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3-06-28 06:31:18
共4条回复
u投在线
1.1901年,E.A.V.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2.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5.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6.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_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0.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4.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6.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7.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8.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20.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21.1927年J.瓦格纳_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22.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23.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24.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25.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6.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27.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28.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29.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30.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31.1937年A.森特_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iknow-pic.cdn.bcebos.com/242dd42a2834349bc6bddb8dc6ea15ce36d3be7b"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242dd42a2834349bc6bddb8dc6ea15ce36d3be7b?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42dd42a2834349bc6bddb8dc6ea15ce36d3be7b"/>
北境漫步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

1901年,德国的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

1902年,英国的罗纳德·罗斯

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

1903年,丹麦的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

1904年,俄罗斯的伊万·巴甫洛夫

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德国的罗伯特·科赫

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意大利的卡米洛·高尔基、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

1907年,法国的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俄罗斯的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和德国的保罗·埃尔利希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1909年,瑞士的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德国的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瑞典的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法国的亚历克西·卡雷尔

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法国的夏尔·罗贝尔·里歇

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奥地利的罗伯特·巴拉尼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9年,比利时的朱尔·博尔代

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丹麦的奥古斯特·克罗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英国的阿奇博尔德·希尔,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德国的奥托·迈尔霍夫,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

1923年,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和约翰·麦克劳德

发现胰岛素

1924年,荷兰的威廉·埃因托芬

发明心电图装置

1926年,丹麦的约翰尼斯·菲比格

发现鼠癌

1927年,奥地利的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

1928年,法国的查尔斯·尼柯尔

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

1929年,荷兰的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英国的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

1930年,奥地利的卡尔·兰德施泰纳

发现人类的血型

1931年,德国的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英国的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和埃德加·阿德里安

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

1933年,美国的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

1934年,美国的乔治·惠普尔、乔治·迈诺特和威廉·莫菲

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

1935年,德国的汉斯·斯佩曼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效应

1936年,英国的亨利·哈利特·戴尔和奥地利的奥托·勒维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

1937年,匈牙利的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1938年,比利时的柯奈尔·海门斯

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

1939年,德国的格哈德·多马克

发现百浪多息(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

1943年,丹麦的亨利克·达姆,发现维生素K;

美国的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美国的约瑟夫·厄尔兰格和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

1945年,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和澳大利亚的霍华德·弗洛里

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

1946年,美国的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

1947年,美国的卡尔·斐迪南·科里和格蒂·特蕾莎·科里,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

阿根廷的贝尔纳多·奥赛,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948年,瑞士的保罗·赫尔曼·穆勒

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

1949年,瑞士的瓦尔特·鲁道夫·赫斯,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葡萄牙的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950年,美国的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和瑞士的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南非的马克斯·泰累尔

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

1952年,美国的赛尔曼·A·瓦克斯曼

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

1953年,英国的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发现柠檬酸循环;

美国的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

1954年,美国的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和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

1955年,瑞典的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

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56年,美国的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和德国的沃纳·福斯曼

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

1957年,意大利的达尼埃尔·博韦

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

1958年,美国的乔治·韦尔斯·比德尔和爱德华·劳里·塔特姆,基因能调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美国的乔舒亚·莱德伯格,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

1959年,美国的阿瑟·科恩伯格和塞韦罗·奥乔亚

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

1960年,澳大利亚的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和英国的彼得·梅达沃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

1961年。美国的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

1962年,英国的佛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和美国的詹姆斯·杜威·沃森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澳大利亚的约翰·卡鲁·埃克尔斯和英国的艾伦·劳埃德·霍奇金、安德鲁·赫胥黎

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

1964年,美国的康拉德·布洛赫和德国的费奥多尔·吕嫩

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

1965年,法国的方斯华·贾克柏、安德列·利沃夫和贾克·莫诺

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

1966年,美国的裴顿·劳斯,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

美国的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1967年,瑞典的拉格纳·格拉尼特和美国的霍尔登·凯弗·哈特兰、乔治·沃尔德

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

1968年,美国的罗伯特·W·霍利、哈尔·葛宾·科拉纳和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美国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阿弗雷德·赫希和萨尔瓦多·卢瑞亚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

1970年,美国的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瑞典的乌尔夫·冯·奥伊勒和英国的伯纳德·卡茨

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

1971年,美国的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美国的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和英国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1973年,德国的卡尔·冯·弗利、奥地利的康拉德·洛伦兹和英国的尼可拉斯·庭伯根

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

1974年,比利时的阿尔伯特·克劳德、克里斯汀·德·迪夫和美国的乔治·埃米尔·帕拉德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

1975年,美国的戴维·巴尔的摩、罗纳托·杜尔贝科和霍华德·马丁·特明

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976年,美国的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和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

1977年,美国的罗歇·吉耶曼和安德鲁·沙利,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

美国的罗莎琳·萨斯曼·耶洛,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瑞士的沃纳·亚伯和美国的丹尼尔·那森斯、汉弥尔顿·史密斯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美国的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和英国的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

1980年,美国的巴茹·贝纳塞拉夫、乔治·斯内尔和法国的让·多塞

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

1981年,美国的罗杰·斯佩里,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美国的大卫·休伯尔和瑞典的托斯坦·维厄瑟尔,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

1982年,瑞典的苏恩·伯格斯特龙、本格特·萨米尔松和英国的约翰·范恩

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1983年,美国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1984年,丹麦的尼尔斯·杰尼、德国的乔治斯·克勒和英国的色萨·米尔斯坦

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

1985年,美国的麦可·布朗和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

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

1986年,美国的斯坦利·科恩和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发现生长因子

1987年,日本的利根川进

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1988年,英国的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美国的格特鲁德·B·埃利恩和乔治·希青斯

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

1989年,美国的迈克尔·毕晓普和哈罗德·瓦慕斯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

1990年,美国的约瑟夫·默里和唐纳尔·托马斯

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

1991年,德国的厄温·内尔和伯特·萨克曼

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美国的埃德蒙·费希尔和埃德温·克雷布斯

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

1993年,英国的理察·罗伯茨和美国的菲利普·夏普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美国的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和马丁·罗德贝尔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1995年,美国的爱德华·路易斯、艾瑞克·威斯乔斯和德国的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

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

1996年,澳大利亚的彼得·杜赫提和瑞士的罗夫·辛克纳吉

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

1997年,美国的史坦利·布鲁希纳

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

1998年,美国的罗伯·佛契哥特、路易斯·路伊格纳洛和费瑞·慕拉德

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

1999年,美国的古特·布洛伯尔

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

2000年,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和艾瑞克·坎德尔

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

2001年,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的蒂姆·亨特和保罗·纳斯

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

2002年,英国的悉尼·布伦纳、约翰·E·苏尔斯顿和美国的H·罗伯特·霍维茨

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2003年,美国的保罗·劳特伯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

2004年,美国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

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

2005年,澳大利亚的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2006年,美国的安德鲁·法厄和克雷格·梅洛

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

2007年,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的马丁·埃文斯

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

2008年,德国的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法国的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

2009年,澳大利亚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的卡罗尔·格雷德和英国的杰克·绍斯塔克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

2010年,英国的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

2011年,美国的布鲁斯·巴特勒和法国的朱尔斯·霍夫曼,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

美国的拉尔夫 ·斯坦曼,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

2012年,英国的约翰·格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弥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细胞核重编程技术

2013年,美国的詹姆斯·E·罗斯曼、兰迪-W.谢克曼和德国的托马斯-C.苏德霍夫

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

2014年,英国的约翰·奥基夫、挪威的梅·布莱特·莫索尔和爱德华·莫索尔

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2015年,爱尔兰的威廉·C·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发现治疗丝虫寄生虫新疗法;

中国的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2016年,日本的大隅良典

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1901年首次颁发,每年的12月10日颁奖。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评比,授予在生理学有重要的发现发明的人。

评选程序

1、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3、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4、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陶小凡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

W.P.墨菲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

E.B.钱恩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 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 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韦勒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F.C.罗宾斯(美国人)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

D.W.理查兹(美国人)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W.福斯曼(德国人)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

E.L.塔特姆(美国人) 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 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 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 P.B.梅达沃(英国人)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 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

F.H.C.克里克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

A.L.霍金奇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 F.吕南(德国人)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A.M.雷沃夫(法国人)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兰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G.沃尔德(美国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纳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

A.D.赫尔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S.E.卢里亚(美国人)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

U.S.V.奥伊勒(瑞典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 R.R.波特(英国人)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伦滋(奥地利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N.廷伯根(英国人) 

  1974年  A.克劳德

C.R.德·迪夫(比利时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  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  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有内部信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阿维·卡尔森、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联合授予利兰·哈特韦尔,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细胞周期的关键物质”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来自新浪新闻):当地时间6日11:30许(北京时间6日17:30许),瑞典科罗林斯卡大学医学院周一表示,来自美国的保罗-劳特伯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学院诺贝尔奖评委团在宣布两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理由时指出:“他们已经使用磁共振做出了精子方面的发现,这代表了在医疗诊断和研究的突破。”

Troublesleeper

1.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2.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5.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6.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0.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4.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6.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7.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8.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20.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21.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22.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23.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24.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25.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26.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27.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28.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29.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30.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31.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相关推荐

共价键结合详细资料大全

共价键结合是原子以有机化合物分子基本的、共同的结构特征,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典型的化学键是共价键。所以,了解和熟悉共价键,是研究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关键。共价即电子对共用(或说电子配对)。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共价键结合 外文名 :covalent bond 类别 :化学键 分类 :σ键,π键,配位键等 历史,早期历史,近代史,主要特点,饱和性,方向性,理论模型,路易斯理论,价键理论,轨道杂化理论, 历史 早期历史 在古希腊,化学还没有从自然哲学中分离的时代,原子论者对化学键有了最原始的构想,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认为,世界由“气、水、土、火”这四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元素在“爱”和“恨”的作用下分裂并以新的排列重新组合时,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作用力可以被看成是最早的化学键思想。 随后,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构想,原子与原子间,存在着一种“钩子”,也可以说是粗糙的表面,以致它们在相互碰撞时黏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聚集体。德谟克利特对化学键的构想相比于之前的自然哲学家,是更加先进的,他剔除了此类构想中的唯心主义因素。 中世纪的J.R.格劳伯则提出了物质同类相亲、异类相斥的思想。其后还出现了关于物质结合的亲和力说,认为物质的微粒具有亲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结合在一起。总之,人们关于化学键朦胧的认识,启发了后来的化学家。 近代史 18世纪,燃素( phlogiston )的概念进入了化学,并为恩斯特·施塔尔( Ernst Stahl )、亨利·卡文迪许( Henry Cavendish )和约瑟夫·普利斯特里( Joseph Priestley )等先进的化学家所接受。当时,牛顿力学已经提出,他们希望把原子间的作用力和牛顿力学结合起来,给出经典物理学的解释,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无疑是无法完成的。 1916年,德国化学家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A.Kossel )在考察大量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但科塞尔只解释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没有解释共价键的形成。 1919年,化学家欧文·朗缪尔首次使用“共价”来描述原子间的成键过程“(原文) we shall denote by the term covalence the number of pairs of electrons which a given atom shares with its neighbors[3] ”(我们应该用“共价”一词表示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 1922年,尼尔斯·玻尔( N.Bohr )从量子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卢瑟福的核式模型,这为化学家对化学键的认识,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他认为电子应该位于确定的轨道之中,并且能够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定态跃迁可以很好的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各个谱线。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 G.N.Lewis )发展了科塞尔的理论,提出共价键的电子对理论。路易斯假设:在分子中来自于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与另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以“电子对”的形式形成原子间的化学键。这在当时是一个有悖于正统理论的假设,因为库仑定律表明,两个电子间是相互排斥的,但路易斯这种构想很快就为化学界所接受,并导致原子间电子自旋相反假设的提出。 1924年,路易斯·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 )提出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建立了一个原子的数学模型,用来将电子描述为一个三维波形。在数学上不能够同时得到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 1926年,薛丁格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它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这成为量子化学最初的开端。 1927年,沃尔特·海特勒( W.H.Heitler )和弗里茨·伦敦( F.London )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用近似方法算出了氢分子体系的波函式,首次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共价键问题。价键理论在这一方法的推广中诞生,他们研究共价键的方法就被称为HL法。[2] 1928年,恩利克·费米( Enrica Fermi )提出了一个基于泊松分布的单电子密度模型试图解决原子结构问题。之后,道格拉斯·哈特里( Douglas Rayner Hartree )运用叠代法,将体系电子的哈密顿运算元分解为若干个单电子哈密顿运算元的简单加和,进而将体系多电子波函式表示为单电子波函式的积,改进这一模型,提出哈特里方程。 1930年,哈特里的学生福克( Fock )与约翰·斯莱特( John Clarke Slater )完善了哈特里方程,称为哈特里-福克方程( HF )。50年代初,斯莱特得到了HF的近似波函式:哈特里-福克-斯莱特方程( HFS )。1963年,赫尔曼( F.Hermann )和斯基尔曼( S.Skillman )把HFS套用于基态原子函式。 1950年,克莱蒙斯·罗瑟恩( C. C. J. Roothaan )进一步提出将方程中的分子轨道用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线性展开,发展出了著名的RHF方程,1964年,计算机化学家恩里克·克莱门蒂( E.Clementi )发表了大量的RHF波函式,该方程以及后续的改进版已经成为现代处理量子化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1929年,贝特等提出配位场理论,最先用于讨论过渡金属离子在晶体场中的能级分裂,后来又与分子轨道理论结合,发展成为现代的配位场理论。 1930年,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 L.C.Pauling )在研究碳的正四面体构形时提出轨道杂化理论,认为:能级相近的轨道在受激时可以发生杂化,形成新的简并轨道,其理论依据就是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而波是可以叠加的。他计算出了多种杂化轨道的形状,并因在价键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年,弗里德里希·洪德( F.Hund )将共价键分为σ键、π键、δ键三种,使价键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与经典的化合价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马利肯( Robert S.Mulliken )提出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化合物中的电子不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子内运动。他的方法和经典化学相距太远,计算又很繁琐,一时不被化学界所接受。后经过罗伯特·密立根( Robert A.Millikan )、菲利普·伦纳德( Philipp Lenard )、埃里希·休克尔( Erich Hückel )等人的完善,在化学界逐渐得到认可。 1940年,亨利·希吉维克( H.Sidgwick )和托马斯·坡维尔( Thomas A.Powell )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这种理论模型后经罗纳德·吉列斯比( R.J.Gillespie )和罗纳德·尼霍尔姆( R.S.Nyholm )在20世纪50年代加以发展,定名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称VSEPR。VSEPR与轨道杂化理论相结合,可以半定量地推测分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结构。 1951年,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分子中能量最高的分子轨道( HOMO )和没有被电子占据的,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 LUMO )是决定一个体系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其他能量的分子轨道对于化学反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可以暂时忽略。HOMO和LUMO便是所谓前线轨道。 196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伍德沃德( Rober B.Woodward )与霍夫曼参照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蒙特卡罗方法的套用,量子化学与计算机化学日新月异,对分子结构的推算变得愈发精确期间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家,据估计,21世纪中期,量子化学还将有新的突破。 主要特点 饱和性 在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因为每个原子所能提供的未成对电子数是一定的,一个原子的一个未成对电子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后,就不能再与其它电子配对,即,每个原子能形成的共价键总数是一定的,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是定比定律( 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 )的内在原因之一。 方向性 除s轨道是球形的以外,其它原子轨道都有其固定的延展方向,所以共价键在形成时,轨道重叠也有固定的方向,共价键也有它的方向性,共价键的方向决定着分子的构形。 影响共价键的方向性的因素为轨道伸展方向。 理论模型 路易斯理论 路易斯理论,又称“八隅体规则”、“电子配对理论”是最早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价键理论,它没有量子力学基础,但因为简单易懂,也能解释大部分共价键的形成,至今依然出现在中学课本里。 共用电子对理论有以下几点: 1、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时是稳定结构,化合物中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价电子数必须为8(氢为2); 2、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可通过共用电子的方式使最外层达到8(2)电子稳定结构。 路易斯理论的电子配对思想为价键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路易斯理论尚不完善,它无法说明电子配对的原因和实质;此外,不符合“八隅体规则”的化合物也有很多,例如:三氟化硼(6电子)、五氯化磷(10电子)、六氟化硫(12电子)。 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是基于路易斯理论电子配对思想发展起来的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将套用量子力学解决氢分子问题的成果推广到其他共价化合物中,成功解释了许多分子的结构问题。 海特勒-伦敦法 沃尔特·海特勒( W.H.Heitler )和弗里茨·伦敦( F.London )在运用量子力学方法处理氢气分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分子能量E和核间距R之间的关系曲线,发现:若两个氢原子自旋方向相反,随着轨道的重叠(波函式相加)会出现一个机率密度较大的区域,氢原子将在系统能量最低核间距处成键;若两个氢原子自旋方向相同,则相减的波函式单调递减,系统能量无限趋近E=0,没有最低点,无法成健。因此,价键理论通过对氢分子的研究阐明了电子配对的内在原因和共价键的本质,价键理论就在HL的推广中诞生。 轨道杂化理论 价键理论在解释分子中各原子分布情况时,莱纳斯·鲍林( L.Pauling )提出了轨道杂化理论。理论要点有 1、中心原子能量相近的不同轨道在外界的影响下会发生杂化,形成新的轨道,称杂化原子轨道,简称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在角度分布上,比单纯的原子轨道更为集中,因而重叠程度也更大,更加利于成键; 3、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与形成的杂化轨道数目相等,不同类型的杂化轨道,其空间取向不同。
2023-06-28 01:22:281

2022年9月16日黄道吉日 2022年9月16日今日吉时?

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话,就要选择好一个黄道吉日,因为每天的吉时凶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选择好一个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想做的事情能够顺顺利利的完成。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关于2022年9月16日黄道吉日查询,2022年9月16日今日吉时查询吧。 2022年9月16日黄道吉日查询1 公历:公元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农历:二零二二年 八月(大)廿一 干支:壬寅年 己酉月 壬申日 生肖:属虎 星座:处女座 星宿:井宿(井木犴) 本命星宿 胎神占方:仓库炉外西南 彭祖百忌:壬不汲水更难提防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 冲煞:冲虎(丙寅)煞南 宜:祭祀 裁衣 冠笄 嫁娶 安机械 拆卸 动土 起基 移徙 入宅 入殓 启钻 安葬 造仓 经络 忌:安床 开光 开市 交易 2022年9月16日黄道吉日查询2 1、子时 0:00-0:59 【吉时】 时冲:冲马 煞南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时忌:修造 动土 2、丑时 1:00-2:59 【吉时】 时冲:冲羊 煞东 时宜:祈福 嫁娶 修造 造庙 作灶 入宅 安葬 赴任 见贵 求财 出行 时忌: 3、辰时 7:00-8:59 【吉时】 时冲:冲狗 煞南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祭祀 赴任 见贵 时忌: 4、巳时 9:00-10:59 【吉时】 时冲:冲猪 煞东 时宜:祈福 求嗣 出行 求财 嫁娶 安葬 祭祀 时忌: 5、子时 23:00-23:59 【吉时】 时冲:冲马 煞南 时宜:求财 见贵 订婚 嫁娶 入宅 开市 安葬 求嗣 作灶 时忌:祭祀 祈福 斋醮 开光 赴任 出行 2022年9月16日黄道吉日查询3 1745年: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 1782年:清宣宗旻宁 1853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1859年:袁世凯 1891年:卡尔·邓尼茨 1893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1923年:李光耀 1934年:楚原 1953年:刘德凯 1956年:大卫·科波菲尔 1962年:黄文标 1967年:屈中恒 1968年:马克·安东尼 1976年:樋口明日嘉 1981年:游莨维 1981年:范冰冰 1983年:柯丝蒂·考文垂 以上就是关于2022年9月16日黄道吉日查询,2022年9月16日今日吉时查询的相关信息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上内容仅提供参考。测一测你的2023兔年运势和未来十年大运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日子?TA是你这一生对的人吗?2023年你会发大财吗?全方位解读你的事业天赋,扭转困局!点击在线咨询:http://www.adxqd.com/xz/
2023-06-28 01:23:141

9月16日出生的人很可怕吗、太可怕了吗

一些人相信手相、塔罗牌、算卦,而推算这些的时候往往要根据人的出生日期来算,然后在道听途说之下,就会认为9月16日出生的人很可怕,那究竟9月16日出生的人真的太可怕了吗? “可怕”在这里的意思,笔者理解为性格残暴、无情,会做出对身边人不利、甚至社会稳定的可怕行为。 客观来说,性格怎样与是否9月16日出生完全不相干,并没有9月16日出生的人真的很可怕的说法,仅用9月16日出生就给一个人安上“可怕”的修饰词才是可怕的。 性格是由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一起决定。 先天遗传基因 生物一代到其后代的遗传特征是由先天遗传基因决定的,并且这些基因是结构难懂复杂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将遗传信息保存并复制给下一代,也叫遗传因子。 科学依据表明某些基因与人的性格相关,例如,D4DR基因,即存在于第十一条染色体中的猎奇基因,它结构的长短影响着人追求险境、寻求新刺激的欲望,拥有较长D4DR基因的人需要对神经更强有力的刺激,例如各种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才会感到喜悦和得意。5-HTTLPR基因,也被称为快乐基因,这种基因变体的不同长短组合能够给人的生活快乐程度带来一定影响,变体较长的人更关心事物令人愉悦的一面,抗拒负面信息。MAOA基因,也就是暴力基因,如果MAOA基因在男孩体内出现了变异情况,低表达的MAOA基因会增加他们的暴力倾向。 后天环境 后天环境包括原生家庭、人文教育、人生阅历。 这里特别强调后天环境里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常言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好不好有着紧密的联系,恶劣的原生家庭,容易让孩子变得偏执、多疑、消极、缺乏勇气、不善与人相处。所以假如你是孩子的父母,请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除了物质方面,更多的是精神方面,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关心、少打骂,自己做好积极、阳光的榜样,引导孩子建立正确和完整的三观。 抛开诸如反社会人格这类极端,性格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急一些的人做起事情来不会拖,有活蹦乱跳点的人在不用担心气氛尴尬,不去在乎那么多有的没的也就不会烦恼很多事。因而不论性格是哪个样子的,都带有与其相关的特质,这些特质在某些场景之下会成为优点。作为成年人,过去的已经过去,想大幅度的改变性格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至于9月16日出生的人很可怕这种论调,大家直接忽略就好。 很多值得大家赞扬与歌颂的名人都是9月16日出生的,以下有些例子: 1923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出生。 1893年——匈牙利生物化学家、193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获得者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出生。 1853年——德国生理学家、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获得者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出生。 1956年——美国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出生; 1685年——约翰·盖伊,英国诗人。 1938年——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熊大闰出生。 1745年——库图佐夫,俄国著名军事家。 1888年——芬兰作家西伦佩出生。 1934年——NBA著名球星、NBA历史五十大球星之一埃尔金·贝勒出生。
2023-06-28 01:23:281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的部分作品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Nukleine und ihre Spaltungsprodukte, 1881Die Gewebe des menschlichen Korpers und ihre mikroskopische Untersuchung(人体内的组织和其显微下的观察), 1889-1891Leitfaden für medizinisch-chemische Kurse(医学化学课程教科书), 1888Die Probleme der Biochemie(生物化学之难题), 1908Die Beziehungen der Chemie zur Physiologie(化学和生理学之关系), 1913
2023-06-28 01:23:341

请问二战前德国哪所大学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最多

哥廷根大学,前世界最好的大学
2023-06-28 01:23:491

9月16日出生的名人明星有哪些?

9月16日出生的名人: 1387年英格兰兰开斯特王朝国王亨利五世出生。 1685年英国诗人约翰盖伊出生。 1745年俄国著名军事家库图佐夫出生。 1782年清宣宗旻宁出生。 1853年德国生理学家,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获得者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诞生出生。 1859年北洋政府首领,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出生。 1888年芬兰作家西伦佩出生 1891年德国海军上将卡尔邓尼茨诞生。 1893年匈牙利生物化学家,193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获得者森特焦尔季诞生。 1923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出生。 1934年NBA著名球星,NBA历史五十大球星之一埃尔金贝勒出生。 1956年美国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出生。美国男演员米基洛克出生。 1981年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美国女演员出生。 1992年Nick Jonas,歌手,乔纳斯兄弟组合成员成日
2023-06-28 01:23:551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的介绍

德国生物化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毕业。曾任马堡生理研究院院长、海德堡大学教授等职。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酸的工作,获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3-06-28 01:24:011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01-1921u25aa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 1901) u25aa 罗纳德·罗斯 ( 1902) u25aa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1903) u25aa 伊万·巴甫洛夫 ( 1904) u25aa 罗伯特·科赫 ( 1905) u25aa 卡米洛·高尔基 ( 1906) u25aa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 1906) u25aa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 1907) u25aa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 ( 1908) u25aa 保罗·埃尔利希 ( 1908) u25aa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 1909) u25aa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 1910) u25aa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 1911) u25aa 亚历克西·卡雷尔 ( 1912) u25aa 夏尔·罗贝尔·里歇 ( 1913) u25aa 罗伯特·巴拉尼 ( 1914) u25aa 朱尔·博尔代 ( 1919) u25aa 奥古斯特·克罗 ( 1920) 1922-1931u25aa 阿奇博尔德u2022维维安u2022希尔 ( 1922) u25aa 奥托·迈尔霍夫 ( 1922) u25aa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 ( 1923) u25aa 约翰·麦克劳德 ( 1923) u25aa 威廉·埃因托芬 ( 1924) u25aa 约翰尼斯·菲比格 ( 1926) u25aa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 1927) u25aa 查尔斯·尼柯尔 ( 1928) u25aa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 1929) u25aa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1929) u25aa 卡尔·兰德斯坦纳 ( 1930) u25aa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1931) 1932-1941u25aa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 1932) u25aa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1933) u25aa 乔治·惠普尔 ( 1934) u25aa 乔治·理查兹·迈诺特 ( 1934) u25aa 威廉·莫菲 ( 1934) u25aa 汉斯·斯佩曼 ( 1935) u25aa 亨利·哈利特·戴尔 ( 1936) u25aa 奥托·勒维 ( 1936) u25aa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 1937) u25aa 柯奈尔·海门斯 u25aa 格哈德·多马克 ( 1939) 1942-1951u25aa 亨利克·达姆 ( 1943) u25aa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 ( 1943) u25aa 约瑟夫·厄尔兰格 ( 1944) u25aa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 1944) u25aa 亚历山大·弗莱明 ( 1945) u25aa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 1945) u25aa 弗洛里 ( 1945) u25aa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 1946) u25aa 卡尔·斐迪南·科里 ( 1947) u25aa 格蒂·特蕾莎·科里 ( 1947) u25aa 贝尔纳多·阿尔韦托·奥赛 ( 1947) u25aa 保罗·赫尔曼·穆勒 ( 1948) u25aa 赫斯 ( 1949) u25aa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 1949) u25aa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 1950) u25aa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1950) u25aa 马克斯·泰累尔 ( 1951) 1952-1961u25aa 赛尔曼·A·瓦克斯曼 ( 1952) u25aa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 1953) u25aa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 1953) u25aa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 1954) u25aa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 1954) u25aa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 1954) u25aa 胡戈·特奥雷尔 ( 1955) u25aa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 1956) u25aa 沃纳·福斯曼 ( 1956) u25aa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 1956) u25aa 达尼埃尔·博韦 ( 1957) u25aa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 1958) u25aa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 1958) u25aa 乔舒亚·莱德伯格 ( 1958) u25aa 阿瑟·科恩伯格 ( 1959) u25aa 塞韦罗·奥乔亚 ( 1959) u25aa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 1960) u25aa 彼得·梅达沃 ( 1960) u25aa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 1961) 1962-1971u25aa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 1962) u25aa 詹姆斯·杜威·沃森 ( 1962) u25aa 莫里斯·威尔金斯 ( 1962) u25aa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 1963) u25aa 霍奇金 ( 1963) u25aa 安德鲁·赫胥黎 ( 1963) u25aa 康拉德·布洛赫 ( 1964) u25aa 费奥多尔·吕嫩 ( 1964) u25aa 方斯华·贾克柏 ( 1965) u25aa 安德列·利沃夫 ( 1965) u25aa 贾克·莫诺 ( 1965) u25aa 裴顿·劳斯 ( 1966) u25aa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 1966) u25aa 格拉尼特 ( 1967) u25aa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 1967) u25aa 乔治·沃尔德 ( 1967) u25aa 罗伯特·W·霍利 ( 1968) u25aa 哈尔·葛宾·科拉纳 ( 1968) u25aa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 1968) u25aa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 1969) u25aa 阿弗雷德·赫希 ( 1969) u25aa 萨尔瓦多·卢瑞亚 ( 1969) u25aa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 1970) u25aa 乌尔夫·冯·奥伊勒 ( 1970) u25aa 伯纳德·卡茨 ( 1970) u25aa 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 1971) 1972-1981u25aa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 1972) u25aa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 1972) u25aa 卡尔·冯·弗利 ( 1973) u25aa 康拉德·洛伦茨 ( 1973) u25aa 尼可拉斯·丁伯根 ( 1973) u25aa 阿尔伯特·克劳德 ( 1974) u25aa 克里斯汀·德·迪夫 ( 1974) u25aa 帕拉德 ( 1974) u25aa 戴维·巴尔的摩 ( 1975) u25aa 罗纳托·杜尔贝科 ( 1975) u25aa 霍华德·马丁·特明 ( 1975) u25aa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 1976) u25aa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 1976) u25aa 罗歇·吉耶曼 ( 1977) u25aa 安德鲁-维克托-沙利 ( 1977) u25aa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 1977) u25aa 沃纳·亚伯 ( 1978) u25aa 丹尼尔·那森斯 ( 1978) u25aa 汉弥尔顿·史密斯 ( 1978) u25aa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 ( 1979) u25aa 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 1979) u25aa 巴茹·贝纳塞拉夫 ( 1980) u25aa 让·多塞 ( 1980) u25aa 乔治·斯内尔 ( 1980) u25aa 罗杰·斯佩里 ( 1981) u25aa 大卫·休伯尔 ( 1981) u25aa 托斯坦·维厄瑟尔 ( 1981) 1982-1991u25aa 苏恩·伯格斯特龙 ( 1982) u25aa 本格特·萨米尔松 ( 1982) u25aa 约翰·罗伯特·范恩 ( 1982) u25aa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1983) u25aa 尼尔斯·杰尼 ( 1984) u25aa 乔治斯·克勒 ( 1984) u25aa 色萨·米尔斯坦 ( 1984) u25aa 麦可·布朗 ( 1985) u25aa 戈尔茨坦 ( 1985) u25aa 斯坦利·科恩 ( 1986) u25aa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 1986) u25aa 利根川进 ( 1987) u25aa 詹姆士·W·布拉克 ( 1988) u25aa 格特鲁德·B·埃利恩 ( 1988) u25aa 乔治·希青斯 ( 1988) u25aa 毕晓普 ( 1989) u25aa 哈罗德·瓦慕斯 ( 1989) u25aa 约瑟夫·默里 ( 1990) u25aa 唐纳尔·托马斯 ( 1990) u25aa 厄温·内尔 ( 1991) u25aa 伯特·萨克曼 ( 1991) 1992-2001u25aa 埃德蒙·费希尔 ( 1992) u25aa 埃德温·克雷布斯 ( 1992) u25aa 理察·罗伯茨 ( 1993) u25aa 菲利普·夏普 ( 1993) u25aa 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 ( 1994) u25aa 马丁·罗德贝尔 ( 1994) u25aa 爱德华·路易斯 ( 1995) u25aa 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 ( 1995) u25aa 威斯乔斯 ( 1995) u25aa 彼得·杜赫提 ( 1996) u25aa 罗夫·辛克纳吉 ( 1996) u25aa 史坦利·布鲁希纳 ( 1997) u25aa 罗伯·佛契哥特 ( 1998) u25aa 路易斯·路伊格纳洛 ( 1998) u25aa 费瑞·慕拉德 ( 1998) u25aa 古特·布洛伯尔 ( 1999) u25aa 阿尔维德·卡尔森 ( 2000) u25aa 保罗·格林加德 ( 2000) u25aa 艾瑞克·坎德尔 ( 2000) u25aa 利兰·哈特韦尔 ( 2001) u25aa 蒂姆·亨特 ( 2001) u25aa 保罗·纳斯 ( 2001) 2002至今u25aa 悉尼·布伦纳 ( 2002) u25aa H·罗伯特·霍维茨 ( 2002) u25aa 约翰·E·苏尔斯顿 ( 2002) u25aa 彼得·曼斯菲尔德 ( 2003) u25aa 理查德·阿克塞尔 ( 2004) u25aa 琳达·巴克 ( 2004) u25aa 巴里·马歇尔 ( 2005) u25aa 罗宾·沃伦 ( 2005) u25aa 安德鲁·法尔 ( 2006) u25aa 克雷格·梅洛 ( 2006) u25aa 马里奥·卡佩奇 ( 2007) u25aa 马丁·约翰·埃文斯 ( 2007) u25aa 奥利弗·史密斯 ( 2007) u25aa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 2008) u25aa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 2008) u25aa 吕克·蒙塔尼 ( 2008) u25aa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2009) u25aa 卡罗尔·格雷德 ( 2009) u25aa 杰克·绍斯塔克 ( 2009) u25aa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 2010) u25aa 布鲁斯·巴特勒 ( 2011) u25aa 朱尔斯·霍夫曼 ( 2011) u25aa 拉尔夫·斯坦曼 ( 2011) u25aa 山中伸弥 ( 2012) u25aa 约翰·伯特兰·格登 ( 2012) u25aa 詹姆斯-E.罗斯 ( 2013) u25aa 兰迪·谢克曼 ( 2013) u25aa 托马斯·苏德霍夫 ( 2013)
2023-06-28 01:24:271

有哪些人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有:罗纳德·罗斯、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一、罗纳德·罗斯罗纳德·罗斯爵士,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他曾经以军医的身份参加第三次缅甸战争,同时他也写了一些诗与小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为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二、尼尔斯·吕贝里·芬森尼尔斯·吕贝里·芬森是一位来自丹麦法罗的医师与科学家。他曾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丹麦的第一座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是:“认同他在治疗疾病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以光线放射治疗寻常狼疮,开启了新的医学方法。”三、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2023-06-28 01:24:362

寻找9月16日出生的名人,明星,或者科学家等等,找得越多越好,追加!

1638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出生。 1685年——约翰·盖伊诞生,英国诗人。 1745年——库图佐夫诞生,俄国著名军事家。 1782年——旻宁诞生,清宣宗。1810 年——墨西哥多洛雷斯教区神甫伊达尔哥,发动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同年12月在爪达拉哈拉组成政府。次年7月31日,起义失败后,伊达尔哥被处死。他的首级被殖民者示众达十年之久。伊达尔哥被称为“墨西哥独立之父”。 1853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诞生,德国生理学家,于191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1927年逝世) 1859年——袁世凯诞生,北洋政府首领,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1916年逝世) 1891年——卡尔·邓尼茨诞生,德国海军上将。 1893年——森特·焦尔季诞生,匈牙利生物化学家,于193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2023-06-28 01:24:482

奥巴林的生平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巴林(Oparin,Alexander Ivanovich,1894~1980)苏联生物化学家。生命起源科学假说的创始人。凭借其对化学的深刻理解,将达尔文进化论适用的范围向后扩展,用以解释简单的无机及有机生物如何结合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又如何形成原始的生物体。生于俄罗斯帝国雅罗斯拉夫尔省的乌格利奇市。因为村中无中学,9岁全家迁居莫斯科,中学毕业后于1912年进莫斯科大学攻读化学。受与达尔文相识的俄罗斯植物生理学家季米特亚捷夫影响很深,1917年通过国家考试后任莫斯科大学植物生理学助教,不久又晋升为讲师。在一次俄罗斯植物学会上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1922年赴德国,在著名生化学家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A.Kossel,1853~1927)实验室工作,受到良好的生化训练。1924年写成一本名叫《生命起源》的小册子,在苏联出版。书中概述了生命演化过程的基本方面。他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长期的化学进化逐步演化而来的。1925年开始了他一系列关于生命演化过程的化学基础的报告。后随俄罗斯生化学家阿列克谢·巴赫(A.И.Bax,1857~1946)研究植物的呼吸机制。1929年任莫斯科大学植物生化教授。1936年,他出版了另一部著作《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生命起源假说。这部著作经过1957年大加扩充和以后的多次修订出版,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生命起源的专著。他在这部著作和其他论文中,系统地说明了他的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见化学进化说)。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说以“团聚体”和“异养生物先于自养生物”为其特点,故又称为“团聚体假说”或“异养体假说”。他的假说已陆续为科学实验所证明,现在已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1946年起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的导师巴赫去世后,尽管国家经济困难,但为了纪念他,还是在1953年帮助建立“巴赫生化研究所”,并在该所任院长,先后研究了茶、葡萄酒、沙糖和面包生产中的化学问题。1950~1959年,奥巴林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成员,1957年他在莫斯科主持首届世界生命起源会议,有1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第二届会议在1963年,第第三届会议在1970年在法国举行。他两次获列宁勋章。1970年当选为“研究生命起源国际协会”(ISSOL,“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Life”的缩写)主席。1980年4月21日逝世。他在生命起源方面的学说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奥巴林的工作是在当代生物化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进行的。他首先提出原始生命物质起源与进化的假说:由氢、水蒸气、甲烷和氨组成的简单的原始大气和含有丰富矿物质的原始海洋是最初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场所。这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如甲醇、甲烷酸、糖类、脂肪酸、氨基酸和杂环碱基能结合成大分子化合物。奥巴林提出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大分子能团聚形成有一定结构的有机物,为产生原始的生命物质开辟了道路。他的假设后来被许多科学家在实验室模拟成功。美国生物化学家福克斯于1959年通过加热氨基酸而自然发生蛋白质,蛋白质在热盐水中能融合成团聚体。对这种凝聚物质作电光学研究,已显示出双膜状物的形成。奥巴林和福克斯的研究指出了原始生物形成的最初始阶段:化学进化过程。至于从团聚体如何演化成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还待于今后的生物学研究。
2023-06-28 01:24:541

自强名人金句有哪些?

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中〕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中〕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中〕《陆九渊集?语录下》天下事无不可为,但在人自强如何耳。〔中〕朱熹:《朱子语录》从今尚未死,一日亦当勤。〔中〕陆游:《冬夜读书》笃行信道,自强不息。〔中〕孔子:《孔子家语》忧勤而生,骄佚而坏。〔中〕《明通鉴》能自立者必有骨也。〔中〕李贽:《焚书》修己之备,无恃于人。〔中〕王符:《潜夫论》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矣。〔中〕薛应旗:《薛云山记述》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中〕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周易》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中〕尉缭:《尉缭子?治本》学贵自信自立,不得倚傍世界做得的。〔中〕邓定宇:《明儒学案》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中〕刘禹锡一个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中〕徐悲鸿:《徐悲鸿一生》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中〕陆九渊:《语录下》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中〕鲁迅:《华盖集》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中〕汤斌:《汤子遗书》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中〕朱熹:《四书集注》眼前多少难艰事,自古男儿当自强。〔中〕李咸用:《送人》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中〕司马迁:《史记》善败由己。〔中〕《左传?僖公二十年》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中〕戴德:《大戴礼记》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中〕孟子:《尽心》上天永不救助不愿行动的人。〔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残篇》从内心深处,从母胎内,多少生命想见天日。可是要由小变大,就必须自强不息。〔德〕歌德:《上帝、心情和世界》凡能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德国谚语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挪威〕易卜生:《以民公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帅和主宰。〔苏〕高尔基:《不合群的人》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集》宁可靠自己的力气吃饭,别白拿别人什么。〔俄〕卡拉姆辛:《苦命的丽莎》谁要是希望自己好,他就得自己动脑筋,自己关心自己,——别的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独立自强仅属于少数人;这是为强者所有的一种优点。〔德〕尼采:《在善恶之彼岸》独自一人走,今天就能出发,和另一人同行就得等他准备好。〔美〕梭罗:《沃尔登》指望着主人施与,不如指望着自己寻找。蒙古谚语独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础。〔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愿你生活更美好》要由小变大,就必须自强不息。〔德〕歌德:《上帝、心情和世界》凡是天性刚强的人,必定有自强不息的力量。〔法〕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文集》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法〕拿破仑:《拿破仑言论集》做事要有毅力,要自强不息,不要指望别人给你喝彩。〔英〕理?伯顿:《卡西达》不要做依赖寄生的蔓草,即使不能成一株乔木,即使不能长得很高,可是必须傲然自立!〔法〕罗斯唐:《西哈诺》一个人应当永远是他自己。〔挪〕易卜生:《培尔?金特》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让每个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古罗马〕维吉尔:《伊尼特》不依赖别人只是极少数人的事。而那是强者的特权。〔德〕尼采:《善恶彼岸》被我们如此崇敬的功勋的基础,是由我们自己奠定的。〔德〕歌德:《歌德传》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德〕贝多芬:《题辞》你自助,然后人人助你。〔德〕尼采:《偶像的黄昏》靠命运女神携带。〔德〕莱辛:《莱辛寓言》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法〕拿破仑:《精言录》成功属于最强者,属于始终是最聪明、最杰出的人。〔美〕爱默生:《集外演讲录》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坚强。〔德〕尼采:《看哪,这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日〕德田虎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我们这个地方只有靠发奋图强的决心才能生存下去。〔新〕李光耀:《领导人》成年男女的第一任务,就是宣布自主。〔英〕萧伯纳:《人与超人》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日〕福泽谕吉:《劝学篇》有智力的人能自己掌握自己,恰如恩威行于自身。而不必仰赖他人的恩威。〔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上帝帮助自助者。〔法〕拉封丹:《拉封丹寓言》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就不能等待别人来发现、来了解,应该积极地表现自己,采取主动,让人们很快知道你是具有某种能力的入。〔日〕岛日男:《胆怯者成功之路》马拉松长跑者在比赛时的唯一念头就是向前、向前、拼命向前!这与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相似。人生好比一场漫长而孤独的马拉松,有蹒跚踱步的逍遥者。但是,无论怎样艰难坎坷,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等待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日〕相崎总一:《论孤独——超越孤独》我从来不愿意仅仅因为事情己经不可避免而向它低头。〔美〕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爱你所爱,做你所求。〔古罗马〕奥古斯丁:《道德百科全书》你就是皇上,你要独自生活下去。走自己的路,自由的心灵会引导你前进,让你心爱的思想的果实结得更完满,不要去企求奖赏,为你高贵的功勋。〔俄〕普希金:《致诗人》命运的神力只被那些不幸的人们所承认,因为,幸福的人们都把成功归于自己的精明强干。〔英〕乔?斯威夫特:《杂感录》恩赐的东西是不牢靠的,凡是恩赐的东西,它也就可随时被恩赐者收回。〔法〕大仲马:《基度山伯爵》根据良心进行活动,寻找自己的真理,实现自己的真理。品行的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自己,永远忠于自己的信仰,即使这个信仰违反整个世界舆论。〔法〕罗曼?罗兰:《罗曼?罗兰传》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动摇的人是幸福的。他站在高处,却不依赖别人,只靠自己,因为依赖别人是会掉下来的。〔古罗马〕塞内加:《聂鲁西流书信集》如果每一个儿女都仰赖父母的成就而苟活,恐怕这世界会退化到比原始时代还昏暗的混沌。〔德〕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你永远不应该相信别人会完全依照你的期望,把事情做得毫厘不差。因此,你也永远不要把实现自已愿望的担子,放在别人肩膀上。〔日〕盛田昭夫:《索尼与我》我要踏上那可以通到天堂的阶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先辈的荫庇。〔西〕松苏内吉:《合同子》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法〕拿破仑:《精言录》
2023-06-28 01:25:071

一道简单的生物题,求解答,谢谢

人名和国家可能有点不准确,我们看得奖原因就行了。主要领域应该是B、抗生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1928) 时间 得主 国家 得奖原因 1901年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 罗纳德·罗斯 英国 “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丹麦 “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 伊万·巴甫洛夫 俄罗斯 “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 “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 卡米洛·高尔基 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 1907年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保罗·埃尔利希 德国 1909年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德国 “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 亚历克西·卡雷尔 法国 “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 夏尔·罗贝尔·里歇 法国 “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9年 朱尔·博尔代 比利时 “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 奥古斯特·克罗 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 阿奇博尔德·希尔 英国 “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 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 1923年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约翰·麦克劳德 加拿大 1924年 威廉·埃因托芬 荷兰 “发明心电图装置” 1926年 约翰尼斯·菲比格 丹麦 “发现鼠癌” 1927年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 1928年 查尔斯·尼柯尔 法国 “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
2023-06-28 01:25:153

德国哪所著名大学出了几十个诺贝尔奖的学生

柏林洪堡大学 名单如下。但基本都在20世纪上半叶 马克斯·玻恩 (1882-1970), 物理学家, 1954诺贝尔奖得主 保罗·埃尔利希 (1854-1915), 物理学家, 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1955), 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1852-1919), 现代生物化学创始人,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沃纳·福斯曼 (1904-1979), 内科医生, 195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詹姆斯·弗兰克 (1882-1964), 物理学家,1925年诺贝尔奖得主 弗里茨·哈伯 (1868-1934), 化学家,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奥托·哈恩 (1879-1968), 化学家, 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维尔纳·海森堡 (1901-1976), 物理学家, 1932年诺贝尔奖得主 古斯塔夫·赫兹 (1887-1975), 物理学家,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1852-1911), 化学家,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罗伯·柯霍 (1843-1910), 内科医生, 190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1853-1927), 内科医生, 191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马克斯·冯·劳厄 (1879-1960), 物理学家, 191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华西里·列昂惕夫 (1905-1999), 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特奥多尔·蒙森 (1817-1903), 历史学家, 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马克斯·普朗克 (1858-1947), 物理学家,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埃尔温·薛定谔 (1887-1961), 物理学家,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汉斯·斯佩曼 (1869-1941), 生物学家,1935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威廉·维恩 (1864-1928), 物理学家, 1911年物理学奖得主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1872-1942), 化学家, 1915年诺贝尔奖得主
2023-06-28 01:25:241

介绍9月16日出生的名人

范冰冰还有出生日期: 9月16日 跟您同天诞生的名人: 1745年-库图佐夫,俄国著名军事家 名人简介: 俄国元帅,著名将领,军事家,1812年曾率领俄国军队击退拿破仑的大军,取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出生日期: 9月16日 跟您同天诞生的名人: 1782年-旻宁,清宣宗 名人简介: 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爱新觉罗氏,讳旻宁,原名绵宁,仁宗嘉庆帝次子。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生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他比较朴素,但是却不能明察秋毫,为人优柔寡断,又是一个平庸之人,所以导致清朝国势更加衰弱。在位期间曾支持林则徐禁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由于道光帝不能知人善任、缺乏准备,以及武器装备相对比较落后等原因,清朝战败于英国。道光帝罢免林则徐,并与英人求和,签订近代首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及开放五口通商。自始开启中国五千年未遇之大变。在位三十年,终年六十九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历史学家称这时期为“嘉道中衰”。 出生日期: 9月16日 跟您同天诞生的名人: 1859年-袁世凯,北洋政府首领,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名人简介: 字慰亭,号容庵,中国河南项城人,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季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主张废科举,引进西方学说,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很大的贡献。然而袁氏当国时期,为巩固个人独裁权力,不守约法、解散国民党,使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失去在制度下健康发展的机会。有人指他是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的元凶,无论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杀宋,此事成为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 出生日期: 9月16日 跟您同天诞生的名人: 1891年-卡尔u2022邓尼茨,德国海军上将 名人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军事将领。曾任第三帝国总统,总理,作战部部长,武装部队统帅,北部战区与民防司令,海军总司令,潜水艇部队司令,海军元帅,是德意志民族国家社会党党员,希特勒死后接任德国国家元首,是二战结束后受审的主要纳粹战犯之一。 出生日期: 9月16日 跟您同天诞生的名人: 1923年-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 名人简介: 1923年-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
2023-06-28 01:25:414

Daniel Tenen哪一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特南教授(Daniel Tenen)应该没有得过诺贝尔医学奖。历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 ·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 詹姆斯·E·罗斯曼 美国 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三人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3-4] 兰迪-W.谢克曼 美国 托马斯-C.苏德霍夫 德国
2023-06-28 01:26:014

处女座的人有哪些?

张国荣 苏有朋 鲁迅 拿破仑诗人哥德(Goethe)苏菲亚.罗兰(SophiaLoren)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ElizabethⅠ)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 超级女声---处女座叶一茜 (2005-07-28 17:07) · 性感模特 处女座王雯琴 (2005-04-08 19:39) · 影视艺人 处女座谭小环 (2005-04-07 17:00) · 影视艺人 处女座李茏怡 (2005-04-06 16:28) · 影视艺人 处女座康净淳 (2005-04-05 23:41) · 刀马旦 处女座蒋勤勤 (2005-04-05 23:15) · 国际模特 处女座姜培琳 (2005-04-05 22:48) · 烈火青春 处女座江希文 (2005-04-05 22:38) · 影视明星 处女座江蕙 (2005-04-05 22:20) · 卧虎藏龙 处女座黄奕 (2005-04-05 20:59) · 广告艺人 处女座侯湘婷 (2005-04-05 20:09) · 影视名人 处女座郭嘉璐 (2005-04-05 18:50) · 你最珍贵 处女座高慧君 (2005-04-05 17:12) · 疼你的人 处女座甘苹 (2005-04-05 16:59) · 影视明星 处女座范冰冰 · 娱乐主持 处女座陈自瑶 · 职业歌手 处女座陈予新 · 青春女生 处女座陈文媛 · 传媒影人 处女座陈洁仪 · 新天后 处女座陈慧琳 · 百变魔女 处女座蔡依林 · 法本无情 处女座蔡少芬 · 酷爱秋天 处女座艾敬 · 处女座 大卫-科波菲尔 · 戛纳影后 处女座张曼玉 · 音乐大师 安东尼·德沃夏克 · 追求完美 处女座张曼玉 · 魔术巨人 大卫科波菲尔 · 蓝色生死恋 处女座裴勇俊 · 神仙姐姐 处女座刘亦菲 · 你不会了解 处女座谢霆锋 · 百变天后 处女座陈慧琳 · 纤细轻灵 处女座萧亚轩· 少男杀手 处女座蔡依林 · 神奇教练 处女座米卢· 多姿多彩 处女座宁静
2023-06-28 01:26:181

诺贝尔医学奖的历届得主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2005 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2004 理查德·阿克塞尔|琳达·巴克 2003 保罗·劳特布尔|彼得·曼斯菲尔德 2002 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约翰·苏尔斯顿 2001 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1981年--2000 卡尔森|格林加德|坎德尔 1990 墨里|托马斯 1999 布洛伯尔 1989 毕晓普|瓦尔姆斯 1998 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1988 布莱克|伊莱昂|希钦斯 1997 布鲁希纳 1987 利川根进 1996 杜赫提|辛克纳吉 1986 科恩|利瓦伊-蒙塔尔奇尼 1995 刘易斯|威斯乔斯|尼斯莱因-福尔哈德 1985 布朗|戈尔兹坦 1994 吉尔曼|罗德贝尔 1984 杰尼|科勒|米尔斯坦 1993 罗伯茨|夏普 1983 麦克林托克 1992 费希尔|克雷布斯 1982 贝格斯特隆|萨米埃尔松|万恩 1991 内尔|塞克曼 1981 斯佩里|休贝尔|威塞尔 1961年--1980年1980 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1970 卡兹|欧拉|阿克塞尔罗德 1979 科马克|亨斯菲尔德 1969 德尔布吕克|赫尔希|卢里亚 1978 阿尔伯|史密斯|内萨恩斯 1968 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1977 耶洛|吉尔曼|沙利 1967 格兰尼特|哈特兰|沃尔德 1976 布卢姆伯格|伽杜塞克 1966 劳斯|哈金斯 1975 杜尔贝科|特明|巴尔蒂摩 1965 雅格布|尔沃夫|莫诺 1974 克劳德|帕拉德|代维 1964 吕南|布洛赫 1973 弗里希|罗伦兹|丁伯根 1963 艾克尔斯|霍奇金|赫克斯利 1972 埃德尔曼|波特 1962 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 1971 萨瑟兰 1961 贝克西 1941年--1960年1960 伯内特|梅达沃 1950 亨奇|肯达尔|赖希斯坦因 1959 奥乔亚|科恩伯格 1949 赫斯|莫尼兹 1958 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1948 米勒 1957 博韦 1947 柯里|柯里夫人|胡赛 1956 理查兹|库南德|福斯曼 1946 缪勒 1955 西奥雷尔 1945 弗莱明|钱恩|弗洛里 1954 恩德斯|韦勒尔|罗宾斯 1944 厄兰格|伽赛尔 1953 克雷布斯|李普曼 1943 多伊西|达姆 1952 瓦克斯曼 1942 未颁发 1951 蒂勒 1941 未颁发 1921年--1940年1940 未颁发 1930 兰德施泰纳 1939 杜马克 1929 霍普金斯|艾克曼 1938 海门斯 1928 尼科尔 1937 圣乔其 1927 瓦格纳-贾雷格 1936 戴尔|洛伊 1926 菲比格 1935 斯佩曼 1925 未颁发 1934 惠普尔|墨菲|曼诺特 1924 爱因托芬 1933 摩尔根 1923 班廷|麦克劳德 1932 谢林顿|阿德里安 1922 希尔|迈耶霍夫 1931 瓦尔堡 1921 未颁发 1901年--1920年1920 克罗格 1910 科塞尔 1919 鲍台 1909 科歇尔 1918 未颁发 1908 艾利希|枚契尼科夫 1917 未颁发 1907 拉佛朗 1916 未颁发 1906 高基|拉蒙-卡哈尔 1915 未颁发 1905 科赫 1914 巴拉尼 1904 巴甫洛夫 1913 里歇 1903 芬森 1912 卡雷尔 1902 罗斯 1911 古尔斯特兰德 1901 贝林
2023-06-28 01:27:241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 得主 国家 得奖原因 1901年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 1902年 罗纳德·罗斯 英国 “研究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 1903年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丹麦 “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 1904年 伊万·巴甫洛夫 俄罗斯 “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 “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 卡米洛·高尔基 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西班牙 1907年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法国 “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保罗·埃尔利希 德国 1909年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德国 “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 1911年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 亚历克西·卡雷尔 法国 “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 夏尔·罗贝尔·里歇 法国 “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9年 朱尔·博尔代 比利时 “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 奥古斯特·克罗 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 阿奇博尔德·希尔 英国 “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 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 1923年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约翰·麦克劳德 加拿大 1924年 威廉·埃因托芬 荷兰 “发明心电图装置” 1926年 约翰尼斯·菲比格 丹麦 “发现鼠癌” 1927年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 1928年 查尔斯·尼柯尔 法国 “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 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荷兰 “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 英国 “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 1930年 卡尔·兰德施泰纳 奥地利 “发现人类的血型” 1931年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德国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 英国 “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 埃德加·阿德里安 英国 1933年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美国 “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 1934年 乔治·惠普尔 美国 “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 乔治·迈诺特 美国 威廉·莫菲 美国 1935年 汉斯·斯佩曼 德国 “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效应” 1936年 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 英国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 奥托·勒维 奥地利 1937年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匈牙利 “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1938年 海门斯 比利时 “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 1939年 格哈德·多马克 德国 “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 1943年 亨利克·达姆 丹麦 “发现维生素K”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 美国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约瑟夫·厄尔兰格 美国 “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美国 1945年 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 英国 “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英国 霍华德·弗洛里爵士 澳大利亚 1946年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美国 “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 1947年 卡尔·斐迪南·科里 美国 “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 格蒂·特蕾莎·科里 美国 贝尔纳多·奥赛 阿根廷 “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948年 保罗·赫尔曼·穆勒 瑞士 “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 1949年 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瑞士 “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葡萄牙 “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1950年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美国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 美国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瑞士 1951年 马克斯·泰累尔 南非 “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 1952年 赛尔曼·A·瓦克斯曼 美国 “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 1953年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英国 “发现柠檬酸循环”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美国 “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 1954年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美国 “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美国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美国 1955年 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 瑞典 “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美国 “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 沃纳·福斯曼 德国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美国 1957年 达尼埃尔·博韦 意大利 “发现抑制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 1958年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美国 “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美国 乔舒亚·莱德伯格 美国 “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 1959年 阿瑟·科恩伯格 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 塞韦罗·奥乔亚 美国 1960年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 澳大利亚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 彼得·梅达沃 英国 1961年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美国 “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 1962年 佛朗西斯·克里克 英国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詹姆斯·杜威·沃森 美国 莫里斯·威尔金斯 英国 1963年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 澳大利亚 “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的离子机理” 艾伦·劳埃德·霍奇金 英国 安德鲁·赫胥黎 英国 1964年 康拉德·布洛赫 美国 “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 费奥多尔·吕嫩 德国 1965年 方斯华·贾克柏 法国 “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 安德列·利沃夫 法国 贾克·莫诺 法国 1966年 裴顿·劳斯 美国 “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美国 “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 1967年 拉格纳·格拉尼特 瑞典 “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美国 乔治·沃尔德 美国 1968年 罗伯特·W·霍利 美国 “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哈尔·葛宾·科拉纳 美国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美国 1969年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美国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 阿弗雷德·赫希 美国 萨尔瓦多·卢瑞亚 美国 1970年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美国 “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 乌尔夫·冯·奥伊勒 瑞典 伯纳德·卡茨爵士 英国 1971年 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美国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美国 “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英国 1973年 卡尔·冯·弗利 德国 “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 康拉德·洛伦兹 奥地利 尼可拉斯·庭伯根 英国 1974年 阿尔伯特·克劳德 比利时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 克里斯汀·德·迪夫 比利时 乔治·埃米尔·帕拉德 美国 1975年 戴维·巴尔的摩 美国 “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罗纳托·杜尔贝科 美国 霍华德·马丁·特明 美国 1976年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美国 “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美国 1977年 罗歇·吉耶曼 美国 “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 安德鲁·沙利 美国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美国 “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沃纳·亚伯 瑞士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丹尼尔·那森斯 美国 汉弥尔顿·史密斯 美国 1979年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 美国 “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 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英国 1980年 巴茹·贝纳塞拉夫 美国 “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 让·多塞 法国 乔治·斯内尔 美国 1981年 罗杰·斯佩里 美国 “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大卫·休伯尔 美国 “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 托斯坦·维厄瑟尔 瑞典 1982年 苏恩·伯格斯特龙 瑞典 “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本格特·萨米尔松 瑞典 约翰·范恩 英国 1983年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美国 “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1984年 尼尔斯·杰尼 丹麦 “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 乔治斯·克勒 德国 色萨·米尔斯坦 英国 1985年 麦可·布朗 美国 “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 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 美国 1986年 斯坦利·科恩 美国 “发现生长因子”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意大利 1987年 利根川进 日本 “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1988年 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 英国 “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 格特鲁德·B·埃利恩 美国 乔治·希青斯 美国 1989年 迈克尔·毕晓普 美国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 哈罗德·瓦慕斯 美国 1990年 约瑟夫·默里 美国 “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 唐纳尔·托马斯 美国 1991年 厄温·内尔 德国 “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 伯特·萨克曼 德国 1992年 埃德蒙·费希尔 美国 “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 埃德温·克雷布斯 美国 1993年 理察·罗伯茨 英国 “发现断裂基因” 菲利普·夏普 美国 1994年 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 美国 “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马丁·罗德贝尔 美国 1995年 爱德华·路易斯 美国 “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 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 德国 艾瑞克·威斯乔斯 美国 1996年 彼得·杜赫提 澳大利亚 “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 罗夫·辛克纳吉 瑞士 1997年 史坦利·布鲁希纳 美国 “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 1998年 罗伯·佛契哥特 美国 “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 路易斯·路伊格纳洛 美国 费瑞·慕拉德 美国 1999年 古特·布洛伯尔 美国 “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森 瑞典 “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 保罗·格林加德 美国 艾瑞克·坎德尔 美国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 美国 “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 蒂姆·亨特 英国 保罗·纳斯爵士 英国 2002年 悉尼·布伦纳 英国 “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H·罗伯特·霍维茨 美国 约翰·E·苏尔斯顿 美国 2003年 保罗·劳特伯 美国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 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 英国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 美国 “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 琳达·巴克 美国 2005年 巴里·马歇尔 澳大利亚 “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罗宾·沃伦 澳大利亚 2006年 安德鲁·法厄 美国 “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 克雷格·梅洛 美国 2007年 马里奥·卡佩奇 美国 “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 马丁·埃文斯爵士 英国 奥利弗·史密斯 美国 2008年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德国 “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法国 “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吕克·蒙塔尼 法国 2009年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澳大利亚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 卡罗尔·格雷德 美国 杰克·绍斯塔克 英国 2010年 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 英国 “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 2011年 布鲁斯·巴特勒 美国 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 朱尔斯·霍尔曼 法国 拉尔夫 ·斯坦曼 美国 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2012年 约翰·格登爵士 英国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山中伸弥 日本 2013年 詹姆斯·E·罗斯曼 美国 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兰迪-W.谢克曼 美国 托马斯-C.苏德霍夫 德国 2014年  约翰·欧基夫(John O"Keefe)美国、英国国籍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发现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 挪威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I. Moser)挪威
2023-06-28 01:28:173

共价键的历史

在古希腊,化学还没有从自然哲学中分离的时代,原子论者对化学键有了最原始的设想,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认为,世界由“气、水、土、火”这四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元素在“爱”和“恨”的作用下分裂并以新的排列重新组合时,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作用力可以被看成是最早的化学键思想。随后,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设想,原子与原子间,存在着一种“钩子”,也可以说是粗糙的表面,以致它们在相互碰撞时黏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聚集体。德谟克利特对化学键的设想相比于之前的自然哲学家,是更加先进的,他剔除了此类设想中的唯心主义因素。中世纪的J.R.格劳伯则提出了物质同类相亲、异类相斥的思想。其后还出现了关于物质结合的亲和力说,认为物质的微粒具有亲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结合在一起。总之,人们关于化学键朦胧的认识,启发了后来的化学家。 18世纪,燃素(phlogiston)的概念进入了化学,并为恩斯特·施塔尔(Ernst Stahl)、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和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等先进的化学家所接受。当时,牛顿力学已经提出,他们希望把原子间的作用力和牛顿力学结合起来,给出经典物理学的解释,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无疑是无法完成的。 1916年,德国化学家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A.Kossel)在考察大量事实后得出结论:任何元素的原子都要使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但科塞尔只解释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没有解释共价键的形成。 1919年,化学家欧文·朗缪尔首次使用“共价”来描述原子间的成键过程“(原文)we shall denote by the termcovalencethe number of pairs of electrons which a given atom shares with its neighbors ”(我们应该用“共价”一词表示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作用力)1922年,尼尔斯·玻尔(N.Bohr)从量子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卢瑟福的核式模型,这为化学家对化学键的认识,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他认为电子应该位于确定的轨道之中,并且能够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定态跃迁可以很好的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各个谱线。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G.N.Lewis)发展了科塞尔的理论,提出共价键的电子对理论 。路易斯假设:在分子中来自于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与另一个原子的一个电子以“电子对”的形式形成原子间的化学键。这在当时是一个有悖于正统理论的假设,因为库仑定律表明,两个电子间是相互排斥的,但路易斯这种设想很快就为化学界所接受,并导致原子间电子自旋相反假设的提出。 1924年,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建立了一个原子的数学模型,用来将电子描述为一个三维波形。在数学上不能够同时得到位置和动量的精确值。1926年,薛定谔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它可以直接用来解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这成为量子化学最初的开端。 1927年,沃尔特·海特勒(W.H.Heitler)和弗里茨·伦敦(F.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用近似方法算出了氢分子体系的波函数,首次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共价键问题。价键理论在这一方法的推广中诞生,他们研究共价键的方法就被称为HL法。 1928年,恩利克·费米(Enrica Fermi)提出了一个基于泊松分布的单电子密度模型试图解决原子结构问题。 之后,道格拉斯·哈特里(Douglas Rayner Hartree)运用迭代法,将体系电子的哈密顿算子分解为若干个单电子哈密顿算子的简单加和,进而将体系多电子波函数表示为单电子波函数的积,改进这一模型,提出哈特里方程。 1930年,哈特里的学生福克(Fock)与约翰·斯莱特(John Clarke Slater)完善了哈特里方程,称为哈特里-福克方程(HF)。50年代初,斯莱特得到了HF的近似波函数:哈特里-福克-斯莱特方程(HFS) 。1963年,赫尔曼(F.Hermann)和斯基尔曼(S.Skillman)把HFS应用于基态原子函数。 1950年,克莱蒙斯·罗瑟恩(C. C. J. Roothaan)进一步提出将方程中的分子轨道用组成分子的原子轨道线性展开,发展出了著名的RHF方程,1964年,计算机化学家恩里克·克莱门蒂(E.Clementi)发表了大量的RHF波函数, 该方程以及后续的改进版已经成为现代处理量子化学问题的主要方法。1929年,贝特等提出配位场理论,最先用于讨论过渡金属离子在晶体场中的能级分裂,后来又与分子轨道理论结合,发展成为现代的配位场理论。1930年,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C.Pauling)在研究碳的正四面体构形时提出轨道杂化理论,认为:能级相近的轨道在受激时可以发生杂化,形成新的简并轨道,其理论依据就是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而波是可以叠加的。他计算出了多种杂化轨道的形状,并因在价键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年,弗里德里希·洪德(F.Hund)将共价键分为σ键、π键、δ键三种,使价键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与经典的化合价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马利肯(Robert S.Mulliken)提出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化合物中的电子不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子内运动。他的方法和经典化学相距太远,计算又很繁琐,一时不被化学界所接受。后经过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A.Millikan)、菲利普·伦纳德(Philipp Lenard)、埃里希·休克尔(Erich Hückel)等人的完善,在化学界逐渐得到认可。 1940年,亨利·希吉维克(H.Sidgwick)和托马斯·坡维尔(Thomas A.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这种理论模型后经罗纳德·吉列斯比(R.J.Gillespie)和罗纳德·尼霍尔姆(R.S.Nyholm)在20世纪50年代加以发展,定名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称VSEPR。VSEPR与轨道杂化理论相结合,可以半定量地推测分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结构。1951年,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分子中能量最高的分子轨道(HOMO)和没有被电子占据的,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LUMO)是决定一个体系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其他能量的分子轨道对于化学反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可以暂时忽略。HOMO和LUMO便是所谓前线轨道。196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伍德沃德(Rober B.Woodward)与霍夫曼参照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蒙特卡罗方法的应用,量子化学与计算机化学日新月异,对分子结构的推算变得愈发精确期间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家,据估计,21世纪中期,量子化学还将有新的突破。
2023-06-28 01:28:301

1910年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诺贝尔和平奖 国际和平局诺贝尔化学奖 奥托·瓦拉赫诺贝尔物理学奖 范德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2023-06-28 01:28:421

有9月16日出生的明星或名人吗?

名 人 B.B.金(B.B.King)美国蓝调吉他手、歌者与作词家,1949年录制了一张片,在节奏蓝调音乐市场上大为畅销,深受歌迷喜爱。 英国国王亨利五世(Henry V),曾在亚金科特击败了法国人,莎士比亚的戏剧曾对他加以描述,使其成为不配的人物。 匈牙利裔美籍诺贝尔奖得主塞特乔伊(Albert Szent-Gyorgyi),为生物化学家,一生致力于维他命C的研究。 法国作曲教师娜蒂亚布兰洁(Nadia Boulanger),也是作曲家与指挥家。 康奈(Dennis Conner)美国游艇比赛选手,三次美国队冠军杯队长。 美国电影女演员洛琳白考儿(Lauren Bacall),名演员亨佛莱鲍嘉的妻子与事业伙伴。
2023-06-28 01:29:1411

德国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

德国哥廷根大学----产生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是最多的
2023-06-28 01:30:001

核糖具体是什么

1、核糖是一种五碳醛糖,是一种单糖,化学式为C5H10O5。一般常见的型态为D-核糖,是RNA的组成物之一,也是ATP及NADH等生化代谢所需分子的原料。2、D-核糖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物质,在核苷类物质、蛋白质、脂肪代谢中处于枢纽位置,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及广阔的应用前景。D-核糖作为生物体内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的天然成份,与腺苷酸的形成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密切关系,是生命代谢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之一。
2023-06-28 01:31:241

核糖是什么?作用?

核糖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 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是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以呋喃糖型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D-核糖也是多种维生素、辅酶以及某些抗生素,如新霉素A、B和巴龙霉素的成分。 D-核糖为片状结晶;熔点87℃;在水溶液中它是呋喃糖和直链糖的平衡混合物。核糖是核糖核酸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糖。 它一种戊醛糖,分子式C5H10O5,是在细胞中发现的,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醛糖的通性(参看葡萄糖的性质)、它是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种重要的核糖是脱氧核糖,分子式C5H10O4,是分子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一种戊醛糖,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6-28 01:31:331

核糖与核糖核苷酸,核苷酸的区别....

1、核糖与核糖核苷酸,核苷酸的组成物质不同:核糖是一种五碳醛糖。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种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核苷酸是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2、核糖与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是不同物体的成分:核糖是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RNA)的构成物质。核苷酸是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3、核糖与核糖核苷酸,核苷酸的化学性质不同:核糖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核糖核苷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苷酸随着核酸分布于生物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的核及胞质中,并参与生物的遗传、发育、生长等基本生命活动。扩展资料核糖与核糖核苷酸,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嘌呤核苷酸主要由一些简单的化合物合成而来,这些前身物有天门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CO2及一碳单位(甲酰基及次甲基,由四氢叶酸携带)等。它们通过11步酶促反应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又称肌苷酸)。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也在肝脏中进行。合成原料为氨基甲酰磷酸及天门冬氨酸等。氨基甲酰磷酸及天门冬氨酸经过数步酶促反应生成尿苷酸,尿苷酸转变为三磷酸尿苷后,从谷氨酰胺接受氨基生成三磷酸胞苷。体内还有一类脱氧核糖核苷酸。它们是dAMP、dGMP、dCMP及dTMP。它们组成中的脱氧核糖并非先生成而后组合到核苷酸分子中去,而是通过业已合成的核糖核苷酸的还原作用而生成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苷酸百度百科—核糖百度百科—核糖核苷酸
2023-06-28 01:31:421

核糖是指RNA吗?为什么在学糖类时没有接触过?

核糖不是指RNA. RNA的全称是核糖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每个核糖核苷酸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所以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 核糖属于单糖,是一种五碳糖,再新老人教版生物教材上介绍糖类的单糖时都提到了它,但只限于它是一种五碳糖.
2023-06-28 01:31:551

核糖是什么

中文名称:核糖 英文名称:ribose 定义:自然界中最重要的一种戊糖,主要以D型形式存在,是核糖核酸(RNA)的主要组分,并出现在许多核苷和核苷酸以及其衍生物中。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糖类(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核糖核糖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英文名称:ribose   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是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以呋喃糖型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D-核糖也是多种维生素、辅酶以及某些抗生素,如新霉素A、B和巴龙霉素的成分。   D-核糖为片状结晶;熔点87℃;在水溶液中它是呋喃糖和直链糖的平衡混合物。核糖是核糖核酸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糖。   它是一种戊醛糖[1],分子式C5H10O5,是在细胞中发现的,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醛糖的通性(参看葡萄糖的性质)、它是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种重要的核糖是脱氧核糖,分子式C5H10O4,是分子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一种戊醛糖,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糖 ribose
2023-06-28 01:32:121

核糖是核糖体产生的吗,核糖是什么产生的

核糖是核糖体产生的吗,核糖是什么产生的核糖是一种戊糖,是一种物质,核糖体是一种细胞器,蛋白质的合成就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核糖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是核糖核酸(RNA)的主要组分,并出现在许多核苷和核苷酸以及其衍生物中
2023-06-28 01:32:191

核糖的化学式

中文名 : D-核糖英文名 : D-Ribose化学式 : C5H10O5组成 : C 40.00%, H 6.71%, O 53.29%相对分子质量 : 150.13熔点 : mp 87°CCAS : 50-69-1简介 : D-核糖的英文学名为D-Ribose,在CAS(国际化学文摘杂志)中编号为50-69-1,它的常见分子式是C5H10O5,分子量为150.13,常见熔点为mp 87°C,这是一种由C 40.00%, H 6.71%, O 53.29%构成的化合物。
2023-06-28 01:32:261

核糖是什么?

核糖核糖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英文名称:ribose   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是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以呋喃糖型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D-核糖也是多种维生素、辅酶以及某些抗生素,如新霉素A、B和巴龙霉素的成分。   D-核糖为片状结晶;熔点87℃;在水溶液中它是呋喃糖和直链糖的平衡混合物。核糖是核糖核酸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糖。   它是一种戊醛糖[1],分子式C5H10O5,是在细胞中发现的,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醛糖的通性(参看葡萄糖的性质)、它是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种重要的核糖是脱氧核糖,分子式C5H10O4,是分子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一种戊醛糖,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6-28 01:32:363

在人体中,核糖有几种

在人体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由碱基A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碱基G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由碱基U构成的核苷酸只有1种(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由碱基T构成的核苷酸只有1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所以人体细胞中由A、G、U、T四种碱基可构成的核苷酸共有2+2+1+1=6种. 故选:D.
2023-06-28 01:32:561

核糖的元素组成是什么

核糖就是糖类的一种,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首发答案,如果对我的解答有疑问,请追问,满意烦请采纳,谢谢O(∩_∩)O,————来自【百度懂你】知道团队。
2023-06-28 01:33:042

核糖核酸有什么区别??

一、结构:dna的分子组成为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分子组成为核糖核苷酸;二、异同点:1、含义不同:DNA的为脱氧核糖,RNA的为核糖。2、范围不同:D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RNA的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3、表示不同:DNA为双链,RNA为单链。核糖体RNA特点(1)含量高,rRNA是细胞内含量最高的RNA,占细胞总RNA的80%~85%。(2)寿命长,rRNA更新慢,寿命长。(3)种类少,原核生物有5S、16S、23s三种rRNA,约占核糖体质量的66%(其中5S,23SrRNA占核糖体大亚基的70%,16S rRNA占核糖体小亚基的60%);真核生物主要有5S、5.8S、18S、28S四种rRNA,另有少量线粒体rRNA、叶绿体rRNA。大肠杆菌16SrRNA的3"端有一段保守序列 ACCUCCU,可与mRNA中的SD序列互补结合。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核糖核酸
2023-06-28 01:33:111

核糖是还原糖吗?

核糖和脱氧核糖属于还原性糖吗?为什么 核糖和脱氧核糖都是还原性单糖,这是毫无疑问的,两者都具有醛基。你所说的“有的资料”纯粹扯淡。楼上两个说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多糖,不知道是哪门子的学问。 常见的单糖都是还原性糖,但是也确实有一些特殊的单糖没有还原性,它们多是经过了化学修饰,如甲基化。 至于果糖,从其结构本身来说是没有还原性的,但是在溶液鸡果糖会通过烯醇式转换形成有还原性的醛糖,所以果糖溶液是具有还原性的。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还原糖吗 不需要知道这个。高中生物,只要求了解常见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而常见的糖:蔗糖,淀粉,不是还原糖。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不是还原糖 不需要知道这个。 高中生物,只要求了解常见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而常见的糖:蔗糖,淀粉,不是还原糖。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不是还原糖啊~ 不需要知道这个。 高中生物,只要求了解常见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而常见的绩:蔗糖,淀粉,不是还原糖。
2023-06-28 01:33:251

核糖是糖吗?

核糖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 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是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以呋喃糖型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D-核糖也是多种维生素、辅酶以及某些抗生素,如新霉素A、B和巴龙霉素的成分。 D-核糖为片状结晶;熔点87℃;在水溶液中它是呋喃糖和直链糖的平衡混合物。核糖是核糖核酸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糖。 它一种戊醛糖,分子式C5H10O5,是在细胞中发现的,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醛糖的通性(参看葡萄糖的性质)、它是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种重要的核糖是脱氧核糖,分子式C5H10O4,是分子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一种戊醛糖,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6-28 01:33:354

核糖分子式

核糖核糖是一种五碳醛糖,一般常见的型态为D-核糖。是RNA的组成物之一,也是ATP及NADH等生化代谢所需分子的原料。由赤藓糖的聚合所得来;当RNA水解后,可以得到核糖、碱基和磷酸。同时也是一种单糖,分子式C4H9O4CHO,中文名核糖英文名ribose化学式C5H10O5分子量150.1299熔点87℃核糖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是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组分,以呋喃糖型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D-核糖也是多种维生素、辅酶以及某些抗生素如新霉素A、B和巴龙霉素的成分,它属于还原糖。D-核糖为片状结晶;熔点87℃;在水溶液中它是呋喃糖和直链糖的平衡混合物。核糖是核糖核酸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命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糖。它是一种戊醛糖,分子式C5H10O5,是在细胞中发现的,是细胞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醛糖的通性(参看葡萄糖的性质)、它是核糖核酸(RNA)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种重要的核糖是脱氧核糖,分子式C5H10O4,是分子中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一种戊醛糖,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6-28 01:33:421

氨基酸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氨基酸是构建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氨基酸被人体用于制造抗体蛋白以对抗细菌和病毒的侵染,制造血红蛋白以传送氧气,制造酶和激素以维持和调节新陈代谢;氨基酸是制造精卵细胞的主体物质,是合成神经介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物质;氨基酸能够为机体和大脑活动提供能源,氨基酸是一切生命之元.已知基本氨基酸有二十个品种,其中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8种氨基酸,人体不能自己制造,我们称之为必须氨基酸,需要由食物提供.此外,人体合成精氨酸、组氨酸的力不足于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半必须氨基酸.其余的十种氨基酸人体能够自己制造,我们称之为非必须氨基酸.氨基酸的平衡和适量的供应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任何一种氨基酸供应缺乏,都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其他正常功能的发挥,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变得比较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2023-06-28 01:21:594

人体内的氨基酸有几种?

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蛋氨酸(Met);甘氨酸(Gly);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半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扩展资料:氨基酸的作用:要素的蛋白质,它在食物营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人体内并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过变成氨基酸小分子后被利用的。即它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并不直接被人体所吸收,而是在胃肠道中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高分子蛋白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后,在小肠内被吸收,沿着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质;另一部分氨基酸继续随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任其选用,合成各种特异性的组织蛋白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氨基酸
2023-06-28 01:21:431

氨基酸有多少种?

氨基酸共有20种:色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半胱氨酸、丝氨酸、甘氨酸 、酪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 、丙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简介氨基酸是羧酸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与羟基酸类似,氨基酸可按照氨基连在碳链上的不同位置而分为α-,β-,γ-,w-氨基酸,但经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而且仅有二十几种,他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是生物学上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由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团组成的,以及一个侧链连到每一个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023-06-28 01:21:291

氨基酸有哪些?

构成人体的氨基酸很多,包括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瓜氨酸、鸟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体中有八种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是由食物提供,就叫做必需氨基酸,这八种必需氨基酸是色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其他的属于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是体内合成蛋白质的重要结构。
2023-06-28 01:21:141

氨基酸真的能化解酒精吗

并不能。氨基酸是羧酸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解酒主要依靠人体肝脏合成的脱氢酶分解酒精,所以过度饮酒伤肝。
2023-06-28 01:21:061

氨基酸是在哪里形成的?

氨基酸是在体内合成所有的氨基酸,动物有一部分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需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大部分氨基酸是以埃姆登-迈耶霍夫(Embden-Meyerhof)途径与柠檬酸循环的中间物为碳链骨架生物合成的。例外的是芳香族氨基酸、组氨酸,前者的生物合成与磷酸戊糖的中间物赤藓糖-4-磷酸有关,后者是由ATP与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一般由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物,经多步反应(6步以上)而进行生物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所需的酶约14种,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则需要更多的,约有60种酶参与。生物合成的氨基酸除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外,还用于生物碱、木质素等的合成。另一方面,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由于氨基转移或氧化等生成酮酸而被分解,或由于脱羧转变成胺后被分解。扩展资料氨基酸它在食物营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人体内并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过变成氨基酸小分子后被利用的。即它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并不直接被人体所吸收,而是在胃肠道中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高分子蛋白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后,在小肠内被吸收,沿着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质;另一部分氨基酸继续随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任其选用,合成各种特异性的组织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氨基酸进入血液中与其输出速度几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当恒定。如以氨基氮计,每百毫升血浆中含量为4~6毫克,每百毫升血球中含量为6.5~9.6毫克。饱餐蛋白质后,大量氨基酸被吸收,血中氨基酸水平暂时升高,经过6~7小时后,含量又恢复正常。说明体内氨基酸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以血液氨基酸为其平衡枢纽,肝脏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调节器。因此,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所吸收,抗体利用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氨基酸
2023-06-28 01:20:248

打氨基酸点滴有什么好处和害处

好处: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合成,毛发生长,增强自身免疫力,为体内的分子提供运输载体。害处:可能会引起糖尿病或者肥胖等相关疾病。一、氨基酸: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二、好处:人体可以补充体内氨基酸含量的不足改善营养不良、乏力症状,增加身体的抵抗力。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被人体用于制造抗体蛋白以对抗细菌和病毒的侵染。制造血红蛋白以传送氧气,供给机体营养,调节机体机能。有效地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三、坏处: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好,及心功能不好的病人慎用。四、作用:合成组织蛋白质。变成酸、激素、抗体、肌酸等含氨物质。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产生能量。五、营养学分类: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noacid):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共有8种其作用分别是:赖氨酸: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化;色氨酸:促进胃液及胰液的产生;苯丙氨酸:参与消除肾及膀胱功能的损耗;蛋氨酸(甲硫氨酸):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组织与血清,有促进脾脏、胰脏及淋巴的功能;苏氨酸:有转变某些氨基酸达到平衡的功能;异亮氨酸:参与胸腺、脾脏及脑下腺的调节以及代谢;脑下腺属总司令部作用于甲状腺、性腺;亮氨酸:作用平衡异亮氨酸;缬氨酸:作用于黄体、乳腺及卵巢。六、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精氨酸与脱氧胆酸制成的复合制剂(明诺芬)是主治梅毒、病毒性黄疸等病的有效药物。人体虽能够合成精氨酸和组氨酸,但通常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因此,又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或条件必需氨基酸,在幼儿生长期这两种是必需氨基酸。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成人比婴儿显著下降。(近年很多资料和教科书将组氨酸划入成人必需氨基酸)七、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amino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例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
2023-06-28 01:20:012

氨基酸食物

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包括芝麻、葵花子、叶类蔬菜,鱼、牛奶和其他蛋白质食物.我们都知道蛋白质可以在体内合成氨基酸,所以一定要多吃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蛋黄、肉、鱼,奶,大豆。但是有八种氨基酸必须自己在食物补充.比如赖氨酸等.可以多吃蛋黄、鱼、虾、核桃、花生,奶。
2023-06-28 01:19:513

有关氨基酸的知识

人体氨基酸有二十多种,总称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制造而成,不同的的氨基酸排列构成不同的蛋白质。例如黄豆中的蛋白质和牛奶中的蛋白质、牛肉中的蛋白质皆不同,不管是哪一种蛋白质,吃进肚里就会消化成这二十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再重新排列合成所需的蛋白质与酵素。由于氨基酸可以促使体内过多的脂肪消耗转变为体能,具有良好的减肥作用,可以分解脂肪,使其燃烧,促进新陈代谢消除浮肿、刺激生长激素。 氨基酸是一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化合物。因为它们中许多是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有些则直接用作药物。 α-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能逐步水解成比较简单的分子,最终产物是各种不同的α-氨基酸。水解过程可表示如下: 蛋白质→月示→胨→多肽→二肽→α-氨基酸 由蛋白质水解所得到的α-氨基酸共有20多种,各种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都各不相同。有些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依靠食物供给,这种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 含有氨基的有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无色晶体,熔点较高(200℃以上),能溶于水,具两性电离特性,与茚三酮试剂发生灵敏的颜色反应。1820年在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发现了结构最简单的甘氨酸,到1940年已发现自然界中有20种左右的氨基酸。它们为人体或动物合成蛋白质所必需,多属L-型α-氨基酸。根据氨基酸分子中所含氨基和羧基数目的不同,将氨基酸分为中性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等)这类氨基酸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这类氨基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氨基和二个羧基;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这类氨基酸的分子中含二氨基一羧基;组氨酸具氮环,呈弱碱性,也属碱性氨基酸。氨基酸可从蛋白质水解制得,也可化学合成。60年代以来,工业上多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如味精厂已普遍改用发酵法生产谷氨酸。近年来利用石油烃类及其他化工产物作氨基酸发酵原料来生产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用适当比例配成的氨基酸混合液可直接注射到人体血液中以补充营养,部分地代替血浆,对创伤、烧伤和手术后的病人有增进抗病力,促进康复的作用。组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等对肝病(如浸润性肝炎)有一定疗效。半胱氨酸还能抗辐射,治疗心脏机能衰弱。各种必需氨基酸有维持人体和动物正常发育的保健营养作用。如在食品中添加赖氨酸可提高其营养价值。国外有人用氨基酸制造人造纤维、人造革和塑料。用甘氨酸来防止橡胶老化。用色氨酸、组氨酸作油脂的抗氧化剂。用氨基酸作家禽、家畜的补充饲料可改进其毛、肉品质。 氨基酸与人类健康 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抗体内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 一、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1.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和食物纤维等。 作为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的氨基酸,无疑是构成人体内最基本物质之一。 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多种,它们是: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3.5.二碘酪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精氨酸、瓜氨酸、乌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植物体内都能合成,而人体不能全部合成。其中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由食物中提供,叫做“必需氨基酸”。这8种必需氨基酸是:色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其他则是“非必需氨基酸”。组氨酸能在人体内合成,但其合成速度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有人也把它列为“必需氨基酸”。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长期缺乏可能引起生理功能障碍,而列为“半必需氨基酸”,因为它们在体内虽能合成,但其合成原料是必需氨基酸,而且胱氨酸可取代80%~90%的蛋氨酸,酪氨酸可替代70%~75%的苯丙氨酸,起到必需氨基酸的作用,上述把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3类,是按其营养功能来划分的;如按其在体内代谢途径可分为“成酮氨基酸”和“成糖氨基酸”;按其化学性质又可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大多数氨基酸属于中性。 2.生命代谢的物质基础 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正如恩格斯所说:“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如果人体内缺少蛋白质,轻者体质下降,发育迟缓,抵抗力减弱,贫血乏力,重者形成水肿,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失去了蛋白质,生命也就不复存在,故有人称蛋白质为“生命的载体”。可以说,它是生命的第一要素。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如果人体缺乏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就可导致生理功能异常,影响抗体代谢的正常进行,最后导致疾病。同样,如果人体内缺乏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会产生抗体代谢障碍。精氨酸和瓜氨酸对形成尿素十分重要;胱氨酸摄入不足就会引起胰岛素减少,血糖升高。又如创伤后胱氨酸和精氨酸的需要量大增,如缺乏,即使热能充足仍不能顺利合成蛋白质。总之,氨基酸在人体内通过代谢可以发挥下列一些作用:①合成组织蛋白质;②变成酸、激素、抗体、肌酸等含氨物质;③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④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产生能量。因此,氨基酸在人体中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而且对于促进生长,进行正常代谢、维持生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人体缺乏或减少其中某一种,人体的正常生命代谢就会受到障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生命活动终止。由此可见,氨基酸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显得多么需要。 二、氨基酸在食物营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为了生存必需摄取食物,以维持抗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机能,以及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促进抗体生长发育、益智健体、抗衰防病、延年益寿的综合过程称为营养。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称为营养素。 作为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即矿物质,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水和食物纤维,也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它们在机体内具有各自独特的营养功能,但在代谢过程中又密切联系,共同参加、推动和调节生命活动。机体通过食物与外界联系,保持内在环境的相对恒定,并完成内外环境的统一与平衡。 氨基酸在这些营养素中起什么作用呢? 1.蛋白质在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是通过氨基酸来完成的 作为机体内第一营养要素的蛋白质,它在食物营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人体内并不能直接被利用,而是通过变成氨基酸小分子后被利用的。即它在人体的胃肠道内并不直接被人体所吸收,而是在胃肠道中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高分子蛋白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后,在小肠内被吸收,沿着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一部分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分解或合成蛋白质;另一部分氨基酸继续随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任其选用,合成各种特异性的组织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氨基酸进入血液中与其输出速度几乎相等,所以正常人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相当恒定。如以氨基氮计,每百毫升血浆中含量为4~6毫克,每百毫升血球中含量为6.5~9.6毫克。饱餐蛋白质后,大量氨基酸被吸收,血中氨基酸水平暂时升高,经过6~7小时后,含量又恢复正常。说明体内氨基酸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以血液氨基酸为其平衡枢纽,肝脏是血液氨基酸的重要调节器。因此,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所吸收,抗体利用这些氨基酸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 2.起氮平衡作用 当每日膳食中蛋白质的质和量适宜时,摄入的氮量由粪、尿和皮肤排出的氮量相等,称之为氮的总平衡。实际上是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不断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平衡。正常人每日食进的蛋白质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增减食入量时,机体尚能调节蛋白质的代谢量维持氮平衡。食入过量蛋白质,超出机体调节能力,平衡机制就会被破坏。完全不吃蛋白质,体内组织蛋白依然分解,持续出现负氮平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纠正,终将导致抗体死亡。 3.转变为糖或脂肪 氨基酸分解代谢所产生的a-酮酸,随着不同特性,循糖或脂的代谢途径进行代谢。a-酮酸可再合成新的氨基酸,或转变为糖或脂肪,或进入三羧循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放出能量。 4.参与构成酶、激素、部分维生素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氨基酸分子构成),如淀粉酶、胃蛋白酶、胆碱脂酶、碳酸酐酶、转氨酶等。含氮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质或其衍生物,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促肠液激素等。有的维生素是由氨基酸转变或与蛋白质结合存在。酶、激素、维生素在调节生理机能、催化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 三、在医疗中的应用 氨基酸在医药上主要用来制备复方氨基酸输液,也用作治疗药物和用于合成多肽药物。目前用作药物的氨基酸有一百几十种,其中包括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和构成非蛋白质的氨基酸有100多种。 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复方制剂在现代静脉营养输液以及“要素饮食”疗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起积极作用,成为现代医疗中不可少的医药品种之一。 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单独作用治疗一些疾病,主要用于治疗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脑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于提高肌肉活力、儿科营养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疗上出现了希望。 四、与衰老的关系 老年人如果体内缺乏蛋白质分解较多而合成减慢。因此一般来说,老年人比青壮年需要蛋白质数量多,而且对蛋氨酸、赖氨酸的需求量也高于青壮年。60岁以上老人每天应摄入70克左右的蛋白质, 而且要求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且配比适当的,这样优质蛋白,延年益寿。 余传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氨基酸与老年健康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宇航员(77岁)格伦送入太空。这天对老年人来说,称为最伟大的一天,最引人瞩目。暮年再征太空的格伦,他要帮助医学进行科学实验。老人蛋白质分解、人体氨基酸的生物学试验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氨基酸与老人健康,不仅在地球上要研究,在太空的也要研究。因为氨基酸与老年人的寿命、衰老相关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下面的分述便可知道。 1.老年的生理变化与氨基酸 一般认为人们进入60岁以上是进入了老年。老年的生理与营养状态随着老年的进程而改变。蛋白质在老年人体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二:一是合成,合成组织蛋白质及各种活性物质;二是分解,组织蛋白质的分解、产生能量、产生废物。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儿及青少年合成大于分解,因而身体逐渐成长;对于一般成年人是合成等于分解,因而体重相对稳定。对于老年来说,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蛋白质代谢以分解为主,合成代谢逐渐缓慢,身体内的蛋白质逐渐被消耗,往往呈负氮平衡。如血红蛋白质合成减少,因此贫血为常患的老年性疾病;由于酶的作用及小肠功能衰退,蛋白质吸收过程中分解不充分,体内肽类增多,游离氨基酸减少。因老年人肾功能低下而影响氨基酸再吸收,因肝功能下降,对肽的利用也减少。近年研究报告,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给予相同营养条件,但老年人其血浆氨基酸(缬、亮、酪、赖、蛋、丝、丙氨酸)含量减低,特别支链氨基酸(缬、亮、异亮氨酸)显示不足。有人认为,高浓度支链氨基酸有提供合成的作用,当补给支链氨基酸时,能通过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供能源,降低蛋白质分解作用,并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量加强蛋白质的合成。现国外已将支链氨基酸用于临床维持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国内已有用于肝病、肾病及儿童的特殊氨基酸。 由于氨基酸的吸收或利用。因老年化而影响到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的变化也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如感染、癌症、免疫复合病、自身免疫病、淀粉状蛋白变性的发病率在老年均增高,易致衰老病死。 氨基酸与长寿 为了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如抗衰老、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免疫机制的功能,需要食品富含微量元素或糖类。但免疫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人体免疫物质没有一样不是由蛋白质组成。如免疫球蛋白、抗体、抗原、补体等,即使白细胞、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等细胞内蛋白质的含量也在90%以上。因此人体若不缺乏蛋白质或氨基酸,上述的微量元素与多糖会起作用。如果缺乏,则无论用多少都不起作用。随着营养学与生物化学的进展,新的研究表明补给某种非必需氨基酸虽然人体能够合成,但在严重应激的状态(包括精神紧张、焦虑、思想负担)或某些疾病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缺乏。如果缺乏,则对人体会发生有害的影响,这些氨基酸称之为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如牛磺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 在正常条件下缺乏必需氨基酸可以减低体液的免疫反应。例如色氨酸缺乏的大鼠,其IgG及IgM受体抑制,而当重新加入色氨酸能维持正常的抗体生成;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均缺乏,可以抑制大鼠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作出反应;蛋氨酸与胱氨酸的缺乏,还可引起抗体的合成障碍。已证明,氨基酸的平衡也有这种不利作用。因此必需氨基酸在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延长老年人寿命,必须提高免疫力,重视必需氨基酸的供给。当前与寿命相关的正是热门研究的必需氨基酸有: 牛磺酸:人体牛磺酸的来源一是自身合成,二是从膳食中摄取。牛磺酸的生物合成由蛋氨酸经硫化作用转化成胱氨酸,并由胱氨酸合成,其中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许多高等动物包括人已失去了合成足够牛磺酸以维持体内牛磺酸整体水平的能力,需从膳食中摄取牛磺酸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有报道,牛磺酸在中枢神经系统衰老中的作用;老年期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化是全身各系统最复杂而深奥的过程之一,中枢神经系统衰老在形态上或生化水平上都有明显的改变,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重吸收及运输机制方面出现增年性变化。脂褐质是衰老过程中具有特征性物质,大脑脂褐质增加是神经衰老变化标志之一,当神经元胞浆蓄积较大量的脂褐质时,细胞核、细胞质受压变形,影响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功能。衰老时,组织中脂褐质含量明显增高,而牛磺酸可使下降、且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并且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对低密度脂质蛋白(LDL)的修饰。同时牛磺酸与葡萄糖的反应产物表现出较强抗氧化作用,能够阻止蛋黄卵磷脂氧化成脂质过氧化物,因而有显著抗衰老的作用。 精氨酸:精氨酸虽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在严重应激情况下(如发生疾病或受伤)、或当缺乏了精氨酸便不能维持氮平衡与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它又是条件性必需氨基酸。最新提出的理论,精氨酸是一氧化氮(NO)与瓜氨酸反应的酶系统代谢途径中的必要物质。NO或内皮细胞衍生的松弛因子的主要生化作用是刺激机体提高吞噬细胞中环鸟苷酸的水平,并能刺激白介素的产生来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菌作用。与精氨酸有关的NO酶系统,也在血管的内皮细胞、脑组织与肝脏的枯否(kupffer)细胞中发现,它能导致这些器官与组织的激素分泌、从而起到免疫功能的作用。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免疫也可用氨基酸注射液。 谷氨酰胺: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一非必需氨基酸,但在剧烈运动、受伤、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谷氨酰胺的需要量大大超过了机体合成谷氨酰胺的能力,使体内的谷氨酰胺含量降低,而这一降低,便会使蛋白质合成减少、小肠粘膜萎缩及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它又称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最近发现肠道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的第三种屏障。前两种屏障是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如果肠内没有营养供应,肠道就会营养不良,使肠道的免疫功能减弱与发生细菌相互移位。动物试验证明若动物用无谷氨酰胺的全静脉输液或要素膳补充营养,则动物小肠的绒毛发生萎缩,肠壁变薄,肠免疫功能降低。在静脉输液中提供2%的谷氨酰酶(约氨基酸总量的25%)对恢复肠绒毛萎缩与免疫功能有显著作用。谷氨酰胺在维持肠粘膜功能中的作用对提高免疫能力有一定作用,特别老年人是不可缺少的。 老年人如何科学补充氨基酸 老年人对氨基酸的需要量随年龄增长,机体蛋白质总量下降,一位健康老人蛋白质总量为青壮年的60%~70%。这可能与骨骼肌的减少有关,但不能由此认为老年人蛋白质需要减少。老年人体内以分解代谢为主,胃液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液酸度下降、对蛋白质消化吸收下降,此外热能摄入低、饮食氮存留下降,所以老人蛋白质需要不比成年人的少。一般在正常膳食时,蛋白质摄入0.7~1.0g/kg体重可维持氮平衡,1.0~1.2g/kg体重可达平衡。据此定出每日蛋白质供给量大致为60~75g,其中1/3为动物性蛋白质。如按蛋白质供热比考虑,以12%~14%为宜。在氨基酸代谢方面研究,提示苏氨酸、色氨酸、蛋氨酸等的需要与青年不同,故必需氨基酸的适宜模式可随年龄变化。因此,老年人的蛋白质供给质量更重要。一般来说,饮品及食品中富含必需氨基酸才利于机体合成蛋白质。 现推荐老龄人每日膳食合理结构为: 1.一个鸡蛋; 2.一碗牛奶(可不一定加糖); 3.500克水果及青菜(可用多种品种); 4.100克的净肉类,包括畜、禽、鱼等类; 5.50克的豆制品(包括豆腐、腐竹、千张、豆糕以及各种豆类本身的加工制 品,例如豆泥、豆沙和煮烂的整豆); 6.500克左右的粮食(包括米、面、杂粮、块茎和砂糖在内); 7.每天都有汤饮用,每餐一碗; 8.若是身体衰弱多病者,每天服用氨基酸口服液,早晚各50毫升,快速补充 营养。 这八项都是以“一”数值,目的是为概括和模糊化,所有项目都有一个大的自由度。如蔬菜品种可以挑选、变换;肉类可以多种或一种、放在饭菜及汤等中,制作当然可以更多形式;肉与豆类可以相互转换、补充,又如牛奶可用奶制品取代,或用酸牛乳和奶粉取代。夕阳美八峰氨基酸口服液是用结晶的L型氨基酸,按人乳、FAO/WHO模式配制的,人体可直接吸收和利用的,是营养补给佳品。 能满足机体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抗衰延老是有保障。 氨基酸营养保健新观念 怎样正确选用营养保健品?这是当今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过程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有的是针对自己当时患病的需要:如在放射治疗后服用升高白细胞的营养制剂,在骨折后购服补充钙的营养品;如产后妇女习惯加用补血饮品,运动员们常常要购服增加“能量”的保健品等。这后者则是针对自己某一时期,某一状态的需要来决定的。 实际上,现代营养观念已进入一新的时代:人(不一定是患者)应该寻求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基础性的、本质性的营养物质,它适应于疾病状态,也适应于健康状态,尤其适应于现在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客观存在的亚健康状态。这种营养物质要起到增强体质、加强抗体防御机制、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的非特异性的作用,这就是氨基酸营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的生命活动要靠无数种蛋白质来完成,而这无数种蛋白质就是由体内二十多种氨基酸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的。这二十多种氨基酸虽然来源于人们的食物,却不都是由食物直接提供。有的是需在体内合成制造的。其中有八种氨基酸则有些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达不到抗体的需要量,它们就必须直接外源供给,直接外源供给氨基酸的方式包括:某些特用的食物、氨基酸输液、氨基酸口服液。 由氨基酸所组成的多种蛋白质构成人体不同的器官、组织、肌肉等,它们需要构成、衰退、修复、更新,需要氨基酸不断摄入、利用、合成,是比较易于理解的;而人的生命活动中无时无刻不能缺少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神经介体这一类蛋白质更是在不断地利用、分解,需要不断地补充氨基酸来合成,这就是体内八种必需氨基酸的必需所在。它不如前者看得见、摸得着,不易为人们所认识。 从人的衰老过程来看。在年龄渐高以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组织、脑细胞容易缺少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及5-羟色胺等,导致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心血管方面,常易缺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管中弹力层衰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肝脏、蛋氨酸的缺少,易于脂肪肝的形成,对多肽的利用率下降;在肾脏,由于缺少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肾功能低下,减少了对氨基酸回吸收;在胃肠系统,由于组氨酸的缺少,形成胃肠肠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在运动系统、由于蛋白质分解过程超过合成过程、肌纤维衰减萎缩、能量供给下降、肢体易软弱无力;另外,作为人体防御系统的免疫机制,抗体,补体、吞噬细胞的形成与活动都需要氨基酸――蛋白质的补充,一旦不足、即出现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易生各种疾病;精氨酸对性活动水平、天门冬氨酸对智力、记忆力都有直接的影响。 从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来看。 在人体的正常活动和运动中,能量的消耗同时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当氨基酸供给不足时,即合成抗氧化酶、抗氧化剂的原料不足,自由基和酸性物质的累积会加速细胞分裂、组织的老化;自由基过多,小则是疲劳的机制,大则是衰老的机制,具体的实验证明,能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抗氧化剂的组成包括赖氨酸、蛋氨酸等,一旦给予补充,抗体氧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随之增强,其对疲劳出现的防止和已出现疲劳后的快速恢复作用异常明显。 从以上延缓衰老和抗御疲劳二个生理进程的分析,在对氨基酸营养的重要性和较其他单一性营养的优越性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实验已得出关于人体氨基酸(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按WHO标准比例)每日需要量的数据,即一个成年人(以60公斤标准)日需氨基酸量约为5克上下。依此数据,老年人、体弱者,亚健康状态者当比较高出30%为宜,而且,因其中必需氨基酸在体内自然合成欠缺,更应以外源补充。除了合理平衡的膳食外,以注射用氨基酸输液,可间隔、适量进行;氨基酸口服液定时口服更是一种符合生理、经济安全、无抗原性、易于吸收、无毒副作用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按现代生活质量的要求而言,氨基酸营养这一概念已升华为一种“氨基酸文化”,氨基酸营养是一种本质性、全面性的对人体、对生命质量的支持和强化。它关系到人的健康质量、生活质量,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对衰老进程的延缓、对疲劳的抗御和恢复,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保健营养。正因为此,世界上发达国家,诸如美国等的政府已将氨基酸列为首选国民保健品。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保健、营养意识的提高,对氨基酸营养的需求必将逐步增长。 氨基酸知识-- 氨基酸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蛋白质列为人体必需的主要营养素之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实际上就是氨基酸的营养作用。氨基酸对人体健康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供给机体营养。 2、 调节机体机能,有些氨基酸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3、 增强免疫能力。 4、 维护心血管功能。 5、 改善肝肾功能。 6、 减低放化疗损害。 7、 促进激素分泌。 8、 促进蛋白质合成
2023-06-28 01:19:404

人体必需氨基酸有哪些?

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的句名称及对人体的功效一.甘氨酸 (GLY) 1、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防治高血压 2、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值,防治糖尿病 3、能防治血凝、血栓 4、提高肌肉活力,防止胃酸过多 5、甜味为砂糖的0.8倍,对人体有补益等营养作用 二.亮氨酸(LEU) 1、降低血液中的血糖值,对治疗头晕有作用 2、促进皮肤、伤口及骨头有愈合作用 3、如果缺乏时,会停止生长,体重减轻 三.蛋氨酸 (MET) 1、参与胆碱的合成,具有去脂的功能,防治动脉硬化高血脂症 2、有提高肌肉活力的功能 3、促进皮肤蛋白质和胰岛素的合成 四.酪氨酸 (TYR) 1、造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黑色素的必需氨基酸 2、可防治老年痴呆症 3、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 4、对治疗胃溃疡等慢性疾病、神经性炎症及发育不良等效果 5、与色素形成有关系,缺乏时会利白化症 五.组氨酸(HIS) 1、参与血球蛋白合成,促进血液生成 2、产生组氨、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的渗透性 3、医治胃病、十二指肠等有特效 4、促进腺体分泌,对过敏性疫病有效果 5、可治疗消化性溃疡、发育不良等症状 6、对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降低血压、哮喘及类风湿关节炎 有效果 六.苏氨酸(THR) 人体必需,缺乏时会使人消瘦,甚至死亡 七.丙氨酸(ALA) 1、能促进血液中酒精的代谢(分解)作用增强肝功能,有保肝护肝作用 2、甜味为砂糖的1.2倍 八.异亮氨酸 (ILE) 1、能维持机体平衡,治疗精神障碍 2、有促进食欲的增加和抗贫血的作用 3、如果缺乏时,会出现体力衰竭,昏迷等症状 九.色氨酸(TRY) 1、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2、防治癞皮病 3、促进生长,增加食欲 4、甜味为砂糖的35倍,配制生产的低塘食物等对糖尿病、肥胖病人食用较好 十.胱氨酸 (CYS) 1、有治疗脂肪肝和解毒效果 2、治疗皮肤的损伤,对病后、产后脱发有疗效 十一.赖氨酸(LYB) 1、参与结缔组织、微血管上皮细胞间质的形成,并保持正常的渗 透性 2、可增加食欲,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免疫能力,改善发育 迟缓,防止蛀牙,促进儿童生长 3、提高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生长 4、如果缺乏,会降低人的敏感性,妇女会停经,出现贫血、头晕、头昏和恶心等病状 十二.天门冬氨酸(ASP) 1、降代血氨,对肝有保护作用 2、对肌肉有保护作用,可治疗心绞痛,对心肌梗塞等有防治效果 3、增加鲜味,促进食欲 十三.缬氨酸(VAL) 1、促使神经系统功能正常 2、如果缺乏时,会造成触觉敏感度特别提高,肌肉的共济运动失调 3、可作为肝昏迷的治疗药物 十四.苯丙氨酸(PHE) 在机体内转变为酪氨酸,促进甲状腺素和肾和肾上腺素的合成 十五.脯氨酸 (PRO) 对高血压有疗效作用 十六.丝氨酸 (SER) 1、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防治高血压 2、是脑等组织中的丝氨酸磷脂的组成部分 3、结核细菌病有效果,可治疗肺病 十七.谷氨酸 (GLU) 1、降低血氨,有解氨毒的作用 2、参与脑的蛋白和塘代谢,促进氧化,改善中枢神经活动,有维持和促进脑细胞功能的作用,促进智力的增加 3、对严重肝功能不全,肝昏迷,酸中毒,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 衰弱等有治疗效果 4、对治疗胃溃疡、胃液缺乏、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有效果 5、保护皮肤湿润,防治干裂,如配制的洗涤剂、化妆品,对皮肤、粘膜元刺激,适于幼儿及皮肤病患者使用 十八.精氨酸(ARG) 1、降低血氨,促进体中尿素生成,治疗肝昏迷等 2、增加肌肉活力,保持性功能,对治疗精子减少症有作用 人类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
2023-06-28 01:19:044

氨基酸简写符号

氨基酸简写符号是AA,氨基酸是含有碱性氨基和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是RCHNH2COOH。羧酸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与羟基酸类似,氨基酸可按照氨基连在碳链上的不同位置而分为α-,β-,γ-...w-氨基酸,但经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而且仅有二十几种,它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2023-06-28 01:18:541

氨基酸都有哪些

氨基酸的种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类极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下面具体了解一下氨基酸的种类.1、非极性氨基酸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2、极性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氨基酸的种类多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在医药上主要用来制备复方氨基酸输液,也用作治疗药物和用于合成多肽药物.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复方制剂在现代静脉营养输液以及“要素饮食”疗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维持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起积极作用,成为现代医疗中不可少的医药品种之一.
2023-06-28 01:18:471

氨基酸是什么 氨基酸的作用

1、氨基酸,是含有碱性氨基和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羧酸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与羟基酸类似,氨基酸可按照氨基连在碳链上的不同位置而分为α-,β-,γ-,w-氨基酸,但经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而且仅有二十几种,他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2、氨基酸在人体内通过代谢可以发挥下列一些作用:合成组织蛋白质;变成酸、激素、抗体、肌酸等含氨物质;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产生能量。
2023-06-28 01:1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