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马小云
-
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脂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象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 两核甘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联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为大沟,窄沟称为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DNA超螺旋(DNAsupercoiling):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
相关推荐
什么是双螺旋结构?
呵呵,我就简单给你解释下,你问的东西,是大学的课本内容喽。(注:以下均为个人归纳)1、DNA的三螺旋和四螺旋,是分别只DNA有3条和4条核苷酸链组成。也就是说DNA按核苷酸链数可分:单链,双链,三链,四链。(均是由同样4种脱氧核苷酸形成)单链DNA不用碱基配对;双链DNA碱基配对你是知道的;三链DNA是3条核苷酸链彼此互相碱基相连,从横截面上看,像三角形的3个顶点;四链DNA也就是4条核苷酸链由碱基相连,截面是矩形的4个顶点。三链和四链的碱基氢键形成原理远超出你的知识范围,就不解释了;并且这两种情况很少见的,你可以忽略,仅作了解。2、超螺旋DNA是指,线性DNA经过多次缠绕浓缩,形成的浓缩体。(你可以想象下,就像多次扭麻花的)而至于为何是叫“超螺旋”,你只要记住这个名词就OK,因为这个涉及到DNA “缠绕浓缩”的具体过程:是通过酶往DNA中引入负超螺旋形成的。超螺旋DNA只是DNA的一种存在形式,并无分类。倒是,我们一般会把DNA分为:超螺旋DNA、开环DNA(开环DNA是指双链只断裂一条链的环状双链DNA)、单链DNA。3、双螺旋结构中,每圈螺旋,在一条链上有10个碱基。双链上共有20个碱基。4、不是碱基控制DNA的旋转,DNA更不是旋转的,DNA的螺旋构象是决定于它的环境和分子间作用力。在通常情况下,是双螺旋的。在特殊情况下,不是螺旋状(有“之”字状的)。 上面的回答,我是以你是高中生基础解释的。如果你有更多的知识基础,或还有疑问,请发追问。2023-06-27 23:27:511
DNA双螺旋结构有什么基本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1.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双螺旋结构。2.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构成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 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2023-06-27 23:27:592
双螺旋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1两条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方向(即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围绕同一个(想像的)中心轴,以右手旋转方式构成一个双螺旋。2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平面层叠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螺旋的外侧。3内侧碱基成平面状,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脱氧核糖的平面与碱基平面几乎成直角。每个平面上有两个碱基(每条链各一个)形成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在螺旋轴之间的距离为0.34nm,旋转夹角为36度。每十对核苷酸绕中心旋转一圈,故螺旋的螺距为3.4nm.4双螺旋的直径为2nm.沿螺旋的中心轴形成的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DNA双螺旋之间形成的沟为大沟,两条DNA链之间的沟为小沟。5两条链被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稳定地维系在一起。双螺旋中,碱基总是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2023-06-27 23:28:141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什么
1、DNA双螺旋(外文名DNAdoublehelix)指的是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2023-06-27 23:28:201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以下是我自己根据我们书上所写的归纳的,希望对你有帮助:DNA双螺旋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它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排布呈反向平行,碱基位于内侧,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位于外侧,碱基间以A-T和G-C的方式互补配对;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相缠绕,呈右手螺旋;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的稳定,横向稳定靠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DNA的生物学功能: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证据如下:1、DNA分布在染色体内,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而染色体是直接与遗传有关的。2、体细胞DNA含量为生殖细胞DNA含量的两倍,且含量十分稳定。3、DNA在代谢上较稳定不受营养条件、年龄等因素的影响。4、作用于DNA的理化因素可引起遗传特性的改变,这一点已经由Avery在1953年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2023-06-27 23:28:272
DNA双螺旋结构
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在DNA双链结构中,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键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A=T,G≡C,这种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叫碱基互补。对应的碱基处于同一平面,称碱基平面,碱基平面之间靠范德华力形成碱基堆积力(纵向的力)。反向平行:一条链5"→3"另一条链3"→5"DNA双链所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nm。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0o。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凹沟,深的称大沟,浅的称小沟。*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碱基堆积力更为重要。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即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2023-06-27 23:28:361
DNA双螺旋结构结构特征
1.DNA是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的反向平行的右手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 2.DNA的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一条链上的腺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形成两对氢键;一条链上的鸟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形成三对氢键。碱基对平面与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近乎垂直。每一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 。 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性的碱基对包埋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DNA双螺旋结构表面存在两个螺旋之间的大沟和两条链之间的小沟。 4.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彼此重叠,产生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和互补链之间的氢键共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2023-06-27 23:28:431
描述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和DNA的功能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023-06-27 23:28:532
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有什么意义?
DNA是双螺旋结构原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巧妙,生物体需要各种能量物质,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活动。而这些东西全部都由基因指挥完成,这样就需要庞大的不同的基因完成不同的事,为了使一个细胞能够装的下这个更多的基因。DNA是双螺旋结构意义:双螺旋结构最能节省空间的螺旋结构,这种结构在长度和半径上都进行了压缩处理。而且高度的螺旋结构,也使得DNA的紧密,碱基几乎不暴露在外面,也使得基因受到更好的保护。双螺旋碱基配对的方式存在,使得一个点位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降低,只有两条链上的碱基发生突变基因才能突变。双螺旋结构的DNA是一种可能是最合理的存在方式。扩展资料:双螺旋模型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2023-06-27 23:29:077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主链(backbone)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碱基对(basepair) 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大沟和小沟 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 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2023-06-27 23:29:342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u25e6的夹角。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force)。注:(摘自百度文库)。~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2023-06-27 23:30:093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023-06-27 23:30:242
DNA双螺旋结构概述及其意义
DNA的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特点:主链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组成,形成右手螺旋。主链在螺旋外侧,碱基在内侧。碱基对配对,A和T,C和G,满足Chargaff的当量的规律。DNA双螺旋结构的螺距为3.4nm,包含10个核苷酸,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此外,DNA双螺旋中存在大沟和小沟。http://www.eku.cc/xzy/sctx/141502.htm(dna立体结构示意图)2023-06-27 23:30:311
DNA的双螺旋结构包括哪几点?
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1.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双螺旋结构。2.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构成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 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2023-06-27 23:30:371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以下是我自己根据我们书上所写的归纳的,希望对你有帮助:dna双螺旋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它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排布呈反向平行,碱基位于内侧,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位于外侧,碱基间以a-t和g-c的方式互补配对;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相缠绕,呈右手螺旋;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的稳定,横向稳定靠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dna的生物学功能: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证据如下:1、dna分布在染色体内,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而染色体是直接与遗传有关的。2、体细胞dna含量为生殖细胞dna含量的两倍,且含量十分稳定。3、dna在代谢上较稳定不受营养条件、年龄等因素的影响。4、作用于dna的理化因素可引起遗传特性的改变,这一点已经由avery在1953年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2023-06-27 23:30:542
dna双螺旋结构有什么基本特点
1、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2、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3、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扩展资料:脱氧核糖核酸链在双螺旋基础上如绳索般扭转的现象与过程称为DNA超螺旋。当脱氧核糖核酸处于“松弛”状态时,双螺旋的两股通常会延着中轴,以每10.4个碱基对旋转一圈的方式扭转。但如果脱氧核糖核酸受到扭转,其两股的缠绕方式将变得更紧或更松。当脱氧核糖核酸扭转方向与双股螺旋的旋转方向相同时,称为正超螺旋,此时碱基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反之若扭转方向与双股螺旋相反,则称为负超螺旋,碱基之间的结合度会降低。自然界中大多数的脱氧核糖核酸,会因为拓扑异构酶的作用,而形成轻微的负超螺旋状态。拓扑异构酶同时也在转录作用或DNA复制过程中,负责纾解脱氧核糖核酸链所受的扭转压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DNA双螺旋结构2023-06-27 23:31:032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是什么?
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沃森、克里克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两条多聚核苷酸链相互反平行盘绕成直径为2nm的双螺旋;互补碱基对A-T、G-C由氢键联结位于螺旋内部,其平面垂直于螺旋轴,两相邻平面间距为0.34nm;每10个碱基对构成一段完整的右螺旋结构。扩展资料: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2023-06-27 23:31:181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排螺旋结构;两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双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2)各脱氧核苷酸中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借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糖-磷酸骨架是螺旋的主链部分,幷位于螺旋外侧;各碱基则从骨架突出指向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都垂直于螺旋的纵轴。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链连接,一条链中的腺嘌呤必定与另一条链中的胸嘧啶配对(A-T);鸟嘌呤必定与胞嘧啶配对(G-C),这种碱基间的氢链连接配对原则称为碱基互补规则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上下层碱基对之间堆砌力和链间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在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堆砌构成疏水性核心,而亲水性带负电荷的糖-磷酸基团处于外部,使双螺旋更加稳固;而氢键不仅是一种稳定双螺旋的力量,同时也为选择正确碱基配对提供了分辨能力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2023-06-27 23:31:383
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有哪些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2、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结构3、DNA分子结构由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4、DNA分子结构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两条凹槽,一面宽而深,称之深沟;另一面狭而浅,称之浅沟。与特定功能的蛋白质(酶)识别和调控相关。DNA链5、DNA链碱基排列顺序的组合方式无限,形成多种不同的DNA分子。扩展资料: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于1952年5月获得一张非常清晰的B型DNA衍射照片(照片51号)。1953年1月,沃森访问国王学院时看到了这张照片,立刻领悟了双螺旋模型的关键。他在回忆录《双螺旋》中写道:“在看到图片的瞬间,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图片上占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从螺旋结构中产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2023-06-27 23:31:441
请问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什么样的?
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右手螺旋结构,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2.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构成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3.两条 DNA 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4.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的稳定,横向稳定靠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5.DNA 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2023-06-27 23:32:121
dna双螺旋结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DNA双螺旋结构理论是由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的。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双螺旋结构特点: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023-06-27 23:32:181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a.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形成右手双股螺旋,一条5"→3",另一条3"→5"b.嘌呤与嘧啶碱位于双螺旋的内侧,磷酸与脱氧核糖在外侧。磷酸与脱氧核糖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构成DNA分子的骨架。宽1.2nm宽0.6nm大沟小沟深0.85nm深0.75nmc.螺旋平均直径2nm每圈螺旋含10个核苷酸碱基堆积距离:0.34nm螺距:3.4nmd.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碱基间形成的氢链结合在一起。碱基平面垂直于螺旋轴。A=T、G=C碱基互补原则具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DNA的复制、转录、反转录等的分子基础都是碱基互补。2023-06-27 23:32:301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其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023-06-27 23:32:371
生物单螺旋和双螺旋结构的区别
首先,你要知道α螺旋指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dna双螺旋是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其次,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是一条钛链形成的空间结构,每个螺旋周期包含3.6个氨基酸残基,残基侧链伸向外侧,同一肽链上的每个残基的酰胺氢原子和位于它后面的第4个残基上的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氢键。这种氢键大致与螺旋轴平行。而dna双螺旋是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成螺旋状,每圈10个碱基;既然是两条链扭成的双螺旋,就存在这大沟小沟。再次,蛋白质的α螺旋是形成蛋白质空间结构中的一个阶段,现有多肽链(一级结构)形成二级结构,α螺旋是二级结构中的一种类型,再由二级结构形成三级结构,或者有的蛋白质能形成四级结构才算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dna双螺旋就是它的空间结构了,只是双螺旋又分成不同的类型,如abz等等2023-06-27 23:32:512
为什么DNA是双螺旋结构
dna是4个碱基的按两两配对的形式,形成两条很长的直线形的分子结构,这两条直线结构之间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按理说是形成两条平行线,但是却不是,是双螺旋结构。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有两条绳子平行放在一起,当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应力时,就会自动绞合在一起,形成双螺旋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绳子。同样,dna上面的分子间也有力的作用,所以它们就形成了双螺旋结构.2023-06-27 23:32:593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2023-06-27 23:33:081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023-06-27 23:33:151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简述如下: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2023-06-27 23:33:421
从力学角度证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
从力学角度证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用“基因”一词取代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便被看作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或者说,被看成是生物遗传变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926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他和其他学者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并呈现为直线排列。这样一来,就使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体现到具体的遗传物质——基因这一概念上。这个结论,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尽管情况如此,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当生物科学工作者弄清楚了“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乃是一切生物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时,“基因”这一概念才有了确切的生物学内涵。其间,1951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获得了DNA的结晶体;1952年又获得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年仅25岁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与37岁的英国科学家西斯?克里克共同阐明了这个划时代的学术成果,——他们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图上解读了它的“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并使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从而迈出了解开“生命之谜”的重要一步。应该承认,当时的两项科学成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二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从而有了观测分子内部结构的实验手段。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才促使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模式。他们通过对大量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发现》杂志上。在随后的日子里,科学家们便围绕着DNA的结构和作用,陆续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并于1961年终于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以雄辩的实验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沃林、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三人,因此而共同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参见[1])二 核苷酸只有四种结构模型基因(DNA)是自然界唯一能够自我复制的生物分子。正是由于DNA的这种精细准确的自我复制功能,为生物体将其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下一代提供了保证。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NDA是由大量“核苷酸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分子有四种类型,它们按着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了含有各种遗传信息的生物基因(DNA)。基因是包含着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实验证明,“大肠杆菌”是一个品系繁多的大家族,其中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类型。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一些品系的大肠杆菌,本身缺少指导合成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基因,因此,它们必须从培养基中直接摄取营养物质才能生活,——这样的大肠杆菌,被生物学称之作“营养缺陷型”。例如,大肠杆菌K不能合成苏氨酸(T)和亮氨酸(L);而它的另一个品系则不具备合成生物素(B)和甲硫氨(M)的能力。实验表明,如果把这两种大肠杆菌中的任何一种单独放在缺少T、L、B、M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当我们把这两种品系的大肠杆菌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到缺少TLBM这四种物质的培养基上,却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菌落。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在大肠杆菌K的DNA中,缺少T、L两种基因,而只含有B和M两种另外的基因;同样,在另一个品系大肠杆菌的DNA中,虽然不具备B和M基因,但却含有前者所缺少的T、L两种基因。把这两种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放在一起,就等于把四种基因放在一起来进行培养。这样一来,前一品系细胞中的DNA,就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后一品系的细胞中,使两种类型的DNA之间进行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含有T、L、B、M四种基因的新型大肠杆菌。我们说,生物学的这一重大发现,仅仅证明DNA本身具有双螺旋结构,但是,这里并没有指出,形成这种双螺旋结构的物理原因是什么。作为深入的学术研究,完全有必要弄清以下问题:1、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2、DNA分子为什么是双螺旋式的结构?3、核苷酸分子为什么只有四种类型?4、由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能够唯一自我复制生物分子的原因是什么?而本文将从力学的角度上,探索并尝试地回答这些新问题。三 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结构这里,我们先来回答: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根据《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理论结果知道,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是:在不停“自旋”的同时,又绕着某个轴线、以一定的旋转频率和旋转半径不停地“公转”。加上粒子本身的直线运动,就自然地构成了一种螺旋式的前进运动。这里虽不是在讨论理论物理问题,但为使大家对这个结论确信无疑,还是需要简单地介绍一点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相关理论。诚如所知,在广义时空相对论中(参见[2],§21),我曾经指出:若曲线M(t)是给定参数t的方程,利用基本矢量τ,μ来表达二阶导数d2M/dt2,并注意到,如果参数t代表着时间,则二阶导数d2M/dt2就是M点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把等式dM/dt =τds/dt (1)对参数t微分,就得出:d2M/dt2 =τd2s/dt2+(dτ/dt)·(ds/dt) (2)按照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则有:dτ/dt =(dτ/ds)·(ds/dt)再将dτ/ds = kμ (3)代入等式(2)中,便可以得出:d2M/dt2 =τd2s/dt2+μk(ds/dt)*2 (4)由此可见,相对加速度d2M/dt2可分成两项:一个是切向加速度矢量;另一个是法向加速度矢量。下面,我们用运动时钟的读数t*来替换方程(4)。为此,需要把曲线的特别参数s写成如下的函数关系:s = s(t*)。这里,我们约定:一阶导数s"(t*)是站在动点M上的观测者,用运动时钟所得出地关于动点M的绝对速度。这个绝对速度可以是常数,——对应着没有外力作用的保守体系;也可以是时间坐标t*的函数,——对应着外力作用引起的绝对速度的变化。同时,我们还要约定:运动是匀加速的。由此而来,把上式对运动系的时间坐标t* 微分两次,便可以得出:ds = s"(t*)dt* (5)以及,d2s =[s"(t*)dt*]"dt*=s""(t*)dt*2 (6)令绝对速度υ= s"(t*)以及绝对加速度η= s""(t*)于是,便可以得出:ds =υdt*;以及,d2s =ηdt*2 (7)由于这里是“纯量”之间的微分运算,所以不必考虑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的方向。再者,由于这里只限于讨论“绝对加速度”为常数时的情况,因此,我们将(5)和(7)式同时代入(4)式,便可以得出:d2M/dt2 =(ηdt*2/dt2)τ+ k(υdt*/dt)2μ (8)不难看出,上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代表了动点M的切向加速度,而第二项代表了它的法向加速度。等式左边的二阶导数d2M/dt2则是静止观测者、用静止的钟、所得出的动点M在曲线M(t)上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显然,这个“相对加速度”乃是“切向加速度”与“法向加速度”的矢量合成结果。下面,我们来研究在均匀引力场中,物质的运动方程。为了简便起见,这里选择微观粒子沿着X轴方向的运动为运动的正方向。这里区分为两种运动状况来加以考虑。第一,粒子在自由空间中的曲线运动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的观点:在相互作用传播速度有限性的前提下,运动系上的钟、与静止系上的钟,不可能绝对地同步地记录到一个运动事件的两种不同的时间坐标t*和t。因此,如果利用不同的参变数t和t* 来表示(4)式的话,则相应的数学形式也就有所不同。根据本文讨论的需要,我们直接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理论结果,写出运动时钟的纯量读数t* 和静止时钟的纯量读数t之间的关系:dt* =ξdt,或 dt*/dt =ξ (9)其中,ξ= c/(c2 +υ2)1/2 (10)对于自由空间中的匀速运动,(8)式中的η= 0,并且υ是常数,由此而来,(8)式右端的第一项等于0. 以及ξ是常数。于是,把(9)式代入(8)式便可以得出:d2M/dt2 = k[υ2c2/(c2 +υ2)]μ (11)再把关系式V = υc/(c2 +υ2)1/2 (12)代入上式,则有:d2M/dt2 = kV2μ (13)我们用曲率半径ρ= 1/k代入上式,则有:d2M/dt2 = (V2/ρ)μ (14)这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这一结果表明:在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封闭的自由空间内,物体的绝对线速度υ和相对加速度都是常数,且其方向指向圆心。它的运动轨迹则是一个封闭的圆周。当体系本身具有恒定的初速度υ0时,它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等螺距的螺旋线。第二,粒子在均匀引力场(η= Const.)中的运动按照(9)式,则有:dt*2/dt2 =ξ2 = c2/(c2 +υ2) (15)在η等于常数的情况下,将(15)式代入(8)式,并引入相对加速度符号a(t) = d2M/dt2,得出:a(t)=τηc2/(c2+υ2)+μkc2υ2/(c2+υ2) (16)然后,再引入符号V2/ρ=ω公2ρ,以及ω自2 r =(ηV2/υ2), 其中,ω公为粒子的公转频率,ω自为粒子绕着质心“自旋”的角频率,r代表微观粒子本身的半径,则上式就可以改写成:a(t)=(ω自2 r)τ+ (ω公2ρ)μ (17)这就是在均匀外力作用下(η≠0),微观粒粒子的运动方程。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这种均匀外力的作用,微观粒子就不会具有自旋分量,即上式中的第一项。在上式中,如果把第一项代表切线方向的相对加速度,第二项代表了主法线方向的相对加速度。而切线τ方向的相对加速度代表着微观粒子的“自旋”,而主法线μ方向的相对加速度代表着微观粒子的“公转”。这两种加速度的合成结果,导致微观粒子在前进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自旋以及绕着前进方向为轴线的公转。其轨迹是一条螺旋线。不言而喻,所有化学元素的分子,例如氮(N)、氢(H)、碳(C)的分子等都是微观粒子,因此,它们一定会呈现螺旋式的运动状态。在这种运动状态的影响下,由碳水化合物所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必然会出现螺旋状的结构。四 核苷酸的类型与双螺旋结构的原因根据微分几何的理论结果,我们知道d2M/dt2 =τd2s/dt2 +μk(ds/dt)2 (18)以及d2M/ds2 = kμ (19)现在,我们把上式的二阶导数d2M/ds2再对具有“内蕴意义”的参数“s”微分,就得出了它的三阶微分关系式。不过,这里并不是直接把二阶导数d2M/ds2 = kμ对特别参数“s”进行微分,而是把这个式子右端的矢量μ和曲率k的乘积进行微分。由于从这里出发会使问题大为简化,所以,我们的讨论将从对矢量μ的微分开始,然后所得出的不变式来表示三阶导数d3M/ds3、以及d3M/dt3。不过,这里不准备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讨论,而是直接地引用微分几何的理论结果(参见[3],第69—72页),写出三阶微分邻域的不变式如下:dτ/ds = kμ;dμ/ds = - kτ+ζβ;dβ/ds = -ζμ (20)其中,β是副法线方向上的单位矢量。它的方向垂直于由τ和μ相交后所构成的平面。上式中各公式的符号是选择了“右旋坐标系”时的情况。倘若是改为“左旋坐标系”,对于曲线M(t)的定向运动来说,在切矢量τ改变方向时,在切线单位矢量τ与主法线单位矢量μ确定的旋转方向下,公式(20)所确定的副法线单位矢量β将改变自己的正方向。所以,由方程(20)所确定的不变式“ζβ”也随之改变符号,即:由(+ζβ)变成了(-ζβ);为了保持曲线M(t)的不变式ζ的符号,必须在公式(20)中改变矢量“β”的符号。这样一来,在左旋的坐标系中,相伴三面形单位矢量导数的“基本关系式”可以写成下列的形式:dτ/ds = kμ;dμ/ds = - kτ-ζβ;dβ/ds = -ζμ (21)其中,“ζ”是曲线的“挠率”,而r = 1/ζ是曲线的“挠率半径”。其中,符号“ζβ”的“正”与“负”,代表着参数相同的两个粒子之间的“自旋方向”刚好相反。下面,我们取dβ/ds = 0,——它代表着微观粒子的自旋轴的方向始终平行于粒子的前进方向,且β的数值不跟随着粒子的运动路程而变换。结果,上式就可以化成:dτ/ds = kμ;dμ/ds = - kτ-ζβ (22)上式表明,刚体的任何运动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远离坐标原点的平行移动;二是绕固定轴的转动。换言之,在每一个给定的瞬间,物体的运动都是由两个基本的运动所组成:第一,平移——此时物体在每一给定的时间内,它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第二,转动——此时物体上的某一条直线固定不动,而物体的其它部分则绕着这个固定的直线旋转。而这种旋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绕着固定旋转轴的“公转”,另一个是绕着粒子质心的“自旋”。正如(17)式所示,第一项代表着粒子围绕着质心的“自旋”;而第二项代表着围绕前进方向的“公转”。不难理解,在上述约定的前提条件下,当粒子在前进(dτ/ds>0)、或后退(dτ/ds<0)的过程中,相伴三面形T(M,τ,μ,β)的顶点M都同时包含着“平移”和“转动”两个方面。这里所包含的平移和转动,总共可以分成四种情况,分别由下列四个关系式来单独地确定:dτ/ds = kμ;dμ/ds = - kτ+ζβ; ………… ①dτ/ds = kμ;dμ/ds = - kτ-ζβ; ………… ② (23)dτ/ds = - kμ;dμ/ds = kτ-ζβ; ………… ③dτ/ds = - kμ;dμ/ds = kτ+ζβ; ………… ④在上述四个关系式中,曲线上的每个动点M联系着一个相伴三面形T(M,τ,μ,β),它是由曲线上对应点发出的“切矢量”、“主法线矢量”、“副法线矢量”所构成的“直角三面形”。这些关系式不仅给出了平移的“正方向”与它的“反方向”,而且给出了每种情况下的转动。单纯地就转动而言,这些公式一方面给出了“左旋公转”与“右旋公转”的情况;另一方面给出了顶点M围绕着自己的质心“左旋自旋”与“右旋自旋”的情况。当相伴三面形的顶点M移动时,动点M所描绘的运动轨迹就肯定是一条螺旋状的曲线。值得指出的是,在粒子构成的“自旋”中,η≠0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自旋的存在,所以才能出现以上四种独立的运动类型。这里,如果我们把η≠0看成是地球引力场的作用,那么,上式所代表的自旋一定与引力场的性质有关。普遍的规律,对于两个基本相同的粒子来说,只有它们的自旋相反时,才能发生“耦合作用”而成对地出现。并且,只有自旋相反的粒子之间实现了耦合,其状态才是最稳定的状态。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大胆地推测:核苷酸分子总是成对地耦合在一起。假如情况真地象我们推测的那样,再考虑到每个核苷酸分子的运动轨迹都是螺旋式的结构形状,那么,由这些成对存在着的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就必然具有双螺旋式的结构特征。另外,由于粒子的自旋运动来自于所在星球的引力特征,所以,地球上生物的DNA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为了形象的理解上述观点,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即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反过来考虑微观粒子螺旋式的运动状态。广义时空相对论业已证明,只有这种螺旋式的运动状态,才能体现出微观粒子“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对立统一。——即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如果不是这种运动状态,将难以解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这种理解方法在物理学中被经常地运用。例如,在中学物理中,人们就是利用“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状况,来证实“磁力线”的存在。正如所知,磁力线本身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只好通过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状态,来间接地证明磁力线本身的分布状况。有了铁粉的分布状况,就间接证明了磁力线的形状。再者,由于只有那些自旋相反的核苷酸分子才能够相互耦合而成对地出现,并且这些自旋相反的核苷酸分子的耦合结果只能具有以下四种可能,因此说,所有核苷酸分子只有T、L、B、M四种类型。为了明确,我们把(23)式中的四个式子间的可能耦合列成下表。耦合条件 公转方向相同 公转方向相反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上表列出了核苷酸分子各种可能的耦合关系。从上表所列出的耦合关系可以看出,核苷酸分子的耦合情况只能是表中所列出的“四种组合”,即:①—②,③—④,①—③,②—④。在给定的、均匀的引力场中,这四种结构特征应该是唯一的。所以,地球上生物体的DNA分子只能有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DNA分子的自我复制功能也是唯一的。进一步地考虑,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所在星球上的引力特征。改变引力场,有可能改变DNA分子的形状。五 结 论总之,通过上述讨论,回答了四个问题:一是蛋白质分子螺旋结构特征的力学原因。二是,核苷酸分子成对出现的力学原因;三是,由于核苷酸分子的成对出现,所以DNA分子必定是双螺旋结构;四是,由于同种核苷酸分子的耦合只能有四种情况,所以导致了DNA分子只能有四种类型,以及它们唯一的自我复制功能。再者,通过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反过来证明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态的螺旋式特征。而且,只有这种螺旋式的运动特征,才能真正体现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进而证明广义时空相对论的正确性。2023-06-27 23:33:521
什么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积塑模型是一种采用优质彩色塑料原料制造的生物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装配式结构模型。本模型利用具有特殊形状结构的红、黄、蓝、绿四种色球(分别代表A、T、G、C四种核苷)和棕棒(代表磷酸P)五种零件,不仅可装配成具有双螺旋空间结构的DNA分子链,而且还可以直观地表达出DNA分子链的自我复制功能。这套模型可用来做分子生物学的教具,也可做中小学生的课外科学模型玩具。2023-06-27 23:34:001
DNA双螺旋结构有些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能解释哪些最重要的生命现象?
答案要点:a.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2分)b. 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2分)c. 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2分)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2分)我也学习了,呵呵2023-06-27 23:34:091
双螺旋结构【RNA】有哪些?
RNA一般为单链长分子,不形成双螺旋结构.天然RNA只有局部区域为双螺旋结构。这些双链结构是由于RNA单链分子通过自身回折使得互补的碱基对相遇,通过氢键结合形成反平行右手双螺旋结构2023-06-27 23:34:171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脂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象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2023-06-27 23:34:242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4种力是什么?
DNA双螺旋结构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维持其稳定的作用力主要有:①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作用.②螺旋中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 和③上下相邻的芳香环的电子的相互作用即碱基堆积力.这是一种最主要的作用力.④磷酸基团的氧原子带负电荷,与细胞中的碱性组蛋白,亚精胺以及Mg2+等阳离子化合物结合所形成的离子键,从而抵消负电荷之间的排斥作用.2023-06-27 23:34:321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什么意思
DNA的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特点:主链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组成,形成右手螺旋。主链在螺旋外侧,碱基在内侧。碱基对配对,A和T,C和G,满足Chargaff的当量的规律。DNA双螺旋结构的螺距为3.4nm,包含10个核苷酸,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此外,DNA双螺旋中存在大沟和小沟。 http://www.eku.cc/xzy/sctx/141502.htm (dna立体结构示意图)2023-06-27 23:34:393
DNA的结构
双螺旋结构,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其中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形成了腺膘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膘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所以基因就是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含氮胆碱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种类2023-06-27 23:34:485
dna双螺旋稳定的因素是哪些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条DNA链之间碱基配对形成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DNA分子的稳定性主要由三种化学键维持: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碱基之间的碱基堆集力、磷酸残基上的负电荷可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DNA分子基本单位: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右图)。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结构特点:1、稳定性: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其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不易改变。2、多样性:虽然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但由于构成每个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碱基种类及排列顺序多样,可形成多种多样的DNA分子。3、特异性:对一个具体的DNA分子而言,其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使其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决定该DNA分子的特异性。2023-06-27 23:35:041
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双螺旋结构。2、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构成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真核生物的核内DNA是双螺旋的,由两条反相平行的DNA组成,碱基按A,T;CG配对。DNA是有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是长而相互缠绕的双链结构,整个模型像一个双螺旋而上升的楼梯,梯子两边的“扶手”是有磷酸和脱氧核糖相间连接而成的,中间的“踏板”是分别连在两边脱氧核糖分子上的两个碱基。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023-06-27 23:35:251
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内容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碱基对(base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2023-06-27 23:35:471
dna双螺旋结构
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在DNA双链结构中,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键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A=T,G≡C,这种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叫碱基互补。对应的碱基处于同一平面,称碱基平面,碱基平面之间靠范德华力形成碱基堆积力(纵向的力)。反向平行:一条链5"→3"另一条链3"→5"DNA双链所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nm。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0o。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凹沟,深的称大沟,浅的称小沟。*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碱基堆积力更为重要。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即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2023-06-27 23:35:561
双螺旋结构的形态结构特点是什么?
1两条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方向(即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围绕同一个(想像的)中心轴,以右手旋转方式构成一个双螺旋。2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平面层叠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螺旋的外侧。3内侧碱基成平面状,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脱氧核糖的平面与碱基平面几乎成直角。每个平面上有两个碱基(每条链各一个)形成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在螺旋轴之间的距离为0.34nm,旋转夹角为36度。每十对核苷酸绕中心旋转一圈,故螺旋的螺距为3.4nm.4双螺旋的直径为2nm.沿螺旋的中心轴形成的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DNA双螺旋之间形成的沟为大沟,两条DNA链之间的沟为小沟。5两条链被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稳定地维系在一起。双螺旋中,碱基总是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2023-06-27 23:36:031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为:两条链方向相反、相互平行、主链是磷酸戊糖链,处于螺旋外侧. 碱基在螺旋内侧并配对存在,A与T配对的G与C配对,A与T之间二个氢键相连(A-T),G与C之间三 个氢键。DNA双螺旋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想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 两核甘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A〢T,G〣C,彼此以氢键相联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为大沟,窄沟称为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DNA超螺旋(DNAsupercoiling):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螺旋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2023-06-27 23:36:101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呵呵,我就简单给你解释下,你问的东西,是大学的课本内容喽。(注:以下均为个人归纳)1、DNA的三螺旋和四螺旋,是分别只DNA有3条和4条核苷酸链组成。也就是说DNA按核苷酸链数可分:单链,双链,三链,四链。(均是由同样4种脱氧核苷酸形成)单链DNA不用碱基配对;双链DNA碱基配对你是知道的;三链DNA是3条核苷酸链彼此互相碱基相连,从横截面上看,像三角形的3个顶点;四链DNA也就是4条核苷酸链由碱基相连,截面是矩形的4个顶点。三链和四链的碱基氢键形成原理远超出你的知识范围,就不解释了;并且这两种情况很少见的,你可以忽略,仅作了解。2、超螺旋DNA是指,线性DNA经过多次缠绕浓缩,形成的浓缩体。(你可以想象下,就像多次扭麻花的)而至于为何是叫“超螺旋”,你只要记住这个名词就OK,因为这个涉及到DNA “缠绕浓缩”的具体过程:是通过酶往DNA中引入负超螺旋形成的。超螺旋DNA只是DNA的一种存在形式,并无分类。倒是,我们一般会把DNA分为:超螺旋DNA、开环DNA(开环DNA是指双链只断裂一条链的环状双链DNA)、单链DNA。3、双螺旋结构中,每圈螺旋,在一条链上有10个碱基。双链上共有20个碱基。4、不是碱基控制DNA的旋转,DNA更不是旋转的,DNA的螺旋构象是决定于它的环境和分子间作用力。在通常情况下,是双螺旋的。在特殊情况下,不是螺旋状(有“之”字状的)。 上面的回答,我是以你是高中生基础解释的。如果你有更多的知识基础,或还有疑问,请发追问。2023-06-27 23:36:292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什么 dna的双螺旋结构简述
1、 DNA双螺旋(外文名DNA double helix)指的是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2023-06-27 23:36:471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碱基对(base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dna双螺旋结构生物学意义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人类最终全面揭开生命奥秘的进程中,化学已经并将更进一步地为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2023-06-27 23:36:552
什么叫DNA的双螺形结构?
DNA是一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在DNA双链结构中,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键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A=T,G≡C,这种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叫碱基互补。对应的碱基处于同一平面,称碱基平面,碱基平面之间靠范德华力形成碱基堆积力(纵向的力)。反向平行:一条链5"→3"另一条链3"→5"DNA双链所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nm。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0o。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凹沟,深的称大沟,浅的称小沟。*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碱基堆积力更为重要。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即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2023-06-27 23:37:021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以下是我自己根据我们书上所写的归纳的,希望对你有帮助:DNA双螺旋结构有如下几个特点: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它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排布呈反向平行,碱基位于内侧,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位于外侧,碱基间以A-T和G-C的方式互补配对;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相缠绕,呈右手螺旋;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的稳定,横向稳定靠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DNA的生物学功能: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证据如下:1、DNA分布在染色体内,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而染色体是直接与遗传有关的。2、体细胞DNA含量为生殖细胞DNA含量的两倍,且含量十分稳定。3、DNA在代谢上较稳定不受营养条件、年龄等因素的影响。4、作用于DNA的理化因素可引起遗传特性的改变,这一点已经由Avery在1953年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2023-06-27 23:37:152
DNA双螺旋结构有什么基本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1.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双螺旋结构。2.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构成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 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2023-06-27 23:37:241
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2023-06-27 23:37:402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2、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结构3、DNA分子结构由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4、DNA分子结构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两条凹槽,一面宽而深,称之深沟;另一面狭而浅,称之浅沟。与特定功能的蛋白质(酶)识别和调控相关。DNA链5、DNA链碱基排列顺序的组合方式无限,形成多种不同的DNA分子。扩展资料: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于1952年5月获得一张非常清晰的B型DNA衍射照片(照片51号)。1953年1月,沃森访问国王学院时看到了这张照片,立刻领悟了双螺旋模型的关键。他在回忆录《双螺旋》中写道:“在看到图片的瞬间,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图片上占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从螺旋结构中产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2023-06-27 23:3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