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占中》后人对袁崇焕的评价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袁崇焕?

2023-09-11 09:57:32
共1条回复
CarieVinne

关于袁崇焕功勋的争论自明清以来一直持续,至今仍有“袁霆”和“道元”两派。

元派以基层为主,根据各种史料质疑。例如,袁崇焕的不良行为包括:目光短浅、战败、缺粮、求和、阿谀奉承、赴死、投敌、伐帅、克敌、乞讨等。

在袁的电影中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和阎崇年。袁派的套路大多以《明史》为主,反复提及《明史》诸多争议事件的嘈杂氛围,其中最尖锐的就是“阴谋”和“非正义的杀戮”。最后,他表达自己的悲伤以获得同情。

袁派言论摘录:

阎崇年

“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学上讲,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一个大领域。岳飞,文天祥,于谦,袁崇焕。袁崇焕的死,激起了几千人的起立,欢笑,洒写游戏的礼仪。正如鲁迅所说,“这是中国的脊梁。"[1]

袁崇焕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历史、社会、民族、性格的局限性,以及他在军事上的失误和失当,都成为他在灾难中的弹药。然而,缺陷并没有被隐藏。袁崇焕作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将永载史册。"[2]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冤枉,宫刑而死。后晋建宅,崇祯昏庸。崇祯皇帝是在毁长城。”[3]

金庸

袁崇焕就像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与敌人斗争的勇气和道德勇气。他那冲天的干劲,顽强的蛮力,刚烈的凶残,在朝廷惨绝人寰,一蹶不振的明末,更加突出。

当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时,满清的军事潜力达到了顶峰,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处于极度腐败的状态。带着这么一个文弱书生,在这么不利的形势下,去面对一个无敌的英雄,居然杀了努尔哈赤,打了三场仗,赢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主义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希腊史诗《希尔亚特》描述了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围绕城市的战争,用鳞片描述了这两位英雄的命运。小时候看过赫克托耳在这一头沉没,诸神决定他失败后必须死去。我觉得很难过。“这不公平!这不公平!”多年以后,当我读到清朝的皇太极是如何制定对策,崇祯和大臣们是如何讨论要不要杀袁崇焕的时候,我也感到无比的难过。

毕庆

崇祯二年,清军第一次入侵北京。当时的8晋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攻破长城后,城门已接近北京。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明朝反清的中流砥柱袁崇焕被错杀,为日后清军争夺天下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北京在这场战争中面临的形势也是最危险的,所以意义重大。

袁、梁启超、康有为早期事迹、金庸近年事迹等被大量整理考证,其中杨、金的《袁崇焕杂考》、《袁崇焕评传》广为流传。

他的兄弟和妻子被流放了3000英里,当他们没收了他们的房子,什么都没有了。

袁派部分代表发言摘录:

高原秃鹰

【有人】把袁崇焕和广西式的人物放在一起。他们坚决反抗奴隶制,奋起反击,打败游牧民族,从不与入侵者媾和,与敌人媾和,出卖粮食和资源,杀死反奴隶制将领。

“据明清史书记载,袁崇焕有人依托宁远建城,守城两天,杀了200多名清兵。袁崇焕的另一部在觉华岛上屠杀了一万多人,清兵得到了大量的粮草。”

当喜峰口被清朝占领时,0/的大门被清朝打开了。然而,当崇祯将西蓟线的重任交给袁崇焕时,袁崇焕再次利用职权,调动刘策等数万官兵组织冀州地区防御,将西蓟线一网打尽,并将满清将士全部调进京。这个时候,北京的人被清除了。

断臂断刀败兵

他的策略合理在哪里?那家坐以待毙,连亲后金的三个敌人,卖米给后金,不理会敌人行动的报告,是合理的策略吗?

那些谈论袁私生活和谐的人,很可能会讨袁欢心,夸秦,甚至成为脸面。秦私媾和是皇帝授权的。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把袁和岳帅等人相提并论,是对中华民族英雄的伤害和污蔑。

与元和于谦相比如何?岳飞有没有滥杀无辜?你们达成个人和解了吗?你把米卖给饥饿的金子了吗?于谦坚守阵地,严禁援军入城。袁分散援军,他的部队先垮了,他只想入城。

极左

《暗无天日》中,龙大兴的文监,在被大清文人吹捧的时候,是大清文人用来诋毁、贬低崇祯皇帝奉承皇太极的一块砖。

清廷文人以许多不切实际的伎俩将袁崇焕提拔为“完人”,然后利用昏庸的崇祯对付皇太极的“反计”,最终导致袁崇焕冤死。这样既显示了皇太极的“睿智”,又体现了崇祯的“昏庸”,真是一举两得,也让皇太极在伪历史中“得到了报复”。清代帝王文人需要的效果是,袁崇焕的形象异常高大,其死令人悲伤。越是这么大的冤案,崇祯越是无能,越是让人觉得满清入关顺理成章,明朝的命运已经到头了。这让被压迫被奴役的汉人觉得满清确实是一个天命符合天道的王朝,他们入京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我们不禁为袁崇焕感到惋惜。作为守卫边境抵御入侵者的将军,死后却被入侵者用作稳固统治的工具,十分可悲。其实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记忆,我们只需要强调他对反清行动的记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明朝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他确实有许多战略失误和人格缺失,充当了失败者的角色。他的死并不是什么大委屈,而是他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悲剧。

投诉警察课1234

明朝对袁的定罪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不是完全排除的话。也就是说,即使一件事可能是真的,但根据目前的材料,它更有可能是假的。

史学界通常将崇祯二年皇太极的第一次入关征用称为“历史之变”。这场战役在明清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看,标志着双方战略态势的又一次重大转变。经此一役,明朝的要塞推进、经济封锁和外交联盟政策逐渐瓦解,战略主动权永久丧失。

在微观层面,这场运动引出了几个关键话题:比如,督察袁崇焕因反对而被抓、被杀;陕甘兵变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力量。比如崇祯被迫再次加薪,最终陷入无限的财政循环;甚至在这场运动中,九边对北入口严加防范,西北等地米荒粮荒,导致无业李自成崛起,最终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疯狂的

“伟大的袁督帅,英明神武,在绝望中独自杀死了数百名东江军民。你的心太硬了!"

“最可笑的是,为了证明东江军犯有抢劫罪,连那九百二十箱都被翻了出来!让人苦笑。想杀就杀。何必浪费那么多人!”

“毛不杀这不是东江内乱吗?东江不内乱,山东就乱。袁大都

在近代研究袁崇焕的学者中,颜崇年和金庸可以说是明代史学和抒情学的集中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品《袁崇焕传》和《袁崇焕评传》是基于《明史》的解读和注解,融合了各种抒情的于大成。

本文要提出的观点是,希望元谭派放下《明史》的心态,暂时不要忙着感慨,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元派的观点。如果发现有异议,可以基于实证思维提出来,尽量用可靠的史料反驳这些质疑。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

[1][阎崇年,《明代清兴六十年》]

[2][阎崇年,《明代清兴六十年》]

[3][阎崇年《袁崇焕资料集》序言,第1页]

相关推荐

为什么对于袁崇焕的争议那么大

金老先生《碧》一书,贯通全文,透过了主人公更多的是向我们表达了一个背后的人物,虽然他无缘在小说中露面,但我们对他的理解更甚于主人公,那就是主人公他爹;袁大督师。读完全书,我们大概得到了关于袁崇焕以下三点;一他是冤死的。二他是个民族英雄。三他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到底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正如金老先生说的那样是个可与岳飞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如果盲从,那么就代表着愚味。到底是与不是?我们还得从历史上去找一下相关资料,我们还得从多方面入手去还原袁崇焕的一生,给予评价。从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得到了与金老先生差不多的结论,概括起来无非是说袁崇焕如何的英明神武,如何的赤胆忠心,如何的冤枉等等等,难道这些都是真的?难道说袁崇焕真的是个大英雄? 让我们打开网页搜索一下,却得出了如下评价; 历史人物、将领、明。我们再搜索一下岳飞得出的评价;历史人物、军事家、南宋、民族英雄、将领。这就让我们纳闷了吧,照金老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与阎专家所给予的评价,袁崇焕明明是个民族的大英雄,为什么在这网页介绍上却与“英雄”沾不上边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步伐,可给予袁大督师最合适的评价。小的方面不说,最主要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点。 1、通敌叛变,在这点上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证据来说明,这一大罪,可谓不清不楚,史料上记载着的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让多疑的崇祯帝上当而自毁长城。这点是否真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从袁崇焕入狱到被杀却经历了长长的半年中可以看得出,崇祯帝杀他并不可能是因为一时之气而误杀他,这么一说,这个“罪”就更不好说了。再一个这段不清不白的案直到清乾隆帝才公示出来(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就是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而杀了他。 却有很多人怀疑是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来的谣言,众所周知,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这才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这实难让人猜得出其中的真实性有几大了,这个争议也延至到了现在,但从很多史料上看,崇祯帝在杀袁崇焕时并没提到通敌叛变一款,这一情节我们只能从《明史》(众所周知一个朝代灭亡了,那么他就会给前朝修个史,最大的用处是总结,达到借鉴的目的)中看到。个人观点;含糊不清,事实不明,但从袁崇焕1630年死到乾隆帝1772年,这经历了142年后才布告天下,这其中的原因与奥秘也实让人摸不透。 2、以粮资敌,翻开史料,让我们查看一下,其中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在《明史记事本末补遗》我们也可看到差异不大的记录,是否真实?估我们所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皇朝里,党派之争是极其严重的,因为我们从另一些史料里得到的却是袁崇焕此举完全是出于大局,用以来联合蒙古,达到打击后金的目的。各执一词,到底谁真? 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崇祯这个人为帝是什么样的,估史书记载;崇祯的身上可以找出古代“圣君”所拥有的几大优点,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他的节俭也是我们皇帝中罕见的,亲自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这点就连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再一个是他的果断,这点可以从他一上台就铲除了魏忠贤一干阉党就可得知。根据这几点,我们不妨再回到前面来看,你能相信崇祯帝关了袁崇焕半年后才杀他是误杀吗?这样的一个崇祯皇帝,会为那些莫须有的东西去杀掉袁崇焕吗?就算杀,犯得着用这如此残酷的刑法置于其死地吗? 事实上,从《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也找不到袁崇焕被处死时所宣的罪名有关于片字“通敌叛变”的。反之,从以粮资敌里我们可以找出不少的记录,以下一段就是摘自明朝遗民在其史学巨著《国榷》,记录如下:“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可见对袁崇焕以粮资敌批评态度是如此严厉,个人观点;估我们所知,清朝与蒙古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点从后宫中就可以看出,如孝庄,把持了两代皇帝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你可以说那都是往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再查一下史料所知,那时,恰恰就是后金与蒙古建立起联盟的时候(皇太极娶孝庄不久),虽然说他资助的粮食只是够万把人食之一月,还起不到一定乾坤的作用,但袁崇焕在这点上虽不能说罪名成立,但如此做法是不是愚蠢之极? 3、私斩毛文龙,这是导致袁崇焕真正惨死的最大原因。毛文龙本身也拥有着皇帝赐给的尚方宝剑,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得出皇帝的意思分明就是为了防止兵变叛乱而达到两方相互节制的目的,你袁崇焕招呼也不打一下就砍了一方大将,这不是摆明了没把他崇祯这个皇帝看在眼里吗?所以我们可以判定,从毛文龙死的那刻起,袁崇焕就为他的日后惨死埋下了伏笔了。我们再看一下袁崇焕处死毛文龙的罪状,哈,还真不少,十二条之多,而当时的情形史书上也记载得很清楚,崇祯二年(西元一六二九)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邀请毛文龙入帅帐,当众拿下就祭出了尚方宝剑,随之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之罪,然后将毛文龙拖出帐外砍杀。可见这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手段并不是那么见得了人。 毛文龙当真是就那么罪不容诛?袁崇焕就当真如此英明神武吗?这点上实不能不让我们所要查证的了,先不说毛文龙的罪,我们说一下毛文龙于明朝的作用,毛文龙镇守的东江镇(也称皮岛,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地理位置居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正在后金的后方,就似一颗钉子般死死钉住了后金的尾巴,因为一旦没有了毛文龙颗钉子,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轻易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甚至直接挥师中原。再一个就是因为他的存在,朝鲜一直是大明的盟友(后金一出兵,朝鲜就进攻后金),他一死,朝鲜就完全向后金一边倒了,失去了牵制,再加上内患李自成,大明焉有不亡之理?所以,毛文龙对于后金来说就如此的可恨,针对他的威胁,努尔哈赤曾数次出动大军进犯,无奈那时的后金连水师也没有,想捣灭毛文毛又何曾谈起?因此毛每次见不妙就迅速退到了岛上去,后金也拿之没撤。可怜毛文龙不死于敌手,却倒在了我们袁大督师的手下,这与我们袁大督师日后惨死在崇祯帝手上也不知是否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呢还是因果循环? 写到这,我在想袁大督师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毛文龙通敌叛国(其它的都是些可大可小,军中司空见惯的“罪”),也不知从何说起,毛文龙镇守东江二十多年,这期间后金曾多次招降而无果,正所谓打打不下又招,招了不顺又打,毛文龙就这样度过了二十多年,要说叛国通敌,会轮到你袁大督师来拿个这脑袋?要么我们可以这么来说,叛国通敌的话早趁着你袁大督师上岛拿着你脑袋去领赏了。在前面我们说到崇祯多疑杀了袁崇焕,袁崇焕呢?三下两除二就为后金解决了心腹大患的毛文龙(毛文龙一死,手下随之就降了后金),这不只是多疑就可做出的决断了吧。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毛文龙的死造就了大清天下的原因之一。当时崇祯帝没处置袁崇焕也有着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袁这时大话不愧地向崇祯表示说,不出五年就收回全部失地(结果我们就不用说了),我想如果没有这点,袁崇焕一百个脑袋也不够让崇祯砍。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明末史料普遍认为杀毛文龙是与满清议和的条件之一,并将之比作秦桧杀岳飞。个人观点;过于自负,杀毛文龙纯属自残手足的行为,考虑也不周全,看,其手下反了吧,东江镇也送给皇太极了吧,从这点上来看,恐怕大局观与气度也好不到那去。 综合以上所述,袁崇焕冤死,我们不得不给它打上一个问号了。 努尔哈赤一生唯一败绩就是宁远之战,这也成了绪多史料及专家歌功颂德的最大原因所在,当时一战史书记载;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努尔哈赤自称率军三十万,必破此城,令袁崇焕投降。袁崇焕答曰:“来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宁远通判金启倧也因点炮自燃,为国捐躯。(《明熹宗实录》)。后金折兵五百(《清高祖实录》),宁远上献首级二百余(《熹宗实录》)。努尔哈赤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就砍了二百多颗脑袋,其它功绩我怎么翻,怎么找也看不着了,其它的除了筑城还是筑城,建立起了长长的宁锦防线,他却不知道,这一防线却耗尽了衰老的大明朝最后的一滴血,明末苛捐杂税之重是其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而袁崇焕所拉起的这条长长的防线,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其作用与其付出的代价成正比了。抗清,抵御外辱是英雄所为,但付出的,却是他袁崇焕所料不及的吧。为什么一条前总督所要放弃的防线而袁大督师要重点建设?不知他想到老百姓肩膀负担得起吗?以那已年老体弱的大明朝,扛得起吗?以那时来说大明朝已是病入肓锋了,他一下就来了剂猛药,我看不但救活不了,反得其果吧。 所以,他是个民族英雄吗?个人观点;不观时势,一意孤行,个人想法凌架于大局之上。没有拿得出救民于水火的大功绩反而加重国民负担。 三、袁崇焕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从前面所述到这,其实我们基本已得出了结论,明朝的灭亡与袁崇焕之死是有关联的,不过反之,他早死,或许明朝还没灭亡得这么快。 最后结论;袁崇焕凌迟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这其中把袁大督师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更没有乾隆为他翻案时的反间计 ,所以这个所谓的反间计,根本就不是袁崇焕惨死的原因。 所以袁崇焕该死,这一点也不冤,许多人认为袁崇焕被剐割时北京市民的表现是明显的愚民反应(生啖其肉),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可想想看,以当时魏忠贤屈杀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时的残酷压迫形势下,都有着很多市民为其鸣冤叫屈,同样被冤杀的大将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颂赞扬,为什么轮到他袁崇焕受刑时不但连个鸣冤的人没有也罢了,大伙还吃他的肉?不是大恨深仇会有如此举动? 再一个从历史上看,明朝遗民史学巨著《国榷》被清政府认为是污蔑民族英雄,受到查禁,这就并非无因了。事实是历史上对袁崇焕评价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满清最高统帅努尔哈赤,是他一再对袁崇焕表示赞赏,康熙更是下令为其建祠供奉,清史稿中对他也是诸多煲扬之词。而大清朝为什么如此推崇袁崇焕?原因很简单,原来袁崇焕、毛文龙、朝鲜三足而成鼎立之势, 斩了毛文龙而又失了朝鲜的援助了却大清后顾之忧,这无形中就只剩下他袁崇焕一股兵力与大清抗衡了,也正就这样,在袁大督师的努力推动下,才让明朝一步步渐渐落入了大清的手中。《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这四本书是描述明末最权威的史书,也是当时清朝所列入的禁书,为什么禁?原因还不是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利于他大清的统治吗。因此,四本书相对照,我们就可以找出一个真正的袁崇焕。 为什么清朝会在离他死去142年后如此不费余力去吹捧他,去神化他?原因也很简单,前面也有算提到,反清复明的组织在当时太多太多了,灭之不尽,除之不却,于是乾隆皇想到了这个法子,就推出了这种宣传,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的罢了,那就是诽谤崇祯皇帝,说他是如何如何的昏庸无能和多疑,这个明朝是如何的黑暗,这样的一个政权,值得你们去冒这个砍脑袋的险吗?弄到了最后,没人反了,他御用的文人们却承认了崇祯帝什么勤政啊,节俭啊,这不是自打自己的嘴巴吗?还是鲁迅说得好;“历史,只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罢了。”这个有能力打扮这个小姑娘的,除了统治者,还会有谁?真相,所要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想像要多得多…… 所谓《清史稿》里所记述的袁崇焕,从真实性上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只不过是满清御用文人用谎言与伪史构造起来的“民族英雄”罢了,虽袁崇焕不能与秦桧之流相并论,因为也没有事实去证明他通敌叛国,因此,其充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的武将罢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多是祸国怏民之举,这样一来,那冠于他顶上的什么劳把子的“冤枉”、“英雄”之类的光环就成飞灰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是对“中华民族英雄”一词最大的亵渎,是对整个民族尊严的一种残踏! 金老先生写的《袁崇焕评传》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于《明史》,大家不信可相对阅一下,所以他说什么在这不提也罢,但在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看到了的,却是阎专家将袁崇焕是如此的推崇至极,在有争议的地方也处处为他辨护,与袁崇焕同时代的其他明将在他眼里都一个个成了草包,真是可笑之极,可悲之极,原因何在,恰恰因为他是“权威”。我想当他站在cctv的镜头面前耳不红,心不跳地对全国人民对袁崇焕歌功颂德时,那些御用的满清文人们在泉下有知一定对他感激涕零,因为他,让这个“英雄”的鬼话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 ps:一晚的鸟气,终在清晨的明媚阳光照耀下一扫而空…… 未记:前些天本来在心里盘算着写岳飞pk袁崇焕的,原本以为袁是个大忠臣、大英雄,一生际遇与岳飞相差无几,这点因看了金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与看了百家讲坛阎专家评袁崇焕有关。
2023-09-05 12:26:3214

袁崇焕是好人还是坏人

袁崇焕是一个忠臣,是好人,在历史上他是因为崇祯的怀疑和明朝内部奸臣对他的构陷,还有清朝放出的假消息而被冤死的,他死后京城内部还争相买他的肉吃,真是太冤枉了。袁崇焕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称赞他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也有人骂他是汉奸是逆贼,甚至有史书记载,在袁崇焕凌迟时有人花钱买他的肉吃。袁崇焕是英雄,还是汉奸?清朝官方修的《明史》给出了答案。袁崇焕守辽东——议战守,自崇焕始努尔哈赤,也就是清太祖,发布所谓“七大恨”,起兵反明。在辽东东征西讨,成为明朝的边患。明朝在辽东和后金交兵,仗打得实在不漂亮,整个辽东几乎被后金占完了,几次出击也都是大败而还。明朝在辽东的防线一再收缩,几乎要退守山海关了,边事告急,十万火急。国难当头,自命不凡的袁崇焕,放着京官不好好当(兵部职方主事),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个人骑着马查阅山海关内外的情况,当时兵部和家人都不知道这位袁主事去哪儿了。没过多久,袁崇焕回到京城就毛上书阐述关内外形势,并遂自荐“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有人夸赞袁崇焕有才华可以用,于是超常提拔他佥事,监管关外的兵马,并给他钱二十万。袁崇焕凭借个人才能和胆略,成为当时经略以及督师倚重的人物。高第接替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认为关外守不住,主张退守山海关,并且下令将士都移驻关内。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得知辽东经略更换,乘机率军进攻宁远,袁崇焕率领祖大寿等据城死战,打退努尔哈赤的军队,史称“宁远大捷”。《明史 袁崇焕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翻译过来,就是我大清攻击明朝,所向无敌,明朝的将领都被打怕了,不敢谈论是战是守,他们有底气说打还是和,从袁崇焕开始。《明史》是后来清朝修的,作为对手给出这样的评价,可见袁崇焕在辽东的功绩,是显著的。袁崇焕受重用——要求专权专任袁崇焕在天启年间,虽然在辽东打了胜仗,但是并没有得到重任,在魏忠贤的构陷下,他官职升迁的很慢。后来崇祯皇帝继位,这个历史上勤奋有气节的亡国之君,把祸害朝廷的魏忠贤给除了,对袁崇焕也是格外的看重。《明史 袁崇焕传》记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袁崇焕觐见崇祯的时候,许下五年可以收复辽东失土,而且跟皇帝说,要完成这些事,不能只靠我袁崇焕一个,需要户部出钱、工部给兵器、吏部给人才、兵部给调兵选将,朝廷内外一起使劲才行。后来又说,我老袁平定辽东的能力绰绰有余,但是难以应对悠悠众口,难防小人嫉妒,要么用权力掣肘,要么提意见打乱我的部署。崇祯皇帝甚至站起来听他讲,并安抚他不要有疑心,并且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从事。袁崇焕到辽东先是平定了士兵的哗变,然后有招抚当地“哈剌慎三十六家”。一步步让明朝在辽东站稳脚跟。自己事业也达到人生的顶峰,皇帝信任,大权在握。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向着另一个方向。袁崇焕之死——一步步把自己逼死崇祯皇帝把收复和防守辽东的重任,交给了袁崇焕,并且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从事,可谓信任有加。我们知道袁崇焕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为何发生这样戏剧性的一幕?越权行事惹祸端。袁崇焕这个人的才能,毋庸置疑,前面说到,辽东战场上能够阻挡后金军队的非他老袁莫属。这个人有才,但也有个很坏的毛病,那就是越权行事。举个例子来说,天启年间袁崇焕作为监军,曾经核查军队人员编制,当即杀掉一个将校。当时主管辽东的是孙承宗,知道这事以后非常气愤,“监军可专杀耶”。再后来,更是擅权杀掉皮岛上的毛文龙。毛文龙是何许人也,官任左都督平辽总兵官,也算得上高级将领,更有尚方宝剑在手,杀他得有皇帝旨意,袁崇焕却来个先斩后奏。崇祯皇帝得知后很吃惊,但毛文龙已死,自己还得靠袁崇焕打仗,就强忍着没爆发,这也给袁崇焕埋下了祸根。进退失度惹疑心。崇祯对袁崇焕,最开始是信任的,赐给他尚方宝剑,许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力,要啥给啥。袁崇焕一开始也一在给皇帝申明,大将在外容易遭到怀疑和诽谤,要求皇帝一定要信任自己。但是后来做的事情,一步步引起崇祯的怀疑,也一步步把自己引到死路上来。先是擅自杀掉毛文龙,最大的理由是要军饷过多,先斩后奏的事情,看着很牛,但很容易遭来祸端,你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为了大局崇祯忍了。杀了毛文龙以后,为了防止士兵叛变,又请求增加军饷,在崇祯眼里,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你说人家毛文龙花钱多你这花钱不更多么?再到后来,皇太极带领军队绕过防线,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赶紧带兵去拱卫京师,崇祯也很高兴,偏偏他又做了一件傻事,跟皇帝申请军队进城休息。袁崇焕带来了毕竟是边防军,毕竟不是皇帝的禁卫军。崇祯迷惑了,进入城内是想学董卓吗?做事太张扬遭记恨。经过以上两点,袁崇焕的下场基本已经可以猜到了。袁崇焕这个人做事太高调,比如说自己五年内平辽等,后来他被逮捕下狱,就有不少人诬陷他通敌卖国,崇祯皇帝想想前面发生的事情。不能不怀疑,这个袁崇焕可能真不是忠臣。《明史》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 袁崇焕传》给出的结论:袁崇焕是明朝的忠臣,清朝派遣间谍,加上明朝内部人的构陷,最后冤杀了袁崇焕。然而清初人计六奇编纂的《明季北略?逮袁崇焕》记载,袁崇焕被逮捕以后,京城人都很高兴,等到被凌迟处死,人们争相买他的肉吃,不一会割下的肉就卖完了。袁崇焕是忠臣。袁崇焕守卫辽东有功,如果袁崇焕想叛乱,没有必要等到敌军打到京城下,才通敌卖国。如果他真想借机把军队拉到城内,发动叛乱,身为主帅的他,不会轻易进城被崇祯打入监狱。袁崇焕有点冤。袁崇焕的悲剧,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做事的原因,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当时制度下,皇帝才是天下的主人,自己在外兵权在握,应该想方设法避嫌,但是上文所列的事情,他一再做些让皇帝怀疑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悲剧。扩展资料: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参考资料:袁崇焕-百度百科
2023-09-05 12:27:0914

介绍袁崇焕

姓名: 袁崇焕 [1584-1630] 出生时间: 1584-- 逝世时间: 1630-- 民族: 汉族 籍贯: 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 相关图片: 暂无图片,人物传记: 暂无传记,人物简述: 字元素。明代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 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升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 袁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升按察使 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关。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其后 袁崇焕既解围,与满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袁崇焕以之臣奏留满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七月,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十一月 京师戒严。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满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2023-09-05 12:27:543

明朝总督袁崇焕的后代是如何成为清朝旗人的?

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时年四十七岁。此外,还有一些在《金庸评论》第13卷第《袁崇焕评传》段中,他说:抄朝廷袁崇焕家。家里很穷,没有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人被流放到浙江,然后到贵州,再到福建广东东莞。说袁崇焕没有后代。邻居说:“袁后人不知道是怎么钻进黑龙江汉军旗帜里的。”当时清朝在辽东掠夺了大量汉人做奴隶。我猜测,袁崇焕的后代大多被清朝掠夺,在黑龙江这片苦寒之地沦为农奴,所以编入了汉军的旗帜。袁崇焕的冤狱是清朝乾隆年间才被揭露的。《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明史》根据清朝档案记载,讲述了皇太极如何使用反间谍的故事。几十年后,乾隆皇帝看了公元《袁崇焕传》年袁崇焕的记录,对袁的遭遇十分同情。他做了一只猴子来查有没有袁崇焕的后代。结果只找到旁系远房后裔,乾隆封了他们的一些小官。那是四十八年前的事了。近几年对金庸老师文章的批评越来越浓,通常是因为他没有查阅《明史》,因为里面明确写着甘龙派人去找杜诗的第五代传人孙园冰,因为他不是他所说的旁系后裔,而诗的后人在《清史稿》年就有自己的传记,所以这篇文章比较马虎。这个说法有点偏颇,难免低估了金庸老师。指责金庸老师不咨询《清史稿》有几个原因。首先,《清史稿》证明有一句话“四十八年.伍子胥,即明朝辽东巡抚袁崇焕五世所赠”,而《清史稿高宗本纪》也说,“第五兵非官也”。两个人都说“第五个孙子”,不是旁系,应该是直系。在《东华续录乾隆》年间,有几个但如果考证得再仔细一点,应该知道当年办理史一案的经略人在他的《清史稿》中说史“欲守险边,身死,所犯大致相似。但是,武穆有子林和孙克,可以为他们开脱。然而,检查员竟然拒绝了。《剖肝录》圣僧是谁?唉!”以此为依据,似乎没有杜氏的后代。因为盖雨达成为杜氏案审理的当事人之一,甚至在其间力挽狂澜。最后,他通过威胁老板,救了杜诗一家的命。所以,此外,金庸老师还说:“《金陀粹编》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他下令查袁崇焕有没有后代。结果他发现只有旁系远房后裔,乾隆封了他们的一些小官。那是四十八年前的事了。”这个说法显然可以证明他咨询了《明史》。他怎么能说他没有呢?我以为金庸先生不仅查阅了《清史稿》和《清史稿》这两本书,还查阅了一些地方志和清代档案。比如康熙年间的《东华续录》说,“国籍没了之日无子女。”在《广东通志》的清代档案中,军事部长等。昨天《清高宗实录》,袁崇焕巡抚纪辽,虽然和我们闹僵了,但他还是能够忠于自己所做的事。当时国主处于黑暗状态,无法穷尽热情,以至于身体遭遇新君,深感悲悯。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籍广东。你有后代吗?你当过官吗?他到上安讲经,详细了解,遇有反复。一年后,广东巡抚尚安说:根据访问目的,袁崇焕没有继承人。他是易迪的表哥文兵的儿子。第五孙,大致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仍然明白他应该以出生的孙为榜样,由其他官员挑选和补充。龙一直自称是英明的。虽然这个天赋没有他的自尊心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聪明人,很聪明。以他几次当面质问此事的认真严谨的态度,想在这么容易的事上糊弄他,简直就是拿自己家人的生命开玩笑,没必要。而尚安追查了一年,在举报的时候,把袁兵的身世、学识、性格说清楚了。所谓第五个兵是表哥袁的养子的后代。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毫无疑问,袁没有后代。但是,指责金庸老师无视《明史》年《袁督察后裔传》的说法,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金庸老师在《清史稿》中提到曾说“袁后裔不知如何入黑龙江汉军旗”,他又说“我猜袁崇焕的后裔多半是被清朝掳掠,在黑龙江苦寒之地当了农奴,所以编入汉军旗”。这个猜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现在已经确认史无后裔,其家族已被流放南方,且在乾隆48年发现被流放的元族人,《评传》年史的后裔被记载为黑龙江汉族人,其传记中并未提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金庸老师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推测。不考虑别的,他的“被清朝俘虏,在黑龙江的苦寒之地做农奴,编入汉军旗帜”的猜测,应该说确实很有道理。
2023-09-05 12:28:011

金庸的18部著作

《金庸作品集》收录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共18部。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袁崇焕评传》、《三十三剑客图》、《成吉思汗家族》。1、《飞狐外传》。《飞狐外传》主要讲述《雪山飞狐》主人公胡斐的成长历程,可以看作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小说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为故事的中心,讲述了胡斐为追杀凤天南在路上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与程灵素、袁紫衣所发生的爱情。2、《雪山飞狐》。辽东大侠胡一刀与打遍天下无敌手金面佛苗人凤连战三天三夜,不打不相识,英雄相惜结为生死之交。后苗人凤受奸人陷害误伤胡一刀,留下一孤儿胡斐无人照顾。胡斐长大后去沧州拜祭父母亡灵,掩埋程灵素骨灰,大败田归农而名扬天下,终于成为一代大侠。3、《连城诀》。讲述农家子弟狄云因为生性质朴,屡被冤枉欺骗,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看穿人世险恶,回归自然的故事。 该书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人物性格鲜明。4、《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5、《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以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6、《白马啸西风》。《白马啸西风》是一篇着力写情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马李三先后遇害拉开序幕,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展开了李文秀与苏普、马家骏、瓦耳拉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7、《鹿鼎记》。《鹿鼎记》以清代康熙年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韦小宝的传奇经历的故事。8、《笑傲江湖》。《笑傲江湖》通过叙述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的经历,反映了武林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作者没有设置时代背景,其所折射中国人独特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出对斗争的哀叹,具有一定的寓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可感。9、《书剑恩仇录》。《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该小说以清乾隆年间汉人反满斗争为背景,围绕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间奇特的矛盾纠葛而展开,他俩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个是满族皇帝,一个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总会主。10、《神雕侠侣》。《神雕侠侣》是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小说的主脉写的是杨康之遗孤杨过与其师小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过从小师从小龙女于古墓之中苦练武功,师徒二人情深义重,却无奈于江湖阴鸷险恶、金兵铁蹄来犯使得有情之人难成眷属。11、《侠客行》。《侠客行》主要叙述一个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经历。《侠客行》有许多耐人寻思之处,潜隐着许多玄机,体现着金庸对于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体验。12、《倚天屠龙记》。《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13、《碧血剑》。《碧血剑》的主线故事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夺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师仇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复仇之路与天下江山的争夺交织在一起。14、《鸳鸯刀》。《鸳鸯刀》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秘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故事。该小说情节曲折,语言诙谐,在不长的篇幅中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出几个不同的江湖侠士形象,可读性强。15、《越女剑》。附在《侠客行》之后。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终于帮助越王勾践雪耻复仇。阿青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阿青见到西施的美貌后,不忍伤害,飘然离去。16、《袁崇焕评传》。金庸先生唯一一篇历史人物评传,附于《碧血剑》之后。17、《三十三剑客图》是金庸为《卅三剑客图》作的传记。附于《侠客行》之后。18、《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是金庸作的关于成吉思汗的王公氏族图谱。金庸笔名由来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金庸先生还有一个笔名,叫做查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这是他读高中时老师给取的名字。当时还是1940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因为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然而,这篇文章不仅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和勇气。到衢州中学后,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老师替他取了一个笔名——“查理”。“查理”撰写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陆续在《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发表,得到好评。
2023-09-05 12:29:132

袁崇焕后代还有吗?

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2023-09-05 12:32:131

历史上袁崇焕有没有后人?

资料, 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 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 “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 “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 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 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 《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 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2023-09-05 12:32:321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真的是个大英雄吗?

历史上袁崇焕虽然是一名保家卫国的英雄将领,但也不是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毫无瑕疵。他曾经想通过卖粮食来拉拢蒙古,但没想到对方和金国交好,把买来的粮食送给了金国,等于他是间接给了敌国粮食。还有他杀了名将毛文龙,本来有毛文龙在,清军根本没那么越过山海关,但他却因为私人的矛盾杀了毛文龙,所以他并不是什么大公无私的人。说他是英雄也算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抗敌有功,但是他是比不上像岳飞那种爱国无私的大英雄。
2023-09-05 12:32:503

袁崇焕死得冤不冤?

大家都说冤,因为是崇祯皇帝中满清反间计把袁崇焕调回京城杀的...而且死后身败名裂,明人憎恨,特别是死的太惨了,被千刀万剐了,把肉拉到集市上卖给别人吃了...我给楼主截取一段资料吧1.袁崇焕到底是忠是奸,满清吹捧,明人憎恨到底哪个是真. —— 满清灭亡后近百年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袁崇焕都是忠。满清不但未吹捧袁崇焕,反而有所贬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在明人和朝鲜人的书里都有详细记载为大捷,但在满清所修明史里却一笔带过。“明人憎恨”主要集中在袁的所谓通敌议和上,但这很明显是由于满清当时散布的流言而误会了袁崇焕。 2.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否为泄私愤. —— 不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整肃辽东军纪,杀毛前苦口婆心地和毛谈了三天,让毛接受指挥,但毛坚持拒不从命,袁崇焕才杀了毛文龙。 3.袁崇焕作为一个文官统领战局是否就是其要杀处于朝鲜的偏师武官毛文龙的原因? —— 为了抗击后金的整体战局,需要毛的水军服从指挥,所以不得不杀。 4.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是否真如其所说的大捷?没了袁崇焕的宁远是否真是不堪一击?宁远的大捷是否真是袁崇焕一人之力? —— 即使是明人所修的把袁当成奸臣的各种史书也承认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满清对袁军广渠门大战的勇猛也不得不感叹“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 宁远是在明朝朝中打算放弃山海关外土地时,由袁崇焕首倡、孙承宗拍板,建成的坚城,终明之亡,满清重兵也未能攻下,如果不是吴三桂引清兵进关,不知道还要阻挡满清多少年。 宁远的大捷并非全是袁崇焕一人之力,袁的手下将士也出力不少,但作为指挥者的袁崇焕确为首功。 明人史料: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国榷》卷八七) “藤县(即袁崇焕)之于东陲,亦蘍(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卷九一)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王在晋,曾主张放弃关外领土,与袁崇焕不和,但也承认袁崇焕拼命阻止明军溃逃,拼死抵抗建虏的大功。在袁崇焕被害后,王在晋还坚持认为袁“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 朝鲜人史料: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朝鲜《仁祖实录》八年二月丁丑载:朝鲜的使者朴兰英到沈阳,满清的王公当着他面互相“耳语”,说袁经略果然和我们同心,只可惜事情败露而被逮捕。这样的国家机密,怎会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语,故意让他听到?朴兰英明白他们的用意,只不过想借他而传言到明朝去,以便尽快杀了袁崇焕,所以他在给朝鲜国王的奏章中说:“此必行间之言也。”直到一百年之后,朝鲜的君臣们在讨论明朝覆亡的原因时,还说主要原因是杀袁崇焕(见朝鲜《英宗实录》六年十一月辛未,即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 (金庸:袁崇焕评传) 所谓袁的策略帮了满清的大大大忙,纯粹是网上一些污袁者的胡扯,通过篡改、阉割史料来污袁,已经多次被驳斥过,但它们被驳斥得哑口无言后总是换个地方又发,所以上当的很多。
2023-09-05 12:34:427

袁崇焕生平简介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元旦朝贺,群臣失朝。兹事体大,涉及皇上面子和朝廷纲纪,但这么大的事情,周延儒只说了几句,最后上了个揭要求从自己开始起挨个罚俸,可崇祯居然连这都没批准,就此不了了之,可见这个时候崇祯对他还是恩宠极盛的。不过好景不长,就在同年五月,这位崇祯末年的第一大红人被锦衣卫大帅骆养性的密探揭发,说他督师出京与入关清军交战时,不但一矢未发谎报大捷,而且还放纵清军安然退出关外,是为“受贿纵敌”;又为大臣上奏劾他卖官鬻爵,结党营私。锦衣卫这回小报告倒真的打对了。这里说句无关的,锦衣卫在崇祯手上还确实没什么大劣迹,而最后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一直坚持上城守卫北京的,便是这些锦衣卫和太监们。在看见这些记载时,我确实对锦衣卫及太监的印象有相当改观。明朝末年,清军势力日益强大,屡屡入关烧杀抢掠。在崇祯朝,犯边入关未及北京者不计,只大规模入侵并进逼北京的就有五次,分别是崇祯二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五年。其中七年和九年两次,各地明军分别勤王来援,但基本可以说目标是保卫京师,没有想和清军决战,其余三次,则有试图组建大部队进行反击之举动。这三次帝国反击战中,第一次抗击清军的明军主帅是袁崇焕袁督师,第二次则是卢象升卢督师,第三次就是周延儒大学士了。 只是每回清军进犯北京,凡明朝敢率军与之对抗的大帅都不能幸免,必定会因此身亡,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惯例。如兵部尚书、督师袁崇焕,首辅大臣周延儒都是被崇祯所杀;而另一位兵部尚书、督师卢象升,则是被崇祯所误,为奸臣所害,抱着殉国的悲愤之情冲进敌阵,战死沙场,可说是纯粹的自杀行为,死得尤其惨烈。只是归根究底,他到底还是让崇祯给害死的。这三人中,袁崇焕、卢象升两位督师,可称人中龙凤、国之栋梁,是崇祯朝为数不多的几根中流砥柱之一。只是自打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害身亡起,其后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这等雄才大略的臣子,一个个被崇祯搞得或死或离,以至大明朝忠臣良将从上到下一起丧失殆尽,到了崇祯十五年那会儿,大约也只能剩下周延儒这样的在朝中当道了。崇祯朝清廷第一次进犯北京,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当时还是后金军的八旗兵自龙井关(今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破长城守卫,直逼北京城下。此战导致了明朝抗清中流砥柱袁崇焕被诬冤死,为日后清军坐大入关争天下埋下了极大隐患,而此战北京城所面对的形势也最为险恶,因此关系重大。只是袁督师事迹,早年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近年的杨宝霖和金庸先生,都已有过精湛的编撰和考证,其中杨、金两位的《袁崇焕杂考》和《袁崇焕评传》更是流传甚广脍炙人口。 杨先生的《袁崇焕杂考》,对袁崇焕生平、故里之考据可说极其厚实详尽;而金庸先生所著的《袁崇焕评传》,则因其小说《碧血剑》的流传而对袁督师事迹推广影响甚大,在这点上,确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是以关于袁督师的事迹和冤狱过程,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还是说些方家们弃而未用的细枝末节、未尽之处,以及当时明辽东系将领的大略情况为好。在崇祯二年底,后金军围北京后,辽东督师袁崇焕率军入援。由于昼夜奔驰,关宁铁骑的主力步兵军团被远远甩在后面,甚至最精锐的九千骑兵中也有四千人掉了队,和袁崇焕一起抵达北京的只有五千人。大约两天后,袁崇焕与山海关总兵满桂等人合力在北京城外各门狙击后金军。双方在血战数场对峙了一段时间后,明朝各地勤王军马日益逼近北京,形势渐渐逆转,开始有利于明军。面对这个开始凶险起来的局面,清军首领皇太极用范文程之计,离间崇祯和袁崇焕,捏造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故意让俘获的太监听得内容,然后纵之归去,崇祯果然中计,对袁崇焕的看法顿时开始改观。偏偏此刻北京的另一员大将山海关总兵满桂,虽然是个英雄,但却是个莽汉子,因此轻易地便中了后金的离间计。满桂在北京城外的战斗中,为后金部队以袁崇焕部下用过的箭矢射伤,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贯体,两支嵌于铠甲之上。 满桂回城后军医为他拔出身上所中箭矢,发现上面刻有袁崇焕所部之记号。满桂原本也与袁崇焕有点过节,《剖肝录》云,“会总兵满桂,初与焕共宁宁远,丙寅之役,首主弃城,为焕所叱”,如今发现袁崇焕竟然在联手对付外敌的时候暗算自己,因此勃然大怒,便以箭矢和身上伤口为证,进宫找崇祯告了御状,力指袁崇焕通敌,阴谋杀害明军大将。这两下里一对,崇祯更是深信不疑。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召对袁崇焕于平台,同时密令满桂及其部将黑云龙入平台,又埋伏大批锦衣卫、校尉于侧。袁崇焕以为崇祯要召问战况,于是带关宁铁骑大将祖大寿、吴三桂,以及替他背尚方宝剑的韩润昌《袁崇焕杂考》:“韩润昌,东莞人,袁崇焕爱将,隶袁崇焕麾下为都司。崇祯所赐袁崇焕的尚方剑,是由韩润昌带领的。崇祯召对袁崇焕于平台,只有祖大寿、吴三桂(祖大寿的外甥)及韩润昌跟随。崇焕下狱,祖大寿、吴三桂大惊,夺山海关而出,奔回锦州。韩润昌自投于狱,袁崇焕被磔死,韩润昌谪戍陕西镇番卫,明亡,返里为僧。([民国]《东莞县志》引《袁督师行状》)”等三人一起入宫面圣。结果他们一到平台,崇祯就在平台之上质问袁崇焕杀皮岛毛文龙、勾连清军入关围北京、射伤满桂三事,并命令身边的满桂脱下血衣,远远掷到了跪在台阶下的袁崇焕面前。 袁崇焕虽赤胆忠心,然而此刻却无以自明,还没等他再说些什么,就被埋伏在侧的十名锦衣卫、校尉按倒在地抓了起来,褫夺朝服后,立刻械送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在看到《明季北略》中这段记载时,我几乎可以肯定,祖大寿、吴三桂、韩润昌这三人在那一刻,心里升腾起的是愤怒和屈辱的感觉。他们这些辽东军人,从关外不吃不睡赶回关内,以九千人马力敌数万后金军,天天面对后金军的马刀和箭矢,为的就是解北京之围。但现在却被自己人拿刀架在脖子上,并且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从心底里尊敬的、对大明朝忠心耿耿的统帅,被锦衣卫们当场按倒,剥去衣冠套上了刑械,像牲畜一样被拖了出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感到愤怒和屈辱,那么后来也就不会有关宁铁骑全军反出山海关那血性的一幕了。和袁督师一起入见的这三人中,他的东莞同乡韩润昌自投于狱。在督师身亡后被谪戍陕西镇番卫,明亡,返乡出家为僧。但当时韩润昌这个豪气干云的举动,我相信是不会让崇祯感动的。因为那时袁督师是戴着内奸、叛贼的帽子下狱的,而关宁铁骑们这种对袁崇焕的忠贞和景仰,肯定只能让崇祯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从他接下来的举动中就表现了出来。在袁督师被带走后,崇祯立刻下令由山海关总兵满桂替代袁崇焕,担任全部勤王部队的统帅,由山西总兵马世龙和祖大寿两人为他的副手。 然后崇祯又派出了宫中的得力太监车天祥带着犒军物资,去关宁大营中安抚祖大寿、吴三桂等辽东将兵。然而祖大寿等人和数万关宁铁骑,最后却还是击破山海关回到了关外,向老家锦州奔去。对辽东的这五十多名辽将和关宁铁骑,时人风评是“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此说点评得极是。这五十多员辽将和关宁铁骑,无论忠奸,在整个明清易代过程中,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如祖大寿、祖可法、左良玉、黄得功、吴三桂、曹文诏、曹变蛟、周遇吉、刘泽清、何可纲、张存仁、刘肇基等人,可说没有一个人是易与之辈,他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才干,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风波,而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明了确实如此。我现在想来,当时他们的心情应该是极复杂的。那时,他们还都是一群非常标准的职业军人,同时也是一群血性男儿。
2023-09-05 12:35:081

袁崇焕的生平事迹

功到雄奇即罪名 ——纪念民族英雄袁崇焕诞辰四百一十周年 ·方舟子· 一 当我写下“民族英雄”这四个字时,不由觉得有些沉重。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还提什么民族英雄,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君不见有人突发奇论,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适”乃是符合现代民主原则的真理,因此在民族战争中,拒绝“弃暗投明”、顽抗到底的岳飞、袁崇焕之流就成了不识时务、抗拒历史潮流、祸国殃民的罪人了。此论一出,居然还很有些人赞同,所谓的民族英雄,在今天某些人看来,不过是疯子、腐儒的代名词。 民主原则本来是处理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方式,现在竟然也被人套用在两个民族的生死决战之中,用以剥夺被侵略民族的抵抗权利,可算是一大发明。未来的侵略者又多了一样堂皇的招牌,被侵略的懦弱者又多了一项自慰的借口。但是不管招牌如何堂皇,借口如何漂亮,总会有不愿当异族奴隶的热血男儿挺身而出,为本民族的存亡作最后的挣扎。虽然由于时势的缘故,这种挣扎也许是徒劳的,免不了要被聪明的后人讥之为抗拒历史潮流,但他们为人的尊严和英雄的气概,却在悲剧性的最后一搏中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光亮,千百年之后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个血还没有冷透的后来者。 何况岳飞、袁崇焕等人所奋起抵抗的乃是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当时还是异族)的掠夺性侵略,这种抵抗,在任何时候都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以明末为例,当时后金(清)的全部男丁不过二十万人,全部从军作战,生产劳动靠的是俘虏来的汉人、朝鲜人奴隶。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便是掠夺物产和俘虏人口,每过一地,必定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对这样的入侵之敌,难道应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就算本民族的统治者昏庸残暴,而本民族的百姓何罪之有?在保家卫族的战争中,英雄豪杰只能舍生忘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除此别无选择。 这种英雄气概,不是现在的某些自诩的民主斗士所能理解的。即使是在当时,这些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民族英雄就已被视为不合时宜的痴人傻子了。请求与袁崇焕同死的布衣程本直就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这样的痴汉,在当时已是“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而不可再得,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天方夜谭,也难怪有人要把本民族的大英雄拿来作为自己骂街的靶子了。 二 万历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大政治家张居正累死任上,人亡政息;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了他二十五年不上朝的亲政,中国一下子从辉煌灿烂的顶点跌入了黑暗不幸的深渊。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压垮大明帝国这一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来了。而腐朽的大明帝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打一场惨败一场,天启二年广宁一役,王化贞的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余座城落入了后金手中,明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正是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开始登上了悲壮的历史舞台。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三 崇祯即位,招回因宁锦大捷反而被魏忠贤罢官的袁崇焕,拜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赐尚方剑。兵部尚书是最高军事行政官,督师是最高军事指挥官,袁崇焕身而兼之,达到了其军旅生涯的顶点。袁崇焕走马上任,坐镇辽西,满兵再也不敢取道宁锦以入山海关,但是却可能取道蒙古,从蓟门入寇。袁崇焕虽然官为督师蓟辽,蓟州其实是他所管不到的,因此上疏请朝廷务必加强遵化的防守,增设团练总兵。连上三疏,朝廷却因为他推荐的总兵人选被弹劾,不予理睬。朝官还在那里互相推诿扯皮,而皇太极已接受汉奸高鸿中的建议,果然如袁崇焕所料,在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率领满兵十余万,以蒙古兵为前导,从喜峰口窜入长城,攻陷遵化。这些地方都属蓟辽总督刘策管辖(总督比督师低一级),与袁崇焕无关,但袁“抱心太热”,于二十八日闻警,即与祖大寿、何可纲率兵入援,沿路经过的抚宁、永平(都在河北东北)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设守,计划截断满兵的归路。十一月初十,袁军到达蓟州,与满兵交锋,满兵没有料到会在这里遭遇袁军,大惊,于半夜越过蓟州向通州退兵,渡北运河,直逼北京。袁崇焕率五千骑兵急速追赶,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多里,竟比满军早到北京三日。崇祯见袁军赶到,大喜,召见袁崇焕,赐御馔和貂裘,但袁崇焕要求让士兵入城休养,却没被批准,只得驻扎在广渠门外。满兵一路上攻来,到高密店时侦知袁军已在北京,无不大惊失色,以为袁军从天而降。二十日,两军在广渠门会战。袁军后来又到了四千骑兵,合起来也不过九千人,以这九千人大战十万满兵,以一挡十,从早打到晚,满兵终于不支败退,连退十几里才稳住了阵脚。本身并不会武功的袁崇焕因为这一仗关系重大,披上了甲胄亲自上阵督战,把满兵一直往北追到了运河,袁据说在战斗中中箭受伤(《朝鲜仁祖实录》)。 这一仗,与宁远之役、宁锦大捷大不相同,并非据城固守,而是硬碰硬的野外作战,连明军最为倚重的红夷大炮也未能派上用场,在军事形势上并无优势可言,而能击败十倍于己的敌军,靠的是誓死保卫京师的高昂士气,赢得十分侥幸。气二鼓而衰,三鼓而竭,士气是不可长期依赖的,作为一个高明的军事指挥官,袁崇焕深深知道这一点。即使是这一仗,他也并不想打,而是不得不打,侥幸以少胜多,他也没有给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按兵不动,等待随后就会赶到的大批步兵和各地勤王兵。崇祯一再催促他出战,他都以兵困马乏,等待援兵为由加以推迟。其实即使援兵赶到,他也未必就愿意立即跟满兵决战,因为打野战,明军不是能骑善射的满兵的对手。袁崇焕对满兵的战略向来是“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这一次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深入大明腹地,本来极其冒险,拖得越久,对他们越是不利。袁崇焕的计划便是截断满兵退路,把满兵围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云集,时机成熟,再四面合围,进行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即使不能在此役全歼满兵,也当能给以重创,自己先前向崇祯夸下的“五年全辽可复”的海口,隐隐有了希望。这时有两路勤王兵赶到,袁崇焕并未把他们留下守卫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卫皇陵,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断满兵后路。他自己的主力预计十二月初三、初四日即可赶到,可以开始实施合围计划了,不料初一日自己被捕下狱,使历史因之改写! 对袁崇焕的这一番部署,生性多疑的崇祯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他能料敌如神,说满兵要来就真地来了?为什么打败敌军后不乘胜追击,反而按兵不动?为什么勤王兵赶到他反而把他们驱散?而这时朝中、城中的舆论对袁崇焕也非常不利。这是满兵首次打到北京城外,北京的官民何曾见过这种阵势,巴不得早点把满兵赶跑;高官贵族大多在城外置有家产,现在惨遭满兵蹂躏,自然心疼得狠,见袁崇焕按兵不动要打持久战,官民们便把怨气都发泄到了袁崇焕头上,骂他“纵敌”。我国人民历来喜欢用顺口溜抨击时事,历代统治者对这种民谣也很重视,把他们当成预言看待,而这时候也出现了这么一条民谣:“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文秉《烈皇小识》)这时的民心竟然认为要赶跑满兵,必须先逮捕(“投”)袁崇焕。这些舆论,自然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崇祯耳里,更加深了他的疑虑。终于,有两个被满兵俘虏的太监逃了回来,向崇祯报告了他们在敌营偷听来的重大机密:原来袁崇焕通敌,与满兵有密约,二十日满兵并非战败,而是有意退兵,以便让袁崇焕实施他的逼和计划。崇祯至此恍然大悟,觉得所有的谜团一一解开了,立即召见袁崇焕,就在殿上命锦衣卫把袁崇焕逮捕下狱。 当时在场的大学士成基命算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人,叩头请崇祯务必慎重,不要轻信流言,目前敌军兵临城下,局势危急,非平时可比(即不应该象平时那样想抓谁就抓谁)。崇祯自以为证据在手,慎重即是因循,不理(《明纪》)。在兵临城下之时,把自己的最高军事指挥官逮捕下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创举了。 祖大寿是一起被召见的,见主帅被捕,战栗不知所措。崇祯派了个太监向城外袁军宣读圣旨,宣布袁崇焕罪状,三军放声大哭。初三日,祖大寿与何可纲悲愤之余,决定不再为皇帝老儿卖命,率袁军往东向锦洲奔去。正南下赴援的袁军主力在途中听说主帅被擒,自然也掉头就走。 崇祯这下子才慌了起来,便接受余大成的建议,派全体内阁和九卿到狱中求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回来。等到信使追上袁军,已在山海关外了。祖大寿读毕,下马捧信痛哭,全军也跟着痛哭,惊动了在军中的祖大寿母亲,问清是怎么回事后,劝大家回去奋勇杀敌:“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何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于是袁军个个争先恐后,即日回兵入关,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这一件事,即使是铁石心肠如崇祯也不能不稍被打动,也因此闪过让袁崇焕复出的念头,但也仅仅是一闪之念而已。 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擅主和议,是指他跟皇太极的议和。皇太极与明军每打完一仗,都要主动议和,这并非如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所认为的那样是诚心诚意的议和,多半是带有欺骗性的缓兵之计。袁崇焕对此并非不知道,但是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明军更需要有一段和平的时间用于休养兵马,巩固城池,因此对皇太极的每次议和他都积极响应,两人书信往返不断。这一切并非背着明廷干的,而明廷对议和虽然不以为然,却也并不怪罪。在袁崇焕给崇祯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辽战略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对此崇祯本来也很赞赏,当袁崇焕“擅主议和”之时,崇祯甚至还加了他的官,给了他太子少保的头衔,这时候却翻起了历史老帐。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无不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对于南宋向金是称臣纳款的求和,而袁崇焕与皇太极是不带任何屈辱性甚至还是高一等的议和这种明显的区别都看不出来,敢于议和便被视为秦桧式的卖国贼,而不管议和的目的何在,所谓书生误国,莫过于此,这也就是程本直所说的“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对于与袁崇焕的最后一次和谈,皇太极曾在谕文里抱怨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朕忍耐不过,故吁天哀诉,举兵深入。”则这是什么性质的和谈,再明白不过。对于这次议和,清人后来以为奇耻大辱,淹没不载,幸好清宫内阁档案中还保留了这道木刻谕文。) 专戮大帅,是指袁崇焕在半年前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祭出尚方剑,斩镇守皮岛的左都督毛文龙于帐前。金庸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毛文龙不该杀,杀的方式也不对头。袁崇焕历数毛文龙的十二罪状,确有凑数之嫌,但不服节制、虚报兵额、中饱关银、擅开马市私通外番这几条,在当时确实都是死罪。后人查阅清宫档案,更发现毛文龙当时确实与清人私通(《近世中国秘史》),足见其死有余辜。至于袁崇焕采用那么戏剧化的手段杀他,也是万不得已。皮岛孤悬海外,如果靠下诏擒拿,只能逼反了毛文龙。朝中大臣并非没有不想除去毛文龙的,只是除不了,不敢除,奈何他不得:“是左右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也。其不杀也,非不杀也,不能杀也,不敢杀也,是以崇焕杀之而通国快然。”(程本直《漩声记》)。朝鲜深受毛文龙荼毒,其国王听到文龙被诛的消息,大喜:“为天下除此巨害。”(《朝鲜仁祖实录》),可为毛文龙该杀的佐证。但毛文龙杀敌无能,拍马有方,领来的饷银,倒有一大半没有运出京城,而是用于行贿。私开马市,用战略物资向清人换来的人参貂皮,也多拿来向朝廷大官上贡,因此朝官喜欢毛文龙的很是不少。袁崇焕把毛文龙杀了,这些朝廷显贵断了一大财路,无不深恨袁崇焕,最恨的是毛文龙的同乡、大学士温体仁。正是这位温体仁,当崇祯闪过复用袁崇焕的念头时,他赶紧连上五疏,请速杀袁崇焕。杀毛文龙,这时便被拿来作为袁崇焕通敌的证据,因为据说清兵最忌惮的倒不是袁崇焕,而是毛文龙,因此便要袁崇焕杀了他作为议和的条件。袁崇焕既然被当成了秦桧,毛文龙也就被捧成了岳飞,《天启实录》中记载毛文龙的罪恶本来不少,这时候的文献反而都颂扬起毛文龙来了。 四 从袁崇焕被捕到遇害,经过了八个多月的时间。既然袁崇焕的通敌证据确凿,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呢?金庸说是因为满兵一直到六月份才全部退出长城,在此期间崇祯不敢杀袁崇焕得罪辽东部队。崇祯既然敢抓,抓了以后大家都已知道袁必死无疑,又何至于不敢杀?当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甚至请崇祯立斩袁崇焕,“则逆奴之谋既诎,辽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疏》),可见在这些人看来,杀袁反而有助于稳定军心。袁案之所以拖了这么久,是党争造成的。原来当时的首辅钱龙锡与袁崇焕关系相当不错,这时也受到了牵连。钱是当初惩办魏忠贤一案(称为逆案)的负责人,因此令阉党怀恨在心。这时候阉党遗逆又在朝廷渐渐得势,便想把袁案扩大成一个新逆案,把钱龙锡这些对头一网打尽。钱龙锡自然在朝中也有些势力,两派便就袁案展开了拉锯战,事情就这么一直拖了下去。此事终于让崇祯发觉,大发脾气,限令五天之内了结袁案(《明纪》)。新逆案因此没能得逞,但钱龙锡也在袁崇焕死后被捕论死,后改判充军。 主持袁案会审的,正是前面提到的梁廷栋。此人曾在辽东与袁崇焕共事,合不来,终于抓住了机会公报私仇。他起初判定的处罚是夷三族。当时的兵部郎中余大成是为袁崇焕喊冤最力的一位,这时吓唬上司说:我在兵部当郎中,已换了六任尚书,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你现在开了夷三族的先例,想想你自己的三族吧。梁廷栋倒真地给吓着了,便与温体仁商量,对袁崇焕减轻处罚,判处凌迟,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袁崇焕无子,《碧血剑》的袁承志自然是虚构的),籍没财产(发现袁家没有什么财产,足见袁崇焕当官之清廉)。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四十六岁的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口被凌迟。所谓凌迟,便是千刀万剐,是极刑中的极刑;而北京市民先是认为袁崇焕纵敌,现在又都相信袁崇焕通敌,清兵是他引来的,无不以争食袁爷的血肉泄恨为快,使这次凌迟更是空前的惨烈。把袁崇焕误为大汉奸的明末史家张岱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石匮书后集》) 英雄肉的价格是手指大的那么一块,银一钱。而我们的英雄,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一直在叹息,即使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明季北略》)袁爷所悲叹的,不是百姓的愚昧,那对他来说毫不意外,他所悲叹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即使身受极刑,萦绕在脑子里的依旧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安危: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五 袁崇焕对自己的下场,并非一无所知。自从他投笔从戎以来,他所担心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在奏疏中,反反复复说的也是这种担心。他对天启皇帝是这么说:“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唯圣明与廷臣终始之。”他对崇祯皇帝也是这么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用人当任而无二,信而勿疑。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当我们今天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觉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对于自己的死于敌人的反间,死于朝廷的猜忌,袁崇焕早已预见到了。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良臣择主而适”,不明哲保身退隐山林,反而舍身报国,明知是死路一条,却偏偏去赴汤蹈火?因为人民在受难,民族在沦亡,热血男儿责无旁贷,不敢偷生惜死!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边中送别》)他的投笔从戎,不是为了封万户侯,而是以收复失地,解辽东人民于倒悬为己任。在崇祯与袁崇焕那场著名的平台对策中,崇祯曾把袁崇焕叫到跟前,对他说:“愿卿早平外寇,以舒四方苍生之困。”这不过是一句套话,袁崇焕竟然大为感动,举手加额:“皇上念及四海苍生,此一语,皇天后土,实式临之。臣所学何事,所做何官,敢不仰体皇上,早结此局。”(《石匮书后集》)为崇祯念及百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与皇太极议和,也是把归还被占领土,放回被俘官民男妇作为首要的谈判条件,毫不让步:“今若修好,则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生男妇,作何送还?”。 既然把民族利益放到了首位,也就只好不顾个人安危,抛弃家庭幸福了:“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余大成《剖肝录》)心甘情愿当一个以国为家的亡命之徒,此乃袁崇焕之所以为民族英雄,袁督师之所以为“千古军人之楷模”(梁启超语)。然而这样一个亡命之徒,却惨死于本族人之手,一个屠杀本民族英雄的民族,真是无可救药的奴隶之邦! 六 金庸认为,当时的朝臣之中,大约七成同情袁崇焕,其余三成则主张杀他,根据的是当时余大成的说法。其实余大成在后面还有一句:那同情袁崇焕的十之七“特以所坐甚大,且惮于体仁(温体仁)与栋(梁廷栋),未敢救。”大概不过是余大成为了救袁崇焕的虚张声势,不足为凭。当时敢于公开为袁崇焕鸣冤的朝臣极少,大学士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永光曾上疏解救,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身代,御使罗万涛为袁申辩,削职下狱。此外就是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剖肝录》的余大成了。而袁崇焕所将的辽兵,当然都知道自己主帅的冤枉,袁崇焕在狱中的八个多月,天天有关外将吏士民到督辅孙承宗的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而孙承宗竟不敢向崇祯报告。前面提到的那位布衣程本直,胆识与朝臣们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仅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辨冤,而且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俱死:“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则目瞑九泉矣。”崇祯成全了他,顺手把他杀了。 更多的人,都觉得袁崇焕该死,即使觉得袁不该死的,也只是觉得袁爷功大,并不知其中另有冤情。逃归太监,对袁崇焕之通敌言之凿凿,令人不能不信。虽然崇祯对此事也许并未加以声张,但当时的人都知道有两个太监对于挖出袁崇焕这个大汉奸起了关键作用(《石匮书后集》)。在这种形势下,敢于为袁鸣冤的人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也多亏了这些勇士的鸣冤叫屈而留下的第一手的史料,我们今天才能对这个冤狱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这几声微弱的不平之声,很快便被淹没了。到了南明,士大夫们,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博学鸿儒还是无耻之徒,居然都异口同声谩骂袁崇焕是祸国殃民的大汉奸,并且有声有色地编造起袁崇焕如何与清兵暗中勾结的故事来了。就算有几个见识不凡的学者觉得内有隐情,也不敢为袁崇焕辩护,金庸的先祖查继佐编写的《罪惟录》这部明史巨著,提到这桩攸关大明命运的大案,竟然只有“下狱,伏法”这四个字。难怪现代明史专家孟森愤慨而言:“此则明统一日不绝,崇焕功罪一日不明!”而今日竟还有些学者根据明末的这些“记载”,认定袁氏通敌胁和的说法并非无稽,读史之人,能不慎乎! 既然皇帝是如此昏庸,朝臣是如此忌恨,百姓是如此愚昧,一向以“心苦后人知”自慰的袁崇焕便只有期待着历史公正无私的审判了(《入狱》): 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然而这一天来得实在太晚了,一直要等到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的“袁崇焕传”,世人才知道,原来那两位太监是清兵有意放回,他们所偷听到的机密也是清兵有意让他们听到的,而这一切,都是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亲自导演的一出“蒋干盗书”。袁崇焕之冤至此大白于天下,然而这时候大明王朝已经灰飞烟灭一百年,大明遗老也都死得干干净净了。 七 金庸的《袁崇焕评传》的主要创见,是认为崇祯杀袁崇焕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是两个人的性格冲突。他的理由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立时醒悟,而袁崇焕从下狱到被杀,长达八个多月,崇祯不可能不知道这是敌人的“蒋干盗书”,之所以还是要杀袁崇焕,是为了掩饰自己当初的愚蠢,不肯认错。曹操中反间,不过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即使真有此事,则老奸巨猾、足智多谋的曹操能够醒悟,二十不到的毛头小伙子崇祯则未必有这样的本事。但是我也认为敌人的反间不是袁崇焕被杀的根本原因,它不过是擒捕袁崇焕的锁链的最后的一环,而这一条锁链,早已由昏君奸臣、腐儒愚民共同铸就了。 袁案是中国历史上关系最重大的一桩冤案。一提起大冤案,大家马上会想起岳飞、于谦。但南宋之初,名将辈出,岳飞之外,还有韩世忠、张俊等人在,是以南宋还能苟延残喘一百多年。于谦死于功成之后,对明朝的国运并无直接的影响。但是袁崇焕之死,却可以说直接导致了明朝的最后灭亡。他死后,明廷再也找不到一个象样的督师,边事无人,这是第一个后果。第二个后果,是让明军将士因此对朝廷寒透了心。以前明军与满兵交战,虽然屡战屡败,但将士或者战死,或者逃跑,还很少有向满兵投降的。袁死后,才开始有整个部队向满兵投诚的:“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他死后的第二年,投降的明朝将士给满兵送去了红夷大炮,从此明军在武器上也不占优势了。第三,袁崇焕一死,各路勤王兵军心大乱,山西和陕西两路军马溃回家乡后竟然沦为流寇,流寇从此成为大明王朝的又一大威胁,并最终把它埋葬。 袁崇焕死后的十五年,崇祯吊死煤山。明亡,亡得一点也不冤枉。崇祯死前还自称“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至死不误,带着花岗岩脑袋,向与他一样残忍却更有知人之明的朱元璋报到去了。 天启二年,另一位民族英雄、抗后金名将熊廷弼被朝廷冤杀,传首九边。当时还未成名的袁崇焕兔死狐悲,作诗哀悼。这两首诗,拿来哀悼袁崇焕本人,倒也相当合适。诗曰: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教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场善用兵。〖后记〗 金庸大侠当年写完《碧血剑》之后,意犹未尽,写了一篇长达六七万字的《袁崇焕评传》附在其后。我当年读的《碧血剑》是大陆的盗印版,删去这篇评传不附,是以我虽然一向留心袁崇焕的研究,却错过了金大侠的高论。直到最近,有网友得知我在写纪念袁崇焕的文章,乃千里迢迢寄来金传让我参考。金庸自谦其评传并无多大的学术价值,只有可读性,则我的这点文字连可读性也没有,或者还有点普及性,不留心明史的人若能因此了解一下这桩大冤案的始末,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么一位被冤杀了的大英雄,足矣。草成此文,以报网友赠阅之谊。凡见于《明史》及与金
2023-09-05 12:35:194

金庸除了15部武侠小说外,还写过什么书??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短篇的《越女剑》
2023-09-05 12:35:301

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书籍

阎崇年先生的《袁崇焕传》以及其主编的《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李而已先生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金庸也曾写过《袁崇焕评传》
2023-09-05 12:35:401

袁崇焕的籍贯是哪里

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先生《袁崇焕杂考》一文中有一节是关于其祖籍、乡贯的考证,是关于袁崇焕籍贯最为详实的材料,现摘录如下,以供参考。(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第一期) 二、袁崇焕祖籍、乡贯考 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第四节开头说:“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说袁崇焕祖上是广西省藤县人,似可商榷。笔者学殖疏荒,天下间有关记载袁崇焕之书,不能遍读,但检叙及袁崇焕籍贯的史籍志乘,如《明史》、《明纪纲目》、《通鉴辑览》、《明亡述略》、《明通鉴》、《石匮书后集》、《明季北略》、《国榷》、梁启超《袁督师传》、《邵武府志》、《广西通志》、《广东通志》、《藤县志》、《平南县志》、《东莞县志》、李济深《重修袁督师祠墓碑》等等,都不见有“袁崇焕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的记载。金庸先生得出这样结论的原因,我个人猜想,大概因为《明史》、《明通鉴》、《明纪纲目》、《广东通志》、梁启超《袁督师传》诸书都说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而《国榷》、《石匮书后集》、《明季北略》、《广西通志》、《藤县志》诸书又说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为了两者统一,所以说“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一《袁崇焕传》说:“袁崇焕字元素,一字自如,(东莞)水南(今为东莞县石碣公社水南大队)。(略)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藤县试,补弟子员。”据此,袁崇焕分明是东莞人,祖籍当然是东莞。《袁崇焕评传》中提到招广东三千人援辽东的崇焕的叔父袁玉佩,是广东东莞温塘(今东莞县附城公社温塘大队)人,崇焕族叔,字仲符,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进士。袁崇焕的族叔是东莞人,可见袁崇焕的祖籍是东莞而非广西藤县。 袁崇焕十四岁随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往广西藤县应试,在藤县补弟子员,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到桂林参加乡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成进士,自然“登科录”之类填上“藤县”籍,所以“明进士题名碑”刻上袁崇焕藤县籍。《怀宗实录》、《国榷》、《石匮书后集》、《明季北略》诸书据之以袁崇焕为藤县人。所以《藤县志》、《广西通志》都把袁崇焕作藤县人。自从经过六十多年反覆修订的《明史》出,袁崇焕是东莞人已成定论,嗣后凡言及袁崇焕的历史著作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都一律说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去年,广西《学术论坛》发表《袁崇焕籍贯考辨》一文,考证了袁崇焕的籍贯是广西藤县,它依据的材料,除“明进士题名碑”、《国榷》、《明季北略》、《石匮书后集》、《藤县志》等固有资料之外,只加上可疑的所谓袁崇焕父子鹏墓碑的碑文。固有资料中袁崇焕为藤县籍之说,已为历来学者所不取,这里不再论列。袁崇焕父子鹏墓的碑文是构成袁崇焕籍贯藤县说的新材料,是需要辨一辨的。《袁崇焕籍贯考辨》说: 据署有“崇焕、崇灿、崇煜”三人名字,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袁崇焕父子鹏)墓碑,碑文载袁氏“嘉靖初年至广西”这是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籍贯广西(藤县)白马乡又一有力佐证。 该文所引碑文,其误有二: 一、袁崇焕兄弟次序排列错误。袁崇焕在《天启四年三乞给假疏》中说:“臣自万历四十六年以公车出,幸叨一第,即授令之闽,离家今七年矣。七年中,臣之嫡兄崇灿丧矣,嫡叔子腾丧矣,堂兄生员崇茂育于臣父为犹子者,今亦丧矣。(略)止一幼弟崇煜,少不谙事。”分明是长崇灿、次崇焕、季崇煜。 二、袁氏嘉靖初年至广西,误。〔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一、《平南县志》卷一六、《藤县志》卷二三,都记载袁崇焕父子鹏始从东莞往广西。袁子鹏卒于天启四年(公元1626)七月初五日(见袁崇焕《天启四年初乞终制疏》)。嘉靖初年至天启四年,已超过一百年,袁子鹏死时,尚有“少不谙事”的第三子崇煜,可见袁子鹏决非得寿百龄,如果袁氏“嘉靖初年至广西”是指袁子鹏往藤县的话,则袁子鹏死时,非一百二、三十岁不可,而且在百龄之时还能生季子袁崇煜,这是可能的吗?〔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一《袁崇焕传》明确指出,袁崇焕“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考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袁崇焕十四岁,即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袁世祥、袁子鹏从东莞往藤,是在万历二十五年。可见碑文所谓“嘉靖初年至广西”是错误的。 墓碑重修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距袁子鹏之死已有二百七十一年,时代悬绝,未可尽信。而且记载袁崇焕兄弟的次序及袁氏迁入广西的时间皆误,这个重修的墓碑,岂能作为袁崇焕籍贯广西藤县的“有力佐证”呢? 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这是正确的。 甲、袁崇焕自己说是东莞人。 东莞县水南乡有三界庙。天启七年(公元1627)七月,魏忠贤使其党论袁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乞休,回到东莞水南,水南父老重修三界庙,袁崇焕作《重修三界庙疏文》(有碑,在水南三界庙内,碑高三尺,阔一尺五寸,文十七行,行四十八字,楷书。)疏文有云:“予里中崇奉三界庙”,“吾乡居俗俭而朴”,“适予请告以还,同乡诸父老青衿合谋为一乡之善事,首以庙请。”末署“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钦命巡抚辽东山海等地方提督军务加从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里人袁崇焕谨撰”。庙既在东莞水南,碑又立于庙内,袁崇焕疏文中的“予里”、“吾乡”、“同乡”、“里人”之“乡”与“里”,必指东莞水南,袁崇焕自署“里人”、即是说自己是东莞水南人。 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开头说: 余有山水之癖,即一邱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而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竟无暇盘桓其中,殉外忘内,余之罪也。去冬,余告归,方谓筑室其中,为终焉之计,未抵家而明主促之再出,络绎道路,雨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 又《募修罗浮诸名胜跋》中有云: 夫以隔四十里之名山,不能一效其(按:指幕友李云龙)款款。 若天清气朗,在水南翘首北望,罗浮诸峰,依稀可见。袁崇焕距罗浮四十里之家,必在东莞,绝不会在千多里外的广西藤县。 乙、袁崇焕的同僚、下属、好友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崇祯元年(公元1628)四月,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有司再三敦促在东莞家乡的袁崇焕上道。是时休致居家的翰林院编修陈子壮(与袁崇焕同榜进士)约梁国栋、黎密、邝瑞露及崇焕幕宾邓桢、梁稷等十九人在广州举行盛大的饯别会,会上,各人赋诗送别,并由赵焞夫绘成《袁督师督辽饯别图》,各人将所赋的诗写于图右,由邝瑞露(按:邝露的初名)题曰:《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陈子壮是崇焕的同科进士,“明进士题名碑”也有他的名字,他当然见过载明崇焕是广西藤县籍的登科录之类的文件,他让邝露在“袁崇焕”之上冠以“东莞”二字,分明在饯别会上之人认为崇焕是东莞人。邝露的从兄邝湛之(按:邝露字湛若,湛之当是其从兄之字)是崇焕部将,战死于辽东。邝露与崇焕幕宾梁稷是好友,他当然知道崇焕的籍贯,所以径题“东莞”。 黎密的饯别诗,有句云:“罗浮春色动征轮,岁月功名日转新。”是说袁崇焕从“罗浮”来。区怀年的诗说:“仙人窟宅自罗浮,入世还推第一流。”点明袁崇焕的家在“罗浮”,两人诗中的“罗浮”,不是实指罗浮山。东莞紧邻罗浮山,故前人往往以“罗浮”借代东莞。如永历元年(公元1647)张家玉在东莞到滘乡起兵抗清,围增城时战败投野塘而死,邝露的《二臣咏》诗自注云:“王师败绩,粤东又陷,公(按:指张家玉)遂倡义罗浮。”是以“罗浮”借指东莞之证。可见黎密、区怀年二人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屈大均《王予安先生哀辞》云: 庚子(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之冬,予谒禹陵于会稽,有王予安先生者,延予馆其家。(略)尝谓予曰:“子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方其督师蓟辽,予以诸生居幕下,其为国之忠勤予独知之。其不得死于封疆,而死于门户,天下更未必知之也。(略)其疏稿及余集生、程更生讼冤诸疏,予藏之笥中久矣,今授子,以为他日国史之采择其可乎?”(《翁山文钞》卷一○) 屈大均,番禺人。“子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一语,表明王予安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人。袁崇焕籍贯,不像广西有平南、藤县之争;在广东,只有东莞一说。即是说,王予安认为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了。王予安,是王衅的别字。袁崇焕计斩毛文龙时,王衅同行,并参其谋,是崇焕的亲信(见李长祥《研斋天问阁集》),岂有不知崇焕乡贯之理? 余大成,崇祯二年(公元1629)为太仆寺卿,袁崇焕下狱,大成上书论救,以后尝写《剖肝录》详叙袁崇焕的冤情。《剖肝录》有言: 先是督师部下辽将乡人谢尚政诬揭主将督师,又给银三千于廷栋,谋升闽镇。 谢尚政,字允仁,东莞茶山人。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武举,是袁崇焕所结的“死士”,隶袁崇焕麾下为都督同知。余大成说谢尚政是袁崇焕的乡人,自然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了。 崇焕族叔袁玉佩曾领广东兵援辽,天启六年(公元1626)为南京兵科给事中,当时刑科给事中黄承昊上疏荐玉佩,有语云:“玉佩忠勇谋略,不减伊侄崇焕,应调之北,以备缓急。”黄承昊,字履素,秀水人,曾官广东按察使。他与袁玉佩共事,当然知其乡贯,既说崇焕为玉佩之侄,即是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丙、袁崇焕部下多东莞人。 袁崇焕作战辽东时,其部下多东莞人,可考者,计有: 韩润昌 东莞人,袁崇焕爱将,隶袁崇焕麾下为都司。崇祯所赐袁崇焕的尚方剑,是由韩润昌带领的。崇祯召对袁崇焕于平台,只有祖大寿、吴三桂(祖大寿的外甥)及韩润昌跟随。崇焕下狱,祖大寿、吴三桂大惊,夺山海关而出,奔回锦州。韩润昌自投于狱,袁崇焕被磔死,韩润昌谪戍陕西镇番卫,明亡,返里为僧。([民国]《东莞县志》引《袁督师行状》) 林翔凤 东莞人,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武举,又中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30)文举。隶袁崇焕任辽蓟督粮推官,袁崇焕《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所谓“现任蓟镇督粮推官林翔凤,臣之至戚,慷慨知兵,且善武艺,与诸将士官交契甚厚”者,即其人也。(见《东莞县志》卷四六、四七《选举表》) 谢尚政 东莞人(见前) 黄又光 东莞人,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武举,隶袁崇焕为辽东宁前道参谋守备。(同上) 叶向日 东莞人,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武举,天启七年(公元1627)会选,袁崇焕选任守备。(同上)丁、袁崇焕与东莞人的亲密关系。 袁崇焕与东莞人的亲密关系,除上面提到的族叔袁玉佩招三千兵援辽、袁崇焕部下多东莞人两点之外,还表现在明末东莞人多怀念、悼念袁崇焕之诗咏上。天启七年冬,袁崇焕乞休回莞,明年四月,崇祯召回,当时东莞水南人陈灼有《朔夜与袁大司马话别》诗: 绿浓溪上淡春烟,曲奏霓裳夜正怜。共信筵芳须待月,应知交态自忘年。人堪惜别花边语,谁结狂来醉后缘?万里胡尘他日扫,一天晴色凯歌还。 袁崇焕在辽东前线,水南人陈学壮有《寄自如袁大司马》诗说: 华轮久矣不相亲,海国遥瞻报国身。阃外自能神石略,胸中元是溢阳春。千秋日月开明圣,一曲阳关静塞尘。搔首南天惊绩奏,勒名端在见麒麟。 袁崇焕被冤杀后,陈炅(字明良,崇祯十二年武举)有《挽袁自如大司马》诗二首: 一出关门任是非,忽来萋菲动天威。当时共喜平台对,今日翻从大理归。本谓五年期雪耻,谁令六月见霜飞?长城万里今何在?闻道关山数被围。 男子当为天下奇,满朝交赞圣明知。已忘白马图家计,直抵黄龙誓自期。韩范在军胡胆落,苏张当国士心疑。千年幽恨还谁似,读罢“金陀”有所思。(以上俱见《东莞诗录》)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张家玉到京应试,凭吊袁崇焕故居及鏖战旧迹,写下了《燕市吊袁督师》诗: 黄沙白雾皂雕旗,独赖孤臣两臂挥。热血作书招死士,裹疮临战立重围。遂令汉卒闻笳奋,共扫妖氛奏凯归。劳苦功高谁得似?中山何事谤书飞?(张家玉《文烈公集》卷七) 永历元年(公元1647),张家玉起兵抗清,过水南,拜袁崇焕祠堂,作《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怆然有感》诗: 吊罢遗祠泪几挥,辽阳回首事成非。空留冷庙沧江上,不见犁庭铁马归。星落尚疑阴雨暗,风高犹想阵云飞。只今羽檄纷弛急,那得先生再解围!(同前) 明朝以后,东莞人悼念袁崇焕的诗文更多了。兹不赘叙,以省篇幅。 戊、东莞的袁崇焕遗迹。 袁崇焕有《重修三界庙疏文碑》,立于东莞水南乡三界庙内,文为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二月作。(见《东莞县志·金石略》)袁崇焕故居在水南乡守义坊罗乡二姓村后,有月楼(见《东莞县志·古迹略》)。东莞城城内在明代有为袁崇焕立的牌坊,题曰:蓟辽柱石。(见《东莞县志·古迹略》)。东莞县纪念袁崇焕的祠堂有五:(1)在水南乡三界庙后座。袁崇焕被冤杀后,乡人陈日昌等悯其冤,悬其生前《待漏图》于三界庙后堂,为祭奠之地,后遂为祠堂。(2)在水南乡兴宁门右,名“乡先生袁大司马祠”,道光间唐棣、陈名超等倡建。(3)在莞城东正街(东莞中学右侧),名“袁督师祠”。(4)在温塘乡中和墟,袁族公建。(5)在茶山乡,袁族公建。 东莞袁氏族藏有袁崇焕画像二帧,一帧为正面像(《碧血剑》上集“图片”第二页中《袁崇焕像之一》就是这画像的头部)上有清末史馆总纂东莞人陈伯陶题“袁元素先生真像”七字。一为侧面像(即《碧血剑》上集“图片”第十二页《袁崇焕像之二》)。这两幅像和“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条幅同为袁督师祠中物。1911年,张伯桢从北京回东莞据以摄制,影印于他所编的《袁督师遗集》中。 上面所谈四点,是在《明史》、《明纪》、《明通鉴》、《通鉴辑览》、《广东通志》诸书之外的袁崇焕是东莞人的证据。
2023-09-05 12:35:493

谈谈《碧血剑》中的袁崇焕和夏雪宜

按照金庸先生自己的说法:《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又说“袁承志的性格并不鲜明。不过袁崇焕也没有写好,所以在1975年5、6月间又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作为补充。”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的妙处——这也许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妙处,由金庸先生发扬光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则在於将历史的人物与传奇的人物、历史的事件与传奇的故事、历史的背景与传奇的情节熔於一炉,并借此来创造出别具一路、半史半奇亦史亦奇奇中有史史中有奇的小说形式与境界,於人性人生及历史世界之刻划更是兼想像与思悟两长、传奇与历史兼美、好看与耐看齐至了。袁崇焕乃是一位历史人物,是明末抗清名将。而夏雪宜这位「金蛇郎君」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构传奇人物。将这两者写在一起乍看起来大有不便之处,使人读之不知该当它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好,还是当它是虚构的故事为好,弄不好极易使人反感,两边都讨不了好去。看传奇的人看到袁崇焕的故事或是容易将它「全信」了去,或是尚嫌它「不过瘾」、美中「不足」,而看史传的人则必然会嫌夏雪宜其人其事完全是胡说八道——「历史中哪来此人、哪有此事?」——从而对此「不屑一顾」。《碧血剑》中这两位未出场的主人公的性格、品质、经历、追求根本是南辕北辙、冰炭不容。一位是「江山」之柱石,一位则是「江湖」之巨擘;一位是善而忠诚,一位是痴而恶劣;一位是抗清保国大仁大义令人心折,一位是报仇过毒雪恨更恶叫人不齿……这两人一如中天明月,一如阴涧毒 ,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之至。如何能并驾其驱而为同一部《碧血剑》的主人公?——就算他们代表一善一恶、一美一丑、一公一私,那也绝不在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线上呵!——如此怎生是好?《碧血剑》妙就妙在,这两个人物根本就没有正式出场。从而无论多少不妥、多少尴尬都不用担心地一一「避」了开去。这部小说中出场的人物是他们的后代,即袁崇焕之子袁承志与夏雪宜之女夏青青。他们相遇江湖、情孽纠缠,便无论多少事、多少奇都是不妨的了。因为他俩都是江湖人物——都是「传奇武侠小说的主人公」。这叫做「化实为虚」。先看袁崇焕。在看过《袁崇焕评传》后,应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金庸不是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被袁崇焕巨大的悲剧魅力所激动,就不会有袁承志这个人物的出现。在《袁崇焕评传》中,金庸展现了一种少见的,外露的激情,“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做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象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着巨大的勇气……”,“……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可以想象,在金庸的心中,对袁崇焕的感情不是简单的钦佩、崇拜,而是一种英雄相惜的契合。在书写《袁崇焕评传》的过程中,金庸必定多次经历过如此的潜对话。在《评传》的结尾,金庸开始放纵他的想象:“在阴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僵硬吗?会因愤怒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什么句子?泪水一定滴上信笺吧?”在潜对话中,金庸不断被袁崇焕性格中深藏的“巨大的悲壮美,深刻的凄怆意”所感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理解金庸小说的一把钥匙。同样,金庸说过,袁崇焕被杀,是他与崇祯个性冲突的必然结果。也许,命运难于与之抗争的原因就在于,它由个人偶在的性格决定,反抗命运也就意味着反抗自我?在北京的天牢里,袁崇焕面对死亡,他颤抖的手和滴上信笺的泪水中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感情?走到了命运决定的终点,路,已经到了尽头。再看夏雪宜。他在小说开始之时只怕就已经死去,因而在小说中始终都未出场。然而有关他故事的却通过他的情人温仪、女儿夏青青、半个传人又兼女婿袁承志及为之受尽千般苦难及至变形又变态的五毒教中的何红药等人基本完整地交待清楚了。这是一个与政治无关的纯粹的江湖人物,因而他的故事亦与江山与乱世无关,是一个纯粹的江湖中恩怨仇情的故事。涉及到仇、情、贪(财)叁者:他为了报仇而不惜一切力量与手段从五毒教中偷得该教的「镇教叁宝」即金蛇剑、金蛇锥及重宝图,前来江南温家报仇,杀人四十兼而奸淫妇女,直至爱上温家的女儿温仪。终於「情」战胜了「仇」,使得他不再向温家报仇,但却又被贪财而记恨的温家五老所陷害以致於被挑断手足筋脉,武功全失,幸得昔情人何红药救得一命。但何红药则又因妒生恨、因情生怨,终至自封於华山山洞穴之中而至丧命……这是一个难以评说的十分惨烈、十分可怜复又可悲的故事。夏雪宜是一位难以评说的十足的江湖人物,半正半邪亦正亦邪,值得同情又令人痛恨,为善不多为恶不少。他的家仇固是值得同情,然而他的报仇方式却又歹毒得令人发指;他对温仪的爱固是可歌可泣,然而他之於何红药则又是丧尽天良;他之贪财,甚至於他自己在临死之前也感到悔之不及,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此时纵集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无谓的一生。前半为了报仇而过着非人的生活,后半则为了财宝同样遭到非人的报复,中间若无一丝情爱的温柔尚且维系他的人性光辉於记忆之中,则是暗淡无光,惨不堪言!——看起来是轰轰烈烈,实际上惨不堪言——这样「标准」的江湖生涯实在是令人难堪。然而这又正是江湖中人「生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可改变的命运及其生活方式。
2023-09-05 12:36:184

金庸的作品 列出名字

给投考初中者》 1955年 《书剑恩仇录》 1956年 《碧血剑》 1956年 《三剑楼随笔》 1957年 《射雕英雄传》 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 1959年 《神雕侠侣》 于1959年发表,并刊载了三年。 1959年 《雪山飞狐》 1960年 《飞狐外传》 写于1960、61年间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 《倚天屠龙记》 1963年 《连城诀》 1963年 《天龙八部》 于1963年开始连载,写了四年 1965年 《侠客行》 1967年 《笑傲江湖》 1969年 《鹿鼎记》 于1969年开始连载,1972年刊完 1970年 《越女剑》 1970年 《三十三剑客图》 1975年 《袁崇焕评传》 1993年 《月云》 2006年 《金庸散文集》 此书汇集金庸60多年间的散文,并于2006年出版,并非指2006年创作
2023-09-05 12:36:285

《袁崇焕以身许国心若苦》读后感

最后再来说说袁崇焕性格上的缺陷,金庸是这样说的:“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把部属身上的鲜血都烧热了,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的确如此,袁崇焕身上的重大缺点使得他的戎马生涯不能长久,总要提防这提防那,他不通情达理,导致最后他被凌迟处死。然而他所统帅的不是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要知道,据史学家考证,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一直都是很强的。从朱元璋打败了蒙古人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之后,朱棣平定安南,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等事例都可以说明明朝军队并不是金庸所说的一团糟。即使是到了后期,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差,明朝覆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数已尽,也就是内忧外患导致其兵力不足。而明朝的残余部队是在所有朝代之中坚守最久的,从朱由崧成为南明小朝廷第一代皇帝之后,一直到清朝入关第三十八年,康熙帝才攻克台湾,统一中国。其次,金庸还有一个对于评判袁崇焕的误区:“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严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情。更有人带了西洋大炮过去,满清开始自行铸炮。”在《袁崇焕评传》读后感(1)中,我已经说明过了。就是因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导致毛系部队分崩离析,人心慌慌,最后投奔满清,为满清铸炮。而且袁崇焕的罪名是响当当成立的,在袁崇焕死后明朝还坚持了10年,10年对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多不容易。袁崇焕在军队中的影响没有金庸说得那么厉害,是一号人物,关乎明朝在辽东的军队的安危,而且就算有这么一个人,也不应该是袁崇焕,而应该是孙承宗。在《袁崇焕评传》中,孙承宗一个真正的明朝的领军人物——打造了关锦防线,使明朝又苟延残喘了20多年的伟大战略家就这样被无视了。。。虽然说这是写袁崇焕的一部书,但是总不见得把更加关键的人物放在一边吧!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袁崇焕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时势造就的英雄,但不是一个能够改变时势的英雄,他关键时刻上性格的缺陷不得不使他最后带着振兴大明的遗愿含恨死去……巧合的是,他的罪名也是谋逆,我相信在通往刑场的途中,他感受着与毛文龙一样被人冠上通敌的罪名……
2023-09-05 12:36:441

掉哪妈,顶硬上是什么意思?

这是明末名将、广东人袁崇焕生前的口头名句,「掉哪妈,顶硬上」是粤语,「掉/屌哪妈」说直白点就是「X他妈」~,是一句粤语粗口,「顶硬上」是指全力以赴,并非粗口。语出自金庸写的论文《袁崇焕评传》:全军上下在他(袁崇焕)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x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最近流行,是因为有游客在东莞石碣镇袁崇焕的故居里,看到袁崇焕雕像上刻有这行字,且配有英文翻译:FU<和谐>CK HIS MOM!HIT THE HARD!,拍摄下来后传于网路,因此流行。这个雕像上的刻字,是早在崇焕纪念公园2001年建造是就凿于其上的,但因为这次网路的疯传,导致公园方面备受争议,最终在7月初,此铭牌被凿掉。
2023-09-05 12:37:021

金庸除了15部武侠小说外,还写过什么书??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短篇的《越女剑》
2023-09-05 12:37:131

金庸的各部小说分别都由几本书组成?(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的)

第1-2册《书剑恩仇录》——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锋芒之作。三联书店出版的《金庸作品集》(12张)创作年代:1955年历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第3-4册《碧血剑》(附录:袁崇焕评传)创作年代:1956年历史背景: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或顺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第5-8册《射雕英雄传》(附录: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并称“射雕三部曲”,有前后联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异(分别是儒侠、道侠、佛侠),是“侠之大者”的诠释作。此为“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创作年代:1957年—1959年历史背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第9-12册《神雕侠侣》——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创作年代:1959年—1961年历史背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或六年—开庆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13册《雪山飞狐》——《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金庸现实主义最强的小说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新修版(12张)创作年代:1959年历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鸳鸯刀》——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中前期约公元1644年—1796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白马啸西风》——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初顺治年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14-15册《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前传创作年代:1960年—1961年历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首发连载杂志:武侠与历史第16-19册《倚天屠龙记》——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0册《连城诀》——强烈批判社会私欲、贪婪、无情的一面,同时也从屈指可数的几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现友谊、爱情、济人、宽容。创作年代:1963年历史背景:清朝,由书末“反清复明”推知首发连载杂志:东南亚周刊第21-25册《天龙八部》——倪匡曾代写其中约五万字,后修订了大部分。该篇是金庸哲学、内涵、人性、情节等的巅峰之作,亦是对“人”、“谐”、“侠”的统一性巨著。创作年代:1963年—1966年历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6-27册《侠客行》——小说主人公无明确名字,以“石破天”代称。该篇对人生寓言性与舐犊之情描写最甚,亲情性最强。创作年代:1965年历史背景:明朝中叶首发连载杂志:明报《越女剑》(附录:三十三剑客图)——《越女剑》写于《鹿鼎记》连载中途短篇小说,因此金庸最后一部小说是《鹿鼎记》而非《越女剑》。出版时附在《侠客行》之后。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是金庸历史感最强的小说。创作年代:1970年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约公元前473年—前463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28-31册《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对斗争的哀叹。创作年代:1967年历史背景:明朝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32-36册《鹿鼎记》(附录:康熙朝的机密奏折)——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创立“反武侠”情节,武侠史首次以诙谐、反讽、批判观写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创作年代:1969年—1972年历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附:其中《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没有指出明确年代(表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这几部小说年代是从一些细节推断的。外文翻译版本详见[9]其他作品 武侠大师金庸《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金庸散文集》《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社论》:约两万篇,包括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2023-09-05 12:37:474

袁崇焕纪念馆的 “掉哪妈,顶硬上” 真的是袁崇焕将军说过的吗?明史有无记载?

掉哪妈,顶硬上来自民间传说。作为当年一手建起袁崇焕纪念园的水南村老书记,建起袁崇焕纪念园也是钟灵觉人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他称,“顶硬上”这句话当初就是来自于他整理的袁崇焕民间传说,当年建园时为上这句话大家还讨论过,最终都决定用。“顶硬上”是广东白话,意思是死撑,袁督师带兵打仗时常用这句话,有时候前面加了助语词“掉哪妈”,这些都是有民间传说的。“不是为了好看,只是觉得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这些话来自于民间关于袁督师的传说,一般通俗的反而更能为大家接受,纪念园管理方应该将这块牌子恢复上去。”扩展资料管理方过度敏感 何须拆下袁崇焕金句东莞石碣袁崇焕纪念园的袁崇焕雕像基座铭牌上原本刻有一句传神的“六字金句”——掉哪妈!顶硬上!据说这“六字金句”是袁崇焕带兵打仗时的口头禅;“掉哪妈”是众人骂昏君的语气助词,而“顶硬上”则反映袁崇焕轻骑护京一事的艰难重重。“六字金句”的照片曾一度在微博上热传,而今该铭牌已被拆下。本来只是史实的真实还原,一句充满地方特色的语言,往大处说,这是历史语言文化的原生态表现;往小处说,这六个字给到纪念园的游客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还有点可爱的明朝将领袁崇焕。虽称不上风雅,却不失地道风味。无法再觅六字神采的游客当然不解,纪念园管理方的过度敏感也让人感到困惑。拆除铭牌只会是对历史景点的一种破坏,如果说有拆除的必要,理由顶多是以“语言粗俗”勉强应付。然而,分辨语言粗俗的界限在哪里,这值得商榷。“掉哪妈,顶硬上”确是一句脏话,但脏话到底脏在哪里,还得视场合而定。参考资料来源:南方网-"掉哪妈!顶硬上!" 袁崇焕金句东莞惹争议参考资料来源:广东新闻网-管理方过度敏感 何须拆下袁崇焕金句
2023-09-05 12:37:574

有人说"掉哪妈 硬顶上"这句话是袁崇焕说的,有史书记载或者人物传记可以证明吗?民间故事和野史传闻不算

掉哪妈,硬顶上,是广东粗口。掉哪妈,是脏话,不过只属于语气助词类,这词属于口头禅,两广及港澳一带十分流行;顶硬上 是死撑着的意思。本来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带着很无奈的被动情绪,但是加上前边那句“掉哪妈”,倒成了豁出去了的意思。比较准确的意思应该是“靠!大不了一死,怕什么,上!” 这种话,不可能有什么确切记载,但很多传说是有一定依据的。袁是广东东莞市人,此人也确实有些二愣子脾气,所以说,这极有可能是他打仗时的口头禅。
2023-09-05 12:38:173

金庸写了那几部小说?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飞—《飞狐外传》(1960年)雪—《雪山飞狐》(1959年)连—《连城诀》(1963年)天—《天龙八部》(1963年)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笑—《笑傲江湖》(1967年)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侠—《侠客行》(1965年)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2002年底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题外话:著名科幻、武侠小说家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的好友,曾在金庸外游时代笔《天龙八部》。其它作品《三剑楼随笔》《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被他人抄袭20世纪80年代时,曾有人以“镛公”为笔名著书《射雕前传》、《神雕前传》之类的作品,无论包装和印制都与金庸的作品集极为相似。在香港部分租售旧小说的书店中仍然存在。在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抄袭的作品,不但书名类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类似,如“全庸”、“金康”、“金庸新”“高庸”等。
2023-09-05 12:38:274

武侠小说

【古龙】苍穹神剑、月异星邪、剑气书香、剑毒梅香、湘妃剑、《古龙作品集》、孤星传、失魂引、游侠录、护花铃、彩环曲、残金缺玉飘香剑雨、剑玄录、剑客行情人箭、古龙作品集、浣花洗剑录、大旗英雄传(又名《铁血大旗》)、武林外史、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又名《铁血传奇》)、风云第一刀(又名《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火并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九月鹰飞、边城浪子、七种武器、陆小凤传奇、三少爷的剑、大人物、欢乐英雄、拳头(又名愤怒的小马)、剑花烟雨江南、血鹦鹉、白玉老虎、白玉雕龙、大地飞鹰、圆月弯刀、绝不低头、七杀手、七星龙王、碧血洗银枪、英雄无泪 、飞刀又见飞刀、风铃中的刀声、那一剑的风情、边城刀声、怒剑狂花、猎鹰·赌局菊花的刺   剑气严霜   铁剑红颜   侠女金戈一、武侠经典系列   1.流星蝴蝶剑   2.武林外史   3.名剑风流   4.绝代双骄   二、小李飞刀系列   1.多情剑客无情剑   2.边城浪子   3.天涯明月刀   4.九月鹰飞   5.飞刀又见飞刀   三、楚留香传奇系列   1.血海飘香   2.大沙漠   3.画眉鸟   四、楚留香新传系列   1.鬼恋侠情   2.蝙蝠传奇   3.桃花传奇   4.新月传奇   5.午夜兰花   五、陆小凤传奇系列   1.陆小凤传奇   2.绣花大盗   3.决战前后   4.银钩赌坊   5.幽灵山庄   6.凤舞九天   7.剑神一笑   六、萧十一郎系列   1.萧十一郎   2.火并萧十一郎   七、七种武器系列   1.长生剑   2.孔雀翎   3.碧玉刀   4.霸王枪   5.多情环   6.离别钩   7.拳头   八、中期名作系列   1.大旗英雄传   2.浣花洗剑录   3.情人箭   4.湘妃剑   5.孤星传   九、早期名作系列   1.彩环曲   2.护花铃   3.失魂引   4.游侠录   5.剑客行   6.苍穹神剑   7.月异星邪   8.残金缺玉   9.飘香剑雨   10.剑毒梅香   十、江湖人系列   1.三少爷的剑   2.白玉老虎   3.剑.花.烟雨江南   4.大地飞鹰   5.英雄无泪   十一、另类侠情系列   1.欢乐英雄   2.风铃中的刀声   3.碧血洗银枪   4.大人物   5.七星龙王   6.猎鹰   7.赌局   8.愤怒的小马   9.绝不低头   10.圆月弯刀   11.血鹦鹉 【金庸】武侠作品新版《金庸作品集》《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连城诀》(又名《素心剑》)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编辑本段其他作品:《袁崇焕评传》(附于《碧血剑》之后)   《三十三剑客图》(附于《侠客行》之后)   《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关于“全真教”》(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易经·阴阳与术数》(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收)   另附有:   《陈世骧先生书函》(附于《天龙八部》之后)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附于《鹿鼎记》之后)【梁羽生】《女帝奇英传》大唐系列《大唐游侠传》 《龙凤宝钗缘》 《慧剑心魔》宋朝系列《飞凤潜龙》 《武林天骄》 《狂侠天骄魔女》《瀚海雄风》 《鸣镝风云录》 《风云雷电》萍踪系列《还剑奇情录》 《萍踪侠影录》 《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 《武林三绝》 《广陵剑》独立成篇《武当一剑》天山系列《白发魔女传》 《塞外奇侠传》 《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 《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 《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 《游剑江湖》 《牧野流星》《弹指惊雷》 《绝塞传锋录》剑网系列《剑网尘丝》 《幻剑灵旗》太极系列《草莽龙蛇传》 《龙虎斗京华》
2023-09-05 12:38:364

金庸的名著有哪些

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给投考初中者》1955年《书剑恩仇录》1956年《碧血剑》1956年《三剑楼随笔》1957年《射雕英雄传》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1959年《神雕侠侣》于1959年发表,并刊载了三年。1959年《雪山飞狐》1960年《飞狐外传》写于1960、61年间1961年《鸳鸯刀》1961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倚天屠龙记》1963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于1963年开始连载,写了四年1965年《侠客行》1967年《笑傲江湖》1969年《鹿鼎记》于1969年开始连载,1972年刊完耿籂钝饺墁祭惰熄伐陇1970年《越女剑》1970年《三十三剑客图》1975年《袁崇焕评传》1993年《月云》2006年《金庸散文集》此书汇集金庸60多年间的散文,并于2006年出版,并非指2006年创作
2023-09-05 12:38:441

袁崇焕是中清廷的反间计才被杀的吗?

对,是皇太极利用崇祯好疑的本性使用的反奸计
2023-09-05 12:39:0510

掉哪妈,顶硬上什么意思啊?

这是明末名将、广东人袁崇焕生前的口头名句,「掉哪妈,顶硬上」是粤语,「掉/屌哪妈」说直白点就是「X他妈」~,是一句粤语粗口,「顶硬上」是指全力以赴,并非粗口。语出自金庸写的论文《袁崇焕评传》:全军上下在他(袁崇焕)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x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最近流行,是因为有游客在东莞石碣镇袁崇焕的故居里,看到袁崇焕雕像上刻有这行字,且配有英文翻译:FU<和谐>CK HIS MOM!HIT THE HARD!,拍摄下来后传于网路,因此流行。这个雕像上的刻字,是早在崇焕纪念公园2001年建造是就凿于其上的,但因为这次网路的疯传,导致公园方面备受争议,最终在7月初,此铭牌被凿掉。
2023-09-05 12:39:471

金庸写的所有小说的书名?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本除外。还有什么书?

金庸的作品可用两句诗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年代 作品名称 备注 1939年 《给投考初中者》 1955年 《书剑恩仇录》 1956年 《碧血剑》 1956年 《三剑楼随笔》 1957年 《射雕英雄传》 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 1959年 《神雕侠侣》 于1959年发表,并刊载了三年。 1959年 《雪山飞狐》 1960年 《飞狐外传》 写于1960、61年间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 《倚天屠龙记》 被拍摄成电视剧,备受观众喜爱 1963年 《连城诀》 1963年 《天龙八部》 于1963年开始连载,写了四年 1965年 《侠客行》 1967年 《笑傲江湖》 1969年 《鹿鼎记》 于1969年开始连载,1972年刊完 1970年 《越女剑》*** 1970年 《三十三剑客图》 1975年 《袁崇焕评传》 1993年 《月云》
2023-09-05 12:39:557

笑傲江湖叙述的背景年代,最好能把金庸所有小说的背景年代都能按顺序排列。

第1-2册《书剑恩仇录》——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锋芒之作。 创作年代:1955年历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第3-4册《碧血剑》(附录:袁崇焕评传)创作年代:1956年历史背景: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或顺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第5-8册《射雕英雄传》(附录: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并称“射雕三部曲”,有前后联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异(分别是儒侠、道侠、佛侠),是“侠之大者”的诠释作。此为“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创作年代:1957年—1959年历史背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第9-12册《神雕侠侣》——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创作年代:1959年—1961年历史背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或六年—开庆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13册《雪山飞狐》——《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金庸现实主义最强的小说 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新修版(12张)创作年代:1959年历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鸳鸯刀》——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中前期约公元1644年—1796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白马啸西风》——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清初顺治年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14-15册《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前传创作年代:1960年—1961年历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首发连载杂志:武侠与历史第16-19册《倚天屠龙记》——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创作年代:1961年历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0册《连城诀》——强烈批判社会私欲、贪婪、无情的一面,同时也从屈指可数的几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现友谊、爱情、济人、宽容。创作年代:1963年历史背景:清朝,由书末“反清复明”推知首发连载杂志:东南亚周刊第21-25册《天龙八部》——倪匡曾代写其中约五万字,后修订了大部分。该篇是金庸哲学、内涵、人性、情节等的巅峰之作,亦是对“人”、“谐”、“侠”的统一性巨著。创作年代:1963年—1966年历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26-27册《侠客行》——小说主人公无明确名字,以“石破天”代称。该篇对人生寓言性与舐犊之情描写最甚,亲情性最强。创作年代:1965年历史背景:明朝中叶首发连载杂志:明报《越女剑》(附录:三十三剑客图)——《越女剑》写于《鹿鼎记》连载中途短篇小说,因此金庸最后一部小说是《鹿鼎记》而非《越女剑》。出版时附在《侠客行》之后。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是金庸历史感最强的小说。创作年代:1970年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约公元前473年—前463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28-31册《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对斗争的哀叹。创作年代:1967年历史背景:明朝首发连载杂志:明报第32-36册《鹿鼎记》(附录:康熙朝的机密奏折)——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创立“反武侠”情节,武侠史首次以诙谐、反讽、批判观写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创作年代:1969年—1972年历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首发连载杂志:明报附:其中《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没有指出明确年代(表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这几部小说年代是从一些细节推断的。 武侠大师金庸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金庸散文集》《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社论》:约两万篇,包括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2023-09-05 12:40:322

掉哪妈,顶硬上什么意思?

这是明末名将、广东人袁崇焕生前的口头名句,「掉哪妈,顶硬上」是粤语,「掉/屌哪妈」说直白点就是「X他妈」~,是一句粤语粗口,「顶硬上」是指全力以赴,并非粗口。语出自金庸写的论文《袁崇焕评传》:全军上下在他(袁崇焕)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x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最近流行,是因为有游客在东莞石碣镇袁崇焕的故居里,看到袁崇焕雕像上刻有这行字,且配有英文翻译:FU<和谐>CK HIS MOM!HIT THE HARD!,拍摄下来后传于网路,因此流行。这个雕像上的刻字,是早在崇焕纪念公园2001年建造是就凿于其上的,但因为这次网路的疯传,导致公园方面备受争议,最终在7月初,此铭牌被凿掉。
2023-09-05 12:40:541

金庸的小说有哪些?

  小说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2002年底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题外话:著名科幻、武侠小说家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的好友,曾在金庸外游时代笔《天龙八部》。  其它作品  《三剑楼随笔》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自传体短篇小说)  约两万篇社论,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是《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还有《韦小宝这小家伙》、《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等诸多文学评论、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讲稿。  被他人抄袭  20世纪80年代时,曾有人以“镛公”为笔名著书《射雕前传》、《神雕前传》之类的作品,无论包装和印制都与金庸的作品集极为相似。在香港部分租售旧小说的书店中仍然存在。在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抄袭的作品,不但书名类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类似,如“全庸”、“金康”、“金庸新”“高庸”等。
2023-09-05 12:41:338

我想知道金庸和古龙分别写了多少部小说,两位的年龄分别多大,他们的最后一部小说叫什么,他们还在写小说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1938年6月7日出生于香港(户口登记1941年出生),幼时曾住过汉口,后经香港赴台,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北。享年四十七岁。  出殡时,王羽、倪匡、林清玄等友人在他的棺材里放了48瓶XO酒陪葬。乔吉为他写了一副挽联:“小李飞古龙作品集(20张)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至今犹为津津乐道。  古龙作品集  第一篇拿稿费的小说:短篇文艺〈从北国到南国〉(1955)。  生平撰写武侠小说六十余部。  第一部:《苍穹神剑》(1959-1960)。  篇幅最大的武侠小说:《绝代双骄》和《武林外史》。  被最多读者肯定的“古龙第一书”:《多情剑客无情剑》。  先有剧本后有小说、取消章回体的奇书:《萧十一郎》。  依事件而非时序排列的得意之作:《欢乐英雄》。  金庸邀稿、有接班意味的作品:《陆小凤传奇》系列。  唯一以近代都市为背景者:《绝不低头》。  最痛苦的创作经历:1974年《天涯·明月·刀》被腰斩  最后发表的武侠小说:《大武侠时代》系列(1985)。  四大系列: 《小李飞刀》、《楚留香》、《陆小凤》、《七种武器》系列。  三小系列: 《萧十一郎》、《江湖人》(《三少爷的剑》)、《大武侠时代》(/《短刀集》/《猎鹰·赌局》)系列。  最喜欢的主角: 《大旗英雄传》铁中棠 《多情剑客无情剑》李寻欢 《欢乐英雄》郭大路  短篇 <猎鹰·赌局>写于1984年为古龙最后遗作  以下为古龙先生作品集  早期  苍穹神剑  月异星邪  剑气书香  剑毒梅香  湘妃剑  孤星传  失魂引  游侠录  护花铃  彩环曲  残金缺玉  飘香剑雨  剑玄录  剑客行  中期  情人箭  浣花洗剑录  大旗英雄传(又名《铁血大旗》)  武林外史  名剑风流  绝代双骄  后期  楚留香传奇(又名《铁血传奇》)  风云第一刀(又名《多情剑客无情剑》)  萧十一郎  火并萧十一郎  流星·蝴蝶·剑  天涯·明月·刀  九月鹰飞  边城浪子  七种武器  陆小凤传奇  三少爷的剑  大人物  欢乐英雄  拳头(又名愤怒的小马)  剑花烟雨江南  血鹦鹉  白玉老虎  白玉雕龙  大地飞鹰  圆月弯刀  绝不低头  七杀手  七星龙王  碧血洗银枪  英雄无泪  飞刀又见飞刀  风铃中的刀声  那一剑的风情  边城刀声  怒剑狂花  猎鹰·赌局  补录作品  菊花的刺  剑气严霜  铁剑红颜  侠女金戈  古龙小说·诗集  江南烟雨春光好,把酒疏狂畅寻欢  月异苍穹湘妃引,护花失魂缺玉环  一曲神来留香久,铁血铮骨大旗翩  风云惊现英雄处,欢乐剑来凤凰天  流星蝴蝶七杀手,天涯明月不低头  长生碧玉多情箭,离别霸王志难酬  九月边城鹰展翅,碧血银枪暮天幽  弯刀无泪风铃怒,狂华但舞七星留  孔雀舟上绣鹦鹉,大沙漠里斗蝙蝠  情人午夜殇血海,侠客今朝轻史录  拳震鼎玄真赌局,盗猎孤梅风情赋  兰桃飘香画眉鸟,京城决战传奇书  武林名士推三少,绝代风流看双骄  十一郎前雕玉虎,大人物上啸归潮  古道尘风才思远,龙行天下情更高  回头不见浪子笑,长忆先生泪如刀  一、武侠经典系列  1.流星蝴蝶剑  2.武林外史  3.名剑风流  4.绝代双骄  二、小李飞刀系列  1.多情剑客无情剑  2.边城浪子  3.天涯明月刀  4.九月鹰飞  5.飞刀又见飞刀  三、楚留香传奇系列  1.血海飘香  2.大沙漠  3.画眉鸟  四、楚留香新传系列  1.鬼恋侠情  2.蝙蝠传奇  3.桃花传奇  4.新月传奇  5.午夜兰花  五、陆小凤传奇系列  1.陆小凤传奇  2.绣花大盗  3.决战前后  4.银钩赌坊  5.幽灵山庄  6.凤舞九天  7.剑神一笑  六、萧十一郎系列  1.萧十一郎  2.火并萧十一郎  七、七种武器系列  1.长生剑  2.孔雀翎  3.碧玉刀  4.霸王枪  5.多情环  6.离别钩  7.拳头  八、中期名作系列  1.大旗英雄传  2.浣花洗剑录  3.情人箭  4.湘妃剑  5.孤星传  九、早期名作系列  1.彩环曲  2.护花铃  3.失魂引  4.游侠录  5.剑客行  6.苍穹神剑  7.月异星邪  8.残金缺玉  9.飘香剑雨  10.剑毒梅香  十、江湖人系列  1.三少爷的剑  2.白玉老虎  3.剑.花.烟雨江南  4.大地飞鹰  5.英雄无泪  十一、另类侠情系列  1.欢乐英雄  2.风铃中的刀声  3.碧血洗银枪  4.大人物  5.七星龙王  6.猎鹰  7.赌局  8.愤怒的小马  9.绝不低头  10.圆月弯刀  11.血鹦鹉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  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  金庸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至今身体健康,老有所为  以下为金庸作品  1939年 《给投考初中者》  1955年 《书剑恩仇录》  1956年 《碧血剑》  1956年 《三剑楼随笔》  1957年 《射雕英雄传》 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  1959年 《神雕侠侣》 于1959年发表,并刊载了三年。  1959年 《雪山飞狐》  1960年 《飞狐外传》 写于1960、61年间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 《倚天屠龙记》  1963年 《连城诀》  1963年 《天龙八部》 于1963年开始连载,写了四年  1965年 《侠客行》  1967年 《笑傲江湖》  1969年 《鹿鼎记》 于1969年开始连载,1972年刊完  1970年 《越女剑》  1970年 《三十三剑客图》  1975年 《袁崇焕评传》  1993年 《月云》  2006年 《金庸散文集》 此书汇集金庸60多年间的散文,并于2006年出版,并非指2006年创作  金庸先生为了使读者易于分辨,将这十五部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篇《越女剑》不包括在内)  其他作品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  《社论》:约两万篇,包括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  《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  《巨大的痛苦和不幸》  《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2023-09-05 12:42:041

历史上的真实的袁崇焕?

对于袁崇焕这个人近年来一直争议不断,捧他的说其是"民族英雄",“大明最后的长城”;踩他的则扣上“汉奸”,“国贼”,“大清第一巴图鲁”等帽子。而明史尤其是明末史料繁杂,自相矛盾,《明史案》以及修了近一百年,漏洞百出的《明史》导致正史可信度存疑,所以我们能了解到的关于袁崇焕的真实面目相当模糊。笔者也无法完全做出一个定论,不过根据现有比较可信以及流传度比较广的史料试着进行分析。袁崇焕与崇祯首先是关于袁崇焕的战绩,其最大的闪光点是宁远之战,号称使用红衣大炮重伤了敌军大头目(有说法是努尔哈赤,迫使其退兵甚至直接导致其逝世)。“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关于这段历史,《满文老档》中有相关记载,宁远之战是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死亡日期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间隔了半年时间,而这半年也并没有养伤记录,反而仍在东征西讨——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奥巴贝勒。就古代医疗条件而言,被大炮击中绝不可能生龙活虎大半年(现在貌似也不行- -),所以袁崇焕奏章里所说的红衣大炮所击中的“金色营帐”里的人至少绝非努尔哈赤本人,至于究竟努尔哈赤退兵是因为头目被大炮击中,还是在觉华岛抢够了,毛文龙又威胁其后方,在宁远只能徒耗兵力,不好说。不过宁远之战就战术而言确实是阻击了后金的进攻脚步,而且是明朝从失陷以来的第一个胜仗,政治影响深远。而后是宁锦大捷,关于此次战役,袁崇焕本人奏章《锦州报捷疏》有详细描述:”仰仗天威,退敌解围,恭纾圣虑事:准总兵官赵率教飞报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锦州四面被围,大战三次三捷;小战二十五日,无日不战,且克。初四日,敌复益兵攻城,内用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弹与矢石,损伤城外士卒无算。随至是夜五鼓,撤兵东行。尚在小凌河扎营,留精兵收后。太府纪与职等,发精兵防哨外。是役也,若非仗皇上天威,司礼监庙谟,令内镇纪与职,率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扼守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胜!今果解围挫锋,实内镇纪苦心鏖战,阁部秘筹,督、抚、部、道数年鼓舞将士,安能保守六年弃遗之瑕城,一月乌合之兵众,获此奇捷也。为此理合飞报等因到臣。臣看得敌来此一番,乘东江方胜之威,已机上视我宁与锦。孰知皇上中兴之伟烈,师出以律,厂臣帷幄嘉谟,诸臣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虽然明末奏章普遍有夸大战果的现象,但是整体上明军确实是胜利了的(虽然斩首只有两百余级,而且袁崇焕事后请功说毛文龙奇袭辽阳也是后金退兵的主要原因)。宁远之战而关于袁崇焕的过错,也就是最终议罪被杀的原因,《明史》所谓反间计,结合己巳之变前后崇祯的态度来看,基本可以确定是子虚乌有的。而明代官方对袁崇焕的定罪为:“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以市米则资盗”所谓的袁崇焕的“卖粮资敌”的嫌疑,不是指直接对满清卖粮,而是指袁崇焕卖粮给了蒙古的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又转卖给了满清,即间接资敌。从时间上看,由于蒙古内部各部落的征战,从崇祯元年二月喀喇沁写信给皇太极请求帮助开始,直到九月双方联合击败盘踞在喀喇沁旧地的察哈尔部,喀喇沁和后金开始有了共同利益。同年九月,喀喇沁又接受了明朝的封赏。从此时开始,这些明清夹缝中的蒙古部落开始了两面讨好的生活。崇祯二年正月,皇太极命令科尔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和喀喇沁等蒙古部“悉遵我朝制度”,定旗分,从此喀喇沁成为后金非女真族的旗人。虽然史学界也认为,直到崇祯八年喀喇沁才接受后金定的旗分,分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焕资敌问题中的主角之一“束不的部”的酋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喀喇沁部已经成为后金一个重要的政治盟友。袁崇焕卖粮一事,是记录在崇祯二年三月部分,崇祯早已知晓,但在袁崇焕的强烈要求下,批示只允许计口卖粮。为什么袁崇焕要坚持卖米?袁崇焕的理由是:不卖米喀喇沁肯定会彻底倒向后金,卖米则可以稍为笼络。问题是,束不的部于五个月后与后金结盟。(八月束不的派使者到沈阳,而六月皇太极召集蒙古各部计划伐明时还没有束不的部参加)。这个结果明确的说明了袁崇焕的招抚政策失败。而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有多少米粮经由喀喇沁部运送至后金,目前尚无定论。但在当时的东江镇几乎要饿死士兵的情况下,袁崇焕用米粮去和已经和后金结盟的蒙古喀喇沁部进行希望不大的招抚,的确有资敌之嫌,十分可疑。“以谋款则斩帅”谋款者,议和也。早在天启帝之时,袁崇焕奏请议和,他认为:如此计议和一成,则贤于十万甲兵,乘势以窥彼虚实,乃复我防线……。奏请天启帝予以“便宜行事”,天启询问原因,袁崇焕解释道:以议和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以加强关外宁、锦等重镇的防御。 但凡有积极作用的议和,都是在本方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妥协,保住胜利成果的一种方式。而在当时,明军完全被后金压制,已经到了野战必败的程度,以这样的军事实力和后金进行议和,只能是与虎谋皮。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袁崇焕完全被皇太极的议和之计耍弄了: 在皇太极的兵力有限,无法多线作战,于是假装和明朝议和。第一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时,皇太极正暗中准备攻击朝鲜,第二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时,皇太极准备着南下征明。议和对于袁崇焕或皇太极来说都是为赢得时间而采取的计谋。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每年十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一百万匹布作为和好之礼;又以每年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换取大明一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缎,三十万匹布的互市条件,皇太极的苛刻条件证明了其毫无诚意可言。因此议和究竟为谁赢得了时间,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另外,在明军军事上一败涂地的同时,议和作为政治上示弱的手段,大大影响了其他友邦对大明和后金的外交。蒙古各部一直首鼠两端地在大明和后金的争斗中进行观望,客观上讲稍稍偏向大明,正是袁崇焕的议和,让他们认清了大明对后金的畏惧,从而加剧了倒向后金的过程。斩帅者,杀也。,字振南,浙江杭州人,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十一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松盛里。天启二年,毛文龙袭镇江,不数月,实授总兵官,开镇东江。官累至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正一品节将。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矫诏斩于双岛。首先,袁崇焕是“擅斩”毛文龙,即“矫诏”。袁崇焕是正二品文官,按明朝条律,有权节制毛文龙正一品武官。尽管袁崇焕有尚方宝剑,但是诛杀这样的地方大员,没有经过朝廷的许可,还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做个不恰当的类比,这有点四川省长突然把成都军区的司令员斩了的意思。何况,毛文龙很可能也有尚方宝),那么袁崇焕的作为就更加胆大包天了。再者自我国古代,像毛文龙这样的一品武将,未经皇帝批准,未等朝廷问罪,而擅自斩杀的,千古来便只有毛文龙一人!其次,袁崇焕为毛文龙定的罪名是:“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自宁远还,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说几个其中典型的:其“一当斩”,朝廷先后数次查核毛文龙的兵马,就在崇祯元年才核查过一次,而且天启帝和崇祯都有过旨意,对毛文龙粮饷从宽,因为东江镇有屯田军,是收留辽东流民的,所以东江镇不比一般军镇;而袁崇焕出关督师的时候还请崇祯撤了东江镇巡抚,毛文龙官拜左都督,要说没文官监制,首先就得找袁崇焕的责任。反观袁崇焕,由于在崇祯面前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又怕完不成任务,于是向崇祯提了很多苛刻的条件,例如“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因此,袁崇焕是辽东军事力量中唯一没有其他监军的,没有登莱辽东巡抚,除了东江,没有其他持有尚方宝剑的督师。也就是说,毛文龙死后,整个蓟辽天津登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越过他直接向皇帝上奏的,这是多么大的权力啊,简直就是土皇帝了。因此可见这个“一当斩”的荒谬。其“三当斩”和“四当斩”,毛文龙有水师海船,也作海上贸易,因为就朝廷那点军饷还时常被克扣和拖欠根本不够,毛文龙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敌后开创东江镇几乎没有军饷粮饷,毛文龙死前上书崇祯还说明了八年只领了三次饷,一共120多万两银子,而袁崇焕一出关就有480万辽饷、米180万,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这能比吗? 其“九当斩”,此条完全查无实据,纯属袁崇焕捏造。拜魏忠贤为父一事完全没有任何证据,仅见于袁崇焕一人所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后朝中亦为此哗然。而且即使要“塑冕旒像”也应该在登州等繁华之地,塑于荒岛岂不可笑,这个所谓的魏忠贤生祠,也从来没有人见过,只有袁崇焕一人认定此生祠的存在。总之,袁崇焕为毛文龙定的这些罪名,比之崇祯为袁崇焕定的罪名,更加无稽。 而毛文龙生前对后金的牵制作用,是得到历任辽东督师的充分肯定的。“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牟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略,有作为者,岂能多得!” ——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熊延弼“文龙以孤剑临豺狼之穴,飘泊于风涛波浪之中,力能结属国,总离人,且屯且战,以屡挫枭酋。且其志欲从臣之请,牵其尾,捣其巢。世人巽软观望惴惴于自守不能者,独以为可擒与,真足以激发天下英雄之义胆,顿令缩项敛足者惭死无地。”——督理辽东军务大学士 孙承宗即使是对毛文龙战绩不满的兵部,给出的评价也是:“毛文龙灭奴虽不足,牵奴则有余。”袁崇焕擅斩毛文龙的重要原因,就是要统一指挥权,那么毛文龙死后东江镇是什么情况的呢?东江镇兵力二万八千被袁崇焕分为四协,以文龙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主之。其中毛文龙之子毛承祚才17岁,经验不足,而刘兴祚为从后金叛逃回来的汉军,由于向袁崇焕诬告毛文龙有降清之心得到提拔,是袁崇焕强行安插进入东江镇的一颗钉子,东江镇的实际掌权者其实是毛文龙的女婿陈继盛,问题是陈继盛即便管不到刘兴治,刘兴治更别想管到陈继盛。毛文龙死后,陈继盛也还干得不错,但仅一年后,崇祯3年4月,刘兴祚、刘兴治兄弟叛乱,杀陈继盛及钦差通判刘应鹤等官及其军卒百余人,然后投奔后金。东江镇自此不可收拾。后金失去了东江镇的牵制,迅速开始南侵,10月入关围北京城。东江镇的垮台,同时还带来了两个恶劣的后果:1、正一品的武将随便就被杀,没有任何安全感,大明武将变得非常敏感,其后袁崇焕和武将满桂闹到不可收拾,满桂最后在金銮殿上向崇祯哭诉袁崇焕要杀他),成为压倒袁崇焕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平时满桂和袁崇焕的积怨,我认为也有毛文龙事件的心理影响。2、东江镇混乱以后,由于长期的矛盾,不少东江武将相继叛乱,最后竟投入后金。东江士卒,多于后金所略之地的辽人,和后金多有家破人亡的刻骨仇恨,当皇太极继位后,大肆笼络汉人,东江叛将竟能投降后金,与辽东守军的矛盾可见一斑。投降的人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江三矿徒(这三个武将都当过矿工):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孔有德因为死得早,名气稍差,耿仲明也是死得早,爵位被孙子世袭了,其孙子叫耿精忠。不用说了吧,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的两个主角就在这里了。他们投入后金以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尚可喜,他投入后金以后,他的水师成为清军水师的核心力量,干翻了残余东江水师,还把大明的辽西、北直隶和山东水师也拍得不敢出港。当然,怀疑袁崇焕,也不用抬高毛文龙。毛文龙前期舍命杀敌是真,后期保存实力,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也是真。而且毛文龙把总部设在朝鲜,清军攻朝鲜却不救,最后还是由袁崇焕来背失去朝鲜这个黑锅,可见毛文龙自己小算盘也是打的很精的。但小疵不能乱大谋,袁崇焕杀毛文龙系冤杀,这基本是定论。“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这个说的就是皇太极入关围北京城的己巳之变。 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清楚的说明了蓟门失手不单单是蓟门守将刘策的责任。事实是袁大人获得指挥权。但其指挥非常值得商榷。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崇焕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袁崇焕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门守将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其余:玉田蔡裕及龚彰部关宁军步兵3千,丰润参将邹宗武部关宁军步兵2千,永平关宁军步兵参将杨春部3千并游击钟宇部(数量不详),迁安游击满库部关宁军步兵2千,建昌刘镇华关宁军步兵2千。总督刘策部回密云,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禄。 事后看来除能守住蓟州城外,玉田、丰润、迁安、建昌、三河、顺义,若皇太极主力攻击没有一处能守住。 皇太极力强却兵力集中,袁崇焕力弱却分兵。 袁崇焕是想处处设防,但等于处处不防。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袁崇焕的关宁军在北京保卫战中同样让人失望。先来看与袁崇焕势不两立的满桂的德胜门之战。德胜门之战是满桂5000本部、侯世禄5000本部和 1万多京营,对阵皇太极亲自率领的6万主力。满桂在德胜门与皇太极血战数日,大小二十余战,虽然因为兵力的悬殊未能取得胜势,但也压制住了后金的攻击势头,互有伤亡,使得皇太极一举占领北京的计划破产。在一次战斗中,满桂因为兵少不支,退往广渠门附近,想要袁崇焕的部队接应,却遭流矢射中,而一直心怀芥蒂的满桂从而一口咬定,是袁崇焕放的冷箭,直至闹上金銮殿。说完了德胜门之战,我们来看广渠门之战。袁崇焕15000关宁军面对的仅仅是正白旗2000游兵和数千被裹胁参战心无斗志的蒙古军队,即使是这样,袁崇焕的部队竟然有三分之一在副将王承胤带领下临阵逃跑,这就是袁崇焕竭天下之饷练成的“关宁铁骑”的真实写照。 等到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关宁军随袁崇焕回京救援的祖大寿惧并诛,毁山海关出。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乃安。这到底是朝廷经制之兵啊?还是袁督师的袁家军阀啊?所以袁崇焕的死,从史料上来看,并不冤枉,他后来做的那些事情不能说一定是通敌,但是确实是越权了,而明朝灭亡与袁崇焕之死甚至与后金乃至清朝政权也并无太大影响(连年天灾,大规模农民起义,内忧外患之下想不灭亡都难)。不过说其为汉奸,也是很偏颇的,究其一生没有关于其投靠后金的明确证据。
2023-09-05 12:42:486

碧血剑的作品鉴赏

金庸在创作《碧血剑》时,已在寻求一个新的突破,他这部小说采取了一种特异的结构。书中真正的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一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一切活动,只在倒叙中出现。而另一个摆出来一本正经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那一段败笔,在金庸重新修订他的作品时,几乎整个改写,改写之后,自然比前次发表时变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却不变。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碧血剑》的另一个特色是金庸采真实的历史和虚构情节的揉合发挥得更成熟,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这都是虚构和真实的揉合,真真假假,成为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而到了《鹿鼎记》时,更是发挥到了淋漓殆尽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碧血剑》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陈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剑》的单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焕评传》。这篇评传,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袁崇焕,对于明末的历史,做了极详实的叙述,也写出了一个历史上英雄人物,因为性格而铸成的悲剧的那种悲壮而无可奈何的境况,令人阅后沧然。这篇文字中,对于群众的盲目性,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字眼加以谴责,但是非议之意,跃然纸上。《袁崇焕评传》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而且可读性极高,近世堪与比拟的相类文字,只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而已。作者:曹正文失败之处:一是金庸说此书的主角是明末的忠臣袁崇焕,但袁崇焕未出场,虽补《袁崇焕评传》一篇,终归与武侠脱节,这是不成功之一。其二,本书主角袁承志,写得与陈家洛一样叫人失望。这位袁公子东奔西走串戏,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爱上一个撒娇胡闹的温青青,实在丢男人的脸。其三,《碧血剑》在结构上不够紧凑,故事焊接上有裂缝,语言表达上也未必比《书剑恩仇录》娴熟,这可能与金庸初涉武林世界、驾驭语言的功力无法做到游刃有余。但《碧血剑》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成功之处,是作者吸收新文艺手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请注意,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的动人回叙,这个手法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碧血剑》第二个贡献,是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半正半邪的艺术典型。金蛇郎君夏雪宜这一形象的诞生,大大丰富了武侠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
2023-09-05 12:44:451

崇祯将他凌迟,乾隆却为他平反,袁崇焕的死冤吗?

袁崇焕,晚明时期面对战斗力强悍之后金八旗军队,曾经连续取得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大败后金政权两代国主——努尔哈赤、皇太极。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抗金英雄,却在己巳之役时被凌迟处死。金庸先生在其小说《碧血剑》后专附一篇《袁崇焕评传》,将袁崇焕称为古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记载,平反的诏书上是这样说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那么袁崇焕被杀,真的冤吗?袁崇焕死的不冤来看下《崇祯长编》中记载的崇祯时期袁崇焕和钱龙锡定罪的诏书: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u2026u2026老袁最后的罪名主要是三条: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资盗。平心而论,这三条罪状,在今天看来,哪一条都是杀头的大罪。那这些罪名,袁崇焕干了吗?还真干了!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袁崇焕自作主张,派人到沉阳吊唁并与后金开始议和。“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袁崇焕第二次督师辽东后便与皇太极和谈,尽管这次议和是后金主动提出来的。皇太极虽然多次要求与明朝议和,但实际上多半是军事行动前后带有欺骗性的缓兵之计。崇祯即位后,皇太极多次给崇祯帝、祖大寿、毛文龙等人送信请求和谈,但都没有得到回复,可以看出明朝君臣对和谈非常忌讳。
2023-09-05 12:45:206

袁崇焕通敌“射满桂”讲的是什么?

一、袁崇焕通敌“射满桂”讲的是:满桂将军在德胜门与皇太极血战数日,大小二十余战,虽然因为兵力的悬殊未能取得胜势,但沉重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使得黄太极一举占领北京的计划破产。在一次战斗中,满桂因为兵少不支,退往广渠门附近,想要袁崇焕的部队接应,袁崇焕不但不接应,反而突放冷箭,妄图射死满桂,这便是震惊朝野的“袁崇焕通敌射满桂”事件。二、关于这次事件,在文化界占主流地位的满族历史学家一直说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为他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开脱。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满桂是长年在抗奴战争拼杀出来的名将,宿将,是大明后期抗奴正面战场上的中流砥柱,智勇双全,并不是一点点反间计就可以骗得了的。三、如果他像杜松、刘梃那样有勇无谋,早被黄太极灭掉了。《明季北略》也明确写到“清兵攻南城,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四、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大惊,入奏。”说明满桂不是没有怀疑是反间计,是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是袁军射他,才“大惊,入奏”。这位赤胆忠肝的将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袁崇焕竟然会在战场上公然倒戈,公然帮助满清射杀自己。
2023-09-05 12:46:123

袁崇焕为什么饱受非议?

袁崇焕的死确实从历史上来讲是一幕悲剧,历史对他确实不公平(袁崇焕最后是遭嵥刑而死的,就是千刀万剐,所以袁崇焕不仅死得冤枉,而且死得非常悲惨)众多史学家认为袁崇焕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他是一个好官,满学家阎崇年先生评价其为“文官的楷模,武官的榜样!”袁崇焕无论是在广州任县令还是中途被崇祯皇帝任命为督师、辽东总兵、兵部尚书,为官始终清廉、忠诚而厚道。袁崇焕似乎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天敌,努尔哈赤兵败宁远,抑郁而终,其子皇太极又兵败宁远、宁锦、北京之战。连皇太极自己都承认“十年未尝遇此劲敌也!”可见袁崇焕是后金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袁崇焕的死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崇祯皇帝猜疑心太重不愿意信任任何人,其次是袁崇焕曾向崇祯皇帝许诺“五年方可复辽”可最终结果是“五年复辽”未成,皇太极的军队反而达到了北京“袁崇焕不顾一切率军勤王,以少胜多!”,使得崇祯皇帝“明朝中兴”的美梦化为泡影,所以崇祯皇帝怨恨袁崇焕,实际呢是他自己的错,因为袁崇焕曾经三次上书要加强长城以北薄弱地区的军事防御,可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听,引来祸水,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就把所有的罪责都往袁崇焕身上推。袁崇焕死的是冤枉的,他的确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好官,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是事实。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袁崇焕的话可以看看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书,上面有详细记载!
2023-09-05 12:46:2215

袁崇焕死得冤不冤?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使崇祯三年,崇祯不冤杀袁崇焕,即使崇祯信任袁崇焕,但凭借袁崇焕一人之力也不能,也不可能挽救当时的明朝,而从袁崇焕忠于封建社会的性质,必然会为封建社会尽忠,三年不死,五年,十年,也可能会为明朝而死,就像卢象升那样,挽救不了危机,就只能以死殉国。但袁崇焕又是幸运者,一冤而天下知名,万古长存,虽死尤生。但为了明朝尽忠的那么多忠义之士,又有多少留名到今天了呢,不查史书,恐怕没有几个现代有知道了。像金声,杨廷麟等等,楼主知道几个呢。从这个方面说,既是袁崇焕的悲剧,又是袁崇焕的狡猾。死了,到了现在还有为他守坟的。 《烈皇小识》、《明季北略》、《国榷》等明人史料皆无反间计之说;反间计之说见于《明史》、《明通鉴》、《东华录》等。一般认为袁崇焕下狱在辛亥朔前,太监被执纵还在辛亥朔后(《东华录》说十一月庚戍纵还此二太监,《崇祯长编》说十二月甲子还此二太监),时间点上有矛盾之处。金庸则在《袁崇焕评传》中表示袁崇焕是被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而认为崇祯杀袁崇焕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反间计”,而是两人之间个性的冲突。
2023-09-05 12:47:0314

金庸的作品除了成对联的14部外还有其它作品吗?

还有《越女剑》,袁崇焕评传,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  《社论》:约两万篇,包括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还有《韦小宝这小家伙》、《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等诸多文学评论、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讲稿。
2023-09-05 12:47:301

袁崇焕的儿子真的是袁承志吗?

不是,袁承志是金庸在《碧血剑》中虚构的人物.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 “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2023-09-05 12:47:431

袁寿山是谁??

袁寿山(1860—1900年),字眉峰,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后裔。甲午战争中,寿山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升任黑龙汀将军,驻齐齐哈尔。同年8月,沙俄军队逼近齐齐哈尔,并撕毁和平城协议,发动突然袭击。寿山拒绝诱降,并坚守“军覆则死”的诺言,自卧棺中,命从人枪击,壮烈殉国。后官府为彰其忠烈,修祠以纪之。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中为袁崇焕虚构了一个儿子袁承志,但他还意犹未尽,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他还动笔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篇幅很长,文笔生动,颇为精彩。不过,在看到其中写到袁崇焕后裔的那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很有热情的历史爱好者,而不是一个历史专家。在《袁崇焕评传》中,关于英雄的后裔,金庸是这样写的:“朝廷抄袁崇焕的家,家里穷得很,没有丝毫多余的财产。他在辽西的家属充军到浙江,后来改充军到贵州,在广东东莞的充军到福建。《明史》说袁崇焕没有子孙。近人叶恭绰则说:袁后裔不知以何缘入黑龙江汉军旗籍。“当时满清掳掠大量汉人至辽东为奴,我猜想袁崇焕的子孙多半是给满清掳掠了去,到黑龙江苦寒之地作农奴,因而编入汉军旗籍。袁崇焕的冤狱,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才得以真相大白。《明史》完成于乾隆四年七月,其中《袁崇焕传》中,根据清方的档案纪录,直言皇太极如何用反间计的经过。乾隆皇帝隔了几十年,才读到《明史》中关于袁崇焕的记载,对袁的遭遇很是同情,下旨查察袁崇焕有无子孙,结果查到只有旁系的远房子孙,乾隆便封了他们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在金庸的这段叙述中,他的结论是,袁崇焕没有后代,至少是没有纯汉族后代;至于“袁后裔入黑龙江汉军军籍”的说法,金庸则显得不知所以然,只能猜想一下。其实,只要翻一下《清史稿》,就可以找到关于袁崇焕后裔的答案。袁崇焕不但有纯汉族后裔(其实这么称呼不确,但暂无更好的表达方法,姑且这样处理),而且还有八旗后裔,而且袁崇焕的八旗后裔与他们的英雄祖先一样,也是历史名人,也是民族英雄。《清史稿·本纪十四·高宗本纪五》提到了乾隆寻找袁崇焕后裔的事,但并非如金庸的《评传》所说只找到了“旁系的远房子孙”,而是明确写道,乾隆四十八年八月,“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寻找忠良后代的大行动,找到了袁崇焕的直系子孙,而非“旁系的远房子孙”。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本人被崇祯虐杀,他在辽西和广东老家的家属,包括他的妻儿兄弟等,被流放到贵州和福建等地。袁崇焕的子孙,虽不兴旺,却也代代相传,生息繁衍。至乾隆年间,决心要超过中国历代君主的乾隆大兴翻案平反之风,找到袁崇焕的五世孙袁炳,封了个小官。
2023-09-05 12:47:593

掉哪妈,顶硬上什么意思?

这是明末名将、广东人袁崇焕生前的口头名句,「掉哪妈,顶硬上」是粤语,「掉/屌哪妈」说直白点就是「X他妈」~,是一句粤语粗口,「顶硬上」是指全力以赴,并非粗口。语出自金庸写的论文《袁崇焕评传》:全军上下在他(袁崇焕)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x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最近流行,是因为有游客在东莞石碣镇袁崇焕的故居里,看到袁崇焕雕像上刻有这行字,且配有英文翻译:FU<和谐>CK HIS MOM!HIT THE HARD!,拍摄下来后传于网路,因此流行。这个雕像上的刻字,是早在崇焕纪念公园2001年建造是就凿于其上的,但因为这次网路的疯传,导致公园方面备受争议,最终在7月初,此铭牌被凿掉。
2023-09-05 12:48:061

为什么《碧血剑相比起金庸其他小说没那么出名

《碧血剑》是我的第二部小说,作于一九五六年。 《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袁承志的性格并不鲜明。不过袁崇焕也没有写好,所以在一九七五年五六月间又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作为补充。 《碧血剑》曾作了两次颇大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上付出最多。 《袁崇焕评传》是我一个新的尝试,目标是在正文中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而写历史文字,同时自己并不完全站在冷眼旁观的地位。这篇“评传”的主要创见,是认为崇祯所以杀袁崇焕,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中了反间计,而是在于这两个人性格的冲突。这一点,前人从未指出过。 这篇文字并无多大学术上的价值,所参考的书籍都是我手头所有的,数量十分有限。出自《太宗实录》、《崇祯长编》等书的若干资料都是间接引述,未能核对原来的出处,或许会有谬误。这篇文字如果有甚么意义,恐怕是在于它的“可读性”。我以相当重大的努力,避免了一般历史文字中的艰深晦涩。现在的面目,比之在《明报》上所发表的初稿《广东英雄袁蛮子》,文字上要顺畅了些。  一九七五·六【作品评析】[编辑本段]其一:作者:倪匡  金庸在创作《碧血剑》时,已在寻求一个新的突破,他这部小说采取了一种特异的结构。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是一个早已死了的人,一切活动,只在倒叙中出现。而另一个摆出来一本正经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  那一段败笔,在金庸重新修订他的作品时,几乎整个改写,改写之后,自然比前次发表时变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却不变。  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  《碧血剑》的另一个特色是金庸采真实的历史和虚构情节的揉合发挥得更成熟,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这都是虚构和真实的揉合,真真假假,成为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而到了《鹿鼎记》时,更是发挥到了淋漓殆尽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碧血剑》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陈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剑》的单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焕评传》。  这篇评传,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袁崇焕,对于明末的历史,作了极详实的叙述,也写出了一个历史上英雄人物,因为性格而铸成的悲剧的那种悲壮而无可奈何的境况,令人阅后沧然。  《袁崇焕评传》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而且可读性极高,近世堪与比拟的相类文字,只有柏杨的《中国人史中国》而已。其二:  作者:曹正文  失败之处:一是金庸说此书的主角是明末的忠臣袁崇焕,但袁崇焕未出场,虽补《袁崇焕评传》一篇,终归与武侠脱节,这是不成功之一。  其二,本书主角袁承志,写得与陈家洛一样叫人失望。这位袁公子东奔西走串戏,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爱上一个撒娇胡闹的温青青,实在丢男人的脸。  其三,《碧血剑》在结构上不够紧凑,故事焊接上有裂缝,语言表达上也未必比《书剑恩仇录》娴熟,这可能与金庸初涉武林世界、驾驭语言的功力无法做到游刃有余。但《碧血剑》是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从摸索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成功之处,是作者吸收新文艺手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请注意,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的动人回叙,这个手法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  《碧血剑》第二个贡献,是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半正半邪的艺术典型。金蛇郎君夏雪宜这一形象的诞生,大大丰富了武侠世界中人性的复杂性
2023-09-05 12:48:201

袁崇焕纪念园的袁崇焕简介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袁崇焕传),号自如 ,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蓟辽督师,曾多次大挫金军,击败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阻遏后金南下,屡建奇功。后遭谗言诬陷,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被凌迟处死。他忠贞爱国,为后人世代敬仰,史学家称誉他为“明朝第一将军”。 “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钩”,这是袁崇焕一生的写照。他的故居原址就坐落在石碍镇水南村袁屋墩。为了纪念先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倡传统忠义美德,水南村人民在市政府、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2亿元在故居旧址上修建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园林景区——袁崇焕纪念园。金庸先生对袁崇焕推崇备至,称他是真英雄。金庸在《袁崇焕评传》开篇说到:“在距离香港不到150公里的地区中,过去300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的袁崇焕。”金庸先生还为袁崇焕纪念园题写了“崇焕故园”的书法条横,雕刻在纪念园大门前的巨石上。
2023-09-05 12:48:471

金庸的作品有哪些?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   《社论》:约两万篇,包括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2023-09-05 12:49:024

宁远之战中的袁崇焕,是否对觉华岛失陷负有责任呢?

1,袁崇焕当时是担任宁前道,是否有管辖觉华岛的权力呢?------------------------------------------------------------------------------------------第一,袁崇焕的官职是宁前道,宁是宁远,前是前屯,另外明朝军事制约机制,是军 粮分开的,觉华岛乃是辽东囤粮后勤重地,袁是不可能既管军队,又管粮草的2,当时的辽东经略高第在战前和战争中对宁远和觉华岛有什么指示吗?--------------------------------------------------------------------------------------------第二,《国榷》、《三朝》、《明史》、《孙文正公年谱》、《辽西入卫记》载明,高第战前试图放弃辽东,但是被金、袁等一线官员、将士抵制,最后高第撤回山海关,对宁远不发一兵相救。。。。觉华之战,高第下令:“既檄觉华岛守将凿冰以卫”,实际上战后明朝,处置了山海关总兵杨麟3,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觉华岛和陆地间的海洋结冰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般来说是很安全的,因为后金没有海军。袁崇焕又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算像上面这段文字说的他不让觉华岛撤离,我个人感觉也没有问题的,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觉华岛确实是个意外,辽东天气虽然寒冷,但是能把几十里大海封冻,和海岛连成一片,也是非常少见的自然现象,所以觉华才被明朝作为辽东囤粮后勤补给的重地,驻扎 水师舟楫。。。。4,题外话:假如上述文字是错误 的,无论是明清史料,还是现代的袁崇焕评传,明朝那些事儿都赞扬袁崇焕独守孤城抵御强敌,为什么这种荒谬绝伦的回答还有那么多人赞同呢?我真是不懂。所以请历史达人“根据史料”回答一下哈,谢谢!------------------------------------------------------------------------------------------------------这个嘛,因为现在很多网民学历比较低,历史知识匮乏,而又非常盲从,再加上世风日下,很多人实际很无知,但是披着学者,专家的外衣,打着民族主义旗号来歪曲历史,写书博取名利,吸引眼球。。。。。。综上,袁崇焕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应英雄,汉族人永远不能忘记!
2023-09-05 12:49:102

说说明朝边防大将袁崇焕这个人

督师蓟辽,有效阻止了后金的南下;宁远之战,与努尔哈赤之死关系颇大;擅杀毛帅,"巧妙"的拔掉皇太极眼中的钉子;欺君罔上,五年平辽海口过大;
2023-09-05 12:49:2013

金庸的名著有哪些?

【武侠小说】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其他作品】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  约两万篇社论,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是《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还有《韦小宝这小家伙》、《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等诸多文学评论、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讲稿。
2023-09-05 12:49:585

金庸的名著有哪些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2023-09-05 12:50:214

袁崇焕是谁?有什么贡献?

袁崇焕其人 1.生平简介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袁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袁崇焕于7月24日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也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于皮岛。 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这是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 事实也的确如此,“己巳之变”绝对是大明帝国与满洲人交手以来最丢脸的一场战役。 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臣下对自己的欺骗与愚弄,如果他能容忍,他就不是崇祯帝。当这一切事情被崇祯认定之时,袁崇焕正在走向监狱的路上。 崇祯想起了所有的事情,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事情。从平台召对后,袁崇焕回到宁远直到被拿下,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未收一寸之土,未斩一颗敌人首级。崇祯忽然想起,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却又为皮岛将士请军饷,而他杀掉毛文龙的罪名居然是糜饷。这如何说得过去? 后金军兵临京师,京城百姓惶恐不安,朝廷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袁崇焕有罪。这种认识无疑给崇祯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是他重用的这个有罪的人,也是他,曾不遗余力地满足这个有罪之人的所有要求。 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帝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如:金庸,在《碧血剑》后所附《袁崇焕评传》中)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审讯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 2.平反经过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3.袁崇焕的容貌 ① 明人的记载中袁崇焕很丑,钱龙锡在崇祯三年的折子中称:“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是《崇祯长编》里有记载的。 ②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就是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
2023-09-05 12:5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