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如果没有美国的话,苏联早就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了,谁有这段历史的资料,谢谢了!

2023-07-01 17:52:46
共5条回复
小菜G的建站之路

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中美关系当时也很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白宫时,发现尼克松早已急不可耐:“说吧,亨利,碰上了什么麻烦事?”基辛格拿出十几张写满字的纸放到桌上说:“看看吧,苏联想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昨晚,多勃雷宁先生同我深谈了一夜。克里姆林宫的几个家伙决定用核导弹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现在他们来征求我们的意见。”

  

  

  

  1、力量对比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当时“九大”即将召开,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全国开展了声讨“苏修”入侵的群众性示威活动,参加者据当时宣称有1.5亿人以上。中苏边境、中蒙边界附近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和民兵,也进入了战备状态。

  2、事件过程

  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国边防巡逻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给侧后的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随后,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发起反击,但遭到丛林中苏军的猛烈射击。中国边防战士于庆阳猛然跃起,向丛林苏军射击,吸引火力。苏军火力向他射击,击中他的头部,他倒下后不久,顽强地站起,端起冲锋枪继续向苏军冲击,直至英勇牺牲。副连长陈绍光指挥一个班迂回到丛林中苏军侧后,但一股苏军又从他的侧后冲来,两面机枪夹击他们。陈绍光一面指挥分队英勇还击,一面奋勇向苏军一个机枪火力点冲去。这时他身受重伤,仍然坚持移动到有利位置,打掉了这个火力点后,倒在了血泊中。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月15日凌晨,苏军边防军60余人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中国边防部队某部营长冷鹏飞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与入侵苏军形成对峙。8时许,苏军发起攻击,冷营长沉着指挥,坚守有利地形,指挥部分兵力分割苏军,经一个小时激战,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9时46分,苏联边防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6辆坦克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从南北两侧发起攻击,并以密集火力封锁江叉,拦阻中国边防部队登岛支援。坚守在2号阵地上的无坐力炮班长杨林,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苏军,待苏军坦克驶近到只有10余米远时,他接连投出5枚手雷,打乱苏军队形,使其一辆坦克闯入雷区被炸坏。杨林带两个炮班机动射击,他连续击中3辆装甲车,但他也不幸被苏军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13时35分,苏军边防军纵深炮火猛烈袭击中国防御阵地,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炮击2小时后,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4辆装甲车掩护下,发起第三次进攻。守岛的中国边防部队分割其步兵与装甲、坦克联系与苏军近战,减弱其火力。火箭筒手华玉杰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绒衣,先后击毁击伤苏军4辆装甲车。经50多分钟激战,胜利地粉碎了苏联边防军的第三次进攻。 这一天,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同入侵苏军共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击退了苏联边防军的3次进攻, 珍宝岛冲突中被解放军俘获的T-62坦克

  胜利地保卫了珍宝岛。 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多人,向岛上敷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型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击毙苏军边防部队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和杨辛中校,被炸坏的苏军坦克被中国边防军缴获,成为苏联侵略中国领土的铁证。

  3、事态发展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同时,苏联还与美国联系,试探性的提出联合对核武器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打击。苏联同时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并且妄图在共产主义大会上驱逐中国共产党,孤立中国。 1969年6月后,苏联继续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冲突不断。1969年8月13日出动上百名步兵,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侵入我国新疆边境,制造了铁列克提事件,导致中方近40名士兵牺牲。

  4、美国反对苏联

  虽然当时苏联向美国提议联合攻击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其幕僚商议后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这将导致全世界范围的核战争,苏联的行为不亚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所以,美国迅速将苏联秘密向美联系内容公开,提示中国事态的异常严重性,随即中国全国进入核战准备状态,部队进入一级战备,高层人员开始疏散隐蔽。 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中美关系当时也很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白宫时,发现尼克松早已急不可耐:“说吧,亨利,碰上了什么麻烦事?”基辛格拿出十几张写满字的纸放到桌上说:“看看吧,苏联想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昨晚,多勃雷宁先生同我深谈了一夜。克里姆林宫的几个家伙决定用核导弹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现在他们来征求我们的意见。” 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级官员紧急磋商后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让他们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到那时,美国也会举起白旗的。“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经过磋商,美国认为:一是只要美国反对,苏联就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二是应设法将苏联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但做到这一点很难,美中30年来积怨甚深,直接告诉中国,他们非但不会相信,反而会以为我们在玩弄什么花招。最后决定“让一家不太显眼的报纸把这个消息捅出去,美国无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无法怪罪我们。”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气得发疯。中国当然更不会像基辛格所说的“但愿中共领导看到了这则消息,千万不要随后扔掉”。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同时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叁线,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9月16日,伦敦《星期六邮报》登载了苏联自由撰稿记者、实为克格勃新闻代言人的维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进行空中袭击”。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阴云又一次笼罩中华大地。美国明白,维克多的文章是对美国的一个试探!更是对中国的示警。 出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和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严重后果,在尼克松召集紧急国防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总统阿格纽、国防部长莱尔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国务卿罗杰斯和基辛格)后认为:“对于眼前这场中苏一触即发的战争,我们当然应当阻止。如果他们执意要打,那是他们的事情。”为此,美国实施了叁步曲:一是由于中美政府之间没有交流渠道,安排高级官员会晤,要费很多周折,时间也来不及,我们可以把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拣起来,华沙会谈延续了15年,现在已经中断了两年,此时恢复意义自然非比寻常。可以安排驻波兰大使沃尔特·斯托塞尔马上去办。这就出现了斯托塞尔尾追中国驻波大使的戏剧性事件。二是要利用齐奥塞斯库和叶海亚与中国的亲密关系,频频传递我们期望和解的诚意。叁是为了远水解近渴立竿见影,美国亮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尚保留未及动用的一张牌——“用苏联已被破译的密码,发出向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 1969年10月15日晚7时许,心慌意乱的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报告:“刚才国家安全委员会报来两个消息,一个是中国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这一点我们卫星收到的信号和拍摄的照片都已经证实。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利益与他们有关,而且已经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因为情况十万火急,他们只是通报了消息,正式报告还要稍晚些送来。”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国会站到中国一边?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请马上拨通驻美使馆电话。”几分钟后,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宁大使向勃列日涅夫报告:“情况属实,两小时前我同基辛格会晤过,他明确表达了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将认为是第叁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基辛格还透露,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我国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我们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他们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听完后,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5、苏联转变

  周总理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当中苏两国已进入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领导人出于全球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难免在袭击中国后遭报复等多方面考虑,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吊唁胡志明之机,突然向同去吊唁的中国代表团表达谈判的愿望,随后的周恩来总理和柯西金的会晤暂缓了双方的紧张态势,但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中国和苏联从此开始进入了将近20年的敌对备战状态。

    6、开启谈判

     1969年3月6日,苏联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发生在乌苏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无论是边防军还是常规军的集群;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线是:该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毫不让步、坚决对抗。 但是,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赫鲁晓夫得知后将其从北京召回,并对其大发雷霆,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在冲突发生前一年,即1968年夏,济里亚诺夫再次声明:应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曾讨论过与中国边境地区的局势问题。主持人是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在会上他让每个人站起来回答:“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边防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要用武力解决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济里亚诺夫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外,会后他还给自己的部属下达补充命令:“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国人进人我国领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后,要和大家说再见时,才暗示:“如果情况非常严重,那就还击”。 那次战斗以后,从中国方向进入该岛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而在乌苏里江右岸集结了大量的军队。直到1969年9月,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会晤后,紧张局势才逐渐平息。 中国于1969年5月24日发表声明:中苏边界问题演变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国方面的责任。但是,中国仍然准备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苏联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从未同中国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 在边境冲突上,中苏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苏在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出动直升机掩护坦克装甲部队,在炮火支援下袭击在铁列克提地区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巡逻分队。中国边防军几十人(一说38人,一说78人)被围全部阵亡。

    7、事态缓和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与周恩来等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在于苏联认定中国有核反击能力,并且双方都愿意防止大规模军事冲突。 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签订条约

     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批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2005年2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珍宝岛战斗的结果使苏联方面相当震惊,对中国常规力量的实力也有了新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苏联的战争企图。在国防建设上,珍宝岛战斗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且不说随后开始的规模巨大的战备工作,单就装备上讲,由于在珍宝岛之战中,当时我军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无后坐力炮、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我军开始进行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73式100毫米滑瞠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其后一直到80年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够有效对付苏军T-72坦克,基本解决了当时的战备需要,并使我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至今仍居于世界前列。这种结果,恐怕也是当年拿坦克恐吓我们的国家所没有想到的。 珍宝岛冲突后不久,1969年8月,我军在岛上建立了营房,开始常年驻守该岛。如今,岛上的营房已经换了五代,4名解放军官兵在这里行使着国家的主权,只有岛上林中依旧埋藏的2000多枚地雷和偶尔可见的雷场标志,还能让人追溯回当年炮火隆隆的时光。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71位战士(统计至1969年11月为止),68位安眠于宝清县的珍宝岛烈士陵园,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园有1位。

再也不做站长了

国与国之间 不单单是人才 科技 经济 文化 实力的竞争 还有 情报 国情 生活习惯 适应能力 的竞争 反正只要是有的项目 都可以称为竞争 比拼的借口 或者理由 不管从意识形态 还是思想纬度 能有效解决 人与人之间矛盾 国与国之间隔阂的 机构或者团体才具备先进性 至于某些掩耳盗铃 瞎子称象 不顾世界潮流 搞封建专制的人 来说 金钱买不来 信誉 也买不来 尊重 看似表面的一切都是世俗 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是该还帐的时候了 不管你自我判断如何 当你拿起烟 点了对方递过来的火时 你们就在一条船上了 如果这时候因为查票 要把某人丢下船 你花钱也买不来座位 这不是钱的事

血莲丿红尘
哎 !!!年轻人别再相信谣言了.
就边境一点冲突当时的苏联人不会疯狂到打核战争.
美国人也不会保护中国.
全是美国狗或亲美狗编造的谣言.
50年侵略朝鲜半岛轰炸中国边境叫嚣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是美国人(虽然麦克最后被总统撤职身败名裂),组织中国收复台湾的是美国人,轰炸中国大使馆的是美国人,撞坏中国战机的是美国人,来南海跟中国耍横的是美国人....
看看真相吧
http://military.china.com/kangzhan70/zhjw/11173869/20160420/22481736_all.html#page_2
大鱼炖火锅
http://tieba.baidu.com/p/2632426684
CarieVinne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战役之后,苏就准备对中国进行了核打击。

相关推荐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句话出自基辛格《论中国》第三章。原文是“Through a painful and often humiliating process.China"s statesmen in the end preserved the moral and territorial claims of their disintegrating world order. ”可能因为翻译版本问题,很多人读完《论中国》并没有找到这句话,显然这个翻译版本水平无疑是很高的,真正做到了信达雅。《论中国》是亨利·基辛格2011年发表的书籍。《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许多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2011年5月17日,这本新书在美国发售,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书中曾说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
2023-07-01 15:08:371

基辛格论中国的名言警句

基辛格名言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已对石油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如果我们的石油资源被人家牢牢的控制,我们的脖颈上就被人家套上了要命的绳索。中国是一个拥有13.4亿人口的臃肿的庞大国家,如果我们的粮食不能自给,如果世界粮食市场被人家控制,中国可能不被人侵略而自乱。中国买了那么多美国国债,美国发行美元,如果自己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在世界经济大战、货币大战中,
2023-07-01 15:08:521

如何评价基辛格的《论中国》?

先想吐槽一下这书名起的,要不是细看了作者是基辛格博士,我肯定不会买(粗看还以为是和《中国不高兴》一个档次的书)。一个国家的组成何其复杂——历史、文化、地理等等——写几本书也论不完,更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灿若星河的历史的老国家。所以,虽然书名起的很宏大,但是基辛格还是紧紧围绕他的老本行来论述中国——外交(我一直觉得书名改成「论新中国外交」之类可能更贴切)。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一章总论中国的独特性,从地理、文化、历史等几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会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具体的影响之处和方式,都会在接下各章中体现。从第二章开始,按时间顺序论述中国的外交发展进程,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千禧年结束,介绍了每个历史大事件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博弈与变革。(包括:鸦片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朝鲜战争,冷战,中美建交,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印战争,改革开放。基辛格博士更是亲历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人,也总结了对他们各自的印象和评价。)本书最突出的两个优点是:1.历史场景感和事件参与感。2.全局视角,解构中国外交政策。
2023-07-01 15:09:001

中国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出自哪里?

中国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出自基辛格写的《论中国》。这一本书写了我们国家的一些文化特质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分析,值得一阅。书籍
2023-07-01 15:09:093

基辛格: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本文节选自[美]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 中国多次警告美军越过“三八线”会产生严重后果,但美国充耳不闻。 令人不解的是,艾奇逊认为中国的警告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出的,因此可以置之不理。 也许他自以为能够镇住毛泽东。 迄今为止,各方发表的许多文件中没有一份显示任何一方曾认真讨论过采取外交途径解决的可能性。周恩来对中央军委或政治局的历次讲话都没有表露这样的意图。 与普遍的观点相反,中国“警告”美国不得越过“三八线”无疑是转移视线的一种手法。那时毛泽东已经派解放军的朝鲜族士兵从满洲越境去援助北朝鲜了,他还把台湾海峡沿岸的大军调到朝鲜边境附近,并向斯大林和金日成保证中国会支持北朝鲜。 唯一一次可能会避免中美马上开战的机会,是毛泽东10月14日给还在莫斯科的周恩来的指示信。当时中国军队正在准备跨过鸭绿江。 毛泽东在信中谈到了他的战略计划: 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当然,中国完全不可能在六个月内在空中和地上取得压倒性优势。 如果当年美军驻足于平壤元山一线(朝鲜半岛狭窄的颈部),会不会就能建立一个缓冲区,打消毛泽东的战略担忧呢?如果美国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做一些表示,以后的事态发展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毛泽东会不会因为他的军队借出兵朝鲜之机得到精良的装备就满足了呢? 也许毛泽东对周恩来所说的那六个月本来是一个机会,可以用来进行外交接触,提出军事警告,或是让毛泽东或斯大林改变心意。另一方面,从革命义务或战略责任的意义上,毛泽东无疑会反对在迄今为止由共产党占领的土地上建立缓冲区。 然而,深得《孙子兵法》三昧的毛泽东可以同时推行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战略,而美国却没有这个能耐。它选择了联合国支持的方案,把鸭绿江作为朝鲜的边界,没有选择朝鲜半岛狭窄颈部那条它本可靠自己的军队和外交努力保护的界线。 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的各方就这样进入了一场有可能触发全球冲突的战争。战线时时变化,呈拉锯状。中国军队攻下了汉城,但又被击退,直至停战谈判,战区陷入军事僵局。谈判一谈就是两年,其间美军不再发动军事进攻——这对苏联来说无疑是理想的结果。苏联自始至终都建议把谈判,甚至是这场战争,拖得越久越好。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达成,基本上维持了战前沿“三八线”划定的界线。 参战者谁也没能实现自己的全部目标。对美国来说,停战协议的签署达到了它参战的目的——击败了北朝鲜,但同时它这个核超级大国却被力量薄弱的中国打得一蹶不振,无力再向前推进。它不负期待,为盟国提供了保护,却也付出了代价:有些盟友开始露出反叛的苗头,美国国内也出现意见分歧,争论不已。 观察家们不会忘记美国关于这场战争目的的辩论。 麦克阿瑟将军信奉传统的作战原则,战必求胜;美国政府则认为这场战争只是幌子,意在把美国诱入亚洲——这确实是斯大林的战略——因此愿意接受军事上的平局(可能还有长期的政治上的挫折),这就是美国第一次参战所落得的结果。 v 美国无法调和政治和军事目标,这也许会使其他有意向美国挑战的亚洲国家相信,美国国内难以接受没有明确军事结果的战争——10年后在越战的旋涡中,这个难题再次尖锐地出现。 也不能说中国完全如愿以偿,至少在通常的军事意义上是这样。 毛泽东没能像中国的宣传机器起初宣称的那样,把整个朝鲜半岛从“美帝国主义”的魔掌下解放出来。但是他决定参战是为了更大、更抽象,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目的:使“新中国”经受战火的考验,彻底颠覆中国一贯的软弱和被动的形象;向西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向苏联)证明中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国家它将不惜使用武力;确立中国在亚洲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主导作用。 毛泽东新思想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的战略思想,更在于藐视世界强权,敢于走自己的路的坚强意志。 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 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 。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对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记忆成了后来美国对越战略的一个重要制约 。中国利用这场战争和同时进行的“抗美援朝”宣传和镇反运动达成了毛泽东的两个中心目标:消灭国民党在大陆残余的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政权,增强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毛泽东激起民众对西方强权的愤慨,把战争描述成“打击美帝嚣张气焰”的斗争;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软弱挨打之后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尽管战争打完后中国已是筋疲力尽,但在它自己和世界的眼中,它都换了崭新的面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斯大林成了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 他准许金日成开战,并且催促毛泽东出兵。他看到美国对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未做反应而受到鼓舞,以为金日成在朝鲜也可以如法炮制。美国的插手使得这个目标化为泡影。他支持毛泽东出兵,料想这么一来就会使中美两国结下深仇,因而增加中国对苏联的依赖。 斯大林的战略预测是对的,但他对结果的估计却大错特错。中国对苏联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苏联给中国提供的军备最终加快了中国的自立。斯大林促成的中美之间的不和并未导致中苏关系的改善,也未降低中国走铁托道路的可能性。 正相反,毛泽东认为他可以同时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不买账。 美苏之间的冲突至深至广,所以毛泽东判断他在冷战中尽可利用苏联的支持而无须做出回报,甚至可以在苏联没有许诺支持的时候就打出苏联支持的旗号作为威胁,他在后来的几次危机中就是这样做的。朝鲜战争刚结束,中苏关系就开始恶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斯大林瞒着中国怂恿金日成冒险,蛮横地逼迫中国出兵干预,尤其是苏联在提供支援时不情不愿,条件苛刻,所有的支援都是以借贷方式,以后都是要还的。 10年内,苏联将成为中国的头号对手。又过了不到10年,就将发生一场同盟关系的逆转。
2023-07-01 15:09:221

为什么基辛格说过去1800多年,中国都是全球最富有是国家

鸦片战争之前,我国的GDP(现代历史研究者也用这个概念研究古代经济)都是世界前列,所以才有元朝马可波罗说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遍地黄金,让后来的殖民者趋之若鹜,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那么大的船队,没有实力是玩不起的。当时,中国主要是自给自足,富甲四方,无需从别国引进物资,所以都是贸易顺差,就是我们输出货物,赚进的钱比进口所花的钱多,是多的多。后来,西方开始向中国输送鸦片,就是要打破这种贸易逆差(对老外来说),中国当时的农业经济也不需要太多的国外工业产品,因此,输送鸦片是比较好的,来钱也快。在此之后,国力每况愈下,慈禧还曾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可见她中华物力还是很自信的。现在提倡民族复兴,就是要复兴到那个时代,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富。
2023-07-01 15:09:292

论中国的媒体评论

此间媒体评论认为,《论中国》不但涉及基辛格自己在尼克松政府时期开启对华外交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以历史的角度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展现中国外交政策及观点的来龙去脉。这本著作也将帮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更好了解中国。基辛格表示,中美合作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 《纽约时报》已先期获得样书,并于2011年5月10日C叠头版刊发该报头牌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的长篇评论。文章称此书是“迷人的、精明的,有时又是悖于常理的”,既受惠于史景迁等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也得益于基辛格本人与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亲密交往。像他1994年的著作《大外交》(Diplomacy)一样,此书也有意捍卫他为尼克松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时的历史形象,同时光大他本人的现实政治理论。角谷指出,他对中国领导人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优雅的周恩来总是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基辛格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坚强”而“目光忧郁的”邓小平所面对的艰巨任务着想,也能用儒家的大同思想去解释“全面和谐”(Great Harmony)。现在仍在世的人中,对于美国1971年向中国打开大门,以及接下来中国对世界敞开大门,没有人比基辛格功劳更大了。现在基辛格写就了《论中国》,内容流畅而迷人,有历史,有回忆录,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前提、方法和目标做出了透彻审视。——《华尔街日报》极吸引人,言辞犀利……书中通过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亲密直接的接触,给出了一幅中国肖像。全书追溯了中国历史的各阶段和局面……甚至还阐述了中国区别于美国的哲学性差异。——《纽约时报》亨利?基辛格不仅是第一位正式出访中国的美国外交官,而且在此后的40年里,他陆续出访中国超过50次。从外交上讲,在解释中国这件事上,基辛格拥有某种特权。现在,这位年近88岁的国际问题专家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论中国》,用巨大的篇幅再次讲述这一非凡的历史,并表现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毫不掩饰的认可。——《纽约时报书评》让人欲罢不能……在《论中国》中,政治家基辛格根据历史记录以及他40年来与中国四代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分析了中国古代与其现代发展轨道的联系。这位帮助促成了现代东西方关系的历史见证者,展示了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什么——既令人不安,又时而充满希望,并总是引人瞩目的局面。——《芝加哥太阳报》《论中国》一书中最具深度的见解集中在心理方面,书中论述了可以从数千年历史中获取启发的中国人与只有两个多世纪历史可供借鉴的美国人之间的差别。——《美国新闻周刊》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引人入胜,视角敏锐,时而显得执拗,不仅讲述了他在尼克松与中国建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试图说明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历史是如何影响了该国的外交政策和对西方的态度。这本书受惠于许多历史学家的开创性研究,但它对中国的刻画也源自基辛格对中国几代领导人近距离的亲身了解。——参考消息《中国的“务实主义”延续至今》很难将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归类于任何传统的框架或体裁。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有点儿谦逊的标题掩盖了这本书的雄伟目标,即对中国2500年来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解读,通过回望过去,来解释当下。在形式上,这本书也极为特殊,既不全是回忆录,也不全是专著或自传;相反,书中既有回忆,也有反思,既有历史,也有基于直觉的探究。借用时下的一个流行词,这本书就像一辆“混合动力车”。——新京报《史景迁:基辛格和中国》这部重量级著作是基辛格博士几十年关于中国问题和国际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和智慧精华,对于我们以史为鉴、了解自我,扩大国际视野,推动中美两国增强互信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袁鹏本书以详尽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观察为基础,审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外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以国家均势理论和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未来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作用。本书有利于加深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中国人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刘建飞增进相互理解是中美两国间永恒的课题。1948年,美国中国学巨擘费正清教授为此目的出版了《美国与中国》。60多年后,基辛格博士的巨著将帮助美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的中国,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中美两国的关系。作者既是国际政治理论方面的大师,又在国际关系的实践方面运筹帷幄,对中国有着深切的了解,才写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著作。我们中国读者则可以从本书提供的丰富材料和这位智者的深邃见解中得到许多启示,以反观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陶文钊
2023-07-01 15:09:361

求《基辛格〈论中国〉》txt版

《论中国》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9qTc6LRc1h6Qxy-Lagbtg 提取码: yqva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u2022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等几代中国**的交往。
2023-07-01 15:09:573

越南刚完成统一,就与中国开战,到底是为什么?

1975年4月,越南终于完成了统一。而越南之所以能实现这一愿望,还有一部分是中国的功劳。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越南在刚完成统一后不久,就和中国交恶。这是为何呢?美国著名外交官基辛格说出了其中原因。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详细分析了几个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首先,基辛格认为,美国、苏联和中国三个大国对越南的认知和理解都存在偏差。在美国看来,当时的北越是中苏战略的先锋和马前卒,是受到了中苏两国的命令才会如此好斗。而中苏两国则是将南越视为美国用来对付中国的棋子。而三个大国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越南的自主性。越南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国家,一直以来不愿意服务任何大国。越南的理想并不只是停留在独立,而是想要成为印支半岛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老大,而这种野心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越南在历史上曾长期被中原王朝统治,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一直将中国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也想用中国的制度来统治自己的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将自己看作是整个区域范围的中央王国,对柬埔寨和老挝等一些周边国家有所觊觎。虽然越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又一直与中原王朝抗争。这样的抗争让他们拥有了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在战场上也非常有战斗力。很显然,越南对中国是恐惧的,这是一种在了解完本国历史后自然生出的恐惧感。但他们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恐惧,所以转而变成了排斥。基辛格还在书中分享了一个去河内游览时的故事。当时他是去越南签订《巴黎协定》,而那时候中越两国在名义上还是铁盟友。但是让基辛格没想到的是,越南的高级官员黎徳寿带他参观博物馆时,却指引他看了大量越南与中原王朝抗争的历史遗迹。基辛格认为,越南对中国的不信任,已经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
2023-07-01 15:10:235

读书报告

亨利·基辛格开口说话,全世界仍会倾听。被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基辛格的新作《论中国》,其简体中文版在全国上市,也可谓是外交界和思想界的一件盛事。 基辛格是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本书首次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这位中国通关于中国的见解。他用厚达600多页的大部头告诉世人:当今平衡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特别是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并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如今,中美“乒乓外交”已经过去40年时间,但中美两国仍然在南海、东海、贸易、汇率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摩擦。或许,这位老人的智慧仍然值得关注。 真没想到年近九十的基辛格,竟然如此雄心勃勃。  在八十八岁高龄之际,依然能够书写出与《大外交》一样的宏篇大著:《论中国》(On China)。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雄心勃勃的一种体现。而《论中国》的题目,显然更能说明这一点。谁都知道,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当下,“论中国”是一种冒险,因为存在着挂一漏万的无数可能。搞不好,会被天下人耻笑。  但是,《论中国》书中的丰富内容和流畅叙事,让人看到了他并非过于高估自己,或者说过于骄傲。虽然,基辛格有骄傲的资本。毕竟,他是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使者,是四十多年来中美关系史的见证人。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曾经作为行动者,还在迄今为止的中美关系中作为牵线人。无论是布什时期,还是克林顿时期,他都穿梭于中美之间,在决策者之间传话和游说。  也正因为他的这个作用,基辛格才有机会接触共和国的四代领导人,才有可能知晓中国最高层的外交构想与行动策略。而正是由于他能直接面对中国的领导人,他才能够理解中国的某些行为和方向,才会在书中流露出对中国的理解与同情。要知道,这一点,是很多西方人批评、不喜欢甚至讨厌基辛格的原因。他们认为,基辛格在推动外交关系时往往搞权谋政治,与他国进行交易,而丧失了原则,比如对人权问题的忽略或不够重视;还认为,相对于美国坚持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基辛格更计较当下的国家利益与安全,从而放弃了美国人要求的对专制国家的敌视与高压。  对于这些,基辛格在书中做出了回应,他说:“激进人士强调的是道义目标,不是政治目标……我尊敬那些准备为传播美国价值观而战斗的人,可是外交政策既要确立目标,也要确定方法,如果采用的方法与国际框架相抵触,或者伤及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对外关系,就必须作出选择。”他还说,“理想主义者要承认实现原则需要时间,因而必须根据情况时常调整;"现实主义者"接受价值观有它的道理,必须纳入政策运作之中。”  在我看来,这其实解释了基辛格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思考与行事原则,也是他一生外交生涯以及作为国际使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的思维方式。相对于美国价值观的坚守与扩展,他更着重于国际关系问题的解决以及美国国家利益的绝对获得。所以,国人不要误会基辛格考虑中美关系,会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虽然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他只是在确定目标之后,设想如何以中国能够接纳的方式推动关系进展。当然,他的这种方式不独基辛格所有,而是很多现实主义政治家所具有的品行。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他的这种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也是此前与当下让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而不是孤悬在外的可行方式。因为,假如不能即刻改变事实,那就得让时间来销蚀一些现在看来僵硬不化的东西。历史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只能革命,就像101年前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63年前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基辛格试图了解中国以及论述中国的起点,都远不止于此,而是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并且,不仅讲古代的中华帝国和国际观念,还讲中国的围棋文化、孙子兵法,以期能够获得更为西方人所理解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  2011年6月27日,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纪念基辛格首次访华40周年座谈会”,我在现场目睹了这位此前一直在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那时候,他的《论中国》的英文版刚出版不久,世界各大报纸都在纷纷发表书评。现场的中国高官在讲话中说,已经让人将其部分译出,自己做了浏览。可见,中国高层对基辛格的重视。在会议结束之时,与基辛格擦肩而过,我分明看到了他因年老而浑浊的双眼,心头一震,想:“谁都抵不过时间的风尘。”  但是,在今天再次读完他的《论中国》的时候,我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想法,基辛格没有因为岁月流逝有所懈怠,而是更为孜孜不倦地观望世界。他在书的末尾写道:“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于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一方面,他在鼓励那些致力于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关系的决策者要勇于担当;另一方面,他也在向世界表明自己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对于过去,世人已有目共睹;对于将来,《论中国》本身就是基辛格的一种担当。
2023-07-01 15:11:282

论中国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论中国》是亨利·基辛格2011年发表的新书。《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中美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2011年5月17日,这本新书在美国上架,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  书 名 论中国  作 者 亨利·基辛格(美国)  原版名称 On China  译 者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  ISBN 978-7-5086-3558-3  类 别 历史政治  页 数 617页  定 价 6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第一版  装 帧 精装   字 数 339千字  内容简介: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谈及中国的历史,他不仅讲了鸦片战争,也讲到了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治夷”。  但这本书更大的篇幅集中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历史事件上。基辛格在自序中说,大约四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尼克松总统派他去中国,至今他已经去过中国50多次,就像很多访问过中国的人一样,“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  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
2023-07-01 15:11:363

基辛格 论中国 下载如何下载

书籍名称:论中国:基辛格书籍格式:mobi豆瓣评分:8.8分链接:http://ziyuan.jingdouwang.cn/t-732.html内容简介: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完美收官用国际视角、世界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写到了中国历史的泪点,他触到了中国人民的痛处,他勾勒了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国家的挑战与未来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每一个曾经或正在思考中国命运的人不可错过的书!《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等几代中国**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2023-07-01 15:11:466

基辛格《论中国》中提到明朝沿海居民内迁10英里,但我只知道清朝有迁海令,明朝是否有内迁?

洪武四年( 1371年 ),朱元璋正式颁布禁海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每隔两三年颁一次诏,“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通外番”,“申禁海外互市”,还撤了闽、浙、粤等地接待外商的市舶司。他还雷厉风行,每出一诏,立即派遣身边重臣沿海巡视,查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这么着,还是难以避免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干脆将下海捕鱼也列入禁止范围。信国公汤和曾奉旨“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如此禁来禁去,最终禁到造船这个根本上,先是禁造能够离岸较远的三桅船,随后船越禁越小,终至“片板不许入海”。他以开国之君的威权,将其写进“祖训”,提升为既定国策,并且纳入“大明律”,使之制度化和法律化。严厉告诫子孙:“有违祖制者,一律以奸臣论处。”由此,海禁便一直贯穿于大明朝200余年的历史长河,从接替他的朱允炆到吊死煤山的朱由检前后15个皇帝,一个个只有时松时紧的区别,却无一人敢说半个“不”字。总是如永乐帝遣郑和下西洋,但是同时依然严禁庶民私自出海。《 明实录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乡民带了几件毡衫进京师,被锦衣卫认定乃违禁“番货”,立刻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打入死囚牢中。朱棣觉得太过离谱,亲自出面为之辩解,这才保全了乡民一条小命。但是永乐虽为小民缓颊,但是也没废除海禁。永乐一死,人亡政息。下西洋也被禁绝。依赖是祖制的意识形态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财政无以为继。七下西洋,耗银600万两。而郑和所进行的朝贡贸易,按照历朝历代的传统,坚持他国“薄来”、中国“厚往”。对于一个农耕国家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朱棣刚去世,群臣立即将下西洋列为“弊政”,发动猛烈攻击。继承皇位的朱高炽秉性保守,断然宣布“永罢远洋航行”,包括修造远洋海船、买办远航一应物件“悉皆停止”。明嘉靖时,以防倭为名,自南直隶开始,从北至南,依次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内迁20里。明末,明朝和荷兰,葡萄牙等进行了几次小规模交战。对方少则三艘,多则不过5艘。明朝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靠围困白对方耗跑了。从此明朝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海岸是严防死守。清朝顺治18年颁布的迁海令,实际上学习了明朝的老办法。
2023-07-01 15:12:094

高中历史选择题

《论中国》是亨利·基辛格2011年发表的新书。《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中美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 中国不断的发展以至于西方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中美合作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所以两国关系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而是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合作共赢 B中的开始走向正常化与题目是不符合的
2023-07-01 15:12:195

基辛格《on China》论中国英文版

http://blog.renren.com/share/44667088/6883455390 自己下载
2023-07-01 15:12:351

求《论中国》 基辛格中文版电子书,

《论中国》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42DIhdoCKbwh76v5ECFtA?pwd=1xn0提取码:1xn0简介:几乎在40年前的今天,我有幸受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委托访问北京,与这个国家重新建立联系。
2023-07-01 15:12:422

基辛格的《论中国》中有没有‘中国之所以一直屹立不倒,是一直被他们中的优秀?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优秀的人保护的很好。
2023-07-01 15:13:241

基辛格《论中国》书中河蟹共舞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和谐共处吧,
2023-07-01 15:13:301

跪求基辛格的 论中国 和 大外交 的epub 谢谢

据看过的人说《论中国》这本书一般般。
2023-07-01 15:13:382

求柏拉图《理想国》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

写得太好了!尤其是小李要和小刘抢老公的那一段 哎呀呀 太~刺~激~了~
2023-07-01 15:13:522

基辛格,论中国 资本主义怎么了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写作方法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常用的形式有: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2023-07-01 15:13:591

1971年的时候,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为何要“秘密访问”?

其一,中美关系从世界格局来看十分重要,其一举一动都会牵涉到各方面,为了减少影响,基辛格当时借道巴基斯坦飞往北京,避开了追随的记者。其二,中美关系是一根拉紧的神经,无论国际还是美国国会与内阁之间,中美建交必须通过美国国会的“同意”,而对于美国的制度——党派之争,如果在没有任何可以表明中国方面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尼克松是不敢冒进的,因为这就为其他党派竞争找了个很好的借口,只有在做好预备工作的情况下接下来的尼克松访问才能顺理成章。如何~有悬赏分就好了
2023-07-01 15:14:071

晚清中国外交权力礼仪与西方规则的碰撞

晚清中国外交礼仪与西方规则的碰撞中国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存在了两千多年。它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依靠对几乎猖獗的外国入侵的顺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征服者们要么被迫接受中国文化,要么逐渐淹没在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中,而中国人的耐心掩盖了他们务实的特质。现在,又一段宿命即将来临。1860年冲突后,皇帝和宫廷中的交战派系逃离了首都。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恭亲王扮演了事实上的政府首脑的角色。通过谈判结束战争后,他在1861年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概述了他目前面临的可怕的战略选择:只有北扭,南烧,薪尽,被我的软弱所压倒。如果你太愤怒而不能和他们为敌,随时都会有变化;如果你忘记了它的危害,根本不用任何设备,你会让你的子孙担心的。这是战败国面临的一个典型困境:一个国家能否在表面上顺从征服者的同时保持凝聚力?怎样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来扭转均势不利的局面?恭亲王引用了一句古训:和则权宜,战则守成。鉴于没有优秀的对策,恭亲王实际上是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在奏章中对自己面临的危险进行了优先排序。这是中国人在历史上惯用的策略,100多年后,毛泽东再次使用了这一策略。恭亲王的奏折评估了几个侵略国对中国构成的威胁,显示了他对地缘政治的非凡敏感性。虽然目前英国构成了现实威胁,但就对中国民族气节的长期威胁而言,恭亲王把英国放在了奏折的最后,而俄国则放在了第一位:一波三折,伤其心;俄罗斯国土相连,有蚕食国家的野心,也在为肘子和胳肢窝发愁。英国的野心是贸易。如果专横无理,没有制约,就无法自立,四肢受罪。所以,把头发拧出来是第一位的,治理俄罗斯是第二位的,治理英国是第二位的。为了实现反对外国列强的长远目标,恭亲王提议成立一个新的政府机构,即外交部的雏形,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分析外国报纸在中国以外的新闻报道。他自信满满地预言,这只是突发事件,一旦清朝结束,与其他国家的事务就会由繁到简,然后随之废除。直到1890年,新设署才被列入北京和中央政府的官署名单。它的大部分官员都是从其他更重要的部门临时借调过来的,经常轮换。虽然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被外国军队占领,但中国仍然将外交政策视为权宜之计,而不是中国未来的永久特征。这个新部门的全称是总理国家事务办公室。这个模糊的名称可以解释为:中国根本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任何外交,而是作为大中华帝国的一部分为他们行事。执行恭亲王外交政策的重任落在了李鸿章的肩上。他是因为带兵抗击太平天国而脱颖而出的重臣。李野心勃勃,举止优雅,忍辱负重,默默无闻。他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却对中国的危险处境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近40年来,李鸿章成了中国的对外面孔。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外国势力和清廷之间的调停者。前者不断向中国勒索领土和经济权利,后者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政治制度凌驾于各民族之上。就其性质而言,李鸿章的政策永远不可能得到任何一方的完全赞同。尤其在国内,人们对李鸿章的一生褒贬不一,尤其是呼吁强硬路线的人。清廷中保守好战的一派毫无准备,时不时会与外国列强碰面,这让李鸿章处境艰难。然而,他的努力显示了他在晚清中国面临的严峻选择中徘徊的卓越能力。张显达进来了他发现主要城镇被太平军包围,只有决心捍卫其新的贸易特权的西方军队才免于沦陷。根据恭亲王奏章中的格言,李鸿章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与外国军队结盟,从而确立了他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威地位。在中西合璧的作战中,李鸿章与戈登建立了工作关系。英国著名冒险家戈登在苏丹喀土穆被迈赫迪叛军围困时遇害。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李鸿章在频繁的外交危机中成为中国事实上的外交大臣和首席谈判代表。作为被远强于自己的国家和异质文化围困的《周易》代表,李鸿章有两种选择:弥合文化鸿沟,走军事强国之路,以缓解对外来文化歧视造成的压力;或者通过炫耀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文化,通过自己坚定的信念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19世纪的日本领导人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他们做出这一选择得益于一个有利条件:日本与西方初次相遇时,已经走上工业化道路,并表现出社会凝聚力。而李鸿章却不可能选择这条路。他自己的国家被一次起义摧毁了。为了镇压这次起义,他需要外国的帮助。而且,李鸿章不会放弃他的儒家传统,无论它能带来多大的好处。李鸿章在中国的四处漂泊,是中国动乱的凄凉写照。在典型的1869-1871年两年间,李鸿章从法国代表抗议当地反基督教骚乱的西南地区前往再次爆发一系列骚乱的北方。然后回到中越边境附近爆发民族起义的西南,再赶到西北处理一场回民起义,再回到基督徒被法国军舰杀害和威胁的北方天津,最后到东南处理一场正在酝酿的李鸿章告诫:在当前形势下,外需和内需必须改革。如果你仍然墨守成规,不思改变,国家就会衰落。每个国家都在变化,都在繁荣,唯独中国是自觉守法的,就是战败了也不后悔。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政策问题举行了一系列重大辩论。李鸿章和他在朝鲜的支持者提出了他们所谓的自强政策。李鸿章在1863年的一份奏折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前提,即中国的文武制度在各方面都优于西方人。光靠枪械是比不上的。26然而,鉴于中国近年来接连战败,李鸿章告诫中土士大夫不能再轻视外国发明,对外国利器的奇技异谋嗤之以鼻,以为不必学。中国需要火器、汽船和重型设备,以及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为了提高中国人阅读西方书籍和蓝图以及与外国人专家交谈的能力,中国的年轻人需要学习外语。李鸿章建议中国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设立学校,教授外语和工程课程,北京多年来一直在尽力防止外国势力向其渗透。李鸿章形容这个项目是一个挑战:我在中国是不是聪明伶俐,不如西方人?如果你能从精于学习西文,代代相传,你就能逐渐学会船和火器的所有技能,这似乎有利于中国的自强。恭亲王在1866年的一份奏折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敦促皇帝支持学习西方的科学发明:物之所象之道,物之所象之道,钩河成事之道。如果你能做到专业务实,做到物尽其用,那么中国的自强之道就在这里了。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向以前被它视为附庸和野蛮人的国家和人民学习,首先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传统制度,其次是为了恢复自己的优势国家地位。如果清廷能够一致支持恭亲王的外交政策构想和李鸿章付诸实践的努力,那将是一件大事。然而,现实是,这些更开明的官员和顽固的守旧派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后者固执地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外国人学习。正如孔孟时代的先贤孟子所说,我听说过由夏而易的人,但我从未听说过由易而变的人。30翰林院大学士倭仁据此抨击恭亲王在华学校招收外教的计划:立国之道,尊礼义,不求强权;根本的图景在于人心,而不在于技巧。说到底要学一技之长,要向蛮夷学习,就不会苦于什么天赋。比如你想学天文,学数学,就要向别人学习,也要向别人学习。肯定有人精于此道。为什么要做野蛮人?为什么要教别人?野蛮人,我的复仇。中国对自给自足的信念反映了中国过去1000年的历史。然而,这种信念并没有回答中国如何应对眼前威胁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在技术上赶上西方。中国的许多部长似乎仍然认为解决外国人问题的办法是处决或流放他们自己的谈判代表。李鸿章在北京挑战外国列强期间,三次被贬,但每次都被朝廷召回,因为反对他的人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不得不靠他的外交手腕来解决自己的危机。中国虽然是个弱国,却把自己当成一个安抚全世界的帝国。因此,中国的社会改革步履维艰。最终,一场宫廷政变迫使赞成改革的皇帝退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卷土重来,重新掌权。在没有根本改革和现代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实际上要求其外交官努力减少对中国领土完整的侵犯,防止进一步的侵略文章来自《论中国》作者:亨利基辛格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23-07-01 15:14:131

基辛格的论中国有繁体版吗

1、香港和台湾出版的一定是繁体版的。2、简体中文版一定是有删减的3、港版的建议代购4、在网上看了一些知乎的评论,说台湾卖的也是简体版。但是鉴于是在百度到的,所以.......
2023-07-01 15:14:321

基辛格的简介?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德国犹太人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由于纳粹党的迫害,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入美国籍。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扩展资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基辛格对中共十八大召开表示祝贺,他赞赏中国的发展成就,并相信“中国会继续前行”。基辛格有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誉。40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着中国,曾出版《论中国》一书,阐述他对中国的见解及对美中关系的现实思考。基辛格谈到十八大报告时说:“我对报告中强调改革、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及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调印象深刻”。随着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辛格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危机,无论是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的欧洲主权债务问题,都可能给中国带来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2023-07-01 15:14:531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后 为什么同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还搞破坏。为什么2

196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美国的这一新手法是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因为宪章规定的“重要问题”是指新会员国的加入、会员国权利的停止以及会员国的除名等,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根本不属于上述范围之内.同时,宪章还明确规定不得干涉会员国的内政,而美国硬把中国代表权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企图使早已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民党集团继续窃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这实质上就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又过了10年,在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大上,支持恢复我国席位并驱逐国民党集团“代表”的表决结果是51票赞成,47票反对,赞成票第一次超过了反对票.当时联大圆屋顶的会议厅里,掌声四起,持续时间之长和气氛之热烈是少有的.这是霸权主义者始料不及的,从而迫使美国某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按他们的话说,“为了美国的利益”,不得不正视现实.这就使他们意识到在联合国这个最大的国际组织中,多年来被操纵的表决机器不灵了.  1971年7月6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把世界分为五极,称中国是五极之一,第一次对中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访问.同年10月,基辛格再次来华访问,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公开的.  1971年10月,纽约时间25日晚上,正是北京时间的26日上午.此时此刻,联大第二十六届大会正在表决恢复中国的合法权利,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基辛格博士一行正在由钓鱼台国宾馆赴首都机场的路上.基辛格等人乘坐的车子直驱美“空军一号”飞机跟前.下车后,他被一群记者包围.其中一人,看来是基辛格的老相识,凑上去告诉他刚才从收音机里获悉联大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的结果.基辛格全神贯注地听着,仍不失镇静,强以轻快的步伐登上舷梯,到机舱口有礼貌地转过身来,挥手向送行的人致意
2023-07-01 15:15:111

作文的神仙开头结尾

作文的神仙开头结尾 作文的神仙开头结尾,作文其实并非单单是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作文是由词句串联而成的,学会写作并不等于要套模板,写作进步的秘诀就在于多加练习,看完作文的神仙开头结尾,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文的神仙开头结尾1 神仙作文开头 1、总有一个人会把你的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教会你温柔对待这个世界 适用主题:柔软 温暖 诗意 美好等 2、我不知将去何方,但我已在路上 适用主题:出发 实践 追寻梦想等 3、一星陨落 暗淡不了星空灿烂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适用主题:不轻言放弃 直面困难毫不退缩 热爱生活等 4、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 适用主题:生命价值在于奋斗 努力拼搏 不虚度时光 神仙作文开头和结尾 1、开头: 街道的转角处有一家小花店,那家花店很特别,竟没有明亮的玻璃来衬花的高贵,那些花只是被整齐地摆放在梯格子上,远远望去,倒也看不出是个花店,甚至连个招牌都没有。 结尾: 街道转角处太太的那家花店没有了,但它没有消失,早已幻成一座大花园,深深驻在我心里,那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爱的人们从未走散…… 2、开头: 拂开笔记本上的灰尘,翻开那一本往事的册,看到那张已经泛黄,卷了边的纸条,心里就会涌上感动,想起曾经父亲的缄默,不过是深情。曾经的我以为,不过是我不懂得。 结尾: 曾经以为父亲的沉默是不在意和不关心,但那是我没懂。如今懂得了才发现,那是对孩子深深的爱,父爱原来是温柔地印刻在血脉里的守护。 3、开头: 我总向往着县城外的大千世界,不愿被束缚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结尾: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今夜层云涌动,星辰散落,月也温柔。梦中的蓝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摇晃着花蕊,神秘勾人地亮着幽幽的光芒。月有月的去处,云有云的`流浪,而我有我的远方。 4、开头: 夜将墨色悄悄地涂满天穹,却不似往常那般洒下一斛星斗,只有沉闷的黑色布满天空,显得压抑极了。昏黄的灯光透过枝叶间的罅隙有了形状,凛冽的冬风撕扯衣袂。 结尾: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的一生还很长,但是他们已经走过半生,请将你的温柔与细心分给他们一点。 5、开头: 回首往事,既喜且忧。童年的日子像是故乡山间的风,携着最简单纯粹的快乐,吹过时光,杂入生活的百味。 结尾: 偶尔于匆忙生活的空暇中回首途经的时光,那些快乐的味道又会漫上心头,杂入生活的百味之中。但我又怎会知晓,今日的百味感慨,怎不会是明日美好快乐的过往? 作文的神仙开头结尾2 1、开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盛开在春天,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 结尾:鲜花盛开在四季,河流流向八方,只要热爱,山海皆可平,无处不是风景。 2、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鲁迅 3、我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贫困的家乡摆脱贫困。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暗夜中寻光,荆棘中成长,无畏于人生,张扬于星辰。 5、所有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6、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7、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论中国》基辛格 8、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9、世间最可怕的禁锢,从不是物理禁锢,而是内心的彷徨与恐惧,害怕试错成本太高,害怕蝴蝶效应太强,最后选择留在原地。 ——王源 10、开头:班里很乱我在嘈杂声下看着窗外想着未来桌子上的书堆得很高以至于我看不到黑板也看不到未来。 结尾:我坐在教室里听着同学们朗朗读书声,看向窗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身上,不偏不倚,那是未来。 11、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句话:“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12、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抑或是我们今天所谈及的女排精神,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最后,希望大家走的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铿锵有力,从默默蓄力、沉淀、爆发到最终实现;靠实力,成就非凡人生,靠拼搏,赢得世界喝彩。 ——可以用来描写女排精神
2023-07-01 15:15:461

近代中国的两个半外交家,为什么会是他们

李鸿章李鸿章到北京后,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在本来就矛盾重重的列强中游走,各个击破,希望把中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西方列强对他这一套无可奈何,这样好比下棋,他们下不过李中堂,也只能哭笑不得了。所以后来的《辛丑条约》只赔款不割地,要不然,中国早就像奥斯曼帝国一样,被列强瓜分的七零八落了。周恩来新中国成立时,奉行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但是很多请来的客人是打扫屋子的时候扫出去的,这就需要很高超的外交智慧。那时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但是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使得中美两国都有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愿。大家都知道当时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小球推动大球”来实现的,但是幕后的工作是由周恩来一手执行的。当时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在担心自己向周恩来伸手的时候,他要是不伸手该怎么办?基辛格是什么人,美国顶级的外交家,尚且有这顾虑。俗话说:让高手忌惮的才是高手。其实周恩来在会见基辛格之前,就把基辛格的外交风格技巧摸得一清二楚,就连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也翻阅了再三。而基辛格却连周恩来会不会握手都弄不清,水平高下就立刻可见。所以周恩来一直让基辛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服务,并最终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顾维钧那半个外交家便是顾维钧先生了。顾维钧,江苏嘉定人。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的主权,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收回,在被和会做出把德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顾维钧和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会上签字。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顾维钧又展现出天才外交家的水平,借用美英等国,迫使日本交出原来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但顾维钧受制于南北两个政府,无法实现外交家应有的特立独行和随机应变,所以只能算半个。
2023-07-01 15:15:532

基辛格的简介?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德国犹太人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由于纳粹党的迫害,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入美国籍。与越南人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并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扩展资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基辛格对中共十八大召开表示祝贺,他赞赏中国的发展成就,并相信“中国会继续前行”。基辛格有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誉。40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着中国,曾出版《论中国》一书,阐述他对中国的见解及对美中关系的现实思考。基辛格谈到十八大报告时说:“我对报告中强调改革、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及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调印象深刻”。随着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辛格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危机,无论是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的欧洲主权债务问题,都可能给中国带来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2023-07-01 15:16:035

马王堆墓为什么这么重要,基辛格为什么愿意用月土换马王堆墓周围的木炭?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墓葬,之后他的家属也在这里下葬,这里属于家族性的墓葬,马王推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嗯。,当时马王推汉墓被发现之后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这个墓葬有很高的价值,基辛格甚至希望用月土换木炭,原因有几个:一、马王堆汉墓为什么重要?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古代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很不简单,每一件物品几乎都是绝世的珍品,根本没有任何的替代品!由此可以看出马王堆汉墓的价值,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的历史文献,反映出西汉王朝当时的基本生活情况,这是世界上的文明奇迹,价值简直无法估量,直到如今马王推汉墓的价值,都没有任何考古发现能够取代!二、基辛格为什么愿意用月土换马王堆墓周围的木炭?西汉这座大墓葬很了不起,因为里面有一具千年不腐的女尸,知道现在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谜题!但是很可能科学家就注意到马王堆汉墓里面的木炭,很可能和尸体不腐有直接的原因,所以当时基辛格希望能够用月土,来换我们马王堆汉墓的木炭!因为他们也知道其中的价值,希望拿回去进行研究!上面的这些内容,告诉了大家一件事情,那么就是马王堆汉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留下来的瑰宝!里面有很多的谜题值得我们探索下去,如果能够解开其中的奥秘,那么很可能我们会还原西汉王朝的空前盛世!
2023-07-01 15:16:3115

梁志的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1、《论196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中的蒙古因素》,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2、《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国的援助政策》,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3、《“普韦布洛危机”始末初探》,载《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崔丕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4、《罗斯托、现代化理论与冷战》,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年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5、《减负初衷与冷战意识——艾森豪威尔政府裁减韩军政策探析(1956-1961年)》,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6、《美国对韩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与韩国的反美主义》,载《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年第9期。7、《艰难的、渐进的和不彻底的转变——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政策探析》,载《当代韩国》2007年秋季号,第65-72页。8、《韩国1952年宪政危机与美国的反应和对策》,载《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0期。9、《韩国政治发展中的美国(1945-1961年)》,载《冷战国际史研究》(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半年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10、《朝鲜停战谈判与美韩同盟的形成》,载《韩国研究论丛》(第18辑)(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半年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11、《国际危机谈判策略初探——以“普韦布洛”号危机秘密谈判为例》,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4期。12、《“普韦布洛”号危机与美朝秘密谈判》,载《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13、《美国军政府与南部朝鲜的政治发展进程(1945-1948年)》,载《当代韩国》2008年夏季号。14、《“经济增长阶段论”与美国对外开发援助政策》,载《美国研究》2009年第1期。15、《美国对外开发援助政策与韩国的经济“起飞”》,载《当代韩国》2009年春季号。16、《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由来及其职能的演变》,载《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10期,第11-22页。17、《韩国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美国:近10年研究综述》,载《当代韩国》2009年冬季号,第43-51页。18、《美国“地区研究”兴起的历史考察》,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1期,第28-39页。19、《1958-1960年拉美的反美浪潮与美国对拉美的政策》,载《拉丁美洲研究》2010年第2期,第58-64页。20、《1968年“普韦布洛”号危机初期的美苏交涉》,载《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4期,第130-146页。21、《“同盟困境”视野下的美韩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争端(1954-195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44-49页。22、《“普韦布洛”号危机决策与美国的国际危机管理》,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67-183页。23、《知识与政治:冷战时期美国的拉丁美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第82-87页。24、《近十余年中国冷战史研究新气象》,《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第111-119页。25、“Recen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old War History in China” ECNU-WWICS COLD WAR STUDIES INITIATIVE Occassional Paper#1, October 2012. (与Yafeng Xia与Ming Chen合作,第一作者)26、「遅れてきた人道主义――アメリカ「プエブロ」号危机秘密交渉をめぐる策略について」,青山瑠妙u30fb崔丕编『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としての冷戦と中国の外交』,NIHU现代中国早稻田大学拠点WICCS研究シリーズ8,早稲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2012年10月,61-79页。(《迟到的“人道主义”——美国“普韦布洛”号危机秘密谈判策略探析》,青山瑠妙、崔丕主编:《国际历史框架下的冷战与中国外交》(NIHU现代中国早稻田大学研究据点WICCS系列研究8),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2012年10月,第61-79页。)27、《冷战时期美韩同盟信任危机析论——以1968年美韩外交争执为中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77-83页。(与孙艳姝合作,第一作者)专著1、《冷战与“民族国家建构”——韩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美国因素(1945~198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04月版译著1、《美国情报机构》(《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十五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主编)。合著1、《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沈志华 梁志)。报纸文章与书评文评1、《“汉江奇迹”背后的儒家思想》,《解放日报》2012年5月2日。2、《“同盟困境”理论的“困境”——以冷战时期美韩同盟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日。3、《从中国人的角度、根据亲身经历理解中国——评基辛格〈论中国〉》,《二十一世纪》2013年6月号,第155-159页。4、《知青写知青史》,《二十一世纪》2013年6月号,第160页。
2023-07-01 15:19:391

如何评价基辛格的《论中国》?

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一章总论中国的独特性,从地理、文化、历史等几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会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具体的影响之处和方式,都会在接下各章中体现。
2023-07-01 15:20:031

论中国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论中国》是亨利·基辛格2011年发表的新书。《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中美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2011年5月17日,这本新书在美国上架,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  书 名 论中国  作 者 亨利·基辛格(美国)  原版名称 On China  译 者 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  ISBN 978-7-5086-3558-3  类 别 历史政治  页 数 617页  定 价 6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第一版  装 帧 精装   字 数 339千字  内容简介: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谈及中国的历史,他不仅讲了鸦片战争,也讲到了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治夷”。  但这本书更大的篇幅集中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历史事件上。基辛格在自序中说,大约四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尼克松总统派他去中国,至今他已经去过中国50多次,就像很多访问过中国的人一样,“我欣赏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  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战略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
2023-07-01 15:20:103

我只想向那些擦亮党徽的英雄们致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每到六一前校园里总会传来这样雄赳赳,气昂昂,振奋人心的诗歌朗诵,中国少年精神值得歌颂!但建党100周年,我只想向那些永永远远活在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们致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陈祥榕。(为国捐躯时,年仅19岁)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肖思远(为国捐躯时,年仅23岁)王焯冉一只脚被卡在水下巨石缝中,危急时刻,他将战友猛地推向岸边:“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王焯冉(为国捐躯时,年仅23岁)他们牺牲时,还那么年轻!最小的战士陈祥榕才19岁,年龄最大的营长陈红军也才33岁。他们是祖国的英雄,他们更是父母膝下的孩子啊!小战士陈祥榕的眼神,多么清澈,多么可爱,多么单纯!难怪他有那么单纯而伟大的信念:“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看着他的眼神和笑容,我多次泪眼模糊,不能自已。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赤手空拳,什么都没带,不是不敢战斗,不是不想斗争,而是极大的克制,极大的仁慈,这是中国军队一贯的优良传统,这更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用五千年文明打下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素质!我们是爱和平的民族,但是,我们是有血性的,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听听祁发宝团长现场的那声怒吼:“老子不喜欢他们,不想打,让滚!”这话真提气,祁团长是真爷们儿!先礼后兵,我们忍让,不是我们示弱,而是因为我们彬彬有礼,我们是威武之师,我们也是文明之师!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看完这部记录片,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为中印边境冲突中这些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只要稍稍关注国事和国防的人就都知道,2020年6月,在新疆喀喇昆仑山一线的加勒万河谷,中国和印度发生军事冲突。当时我和大家得到的消息一样,印度士兵死20人,其中当场死亡3人,还有17人受伤后掉进河里被冻死。印度官方新闻也证实了此事。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首次披露我方人员伤亡情况,并以文字和视频形式披露了很多细节,我一次次热泪难抑,为这些牺牲的英雄们,为这些可敬可泣的青年偶像们,为这些留下爹娘儿女离我们远去的烈士们!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光荣传统,他们有情有义更有大爱,他们是为我们牺牲的呀!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对于这些军人,何止负重前行,他们分明是随时准备着为我们流血牺牲的!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应当感恩这些“最勇敢的人”!他们保护着我们,反过来,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们,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呢?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是学生,是个中国少先队队员,就要有率先垂范的精神,就是要有中国少先队先锋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击疫情,我愿加入当地志愿者团队;校园活动,我愿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日常活动,我愿勇挑重任,也愿事事参与。我仅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但我有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责任,上不了战场,但我能在现实生活中奉献点力量。鲁迅先生在杂文集《热风·随感录》中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先生走了,中国的脊梁还在,国魂还在,它就存在于你我的骨子里,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做炬火,做亮光。前方有难!我们青少年不能痴迷于追星,只知道鹿晗、王俊凯、易烊千玺这些小鲜肉们、戏子们,更应该知道,国家疫情危难时刻拯救我们的是钟南山、张伯礼、陈薇、张文宏、张定宇们;更应该知道,祖国建设、大国崛起,我们靠的是袁隆平、南仁东、吴文俊、王选等;更应该铭记,这个近代多灾多难的国家,这个受尽列强欺辱仍能铁骨铮铮站立起来的国家,靠的是钱学森、郭永怀、程开甲、于敏、孙家栋、王永志、黄旭华们!我们能在短短的70年时间里,经济、军事、综合国力迅速赶超欧美,雄踞世界前列,中国人能上天入地、扬眉吐气,靠的是那些人,靠的是中国坚强不屈的力量!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青少年的我们,把大好年华都消耗在追星攀比、纵情享乐、娱乐至死,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如果这样的媒体和舆论导向主宰了一个国家,是败家子作风,是败亡之象,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是对历史的犯罪!内能自强,外不受辱,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今年听的最多的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我希望作为中国少先队的我们都把它学会,把它唱响,不只挂在嘴上,更要唱在心底。我更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的孩子,都能学唱,永远唱响在心底: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啦……啦……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啦……啦……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近期心情比较沉闷,因为,疫情刚稳定,我们中国又失去了两位巨星——袁隆平爷爷和吴孟超爷爷。与此同时,21名挑战山地越野赛的运动员在我们景泰的黄河石林从此离世了……这次不同于往次,我完全泪目了!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铭记英雄,莫忘奋斗!
2023-07-01 15:20:171

中国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0世纪初的外交成就和意义及取得成就

中国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0世纪初的外交成就和意义及取得成就中国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0世纪初的外交成就和意义及取得成就,中国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0世纪初的外交成就和意义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时期啊~一定要完整啊!五十年代:1、中苏建交:新中国建国第二天,苏联就与中国建交,紧接着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了友好互助的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宣布承认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打破帝国主义阵营对于孤立封锁的政策,对于保障新中国获得比较安全的战略环境,对于新中国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中印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会议标志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七十年代:4、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标志著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真正以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面貌出现。5、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1年是揭开中美关系正常化序幕的一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这就是著名的以小球(乒乓球)推动大球(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乒乓外交。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基辛格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了毛泽东,并与周恩来会谈。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标志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1月底,邓小平访美,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6、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国与日本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1978年,中日缔结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7、中欧关系不断发展: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交。8、中国和亚非拉的关系:70年代我国和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60-70年代,中国慷慨援助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1976年援助坦尚尼亚和尚比亚建成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中国向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派遣医疗队。九十年代: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外交取得重要成就。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建交,建立“上海五国机制”。新世纪外交成就新世纪第一年中国外交的成就a、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通过《上海共识》。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b、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乌兹别克六个正式成员国组成。上合组织的影响: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于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保证本地区的发展稳定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c、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2001年7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奠定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对扩大中俄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和双方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9、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著名外交活动近几年胡锦涛总书记出席20国集团峰会,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2012年3月底,胡锦涛出席首尔举办的核安全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2011年4月,中国在海南博鳌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应邀参加。金砖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军者。10、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2000年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中国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海APEC);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1年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2012年胡锦涛主席出席核安全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关系?1.1953年我国与印度堤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为西藏问题2.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和朝鲜、印度因为领土问题3.1955万隆会议亚非各国和中国因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方向。中国在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1世纪的外交成就有哪些?50年代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得会议圆满成功70年代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90年代1992年3月,中国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2年,中国政府在里约热内卢会议期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核不扩散体制方面,中国先后签署了《南极条约-1983年8月》《外层空间条约-1983年12月30日》《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1987年2月10日》《非洲无核区条约-1996年4月》等国际条约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6年与印度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1996年9月24日,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7年10月27日和1998年10月5日,中国先后签署了两个人权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98年,中美签署了《关于建立和加强海上军事安全与磋商机制的协定》1999年11月,中国国防部与蒙古国边防军管理局签署了《中蒙边防合作协议》21世纪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11月,在卡达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有利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的地区一体化程序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自此全面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程序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并在2005年7月20日开始实施降税2005年7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定》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投资协议》希望能帮到你。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取得哪些成就?50年代: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络。70年代:首先是中美关系的缓和。中美关系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契机,朝着正常化的方向前进,并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次是中日关系发展。在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此外,中国同西欧、南太平洋、东欧及周边一些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包括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到恢复。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新中国的外交,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理论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实践上,从“一边倒”的倾向发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启中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并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代表团促进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的达成,显示出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介入的国际性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进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在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援越抗美,继续同美国对抗,中苏关系恶化后,周边国际局势更为紧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援第三世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20世纪90年代,世界朝多极化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并为国际新秩序而斗争,截至1992年,中国已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与内政、外交相关联的港澳问题也顺利解决。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时期啊~一定要完整啊!谢谢啦~50年代: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2、1954年,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的和平程序;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同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70年代:1、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随后,中日邦交正常化;90年代:1、多边外交局面形成,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与大国的战略关系等;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1世纪初:地区外交成就突出,如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博鳌论坛”;参加东盟“10+3“对话等。列举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70年代和本世纪初取得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开启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4、2001年11月,在卡达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援第三世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2023-07-01 15:20:241

为什么中国每天说钓鱼岛是中国的,那么既

不是吧,对于历史问题不是这么无知吧。钓鱼岛就是中国,而且是有大把证据。一、先占先得,钓鱼岛从明朝就属于中国版图国际法上领土取得方式最主要的是先占,但是先占一定是对无主地的先占。钓鱼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因此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无主地。并不适用于国际法领土取得的“先占”原则。1、在14、15世纪中国人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的《顺风相送?6?1福建往琉球》,其载:“……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佳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今台湾)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书中对钓鱼岛的名称做了十分清晰的记录,表明至少在14、15世纪中国人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中国明清两代册封使就把钓鱼岛作为出使琉球海上必经之路的标志,早于日本人发现钓鱼岛500多年。此后,琉球国不断派人到中国朝贡。据中国史书记载,明帝赐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赴琉,以利往来朝贡。2、明朝早已确认钓鱼岛是属于台湾的小岛群在明代钓鱼岛纳入中国疆域版图,已成为既成事实。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在《使琉球录》中完整记录了明朝册封琉球诸大使的航海经历。其载:“(嘉靖十三年五月)五日始发舟……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今台湾)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今彭佳山),过钓鱼屿(今钓鱼岛),过黄毛屿(今黄尾屿),过赤屿(今赤尾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路程……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夜行彻晓,风转而东,进寻退尺,失其故处。又竞一日,始至其山(即古米山)。有夷人驾船来问,夷通事与之语而去。十三日,风少助顺,即抵其国。”其中所谓“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以及“又竞一日, 始至其山……风少助顺, 即抵其国”的记述,清楚地指出了明朝与琉球疆域的分界:古米山属于琉球,而钓鱼岛在明朝版图之内。类似上述的记载在史料中屡见不鲜。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成书的《日本一鉴》,由“奉使宣谕日本国”的郑舜功撰写。该书更加明确地记录了钓鱼岛列岛为中国台湾所属:“小东岛,即小琉球,彼云大惠国。”“小东”、“小琉球”、“大惠国”,即古代对台湾的称呼。“钓鱼屿,小东小屿也。”意即钓鱼屿是属台湾的小岛。《日本一鉴》是一部具有官方文书性质的史籍,它反映出明朝政府早已确认钓鱼岛是属于台湾的小岛群,而钓鱼岛归属中国版图也已确凿无疑。3、甚至在宋、元时期,钓鱼岛就与福建渊源颇深据《厦门日报》报道,钓鱼岛与福建,尤其是闽南的关系,非常深远。早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岛上建立了军营,为了确实有效地守卫海疆,汪大猷派遣将士分别屯戍到闽南各岛。当时,澎湖列岛、台湾和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都隶属汪大猷驻扎在澎湖军事机构的统辖,在行政上则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这一历史事实,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到了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至1295年),朝廷在澎湖设立巡寨,钓鱼岛则属澎湖巡寨所辖。对闽南历史研究颇深的文史专家颜立水先生指出,作为泉州府同安县的下属机构,澎湖巡寨是一个正式的官派机构。尽管巡寨是同安县派出的一个机构,但澎湖巡寨管辖的范围却相当广,其中包括了澎湖、台湾及钓鱼岛等福建沿海各岛屿,说明了当时朝廷对闽海疆的重视。钓鱼岛成为了当时同安县属下的澎湖巡寨直接管理的最东边的一个岛屿。二、实际管辖,明清开始中国就对钓鱼岛实施实际管理在关于领土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中,实际占领要有效必须符合和平性原则,即国家对某一领土宣示主权的行为没有遭到别国长期、一贯地抗议或反对,或是“没有一开始就受到竞争性主权行为的反对。”显然,中国对于钓鱼岛的实际管辖,自明代开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没有国家对中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发出质疑。1、在明代钓鱼岛纳入了海防范围在明代,政府就已经开始对钓鱼岛实施了有效管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抗倭名将福建总督胡宗宪幕僚郑若曾著《筹海图编》,其中《沿海山沙图》中不但记录了台湾、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属于福建海防范围以内的情况,而且标明了这些岛屿的位置与统管区域。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吏部考功司徐必达根据《筹海图编》中的“万里海防图”重绘《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图中钓鱼岛明确标明在清朝海疆海防范围内。天启元年(1621年)茅元仪《武备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图》,明确把钓鱼山、黄毛山、赤屿绘入福建海防区域。此外,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一《万里海防图》福(建)七图、福(建)八图,施永图《武备秘书》卷二《福建防海图》等图籍,也都把钓鱼屿、黄毛山和赤屿绘入福建海防区域之内。2、清代使节出海还曾举办过祭海仪式清代史籍中有大量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第二位册封使汪楫著《使琉球杂录》卷5中,记载了使节一行乘船从五虎门出发,经彭佳屿、钓鱼岛,第二天到达赤尾屿的航程。同时记录了途经钓鱼岛、赤尾屿后过沟祭海的情况。根据当时惯例,使节走出清朝所辖属地时,在“黑水沟”一带要举行祭海仪式,以求保平安。有关“祭海”的记载还见诸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册封副使周煌编撰的《琉球国志略》、嘉庆七年(1802)册封使李鼎元著《使琉球记》、嘉庆十三年(1808)册封使齐鲲著《续琉球国志》、康熙五十八年(1719)册封使徐葆光著《中山传信录》等等。这些文献均无一例外地记载,琉球海沟是清朝与琉球之间的分界,钓鱼岛列岛在中国疆界之内。3、清朝官员也曾巡视此地并建港泊船据《厦门日报》记者查证,清朝监察御史黄叔璥巡视台湾后于1722年撰写的《台海使槎录》,其卷二“武备”中清晰地记载道:“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即钓鱼岛),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舢板。”据专家介绍,文中“崇爻”是形容高耸交错,“薛坡兰”则指钓鱼岛附属岛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等,也就是《筹海图编》中的橄榄山。这足以证明,清朝政府巡视大员在1722年之前就实地考察过钓鱼岛列岛,并曾建港泊船。《台海使槎录》一书还详细地记载了中国清朝水师营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情况,其中称,巡哨船因岛屿“沿海暗沙险礁”而难以驾驶,只能等涨潮水平时才能进港,否则会搁浅或遇到风暴而无处泊船。改乘几艘轻盈平底的舢板随波漂浮也比较容易巡防,还可随处停泊。当时从事商旅贸易的这种平底船曾在海上来往如织。康熙壬寅五月,清政府水师营曾雇用这种船出海巡逻,遭遇暴风,桅杆折断而飘至浙江黄巌,人船都保住了。值得一提的是, 2010年09月21日,据《人民日报》报道,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即甲午战争的前一年,慈禧太后还曾下诏书,将钓鱼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为采药用地。此诏书中写道:“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三、《大陆架公约》《波茨坦公告》均佐证了中国主权1、中国大陆和钓鱼岛共属统一大陆架按照《大陆架公约》确立的“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之原则,钓鱼列岛毫无疑问归属中国。琉球海沟深有二千米,位于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等岛屿之间,东北端与日本海沟相接,西南与马里亚纳海沟相连,从地理上把琉球群岛和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而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却与台湾岛一起,都坐落在水深只有二百米的大陆架上,从大陆架到琉球海沟,海面形成一条宽宽的落际,即黑潮,正如册封使记录的那样“去沧水入黑水”。清册封使汪楫1683年所著《使琉球杂录》中专门做了记载,即册封船过赤尾屿后“过郊”时所渡过的“黑水沟”(琉球海沟)就是清朝与琉球海上边界。文中称所谓“郊”,指“中外之界”,即清朝与琉球王国的海上边界。周煌的《琉球国志略》也证实了“黑水沟”是“与闽海界”,很明显,至少在清初,中国已将琉球海沟作为闽海之界,作为中国和外国琉球的分界线了,理所当然,赤尾屿到福建之间的所有海域和岛屿都是清政府领地,纳入在清朝版图之中。另外,中国明清两代的地图在中国的版图和海防图中均明确标出了钓鱼岛列岛。例如,1863年《皇朝中外壹统舆图》中“大清壹统舆图”便标出钓鱼岛列岛。2、《波茨坦公告》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会议,中、美、英联合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指定其他小岛之内。”也就是说,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波茨坦公告》公认的日本领土,不仅不包括钓鱼岛,连冲绳都不是日本领土。《波茨坦公告》也明确解释了日本作为战败国在领土问题上不具备自我解释能力。日本没有权利在钓鱼岛问题上提出中央线划分的方案。3、就连日本学者也曾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日本所称最早发现钓鱼岛,是日本吞并琉球后的1884年。其时,相距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着《使琉球录》已晚了350多年。关于钓鱼岛自明代以来即为中国领土,这不仅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也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经过严肃认真考证后得出的结论。井上清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日本最早有钓鱼岛记载的书面材料当算1785年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然而,他也是以中国清朝康熙册封使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为依据的,该图也是采用中国的“钓鱼台”为岛名,并将钓鱼岛和中国福建、浙江用同一淡红颜色标出,而久米岛则同琉球一样为黄褐色,并照引徐葆光的话称,久米岛是“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1719年日本学者新井君美所著《南岛志》一书中提到琉球所辖36岛,其中并无钓鱼岛。1875年出版的《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中也无钓鱼岛。甚至直到1879年,中国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就琉球归属谈判时,中日双方仍确认,琉球是由36岛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等岛屿。1971年日本左翼报纸《长周新闻》就指责日本不应该非法占有钓鱼岛;2004年6月,日本学者、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村田忠禧在查证了大量历史资料后,出版了《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一书,对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的争议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代以来各种各样的中国地图和文献都把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标注在中国的版图内。你看过基辛格的《论中国》,你就明白怎么回事了。钓鱼岛原本是没有争议,完全是美国ZF的国务卿兼战略家,基辛格给美国ZF出的坏主意,美国擅自和日本签订《旧金山条约》,把钓鱼岛的行政权给日本。他认为中日两国迟早会强大起来的,故意在中日之间下一颗钉子,让中日相争,美国得利。这是极其险恶用心,而且非常帝国主义行为。有些有良心的美国人拍了纪录片《钓鱼岛真相》,也证明钓鱼岛原本就是中国的领土。
2023-07-01 15:20:312

喜欢看关于美国政治新闻感兴趣,想要多了解知道一点这方面知识,有什么推荐的书或者网页,app吗?

题主你好!书:推荐布热津斯基,乔治凯南,基辛格的作品。前两位对美国冷战时期与苏联的外交政策和美国的世界战略有较大贡献,例如布的大棋局,乔的对苏联报告等等。基辛格的大外交,白宫岁月,论中国等等。基辛格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美方见证者,在两国关系中启着沟通作用。还可看看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等。最后,美剧纸牌屋可做为一个优选。
2023-07-01 15:20:405

《世界秩序》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世界秩序》([美] 亨利·基辛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brOlU365k3NCmFLFWvzig 密码:6i1b书名:世界秩序作者:[美] 亨利·基辛格译者:胡利平豆瓣评分:8.3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7页数:590内容简介:基辛格继《论中国》后,92岁高龄的最新力作让你一本书读懂当今世界格局21世纪国际事呈现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历史上的多数时候,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代表全人类”的世界观。在全球事务上,每个区域各行其道,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2023-07-01 15:20:541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怎么还在中国

196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美国的这一新手法是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因为宪章规定的“重要问题”是指新会员国的加入、会员国权利的停止以及会员国的除名等,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根本不属于上述范围之内。同时,宪章还明确规定不得干涉会员国的内政,而美国硬把中国代表权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企图使早已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民党集团继续窃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这实质上就干涉了中国的内政。  又过了10年,在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大上,支持恢复我国席位并驱逐国民党集团“代表”的表决结果是51票赞成,47票反对,赞成票第一次超过了反对票。当时联大圆屋顶的会议厅里,掌声四起,持续时间之长和气氛之热烈是少有的。这是霸权主义者始料不及的,从而迫使美国某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按他们的话说,“为了美国的利益”,不得不正视现实。这就使他们意识到在联合国这个最大的国际组织中,多年来被操纵的表决机器不灵了。  1971年7月6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把世界分为五极,称中国是五极之一,第一次对中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访问。同年10月,基辛格再次来华访问,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是公开的。  1971年10月,纽约时间25日晚上,正是北京时间的26日上午。此时此刻,联大第二十六届大会正在表决恢复中国的合法权利,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基辛格博士一行正在由钓鱼台国宾馆赴首都机场的路上。基辛格等人乘坐的车子直驱美“空军一号”飞机跟前。下车后,他被一群记者包围。其中一人,看来是基辛格的老相识,凑上去告诉他刚才从收音机里获悉联大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的结果。基辛格全神贯注地听着,仍不失镇静,强以轻快的步伐登上舷梯,到机舱口有礼貌地转过身来,挥手向送行的人致意
2023-07-01 15:21:062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今年鼠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与十二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遥遥相望,而今年,抗疫英雄登上了历史舞台。疫情的倒放,让我们猝不及防,但是我们我们未看到满地哀鸿血满沧江,我们未看到满树凋零落叶扑道,我们看到的是忙碌中的井然有序,看到的是痛苦中的光明守望。契科夫说过一句话:“困难与折磨对于人而言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该是脆弱的铁屑,段就的将是锋利的尖刀。”而挺过这场战役的中国便是那把剔亮的尖刀。2020年春节我们被困在了家里,有些人却永远困在了2020年的春天。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们换了一件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所谓英雄,从来不是在高高的山上,他们总是在人群之中或者选择奔向人群。我们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城市,但是国难当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住我们彼此之间的爱,我们汇聚到武汉,拉近的距离产生了共同的美,使得我们彼此之间加油鼓劲,亲密相连。基辛格在《论中国》提到:“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社区干部、志愿者,到医护人员、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等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坚守岗位,维系社会运转,传递温情和力量。我们渴望生命能够扬帆远航,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束光照亮,孔明灯许下的愿望是回家的芬芳。缱绻旧日的时光为时间许下徜徉,穿过窄窄小巷,盼衣袖轻扬步履朗朗,我们待拨开云雾的暖阳便是曙光的东方。我们心目都有共同的信念: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悠然记得钟南山爷爷的呼吁:“强烈建议全中国人民都在家过春节,不要走亲访友。不是人情淡薄,是生命第一。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可以走上街头,不用口罩,繁花与共!”是的,我们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因为爱是拉近我们距离与联系的桥梁!最后,我想起了《流浪地球》里的一段话:“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3-07-01 15:21:131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什么意思?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2020年6月25日,是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继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 “坚守耕地红线” 主题后,再次将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耕地红线,为什么要严守耕地红线么?一、耕地红线有没有必要坚守01一提到耕地红线,大部分业内人士会想到一个数字,十八亿亩。对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质疑自始有之,在房价高涨期间甚至成为房价的挡箭牌,被认为是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开发商的舆论攻势功不可没。也有很多经济学者从市场原教旨的角度讨论十八亿亩红线的废除,可能在其眼中所有非市场化的都是邪恶的要废除的。茅以轼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发布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可废除的研究成果,原国家粮食局长当场拂袖而去。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肆掠全球,受国际疫情影响,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开始宣布限制大米出口。越南可是全球大米第三出口国,一瞬间仿佛回到2008年,东南亚各国宣布暂停大米出口的情景。4月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认为今年4、5月份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2020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增至2.65亿,较2019年的1.35亿增加了1.3亿。今年全球每30人就有1人可能会饿死,每天有8亿多人饿着肚子睡觉,也就是十个地球人就有一个吃不饱。A股市场农业股疯涨,非典时期屯的盐还没吃完,很多人又要开始搬空超市大米了。好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粮储局介绍,中国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这其中起到基础性关键作用的就是我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18亿亩以上。二、18亿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02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刚刚好是十八亿亩,真的如茅以轼等人所说拍脑袋得来的么。其实18亿亩的计算结果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过程。农田需要量=粮食总需求量/(粮食单产*基本农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其中,粮食总需求量=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粮食自给率。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采用2030年人口高峰值为16亿。国家统计局根据1995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对2030-2050年的人口增长做了预测,如果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现在的1.9水平,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最高峰14.8亿,2050年降到14.2亿。如果总和生育率在21世纪头十年降到1.6,人口规模在2020年达到峰值水平,为13.77亿,2050年将降至12.34亿。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根据东西方人口的消费结构差异以及我国人口的消费结构在20年内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历年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判断我国对粮食的人均总需求为400千克/人。依据1979-2004年的粮食单产数据建立的粮食单产预测模型,预测2030年的粮食单产可以达到6706千克/公顷。因此,如果继续加大政府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同时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在未来的25年内至少可使粮食单产再增加25%,实现粮食单产5700千克/公顷,是完全可能的。我国2004年复种指数为1.26,考虑到生态建设和农田休耕等要求,确定2030年的复种指数为1.2.按此计算,到人口高峰期的2030年,我国具有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农田需求量为1.04亿-1.19亿公顷,由于农业经营有一定的风险性(自然灾害、制度风险等),经综合考虑设风险系数为10%,则基本农田的需求量为1.144亿-1.309亿公顷,即17.16亿亩到19.635亿亩。三、现在还有必要维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么03《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14.5亿人的峰值。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首次突破14亿,较2018年增加467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1949年中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5.4亿,1981年突破10亿,2019年突破14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人,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需要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约2000万,显然是不可能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1950-1958年的年均2100万,1962-1975年的年均2628万,1981-1994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2003-2012年的1600万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2013-2015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可以看出,即使面临人口下滑的长期趋势,但峰值人口比预计的减少2%,不足以影响18亿亩的大数。耕地红线对生态和粮食安全有极大的保障作用。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四言诗: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形象的体现了中国人对粮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粮食对人口的制约。金圣叹点评中国历史长期处于一乱一治的循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盛世人口繁衍过快引起粮食紧张,导致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乱世易子而食。中国很多战争,都是由人口密度过大引起的,最终以人口大幅度减少而结束。18世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而造成人口过剩,不可避免地出现饥饿、贫困、战争和失业等现象。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无法养活10亿人口;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书籍《谁来养活中国?》中,再度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可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某些经济学家希望把群众对房价的怒气转移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上,认为都是由于耕地红线导致建设用地减少,房价暴涨。并提出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允许购买境外粮食可以降低耕地保有量。且不谈房价高涨是否是由于耕地红线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以同样国内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比例较高的猪肉为例,只要有10%的缺口无法满足需要到国际市场购买,囤积居奇的投机商会把价格炒到天上去。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对于粮食安全保证来说,耕地数量的保障是基本条件。严守耕地红线,才能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意袭击所击垮。《战国策》写过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想吞并边上的郑国,奈何当地民风彪悍,担心代价巨大。有大臣献了一策,派人教郑国养蚕,同时大幅提高丝绸收购价格,降低粟米价格。郑国人纷纷弃耕养蚕,第二年楚国宣布不买丝绸,同时抬高粮食价格,郑国不战而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护中国自主自立于世界的能力。
2023-07-01 15:21:454

大家认为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我认为大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认真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业。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对以后找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学和高中不一样,不会有人督促,所以要学会自主学习。其次,要注意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会进行体测,多多锻炼便可以顺利通过,当然最重要的是有益于身体健康。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可以进行打篮球,跑步,打羽毛球等活动。 最后,扩展自己的人际圈。大学里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来结交更多的朋友。大学可以说是相当于半个社会了,多结交一些合适的朋友,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更多的便利。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我们还有好多事可以去做,来使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23-07-01 15:22:002

《舌战中国21世纪属于中国吗?》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舌战中国》(亨利u2022基辛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CZWSZugjKFfHzG1UVS4mg 提取码: cyzy书名:舌战中国作者:亨利u2022基辛格译者:蒋宗强豆瓣评分:6.5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10页数:224内容简介:2011年,基辛格、李稻葵、弗格森、扎卡利亚齐聚加拿大,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芒克大辩论,这是一场影响全球的世纪大辩论, 受到广泛瞩目。在辩论会上,四位全球精英唇枪舌剑——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国问题到底该怎么办?经济辩题中国如何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中国只能坐世界经济第二把交椅,而无法问鼎世界经济之冠?中国应该如何管理好巨额的外汇储备?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金融风险在哪里?如何应对这种风险?面对环境污染、盲目投资、诚信危机,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外交辩题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才能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在处理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时,中国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什么?21世纪,中国将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了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民生辩题中国的收入差距为什么也会越来越大?应该如何解决?中国民众的声音如何才能被广泛的传达?中国很快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的严峻局面,这是杞人忧天吗?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解决人口问题?作者简介:反方——亨利u2022基辛格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论中国》作者法里德u2022扎卡利亚《时代》周刊国际版主编、《后美国世界》作者正方——李稻葵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尼尔u2022弗格森著名历史学家,《货币崛起》、《文明》作者
2023-07-01 15:22:251

直接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件是什么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松动。  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  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第2758号决议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提案全文:  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2023-07-01 15:22:393

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利益之间的问题。如下: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中苏没有断交,但两国关系除了中国允许苏联经中国给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运输物资之外彻底冻结。1967年红卫兵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时,苏联在那里有12个不满员的师和两百架飞机,在1968年增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1969年,双方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秘密会晤。后局势得到缓解。1971年,美国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访华,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知道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苏联解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苏联解体之后,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开始向多极化转变。苏联的解体对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第一、苏联的解体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苏联的解体无疑会加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安。因此,我们不能走苏联的道路,中国引此为戒,在党风建设上应该抓紧。第二、苏联的解体为中国招来了一定的压力。因为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同样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中国地就被突出来了。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本来那些本该针对苏联的国家反过来开始针对中国了。当然,苏联的解体对中国来说并非全是坏事,俗话说机遇与危机并存,苏联的解体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份机遇。首先,苏联的解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家的环境,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地上升,虽然美国实力较强,但是中俄关系密切。其次,苏联的解体为中国送来了大量的人才技术,特别是苏联的加盟国乌克兰,为中国的军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联的解体让中国至少少走三十年的弯路。因此,苏联的解体对中国来说,利大于弊。
2023-07-01 15:22:475

1999:不战而胜的作者简介

尼克松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这在这本文集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可是他的所有外交才华,决策才华和政治才华在水门事件的阴影下仿佛被遗忘的一干二净.理查德·尼克松自己也没有料到水门事件给美国带来的影响。《美国国会研究》一书中屡次提及的水门事件:美国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模式在20世纪20,30年代及二战期间向行政部门倾斜,也就是总统权力的扩大。这种趋势直到水门事件的发生后才得到转变。水门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政党政治失望,对当权者不满,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政府。水门事件和越战直接导致了国会对战争权的回收,国会与最高法院一道行使包括弹劾权在内的监督总统的权力,美国国内的权力平衡才开始恢复。尼克松用勉强的巨人和苏醒的巨人分别来形容日本和中国。170年前,拿破仑这样描绘中国的话:“一个巨人在沉睡,让他睡吧,一旦醒来,他会震动全世界!”而尼克松说,这个巨人现在苏醒了,他的时候到,他准备震动世界。众所周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在尼克松,基辛格时期实现的。尼克松在试探和调整对华政策时,鉴于国会压力,采用了“秘密外交”的措施。基辛格的首次北京之行甚至连国务卿罗杰斯都不被告知。尼克松时常注意给国会传递有关中国缓和的信息,努力寻求国会支持。如在1970年初,尼克松就向国会提出一份外交策略报告,表示,“不应将中国人民这个伟大而重要的民族始终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否则就无法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国际秩序。”这份报告为基辛格秘密访华铺平道路。基辛格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在很多水均益的访谈节目中可以得到验证。1995年初,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收回他关于美国应该承认台湾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言论。因为在此之前,他接受了基辛格的劝告:孤立一个像中国一样的大国是危险的。
2023-07-01 15:23:091

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并说明原因”的论文1000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2023-07-01 15:23:221

求介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罗马尼亚渠道

罗马尼亚渠道是中美缓和的“最初渠道”尼克松早在1967年3月,以“前副总统"身份对罗马尼亚作私人访问时,与齐奥塞斯库会谈中就表达了想与北京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意愿。同年6月,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毛雷尔在秘密访华时,向周恩来“转达他不久前访美时总统约翰逊和参议院盖伯赖特关手中美关系的谈话"。嘲‘啵"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这是罗马尼亚在中美之间第一次比较正式的传话,却没有成功。早在1967年,毛泽东就注意到,当时准备竞选总统的尼克松发表的那篇《越战后的亚洲》,认为尼克松如果上台,美国有可能要改变对华政策,并作了相应准备。侧‘嗍"毛泽东凭其对国际局势的敏感,对复杂形势的分析,始终密切注视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因此,当美国方面有所行动时,就引起了他的注意,特别是对尼克松的注意。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尼克松1969年的就职演说,尼克松通过演说对中国发出的信息在中国开始传播。1969年3月,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谈到美对华政策时说:“中国人口众多,有着极大的潜在力量和不断发展的核能力u22ef···我们继续期待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在进行有益的对话方面取得进展,u22efu22ef我们将欢迎恢复我们同中国人民之间的会谈。一这个讲话后来被称为是尼克松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项政策声明"。“I】四10"中国收到这一信号后,同年12月,毛泽东亲自批准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和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于1970年1月20日和2月20日,先后进行了两次重要会谈:这是经历了几个月相互试探,双方都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愿意改善关系的微妙情况下举行的会晤。嘲‘哺D美国继续作出缓和表示,1969年7月21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从23日起放宽对美国公民来中国旅行的限制,允许六类公民(议员、记者、教员、学者、科学家和医生、红十字会代表)到中国旅行,还允许在国外工作的美国人可以购买一百美元的中国货物。‘尼克松在一次有关登上月球的讨论中,有意离开正题,公开谈到中国,他说:“我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俄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加嗍但埘"当尼克松为1969年7-8月的出国旅行做准备时,中国问题一直在他心目中占了很大的位置。u22efu22ef国务院的中国问题专家们也在说服他计划中的罗马尼亚之行必须有一个亲中国入的姿态。嘲"瞒"尼克松也认识到“罗马尼亚是通向中国之路静阻1因此,他想通过此次旅行开辟这条渠道。罗马尼亚政府也欢迎这次访问,并为此推迟了早已定期的罗马尼亚党代会,而这次党代会已邀请苏联领导参加,,没有任何比这更能证明罗马尼亚对于单独向华盛顿开放和对于总统访问的重视了.在访问期间,尼克松在罗马尼亚的国务委员会的大楼里举行的正式宴会上,向齐奥塞斯库祝酒时说:“贵国奉行着同所有国家进行交往和接触的政策一你们积极谋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我们也抱有同样的目的。"洲伸四这是尼克松对中国发出的一个微妙信息,暗示美国也会像罗马尼亚一样,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进行接触和交往。尼克松接下去的讲话更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寻求同所有国家的正常关系,不管其国内制度如何。任何国家为了同我们寻求正常关系作出努力,我们也会作出相应的努力。"恻伸17”谈到中国问题时,尼克松直截了当的告诉齐奥塞斯库:“我想在我的任期内,改善美国同中国的关系,能否请您从中斡旋,向中国人传达我的意愿?一“美国反对苏联提出的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在亚洲建立反对中国的小集团是错误的。美国的政策是同中国和苏联两国都建立良好的关系。""嘲啦搦罗马尼亚同中国建交多年,友好往来,彼此都十分了解。齐奥塞斯库说:“我对中国人民是比较了解的。中国人坚定自信,通情达理。所以我真诚地希望中美关系出现新的转机。我愿意充当信使,我将向中国人转达美国人的看法,并且将把中国人的看法告诉美国。"嘲四2"罗马尼亚渠道从此开通。一周后,即8月8日,罗杰斯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的讲话,公开谈到了中国问题“大陆中国将在亚洲及太平洋事务中起重要作用u22efu22ef我们盼望有一天我们能够进行有益的对话,我们盼望缓和紧张局势。我们欢迎重新同共产党中国会谈。我们不久将采取另一个步骤,看看是否能与北京恢复u22efu22ef在华沙或任何可以接受的地点u22efu22ef的对话。”嘲”瓣m"罗杰斯的讲话虽没有引起新闻界的注意,但引起了中国的关注。1969年9月7日,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毛雷尔到河内参加胡志明的葬礼途经北京时,向周恩来介绍了尼克松最近访罗的情况:尼克松明确地、无保留的表示愿意寻求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途径。周恩来表示,关于中美关系,“关键就是台湾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他们想解决,有渠道嘛,渠道就是华沙谈判。这些问题总有一天要解决,反正我们不欠他们的债,是他们欠我们的债,霸占了我们的台湾。可以看出,中国此时对于美国要缓和美中关系的表示反应较冷淡,“原因无非是对美国的诚意和这种方式的效用都持怀疑态度,中国仍倾向于使用华沙的中美大使级会谈这个级别较低、但两国可以直接对话的渠道,这虽效率不高,却便于由自己把握。同时,也许如基辛格所讲,中国“可能担. 心即使像罗马尼亚这样一个极力维护独立的国家.,也可能受到苏联的渗透。糟嘲‘嘲"其实,美国方面也有些顾虑,基辛格回到华盛顿后就召见了巴基斯坦大使阿迦·希拉利,想建立巴基斯坦渠道。但美国在着手建立巴基斯坦渠道的同时j并没有放弃使用罗马尼亚渠道。1969年11月19日,美国通过罗马尼亚向中国转交了美国著名作家自修德给周恩来的一封信,透露美国将重新考虑对华政策的立场,暗示美国将从台湾撤军,信中同时提出了访华的申请。美国驻罗马尼亚大使米克特为此曾向罗马尼亚政府求助。嘲‘嗍"1969年12月17日,罗马尼亚第一副外长乔治·马科维斯库会见了基辛格,说明了中国对尼克松同齐奥塞斯库的谈话的反应:中国人非常有礼貌地听取了谈话,表示有兴趣同西方实行关系正常化;但当前,没有具体的信息转达.基辛格对此作了分析:“人民共和国似乎说明了两点:它愿意进行接触,但是不一定通过罗马尼亚这个渠道。一嘲‘"瓣埘"美国也尽量不再通过罗马尼亚向中国传递信息,在1970年前的9个月中,迄今所知的美国唯一一次使用该渠道,是4月下旬基辛格通过罗马尼亚人向中国传话,要求冻结曼斯菲尔德的签证申请。忉四枷中国政府没有同意曼斯菲尔德的签证申请,说明中国已从罗马尼亚接到美国的“传话"。美国继续作出友好姿态。1970年的10月初,尼克松向《时代》杂志发表了一段“寓意很深"的谈话“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1970年10月26日,尼克松对来访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祝酒词中指出“有这样的时刻,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同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联系。然而,正如今天早些时候我对总统阁下说的,他所处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领导的政府既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又同苏联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世界上罕见的。"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有意地用正式名称称呼中国,“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洲四n美国学者认为“在这种敏感的外交语言中,它用一定的方式表达了对北京政府存在的承认。u22efu22ef立即引起北京最高层的注意。一删例鲫尼克松请齐奥塞斯库传话给中国领导人,并声明“台湾不是一个国际问题,而是一个国内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最好用和平方式解决。为了确保齐奥塞斯库领会了这一信息,第二天,基辛格又一再用同样的语言向他谈了尼克松所谈过的事“我们很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政治和外交关系。我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长期的利益冲突。我们准备建立不受任何外部压力和权威影响的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渠道。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想通过你们转告我们什么事情,或你们的大使给我们传递信息i我可以保证,这样的传话将不会被白宫以外的人得知。一齐奥塞斯库表示“我们将把这次谈话转告中国领导人,如果有什么要传递的消息,我们将像以往一样转告你们。11月21日,罗马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勒杜列斯库向周恩来转达了尼克松和罗杰斯对寻求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解决办法的关切,以及尼克松再次表示美方愿同中国领导人就改善美中关系进行谈判的愿望。对此,周恩来重申“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提出,如果美方真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尼克松的特使或尼克松本人来北京商谈。州枷州幅"在得到勒杜列斯库的报告后,齐奥塞斯库立即把驻美大使科博格丹紧急而秘密的召回布加勒斯特,告诉他北京谈话的情况;让他把信息带给基辛格,基辛格对周恩来关于尼克松既可到布加勒斯特,到贝尔格莱德去,所以也可以到北京的说法,评价为靠一个全新的惊人的提法。·一u22ef他的这个提法消除了一切顾虑一。并于1971年1月29日给予答复;3月22日,罗马尼亚副总统格奥尔基·勒杜列斯库会见周恩来后,转告美国人,周恩来对于开始同美国对话越来越发生兴趣。4月6日,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即闻名于世的“乒乓外交",美国国务院对此发表声明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并表示“将以欢迎态度看待中国体育队进行任何对应性的访问。州111四埔"在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解冻的进程进入新阶段,3个月后,基辛格秘密飞往北京,开始了他的“波罗行动""。罗马尼亚渠道承担了中美之间最初的信息传递,作用虽不如巴基斯坦,巴黎渠道大,却是个良好的开端,它使中美两国摸索到了一种不符合常规的交往方式,协助巴基斯坦渠道出色地完成了中美关系解冻的最初任务。
2023-07-01 15:23:291

我国近代著名人物的小故事

1、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 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一句“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一身铮铮铁骨,吓退了多少人,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这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尊严!2、梁启超九岁那年,他的祖父梁维清带着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参加考试,这个还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当时满船的人都是准备应试的赶考的书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讨论学问和夸耀才学的。一日在船上吃午饭,刚好吃的是白米饭和蒸咸鱼,有一个考生就提议以咸鱼为题进行吟诗或作对。其实用咸鱼入诗入对,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因为咸鱼虽然是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但毕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话说:“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说的仍然是臭,并且是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话题一出,当时满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难倒了,大家纷纷都在抓耳挠腮,苦苦思考。梁启超稍停片刻,便当众吟诵:“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在座的人听了,都不约如同地愣了一下,然后大家都拍手叫好,不约而同地称赞他的诗做得十分切题,风格典雅,诗意浓郁,而且适当地运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好句。到后来有人讨论到梁启超的时候,就有这样戏言:“广东咸鱼从此得翻身了,入风流儒雅的一类了”,这个可能都是从梁启超作咸鱼诗中得到的。3、刘胡兰,一位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小姑娘。解放战争时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为掩护革命同志转移而被捕。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从容地卧倒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毛泽东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女性一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词,但有谁敢说刘胡兰弱小?因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躯里也装着无限大的勇气。她死得伟大,死得光荣。4、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5、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2023-07-01 15:23:391

产业转移导致外债的原因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双寡头分割控制的地缘政治局面,这个过程实质是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向各自的地缘控制势力范围转移他们的工业体系和军事生产能力。于是,世界进入了战后的“再工业化”时期。实际上,从1917年一战结束到1929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了一次生产过剩大危机,进而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结构性矛盾内爆,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理,二战结束之后的1947年,美国发布以复兴欧洲为名的“马歇尔计划”,向欧洲转移国内因战争结束而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又借机向日本转移军事工业,助推日本“再工业化”。苏联的做法与美国类似,二战后迅速向其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地区进行工业转移;接着,1950年苏联因朝鲜战争开始向中国转移军重工业。美苏这种双雁阵转移过程导致了客观结果——战后“再工业化”,非常快速地形成工业生产能力并不断扩张,大约20年后演化成战后的工业生产过剩。工业生产过剩就是产业资本危机,这类经济危机早先仍然主要发生在西方,于是在西方国家出现了非常剧烈的社会反抗。60年代后期法国爆发过“红五月”——街头暴力革命;日本爆发了赤军,发展城市游击战;意大利有红色旅;美国有黑豹党……西方世界发生的动荡主要是与战后的生产过剩相关,跟东方形成的革命实践也有一定关系。因为在中国尚属于军重工业亟需重资本改造致使一般工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毛泽东思想当时是占据第三世界国家阵地的重要思想流派,不仅对中国自身有重大影响,例如阶级斗争和文化革命,对整个世界在60年代动荡也有影响,例如亚非拉的解殖革命与农民武装斗争。这种动荡接着导致西方发生重大改变——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所描述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直接对抗的矛盾”,伴随着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向外转移。日本的产业转移导致了亚洲的四小龙、四小虎的产生,在亚洲被产业转移“光顾”的主要是军人政权、集权体制国家。美国的产业转移导致了美洲相对集中体制的国家形成了一般的工业生产能力,拉美被转移的国家也是军事政变所形成的军事政权国家,这个过程在70年代普遍发生。这些都是符合在产业转移的同时转移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直接对抗性冲突。而要让对抗性冲突在被转移国家能被压得住,就只有依靠军人政权或集权体制。所以大规模产业转移与对抗性矛盾转移,一方面在那个年代使西方形成了自由人权、福利社会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但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落地的西方企业客观上只有利用这些国家的集权政治,才转移得了西方这些劳动密集产业以及相伴随的劳资矛盾。当然,这种产业与矛盾的同步转移并非仅仅是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在70年代初也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产业转移,标志性事件便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其实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的1971年,在安排中美对话时,基辛格便带了一个“大礼”给中国——美国决定解除对华禁运,但不包括军事、先进技术等,其主要目的是便利一般产品生产向中国转移。这恰恰符合西方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趋势。即,70年代中国也接受了西方的产业转移,因为尼克松访华而解除了在一般商品生产好贸易领域对中国的封锁。诚然,这个封锁是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的,一直延续到1972年解除。于是在1973年,中国时任领导人亲自制定了当年的“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和技术,来改造中国从1950年因朝鲜战争开始接受的苏联工业模式。苏联当年向中国转移的是以军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而且中方配套形成的也是服务于军工生产的,因此,中国缺少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轻化工业。于是,借着70年代西方产业大幅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中国也就顺势开启了对西方的开放进程。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的晚清时期,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利用“洋枪队”与太平天国作战时,便发现西方技术的厉害,采用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开启第一次引进西方技术设备的“洋务运动”;换作今天的话说,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又做了一次“引进消化吸收”。问题在于客观规律不可逆。1870年代洋务运动甫一推进,清朝很快就发生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然后就有戊戌变法等制度革命……而1973年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1974年立刻转化成国家的财政赤字。看来,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当时国家的财力非常有限,1960年代我们确实是在“一穷二白”和没有外资的条件下靠“三线建设”勉力维持军重工业,达到“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0债务水平;而70年代只要开始引进外资,一定会变成财政的债务负担,债务负担只能直接转化成财政赤字。于是1974年财政赤字就突破了100亿,不能支付扩大再生产需求,危机爆发。当时,我们的财政支出分为三大部:,一是政府运转支出,财政支出中占三分之一以上保政府支出;第二部分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民生支出;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才是用于搞建设的。1974年前后,当中国财政出现100亿赤字的时候,只能砍建设支出,那就意味着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没了。于是,1974年开始第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向农村又送去几百万在城市不能就业的青年,这就叫做“让农村承载城市因无法扩大再生产进而不能新增就业机会的代价”。这个时候,并不能因减少投资就不扩大再生产进而消除债务,因为有了新的全球宏观背景。70年代,所有发展中国家只要接受了西方产业转移的都开始出现因债务转化成的财政赤字,要么不能给政府和学校足额开支,要么不能扩大再生产。因此从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时期,西方意识形态把控下的这些运动的主要矛头转向本国政府和政治体制。西方产业转移,把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十几年的工业增长,这些转移的资本、产业和技术接着就转化成增长背后的负债,紧接着就是产业资本全球化代价在发展中国家爆发。中国面临的危机还没有解决,中央制定“四三方案”的伟人在1976年相继去世,接班的领导人按照“引进消化吸收”的方案继续开展外资引进。于是在1977年,当时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班子制定了“八二方案”,再引进82亿美元外资,由于当时财政吃紧,还不起如此多的债务,所以计划分8年引进,平均每年引进10亿美元左右。但各地急于大干快上,于是两年不到的时间就把82亿美元的计划完成了,紧接着就导致了更严重的财政负担。1979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200亿,相较1974年翻了一番。看来,中国靠“引进消化吸收”接受西方产业转移,一方面调整了工业结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债务危机爆发。中国当年搞变法,后来搞改革;磕磕绊绊走到今天。而接手西方殖民主义宗主国体制模式构建本国制度的国家,危机就转化成了整体性的社会动荡,许多国家尽管换了政府但是债务并没有减少,于是到8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其中包括反债务运动,打出的口号是——“我不欠你的,我不还你的”(Don"t owe,Not pay)。当这些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变成债务,又因无法承担债务造成社会动荡,而当一般的政府更迭无法走出乱局时,被西方控制的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适时推动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化的制度转变,因此八十年代出现了新的潮流,从产业和技术转移变成西方主导的制度转轨。于是,所谓的“改革”借着开放而被派生出来,西方制度体系随着全球化开放大潮被进一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当时中国国内也普遍认为西方的制度先进,思想界、理论界大部分人认为我们的制度不好。确实,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某些问题很容易得出结论:“都是制度不好”。但,这个结论太容易了吧!因为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能找出问题,做“制度归因”当然总能显得那么在理。但,从上述基于客观历史经验的分析中我们或许能够稍微获得一点启发,即:制度或许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被派生的“后果”,而非事情的本质和“前因”。
2023-07-01 15: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