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教育部推荐小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2023-09-13 10:37:39
TAG: 教育 小学
共1条回复
奇石珠宝真君

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读的书包括以下几本:

1、《小王子》- 圣埃克苏佩里

这是一本经典的童话小说,通过小王子和各种角色的对话,探讨了人类的价值观、友情和成长。

2、《安徒生童话》-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这是一本集合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的书,包括《丑小鸭》、《拇指姑娘》等,富有教育意义和想象力。

3、《哈利·波特》系列 - J.K.罗琳

这是一套充满魔法和冒险的小说系列,讲述了年轻魔法师哈利·波特的故事,深受全球孩子们的喜爱。

4、《小红帽》- 格林兄弟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教导孩子们警惕陌生人和提高警觉性。

5、《百鬼夜行图解百物语》- 陈丹青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收录了中国传统的鬼故事,通过插画和文字的结合,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故事。

为什么教育书籍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这些书籍可以如何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素质提升?

教育书籍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1、知识积累

教育书籍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孩子们了解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阅读书籍,他们可以学习到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和认知。

2、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育书籍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书中的文字和句子结构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通过学习并模仿书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孩子们可以培养出流畅、准确的表达能力。

3、阅读习惯

教育书籍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思维的训练,通过大量的阅读,孩子们可以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阅读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长期学习的意愿。

4、培养兴趣和想象力

好的教育书籍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力。通过浸润在书中的故事和情节中,孩子们可以体验不同的世界和人物,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关推荐

文人陈丹青写过那些书?

《退步集》   《陈丹青速写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   《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陈丹青 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1998年)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多馀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退步集续编》(杂文集 2007年出版)   《与陈丹青交谈》 (2007年出版专栏交谈文章结集)
2023-09-08 05:57:361

陈丹青写过哪些书?

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53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主要成就:80年代在画坛有较大影响油画家2000年:《纽约琐记》2002年:《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多余的素材》2004年:《退步集》2007年:《退步集续编》
2023-09-08 05:57:441

陈丹青的文学创作

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他有捕捉并且再现细节的天赋。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他眼里不过是有质感的日常细节。 关于绘画与写作,陈丹青如是说:“很多感受没法放到画里面去,因为绘画就是绘画,它说的是另外一套语言。但写作可以让我很好地表达:比如纽约我不会去画他,但我可以写它,这是写作过瘾的地方。《纽约琐记》尽可能地描述一个真实的,你可以有呼吸感的空间,我只是以一个纽约居民的身份写这本书的,而不是一个海外艺术家,我不认为有什么动物叫海外艺术家。”“我得承认,书写、演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描画时,我再三庆幸画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合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画家的陈丹青”“作家的陈丹青”“演讲家的陈丹青”“评论家的陈丹青”……屡屡而为的跨界,陈丹青锤炼出愈发敏锐多变的眼力和笔力,《退步集》《纽约琐记》《荒废集》表明了陈丹青是个善于思考和善于记录的人,生活的积累在他的身上和文字中酝酿得越发厚重且沉郁。
2023-09-08 05:57:531

音乐生书单|他们在书里这样谈论音乐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些音乐类相关的书籍,作者描述的语言和分享的故事就非常有意思,并不需要有很多乐理知识 也可以看得很开心。1、《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时光》 村上春树/小泽征尔村上可谓是一名典型的乐迷,他在各种随笔集和小说里都提及自己对音乐的喜爱,而小泽先生又是一名典型的音乐家,他们坐在一起进行了深度、专业而有趣的交谈,为我们展现了古典音乐的美好2、《陈丹青的音乐笔记》 陈丹青这本书可以说是陈丹青老师的纽约生活随笔集,记录下他在纽约时与音乐发生的许多奇妙缘分,这是陈丹青老师很早起的文字,态度鲜明,语言犀利,有时代的烙印,也有私人的回忆,青涩却真诚3、《文学或者音乐》余华这本书里收录了余华老师二十八篇文章,回望了他个人三十年来对阅读和音乐的思考,比起余华老师的小说,他的随笔集往往轻快有趣许多,这本书里 从巴洛克时期谈论到浪漫主义晚期,余华老师分享着他对音乐的偏好,也在向我们传达音乐的力量,音乐是对抗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是心灵的栖息地。
2023-09-08 05:58:051

《纽约琐记》这部书,它是围绕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写的?

这是一本画家诚恳地谈论绘画的书。《纽约琐记》大约是陈丹青90年代后期出的第一本散文集,包括他在纽约所见的绘画同行和画展,这是我想了解的画家陈丹青,一个中国人,古典主义的造型功力扎实,跑到西方去瞻仰自幼膜拜的大师真迹,却发现那一路已经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中国人反而继承了西方的古典,在“艺术家就像蟑螂一样多的”纽约,在商业生意经的画商和还沉溺在抽象表现主义荣光的评论人中间,古典主义画家如何继续画下去?陈丹青写了画家的交往,“如让 雷诺阿所言,一个法国农民和一个中国农民之间的话题,会多于他和法国金融家之间的话题”我尤其喜欢他写他的堂吉柯德式的画室同伴奥尔和另外一位登上正途的(被美术馆接纳和承认)画家坦希的散文,文笔有点像北岛,但是绘画和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毕竟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你在同城的美术馆中能轻易看到卡拉瓦乔、伦勃朗,鲁本斯真迹的城市,但卡拉瓦乔的学徒永远会是当代美术圈的门外汉。《纽约琐记》这部书,我想是对一个个画家的个性,一幅幅画作的气质进行对照的罗列与陈列,让我明了美的概念里有着美学概念之下实在而生活的一面。陈丹青写画家们的平常日子,比如他写他的画家朋友奥尔,如何一边给人油漆广告牌忙生计一边自顾画着卖不出的崇古画。他也会写画家的逸事,比如他写德加画画的斤斤计较,会将许久之前送给朋友的画拿回来重新修改。他甚至单单描述画家的样貌。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乐意颠覆往常的看法,比如他说毕加索的画人物肖像其实没有夸张,也没有变形,只是以儿童的视角,企图在画布上画出它所见的全部,所以将立体的面画成一个平面而已;比如他说夏加尔到晚期的画是假天真,天使飞得太久了。
2023-09-08 05:58:454

《退步集》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陈丹青,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特别有才能。写了很多部作品。
2023-09-08 05:59:173

陈丹青《局部》(套装全3册)epub+mobi+azw3

4陈丹青《局部》(套装全3册)epub+mobi+azw3 豆瓣:9.0 艺术在意眼界,观看不讲道理。局部自成景别,洞见应要开眼。《局部:我的大学》截取美术馆层叠时空中的一个个片段,讲述东西方艺术史上规范与偏离的人物、显要与次要的杰作,面对绘画,最要紧的不是懂得,而是惊喜——惊喜不讲道理,用不上道理。 “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陈丹青“平生第一次进入收藏世界艺术经典的美术馆。”他的境遇、经历与经验,在这里交织、串联。《局部:我的大学》是一部特别的、独家的美术馆导览。 流量时代的“小众”节目,却凝聚起“一小撮”的非凡力量:《局部》首集节目上线10小时,点击量超过100万次,三季节目的观看累计1.5亿人次,数万人打出豆瓣9.5以上高分。对艺术的追求,是我们的本能。 陈丹青精心修订三季节目讲稿及视频内容,补充文字近万,甄选艺术史上百余幅“局部”,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贴近原作质感,可看可触,将《局部》作为一本书,郑重交付读者。 ----------------------------------------------------------------------资源馆 【恭】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 【中】读书是为了将来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号】在阅读上度过光阴,即使物质贫瘠,精神上却无比富饶。 【资】你的气质里,恭藏着你读过的书。 【源】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的,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馆】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2023-09-08 05:59:421

陈丹青《陌生的经验》:引诱你的目光

《陌生的经验》一书,本是理想国系列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因此多是口语化叙述,语言平实活泼,很好读。但如果要讲究文学性,那么可以忽略这本书。 自己非艺术人,甚至连爱好者都算不上,对绘画更是一窍不通,但不妨碍我阅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在我看来,仅仅是从一幅幅画、一个个画家为切入点而已,其间的内容可不仅仅是画,更不是谈如何专业地看画、绘画等,而是散散漫漫说一点历史,加一点故事,联系点现实,谈一些个人感受。望过去全是小零碎,也正切合了他节目的名字《局部》。 但就是在这些小零碎中,不同的人就能读出不同的东西。我喜欢这样能带给人开放性思维和视野的“谈话”,仿佛有个人带着你漫无目的地走走、看看,最后回头问你:“怎么样?什么感觉?”带着一脸不怀好意狡黠得意的笑。 看过《局部》第一季,再读这本书,自己的感受从三个方面说说。(会透露书里一些内容和观点) 有关观看 作为一个非美术专业的普通人,对看画什么的是一窍不通。但丹青先生提到的一些“看画”方式,作为增长知识点也是不错的。 中国长卷画的移动观看 古代中国人的看画方式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双手握着长卷,右掌一边卷拢,左掌一边展开,看一部分,叫一声好。”所以中国古代大部分长卷画整体是一幅画,但任何一个局部切割出来也能是一幅画。而且这样的观画方式注定无法多人同时观画,只能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欣赏、琢磨,口中连连叫好、叫妙,满心是抑制不住的喜欢,颇有点一个人偷着乐的意思。中国人的雅,此算其一。 记得很多年前,我的室内设计课老师说:“中国水墨画有什么意思,山山水水小动物大白菜,没主题,除了抒情没意思,无聊;我还是喜欢油画,国外的油画都是有主题的,尤其是圣经故事,有一定深刻的内涵含义的。”读书时候的我虽听着这话觉得有点不妥,但始终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如今,我知道,这位老师大概和我一样,从来不知道徐杨等宫廷画师的存在,也没看过《流民图》,更不知道有一副《千里江山图》谓之中国传统;同时大概也忽略了即便是油画也是有山山水水,各类“无聊”静物的。可为什么太多人能从梵高的《向日葵》里看出热情,在《齐白石》的虾里看不出逸然呢? 现在想想,当画作是以取悦他人为主时,是要用高超画技从众的;可当画作是为了取悦自己时,真情绪是要出妙笔的。两者兼顾者,必是要成经典的。 身临其境的定位观看 丹青先生说:欧洲最好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可惜,我从未出过国,没去过欧洲,更没现场看过湿壁画。看过的,只是印刷品。 想来壁画的特别,并非简单的画载体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会根据教堂内部的结构、周围的环境装饰等进行创作,所以这些壁画,是教堂的一部分,和周围的一切都是融为一体的。若是将他们剥离开来,即便搬进最高级的美术馆,那意思也会差了几分。 想来陈先生在圣马可教堂看到安吉利科留在那一间间经房中的壁画,惊得灵魂出窍,也是很好理解了。因为大概在那一刻,原场景要带着灵魂穿越一把了。 想起木心先生说起《红楼梦》里的诗词: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穿越时光去看 在谈到古希腊雕塑那一期时,丹青先生引用了鲁迅先生一段话: 例如希腊雕刻罢,我总以为它现在之见得“只剩一味醇朴”者,原因之一,是在曾埋土中,或久经风雨,失去了锋棱和光泽的缘故,雕造的当时,一定是崭新,雪白,而且发闪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的希腊之美,其实并不准是当时希腊人之所谓美,我们应该悬想它是一件新东西。 这段话很有趣,也有点点讽刺,当然,这是鲁迅的专长。 现在总有人没头没脑的热捧“老东西”,说什么有时光亲吻过的味道。但很多人大概没意识到老东西和旧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即便是老东西,那也可能是新的。而值得追捧的老东西,是新的时候好看,旧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模样的好看。旧东西,可就不一定了。有关感受 曾问过朋友:“如何判断一幅画是不是好画。” 朋友答曰:“你看着喜欢它就是好画。” 诚然,艺术其实就是很主观的东西。有人认为杜尚丢个小便器进展览馆是艺术,但也有人不买账。所以,很多时候,艺术予你最大的价值就是它能带给你的感受。 有关感受,书中有几个地方让我记忆深刻。 陈先生说木心先生去看过古希腊雕塑展之后回来一言不发,听古典乐的时候也一言不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还要说些什么呢?” 相信,当一个人真正用心感受事物时,是无言的,因为没有语言能形容内心的感受,至少,不能尽然。不知道人对自己心生欢喜的事物是不是都会带有一点敬畏的心理,或多或少的。 当你喜欢一个人时,在TA面前总是手脚不知该往哪里放,该说什么话; 当你在乎一件事时,你谨慎认真,患得患失,果断也变得优柔; 喜欢一个节目一本书,你反反复复地看,认认真真琢磨,打开合上轻手轻脚,珍惜异常…… 这是人的主观感受。画,是一样的。 有些画你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看着喜欢,或者看着能给你强烈的感受。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最后浓缩成一个字:好! 所以丹青先生写到刘晓东看到梵高那副海边的渔夫凝视许久,最终也只能爆个粗口:cao,画得太好了。 如果你再问他多的,大概也说不出来了。因为和内心的感受比,言语,太苍白了。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而是直觉,是本能,是骚动,是崭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说,其实,是可贵的无知。丹青先生说它喜欢《千里江山图》,也喜欢《死亡的胜利》。在过去那个没有照片没有电影的年代,画的媒体功能可能胜于艺术功能,否则西方也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画都是宗教画了。什么媒体功能呢?“中国古人看到《千里江山图》,真的相信太平世界,欧洲古人看到《死亡的胜利》,真的相信地狱和天堂。” 在有信仰的人心里,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画作,所以陈丹青看勾画精细的地狱壁画不害怕,看线条都画不准的敦煌魏晋壁画却会害怕;某个美国抽象画家去看《格尔尼卡》,一进展厅给吓得退出来;法国某总统去西安看秦始皇兵马俑,一进去就退出来,说吓坏了……所以,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的解读未必一样,但好在有感觉,就像史航在序言里写到的:“亲切和陌生,都不是麻木。”没感觉,大概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感觉。
2023-09-08 06:00:071

《退步集》这部书你喜欢吗?你觉得这部书写的如何?

退步集这部书我是非常喜欢的,并且我觉得这部书写的是非常不错的,但这只是我的看法,你们觉得这部书写得如何呢?这部书你们喜欢吗?退步集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陈丹青写的,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写过许多优秀的书籍,所以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他。并且这本书讲述的内容也是非常精彩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都非常喜欢看这部书,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我觉得这部书写得确实是非常不错的,非常值得我们观看,也非常值得我们购买。退步集这部书是在2005年出版的,并且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就是非常受人们喜欢的,因为有很多人们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精彩的,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本书的剧情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且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值得我们观看,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确实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在日常生活,每天都会出许多优秀的书籍,有一些书籍是属于故事类的,有一些书籍是属于文学类的,有一些书籍是属于历史类的,并且也有一些书籍是属于探案类的,所以这警告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购买书的话,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购买,因为只有购买自己喜欢看的,才能够看得进去。退步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些关于人文艺术领域方面的内容,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讲述的内容确实是非常值得我们了解,而且我坚信这本书一定会被流传下去的,因为这本书已经出了很长时间了,但现在仍然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观看,所以从中可以也看出这部书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书籍,我很喜欢。
2023-09-08 06:00:421

《陈丹青:《退步集》》txt全集下载

《退步集》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0SM62AHwtQ0zaonltJ_RA 提取码:5dks《退步集》是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丹青。该书辑录作者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话题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自云“退步”,语涉双关,始末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2023-09-08 06:01:143

陈丹青最值得一读的文章是哪一篇

《退步集》《退步集》辑录作者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自云“退步”,语涉双关,未始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本书由近两年陈丹青的杂文、演讲、博客、采访汇编而成,与《退步集》在体例上接近,既有对教育体制的系统剖析,也有对“文艺复兴”的借题发挥,还有三篇关于写鲁迅的杂文。责编陈凌云说:“读《退步集》时,能感觉到陈丹青的一腔热忱,文风犀利老辣轻快,是一个提问者的姿态。但到了《退步集续编》,他不仅提问而且试着回答,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篇章显出用力过猛,这可能源自他逐步对国内现世的了解。另一个感觉是陈丹青缺少对话者。”与《退步集》相比,本书话题有所调整:教育、城市的议论相对减少,人文与艺术的剖析,相对增加。回顾往事,作者向历史借一双眼,试图更为清晰地描述当今文化的种种情境,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
2023-09-08 06:01:591

陈丹青的美术馆选自哪本书

陈丹青的美术馆选自《局部·我的大学》。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2023-09-08 06:02:321

陈丹青国籍

陈丹青是中国国籍。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作品:1、2014年陈丹青的三部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8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是陈丹青继2008年《荒废集》之后首次将文稿付梓出版,三部书总共收入陈丹青近年累积的杂文、访谈、游记作品三十万余字。2、《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或论辩摄影,或睹物怀人。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入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文字三篇。《谈话的泥沼》是陈丹青近年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3、《无知的游历》是陈丹青的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首次尝试中长篇写作。2009年至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予以发表。
2023-09-08 06:02:491

《文学回忆录》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文学回忆录》这一部书,它的作者是木心。上课学员陈丹青说,“大家当初那样地吵吵一场,回忆起来,趋于荒诞的人生境界:没有申请注册,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考试与资格证书,更没有冠名赞助与课题研究费,但是是在纽约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一样公寓中,一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菜单栏开出去,大伙儿选。从希腊神话、新老约,到楚辞、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全球,中国东方西方国家通讲,专业知识设计灵感并且做好。在其中听的听,讲的讲,“经典话语”纷披,犹自点燃。“说完后,一部文学史,关键的就是我的见解。”木心说。古时候,欧洲中世纪,近现代,每一个时期都能寻找精神实质血系,造型艺术家人。他爱秦代著作,只求诸子的文学才气;他认为今日全部伪善的身上,依然活著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理论跑出来吧;他钦羡拜伦、雪莱、海涅,就说她们实际上不怎么会写诗;他说道托尔斯泰遗憾“大脑不好”,但提到托翁坟上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牌,忽儿发音低弱了,颤声说:“杰出!”而谈起萨特的丧礼,木心面色一正,引尼采得话:只有风尘女子才可以勾起人民群众极大的激动。木心讲谈时六十二岁。是多少民国书本与阅读者,湮没了。他的一生,聚集随着越来越激烈的文化断层。他不愿断,而竟然未曾断,这就是纽约市全球文学史专题讲座隐匿的情况:在累累的断块中间、以外、以后,木心自始至终将自身尽量放置全球性的文学园林景观,假若并不是离开,这坚强不屈而长久的挣脱,基本上濒于徒劳无功。现如今,上课学员陈丹青梳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集结这部有意义的书时,已不会再将之只是看作“全球文学史专题讲座”。之言木心所最开始时构想的那般,它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身的的身上,摆脱这一时期”。这也是木心交给全球的礼品,文学的福音书。《文学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初次公布的木心老先生以及家属的宝贵相片,由陈丹青老先生和木心的侄子王韦老先生给予。附印民国版本号的全球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发行史的个人旁证。
2023-09-08 06:03:035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笑谈大先生》是陈丹青先生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演讲合集,是我读到的讲鲁迅先生最好的一些文章。为什么最好?因为它们“真”。 真,不一定是真实。举个例子,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形象真实吗?当然真实。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凡是语文课本、课堂中出现鲁迅,无不是“横眉冷对”,骂人、骂事、骂封建,批古、批今、批国家,都是这样的印象,等终于从学校毕业了,鲁迅先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就彻底毁了。 我们讨厌他。为什么?无趣。不仅是觉得鲁迅先生无趣,整天“横眉冷对”,连他笔下很多文章很多人物也让我们觉得无趣甚至无聊。是真无趣无聊?非也,完全是被课本、课堂以及语文老师们给毁了。怎么说?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形象固然真实,但并不“真”,对我来说,“真”是指“全面的真实”,不仅真实而已。而我们的课本、课堂以及老师们之所以能把鲁迅先生毁得面目全非,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是畸形的,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哪些应该教给学生”,在此目的的指引下,不管是作者还是文本,选入的时候已经有所甄别,在教给学生的时候,则更是“阉割”掉了很多“不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于是文章作者和他们的文章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其次是学生,其次是老师和课堂。课本则是畸形教育的工具,比如在每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注释中,对先生的介绍都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他的文章往往都是“匕首”和“投枪”,即使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甚至《闰土》等文章,都要分析出“匕首”和“投枪”的味儿来。 一次次讲鲁迅先生,我们的学生并没有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而是每次讲完后都会觉得,“啊,还是这样”! 已经完全脸谱化了!学生如何会喜欢。 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说,鲁迅先生一直在被当作一种政治工具利用着。一针见血。 并且,何止是鲁迅先生一个人呢?被利用了的作者,千千万万,这也是我之前说,在畸形的教育目的下,文章作者和他们的文章首当其冲,是比学生更可怜的受害者。 而对于鲁迅先生来说,课堂上把他塑造成“革命者”“斗士”,道德上也无限拔高,很长时间大家都觉得先生简直是“十全大先生”,完美无缺;等“蜜月期”过去之后,风向大变,很多人开始反攻倒算,找先生的各种不是,并且让先生的文章退出语文课本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先说说对先生的“反攻倒算”。陈丹青先生在《笑谈大先生》中说,中国人有这样一个臭毛病,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捧得时候是“鲁郭茅巴老曹”,是“革命者”是“斗士”,是“匕首”是“投枪”,捧到天上去;摔得时候,也很惨,比如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可读的不剩几篇,比如先生身上各种刻薄等缺点,甚至人生攻击。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社会开明了,我们可以打到偶像了,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这自然是好的。但奇怪的地方是,为什么捧的时候听不到骂声,骂的时候听不到捧声呢?举个例子,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然后周围的人都开始夸这个人这也好那也好,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夸他;很长时间之后,这个人犯了个小错,周围的人开始议论他,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议论他,你这个人怎么能这样能那样,一点也不像以前的你。那会儿你多好。 可是这个人很委屈:我他妈的一直就这样啊!我以前是这样,现在也这样,我就没变过啊!以前夸我好的时候我也有缺点,只是你们不提而已;现在我也很多优点,你们怎么不说呢? 鲁迅先生就是这个人,当然他不会感到委屈,他只会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再说一下关于先生的文章退出语文课本这件事。我在做关于《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一个学案时,选编了先生关于“三一八”写的几篇文章:《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等,在这几篇文章的最后,我写了一段话: 中国有一段屈辱的近代史,这段屈辱不仅仅是因为外国列强的欺侮,还因为一部分国人的卑劣;这段屈辱不仅存在于历史课本中,也存在于很多有良知的作家的如椽巨笔之下,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一生著述颇丰,尤以杂文更显,这些杂文常常被人们比作“明晃晃的匕首”,刺向近代那段浓重的黑暗中。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再次提起轮训,很多人都把这个名字抽象成一个符号,却忘了他的精神,不再想起他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模糊地说,鲁迅的文章,太晦涩,太沉重,没多大意思,没必要留在语文课本里。这种见解的对错姑且不论,我们只需在读到鲁迅的文章时可以提前设身处地想一想,面对那么浓烈的黑暗,处在那样黑暗的社会当中,写出来的文章如何能不沉重?文章没有重量,如何刺破那么浓重的黑暗?尤其是这一篇《记念刘和珍君》,当听到“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当场死47人,伤123人”的时候,教他如何不出离愤怒?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很简单,尽可能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带着鲁迅先生写文章时的心情。 写完这段话之后的第二天,我就后悔了。其实从很早开始,我就不赞成鲁迅先生的文章退出语文课本,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一二。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但写得好,而且一点不过时;不但不过时,甚至与时很贴合。 但正因为这样,我反而更要赞成先生的文章退出语文课本了。放过他老人家,让他清静清静吧,这样,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喜欢他。 而且我自认为,鲁迅先生若泉下有知,他不会同意他的任何一篇文字被选入语文课本。他是一个永远持怀疑态度的人,我相信是这样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笑谈大先生》这本书。如果你不喜欢鲁迅先生,或者对鲁迅先生有偏见;如果你想重新认识鲁迅先生,想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有趣的鲁迅先生,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读一遍,两遍,三遍。 读很多遍。
2023-09-08 06:04:031

《外_音_在外_》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外国音乐在外国》(陈丹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67wtPYx-6D4hHKEwbKoAA 提取码:gt3l书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作者:陈丹青豆瓣评分:8.3出版社:印刻出版年份:2011-11-7页数:400内容简介:纤敏的双眼 张开 优雅的耳朵步的行板 空气有旋律 音乐是看得见的城市我们欣赏西洋古典音乐目下还是一种「文艺活动」,在「他们」,则就是「生活」。作者欧游彼时,感受所在城市「音乐即空气」的氛围,字里行间有亲临音乐现场的震撼与造访大师故居油然开启「人犹在」的想像;忆往「音响」启蒙耳朵的「受洗日」,分享「非发烧友」的发烧收藏,以画家立场答「音乐爱好」,演奏出「耳朵」与「眼睛」相互激汤的音乐哲学。全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像是以散步的节奏,带著画笔拜访一座城市,勾勒出音乐自然存在的原色原味,画家用纤敏的双眼观看音乐,在「音乐即生活」的城市迷走,启发感官交融的全新立场。作者简介:陈丹青一九五三年生於上海,因文革失学,七○年代辗转在赣南、蘇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後留校任教。一九八二年移居纽约。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二○○六年辞职,现为自由职业画家。出版画集有《陈丹青速写集》、《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陈丹青画册∕静物》;文集有《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馀的素材》、《退步集》、《与陈丹青交谈》等。
2023-09-08 06:04:231

陈丹青-荒废集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陈丹青-荒废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荒废集自序更新时间2009-1-15 10:48:47 字数:1173 这两年藏身画室,静下来,自以为推脱不少稿约与琐事,近日搜查旧稿,竟得四十余篇,又可以出本集子了。体例仍类似《退步集》及其“续编”,并没新花招:有所期待的读者,怕会失望的。  话题多少是在变化:譬如给《南方周末》的“自由谈”杂稿,忽儿谈论死亡、救灾,忽儿评议歌赛及台湾;三篇关于鲁迅的讲演,是给周令飞先生一再叫去,写着写着,发现旧的谈资仍待扯出新的意见,新的意见,又该持续展开的;此外以编年排列的碎稿,较用力的是回顾“星星”群体和谈论奥运会开幕式,一则往事,一则眼前,既要说出自己的意思,又不至被删得没法子读,难免动些脑筋,书尾回顾七十年代的长文倒是才完稿,简直写到死去活来,终于顾不得章法,给汹涌的记忆卷走了。  早先在《退步集》遗弃的两篇游戏文章——关于坐飞机,关于非典——现在看看还喜欢,因为轻松,因为没意思。凡是刊物的专访,也多浅薄:我的书写……应该是全本了
2023-09-08 06:04:382

文人对话:名人面对面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文人对话:名人面对面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陈丹青简介1953年8月,出生于上海,文革初期开始上山下乡的生活。1974年,他的两部革命题材的连环画《边防线上》和《飞雪迎春》(与刘大春合作完成)发表,从那时起他开始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并由此被借调到《江西文艺》编辑部。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0年发表《西藏组画》,引起轰动。1982年移居美国,2000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2007年与清华大学的合约期满后,辞去在清华的所有职务,重新恢复自由职业画家的身份。导语:2005年年初,陈丹青的新书《退步集》出版。这本书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退步”一词,语带双关,不仅流露着作者的自嘲,而且渗透着对中国社会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现象的反思。4月,这本书在北京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跃居榜首。《新周刊》对《退步集》的评论是:这是一本说真话的书。2004年底,陈丹青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退步集》里收录他给清华……
2023-09-08 06:04:462

人生必看的优秀书籍推荐?

  读书是一件极好且极美的事,应该比美食之于人的诱惑更大一些,有些优秀的书籍是我们一生中必看的。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人生必看的优秀书籍,欢迎参阅!   人生必看的优秀书籍   1.《孤独六讲》   作者:蒋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著名诗人席慕容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能给予内心***的力量”。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情绪,试图摆脱孤独、渴望被人理解是每一个人的内心诉求。可是孤独似乎又是不可逾越的高墙,将我们牢牢困住。作者用感性的角度和理性的方法来解读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告诉我们“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2.《退步集》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学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在书中陈丹青用一个画家的观察力和审美,记录下归国后在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的感受和想法,他的文章妙语连珠、细节生动。   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和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3.《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梁实秋老师笔力高深,将如数家珍的美味,写得仿佛近在眼前。在他的笔下,食物不仅展现出原有的美味,还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和独到的生活见解,并呈现出中国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4.《人间草木》   编者:汪曾祺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汪曾祺是文学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纯粹的文人”。他生于江南,居于京城,遍历战乱,饱尝荣辱。在这样的人生中,却沉淀出朴实而精炼的文笔。凡人小事、乡情民俗、花鸟虫鱼、山川草木,这些事物在汪曾祺的笔下,都各有性情,绝不趋同。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重拾愉悦和恬静,于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找到脉脉温情。   5.《人生最美是清欢》   作者:林清玄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林清玄老师笔耕不辍,留下无数佳篇。之所以推荐本书,是因为书中的四十八篇散文都是由网友投票甄选出来的,最能代表林清玄的作品风格和思想智慧。   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它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在复杂的世界里,努力做一个简单的人,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必备的优秀书籍   1.《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作为南方报业的专栏撰稿人,刘瑜主要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没什么情绪色彩的政论时评,还有一类是自己的生活随笔,《送你一颗子弹》就是后者的合集。   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记录的都是作者在2005—2009年左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就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她的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   总之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有趣”,打破了我对女博士的传统印象,觉得笔者就像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正坐在我的对面,和我侃侃而谈,而从她的言语中,我能够感受到她的聪明优雅,睿智独到,幽默风趣。   也许没有史铁生那么深刻没有周国平的哲思也没有林清玄的禅意,但是毕竟这不是一部散文集而是本意非成书的生活随笔,所以你不妨就和我一样把它作为自己的灵感手册,闲来翻开扉页和作者畅谈几句。   书中是作者关于这些生活中小事的观点看法与分析,那么你呢?这些问题你又是怎么想的呢?不妨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反复推敲思考,相信收获也会不少。   2.《这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吴念真被称为“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知名导演,而这本书就是他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他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文字很温暖真诚,不华丽,但掷地有声。有好几次忍不住笑出来,也会忍不住流出眼泪来,一帧一帧好像连带着自己的回忆也被唤醒。   看完后去其他购书者的留言书评,头一次看到几乎是清一色好评的现象,不禁感慨,原来无论是文字还是为人处世,这世上还是真情实感最得人心。   一厘米厚度左右的一本薄薄的书,却承载着太多往事,有很多饱含真善美的故事,等待着你去翻阅,不妨由它去把你内心沉睡的那些东西唤醒。   推荐在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感动。   人生必看的励志书籍   《不会忙,等于白忙》   内容提要   如果能够忙得恰到好处,那么一个人工作能够出成绩,做事能够有意义,还能享受人生的乐趣,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本书通过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教你了解怎样工作和生活,改变以往的生活、工作习惯,了解不白忙的技巧,带你走出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的怪圈。   编辑推荐   ◆不白忙,不白活   《听说你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明明工作十年,工资还和新人一样》《生活除了加班还有诗与远方》《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分清“重要的事”和“紧迫的事”》《学会拒绝,才是高情商的表现》《你*危险的不是安逸,而是不会忙》……是不是正好有一些戳中你的痛处?翻开本书寻找解决之道。   ◆让最成功人士,来回答你的疑惑。   *为什么我总会无意识的拖延,一整天下来,很多事情都不能完成?答:所有的拖延症归根究底是源自内心的害怕。因为害怕对这个事项的不定性等,所以摆脱拖延症,很大程度是消除对需要完成的事件的恐惧。另一方面,拖延症也是因为无目标,无计划。给自己制定好合适的目标,用激励等方式增加动力,向着目标更快的前行。   *生活压力大,所以必须把时间和精力交给工作?答:当你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去工作的时候,往往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法出现了问题?我们追求的成功是高做事效率,而不是占用休闲时间,打时间战术。每周工作60个小时的事情,如果你能40个小时完成,那你就已经赚了20个小时,而这些时间足够你去丰富自己的灵魂。   章节试读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陷入这样的忙碌状态?为什么已经这么忙,还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忙,是因为懒得去想自己为什么忙。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忙,都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大多数人都讨厌忙碌,却并没有勇气从这个“白忙”的怪圈跳出来。于是,日积月累,逐渐习惯了这种白忙的生活,忘记了曾经的诗与远方。不面对,不挣扎,不反思,最后都演变成一只壳里的蜗牛。忙,是思维僵化,懒得去提高效率。尤其是在处理一件不算复杂,但极具重复性的事情时,即使有更高效的方法去实现,但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重复性操作。这样的忙碌,都只是假象。低效还不肯去创新,才是白忙的根本原因。忙,是因为懒得马上行动。人的本能中,有两件事会做得特别熟练,一拖和再拖。拖延会让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还增加了事情的不可控性。最后,越拖越忙,越忙越拖,回圈往复,直到崩溃。生活或工作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会给自己煮一锅鲜香肥厚的鸡汤,然后拼命告诉自己“你只有拼命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于是他们加班到深夜,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辛苦,来获取成功。却不了解,不会忙的人生,从来都只是百忙一场。有些人似乎毫不费力,就实现了别人奋斗几十年也实现不了的梦想,甚至会有人说这类成功者是“命好”。但其实他们只是找到了成功的捷径。这些人会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处理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事情的重点常常不是表面的忙碌,而是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方法。于是他们会有更多 的时间去看看远方,而那些深陷“白忙”漩涡里的人,却总是用一句“我没有时间”,把自己困在了眼前的苟且。所以休息下来为自己准备一段有效的学习时间,放大自己的视角,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种生活方式。   专业点评   《听说你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明明工作十年,工资还和新人一样》《生活除了加班还有诗与远方》《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分清“重要的事”和“紧迫的事”》《学会拒绝,才是高情商的表现》《你最危险的不是安逸,而是不会忙》……是不是正好有一些戳中你的痛处?翻开本书寻找解决之道。
2023-09-08 06:04:591

《琐记》读书笔记通用范文

《琐记》读书笔记1 u2003u2003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u2003u2003《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u2003u2003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决定。 u2003u2003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u2003u2003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 u2003u2003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理解与排斥。 u2003u2003文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u2003u2003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透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u2003u2003 《琐记》读书笔记2 u2003u2003把《纽约琐记(修订版)》翻完后,终于确认了陈丹青在这书再版序言里的话——他出过这么三五本书,也就这么一本尚可读。大致原因,这虽是陈丹青先生第一回写书,但写得扎实,写得用功,特别那洋洋一大篇《回顾展的回顾》,读得出学生认真作论文的傻而珍贵的劲头。文字技巧,也不像之后那些书里捻熟得有些油滑。之后的书,批驳教育的文字,狂风一样刮着,刮完了,弱下去,只剩下不流动的空气。虽是不断再版着,那也只是畅销书的畅销罢了。 u2003u2003论阅读感,我其实很喜欢《退步集》,那是我读陈丹青的头一本书,也吸引我读掉他所有的书。因为文字好看,又是在骂人——好看的骂人,读起来很爽快的。《退步集续编》,凑数文章多,论及鲁迅的那几篇还可看,其余的不值书钱。《音乐笔记》谈的什么,不记得了,大致是借音乐谈他自己比借他自己谈音乐的文章多。至于《多余的素材》,题目也真恰当的,确是不成品的素材,确是多余出版,也许不如不出版的。 u2003u2003学生的时候,看到过原先两卷本的《纽约琐记》,觉得贵,舍不得买,似乎那个版本没彩图。这回的修订,定价比原先两本还贵,但我见到里面缤纷的彩页,大师画作与珍贵照片堆叠书页,即刻买下来。 u2003u2003我美术眼界的开窍,多亏李泽厚的那本《美的历程》,虽然那本书说的不全然是美术,但让我晓得美不是“好看”那么简单,就像我读过余华那本谈古典音乐的书,看过一些涉及摇滚历史的电影,晓得音乐不是好听那么简单。后来读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如坠云雾,美的历史变成满篇满眼的哲学用语,读到康德那一章,终于读不下去,读不懂,放下了。后来明白,应该先看些哲学书的。这读了半本的书让我好歹明白,美不是漂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升华性命的。 u2003u2003《纽约琐记》的好,我想是对一个个画家的个性,一幅幅画作的气质进行对照的罗列与陈列,让我明了美的概念里有着美学概念之下实在而生活的一面。陈丹青写画家们的平常日子,比如他写他的画家朋友奥尔,如何一边给人油漆广告牌忙生计一边自顾画着卖不出的崇古画。他也会写画家的逸事,比如他写德加画画的斤斤计较,会将许久之前送给朋友的画拿回来重新修改。他甚至单单描述画家的样貌。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乐意颠覆往常的看法,比如他说毕加索的画人物肖像其实没有夸张,也没有变形,只是以儿童的视角,企图在画布上画出它所见的全部,所以将立体的面画成一个平面而已;比如他说夏加尔到晚期的画是假天真,天使飞得太久了。 u2003u2003我不知道他对不对,我并不懂得画。但我知道他说的好,因为那全然是一个阅画无数的画家看画的真切感受,是喜爱,是憎恶,是敬而远之,是远之且不敬——怎样感受,陈丹青便怎样说出来,丝毫不掩饰的。这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地方了,因为这些感受,叫我意识到,学会如何感受一幅画,是懂得画为何美的第一步。 u2003u2003我原先去美术馆看各种展览,只是硬生生盯着一幅幅画,盯着画里不动的景象,盯着色块,盯着笔触,盯着水早已干了的墨,看完了,好像没有看。 u2003u2003相比《回顾展的回顾》的严肃较真,书里有趣的,是一篇《我的画室》。画室是画家的中心,连接着怎样生存与生活。陈丹青讲了自己画室的租金,讲了怎样从一间空屋很快“摊得一塌糊涂”,讲了画室的被拆迁以及为拆迁而打的官司。那是一个留洋中国画家的生活自描了,陈丹青文字好,不乱抒情,读来轻松不轻巧。 u2003u2003书里也有对画论的辩论,对历史的翻检,有些是我不能理解,不能全懂的了。须得再多看些书,多看些画,再去读。 u2003u2003读完这书,按照书里提及的画家,又去城里一间卖美术书的小铺子里淘了几本画册,都是多年前出版的次等货色,印刷粗糙。我只买的起这些便宜货,不过这不大的城里真想买好图册,也买不到的。至于美术馆,有小小的两座,有一些省内当代画家的展览——和没有一样。只能眼巴巴再翻翻书里《美术馆》这篇文章,借陈丹青描绘,再幻想一把国外那些琳琅满目挂着珍贵画作的美术馆。 《琐记》读书笔记3 u2003u2003《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求学的一段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u2003u2003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这在雷电学堂求学的`事,校长提出了一个"华盛顿论"的问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到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理解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u2003u2003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知那通",对中华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侮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不会被我们理解的,也永远就应去抵制的。 u2003u2003文中最搞笑的几处当属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外国人事物的误解。 u2003u2003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那些新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令我感触最深。
2023-09-08 06:05:181

锁记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整理的锁记的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锁记的读后感 篇1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锁记的读后感 篇2 今天是中秋短假的最后一天,中午,顶着炎炎烈日,我从书店捧回了一本《朝花夕拾》。到家后,翻开几页,虽说是小说,可我基本一点都读不懂。偶然翻到《琐记》这篇文章,感觉不那么深奥,便读了起来。 一开头,是讲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们都喜欢去她家,刚开始我还觉得她很民主,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问题了,她总是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简单的说就是“虚伪。”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那可是在农村,一个水缸常年不打扫该有多脏啊!她还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看到这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后来,鲁迅的父亲过失了,她竟然怂恿鲁迅去偷钱,鲁迅说自己家没有钱,她又让鲁迅去偷家里的首饰变卖。鲁迅最终还是没有去偷,可是不到一个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鲁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事情很明显就是那个衍太太跑出去乱说的。 这种表面上对你很好,背后却捅人一刀的人,我是最鄙视的,小时候,我总觉得别的同学的家长特别好,总是和颜悦色,而我妈妈却很凶,总是管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其他同学的家长,其实表面上对我好的,总是和颜悦色的,却很少有内心真正对我好,只是觉得我是客人。而我的父母,平时对我总是很凶,总是管我,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其实才是真正对我好。 锁记的读后感 篇3 江南的雨夜,很静。雨打芭蕉叩不开的心扉,一如流年似水。我凝望着日子发霉了,滤出回忆里依然新鲜的故事,如夏日午后那穿透绿荫的阳光,点点滴滴地洒在心上! 曾记否?那个枫叶还未红透的九月,悄然翻开的日子。离愁在紧张的气氛中酝酿,伴着中考临近的脚步,发酵成一坛酒。我们品出不同的味道。各式的同学录流传开,笔墨麾下的友谊透着暗香。 繁花满地,终须别离。我们一起摔破满屏的回忆,却摔不破熟悉的容颜。而后,几羽落烟捎回我的牵挂,悄然兜落,循无痕迹。熟悉的声音仿佛依然在耳边萦绕,可人已然远去…… 曾记否?那个最后的六一张张笑脸在初夏的回忆中如花绽放,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我们总以为能将快乐延伸到永远。 当南瓜马车载着王子和灰姑娘远去,当寄托着儿时梦想的蒲公英越飞越远,当映着笑脸的云朵飘向天际,我们只是在童年的尾巴上做了最后的感动。殊不知无谓的挣扎挡不住成长的步伐。那时的我们什么都不怕,相信自己是好孩子。看那咖啡色的夕阳要落下,拉着勾勾说着永远。可那誓言和时间比要怎么赢?说好的永远只能孤单飘零…… 雨声渐稀,空气一尘不染,夹杂着莫名的芬芳从四周拢来,撩动了纱幔。我将头撇向一边,看到了那本相册。我把它捧在手心,轻轻掠去尘埃。年华耗尽,繁花满地,一切成了往昔,我亦只能站在回忆中哭地笑着去感受。 花季始终蒙着揭不开的面纱,缤纷的落英仿佛舞蹈着我所熟悉的彷偟。时间不肯给我丝毫机会,我抓不住它。傻傻地问自己,这是怎么了。 零零碎碎的回忆如散成一地的青花瓷片,那么好看,却随时能给人留下伤疤。 当我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后才明白,原来成长是一种痛。犹如小美人鱼幻化成人时承受的裂尾之痛,痛得那么彻底。生活也是一种痛,犹如在暗夜中摘着棘藜。 锁记的读后感 篇4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锁记的读后感 篇5 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想要单纯的活下去,只会不断的被人欺压,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用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面对这个大家庭中的潜在的斗争。用来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为了利益有着很多的矛盾,亲兄弟变得没有亲情可言,大家相互之间存在着芥蒂,即使愿意帮忙但也是下一代,而且没有任何的心甘情愿,更多的是同情和可怜,没有平等的方式。 七巧喜欢丈夫的弟弟,可是当他也说喜欢她的时候,她反而犹豫了,害怕了,而且拒绝了他,她害怕是为了她的钱,在现实中喜欢和不喜欢早已被时间和改变冲破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变得泼辣,在最后她也在回想曾经喜欢她的人也有很多,她嫁给他们当中的随便一个也许都会得到真心,可是一切都不如人愿。 长安进入学校以后,在家做惯了小姐,所以经常丢东西,她母亲舍不得怕她败家,要去学校闹,后来碍于面子她放弃了学业,也许就在那一刻她的命运就改变了,她的很多行为活脱脱的像她母亲,她吸上了烟片,好不容易有了爱情,最后还被母亲拆散了。 锁记的读后感 篇6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通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锁记的读后感 篇7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 看陈丹青的书,让我感到很爽,觉得与作者面对面真诚相待。没有矫饰,没有说教。 在19期《在北大听讲座》中,有一篇正好是陈丹青关于《纽约琐记》的琐忆,作者说:“当你在写你在其中生活过很长时间的城市时,有一点要克制,就是不要多谈你自己。” 这本书做到了。作者不是更多的直接谈纽约生活,而把更多的笔墨留给纽约的艺术印象,通过这些印象及人物带出纽约的生活来。 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以为。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作者称之为“见到的纽约生态”。我觉得更像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画家生态。” 作者在北大讲座谈到这本书时还说:“我们印象中的纽约常常是一种很浪漫的形象,都是从电视电影中建构出来的。可是一个真正的纽约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跟你们将来毕业面临的问题一样,也就是谋生、安身立命,此外才是哲学、历史和艺术。” 我们总是把艺术家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艺术也是建构在日常生活之中。作为画家的生态,同样是生活面对的各种困境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打开一看,立马就被吸引,不管你是外行还是内行。他独特的优美、幽默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艺术修为和文学造诣相得益彰,使得他的文字自成体系——干净深邃。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时段的人生,阅读着同一本书,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锁记的读后感 篇8 昨日去至上图,一时抓耳挠腮想不出找什么书看,随手寻了许子东的《呐喊与流言》与陈丹青的《纽约琐记》。许的书比较学术,煞有其事地看了些关于张爱玲小说特色的评论,抄了些关于钱钟书小说修辞技法的皮毛,便合上书丢在一边。摩挲了一阵《纽约琐记》的封皮,仍旧煞有其事,不过拿出笔和小本做起了读书笔记,谁让丹青先生是我的偶像呢? “人但凡新做一件事,多少总有点郑重和憨傻。”看着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最近郑重其事地想着某些事,略略抑郁,实在有些憨傻,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想不明白的呢?可是仍旧难看开…… 关于阔别祖国十八年后的心情,陈丹青先生如是说:“我早已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重塑一个人何需十八年,光影刹那之间人的心境就有微妙的变化,处在不同环境和文化的包围中,自然有所改变,有些是被迫的,有些则是必然的。把记忆倒退至五年前的自己,点点滴滴时至今日,莫不时刻唤醒我今昔夏日的别样心情。 陈丹青提到了他在美国时的所忆所闻,一篇比较美术馆和画廊的文章。“美术馆总能有效地让人沮丧、厌倦。艺术家不免都有狂妄和脆弱的间歇性并发症:朝拜前人,要么摩拳擦掌,要么万念俱灰。”我不是艺术家,对前人有敬畏而无朝拜之心,对未来也少却少年的意气风发,当然也了无抑郁不堪的念头。只是有些懊丧,恨当年没有真正用心领略大都会博物馆,只是疲于奔命似的在美馆里一阵乱窜,还差点因为坐地上而成了西人的笑柄。对于一个初涉异域的孩子来说,什么都是陌生、新鲜的,却又茫然失措…… “千百家亮堂堂的画廊就这么天天空落落的,那才叫寂寞。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后的大寂寞。我们不是总在期待文艺繁荣么?我在纽约看见了。”我无从想象这种空落景象汇合起来会是怎样一番模样,从小我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盛况空前”的“繁荣”,而绘画名家们的作品不是束之高阁不为人所知,就是永远摆在美馆里受小众的虔诚的瞻仰与无知的膜拜。 “作品只要一进画廊就显得神色不专,表情陌生,同作者,甚至同它自己疏离了。它们不再是你在画室里涂来改去,牵肠挂肚的玩意儿。那是画廊的东西,而画廊又用精美、郑重、讨人喜欢的方式,为它安排了下一段生命,从此同艺术家两不相干。一旦有了画廊,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就此被生生掰扯开来,他的梦境(原就是他的现实)和现实(也就是他的梦境)也被掰扯开来,从此艺术家必须醒着做梦。”画作即生命,它们的生命为艺术家所赋予,却又不得不在商人的操弄下走向各自命运的另一端;而许多未成名的艺术家们也只能在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这真是一种似矛盾却又彼此相容的现实组合。 这里还有一段相似的文字:“美术馆的藏画全是大众情人,它们随时接住每位来者的目光,并报以忠顺的凝视,犹如梦境;画廊的作品却瞪着焦距不详、意义不明的目光,你看定它,它却好似在闪避,或穿越你的注视,看向未知的处所——所有画廊的作品都是一副有待认领的表情。”好一个“有待认领”的作品,像极了孤苦伶仃却又冷漠相视的孩子,而“忠顺如梦境般”的藏画则充满风情,却绝无暧昧。那么他们的表情和个性又是谁赋予的呢?作家?商人?还是身处异地的艺术本身? 丹青先生把玩文字是有分寸的,就像是作画一般,提供无限的想象也给出自己的解释。“什么是画廊文化?作何体现?其实就是中国的老话: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言之,美术馆展示的是文化‘风暴",画廊呈现的是艺术‘生态"。重要的不是艺术家的数量,而是‘生态"的质量与繁盛。”美馆里的画作展开的也许是一副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图景,让人回溯回去,步入一代代画贤们布置的艺术殿堂;而画廊里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则有力彰显着当代艺术的旺盛自由、蓬勃发展、兼容并包,充满时尚感和独特个性。“美术馆的作品总是过去时的,画廊的作品则一再地呈示在现在时。……美术馆是标示惊叹号的地方,但惊叹号有时不如画廊给出的千万个问号来的有意思。”艺术魅力在画廊中得以展示,那引人遐想的悠远魅力绝对不输使人陷入历史彼时的刹那惊艳。“画廊正是艺术家彼此对话(求取理解)、对抗(求取自主)的生态场。收藏家和批评家悄然光顾,涂鸦小子和波普元老出没其间;那是做生意的地方(艺术家因此有饭吃),又是文化的舞台(艺术家因此有地方讲话)——这既是西方画廊的不同功能、双重性格、两副面孔。”这么一个中肯的评价,让人窥见理解、自主对应宽容、独立,无不是文化多元内在的精神因素和特质。 “终于我发现我在怀念没有画廊,不知道画廊的蒙昧岁月。”是真的不怀念吗?真的蒙昧了吗?陈丹青不像是自嘲和揶揄。我想,在那段看似“蒙昧”实则“激情”的岁月里,任何一个怀有理想之志的艺术家都能实现创作的自我释放,无需任何顾忌、怀疑、自我审视,更没有商业的掣肘,时局的干预,也就更不必在思考“神圣”和“荒谬”的过程中痛苦徘徊了罢…… 锁记的读后感 篇9 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智商高到一定程度,能看到第四维、第五维的世界;有时候,又想,明明活着的那个自己,千万不可以敏感,不要以为能钻进高山谷底、漆黑的深海隧道,实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偷窥的乌鸦。外太空和聊斋差不多只是我思绪乱飞的时候才能碰到的“现实”情境。十秒之内想完毕,我继续码自己第一篇关于书的字。 那是纽约琐记。对。陈丹青的纽约。 人人有自己喜欢的城市,但不是人人有机会一粒粒尘土地去触摸他。一座城,有可能永远只是停留在心里,也可能,会是妄为的勾引。要你朝向他。但,无论于谁,那座你爱的城市,不会是要你膜拜的城。琐碎、琐碎,带着你感情的城,才是。 那篇序言,被我看作是这些年看到的书中,难得的好文章。字字珠玑,娓娓道来,似一弯细水流淌而过。纽约是日与月都难寂寞的大都会,丹青说纽约的文字,却是月光如水的那夜,别样的纽约,艺术的纽约。 ——诸位未必能在这本书中寻获纽约——我并不假设自己有资格谈论这座深邃的城市。 ——艺术深邃吗?哪里还会有一座城,因为艺术而显得深邃,而不是历史? 纽约是。有这样一座城市,它短短百年时间,靠了疯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靠了魔鬼般的欲望和精力,把历史和传统抛之一隅。少年,中年,老年,一波一折的人怀揣着面向纽约朝圣的梦。 1982年,画完西藏组画的作者从北京到纽约。2000年,回头寻觅,他说,突然发现心里远未能忘情于这座伟大的城市。那里旧人依然,那里,美术馆继续展览着古老历史忘记带走的珍宝。带着站在北京写纽约,某年,再离开北京写北京的双城之计,陈丹青开始了他的纽约琐记。 从美术馆、画廊、艺术教育、艺术家交往小段、画室、绘画的观众到最艺术与自由、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良心,再到在纽约看桑兰、对古典艺术的迷恋。这些探寻纽约,寻找艺术之真善美的小小记忆一点一滴地穿行在这本书中。
2023-09-08 06:05:351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 范文一 近来读陈丹青先生新作《笑谈大先生》,此书慷慨淋漓,视野开阔,文风典雅,文笔清新。在中国研究鲁迅衮衮诸公,谈及鲁迅能及陈丹青者,而出其左右者,不多也。 切入点基本上能超越意识形态,古今中外之思想能融入一炉,大有洞见。在王小波仙逝之后,能以其有思想力引人深思且能发人深醒者,陈丹青先生当之无愧。 高中浅读鲁迅先生之后,多年来未曾细读,今日之后,当重拾鲁迅,当放下、躲进小楼,修身养性,喝茶养生。 《笑谈大先生》读后感范文 二 初读陈丹青的书,就是这本《笑谈大先生》,不知是因为自己对鲁迅的喜爱,还是也有陈丹青文笔的美妙,我觉得读起来舒服极了,不带半点功利,却很滋养人。区区九万字,让人的心中丰富了很多,甚至有更多地向往,想要了解陈丹青、大先生、五四还有民国。 我想,不管是喜爱鲁迅的,或是厌恶他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喜爱自不必细说,陈丹青从很独特的几个角度向我们讲了大先生的相关,而对于厌恶的,看完此书后也许会换一种看法,从原来清苦、刚直的印象变得可爱、风趣,而不再是一个政治符号或旗帜,因为他是活生生的人啊~~~ 陈在讲鲁迅的同时展开了好多,民国的趣事、五四时期的文化生态、现今早已见不到的珍贵的中国传统等等等等,说到当时各路文人的交往,真是自由、随意让人羡慕,现在逐利的社会中再也无法见到了…… 我读后感虽然浅薄,自己的时间也有限,但还是想写下来,因为浅薄就不写,永远也深厚不了。
2023-09-08 06:05:421

专栏:与陈丹青交谈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专栏:与陈丹青交谈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这本集子的出版,拖延整六年。六年前,上海《艺术世界》杂志编辑俞雷庆女士拉我开一年专栏,说好弄完了印成集。待十二期对付过,我就忙成别的样子,没时间,也没心思去整理,难为俞老师年复一年催。《艺术世界》原是八十年代面向“老百姓”的一份文艺月刊,新世纪“与时俱进”,改版式,换思路,一时办得比专业圈杂志更好看。2000年我回国定居,寻过来的头一位编辑,就是俞老师。她先曾拉了不同行当的文艺人做跨专业对话,其中有安忆和我的聊天,题曰《拿起镰刀,看见麦田》,又选登我几篇稿子,取自我当时尚未付印的书。到夏末,她再三再四提出要我开专栏。好吧,那就开专栏,可是写什么呢?只听她电话里反复说:“什么都可以讲呀,陈丹青!随便你怎么讲!”那好,最便宜的法子无如大家出话题,省得我伤脑筋。俞老师随即拟定广告登出去,请该刊“广大读者”给这家伙写信撩话头。专栏的名目,就叫做《与陈丹青交谈》。回国及今,我常被美术圈好汉斥为江郎才尽……
2023-09-08 06:05:552

陈丹青最新杂文结集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陈丹青最新杂文结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又一届宏大漫长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隆重播出好几周了。我呆看几眼,叹为观止:从《我爱祖国》到《想你想得心发慌》,从军人演唱的革命战歌到伯爵夫人咏叹调,谁说咱文艺不够多元?民族、民间、美声、原生态、主旋律、流行曲,青歌赛囊括了几乎所有歌曲类型,同台比,分组拼,力避厚此薄彼,处处协调精心。评审者一律是资深专家与历届获奖者,但仍然根据不同辈分、资望、民族、职衔等等,细细考量配置。另有“监审组”高居其上,间或“当庭”陈述。判分的精确,不在话下;评审发言绝对秉公而断,情理并茂;主持人则必口吐莲花,应声总结;还专设庞大豪华的“第二现场”另请权威当场回应观众来信。至于我曾反感的知识考试,实则考题任选,占分微乎其微。总之,全过程晶莹透亮,好比高清晰电子显像屏幕及诸位年轻歌手酥嫩光洁的扮相,望之如对美玉,无可挑剔。我想说什么呢?一如年年春晚的娇美歌声:赛手们唱得好极了,听完就忘。我所困扰者,是青歌赛处处提醒我近……请采纳
2023-09-08 06:06:342

文学回忆录 木心 陈丹青 百度云TXT格式 谢了

亲爱的楼主你好!你要的书籍已经上传至网盘闲暇之余请查收希望您能满意!
2023-09-08 06:06:421

可爱的中国是谁写的

《可爱的中国》是陈丹青所著,以下是拓展知识:1、概述《可爱的中国》是陈丹青所著的一本书籍,于1998年出版。这本书主要是以陈丹青在中国多年来的旅行和观察为基础,描述了他对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和历史的看法和理解。2、书中内容《可爱的中国》一书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的城市建设。陈丹青在书中对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对中国的评价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陈丹青对中国的评价是十分高的。他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独特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他还提到中国的风景和美食,以及中国人的友善和勤劳。4、关于中国的建设陈丹青在书中也提到了中国的城市建设。他认为,在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和贫穷之后,中国正在通过现代化建设来追赶和超过其他国家。他对中国的城市改造和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5、对中国的建议尽管对中国的评价非常高,陈丹青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他认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此外,他还呼吁中国继续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以实现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6、陈丹青的影响陈丹青作为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学者,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可爱的中国》一书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中国境内,很多国外专业人士也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关注。7、书籍的意义《可爱的中国》一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世界文化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和交汇。此外,该书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2023-09-08 06:07:121

《我纷纷的情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纷纷的情欲》(木心)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rit4jnguRVuHfHKqG1aQw 提取码:67zt书名:我纷纷的情欲作者:木心豆瓣评分:7.5出版社:理想国 | 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5页数:240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木心诗集《我纷纷的情欲》,依据木心晚年定稿,第一辑收入《我纷纷的情欲》《旷野一棵树》《咖啡评传》《致霍拉旭》《某次夜谭的末了几句》《恋史》等,第二辑收入《一些波斯诗》《金发u2022佛罗伦萨人》《雨后兰波》等,第三辑收入《论白夜》《冬旅新英格兰》《湖畔诗人》《以云为名的孩子》《海风N0.1》《海风N0.2》等,并配有作家影像等,首次出版时也已七十二岁,可见当年旧迹。作者简介: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晚年归根故里乌镇,被海内外华人视为深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精英和传奇人物。生前定稿出版有文集13种著作,即散文小说系列6种《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素履之往》《爱默生家的恶客》,诗歌系列6种《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引发刷屏的小诗《从前慢》即来自《云雀》),包括答问录1种《鱼丽之宴》。逝世后,另有“世界文学史讲座”整理成书《文学回忆录》(即听课学生陈丹青笔记),及作为《文学回忆录》补遗的《木心谈木心》。陈丹青说,《文学回忆录》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不止文学。英国BBC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世界文明》(20世纪以来的公众艺术教育电视片经典),中国部分,拟拍摄宋元以降的山水画。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之路,摄制组为此来到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拟将画家木心作为BBC千年历程纪录片的“一个开场的故事”,以诠释艺术的力量。
2023-09-08 06:07:381

木心的历史方面书籍

★ 木心手订八种封面珍藏版——木心走了,2011年12月21日,在乌镇故宅不远的医院告别一生。由他亲手设计封面的第一辑简体字作品八种,素朴大方,其风格亦成绝响。他早年即为老上海工美人,这八种书,八种色,返璞归真,质感还在,海内外的木迷们青睐已久。★ 木心经典作品单册盒装书——本盒装书收入木心最早为大陆读者所识的八种经典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弟子陈丹青说,“木心真有这个力量,你稍微一个小时放下自己读它,他会点亮你”。纸盒平装本“木心作品一辑八种”,共八册,是木心亲自编订的第一批简体字版作品,也是木心亲自手订八种封面的珍藏版。《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亲自编订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其中《九月初九》、《竹秀》、《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上海赋》等十三篇散文,最能体现木心风味。《琼美卡随想录》——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集。在书中,读者可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的“丰沛而娴熟”,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温莎墓园日记》——木心亲自编订的小说选集。经过年近八十的作者手订,小说集把原来繁体字版《出猎》一小节拿出来(另成为木心其他著作的篇目),把“我”隐得更深,实际上更耐人琢磨了。《即兴判断》——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选集,同样是沉思生活,体味人生。《西班牙三棵树》与《我纷纷的情欲》——木心亲自编订的诗集,均分三辑。《素履之往》——木心亲自编订的散文,及诗意和哲理之类。《鱼丽之宴》——木心亲自编订的文学答问录,附录童明辑译“木心珍贵的文友们”。木心(1927-2011),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在“文革”囚禁期间,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陈丹青说,“他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著有《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以上为第一批简体字版木心作品,即“木心作品一辑八种”),有《诗经演》、《巴珑》、《伪所罗门书》、《云雀叫了一整天》、《爱默生家的恶客》(以上为第二批简体字版木心作品,即“木心作品二辑五种”),及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等书。木心说:“贝聿铭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这不是反讽,而是实话,因为实话,尤甚于反讽——50年代末,他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60年代“文革”前夕,他与人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70年代他被单独囚禁时,偷偷书写文学手稿,令人惊怵不已;80年代末,他年逾花甲,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可他讲了五年文学课……《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布满木心始终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数家珍的文学圣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样持久地影响了这个人。
2023-09-08 06:08:171

陈丹青的老师是谁?名字两个字,写过禅学的书~知道的说一下~谢谢~

木心先生是陈丹青的导师,原名仰中,号牧心,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2011年12月,木心先生在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
2023-09-08 06:08:571

陈丹青书里范九毅是谁

陈丹青书里范九毅是陈丹青。陈丹青是中国的知名艺术家和文化评论家,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和作家。陈丹青的作品和著作涉及广泛的艺术、文化和社会议题,其中包含多个人物的提及。
2023-09-08 06:09:042

哪本杂志陈丹青木心文学回忆录好看

《文学回忆录》。被誉为是木心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书里列举了庞大的资料,笔者根据书里木心提到的书籍整理出一份书单,供读者们阅读查找。之所以叫推荐书单,是重点选出了木心着重解说的书籍,木心没细说的部分。
2023-09-08 06:09:111

陈丹青的书

很多, 画集与评论集   《陈丹青速写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   《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   《陈丹青 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1998年)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多馀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退步集》《退步集续编》(杂文集 2007年出版)   《与陈丹青交谈》 (2007年出版专栏交谈文章结集)发表论文  陈丹青素描稿   《美术》、《美术研究》、《美术丛刊》、《江苏画刊》、《美术家》(香港)、《雄狮美术》(台湾)、《艺术家》(台湾)、《陈丹青谈艺录 》。
2023-09-08 06:09:312

陈丹青写了一本书叫什么外国中国的

《外国音乐在外国》文集·《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陈丹青交谈》(上海文艺出版社)·《笑谈大先生》(牛津大学出版社)·《荒废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音乐在外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跟陈丹青聊天》(湖南文艺出版社)·《草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谈话的泥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09-08 06:09:371

陈丹青的主要成就及评价。

陈丹青的主要成就如下:1、画家的作家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2、快意的冲突关于绘画与写作,陈丹青如是说:“很多感受没法放到画里面去,因为绘画就是绘画,它说的是另外一套语言。但写作可以让我很好地表达:比如纽约我不会去画他,但我可以写它,这是写作过瘾的地方。《纽约琐记》尽可能地描述一个真实的,你可以有呼吸感的空间。我只是以一个纽约居民的身份写这本书的,而不是一个海外艺术家,我不认为有什么动物叫海外艺术家。”“我得承认,书写、演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描画时,我再三庆幸画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合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画家的陈丹青”“作家的陈丹青”“演讲家的陈丹青”“评论家的陈丹青屡屡而为的跨界。陈丹青锤炼出愈发敏锐多变的眼力和笔力,《退步集》《纽约琐记》《荒废集》表明了陈丹青是个善于思考和善于记录的人,生活的积累在他的身上和文字中酝酿得越发厚重且沉郁。人物评价既见君子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的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与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与丹青远别久矣年复一年依然梦见在一道写生的情景。我自来多病.丹青在侧时,伺护仿佛兄弟,或煨汤药、或做按摩,常等我安睡后,自己方去修憩,同室三年,时时可感觉他待人的情义,一如他观物的体贴,每当我观赏丹青作品时总不免对往者友谊情不能禁的思念。扩展资料:文学特点陈丹青是画画的;又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有西式背景。但他的行文、遣词造句,包括他的态度,好像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中国文人。不是说他首先是画画的,我们就觉得他的文字好,并不是这样。就从文字角度看,都是非常好的。陈丹青的文字非常有特色,读过以后会有大口吸氧的快感。就文字来说,他绝对是一流的。清新,没有框框,完全是一种没有模式打造的痕迹。令一些作家汗颜。陈丹青的《退步集》纵横捭阖,言辞放达,痛而后快。他说,他喜爱五四时期的文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丹青
2023-09-08 06:09:461

陈丹青的主要成就及评价。

陈丹青的主要成就如下:1、画家的作家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2、快意的冲突关于绘画与写作,陈丹青如是说:“很多感受没法放到画里面去,因为绘画就是绘画,它说的是另外一套语言。但写作可以让我很好地表达:比如纽约我不会去画他,但我可以写它,这是写作过瘾的地方。《纽约琐记》尽可能地描述一个真实的,你可以有呼吸感的空间。我只是以一个纽约居民的身份写这本书的,而不是一个海外艺术家,我不认为有什么动物叫海外艺术家。”“我得承认,书写、演说,令我获得绘画从未给予的快意,而当闭嘴描画时,我再三庆幸画画比我所能想象的幸福,更幸福。人不免有外向或内敛的天性吧写写画画。是在均衡这天性,抑或是一种我目前尚未了解的冲突?而绘画与写作的功效,比我想象的更差异。前者是享乐的,自私的,后者似乎迎合公众,并被赋予暧昧的责任。”“画家的陈丹青”“作家的陈丹青”“演讲家的陈丹青”“评论家的陈丹青屡屡而为的跨界。陈丹青锤炼出愈发敏锐多变的眼力和笔力,《退步集》《纽约琐记》《荒废集》表明了陈丹青是个善于思考和善于记录的人,生活的积累在他的身上和文字中酝酿得越发厚重且沉郁。人物评价既见君子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的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与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与丹青远别久矣年复一年依然梦见在一道写生的情景。我自来多病.丹青在侧时,伺护仿佛兄弟,或煨汤药、或做按摩,常等我安睡后,自己方去修憩,同室三年,时时可感觉他待人的情义,一如他观物的体贴,每当我观赏丹青作品时总不免对往者友谊情不能禁的思念。扩展资料:文学特点陈丹青是画画的;又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有西式背景。但他的行文、遣词造句,包括他的态度,好像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中国文人。不是说他首先是画画的,我们就觉得他的文字好,并不是这样。就从文字角度看,都是非常好的。陈丹青的文字非常有特色,读过以后会有大口吸氧的快感。就文字来说,他绝对是一流的。清新,没有框框,完全是一种没有模式打造的痕迹。令一些作家汗颜。陈丹青的《退步集》纵横捭阖,言辞放达,痛而后快。他说,他喜爱五四时期的文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丹青
2023-09-08 06:10:312

陈丹青:退步集续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陈丹青:退步集续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岁阑闲谈绘画近年我间或偷偷画画,已不敢自称是“画家”:绘画快要成为我的记忆么?以下几篇稿子多是记忆,并非谈绘画。绘画与绘画圈,是两回事,好在我终于渐渐出离圈子,闲谈绘画。其中,两篇涉及民国,两篇涉及上海。簇新的上海,也愈发健忘,而沪地旧友,相形见老,逸飞没有了,谁想到呢。他提醒我:走出绘画或固守画室,是为两难,虽然在他在我,这是不同的两难。自我的纪念回想陈逸飞如何成就大师悲剧与春梦聚散与记忆静物与绘画教育我当教师仅七年,资历太浅了。万想不到请辞一举,此后居然被视为理应批评教育的人。《退步集》所谈多少是为招生的挫折,喋喋不休又两年,一则是舆论的怂恿,一则是人还在里面,要么顺从,要么犟。现在走开,不谋事,便该闭嘴了:这是江湖的礼数,何况说也白说。教育的问题其实并非在校园,而是国家社会的大现实。羁身现实,中国人最现实的招法,便是“不说”。一格一格降人才致《新闻调查》艺术学院与艺……需要别的再问
2023-09-08 06:10:592

《多余的素材》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多余的素材》(陈丹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alUR0ir6R9NxHKrpK67_A 提取码:iwao书名:多余的素材作者:陈丹青豆瓣评分:8.0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9页数:239内容简介: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作者简介: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插队农村时开始自习油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23-09-08 06:11:121

《谈话的泥沼》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谈话的泥沼》(陈丹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u200d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UDK1jfHCWmdbLKAaleoeg 提取码:nd1v书名:谈话的泥沼作者:陈丹青译者:有2014年11月3印本豆瓣评分:7.5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1页数:312
2023-09-08 06:11:251

陈丹青国籍

陈丹青是中国国籍。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作品:1、2014年陈丹青的三部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8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是陈丹青继2008年《荒废集》之后首次将文稿付梓出版,三部书总共收入陈丹青近年累积的杂文、访谈、游记作品三十万余字。2、《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或论辩摄影,或睹物怀人。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入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文字三篇。《谈话的泥沼》是陈丹青近年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3、《无知的游历》是陈丹青的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首次尝试中长篇写作。2009年至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予以发表。
2023-09-08 06:12:423

读书是一种教养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 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说我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等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陈寅恪先生周游列国,通晓二十多种语言,可是他在清华填表时只填了两种:梵语和德语。逃亡香港时,日本人到他家里要挟他出来做事,他不肯,日本人就要行使暴力。当时楼里有很多人,他突然站出来和日本人交涉,说很流利的日语,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日语这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你都不知道他会讲日语,这就是教养。 我读书实在是少,但是我读过的书,实在地告诉我:你知道的非常少,你还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你不要自以为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中说:“若以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确实,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安静不下来的人。这和我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我对阅读充满感激。 想要享受读书的好处吗? 那就从陈丹青推荐的这些书开始吧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80年代,陈丹青在纽约认识了木心,听他谈论文艺,惊为天人,不愿独享这份奇缘,陆续带认识的在纽约的艺术家去见木心,而后大家请他正式开课讲世界文学史,不要让珍贵的识见虚掷了。这场文学的远征整整讲了五年。 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陈丹青视木心为精神导师,他说:“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吸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8月 “一生中总要啃几部大部头,得有几本书反复读。”小说作家里,陈丹青特别欣赏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他完完整整地看了三遍,“从十四岁看到四十岁,每次读都像第一次读,有一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如同旅行,看到最后总是有点难过,觉得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鲁迅全集》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陈丹青似乎是一个“昨是”而“今非”的人,更恋恋于民国的文化气氛。他推崇鲁迅,并同情他被某些研究者所扭曲,“当那些人拼命赞扬他的战斗精神,孰知不是另一种妖魔化?” 陈丹青专门写鲁迅,有一篇《笑谈大先生》。他说,他喜欢鲁迅,第一是因为鲁迅长的真好看。“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露着风流与俏皮……” 第二,是因为“老先生好玩儿,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胡适文集》 胡适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说起胡适,陈丹青有一点惭愧,他知道胡适太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胡适的极度推崇,“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如果说鲁迅是中国旧文人的典范,胡适就是一个伟大的新文人,一个绅士,有一种深刻的教养。”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基督教神圣谱》 啸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利用短暂的出国和有限的经费,能够最大限度做成事情的,在美术圈,当时没有人比邢先生做得更好。而《基督教神圣谱》这类书“在欧美,一百年前或者八十年前就已经有了,可是我们要到今天才有。”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 张僧繇等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8月 “每个人都能面对并拥有清晰的美术史文本,就在自己家里、手中,与辉煌的华夏绘画同在。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你爱国吗?你爱这国家的什么?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陈丹青:读书是一种教养 《现代艺术150年》 威尔·贡培兹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眼前这本书不是史论专著。作者贡培兹甚至没有读完中学——这也正是我的学历:我竟全部读毕了他的书——怪哉,作者与读者的学历会是对应的阅读水准么?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贡培兹证实了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艺术家(果然如此),也教会我如何解读难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来如此)。倘若在美术馆再度遭遇他们,我会心想:哈,老兄,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花招。”
2023-09-08 06:12:541

有看完林曦的新书《书法课》的吗?这本书好看吗?

你好,跟着林曦老师学习三年有余,每每都叹服于她的智慧、耐心和毅力。倘若现在有人问我:什么是书法?如何学?学书法有啥用?…诸如此类。我心中的答案是:“书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身心修养系统。”这本林曦老师的新书《书法课》还是艺术家陈丹青老师作的序,我觉得写的很中肯,《书法课》是林老师这十年来苦苦经营和教学实践的成果,像炼炉里的一颗丹砂,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几天我已经在读了,真的是一部初级书法漫游宝典,感叹林曦思路的清晰、语言的简练。好的方法会沉淀,不用着急也不用争论。我还记录了一些打动我的话,也分享给大家:*当手上功夫得到提升,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技术自由,提笔蘸墨,笔锋在纸上进行时,你便可以控制它们和你的心一起运作,体验那种合一的、共舞的感觉。*人只有安顿好自己,有了余量,感觉到开心,才能做好其他事。*初学要蒙养。不是早早求得结果的呈现。这个阶段,人并没有明确的输出意图,只是尽力吸收。*现在看来,传统就好像那串珠子,是古人以生命去丈量、践行和验证过的东西,如何承接和护持是很重要的功课。它对我们的帮助是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的叠加。*毛笔它就好像人的“末梢神经”,通过它,人内心之中的情感得以传导和落成,而日常的陪伴和默契也让毛笔成了一种情感的外观。*写字是写字的褒奖。*那些被我们赞美、令人钦服的作品,往往都来自只此一次的真实的生活时刻。*不对写法用心机。*速度往往是节奏体现的。*用三本书养出神采:生活之书、文字之书、自己之书。*雅:大约是由于着力于自我的成长,力道向内,因而外在的显现常有一种克制与内敛。*外头开枝散叶、千花万实都由根系和主干决定,花叶年年落尽重生,只有它们不变。*一种最好、最深刻的欣赏就是去临摹它。*学习是做到,而不是知道。*四层的蛋糕:人文、传统、艺术、技巧。*艺术用来表达真心,技巧则是途径,是指月的手指、渡江的船筏。*艺术不会孤立存在于一种与生活无关的欣赏当中,它们永远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我们的字和我们自己会一起成长。这本书值得大家一看,尤其是书法爱好者。
2023-09-08 06:13:021

文学常识的书有哪些?

《经典常谈》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文学作品的种类、特点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经典常谈》第七章中,介绍了文学作品的种类、特点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的内容:1、《四书》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为《四书》。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3、《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4、《中庸》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3-09-08 06:13:122

"教养与人文"陈丹青的。原文复制。等10分钟,快

  这些年我主要给艺术学生讲演,从来没跟非艺术专业的军人、医生交流过。主办方让我讲讲“人文”,我很茫然。人文是大话题,容易空。讲什么呢?  我跟军人有渊源。我的爷爷是国民党军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参加过抗日,也参加过“剿共”,在淮海战役打了败仗,被俘虏了。他属于邱清泉兵团,打败他的呢,是解放军二野还是三野,我忘了,但其中有个军人后来成为我的岳父。我的岳父,山东人,打打打,一路打到南京,打到上海,因为懂点文化一原来是中学老师——就做了工程兵参谋长,好像是这样一个职位。淮海战役包围过邱清泉部,所以当年我爷爷败给我岳父。爷爷后来逃到老家广东,共产党一路打到海南岛,他就到台湾去了。  当然,我爷爷从来不可能见到我,我也不可能见到他。直到1989年,我才有机会从纽约到台湾去看他老人家,当时他已经过了80岁了。第二年,我父亲作为对台办干部,被批准到台湾,把我爷爷给拽回家乡,得到善待,在那里终老去世了。  所以,我跟军人有这样一层关系。  我是1982年出国的,对岳父母那个家的印象,全都穿着军装。11年后我第一次回国,非常怀旧,拼命找过去的事物。大家可能注意到我现在还背着“军挎”,我插队、上学、出国,都背着这样的包,一直用到现在。我女儿也背一个这样的包,在纽约跑来跑去——我回中国非常失落,尤其到我岳父家,更失落:都不穿军装了,马路上看到军人,军装和过去完全不同了,就像你们这样,配肩章之类,帽子样式全变了。  现在对着你们这一代新军人,我只好一路上拼命想出点新话题。  我呢,是“文革”一代人,老知青,插队8年,出国又是“洋插队”,整整18年——我说我是知青,没有夸张的意思,什么叫做“知识青年”?就是没有知识的青年。我的学历实际上是小学毕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了,之后我勉强上过两年初中,数学、语文课都没有上过,就是参加批斗老师,参加游行,参加劳动,混了两年就和几十万知青到农村去了,从此再没上过学。等到1978年我考上中央美院,已经25岁,忽然变成研究生,让我填写学历,我就填小学毕业。他们说不可以这样填,你是同等学历,但我坚持这样填。结果很有意思,到2000年,我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用,又要填学历,我仍然坚持说:我小学毕业。表格栏目有个空格,要你填写谁为你的学历作证。我犯难了,怎么办呢,就填了一个领导人的名字。没有“文革”,我们就会上学。但我要告诉大家:我不喜欢上学。“文革”初期曾宣布:不上学了,闹革命了,孩子们高兴坏了。你们大概不一样吧,反正我不是个读书人,叫我讲人文,很奇怪的事情。好在市面上现在奇怪的事情非常多,我也来这么小小地奇怪一下子——跑到301医院跟诸位硕士生、博士生讲所谓“人文”。  今天主办者准备了我这些年写的所谓的“书”,其中一本叫《多余的素材》,最后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彼哉》,“彼此”的“彼”,“呜呼哀哉”的“哉”。里面写我遇见一位意大利人,是意大利驻中国商务代表,他推荐我看《四书五经》,推荐《论语》的好几个不同版本,弄得我满头出汗,羞愧难言——我是中国人,他是意大利人,我当时四十多岁,他才三十出头,可是他能够用中文在各种版本的《论语》上作注解,我很感慨,写了这么一篇散文。为什么叫做“彼哉”呢?这话的意思,古语就是“他呀”!孔子说起某人,看不起他,就说“彼哉、彼哉”!  我呢,就是孔夫子看不起的那个人,没学问,可是来谈“人文”,很讽刺的。  我也没教养。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可是我到现在遇到有些小关节,还是止不住地没礼貌一我喜欢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就说实话了,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我很少脸红的,当时脸红到脖子,非常非常难为情,耳朵都热了,想起小时候。我小时候经常被大人训斥,训斥的理由不是顽皮捣蛋、翻墙砸东西,而是没礼貌。所谓没礼貌,不是你不尊敬人,是你不知道尊敬的方式。我相信很多人没礼貌,并不是这个人不好,实际上是不懂事。你小时候、你年轻时不礼貌、调皮,甚至粗鄙,情有可原,尤其在那么一个粗暴荒凉的时代;可是岁数大了,今年我虚岁53了,在罗马,在文艺复兴的故国,不经意之间,小时候“文革知青”那种没教养,那种粗鄙的人格,就露出来,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  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可是所谓教养、所谓礼貌,全看小事情。现在我想咱们可以说下去:今天,我们的所谓“人文”状况,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普遍的教养,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很冲突。一方面,在我几十年记忆中,中国的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大家知道,我们经历过30多年的贫穷、愚昧、政治动乱,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非常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可是改革开放20多年,国家强大了,经济增长全球最高,年轻一代越来越知识化、现代化、国际化。我们所有人都无法想象中国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可是呢,也是因为这二十几年的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又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问题,什么问题呢?总括来讲,就是全国上下,大家都同意,我们的人文素质发生很大的问题,大家都不满意。  刚才说了,“人文”是个大题目,容易说空。比方说我们经常在各种文本上看到这句话:“我们要发扬人文精神”。我不会说这句话,这是句大话、空话,就像我们当年一天到晚说“革命精神”之类。现在,从政府到民间,没有人提“革命”,为什么?因为国家付出了几十年的代价,知道那是一句空话。可是今天我们忽然要提“人文”,以我对“文革”的记忆,我会警惕:又是一句空话!  “人文”这两个字,汉语原来没有的。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什么叫“人文”?  “文人”,我们知道是指所谓“读书人”,反过来,“人文”是指什么?是什么意思?(台下=某同学回答:“人文是指精神。”)可是“精神”也是一句空话,也应该追问——什么叫“精神”?你跳到水里去救一个人的命,是“舍己救人”的“精神”。好的,可是“舍己救人”的“精神”跟“人文”有什么关系?今天要是哪个人干了件善事,我们就说:他这是“人文精神”,挺大一顶帽子——据我所知,“人文”这两个字,中国的古文有过,叫做“人文化育”,但并不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文化”这个词,古语里也没有的,是19世纪从日本挪用过来的——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开口说话,有一些词语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 日本的西化过程创造了很多新词汇,比方大家将来出去当干部,“干部”这个词就是从日本来的,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全都是日本过来的。包括医学上大量词语,都是日化的西语——“人文”这个词,实际上最早是从“文艺复兴”那里来的,就是我刚去过的那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国。  文艺复兴以前,漫长的一千多年中世纪,上帝顶要紧,人是上帝的仆人,上帝的罪人……到了文艺复兴,所谓“人”,所谓“人的价值”,抬起头来,简单说,就是世间一切,人最重要。  文艺复兴有一件标志性作品,就是米开朗琪罗雕刻的《大卫》,全裸体,还有波提切利,画过“维纳斯诞生”,也是全裸体。他们以上帝的名义来画凡界的人,或者说,以凡界的人的样子,来画传说中的神——人觉醒了,一切以人为本。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从意大利人文主义那儿借过来的。  但“人文”包括的事物太多了。文艺复兴是个物理、天文、哲学等大发明时代,人类忽然跳跃着进步了一次,它泛指所有学科、所有学问,总起来,叫做“人文”,叫做“人文主义”。  按理说,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教育,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和所有学科知识,我们差不多都掌握了,都在传递中,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来提人文教育?要提人文素质?我回国后一直不明白,什么叫“素质”?都说“这个人素质太差了”,我不太懂,然后又听到全国在搞人文素质教育,我也不太懂,这句话在我出国前不流行的。  素质,也泛指很多内涵,但我宁可用比较老的字,叫做“教养”。我知道我既没知识,又没教养,所以我对没教养的事情,特别敏感。刚才在罗马那个例子,我现在正在做老师,这是很丢脸的。  教养,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一句话,源远流长。这个“养”字,是要时间的,一个孩子养大,一条小狗养大,都要时间。我今天讲课的题目叫“人文与教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的教养,是慢慢养成的;一是你失去教养,是历史慢慢形成的。我特别注意后者:几十年来,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些国民失去了教养,而且是起码的教养?  “人文”,指的是整体状况,我可以说:在座所有同学的人文状况怎样怎样,但我不能说:你这个人的“人文”有问题,这话是空的;但“教养”指的是私人状况,很具体,涉及每个人。譬如这位同学有教养,那位同学缺乏教养……一个国家整体人文发生问题,我想,首先是许多个人的教养发生问题。很多人都缺乏教养,总起来看,很可怕!  今年年初我辞职事件被媒体渲染时,电视里公布了我的批评。我说,现在大学的教育,大学培养人,是“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理想”,套用今天这个讲题,就是说你有地位、有学位,但你不一定有教养。  我们随时看到很多很有地位的人,比方说教授、官员、社会名流……但你仔细去看,他们未必有教养。我本人的没教养,刚才已经是个例子。现在说个别人的例子,是别人对我没教养。  怎么没教养呢?就是我在学校里走,有人认出来了:“喔,你是陈老师”,跑来跟我说话,这不奇怪。可我有一次在厕所里正撒尿,一个仪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是个研究生,非常帅的小伙子,立刻跑过来站在我后面大声说:“你是不是陈老师?我是从江西来的,你在江西插过队,我要跟你照个相。”我非常尴尬,因为我正在撒尿。他完全不懂应该在外面等我,那样没礼貌,不懂得不可以这样子对一个长辈说话——我的年纪好歹可以当他爹,而且我是老师,还是他尊敬的老师,是他想要合影留念的所谓名人,可是他这样子跟我说话。  出了厕所,他早已准备好了照相机,把我像人质一样一把夹住,不由分说就拍照。这种情况我不止一次遇到——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来就拍照,拍完就走,然后跟人说,你看!我跟陈老师合影。  我们小时候,所有大人都不许我们这样对待人,可是如今变成大学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对我一个人,所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或必须认识一下的,都这样,行话叫做“混个脸熟”——这就是没教养。  20世纪90年代有个案例,具体哪年我忘了:美国爱阿华州,一位中国留学生枪杀了他的三个老师,还有他的一个中国同学。当时这是大新闻。他名叫卢刚,在中国是天才班培养的,成绩优异,很年轻就出国,攻天体学,很尖端的学问。矛盾发生在哪儿呢?发生在他和另外一个天才学生,温州人,农村出来的,两人都在爱阿华州大学修天体学,都师从同样的导师。但是呢,卢刚没得到奖学金,另一个同学得到了,卢刚没得到他要的分数,另一个同学得到了,他忌恨同学,也忌恨老师。他带了手枪到不同的教室,把几位老师一个一个打死,很从容,也把那位温州同学打死,总共打死四个人。当时老师躲在课桌椅底下,恳求他,他很冷静,一枪打死一个,开车逃走,当然,他很快被抓住了。  事情发生后,美国非常痛惜,并不是痛惜他开枪杀人,因为美国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隔三差五会有报道,这是美国的老问题——美国痛惜什么呢?在全世界研究天体物理方面,一共有6个最顶尖的教授,现在有3个没了,五六十岁左右,被打死了。在天体学研究中,近百年的累积,现在一半变成空白,失去了重要的研究者。  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正在健全法制,营造司法改进的环境。但一个国家只有法制是远远不够的。我在美国呆了这么久,亲眼看到果然是个法制严明的国家,太讲法了,讲得叫人受不了。可是法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法制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人的教养,人的行为规范。问题是,讲“法”,很清楚,讲教养,非常难。  再举另一个有关教养的例子。梁启超怎么去世的,大家知道吗?他死于当年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医生给他切错了一个肾,病情恶化,死掉了。这么重要的国师,肾给切错了,死了。可是梁启超怎么说?他的第一反应,是请周围人千万别跟媒体说,不要公布。他说,中国老百姓刚刚开始相信西医,还有很多人在观望,旧观念还没转过来,如果因为我的肾切错了,社会上知道了,老百姓又会退却,不信西医,所以别公布。  大家想想,他是拿自己的命为现代化做牺牲。大家会说,这是他的道德、思想,这是他的精神,可我觉得这是教养。思想、道德是可以学的,可以放在嘴上说的,可是遭遇性命攸关的大节,教养装不出来。梁启超知道自己完蛋了,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这仅仅靠的是思想道德吗?  刚才讲到的留学生卢刚案,真正动人的是后面的故事,中国人听了,简直匪夷所思。  爱阿华区是个大学区,有将近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卢刚案发生后,全体中国留学生和家属非常紧张,压力大极了:我们在别人国家犯了案,杀了人,出门怎么面对美国人?可是就在案发当天晚上,爱阿华州所有中国留学生家门口都有一封信塞进来,是当地教堂散发的,大意是说:“请所有中国人不要紧张,不要愧疚,我们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请大家一起为死难者祈祷,为凶手祈祷。”  中国人安心了,第二天上学、上班,到了学校、公司,又受到美国同学和同事的口头安慰,然后教堂请中国人,不管你信不信教,都来参加仪式,原谅罪人,超度死者。  我们可以想想,这事发生在我们国家会怎么样?我相信政府会有理性,不见得失控、失态。但这里发生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道德传统没有中断的国家,或者道德传统严重中断的国家,一旦发生这种悲剧,你会见证二者的差异。  这就要说到所谓人文和教养为什么会失落?道德传统为什么会中断?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对中国今天的影响,是科学与民主,但是另一面影响,我相信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都在反省——今天整个人文状况发生问题,有远因,有近因,远因是“五四运动”,近因是文化大革命,造成什么后果呢?就是文化断层,伦理也好,道德也好,我们民族长期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被中断了。中断以后,可以恢复,但伤口留着疤,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诸位有些是学外科的,人遭了大伤害,一刀下去,缝起来,但缝口会留下,不容易愈合,是不是这样?  文化断层比肉体破裂可怕得多,后果也严重得多。“五四运动”把整个先秦诸子以来的大统,基本上给否掉了,但中国要现代化,要转型,不动这大刀子不行。可是,1919年不可能预见大统被反掉后,对中国是什么影响——我们亲眼看到了。  这是大话题,我的学识承担不了,但我把我的认识说出来一近因,“文化大革命”把“五四”传统也颠覆掉了。总之,那十年,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并不是“文革”结束就解决了,而是在最近几十年慢慢显示出来,在各种形态、各种人群中,由各种新的原因和旧的病根,处处显示出来——这是真正严峻的问题。  我要转向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当我到国外目击另一种文化生态,我痛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出现断层,出现断层,这个国家要付很久很久的代价。  比方说,“五四”破掉了孔孟老庄,什么是孔孟老庄?就是一整套办法、说法,仔仔细细教你怎么处理人和朝廷(当时就是国家)的关系,人和家庭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生命的关系……这些伦理哲学支撑中国人两千多年,“五四”以后,1949年以后,尤其“文化大革命”以后,全面崩解。到了我们这几代人,很难把这些伦理变成我们血液生命里的东西。这些年有人提出来要重修国学、要读经。但是一个大伤疤,你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肌体的状态。  另外还有佛家和道家。中医合理的部分,充满道家智慧。道家吸收了《易经》,但和《易经》不同——《易经》最初影响的是儒学——道家有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一旦你能够无为,就什么都可以“为”,国家的事情是这样,个人的事情,包括艺术、医学、兵法,都是这样。  西方人比我们尊重国学。老子的《道德经》二战后德国人手一册,为什么?因为德国“二战”后目睹国家和欧洲经历空前浩劫,最后发现中国的古老哲学可以从另一面提供你怎样认识民族的灾难、国家的浩劫、历史的命运。我和德国人、德国艺术家交谈,他们都知道道家,知道老子,高度尊敬。  但我们要对国家的历史有个大的体谅。为什么古老民族在当代遭遇现代化,必须转型,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必须抛弃传统,因为那些传统不再适用新的国家形态,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结构——所谓“人文”,所谓“教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就是这样作为代价牺牲掉的,直到国家富强到一定程度,我们又回到这个问题,回到“人”的问题,没法回避。
2023-09-08 06:13:271

陈丹青现在的国籍是哪国人

陈丹青是中国国籍。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作品:1、2014年陈丹青的三部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8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是陈丹青继2008年《荒废集》之后首次将文稿付梓出版,三部书总共收入陈丹青近年累积的杂文、访谈、游记作品三十万余字。2、《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或论辩摄影,或睹物怀人。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入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文字三篇。《谈话的泥沼》是陈丹青近年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3、《无知的游历》是陈丹青的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首次尝试中长篇写作。2009年至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予以发表。
2023-09-08 06:13:452

思想者txt全集下载

思想者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日之惑日之惑当几缕云烟围住那轮红日,它娇羞地探出头,遥望着地球,地上人流穿动,惟心的,惟物的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当雾气弥漫到整个大地,那轮红日隐没在云海,东方的天空泛着白炽的光,那是它渴望、向往的眼神。地上的世界不会关心它的存在,它过高、过洁,是天国的明星,只有贞洁的诗人会将它凝望。我们都是矛盾的,灵魂渴望着飞翔,却不胜高处的寒冷,我们忍受着孤独,将智光播洒。风景风景透视法告诉我们的是距离产生模糊的美感,不靠眼睛而根据感觉更容易发现事物本质的美。由元素挤满物质的内部,粒子的运动催使万物衍化,外在的线条仅仅表示轮廓,表象的纷杂麻痹着感官,而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在心底刻下深深的“爱”,无形中万物融合又分离,那道深深的痕迹便是风景。读书频道网友意见反馈心中莫明袭来一种冲动,一股清泉向上涌动,一块青石等待着水落而露出真面目。我拿起笔,在大脑中搜寻,用比喻将它们描绘……
2023-09-08 06:14:002

关于鲁迅的作品推荐,了解鲁迅不可不读的12本书

我们都是接受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人,除了作文和文言文,怕的就是周树人。 对于经典,我们常常是望而却步的,对于鲁迅,我们想走近又何尝容易。 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康德专家劳承万先生说,读康德,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跟着康德读康德”,大多数人接触经典都是拿起来就读,读来读去只能是一头雾水,因为你缺少外围的知识储备,看不懂也是正常; 第二种方法就是“超越康德读康德”,这种读法一般人做不到,说白了这是大师的方法; 第三种才是对我们一般人有效的方法,即“绕开康德读康德”,你不要直接去读康德,而是先找本《西方哲学史》或《西方美学史》或《西方文论史》读一读,对主要的背景和关键性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再进入康德。 这第三种读法,其实也普遍适合于一些起步阶段有阅读难度的经典,比如鲁迅。 目前如果大学读的不是中文系,更不会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人,对鲁迅的认知基本停留在中学课本的基础上,直接阅读鲁迅的各种集子是有障碍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 绕开鲁迅读鲁迅 ”。 今天,我们就分享12本介绍鲁迅的作品。 如果你对鲁迅感兴趣,最好先不要读《鲁迅全集》,先找几本鲁迅专家写的有关鲁迅的易读著作,从鲁迅的生平及对其重要文章的鉴赏,来走近鲁迅。 01 《与鲁迅相遇》 豆瓣评分:8.8(596人评价) 把这本书放在首位,因为它可以使你在以后阅读鲁迅的路上元气淋漓。 这是钱理群先生告别北大讲坛的实录,听过钱先生讲课的人都感受过他激荡在讲坛上的精神。 他是活着的“五四”,是当代对鲁迅精神和思想最有力的传播者。 他的鲁迅研究是主体介入性的,带着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而这一切都在他讲稿文字中有所体现,那种生气是扑面而来的。 此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不会浅薄,也没有枯涩。 阅读它,你会觉得是在与一位“鲁迅精神”的践行者进行一场生命对话。 钱理群先生就要离开北大讲坛了,北大是五四的发源地,也是鲁迅曾任教过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北大对鲁迅的最后回应。 此外,本书的框架很有特点。 先讲鲁迅的死,再从头讲鲁迅的生平,由死而生,让你从鲁迅的死中体味到鲁迅之伟大,再感受鲁迅生之光荣,真正与鲁迅相遇。 02 《鲁迅的故家》 作者:周作人 豆瓣评分:8.6(47人评价) 这个世界上最了解鲁迅的人,可能就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 目前存留的关于鲁迅早期的史料,最具参考价值的就是周作人留下的这本回忆文字(还包括《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是最全面的见证者,也正如他自己说的, “我所知道的已为海内孤本。“ 在周作人的这本书里,你看不到“鲁迅”,你看到的周树人。 也许你会问鲁迅不就是周树人吗? 回答是,却也不是。 所谓“鲁迅”,是写过《狂人日记》之后的周树人,那个鲁迅身上有着几十年来我们投射上去的太多的偏见。 我们知道的鲁迅,说来说去就是那“三个伟大”,扪心自问,还有什么吗? 周作人笔下的鲁迅,是还没被人过多关注的周树人。 他是绍兴水乡百草园里的少年,是清末留学日本的学生,还是下班后躲在北京S会馆里抄校古碑的教育部官员,此中唯独看不到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个横眉冷对的老头。 那是最原初的鲁迅,是周树人,也只有认识了周树人,你才会懂得鲁迅。 就本书而言,可以算作是“现代散文巨擘”周作人晚年的代表作。 此时的知堂老人,文字已臻化境,空灵而干净,一切只是叙事再叙事,没有一般叙事散文的再现情景,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03 《鲁迅与周作人》 豆瓣评分:7.6(112人评价) 仅是通过读周作人的文字来了解鲁迅,只怕是不够的,因为周作人自己藏的太深了,心情都在纸背。 了解鲁迅,在现代中国,最好的参照是周作人。 可以说“周氏兄弟”,互为影子,只有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才能观察到彼此的全貌。 或者说, 读鲁迅,心里要有周作人,读周作人心里也要装着鲁迅。 孙郁教授的这本书,是将周氏兄弟对观的典范,它一版再版,足见此书在学院内外的影响。 孙郁教授没有学院派的论文腔,其文风平和,感情充沛,文字晓畅易懂,是走近鲁迅,同时也是走近“周氏兄弟”的不错选择。 04 《一个人的呐喊》 豆瓣评分:8.2(165人评价) 《一个人的呐喊》是一部完整的鲁迅传记。 传记不同于其他鉴赏文字,要为人立传,客观是第一位的。 研究鲁迅的人当中,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史料派”。 他们以秉承清代乾嘉朴学的路数来研究鲁迅,文章不写一句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朱正先生,人称“朱老总”。 为鲁迅写传记的人太多了,各式各样的传记多得难以统计,但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那么几部,朱正的这部是数得上的。 我们要的是对鲁迅客观的生平讲述,炼乳兑水的作品绝不是我们了解鲁迅生平的首选。 朱正先生是做鲁迅生平史料考证起家的。 他的代表作《鲁迅回忆录正误》是新时期以来鲁迅实证研究的典范之作,有此基础,他作的鲁迅传记至少是可靠的。 此外,张梦阳《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也是力作,张梦阳先生的鲁迅研究是一种殉道式的存在,此书可靠度自不用说,无奈部头太大,不宜作为首选。 05《笑谈大先生》 豆瓣评分:8.3(5449人评价) 以前,有一个作家和一个学者。 作家说“鲁研界里没高手”,学者说“鲁研界外也没高手”,像两个孩子对骂,我们只能听听罢了,一笑而过。 鲁迅不是“鲁迅研究界”的鲁迅,鲁迅是中国的鲁迅,更是世界的鲁迅。 鲁迅谁都能谈,谁谈得好,谁谈得对味,我们就听谁谈,不要局限于界内或界外。 跳出鲁研界,放眼这些年谈鲁迅的,最对味的还数画家陈丹青。 前几年陈丹青整理了老师木心的讲课笔记,出版为《文学回忆录》,至今热度不减。 当时陈丹青谈到木心在美国为他们讲课的事,很有意思,他说: “当时木心讲的那些文学作品,有许多作品他别说读了,听也没听过,但这不妨碍他对木心文学课堂的着迷。” 读了《文学回忆录》你就理解陈丹青了。 木心的文学课堂讲录,可不是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教程,木心讲的是人,是这个世界,以及对人和这个世界的认识方式。 我们读没读过鲁迅不要紧,不妨也可以抱着此种心态去读陈丹青此书,相信你也会像陈丹青喜欢木心讲文学一样,喜欢陈丹青讲鲁迅。 不妨丢掉成见,跟着陈丹青一起感受鲁迅,那里面的鲁迅是个可爱的想让亲近的人,是画家陈丹青描绘的鲁迅像。 06《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 豆瓣评分:7.5(17人评价) 日本的鲁迅研究,不容小觑。 要说对鲁迅细腻的体察,日本学者有胜于鲁迅故国的研究者们。 日本鲁迅研究有“东京圈”和“关西圈”之分,“关西圈”的鲁迅研究,其底色更接近实证,代表人物就是北冈正子和山田敬三。 北冈正子的《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专深得连许多鲁研专家都不愿去触碰。 山田敬三的这本著作,无疑也是学术的,只要看到前面有孙玉石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专家)作的序,就能认证此书的学术品质了。 此书过于学术的命名,影响了此书的传播,读者完全可以忽略“无意识的存在主义”这几个吓人的字,这是山田敬三对学术深度的追求。 我们不妨全当此书就叫《鲁迅》,把它当成一部鲁迅故事集来读。 说白了此书就是一本故事集,有仙台学医、有东京从文,有写小说的故事,也有研究古典文学的经历。 山田的这部鲁迅传有他内在理论支撑,所以他对材料的辨析也别有特色,他讲的鲁迅故事会别有风味。 举个例子,别人讲鲁迅与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多是一贯的思路,引用鲁迅在结婚当晚把枕头都哭湿了的说法,继而就讲鲁迅的封建包办婚姻,让他内心多么痛苦。 山田讲这个故事,会从头考证材料。 所谓把枕头哭湿了的说法到底可靠不可靠,如果不可靠,那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鲁迅对与朱安结婚一事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此层层推进,抽丝剥茧。 书读到这一步,你走近鲁迅的愿望也不就要实现了吗? 延伸阅读 以上六本书,会让对鲁迅的生平和一些常见的作品有一定了解,但想真正地走近鲁迅,在读《鲁迅全集》之外,还要阅读更具权威的研究性著作。 读这些书,要做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西方文论、哲学、美学等。 下面继续分享六本有关鲁迅的权威著作,阅读这些书目,除了走近鲁迅之外,还可以了解当代世界鲁迅研究最核心的成果。 07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豆瓣评分:9.3(20人评价) 作者王富仁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当然也是第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 此书的出现终结了鲁迅研究的“陈涌时代”,是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的标杆性成果,开启了此后的鲁迅研究大潮。 王富仁的研究,将此前的政治革命与此后的思想革命做了明确区分,在思想革命的进程中考察鲁迅小说,并提出了“回到鲁迅”。 08《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豆瓣评分:8.4(350人评价) 在王富仁之后,鲁迅研究又一标志性成果就是汪晖的《反抗绝望》。 汪晖在王富仁的“思想革命”和“回到鲁迅”之后,以鲁迅自言的“历史的中间物”来阐释鲁迅,无疑是开掘出了新的向度。 所谓“历史中间物”,即要在黑暗中,又要反抗黑暗。 09《死火重温》 豆瓣评分:8.6(102人评价) 《死火重温》是继《反抗绝望》后,汪晖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又一鲁迅研究代表作。 这是他面对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成果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和开拓。 基于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索,其鲁迅研究的意向也发生着变化,此书正是对这方面的体现。 10《铁屋中的呐喊》 豆瓣评分:8.1(240人评价) 李欧梵是海外汉学之重镇,是 欧美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铁屋中的呐喊》是海外鲁研的经典之作,李欧梵以新鲜的视角,将心理学与英美新批评结合,又融合记传式研究方法,为鲁迅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深刻揭示了鲁迅的内在悖论。 11《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豆瓣评分:8.8(102人评价) 木山英雄是日本汉学界“哲思派”鲁迅研究的代表 ,他的鲁迅研究著作,具有极强的哲学意味,对鲁迅做出了极其精微的阐发。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是木山英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集,其中最多涉及的就是鲁迅和周作人。 12《鲁迅:救亡之梦的去向》 豆瓣评分:8.9(38人评价) 北冈正子是日本“实证派”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 ,她一生差不多都致力于对周树人(早期留日阶段的鲁迅)的研究。 与以上学者的宏观的“大鲁迅”研究相比,北冈的鲁迅研究可以说非常独特,她用坚实的考证,构建出了留日时期的鲁迅。 总结 走近鲁迅,还要轻松而靠谱地走近,当直接面对鲁迅的文字,或许你会一时摸不着头脑,但我们可以“ 绕开鲁迅读鲁迅 ”。 就像许子东说的: “鲁迅是一座山,张爱玲是一条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不能轻易仰望的山,我们可以换个视角看看,或者是先绕开而远看,再慢慢走近。 但走近不代表走入,绕开最终还要面对。 我们的目标最终还是直面鲁迅,阅读那些冰与火的文字。
2023-09-08 06:14:141

寻找几本比较有权威的色彩学书籍~!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Ⅲ:贝蒂的色彩译者: 朱民作者: (美)艾德华ISBN: 9787531722762 页数: 199定价: 39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8-5-1色彩的性格译者: 吴彤作者: 爱娃61海勒 / Eva HellerISBN: 9787802115729 页数: 415定价: 158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装帧: 精装出版年: 2008色彩心理探析(色彩系列)作者: 小林重顺ISBN: 9787102036861 页数: 160 pages定价: 38.0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6-12-01大师的色彩作者: 李亮译者: 李华 / 李亮ISBN: 9787800117909 页数: 375定价: 98.0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3-08-01美国色彩基础教材译者: 汤凯青作者: 潘泰克ISBN: 9787532242498 页数: 169定价: 58.0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5-05-01新色彩构成作者: 陈重武ISBN: 9787530519660 页数: 142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定价: 48.0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4-3-1陈丹青说色彩作者: 陈丹青副标题: 名师点化ISBN: 9787535613011 定价: 27元出版社: 湖南美术
2023-09-08 06:14:231

2017年央视朗读者第五期视频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的全新综艺《朗读者》邀请明星们朗读文学作品引起新一轮的读书热。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央视朗读者第五期视频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央视朗读者第五期视频观后感   在上一期《朗读者》节目中,曾主持过13届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倪萍着一束鲜花缓缓走向舞台,观众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董卿转头看了一眼就泪崩了,一边擦泪一边迎上前去。新老两代主持人站在一起,勾起多少往事。倪萍大声对观众说,“谢谢,老倪又来了”。这一期的主题是“礼物”。倪萍朗诵的是自己写的一本书《姥姥语录》中的一小段,“以此献给慢慢陪我变老的电视观众。”看过那一期的人感受相同:笑着飙泪,倪萍好真实。在1999年,还貌美如花的倪萍刚生下的儿子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不治疗眼睛会失明,甚至会死。娃才两个多月时,倪萍强忍着悲痛主持了那届春晚,而外界丝毫不知道倪萍将迎来自己最艰难的十二年。“好事儿来了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儿来了咣当一下就砸在你头上了。”(摘自《姥姥语录》)为子赴美求医,倪萍退出了央视的舞台。十二年为子治病,甚至想到过房子卖了,退出主持界做演员拍戏赚钱,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儿子能够赶快好起来,尽管被人诟病抽烟、不拘小节,发胖不爱打扮,但倪萍依然活得很坚强和自信。在和董卿聊天时,倪萍说因为要上电视,自己也想变得漂亮些,努力减肥,但是效果不好怎么办呀,引得众人发笑。   再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一个人承受着的压力也会在不经意中显露出来。那段时间,倪萍主演的电视剧《浪漫的事》似乎有所映射,倪萍扮演的宋雪,因为儿子被拐卖,情绪失控、意志消沉,为了寻找儿子,她失去了丈夫和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并不像在舞台上那样声情并茂,虽然声音低沉,但平实的语言里充满感恩,每次回答完问题都会由衷地说一句谢谢你。答应来参加《朗读者》,除了对节目和董卿的认可,倪萍认为,《朗读者》是可以把心完全放开,献给观众。“对我来说这些经历,可能讲出来对大家都有一种好处,就是我们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灾难u2026u2026那天我可能情绪上真的是抑制不住吧。”据节目组透露,倪萍从来不回看自己的节目,但那天她重新又看了一遍节目,依然泪流不止。   在《朗读者》中,两代“央视一姐”同台,倪萍称彼此都喜欢对方的风格,“我们在台词上根本不用提前准备,我们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我很喜欢她,我相信她也能接受我。”“董卿在上海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那时候她是上海获金话筒奖的主持人。她是一个内心资质很高的主持人,我觉得她有大牌的风范,也非常勤奋、非常努力。我觉得现在挺需要这样的主持人的。我一见董卿我们俩都挺激动的,可能有彼此欣赏的原因吧。”倪萍评价说。十二年的风雨总算见了彩虹,倪萍回忆说,当医生说,OK了,等你儿子结婚时再来复诊吧,她对儿子说,你60岁再结婚吧,我再也不想去医院了,因为每次去医院都像去了一次刑场。此后回归电视的倪萍主持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那也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节目,节目里倪萍一直哭,但她要求把自己哭的镜头都剪掉。“我是一个比较好的倾听者,但做《等着我》这样一个节目心理承受能力一定是很强的,所有你没见过的事在这里都会发生,都会出现,你觉得你很无奈、很无助。”她说。除了主持节目,倪萍还拍戏,写书、画画,对于角色转换,她说,“主持节目也好、拍电影也好、画画也好、写书也好,对我来说不存在转换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拿起笔来我就能画、能写,拿起话筒来我就能主持。这些都是骨子里的。”   现在,倪萍最牵挂的就是儿子,谈到儿子,倪萍的话变得多了起来,儿子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有时候倪萍会跟儿子聊他的未来,“我还是说你放松,你自己去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专业。说到他的爱好,就是打游戏。现在学习这么忙,他还抽空每星期和同学联网打游戏,我看他打游戏够辛苦的。应该说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他很坚强。这一点我挺欣慰的。”谈到读书,倪萍认为读书实际上可以读杂一点。“比如我现在在读木心的书、读陈丹青的书、读莫言[微博]的书、读贾平凹的书。其实都可以。木心的书呢,在我读来就是比较安静,我喜欢他那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我喜欢这个老头儿。我在家里也经常陪孩子读书,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我觉得有用,比如我们一起看金庸的书,一起看三国,我觉得这对孩子是最好的鼓励。”“写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过去写《姥姥语录》、《日子》都是我生活的点滴。其实我未来的理想是要写长篇,比如说,我想写一个清冷的母亲。写我们姥姥,妈妈,我这一代,以她们为引子吧。我着重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感受,亲情和血缘的感受。我想我将来可以做这件事。”作为《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倪萍是很早接触综艺节目的前辈级人物,她对现在的综艺节目又是怎么看呢?“对于目前的综艺节目,这种趋向是年轻人喜欢的,我觉得也无可指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比如我们那个时代的节目,现在的观众也不一定喜欢。”她说。倪萍表示自己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写书、画画、拍电影都是她想要做的事情,“拍电影其实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要角色合适我。我当然希望能够些变化但是恐怕很困难,我目前接到的剧本也都是类似的角色。今年夏天我会拍一个电影,对我来说,创作高于一切,怎么能塑造好这个人物。”总而言之,生命中还有许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的事,她说。采访之后,记者深有体会,如果说,你会被《综艺大观》和央视春晚的倪萍深深吸引,那或许是因为她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姣好的容颜和气质,现在你会被她深深吸引,真的是缘于她真实又强大的内心。   【2】央视朗读者第五期视频观后感   早前应邀参与朗读《姥姥语录》,倪萍的亮相是节目的热点,她与董卿两位央视当家花旦的同台也成为话题焦点。3月13日,倪萍透过微信接受媒体群访,直言与董卿彼此欣赏,因此一见面就泪眼婆娑。   与董卿互相欣赏   作为央视曾经的当家主持人,倪萍是春晚最经典的面孔之一。在《朗读者》中读起《姥姥语录》,她的语气中除开柔情还有坚韧。她笑言:“我自己的经历,你说得对,使得我变坚强了。”倪萍说,曾经想过很久要朗读什么内容,最后才选择了这一篇:“陪着我一起变老的观众没有抛弃我,内心有一份沉甸甸的(感情)想要回报。”   倪萍亮相节目与董卿同台,两人互视泪眼婆娑立即成为焦点,倪萍说:“我一见董卿,我俩都挺激动,可能有彼此欣赏的原因吧。”她坦言与董卿相识多年:“董卿在上海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主持人,那时候她是上海第一个获金话筒奖的主持人。我很欣赏她。(现在)我觉得她有大牌的风范,也非常勤奋、非常努力。我觉得现在挺需要这样的主持人。”   倪萍说,她与董卿碰面一点都不会觉得陌生:“我们一块主持觉得很熟悉,我很喜欢她的风格,我觉得她也会喜欢我的风格,我们在台词上根本不用提前准备,都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我很喜欢她,我相信她也能接受我。”   目前还在担任公益类节目《等着我》的主持,倪萍这些年在电影、写作以及绘画上都有非常耀眼的成绩。她表示并不知道还会坚持做主持多久:“这个事情我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不做了,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生命中有许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的事情。我觉得也不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拿起笔就能画、能写,拿起话筒就能主持,这些都是我骨子里的。”   目前董卿担任《朗读者》的主持人与制作人,倪萍表示自己无法胜任此类工作:“董卿这个转型转得非常好,她做制作人同时做主持人,做制作人比较有更大的创作余地。我自己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我的精力不够。”   最牵挂的就是儿子   倪萍与前夫王文澜的儿子是她人生最大的牵挂,她笑着说如果能给她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她希望都能够用来陪伴孩子:“因为他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希望多陪陪他。”   不过倪萍并不是溺爱孩子的妈妈,吐槽起孩子来,她并不吝啬,说:“有时候跟他聊聊未来,我还是说他要放松,自己去选择喜欢的大学和专业。他目前的爱好就是打游戏,现在学习这么忙,每星期都会抽空和同学打游戏,我看他打游戏够辛苦的。”她笑着说,儿子的性格比较坚强:“我们这些年的经历锻炼了我,更锻炼了他,这一点,我挺欣慰的。”   谈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倪萍说更像朋友的模式:“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我在家也经常陪他读书。我们一起看金庸的书,也会一起看《三国演义》,这(些书)都是他喜欢的,也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2023-09-08 06:14:291

陈丹青国籍

陈丹青是中国国籍。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扩展资料创作《泪水洒满丰收田》时期的陈丹青,与在纽约绘制三联画风格的陈丹青,以及归国时期的陈丹青判若三人。前一个阶段上,他的时空是在远方,去体验未曾体验过的世界和想象中的事物;而在后一个阶段,他历经了中国的巨大变革,从逃逸者成为回归者,带来了鲜活的经验和机智的话语。2014年陈丹青的三部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8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是陈丹青继2008年《荒废集》之后首次将文稿付梓出版,三部书总共收入陈丹青近年累积的杂文、访谈、游记作品三十万余字。《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或论辩摄影,或睹物怀人。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入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文字三篇。《谈话的泥沼》是陈丹青近年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无知的游历》是陈丹青的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首次尝试中长篇写作。2009年至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予以发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丹青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丹青:我只是在画画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丹青谈写作:作者不应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读者
2023-09-08 06:15:4410

急啊!!!语文鲁迅的模样阅读答案

我的书房里挂有一张鲁迅先生的肖像,是很常见的那种。在这幅画里,鲁迅身着长衫,倚坐着,指上夹的香烟还在燃烧。他面容消瘦,神情冷峻。有时候,我抬头看看他的模样,想想那些关于他的是是非非,就总觉得他那消瘦冷峻的神情里有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似乎能让你在千万人之中就能一眼分辨出来。我的这种感受,在我读完陈丹青的新书《笑谈大先生》以后,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  陈丹青是一个画家,但是我却没有想到他竟然也是如此喜爱鲁迅,甚至尊称鲁迅为“大先生”。在《笑谈大先生》的开篇,他即说“鲁迅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为什么呢?答案颇有点惊世骇俗,竟然是因为他喜欢鲁迅的照片,喜欢鲁迅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这也许是因为陈丹青是一个画家的缘故。陈丹青将鲁迅摆放在整个民国文人的群体中比较,就看出了鲁迅的独一无二:“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对于很多人来说,鲁迅地位太高,太神。他的生活也似乎除了写作还是写作,很单调乏味的。但是陈丹青作为一个“业余”的爱好者,在本书里却一口气写了7篇关于鲁迅的文字。据说全中国专门研究鲁迅、吃鲁迅饭的专家,有两万人。陈丹青自然不是这两万人中的一员,但我私心以为,他笔下的“大先生”的鲜活度与独特个人视角是为许多业内专家学者所不及的。在陈丹青的笔下,鲁迅是异常鲜活的,甚至于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比如鲁迅送书给一个刚结婚的叫川岛的朋友,在封面题词道:“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再比如陈丹青查出鲁迅有4篇文章是写于同一天,于是他叹道,“老人家显然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这样的笔调,可不是专家学者敢写的!  陈丹青读鲁迅,看鲁迅,写鲁迅,将鲁迅的模样从神还原成人,用文字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功莫大焉。1936年鲁迅逝世后,陈独秀曾撰文说:“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他强烈批评了那些别有用心贬低鲁迅或者吹捧鲁迅的人,认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这段话,今天我们读来仍是深受启发。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我们未能适逢其时地亲眼见到那些大师活着的身影,但幸好还有他们的作品、肖像存世。我们读其书,想其人,文学之所以温暖人心,也许正在于此
2023-09-08 06:1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