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原则

2023-06-30 22:37:19
TAG: 密码子
共1条回复
CPS小天才

品牌型号:lenovo ThinkPad X250
系统:Windows 11
软件版本:
密码子是由mRNA分子上的三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而反密码子是由tRNA分子上的三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密码子上的核苷酸的碱基与反密码子上的核苷酸的碱基的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U , C-G。 如:密码子为AUC的mRNA,它对应的反密码子是UAG。
RNA链经过折叠,看上去像三叶草的叶形,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构成RNA的碱基有四种,每三个碱基的开始两个决定一个氨基酸。从理论上分析碱基的组合有4的3次方=64种,64种碱基的组合即64种密码子。
分析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密码子来决定,起始密码子为AUG , 另外还有UAA、UAG、UGA三个密码子不能决定任何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特点:
1、遗传密码子是三联体密码,一个密码子由信使核糖核酸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
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不同的生物密码子基本相同,即共用一套密码子。
3、遗传密码子不重叠,在多核苷酸链上任何两个相邻的密码子不共用任何核苷酸。
4、密码子具有简并性,除了甲硫氨酸和色氨酸外,每一个氨基酸都至少有两个密码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内,使氨基酸序列不会因为某一个碱基被意外替换而导致氨基酸错误。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相关推荐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底物是

核苷二磷酸。根据知到题库可知,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底物是核苷二磷酸。核糖核苷酸是RNA的构成物质,其组成成分为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及一分子含氮碱基,核糖和磷酸仅有一种结构。
2023-06-30 20:54:021

rnr是什么意思

rnr的意思是:接收未就绪;接收未准备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的意思是:接收未就绪;接收未准备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核苷酸还原酶;酸还原酶。1、接收未准备好:RNR(Receive Not Ready):接收未准备好,即确认Next-1及Next-1帧以前的帧,并要求发送方停止发送。2、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是负责的DNA前体的比例生产的酶。调节这种酶的研究,这篇论文的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突变影响的RNR控制机制的dNTP池不平衡。3、接收未就绪:RNR(接收未就绪):回答8044由于缓冲器忙或其它内部约束,暂时不能接收。4、核苷酸还原酶:酶核苷酸还原酶(RNR)是负责合成所需的dNTPs普遍的。在这篇评论中,我们研究的作用RNR起着调节总在大肠杆菌中的DNA合成率。RNR例句:1、Enzymatic nucleotide reductase (rn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ynthesis of dntps needed universally.酶核苷酸还原酶(RNR)是负责合成所需的dNTPs普遍的。2、The role we studied is that RNR regulates the total DNA synthesis rate in E. coli.我们研究的作用RNR起着调节总在大肠杆菌中的DNA合成率。3、Gluconucleotide reductase (RN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portion of DNA precursors produced by enzymes.糖核苷酸还原酶(RNR)是负责的DNA前体的比例生产的酶。
2023-06-30 20:54:081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可以被什么抑制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可以被什么抑制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以及一分子含N碱基构成的,核苷酸就是由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核糖就是在核苷酸里面的五碳糖。核糖核苷酸和核苷酸水解都可以得到核糖。核苷酸包括核糖核苷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RNA主要分布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还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少量DNA和RNA分布
2023-06-30 20:54:323

下列核苷酸经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能转化生成脱氧核苷酸的

答案是B。因为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只作用于 二磷酸的核糖核苷酸,生成的产物就是相应的二磷酸脱氧核苷酸, 所以 只有答案B 符合。
2023-06-30 20:54:411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由什么水平直接还原生成的

脱氧核苷酸是在二磷酸核苷(NDP)的水平上经去氧还原作用而生成的。
2023-06-30 20:54:503

核糖与脱氧核糖能互相转化吗

可以的,体内通过核糖核苷酸还原酶,NDP可以转化为dNDP,并产生水
2023-06-30 20:54:572

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如何形成的?

核苷二磷酸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脱氧核苷二磷酸,后者再经核苷二磷酸激酶的磷酸化,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 脱氧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脱氧核苷一磷酸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 这两个合成途径提供特定脱氧核苷酸用于DNA合成和修复的能力不同。
2023-06-30 20:55:052

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增多导致的疾病称

正确答案:D解析: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用嘌呤类似物是巯嘌呤,常用嘧啶类似物是氟尿嘧啶。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为尿酸,该产物增多导致的疾病称为痛风症。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核糖核苷酸还原而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2023-06-30 20:55:121

脱氧核糖是什么

脱氧核糖(Deoxyribose)是核糖的2-位羟基被氢取代后形成的脱氧糖衍生物,是重要的五碳糖之一,于1929年由菲巴斯·利文首先发现。 脱氧核糖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分,因此在生物体内十分重要。合成脱氧核糖一般由脱氧核糖核酸制备。生物体从核糖核苷酸合成脱氧核苷酸的过程是被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以真核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Ⅲ)酶为例,该反应机理为:首先,酶半胱氨酸残基的-S· 夺取C3的氢,生成C3的自由基。接着C2的羟基被一对半胱氨酸残基之一的-SH质子化,碱夺取C2的羟基质子,电子转移形成C2的C=O双键,C3的水离去,C2的自由基转移到C3上,形成一个新的在C3的自由基。这时上面一对半胱氨酸残基的另一个-SH向C3的自由基转移一个氢原子,自身与另一个-Su2212形成二硫键,但其中一个硫原子仍为自由基负离子。然后该硫负离子对C2的酮基进行还原,生成的氧负被质子化,形成C2的自由基。该自由基再从第一步中生成的半胱氨酸残基-SH夺取一个氢原子,得到脱氧核苷酸的同时,使酶半胱氨酸的-S·得到再生,进行下一个循环。生物体主要用脱氧核糖而非核糖的一个原因是,如果五元糖的2"-位有一个羟基(核糖),在碱的作用下,这个羟基生成的醇负离子很容易进攻与3"-碳相连的磷原子,使另一个糖的5"-氧负离去,从而破坏核酸的聚合结构。这便是RNA比DNA容易在碱存在下水解的缘故。因此生物体宁可多花能量合成脱氧核苷,也要保证DNA的稳定性。该脱氧化过程也使环的构象从C3"-内式变为C2"-内式。
2023-06-30 20:55:213

生化中xmp是什么意思

生化中xmp是黄苷酸,单磷酸黄苷。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而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而成的。补救合成: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生理意义为:一方面在于可以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另一方面,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的酶体系,只能进行补救合成。核苷酸类功用:作为合成核酸的原料,作为能量的贮存和供应形式,参与代谢或生理活动的调节。参与构成酶的辅酶或辅基成分。作为代谢中间物的载体。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由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核糖核苷酸c2上的羟基被氢取代生成。人体内嘌呤碱最终分解生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这是因为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类似,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的生成。
2023-06-30 20:55:421

红细胞中嘌呤核苷酸代谢或合成途径。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⒈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⒉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⒊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⒋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⒌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①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②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③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分解代谢反应基本过程是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进而在酶作用下成自由的碱基及1-磷酸核糖。嘌呤碱最终分解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黄嘌呤氧化酶是分解代谢中重要的酶。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过多引起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盐晶体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⒈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中,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⒉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⒊自毁容貌症:又称(Lesch-Nyhan综合症),是由于某些基因缺乏而导致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自毁容貌症。
2023-06-30 20:56:153

能直接转变生成dtmp的是

能直接转变生成dtmp的是: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是在一磷酸水平,由脱氧尿嘧啶核苷酸(dUMP)经甲基化生成的,即dUMP→dTMP。催化此反应的酶是TMP合酶(胸苷酸合酶)。即UMP→UDP→dUDP→dUMP→dTMP。
2023-06-30 20:56:234

【核苷酸代谢】 核苷酸代谢的途径

核苷酸代谢 一、名词解释 1.核苷酸的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sis) 2.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3.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4.核苷酸合成的反馈调节(Feed-back regulation of nucleotide synthesis) 二、填空题 1.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有磷酸核糖、________、CO2、Gln、Asp和Gly。 2.PRPP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和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中间代 谢物。 3.对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产生反馈抑制作用的有GMP、______和IMP。 4.HGPRT除受GMP反馈抑制外,还受______核苷酸的反馈抑制。 5.氨甲蝶呤可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NDP→dNDP的反应过程中,需要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该酶的辐酶是______。 7.嘧啶从头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核苷酸为__________。 8.作为嘧啶合成过程的第一个多功能酶,u2022它除了具有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和天冬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9.当IMP→AMP时,Asp的碳链可直接转变为___________。 10.当IMP→GMP时,嘌呤环上的C2所连接的侧链NH2来源于__________。 11.嘌呤核苷酸合成和嘧啶核苷酸合成共同需要的物质是___________。 12.嘌呤环中第4位和第5位碳原子来自__________。 13.5-FU的抗癌作用机理为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的合成,因而抑制了DNA的生 物合成。 14.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用嘌呤类似物是__________;常用嘧啶类似物是__________。 15.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调节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6.在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中HGPRT催化合成的核苷酸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叶酸类似物竞争性抑制__________酶,从而抑制了__________的生 成。 18.别嘌呤醇是__________的类似物,通过抑制__________酶,减少尿酸的生成。 19.由dUMP生成TMP时,其甲基来源于__________,催化脱氧胸苷转变成dTMP的酶是 __________,此酶在肿瘤组织中活性增强。 20.体内常见的两种环核苷酸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核苷酸合成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 22.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__________直接还原而生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__________酶。 23.氨基蝶呤(MTX)干扰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其结构与__________相似,并抑制__________ 酶,进而影响一碳单位代谢。 24.用于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氨基甲酰磷酸在细胞的__________中合成,而用于尿素合成的氨 基甲酰磷酸是在细胞的__________中合成。 25.痛风症患者血液中__________含量升高,可用__________药物来缓解。 三、选择题 A型 1.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核苷酸是______。 A.3"-CTP B.5"-UTP C.5"-ATP D.3"-ATP E.3"-dTTP 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是______。 A.XMP B.IMP C.GMP D.AMP E.CMP 3.下列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叙述中______是正确的。 A.嘌呤环上氮原子均来自氨基酸的α-氨基 B.合成中不会产生自由嘌呤碱 C.氨基甲酰磷酸为嘌呤环的形成提供氨甲酰基 D.在由IMP合成AMP和GMP时均用ATP供能 E.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IMP转变为GMP 4.嘌呤环中的N来源于______。 A.Ala B. Asp C.Gln D.Glu E.Gly 5.IMP转变为GMP的过程中,经历了______。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脱水反应 D.硫化反应 E.生物转化 6.嘌呤核苷酸合成的特点是______。 A.先合成嘌呤碱,再与磷酸核糖结合 B.先合成嘌呤碱,再与氨基甲酰磷酸结合 C.在磷酸核糖焦磷酸的基础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 D.在氨基甲酰磷酸基础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 E.不消耗能量 7.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主要终产物为______。 A.尿素 B.尿酸 C.肌酐 D.尿苷酸 E.肌酸 8.嘧啶环中的两个氮原子来自______。 A.谷氨酰胺和氨 B.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C.谷氨酰胺和谷氨酸 D.谷氨酸和氨甲酰磷酸 E.天冬氨酸和氨甲酰磷酸 9.dTMP合成的直接前体是______。 A.dUMP B.TMP C.TDP D.dUDP E.dCMP 10.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是由于控制了下列______酶的活性。 A.二氢乳清酸酶 B.乳清酸焦磷酸化酶 C.二氢乳清酸脱氢酶 D.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E.羟甲基胞苷酸合成酶 11.AMP在体内分解时,首先形成的核苷酸是______。 A.IMP B.XMP C.GMP D.CMP E.CTP 12.AMP与GMP在细胞内分解时,均首先转化成______。 A.黄嘌呤 B.次黄嘌呤 C.次黄嘌呤核苷酸 D.黄嘌呤核苷酸 E.黄嘌呤核苷 13.下列各项是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特点,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与其在______u2022项 相同。 A.首先形成碱基,然后与PRPP结合 B.酶系位于胞浆和线粒体内 C.合成过程不消耗高能磷酸键 D.元素来源于Asp、CO2和Gln E.均需一碳单位 14.痛风症是因为血中某种物质在关节、软组织处沉淀,其成分为______。 A.尿酸 B.尿素 C.胆固醇 D.黄嘌呤 E.次黄嘌呤 15.哺乳动物体内直接催化尿酸生成的酶是______。 A.鸟嘌呤脱氨酶 B.尿酸氧化酶 C.黄嘌呤氧化酶 D.腺苷脱氨酶 E.鸟苷酸还原酶 16.氮杂丝氨酸能以竞争性抑制作用干扰或阻断核苷酸合成,因为它在结构上与______类似。 A.丝氨酸 B.甘氨酸 C.天冬氨酸 D.谷氨酰胺 E.天冬酰胺 17.在嘧啶核苷酸合成中,合成氨基甲酰磷酸的部位是______。 A.线粒体 B.微粒体 C.胞质 D.溶酶体 E.细胞核 18.脱氧核糖核苷酸生成方式主要是______。 7 A.直接由核糖还原 B.由核苷还原 C.由核苷酸还原 D.由二磷酸核苷还原 E.由三磷酸核苷还原 19.嘧啶环的第2位元素来自于______。 A.CO2 B.Gln C.Asp D.Ala E.Gly 20.嘧啶核苷酸合成特点是______。 A.在5-磷酸核糖上合成碱基 B.由FH4提供一碳单位 C.先合成氨基甲酰磷酸 D.甘氨酸完整地掺入分子中 E.谷氨酸是氮原子供体 21.5-FU是下列______的结构类似物。 A.U B.A C.G D.C E.T 22.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主要酶是______。 A.尿苷激酶 B.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C.胸苷激酶 D.胞苷激酶 E.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23.体内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原料是______加上氨基甲酰磷酸和PRPP A.甘氨酸 B.谷氨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氨酸 E.精氨酸 24.嘌呤碱合成的限速步骤是合成下列______。 A. PRA B. AIR C. GAR D. IMP E. GMP 25.Lesch-Nyhan综合症是因为体内缺乏______。 A.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B.APRT C.HGPRT D.腺苷激酶 E.硫氧化还原蛋白还原酶 26.氨甲蝶呤在细胞内不能抑制______。 A.核分裂 B.蛋白质合成 C.核酸合成 D.嘌呤碱合成 E.四氢叶酸合成 27.下列______过程中没有延胡索酸的合成。 A.尿素合成 B.腺嘌呤核苷酸合成 C.嘌呤核苷酸循环 D.嘧啶合成 E.三羧酸循环 28.体内嘧啶的分解代谢产物中有______。 A. CO2 B. 尿酸 C. Gly D. ATP E. O2 29.核苷酸有多种功能,但下列______不是它的功能。 A.核酸的组成成分 B.生理性调节物 C.化学能源 D.膜结构成分 E.辅酶的结构成分 30.下列______组织主要以补救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 A.骨髓细胞 B.肝脏 C.肾 D.心肌 E.骨骼肌 31.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反应的产物及底物中不包括有______。 A.尿酸 B.黄嘌呤核苷酸 C.黄嘌呤 D.次黄嘌呤 E.H2O2 32.下列______代谢途径是嘧啶生物合成特有的。 A.碱基是连在5"-磷酸核糖上合成 B.一碳单位由叶酸衍生物提供 C.氨甲酰磷酸提供一个氨甲酰基 D.甘氨酸完整地掺入分子中 E.谷氨酰胺是氮原子的供体 33.下列关于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叙述中______是正确的。 A.游离的氨是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底物 B.利用线粒体的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C.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是限速酶 D.CMP是其它嘧啶核苷酸的前体物 E.嘧啶环中的一个碳原子来自CO2 34.下列哪种物质的合成需要谷氨酰胺分子上的酰胺基? A.TMP上的两个氮原子 B.嘌呤环上的两个氮原子 C.UMP上的两个氮原子 D.嘧啶环上的两个氮原子 E.腺嘌呤上的氨基 35.嘌呤的从头合成途径不消耗______。 A.PRPP B.Gly C.CO2 D.氨基甲酰磷酸 E.一碳单位 36.下列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嘌呤环的氮原子均来自氨基酸的α氨基 B.合成过程中不会产生自由嘌呤碱 C.氨基甲酸磷酸为嘌呤环提供氨甲酰基 D.由IMP合成ANP和GMP均由ATP供能 E.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IMP转变成GMP 37.体内进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最主要的组织是 A.胸腺 B.小肠粘膜 C.肝 D.脾 E.骨髓 38. 胸腺嘧啶的甲基来自 A.NCHO FH4 B.N,N= CH- FH4 C.N,N= CH2- FH4 D.N-CH3- FH4 E.N-CH=NH FH4 39.最直接联系核苷酸合成与糖代谢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6-磷酸葡萄糖 C.1-磷酸葡萄糖 D.l,6-二磷酸葡萄糖 E.5-磷酸核糖 40.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A.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B.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C.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 D.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 E.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 41.6-巯基嘌呤核苷酸不抑制 A.IMP→AMP B.IMP→GMP C.PRPP酰胺转移酶 D.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E.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4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直接原料 A.甘氨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酸 D.CO2 E.一碳单位 43.嘧啶核苷酸合成中,生成氨基甲酸磷酸的部位是 A.线粒体 B.微粒体 C.胞浆 D.溶酶体 E.细胞核 44.下列哪种化合物对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不产生直接反馈抑制作用 A.TMP B.IMP C.AMP D.GMP E.ADP 45.催化dUMP转变为dTMP的酶是 A.核苷酸还原酶 B.胸苷酸合成酶 C.核苷酸激酶 D.甲基转移酶 E.脱氧胸苷激酶 46.下列化合物中作为合成IMP和UMP的共同原料是 A.天冬酰胺 B.磷酸核糖 C.甘氨酸 D.甲硫氨酸 E.一碳单位 47.能在体内分解产生β氨基异丁酸的核苷酸是 A.CMP B.AMP C.IMP D.UMP E.IMP 48.阿糖胞苷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机理是通过抑制下列哪种酶而干扰核苷酸代谢? A.二氢叶酸还原酶 B.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C.二氢乳清酸脱氢酶胸苷酸合成酶 D.胸苷酸合成酶 E.氨基甲酸基转移酶 49关于天冬氨酸氨基甲酰基转移酶的下列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A.CTP是其反馈抑制剂 B.是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调节酶 C.由多个亚基组成 D.是变构酶 E.服从米一曼氏方程 50.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过高可以导致痛风症,此酶催化 A.从R-5-P生成PRPP B.从甘氨酸合成嘧啶环 C.从PRPP生成磷酸核糖胺 510-5105105 D.从IMP合成AMP E.从IMP生成GMP B型 A.PRPP B.IMP C.XMP D. cGMP E.AMP 1.黄嘌呤核苷酸的缩写符号 2.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缩写符号 3.l"焦磷酸5"磷酸核糖的缩写符号 A.参与DNA合成的原料 B.参与RNA合成原料 + C.参与辅酶NAD的组成 D.参与供给能量 E.参与细胞信息传递 4.cGMP 5.dGTP 6. AMP A. 参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B.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会成 C.参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D.参与嘌呤核苷酸分解 E.参与嘧啶核苷酸分解 7.一碳单位 8.HGPRT 9.黄嘌呤氧化酶 A. 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B.抑制 NDP→dNDP C.抑制UMP→UDP D.抑制尿酸生成 E.抑制嘧啶核苷酸分解 10.氮杂丝氨酸 11.6-MP 12.MTX 13.别嘌呤醇 A.抑制PRPP酰胺转移酶 B.抑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H C.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D.促进PRPP合成酶 E.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14.UMP 15.IMP 16.5一磷酸核糖 A.痛风症 B.苯酮酸尿症 C.乳清酸尿症 D.Lesch-Nyhan综合征 E.白化病 17.嘌呤核苷酸分解加强 18.HGPRT缺陷 19.嘧啶核苷酸合成障碍 A.AMP类似物 B.嘧啶类似物 C.叶酸类似物 D.谷氨酰胺类似物 E.次黄嘌呤类似物 20.5-Fu 21.MTX 22.别嘌呤醇 X型 A.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包括 A.磷酸核糖 B.CO2 C.一碳单位 D.谷氨酸胺和天冬氨酸 B. PRPP参与的代谢途径有 A.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B.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C.嘌呤核苷酸的补救会成 D.NMP→NDP→NTP C. 对嘌呤核苷酸合成产生反馈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有 A.IMP B.AMP C.GMP D.尿酸 D. 尿酸是下列哪些化合物分解的终产物 a) AMP B.UMP C.IMP D.TMP 5.下列关于由核糖核苷酸还原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4种核苷酸都涉及到相同的还原酶体系 B.多发生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 C.还原酶系包括氧化还原蛋白和硫氧化 D.与 NADPH+ H有关 6.嘧啶核苷酸合成反馈抑制的酶是 A.氨基甲酸磷酸合成酶Ⅱ B.二氢乳清酸酶 C.天冬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D.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 7.叶酸类似物抑制的反应有A.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B.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C.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 D.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8.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有 A.NH3 B.尿酸 C.CO2 D.β氨基酸 + 四、问答题 1.讨论核苷酸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 2.讨论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在核苷酸代谢中的重要性。 3.试从合成原料、合成程序、反馈调节等方面比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异 同点。 4.试讨论各类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机体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资为原料,经 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反应过程。这是体内大部分组织器官合成核苷酸的主要方 式。 2.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机体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出相应 的核苷酸。这是脑、骨髓等组织器官合成核苷酸的方式。 3.指某些嘌呤、嘧啶、叶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类似物具有通过竞争性抑制或以假乱真等方式 干扰或阻断核苷酸的正常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以及细胞增殖的作用, 即为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 4.Feed-back regulation of nucleotide synthesis核苷酸合成的反馈调节指核苷酸合成 过程中,反应产物对反应过程中某些调节酶的抑制作用,反馈调节一方面使核苷酸合成能适 应机体的需要,同时又不会合成过多,以节省营养物质及能量的消耗。 二、填空题 1. 一碳单位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3.CMP 4.IMP 5.直接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6.FAD 7.UMP 8.二氢乳氢酸酶 9.延胡索酸 10.谷氨酰胺 11.谷氨酰胺 12.Gly 13.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 14.6-巯基嘌呤 5-氟尿嘧啶 15.PRPP合成酶 PRPP酰胺转移酶 16.IMP GMP 17.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18.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19.N,N-甲烯四氢叶酸 胸苷激酶 20.cAMP cGMP 21.反馈调节 既满足对核苷酸的需要,又避免营养物质及能量的浪费 22.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24.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25.胞浆 线粒体 26.尿酸 别嘌呤醇 510 三、选择题 A型 1.C 2.B 3.B 4.E 5.A 6.C 7.B 8.E 9.A 10.D 11.A 12.C 13.D 14.A 15.C 16.D 17.C 18.D 19.A 20.C 21.E 22.B 23.D 24.A 25.C 26.B 27.D 28.A 29.D 30.A 31.B 32.C 33.E 34.B 35.D 36.B 37.C 38.C 39.E 40.C 41.E 42.C 43.C 44.A 45.B 46.B 47.C 48.B 49.E 50.C B型 1.C 2.B 3.A 4.E 5.A 6.E 7.A 8.B 9.D 10.A 11.A 12.A 13.D 14.B 15.A 16.D 17.A 18.D 19.C 20.B 21.C 22.E X型 1.ABCD 2.ABC 3.ABC 4.AC 5.ABCD 6.AC 7.AC 8.ACD 四、问答题 1.核苷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用,表现在(1)作为核酸DNA和RNA合成的基本原料;(2)体 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如 ATP、 GTP等;(3)参与代谢和生理性调节作用,如 cAMP是细胞内 第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4)作为许多辅酶的组成部分,如腺苷酸是构成辅酶 I、辅酶Ⅱ、FAD、辅酶A等的重要部分;(5)活化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葡萄糖是合 成糖原等的活性原料,CDP-二酰基甘油是合成磷脂的活性原料,PAPS是活性硫酸的形式, SAM是活性甲基的载体等。2.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在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 成与补救合成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表现在:1.核苷酸补救合成中,PRPP与游离碱 基直接生成各种一磷酸核苷;2.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过程中,PRPP作为起始原料与谷氨酰 胺生成PRA,然后逐步合成各种嘌呤核苷酸;3.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过程中,PRPP参与乳 清酸核苷酸的生成,再逐渐合成尿嘧啶一磷酸核苷等。 3.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过程中在原料、合成程序及反馈调节等方面的异同点 如下表所示: 嘌呤核苷酸 嘧啶核苷酸 原料 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CO2、一碳单 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PRPP、 一碳单位 位、PRPP (仅胸苷酸合成) 程序 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从而形 首先合成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 结合形成核 成嘌呤核苷酸 苷酸 反馈调节 嘌呤核苷酸产物反馈抑制PRPP合成酶、酰胺 嘧啶核苷酸产物反馈抑制PRPP 合成酶、氨基 转移酶等起始反应的酶 甲酰磷酸合成酶、天冬氨酸氢 基甲酰转移酶 等起始反应的酶 4.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基喋呤和氨甲喋呤、氮杂丝氨酸等核苷酸抗代谢物均可 作为临床抗肿瘤药物,其各自机理如下表所示: 抗肿瘤药物 5-氟尿嘧啶 6-巯基嘌呤 氨基喋呤和氨甲喋呤 氮杂丝 氨酸 核苷酸代谢 胸腺嘧啶 次黄嘌呤 叶酸 谷 氨酰胺 中类似物 作用机理 抑制胸酰嘧啶核苷 抑制IMP转变为AMP和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干扰嘌 呤、嘧啶核苷 酸合成酶 GMP 合成 的反应;抑制IMP 和GMP的补救合成 酸的
2023-06-30 20:56:291

脱氧核糖核苷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tuō yǎng hé táng hé gān suān 2 英文参考 deoxyribonucleotide 3 注解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指戊糖部分由2′脱氧核糖组成的核苷酸的总称分别对应于腺嘌呤,鸟便嘌呤,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等堿基的各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合成 DNA的前体物质。在非增殖中的细胞内核苷酸的浓度一般较低,但在增殖细胞内的浓度明显地增高。主要由核苷酸还原酶的作用由核苷酸生成。在增殖细胞内,经补救途径由脱氧核苷的磷酸化合成。
2023-06-30 20:56:361

吃脱氧核糖是什么意思

并没有吃脱氧核糖的说法,但脱氧核糖本身是遗传物质DNA的重要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最早由胸腺核苷中析离得到。它是核糖的一个2位羟基被氢替代的衍生物 ,一般是指2-脱氧-D-核糖。脱氧核糖多见于生物体中,它是以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形态由对应的核糖核苷酸的还原所形成。 
2023-06-30 20:56:442

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基团对的错的

一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戊糖衍生物,是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糖类。天然存在的是D-2-脱氧核糖,比D-核糖在2-位少一个氧原子。D-2-脱氧核糖在晶体中以五元环半缩醛存在,有α-型和β-型两种异构体。它是多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组成成分。在DNA中,脱氧核糖磷酸分子由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构成多核苷酸纤维的骨架。脱氧核糖一般由脱氧核糖核酸制备。生物体从核糖核苷酸合成脱氧核苷酸的过程是被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以真核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Ⅲ)酶为例,该反应机理为:首先,酶半胱氨酸残基的-S,夺取C3的氢,生成C3的自由基。接着C2的羟基被一对半胱氨酸残基之一的-SH质子化,碱夺取C2的羟基质子,电子转移形成C2的C=O双键,C3的水离去,C2的自由基转移到C3上,形成一个新的在C3的自由基。这时上面一对半胱氨酸残基的另一个-SH向C3的自由基转移一个氢原子,自身与另一个-S-形成二硫键,但其中一个硫原子仍为自由基负离子。然后该硫负离子对C2的酮基进行还原,生成的氧负被质子化,形成C2的自由基。该自由基再从第一步中生成的半胱氨酸残基-SH夺取一个氢原子,得到脱氧核苷酸的同时,使酶半胱氨酸的-S。得到再生,进行下一个循环。[2]生物体主要用脱氧核糖而非核糖的一个原因是,如果五元糖的2"-位有一个羟基(核糖),在碱的作用下,这个羟基生成的醇负离子很容易进攻与3"-碳相连的磷原子,使另一个糖的5"-氧负离去,从而破坏核酸的聚合结构。
2023-06-30 20:57:144

人吃了脱氧核糖会怎样

什么事都没有。脱氧核糖一般指D-2-脱氧核糖,是核糖的一个2位羟基被氢取代的衍生物 。从化学本质说,脱氧核糖与葡萄糖、果糖等没有多少区别,也是白色粉末状固体或结晶状固体。只不过葡萄糖、果糖等六碳单糖,而脱氧核糖是五碳单糖,并且没有多少甜味。进入人体后,脱氧核糖比葡萄糖、果糖等糖类多一条代谢路径,就是它既可以像葡萄糖、果糖那样继续分解,产生能量,也可以用来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或用来合成DNA。
2023-06-30 20:57:232

下列关于脱氧核糖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答案】:C脱氧核糖核苷酸生物合成还原反应多发生在核苷二磷酸水平上。脱氧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核苷二磷酸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脱氧核苷二磷酸,后者再经核苷二磷酸激酶的磷酸化,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
2023-06-30 20:58:031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生物体内的脱氧核苷酸的合成一般通过还原反应,这种还原反应多发生在核苷二磷酸的水平上,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也称核苷二磷酸的作用下,核糖核苷二磷酸课转变为相应的脱氧核糖核苷二磷酸
2023-06-30 20:58:132

二价铁离子在人体的作用

二价铁离子有利于红细胞的功能执行,人体内可以吸收一部分离子,铁离子(二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而且是大量元素,也就是说人体需要较多的铁离子.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重要成分,如果体内缺少铁,可影响血红蛋白、肌红白蛋的合成,可使某些酶,如细胞色素c、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降低。这些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递质的分解与合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铁的缺乏可引起很多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智力降低和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影响机体体温调节能力,神经机能紊乱,工作效率降低等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
2023-06-30 20:58:222

含铁的动物血有哪些?

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克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至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其它含铁较高的食物有,芝麻50毫克、芥菜12毫克、芹菜8.5毫克、紫菜33.2毫克、木耳185毫克、海带150毫克、米6.7毫克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已证明维生素C、肉类、果糖、氨基酸、脂肪可增加铁的吸收,而茶、咖啡、牛乳、蛋、植物酸、麦麸等可抑制铁的吸收,所以膳食巾应注意食物合理搭配,以增加铁的吸收。 桃子含铁量高 据营养免疫学专家介绍,桃子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其含铁量居水果之冠。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对身体健康相当有益。桃子在众多草本植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023-06-30 20:58:321

从核糖变为脱氧核糖为什么是在2号位上脱氧?为什么不是其他位置上脱氧呢?

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 发现脱氧核糖的时候他就是在二号位脱去了氧,可能与DNA的稳定性有关吧或者3,5磷酸二之间比2,5磷酸二脂键稳定。
2023-06-30 20:58:412

脱氧核苷酸能抗衰吗?

脱氧核苷酸(deoxynucleotide)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简称DNA)的基本单位 [1] ,是一类由嘌呤或嘧啶碱基 、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是构成生物体遗传物质DNA的物质基础 。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就是脱氧核苷酸中四种碱基腺嘌呤 (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排列顺序的不同。 [2] 四种碱基沿着DNA长链排列在内侧,其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 功能编辑脱氧核苷酸为白细胞、血小板、 T 淋巴细胞及 NK细胞的增殖提供脱氧核苷酸原料,刺激上述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成熟,促进骨髓释放白细胞,提高白细胞水平,减少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发生。另外脱氧核苷酸通过补充机体肝脏、肌肉等全身的脱氧核苷酸,防止CSF过度动员骨髓造成的脱氧核苷酸转移到骨髓而引起的全身性的脱氧核苷酸原料缺乏,从而降低CSF所致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肝脏功能不良反应。 [3] 脱氧核苷酸具有促进细胞成长,增强细胞活力的功能,以及改变机体代谢的作用。 [4] 脱氧核苷三磷酸还是PCR技术的物质基础 。 [2]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编辑二磷酸脱氧核糖核苷的生成在二磷酸核苷(NDP,N代表A、G、U、C、T等碱基)水平上直接还原,即以氢取代其核糖分子中C-2的羟基而成的,催化此反应的酶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R)。 [5]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首先,dUDP转换为dUMP,有几条途径:一条是在核苷单磷酸激酶催化下,dUDP与ADP反应生成dUMP和ATP;另一条途径是dUDP先形成dUTP,然后水解生成dUMP和PPi。dCMP经脱氨也可以形成dUMP。然后,dTMP是由dUMP的C-5甲基化而形成的。催化此反应的酶是胸腺嘧啶核苷酸合酶( thymidylate synthase)。DNA合成的底物为4种dNTP,一磷酸或二磷酸脱氧核苷可由激酶的催化和ATP供能而形成三磷酸脱氧核苷。
2023-06-30 20:58:484

膘朎髙的疏菜有那几种?

含嘌呤高的蔬菜有:香菇、紫菜、淡菜 (每100g食物含嘌呤100~1000mg)。 部分蔬菜的嘌呤含量较高例如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 蔬菜的嘌呤含量与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确实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嘌呤含量并不低,如扁豆、芦笋、紫菜、豆苗等。嘌呤是有机化合物,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高嘌呤食物包括酵母粉、鸡胸肉、动物内脏如肝、小肠、脑、海产品(如带鱼、鲶鱼、沙丁鱼、凤尾鱼、鲢鱼、鲱鱼、鲭鱼、小鱼干、基围虾、扇贝、牡蛎、蛤蜊)浓汤、火锅汤。 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从而减少尿酸生成,同时采取增加尿酸排泄的措 施可以缓解高尿酸血症,降低痛风发作风险。嘌呤主要存在于一些常见的动物内脏,比如说鸡鸭鱼肉的肝脏,还有一些鸭肠猪肠和鸭血中都含有大量嘌呤物质。嘌呤成分较多的就是在用肉炖的汤,和炖肉,以及肉馅中,还有各个动物种类的肉中都含有大量嘌呤。还有很多水产品中也含有大量的嘌呤,就比如鱼类和螃蟹,龙虾,贝壳。为了避免痛风发作可以多吃随低搽。很多人都以为嘌呤只是存在于很多肉制类食品中,都会理所当然地把嘌呤和脂肪挂钩,但是嘌呤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还是人体必须的能量物质,人体日常的能量来源,维持人体的正常生活,所以不要因为它会引起痛风,就把他全盘否定。 减少食用高嘌呤食物: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高嘌呤食物有动物内脏如肝、肾、脑、肠、舌、胰、 脾等;海鲜类如贝类、海鱼、鱼卵、虾蟹、紫菜等; 肉汤和肉汁(尤其是火锅汤和老火汤);新鲜蘑菇和豆芽菜等。减少食用酒类和含酒精饮料:酒类中嘌呤含量一般很少,但酒精在体内转变成乙酸,可以抑制尿酸在肾脏的排泄。不同酒类引起的痛风风险不一样,从大到小依次为:啤酒、陈年黄酒>烈酒>干红葡萄酒。啤酒、黄酒等嘌呤含量不算低,喝得越多痛风风险越高。国外有研究发现,干红葡萄酒不会增加痛风风险,可能与其含有的白藜芦醇能抗氧化、减少尿酸产生有关。但干红酒精含量达12%,过多饮用(每天超过 200毫升)仍会减少尿酸排泄,加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2023-06-30 20:58:554

病毒的增殖方式以及细菌的分裂方式

细菌的分裂方式:二分裂病毒的增殖方式:病毒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各步的细节因病毒而异。 吸附与进入 T4噬菌体先以其尾丝与大肠杆菌表面受体结合,随后尾鞘收缩,裸露出的尾轴穿入细菌外壁,把头部内储存的DNA注射到细菌体内。动物病毒也是先与细胞受体结合,以后或是靠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或是病毒包膜与细胞质膜融合后使核壳进入。植物病毒则是通过伤口侵入或通过媒介昆虫直接注入。一般情况下,病毒均须经脱壳,即脱去外被的蛋白质释放核酸,才能进行下一步复制。 基因表达 将其核酸上的遗传信息转录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然后再翻译成蛋白质。一般在核酸复制以前的称早期基因表达,所产生的早期蛋白质,有的是核酸复制所需的酶,有的能抑制细胞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在核酸复制开始以后的称晚期基因表达,所产生的晚期蛋白质主要是构成毒粒的结构蛋白质。早期和晚期蛋白质中都包括一些对病毒复制起调控作用的蛋白质。 转录 因病毒核酸的类型而异,共有6种方式:双链DNA(dsDNA)的病毒如 SV40,其转录方式与宿主细胞相同;含单链DNA(ssDNA)的病毒如小DNA病毒科,需要通过双链阶段后再转录出mRNA;含单链正链RNA(ss+RNA)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Qβ噬菌体,其RNA可直接作为信使,利用宿主的蛋白质合成机器合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含单链负链RNA(ss-RNA)的病毒如水疱性口炎病毒和流感病毒,需先转录成互补的正链作为其mRNA,ssRNA的反录病毒如鸡肉瘤病毒和白血病病毒,需先经反转录成dsDNA而整含到宿主染色体中,于表达时再转录成mRNA,含dsRNA的呼肠孤病毒,则以保守型复制方式转录出与原来双链中的正链相同的mRNA。 近年来发现有些病毒(如腺病毒和SV40)的基因是不连续的,有外显子与内含子之分,转录后有剪接过程,把内含子剪除而把外显子连接起来,才有mRNA的功能。多数病毒的mRNA还需经过其他加工,如在5′端加上“帽子”结构和在3′端加上多聚腺嘌呤核苷酸。 病毒基因转录所需酶的来源也不相同,如小DNA病毒科、乳多泡病毒科所需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都是利用宿主原有的酶;而弹状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和呼肠孤病毒科所需的依赖于RNA的RNA多聚酶,以及反录病毒科所需的反转录酶,都是病毒粒自备的。 翻译 不同病毒mRNA翻译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噬菌体的翻译是多顺反子的,如Qβ的RNA上有3个顺反子(为单个肽链编码的基因功能单位),可沿着1条mRNA独立地翻译出3种多肽。动物病毒的翻译是单顺反子的,即由其基因组转录成不同的mRNA,每种mRNA翻译成一种多肽。分节段基因组病毒如流感病毒和呼肠孤病毒,每1节段RNA构成1个顺反子,多分体基因组的植物病毒也是如此。脊髓灰质炎病毒的mRNA先被翻译成1个分子量为20万的巨肽,再经裂解成为衣壳蛋白和酶。 有些病毒如ΦΧ174,Qβ噬菌体和 SV40等,存在基因重叠现象,即按读码位相不同而从同一核苷酸序列可以表达出一种以上的蛋白质。这是病毒经济地利用其有限的遗传信息的1种方式。 核酸复制 DNA病毒按照经典的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方式进行 DNA复制。乳多泡病毒的环状 DNA按“滚环”模式进行复制时,需要有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参与。病毒RNA是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的,即以病毒RNA(vRNA)为模板,同时转录几个互补链(cRNA),cRNA转录完成并脱落后,又以同样方式再转录出新的vRNA。因此,在感染细胞中可以查出具有部分双链结构而又拖着多条长短不同单链“尾巴”(正在合成中的互补链)的“复制中间体”。 病毒核酸复制所需酶的来源也各不相同。SV40DNA合成所需的酶都来自宿主。含RNA的Qβ噬菌体、小RNA病毒科和含ssRNA的植物病毒所需RNA多聚酶的某个亚基,可能由病毒基因编码,而其他亚基来自宿主。疱疹病毒DNA复制所需的酶,部分地由病毒编码,如DNA多聚酶和胸苷激酶,可能还有核苷酸还原酶。痘类病毒的独立自主能力最强,甚至能在去核细胞中进行DNA复制,其基因组至少能为75种蛋白质编码,包括DNA多聚酶、胸苷激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聚核苷酸连接酶。 装配与释放 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是分别复制的,然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最简单的装配方式(如烟草花叶病毒)是核酸与衣壳蛋白相互识别,由衣壳亚单位按一定方式围绕RNA聚集而成,不借助酶,也无需能量再生体系。许多二十面体病毒粒先聚集其衣壳,然后再装入核酸。有包膜的病毒,在细胞内形成核完后转移至被病毒修饰了的细胞核膜或质膜下面,以芽生方式释放病毒粒。T4噬菌体则先分别装配头部、尾部和尾丝,最后组合成完整病毒粒,裂解细菌而释放,其中有些步骤需酶的作用
2023-06-30 20:59:187

病毒是怎么样复制的?

概述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的形态(1) 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有包膜的球状病毒;(5)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6)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病毒的大小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病毒的组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的装配与释放结构最简单的病毒中心是核酸,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壳。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核壳按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为3种模式:二十面体对称,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 T偶数噬菌体。在脂质的包膜上还有1种或几种糖蛋白,在形态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复 制病毒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各步的细节因病毒而异。核酸复制 DNA病毒按照经典的沃森-克里克碱基配对方式进行 DNA复制。乳多泡病毒的环状 DNA按“滚环”模式进行复制时,需要有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参与。病毒RNA是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的,即以病毒RNA(vRNA)为模板,同时转录几个互补链(cRNA),cRNA转录完成并脱落后,又以同样方式再转录出新的vRNA。因此,在感染细胞中可以查出具有部分双链结构而又拖着多条长短不同单链“尾巴”(正在合成中的互补链)的“复制中间体”。病毒核酸复制所需酶的来源也各不相同。SV40DNA合成所需的酶都来自宿主。含RNA的Qβ噬菌体、小RNA病毒科和含ssRNA的植物病毒所需RNA多聚酶的某个亚基,可能由病毒基因编码,而其他亚基来自宿主。疱疹病毒DNA复制所需的酶,部分地由病毒编码,如DNA多聚酶和胸苷激酶,可能还有核苷酸还原酶。痘类病毒的独立自主能力最强,甚至能在去核细胞中进行DNA复制,其基因组至少能为75种蛋白质编码,包括DNA多聚酶、胸苷激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聚核苷酸连接酶。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不是我们所说的熟悉的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但是,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同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而且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除复制能力外,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和生物病毒一样的共同特性:一个被病毒感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如同传染病。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删除了驱动或造成了其它各种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单独一个被感染的程序,它还能通过占据存储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和生物病毒在传播上的相似是“计算机病毒”名称的由来。
2023-06-30 20:59:364

营养元素都包括哪些?

人体是由60多种元素所组成。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上的元素,如碳、氢、氧、氮、钙、磷、镁、钠等,称为宏量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称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真是微乎其微,如锌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百万分之三十三。铁也只有百万分之六十。微量元素首先构成了休内重要的载体与电子传递系统。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之中,在它们执行载氧与贮氧的过程中,铁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酶是生命的催化剂,迄今体内发现的1000余种酶中,约有50呢闭70%需要微量元素参加或激活,它们在细胞酶系统中功能相当广泛:从弱离子效应到构成高度特殊的化合物——金属酶与非金属酶。谷眈甘脉过氧化物酶是典型的非金属酶,它具有抑制自由基生成。清除过氧化物。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等作用。该酶分子中含有4个硒原子。锌不仅是碳酸酚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几十种酶的必需成分,而且同近百种酶的活性有关。锰作为离子性较强的微量元素则是有效的激活剂,可催化金属活化酶。微量元素还参与了激素与维生素的合成。众所周知,碘为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所必需的;而锌在维持胰岛素的主体结构中亦不可缺少,每个胰岛素分子结合2个锌原子。维生素B12是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合成以及最终DNA生物合成与转录所必需的甲基转移的辅酶。该分子中鳌合有一个钴原子的环状结构部分,含有它的化合物——类咕琳辅酶是已知最有效的生物催化剂之一,在许多酶中起着不寻常的分子重排作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微量元素对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可产生影响。多种RNA聚合酶中含有锌,而核昔酸还原酶的作用则依赖干铁。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元素都是从食物中得到补充。由于各种食物所含的元素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要做到粗、细粮结合和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就能基本满足人体对各种元素的需要。反之,可造成某些元素的缺乏。人体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会导致疾病,如缺铁导致贫血;缺锌使免疫力下降并影响发育和智力,缺碘发生甲状腺肿大等。若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补,效果将会更好。缺铁:可多食黑木耳、海藻类、动物肝脏、黄花菜、血豆腐、蘑菇、油菜、腐竹、酵母、芝麻、蚬子等。缺锌:可多食鱼、牡蛎、瘦猪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肾、蛋类、可可、奶制品、干酪、花生、芝麻、大豆制品、核桃、糙米、粗面粉等,严重者可服用新稀宝等补锌产品。缺镁:可多食海带、紫菜、芝麻、大豆、糙米、玉米、小麦、菠菜、芥菜、黄花菜、黑枣、香蕉、菠萝等。缺碘:可多食海带、紫菜、海鱼、海虾等。缺钙:可多食虾米、虾皮、蟹、鱼、海藻、海带、菠菜、骨头汤、大豆、核桃、花生等。有害的微量元素铅,汞,等会造成疾病
2023-06-30 20:59:464

人体微量元素都包括什么

人体是由50多种元素所组成。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钠、钾等,称为常量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称为微量元素(铁又称半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真是微乎其微,如锌只占人体总重量的百万分之三十三。铁也只有百万分之六十。1990年FAO/IAEA/WHO三个国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重新界定必须微量元素的定义并按其生物学的作用将其分为三类:(1)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8种,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铁。(2)人体可能必须的元素,共5中,包括锰、硅、硼、钒、镍。(3)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共7种包括氟、铅、镉、汞、砷、铝、锡。扩展资料:人是由元素组成的,检出90种元素。身体各器官组织如:血清有74种元素、脑48种、心脏49种、肝脏50种、胸腺18种。元素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元,科学研究证明:地壳、海水中的元素丰度决定了人体元素丰度,环境元素分布的不平衡是人类患地方病的根本原因。人类属于异养型生物,是通过食物链从环境中摄取营养元素。人的生、老、病、死无不与体内元素平衡有关,因此有关“元素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元素医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以元素平衡为核心,从事研究、观察和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一门学科。元素在人体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每时每刻都在做有序的运动。元素在从体内各个脏、腑的含量是有特异性的,即“元素是归经的”。在生命体中的元素含量低于百万分之一的,称作微量元素。生命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以下特点:1.相对性 一种相同的元素在某一学科中可作为主量元素,而在另一学科中却作为微量元素,例如,氢在生命化学中是主量元素,而在材料科学中常作为微量元素另行研究。2.低浓度 在任何生命体中元素均是微量的,并且必须服从Henri稀溶液定律和Nerst分配定律。3.普存性 普存性即指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纯的物质。4.重要性 元素在所有的研究体系中虽然丰度很低,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特定效应。5.相关性 相关性即不仅要考虑它们单个的行为,更重要的探讨其相互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微量元素
2023-06-30 20:59:5710

一氧化氮在脑缺血时作用?

  l、整体和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时一氧化氮的变化有关这类研究的报道较多,但结论互相矛盾。戴爱国等(1996)利用猪肺脏进行的缺氧实验证明:缺氧对猪肺动脉内皮细胞  NOS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内皮细胞的NO合成减少。冉培鑫等(1997)证明大鼠缺氧时肺组织内NOSmRNA的表达降低。高春锦等(1998)给大鼠造成ACOP(全身缺氧)时动物动脉血内NO减少。薛连壁等(l999)的大鼠ACOP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但也有相反结果的报道Horryl和Stephon R最近报道大鼠ACOP时血浆 NO增高。有学者报道缺氧时早期机体内源性NO释放增高。我们认为Horryl等与高春锦的大鼠ACOP实验的结果并不矛盾Horryl等的实验很可能是大鼠ACOP后立刻抽血测定NO,此时大鼠中毒极早,VEC受缺血、缺氧的刺激,但还没有发生功能和结构的明显损害,故VEC在缺氧刺激下NOS活性代偿性增强,NO产生增多。高春锦的实验是在大鼠ACOP后约2-3h后才抽血检测NO,此时大鼠的VEC的功能和结构已经遭到明显的损害,以致NOS活性降低,同时大量VEC损伤脱落,故而NO减少。薛连壁等的大鼠ACOP实验证明大鼠中毒即刻(中毒后2-3h)测定之动脉血内NO(从8.62±0.99mmol/L降至5.32±1.09mmol/L)、CEC(从3.74±0.12增至4.21±0.13)的变化。说明此时大鼠VEC发生大量脱落,NO合成明显减弱。  脑缺血-再罐流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毒性作用等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近年来,随着对一氧化氮(NO)研究的深入,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也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对NO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生物合成、变化规律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NO的生物合成及特点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首次提出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对包括脑血液循环在内的多种血管都有明显的舒张作用。现已证明E-DRF就是NO。NO是一种无负荷、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带有不成对的电子,容易弥散通过细胞膜。NO的生物合成是通过一条鸟氨酸循环的分支来完成的,即L-精氨酸(非D-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生成瓜氨酸并释放出NO,该反应过程需要分子氧、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黄素单核苷酸(FMN)、生物喋呤、钙调蛋白(CaM)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参与。  NO兼有信使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在各系统中均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它既能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又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充当一种新型信息分子,发挥递质功能[1]。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不同类型的NOS产生的NO对缺血脑组织产生复杂的影响, 目前较公认的为内皮型NOS产生的NO有神经保护作用,而神经元型和诱导型NOS产生的NO则有神经毒性作用。Lipton等提出NO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作用可能与其本身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氧化型离子(NO+)能引起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疏基亚硝基化,通过阻断NMDA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NO还原型离子(NO-)则能与超氧阴离子(02-)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而起细胞毒作用。  2 NOS的分布及其特点  催化NO生物合成的酶称为NOS,NOS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它的活体形式是个二聚体,需要FAD、FMN、血红素及四氢叶酸等作为辅助因子。1998年Garthwait首次证实脑组织中存在NOS。各个组织细胞中酶的活性、特性和产生的基因都可不同,但其氨基酸顺序约有50%是相同的。现己确定的NOS亚型有3种,根据原型酶的细胞或组织来源不同分别称为脑神经元型NOS(nNOS)、内皮细胞型NOS(eNOS)和白细胞/巨噬细胞型NOS(iNOS)。他们的编码基因分别定位于12、17和7号染色体上[2]。这3种亚型的NOS总的来讲从功能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原生型NOS(cNOS,包括nNOS和eNOS)和诱导型NOS(iNOS)。  原生型NOS(eNOS)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和血小板中,该酶为可溶性酶,它的合成受Ca2+和CaM的调节,任何引起Ca2+进入细胞的因素均能导致eNOS活性增加。当胞浆内Ca2+浓度达到0.4~1μmol/L时该酶活性最大。它被激活时,NO释放的时间短,其中eNOS产生的NO更接近血管平滑肌,它可以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从而起到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的作用,发挥生理功能。而nNOS则是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急性期,NMDA受体激活Ca2+大量内流时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诱导型NOS(iNOS)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炎性中性粒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型细胞等。它是非钙依赖性酶,在基态下不合成NO,只有在缺血、缺氧和某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的激活下经4~8h方可诱导iNOS mRNA的表达,产生释放大量的NO[3]。与cNOS不同的是,iNOS是由DNA转录调节的,一旦此酶合成就不断地产生NO,直至底物耗尽[4]。iNOS的mRNA3"端缺乏AUUUA富含区,mRNA的降解速率与AUUUA富含区关系密切,所以iNOS的mRNA半衰期特别长,一旦诱导合成即可持续长时间翻译,合成iNOS[5],这种过量产生的NO可对缺血组织造成损害,而对于产生NO的细胞则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胞中维持NOS活性的Ca2+对其鸟苷酸环化酶具有抑制作用或者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对抗NO的损伤的结果。  3 脑缺血-再灌流时NO的变化规律  脑缺血发生后,NO迅速短暂升高,5~35min达高峰,60min内下降至原有水平。此时的NO升高主要由神经元的nNOS和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所介导,若缺血继续,NO逐渐下降,当再灌流时NO又逐步升高,至再灌流24h达高峰[6],再灌流7d的NO水平仍高于缺血前水平,这可能是再灌流后早期NOS所需氧和底物供应得到改善以及NO的产生释放增加所致,而再灌流后期(12h后)iNOS被诱导表达也可产生大量的NO。如长时间缺血超过6h,iNOS在脑缺血后的炎症细胞部位表达,使NO再次升高。缺血的方式不同,iNOS的表达时间也不相同。Iadecola实验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发现iNOS mRNA在持久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12h开始表达,2d达高峰:而短暂性MCAO后则不同,它的iNOS mRNA在MCAO后12h即达高峰,4d左右降至正常。  nNOS和iNOS产生的NO均可引起神经组织损伤,但由于nNOS半衰期短,产生的NO量少,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小,临床意义不大。且在缺血超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NO量超过神经元产生的有毒性NO,通过增加侧支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对微血管的堵塞,改善微循环,抵消了毒性作用。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在缺血后期及再灌流期,损伤区内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白细胞侵入,并伴有iNOS mRNA的高度表达。由于iNOS与CaM结合紧密,即使在低Ca2+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其活性,产生大量的NO,这一期产生的NO具有更大的神经毒性,引起迟发性脑损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iNOS基因敲除的大鼠在MCA02d后其梗塞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而以此期间使用iNOS抑制剂氨基胍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压神经元的损伤[8]。  4 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脑的活动主要依靠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它是一个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一旦脑缺血达到一定程度,再灌流不仅不能使缺血区代谢和机能得以恢复反而加重脑水肿及扩大脑梗死面积,再灌流的结果实际是缺血的延续。已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在脑缺血期及再灌流期中,由nNOS和iNOS产生的大量NO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为:  4.1 NO通过超氧自由基起细胞毒性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NO与02-反应速度比SOD清除O2-的速度快3倍,但由于体内NO浓度(10~1OOnmol/L)比体内SOD的浓度大约低100倍,此时产生的NO很难与SOD竞争O2-,而主要作为信使传导分子行使其功能。在脑缺血-再灌流时,由nNOS和iNOS产生的脑内NO浓度显著升高以至于达到能与SOD竞争超氧化物的水平。NO迅速与O2-反应生成硝基过氧化物(0N00-),后者质子化后进一步生成过氧亚硝酸(ONOOH),并在酸性环境中分解为OH-和N02。过去认为,OH-是NO引起脑损伤的最重要的氧自由基,现在则认为ONOO-的直接氧化作用的毒性远远大于OH-,它不仅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更重要的是它对反应有很高的选择性,如过氧化亚硝基能够直接氧化脂质、DNA及蛋白的疏基、锌/硫中心、铁/硫中心等,上述反应的速度大约是过氧化亚硝酸分解产生OH-速率的1000倍。这些产物均可造成严重的细胞损伤。  4.2 NO介导谷氨酸(Glu)的毒性作用  脑缺血-再灌流时Glu过度释放,通过激活Glu受体的NMDA受体亚型,促使Ca2+大量内流,诱导nNOS表达引起NO合成大量增加。iNOS的诱导表达也受Ca2+的影响,此即为NMDA-Ca2+-NO通路。  4.3 NO作用于含铁蛋白产生毒性作用  NO极易与铁(Fe)结合形成Fe-NO,使含Fe(酶失活。如NO作用于含血红素基团的酶,激活ADP-核糖转移酶,使ADP核糖化,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NO作用于含Fe-S蛋白类的复合物,如线粒体中的泛醌氧化还原酶、琥珀酸氧化还原酶、顺乌头酸氧化还原酶等,使它们失活,从而抑制线粒体呼吸并导致迅速的能量耗竭。  4.4 NO导致DNA的损伤作用[9]  NO通过脱氨基作用导致DNA损伤,并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此酶为DNA合成的限速酶。NO和其产物N000-、OH-还可以引起DNA氧化,破坏DNA的结构,进一步损伤DNA。  4.5 NO引起多巴胺(DA)大量释放产生神经毒性  脑缺血时,纹状体释放的大量谷氨酸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末梢上的NMDA受体,然后激活NOS,生成的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cGMP水平,最终导致大量的DA释放,后者可能参与神经细胞的损伤。Spatz[10]等证明抑制NOS可以明显降低DA的释放,减少脑损伤。4.6近年来研究显示,由iNOS诱导产生的大量NO还可以加强缺血后脑组织中环氧化物酶Ⅱ(COX-2)的活性,使缺血期积累的大量花生四烯酸在COX-2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白三烯和大量的反应活性氧(02-),从而增加其毒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发现,缺血后24h缺血区周围iNOS阳性的中性粒细胞与COX-2阳性的神经元相混杂,平均距离近16±1μm,这正在NO扩散能力之内,使用iNOS基因敲除的大鼠,MCAO48h后,缺血侧半球前列腺素、白三烯的水平较对照组减少40%~50%[11]。  5 NO与缺血半暗带(IP)  1981年Abtrup等将围绕局灶脑缺血中心区的类似于“全日食”的这部分周围区域(IP)定义为:围绕着梗塞中心的缺血性脑组织,其电活动己终止尚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如再适当增加局部脑血流,至少在急性阶段突触传递能完全恢复,亦即IP内缺血脑组织的功能是可能恢复的。从此IP成为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以外脑组织可逆性损害区的代名词,也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竭力抢救的区域。局灶性脑缺血是由严重缺血的中心区和处于低灌流状态的IP组成。随着缺血时间的推移,缺血中心区和IP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有利条件下,IP可转化为正常灌流区(时限性可逆),在不利情况下转化为梗塞区(不可逆转),并在缺血中心区向临近组织扩散,并最终成为永久性梗塞灶的一部分[12]。IP持续的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迄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脑缺血后6~8h梗塞中心区损害即非常明显,而半暗带的细胞能存活数小时(急性IP)至数日(慢性IP),在MCAO后3d,仍有可逆性神经损害[13~14]。  IP损伤的机制有多种,即微血管损伤、组织水肿、多形核白细胞(PMN)聚集浸润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增生是促使半暗带损害的机制之一。大鼠MCAO模型中,梗塞中心区在外侧纹状体及其外侧皮质,而岛叶、尾状核内侧部及顶叶皮层被证明为半暗区,此区域于短暂MCAO后24h内即有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15]、组织水肿、白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被缺血/缺氧激活的白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2、IFN-γ等,诱导iNOSmRNA表达产生过量的NO,影响梗塞周边半暗带神经元的存活。  在脑缺血后期及再灌流期,血管源性中性粒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与脑内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一起激活iNOS,合成大量NO,参与半暗带的神经损伤[16]。Stephen Ashwal等[17]利用大鼠实验发现iNOS活性在脑缺血中心区>半暗区>非缺血区,形成了NO由缺血中心区向正常区递减的梯度。促使半暗区神经元发生进行性损伤,使半暗区不断地加入梗死区,扩大梗塞面积。同时由于再灌流期氧的供应,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产生大量的02-,NO与O2-反应生成ONOO-加重半暗区的损伤。由于iNOS于缺血后12h方开始升高,2d达高峰,此时缺血中心区坏死已十分明显,而半暗区尚有大量存活的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这种过量的NO必将主要影响半暗区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大鼠实验表明iN05抑制剂可以阻断NO的强烈损伤作用,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脑组织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使缺血半暗带得到保护,从而减少梗塞面积。  6结语  NO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不同的时间、不同NOS产生的NO对脑组织作用不同,eNOS产生的NO主要起神经保护作用,而nNOS、iNOS产生的、NO则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iNOS,因其作用时间长,产生NO量大,可以诱发一系列病理反应,主要损伤半暗区,更具有实际意义。目前对NO与脑缺血的研究还在进行中,这一领域的进展将为探讨脑缺血损伤机制;寻找高效、高选择性nNOS和iNOS抑制剂,使得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既保持其舒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和抗血小板及白细胞粘聚的保护作用,又避免其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以及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06-30 21:00:291

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有什么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重复的核苷酸单元组成的长聚合物,链宽2.2到2.6纳米,每个核苷酸单体长度为0.33纳米。尽管每个单体占据相当小的空间,但DNA聚合物的长度可以非常长,因为每个链可以有数百万个核苷酸。例如,最大的人类染色体(1号染色体)含有近2.5亿个碱基对。生物体中的DNA几乎从不作为单链存在,而是作为一对彼此紧密相关的双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叫做双螺旋的结构。每个核苷酸由可与相邻核苷酸共价键结合的侧链骨架和含氮碱基组成,两条链上的含氮碱基通过碱基互补以氢键相连。糖与含氮碱基形成核苷,核苷与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结合成为核苷酸。DNA骨架结构是由磷酸与糖类基团交互排列而成。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糖类分子为环状的2-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的一种。磷酸基团上的两个氧原子分别接在五碳糖的3号及5号碳原子上,形成磷酸双酯键。这种两侧不对称的共价键位置,使每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皆具方向性。双螺旋中的两股核苷酸互以相反方向排列,这种排列方式称为反平行。脱氧核糖核酸链上互不对称的两末端一边叫做5"端,另一边则称3"端。脱氧核糖核酸与RNA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组成糖分子的不同,DNA为2-脱氧核糖,RNA则为核糖。扩展资料DNA的双螺旋通过在两条链上存在的含氮碱基之间建立的氢键来稳定。组成DNA的四种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所有四种碱基都具有杂环结构,但结构上腺嘌呤和鸟嘌呤是嘌呤的衍生物,称为嘌呤碱基,而胞嘧啶和胸腺嘧啶与嘧啶有关,称为嘧啶碱基。两条核苷酸链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DAN双螺旋是右旋螺旋。不同磷酸盐基团之间的凹槽仍然暴露在外。主沟宽2.2纳米,而小沟宽1.2纳米。两个凹槽的不同宽度决定了蛋白质对不同碱基的可接触性,这取决于碱基是在主沟还是小沟中。与DNA的蛋白质,如转录因子,通常与处在大沟中的碱基接触。其溶液为高分子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对紫外线(260nm)有吸收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DNA进行含量测定。当核酸变性时,吸光度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当变性核酸重新复性时,吸光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较高温度、有机溶剂、酸碱试剂、尿素、酰胺等都可以引起DNA分子变性,即DNA双链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也称为DNA的解螺旋。
2023-06-30 21:00:371

DNA合成时生物体如何提供合适比例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简要的说就是ATP,GTP,CTP,TTP和ADP,CDP,TDP,GDP量此消彼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和阻遏。一种NTP的积累量多了就会反馈抑制酶的合成并促进其他的合成。一种NTP的不足会促进酶使其合成增加。当某种NDP积累多了会促进酶合成NTP。
2023-06-30 21:00:582

生物化学中高能物质指的是什么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合成部位:肝、脂肪组织、小肠,其中肝的合成能力最强。合成原料:甘油、脂肪酸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2-甘油一酯 脂酰CoA转移酶 1,2-甘油二酯 脂酰CoA转移酶 甘油三酯脂酰CoA            脂酰CoA2、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及脂肪细胞)葡萄糖  3-磷酸甘油 脂酰CoA转移酶 1脂酰-3-磷酸甘油 脂酰CoA转移酶脂酰CoA 脂酰CoA磷脂酸 磷脂酸磷酸酶 1,2甘油二酯 脂酰CoA转移酶 甘油三酯脂酰CoA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1、脂肪的动员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它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甘油三酯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  甘油+FFA +FFA +FFAα-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糖酵解或糖异生途径2、脂肪酸的β-氧化1)脂肪酸活化(胞液中)脂酸 脂酰CoA合成酶 脂酰CoA(含高能硫酯键)ATP   AMP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酰CoA   肉毒碱   线     肉毒碱    脂酰CoA肉毒碱脂酰转移酶Ⅰ 粒 酶ⅡCoASH    脂酰肉毒碱  体    脂酰肉毒碱   CoASH3)脂肪酸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乙酰CoA、1分子FADH2和1分子NADH。以上生成的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可再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应。如此反复进行,以至彻底。4)能量生成以软脂酸为例,共进行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及8分子乙酰CoA,即共生成(7*2)+(7*3)+(8*12)-2=1295)过氧化酶体脂酸氧化 主要是使不能进入线粒体的廿碳,廿二碳脂酸先氧化成较短链脂酸,以便进入线粒体内分解氧化,对较短链脂酸无效。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组织特点:肝内生成肝外用。合成部位:肝细胞的线粒体中。酮体组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1、 生成脂肪酸 β-氧化 2*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合成酶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HMGCoA裂解酶 乙酰乙酸 β-羟丁酸脱氢酶 β-羟丁酸NADH丙酮CO22、 利用1) β-羟丁酸ATP+ HSCoA    乙酰乙酸    琥珀酰CoA乙酰乙酸硫激酶 琥珀酰CoA转硫酶AMP    乙酰乙酰CoA 琥珀酸乙酰乙酰CoA硫解酶乙酰CoA三羧酸循环2)丙酮可随尿排出体外,部分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为丙酮酸或乳酸,进而异生成糖。在血中酮体剧烈升高时,从肺直接呼出。四、脂酸的合成代谢1、 软脂酸的合成合成部位:线粒体外胞液中,肝是体体合成脂酸的主要场所。合成原料:乙酰CoA、ATP﹑NADPH﹑HCO3-﹑Mn++等。合成过程:1)线粒体内的乙酰CoA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主要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转移至胞液中。2)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ATP3)丙二酰CoA通过酰基转移、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等步骤,碳原子由2增加至4个。经过7次循环,生成16个碳原子的软脂酸。更长碳链的脂酸则是对软脂酸的加工,使其碳链延长。在内质网脂酸碳链延长酶体系的作用下,一般可将脂酸碳链延长至二十四碳,以十八碳的硬脂酸最多;在线粒体脂酸延长酶体系的催化下,一般可延长脂酸碳链至24或26个碳原子,而以硬脂酸最多。2、不饱和脂酸的合成人体含有的不饱和脂酸主要有软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等,前两种单不饱和脂酸可由人体自身合成,而后三种多不饱和脂酸,必须从食物摄取。五、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的生成细胞膜中的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PGH合成酶 PGH2 TXA2合成酶 TXA2PGD2、PGE2、PGI2等脂过氧化酶 氢过氧化廿碳四烯酸脱水酶白三烯(LTA4)六、甘油磷脂的合成与代谢1、 合成除需ATP外,还需CTP参加。CTP在磷脂合成中特别重要,它为合成CDP-乙醇胺、CDP-胆碱及CDP-甘油二酯等活化中间物所必需。1)甘油二酯途径             CDP-乙醇胺  CMP磷脂酰乙醇胺葡萄糖  3-磷酸甘油  磷脂酸  甘油二酯 转移酶     (脑磷脂)磷脂酰胆碱CDP-胆碱   CMP (卵磷脂)脑磷脂及卵磷脂主要通过此途径合成,这两类磷脂在体内含量最多。2)CDP-甘油二酯途径                   肌醇磷脂酰肌醇丝氨酸葡萄糖  3-磷酸甘油  磷脂酸   CDP-甘油二酯 合成酶 磷脂酰丝氨酸CTP PPi 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此外,磷脂酰胆碱亦可由磷脂酰乙醇胺从S-腺苷甲硫氨酸获得甲基生成;磷脂酰丝氨酸可由磷脂酰乙醇胺羧化生成。2、降解生物体内存在能使甘油磷脂水解的多种磷脂酶类,根据其作用的键的特异性不同,分为磷脂酶A1和A2,磷脂酶B,磷脂酶C和磷脂酶D。磷脂酶A2特异地催化磷酸甘油酯中2位上的酯键水解,生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溶血磷脂。后者在磷脂酶B作用,生成脂肪酸及甘油磷酸胆碱或甘油磷酸乙醇胺,再经甘油酸胆碱水解酶分解为甘油及磷酸胆碱。磷脂酶A1催化磷酸甘油酯1位上的酯键水解,产物是脂肪酸和溶血磷脂。七、胆固醇代谢1、 合成合成部位:肝是主要场所,合成酶系存在于胞液及光面内质网中。合成原料:乙酰CoA(经柠檬酸-丙酮酸循环由线粒体转移至胞液中)、ATP、NADPH等。合成过程:1) 甲羟戊酸的合成(胞液中)2*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  HMGCoA还原酶 甲羟戊酸NADPH2) 鲨烯的合成(胞液中)3)胆固醇的合成(滑面内质网膜上)合成调节:1)饥饿与饱食 饥饿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相反,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肝HMGCoA还原酶活性增加,胆固醇合成增加。2)胆固醇 胆固醇可反馈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主要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3)激素 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合成,增加胆固醇的合成。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则能抑制并降低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因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甲状腺素除能促进合成外,又促进胆固醇在肝转变为胆汁酸,且后一作用较强,因而甲亢时患者血清胆固醇含量反而下降。2、 转化1)胆固醇在肝中转化成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基本步骤为:胆酸胆固醇 7α-羟化酶 7α-羟胆固醇        甘氨酸或牛磺酸 结合型胆汁酸NADPH              鹅脱氧胆酸胆酸     肠道细菌   7-脱氧胆酸甘氨酸 牛磺酸   鹅脱氧胆酸         石胆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合成及分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如睾丸酮、皮质醇、雄激素、雌二醇及孕酮等。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 在皮肤,胆固醇可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紫外光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胆固醇酯的合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在脂酰胆固醇脂酰转移酶(ACAT)的催化下,生成胆固醇酯;血浆中游离胆固醇在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的催化下,生成胆固醇酯和溶血卵磷酯。八、血浆脂蛋白1、分类1)电泳法:α﹑前β﹑β及乳糜微粒2)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含脂最多),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别相当于电泳分离的CM﹑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α-脂蛋白等四类。2、组成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乳糜微粒含甘油三酯最多,蛋白质最少,故密度最小;VLDL含甘油三酯亦多,但其蛋白质含量高于CM;LDL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含蛋白质最多,故密度最高。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称载脂蛋白。HDL的载脂蛋白主要为apoA,LDL的载脂蛋白主要为apoB100,VLDL的载脂蛋白主要为apoB﹑apoC,CM的载脂蛋白主要为apoC。3、生理功用及代谢1)CM 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成熟的CM含有apoCⅡ,可激活脂蛋白脂肪酶(LPL),LPL可使CM中的甘油三酯及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脂酸及溶血磷脂等,同时其表面的载脂蛋白连同表面的磷脂及胆固醇离开CM,逐步变小,最后转变成为CM残粒。2)VLDL 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VLDL的甘油三酯在LPL作用下,逐步水解,同时其表面的apoC、磷脂及胆固醇向HDL转移,而HDL的胆固醇酯又转移到VLDL。最后只剩下胆固醇酯,转变为LDL。3)LDL 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肝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apoB100水解为氨基酸,其中的胆固醇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及脂酸。游离胆固醇在调节细胞胆固醇代谢上具有重要作用:①抑制内质网HMGCoA还原酶;②在转录水平上阴抑细胞LDL受体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对LDL的摄取;③激活ACAT的活性,使游离胆固醇酯化成胆固醇酯在胞液中储存。4)HDL 逆向转运胆固醇。HDL表面的apoⅠ是LCAT的激活剂,LCAT可催化HDL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九、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分型 脂蛋白变化 血脂变化Ⅰ CM↑ 甘油三酯↑↑↑Ⅱa LDL↑ 胆固醇↑↑Ⅱb LDL﹑VLDL↑ 胆固醇↑↑甘油三酯↑↑Ⅲ IDL↑ 胆固醇↑↑甘油三酯↑↑Ⅳ VLDL↑ 甘油三酯↑↑Ⅴ VLDL﹑CM↑ 甘油三酯↑↑↑注:IDL是中间密度脂蛋白,为VLDL向LDL的过度状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要原因是LDL受体缺陷第三章 氨基酸代谢一、营养必需氨基酸简记为:缬、异、亮、苏、蛋、赖、苯、色二、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1、 来源1)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2)由肠道吸收的氨;即肠内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和肠道尿素经细菌尿素酶水解产生的氨。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的氨。2、转运1)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   (血液) (肝)肌肉蛋白质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尿素氨基酸 糖 糖 尿素循环分 异NH3        解           生    NH3谷氨酸     丙酮酸         丙酮酸    谷氨酸转氨酶                转氨酶α-酮戊二酸   丙氨酸  丙氨酸    丙氨酸    α-酮戊二酸2)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谷氨酰胺主要从脑、肌肉等组织向肝或肾运氨。氨与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下生成谷氨酰胺,由血液输送到肝或肾,经谷氨酰胺酶水解成谷氨酸和氨。可以认为,谷氨酰胺既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三、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1、转氨基作用 转氨酶催化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α-酮酸。既是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也是体内某些氨基酸合成的重要途径。除赖氨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外,体内大多数氨基酸可以参与转氨基作用。如:谷氨酸+丙酮酸 谷丙转氨酶(ALT)  α-酮戊二酸+丙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 谷草转氨酶(AST)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转氨酶的辅酶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即磷酸吡哆醛。2、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L-谷氨酸 L-谷氨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NH3NADH3、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   α-酮戊二酸   NH3+NADH转氨酶 谷氨酸脱氢酶α-酮酸   谷氨酸     NAD+4、嘌呤核苷酸循环上述联合脱氨基作用主要在肝、肾等组织中进行。骨骼肌和心肌中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氨基酸  α-酮戊二酸  天冬氨酸        次黄嘌呤核苷酸    NH3GTP (IMP)腺苷酸代琥珀酸      腺嘌呤核苷酸(AMP)延胡索酸α-酮酸 L-谷氨酸 草酰乙酸苹果酸5、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的α-酮酸可以转变成糖及脂类,在体内可以转变成糖的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能转变成酮体者称为生酮氨基酸;二者兼有者称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只要记住生酮氨基酸包括:亮、赖;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包括异亮、苏、色、酪、苯丙;其余为生糖氨基酸。四、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1、L-谷氨酸 L-谷氨酸脱羧酶 γ-氨基丁酸(GABA)GABA为抑制性神经递质。2、L-半胱氨酸  磺酸丙氨酸 磺酸丙氨酸脱羧酶 牛磺酸牛磺酸是结合型胆汁酸的组成成分。3、L-组氨酸 组氨酸脱羧酶 组胺组胺是一种强烈的血管舒张剂,并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4、色氨酸 色氨酸羟化酶 5-羟色氨酸 5-羟色氨酸脱羧酶 5-羟色胺(5-HT)脑内的5-羟色胺可作为神经递质,具有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作用。5、L-鸟氨酸 鸟氨酸脱羧酶 腐胺    精脒    精胺脱羧基SAM  脱羧基SAM精脒与精胺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合称为多胺类物质。五、一碳单位一碳单位来源于组、色、甘、丝,体内的一碳单位有: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及亚氨甲基,CO2不属于一碳单位。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代谢的辅酶。主要生理功用是作为合成嘌呤及嘧啶的原料。如N10-CHO-FH4与N5,H10=CH-FH4分别提供嘌呤合成时C2与C8的来源;N5,N10-CH2-FH4提供胸苷酸合成时甲基的来源。由此可见,一碳单位将氨基酸与核酸代谢密切联系起来。六、芳香族氨基酸(色、酪、苯丙)的代谢1、        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羟化酶酪氨酸 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 多巴酪氨酸羟化酶多巴             黑色素多巴脱羧酶多巴胺SAM 去甲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肾上腺素苯酮酸尿症:当苯丙氨酸羟化酶先天性缺乏时,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体内苯丙氨酸蓄积,并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再进一步转变成苯乙酸等衍生物。此时尿中出现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称为苯酮酸尿症。白化病:人体缺乏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障碍,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2、 色氨酸1)生成5-羟色胺2)生成一碳单位3)可分解产生尼克酸,这是体内合成维生素的特例。七、含硫氨基酸(甲硫、半胱、胱)代谢1、甲硫氨酸      S-腺苷甲硫氨酸(SAM)ATP  PPiSAM中的甲基为活性甲基,通过转甲基作用可以生成多种含甲基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直接供给体。2、甲硫氨酸循环甲硫氨酸   SAM 甲基转移酶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RH    RCH3甲硫氨酸合成酶     同型半胱氨酸FH4      N5-CH3-FH4N5-CH3-FH4可看成体内甲基的间接供体,甲硫氨酸合成酶辅酶为维生素B12。3、肌酸的合成 肌酸以甘氨酸为骨架,由精氨酸提供脒基,SAM供给甲基而合成。在肌酸激酶催化下,肌酸转变成磷酸肌酸,并储存ATP的高能磷酸键。4、体内硫酸根主要来源于半胱氨酸,一部分以无机盐形式随尿排出,另一部分则经ATP活化成活性硫酸根,即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八、氨基酸衍生的重要含氮化合物化合物 氨基酸前体嘌呤碱 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嘧啶碱 天冬氨酸血红素、细胞色素 甘氨酸肌酸、磷酸肌酸 甘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尼克酸 色氨酸儿茶酚胺类 苯丙氨酸、酪氨酸甲状腺素 酪氨酸黑色素 苯丙氨酸、酪氨酸精胺、精脒 蛋氨酸、鸟氨酸九、尿素的生成线粒体NH3+CO2+H2O2*ATP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SP-Ⅰ)2*ADP  N-酰谷氨酸(AGA),Mg++氨基甲酰磷酸    Pi 胞液鸟氨酸       瓜氨酸ATP 瓜氨酸    天冬氨酸  α-酮戊二酸   氨基酸AMP     ASS鸟氨酸    精氨酸代琥珀酸   草酰乙酸   谷氨酸    α-酮酸尿素苹果酸精氨酸    延胡索酸ASS: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尿素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1个来自氨,另1个来自天冬氨酸,而天冬氨酸又可由其他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而生成。线粒体中以氨为氮源,通过CSP-Ⅰ合成氨甲酰磷酸,并进一步合成尿素;在胞液中以谷氨酰胺为氮源,通过CSP-Ⅱ,催化合成氨基甲酰磷酸,并进一步参与嘧啶的合成。CSP-Ⅰ的活性可用为肝细胞分化程度的指标之一;CSP-Ⅱ的活性可作为细胞增殖程度的指标之一。氨基甲酰磷酸的生成是尿素合成的重要步骤。AGA是CSP-Ⅰ的变构激动剂,精氨酸是AGA合成酶的激活剂。第三章 核苷酸代谢一、嘌呤核苷酸代谢1、合成原料 CO2       甘氨酸C6 N7天冬氨酸 N1 C5甲酰基(一碳单位) C2 C4 C8  甲酰基(一碳单位)N3 N9谷氨酰胺2、合成过程1)从头合成:5-磷酸核糖 PRPP合成酶 磷酸核糖焦磷酸 PRPP酰胺转移酶 5-磷酸核糖胺ATP AMP (PRPP)ATP    AMP        次黄嘌呤核苷酸(IMP)GTP GMP 黄嘌呤核苷酸(XMP)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而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而成的。2) 补救合成: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生理意义为:一方面在于可以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另一方面,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的酶体系,只能进行补救合成。3、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由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核糖核苷酸C2上的羟基被氢取代生成。4、 分解产物AMP     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尿酸GMP     鸟嘌呤人体内嘌呤碱最终分解生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这是因为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类似,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的生成。5、 抗代谢物
2023-06-30 21:01:071

化疗新方向 TMPK抑制剂可专杀癌细胞

国内基础医学研究又有重大发现!阳明大学生物化学暨分子研究团队,在大白鼠动物实验中,找到攸关癌细胞生长的TMPK标靶酵素,且据此发展出一个小分子抑制剂YMU1,可达到只针对癌细胞有毒杀作用,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此研究提供未来降低副作用癌症化学治疗的新方向,成果发表于今年7月10日的国际知名医学期刊「CANCER CELL」。 国立阳明大学发表重大学术研究成果,由左至右,分别为生命科学研究所院长高阆仙、张智芬教授,以及研发处林幸荣研发长,列席说明。(摄影/张世杰) 主导这项研究的阳明大学生物化学暨分子研究所教授张智芬指出,国内10大死因中,癌症高居不下,许多病友在癌症化疗后,常因正常组织受到抗癌药物的侵袭伤害,造成非常不适的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等。因此,发展一个温和的化疗药物组合内容,只针对癌细胞有毒杀作用,而对正常分裂细胞的影响很小,将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会有极大的益处。 目前,有许多传统的化疗药物,其作用机转是透过造成DNA严重损害以达毒杀细胞的效果,但这种DNA损害作用,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中快速生长的正常细胞造成毒害,也可能促成细胞二度癌化。这些副作用当然可以藉著降低药物剂量获得改善,但癌细胞却可藉著DNA修复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造成治疗失效。 张智芬表示,由于细胞在DNA修复时,需要去氧核糖核苷酸做为原料之供给,研究团队分析癌细胞及正常分裂的细胞,在接受少量DNA损害后,细胞去氧核糖核苷酸代谢的分歧性,结果发现癌细胞在少量DNA受损后,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表现量增多,同时配合胸腺核苷酸激酶(TMPK)之作用,产生足够且平衡的4种去氧核糖核苷酸,进行DNA修补,使细胞得以继续生长。 但在降低TMPK的酵素活性后,造成4种去氧核糖核苷酸不平衡,使得DNA修补不完整,而癌细胞由于DNA基因不正常,因此形成分裂死亡。 张智芬教授强调,在大白鼠动物实验中,找到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的TMPK标靶酵素,且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的小分子抑制剂YMU1。(摄影/张世杰)˙ 相对地,正常分裂细胞在少量DNA遭受损伤后,其核苷酸还原酶表现量下降,细胞呈现休止状态,即使在TMPK功能下降情况下,其4种去氧核糖核苷酸仍保持平衡,使得DNA修复仍可完善进行,直至DNA的受损修补完整,因此,不会形成分裂死亡。 张智芬强调,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下,研究团队以TMPK为新标靶,利用冷光快速筛选系统,发展出第一个TMPK抑制剂酵素,可以专一性降低胸腺核苷三磷酸(dTTP)之生成,配合低剂量的化疗药物─小红莓(Doxorubicin),可以有效毒杀癌细胞,而不对正常分裂的细胞产生毒害。 同时从21,120个化合物中,发现第一个可穿透细胞的人类胸腺嘧啶核酸激酶(hTMPK)小分子抑制剂,命名为YMU1;实验证明发现,低剂量的小红莓合并YMU1并不会对正常细胞或组织造成影响,但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在小鼠身上也会显著减缓肿瘤的形成。
2023-06-30 21:01:131

什么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可以被什么抑制核糖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以及一分子含N碱基构成的,核苷酸就是由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核糖就是在核苷酸里面的五碳糖。核糖核苷酸和核苷酸水解都可以得到核糖。核苷酸包括核糖核苷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RNA主要分布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还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少量DNA和RNA分布
2023-06-30 21:01:431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还原糖吗

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单糖且两者都具有醛基,所以是还原性糖。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都具有还原性。还原性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脱氧核糖是怎么合成的 脱氧核糖一般由脱氧核糖核酸制备。生物体从核糖核苷酸合成脱氧核苷酸的过程是被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以真核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Ⅲ)酶为例,该反应机理为:首先,酶半胱氨酸残基的-S,夺取C3的氢,生成C3的自由基。接着C2的羟基被一对半胱氨酸残基之一的-SH质子化,碱夺取C2的羟基质子,电子转移形成C2的C=O双键,C3的水离去,C2的自由基转移到C3上,形成一个新的在C3的自由基。这时上面一对半胱氨酸残基的另一个-SH向C3的自由基转移一个氢原子,自身与另一个-S-形成二硫键,但其中一个硫原子仍为自由基负离子。然后该硫负离子对C2的酮基进行还原,生成的氧负被质子化,形成C2的自由基。该自由基再从第一步中生成的半胱氨酸残基-SH夺取一个氢原子,得到脱氧核苷酸的同时,使酶半胱氨酸的-S。得到再生,进行下一个循环。
2023-06-30 21:01:521

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苷酸是怎样合成的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通过相应核糖核苷酸还原,以H取代其核糖分子中C2上的羟基而生成,而非从脱氧核糖从头合成。此还原作用是在二磷酸核苷酸(NDP)水平上进行的。
2023-06-30 21:02:014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数目怎么求

DNA为脱氧核糖核酸,单体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每个核苷酸由1个脱氧核糖+1个磷酸分子+1个含氮碱基组成(有A,T,G,C四种),所以只要知道DNA分子中含多少个核苷酸,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个上述组分。核糖核苷二磷酸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脱氧核苷二磷酸,后者再经核苷二磷酸激酶的磷酸化,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使用预先形成的脱氧核苷酸和一系列的脱氧核苷激酶、脱氧核苷一磷酸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这两个合成途径提供特定脱氧核苷酸用于DNA合成和修复的能力不同。扩展资料:在细胞分裂之前,DNA复制过程复制了遗传信息,这避免了在不同细胞世代之间的转变中遗传信息的丢失。 在真核生物中,DNA存在于细胞核内称为染色体的结构中。在没有细胞核的其它生物中,DNA要么存在于染色体中要么存在于其它组织(细菌有单环双链DNA分子,而病毒有DNA或RNA基因组)。在染色体中,染色质蛋白如组蛋白、共存蛋白和凝聚蛋白将DNA在一个有序的结构中。这些结构指导遗传密码和负责转录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控制基因的转录。两条核苷酸链沿着中心轴以相反方向相互缠绕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楼梯,两侧扶手是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结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碱基。DAN双螺旋是右旋螺旋。不同磷酸盐基团之间的凹槽仍然暴露在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氧核糖核苷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脱氧核糖核酸
2023-06-30 21:02:082

嘌呤的合成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3.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4.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5.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① 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② 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③ 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023-06-30 21:02:381

核苷酸的嘌呤核苷酸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⒈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⒉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⒊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⒋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⒌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①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②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③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分解代谢反应基本过程是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进而在酶作用下成自由的碱基及1-磷酸核糖。嘌呤碱最终分解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黄嘌呤氧化酶是分解代谢中重要的酶。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嘌呤代谢异常:尿酸过多引起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尿酸盐晶体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⒈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中,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⒉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⒊自毁容貌症:又称(Lesch-Nyhan综合症),是由于某些基因缺乏而导致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自毁容貌症。
2023-06-30 21:02:541

临床最常用嘌呤类似物有哪些?

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用嘌呤类似物是巯嘌呤,常用嘧啶类似物是氟尿嘧啶 。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为尿酸,该产物增多导致的疾病称为痛风症 。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核糖核苷酸还原而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
2023-06-30 21:03:081

脱氧核苷酸在生物体内有了原料后直接可以形成吗?

核苷二磷酸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脱氧核苷二磷酸,后者再经核苷二磷酸激酶的磷酸化,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 脱氧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脱氧核苷一磷酸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 这两个合成途径提供特定脱氧核苷酸用于DNA合成和修复的能力不同。
2023-06-30 21:03:162

生物化学笔记——第二篇四章核苷酸代谢

第四章 核苷酸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 1、合成原料 CO2       甘氨酸   C6 N7 天冬氨酸 N1 C5         甲酰基(一碳单位) C2 C4 C8  甲酰基(一碳单位) N3 N9                          谷氨酰胺 2、合成过程   1)从头合成:   5-磷酸核糖 PRPP合成酶 磷酸核糖焦磷酸 PRPP酰胺转移酶 5-磷酸核糖胺 ATP AMP (PRPP)                                             ATP    AMP        次黄嘌呤核苷酸               (IMP) GTP GMP 黄嘌呤核苷酸 (XMP) 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而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而成的。 2) 补救合成: 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生理意义为:一方面在于可以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另一方面,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的酶体系,只能进行补救合成。 3、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由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核糖核苷酸C2上的羟基被氢取代生成。 4、 分解产物 AMP     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尿酸 GMP     鸟嘌呤 人体内嘌呤碱最终分解生成尿酸,随尿排出体外。 痛风症患者血中尿酸含量升高。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这是因为别嘌呤醇与 次黄嘌呤结构类似,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的生成。 5、 抗代谢物
2023-06-30 21:03:291

嘌呤食物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3.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  4.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  5.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①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  ②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③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023-06-30 21:03:491

脱氧核糖是什么东西

脱氧核糖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C5H10O4。一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戊糖衍生物,是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糖类。天然存在的是D-2-脱氧核糖,比D-核糖在2-位少一个氧原子。性能α-D-2-脱氧核呋喃糖的熔点78~82℃,β-异构体熔点96~98℃,D-2-脱氧核糖与苯胺形成结晶的半缩醛,熔点175~177℃。它常用于D-2-脱氧核糖的分离提纯和贮存,需要时将半缩醛胺与苯甲醛反应,即得2-脱氧核糖。2-脱氧核糖可进行多种特殊颜色反应,并可进行定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是2-脱氧核糖在硫酸和乙酸存在下与二苯胺反应得蓝色,与硫酸亚铁反应也得蓝色,称为凯勒-基连尼反应。D-2-脱氧核糖很易与乙醇-HCl作用形成糖苷,这种糖苷很易水解。合成脱氧核糖一般由脱氧核糖核酸制备。生物体从核糖核苷酸合成脱氧核苷酸的过程是被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2023-06-30 21:04:031

在“脱氧核糖核酸”中, “脱氧”是什么意思?

脱氧核糖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为C4H9O3CHO (C5H10O4)。一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戊糖衍生物,是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不符合2:1的糖类。天然存在的是D-2-脱氧核糖,比D-核糖在2-位少一个氧原子。D-2-脱氧核糖在晶体中以五元环半缩醛存在,有α-型和β-型两种异构体。它是多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组成成分。在DNA中,脱氧核糖磷酸分子由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构成多核苷酸纤维的骨架。中文名脱氧核糖外文名Deoxyribose别名D-脱氧核糖、2-脱氧-D-核糖、胸腺糖化学式C4H9O3CHO (C5H10O4)CAS登录号533-67-5快速导航性能 合成定义中文名称:脱氧核糖别名:D-脱氧核糖、2-脱氧-D-核糖、胸腺糖英文名称:Deoxyribose分子式:C4H9O3CHO (C5H10O4)CAS: 533-67-5MDL: MFCD00135904EINECS: 208-573-0[1]脱氧核糖(醛糖)是重要的五碳糖之一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残基按一定顺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的长链。大多数DNA含有两条这样的长链,也有的DNA为单链,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形。不同物种DNA的碱基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数等于其胸腺嘧啶数(A=T),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G≡C)。D-2-脱氧核糖是核糖的一个2位羟基被氢取代的衍生物 。它在细胞中作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分,十分重要。最早由胸腺核苷中析离得到。性能α-D-2-脱氧核呋喃糖的熔点78~82℃,β-异构体熔点96~98℃ ,D-2-脱氧核糖与苯胺形成结晶的半缩醛 ,熔点 175~177℃。它常用于D-2-脱氧核糖的分离提纯和贮存,需要时将半缩醛胺与苯甲醛反应,即得2-脱氧核糖。2-脱氧核糖可进行多种特殊颜色反应,并可进行定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是2-脱氧核糖在硫酸和乙酸存在下与二苯胺反应得蓝色,与硫酸亚铁反应也得蓝色 ,称为凯勒-基连尼反应。D-2-脱氧核糖很易与乙醇-HCl作用形成糖苷,这种糖苷很易水解。合成脱氧核糖一般由脱氧核糖核酸制备。生物体从核糖核苷酸合成脱氧核苷酸的过程是被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的。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以真核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Ⅲ)酶为例,该反应机理为:首先,酶半胱氨酸残基的-S,夺取C3的氢,生成C3的自由基。接着C2的羟基被一对半胱氨酸残基之一的-SH质子化,碱夺取C2的羟基质子,电子转移形成C2的C=O双键,C3的水离去,C2的自由基转移到C3上,形成一个新的在C3的自由基。这时上面一对半胱氨酸残基的另一个-SH向C3的自由基转移一个氢原子,自身与另一个-S-形成二硫键,但其中一个硫原子仍为自由基负离子。然后该硫负离子对C2的酮基进行还原,生成的氧负被质子化,形成C2的自由基。该自由基再从第一步中生成的半胱氨酸残基-SH夺取一个氢原子,得到脱氧核苷酸的同时,使酶半胱氨酸的-S。得到再生,进行下一个循环。[2]生物体主要用脱氧核糖而非核糖的一个原因是,如果五元糖的2"-位有一个羟基(核糖),在碱的作用下,这个羟基生成的醇负离子很容易进攻与3"-碳相连的磷原子,使另一个糖的5"-氧负离去,从而破坏核酸的聚合结构。这便是RNA比DNA容易在碱存在下水解的缘故。因此生物体宁可多花能量合成脱氧核苷,也要保证DNA的稳定性。该脱氧化过程也使环的构象从C3"-内式变为C2"-内式。[3]
2023-06-30 21:04:135

电压力锅炖食品漂呤高吗

不一定的~~~~~嘌呤(Purine),是身体内存在的一种物质,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与鸟嘌呤核苷酸(GMP)。嘌呤环各元素来源如下:N1由天冬氨酸提供,C2由N10-甲酰FH4提供、C8由N5,N10-甲炔FH4提供,N3、N9由谷氨酰胺提供,C4、C5、N7由甘氨酸提供,C6由CO2提供。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是: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基础上逐步合成的,不是首先单独合成嘌呤碱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结合的。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PRPP酰胺转移酶、PRPP合成酶。PRPP酰胺转移酶是一类变构酶,其单体形式有活性,二聚体形式无活性。IMP、AMP及GMP使活性形式转变成无活性形式,而PRPP则相反。从头合成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部位:嘌呤核苷酸合成起始阶段的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活性可被合成产物IMP、AMP及GMP等抑制;在形成AMP和GMP过程中,过量的AMP控制AMP的生成,不影响GMP的合成,过量的GMP控制GMP的生成,不影响AMP的合成;IMP转变成AMP时需要GTP,而IMP转变成GMP时需要ATP。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反应中的主要酶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节省从头合成时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例如脑、骨髓等由于缺乏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而只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3.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IMP可以转变成AMP和GMP,AMP和GMP也可转变成IMP。AMP和GMP之间可相互转变。4.脱氧核苷酸的生成体内的脱氧核苷酸是通过各自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二磷酸水平上还原而成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此反应。5.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① 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6MP应用较多,其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在体内经磷酸核糖化而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② 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6-重氮-5-氧正亮氨酸等。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③ 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及甲氨喋呤(MTX)都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从而抑制了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023-06-30 21:04:301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由dAMP、dGMP、dCMP和dTMP等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简称DNA)的基本单位。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和染色质中,并与组织蛋白结合在一起。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就是脱氧核苷酸中四种碱基: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禅行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排列顺序的不同。脱氧核糖核苷酸功能、合成与分解:一、功能。1、脱氧核苷酸是细胞核和线粒体DNA合成和修复的底物。2、dCTP还可能参与磷脂的合成。3、维护细胞完整性和存活。4、脱氧核苷酸供应出现问题,易导致细胞遗传不稳定,增加对突变剂的敏感。二、合成。1、脱氧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核糖核苷二磷酸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脱氧核苷二磷酸,后者再经核苷二磷酸激酶的磷酸化,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2、脱氧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使用预先形成的脱氧核苷酸和一系列的脱氧核苷激酶、脱氧核苷一磷酸激酶和核苷二磷酸激酶,生成脱氧核苷三磷酸。这两个合成途径提供特定脱氧核苷酸用于DNA合成和修复的能力不同。
2023-06-30 21:04:371

一氧化氮的作用有哪些?

l、整体和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时一氧化氮的变化有关这类研究的报道较多,但结论互相矛盾。戴爱国等(1996)利用猪肺脏进行的缺氧实验证明:缺氧对猪肺动脉内皮细胞 NOS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内皮细胞的NO合成减少。冉培鑫等(1997)证明大鼠缺氧时肺组织内NOSmRNA的表达降低。高春锦等(1998)给大鼠造成ACOP(全身缺氧)时动物动脉血内NO减少。薛连壁等(l999)的大鼠ACOP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但也有相反结果的报道Horryl和Stephon R最近报道大鼠ACOP时血浆 NO增高。有学者报道缺氧时早期机体内源性NO释放增高。我们认为Horryl等与高春锦的大鼠ACOP实验的结果并不矛盾Horryl等的实验很可能是大鼠ACOP后立刻抽血测定NO,此时大鼠中毒极早,VEC受缺血、缺氧的刺激,但还没有发生功能和结构的明显损害,故VEC在缺氧刺激下NOS活性代偿性增强,NO产生增多。高春锦的实验是在大鼠ACOP后约2-3h后才抽血检测NO,此时大鼠的VEC的功能和结构已经遭到明显的损害,以致NOS活性降低,同时大量VEC损伤脱落,故而NO减少。薛连壁等的大鼠ACOP实验证明大鼠中毒即刻(中毒后2-3h)测定之动脉血内NO(从8.62±0.99mmol/L降至5.32±1.09mmol/L)、CEC(从3.74±0.12增至4.21±0.13)的变化。说明此时大鼠VEC发生大量脱落,NO合成明显减弱。 脑缺血-再罐流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毒性作用等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近年来,随着对一氧化氮(NO)研究的深入,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也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对NO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生物合成、变化规律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NO的生物合成及特点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首次提出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对包括脑血液循环在内的多种血管都有明显的舒张作用。现已证明E-DRF就是NO。NO是一种无负荷、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带有不成对的电子,容易弥散通过细胞膜。NO的生物合成是通过一条鸟氨酸循环的分支来完成的,即L-精氨酸(非D-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生成瓜氨酸并释放出NO,该反应过程需要分子氧、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黄素单核苷酸(FMN)、生物喋呤、钙调蛋白(CaM)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参与。 NO兼有信使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在各系统中均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它既能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又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充当一种新型信息分子,发挥递质功能[1]。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不同类型的NOS产生的NO对缺血脑组织产生复杂的影响, 目前较公认的为内皮型NOS产生的NO有神经保护作用,而神经元型和诱导型NOS产生的NO则有神经毒性作用。Lipton等提出NO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作用可能与其本身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氧化型离子(NO+)能引起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疏基亚硝基化,通过阻断NMDA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NO还原型离子(NO-)则能与超氧阴离子(02-)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而起细胞毒作用。 2 NOS的分布及其特点 催化NO生物合成的酶称为NOS,NOS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它的活体形式是个二聚体,需要FAD、FMN、血红素及四氢叶酸等作为辅助因子。1998年Garthwait首次证实脑组织中存在NOS。各个组织细胞中酶的活性、特性和产生的基因都可不同,但其氨基酸顺序约有50%是相同的。现己确定的NOS亚型有3种,根据原型酶的细胞或组织来源不同分别称为脑神经元型NOS(nNOS)、内皮细胞型NOS(eNOS)和白细胞/巨噬细胞型NOS(iNOS)。他们的编码基因分别定位于12、17和7号染色体上[2]。这3种亚型的NOS总的来讲从功能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原生型NOS(cNOS,包括nNOS和eNOS)和诱导型NOS(iNOS)。 原生型NOS(eNOS)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和血小板中,该酶为可溶性酶,它的合成受Ca2+和CaM的调节,任何引起Ca2+进入细胞的因素均能导致eNOS活性增加。当胞浆内Ca2+浓度达到0.4~1μmol/L时该酶活性最大。它被激活时,NO释放的时间短,其中eNOS产生的NO更接近血管平滑肌,它可以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从而起到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的作用,发挥生理功能。而nNOS则是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急性期,NMDA受体激活Ca2+大量内流时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诱导型NOS(iNOS)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炎性中性粒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型细胞等。它是非钙依赖性酶,在基态下不合成NO,只有在缺血、缺氧和某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的激活下经4~8h方可诱导iNOS mRNA的表达,产生释放大量的NO[3]。与cNOS不同的是,iNOS是由DNA转录调节的,一旦此酶合成就不断地产生NO,直至底物耗尽[4]。iNOS的mRNA3"端缺乏AUUUA富含区,mRNA的降解速率与AUUUA富含区关系密切,所以iNOS的mRNA半衰期特别长,一旦诱导合成即可持续长时间翻译,合成iNOS[5],这种过量产生的NO可对缺血组织造成损害,而对于产生NO的细胞则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胞中维持NOS活性的Ca2+对其鸟苷酸环化酶具有抑制作用或者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对抗NO的损伤的结果。 3 脑缺血-再灌流时NO的变化规律 脑缺血发生后,NO迅速短暂升高,5~35min达高峰,60min内下降至原有水平。此时的NO升高主要由神经元的nNOS和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所介导,若缺血继续,NO逐渐下降,当再灌流时NO又逐步升高,至再灌流24h达高峰[6],再灌流7d的NO水平仍高于缺血前水平,这可能是再灌流后早期NOS所需氧和底物供应得到改善以及NO的产生释放增加所致,而再灌流后期(12h后)iNOS被诱导表达也可产生大量的NO。如长时间缺血超过6h,iNOS在脑缺血后的炎症细胞部位表达,使NO再次升高。缺血的方式不同,iNOS的表达时间也不相同。Iadecola实验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发现iNOS mRNA在持久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12h开始表达,2d达高峰:而短暂性MCAO后则不同,它的iNOS mRNA在MCAO后12h即达高峰,4d左右降至正常。 nNOS和iNOS产生的NO均可引起神经组织损伤,但由于nNOS半衰期短,产生的NO量少,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小,临床意义不大。且在缺血超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NO量超过神经元产生的有毒性NO,通过增加侧支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对微血管的堵塞,改善微循环,抵消了毒性作用。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在缺血后期及再灌流期,损伤区内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白细胞侵入,并伴有iNOS mRNA的高度表达。由于iNOS与CaM结合紧密,即使在低Ca2+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其活性,产生大量的NO,这一期产生的NO具有更大的神经毒性,引起迟发性脑损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iNOS基因敲除的大鼠在MCA02d后其梗塞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而以此期间使用iNOS抑制剂氨基胍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压神经元的损伤[8]。 4 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脑的活动主要依靠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它是一个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一旦脑缺血达到一定程度,再灌流不仅不能使缺血区代谢和机能得以恢复反而加重脑水肿及扩大脑梗死面积,再灌流的结果实际是缺血的延续。已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在脑缺血期及再灌流期中,由nNOS和iNOS产生的大量NO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为: 4.1 NO通过超氧自由基起细胞毒性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NO与02-反应速度比SOD清除O2-的速度快3倍,但由于体内NO浓度(10~1OOnmol/L)比体内SOD的浓度大约低100倍,此时产生的NO很难与SOD竞争O2-,而主要作为信使传导分子行使其功能。在脑缺血-再灌流时,由nNOS和iNOS产生的脑内NO浓度显著升高以至于达到能与SOD竞争超氧化物的水平。NO迅速与O2-反应生成硝基过氧化物(0N00-),后者质子化后进一步生成过氧亚硝酸(ONOOH),并在酸性环境中分解为OH-和N02。过去认为,OH-是NO引起脑损伤的最重要的氧自由基,现在则认为ONOO-的直接氧化作用的毒性远远大于OH-,它不仅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更重要的是它对反应有很高的选择性,如过氧化亚硝基能够直接氧化脂质、DNA及蛋白的疏基、锌/硫中心、铁/硫中心等,上述反应的速度大约是过氧化亚硝酸分解产生OH-速率的1000倍。这些产物均可造成严重的细胞损伤。 4.2 NO介导谷氨酸(Glu)的毒性作用 脑缺血-再灌流时Glu过度释放,通过激活Glu受体的NMDA受体亚型,促使Ca2+大量内流,诱导nNOS表达引起NO合成大量增加。iNOS的诱导表达也受Ca2+的影响,此即为NMDA-Ca2+-NO通路。 4.3 NO作用于含铁蛋白产生毒性作用 NO极易与铁(Fe)结合形成Fe-NO,使含Fe(酶失活。如NO作用于含血红素基团的酶,激活ADP-核糖转移酶,使ADP核糖化,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NO作用于含Fe-S蛋白类的复合物,如线粒体中的泛醌氧化还原酶、琥珀酸氧化还原酶、顺乌头酸氧化还原酶等,使它们失活,从而抑制线粒体呼吸并导致迅速的能量耗竭。 4.4 NO导致DNA的损伤作用[9] NO通过脱氨基作用导致DNA损伤,并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此酶为DNA合成的限速酶。NO和其产物N000-、OH-还可以引起DNA氧化,破坏DNA的结构,进一步损伤DNA。 4.5 NO引起多巴胺(DA)大量释放产生神经毒性 脑缺血时,纹状体释放的大量谷氨酸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末梢上的NMDA受体,然后激活NOS,生成的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cGMP水平,最终导致大量的DA释放,后者可能参与神经细胞的损伤。Spatz[10]等证明抑制NOS可以明显降低DA的释放,减少脑损伤。4.6近年来研究显示,由iNOS诱导产生的大量NO还可以加强缺血后脑组织中环氧化物酶Ⅱ(COX-2)的活性,使缺血期积累的大量花生四烯酸在COX-2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白三烯和大量的反应活性氧(02-),从而增加其毒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发现,缺血后24h缺血区周围iNOS阳性的中性粒细胞与COX-2阳性的神经元相混杂,平均距离近16±1μm,这正在NO扩散能力之内,使用iNOS基因敲除的大鼠,MCAO48h后,缺血侧半球前列腺素、白三烯的水平较对照组减少40%~50%[11]。 5 NO与缺血半暗带(IP) 1981年Abtrup等将围绕局灶脑缺血中心区的类似于“全日食”的这部分周围区域(IP)定义为:围绕着梗塞中心的缺血性脑组织,其电活动己终止尚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如再适当增加局部脑血流,至少在急性阶段突触传递能完全恢复,亦即IP内缺血脑组织的功能是可能恢复的。从此IP成为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以外脑组织可逆性损害区的代名词,也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竭力抢救的区域。局灶性脑缺血是由严重缺血的中心区和处于低灌流状态的IP组成。随着缺血时间的推移,缺血中心区和IP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有利条件下,IP可转化为正常灌流区(时限性可逆),在不利情况下转化为梗塞区(不可逆转),并在缺血中心区向临近组织扩散,并最终成为永久性梗塞灶的一部分[12]。IP持续的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迄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脑缺血后6~8h梗塞中心区损害即非常明显,而半暗带的细胞能存活数小时(急性IP)至数日(慢性IP),在MCAO后3d,仍有可逆性神经损害[13~14]。 IP损伤的机制有多种,即微血管损伤、组织水肿、多形核白细胞(PMN)聚集浸润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增生是促使半暗带损害的机制之一。大鼠MCAO模型中,梗塞中心区在外侧纹状体及其外侧皮质,而岛叶、尾状核内侧部及顶叶皮层被证明为半暗区,此区域于短暂MCAO后24h内即有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15]、组织水肿、白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被缺血/缺氧激活的白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2、IFN-γ等,诱导iNOSmRNA表达产生过量的NO,影响梗塞周边半暗带神经元的存活。 在脑缺血后期及再灌流期,血管源性中性粒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与脑内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一起激活iNOS,合成大量NO,参与半暗带的神经损伤[16]。Stephen Ashwal等[17]利用大鼠实验发现iNOS活性在脑缺血中心区>半暗区>非缺血区,形成了NO由缺血中心区向正常区递减的梯度。促使半暗区神经元发生进行性损伤,使半暗区不断地加入梗死区,扩大梗塞面积。同时由于再灌流期氧的供应,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产生大量的02-,NO与O2-反应生成ONOO-加重半暗区的损伤。由于iNOS于缺血后12h方开始升高,2d达高峰,此时缺血中心区坏死已十分明显,而半暗区尚有大量存活的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这种过量的NO必将主要影响半暗区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大鼠实验表明iN05抑制剂可以阻断NO的强烈损伤作用,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脑组织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使缺血半暗带得到保护,从而减少梗塞面积。 6结语 NO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不同的时间、不同NOS产生的NO对脑组织作用不同,eNOS产生的NO主要起神经保护作用,而nNOS、iNOS产生的、NO则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iNOS,因其作用时间长,产生NO量大,可以诱发一系列病理反应,主要损伤半暗区,更具有实际意义。目前对NO与脑缺血的研究还在进行中,这一领域的进展将为探讨脑缺血损伤机制;寻找高效、高选择性nNOS和iNOS抑制剂,使得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既保持其舒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和抗血小板及白细胞粘聚的保护作用,又避免其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以及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06-30 21:05:144

脑缺血由什么引起

l、整体和局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时一氧化氮的变化有关这类研究的报道较多,但结论互相矛盾。戴爱国等(1996)利用猪肺脏进行的缺氧实验证明:缺氧对猪肺动脉内皮细胞 NOS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内皮细胞的NO合成减少。冉培鑫等(1997)证明大鼠缺氧时肺组织内NOSmRNA的表达降低。高春锦等(1998)给大鼠造成ACOP(全身缺氧)时动物动脉血内NO减少。薛连壁等(l999)的大鼠ACOP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但也有相反结果的报道Horryl和Stephon R最近报道大鼠ACOP时血浆 NO增高。有学者报道缺氧时早期机体内源性NO释放增高。我们认为Horryl等与高春锦的大鼠ACOP实验的结果并不矛盾Horryl等的实验很可能是大鼠ACOP后立刻抽血测定NO,此时大鼠中毒极早,VEC受缺血、缺氧的刺激,但还没有发生功能和结构的明显损害,故VEC在缺氧刺激下NOS活性代偿性增强,NO产生增多。高春锦的实验是在大鼠ACOP后约2-3h后才抽血检测NO,此时大鼠的VEC的功能和结构已经遭到明显的损害,以致NOS活性降低,同时大量VEC损伤脱落,故而NO减少。薛连壁等的大鼠ACOP实验证明大鼠中毒即刻(中毒后2-3h)测定之动脉血内NO(从8.62±0.99mmol/L降至5.32±1.09mmol/L)、CEC(从3.74±0.12增至4.21±0.13)的变化。说明此时大鼠VEC发生大量脱落,NO合成明显减弱。 脑缺血-再罐流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毒性作用等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近年来,随着对一氧化氮(NO)研究的深入,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也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对NO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生物合成、变化规律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NO的生物合成及特点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首次提出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对包括脑血液循环在内的多种血管都有明显的舒张作用。现已证明E-DRF就是NO。NO是一种无负荷、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带有不成对的电子,容易弥散通过细胞膜。NO的生物合成是通过一条鸟氨酸循环的分支来完成的,即L-精氨酸(非D-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生成瓜氨酸并释放出NO,该反应过程需要分子氧、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黄素单核苷酸(FMN)、生物喋呤、钙调蛋白(CaM)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参与。 NO兼有信使物质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在各系统中均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它既能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又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充当一种新型信息分子,发挥递质功能[1]。在脑缺血-再灌流过程中,不同类型的NOS产生的NO对缺血脑组织产生复杂的影响, 目前较公认的为内皮型NOS产生的NO有神经保护作用,而神经元型和诱导型NOS产生的NO则有神经毒性作用。Lipton等提出NO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作用可能与其本身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氧化型离子(NO+)能引起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疏基亚硝基化,通过阻断NMDA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NO还原型离子(NO-)则能与超氧阴离子(02-)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而起细胞毒作用。 2 NOS的分布及其特点 催化NO生物合成的酶称为NOS,NOS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它的活体形式是个二聚体,需要FAD、FMN、血红素及四氢叶酸等作为辅助因子。1998年Garthwait首次证实脑组织中存在NOS。各个组织细胞中酶的活性、特性和产生的基因都可不同,但其氨基酸顺序约有50%是相同的。现己确定的NOS亚型有3种,根据原型酶的细胞或组织来源不同分别称为脑神经元型NOS(nNOS)、内皮细胞型NOS(eNOS)和白细胞/巨噬细胞型NOS(iNOS)。他们的编码基因分别定位于12、17和7号染色体上[2]。这3种亚型的NOS总的来讲从功能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原生型NOS(cNOS,包括nNOS和eNOS)和诱导型NOS(iNOS)。 原生型NOS(eNOS)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组织和血小板中,该酶为可溶性酶,它的合成受Ca2+和CaM的调节,任何引起Ca2+进入细胞的因素均能导致eNOS活性增加。当胞浆内Ca2+浓度达到0.4~1μmol/L时该酶活性最大。它被激活时,NO释放的时间短,其中eNOS产生的NO更接近血管平滑肌,它可以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从而起到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的作用,发挥生理功能。而nNOS则是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急性期,NMDA受体激活Ca2+大量内流时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诱导型NOS(iNOS)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炎性中性粒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型细胞等。它是非钙依赖性酶,在基态下不合成NO,只有在缺血、缺氧和某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的激活下经4~8h方可诱导iNOS mRNA的表达,产生释放大量的NO[3]。与cNOS不同的是,iNOS是由DNA转录调节的,一旦此酶合成就不断地产生NO,直至底物耗尽[4]。iNOS的mRNA3"端缺乏AUUUA富含区,mRNA的降解速率与AUUUA富含区关系密切,所以iNOS的mRNA半衰期特别长,一旦诱导合成即可持续长时间翻译,合成iNOS[5],这种过量产生的NO可对缺血组织造成损害,而对于产生NO的细胞则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胞中维持NOS活性的Ca2+对其鸟苷酸环化酶具有抑制作用或者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对抗NO的损伤的结果。 3 脑缺血-再灌流时NO的变化规律 脑缺血发生后,NO迅速短暂升高,5~35min达高峰,60min内下降至原有水平。此时的NO升高主要由神经元的nNOS和血管内皮细胞的eNOS所介导,若缺血继续,NO逐渐下降,当再灌流时NO又逐步升高,至再灌流24h达高峰[6],再灌流7d的NO水平仍高于缺血前水平,这可能是再灌流后早期NOS所需氧和底物供应得到改善以及NO的产生释放增加所致,而再灌流后期(12h后)iNOS被诱导表达也可产生大量的NO。如长时间缺血超过6h,iNOS在脑缺血后的炎症细胞部位表达,使NO再次升高。缺血的方式不同,iNOS的表达时间也不相同。Iadecola实验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发现iNOS mRNA在持久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12h开始表达,2d达高峰:而短暂性MCAO后则不同,它的iNOS mRNA在MCAO后12h即达高峰,4d左右降至正常。 nNOS和iNOS产生的NO均可引起神经组织损伤,但由于nNOS半衰期短,产生的NO量少,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小,临床意义不大。且在缺血超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NO量超过神经元产生的有毒性NO,通过增加侧支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对微血管的堵塞,改善微循环,抵消了毒性作用。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在缺血后期及再灌流期,损伤区内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白细胞侵入,并伴有iNOS mRNA的高度表达。由于iNOS与CaM结合紧密,即使在低Ca2+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其活性,产生大量的NO,这一期产生的NO具有更大的神经毒性,引起迟发性脑损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iNOS基因敲除的大鼠在MCA02d后其梗塞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而以此期间使用iNOS抑制剂氨基胍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压神经元的损伤[8]。 4 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脑的活动主要依靠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它是一个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一旦脑缺血达到一定程度,再灌流不仅不能使缺血区代谢和机能得以恢复反而加重脑水肿及扩大脑梗死面积,再灌流的结果实际是缺血的延续。已有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在脑缺血期及再灌流期中,由nNOS和iNOS产生的大量NO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为: 4.1 NO通过超氧自由基起细胞毒性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NO与02-反应速度比SOD清除O2-的速度快3倍,但由于体内NO浓度(10~1OOnmol/L)比体内SOD的浓度大约低100倍,此时产生的NO很难与SOD竞争O2-,而主要作为信使传导分子行使其功能。在脑缺血-再灌流时,由nNOS和iNOS产生的脑内NO浓度显著升高以至于达到能与SOD竞争超氧化物的水平。NO迅速与O2-反应生成硝基过氧化物(0N00-),后者质子化后进一步生成过氧亚硝酸(ONOOH),并在酸性环境中分解为OH-和N02。过去认为,OH-是NO引起脑损伤的最重要的氧自由基,现在则认为ONOO-的直接氧化作用的毒性远远大于OH-,它不仅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更重要的是它对反应有很高的选择性,如过氧化亚硝基能够直接氧化脂质、DNA及蛋白的疏基、锌/硫中心、铁/硫中心等,上述反应的速度大约是过氧化亚硝酸分解产生OH-速率的1000倍。这些产物均可造成严重的细胞损伤。 4.2 NO介导谷氨酸(Glu)的毒性作用 脑缺血-再灌流时Glu过度释放,通过激活Glu受体的NMDA受体亚型,促使Ca2+大量内流,诱导nNOS表达引起NO合成大量增加。iNOS的诱导表达也受Ca2+的影响,此即为NMDA-Ca2+-NO通路。 4.3 NO作用于含铁蛋白产生毒性作用 NO极易与铁(Fe)结合形成Fe-NO,使含Fe(酶失活。如NO作用于含血红素基团的酶,激活ADP-核糖转移酶,使ADP核糖化,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NO作用于含Fe-S蛋白类的复合物,如线粒体中的泛醌氧化还原酶、琥珀酸氧化还原酶、顺乌头酸氧化还原酶等,使它们失活,从而抑制线粒体呼吸并导致迅速的能量耗竭。 4.4 NO导致DNA的损伤作用[9] NO通过脱氨基作用导致DNA损伤,并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此酶为DNA合成的限速酶。NO和其产物N000-、OH-还可以引起DNA氧化,破坏DNA的结构,进一步损伤DNA。 4.5 NO引起多巴胺(DA)大量释放产生神经毒性 脑缺血时,纹状体释放的大量谷氨酸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末梢上的NMDA受体,然后激活NOS,生成的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cGMP水平,最终导致大量的DA释放,后者可能参与神经细胞的损伤。Spatz[10]等证明抑制NOS可以明显降低DA的释放,减少脑损伤。4.6近年来研究显示,由iNOS诱导产生的大量NO还可以加强缺血后脑组织中环氧化物酶Ⅱ(COX-2)的活性,使缺血期积累的大量花生四烯酸在COX-2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白三烯和大量的反应活性氧(02-),从而增加其毒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发现,缺血后24h缺血区周围iNOS阳性的中性粒细胞与COX-2阳性的神经元相混杂,平均距离近16±1μm,这正在NO扩散能力之内,使用iNOS基因敲除的大鼠,MCAO48h后,缺血侧半球前列腺素、白三烯的水平较对照组减少40%~50%[11]。 5 NO与缺血半暗带(IP) 1981年Abtrup等将围绕局灶脑缺血中心区的类似于“全日食”的这部分周围区域(IP)定义为:围绕着梗塞中心的缺血性脑组织,其电活动己终止尚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如再适当增加局部脑血流,至少在急性阶段突触传递能完全恢复,亦即IP内缺血脑组织的功能是可能恢复的。从此IP成为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以外脑组织可逆性损害区的代名词,也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竭力抢救的区域。局灶性脑缺血是由严重缺血的中心区和处于低灌流状态的IP组成。随着缺血时间的推移,缺血中心区和IP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有利条件下,IP可转化为正常灌流区(时限性可逆),在不利情况下转化为梗塞区(不可逆转),并在缺血中心区向临近组织扩散,并最终成为永久性梗塞灶的一部分[12]。IP持续的时间与很多因素有关,迄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脑缺血后6~8h梗塞中心区损害即非常明显,而半暗带的细胞能存活数小时(急性IP)至数日(慢性IP),在MCAO后3d,仍有可逆性神经损害[13~14]。 IP损伤的机制有多种,即微血管损伤、组织水肿、多形核白细胞(PMN)聚集浸润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增生是促使半暗带损害的机制之一。大鼠MCAO模型中,梗塞中心区在外侧纹状体及其外侧皮质,而岛叶、尾状核内侧部及顶叶皮层被证明为半暗区,此区域于短暂MCAO后24h内即有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15]、组织水肿、白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被缺血/缺氧激活的白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2、IFN-γ等,诱导iNOSmRNA表达产生过量的NO,影响梗塞周边半暗带神经元的存活。 在脑缺血后期及再灌流期,血管源性中性粒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与脑内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一起激活iNOS,合成大量NO,参与半暗带的神经损伤[16]。Stephen Ashwal等[17]利用大鼠实验发现iNOS活性在脑缺血中心区>半暗区>非缺血区,形成了NO由缺血中心区向正常区递减的梯度。促使半暗区神经元发生进行性损伤,使半暗区不断地加入梗死区,扩大梗塞面积。同时由于再灌流期氧的供应,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产生大量的02-,NO与O2-反应生成ONOO-加重半暗区的损伤。由于iNOS于缺血后12h方开始升高,2d达高峰,此时缺血中心区坏死已十分明显,而半暗区尚有大量存活的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这种过量的NO必将主要影响半暗区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大鼠实验表明iN05抑制剂可以阻断NO的强烈损伤作用,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脑组织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使缺血半暗带得到保护,从而减少梗塞面积。 6结语 NO在脑缺血-再灌流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不同的时间、不同NOS产生的NO对脑组织作用不同,eNOS产生的NO主要起神经保护作用,而nNOS、iNOS产生的、NO则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iNOS,因其作用时间长,产生NO量大,可以诱发一系列病理反应,主要损伤半暗区,更具有实际意义。目前对NO与脑缺血的研究还在进行中,这一领域的进展将为探讨脑缺血损伤机制;寻找高效、高选择性nNOS和iNOS抑制剂,使得NO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既保持其舒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和抗血小板及白细胞粘聚的保护作用,又避免其对脑组织的损伤作用;以及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06-30 21:05:213

什么是dNTPs,它和dNTP和什么区别

三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GTP三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ATP三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TTP三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dCTPdNTP指三磷酸碱基脱氧核苷酸,指上面任意一种。dNTP"s是它们的复数形式
2023-06-30 21:0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