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打游戏的长毛
-
包括Sanger测序,STR亲子鉴定、法医鉴定,SnaPshot测序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
上个世纪末90年代,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具有同样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人们对基因与疾病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入,有机会通过对基因缺陷的检测分析来判断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并由此衍生出一种新的健康服务项目—基因测序。
Sanger测序经过38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成本也降低了10倍以上,现在国际上仍然是基因测序行业的金标准和主力军。sanger测序是目前所有基因测序的国际金标准,是包括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普通PCR法、芯片法、二代测序法、质谱法等方法的金标准。
2010年以来,出现了很多新一代测序仪产品,新一代测序成本低、数据大、速度快,但都有待成熟,准确度不够高。
(一)、Sanger测序
被检测的DNA碱基顺序依次读出800bp以上,是一代所有测序和新一代所有测序的金标准。代表仪器美国ABI3730XL,Sanger测序一般医院很少开展,开展的都发公司做。耗时长达 13年之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是依靠Sanger测序法才得以最终完成的。Sanger 测序是针对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设计引物,进行PCR 扩增直接测序。单个突变点的扩增(包括该位点在内的外显子部分片段的扩增),不必将该点所在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都扩增。所以单基因或部分基因控制的疾病样本检测,Sanger 测序可以发挥精准和成本低的优势。
(二)、STR亲子鉴定、法医鉴定
通过测定DNA片段的长度和颜色,来确定遗传关系。是sanger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技术,所用仪器与sanger测序所用仪器一样,检测原理一样,一台设备装两套检测软件,一台仪器具有三个功能。代表仪器美国ABI 3130、3130XL、3730仪器,一般司法机构和sanger测序公司拥有该仪器,医院没有。
亲子鉴定就是通过对DNA遗传片段检测,判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
(三)、SnaPshot测序技术
SNaPshot技术是美国应用生物公司(ABI)开发,是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的分型技术,也称小测序,主要针对中等通量的SNP突变分型项目检测。通常用于10~30个SNP突变位点分析。是sanger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技术,和sanger测序仪器一样,检测原理一样,一台设备装有两套检测软件,一台仪器具有三个功能。代表仪器美国ABI3130、3130XL、3730仪器,一般sanger测序公司拥该有仪器。
优势:1、分型准确,2、通量高,3、检测速度快,4、不受SNP位点多态性特性限制,5、不受样本个数限制。SNaPshot技术是新一代测序技术(包括二代测序和芯片测序)SNP突变检测的金标准,sanger测序技术又是SNaPshot技术突变检测的金标准。
(四)、实时荧光定量PCR
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过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或者与内参对照)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代表仪器美国ABI 7500荧光定量PCR仪等,一般三甲医院都有该类仪器,普及较好。使用方便维护简单。1、突变寻找:定量PCR TaqMan探针杂交。2、基因定量:相对荧光定量PCR,医学上用来检测细菌或病毒RNA的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是1996 年由美国ABI 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定量实验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应用领域:临床疾病诊断:各型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结核、性病等传染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地中海贫血、血友病、性别发育异常、智力低下综合症、胎儿畸形等优生优育检测,肿瘤标志物及瘤基因测序,遗传基因测序。
相关推荐
写出Sanger法DNA测序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答案】:Sanger法DNA顺序测定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反应中加入一种2",3"-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此物质因没有3"-OH,所以不能进行脱氧核苷酸链的延长。整个测定的程序如下:(1)将被测DNA制成单链模板。分别加入4个反应管中。并在每个管中加入引物、DNA聚合酶和4种dNTP(其中一种为32P标记)。(2)在4个管中分别加人ddTTP、ddCTP、ddGTP和ddATP,保温。(3)反应结束后在4个管中分别形成一些全部具有相同5"-引物端和分别以ddT、ddC、ddG、ddA 残基为3"-端结尾的一系列长短不一的混合物。(4)每种混合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分离及放射自显影,可见4种混合物形成不同的电泳迁移条带。每一条带都代表着一段以ddNTP终止的片段。只要按照电泳条带出现的先后次序即可读出被测DNA的顺序。Sanger法从引物的3"-端开始能合成约300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现今分子生物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2023-06-30 21:21:011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是什么?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因,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DNA碱基序列的一种方法。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用于DNA测序的技术主要有Frederick 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Sanger法测序2023-06-30 21:21:202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双脱氧链终止法主要用于DNA基因分析,是应用最多的核酸测序技术(也即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由Sanger等1977年发明提出。 扩展资料 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种单脱氧核苷酸存在条件下复制或转录时,如果在四管反应系统中分别按比例引入四种双脱氧核苷酸,只要双脱氧核苷酸掺入链端,该链就停止延长,链端掺入单脱氧核苷酸的片段可继续延长。如此每管反应体系中便合成以共同引物为5"端,以双脱氧核苷酸为3"端的一系列长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应终止后,分四个泳道进行电泳。以分离长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长度相邻者仅差一个核苷酸),根据片段3"端的双脱氧核苷酸,便可依次阅读合成片段的核苷酸排列顺序。2023-06-30 21:21:341
sanger 求蛋白质测序法的原理,越详细越好!
sanger 法是指 用二硝基氟苯(DNFP)与多肽链上的 N端 氨基酸 的氨基反应 生成DNP-氨基酸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多肽链, DNP-氨基酸断裂下来,其余的是多肽链,然后通过纸层析DNP-氨基酸,确定是那种氨基酸.(当然某些氨基酸中的R基上氨基和羟基也可与 DNFP反应,但可通过有机溶剂除去).ps 1953年 英国人sanger用测定了牛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闻名于世.2023-06-30 21:21:443
sanger 法是测DNA序列还是蛋白质序列
。。。sanger太厉害了,核酸和蛋白质测序的sanger都有研究一般sanger测序法就是指的目前最常见的DNA测序技术sanger对蛋白质测序的贡献则是蛋白质N端测序技术,里面涉及到一种关键试剂叫做sanger试剂(2,4-二硝基氟苯)在弱碱性溶液中,氨基酸的α-氨基很容易与2,4-二硝基氟苯作用,生成稳定的黄色2,4-二硝基苯氨基酸。该反应由F. Sanger首先发现,所以此反应又称桑格反应(Sanger reaction)一般sanger法用来鉴定蛋白质N端的氨基酸残基蛋白质测序技术最经典的则是Edman降解法2023-06-30 21:21:531
简述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测序的基本原理。
【答案】: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的基本原理是:以待测DNA片段为模板,利用酶法合成与待测片段互补的DNA链。在正常的合成体系中,分别加入4种3"位缺少羟基的双脱氧核苷酸底物,即ddATP、ddGTP、ddCTP、ddTTP,制备出四套末端标记的DNA片段。由于ddNTPs一旦掺入合成的DNA链,其链的合成即被终止,这样得到一套长短不一的片段,而每套片段被打断的位置却位于同一碱基,4套片段分别打断在A、T、C、G处。当对这4个不同碱基产生的4套DNA片段进行变性胶电泳分离时,即可产生一个可以直接读出DNA顺序的梯状区带。2023-06-30 21:21:591
Sanger测序的原理
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的DNA碱基序列。其实就是在四个不同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的终止剂,让DNA互补链的合成分别随机的停止在A、C、G、T处,然后去跑个高分辨率的胶,跑的最远的就是第一个碱基,然后依次类推,分别可以读出其碱基的排序2023-06-30 21:22:091
DNA 序列测定——双脱氧( Sanger ) 测序法
双脱氧法或酶法利用DNA 聚合酶合成单链DNA 模板的互补拷贝,这一方法最先由F. Sanger 及其合作者发展而来。DNA 聚合酶不能起始DNA 链的合成,而是在复性于“模板“DNA 的引物的3 ‘端上进行链的延伸(图1) 。链的延伸是在引物生长端的3′羟基掺入脱氧核糖核苷酸。双脱氧测序法利用了DNA 聚合酶能以2′, 3"-双脱氧核糖核苷酸(ddNTP) 为底物的特性。当ddNTP被掺入到延伸着的引物的3′ 端时,由于链上3′ 羟基的缺乏,链的延伸就会终止。在4 个测序反应的每个反应中加入4 种可能的ddNTP中的一种,即可产生4 种不同的反应。调整每个测序反应中的ddNTP 与dNTP的比例,使部分引物延伸链分别终止于每一个在模板DNA出现该碱基的位置上。这种测序方式,每个延伸反应的产物是一系列长短不一的引物延伸链,它们都具有由复性引物所决定的固定的5"端和终止于某一ddNTP的不定的3" 端。 常用的双脱氧测序法有两种常用方案。最早期的双脱氧法,称之为Sanger 法(Sanger et al. 1977, 1980) ,是利用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I 的Klenow 片段而发展起来的 。引物在需要测序的单链DNA 模板的3′ 端进行复性(图1)。分成4份进行反应,每一份反应中都含有DNA 聚合酶、3 种未标记的dNTP、一种标记的dNTP 及其相应的ddNTP (图1 右侧)。引物的延伸和标记进行至摄入ddNTP 后被终止。在接下来的反应中,追加高浓度的4 种dNTP 使未被ddNTP 终止的链再延伸以产生更高分子质量的DNA, 这种DNA 链滞留在测序胶的顶部无法分辨。测序产物的平均长度通过ddNTP/dNTP 的比率来控制,比率越高产物越短。 标记/终止法利用修饰的T7 噬菌体DNA 聚合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两个独立的反应中分别进行引物的标记和双脱氧核苷酸的掺入(图 1左侧)。复性的引物在4 种低浓度dNTP(其中1 种是放射性标记的)存在时进行延伸。DNA 的合成持续到一种或多种dNTP被耗竭为止,这样可保证掺入全部的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标记的混合物分到4 个独立的反应中,每个反应除了含有4 种dNTP 外,还各含4种ddNTP 中的1种。在链终止反应步骤中,高浓度的dNTP 保证DNA 逐次合成至生长链因ddNTP的掺入而终止。测序产物的平均链长取决于标记反应中dNTP 的浓度(浓度越高产物越长)和终止反应中ddNTP : dNTP 的比例。 当使用测序酶的时,标记/终止法能得到平均长度长于Sanger法的测序产物。所以这种方法对于从每个模板上获得最大散序列的信息是更有利的。对于测定小片段DNA(如证实结构), Sanger法通常就足够了。如确定引物后几个核苷酸的序列信息, Sanger 法则更可靠。热稳定的DNA 聚合酶也可以用于双脱氧测序。因为耐热DNA聚合酶可以在高温下工作,可以用它进行热循环反应,这样可以提高测序产物的产量,因而提高了灵敏度。此外,热稳定聚合酶可以使DNA模板的二级结构变性,而DNA 的二级结构会干扰延伸进程。2023-06-30 21:22:151
第一代测序—Sanger法测序又称双脱氧法测序
陈巍学基因-第一代DNA测序 第一步:加入bigdye试剂(包含四种带荧光标记的ddNTP、四种dNTP、DNA聚合酶、镁离子、ph缓冲液等。)进行聚合反应。 在进行聚合反应时,有可能结合上ddNTP且终止反应,也有可能结合上正常dNTP正常反应,直到结合上ddNTP终止反应。反应结束生成长短不一的含有荧光标记的DNA片段混合物(荧光颜色(代表的碱基)与模板的碱基有互补对应的关系)。 2)把DNA片段混合物,加到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毛细管的一段,在毛细管的两端加上高电压,DNA片段就在电场的作用下,从负极向正极电泳。 3)在毛细管正极的末端,用激光进行照射,并用分光的光学传感器把不同颜色的荧光强度记录下来。每个DNA片段在经过激光点扫描时,它上面带有的荧光基团就会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2023-06-30 21:22:221
Sanger法DNA测序列时NTP的作用是:
Sanger法的原理是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2023-06-30 21:22:401
双脱氧链终止法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酶法)测序程序
(一)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酶法)测序程序 操作程序是按DNA复制和RNA反转录的原理设计的。1.分离待测核酸模板,模板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可以是双链,也可以是单链。2.在4只试管中加入适当的引物、模板、4种dNTP(包括放射性标记的ddNTP,例如32P ddNTP和DNA聚合酶(如以RNA为模板,则用反转录酶),再在上述4只管中分别加入一种一定浓度的ddNTP(双脱氧核苷酸)。3.与单链模板(如以双链作模板,要作变性处理)结合的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从5"端向3"端进行延伸反应,32P随着引物延长掺入到新合成链中。当ddNTP掺入时,由于它在3"位置没有羟基,故不与下一个dNTP结合,从而使链延伸终止。ddNTP在不同位置掺入,因而产生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新的DNA链。4.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时分离4只反应管中的反应产物,由于每一反应管中只加一种ddNTP(如ddATP),则该管中各种长度的DNA都终止于该种碱基(如A)处。所以凝胶电泳中该泳道不同带的DNA 3" 末端都为同一种双脱氧碱基。5.放射自显影。根据四泳道的编号和每个泳道中DNA带的位置直接从自显影图谱上读出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序列。2023-06-30 21:22:461
Sanger 双脱氧法测序原理,简述测序技术发展趋势
DNA链中的核苷酸是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合成DNA所用的底物是2`-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在Sanger 双脱氧链终止法中被掺入了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当ddNTP位于链延伸末端时, 由于它没有3`- OH,不能再与其它的脱氧核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DNA合成便在此处终止,如果此处掺入的是一个ddATP,则新生链的末端就是A,依次类推可以通过掺入ddTTP、 ddCTP、 ddGTP ,则新生链的末端为T、C或G,根据这个原理,Sanger与1977年建立了双脱氧链终止测序法。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以单链或双链DNA为模板,采用DNA引物引导新生DNA的合成,因此又称为引物合成法,或酶促引物合成法。主要是基于DNA聚合酶的催化特性:①以DNA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逐个将dNTP加到与模板结合的寡核苷酸引物的3′-OH末端,形成正确的模板DNA互补链;②能以dNTP作为底物,也能利用ddNTP作底物,将其掺入寡核苷酸链的3 ′末端而终止新生互补链的延伸。如果在DNA的合成反应中,除了加入4种正常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外,再加入一种少量的2ˊ,3ˊ ddNTP,那么多核苷酸链的延伸将与偶然发生但却十分特异的链终止展开竞争,所以反应产物是一系列的长短不一的核苷酸链。 在4组独立的DNA合成反应中,分别加入4种不同的ddNTP,结果将生成4组核苷酸链,它们将分别(随机)终止于每一个A,每一个G,每一个C,每一个T的位置上。对这4组核苷酸链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就可读出序列。测序现在是第二代技术为主,454,solexa,solid等等,以后将基于纳米技术,进行单分子测序比如隧道探针法等2023-06-30 21:23:001
sanger加减法核酸序列分析的原理
DNA序列测定技术(双脱氧末端终止法)使用须知 (张宏、李振甫) 一、背景介绍 目前最常用的手工DNA序列测定技术,仍然是Sanger等(1977)提出的酶法,也称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这种方法生成相互独立的若干组带放射性标记的寡核苷酸,每组核苷酸都有共同的起点,却随机终止于一种(或多种)特定的残基,形成一系列以某一特定核苷酸为末端的长度,各不相同的寡核苷酸混合物,这些寡核苷酸的长度由这个特定碱基,在待测DNA片段上的位置所决定。然后通过高分辨率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放射自显影后,从放射自显影胶片上,直接读出待测DNA上的核苷酸顺序。 高分辨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亦是DNA序列测定技术的重要基础,可分离仅差一个核苷酸、长度达300-500个核苷酸的单链DNA分子。DNA序列测定的简便方法,为详细分析大量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都是根据基因或cDNA的核苷酸序列推导出来的。 除传统的双脱氧链终止法外,自动化测序实际上已成为当今DNA序列分析的主流。此外,新的测序方法亦在不断出现,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杂交测序法等。 二、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步骤 (一)制备模板 有两种类型的DNA可以作为Sanger法测序的模板,即纯化的单链DNA和经热变性或碱变性的双链DNA。 1、单链DNA模板 在一般情况下,可将靶DNA片段克隆于M13mp载体中,从M13mp系列噬菌体颗粒中分离得到的单链DNA模板效果最佳,只要细心掌握模板与引物的最佳比例,有经验的测序人员通过一次末端终止反应,能读取300-500个核苷酸序列。 2、经热变性或碱变性的双链DNA模板 利用双链质粒模板测序,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模板的质量和聚合酶的种类。用小量制备的质粒DNA来测定未知序列的DNA克隆,往往因为有污染而并不可取。高纯度的质粒最好采用氯化铯-溴乙锭梯度平衡超速离心法制备。其次是应采用高质量的聚合酶。一次末端终止反应亦可能读出300核苷酸序列。 (二)引物 酶法测序反应中都有一个与模板链特定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作为DNA合成的引物。不管是单链DNA作模板,还是用变性双链DNA作模板,都有通用引物可用,而不必另行设计与未知DNA序列互补的引物。通用引物可直接从厂商购买。 (三)DNA测序酶 该酶是一种经过化学修饰的T7噬菌体DNA聚合酶,是测定较长DNA的首选酶。市售的各种以该酶为基础的测序试剂盒,效果甚佳。 (四)放射性标记 传统的DNA测序方法都采用α-32P-dNTP作为放射性标记物,但由于32p发射的高能β射线,常会引起二个问题:首先是放射自显影图谱条带扩散、分辨率低,限制了识读序列的数量和准确性;其次是32P衰变会导致DNA样品分解,通常都应在测序反应后24小时内进行电泳,否则无法获得好的结果。 近年来α-35S-dNTP被广泛采用,是由于35S产生较弱的射线,克服了32P的二大缺点。放射自显影图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低的本底,测序反应产物可在-20℃保存一周,而分辨率并不下降。 (五)测序胶的准备及电泳 1、硅化玻璃板 2、配置电泳试剂和缓冲液 3、凝胶液的配置 4、电泳 5、电泳后凝胶的处理 (六)DNA序列的识读 DNA序列的识读: ①在显影前后一定要注意标明模板名称、日期和测序人等,并标明各套反应位置;②识读时从显而易见的特征序列开始,如连续的同聚核昔酸(如TTTTT、AAAAA)或交替出现的嘌呤和嘧啶(如GTGTGTGT),一旦找到这种序列,便可较快地确定目的序列的位置。 三、注意事项 尽管核酸序列测定方法越来越成熟、简便并且可以自动化,但事实上,对于一个片段较长、序列未知的待测核酸而言,仍然是一件耗时且繁琐的工作。对于一个待测DNA分子,要制定一个能够简捷准确的测定方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DNA片段大小。 2、背景资料:是否清楚DNA限制性酶切图谱,是否有一段已知序列,是否具有重复序列等。 3、测序目的: ①测定未知序列;②确定重组DNA的方向与结构;③对突变(如点突变)进行定位和鉴定;④比较性研究,如比较同种病毒不同株系之间的基因差异。后3种测序目的称为确证性测序。 4、实验条件:如手工测序还是自动化测序,合成引物费用等。 由于单套测序反应所能准确测定的DNA序列最长一般仅300-400bp。因此,在进行序列测定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待测DNA分子的大小,其次是所要测定的序列范围以及要求的序列精确程度等,再结合实验室的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克隆及测序方案。 DNA序列如何测定 一、常规DNA测序的原理 制作物理图谱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细的过程。第一步把每条染色体分成平均长度在400kb的长片段,每段克隆到一个YAC上,所有YAC克隆都按照其在染色体上的实际位置进行排序,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能够覆盖整个染色体的YAC文库。 把每一个YAC克隆携带的染色体片段经部分酶切形成一系列有重叠区域的40kb左右的片段克隆到粘粒上,得到粘粒文库。每个粘粒上的染色体片段再经酶切形成4kb左右的片段克隆到测序专用的质粒载体上。测序质粒上携带的4kb的片段就可以用现在常规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了。把所有质粒克隆的DNA片段序列读出,再按照各个片段在染色体上的实际位置进行排列,最后就可以得到染色体的全部核苷酸碱基对序列。染色体的DNA碱基序列是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最精细形式。 所谓“常规测序方法”的基本特点有两个:第一,把待测序的DNA分子进行处理,得到每个只差1个核苷酸的一系列逐步缩短的DNA分子的混合物;第二,通过凝胶电泳把这些DNA分子分离开来,形成阶梯状排列的条带,然后逐个读出DNA的碱基序列。 二、化学法测序 得到长度只差一个碱基的DNA分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化学方法把待测序的DNA片段在每个碱基处切断一次。这是由Maxam和Gilbert发明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待测序的DNA分子成单链分子,其5"端用32p进行放射性标记。然后把这些单链DNA分于分成4份,每份用一种化学试剂处理DNA片段,每种试剂可使DNA分子在一种碱基的5"端的磷酸二酯键处发生断裂。例如,试剂一可使单链DNA分子在A碱基处断裂,试剂二可使单链DNA分子在T碱基处断裂,依此类推。把反应条件控制好,使每个DNA分子只发生一次断裂,这样,我们就得到4种反应产物,每种由在一种碱基处发生断裂形成的DNA片段组成。 把这4种反应产物用聚丙烯凝胶电泳进行分离,两个DNA片段只要相差1个碱基,就可以在这种凝胶中被分成两个条带。电泳完成后,用X光胶片进行曝光,最后得到一张由不同条带组成的序列图。从这张图上就可以读出待测DNA片段的碱基序列。5"端的第一个碱基G读不出来,可以通过测定互补链的序列测出这个碱基。 三、酸法测序与测序的自动化 另外一种得到长度只差一个碱基的DNA分子的方法是英国科学家桑格发明的,这种方法利用DNA聚合酶以待测序的DNA单链分子为模版合成互补的新链。在合成新链时,合成原料除了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外还加入一种2"和3"位上的羟基都脱除的核苷酸。由于缺少3"羟基,当这种核苷酸被结合到链上后,它的后面不能再结合其他核苷酸,链的合成就此终止。与化学法测序类似,我们可以准备4种反应物,加入的核苷酸类似物分别携带A,G,C,T碱基,每种反应物里包含在一种碱基处终止链延伸的长短不同的DNA片段。这些DNA片段也要用放射性标记,经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得到DNA条带图谱,根据图谱可以读出DNA的碱基序列。 这种方法比化学法简单,条件易于控制。用4种不同的荧光化合物分别标记4种反应的产物,就可以做到把4种反应物混合在一起进行电泳,可以提高电泳分析的效率。这种方法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和机器人技术可以实现DNA测序的高度自动化。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型号的DNA自动测序仪可供选购。 根据最新计划,到2000年人类基因组的“草稿”要出来。这个“草稿”包含了90%的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每个区域测定5次左右。到2003年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可以完成,这个序列可以作为“参考基因组”或者“标准基因组”用于生物医学研究。测定这个“标准基因组”所用的DNA是由10到20位志愿者提供的,用男性的精子DNA和女性的血液DNA作为样品构建了人的基因组文库,因此,“标准基因组”序列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序列,而是几十位志愿者的序列的综合体现。 四、单分子荧光测序 单分于荧光测序是一种快速DNA测序法,这是利用单分子操作技术直接读取DNA的碱基序列的方法,与传统的荧光测序法相比,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速度。用桑格测序方法现在每天可以解读上万个碱基序列,但是如果单分子荧光测序取得成功,它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传统方法一天的工作。 单分于荧光测序的主要过程如下。第一步,取一条大约有5万个碱基那么长的单链DNA分子,把它的一端用化学方法连接在一个非常微小的塑料球上,DNA分子就会缠绕在塑料球上。第二步,在一张类似激光唱片的圆盘上铺一层很薄的液体薄膜,然后用激光光钳把塑料球放在这张光盘的液体膜上进行移动,DNA分子就会在后面被拖着展开,就好像一只船拖着一条绳子快速前进,把绳子拉展一样。第三步,让拉展的的DNA分子与一种核酸外切酶结合。这种核酸外切酶可以和DNA的游离的末端结合,然后逐个把DNA的碱基切割下来。第四步,用单分子光谱技术逐个识别并且读出碱基即达到了测序的目的。 目前,单分子荧光测序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主要问题是用于识别单个碱基的单分子光谱技术还没有过关。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读取DNA分子碱基序列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近期内有可能取得突破。 五、DNA芯片与杂交测序 DNA芯片是一种通过杂交测定未知DNA序列的新技术。在一个玻璃或硅片上合成大量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例如可以合成8个碱基长的全部可能的寡聚核苷酸片段(48=65,536种)。这些探针一头固定在固体基质上,另外一端是游离的。它们在硅片上有规律地排列着,每个特定位置上探针的序列都是已知的。 假如有一个DNA片段需要测序,我们可以把它的单链形式用荧光进行标记,然后与硅片上的6万多种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交结果。如果某个探针与持测DNA的某个部分的序列是完全互补的,待测DNA分子就被结合到硅片上,这个探针所在的位置就会发出荧光。这种包含大量的生物遗传信息的寡聚核着酸阵列就叫DNA芯片,也叫基因芯片。 DNA芯片的制备要利用微电子芯片生产中的光刻技术以及在位组合化学技术。DNA芯片的阅读要使用显微术,信息的解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因此,DNA芯片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参考资料:http://www.wsjk.com.cn/gb/paper124/1/class012400001/hwz92638.htm2023-06-30 21:23:082
直接PCR测序法与Sanger法测序是一样的吗
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 直接PCR测序法一般是指我们直接采用测序的方式来鉴定的方法,与其对等的一般是比如说是在基因型鉴定的RFLP,STR啊等等. 而Sanger测序只是测序技术中的一种方法,于此对等的是像NGS啊,N-NGS啊等测序方法. 两者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班级这个层面上的,而后者是班级里的一个人这个层面上的.2023-06-30 21:23:161
DNA测序法
DNA测序(DNA sequencing,或译DNA定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排列方式。RNA测序则通常将RNA提取后,反转录为DNA后使用DNA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由Frederick 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新的测序方法,例如454生物科学的方法和焦磷酸测序法。Sanger测序法Sanger(桑格)双脱氧链终止法是Frederick Sanger于1975年发明的。测序过程需要先做一个聚合酶连锁反应(PCR)。PCR过程中,双脱氧核糖核酸可能随机的被加入到正在合成中的DNA片段里。由于双脱氧核糖核酸多脱了一个氧原子,一旦它被加入到DNA链上,这个DNA链就不能继续增加长度。最终的结果是获得所有可能获得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目前最普遍最先进的方法,是将双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不同荧光标记。将PCR反应获得的总DNA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跑到最末端的DNA就可以在激光的作用下发出荧光。由于ddATP, ddGTP, ddCTP, ddTTP(4种双脱氧核糖核酸)荧光标记不同,计算机可以自动根据颜色判断该位置上碱基究竟是A,T,G,C中的哪一个[2]。 454生物科学和焦磷酸测序法454测序法由454生物科学发明,是一个类似焦磷酸测序法的新方法。2003年向GenBank提交了一个腺病毒全序列[3],使得他们的技术成为Sanger测序法后第一个被用来测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新方法。454使用类似于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有着相当高的读取速度,大约为5小时可以测两千万碱基对[4]。2023-06-30 21:23:252
DNA测序方法的名词解释
DNA测序(DNA sequencing,或译DNA定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排列方式。RNA测序则通常将RNA提取后,反转录为DNA后使用DNA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由Frederick 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和Maxam和 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二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 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2023-06-30 21:23:341
直接PCR测序法与Sanger法测序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sanger法用化学方法一个碱基读取,然后在化学方法读下一个碱基PCR法,(末端终止法)4个PCR管分别加入(标记的A或T或C或G),其他成分一样。PCR时遇到标记的ATCG停止复制,最后得到分别以ATCG结尾的片段,电泳这些片段,就是DNA序列,PCR测序更高效快速2023-06-30 21:24:311
Sanger双脱氧链DNA序列测序法为什么要用P32同位素标记
P是DNA的特征元素 就像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一个道理2023-06-30 21:24:381
在sanger法测序中,标记一种dNTP的目的是什么
标记的目的是等激光打在它身上时发出荧光,然后再通过感光器记录不同的荧光,从而分辨出不同的碱基2023-06-30 21:24:451
DNA测序有什么方法?要具体详细
第一代DNA测序:双脱氧终止法即sanger测序法。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的DNA碱基序列。第二代DNA测序:边合成边测序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第三代DNA测序:单分子测序用一种聚合酶将DNA的复制限制在一个微小的间隙中,给各种碱基加上荧光示踪标记,当碱基合成DNA链时,这些荧光标记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闪光,根据闪光颜色就可识别出不同的碱基。要具体理解测序原理,请自己查询更详细的资料,以上为大体框架,sanger测序法是最老的测序法,沿用了几十年,到目前依然没有过时。二代测序是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测序,与一代相比,具有高通量、廉价的特点。三代测序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将比二代测序更高通量,更廉价。2023-06-30 21:24:531
毛细管电泳法与Sanger测序方法,有什么区别吗
前者是后者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Sanger法就是双脱氧链终止法后,将纯化产物通过毛线管电泳进行检测2023-06-30 21:25:021
大小的DNA片段应选择哪一种测序方式
可以用以下测序方法第1 代测序技术荧光标记的Sanger 法——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1977)发明的双脱氧核糖核酸链末端终止法,目前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的DNA碱基序列。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就是,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使之扩增,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使之终止。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个至千以上个,相差一个碱基一系列片断。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第2 代测序技术循环阵列合成测序法—— 述第2 代测序技术中, 序列都是在荧光或者化学发光物质的协助下, 通过读取DNA 聚合酶或DNA 连接酶将碱基连接到DNA 链上过程中释放出的光学信号而间接确定的. 除了需要昂贵的光学监测系统, 还要记录、存储并分析大量的光学图像.这都使仪器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加. 依赖生物化学反应读取碱基序列更增加了试剂、耗材的使用, 在目前测序成本中比例相当大. 直接读取序列信息, 不使用化学试剂, 对于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是非常可取的.在一个正在发生突破瓶颈巨变的领域内, 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第3 代测序技术直接测序——将基因组DNA 随机切割成大约100 kb 左右的片段,制成单链并与六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 然后驱动结合了探针的基因组文库片段通过可寻址的纳米孔阵列. 通过每个孔的离子电流均可独立测量. 追踪电流的变化确定探针杂交在每个基因组片段上的精确位置. 利用基因组片段上杂交探针的重叠区域将基因组片段文库排列起来, 建立一组完整的基因组探针2023-06-30 21:25:111
基因检测有哪些方法
知乎用户基因检测的方法不胜枚举,基本的步骤是样本的获取(包括血液、唾液、组织样本等)——处理(如DNA的提取与纯化、文库构建等)——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解读——报告撰写。广泛应用的核酸序列测定方法是直接测序法,目前最先进而且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和仪器有第一代的Sanger测序法,第二代的高通量测序法(如美国Illumina公司的Hiseq测序仪和华大基因子公司CompleteGenomics开发的测序方法)等。目前也已出现被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的方法,如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法。第一代:sanger测序第一代的Sanger测序技术的优点是,测序读长长,能达到800-1K bp,且测序用时短,只需要几十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测序,测序准确度高,目前仍是测序的金标准;缺点是通量低、成本高。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GS)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优点是测序通量和效率高,成本低廉;缺点是测序读长普遍较短,且用时较长。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序仪之一的illumina公司Hiseq2000测序仪为例,其一次测序的数据产出量可达500Gb,但读长为100 bp,且需要耗时14天左右。而Life technology公司的IonProton测序仪是边合成边通过反应体系电位的微小差别来测定碱基序列。第三代:单分子/纳米孔测序由于第二代技术存在短读长和耗时长的缺陷,人们希望第三代测序技术能解决这些缺陷,所以第三代测序技术在长读长和短耗时出发,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应用面还不算广,而且各种测序仪之间差异较大,测序原理也是各出奇招。如Pacific Bioscience公司则是通过在PCR合成DNA的过程中,用显微镜检测由荧光基团标记的dNTP反应后释放出的荧光来测序。而一直未投产的牛津大学研发的测序仪,则是通过检测由核酸外切酶剪切DNA时,“掉落”到检测微孔的核苷酸来测序。2023-06-30 21:25:212
一道有关Sanger测序法的题,?
sanger测序法用的是一种经过化学修饰的T7噬菌体DNA聚合酶. 该酶原来具有很强的3'一5'外切核酸酶活性,经过修饰后,这一活性大部分均被消除.测序酶2.o版是测序酶的基因工程产品,它完全缺失了3'一5外切酶活性,极其稳定而且比活性要比经化学修饰的测序酶高2倍.测序酶持续合成能力很强,聚合速率很高,对诸如 d ITP和7一脱氮一dGTP 等用于提高分辨率使测序凝胶某些区段上的压缩条带得以分开的核苦酸类似物具有广泛的耐受性,它是测定长段DNA序列的首选酶.,4,一道有关Sanger测序法的题, 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反应中,催化合成待测DNA模板序列的新生互补链酶是:A.DNA连接酶 B.Klenow大片段 C.T4DNA聚合酶 D.T7DNA聚合酶2023-06-30 21:25:451
毛细管电泳法与Sanger测序方法,有什么区别吗
毛细管电泳法只是单纯的物质分离和检测的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等优点。Sanger测序法是指对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中对游离出来的N端氨基酸进行分离和鉴定需要毛细管电泳法。这两个方法处于不同的范畴,不能直接比较2023-06-30 21:25:551
SangerDNA测序法的缺陷是()。
SangerDNA测序法的缺陷是()。 A.测定碱基序列需要大量完全相同的DNA拷贝 B.只能测定碱基数目较大的DNA C.分辨率低 正确答案:A2023-06-30 21:26:011
蛋白质多肽链N端测定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1 多肽链的拆分。由多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必须先进行拆分。几条多肽链借助非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称为寡聚蛋白质,如,血红蛋白为四聚体,烯醇化酶为二聚体;可用8mol/L尿素或6mol/L盐酸胍处理,即可分开多肽链(亚基). 2 测定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数目。通过测定末端氨基酸残基的摩尔数与蛋白质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即可确定多肽链的数目。 3 二硫键的断裂。几条多肽链通过二硫键交联在一起,可在8mol/L尿素或6mol/L盐酸胍存在下,用过量的uf062-巯基乙醇处理,使二硫键还原为巯基,然后用烷基化试剂保护生成的巯基,以防止它重新被氧化。 二硫键的切割与保护(元素后数字为下标) a 过甲酸〔performic acid〕 不可逆 -CH2SO3H b、还原+氧化 不可逆 [ 巯基乙醇,DTT ] + 碘乙酸等 -S-CH2-COOH c、亚硫酸分解〔Sulfitolysis〕 可逆 -R1-S-S-R2 + HSO3- R1-S- + R2-S-SOH3 可以通过加入盐酸胍的方法解离多肽链之间的非共价力;应用过甲酸氧化法或巯基还原法拆分多肽链间的二硫键。 巯基(-SH)的保护4 测定每条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并计算出氨基酸成分的分子比(如右图) 5 分析多肽链的N-末端和C-末端 多肽链端基氨基酸分为两类:N-端氨基酸(amino-terminal)和C-端氨基酸(Carboxyl-terminal) 。在肽链氨基酸顺序分析中,最重要的是N-端氨基酸分析法。N末端分析法(Sanger法;Edman法;DNS-Cl;酶降解法),C末端分析法(肼解法;酶降解法;硼氢化锂法)。 6 多肽链断裂成多个肽段。可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断裂方法将多肽样品断裂成两套或多套肽段或肽碎片,并将其分离开来。 7 测定每个肽段的氨基酸顺序 8 确定肽段在多肽链中的次序。 利用两套或多套肽段的氨基酸顺序彼此间的交错重叠,拼凑出整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 9 确定原多肽链中二硫键的位置 一般采用胃蛋白酶处理没有断开二硫键的多肽链,再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出各个肽段,用过甲酸处理后,将可能含有二硫键的肽段进行组成及顺序分析,然后同其它方法分析的肽段进行比较,确定二硫键的位置。2023-06-30 21:26:102
为什么sanger测序法只能准确的测大约一千个碱基对??测序的图谱为什么会出现双峰值和前后的序列不准确?
我来帮你回答后两个问题。出现双峰是因为引物与目的片段或者载体存在多个结合位点,或者目的片段有碱基缺失,又或者存在等位基因。至于前后序列不准确是因为刚出峰时信号值较大,造成前序列不准确。到了尾段,信号值有变小,导致分辨率逐渐下降,既峰图不准确2023-06-30 21:26:173
【转载】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简介
摘要: 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1] 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育种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主要对当前的测序技术以及它们的测序原理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快速获得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图1(右键打开图片可查看大图,下同)所描述的是自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建立DNA双螺旋结构以来,整个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测序技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 并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1]。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为其测序基础,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于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图2)。这个 网址 为sanger测序法制作了一个小短片,形象而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测序技术起步发展的这一时期中,除了Sanger法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测序技术,如焦磷酸测序法、链接酶法等。其中,焦磷酸测序法是后来Roche公司454技术所使用的测序方法2–4,而连接酶测序法是后来ABI公司SOLID技术使用的测序方法2,4,但他们的共同核心手段都是利用了Sanger1中的可中断DNA合成反应的dNTP。 第二代测序技术 总的说来,第一代测序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测序读长可达1000bp,准确性高达99.999%,但其测序成本高,通量低等方面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其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因而第一代测序技术并不是最理想的测序方法。经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改进,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记的第二代测序技术诞生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且保持了高准确性,以前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3年时间,而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1周,但在序列读长方面比起第一代测序技术则要短很多。表1和图3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各自的特点以及测序成本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5,以下我将对这三种主要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主要原理和特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Illumine Illumina公司的Solexa和Hiseq应该说是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二代测序机器,这两个系列的技术核心原理是相同的2,4。这两个系列的机器采用的都是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它的测序过程主要分为以下4步,如图4. u200b (1)DNA待测文库构建 利用超声波把待测的DNA样本打断成小片段,目前除了组装之外和一些其他的特殊要求之外,主要是打断成200-500bp长的序列片段,并在这些小片段的两端添加上不同的接头,构建出单链DNA文库。 u200b (2)Flowcell Flowcell是用于吸附流动DNA片段的槽道,当文库建好后,这些文库中的DNA在通过flowcell的时候会随机附着在flowcell表面的channel上。每个Flowcell有8个channel,每个channel的表面都附有很多接头,这些接头能和建库过程中加在DNA片段两端的接头相互配对(这就是为什么flowcell能吸附建库后的DNA的原因),并能支持DNA在其表面进行桥式PCR的扩增。 u200b (3)桥式PCR扩增与变性 桥式PCR以Flowcell表面所固定的接头为模板,进行桥形扩增,如图4.a所示。经过不断的扩增和变性循环,最终每个DNA片段都将在各自的位置上集中成束,每一个束都含有单个DNA模板的很多分拷贝,进行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实现将碱基的信号强度放大,以达到测序所需的信号要求。 (4)测序 测序方法采用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向反应体系中同时添加DNA聚合酶、接头引物和带有碱基特异荧光标记的4中dNTP(如同Sanger测序法)。这些dNTP的3"-OH被化学方法所保护,因而每次只能添加一个dNTP。在dNTP被添加到合成链上后,所有未使用的游离dNTP和DNA聚合酶会被洗脱掉。接着,再加入激发荧光所需的缓冲液,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有光学设备完成荧光信号的记录,最后利用计算机分析将光学信号转化为测序碱基。这样荧光信号记录完成后,再加入化学试剂淬灭荧光信号并去除dNTP 3"-OH保护基团,以便能进行下一轮的测序反应。Illumina的这种测序技术每次只添加一个dNTP的特点能够很好的地解决同聚物长度的准确测量问题,它的主要测序错误来源是碱基的替换,目前它的测序错误率在1%-1.5%之间,测序周期以人类基因组重测序为例,30x测序深度大约为1周。 Roche 454 Roche 454测序系统是第一个商业化运营二代测序技术的平台。它的主要测序原理是(图5 abc)2: (1)DNA文库制备 454测序系统的文件构建方式和illumina的不同,它是利用喷雾法将待测DNA打断成300-800bp长的小片段,并在片段两端加上不同的接头,或将待测DNA变性后用杂交引物进行PCR扩增,连接载体,构建单链DNA文库(图5a)。 (2)Emulsion PCR (乳液PCR,其实是一个注水到油的独特过程) 454当然DNA扩增过程也和illumina的截然不同,它将这些单链DNA结合在水油包被的直径约28um的磁珠上,并在其上面孵育、退火。 乳液PCR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形成数目庞大的独立反应空间以进行DNA扩增。其关键技术是“注水到油”(水包油),基本过程是在PCR反应前,将包含PCR所有反应成分的水溶液注入到高速旋转的矿物油表面,水溶液瞬间形成无数个被矿物油包裹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构成了独立的PCR反应空间。理想状态下,每个小水滴只含一个DNA模板和一个磁珠。 这些被小水滴包被的磁珠表面含有与接头互补的DNA序列,因此这些单链DNA序列能够特异地结合在磁珠上。同时孵育体系中含有PCR反应试剂,所以保证了每个与磁珠结合的小片段都能独立进行PCR扩增,并且扩增产物仍可以结合到磁珠上。当反应完成后,可以破坏孵育体系并将带有DNA的磁珠富集下来。进过扩增,每个小片段都将被扩增约100万倍,从而达到下一步测序所要求的DNA量。 (3)焦磷酸测序 测序前需要先用一种聚合酶和单链结合蛋白处理带有DNA的磁珠,接着将磁珠放在一种PTP平板上。这种平板上特制有许多直径约为44um的小孔,每个小孔仅能容纳一个磁珠,通过这种方法来固定每个磁珠的位置,以便检测接下来的测序反应过程。 测序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将一种比PTP板上小孔直径更小的磁珠放入小孔中,启动测序反应。测序反应以磁珠上大量扩增出的单链DNA为模板,每次反应加入一种dNTP进行合成反应。如果dNTP能与待测序列配对,则会在合成后释放焦磷酸基团。释放的焦磷酸基团会与反应体系中的ATP硫酸化学酶反应生成ATP。生成的ATP和荧光素酶共同氧化使测序反应中的荧光素分子并发出荧光,同时由PTP板另一侧的CCD照相机记录,最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光信号处理而获得最终的测序结果。由于每一种dNTP在反应中产生的荧光颜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据荧光的颜色来判断被测分子的序列。反应结束后,游离的dNTP会在双磷酸酶的作用下降解ATP,从而导致荧光淬灭,以便使测序反应进入下一个循环。由于454测序技术中,每个测序反应都在PTP板上独立的小孔中进行,因而能大大降低相互间的干扰和测序偏差。454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获得较长的测序读长,当前454技术的平均读长可达400bp,并且454技术和illumina的Solexa和Hiseq技术不同,它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无法准确测量同聚物的长度,如当序列中存在类似于PolyA的情况时,测序反应会一次加入多个T,而所加入的T的个数只能通过荧光强度推测获得,这就有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454技术会在测序过程中引入插入和缺失的测序错误。 Solid技术 Solid测序技术是ABI公司于2007年开始投入用于商业测序应用的仪器。它基于连接酶法,即利用DNA连接酶在连接过程之中测序(图6)2,4。它的原理是: (1)DNA文库构建 片段打断并在片段两端加上测序接头,连接载体,构建单链DNA文库。 (2)Emulsion PCR Solid的PCR过程也和454的方法类似,同样采用小水滴emulsion PCR,但这些微珠比起454系统来说则要小得多,只有1um。在扩增的同时对扩增产物的3"端进行修饰,这是为下一步的测序过程作的准备。3"修饰的微珠会被沉积在一块玻片上。在微珠上样的过程中,沉积小室将每张玻片分成1个、4个或8个测序区域(图6-a)。Solid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每张玻片能容纳比454更高密度的微珠,在同一系统中轻松实现更高的通量。 (3)连接酶测序 这一步是Solid测序的独特之处。它并没有采用以前测序时所常用的DNA聚合酶,而是采用了连接酶。Solid连接反应的底物是8碱基单链荧光探针混合物,这里将其简单表示为:3"-XXnnnzzz-5"。连接反应中,这些探针按照碱基互补规则与单链DNA模板链配对。探针的5"末端分别标记了CY5、Texas Red、CY3、6-FAM这4种颜色的荧光染料(图6-a)。这个8碱基单链荧光探针中,第1和第2位碱基(XX)上的碱基是确定的,并根据种类的不同在6-8位(zzz)上加上了不同的荧光标记。这是Solid的独特测序法,两个碱基确定一个荧光信号,相当于一次能决定两个碱基。这种测序方法也称之为两碱基测序法。当荧光探针能够与DNA模板链配对而连接上时,就会发出代表第1,2位碱基的荧光信号,图6-a和图6-b中的比色版所表示的是第1,2位碱基的不同组合与荧光颜色的关系。在记录下荧光信号后,通过化学方法在第5和第6位碱基之间进行切割,这样就能移除荧光信号,以便进行下一个位置的测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种测序方法,每次测序的位置都相差5位。即第一次是第1、2位,第二次是第6、7位……在测到末尾后,要将新合成的链变性,洗脱。接着用引物n-1进行第二轮测序。引物n-1与引物n的区别是,二者在与接头配对的位置上相差一个碱基(图6-a. 8)。也即是,通过引物n-1在引物n的基础上将测序位置往3"端移动一个碱基位置,因而就能测定第0、1位和第5、6位……第二轮测序完成,依此类推,直至第五轮测序,最终可以完成所有位置的碱基测序,并且每个位置的碱基均被检测了两次。该技术的读长在2×50bp,后续序列拼接同样比较复杂。由于双次检测,这一技术的原始测序准确性高达99.94%,而15x覆盖率时的准确性更是达到了99.999%,应该说是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中准确性最高的了。但在荧光解码阶段,鉴于其是双碱基确定一个荧光信号,因而一旦发生错误就容易产生连锁的解码错误。 第三代测序技术 测序技术在近两三年中又有新的里程碑。以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被称之为第三代测序技术。与前两代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单分子测序,测序过程无需进行PCR扩增。 其中PacBio SMRT技术其实也应用了边合成边测序的思想5,并以SMRT芯片为测序载体。基本原理是: DNA聚合酶和模板结合,4色荧光标记 4 种碱基(即是dNTP),在碱基配对阶段,不同碱基的加入,会发出不同光,根据光的波长与峰值可判断进入的碱基类型。同时这个 DNA 聚合酶是实现超长读长的关键之一,读长主要跟酶的活性保持有关,它主要受激光对其造成的损伤所影响。PacBio SMRT技术的一个关键是怎样将反应信号与周围游离碱基的强大荧光背景区别出来。他们利用的是ZMW(零模波导孔)原理:如同微波炉壁上可看到的很多密集小孔。小孔直径有考究,如果直径大于微波波长,能量就会在衍射效应的作用下穿透面板而泄露出来,从而与周围小孔相互干扰。如果孔径小于波长,能量不会辐射到周围,而是保持直线状态(光衍射的原理),从而可起保护作用。同理,在一个反应管(SMRTCell:单分子实时反应孔)中有许多这样的圆形纳米小孔, 即 ZMW(零模波导孔),外径 100多纳米,比检测激光波长小(数百纳米),激光从底部打上去后不能穿透小孔进入上方溶液区,能量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体积20X 10-21 L)里,正好足够覆盖需要检测的部分,使得信号仅来自这个小反应区域,孔外过多游离核苷酸单体依然留在黑暗中,从而实现将背景降到最低。另外,可以通过检测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测序时间,来检测一些碱基修饰情况,既如果碱基存在修饰,则通过聚合酶时的速度会减慢,相邻两峰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通过这个来之间检测甲基化等信息(图7)。SMRT技术的测序速度很快,每秒约10个dNTP。但是,同时其测序错误率比较高(这几乎是目前单分子测序技术的通病),达到15%,但好在它的出错是随机的,并不会像第二代测序技术那样存在测序错误的偏向,因而可以通过多次测序来进行有效的纠错。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所开发的纳米单分子测序技术与以往的测序技术皆不同,它是基于电信号而不是光信号的测序技术5。该技术的关键之一是,他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纳米孔,孔内共价结合有分子接头。当DNA碱基通过纳米孔时,它们使电荷发生变化,从而短暂地影响流过纳米孔的电流强度(每种碱基所影响的电流变化幅度是不同的),灵敏的电子设备检测到这些变化从而鉴定所通过的碱基(图8)。 该公司在去年基因组生物学技术进展年会(AGBT)上推出第一款商业化的纳米孔测序仪,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纳米孔测序(和其他第三代测序技术)有望解决目前测序平台的不足,纳米孔测序的主要特点是:读长很长,大约在几十kb,甚至100 kb;错误率目前介于1%至4%,且是随机错误,而不是聚集在读取的两端;数据可实时读取;通量很高(30x人类基因组有望在一天内完成);起始DNA在测序过程中不被破坏;以及样品制备简单又便宜。理论上,它也能直接测序RNA。 纳米孔单分子测序计算还有另一大特点,它能够直接读取出甲基化的胞嘧啶,而不必像传统方法那样对基因组进行bisulfite处理。这对于在基因组水平直接研究表观遗传相关现象有极大的帮助。并且改方法的测序准确性可达99.8%,而且一旦发现测序错误也能较容易地进行纠正。但目前似乎还没有应用该技术的相关报道。 其他测序技术 目前还有一种基于半导体芯片的新一代革命性测序技术——Ion Torrent6。该技术使用了一种布满小孔的高密度半导体芯片, 一个小孔就是一个测序反应池。当DNA聚合酶把核苷酸聚合到延伸中的DNA链上时,会释放出一个氢离子,反应池中的PH发生改变,位于池下的离子感受器感受到H+离子信号,H+离子信号再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从而读出DNA序列(图9)。这一技术的发明人同时也是454测序技术的发明人之一——Jonathan Rothberg,它的文库和样本制备跟454技术很像,甚至可以说就是454的翻版,只是测序过程中不是通过检测焦磷酸荧光显色,而是通过检测H+信号的变化来获得序列碱基信息。Ion Torrent相比于其他测序技术来说,不需要昂贵的物理成像等设备,因此,成本相对来说会低,体积也会比较小,同时操作也要更为简单,速度也相当快速,除了2天文库制作时间,整个上机测序可在2-3.5小时内完成,不过整个芯片的通量并不高,目前是10G左右,但非常适合小基因组和外显子验证的测序。 小结 以上,对各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做了简要的阐述,这三代测序技术的特点比较汇总在以下表1和表2中。其中测序成本,读长和通量是评估该测序技术先进与否的三个重要指标。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除了通量和成本上的差异之外,其测序核心原理(除Solid是边连接边测序之外)都是基于边合成边测序的思想。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优点是成本较之一代大大下降,通量大大提升,但缺点是所引入PCR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测序的错误率,并且具有系统偏向性,同时读长也比较短。第三代测序技术是为了解决第二代所存在的缺点而开发的,它的根本特点是单分子测序,不需要任何PCR的过程,这是为了能有效避免因PCR偏向性而导致的系统错误,同时提高读长,并要保持二代技术的高通量,低成本的优点。 表1:测序技术的比较 表2:主流测序机器的成本测序比较 以下图10展示了当前全球测序仪的分布情况。图中的几个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深圳(主要是华大),南欧,西欧和美国。 参考文献 原文链接: http://www.huangshujia.me/2013/08/02/2013-08-02-An-Introduction-of-NGS-Sequence.html2023-06-30 21:26:241
常用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有哪些
1、焦磷酸测序法测序法的基本原理是双脱氧终止法,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可靠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但其过程繁琐、耗时长,灵敏度不高,对环境和操作者有危害,故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焦磷酸测序法适于对已知的短序列的测序分析,其可重复性和精确性能与SangerDNA测序法相媲美,而速度却大大的提高。焦磷酸测序技术产品具备同时对大量样品进行测序分析的能力。为大通量、低成本、适时、快速、直观地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和临床检验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技术操作平台。2、微数字聚合酶链反应该方法为将样品作大倍数稀释和细分,直至每个细分试样中所含有的待测分子数不超过1个,再将每个细分试样同时在相同条件下聚合酶链反应后,通过基因芯片逐个计数。该方法为绝对定量的方法。3、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该法一般用于检测已知的突变位点。因此,无论是化石中的古生物、历史人物的残骸,还是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这也是“微量证据”的威力之所在。由1983年美国Mullis首先提出设想,1985年由其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即简易DNA扩增法,意味着PCR技术的真正诞生。到如今2013年,PCR已发展到第三代技术。1976年,台湾科学家钱嘉韵,发现了稳定的Taq DNA聚合酶,为PCR技术发展也做出了基础性贡献。PCR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高温时变性会变成单链,低温(经常是60°C左右)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DNA聚合酶最适反应温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仪实际就是一个温控设备,能在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延伸温度之间很好地进行控制。4、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是基于发生错配的杂合双链DNA与完全匹配的纯合双链DNA解链特征的差异而进行检测的,可检测出含有单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的异源双链片段。与测序法相比,该法简单、快速,不仅可用于已知突变的检测,还可用于未知突变的扫描。但只能检查有无突变,不能检测出突变类型,结果判断容易出错。5、单链构象异构多态分析技术依据单链DNA在某一种非变性环境中具有其特定的第二构象,构象不同导致电泳的迁移率不同,从而将正常链与突变链分离出来。与测序法相比,灵敏性更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因突变检测2023-06-30 21:26:342
DNA测序前为什么纯化
1. 去除带有荧光染料的残余ddNTP,不然会有染料峰的干扰;2. 去除残留的酶等蛋白质,因为蛋白质带有苯环,也会对荧光信号的检测带来干扰;3. 毛细管电泳时,要有buffer来保持稳定的离子强度和pH,所以还要再测序前去除盐离子哪些样本不好测? 当客户把成批的样品交给商业化的测序公司时,经常会被告知一些样本没有结果,或是测得不好,无法提供图谱。做为客户常常不清楚测序失败的原因,对于一些重要的样品只好改送另外的测序公司试试看。dna 测序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是模板的原因,模板的质量很重要,加入反应里的模板“量”并不很严格,但是模板“纯度”要求很高。这就是为什么商业测序公司通常要自已提取模板的原因。控制好模板是提高测序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经过训练,实验操作稳定的人来说,使用商品化成套试剂盒处理的dna模板的质量会有保证。其次,dna模板不能被污染,也就是说在挑菌落,细菌培养过程要防污染。如果菌生长的不好,提出来的模版测序效果也不好。 如果dna模板的质量没问题,有一段区域总是测不通,那就要考虑模板本身存在“难通过”的结构了。基因组中一些高度重复序列,gc 富集序列,poly a/t 序列 通常都是测序的“难点”,相对于质粒模板,pcr 产物的测序效果要差很多。 二是引物的原因,测序的引物除了通用引物就是pcr 的特异引物了。测不出时考虑更换新的引物或者改换另一个方向来测。(注意:即使是同一个模板,正反引物测序的效果可能相差巨大)。虽然很多时候使用pcr 扩增引物来做测序引物,但是测序对引物的特异性要求很高。如果引物与模板的非特异退火,延伸会导致“套峰”样结果。测序失败。 三是测序反应条件的原因,目前dna测序的原理是基于“酶”促反应的sanger 法,如果模板与引物匹配性不好,自然不会延伸出dna 片段;如果反应条件不合适,同样没用反应结果。当商业测序公司使用一个反应条件来测所有的样本时,某些样本的失败就不足为奇了。2023-06-30 21:26:513
sanger测序能测内含子吗
Sanger法测序 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 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2023-06-30 21:26:581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是什么?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因,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2023-06-30 21:27:201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是什么?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因,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2023-06-30 21:27:291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是什么?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因,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2023-06-30 21:27:392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
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双链DNA模板,带有3"-OH末端的单链寡核苷酸引物,4种dNTP(dATP、dGTP、dTTP和dCTP)。聚合酶用模板作指导,不断地将dNTP加到引物的3"-OH末端,使引物延伸,合成出新的互补DNA链。如果加入一种特殊核苷酸,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因它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如,存在ddCTP、dCTP和三种其他的dNTP(其中一种为α-32P标记)的情况下,将引物、模板和DNA聚合酶一起保温,即可形成一种全部具有相同的5"-引物端和以ddC残基为3"端结尾的一系列长短不一片段的混合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制得的放射性自显影区带图谱将为新合成的不同长度的DNA链中C的分布提供准确信息,从而将全部C的位置确定下来。类似的方法,在ddATP、ddGTP和ddTTP存在的条件下,可同时制得分别以ddA、ddG和ddT残基为3‘端结尾的三组长短不一的片段。将制得的四组混合物平行地点加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板上进行电泳,每组制品中的各个组分将按其链长的不同得到分离,制得相应的放射性自显影图谱。从所得图谱即可直接读得DNA的碱基序列。与DNA复制不同的是sanger测序中的引物是单引物或者是单链。2023-06-30 21:27:491
直接PCR测序法与Sanger法测序是一样的吗
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直接PCR测序法一般是指我们直接采用测序的方式来鉴定的方法,与其对等的一般是比如说是在基因型鉴定的RFLP,STR啊等等。而Sanger测序只是测序技术中的一种方法,于此对等的是像NGS啊,N-NGS啊等测序方法。两者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班级这个层面上的,而后者是班级里的一个人这个层面上的。2023-06-30 21:28:283
直接PCR测序法与Sanger法测序是一样的吗
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直接PCR测序法一般是指我们直接采用测序的方式来鉴定的方法,与其对等的一般是比如说是在基因型鉴定的RFLP,STR啊等等.而Sanger测序只是测序技术中的一种方法,于此对等的是像NGS啊,N-NGS啊等测序方法.两者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班级这个层面上的,而后者是班级里的一个人这个层面上的.2023-06-30 21:28:372
DNA测序有哪些方法?
第1 代测序技术荧光标记的Sanger 法——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1977)发明的双脱氧核糖核酸链末端终止法,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的DNA碱基序列。 Sanger法测序的原理就是,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使之扩增,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使之终止。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个至千以上个,相差一个碱基一系列片断。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第2 代测序技术循环阵列合成测序法—— 述第2 代测序技术中, 序列都是在荧光或者化学发光物质的协助下, 通过读取DNA 聚合酶或DNA 连接酶将碱基连接到DNA 链上过程中释放出的光学信号而间接确定的. 除了需要昂贵的光学监测系统, 还要记录、存储并分析大量的光学图像.这都使仪器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加. 依赖生物化学反应读取碱基序列更增加了试剂、耗材的使用, 在测序成本中比例相当大. 直接读取序列信息, 不使用化学试剂, 对于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是非常可取的.在一个正在发生突破瓶颈巨变的领域内, 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第3 代测序技术直接测序——将基因组DNA 随机切割成大约100 kb 左右的片段,制成单链并与六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 然后驱动结合了探针的基因组文库片段通过可寻址的纳米孔阵列. 通过每个孔的离子电流均可独立测量. 追踪电流的变化确定探针杂交在每个基因组片段上的精确位置. 利用基因组片段上杂交探针的重叠区域将基因组片段文库排列起来, 建立一组完整的基因组探针2023-06-30 21:28:441
Sanger是什么意思及反义词
Sanger森格尔 80年代初,马克西姆(Maxam), 吉尔伯特(Gilbert)和森格尔(Sanger)测定脱氧核糖核酸碱基序列的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并且实现了检测过程的自动化。现在,致命基因可很快确定。桑格(①姓氏 ②Frederick, 1918-, 美国生物化学家, 曾获 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Sanger法测序 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DNA碱基序列的一种方法。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DNA测序的技术主要有Frederick 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双链DNA模板,带有3"-OH末端的单链寡核苷酸引物,4种dNTP(dATP、dGTP、dTTP和dCTP)。聚合酶用模板作指导,不断地将dNTP加到引物的3"-OH末端,使引物延伸,合成出新的互补DNA链。如果加入一种特殊核苷酸,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因它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如,存在ddCTP、dCTP和三种其他的dNTP(其中一种为α-32P标记)的情况下,将引物、模板和DNA聚合酶一起保温,即可形成一种全部具有相同的5"-引物端和以ddC残基为3"端结尾的一系列长短不一片段的混合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制得的放射性自显影区带图谱将为新合成的不同长度的DNA链中C的分布提供准确信息,从而将全部C的位置确定下来。类似的方法,在ddATP、ddGTP和ddTTP存在的条件下,可同时制得分别以ddA、ddG和ddT残基为3"端结尾的三组长短不一的片段。将制得的四组混合物平行地点加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板上进行电泳,每组制品中的各个组分将按其链长的不同得到分离,制得相应的放射性自显影图谱。从所得图谱即可直接读得DNA的碱基序列。与DNA复制不同的是sanger测序中的引物是单引物或者是单链.2023-06-30 21:28:511
双脱氧法DNA测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DNA测序技术,即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和 Maxam和 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二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 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目前 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anger 法测序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 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2023-06-30 21:29:123
测序后的DNA序列与预测的有几个碱基不同,如何解决
测序后的DNA序列与预测的有几个碱基不同DNA测序(DNA sequenc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早在DNA双螺旋结构(Watson and Crick,1953)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报道过DNA测序技术,但是当时的操作流程复杂,没能形成规模。随后在1977年Sanger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末端终止测序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t发明了化学降解法。Sanger法因为既简便又快速,并经过后续的不断改良,成为了迄今为止DNA测序的主流。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Sanger测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对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对一些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都需要费用更低、通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应运而生。这三个技术平台各有优点,454 FLX的测序片段比较长,高质量的读长(read)能达到400bp;Solexa测序性价比最高,不仅机器的售价比其他两种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在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只有454测序的1/10;SOLID测序的准确度高,原始碱基数据的准确度大于99.94%,而在15X覆盖率时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9.999%,是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虽然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工作一般都由专业的商业公司来完成,但是了解测序原理、操作流程等会对后续的数据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 测序为例,简述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2023-06-30 21:29:211
第二代DNA测序法的原理能解释一下么
第二代DNA测序法的原理能解释一下DNA测序(DNA sequenc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早在DNA双螺旋结构(Watson and Crick,1953)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报道过DNA测序技术,但是当时的操作流程复杂,没能形成规模。随后在1977年Sanger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末端终止测序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t发明了化学降解法。Sanger法因为既简便又快速,并经过后续的不断改良,成为了迄今为止DNA测序的主流。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Sanger测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对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对一些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都需要费用更低、通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应运而生。这三个技术平台各有优点,454 FLX的测序片段比较长,高质量的读长(read)能达到400bp;Solexa测序性价比最高,不仅机器的售价比其他两种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在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只有454测序的1/10;SOLID测序的准确度高,原始碱基数据的准确度大于99.94%,而在15X覆盖率时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9.999%,是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虽然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工作一般都由专业的商业公司来完成,但是了解测序原理、操作流程等会对后续的数据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 测序为例,简述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基本原理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测序的基本原理是边合成边测序。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2023-06-30 21:29:311
DNA测序法
DNA测序(DNAsequencing,或译DNA定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排列方式。RNA测序则通常将RNA提取后,反转录为DNA后使用DNA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由Frederick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TerminationMethod)。新的测序方法,例如454生物科学的方法和焦磷酸测序法。Sanger测序法Sanger(桑格)双脱氧链终止法是FrederickSanger于1975年发明的。测序过程需要先做一个聚合酶连锁反应(PCR)。PCR过程中,双脱氧核糖核酸可能随机的被加入到正在合成中的DNA片段里。由于双脱氧核糖核酸多脱了一个氧原子,一旦它被加入到DNA链上,这个DNA链就不能继续增加长度。最终的结果是获得所有可能获得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目前最普遍最先进的方法,是将双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不同荧光标记。将PCR反应获得的总DNA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跑到最末端的DNA就可以在激光的作用下发出荧光。由于ddATP,ddGTP,ddCTP,ddTTP(4种双脱氧核糖核酸)荧光标记不同,计算机可以自动根据颜色判断该位置上碱基究竟是A,T,G,C中的哪一个[2]。454生物科学和焦磷酸测序法454测序法由454生物科学发明,是一个类似焦磷酸测序法的新方法。2003年向GenBank提交了一个腺病毒全序列[3],使得他们的技术成为Sanger测序法后第一个被用来测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新方法。454使用类似于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有着相当高的读取速度,大约为5小时可以测两千万碱基对[4]。2023-06-30 21:29:401
怎么检测一个样品中有没有这段序列
DNA序列是怎么测量出来的?160 人关注2 条评论写回答查看全部 7 个回答写回答叶一UNISKIN优时颜谢邀。1. 最原始的方法是Sanger法: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 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DNA测序的技术主要有Frederick 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 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的DNA碱基序列。 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2023-06-30 21:29:471
请问加减法测定DNA序列时是怎么从放射自显影的图谱上读出序列的?
DNA序列测定技术(双脱氧末端终止法)使用须知(张宏、李振甫)一、背景介绍 目前最常用的手工DNA序列测定技术,仍然是Sanger等(1977)提出的酶法,也称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这种方法生成相互独立的若干组带放射性标记的寡核苷酸,每组核苷酸都有共同的起点,却随机终止于一种(或多种)特定的残基,形成一系列以某一特定核苷酸为末端的长度,各不相同的寡核苷酸混合物,这些寡核苷酸的长度由这个特定碱基,在待测DNA片段上的位置所决定。然后通过高分辨率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放射自显影后,从放射自显影胶片上,直接读出待测DNA上的核苷酸顺序。 高分辨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亦是DNA序列测定技术的重要基础,可分离仅差一个核苷酸、长度达300-500个核苷酸的单链DNA分子。DNA序列测定的简便方法,为详细分析大量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蛋白质氨基酸序列都是根据基因或cDNA的核苷酸序列推导出来的。 除传统的双脱氧链终止法外,自动化测序实际上已成为当今DNA序列分析的主流。此外,新的测序方法亦在不断出现,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杂交测序法等。 二、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步骤 (一)制备模板 有两种类型的DNA可以作为Sanger法测序的模板,即纯化的单链DNA和经热变性或碱变性的双链DNA。 1、单链DNA模板 在一般情况下,可将靶DNA片段克隆于M13mp载体中,从M13mp系列噬菌体颗粒中分离得到的单链DNA模板效果最佳,只要细心掌握模板与引物的最佳比例,有经验的测序人员通过一次末端终止反应,能读取300-500个核苷酸序列。 2、经热变性或碱变性的双链DNA模板 利用双链质粒模板测序,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模板的质量和聚合酶的种类。用小量制备的质粒DNA来测定未知序列的DNA克隆,往往因为有污染而并不可取。高纯度的质粒最好采用氯化铯-溴乙锭梯度平衡超速离心法制备。其次是应采用高质量的聚合酶。一次末端终止反应亦可能读出300核苷酸序列。 (二)引物 酶法测序反应中都有一个与模板链特定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作为DNA合成的引物。不管是单链DNA作模板,还是用变性双链DNA作模板,都有通用引物可用,而不必另行设计与未知DNA序列互补的引物。通用引物可直接从厂商购买。 (三)DNA测序酶 该酶是一种经过化学修饰的T7噬菌体DNA聚合酶,是测定较长DNA的首选酶。市售的各种以该酶为基础的测序试剂盒,效果甚佳。 (四)放射性标记 传统的DNA测序方法都采用α-32P-dNTP作为放射性标记物,但由于32p发射的高能β射线,常会引起二个问题:首先是放射自显影图谱条带扩散、分辨率低,限制了识读序列的数量和准确性;其次是32P衰变会导致DNA样品分解,通常都应在测序反应后24小时内进行电泳,否则无法获得好的结果。 近年来α-35S-dNTP被广泛采用,是由于35S产生较弱的射线,克服了32P的二大缺点。放射自显影图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低的本底,测序反应产物可在-20℃保存一周,而分辨率并不下降。 (五)测序胶的准备及电泳 1、硅化玻璃板 2、配置电泳试剂和缓冲液 3、凝胶液的配置 4、电泳 5、电泳后凝胶的处理 (六)DNA序列的识读 DNA序列的识读: ①在显影前后一定要注意标明模板名称、日期和测序人等,并标明各套反应位置;②识读时从显而易见的特征序列开始,如连续的同聚核昔酸(如TTTTT、AAAAA)或交替出现的嘌呤和嘧啶(如GTGTGTGT),一旦找到这种序列,便可较快地确定目的序列的位置。 三、注意事项 尽管核酸序列测定方法越来越成熟、简便并且可以自动化,但事实上,对于一个片段较长、序列未知的待测核酸而言,仍然是一件耗时且繁琐的工作。对于一个待测DNA分子,要制定一个能够简捷准确的测定方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DNA片段大小。 2、背景资料:是否清楚DNA限制性酶切图谱,是否有一段已知序列,是否具有重复序列等。 3、测序目的: ①测定未知序列;②确定重组DNA的方向与结构;③对突变(如点突变)进行定位和鉴定;④比较性研究,如比较同种病毒不同株系之间的基因差异。后3种测序目的称为确证性测序。 4、实验条件:如手工测序还是自动化测序,合成引物费用等。 由于单套测序反应所能准确测定的DNA序列最长一般仅300-400bp。因此,在进行序列测定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待测DNA分子的大小,其次是所要测定的序列范围以及要求的序列精确程度等,再结合实验室的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克隆及测序方案。 DNA序列如何测定 一、常规DNA测序的原理制作物理图谱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细的过程。第一步把每条染色体分成平均长度在400kb的长片段,每段克隆到一个YAC上,所有YAC克隆都按照其在染色体上的实际位置进行排序,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能够覆盖整个染色体的YAC文库。把每一个YAC克隆携带的染色体片段经部分酶切形成一系列有重叠区域的40kb左右的片段克隆到粘粒上,得到粘粒文库。每个粘粒上的染色体片段再经酶切形成4kb左右的片段克隆到测序专用的质粒载体上。测序质粒上携带的4kb的片段就可以用现在常规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了。把所有质粒克隆的DNA片段序列读出,再按照各个片段在染色体上的实际位置进行排列,最后就可以得到染色体的全部核苷酸碱基对序列。染色体的DNA碱基序列是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最精细形式。所谓“常规测序方法”的基本特点有两个:第一,把待测序的DNA分子进行处理,得到每个只差1个核苷酸的一系列逐步缩短的DNA分子的混合物;第二,通过凝胶电泳把这些DNA分子分离开来,形成阶梯状排列的条带,然后逐个读出DNA的碱基序列。二、化学法测序得到长度只差一个碱基的DNA分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化学方法把待测序的DNA片段在每个碱基处切断一次。这是由Maxam和Gilbert发明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待测序的DNA分子成单链分子,其5"端用32p进行放射性标记。然后把这些单链DNA分于分成4份,每份用一种化学试剂处理DNA片段,每种试剂可使DNA分子在一种碱基的5"端的磷酸二酯键处发生断裂。例如,试剂一可使单链DNA分子在A碱基处断裂,试剂二可使单链DNA分子在T碱基处断裂,依此类推。把反应条件控制好,使每个DNA分子只发生一次断裂,这样,我们就得到4种反应产物,每种由在一种碱基处发生断裂形成的DNA片段组成。把这4种反应产物用聚丙烯凝胶电泳进行分离,两个DNA片段只要相差1个碱基,就可以在这种凝胶中被分成两个条带。电泳完成后,用X光胶片进行曝光,最后得到一张由不同条带组成的序列图。从这张图上就可以读出待测DNA片段的碱基序列。5"端的第一个碱基G读不出来,可以通过测定互补链的序列测出这个碱基。三、酸法测序与测序的自动化另外一种得到长度只差一个碱基的DNA分子的方法是英国科学家桑格发明的,这种方法利用DNA聚合酶以待测序的DNA单链分子为模版合成互补的新链。在合成新链时,合成原料除了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外还加入一种2"和3"位上的羟基都脱除的核苷酸。由于缺少3"羟基,当这种核苷酸被结合到链上后,它的后面不能再结合其他核苷酸,链的合成就此终止。与化学法测序类似,我们可以准备4种反应物,加入的核苷酸类似物分别携带A,G,C,T碱基,每种反应物里包含在一种碱基处终止链延伸的长短不同的DNA片段。这些DNA片段也要用放射性标记,经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得到DNA条带图谱,根据图谱可以读出DNA的碱基序列。这种方法比化学法简单,条件易于控制。用4种不同的荧光化合物分别标记4种反应的产物,就可以做到把4种反应物混合在一起进行电泳,可以提高电泳分析的效率。这种方法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和机器人技术可以实现DNA测序的高度自动化。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型号的DNA自动测序仪可供选购。根据最新计划,到2000年人类基因组的“草稿”要出来。这个“草稿”包含了90%的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每个区域测定5次左右。到2003年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可以完成,这个序列可以作为“参考基因组”或者“标准基因组”用于生物医学研究。测定这个“标准基因组”所用的DNA是由10到20位志愿者提供的,用男性的精子DNA和女性的血液DNA作为样品构建了人的基因组文库,因此,“标准基因组”序列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序列,而是几十位志愿者的序列的综合体现。四、单分子荧光测序单分于荧光测序是一种快速DNA测序法,这是利用单分子操作技术直接读取DNA的碱基序列的方法,与传统的荧光测序法相比,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速度。用桑格测序方法现在每天可以解读上万个碱基序列,但是如果单分子荧光测序取得成功,它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传统方法一天的工作。单分于荧光测序的主要过程如下。第一步,取一条大约有5万个碱基那么长的单链DNA分子,把它的一端用化学方法连接在一个非常微小的塑料球上,DNA分子就会缠绕在塑料球上。第二步,在一张类似激光唱片的圆盘上铺一层很薄的液体薄膜,然后用激光光钳把塑料球放在这张光盘的液体膜上进行移动,DNA分子就会在后面被拖着展开,就好像一只船拖着一条绳子快速前进,把绳子拉展一样。第三步,让拉展的的DNA分子与一种核酸外切酶结合。这种核酸外切酶可以和DNA的游离的末端结合,然后逐个把DNA的碱基切割下来。第四步,用单分子光谱技术逐个识别并且读出碱基即达到了测序的目的。目前,单分子荧光测序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主要问题是用于识别单个碱基的单分子光谱技术还没有过关。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读取DNA分子碱基序列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近期内有可能取得突破。五、DNA芯片与杂交测序DNA芯片是一种通过杂交测定未知DNA序列的新技术。在一个玻璃或硅片上合成大量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例如可以合成8个碱基长的全部可能的寡聚核苷酸片段(48=65,536种)。这些探针一头固定在固体基质上,另外一端是游离的。它们在硅片上有规律地排列着,每个特定位置上探针的序列都是已知的。假如有一个DNA片段需要测序,我们可以把它的单链形式用荧光进行标记,然后与硅片上的6万多种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杂交结果。如果某个探针与持测DNA的某个部分的序列是完全互补的,待测DNA分子就被结合到硅片上,这个探针所在的位置就会发出荧光。这种包含大量的生物遗传信息的寡聚核着酸阵列就叫DNA芯片,也叫基因芯片。DNA芯片的制备要利用微电子芯片生产中的光刻技术以及在位组合化学技术。DNA芯片的阅读要使用显微术,信息的解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因此,DNA芯片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2023-06-30 21:29:571
蛋白质测序方法
Sanger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和多肽的N-末端氨基酸残基。Edman降解才是氨基酸序列的测定技术。但是它不能测超过40个残基的序列。所以测大的蛋白质的序列时,需要用化学试剂将蛋白质降解为一些肽段。即需要水解。水解时一般用三氟乙酸进行酸水解。酸水解就是加热酸进行水解,而碱水解就是加入碱进行水解。蛋白质一般用酸水解。而酯类则两种水解方式都常用。知道了吗?^_^2023-06-30 21:30:061
DNA序列测序图谱识别方法
百度百科:DNA测序(DNA sequencing,或译DNA定序)是指分析特定DNA片段的碱基序列,也就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的(G)排列方式。RNA测序则通常将RNA提取后,反转录为DNA后使用DNA测序的方法进行测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由Frederick Sanger发明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和Maxam和 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二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 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2023-06-30 21:30:151
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应用展望
第二代测序技术--以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 为例1.概述 DNA测序(DNA sequenc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早在DNA双螺旋结构(Watson and Crick,1953)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报道过DNA测序技术,但是当时的操作流程复杂,没能形成规模。随后在1977年Sanger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末端终止测序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t发明了化学降解法。Sanger法因为既简便又快速,并经过后续的不断改良,成为了迄今为止DNA测序的主流。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传统的Sanger测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对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对一些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都需要费用更低、通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应运而生。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即通过捕捉新合成的末端的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现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Roche/454 FLX、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和Applied Biosystems SOLID system。这三个技术平台各有优点,454 FLX的测序片段比较长,高质量的读长(read)能达到400bp;Solexa测序性价比最高,不仅机器的售价比其他两种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在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只有454测序的1/10;SOLID测序的准确度高,原始碱基数据的准确度大于99.94%,而在15X覆盖率时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9.999%,是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虽然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工作一般都由专业的商业公司来完成,但是了解测序原理、操作流程等会对后续的数据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下文将以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 测序为例,简述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2.基本原理 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测序的基本原理是边合成变测序。在Sanger等测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四种不同的dNTP,当DNA聚合酶合成互补链时,每添加一种dNTP就会释放出不同的荧光,根据捕捉的荧光信号并经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得待测DNA的序列信息。3.操作流程1)测序文库的构建(Library Construction) 首先准备基因组DNA(虽然测序公司要求样品量要达到200ng,但是Gnome Analyzer系统所需的样品量可低至100ng,能应用在很多样品有限的实验中),然后将DNA随机片段化成几百碱基或更短的小片段,并在两头加上特定的接头(Adaptor)。如果是转录组测序,则文库的构建要相对麻烦些,RNA片段化之后需反转成cDNA,然后加上接头,或者先将RNA反转成cDNA,然后再片段化并加上接头。片段的大小(Insert size)对于后面的数据分析有影响,可根据需要来选择。对于基因组测序来说,通常会选择几种不同的insert size,以便在组装(Assembly)的时候获得更多的信息。2)锚定桥接(Surface Attachment and Bridge Amplification) Solexa测序的反应在叫做flow cell的玻璃管中进行,flow cell又被细分成8个Lane,每个Lane的内表面有无数的被固定的单链接头。上述步骤得到的带接头的DNA 片段变性成单链后与测序通道上的接头引物结合形成桥状结构,以供后续的预扩增使用。3)预扩增(Denaturation and Complete Amplification) 添加未标记的dNTP 和普通Taq 酶进行固相桥式PCR 扩增,单链桥型待测片段被扩增成为双链桥型片段。通过变性,释放出互补的单链,锚定到附近的固相表面。通过不断循环,将会在Flow cell 的固相表面上获得上百万条成簇分布的双链待测片段。4)单碱基延伸测序(Single Base Extension and Sequencing) 在测序的flow cell中加入四种荧光标记的dNTP 、DNA 聚合酶以及接头引物进行扩增,在每一个测序簇延伸互补链时,每加入一个被荧光标记的dNTP就能释放出相对应的荧光,测序仪通过捕获荧光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光信号转化为测序峰,从而获得待测片段的序列信息。从荧光信号获取待测片段的序列信息的过程叫做Base Calling,Illumina公司Base Calling所用的软件是Illumina"s Genome Analyzer Sequencing Control Software and Pipeline Analysis Software。读长会受到多个引起信号衰减的因素所影响,如荧光标记的不完全切割。随着读长的增加,错误率也会随之上升。5)数据分析(Data Analyzing) 这一步严格来讲不能算作测序操作流程的一部分,但是只有通过这一步前面的工作才显得有意义。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是长度只有几十个碱基的序列,要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将这些短的序列组装成长的Contigs甚至是整个基因组的框架,或者把这些序列比对到已有的基因组或者相近物种基因组序列上,并进一步分析得到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果。(注:图片引自Elaine R. Mardis (2008)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Methods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9:387–402)4.讨论 目前Solexa测序的读长能达到75bp,这个大小比传统的Sanger测序要短得多,也比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的SOLID测序要短,但是Solexa测序的优势是能够获得海量的数据,并且价格低廉,按相同的数据量来算,Solexa测序要比其他测序技术便宜很多。75bp的长度肯定是不适合直接用来分析的,测序得到的reads需要拼接之后才能有实际的用途,这就要求有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作为支撑。 和传统的测序技术相比,Solexa测序的错误率也相对较高,并且测序错误倾向于分布在read后面的碱基中,如何区分测序错误和真正的DNA多态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尽管新一代测序技术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它还是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一些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非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以及一些生物的转录组测序都采用了新一代测序技术,比如说前不久刚发表的熊猫的全基因组(Ruiqian Li et al,2009)测序就是用Solexa测序技术完成的。5.参考文献(1)Elaine R. Mardis (2008)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Methods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9:387–402(2)Jay Shendure, Hanlee Ji (2008)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nature biotechnology 6:1135-1145(3)Stephan C Schuster (2008)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ransforms today"s biology. Nature Methods 5:16-18(4)Zhou DG, Zhao QG, Fu CG et al (2008) Th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its Effect on the Rice Molecular Design Breeding.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6: 619-6302023-06-30 21:30:383
双脱氧链终止法的原理是什么?
双脱氧链终止法是现在应用最多的核酸测序技术(也即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由Sanger等1977年发明提出。主要用于DNA基因分析。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种单脱氧碱基存在条件下复制或转录时,如果在四管反应系统中分别按比例引入四种双脱氧碱基,只要双脱氧碱基掺入链端,该链就停止延长,链端掺入单脱氧碱基的片段可继续延长。如此每管反应体系中便合成以共同引物为5"端,以双脱氧碱基为3"端的一系列长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应终止后,分四个泳道进行电泳。以分离长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长度相邻者仅差一个碱基),根据片段3"端的双脱氧碱基,便可依次阅读合成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酶法)测序程序 操作程序是按DNA复制和RNA反转录的原理设计的。1.分离待测核酸模板,模板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可以是双链,也可以是单链。2.在4只试管中加入适当的引物、模板、4种dNTP(包括放射性标记的ddNTP,例如32P ddNTP和DNA聚合酶(如以RNA为模板,则用反转录酶),再在上述4只管中分别加入一种一定浓度的ddNTP(双脱氧核苷酸)。3.与单链模板(如以双链作模板,要作变性处理)结合的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从5"端向3"端进行延伸反应,32P随着引物延长掺入到新合成链中。当ddNTP掺入时,由于它在3"位置没有羟基,故不与下一个dNTP结合,从而使链延伸终止。ddNTP在不同位置掺入,因而产生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新的DNA链。4.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时分离4只反应管中的反应产物,由于每一反应管中只加一种ddNTP(如ddATP),则该管中各种长度的DNA都终止于该种碱基(如A)处。所以凝胶电泳中该泳道不同带的DNA 3" 末端都为同一种双脱氧碱基。5.放射自显影。根据四泳道的编号和每个泳道中DNA带的位置直接从自显影图谱上读出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序列。2023-06-30 21:3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