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单能干细胞是什么

2023-06-30 14:59:41
共2条回复
康康map

只能向单一方向分化、产生一种类型的细胞。许多已分化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是单能干细胞,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

黑桃花

单能干细胞即单一性干细胞

只具有单一性能力的增殖分裂

例如 皮肤的基底层细胞

相关推荐

单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有什么本质区别

单能干细胞,一般指的是成体干细胞,主要是一些具有干细胞特性(比如能大量增殖、且具有分化能力),但他只能分化为单一种类的细胞,比如肌肉干细胞,只能分化成为肌肉,造血干细胞只能分化成血细胞等,而多能干细胞则是更加原始的细胞,他可以分化出数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而目前的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在医疗上的前景更好,因为他功能单一,不容易形成肿瘤,且部分成体干细胞移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多能干细胞要应用于临床应该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2023-06-30 10:04:011

什么是单能干细胞 ?

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或偏能干细胞(unpiotentstemcells)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或叫卫星细胞。
2023-06-30 10:04:151

干细胞有哪些分类用途什么的

干细胞根据其生长潜力,分为三大类型: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全功能干细胞是一种可以分化为完全个人潜力的、有多种组织、器官的细胞,例如,一个受精卵;尽管可以产生多个不同的细胞,但是它们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例如:胚胎干细胞;单能量干细胞是一种或多种具有亲缘关系的干细胞,可分化成单一的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心脏干细胞等。以下是关于不同类型的干细胞的作用和用途。干细胞的分类和用途干细胞是一组具有自身繁殖能力,可以在体内不断增殖、分裂、分化,从而保持身体正常的组织和机能。干细胞疗法是以正常的细胞为基础,以正常的细胞为基础,取代了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从而加速了衰老的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按照分化潜力的差异,将其分为:1、全能干细胞:能够自行再生,并分化成各种细胞,并具备分化成一个完全的个体的潜力,例如,能够不断繁殖,并在身体中分化出超过200种不同的细胞,进而构成身体的所有组织器官。2、多能干细胞:正如其名字所示,多能干细胞可以生成各种不同的细胞,但其自身的成长潜力有限。3、单能干细胞(亦称专能、偏能干细胞):指成体组织或器官中的单能干细胞,指的是这种细胞仅能朝一个方向分裂,从而形成一种细胞。干细胞的分类和用途。与常规方法相比,干细胞疗法具有安全性高、无毒、无副作用、来源丰富等诸多优势,成为众多病人首选的方法。
2023-06-30 10:04:242

单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单能干细胞:只能形成一种最终成熟细胞(如精原细胞只能形成精子)多能干细胞:能够形成2种或2种以上的最终成熟细胞(如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能形成多种血细胞)
2023-06-30 10:04:311

神经g干细胞和皮肤干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单能干细胞还有哪些?

皆为专能干细胞,即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或功能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例如肠上皮干细胞。不知这答案符合你的要求吗
2023-06-30 10:04:431

按细胞再生能力将大体细胞分类举例。 大学病理。

干细胞拥有最强的再生能力,但是不同的干细胞再生能力也不同。全能性干细胞(Totipotent):一个细胞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分裂和自我修复,并还可以生长成一个生命个体,百度百科定义: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比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 (只有早期,从受精卵到8-细胞胚胎时是全能,再后面就不是了)多能性干细胞(Pluripotent)一个细胞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分裂和自我修复,成为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列入:ES细胞(胚胎干细胞)专能干细胞(Multipotent)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某一个种类的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类神经细胞这些细胞是人体内拥有最大的再生能力。他们也属于不稳定性细胞。单能干细胞(Unipotent)细胞只能分裂成一种特定的细胞,他们和非干细胞的唯一差别就是他们可以再生。注意不要和专能干细胞弄混,专能是可以分裂成不同种类,但是属性一样的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干细胞只能分裂成不同的血球,但是生精干细胞只能分裂成精子一种而已,不能分裂成其他东西)还有肝细胞也是属于单能干细胞……所以肝切了可以再生。但是切多了就再生不了,因为肝不是比如: 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生殖器里的生精干细胞这些也叫做稳定性细胞(stable cell)**这个目前有争议性。 最后就是完全不能再生的细胞,就是连分裂都不可以的……比如红血球啊……白血球啊……之类的。 他们叫做永久性细胞。就像手断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恩,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2023-06-30 10:05:031

细胞分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别听1楼扯淡。那是细胞分裂。这才是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是说由受精卵分裂成不同功能的细胞群的过程。注意,是分裂为不同功能的细胞群哦。如果一分二,二分四,只是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啦。如果是那样,那你不是一堆肉或一堆骨头?显然不是。每个分化的细胞群都是有不同功能的,然后细胞群构成组织,不同组织按次序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系统再构成人体。
2023-06-30 10:05:134

什么只分布于动物细胞?

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是可以无限繁殖的,而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的体细胞(生殖细胞除外)分裂是有限制的,大约50代(癌细胞不受限制)。而且动物细胞的分化是定向的,分化最终的细胞不再有分化繁殖的能力,只有干细胞具有分化分裂的能力。干细胞又分为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任何细胞的能力(大约200多种),多能干细胞能分化成几种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分裂成一种细胞,如造血干细胞。
2023-06-30 10:05:404

简述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特征

干细胞,起源细胞,是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简单来讲,它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动物的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干细胞具有经培养不定期地分化并产生特化细胞的能力。在正常的人体发育环境中,它们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人体发育起始于卵子的受精,产生一个能发育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单细胞,即全能性受精卵。受精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受精卵分裂为一些完全相同的全能细胞。此外,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潜在功能,所以,其在医学界又被称为“万用细胞”。也正是因为干细胞这一特点,使其成为了21世纪再生医学的基础,更是成为当前科技的前沿和热点。扩展资料干细胞按照分化潜能大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直接克隆人体,如受精卵、胚胎干细胞等。二、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修复组织,如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二种血细胞。三、单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又称为专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等。2012年,我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利用核移植和干细胞技术建立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这些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不仅具有典型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特征和发育潜能,同时还能够代替精子完成受精并产生健康可育的小鼠。这一成果不仅为获取遗传操作的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同时也为哺乳动物生殖、遗传与发育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体系。 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半半克隆小鼠的建立和获得途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细胞
2023-06-30 10:05:483

造血干细胞是专能(单能)干细胞还是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前者分化为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后者分化成为各种淋巴细胞:如B细胞系(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系(TS TH TK)
2023-06-30 10:06:121

干细胞的作用?

我们身体的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体细胞都被训练得高度“专业”以适应自己的功能,但干细胞还像是一个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学生,具有从事各种职业的潜能,比如修复损伤组织细胞、替代损伤细胞的功能或刺激机体自身细胞的再生功能。而这恰恰是干细胞的迷人之处。因而,干细胞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遍地开花的状况。干细胞是没有经过分化的细胞,也就是没有特殊功能的细胞。皮肤细胞可以保护身体,肌肉细胞可以收缩,神经细胞可以传递讯息;干细胞却没有任何特殊结构或功能,但干细胞有种潜力,就是变成人体中任何一种细胞。事实上有很多种干细胞,都可以为科学家所用,应用在医疗或研究上。按照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按分化潜能,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受精卵。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如胚胎干细胞(ES)。单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1研究发展势头猛,间充质干细胞成主流如今,全球干细胞治疗市场已经涌现了大量的新研究、新项目以及新疗法,其中大多数疗法处在研发管线中,少数已经获得了监管机构批准上市。统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试验涉及上百种疾病。神经系统、心血管和骨科疾病是三类主要的研究领域,占比都在15%以上,总和超过一半。另外,糖尿病、GVHD的比例都在5%左右,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具体而言,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老年痴呆症、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椎间盘退化、心肌梗死、肝硬化、克罗恩病、间质性肺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勃起功能障碍以及卵巢早衰是研究得较为多的疾病。未来这些患者有望更早地受益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2023-06-30 10:06:433

造血干细胞是专能(单能)干细胞还是多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绝对不是胚胎干细胞啊,所以一楼的说法目前是没有文献支持哦造血干细胞不具有全能性,不过他可以分化成血细胞系中多种定向干细胞,所以称得上多能干细胞。
2023-06-30 10:06:501

人体的免疫系统指什么?

  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骼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红髓。血细胞的祖先是多能干细胞,继而增殖分化为淋巴系和髓系干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单能干细胞或前体细胞进入血流。禽类的前体B细胞进入法氏囊成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前体B细胞仍继续留在骨髓内直至成熟。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  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  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例如人不会得鸡霍乱也不会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样,动物不会患麻疹。  天然免疫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  皮肤与粘膜  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皮肤和粘膜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  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它的功能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  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创造的,是一门新世纪的健康科学,更是新时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厂:骨髓 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过滤器:脾脏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咽喉守卫者: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肠道守护者: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2023-06-30 10:07:002

免疫系统的作用特点

  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骼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红髓。血细胞的祖先是多能干细胞,继而增殖分化为淋巴系和髓系干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单能干细胞或前体细胞进入血流。禽类的前体B细胞进入法氏囊成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前体B细胞仍继续留在骨髓内直至成熟。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  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  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例如人不会得鸡霍乱也不会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样,动物不会患麻疹。  天然免疫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  皮肤与粘膜  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皮肤和粘膜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  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它的功能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
2023-06-30 10:07:101

鸡卫星细胞是什么样的细胞,有何功能?

卫星细胞(satellitecell)亦称“被囊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神经节内包囊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其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外面有一层基膜。包裹脑、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及其盘曲的突起,在“T”形分支处与许旺氏细胞鞘相连续。在植物神经节内数量较少,不完整地被包裹节细胞的胞体。
2023-06-30 10:07:173

干细饱干什么用

体内的干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克隆人体;另一种是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修复组织。人类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繁育出组织或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原位培植皮肤干细胞再生新皮肤技术”不仅实现了利用干细胞复制皮肤器官,而且做到了人体原位皮肤器官的复制,从而使人类从干细胞体外培植组织成器官移植治疗,直接跨入了人体原位干细胞复制器官。科学家普遍认为:干细胞的研究将为临床医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干细胞具有经培养不定期地分化并产生特化细胞的能力。在正常的人体发育环境中,它们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人体发育起始于卵子的受精,产生一个能发育为完整有机体潜能的单细胞,即全能性受精卵。受精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受精卵分裂为一些完全相同的全能细胞。这意味着如果把这些细胞的任何一个放入女性子宫内,均有可能发育成胎儿。实际上,当两个全能细胞分别发育为单独遗传基因型的人时,即出现了各方面都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大约在受精后四天,经过几个循环的细胞分裂之后,这些全能细胞开始特异化,形成一个中空环形的细胞群结构,称之为胚囊,胚囊由外层细胞和位于中空球形内的细胞簇(称为内细胞群)所构成。外层细胞继续发展,形成胎盘以及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所需的其它支持组织。内细胞群细胞亦继续发育,形成人体所须的全部组织。尽管内细胞群可形成人体内的所有组织,但它们不能发育为一个单独的生物体,因为它们不能形成胎盘以及子宫内发育所需的支持组织。这些内细胞群细胞是多能性的----它们能产生许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并非胎儿发育所需的全部细胞类型。因为它们不是全能性的,不是胚胎,没有完全的发育潜能。如果内细胞群被放入女性子宫,它不会发育成胎儿。多能性干细胞经历进一步的特异分化,发展为参与生成特殊功能细胞的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它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又如皮肤干细胞,它能产生各种类型的皮肤细胞。这些更专门化的干细胞被称为专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或器官。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体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而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2023-06-30 10:07:252

细胞的全能性 多能性 单能性

所谓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如受精卵一样,具有经过分裂、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细胞,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能力;(注意,这里不要和细胞核的全能性弄混)多能性和单能性多用于描述干细胞。多能性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一中血细胞,但不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他细胞。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偏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
2023-06-30 10:07:471

单能干细胞有那些?

只能向单一方向分化、产生一种类型的细胞。许多已分化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是单能干细胞,比如神经干细胞和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等。
2023-06-30 10:07:541

什么是细胞分化?是怎么分化的?

细胞分化 定义:一个尚未特化的细胞发育出特征性结构和功能的过程。细胞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导言  细胞分化就是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也可以说,细胞分化是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是从化学分化到形态、功能分化的过程。分裂不等于分化。  从分子水平看,细胞分化意味着各种细胞内合成了不同的专一蛋白质(如水晶体细胞合成晶体蛋白,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肌细胞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而专一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细胞内一定基因在一定的时期的选择性表达实现的。因此,基因调控是细胞分化的核心问题。ХⅪ特点  gvbvvr 主要可以概括成三点:  ①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  ②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③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稳定、不可逆的。一旦细胞受到某种刺激发生变化,开始向某一方向分化后,即使v引起变化的刺激不再存在,分化仍能进行,并可通过细胞分裂不断继续下去。  但大量科学实验证明,在植物细胞中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翻hchahag的大的啊cdedddqxsedc饿gvr能力,即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动物细胞中,部分细胞(有细胞核)也有此能力。  胚胎细胞在显示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之前,需要经历一个称作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细胞虽然还没有显示出特定的形态特征,但是内部已经发生了向这一方向分化的特定变化。细胞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分化达到最大限度.  细胞决定的早晚,因动物及组织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情况下都是渐进的过程。例如,在两栖类,把神经胚早期的体节从正常部位移植到同一胚胎的腹部还可改变分化的方向,不形成肌肉而形成肾管及红细胞等。但是到神经胚晚期移植体节,就不能改变体节分化的方向。可见,这时期体节的分化已稳定地决定了。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和癌变的关系  Ⅰ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①使单细胞生物产生新的个体.  ②使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使生物幼体由小长大.  ③通过分裂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Ⅱ细胞生长: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两个方面.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都是生物体生长的细胞学基础.  Ⅲ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经细胞分化,多细胞生物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Ⅳ细胞癌变:是受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连续进行分裂从而超过最高分裂次数无限增殖的现象.  四者的联系  ⑴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⑵仅有细胞分裂,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⑶细胞的正常分化能抑制细胞癌变,细胞癌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癌变后会导致该细胞无限制地分裂下去,从而形成肿瘤而危害人体健康,而癌细胞因为糖被的变化,而有易转移的特点,难以根治,一直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难治之症之一。rty  特别提醒:①细胞分裂并不意味着生物体一定由小长大.因为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时,细胞数目虽然增多,但由于受卵膜的限制,胚胎体积并未增大.②分化必须建立在分裂的基础上,即分化必然伴随着分裂,但分裂的细胞不一定就分化.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也就越差.分化与细胞核  在细胞分化中,细胞核起决定作用。一般认为细胞核内含有该种生物的全套遗传信息。在条件具备时,它可使所在细胞发育分化为由各种类型细胞所组成的完整个体。从培养的烟草,髓部小块形成的组织团块上取脱落的细胞,单个分离培养能得到有根和叶的幼芽,再移植到土壤中,会长出开花的植物。在两栖类,把囊胚期和早期原肠胚的细胞核移植到事先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内能使卵正常发育,说明动植物体细胞的核是全能的。分化与细胞质  分化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卵质谈起。如马副蛔虫受精后,所有经过染色体消减的细胞都发育为体细胞(见生殖质)。  许多动物卵子细胞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虽然不影响染色体的行为,但对于以后胚胎器官发育却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胚胎学家童第周等利用核移植的技术,也证实了卵质在性状发生中的作用。他们把金鱼囊胚期细胞核移到去核的鳑鲏鱼卵子中;虽然发育到幼鱼的例子极少,但是发育的过程都比较正常,一些基本的发育的特点,如胚胎的背腹性,对称性以及早期的卵裂进程等都和鳑鲏鱼一样,幼鱼的体形也和鳑鲏鱼的幼鱼没有区别。这些性状的出现似乎完全根据细胞质。  细胞质对细胞核的作用,还表现在对核功能活动的影响。如培养的人宫颈上皮癌细胞——HeLa细胞——的DNA和RNA合成都很活跃;鸡的红细胞虽然有核,但是处于不活跃状态,不进行DNA合成,RNA合成也很微弱。用细胞融合的方法,使去掉细胞核的HeLa细胞的细胞质和鸡的红细胞融合,便可使后者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浓缩的染色质变得松散,原来已经失去的合成RNA和DNA的功能在寄主HeLa细胞质的影响下,重新恢复了。分化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诱导作用,也可以是抑制作用。就作用方式来说,有的作用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另一些所需要的可能是间隔一定距离的化学物质的扩散。  ①诱导作用。两栖类胚胎背部的外胚层细胞,在脊索中胚层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以后发育为神经系统。这种中轴器官的诱导作用在脊椎动物具有普遍性,一般认为,脊索中胚层细胞释放某种物质,诱导外胚层细胞分化为神经组织。  诱导不但在中轴器官的形成中起作用,也在以后器官的发生中起作用。例如间质细胞的存在对体内腺体上皮的形成和分化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腺体包括甲状腺、胸腺、唾腺和胰腺,它们对间质细胞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异。在离体条件下,胰腺原基只要有间质细胞存在就可以继续发育。  ②抑制作用。如在蝾螈幼虫或成体摘除水晶体后,可以从背部的虹彩再生出一个新的。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再生水晶体的能力局限在虹彩背部的边缘层。如把这部分组织移到另一个摘除水晶体的眼睛,不是位于背部,而是使它位于腹部,仍旧可以由它再生出水晶体。  既然这部分细胞有生长水晶体的能力,为什么在正常的眼睛里不表现?如把虹彩的背部移到另一只未摘除水晶体的眼睛里,不管使它位于那一部位,都长不出水晶体。如在摘除水晶体的眼睛里,经常注射完整的(带有水晶体的)眼腔液体,在注射期间,虹彩背部的细胞也长不出水晶体。由此可见,虹彩背部的细胞本来具有产生水晶体的能力,正常水晶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对此起抑制作用。  细胞分化中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蛋白质合成的各个水平,从mRNA的转录、加工到翻译,都会有调控的机制。在DNA水平也存在调控机制(如基因的丢失、放大、移位重组、修筛以及染色质结构的变化等)。不同的细胞在其发育中的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不同;相同的细胞在其发育的各阶段中,调节控制的机制不同。细胞的分化潜能  一、全能性、多能性和单能性  受精卵能够分化出各种细胞、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把受精卵的分化潜能称为全能性。随着分化发育的进程,细胞逐渐丧失其分化潜能。从全能性到多能性,再到单能性,最后失去分化潜能成为成熟定型的细胞。  植物的枝、叶、根都有可能长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细胞培养的结果也证明即使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也可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因此可以说绝多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成熟动物细胞显然不具备全能性。其原因并非在细胞核而在细胞质,如大量的核移殖实验证实,分化细胞的核仍保留完整的基因组DNA。我国发育生物学家童第周1978年成功地将黑斑蛙成熟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受精卵细胞内,培育出了蝌蚪。60年代的爪蟾和80年代小鼠的核移殖,90年代末多利羊的诞生都证明了分化细胞具有完整的基因组DNA。  在人的一生中,皮肤、小肠和血液等组织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个任务是由干细胞完成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它不可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所以多能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称为多能性(pluripotent)。单能干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progenitor)。  二、干细胞的特点  干细胞具有以下生物学特点:①终生保持未分化或低分化特征;②在机体的中的数目、位置相对恒定;③具有自我更新能力;④能无限制的分裂增殖;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具有一定的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的潜能;⑥分裂的慢周期性,绝大多数干细胞处于G0期;⑦通过两种方式分裂,对成分裂和不对称分裂前者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后者形成一个干细胞和一个祖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机体内的任何一种细胞,直至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12种血细胞。  有些文献中将分化潜能更广的细胞叫做多潜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把向某一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的干细胞叫做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ll),如前面提到的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分化为一种类型的细胞,而且自我更新能力有限。  三、胚胎干细胞  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干细胞又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是指从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筛选分离出的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的细胞,此外也可以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ESC能表达POU家族的转录因子Oct-3/4;在移植后能形成的畸胎瘤,在体外适当条件下能分化为代表三胚层结构的体细胞。  ESC的用途主要有:①克隆动物,由体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克隆动物生产,虽然易于取材,但克隆动物个体中表现出严重的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多为致命性的;②转基因动物,以ESC细胞作为载体,可大大加快转基因动物生产的速度,提高成功率;③组织工程,人工诱导ESC定向分化,培育出特定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医学治疗的目的。  四、再生  狭义地讲再生指生物的器官损伤后,剩余的部分长出与原来形态功能相同的结构的现象称为再生,如壁虎的尾、蝾螈的肢、螃蟹的足,在失去后又可重新形成,海参可以形成全部内脏,水螅、蚯蚓、蜗虫等低等动物的每一段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等等。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再生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从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都具有再生现象。  再生的形式:  生理性再生:即细胞更新,如人体内每秒中约有600万个新生的红细胞替代相同数量死亡的红细胞。  修复性再生:许多无脊椎动物用这种方式来形成失去的器官,如上述提到的壁虎的尾和螃蟹的肢。  重建:是人工实验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如人为将水螅的一片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悬液中,这些细胞重新聚集,在几天至几周以后,形成一条新的水螅。  无性繁殖:  关于再生存在着许多引人入胜的问题:  1.机体如何意识到失去的部分,又是如何知道丢失的部位及丢失的多少?即再生如何起始,如何控制?  2.替代物来此何处?是剩余的原胚细胞、干细胞还是已分化的细胞又去分化的结果?  3.原结构的重建是补充的新组织,还是由伤口处一些细胞增殖代替了缺失的结构。  现在普遍认为再生是细胞去分化,细胞迁移和细胞增殖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补充或增殖。如蝾螈的前肢被切除后,再生包括以下的过程:①伤口处细胞的粘着性减弱,通过变形运动移向伤口。形成单层细胞封闭伤口。这层细胞称为顶帽(apical cap)或顶外胚层帽(apical ectodermal cap)。②顶帽下方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肌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迅速去分化。形成胚芽。③胚芽内部缺氧,PH下降,提高了溶酶体的活性,促进受伤组织的清除。④胚芽细胞加快分裂和生长,最后细胞又开始分化构成一个新的肢体。  从蝾螈断肢再生的实验发现,①当臂神经被完全切除时不再发生断肢再生。这是因为神经能产生再生促进因子,其中有一种被鉴定为神经胶质生长因子(glial growth factor,GGF)。②利用视黄酸处理前臂断肢芽基,肢干将忽略已存在的肱骨、桡骨、尺骨,而形成一只从肱骨到指骨的完整手臂。说明视黄酸能干扰正常的位置信息,现在认为位置信息与同源异形基因的表达有关。肿瘤的细胞分化  肿瘤患者经常会听到类似"高分化鳞癌" ,"低分化腺癌" 等专业术语。大多病人在患病之初往往不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个关于癌细胞非常关键的一个术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Differentiation)。  所谓分化程度就是指肿瘤细胞接近于正常细胞的程度。分化得越好(称为"高分化")就意味着肿瘤细胞越接近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而分化较低的细胞(称为"低分化" 或"未分化")和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区别就越大,肿瘤的恶性程度也相对较大。  按照肿瘤分化的程度,病理专家通常将其分为三个病理等级,并用英文字母G(代表Grade, 即分化) 来表示。级别越高表示细胞分化程度越差。  G1,即高分化,细胞分化程度较好。一般来说,G1的肿瘤细胞分裂速度较慢。  G2,即中分化,细胞分化程度居中。  G3,即低分化,细胞分化程度较差。肿瘤细胞分裂速度较快。  可以说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越差,它的恶性程度就越高,肿瘤体生长较迅速,而且容易发生转移。分化好的肿瘤一般生长较慢,而且在治疗后不易复发。但是,对不同肿瘤来说,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预后并不一定都有直接关系。 从治疗的角度上来说,某些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对于化疗和放疗更敏感,换言之,这些分化程度越低的肿瘤越容易通过化放疗来治疗。因此,并非高分化肿瘤的预后都好于低分化肿瘤。比如常见的血液恶疾淋巴癌,某些中高分化的淋巴癌通过化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方法,治愈率可达40%左右。而大多的慢性淋巴癌(属低分化) ,病情的发展往往非常缓慢,可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但药物治疗对慢性淋巴癌却几乎没有治愈的效果。鼻咽癌的诊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又如口腔或咽喉部鳞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预后则没有直接关联。  总之,对于不同的肿瘤来说,细胞的分化程度有着不同的意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癌症诊断和治疗中一个重要的参考的数据,但治疗的效果,还是需要结合癌症的种类,分期,治疗方法来综合判断。
2023-06-30 10:08:164

按细胞再生能力将大体细胞分类举例。 大学病理。

干细胞拥有最强的再生能力,但是不同的干细胞再生能力也不同。全能性干细胞(Totipotent):一个细胞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分裂和自我修复,并还可以生长成一个生命个体,百度百科定义: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比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只有早期,从受精卵到8-细胞胚胎时是全能,再后面就不是了)多能性干细胞(Pluripotent)一个细胞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分裂和自我修复,成为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列入:ES细胞(胚胎干细胞)专能干细胞(Multipotent)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某一个种类的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类神经细胞这些细胞是人体内拥有最大的再生能力。他们也属于不稳定性细胞。单能干细胞(Unipotent)细胞只能分裂成一种特定的细胞,他们和非干细胞的唯一差别就是他们可以再生。注意不要和专能干细胞弄混,专能是可以分裂成不同种类,但是属性一样的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干细胞只能分裂成不同的血球,但是生精干细胞只能分裂成精子一种而已,不能分裂成其他东西)还有肝细胞也是属于单能干细胞……所以肝切了可以再生。但是切多了就再生不了,因为肝不是比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生殖器里的生精干细胞这些也叫做稳定性细胞(stablecell)**这个目前有争议性。最后就是完全不能再生的细胞,就是连分裂都不可以的……比如红血球啊……白血球啊……之类的。他们叫做永久性细胞。就像手断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恩,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2023-06-30 10:08:311

细胞产率系数有哪几种?它们取值范围各是什么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SC)、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被称为“万用细胞”
2023-06-30 10:08:533

除胚胎干细胞外,还有什么干细胞

干( gàn) 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按照发育阶段分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1、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2、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按分化潜能分类: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亚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受精卵亚全能干细胞:为人类体内存在为数不多的三胚层分化潜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如胚胎干细胞(ES)单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2023-06-30 10:09:011

哪些细胞算得上是干细胞

算,算一种单能干细胞,因为当同种特异性抗原入侵时,他的分化方向是已确定的,只能分裂分化成生产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偏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单能干细胞是发育等级最低的干细胞】
2023-06-30 10:09:071

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哪些细胞

造血干细胞长期可以自我再生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造血干细胞需要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适时的补充血液系统各个成熟细胞组分。同时在损伤、炎症等应激状态下,造血干细胞也扮演着调节和维持体内血液系统各个细胞组分的生理平衡的角色。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骨髓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和多能定向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含有红细胞、巨核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集落(粒、单核系细胞)。淋巴系干细胞是T和B细胞的共同祖先细胞。单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也称为祖细胞(progenitor)。如进行体内移植不能形成脾集落,但在一定造血因子的存在下,可在体外培养并形成细胞集落,含有成熟子代细胞。
2023-06-30 10:09:151

什么是干细胞

  一、干细胞概述  1-1干细胞的定义  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ing)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即干细胞保持未定向分化状态和具有增殖能力,在合适的条件或给予合适的信号,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有人通俗而形象地称其为“干什么都行的细胞”。干细胞来源于胚胎、胎儿组织和成年组织。来自胚胎和胎儿组织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特性,可分化为成熟个体体内几乎全部200多种以上的成熟细胞类型。而成年个体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有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胰腺干细胞等。  人类很多疾病诸如心肌梗塞、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均涉及细胞(如脑细胞、心肌细胞、胰岛细胞)的死亡。干细胞技术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以治疗诸如脑瘫、中风、白血病、心肌梗塞、糖尿病、帕金森氏病等多种用传统方法难以治愈的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1-2干细胞的分类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ing)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下,它可以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按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全能性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s) 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  (2)多能性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 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12种血细胞,但不能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它细胞。  (3)单能干细胞 也称专能或偏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s)。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或叫卫星细胞。  从干细胞到成熟细胞有许多分化阶段:最原始的干细胞是全能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任何类型组织的能力。迄今为止,只在受精卵才符合这样的定义,囊胚期的胚胎干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仍存在很大争议。分化方向已确定的干细胞叫做多能干细胞,它们将分化为特定的组织,例如造血干细胞将分化为血细胞,肝脏干细胞将分化为肝细胞。这些多能干细胞继续向前分化则成为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持续停留在某种组织中的干细胞被称为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肌肉干细胞、表皮层干细胞等都属于此类。随着机体的发育,干细胞逐渐分化为特定类型并行使特定功能。很多成年人组织含有干细胞,当组织受到外伤、老化、疾病等的损伤时,这些细胞就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组织来代替它们,以保持机体的稳态平衡。  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它们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是既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Self-renewal),又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根据其组织发生的名称亦可进行分类。目前,已经从许多组织或器官中成功地分离出干细胞,其中包括: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肌肉干细胞(Muscle stem cell)、成骨干细胞(Osteogenic stem cell)、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al stem cell)、视网膜干细胞(Retinal stem cell)、胰腺干细胞等。而随着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深入,一些命名的含义将会更加丰富。  1-3干细胞特征  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机体在发展适应过程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称之为干细胞。一旦生理需要,这些干细胞可按照发育途径通过分裂而产生分化细胞。干细胞有以下特点:  ①干细胞本身不是终末分化细胞(即干细胞不是处于分化途径的终端);  ②干细胞能无限增殖分裂;  ③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  ④干细胞分裂产生的于细胞只能在两种途径中迭择其一——或保持亲代特征,仍作为干细胞;或不可逆地向终末分化。  由于细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地分配,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地走向分化的终端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细胞;另一个保持亲代的特征,仍作为干细胞保留下来。分化细胞的数目受分化前干细胞的数目和分裂次数的控制,可以说,干细胞是具多向潜能和自我更新特点的增殖速度较缓慢的细胞。  1.4干细胞的可塑性  可塑性(plasticity)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具有一定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的特性,称其为干细胞的“可塑性”。  干细胞可塑性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①组织间叶干细胞可塑性的揭示,提示成年人组织干细胞可能存在广泛的分化潜能;人类组织工程细胞的来源除去胚胎干细胞外,还可以从自体的体细胞中获得,而且不受组织相容性和伦理方面的限制。  ②造血干细胞的概念需要更新,造血干细胞不仅是CD34+/CD34-细胞,而且还应考虑来自体内其它组织的干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外能长期培养和扩增,增殖潜能强,因而有可能用于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和非造血干细胞共移植(Co-transplantation)有可能用于器官再生。  ③成年组织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证明,干细胞的微环境(壁龛)对其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内在和外在的信号调节着这些干细胞的命运,这将为干细胞定向培养和应用带来新的前景。  ④干细胞的转化常发生于病理情况,向病理部位迁移,成为病理损伤的前体细胞,并分化为终末成熟细胞。因此,不仅可利用它来修复组织的损伤,而且还可把它作为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二、胚胎干细胞  2-1胚胎干细胞的概念  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存活5-7天的胚胎由大约140个细胞所组成,看上去就像黏稠的浆果或花粉粒。它们通体毛绒绒,相互依赖着星空心的圆球状,这被称做胚泡。其外层组织即滋养层,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会发展成胎盘。胚泡中心的腔称“囊胚腔”,腔内一侧的细胞群即“内细胞团”,胚胎干细胞便是由此分离培养建系的。这时的内层细胞尚未决定今后生长发育的走向,但它们均具有“全能性”,亦即可演变为200多种构成从心脏、肝脏、肾到皮肤、神经元等人体中任何一种器官组织的组成细胞。内层细胞团在形成人的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每个胚层特分别分化形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如外胚层将分化为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中胚层将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内胚层将分化为肝、肺和肠等。由于内细胞群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发育全能性。  2-2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建系  1998年11月,J.A.汤姆森和J.吉尔哈特几乎同时宣布,他们已独立培养出采集自人体胚胎的干细胞,特别是在维系人体胚胎细胞的“多能性”和遏制其异化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汤姆森领先于其他人促使上述脆弱的人细胞在培养液中持续生长,并证实上述细胞实际上就是胚胎干细胞。  有关人胚胎干细胞的建系方法有多种。研究最多的是从胚胎的囊胚期内细胞群中直接分离胚胎干细胞。1995年J.A.汤姆森等从恒河猴的囊胚中分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株灵长类动物的胚胎干细胞。1998年,他们在建立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参照恒河猴胚胎干细胞分离法,从接受不孕症治疗的夫妇所捐献的处于囊胚阶段的早期胚胎中分离人的胚胎干细胞。  继汤姆森以后,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利用体外受精废弃受精卵进行人胚胎干细胞建系的文章是2000年澳大利亚的B.E.Reubinoff等和新加坡的体外受精专家合作完成的,他们成功地从人囊胚建立了两株未分化的人胚胎干细胞系。该文更为详尽地讨论了人胚胎干细胞建系过程中的一系列细节,并且在体外分化试验中成功地得到了神经祖细胞。  另一种建系方法则是从终止妊娠的胎儿组织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2001年马萨诸塞州的科学家则宣布他们利用克隆技术制造出人体胚胎,并从中摘取出了干细胞。具体做法是提取某个卵子,去除其中的核子和基因物质,即将人卵细胞脱核,再将含有成年人基因物质的皮肤细胞的核转移到去核卵细胞内;然后通过电击手段诱导卵子加以复制,体外培养,待囊胚形成后取其内细胞团;经适当处理,几天后便可培育出供医疗使用的干细胞。  2-3胚胎干细胞的生物特性  1.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早期的胚泡中的内细胞群,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具有向胚胎三个胚层来源的所有细胞分化的潜能。  2.胚胎干细胞可通过单细胞克隆建立有相同遗传特性的胚胎干细胞系。建立的胚胎干细胞系有与亲代细胞相同的特征。  3.胚胎干细胞具有正常、完整(双倍体)及稳定的染色体核型。  4.胚胎干细胞缺乏细胞周期中G1期的限制点(chechpoint),胚胎干细胞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细胞周期的S期,在此期进行DNA合成。胚胎干细胞不需外源信号刺激启动DNA的复制。  5.胚胎干细胞表达三种特异性标志分子:细胞内的转录因子(intrinsic transcription factor, Oct4)、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  6.雌性哺乳动物来源的胚胎干细胞内,不存在X染色体失活现象。  7.胚胎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具有维持端粒长度,保持干细胞增殖能力的重要作用。  8.胚胎干细胞裸鼠皮下或肾包囊接种,可形成畸胎瘤。  2-4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1999年12月,Science杂志公布了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评定结果,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名列十大科学进展榜首。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如果最终能够成功诱导和调控胚胎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将对胚胎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之有可能在以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揭示人及动物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生命最大的奥秘便是人是如何从一个细胞发展为复杂得不可思议的生物体的。人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复杂事件,使人深刻认识数十年来困扰着胚胎学家的一些基本问题,促进对人胚胎发育细节的基础研究。人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可操作性,可以一种伦理上可接受的方式,提供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发育过程中极早期事件的方法。这种研究不会引起与胎儿实验相关联的伦理问题,因为仅靠自身胚胎干细胞是无法形成胚胎的。  2. 药学研究方面  胚胎干细胞系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又是能在培养基中不断自我更新的细胞来源。它发展为胚体后的生物系统,可模拟体内细胞与组织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胚胎干细胞有望在短期内就能体现的优势在于药物筛选中。目前用于药物筛选的细胞都来源于动物或癌细胞这样非正常的人体细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经体外定向诱导,为人类提供各种组织类型的人体细胞,这使得更多类型的细胞实验成为可能。虽不会完全取代在整个动物和人体上的实验,但会使药品研制的过程更为有效。当细胞系实验表明药品是安全的且效果良好,才有资格在实验室进行动物和人体的进一步实验。  在候选药物对各种细胞的药理作用和毒性试验中,胚胎干细胞提供了对新药的药理、药效、毒理及药代等研究的细胞水平的研究手段,大大减少了药物检测所需动物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另外,由于胚胎干细胞类似于早期胚胎的细胞,它们有可能用来揭示哪些药物干扰胎儿发育和引起出生缺陷。人胚胎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其它用途。由于这类细胞本质上可以无限量地产生人体细胞,它们对于旨在发现稀有人蛋白的研究计划理应有用。国际上许多制药公司、学者都瞄准了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  3. 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  胚胎干细胞最诱人的前景和用途是生产组织和细胞,用于“细胞疗法”,为细胞移植提供无免疫原性的材料。任何涉及丧失正常细胞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移植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特异组织细胞来治疗。如用神经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用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用心肌细胞修复坏死的心肌等。  胚胎干细胞还是基因治疗最理想的靶细胞。这里的基因治疗是指用遗传改造过的人体细胞直接移植或输入病人体内,达到控制和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遗传改造包括纠正病人体内存在的基因突变,或使所需基因信息传递到某些特定类型细胞。  当然,干细胞技术的最理想阶段是希望在体外进行“器官克隆”以供病人移植。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将是人类医学中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它将使器官培养工业化,解决供体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使器官供应专一化,提供病人特异性器官。人体中的任何器官和组织一旦出现问题,可像更换损坏的零件一样随意更换和修理。  三、神经干细胞  3.1神经干细胞的定义及分布  神经干细胞(neura stem cell,NSC),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能干细胞,终身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成神经系统的各类细胞。在特定条件诱因下,能够向特定类型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特殊的未分化或低分化细胞的总称。可以说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形成和发育的源泉。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后备储备,参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或细胞正常死亡的更新。识别神经干细胞的重要标志为巢蛋白(nestin),nestin阳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1992年Reynolds和Richards先后在成年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其它部位,如端脑、间脑、中脑、脑干和脊髓也相继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和退行性疾病,如急性脊髓损伤、脑血管栓塞、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脊髓侧索硬化、共济失调和享廷顿综合症等疾病,通过将神经干细胞以组织工程技术移植入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  3-2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  1) 多向分化潜能,即具有分化为神经系统大部分类型细胞的能力。  2) 长期自我更新维持自身数量稳定,保持未分化的特性。  3) 分裂增殖。神经干细胞的分裂除了不对称分裂,还有对称分裂。  4) 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神经细胞,无论在体内还是在体 外都特异性地表达一个特征性的抗原——中间丝蛋白,因其主要存在于神经上皮干细胞,故名神经巢蛋白。  5) 对损伤和疾病的反应能力。  6) 迁移功能和良好的组织融合性。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同样具有迁移能力,且受病变部位神经源性信号的影响,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向病变部迁移的嗜性,随后分化成特异性细胞。  7) 低免疫原性。神经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原始细胞,不表达成熟细胞抗原,具有低免疫原性。故在移植后相对较少发生异体排斥反应,有利于其存活。  3-3神经干细胞分化及分化特性  神经干细胞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具有多种分化潜能,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和少突胶质等。其分化特性:  1) 神经干细胞的可塑性;  2) 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包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以及神经干细胞向神经胶质分化;  3) 神经干细胞的横向分化;  4) 神经干细胞的逆分化;  5) 体外培养体系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包括神经干细胞的自然分化以及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6) 在体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两种:植入体内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以及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3-4神经干细胞的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来自于一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产生另一种其它组织细胞的能力,即发现单能干细胞也具有多能性。近年来发现神经干细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神经干细胞不仅在体内外适宜条件下,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各种类型的成熟神经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和少突胶质),在特定的环境中还可以分化产生属于不同组织的细胞。如利用神经干细胞可实现跨胚层分化,如分化为骨骼肌细胞和造血样细胞等。神经生物学家Bjornson等用神经干细胞在接受致死量照射毁髓处理的小鼠中实现了造血重建。神经干细胞这一特性的发现,不仅打破了组织再生来源于该组织干细胞的传统观念,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使人们对神经干细胞的多潜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也使人们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寄予更高期望。  3-5神经干细胞的横向分化  研究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不仅仅局限于所属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分化成其他类型组织细胞,即具有横向分化潜能。  1) 神经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肌细胞;  2) 神经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造血前体细胞;  3) 神经干细胞可发育成个胚层的细胞;  4) 其他组织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组织细胞,此外,其他组织的干细胞还可以分化成神经组织细胞。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3-6神经干细胞的应用与展望  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大部分神经缺损是由于疾病或损伤而使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类型细胞的数目减少所致,而这些细胞又不能自我修复,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脱髓鞘疾病。由于神经干细胞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是既在体外的可持续增殖,又具有多分化的潜能,给人类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使损伤或病变的中枢神经组织恢复相应功能的治疗难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目前,神经干细胞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用于神经细胞的替代疗法  从人胎儿全脑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成功地灌注入发育中的小鼠大脑后,细胞能存活、迁移,毫无接缝地与宿主大脑组织连为一体并产生3种基本的神经细胞,这些被灌注的细胞还能替补小鼠小脑神经元退行性变性神经元缺陷。  2 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自我修复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不足外,还由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不适宜神经细胞的再生。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干细胞的数量是不够的,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神经营养因子等的基因片段导入神经干细胞中,使其在移植部位进行表达,改善局部微环境,以维持细胞的生存和增殖。此外,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治疗目的,也需要对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在局部产生特殊的蛋白质,如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时,让其产生抗癌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时,让其产生多巴胺等。  3 有助于对生命科学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神经科学工作者已经使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技术对脑缺血性疾病、脑出血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变性疾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进行动物治疗试验,展示了十分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例如,帕金森病是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引起的,表现为典型的运动功能失调如僵直、颤抖等。Preed等研究表明,把人胚多巴胺神经元移植到帕金森病病人脑中,能显著改善60岁以下病人的症状,尽管对60岁以上病人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2023-06-30 10:09:235

干细胞的名词解释

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分化、尚不成熟、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具有人体的潜在功能的多潜能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是干细胞的主要潜能,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能发育成各种组织器官的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没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但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能力,主要在器官再生、修复和疾病治疗方面极具应用价值,多能干细胞还在研究当中,过去认为多能干细胞只能从人胚胎中获得,现在已能用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
2023-06-30 10:09:403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细胞分裂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①原核细胞的分裂。现在还了解不多,只对少数细菌的分裂有些具体认识。原核细胞既无核膜,也无核仁,只有由环状DNA分子构成核区,又称拟核,具有类似细胞核的功能。拟核的DNA分子或者连在质膜上,或者连在质膜内陷形成的质膜体上,质膜体又称间体。随着DNA的复制间体也复制成两个。以后,两个间体由于其间的质膜的生长而逐渐离开,与它们相连接的两个DNA分子环于是被拉开,每一个DNA环与一个间体相连。在被拉开的两个 DNA环之间细胞膜向中央长入,形成隔膜,终于使一个细胞分为两个细胞。 ②真核细胞的分裂。按细胞核分裂的状况可分为3种: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基本形式。减数分裂是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导致生殖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过程。它是有丝分裂的一种变形,由相继的两次分裂组成。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其典型过程是核仁首先伸长,在中间缢缩分开,随后核也伸长并在中部从一面或两面向内凹进横缢,使核变成肾形或哑铃型,然后断开一分为二。差不多同时细胞也在中部缢缩分成两个子细胞,由于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由纺锤丝构成的纺锤体,不发生由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的变化,故名。 细胞分化 cell differentiation 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是从化学分化到形态、功能分化的过程。 从分子水平看,细胞分化意味着各种细胞内合成了不同的专一蛋白质(如水晶体细胞合成晶体蛋白,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肌细胞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而专一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细胞内一定基因在一定的时期的选择性表达实现的。因此,基因调控是细胞分化的核心问题。 特点 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稳定、不可逆的。一旦细胞受到某种刺激发生变化,开始向某一方向分化后,即使引起变化的刺激不再存在,分化仍能进行,并可通过细胞分裂不断继续下去。 胚胎细胞在显示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之前,需要经历一个称作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细胞虽然还没有显示出特定的形态特征,但是内部已经发生了向这一方向分化的特定变化。 细胞决定的早晚,因动物及组织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情况下都是渐进的过程。例如,在两栖类,把神经胚早期的体节从正常部位移植到同一胚胎的腹部还可改变分化的方向,不形成肌肉而形成肾管及红细胞等。但是到神经胚晚期移植体节,就不能改变体节分化的方向。可见,这时期体节的分化已稳定地决定了。 分化与细胞核 在细胞分化中,细胞核起决定作用。一般认为细胞核内含有该种生物的全套遗传信息。在条件具备时,它可使所在细胞发育分化为由各种类型细胞所组成的完整个体。从培养的烟草,髓部小块形成的组织团块上取脱落的细胞,单个分离培养能得到有根和叶的幼芽,再移植到土壤中,会长出开花的植物。在两栖类,把囊胚期和早期原肠胚的细胞核移植到事先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内能使卵正常发育,说明动植物体细胞的核是全能的。 分化与细胞质 分化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卵质谈起。如马副蛔虫受精后,所有经过染色体消减的细胞都发育为体细胞(见生殖质)。 许多动物卵子细胞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区域性虽然不影响染色体的行为,但对于以后胚胎器官发育却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胚胎学家童第周等利用核移植的技术,也证实了卵质在性状发生中的作用。他们把金鱼囊胚期细胞核移到去核的鳑鲏鱼卵子中;虽然发育到幼鱼的例子极少,但是发育的过程都比较正常,一些基本的发育的特点,如胚胎的背腹性,对称性以及早期的卵裂进程等都和鳑鲏鱼一样,幼鱼的体形也和鳑鲏鱼的幼鱼没有区别。这些性状的出现似乎完全根据细胞质。 细胞质对细胞核的作用,还表现在对核功能活动的影响。如培养的人宫颈上皮癌细胞——HeLa细胞——的DNA和RNA合成都很活跃;鸡的红细胞虽然有核,但是处于不活跃状态,不进行DNA合成,RNA合成也很微弱。用细胞融合的方法,使去掉细胞核的HeLa细胞的细胞质和鸡的红细胞融合,便可使后者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浓缩的染色质变得松散,原来已经失去的合成RNA和DNA的功能在寄主HeLa细胞质的影响下,重新恢复了。 分化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各式各样的,可以是诱导作用,也可以是抑制作用。就作用方式来说,有的作用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另一些所需要的可能是间隔一定距离的化学物质的扩散。 ①诱导作用。两栖类胚胎背部的外胚层细胞,在脊索中胚层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以后发育为神经系统。这种中轴器官的诱导作用在脊椎动物具有普遍性,一般认为,脊索中胚层细胞释放某种物质,诱导外胚层细胞分化为神经组织。 诱导不但在中轴器官的形成中起作用,也在以后器官的发生中起作用。例如间质细胞的存在对体内腺体上皮的形成和分化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腺体包括甲状腺、胸腺、唾腺和胰腺,它们对间质细胞的依赖程度有很大差异。在离体条件下,胰腺原基只要有间质细胞存在就可以继续发育。 ②抑制作用。如在蝾螈幼虫或成体摘除水晶体后,可以从背部的虹彩再生出一个新的。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再生水晶体的能力局限在虹彩背部的边缘层。如把这部分组织移到另一个摘除水晶体的眼睛,不是位于背部,而是使它位于腹部,仍旧可以由它再生出水晶体。 既然这部分细胞有生长水晶体的能力,为什么在正常的眼睛里不表现?如把虹彩的背部移到另一只未摘除水晶体的眼睛里,不管使它位于那一部位,都长不出水晶体。如在摘除水晶体的眼睛里,经常注射完整的(带有水晶体的)眼腔液体,在注射期间,虹彩背部的细胞也长不出水晶体。由此可见,虹彩背部的细胞本来具有产生水晶体的能力,正常水晶体会产生一种物质,对此起抑制作用。 细胞分化中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蛋白质合成的各个水平,从mRNA的转录、加工到翻译,都会有调控的机制。在DNA水平也存在调控机制(如基因的丢失、放大、移位重组、修筛以及染色质结构的变化等)。不同的细胞在其发育中的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不同;相同的细胞在其发育的各阶段中,调节控制的机制不同。
2023-06-30 10:10:0113

干细胞是指的什么

具体如下:1、干(gàn)细胞(stem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stemcell)。2、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stem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stemcell)(专能干细胞)。干细胞(Stem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2013年1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人体干细胞转化成了功能性的肺细胞和呼吸道细胞。2014年4月,爱尔兰首个可用于人体的干细胞制造中心获得爱尔兰药品管理局的许可,在爱尔兰国立戈尔韦大学成立。3、中文名 干细胞4、外文名 stemcells,SC5、研究开始时间 1960年代6、种类 全能干细胞、万能干细胞等
2023-06-30 10:10:273

细胞分化与愈伤组织的关系

  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再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在植物体的创伤部分,愈伤组织可帮助伤口愈合;在嫁接中,可促使砧木与接穗愈合,并由新生的维管组织使砧木和接穗沟通;在扦插中,从伤口愈伤组织可分化出不定根或不定芽,迸而形成完整植株。在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时,条件适宜也可以长出愈伤组织。其发生过程是:外植体中的活细胞经诱导,恢复其潜在的全能性,转变为分生细胞,继而其衍生的细胞分化为薄壁组织而形成愈伤组织。从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所产生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进一步诱导器官再生或胚状体而形成植株。在单倍体育种中,也可由花粉产生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分化成单倍体植株。甚至可由原生质体培养诱导植株或器官再生。故愈伤组织的概念已不局限于植物体创伤部分的新生组织了。 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从一块外植体形成典型的愈伤组织,大致要经历三个时期:启动期、分裂期和形成期。启动期指细胞准备进行分裂的时期。外源植物生长激素对诱导细胞开始分裂效果很好。常用的有萘乙酸、吲哚乙酸、细胞分裂素等。通常使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比例在1:l来诱导植物材料愈伤组织的形成。分裂期是指外植体细胞经过诱导以后脱分化,不断分裂、增生子细胞的过程。分裂期愈伤组织的特点是:细胞分裂快,结构疏松,颜色浅而透明。分化期是指在分裂的末期,细胞内开始出现一系列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从而使愈伤组织内产生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类型有薄壁细胞、分生细胞、色素细胞、纤维细胞等等。外植体的细胞经过启动、分裂和分化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了无序结构的愈伤组织。如果在原来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愈伤组织,会由于培养基中营养不足或有毒代谢物的积累,导致愈伤组织停止生长,甚至老化变黑、死亡。如果要让愈伤组织继续生长增殖,必须定期地(2~4个星期)将它们分成小块“接种到新鲜的培养基上,这样愈伤组织就可以长期保持旺盛的生长。一、全能性、多能性和单能性  受精卵能够分化出各种细胞、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把受精卵的分化潜能称为全能性。随着分化发育的进程,细胞逐渐丧失其分化潜能。从全能性到多能性,再到单能性,最后失去分化潜能成为成熟定型的细胞。  植物的枝、叶、根都有可能长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细胞培养的结果也证明即使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也可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因此可以说绝多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成熟动物细胞显然不具备全能性。其原因并非在细胞核而在细胞质,如大量的核移殖实验证实,分化细胞的核仍保留完整的基因组DNA。我国发育生物学家童第周1978年成功地将黑斑蛙成熟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受精卵细胞内,培育出了蝌蚪。60年代的爪蟾和80年代小鼠的核移殖,90年代末多利羊的诞生都证明了分化细胞具有完整的基因组DNA。  在人的一生中,皮肤、小肠和血液等组织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个任务是由干细胞完成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它不可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所以多能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称为多能性(pluripotent)。单能干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progenitor)。   二、干细胞的特点  干细胞具有以下生物学特点:①终生保持未分化或低分化特征;②在机体的中的数目、位置相对恒定;③具有自我更新能力;④能无限制的分裂增殖;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具有一定的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的潜能;⑥分裂的慢周期性,绝大多数干细胞处于G0期;⑦通过两种方式分裂,对成分裂和不对称分裂前者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后者形成一个干细胞和一个祖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机体内的任何一种细胞,直至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12种血细胞。  有些文献中将分化潜能更广的细胞叫做多潜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把向某一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的干细胞叫做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ll),如前面提到的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分化为一种类型的细胞,而且自我更新能力有限。  三、胚胎干细胞  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干细胞又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是指从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筛选分离出的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的细胞,此外也可以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ESC能表达POU家族的转录因子Oct-3/4;在移植后能形成的畸胎瘤,在体外适当条件下能分化为代表三胚层结构的体细胞。  ESC的用途主要有:①克隆动物,由体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克隆动物生产,虽然易于取材,但克隆动物个体中表现出严重的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多为致命性的;②转基因动物,以ESC细胞作为载体,可大大加快转基因动物生产的速度,提高成功率;③组织工程,人工诱导ESC定向分化,培育出特定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医学治疗的目的。  四、再生  狭义地讲再生指生物的器官损伤后,剩余的部分长出与原来形态功能相同的结构的现象称为再生,如壁虎的尾、蝾螈的肢、螃蟹的足,在失去后又可重新形成,海参可以形成全部内脏,水螅、蚯蚓、蜗虫等低等动物的每一段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等等。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再生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从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都具有再生现象。  再生的形式:  生理性再生:即细胞更新,如人体内每秒中约有600万个新生的红细胞替代相同数量死亡的红细胞。  修复性再生:许多无脊椎动物用这种方式来形成失去的器官,如上述提到的壁虎的尾和螃蟹的肢。  重建:是人工实验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如人为将水螅的一片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悬液中,这些细胞重新聚集,在几天至几周以后,形成一条新的水螅。  无性繁殖:  关于再生存在着许多引人入胜的问题:  1.机体如何意识到失去的部分,又是如何知道丢失的部位及丢失的多少?即再生如何起始,如何控制?  2.替代物来此何处?是剩余的原胚细胞、干细胞还是已分化的细胞又去分化的结果?  3.原结构的重建是补充的新组织,还是由伤口处一些细胞增殖代替了缺失的结构。  现在普遍认为再生是细胞去分化,细胞迁移和细胞增殖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补充或增殖。如蝾螈的前肢被切除后,再生包括以下的过程:①伤口处细胞的粘着性减弱,通过变形运动移向伤口。形成单层细胞封闭伤口。这层细胞称为顶帽(apical cap)或顶外胚层帽(apical ectodermal cap)。②顶帽下方的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肌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迅速去分化。形成胚芽。③胚芽内部缺氧,PH下降,提高了溶酶体的活性,促进受伤组织的清除。④胚芽细胞加快分裂和生长,最后细胞又开始分化构成一个新的肢体。  从蝾螈断肢再生的实验发现,①当臂神经被完全切除时不再发生断肢再生。这是因为神经能产生再生促进因子,其中有一种被鉴定为神经胶质生长因子(glial growth factor,GGF)。②利用视黄酸处理前臂断肢芽基,肢干将忽略已存在的肱骨、桡骨、尺骨,而形成一只从肱骨到指骨的完整手臂。说明视黄酸能干扰正常的位置信息,现在认为位置信息与同源异形基因的表达有关。那就是说细胞分化程度越大,但只要经过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刺激,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分化程度与愈伤组织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一定全能性就较差,仍具备分化一棵完整的植株潜能
2023-06-30 10:10:361

何谓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前面三个从发育意义上说都是一样的,都可以发育成身体的任何部分。后面的只能发育发育成特定的组织了。
2023-06-30 10:10:454

干细胞的优点是什么?

干细胞具有以下生物学特点:①终生保持未分化或低分化特征;②在机体的中的数目、位置相对恒定;③具有自我更新能力;④能无限制的分裂增殖;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具有一定的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的潜能;⑥分裂的慢周期性,绝大多数干细胞处于G0期;⑦通过两种方式分裂,对成分裂和不对称分裂前者形成两个相同的干细胞,后者形成一个干细胞和一个祖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机体内的任何一种细胞,直至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12种血细胞。有些文献中将分化潜能更广的细胞叫做多潜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把向某一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的干细胞叫做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ll),如前面提到的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分化为一种类型的细胞,而且自我更新能力有限。
2023-06-30 10:10:522

干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干细胞治疗安全吗?

干细胞(stem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stem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stem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stemcell)。干细胞(stem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治疗优点:因为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未成熟的细胞,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很微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这种未分化细胞的识别能力很低,无法判断它们的属性,从而避免了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过敏反应等,使同种异体移植神经干细胞变得非常安全。目前,干细胞研究完成了干细胞的临床前全套安全性实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瘤性试验致畸性试验,局部刺激试验,发热试验和免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干细胞临床应用是安全,无毒的。在临床研究中,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除了极少数病人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表明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2023-06-30 10:11:001

人体有哪几个系统?有没有免疫系统?

人体一共有十大系统,也可以说是八大系统 :骨骼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骼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红髓。血细胞的祖先是多能干细胞,继而增殖分化为淋巴系和髓系干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单能干细胞或前体细胞进入血流。禽类的前体B细胞进入法氏囊成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前体B细胞仍继续留在骨髓内直至成熟。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例如人不会得鸡霍乱也不会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样,动物不会患麻疹。天然免疫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皮肤与粘膜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皮肤和粘膜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它的功能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 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创造的,是一门新世纪的健康科学,更是新时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厂:骨髓 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过滤器:脾脏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咽喉守卫者: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肠道守护者: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2023-06-30 10:11:102

干细胞是否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是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是可以无限繁殖的,而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的体细胞(生殖细胞除外)分裂是有限制的,大约50代(癌细胞不受限制)。而且动物细胞的分化是定向的,分化最终的细胞不再有分化繁殖的能力,只有干细胞具有分化分裂的能力。干细胞又分为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任何细胞的能力(大约200多种),多能干细胞能分化成几种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分裂成一种细胞,如造血干细胞。
2023-06-30 10:12:255

美国生产的干细胞营养液是从什么东西里提取的

干细胞营养液是采集新生婴儿的脐带血,患者的外周血或患者骨髓血,通过专用的干细胞分离液、提娶纯化后得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干细胞。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Self-renewing),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它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动物的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核多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扩展资料干细胞按照发育阶段分类: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1、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2、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血液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等。按分化潜能,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亚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受精卵。亚全能干细胞:为人类体内存在为数不多的三胚层分化潜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如胚胎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细胞
2023-06-30 10:12:403

高中生物:胚胎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能分化成任何组织或器官。 我遇到一个判断题,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胚胎干细胞只是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在体内可发育成各种组织器官。在体外经诱导后可发育成任何器官组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而不是全能性。
2023-06-30 10:13:005

干细胞是特殊细胞,其分离、培养、消化传代、冷冻、复苏是否和普通细胞一样?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干细胞的特别之处在于 它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干细胞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或单能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2023-06-30 10:13:152

人体的免疫系统指什么?

分类: 医疗健康 >> 人体常识 解析: 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 *** 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骼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红髓。血细胞的祖先是多能干细胞,继而增殖分化为淋巴系和髓系干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单能干细胞或前体细胞进入血流。禽类的前体B细胞进入法氏囊成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前体B细胞仍继续留在骨髓内直至成熟。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 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 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例如人不会得鸡霍乱也不会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样,动物不会患麻疹。 天然免疫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 皮肤与粘膜 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 *** ,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皮肤和粘膜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 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它的功能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 *** 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 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 *** 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借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创造的,是一门新世纪的健康科学,更是新时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厂:骨髓 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过滤器:脾脏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咽喉守卫者: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肠道守护者: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 *** 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2023-06-30 10:13:241

树突状细胞属于白细胞吗?

树突状细胞属于白细胞,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2023-06-30 10:13:433

肠道重要免疫系统还有哪些部分?

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胚胎期血细胞生成场所最早在卵黄囊,后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后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发生在胸骨、脊椎、骼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红髓。血细胞的祖先是多能干细胞,继而增殖分化为淋巴系和髓系干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单能干细胞或前体细胞进入血流。禽类的前体B细胞进入法氏囊成熟,哺乳类包括人类的前体B细胞仍继续留在骨髓内直至成熟。 胸腺是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因而T细胞亦称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体细胞(前体T细胞)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后,也称胸腺细胞。它们在胸腺激素影响下,最终分化为成熟T细胞,随后释放入血液循环中。 成熟T细胞和B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或器官,它们分别定居在固定的部位,成为机体的常驻警卫部队。若遇到病原体等抗原物质入侵,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免疫物质与之对抗。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创伤炎症时,该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便会肿大,这就是这些部位增加了“警卫部队”并在和病原体作战。 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 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一代,而且不同种的生物免疫系统有差异。例如人不会得鸡霍乱也不会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样,动物不会患麻疹。 天然免疫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 皮肤与粘膜 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皮肤和粘膜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 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它的功能是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 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创造的,是一门新世纪的健康科学,更是新时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厂:骨髓 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战场: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过滤器:脾脏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咽喉守卫者: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肠道守护者: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2023-06-30 10:13:522

高中生物 T淋巴细胞属于干细胞吗?

要区分这个问题,还是要根据名词的定义来分析。所以先来看看干细胞的定义: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根据T淋巴细胞可以发生分裂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这一特性去推断,好像比较类似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那么什么是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类型;但是,具有自更新属性,将其与非干细胞区分开。T淋巴细胞能够分裂分化产生其它细胞,属于单能干细胞吗?我个人理解还是不属于,因为T淋巴细胞不具有“自更新属性”,不符合定义。当然,在生物上很多名词都有多种定义,引用不同的定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还是要根据你所使用的教材定义去推测。另外,在高中阶段教材中没有提到T淋巴细胞是否属于干细胞。
2023-06-30 10:14:004

植物细胞的多能性是什么

受精卵能够分化出各种细胞、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把受精卵的分化潜能称为全能性。随着分化发育的进程,细胞逐渐丧失其分化潜能。从全能性到多能性,再到单能性,最后失去分化潜能成为成熟定型的细胞。植物的枝、叶、根都有可能长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细胞培养的结果也证明即使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也可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因此可以说绝多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成熟动物细胞显然不具备全能性。其原因并非在细胞核而在细胞质,如大量的核移殖实验证实,分化细胞的核仍保留完整的基因组DNA。我国发育生物学家童第周1978年成功地将黑斑蛙成熟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受精卵细胞内,培育出了蝌蚪。60年代的爪蟾和80年代小鼠的核移殖,90年代末多利羊的诞生都证明了分化细胞具有完整的基因组DNA。在人的一生中,皮肤、小肠和血液等组织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个任务是由干细胞完成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出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它不可能分化出足以构成完整个体的所有细胞,所以多能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称为多能性(pluripotent)。单能干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也称为祖细胞(progenitor)。
2023-06-30 10:14:083

细胞全能性高低比较

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人们已经达成共识认为受精卵全能性最强,后三者细胞都来源于受精卵,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细胞具有重新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而受精卵还谈不上分化,其全能性最强。 干细胞分化程度极低,可分化为多种细胞,但相比受精卵还是有一定方向的分化,如某些单能干细胞。 生殖细胞随已有较高的分化程度,但全能性还是很高,可发育为单个个体,如孤雌生殖 体细胞分化程度当然是最高的,其全能性几乎完全被限制,但其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可发育为个体,如现在的体细胞移植技术。
2023-06-30 10:14:186

癌细胞有全能性吗?能分化吗?

全能性是指能分化形成个体。癌变细胞不具有全能性。但它还是能分化的,但它分化形成其他细胞也都是癌细胞,只是细胞形态不同。其实实质上癌变也就是正常细胞不正常的分化,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无法正常调控基因表达,发生恶性增殖的过程。造血干细胞也没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暂时是无法证明具有完全的全能性,造血干细胞的全能性具有限制性,只能定向分化为一定类型的细胞。在自然情况下(也就是在动物体内)可以分化成血细胞、B细胞、T细胞等几个特定的细胞。在人工诱导下,目前也只能诱导出这几种细胞,无法像植物细胞一样,实现去分化和再分化。希望对你有帮助,不要紧张,好好考试!
2023-06-30 10:14:357

学生做作业要直接依赖细胞什么和什么?

学生做作业的话,直接要依赖的是脑细胞,还有神经细胞,不管是胳膊还是手指头,都要在神经细胞的作用下才能够动起来,脑细胞考虑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2023-06-30 10:14:501

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有什么区别?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而免疫细胞没有这个功能。  干( gàn) 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专能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在人体中各种免疫细胞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免疫细胞(immune cell)是白细胞的俗称,包括淋巴细胞、APSC多能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
2023-06-30 10:14:584

KI多醣体有什么作用?真的能抗癌吗?

多醣体是可以防癌和抗癌的。多醣体能够促进免疫系统功能,让免疫系统能够不断生产自然杀手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来催毁已经存在的癌细胞,进而维护整个免疫系统的健康平衡。
2023-06-30 10:15:463

如何评价干细胞的非预期分化

干细胞的含义: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即干细胞保持未定向分化状态和具有增殖能力,在合适的条件或给予合适的信号,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有人通俗而形象地称其为“干什么都行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的分类:一) 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干细胞又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1)胚胎干细胞,它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2)成体干细胞,它是存在于成年动物的许多组织和器官,比如表皮和造血系统,具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成体干细胞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二)按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还可分为全能性干细胞、 多能性干细胞、单能干细胞等三种类型:(1)全能性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人类的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人体的各种细胞,这些分化出的细胞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人类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形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就是一个最初始的全能干细胞。(2)多能性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二种血细胞,但不能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它细胞。(3)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偏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或叫卫星细胞。
2023-06-30 10:15:541

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区别是什么?

一、外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统。然而通过对脊椎动物特别是两栖类的实验研究证明过去认为来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软骨色素胞和体节(后躯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现在已明确,在正常发生中,是来源于外胚层。在脊椎动物,外胚层出现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层影响下所进行的神经板的形成。二、中胚层:中胚层发育为躯体的真皮、肌肉、骨骼及其他结缔组织和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骨髓、淋巴结、淋巴管等;体腔末、内脏的浆膜和系膜,以及内脏中结缔组织、血管和平滑肌等;肾脏、输尿道、生殖腺(不包括生殖细胞)、生殖管、肾上腺的皮质部。三、内胚层:内胚层会形成以下器官的上皮:消化道(口腔和肛管例外)包括消化腺、肝、胰、甲状腺、胸腺、呼吸道、膀胱、尿道。扩展资料:中胚层的主要意义: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形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胚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胚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胚层
2023-06-30 10:16:551

干细胞包括什么?

干细胞分为多种,其中全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分化潜能,能分化成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出所有类型的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1、全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分化潜能,能分化成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干细胞。换句话说,也就是具有形成完整个体分化潜能。胚胎干细胞就属于这一种。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3、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所有类型的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但不能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它细胞。4、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5、自体干细胞:来源于自身,完美的组织相容性,不需配型,移植后,细胞利用率高。6、异体干细胞:来源于新生儿,活力高,功能完整,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使用。扩展资料:干细胞美容的前景:1、在表皮水平上:影响角化细胞的活性和生长因素,刺激角化细胞迁移和上皮化,刺激表皮细胞分化和矫正,强烈促进表皮修复和愈合。2、在真皮水平上:刺激成纤维细胞活性,增强细胞外基质收缩和构造,提供皮肤养分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和功能再生。3、在皮肤整体水平上:增强对环境侵袭、紫外线、污染物、刺激物、敏化剂、炎性细胞的抵抗力,巩固、增强皮肤张肌,增强皮肤弹性,刺激疤痕组织褪色,减少瘢痕形成,延缓皮肤衰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干细胞
2023-06-30 10:0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