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莲丿红尘
-
染色体不总是带着丝点。着丝点与纺锤体的纺锤丝连接,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当染色体排列在有丝分裂中纺锤体中间板上时,它们最后相连的位置在着丝粒以及附近的染色质中。
在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粒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纺锤丝把两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并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或各种生物的染色体,都有这种分化的结构。
着丝粒连接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特化DNA序列。有丝分裂时,纺锤丝通过动粒附着在着丝粒上。着丝粒主要被视为引导染色体行为的基因座。
物理功能上,着丝粒为动粒组装提供了位点。动粒是实际上负责染色体分离的一种高度复杂的蛋白质结构。当所有染色体都与纺锤体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之后,结合微管蛋白并向细胞发出信号,以保证细胞的正确分裂。
着丝粒位于异染色质区内,这里富集了DNA,也就是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此外,在缢痕区内有一个直径或长度为400 nm左右的很致密的颗粒状结构,这称为动粒(kinetochore)的结构直接与牵动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纤丝蛋白相连结。
扩展资料
在无性繁殖物种中,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一样;而在有性繁殖大部分物种中,生物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分布,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
性细胞如精子、卵子等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只是体细胞的一半。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
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某些昆虫的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不同:雄性个体的是ZZ,雌性个体为ZW。
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显示染色体是由直径仅100埃(1埃=0.1纳米)的DNA-组蛋白高度螺旋化的纤维所组成。每一条染色单体可看作一条双螺旋的DNA分子。
有丝分裂间期时,DNA解螺旋而形成无限伸展的细丝,此时不易为染料所着色,光镜下呈无定形物质,称之为染色质。有丝分裂时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现特定的形态,此时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称之为常染色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着丝点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不是。平时染色体以染色质的方式存在,不带有着丝点。
1、染色体(chromosome) 是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果,是染色质的高级结构,仅在细胞分裂时才出现。染色体有种属特异性,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及发育阶段不同,其数量,大小和形态存在差异。
2、在有丝分裂一开始便形成。着丝点(Kinetochore)是细胞分裂的重要细胞器,是细胞纺锤体微管附着的地方。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体微管的缩短,将复制后的二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遗传物质DNA随之平分到二个子细胞中去。
扩展资料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显示染色体是由直径仅100埃(Å,1埃=0.1纳米)的DNA-组蛋白高度螺旋化的纤维所组成。每一条染色单体可看作一条双螺旋的DNA分子。
有丝分裂间期时,DNA解螺旋而形成无限伸展的细丝,此时不易为染料所着色,光镜下呈无定形物质,称之为染色质。有丝分裂时DNA高度螺旋化而呈现特定的形态,此时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称之为常染色体。
1970年后陆续问世的各种显带技术对染色体的识别作出了很大贡献。中期染色体经过DNA变性、胰酶消化或荧光染色等处理,可出现沿纵轴排列的明暗相间的带纹。按照染色体上特征性的标志可将每一个臂从内到外分为若干区,每个区又可分为若干条带,每条带又再分为若干个亚带。
例如“9q34.1”即表示9号染色体长臂第3区第4条带的第1个亚带。由于每条染色体带纹的数目和宽度是相对恒定的,根据带型的不同可识别每条染色体及其片段。
80年代以来根据DNA双链互补的原理,应用已知序列的DNA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可以识别整条染色体,染色体的1个臂,1条带甚至一个基因,因而大大提高了染色体识别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控制人类形态,生理和生化等特征的结构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已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框架图。
2001年2月12日HGP和塞雷拉公司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和初步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共有3~3.5万个基因,而不是以往认为的10万个。
由此可见,染色体和基因二者密切相关,染色体的任何改变必然导致基因的异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染色体
百度百科-着丝点
- Troublesleeper
-
不是。
着丝点(Kinetochore)是细胞分裂的重要细胞器,是细胞纺锤体微管附着的地方。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体微管的缩短,将复制后的二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遗传物质DNA随之平分到二个子细胞中去。
着丝点与纺锤体的纺锤丝连接,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在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粒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纺锤丝把两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并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或各种生物的染色体,都有这种分化的结构。
扩展资料
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
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在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着丝点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叫着丝点。着丝点是两个染色单体外侧与纺缍体微管连接的部位。它与着丝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着丝粒是两个染色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特殊部位。
正常时没有染色单体,中心体也没有形成纺缍体,所以正常时着丝粒和着丝点都不存在。
正常时,染色体依然看起来像被什么分成两段,那个位置叫做染色体的主缢痕。而不是着丝点或者着丝粒。
它也不是什么光溜溜的棒子,它是染色质高度螺旋,反复缠绕后的结果。
汗~~我们团队对你这个问题还真是热心~~~
不过我所说的有些是大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但你若想真明白什么道理就还要知道这些东西,高中的东西是很肤浅的。我这里有关于染色体的详细课件讲解,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给你。
- 豆豆staR
-
没错,平时就有,着丝点可以在染色体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是染色体缠绕纠结的一个点,着丝点两侧的片段叫染色体的两条臂,在被纺锤丝牵引时受阻力会弯曲
-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染色体平时没有着丝点!染色体组成:DNA + 蛋白质!
在分裂间期,DNA是松散的染色质状,不是“棒子”状的染色体,而是是“毛线”状的染色质!
着丝点,只是在分裂期才会出现;分裂间期,不存在着丝点!
着丝点:染色体上盘状的蛋白质结构,这种结构只在分裂期出现!分裂期结束,着丝点就解体消失了!
- CPS小天才
-
染色体平时不叫染色体,叫染色质丝,只有高度螺旋化后才形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只有在染色体复制形成两个染色单体后才有
- 康康map
-
染色体平时有着丝点
- 西柚不是西游
-
必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