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妮卡住了
-
意大利首都罗马建在7座山丘之上,被称作7丘之城,因此市内道路坡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西西里奴隶起义
公元前3至2世纪,罗马的奴隶制获得发展,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激起奴隶起而反抗。从公元前2世纪初起,奴隶不断发动武装斗争。公元前198年,一些拉丁城市中的迦太基奴隶曾密谋暴动,后因叛徒出卖而失败,被处死者达500余人。公元前196年,伊达拉里亚发生了乡村奴隶和农民起义,波及全区,罗马派去一个军团才把起义镇压下去。公元前186年,南意大利的阿普利亚牧奴发动起义,起义者达7000余人,使该地区的道路和牧场都变成了危险地带。这些斗争预示着大规模起义风暴即将来临。半个世纪之后,西西里奴隶大起义便爆发了。
西西里土壤肥沃,素以粮仓而著称。在那里奴隶制大田庄产生较早,大田庄中聚集着成百上千个奴隶,大多数来自同一民族或地区,有利于反抗斗争的组织发动。恩那城的庄园主达莫披洛斯以虐待奴隶出名,他不仅不给奴隶起码的衣食,还打发奴隶抢劫过路的旅客,并要分赃一半。奴隶们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公元前137年夏,在叙利亚籍奴隶攸努斯领导下,400名奴隶以锄头、镰刀、斧头、长竿、短棒为武器,冲进恩那城,得到城里奴隶的响应,占领了城市。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在恩那城建立了政权,取名“新叙利亚王国”,攸努斯被推选为国王,取号“安条克”。在国王之下,还设立一个由足智多谋的奴隶组成的顾问院。恩那城建立起来的奴隶政权,固然带有东方王国的色彩,但它在本质上是作为与罗马奴隶主政权相对抗的一种独特的奴隶政权形式而出现的。
恩那城奴隶起义,得到西西里其他地区奴隶的积极响应。在该岛西南部阿格里根特,西里西亚籍奴隶克勒翁领导一支5000人的起义队伍,与攸努斯汇合起来。克勒翁尊重攸努斯,自愿当其副手。起义范围迅速扩大,西西里东部和中部许多城市如墨萨纳、托洛明尼亚、卡塔涅、列昂提尼等,先后落到起义者手中。起义者人数日益增多,据狄奥多拉记载,达到20万人之众。起义奴隶到处摧毁大庄园,杀死庄园主,但他们对小庄园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加以保护,因而得到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同情和支持。
起义军屡败罗马军队。公元前134和133年又击败罗马两个执政官分别带领的罗马军团。公元前132年,罗马派遣大军前往镇压,攻陷起义军主要据点马尔干提纳和托洛明尼亚,最后围攻恩那城。在突围中,2万奴隶阵亡,克勒翁英勇牺牲,攸努斯被俘后死在狱中,起义被残酷镇压下去。
不久,西西里又爆发了第二次奴隶起义。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由总督涅尔瓦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当时罗马在北非进行朱古达战争,又和北方入侵的日耳曼人作战,需要大量军队。但许多行省和同盟国的自由民因债务沦为奴隶,不能提供兵源。因此,元老院下令行省总督审查自由民出身的奴隶,予以释放。西西里总督涅尔瓦释放了800名奴隶,后因接受奴隶主的贿赂,停止了审查。于是,渴望自由的奴隶愤然举行起义。公元前104年,西西里西部赫拉克利城附近的奴隶在萨维阿斯领导下首先发动起义,后在卡普里恩山建立根据地,并击溃涅尔瓦派来的军队。不久,在利利贝附近又聚集了一支在阿铁尼奥领导之下的起义队伍。为了联合起来进行斗争,这两支起义队伍在特里奥卡拉城会师,并在该城建立政权,共推萨维阿斯为王,取号“特里丰”,阿铁尼奥为军事统帅。下设议事会,作为共商大计的机构。大批奴隶和农民投奔起义队伍,力量迅速壮大,挑选强壮的奴隶组成2万步兵和2000骑兵的起义军。公元前103和102年,起义军先后击败了两个执法官带领的罗马军队。这时,起义烽火燃遍西西里大部分地区。起义军分兵出击,四出活动,捣毁大庄园,袭击行省机构,毁坏驿站,切断城乡交通联系。
不久,起义者遇到了不利情况。萨维阿斯在公元前102年不幸死亡,使起义者失去了一位杰出领袖。粮食匮乏也使起义者面临困境。罗马在战胜日耳曼人后,便集中力量镇压奴隶起义。公元前101年,执政官阿克维里乌斯率领大批军队进攻起义军,在墨萨纳附近发生激战,阿铁尼奥英勇牺牲,起义军败退特里奥卡拉。不久特里奥卡拉陷落,许多奴隶被俘后都被钉死,剩下1000名奴隶坚持斗争,后来受骗归顺阿克维里乌斯,竟被卖为角斗士。他们发现受骗后,互相刺杀而死。
西西里两次奴隶起义,因历史条件和奴隶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最终归于失败。但起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起义奴隶曾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标志着罗马奴隶起义斗争发展到较高水平。西西里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揭开了共和后期大规模社会斗争的序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格拉古兄弟改革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烈火尚未完全扑灭,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也在筹划复兴小农的土地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循着罗马贵族的传统仕途先后担任神职和军职,在人民中颇有威望。他们根据形势发展,从奴隶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怀着富国强兵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运动。
公元前133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如有儿子,则其子尚可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所占公有地永久使用,免交租金。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农民。此种份地须要交纳少量租金,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肥沃的坎佩尼亚土地,不在此法案范围之内。提比略提出土地法案后,遭到元老贵族极力反对。他们唆使提比略的同僚保民官奥克塔维乌斯使用否决权阻止法案的通过。元老贵族的破坏和人民的拥护,都推动提比略采取激烈的措施,召集公民大会付诸表决,结果,奥克塔维乌斯被罢黜,并通过了土地法案。同时,选出提比略本人、他的岳父克劳狄乌斯和他的弟弟盖约三人组成委员会,负责处理收回和分配土地事宜。可是,法案的实施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元老院拒不提供必要的经费。于是,提比略趁帕加马国王将其王国遗赠给罗马之际,提议把该王国金库作为贫穷农民的补助资金,并把该王国的处理权交给公民大会。这就和一向把持外交和财政大权的元老院发生严重冲突。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元老贵族以连任保民官出乎常规为借口,乘机攻击提比略心怀叵测,欲施暴政。公民大会选举时,农民忙于夏收而无暇进城,贵族反对派策划阴谋,寻衅滋事。大祭司长纳西卡纠集一群元老、被保护人和奴隶,冲进会场,在混战中打死了提比略及其拥护者300余人,当晚把死难者尸体扔入第伯河。
提比略殉难后,改革运动并未停止。元老院不敢贸然取消土地法。三人土地委员会经改组后仍继续活动。据李维记载,公元前125年罗马公民人数约有39.5万人,比公元前131年增加7.5万人,一般认为这是失地农民分得份地而具有公民资格的结果。但是,土地分配日渐困难,大土地所有者百般隐瞒地产,产权纠纷也难以裁决,而且还牵涉到意大利同盟者的交界地区,引起同盟者的不满,他们也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因此,土地改革运动便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高涨起来。
公元前133和132年,提比略之弟盖约在罗马平民的支持下连任两届保民官。任职之初,盖约即向反对改革的权贵发起进攻,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罢免的高级官员和保民官再次任职,规定非经人民审理不得判处公民死刑,然后便转向社会和经济改革。他不仅恢复提比略的土地法案,而且还实行一些其他的重要法案。因为公有地分配已近枯竭,所以他提出殖民法作为土地法的补充,在南意大利建立了米奈维亚和奈普图尼亚等殖民地,甚至设想建立海外殖民地。为了防止粮荒,他实行了粮食法,由国家从海外购入谷物,储存于公共粮仓,以低于市价每月一次定量卖给公民。盖约还实施筑路法,亲自筹划修建一些大道,以改善交通运输,同时解决无业平民就业问题。又实施军事法,禁止征召17岁以下的人服役,由国家出资供给公民战士军装。为了争取骑士支持改革,盖约实行亚细亚行省包税法,规定该省采取包税方式征集什一税、关税和牧场税,由监察官把包税权拍卖给骑士。同时还制定审判法,打破了元老对法庭的垄断,使骑士获得担任法庭成员的权利,并惩处司法审判方面的腐败行为。此外,还颁布法律,规定元老院应在执政官选举前确定其卸任后担任哪一行省总督,以免以最好的行省私相授受。
元老贵族施展诡计,反对改革。他们利用盖约的同僚保民官德鲁苏提出法案,建议在意大利建立12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移民3000人。在当时意大利已无可供殖民之地,德鲁苏的殖民法实属欺人之谈,旨在笼络人心,破坏改革。他还蛊惑人心地提出禁止鞭笞拉丁人的法案。针对反对派的阴谋,盖约借助同僚保民官卢布里乌斯提出新的殖民法,即在原迦太基领地上建立朱诺尼亚殖民地,安置6000人,一些意大利人可能也包括在内。公元前122年春,盖约到北非筹建殖民地,反对派乘机造谣惑众,破坏盖约的殖民计划。盖约返回罗马后,斗争进入决定性阶段。他采取坚决措施,毅然提出公民权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但是这一法案不仅遭到元老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且也引起那些不愿把公民权分给意大利人的公民强烈不满。而大批意大利同盟者在当时又被排斥于罗马城之外。因此,法案未能通过,盖约的威信随之下降。同年夏,盖约竞选第三任保民官失败。在他卸任后,反对派便进行报复。取消北非殖民地的法案被提到公民大会,集会时双方发生冲突。元老院借机镇压改革派,盖约及其支持者占领阿芬丁山进行抵抗。最后,盖约被追逼而死,3000余名支持者惨遭杀害,他们的尸体也被投入第伯河。
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制。盖约死后不久,罗马又通过了允许出卖份地的法案,土地委员会也被取消。不过,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这些都是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发展要求,在后来罗马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肯定和充实,因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马略军事改革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斗争继续发展,形成所谓民主派和贵族派,双方在朱古达战争(公元前111—105年)期间和战后展开激烈的斗争。当时,努米底亚王室发生内讧,朱古达占领塞尔塔城后,利用当地居民反罗马情绪,杀死了住在该城的罗马和意大利商人以及高利贷者。罗马于公元前111年向朱古达宣战。战争伊始,罗马贵族政治和军事制度的腐败暴露无遗,高级官员和军事指挥官接受贿赂,士兵为所欲为,军纪松弛,士气涣散,致使战争连连败北。公元前109年,执政官麦特鲁斯到达北非,整顿了军队,开始扭转局面,但未能迅速结束战争。骑士因其利益受到损害大为不满,加剧了他们与元老贵族的矛盾。
此时,军人出身的马略崭露头角。他和骑士有着密切关系,在平民中也有一定威信。在民主派的支持下,马略当选为公元前107年执政官,获得朱古达战争的指挥权,并在后几年中连任执政官,率军作战。在此期间,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罗马原来实行公民兵制,公民须有一定财产资格才能参军服役。由于战争需要大量兵源,财产资格便逐渐降低,在布匿战争中最低财产资格曾降到4000阿司。同时在军队中也出现志愿兵,不过他们多半为服役期满的老兵。到公元前2世纪,特别是在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罗马兵源危机日趋严重。马略为了迅速征集军队,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即以募兵制代替了公民兵制。实行这一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大约有5000—6000人。不过,马略采用募兵制后,公民兵制并未完全废除,在公元前1世纪,当招募志愿兵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又强制征集公民参军。马略实行募兵制后,士兵除获得薪饷外,还可得到国家提供的武器给养,不再在军饷中扣除。服役期限也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马略把士兵服役期限延至16年,服役期满的老兵可从国家分得一块份地作为补偿。随着财产资格的取消,罗马公民在军团中只当重装步兵,而骑兵和轻装步兵改为从同盟者和行省中征集。
马略军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改革军团组织。为了加强军团的机动灵活性,马略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联队是介于军团和连队之间的组织,配有600名重装步兵,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独立进行军事行动。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个联队辖3个连队(6个百人队)。联队制军团的作战阵式仍保持三列队法,前列配置4个联队,后两列各有3个联队,各列联队之间留有空隙,前后列联队交叉排开,以便插上和退却。马略还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投枪和短剑,并改进了投枪构造和运载工具。此外,马略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训练方法引入军中,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在训练中,注重锻炼军队适应艰辛的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马略要求士兵在行军中除携带武器外,还背负行军背架,内有挖掘工具和其他装备,以致于当时马略军中士兵获得“马略骡子”的谑称。
经过军事改革和整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马略依靠改组的军队,于公元前105年胜利结束了朱古达战争。这时,原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为寻找新的居住地,向西南迁徙,侵入那尔旁高卢,威胁意大利。罗马派兵抗击,屡遭失败,损失惨重。公元前102年马略第四次就任执政官,率军与条顿人激战于阿克维·塞克斯提埃,条顿人几乎全军覆没。次年,又在维尔凯列附近大败森布里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终被粉碎,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公元前101年,马略的副将玛尼乌斯·阿奎里乌斯率军镇压了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马略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冲破旧的城邦制度的传统,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安定。同时,通过广开兵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解决当时罗马军队出现的问题,符合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和进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对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改革导致罗马军队社会成分的变化,使罗马军队由农民为骨干的公民兵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取份地的斗争,这就在共和后期罗马社会斗争中增添了新的因素。职业军队长期追随和服从自己的统帅,而统帅则笼络收买军队,并利用军队作为争权夺利乃至夺取政权的工具,这样就为后来罗马奴隶主权贵建立军事独裁提供了条件。
同盟者战争 罗马征服意大利后,经过长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意大利逐步罗马化。一些具有部分罗马公民权的公社地位上升,获得完全的罗马公民权。在新建的拉丁殖民地中,罗马移民越来越多,新老拉丁殖民地都享受拉丁公民权。但是,众多的意大利同盟者的地位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他们在名义上是罗马的同盟者,实际上则是罗马统治下的属民。同盟者没有罗马公民权,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也分不到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辅助部队,而这种“血税”随着战争的频繁和扩大日益加重。罗马元老院加紧控制和经常干预同盟者的内部事务,同盟者还受到罗马人的歧视和虐待。因此,同盟者对罗马的统治和压迫深为不满,他们强烈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和其他权利,或者与罗马完全脱离关系,争取独立地位。于是,意大利同盟者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便和罗马社会改革运动汇合起来。
在罗马统治阶级中,不少有识之士主张给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公元前125年,执政官弗拉库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授以公民权的议案,但由于元老院的阻挠,弗拉库斯被派往高卢出任总督而被迫放弃了提案。此事引发了弗列盖列城居民起义,后遭罗马镇压。公元前122年盖约·格拉古又提出公民权议案,大批同盟者涌入罗马表示支持,但被执政官赶出城外,结果议案未获通过。公元前103和100年,萨杜尔尼努斯两次当选为保民官,他依靠平民和骑士的支持,颁布了粮食法等法案,并与马略结盟强行通过土地法案,将阿非利加和那尔旁高卢行省的公有地分给马略老兵,每人100犹格,其中包括服役期满的意大利同盟者。可是,萨尔尼努斯运动以失败告终,使同盟者的幻想再次成为泡影。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企图调和矛盾,实施粮食法和殖民地法,向贫穷公民廉价售粮并分配坎佩尼亚和西西里余下的公有地,还提议法庭成员由元老和骑士共同组成,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可是,这个妥协方案遭到普遍反对,不久德鲁苏也被暗杀了。意大利同盟者通过和平和合法途径争取罗马公民权的希望完全破灭,于是他们愤然拿起武器,发动了同盟者战争。
意大利同盟者以马尔西人为核心,秘密结成反罗马联盟。他们互相交换人质,商议联合发动起义。公元前91年,皮凯努姆的奥斯库伦城首先起义,参加反罗马联盟的城市和公社纷纷响应,除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以外,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起义。起义的同盟者建立联盟共和国,定都于皮里根尼的城市科非尼姆,更名为意大利,并按罗马国家模式,设立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等。还发行铸币,镌有公牛掀翻母狼的图案,象征意大利战胜罗马。起义者的军队有10万人,马尔西人西罗和萨莫奈人穆提鲁斯作为意大利执政官并担任起义军统帅。罗马征集了18个军团,派遣执政官率领出征,一些著名将领如马略和苏拉等担任副将。战争主要分成南北两大战场进行。战争初期,起义军在南北战场都占据明显的优势。迫于形势的严重性,罗马元老院采取让步政策,对同盟者进行分化瓦解。公元前90年底,罗马通过尤利乌斯法,向所有迄今仍忠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和拉丁殖民地以及在罗马军队服役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很可能还向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这一法案的公布,有效地制止了起义的扩展,加强了罗马的统治基础。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率先取得了公民权。公元前89年初,罗马又颁布了普劳提乌斯-帕皮利乌斯法,进一步补充了尤利乌斯法的实施细则。于是战争局势发生变化,罗马逐渐掌握主动权,在两个战场上都发起了进攻。在北方战场,罗马军队击溃北上的起义大军,占领了奥斯库伦。不久,西罗率军向南撤退,同盟者的首都失陷。在南方战场,苏拉击溃萨莫奈人的主力部队,攻占其首府波维亚努姆。但西罗撤到萨姆尼乌姆与穆提鲁斯汇合,以爱塞尔尼为中心,坚持抗击敌人,甚至一度收复波维亚努姆。后来,终因力量悬殊,在公元前88年被镇压下去。同时,阿普利亚的起义军也遭到失败,同盟者战争遂告结束。
同盟者战争是意大利同盟者要求罗马公民权,即争取与罗马人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平等权利而发生的,因而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同盟者在战场上虽被罗马人打败,但经过战争终于达到他们的目标。罗马不得不把公民权授予波河以南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然而,罗马对这些新公民作了限制,把他们单独编成8个(或10个)特里布斯,使他们在表决中对拥有35个特里布斯的老公民处于劣势地位。不过,从此同盟者的上层得以跻身于罗马显贵的行列,而广大中下层居民也享受到罗马公民权带来的财产权、婚姻权、税务豁免权以及人身的保障,等等,从而扩大了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这次战争冲破了旧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变了意大利社会政治结构,把罗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组成的联盟,变成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因而也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区和罗马的融合过程。总之,同盟者战争对于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苏拉独裁 正当罗马和同盟者酣战之时,在小亚细亚发生了密特里达提战争。本都国王密特里达提六世乘罗马无暇东顾之机,于公元前89年进军亚细亚行省,当地居民苦于罗马的压榨,把他当作解放者。占领小亚细亚后,密特里达提派兵从色雷斯进入马其顿,同时本都舰队控制了爱琴海。此时,雅典也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希腊各邦纷纷倒向密特里达提一边。因此,罗马在东方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同盟者战争结束后,罗马抽出力量对付东方,但在派遣战争的统帅人选上,贵族派和民主派发生了争执。公元前88年,在元老院主持下,担任当年执政官的苏拉抽签获得了指挥权。可是,苏拉的军队尚未离开意大利,马略和保民官卢福斯结盟,在公民大会通过提案,免除苏拉的指挥权而代之以马略。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杀害了卢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马略等人为“公敌”。还废除民主派法律,规定任何议案不经元老院批准,不得提交公民大会表决,所有议案一律提到森都利亚大会。恢复了元老贵族的统治,苏拉于公元前87年率军出征东方。他在希腊围攻雅典,血洗了这座文明古城。接着又战胜本都和希腊联军,挫败了密特里达提进入欧洲的计划。
这时,罗马的形势发生逆转,马略从北非返回意大利,在伊达拉里亚纠集军队,联合执政官秦纳占领了罗马。他们进行血腥报复,捕杀苏拉的拥护者,取消苏拉的法律。公元前86年马略和秦纳当选为执政官,但马略就任第七任执政官后不久即死去,大权落在秦纳手中。秦纳采取一系列有利于骑士和平民的措施,如取消部分债务,实行币制改革,把意大利新公民分配到35个特里布斯等。不久,秦纳死于兵变,但罗马政局仍控制在民主派手中。
与此同时,小亚细亚也起风云。当地居民不堪忍受密特里达提专制统治和战争负担,相继发动起义。秦纳当政时曾派弗拉库斯率军代替苏拉出征,但他因内讧被杀,接替其职务的费姆布里亚转战到小亚,占领了帕加马。苏拉副将鲁库鲁斯指挥的舰队也夺回了爱琴海的岛屿。这样,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重又归于罗马。军事上的失败迫使密特里达提求和,而苏拉也急于结束战争,赶回罗马夺取权力。于是,双方于公元前85年缔结了和约。密特里达提放弃战争以来所占领土,交出舰队,赔款2000塔兰特,苏拉则承认他为本都国王和罗马的同盟者。第一次密特里达提战争结束后,苏拉策反了费姆布里亚带领的军队,并在小亚严厉惩罚亲密特里达提的城市,在行省摊派巨额军费和赋税,恣意劫掠和搜括行省居民。
公元前83年,苏拉率领4万大军在南意大利的布隆迪西乌姆登陆。克拉苏和庞培等一批贵族青年闻讯后立即投奔苏拉。民主派在小马略等人领导下组织抵抗。最后,苏拉在科利那城门外击败民主派和萨莫奈人的联军,以征服者姿态进入罗马。他宣布“公敌”名单,大肆屠杀民主派分子和无辜平民,抢劫其财产和土地,至少有40名元老和1600名骑士遭到杀害。同时,释放原属其政敌的1万名奴隶,组成一支卫队,赐姓“科尔涅利乌斯”(苏拉之姓)。苏拉还对背叛的意大利城市实行残酷报复。他在没收的土地上建立10个军事殖民地,安置了12万老兵,这些老兵成为苏拉建立军事独裁的重要支柱。
稳定局势后,苏拉开始实行所谓宪政改革。他授意摄政弗拉库斯恢复独裁官职位,并将此法案提到公民大会通过,批准苏拉为独裁官,任期不限。无限期独裁官职务使苏拉集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这在实际上破坏了共和制的基本原则,但他却又维持共和机构和官职,并在共和体制下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他从忠于自己的骑士和意大利自治市贵族中,选拔300人补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额增至600人。元老院恢复了旧日的权力和特权,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经元老院审议不得提交公民大会;在司法上原由骑士控制的常设刑事法庭收归元老院掌握。保民官的权力被剥夺殆尽,其立法创制权受到元老院的钳制,司法指控权也被废除,否决权则受限制,还被禁止继任其他高级官职。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苏拉把执法官由6人增至8人,财务官由12人增至20人。2名执政官和8名执法官任职期满后出任10个行省的总督,他们就职于哪个行省则由元老院决定。并规定行省总督无权发起战争,禁止总督带兵离开行省或把军队调出行省境外。苏拉还重申和规定高级官职的年龄资格、任职间隔期,以及财务官以上高级官员卸任后进入元老院等制度。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苏拉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设立了7个常设刑事法庭,制定了审判程序。法庭的法官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古罗马政治体制
首先,为了搞清西方政体的起源,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三权分立是怎么出现的,折旧需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的古 罗马的故事了.
将罗马所实施的政治制度看作是罗马强大的首要原因的希腊历史
家Polybius这样写到:"我们已经知道的政体有三种,那就是王政 、贵族政和民主政。如果有人问罗马人,你们国家的政体是什?恐怕没有罗马人能够回答吧。只看执政官的话,有点像王政;要是看看元老院的机能,那就一个撤头撤尾的贵族制。如果你视市民集会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会说罗马是民主政。……不过,罗马的制度正是这三种制度的混合体。"
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混合体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共和之初,将王制时代的王换成了两人执政官,而元老院
和市民集会则完全没有改变。随着罗马的发展,罗马按需要渐渐 增设了一些官职。无论是法律还是官职,罗马人比较喜欢到需要
时便增设的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制定,这样,会更有灵活 性。实际上,罗马从公元前509年进入共和制以后,直到公元前67年的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在摸索之中。
希腊的史学家认为罗马的共和制到了高卢人入侵后的公元前390年 前后,其机能才渐渐发挥出来。比起重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希腊人,罗马人相当现实。他们只是现实地判断每个事物的优劣,而不会 先将之分类,分成贵族制定的或是平民制定的,是民主的还是独裁 的。这种分类法我们见的着实不少,左派右派,造反派保皇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作为政治制度的 根本的选举制度,共和制罗马全面继承了王制时期的制度。这个选举制度决定了罗马的性质不会是民主制而是寡头制。因为第一等级 所拥有的票数已经超过了半数。
作为罗马人的仕途,大概是以当选会计官为进入政界的龙门的吧: 会计官(Quaester)共和制初期的定员是两人,到了共和制末期增
加到四十人。任期一年,产生方式不明,有的说是选举产生,有人
讲是由执政官指名。年龄的下限是三十岁。会计官的任务是监视军
事财政,制止浪费军事开支的情况发生。按常理来说,这是要让一
个没有军权的人去对统兵作战的人进行财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
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过罗马有点不合常理地将年龄的下限定在
三十岁,这对希望从政的罗马青年来说,无疑是进入政界的门坎。
另外,让人年轻时就去批评别人、去学习如何批评别人也是件有趣
的事。能够圆满的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便可以向上爬了,下个目标是
营造官: 营造官(aedile)任期一年,定员四人,贵族两人,平民两人。负 责粮食供给、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维修、公安警察,同时负责 招开各种竞技比赛大会、庆祝式典。看上去这是一个权威不高,琐 碎事不少,吃力不讨好的职位。不过,因为所管辖的都是与市民日 常生活相关的事物,所以很容易争取民众的支持。有些有从政志向的人有时甚至会自己掏腰包来举行一些可以博得市民欢心的活动。 如果能够令人满意地完成这些工作的话,便可以去竞选国务官:
国务官(Praetor)任期一年,最初只设一人,年龄下限为40岁。后
来,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增加到16人。这种增员的现象不仅是国
务官,其他官职也一样。国务官最初是当执政官都去了战场时,留
在罗马代理执政官的其他日常事务的,后来成为司法的负责人。当
然执政官不在时仍要代理国家事务和防守任务的。 仕途如能顺
利到此,可以考虑坐坐监察官的交椅了:
监察官(censor)这原来是负责人口调查的官职,所以在共和制初
期是每五年选举一次,因为人口调查是五年进行一次的。任期为五
年,定员两人。罗马的人口调查不是调查人口总数,而是调查户主
的财政状态,根据这项调查结果来决定各市民今后五年的 伤 额和
兵役期限。监察官的实际权力相当大,有权起诉任何没有如实申报
自己财政状态的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同时对国家的财政运作起
监察作用,街道、上下水道的建设也由监察官决定。等于是执掌国
家的经济命脉的人,就像财政部长一样,有钱就有权,什么时代都
一样。所以当监察官由本来就德高望众的人来担当时,其权威有时
甚至不差于执政官,因为监察官除了监察国家财政以外,还有权对
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人身调查,还有女人的贞操、子弟的教育等
等,都有权调查,隐私权对监察官来讲几乎是废话。监察官甚至有
权将不合适的元老院议员除名。共和罗马权力的顶峰当然是执政官
了:
执政官(Consul)共和制罗马的最高官职,定员两人,由市民集会
(全体市民参加)选举产生,经元老院批准后上任。这点与王制时
代的王的产生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不像
王那样是终身制,不过,可以连选连任。年龄上的限制是大于四十
岁。执政官通常都是贵族当选的多,因为,执政官要面对复杂困难
的政局和战争,没有相当的教养和历经长期的锻炼无法胜任,一般
的平民因自身环境和生活的原因,很难有很多人能达到出任执政官
的要求。另外,选举的过程也有利于贵族,除了上面讲的,罗马的
第一等级拥有过半数的票数之外,在选举的前夜通常还要算上一卦
,看看有没有“神不喜爱的”候选人。而算卦的是常常是元老院的
议员,对那些实在无法忍受的候选人,便以神的意志为由取消其候
选资格。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候选人身着的纯白的衣袍出现在选
举会场。纯白的衣袍象征候选人的生活朴素严谨。有时会有候选人
撸起衣袖,露出战争中留下的疤痕,以争取选民的支持。当选的两
人将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开始行使正式的职权。两人执政官的地位
相同,如果对于同僚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
也就是说,不经两人的同时认可,任何政策都无法得以实施。执政
官的主要任务有三:像王制时的王一样要主持各种宗教仪式,相当
于国家大主教;二是招集市民集会和元老院会议并担任议长,并依
会议的结果签发执行各种法令;这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委员长兼国家
主席;有战事时要负起全面指挥和统兵作战的责任,这是现在的国
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兼前敌总司令。可见执政官的职责之重。执政
官像王一样有十二人的先导卫队,这个卫队也像王的卫队一样手持
象征权威的法西斯。看见这阵势的人难免会恍惚地以为见到了罗马
王了,这也是为什么罗马历史家波里比阿(Polybius,BC200-BC1
18)会讲罗马有王制的特点的原因之了。两人执政官通常各统罗马
军的一半,如果对手不厉害,就只有一人的执政官带兵出战,另一
位则带另一半的兵力防守罗马兼理内政。如果敌人人多势众,两人
便分统全军迎敌。这时罗马的内政和防守任务便由国务官(Praetor)
来代行。战争总有伤亡,当一个执政官阵亡或被俘时,另一个便接
管全军。两人全部阵亡或被俘时元老院宣布五天的空位期,并任命
“临时王”来收 安芯 ,准备选举?临时王的制度也是全面继承了
王制罗马时代的制度。“临时王”原文是interrex,意思是“两王
之间”,原来是在旧王死后新王继位前临时代理执掌国政的人。从
这点上看,执政官与王也是同性质的官职。战争也是不定期开始不
定期结束的,战争不保证绝对会在罗马的执政官任期内结束。但作
战中临时更换指挥官也是十分不聪明的办法。每当这时,罗马人便
会临时任命旧执政官为「前执政官」,并继续执行作战任务。同时
新的选举也会毫无阻碍地进行,选出新执政官接替旧执政官的其他
权力。到了共和制后期,罗马的势力扩张到了意大利之外,"前执政
官"渐渐变成专指派往海外各省做总督的人了。罗马共和时代说起执
政官,那是指这样很有权力和权威的人,不过,这个词现在变成了
住外使馆的领事的词源,真是沧海桑田了。当两人执政官无法共同
解决难题时,罗马便会任命独裁官:
独裁官(dictactor)比起变成领事的执政官一词,独裁官一词的
下场可不太公平,如今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贬意词,变成大家都厌恶
的“独裁者”了。不过在当时的罗马,独裁官是指国家处于危急情
况下临时就任的全权执政官,而普通的执政官因有两人分担,每人
实际上只有半权。罗马的其他官职都是选举产生的,只有这独裁官
是有两人执政官的一人指名,由元老院认可产生。这是罗马解决危
机和难题的法宝。任期六个月,独裁嘛,定员当然是一人。独裁官
有权随意任命自己的副官-骑兵队长。另外,两位执政官在指名独
裁官的瞬间开始便归于独裁官的命令之下。指名独裁官通常是在战
事危急之时,但也有例外。罗马虽然是寡头政,不像民主政那样众
说纷云,难以达成共识,但也是管家婆婆多,你看单是执政官就有
两人,现在的多民主的国家也没有俩大总统俩国家主席什么的。这
样的体制的最大缺点便是,当紧急情况发生时,难于迅速果断地做
出适当的决定。而独裁官制度便是罗马的危机管理系统。要想维护
一个体制,就要有勇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与这个体制的理念完全相
反的行动。如果怠慢了这个问题,那只会招来这个体制的崩溃。既
然是危机管理系统,罗马是不轻易指任独裁官的。元老院也从未利
用这个手段来滥用权力。事实上,从罗马建立共和制的公元前509年
到高卢人入侵时的公元前390年的119年间,虽然或有缺漏,后人只
知道罗马仅有过七个独裁官。连续五次当选独裁官的卡米勒斯是高
卢人入侵后,罗马陷入深刻的危机和迷混状态时的事,这也说明当
时罗马的状况是何等之恶劣,可以说是到了亡国的边缘了。
独裁官与执政官一样有卫队跟随,不过人数为两个执政官卫队之和,
二十四人。到了共和制末期,独裁官的内容渐渐发生了变化,凯撒
就曾担任终身独裁官,这样的独裁官便是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了。
以上的官职基本上都是贵族当选的多,特别是共初期。后来在平民
们的不断争取下,罗马又设立了只能由平民担任的保民官:
保民官(TheTribuneoftheplebs)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保民官的产
生和职责,这里从简。保民官定员最初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
由平民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年龄的下限不明,似乎没有特别归
定。保民官有人身不可侵犯权,这是为了防止贵族里的哪个愣头青
一口气不顺,趁月黑风高时将这平民的代言人给捅了。保民官最主
要的职责是保护平民的权益。为此,保民官对政府的决定有否决权
。当然这否决权在战争时期不能使用。不过保民官既然是罗马公认
的国家干部,而且退职后还可以进入元老院,实际上就不会一味采
用过激的对抗手段,往往成为贵族和平民间的调和人。所以,罗马
并不是贵族党和平民党的两党执政制,实际上更接近于一党独裁,
党内各派轮流执政的体制。
罗马的市民有三种集会,库里亚会议,市民集会和平民集会。
库里亚会议,是罗莫路建罗马城的时候开始的最老的集会,只由贵
族参加。到了共和制初期,曾经起过选举执政官的重要作用,但其
机能渐渐地转给了市民集会,而自身则变成了一种家谱学会,只有
研究决定各个市民应该属于那个家族的功能了。
市民集会,又叫做百人队集会,是罗马的武装市民的集会,凡罗马
市民便可参加这个集会。罗马市民有不受拷打和向集会上诉的权力
。这个罗马市民权有效地保护了罗马人的权力。后来耶稣的弟子使
徒保罗在传道时被尤太人迫害,因为保罗有罗马市民权而受到当地
罗马住军的保护而免受鞭打。同时保罗拒绝了就地开庭审判,而提
出到罗马直接上诉。这个要求也被接受,因为这是罗马市民的合法
权力。保罗的罗马之行将基督教带到了罗马。而与保罗一样的传道
使徒彼得因没有罗马市民权,所受的待遇就远没这么幸运。后来两
人都被判有罪,保罗被斩首,而彼得则被倒钉十字架,痛苦而死。
市民集会会期不定,应执政官或保民官的一人的招集开会,没有立
法权,只有对政府的提案的表决权,投票方式是前面讲过的以百人
队为单位。当然这个市民集会基本上是第一等级操纵的。平民的意
志无法在市民集会上得以表达,他们在反复的斗争中争取到了自己
的合法组织,这就是平民集会。
平民集会,只由平民参加。与市民集会一样,平民集会也没有立法
权,只有表决权,但投票方式为一人一票,比起市民集会来要民主
的多。除了这几个集会,在罗马更重要的组织当然是元老院了。
元老院:罗马在公元前508年成立共和制后,无论是建立纪念碑还是
出安民告示,都会以为SPQR落款,这SPQR的意思是“元老院和罗马
人民”,有趣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千五百年的今天,罗马依
旧使用这个落款来张贴安民告示之类的东西。如果你在罗马市内看
到这样的告示:严禁随手丢拉圾SPQR.再想想这SPQR的原意,或许会
感到有点滑稽,都什么年头了,还元老院呢。不过这也说明了当年
这元老院在罗马是一个多么有权威的机构了。罗马的元老院议员不
是经选举产生的,任期是终身的,却不是世袭。只要有能力,有见
识有责任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元老院,当然审核是极为严格的。说到
终身制,也许会觉得元老院议员都是些老顽固,这倒是不必担心的
事。那时的医疗条件不会让一个老人成为老不死的老顽固,而罗马
的亚奴斯神殿的门也是常开不关,元老院议员战死沙场的事也好象
是家常便饭,如真有老朽不堪重任,罗马还有监察官.
监察官:可以有权罢免不称职的议员,而这个监察官是选举产生的,
当然会反映民意。这是罗马的制约机制了。
一般重大的事务都是元老院决定的,当然元老院的决定要经过市民
集会或平民集会的表决任可才能生效。同时元老院要辅助执政官渡
过难关解决问题,也能对执政官和保民官起监督和抑制的作用。罗
马的元老院几乎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这并不是说罗马的元老院总
是道德和行为的典范,无暇可击。他们也会贪婪地搜夺被征服者的
土地财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也会无视正当的要求。他们不
是圣人,会失误、会动摇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但是从全体看来,
罗马的元老院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是空前绝后的,古今中外还没有
对手。元老院的议员大多出身政治家的世家,从小耳闻目睹,积累
了丰富的军事、司法、行政的经验。和平顺利时,难免呈现出傲慢
和贪婪的缺点,但是遇到困境和国家危难之时,往往因他们的坚毅
、忍耐和过人的献身精神而赢得最后的胜利。“罗马没有国王,但
元老院的数百议员每个人都是罗马的国王”,罗马的敌人不无恐惧
地这样评价罗马的元老院。
罗马的政治体制
As the history told, the Roman political life is like a jungle of jam.
1.Famous political leaders in Roman history:
Caesar, Augustus, …etc
2.the change in the society: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Material:
古代罗马的“共和国”并不排斥君主制。罗马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国王(rex),或者年选的双执政官(consul),还是皇帝(augustus,caesar,imperator,dominus),罗马国家始终是res publica。西塞罗在《论国家》(de re publica)中道出了古罗马的“共和国”的实质。他说,“res publica是人民的财产,是许多人根据正义的协议,为了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而联合起来的一个共同体”, “共和国”可以是少数人统治的,也可以是多数人统治的。最优良的“共和国” 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就单一形式的政体而言,西塞罗甚至认为“君主制”最佳。可见,古罗马人心目中的“共和国”即“国家”。无论采用何种政体,唯一需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在古代城邦社会,人民即为公民集体,公民利益高于一切。所以,罗马人没有提出“帝国”这一国体概念,即使在历史学家划定的帝国时代。
3.the construction of leading class:
共和时期的政治体系。
将罗马所实施的政治制度看作是罗马强大的首要原因的希腊历史家Polybius这样写到:“我们已经知道的政体有三种,那就是王政、贵族政和民主政。如果有人问罗马人,你们国家的政体是什么?恐怕没有罗马人能够回答吧。只看执政官的话,有点像王政;要是看看元老院的机能,那就一个撤头撤尾的贵族制。如果你重视市民集会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会说罗马是民主政。不过,罗马的制度正是这三种制度的混合体。”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混合体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罗马的共和之初,将王制时代的王换成了两人执政官,而元老院和市民集会则完全没有改变。随着罗马的发展,罗马按需要渐渐增设了一些官职。无论是法律还是官职,罗马人比较喜欢到需要时便增设的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制定,这样,会更有灵活性。实际上,罗马从公元前509年进入共和制以后,直到公元前367年的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在摸索之中。希腊的史学家认为罗马的共和制到了高卢人入侵后的公元前390年前后,其机能才渐渐发挥出来。比起重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希腊人,罗马人相当现实。他们只是现实地判断每个事物的优劣,而不会先将之分类,分成贵族制定的或是平民制定的,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这种分类法我们见的着实不少,左派右派,造反派保皇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u22efu22ef作为政治制度的根本的选举制度,共和制罗马全面继承了王制时期的制度。这个选举制度决定了罗马的性质不会是民主制而是寡头制。因为第一等级所拥有的票数已经超过了半数。
考虑到罗马政治史和罗马的奴隶制经济的联系。似乎可以说明这么一点:即使在古代社会,下层的人口仍然是社会的稳定基石——然而奴隶却是被排除再外考虑的,就如同机器的权益(似乎没有人这么提出过)只要市民支持,尤其是那些失去了土地,挣扎在死亡或者是被卖为奴隶的边缘上,权利便可以确定。
另外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事情是,罗马皇帝的变更,越来越充满着戏剧化: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无以伦比的腐败,历史上再也没有如此糟糕的政治了。充斥着谋杀,暴力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甚至皇帝最后都不是罗马本民族的人了——混血儿似乎在罗马的历史上渐渐走上了舞台。这种民族界限的模糊,使信仰产生了危机。罗马的凝聚力的消退,也是庞大帝国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豆豆staR
-
“奥古斯都”屋大维
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恺撒的外甥、养子和继承人。年轻时即执掌兵权,恺撒死后与安东尼、雷必达在前43年结成三头政治同盟,后屋大维与雷必达不和。前36年雷必达兵权被夺,退居拉丁姆。安东尼在埃及与女王克委史特拉七世结婚,宣布将罗马东方的部分领土赠与女王和她的儿子,遭屋大维与元老院联合反对。前31年会战于希腊西海岸的阿克兴海角。安东尼失败后逃回埃及,不久自杀。因此,屋大维独霸罗马政权,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奥古斯都”在拉丁文中是“神圣的”、“至尊的”意思,后来即以此名称呼。屋大维对内严厉统治,对外扩大版图。他结束了长期动乱的局面,为罗马社会以后200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奥古斯都”也成为罗马和后来西方帝王习用的头衔。
相关记载:
“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这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奥古斯都,原名盖乌斯u2022屋大维充满自豪感时说的一句话。他要让罗马人从战争中解放出来,“永远过和平的生活”,在他统治的43年里,是古罗马经济上最富庶的时代,又是古罗马文学上的“黄金时代”。公元14年8月,当他死去时,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
屋大维,出身于骑士家庭。他祖父曾当过地方官吏,父亲是元老院元老。也有人说屋大维的祖父是一位货币兑换商。到屋大维父亲时,他们家已经很富裕也很有声望了。屋大维是恺撒的侄孙,恺撒收养他为义子,指定他为继承人,并决定将四分之三的遗产传给他。恺撒被杀时,罗马的执政官是安东尼,他是恺撒的心腹大将,自命为恺撒的继承人。当屋大维从国外赶回罗马时,安东尼以蔑视的态度对待屋大维,他傲慢地说:“青年人,除了恺撒的名字以外,你还想要得到什么呢?钱,我已经没有了。难道你还要恺撒的政权吗?”屋大维转身离开,他心里明白,他将和安东尼进行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了。
夺取政权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军队。屋大维在罗马广场拍卖自己的财产,用钱招募恺撒原来的部下,他很快就有了一条装备精良的部队。公元前43年7月,当安东尼出兵在外时,屋大维率兵进入罗马,威逼元老院任命他为执政官。元老院的人正想利用屋大维控制安东尼,于是屋大维就和安东尼势均力敌了。当时雷必达是恺撒的骑兵长官,罗马西部西省很多拥护恺撒的人都归依了他。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三人都有不小的实力,但谁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独裁政权,为了互相牵制和利用,三人于公元前43年结成了“后三头”的政治联盟,共同执政。公元前42年,“后三头”联盟消灭了他们的共同敌人—元老院贵族后,三巨头内部展开了争斗。公元前36年雷必达被屋大维剥夺了军权。三巨头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两巨头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出征罗马东部行省总督,到了埃及。埃及女王是美貌与勇气俱全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维的义父恺撒结婚,恺撒死后她自己独自治理她的王国。安东尼也迷上了美若女神的埃及女王,他们相爱了,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安东尼居然把东方行省的地区赠送给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安东尼这种破坏罗马领土完整的行为激起了罗马人强烈的不满。屋大维利用机会煽动这种不满情绪。最后,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大会宣布剥夺安东尼的权力,并且决定讨伐他和埃及女王。
公元前31年9月,罗马讨伐军的舰队和安东尼、埃及女王的舰队在希腊西北部的海面会战。双方势均力敌,战斗不分胜负。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领埃及舰队撤出战场,逃往埃及。安东尼见女王乘船离开,他也弃军而逃。他的部队失去了主帅,很快被屋大维单独消灭了。第二年夏天,屋大维进军埃及京城。安东尼在败局已定的时候,他提出要同屋大维单独决斗,屋大维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你想死的话,办法多得很。”安东尼无可奈何,只好伏剑自杀。埃及女王也在王宫里让毒蛇把自己咬死。
当屋大维回到罗马时,他已经成为同恺撒一样的伟大人物。他的帝国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一带),西起比利牛斯半岛,东到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形成了古代史上一个最庞大的帝国,地中海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屋大维决定把和平还给久经战乱的罗马人。从他开始,罗马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维接受人民的请求,接受元老院赠予他的“奥古斯都”称号。“奥古斯都”是“神圣”、“至尊”的意思,这是比皇帝更光荣的称号,它后来成为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屋大维还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帅的荣誉称号,独揽了罗马的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权。“元首”这个词,从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当时屋大维才36岁。
屋大维统治罗马43年,他死于公元14年。这以后将近200年里罗马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被称为“罗马的和平”时期。四通八达的道路把罗马大帝国的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整体,罗马是罗马帝国的中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就形象地描述出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政治体制:
首先,为了搞清西方政体的起源,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三权分立是怎么出现的,折旧需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的古 罗马的故事了.
将罗马所实施的政治制度看作是罗马强大的首要原因的希腊历史
家Polybius这样写到:"我们已经知道的政体有三种,那就是王政 、贵族政和民主政。如果有人问罗马人,你们国家的政体是什?恐怕没有罗马人能够回答吧。只看执政官的话,有点像王政;要是看看元老院的机能,那就一个撤头撤尾的贵族制。如果你视市民集会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会说罗马是民主政。……不过,罗马的制度正是这三种制度的混合体。"
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混合体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共和之初,将王制时代的王换成了两人执政官,而元老院
和市民集会则完全没有改变。随着罗马的发展,罗马按需要渐渐 增设了一些官职。无论是法律还是官职,罗马人比较喜欢到需要
时便增设的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制定,这样,会更有灵活 性。实际上,罗马从公元前509年进入共和制以后,直到公元前67年的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在摸索之中。
希腊的史学家认为罗马的共和制到了高卢人入侵后的公元前390年 前后,其机能才渐渐发挥出来。比起重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希腊人,罗马人相当现实。他们只是现实地判断每个事物的优劣,而不会 先将之分类,分成贵族制定的或是平民制定的,是民主的还是独裁 的。这种分类法我们见的着实不少,左派右派,造反派保皇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作为政治制度的 根本的选举制度,共和制罗马全面继承了王制时期的制度。这个选举制度决定了罗马的性质不会是民主制而是寡头制。因为第一等级 所拥有的票数已经超过了半数。
作为罗马人的仕途,大概是以当选会计官为进入政界的龙门的吧: 会计官(Quaester)共和制初期的定员是两人,到了共和制末期增
加到四十人。任期一年,产生方式不明,有的说是选举产生,有人
讲是由执政官指名。年龄的下限是三十岁。会计官的任务是监视军
事财政,制止浪费军事开支的情况发生。按常理来说,这是要让一
个没有军权的人去对统兵作战的人进行财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
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过罗马有点不合常理地将年龄的下限定在
三十岁,这对希望从政的罗马青年来说,无疑是进入政界的门坎。
另外,让人年轻时就去批评别人、去学习如何批评别人也是件有趣
的事。能够圆满的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便可以向上爬了,下个目标是
营造官: 营造官(aedile)任期一年,定员四人,贵族两人,平民两人。负 责粮食供给、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维修、公安警察,同时负责 招开各种竞技比赛大会、庆祝式典。看上去这是一个权威不高,琐 碎事不少,吃力不讨好的职位。不过,因为所管辖的都是与市民日 常生活相关的事物,所以很容易争取民众的支持。有些有从政志向的人有时甚至会自己掏腰包来举行一些可以博得市民欢心的活动。 如果能够令人满意地完成这些工作的话,便可以去竞选国务官:
国务官(Praetor)任期一年,最初只设一人,年龄下限为40岁。后
来,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增加到16人。这种增员的现象不仅是国
务官,其他官职也一样。国务官最初是当执政官都去了战场时,留
在罗马代理执政官的其他日常事务的,后来成为司法的负责人。当
然执政官不在时仍要代理国家事务和防守任务的。 仕途如能顺
利到此,可以考虑坐坐监察官的交椅了:
监察官(censor)这原来是负责人口调查的官职,所以在共和制初
期是每五年选举一次,因为人口调查是五年进行一次的。任期为五
年,定员两人。罗马的人口调查不是调查人口总数,而是调查户主
的财政状态,根据这项调查结果来决定各市民今后五年的 伤 额和
兵役期限。监察官的实际权力相当大,有权起诉任何没有如实申报
自己财政状态的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同时对国家的财政运作起
监察作用,街道、上下水道的建设也由监察官决定。等于是执掌国
家的经济命脉的人,就像财政部长一样,有钱就有权,什么时代都
一样。所以当监察官由本来就德高望众的人来担当时,其权威有时
甚至不差于执政官,因为监察官除了监察国家财政以外,还有权对
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人身调查,还有女人的贞操、子弟的教育等
等,都有权调查,隐私权对监察官来讲几乎是废话。监察官甚至有
权将不合适的元老院议员除名。共和罗马权力的顶峰当然是执政官
了:
执政官(Consul)共和制罗马的最高官职,定员两人,由市民集会
(全体市民参加)选举产生,经元老院批准后上任。这点与王制时
代的王的产生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不像
王那样是终身制,不过,可以连选连任。年龄上的限制是大于四十
岁。执政官通常都是贵族当选的多,因为,执政官要面对复杂困难
的政局和战争,没有相当的教养和历经长期的锻炼无法胜任,一般
的平民因自身环境和生活的原因,很难有很多人能达到出任执政官
的要求。另外,选举的过程也有利于贵族,除了上面讲的,罗马的
第一等级拥有过半数的票数之外,在选举的前夜通常还要算上一卦
,看看有没有“神不喜爱的”候选人。而算卦的是常常是元老院的
议员,对那些实在无法忍受的候选人,便以神的意志为由取消其候
选资格。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候选人身着的纯白的衣袍出现在选
举会场。纯白的衣袍象征候选人的生活朴素严谨。有时会有候选人
撸起衣袖,露出战争中留下的疤痕,以争取选民的支持。当选的两
人将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开始行使正式的职权。两人执政官的地位
相同,如果对于同僚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
也就是说,不经两人的同时认可,任何政策都无法得以实施。执政
官的主要任务有三:像王制时的王一样要主持各种宗教仪式,相当
于国家大主教;二是招集市民集会和元老院会议并担任议长,并依
会议的结果签发执行各种法令;这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委员长兼国家
主席;有战事时要负起全面指挥和统兵作战的责任,这是现在的国
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兼前敌总司令。可见执政官的职责之重。执政
官像王一样有十二人的先导卫队,这个卫队也像王的卫队一样手持
象征权威的法西斯。看见这阵势的人难免会恍惚地以为见到了罗马
王了,这也是为什么罗马历史家波里比阿(Polybius,BC200-BC1
18)会讲罗马有王制的特点的原因之了。两人执政官通常各统罗马
军的一半,如果对手不厉害,就只有一人的执政官带兵出战,另一
位则带另一半的兵力防守罗马兼理内政。如果敌人人多势众,两人
便分统全军迎敌。这时罗马的内政和防守任务便由国务官(Praetor)
来代行。战争总有伤亡,当一个执政官阵亡或被俘时,另一个便接
管全军。两人全部阵亡或被俘时元老院宣布五天的空位期,并任命
“临时王”来收 安芯 ,准备选举?临时王的制度也是全面继承了
王制罗马时代的制度。“临时王”原文是interrex,意思是“两王
之间”,原来是在旧王死后新王继位前临时代理执掌国政的人。从
这点上看,执政官与王也是同性质的官职。战争也是不定期开始不
定期结束的,战争不保证绝对会在罗马的执政官任期内结束。但作
战中临时更换指挥官也是十分不聪明的办法。每当这时,罗马人便
会临时任命旧执政官为「前执政官」,并继续执行作战任务。同时
新的选举也会毫无阻碍地进行,选出新执政官接替旧执政官的其他
权力。到了共和制后期,罗马的势力扩张到了意大利之外,"前执政
官"渐渐变成专指派往海外各省做总督的人了。罗马共和时代说起执
政官,那是指这样很有权力和权威的人,不过,这个词现在变成了
住外使馆的领事的词源,真是沧海桑田了。当两人执政官无法共同
解决难题时,罗马便会任命独裁官:
独裁官(dictactor)比起变成领事的执政官一词,独裁官一词的
下场可不太公平,如今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贬意词,变成大家都厌恶
的“独裁者”了。不过在当时的罗马,独裁官是指国家处于危急情
况下临时就任的全权执政官,而普通的执政官因有两人分担,每人
实际上只有半权。罗马的其他官职都是选举产生的,只有这独裁官
是有两人执政官的一人指名,由元老院认可产生。这是罗马解决危
机和难题的法宝。任期六个月,独裁嘛,定员当然是一人。独裁官
有权随意任命自己的副官-骑兵队长。另外,两位执政官在指名独
裁官的瞬间开始便归于独裁官的命令之下。指名独裁官通常是在战
事危急之时,但也有例外。罗马虽然是寡头政,不像民主政那样众
说纷云,难以达成共识,但也是管家婆婆多,你看单是执政官就有
两人,现在的多民主的国家也没有俩大总统俩国家主席什么的。这
样的体制的最大缺点便是,当紧急情况发生时,难于迅速果断地做
出适当的决定。而独裁官制度便是罗马的危机管理系统。要想维护
一个体制,就要有勇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与这个体制的理念完全相
反的行动。如果怠慢了这个问题,那只会招来这个体制的崩溃。既
然是危机管理系统,罗马是不轻易指任独裁官的。元老院也从未利
用这个手段来滥用权力。事实上,从罗马建立共和制的公元前509年
到高卢人入侵时的公元前390年的119年间,虽然或有缺漏,后人只
知道罗马仅有过七个独裁官。连续五次当选独裁官的卡米勒斯是高
卢人入侵后,罗马陷入深刻的危机和迷混状态时的事,这也说明当
时罗马的状况是何等之恶劣,可以说是到了亡国的边缘了。
独裁官与执政官一样有卫队跟随,不过人数为两个执政官卫队之和,
二十四人。到了共和制末期,独裁官的内容渐渐发生了变化,凯撒
就曾担任终身独裁官,这样的独裁官便是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了。
以上的官职基本上都是贵族当选的多,特别是共初期。后来在平民
们的不断争取下,罗马又设立了只能由平民担任的保民官:
保民官(TheTribuneoftheplebs)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保民官的产
生和职责,这里从简。保民官定员最初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
由平民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年龄的下限不明,似乎没有特别归
定。保民官有人身不可侵犯权,这是为了防止贵族里的哪个愣头青
一口气不顺,趁月黑风高时将这平民的代言人给捅了。保民官最主
要的职责是保护平民的权益。为此,保民官对政府的决定有否决权
。当然这否决权在战争时期不能使用。不过保民官既然是罗马公认
的国家干部,而且退职后还可以进入元老院,实际上就不会一味采
用过激的对抗手段,往往成为贵族和平民间的调和人。所以,罗马
并不是贵族党和平民党的两党执政制,实际上更接近于一党独裁,
党内各派轮流执政的体制。
罗马的市民有三种集会,库里亚会议,市民集会和平民集会。
库里亚会议,是罗莫路建罗马城的时候开始的最老的集会,只由贵
族参加。到了共和制初期,曾经起过选举执政官的重要作用,但其
机能渐渐地转给了市民集会,而自身则变成了一种家谱学会,只有
研究决定各个市民应该属于那个家族的功能了。
市民集会,又叫做百人队集会,是罗马的武装市民的集会,凡罗马
市民便可参加这个集会。罗马市民有不受拷打和向集会上诉的权力
。这个罗马市民权有效地保护了罗马人的权力。后来耶稣的弟子使
徒保罗在传道时被尤太人迫害,因为保罗有罗马市民权而受到当地
罗马住军的保护而免受鞭打。同时保罗拒绝了就地开庭审判,而提
出到罗马直接上诉。这个要求也被接受,因为这是罗马市民的合法
权力。保罗的罗马之行将基督教带到了罗马。而与保罗一样的传道
使徒彼得因没有罗马市民权,所受的待遇就远没这么幸运。后来两
人都被判有罪,保罗被斩首,而彼得则被倒钉十字架,痛苦而死。
市民集会会期不定,应执政官或保民官的一人的招集开会,没有立
法权,只有对政府的提案的表决权,投票方式是前面讲过的以百人
队为单位。当然这个市民集会基本上是第一等级操纵的。平民的意
志无法在市民集会上得以表达,他们在反复的斗争中争取到了自己
的合法组织,这就是平民集会。
平民集会,只由平民参加。与市民集会一样,平民集会也没有立法
权,只有表决权,但投票方式为一人一票,比起市民集会来要民主
的多。除了这几个集会,在罗马更重要的组织当然是元老院了。
元老院:罗马在公元前508年成立共和制后,无论是建立纪念碑还是
出安民告示,都会以为SPQR落款,这SPQR的意思是“元老院和罗马
人民”,有趣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千五百年的今天,罗马依
旧使用这个落款来张贴安民告示之类的东西。如果你在罗马市内看
到这样的告示:严禁随手丢拉圾SPQR.再想想这SPQR的原意,或许会
感到有点滑稽,都什么年头了,还元老院呢。不过这也说明了当年
这元老院在罗马是一个多么有权威的机构了。罗马的元老院议员不
是经选举产生的,任期是终身的,却不是世袭。只要有能力,有见
识有责任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元老院,当然审核是极为严格的。说到
终身制,也许会觉得元老院议员都是些老顽固,这倒是不必担心的
事。那时的医疗条件不会让一个老人成为老不死的老顽固,而罗马
的亚奴斯神殿的门也是常开不关,元老院议员战死沙场的事也好象
是家常便饭,如真有老朽不堪重任,罗马还有监察官.
监察官:可以有权罢免不称职的议员,而这个监察官是选举产生的,
当然会反映民意。这是罗马的制约机制了。
一般重大的事务都是元老院决定的,当然元老院的决定要经过市民
集会或平民集会的表决任可才能生效。同时元老院要辅助执政官渡
过难关解决问题,也能对执政官和保民官起监督和抑制的作用。罗
马的元老院几乎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这并不是说罗马的元老院总
是道德和行为的典范,无暇可击。他们也会贪婪地搜夺被征服者的
土地财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也会无视正当的要求。他们不
是圣人,会失误、会动摇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但是从全体看来,
罗马的元老院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是空前绝后的,古今中外还没有
对手。元老院的议员大多出身政治家的世家,从小耳闻目睹,积累
了丰富的军事、司法、行政的经验。和平顺利时,难免呈现出傲慢
和贪婪的缺点,但是遇到困境和国家危难之时,往往因他们的坚毅
、忍耐和过人的献身精神而赢得最后的胜利。“罗马没有国王,但
元老院的数百议员每个人都是罗马的国王”,罗马的敌人不无恐惧
地这样评价罗马的元老院。
- 北营
-
太多了 你看下 如果是你需要的 我在参考资料哪里的连接你自己去看下~
罗马历史(1)简介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罗马城的起源
据古罗马作家瓦罗(前116―前27)推算,罗马城奠基的日期应该是公元前754-753年间。以后,古罗马人习惯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为纪元。
关于罗马建城有一个传说:公元前753年,居住在拉丁平原西北一片绿洲上的几个农牧业部落,便在距台伯河口约25千米处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传第一个领导建城的人叫罗慕洛,“罗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据传说,罗慕洛为它奠基时,赶着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沟,便算作罗马的城界,在准备开城门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为城门的通道。神话传说罗慕洛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他和勒莫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生下来以后不久,他们的母亲西里维娅就被人杀死。他们的外祖父当时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国王,他的弟弟为了篡夺王位,把他们装入筐内,投入台伯河。他们起初被一只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着,后被一个牧人抚育长大。所以,罗慕洛能征惯战,勇悍异常。兄弟俩长大后,杀死篡位者,后来在当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罗马城。至今,在意大利的罗马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尊“母狼乳婴”的铜像。母狼铸于公元前5世纪,两个男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添铸的。
王政时期
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末,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期”。先后有七个“国王”统治着罗马,其中有拉丁人,有萨宾人,亦有伊达拉里亚人,除了王权之外,此时的罗马政治体制还包括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事实上所谓“王政时期”,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国王”实际就是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王政时期的最后一任国王塔克文二世,是个骄纵跋扈,独断专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权势的贵族,驱逐了塔克文二世,把“王政”改为共和政体。
共和时期
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在这个时期,国王由两名选举产生的称为“执政官”(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员所取代,两个执政官互相牵制,元老院的地位由于控制了公共资财并有权否决公民大会的所有措施而提高了。在特别紧急的非常时刻,可以任命一位任期不超过六个月的独裁官(dictator)。
共和国早期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从防守走向扩张的战争史。刚开始的时候,罗马人处于守势,早年还遭到过高卢人的袭击:“白鹅拯救了罗马”。此后,罗马人一直向意大利半岛南端发展,并开始染指希腊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罗马人开始进攻他林敦:“皮洛士胜利”。以后罗马人又进行了三次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是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进行的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罗马人第一次转向海上。后来又有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和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
在不断征服其他民族的过程中,奴隶制开始建立和发展。公元前73年―前71年间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是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在共和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征战,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罗马处于帝国时期。在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的过程中,中间有一种过渡形态。这就是前后两次“三头政治”(triumvirate)。前三头同盟:庞培(Pompey)、克拉苏(Crassus)、凯撒(Caesar)。两头并立,凯撒独裁。后三头同盟:安东尼(Antony)、雷比达(Lepidus)、屋大维(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他直接控制行省的总督,规定税收标准,严密控制军队。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屋大维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了200多年的稳定。
屋大维之后的4 个皇帝被后人认为是暴政的象征: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劳狄(公元41-54年)和尼禄(公元54-68年)。但后来又出了所谓的“五贤帝”:涅尔瓦(公元96-98年)、图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东尼·庇护(公元138-161年)和马可·奥勒利乌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贤帝”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范围,其文化处于极盛时期。
帝国的衰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旧址上建立新的帝国首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随着新首都的建立,帝国东部与西部利益集团的分化倾向日益暴露。东西两部分的分立已经难以避免。罗马大将狄奥多西在379年当了罗马帝国的皇帝。395年他死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给他的两个儿子。这样从395年开始,罗马帝国就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建都在罗马城。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外族也在不断侵蚀。特别是从巴尔干半岛来的西哥特人对西罗马的威胁最大,410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罗马城内的奴隶乘机造反,西哥特人占领了罗马城。452年,匈奴军队进犯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又攻占了罗马城。476年9月,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多亚克废黜了罗马末代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大事记
约公元前753年,传说罗马建城。
约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49年,颁行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64-前24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9-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城被摧毁。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内战时代。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凯撒结成“前三头政治”。
公元前43年,安东尼、雷比达、屋大维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14-68年,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公元69-9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公元79年,罗马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等城被湮没。
公元96-192年,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
公元193-235年,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境内自由人。
公元235-284年,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蛮族开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进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 ardim
-
将罗马所实施的政治制度看作是罗马强大的首要原因的希腊历史
家Polybius这样写到:"我们已经知道的政体有三种,那就是王政 、贵族政和民主政。如果有人问罗马人,你们国家的政体是什?恐怕没有罗马人能够回答吧。只看执政官的话,有点像王政;要是看看元老院的机能,那就一个撤头撤尾的贵族制。如果你视市民集会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会说罗马是民主政。……不过,罗马的制度正是这三种制度的混合体。"
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混合体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共和之初,将王制时代的王换成了两人执政官,而元老院和市民集会则完全没有改变。随着罗马的发展,罗马按需要渐渐 增设了一些官职。无论是法律还是官职,罗马人比较喜欢到需要时便增设的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制定,这样,会更有灵活性。实际上,罗马从公元前509年进入共和制以后,直到公元前67年的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在摸索之中。
希腊的史学家认为罗马的共和制到了高卢人入侵后的公元前390年前后,其机能才渐渐发挥出来。比起重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希腊人,罗马人相当现实。他们只是现实地判断每个事物的优劣,而不会 先将之分类,分成贵族制定的或是平民制定的,是民主的还是独裁 的。这种分类法我们见的着实不少,左派右派,造反派保皇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作为政治制度的 根本的选举制度,共和制罗马全面继承了王制时期的制度。这个选举制度决定了罗马的性质不会是民主制而是寡头制。因为第一等级 所拥有的票数已经超过了半数。
作为罗马人的仕途,大概是以当选会计官为进入政界的龙门的吧: 会计官(Quaester)共和制初期的定员是两人,到了共和制末期增加到四十人。任期一年,产生方式不明,有的说是选举产生,有人讲是由执政官指名。年龄的下限是三十岁。会计官的任务是监视军事财政,制止浪费军事开支的情况发生。按常理来说,这是要让一个没有军权的人去对统兵作战的人进行财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过罗马有点不合常理地将年龄的下限定在三十岁,这对希望从政的罗马青年来说,无疑是进入政界的门坎。另外,让人年轻时就去批评别人、去学习如何批评别人也是件有趣的事。能够圆满的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便可以向上爬了,下个目标是营造官: 营造官(aedile)任期一年,定员四人,贵族两人,平民两人。负 责粮食供给、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维修、公安警察,同时负责 招开各种竞技比赛大会、庆祝式典。看上去这是一个权威不高,琐 碎事不少,吃力不讨好的职位。不过,因为所管辖的都是与市民日 常生活相关的事物,所以很容易争取民众的支持。有些有从政志向的人有时甚至会自己掏腰包来举行一些可以博得市民欢心的活动。 如果能够令人满意地完成这些工作的话,便可以去竞选国务官:
国务官(Praetor)任期一年,最初只设一人,年龄下限为40岁。后来,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增加到16人。这种增员的现象不仅是国务官,其他官职也一样。国务官最初是当执政官都去了战场时,留在罗马代理执政官的其他日常事务的,后来成为司法的负责人。当然执政官不在时仍要代理国家事务和防守任务的。 仕途如能顺利到此,可以考虑坐坐监察官的交椅了:
监察官(censor)这原来是负责人口调查的官职,所以在共和制初期是每五年选举一次,因为人口调查是五年进行一次的。任期为五年,定员两人。罗马的人口调查不是调查人口总数,而是调查户主的财政状态,根据这项调查结果来决定各市民今后五年的伤额和兵役期限。监察官的实际权力相当大,有权起诉任何没有如实申报自己财政状态的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同时对国家的财政运作起监察作用,街道、上下水道的建设也由监察官决定。等于是执掌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人,就像财政部长一样,有钱就有权,什么时代都一样。所以当监察官由本来就德高望众的人来担当时,其权威有时甚至不差于执政官,因为监察官除了监察国家财政以外,还有权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人身调查,还有女人的贞操、子弟的教育等等,都有权调查,隐私权对监察官来讲几乎是废话。监察官甚至有权将不合适的元老院议员除名。共和罗马权力的顶峰当然是执政官了:
执政官(Consul)共和制罗马的最高官职,定员两人,由市民集会(全体市民参加)选举产生,经元老院批准后上任。这点与王制时代的王的产生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不像王那样是终身制,不过,可以连选连任。年龄上的限制是大于四十
岁。执政官通常都是贵族当选的多,因为,执政官要面对复杂困难的政局和战争,没有相当的教养和历经长期的锻炼无法胜任,一般的平民因自身环境和生活的原因,很难有很多人能达到出任执政官的要求。另外,选举的过程也有利于贵族,除了上面讲的,罗马的第一等级拥有过半数的票数之外,在选举的前夜通常还要算上一卦,看看有没有“神不喜爱的”候选人。而算卦的是常常是元老院的议员,对那些实在无法忍受的候选人,便以神的意志为由取消其候选资格。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候选人身着的纯白的衣袍出现在选举会场。纯白的衣袍象征候选人的生活朴素严谨。有时会有候选人撸起衣袖,露出战争中留下的疤痕,以争取选民的支持。当选的两
人将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开始行使正式的职权。两人执政官的地位
相同,如果对于同僚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
也就是说,不经两人的同时认可,任何政策都无法得以实施。执政
官的主要任务有三:像王制时的王一样要主持各种宗教仪式,相当
于国家大主教;二是招集市民集会和元老院会议并担任议长,并依
会议的结果签发执行各种法令;这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委员长兼国家
主席;有战事时要负起全面指挥和统兵作战的责任,这是现在的国
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兼前敌总司令。可见执政官的职责之重。执政
官像王一样有十二人的先导卫队,这个卫队也像王的卫队一样手持
象征权威的法西斯。看见这阵势的人难免会恍惚地以为见到了罗马
王了,这也是为什么罗马历史家波里比阿(Polybius,BC200-BC1
18)会讲罗马有王制的特点的原因之了。两人执政官通常各统罗马
军的一半,如果对手不厉害,就只有一人的执政官带兵出战,另一
位则带另一半的兵力防守罗马兼理内政。如果敌人人多势众,两人
便分统全军迎敌。这时罗马的内政和防守任务便由国务官(Praetor)
来代行。战争总有伤亡,当一个执政官阵亡或被俘时,另一个便接
管全军。两人全部阵亡或被俘时元老院宣布五天的空位期,并任命
“临时王”来收 安芯 ,准备选举?临时王的制度也是全面继承了
王制罗马时代的制度。“临时王”原文是interrex,意思是“两王
之间”,原来是在旧王死后新王继位前临时代理执掌国政的人。从
这点上看,执政官与王也是同性质的官职。战争也是不定期开始不
定期结束的,战争不保证绝对会在罗马的执政官任期内结束。但作
战中临时更换指挥官也是十分不聪明的办法。每当这时,罗马人便
会临时任命旧执政官为「前执政官」,并继续执行作战任务。同时
新的选举也会毫无阻碍地进行,选出新执政官接替旧执政官的其他
权力。到了共和制后期,罗马的势力扩张到了意大利之外,"前执政
官"渐渐变成专指派往海外各省做总督的人了。罗马共和时代说起执
政官,那是指这样很有权力和权威的人,不过,这个词现在变成了
住外使馆的领事的词源,真是沧海桑田了。当两人执政官无法共同
解决难题时,罗马便会任命独裁官:
独裁官(dictactor)比起变成领事的执政官一词,独裁官一词的
下场可不太公平,如今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贬意词,变成大家都厌恶
的“独裁者”了。不过在当时的罗马,独裁官是指国家处于危急情
况下临时就任的全权执政官,而普通的执政官因有两人分担,每人
实际上只有半权。罗马的其他官职都是选举产生的,只有这独裁官
是有两人执政官的一人指名,由元老院认可产生。这是罗马解决危
机和难题的法宝。任期六个月,独裁嘛,定员当然是一人。独裁官
有权随意任命自己的副官-骑兵队长。另外,两位执政官在指名独
裁官的瞬间开始便归于独裁官的命令之下。指名独裁官通常是在战
事危急之时,但也有例外。罗马虽然是寡头政,不像民主政那样众
说纷云,难以达成共识,但也是管家婆婆多,你看单是执政官就有
两人,现在的多民主的国家也没有俩大总统俩国家主席什么的。这
样的体制的最大缺点便是,当紧急情况发生时,难于迅速果断地做
出适当的决定。而独裁官制度便是罗马的危机管理系统。要想维护
一个体制,就要有勇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与这个体制的理念完全相
反的行动。如果怠慢了这个问题,那只会招来这个体制的崩溃。既
然是危机管理系统,罗马是不轻易指任独裁官的。元老院也从未利
用这个手段来滥用权力。事实上,从罗马建立共和制的公元前509年
到高卢人入侵时的公元前390年的119年间,虽然或有缺漏,后人只
知道罗马仅有过七个独裁官。连续五次当选独裁官的卡米勒斯是高
卢人入侵后,罗马陷入深刻的危机和迷混状态时的事,这也说明当
时罗马的状况是何等之恶劣,可以说是到了亡国的边缘了。
独裁官与执政官一样有卫队跟随,不过人数为两个执政官卫队之和,
二十四人。到了共和制末期,独裁官的内容渐渐发生了变化,凯撒
就曾担任终身独裁官,这样的独裁官便是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了。
以上的官职基本上都是贵族当选的多,特别是共初期。后来在平民
们的不断争取下,罗马又设立了只能由平民担任的保民官:
保民官(TheTribuneoftheplebs)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保民官的产
生和职责,这里从简。保民官定员最初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
由平民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年龄的下限不明,似乎没有特别归
定。保民官有人身不可侵犯权,这是为了防止贵族里的哪个愣头青
一口气不顺,趁月黑风高时将这平民的代言人给捅了。保民官最主
要的职责是保护平民的权益。为此,保民官对政府的决定有否决权
。当然这否决权在战争时期不能使用。不过保民官既然是罗马公认
的国家干部,而且退职后还可以进入元老院,实际上就不会一味采
用过激的对抗手段,往往成为贵族和平民间的调和人。所以,罗马
并不是贵族党和平民党的两党执政制,实际上更接近于一党独裁,
党内各派轮流执政的体制。
罗马的市民有三种集会,库里亚会议,市民集会和平民集会。
库里亚会议,是罗莫路建罗马城的时候开始的最老的集会,只由贵族参加。到了共和制初期,曾经起过选举执政官的重要作用,但其机能渐渐地转给了市民集会,而自身则变成了一种家谱学会,只有研究决定各个市民应该属于那个家族的功能了。
市民集会,又叫做百人队集会,是罗马的武装市民的集会,凡罗马
市民便可参加这个集会。罗马市民有不受拷打和向集会上诉的权力
。这个罗马市民权有效地保护了罗马人的权力。后来耶稣的弟子使
徒保罗在传道时被尤太人迫害,因为保罗有罗马市民权而受到当地
罗马住军的保护而免受鞭打。同时保罗拒绝了就地开庭审判,而提
出到罗马直接上诉。这个要求也被接受,因为这是罗马市民的合法
权力。保罗的罗马之行将基督教带到了罗马。而与保罗一样的传道
使徒彼得因没有罗马市民权,所受的待遇就远没这么幸运。后来两
人都被判有罪,保罗被斩首,而彼得则被倒钉十字架,痛苦而死。
市民集会会期不定,应执政官或保民官的一人的招集开会,没有立
法权,只有对政府的提案的表决权,投票方式是前面讲过的以百人
队为单位。当然这个市民集会基本上是第一等级操纵的。平民的意
志无法在市民集会上得以表达,他们在反复的斗争中争取到了自己
的合法组织,这就是平民集会。
平民集会,只由平民参加。与市民集会一样,平民集会也没有立法权,只有表决权,但投票方式为一人一票,比起市民集会来要民主的多。除了这几个集会,在罗马更重要的组织当然是元老院了。
元老院:罗马在公元前508年成立共和制后,无论是建立纪念碑还是出安民告示,都会以为SPQR落款,这SPQR的意思是“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有趣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千五百年的今天,罗马依旧使用这个落款来张贴安民告示之类的东西。如果你在罗马市内看到这样的告示:严禁随手丢拉圾SPQR.再想想这SPQR的原意,或许会感到有点滑稽,都什么年头了,还元老院呢。不过这也说明了当年这元老院在罗马是一个多么有权威的机构了。罗马的元老院议员不是经选举产生的,任期是终身的,却不是世袭。只要有能力,有见识有责任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元老院,当然审核是极为严格的。说到终身制,也许会觉得元老院议员都是些老顽固,这倒是不必担心的事。那时的医疗条件不会让一个老人成为老不死的老顽固,而罗马的亚奴斯神殿的门也是常开不关,元老院议员战死沙场的事也好象是家常便饭,如真有老朽不堪重任,罗马还有监察官.
监察官:可以有权罢免不称职的议员,而这个监察官是选举产生的,当然会反映民意。这是罗马的制约机制了。
一般重大的事务都是元老院决定的,当然元老院的决定要经过市民集会或平民集会的表决任可才能生效。同时元老院要辅助执政官渡过难关解决问题,也能对执政官和保民官起监督和抑制的作用。罗马的元老院几乎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这并不是说罗马的元老院总是道德和行为的典范,无暇可击。他们也会贪婪地搜夺被征服者的土地财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也会无视正当的要求。他们不是圣人,会失误、会动摇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但是从全体看来,罗马的元老院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是空前绝后的,古今中外还没有对手。元老院的议员大多出身政治家的世家,从小耳闻目睹,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司法、行政的经验。和平顺利时,难免呈现出傲慢
和贪婪的缺点,但是遇到困境和国家危难之时,往往因他们的坚毅、忍耐和过人的献身精神而赢得最后的胜利。“罗马没有国王,但元老院的数百议员每个人都是罗马的国王”,罗马的敌人不无恐惧地这样评价罗马的元老院。
~~
- 康康map
-
罗马历史(1)简介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罗马城的起源
据古罗马作家瓦罗(前116―前27)推算,罗马城奠基的日期应该是公元前754-753年间。以后,古罗马人习惯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为纪元。
关于罗马建城有一个传说:公元前753年,居住在拉丁平原西北一片绿洲上的几个农牧业部落,便在距台伯河口约25千米处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传第一个领导建城的人叫罗慕洛,“罗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据传说,罗慕洛为它奠基时,赶着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沟,便算作罗马的城界,在准备开城门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为城门的通道。神话传说罗慕洛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他和勒莫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生下来以后不久,他们的母亲西里维娅就被人杀死。他们的外祖父当时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国王,他的弟弟为了篡夺王位,把他们装入筐内,投入台伯河。他们起初被一只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着,后被一个牧人抚育长大。所以,罗慕洛能征惯战,勇悍异常。兄弟俩长大后,杀死篡位者,后来在当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罗马城。至今,在意大利的罗马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尊“母狼乳婴”的铜像。母狼铸于公元前5世纪,两个男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添铸的。
王政时期
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末,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期”。先后有七个“国王”统治着罗马,其中有拉丁人,有萨宾人,亦有伊达拉里亚人,除了王权之外,此时的罗马政治体制还包括公民大会和元老院。事实上所谓“王政时期”,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国王”实际就是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王政时期的最后一任国王塔克文二世,是个骄纵跋扈,独断专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权势的贵族,驱逐了塔克文二世,把“王政”改为共和政体。
共和时期
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在这个时期,国王由两名选举产生的称为“执政官”(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员所取代,两个执政官互相牵制,元老院的地位由于控制了公共资财并有权否决公民大会的所有措施而提高了。在特别紧急的非常时刻,可以任命一位任期不超过六个月的独裁官(dictator)。
共和国早期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从防守走向扩张的战争史。刚开始的时候,罗马人处于守势,早年还遭到过高卢人的袭击:“白鹅拯救了罗马”。此后,罗马人一直向意大利半岛南端发展,并开始染指希腊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罗马人开始进攻他林敦:“皮洛士胜利”。以后罗马人又进行了三次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是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进行的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罗马人第一次转向海上。后来又有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和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
在不断征服其他民族的过程中,奴隶制开始建立和发展。公元前73年―前71年间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是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在共和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征战,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罗马处于帝国时期。在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的过程中,中间有一种过渡形态。这就是前后两次“三头政治”(triumvirate)。前三头同盟:庞培(Pompey)、克拉苏(Crassus)、凯撒(Caesar)。两头并立,凯撒独裁。后三头同盟:安东尼(Antony)、雷比达(Lepidus)、屋大维(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他直接控制行省的总督,规定税收标准,严密控制军队。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屋大维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了200多年的稳定。
屋大维之后的4 个皇帝被后人认为是暴政的象征: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劳狄(公元41-54年)和尼禄(公元54-68年)。但后来又出了所谓的“五贤帝”:涅尔瓦(公元96-98年)、图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东尼·庇护(公元138-161年)和马可·奥勒利乌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贤帝”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范围,其文化处于极盛时期。
帝国的衰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旧址上建立新的帝国首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随着新首都的建立,帝国东部与西部利益集团的分化倾向日益暴露。东西两部分的分立已经难以避免。罗马大将狄奥多西在379年当了罗马帝国的皇帝。395年他死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给他的两个儿子。这样从395年开始,罗马帝国就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建都在罗马城。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外族也在不断侵蚀。特别是从巴尔干半岛来的西哥特人对西罗马的威胁最大,410年,西哥特人兵临罗马城下,罗马城内的奴隶乘机造反,西哥特人占领了罗马城。452年,匈奴军队进犯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又攻占了罗马城。476年9月,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多亚克废黜了罗马末代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大事记
约公元前753年,传说罗马建城。
约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49年,颁行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64-前24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9-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城被摧毁。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内战时代。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60年,庞培、克拉苏、凯撒结成“前三头政治”。
公元前43年,安东尼、雷比达、屋大维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14-68年,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公元69-9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公元79年,罗马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等城被湮没。
公元96-192年,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
公元193-235年,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境内自由人。
公元235-284年,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蛮族开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进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
- volcanoVol
-
公元前753年,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始建罗马城。
公元476年,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u30fb奥古斯都被废,西罗马帝国覆灭。
在这延续千年的历史长卷中,罗马,从最初意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继而征服整个意大利,并最终建立了雄跨欧、亚、非的伟大帝国,创造了古罗马帝国的不朽传奇。它所依*的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罗马将士,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没。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史学家们对古罗马政治制度的评价:
“罗马政府是个集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成分于一体的奇特混合物。”――威廉u30fb麦克尼尔
“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马文u30fb佩里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帝国扩张的现实需要政体改革,而不断革新的政体也巩固和促进了帝国的发展。一般来说,古罗马的历史分为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这三个阶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王政时代的罗马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军事首领、最高审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没有行政方面的权力;
2)库里亚大会(民众大会),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子参加,有权决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问题。
3)元老院(长老议事会),相当于库里亚大会的预决机构;
可见,王政朝代的罗马政体非常简单,是一种原始的共和体制,类似于我国黄帝时代的部落联盟制。实事上,部落联盟的确是当时罗马社会的真实写照。虽然罗马城已经建立,但是罗马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版图也只局限有第伯河下游的小小区域。因此这种简单而扁平化的政体完全可以满足那时的社会需要。
然而,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罗马的奴隶主贵族们不再满足于相对平等的民主制,进而想要获取特权,寡头政治应运而生。在共和时代,执政官不但拥有最高军事,而且有最高行政权力,虽然执政官司由选举产生,但多数被贵族把持。区分阶级的森都利亚民众大会取代了原来的库里亚大会,大会的实权由贵族掌握。由此可见,所谓的共和制实质上是少数贵族专政的寡头政体。寡头政体既满足了贵族获取特权的野心,又进一步刺激他们想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拥有特权,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最好的方法便是扩大版图。另一方面,贵族集权的专政也为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罗马军队根据寡头的意志东征西讨,不断扩展疆域,最终建立了雄霸地中海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建立后,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方面,罗马被卷入长达百年的内战,在内战中获胜的奥古斯都野心膨胀,企图确立个人的军事独裁。另一方面,帝国广阔的版图使共和时代的体制鞭长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管理。于是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罗马的政体从共和制转变为军事独裁的君主制。罗马的君主制分为两种,帝国时代前期实行普林斯制,后期实行多米那特制。
普林斯制(Principatus)一般称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时代的民众大会和元老院,但这些国家机构的职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国元首集军事、行政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并且可以不断连任,成为实质上的皇帝。可以说,普林斯制是从共和制向君主的过渡阶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实。普林斯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的个人权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内战初定而又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实事证明这样的政体是行之有效的,它确保了罗马帝国两百多年的和平,为帝国前期的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也使帝国境内的各个行省逐渐罗马化。
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局势再度混乱,迫使军事专制的不断加强,帝国的政体从普林斯制转变为多米那特制。多米那特制(Dominatus)意为君主制,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后期的罗马帝国政体终于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伪装,实现了公开的君主专制。皇帝自称为多米那斯,宣扬君权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众的生杀大权,并且采用东方的君臣之礼,所有官员都必须效忠皇帝。皇帝不但采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还利用基督教巩固统治。
从军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断革新,正是这种政体革新为罗马帝国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每一次前进的脚步都适应了国家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反观一水之隔的希腊,虽然希腊人把城邦文明发展到了极致,可祟尚自由的希腊却一直没能出现君临四方的君主,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有灿烂的文化,却没有强大的国家。而罗马如果一直局限于同城邦社会相适应的共和政体,那么也无法成为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伟大帝国。当我们回首古罗马帝国的传奇时,除了气势磅礴的战争外,可以关注的还有许多许多,比如政体。
- 北境漫步
- Mugen-Hive
-
你是要罗马帝国的还是罗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