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可科科
-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 左迁
-
1、汉字的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超越了起源史,属于初步成熟阶段了。
2、成熟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
但是,当代发现了骨刻文,而且它的晚期阶段文字 是丰富的初步成熟的文字系统。
3、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广泛或曾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上古时代由汉族人所发明并作改进。
4、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 volcanoVol
-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汉字的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超越了起源史,属于初步成熟阶段了。
2、成熟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
但是,当代发现了骨刻文,而且它的晚期阶段文字 是丰富的初步成熟的文字系统。
3、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广泛或曾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上古时代由汉族人所发明并作改进。
4、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 CarieVinne
-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Chen
-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CPS小天才
-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段。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 黑桃花
-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存,贾湖遗址发掘,再现了八千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在遗址内发现世界上目前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贾湖契刻共发现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
专家研究,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与其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太阳纹等。
专家研究认为,8000年前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
一些学者提出,文字在中国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源头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他们研究认为,河南省的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发现的龟壳上的契刻痕迹是最终演变成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被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目前成熟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传说的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1、汉字的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超越了起源史,属于初步成熟阶段了。
2、成熟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
但是,当代发现了骨刻文,而且它的晚期阶段文字 是丰富的初步成熟的文字系统。
3、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广泛或曾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上古时代由汉族人所发明并作改进。
4、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 gitcloud
-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存,贾湖遗址发掘,再现了八千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在遗址内发现世界上目前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贾湖契刻共发现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
专家研究,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与其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太阳纹等。
专家研究认为,8000年前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
一些学者提出,文字在中国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源头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他们研究认为,河南省的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发现的龟壳上的契刻痕迹是最终演变成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被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目前成熟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传说的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 阿里阿涅德
-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出投笔记
-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kikcik
-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 大鱼炖火锅
-
汉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来自八卦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河图洛书说,这是文字神赐的典型代表。
结绳说,《说文解字》:“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刻契说,古人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
仓颉造字说,《说文解字》:“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分理别异”而来。
- 余辉
-
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 货币 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性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