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分类: 理工学科
问题描述:
毕达哥拉斯派相信任何数都可以归结成正数和整数之比````````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缺是不能通约的``````
后来毕达哥拉斯派企图用"单子"概念来解释这个悖论```````可是最后被推翻了```
我想问的是“单子”这个概念是什莫?
解析:
单子论
除了是一位出众的天才数学家之外,莱氏亦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高峰。承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思想,他认为世界,因其确定(换句话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客观普遍和必然的)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实体所构成。所谓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莱氏的前辈斯宾诺莎以为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自然。莱氏对此不敢苟同,原因之一是斯氏的泛神观和圣经的神学有明显冲突,其次,是因为斯氏的理论没有能够解决由笛卡儿以降的二元对立论,令世界出现了断层(他虽然犟调世界为一,但没有说明这一个看来是二元对立的世界的一统是如何可能)。
莱氏以为实体是多的,是无限多的。跟随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他以为实体是一命题的主语。在一个命题S是P中,S就是实体。因为实体是自足的,则它要包含所有可能的谓语,即是「...是P」。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实体有四个特征∶不可分割性、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
不可分割性是指,任何有广延的东西,即有长度的东西,都可以被分割。被分割了的东西分别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并且自足,则有广延的东西的内容,即可能性要依附于他的部份的可能性。如此类推,则只要有广延性,就不自足,而要依他物而被知(对莱氏来说,真正的知识就是要穷一物的可能性),就不是实体。故实体不可分割,是一没有广延的东西,在莱氏的晚年著作中(Monadology),他称之为单子(Monad),单子的性质就是思(thought)。这广延的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
封闭性是说每一单子必然是自足的,不依他而存在,而又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则一单子不可能和另一单子有交互作用(interaction)。若一单子作用于另一单子,则后一单子有一可能性没有包括在该单子之内,即该单子没能自足的包含自己的全部内容,而要依附于他物。因为实体的定义,这是不可能的。故莱氏说∶「单子之间没有窗户。」
统有性是指每一单子都必然以某种角度(perspective)包括了全世界。因为世界是紧密的由因果所构成,故A作用于B,其实不单单是作用于B,而是全世界。如果说一单子的内容包括自身的全部可能,则每一单子均以该单子自身为中心指向全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一的,不等于说所有单子都是一样的,因为同一世界可以不同的角度来认知,而不失为一一统的世界。
最后,单子的道德性则较复杂。这个特性的提出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世界的一统性(unity),二、是世界的确定性。对于前者,所有的单子都包含全世界,但各以自己的角度,世界的一统性是不是假的呢?如果我们要说一统,可以如何说起呢?对于后者,世界是由单子构成,单子只是其可能性的 *** ,世界亦只是一可能。那我们是不是不可能有一种不仅仅是可能,而是必然的知识呢?我们可以在甚么意义下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真的、确定的呢?莱氏将之归功于一神,世界的创造者。从一个方面说,神在创造之前,没有已成的材料,故没有既成的有限处境,则创造是一纯意志的创造,神是单凭其至善而创造这一个世界的。故此,如莱氏的名言,这一个确切成就了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这乎合了莱氏的信仰要求。另一方面,要确定的了解一事物,则要了解其原因。要理解这一个原因,又要追索该原因的原因。如此类推,则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不可能是一世界之内的动因(efficient cause),而是一超越的形上因(metaphysical cause)。莱氏称这个理论上必要设置的形上因为神。故,这一个世界之所以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是最好的,是至善的可能世界。人,要完全理解这神的至善意志,是不可能的,但可朝这一个方向迈进,因为人的心灵作一特殊的单子,是有记忆的,可以基于过去,畴划自己的未来,这是人类分享的神性,即道德的可能性。人可以透过开放可能性,了解这个神创造的世界,而了解如何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这一种世界的道德观,可以被视为康德的先驱,分别在于莱氏独断的提出了神为道德的完满,把可能性说成了是在神的目光之下的实在,而没有真正的将世界的可能性看作为可能性。而且莱氏对天赋观念(innate idea)的批评,正是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在这个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是被休谟(Hume)从莱氏的独断梦中唤醒,可是同时亦到由洛克(Locke)起的哲学病变--对理性界限的审查--所污染。在这一方面,莱布尼茨却比康德走前了一步。
相关推荐
单子论的背景
莱布尼茨通晓古希腊罗马哲学、经院哲学,熟悉他所处时代的哲学学说和科学成就。他指出:不论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没有解决“一”与“多”这一哲学家们始终面临的问题。莱布尼茨倾向于原子理论,但他不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而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因此莱布尼茨指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原子,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他说:“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单子,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袤、形状、可分性的。”单子才是万事万物真正的原子,因为单子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是绝对不可分的,这样的原子才是终极的实在。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只承认惟一无限的实体,是无法解释其与杂多的样式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承认实体的杂多性。单子在性质上还具有多样性。“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样式的差别来自单子的差别。4.单子有知觉。“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之所以把单子称为灵魂,就在于单子具有知觉(或表象)和欲望。单子的变化,就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从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的变化。单子不仅有知觉,而且单子的知觉存在着等级差别,这样就构成了单子等级系统。最低一级的单子只有微知觉,这类单子根本没有清楚明晰的表象,无生命的东西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有感性灵魂,一般的动物就是由这些单子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单子,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而且有理性灵魂,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就是由这类单子构成的;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具有最完满的智慧。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依据其单子的高低之分,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系列,宇宙中没有也不可能有飞跃。“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人的窗子”。这也就是说,单子与现实的世界没有实际的联系,同样,单子之间也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既然这样,那么单子怎么能反映宇宙呢?整个世界的和谐一致性是如何形成的?他在指出单子没有“窗户”时,却承认了一个例外,即上帝,一切的单子共同起源于最高的单子——上帝。单子与现实世界、与别的单子没有物理的相互作用,但却有着理念上的联系,它是由上帝确定的。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也规定了它们存在于一定的秩序之中,这个一定的秩序就在于使一切单子身上具有关于同一个宇宙的知觉。单子之间的理念上的联系是这样规定的:上帝在规定某一单子后来发展的内容和历程时,还同时考虑到了周围其他单子的发展的内容和历程,使其发展变化相互和谐一致地进行。上帝在创世之初,就规定了各单子之间这种理念上的联系,莱布尼茨把这种理念上的联系称为“前定和谐”。莱布尼茨借助于“前定和谐”,使单子之间获得了联系。他说:“这种一切事物对每一个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以及每一事物对一切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表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并且使它因而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每一个单子像镜子那样按自己的观点反映着世界。他说:“正如一座城市如果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便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似乎在透视上被增多了一样;同样如此,由于单纯实体的无限多,也好像有无限多的不同的世界,但它们不过是同一个世界依据每一个单子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透视图。”莱布尼茨这一思想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实体与具体事物相割裂,把一般与个别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的。这里,他通过神秘的形式,的确猜测到了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有限中包含着无限,一般寓于个别之中。莱布尼茨认为,他的这一思想已经解决了哲学家所面临的一与多、个别与一般的问题。每个单子是一,是个体,但同时又是包含着无限现实事物的宇宙的映像——从矿物和植物的单子的微知觉,到构成动物的单子的知觉,再到构成人的灵魂的单子的统觉,构成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知觉序列。 莱布尼茨还将“前定和谐”说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他指出:整个宇宙都是由上帝根据“充足的理由”合目的地创造和安排的。他说:“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而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这就必定有一个上帝进行选择的充足理由,使上帝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既然上帝在无数可能的宇宙中选择这个世界而不选择别的,这个世界也就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而当时德国的君主专制国家就是“最完善的君主统治之下的尽可能最完善的国家”。单子论从实质上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是有知觉、有欲求的精神实体。单子论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神是单子中的单子,一切单子都是神创造的,单子之间的和谐也是神安排的。不过,莱布尼茨的哲学在其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形式中,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第一,他把单子看做能动的。单子是有欲求的,而不是惰性的、无活力的。既然是实体,就应该是自身能动的,而笛卡尔、斯宾诺莎的那种惰性的、被动的物质,是不能作为最后的实体的。第二,单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作为单纯实体的单子是各自孤立、互不依存,但是凭借上帝这一中介,单子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单子论还反映了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第四,单子有质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把广延看做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这种只从量上看问题是无法把不同的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要说明客观事物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就必须寻求在各种事物间存在着的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这种内在的差别就在于构成各种物体的单子本身具有高低不等的知觉能力。第五,他还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法。因为他既肯定单子是不可分的,又肯定单子的变化是连续的。莱布尼茨单子论中包含着比较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但其理论仍具有片面性:1.世界的运动归之于单子的运动,精神的运动;2.前定和谐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已经预先安排好了的,是单子中的潜在秩序和过程的展开;3.片面夸大连续性,指出“自然从来不飞跃”。2023-09-04 02:45:341
单子论的简介
Monadologie 德国近代哲学家G.W.莱布尼兹的著作。《单子论》原文为法文,本无 标题。1720年克 勒曾发表 了本篇的德译文 ,1721年迪唐又据德译转译 为拉丁文,1840 年J.E. 爱尔特曼在莱布尼 兹手稿 中发现 原文,收入所编《 莱布尼兹哲学全集》中,并加上了标题。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篇幅虽短而内容丰富。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2023-09-04 02:45:501
单子论名词解释
名单的解释 [name list;roll] 专列人之姓名的册子或单子 详细解释 记录人名的单子。如: 运动 员名单;得奖名单。 词语分解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 名字 。名氏。名姓。名义。名分(坣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 依据 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单的解释 单 (单) ā 不复杂: 单纯 。简单。 单调 (刼 )。 独一:单独。 单一 。单词。 只,仅:做事单靠 热情 不够。 奇(?)数的:单日。单号。 薄,弱: 单薄 。 衣服被褥只有一层的:单裤。单衣。 覆盖用的布:被单2023-09-04 02:46:101
谁能详细讲讲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在回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在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单子论”、“分子论”。提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世界的统一基础和共同本质,原子具有的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伽桑狄关于“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的理解,是这一时期物质观的最高概括。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原子”,把物质结构和物质属性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同,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共同本质,同时也给后来的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机。2023-09-04 02:46:321
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的重要观点一、时空观时空观的实质是人能观测到的时间的长度,它取决于空间的大小,因而超光速对人类无意义。例释:光速与即时矛盾,及我们所能看到的光,并非瞬时的太阳光,人永远不能看到即时的光,时空观是揭示外在之物与应手之物区别的一个直接表现。二、单子论与先定和谐这一观点最早起源于巴门尼德,他曾说“存在是一个球体”,存在之间的表现不同,实者则相同。单子不开窗户,但预定和谐,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形式和秩序。例如人不直接交往,但人类交往的形式和学说存在和运用。注意:我们要明白哲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对应。以莱布尼茨“单子为什么不开窗”为例,他所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所接触的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中的存在者”。比如与某人握手,我握手和他被握手之间其实是预定和谐的,人们不可以感知到不被自己感知的东西。而感知不到的东西(思维也是一种感知),我们就认为它是真正的虚无,但这种东西是否存在?则无法为我们所知。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以自己的感知为限度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和公共的预定价值结构。人尽可以和自己所感知的事物打交道,而不能直接和别人接触。三、概念=生活方式因果性是中世纪哲学的分支现象,近代则全面铺开,成为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对象化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四、理性与结构性用知识(理性)把世界看得清楚,然后说世界是合理的(结构性),这是整个近代哲学的特点。2023-09-04 02:46:411
评述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
莱布尼茨说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一切单子之间有预定的和谐,所以任何单子都反映全世界单子论"是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基础。他以为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由于单子是一个封闭的自为世界,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活动着,它"没有供世界出人的窗户",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单子只能象镜子一样具有照射周围事物的特性。实质上,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单子论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论.其次,"预定和谐说"是莱布尼兹关于身心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笛十儿的交感论,提出了"预定和谐说"的平行论的主张。他认为,单子是孤立的、封闭的、互不影响、互不作用的,但由于上帝率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于在发展过程中,是协调一致的。否认了精神产生于物质的唯物论的因果观。第三,微觉(peticespercetions)统觉(appercetion)的学说,对后来的无意识说和统觉说是有启发的意义的。微觉,几乎同无知觉和无意识一样,处于模糊和昏睡的状态;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也就是指自我意识。有了统觉,人就有了理性灵魂,能够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莱布尼兹哲学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唯理论心理学的开端,是后来身心平行论的起源。他的思想虽然带有内省学派的痕迹,属于客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范畴,但也具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如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他第一次提出统觉的概念,对康德、赫尔巴特和冯特等德国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对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也有间接的影响。2023-09-04 02:46:482
关于莱布尼茨的美学观
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哲学上接受并发展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成为近代理性派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莱布尼茨是德国理性主义美学的奠基者,其美学思想是以单子论的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他对笛卡尔哲学的某些观点也持批判态度,形成了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主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单子论主张构成世界万物基础是单子,单子只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主体就是精神单子。他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把天赋观念看成是有一个从潜在到现实、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而并非一成不变,这虽然还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却包含着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辩证法的思想因素。2023-09-04 02:46:571
莱布尼茨的哲学学说又叫什么
他属于 理性主义。。在他之前 有 笛卡尔 和 斯宾诺莎。。 他主要的 理论是 单子论。。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总结笛卡尔。。思维与广延 这两种实体。。精神和物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作用。。斯宾诺莎。。无限思维和无限广延的实体(上帝:无限存在,包含一切 - 泛神论) 精神和物质(思维与广延) 是单一实体的 两种不同活动方式。。莱布尼兹。。单子。。相互独立。。不干扰。。但是由于 前定和谐 所以能够组成和谐统一的实体 莱布尼兹的 单子。。不是 像 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和 伊壁鸠鲁 提出的 物质原子理论。。单子是 超于 物质 超于 逻辑的 先存在 之物。。而且 携带 “力和能”。。 莱布尼兹。。对于 伦理的观点。。恶 产生于 善这个 “有限事物的缺乏” 上帝创造了 有限的 善。。善是 前件 至善是 后件。。2023-09-04 02:47:052
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及作品.
1)贺麟 《文化与人生》 2002出版 主题是唯心主义的中国文化观2)贺麟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2002出版 主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右翼的一面3)贺麟选集——北大哲学门经典文库是目前较易找到的贺麟文选,重点是近代唯心论简释等文4)柏拉图 希腊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家,古代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5)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6)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它直接导致了神的存在2023-09-04 02:47:233
普通逻辑简单说(6)
到这里,我们可以说说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了,也就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前三个规律在亚里士多德手里就已经提出来了,充足理由律是迟至十八世纪初才由莱布尼兹在《单子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是否能算作真正的逻辑规律,逻辑学家们存在争执。不过我们不妨按照教科书的通常观点先接受它。 同一律,我们就是从它开始讲起的。它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应是同一的。记作:A是A,A表示任意一个概念或判断(下同)。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如果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游移不定不能保持同一,那就没法进行有效的思维;同样,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判断不能保持同一,也会造成思维混乱。前者将犯转移(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后者则将犯转移(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先举一个偷换概念的例子: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北京大学是大学,所以北京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这跟我们前面说到的“鲁迅的作品”是同样的问题。是的,这里的两个“大学”不是同一个概念却被混淆为同一个概念了:第一个“大学”是一个集合概念,而第二个却是非集合概念。 再举一个偷换论题的例子。在一篇题为“文艺作品是有思想性的”的文章中,作者写道:“《红楼梦》中的焦大不爱林妹妹,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林黛玉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是官府里的大家闺秀;焦大出身于贫寒家庭,是受剥削的穷苦长工,二人不可能有共同的感情基础。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文艺作品是有阶级性的。” 跑题了吧?没错。要说的是思想性,他说什么阶级性呢?即便他是要表达“阶级性决定了思想性”,那也得是在先“有”思想性之后。他应该先论证文艺作品的确是有思想性的,然后才能讨论这思想性的特征,不然说得再多再好也是废话,何况“阶级性决定了思想性”这一层含义还需要读者去猜呢?给他批个大×,零分!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同一律并不是要求概念和判断一经确定就永远不变。我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因而我们可能随时修正一些不那么准确的概念和判断。同一律并不排斥这种修正,它只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的稳定。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矛盾律是说,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记作:A不是非A。这个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让它再形象点吧: 某人在创作任务会上表态:“我们几个人都没搞过文艺创作,要写好这个戏,困难确实很大。老李虽然写过几篇小说,但写戏还是第一次。不过,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这厮在前面说“都没搞过文艺创作”,在后面却又说“老李写过几篇小说”,老李不在“都”里吗?小说不是文艺作品吗?写小说不是文艺创作吗?啪啪,谁在打他的嘴巴?他自己!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了,这就相当于自己打自己的嘴。真难以想象这种瞎谦虚的浆糊脑子能写出什么好作品来。 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记作:A或非A。如果对A和非A都进行否定,那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比如,在评价《水浒传》的讨论会上,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另一种意见认为,它不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当会议主持人要一个尚未发言的人发表意见时,他说:“我不同意第一种看法,也不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它们或者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这家伙想要显得深刻全面,可是他也不想一想接下去他能说出什么来。不是杰出的,也不是不杰出的,那是什么的?估计他是想说一半杰出另一半不杰出吧?或者更细一点,第三回、第二十回、第六十八回杰出,第八回、第四十四回、第一百零一回不杰出?人家让他对整部书做个评价,谁让他大卸八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矛盾律跟排中律的适用范围不同。说一个东西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黑色的,既不违反矛盾律也不违反排中律,因为白色跟黑色不是矛盾概念只是反对概念,这个东西的确可以是红色的或者其他颜色的。 如果说一个东西既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非白色的,那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了;而如果说一个东西既是白色的又是黑色的,则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可见,排中律是适用于矛盾关系的,而矛盾律却只要是反对关系就适用,所以,有人说矛盾律的命名命错了。 充足理由律是说,在同一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记作:A真,因为B真,并且由B能推出A。瞧瞧这个啰嗦劲,难怪逻辑学家们要对它的资格有所争论。 违反充足理由律将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很好理解,我也偷偷懒,把例子省略了吧。 其实,前三个定律是用来规范概念和判断的,充足理由律则是用来规范推理的,所以要说它不具有正式的资格,好像也说不过去。不过咱们不讨论这个,咱们接着说推理。2023-09-04 02:47:301
学好数学要学好哲学么?
你说的是数理逻辑,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种哲学的观点。我认为你的看法似乎在这两者之间有点偏颇了,罗素尝试将以逻辑的哲学方法解释数学的合理性,可以说是失败了,严格意义上说哲学家都有鄙视数学的态度,这种不以任何经验基础建立的抽象符号,和真的概念相差太远了。我认为你要好好理解一下逻辑的含义,不要与数学方法混淆了。我自己也讨厌数学的概念,明显在给人一种绝对性的导向意识,我们的思维好像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证明到一个形式上,你如果学久哲学甚至会讨厌数学。数学形式的本体论,这只是作者自以为是的一种统一吧,完全令人费解,一个哲学家看到这句话,非气死不可。其实作者只是想要让数学在哲学占有一种合理的地位,可惜许多人的努力都失败了。2023-09-04 02:47:404
胚种学说名词解释
胚种学说是属于生机论的一种生命观,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粒子学说。但在古老而有代表性的胚种说理论中,所谓粒子并不认为是物质性的而是遥不可及的观念的东西。认为构成生命本原的胚种,广泛地分布于整个世界。胚种一形成物质就成为生命。近代胚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C.Bonnet。另外,G.Buffon的有机分子观以及莱布尼兹(G.W.Leibniz)的单子论也均与胚种学说有关系,而成为自然发生说的基础。胚种一词也有的当作生命的原始形态而指细菌芽孢的。2023-09-04 02:47:541
请哲学牛人精辟、准确的地谈谈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1.牛顿的时空观认为 空间像是一个空的盒子(容器),它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与盒子里的物质或物体的状态没有任何关系;时间像是一条匀速流淌的河流,它也是与物质无关的绝对独立的存在。2.莱布尼茨的时空观认为 时空是单子(不可还原的存在)的属性,即时空是一种附属物 而不是独立的绝对存在。参见《单子论》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83.htm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读过后没太懂。相对论(狭义)的结论有6个(证明过程我不完全懂,不过它们已经被实证了),理论前提有两个。结论是:①运动的钟会变慢②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③‘同时"是相对的④光速不可逾越⑤在低速下相对论力学可以变为牛顿力学⑥E=mc2;狭义相对论成立的前提是: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都相同②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所有惯性系值都相等。哲学上讲时空的理论,值得一提的还有贝克莱和康德的理论。4.贝克莱认为时空是主观的,是依赖人(主体)而存在的,只有经验的主观性 并不存在客观性,即你不经验时空 时空就不存在。5.康德综合了上述几种看法之后 提出了时空具有“经验的实在性”与“先天的观念性”,即在经验之后 时空是实在的,在经验之前(注意这是康德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它具有先天的观念性,即在经验之前 时空就已经作为‘先天认识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2023-09-04 02:48:163
莱布尼茨证明上帝存在的四种论式是什么?
四、自由就是受理性决定 ——莱布尼茨哲学 人在真理对他有用的时候,他才利用真理;只消谬误有一时的用场,人也会一厢情愿地为他热衷于谬误的行径辩护;或者是把它作为只有一半的真理来炫耀于人,或者是将其作为一种代用品,用来把已经脱榫的事物在表面上加以弥合。 ——歌德 笛卡儿开创的近代唯理论,经过斯宾诺莎的修正和发展,虽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内在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辟蹊径,力图解决这些矛盾,因而使近代唯理论达到高峰。 我们已经看到,要在笛卡儿那里找到清楚明白的确定思想的真正来源是困难重重。斯宾诺莎虽努力于笛卡儿的理论的修正,向真理接近了一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笛卡儿的哲学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莱布尼茨作为后起之秀,其思想起源于斯宾诺莎哲学,但又走上与斯宾诺莎不同的道路。如果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望远镜”,那么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显微镜”。他的目的要创造出个新的综合,以超出早期唯理论传统之间在各个理智活动领域中看起来不可调和的冲突。 莱布尼茨并不像康德那样是一位职业哲学家。他不仅从未受聘当过大学哲学教授,而且他的兴趣异常广泛,他把哲学研究看作只不过是他众多活动中的一项活动。正像德国人正确称呼他的,他是一个全才——“一个科学院”。他在数学、物理学、植物学、逻辑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中都有惊人的发现。 莱布尼茨的哲学主要企图调和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观和宗教的目的观之间的矛盾。莱布尼茨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有所不同,他显然不那么理性主义,吸收了某些经验主义的成分。他已经意识到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和不完满性,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这无疑对唯理论哲学大厦起了瓦解作用。特别是莱布尼茨在观念来源方面的改革潜存着导致唯理论哲学覆灭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如休谟通过自己的哲学宣告了经验派哲学的终结,莱布尼茨在事实上也通过自己的哲学宣告了理性派哲学的终结。近代唯理论哲学在莱布尼茨的哲学基础上已无法再前进一步,而必须改弦更张了。 从理智上而言,莱布尼茨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称为最有天才的人物之一。莱布尼茨曾说过“可能的世界是为最优异的人预备着的”,这真是天之骄子的口吻。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也明确说,“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要对莱布尼茨的哲学全盘肯定,乃至顶礼膜拜。实际上,他在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也只能是无边无际的宇宙天空中闪烁着微弱星光的一颗小星星。而且在品德上,他与斯宾诺莎相比则略逊一筹。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在学术上曾有过较深的交往,但由于斯宾诺莎被保守派和神学家称做魔鬼的化身,莱布尼茨从一开始就矢口否认他与斯宾诺莎有任何瓜葛。当他给斯宾诺莎的一封完全没有恶意的信出现在斯宾诺莎的《遗著》中时,他非常烦恼。除了轻蔑地和故意地掩盖从斯宾诺莎那里得到的益处以外,莱布尼茨从来不谈及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是“单子论”,它认为单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世界是由单子构成的一个预定和谐体系。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潜在的天赋观念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在政治上,他主张开明专制政体,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总是具有超前性,包含着许多为同代人不理解、而为后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所肯定的内容。我们也应该这样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来对待莱布尼茨的哲学,因为他也属于伟大的哲学家之列。 1.功名显赫,高官厚禄: 莱布尼茨的一生2023-09-04 02:48:231
在哲学观念上持唯心主义立场的是谁?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院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中国北宋时,有几个和尚看到旗子被风吹动,一个说“这是风动”,另一个说“这是旗动”,第三个说“这是心动”。柏拉图和第三个和尚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强调精神决定物质,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饿了,就要吃东西,总不能靠精神填饱肚子。 笛卡尔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上帝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的肉体是机器。精神与物质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过心智的广延,即在上帝那里才能认识万物。他承认感觉的作用,但认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确。他是偶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自然界除一般法则外,还存在大量由各种机缘产生的因果连锁 。 海林克斯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 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 黑格尔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谢林比黑格尔的思想成熟的更早,但是从1804年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天主教神学,逐渐失去了其思想的合理性)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斯宾塞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 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 尼采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杜威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所谓物质和思想都是通过反省从原始经验整体中分开来的产物,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行动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经验,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样,思想、理论、学说归根结底就不过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寻求出路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在于功效,有效就是真理。2023-09-04 02:48:311
莱布尼茨神义论
什么是神义论,什么是人义论 Theodicy 神义论:这是由两个希腊词语合成的∶theos,「神」,和字根dik-,「义」。按弥尔顿(Milton)的解释,那是「为神对人的作为辩护」,为了证明神是对的,是值得称颂的,虽然有时看来情况好像不是如此。神义论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在世界种种邪恶面前,我们怎能相信神是良善又拥有完全权柄的呢?在坏人、恶事、亵渎神、伤害人;有害的环境、事件、经验和思想的影响下,人间的价值不断被浪费、破坏、摧毁,包括真实的和潜在的价值;简言之一切引致我们说「那真不应该发生」的事实,无论是自然的或道德的,都是神义论尝试解答的问题。所有神义论对邪恶的看法都是颇一致的,那就是说有了它,就可以达到因它的存在才能达到的更高的善; 人义论,用基督教的话说,大致就是 个体不求诸神而自救;这个人义论也就成了一种极端的个体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代名词。基于偶在的痛苦,人义论相信幸福是可以由人自身去求得的,所以把上帝放逐了。 可见人义论与神义论是反过来。 莱布尼茨的简介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主要成就;哲学:大陆理性主义高峰,单子论,预见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数学:微积分,二进制。代表作品《神义论》,《单子论》,《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怎样理解莱布尼兹的神正论观点 《神正论》是莱布尼茨在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大部头著作。 本书名为谈神,实为谈人和人的自由。作者在“序言”中曾指出:“有两个著名的迷宫,常常使我们的理性误入歧途:其一关涉到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这一迷宫首先出现在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中;其二在于连续性和看来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第二个问题则只是让哲学家们费心。”如果说莱布尼茨的其他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单子论”或“连续性”与“不可分的点”关系问题,则本著着重阐述的则是“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的“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或“人的自由”问题。 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有哪些?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 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著。 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 只有莱布尼茨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 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 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在数学史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茨,但莱布尼茨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 莱布尼茨1684年10月在《教师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是最早的微积分文献。 这篇仅有六页的论文,内容并不丰富,说理也颇含糊,但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牛顿在三年后,即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莱布尼茨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 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 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茨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 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 *** 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莱布尼茨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这对微积分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1713年,莱布尼茨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茨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 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茨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 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茨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茨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1673年莱布尼茨特地到巴黎去制造了一个能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这是继帕斯卡加法机后,计算工具的又一进步。 他还系统地阐述了二进制计数法,并把它和中国的八卦联系起来,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茨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 1671年,莱布尼茨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一文,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它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著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 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 这一思想后来引起了马赫、爱因斯坦等人的关注。 1684年,莱布尼茨在《固体受力的新分析证明》一文中指出,纤维可以延伸,其张力与伸长成正比,因此他提出将胡克定律应用于单根纤维。 这一假说后来在材料力学中被称为马里奥特——莱布尼茨理论。 在光学方面,莱布尼茨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 可以说莱布尼茨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多才多艺的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中奋斗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种可以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普遍方法,这种努力导致许多数学的发现。 莱布尼茨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自然神论”主要观点,历史意义~ 自然神论(Dei *** )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神论。由17世纪英国思想家L.赫尔伯特始创,著名代表有J.托兰德、D.哈特利、J.普里斯特利等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 “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今日我们听到自然神论就会联想到“神造了世界却不照管护理这个世界,任其发展”。但是17世纪英国人彻尔布里的赫尔伯特爵士提出的自然神论,是想证明我们人类对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来自圣经中神的启示。他主张基督教是自然宗教,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确已经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论者把这些当作迷信的教士争取信众之作,不予接纳。 自然神论者也反对“预言”的应验和“神迹”作为根据上帝存在的根据。吴尔斯顿严厉批评神迹,他认为基督复活乃是其尸体被门徒所窃,结果他因此被关而死在狱中,不过舍洛克因此得到灵感,写了一本《复活见证受审记》,将新约中的见证一一验证。 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等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认为儒家思想的神学观念是自然神论,莱布尼茨写道:“中国有着令人赞叹的道德,还有自然神论的哲学家学说。”[1]无神论者则认为,孔子学说是无神论,在皮埃尔·培尔(Pierre Bayle)的《历史哲学批判辞典》中,儒者被记载为无神论哲学家。克里斯提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等人则认为,儒家学说并不是自然神学,而是自然哲学[2]。 托马斯·潘恩的观点颇能代表自然神论者的观点:“我相信一个上帝,没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其教会、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自己的教会。” 怎样理解莱布尼兹的神正论观点 《神正论》是莱布尼茨在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大部头著作。 本书名为谈神,实为谈人和人的自由。作者在“序言”中曾指出:“有两个著名的迷宫,常常使我们的理性误入歧途:其一关涉到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这一迷宫首先出现在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中;其二在于连续性和看来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第二个问题则只是让哲学家们费心。”如果说莱布尼茨的其他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单子论”或“连续性”与“不可分的点”关系问题,则本著着重阐述的则是“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的“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或“人的自由”问题。 论述牛顿与莱布尼兹分别对微积分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牛顿在1671年写了《流数法和无穷级数》,这本书直到1736年才出版,它在这本书里指出,变量是由点、线、面的连续运动产生的,否定了以前自己认为的变量是无穷小元素的静止 *** 。他把连续变量叫做流动量,把这些流动量的导数叫做流数。牛顿在流数术中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已知连续运动的路径,求给定时刻的速度(微分法);已知运动的速度求给定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积分法)。 德国的莱布尼茨是一个博才多学的学者,1684年,他发表了现在世界上认为是最早的微积分文献,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长而且很古怪的名字《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就是这样一篇说理也颇含糊的文章,却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已含有现代的微分符号和基本微分法则。1686年,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积分学的文献。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符号学者之一,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这对微积分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现在我们使用的微积分通用符号就是当时莱布尼茨精心选用的。2023-09-04 02:48:491
外国有个作家,很少出门,好像说一生是只在家的半径几公里处活动,却写了很好的书,此人是谁?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每天准时起床、写作、讲课,接连坚持30年。他一生中坚持的主要体育运动就是散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每天下午3点30分拿着藤手杖外出散步,当的居民都按他散步的时间来对钟表 1724年4月22日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哥尼斯堡。 1730年 入小学 1732年 入中学 1737年 母亲去世 1740年9月24日 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学 1746年 父亲去世。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 1747年 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 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 1753年 在凯瑟琳伯爵家教师(劳登堡 吉尔西德区) 1754年 回到哥尼斯堡,6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 《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 《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4月17日 提出学位论文《论火》;5月13日 硕士学位考试 ;6月12日 得到硕士学位;9月27日 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6年1----4月 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 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唯物单子论》 1757年春 《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1758年 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国臣民。春 《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12月 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12月14日 向伊丽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请书。 1759年10月 《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 《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 《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 赫德尔听康德讲课(到1764年)12月 《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 1763年 《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1764年 《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观察》《论脑病》《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 《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书》 1766年2月 康德被认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 1768年 《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69年 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 1770年1月 耶拿大学聘请;3月31日 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 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 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 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 5月 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 1775年 《论各种不同的人种》 1776-1777年 论“博爱”的两篇文章 1778年 策特里茨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工作 1780年 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 1781年5月 《纯粹理性批判》问世 1783年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 1784年 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10月 《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 《问答:什么是启蒙运动》 1785年1月和11月 康德评论赫德尔的书《人类历史哲学思想》;3月 《论月球上的火山》;4月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1月 《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1786年1月 《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夏 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 《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日 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7年6月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 致函莱因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1788年1月 《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 《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 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1789年 卡拉姆金拜访康德 1790年 《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 1791年8月 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哥尼斯堡 ;9月 《神正论的所有哲学尝试归于失败》 1792年4月 《论人的劣根性》 1793年春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9月 《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5月 《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 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 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1795年 《永久和平论》发表 1796年 《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 康德最后一次讲课 1797年 《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 哥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 《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 1798年4月4日 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秋 《学科间纷争》 《人类学》发表 1799年8月 《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 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 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学》 1801年11 月14日 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2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学》 1803年 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学》;12月15日 写最后一篇日记 1804年2月12日 康德逝世;2月28日 安葬。5月 林克出版《自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以来德国形而上学的成就 希望采纳!2023-09-04 02:48:591
西方著名哲学家有哪些?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斯宾诺莎(1632~1677),法国哲学家,主要著作:《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儿哲学原理》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主要著作:《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视灵者的幻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卢梭(1712~1778),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叔本华(1788~1860),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代表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尼采(1844~1900),著名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哲学》、《不合时宜的思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1852年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哲学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莱布尼茨的哲学》、《数学原则》、《数学原理》、《哲学问题》、《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萨特(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方法论若干问题》。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2023-09-04 02:49:081
世界的本原(三)
五、古代原子论的优缺点 在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中,所有原子均由同样的实体组成,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在这方面非常接近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单位,它们决不能相互转化;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此现代物理学采取了明确地反对德谟克利特。基本粒子的确不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物质单位,它们实际上能够相互转化。事实上,如果两个这样的粒子以很高的动能在空间中运动,并且互相碰撞,那么,从有效能量可以产生许多新的基本粒子,而原来的两个粒子可以在碰撞中消失。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不可再分,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虽然存在着错误和不完善,但对后世物质理论的形成仍具有先导作用,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六、古代原子论的积极影响 对量子力学的先驱们来说,古希腊的原子论是可敬的,比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曾反复强调古希腊原子论的先导地位。另一位量子力学先驱沃尔夫冈·泡利则称古希腊的原子论为“理性思维模式的胜利”。而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则说过许多关于原子的金句,比如这句“天文学中最卓越的发现在于造就群星的原子与地球上的原子相同”。 另外,他在《费曼物理学讲义》的开篇语中曾对原子论的这种强大的定性解释能力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概括:“假如,在某种大灾难中,所有科学知识都将被毁,只能有一句话传于后世,什么话能用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多的信息?我相信是原子假设,即万物皆由原子—一些永恒运动着的、稍稍分离时相互吸引、彼此挤压时相互排斥的微小粒子—组成。你们将会看到,在那样一句话里,只要用上一点点想象和思考,就有着关于世界的巨量信息。” 只要将古希腊的原子论与费曼这段话作一个比较,就不难发现,费曼提到的“万物皆由原子组成”、原子“永恒运动着”“彼此挤压时相互排斥”以及“微小粒子”等性质都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古希腊的原子论涵盖了。 七、近代原子论的前导 原子的英文名是从希腊语转化而来,原意为不可切分的;大约2700年前古希腊和古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根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义了原子一词,表示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单位。 近代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 历史 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单子是能动的、不能分割的精神实体,是构成事物的基础和最后单位。单子是独立的、封闭的,然而,它们通过神彼此互相发生作用,并且其中每个单子都反映着、代表着整个的世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包含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人类意识的本性、机能和发展过程;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所继承,也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 18世纪,克罗地亚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罗杰·约瑟夫·博什科维奇(1711-1787)基于牛顿的粒子说和力的概念以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提出了他的原子论。他提出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波动关系,并提出了相互作用力的数学模型。博什科维奇的原子论被后世广泛运用,例如对于构成化合物的粒子为何能被分开的解释。博斯科维奇试图以没有大小、只有力学作用的原子模型来说明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这为后来的气体分子运动论打下了基础。 八、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 在近代原子论的建立中,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1766-1844)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通常被看成是科学原子论之父。1803年9月,道尔顿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基于波义耳、拉瓦锡、莱布尼茨和博什科维奇的研究成果,即化学元素是用已知的化学方法不能进一步分析的物质,同古代原子论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出了近代原子论。他指出,有多少种不同的化学元素,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原子;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形态等方面完全相同。他还强调查清原子的相对重量以及组成一个化合物的原子的基本数目极为重要。关于原子组成化合物的方式,道尔顿认为这是每个原子在牛顿万有引力作用下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形成的,在化学反应后,原子仍保持自身不变。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仅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和化学倍比定律,还进一步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使古代朴素的原子论思想进化为科学的原子论。但由于实验证据的缺乏和道尔顿表述的不力,当时原子论并没有立即被广大化学家所理解和接受。当时,既有相当多的化学家利用原子论解释问题,也有不少化学家讨厌道尔顿的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的观点直到20世纪初才被广泛接受。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原子本身的物理不可分和万有引力将原子连接在一起的观点,但是道尔顿对原子的定义却被广泛地接受下来。 对原子论进行了最有力宣传的并不是道尔顿,而是曾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授的化学家托马斯·汤姆逊(1773-1852);他是英国第一个公开赞赏道尔顿原子论的化学家。道尔顿也受到汤姆逊的启发,将原子论的研究重点由原来的物理方面转向了化学方面。 道尔顿原子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是单一的、独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同类原子的属性也是一致的。道尔顿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提出了较系统的化学原子学说,引入了原子和原子量,认为所有化学元素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他使用原子理论解释无水盐溶解时体积不发生变化的现象,率先给出了容量分析法原理的描述,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并发表第一张原子量表,为后来测定元素原子量工作开辟了光辉前景。 道尔顿原子理论是人类第一次依据科学实验的证据,把原子学说第一次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他系统地阐述了微观物质世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具有飞跃性的成就。在哲学思想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化学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道尔顿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2023-09-04 02:49:151
形式教育论的理论基础
官能心理学是形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古代,形式教育论的思潮主要以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为依据,辅之以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到了近代,随着心理学的兴起,以心理学为基础成了一种时尚。相对于教育理论与哲学的关系来说,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近代的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而官能心理学则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 人类对于心灵的初始的看法,也许是把心看作是灵魂,把官能看作灵魂发生作用的形式。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一切东西都赋予灵魂。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才离开了这种泛灵论,而把灵魂看作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所特有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中,还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但自从哈维在17世纪发现血液循环原理之后,人们开始用机械作用来解释生命现象,而无须用灵魂来作主宰。心灵实体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心灵实体说起源于法国的笛卡尔。他认为有两种独立的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心灵实体。心灵这种实体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就象物质作为实体而存在不依赖精神一样,两者代表截然不同的世界。这种把心灵看作异于物质的实体,便是所谓的心灵实体说。把心灵看作是异于物质的实体,结果便直接为官能心理学提供了基础。根据心灵实体说,心灵这个实体生来就有各种官能,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它认为心灵这个实体存在着各种官能,官能是心灵进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对心灵作出这样描述和解释的心理学,便是官能心理学。如果相信心灵实体说和官能心理学,那么,学习的知识遗忘了,或大部分遗忘了,而教育的价值却依然存在。因为知识的主要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属于事实的知识虽然遗忘了,却留下了比只是事实的知识更有价值的学习效果。于是,教育就成为忘掉了一切学习过的知识以后所遗留下来的东西。 莱布尼兹在认识论上同笛卡尔一样,是唯理论者。他认为人有固有观念。一切可靠的、普遍的、必然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感觉不能提供这类知识,感觉只能提供一些特殊的、个别的事例。所以,莱布尼兹认为人心最初不是空白的。他用大理石的比喻,心不是单一色的大理石,而是有纹路的。正因为这些纹路,它只能被雕成某种塑像,而不能被雕成任何别的塑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个塑像可以被认为是这块大理石所固有的,当然要经过加工才能得以实现。“单子论”是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基础。他以为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由于单子是一个封闭的自为世界,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活动着,它没有供世界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心理不是通过感官而发生的,也不是外界对象作用的结果,而是心灵自身所固有的潜在观念的显现。因为“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它们“是作为倾向、禀赋、心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并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在我们中的。”从潜在状态变成明晰观念,从而产生了心理。可见,莱布尼兹以单子论的形式恢复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沃尔夫是莱布尼兹学说的继承者,是官能心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自称是莱布尼兹的学生,但他以对现实抱新时代所特有的更为冷静、更坚持经验论的态度,力图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中去掉神秘主义的因素。沃尔夫主张单子有两种:一种是心灵的单子,即灵魂;一种是物质的单子,即物质的原子。莱布尼兹认为一切单子之间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任何单子都反映了整个世界;沃尔夫则只认为身体的物质单子与心灵有预定的和谐。他认为,每一心理状态为其前一心理状态所决定,而不为身体状态所决定,因为心与物根本不同。可见,沃尔夫在认识论上也是唯理论者、他不赞成洛克的经验论,不认为人心最初是空白的。同时,他也不赞成联想主义“人心被动”的看法。他主张人心是主动的。近代官能心理学是由沃尔夫以系统化的。但是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只是给一种心理过程以一种名称。如回忆过程被称为回忆能力,推理过程被为推理能力,如此等等。他并没有对这些过程加以科学的分析。他把心灵官能分为认识官能和欲求官能。德国启蒙学者之一的提顿斯,属于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他在沃尔夫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感情和意志,即后来人们常讲的知、情、意。虽说在提顿斯之前,孟特尔逊已认为人的心理作用除了认识、意志外还有感情,但提顿斯的贡献在于对感情与感觉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感觉只是对外物的一种表象,而感情则是感觉者自身的变化。感情不能独立发生,而是附在感觉或其它心理过程上的。提顿斯把人类心灵的官能分为三种:理解、意志和感情。从而开了心理官能三分法之先河。孟德尔逊和提顿斯提出的心理官能三分法并未受到人们的注意,真正使心理官能三分法流行于世的是康德。康德曾深受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的影响,并继承了提顿斯心理官能三分法的思想。他认为,这三种官能之中,任何一种官能都不是由任何其它一种官能派生出来的。但康德有关这一观点的文字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心理官能三分法的流行主要是由于他的三部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认识,相当于认识活动;《判断力批判》,主要讲美感,属于感情;《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讲论理学,则是意志活动。有些学者认为,这三本书不仅构成了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体系,而且也构成了他心理学的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官能心理学连同它对‘心理作用的根本方式"的强调,在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伊曼努尔.康德的著作中得到了更充分的阐明。”“他肯定了把心理活动再分为认识、感情和意志三大项的见解。”正是由于康德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到18世纪末,公认的官能被概括为知、情、意三种。官能心理学的确定,为形式训练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官能心理学本身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但在当时,还不失为一种时尚的理论。形式教育论的早期萌芽,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气候条件”下,加之官能心理学为之提供理论依据,逐渐成为一股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潮。2023-09-04 02:49:241
弗洛伊德说的"解除"这种防御机制是怎样的?
他具体所说的话没有什么记载,但是以下是他的一些学说理论,希望对你有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他的独特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原先在弗洛伊德那里也首先是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虽然无法用单纯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但还是有原因可寻的.由于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精神分析学也从而成了一个心理学新的学科分支的代名. 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满足停留在这一步,他又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他的学说.自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他明显地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于是,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愈来愈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把他的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研究的内容已超出了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他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成了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学又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 弗洛伊德自以为通过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现象领域,他的学说就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实际上,事与愿违,他的学说因此而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个高足--阿德勒与荣格.阿德勒提出了所谓"个体心理学".荣格则提出所谓"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去世后,居住在美国的以弗罗姆,霍尼(K.Horaney)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加系统的修正.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学向"社会心理学"方向发展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于是,他们在基本保持精神分析学原貌的前提下,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改变弗洛伊德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的局限性,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把精神分析学"嫁接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者虽然同前者是对立的,但却深刻地说明了社会理论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这样,从"新弗洛伊德主义"中又衍生出了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有着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 1.自然科学前提 变态心理学.18,19世纪,在医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乃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人们习惯于用生理机制上的障碍来解释精神失常.后来,医学研究中的无数临床经验表明,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这就启迪人们,应当在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于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布鲁尔和夏尔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 赫尔姆霍兹学派的能量学说.弗洛伊德把这一学派在物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并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特别强调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并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2.哲学前提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一切现实的个别元素--单子--并不是物理的原子,甚至也不是通常意义的物质.每个单子是一种具有非常广延性的精神实体.单子是活动和能的中心;一个单子的微觉合成许多单子的统觉.个别水滴的声音微不可闻,无数水滴汇成的波浪澎湃的声音除耳聋者外都可以听到,前者名为微觉,后者名为统觉.据此,莱布尼兹还提出了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莱布尼兹的这些理论无疑地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 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赫尔巴特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他提出,被排挤于阈限以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一个观念要冲出阈限上升到意识,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它观念适合和一致,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共存.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他把因与现存于意识中的观点相冲突从而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观念称为"被抑制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这些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 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在谈到无意识过程的存在时说,"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真正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叔本华,他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前辈".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叔本华,尼采等人所开创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公开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的口号下,对包括资产阶级古典人本主义倾向在内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公开的挑战,他们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的引诱而回复到内心世界,以此来改变欧洲哲学发展的方向.弗洛伊德吸取了这股思潮的主要观点,从而他的学说也汇入了这股思潮.麻烦采纳,谢谢!2023-09-04 02:49:391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读后感
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好到什么程度?一定会成为那种经典:任何一个对哲学感兴趣,却又毫无基础的人,当他想要了解到这门学科时候,就会有人理所当然的推荐:看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就足够了。在这本书之前,哲学领域可以称为经典的另一本入门读物,是《苏菲的世界》。除此之外,那些别人推荐的书,要么太深奥看不懂,要么太枯燥看不下去。可是《苏》我依然看不下去,尽管它号称最好的哲学入门书。我甚至沮丧的认为,是我自己太笨,而哲学又太难,难到我根本不知它是研究什么的。所以虽然我一直很好奇,却找不到一扇门来真正了解哲学。直到看完这本书,我忽然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哲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传奇的学科,和普通人的世界也息息相关。以前会觉得它很陌生高远,是因为没人帮着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仅仅从这一点,我就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本书比《苏菲的世界》要更好。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想要精通哲学问题,而是出于心底里的好奇,想要了解一些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可就是好奇。林欣浩成功的用这些问题作为这本书的开头,吸引我往下读起来。他并没有拽什么高逼格的哲学名词,而是讲历史,从哲学史的开端讲起。任何事物的开端都是一段故事,于是在那些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中,我明白了,哲学从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只是因为怀疑。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能成为哲学家的人们,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开启了这门伟大的学问。接下来,就如同一场刺激的智力飞驰体验,每一个哲学家和他的哲学观点以此展现在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这群最伟大的天才们,是如何一路不停推翻、重建这门学问。让我感动的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并不只是冷冰冰的观点介绍。作者带着真诚的善意,和平和的态度,把每一位哲学家的观点都放入他们所处的时代之中,即使在今后被证明谬误,也讲清楚了它们对哲学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这些观点背后闪耀的智慧光芒。整个阅读过程,犹如浏览人类智慧发展的漫长画卷,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丝毫不亚于看一部伟大的史诗小说。时而强者辈出,华山论剑;时而众生迷茫,绝世英雄拔剑斩出明路;时而天灰地暗,绝境中苦苦坚守,薪火相传……当哲学不再是一堆苦涩艰深的概念,而是以相伴着历史、宗教、科学一同发展、变化的面貌出现在书中时,我终于能对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了从未有过的清楚认识。作为一本优秀的科普书,作者在趣味性和严谨性的平衡做到了极致。“我思故我在”、“形而上学”、“二律背反”、“因果律”、“唯心主义”、“车库里的龙”……当作者把高大上的哲学名词背后的真正含义,幽默精准的诠释清楚之后,我才明白之前对于这些概念的认识有着巨大的谬误,羞愧之余感到颇为幸运,至少问道未晚。这是作者笔力的体现,能把枯燥的东西讲的有趣好玩的能力。而对于实在无法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复杂理论,或者暂时没有公认明确结论的观点,作者总会很谨慎的表明自己的态度,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是作者态度的体现,在风趣的文风下,是严谨自持的态度,这是真正做学问,写科普应有的态度。哲学是一门太特别的学科。有的时候觉得它很简单,只要能思考,会发问的,好像人人都可以研究。有的时候又觉得它太复杂,无数难解的哲学问题,穷尽最优秀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甚至艺术家,都难以找到正确答案。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这两者其实是不冲突的。简单,是因为贯穿哲学史的怀疑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具备的。复杂,是因为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和其他的所有学科一样,是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才有可能艰难的向前走出一步。我不会把哲学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因为明白这是不自力量。但从现在开始,我从心底里尊重那些哲学家们,虽然他们在书中,走下了神坛,褪去光环,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性格缺点和各种逸闻,可这样他们的形象反而更加真实。这些伟大的智者,是真正推动人类前行的先驱啊!很高兴有这么一本书,能够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短暂的抛开现实束缚,有了一段畅快的与最聪明的人类思维共游的美妙旅程。最后,感谢作者,写出这样幽默、风趣、严谨,并带有自己独特情怀的经典之作。2023-09-04 02:49:472
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简述一、精神三种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幻想、欲望、判断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前意识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主要在监督、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三、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四、梦的解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五、性本能理论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精神分析心理学派1、发展背景精神分析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2、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道德沦丧,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实主要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抚慰成为一种需要。)3、思想背景,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及其提出的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赫尔发展的意识阈概念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4、医学背景,神经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认为是妖魔附体,随着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神经病的机体病因观取代了神经病的迷信观,认为精神病学必须从生理的临床的基础出发,并主张精神病理学必须归结为脑子病理学。然后在奥地利医生麦斯麦的通磁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最终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关于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还心理,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让内强调把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精神病和神经病的概念才从机体的概念转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因学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导。5、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6、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它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当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他的泛性论基本上是非科学服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因把精神提高到了物质之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因素。8、评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毁誉参半。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领域。2023-09-04 02:49:565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生平是什么?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广泛的使用,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现今在微积分领域使用的符号仍是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在高等数学和数学分析领域,莱布尼茨判别法是用来判别交错级数的收敛性的。莱布尼茨与牛顿谁先发明微积分的争论是数学界至今最大的公案。莱布尼茨于1684年发表第一篇微分论文,定义了微分概念,采用了微分符号dx,dy。1686年他又发表了积分论文,讨论了微分与积分,使用了积分符号∫。依据莱布尼茨的笔记本,1675年11月11日他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学。2023-09-04 02:50:232
名词解释: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说
1691年,莱布尼茨致信巴本,提出了蒸汽机的基本思想。 l700年前后,他提出了无液气压原理,完全省掉了液柱,这在气压机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法学是莱布尼茨获得过学位的学科,1667年曾发表了《法学教学新法》,他在法学方面有一系列深刻的思想。 1677年,莱布尼茨发表《通向一种普通文字》,以后他长时期致力于普遍文字思想的研究,对逻辑学、语言学做出了一定贡献。今天,人们公认他是世界语的先驱。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主要是“单子论”、“前定和谐”论及自然哲学理论。其学说与其弟子沃尔夫的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他开创的德国自然哲学经过沃尔夫、康德、歌德到黑格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莱布尼茨从事学术研究的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还有不少文稿生前未发表。在数学方面,格哈特编辑的七卷本《数学全书》是莱布尼茨数学研究较完整的代表性著作。格哈特还编辑过七卷本的《哲学全书》。已出版的各种各样的选集、著作集、书信集多达几十种,从中可以看到莱布尼茨的主要学术成就。今天,还有专门的莱布尼茨研究学术刊物“Leibniz”,可见其在科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他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 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茨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 在这里,莱布尼茨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 莱布尼茨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世永远敬仰、效仿。2023-09-04 02:50:531
求欧拉的传记
欧拉,L.(Euler,Leonhard)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卒于俄国圣彼得堡.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 欧拉的祖先原来居住在瑞士东北部博登湖(康斯坦斯湖)畔的小城——林道.16世纪末,他的曾祖父汉斯·乔治·欧拉(HansGe Euler)带领全家顺莱茵河而下,迁居巴塞尔.这个家族几代人多为手艺劳动者.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则毕业于巴塞尔大学神学系,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1706年,保罗与另一位牧师的女儿玛格丽特·勃鲁克(Margarete Brucker)结婚.翌年春,欧拉降生.1708年,保罗举家迁居巴塞尔附近的村庄——里亨(Riehen).欧拉就在这田园静谧的乡村度过他的童年. 欧拉的父亲很喜爱数学.还在大学读书时,他就常去听雅格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i)的数学讲座.他亲自对欧拉进行包括数学在内的启蒙教育,并盼望儿子成为教门的后起之秀.贤惠的母亲为了使欧拉及时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把他送到巴塞尔外祖母家生活了几年,入那里的一所文科中学念书.可是,这所学校不教数学.勤勉好学的欧拉独自随业余数学家J.伯克哈特(Bu-rckhart)学习.欧拉聪敏早慧,酷爱数学.他曾下苦功研读C.鲁道夫(Rudolf)的《代数学》(Algebra,1553)达数年之久. 1720年秋,年仅13岁的欧拉进了巴塞尔大学文科.当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任该校数学教授.他每天讲授基础数学课程,同时还给那些有兴趣的少数高材生开设更高深的数学、物理学讲座.欧拉是约翰·伯努利的最忠实的听众.他勤奋地学习所有的科目,但仍不满足.欧拉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不久,我找到了一个把自己介绍给著名的约翰·伯努利教授的机会.……他确实忙极了,因此断然拒绝给我个别授课.但是,他给了我许多更加宝贵的忠告,使我开始独立地学习更困难的数学著作,尽我所能努力地去研究它们.如果我遇到什么障碍或困难,他允许我每星期六下午自由地去找他,他总是和蔼地为我解答一切疑难……无疑,这是在数学学科上获得成功的最好的方法.”约翰的两个儿子尼吉拉·伯努利第二(Nikolaus Bernoulli II)、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也成了欧拉的挚友. 1722年夏,欧拉在巴塞尔大学获学士学位.翌年,他又获哲学硕士学位.但授予这一学位是在1724年6月8日的会议上正式通告的.此前,他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于1723年秋又入神学系.他在神学、希腊语、希伯莱语方面的学习并不成功.他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数学上.尽管欧拉后来彻底放弃了当牧师的念头,但他却终生虔诚地信奉基督教. 欧拉18岁开始其数学研究生涯.1726年,他在《博学者》(Acta eruditorum)上发表了关于在有阻尼的介质中的等时曲线结构问题的文章.翌年,他研究弹道问题和船桅的最佳布置问题.后者是这年巴黎科学院的有奖征文课题.欧拉的论文虽未获得奖金,却得到了荣誉提名.此后,从1738年至1772年,欧拉共获得巴黎科学院12次奖金. 在瑞士,当时青年数学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难,而俄国新组建的圣彼得堡科学院正在网罗人才.1725年秋,尼古拉第二和丹尼尔应聘前往俄国,并向当局力荐欧拉.翌年秋,欧拉在巴塞尔收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的聘书,请他去那里任生理学院士助理.然而,故土难离.欧拉开始用数学和力学方法研究生理学,同时仍期望在巴塞尔大学找到职位.恰好,这时该校有一位物理学教授病故,出现空席.欧拉向学校教授评议会递交了“论声音的物理学原理”(Dissertatio physica de sono,1727)的论文,争取教授资格.在激烈的竞争中,未满20岁的欧拉落选了.1727年4月5日欧拉告别故乡,5月24日抵达圣彼得堡.从那时起,欧拉的一生和他的科学工作都紧密地同圣彼得堡科学院和俄国联系在一起.他再也没有回过瑞士.但是,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欧拉始终保留了他的瑞士国籍. 欧拉到达圣彼得堡后,立即开始研究工作.不久,他获得了在真正擅长的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1727年,他被任命为科学院数学部助理院士.他撰写的关于圣彼得堡科学院学术会议情况的调查报告,也开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汇刊(1727)》(me-ntarii Academiae scientiarum imperialis Petropolitanae)第二卷(St.Peter *** urg,1729)上发表.尽管那些年俄国政局动荡,圣彼得堡科学院还处在艰难岁月之中,但周围的学术气氛对发展欧拉的才华特别有利.那里聚集着一群杰出的科学家,如数学家C.哥德巴赫(Goldbach)、丹尼尔·伯努利,力学家J.赫尔曼(Hermann),三角学家F.梅尔(Maier),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J.N.德莱索(Delisle)等.他们同欧拉的个人情谊与共同的科学兴趣,使得彼此在科研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1731年,欧拉成为物理学教授.1733年,丹尼尔·伯努利返回巴塞尔后,欧拉接替了他的数学教授职务,担负起领导科学院数学部的重任.这对亲密的朋友,以后通信40多年,促进了科学的竞争和发展.是年冬,欧拉和科学院预科学校的美术教师、瑞士画家G.葛塞尔(Gsell)的女儿柯黛林娜·葛塞尔(Katharina Gsell)结婚.翌年,其长子约翰·阿尔勃兰克(Johann Albrecht)降生.1740年,卡尔(Karl)出世.恬静、美满的家庭生活伴随着欧拉科学生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还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建成之初,俄国 *** 就责成它除了进行纯科学研究之外,还要培养、训练俄国科学家.为此,科学院建立了一所大学和预科学校,大学办了近50年,预科学校一直办到1805年.俄国 *** 还委托科学院制定俄国的地图,解决各种具体技术问题.欧拉积极参与并领导了科学院的这些工作.从1733年起,他和德莱索成功地进行了地图研究.从30年代中期开始,欧拉以极大的精力研究航海和船舶建造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俄国成为海上强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欧拉是各种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又担任科学院考试委员会委员.他既要为科学院的期刊撰稿、审稿,还要为附属大学、预科学校准备讲义、开设讲座,工作十分忙碌.然而,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数学研究上. 在圣彼得堡的头14年间,欧拉以无可匹敌的工作效率在分析学、数论和力学等领域作出许多辉煌的发现.截止1741年,他完成了近90种著作,公开发表了55种,其中包括1936年完成的两卷本《力学或运动科学的分析解说》(Mechanica sive motus scie-ntia *** ytice exposita).他的研究硕果累累,声望与日俱增,赢得了各国科学家的尊敬.欧拉从前的导师约翰·伯努利早在1728年的信中就称他为“最善于学习和最有天赋的科学家”,1737年又称他是“最驰名和最博学的数学家”.欧拉后来谦逊地说:“……我和所有其他有幸在俄罗斯帝国科学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应把所获得的一切和所掌握的一切归功于我们在那儿拥有的有利条件.” 由于过度的劳累,1738年,欧拉在一场疾病之后右眼失明了.但他仍旧坚韧不拔地工作.他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他非常喜欢孩子(他一生有过13个孩子,除了5个以外都夭亡了).写论文时往往膝上抱着婴儿,大一点的孩子则绕膝戏耍.他酷爱音乐.在撰写艰深的数学论文时,他的“那种轻松自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1740年秋冬,俄国政局再度骤变,形势极不安定.欧拉此时与圣彼得堡科学院粗鲁、专横的顾问J.D.舒马赫尔(Schuma-cher)也产生了磨擦.为了使自己的科学事业不受损害,欧拉希望寻求新的出路.恰好这年夏天继承了普鲁士王位的腓特烈(Frederick)大帝决定重振柏林科学院,他热情邀请欧拉去柏林工作.欧拉接受了邀请.1741年6月19日,欧拉启程离开圣彼得堡,7月25日抵达柏林. 柏林科学院是在G.W.莱布尼茨(Leibniz)的大力推动下于1700年创立的,后来它衰落了.欧拉在柏林25年.那时,他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地工作.他鼎力襄助院长P.莫佩蒂(Maupe-rtuis),在恢复和发展柏林科学院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柏林,欧拉任科学院数学部主任.他是科学院的院务委员、图书馆顾问和学术著作出版委员会委员.他还担负了其他许多行政事务,如管理天文台和植物园,提出人事安排,监督财务,以及历书和地图的出版工作.当院长莫佩蒂外出期间,欧拉代理院长.1759年莫佩蒂去世后,虽然没有正式任命欧拉为院长,但他实际上一直领导着科学院的工作.欧拉和莫佩蒂的友谊,使欧拉能对柏林科学院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在选拔院士方面,施加巨大影响. 欧拉还担任过普鲁士 *** 关于安全保险、退休金和抚恤金等问题的顾问,并为腓特烈大帝了解火炮方面的最新成果(1745年),设计改造费诺运河(1749年),曾主管普鲁士皇家别墅水力系统管系和泵系的设计工作.他和德国许多大学的教授保持广泛联系,对大学教科书的编写和数学教学起了促进作用. 在此期间,欧拉一直保留着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资格,领取年俸.受该院委托,欧拉为其编纂院刊的数学部分,介绍西欧的科学思想,购买书籍和科学仪器,同时推荐研究人员和课题.他在培养俄国的科学人才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经常把自己的学术论文寄往圣彼得堡.他的论文约有一半是用拉丁文在圣彼得堡发表的,另一半用法文在柏林出版.另外,他还先后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749年)、巴塞尔物理数学会会员(1753年)及巴黎科学院院士(1755年). 柏林时期是欧拉科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其研究范围迅速扩大.他与J.K.达朗贝尔(D"Alembert)和丹尼尔·伯努利展开的学术竞争奠定了数学物理的基础;他与A.克莱罗(Clairaut)和达朗贝尔一起推进了月球和行星运动理论的研究.与此同时,欧拉详尽地阐述了刚体运动理论,创立了流体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深入地研究了光学和电磁学,以及消色差折射望远镜等许多技术问题.他写了大约380篇(部)论著,出版了其中的275种.内有分析学、力学、天文学、火炮和弹道学、船舶建造和航海等方面的几部巨著,其中1748年出版的两卷集著作《无穷分析引论》(Introdu-ctio in *** ysin infinitorum)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欧拉参加了18世纪40年代关于莱布尼茨和C.沃尔夫(Wolff)的单子论的激烈辩论.欧拉在自然哲学方面接近R.笛卡儿(Descartes)的机械唯物主义,他和莫佩蒂都是单子论的“劲敌”.1751年,S.柯尼格(K nig)以耸入听闻的新论据,发表了几篇批评莫佩蒂的“最小作用原理”的文章.欧拉翌年撰文反驳,并同莫佩蒂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解释最小作用原理.除了这些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以外,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说,欧拉参加了另外三场更重要的争论:与达朗贝尔关于负数对数的争论;与达朗贝尔、丹尼尔·伯努利关于求解弦振动方程的争论;与J.多伦(Dollond)关于光学问题的争论. 1759年莫佩蒂去世后,欧拉在普鲁士国王的直接监督之下负责柏林科学院的工作.欧拉同腓特烈大帝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1763年,当获悉腓特烈想把院长的职务授予达朗贝尔后,欧拉开始考虑离开柏林.圣彼得堡科学院立即遵照卡捷琳娜(Catherine)女皇旨意寄给欧拉聘书,诚挚希望他重返圣彼得堡.但是达朗贝尔拒绝长期移居柏林,使腓特烈一度推迟就院长入选作最后的决定.“七年战争”之后,腓特烈粗暴地干涉欧拉对柏林科学院的事务管理.1765年至1766年,在财政问题上,欧拉与腓特烈之间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冲突.他恳请普鲁士国王同意他离开柏林.1766年7月28日,欧拉重返圣彼得堡,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回到俄国,伴于身旁. 欧拉的家安置在涅瓦河畔离圣彼得堡科学院不远的舒适之处.他的长子阿尔勃兰克这年成为科学院院士、物理学部教授,三年后又被任命为科学院的终身秘书.1766年,欧拉父子还同时当选为科学院执行委员.欧拉的工作是顺心的,然而,厄运也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回到圣彼得堡不久,一场疾病使欧拉的左眼几乎完全失明.这时,他已经不能再看书了.只能勉强看清大字体的提纲,用粉笔在石板上写很大的字母.1771年,欧拉双目完全失明.这一年,圣彼得堡的一场特大火灾又使欧拉的住所和财产付之一炬,仅抢救出欧拉及其手稿. 1773年 11月,欧拉夫人柯黛琳娜去世.三年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莎洛姆·葛塞尔(SalomeGsell)成为欧拉的第二个妻子. 欧拉晚年遭受双目失明、火灾和丧偶的沉重打击,他仍不屈不挠地奋斗,丝毫没有减少科学活动.在他的周围,有一群主动的合作者,包括:他的儿子阿尔勃兰克和克利斯朵夫(Christoph); W.L.克拉夫特(Krafft)院士和A.J.莱克塞尔(Lexell)院士;两位年轻的助手N.富斯(Fuss)和M.E.哥洛文(Golovin).欧拉和他们一起讨论著作出版的总计划,有时简要地口述研究成果.他们则使欧拉的设想变得更加明确,有时还为欧拉的论著编纂例证.据富斯自己统计,七年内他为欧拉整理论文250篇,哥洛文整理了70篇.欧拉非常尊重别人的劳动.1772年出版的《月球运动理论和计算方法》(Theoria motuum lunae, nova methodoPertractata)是在阿尔勃兰克、克拉夫特和莱克塞尔的帮助下完成的,欧拉把他们的名字都印在这本书的扉页上. 重返圣彼得堡后,欧拉的著作出版得更多.他的论著几乎有一半是1765年以后出版的.其中,包括他的三卷本《积分学原理》(Institutiones calculi integralis, 1768—1770)和《关于物理学和哲学问题给德韶公主的信》(Lettresà une princesse d"AllemagneSur divers sujets de physique et de philosophie, 1768—1772).前者的最重要部分是在柏林完成的.后者产生于欧拉给普鲁士国王的侄女的授课内容.这本文笔优雅、通俗易懂的科学著作出版后,很快就在欧洲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各国,经久不衰.欧拉是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数学家. 欧拉的多产也得益于他一生非凡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他70岁时还能准确地回忆起他年轻时读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每页的头行和末行.他能够背诵出当时数学领域的主要公式和前100个素数的前六次幂.M.孔多塞(Condorcet)讲述过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欧拉的心算本领:欧拉的两个学生把一个颇为复杂的收敛级数的17项相加起来,算到第50位数字时因相差一个单位而产生了争执.为了确定谁正确,欧拉对整个计算过程进行心算,最后把错误找出来了. 1783年9月18日,欧拉跟往常一样,度过了这一天的前半天.他给孙女辅导了一节数学课,用粉笔在两块黑板上作了有关气球运动的计算,然后同莱克塞尔和富斯讨论两年前F.W.赫歇尔(Herschel)发现的天王星的轨道计算.大约下午5时,欧拉突然脑出血,他只说了一句“我要死了”,就失去知觉.晚上11时,欧拉停上了呼吸. 欧拉逝世不久,富斯和孔多塞分别在圣彼得堡科学院和巴黎科学院的追悼会上致悼词.孔多塞在悼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地说:“欧拉停止了生命,也停止了计算.” 欧拉的菩作在他生前已经有多种输入了中国,其中包括著名的、1748年初版本的《无穷分析引论》.这些著作有一部分曾藏于北京北堂图书馆.它们是18世纪40年代由圣彼得堡科学院赠给北京耶稣会或北京南堂耶稣学院的.这也是中俄数学早期交流的一个明证.19世纪70年代,清代数学家华蘅芳和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合译的《代数术》(1873)和《微积溯源》(1874),都介绍了欧拉学说.在此前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合译的《代数学》(1859)、赵元益译的《光学》(1876)、黄钟骏的《畴人传四编》(1898)等著作也记载了欧拉学说或欧拉的事迹(详见文献[32]).中国人民是很早就熟悉欧拉的.欧拉不仅属于瑞士,也属于整个文明世界.著名数学史家A.П.尤什凯维奇(Юшкевич)说,人们可以借B.丰唐内尔(Fontenelle)评价莱布尼茨的话来评价欧拉,“他是乐于看到自己提供的种子在别人的植物园里开花的人.” 在欧拉的全部科学贡献中,其数学成就占据最突出的地位.他在力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也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转自《数学家传记大辞典》,张洪光)2023-09-04 02:51:001
- 背景和介绍:《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本体与空性神秘的并非世界为何如此,而乃世界竟然如是。—— 维特根斯坦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大方广佛华严经》(三)世界有没有一个本相?潜意识的力量 朗读内容: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相?1周:我想把唯识的三性理论和西方哲学做一个比较。康德以后,西方哲学谈到现象世界,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中的世界,相当于遍计所执;另一个是处在互相关系中的世界,一切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只能由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来定义它是什么,相当于依他起,即缘起的现象世界。但是,谈到这二者的关系,好像和佛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强调,离开我们的认识就没有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从一定角度去认识才存在的。如果没有一个认识者,没有一个认识的视角,事物之间就不成其为关系。2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同,这里有一个透视原理。这实际上就是说,现象世界不能离开认识而存在,依他起不能离开遍计所执而存在,两者是二合一的东西。当然,西方哲学也承认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比如培根说的各种假象,以一概全的逻辑错误,这个意义上的遍计所执是要否定的。但是,不论正确还是错误,是认识就是主观的,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认识。如果没有认识者,也就不会有现象世界。所谓现象世界,归根到底就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中的世界。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就是呈现在我们的认识之中,不可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存在。3由此就有了进一步的推论:只存在现象世界,不存在本体世界。你只要一认识就是现象,就不是本体。所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世界本相。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反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本相。在这个意义上,它好像是否定圆成实的。佛学最早反形而上学,但认为世界有一个本相,西方哲学没有这个东西。4济: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唯识学否定遍计所执相,是要否定我们对依他起相的错误认识,建立对依他起相的正确认识。而依他起相的存在也是由认识和所认识组成,本身没有离开认识。所以,唯识学并不认为具有独立在认识以外的现象世界,这也是“诸法唯识”这一理论成立的关键。5周:这么看来,在否认有不经过我们认识处理过的客观世界这一点上,佛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基本一致的。6济:另外,关于遍计所执相和依他起相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依他起相分为染净二种:杂染的依他起相没有离开遍计所执。凡夫不能正确认识依他起相,产生遍计所执相;因为遍计所执熏习杂染有漏的种子,成为未来依他起相生起之因。而清净的依他起相是源于正确的认识,无漏的种子,与凡夫的遍计所执是不相关的。7周:用哲学的语言说,遍计所执是受欲念、偏见等等支配的错误认识,现象世界在这个错误认识中呈现,就是杂染的依他起相。去除这个错误认识,现象世界在正确认识中呈现,就是清净的依他起相。但是,什么是判断认识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现象世界本身有待于认识,不能提供这个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尼采从认识之外寻找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效用。他认为,认识就是解释,评判一种解释的好坏,就看它是使生命向上还是向下。8济:至于对圆成实相、真如的认识,唯有开启根本智才能通达,不是有漏意识可以认识的范畴,也是理性无法抵达的。9周:空性是圆成实吗?圆成实是怎么回事?济:唯识学认为,透过差别现象,一切法还有平等、无差别的空性本质。《解深密经》说到胜义空性有四个特征:一、超越语言和二元对立,二、超越理性思维,三、与现象的关系不一不异,四、遍一切一味相。事物的存在是个体现象,而空性是整体、共相,所以“一”才能和“一切”联系起来。换言之,宇宙中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和整个宇宙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实相。如果没有内在联系,就不可能形成这种关系了。10《华严经》说“一即一切”,告诉我们,每个“一”都蕴含一切。因为每个“一”的当下是无限的,当然这种认识必须建立在空性慧的基础上。唯有开发出内在觉性,才有能力通达。所以,能不能见到实相,是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人总是活在自己的经验中,活在有限的认识中,而有限是不能认识无限的。唯有开启无限的智慧,才能通达无限的空性。11周:就是说世界有一个本来面目,有一个本相,即使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具备认识它的智慧,它的本来面目仍然是这样的,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对吗?12济:对。佛经中说:不管佛陀出世或不出世,它都是这样。周:如果本相是指世界的整体,由一和一切的关系组成,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宇宙中的每一个点,都和其他无限的点有联系,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这个观点从西方哲学来说,是很晚才达到的。尼采说,我们怎么来描述这个世界呢?这个世界有无数的点,其中每一个点都和其他无数的点发生联系,因此,世界就是关系世界,是每一个点与其他一切点的关系的总和,实际上是无数的点与无数的点之间关系的总和。13济:宇宙中任何一个点为什么能和整个宇宙发生联系?凭什么这么说?华严宗对这方面阐述得特别清楚。华严宗有个祖师叫杜顺大师,唐朝人,专门写过《华严五教止观》,说明宇宙中任何一个点为什么能和整个宇宙发生联系。他的观点是“理不可分割”,即每个现象的当下,都蕴含着空性的“理”。这个“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任何一个点都能和其他的点连在一起,同时也蕴含宇宙的一切。如果可以分割的话,就各是各的了。14周:好厉害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单子论,说宇宙是由单子组成的,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小宇宙,都反映了宇宙的整体状况。和杜顺的说法有一点相似,但比他晚多了。潜意识的力量15周:在佛教中,唯识宗对认识问题有最详尽深刻的阐述,我是读了你的著作《认识与存在》才有所了解。唯识学讲到八识,前五识是五种感官,第六识是意识即概念思维,最有意思的是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深入了潜意识领域,是唯识学特有的。16济:唯识经论详细阐述了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认识和存在的关系。要去探讨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源头在哪里,自然离不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像生命的海洋,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包括各种各样的心理力量。这些经验和力量又称种子。当种子产生作用时,就构成了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17同时,阿赖耶识也是生命的载体,是不常不断,相似相续的。前六识的活动,无论眼、耳、鼻、舌、身还是意识,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时候是不产生活动的,但我们的生命还在延续,就是因为阿赖耶识在执持,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18周: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海洋,那么,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互相之间是有一个共同的阿赖耶识,还是每一个个体有特定的阿赖耶识?济:每个生命都有它的阿赖耶识,而第七末那识是潜在的自我意识。我们之所以会有自我意识,根源就在于第七末那识执阿赖耶识为“我”。这种执著又来自根本无明,因为无明,使它把阿赖耶识当作永恒,始终不渝地执著这个自我。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而我们能感受到的所有心理活动都属于意识层面。19那么意识和潜意识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意识活动的所有资料都是由阿赖耶识提供的;另一方面,前六识在活动过程中又受到末那识的影响。这是一种潜在的俱生我执,使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时时都以自我为中心。但真正在生命舞台上产生作用的,主要还是前六识,尤其是第六意识。所以,修行也要从六根门头下手,从第六意识下手。20周:意识是前五识与七八二识的结合点,一方面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印象,形成观念,另一方面受无意识中无始以来积累的心理力量的支配。关键好像是后者,要把这种在无意识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在意识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和破除。21济:阿赖耶识有几个作用,一是种子,即作为各种心理活动生起的基础。二是作为轮回的载体,即贯穿生命延续的纽带。比如你这一生和来世是什么关系?其中有一个连接的纽带。生命形式会改变,但纽带贯穿始终。关于这个问题,经常有人会说:“前世的那个人和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我怎么知道来生会成为什么?为什么要为他负责?”轮回中,我们的生命形式在不断改变,在这些改变中,是否有一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相对不变的,我现在干的坏事谁来买单?就存在这个问题。22周:所以我就想问一个问题: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为何佛教否定灵魂的存在?济: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佛教对生命的认识是缘起论。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会形成业力,这是推动生命流转的力量,也是决定未来去向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会随着行为、语言和心念不断发生改变。佛经中,经常以流水来比喻我们的生命。《唯识三十论》中,形容生命是“恒转如瀑流”。恒,说明它是相续不断的;转,说明它不是恒常不变的。也就是说,生命延续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这也是佛经经常用到的概念。23相似相续,说明之前和之后有一贯性。虽然你看不出什么变化,但这一贯不是完全一致,而是时时都在变化。就像河流,刹那都在流动,每时每刻都不是刚才的河流,但在我们看来,它又似乎没有任何变化。正因为生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才能通过修行不断改变它的内涵,从而完成生命的转依,那就是——转迷为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24周:不过,在一定意义上,基督教也相信灵魂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在人世间的修炼,它的去向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它和种子有些相似,就是受到现行的转化,你现在的行为会改变灵魂的品质。如果不是这样,信仰和修身就没有意义。~~~朗读内容完~~~2023-09-04 02:51:071
喜欢看哲学心理学书的女生,怎么样?
喜欢看哲学心理学书的女生,怎么样? 很好啊,歌手王菲就很喜欢看这些的,现在她又信佛呢。看这类书的人都是著有自己的头脑,稳重,看事物不会只看表面而是看其本质的,有分析思辨的的能力,不会人云亦云,对待任何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而在常人看来这就是怪,很特立独行,其实是因为人们不理解。我就很喜欢这样的女人,很有深度,修养、气质也好。 哲学心理学群 非常好的主意。 喜欢哲学心理学适合什么工作知乎 欢哲学和心理学的人都是很有内涵的,有机会接触接触佛学,佛法是最高深、政法方面的或老师。 考个心理咨询证书,当心理咨询师;或者进 *** 工作。 哲学(Philosophy)传统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于世界起源,知识如何获得,以及善恶等观念的问题。基本上,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哲学是什么?”在哲学传统之中是充满分歧与倍受争议的。 哲学心理学的问题 1.我推荐雅克·拉康 雅克·拉康我认为是继荣格之后又一伟大的精神分析家。现在国内其著作只有三联出版社的《拉康选集》因为大师的著作即使在其国内(法国)也有很多未出版,要想更多了解其人详情还需亲自搜寻。以我对拉康的了解来看,其著作思想实在伟大,但因为其著作实在太晦涩难懂,即使法国人也只有少部分精神贵族才能享受,所以推荐新书《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或者其他人写的有关拉康的哲学书籍。上述新书本人就受益匪浅。 2关于女权主义,我仍然推荐拉康著作,拉康的思想也对当代女权主义影响很深,他没有专门论述女权,但是后人根据其思想引申不少内容,推荐《拉康与后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交锋丛书中的一本,还有很多女权作者只要是写有关拉康的都可以搜寻一看。 3.即使精神分析也吸收了不少尼采叔本华的思想,拉康本人也的精神分析也吸收了语言学思想,当代哲学发展为研究语言学的倾向,如果提问者真正有志於哲学探索,我建议还是先读拉康,拉康的哲学思想也比较新。另外推荐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 有愿意加入哲学心理学q群的吗 疯狂 学女生学心理学怎么样 心理学不管谁学都很好,就算最后不走心理学这条职业路,其实你懂得揣摩他人心里,会给你的能力加分的。比方说销售工作,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其实你懂得客户的想法,就能正确推销。比方说,文员,你懂得领导或老板的意思。就能更好的执行,并且工作有提前性。会得到领导和老板的赞赏。反正不管什么行业,基本都是人和人的交流。很有用的---心理学 学心理学的女生怎么样?好追嘛? 楼上的一看就是抄袭的 我诚实一点,不好追,但正是因为学心理的,所以更容易被感动。 关键是楼主会不会感动人了。 我喜欢看书:心理学、哲学、物理 我是心理学专业的, 可以提供你一些书籍: 如果你想系统的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的话, 可以找一系列心理学教材, 基础的有《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社会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比较有趣)《犯罪心理学》…… 很多,你可以去大的书店找,有很多地方的~北大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可以多关注一下~ 如果你想和生活贴近一点的书的话, 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兰皮封面,比较贴近生活,很容易读~ 还有一本是《心理月刊》,很好的杂志,我一直都在看,每个月16~20号就陆续可以在报亭买到了~【我强力推荐】~ 概述哲学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从无到有 推荐给我一些哲学心理学类书吧 1.哲学史 一般来说哲学史是最适合于初学者的,学习哲学史,同时可以参照《哲学导论》之类的书,但记住哲学家不等於哲学史家,研究完了哲学史,对整个哲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必须深入钻研原著。 西方哲学的话,先看《苏菲的世界》,小说性质的哲学史,可读性强,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嫌简单的话再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文笔很美,但观点不一定客观,最好只是读了对于对哲学有个大概印象。 北大老教授赵敦华写的《西方哲学简史》也不错。 所罗门的《大问题》是08年新出的,文笔不错,容易让人读进去。 中华书局出的邓晓芒搞得《西方哲学史》比较新。 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上海译文,也比较新,有时能从新视角来看问题。 敦尼克的《哲学史》,三联,体验一下那个时期“批判”的 *** 。 梯利、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比较枯燥但经典。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就比较难了,一般看它的话是研究黑格尔本身多于研究哲学史。 之后,对现代哲学有兴趣可以看看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张汝伦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 施太阁缪勒的《当代哲学主流》 中国哲学的话,建议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胡适的那本叫《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不全只有诸子部分。其实学习中国哲学史可以用《中国思想史》代替,推荐葛兆光的。 2.原著 拿些对西方历史有影响的社科名著吧,大部分但不全是哲学,但是都有些思想深度: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几何原本》欧几里得 《历史》希罗多德 《上帝之城》圣奥古斯丁 《神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新工具》培根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 《利维坦》霍布斯 《思想录》帕斯卡尔 《人类理解论》洛克 《天体执行论》哥白尼 《伦理学》斯宾诺莎 《单子论》莱布尼兹 《新科学》维科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 《柏克莱哲学对话》乔治。贝克莱 《人性论》大卫。休谟 《哲学辞典》伏尔泰 《社会契约论》、《忏悔录》卢梭 《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哲学全书》黑格尔 《物种起源》达尔文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 《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士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感觉的分析》马赫 《数学原理》怀特海、罗素 《逻辑大全》胡塞尔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 《世界观的心理学》雅斯贝尔斯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 《存在于虚无》萨特 《存在的勇气》保罗。梯利希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卡尔。波普尔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2023-09-04 02:51:161
逻辑学四大性质的解释
一、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 (A)及其否定 (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 。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现代逻辑中,(A∧A) ( 读作A并且非A是假的 ),是矛盾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ue067x(F(x)∧F(x)) (读作并非存在着一个个体x,x既有性质F又没有性质F),是矛盾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二、排中律: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例句:既说“此茅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三、同一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在里面。四、充足理由律:主张充足理由律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逻辑学家﹐通常把这条规律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提法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他在《单子论》中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不过﹐莱布尼茨本人并未把充足理由原则当作逻辑规律。他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也是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康德﹐I.认为﹐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都是真理的逻辑标准或形式标准。在他看来﹐矛盾律是反面的标准﹐因为遵守矛盾律的思想不一定真﹐而违反矛盾律的思想不可能真﹔充足理由律则是正面的标准﹐因为遵守充足理由律的思想一定是有根据的﹐是从一些原则得出而且不会导致假的结论的思想。但传统逻辑学家一般认为﹐与其说充足理由律是关于思维形式和形式逻辑的规律﹐不如说它是关于存在和事实的规律。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逻辑著作中不叙述这条规律﹐现代逻辑也不讨论这个问题。2023-09-04 02:51:251
单子论的介绍
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2023-09-04 02:52:421
评述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
莱布尼茨说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一切单子之间有预定的和谐,所以任何单子都反映全世界单子论"是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理论基础。他以为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由于单子是一个封闭的自为世界,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活动着,它"没有供世界出人的窗户",不能接受外界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单子只能象镜子一样具有照射周围事物的特性。实质上,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单子论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论.其次,"预定和谐说"是莱布尼兹关于身心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笛十儿的交感论,提出了"预定和谐说"的平行论的主张。他认为,单子是孤立的、封闭的、互不影响、互不作用的,但由于上帝率先的安排,整个世界的单于在发展过程中,是协调一致的。否认了精神产生于物质的唯物论的因果观。第三,微觉(petices percetions)统觉(appercetion)的学说,对后来的无意识说和统觉说是有启发的意义的。微觉,几乎同无知觉和无意识一样,处于模糊和昏睡的状态;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也就是指自我意识。有了统觉,人就有了理性灵魂,能够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莱布尼兹哲学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唯理论心理学的开端,是后来身心平行论的起源。他的思想虽然带有内省学派的痕迹,属于客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范畴,但也具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如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他第一次提出统觉的概念,对康德、赫尔巴特和冯特等德国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对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也有间接的影响。2023-09-04 02:53:111
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有哪些?代表作有什么
1)贺麟 《文化与人生》 2002出版 主题是唯心主义的中国文化观 2)贺麟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2002出版 主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右翼的一面 3)贺麟选集——北大哲学门经典文库 是目前较易找到的贺麟文选,重点是近代唯心论简释等文 4)柏拉图 希腊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家,古代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 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 5)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6)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它直接导致了神的存在2023-09-04 02:53:194
莱布尼茨证明上帝存在的四种论式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解析: 四、自由就是受理性决定 ——莱布尼茨哲学 人在真理对他有用的时候,他才利用真理;只消谬误有一时的用场,人也会一厢情愿地为他热衷于谬误的行径辩护;或者是把它作为只有一半的真理来炫耀于人,或者是将其作为一种代用品,用来把已经脱榫的事物在表面上加以弥合。 ——歌德 笛卡儿开创的近代唯理论,经过斯宾诺莎的修正和发展,虽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内在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辟蹊径,力图解决这些矛盾,因而使近代唯理论达到高峰。 我们已经看到,要在笛卡儿那里找到清楚明白的确定思想的真正来源是困难重重。斯宾诺莎虽努力于笛卡儿的理论的修正,向真理接近了一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笛卡儿的哲学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莱布尼茨作为后起之秀,其思想起源于斯宾诺莎哲学,但又走上与斯宾诺莎不同的道路。如果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望远镜”,那么莱布尼茨的哲学是“显微镜”。他的目的要创造出个新的综合,以超出早期唯理论传统之间在各个理智活动领域中看起来不可调和的冲突。 莱布尼茨并不像康德那样是一位职业哲学家。他不仅从未受聘当过大学哲学教授,而且他的兴趣异常广泛,他把哲学研究看作只不过是他众多活动中的一项活动。正像德国人正确称呼他的,他是一个全才——“一个科学院”。他在数学、物理学、植物学、逻辑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中都有惊人的发现。 莱布尼茨的哲学主要企图调和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观和宗教的目的观之间的矛盾。莱布尼茨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有所不同,他显然不那么理性主义,吸收了某些经验主义的成分。他已经意识到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和不完满性,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这无疑对唯理论哲学大厦起了瓦解作用。特别是莱布尼茨在观念来源方面的改革潜存着导致唯理论哲学覆灭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如休谟通过自己的哲学宣告了经验派哲学的终结,莱布尼茨在事实上也通过自己的哲学宣告了理性派哲学的终结。近代唯理论哲学在莱布尼茨的哲学基础上已无法再前进一步,而必须改弦更张了。 从理智上而言,莱布尼茨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称为最有天才的人物之一。莱布尼茨曾说过“可能的世界是为最优异的人预备着的”,这真是天之骄子的口吻。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也明确说,“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要对莱布尼茨的哲学全盘肯定,乃至顶礼膜拜。实际上,他在整个历史的发展中,也只能是无边无际的宇宙天空中闪烁着微弱星光的一颗小星星。而且在品德上,他与斯宾诺莎相比则略逊一筹。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在学术上曾有过较深的交往,但由于斯宾诺莎被保守派和神学家称做魔鬼的化身,莱布尼茨从一开始就矢口否认他与斯宾诺莎有任何瓜葛。当他给斯宾诺莎的一封完全没有恶意的信出现在斯宾诺莎的《遗著》中时,他非常烦恼。除了轻蔑地和故意地掩盖从斯宾诺莎那里得到的益处以外,莱布尼茨从来不谈及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是“单子论”,它认为单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世界是由单子构成的一个预定和谐体系。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潜在的天赋观念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在政治上,他主张开明专制政体,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总是具有超前性,包含着许多为同代人不理解、而为后来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所肯定的内容。我们也应该这样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来对待莱布尼茨的哲学,因为他也属于伟大的哲学家之列。 1.功名显赫,高官厚禄: 莱布尼茨的一生2023-09-04 02:53:261
历史: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是谁?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中国北宋时,有几个和尚看到旗子被风吹动,一个说“这是风动”,另一个说“这是旗动”,第三个说“这是心动”。柏拉图和第三个和尚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强调精神决定物质,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饿了,就要吃东西,总不能靠精神填饱肚子。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上帝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的肉体是机器。精神与物质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过心智的广延,即在上帝那里才能认识万物。他承认感觉的作用,但认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确。他是偶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自然界除一般法则外,还存在大量由各种机缘产生的因果连锁 。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 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谢林比黑格尔的思想成熟的更早,但是从1804年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天主教神学,逐渐失去了其思想的合理性)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 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所谓物质和思想都是通过反省从原始经验整体中分开来的产物,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行动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经验,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样,思想、理论、学说归根结底就不过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寻求出路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在于功效,有效就是真理。2023-09-04 02:53:341
世界上著名的唯心主义者有哪些?著名的唯心著作有哪些?
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中国北宋时,有几个和尚看到旗子被风吹动,一个说“这是风动”,另一个说“这是旗动”,第三个说“这是心动”。柏拉图和第三个和尚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强调精神决定物质,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饿了,就要吃东西,总不能靠精神填饱肚子。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上帝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的肉体是机器。精神与物质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过心智的广延,即在上帝那里才能认识万物。他承认感觉的作用,但认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确。他是偶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自然界除一般法则外,还存在大量由各种机缘产生的因果连锁 。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 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谢林比黑格尔的思想成熟的更早,但是从1804年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天主教神学,逐渐失去了其思想的合理性)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 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所谓物质和思想都是通过反省从原始经验整体中分开来的产物,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行动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经验,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样,思想、理论、学说归根结底就不过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寻求出路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在于功效,有效就是真理。2023-09-04 02:53:424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家分别有哪些?
把哲学家人为的分成唯物、唯心两派本来就是十分轻浮的。在对客观世界由浅入深的研究中,谁没有摇摆彷徨过。就连马克思年轻时也参加过青年黑格尔学派……另外,就是为什么把物质的本性叫做客观规律的就是唯物主义叫做天道、逻各斯、绝对理念之类的就是唯心主义呢?相信以后的科学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点2023-09-04 02:53:586
著名哲学家有哪些是唯心主义者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他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R.笛卡尔的学说,认为除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外,还存在上帝实体。上帝不仅是万物的创造者,且自身包含着万物。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人的肉体是机器。精神与物质不能相互作用,精神只有通过心智的广延,即在上帝那里才能认识万物。他承认感觉的作用,但认为理性作用更重要、更准确。他是偶因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自然界除一般法则外,还存在大量由各种机缘产生的因果连锁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 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单子论》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全文共 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 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给自然界提供某种解释,而应当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因而他把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和的“经验”看作“头等的事实”、最基本的实在。所谓物质和思想都是通过反省从原始经验整体中分开来的产物,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行动和感受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既然世界即是经验,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这样,思想、理论、学说归根结底就不过是人们用以应付环境、寻求出路的工具,它们的价值在于功效,有效就是真理。2023-09-04 02:54:121
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有那些
1、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2、笛卡尔笛卡尔是唯心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非唯心主义的体现,该句只是笛卡尔对怀疑论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的回答,实践则可验证。3、叔本华叔本华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4、斯宾塞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实证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的综合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主张不可知论。主要著作:《综合哲学》。5、尼采尼采曾宣告:上帝死了!他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扩展资料唯心主义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循环往复过程。感觉、概念、个别、一般等等都是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或片段,即认识的一个成分。把某一个成分加以片面地、夸大地发展,把这一片段和局部孤立起来,扩大和膨胀为整体,使之成为脱离自然的绝对的东西,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心主义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唯心主义:一朵不结果实的花2023-09-04 02:54:214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小和尚看到了云很快的飘过天空 急着告诉师傅 师傅说 不是云在动 是心在动 云才动的这里就是唯物和唯心了转入正题【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解释】以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哲学观点。 【近义词】唯物论 【反义词】唯心主义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非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中,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维决定存在的,即意识决定物质。[编辑本段]二、基本涵义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三、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把复杂的事物复杂化。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②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主要内容 1、对立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例如, 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毛泽东所著《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 2、质量互变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3、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但已不是原来的状态,而是更上一层楼。 中国民间谚语“物极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 4、物质与意识 ①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别; ③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识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决定哪个;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回答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可见,这里所回答的第二个内容,与前面说的第二个内容不是一回事,两处说的“关系”是有不同之处的。 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史的总结,历史上的哲学,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新的高度上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科学地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编辑本段]五、与唯心论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①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决定。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②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创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经验。 什么是唯物主义——彭哲也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就在于承认物质与意识相区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先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简单地说,只要承认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上帝让一个神去统计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各为多少。这个神先去统计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有多少,结果却深感工作量之大。于是他改变方法,转而专去统计好人有多少。结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简单地定义一切反唯物主义的都是唯心主义,这样就简单地明白地定义了唯心主义。 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意识与物质没有区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意识而没有物质。既如此,物质对意识的终极决定作用当然就不存在。主观有神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不灭的。这样就直接或者变相地承认了人死后人的意识化为灵魂。既然意识是不灭的,那么物质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彻底的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彻底的客观有神论所谓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这种神可以归入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意识的范畴。由于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就是神了,那么对人的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质世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东西是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更有一种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否认物质决定意识,也否认意识决定物质。但它既否认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那么它同样的是属于我们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范畴。还有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所谓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这种神是所谓的超自然力量。如果这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话,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无疑的也是这种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样的是,泛神论也否认了物质世界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 从上面我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但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现在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观念是由经验而来;但是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实践的唯心主义就是“主张”实践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那种唯心主义。这个自以为能够决定社会存在的“实践的意识”即国家。由于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在对它的理解上还有一些难点有待澄清。例如,实践的唯心主义究竟是如何“主张”社会权力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当权者在群众集会上大声宣布:“公共权力决定社会生活”,这个权力便唯心主义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义同哲学唯心主义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要弄清楚二者的区别(以及联系),又涉及到被唯心主义的抽象定义所掩盖着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这一重要的问题。 原来,当实践的唯心主义“主张”公共权力为第一性事物的时候,并非象哲学唯心主义那样以纯粹理念为中心(本体)来构造一个哲学思辨的体系,从而用抽象概念的语言来说出其唯心主义;实践唯心主义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公共权力(实践的意识)为中心来构造一个政治统治的体系,进而用政治行动的语言来“说出”其唯心主义。这意味着,作为实践的意识,国家权力既是意识的主体,又是行动(实践)的主体,一身而二任。该权力的行动指南是某种由悠久的掌权经验积淀而来的政治本能,使得它在能够理论地编造出“公共权力是第一性的”这一信条之前,就早已经在本能地如此行动了。至于如何从理论上来为这个原始的、粗俗的唯心主义辩护,那是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哲学唯心主义的任务。可见,实践的唯心主义是理论的唯心主义之祖。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构造一个哲学思辨的体系,词语概念和思辨技巧是基本的要素;但是,要构造一个政治统治的体系,不仅需要武装的人们,而且也需要物质性的附属物,即监 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维持这些统治要素的开销是很大的。于是,全体社会成员便被强行征收所需要的财物,这就是捐税。作为整个社会生活都必须为之低头就范的统治费用,捐税的出现是公共权力唯心主义化的基本标志。表明,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公共权力已经凌驾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上而独立,变成了虚假的第一性的东西。随着这个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扩大,甚至连捐也不够用了,国家便发行期票,以国债的方式借款。再接下来,更有那纯属国家单方面行为的赤字预算,卯粮寅吃……与此同时,当政府官员的薪金不够用时,损公肥私,贪污受贿便在所难免。 上述丑行和腐败之所以产生,从当事主体这方面剖析,就在于他们的行为始终是以此类逻辑为基础的: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万物主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而,整个社会生活都应该围绕着这个高高在上的统治权(实践的意识)来旋转,服从于它的巧取豪夺。这个头足倒置的逻辑清楚地说明,复合词“实践的唯心主义”中的基础词“唯心主义”指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经济剥削和掠夺;而限定词“实践的”则指用以维护这种剥削掠夺的手段是某种具有普遍形式的强制力量(注:实践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质,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质。即有组织的暴力,阶级的暴力。[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从实践唯心主义 如前所述,实践的唯心主义是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社会权力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唯心主义表达。马克思把这个经济基础称之为“现存的经济界限”、“现存的生产方式”,或“市民社会”。追溯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而劳动的分工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注:以下的历史描述请参阅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分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分工又成为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些简单分工。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展,工商业劳动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来,又出现了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这样,以农业生活为自然前提,以工业和商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便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业和商业各自的领域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门组成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说,分工也就意味着必须有某种公共机构来管理、协调不同的分工部门,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这个基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管理机构,即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公共权力固然是由劳动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为不同的分工部门的协调者、管理者和集体安全的保卫者,这个公共权力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分工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个新部门也在扩展:在量上越来越大型化,在质上越来越独立化。表明,一个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专职权力机构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如书写,测量,计算等)的需要。于是,从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管理部门中,分化出来一些专门从事“纯粹的意识”的子部门。至此,劳动的分工走到了一个质的关节点,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完全分离的社会大分工。经过这个分工,原来站在社会之中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那一部分人脱离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开始站在社会之上,专门从事经济生活的领导、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科学艺术的创造等属于精神生产的活动。这部分人便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其余的大多数人则继续停留在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保证除了生产出维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外,还要生产出维持精神生产的部门生存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这些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便沦为社会的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社会大分工,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后果:在精神劳动(或意识生产)的若干分支机构中,执掌公共权力的那个部门通过对权力的篡夺,率先演变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机构,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经济剥削;并动用军队、警察和监狱等暴力工具来保卫这种统治阶级的私利。这样一来,在公共权力(实践的意识)和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上就产生了一种头足倒置的怪现象:本来是第二性的、作为社会公仆的公共权力由于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将自己变成了虚假的第一性事物,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个利用组织化的暴力作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义就是国家,即剥削阶级用来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暴力机关。可见,“实践的唯心主义”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国家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 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编辑本段]理论困难 关于唯心主义(Idealismus)这一概念,恩格斯在《终结》一书中曾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他们自身分成两个大的阵营。那些主张精神而非自然界是本原的人,……组成唯心主义的阵营。另一些把自然界看作本原的人,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里,“唯心主义 ”指哲学两大派别中的一支。的确,“唯心主义”一词的发源地属于哲学的领域,其词根idea便来自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概念——Idee(理念); Idealismus(唯心主义)一词若直译便是“理念主义”。 另一方面,把唯心主义同建立在对思维和存在之关系的特定解答上的世界观联系起来虽然是有历史根据的,却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这种联系绝对化,以至于认为唯心主义这个概念只能用在哲学领域之中。稍后我们将看到,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次生的唯心主义。然而,把它同某种特定世界观的联系固定化的做法似乎已习以为常。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深度。 以巴黎社会出版社德法对照版的《费尔巴哈》中的德文原文为依据,参考对照页中的法文译文,把它翻译如下: 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被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的统治条件;这个阶级的由篡夺而来的社会权力,在历次的国家形式中都得到了实践唯心主义,的表达,……(注:马克思此处所用praktisch-idealistisch一词,在德语中称为“带连词号‘-"的复合形容词”。被连词符号连接起来的两个形容词之间可能的词法关系有:并列关系,同位关系,限定词(前者)对基础词(后者)的修饰关系,等等。第三种情况在德语中极为常见(参见:窦学富·带连词号“-”的德语复合形容词词义分析。德语学习,1996.(5).34-38.)。从praktisch-idealistisch所处的上下文来看,该复合形容词属于第三种情况。据此,本文将它译为“实践唯心主义的”。它的词法涵义是:与之相应的复合名词为“实践的唯心主义”或“实践唯心主义”。) 按照编译局的译文,这段文字有三层涵义:1.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是阶级统治的物质条件;2.统治阶级的权力来自其“财产”;3.作为国家的社会权力是一种“实践的观念”。 按照译文,也可以划分出三层涵义:1.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阶级统治提供了物质条件上的可能性;2.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主体条件是:在社会分工中履行公共职能的那个阶级,凭借工作之便,把公共权力变成了谋取阶级私利的工具,从而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马克思用Besitz一词来刻画这个转变过程(我译之为“篡夺”(注:Besitz是由及物动词besitzen转化而来的名词。它的基本义是“占有”,“占据”,引伸义是“占有物”,“财产”。马克思在此使用的是该名词的本义:“占有”。他在《费尔巴哈》中涉及“财产”这一概念时使用的是另一个较正式的名词Eigentum。Besitz在语义上要求一个宾语,以表示“对…的占有”。这个逻辑宾语在文中由Macht(权力)一词承当。所以,对照页中的法译文把Besitz译为及物动词Posséder(占有)。Bestiz被马克思用来描述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社会权力最初并不是行使权力的那个分工集团的私有物,但该集团却利用履行社会职能的机会“占有”了这个权力,更确切地说,“篡夺”了这个权力。因此,他在后来用英文写作的《法兰西内战》中,用usurp(篡夺)一词来描述这个公共权力被剥削阶级化的过程。参见: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柏林:Dietz出版社,1978.(I,22).56。);3.对公共权力的这种阶级性质的“占有”或“篡夺”,使得社会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即国家。经历了这一重大转变的社会权力,无一例外地具有“实践的唯心主义”之性质。 比较这两段译文,二者对第一层涵义的理解是相同的。编译局译文中的后两层涵义恐怕都有违背原意的不妥之处。第二层涵义的失误在于,没有注意到在短语deren soziale,aus ihrem Besitz hervorgehende Macht中,Besitz和Macht之间在语义逻辑上有一种动 宾关系。相形之下,德法对照本中的法译文则以法文惯有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将它译为:la puissance sociale de cette classe,découlant de ce quelle possède。颇得德文原文的真意。第三层涵义的误译似乎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受阻于一个令人困惑的理论问题。译者并非不识idealistisch这个词的正常所指,令他不理解的恐怕是复合形容词praktisch-idealistisch所要表达的思想。按照该复合词正常词意和所处的上下文,应译为“实践唯心主义的”。然而,根据哲学界的现有思考模式,唯心主义必定是同纯粹思想有关系的,绝不能把它同国家机器这一类以暴力实践为形式的事情联系起来。于是,便全然不顾idealistisch(唯心主义的)和ideell(观念的)是两个意义十分不同的词这一事实,将前者强行译为后者(大概由于两者都有相同的词根Idee之缘故吧)。这种削足适履式的翻译错误从一个侧面说明,多年来,我们对“唯心主义”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狭窄,只知其一(哲学唯心主义),不知其二(非哲学形式的唯心主义)。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现行教科书中关于唯心主义的概念,以使它能够适用于像国家这样的非纯粹精神的现象。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柏拉图2023-09-04 02:55:086
自然从来不飞跃什么意思?话说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一方面它承认自然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尊重事物的普遍规律。但是这句话又特别强调“从来”二字,即否认了事物的前进性,换句话说就是你改变不了自然同时自然也不会有质的变化。所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纯属个人理解。谢谢 形而上学通俗的讲就是只看表面,不注重内质,也就是没有辩证统一的看待事物。2023-09-04 02:55:245
莱布尼茨和他的“逻辑符号”
第三位伟大的大陆理性主义者是德国人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1646—1716 年)。他是个公认的天才,他极大地推进了符号逻辑的发展,并曾制定出一套入侵埃及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可能在 120 年后为拿破仑所采用。莱布尼茨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进行加、减和平方根运算的计算器。此外,他还与伊萨克·牛顿爵士同时发现了微积分(而且,在谁剽窃谁的思想这一问题上,他与牛顿产生了争执)。 与斯宾诺莎一样,莱布尼茨也希望能在不摒弃笛卡尔哲学主体结构的前提下纠正笛卡尔形而上学的错误,但莱布尼茨并不满意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式一元论,也不满于其自然主义(也就是他的这一观点:万物皆自然,人类在实在中并没有特殊的地位)。莱布尼茨想要回到一个拥有众多真实的个体和一个超验上帝的笛卡尔体系,超验的上帝和斯宾诺莎的内在的上帝相对。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和《神义论》中所阐述的体系可以概括为三条原理:同一律、充足理由律以及预定和谐律。 按照同一律,莱布尼茨将所有命题分为两类,这两类命题后来的哲学家称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看看如下图表: 以下是分析句的例子: A.所有单身汉都是男人 B.2+3=5 C.A 或非 A 这一范畴包括定义和定义成分(例 A)、算术以及逻辑原理(例 B 和例 C)。莱布尼茨认为,分析命题是建立在同一律之上的,针对的是同一律对应于不矛盾律(不矛盾律说的是同时 A 并且非 A 是不可能的)的肯定表达;因为按照不矛盾律,每一分析命题的否定都是一个自相矛盾(例如,“并非所有单身汉都是男人” 蕴涵着矛盾命题“有些男人不是男人”,因为“单身汉”的定义就是“未婚男人”)。 以下是综合句的一些例子: A.猫在垫子上。 B.恺撒在公元前 49 年越过了卢比孔河。 在作出了这一很多哲学家认为非常重要的区分之后,莱布尼茨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宣称所有的综合句实际上都是分析的。以永恒的形式看,也就是说,从上帝的观点看,所有真句子都是必然为真的,尽管在人类看来未必是这么回事。在莱布尼茨看来,加菲这只猫“在时间 T 位于垫子上”这一特性是这只具体的猫的必然特性,正如“猫科动物”是这只猫的必然特性。 这一推理思路将我们引入了他的充足理由律。在莱布尼茨看来,对任何存在着的事物来说,都有它为何存在以及为何恰好如此存在的理由。莱布尼茨宣称这第二条原理是理性的主要原理,任何否认这条原理的人都是非理性的。如果这只猫在垫子上,那么一定总会有猫为何存在的理由,以及它为什么在垫子上而不是在水槽里的理由。这两种理由都是对人类的科学探究敞开的,尽管也许只有上帝可以知道为何这只猫必然存在,以及为何必然在垫子上。 莱布尼茨认为,对那只猫来说真的东西对整个宇宙来说也是真的。必定存在一个宇宙为何存在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对于人类的理性探究来说应该是敞开的。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最深的问题是:“为何有东西存在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呢?”和圣托马斯一样,他得出结论说唯一可能的答案是由于一个没有原因的原因,即一个其存在本身是必然的全然完满的上帝。所以,如果莱布尼茨是对的,我们就可以从单纯的理性观念加上存在某物而不是无物存在这一自明的命题推得上帝存在的证明。 这个结论将我们带到预定和谐律。如果有一个上帝,上帝必定既是理性的又是善的。莱布尼茨告诉我们,这样一位神明,必定欲求并且有能力创造可能的最大量的存在(“形而上学上的完满”)和可能的最大量的活动(“道德上的完满”)。因而,上帝在造物时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性。它只将那些能够确保形而上学和道德上完满的最大量的可能性化为现实。例如,上帝在将恺撒现实化(即创造出来)之前,上帝不只是考虑“恺撒”这个个体,而不考虑恺撒的各种作为(写下《高卢战记》、在公元前 49 年越过卢比孔河,死于 3 月 15 日)。上帝或许考虑在恺撒的位置上现实化(即创造出)“该撒”或“克雷撒”,后二者作为潜在的现实化,在所有方面都与恺撒相同,只是该撒在公元前 49 年越过的不是卢比孔河而是特拉华河,克雷撒越过的则是拉夫运河。 上帝看到,只有恺撒与其所将实现的可能性是相容的,所以便将恺撒而非别人现实化。对于上帝创造布鲁图(或许与“布劳图”或“布鲁特”相对),也可以做相似的思想实验。因此,恺撒和布鲁图的关系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预定和谐关系。所有实体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上帝只创造出那些必然能与其他实体达到最大程度和谐的实体,这就解释了为何所有真句子都是分析句。如果加菲是晚上 8 点在垫子上,那是因为这只猫必定于晚上 8 点在垫子上(否则它就不是加菲,而是另外一只猫了)。 这也解释了他众所周知的观点:这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他的原话是:“因此这个世界不仅是最巧妙的机器,而且就其是由诸心灵构成的而言,它也是最好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中,诸心灵被赋予可能的最大幸福和欢愉。”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可能显得很不完满,但是如果你知道了曾经的另一种可能,你将会对上帝万分感激。(正是莱布尼茨哲学中的这一点在伏尔泰的《老实人》中受到了冷嘲热讽。) 在笛卡尔《沉思集》出版之后的 250 年间,每位哲学家都从实体的角度来构想实在。莱布尼茨将这些实体称为单子,他将之定义为灵魂之力的单元。单子是“实体”,因为它们是能够彼此独立存在的最单纯而实在的“事物”。然而,它们不是物质实体,就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以及笛卡尔的“有形存在”那样,因为物质性并不是不可还原的基质,而是一种质性,这种质性是某些单子之间关系的产物,就如液体是一定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关系的产物,尽管氢和氧本身并不是液体。单子是单纯的(即它们没有部分),每个单子都“孕育”着它们未来的所有状态。每个单子都是全宇宙的一面镜子(上帝只实现那些将会反映宇宙其他部分的单子),但是这些单子只将实在看成单子自身的内部状态。“单子没有窗户。”每个单子都有灵魂性生命,但是有些单子的灵魂生命比另一些的高级。那些等级高的单子(或者聚集在一个“统治性单子”周围的单子群)是有意识的。一些有意识的单子丛还是自由的,它们就是人类。当然,在莱布尼茨的理论中,正如在圣奥古斯丁的理论中一样,上帝已然知晓人类会怎样利用其自由。 或许可以说,莱布尼茨哲学解决了笛卡尔的二元论问题,但他这么做的代价是否定常识,并且似乎和笛卡尔的理论有着一样多的问题,这一理论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与常识相去甚远的异想天开。2023-09-04 02:55:381
西方哲学历史脉络梳理---by 青兮
讲真,这本书蛮可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和《苏菲的世界》有点像,简单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介绍,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比如和哲学一起发展的基督教、科学以及数学,尤其是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技术哲学,很少在别的哲学史上看到。再搭配上一些哲学家的生平八卦,十分逗逼,趣味性很强,就不说有时候看到那些哲学家们互相撕逼真把我逗笑了。 我对西方哲学史稍有了解,这本书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我也是第一次真正建立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用承前启后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一遍各个哲学理论。不过,也并不如本书的封面所说是“史上最严谨但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虽然我才疏学浅,还是感觉书中某些地方不够严谨,对某些哲学家的解读甚至有待商榷。不过这些后面再说,我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希腊哲学下的苏格拉底:知识的产婆,疑问至死。有学生柏拉图,偏理性主义。 马其顿王子灭古希腊,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很快分裂。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偏经验主义。 哲学在历史进程中虽然不断被破坏,但是还是得益于一些哲学家用生命的保护以及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得以部分留存。 新的罗马帝国诞生。由于保罗的传教,诞生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得到广泛传播,保罗著有《保罗书信》,为基督的理论增加了重要内容。又经奥古斯丁的补充:“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才有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此时期为教父哲学。 从罗马皇帝尼禄开始迫害基督徒,到戴克里先统治时的迫害最为严重。 公元286年,东西罗马分裂。西罗马君主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全面推行基督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分为神圣罗马帝王和法兰西王国以及一些小国。此时为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理论成为巅峰。欧洲进入黑暗的教会统治时期,宗教裁判以迫害异教徒而臭名昭著。 到16世纪马丁路德引领宗教改革,建立了清教,并成就了加尔文,从此天主教和新教各占欧洲一半。但清教徒仍然继续迫害异己。 荷兰资本主义诞生,笛卡尔加入了荷兰对抗西班牙的雇佣军中。笛卡尔是数学派哲学家,理性主义,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二元论。但也容易被推出唯我论和目的论。 笛卡尔的继承者斯宾诺斯:同为理性主义,通过演绎推理,他的本体论即“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无处不在。 英国的洛克:经验主义,科学派哲学家,注重归纳法,但数学派科学家反驳此法得出的真理只为概率真理,可靠性下降。 法国的莱布尼茨:数学派哲学家,同为理性主义,提出单子论,发明了微积分,反驳经验主义不重视必然规律。 17世纪欧洲科学开始蓬勃发展,英国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也同样影响了哲学理论,理性主义遭受质疑。 霍布斯:机械论的代表,物理规律统治整个世界包括人类意识。从机械论可以推出以及更为极端的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休谟:怀疑论,不仅挑战科学,还挑战宗教,哲学也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教会开始日益衰落,不仅仅因为机械论和决定论威胁其理论,还有印刷术的发展、日心说的提出、以及教会与王权的矛盾。人们的信仰开始被哲学、科学、民主主义瓜分。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登场,康德: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先天认识形式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区分“自物”和“他物”,提出二律背反。 谢林和费尔巴哈继续补充康德的理论。 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理性需要不断辩证才能认识客观世界,历史决定主义,即历史由矛盾律推动发展,是必然的。同时注重哲学史研究。 反对黑格尔的三位哲学家上场。1.叔本华:康德继承者,悲观主义,认为生命意志即物自体,是非理性的和盲目不自由的。其理论受到东方佛教影响。 2.尼采: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提出权力意志,反对奴隶道德和弱者道德,崇拜超人这种精英主义以便更好的控制世界。(尼采不是反犹人士,只是被法西斯利用) 3.克尔凯郭尔(祈克果):揭示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真正的选择和信仰都超越理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开始走向衰落,同时期的科学高歌猛进,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先后发现,振聋发聩的进化论,心理学开始用科学解读人类意识,宗教节节败退,但机械论和决定论重新抬头。 在数学领域,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先后发现了非欧几何,打击了欧式几何的绝对地位。 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量子物理蓬勃发展,永远无法被确定的位置和动量,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律(爱森堡测不准原理),打败了机械论和决定论。 哲学不断被修正,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他们一方面重视理性,一方面重视经验,于是发现了理性思维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性无法解释世界和指导生活。 实证主义的科学必须符合客观经验才是正确的理论。亨普尔悖论也反驳了用归纳法的概率真理。 科学似乎也受到了质疑,但波普尔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 实用主义是证伪主义最好的补充,科学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必须遵守两点:1.经验主义原则;2实用主义原则。 形而上学被彻底终结,因为永远没有答案。 哲学又回到原点,法国存在主义出现,代表人物有萨特和加缪: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自由意志是存在的表现,选择与结果同在,世界是荒谬的。 全书整个脉络要点我都尽量囊括了,虽然非常粗糙但是梳理了一下感觉清晰了很多。最后作者又谈了一下对于人生的意义的理解,有一句话让我非常触动:“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是啊,我们一直以为人生本应该善始善终,其实并不是。所以我们总是活在过去和未来中,总是说等以后怎么样怎么样,却永远不明白,真正的生活,其实应该是眼前和当下。而眼前和当下,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吧。 书中有一个不太苟同的地方,即作者在描述斯宾诺莎时这样写道:“实体是善的,作为实体一部分的事物,即使单独看是邪恶的,它本身也是为了善的目的而存在,也是善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对于斯宾诺莎这样的观点,作者是从哪里得来的。从我之前读的书里,斯宾诺莎的整个哲学理论都是超越善恶的,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里明确说:“这是人类中心说的谬见…….善和恶这两个词本身没有表达正面或者负面的意思,因为一个事物或者相同的事物可能同时会有着善和恶。”上帝(实体)是超越于我们微不足道的善与恶之上的,善和恶是我们人类一种偏见。 所以我觉得作者对于斯宾诺莎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不过对于其他哲学家的解读,我就不知道了。总体来说这本书瑕不掩瑜,对于喜欢哲学却啃不动枯燥大部头的普通人来说,还是非常推荐的。2023-09-04 02:56:211
想看些哲学方面的书,德国的不错,有很多大家比如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等人,但是后面两个又太悲观,
先从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开始,这是基础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柏拉图:理想国 国家篇 智者篇 对话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的书比较适合入门)谈谈方法斯宾诺莎:几何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小逻辑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剧的诞生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以上是个轮廓描述,建议先从哲学史入手。了解各派各大家的观点,读哲学书不是囫囵吞枣的背书,再通过哲学书籍的引领下要形成自己的领会才能理解哲学思想、笛卡尔是理解近代哲学的基础,如果你连笛卡尔的书都没读懂建议还是不要深入的好。叔本华的思想使理解康德和尼采得以可能 然后笛卡尔的书作为初入门的读比较好了,你错了这3个叔本华是最容易懂的,看康德也需要叔本华思想作基础2023-09-04 02:56:282
逻辑学中为什么通过多个事例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很低而单个事例可能性很高?
逻辑学,有矛盾律;排中律;因果律(充足理由律)。‘ 因果律": 进行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该提法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 莱布尼茨﹐G.W.。他在《单子论》中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 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 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被我们所知道的”。不过﹐莱布尼茨本人却并未把 因果律原则当作逻辑规律作‘因果律"的推理, 虽然表面上通过‘逻辑学"进行思维,因为所谓‘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被我们所知道的"则需要另外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成为经验,也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具体判断,只要这些判断不会超过这些局部适用范围就符合原则性,(例如大雨来临之前总是人和蚂蚁感到闷热而潮湿。小小的蚂蚁也可以判断出巨大可能性而搬蛋上高处;地主来临之前狗、猫、老鼠、鱼、鸟会有预感, 而养尊处优的高级人类却往往是麻木不仁。两个现象如果长期‘形影不离、一前一后"出现,则在逻辑学里也是可以成立的。可用来帮助判断的。(特别是破案......)。而人们往往是以偏概全思维,就是‘把一个现象可能是多个原因引起的却当作是唯一的某一个原因导致",导致错误的判断经常出现。就比不上真正有逻辑性的‘因果律"的科学性,因为逻辑学的‘因果律"不是算命先生依靠‘猜谜语"一样得出的而是实事求是万无一失的真实的唯一的结论。并且不会发生错误的判断导致冤假错案。此‘因果律"它的内涵是必须是‘有真实的唯一的原因A产生这些真实性的结果Q"没有A就没有Q,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才是因果律内涵。(相当于某一个革命产生乱糟糟恶果Q,原因不仅仅是A而是比A多得多的原因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是难以发现这些‘地下捣乱魔鬼"所以,所以此革命不是原因 ,就不能够废除革命精神。才符合因果律内涵。如果有许多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预感行动乱糟糟和勾心斗角内部混乱死亡, 糊涂人就违背因果律把这些乱糟糟现象作为‘唯一是发动革命者导致",再举手表决以后就自我感觉是板上钉钉的‘科学性结论"了。(例如,古代野蛮人的‘地心说"结论,把地球看作‘完全不动"(参照物)而用论据“我们看见星星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动”,推理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此结论当年是‘真理",霸占糊涂人大脑长达1300多年!并且不允许争论,与某一个大人物态度完全一样,可见违背‘因果律"就会导致许多的错误结论。怎样理解因果律呢?可以比喻——‘一根导线和电池组、开关和电灯是串联电路",非常牢固,没有虚焊处,电灯没有问题,则开关的合上则电灯的亮;断开则电灯熄熄灭,分别一一对应,我们才能够叫做有唯一原因(开关)的‘因果律"。用灯的明亮与熄灭‘顺藤摸瓜"下结论则简简单单,就不会有判断错误的可能性(简称A法)[如果灯熄灭,用A法却不能够判断到底具体是人、猫、风力、或重力的因素导致开关断开](以上例子里的5个以上的因素简称‘E多原因")导致开关己合上而灯发光的];所以因果律的‘E原因"依据不能够再单独用逻辑性解决而是必须使用人类已经掌握的复杂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莱布尼茨并不把 因果律原则作为‘寻找具体原因的路径")寻找原因,必须具体化去判断,否则判断只能够具体到‘开关是否合上"层面而已,下一步需要科学研究细心地进行下去, 人类下一步会有许多的研究要做。(例如大功率发动机的功率不大的原因多得很,可能性是:燃料能量低;;合金构件强度低;众多部件的配合是不合理;众推力不以中心为‘抬杠"平衡;合力不大;力学理论不正确;用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设计和摸索搞出的图纸整体效率低;多油口喷燃料的过程控制配合不当;整体产生‘勾心斗角";如同市场经济的勾心斗角一样导致整体分配产生温度‘两极分化"不稳定等等。可能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内部负面干扰的问题。2023-09-04 02:56:341
必读的哲学作品有哪些?
奥古斯丁《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斯宾诺莎《伦理学》、莱布尼茨《单子论》、贝克莱《希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休谟《人类理解研究》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洛克《人类理智论》2023-09-04 02:56:411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没有目的性去读,仅仅是被开篇苏格拉底那个不要命的问问题的故事吸引住了,一路跟到了雅典,越陷越深,后面读的很快,只是一个理论被一个理论替代的重复和迭代,也就没什么新意了。 读完一本书总结一下。 1. 认识了几个哲学家,有些熟悉,在小学或者初中课本出现过,有些陌生。 说哲学,都是从雅典说起,说雅典好像都是从苏格拉底说起,一个对怀疑固执到死的哲学家,最后死了,徒弟是柏拉图,听起来很熟悉。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威廉下面有个士兵叫笛卡尔,我瞬间想起了大学期间学的笛卡尔积,虽然我不懂是什么玩意,他最牛逼的应该就是解析几何了,把几何学转换成代数计算。他想建立一套类似欧式几何一样逻辑严谨的推演体系,然而结果不怎么滴。 斯宾诺莎认为世间万物为上帝,我们是上帝这个实体的一部分。斯宾诺莎和笛卡尔将哲学问题都当成了几何问题在研究在计算。 培根强调事实,注重实用归纳法,对应的是演绎法。 洛克认为,人出生内心是空白的,人的思想都是后天学习来的,认为笛卡尔说的人天生就有上帝的概念是无稽之谈等,没有什么“真理”可以用来推导。洛克代表了经验主义。笛卡尔是想一个一定对的真理,例如“我思故我在”然后来推导这个世界,洛克则是靠观察总结来归纳,前者每一步都很有逻辑,绝对正确,但是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后者能产生新的知识,但是不一定总结的是对的。 莱布尼茨也是一个天才,依稀记得大学高数有个莱布尼茨等式。他把和洛克辩论的书信整理成了一本《人类理智新论》,他认为物质可以无限制分成更小的东西,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精神,所以他认为物质都是由精神组成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单子”,他的理论也就是“单子论”。 牛顿,旷世天才,计算了世界末日具体时间就在2060年。重要成就是力学,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了微积分,为此干了一架,还跟发明“胡克定律”的胡克干过一架,最后压倒了胡克。因为牛顿的力学所以有了机械论,认为人都是遵循力学原理的。 休谟,23岁完成《人性论》,经验主义者。他认为可信的知识就两种:第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第二种是可靠的知识是我们感受到的经验,看到的,摸到的。 康德,标准宅男,未婚。56岁才完成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我们认识的世界都是“表象”。 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他心中的“绝对精神”是整个历史不断运动的这个过程本身,是绝对精神在驱动历史前进,我们只是实现的工具。 叔本华,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主张克制欲望,认为人是受生命意志控制的,尽管肉体死亡,生命意志也不会死。只有增强我们的理性,用理性意志和控制感性冲动。 尼采,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认为平等主义本质是嫉妒成性。他把道德分两种,一种是弱者的道德,表面上是同情,慈悲,谦卑,平等,本质上就是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第二种是强者的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第一种总是在禁止,第二种总是在鼓励自由创造。他反对使用弱者道德强加在强者身上。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罗素,《西方哲学史》,花花公子,一生都在把妹。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富二代,著作《逻辑哲学论》。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争论都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也无法证明。 2. 略微了解了下欧洲历史。 雅典西北边的马其顿把雅典给灭了,马其顿王子就是非常耳熟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被罗马帝国给征服了。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把罗马分成了4个皇帝,加速了罗马的灭亡。 西班牙腓力二世很牛逼,美洲都是他的后花园,一度想称霸整个欧洲。再牛逼历史总会安排个人来反你的,反他的是威廉,威廉却被一个小人物刺杀了,但是荷兰还是独立了。荷兰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很多哲学家都在这里避难。 革命党克伦威尔把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当众斩首,病死后,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复辟把他鞭尸了。 3.宗教是一个很牛逼的组织。 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教,犹太教中又发展出了基督教,犹太教中的有个人保罗皈依基督教,并将基督教推广开来,教皇的统治惨不忍睹,马丁路德开始领导新教挑战教皇权威。 4.还有一些哲学成果。 形而上学,二元论,唯我论,机械论,决定论,科学,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 5.一些名句。2023-09-04 02:56:491
哲学史一般分为几个价段?它们各自代表了哪些哲学形态
概括滴讲,分为“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近代,现代”四部分。但是在西语学界,把我们所说的现代包括在近代里。 古希腊,开始是形而上学(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们),然后认识论(智者派),到苏格拉底,开始探讨“伦理-政治”问题。而两位大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是包罗万象。之后还有后古典,比如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依然是形而上学。而怀疑论则又是认识论。 中世纪,人们都说那时黑暗,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主要形态是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当然还有“共相”问题(这又是形而上学)。对于问题的争论,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不过有个调和论者,叫阿伯拉尔。接着,随着历史的前进,文艺复兴来了。出现了马基雅维利、蒙田,不过这时还是零零星星的,不成体系。 后来,笛卡尔、培根开启了近代哲学,有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派。此时的哲学家们多谈论认识论问题。当然,唯理派依然致力于形而上学的构建,如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而经验主义则不然。之后,出现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德国古典诞生,再经由费希特、谢林,直至黑格尔到达巅峰。而英国那边并没有受到怎样的影响,同时期的那边则是由边沁和穆勒发展起了“功利主义”的学说;主要领域在伦理-政治方面。 在近代与现代的交接处,有实证主义、过程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等。 现代,三方面:欧陆现象学、英美分析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已联姻)。三者都发端于认识论。2023-09-04 02:56:573
16-18世纪的经验论是怎样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发展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
第一节 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一、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自然科学的始祖,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开创者,近代归纳法的奠基人。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等简单性质组成;形式是简单性质的基础,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出运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有形向上学机械论观点。 (2)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的关键是实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检验。 (二)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经院哲学以主观成见和臆测代替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批判四种假相:(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针对宗教神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是没有揭露经院哲学的社会根源,把假相看成人类本性固有的。 (三)经验归纳法 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三步。为近代科学归纳法奠定基础,但是没有弄清归纳演绎的辩证关系。 二、霍布斯(1588—1679) (一)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1)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广延是决定物体的根本特性;有两类物体:自然和国家、国家是人类意志和契约的产物。消除培根的有神论偏见,主张神不存在,但保留宗教是必要的。 (2)同时把培根唯物主义片面化,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广延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归结为数学、力学,具有典型的机械论的性质。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不是对外物的反映,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因此认为共相、概念只是名词,是“符号的符号”,推理就是名字、符号的增加或减少的计算活动。认识论具有符号论、唯中论和机械主义的特点。 (三)社会政治理论 人生两种生活状态:1)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2)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国家形成,主张国家主权,实质是论证君主政体至高无上。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提出国家是人造狐体有反对封建的意义;但属于唯心史观,其资产阶级专制理论是反人民的。 三、洛克(1632—1704) (一)政治学说 反对君权神授论,用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作论证。反对封建神学,但肯定神的存在,认为神是宇宙的始因。 (二)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心灵如白板,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省经验。批判天赋观念论,断言普遍原则,公理都是后天获得。 (2)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探讨了观念和外物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直观反映论。 (3)在关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学说中探讨认识的发展、深化问题。但是洛克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认为实在本质不可知,暴露经验主义的局限性。 (4)知识分为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证明的知识、感觉的知识,真理标准在于观念与事物相符合。认为知识不能超过观念的范围,是狭隘的经验论和不可知论。 阅读书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39—361页(培根),382—401页(霍布斯),447—466页(洛克)。 思考题: 1、培根的归纳法 2、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3、洛克的经验论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一、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 (一)形而上学与二元论世界观 批判经院哲学,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物体”,建立起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 (二)物理学的唯物主义 物质是唯一实体,广延性是其主要属性,机械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物质是无限的;坚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天地都是同种物质构成;宇宙是一个根据自身规律逐渐发展起来的。创立了动量守恒定律和解析几何,显示辩证法思想。 (三)唯心主义唯理论 (1)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在理性看来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观念,而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道路。 (2)主张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类理性中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性质。 (四)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 (1)伽桑狄(1592—1655),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笛卡尔的唯心论。坚持感觉主义,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自动说。 (2)马勒伯朗士(1638—1715),从笛卡尔出发走上宗教哲学道路,主张信仰和真理的一致,宣传一种偶因论。 二、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 (一)伦理思想 提倡功利主义伦理学,反对神学禁欲主义。认为人受因果必然性制约具有激情或情欲,但是人有理性,能够控制并调节情欲。阐发重要的辩证法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仅仅从个人行为道德方面,把自由局限在理性范围内。 (二)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 (1)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是自因。实体就是自然,实体学说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打击了宗教神学。 (2)属性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被人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企图克服笛卡尔二元论,但仍有心物平行论的性质。 (3)样式是实体的特殊表现即个别事物,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实体是无限的,样式是有限的;实体是静止的,样式是运动的,实体与样式是因果关系、派生关系。 斯宾诺莎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成分,总的倾向是形而上学的。 (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认识论 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把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力求认识和自然相一致,真观念就是它和它的对象相符合,表明唯物主义倾向。 三、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 (一)客观单子论 (1)单子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单纯实体,是客观实在的;单子没有广延,不可分;单子具有能动性,具有欲求、知觉。 (2)单子是封闭的独立的系统,上帝创造了单子及安排了单子的发展历程,这就是“预定和谐说”,实质是先验论思想。 (3)单子论通过唯心主义方式表达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物质自动和物质不断变化、必然和偶然等辩证法思想。 (二)唯心主义唯理论 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经验只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把经验知识当作真理,表明对经验主义的让步,割裂了理性和感性,演绎和归纳、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阅读书目: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61—382页(笛卡尔),402—447(斯宾诺莎),476—501(莱布尼茨)。 思考题: 1、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2、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与样式的学说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三节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一、贝克莱(1684—1753)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一)批判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说物质是一种抽象观念;歪曲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断定物质是不存在的。肯定认识开始于感觉观念,但认为观念只存在于心中,“僵死”的物质不能成为能动的观念的原因。 (二)提出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三个命题:1)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3)对象和感觉原是一个东西。冒充实在论。 (三)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即自然法则是上帝的意志建立的,科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而是自然法则,把科学划入了神学。 二、休谟(1711—1776)不可知论 (一)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本体论上既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反对“自我”、“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不可知主义。 (二)知识分为两类: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极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因果规律的可知性,认为因果观念是主观心理习惯的联想。反对神学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果观。 (三)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当时是一种非宗教的思想形式;认为从理论上不能证明神的存在。用经验论论证了宗教的起源,揭露和批判宗教的社会作用,把宗教的产生看成是历史现象,主张建立真正的宗教即哲学和理性的宗教。 阅读书目: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代绪论和第三章第三节。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502—5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思考题: 1、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休谟哲学的因果观。2023-09-04 02:57:172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唯心主义者
世界上著名人物:柏拉图,笛卡尔,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都是唯心主义者。 1.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院派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2.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法国),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主张人心灵中有一种天赋观念;依靠理性方能认识事物和辨别真伪。这种唯理论是唯心主义的,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需要注意的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非唯心主义的体现,该句只是笛卡尔对怀疑论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的回答。 3.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谢林比黑格尔的思想成熟的更早,从1804年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天主教神学,逐渐失去了其思想的合理性)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 4.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作者还认为: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叔本华哲学是从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环,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端。 5.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意志论者,他曾宣告“上帝死了!”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2023-09-04 02:57:252
弗洛伊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他的独特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原先在弗洛伊德那里也首先是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虽然无法用单纯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但还是有原因可寻的.由于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精神分析学也从而成了一个心理学新的学科分支的代名.但是弗洛伊德并不满足停留在这一步,他又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他的学说.自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他明显地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于是,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愈来愈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精神病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把他的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研究的内容已超出了关于心理治疗方法和关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性理论的范围.他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成了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历史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学又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弗洛伊德自以为通过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现象领域,他的学说就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实际上,事与愿违,他的学说因此而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个高足--阿德勒与荣格.阿德勒提出了所谓"个体心理学".荣格则提出所谓"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居住在美国的以弗罗姆,霍尼(K.Horaney)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加系统的修正.他们认为,精神分析学向"社会心理学"方向发展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于是,他们在基本保持精神分析学原貌的前提下,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改变弗洛伊德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的局限性,有些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把精神分析学"嫁接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者虽然同前者是对立的,但却深刻地说明了社会理论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这样,从"新弗洛伊德主义"中又衍生出了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有着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1.自然科学前提变态心理学.18,19世纪,在医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乃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人们习惯于用生理机制上的障碍来解释精神失常.后来,医学研究中的无数临床经验表明,不少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这就启迪人们,应当在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于是,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布鲁尔和夏尔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赫尔姆霍兹学派的能量学说.弗洛伊德把这一学派在物理学研究中所提出的"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引入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并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们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特别强调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并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2.哲学前提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一切现实的个别元素--单子--并不是物理的原子,甚至也不是通常意义的物质.每个单子是一种具有非常广延性的精神实体.单子是活动和能的中心;一个单子的微觉合成许多单子的统觉.个别水滴的声音微不可闻,无数水滴汇成的波浪澎湃的声音除耳聋者外都可以听到,前者名为微觉,后者名为统觉.据此,莱布尼兹还提出了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莱布尼兹的这些理论无疑地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赫尔巴特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他提出,被排挤于阈限以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一个观念要冲出阈限上升到意识,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它观念适合和一致,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共存.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他把因与现存于意识中的观点相冲突从而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观念称为"被抑制的观念".赫尔巴特的这些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在谈到无意识过程的存在时说,"精神分析并不是首先迈出这一步的",真正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叔本华,他把叔本华称为自己的"前辈".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叔本华,尼采等人所开创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公开举起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在探索人和世界的真正的内在本性的口号下,对包括资产阶级古典人本主义倾向在内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公开的挑战,他们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的引诱而回复到内心世界,以此来改变欧洲哲学发展的方向.弗洛伊德吸取了这股思潮的主要观点,从而他的学说也汇入了这股思潮.2023-09-04 02:5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