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主要由于该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其中的基因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在细胞周期的S期中,该染色体比真染色质更晚进行复制,因为它螺旋化与其他染色体不同步,而至使被推挤到核膜边缘。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美国学者巴尔(M.L.Barr)等发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却没有.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以后研究表明,巴氏小体就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现象)的结果.体育运动会上的性别鉴定主要采用巴氏小体方法。
- Chen
-
巴氏小体,又叫巴尔体(Barr
body),指雌性动物的体细胞在间期时,在核膜内面的一块染色很深的染色质。巴氏小体实际上是浓缩了的X染色体
- volcanoVol
-
主要由于该x染色体处于失活状态,其中的基因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在细胞周期的s期中,该染色体比真染色质更晚进行复制,因为它螺旋化与其他染色体不同步,而至使被推挤到核膜边缘。
- 瑞瑞爱吃桃
-
异染色质是细胞间期及早前期时仍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兼性异染色质只在一定细胞类型或在生物一定发育阶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动物含一对X染色体,其中一条始终是常染色质,但另一条在胚胎发育的第16~18天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该条凝集的X染色体在间期形成染色深的颗粒,即巴氏小体。
异染色质一般分布于细胞核的边缘地带,大多是由不具遗传活性的卫星序列所构成。其中的基因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有些即使在常染色质内也无法表现。在细胞周期的S期中,异染色质比真染色质更晚进行复制,因为它螺旋化与其他染色体不同步,而至使被推挤到核膜边缘。
实验中,异染色质在电镜下观察也是染色很深的,核周围区域呈深染的块状结构都是异染色质。
相关推荐
常染色质名词解释
常染色质名词解释如下:常染色质是染色质(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松散聚集的形式,这种聚集方式在基因中大量存在,并且相应的片段通常处于活跃的转录当中(但并非必要,即常染色质部分不一定都是高表达的序列)。常染色质构成了细胞核基因组中表达最活跃的一部分。结构:常染色质的结构类似于未折叠的一串珠子中间被一根细绳穿过,这其中的珠子代表核小体结构。每个核小体由八个蛋白质单体组成,这些蛋白质叫做组蛋白,每个组蛋白单体周围有147个碱基对长度的双链DNA环绕;在常染色质中,DNA在组蛋白上的包裹是较为松散的,从而其上的原始DNA序列是暴露在外可被读取的。每一个处于被DNA环绕的核心组蛋白单体(除被DNA包裹的8个核心组蛋白外还有作为连接蛋白的组蛋白H1等)有一个“尾部”多肽结构,可被多种不同程度修饰。这些尾部的修饰被认为可以发挥基因调控之开关的功能,他们可以决定染色体上整体基因的疏密排布方式。其中的一个具体例子是发生在赖氨酸(K4)上的甲基化,这是组蛋白上重要的一类标记物。2023-06-29 22:25:001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合不同??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不同:1、结构上:常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2、功能上:常染色质转录比较活跃;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相关知识:1、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2、常染色质,外文名euchromatin,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在常染色质中,DNA包装比约为1/2000-1/1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000-2000倍。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023-06-29 22:25:491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答案】: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2023-06-29 22:25:561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合不同??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不同:1、结构上:常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2、功能上:常染色质转录比较活跃;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相关知识:1、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2、常染色质,外文名euchromatin,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在常染色质中,DNA包装比约为1/2000-1/1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000-2000倍。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023-06-29 22:26:102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26:182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合不同??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不同:1、结构上:常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2、功能上:常染色质转录比较活跃;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相关知识:1、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2、常染色质,外文名euchromatin,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在常染色质中,DNA包装比约为1/2000-1/1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000-2000倍。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023-06-29 22:26:332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 是遗传学的内容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 (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 (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 (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 (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26:501
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的原因
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的原因以下几点:一般常染色质颜色较浅,转录翻译活跃;异染色质由于高度凝聚,颜色较深,转录翻译不活跃。肝细胞中染色质转录翻译活跃,常染色质数目多于异染色质,所以着色浅。2023-06-29 22:26:571
什么是常染色质?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27:041
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的区别
在间期核中,染色质的形态不均匀.根据其形态及染色特点可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类型.常染色质:折叠疏松、凝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 质一般为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经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深.其DNA中重复序列多,复制 较常染色质玩.其中部分异染色质是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凝集而来.还有一些异染色质除复制期外,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均处于集缩状态.2023-06-29 22:27:131
常染色质的特点是
常染色质的特点是 A.螺旋化程度小B.多位于核内膜的边缘C.功能不活跃D.容易被染料染色E.光镜下易观察正确答案:A2023-06-29 22:27:321
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关系是怎样的?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27:391
常染色质在电镜下显示出(
常染色质在电镜下显示出电子密度低。常染色质是染色质(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松散聚集的形式,这种聚集方式在基因中大量存在,并且相应的片段通常处于活跃的转录当中(但并非必要,即常染色质部分不一定都是高表达的序列)。常染色质构成了细胞核基因组中表达最活跃的一部分。人类基因组中92%为常染色质。2023-06-29 22:27:471
染色质按功能分为几类?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染色体在细胞周期的间期时DNA的螺旋结构松散,呈网状或斑块状不定形物,即染色质。以浓集状态存在者,称异染色质(1~eterochromatin);以分散状态存在者,称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染色较浅且均匀,异染色质染色深。性染色质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有关,称x染色质和Y染色质。2023-06-29 22:27:581
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的区别?
在间期核中,染色质的形态不均匀。根据其形态及染色特点可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类型。常染色质:折叠疏松、凝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 质一般为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经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深。其DNA中重复序列多,复制 较常染色质玩。其中部分异染色质是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凝集而来。还有一些异染色质除复制期外,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均处于集缩状态。2023-06-29 22:28:102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关系是什么?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28:191
常染色质间期有无转录活性
有。常染色质是染色质(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松散聚集的形式,常染色质间期有转录活性,是基因区。2023-06-29 22:28:381
常染色质就是常染色体在细胞间期的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就是常染色体在细胞间期的存在形式。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2023-06-29 22:28:461
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2023-06-29 22:28:566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区别有哪些?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29:321
18.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中()
18.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中() A.螺旋化程度高,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B.螺旋化程度低,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C.螺旋化程度低,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D.螺旋化程度高,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E.螺旋化程度低,很少有转录活性的染色正确答案:B2023-06-29 22:29:391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区别???可以相互转换吗???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1)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上没有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2)异染色质在间期的复制晚于常染色质。(3)异染色质间期仍然高度螺旋化状态,紧密卷缩(异固缩), 而常染色质区处于松散状态,染色质密度较低。(4)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是惰性的,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有重要的遗传信息。2023-06-29 22:30:002
常染色质位于相应染色体的()
常染色质位于相应染色体的() A.着丝粒和臂B.臂C.端粒和臂D.着丝粒和端粒正确答案:B2023-06-29 22:30:061
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的哪个部位?为什么细胞核被称为控制中心?
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核(nucleus)以其强嗜碱性而成为细胞内最醒目的结构。由于它含有DNA--遗传信息,因此,借DNA复制与选择性转录,细胞核成为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等活动中关键环节之一。人体绝大多数种类的细胞具有单个细胞核,少数无核、双核或多核。核的形态在细胞周期各阶段不同,间期核的形态在不同细胞亦相差甚远,但其结构都包括核被膜,染色质,核仁与核基质四部。 (一)核被膜 核被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被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着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包裹在核表面,由基本平行的内层膜、外层膜两构成。两层膜的间隙宽10~15nm,称为核周隙(perinuclear cisterna),也称核周腔。核被膜上有核孔(nuclear pore)穿通,占膜面积的8%以上。外核膜表面有核糖体附着,并与粗面内质网相续;核周隙亦与内质网腔相通,因此,核被膜也参与蛋白质合成。内核膜也参与蛋白质合成。内核膜的核质面有厚20~80nm的核纤层(fibrous lamina)是一层由细丝交织形成的致密网状结构。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核纤层不仅对核膜有支持、稳定作用,也是染色质纤维西端的附着部位。 核孔是直径50~80nm 的圆形孔。内、外核膜在孔缘相连续,孔内有环(annulus)与中心颗粒组成核孔复合体。环有16个球形亚单位,孔内、外线各有8个。从位于核孔中心的中心颗粒(又称孔栓)放射状发出细丝与16个亚单位相连。核孔所在处无核纤层。一般认为,水离子和核苷等小分子物质可直接通透核被膜;而RNA与蛋白质等大分子则经核孔出入核,但其出入方式尚不明了。显然,核功能活跃的细胞核孔数量多。成熟的精子几乎无核孔,而卵母细胞的核孔极其丰富,成为研究该结构的主要材料。 核被膜三个区域各自概要 —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染色质 是遗传物质DNA和组蛋白在细胞间期的形态表现。在HE染色的切片上,染色质有的部分着色浅谈,称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是核中进行RNA转录的部位;有的部分呈强嗜碱性。称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是功能静止的部分,故根据核的染色状态可推测其功能活跃程度。电镜下,染色质由颗粒与细丝组成,在常染色所部分呈稀疏,在异染色质则极为浓密。现已证明,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为串珠状的染色质丝。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5~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是由DNA双股螺族链规则重复地盘绕,形成大量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为直径约10nm的扁圆球形,核心由5种蛋白(H1、 H2A、H2B、H3、H4)各二分子组成;DNA盘绕核心1.75周,含140个碱基对。DNA链于相邻核小体间走行的部分称连接段,含10~70个碱基对,并有组蛋白H1附着。这种直径约10nm的染色质丝在其进行RNA转录的部位是舒展状态,即表现为常染色质;而未执行动能的部位则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nm的染色质纤维,即异染色质。人体细胞核中含46条染色质丝,其DNA链总长约1m,只有以螺旋化状态才能被容纳于直径4~5μm的核中。 染色体和染色质区别简述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三)核仁 是形成核糖体前身的部位。大多数细胞可具有1~4个核仁。在合成蛋白旺盛的细胞,核仁多而大.光镜下,核仁呈圆形,并因含大量rRNA而显强嗜碱性。电镜下,核 仁由细丝成分、颗粒成分与核仁相随染色质三部分构成。细丝成分与颗粒成分是rRNA与相关蛋白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常混合组成粗约60~80nm核仁丝,后者蟠曲成网架。通常认为,颗粒成分是核糖体亚基的前身,由细丝成分逐渐转变而成,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仁相随染色质是编码rRNA的DAN链的局部。人的第13、14、15、21和22对染色体的一端有圆形的随体(satellite),通过随体柄与染色体其它部分相连。随体柄即为合成rRNA的基因位点,又称核仁组织者区(nucleons organizer region),当其解螺旋进入功能状态时即成为核仁相随染色质,并进一步发展为核仁。理论上人体细胞可有10个核仁,但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互相融合,因此细胞中核仁一般少于4个。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四)核基质 是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在HE酶类等无成分;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并与核被膜核纤层相连,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它的生化构成与其它可能的作用沿在研究中。编辑本段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编辑本段细胞核的功能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 1.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从细胞核的结构可以看出,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质,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而DNA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当遗传物质向后代传递时,必须在核中进行复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物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2.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能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又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例如,英国的克隆绵羊“多莉”就是将一只母羊卵细胞的细胞核除去,然后,在这个去核的卵细胞中,移植进另一个母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最后由这个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多莉”的遗传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一样。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细胞核在控制细胞的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2023-06-29 22:30:151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吗?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2023-06-29 22:30:221
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的区别?
在间期核中,染色质的形态不均匀. 根据其形态及染色特点可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常染色质:折叠疏松、凝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 质一般为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经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深.其DNA中重复序列多,复制 较常染色质玩.其中部分异染色质是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凝集而来.还有一些异染色质除复制期外,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均处于集缩状态.2023-06-29 22:31:031
染色质的种类以及特征 需要详细的回答 谢谢!
染色质: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复合体.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成.易被碱性质着色.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蛋白质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碱性,能和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分为H1,H2A,H2B,H3,H4五种;非组蛋白是参与DNA复制和转录的酶.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2023-06-29 22:31:111
细胞核对于细胞的存活有什么影响?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它是由核膜(na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 和核液(nucleochy lema)几部分组成。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核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把核与细胞质隔开,两层膜的中间为空隙,叫核周腔。膜上有穿孔,占膜面积的8%以上。核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着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染色质: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复合体。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成。易被碱性物质着色。 核液:是核内没有明显结构的基质。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它们不仅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界限,而且还控制着核、质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核被膜是双层膜,膜厚约7~8nm,膜间为宽10~50nm的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核被膜可分为三个区域: —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核纤层是紧贴核内膜的一层厚度为20~50nm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 2、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蛋白质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碱性,能和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分为H1, H2A, H2B, H3, H4五种;非组蛋白是参与DNA复制和转录的酶。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5~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 3、核仁 细胞核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或多个核仁,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仁由颗粒组分,纤维中心和致密纤维组分三大部分组成。核仁组成成分包括rRNA,rDNA和核糖 *** 白。核仁是rRNA基因存储,rRNA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anizer region):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 rRNA所在处。 4、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2023-06-29 22:31:181
常染色质螺旋化形成什么
肯定是染色体2023-06-29 22:31:281
为什么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会变大,染色质会固缩
由于细胞衰老后,对物质的吸收减弱,无法满足其要求,此时细胞核就会变大从而使细胞吸收物质的能力加强,染色质会固缩。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关于异染色质的功能,目前还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几点是明显的。1、结构型异染色质可以加强着丝点区,使着丝粒稳定,以确保染色体分离。2、可以隔离和保护重要基因(例如NOR区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减少基因突变和交换。3、促进物种分化,同源染色体可通过其异染色质区的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时配对,这种配对能帮助染色体全长的联会。重复序列中可以容纳突变,进而形成新的不同重复序列,由此而促进物种的分化和形成。4、有利于非必要基因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5、具有斑点位置效应,能导致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化,使其中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6、异染色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参与基因调控:一是通过一种与“异染色质化”有关的过程,使多数大片段的染色质结构关闭;二是通过稳定更多的已开放的染色质结构来避免其关闭结构状态的存在。2023-06-29 22:31:541
肝细胞细胞核染色质丰富为什么着色浅?
一般常染色质颜色较浅,转录翻译活跃;异染色质由于高度凝聚,颜色较深,转录翻译不活跃。肝细胞中染色质转录翻译活跃,常染色质数目多于异染色质,所以着色浅。2023-06-29 22:32:051
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吗?
当然可以,核孔就是一个物理性的孔道,小分子物质随意进出。 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机制比较复杂,也比较多样,但是进出细胞核很简单,因为细胞核上有核孔这么一个大窟窿。2023-06-29 22:32:234
什么细胞没有细胞核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2023-06-29 22:32:567
什么是细胞核?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2023-06-29 22:33:211
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它由8个组蛋白(H2A、H2B、H3、H4)2核心和外绕1.8圈的DNA所组成。由核小体链形成纤丝,进而折叠、螺旋化,组装成不同层次结构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核小体的基本结构及特点1、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146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形成。2、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5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H1结合在盘绕在八聚体上的DNA双链开口处,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此时DNA的长度压缩7倍,称染色质纤维。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3、当一连串核小体呈螺旋状排列构成纤丝状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40。纤丝本身再进一步压缩后,成为常染色质的状态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1000。4、有丝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压缩为染色体,压缩包装比高达8400,即只有伸展状态时长度的万分之一。2023-06-29 22:33:391
染色质按功能分为几类?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染色体在细胞周期的间期时DNA的螺旋结构松散,呈网状或斑块状不定形物,即染色质。以浓集状态存在者,称异染色质(1~eterochromatin);以分散状态存在者,称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染色较浅且均匀,异染色质染色深。性染色质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有关,称x染色质和Y染色质。2023-06-29 22:34:001
细胞有无细胞核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2023-06-29 22:34:181
DNA在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压缩多少倍
DNA在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压缩1000倍:一个核小体上盘绕两圈DNA,约146bp,加上核小体间间隙,可认为每个核小体上有200bp,核小体直径约10nm,碱基间相距0.34nm,所以核糖体上压缩了约7倍(这是书上这么认为的,不是我数学不好).6个核小体绕成一圈螺线管,因此此时压缩6倍.螺线管到超螺线管40倍.染色质到此为止如果说要进一步到染色体,要在压缩约5倍.2023-06-29 22:34:561
问几个生物题
这几个问题我有的是很清楚答案,有的是自己的想法,我写出来你看看吧。1.这个答案我是清楚的:(1)异染色质的类型:①结构异染色质:各类细胞在整个细胞周期内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区。②兼性异染色质:存在于一定的细胞类型中,或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凝集。典型的例子是女性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形成异染色质。(2)异染色质功能上的特点:结构异染色质:具体功能不详,猜测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有关。异染色质转录不活跃,但是研究证明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能相互转化。(3)复制上的差异:结构异染色质多在S期的晚期复制,常染色质多在S期的早、中期复制。2023-06-29 22:35:111
次缢痕处是常染色质还是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次缢痕是针对染色体而言的,它主要是含rDNA,形成核仁组织中心,而rRNA是细胞所需要的大量表达;在细胞学上,次缢痕处染色体松散,因此它更不可能是异染色质。2023-06-29 22:35:211
细胞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细胞核的发现史 5 细胞核的分布、形态、大小、数目 5.1 分布 5.2 形态 5.3 大小 5.4 数目 6 细胞核的组成物质简介 6.1 核被膜 6.2 染色质 6.3 核仁 6.4 核基质 7 细胞核骨架 8 细胞核的功能 9 细胞核的作用的发现 1 拼音 xì bāo hé 2 英文参考 caryon cell nucleus cytoblast karyon karyoplast 3 概述 一切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但在真核生物体内某些高度分化成熟的细胞(如哺乳动物血液中的红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体内输导有机物的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这些细胞在最初也是有细胞核的,后来在发育过程中消失了。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它不属于细胞器),它是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核仁(nucleolus) 几部分组成。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4 细胞核的发现史 细胞核是最早发现的,由弗朗兹·鲍尔在1802年对其进行最早的描述[1]。到了1831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又在伦敦林奈学会的演讲中,对细胞核做了更为详细的叙述。布朗以显微镜观察兰花时,发现花朵外层细胞有一些不透光的区域,并称其为“areola”或“nucleus”。不过他并未提出这些构造可能的功用。马蒂亚斯·许莱登在1838年提出一项观点,认为细胞核能够生成细胞,并称这些细胞核为“细胞形成核”(Cytoblast)。他也表示自己发现了组成于“细胞形成核”周围的新细胞。不过弗朗兹·迈恩对此观念强烈反对,他认为细胞是经由分裂而增值,并认为许多细胞并没有细胞核。由细胞形成核作用重新生成细胞的观念,与罗伯特·雷马克及鲁道夫·菲尔绍的观点冲突,他们认为细胞是单独由细胞所生成。至此,细胞核的机能仍未明了。 在1876到1878年间,奥斯卡·赫特维希的数份有关海胆卵细胞受精作用的研究显示, *** 的细胞合会进到卵子的内部,并与卵子细胞核融合。首度阐释了生物个体由单一有核细胞发育而成的可能性。这与恩斯特·海克尔的理论不同,海克尔认为物种会在胚胎发育时期重演其种系发生历程,其中包括从原始且缺乏结构的黏液状“无核裂卵”(Monerula),一直到有核细胞产生之间的过程。因此精细胞核在受精作用中的必要性受到了漫长的争论。赫特维希后来又在其他动物的细胞,包括两栖类与软体动物中确认了他的观察结果。而爱德华·施特拉斯布格也从植物得到相同结论。这些结果显示了细胞核在遗传上的重要性。1873年,奥古斯特·魏斯曼提出了一项观点,认为母系与父系生殖细胞在遗传上具有相等的影响力。到了20世纪初,有丝分裂得到了观察,而孟德尔定律也重新见世,这时候细胞核在携带遗传讯息上的重要性已逐渐明朗。 5 细胞核的分布、形态、大小、数目 5.1 分布 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 说明: (1)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2) 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极少数的细胞 5.2 形态 球形或者卵形 5.3 大小 一般7微米左右 5.4 数目 一般一个:大多数生物体细胞中都是一个; 有的没有: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 有的多个: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多数胚乳核; 人的骨胳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可达数百个; 6 细胞核的组成物质简介 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核(nucleus)以其强嗜堿性而成为细胞内最醒目的结构。由于它含有DNA--遗传信息,因此,借DNA复制与选择性转录,细胞核成为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等活动中关键环节之一。人体绝大多数种类的细胞具有单个细胞核,少数无核、双核或多核。核的形态在细胞周期各阶段不同,间期核的形态在不同细胞亦相差甚远,但其结构都包括核被膜,染色质,核仁与核基质四部。 6.1 核被膜 核被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被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著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包裹在核表面,由基本平行的内层膜、外层膜两构成。两层膜的间隙宽10~15nm,称为核周隙(perinuclear cisterna),也称核周腔。核被膜上有核孔(nuclear pore)穿通,占膜面积的8%以上。外核膜表面有核糖体附着,并与粗面内质网相续;核周隙亦与内质网腔相通,因此,核被膜也参与蛋白质合成。内核膜也参与蛋白质合成。内核膜的核质面有厚20~80nm的核纤层(fibrous lamina)是一层由细丝交织形成的致密网状结构。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核纤层不仅对核膜有支持、稳定作用,也是染色质纤维西端的附着部位。 核孔是直径50~80nm 的圆形孔。内、外核膜在孔缘相连续,孔内有环(annulus)与中心颗粒组成核孔复合体。环有16个球形亚单位,孔内、外线各有8个。从位于核孔中心的中心颗粒(又称孔栓)放射状发出细丝与16个亚单位相连。核孔所在处无核纤层。一般认为,水离子和核苷等小分子物质可直接通透核被膜;而RNA与蛋白质等大分子则经核孔出入核,但其出入方式尚不明了。显然,核功能活跃的细胞核孔数量多。成熟的 *** 几乎无核孔,而卵母细胞的核孔极其丰富,成为研究该结构的主要材料。 核被膜三个区域各自概要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6.2 染色质 是遗传物质DNA和组蛋白在细胞间期的形态表现。在HE染色的切片上,染色质有的部分着色浅谈,称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是核中进行RNA转录的部位;有的部分呈强嗜堿性。称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是功能静止的部分,故根据核的染色状态可推测其功能活跃程度。电镜下,染色质由颗粒与细丝组成,在常染色所部分呈稀疏,在异染色质则极为浓密。现已证明,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为串珠状的染色质丝。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5~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堿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是由DNA双股螺族链规则重复地盘绕,形成大量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为直径约10nm的扁圆球形,核心由5种蛋白(H1、 H2A、H2B、H3、H4)各二分子组成;DNA盘绕核心1.75周,含140个堿基对。DNA链于相邻核小体间走行的部分称连接段,含10~70个堿基对,并有组蛋白H1附着。这种直径约10nm的染色质丝在其进行RNA转录的部位是舒展状态,即表现为常染色质;而未执行动能的部位则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nm的染色质纤维,即异染色质。人体细胞核中含46条染色质丝,其DNA链总长约1m,只有以螺旋化状态才能被容纳于直径4~5μm的核中。 染色体和染色质区别简述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6.3 核仁 是形成核糖体前身的部位。大多数细胞可具有1~4个核仁。在合成蛋白旺盛的细胞,核仁多而大.光镜下,核仁呈圆形,并因含大量rRNA而显强嗜堿性。电镜下,核 仁由细丝成分、颗粒成分与核仁相随染色质三部分构成。细丝成分与颗粒成分是rRNA与相关蛋白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常混合组成粗约60~80nm核仁丝,后者蟠曲成网架。通常认为,颗粒成分是核糖体亚基的前身,由细丝成分逐渐转变而成,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核仁相随染色质是编码rRNA的DAN链的局部。人的第13、14、15、21和22对染色体的一端有圆形的随体(satellite),通过随体柄与染色体其它部分相连。随体柄即为合成rRNA的基因位点,又称核仁组织者区(nucleons anizer region),当其解螺旋进入功能状态时即成为核仁相随染色质,并进一步发展为核仁。理论上人体细胞可有10个核仁,但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互相融合,因此细胞中核仁一般少于4个。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6.4 核基质 是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在HE酶类等无成分;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并与核被膜核纤层相连,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它的生化构成与其它可能的作用沿在研究中。 7 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 8 细胞核的功能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 1.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从细胞核的结构可以看出,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质,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而DNA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当遗传物质向后代传递时,必须在核中进行复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物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2.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能经复制后传给子代,同时遗传物质还必须将其控制的生物性状特征表现出来,这些遗传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又是细胞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例如,英国的克隆绵羊“多莉”就是将一只母羊卵细胞的细胞核除去,然后,在这个去核的卵细胞中,移植进另一个母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最后由这个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多莉”的遗传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一样。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细胞核在控制细胞的遗传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9 细胞核的作用的发现 1837年10月,施莱登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想法告诉了柏林大学解剖生理学家施旺,并特别指出细胞核在植物细胞发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施旺立刻回想起自己曾在脊索细胞中看见过的同样“器官”,并意识到如果能够成功地证明脊索细胞中的细胞核起著在植物细胞发生中所起的相同作用,那么,这个发现将是极其有意义的。 施旺从植物细胞与运动细胞结构上的相似性出发,在细胞水平上完成了二者的统一工作。1839年他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一文。全文内容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他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情况和结论;第二部分提出了证据,把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施莱登的研究结果作对比,表明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细胞;第三部分总结了全部研究结果,提出了细胞学说,详细阐明了细胞的理论。施旺把施莱登证实了的植物的基本结构是细胞的观点推广到了动物界,并指出动植物发育的共同普遍规律。这在生物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体乃是细胞的集合体。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植物体内。”2023-06-29 22:35:351
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一种重要的基因遗传物质,它是由蛋白质脱氢核糖核酸组成的,因为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的时候,容易被碱性的染料着色,所以被称呼为“染色体”,在人体中,就有23对染色体,分别是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 染色质与染色体本质上是同一物质,都是由DNA与核蛋白组成,仅在不同的细胞周期、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时,其形态不同。细胞从间期到分裂期中,染色质经螺旋化凝缩为染色体;细胞从分裂期到间期过程中,染色体又解螺旋舒展为染色质。 染色质是间期胞核中伸展状态的DNA蛋白质细丝。依染色质DNA蛋白质细丝的螺旋化程度及功能状态不同,分为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1.常染色质在细胞间期,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常染色质是间期核中遗传信息表达的主要部位。 2.异染色质在细胞间期螺旋化程度较高,呈凝集状态,染色较深,多分布在核膜内表面,是间期核中不活跃的染色质,很少进行转录或无转录活性。 3.性染色质 是X和Y染色体在间期胞核中显示出一种特殊结构。包括X染色质和Y染色质。人类间期胞核中有性别差异的结构,称性染色质,也称X染色质或X小体。 染色体检查都检查什么 染色体检查是检查人体内的遗传信息载体,主要检查有没有存在染色体方面的异常或者遗传性染色体疾病,成年人抽血化验就可以得到结果。如果是怀孕期间想要发现染色体是否异常,需要在孕中期抽取羊水,属于有创伤的检查,目前比较成熟,导致流产的几率不大。2023-06-29 22:35:421
核仁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你好,核仁的化学组成是不恒定的,是依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而异的。但一般来讲,核仁都含有三种主要成分:DNA、RNA和蛋白质。核仁的显微结构是匀质的球体,其中含有液泡和各种内含物。它的亚显微结构主要分两个区城,即颗粒区和纤丝区。颗粒区位于核仁边缘,其中含有直径为15~20纳米的颗粒,它是细胞质核糖体的前体,纤丝区中含有直径为10纳米的纤丝,由核糖核蛋白组成,为颗粒区的前体,这些纤丝包埋在无定形的蛋白质中。在颗粒区和纤丝区中可找到染色质。核仁周围没有膜的包围。但核仁的功能却是相同的。2023-06-29 22:36:013
常染色体与异染色体的DNA序列为何不同?
常染色体可大量出现于快速增值的细胞而分化程度高的细胞中异染色体往往含量较高。在复制时间上常染色质先复制异染色质后复制。在化学本质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以相互转换。2023-06-29 22:36:081
果蝇染蓝色实验染色材料有哪些
果蝇染蓝色实验染色材料有:果蝇三龄幼虫。双筒解剖镜,显微镜,尖头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生理盐水,石炭酸一品红染色液( 卡宝品红)。2023-06-29 22:36:142
细胞核对于细胞的存活有什么影响?
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它是由核膜(na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 和核液(nucleochy lema)几部分组成.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核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把核与细胞质隔开,两层膜的中间为空隙,叫核周腔.膜上有穿孔,占膜面积的8%以上. 核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着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染色质: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复合体.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成.易被碱性物质着色. 核液:是核内没有明显结构的基质.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它们不仅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界限,而且还控制着核、质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核被膜是双层膜,膜厚约7~8nm,膜间为宽10~50nm的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核被膜可分为三个区域: —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核纤层是紧贴核内膜的一层厚度为20~50nm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 2、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蛋白质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碱性,能和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分为H1,H2A,H2B,H3,H4五种;非组蛋白是参与DNA复制和转录的酶.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 3、核仁 细胞核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或多个核仁,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仁由颗粒组分,纤维中心和致密纤维组分三大部分组成.核仁组成成分包括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核仁是rRNA基因存储,rRNA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rRNA所在处. 4、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2023-06-29 22:36:291
细胞核对于细胞的存活有什么影响?
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它是由核膜(na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 和核液(nucleochy lema)几部分组成.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说真核细胞失去细胞核后,很快就会死亡,但红细胞失去核后还能生活120天;植物筛管细胞,失去核后,能活好几年.尽管细胞核的形状有多种多样,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骨架构成. 核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把核与细胞质隔开,两层膜的中间为空隙,叫核周腔.膜上有穿孔,占膜面积的8%以上. 核膜使细胞核成为细胞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核内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核膜又是选择性渗透膜,起着控制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作用. 染色质:染色质是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质以及少量RNA所组成的一串念珠状复合体.是细胞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成.易被碱性物质着色. 核液:是核内没有明显结构的基质. 核仁经常出现在间期细胞核中,它是匀质的球体,其形状、大小、数目依生物种类,细胞形成和生理状态而异.核仁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 从其结构,我们可以得出细胞核的功能:控制细胞的遗传,生和长和发育.德国藻类学哈姆林的伞藻嫁接试验验证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包括核孔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它们不仅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界限,而且还控制着核、质之间物质和信息交流.核被膜是双层膜,膜厚约7~8nm,膜间为宽10~50nm的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核被膜可分为三个区域: — 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内外膜的融合处形成环状开口,又称核孔复合体,直径为50~100nm,一般有几千个,核孔构造复杂,含100种以上蛋白质,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是选择性双向通道.功能是选择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动运输),酶、组蛋白、mRNA、tRNA;存在电位差,对离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核纤层是紧贴核内膜的一层厚度为20~50nm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成分为中间纤维蛋白,称为核纤层蛋白(lamin).核纤层与细胞质骨架、核骨架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认为核纤层为核被膜和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 2、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蛋白质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碱性,能和带负电荷的DNA结合,分为H1,H2A,H2B,H3,H4五种;非组蛋白是参与DNA复制和转录的酶. 染色质的结构单体为核小体,直径约10nm,相邻以1.2.5nm的细丝相连,核心由4组组蛋白( H2A,H2B,H3,H4 )构成,DNA缠绕在核心的外周,核小体之间为连接DNA,上有H1,1个核小体上共有200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丝的一个单位. 3、核仁 细胞核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没有外膜,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常有较大或多个核仁,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仁由颗粒组分,纤维中心和致密纤维组分三大部分组成.核仁组成成分包括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核仁是rRNA基因存储,rRNA合成加工以及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 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即rRNA序列区,它与细胞间期核仁形成有关,构成核仁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染色体片断.这一片段的DNA转录为rRNA,rRNA所在处. 4、细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结构,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说细胞质骨架有的,核骨架也应该有.但现在在核骨架中只发现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质成分,在某些原生动物核骨架中还发现含有微管.同时在核骨架中还有少量RNA,它对于维持核骨架三维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进化趋势看,核骨架组分是由多样化走向单一,特化.2023-06-29 22:36:351
没有细胞核的生物有哪些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2023-06-29 22:36:441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吗?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2023-06-29 22:36:591
没有细胞核的生物?
原核细胞和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细胞核(nucleus)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细胞核主要由核膜(nuclear membrane)、染色质(chromatin)、核仁(nucleolus)、核基质(nuclear matrix) 等组成。扩展资料:区别: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成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功能阶段的不同的构型。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内由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形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后,在光镜下能看到细胞核中经许多或粗或细的长丝交织成网的物质,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呈细丝状,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分,非常纤细,染色较淡。异染色质呈较大的深染团块,常附在核膜内面,DNA长链分子紧缩盘绕的部分。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缩聚而成的棒状结构。2023-06-29 22: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