念阿弥陀佛,复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之三种。兹就古今贤哲所亲验遵行之至简至妙者言,无过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复有三种: 一、每日定课念:复有二种:一、于每晨起身,盥漱之后,于佛像或佛经之前,面西正立,唱皈依佛一拜,唱皈依法一拜,唱皈依僧一拜,唱南谟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唱南谟弥勒菩萨一拜,唱南谟普贤菩萨一拜,三唱南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拜;然后或长跪、或端坐、或仍正立;或出声朗念、或澄心默念阿弥陀佛四字,随气长短,尽十口气。 念毕、再唱南谟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拜,唱南谟观世音菩萨一拜,唱南谟大势至菩萨一拜。又诵发愿偈曰:「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然后随作他事,所费不过十分钟耳。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如行役于外,不能供像礼拜者,当向西合掌立礼,惟念阿弥陀佛而诵偈回向,亦不可缺也。二、于每日随定几时几次,用数珠记声数念之,每日定课念几百声、几千声、或几万声不等,须以渐能增加不可减少为要。每时起讫礼拜唱诵如上,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 二、恒时随缘念: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随一切缘,作一切事,行住坐卧,语默动止,见闻觉知,色声味触,心有所思,意有所观,即摄六根以念南谟阿弥陀佛。若杀生而不能救,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度其识神而往安乐。若遇病人而不能护,当念南无阿弥陀佛,释其悲痛而生安乐,并须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佛愿力,劝其专念求生。若遇休闲,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宁静而勿游思乱想。若遇劳苦,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精进而得成就安息。推而广之,通而贯之,无非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净念相继而已。然此行颇不易行之,最好兼修每日定课之念,除每日定课之念外,乃修此恒时随缘念,则千稳百当矣。 三、克期取证念:休息世缘,舍离人事,或独自己,或共善友,或于佛寺,或于静室,或定一日乃至七日,一七日乃至七七日,数月乃至一年,数年乃至终身,礼敬佛法,忏除业障,兼诵往生净土经典及诸大乘经律,心心发愿往生极乐,昼夜六时长坐经行,专念阿弥陀佛,克期念成一心不乱,亲证念佛三昧,现前即得了了常见西方极安乐净土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常会一处,则未舍娑婆之报,已证极乐之果矣。故已修前之二行者,能于每年结一念佛七会,行之尤好。 住行 随喜随力修布施中财施,所谓刻印经书,造塑塔像,立寺修斋,饭僧放生,建桥筑路,赈饥济贫,恤孤养老,救灾护病,灯明船渡,茶水汤药等等。随喜随力修布施中法施,所谓自孝父母,教人孝父母,自护国家,教人护国家,自受三皈,教人受三皈,自持五戒,教人持五戒,自念阿弥陀佛,教人念阿弥陀佛,自诵大乘经典,教人诵大乘经典,乃至开大法会,建大法幢等等。要之、凡有善利,无不兴崇,而一一皆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求人天福报,则万善同归,同归净土矣。 释太虚曰:夫修此法门者,如赴他处取一物然,信者、如目,要须见得明了,确有其物,确是可取之物,确是吾所能取之物,然后得取之也。行者、如足,虽舒目遥见而足不前进则不能取,足虽前进不欲伸手取之,仍不能得,必目、手、足三者同时俱运,而后乃取得之。故不唯有信,亦不可无行愿,有愿、不可无信行,有行、不可无信愿;抑亦有信愿不可无行,有愿行不可无信,有信行不可无愿也。佛乘妙宝,曰信、愿、行。能确然有得乎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净土之法门,更无剩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2023-09-01 16:02:181

佛学问答

我来回答这个佛教的问题,而不是门外汉看热闹。释迦牟尼佛是看到了世间的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怨憎会苦。这八种苦。 他出家就是为了寻求解脱苦恼的方法。 经过他七年苦行,阅遍当时印度所有的宗教(96种)。每一种他都进入修行,发现这些宗教的最高境界是八种禅定,进入禅定中,人就不会感知外界的 色,声,香,味,触。这些东西一断,人就去除了一些大烦恼。只剩下思考,思考是非常微妙的,它是围绕着两种潜意识,我执和法执(第七意识)而运作。佛经过第九次第禅定,破除我执和法执,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这样的境界里,佛看到众生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佛菩萨是花果,众生是树根,佛菩萨的慈悲,就是因为知道众生与自己是一体的,这样无我也就是无私,才能真正对众生平等,慈悲。佛的涅槃是有原因的。 佛出世是因为当时的众生缘分成熟,缘尽了,佛就示现涅槃。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读法华经时,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突然进入禅定,在定中,他依然看到佛在讲经。他出定后,非常感动,佛的慈悲,不可思议。灵山一会 俨然未散。可知佛入涅槃,是佛让众生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可执着,纵使佛 也是一样的。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化身的佛已经涅槃,报身佛会涅槃,但是法身佛 永恒不变,因为法身佛就是不生不灭的本体。一切众生都是法身佛的化身, 也就是佛性,佛开悟时 赞叹道“奇哉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 佛的开悟境界是突破一切思维的,若想明了一切佛心真谛,开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佛为众生讲经,按照不同的众生,讲适合我们根性的法,特别是讲到世界时,佛开始讲外星生命,离太阳系,十万亿个佛土,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尊佛在未成佛时,叫法藏,他发愿:若我成佛,国中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我成佛,十方众生,临命终时,念我名字,十念,乃至一念,若不生我国中者,我不成佛。 当时法藏说完,世界震动,一切天龙八部,有色众生,无色众生,皆大欢喜,散花供养。 这位法藏和尚 现已经成佛,叫阿弥陀佛。 因为他发了这个愿,我们众生可以要他兑现诺言,于是出现了净土宗。 靠阿弥陀佛的誓言,与自己的念佛功夫,往生到他的极乐世界,在他的国土中,落英缤纷个,大地是青色的琉璃,天空中响起美妙的音乐,吃饭时,只需要动下脑子,就出现食物,房子在空中飘动,树上的果实 叶子都是宝石的颜色。草地柔软,却也色如翡翠。种种快乐 不可思议。这都是阿弥陀佛大悲心 化现的。净土圣贤录中 一位老人家,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老实念佛,果然往生,后来他托梦给他儿子说, 我以前就知道 极乐世界非常美妙快乐,却没想到 极乐世界是这么快乐,不可思议的快乐。 我们世界 虽然痛苦,但是比极乐世界修行快。所以修净土念佛的人,一定会把握这辈子,好好修行, 行好事,做好人,说好话, 一心念佛。这样往生净土,享受自己佛性中的快乐。待功夫圆满,即可再来我们世界,帮助众生解脱苦恼。 当下的烦恼,就要用当下的智慧来破除。看佛经,看法师讲座,是开智慧的 好办法。
2023-09-01 16:02:2612

毛凌云的编纂丛书

毛凌云自公职退休后,益发精进不懈,他自思净土法门,从行门入者,六字洪名即可涵摄一切;惟若自解门入,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如此,则非深入三藏,难于寻究。这时适台北松山寺的道安法师,承接了由朱镜宙居士创办的“台湾印经处”,拟编印各宗丛书,嘱毛凌云先编印净土丛书。毛凌云即就已搜集所得的净土典籍,拟具目录及凡例草案,于佛教杂志上发布,征求目录以外的净土经典。历时数年,搜遍中外,到一九七一年冬,共搜集得净土典籍三百八十余种,乃精选出三百种,分编为经论、注疏、精要、著述、纂集、诗偈、行仪、史传八门,编纂成为洋洋大观的《净土丛书》。此后,毛凌云居士又以印光大师重刊的《净土十要》中、所附印的《往生论注》、《莲华世界诗》、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及《彻悟禅师语录》四书为基础,又加上了《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嘉言录》、《西方确指》、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解及注》、截流大师的《净土警语》、及《龙舒净土文》六种,依净土十要的体例,编辑为《续净土十要》。同时,坊间流通的《净土圣贤录》一书,初编为二林居士彭际清之侄彭希涑所辑,刊印于乾隆年间;续编为莲归居士胡珽所辑,刊印于道光年间;三编为苏州报国寺德森和尚所辑,刊印于一九三三年。而一九三三年以后,至民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又复近四十年,往生者又不知凡几,他再为搜集料,得往生四众三百六十八人,辑为往生传四缉。
2023-09-01 16:02:531

(1/2)紧急求助:请问谁不知道百度网上的哪些念佛往生实例和往生视频是真还是假?还有《净土圣贤录》和...

无量法门,总有让朋友生信的,若难相信他人之言,可详细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对照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造作所为,是否真实不虚,而后再做取舍。“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时常念及,惭愧万分。阿弥陀佛!
2023-09-01 16:03:105

天如的简介

《佛光大辞典》「惟则」条(节录):(?-一三五四)元代临济宗禅僧。又称惟则。吉安永村(江西吉安)人,俗姓谭。号天如。幼于禾山剃发,后游天目山,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为其法嗣。元顺帝至正元年(一三四一)住苏州师子林。翌年,门人等合力斥资,建造菩提正宗寺,请师登堂说法,大宏临济宗风。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及金襕〔音蓝,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衣。注楞严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补注,此即楞严经会解二十卷。又造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复穷究天台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教,着净土或问,破除净土教之疑惑,策进修行。此外,有禅宗语录、十方界图说等着述。至正十四年示寂,世寿不详。〔续释氏稽古略卷一、五灯会元续略卷六、五灯严统卷二十三、净土圣贤录卷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2023-09-01 16:03:371

哪部佛经里讲过天人,和饿鬼道众生直接成佛的案例?或者佛教护法直接成佛的案例?

阿弥陀佛!佛教八大护法【天龙八部】为:天众(天界道)、龙众(畜牲道)、夜叉(地狱道)、乾闼婆、阿修罗(修罗道)、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 等等通常作为护法,而「夜叉」作为护法的有可能成为菩萨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琉璃净土有「12药叉大将」,为「金刚菩萨摩诃萨」至於除了人间道以外的众生「直接成佛」其实几乎没有《净土圣贤录》中顶多有鹦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非成佛,往生後是菩萨)而现今末法时期,「净土法门」为不可思议殊胜之佛法,已圆收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横超三界众生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此为龙树菩萨所称之「易行道」所以基本上没有所谓「直接成佛」,因为「净土法门」已经是唯一的「特别法门」了,是成佛的「易行道」了!往生後能「超凡入圣」,直接跃升为「阿惟越致菩萨(七地以上)」,众生仍需「自利利他」行菩萨道,或有极乐世界本身「一生补处成佛」的功德,才能「圆满成佛」!《法华经》的小龙女「即身成佛」是一个演示,「宝珠献佛」是象徵过去无量劫以来所修的功德,而刚好临门一脚,化男相後成佛而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等只是一个「方便」说法,中间其实都需要经历「行菩萨道」的过程!
2023-09-01 16:03:524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感应随时现,愿同念佛人,同生极乐国。这个回向偈出自哪部佛经?

您好,回向偈并非摘录自佛经原文,而是印制前排版添加上去的,不同的人添加的回向偈都有可能不同哦。
2023-09-01 16:04:012

几则有关往生征验的莲宗故事

这次我要讲的专题是《莲宗故事》。首先讲清朝彭二林(际清)居士《重订西方公据》下卷当中有关往生征验的内容。 彭居士说:古代往生西方都有征相,有的在梦中得到征验,有的从冥府传来征验,有的是在定中所见。 在梦中得到征验,比如慧延法师在梦中见到智者大师,杨杰在梦中见到王仲回,荆王夫人在梦中见到往生的小妾。从冥府得到征验,比如一位江西抚州的僧人,由于生病入了冥府,见到阎罗王在大殿中供奉了一幅圣像,天天礼拜。经打听才知道,供奉的是宋朝永明延寿禅师的画像,禅师已经获得了上品上生。在定中得到征验的,比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定中见到了阿弥陀佛和莲社往生的诸贤。明朝袁小修也是在定中,神识被他的哥哥袁中郎摄持到净土。这一切都不离开唯识,都是净业行人的心识所现,而且都记载于历史之中,的确是真实的事。这就给我们信心——往生西方净土真实不虚。 这里彭二林居士记载了清朝当时的事情。他是清朝乾隆年间人,父亲官拜尚书。他很年轻就中了进士,学儒、学道,后来都放弃了,专门学佛,归心净土。《净土圣贤录》就是由他先列好纲领,之后由他的侄子编著完成。 当时飞鸾盛行,降鸾讲述人的罪福升沉都很详细,这也都不离开我们的心识。作者说:我曾经作过一篇文章,收集了现今往生的各种善果事迹,都是不出于临终一念(意思是说,怎么来判断一个人已经往生了呢?就看他临终一念的状况,比如预知时至、临终时见到佛来接引、正念分明等等),没有往生之后传来消息的。 后来,得到了当时的陶氏、汪氏、陆生、马生这四位往生的证据。一个是梦中得到了征相,一个是从冥府中传来的证据,还有两位是在扶鸾的时候得到的告示,这些都确凿可信。就像我们相信水是寒的,火是热的,春天万物生长,秋天万物凋零,这是人们亲眼所见的事实,没有人不信。同样,对于往生这桩事也应当确信不疑。 首先,我们从乾隆四十九年春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当时有一位西方大士降临玉坛,给弟子们宣扬净土法门。当年的苏州,扶鸾很盛行,降坛的有些是天仙,有些是灵鬼,也有些是佛菩萨,这不决定。佛菩萨临坛,这是为了度化一类有缘众生。这里是说一位来自西方净土的大菩萨临坛,宣扬净土法门。他的话很平易、肯切而意味深长,都和大乘经教相合。 彭居士说,有一天我也去拜访,在坛中问到:「我一生有很多师友,他们各自生到什么地方?」大士一一作了回答:「生到净土的有四个人,香山老人、旅亭师、誓愿师、沈敬孚居士;生到兜率的有一个人,是王秉宁居士;其他像朱仲君、罗台山,都归在福报当中。」最后问到我的侄媳妇陶氏琼楼如何。(彭居士的侄媳妇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很关心她生在哪里。)西方大士说:「陶氏已经生到了西方边地。」 不久陶氏来了,题了一首诗:「雨歇闲阶芳草多,五年消息等流梭。洞中深闭烟霞迹,一任熏风送客过。」彭二林居士是书香世家,他的侄媳妇也是文人,生前常常和他写诗唱和。所以她这一次来,首先提一首诗说:雨歇了,台阶上很安静,有很多芳草(就是生到了净土)。五年很快,光阴如梭(也就是她去世已经有五年了)。生在西方边地,这里超出三界,安乐美好,如今任熏风把我送过来(这是指西方大士摄持她的心回到人间)。 陶氏就给大众讲了一番开示。这番开示讲得很好,大家可以听听: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也。 大家的心归向极乐世界,必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就是信愿要像金和铁一样坚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丝毫不动摇、不改变。现在还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红尘当中,时时要护好自己的心。外面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的五欲六尘所染污,因为如果我们的心染著在这上面,就会生起对娑婆世界的贪爱,直接障碍我们往生。内在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蒙蔽,因为心陷在世间的贪欲、感情等当中,那就是陷在生死里。这样处于红尘当中,心没有被情欲封住,污泥里就有莲花出现了! 所以,平时就要有深切的欣厌之心,不被六尘、七情所染污、蒙蔽。不然,还在红尘里起很多情欲、贪恋,那就不是金铁心肠。 这个「坚固」,是指求生净土的志愿一直不会变,像黄金、像铁那样不会变。得意的时候不变这个心,失意的时候也不变这个心,永远都不会改变。不因为得到了富贵圆满、有什么快乐享受,就改变求生净土的志愿。也不因为遭到了苦难、身心上有苦痛、生活很不如意等,就怨天尤人,抛弃求生安养的志愿。这个心愿无论何时何处都坚固不变,这样污泥中就有莲花出现。 一句佛号,便有一光。千句佛号,便有千光。光自内生,非从外得。以无相故,阿弥陀佛在尔诸人面前,随处出现。才有丝毫隔碍,此光便不能发现矣。 你念一句佛,就有一道光;念千句佛,就有千道光。光都是从自己内心里发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得来。因为无相的缘故,阿弥陀佛就在诸位的面前随处出现。阿弥陀佛就是法界心,以无相的缘故,就能无刹不现身,就能出现在我们每个念佛人的心中。 你的心才有丝毫的障碍,这个光就不出现。如果自己当下的心清净无染,不贪著在世间的五欲上,就跟佛相应。一念离开了佛,跑在欲尘当中,邪思妄想,那就不相应了。所以,贪恋娑婆是最大的违缘。心染著在上面,起贪瞋痴,造杀盗婬,佛光就不现了。所以要念念不失觉照。 念佛人要时时刻刻护持当下清净的佛念。就像母鸡孵蛋,它要一直护住蛋,不让热气散开,这样才能孵出小鸡。同样的道理,我们护持清净心,也不能片刻打失。能够这样做,就会在污泥中盛开莲花。「污泥」,就是指我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等的红尘世间。如果你有一副金铁心肠,就不会受感染,不会被迁移,因此在污泥里面就能「念念是佛」,也就在一切生活境缘当中,从一念一念里都出现清净的佛念。这就是从心里开出莲花,就是在种净土的种子,而不是生三恶趣的种子,也不是生人天的种子。所以,一定要非常珍重地护持好这个清净的佛念。能够这样念念护持,虽然身体还在娑婆界,但是心已经在莲花国里了。 正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时即是遇光时」。像善导大师被称为「光明和尚」,他住持的寺院叫做「光明寺」。大师每念一声佛,就有一道光明从口中出现。这是给大家作证明。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到,因为弥陀的名号和光明不分离,阿弥陀佛的悲愿就是以光明和名号摄化我们十方世界的众生。 所以,我们心里每念一句佛,就有一道光明出现。经上说: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十分明亮,邪魔无法靠近。 念佛心要时时觉照,方发得不退念头;念佛声要心心悲切,方发得无上愿力。 念佛的心要时时觉照。念佛是觉,不念是迷,所以心要时时觉照,不要丢掉,一念不觉就堕在无明中了。你这样时时刻刻保持觉照,才发得不退的念头,也就能一念接一念地不退。念佛的声不能有口无心,要心心悲切。想到轮回苦,自己还陷在生死苦海当中,幸亏有阿弥陀佛愿海的慈航,才有希望在这一生解脱。所以就念念悲切地祈求阿弥陀佛,就像流浪的孩子呼唤母亲那样,这样才发得起无上的愿力。也就是,不但是为自己而悲切,也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而悲切,这样才发得起无上的愿力——我一定要在这一生往生到净土,成就无上佛道,来普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心声互融,光明四彻,无处不是佛,无时不念佛,方为得手。 那么,怎么念佛才算得手呢?从至诚的心中念出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的心就融在这佛号声里,这句佛号又反到你心上,加被你的心。因为你的真心是周徧的,光明随着你广大的念佛心而彻照到四面八方,无处不是佛,无时不念佛,就是时时处处都在佛念当中,也就都在佛光明的摄护当中,这才得手了。 佛号无量,要知智慧无量,神通无量,慈悲无量,摄受无量。苟不发无量心,安能亲见本师顶相? 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名号,因为佛具有无量的德能,佛的智慧没有 *** ,神通没有 *** ,慈悲没有 *** ,摄受的力量没有 *** ,但如果我们不发起无量的心,又怎么能亲自见到本师阿弥陀佛的顶相呢?阿弥陀佛是无见顶相,无有边际,要以无边际的心才能合到无边际的佛,如果心里有局限,就不能完全相合。 所以,我们的心想要和佛的心相合,就要发无量的心。也就是佛的心无量,我们自己也发无量的心,这样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合,如空印空。我们的真心是周徧的,没有边际,弥陀的真心也是周徧的,没有边际,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全分相合,就像涵盖相应(盒子和它的盖子恰好相应),如同水 *** 融。佛的智慧无量,我也发智慧无量的心;佛的神通无量,我也发神通无量的心;佛的慈悲无量,我也发慈悲无量的心;佛的摄受无量,我也发摄受无量众生的心。要这样发无上的菩提心,来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尔,将何以堪?快快念佛去也! 众生都是这么可怜,对于世间法的欲念不能断除,菩提的根芽日益损坏。佛来看你的话,你怎么面对呢?所以要快快念佛,不要违背佛的心。我们平常的一举一动、一念一行,都要考虑:「我这样做,佛喜欢吗?符合佛的心吗?我心里生贪瞋痴能和佛相应吗?」所以要赶紧改过自新,要常常清净地念佛,不要沉迷在五欲里。 我们要想想自己的现状,现在对于世间的人和事还这么贪恋不舍,时时都起各种欲念。这样沉迷在五欲当中,不断地起贪瞋痴、造杀盗婬,菩提的根芽就一天天地枯萎败坏。我们众生一直是这样在沉沦,佛看了就哀伤怜愍!那么,怎样才能从这股轮回的力量里面脱离出来呢?那就要「快快念佛去」。 作者彭二林居士说,当时我刚好不在,有人给我传了这个消息,告诉我琼楼讲过的那番话。 过了一个月我再去,写了告疏对琼楼说:「听说你已经生到净土,不负生平的志愿,这是大好事。但是,罗台山、朱仲君平时清净斋戒,有很大誓愿,是很稀有的人,为什么还落在福报中?而你戒品不全,功夫不熟,能够直接无障碍地往生,这又是什么原因?你往生时的情景如何?往生后怎么享用净土的妙境界?如何进修?已经见佛了吗?登不退地了吗?请一项一项告诉我,让听到的人都能生欣求、仰慕的心,发起精进,这也是度人的本愿。」 这一天,西方大士又降坛了,回答说:「前个月,我刚好从西方边地教化众生过来,所以琼楼能跟我一起来。今天她不能来了,我代她回答。她平时工夫和持戒的力量,虽然比不上罗台山,但她临终的正念远远胜过罗台山,所以她感得观世音菩萨前来接引。临命终时,她见到金色莲花显现在眼前。顿时感觉自己的身体转成了男子身,已经到了西方七宝世界中了。那里,衣食等一切受用,都是自然化现,不必劳作。虽然还不能见到佛,但每天都有诸大菩萨讲两次法。精进的人能渐次登上九品,懈怠的人五百年以后可以生入净土。娑婆世界的一百年,等于边地的一天。琼楼往生后,还算精进,将来她能得到上品下生,那还要经过娑婆世界两千年。」 这位西方大士的名号叫做寂根。在佛宣说《无量寿经》、《维摩诘经》等时,他都参与法会,他是久已证果的圣者。 琼楼净土的志愿很坚固,病中念佛更加恳切,临终时没有牵挂,只是说:「大和尚来了!我去了!」但罗台山走的时候,眼睛看着亲属,有舍不得的意思。我当时就怀疑他不能往生。这是很可悲的事!罗台山对「情想分途」的道理早就知道,但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 所谓「情想分途」,出自《楞严经》:「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的心从情和想上分出堕落和飞升两条路。「纯情即堕」,是说如果纯粹是情,就会向下堕落。世间的贪欲、瞋恚等,都叫做「情」。「纯想即飞」,意思是不沾染情,纯一是清净的想,就会向上飞升。所以,世间的情要能淡薄。 罗台山对这个道理早就知道,但他临终的时候免不了情执,看着亲属恋恋不舍。按这种相来判断,往生的希望就很渺茫。现在大士降临说了他的去处,果然他没能战胜内心的情欲。所以,爱根很难拔除,佛念不容易做到精纯。每个人都要努力用功,不断用清净的佛念来净除染污的情虑。 要知道,世间的情想太多,就跟净土的气氛不相应。一定要从情想中脱出,才能上升到净土。这又全凭坚固的信愿。只有靠坚固的信愿,在任何情况下,都用这句佛号念念在情根上斩断,才能排除种种牵缠,直接生到西方净土。 再讲寂根大士降临玉坛。当时,司鸾的是陆近堂。他起初在玉坛上给朋友求病,有一位神让他拜「梁皇忓」。陆近堂是因为拜忏而发的心,他后来在天宁寺受了菩萨戒。到寂根大士降鸾的时候,前后有十一会,陆近堂都虔诚一心地弘扬佛教,听到的人往往发菩提心。下来都持名、修观、诵《法华经》,这样有一两年。 不久,陆近堂得了病,卧床不起。快要命终的时候,他的眼睛往上看,好像见到了什么,口里说:「白莲白鹤,诸上善人。」又连连称「佛、佛、佛……」,右胁卧而往生。当时,异香充满了房屋。不久,他的朋友来到玉坛,请问陆近堂生到哪里。回答说:「陆子已经生到西方边地。」这是乾隆五十二年的事。 第二年的五月初一,陆近堂也降临玉坛,给大家作了一番开示。他说:「有件最切身的事,人人逃不过,但人人又都忘记。现在你们身体健康,精神强健,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卧病在床。那时,神识出去了,在中阴路上分不清东、西、南、北,前途渺茫,毫无把握,随着业风轮转,受无量的苦。大家想想这件事。只有一生虔修净业的人,到这个关口,自己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一念间就到了莲花中,享受安乐,寿命无量。从此,再没有生死的苦难。所以,如果大家有志于走往生净土这条道,那就应当讲求信、愿、行三个要点。」 信,就是信西方确实有极乐净土。东方有娑婆世界,就像苏州城里的东边;西方有极乐净土,又像苏州城里的西边。既然娑婆真实是有,极乐净土哪里不是真实有呢?这个世界都在我们的圆明觉海当中,所以一举念就可以到达。这就像在同一个苏州城里,你想从此地到彼地,一抬脚就可以过去。 所以临终的时候,只要你一念心念佛,当时就生在净土的莲花里。既然你能够信西方,那就决定可以到西方。 要信念佛的受用,就像信穿衣吃饭那样。我们穿了衣就能免除寒冻,吃了饭也能免除饥饿,同样,我们念了佛就能免除生死。念佛比衣食的作用大无数倍,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为什么不念佛?现在能念佛,临终就能免除生死。 而且今天信,明天不信,不是真信;终身信,一念间忽然不信,也不叫真信。怎么才是真信呢?从今天起一直到临终,一信到底,再也没有丝毫的怀疑,这才是真信。可贵的是要有这样的信心。西方的路凭着你的信心去,不是凭著双脚或者外在的什么飞船。没信心,怎么都去不了,有信心,一念间就可以去。 这样,已经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又相信有念佛法门,只是口里赞叹极乐世界怎么庄严殊胜,念佛怎么好,也没多大的用处。就像数他人的钱,自己没有半分,就不会有丝毫受用。同样,你只是口头赞叹,对于了生死没有利益。所以生了信心的人,都要如教奉行。今天信了,今天就干,明天信了,明天就干。 切切不可以说:「我现在还年轻,等我老了再念也不晚。」要知道「黄泉半是黑头人」,多少人都是年轻力壮时死掉的,哪里可以等到老年呢?又不可以说:「我父母的事还没做完,我儿女的债还没了结,等我有空、没事的时候,再来修也不晚!」哪晓得无常迅速,转眼,鬼差就到了门前,要请你走了。这时候,能不能对鬼差说:「我父母的事还没完,儿女的债还没了,等我有空没事的时候,你再抓我吧!」阎王叫你三更走,不能留你到五更。所以我们要为生死着急,要从现在起就为往生做好准备。
2023-09-01 16:04:151

既然佛陀指给了我们成佛的方法,那么继他之后,哪些我们熟知的高僧现在是否也已成佛?他们现在何方?

成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所见到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只修行了6年就成佛了,以为修成佛并不需要多长时间,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按照唯识宗的说法,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佛祖之所以只用六年就成佛了,那是因为佛祖在前世已修到十地菩萨的水平,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修成佛果之所以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原因就是净化人我执与法我执染污种子需要时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所以佛祖授记的下一个佛是弥勒佛,还要880万年之后才能成佛,在此之间是没有人能证得佛果的。所以佛教的高僧虽然不少,但他们都没有证得佛果,只是证得阿罗汉果或者是某一阶位的菩萨。在人间能证得初地菩萨果的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
2023-09-01 16:04:403

刘素云:我为什么要选择净土念佛法门,而且是一

刘素云---我为什么要选择净土念佛法门,而且是一门深入。下面,就说我为什么要选择净土念佛法门,而且是一门深入。有同修肯定很关心这个问题,刘老师你怎么就选这个了,你为什么没选别的呢?我跟大家说,我听经将近二十年,就这个我听明白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我第一听明白的。所以知道了这个法门的殊胜,它是第一法门。不这么说吗,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的第一法门。咱们简单说,好记,第一法门。还有第二法门、第三法门,等等、等等。当然法门没有高下,但是咱们现在讲还得这么来说。不是说有分别,哪个法门低哪个法门高,不是这个,不要理解错了。在我这儿,它是最契我根基的第一法门,我能把这个法门放弃,而去选不契合我根基的第二第三法门吗?不可能。我就认准这个法门了。再一个,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万德洪名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洪名,它是具足无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乃至无量的无量。这个名号含摄一切法。后面这有个修饰语“一切”。所有的法,一个法不缺地都含摄在这一句名号当中。你说我能不选这个法门吗?因为什么?我自己认为我真的挺笨,你要整的那么复杂、那么多的,我也记不住,我也学不了。就这个阿弥陀佛,多简单,而且它还把所有的无量都含在内了。那你何必去一个一个地,你不如去念这一个名号,就全代表了。所以我就把这个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包括其中的这句阿弥陀佛,我就选中它了,它超胜了所有的法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传的、所弘扬的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这两句话很重要。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不离这一句佛号,这是一。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无量法门,也不离这一句阿弥陀佛。你说除了这以外还有什么?没有了。所以,这句佛号,如果你真知道它的功德无量到什么程度,你绝对不会放弃这句佛号的。念这句佛号,就等于把三藏十二部全念到了。大家想想,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靠我们去读,可能你这一辈子,你不吃不喝,什么都不干,你就读这三藏十二部,你都读不出来、读不完,太多太多了。现在三藏十二部就在这四个字当中——阿弥陀佛,你说多简单,能不选吗?所以我必选它无疑。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经,再缩小一点,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也可以这样说,三藏十二部和《无量寿经》和《华严经》,大家想一想,哪个都不少,哪个都不如这阿弥陀佛更简洁、更方便。是不是这样?所以四个字的阿弥陀佛,确实是管用。过去有同修争议,是念四个字的阿弥陀佛对,还是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对?老法师也说过,我现在也这样说,都对。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表示恭敬、皈依、礼拜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洪名。如果说纯粹的真正的洪名,应该是阿弥陀佛。所以有同修念南无阿弥陀佛,没错。有同修念阿弥陀佛,也没错。我记得老法师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你今生就一心一意地要回归西方极乐净土,你就念阿弥陀佛,够了。如果你对自己还没有太大的把握,你加上“南无”,念南无阿弥陀佛,万一你今生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最起码你和阿弥陀佛结个缘。我今天说的意思,希望同修们能听懂,我是念四字“阿弥陀佛”。有人说,刘老师,我是修密的,我要持咒。在这里我告诉你,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咒中之王。四个字,咒中之王。你想想,所有的咒没有能超过阿弥陀佛这个咒的,他是咒中之咒。佛经里说阿弥陀佛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四个,听明白没有?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有人说,刘老师,我是修禅的,我要参禅。好,我告诉你,念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五个字吧,无上深妙禅。咱们一个一个拆开来说。1第一,阿弥陀佛是禅,这肯定了吧。2第二,阿弥陀佛是妙禅。3第三,阿弥陀佛是深妙禅。4第四,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一层比一层高。你这五个字弄明白了,你想想还有什么禅比这个更高的?无上甚深的深妙禅,就是念阿弥陀佛。修禅,我上午说了,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只是身不动,如果你心不停地在动,你那不是修禅。所以,在这里我跟大家说,念阿弥陀佛是修禅定,而且是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禅定的。所以大家不要分别、不要执着。莲池大师说了这么样一句话,他说,“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尤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公德。”这是莲池大师说的这么几句话。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全体。法界全体是谁?你得有个落款,是不是?告诉你,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全体。那法界全体又是谁呢?告诉大家,法界全体是阿弥陀佛,是诸佛如来,是一切众生,是你自己。说明白没有?这些就是法界全体,你自己就在这之中。听明白了就知道了,念阿弥陀佛实际是念你自己,就是念你的自性弥陀,就这么简单。你说你天天念,有的同修可能想,天天念阿弥陀佛,也不知道啥意思,都念絮烦了。现在我跟你说了,你念阿弥陀佛没念别人,是念你自己,念你自己的自性,你还会不耐烦吗?什么样的经、论、咒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当中。念阿弥陀佛是成佛的唯一方法。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唯一”两个字。唯一,就是没有唯二,对不对?就是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而且它的最大的优越性是什么?带业往生。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说,念阿弥陀佛真是功德无量,真是你成佛的唯一方法。我们举几个例证,谁是念佛成佛的。1第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这个,老法师讲经的时候说过多次,我们不会有怀疑的。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经教里都有说明。2第二个例子,释迦牟尼佛把净土念佛法门介绍给他的父王。如果这个法门不是第一殊胜的法门,世尊怎么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自己的父王呢?所以世尊给父王介绍的一定是第一殊胜的法门。这是第二个例子。3第三个例子,文殊、普贤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和文殊、普贤是平起平坐的同学关系。殊不殊胜?为什么?因为这两位菩萨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们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同学关系。文殊普贤是我们的学长,我们是学弟,我们共同的老师——阿弥陀佛。4第四个例子,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缘熟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你往生时,西方三圣、诸佛菩萨接引你去极乐世界,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吗?说到这儿我就想,我姐姐往生前她告诉我,她说,小云,我这次往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这个,说实在的,是我第一次听说,我当时听了心里也是忽悠着。因为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结果后来,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的。就因为我说这个,也被批,造谣、撒谎、骗人,好几顶帽子。我这帽子多了,我也戴习惯了,就随便扣吧。但是我一定要把真实情况告诉给我的同修们,我不会骗你们的。我想,真是太殊胜了,而且我姐告诉我,她往生接引她的阵容,我记得当时她告诉我,就是西方接引图的那个阵容,特别殊胜。所以你看看,佛经这么告诉我们的,有这么多实际的例证。而且我姐往生,我又从始至终跟着的,所以我为什么现在信念这么坚定,我不会动摇的。这是第四个例子,观音势至。5第五个例子,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全都是念佛往生的。没有一个不是。当然在这些祖师当中,有的祖师原来不是学净土的,不是学念佛法门的,但是到最后他们都是归净土法门。十三位祖师,没有一位不是念佛往生的。这不就在给我们表法,给我们做样子吗?我们还不相信吗?6第六个例子,海贤老和尚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了92年,往生时112岁,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上品上生,肯定是回常寂光土了。老法师把海贤老和尚推荐给我们,他是佛门的榜样。就是这样一位高僧大德,念92年,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未必是所有的人都服气,我隐隐约约听说了有人不服气。我不知道这不服气的人,他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大的能耐。7第七个例子,就是我刚才说了,我姐。尽管有人说我是编故事骗人,但是大家就看一件事,就是她往生的2012年11月21日中午12点,就这个,她能分秒不差,这是一,谁能做到?第二,我姐姐知道的这个时间,和我知道的时间完全一样。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就在她往生前两个小时之前,我和我姐姐从来没交流过。我没把我知道的告诉我姐,我姐也没把她知道的告诉我。是她往生前两个小时,我把那个所谓的小密码,一个小纸条,我拿出来给我姐看了。我说姐,我有个密码给你看看。我姐看了以后,哈哈笑了:“啥密码啊,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我就认定,她知道的日期和我的是一样。大家就想一想,这个事再会编故事,谁能编出来?而且编得那么准,一分一秒都不差。那时,我这面盯着我姐脸,那面盯着墙上的挂钟,我就要看看,是不是这个时间。因为在这之前我也有疑虑,它没落地,我也不放心。这我说的都是大实话。结果真是分秒不差的,就那个点往生了。而且最后那个歪脸一笑,多么灿烂、多么自在、多么潇洒!所以我给师父的报告,我就是如实报告的,我说我姐姐刘素青,于什么时间分秒不差地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了。我真是给师父这么报告的。这是第七个例子。8第八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里记载的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不可计数,数不过来。印光大师在《净土圣贤录排印流通序》里说:“一千数百年来,念佛往生的应当不止百千万亿”。两个数字吧,一个是一千数百年来,就是一千几百年来吧,念佛往生的,应当不止百千万亿,是这个数目,这是印光大师说的。9第九个例子,我们身边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实例,也不胜枚举。就不一一说了。反正从我自己经历的来说,假如从2003年,我第一次去送往生,就是送张荣珍。假如从那个时候开始计算,到现在,咱们就说到去年年底,今年我还没遇到呢,那就是14年的时间。这14年时间我亲自经历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不下十几个。这我不是听人家说的,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我说到这儿,可能有同修,有的人又该批我了。你净瞎吹牛,你就十多年,那十多个上西方极乐世界,你拿啥作证明?等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见到他们那就是证明。真的是这样的,我告诉大家的,没有谎话,都是实话。我说错了,我自己负因果。10第十个例子,净空老法师在亲自给我们做榜样。为什么老人家大半生讲的都是大经大论,光《楞严经》老人家就讲了七遍,还有其他的大经大论。为什么在老人家85岁那年,也就是2010年的4月5日,清明节那天,老人家把所有的大经大论放下了,专持、专弘《无量寿经》?我认为,老人家这就是给我们做榜样。你想想,《华严经》是老人家最喜欢的一部大经,老人家讲《华严经》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把《华严经》放下了,改讲《无量寿经》,是不是要专持、专弘《无量寿经》,给我们做榜样?这不就是身教、言教,都在给我们做榜样吗?综上所述,诸佛菩萨、古圣先贤、高僧大德,都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而你也恰恰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你说,你是不是第一等的大智慧之人?老法师说,谁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谁是第一大智慧之人,第一大福德之人。你说都让你占了,人人都想占便宜。我这回教给大家,什么便宜最大?这个便宜最大。你选择念佛法门,你是第一大智慧,第一大福报,你占这个是真正的大便宜。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选择念佛法门。--恭录 智者非凡 第三集
2023-09-01 16:04:501

只要你念佛,到了一定的功夫,那怕你犯五逆重罪,也可以立刻往生吗?

比如说只要学习很好,每门功课都考100分。哪怕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也可以当三好学生吗?
2023-09-01 16: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