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骨髓造血祖细胞培养检验报告单,求高人解答

2023-06-30 08:56:55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都在正常范围。CFU是造血祖细胞长出来的集落,BFU是更大的集落。GM是粒单系,E是红系,mix是混合集落。

相关推荐

简述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证实和临床应用。

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在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诱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液执行其生物学功能。20世纪初,提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的概念,当时对这种细胞认识不甚清楚。直至1961年Till等用致死量放射线照射实验小鼠,然后进行骨髓移植,成功地在脾脏形成结节,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即这类形成脾结节的原始细胞。后采用天然性染色体及性别决定基因作为细胞遗传的标志,结合造血干细胞研究中的单个脾集落转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脾集落生成细胞是一类多能造血干细胞。此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实验血液学研究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979年,体外培养人造血祖细胞成功,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有了崭新的认识。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各系成熟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机体赖以维持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体内、外的实验证实了机体干细胞的存在。20世纪末,由于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检测技术的进展,使血液学研究深入到对造血和血液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为了进一步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规律,采用了天然的细胞标志纯化造血干细胞和发展体外造血干细胞培养技术,同时为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疾病打开了新局面。
2023-06-30 08:05:001

试述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生物学特点的差异。

【答案】:造血干细胞是形成所有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它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在体内能永久重建造血功能;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各系造血祖细胞. 再进一步增殖分化形成各系血细胞;高度的增殖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仅有不足5%的造血干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S/G2/M期;表达CD34抗原,在CD34+细胞群中具有CD38-、CD33-、Lin-、CD45RA-和HLA-DR-等膜标志的细胞代表早期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本质差别在于前者失去了自我复制的能力,造血祖细胞以对称性方式增殖和分化,其数量的维持只有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失去了多向分化的能力,其细胞膜上出现了造血调控因子的受体,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定向分化,机体的造血调控主要在此阶段进行;造血祖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也保持高度的增殖能力,造血过程中各系细胞的大量扩增主要依靠造血祖细胞增殖;造血祖细胞可表达CD34、CD33、CD38抗原,也表达Lin和HLA-DR等标志抗原。
2023-06-30 08:05:071

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的区别

1、分化的细胞不同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造血祖细胞:分化具有更多的明确性,也就是只能分化为一些目标细胞。2、存在范围不同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中。3、分裂程度不同造血干细胞:可以无限增殖。造血祖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血干细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血祖细胞
2023-06-30 08:05:152

造血祖细胞的特征,急需

造血祖细胞又称为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干细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们,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但其配型成功率相对较低,且费用高昂。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的身体并无很大伤害。
2023-06-30 08:05:292

下列叙述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有

【答案】:B考点:造血祖细胞的特点。解析:造血祖细胞是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它表达CD34较弱,可能表达CD38,进行对称性有丝分裂,在各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以向有限的几个方向或一个方向分化和增殖。
2023-06-30 08:05:361

造血祖细胞最主要的表面标志

正确答案:E解析:3.造血干细胞最主要的表面标志是CD34,另外可表达Thy-1;造血祖细胞最主要的表面标志是CD38,还可表达少量的Lin。HLA-DR属非特异性抗原,可表达于干细胞、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及激活的T细胞。
2023-06-30 08:05:431

区分造血干细胞和早期造血祖细胞的依据是

【答案】:D早期造血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有较相似的细胞膜糖蛋白、细胞增殖周期及代谢机制。目前对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认识主要依据干、祖细胞的体内、外生物学特性以及其细胞表面标志。更严格意义上的区分,迄今还十分困难。
2023-06-30 08:05:501

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是怎样发生的?

造血干细胞与其它干细胞不同,因为它是以不对称分裂的方式x0dx0a所谓的不对称分裂是一个造血干细胞分裂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子细胞与亲代一样,继续保持干性,另一个子细胞开始分化,分化为短期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得到的造血祖细胞可以对称分裂了,形成很多造血祖细胞,并向髓系和淋巴系分化,最终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和T细胞、B细胞等。x0dx0ax0dx0a正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造血干细胞的数目是不会增多的。当然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减少,可能因为一次分裂错误而损失一个造血干细胞,所以人的造血干细胞也是在不断减少中。人的年龄增大,造血干细胞也不断的减少。x0dx0ax0dx0a也正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造血干细胞的数目是不会增多的,为别人捐献骨髓对自身也有较大的影响的。
2023-06-30 08:05:572

造血祖细胞的免疫学标记是

【答案】:D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7、CD2、CD3、CD4、CD8、CD5为T细胞标记。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有CD10、CD19、CD20、CD21、CD22。CD33、CD13是粒单核细胞的标记。CD34为造血干细胞标记,CD38为造血祖细胞的标记。所以,本题最佳答案是D。
2023-06-30 08:06:041

造血祖细胞的基本介绍

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几种不同的造血祖细胞,它们进而再分别分化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有限,它们依靠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可用体外培养的细胞集落法测定。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作用下,可分别出现不同的血细胞集落。
2023-06-30 08:06:121

简述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分化情况

血干细胞,属于分化程度较高的干细胞,即单一干细胞,这种细胞只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母细胞,比如红母细胞(红细胞的母体)等等。不过,如果在体外合适条件培养下,造血干细胞可以脱分化,成为具有高度全能性的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以下特征:①多数细胞处于G0期或静止期;②绝大多数表达CD34和Thy-1(CD34+Thy-1+);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④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则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失去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过去称为定向干细胞。造血调节因子及其作用: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增殖、分化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参与。
2023-06-30 08:06:392

所有的造血细胞都起源于(  )。

【答案】:C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所有的造血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是由一类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2023-06-30 08:06:471

血液是如何形成的

在流动的血液里,有三种血液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以上三种细胞都起源于同一个老祖宗,那就是“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又产生了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后髓系干细胞又派生出一个大家族,其中包括:红细胞系、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粒细胞系(嗜酸粒细胞系和嗜碱粒细胞系)、淋巴系干细胞则派生出一个小家庭,即t淋巴细胞系和b淋巴细胞系。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经历了一个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漫长过程后进入血液(中的功能细胞)。它们在血液中的寿命和停留时间是很有限的,是人体内更新很快的细胞。因此造血组织必须存在着一类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它们能及时向各系血细胞提供自我更新分化维护的机体生命活动中不断死亡或消失了的各种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成熟功能细胞的过程是在造血微循环中由各种造血调控因子作用下经过精密的调控完成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59%左右,主要存在于造血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机能。造血干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它失去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朝着有限的分化方向或一个分化方向繁殖、发育、成熟直至成为形态上可以识别的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分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包括红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单核一巨噬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嗜酸粒系祖细胞、嗜碱粒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包括b淋巴祖细胞和t淋巴祖细胞。
2023-06-30 08:06:531

造血祖细胞培养主要用于哪几个方面

干细胞相关的培养液都必须在5%CO2的气体环境中培养使用。否则会对细胞产生影响。气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存必需条件之一,所需气体主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氧气参与三羧酸循环,产生供给细胞生长增殖的能量和合成细胞生长所需用的各种成分。开放培养时一般把细胞置于95%空气加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环境中。二氧化碳既是细胞代谢产物也是细胞生长繁殖所需成分,它在细胞培养中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培养基的pH值。大多数细胞的适宜pH为7.2-7.4,偏离这一范围对细胞培养将产生有害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细胞耐酸性比耐碱性大一些,在偏酸环境中更利于细胞生长。
2023-06-30 08:07:011

捐造血造血干细胞有什么坏处呢?

我们常说的骨髓捐献,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说它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也是不对的。但风险确实很小。其主要风险来自于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就是俗称的动员剂,作用是刺激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促进细胞向外周血释放。理论上是对一个造血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是没有风险的。但是有人会在注射后出现类似于头晕、乏力,发热等的症状,但症状都很快能消退,极少部分人会出现脾脏肿大,骨骼酸痛的情况,但也是可以经过对症治疗后马上痊愈的。国内数据中也没有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的案例(国外文章有过因注射过量而导致脾破裂的,但这种问题现在完全可以避免)。最后一点说,因为担心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不良影响,或者其他的个人原因,拒绝捐献的人,是完全没错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真正害人的行为是“悔捐”,不说是对对方心理打击这点。尤其是受捐者“清髓预处理”后悔捐的,因为清髓是利用大剂量的放化疗彻底摧毁患者癌细胞和正常免疫及造血干细胞,这个时候的受捐者是处于一种几乎没有免疫力的“裸奔”状况,这个时候悔捐,是真正意义上害人的行为。可以有选择捐与不捐的权利,但是当决定了捐的那一刻,相信有一个等着骨髓生存的病人,你是他的全部希望,不要放弃。
2023-06-30 08:07:071

血液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人体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细胞,都是来自于肝脏、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细胞——多能干细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干细胞。这就是人体血液产生的基本道理。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都是自己体内产生的,不是由母体血液流入胎儿血管先天带来的。胎儿早期发育时,在其胚胎体内部,就逐步产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当胚胎发育到第三周时,卵黄囊壁上的血岛就是第一个造血的中心,这个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为止。胚胎发育到第六周时,肝脏开始造血,9-24周的胎儿,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肝脏造血以红细胞为主,同时也少量生成粒细胞和巨核细胞,但不生成淋巴细胞。在这期间,脾、肾、胸腺和淋巴结等处也参与造血。脾脏产生于胚胎第三个月,开始以生成红细胞为优势,以后也生成一定数量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胸腺为人体周围淋巴组织提供前T细胞,这就是为身体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的来源。淋巴结参与早期生成红细胞,但到胚胎发育进入第四个月后,就成为终身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当胚胎发育进入第四个月以后,骨髓开始造血,到第五个月以后,肝、脾造血功能逐步减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时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胎儿出生以后,肝脏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脏仍是终身造淋巴细胞的器官,而骨髓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它不仅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骨髓每秒钟可造出1700万个血细胞。扩展资料:造血的物质指的是制造红细胞的物质,主要有蛋白质、铁、维生素B12、B6、叶酸等。蛋白质来源自肉类及豆类;铁来源自蛋黄、牛肉、肝、肾、豆类、叶绿素、海带及波菜等。另一个重要来源为铁锅所游离出来的少量铁;B12及B6来源较多的是肉、肝、肾、蔬菜等;叶酸的主要来源为蔬菜、酵母及动物内肝。在诸多造血物质中,铁是主要的物质,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质,人体内铁平均量约为3-4.5g,男性全身铁量约为500mg/kg,女性为35 mg/kg,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进入血液,并与其他物质结合组成10类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铁与卟啉环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是红蛋白的主要物质,而血红蛋白又是红细胞的主要物质。据测定,红细胞中的96%是血红蛋白。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DNA的主要辅酶,这两种物质如果不足,将会引起幼红细胞的发育障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血液
2023-06-30 08:07:162

造血干细胞是什么分化的结果。

  血干细胞,属于分化程度较高的干细胞,即单一干细胞,这种细胞只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母细胞,比如红母细胞(红细胞的母体)等等。不过,如果在体外合适条件培养下,造血干细胞可以脱分化,成为具有高度全能性的细胞。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以下特征:   ①多数细胞处于G0期或静止期;   ②绝大多数表达CD三四和Thy-一(CD三四+Thy-一+);   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三吧和HLA-DR;④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则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失去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过去称为定向干细胞。   造血调节因子及其作用: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增殖、分化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参与
2023-06-30 08:07:481

血液学检验的目录

第一篇 造血及其检验第一章 造血基础理论第一节 造血器官一、胚胎期造血二、出生后造血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一、骨髓一血屏障二、骨髓神经三、基质细胞四、基质细胞分泌因子第三节 造血细胞的起源、生长、发育及调控一、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二、造血细胞生长及发育三、造血调控第二章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形态一、血细胞形态演变的规律二、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第二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查一、血象检查二、骨髓象检查第三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第一节 概述一、固定二、细胞化学的显示方法三、细胞化学定量四、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节 过氧化物酶染色一、四甲基联苯胺法二、3一氨基一9一乙基咔唑法第三节 苏丹黑B染色第四节 酯酶染色一、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法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三、酯酶双染色第五节 过碘酸一希夫染色第六节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第七节 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染色第八节 骨髓铁染色第九节 常见类型急性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第四章 现代检查技术简介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一、培养条件和培养物二、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培养第二节 骨髓活检一、骨髓活检适应证二、常用的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技术三、骨髓活检的临床应用第三节 血细胞染色体检验一、染色体的基本特征二、染色体检查方法三、染色体异常四、染色体分析的临床意义第四节 细胞凋亡及其检验一、细胞凋亡基本概念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三、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变化四、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五、细胞凋亡的常用检验六、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第五章 贫血概述第一节 贫血的概念、分类和临床表现第二节 红细胞形态异常及其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第六章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的检验第一节 铁代谢及其检测一、铁代谢二、铁代谢的检测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第三节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第七章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二节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三节 骨髓病性贫血第八章 DNA合成障碍性贫血第一节 维生素B1:和叶酸的代谢及巨幼红细胞形成第二节 巨幼细胞性贫血第九章 溶血性贫血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分类和临床表现第二节 溶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一、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的转归二、胆红素代谢异常三、骨髓造血代偿性亢进四、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及其受损表现五、其他异常第三节 常用检验方法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三、血浆高铁白蛋白测定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Ibus试验)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鉴别诊断一、确定溶血的存在二、确定溶血的部位三、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第十章 红细胞膜缺陷症第一节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第三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第四节 其他红细胞膜缺陷疾病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二、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第十一章 红细胞酶缺陷症第一节 红细胞酶缺陷概述第二节 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一、G一6一PD缺陷症的筛查试验二、G一6一PD活性检测第三节 丙酮酸激酶缺陷症一、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概述二、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三、丙酮酸激酶活性检测第十二章 珠蛋白异常第一节 珠蛋白异常概述第二节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概述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检验方法第三节 异常血红蛋白病一、镰状细胞贫血二、不稳定血红蛋白病三、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病四、异常血红蛋白病检验方法第十三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第二节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第三节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第四节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方法一、抗人球蛋白试验二、冷凝集素试验三、冷热溶血试验(D—L试验)第十四章 其他贫血及贫血的鉴别诊断第一节 增生性贫血一、失血性贫血二、其他溶血性贫血第二节 继发性贫血一、感染性贫血二、慢性肝疾病所致贫血三、慢性肾疾病所致贫血四、恶性肿瘤所致贫血五、内分泌疾病所致贫血第三节 贫血的鉴别诊断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二、大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四、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第十五章 白血病第一节 概述一、白血病的传统分类二、白血病的发病情况三、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四、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四、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第四节 特殊类型白血病一、毛细胞白血病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三、成人T细胞白血病四、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五、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六、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七、全髓白血病八、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第十六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第十七章 淋巴瘤第一节 霍奇金病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第十八章 浆细胞病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第二节 巨球蛋白血症第十九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第二十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第三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第四节 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第二十一章 其他白细胞疾病第一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第二节 类白血病反应第三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四节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第五节 类脂质沉积病一、戈谢病二、尼曼一皮克病三、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六节 脾功能亢进第七节 骨髓转移癌第四篇 止血与血栓及其检验第二十二章 止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血管壁的结构与止血作用第二节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一、血小板的结构二、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三、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第三节 血液凝固机制一、凝血因子二、凝血机制第四节 抗凝系统一、抗凝血酶二、蛋白C系统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四、其他生理性抗凝物质第五节 纤溶系统一、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一、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二、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第七节 血栓形成一、血栓的结构分类二、血栓形成机制第二十三章 血管壁和血小板检验第一节 血管壁检验一、出血时间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第二节 血小板检验一、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二、血块收缩试验三、血小板黏附试验四、血小板聚集试验五、血浆G一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EUSA法)六、血浆血栓烷B2和6一酮一前列腺素F测定(ELISA法)七、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测定(EusA法)第二十四章 凝血因子检验第二十五章 循环抗凝物质检验第二十六章 纤溶系统检验第二十七章 血液流变学检验简介第二十八章 血栓前状态检验简介第二十九章 血栓与止血异常性疾病实验室检验正常参考值英汉词汇对照汉英索引参考文献彩图
2023-06-30 08:08:151

造血祖细胞没有自我复制能力但却有增殖能力,它不能自我复制,怎么进行增殖?

这里的“自我复制”并不是指DNA的复制。而是说造血祖细胞再产生一个造血祖细胞,而是分化成专能的细胞了
2023-06-30 08:08:331

骨髓是什么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状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 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如图:骨的构造模式图)。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贫血时,黄骨髓能“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参考资料: 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各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120天,白细胞的寿命为数天、数周或数年。血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由新生的血细胞不断补充,使外周血循环中血细胞数量和质量保持动态平衡。 人的血细胞最早是在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胚胎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第4~5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系;这些细胞系称为骨髓成分。脾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以及淋巴组织产生淋巴成分。 (一)骨髓的结构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约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黄骨髓内仅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故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进行造血。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结缔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目前认为,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也就是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极为重要。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包括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及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分。基质细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一般认为,骨髓基质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并且分泌体液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发育中的各种血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细胞表面,构成幼红细胞岛(erythroblastic islet)(图5-9);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而贴近并穿过血窦内皮,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多远离血窦,当发育至晚幼粒细胞具有运动能力时,则借其变形运动接近并穿入血窦。巨核细胞常常紧靠血窦内皮间隙,将胞质突起伸入窦腔,脱落形成血小板。这种分布状况表明造血组织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环境造血诱导作用。 2.血窦 由动脉毛细血管分支而成。血窦腔大而迂曲,最终汇入骨髓的中央纵行静脉。血窦形状不规则。窦壁衬贴有孔内皮,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细胞覆盖,当造血功能活跃,血细胞频繁穿过内皮时,覆盖面减小。血窦壁周围和血窦腔内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功能。 (二)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细胞 血细胞发生是造血干细胞经增殖、分化直至成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过程。造血干细胞(hemoplietic stem cell)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微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称造血祖细胞(hemopoietic progenitor),它也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但已失去多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故也称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 1.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起源于人胚(受精后第2周末)的卵黄囊血岛;当胚体建立循环后,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迁入胚肝。第3~6月的胎儿肝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含造血干细胞较多,近年应用分离的胎肝造血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患者。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5%,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中也有极少量。关于造血干细胞的形态结构,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类似小淋巴细胞,直径7~9μm,胞质内除大量游离核糖体和少量线粒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性是:①有很强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但在一般生理状态下,多数细胞处于G0期静止状态。②有多向分化能力,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③有自我复制能力,即细胞分裂后的子代细胞仍具原有特征,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造血干细胞学说是60年代初提出的,此后为大量实验证实,是血细胞发生学领域的重大成就。造血干细胞最初是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证实的。实验是将小鼠骨髓细胞悬液输给受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使后者重新获得造血能力而免于死亡。重建造血的原因是脾内出现许多小结节状造血灶,称为脾集落(spleen colony)。脾集落内含有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或三者混合存在。如将脾集落细胞分离后再输给另外的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仍能发生多个脾集落,并重建造血。脾集落生成数与输入的骨髓细胞数或脾集落细胞数成正比关系,表明骨髓中有一类能重建造血的原始血细胞。为确定一个脾集落的细胞是否起源于同一个原始血细胞,又将移植细胞经照射后出现畸变染色体,以此作为辨认血细胞发生来源的标志。将此种带标志的细胞输给受照射的小鼠,结果发现,每个脾集落中的所有细胞均具有这种相同的畸变染色体,表明每个集落的细胞是来自一个原始血细胞。每个脾集落为一个克隆(clone),称为脾集落生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S),它代表一个造血干细胞。近年还发现,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不同分化等级的细胞群体,如髓性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系、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淋巴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种淋巴细胞。 人造血干细胞的存在也有一些间接依据。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均具有Ph′畸变染色体,由此推测这三种细胞来自共同的干细胞;又如人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出现混合性细胞集落,也表明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2.造血祖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几种不同的造血祖细胞,它们进而再分别分化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有限,它们依靠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可用体外培养的细胞集落法测定。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作用下,可分别出现不同的血细胞集落,目前已确认的造血祖细胞有:①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必需在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由肾等产生)作用下才能形成红细胞集落,又称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②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粒细胞生成素(granulopoietin,由巨噬细胞产生)作用下形成该种细胞的集落,又称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集落生成单位(CFU-GM)。③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又称巨核细胞系集落生成单位(CFU-M)。其在细胞的造血祖细胞的存在,目前尚无确切实验结果。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 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basophilic erthroblast)、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blast)、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normoblast),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1 表5-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 形状(μm) 胞核形状 染色质 核仁核质比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血红蛋白 分裂能力原始阶段 原红细胞 幼早幼红细胞稚 中幼红细胞阶 晚幼红细胞段成熟 网织红细胞阶 红细胞段 14~22 圆 11~19 圆10~14 圆9~12 圆7~9 圆盘状7 圆盘状 圆 细粒状 2~3 > 3/4圆粗粒状 偶见 >1/2圆 粗块状 消失 约1/2圆 致密块 消失 更小无无 强 墨水蓝 无 有 很强墨水蓝 开始出现 有减弱 嗜多染性 增多 弱 红蓝间染 弱 红 大量 无微 红 大量 无无 红 大量 无2.粒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历经原粒细胞(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又称前髓细胞,promyelocyte)、中幼粒细胞(又称髓细胞,myelocyte)、晚幼粒细胞(又称后髓细胞,metamyelocyte)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从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大约需4~6天。骨髓内的杆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贮存量很大,在骨髓停留4~5天后释放入血。若骨髓加速释放,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可骤然增多。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2。 3.单核细胞发生 单核细胞的发生经过原单核细胞(monoblast)和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变为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增殖力很强,约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贮存量不及粒细胞多,当机体出现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 4.血小板发生 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经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的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原巨核细胞分化为幼巨核细胞,体积变大,胞核常呈肾形,胞质内出现细小颗粒。幼巨核细胞的核经数次分裂,但胞体不分裂,形成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μm,甚至更大,细胞核分叶状。胞质内有许多血小板颗粒,还有许多由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网状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内含颗粒。并可见到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沿着血窦壁伸入窦腔内,其胞质未端膨大脱落即成血小板。每个巨核细胞可生成约2000个血小板。 表5-2 粒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 育阶段和名称 胞体 大小 形状(μm) 胞 核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 比例 胞 质 嗜碱性 着色 嗜天青 特殊 分裂 颗粒 颗粒 能力原始阶段 原粒细胞幼 早幼粒细胞稚 中幼粒细胞阶 晚幼粒细胞段成熟 杆状核粒细胞阶 分叶核粒细胞段 11-18 圆 13-20 圆11-16 圆10-15 圆10-15 圆10-15 圆 圆 细网状 2-6 >3/4 卵圆 粗网状 偶见 >1/2半圆 网块状 消失 约1/2肾形 网块状 消失 <1/2带状 粗块状 消失 <1/3分叶 粗块状 消失 更小 强 天蓝 无 无 有 减弱淡蓝 大量 少量 有弱 浅蓝 少 增多 有极弱 浅红 少 明显 无消失 淡红 少 大量 无消失 淡红 少 大量 无5.淋巴细胞发生 淋巴细胞的发生较复杂。淋巴细胞有多种亚群,它们既有发生育过程,又可因抗原刺激出现小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单株增殖过程,而且还缺乏常规光镜下可见的分化标志,故很难从形态上严格划分淋巴细胞的发生和分化阶段。以往的光镜形态观察,将淋巴细胞的发生传统地分为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三个阶段,与近年免疫学研究结果尚无明确的关联(详见免疫系统)。 (北京医科大学 吴江声) 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器官,又是哺乳动物和人培育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骨髓的髓细胞中约有10%属于淋巴细胞系,主要为B细胞系的细胞,细胞散在分布,不形成B细胞岛。淋巴干细胞在骨髓的微环境中先形成大的前B细胞(pre-B cell),约经过4~8次分裂成为中等大小的前B细胞,胞质内已开始合成膜抗体分子。细胞再继续分裂变小,成为幼B细胞(immature B cell),细胞膜上已出现膜抗体SIgM。继而再进一步分化成处女型B细胞(virgin B cell),膜上有SIgM和SIgD分子。处女型B细胞经血循环迁至周围淋巴器官骨髓培育B细胞直至终身。骨髓产生的B细胞比胸腺产生的T细胞数量虽较少,但较为恒定,也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023-06-30 08:08:437

血液中有哪三种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器官有一个变迁的程序。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是在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五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但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可再参与造血以补充骨髓功能的不足。因此,此时的骨髓外造血具有代偿作用。儿童到4岁以后,骨髓腔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造血组织增长的速度,脂肪细胞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到18岁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充裕。成年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的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又区分为阶段的过程。首先是造血干细胞(hemopieticstemcells)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造血细胞为干细胞,它们既能通过自我复制(selfrenewal)以保持本身数量的稳定,又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committedprogenitors);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巨核系祖细胞(CFU-MK)和TB淋巴系祖细胞(CFU-TB);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precursors)阶段,此时的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为形态上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造血细胞在经历上述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自我复制的能力逐渐降低,而分化、增殖的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数量逐步增大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①成分:90%水、蛋白质、酶、激素、无机盐、代谢产物。②理化特性:PH值(7.3~7.4),渗透压相当于0.9%NaCl溶液。其中血浆中有一种蛋白质叫纤维蛋白原,当血液凝固时,转变为纤维蛋白,析出血清。2、血细胞:红细胞350万~550万个/ul(mm3)白细胞4000~1万个/ul(mm3)有粒白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1%)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20%~30%)单核细胞(3%~8%)血小板10万~40万个/ul(mm3)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1、骨髓:红骨髓:婴幼儿期黄骨髓:5岁以后,红→黄,为脂肪组织。成人各占一半。2、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造血祖细胞:向一个或二个细胞系定向分化的细胞。3、血细胞分化过程及形态演变规律:原始→幼稚(早、中、晚)→成熟规律:①细胞体:大→小(巨核细胞除外)②细胞核:大→小(红细胞大→无)③细胞质:少→多,蓝→红(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除外)颗粒:无→有红细胞:血红蛋白无→有④分裂能力:有→无
2023-06-30 08:08:591

造血干细胞的分布、生理作用和免疫学特性?

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出生后主要存在红骨髓中,占骨髓有髓细胞的0.5%,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分布。生理学作用就是大量增殖分化为各类不同的造血祖细胞。
2023-06-30 08:09:071

骨髓中的干细胞是怎样产生红细胞、白细胞的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骨髓中的原始红细胞经过四次细胞有丝分裂发展成的。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红系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胚胎期红细胞最初由卵黄囊壁产生并释放入血液,是有核红细胞。以后这种有核红细胞被肝所产生的不同细胞同工型——无核红细胞代替。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子从胚胎型、胎儿型到成年型的承袭是适应发育过程环境变化及结合、运输氧功能的需耍。白细胞由骨髓产生。 它们从前体细胞(干细胞)经一定时间逐渐分化、成熟为5种主要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要产生约1000亿个白细胞。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 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2023-06-30 08:09:153

干细胞为什么又被叫做“万能细胞”?

原因:干细胞的功能非常强大,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以说是“万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直接“Ctrl+C”“Ctrl+V”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其中造血干细胞,是指血液系统中的“始祖细胞”,或者称为“万能细胞”。其神奇之处在于,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分化成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个类型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免疫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扩展资料:虽然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干细胞的结构意义能帮助定义干细胞,但是干细胞的定义仍必须是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上的。从功能上讲,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是处于细胞系起源顶端的最原始细胞,在体内能够分化产生某种特定组织类型的细胞。对于单细胞来讲,对这个定义进行严格限制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复杂的器官中,为了区别干细胞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祖细胞,对其进行功能上的区分可能更精确和必要。因为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定义是由其是否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所决定的。干细胞一旦分化为祖细胞后就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出现对称性的有丝分裂,祖细胞的数量只有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补充,但是祖细胞仍然保持高度的增殖能力,就造血干祖细胞而言,各系造血过程中细胞的大量扩增主要依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湖南首个神经修复学与干细胞研究中心成立人民网-造血干细胞归巢记百度百科-干细胞
2023-06-30 08:09:271

________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

【答案】:A对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称作增殖刺激因子。常见的增殖刺激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脂多糖、白血病抑制因子等。故此题选A。
2023-06-30 08:09:341

末梢红细胞的血细胞的生成过程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包括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的全过程。造血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与造血微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与调节密切相关。胚胎期血细胞起源于胚胎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胚胎期的造血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即卵黄囊造血期、肝造血期和骨髓造血期。 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多能造血祖细胞和各系造血祖细胞,它们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分化,在调节因子的作用下,进行有限的细胞增殖活动。祖细胞已能对调节因子起反应,可能已具有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红系祖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红系祖细胞。可以影响这些细胞的增殖活动,刺激血红蛋白的合成,并推进向红细胞成熟。70年代初人们用含有红细胞生成素的血浆凝块,培养出红系细胞集落。提高培养体系中的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和延长培养时间,则可以生成由更多红系细胞组成的大型或暴增型集落。粒系祖细胞动物和人的造血细胞在适当的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可以在体外琼脂或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生成主要由粒系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或两者混合组成的集落。在上述体外培养条件下生成的集落,也是起源于单一细胞,这种细胞叫做粒系祖细胞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细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粒系祖细胞只能分化发育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 -巨噬细胞。此外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也有它们各自的祖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的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在向巨核细胞方向分化中,也存在着巨核系祖细胞阶段。体外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在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可产生巨核细胞集落。证明巨核细胞也由相应的祖细胞发育形成。淋巴系祖细胞经体外培养初步证明了它们也有祖细胞阶段。B淋巴系祖细胞和T淋巴系祖细胞分别在初级淋巴器官骨髓 (鸟类为腔上囊)和胸腺中发育为B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小鼠骨髓细胞中不仅存在着多能造血干细胞,而且,还同时存在着髓系干细胞与淋巴系干细胞(尤其是T淋巴干细胞)。 体内还存在着许多影响造血活动的因子,其中既有刺激物,也有抑制物,它们通过一整套严密的反馈机制,对造血过程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①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物:将贫血家兔的血浆注射给正常家兔,可以引起正常家兔外周血液红细胞的增加,这是最早发现的影响红细胞系造血的体液因子,叫红细胞生成素,它对红细胞系的增殖有特异性刺激作用。然而,在成熟红细胞中也提出了红细胞抑素,它对骨髓幼稚红系细胞的增殖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并能延长细胞周期的时间。② 粒细胞生成中的调节物:在造血细胞的体外琼脂培养中,必须加入少量的集落刺激因子,才能生成由粒系细胞组成的集落,这种刺激因子也能对体内粒细胞的生成起调节作用。与此相对立的,是集落生成的抑制物,它可阻止刺激因子的产生,抑制物是由成熟粒细胞生成的。成熟粒细胞还可产生一种低分子量的粒细胞抑素,它对骨髓幼稚粒细胞的增殖有特异的抑制作用,或延长其细胞周期的时间。 前列腺素E类物质在体外可抑制幼稚粒细胞的增殖。所以,当粒细胞刺激因子活性过高时,前列腺素E类物质,可从另一侧面对抗粒细胞的生成。③ 淋巴细胞和巨核细胞生成的调节物:植物凝集素和其他抗原性物质可以使成熟淋巴细胞转化,淋巴细胞中也有对淋巴细胞转化起特异性抑制作用的抑素。巨核细胞生成中有刺激血小板生成的血小板生成素,但对整体动物注射血小板匀浆时,则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④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物:在正常恒定的造血状态下,造血干细胞处于两种生理状态,即大部分处于静止期,而小部分处于周期活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由静止期转入周期活动。当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处于旺盛增殖阶段时,骨髓细胞生成的刺激物明显增加,抑制物则明显减少,反之也如此。这两种物质,在正常造血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受脑下垂体 -肾上腺系统的影响。摘除肾上腺可以促使造血干细胞由骨髓同外周血和脾迁移。相反,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起抑制作用。一些药物,如内毒素、强的松龙、硫酸葡聚糖类多聚阴离子化合物等,在影响外周血象的同时,有提高血液中造血干细胞量的作用。此外,淋巴细胞、抗原性物质或疫苗等还可能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造血活动的调控是一个错综复杂、细微而又专一性很强的过程。一些血液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一环节的调节失常有关。
2023-06-30 08:09:561

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

造血干细胞与其它干细胞不同,因为它是以不对称分裂的方式所谓的不对称分裂是一个造血干细胞分裂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子细胞与亲代一样,继续保持干性,另一个子细胞开始分化,分化为短期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得到的造血祖细胞可以对称分裂了,形成很多造血祖细胞,并向髓系和淋巴系分化,最终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和T细胞、B细胞等。 正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造血干细胞的数目是不会增多的。当然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减少,可能因为一次分裂错误而损失一个造血干细胞,所以人的造血干细胞也是在不断减少中。人的年龄增大,造血干细胞也不断的减少。 也正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造血干细胞的数目是不会增多的,为别人捐献骨髓对自身也有较大的影响的。
2023-06-30 08:10:211

造血干细胞为什么能分化出各种血细胞?

除生殖细胞外,人体中每个有核细胞的基因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表现为不同的细胞?那是因为在分化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基因被激活。不同的激活组合,就会导致不同的细胞分类。所以,现在可以用药物处理已经分化好的细胞,重新改变它的激活基因,把皮肤细胞变为干细胞。造血干细胞,也是有全能干细胞分化而来。然后再分化为各个不同系的造血干细胞,最后分化为血细胞。道理都是一样的
2023-06-30 08:10:295

在动物骨髓造血组织中含量较多,有促进白细胞增生及抗放射线作用的是

【答案】:C本题考查升白细胞药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调节骨髓中粒系造血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选择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可增加粒系终末分化细胞的功能。(2)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3)蛋白同化激素俗称合成类固醇,是一类拟雄性激素的人工合成的甾体激素,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甲睾酮、丙酸睾酮、十一酸睾酮、丙酸诺龙、司坦唑醇、群勃龙、脱氢异雄酮等。由于其主要结构与雄激素颇为相似,因此具有与雄激素相似的生理作用,但其雄性化作用甚弱,而蛋白同化作用却很强,临床上有多种用途,其中一种用途是作为升白药物使用,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升高。(4)利可君(利血生)是一种噻唑羧酸类升白细胞药,为半胱氨酸的衍生物,能分解为半胱氨酸和醛,具有促进骨髓内粒细胞生长和成熟的作用,可促进白细胞增生。(5)小檗胺是从小檗科植物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作用广泛,具有促进白细胞增生、抗炎、降血压、抗肿瘤、抗心肌缺氧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6)维生素B4又称腺嘌呤,是生物体内辅酶与核酸的组成和活性成分,其参与机体的代谢功能,具有刺激骨髓白细胞增生的作用。(7)鲨肝醇在动物骨髓造血组织中含量较多,可能是体内造血因子之一,有促进白细胞增生及抗放射线的作用。(8)脱氧核苷酸钠是为复方制剂,组分为脱氧糖胞嘧啶核苷酸、脱氧核糖腺嘌呤核苷酸、脱氧核糖胸腺嘧啶核苷酸及脱氧核糖鸟嘌呤核苷酸钠盐。有促进细胞活力的功能,以及改变机体代谢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
2023-06-30 08:10:431

rhG-CSF简介

目录 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 1.1 药品名称 1.2 英文名称 1.3 rhGCSF的别名 1.4 分类 1.5 剂型 1.6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药理作用 1.7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药代动力学 1.8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适应证 1.9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禁忌证 1.10 注意事项 1.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不良反应 1.12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用法用量 1.13 rhGCSF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14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 已经自动替换为 rhGCSF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rhGCSF 1.1 药品名称 rhGCSF 1.2 英文名称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3 rhGCSF的别名 优保津;非格司亭;重组人体白细胞生成素;非雷司替;惠尔血;特尔津;瑞白;格拉诺赛特;吉粒芬;吉赛欣;津恤力;粒细胞集落 *** 因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Filgrastim 1.4 分类 血液系统药物 >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1.5 剂型 75μg(1ml),150μg(1ml),300μg(1ml)。 2.注射剂(粉):50μg,100μg,250μg。 1.6 rhGCSF的药理作用 rhGCSF是由1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通过重组DNA技术制成,与天然GCSF的氨基酸序列和糖链完全相同,不同的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链的N端含有蛋氨酸。分子量为1.8×104~2.4×104,编码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的q21~q22之间。rhGCSF通过与粒系祖细胞及成熟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前者的增殖分化并增强后者的功能(包括趋化性、吞噬和杀伤功能等)。rhGCSF还可促进髓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调节中性粒细胞系的增殖与分化成熟;也可驱使中性粒细胞释放至血流,使外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1.7 rhGCSF的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非格司亭的半衰期(t1/2)与用药剂量有关。对健康男子进行的静脉点滴和皮下注射给药的研究表明,用量为1μg/kg时,t1/2为1.4h;用量小于1.5μg/kg时,t1/2为1.4±0.3h,并有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的现象,AUC为每小时21.6ng/ml;皮下注射,血药峰浓度(Cmax)出现在给药后3.5~4.5h,t1/2为2.15h,AUC为每小时21.6ng/ml,生物利用率为0.54。用量在5μg/kg或以上时,机体清除力达到饱和,t1/2稳定在3.7±0.3h。相同剂量皮下注射给药4h后血药浓度比静脉点滴同一时间的为高。连续给药6天以上血药浓度与单次给药时无明显差异。rhGCSF皮下注射吸收良好,在血清中5min内即可测得。达峰时间为2~8h;静脉滴注后30min达血药峰浓度。半衰期约1~5h,静脉与皮下注射的消除半衰期相似,均约3~5h。rhGCSF起效迅速,静脉注射后5min先出现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减少,4h后开始上升并逐渐超过原有水平,24h内达高峰。连续静脉或皮下给药其血药浓度变化与单次给药相似,表明rhGCSF无蓄积作用。 1.8 rhGCSF的适应证 1.用于大剂量化疗后、既往有化疗后严重骨髓抑制史以及大范围放射治疗后再化疗的患者。 2.用于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及移植后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 1.9 rhGCSF的禁忌证 对rhGCSF或其他粒细胞 *** 因子制剂过敏者禁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紫癜者禁用。在化疗前或癌症化疗同时禁用rhGCSF。骨髓幼稚细胞未充分降低或外周血存在未成熟细胞的骨髓性白血病症者禁用。 1.10 注意事项 1.(1)有药物过敏史者。(2)过敏体质者。(3)肝、肾、心、肺功能重度障碍者。(4)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的患者(rhGCSF对髓性白血病细胞有 *** 增殖作用)。(5)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患者(rhGCSF对某些肿瘤细胞有 *** 增殖作用)。 2.交叉过敏:对大肠杆菌蛋白过敏者,使用大肠杆菌重组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后可能出现交叉过敏反应。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rhGCSF对早产儿、婴儿的安全性尚未确认。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rhGCSF在人类孕期的安全性尚不清楚,故孕妇不宜使用。 5.药物对哺乳的影响:rhGCSF是否由乳汁分泌尚不清楚,故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6.用药中应定期监测血象,以避免造成中性粒细胞过多。 7.rhGCSF的使用对象仅限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8.用药过程中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处理。 9.由于迅速增殖分化的造血祖细胞对放(化)疗敏感,rhGCSF不应和放(化)疗同时使用。 10.周围血白细胞升至(2~5)×109/L时可停药;若其大于10×109/L或周围血液出现幼稚细胞时,应立即停药。 11.rhGCSF使用前应避免振荡,因振荡后起泡可减少实际吸入注射器的剂量。若发现溶液已起泡,可静置数min后再抽取。rhGCSF供静脉注射须用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浓度不低于15μg/ml,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终浓度在2~15μg/ml之间,须在加rhGCSF之前于5%葡萄糖注射剂中先加入终浓度为0.2%的人血白蛋白,以避免输液系统对rhGCSF的吸附。rhGCSF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快速静脉用药可使其作用减低),每次至少持续1h以上,其稀释后应在6h内输完。 12.rhGCSF不能与其他注射剂混合使用。 13.皮下注射的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且用药更方便。 14.用药时间太短基本无效。非格司亭至少用5~7天,才能发挥 *** 骨髓造血的作用,太短仅能 *** 骨髓中的成熟粒细胞的释放,停药后则又降至低点。这种用法貌似经济,实则为浪费。 15.一般情况下化疗前或化疗中不要使用。因为此时应用非格司亭,促进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加速增殖,这些细胞对细胞毒化疗药物更为敏感。虽外周血白细胞数可达化疗所需指标,但是一旦很快给予化疗则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且不易恢复。 16.预防用药首次应在末次化疗给药后24~72h。根据所用化疗药物的代谢情况而定,尽量减少细胞毒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毒害。 17.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有时单用集落 *** 因子效果不显,往往见于化疗反应重,致患者营养状况差。此时不要过于依赖集落 *** 因子,如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18.有研究表明,相同剂量分一天两次用药比一次给药效果好。 19.尽可能不静脉用药。原因之一是集落 *** 因子的作用与血中峰浓度无关,而与达到有效血浓度的持续时间有关。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药物代谢缓慢,有利于其发挥作用。另外,集落 *** 因子静脉用药可能引起严重的变态反应。 20.在保证有效的前提下尽量用小剂量。因为用量加大不良反应的概率及程度也会加大。 21.考虑集落 *** 因子在临床有滥用的情况,预防用药的指征应严格掌握。 22.如果除提高粒细胞外同时又需提高免疫功能,则选择GMCSF为好。 23.长期应用集落 *** 因子可导致骨髓增生不良和肝肾功能受损。 24.对预防性用药,用药早疗效好。有研究比较化疗后不同时间开始预防性用药的效果,发现化疗结束后24~48h用药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天数最短。化疗后72h之内用药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天数最少。 25.放化疗同步应用时使用非格司亭或GMCSF可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应予注意。 1.11 rhGCSF的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及关节肌肉酸痛,多出现于大剂量静脉用药或用药后白细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的患者,其程度为轻至中度,无需临床处理。 2.有时会有消化道反应(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肝功能损害(轻度可逆性ALT、AST、堿性磷酸酶升高)、一过性低血压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还可引起发热、头痛、倦怠、心悸、尿酸和肌酐升高等。 3.偶有皮肤发红、皮疹、急性发热白细胞增多性皮肤病(表现为发热伴皮损与疼痛)。 4.长期用药者有时可见脾大,但多为亚临床型。 5.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水钠潴留、血栓形成、低血压或过敏性休克等罕见。 1.12 rhGCSF的用法用量 1.(1)静脉注射: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移植后的次日或第5天起,每天1次,给药5μg/kg。②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数减至2.0×109/L以下时):每天5μg/kg。(2)皮下注射:①白血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每天2.5~5μg/kg,待白细胞升至大于2×109/L即停药。②实体瘤日剂量可适当减少,一般为2~3μg/kg,每天1次。③再生障碍性贫血、MDS或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每天剂量一般应超过肿瘤性疾病,且疗程宜长。④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干细胞动员:于化疗后白细胞降至最低点(一般为停化疗后约2周)时开始用药,剂量为每天5~10μg/kg,至白细胞升至大于等于5.0×109/L时开始采集周围血干细胞,采集期间继续用药。⑤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每次2μg/kg,每天1次。 2.儿童:(1)静脉注射: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法用量同成人。②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数减至1.0×109/L以下时):每天2μg/kg。(2)皮下注射:用法用量同成人。 3.非格司亭的治疗用药:在发生粒细胞减少症时非格司亭的最小有效剂量尚未准确地确定。对化疗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临床通常的用法是根据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给予相适应的剂量。(1)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下或中性粒细胞在1.0×109/L以下时,非格司亭的用量为每天2.0~5.0μg/kg,皮下注射,持续10~14天。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如连测两天白细胞总数≥10×109/L或中性粒细胞≥6.0×109/L时停用。如果已连续使用14天无明显效果,再用也无益。(2)白细胞总数在2.0×109~3.0×109/L时,非格司亭的用量为每天1.0~2.0μg/kg,皮下注射,持续7~10天。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白细胞总数≥8.0×109/L减至同一用量隔日1次。如连测两天白细胞总数≥5.0×10^9/L时停用。如果已连续使用14天无明显效果,再用也无益。 4.非格司亭的预防用药:用药的剂量根据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程度确定。用药一般采用低剂量即可,非格司亭的用量为每天1.0~2.0μg/kg,皮下注射,持续5~7天。白细胞总数≥10×109/L时停药。如果白细胞总数未达此指标,则可用7~10天或再用数日,达到上述指标再停药。 5.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单用时每天5~16μg/kg,皮下注射,每天分2次用,持续5~6天;与化疗联合动员时每天5~10μg/kg。常用量每天300μg。与GMCSF联合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可使CD+34细胞及原始的CD+34细胞增多。超过每天16μg/kg不良反应增加。 1.13 药物相互作用 rhGCSF与化疗药同时应用,会因迅速分化的定向造血干细胞对化疗药敏感而影响非格司亭的效果。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rhGCSF所致的胃痛是有效的,用解热镇痛的药治疗引起的发热、头痛、肌痛也有效。 1.14 专家点评 1.第一周期化疗,常规不需要,仅在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性大时(大于40%)使用。如果患者有发生化疗导致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如已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合并感染,或已接受盆腔野或包含大量骨髓组织的放射治疗,可考虑使用。 2.第一周期之后的化疗:如果所用化疗在前一周期化疗后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前一周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间很短且无发热则不必使用);但在下述情况下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加大,应预防用药: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0.5×109/L)、原发疾病未控制、合并肺炎、高血压、败血症、深部真菌感染以及老年患者。 3.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长延误化疗,且所治疗的恶性肿瘤为化疗敏感且可获根治的恶性肿瘤则予以使用。 4.同步放化疗或放射治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尤其在放射野包括纵隔时。
2023-06-30 08:10:501

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功能是___ ?

1.自我复制更新所有的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都有不断自我复制更新的功能,即衰老的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又变得年轻,故又称永生细胞。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过强或减低都会导致血液病。2.分化功能造血干细胞可进一步变成各种造血细胞,称为分化。如分化为髓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的祖细胞,祖细胞是仅次于干细胞的早期细胞,从祖细胞开始造血细胞向更为特异的各系细胞分化。(1)髓系祖细胞 进一步分化成熟为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中以中性粒细胞最为重要,负责人体的主要防卫功能,杀灭及抑制侵入体内的各种病原体。除中性粒细胞外,粒细胞还可分化为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承担吞噬外来的异物和各种已遭一定损伤的病原体。(2)淋巴系祖细胞 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各种淋巴细胞,承担人体主要的免疫功能。免疫顾名思义为免受瘟疫的侵袭,即抵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其又分为B及T二种淋巴细胞系。①B淋巴细胞 负责人体的体液免疫,即产生各种抗体。当各种外来的病原体侵入人体时,B淋巴细胞可产生各种相应的抗体,发挥防御功能。②T淋巴细胞 负责人体的细胞免疫,当各种外来的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在相应的抗体和/或补体协助下发挥防御功能。(3)红系祖细胞 进一步分化成熟为红细胞,承担人体携氧及气体交接功能,即将氧气由肺运输至组织,再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至肺排出体外。(4)巨核系祖细胞 进一步分化为能制造血小板的成熟巨核细胞。血小板在体内承担相当部分的止血功能,人体血管,尤其是最小的毛细血管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血管内的血小板即形成白色血栓将血管的破损处堵塞,避免过度出血。
2023-06-30 08:11:024

干细胞的对称分裂与不对称分裂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干细胞,英文名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又被称为“起源细胞”、“祖细胞”。干细胞具有着两种不同的分裂方式,一是对称分裂,另一种是不对称分裂。它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分裂为两个相同的分裂末期的功能细胞或者两个相同的干细胞,还可以分裂为一个干细胞及一个末期的功能细胞,所分化的后代细胞中始终有一部分能够保持祖细胞的所有特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干细胞就是是个体发育和组织再生的基础。干细胞可以通过其再生能力进行抗衰老化的良性应用,甚至可以对损伤的皮肤和器官组织进行填补和修复所谓的不对称分裂是一个造血干细胞分裂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子细胞与亲代一样,继续保持干性,另一个子细胞开始分化,分化为短期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得到的造血祖细胞可以对称分裂了,形成很多造血祖细胞,并向髓系和淋巴系分化,最终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和T细胞、B细胞等。造血干细胞是这样的,胚胎干细胞就不清楚了
2023-06-30 08:11:091

红枣补血的原理是什么?

枣的补血功用,主要是由于红枣中的多糖成分影响造血系统、促进造血的结果。目前认为,造血凋控的关键在造血干细胞利造血祖细胞,尤其是后者膜上出现了造血生长因子(HGF)的受体。多糖是红枣中促进造血的有效成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启动机体造血调控系统,间接地刺激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红枣多糖可能是通过保护和改善对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起重要调控作用的造血微环境,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并激活造血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等;也可能是通过体内间接途径刺激骨骼肌组织,使它们分泌活性较高的红系造血调控因子,造血调控因子调节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红枣造血。 红枣本身虽具有补血的作用,但若只单吃红枣一样东西,效果是相当微弱的,若女性想藉由食物来补血,建议可以用红枣搭配葡萄干、龙眼等等食品一起吃,效果会比单吃红枣来的有用。   长期服用红枣肚子会轻易智慧涨气,且会使身材变胖,怕胖的人不宜长期服用,一个礼拜吃2到3次即已足够,以免补了血却还得担心减肥问题。
2023-06-30 08:11:193

三七皂苷的毒副作用

  三七皂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用于脑血管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前房出血等,那么你知道三七皂苷的毒副作用有什么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三七皂苷的毒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三七皂苷的毒副作用   偶见过敏性皮疹,胃肠不适或少量出血如齿龈出血、痰中带血,妇女月经量增多,实际应用中偶见 血压 上升多见于老人。   三七皂苷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具有以下药理、 功效作用 :   对高脂血症的作用   用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降脂抗栓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降纤作用,临床疗效及 血脂 、 血液 流变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对高粘血症的作用   将高粘血症患者分成三七总皂苷组和肠溶阿斯匹林组,经过4周1个疗程治疗,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且优于阿斯匹林。   对高血压的作用   用三七总皂苷治疗高血压,治疗20天后,能明显降低增高的血压还能明显减慢心率,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MDA,明显升高SOD,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   抗心肌缺血作用   用三七总皂苷对实验性心肌缺血作用观察发现三七总皂苷能显著改善体表 心电图 的缺血表现,缩小 心肌梗塞 范围,可逆转劳累型 心绞痛 病人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甚至可使之恢复正常。   抗心律失常   用三七总皂苷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观察, 动物 实验显示三七总皂苷可使大鼠试验性室性早搏明显减少,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明显降低大白鼠急性心肌梗塞后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表明三七总皂苷可以通过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发挥抗AS的作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能保护细胞不受高脂血清的影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   研究三七总皂苷对 冠心病 病人ET-1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抗心脑缺血作用   采用三七总皂苷治疗 脑梗塞 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三七总皂苷可显著改善 全脑 缺血或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脑水肿。   促进造血细胞生长   三七总皂苷对造血祖细胞有增殖作用,研究还发现三七总皂苷中的Rg1和Rb1是促进造血的有效单体,能不断促进人骨髓粒系、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对粒系祖细胞的作用优于红系祖细胞。   抗纤维化   从细胞水平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能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程,改善 肾功能 。实验发现三七总皂苷能使肺泡炎发生时间推迟,进展缓慢,程度较轻,几乎不形成肺纤维。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结果显示三七皂苷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对 神经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细胞学,形态学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的检测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模型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对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三七皂苷的药物应用   本品为淡黄色无定形粉末,味苦,微甘。   三七总皂苷是根据提取、分离技术从优质三七中提取有效的药用成分包括20多种皂苷活性物质、17种 微量元素 、蛋白、丰富的维生素、多糖等   三七总皂苷目前主要用应用心脑血管 疾病 类的药品、 保健 品等如“血塞通”“复方丹参滴丸” 猜你喜欢: 1. 长期吃三七的毒副作用 2. 三七粉的禁忌和副作用 3. 三七粉副作用有哪些 4. 三七粉的副作用有哪些 5. 三七叶的副作用
2023-06-30 08:11:261

HSC的体外扩增方法

Dexter等于1977年建立了骨髓液体培养体系。此培养法基础是建立一骨髓基质细胞支持层(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和网状细胞等),形成二维空间结构,培养体系不单提供了营养、细胞因子,而且提供了类似于体内的细胞-细胞关系,使此法纤维造血8-12周[3]。极限稀释法技术证明,在Dexter培养体系中,前造血祖细胞在培养第一周前已开始减少[4]。应用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提示,该体系培养的骨髓CD34+、CD38- 细胞不能更新复制[5]。早期造血细胞体外培养扩增方法的研究启示:HSC细胞可在体外培养,但两种培养方法均没有建立适合其体外造血的微环境。寻求建立,一个合适的人HSC培养体系是研究的关键。 理想的HSC培养方法要求既能最大限度地扩增各阶段的造血细胞,又能维持甚至扩增HSC。目前较为成功的人HSC体外扩增方法主要有两种:⑴细胞因子支持筛选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⑵基质支持下的灌注培养。 2.1.1 HSC的特性 :HSC没有任何形态方面的特征,也没有独特的免疫表型迄今尚无直接检测的方法。HSC只能通过脾结节形成法检测,也可通过检测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 (CFU-HPP)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反映其存在。其免疫表型特征有:CD34+、Thy-1-/弱+、Lin-、CD33-、CD38 -、CD45Ro-、HLA-DR-。其Rh-123荧光呈阴性或低强度,对4-HC/5-Fu有抗性。HSC是不均一的细胞群体,早期的造血细胞大部分处于G0/G1期,启动慢,但扩增持续时间长,扩增倍数高,造血细胞产量高。较成熟造血细胞启动快,短期扩增倍数高,维持时间短,产物多是成熟细胞,造血祖细胞产量少。 2.1.2 细胞因子的造血调节根据细胞因子对造血细胞不同的作用阶段将其分为:⑴特异性细胞因子:大多作用于分化后期,包括EPo、TPo、M-CSF、G-CSF 和IL-5;⑵无系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于分化状态的HSC,包括IL-3、GM-CSF和IL-4,其功能主要维持处于G0期之外所有HSC的生存、增生;⑶G0期作用细胞因子:包括IL-1、IL-3、IL-6、IL-11、IL-12、G-CSF、LIF和SCF,维持早期HSC的存活或促其分化扩增:⑷抑制血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包括TNF-α、TNF-βIFN和MIP-1α等,其中INF和TNF-Αfq系特异性,TGF-β主要抑制早期血细胞生成,MIP-α抑制原始的HSC的增殖[6]。 2.1.3 扩增策略目前细胞因子支持下筛选CD34+细胞体外扩增方法研究最为普遍。实验证明,筛选早期HSC剔除成熟的CD34-细胞进行扩增,可获得更好的效果[7]。单独应用一个细胞因子扩增人HSC效果不佳,多个因子合理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扩增效果。一般认为,生长因子合理组合应包括:⑴抑制细胞残死亡的存活因子,如IL-1、IL-6和SCF等⑵刺激早期造血细胞增殖的因子,如SCF、IL-3和GM-CSF等;⑶定向扩增刺激因子,如G-CSF和EPO等 [9]。 Moore[10]用delta培养法培养骨髓CD34+细胞,发现未用因子时CFU-GM迅速消失;而单用SCF、IL-1、IL-3或IL-6等因子时,14天培养CFU-GM维持不变或只扩增2-8倍;用SCF/IL-3联用另3个或3个以上因子组合扩增效果更好。多数人认为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为IL-1/IL-3/IL-6/G-CSF/GM-CSF/SCF,14-17扩增经动员外周血(MPB)CD34+细胞,使CFU-GM增殖66倍 [11],以扩增非MPBCD34+细胞,使CFU-GM增殖55倍[12]。而Bruggert等[13]则认为SCF/IL-1/IL-3/IL- 6/EPD最适于外周血CD34+细胞扩增,12-14天培养,扩增CFU-GM250倍,CFU-Mix25倍。而扩增脐血CD34+、CD45RA low、CD77low的CFU-GM(70倍)和BFU-E(55倍)的最好因子组合分别为SCF/IL-6/PIXY/M-CSF和SCF/IL- 6/IL-3/EPO,扩增两者的最佳组合是SCF/IL-6/PIXY/M-CSF/G-CSF/EPO[14]。NakahataT[15]指出,早期HSC大部分无IL-6R表达,IL-6/Sil-6R复合体激发HSC表达gp130,启动HSC自我复制的信号传递,而c-Kit/SCF是HSC 自我自制扩增的另一信号传递途径。无血清条件下,IL-6/SIL-6/SCF孵育人脐血CD34+细胞,细胞总数和造血祖细胞数随Sil-6R增加而明显增加,培养14天, CFU-GM扩增近70倍,集落中除了几个CFU-M和BFU-E外,有大量(≥60%)的CFU-GEMM和CFU-Blast;有血清的情况下,培养7天,14天,分别扩增CFU-Mix60倍和70倍。由此说明,细胞因子促进造血是通过与期受体结合引起信号传递而起作用的,为体外造血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细胞因子支持下筛选CD34+细胞扩增法有以下优越性:⑴条件容易控制,产量稳定;⑵无异体基因污染。缺点是:目前还无可完全代替基质的细胞因子,单用因子不能维持体外长期造血;需不断加入因子,费用昂贵,不能大规模使用。 2.2 基质细胞支持的灌注培养 此培养方法提供HSC一个接近于体内的造血环境,能扩增各阶段的造血细胞,并维持甚至扩增原始HSC,称原始HSC培养方法。 2.2.1 基质支持作用此作用除了通过细胞-细胞接触的直接作用外,还分泌许多因子影响造血过程。骨髓基质是最常用的造血支持层来源,包括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结合蛋白、层素、糖蛋白等)以及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如GM-CSF、G-CSF、M-CSF、IL-6、INF-α、IFN和TGF-β)调节 HSC的造血动力学。用作造血支持的基质细胞除骨髓外还包括其它许多来源的细胞。基质细胞与HSC可以同基因或异基因、同种或异种。此外,还建立了许多转化的基质细胞系,用于造血支持。经过转化的基质细胞系具有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加强造血调控。Otsukat等[16]报道,在长期培养体系中,以基因工程改造的成纤维细胞为支持细胞,使之分泌GM-CSF、G-CSF和IL-3因子,相同浓度下,这些因子对HSC增殖有更强的刺激作用。 直接比较基质支持培养和细胞因子支持培养的扩增效果显示,目前可能用到的任何细胞因子都无法完全代替基质细胞的支持作用。因子培养结果,原始HSC常常减少,而只有基质支持的培养可使原始HSC维持不减甚至扩增[17,18]。有实验显示,骨髓的LTC-IC在细胞因子支持下培养只维持35%的启始量,而基质细胞却能令其扩增5倍[16]。脐血LTC-IC在因子作用下培养7天,扩增2-7倍,培养14天,扩增2-3倍,而基质细胞却可达加倍的扩增效果[19]。用微孔网把HSC和基质隔开称基质非接触共培养,近期文献认为,HSC与基质接触与否并不影响增殖分化[20]。相反,非接触可部分地使 HSC与产生增殖负性细胞因子信号的隔开,减轻造血受抑。 2.2.2 造血生长因子支持作用。基质支持灌注培养常加用因子,以加强HSC的扩增效果。因子一方面支持基质细胞,起间接造血作用,一方面直接刺激HSC存活、增殖、分化。Koller等[18]在生物反应系统中,加入IL-3/IL-6/SCF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15天培养扩增CFU-GM11倍、 5天BFU-E2.5倍、3天CFU-Mix5.3倍及5天LTC-IC3个样品中2个扩增3倍。他的另一实验,基质细胞支持培养不同纯度的人骨髓 CD34+细胞,采用多种因子组合比较,以IL-3/IL-6/SCF/EPO及IL-3/GM-CSF/SCF/EPO扩增效果最佳,细胞、祖细胞数明显增加,而且维持LTC-IC不减[17]。
2023-06-30 08:11:391

造血于细胞与造血祖细胞均可表达的是

【答案】:B造血干细胞最主要的表面标志是CD34,另外可表达Thy-l;造血祖细胞最主要的表面标志是CD38,还可表达少量的Lin。HLA-DR属非特异性抗原,可表达于干细胞、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及激活的T细胞。
2023-06-30 08:11:581

关于造血祖细胞,正确的是

【答案】:D在本题的5个选项中,只有多向祖细胞可进一步分化为定向祖细胞是正确的。
2023-06-30 08:12:051

造血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答案】:B造血祖细胞与造血干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不同。
2023-06-30 08:12:121

血液是怎么形成的??

在流动的血液里,有三种血液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以上三种细胞都起源于同一个老祖宗,那就是“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又产生了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ue004进一步分化后髓系干细胞又派生出一个大家族,其中包括:红细胞系、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粒细胞系(嗜酸粒细胞系和嗜碱粒细胞系)、淋巴系干细胞则派生出一个小家庭,即T淋巴细胞系和B淋巴细胞系。ue004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经历了一个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漫长过程后进入血液(中的功能细胞)。它们在血液中的寿命和停留时间是很有限的,是人体内更新很快的细胞。因此造血组织必须存在着一类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它们能及时向各系血细胞提供自我更新分化维护的机体生命活动中不断死亡或消失了的各种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成熟功能细胞的过程是在造血微循环中由各种造血调控因子作用下经过精密的调控完成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59%左右,主要存在于造血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机能。ue004造血干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它失去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朝着有限的分化方向或一个分化方向繁殖、发育、成熟直至成为形态上可以识别的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分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包括红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单核一巨噬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嗜酸粒系祖细胞、嗜碱粒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包括B淋巴祖细胞和T淋巴祖细胞。ue004
2023-06-30 08:12:192

所有造血细胞都起源于(  )。

【答案】:B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2023-06-30 08:12:261

人体中的血是怎样形成

在流动的血液里,有三种血液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以上三种细胞都起源于同一个老祖宗,那就是“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又产生了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进一步分化后髓系干细胞又派生出一个大家族,其中包括:红细胞系、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粒细胞系(嗜酸粒细胞系和嗜碱粒细胞系)、淋巴系干细胞则派生出一个小家庭,即T淋巴细胞系和B淋巴细胞系。?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经历了一个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漫长过程后进入血液(中的功能细胞)。它们在血液中的寿命和停留时间是很有限的,是人体内更新很快的细胞。因此造血组织必须存在着一类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它们能及时向各系血细胞提供自我更新分化维护的机体生命活动中不断死亡或消失了的各种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成熟功能细胞的过程是在造血微循环中由各种造血调控因子作用下经过精密的调控完成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59%左右,主要存在于造血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机能。?造血干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它失去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朝着有限的分化方向或一个分化方向繁殖、发育、成熟直至成为形态上可以识别的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分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包括红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单核一巨噬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嗜酸粒系祖细胞、嗜碱粒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包括B淋巴祖细胞和T淋巴祖细胞。?
2023-06-30 08:12:342

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是怎样发生的?

造血干细胞与其它干细胞不同,因为它是以不对称分裂的方式x0dx0a所谓的不对称分裂是一个造血干细胞分裂成的两个子细胞,一个子细胞与亲代一样,继续保持干性,另一个子细胞开始分化,分化为短期造血干细胞或造血祖细胞,得到的造血祖细胞可以对称分裂了,形成很多造血祖细胞,并向髓系和淋巴系分化,最终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和T细胞、B细胞等。x0dx0ax0dx0a正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造血干细胞的数目是不会增多的。当然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减少,可能因为一次分裂错误而损失一个造血干细胞,所以人的造血干细胞也是在不断减少中。人的年龄增大,造血干细胞也不断的减少。x0dx0ax0dx0a也正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造血干细胞的数目是不会增多的,为别人捐献骨髓对自身也有较大的影响的。
2023-06-30 08:12:411

血液由什么够成?

一)血细胞的发育形成   在流动的血液里,有三种血液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以上三种细胞都起源于同一个老祖宗,那就是“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又产生了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   进一步分化后髓系干细胞又派生出一个大家族,其中包括:红细胞系、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粒细胞系(嗜酸粒细胞系和嗜碱粒细胞系)、 淋巴系干细胞则派生出一个小家庭,即T淋巴细胞系和B淋巴细胞系。 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经历了一个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漫长过程后进入血液(中的功能细胞)。它们在血液中的寿命和停留时间是很有限的,是人体内更新很快的细胞。因此造血组织必须存在着一类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它们能及时向各系血细胞提供自我更新分化维护的机体生命活动中不断死亡或消失了的各种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成熟功能细胞的过程是在造血微循环中由各种造血调控因子作用下经过精密的调控完成的。 多能造血干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59%左右,主要存在于造血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机能。 造血干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它失去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朝着有限的分化方向或一个分化方向繁殖、发育、成熟直至成为形态上可以识别的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分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包括红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单核一巨噬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嗜酸粒系祖细胞、嗜碱粒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包括B淋巴祖细胞和T淋巴祖细胞。   (二)血细胞计数 当人们去医院看血液病时,医生都会让病人先去做血液常规检查。检验师用针轻轻地刺破病人手指的前端,将一滴血液吸入细管后,在显微镜下,病人血液中的最基本情况就会呈现在医生眼前。医生通过病人的血液常规检验,就可对一些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的大致判断。是否贫血、是否存在感染,是否患有血液病。所谓血液常规检查,主要就是观察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状况,它一般包括血红蛋白的含量、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分类情况以及血小板的数目。 血液常规检查的正常值表: 红细胞 (RBC) 计数 白细胞分类 (DC) 参考值: 男: (4.0 — 5.5) × 10 12 /L 女: (3.5 — 5.0) × 10 12 /L 新生儿: (6.0 — 7.0) × 10 12 /L 中性粒细胞 (50% — 70%) 嗜酸性粒细胞 (0.5% — 5%) 嗜酸性粒细胞 (0% — 1%) 淋巴细胞 (20% — 40%) 单核细胞 (3% — 8%) 血红蛋白 (HB) 测定参考值 男性 120 — 160g/L 女性 110 — 150g/L 新生儿 170 — 200g/L 白细胞计数 (WBC 计数 ) 血小板数 (PLT 计数 ) 成人 (4 — 10) × 10 9 /L 新生儿 (15.0 — 20.0) × 10 9 /L 6 个月— 2 岁 (11.0 — 12.0) × 10 9 /L (100 — 300) × 10 9 /L 人类对血液细胞成分的定量研究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中叶,医学家们才开始进行血液的定量研究。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德国医学家维若德。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当时医学最热门的血液研究工作中。1851年,他研制出一个血球计数器,设计了一种测量单位容积中血细胞数目的方法。德国医生托玛1881年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血细胞计数方法。他设计了一个汲取红细胞的吸管和载玻片,载玻片中间是一平方厘米的计数区,它又被分成为400个小方块,将血液滴入计数区,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计数。这就是至今有时还在临床上应用的红细胞计数方法。同时他还设计了白细胞的计数方法。 最早的电子计数器诞生于1956年。现今最常用的红细胞计数方法是先后进行多次改进的电子计数器计数,直至发展成为现代电脑血液分析仪,只要吸入一滴血,便可在短短的数十秒钟内完成多项血液检测指标。
2023-06-30 08:12:482

参与构成造血组织的纤维主要是?

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结缔组织,由有形成分和血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blood platele),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性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主要成分是水(90%),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酶、糖、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多种代谢产物等。是人体干细胞造的血。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在流动的血液里,有三种血液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以上三种细胞都起源于同一个老祖宗,那就是“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又产生了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 进一步分化后髓系干细胞又派生出一个大家族,其中包括:红细胞系、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粒细胞系(嗜酸粒细胞系和嗜碱粒细胞系)、 淋巴系干细胞则派生出一个小家庭,即T淋巴细胞系和B淋巴细胞系。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是经历了一个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漫长过程后进入血液(中的功能细胞)。它们在血液中的寿命和停留时间是很有限的,是人体内更新很快的细胞。因此造血组织必须存在着一类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它们能及时向各系血细胞提供自我更新分化维护的机体生命活动中不断死亡或消失了的各种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生成成熟功能细胞的过程是在造血微循环中由各种造血调控因子作用下经过精密的调控完成的。 多能造血干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59%左右,主要存在于造血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它的基本特性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机能。造血干细胞经过分化后形成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它失去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朝着有限的分化方向或一个分化方向繁殖、发育、成熟直至成为形态上可以识别的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分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两大类。髓系祖细胞包括红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单核一巨噬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嗜酸粒系祖细胞、嗜碱粒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包括B淋巴祖细胞和T淋巴祖细胞。
2023-06-30 08:13:111

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何影响?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人体影响非常小,唯一的创伤就是在采血的部位容易形成血管瘢痕,在1-2周内人体的血液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在正常、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会对捐献者的健康造成损害。目前,从成人供体中采集造血干细胞主要有两种方法: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去,主要是前者。采集骨髓时,在麻醉下进行。无菌操作严格,无感染等不适。采集后骨髓穿刺部位皮肤可能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只要局部干净无水,穿刺部位就会顺利愈合。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非常少。有必要利用药物动员骨髓血中的大量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使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增加20~30倍,以满足移植的需要。从捐献者手臂静脉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器提取造血干细胞,并将其他血液成分输回捐献者体内,是非常经济、合理和安全的。通过血细胞分离器,志愿者只需捐献50~100ml含有造血干细胞的血浆,即人类造血干细胞总量的1/100,即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药物动员剂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副作用。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在1到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目前,国内外尚无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导致供体损伤的报道。当然,局部刺痛和抽血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收集后,这些轻微的疼痛和不适会消失。所有使用的设备都经过严格消毒,一次使用,可以确保捐赠者的安全。因此,在正常、规范操作的前提下,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会造成人身伤害。
2023-06-30 08:13:282

哪个器官制造了血液是肝吗

  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器官,又是哺乳动物和人培育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骨髓的髓细胞中约有10%属于淋巴细胞系,主要为B细胞系的细胞,细胞散在分布,不形成B细胞岛。淋巴干细胞在骨髓的微环境中先形成大的前B细胞(pre-B cell),约经过4~8次分裂成为中等大小的前B细胞,胞质内已开始合成膜抗体分子。细胞再继续分裂变小,成为幼B细胞(immature B cell),细胞膜上已出现膜抗体SIgM。继而再进一步分化成处女型B细胞(virgin B cell),膜上有SIgM和SIgD分子。处女型B细胞经血循环迁至周围淋巴器官骨髓培育B细胞直至终身。骨髓产生的B细胞比胸腺产生的T细胞数量虽较少,但较为恒定,也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  详细请看:  骨髓bone marrow  骨髓bone marrow是液状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  在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如图:骨的构造模式图)。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贫血时,黄骨髓能“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参考资料:  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各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红细胞的寿命平均约120天,白细胞的寿命为数天、数周或数年。血细胞不断地衰老和死亡,由新生的血细胞不断补充,使外周血循环中血细胞数量和质量保持动态平衡。  人的血细胞最早是在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胚胎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第4~5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系;这些细胞系称为骨髓成分。脾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以及淋巴组织产生淋巴成分。  (一)骨髓的结构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约占体重的4%-6%,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骨髓分为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和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约各占一半。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黄骨髓内仅有少量的幼稚血细胞,故仍保持着造血潜能,当机体需要时可转变为红骨髓进行造血。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结缔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目前认为,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也就是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极为重要。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包括骨髓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及纤维、基质以及各类基质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分。基质细胞(stromal cell)是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包括有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一般认为,骨髓基质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并且分泌体液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发育中的各种血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成群嵌附在巨噬细胞表面,构成幼红细胞岛(erythroblastic islet)(图5-9);随着细胞的发育成熟而贴近并穿过血窦内皮,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多远离血窦,当发育至晚幼粒细胞具有运动能力时,则借其变形运动接近并穿入血窦。巨核细胞常常紧靠血窦内皮间隙,将胞质突起伸入窦腔,脱落形成血小板。这种分布状况表明造血组织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微环境造血诱导作用。  2.血窦 由动脉毛细血管分支而成。血窦腔大而迂曲,最终汇入骨髓的中央纵行静脉。血窦形状不规则。窦壁衬贴有孔内皮,内皮基膜不完整,呈断续状。基膜外有扁平多突的周细胞覆盖,当造血功能活跃,血细胞频繁穿过内皮时,覆盖面减小。血窦壁周围和血窦腔内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流中的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功能。  (二)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细胞  血细胞发生是造血干细胞经增殖、分化直至成为各种成熟血细胞的过程。造血干细胞(hemoplietic stem cell)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造血干细胞在一定的微环境和某些因素的调节下,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称造血祖细胞(hemopoietic progenitor),它也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但已失去多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故也称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  1.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起源于人胚(受精后第2周末)的卵黄囊血岛;当胚体建立循环后,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迁入胚肝。第3~6月的胎儿肝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含造血干细胞较多,近年应用分离的胎肝造血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患者。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5%,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中也有极少量。关于造血干细胞的形态结构,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类似小淋巴细胞,直径7~9μm,胞质内除大量游离核糖体和少量线粒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性是:①有很强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但在一般生理状态下,多数细胞处于G0期静止状态。②有多向分化能力,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的祖细胞。③有自我复制能力,即细胞分裂后的子代细胞仍具原有特征,故造血干细胞可终身保持恒定的数量。  造血干细胞学说是60年代初提出的,此后为大量实验证实,是血细胞发生学领域的重大成就。造血干细胞最初是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证实的。实验是将小鼠骨髓细胞悬液输给受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使后者重新获得造血能力而免于死亡。重建造血的原因是脾内出现许多小结节状造血灶,称为脾集落(spleen colony)。脾集落内含有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或三者混合存在。如将脾集落细胞分离后再输给另外的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仍能发生多个脾集落,并重建造血。脾集落生成数与输入的骨髓细胞数或脾集落细胞数成正比关系,表明骨髓中有一类能重建造血的原始血细胞。为确定一个脾集落的细胞是否起源于同一个原始血细胞,又将移植细胞经照射后出现畸变染色体,以此作为辨认血细胞发生来源的标志。将此种带标志的细胞输给受照射的小鼠,结果发现,每个脾集落中的所有细胞均具有这种相同的畸变染色体,表明每个集落的细胞是来自一个原始血细胞。每个脾集落为一个克隆(clone),称为脾集落生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S),它代表一个造血干细胞。近年还发现,造血干细胞中存在不同分化等级的细胞群体,如髓性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系、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淋巴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种淋巴细胞。  人造血干细胞的存在也有一些间接依据。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均具有Ph′畸变染色体,由此推测这三种细胞来自共同的干细胞;又如人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出现混合性细胞集落,也表明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2.造血祖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几种不同的造血祖细胞,它们进而再分别分化为形态可辨认的各种幼稚血细胞。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有限,它们依靠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可用体外培养的细胞集落法测定。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作用下,可分别出现不同的血细胞集落,目前已确认的造血祖细胞有:①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必需在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由肾等产生)作用下才能形成红细胞集落,又称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②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粒细胞生成素(granulopoietin,由巨噬细胞产生)作用下形成该种细胞的集落,又称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集落生成单位(CFU-GM)。③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又称巨核细胞系集落生成单位(CFU-M)。其在细胞的造血祖细胞的存在,目前尚无确切实验结果。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血细胞的发生是一连续发展过程,各种血细胞的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骨髓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的发生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1.红细胞发生 红细胞发生历经原红细胞(Proerythroblast)、早幼红细胞(或称嗜碱性成红细胞,basophilic erthroblast)、中幼红细胞(或称多染性成红细胞,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blast)、晚幼红细胞(或称正成红细胞,normoblast),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从原红细胞的发育至晚幼红细胞大约需3~4天。巨噬细胞可吞噬晚幼红细胞脱出的胞核和其他代谢产物,并为红细胞的发育提供铁质等营养物。  2.粒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历经原粒细胞(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又称前髓细胞,promyelocyte)、中幼粒细胞(又称髓细胞,myelocyte)、晚幼粒细胞(又称后髓细胞,metamyelocyte)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从原粒细胞增殖分化为晚幼粒细胞大约需4~6天。骨髓内的杆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的贮存量很大,在骨髓停留4~5天后释放入血。若骨髓加速释放,外周血中的粒细胞可骤然增多。各阶段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见表5-2。  3.单核细胞发生 单核细胞的发生经过原单核细胞(monoblast)和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变为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增殖力很强,约38%的幼单核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单核细胞在骨髓中的贮存量不及粒细胞多,当机体出现炎症或免疫功能活跃时,幼单核细胞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  4.血小板发生 原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经幼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的胞质块脱落成为血小板。原巨核细胞分化为幼巨核细胞,体积变大,胞核常呈肾形,胞质内出现细小颗粒。幼巨核细胞的核经数次分裂,但胞体不分裂,形成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直径40~70μm,甚至更大,细胞核分叶状。胞质内有许多血小板颗粒,还有许多由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网状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内含颗粒。并可见到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沿着血窦壁伸入窦腔内,其胞质未端膨大脱落即成血小板。每个巨核细胞可生成约2000个血小板。  5.淋巴细胞发生 淋巴细胞的发生较复杂。淋巴细胞有多种亚群,它们既有发生育过程,又可因抗原刺激出现小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单株增殖过程,而且还缺乏常规光镜下可见的分化标志,故很难从形态上严格划分淋巴细胞的发生和分化阶段。以往的光镜形态观察,将淋巴细胞的发生传统地分为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三个阶段,与近年免疫学研究结果尚无明确的关联(详见免疫系统)。  (北京医科大学 吴江声)  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器官,又是哺乳动物和人培育B细胞的中枢淋巴器官。骨髓的髓细胞中约有10%属于淋巴细胞系,主要为B细胞系的细胞,细胞散在分布,不形成B细胞岛。淋巴干细胞在骨髓的微环境中先形成大的前B细胞(pre-B cell),约经过4~8次分裂成为中等大小的前B细胞,胞质内已开始合成膜抗体分子。细胞再继续分裂变小,成为幼B细胞(immature B cell),细胞膜上已出现膜抗体SIgM。继而再进一步分化成处女型B细胞(virgin B cell),膜上有SIgM和SIgD分子。处女型B细胞经血循环迁至周围淋巴器官骨髓培育B细胞直至终身。骨髓产生的B细胞比胸腺产生的T细胞数量虽较少,但较为恒定,也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023-06-30 08:13:4413

请问造血祖细胞有没有分裂能力呢?还有原始血细胞能分裂么?为什么细胞原始-幼稚-成熟时候细胞越来越小

造血干细胞有分裂能力
2023-06-30 08:14:111

捐造血干细胞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剌激骨髓加速造血,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哦!
2023-06-30 08:14:282

辐射与造血系统损伤?

骨髓受损出现造血功能障碍
2023-06-30 08:14:432

贫血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生理机制一般会涉及到造血物质不足,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亦或是骨髓造血容量逐渐减少,使造血功能减退,均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症状。一般多见于孕妇,老人,婴幼儿,其中针对小儿生理性贫血,指的是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
2023-06-30 08:14: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