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大事年表

2023-06-30 18:34:10
共1条回复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1813年5月5日,克尔恺郭尔出世。

1821年,入布日尔狄斯科伦学校读书。

1830年,入哥本哈根大学。

1834年,母亲逝世。

1834年,受教于马腾森。

1836—1837年,听保罗·弥勒关于形而上学一般的概念的讲座。

放荡时期

1837年5月8日,取道拜访鲍莱特.罗尔达姆,半途而返。

5月9日,在鲍莱特家遇见并认识蕾琪娜。

7月,从父亲家搬出。听马腾森关于教义学的讲座。

1838年3月13日,保罗·弥勒去世。

8月8日,父亲去世。

9月7日,《一位健在者的论文》发表。

1840年7月3日,通过神学考试。

7月19日—8月16日,游父亲故乡日德兰萨依定。

9月8日,向蕾琪娜求婚。

9月10日,蕾琪娜接受求婚。

1841年8月11日,归还蕾琪娜的订婚戒指。

9月29日,硕士论文《论苏格拉底的讽刺概念》答辩。

10月11日,与蕾琪娜彻底绝交。

10月25日,赴柏林。

1842年3月6日,从柏林返回。

1843年2月20日,《或此或彼》出版。

5月8日,第二次赴柏林。在柏林期间听到蕾琪娜订婚的消息。

5月16日,《布道词两篇》出版。

10月16日,《恐惧和颤栗》出版。《重复》出版。《布道词三篇》出版。

12月6日,《布道词四篇》出版

1844年3月5日,《布道词两篇》出版

6月8日,《布道词三篇》出版

6月13日,《哲学片段》出版

6月17日,《畏的概念》出版。《前言》出版

8月31日,《布道词四篇》出版

1845年4月29日,《关于虚构场面的三篇讲稿》出版

4月30日,《生命的阶段》出版

5月13日,《第三次赴柏林》

5月29日,《布道词十八篇》出版

12月27日,在《祖国报》上撰文,希望《海盗号》对他进行责骂

1846年1月2日,《海盗号》首次刊登有关克尔恺郭尔的文章,并附漫画

2月7日,想结束写作生涯当牧师

2月27日,《非科学的结语》出版

3月30日,《文学评论一篇》出版

1847年7月13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布道词》出版

11月3日,蕾琪娜嫁给F.施莱格尔

1848年4月19日,与医生交谈后获得某种精神和心理上的体验

4月23日,丹麦—普鲁士三年战争爆发

4月26日,《基督教文集》出版

4月,因经济困难搬入托纳布斯克嘉德156号新住宅

11月,《对我著作事业的看法》完成,但决定不予发表

1849年2月,开始殉教的想法

1849年5月14日,《或此或彼》第二版问世。《野地里的百合花和天上的飞鸟》出版。《两篇伦理—宗教论文》出版。

7月30日,《致死的痼疾》出版

11月13日,《祭司—税吏—有罪的女子;耶稣受难日圣餐时的三篇演讲》出版

1850年9月27日,《基督教的锤炼》出版

12月18日,《布道词一篇》出版

1851年7月7日,《我的著述事业》出版

9月27日,《反省。向当代介绍自己》出版

1854年1月30日,明斯特主教去世

4月15日,马腾森被任命为主教

12月18日,《明斯特主教是“真理的见证人”、“真正的真理的见证人”之一吗?——那是真理吗?》发表。这是一系列二十一篇文章中的第一篇。

1855年5月24日,《既然非说不可;那么现在就说》出版。《瞬间》第一期出版。

6月16日,《基督对官方基督教的评价》出版

9月13日,《上帝的不可改变性》出版

9月25日,《瞬间》第九期发行。写下最后一篇日记

10月2日,住进腓特烈医院

11月11日,去世

相关推荐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什么的存在

他认为人是物质享受,理性存在,宗教性存在。第一层为感性的物质享受,只顾个人与眼前;第二层则是理性存在,让自己的人生比较严肃、尽责,合乎社会伦理与道德;而第三层则是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层次:宗教性存在。这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索伦·克尔凯郭尔是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2023-06-30 15:47:101

克尔凯郭尔的简介?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诗人,在他对哲学界的贡献和他创造的思想上颇有成就。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Aabye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钜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   克尔凯郭尔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所以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 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体验。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克尔凯郭尔又有单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为一种跨跃leap。必须有结束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而且这决心必须由 *** 来产生。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这种 *** ,被他指为个体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体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 *** 如爱情和信仰,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必须被培育和养成的。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做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做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而陷入了“客观主义”。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例项,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在克尔凯郭尔一生的最后 12 年里著述甚多,同时出版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甚至关于幽默的书籍。在 S.弗洛伊德之前,他还写过一本完全针对焦虑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   克尔凯郭尔的社会评价   人们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人们觉得克尔凯郭尔与耶稣的思想是类似的。只是耶稣的形象一直都被人们所追捧,而克尔凯郭尔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很模糊,更无法与耶稣相比。耶稣的弟子和之后基督信徒对耶稣的人为刻画是相当成功的,所以耶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建立的形象并不是来自他的信徒,他着重塑造了自己的作品,在个人形象上并没有着重塑造。   有人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则持不同观点,通过克尔凯郭尔简介可以了解他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钜额的财产。但他的精神是极度紧张的,在后人的眼里克尔凯郭尔是一个神魂颠倒的人,他这样的性格使得人们对他产生无尽的迷恋。   在人们眼里克尔凯郭尔除了是个哲学家外,他的写作水平也是世界顶级的。克尔凯郭尔写作的模式集赫德尔、康德和谢林于一身,跟德国的浪漫派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克尔凯郭尔开启了20世界的虚无主义。人格型别上克尔凯郭尔与保罗、路德和奥古斯丁是相同的。克尔凯郭尔是孤独焦虑的人,正是克尔凯郭尔的这些负面情绪才成就了他的思想,以至于世界上大多数人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中称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个哲学天才。
2023-06-30 15:47:171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是什么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感性的物质享受,只顾个人与眼前;第二层则是理性存在,让自己的人生比较严肃、尽责,合乎社会伦理与道德;而第三层则是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层次:宗教性存在。这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而人在从最低层次的“存在”向最高层次的“存在”迈进的过程中,则会产生出三种绝望。如果一个人,不想让自己活成“一张桌子”,而懂得去追求自身的“存在”,那他便必然要经历这些绝望,直到他到达“存在”的第三层次,宗教性的存在,这种绝望才会消失。索伦·克尔凯郭尔简介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2023-06-30 15:47:231

焦虑的概念作者

焦虑的概念作者是克尔凯郭尔。这世上很可能没有人是完全健康的因此,任何真正了解人类的人都会说,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一种不安、一种内心的斗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焦虑,或是一种他甚至不敢尝试去了解的事物一种对存在的可能性的焦虑,一种对自己的焦虑,一种他无法解释的焦虑。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来阐明焦虑的问题。为了理解焦虑,将它与恐惧进行对比是有帮助的,两者都是对感知到的威胁的情感反应。然而,引发这些情绪的威胁类型各不相同。恐惧通常是由我们所知道的、存在于某种外部物体或环境中的威胁所引发的。而焦虑是存在于被威胁但又不知道危险从何而来的感觉。我们恐惧的来源通常是局部的,但是用罗洛·梅的话来说,焦虑会同时从四面八方袭击我们。因此,恐惧使我们的感官变得敏锐,让我们做好逃跑或战斗的准备,而焦虑,由于其未知的原因,麻痹了我们的感官,抑制了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忘记了如何减少我们的不适。由于失去了方向感,应对严重的焦虑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然而,大多数人都免于严重焦虑的折磨,但很少有人能摆脱弥漫在我们日常生活背景中的较温和形式的焦虑。为了把它与严重的焦虑区分开来,这种更常见的形式有时被称为焦虑或存在性焦虑,索伦·克尔凯郭尔并没有试图缓解它,而是认为它是充分发挥潜力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2023-06-30 15:47:371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克尔凯郭尔哲学的特点

克尔凯郭尔简介中提到他全名索伦·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诗人,也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后现代主义的引领者,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就读,他继承了大量的遗产,并且靠此维持生活,然后隐居在哥本哈根用巨额遗产创办了期刊,最终在复印杂志时晕倒在大街上,数周之后去世,年仅42岁。克尔凯郭尔简介中最突出介绍的是他在哲学界的成就,20世纪之前克尔凯郭尔还没有被世人所熟知,主要是因为对克尔凯郭尔的成就的简述都是用丹麦语记载的。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当时欧洲和北美洲的美学存在主义者们有着重大的影响,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开端。克尔凯郭尔的主要思想是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中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用厌烦、绝望、忧郁等情绪代替了世界对人的认识和研究。存在主义的产生也代替了但是黑格尔的思想,证明存在思想比黑格尔思想更受大众认可。 克尔凯郭尔简介中还介绍了他的爱情,他的爱情经历十分曲折,1837克尔凯郭尔在小有名气的时候认识了15岁雷吉娜,在1840年他们订婚了,他把自己的思想都告诉了他的未婚妻,但是17岁的雷吉娜无法了解他的思想,因此解除了婚约,之后更是因为后悔变得无比痛苦,这份痛苦伴随他直到去世。 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是现代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因此他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引领者,是丹麦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和诗人。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是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后的产物,克尔凯郭尔起初想当一个牧师,他是相信有神的,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对苏格拉底无神论的讽刺。克尔凯郭尔在毕业后考取神学的学位,但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担任神职,主要是因为克尔凯郭尔不认同丹麦的路德教。他父亲死后他继承了巨额的遗产,克尔凯郭尔之后的生活也靠这些遗产维持。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内容是孤独的、非理性的,他以自己非理性的情感代替了世界对人的认识和研究,尤其是他的厌烦、绝望、忧郁的悲观情绪占了主导因素。克尔凯郭尔用这样的存在主义代替了世人对黑格尔主义,被世人所追捧。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中强调哲学家应该探索和讨论现实的人生问题,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思想。克尔凯郭尔反对德国专门讲理想的事物,他的存在主义是他个人用自己的孤独的感受而创造的,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希望可以用最简单、最实际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来消除自己心中的不满和苦闷,克尔凯郭尔是一个被众多消极情绪支配的人,也是这些情绪使他的核心哲学思想创造了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诗人和宗教哲学家,也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成就表现在他对哲学界的贡献和他创造的思想上。克尔凯郭尔的成就主要是他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他以个人的非理性情绪来代替世界对人类理智的研究和认识,尤其是从他的焦虑、恐惧、烦躁和绝望等负面思想上带来的启发。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中主要提及了两大要义,其中一个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意义主要指人的生存是命中注定的,是被动的,是无法左右的,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去创造自己特有的本质,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人们的价值。克尔凯郭尔也是有选择的改造自己的本质,追求自由这就是他所说的人的本质。 另外一点是将存在主义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感性存在、宗教存在和理性存在,感性存在是指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快乐,甚至可以自私,让自己能够一直享受快乐的存在。宗教存在是指人们要有自己的信仰,让人们有祈祷和爱的生活,尊敬和崇拜神明,让自己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有精神寄托的存在。而理性存在是指人们严肃的和尽责的人生,用理性和哲学的方法面对人生,是合乎社会道德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的成就还体现在他的著作上,克尔凯郭尔在得到巨额遗产后利用这些遗产创办了自己的期刊。用来发表自己的著作,他的著作也给后世追求哲学的学生提供了捷径。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诗人,人们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人们觉得克尔凯郭尔与耶稣的思想是类似的。只是耶稣的形象一直都被人们所追捧,而克尔凯郭尔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很模糊,更无法与耶稣相比。耶稣的弟子和之后基督信徒对耶稣的人为刻画是相当成功的,所以耶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建立的形象并不是来自他的信徒,他着重塑造了自己的作品,在个人形象上并没有着重塑造。有人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则持不同观点,通过克尔凯郭尔简介可以了解他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巨额的财产。但他的精神是极度紧张的,在后人的眼里克尔凯郭尔是一个神魂颠倒的人,他这样的性格使得人们对他产生无尽的迷恋。 在人们眼里克尔凯郭尔除了是个哲学家外,他的写作水平也是世界顶级的。克尔凯郭尔写作的模式集赫德尔、康德和谢林于一身,跟德国的浪漫派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克尔凯郭尔开启了20世界的虚无主义。人格类型上克尔凯郭尔与保罗、路德和奥古斯丁是相同的。克尔凯郭尔是孤独焦虑的人,正是克尔凯郭尔的这些负面情绪才成就了他的思想,以至于世界上大多数人对克尔凯郭尔的评价中称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个哲学天才。
2023-06-30 15:47:591

如何入门克尔凯郭尔

建议先读黑格尔再读克氏。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建立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上,建议先读黑格尔再读克氏,但是想要理解黑格尔又绝对绕不开康德,所以建议先读康德。《克尔凯郭尔》主要讲述了:他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骑士,他是现代本文存在主义的先躯。
2023-06-30 15:48:061

哪位哲学家认为,人生有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1830年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他一心想当牧师,其毕业论文为“苏格拉底特有的讽刺概念”,毕业后虽然考取神学学位,但因不认同丹麦路德教会的教义而从未担任过神职。在哥本哈根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著作,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恐惧、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无论是1836-1837年间的放浪生活,还是1838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如恋爱、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他感到在献身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心态也更为反常,甚至近乎疯狂。他无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内心的苦闷,亦即无法以感性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因此他认为排除心中苦闷的出路应该是属于思想的层次,而当时丹麦人崇拜德国的思想与文化,于是在1841年他步上了留学德国之途,到柏林大学学习当时盛行的黑格尔哲学。德国观念论的课程都是属于非常高的理想,把一切都往真善美的身上推去,把人性、具体人生的所有苦闷和痛苦都存而不论。这些均与克尔凯郭尔的理念不同,于是他放弃传统哲学思想的探索,改而探求基督教与主体性、内心性的真理。
2023-06-30 15:48:121

克尔凯郭尔经典语录

1.存在不能用概念去表达,并不是因为它过于一般和模糊,使人难以思考,而是相反的因为它实在过于具体和丰富,一旦把抽象思维用于存在,存在就失去了丰富的具体性,从而消灭了存在着的个人。 2.大多数人的不幸并非他们过于软弱,而是由于他们过于强大过于强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 3.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4.记忆不光能挽留住那瞬间,而且还能升华它,任何事物一旦掺合了记忆,就能在我们的心里造成双倍的效果。《勾引家日记》 5.尽管我无意对现世高谈阔论,但是对当代情势稍有观察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时代是错乱的;而造成其焦虑不安的原因则是,思想的范围也许更为宽广,或甚至在抽象层次上变得清晰,但是却越来越不确定了。《恐怖的概念》 6.青春是什么?一场梦。爱情是什么?那场梦的内容。《恐惧与颤栗》 7.人们几乎从没运用已经拥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是要求什么言论自由。《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8.如果人是野兽或是天使,那么他就不能感受到焦虑,正因为他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他才能够焦虑。《恐怖的概念》 9.生活总是要向前走,但要理解生活,必须向后看。 10.我对生活的看法是毫无意义的,一个邪恶的精灵在我的鼻梁上装了一副眼镜,这眼镜的一块镜片按一种极大的比例放大,而另一块却以同样的比例缩小。《非此即彼》 11.我像一个死者一样活着,在遗忘的洗礼中,我把所有经历过的东西沉淀到回忆的永恒中去。《非此即彼》 12.我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回音。为什么它是我的朋友?因为我爱自己的悲哀,回音不会把它从我这里夺走,我只有一个知己,那就是黑夜的宁静。为什么它是我的知己?因为它保持着沉默。《非此即彼》 13.现在我已经明白教堂的意思了,它唯一的意思就是静默和倾听,这些能在任何地方做到,最好是到其它地方做,因为很多人都去那里,在教堂里说个不停,他们干扰了我。最好是在一棵树下,最好是在天空下。 14.许多人对于生活作出自己结论的方式就像小学生一样,他们抄袭算数课本里的答案以欺骗老师,而没有心思由自己算出得数。《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15.一个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的讽刺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平庸的讽刺家。《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16.正因为人类比动物优秀,换言之人类是自我,是精神,才做得到绝望,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17.最危险的背叛者就隐藏在所有人自身当中。《爱的作为》 王凯经典语录() 【名人简介】:王凯,1982年8月18日生于湖北武汉,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xx年,出演首部电视剧《虎穴》进入娱乐圈;20xx年,因出演《丑女无敌》而走红;20xx年,主演电视剧《枪炮侯》;20xx年,主演电视剧《知青》,并参演首部电影《我的狗狗我的爱》;20xx年,主演电影《逆袭》入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20xx年9月15日,主演电视剧《伪装者》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9月19日,主演电视剧《琅琊榜》在北京、东方卫视播出;11月22日,出演商战传奇剧《青岛往事》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同年,获时尚COSMO美丽盛典获得年度美丽偶像大奖。20xx年12月19日,王凯获20xx年国剧盛典最具人气内地演员和年度演技飞跃演员奖项;12月23日,获得20xx搜狐时尚盛典年度最有魅力男人。20xx年1月,获得20xx微博之夜年度风云人物;1月14日,担任360手机形象代言;2月8日,参演《青丘狐传说》登陆湖南卫视钻石周播剧场;3月8日,王凯获20xx年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年度最具人气男演员奖。 王凯经典语录 1.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好坏,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因为最终,它们将会让你越变得越来越好。 2.心事是很难隐藏的,把嘴巴捂住它就会从眼睛里冒出来。 3.不是每件事都注定会成功,但是每件事都值得一试。 4.这个我知道。但是这不就是大家一说一笑一闹就过了的事吗?谁还当真呢?对吧? 5.要画的话,你要八十块我都可以画得出来。 6.男神我还真没考虑过,你问一个男的,他有没有男神,这合适吗? 7.感觉比较复杂,情绪比较复杂,既开心,但是也挺担心他们的。怕他们被挤到被踩到被推倒。 8.幻想过没有没有,就是来得有点太突然,还没准备好。 9.是真的,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首先你从这个人的眼神你就能够判断出他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以我喜欢善良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很多小心机,那种不太喜欢。 10.只要你们努力生活和工作,早晚有一天能睡到你们爱的人 11.类似爱情,哈哈,可还行…… 12.名花有主了?结婚了吗? 13.Cp拆不拆这个事情我觉得纯属大家一个开玩笑的方式去调侃我们,所以这个我们没必要太当真。 14.我跟我自己最配。 15.女孩发脾气生气男孩只能是哄嘛!还能干嘛?就是剧里的台词“我在哄你”嘛! 16.我应该是喊人来救他们,因为我的水性也不好,你要想如果我们仨同时掉下去,我能活着游回来就不错了,我还能救谁呀? 17.无所谓,我本来就很美,穿什么都是美。 18.目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以后会不会有我也说不定。 19.可能只是因为我是一个演员的身份可能大家会拿放大镜看,如果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人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 20.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总有一天会睡到你们爱的人的。 21.那我让位,让他们俩去玩吧!不然又骂我拆散他们俩了。 22.因为都是男人戏,我拍的都是男人戏,都是以兄弟情为主,基本上爱情几乎是没有的那种,所以大家会有这个想法也很正常,对。 23.其实我觉得都是大家开玩笑的一种东西没必要太认真。 24.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聪明的,然后…有颜值” 25.你可以说,我的男神是刘烨哥。 26.没有什么遗憾吧!因为说遗憾一般都是生活中你没有办法去完成的一些事情,你在戏中去完成,这是满足了你的愿望。 27.那像爱情这种东西你平时生活中都可以遇到,在戏里有没有无所谓,也不会让自己太失望。 28.我说的意思就是至少我们在生活中是经历过的,所以在戏里没有,暂时没有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让自己很不开心的。 29.非要选一个,那就爱自己。 30.我喜欢聪明的女孩,然后有颜值,对吧?漂亮! 31.现在这个时代谁说得准?你又懂了…… 32.先天条件我觉得还不错,如果说再经过后天的加工可能会更好。 33.我是很开心,因为有人喜欢当然很开心了,被人喜欢,但是我这种方式可能有一点,也许我说得很严重了一点,但是也可能是我没有适应的一个原因,但是我总觉得就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事,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稍加控制一点吧! 34.是,谁没有过去呢?对吧? 35.我没说什么呀。 36.有,很多。有说我像黄晓明的,说我像陈坤的,都有…… 37.确实我觉得,其实我自己本身对制服这块也是挺喜欢的,但是我平时生活中是一个比较喜欢简单一点的人,所以平时自己的着装都是很简单很随意那种。 38.以外表选朋友,以智慧选敌人。你太聪明,则不能当朋友。 39.很多人曾有过梦想,但大多数人不敢抛弃太多,不敢执著地为梦想努力。 王凯经典语录 1.Cp拆不拆这个事情我觉得纯属大家一个开玩笑的方式去调侃我们,所以这个我们没必要太当真。 2.非要选一个,那就爱自己。 3.感觉比较复杂,情绪比较复杂,既开心,但是也挺担心他们的。怕他们被挤到、被踩到、被推倒。 4.幻想过没有、没有,就是来得有点太突然,还没准备好。 5.可能只是因为我是一个演员的身份可能大家会拿放大镜看,如果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人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 6.类似爱情,哈哈,可还行 7.没有当初的陈家明,就没有现在的萧景琰 8.没有什么遗憾吧!因为说遗憾一般都是生活中你没有办法去完成的一些事情,你在戏中去完成,这是满足了你的愿望。 9.名花有主了?结婚了吗? 10.目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以后会不会有我也说不定。 11.那么努力往上爬,争的是那么一点话语权 12.那我让位,让他们俩去玩吧!不然又骂我拆散他们俩了。 13.那像爱情这种东西你平时生活中都可以遇到,在戏里有没有无所谓,也不会让自己太失望。 14.男神我还真没考虑过,你问一个男的,他有没有男神,这合适吗? 15.你可以说,我的男神是刘烨哥。 16.你们别总想着睡我了,我自己睡眠都不够 17.女孩发脾气生气男孩只能是哄嘛!还能干嘛?就是剧里的台词我在哄你嘛! 18.其实他们对我的称谓一直在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大王了,感觉我跟在水帘洞待着似的。 19.其实我觉得都是大家开玩笑的一种东西没必要太认真。 20.生活,若美好叫精彩,若糟糕叫经历。 21.是真的,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首先你从这个人的眼神你就能够判断出他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以我喜欢善良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很多小心机,那种不太喜欢。 22.我不一定是一匹千里马,但你们,一定是伯乐 23.我跟我自己最配。 24.我可能会先看眼睛吧!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事实。 25.我说的意思就是至少我们在生活中是经历过的,所以在戏里没有,暂时没有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让自己很不开心的。 26.我喜欢聪明的女孩,然后有颜值,对吧?漂亮! 27.我相信有人一夜爆红,但我没有那样的命 28.我要感谢这十年中的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 坚持过来了,我 未曾放弃 29.我应该是喊人来救他们,因为我的水性也不好,你要想如果我们仨同时掉下去,我能活着游回来就不错了,我还能救谁呀? 30.无所谓,我本来就很美,穿什么都是美。 31.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聪明的,然后有颜值 32.形象也很重要,对,形象也很重要,然后性格也很活泼、也很开朗,我现在的一个标准跟之前是有些很不一样的地方,我可能会更着重看她的性格和内在的一面,就是你得有一些魅力所在,人格魅力或者是性格魅力,你总有一点是吸引我的,而不是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外表而已。 33.因为都是男人戏,我拍的都是男人戏,都是以兄弟情为主,基本上爱情几乎是没有的那种,所以大家会有这个想法也很正常,对。 34.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总有一天会睡到你们爱的人的。 查尔斯·哈尼尔经典语录 查尔斯·哈尼尔经典语录 1、一切境遇或经历的发生都遵循引力法则。把这引力法则付诸实践有三个步骤:真诚的渴望、自信的预期、执着的追求。 2、如何陈述引力法则?精神是具有创造力的,并自动与其客体相关联,在客体中显示出他巨大的能量。 3、知识是我们进行思考的能力。 4、敏锐地分析观察会产生想象力的开发、洞察力的深入、感知力的增强与睿智的增长。而这些会带来富裕与和谐。 5、显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行为的两种模式。 6、思想是精神能量,它遵循共振原理运行;它是遵循爱的定律的,是激情赋予它活力的! 7、一切的力量都是源自于内心。 8、成功人士运用心智取得成功。因为心智是保证他们把我他人和外部环境以帮助他们完成蓝图的动力。 9、能力来源于对他人的帮助。有所予才能有所取。 10、引力法则回馈给我们人类的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自身”!自身就是我们之前的经历和意识综合形成的结果,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 11、思想的成形是遵循增长规律。 12、预定的结果是理想!我们心目中坚定不移的理想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 13、我们自身的观念和想法是构筑精神家园的物质材料。我们要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就必须拥有正确的观念和美好的想法。 14、运用真理的必要条件是渴望成为精神力量的慈善行动受益人。 15、必须明晰:是我们精神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境遇。因此集中精神专注于我们渴望能够在生活中出现的境遇就能激活自己的太阳丛。 16、怎样开发勇气、信念和激情?我们可以通过认识我们的精神本质来开发。 17、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境界。 18、创造性能力是一项精神活动。 19、生命的个体是通过进行思考来作用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力是我们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能力。而思考就是认知的过程。 20、集中意念、全神贯注是每个成功的人必备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帮助人类抵达任何一项成就。 21、善行义举、正确思维、认识真理、运用真理。真理是宇宙至关重要的总则,因此无处不在。 22、认知是成就和财富的基础,大脑是认知的器官。 23、视觉化就是精神图景形成的过程。视觉化使我们在内心产生一幅理想的景象,并且能够指引你按部就班地行动,实现目标,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24、积极影响潜意识的结果是我们的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样才能够运转实现所要求的结果的力量。 25、潜意识是记忆的中枢,他有着非凡的价值。它能够控制我们的生命过程,警示、引导我们。 26、寂静就是身体的安宁。安宁是控制自我、主宰自我的第一步。 27、潜意识占据我们90%以上的精神生活储备,它具有主导地位! 28、在内心不断地暗示自己,强调自己想要的结果,是我们影响潜意识的方法。 29、想象力是建设性思维的一种,它是我们用以洞察思想和经历的新领域的照明灯,是所有发明家和探索者开路冲锋的强有力的武器。运用想象力将使你大展宏图、开拓未来。通过训练我们就能拥有强大的想象力。 30、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客观条件的反映,而这些客观条件与我们内在世界所规划的要一致。 31、人的精神和宇宙精神互动的结果是我们人生各种各样的际遇(境遇)。思想是因,境遇是果。如果我们能控制成因,也就自然能够把握结果。 32、我们不再依赖显意识活动的程度决定了悠闲从容的理想状态。 33、显意识具有识别检查的功能。另外它还有推理能力,是意志的策源地,并影响着潜意识的活动。 34、给予思想活力,让它与其目标相关联·;并因此主宰每个人生逆境的经验,所运用的原理就是吸引力法则——亦即爱的另一种称呼。这是在一切哲学体系、宗教、科学、万物中,既永恒又根本的原理。一切都无法逃离爱的法则。给予思想活力的,正式感情。感情即欲望。欲望即爱。充满爱的是思想,是天下无敌的。 35、理想化就是最终会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实现的计划视觉化或是设想的过程。“视觉”创造出“感觉”,“感觉”改变我们的境遇。首先是精神上的,继而是,情绪上的,最后则是实现无限的可能性。
2023-06-30 15:48:491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的特点是,重视个人的生命特色,重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特殊性,即每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的都是特殊的。 “存在”针对的是“个人”,而不是其他物体。“存在”的定义是, 个人借由自我抉择、自我承担而实现自我。 首先,存在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也就是先要有“选择的机会、选择的能力、选择的自由”,才能得到选择的结果,叫“存在先于本质”。比如,人通过立志、选择,自我塑造,最终成就了所希望的自我,叫“我选择成为我自己”。 在面临关键性抉择时,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真诚,因为“人的外在表现是以内在的真诚作为基础的”(自我抉择);做出抉择之后,自己要随之投入,无论出现什么后果,都需要自己负责(自我承担)。 然而,克尔凯郭尔也指出,大多数人只是“存”而“不在”。从小到大,我们都由习俗、观念、老师、父母提供一些生活的模式,并没有自己决定和选择自己的路;有时候我们思考的内容也是由别人提供的,像大众媒体。老马识途,我们只是那位喝醉的农夫,被这匹识途老马带回家,而不是自己选择回家的。我们的思想、感受、行动都受到群众的影响,而群众“只不过是人云亦云,大家造成一种风气,一种声音,让你觉得好像应该这样想,让你放弃自己去作选择的机会”。 当自己反省存在问题时,首先要把自己和群众剥离开,要有自己的思考、感受、判断、行动。这也不是指要跟群众彻底划清界限,在行动上可以和别人做的一样,但先要经过自己的反省,清楚自己这么做的理由。
2023-06-30 15:49:071

什么是存在主义?

分类: 生活 >> 生活常识 解析: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 *** )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尼采(德国)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战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前此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海德格尔(德国)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2023-06-30 15:49:131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

叔本华对待黑格尔的方法是先对他大骂一通,然后转头不顾。但紧随其后的那一代大陆哲学家却不得不直面黑格尔,到 19 世纪 30 年代,黑格尔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在这一代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是丹麦人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年)。克尔凯郭尔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之父,但他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位宗教作者和一名反哲学家。实际上,他并不反对一般而言的哲学,而是反对黑格尔哲学。尽管如此,克尔凯郭尔跟其他同辈人一样,曾深陷于黑格尔的魔力,远远超过他所愿意承认的。 克尔凯郭尔指责黑格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黑格尔导致了整整一代人思想生活的非人性化。这种非人性化是黑格尔“纠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所产生的结果。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定下过三条基本的逻辑原理: 1.同一律(A=A) 2.不矛盾律(非[A 并且非 A]) 3.排中律(A 或者非 A) 黑格尔认为这些原理是错误的。他新的辩证逻辑颠覆了这些原理。根据他的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是它自身的对立面,因而,A=A 并不有效,因为 A=非 A。(希腊民主制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希腊奴隶制,因为,它是它自身的对立面。)如果同一律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也就崩溃了。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傲慢的看法表示气愤。他用下面这类短文嘲笑这种看法: 如果你结婚,你会为此感到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还是会为此感到后悔;……不管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 嘲笑世上的荒唐事,你会为此感到后悔;悲叹世上的荒唐事,你也会为此感到后悔;嘲笑世上的荒唐事或者悲叹它们,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为此感到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为此感到后悔;信任一个女人或者不信任她,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吊死你自己,你会为此感到后悔;不吊死你自己,你也会为此感到后悔;吊死你自己或不吊死你自己,你对二者都会感到后悔……先生们,这就是所有哲学的要点和实质。 克尔凯郭尔所写的并非真是所有哲学的要点和实质。这只是黑格尔哲学的要点和实质,在这种哲学中,所有的对立都被抹杀了,这导致了极端的冷漠和道德败坏,并且由于否定了排中律,从而取消了非此即彼的抉择——因而否定了自由,而在克尔凯郭尔和他的存在主义追随者们看来,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因而,克尔凯郭尔在他的名为《非此即彼》的书中发表了前述那个“迷离的演说”,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攻击。 黑格尔不仅抹杀了“此”与“彼”之间的区别,而且还取消了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差异,他断称“凡是合理的即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即是合理的”,这是存在与思维之同一性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克尔凯郭尔颠覆了黑格尔的论断,他主张存在是一个不能被思考的东西。这个主张具有双重意义:(1)思维和存在不是同一的;(2)对“存在”进行思考是不可能的。 回忆一下,黑格尔的神已经发现自己无法思考纯存在。克尔凯郭尔把这个限制又推进一步,他认为不只是纯存在不可能被思考,任何存在都是不可思考的,因为,从克尔凯郭尔的柏拉图式意义理论来看,思维始终是一种抽象形式。语词是指称概念的能指,而概念则是一般范畴。对克尔凯郭尔来说,在“这只棕色的狗服从它的主人”这个句子中每个语词都表示一个抽象物。语言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并且废除了差异,以便使思想和交流成为可能;因此,(受语言限制的)思维使我们疏远了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始终是具体的。 作为黑格尔哲学这种抽象物的对立面,克尔凯郭尔哲学把我们带回到具体的存在。但并不是关注事物的具体存在,而是关注个体的人的具体存在。勒内·笛卡尔曾经正确地把自我作为哲学的起点(“我思故我在”),但他又错误地把自我等同于思维,就像后来的黑格尔那样。克尔凯郭尔说道,“思维是一回事,存在则是另一回事。”我可以思维和谈论许多关于我自己的事——“我是一个教师,我是个男人,我是一个美国人,我在恋爱,比起香草味我更喜欢巧克力味。”但是,当我在谈论和思维我自己时,有一个仍然无法被思维的东西——我的存在,它是一个“不尽根”(一个无理余数)。我无法思考它,相反,我必定经历着它。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我的活生生的存在就是激情、决定和行动。其中没有任何一个范畴可以被思维所穷尽。但克尔凯郭尔并不是在说存在与思维没有关系。事实上,存在与思维必定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是什么样的思维呢?它是一个“生存性的探索”,它“把自己越来越深地献给存在的事业,带着对存在是什么的意识,看透一切幻觉,在行动中重构存在,从而变得越来越具体”。 为了解释这个观点,我必须对一个区别作出澄清,即克尔凯郭尔在其《结论性的非科学附笔》中作出的“客观思维”和“主观思维”的区别。第一种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对它来说存在着客观的真理标准,例如在数学、科学和史学中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你想要知道“3+2=5”、“f=ma”或“恺撒在公元前 49 年渡过卢比孔河”是否真实,你可以用公认的标准来判定这些论断是否是真理。那么,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但它们与生存漠不相关。也就是说,它们与我的生存没有本质关联。如果我发现它们中的一个是错误的,我也许会很吃惊,但我不会因此而变成另一个不同的人。因而,克尔凯郭尔并不关心客观真理。 然而,对主观思维来说,不存在客观的真理标准。主观思维存在于例如价值观中,比如伦理观点和宗教观点。如果我告诉你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是不道德的,而你怀疑我的论断,那么最终并不存在任何我可以向之求助的客观标准,因而我无法证明我的观点。(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康德主义不会起作用,因为它预设了对自相一致和不矛盾性观念的重视。但如果你拒绝接受这种重视又如何呢?)同样地,如果我主张“上帝是爱”而你对我表示怀疑,我无法求助于任何客观的真理标准来为我的断言进行辩护。 然而,这些主观真理对我的存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客观真理则无关紧要。我们做什么,基本上我们就是什么,而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动——是各种决定的结果,决定则是我们所选择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些价值观无法被建立在确定性的基础上,而总是由于信仰,对不确定者的信仰而被接受。 克尔凯郭尔认为,在直面所有事物的不确定性时,对价值观和决断力的需要激发了一种眩晕和根基的丧失,它们揭示了真实的人生境况乃是痛苦而绝望的。黑格尔错了,现实的并非合理的。对人生现实的活生生经历并非出于理性,相反,它是一种令人绝望的虚无,而又渴望成为某种东西。(但是,黑格尔说的难道不也是这个吗?) 除了道德评价和宗教评价,还有其他主观真理。但克尔凯郭尔告诉我们,这些真理只能被间接地传达。它们可以被暗示、影射、夸大、轻描淡写、谎报、取笑、诗化或者忽视。但它们不能被言说——或者至少是,即便它们被说出来,它们也无法被直接理解。“我的死亡”这一真理就是这样的真理。我知道所有的人都有一死,我是人,所以有一天我也会死。通过在历史课和生物课上所做的研究,我对死亡有了很多知识。但这种知识并不意味着我已经把我的死亡作为一个主观真理加以把握了。 在《附文》一书中,克尔凯郭尔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在哥本哈根的街角遇到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去吃饭。被邀请的这个人很热情地答应出席,但就在此时这位未来的客人被一块恰巧从楼顶掉下来的瓦片给砸死了。克尔凯郭尔嘲笑这个死者,他说人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把自己给笑死。这个例子中一个人对未来作出绝对的承诺,但他的存在却被一阵风给拂了去。在对这个故事所带的讽刺暗笑了一会儿之后,克尔凯郭尔自问是否对这个小伙子太过严酷了。我们当然不会预期这个客人答复邀请时这么说: “你可以算上我,我一定会去。但我必须把这一偶然情况排除在外,即一片瓦片恰好从楼顶吹下来把我给砸死了,因为发生这种情况我就来不了了。”但是《附文》的读者会认识到那恰恰是克尔凯郭尔所想要的回答。当我们理解到在我们所作出的每一个关于未来的陈述后面,我们都可以正确地附加一句“但是,我可能下一刻就死了,这样的话我就参加不了了”,这时我们才把握了关于我们的死亡的主观真理。 克尔凯郭尔这个故事的意图并不是要激起一种病态感。在他看来,对作为主观真理的人之死亡的发现成为另一个发现的由头,即发现“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观真理。只有面对永恒那大口洞开的无限深渊,存在的直接性和脆弱性才能得到理解。 大多数人根本遗忘了虚无就在近旁,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用在琐碎的思维和无意义的事情上。(“我的袜子破了洞吗?要是我系一条脏领带,人们对我会有什么想法呢?”)但是,对我们的主观真理的发现具体化并强化了我们的生存。它有助于我们安排我们优先考虑的事,澄清我们的价值观,并且还有助于使自我从它在社会角色、物质财富和语言抽象的异化中恢复过来。它揭示了(同时也创造了)对自我来说一直隐而不显的自我。 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自我在本质上就是主观性,主观性由个人对自己主观真理的信奉所构成。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本真的自我,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的活动而“自我选择”的自我,这种活动澄清并且创造了各种价值观,并且同时为这些价值观承担全部责任。按照克尔凯郭尔的看法,这个过程恰恰是被黑格尔排除在他的体系之外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个体系都必然会抹杀的过程。因而,克尔凯郭尔是反体系的,并且把他的一本书的书名定为《哲学片段》,这是打在黑格尔脸上的又一记耳光。 克尔凯郭尔认为他的任务并不是发展出一种新的认识论,也不是创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能把握自己的自由并且创造自己命运的人。(19 世纪另外两位率性的思想家也加入他的这个任务中,这两个人我们也将会研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尼采。)克尔凯郭尔把他的新人类称为“信仰骑士”。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这种人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和伟大。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信仰骑士的范型: 世界上的伟大之人不应该被遗忘。但每个人都曾以其自己的方式而伟大……每个人的伟大都是与其期望成比例的。一个人曾因期望可能之物而变得伟大,另一个人曾因期望永恒之物而变得伟大,而那个期望不可能之物的人比所有的人都伟大。每个人都应被铭记,但每个人的伟大都是和其为之奋斗的东西的伟大成比例的。那与世界斗争的人曾因征服世界而变得伟大,那与自己斗争的人曾因征服自己而变得伟大,而那与上帝斗争的人则比所有的人都伟大。 这些骑士把握了所有存在的荒谬性和偶然性。大卫·休谟已经对所有事物的无关联性有所思考。但休谟仅仅是对之有所思考而已,而信仰骑士们则本能地感觉它。但是,他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统一他们世界的力量,即通过意志的行为来将世界团结在一起,这个力量克尔凯郭尔称之为“信仰”。这些骑士是个体,他们深入地审视人类世界,并且看到在最深的层面上我们是孤独的。我们处于“绝对的隔绝”之中——这是一种造成疯狂或“神圣疯狂”的孤独,因为克尔凯郭尔的英雄们只孤独地和他们的神在一起。 事实上,克尔凯郭尔的信仰骑士,他的“新人类”,根本就不新。相反,他们是以克尔凯郭尔对《圣经》中的祖先亚伯拉罕的曲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亚伯拉罕在深夜听到一个声音命令他献出他的儿子作为牺牲。亚伯拉罕对这条消息的意义承担了全部的责任——这是他的意义,他的主观真理,他也对他的行为承担了全部的责任,由此他成为一个克尔凯郭尔式的英雄。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比所有人都伟大,他由于实为软弱的力量而伟大,由于实为愚蠢的智慧而伟大,由于实为疯狂的希望而伟大。”黑格尔曾把人类存在转换成纯粹思想。克尔凯郭尔把“荒谬者”这个新范畴,引入哲学并将之置于他理想的人类内心,以此来反对黑格尔的理性化。
2023-06-30 15:49:201

克尔凯郭尔人生思考(三)

我的朋友,克尔凯郭尔是优秀的哲学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之一。前面介绍了他的生平,以及部分思想,你也许会问,什么是存在主义?主体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在我的脑海中萦绕过,试图将其更加条理。下面,请听我简单给你叙述。存在的含义。 存在主义又称为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早是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赛尔提出。但是,阐述的非常清楚的是萨特,就是让·保罗·萨特,他有句格言:“存在先于本质。” 从哲学的观点看,存在主义的内容很丰富。主体思想包括:除了人的生存以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和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之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者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做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一个什么人物。 以上是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对了,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即地狱。”在他看来,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是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的精彩。 存在三环节。 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只能是一个适用个人的概念,存在意味着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过程,包括自我参与、自我选择以及自我实现三个环节。 自我参与就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生活,这表现为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人生的全过程,而不随波逐流地附从于他人的生活方式。自我参与的意识是为什么只有个人才能存在,而其他事物的个体不能存在的原因。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种类,不再与他在种类上的优越性,而在于人类的特征是:这一种族的每个单独的人,都具有比种类更多的东西。 动物和其他事物只能按照种类规定的方式存在,它们只有类本质,而没有存在。克尔凯戈尔认为,并非每个人都在参与生活,他有一个比喻:生活好比是驾驶马车,有的人在打瞌睡,任马拉他,有的则驾驭着马任意驰聘,只有后一种人才是存在着的人,前一种人并不存在,他们的生活和动物并没有什么差别。这话是不是有点狠?但是他就是这样说的。 自由选择是自我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选择。人不是理性动物,不被驱向一个预定的目标。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参与生活就是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克尔凯郭尔强调选择自由,强调选择无依据和不确定性。 自我实现是把人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同时也越来越脱离社会的存在过程。克尔凯郭尔对群体、集体、整体深恶痛绝。他认为群体、集体、整体削弱了个人的责任感,使人的责任感成为一种幻觉。 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个人的责任感来自自我参与和自我选择。只有一个存在的个人才会为自己选择和参与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群体意识为推诿责任提供了借口,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把责任推卸给群体。克尔凯郭尔强调自我实现,所有实现的正是个人意识以及与之相连的个人责任感。生活辩证法。 存在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飞跃过程,他把存在当做生活辩证法。生活辩证法与黑格尔观念辩证法至少有两大不同: 第一,黑格尔辩证法中没有个体的独立地位,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其结果是绝对的整体化;生活辩证法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其结果是彻底的个体化。第二,黑格尔的辩证运动由理性驱动,在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中,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飞跃是由物理性的心理转变导致的。 生活的辩证法开始于感性阶段,在感性阶段,生活为感情、感觉所支配,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不起作用。在生活辩证法的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理性,生活以善为明确目标。宗教阶段是生活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个人与有人格的上帝直接相通。 从理性角度上看,信仰是荒诞的。克尔凯郭尔认为,荒谬始终伴随着信仰的情绪,是检验信仰强度的尺度。荒谬感越强,所坚持的信仰则越强烈。 我的朋友,生活中的荒谬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但是很多是客观现实。 在对生活辩证法的论述中,克尔凯郭尔注重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如感性阶段的绝望,伦理阶段的犯罪感和宗教阶段的荒谬感。他特别强调在每一个飞跃阶段,自由选择的人都有一种畏惧感。主观真理说。 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各种哲学家思考的重点问题。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都是主观的,因为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存在的人,这个问题不可能为思想、理性所解决。科学和哲学的道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不是真理。这一问题最后要靠自由选择,最终靠信仰解决。自由选择是主观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存在处境”,即克尔凯郭尔分析的那些心理状态。 克尔凯郭尔对真理有一个著名的定义: 真理是客观的不确定性对最为激情的内在性的适应过程的依附,是客观依附于激情的适应过程,这是存在的个人可以获得的最高真理。 我的朋友,仅仅介绍很难理解一些表述,建议你可以看看他的书,一个真诚的人的书,智慧的人的书,定有过人之处。 19世纪末期,克尔凯郭尔提出了存在主义思想,但是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才在西欧广泛流行。那时的存在主义不但是一种哲学,而且几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家庭关系等,被称为时代的象征。 在哲学史上,很少有一种哲学能够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存在主义的流行和它所处的时代的特征是不可分的,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对理解这种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朋友,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书中,对什么是“绝望”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依靠信仰才能够生活下去,我们都不是行尸走肉,都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人生。这个在尘世生活了四十二岁的男人,生活简练平凡,思想却影响了很多人,学哲学的人,离不开他的思想,因为他是如此深邃,充满魅力,希望你能了解他。
2023-06-30 15:49:331

《克尔凯郭尔-牛津通识读本克尔凯郭尔》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克尔凯郭尔》((英)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DqLU5Y_m4h0MEJYWZ8D7Q 密码:b05h书名:克尔凯郭尔作者:(英)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译者:刘玉红豆瓣评分:8.1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6页数:276内容简介:《克尔凯郭尔》由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撰写,阐释了克尔凯郭尔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过程和基本理论倾向等。国内资深哲学学者刘放桐作序推荐。他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骑士,他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的先驱。作为19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观点完全处于主流思潮之外。他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与宗教理论所作的回应,他的主要观点与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学说的对比,他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这些在本书中都有评论性的阐释。——————————————————————————————————“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的这本杰作,使克尔凯郭尔的双重形象鲜活起来: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个凡人。”——《独立报》作者简介: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 生前为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作为一名哲学家,同时对绘画、文学和音乐深怀兴趣。著有《历史解释的本质》(1961)、《叔本华》(1963)、《克尔凯郭尔》(1988),编有文集《历史理论》(1959)、《19世纪哲学》(1969)。逝于1997年。
2023-06-30 15:49:591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是什么?

克尔凯郭尔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所以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
2023-06-30 15:50:201

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是什么含义

克尔凯郭尔的作品里,大部分都描写了不能与人共享的心情.在他的著作<非此即彼>中,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生存哲学现--人生无真相,心情不选择.与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幸福论相比,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特色更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的苦难、孤独、不安和战栗.然而他最终的选择孤独,或者说孤独地进行选择,是人类所背负的沉重的苦难之一.而这所有苦难不是需要我们去逃避,而是真真切切面对的问题.可参考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nwx201004030.aspx
2023-06-30 15:50:591

什么是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最高级的人类文化生活的方式

克尔凯郭尔:“每个时代都有其典型的堕落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则是一种对于人类个体的毫无收敛的泛神论式的轻蔑”出生于哥本哈根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通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参见萨特的章节)的创始者。他在家中的七个孩子里年纪最小,在他二十一岁时母亲和其他五个子女先后死去。而他自己也只活了四十二岁。在他的早期作品《讽刺的概念》(On the concept of irony)中,他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颇为精彩的批评,而在随后的作品中他对国家教会也进行了持续的批评,原因是他发现它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可调和。作为对于斯宾诺莎、黑格尔和马克思作品中的种类或整体概念的反驳,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再一次将本体论上的重要性赋予了笛卡尔主义的个体,因为对于这几位哲学家来说,个体几乎是一个毫无关系的概念。为了反驳这种概念,克尔凯郭尔说道:“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典型的堕落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不是享乐、纵欲或淫荡,但却是一种对于人类个体的毫无收敛的泛神论式的轻蔑。”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克尔凯郭尔却不是一位笛卡尔主义者。他的作品大概能够用其名言警句来进行很好的总结,如“激情做出的结论是唯一可靠的结论”和“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不是沉思而是激情”。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整个思想演进的历史一直就被一些错误的概念所占据着。从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就专注于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为了能够理解这个世界而崇拜理性或经验。但是这些体系都没有将根本性的“人的状况”考虑在内。在每个转折点上,我们都面对着做出决定的需要。选择是我们存在的起始点、永恒的陪伴和最为沉重的负担。在他的日记中,克尔凯郭尔这样写道:“我真正缺少的是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知道些什么...我应该做的是找到一种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这个主题在所有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中都重新出现过了,并且这一点就无可争议地使克尔凯郭尔成为“第一位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并未承认这一封号。答案是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与激情有关,与理性无关。理性只会破坏信仰,而不是证明信仰。因为即使一个人沉浸在有关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当中(正如安瑟伦或阿奎那所做的那样),这些行为与信仰上帝毫无关联。一个人必须以充满激情的、个人的方式去选择信仰上帝,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逻辑上的操练。一种真诚的信仰要求其发自内心的动力,正如“信仰的飞跃”这一概念,即在该过程中没有借由理性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或“真实的”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慰。克尔凯郭尔认为,如果上帝的存在只是常识或理性沉思的结果,那么这种安慰最终会使我们失去对信仰的需要。
2023-06-30 15:51:061

如何评价克尔凯郭尔

说到克尔凯郭尔,他和耶稣一样,有一个历史上的克尔凯郭尔和一个文学(哲学)化的克尔凯郭尔。所不同的是,耶稣的形象无论在历史、文学和神学领域都多少带着人为刻画的痕迹,是他的同时代弟子和后世信徒的主观描摹——实在很难想象并且相信一个客观历史性的耶稣形象。但是克尔凯郭尔的形象,他自然有历史客观性的一面,但他文学\哲学的形象却并不来自于他的信徒,而是他自己有意设计和塑造的作品。作为历史的克尔凯郭尔,就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富二代,一个精神紧张身体残缺的富二代,一个洞见如炬又敏锐如电的敏感的天才。我们可以从最新的研究文献中知道他在1847年坐了哪一班的船驶向了柏林。但了解这些都足以理解一个真正的克尔凯郭尔。这个克尔凯郭尔永远不是令人神魂颠倒、令人无尽迷恋的形象。
2023-06-30 15:51:131

请告诉我克尔凯郭尔的这个关于上帝与人悖论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永恒者就是指上帝即造物主,因为上帝是灵是自有永有的,万有都在他手中,他自己本身就是永恒就是永生,根本不受时空限制,耶稣基督是神即造物主所道成的肉身,耶稣基督的肉身是为了拯救所有落在邪灵权下的罪人而有的,但耶稣的实质是造物主,并非受造之物。为了拯救对灵界生命真相无知的人类,造物主道成为受时空限制的人(因为时间是自然界的特征,在永恒中根本不存在时间一说,只有状态。),将装在他肉身(主耶稣)里的道赐给人类,这就弥补了神与上帝之间的鸿沟:万有的灵与自然界受造的人类无法自由沟通的鸿沟。
2023-06-30 15:51:322

求哲学大神赐教: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信心跳跃”、“信仰的跳跃”示什么意思?通俗一点

从没有信心到有信心,从没有信仰的有信仰,就是信心跳跃,信仰跳跃。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在适当的困境中跳出来,就像电子受到能量刺激,跳跃到激发态,会有光和热产生。
2023-06-30 15:51:391

历史上第一位存在主义者是谁

严格的说,这个问题应该分为这么几块。第一位明确提出存在主义的是:马塞尔第一位广义上的存在主义者是:克尔凯郭尔第一位狭义上的存在主义者是:海德格尔而存在主义的渊源,包括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等,还有笛卡尔,雅斯贝尔斯等等都不算狭义上的存在主义,只能算作广义上的存在主义,并且多是后人追封的。
2023-06-30 15:51:452

畸零的结构畸零的结构是什么

畸零的结构是:畸(左右结构)零(上下结构)。畸零的结构是:畸(左右结构)零(上下结构)。注音是:ㄐ一ㄌ一ㄥ_。拼音是:jīlíng。畸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畸零jīlíng。(1)谓整数以外零馀之数。(2)孤单;孤独。二、引证解释⒈谓整数以外零馀之数。引唐元稹《论当州朝邑等三县代纳夏阳韩城两县率钱状》:“人户输纳,元无畸零,蹙数所成,尽是_吏欺没。”《宋史·高宗纪五》:“以诸路税赋畸零,增收钱专充上供。”《明史·食货志一》:“_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不足五名之数,名曰畸零。”⒉孤特;孤单。引清恽敬《读<货殖列传>》:“其旁出者,为刺客,为滑稽,为日者,为龟策,皆畸零之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三:“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⒊指土地零散、不规则,不能划成井田者。泛指小块零星土地。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我丈人拿着本子《九章算法》,问他几块怎样畸零的田凑起来应合多少亩。”清龚自珍《论私》:“地有畸零华离,为附庸_田,地有私也;日月不照人床_之内,日月有私也。”三、国语词典整除之外剩余的数目。《福惠全书.卷一三.刑名部.监禁》:「不足五名之数,名曰畸零。」也作「奇零」。词语翻译英语fractionalpartofarealnumber,oddfractionalremnant,loneperson,solitary四、网络解释畸零畸零,是汉语词汇,读音jīlíng,解释为整数以外零馀之数。关于畸零的诗句畸零虮虱犹难拟畸零瓜蔓水于世畸零暖一函关于畸零的成语飘零书剑四海飘零零圭断璧零零散散零零星星关于畸零的词语畸流洽客畸流逸客断缣零璧飘零书剑畸人侔天畸形发展零圭断璧四海飘零关于畸零的造句1、没错,克尔凯郭尔的肉体羸弱佝偻畸零,克尔凯郭尔的精神焦虑恐惧绝望,他把自己陷入孤独精神的泥淖中,愈陷愈深,难以自拔。2、我曾被诅咒众叛亲离、一世畸零。而我也曾经真的以为,我的一生,就将如此度过,但是,我有师尊,有能托付生死的朋友,有想保护的人,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东西,我都已经得到了。3、罪恶江黑暗的江面在童颜未老人脚下飞速流逝,黄昏中那畸零的黑影,就是武林中猜忌的中心死刑岛。4、一因出租耕地畸零狭小,而合并于其他耕地者,承租人得向出租人请求相当一年租金之补偿。5、虽然说千江水有千江月,但是连月亮都不敢出现在罪恶江的水面上,只有一片似将发火的橙光毒瘴,将远方的砂岛衬出畸零丑陋的影子。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畸零的详细信息
2023-06-30 15:52:051

达芬奇密码里的含义是什么?

《达芬奇密码》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信仰。x0dx0a信仰,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更明确的说是一种心理投射,通过确认神的存在,进而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为此人类在各种信仰中创立了各种的神,为了巩固神的地位,又创立了各种的教。例如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稣、还有一些小的、地域性的宗教信仰:如福建一带信仰妈祖等等。信仰本身并没有错与对之分,只是信众找到了一个更为自己所接受的精神寄托,他们并不一定在意被信仰的东西正确与否、真实与否,只要信仰本身是真实而虔诚的就好了!x0dx0a信仰本与道德和政治没有什么关系!但,信仰作为人类的社会现象必将为人类自身所用,就如《达芬奇密码》所说会产生诸如:康斯坦丁把耶稣变成了一个超脱于人类世界、权力不容侵犯的神,并将窜改了的基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来增强罗马教堂和罗马帝国的政府职能,将人类的信仰为政治服务!x0dx0a时间的长河冲淡了人类的记忆,真实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圣经》的真假已经不是什么问题,现代的人类信仰的是他们心中的神,信仰本身使信仰变得神圣而虔诚。如果硬要刨根问底,追求所谓的真实,揭露所谓的真相,纠正所谓的冤错,意图改写人类的历史,将人类从一个信仰中解救出来,再去创造另一个信仰,这起不是将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寄托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吗?x0dx0a再者,人类是需要信仰的,这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就可以看出,一代代的人创造并信仰者一代代的神,人类通过确认神的存在,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没有信仰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如今天的中国。x0dx0a我们应该提倡一种真正的信仰,那就是信仰主义:以信仰为真理的惟一来源及标准。在信仰主义者看来,信仰不需要理性为它的正当性辩护,试图为宗教提出合乎理性的范畴亦是不合时宜的。信仰创造了自己的正当性,和自己的内在的评判标准。历史上,在基督教范围内,信仰主义的典型代表有早期教父德尔图良、十七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等人。其中,帕斯卡和克尔凯郭尔都是深受维特根斯坦景仰的思想家。x0dx0a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美德,他坚持一种“单纯宗教限度内的理性”,宣称信仰在人性的发展中高于理性,在更日常的意义上,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们靠单纯的信仰生活,而不是以理性作生活的指南。对此维特根斯坦颇为认同,他说“智慧没有激情。然而,相比之下,信仰却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的是一种激情。”x0dx0a信仰主义的重要特征在于,作为认识能力的理性在人的宗教信仰中毫无立锥之地。被经院神学奉为圭臬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信仰主义者看来,并不能增进人对上帝的信仰。毋宁说,信仰主义者关注的是人类个体的有限生存对作为无限者和超越者的上帝的紧密依存。维特根斯坦与克尔凯郭尔一样,反对将科学的证实原则引入信仰。他在关于宗教信仰的演讲中说:“任何我平常称之为证据的东西都不会对我<的信仰>有丝毫的影响”,“最好的科学证据<对信仰而言>也没有价值。”在这里,维特根斯坦其实已与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划清了界线,他们坚持认为,可被经验证实的领域以外的部分,属于神学和形而上学,是没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恰恰认为,价值和意义在世界之外,因为世界中“一切发生的和既存的东西都是偶然的,使它们成为非偶然的那种东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用逻辑实证论者的源于“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方法,用局限于“事实”的狭窄视域,不可能理解实证科学其实无法离开与其紧密相关的价值域与意义域。x0dx0a最后,我想引用一句维特根斯坦的话再次重申我的观点:“基督信仰的重心不在历史事件的真实与否,而在于耶稣的教导使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作用”。
2023-06-30 15:52:131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有哪些?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索伦·克尔凯郭尔、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西蒙娜·德·波伏瓦。存在主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人物简介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1926)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2023-06-30 15:52:322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理论出自他的哪本书?

书名就叫《人生道路三阶段》
2023-06-30 15:52:521

《克尔凯郭尔》最新txt全集下载

克尔凯郭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TXT书库目录引言克尔凯郭尔的现_ w_?_l....................1第一章思想者及其一勒饔示...............8第二章那位单~^者..............................25第三章引诱的艺术与婚姻的坦傯性..................41第四章悬置道德..........................................64第五章有罪抑或无罪?--种重复...............80第六章自由的眩晕....................................... 99第七章信仰的悖论、历史的进程与存在的窘境....................................118第八章绝望作为人的规定性........................150回声:悬崖上的沉思....................................164年表.........................................................168克尔凯郭尔的现实性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6ren Kierkegaard) 是19世纪前半叶的思想家。也许初看上去这样 做有些令人吃惊,即不仅承认他具有一种未被减弱的 现实性,而且是恰恰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还承认他 具有一种特殊的现实性。克尔凯郭尔已经毫无疑问地 成为古典哲学的组成部分,他是存在主义的先驱,是 官方教会意义上的衰退了的基督教的激烈的批判者, 这一点已为接受和研究过程所确定。因此,你很难再 相信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直接的影响力。如果你想认真?——;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思考克尔凯郭尔,那么,这就意味着,你要面对一种 直接……别忘了采纳哟
2023-06-30 15:52:592

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的克尔凯郭尔与存在主义

很多人认为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无疑,后来20世纪的存在主义者如萨特(Jean Paul Sartre)、卡缪(Albert Camus)等深受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影响,但如果存在主义的定义包括否定人的本质与灵魂存在,那么本身就不大可能是存在主义者了。
2023-06-30 15:53:051

"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 克尔凯郭尔这句名言的原话是什么?

How do you believe,How do you live!
2023-06-30 15:53:183

如何评价施蒂纳?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2023-06-30 15:53:251

作文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

略 因快而和快乐擦肩而过。因此立意只要强调“慢”的好处即可,如能围绕“快”与“慢”的转化而言,当然最佳。如:(1)不必急于求成;(2)慢些,有时会更快;(3)成功是一个自然的积累过程,更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
2023-06-30 15:54:001

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介绍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2023-06-30 15:54:251

在你看来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说的是什么?

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当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但是这些阶段并不是时间上所说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伦理和宗教的,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没有办法很清楚的分开。美学阶段的特征是和人的生存交织在一起的,他谈到的美学并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者艺术,而是一种衡量标准。而标准又是按照每个人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满足自己所定义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的犹太人对好的事情或对的事情,就把这事称为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在伦理阶段,克尔凯郭尔提出了“魔性的”的概念,是“自我隔离”的意思。而跟这种自我隔离相反的是爱,爱可以指引人们走出自我隔离的境地,也使人们克服了“魔性的”。这种爱的特征可以指引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伦理阶段里,爱克服了孤立,进而产生了责任心。而穿过责任心,就可以达到伦理的阶段。宗教A或者苏格拉底的宗教,认为真理是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的,也就是说基本真理存在于人的当中。苏格拉底想要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和存在主义,把真理从人的心中召唤出来,他使用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反讽,即透过刨根问底去探寻真理。另一种方法是产婆术,即老师并不是单单地直接教导知识,还需要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于他们自己中的真理,从而使得本来存在于人之间的知识自然迸发出来。
2023-06-30 15:54:383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的概念

  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所以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 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体验。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克尔凯郭尔又有单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为一种跨跃(leap)。必须有结束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而且这决心必须由激情来产生。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这种激情,被他指为个体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体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激情如爱情和信仰,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必须被培育和养成的。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作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作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而陷入了“客观主义”。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P.S. 这种资料在百度里面找可以找到啊,何必还这么麻烦求助别人呢?以后有问题记得去百度、谷歌上查找,一般都能查到! 并不是我不喜欢帮助人,而是想告诉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是你不爽,可以把这段话忽略掉!
2023-06-30 15:55:152

《克尔凯郭尔》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克尔凯郭尔》((英)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VKDnv83IGjd4FUlwLuP2Q 提取码:lc1s书名:克尔凯郭尔作者:(英)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译者:刘玉红豆瓣评分:8.1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6页数:276内容简介:《克尔凯郭尔》由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撰写,阐释了克尔凯郭尔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过程和基本理论倾向等。国内资深哲学学者刘放桐作序推荐。作者简介: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 生前为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作为一名哲学家,同时对绘画、文学和音乐深怀兴趣。著有《历史解释的本质》(1961)、《叔本华》(1963)、《克尔凯郭尔》(1988),编有文集《历史理论》(1959)、《19世纪哲学》(1969)。逝于1997年。
2023-06-30 15:55:221

《克尔凯郭尔-牛津通识读本克尔凯郭尔》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克尔凯郭尔》((英)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pAj1lMwks97TY9_EKjyNw 密码:qpvc书名:克尔凯郭尔作者:(英)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译者:刘玉红豆瓣评分:8.1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6页数:276内容简介:《克尔凯郭尔》由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撰写,阐释了克尔凯郭尔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以及他的思想背景、思想形成过程和基本理论倾向等。国内资深哲学学者刘放桐作序推荐。他是孤独的哲人,他是信仰的骑士,他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的先驱。作为19世纪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之一,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观点完全处于主流思潮之外。他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与宗教理论所作的回应,他的主要观点与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学说的对比,他对人的存在状况所进行的探究,这些在本书中都有评论性的阐释。——————————————————————————————————“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的这本杰作,使克尔凯郭尔的双重形象鲜活起来:他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个凡人。”——《独立报》作者简介:帕特里克u2022加迪纳 生前为牛津大学摩德林学院研究员。作为一名哲学家,同时对绘画、文学和音乐深怀兴趣。著有《历史解释的本质》(1961)、《叔本华》(1963)、《克尔凯郭尔》(1988),编有文集《历史理论》(1959)、《19世纪哲学》(1969)。逝于1997年。
2023-06-30 15:55:431

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说的是什么?

在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当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但是这些阶段并不是时间上所说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伦理和宗教的,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没有办法很清楚的分开。美学阶段的特征是和人的生存交织在一起的,他谈到的美学并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者艺术,而是一种衡量标准。而标准又是按照每个人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满足自己所定义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的犹太人对好的事情或对的事情,就把这事称为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在伦理阶段,克尔凯郭尔提出了“魔性的”的概念,是“自我隔离”的意思。而跟这种自我隔离相反的是爱,爱可以指引人们走出自我隔离的境地,也使人们克服了“魔性的”。这种爱的特征可以指引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伦理阶段里,爱克服了孤立,进而产生了责任心。而穿过责任心,就可以达到伦理的阶段。宗教A或者苏格拉底的宗教,认为真理是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的,也就是说基本真理存在于人的当中。苏格拉底想要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和存在主义,把真理从人的心中召唤出来,他使用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反讽,即透过刨根问底去探寻真理。另一种方法是产婆术,即老师并不是单单地直接教导知识,还需要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于他们自己中的真理,从而使得本来存在于人之间的知识自然迸发出来。
2023-06-30 15:55:563

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主要著作

克尔凯郭尔以真名及多个不同笔名出版其作品,以表达其反教条、反权威及多重观点的思想。以下汉译不包括副题,署以真名的作品不注明作者名称:《非此则彼》-Victor Eremita编著(1843)Enten-Eller. Et Livs-Fragment, udgivet af Victor Eremita  《两个启发性谈话》(1843)To opbyggelige Taler《恐惧与战栗》-Johannes de Silentio著(1843)Frygt og B瘁攀渀. Dialektisk Lyrik af Johannes de Silentio《重复》-Constantin Constantius著(1843)Gjentagelsen. Et Fors&oslash;g i den experimenterende Psychologi af Constantin Constantius《哲学性片断》(1844)-Johannes 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出版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e. Af Johannes Climacus. Udgivet af S. Kierkegaard《生命的阶段》(1845)-众人著,Hilarious Bookbinder编纂及出版Stadier paa Livets Vej. Studier af Forskjellige. Sammenbragte, befordrede til Trykken og udgivne af Hilarius Bogbinder《非科学的结语》(1846)-Johannes 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出版Afsluttende uvidenskabelig Efterskrift til de philosophiske Smuler. -- Mimisk-pathetisk-dialektisk Sammenskrift, Existentielt Indl朁, af Johannes Climacus. Udgiven af S. Kierkegaard《不同精神的启发性谈话》(1847)Opbyggelige Taler i forskjellig Aand af S. Kierkegaard)《爱之工》(1847)Kjerlighedens Gjerninger. Nogle christelige Overveielser i Talers Form, af S. Kierkegaard《致死的疾病》(1849)-Anti-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编Sygdommen til D&oslash;den. En christelig psychologisk Udvikling til Opv欁欀攀氀猀攀. Af Anticlimacus. Udgivet af S. Kierkegaard《基督教的训练》(1850)-Anti-Climacus著,克尔凯郭尔编Ind&oslash;velse i Christendom. Af Anti-Climacus -- Udgivet af S. Kierkegaard
2023-06-30 15:56:241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尼采(德国)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前此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海德格尔(德国)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哲学主张】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内容简介: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他们倡导所谓“英雄的”悲观主义,宣称学习哲学就是“死亡哲学”是对死亡的研究。
2023-06-30 15:56:503

第一位存在主义者是?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要人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身,选择成为自己。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1813-1855)、海德格尔(1889-1975)、马塞尔(1889-1973)克尔凯郭尔把“存在”的概念从名词变成动词,凸显出“自由抉择”的内涵。但人很少真正地使用“自由的抉择”,他曾提出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比喻: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夫拖回家。
2023-06-30 15:57:094

第一位存在主义者是谁

第一位明确提出存在主义的是:马塞尔第一位广义上的存在主义者是:克尔凯郭尔第一位狭义上的存在主义者是:海德格尔而存在主义的渊源,包括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等,还有笛卡尔,雅斯贝尔斯等等都不算狭义上的存在主义,只能算作广义上的存在主义,并且多是后人追封的.
2023-06-30 15:57:161

畸零的意思畸零的意思是什么

畸零的词语解释是:畸零jīlíng。(1)谓整数以外零馀之数。(2)孤单;孤独。畸零的词语解释是:畸零jīlíng。(1)谓整数以外零馀之数。(2)孤单;孤独。拼音是:jīlíng。结构是:畸(左右结构)零(上下结构)。注音是:ㄐ一ㄌ一ㄥ_。畸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谓整数以外零馀之数。引唐元稹《论当州朝邑等三县代纳夏阳韩城两县率钱状》:“人户输纳,元无畸零,蹙数所成,尽是_吏欺没。”《宋史·高宗纪五》:“以诸路税赋畸零,增收钱专充上供。”《明史·食货志一》:“_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不足五名之数,名曰畸零。”⒉孤特;孤单。引清恽敬《读<货殖列传>》:“其旁出者,为刺客,为滑稽,为日者,为龟策,皆畸零之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三:“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⒊指土地零散、不规则,不能划成井田者。泛指小块零星土地。引《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我丈人拿着本子《九章算法》,问他几块怎样畸零的田凑起来应合多少亩。”清龚自珍《论私》:“地有畸零华离,为附庸_田,地有私也;日月不照人床_之内,日月有私也。”二、国语词典整除之外剩余的数目。《福惠全书.卷一三.刑名部.监禁》:「不足五名之数,名曰畸零。」也作「奇零」。词语翻译英语fractionalpartofarealnumber,oddfractionalremnant,loneperson,solitary三、网络解释畸零畸零,是汉语词汇,读音jīlíng,解释为整数以外零馀之数。关于畸零的诗句于世畸零暖一函畸零人外馀同病上帝畸零虮虱臣关于畸零的成语零零星星零零散散四海飘零飘零书剑零圭断璧关于畸零的词语畸流逸客畸形发展畸人侔天飘零书剑畸流洽客四海飘零零圭断璧断缣零璧关于畸零的造句1、他一个人在外面工作,生活很是畸零。2、没错,克尔凯郭尔的肉体羸弱佝偻畸零,克尔凯郭尔的精神焦虑恐惧绝望,他把自己陷入孤独精神的泥淖中,愈陷愈深,难以自拔。3、虽然说千江水有千江月,但是连月亮都不敢出现在罪恶江的水面上,只有一片似将发火的橙光毒瘴,将远方的砂岛衬出畸零丑陋的影子。4、这个系列是关于身体的奢华、畸零、欲望、混乱、宿命还有死亡。5、我曾被诅咒众叛亲离、一世畸零。而我也曾经真的以为,我的一生,就将如此度过,但是,我有师尊,有能托付生死的朋友,有想保护的人,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东西,我都已经得到了。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畸零的详细信息
2023-06-30 15:57:221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代表人物有M.海德格尔、K.雅斯贝尔斯和J.P.萨特等。 海德格尔于1927年在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这部书成为存在主义源出于现象学派的象征性著作。海德格尔在该书的开头就引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1)“在”是任何一个在者在具有任何内宾 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换言之,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会有了“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比“在者”更根本的问题,而且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人真正深入“在”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从“在者”入手去提出问题。(2)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皮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指出唯有“我”是这种在者,唯有“我”是在连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镇压洽彰了。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我”的“在”就是“在世”;一切在者,也就是整个世界,都是“在世”的结果,也就是“我”的“在”的结果。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它成为20世纪以来一切存在主义者共同的根本出发点。 雅斯贝尔斯也受到过胡塞尔的影响,于1913年发表了探讨各种心理学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学》,1919年发表了宣扬存在主义的《世界观的心理学》,1932年发表生要著作《哲学》(3卷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基本思想。 雅斯贝尔斯指出,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指主观精神的存在。存在主义从人的主观精神状态,从情绪、冲动、意志、生活体验、烦恼意识、畏惧感情、悲观情调等等去强调主观精神的第一性。雅斯贝尔斯还指出,这种“存在”是不能用概念把握的,而只能加以体验。他说:“我似乎是一种持久的东西,但关于我本身,我决不能说我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中详尽地叙述了人们体验的三种存在方式: 1.客体存在。他指出,人们首先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客体中把握存在的,对时空客体的研究是各门科学的事情。他怀疑科学知识,否认科学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科学只能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不能得到统一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唯有“真正哲学地窥测世界”才能超越各门科学的界限。 2.自我存在。他指出,哲学思维以“阐明实存”为课题,这个课题就是阐明自我,阐明我们的实存。他主张一种反求诸已、不假于外的主观理论,认为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作为客体给予我们的,而只有通过一次飞跃,我们才能脱离感性事物的时空世界,进入“自我存在”这个实存的世界。在他看来,我诚然是我的本质,但我不认识这种本质,只有在盲目行动中,我的本质才移到我这里。由此出发,他把爱、共存、交往、畏惧、孤独、自我神化等,当作进入自我存在、意识到自我的本质的形式。 3、自在存在。他指出,在自我存在的阶段,我既有自身也有环境,或者艰苦卓绝,坚持奋斗,或者精疲力尽,逆来顺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恐惧也有希望,还不能自满自足。为了得到自满自足,他主张从自我存在飞向自在存在,从世界飞向上帝。他断言,只有人在认识时空客体的活动中遭到失败的时候,只有人在实存的自满自足欲望中曹室失败的时候,他才会力求达到超越的本质,而密码就是人们达到自在存在的哲学语言,就是上帝在世界中显现自身的形象。 萨特于1943年发表了第一部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成为法国存在主义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声称是运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事情本身入手”。而所谓事情本身,就是现象,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这个现象是中性的,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心,却既表现为属物的,又表现为属心的。他把“有”划分为“自在的有”与“自为的有”,自在的有就是一片混沌荒谬的“无”;自为的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才是“自我”。世界则是“为我的世界”。这样,萨特把人的存在或纯粹意识安置在这个从自在的有到自为的有的过程中,萨特认为他最好的一部小说《恶心》就是写一个纯粹个人主义的人,处在这种一片荒谬的境界中,感到绝对自由而又无所依傍,无家可归,心情永远烦决,由此而会“恶心”。 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的各个代表者的观点有不少差异。但是他们都认灾自笛卡尔、洛克以来从认识论出发谈论哲学的观点,必然导致“二元论”,并把人对象化,掩盖了人的真正存在。存在主义者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要求不把人当作对象。他们并未抛弃认识论问题,而是采用了非理性主义的解决方式。他们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无援的,人根本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自己。在他们看来,人们凭借感性和理性获得的知识是虚幻的,而且人们越是依靠理性和科学,就越会自己受其摆布。相反,为了达到真正的实在,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即通过烦恼、孤寂、绝望街头晨理性的心理意识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他们宣称,在社会生活、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中,非理性都将战胜理性,认为我们的时代是非理性的时代。
2023-06-30 15:57:313

存在主义的四大生命命题是什么【《变形记》的存在主义意蕴】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小说从主人公格利高里毫无原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看似极为荒诞的情节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自我、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变形记》对于个体自身的存在、以及个体与其他存在者的关系的揭示,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意蕴;与此同时,它也对二战前后广为流传、极具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提供了某种借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形记》这一小说,有必要认真对其中所蕴涵的存在主义意蕴进行深入的揭示。   所谓“存在主义”是一个发端于十九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正式形成、并在二战之后广泛传播开来的当代西方哲学流派。其最重要的思想即认为哲学思考的核心应当是“存在”,这种存在首先是人的存在,而且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由于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存在者的非理性层面,因此也带有较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是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但是,它的形成本身就受到了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人的深刻影响,而且之后又对不少文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关注较多地是从个体与自身存在、以及与其他个体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的,因此我们对《变形记》的存在主义意蕴的揭示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   存在主义流派内部的观点有着种种差异,但无论这些差异有多大,有一点对于所有存在主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即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是我们自身作为个体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与价值,相对这一点来说,世界、社会的存在都是次要的。而且,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个体的本真存在之意义只能从自身中去寻找,只能由自己自由地赋予自身,除此之外,无论是上帝还是世界抑或他人都无法为我们的生存找到意义的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变形记》为我们深刻地揭示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存在的异化。   在小说中,这种异化首先是以身体之存在的异化表现出来的。小说一开始,主人公格利高里就毫无原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对此作者没有尝试作出任何解释。而且更加重要的,连格利高里自己也没有尝试去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身体的异化。这种表面上彻头彻尾的荒诞,骨子里其实反映的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存在、首先是身体的存在的异化之深入。十九世纪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但人的思想、连人的身体都发生了异化,人剥离了其一切丰富性而变成了单纯的劳动力。到了二十世纪人们对这一点的批判就更为深入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就是对这一点的尖锐讽刺。而时至今日,当大众文化与商业广告将“苗条”、“美白”、“丰胸”等作为“身体美”的标准强加整个社会时,这种身体的异化就显得越发突出了。而且这种身体存在的异化已经深入到这个地步,以致于人们几乎没有觉察到这种异化本身的存在,似乎它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而格利高里毫无原由地变成一只甲虫、并且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要去追问原因,这只不过是这种身体存在之异化的一种极端而荒诞的表现而已。   伴随这种身体存在之异化而来的,还有个体自身存在之价值感、意义感的异化与失落。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个体以血缘等关系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个体存在的意义感总是依附于身份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将人变为“自由人”的过程中,也将这种纽带与身份给淡化乃至抽离了,“上帝之死”只不过是这种淡化与抽离之宗教上的表达而已。这个时候,个体必须自己出发去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这种纽带的割裂一方面给人带来了“自由”,另一方面却是个体存在价值感的全面失落与异化。   我们看到,《变形记》中格利高里的存在之意义与价值完全不是从自身得来的,他萦绕于心的永远是家人和工作。一方面,他对自己身体的异化完全不以为意,他想到的只是工作和家庭收入因此而受到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因身体的异化而受到的鄙视虽然多少感到难过,但这也只是因为他由此而不能完成工作、照顾家人了。可是,面对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自己作为个体存在者究竟是“谁”、自己与其他存在者如家人等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上,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   反过来说,格利高里之所以将自身存在之意义放在工作和家庭上,也是因为他无法从自身中找到存在之意义。但我们又看到,格利高里本人虽然试图从家庭和工作中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能够找到。对于工作,他感到由衷的厌烦。他的工作总是在出差,旅途的劳累、上司的冷漠、人情的冷淡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热爱。对于家人,他想到的其实更多是责任而不是爱,他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家人,而他的父亲对他非常残忍、他的妹妹最终也离他而去。   可是,即使这样,格利高里对之依然没有任何反省和异议,对他而言,无聊的工作与冷漠的家庭似乎是个体存在之价值与意义的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来源。当他变成甲虫时他也只想到工作和家庭因此而受到影响。即使到最后,到他将死之日,他也依然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由此可见这种异化的深入程度。   与个体存在之异化相伴随的,是个体存在者之间关系的异化与疏离。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个体的本真存在、其存在之意义只能从自身中去寻找,任何从他人中去寻找的做法都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当格利高里完全否定了前者的可能性之后,他只能从后者中去寻找。而令人悲哀的是,一方面,这种寻找本身就是根本得不到任何结果的;另一方面,个体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已经疏离了。   这种疏离首先表现在工作关系的疏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者往往是依附于由血缘或土地而联结起来的关系网上的,工作或劳动关系也由此得以联结。但是,如前所述,资本主义将这种关系网加以打碎,使劳动者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彼此之间只由经济利益而维系,劳动只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不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方式。也正因为此,工作关系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经济关系。格利高里的上司、他的同事只是将他视作一部赚钱的工具。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因此他从来不曾指望从上司或同事那里得到真诚的关心。
2023-06-30 15:57:371

豆瓣评分9.8最高的书籍

豆瓣评分9点8最高的书籍是《克尔凯郭尔讲演集》。内容简介: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Aabye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本书为克尔凯郭尔文件的第9卷,收集的是克尔凯郭尔1848-1855年间的讲演。评论克尔凯郭尔非常直率地提出了注重宗教真理的(基督教)观点的基本要素,基督教“假设”信念为认识的器官,假设人有负罪意识,假设有改变人的生活进程的决定性时刻,并假设了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教师即耶稣,这些假设不同于苏格拉底的观念。一个人生来就陷入错误而不是认识真理,人们甚至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状况,这无疑是指基督教的原罪说,他的确把陷入错误称为“原罪”,一个人避免错误趋向真理的关键时刻是经历皈依体验,这是在教基督教教堂中布道的目的。绝对悖谬讨论的是基督教所宣称的上帝化身为耶稣的哲学意义,真理是在人自身之中,如果人自身没有真理,那么一个人必须认识或需要认识的是超出人自身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不可知的,悖谬是显而易见的矛盾,但在考察它时又发现它并不矛盾,悖谬不解决的原因在于被谈论的特殊悖谬是独一无二的。
2023-06-30 15:57:441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qA-4sFPpgwNc2hWyYrFdQ 提取码:utsy书名: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作者:[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译者:海蓉豆瓣评分:6.3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8-1页数:262内容简介: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天堂,是两个相爱的人为对方做出一生承诺的见证,是爱情的最终归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将对方拉入“黑名单”的战争,是爱情的终极杀手;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是城墙外的人和城墙里的人相互羡慕、彼此向往的神秘之地,是一本世人永远琢磨不透的大书。婚姻到底是什么?是鲜花还是毒药,是甜蜜还是苦涩,是幸福还是灾难?恐怕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深度剖析女性的无穷魅力,揭开幸福婚姻的神秘面纱,助你了解幸福的本质、获得幸福的能力。《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中的《酒宴记》讲述了五个青年男子不川的恋爱观;在《曾经男人的三少女》中,三个被勾引的少女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我看婚姻》中,作为已婚男人的作者表面上颂扬婚姻,其实是呼吁人们看清婚姻的本质……作者以幽默、细腻的笔触,精彩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们面对恋爱、失恋、婚姻时的两难境况。作者简介:克尔凯郭尔(1813-1856),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者。早年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曾短期留学柏林,回国后以隐居作家的身份从事著述。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其哲学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结为“如何去做一个基督徒”,认为个人、“孤独的个体”的存在是哲学的起点,人的一生经过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阶段而通往上帝这个最终归宿;反对教条主义(包括基督教的教条主义),因此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写成哲学理论,而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并用不同笔名出版作品。代表作有《非此即彼:生活的一个片段》《恐惧和战栗》《对死的厌倦》《两个启发性谈话》《第三次赴柏林》等。
2023-06-30 15:58:101

秋天,祭奠我的三个情人

农历七月十五到了,天气阴霾,大地荒芜,我的心无比沉重,如那连绵高山,波波相连,起伏似哀乐延绵不断;又如河流日夜哀伤,时而哭泣,绕过村庄,时而嚎啕,绕过原野,时而哽咽,穿过城市。我要带上祭品,清晨上路,到达墓地,献上鲜花,鞠躬默祷,祭奠我的三个情人。我的第一个情人,性情开朗,活泼可爱,她的声音悦耳动听,她的形象美丽轻盈。我们在农村的原野相识,是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至今相爱已深。我与她几乎每日在堤坝上相会,秋天,她在蒹葭苍苍的秋水边徘徊,看我游泳,看我散步,看我踽踽而行,与庄子交谈。冬天,她在雪地里,清清冷冷,陪我在广袤的大地上散步,沉思,她安静无声,把她的足迹与我的足迹,交叠在一起。她寒冷的空气中,给我讲爱的故事,讲温暖的日子,让我寂寞荒凉的心重新升起爱意,仿佛荒原上燃起圣火,让我与克尔凯郭尔交谈。我们深深相爱,心有灵犀。她给我讲飞翔,我给她讲守望,她给我讲彼岸,我给她讲今生,她给我讲苍穹,我给她讲大地。她给我讲欢乐,我给她讲苦难。我们日日幽会,亲密无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可是,有一天,她死了,死于猎枪之下,留下一片羽毛,黑白相间,即使带着鲜血,也光洁美丽。留下几个儿女,绕着她的尸体,飞来飞去,哀吟涕泣。她是一只美丽的黑喜鹊,凶手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猎手。我心生愤恨,深夜她翩翩入梦而来,要我饶恕,因为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我要在这秋日的清晨,为她献一束鲜花,愿她在另一个国度,仍然欢乐,飞翔,日夜讲述爱的故事。我的第二个情人,温柔良善,亭亭玉立,她纯洁姣好,妩媚动人,令人一见而倾心,再见而忘魂。站在堤坝上,她招呼人们栖息,农人,穷人,流浪人;站在山岗上,她迎风屹立,快乐,贞静,摇曳而安稳。整个夏天,我几乎没有一日不依偎在她的身旁,阅读,静默,思索,排解我的苦闷,我的焦灼。我听她沉吟歌唱,听她安慰;也听她诉说,听她哭泣,听她讲成长中的痛苦和烦忧,抑辗转反侧,抑钟鼓乐之。我听着风吹着她的发鬓,沙沙的声音无比温柔。风雨之夕,她向我讲土壤,脚踏在地上,根深入泥土越深,便越安稳。天高云淡,她向我讲天空,内心充满向上的力量,那就是爱,就是生命的本质,亦是生命成长的动力,人称它为意志。她使我懂得,意志的根源是大地,是泥土,是肥沃的腐殖物一大片一大片的落叶,一层一层地覆盖着我的脚,多么美,令人心醉意志的方向是天空,云岚和彩虹。在逼迫和屠戮的日子,我就紧紧地拥抱她,让她的泪水浸湿我的衣衫。她说连接着地和天的是我,高高的躯干,扶疏的枝叶,内中是爱的力量,一旦爱的力量衰减,我将萎缩;一旦爱的力量枯竭,我将死亡。有一天,她真的死了,死于一场大屠杀,她无数的姊妹在一夜之间,死于刀斧之下。凶手是贪婪无度的假冒的建设者,用这些美丽的生命,中饱自己的私囊。我在田野里亲自目睹她的惨剧,她向我呼喊,求救,我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她婀娜的身躯逶迤于地。她用渐渐枯萎的手,向我说:不要报复,不要恨,因为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苍天对我所说。我要在这秋日的清晨,向她鞠躬,为她祈祷,愿她在异国他乡,仍然成长,仍然向上,仍然恩慈,用脚为蝼蚁耕种,用身体为劳碌的人依靠,用手臂给烈日下的人搭一个凉亭供其栖息。即使在荒凉旷野,于寂静午夜,也不忘向世人唱一曲爱之歌,爱是爱人若爱其身,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不止息。我的第三个情人,是一条纯净的小河。温柔,纯洁,娴静,贞淑,她永远向往神圣,内心装着一团燃烧的圣火。她总是梳洗得干干净净,快乐地跑在原野,像一个奔忙在秋天田埂边的女孩儿,感情热烈而单纯,一路唱着虔诚之歌,她守望天空,在寂寥的黑夜等待天亮,像一个忠心的童女,点着灯笼等待久久不曾归来的主人,那灯便是她心中的圣火。我爱她,因为我也爱神圣和纯洁。可是,有一天她死了,死于邪恶和污秽的侵凌,一个什么矿业,贪婪无比、淫荡无度的家伙,玷污了她,杀害了她。她的尸体横亘在田野里,污浊的水,缓缓流淌,记录着罪恶。我要在这秋日的清晨,去吊唁她,为她哭泣,为她祈祷,愿她无论遇到何种境遇,都要持守心中的那团圣火,映照灵魂的圣山,保守那美好的圣夜。我的三个情人,三个我倾心挚爱的人,我倾注了所有情感的人,死了。她们共同的名字叫自然。但不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是藏有神圣的自然;不是通向郭象的自然,而是通向真正的庄子的自然,是大道流行的自然,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充满大爱的自然。我爱她们,不仅因为美丽,更因为真理。因为借着她们,我就可以明白上苍的无限奥秘,叫人无可推诿。那些贪婪而疯狂的人,杀死了她们。今天,在这个阴霾沉重的日子,我为她们招魂,愿她们魂兮归来。让河水复清,让森林茂密,让庄子美丽的大鸟重新翱翔蓝天,俯临大地。
2023-06-30 15:58:281

卡夫卡的师承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经常通宵达旦地写作,浓烈的黑咖啡是他的支柱,1850年8月18日夜11时30分,劳累过度的巴尔扎克在脑炎、支气管炎和慢性心脏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半个世纪后卡夫卡才刚刚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在长期的工作和写作中,肺部的病变被忽视了,正当他在创作三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审判》《城堡》)的过程中,被查出患有肺结核这种不治之症,由于结核病对身体机能的破坏不可逆,所以在今天依旧很难痊愈。1924年6月3日,卡夫卡病逝于维也纳的基尔灵疗养院,被运回布拉格斯特拉斯尼茨的犹太人公墓安葬。 很多大师对卡夫卡写作施于影响,主要有三个领域:哲学、生物学、文学,且我们将文学一分为二: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 深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影响,卡夫卡本来想在大学攻读哲学专业,但遭到父亲强烈反对,因为哲学专业几乎找不到工作,甚至只能去当传教士。后来又受一位朋友的影响学了十四天化学,最终还是在父亲的督促下选择了并不怎么喜欢的法学。如果你同时读过克尔凯郭尔的《战栗与恐惧》和卡夫卡的《审判》《城堡》,就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这里引用《战栗与恐惧》中的一段话:“即便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我也会要求他不要对自己如此残忍,以致他只敢远远地想象国王的城堡,模糊地憧憬着它的宏伟,想要抬高它的同时又想要通过卑鄙的方式抬高它而毁了它。”(索伦u2022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问题一P65可以从目的论角度上暂时停用伦理吗?)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和卡夫卡的小说都试图阐明人与社会体制、国家机器的对应关系。克尔凯郭尔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而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或表现主义文学先驱。在两位“父亲”的努力下,存在主义哲学和表现主义文学构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用以对抗冰冷的国家机器和扭曲的现代社会。二者关系如此牢固,以至于后来的加缪、萨特、贝克特等人将其连同荒诞、黑色幽默体现在各自的作品中,如《局外人》《禁闭》《等待戈多》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卡夫卡文学也被称作记梦文学,几乎是对梦境的复述,如《变形记》《梦》。帕斯卡尔关于时间的阐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也使卡夫卡所倾倒,此外卡夫卡和朋友布洛徳经常朗读柏拉图创作的有关苏格拉底的对话录。卡夫卡阅读过一些中国先秦哲学书籍,如《论语》《老子》《庄子》等,对《庄子》(《南华经》)推崇备至,卡夫卡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自信满满地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中国人,中国古典文学和旅居中国的舅舅的讲述使卡夫卡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无限憧憬,这在他的作品《一场战斗纪实》《万里长城建造时》可见一斑。卡夫卡出生的年代,即19世纪中后期,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风靡全球的时期。进化论从生物科学的理性分析和实地论证,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精神,给现代艺术家以新的创作灵感。卡夫卡基于这一思想,将“进化”运用到文学创作领域,使文学角色短时间“进化”甚至“退化”已达到类似某种戏剧效果,比如《变形记》中,一个旅行推销员因为一夜之间退化成为虫子,而被社会和家人抛弃直至淡忘;再如《致科学院的报告》中,一只猩猩因为会模仿很多人类行为,而被认为“进化”成为人,其实意在讽刺人类自诩高等动物,也不过是穿了衣服的猴子。 “按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形成似乎是猴子的原罪,而一个生物是不可能完全摆脱构成他的生存基础的东西的。”(卡夫卡评达尔文)于此同时,卡夫卡读到了柏格森,这位法国哲学家是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前他的著作《创造进化论》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也深为卡夫卡所青睐。柏格森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认为不光是生命在进化,非生命物质甚至抽象思维也在进化,为全球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解释了卡夫卡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展开总是不按套路出牌,而且树木、云朵、桥梁等物质竟拥有生物的形态。下面,由我引用几段原文加以证明:“因为我们就像躺在雪地里的树。从表面来看,它们躺在光滑的雪地上,你只要轻轻一碰就能将之推开。”(选自《树》卡夫卡 著 彤雅立 译) “长形的云拉着他,小朵的卷云推着他,重大的骚动因而产生,这从拍打我的膝盖与河岸石头的河水中可以察觉出来。”(选自《一场战斗纪实》卡夫卡 著 彤雅立 译) “我又僵又冷,我是一座桥,横跨在一条深涧上,两脚扎在这一头,两手插进那一边,我牢牢固定在碎土里。”(选自《桥》卡夫卡 著 叶廷芳 译)三、阅读:欧美文学 卡夫卡虽生活在捷克布拉格,但当时该地区属奥匈帝国的统辖范畴,其官方语言为德语,所以卡夫卡也惯用德语写作。近现代欧洲各国经历了反复分裂重组,使许多人缺乏归属感。因为用德语写作,捷克并不太认可卡夫卡是捷克作家这一身份,正如用法语写作的捷克作家昆德拉。以德语作为母语的卡夫卡首先接触到德国文学,同大部分德语作家一样,卡夫卡对德国文学大师歌德崇拜有加,尤其迷恋他的日记和谈话录。 此外卡夫卡还欣赏与他生活在同时代的托马斯u2022曼、黑塞等德语作家,另外黑塞也很欣赏卡夫卡的作品,虽然黑塞较卡夫卡年长,但由于卡夫卡早逝,黑塞更像是卡夫卡的学生;两人虽处于同一时代,但之间没有交际;神奇的是两人的许多思想不谋而合,黑塞的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1943)出版时卡夫卡已经离世九年,而卡夫卡关于《老子》与“玻璃球游戏”的阐述于1951年才面世,这种巧合无法解释,只能暂时归咎为天意。他们的文风如同德国工艺一样严谨,注重细节的刻画。 “我自从卡夫卡的早期作品开始就一直是他的读者......他给与我们的是他那痛苦孤独生活的梦想与幻觉,他那些经验,空虚和满足的再现,这些梦想与幻觉是我们能从他那里得到的一切,而不是通过自做聪明的阐释得到的什么意义。”(黑塞评卡夫卡 1956发表) “老子的格言是坚硬核桃,我被他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依然对我紧锁着。我反复读了好多遍。然后我却发现,就像小孩玩彩色玻璃球那样,我让这些格言从一个思想角落滑到另一个思想角落,而丝毫没有前进。通过这些格言玻璃球,我其实只发现我的思想槽很浅,无法包容老子的玻璃球。这是令人沮丧的发现,于是我就停止了玻璃球游戏。”(《卡夫卡谈话录》1951出版)德意志文化在欧洲拥有广泛的影响,瑞士的官方语言也是德语,卡夫卡最初创作散文风格比较多的模仿了瑞士作家瓦尔泽的散文集《散步》(又名《错过时间的散步者》),瓦尔泽还有一本诗集和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现在图书市场几乎找不到了,就不介绍具体书名了)。作为启蒙运动的主力,法国文学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现实主义成为欧洲文坛的主旋律,法国作家成为主力军,巴尔扎克开始只为糊口而写作,后来写小说上瘾了,励志要写一部大书《人间喜剧》,预计120余册,截止作家本人逝世前已完成70余册,因此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并不喜欢巴尔扎克的作品,只是对他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和惊人的产量敬畏有加。另一位法国作家福楼拜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同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左拉称赞他为“自然主义文学之父”,同时福楼拜也培养出了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莫泊桑。福楼拜的名作《情感教育》被卡夫卡当做枕边书,是卡夫卡青年时代的启蒙读物。“福楼拜的日记非常重要,非常有趣。我早已有这几本日记了。”(卡夫卡评福楼拜)“巴尔扎克多年来一直按照一种特殊的时间安排来生活,我觉得很合理。他每晚6点上床,半夜12点起床,然后工作十八小时。他做得不对的仅是咖啡喝得太多,毁了他的心脏。在这样的旅途中没有什么有趣的地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我不喜欢。”(卡夫卡评巴尔扎克)1912年,29岁的卡夫卡开始偷偷创作酝酿已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后被布洛徳更名为《美国》)的第一章《司炉》,而这部小说源于对自己喜爱的英国作家狄更斯作品的模仿。狄更斯的小说多以工业革命时期烟雾笼罩下的英国伦敦为背景,塑造出以贫与富、善与恶、美与丑相对立的小人物,场面恢弘,情节动人。他的多部作品一度风靡英国,经久不衰,甚至有人为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送来圣诞礼物。这种对现代化工业城市状态的描写前无古人,这也给了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工业巨兽时束手无策的卡夫卡些许慰藉。“狄更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可以说,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是我企图效法的榜样……他对事物的掌握,他在外界和内心之间保持的平衡,他对世界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出色而又简单的描写,他的非常自然的匀称。当今大部分画家和作家缺少这些东西。”(卡夫卡评狄更斯)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者》,故事的发生地在美国,当时的美国做为一个建国历史不足200年,且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新兴国家,它的文学却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因为卡夫卡的一位舅舅在美国创业,所以美国的社会实况对卡夫卡创作的影响超过它的文学影响。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悬疑推理、科幻冒险、幽默讽刺小说先驱”爱伦u2022坡,卡夫卡经常和朋友谈论他的小说,那惊险刺激的情节,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多少启发了卡夫卡的创作灵感。朋友也经常拿卡夫卡的作品与之比较,的确两位大师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特点是荒诞的故事情节、悲喜交加的人物和非理性的思考方式;这种文学形式在二战后期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坡有病,他是个穷人,面对世界无力自卫,因此他借酒逃遁。对他来说,想象只是一根拐杖。他写了许多阴森可怕的故事,目的在于熟悉世界,适应世界,这是完全自然的事情。在想象中不像在现实中有那么多狼窝。”(卡夫卡评爱伦u2022坡)卡夫卡对爱伦u2022坡很感兴趣,又似乎不太欣赏其作品。卡夫卡的朋友布洛徳则认为卡夫卡与爱伦u2022坡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爱伦u2022坡善于利用故事的环境和人物的行为制造戏剧化的情节,最终来揭示一个伟大的真理或发现,如《黑猫》《莫斯肯漩涡》《厄舍府的倒塌》等。 而卡夫卡则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伟大的真理或发现,制造出一个吊诡的荒诞世界,使人物由一开始的清醒到最后彻底迷失,以证明某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或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存在,如《法的门前》《审判》《城堡》等。 法律的大门为你而开,你却永远无法进入;某人一觉醒来啥也没做就“被犯罪”,莫名其妙就被判处死刑;一个叫K的男人被邀请来城堡任职,却到死连城堡的门从哪边开都不知道。 以上三个故事是不是像极了你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窘境?没错,卡夫卡文学的主旋律就是“人在囧途之布拉格囧”。当实施农奴制的沙俄向苏维埃联合政府的过度的过程中,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我觉醒,苦难文学扎根在俄罗斯大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u2022托尔斯泰、高尔基等文学大师基于东正教般的热忱与博爱,慈父般的描绘他们的故乡和人。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式小说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深深地吸引着内心敏感而细腻的卡夫卡,使他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向下,向地底深处探索,同时又向上,向至高天堂朝圣。四、本质上是一个中国人 网红伏拉夫说:“我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而卡夫卡说:“从根本上我就是中国人!” “我想,我若是一个中国人,而且马上要回家的话……”卡夫卡在给女友菲莉斯的明信片上如是说。前文提到卡夫卡钟情于东方哲学,尤其迷恋道家《庄子》,而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也不含糊。他经常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引经据典的摘录一些中国古诗词,几乎阅读过当时所有德语中国古典文学译本,有一本《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其中有十六个故事源于《聊斋志异》,卡夫卡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从某种意义上脱胎于蒲松龄的《促织》,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人变虫,且都讽刺和痛斥了当时社会对物质的变态追求和对人性的极度扭曲。也许,就连蒲松龄自己也想不到,几百年后一位说德语的犹太裔捷克作家会成为自己的死忠粉。现代西方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受到卡夫卡的影响,作为讲德语的奥地利人,却生长在捷克布拉格(波西米亚公国),同时兼具犹太人的身份和道家与佛教的思想倾向,又使他的文字蒙上一层神秘的东方色彩。这种诱人的文学魅力牢牢吸引着全世界的文艺工作者,正如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文学界的卡夫卡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没有哪位作家能仅凭一己之力支撑文学苍穹,一代又一代的笔者的孜孜不倦才建造起今天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
2023-06-30 15:58:341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有哪些?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索伦·克尔凯郭尔、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西蒙娜·德·波伏瓦。存在主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单单是客观存在。更重要是从个人的“存在”出发,把个人的存在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影响: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以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没有存在,就不可能有存在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主义的中心便由德国转移到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马塞尔、梅洛一庞蒂等人,其中以萨特影响最大。
2023-06-30 15:58:521

一辈子都在痛苦忧愁中度过的哲学家有那几位?我知道的有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还有谁?

1、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大谬的。要说“一辈子”都在痛苦忧愁中,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对于什么样的人。即便是你举例出的那些人,也不是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哪个人能没有一点快乐呢?!当然,如果你以为他们或许长着一张苦瓜脸,或许喜欢抱怨和痛斥,这样就是“痛苦”,那你就大谬了。2、我相信你是没看对关于那些哲学家的传记(或许就没看传记,而是听流言),所以才会以为他们“一辈子”都在痛苦中。我记得,罗素还批评叔本华,说他说一套,做一套:说什么人生是充满痛苦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叔本华可是极其享受物质的欢愉的。像叔本华那样的哲学家,其所谓的“痛苦”(如果有的话),与哲学没有本质的联系,而只是其个人秉性中的非哲学成分的作用。什么是“哲人”,它在本质上就是那些放达、恬静、超越于痛苦与快乐之上的人。因而可以说,“一辈子都在痛苦中”(即便可能,更别说不可能)与“哲学家”这两者之间就是排斥的。3、至于什么“哲学的痛苦”,要么就是糊弄人的玩意,要么就是无病呻吟。那些所谓的哲学家的痛苦,都是在人的意义上的,是个体化的痛苦。不要因为自己的弱智,无法领略哲学的真谛,就把这种痛苦归于哲学,否则会是大谬。就像,不能因为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把这种烦闷说成是“数学的痛苦”。数学(如果有人格的话)可不会痛苦,它甚至还会对人的痛苦不屑一顾。
2023-06-30 15:59:0815

以存在主义对抗世界的虚无 —— 《遮蔽的天空》读后感

《遮蔽的天空》是作家保罗·鲍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小说,是三本存在主义文学经典之一,也入选了《时代周刊》评选的1923年以来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 故事讲述的是美国人波特与妻子姬特,好友耐特为了避开战争摧残下满目疮痍的欧洲,一起来到北非旅游。他们从一个城镇辗转到另一个城镇,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姬特与波特感情已经十分疏远,在一次火车旅途中,她与特纳发生了婚外情。之后夫妻俩和特纳分手,继续游览北非各个地区。波特在去厄尔加阿的路上得了病,随后死在了斯巴的一座军事要塞里。姬特无法承受丈夫的死亡带来的一系列的责任,收拾行李逃跑了。她在路上遇到了一只商队,做了商队主人贝尔卡西姆的小妾。她生活在一个牢笼似的小房间里,每天做的只是期盼贝尔卡西姆的到来。失宠之后,姬特逃出了贝卡尔西姆的家,继续寻找像他那样能够主宰自己人生的人。 主人公波特是一个活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人,脑子里想的也是一些很多别人看作荒诞无稽的东西。他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不去理会别人的评价。他有一次跟姬特争论说:“你永远代表不了人类,你只是个可怜的绝望的单独的个体。。。我在这里!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但我的世界与‘人类"无关 。这是我所见的世界。” 尼禄的老师塞内加说,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生活在枷锁里。诚然,生活的各种条条框框,有形无形地都在约束我们。社会和家庭给个人制作了一个人生的模板,好像一个人生下来就应该这样那样地生活,成为这样那样的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到19世纪,人们都相信实在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本质,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在出生前就被他的本质所决定了。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应该按照理性行事;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应该爱上帝,根据上帝的意愿生活。 直到存在主义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口号, “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oceeds essence” 。 本质就是决定了一件事物之所以为此件事物的最关键的属性。假设有一支笔,它可以是塑料的,可以是金属的,可以是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但是它可以被用来写字,这个性质定义了它作为一支笔的本质。我们先是被诞生下来,开始存在于这世界上。但是我们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却是后天发展出来的,是由我们的行为去定义的。生于一个宗教家庭,不代表孩子长大也必须是虔诚的教徒;父母家人从事某一行业,不代表孩子长大也必须投身其中;别人上学工作成家,不代表没有人可以活得不一样。 存在主义也承认枷锁的存在,他们称之为“ 境遇 ”。就像海德格尔说的,“ 我们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的 。” 接着每个人拥有不同国籍,肤色,家庭状况,身体条件,社会背景等。这些被继承下来的性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但同时也是我们做出选择和决定的依据。故而虽然人们被局限在了不同的境遇中,但是因为人们内心有想要不断变得更好的愿望,所以人们拥有相对的自由。比如一个人生于贫困家庭,虽然他本身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必须要过相对贫苦的生活,拥有较少的资源。但是他一方面可以选择对境遇逆来顺受,延续这样的贫穷。另一方面,他也可以选择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学习,来改善当下的境遇,活得更好。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拥有这项选择的权利,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强迫”过上了海德格尔口中“常人”的生活。“常人”就是指社会中的大多数,那些抱着固有观点,墨守成规的人。人类每一次停下来质问为什么自己的人生过成了这个样子的时刻,都是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掉进了“常人”的陷阱里。比如西蒙·德·波伏娃就在《第二性》里详细阐述了“女人是被后天培养出来的”这个观点。女性从出生起就被灌输一系列的观念,例如女人比男人柔弱;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可以善于处理工作,所以应该待在家里操持家务;女人应该结婚生子,繁衍后代。女性群体就是被常人/群众/民众的固有观念绑架了,结果也都活成了他们口中女人的典型形象。存在主义者把那些不询问本性,而只根据外界强制规则生活的人,称为“不诚”的人,或者是拥有“坏的信仰 Bad Faith”的人。不诚的人要么宣称“我就是这样”,以此来逃避责任;要么麻木地顺从命运。(另一种不太常见的不诚的状态,是完全生活在未来在之中,幻想未来的的种种可能性,但是现实中却不做出相应的努力。例如立志要考上一流大学,却贪睡懒惰,沉迷于游戏娱乐之中。) 除此之外,“常人”还很擅长于把稍有不同的人拉回他们的阵营里。一旦有人想要逃离墨守成规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常人就会群起而攻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述常规生活的百般好处,宣扬不同生活的痛苦和失败。他们时刻观察着别人,稍发现点异动,就大肆叫嚣。直到常人粉碎了逃离者的勇气,把他拉回和他们自己一样的固步自封与庸俗里,他们才肯罢休。人与人之间相互不断地物化地看待对方(Objectifying)使得萨特这样感慨到,“ 他人即是地狱 Hell is other people.” 我是我,人类是人类。我不应该因循守旧地为他人而活,其他人类也妄想把我拉回人云亦云的陷阱里。 女主人公姬特从来都不做选择。每次都是波特拿起一张地图计划旅行,然后她就跟着波特一起走。在波特死后,她失去了指南针,她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所以她害怕了,她扔下了一切责任,扔下了波特的尸体,就这样逃跑了。做了贝尔卡西姆的小妾之后,她每天做的就是期待主人的到来,和从一个小窗里看一小块天空。她感受到了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因为她的整个人生都被贝尔卡西姆主宰,她不用再为了做选择而烦恼。然而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姬特同样要对此负责,承担后果。 波特在一个妓女帐篷里也听过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有三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到镇上赚钱。她们不是力求财富,而是想攒够钱去撒哈拉喝茶。很多个月之后她们也没有赚够钱,但是她们觉得不能再等了,无论如何都得上路。她们翻过一个沙丘又一个沙丘,终于登上了目力所及最高的一个沙丘。但是她们最后还是没有实现愿望,累死在了撒哈拉沙漠中。这三个女孩做出了选择,承担了选择带来的后果。 存在主义者说人们生活在“畏”之中。畏和怕不一样,怕是对具体对象的害怕;畏则是没有专门对象的,是一种类似焦虑的情绪。它源自于我们知道自己可以做出很多的选择,但是我们却对如何明智地实践这些选择毫无所知。我们还必须要承受选择带来的责任和后果,就像选择去撒哈拉的那三个女孩一样,就像病死在异乡的波特一样。因此,萨特曾经说道:“ We are condemned to be free. 我们被判自由 。” 姬特逃离贝尔卡西姆之后遇到的一个男人对她说:“ 生命就像一道悬崖,往上爬的时候,你绝不能回头去看,不然就会恶心难受。 ”这大概是源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悬崖例子。克尔凯郭尔说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往下看会有头晕目眩恶心的感觉,同时会感觉到泰山压顶般的“畏”。我们可能做出很多选择,或前进,或后退,或者原地不动。但是最可怕的是,我们内心会涌出一种黑暗的冲动,我们也可以选择就这样跳下去。 谁能想到太多的选择和太多的自由,居然这么令人胆战心惊? 存在主义主要是在二战后兴起的,那时候人们面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开始质疑长久以来的信仰。既然说上帝爱人类,为什么上帝又要让人类经历如此的浩劫呢?于是以尼采为代表的哲学家就“杀”死了上帝,标志了传统宗教信仰的崩塌。可是人类若是没有了信仰,那么生存的意义还存在吗?以前宗教告诉人们活着是为了侍奉上帝,侍奉万能的主。那么现在呢? 难道人活着从此便没有意义了吗?尼采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他的 虚无主义 。人类和其他动物没什么不同,都是出生、生存、繁衍、死亡。我们因为自己有比其他生物高明的智力和理智,就以为自己的人生一定有着比那些动物的“动物生”来得深邃的东西。尼采说你们错了。把人类放到广阔无垠的空间中,把人类放到无边无际的时间里,人类和其他动物都一样的沧海一粟,渺小得不值一提。所以,我们活着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 或者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吗?我们赚钱,获取食物、衣服、居所等,是为了使自己可以生存,使家人可以生存。如果我们活着是为了可以使自己可以“继续活下去”,那么这个“继续活下去”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和动物不是更没什么两样了吗?一个事物的意义必然是需要从高于自身的一个来源获取的。 没有意义的生活是绝对无法忍受的。想象一下你在温饱工作之余有闲暇的时间,有多余的精力需要释放。可是你却不知道该干什么,茫茫然无所寄托。这就是我们日常要对抗的“无聊”。无聊是痛苦的,它让我们直接体会到了世界的虚无,那种大军压境般的焦虑不安。于是人们就想尽办法排遣无聊。孔子曰“不有博弈者乎?” 为了摆脱无聊,就算去赌博都是可以的。现在则更是简单,在电脑电视机前面坐定,一晃眼几个钟头就消遣掉了。 这样浅显的排遣方式有时候是不能满足人类的,特别是不能满足有识之士的。我们需要一个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人生目标,来使我们活得有意思一点。 存在主义这个时候就站出来了,说既然人类没有强制的“出厂设置”的神授意义,那就要 靠我们自己来赋予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不一定非是改变人类之列的大目标,小到对一种兴趣贯彻始终的热爱也都可以是我们的人生意义。 二战后的人们因为面对宗教的崩塌而感到不知所措。现在的人们面对大众媒体的信息轰炸,和追名逐利的物质横流,同样得无所适从。早在19世纪,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就 把大众传媒看作是一种使人道德腐化的机制 。它损害了人类探求真相的勇气,并迎合了公众舆论的形成,使人们不敢提出主流观点之外的想法。科学高速发展之后,我们进入了海德格尔所抨击的“ 技术型社会 ”。这种社会根据生产性来定义人,并依据个人的或社会的功利来评估一切。大自然和人类只是被看成纯粹的“资源”,而不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存在。人们心中的焦虑,恐惧,不知道该如何自处的感受,不论在每个时代各自的诱因是什么,却一样地在折磨着人类的精神和内心。 所以已经“过时”了的存在主义也许在21世纪又可以施展拳脚了,它教导那些在时代社会中无所适从的人们,去追求自由,去按照自己的内心本性活出不一样的意义。
2023-06-30 15:59:311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伟大的思想8

关于精神危机这个主题,存在主义思想之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在信仰问题上,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鼓起勇气“纵身一跃”。 克尔凯郭尔22岁时写下的日记“我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要在我内心里弄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对于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此而生、为此而死的信念。” 当你工作了一天,筋疲力尽,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你想要问自己:“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你这个问题就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关切。 你可能回答“为了家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说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不难,但如果要问这个具体目标有什么意义,就需要更大的目的。如果一直追问下去,就会遇到那个根本问题: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会说,我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够了,干嘛非得要追问什么意义呢?不需要问那么多。 的确,即使不去想什么信仰、意义,我们或许也能过好日常生活。好像能够避开对根本问题的追问,这就解决了信仰问题。可是,真的能回避得了吗? 许多哲学家认为,信仰问题就像一个幽灵,总会在某个时刻与你不期而遇。因为人在精神层面需要面对两个巨大的难题,一个是死亡,一个是贪欲。 “人终有一死”,这没错,但人的意识中还有“永恒”这个概念。这二者的对比会在人心中埋下一种深刻的悲哀,所以我们会哀悼逝者,也会为自己的死亡而忧虑恐惧。另一个问题则是“贪欲”。人毕竟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会有一些原始的、动物性的欲望。但同时人又是精神性的存在,我们有良知、有道德感。动物性的欲望时常会与良知和道德感发生冲突。就像“人终有一死”和“永恒”的对比一样,原始的欲望和崇高也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对比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卑微。 死亡和贪欲给人在精神上出了两大难题。一个典型的解决方案是宗教。比如基督教中讲“灵魂拯救”,说肉身虽然会死,但灵魂能够永生;虽然凡人都是卑微的、有罪的,但信仰虔诚就能够达到崇高的境界。这是宗教的方案。 非宗教的人生理想也是一样。我们小时候学习雷锋,他有一句名言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生命献给一个无限的事业,短暂的人生就找到了永恒的归属。这也指出了一条通往崇高的道路,只要在这条道路上攀登,就能超越个体的卑微。 既然方案就在这儿,很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信仰危机呢?答案是,信仰危机来自于一道裂痕,是位于“真实”与“信仰”之间的一道裂痕。 过去,宗教在思想上和社会现实中都被广泛接受。那时,信仰宗教是一个默认的选择:在精神世界,宗教代表着神圣和正道;在现实世界,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是社会的主流。 但是,当历史跨过一个节点,这种“默认”地位被打破了。信仰遭遇到理性主义的挑战。人们意识到,如果某个事物要求我们相信它,那么它应当证明自己是真的、可信的。人生信仰的意义如此重大,更需要证明它的可靠性。 但是如果你坚持要把“信仰”和“真实”统一起来,那就会有很大的麻烦。首先,信仰是一个价值判断;其次,现代人对信仰的要求是“必须是真的、可靠的”;可是,“是真是假”,这是事实判断的评判标准。这就是“裂痕”:在信仰问题上,人们在用审核事实判断的标准,去审核一个价值判断。这就像是用短跑比赛的快慢标准,去评价一幅画美不美,行不通。用学术语言说,就是“信仰”与“真实”之间的逻辑断裂。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为这个问题纠结了一生。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无法依靠逻辑和知识来确认信仰是否是真的,只有勇敢地“纵身一跃”才有可能越过这道鸿沟。这其实是一种冒险。因为我们并不能知道这一跃的结果是到达彼岸还是跌入深渊。单凭理性达不到信仰的彼岸,只有纵身一跃,才有可能跃过知识与信仰之间的鸿沟。这一跃的后果不可预知,前面可能是拯救,也可能全是虚空。这完全是一种冒险,需要梁静茹的勇气。 当然,克尔凯郭尔的论断针对的是宗教信仰。但我们看到,他描述的,其实是每一个追问人生意义的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就算你选择的人生信仰和宗教无关,也是一样。 比如,登山者把登山当作自己的信仰,要问他为什么要登山,他可能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个回答经得起理性的考问吗?理性能够证明,登山是一件伟大的、有价值的事吗?选择这个信仰,实际上也是一种“纵身一跃”。但更痛苦的是,许多人甚至连目标都没有,也不知该“跃”向何方。这就是现代人要面对的信仰危机,或者说精神危机。 现代人更倾向于根据理性来确认或者求证信仰的可靠性。但是,在理性和信仰之间有一道无法弥合的鸿沟,结果就是确立信仰在现代世界变得非常困难。这种处境,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如果你也被这个问题困扰,那么你不孤独。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最了不起的头脑,都思考过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答案并不是绝对的,但我们能从这些回答中得到启发。
2023-06-30 15:5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