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美文摘抄加赏析

2023-09-05 09:26:44
TAG: 赏析
共1条回复
北境漫步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相关推荐

《听听那冷雨》赏析答案

1、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3、“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4、”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5、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荫的波浪”更加替下了书的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6、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赏析: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2023-09-02 16:45:241

听听那冷雨 赏析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2023-09-02 16:45:352

听听那冷雨的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夏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士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第二部分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其中又分三部分,2-4段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5-11段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12-13段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第三部分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2023-09-02 16:45:442

听听那冷雨.赏析

赏析:内容: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主旨: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四季的雨作者分别描述为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第一段引领全文.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所以第三段作者说“别有一番风情”第四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人胜.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2023-09-02 16:46:021

听听那冷雨段落大意。段落赏析

①段落大意:由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清脆可听,回忆屋瓦对声音共鸣的效果。③段落大意:回忆过去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赏析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角度写雨,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冷雨的特征。扩展资料: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要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纭,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今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2023-09-02 16:46:101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作者通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判家、优秀翻译家。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2023-09-02 16:46:251

[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的赏析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当时作者离开大陆已二十五年,浅浅海峡割不断他的思乡之情。这篇散文跟他的诗歌一样,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的乡愁,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冷雨”里潜藏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首先,我们读这篇散文,就像走进“雨文化”的博物馆。在余光中的笔下,一个“雨”字,纵横五千年,跟中国文化密切连在一起,血肉融合。仓颉造字,“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形容雨的词语,琳琅满目。有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滂滂沱沱、滂滂沛沛、点点滴滴等;许多叠词还加入作者创意:天潮潮地湿湿、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等等。在作者笔下,美国的雨、基隆港的雨和大陆的雨构成对比;每个季节的雨各具特色:春雨绵绵,秋雨潇潇;清明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黄梅雨“霏霏不绝,朝夕不断,旬月绵延”;台风雨“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西北雨“斜斜复斜斜”;冬天的白雨“干干爽爽”。关于“雨”的古代诗词赋文,俯拾皆是。“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为直接引用,许多为间接引用或化用。蒋捷《虞美人?听雨》在作者笔下便成:“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更多的是信手拈来,融合在文句中,了无痕迹。如“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就引用了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和白居易《长恨歌》里“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句子。作者因雨而想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观“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想到宋人的山水画。“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表现对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挚爱之情。   如果说冷雨是这篇散文的“形”,那浓浓的乡愁是“神”所在。“凄迷”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凄迷”与“凄凉,凄清,凄楚”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有一种有家难归的伤感。作者借雨寄情。他听雨听出南宋词人蒋捷的亡宋之痛;听雨勾起对大陆的回忆“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听雨听出大陆母亲呼唤,“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当台湾“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公寓时代来临,作者因思乡之情无所排解而黯然神伤,“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另外,与《乡愁》一样,这篇散文抒写更多的是到台湾二十五年来对大陆的思念。“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与大陆隔绝,气候相通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掉头一去是黑发飘飘,二十五年过去,作者将熬成白头。而在当时政治气候下,归家之路漫漫无期。于是作者感叹“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随年月增加,额头皱纹加深,心底对故园的记忆增多,而作者思乡之情更切。   余光中说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正是这种乡愁。全文乡愁弥漫,赤子之心滚烫——冷雨不冷。
2023-09-02 16:46:311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雨表现了什么意境美

  围绕着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单纯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余光中以其无碍的文才,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惋,让人叹息。  通感:即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作用: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赏析:“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  ……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荡胸生层云。  商略黄昏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  2、多变的词语与句式的使用。  (1)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  “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  (2)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短句短到两个词:“杏花。春雨。江南。”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  长短句参差互用,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2023-09-02 16:46:403

听听那冷雨的赏析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拟物、拟人的艺术手法,将雨的声音,情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欣赏一曲班得瑞美丽的仙乐。 从开头一句“雨”仿佛中国古老乐器演奏出悠扬“韵律”,“清脆可听”即把人带到聆听音乐的意境之中。接下来又细致描写“雨打在树上和瓦上”发出的“铿铿”如“古老的音乐”,“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三组叠字传神地表达出雨水在瓦上发出的情态,掷地有声;以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词句表现雨的声响,让读者仿佛声犹在耳。 作者继续以“谁的千指百指”、“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这样形象化文字将雨比作“温柔的灰美人”,黑灰色鳞鳞千瓣的瓦在作者笔下成为了“无数的黑键啊灰键”,让人继续陶醉在雨的交响里。 优美的文字,丰富的联想营造出的一幅美丽、流动的画卷并流淌着浑如天籁的音乐,让读她的人思接千载,如临其境,精神为之震撼,心灵为之感动!
2023-09-02 16:46:491

听听那冷雨 赏析

「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像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间等著我们去著色呢!
2023-09-02 16:46:591

《听听那冷雨》雨为什么代表乡愁

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扩展资料:《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2023-09-02 16:47:204

听听那冷雨的句子赏析

  《听听那冷雨》的作者进行文章的表述的时候注重于引起读者的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让读者感到如临其境。而读者在如临其境的文章中又能够体会作者细腻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不仅是真实感极强的佳作而且是一种非常入境的心情体验。  《听听那冷雨》赏析及句子赏析:  作者在文章的描写中采取时间和地域交错的方式,带读者进入到一个个雨景当中,让读者在雨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凉沁沁的雨还有一种愁肠百结的情愫。  在对文章进行细细分析后发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非常简单的。他是对中华文化的赞美,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眷恋。 在文字的选用上,作者以一种打击乐的形式,在句子的变化上不断进行着长短组合的变化,有时候是长长短短,有时候是在一句长句之后进行突然的煞尾。以此来渲染雨水的滴答的声感美韵。  在修辞技巧方面。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例如描写美国的那一段。他用人的五官来比喻天的蓝、地的红以及云的白。在描写竹楼的雨声中,用瀑布来比喻急雨,用碎玉来比喻密雪。  作者也多次运用到了对偶。例如描写雪的时候用“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另外,作者很擅长运用了虚实的转化以及整齐的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在文章中最令人感觉到有韵致的是和谐的类叠词的运用。例如文章中的“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这些对雨声的叠词的描写让雨感更加强烈,文章的兴味就来了。
2023-09-02 16:47:381

谈谈《听听那冷雨》的艺术特色

隔不断的浓浓乡情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作为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既能写诗,又能写散文、评论,还有相当数量的翻译作品。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梁实秋曾评价说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听听那冷雨》就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后收入作家同名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中。作家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出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作家从雨,想到那一块久违了的土地——古老的大陆;从金门街到厦门街,从金门到厦门,想到了常州人,南京人,江南人,川娃子,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想到了方块字和古老的中国文化,“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慧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作家又从雨谈到了在国外的感受,要想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只能回到中国,“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接着,作家调动了一切感官——从听、观、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入手,极力写出雨中的诸多情趣。“听雨,只要不是石坡惊天的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处,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从古代得竹瓦,到今天的楼房,从中国传统式的房子,到日式的瓦屋,“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最后,作家写道“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在艺术上亦有十分鲜明的特色。首先,作品具有浓郁、幽远、深广的意境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讲是乡土的,乡土性作为中国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决定了这个民族对土地的重视与珍爱。”余光中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浓重乡土情怀的作家。他1949年去台湾,二十五年背井离乡的经历化成了幽远、无法割舍的情思。作家自己曾说“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在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因此,作品必然抒发作家思乡、恋土的情怀。在散文中,通过雨中幽远的情思,把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回忆、中国大陆古老的文明、古诗画的意境与对现实生活的诸多感受,汇集在一起,编成了一曲委婉、悠长的歌,其中对故园、对乡土、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追寻,像无尽的潮水一样涌来,创造出了幽远、深广的意境。其次,作品想象绮丽而多变,并大量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是所有人都有过的生活经历。但是,作家却能从这平常的生活经历入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雨中的金门街到厦门街,想到金门到厦门;从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子、江南人,到杏花春雨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到方块字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等等,作家极尽联想,而雨中的诸多感受——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诸多感觉方式和奇妙的比喻、烘托,更加深了作家思乡情怀的表达与抒发,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第三,作品的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融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具有极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余光中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又接受了系统的白话文的训练,在创作中自然得心应手,既注意运用长短相间的句式,又注意通过双声叠字来增强乐感和节奏感,而绵密的想象和意向,更进一步渲染了散文的情趣。无论是大雨的滂沱,小雨的淅淅沥沥,再加上大量双声叠字——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罢沉沉地弹,徐徐地扣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再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使散文节奏明快,又典雅明丽,可与唐代诗歌白居易《琵琶行》现媲美。
2023-09-02 16:47:481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段落赏析

从不同年龄的角度,表达对雨的情怀。少年的时候,总是义气豪情于一身,轻狂地只觉得红尘皆在脚下。中年的时候,经历了一些事变,对人生有些感触,也渐渐坦然。老年的时候回味一生,总是感触深深,想起年少事激愤却又无能为力的伤感。在大陆和宝岛,在不同的地方,因为所思所想不同,听到雨时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可结合余光中的经历还说,这样更有说服力,让大家触动。
2023-09-02 16:47:551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解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1、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2、浥:湿润。3、客舍:旅馆。4、柳色:柳象征离别。5、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韵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评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年代】:元 【作者】:虞集 【 题 】: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翦朝衫。御沟冰泮水*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注释:这首词在写法上把身留朝廷、神往故乡的矛盾情状交错表现,见出思归之久、回归之难。首先以“倚清酣”的“红袖”与“不胜簪”的“华发”作对比,一开始就突出“画堂”的豪贵生活难以消除岁月蹉跎的凄寂之感。承“华发”的咏叹,再以“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二句加以点染。待诏禁苑,文人向以为位居清要,乐不思蜀,而词人却屡次在东风和煦时,入直途中驻马花间,流连瞻顾,不忍遽去。这里以爱花写伤春,以伤春写惜时,以惜时写思乡,盖春归人未归也。何以未归呢?那是由于朝事拘牵。“书诏”二句表明深受皇帝的重视,荣宠已极。上阕泛写过去,换头转入具写目前。“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与上阕“几回”二句遥相呼应,突出一个“又”字。即使位居清要,荣宠已极,而思乡怀归之情却与日俱增。现在御沟解冻,春波泛碧,飞燕又随春而至,自己倒是一直羁留不返。而“凭谁寄金字泥缄”一句,却从反面振起一笔,逼出下文:“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这一次是下定决心,非要回去不可了,回到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故乡。作者还有一首《听雨》诗:“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态改,忽听春雨忆江南。”题旨与《风入松》词亦同,而将对馆阁生活的厌倦与对江南故乡的怀念,则映照得格外分明。 通观《风入松》全词,在艺术上毕竟没有什么特出之处,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三中所说具有“自然风韵”,为全词生色不少。短短六字,排列三样物色,把具体性与概括性统一起来,融合写实与写意,达到了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虞集对这句词似乎颇为得意,在《腊月偶题》诗中又写道:“杏花春雨在江南。”可是,因为牵于诗律而添一“在”字,却失去了原句空灵的气象、蕴藉的情致。原句在当时即为人传诵,陈旅《题虞先生词后》诗说:“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着“掀帘”二字,同样太实,显得境界狭小,笔力窘弱。还是原句六字,既突出了地区、季节、景物的典型特征,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总多,以实带虚,给读者留下运用自己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审美想象的余地,与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国春艳图的艺术创造。仿佛是近景、中景、远景的巧妙组合,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短短一句“杏花春雨江南”,熔铸客观景物的自然美与作者主观的美感为一体,给读者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我们有的艺术家、诗人就径直用它作为影片、诗集的名称 、《宋史·文苑六·米芾传》   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於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於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効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日:“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部韵语。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此卷乃菴上所见山。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不俟驱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按: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为纸本水墨图,纵19.8cm、横289.5cm,藏故宫博物院)、刘鸿伏《宋画如小令》  平生最喜欢看宋人画的山水,总觉得看宋画如读小令,很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宋人中米芾与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呈现着一派烟雨蒙蒙的景象,见米家山水如见江南景物,有一种空灵温润之感,似可闻烟雨中隐约传来的鹧鸪声与落花流水声、耕于垄上的吆喝声。米家山水具有浓重的雨意与诗意,崇尚的是天真浑融境界,有文人情趣,让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的小令。 、傅聪(是傅聪不是傅思聪):傅聪,著名钢琴家。1934年生于上海,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儿子。傅聪九岁拜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为师,学琴三年。他以超人的天赋和勤奋,于50年代就成为我国最杰出的青年钢琴家。1953年赴罗马尼亚参加布加勒斯特钢琴比赛,名列前茅。1955年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大赛,名列第三,且获“马祖卡”最佳表演奖。随后他获得奖学金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4年。自1958年起,傅聪一直定居英国,并在世界范围作巡回演奏,也回国到过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多个城市演出。2、马思聪:马思聪,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是广东人,1923年赴法国学习音乐,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于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aum)学作曲。1931年回国后曾任教于祖国各地音乐院校,1966年11月经香港赴美国,1987年逝世。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缅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历素。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乐》(1941年),《第二交响乐》(1959年),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1954年),《西藏音诗》,声乐作品《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国大合唱》,以及他在美国期间写作的大型歌舞剧《晚霞》,交响乐《阿美山组曲》等。
2023-09-02 16:48:032

《听听那冷雨》的赏析是什么?

第一节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 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第二节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 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 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 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第三节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 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 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 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 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 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第四节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第五节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乐 将染有树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虽忧伤而甜蜜。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3-09-02 16:48:101

求余光中《听那冷冷的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要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纭,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今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与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法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看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毂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相谐 ,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证和发展。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水千山,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一字之别,入木三分。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守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景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2023-09-02 16:48:184

听听那冷雨全文赏析(25句名人名言赏析)

25句名人名言赏析,古人的智慧,需要仔细体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鉴赏: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鉴赏: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鉴赏: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鉴赏: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鉴赏: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鉴赏: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鉴赏: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鉴赏: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鉴赏: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鉴赏: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赏析:这句老舍的名言他能使人在即将退缩的那一刻,鼓起了勇气,去面对困难;是它让我在困难面前充满自信。虽然时间在流逝,但它在我脑海中却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没错,在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充满潜力的人才,他们就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刃,他们都有基础和条件成为"天才",但为什么真正的天才却那么寥寥无几呢?关键在于吃苦。虽然他们知识渊博,头脑精明,但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很多挫折与坎坷在等着他们,在它们面前,只有经得起磨练的勇者,真正锋利的刀刃,才能披荆斩棘,到达胜利的顶峰。而那些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虚有才华的人,只能被困难淘汰)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人,活着应该意气风发,做人间的俊杰;死也要死得悲壮刚烈,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宁可战死也不肯过江回到江东。) 1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赏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以谦恭之礼,举止淳化、得体。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倡导人权平等以及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是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富。) 1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赏析名人有很多,名人也说过很多的话,确不是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名言.只是名人有些话说到人们的心里,大家觉得他说的对于是告诉了别人.一名话说的人多了就成了名言了.)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1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1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1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1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20、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2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2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2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2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2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张晓风《春之怀古》
2023-09-02 16:48:251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作者理想中的那片土地是什么

理想中的那片土地是指大陆,因为作者是在大陆一直生活到21岁才离开去台湾的,所以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情谊,因此才会对其他地方均感没有大陆好,也正因如此才会觉得大陆是片理想的土地。 谢谢
2023-09-02 16:49:541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 “冷”字 怎么解释赏析呢、写个小短文、谢谢哥哥姐姐们帮忙、、

从这篇散文的意图来看,抒发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对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其中“冷”字为此文的文眼,决定了全文的感情色调,看似一个对雨的修饰词,确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深情,借“冷”字来形容游子身处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绪。同时冷雨亦突显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意境,细雨绵绵本来是很有情调的,作者确写冷雨,在作者心中永远眷恋着祖国家乡,那里的雨应该是温暖的吧,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缅怀过去的温馨时光,于此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安慰,想着想着就不觉得冷了。所以说“冷”字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整篇散文都是围绕着冷字走的,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抒情的焦点。
2023-09-02 16:50:022

谁能给我些优美段落,加上赏析!一定要有赏析,急需啊!

1摘自席慕容《桐花》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赏析: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2摘自张爱玲《秋雨》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赏析: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3摘自张晓风《初雪》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赏析: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4摘自张晓风《秋天 秋天》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赏析: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5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沈从文《边城》赏析: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的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 这好似一幅风景画。最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把握住了故都秋天具有特征的景物和景物所具有的特征。无论细描“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是详绘“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都形象鲜明,逼真如画,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达到一种微妙的意境。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雨落大了,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从伞下望,雨里的山边,映山红开得正旺,在青翠的茅草里,翠绿的小树边,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得象火焰,背着北风的秧田里,稠密的秧苗象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风一刮,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秧田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周立波《张满贞》) 赏析 这一段描写真是绘声绘色,有动有静,深浅不同,疏密有致,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还有远近、高低之分。作者把山边几丛松散的映山红与田里稠密的秧苗有机地交织。为了给画面增添生机,作者通过“刮风”、“翻倒”、“颤颤波波”一连串动态描写,让原先静得象绒毯的秧苗变成了轻飘飘的“绸子”。颜色的搭配也颇具匠心;茅草是青翠的,小树是翠绿的,秧苗象深绿的绒毯,随风摇曳变成了浅绿的绸子,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中,精心点缀出几丛火焰般鲜红的杜鹃花,让人感到爽心悦目,春意盎然。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这古城增添了崭新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那晨钟暮鼓是怎样标志着孤独每天的生活节奏的;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这古城的一带屏障。赏析:作者立足于万春亭,向四方的观察方位的转换,十分清楚,其中用“望”“看”很有分寸地表示景物的远近。此外写钟鼓楼背后的燕山余脉,由远而近,景物的组合错落有致,层次清晰。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的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赏析:这好似一幅风景画。最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把握住了故都秋天具有特征的景物和景物所具有的特征。无论细描“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是详绘“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都形象鲜明,逼真如画,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达到一种微妙的意境。碧野《天山景物记》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的积雪高插云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赏析:这是一幅远看图。作者用“珠冠”“孔雀开屏”两个比喻从色彩和形状上点明了天山的特点。在加上“银光闪闪”“艳丽迷人”等词语的形容,整个画面洋溢着幸福安祥的气氛。纯情罗曼史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张晓风的这段拟人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鸟在天空翱翔的画面。作者把鸟儿比作不好的数学家,丈量着天空,这种神奇的想象让我们每个人为之折服,写出了鸟儿的活泼灵动和春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余光中《左手的掌纹》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4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5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张爱玲《秋雨》你让我找的豪华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用的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圣玛丽亚女校虽然已有五十年历史,仍是一块只会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张爱玲《心愿》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7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捧起一把枫叶。哇,它好美!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临走,我拣起一片绿色的红枫,我会将它作为青春、美丽、激情的象征,永远珍藏!——《秋叶》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10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巳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只有只些了
2023-09-02 16:50:116

好段加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好段加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好段加赏析 篇1   1、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张晓风《魔季》   赏析:这段话笔触细腻优美,选取典型的景物,写出了不同层次的绿色,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日绿色的多样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的热爱之情   2、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桐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   ——刘绍棠《思,在百草园》   赏析:这段话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的修辞手法,把棕桐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草园内的葱茏景色。优美简洁的语言,字里行间表现出环境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   ——张晓风《绿色的书简》   赏析: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4、第9回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赏析:这里描写了薛霸董超想要谋害林冲时鲁智深出手相救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精彩,而鲁智深说:“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这体现了鲁智深性格的粗中有细,因为此时出来不仅可以救林冲,而且还有他们的“犯罪证据”,叫他们服气,再杀他们,也算是有凭有据。   5、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6、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7、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8.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 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8、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9、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   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   10、生活是爱的海洋,人人都呼吸着爱,感受着爱。生活就像一片夜空,在流星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壮丽的美;生活就像一涓细流,在穿石的精彩瞬间,令人感受到坚持的美……但人间最美的,是爱。   赏析:运用了比喻形象的写出了“爱”的重要。   11、抛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   赏析:运用了排比,营造出静谧的淡淡的忧伤的气氛。   12、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 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 我悟“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和祥,抚着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赏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诗词串联起来,表现出对诗词的喜爱。   13、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赏析:运用了比喻,有夜空这一景象引出对父亲的思念。   好段加赏析 篇2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例句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3: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4:“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4: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例句6:“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7:“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例句8:“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9:“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10:“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句9:“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11: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l2:《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13:《鼓神》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例句1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15:“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例句16:蒙蒙细雨中,那聚集在电线上的雨点,恰似五线谱上的全音符,一串串地排列着,又像晶莹的珠子在其间滑行,慢慢地向右边移动,倏忽又转到左边。   赏析:这个句子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细雨中雨点的形状和动态美,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句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例句17:几分钟之后,也许又会大雨如注,也许是丝丝细雨飘下,也许是阴云密布,整个海面又被大雾封锁,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是你的眼睛应接不暇,不到基隆来,是很难领略到的。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语势,写出了基隆的天气千变万化,基隆的雨来得急、来得快,表达出作者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赞美。   例句18:你会听见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涧里流水的声音,海面上山洪暴发似的声音,它们合奏着雄壮而优雅的交响乐。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中的的各种声音交融在一起比作雄壮优雅的交响乐,形象写出了雨的声音极大,给人以震撼,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句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欢之情。   例句19:栖息在树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刷”的一声向远处飞去了。   赏析:这个句子抓住小鸟展翅远飞的动作进行描写,准确写出了雨后动物生机勃勃的样子,给暂时平静的绚丽画面平添了动感,流露出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   例句20:那一艘艘泊在港湾的舰船,像神话中的龙船。漆黑的海面闪耀着无数灯火,水中流光溢   彩,如同龙宫。   赏析: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夜晚基隆雨景的神秘、多彩,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句子流露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   好段加赏析 篇3   句子: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商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惊狂了的精灵,扯天扯地地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不知怎么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地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   赏析: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风比作“惊狂了的精灵”、“不知怎么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唱着、叫着、吼着”是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情形,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陈佳萍   句子: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在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赏析:这句话用了对比、拟人的修辞,突出了杨木桩坚韧顽强的特点,生动形象活泼的写出了杨木桩在风中挺立的样子,赋予杨木桩以人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杨木桩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陈越   句子:一柄淡紫色的花伞下,两位素不相识的人默默地、艰难地向前行走着,越走越远,将众人异样的眼神抛在身后。那柄淡紫色的花雨伞,伴随着一老一少的背影,缓缓地向前漂浮,渐渐地定格成了暴风   雨中最美的图花 !   赏析:请为他人开一朵花!为别人灿烂一片新地,增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来的理由,多一些坚韧与执着。请为他人开一朵花!在他人遭遇伤害时,你的即使救助是一朵花;在他人陷入困顿时,你的温暖问候是一朵花;在他人哭泣时,你默默递上的手怕是一朵花;在他人跌倒时你悄悄的挽扶是一朵花 ----为他人开花的人都是善良的,他们心灵的底片上写满了美好的字眼----爱心、善念、奉献   陈梓悦   句子:田野里,麦苗儿,油菜儿全在“棉被”里睡着了。智友达蒜儿睡得最不老实,绿绿的尖尖的手脚,都翘露在“被子”外面。浅塘河沟里的菱白残杆儿的地方,被老天降下的“白糖”变成了东一丛西一丛的“白甘蔗”。有水草的地方就留住了一团团姿态各异的雪。有的像傻乎乎的“北极熊”,有的像胖乎乎的“雪娃娃”,有的像玉山群峰,有的像玉树玲花。雪后的乡村,仿佛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赏析:用一系列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雪后的村庄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作者对雪后的村庄的喜爱之情。   胡进锐   句子:春天,桃花开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拟人化了,把小草的嫩芽、早开的野花、树木的嫩芽和解冻的小溪的声音分别比喻成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声。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   黄挺宇   句子: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时间时时刻刻都在流逝,警示人们时间不等人,要珍惜时间。   李恬   句子: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句子: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呢?因为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她便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气魄;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像退潮的一颗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汇画出美丽的宁静之弧,   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赏析:本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一开始令人产生思考;而后又运用一系列排比句,增加了句子的气势,是人对幸福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文章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幸福的快乐。   句子:他迈着飞一般的脚步,如马踏飞燕般轻盈。他的心已不在属于这个世界:仿佛花儿因他而开放,红勾因他而诞生,世界因他而精彩。世界的每一只耳朵都听到他那七彩的,芬芳的笑声??   赏析:这一段话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一个因成绩优异而十分兴奋的人的动作与心理。 运用多处修辞手法。“飞一般”,“马踏飞燕”??突出他心中的那一份自豪。   句子:空中飘雪花,一朵一朵优雅地落下,绽放出那绝世的美与温柔。那是上帝忘了洗头,落下的头屑,亲爱的我也忘了洗头,可为何落下满地的忧伤?   赏析: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花比作上帝的头屑,突出了我与好友分别多年,许久不见 ,心中对好友的怀念与思念,借景烘托人物心情,表达了作者的忧伤。   句子:竹子一年四季都萌动着绿意。每逢夏去秋来,当其他树木纷纷摇落满地的金黄叶,它却持久而坚强地立在那里,保持着永远端庄、秀丽而又坚韧挺拔的姿势。经受着风霜的洗礼,俨然一群绿衣天使翩   飞在天地之间。它的绿不像春天小草的绿那么淡,那么嫩;也不像夏季樟树的绿那么浓,那么深。   赏析: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子人的情态,通过竹子与小草、樟树的对比,把竹子坚韧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句子:生活里,有很多转瞬即逝,像在车站的告别,刚刚还相互拥抱,转眼已各自天涯。很多时候,你不懂,我也不懂,就这样,说着说着就变了,听着听着就倦了,看着看着就厌了,跟着跟着就慢了,走着走着就散了,爱着爱着就淡了,想着想着就算了。   赏析:以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特点,生活便是转瞬即逝的,不知不觉中时间便悄悄流逝,突出作者对生活的无奈。   句子:雨天,把生命回顾,把生活过滤。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撒落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付于过眼的云烟中。   赏析:在清闲的雨天,我们可以静静回顾一下生命的历程,慢慢梳理一下生活的点滴,把那些不堪的往事全都抛下,把那些世俗的烦恼全都丢开,放飞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2023-09-02 16:50:271

好段加赏析50字

风,渐渐吹起,吹乱了我的发丝,也让我的长裙有些飘动。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了大地,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非常有序的茎脉,是一种美的点缀。我有些哀叹:绿叶啊,绿叶,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却不知已被人称之为落叶!赏析:这段话借景抒情,以树叶为意向,表达了对生命的哲思。描写绿叶时运用对偶、动静结合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和诗意。2、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3、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4、人生如画,生活本身是一副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辩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译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我们!都有责任!赏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自已,这件事不能这么做,会造成怎样怎样的后果。这就是责任!5、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琢刻成宏伟的雕像。赏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的双面性:如果好好利用时间来刻苦钻研以及学习,我们就会有成就;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白白荒废掉,时间就会让我们无所成就。扩展资料:其他好句赏析: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2、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3、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魇里。生与死处在两个世界,但美却可在生死边缘上闪闪发亮,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赏析:这段话行文流畅,以一段极有气势的排比,增强了语势,充分强调了美无处不在的特点,美可以是无比恢弘的,也可以是无比平凡的,可以是充满生气的,也可以是残缺的。
2023-09-02 16:50:386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中 ‘冷’ 怎么解释赏析呢、 谢谢哥哥姐姐们帮我下、

只能提示。1、表层含义: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惊蛰一过,春寒加剧。2、从作者处境看:“冷”字代表的是一种台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作者觉得“冷情”;从反面也可以说,正因为冷才显得人情的暖。3、还有就是一个历史的主题:历史与岁月的老去,囊括整个中国,世界,请注意作者多次提到的“安东尼奥尼的镜头”。 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一篇小小短文,由表入里就OK了,没八十分也有九十分吧,呵呵,祝你成功。
2023-09-02 16:51:244

好句赏析汇总

好句好段 拿来赏析,熟悉 句子 ,方便以后自己写作。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好句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好句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 ——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 国画 的意味。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12、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 【赏析】很让人热血沸腾的句子,有句话叫“狼子野心”,是贬义,不过在这我们可以参考下狼的野心。我们可以先不考虑有心无力的问题,而是先去寻找这个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梦想,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达到。 13、没有猎物我们就去寻找猎物,发现猎物我们就去追逐猎物。寻找、发现、追求、获得———这就是狼的生活要素。 【赏析】这是一种及其积极的心态,寻找、发现、追求、获得猎物。我们在生活中的猎物是什么呢?可以是知识,可以是幸福感,可以是快乐,总之,要行动,要努力,要追逐。 14、尽管面对上万只的黄羊,面对凶猛的老虎,我们都毫不退缩。但是面对人类的枪口,适当的转移是明智的。我们不缺乏成功的信念,但是我们绝不是痴心妄想只会送死的傻瓜。 【赏析】这对生活法则同样适用。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形势,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也是生存法则之一。 好句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 --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赏析: 简爱,一个追求平等、独立自主的女子,就注定她要在世俗中挣扎。她当然挣脱了金童玉女、门当户对的爱情观、婚姻观,这句话不过是女孩子都喜欢说的气话而已。 12、以后,每当你自以为罗契斯特先生对你有好感时,就把两张画像拿出来比一比。" 赏析:两张画像,一张是丑丑的自己,一张是漂亮的布兰奇小姐。我们的简爱小姐想通过对自己相貌的否定来抑制情感。不过从小说后面的发展来看,当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任何对情感的抑制都是徒劳的。 13、彻斯特:"你很沉着。像你这样身份低微的孤儿,哪来的这种沉着?" 简:"它来自我的头脑,先生。" 罗彻斯特:"是我看到的,你肩膀上的那个?" 简:"是的,先生。" 罗彻斯特:"你头脑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东西?" 简:"我想它样样具备,先生。" 赏析:表达了她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14、感了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奇特的自由和胜利感,仿佛撑破无形的束缚,终于争夺到了出乎意料的自由。 赏析:简。爱将九年来受到的不公平一古脑的发泄出来,使她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滋味"自由和胜利感".形象生动地写出简暂时的轻松愉快。 15、如果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 赏析: 简。爱的好友海伦对她说了一番看似平凡却又含道理的话。面对生活的不公,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应该学会忍耐,经受考验, 显示我们的勇气与毅力,渡过难关。 16、花朵从绿叶下面探出头来,()有雪莲花,藏红花,紫色报春花,金眼三色紫罗兰等。现在,我们每周四下午放半天假出去散步,还会在小路旁边,藩篱下发现更可爱的花竞相开放。 赏析:简。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开始慢慢地发现生活的美"可爱的花竞相开放。"这里成为简。爱性格的转折点。 18、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我们本来就如此! 赏析: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亿万富翁或是街头乞丐,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重要的并不是虚而不实的财富地位,身家背景,而是我们活在世上到底有没有风风火火的做过一件事,有没有后悔过。"当我们的灵魂经过了坟墓,站在上帝脚跟前",我们展示出来的不再是繁华飘渺的事物,而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品质,我们的人格,这些都和我们的贫富,贵贱,美丑,高矮没有丝毫关联 . 19、既然幸福已经从我这里被不可挽回地剥夺了,我就有权在生活中寻欢作乐!""这样你会进一步堕落的。而且,先生,那乐趣中也带着苦味。" 赏析:借酒消愁愁更愁。 20、我在欢乐又不安的海洋上颠簸。" 赏析:这是在罗契斯特含糊的表达爱意之后,简爱小姐的心情。我想,当浓浓爱意遇上矜持就是这样的。 好句赏析 好句摘抄加赏析: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赏析:你的 爱好 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赏析: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6. 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 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 “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赏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人过留迹,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应当留下一点足迹,一点与山河同在的精神。 7.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赏析: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8.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 水彩画 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 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9.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赏析: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你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好句赏析 1、摘抄: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赏析:运用了比喻,有夜空这一景象引出对父亲的思念。 2、摘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赏析:月亮好似画家,月光好似银色颜料,月亮把月光倒进海中,海面马上就闪烁着银光。 3、摘抄:我望向连绵的群山,它们像率性舞动的水袖,像韵味无穷的 五线谱 。 赏析:啊,我好像已经看到那连绵的群山。群山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摘抄:等到朝阳细长的触角探出云层,金线一样的光芒穿过树叶的缝隙时,银杏树上又会传来一声接一声的关门声。 赏析:多秒的比喻啊!我能想象到光芒穿过树叶的缝隙,那树下一定有很多可爱的“小星星”。 5、摘抄:月亮慵懒地打了个哈欠,缓缓地离开天幕。 赏析:我从“慵懒”这个词感受到月亮的生活是多么舒适,真惬意啊! 好句赏析汇总相关 文章 : ★ 简短的好句赏析有哪些 ★ 关于优美句子摘抄和赏析大全 ★ 读书笔记好句好段赏析 ★ 余秋雨散文好句赏析 ★ 林清玄的好句赏析 ★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赏析 ★ 平凡的世界好句赏析 ★ 巴金家句子摘录及赏析 ★ 雅思写作精彩好句赏析
2023-09-02 16:51:321

句子加赏析共70字左右

随便给你找几个。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2、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2023-09-02 16:51:532

5句优美励志语句摘抄加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2023-09-02 16:52:001

好词佳句及其赏析

好词: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  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萧瑟、秋雨绵绵1、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2、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2023-09-02 16:52:144

好段摘抄加赏析和仿写

1 原句: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奏成了黄昏。——《听听那冷雨》 仿写:雪天的房屋,闪耀柔和的冰光,白而晶莹,天晴则闪光,阴雨则温柔,对于眼睛,是一种优雅的享受。至于雪落在层层千针的松上,自上而下,薄薄厚厚薄薄,携着一丝丝的雪片沿树干与针叶簌簌落下,各种大雪花与细雪交叠成画,谁的狼毫笔在挥洒山水。“下雪了”,美丽的冬姑娘来了,她洁白的舞鞋在大地旋转着无数的探戈啊华尔兹,把清晨一下舞成了黑夜。2 选自《席慕容经典作品》之桐花 原文: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仿写:这样的一个飞满了柳絮的清晨,总觉得曾记相逢,总觉得是一个能够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场景。可以放进唐诗,可以放进宋词,可以放进浪漫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乡村音乐的音符——在人类任何一段瑰丽的文化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清晨,这样的一季初春。3 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白洋淀》 仿写:清晨,我从图书馆的落地窗里,凝望着这似真似幻的小花园,花园里的鸢尾花也像浮在天空上,而且是振翅欲飞的样子。到这样清晨,花园里才有露珠滚动和摇曳的身影,白天它们是悄悄散在天空里无影无踪了。竹子还是那么直直地生长着,脊梁好像天生不会弯曲。
2023-09-02 16:52:234

文段摘抄和赏析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张晓风《秋天 秋天》赏析: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出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若满意望能及时采纳~
2023-09-02 16:52:323

优美段落赏析10个

1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张晓风的这段拟人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鸟在天空翱翔的画面。作者把鸟儿比作不好的数学家,丈量着天空,这种神奇的想象让我们每个人为之折服,写出了鸟儿的活泼灵动和春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余光中《左手的掌纹》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4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5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张爱玲《秋雨》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用的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圣玛丽亚女校虽然已有五十年历史,仍是一块只会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张爱玲《心愿》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7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捧起一把枫叶。哇,它好美!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临走,我拣起一片绿色的红枫,我会将它作为青春、美丽、激情的象征,永远珍藏!——《秋叶》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10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巳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及时采纳您的及时采纳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2023-09-02 16:52:436

谁帮我找一段50-150字的文段。并写出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人自生下那天起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到了您在临终前喑哑地呻吟的时候,时钟也还将枯燥而平静地计算着分分秒秒。——高尔基《时钟》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2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余光中《左手的掌纹》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4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5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张爱玲《秋雨》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用的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圣玛丽亚女校虽然已有五十年历史,仍是一块只会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张爱玲《心愿》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7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捧起一把枫叶。哇,它好美!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临走,我拣起一片绿色的红枫,我会将它作为青春、美丽、激情的象征,永远珍藏!——《秋叶》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10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巳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1真正让我感到她生命终止的、她已离我而去永远不会再来的,既不是没有了呼吸,也不是心脏不再跳动,而是她那双不论何时何地、总在追随着我的、充满慈爱的目光,已经永远地关闭在她眼睑的后面,再也不会看着我了。我一想起她那对瞳仁已经扩散,再也不会转动的眼睛,我就毛发悚然,心痛欲裂。 2我也不相信妈就再也不能看我,就在春天,妈还给我削苹果呢。我相信我能从无数个削好的苹果中,一眼就能认出她削的苹果,每一处换刀的地方,都有一个她才能削出的弧度,和她才能削出的长度,拙实敦厚;就在几个月前,妈还给我熬中药呢……我翻开她的眼睑,想要她再看我一眼。可是小阿姨说,那样妈就永远闭不上眼睛了。 ——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点评】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总是钝钝的痛,我害怕有一天我也感受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所以我会从现在开始,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寸时光。这段话运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描画了关于母亲的很多场景,有感而发,感人至深。我想起泰勒说的:最不浪费时间的事,就是花时间和珍惜的人在一起。以此共勉。●3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张晓风《春天 春天》【点评】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4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张晓风《春之怀古》●【点评】张晓风的这段拟人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鸟在天空翱翔的画面。作者把鸟儿比作不好的数学家,丈量着天空,这种神奇的想象让我们每个人为之折服,写出了鸟儿的活泼灵动和春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5都市的繁华迷乱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乡依在。纵使你在某个城市开心快乐的生活着,但在心灵深处,总有一条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你,一头在故乡那边,一头结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别是久别故乡的人,也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故乡这杯酒就愈香醇,故乡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来,清晰的叫人心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是因为这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开的乡情和乡愁,才让漂泊的我们得以慰藉,让流浪的心不再孤寂。●【点评】这段话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牵挂和羁绊。即使城市如此繁华,故乡依然在我们心中长存。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成长印记。这段话用语优美抒情,恰到好处,富有感染力,让我们都对故乡的那点心绪都被拨动了。引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借用诗句表达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断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多处使用对偶,语势加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6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沈从文《边城》 ●【点评】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7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点评】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2023-09-02 16:53:022

听听那冷雨模仿佳句

1.速度在线求:《听听那冷雨》中重点的句子仿写 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奏成了黄昏。 仿写:雪天的房屋,闪耀柔和的冰光,白而晶莹,天晴则闪光,阴雨则温柔,对于眼睛,是一种优雅的享受。至于雪落在层层千针的松上,自上而下,薄薄厚厚薄薄,携着一丝丝的雪片沿树干与针叶簌簌落下,各种大雪花与细雪交叠成画,谁的狼毫笔在挥洒山水。“下雪了”,美丽的冬姑娘来了,她洁白的舞鞋在大地旋转着无数的探戈啊华尔兹,把清晨一下舞成了黑夜。 暂时就想到一个,供你参考吧! 2.听听那冷雨好句摘抄赏析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3.听听那冷雨的句子赏析 《听听那冷雨》的作者进行文章的表述的时候注重于引起读者的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让读者感到如临其境。而读者在如临其境的文章中又能够体会作者细腻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不仅是真实感极强的佳作而且是一种非常入境的心情体验。 《听听那冷雨》赏析及句子赏析: 作者在文章的描写中采取时间和地域交错的方式,带读者进入到一个个雨景当中,让读者在雨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凉沁沁的雨还有一种愁肠百结的情愫。 在对文章进行细细分析后发现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非常简单的。他是对中华文化的赞美,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眷恋。 在文字的选用上,作者以一种打击乐的形式,在句子的变化上不断进行着长短组合的变化,有时候是长长短短,有时候是在一句长句之后进行突然的煞尾。以此来渲染雨水的滴答的声感美韵。 在修辞技巧方面。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例如描写美国的那一段。他用人的五官来比喻天的蓝、地的红以及云的白。在描写竹楼的雨声中,用瀑布来比喻急雨,用碎玉来比喻密雪。 作者也多次运用到了对偶。例如描写雪的时候用“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另外,作者很擅长运用了虚实的转化以及整齐的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在文章中最令人感觉到有韵致的是和谐的类叠词的运用。例如文章中的“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这些对雨声的叠词的描写让雨感更加强烈,文章的兴味就来了。 4.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的句子赏析 听听那冷雨》教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交流、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3、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4、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 过程中注意点拨。例如: (1)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 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 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 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3)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5、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 …… 给出范文: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 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 5.赏析《听听那冷雨》句子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赏析】:通过雨声的感觉,借冷雨,形象生动的将中国历尽磨难的心酸阐述出来。②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赏析】:成韵的叠字叠词,师承了《声声慢》,具有别具一格的音韵美,加上形象生动的比喻,让雨的形态真实而形象化了,令人如临其境。③“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赏析】:将雨拟人化了,“黄昏”形象而生动地将下雨中的氛围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④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赏析】: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 ⑤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赏析】:漫长的岁月令人心寒,借雨抒其无奈与思念,“山”、“伞”相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 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赏析】:引用古诗却如信手拈来,接着对大陆的雨朦胧的描述——“凄凉,凄清,凄楚”,裹着一层薄薄的心酸,以大陆上的雨喻自己漂泊海洋,阐述了有家归不得的情肠。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6.《听听那冷雨》的段落赏析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 这一句:“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于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 扩展资料: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 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听听那冷雨》
2023-09-02 16:53:101

优美句子加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高尔基《时钟》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纹》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张爱玲《秋雨》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张爱玲《心愿》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秋叶》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丰子恺《竹影》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2023-09-02 16:53:213

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

1、《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2、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3、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于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2023-09-02 16:53:401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作者通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判家、优秀翻译家。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2023-09-02 16:53:491

《听听那冷雨》的段落赏析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这一句:“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于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扩展资料:《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听那冷雨》
2023-09-02 16:53:572

《听听那冷雨》的赏析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拟物、拟人的艺术手法,将雨的声音,情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欣赏一曲班得瑞美丽的仙乐。 从开头一句“雨”仿佛中国古老乐器演奏出悠扬“韵律”,“清脆可听”即把人带到聆听音乐的意境之中。接下来又细致描写“雨打在树上和瓦上”发出的“铿铿”如“古老的音乐”,“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三组叠字传神地表达出雨水在瓦上发出的情态,掷地有声;以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词句表现雨的声响,让读者仿佛声犹在耳。 作者继续以“谁的千指百指”、“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这样形象化文字将雨比作“温柔的灰美人”,黑灰色鳞鳞千瓣的瓦在作者笔下成为了“无数的黑键啊灰键”,让人继续陶醉在雨的交响里。 优美的文字,丰富的联想营造出的一幅美丽、流动的画卷并流淌着浑如天籁的音乐,让读她的人思接千载,如临其境,精神为之震撼,心灵为之感动!
2023-09-02 16:54:121

求余光中《听那冷冷的雨》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像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间等著我们去著色呢!
2023-09-02 16:54:201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作者简介

1、《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2、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3、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4、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要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纭,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今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与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法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看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毂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相谐 ,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证和发展。 5、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6、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水千山,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7、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守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景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8、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去世前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2023-09-02 16:54:261

听听那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扩展资料:作品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2023-09-02 16:54:362

听听那冷雨好句摘抄赏析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被噬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了。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吧那冷雨。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2023-09-02 16:54:501

听听那冷雨中,作者为什么说是冷雨?

“冷”字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祖国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出处: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扩展资料《听听那冷雨》赏析: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
2023-09-02 16:55:016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作者简介

1、《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2、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3、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4、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要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纭,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今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与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法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看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毂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相谐 ,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证和发展。 5、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6、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水千山,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7、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守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景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8、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去世前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2023-09-02 16:55:331

《听听那冷雨》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听听那冷雨》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扩展资料:《听听那冷雨》作品赏析: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2023-09-02 16:55:544

听听那冷雨中句子赏析听听那冷雨中找出三句话逐句赏析

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   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   等.   「题解」   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   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   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   情.   「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 *** 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 *** ,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 *** ,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像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间等著我们去著色呢!
2023-09-02 16:56:081

听听那冷雨:赏析

来自百度文库。祝你快乐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这段的赏析。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 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 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 情。 「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像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间等著我们去著色呢!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30 16:19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水千山,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这是一篇非常独特的抒情散文。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一曲充满诗的韵律、节奏与灵气的文学乐章。把它拆开来,每一句都是经得起推敲咀嚼的诗行,合起来就组装成一篇深广幽远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描写,真切地勾画了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由湿湿绵绵挥洒不去的杏花春雨,写出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故园乡愁。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是该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这当然是以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为基础。从《诗经》到《辞源》,从杜甫、王维到米家的山水,旁征博引,丰富的材料使文章底蕴深厚,给人以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余光中向来注重锤炼文字和语言,修辞手法运用灵活,文章辞采丰美,生动细腻。文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使用叠字叠词,比如“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等,使情感细密如织,既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又形成音韵的复沓、回环,使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细致、柔和、灵动的气韵中,读起来有着鲜明生动的节奏感。( 【作品赏析】《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要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纭,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今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与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法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看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毂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相谐 ,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证和发展。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水千山,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一字之别,入木三分。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守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景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相关链接】20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
2023-09-02 16:56:171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什么散文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思乡散文,文章详细介绍如下:1、简介:《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达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2、原文: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3、赏析: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023-09-02 16:56:241

《听听那冷雨》的段落赏析

(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 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 等。 「题解」 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 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 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 情。 「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像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间等著我们去著色呢!
2023-09-02 16:56:541

听听那冷雨最后两段的用意

(余光中)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 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 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 等。 「题解」 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 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 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 情。 「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 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 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 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 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 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 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著。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 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 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 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 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 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 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 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著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裏风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 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不过, 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 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觉性」的文章。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 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 的感觉,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 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 不爱看书的我,对余光中的现代诗和散文却有几分的兴趣,到底是哪些特点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予我轻快活泼且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近代 作家中,有谁能像余光中一样,将他那像万花筒一样变化多端的想像力诠释给读 者。纵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读后感总是不一样,如果我能学到他一丝一毫运 笔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无穷. 最近的我,学会了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一方面 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个怎 样的人,有时候有些话可能说不出口,所以" 写" 变成了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传承不就是靠一个字一个字累积下来的吗?如今的世界变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间等著我们去著色呢!
2023-09-02 16:5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