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妮卡住了
-
1、内切酶切的是指定的磷酸二酯键,目的是开链;外切酶切的是任意的磷酸二酯键,目的是水解DNA,获得单个的核苷酸。
2、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
3、它们不同于一般的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它们的切点大多很严格,要求专一的核苷酸顺序——识别顺序。
扩展资料:
外切酶即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
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单个的核苷酸(DNA为dNMP,RNA为NMP)。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
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包括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Ⅰ(exoⅠ)和核酸外切酶Ⅶ(exo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能够从5′-末端或3′-末端呈单链状态的DNA分子上降解DNA,产生出寡核苷酸短片段,而且是唯一不需要Mg2+离子的活性酶,是一种耐受性很强的核酸酶。
核酸外切酶Ⅶ(exoⅦ)可以用来测定基因组DNA中一些特殊的间隔序列和编码序列的位置。它只切割末端有单链突出的DNA分子, 实际操作时需要配合解旋酶操作。
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下简称限制性酶)是一类识别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以内切方式水解DNA,产生5"-P和3"-OH末端。 1952年Luria等及1953年Bertani等研究噬菌体时发现了宿主控制性现象。
Arber及其同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证明,噬菌体在新品系中的损害伴随有其DNA的降解,但宿主自己的DNA并不降解,据此他们提出了限制 - 修饰酶假说。对于一个宿主细胞,限制性酶及 DNA甲基化酶是其细胞中的一对酶,它们对DNA底物有相同的识别顺序。
但有相反的生物功能,限制性酶的功能是在DNA分子内部拆卸水解,甲基化酶是修饰,DNA分子经修饰后,就可逃避限制性酶的识别,而甲基化酶只修饰宿主自身的DNA,从而避免了限制性酶对自身DNA的破坏。
限制性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Ⅰ型限制酶为复合功能酶,具有限制-修饰两种功能,但在 DNA链上没有固定的切割位点,一般在离切割位点1kb到几kb的地方随机切割,不产生特异性片段。Ⅲ型酶与Ⅰ型酶基本相似,不同的是Ⅲ型酶有特异性的切割位点。
但这两类酶对 DNA酶切分析的意义不大,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是指Ⅱ型酶,它能够识别与切割DNA链上的特定的核苷酸顺序,产生特异性的DNA片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内切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外切酶
相关推荐
什么叫多核苷酸链?
DNA分子就是由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简称多核苷酸链。DNA那两条链是互补的反向的2条单链。RNA只有单链没有互补链。“多”不是指多少的概念,而是指纵向长短的概念。单双如果比作粗细的话,多则指长度,很长的意思。之所以很长,是因为核酸序列决定蛋白质序列,而且每 三个核苷酸碱基 才能决定 一个氨基酸。DNA中的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该遗传信息可以通过转录过程形成RNA,然后其中的mRNA通过翻译产生多肽,形成蛋白质。在细胞分裂之前,DNA复制过程复制了遗传信息,这避免了在不同细胞世代之间的转变中遗传信息的丢失。 在真核生物中,DNA存在于细胞核内称为染色体的结构中。2023-06-28 07:38:363
多核苷酸是如何构成的?
碱基和核糖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形成核苷或脱氧核苷。核苷或脱氧核苷再通过酯键与磷酸连接,组成单核苷酸或脱氧单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有核苷一磷酸(NMP)、核苷二磷酸(NDP)和核苷三磷酸(NTP);脱氧核糖核苷酸有脱氧核苷一磷酸(DNMP)、脱氧核苷二磷酸(DNDP)和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许多分子的单核苷酸之间借助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多核苷酸,即核酸。核苷酸相互连接时,由前一个分子核苷酸的3"﹣OH与下一分子核苷酸的5"位磷酸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从而伸展成一个无分支的线性大分子,其两个末端各称为3"末端与5"末端。 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其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组成的碱基不同,也可称为碱基顺序。DNA和RNA一级结构的书写规则是从5"端到3"端。例如:5"ATGCCGT3"。2023-06-28 07:39:007
T4多核苷酸激酶有哪些作用?
T4多核苷酸激酶(T4:polynucleotide:kinase)是一种磷酸化酶,可将ATP的γ-磷酸基转移至DNA或RNA的5′末端,在分子克隆应用中呈现两种反应,其一是正反应,将ATP的γ-磷酸基团转移到无磷酸的DNA5′端,用于对缺乏5′-磷酸的DNA进行磷酸化;其二是交换反应,即在过量ADP存在的情况下,将磷酸化5′端磷酸转移给ADP,5′端被γ-superscript32superscriptp重新磷酸化。在这两个反应中如果使用的ATP均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γ-superscript32superscriptp]ATP,那么反应的产物都变成末端获得放射性标记的DNA,因此该酶主要用于对缺乏5′-磷酸的DNA的修饰或对合成的接头进行磷酸化处理,同时可对末端进行标记。通过交换反应,标记DNA的5′末端,可为Maxam-Gilbert法测序、Sl核酸酶分析以及其他需要使用末端标记DNA的提供材料。此酶在高浓度ATP时发挥最佳活性,NHsuperscript+superscriptsubscript4subscript是其强烈抑制剂。2023-06-28 07:39:221
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应该是磷酸二酯键。磷酸二酯键是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磷酸二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前一个核苷酸的羰基中的3碳上"—OH(羟基)和后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酯键,此处的磷酸基同时与前后两个羟基形成酯键,故称磷酸二酯键。依次连下去,形成多核苷酸链,即核酸大分子链。2023-06-28 07:39:291
多核苷酸链解聚是什么意思
多核苷酸链解聚是变性的意思。多核苷酸链也叫DNA或者RNA。当温度上升到90℃(90℃~96℃)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称之为变性。当温度下降到50℃(40℃~60℃)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当温度上升到72℃左右(70℃~75℃)时,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称为延伸。2023-06-28 07:39:421
多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多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有4种。1、键合,双股核酸通过键合反应形成双股结构。2、内聚,双股核酸之间通过氢键形成内聚构型。3、双螺旋,双股核酸之间形成双螺旋构型,由两条相反的核苷酸链绕着一个空心的轴心形成。4、环状,双股核酸之间形成环状构型,由两条相反的核苷酸链绕着一个实心的轴心形成。2023-06-28 07:39:491
什么叫“多核苷酸链”?就一对同源染色体而言它有多少个?
多核苷酸链就是有多个核苷酸脱水连接而成的链状大分子化合物。 一对同源染色体由两条染色体组成,一般情况下含有两个DNA分子,每个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螺旋而成,所以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脱氧核苷酸链。 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四分体)含有四个DNA分子,所以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又含有八条脱氧核苷酸链。2023-06-28 07:39:591
单核苷酸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多核苷酸呢?
核苷酸分两种,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多核苷酸自然也有两种RNA和DNA。分别附图。2023-06-28 07:40:071
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
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3′5′-磷酸二酯键。核苷酸定义: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又称核甙酸。五碳糖与有机碱合成核苷,核苷与磷酸合成核苷酸,4种核苷酸组成核酸。核苷酸主要参与构成核酸,许多单核苷酸也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与能量代谢有关的三磷酸腺苷(ATP)、脱氢辅酶等。某些核苷酸的类似物能干扰核苷酸代谢,可作为抗癌药物。核苷酸分类:根据糖的不同,核苷酸有核糖核苷酸及脱氧核苷酸两类。根据碱基的不同,又有腺嘌呤核苷酸(腺苷酸,AMP)、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GMP)、胞嘧啶核苷酸(胞苷酸,CMP)、尿嘧啶核苷酸(尿苷酸,UMP)、胸腺嘧啶核苷酸(胸苷酸,TMP)及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IMP)等。核苷酸功能:1、核苷酸是合成生物大分子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前身物,RNA中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核苷酸:AMP、GMP、CMP和UMP,这四种类型的核苷酸从头合成前身物是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2、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能量代谢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物质在氧化时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贮存在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中。ATP分子分解放能的反应可以与各种需要能量做功的生物学反应互相配合,发挥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合成代谢、肌肉的收缩、吸收及分泌、体温维持以及生物电活动等。因此可以认为 ATP是能量代谢转化的中心。3、ATP还可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UDP、CDP及GDP生成UTP 、CTP及GTP。它们在有些合成代谢中也是能量的直接来源。而且在某些合成反应中,有些核苷酸衍生物还是活化的中间代谢物。例如,UTP参与糖原合成作用以供给能量,并且 UDP还有携带转运葡萄糖的作用。4、腺苷酸还是几种重要辅酶,如辅酶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Ⅱ(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及辅酶A(CoA)的组成成分。NAD+及 FAD是生物氧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传递氢原子或电子中有着重要作用。CoA作为有些酶的辅酶成分,参与糖有氧氧化及脂肪酸氧化作用。5、核苷酸对于许多基本的生物学过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都起着主宰作用。如在奶粉作为维持宝宝胃肠道正常功能,减少腹泻和便秘、提高免疫力,少生病的作用。2023-06-28 07:40:151
为什么一个DNA分子含有俩条多核苷酸链
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的结构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也就是说,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链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所以一个DNA分子含有两条多核苷酸链.2023-06-28 07:41:001
为什么一个DNA分子含有俩条多核苷酸链
为什么一个DNA分子含有俩条多核苷酸链由题意可知,三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由此推断,三个核酸分子,既有DNA也有RNA,又知DNA是由2条链组成的,RNA是1条链组成的,又由题意知,三个核酸分子共有四条多核苷酸链,所以这三个核酸分子是一个DNA分子和两个RNA分子.故选:A.2023-06-28 07:41:221
这样说对吗? 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由核苷酸聚合成多核苷酸的核酸
准确的说脱氧核糖核酸酸是一种由脱氧核苷酸聚合成的核酸。因为脱氧核糖核酸是大分子物质,基本单位是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酸长链,两条链之间以氢键相连,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即为脱氧核糖核酸。2023-06-28 07:41:312
多肽链和多核苷酸链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组成成分不同。1、概念不同:多肽链是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而多核苷酸链就是有多个核苷酸脱水连接而成的链状大分子化合物。2、所含成分不同:多肽链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而多核苷酸链由由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组成。2023-06-28 07:41:391
什么是多核苷酸磷酸化酶
多核苷酸磷酸化酶polynucleotidephospho-rylases.ochoa、m.grunberg-monago(1955),在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vinelandii)中发现的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催化(nmp)因为对核苷酸的特异性低,可以用来合成各种多聚物。也可以由大肠杆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luteus)精制出高纯度的酶,分子量均约20万,性质也相同。聚合反应时有作为引物(primer)的寡核苷酸起作用,对于反应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另一方面,逆反应是从rna或多聚物的3′-oh末端逐级水解的。2023-06-28 07:41:591
多核苷酸磷酸化酶是重要的工具酶。为什么细胞不能用它合成自身的RNA?
【答案】:因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催化的反应平衡是趋向于RNA降解的。要使反应向着生成RNA的方向进行,必须有高浓度的核苷二磷酸(NDP)存在。此外,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催化的RNA的合成不需要模板,因此该酶催化合成的RNA的核苷酸顺序是随机的,翻译出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也是随机的,不是细胞所需要的。细胞用这个酶及其他的核酸酶使无用的RNA降解,以调节着细胞中RNA的半衰期,使RNA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2023-06-28 07:42:071
多核苷酸链与核酸有有区别吗?
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是核酸有一定的空间构象,而多核苷酸链主要是指核酸的一级结构2023-06-28 07:42:163
核苷酸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核苷酸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它们参与了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现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① 核苷酸是合成生物大分子核糖核酸 (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前身物,RNA中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核苷酸:AMP、GMP、CMP和UMP。合成前身物则是相应的三磷酸核苷 ATP、GTP、CTP和UTP。DNA中主要有四种类型脱氧核苷酸:dAMP、dGMP、dCMP和dTMP,合成前身物则是dATP、dGTP、dCTP和dUTP。② 三磷酸腺苷 (ATP)在细胞能量代谢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物质在氧化时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贮存在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中。 ATP分子分解放能的反应可以与各种需要能量做功的生物学反应互相配合,发挥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合成代谢、肌肉的收缩、吸收及分泌、体温维持以及生物电活动等。因此可以认为 ATP是能量代谢转化的中心。③ ATP还可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UDP、CDP及GDP生成UTP 、CTP及GTP。它们在有些合成代谢中也是能量的直接来源。而且在某些合成反应中,有些核苷酸衍生物还是活化的中间代谢物。例如,UTP参与糖原合成作用以供给能量,并且 UDP还有携带转运葡萄糖的作用。④ 腺苷酸还是几种重要辅酶,如辅酶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Ⅱ(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及辅酶A(CoA)的组成成分。NAD+及 FAD是生物氧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传递氢原子或电子中有着重要作用。CoA作为有些酶的辅酶成分,参与糖有氧氧化及脂肪酸氧化作用。⑤ 环核苷酸对于许多基本的生物学过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见第二信使)。2023-06-28 07:42:264
dna的3’端和5’端分别指什么?
什么是DNA3" 端和5"端如下:D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由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磷酸基团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构成。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以上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在 5" 的位置上)和下一个核苷酸的羟基(在 3" 的位置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这样的话,在核苷酸链的两端,肯定会分别多出一个磷酸基团或者羟基。其中,连接着磷酸基团的那端我们称为 5‘ 端,连接着羟基的那端称为 3" 端。如图:扩展资料: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戊糖为脱氧核糖。1953 年美国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英国的克里克与韦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分子编码中使用的遗传指令所有已知生物的发展和运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2023-06-28 07:42:421
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主要化学键是:
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主要化学键是: A.2′,3′-磷酸二酯键B.3′,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D.3′,5′-磷酸二酯键正确答案:3′,5′-磷酸二酯键2023-06-28 07:42:551
核酸包括哪些东西?
一、知识要点核酸分两大类:DNA和RNA.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类核酸.但病毒不同,DNA病毒只含有DNA,RNA病毒只含RNA.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个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一个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或几个磷酸组成.核酸是一种多聚核苷酸,核苷酸靠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在一起.核酸中还有少量的稀有碱基.RNA中的核苷酸残基含有核糖,其嘧啶碱基一般是尿嘧啶和胞嘧啶,而DNA中其核苷酸含有2′-脱氧核糖,其嘧啶碱基一般是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在RNA和DNA中所含的嘌呤基本上都是鸟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在细胞内有许多重要功能:它们用于合成核酸以携带遗传信息;它们还是细胞中主要的化学能载体;是许多种酶的辅因子的结构成分,而且有些(如cAMP、cGMP)还是细胞的第二信使.DNA的空间结构模型是在1953年由Watson和Crick两个人提出的.建立DNA空间结构模型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Chargaff发现的DNA中碱基的等价性,提示A=T、G≡C间碱基互补的可能性;二是DNA纤维的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提示了双螺旋结构的可能性.DNA是由两条反向直线型多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分子.单链多核苷酸中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唯一连键是3′,5′-磷酸二酯键.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DNA能够以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存在.从B型DNA转变而来的两种结构A型和Z型结构巳在结晶研究中得到证实.在顺序相同的情况下A型螺旋较B型更短,具有稍大的直径.DNA中的一些特殊顺序能引起DNA弯曲.带有同一条链自身互补的颠倒重复能形成发卡或十字架结构,以镜影排列的多嘧啶序列可以通过分子内折叠形成三股螺旋,被称为H -DNA的三链螺旋结构.由于它存在于基因调控区,因而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不同类型的RNA分子可自身回折形成发卡、局部双螺旋区,形成二级结构,并折叠产生三级结构,RNA与蛋白质复合物则是四级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L形.mRNA则是把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核糖体以进行蛋白质合成的载体.核酸的糖苷键和磷酸二酯键可被酸、碱和酶水解,产生碱基、核苷、核苷酸和寡核苷酸.酸水解时,糖苷键比磷酸酯键易于水解;嘌呤碱的糖苷键比嘧啶碱的糖苷键易于水解;嘌呤碱与脱氧核糖的糖苷键最不稳定.RNA易被稀碱水解,产生2"-和3"-核苷酸,DNA对碱比较稳定.细胞内有各种核酸酶可以分解核酸.其中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核酸的碱基和磷酸基均能解离,因此核酸具有酸碱性.碱基杂环中的氮具有结合和释放质子的能力.核苷和核苷酸的碱基与游离碱基的解离性质相近,它们是兼性离子.核酸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因而有紫外吸收的性质.各种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吸收光谱略有区别.核酸的紫外吸收峰在260nm附近,可用于测定核酸.根据260nm与280nm的吸收光度(A260)可判断核酸纯度.变性作用是指核酸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但共价键并未断裂.引起变性的因素很多,升高温度、过酸、过碱、纯水以及加入变性剂等都能造成核酸变性.核酸变性时,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改变,表现出增色效应.热变性一半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变性温度,以Tm来表示.DNA的G+C含量影响Tm值.由于G≡C比A=T碱基对更稳定,因此富含G≡C的DNA比富含A=T的DNA具有更高的熔解温度.根据经验公式xG+C =(Tm - 69.3)× 2.44可以由DNA的Tm值计算G+C含量,或由G+C含量计算Tm值.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物化性质得到恢复,具有减色效应.用不同来源的DNA进行退火,可得到杂交分子.也可以由DNA链与互补RNA链得到杂交分子.杂交的程度依赖于序列同源性.分子杂交是用于研究和分离特殊基因和RNA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是细胞内最大的大分子.许多较小的DNA分子,如病毒DNA、质粒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NA也存在于细胞中.许多DNA分子,特别是细菌的染色体DNA和线粒体、叶绿体DNA是环形的.病毒和染色体DNA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比包装它们的病毒颗粒和细胞器要长得多,真核细胞所含的DNA要比细菌细胞多得多.真核细胞染色质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它由DNA和8个组蛋白分子构成的蛋白质核心颗粒组成.其中H2A,H2B,H3,H4各占两个分子,有一段DNA(约146bp)围绕着组蛋白核心形成左手性的线圈型超螺旋.细菌染色体也被高度折叠,压缩成拟核结构,但它们比真核细胞染色体更富动态和不规则,这反映了原核生物细胞周期短和极活跃的细胞代谢.2023-06-28 07:43:141
DNA模型制作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 教学目的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二 教学建议在本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习知识,后制作模型。在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教师应让学生先复习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然后再开始动手制作模型。2.熟悉制作模型用的各种零件所代表的物质。3.按顺序制作模型。(1) 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 按照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挑选模型零件,组装成若干个脱氧核苷酸。(2) 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 按照一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将若干个脱氧核苷酸依次穿起来,组成一条多核苷酸长链。在组装另一条多核苷酸长链时,方法相同,但必须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两条长链的单核苷酸数目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碱基之间能够相互配对,不能随意组装。(3)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将两条多核苷酸长链互相连接起来。(4)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三 参考资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替代材料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也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农村中学而言,只要取麦秆、细高粱秆、薏米、细绳、牙签即可。将麦秆剪成等长,染上4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高粱秆去皮留芯,剪成小块,代表脱氧核糖。薏米代表磷酸。用两条等长的细绳将高粱秆芯和薏米交替穿上,再用牙签穿好上色的麦秆(代表互补配对的碱基),将牙签的两端分别插入两条细绳穿起的相应高粱秆芯中,就形成代表DNA分子的双链结构。最后,双手拉直两条细绳,旋转一下,就得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了。 网上有PDF格式的课件,百度一下就有 ,可以下载一个,里面有图2023-06-28 07:43:231
dna二级结构有哪些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螺旋的直径2.0nm;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5"-3方向,另一条3"-5"方向;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链的内侧;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轴距为3.4nm。DNA二级结构的稳定作用力有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以及堆积的碱基对间的范德华力;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化合物之间形成的盐键。DNA是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细胞内含有的四种生物大分子之一核酸的一种。DNA携带有合成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生物大分子。2023-06-28 07:43:421
比较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异同
核酸(DNA和RNA)、蛋白质、多糖和脂质是组成生物体的4类生物大分子。DNA是生物体中信息的原初戴队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由亲代流向子代,通过转录节特定基因的遗传信息转换成相应的指令--mRNA,后者指导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连接成特定的多肽,然后折叠成相应的蛋白质。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体现者。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表生命活动中遗传信息流动的主线,它驾驭生命活动的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高聚物特性正是实现这种信息流动的基础,核酸分子的骨架是由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的多核苷酸链,核苷酸是其单体。构成DNA和RNA的分别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昔酸。不同的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区别在于其碱基的差异。蛋白质分子的骨架是由20种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的多肽链。20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其侧链(R基)的差异。这就极大地简化了遗传信息的转化,使其成为4种核苷酸和20种α-氨基酸连接顺序间的转换,亦即核酸语言转换成了蛋白质语言。在转录中,DNA的碱基顺序决定了新合成的mRNA的碱基顺序,这是遗传指令的发送。在翻译中,mRNA上的碱基顺序规定了新合成的多肤链的氨基酸顺序,而氨基酸侧链的结构和性质则决定了多肽链可折叠成的稳定构象和形成相应的功能。这是指令转换为功能的过程。2023-06-28 07:44:043
维持DNA二级结构的键是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连结键是氢键。请采纳2023-06-28 07:44:315
dna分子的结构是什么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DNA三级结构是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长的多核苷酸链。两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该键将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另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由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长链高分子多聚体为DNA分子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同的旋转绕同一个公共轴形成右手双螺旋,螺旋的直径2.Onm;两条多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5"-3方向,另一条3"-5"方向;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位于链的内侧;相邻碱基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轴距为3.4nm。DNA三级结构是DNA分子可以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绕同一中心轴扭转,造成额外的螺旋。环状分子的额外螺旋可以形成超螺旋。超螺旋可以是右手螺旋(正超螺旋),也可以是左手螺旋(负超螺旋)。对于环状分子而言,有其拓扑学上特定规律:L=T+W。扩展资料:dna分子功能:1、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2、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3、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2023-06-28 07:44:541
核糖核酸是如何形成的
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RNA)两大类。DNA和RNA都是由一个一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RNA平均长度大约为2000个核苷酸,而人的DNA却是很长的,约有3X109个核苷酸。 单个核苷酸是由含氮有机碱(称碱基)、戊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的。 碱基(base):构成核苷酸的碱基分为嘌呤(purine)和嘧啶 >(pyrimi-dine)二类。前者主要指腺嘌呤(adenine,A)和鸟嘌呤(guanine,G),DNA和RNA中均含有这二种碱基。后者主要指胞嘧啶(cytosine,C)胸腺嘧啶(thymine,T)和尿嘧啶(uracil,U),胞嘧啶存在于DNA和RNA中,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尿嘧啶则只存在于RNA中。这五种碱基的结构如图。 嘌呤环上的N-9或嘧啶环上的N-1是构成核苷酸时与核糖(或脱氧核糖)形成糖苷键的位置。 此外,核酸分子中还发现数十种修饰碱基(themodifiedcomponent),又称稀有碱基,(unusualcomponent)。它是指上述五种碱基环上的某一位置被一些化学基团(如甲基化、甲硫基化等)修饰后的衍生物。一般这些碱基在核酸中的含量稀少,在各种类型核酸中的分布也不均一。如DNA中的修饰碱基主要见于噬菌体DNA,RNA中以tRNA含修饰碱基最多。 戊糖:RNA中的戊糖是D-核糖,DNA中的戊糖是D-2-脱氧核糖。D-核糖的C-2所连的羟基脱去氧就是D-2脱氧核糖。 戊糖C-1所连的羟基是与碱基形成糖苷键的基团,糖苷键的连接都是β-构型。 核苷(nucleoside):由D-核糖或D-2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通过糖苷键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酸中的主要核苷有八种。 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与磷酸残基构成的化合物,即核苷的磷酸酯。核苷酸是核酸分子的结构单元。核酸分子中的磷酸酯键是在戊糖C-3"和C-5"所连的羟基上形成的,故构成核酸的核苷酸可视为3"-核苷酸或5"-核苷酸。DNA分子中是含有A,G,C,T四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RNA分子中则是含A,G,C,U四种碱基的核苷酸。 当然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都以形式存在,但在细胞内有多种游离的核苷酸,其中包括一磷酸核苷、二磷核苷和三磷酸核苷。核苷酸是怎么连接的? 3",5"-磷酸二酯键:核酸是由众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即:3",5"-磷酸二酯键。这种连接可理解为核苷酸糖基上的3"位羟基与相邻5"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以及核苷酸糖基上的5"位羟基与相邻3"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形成的两个酯键。多个核苷酸残基以这种方式连接而成的链式分子就是核酸。无论是DNA还是RNA,其基本结构都是如此,故又称DNA链或RNA链。DNA链的结构如下示意图。 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这是与核酸有关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术语,一般是指二至十个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但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对核苷酸残基的数目并无严格规定,在不少文献中,把含有三十甚至更多个核苷酸残基的多核苷酸分子也称作寡核苷酸。寡核苷酸目前已可由仪器自动合成,它可作为DNA合成的引物(primer)、基因探针(probe)等,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核酸链的简写式:核酸分子的简写式是为了更简单明了的叙述高度复杂的核酸分子而使用的一些简单表示式。它所要表示的主要内容是核酸链中的核苷酸(或碱基)。下面介绍二种常用的简写式。 字符式:书写一条多核苷酸链时,用英文大写字母缩写符号代表碱基(DNA和RNA中所含主要碱基及缩写符号见表1-1),用小写英文字母P代表磷酸残基。核酸分子中的糖基、糖苷键和酯键等均省略不写,将碱基和磷酸相间排列即可。因省略了糖基,故不再注解“脱氧”与否,凡简写式中出现T就视为DNA链,出现U则视为RNA链。以5"和3"表示链的末端及方向,分别置于简写式的左右二端。下面是分别代表DNA链和RNA链片段的二个简写式:5"pApCpTpTpGpApApCpG3"DNA5"pApCpUpUpGpApApCpG3"RNA此式可进一步简化为:5"pACTTGAACG3"5"pACUUGAACG3" 上述简写式的5"-末端均含有一个磷酸残基(与糖基的C-5"位上的羟基相连),3"-末端含有一个自由羟基(与糖基的C-3"位相连),若5"端不写P,则表示5"-末端为自由羟基。双链DNA分子的简写式多采用省略了磷酸残基的写法,在上述简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互补链(complentarystrand)即可,链间的配对碱基用短纵线相连或省略,错配(mismatch)碱基对错行书写在互补链的上下两边,如下所示:5"GGAATCTCAT3"3"CCTTAGAGTA5"5"GGAATC错配) 线条式:在字符书写基础上,以垂线(位于碱基之下)和斜线(位于垂线与P之间)分别表示糖基和磷酸酯键。如下图所示 上式中,斜线与垂线部的交点为糖基的C-3"位,斜线与垂线下端的交点为糖基的C-5"位。这一书写式也可用于表示短链片段。不难看出,简写式表示的中心含义就是核酸分子的一级结构,即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或碱基)排列顺序2023-06-28 07:45:251
多核苷酸链数是什么
DNA是双螺旋结构的,它有两条多核苷酸链;RNA一般为单链结构的,它有一条多核苷酸链。这回你知道多核苷酸链数是什么了吧?2023-06-28 07:45:332
一段多核苷酸链,碱基组成为30%的A,30%的T,20%的G,20%的C,它是一段...
T=A,G=CA+G=T+C,即嘌呤之和等于嘧啶之和说明它是一段DNA双链片段2023-06-28 07:45:403
外切酶与内切酶有什么不同?
1、内切酶切的是指定的磷酸二酯键,目的是开链;外切酶切的是任意的磷酸二酯键,目的是水解DNA,获得单个的核苷酸。2、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3、它们不同于一般的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它们的切点大多很严格,要求专一的核苷酸顺序——识别顺序。扩展资料:外切酶即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单个的核苷酸(DNA为dNMP,RNA为NMP)。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包括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Ⅰ(exoⅠ)和核酸外切酶Ⅶ(exo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能够从5′-末端或3′-末端呈单链状态的DNA分子上降解DNA,产生出寡核苷酸短片段,而且是唯一不需要Mg2+离子的活性酶,是一种耐受性很强的核酸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可以用来测定基因组DNA中一些特殊的间隔序列和编码序列的位置。它只切割末端有单链突出的DNA分子, 实际操作时需要配合解旋酶操作。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下简称限制性酶)是一类识别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以内切方式水解DNA,产生5"-P和3"-OH末端。 1952年Luria等及1953年Bertani等研究噬菌体时发现了宿主控制性现象。Arber及其同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证明,噬菌体在新品系中的损害伴随有其DNA的降解,但宿主自己的DNA并不降解,据此他们提出了限制 - 修饰酶假说。对于一个宿主细胞,限制性酶及 DNA甲基化酶是其细胞中的一对酶,它们对DNA底物有相同的识别顺序。但有相反的生物功能,限制性酶的功能是在DNA分子内部拆卸水解,甲基化酶是修饰,DNA分子经修饰后,就可逃避限制性酶的识别,而甲基化酶只修饰宿主自身的DNA,从而避免了限制性酶对自身DNA的破坏。限制性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Ⅰ型限制酶为复合功能酶,具有限制-修饰两种功能,但在 DNA链上没有固定的切割位点,一般在离切割位点1kb到几kb的地方随机切割,不产生特异性片段。Ⅲ型酶与Ⅰ型酶基本相似,不同的是Ⅲ型酶有特异性的切割位点。但这两类酶对 DNA酶切分析的意义不大,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是指Ⅱ型酶,它能够识别与切割DNA链上的特定的核苷酸顺序,产生特异性的DNA片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内切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外切酶2023-06-28 07:45:471
核酸有哪些作用?
核酸是细胞的重要成分,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核酸一旦功能下降,就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导致机体的衰老。一般说来,到了20岁,人体合成核酸的能力下降,使体内核酸发生变化。另外,自然界中的辐射线加速了核酸的变化。人体每天或多或少地受到微弱辐射线的照射,日积月累的结果,引起人体中核酸的变化,造成身体细胞老化。如不及早防衰,就会出现黑斑、皱纹、皮肤粗糙、视力减退。体力衰弱、健忘等老化现象;中年时期就会开始脱发或早白。2023-06-28 07:46:032
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1)是由反向平行的两条链组成。(2)碱基和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而碱基在内部。(3)有大小沟=======大概就记得这三个。。2023-06-28 07:46:114
有关DNA!!
DNA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组成的,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单体脱氧核糖核酸聚合而成的聚合体——脱氧核糖核酸链,也被称为DNA。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通常一半,即DNA双链中的一条)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因此,化学物质DNA会被称为“遗传微粒”。原核细胞的拟核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极少数为RNA.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称为核苷酸,而糖类与磷酸分子借由酯键相连,组成其长链骨架。每个糖分子都与四种碱基里的其中一种相接,这些碱基沿着DNA长链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组成遗传密码,是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据。读取密码的过程称为转录,是根据DNA序列复制出一段称为RNA的核酸分子。多数RNA带有合成蛋白质的讯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拥有特殊功能,例如rRNA、snRNA与siRNA。 四链体DNA Sundpuist和Klug在模拟1种原生动物棘毛虫的端粒DNA时,人工合成了1段DNA序列,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模拟的富G单链DNA可形成四链体DNA结构。由此推测染色体端粒尾的单链之间也形成了四链体。Kang等人分别用实验证实在晶体和溶液中,富G DNA也能够形成四链体DNA结构。 四链体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是G-四联体,即在四联体的中心有1个由4个带负电荷的羧基氧原子围成的“口袋”通过G-四联体的堆积可以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右手螺旋,与DNA双螺旋结构比较,G-四联体螺旋有2个显著的特点:1、它的稳定性决定于口袋内所结合的阳离子种类,已知k离子的结合使四联体螺旋最稳定;2、它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都很稳定。 就目前对一些生物的DNA序列分析得知,富鸟嘌呤的DNA序列多见于一些在功能上及进化上都相当保守的基因组区域,许多研究表明,富鸟嘌呤DNA链所形成的G-DNA可能是作为分子之间相互识别的元件之一,在生物体细胞中起着一些特殊作用[编辑本段]【DNA的复制】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故亲代DNA必须以自身分子为模板准确的复制成两个拷贝,并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完成其遗传信息载体的使命。而DNA的双链结构对于维持这类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复制的准确性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DNA的半保留复制 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曾就DNA复制过程进行过研究,发现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通过解旋酶),双螺旋结构解旋分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由于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DNA复制过程 1.DNA双螺旋的解旋 (1)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2)DNA解链酶(DNA helicase) (3)DNA解链 2.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3.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三)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说,认为染色体末端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现在已知染色体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损伤,使染色体保持稳定;② 与核纤层相连,使染色体得以定位。[编辑本段]【DNA的理化性质】 DNA是大分子高分子聚合物,DNA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DNA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值升高;当变性核酸可复性时,吸光值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温度、有机溶剂、酸碱度、尿素、酰胺等试剂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使得DNA双键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指脱氧核糖核酸(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部分) 脱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遗传信息的绝大部分贮存在DNA分子中。[编辑本段]【DNA的酶催化活性】 20世纪90年代,Cuenoud等发现DNA也有酶催化活性,他们根据共有序列设计并合成了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E47,它可以催化两个底物DNA片段之间的连接。DNA的双功能性对“RNA世界”的进化观点提出了挑战。[编辑本段]【分布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遗传信息;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编辑本段]【DNA的发现】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为了解决基因是什么的问题,人们开始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研究。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早在186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核酸。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尔(1844--1895),他对实验室附近的一家医院扔出的带脓血的绷带很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脓血是那些为了保卫人体健康,与病菌“作战”而战死的白细胞和被杀死的人体细胞的“遗体”。于是他细心地把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并用胃蛋白酶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细胞遗体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对细胞核不起作用。他进一步对细胞核内物质进行分析,发现细胞核中含有一种富含磷和氮的物质。霍佩·赛勒用酵母做实验,证明米歇尔对细胞核内物质的发现是正确的。于是他便给这种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取名为 “核素”,后来人们发现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从此人们对核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初,德国科赛尔(1853--1927)和他的两个学生琼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学结构,认为它是由许多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和磷酸构成的。其中碱基有4种(腺瞟吟、鸟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于发表他的研究成果,错误地认为4种碱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从而推导出核酸的基本结构是由4个含不同碱基的核苷酸连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为基础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这个错误的假说,对认识复杂的核酸结构起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核酸功能的认识。人们认为,虽然核酸存在于重要的结构--细胞核中,但它的结构太简单,很难设想它能在遗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蛋白质的发现比核酸早30年,发展迅速。进入20世纪时,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有12种被发现,到1940年则全部被发现。 1902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提出氨基酸之间以肽链相连接而形成蛋白质的理论,1917年他合成了由15个甘氨酸和3个亮氨酸组成的18个肽的长链。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很可能是蛋白质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参与遗传作用,也必然是与蛋白质连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时生物界普遍倾向于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28年,美国科学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种有荚膜、毒性强的和一种无荚膜、毒性弱的肺炎双球菌对老鼠做实验。他把有荚病菌用高温杀死后与无荚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体内,结果他发现老鼠很快发病死亡,同时他从老鼠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有荚病菌。这说明无荚菌竟从死的有荚菌中获得了什么物质,使无荚菌转化为有荚菌。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呢?格里菲斯又在试管中做实验,发现把死了的有美菌与活的无荚菌同时放在试管中培养,无荚菌全部变成了有荚菌,并发现使无荚菌长出蛋白质荚的就是已死的有荚菌壳中遗留的核酸(因为在加热中,荚中的核酸并没有被破坏)。格里菲斯称该核酸为"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1877--1955)从有美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并对这种物质做了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但这个发现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人们怀疑当时的技术不能除净蛋白质,残留的蛋白质起到转化的作用。 美籍德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的噬菌体小组对艾弗里的发现坚信不移。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噬菌体的形态和进入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噬菌体是以细菌细胞为寄主的一种病毒,个体微小,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它像一个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头膜和尾鞘,头的内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丝、基片和小钩。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然后将它体内的DNA全部注人到细菌细胞中去,蛋白质空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面,再没有起什么作用了。进入细菌细胞后的噬菌体DNA,就利用细菌内的物质迅速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从而复制出许多与原噬菌体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新噬菌体,直到细菌被彻底解体,这些噬菌体才离开死了的细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1952年,噬菌体小组主要成员赫尔希(1908一)和他的学生蔡斯用先进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做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他把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核酸标记上32P,蛋白质外壳标记上35S。先用标记了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加以分离,结果噬菌体将带35S标记的空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只有噬菌体内部带有32P标记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肠杆菌,并在大肠杆菌内成功地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个实验证明DNA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质则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这一结果立即为学术界所接受。 几乎与此同时,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加夫(1905--)对核酸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的重新测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响下,他认为如果不同的生物种是由于DNA的不同,则DNA的结构必定十分复杂,否则难以适应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他对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产生了怀疑。在1948- 1952年4年时间内,他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吟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 与T、G与C是配对存在的,从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说",并为探索DNA分子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果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沃森(1928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孩子,15岁时便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当时,由于一个允许较早人学的实验性教育计划,使沃森有机会从各个方面完整地攻读生物科学课程。在大学期间,沃森在遗传学方面虽然很少有正规的训练,但自从阅读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促使他去"发现基因的秘密"。他善于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善于用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条件,不必强迫自己学习整个新领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识。沃森22岁取得博士学位,然后被送往欧洲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为了完全搞清楚一个病毒基因的化学结构,他到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学习化学。有一次他与导师一起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参加一次生物大分子会议,有机会听英国物理生物学家威尔金斯(1916--)的演讲,看到了威尔金斯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从此,寻找解开DNA结构的钥匙的念头在沃森的头脑中索回。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分析X射线衍射图呢?于是他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在此期间沃森认识了克里克。 克里克(1916一2004)上中学时对科学充满热情,193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46年,他阅读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决心把物理学知识用于生物学的研究,从此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他重新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1949年他同佩鲁兹一起使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于是在此与沃森相遇了。当时克里克比沃森大12岁,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谈得很投机,沃森感到在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时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触的人当中,克里克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们每天交谈至少几个小时,讨论学术问题。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以及相互激发出对方的灵感。他们认为解决DNA分子结构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只有借助于精确的X射线衍射资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结构。为了搞到DNAX射线衍射资料,克里克请威尔金斯到剑桥来度周末。在交谈中威尔金斯接受了DNA结构是螺旋型的观点,还谈到他的合作者富兰克林(1920一1958,女)以及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在苦苦思索着DNA结构模型的问题。从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个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之间有过几次重要的学术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听了富兰克林关于DNA结构的较详细的报告后,深受启发,具有一定晶体结构分析知识的沃森和克里克认识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结构模型,只能利用别人的分析数据。他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三股螺旋的DNA结构的设想。1951年底,他们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来讨论这个模型时,富兰克林指出他们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于是第一次设立的模型宣告失败。 有一天,沃森又到国王学院威尔金斯实验室,威尔金斯拿出一张富兰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线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兴奋起来、心跳也加快了,因为这种图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简单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线衍射照片,再经简单计算,就能确定DNA分子内多核苷酸链的数目了。 克里克请数学家帮助计算,结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趋势。他们根据这一结果和从查加夫处得到的核酸的两个嘌吟和两个嘧啶两两相等的结果,形成了碱基配对的概念。 他们苦苦地思索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纸上画碱基结构式,摆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设,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设。沃森(左)和克里克有一次,沃森又在按着自己的设想摆弄模型,他把碱基移来移去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突然,他发现由两个氢键连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对竟然和由3个氢键连接的鸟嘌吟一胞嘧啶对有着相同的形状,于是精神为之大振。因为嘌吟的数目为什么和嘧啶数目完全相同这个谜就要被解开了。查加夫规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条链如何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互补碱基顺序的链也就不难想象了。那么,两条链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经过沃森和克里克紧张连续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属模型的组装。从这模型中看到,DNA由两条核苷酸链组成,它们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对。由于缺乏准确的X射线资料,他们还不敢断定模型是完全正确的。威尔金斯富兰克林下一步的科学方法就是把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的衍射图与X射线的实验数据作一番认真的比较。他们又一次打电话请来了威尔金斯。不到两天工夫,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就用X射线数据分析证实了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正确的,并写了两篇实验报告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富兰克林因患癌症于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该奖。 20世纪30年代后期,瑞典的科学家们就证明DNA是不对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电子显微镜测定出DNA分子的直径约为2nm。 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人们立即以遗传学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是围绕着4 种碱基怎样排列组合进行编码才能表达出20种氨基酸为中心开展实验研究。1967年,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解,基因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实际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个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在这个单位片段上的许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码顺序排列的。一定结构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应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相继产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这些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利用生物规律造福于人类。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它将要上升为带头学科的趋势。[编辑本段]【DNA重组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阐明,揭开了生命科学的新篇章,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随后,遗传的分子机理――DNA复制、遗传密码、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工程蓝图的基因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相继被认识。至此,人们已完全认识到掌握所有生物命运的东西就是DNA和它所包含的基因,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生命过程的不同,就是因为DNA和基因运作轨迹不同所致。 知道DNA的重大作用和价值后,生命科学家首先想到能否在某些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打破自然遗传的铁律,让患病者的基因改邪归正以达治病目的,把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进行“嫁接”以产生新品种和新品质……于是,一个充满了诱惑力的科学幻想奇迹般地成为现实。这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情。 实现这一科学奇迹的科技手段就是DNA重组技术。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基础,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基础与核心。 DNA重组技术的具体内容就是采用人工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含某种特定基因的DNA片段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变生物基因类型和获得特定基因产物的目的的一种高科学技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出现了工程菌以及实现DNA重组和后处理都有工程化的性质,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作为DNA重组技术的代名词被广泛使用。现在,基因工程还包括基因组的改造、核酸序列分析、分子进化分析、分子免疫学、基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内容。可以说,DNA重组技术创立近 30多年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幻般的科学世界,使人类获得了打开生命奥秘和防病治病“魔盒”的金钥匙。 目前,DNA重组技术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到20世纪末,DNA重组技术最大的应用领域在医药方面,包括活性多肽、蛋白质和疫苗的生产,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新基因的分离以及环境监测与净化。 许多活性多肽和蛋白质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它们都是从相应的基因中产生的。但是由于在组织细胞内产量极微,所以采用常规方法很难获得足够量供临床应用。 基因工程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能够大量生产这类多肽和蛋白质,迄今已成功地生产出治疗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的胰岛素,对血癌和某些实体肿瘤有疗效的抗病毒剂――干扰素,治疗侏儒症的人体生长激素,治疗肢端肥大症和急性胰腺炎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等100多种产品。 基因工程还可将有关抗原的DNA导入活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受免疫应激后的宿主体内生长可产生弱毒活疫苗,具有抗原刺激剂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目前正在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就有数十种之多,在对付细菌方面有针对麻风杆菌、百日咳杆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的疫苗;在对付病毒方面有针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流感、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等的疫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多达一二亿,这一情况更促使了我国科学家自行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防病抗病的主要武器之一,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防病抗病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人源性单抗很难获得,使得单抗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近年来科学家采用DNA重组技术已获得了人源性抗体,这种抗体既可保证它与抗原结合的专一性和亲合力,又能保证正常功能的发挥。目前,已有多种这样的抗体进行了临床试验,如抗HER-2人源化单抗治疗乳腺癌已进入Ⅲ期试验,抗IGE人源化单抗治疗哮喘病已进入Ⅱ期试验。 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抗生素数量的增加,用传统方法发现新抗生素的几率越来越低。为了获取更多的新型抗生素,采用DNA重组技术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人们已获得数十种基因工程“杂合”的抗生素,为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所述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质、疫苗、抗生素等防治药物不仅在有效控制疾病,而且在避免毒副作用方面也往往优于以传统方法生产的同类药品,因而更受人们青睐。 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相关,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则既可达到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和原始性,又可使诊断和治疗工作达到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的目的。于基因水平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专业上称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目前基因诊断作为第四代临床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对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毒细菌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等的诊断;而基因治疗的目标则是通过DNA重组技术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重组体,以补偿失去功能的基因的作用,或是增加某种功能以利对异常细胞进行矫正或消灭。 在理论上,基因治疗是治本治愈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疗法。不过,尽管至今国际上已有100多个基因治疗方案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基因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仍使这种治疗方法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不论是确定基因病因还是实施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研究疾病发生机理,关键的先决条件是要了解特定疾病的相关基因。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临近完成,科学家们对人体全部基因将会获得全面的了解,这就为运用基因重组技术造逼于人类健康事业创造了条件。 不过,虽然基因技术向人类展示了它奇妙的“魔术师”般的魅力,但也有大量的科学家对这种技术的发展予以人类伦理和生态演化的自然法则的冲击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技术发展的一个极致就是使人类拥有了创造任何生命形态或从未有过的生物的能力。人们能够想像这将是怎样的结果吗? 科学家在DNA中发现除基因密码之外的新密码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与以色列科学家相信,他们已在DNA(去氧核醣核酸)之中找到除了基因密码之外的第二种密码。新发现的密码负责决定核体—亦即DNA所环绕的微型蛋白质线轴—之位置。这些线轴同时保护与控制通往DNA本身的途径。 这项发现若获得证实,可能开启有关控制基因更高位阶的机制新知。譬如,每一种人体细胞得以激活其所需基因,却又无法触及其它种类细胞所使用的基因等既关键又神秘的过程。 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的塞格尔与美国西北大学的威顿及其同僚,在这一期“自然”科学期刊中,撰文描述这种DNA新密码。 每一个人体细胞里都有约三千万个核体。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核体,是因为DNA线包覆每一个核体仅一.六五次,每个DNA螺旋就包含一百四十七个单位,而且单一染色体里的DNA分子在长度上可能就有高达二亿二千五百万个单位。 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怀疑,DNA上的某些位置,特别是DNA最容易弯曲的那些位置,可能比其它位置更有利于核体的存在,但整体模式并不显而易见。如今,塞格尔与威顿博士分析了酵母菌基因内约二百个位置的序列,这些都是既知核体纠结在一起的地方,两人发现其中确实隐含一个模式存在。 透过了解此一模式,他们成功预测其它有机体大约五成核体的位置。这个模式乃是能让DNA更容易弯曲,以及紧密包复核体的两种序列结合而成。但在此一模式中,每一个核体纠结的位置仅需若干序列出现即可,因此并不明显。正由于其形成条件松散,因此并不与基因密码冲突。2023-06-28 07:46:272
蛋白质和dna一级,二级结构有何不同
一级结构 与蛋白质结构相似,核酸的结构也可分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进行讨论。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其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核酸的空间结构是指多核苷酸链内或链间通过氢键等折叠卷曲的构象。核酸的空间结构又有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分。 DNA是由四种脱氧核糖核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而成的线形或环状大分子。DNA分子没有侧链。其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DNA的一级结构即是DNA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由于生物遗传信息储存于DNA的核苷酸序列中,若能搞清各种生物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则对生命活动本质的认识将有重大意义。 二级结构 目前公认的DNA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这种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根据。一是前面提到的50年代初E.Chargaff等人对各种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结果。二是Wilkins小组用X光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测得DNA分子呈螺旋结构。1953年j .Watson和F.Crick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而大大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023-06-28 07:46:341
多核苷酸链中的主链结构是
构成多核苷酸主链的是戊糖和磷酸。DNA分子就是由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简称多核苷酸链。DNA那两条链是互补的反向的2条单链。RNA只有单链没有互补链。“多”不是指多少的概念,而是指纵向长短的概念。单双如果比作粗细的话,多则指长度,很长的意思。之所以很长,是因为核酸序列决定蛋白质序列,而且每 三个核苷酸碱基 才能决定 一个氨基酸。DNA中的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该遗传信息可以通过转录过程形成RNA,然后其中的mRNA通过翻译产生多肽,形成蛋白质。在细胞分裂之前,DNA复制过程复制了遗传信息,这避免了在不同细胞世代之间的转变中遗传信息的丢失。 在真核生物中,DNA存在于细胞核内称为染色体的结构中。核苷酸是合成生物大分子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前身物,RNA中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核苷酸:AMP、GMP、CMP和UMP,这四种类型的核苷酸从头合成前身物是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2023-06-28 07:46:531
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
在生物学中,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3′,5′-磷酸二酯键,多核苷酸链就是有多个核苷酸脱水连接而成的链状大分子化合物。一对同源染色体由两条染色体组成,一般情况下含有两个DNA分子。两个DNA分子相互螺旋而形成螺旋结构,非常稳定。每个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螺旋而成,所以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脱氧核苷酸链。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四分体)含有四个DNA分子,所以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又含有八条脱氧核苷酸链。2023-06-28 07:47:392
为什么一个DNA分子含有俩条多核苷酸链
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的结构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也就是说,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链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所以一个DNA分子含有两条多核苷酸链.2023-06-28 07:47:461
多核苷酸链中碱基之间的链接键是那个键?
h键,atu之间两个键,gc之间三个键2023-06-28 07:47:531
高中生物核酸有什么用啊?
一、知识要点核酸分两大类:DNA和RNA.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类核酸.但病毒不同,DNA病毒只含有DNA,RNA病毒只含RNA.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个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一个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或几个磷酸组成.核酸是一种多聚核苷酸,核苷酸靠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在一起.核酸中还有少量的稀有碱基.RNA中的核苷酸残基含有核糖,其嘧啶碱基一般是尿嘧啶和胞嘧啶,而DNA中其核苷酸含有2′-脱氧核糖,其嘧啶碱基一般是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在RNA和DNA中所含的嘌呤基本上都是鸟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在细胞内有许多重要功能:它们用于合成核酸以携带遗传信息;它们还是细胞中主要的化学能载体;是许多种酶的辅因子的结构成分,而且有些(如cAMP、cGMP)还是细胞的第二信使.DNA的空间结构模型是在1953年由Watson和Crick两个人提出的.建立DNA空间结构模型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Chargaff发现的DNA中碱基的等价性,提示A=T、G≡C间碱基互补的可能性;二是DNA纤维的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提示了双螺旋结构的可能性.DNA是由两条反向直线型多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分子.单链多核苷酸中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唯一连键是3′,5′-磷酸二酯键.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DNA能够以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存在.从B型DNA转变而来的两种结构A型和Z型结构巳在结晶研究中得到证实.在顺序相同的情况下A型螺旋较B型更短,具有稍大的直径.DNA中的一些特殊顺序能引起DNA弯曲.带有同一条链自身互补的颠倒重复能形成发卡或十字架结构,以镜影排列的多嘧啶序列可以通过分子内折叠形成三股螺旋,被称为H -DNA的三链螺旋结构.由于它存在于基因调控区,因而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不同类型的RNA分子可自身回折形成发卡、局部双螺旋区,形成二级结构,并折叠产生三级结构,RNA与蛋白质复合物则是四级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L形.mRNA则是把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核糖体以进行蛋白质合成的载体.核酸的糖苷键和磷酸二酯键可被酸、碱和酶水解,产生碱基、核苷、核苷酸和寡核苷酸.酸水解时,糖苷键比磷酸酯键易于水解;嘌呤碱的糖苷键比嘧啶碱的糖苷键易于水解;嘌呤碱与脱氧核糖的糖苷键最不稳定.RNA易被稀碱水解,产生2"-和3"-核苷酸,DNA对碱比较稳定.细胞内有各种核酸酶可以分解核酸.其中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核酸的碱基和磷酸基均能解离,因此核酸具有酸碱性.碱基杂环中的氮具有结合和释放质子的能力.核苷和核苷酸的碱基与游离碱基的解离性质相近,它们是兼性离子.核酸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因而有紫外吸收的性质.各种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吸收光谱略有区别.核酸的紫外吸收峰在260nm附近,可用于测定核酸.根据260nm与280nm的吸收光度(A260)可判断核酸纯度.变性作用是指核酸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但共价键并未断裂.引起变性的因素很多,升高温度、过酸、过碱、纯水以及加入变性剂等都能造成核酸变性.核酸变性时,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改变,表现出增色效应.热变性一半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变性温度,以Tm来表示.DNA的G+C含量影响Tm值.由于G≡C比A=T碱基对更稳定,因此富含G≡C的DNA比富含A=T的DNA具有更高的熔解温度.根据经验公式xG+C =(Tm - 69.3)× 2.44可以由DNA的Tm值计算G+C含量,或由G+C含量计算Tm值.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物化性质得到恢复,具有减色效应.用不同来源的DNA进行退火,可得到杂交分子.也可以由DNA链与互补RNA链得到杂交分子.杂交的程度依赖于序列同源性.分子杂交是用于研究和分离特殊基因和RNA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是细胞内最大的大分子.许多较小的DNA分子,如病毒DNA、质粒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NA也存在于细胞中.许多DNA分子,特别是细菌的染色体DNA和线粒体、叶绿体DNA是环形的.病毒和染色体DNA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比包装它们的病毒颗粒和细胞器要长得多,真核细胞所含的DNA要比细菌细胞多得多.真核细胞染色质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它由DNA和8个组蛋白分子构成的蛋白质核心颗粒组成.其中H2A,H2B,H3,H4各占两个分子,有一段DNA(约146bp)围绕着组蛋白核心形成左手性的线圈型超螺旋.细菌染色体也被高度折叠,压缩成拟核结构,但它们比真核细胞染色体更富动态和不规则,这反映了原核生物细胞周期短和极活跃的细胞代谢.2023-06-28 07:48:112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是N→C。()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是N→C。()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2023-06-28 07:48:181
核苷酸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核酸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最早是瑞士的化学家米歇尔于1870年从脓细胞的核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它们是酸性的,并且最先是从核中分离的,故称为核酸.核酸的发现比蛋白质晚得多.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两大类,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核苷酸(包含脱氧核苷酸). 1.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每一个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碱基分为两类:一类是嘌呤,为双环分子;另一类是嘧啶,为单环分子.嘌呤一般均有A、G2种,嘧啶一般有C、T、U3种.这5种碱基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由上述结构式可知:腺嘌呤是嘌呤的6位碳原子上的H被氨基取代.鸟嘌呤是嘌呤的2位碳原子上的H被氨基取代,6位碳原子上的H被酮基取代.3种嘧啶都是在嘧啶2位碳原子上由酮基取代H,在4位碳原子上由氨基或酮基取代H而成,对于T,嘧啶的5位碳原子上由甲基取代了H.凡含有酮基的嘧啶或嘌呤在溶液中可以发生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结晶状态时,为这种异构体的容量混合物.在生物体内则以酮式占优势,这对于核酸分子中氢键结构的形成非常重要.例如尿嘧啶的互变异构反应式如下图. 酮式(2,4–二氧嘧啶) 烯酸式(2,4–二羟嘧啶) 在一些核酸中还存在少量其他修饰碱基.由于含量很少,故又称微量碱基或稀有碱基.核酸中修饰碱基多是4种主要碱基的衍生物.tRNA中的修饰碱基种类较多,如次黄嘌呤、二氢尿嘧啶、5–甲基尿嘧啶、4–硫尿嘧啶等,tRNA中修饰碱基含量不一,某些tRNA中的修饰碱基可达碱基总量的10%或更多. 核苷是核糖或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生成的糖苷.戊糖的第1碳原子(C1)通常与嘌呤的第9氮原子或嘧啶的第1氮原子相连.在tRNA中存在少量5–核糖尿嘧啶,这是一种碳苷,其C1是与尿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相连,因为这种戊糖与碱基的连接方式特殊(为C—C连接),故称为假尿苷如下图. 腺苷(A) 脱氧胸苷(dT) 假尿苷(ψ) 核苷酸是由核苷中糖的某一羟基与磷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磷酸酯.核苷酸的核糖有3个自由的羟基,可与磷酸酯化分别生成2"–、3"–和5"–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只有2个自由羟基,只能生成3"–和5"–脱氧核苷酸.生物体内游离存在的核苷酸都是5"–核苷酸.以RNA的腺苷酸为例:当磷酸与核糖5位碳原子上羟基缩合时为5"–腺苷酸,用5"–AMP表示;当磷酸基连接在核糖3位或2位碳原子上时,分别为3"–AMP和2"–AMP.5"–腺苷酸和3"–脱氧胞苷酸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核苷酸结构也可以用下面简式(如下图)表示.B表示嘌呤或嘧啶碱基,直线表示戊糖,P表示磷酸基. 2"–核苷酸 3"–核苷酸 5"–核苷酸 3"–或5"–核苷酸简式也可分别用Np和pN表示(N代表核苷).即当P在N右侧时为3"–核苷核,P在N左侧的为5"–核苷酸,如3"–核苷酸和5"–核苷酸可分别用Ap和pA表示. 在生物体内,核苷酸除了作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外,还有一些核苷酸类物质自由存在于细胞内,具有各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1)含高能磷酸基的ATP类化合物:5"–腺苷酸进一步磷酸化,可以形成腺苷二磷酸和腺苷三磷酸,分别为ADP和ATP表示.ADP是在AMP接上一分子磷酸而成,ATP是由AMP接上一分子焦磷酸(PPi)而成,它们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腺苷二磷酸(ADP) 腺苷三磷酸(ATP) 这类化合物中磷酸之间是以酸酐形式结合成键,磷酸酐键具有很高的水解自由能,习惯上称为高能键,通常用“~”表示.ATP分子中有2个磷酸酐键,ADP中只含1个磷酸酐键. 在生活细胞中,ATP和ADP通常以Mg2+或Mn2+盐的复合物形式存在.特别是ATP分子上的焦磷酸基对二价阳离子有高亲和力;加上细胞内常常有相当高浓度的Mg2+,使ATP对Mg2+的亲和力远大于ADP.在体内,凡是有ATP参与的酶反应中,大多数的ATP是以Mg2+—ATP复合物的活性形式起作用的.当ATP被水解时,有两种结果:一是水解形成ADP和无机磷酸;另一种是水解生成AMP和焦磷酸.ATP是大多数生物细胞中能量的直接供体,ATP-ADP循环是生物体系中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 在生物细胞内除了ATP和ADP外,还有其他的5"–核苷二磷酸和三磷酸,如GDP、CDP、UDP和GTP、CTP、UTP;5"–脱氧核苷二磷酸和三磷酸,如dADP、dGDP、 dTDP、dCDP和dATP、dCTP、dGTP、dTTP,它们都是通过ATP的磷酸基转移转化来的,因此ATP是各种高能磷酸基的主要来源.除ATP外,由其他有机碱构成的核苷酸也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鸟苷三磷酸(GTP)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所需要的,鸟苷三磷酸(UTP)参与糖原的合成,胞苷三磷酸(CTP)是脂肪和磷脂的合成所必需的.还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的三磷酸酯.即dATP、dCTP、dGTP、dTTP则是DNA合成所必需的原材料. (2)环状核苷酸;核苷酸可在环化酶的催化下生成环式的一磷酸核苷.其中以3",5"–环状腺苷酸(以cAMP)研究最多,它是由腺苷酸上磷酸与核糖3",5"碳原子酯化而形成的,它的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正常细胞中cAMP的浓度很低.在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和Mg2+存在下,可催化细胞中ATP分子脱去一个焦磷酸而环化成cAMP,使cAMP的浓度升高,但cAMP又可被细胞内特异性的磷酸二酯酶水解成5"–AMP,故cAMP的浓度受这两种酶活力的控制,使其维持一定的浓度.该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ATPcAMP+焦磷酸5"–AMP 现认为cAMP是生物体内的基本调节物质.它传递细胞外的信号,起着某些激素的“第二信使”作用.不少激素的作用是通过cAMP进行的,当激素与膜上受体结合后,活化了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含量增加.再通过cAMP去激活特异性的蛋白激酶,由激酶再进一步起作用.近年来发现3"、5"–环鸟苷酸(cGMP)也有调节作用,但其作用与cAMP正好相拮抗.它们共同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等过程.此外,在大肠杆菌中cAMP也参与DNA转录的调控作用. 2.核酸的化学结构(或一级结构) 核酸分子是由核苷酸单体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长链.核苷酸单体之间是通过脱水缩合而成为聚合物的,这点与蛋白质的肽链形成很相似.在脱水缩合过程中,一个核苷酸中的磷酸给出一个氢原子;另一个相邻核苷酸中的戊糖给出一个羟基,产生一分子水,每个单体便以磷酸二酯键的形式连接起来.由许多个核苷酸缩合而形成多核苷酸链.如果用脾磷酸二酯酶来水解多核苷酸链,得到的是3"–核苷酸,而用蛇毒磷酸二酯酶来水解得到的却是5"–核苷酸.这证明多核苷酸链是有方向的,一端叫3"–未端,一端叫5"–末端.所谓3"–末端是指多核苷酸链的戊糖上具有3"–磷酸基(或羟基)的末端,而具有5"–磷酸基(或羟基)的末端则称为5"末–端.多核苷酸链两端的核苷酸为末端核苷酸,末端磷酸基与核苷相连的键称为磷酸单酯键.书写多核苷酸链时,通常将5"端写在左边,3"端写在右边.但在书写一条互补的双链DNA时,由于二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因此每条链的末端必须注明5"或3".通常寡核苷酸链可用右面的简式表示(如右图所示). 述简式还可简化为pApCpGpUOH,若进一步简化,还可将核苷酸链中的p省略,或在核苷酸之前加小点,则变为pACGUOH或pA·C·G·UOH. 3.核酸的性质 (1)一般性质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为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核酸可被酸、碱或酶水解成为各种组分,其水解程度因水解条件而异.RNA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对碱较稳定,常利用该性质测定RNA的碱基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杂质.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都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2)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中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均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一个强烈的吸收峰,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不同的核苷酸有不同的吸收特性.由于蛋白质在这一光区仅有很弱的吸收,蛋白质的最大吸收值在280nm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鉴别核酸纯度及其制剂中的蛋白质杂质. (3)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①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碱基有规律的堆积被破坏,双螺旋松散,发生从螺旋到单键线团的转变,并分离成两条缠绕的无定形的多核苷酸单键的过程.变性主要是由二级结构的改变引起的,因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故一级结构并不发生破坏.多核苷酸骨架上共价键(3",5"—磷酸二酯健)的断裂称为核酸的降解,降解引起核酸分子量降低.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很多,如加热引起热变性,pH值过低(如pH<4=的酸变性和pH值过高(pH>11.5)的碱变性,纯水条件下引起的变性以及各种变性试剂,如甲醇、乙醇、尿素等都能使核酸变性.此外,DNA的变性还与其分子本身的稳定性有关,由于C—C中有三对氢健而A-T对只有两对氢键,故C+G百分含量高的DNA分子就较稳定,当DNA分子中A+T百分含量高时就容易变性.环状 DNA分子比线形DNA要稳定,因此线状DNA较环状DNA容易变性. 核酸变性后,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如260nm区紫外吸收值升高,粘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同时改变二级结构,有的可以失去部分或全部生物活性.DNA的加热变性一般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很像固体结晶物质在其熔点突然熔化的情况,因此通常把热变性温度称为“熔点”或解键温度,用Tm表示.对DNA而言,通常把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或变性量达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解链温度.在此温度可由紫外吸收(或其他特性)最大变化的半数值得到.DNA的Tm值一般在70℃~85℃.RNA变性时发生与DNA变性时类似的变化,但其变化程度不及DNA大,因为RNA分子中只有部分螺旋区. ②核酸的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复性.DNA复性后,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又得到恢复,生物活性也可以得到部分恢复.DNA的片段越大,复性越慢;DNA的浓度越高,复性越快. DNA或RNA变性或降解时,其紫外吸收值增加,这种现象叫做增色效应,与增色效应相反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变性核酸复性时则发生减色效应.它们是由堆积碱基的电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引起的.2023-06-28 07:48:521
DNA的三个不同端点分别是什么?
什么是DNA3" 端和5"端如下:D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由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磷酸基团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构成。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以上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在 5" 的位置上)和下一个核苷酸的羟基(在 3" 的位置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这样的话,在核苷酸链的两端,肯定会分别多出一个磷酸基团或者羟基。其中,连接着磷酸基团的那端我们称为 5‘ 端,连接着羟基的那端称为 3" 端。如图:扩展资料: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功能为储藏遗传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戊糖为脱氧核糖。1953 年美国的沃森(James Dewey Watson)、英国的克里克与韦尔金斯描述了 DNA 的结构:由一对多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糖 -磷酸链在螺旋形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分子编码中使用的遗传指令所有已知生物的发展和运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2023-06-28 07:49:081
核酸的组成元素
一、知识要点核酸分两大类:DNA和RNA.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类核酸.但病毒不同,DNA病毒只含有DNA,RNA病毒只含RNA.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由一个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一个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或几个磷酸组成.核酸是一种多聚核苷酸,核苷酸靠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在一起.核酸中还有少量的稀有碱基.RNA中的核苷酸残基含有核糖,其嘧啶碱基一般是尿嘧啶和胞嘧啶,而DNA中其核苷酸含有2′-脱氧核糖,其嘧啶碱基一般是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在RNA和DNA中所含的嘌呤基本上都是鸟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在细胞内有许多重要功能:它们用于合成核酸以携带遗传信息;它们还是细胞中主要的化学能载体;是许多种酶的辅因子的结构成分,而且有些(如cAMP、cGMP)还是细胞的第二信使.DNA的空间结构模型是在1953年由Watson和Crick两个人提出的.建立DNA空间结构模型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Chargaff发现的DNA中碱基的等价性,提示A=T、G≡C间碱基互补的可能性;二是DNA纤维的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提示了双螺旋结构的可能性.DNA是由两条反向直线型多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分子.单链多核苷酸中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唯一连键是3′,5′-磷酸二酯键.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DNA能够以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存在.从B型DNA转变而来的两种结构A型和Z型结构巳在结晶研究中得到证实.在顺序相同的情况下A型螺旋较B型更短,具有稍大的直径.DNA中的一些特殊顺序能引起DNA弯曲.带有同一条链自身互补的颠倒重复能形成发卡或十字架结构,以镜影排列的多嘧啶序列可以通过分子内折叠形成三股螺旋,被称为H -DNA的三链螺旋结构.由于它存在于基因调控区,因而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不同类型的RNA分子可自身回折形成发卡、局部双螺旋区,形成二级结构,并折叠产生三级结构,RNA与蛋白质复合物则是四级结构.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为倒L形.mRNA则是把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核糖体以进行蛋白质合成的载体.核酸的糖苷键和磷酸二酯键可被酸、碱和酶水解,产生碱基、核苷、核苷酸和寡核苷酸.酸水解时,糖苷键比磷酸酯键易于水解;嘌呤碱的糖苷键比嘧啶碱的糖苷键易于水解;嘌呤碱与脱氧核糖的糖苷键最不稳定.RNA易被稀碱水解,产生2"-和3"-核苷酸,DNA对碱比较稳定.细胞内有各种核酸酶可以分解核酸.其中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核酸的碱基和磷酸基均能解离,因此核酸具有酸碱性.碱基杂环中的氮具有结合和释放质子的能力.核苷和核苷酸的碱基与游离碱基的解离性质相近,它们是兼性离子.核酸的碱基具有共轭双键,因而有紫外吸收的性质.各种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吸收光谱略有区别.核酸的紫外吸收峰在260nm附近,可用于测定核酸.根据260nm与280nm的吸收光度(A260)可判断核酸纯度.变性作用是指核酸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但共价键并未断裂.引起变性的因素很多,升高温度、过酸、过碱、纯水以及加入变性剂等都能造成核酸变性.核酸变性时,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改变,表现出增色效应.热变性一半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或变性温度,以Tm来表示.DNA的G+C含量影响Tm值.由于G≡C比A=T碱基对更稳定,因此富含G≡C的DNA比富含A=T的DNA具有更高的熔解温度.根据经验公式xG+C =(Tm - 69.3)× 2.44可以由DNA的Tm值计算G+C含量,或由G+C含量计算Tm值.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物化性质得到恢复,具有减色效应.用不同来源的DNA进行退火,可得到杂交分子.也可以由DNA链与互补RNA链得到杂交分子.杂交的程度依赖于序列同源性.分子杂交是用于研究和分离特殊基因和RNA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是细胞内最大的大分子.许多较小的DNA分子,如病毒DNA、质粒DNA、线粒体DNA和叶绿体[]NA也存在于细胞中.许多DNA分子,特别是细菌的染色体DNA和线粒体、叶绿体DNA是环形的.病毒和染色体DNA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比包装它们的病毒颗粒和细胞器要长得多,真核细胞所含的DNA要比细菌细胞多得多.真核细胞染色质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它由DNA和8个组蛋白分子构成的蛋白质核心颗粒组成.其中H2A,H2B,H3,H4各占两个分子,有一段DNA(约146bp)围绕着组蛋白核心形成左手性的线圈型超螺旋.细菌染色体也被高度折叠,压缩成拟核结构,但它们比真核细胞染色体更富动态和不规则,这反映了原核生物细胞周期短和极活跃的细胞代谢.2023-06-28 07:49:191
多核苷酸链内共价键断裂不叫变性,叫什么
多核苷酸链内共价键断裂,变成了不同物质,不单单是性质改变,因而不叫变性,可以叫分解。2023-06-28 07:49:281
核苷酸是人体必须成份,他所起到的做用,及补充方式,什么食物核苷酸量多,哪些食物最适宜人体吸收补充
核苷酸 hegansuan核苷酸nucleotide 一类由碱基(主要是嘌呤、嘧啶碱的衍生物)、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连接而成的化合物。也叫核苷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1983年有人发现一类不含戊糖而含葡萄糖(一种己糖)的“核苷酸”组成的核酸——葡萄糖核酸 (GNA)。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地参与生物体内各类生物化学反应,如(ATP)和鸟苷三磷酸(GTP)是生命活动广泛需要的能源;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和2′,5′-寡聚腺苷酸是代谢调节信号分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辅酶 A(CoA)是广泛存在的;UDP-葡萄糖、CDP-胆碱等参与糖代谢和磷脂代谢。肌苷酸 (5′-IMP)、鸟苷酸(5′-GMP)是味精的助鲜剂。 组成 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构成DNA的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两者分别由碱基-核糖-磷酸和碱基-脱氧核糖-磷酸依次连接而成。 碱基 核苷酸中的碱基主要有两类,即嘌呤碱和嘧啶碱。以它们为骨架构成的化合物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结构式中环内的碳原子及与其相连的氢原子通常不表示出来)。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是 RNA和DNA共有的三种组分,第四种组分在RNA中为尿嘧啶,在DNA中则为胸腺嘧啶。60年代以来还发现有60~70种少量或极少量存在于核酸分子中的其他碱基,称为修饰碱基。例如-甲基腺嘌呤、7-甲基鸟嘌呤、-乙酰胞嘧啶和5,6-二氢尿嘧啶有的修饰碱基结构非常复杂,叫做高度修饰碱基,如Y碱和Q碱。 核苷 碱基和核糖或脱氧核糖的第一个碳原子连接而成的糖苷化合物,前者称核糖核苷,后者称脱氧核糖核苷。在两类核苷分子中,由于碱基组分的差别以及戊糖的不同,各有下列4种核苷:[528-01]嘌呤类核苷和嘧啶类核苷结构式中为区别碱基上的编号(1,2,…),糖上碳原子编号常以1′,2′,…表示。 核苷酸 核苷的磷酸酯,磷酸基与糖上的羟基连接。因为核糖有 3个羟基,所以核糖核苷酸如腺嘌呤核苷酸(简称腺苷酸)。脱氧核糖有两个羟基,因而脱氧核糖核苷酸如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腺苷酸)只有两种。 核苷多磷酸 含两个以上磷酸基的核苷酸。只带一个磷酸基的核苷酸,叫核苷一磷酸,带两个磷酸基的核苷酸叫核苷二磷酸,依此类推。如腺嘌呤核苷酸有腺苷一磷酸(即腺苷酸,AM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三磷酸(ATP)和脱氧腺苷一磷酸(即脱氧腺苷酸,dAMP)、脱氧腺苷二磷酸(dADP)、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天然的核苷多磷酸中,磷酸基多是与戊糖的5′-羟基相连。4 种核苷三磷酸(ATP、GTP、CTP和UTP)、4 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dGTPdCTP和dTTP)分别是RNA和DNA生物合成的原料。 寡核苷酸与多核苷酸 2 ~20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叫寡核苷酸。20个以上的核苷酸组成的化合物叫多核苷酸。核酸是一种多核苷酸。 生物合成 生物体内核苷酸的合成,有从无到有和“补救”两条不同的途径,但通常以前者为主。从无到有合成途径不是直接由完整的碱基(嘌呤或嘧啶)、核糖、磷酸三者相连而成,而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逐步加上一些来自代谢的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将环闭合形成核苷酸前体,进一步加工成核苷酸。在这个合成途径中,嘌呤环和嘧啶环上各个元素的来源,是通过用各种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饲喂鸽子,然后分析其排泄物尿酸分子内标记元素的分布情况来确定的。 嘌呤核苷酸从无到有合成是通过一系列反应从核糖-5-磷酸腺苷三磷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天冬氨酸、二氧化碳和一碳化合物首先合成5′-肌苷酸(IMP),然后再进一步转化为5′-腺苷酸或5′-鸟苷酸(图9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示意图])。 嘧啶核苷酸从无到有的合成包括从二氧化碳、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取得相应于嘧啶环上的各个元素,合成类似于尿嘧啶的乳清酸,然后加上磷酸核糖合成乳苷酸,最后脱羧生成5′-尿苷酸;胞嘧啶核苷酸是在尿嘧啶核苷三磷酸上加上从氨或谷氨酰胺分子内取得的氨基生成胞苷三磷酸,再脱去磷酸基而形成的。 补救途径则是直接用现成的嘌呤或嘧啶与核糖、磷酸连接成核苷酸。在有些组织中,当从无到有途径受阻时,即可通过此补救途径合成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由核糖核苷一磷酸磷酸化得到核苷二磷酸,然后还原产生。DNA分子中的脱氧胸苷酸则是由脱氧尿苷酸甲基化得到。由上面得到的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经过一系列磷酸化反应生成 RNA生物合成(转录)的活性前体——ATP、GTP、CTP和UTP以及 DNA生物合成(DNA复制)的活性前体——dATP、dGTP、dCTP 和dTTP。 重要的核苷酸衍生物 腺苷酸衍生物 ADP和ATP是体内参与氧化磷酸化的高能化合物,ATP也是细胞内最丰富的游离核苷酸(如哺乳动物细胞中ATP浓度接近1毫克分子),水解1克分子ATP约释放7000卡能量。 腺苷-3′,5′-磷酸即环腺苷酸,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生物体内的激素通过引起细胞内cAMP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调节糖原、脂肪代谢、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所以cAMP被称为第二信使。 2′,5′-寡聚腺苷酸,通常由3个腺苷酸通过2′,5-磷酸二酯键联接而成,即pppA(2)p(5)A(2)P(5)A,是干扰素发挥作用的一个媒介,具有抗病毒、抑制DNA合成和细胞生长、调节免疫反应等生物功能。 几个重要的辅酶都是腺苷酸衍生物。ATP 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此外,NA、NAD和FAD,可通过氢原子的得失参与许多氧化还原反应。辅酶 A行使活化脂肪酸功能,与脂肪酸、萜类和类固醇生物合成有关。 腺苷-3′-磷酸-5′-磷酰硫酸是硫酸根的活化形式,蛋白聚糖的糖组分中硫酸根的来源。甲硫氨酸被腺苷活化得到S-腺苷甲硫氨酸,它在生物体内广泛用作甲基供体。 鸟苷酸衍生物 在某些需能反应中,如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起始和延伸,不能使用ADP和ATP,而要GDP和GTP参与反应。鸟苷-3′,5′-磷酸也是一个细胞信号分子,在某些情况下,cGMP与cAMP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化合物,两者一起调节细胞内许多重要反应。鸟苷-3′-二磷酸-5′-二磷酸 (ppGpp)和鸟苷-3′-二磷酸-5′-三磷酸(pppGpp)则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胞苷酸衍生物 CDP和CTP也是一类高能化合物。与磷脂类代谢有关的胞苷酸衍生物有CDP-胆碱、CDP-乙醇胺、CDP-二甘油酯等 尿苷酸衍生物 在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UDP是单糖的活化载体,参与糖与双糖多糖的生物合成,如UDP-半乳糖是乳糖的前体,UDP-葡萄糖是糖原的前体,UDP-N-乙酰葡糖胺与糖蛋白生物合成有关。UDP和 UTP也是一类高能磷酸化合物。2023-06-28 07:49:381
限制性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有何异同点?
1、内切酶切的是指定的磷酸二酯键,目的是开链;外切酶切的是任意的磷酸二酯键,目的是水解DNA,获得单个的核苷酸。2、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3、它们不同于一般的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它们的切点大多很严格,要求专一的核苷酸顺序——识别顺序。扩展资料:外切酶即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核酸外切酶是一类能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水解3、5-磷酸二酯键,降解核苷酸的酶。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单个的核苷酸(DNA为dNMP,RNA为NMP)。按作用的特性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和双链的核酸外切酶。单链的核酸外切酶包括大肠杆菌核酸外切酶Ⅰ(exoⅠ)和核酸外切酶Ⅶ(exo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能够从5′-末端或3′-末端呈单链状态的DNA分子上降解DNA,产生出寡核苷酸短片段,而且是唯一不需要Mg2+离子的活性酶,是一种耐受性很强的核酸酶。核酸外切酶Ⅶ(exoⅦ)可以用来测定基因组DNA中一些特殊的间隔序列和编码序列的位置。它只切割末端有单链突出的DNA分子, 实际操作时需要配合解旋酶操作。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下简称限制性酶)是一类识别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以内切方式水解DNA,产生5"-P和3"-OH末端。 1952年Luria等及1953年Bertani等研究噬菌体时发现了宿主控制性现象。Arber及其同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证明,噬菌体在新品系中的损害伴随有其DNA的降解,但宿主自己的DNA并不降解,据此他们提出了限制 - 修饰酶假说。对于一个宿主细胞,限制性酶及 DNA甲基化酶是其细胞中的一对酶,它们对DNA底物有相同的识别顺序。但有相反的生物功能,限制性酶的功能是在DNA分子内部拆卸水解,甲基化酶是修饰,DNA分子经修饰后,就可逃避限制性酶的识别,而甲基化酶只修饰宿主自身的DNA,从而避免了限制性酶对自身DNA的破坏。限制性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Ⅰ型限制酶为复合功能酶,具有限制-修饰两种功能,但在 DNA链上没有固定的切割位点,一般在离切割位点1kb到几kb的地方随机切割,不产生特异性片段。Ⅲ型酶与Ⅰ型酶基本相似,不同的是Ⅲ型酶有特异性的切割位点。但这两类酶对 DNA酶切分析的意义不大,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是指Ⅱ型酶,它能够识别与切割DNA链上的特定的核苷酸顺序,产生特异性的DNA片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内切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酸外切酶2023-06-28 07:49:451
核酸是什么?结构是怎么样的?功能?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20.htm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RNA)两大类。DNA和RNA都是由一个一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RNA平均长度大约为2000个核苷酸,而人的DNA却是很长的,约有3X109个核苷酸。 单个核苷酸是由含氮有机碱(称碱基)、戊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的。 碱基(base):构成核苷酸的碱基分为嘌呤(purine)和嘧啶 >(pyrimi-dine)二类。前者主要指腺嘌呤(adenine,A)和鸟嘌呤(guanine,G),DNA和RNA中均含有这二种碱基。后者主要指胞嘧啶(cytosine,C)胸腺嘧啶(thymine,T)和尿嘧啶(uracil,U),胞嘧啶存在于DNA和RNA中,胸腺嘧啶只存在于DNA中,尿嘧啶则只存在于RNA中。这五种碱基的结构如图。 嘌呤环上的N-9或嘧啶环上的N-1是构成核苷酸时与核糖(或脱氧核糖)形成糖苷键的位置。 此外,核酸分子中还发现数十种修饰碱基(themodifiedcomponent),又称稀有碱基,(unusualcomponent)。它是指上述五种碱基环上的某一位置被一些化学基团(如甲基化、甲硫基化等)修饰后的衍生物。一般这些碱基在核酸中的含量稀少,在各种类型核酸中的分布也不均一。如DNA中的修饰碱基主要见于噬菌体DNA,RNA中以tRNA含修饰碱基最多。 戊糖:RNA中的戊糖是D-核糖,DNA中的戊糖是D-2-脱氧核糖。D-核糖的C-2所连的羟基脱去氧就是D-2脱氧核糖。 戊糖C-1所连的羟基是与碱基形成糖苷键的基团,糖苷键的连接都是β-构型。 核苷(nucleoside):由D-核糖或D-2脱氧核糖与嘌呤或嘧啶通过糖苷键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酸中的主要核苷有八种。 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与磷酸残基构成的化合物,即核苷的磷酸酯。核苷酸是核酸分子的结构单元。核酸分子中的磷酸酯键是在戊糖C-3"和C-5"所连的羟基上形成的,故构成核酸的核苷酸可视为3"-核苷酸或5"-核苷酸。DNA分子中是含有A,G,C,T四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RNA分子中则是含A,G,C,U四种碱基的核苷酸。 当然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都以形式存在,但在细胞内有多种游离的核苷酸,其中包括一磷酸核苷、二磷核苷和三磷酸核苷。 核苷酸是怎么连接的? 3",5"-磷酸二酯键:核酸是由众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即:3",5"-磷酸二酯键。这种连接可理解为核苷酸糖基上的3"位羟基与相邻5"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以及核苷酸糖基上的5"位羟基与相邻3"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形成的两个酯键。多个核苷酸残基以这种方式连接而成的链式分子就是核酸。无论是DNA还是RNA,其基本结构都是如此,故又称DNA链或RNA链。DNA链的结构如下示意图。 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这是与核酸有关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术语,一般是指二至十个核苷酸残基以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核苷酸片段。但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对核苷酸残基的数目并无严格规定,在不少文献中,把含有三十甚至更多个核苷酸残基的多核苷酸分子也称作寡核苷酸。寡核苷酸目前已可由仪器自动合成,它可作为DNA合成的引物(primer)、基因探针(probe)等,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核酸链的简写式:核酸分子的简写式是为了更简单明了的叙述高度复杂的核酸分子而使用的一些简单表示式。它所要表示的主要内容是核酸链中的核苷酸(或碱基)。下面介绍二种常用的简写式。 字符式:书写一条多核苷酸链时,用英文大写字母缩写符号代表碱基(DNA和RNA中所含主要碱基及缩写符号见表1-1),用小写英文字母P代表磷酸残基。核酸分子中的糖基、糖苷键和酯键等均省略不写,将碱基和磷酸相间排列即可。因省略了糖基,故不再注解“脱氧”与否,凡简写式中出现T就视为DNA链,出现U则视为RNA链。以5"和3"表示链的末端及方向,分别置于简写式的左右二端。下面是分别代表DNA链和RNA链片段的二个简写式: 5"pApCpTpTpGpApApCpG3"DNA 5"pApCpUpUpGpApApCpG3"RNA 此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5"pACTTGAACG3" 5"pACUUGAACG3" 上述简写式的5"-末端均含有一个磷酸残基(与糖基的C-5"位上的羟基相连),3"-末端含有一个自由羟基(与糖基的C-3"位相连),若5"端不写P,则表示5"-末端为自由羟基。双链DNA分子的简写式多采用省略了磷酸残基的写法,在上述简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互补链(complentarystrand)即可,链间的配对碱基用短纵线相连或省略,错配(mismatch)碱基对错行书写在互补链的上下两边,如下所示: 5"GGAATCTCAT3" 3"CCTTAGAGTA5" 5"GGAATC错配) 线条式:在字符书写基础上,以垂线(位于碱基之下)和斜线(位于垂线与P之间)分别表示糖基和磷酸酯键。如下图所示 上式中,斜线与垂线部的交点为糖基的C-3"位,斜线与垂线下端的交点为糖基的C-5"位。这一书写式也可用于表示短链片段。不难看出,简写式表示的中心含义就是核酸分子的一级结构,即核酸分子中的核苷酸(或碱基)排列顺序。编辑本段核酸的相关分类 核酸(nucleic acid)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的构件分子是核苷酸(nucleotide)。 天然存在的核酸可分为: ╭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 ╰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 DNA贮存细胞所有的遗传信息,是物种保持进化和世代繁衍的物质基础。 RNA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有三类: ╭ 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 ∣ 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 ╰ 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 20世纪末,发现许多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 核苷酸可分为: ╭ 核糖核苷酸:是RNA的构件分子 ╰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构件分子。 细胞内还有各种游离的核苷酸和核苷酸衍生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核苷酸由: ╭ 核苷(nucleoside) ╰ 磷酸 核苷由: ╭ 碱基(base) ╰ 戊糖 碱基(base): 构成核苷酸中的碱基是含氮杂环化合物,由嘧啶(pyrimidine)和嘌呤(purine)构成。 核酸: ╭ 嘌呤碱 : ╭ 腺嘌呤 ∣ ╰ 鸟嘌呤 ╰ 嘧啶碱 : ╭ 胞嘧啶 ∣ 胸腺嘧啶 ╰ 尿嘧啶 ╭ DNA中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胸腺嘧啶主要存在于DNA中。 ∣ ╰ RNA中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尿嘧啶主要存在于RNA中。 在某些tRNA分子中也有胸腺嘧啶,少数几种噬菌体的DNA含尿嘧啶而不是胸腺嘧啶。这五种碱基受介质pH的影响出现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 在DNA和RNA中,尤其是tRNA中还有一些含量甚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rare bases)稀有碱基种类很多,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tRNA中含稀有碱基高达10%。 戊糖: 核酸中有两种戊糖DNA中为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RNA中则为D-核糖(D-ribose)。在核苷酸中,为了与碱基中的碳原子编号相区别核糖或脱氧核糖中碳原子标以C-1",C-2"等。脱氧核糖与核糖两者的差别只在于脱氧核糖中与2"位碳原子连结的不是羟基而是氢,这一差别使DNA在化学上比RNA稳定得多。 核苷: 核苷是戊糖与碱基之间以糖苷键(glycosidic bond)相连接而成。戊糖中C-1"与嘧啶碱的N-1或者与嘌吟碱的N9相连接,戊糖与碱基间的连接键是N-C键,一般称为N-糖苷键。 RNA中含有稀有碱基,并且还存在异构化的核苷。如在tRNA和rRNA中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用ψ表示),在它的结构中戊糖的C-1不是与尿嘧啶的N-1相连接,而是与尿嘧啶C-5相连接。 核苷酸: 核苷中的戊糖5"碳原子上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核苷酸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依磷酸基团的多少,有一磷酸核苷、二磷酸核苷、三磷酸核苷。核苷酸在体内除构成核酸外,尚有一些游离核苷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如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能量载体;三磷酸尿苷参与糖原的合成;三磷酸胞苷参与磷脂的合成;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作为第二信使,在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核苷酸还参与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如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编辑本段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 核酸的一级结构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构成无分支结构的线性分子。核酸链具有方向性,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末端与3"末端。5"末端含磷酸基团,3"末端含羟基。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称为核苷酸残基。。通常将小于50个核苷酸残基组成的核酸称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大于50个核苷酸残基称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http://baike.baidu.com/view/28220.htm2023-06-28 07:50:013
下列关于DNA和RNA聚合酶的论述哪一种是正确的
下列关于DNA和RNA聚合酶的论述哪一种是正确的 A.RNA聚合酶用核苷二磷酸而不是核苷三磷酸来合成多核苷酸链B.RNA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并在生长的多核苷酸链的5"端加上核苷酸C.RNA聚合酶能在核苷酸链的两端加上核苷酸D.所有RNA和DNA聚合酶只能在生长的多核苷酸链的3"端加上核苷酸正确答案:所有RNA和DNA聚合酶只能在生长的多核苷酸链的3"端加上核苷酸2023-06-28 07:50:071
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功能: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结构: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局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空间构象。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用约20种氨基酸作原料,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将氨基酸分子互相连接成肽链。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而连接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通过缩合反应,在羧基和氨基之间形成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叫做肽键。由肽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肽。核酸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主要是贮存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信息。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类。 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构成无分支结构的线性分子。核酸链具有方向性,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末端与3"末端。5"末端含磷酸基团,3"末端含羟基。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称为核苷酸残基。。通常将小于50个核苷酸残基组成的核酸称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大于50个核苷酸残基称为多核苷酸2023-06-28 07:50:161
核苷酸有哪几种
为五种,CMP、UMP、AMP、GMP、IMP。五种核苷酸多为:CMP(胞嘧啶核苷酸)、UMP(尿嘧啶核苷酸)、AMP(腺嘌呤核苷酸)、GMP(鸟嘌呤核苷酸)、IMP(次黄嘌呤核苷酸)。每种核苷酸有其独有的作用,就像一个成功的部门需要不同的成员组合,优势互补一样,宝宝自己的抵抗力形成也需要五种不同核苷酸的共同作用。核苷酸的分类,也是人体中所需的全部核苷酸,五种核苷酸相互补充,各尽其职。扩展资料:核苷酸的相关要求规定:1、核苷酸是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身物。核苷酸随着核酸分布于生物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的核及胞质中,并作为核酸的组成成分参与生物的遗传、发育、生长等基本生命活动。2、生物体内还有相当数量以游离形式存在的核苷酸。三磷酸腺苷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体内的能量释放及吸收主要是以产生及消耗三磷酸腺苷来体现的。3、三磷酸尿苷、三磷酸胞苷及三磷酸鸟苷也是有些物质合成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腺苷酸还是某些辅酶,如辅酶Ⅰ、Ⅱ及辅酶A等的组成成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种核苷酸2023-06-28 07:50:371
三个核酸分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
原因分析:共有五种碱基或者8种核苷酸都说明既有DNA分子,又有RNA分子;四条多核苷酸链说明有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因为一个DNA2个多核苷酸链,一个RNA1个多核苷酸链)-------------------------------------------------若以上结果不明白,则看这些基础知识:(1)首先,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都属于核苷酸,共八种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属于RNA的基本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核糖核苷酸(C)、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脱氧核糖核苷酸:(属于DNA的基本单位)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共八种(2)含氮碱基只有五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而DNA分子中不含尿嘧啶(U),RNA分子中不含胸腺嘧啶(T)所以,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都可形成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有6种核苷酸了),再加上RNA分子中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和DNA分子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共2种核苷酸)一共8种2023-06-28 07:5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