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韩国漫画家 林达华 的漫画作品(常与他人合作,作品多发表于日本)有哪些? 比如零度战姬什么的,有些

2023-09-13 10:17:12
共1条回复
阿里阿涅德
《初魔女神传说》(原名ub9c8uc774uc5b8 uc804uae30,东立引入,作画郑洙哲)
《不平衡× 2》((中译萌道鲜师,亚图文化出版,已结束营业、绝版))
《零时代》/《ZERO》(漫画、小说,改编成游戏后曾引入国内)
《灵动王》(零时代前传,台版译。完结。)
《恋目》(こいもく,又译斑驳的爱李海源作画)
《SaiTaker》(坑神最新尝试的伪娘漫,李秀显作画)
《萌道鲜师》 别名《青椒学生加肉感教师》

御姐角色:慧瑛、辛琼
画师:李秀显
关键词:师生恋、学姐
御姐度:★★★★☆
坑深度:★★★★
《鬼姬VS》

御姐角色:鬼姬、官奈
画师:李秀显
关键词:鬼族、万里香心脏
御姐度:★★★★☆
坑深度:★★★★
《BIRTH The Lunar Taker》

御姐角色:绫香
画师:李秀显
关键词:姐弟、天使、生存竞赛
御姐度:★★★★☆
坑深度:★★★
《烈火圣狱》

御姐角色:革赫拿
画师:金光铉
关键词:鬼王
御姐度:★★★★
坑深度:★★★★☆
《黑神》

御姐角色:佐野茜
画师:林晟佑
关键词:三位一体、元灵神
御姐度:★★★
坑深度:★★★
《幽灵王》

御姐角色:女仆、中岛凉子
画师:尹载皓
关键词:伊维尔之力
御姐度:★★★★
坑深度:★★★★★
《结界女王/零度战姬》

御姐角色:莎缇莱萨·L·布丽姬、拉娜、伊丽莎白等
画师:金光炫
关键词:潘多拉X制御者
御姐度:★★★★★
坑深度:★★★
《零度战姬Another Story》(零度战姬外传,讲述西冯学姐的故事。完结。作画:尹载皓)
《零度战姬Zero》(零度战姬前传,讲述青井和叶的故事。作画郑洙哲)
《女仆王者》
画师:李海源
关键词:女仆X战斗

御姐度:★★★★★
坑深度:★★★★★
详情请见——
林达永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di41Bk4a1rf5MAsX376aDsNLrtkKzBOsFiH6NAsR3RMhs-sn-WEjnEF6ZH-hTaDWhak-z2GyD8HNvwNU_Xdt_

相关推荐

总有人说数学很美?

数学的美多了是了,逻辑的美是最好的,逻辑的美是思维的美,这种美是无法形容的,思维艺术的体操,比喻的太形象了,有了数学生活美好多了,数学的结构美太妙了,无法形容,真是无法形容,没有了数学,我不知道世界还有什么
2023-09-07 18:15:442

影星林达华个人资料

任达华,1955年3月19日出生于香港,香港影视演员。任达华以模特身份进入演艺圈,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后,于1979年签约为缤缤电影公司基本演员,1987年开始接拍影视剧。任达华2004年凭借《PTU》获得第9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2006年凭借《龙城岁月》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2010年凭借《岁月神偷》获得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
2023-09-07 18:16:291

姓林,中字辈。取什么名字好呢?

1.字义要吉祥,力避粗俗; 2.字音要悦耳,注意阴阳平仄,富于节奏感; 3.字形要搭配协调,富于变化,便于书写; 4.要结合家风、事业及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期望,以及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和目标追求; 5.根据男孩、女孩的不同性别特征起名,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6.以孩子出生前后情况起名,如当时的特征或出生前后有无特殊值得纪念的大事; 7.以出生时间取名,如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生于甲子年; 8.以出生地点取名,如孔子生于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故取名为“丘”,字为“尼”; 9.以易经中姓名学起名,字带阴阳,号显五行,名号与自身内在信息相结合,也会带来不少辅助与调整作用。属鼠的人取名字不能取带“水,山,车,马,刀,土,石,皮,火”的字; *要取带“米、豆、鱼、草”字头和“金、玉、八、宝盖头、木、月、田人旁”的字。 鼠年男宝宝名字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烨伟 烨:光耀 苑博 博:博学 正豪 豪:豪气 昊然 昊:苍天,苍穹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明杰 明智 杰出 鹏涛 鹏:比喻气势雄伟 炎彬 炎:燃烧 彬:形容文雅 鹤轩 鹤:闲云野鹤 轩:气度不凡 伟泽 伟:伟大 泽:广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苍天,苍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博涛 博:博学 苑杰 杰:杰出 黎昕 昕:明亮的样子 烨霖 烨:光明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美好;轩:气宇轩昂) 烨华 烨: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豪气 昊然 昊:苍天,苍穹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明杰 明智 杰出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英杰(英俊杰出) 圣杰 (圣:崇高 杰:杰出 )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国豪(国人因它而自豪) 伟奇(伟大、神奇)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俊楠 (俊:英俊 楠:坚固 ) 鸿涛 (鸿:旺盛,兴盛 ) 伟祺 (伟:伟大 祺 :吉祥 ) 荣轩 (轩:气度不凡 )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晋鹏 晋:进也,本义,上进 鹏:比喻前程远大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鼠在十二生肖属于首位,与十二地支中配属“子”,子月为十一月,此时是阴阳交替,阴将过而阳将至。方向为正北方,属坎宫。在一日中,子时指午夜十一时至凌晨一时,又称“鼠时”,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 鼠年生的宝宝,为天贵星,性格非常聪明伶俐,凡事宜有心德,此人志愿颇高,利欲心很强,颇有成就,且有积蓄财富,一生多幸福,不过贵星太多,防欺人太甚,到时则会如命理所说:"四贵克子孙",多与人和睦,到中年运到来风调雨顺,一切所谋遂意,到老年万事达到成功境界,此时得荣华富贵。 有"八"或"宀"字(或部首内包含),则环境良好,名利双收,清雅荣贵; 有"米"字、"豆"字、"鱼"字,福寿兴家,子孙鼎盛; 有"艹"字、"金"字、"玉"字,精明公正,操守廉正; 有"亻"字、"木"字、"月"字,贵人明现,克己助人; 有"田"字,快乐待人,一生清闲; 有"山"字,孤独,六亲无缘,离祖成功; 有"刀"字、"力"字、"弓"字,不利家庭,晚婚迟得子大吉; 有"土"字,不利健康或忧心劳神;有"忄"字,多不顺或作风果断; 有"石"字,不利健康; 有"皮"字、"氵"字、"马"字、"酉"字、"火"字、"车"字,忌车怕水或易犯法。 这是我的建议,就算是给小宝宝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礼物吧!
2023-09-07 18:16:539

有哪些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方面的入门书籍

网上看的,觉得不错1. 数学我们所说的图像处理实际上就是数字图像处理,是把真实世界中的连续三维随机信号投影到传感器的二维平面上,采样并量化后得到二维矩阵。数字图像处理就是二维矩阵的处理,而从二维图像中恢复出三维场景就是计算机视觉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图像处理所涉及到的三个重要属性:连续性,二维矩阵,随机性。所对应的数学知识是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矩阵论),概率论和随机过程。这三门课也是考研的三门课,构成了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最基础的数学基础。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要到网上搜搜林达华推荐的数学数目了。2. 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其实就是二维和三维信号处理,而处理的信号又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经典信号处理和随机信号处理都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必备的理论基础。2.1经典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第2版) Alan V.Oppenheim等著 刘树棠译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第2版) A.V.奥本海姆等著 刘树棠译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 (编者)2.2随机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 张贤达著统计信号处理基础:估计与检测理论Steven M.Kay等著 罗鹏飞等译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4版) Simon Haykin著 郑宝玉等译2.3 小波变换信号处理的小波导引:稀疏方法(原书第3版) tephane Malla著, 戴道清等译2.4 信息论信息论基础(原书第2版) Thomas M.Cover等著 阮吉寿等译3.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Bishop, Christopher M. Springer模式识别(英文版)(第4版) 西奥多里德斯著Pattern Classification (2nd Edition) Richard O. Duda等著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3rd Edition Andrew R. Webb等著模式识别(第3版) 张学工著4.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的书籍推荐图像处理,分析与机器视觉 第三版Sonka等著 艾海舟等译Image Processing, Analysis and Machine Vision这本书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里面比较全的一本书了,几乎涵盖了图像视觉领域的各个方面。中文版的个人感觉也还可以,值得一看。数字图像处理 第三版 冈萨雷斯等著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数字图像处理永远的经典,现在已经出到了第三版,相当给力。我的导师曾经说过,这本书写的很优美,对写英文论文也很有帮助,建议购买英文版的。计算机视觉:理论与算法 RichardSzeliski著Computer Vision: Theory and Algorithm微软的Szeliski写的一本最新的计算机视觉著作。内容非常丰富,尤其包括了作者的研究兴趣,比如一般的书里面都没有的Image Stitching和Image Matting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本书的通用性不如Sonka的那本。不过作者开放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有选择性的阅读。Multiple View Geometry in Computer Vision 第二版Harley等著引用达一万多次的经典书籍了。第二版到处都有电子版的。第一版曾出过中文版的,后来绝版了。网上也可以找到电子版。计算机视觉:一种现代方法 DAForsyth等著Computer Vision: A Modern ApproachMIT的经典教材。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了,还是值得一读。第二版已经在今年(2012年)出来了,在iask上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版本,将近800页,补充了很多内容。期待影印版。Machine vision: theory,algorithms, practicalities 第三版 Davies著为数不多的英国人写的书,偏向于工业。数字图像处理第四版 Pratt著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也是图像处理领域很不错的一本书。网上也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电子版。
2023-09-07 18:17:191

请在帮儿子起几个好名,谢谢!!!

林达晗林达轩林达晨林达彤林达远林达易林达琦林达泽林达萧林达渤林达昕林达翊林达旭林达烨林达恒林达正林达瑞(睿)林达宏林达涛林达岩林达彬林达阳璋亦、韦旭、梓安 浩然、浩晔、子谦 子晗、树楠、哲成 一帅、翔辉、翊轩 立烨、晨彤、之恒(衡) 锐亦、骁晓、钰则 铱诚、至瑞、文飞 书航、岩斌、默远、 铭辉、聪健、轩崎、 天程、睿晨、立旭、 立昕、鸣涛、志彬、 博松、丛博、睿成、 天笑、沅彬、浩哲 子博、子洋、木晗
2023-09-07 18:17:3015

任达华笑里藏刀,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出最狠的话,霸气十足是什么电影?

《侠盗高飞》是由林岭东执导,周润发、任达华、柏安妮、黄秋生主演的一部动作片。
2023-09-07 18:17:5812

李解冻真的存在吗

存在。李解冻是韩国著名星际职业选手,是真实存在的。李解冻在半年内获得4个职业联赛冠军,是当之无愧的成为IPX的接班人。
2023-09-07 18:20:551

便秘虫族李解冻是哪场比赛

便秘虫族李解冻是ASL第二季比赛。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便秘虫族李解冻被誉为最好的虫族选手,而他也不负众望。从釜山突围,打进了ASL第二季的比赛,李解冻于1990年1月9日出生,是韩国著名星际职业选手。
2023-09-07 18:21:021

李解冻现状

李解冻成为了游戏直播。李解冻曾在之后的比赛中表现出色,也一度是韩国星际职业选手中的顶尖选手之一。目前他已经从职业选手的身份退役,成为了星际游戏的解说员和主持人,也有参与相关比赛的解说工作。
2023-09-07 18:21:091

酒神中菊花猪是怎样的一个角色?

《酒神》中菊花猪的全名是菊花圣猪,是五大圣兽之一的木系圣兽。菊花圣猪为了逃离圣邪岛,与极致甲木拥有者姚谦书签订平等契约。之后菊花圣猪在五年内,把姚谦书吃穷了。它的肠胃拥有强大的消化能力,能将魔技等吞进肚子里,同时也是个不错的肉盾。菊花圣猪十分可爱,但没有攻击技能,在圣战是被黑暗天机抓走,假装被吞噬,后与天干圣徒把黑暗天机打败,是《酒神》中的十阶魔兽,嗜吃成性。扩展资料:《酒神》内容简介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当他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名叫五行大陆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叫做姬动的小乞丐。在这里,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名叫阴阳魔师,奇异的十系魔技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名阴阳魔师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由本属性凝聚而成的阴阳冕。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认识了地底世界的火焰女王——烈焰,作为阴阳平衡体质的他,接受了阴阳极焰的传承,他的命运也从此走向了强者的道路。
2023-09-07 18:21:181

酒神讲了个什么故事

  《酒神》,原名《阴阳冕》,是唐家三少写的一本异界大陆小说,2009年12月10日首发于起点中文网。   该小说讲述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却意外的来到一个神奇的五行大陆,变成了一个叫做姬动的小乞丐。姬动得知,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职业,叫阴阳魔师,姬动毅然决定作成为一名阴阳魔师,在这拥有奇异的十系魔技的神奇世界再现酒神辉煌。
2023-09-07 18:21:331

有没有穿越酒神的小说

  符合条件的共有一本小说:   《酒神》,作者为唐家三少;   内容简介:该小说讲述了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死后意外地转生到一个神奇的五行大陆,化身为小乞丐姬动,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职业,叫阴阳魔师,姬动毅然决定成为一名阴阳魔师,在拥有奇异的十系魔技的世界再现酒神辉煌;   作者简介:唐家三少,原名张威,生于1981年1月10日,法律本科毕业,当代写手,中国作家协会成员,起点白金作家,代表作有《光之子》、《狂神》、《善良的死神》、《冰火魔厨》、《琴帝》、《斗罗大陆》、《酒神》等;   获得的荣誉:《酒神》于2011年12年19日,累积获得小说五百万点击,2011年12月25日,登上了起点首页的强力推荐榜,2012年2月1日,获得了小说书友月推荐榜第三名,2012年3月1日,获得小说月票榜第八名。
2023-09-07 18:21:401

一代酒神,李解冻

一代酒神,李解冻,这个人物是唐家三少在《阴阳冕( 酒神 )》 里的男主角现实中也有个李解冻,韩国著名星际职业选手,Jaedong在半年内获得4个职业联赛冠军(EVER OSL 2007、Proleague 2007后期联赛、Proleague 2007总决赛、GomTV MSL第四赛季),当之无愧的成为IPX的接班人。有人说他是IPX与July的结合体,这个形容毫不夸张。
2023-09-07 18:21:494

唐家三少哪几部小说出现过唐三

符合上述要求的小说共三部,具体如下: 1、《斗罗大陆》是一部穿越玄幻类型的网络小说,讲述了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到斗罗大陆,在这片武魂的世界再铸唐门的辉煌的故事,唐三在小说中担任主角。 2、《天珠变》一部异界征战类型的网络小说,讲述了因天生没有本命珠而被当成笑话的周维清,在一次偶然机遇中吞了从异界穿越过来的暗魔邪神虎本命珠,最终成为天珠十二变绝世高手的故事,唐三在小说中担任配角。 3、《酒神》原名《阴阳冕》,是作家唐家三少所著的一本奇幻小说,该小说讲述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
2023-09-07 18:21:561

极致双雷耀九天从哪看

题主是否想询问“阴阳冕之极致双雷耀九天从哪看”?纵横小说网。《阴阳冕之极致双雷耀九天》是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在纵横小说网发布的作品,小说共688章,已完结。《阴阳冕之极致双雷耀九天》讲述了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来到了一个名叫五行大陆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叫做姬动的小乞丐,本性属火的一代酒神在这神奇的世界再现辉煌。
2023-09-07 18:22:151

杀神是被谁杀死的?

被杀的是杀神修普若斯,因为他杀了女主角烈焰,被姬动用火神双剑击杀。修罗神所说的那个手下其实就是《酒神》中的杀神修普若斯,五行大陆自然也就是《酒神》故事所发生的世界。根据设定,杀神修普若斯虽然只是二级神祇,但是战斗力堪比一级神祇。同时作为修罗神最强大的手下,杀神修普若斯对大部分神祇有着审判克制作用。扩展资料:《酒神》讲述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品尝了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死后意外地转生到一个神奇的五行大陆,化身为小乞丐姬动。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职业,叫阴阳魔师,姬动毅然决定成为一名阴阳魔师,在这拥有奇异的十系魔技的世界再现酒神辉煌。
2023-09-07 18:22:221

顺子配音演员

顺子是九紫声优团首批核心成员之一。顺子,中国男性配音演员,2008年开始接触网配。2016年加入九紫文化,签约九紫声优团。2017年成为九紫声优团首批核心成员之一。顺子的声线温润沉稳,擅长青年公子音。以往配音角色多以暖男、哥哥、公子、少将军的形象居多。配音动画2017年男主角————《小怼象》?————《猫与桃花源》2019年林雪原(乱山残雪)————《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2021年无脸男————《李林克的小馆儿》游戏2017年幽谷箜篌————《梦间集》秦殇————《古剑奇谭二之剑逐月华》袁熙————《文昭皇后》藤原齐信————《平安草子》令狐渊、薛怀予————《哑山不言》2018年燕惊尘————《扶摇》拂樱·谦————《梦间集》?————《莽荒纪》石鸿图等————《河洛群侠传》胄、鬼爪、鼠尾、幽————《画江湖盟主篇:侠岚》2019年黄忠、张角————《梦三国2》张小敬、李泌、徐宾————《长安十二时辰》唐舞麟、戴沐白、徐笠智 等————《斗罗大陆》2020年梦马超(三分月无畏)、徐晃(三分月无惧)、潘凤(兔宝宝)、司马懿(东厂督主)————《梦三国2》2022年鲁路修————《终末阵线:伊诺贝塔》有声漫画烛龙、当康、开明兽、蜚、凤凰————《山海奇谈》有声小说杜展风————《三七年夏至》朱见濂、汪直、杨福等所有男性角色————《瓷骨》沈钦隽————《一念心动,一生绵延》嘲风、旁白(男声)、谷海潮、东丘枢————《星落凝成糖》广播剧叶修————全职高手同人广播剧《Taking off》叶澜————《影帝》画龙————《十宗罪之精神病院篇》唐诺————《我要存钱》李解冻————《酒神》罗飞————《鬼望坡》旁白、报幕————《劫缘三度》卫峰————《教你如何追男神》医生、播音员、报幕————《我.绝.不.饶.恕.》龙涛————《春风得意进宝楼》顾民章————《宁知风声碎梦痕》李鹤轩————《今年冬天下雪吗》边皓————《狼行成双》萧藏凤————《参商》演唱单曲梦间集幽谷箜篌角色歌————《落梦归弦》
2023-09-07 18:22:361

酒神中李解冻有几个老婆

只有烈焰一个、他对烈焰真是没话说~~ 即使烈焰重生后变成第一美女陈思璇去勾引他、他也不为所动、、、不过、在五行大陆上、他叫姬动~~
2023-09-07 18:22:532

韩国解说里面“李解冻三苏”的“三苏”是什么意思

是桑素 韩语选手的意思 这个是直接音译的 李继东桑素 李继东选手
2023-09-07 18:23:017

《小说《酒神》》txt全集下载

小说《酒神》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下面紧急插播一条新闻,我国著名的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李解冻先生,因其对美酒的执着,冒然品尝不久前刚刚出土的汉代美酒陷入昏迷后七十二小时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三十二岁。”“李解冻先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为优秀的调酒、品酒大师,曾连续五次获得富达国际调酒师大赛冠军,国际调酒师联合会荣誉会长。李氏调酒法创始人。同时也是国际品酒师协会荣誉理事,全世界唯一一位国际六星皇钻奖章获得者,六感品酒法创始人。被誉为当今国际第一酒神。”“李解冻先生短短三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几乎从未离开过酒,他的成就是空前的。据李解冻先生友人介绍,李解冻先生为品尽天下美酒所以才进行冒险,品尝了未经任何勾兑,已成膏状的汉代美酒。因此而一睡不醒。李解冻先生的去世,是全世界调酒界、品酒界的巨大损失。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七个国家的酒界协会发来唁电………
2023-09-07 18:23:173

《酒神》by唐家三少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酒神》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9xeOUvyBvcWffFkKJWFpA?pwd=nczp 提取码:nczp简介: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
2023-09-07 18:23:241

唐家三少小说简介是什么?

  唐家三少所有小说:《光之子》 《狂神》《善良的死神》《空速星痕》《惟我独仙》《冰火魔厨》《生肖守护神》《琴帝》《斗罗大陆》《酒神》《天珠变》《神印王座》《斗罗大陆Ⅱ绝世唐门》《斗罗大陆外传神界传说》  《光之子》简介  《光之子》(玄幻类)( 《光之子》完结)  一个懒惰的少年,因性格原因选学了无人问津的光系魔法,却无意中踏近了命运的巨轮,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传说中的大魔导师。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结束了东西大陆的分界,让整个大陆不再有种族之分,成为了后世各族共尊的光之子。  小说关键字:光之子,长弓·威,木子·默,海水·星,诸神之王,妖王,圣剑。  注:主角长弓·威来源于作者姓名,而女主角木子·默来源于作者的爱人。  《狂神》简介  《狂神》(玄幻类)(《狂神》完结)  本书是继《光之子》之后三少又一力作,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界。在晋元大陆上生活着很多种族,其中以人族、魔族和兽人族实力最为强大。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战火数百年从未间断,而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这个乱世应运而生的一个人、魔、兽混血儿,他将有什么样的经历?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请大家持续关注本书吧。  小说关键字:雷翔,墨月,紫嫣,紫雪,白剑,父神,路西法,焚日天龙。  漫画:连载中  目前已经出书。  《善良的死神》简介  《善良的死神》(玄幻类)(完《善良的死神》结)  原本是一个落魄街头,靠“牵鱼”为生的懵懂少年,偶然踏入了漫漫征途,为报师父被杀之仇,祖师将所学倾囊而授,跟杀手相处的阿呆会变成一个恶魔吗?血日当空,必出妖孽,血雨撒世,劫难将成。千年劫难即将降临大陆,谁是拯救大陆的救世主?善良与邪恶的结合,光明与黑暗的统一。以凤凰之血为引,穿越了重重阻隔,以神龙之血为结,爱之永生?  小说关键字:死神,玄月,教廷,剑圣,冥王(杀手工会顶级杀手),冥王剑,哥里斯(炼金术士)。  漫画:连载中  《空速星痕》简介  《空速星痕》 (都市异能) (完结)空速星痕  黑暗异能充满了吞噬,空间异能充满了神秘。  两种不同的能力,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眼神也可以杀人么?那是空间的力量。  男人也会被美女强奸么?那是主角的命运。  充满诱惑的吸血鬼美女,光明圣洁的异能者圣女,充满神秘气息的灵魂祭祀魔女,她们,都将出现在主角周围,并改变着他的命运。  小说关键字:天痕,百合,异能,黑暗,空间,末世,光明,魔神。  目前已经出书。  《惟我独仙》简介  《惟我独仙》(东方仙侠)(完《惟我独仙》结)  天上地下,惟我独仙(主角最愿意说的话,也是他的梦想,当然梦想成真了,他才是真正的仙人,也可以  说是仙人中的仙人,也只有他,才能最配地上仙人这个称号,只能用一个词汇来形容他,那就是“惟我独仙”。)  神州大地,西域边陲,因最好的朋友相讥,他走上了一条自己从未想象的路。  连云仙宗,神州正道七大宗派之“末”,五年一度收徒之日,迎来了唯一如乞丐般的五代弟子。  修真之门从此敞开,调皮聪慧的孩童能否成长为霸绝天下的仙人,请阅本文——惟我独仙。(天帝乃一届色狼,诸位看时要有心理准备)  主角:海龙,飘渺,天琴,弘治,影,梦云,冥灵(娃娃)  小说关键字:海龙,飘渺,天琴,混沌王,天帝,惟我独仙。  《冰火魔厨》简介  《冰火魔厨》(玄幻类)(完冰火魔厨结)  七柄绝世神刃:  冰雪女神的叹息——晨露刀  火焰之神的咆哮——正阳刀  自由之风的轻吟——傲天刀  大地苏醒的旋律——长生刀  神机百变的六芒——璇玑刀  贯通天地的曙光——圣耀刀  永世地狱的诅咒——噬魔刀  这是七柄神刀,也是七柄拥有着冰、火、风、土、空间、光明、黑暗的魔法杖,最重要的,它们还是主角的——菜刀!  漫画:连载中  小说关键字:念冰,凤女,冰火同源,厨师,冰雪女祭司。  目前已经出书。  《生肖守护神》简介  《生肖守护神》(都市类)(完结)生肖守护神  十二生肖,象征着十二个月份,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也象征着十二位守护者。  十二位传承着生肖血脉的守护者。  他们拥有着自身属相的能力,默默的守卫着东方。  麒麟,东方的祥瑞。当拥有麒麟血脉的王者降临时,他将统御十二生肖为守护东方而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痞子麒麟,纵横人间,都市神话,十二生肖,尽在本书之中。  小说关键字:十二生肖,星座守护者,五行麒麟,东方,西方,牛魔王,神器。  目前已经出书。  《琴帝》简介  《琴帝》(玄幻类)(完结)琴帝  开创音乐魔法的先河,颠覆以往的设定,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等级将成为所有武技和魔法衡量的标准。龙,不再是无敌的生物,这将是一本高龙小说。  神音师,精神系魔法师的分支,龙崎努斯大陆上最高贵也是最鸡肋的职业。但是,它真的是那么一无是处么?  旷古绝今的赤子琴心,一代琴魔法师,在碧空海之中悄然诞生。这将是一个单纯的少年,逐渐成为琴中帝王的故事。但是,他真的只是琴中帝王么?  门宗:武:梅宗,兰宗,竹宗,菊宗 魔:琴宗,棋宗,书宗,画宗。  主角:叶音竹,苏拉,海洋,紫,香鸢,安雅  小说关键字:叶音竹、琴、魔法、斗气、比蒙、龙、东龙,紫,法蓝。  漫画:2010年启动连载单行本 作者李颖  目前已经出书。  《斗罗大陆》简介  《斗罗大陆》(异世大陆)(完结)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斗罗大陆》崖明志时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  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它们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拥有魂力的还可以用来修炼,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魂师。  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武魂觉醒,他能否在这片武魂的世界重塑唐门辉煌?  职业等级:魂士、魂师、大魂师、魂尊、魂宗、魂王、魂帝、魂圣、魂斗罗、封号斗罗、半神、神。  魂环:白环十年、黄环百年、紫环千年、黑环万年、红环十万年、武魂色环百万年、金环(神环)未知。  神位:海神,修罗神,天使之神,罗刹神,食神,九彩神女。  势力(帝国):昊天宗,唐门,武魂殿(武魂帝国),七宝琉璃宗(后更名为九宝琉璃宗),蓝电霸王龙家族,海神岛,星罗帝国,天斗帝国,史莱克学院(蓝霸学院), 四大元素学院,巴拉克学院,植物学院,天斗皇家学院。  小说关键字:暗器、魂师、魂力、魂环、魂骨、斗罗、 唐三、武魂、魂技、史莱克、小舞。  魔兽阶数: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十万年(可以化形)、百万年(化龙/化神)  漫画:连载中  《酒神》简介  《酒神》原名为《阴阳冕》(异世大陆)(完结)  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当他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名叫五行大陆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叫
2023-09-07 18:23:407

五行大陆是什么?是唐家三少写的吗?

五行大陆,在斗罗大陆最后一集海神与修罗神的对话中有出现。五行大陆是三少的继《斗罗大陆》之后的小说《酒神》主角姬动所在的大陆的名称。两者没有太大的关系,就是三少在斗罗结尾的时候,另类的宣传一下他的下一部作品,起到承上启下作用。《酒神》该小说讲述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品尝了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死后意外地转生到一个神奇的五行大陆,化身为小乞丐姬动。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职业,叫阴阳魔师,姬动毅然决定成为一名阴阳魔师,在这拥有奇异的十系魔技的世界再现酒神辉煌。扩展资料:改名声明小说原名《阴阳冕》,后更名为《酒神》。原文:“再次为新书改名向大家道歉,《阴阳冕》更名为《酒神》就将在今天更改。酒神这个名字是小三早在几年前就想好的,09年5,6月和起点签合同的时候,也是用的酒神这个名字。后来觉得阴阳冕比较好,更有悬念,最后才决定使用阴阳冕。这几天和起点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酒神更好推广,更容易让读者们记忆,所以决定更名。由此给书友们带来的不便小三万分抱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阳冕
2023-09-07 18:23:5713

永远的暴君永远的jeadong

古来暴君多余恨,功亏一篑路艰辛。 一人之下命使然,万人之上永攀登。李济东(Jeadong)韩国星际争霸1最成功的虫族选手(没有之一,被喻为韩国星际鼎盛时期的四大天王之一,转型星际争霸2后他也是四位顶级选手中成绩最好的)。 打法凶悍激情,不畏艰险,永远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永不言弃,他在各种大赛中上演过多次神奇的翻盘。 其实大魔王李济东年龄就比我大一岁,我们在线下交流的时候他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大男孩。但是少年成名的他,已经成为游戏偶像十几年了,也是我从初中就开始最喜欢的星际争霸选手。当时他就以16岁年龄加入SPL中不太知名的OZ合承战队,在他个人联赛中还没有崭露头角时,我就在SPL战队联赛中发现了jeadong大魔王的过人天赋和强大的爆兵能力,虽然刚开始因为经验等原因没有展现出统治级的实力,但是每次看到他指挥源源不断的虫族部队向前冲锋的画面,都让我震撼不已。磨练了一年的他来到的07年下半年的那届OSL。在淘汰赛中看到之前就一直注意到的jeadong这个ID让我欣喜不已。特别是半决赛中,那神奇的双线甩飞龙简直让人如痴如醉。决赛面对已经成名已久的总司令stork,深深地为他捏了把汗。因为自从那年BISU的33革命,打败不可一世的马本座之后,顶尖的神族对抗虫族都是鲜有败绩。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还是已3比1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王者之路。第二年的MSL更是让人爽快不已,BISU JULY FALSH KAL不管是成名已久的老将,当打之年的中生代还是展露头角的新人都被Jeadong一路碾压过去。当时就想好这就是我要支持的偶像啊,实在太强大了。3届OSL金鼠标、2届MSL冠军,SPL多胜王…当第一次去OSL上海总决赛线下看jeadong的比赛时候,他已经拥有了无数的荣誉。那一年的OSL绝对让我至今难忘。当最后一场看着jeadong不断的空投对手,渐渐打出优势时的激动,和最后就差一口黄雾进入教主基地却功亏一篑的失落,让我深深感受到电子竞技极致的魅力。那一晚Jeadong的眼泪仿佛是倾盆大雨,让我整个人都异常沉重。 ,仿佛哭都哭不出来的痛苦弥漫在我的心中,但是我相信他是不会放弃的,就像我们粉丝也会永远支持他一样。但是他在星际争霸1的竞争力下降之后,和其他选手一样选择了转型星际争霸2,又再次成为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冠军任务。可惜他的老东家OZ合承的解散让其大受打击(后加入KESPA监管的第八战队),随后只好转会海外EG战队,漂泊不定的jeadong一直到13年才来到了属于自己的星际2的巅峰。但是命运总喜欢抓弄人,当年的无数次站上冠军领奖台的暴君,却一次次的在决赛中败下阵来,年度世界总亚军可能对于大多数选手已经可以欣慰了。但是对解冻却像是一种屈辱。那一年直到年底才终于拿到ROG的冠军给了他些许的安慰。之后的比赛中,只希望再能多看到点Jeadon的比赛,就已经心满意足,不介意他能够取得多少的胜利了。 u200b去年曾有幸作为记者的身份有幸采访了jeadong,并和他聊了很多,对他一路走来的辛苦历程表示了尊敬和羡慕,但是他那句:其实这些都没什么,我只是个普通人。这句话却是感染我最深,让我最最记忆深刻的。而当时我就了解到他即将回到韩国征战,并且已经有了之后退役的打算。在他GSL和SSL都没有闯出网吧赛新闻出现后,我知道等待的只是那个消息的到来。希望在之后韩国星际1的比赛中能再多看到他见几次,愿他一路顺利。李解冻桑苏,fighting! 职业成绩: Stars 2007 256人电竞大赛 冠军 2007 EVER OSL 冠军 GOMTV S4 MSL 冠军 Arena MSL 亚军 TG Sambo-Intel Classic 2008 S1 冠军 2008 Korea WCG 冠军 GomTV 王中王争霸赛 冠军 2009 Batoo OSL 冠军 2009 bacchus OSL 冠军 金鼠标获得者 WCG 2009 星际争霸 冠军 NATE MSL 2009 冠军 2010 大韩航空OSL第二赛季亚军(1:3flash)2013DreamHackOpen:Summer亚军2013DreamHackOpen:Valencia亚军 2013WCSSeason2America亚军 2013WCSSeason2亚军 2013WCSGlobalFinals亚军 2013ASUSROG:NorthCon冠军 2014WorldE-sportChampionships冠军
2023-09-07 18:24:331

介绍一下酒神的剧情

姬动是个菜鸟,阴阳平衡,后来遇到烈焰,转成极致双火,然后就修炼+虐菜,跟烈焰好起来。后来圣邪之战,黑暗天机要吞噬五圣兽,只有菊花猪幸免于难,烈焰开了大,后来被修普洛斯干掉,姬动用火神剑封了他。然后烈焰转到了陈思璇身上。反正就是姬动各种历练,龙谷,地下世界,黑暗五行大陆。最后和黑暗天机干一架,天机死了,姬动和陈思璇也死了。然后两个人最后成了善邪之神。(求录用,纯手码)
2023-09-07 18:24:543

职业选手ID都有它们独一无二的意义,《星际争霸2》ID从何而来?

职业选手的ID,其实我觉得应该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来看的,每一个ID都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星际争霸2》中教主ID就非常的感人。他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对星际争霸这款游戏非常的感兴趣,但是当时还小嘛,然后技术就不过关,虽然技术不好,但是他还是想打一职业,所以说在暑假的时候,他就参加了职业选手的培训,当然了,父母肯定是会反对的,但是教主却向父母们立下了军令状,当时对他父母说的是,他肯定会在一个月当中有优秀的表现,就算是一个月失败了,他会回来好好学习。就这样,父母实在是没办法,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最后的他肯定是成功了呀,但是真正进入职业队伍后,一个小队伍的教练嫌他年龄太小了,但是最后还是把他收了,后来教主的表现比较优秀,以至于很多大的队伍都想挖他,但是他忘不掉以前的队伍,最后的最后,教主还是加入了新的一个大队伍,但是却用着母队队名当自己的ID,继续去征战!所以这就是教主这个ID的由来,现在很多职业选手的ID都有一段难以割舍的秘密,也有一些比较搞笑的,比如英雄联盟里边儿,MLXG的ID就比较……让我觉得他比较喜欢吃麻辣香锅这道菜。最后我还是想说教主这个ID,当我真正知道他ID由来的时候,我真的被感动了,一个“痴情”的人。
2023-09-07 18:25:0514

唐家三少所有小说简介

  唐家三少所有小说:《光之子》 《狂神》《善良的死神》《空速星痕》《惟我独仙》《冰火魔厨》《生肖守护神》《琴帝》《斗罗大陆》《酒神》《天珠变》《神印王座》《斗罗大陆Ⅱ绝世唐门》《斗罗大陆外传神界传说》  《光之子》简介  《光之子》(玄幻类)( 《光之子》完结)  一个懒惰的少年,因性格原因选学了无人问津的光系魔法,却无意中踏近了命运的巨轮,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传说中的大魔导师。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结束了东西大陆的分界,让整个大陆不再有种族之分,成为了后世各族共尊的光之子。  小说关键字:光之子,长弓·威,木子·默,海水·星,诸神之王,妖王,圣剑。  注:主角长弓·威来源于作者姓名,而女主角木子·默来源于作者的爱人。  《狂神》简介  《狂神》(玄幻类)(《狂神》完结)  本书是继《光之子》之后三少又一力作,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界。在晋元大陆上生活着很多种族,其中以人族、魔族和兽人族实力最为强大。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战火数百年从未间断,而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这个乱世应运而生的一个人、魔、兽混血儿,他将有什么样的经历?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请大家持续关注本书吧。  小说关键字:雷翔,墨月,紫嫣,紫雪,白剑,父神,路西法,焚日天龙。  漫画:连载中  目前已经出书。  《善良的死神》简介  《善良的死神》(玄幻类)(完《善良的死神》结)  原本是一个落魄街头,靠“牵鱼”为生的懵懂少年,偶然踏入了漫漫征途,为报师父被杀之仇,祖师将所学倾囊而授,跟杀手相处的阿呆会变成一个恶魔吗?血日当空,必出妖孽,血雨撒世,劫难将成。千年劫难即将降临大陆,谁是拯救大陆的救世主?善良与邪恶的结合,光明与黑暗的统一。以凤凰之血为引,穿越了重重阻隔,以神龙之血为结,爱之永生?  小说关键字:死神,玄月,教廷,剑圣,冥王(杀手工会顶级杀手),冥王剑,哥里斯(炼金术士)。  漫画:连载中  《空速星痕》简介  《空速星痕》 (都市异能) (完结)空速星痕  黑暗异能充满了吞噬,空间异能充满了神秘。  两种不同的能力,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眼神也可以杀人么?那是空间的力量。  男人也会被美女强奸么?那是主角的命运。  充满诱惑的吸血鬼美女,光明圣洁的异能者圣女,充满神秘气息的灵魂祭祀魔女,她们,都将出现在主角周围,并改变着他的命运。  小说关键字:天痕,百合,异能,黑暗,空间,末世,光明,魔神。  目前已经出书。  《惟我独仙》简介  《惟我独仙》(东方仙侠)(完《惟我独仙》结)  天上地下,惟我独仙(主角最愿意说的话,也是他的梦想,当然梦想成真了,他才是真正的仙人,也可以  说是仙人中的仙人,也只有他,才能最配地上仙人这个称号,只能用一个词汇来形容他,那就是“惟我独仙”。)  神州大地,西域边陲,因最好的朋友相讥,他走上了一条自己从未想象的路。  连云仙宗,神州正道七大宗派之“末”,五年一度收徒之日,迎来了唯一如乞丐般的五代弟子。  修真之门从此敞开,调皮聪慧的孩童能否成长为霸绝天下的仙人,请阅本文——惟我独仙。(天帝乃一届色狼,诸位看时要有心理准备)  主角:海龙,飘渺,天琴,弘治,影,梦云,冥灵(娃娃)  小说关键字:海龙,飘渺,天琴,混沌王,天帝,惟我独仙。  《冰火魔厨》简介  《冰火魔厨》(玄幻类)(完冰火魔厨结)  七柄绝世神刃:  冰雪女神的叹息——晨露刀  火焰之神的咆哮——正阳刀  自由之风的轻吟——傲天刀  大地苏醒的旋律——长生刀  神机百变的六芒——璇玑刀  贯通天地的曙光——圣耀刀  永世地狱的诅咒——噬魔刀  这是七柄神刀,也是七柄拥有着冰、火、风、土、空间、光明、黑暗的魔法杖,最重要的,它们还是主角的——菜刀!  漫画:连载中  小说关键字:念冰,凤女,冰火同源,厨师,冰雪女祭司。  目前已经出书。  《生肖守护神》简介  《生肖守护神》(都市类)(完结)生肖守护神  十二生肖,象征着十二个月份,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也象征着十二位守护者。  十二位传承着生肖血脉的守护者。  他们拥有着自身属相的能力,默默的守卫着东方。  麒麟,东方的祥瑞。当拥有麒麟血脉的王者降临时,他将统御十二生肖为守护东方而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痞子麒麟,纵横人间,都市神话,十二生肖,尽在本书之中。  小说关键字:十二生肖,星座守护者,五行麒麟,东方,西方,牛魔王,神器。  目前已经出书。  《琴帝》简介  《琴帝》(玄幻类)(完结)琴帝  开创音乐魔法的先河,颠覆以往的设定,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等级将成为所有武技和魔法衡量的标准。龙,不再是无敌的生物,这将是一本高龙小说。  神音师,精神系魔法师的分支,龙崎努斯大陆上最高贵也是最鸡肋的职业。但是,它真的是那么一无是处么?  旷古绝今的赤子琴心,一代琴魔法师,在碧空海之中悄然诞生。这将是一个单纯的少年,逐渐成为琴中帝王的故事。但是,他真的只是琴中帝王么?  门宗:武:梅宗,兰宗,竹宗,菊宗 魔:琴宗,棋宗,书宗,画宗。  主角:叶音竹,苏拉,海洋,紫,香鸢,安雅  小说关键字:叶音竹、琴、魔法、斗气、比蒙、龙、东龙,紫,法蓝。  漫画:2010年启动连载单行本 作者李颖  目前已经出书。  《斗罗大陆》简介  《斗罗大陆》(异世大陆)(完结)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斗罗大陆》崖明志时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  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它们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拥有魂力的还可以用来修炼,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魂师。  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武魂觉醒,他能否在这片武魂的世界重塑唐门辉煌?  职业等级:魂士、魂师、大魂师、魂尊、魂宗、魂王、魂帝、魂圣、魂斗罗、封号斗罗、半神、神。  魂环:白环十年、黄环百年、紫环千年、黑环万年、红环十万年、武魂色环百万年、金环(神环)未知。  神位:海神,修罗神,天使之神,罗刹神,食神,九彩神女。  势力(帝国):昊天宗,唐门,武魂殿(武魂帝国),七宝琉璃宗(后更名为九宝琉璃宗),蓝电霸王龙家族,海神岛,星罗帝国,天斗帝国,史莱克学院(蓝霸学院), 四大元素学院,巴拉克学院,植物学院,天斗皇家学院。  小说关键字:暗器、魂师、魂力、魂环、魂骨、斗罗、 唐三、武魂、魂技、史莱克、小舞。  魔兽阶数: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十万年(可以化形)、百万年(化龙/化神)  漫画:连载中  《酒神》简介  《酒神》原名为《阴阳冕》(异世大陆)(完结)  国际巅峰调酒大师、品酒大师,有酒神之称的李解冻,为了品尝出土的汉代美酒而醉死于而立之年。当他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名叫五行大陆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叫做姬动的小乞丐。在这里,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名叫阴阳魔师,奇异的十系魔技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酒神》名阴阳魔师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由本属性凝聚而成的阴阳冕。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认识了地底世界的火焰女王——烈焰,作为阴阳平衡体质的他,接受了阴阳极焰的传承,他的命运也从此走向了强者的道路。他的未来,只有他一个人创造……  “混沌觉醒于烈焰之中,神将带来无尽悲伤,极致伤痛之际,也为破茧重生之时,虚幻,现实,灵魂在烈焰中挣扎,破碎在烈焰中永生,当烈焰重临人间之时,天意将变,虚无,虚幻,虚境,看不到那无尽的未来,只愿结局不是悲剧,切记,切记。”上一代天机的预言终会成真,姬动,这个被外界认为绝世天才的少年究竟将经历什么?无尽的悲伤,只愿结局不是悲剧……且看本性属火的一代酒神如何在这神奇的世界再现辉煌。  十系阴阳魔师:甲木系、乙木系、丙火系、丁火系、戊土系、己土系、庚金系、辛金系、壬水系、癸水系。  职业等级:学徒,学士,大师,宗师,大宗师,天士,天师,天尊,专属称号,圣阶(九十九级),神级(一百级)  魔兽阶数: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五阶,六阶,七阶,八阶,九阶,十阶神兽,圣阶,神阶  小说关键字:阴阳冕、魔技、姬动、烈焰、阴阳五行、天干、魔师、酒、调酒师、酒神、陈思璇、光明(黑暗)天机、黑暗神王、光明神王、五粮液和茅台。  目前已经出书。  《天珠变》简介  《天珠变》(异界征战)(完结)  人有本命珠,觉醒后或为意珠、或为体珠,如手串分别在左右手腕处盘旋。天珠如人类之双胞胎,当意、体双珠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即为天珠。修炼体珠者是为体珠师,修炼意珠者是为意珠师,而修炼天珠者自然即是天珠师。天珠天珠变师最高为十二双珠,因此,它的修炼过程也被称之为:天珠十二变。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位修炼着天珠变的弓箭手。  小说关键字:周维清、上官冰儿、上官雪儿、上官菲儿、东方寒月、巫月寒、天儿、变石猫眼、 天珠、弓箭手、圣力、恨地无环、六绝神芒阵、无双教  《神印王座》简介  《神印王座》(异界大陆)(完结)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士最高荣耀的神印王座?  小说关键字:六大圣殿、守护骑士、惩戒骑士、龙皓晨、龙星宇、采儿、皓月、魔族、神印王座、蓝雨· 光之芙蓉、永恒之长眠、日月神蜗盾、猎魔团、除猎魔、光之晨曦。  灵力:按点数划分,又分为内灵力和外灵力。主角内灵力在觉醒时为97点,称为光明之子(神眷体质)。发展方向为双系骑士,即为守护骑士与惩戒骑士。 主角目前在梦幻天堂神眷体质觉醒使先天内灵力提高到100点.(光元素精灵,每进化一次提升1点先天内灵力。后在死灵圣法神,亡灵天灾伊莱克斯的帮助下,先天内灵力提升到了120点,称为光明之神体质)。  漫画:连载中  《斗罗大陆Ⅱ绝世唐门》简介  颠覆过去,影响未来!  自由穿梭银河的使者,即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目标:天火星,天火城,天火大道!  这一站,带你进入前所未有的无敌流世界!  天火大道是一条长达两千零四十八米的街道,这里有着一百六十八间店铺,每一位店铺的主人,都是一位强大的异能者。 绰号宙斯的佣兵界之王,因为妻子在意外中身亡隐居于天火大道。他的店铺,就叫做:宙斯珠宝店。在天火大道,他被称之为:珠宝师。  带你进入前所未有的无敌流世界。以我们贵族的名义!──蓝绝  《斗罗大陆外传神界传说》简介  因为善良之神与邪恶之神转世、更迭,神界内部矛盾逐渐升级,以毁灭之神为首的一众神诋向以海神、修罗神为首的另一众掌权神诋发起了战争。而就在这个时候,同时掌控海神、修罗神两大神诋之位的神界执法者唐三斗罗大陆外传神界传说的妻子小舞却怀孕了。  神界的危机由此升起,唐三预感,除了神界内部矛盾之外,还有巨大危机即将到来,这危机又是什么呢?  神界传说,是拙作斗罗大陆II绝世唐门之后,一部承上启下的神界故事,在这里,大家会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同时,这一部神界传说,也将是未来斗罗大陆III的前传。  关键词:  斗罗大陆 神界 唐三 承上启下 毁灭之神 海神、修罗神 小舞 原罪神……
2023-09-07 18:26:011

唐家三少的哪本书里写到了五行大陆?

唐家三少的《酒神》也叫《阴阳冕》。讲述的是国际调酒大师李解冻品偿出土的古代美酒而死,穿越到一个叫五行大陆的地方。化名姬动!展开一场精彩的旅程!是三少继《斗罗大陆》后的又一本力作!
2023-09-07 18:26:095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公共管理硕士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范文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   实验研究作为较成熟的研究 方法 ,可以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其本身也需要结合所应用的学科特征被研究而发展。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考虑,借助于本期的两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报告 ,这里对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以图引起公共管理学者的深度关注。   一、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的实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及其应用。其中,关键和困难的环节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的解析,而这,在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意义上,体现为对其因果关系及其机理的分析与验证。由于自然,尤其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自然情形下的观察是被动的、表面的。因此,如何主动地、深度地、操控性地进行因果关系机理研究,就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论的追求目的。基于西方____宗教信仰中的理性学派传统,萌芽于文艺复兴后期,成形于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完善于科学理性昌盛的20世纪中期的实验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如此之强,以致如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学科,也出现了如“实验哲学”这样的研究方式(Knobe,2012)。政治科学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有人对《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所发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发现该刊所发表的真正实验研究论文出现于1992年以后。1950—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三大主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美国政治科学杂志》(AJPS)、《政治学杂志》(JOP)共发表实验方法类论文58篇,但之后的1993—1997年5年间,却发表了实验 文章 28篇,占到1950—1992年所发表的实验类论文的33%。21世纪头5年,政治学实验论文更是快速发展,三大刊物所发论文47篇,这还不包括14篇问卷实验(SurveyExperiments)论文。政治科学的实验研究已从偶尔为之,发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有不少应用(Hyde,2015)。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LinOstrom)之所以能够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实验方法的娴熟应用不无关联(Morton&Williams,2010)。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期,才有意识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Jilke,etal.,2014)。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是值得大力推动的、有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基于实验研究的优势,《公共行政评论》本期推出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方法为手段的专栏。之所以推出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专栏,旨在凸显本刊的学术意图———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推动具有中国学术气息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与问题   如今,实验研究方法已成为成熟的学科,全面介绍其状况、学理是本导语不能胜任的,然而,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纲挈领式的核心思想介绍又是必要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有诸多种界定,一般是指理论驱动(即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下,在典型或人为特定的条件下,采用科学仪器、设备,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获取因果关系科学事实,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方式(Webster&Sell,2007)。实验法的基本逻辑是:①确定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②理论操作化,包括理论命题变量指标化,因果规律的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化,指标数据化,统计方法适应性选择等;③实验操作与监控;④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结论。这是一个从理论意图到变量操作,因果关系解释,形成理论的多阶段过程。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方式(如理论构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构成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诸多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庞大、复杂学科体系。实验法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经典方式,在于其人为性、随机性(Randomization)和操控性(Manipulation)的特征。人为性指实验研究往往是通过人为设定环境或条件,构造“纯”理想的事件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观察、测量被试的行为变量;操控性指对理论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控制、强化等,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得以重复展现,以发现其内在因果机制;随机性则是以随机原则控制被试、条件,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内生的或外在系统误差带来的,保证因果变量的普遍性。正是运用这些方式的综合应用,使科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社会 文化 背景下被抽离出来,以操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对不确定世界的内在机制给出确定的解释(Palfrey,2009)。实验研究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是外部效度问题。外部效度指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类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Webster&Sell,2007)。用更通俗的话说,即人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发现推论到现实情境所产生的失效现象。对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解释(Webster&Sell,2007)。   作者认为,应这样理解:一是,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内部效度而非外部效度。应当承认,实验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困境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完全否定。实验研究的根本特质是以操控的方式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因果关系呈现、验证,从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所罗门•阿希(SolomonE.Asch)的从众实验情境在真实生活几乎不会发生,但恰恰是实验室的从众研究给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从众现象(Asch,1955)。二是,实验研究的结论有特定的逻辑界限。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在推论上均有其逻辑依据,如果说问卷调查法的结果适合分布式推论,个案研究方法的结论适合结构式推论,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发现则只适合因果关系性推论。因此,实验方法做出的结论不应是分布式推论或结构式推论。而这一点,不要说刚刚从事实验研究的学者,甚至是有 经验 的学者,也可能无意识地把因果推论逻辑转变为分布式推论逻辑,从而带来外在效度的严重误差。此外,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常常为人批评的问题,即研究结果发现往往是“不过如此”的常识验证。对此,人们可能会说:“我感觉就是如此,还需要做实验吗?”实验研究的确有这种现象,即通过细致、严格、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常识。对于这一似乎费时费力、似无必要的现象,学术的理解应这样:一是,生活常识的证实即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即使一个资质一般的人,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深度 反思 ,对某一现象的分析、解释也可能是对的,但在科学的因果关系验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可靠的,对其检验乃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学术任务;二是,对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学术的研究往往能够给出常识之外的新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人有服从性。这是对的。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经典服从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个生活经验判断,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兰姆曾就被试的服从比例对其心理学家同事进行了调查,他的同事判断,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的被试会完全服从实验指令,直到使用最大伏特电力进行惩罚。但结果却是,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65%(40人中超过27人)被试完全服从惩罚指令,直到450伏特的最大惩罚度。尽管被试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太舒服,甚至说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被试在到达使用300伏特电击之前拒绝服从指令(Milgram,1963)。该类实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被试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的比例约在61%至66%之间(Blass,1999)。由此可见,实验研究能够对常识判断有深度的补充。   三、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应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如今,实验研究已成为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学科已形成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体系。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性、政治科学等。公共管理科学开展实验研究,虽然存在汲取与追赶这些学科的任务,但也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实验研究特色:首先,应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研究虽然涉及大量的技术甚至技巧问题,但根本看,是以理论构建为驱动的,而理论构建,不同学科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就公共管理而言,即使从最直接、简单的定义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治—文化—社会性的。显然,这不同于个体性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于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由此,简单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的实验理论或方法就可能出现底层的的不契合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进行理论构建?不同学者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如果要在这里给出具体的建议,笔者的建议是,采用“问题中心,公共管理 思维方式 ”的研究策略,即从公共管理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发现研究问题,以其总体性状态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理论框架。现代学科有分别和界限,但“问题”总是在“那里”,“问题”是不分学科的,故而,若简单地以某一学科或某种理论为解释框架,有可能肢解“问题”,使研究“问题”失真。但是,现代学科毕竟有自己学科立场,而学科立场突出体现在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如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以还原分析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因素及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合法性和有效性检视公共管理活动与政策的恰当性,以此为内在依据,构成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框架”。至于具体的构建方式,因素—结构—功能的此为策略是可资借鉴的方式(景怀斌,2011),即从公共管理的视野看,所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在合法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如何?等等。进而,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判断。其次,公共管理也应注意形成自己学科特有的实验方法。不少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早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历程分不开。而且,心理学不断汲取新的技术方法扩充实验方式,如心理学汲取了脑神经研究手段,形成了脑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类似地,公共管理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法?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艰苦的学术努力才能实现。第三,同任何方法都有局限一样,实验研究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实验研究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但它不是“包打天下”的唯一“法宝”,应根据研究任务与问题“采用”,而不是为显示“高大上”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本期的两篇实验报告是这方面的尝试。其中,《观念形态激活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即体现了“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   所谓“问题中心”,既是以中国社会出现的观念形态争论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人们为何以掌握真理的感觉有偏见地认知”社会现象的理论机理,形成了观念形态如何扭曲公共问题决策的研究议题,“公共管理思维方式”即以把此问题置于合法性与有效性检视来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而不是借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在这一思维方式下,采用3(“左”“中”“右”观念形态)×2(激活、未激活)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观念形态激活控制,验证了观念形态激活后对公共问题决策的扭曲现象,进而分析了其机制,为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篇实验论文《如何有效征税:来自纳税遵从实验的启发》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税率对人们纳税遵从以及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实验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法定税率越高,纳税人逃税越多,但纳税额却越高的结论。作者针对A-S模型或者道德—契约模型的解释局限,以“前景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将纳税决策过程看成纳税者受到“逃税利益”和“心理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纳税人会以“法定税负”为其决策参考点,逃税可以带来额外心理收益,纳税人又对这部分收益表现出敏感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其为何在较高税率时,即便逃税更多、自愿纳税却也更多,从而为如何有效征税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总之,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已成趋势,需要跟进,但公共管理又如何在此趋势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征,更是学科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面临着引进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文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政府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政府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 措施 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2.1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2.2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 企业管理 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2.3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2.4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使得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将二者引入到行政改革建设领域,在政府内外部展开改革。内部改革即为执行局的成立和实施,外部改革即为号召公民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公民和社会的作用。后者体现了公共管理对行政治理的颠覆性认识。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两种思想是极力推崇这一点的,即“重塑政府理论”以及“治理与善治理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理论就是“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改革的主导者必须拥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政府进行重新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改革的执行方,而是应该把握改革方向。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改革执行任务交由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服务产生和提供的过程。其次,对于改革中的资源来说,政府要做的事即为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各种稀缺资源,完成改革。政府利用民主程序,为社会需要指定目标。同时,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不断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引入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这里提到的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第三部门,即志愿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包括以往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都是个人,它们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但目的不在于赚取经济利润。最后,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传统形式,比如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税费收缴、发放经济补助等;创新形式,比如和民间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等;先锋派形式:成立基金、市场重构、号召志愿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等。公共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理论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治理与善治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在该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措施有:合作、协商、整合目标等。从本质上看就是构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公众利益的合作关系。它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用合作网路的权威取代了政府的权威。该理论所倡导的观点为:第一,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公共和民间机构也扮演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它否定了国家权力中心即为政府的观点,如果公共和民间机构对合法权力的应用受到民众的肯定,那么它们也会因此成为权力中心,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层面的差异。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开始和公民、社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会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彼此间权力和责任慢慢混为一谈。第三,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这些机构和部门往往都会进行资源的交换,并通过交流寻找目标的共性,这样所有的参与者就会和政府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政府处理一部分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善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理想的。善治指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从本质上看就是由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公民肯定公共管理活动质量和成果,管理机构和活动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公民和政府、公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达到善治这一目标,政府和公民都必须进行奋斗并且开展合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和政府构成公共权威并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
2023-09-07 18:13:191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什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社区的治理与善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当前我国社区自身的发育还不够成熟,而社区内部所生发出的利益诉求,广泛多样且变化迅速,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和政治重心,就难以形成有序的社区民主与社区治理。因此,新时代社区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党在积极促进社区发育和成长的同时,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和基础,实现自身组织体系、结构功能和行动方式的战略性转换,将自身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民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基层党建促进社区民主建设,以社区民主建设提升基层党建,继而实现基层党建和社区民主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展资料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特点: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参考资料来源: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023-09-07 18:13:001

学习行政管理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为一名人大在读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我简要地谈一下读行政管理专业的感受。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下设三个学科,行政管理是其中之一。从分专业开始,我们学习的课程不仅包括包含全校共同课程,还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开设《统计学》、《行政法》、《公共组织与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的宪政基础》等专业课程。通过大学两年的学习,我大概对行政管理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相较于一些理工科的专业而言,学习的内容宽泛一些,可以说,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会有困惑,我们学这么多内容,是不是真的有用呢?后来我发现,因为学习的内容的广泛性,所以会培养我看问题角度的多元化。在看待一件事件时,我会采用多方视角。所以在更加深入的学习之后我发现,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虽然看似很泛、不精,但是其实学院安排我们学习的每一个课程,都有其背后的用意。学习的过程有困难,也有快乐。有时候会因为学习内容太多而感到无从下手,但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会在繁杂的学习中收获成绩。管理的本质很重要来说就是分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带给我的重要启示也是我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分类管理。总而来说,我觉得行政管理是一个会带给人思考的专业。
2023-09-07 18:08:469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春节期间有短期寒假工或者派单员,导购,宣传员之类的工作没?求~拜谢~

首先,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内容广大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和文化,道德和伦理,道德,社会和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追求,如何实现思想独特的中国文化超薄传统道德的道,道德的著名理论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舜尧的时代,“尚书尧典”有“亲九族”,“和谐”的陈述。在殷墟甲骨文字“礼”,“德”与“孝”殷商文字说明,所谓的“六德国,知识,慈悲,圣洁,公义,忠诚度,并开发了一个系统的性道德,的发展。在我国,主要是指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的,以及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一时间,为自己的政治哲学家的竞争时,奴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的哲学和道德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孝”,“身体”,“礼”,“信”的形成最早的道德学说“仁”是儒家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则,最基本的解释“仁”的核心理念的含义是“王道”玉立的位置,他的目的是“仁慈的美德。作为人类的人,爱你的邻居。孔子的“仁”的社会和人的精神,“人而不仁,如礼的规则吗?仁慈的人,如音乐吗?”OLA“仁”的基础上,更不要说其他的美德,这个逻辑,德国政府“,的结论的和平与和谐。然而,在春季和秋季,该国的君主繁忙的活动功利的政治压倒道德的考虑,的学说,孔子在他的一生中和后死亡,实际上是痛苦的闭门羹后,一段时间来巩固政权阶级的封建领主,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成为统治者,孔子的道德关注有统一的头脑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影响时代,根据孔子的道德教诲,汉武帝汉董仲舒的三纲提出的强硬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道德价值观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的兴起。主要是文化,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如果我们的道德隐喻的网络,网络的纬度和经度线的规范一定要丰富和具体的道德的中国民族在长期的道德实践,逐步积累和形成了代后一代,不断调整和更新其内容,如:爱,宽恕,忠诚,孝顺,诚实,可靠,礼,义,诚实,羞耻。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规范非常多,每个规则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其他规范的主体作用。上“六德”你知道,善良,圣洁,正义,忠诚,和6规范,孔子的道德准则道德“仁”与“孝”,“钛“忠诚度”,“信”和“管?牧民”礼义廉耻,国四维“的政治伦理规范在战国时期,孟子继孔子提出”仁“,”义“,”礼“, “智慧”,这4美德,并提出5大是大非亲,正义,是在父亲和儿子,在道德原则的君主夫妇年,董仲舒孔子“君,君,部长大臣,父父,儿子的儿子的朋友的信在宋,元 - 春邱风扇鲁陈丙之王,他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的妻子刚“和提出”3基数指南和仁,义,礼,智,的信“五常”艺术与对策“。时期,人们管诚实和荣誉,孝顺和忠诚的陪同下,成为“孝忠实,诚信和荣誉的”八德。张岱年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1992年的“道德的基础上,文明单位“,总结了传统的伦理,中国传统伦理九个主要规格:公众的忠诚,爱,诚实,礼貌的耻辱,巧儿,节俭,勇敢,九德直言不讳。”由国家教委的教育进展 - “传统道德”多卷本“规范卷”编辑组织编制的传统的道德准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公众的忠诚,正义,爱,和巧儿,说实话,宽容,礼貌,礼貌,自我持节耻辱,聪明,勇敢,节制,诚实,勤奋,像政德,第二部分的职业道德,武德,斯托克顿,民德,商业伦理,道德,艺术部分3的德国家庭伦理中,选择三个最重要的方面,他们是在规范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丈夫和妻子的规范,规范的代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仪式的文明礼仪和尊重的第四部分,老国王殷磊接料,仪态呼叫仪式,庆典,婚礼礼品。道德渗透在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道德,伦理,轮廓,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人类道德文明的贡献,当然,在传统的中国道德标准,具体的??表现是统治阶级已经成为一个有效的工具,以达到统治阶级的统治。传统的道德标准,在治疗不仅继承,但也很重要。基本的中国传统伦理请加入我们的行列,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在世界,无论是在中国传统伦理整个世界,是王的想法?世界的土壤“;定义为主要表现内容,国际社会的道德结构。顾“,意思是穿插至于率兽食人,吃人的世界的死者”谷:“日知通志第13卷”正始显然,这两个世界有不同的内涵和class属性,或好处,他们一般的统治阶级,神圣的,必须符合之外的个人,地方利益和命运的整体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公忠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规范 - 什么是公开的吗? “返回的私人湄公河”韩子·五蠹·五蠹“,”男“所谓的”班固的公正性:潘基文顾?MG“,换句话说,否认和私人相反,公共时钟是还的心的所谓的“忠诚度?天堂和地球的神章忠诚”做“的人,做事的态度。人工做的事情,竭尽所能,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保留。”忠诚,中心,几乎没有“全集谭治。”忠诚“外延非常广泛暂时的痛苦,不要忘了对国家的忠诚”左传·赵共第一年“和”教“忠诚”孟子? ·滕文公机构,服务于国家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一贯的,而“好人”。 忠诚度“字,意思是公众和忠诚度忠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利益,公共消除私人的”无私“,天主教的忠实奉献给世界社会,强调自己的职责。事实上,包括爱国家和爱“君”,“我们”的爱国主义和国家的性质。的限制,而且还形成世界人民的心脏,“不他的子女和孙辈的私人世界”,“的上升和下降的世界,每个人的责任,并在第一的关注和担心,之后的世界,如政治的和道德的。孔子是政治道德的角度来看,“政治美德”,他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基础,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命令:“道治,中国免费无耻道之以德,齐处罚,齐仪式上,羞愧和网格”为政治服务“论语”做吗?孟子继承和深化孔子的思想,指出的仁慈,如果不一样好仁声“好,好教人深和良好的治理与善治,担心小林爱在中国的良好治理是最低限度的财政政策,良好的教学是非常受欢迎的。 “孟子”维拉“如何实现”政治道德“,那些在权力的政治家,以起带头作用,树立了一个榜样也是政治家应该先正己,它的身体是不订单行,他们的身体是不正确的,尽管这不是一个政治家,副司令员的“”论语“分”,谁愿意纠正它吗?“绅士德国风力发电,小S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草草地上,风严格” “论语”孔子“,XII。展示中国传统的特别注意道德和文化的意义统治者的政治和正义的道德力量,品德是好还是坏的决定,制造商和政府官员在各级国家权力,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秩序与混沌崛起下降。孔子说:“北星,在它的位置等众多明星的”论语“政治家”的政治和道德??。 政治道德,反映的政治官员的行政纪律的要求,加强道德修养,德国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局限之类的,但它毕竟是实践经验的执政的阶级或理性的思考,以执政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清正廉洁,开明的政治现实讲“政治美德”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体现,以及不断发展,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因素。 德育为先。 “道德教育”和“政治和道义上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进步的上部和下部水平。教德国不仅在道德教育为先,同时也表达了儒家的政治蓝图,和平的基础,我们国家的最根本的手段的道德基础的道德核心。 <BR /德教,是否可以这样做呢?孔子类似的学习“在”论语·的TCE阳货“这个问题的答案。孟子继承和发展的想法?孔子之间,人与野兽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不同的野兽希腊孟子楼,并进一步分析说:”在以适当的方式餍足御寒的衣服纽黑文近野兽孟子·滕文公“说,不是,因为没有教伦理,道德不同于动物的标志,德教的过程中,但也成为人类的基础。相反,人们必须“教”可以“转换”。所以,孟子回答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姚明和相信我吗?孟子说:“当然。”孟子?,高子“荀子可持续性邪恶的观点,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和孟子路路通罗马,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得到的是良好的,人们必须”教“人”转换“,”涂鱼“,是仁义法涂层,质量能仁义法正之工具,也容易出现玉明容易。荀子的邪恶本质正因为如此,已有2000多年的儒家教育和文化的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无论是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还是在下降过程中,有许多学者研究儒家思想的营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的想法吗?道德教育,中国的同时,高度重视道德文化,被称为道德的国家。修身为本。超薄是最独特的中国传统伦理吗?概念,被称为“孔子修德”,“自我否定”,“修己正身孟子蓬勃发展,”滋补心,养其性的东西,这样的日子。超薄维拉TCC NB175 TCE守II尽快,所以的命运。“孟子”,“荀子更明确地说,”扁平化程度好,卫生管治气,背后庞生命自力更生,姚宇的名字。“荀子?修身修身“的内容的角度来看,这是心的对和平的渴望,整理自己的感情,保持谨慎的净化,净化自己的思想,不自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解剖自己,不隐藏他的“穷人”,并逐步达到完美的境界。但为什么修身为本,关键的一点是“孔子说:”作为世界归仁严格,“论语”,自我否定的第十二届“任何一天克己复礼“”旨在“的世界魁仁。绅士维护,修理,身体和世界的和平”,“修身,面向”,“德宗教,他们是在2翅膀的”政治和道德??的“社会的主要重点是德国教统治阶级作为孟子曰:整体或集体超薄的重点是个人的人从皇帝这样的文字:大学,大学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显然在亲民,在追求完美...知识扩展的自然现象。调查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然后真诚真诚的心,心是车身修理,车身修理,然后回家蚩蚩,Qijiaxiya,两次世界水平,所以从皇帝的人,然后量身定制的修身为本。看到“修身”的“修复”,“气”,“治”,“扁平化”。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超过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仅各种形式真的很激动和高兴,喝倒,承担他们的忧虑在巷子里,也不会改变他们的音乐完整性的安贫乐道,所有这些崇高的理想,超薄的家庭,国家和世界,他们的整个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去探索,去实践这家专注于修身养性?性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国家,而不是只在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在追求的精神生活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民族性格中,注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好的和坏的气味。中国传统伦理姚顺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形成的。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住在此期间,交流的巨大变化时代的旧的和新的系统,他成立了一个“信”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孝“,”身体“,”礼“,放置在道德学说,孔子认为,我们不能接受,但总体来说是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孔子道德学说,他的弟子们,尤其是孟子继承和传播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确认为儒家孔子和孟子活着是不是统治阶级中,只有一个学术思想。 经编黄琴统一中国后汉武帝的汉族统治者的军队不再作为一种选择,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工具,但需要用文化的力量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点,道德的孔子,孟子,所谓的“三纲”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统治阶级的重视。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的“三把钥匙。君臣,父子,夫妻和三个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路线。 “皇后”,这标志着孔子和孟子的道德文化,政治和道德??文化的上升。 阶段,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政治显着增强,它必须服从的利益服务,统治阶级的需求。当然,地主阶级的崛起,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社会,思想,文化的先进性,也有传统的政治和道德??文化是不可否认的,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组织??吗?改造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宗法等级。 中国的封建社会就开始下降,到了宋代,地主阶级活力的兴起和发展逐步窒息肿胀狭隘的自我利益和之类的,这期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道德价值观?也往往是刚性的,并走向极端。朱熹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明天合理的人的欲望,说:“朱子语类卷的私欲的心是重要条件,陈毅,??心中的正义之路,这是一个微妙的,封闭的欲望,正义的。”郑节奏“遗书”(第14页)。这就是所谓的“保护自然和人类的欲望,导致值?的禁欲主义和禁欲主义?所以,自先秦义务论向禁欲主义。这个质的变化,认为危险的民族国家的开放时间是越多越反动南宋晓钟,驱逐外敌的,恢复中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朱熹却对孝宗和他说话,他的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四会市的“正心诚意”。同样,在明末和外部不稳定的,哲学家刘迹石滚子崇祯皇帝仍然是“陛下平和的心态,世界是安全的。道德文化是腐朽,反动的文化历史,从严重的负面影响的束缚,释放的活动都应受到严肃的批评。 第二,紧密结合社会,政治,和服务的宗法等级。社会和政治紧密结合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哲学家,谁的服务,务实的服务精神,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认识,希望统治者治理国家,实行“王道”的道德圣贤的政治手术切片的要求?两件事情,“张载集选集易帆勋存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观现实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学术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风格。统治阶级也认为,”以德治国,往往借国力的增强,道德想着自己的利益,政治和法律权威的行为准则。在这一点上,统治阶级和的思想家真正实现和谐和团结。 家长制的古代社会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水平。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基本单位主仆关系的“家”之间的血缘关系。社会治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家。 孔子可怜的爱情,贴心,承认的尊卑存在。封建社会的亲和力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近亲???和异化。例如:摆在首位,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其次的兄弟姐妹,其次是亲属关系的邻里乡亲的关系,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尊卑关系,双方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啄状态。在家庭中,父的雕像,雕像的男性的上效忠尊重。家长制可能不会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层次结构。效忠的宗法伦理方面,有一个非常显着的表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 宗法等级,需要适应自己的道德对他们的服务。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种家长式的系统,维持其现有核心道德价值观?和基本准则的重要性是道义上的责任,对个人,家庭,宗族,国家,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整体论利益的原则,而不是让他们的个人和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封建礼教“三个选项”子刚王辰腋下的父母,丈夫,妻子只是“非常集中”孝顺的忠实表达的宗法等级的服务的性质。 加入WTO上人,重义轻利。需要调整的代码,任何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价值观的形成道德?和社会价值?引导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社会生活在一起。然而,这些超然的道德理想,根据在哪里呢?外域的道德说教的道德合理性,性能特点的诞生“另一边”或“来世”。 ,相比之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孔子的东西“未能事人鬼”,“未知的,更遑论死吗?”孔子的“论语”吗?高级“的性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劝住了自己的学说是最好的。仁者,爱人,人居恭,执事的忠诚之王”和“恭,宽,信,敏,福利”的方式世界。孟子,孔子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坚持认为:“亲吻,任何”孟子?维拉“,”真,善,没有进入的心脏“孟子?膏滋”和“亲仁,仁,爱物”孟子别墅,不仅强调爱自己的亲人,但也有爱心的人,像所有的东西上升的建议为进一步孟子孔子的道德伦理原则“五伦的儿子亲义君主几年,朋友,信念。从逻辑结构,任何逻辑起点孝顺,梯子,然后扩展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强调忠诚,宽恕恭秀骥提升自己,自我否定,由于“仁”,以达到明确的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道德境界的天,这样一来,从中国传统的道德合理性的社会现实,植根于现实的道德思想中国传统伦理的社会生活,营养,营养和持久的社会生活。,世界贸易组织,同时遵守其加入的性质,但不是在世俗生活尚义尚利主张正义李李的正义系统后,孔子警告人们见利思正义“,看到了好处,在道义上,孔子指出,根据义利君子与小人:”君子的正义之士的态度理解李“,”论语·里仁“倡导孟子进一步指出,重点大义的绅士,他们不谈论利益的小人。 “日利为什么?”的含义只是孟子?王梁辉,董仲舒更普遍的,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做他们的利润明路不包括其强度,“后汉书·董仲舒传要求。”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吗?”君子“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只占节制的人?的“君子”,自觉追求,“李存义”,以保持一个干净和公平的国家。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国家的忠诚和国家,这是独特的 - 最好的意大利,父母和长辈 - 孝义,亲属 - 朋友和兄弟,朋友 - 诚实的代理人。这是强制性的,勇敢,正义,道德牺牲的两端的直接原因正义。“正义”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一个整体的道德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死在他的国家,献身精神的人。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字是历史的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精神归宿将演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我相信,中国的传统伦理重复解释和宣传中国传统道德的历史,即使是简单的解释是不够的,继承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做法,但是,我们已经完全否认了这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上的失败,至少两代人的精神形成。罗国杰先生说,“一旦一个国家放弃或失去自己的国家或其他国家的征服的文化传统,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儒家,孔子第一个。特征学说:任核心,适度的思维方式重的遗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沉重的现实功利,重道德修养;的想法?信中,良好的老牧师学校,代表的古老村庄的命运。特点:康庄道“(宇宙),”自然“的向往,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小国“氏族社会。法代表奎,申部骨骼,商鞅,韩非的特点:重法度主张集中君主制提倡严厉的惩罚,主张“以吏为师”教“文化”。墨家创始人墨翟所有信徒的下层阶级。“兼爱”,“非攻”尚贤,仍然是相同的“是其主要的命题。,墨子既重义物质主义价值观?致力于全面秦文化的统一,民族团结和思想工作,包括:(统一文本的书同文),轨道车(车宽,车形路修驰)在同一系统中(统一度量衡) (教方法,统一的文化心理),行同伦,并与一个网域(占主导地位的废分封,理县,法令,军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独尊儒术“,”礼“,”乐“,”春秋“六经”儒家“诗”书“,”易“作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指针六经”音乐“已经失去了西汉时期,事实上,只有5汉武帝后,占主导地位所谓的新儒学,但儒学的汉,真正的,新的文本学习。“今天”(指韩)在儒家经典中写的一段文字(隶书),以区别于从先秦经典(古典)写了一本书。今文派的特点:倡导为现实服务,研究和热闹的,但往往在东汉空疏可笑的下降,儒家思想和魏晋:这是一个道家哲学的发展,其目的是“昂贵的”,它的主题是个体生命的意义,思考IT人员光的价值,自然价值创造遥远的中国学者,神秘的,明确的,虚拟的人生目标。 >唐代文化繁荣的并行性能:三大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和勇气,在外面的黄金时期,诗歌,书法,美术,绘画艺术是非常受欢迎的散文富有成果的(的画阎立本的代表吴道子,张旭草书,楷书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代表的散文韩愈代表的唐代诗人李,杜,王,白,刘)。新儒学:在儒家伦理纲常被认为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为什么它们被称为“正义”,并强调个体意识。“正义”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后期科学儒家是最完整的,大多数州最先进的系统。宋,宋画,宋代理学和罚款及广阔的天地文化建设。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最突出的表现文字狱盛行,在编译清代,乾隆“四库全书”禁毁书,3100余种超过151,000中国文化,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升华,该中心的机器。重力中心的伦理观念。
2023-09-07 18:08:353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其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哪些特征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也称非赢利组织、第三部门等,官方一般称民间组织。英文全称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或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简称NPO).)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这一现象引起学界的关注却是近几年的事。尽管如此,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研究还是吸引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预期今后此项研究将成为学界关注的又一热点。本文主要依据近几年来发表的论文和论着以及少数网站评论,对我国近几年来非政府组织研究状况作一述评。非政府组织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  近几年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首先,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与之相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大为松动。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在自上而下地下放权力,全能型的政府机构大幅度削减。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地方获得了许多的自治权,尤其是在农村,村民委员会制度的确立,不仅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起始,更使得日益萎缩了的社会活力逐步复苏。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政府把绝大多数产品的直接生产经营权还给了企业,把基本的资源配置权还给了市场,这样在「国家领域」的旁边也出现了一个粗陋的「私人领域」。在国家放权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政府做不好、市场又不愿做或也做不好的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问题,这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则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提供了社会生态背景。据统计,从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各种社团和群众组织的数量非常少,50年代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60年代也不到100个,地方性社团大约在6000个左右。到了1989年,全国性社团剧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而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1。自90年代初,另一类民间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迅速发展。据估计,到1999年,全国各种形式的民间非企业单位总数可达到70多万个2。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在这次大会上的杰出表现给中国的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中国学者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其次,学术背景: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框架。在试图回答中国知识份子为甚么在中国发展研究中固执且持续地寻求西方经验和理论的支援的问题时,邓正来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论述:「它(现代化框架)使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发展的研究及其成果都必须经过此一思想框架的过滤,亦即依着「现代化框架」对这些研究做「语境化」或「路径化」的处理,进而使这些研究成果带上此框架的烙印。」同时,他还把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定位为中国欲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探究。3同样,当国内的学者在讨论NGO对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贡献时,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打上了现代化框架的烙印」。市民社会理论。正如上文所言,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特别是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传统的企业制度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中国式的「市民社会」逐步萌发。与经济领域的改革形成对比的是政治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正如邓小平所言,经济体制改革每向前进一步,就越感觉到政治体制的阻力。也许正是经济领域改革的巨大成功与政治领域改革所遭受的挫折的巨大反差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市民社会」问题的兴趣,市民社会理论应运而生。早期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主要是在哲学层面对中国的市民社会进行规范性研究;而早期的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则侧重于从组织理论和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实证性分析。两者的结合主要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正如何增科所言:「进入90年代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公民社会理论家开始转向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的研究,而第三部门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诸如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作用及其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等更加一般的理论问题,双方开始找到理论的切合点」。4持中国存在「市民社会」观点的论者普遍相信,中国民主政治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国家以外的社会层面的广泛改革,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也有赖于社会领域的有力支持。他们的结论是「市民社会」在中国不仅是一种「价值建构」,更是一种「实体存在」。这一结论正是部分基于对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的考察:随着从旧体制摆脱出来的新的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的发展壮大,在政府行政组织之外开始了民间社会的组织化进程,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非赢利性团体和非行政化的赢利性经济组织日益成为国家不能忽视的社会团体。5  此外,国外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借鉴作用。相对于中国而言,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较中国为早。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前就已形成了以耶鲁大学为研究中心的研究群体。80年代,受里根主义的影响,此类组织在美国迅速发展。相应地,大量的NGO研究中心纷纷成立。现今,美国此类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已达30多个。比较有影响的有:纽约城市大学的公益事业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公益事业研究中心、霍布金斯大学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杜克公益事业与志愿活动研究中心等等。这些研究机构与中国的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国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被介绍到中国,例如,美国学者赫兹林格的《非营利组织》、李亚平等选编的《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里贾纳·E·赫兹琳杰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等等。其中许多的研究成果被中国的学者所借鉴,如霍布金斯大学的赛拉蒙教授基于对全世界41个国家NGO的考察而得出的「全球社团革命」的结论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研究者所广为引用。  其他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历史学(有关历史上各类社团的研究)、政治学(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探讨)、社会学(对阶层结构、社区功能的研究)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与交叉渗透也为近年来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新公共管理学在上个世纪的兴起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影响尤其引人注目。兴起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80-90年代传入我国后,同样引起了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广泛关注。新公共管理理论号召打破原有的政府官僚体制,用企业的精神去改造政府。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新公共管理论者强调公私合营,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认为非政府组织能够弥补政府部门的某些不足,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对非政府组织功能的推崇也促进了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深入。  应该看到,就非政府组织研究的价值关怀来看,多数的研究者立足于对建立民主制度的终极关怀,在政治学中自治、自律、市民社会、中产阶层等概念均与民主制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与90年代村民自治研究的繁盛有相通之处。
2023-09-07 18:08:251

抗击疫情的英语作文_关于疫情的英语作文4篇

  新冠肺炎疫情从爆发开始,就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绪。而很多平时看起来有点生僻的单词一跃成为英文“热词”。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抗击疫情的 英语 作文 ,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2020新冠肺炎疫情的优秀英语作文800字带翻译   以对生命负责名义,联防联控新型肺炎疫情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w pneumonia in the name of life responsibility   临近 春节 ,新型肺炎疫情却不期而至。据国家卫健委披露,截至1月20日24时,已收到国内4省(区、市)累计 报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291例(湖北省270例,北京市5例,广东省14例,上海市2例),另有14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54例。   Near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new pneumonia epidemic is unexpected. The novel coronavirus has been reported in 291 provinces (270 cases in Hubei, 5 cases in Beijing, 14 cases in Guangdong, 2 cases in Shanghai) and 4 cases in suspected cases in 24 provinces (districts and municipaliti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Committee, as at January 20th, when the new 4 cases were reported.   随着近日确诊病例增加,社会关注度提升,有关各方的防控力度也在提升。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措施 ;同日,武汉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出武汉市要启动战时值班备勤机制,明确将采取更严格的举措,内防扩散、外防输出。21日,指挥部又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武汉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救治均由政府买单。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rmed cases in recent days, the degree of social concern has increas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of all parties concerned have also increased. In January 20th, the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class B management by the N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Committee,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class A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taken. On the same day,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command headquarters in Wuhan was establish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uhan should launch a wartime duty attendance mechanism, and clearly adopted more stringent measures to prevent proliferation and prevent external output.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Wuhan was paid by the government, the 21 day, the headquarters also held a news conference.   事实上,不只是国家卫健委跟武汉当地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控强化动作,很多地方也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不少地方都明确,未来将加大新型肺炎确诊病例监测筛查,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重点场所启动体温监测机制,并做好隔离治疗和病例救治,有的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有的为此召开调度会;部分航空、铁路及旅游平台也出台了免费退订措施。   In fact, not only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Health Commission and Wuhan local government have taken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ions, but also many local governments have taken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any places have made it clear that in the future, they will increase the monitoring and screening of new confirmed cases of pneumonia, start th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mechanism in key places such as airports, railway stations, long-distance bus stations, and do a good job in isolation treatment and case treatment, some prohibit the marketing of live birds in an all-round way, some hold scheduling meetings for this purpose, and some aviation, railway and tourism platforms have also introduced free cancellation measures. 更多 关于抗击疫情英语作文 内容欢迎点击进入   关于疫情的英语作文【高中】   防范疫情的英语作文   应对武汉疫情的英语作文   新型冠状肺炎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针对这起突发性疫情,确实有很多方面都已行动起来。而按照上级联防联控的要求,各地方、部门在防控协同性与衔接性上也可继续下功夫。   In response to this sudden outbreak, many aspects have indeed been put into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uperior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ll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can continue to work hard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hes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03年非典过后,我国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里面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一并明确的,还有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途径与层级化分工,包括国家层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   After SARS in 2003, China issued the regulations on emergency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which made it clear that emergency response work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first and constant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unified leadership, hierarchical responsibility, timely response, decisive measures, relying on science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pproaches and hierarchical division of labor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clud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t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有报道提到,武汉当地对疫情源头华南海鲜市场休市整顿,依据的就是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条例的规定。考虑到疫情会传播扩散,有关各地显然都应对表条例中的要求,对镜自照,看自身有无尽到条例中的规定,并以条例为遵循,对各相关部门分工进行合理分配与有序统筹,确保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及铁路、交通等各尽其责,所尽之责又能是“同向发力”,起到更好的联防联控效果。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local rectific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food market, the source of the epidemic, was based on the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such as the regulations on emergency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view of the spread of the epidemic, it is obvious that all relevant localities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table and regulations, take a mirror view of themselves, see that they have endless provisions in the regulations, and follow the regulations, reasonably allocate and coordinat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relevant departments, so as to ensure that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railways, transportation, etc.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can be "the same as To make efforts to achieve better joint defense and control effect.   眼下国家卫健委已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对新型肺炎类别做了明确。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但要求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无疑显示了对此次疫情的重视。对地方、部门而言,在疫情防治的治疗和控制手段上,也当对照这重要求,该“升格”的就不能按僵化标准来,更不能轻易降格。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ttee has made clear the categories of new pneumonia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harm and epidemic intensity. It is included in the class B management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b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lass A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required, which undoubted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epidemic situation. For the local and department, in terms of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mean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trast with this important requirement, so the "upgraded" can not follow the rigid standard, let alone be easily downgraded.   需要明确的是,根据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的说法,新型肺炎确定存在“人传人”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则指出,最新报告的感染信息表明,现在可能存在持续人传人,还需要多分析。鉴于春运高峰期已至,人口流动频密,人与人接触广,这些流动动辄跨省,监测、应急处理等又涉及多部门,要以更大力度、更全举措防止“人传人”,还得跨地域、跨部门的协调,做到齐抓共管、协同处置,而不能止于条块分割的防控治理思路。   It needs to be clear that, according to Zhong Nanshan, the leader of the high level expert group of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there is a "human to human" situation in the new pneumoni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latest reported infection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re may be continuous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 now, and more analysis is needed. In view of the arrival of the peak period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frequent flow of population and the wide contact between people, these flows are often across provinces, and the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involve many departments. To prevent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 with greater efforts and mor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across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so as to achieve joint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ed disposal, rather than stop a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governance ideas of block division.   诚如有些人说的,防疫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这会涉及管控、动员、监测检查、科普等,里面有些工作很可能是以削减民众便利度为前提。在此情境下,既要着眼于防控效率,该行动就行动起来,也要有序有规则地来&mdash;&mdash;既然现在已有了相关条例,就该依法而为,在规则框架下理顺各方职责,也确保各项举措的正当性合法性,实现更高效合理的联防联控。   As some people say, epidemic prevention is also a war in which no smoke of gunpowder can be seen. This will involv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obilization, monitoring and inspec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tc., some of which are likely to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people"s convenience. In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iciency, but also take action in an orderly and regular way - now that there are relevant regulations, we should do it according to law, straighten out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all parties under the rule framework, ensure the legitimacy and legality of various measures, and achieve a more 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这样的“按法规来”,也是对政府积极作为提出了刚性要求。对照刚性条例,有关方面是否尽到了自身职责,也有评判的标杆。   Such "according to laws and regulations" also puts forward rigid requirements for the government"s positive actions. In contrast to the rigid regulations, whether the relevant parties have fulfille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here is also a benchmark for evaluation.   说到底,当此之际,各级地方政府需以对公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依照现有的突发疫情防控方面的法规要求,该提升防控力度就提升,该完善应对方案就完善,力争依托法治化治理与善治力道,早日取得防治新型肺炎的胜利。   In the end, at this tim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need to take a highly responsible attitude towards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publi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tbreaks, th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ill be enhanc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ponse plan will be improved, and strive to rely on the rule of law and good governance to achieve the victory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w pneumonia as soon as possible.
2023-09-07 18:08:031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其他版本

作 者: 黄波,吴乐珍,古小华 主编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9-1字 数: 270000版 次: 1页 数: 204开 本: 16开印 次: 1纸 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86473包 装: 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经营管理定价:¥29.00 本书共分十章,每一章都是对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阐述,每一章内容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在阐述的过程中,我们注意结合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侧重实务的研究。本书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非营利组织的概述,主要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和组织的特点。第二章,主要讨论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介绍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关的几种比较典型的理论。第三章,主要介绍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情况,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认识框架。第四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起源、活动领域、法律制度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第五章,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和动荡不安的环境之必须。本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关的研究。第六章,主要探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财务问题,包括财务的收入和支出管理,财务的分析和财务的监督等。第七章探讨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第八章主要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第九章,就非营利组织的市场营销、营销管理及其过程与策略等问题作了论述。第十章,主要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评估。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概述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及特征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一、国外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二、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政府体制改革三、公民社会的兴起四、历史渊源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互动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一、公民社会理论二、治理与善治理论第二节 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志愿失灵理论一、市场失灵理论二、政府失灵理论三、契约失灵与志愿失灵理论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和自治组织理论一、新制度经济学二、自治组织理论第三章 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非营利组织二、一战前后到二战前后的非营利组织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营利组织四、1972年之后的非营利组织第二节 主要国家(地区)的非营利组织一、西欧:英国、德国二、中欧和东欧:俄罗斯、捷克共和国三、拉丁美洲:阿根廷、秘鲁四、亚洲地区: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五、其他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第三节 国际非营利组织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及其重要性二、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三、国际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分类四、国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第四章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第一节 起源和历史发展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及其作用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框架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的变迁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管理制度四、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制度第四节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二、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对策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第六章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第七章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第九章非营利组织营销第十章 非营利组织的评估参考书目
2023-09-07 18:07:501

《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国家底线》(俞可平◎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zk8vOBX_QweBB1BpG2uYA 提取码: k7jy书名:国家底线作者:俞可平◎主编豆瓣评分:6.8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10页数:300内容简介:做人要有底线,治国同样要有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就是现代国家的底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平正义当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建设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这清楚地表明,公平正义和依法治国,也同样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线。——俞可 平《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由国内十八位知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代表性学术文章结集而成,共分为“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依法治国与中华文明”“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五大部分。本书的主题非常契合当下中国的时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热点和前沿,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现实价值。作者简介: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曾引起极大反响。2008年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代表作有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co-ed.,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4), 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ed., Brill, 2010), 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 Governance (Brill, 2008)、《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敬畏民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等。
2023-09-07 18:07:351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出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格局。而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完善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键,它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保障,是破解城乡二元格局所引起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手段。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的理论基础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作为国家机关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它既包括政府管理的内容,也包括政府管理的程度,还包括政府管理方式等。政府职能必须与国家社会生活及行政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其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对指导政府职能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指导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私法契约和市场化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方法,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为理论支撑的体系。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和制度的分析,强调产权明晰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活动的经济学分析,强调个人和自由市场的作用,主张引入市场规则,建立公私机构之间、公共组织之间的竞争机制,以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垄断。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职能调整的影响在于:(1)政府应以“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姿态发挥作用,应该“转向一种把政策制定(拿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①(2)政府应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取消公共供给的垄断性;(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运用一系列促进市场运作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应以“掌舵”的姿态,从政策制定与规划入手,积极发挥经济调控职能,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体制,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以竞争机制为依托,确保城乡公共服务质量。  (二)治理理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②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在于它是政府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组合状态。③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之一在于要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将应该由企业或社会承担的责任归位。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会机构,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在社会整合中政府应承担起战略上的指挥者、制度上的供给者、目标上的引导者、行动上的协调者及各种创新活动的激励者和合作者的角色。④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存在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对政府职能调整提出了理论上的要求,但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政府职能越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严重  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更多地追求GDP,以产业经济作为绩效判断和价值取舍的目标,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尤其是在乡镇企业,政府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资金、掌管人事,甚至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企业制度及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此外,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也阻碍了城乡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城乡社会发展效率。同时,政府过多地承担了本该由社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垄断经营,包揽服务,限制了社会管理组织接纳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社会事务内容庞杂,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承担全部的社会管理职能,这就要求政府社会管理部门要适应社会多方面共同出资举办社会事业的新情况,从直接举办各类社会事业转向加强规划布局、政策规范和依法监督上来,进行产权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和多元主体的责任和功用。⑤  (二)政府职能缺位——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区别发展战略。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政策和财政向农村作了历史性的倾斜,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存在着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情况。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供给,城市成为国家的行政、文化、教育及经济中心,政府行政职能在城市得到完善与强化。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政府对农村的管理处于松散、粗放的状态,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除了大型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交给县乡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过小。此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足,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发展资金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最后由农民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农村对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乡镇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在对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三)政府职能交叉——政府整体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政府职能的履行在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现象,导致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布局、服务城乡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缺乏整体性。一方面,政府“条块分割”导致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行政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整体协调力不高、组织绩效低等各种现象,各县域或城镇在产业结构上雷同,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几个部门多头管理、多头建设、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条块分割”,小城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权力交叉,上级政府部门在乡镇的大量派出机构切割了乡镇的权力,妨碍了乡镇的统一管理。可以说,这是一种政府行政运行中的“二元结构”,也是城乡居民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⑥   注释: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第11-1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第23页,1995年版。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8-1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④冯晓英:《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统筹》,第35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⑤刘从政等:《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第14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⑥张德扬主编:《广东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第9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023-09-07 18:07:281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报告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发端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的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党和政府逐渐认识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社会工作,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重新构造城市管理的微观社会基础,并改革传统的城市行政化管理体制。在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压力以及未来的挑战三重撞击下,社区自治的理念及行动方才浮出水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社区建设以及部分城市进行的社区自治的试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有影响的成果相继问世,其中有些已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本文试图对以往研究的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评介。一 城市社区自治的引擎单位制的解体、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断实现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这一切都是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自上而下推行体制改革的结果。体制改革及其带来的客观后果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便成为社区自治的第一推力,这是单位制理论的逻辑结论和核心命题。单位制理论为社区自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最早以单位为视角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是美国学者华尔德。他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一书中提出“单位依附关系理论”国内的学者在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社区建设的背景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时,将单位理论作为一种解释模式引入到我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学者,代表人物有路风、李汉林、李路路、孙立平、李培林、杨晓敏、周翼虎等。单位制的解体为社区自治释放了自主活动的空间,复苏了人性中的个人意识,开启了个人本位的国家社会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家与社会是同质同构、合而为一的国家吞没了社会或社会淹没于国家之中,堪称社会国家化的典范。社会国家化的实质是群体本位、国家至上。孙立平认为,在社会国家化的中国,国家控制着差不多所有的资源、利益和发展机会,并借助于这种垄断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并对之实行严格而全面的控制,任何独立的社会力量要么予以抑制,要么使之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到 50 年代中后期,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程度自治性的社会已不复存在[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管理、控制和整合是通过单位制度完成的。李路路、李汉林认为,城市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国有的或集体所有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给与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各种利益,控制他们的社会行为[2]。在单位制体制下国家通过资源垄断控制单位,单位通过资源垄断控制个人,从而形成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的依附与庇护关系。单位制造成了整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人格压抑了社会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泯灭了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衍生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社分开为社区自治创造了契机和激励。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权力行使方式由直接转为间接,由人格化权威转为制度化权威,政府的权力在缩小,社会的权力在扩大,政府的权力逐渐纳入社会权力的制约之中,会自主活动的空间被开辟被拓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甩掉了单位办社会的重负,将繁重的社会职能推向社会,沉入社区。其他如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也大都发生了以上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后果是在城市造就了一个既与国家保持一定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民间社会。二 城市社区自治的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社区发展的动力既可来自政府,也可来自社会还可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围绕这三种取向,学术界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合作型或混合型、自治型三种治理模式,在实践中亦相应形成了上海模式、江汉模式、沈阳模式。政府主导型的上海模式。朱健刚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街道办事处实际上已承担起一级行政政府的职能,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授予,权责不一致限制了街道办事处在地区整合的能力。因此主张政府权力中心下移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大更实的权力。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政府对社区的干预比较直接具体,居委会虽然在法律上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但它是被纳入到政府体系中的组织,其独立性和法律所规定的自治性都受到限制,城市社区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政化的共同体。同时他又认为,强化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正式行政权力网络,并不排斥社会中介组织构成的非正式权力网络,也不等于社区居委会可以取代同一层面的拥有决策权、议事权、监督权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委员会,相反政府大力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成长,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在中国街区内部,国家与社会自治空间之间并非一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有可能处于一种共生共长、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态势”[3]。 合作性或混合型的江汉模式。徐勇认为在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实现完全自治是不可能的。一是在社区中,除了成熟的政府组织以及居民委员会外其他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二是政府仍旧掌握着过多的资源,仍是社区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要让政府自己退出,将权力主动向社会分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能走“政府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互动、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互补”之路。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治理主体由政府组织扩展到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主要是通过规划指导、下放权力、提供经费等方式支持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构建,然后通过社区自治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逐步实现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目标,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组织状态。自治型沈阳模式。卢汉龙认为,“当社区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成为私人生活的公共空间时,当一个介乎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公共领域开始出现时,社区的管理将是一个自理与治理的过程,任何外力只能起辅助的作用。同时他认为由于政府内部实行科层制因而多一级政府,就多一级管理成本,这种成本高于社区治理成本[4]。”在这种模式下,社区自治的主体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一种间接和协商的方式进行。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价值理念是群体本位主义即社会国家化,采用的是问题——应对思路,实用色彩浓厚,缺乏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考虑,因而难以解决好社区发展的长久动力问题。但该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广为采用。自治型模式的价值理念是个人本位主义即国家社会化,采用的是挑战——终极回应思路,符合历史发展走向,但完全从西方的理论出发,没有认识到我国的国情,自治的理想目标在目前依然缺乏推动的主体和资源。实际上自治型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是自相矛盾的,在理论上主张政府行政权力退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但社区自治仍应成为我们坚持的方向,因为社区自治的意义不仅是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它已经上升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构党和政府合法性来源的政治高度。混合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和自治型的折衷,在政府推动下培育社会,在社会发展下规范政府,价值取向是自治,政府的介入是必经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强大,政府最终淡出社区被组织让位于自组织。三 社区自治的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的载体。在目前社区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居委会显然是实施社区自治的核心载体,也是社区组织体系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运作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社区居委会的建设便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居民委员会最初作为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是广大城市居民自发创造的产物。后经党和政府的推动,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一种制度选择。后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居委会在实践中退化为“准政府组织”,成了政府的腿,在单位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处于虚拟化、边缘化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居委会的自治角色得以复归和张扬。在计划经济时期,居委会组织架构的制度设计主要采取“议行合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区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大会是辖区中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全体居民的根本利益,对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决定,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并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委员会是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具体执行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有关决策、决定,主持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在市场经济时期,居委会组织架构的制度设计主要采取“议行分离”体制,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实体型”和“虚体型”两种模式。在实体型“议行分离”体制下,社区自治组织架构有社区决策组织、执行组织、议事组织组成。其中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的决策层,即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和维护居民的根本利益,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听取和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年度工作报告和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推荐产生社区协商议事会人选,对社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居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执行层,即社区的办事机构,由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接受其监督、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落实社区居民议会或社区代表会议的决定和决议,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原则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办公经费和成员的工资福利由政府拨付。社区协商议事会是社区的议事层,主要由在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辖区内主要单位领导和知名人士、居民代表组成,工作是志愿性的、无报酬的。其主要职责是在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对社区的协商、议事和民主监督职能。在虚体型“议行分离”体制下,社区自治组织架构有社区的决策机构、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其中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是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和实体型“议行分离”体制的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同。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机构,由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产生,成员没有报酬,属志愿性质,主要职责是定期研究协商居民区的重大事项,在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定,指导和监督执行机构做好各项工作。社区工作站是社区的执行机构,社工由街道办事处招聘或推荐,工资由街道发放,向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议行分离”体制从社区内部制度保障角度解决了社区自治组织体制建设问题,恢复了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为顺利推进社区自治准备了组织基础。四 社区自治组织与党组织在社区组织网络中,党组织和居委会是最重要的组织。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社区党组织介入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当代中国政治无可回避的选择。问题不在于党组织是否介入,而在于怎样介入。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社区党支部对居委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在通常情况下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之间主要是合作与协商关系。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共识。陈伟东认为,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角度看,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关系既不同于农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更不同于街道党工委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实行村民自治后由于受到过去从党支部———大队长——小队长这样垂直式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路径影响,两者出现了权力争夺。城市社区没有这种历史传统,相反居民区的管理历来是以居民委员会的管理为主体。在许多社区居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是交叉任职的,两者之间不存在谁大谁小的权力矛盾,都是围绕居民区群众性工作而开展合作行为[5]。正如林尚立所言:“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以私人感情为基础的协调关系远比以权力为基础的指令性关系重要,两者只是工作的分工不同,而不存在明显的上下级之分”[6]。说服与交流、合作与协商是社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关系准则。 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同属国家领域内部的政府组织,一党一政,组织结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垂直式科层结构。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同属第三部门的社区组织,社区党支部不是城区党委的派出机构,也不是街道党工委的派出结构,当然其功能和街道党工委有别,它在社区中的领导功能主要是直接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并在参与中从政治上、法律上把握自治的方向。社区居委会不是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是民间群众自治组织,它与社区党支部的关系不可能与街道和办事处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之间主要是相互支持、协商合作的关系,不应该等同于国家领域中的党政之间那种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五 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组织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目前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漠、自治组织资源和体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政府的强行介入是必需的,但政府的介入超出一定的限度又会破坏社区自治。林尚立认为:“行政权力延伸的程度与居民区自治程度成反比关系。即行政干预越深,居民区的自治水平越低。政权力量的调控对居委会的行政权力干预,前提是居委会本身自治功能不足,但是行政权力干预反而强化了这一状况”[7]。自治功能不足——政府强行介入——更进一步的依赖便成为难以跳出的怪圈。因此确立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便成为社区自治的核心。学者们认为,各地在实践基础上摸索出的“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人员下派”的改革举措存在一个致命的不足,即没有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厘定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行政干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且这些制度设计随意性强、规范性弱。针对这一问题陈伟东、唐亚林提出了较好的思路。陈伟东认为在社区治理上防止政府越权,关键是合理划分政府系统内部的功能和边界,明确社区自治权,建立政府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协商机制。他认为我国政府系统内部在功能上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区外政府立法机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宪法制度即为各类组织制定集体选择的游戏规则。二是社区外政府指导机构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其主要功能是应用宪法制度制定地方性、行业性的集体选择规则,并指导社区利益相关者建立民主协商制度。三是社区内政府服务机构(直接介入社区公共事务的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在社区开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并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一道共同建立集体操作规则,合作治理社区事务,共同提供社区公共产品。社区自治权包括社区工作者人事任免权、财产财务自治权、教育自治权、社区管理自治权、服务自治权、协管自治权等。唐亚林认为在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建立委托代理式契约关系是防止政府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社区自治组织既不错位又不失位的制度保证。其一加快修订《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在法律上对城市社区的性质、地位、任务、组织结构、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进行重新定位,尤其是在城市社区协助完成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各项工作这一问题上作出具体规定,即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委托城市社区完成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两者之间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其二合理界定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把属于社区自治权限和范围内的权力还给社区,不属于社区自治权限和范围内的权力不得向社区延伸,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把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权力列举出来。其三实行准入制度,即对确实因工作需要而进入社区的部门、单位、工作任务实行审批制度,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支付报酬。六 社区自治的内涵和定位什么是社区自治,社区能不能自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什么是社区自治,学术界有三种看法。一是社区自治是政府管理之外的社会自治,由桑玉成等提出。他们认为社区自治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区事务”[8]。此观点强调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分权,反对政府介入社区的管理。理论上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社区自治组织主体之间如何协调权力关系以防止冲突,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是自组织协调还是被组织协调。实际上不要政府管理的自治在弱社会小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二是社区自治就是地方自治,由丁超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地方自治就是地方政府,社区自治就是社区政府。他们主张在街道或坊这样的法定社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政府和社区议会。这种观点符合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发展的方向,但在目前尚缺乏实施的基础和条件。三是社区自治是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由陈伟东等提出。他们认为“社区自治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的简单割裂或冲突,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管理,而应该作如下界定:所谓城市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9]。此观点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又不违背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关于社区定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徐晓军在城市社区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认为社区自治应定位在新兴的住宅小区上。新兴住宅小区已经阶层化或正在走向阶层化,同质性强,用费孝通的话讲是熟悉社会,容易培养认同感、归属感。阶层型社区具备社区自治的基础[10]。陈伟东等认为社区自治应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居委会辖区的规模上,在这一范围内便于资源整合。朱健刚、丁超等认为应将社区自治定位在街道办事处层面上,空间太小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基础设施,不利于人们的交往,无法形成社区认同感。七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存在的问题从研究视角上看,目前社区自治研究文献大都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领域,也即是说,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的组织理论、转型理论,政治学的公民社会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分析审视发生在我国城市社区这一代表未来社会管理模式、符合人性需求的政治现象。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系统阐释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最终走向社区自治的动力、社区自治的机理机制及实践模式的文献则显得不够。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023-09-07 18:07:181

bache造句 bacheの例文 "bache"是什麼意思

Stephen george . multi - level governance and the european union [ a ] . ian bache and matthew fpnders eds . , multi - level governance [ c ]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 关于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内容和特点,请参见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Some firms , pke prudential - bache securities inc . which had hoped to ride out the downturn by paring unprofitable businesses , are now abandoning pnes they once viewed as essential , pke investment banking 有些公司,例如普天寿?贝池证券公司曾希望以逐渐削减没有利润的生意的方式度过不景气,现在放弃商业融资等原来以为必要的营业。 It"s difficult to find bache in a sentence. 用 bache 造句挺难的
2023-09-07 18:07:111

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怎样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中

刘新全著:《西方国家政府创新历史严格及其启示》,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文中提出了观点认为:政府与社会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内在规定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政府创新的内容。政府职能的膨胀、收缩与合理化,与社会功能的萎缩、跟进发展的过程说明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功能上的彼此消长是政府创新的内在原因。而政府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寻求政府职能和社会功能的良好的契合。 另外建议你参考下列文献:[1] 刘靖华等著. 政府创新[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2] 谷源洋,林水源主编. 世界经济概论[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3] (美)B.盖伊·彼得斯(B.GuyPeters)著,吴爱明,夏宏图译.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4] 张成福,党秀云著. 公共管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5] (美)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G.Roskin)等著,林震等译. 政治科学[M]. 华夏出版社, 2001[6] 俞可平主编. 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7] 杨冠琼著. 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023-09-07 18:07:031

为什么要研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的矛盾在人类社会中呈现为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过程史。黑格尔就明确指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进一步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主体与其他一切对象物发生关系,并不断改变和改造对象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从而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不断调节、控制和处理人与他者关系和利益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呈现出“当时代”的特点,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原时代”人类能力处理范围,因此,国家及国家“治理”能力也正在这样的意义上得以产生和不断发展。如果将历史上的国家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方式都看做国家治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种样态的话,国家治理能力经历了农业社会统治型治理国家治理能力阶段、工业社会管理型治理能力阶段和现代社会合作型治理能力阶段等三个阶段和样态。  从本质上讲,时代问题是时代能力的呼唤,历史上的每一种国家治理能力阶段和样态都是当时历史阶段下对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或者说“时代化”)要求,是国家治理能力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而相应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过程。当人类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民主化和信息化的后工业时代,人们发现如果将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国家(政府),这样做既是空想的也是危险的,于是人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国家诸多问题及其复杂性,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进行有机合作治理。从目的论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治理能力样态,国家治理能力的主要任务都在于实现国家目的。由于现代社会的要求和现代国家的建立,规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善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是现代化进程中主权国家治理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和“主权国家治理”现实状况是现代社会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变化及问题。整个人类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处在了现代化进程当中,这种现代化集中表现为人类的理性化、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的信息化和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的潮流推动着整个人类的进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问题。例如:从个体方面来讲,现代化促进个人主体意识和个人理性的觉醒,但也带来了个体原子化倾向、利己主义泛滥、拜金主义盛行等问题;从社会方面来讲,现代化促进了社会活力、效率和相互联系,但也带来了价值观矛盾、利益冲突、环境破坏、道德失范等问题。整个人类社会呈现出各种极其复杂交织的问题,管理科学专家比尔说:“旧世界的特点是管理事务,新世界的特点需要处理复杂性”。  二是,主权国家治理失效问题。随着民族主权意识的觉醒,世界各地民族主权国家纷纷建立,但是由于很多民族主权国家的自身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治理失效的问题。当然这里讲的主权国家治理失效,主要是指主权国家的政府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失效,因为,传统意义上讲的治理基本上都指的是政府治理。从总体上来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治理失效问题。从发达国家来看,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被定位为“超级奶妈”,却出现了政府职能越来越大、机构组成越来越复杂、运行效率越来越低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赤字等问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很难满足公民的需要;与此同时,政府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精英化,公民很难有效认知和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动,也很难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公民对政府及政府行为越来越失去兴趣、越来越失去信心和越来越失去信任,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么“太大”要么“太小”,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把国家的所有领域都作为政府管理的对象,政府承担着“大内总管”的角色,导致政府机构庞大、治理方式粗暴、治理力不从心、社会缺乏活力等问题;有些发展国家则过度迷信市场和社会的万能,把自身定位于“社会的小孩”,导致国家混乱无序、社会深层分裂、国家内耗与贫困等问题。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危机。更进一步来看,全球化更是使得某个国家治理问题很难被控制在某国或某个区域的范围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和传导,使得诸多问题变成了全球性问题,出现了国家治理问题的“涟漪效应”和“蝴蝶效应”;与此同时,很多国际性问题也超越了国界,渗透和转化为了主权国家内部的治理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相促进,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广泛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  就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从中国社会当前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一是,解决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所产生的系列问题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发生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型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和转型。随着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变和转型,当前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价值冲突、利益矛盾、公共环境恶化等问题,并且这些矛盾和冲突呈现出集中爆发、广泛凸显和深度交织的特征。从深层次上来看,主要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活性化、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所伴生的问题,而且这“三化”又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相互深化。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社会观念、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国家治理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与之相适应。  二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迫切要求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改革发展的系统工程,系统改革的根本是通过对政府自身的改革推动社会整体的改革,当前中国政府自身面临着贪污腐败、敷衍塞责、随意决策、执行不力、社会互动性差、社会回应不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国家治理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发展,中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越来越强,中国的各类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力量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调动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如何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并有效整合所有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又一重大课题。研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解决转型中国所产生的系列问题的需要,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研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强烈呼唤。  理论研究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观念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样、多变、多维、多态,并表现为愈加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复杂化的倾向,原有的国家控制理论、自由经济理论、福利国家理论等经典社会理论已很难对当代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解释和有效指导,于是出现了社会科学传统范式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后,新公共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协同学理论、自组织理论等复杂性理论相继产生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与此同时,西方一大批学者在在汲取新的社会理论营养的基础上,将视角聚焦在了国家管理的新范式上。例如: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的詹姆斯u2022罗西瑙( James N.Rosenau) 指出“现代社会问题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我们或许需要提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理论,它将良善治理和公共利益的增进作为共识性目标,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它既可以是包括政府的管理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管理机制。”罗西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问题与过去的问题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这些新的社会问题要求一种新的社会理论来解释,也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理论来指导解决。罗茨(R.Rhodes)则认为,“有序统治的环境和条件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和模式来统治社会,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统治过程。”罗茨认为,在当今社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背景的根本性变化要求一种全新的国家管理理论来处理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全球治理委员会则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社会当中的各类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的调和,需要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采取联合应对的行动。这个过程既包括人们必须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通过人们协商形成的同意或共识的非正式制度和安排。”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传统的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管理社会的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处理各类社会冲突和矛盾,也无法调和各社会成员的利益和需求,而是需要一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治理的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理论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科学自身发展导致范式转换的要求。  在中国,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笔者发现最早介绍“治理”或“治道”的文章可能是在1995年《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公共论丛”第一辑)上有一篇署名为“智贤”的论文——《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文中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就是指提高公共事务治理效能和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接着,1999年,中央编译局俞可平研究员就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上就发表了题为《治理和善治引论》的论文。他在文中全面梳理和论述了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等相关概念,系统介绍了西方诸多学者的治理理论和代表性观点,深入分析了治理理论的缘起、产生、积极与消极影响及未来可能性,然后在综合评述各种治理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治理理论思考和观点。他认为治理理论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逻辑结果,也是两大阵营结束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是当今时代公民社会和民主世界的要求,是当今时代合法治理和有效治理的要求。他进一步指出,治理理论是对社会科学中长期形成的两分法思维的一种超越,认为有效治理是市场方式与计划方式、公共组织与私人部门、国家政府与公民社会、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有机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强调现代管理的本质就是合作应对;它合法权力的来源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和公民,这也就决定了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分享公权力和共同承担公共责任。这些前瞻性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强烈呼唤。2000年,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论文集出版,收录了国际上知名的治理理论代表人物斯托克、罗茨、库依曼、杰索普等人的论著,“治理”随即成为一门国内学术界的“显学”。十多年来,众多学者都对治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到了治理价值、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资源、治理背景、治理影响因素、中国治理、企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大大深化了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研究。但是,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直接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研究非常之少,大多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都只是散见在各类治理相关主题的研究当中。  综上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治理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是一切国家治理资源转化为国家善治效果的关键和根本。
2023-09-07 18:06:561

俞可平的学术研究

俞可平在国内较早运用诸如政治系统分析、政治结构功能分析和政治沟通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政治进行全面的学术研究,力图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分析框架。在《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框架》、“转变中的中国政治”(《福建论坛》1988年第3期)等论著中,作者分别对当代中国政治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文化背景和发展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作者指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政治有三个显著特征,即政治党团机构的行政化、政治职能机构的多重化和法定权力机构的形式化;从政治沟通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单通道信息传送体制,其基本特征是政治信息传播网络的高度一元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这种政治体制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它的模式维持能力、整合能力和适应能力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对政治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是加速中国政治现代化,从而缓解政治系统目前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的根本途径。具体到对中国政治的研究,俞可平提出了一个以系统、结构、功能、信息、运行机制为主体的分析框架,它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各种政治现象之间以及政治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在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的相互关系上对中国政治进行分析的途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俞可平的上述研究是在80年代末进行的,这使他实际上成为中国改革政治学研究的启动者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演进方式与路径,俞可平提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在“增量民主:三轮两票制镇长选举的政治学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3期)、“增量政治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期)、“走向增量民主与治理:中国的评估标准与理论总结”(美国《新政治学》,2002年第24卷)、《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等论著中,俞可平对“增量民主”的内涵、特征以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增量民主意味着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存量”,但同时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增量民主”在过程上是渐进的和缓慢的,它是一种突破但非突变;在俞可平看来,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俞可平对渐进民主和增量民主进行了区分:尽管两者都强调民主发展的有序性、平稳性、连续性,但“渐进民主”强调的是过程,“增量民主”强调的是目标与后果,即利益总量的增加;“渐进民主”强调过程的渐进性和缓慢性,而“增量民主”则在强调改革进程平稳性的同时,也强调必要时的“突破性”改革。根据增量民主的逻辑思路,俞可平指出,深化党内民主以及推进基层民主应当成为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增量民主理念源于对中国政治现实的思考,同时它也是对一般民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研究者既要有理论视野,又应有现实关怀,俞可平对此作了极好的诠释。 俞可平在“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理论动态》2005年1月10日)、“公民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4月4日)等文章中进行了深入分析。俞可平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如果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即从政府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公平和善治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俞可平认为,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俞可平认为,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俞可平的上述研究,赋予和谐社会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研究的深入。 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是俞可平着力颇多的另一研究领域。在“试论农村民主治理的经济基础”(《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与治理——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夏秋季号)、《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等论著中,俞可平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延续、结构、模式、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俞可平认为,中国农村的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历史性的演变逻辑,它有三个特征:首先,它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近代以来,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农村治理改革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的,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从整体上规范、制约和引导着农村治理的结构、职能和方向;其次,它是一种多元治理的模式。直接参与农村治理的有三种不同性质的权威:一种是官方的权威,一种是纯民间的权威,第三种是介于政府与民间两者之间的公共权威。再次,它是一种精英治理的模式。无论实行何种政治体制,在农村精英始终在农村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俞可平认为,尽管面临着自治制度流于形式、政府干预太多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中国农村治理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入下去,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现代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对于农村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俞可平对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倡导的历史比较方法与治理——善治分析方法,为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并推动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日趋激烈。那么中国模式讨论的背景是什么?中国模式有哪些特征?其实质和意义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俞可平在“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红旗文稿》2005年第19期)、“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文汇报》2005年9月4日)等文章中进行了深入论述。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在俞可平看来,中国模式的特征有:国内的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根据本国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俞可平认为,中国的上述经验应当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学习和借鉴。同时,俞可平指出,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尚在形成之中,还没有完全定型。在他看来,“中国模式”要得到继续发展和完善,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必须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同时,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和善政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改革;在全球化时代,政府要对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政府应当积极培育和扶持公民社会组织,为民间组织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俞可平从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他的研究成果启发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俞可平是国内治理和善治理论公认的开拓者。在《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等论著中,俞可平对治理和善治的定义、要素、特征以及全球治理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俞可平指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以,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治理有四个特征:它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俞可平对治理和统治概念进行了区分:首先,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俞可平对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开创性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推进了中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对于我们转变执政理念、推动政治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直接的意义。 公民社会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学术课题。作为国内最早倡导公民社会研究的学者之一,俞可平在90年代初就领导了一个课题小组对公民社会理论进行研究。他认为,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讨论实际上可分为三个流派,其一是历史学派,以历史上的民间社会来比拟现实中的公民社会;其二是民间组织派,将公民社会界定为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其三是政治哲学派,从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公民社会,将公民社会界定为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俞可平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和“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等论文中指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公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等并不是完全同一的概念,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分析范畴。只要有政治国家存在,就应当有与之对应的公民社会,但是在缺乏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条件下,公民社会总是被政治国家吞没。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的基础,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产生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研究中国公民社会的结构、类型、特征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是俞可平研究的另一旨趣。在“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新华文摘》2006年第6期)、“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等论文中,俞可平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内容、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特征,典型地体现为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双重管理与多头管理、政府法规与党的政策、制度剩余与制度匮乏、现实空间与制度空间的共存。俞可平认为,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关键在于转变对公民社会的态度,只有给予公民社会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并促使公民社会与政府更好地合作,才能最终实现善治的社会目标。俞可平的上述观点在国内政治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开创性研究,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他成为国内研究公民社会少数有造诣和贡献的政治学者之一。 90年代初,俞可平转入比较现代化研究,着重比较各国现代化的代价。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还西方式现代化”(《亚太研究》(杜克大学,1992)、“关于现代化代价的思考”(《市场经济导报》1995年第1期)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现代化、民族化与全球化”(《光明日报》,2005年)等文章中指出,现代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对社会的若干消极影响。作者把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称作现代化的代价,例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两极分化、逆差心理、政治腐败、资源浪费等。但是,各国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将现代化的代价降低到最小限度。对于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来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既然要实行现代化,就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将这些代价降低到最小限度;对于一般公民来说,要理解现代化对社会带来的某些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就应当明白,只有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才能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不应当过分渲染现代化的代价,那样极容易诱发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民粹主义情绪,而民粹主义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由于它内在地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倾向和反现代化倾向,因此,民粹主义对国家的现代化最终是有害无益的。俞可平所进行的比较现代化研究,选择了比较各国现代化的代价这一独特的视角,以科学、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现代化问题,消除对现代化的种种误识,而且也有助于政府有关政策和行为的合理化,因而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政治文化是一个与政治哲学关系至为密切的领域,俞可平在重视政治哲学研究的同时,也较为关注政治文化研究,他在“政治文化概要”(《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中国传统文化论要”(《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30年代中国思想中的文化与现代性”(美国《亚太研究》1994年第2期)、“中国通俗文化中对毛泽东的再评价”(德国《妇女与中国研究》1995年第3期)、“后革命与传统中国政治”(《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等文章中,对政治文化的内涵、要素、结构、功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化的途径等问题,均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例如,他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政治文化是一种政治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信仰取向、政治情感取向、政治价值取向等等”)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被研究者们广为引用。又如,在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时,俞可平指出,国内理论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讨论和研究,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囿于中国历史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另一种偏向是用马克思的理论套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而阻碍了研究的深入。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归类于马克思所说一般封建主义的范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绝对的专制主义,其实质就是“民本君主”,即把政治体看作是由君王和臣民这两个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民本主义与君主主义并不是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相反,它们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俞可平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的上述有关政治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推动了国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开展和深入。 文化同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会对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本身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君子:传统文化的整合——从《菜根谭》看儒、道、释的合流”(《青年思想家》1992年第2期)、“西化与中化之辩——评30年代前后关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两种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年第1期)、“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等文章中,俞可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在洋务运动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辩论中,“西化论”和“中化论”的论战一直处于整个辩论的中心。西化论者认为,西方式现代化是世界趋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冲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无可取之处,理应遭到摈弃;中化论者则认为,东西方文化是可以共存和互补的,中国文化有其合理内容和存在价值,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俞可平认为,从方法论上看,“西化论”和“中化论”都存在着一些致命缺陷:它们都把现代化当作是一个全然积极的过程,没能看到现代化内在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恰恰正是造成现代化进程在中国一再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都把文化当作现代化的决定性变量,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这一共同的方法论弱点注定了无论是“中化论”还是“西化论”都不可能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作出深刻的分析和正确的评估。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俞可平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深深烙上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印记。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等文章中,俞可平指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钥匙。改革时期发生在中国的文化讨论,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生转型的逻辑结果。他指出,从洋务运动开始,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中体”与“西用”等文化话语,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淡化,开始让位于其他重要话语,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性”与“民族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他预言,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转型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主流文化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新型的主流文化,既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之中,同时充分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俞可平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紧扣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理清研究脉络、拓展研究视野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俞可平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球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全球化的悖论: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东方》2001年第2-3期)、“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韩国《东亚研究》2003年第44辑)、《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等论著中,俞可平对全球化的本质与特征、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全球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全球化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球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俞可平研究的重点之一。他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俞可平认为,参与全球化过程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怎样选择时机和方式参与,同时尽可能地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国内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努力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表明中华民族正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且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速度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政府积极担负起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的重大责任,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充任重要角色,致力于确立一整套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谋求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在国内治理方面,逐步确立和弘扬以民主和法治为核心的政治价值,在继续推进善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民主、法治、效率、透明、廉洁、负责、合作、参与和公正”为主要标准的善治,是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提出的政治要求,也预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的首席专家,俞可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1年,第2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学习时报》,1999年6月28日)、“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还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等论述中,俞可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刻影响,以及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系统的看法。俞可平的研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与根本命题,这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正确理解、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023-09-07 18:06:371

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

  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 口号 ,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并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几乎同时出现了出现了二种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另一种是商学院的---商业途径简称“B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具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 方法 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P途径来自公共政策学院,它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 经验 中学习,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B途径与P途径逐渐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年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雪城大学召开,可以说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记。   三、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范围   1、对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a、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这种用法常见于日常公共部门管理活动中,也来自于坚持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或途径的学者   b、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结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培植、财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方面的总的看法。   c、将公共管理学看作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一种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   3、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一,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不仅仅研究政府机关特别是行政官僚,而且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第四,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所没有设计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第六,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政府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范式,反过来指导这种实践模式。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2023-09-07 18:06:301

政治与政治学的作者简介

俞可平,政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井任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校教授或研究员,曾任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
2023-09-07 18:06:041

党在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中 需要树立哪些新理念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与之相应,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一是明确党在社会中的作用,二是重塑和更新一系列观念,三是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不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而且还构建了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行政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那么,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又需要树立和遵循哪些理念呢?第一,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按照宪法规定,党是国家、社会的领导者。按照党章规定,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这种代表者和领导者的职能在社会管理中如何体现、如何履行?党是社会的领导者,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但领导者、代表者,不等于代替者、包办者,因为党同时又是人民群众完成特定历史使命的工具。关于这一论点,我们党早在七大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就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2页)邓小平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引导者”、“向导”和“工具”的认定说明,无论在地下斗争时期,还是执掌政权以后,“政党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这一政党的本质属性,都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工具论”告诉我们,领导者、代表者不等于代替人民行事,不等于代替国家发号施令。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各级党组织不仅代替人民做了许多无所不包的事情,而且还凌驾于政府之上,用行政手段去命令政府、命令群众。其结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对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执政党在社会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党领导社会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又是什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也就是说,党实行代表者、领导者的作用,必须从“为人民、靠人民”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不是这样来充实和扩展的话,党的领导作用就会滑向代替包办与行政命令的老路上去了。上述分析说明,执政党的作用是社会的领导者,但领导者不是包办代替人民群众的一切事务,而是支持、组织、依靠人民管理自己的一切事物。从这个作用出发,建立社会管理新体制,就应该由行政命令方式为主转向民主法治方式为主,由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高度集中转向各就各位,履行各自应有的职能。第二,社会管理的新观念是什么?执政党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需要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与重塑,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从统治的观念转向治理和善治的观念。什么叫统治?什么叫治理和善治?我们先从“管理”说起。现在,有经济管理,有行政管理,按照教课书上的定义,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国家权力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一切公共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活动。这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客体是国家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自身;手段是依法行政。显然,长期以来,我们是把社会管理对象作为行政管理的对象,采用的手段、方法主要是运用权力,依法行政。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广泛兴起,中间阶层的不断扩展,民主化浪潮的日益发展,出现了日益壮大的公民社会,也就是在政府、企业之外,出现了大量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等等。它们的出现及其对市场、政府功能的弥补作用,引起了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对社会治理的重新认识和界定,并据此提出了治理和善治的新观念。他们对社会统治和社会治理做出了如下本质区别:一是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权力部门,其权威只能来自政府;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权力部门,也可以是私人部门,还可以是二者的结合,其权威依仗的主要并非是政府,而是合作主体之间的持续性互动。二是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向度总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运作过程;而治理则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因而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三是遵循的原则基础不同。政府统治遵循的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正式规则、制度与程序;而治理则以信任为基础,遵循的是协商与同意基础上的规则与程序。而善治则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社会的合作管理,是二者的最佳状态。   上述社会治理与善治观念的核心之处,就是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来治理社会。这一当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精髓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第三,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是什么?过去,社会管理体制是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高度集中,这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那么,适应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就应该由过去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向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它包括:(1)市场的经营性管理。在经济领域发挥市场的主导和协调作用。但由于市场是以效率为轴心,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于是就出现了局限性。这就需要(2)政府的行政化管理。市场所无法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如保护环境、扶持弱势群体等就需要发挥政府的职能,因为政府是以公共服务为轴心的。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提供一般性的服务,某些特殊性的服务也难以提供。再加上政府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讲求效率,讲求科层,这就容易出现成本高、官僚化和腐败行为。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于是就出现了(3)公民的自治式管理。包括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国外称之为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等。这些组织不同于企业,它们是以公益和互益为轴心的,参与方式包括资金、钱财的捐赠、投入,也包括时间、精力的无偿付出;也不同于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运行机制,它是自愿参加、中立自主、灵活多样和相互信任的。因此,它既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也可以弥补“政府失灵”。但这种弥补也不是万能的,而是建立在市场和政府管理之中,不可能代替市场和政府,只能是对市场和政府的弥补。(4)还需要执政党的引导、服务、凝聚的作用。这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其中党委发挥引导、凝聚作用,政府发挥公共服务作用,城乡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新型管理格局的提出,可以说既符合现代治理善治理念,又符合我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2023-09-07 18:05:571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   实验研究作为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可以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其本身也需要结合所应用的学科特征被研究而发展。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考虑,借助于本期的两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报告,这里对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以图引起公共管理学者的深度关注。   一、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的实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及其应用。其中,关键和困难的环节是对所研究物件的内在机制的解析,而这,在现代科学研究正规化意义上,体现为对其因果关系及其机理的分析与验证。由于自然,尤其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自然情形下的观察是被动的、表面的。因此,如何主动地、深度地、操控性地进行因果关系机理研究,就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论的追求目的。基于西方基督教宗教信仰中的理性学派传统,萌芽于文艺复兴后期,成形于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完善于科学理性昌盛的20世纪中期的实验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如此之强,以致如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学科,也出现了如“实验哲学”这样的研究方式Knobe,2012。政治科学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有人对《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所发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发现该刊所发表的真正实验研究论文出现于1992年以后。1950—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三大主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美国政治科学杂志》AJPS、《政治学杂志》JOP共发表实验方法类论文58篇,但之后的1993—1997年5年间,却发表了实验文章28篇,占到1950—1992年所发表的实验类论文的33%。21世纪头5年,政治学实验论文更是快速发展,三大刊物所发论文47篇,这还不包括14篇问卷实验SurveyExperiments论文。政治科学的实验研究已从偶尔为之,发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正规化。实验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有不少应用Hyde,2015。政治学家埃莉诺u2022奥斯特罗姆ElinorLinOstrom之所以能够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实验方法的娴熟应用不无关联Morton&Williams,2010。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期,才有意识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Jilke,etal.,2014。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是值得大力推动的、有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基于实验研究的优势,《公共行政评论》本期推出以中国问题为研究物件,以实验方法为手段的专栏。之所以推出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专栏,旨在凸显本刊的学术意图———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推动具有中国学术气息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与问题   如今,实验研究方法已成为成熟的学科,全面介绍其状况、学理是本导语不能胜任的,然而,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纲挈领式的核心思想介绍又是必要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有诸多种界定,一般是指理论驱动即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下,在典型或人为特定的条件下,采用科学仪器、装置,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物件,获取因果关系科学事实,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方式Webster&Sell,2007。实验法的基本逻辑是:①确定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②理论操作化,包括理论命题变数指标化,因果规律的自变数、因变数操作化,指标资料化,统计方法适应性选择等;③实验操作与监控;④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结论。这是一个从理论意图到变数操作,因果关系解释,形成理论的多阶段过程。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方式如理论构建、实验设计和资料分析等,构成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诸多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庞大、复杂学科体系。实验法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经典方式,在于其人为性、随机性Randomization和操控性Manipulation的特征。人为性指实验研究往往是通过人为设定环境或条件,构造“纯”理想的事件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观察、测量被试的行为变数;操控性指对理论的变数关系进行呈现、控制、强化等,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得以重复展现,以发现其内在因果机制;随机性则是以随机原则控制被试、条件,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内生的或外在系统误差带来的,保证因果变数的普遍性。正是运用这些方式的综合应用,使科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被抽离出来,以操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对不确定世界的内在机制给出确定的解释Palfrey,2009。实验研究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是外部效度问题。外部效度指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类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Webster&Sell,2007。用更通俗的话说,即人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发现推论到现实情境所产生的失效现象。对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解释Webster&Sell,2007。   作者认为,应这样理解:一是,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内部效度而非外部效度。应当承认,实验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困境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完全否定。实验研究的根本特质是以操控的方式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因果关系呈现、验证,从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所罗门u2022阿希SolomonE.Asch的从众实验情境在真实生活几乎不会发生,但恰恰是实验室的从众研究给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从众现象Asch,1955。二是,实验研究的结论有特定的逻辑界限。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在推论上均有其逻辑依据,如果说问卷调查法的结果适合分散式推论,个案研究方法的结论适合结构式推论,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发现则只适合因果关系性推论。因此,实验方法做出的结论不应是分散式推论或结构式推论。而这一点,不要说刚刚从事实验研究的学者,甚至是有经验的学者,也可能无意识地把因果推论逻辑转变为分散式推论逻辑,从而带来外在效度的严重误差。此外,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常常为人批评的问题,即研究结果发现往往是“不过如此”的常识验证。对此,人们可能会说:“我感觉就是如此,还需要做实验吗?”实验研究的确有这种现象,即通过细致、严格、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常识。对于这一似乎费时费力、似无必要的现象,学术的理解应这样:一是,生活常识的证实即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即使一个资质一般的人,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深度反思,对某一现象的分析、解释也可能是对的,但在科学的因果关系验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可靠的,对其检验乃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学术任务;二是,对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学术的研究往往能够给出常识之外的新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人有服从性。这是对的。但斯坦利u2022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经典服从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个生活经验判断,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兰姆曾就被试的服从比例对其心理学家同事进行了调查,他的同事判断,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的被试会完全服从实验指令,直到使用最大伏特电力进行惩罚。但结果却是,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65%40人中超过27人被试完全服从惩罚指令,直到450伏特的最大惩罚度。尽管被试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太舒服,甚至说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被试在到达使用300伏特电击之前拒绝服从指令Milgram,1963。该类实验的元分析Meta- *** ysis发现,被试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的比例约在61%至66%之间Blass,1999。由此可见,实验研究能够对常识判断有深度的补充。   三、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应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如今,实验研究已成为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学科已形成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体系。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性、政治科学等。公共管理科学开展实验研究,虽然存在汲取与追赶这些学科的任务,但也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实验研究特色:首先,应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研究虽然涉及大量的技术甚至技巧问题,但根本看,是以理论构建为驱动的,而理论构建,不同学科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就公共管理而言,即使从最直接、简单的定义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治—文化—社会性的。显然,这不同于个体性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于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由此,简单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的实验理论或方法就可能出现底层的的不契合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进行理论构建?不同学者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如果要在这里给出具体的建议,笔者的建议是,采用“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即从公共管理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发现研究问题,以其总体性状态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理论框架。现代学科有分别和界限,但“问题”总是在“那里”,“问题”是不分学科的,故而,若简单地以某一学科或某种理论为解释框架,有可能肢解“问题”,使研究“问题”失真。但是,现代学科毕竟有自己学科立场,而学科立场突出体现在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如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以还原分析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因素及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合法性和有效性检视公共管理活动与政策的恰当性,以此为内在依据,构成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框架”。至于具体的构建方式,因素—结构—功能的此为策略是可资借鉴的方式景怀斌,2011,即从公共管理的视野看,所研究物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在合法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如何?等等。进而,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判断。其次,公共管理也应注意形成自己学科特有的实验方法。不少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早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历程分不开。而且,心理学不断汲取新的技术方法扩充实验方式,如心理学汲取了脑神经研究手段,形成了脑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类似地,公共管理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法?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艰苦的学术努力才能实现。第三,同任何方法都有局限一样,实验研究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实验研究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但它不是“包打天下”的唯一“法宝”,应根据研究任务与问题“采用”,而不是为显示“高大上”而不分青红皁白地“套用”。本期的两篇实验报告是这方面的尝试。其中,《观念形态启用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即体现了“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   所谓“问题中心”,既是以中国社会出现的观念形态争论为研究物件———试图回答“人们为何以掌握真理的感觉有偏见地认知”社会现象的理论机理,形成了观念形态如何扭曲公共问题决策的研究议题,“公共管理思维方式”即以把此问题置于合法性与有效性检视来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而不是借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在这一思维方式下,采用3“左”“中”“右”观念形态×2启用、未启用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观念形态启用控制,验证了观念形态启用后对公共问题决策的扭曲现象,进而分析了其机制,为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篇实验论文《如何有效征税:来自纳税遵从实验的启发》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税率对人们纳税遵从以及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实验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法定税率越高,纳税人逃税越多,但纳税额却越高的结论。作者针对A-S模型或者道德—契约模型的解释局限,以“前景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将纳税决策过程看成纳税者受到“逃税利益”和“心理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纳税人会以“法定税负”为其决策参考点,逃税可以带来额外心理收益,纳税人又对这部分收益表现出敏感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其为何在较高税率时,即便逃税更多、自愿纳税却也更多,从而为如何有效征税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总之,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已成趋势,需要跟进,但公共管理又如何在此趋势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征,更是学科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面临着引进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范文二: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文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 *** 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 *** 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 *** 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 *** 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措施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 *** 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2.1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 *** 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 *** 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 *** 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 *** 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 *** 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2.2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 *** 和市场、 *** 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 *** 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 *** 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 *** 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 *** 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式来对 *** 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2.3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许可权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 *** 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 *** 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 *** 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 *** 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 *** 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2.4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使得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将二者引入到行政改革建设领域,在 *** 内外部展开改革。内部改革即为执行局的成立和实施,外部改革即为号召公民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公民和社会的作用。后者体现了公共管理对行政治理的颠覆性认识。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两种思想是极力推崇这一点的,即“重塑 *** 理论”以及“治理与善治理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理论就是“重塑 *** 理论”。该理论认为, *** 改革的主导者必须拥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 *** 进行重新定位, *** 不应该成为改革的执行方,而是应该把握改革方向。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改革执行任务交由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服务产生和提供的过程。其次,对于改革中的资源来说, *** 要做的事即为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各种稀缺资源,完成改革。 *** 利用民主程式,为社会需要指定目标。同时,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不断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引入非 *** 组织,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这里提到的非 *** 组织指的是第三部门,即志愿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包括以往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都是个人,它们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但目的不在于赚取经济利润。最后, *** 服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传统形式,比如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税费收缴、发放经济补助等;创新形式,比如和民间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等;先锋派形式:成立基金、市场重构、号召志愿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等。公共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理论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治理与善治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在该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措施有:合作、协商、整合目标等。从本质上看就是构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公众利益的合作关系。它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用合作网路的权威取代了 *** 的权威。该理论所倡导的观点为:第一,除了 *** 之外,其他公共和民间机构也扮演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它否定了国家权力中心即为 *** 的观点,如果公共和民间机构对合法权力的应用受到民众的肯定,那么它们也会因此成为权力中心,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层面的差异。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开始和公民、社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会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彼此间权力和责任慢慢混为一谈。第三,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这些机构和部门往往都会进行资源的交换,并通过交流寻找目标的共性,这样所有的参与者就会和 *** 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帮助 *** 处理一部分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善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理想的。善治指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从本质上看就是由 *** 和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公民肯定公共管理活动质量和成果,管理机构和活动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公民和 *** 、公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达到善治这一目标, *** 和公民都必须进行奋斗并且开展合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和 *** 构成公共权威并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
2023-09-07 18:05:491

健全什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社区的治理与善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当前我国社区自身的发育还不够成熟,而社区内部所生发出的利益诉求,广泛多样且变化迅速,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和政治重心,就难以形成有序的社区民主与社区治理。因此,新时代社区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党在积极促进社区发育和成长的同时,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和基础,实现自身组织体系、结构功能和行动方式的战略性转换;将自身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民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基层党建促进社区民主建设,以社区民主建设提升基层党建,继而实现基层党建和社区民主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展资料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特点: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参考资料来源: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023-09-07 18:05:321

治理与善治的作品目录

一、引论:治理和善治  二、“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  三、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  四、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  五、新的治理  六、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  七、治进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  八、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  九、统治失效与治理能力问题:对一个理论范式的评价  十、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十一、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  十二、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  十三、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  十四、发展中世界的非政府组织与政治  ……  附录:美国、菲律宾善的实例
2023-09-07 18:05:191

西方善治理论的渊源是哪?

治理与善治俞可平是国内善治理论的先驱者,较早在国内引入和发展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治理与善治理论。   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治理与统治的最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为了克服治理的局限性,就有必要实施“良好的治理”或“善治”。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却不能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民间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
2023-09-07 18:05:121

善治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杨杰  法律应当对扶弱救困行为有保护性的规定,使“善”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扬光大。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事件,中国适时提出了包括友善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重新认识和提升“善”这一传统美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对提高政府公信力,唤醒人们内心道德良知、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善,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理论层面的,体现为济贫扶弱的伦理道德要求或被人们所公认并共同遵守和实现的普遍价值;其二是实践层面的,表现为以民为本、关注体恤民情等治国方式或与人为善的行为方式。要让善治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常态,需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创新善政体制。从根本上讲,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幸福,让人民生活得有尊严。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维持社会稳定,适应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协调处理公民、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时,加强有利于善政实施的社会管理:一是在行政执法手段上多采用符合比例原则的行政行为,即行政权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二是在行政立法行为上创新民意表达机制,给予公民更多的利益表达权;三是在行政监督上要在现有基础上创新内部行政监督方式,建立财产和“三公”消费等公示制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四是在政绩考核上要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让民意有更多的决策权;五是要创新监督方式,使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国办公益机构的行为有充分的监督权;六是要建立更人性化的矛盾调处机制,创新行政侵权的公民权利救济方式等。  依法扬善。首先,法律不能对扶弱救困行为有过强的技术性“苛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扶弱救困时必须要面对有关部门对科学搀扶跌倒老人等所提出的相关技术干预措施。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强调扶弱救困的技术性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尤其是对患有脑血栓、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在跌倒的紧急情况下,科学的处置方式是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才能施助,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但这些专业的技术要求不可能要求每个助人者都具备,更何况对专业技术人员而言也不一定都能做到“门清”。所以,对扶弱救困行为有过多的技术性“苛求”,可能会使施救人的爱心受到“抑制”。其次,法律应当对扶弱救困行为有保护性的规定。救助处于跌倒、落水、被撞倒等困境的人,谁也不能保证在救助过程中无意外发生,一旦发生意外,救助人就可能有承担责任的风险。因此,为鼓励救助行为,法律对此应当有保护性规定:只要没引起大的不可原谅的不当后果,就不应当让救助人承担法律责任,即使后果稍微过大,也应当在法律上尽量免责,除非引起的不当后果比较严重。此外,一旦被救助人及其相关亲属对救助人有反诬行为的,法律应当有相应的制裁性措施。  规范好民间公益行为。较之于国办公益事业出现的信任危机,民间公益项目确实赢得了信任并且得到了有效发展,并为国办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样板。然而,在法治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缺失了制度的“关怀”,都难以长久。正如民间公益项目“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所希望的:只有政府的给力,才会助推民间公益项目的发展。为此,政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建章立制。政府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民间公益事业的捐赠行为,保障民间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民间公益事业才能做到依法管捐和行捐,程序透明。所谓依法管捐,就是对于来自社会各方的捐赠,要依法进行管理,严禁挪作他用或有其他不当处理行为;所谓依法行捐,就是在对受捐对象进行捐赠时,要严格审查受捐对象的身份、所处困难等个人情况,避免乱捐。对捐赠的过程,要有法定的透明机制,让捐款人、受捐人和公众对捐赠过程一目了然。其次,设立行业协会。对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发挥中间力量的作用去管理和规范民间公益事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打造有限政府,提升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化作用,避免政府过多介入影响民间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最后,适度监管。政府对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除做好制度建设和行业协会的设置外,还要强化对民间公益事业和行业协会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管理。对民间公益事业发展涉及的侵权事件或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监控和化解;对民间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要给予相应奖励;对民间公益事业和行业协会有关人员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予以严厉打击等。  惩恶扬善。对那些确有困难需要社会帮助的人,党政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进行广泛宣传,让有能力的人对其进行对口支援或帮助,但对那些好吃懒作、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骗取钱财的人,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另外,对那些社会爱心人士,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使其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使传统善的美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扬光大。(作者系济南市委党校政法教部教师)
2023-09-07 18:0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