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谁了

2023-07-01 17:53:06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

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916-1917年,空

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919年,空

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1924年,空

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1933年,空

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年,空

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

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

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

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

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

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

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

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

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

1961年,MELVINCALVIN

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

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

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

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

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

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

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

1983年,H.陶布(美国人)

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

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

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

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

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

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

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

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

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

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

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

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相关推荐

binap是什么化学物质

binap是指化学物质1,1"-联萘-2,2"-双二苯膦,简称联萘二苯磷。binap的分子式是C44H32P2,英文全称是 racemic-2,2"-Bis(diphenylphosphino)-1,1"-binaphthyl,是一种白色至类白色粉末,它的熔点280-285℃。其主要用于不对称氢化催化,羰基还原等。在有机化学中,可使用BINAP与钌、铑和钯的络合物催化剂进行对映选择性反应。作为该领域的先驱,野依良治和他的同事发现,铑和BINAP的络合物对于合成(-)-薄荷醇非常有效。这种合成方法最早由高砂电气有限国际公司工业化。也因为这项工作,野依良治获得了200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binap的别名有联萘二苯基磷;外消旋联萘二苯基磷;1,1"-联萘-2,2"-二苯膦;1,1"-联萘-2.2"-二苯膦;1,1"-联萘-2,2"-双二苯膦;1,1"-联萘-2,2"-双二苯磷;2,2"-双(二苯基膦基)-1,1"-联萘;(±)-2,2"-双(二苯膦)-1,1"-联萘;(±)-2,2`-双(二苯磷)-1,1`-联萘;1,1"-联萘-2,2"-双二苯膦 (BINAP);(±)-2,2"-双(二苯基膦基)-1,1"-联萘;2,2"-双(二苯基膦)-1,1"-联萘 (BINAP)。
2023-07-01 15:04:481

4个月引进9位诺奖得主,中国高校该算算“性价比”

作者 最近,伴随着2019年诺尔贝奖各奖项的陆续公布,诺奖得主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不过,对于中国高校来说,诺奖得主一年自始至终都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今年8月30日, 83岁高龄的诺奖得主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获聘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中国高校引进的诺奖得主,着实不在少数。从5月初至8月底,不到4个月时间里,中国高校至少引进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海南大学一口气聘请了4位。高校的热情这么高,舆论的质疑却不少。重金引进诺奖得主的“性价比”究竟怎么样?聘请八旬高龄的诺奖得主,真的划算吗?引进诺奖得主成本高昂吗?从有据可查的信息来看,不同机构、不同引进方式的花销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据报道,深圳市政府计划到2020年,引进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科学家。符合条件的诺奖得主来深圳组建实验室,最高可以得到1亿元的建设资助。山东大学至少已聘请两位诺奖得主,担任兼职讲席教授。待遇为“聘期内提供10万元/年的岗位津贴;聘期内根据学科特点提供科研活动经费6万元。”1亿也好,10万也罢,如果这些举措真的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大有裨益,这笔钱花得就绝不冤枉。但问题来了,这些目的达到了吗?诺奖得主老矣,尚能饭否?以近期引入的9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例,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73岁。其中年过8旬的有两位,最年轻的一位57岁。诺奖得主年龄引进学校职务哈拉尔德·楚尔·豪森83岁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教授野依良治81岁哈尔滨工程大学荣誉教授阿里耶·瓦舍尔79岁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理查德·约翰·罗伯茨76岁江苏大学荣誉教授厄温·内尔75岁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阿龙·切哈诺沃72岁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莱维特72岁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中村修二65岁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爱德华·莫索尔57岁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莫非中国高校更青睐资深“资深”诺奖得主?那倒不是。2016年的一组数据显示,诺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且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获奖者的年龄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这可能与近几十年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数量激增,一些成果“等待”的时间延长有关。看来,并非我们不欢迎正值盛年的获奖者,而是这样的人本来就太少。那么高龄诺奖得主的科研状态如何呢?有人曾统计1901~1999年诺贝尔获奖者情况,发现他们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岁到50岁之间。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今年83岁的哈拉尔德·楚尔·豪森,首次提出宫颈癌可能是由生殖器多瘤病毒引起,是在38岁那年。今年81岁,获聘哈尔滨工程大学荣誉教授的野依良治,成功合成BINAP分子是在42岁那年。看看他们近年来的情况: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的课题组,仍然保持着较为活跃的论文产出。今年,他参与发表的论文有3篇,分别发表在《国际癌症杂志》,《新发微生物与感染》,《结晶学报D章结构生物学》上。而野依良治在2016年到2019年间,只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看来,同样高龄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就算有些人在耄耋之年依然“高产”,也很难说反映的是世界一流课题组的综合水平,还是诺奖得主的个人实力。鉴于国内高校绝大多只引进了诺奖得主本人,而非邀请整个团队,对这个问题更应当慎思明辨。诺奖得主头上,是实职还是虚衔?纵览诺贝尔奖得主的引进名单,不难发现,“名誉教授”“荣誉教授”“特聘教授”等字眼频频出现。这些头衔,通常是荣誉称号,不存在合同约束。即便有合约性质,也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措施。不过,部分高校也为诺奖得主提供了一些创新职位。海南大学海南大学今年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后,一次性聘请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委员会委员。据称该委员会的职责在于:为海南大学制定与实现各项战略目标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为海南大学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目前已聘请至少2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兼职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岗位的职责包括: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而有明确的“用人”目标,这是好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聘的诺贝尔奖得主,有不少是“多面手”。比如担任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的2位诺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和迈克尔·莱维特,都在其他高校有多个职务。部分诺奖得主在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其他职务诺奖得主高校或科研机构职务阿龙·切哈诺沃西华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杰出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迈克尔·莱维特浙江大学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复旦大学名誉教授试问,这些“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大科学家们,平均给每一个篮子分配了多少鸡蛋?有没有来做全职教授的诺奖得主呢?还真有。2010年,因发现艾滋病病毒获得诺贝尔奖的吕克·蒙塔尼,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全职教授,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集体落户”。当时报道称,上海交通大学将成立蒙塔尼生物医学研究所。之后,就很少听到这个研究所的消息了。据学术网站检索,吕克·蒙塔尼与上海交通大学蒙塔尼生物医学研究所有关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2011年。2013年后,不再有新的产出。2018年,吕克·蒙塔尼又与新成立的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吕克·蒙塔尼实验室”的合作协议。报道称“该实验室将成为其祖国法国之外建立的首个国外实验室”。不知道这里提出的“首个”,究竟有没有考虑到8年前成立的“蒙塔尼生物医学研究所”。引进诺奖得主是否已经背离初衷?高校引进诺奖得主等高端人才的初衷,是提升科研水平、建设学科团队、培养优质人才、扩大社会影响力。如果这些目的达到了,自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问题的关键是,每一位诺奖得主在“引进”“受聘”“入驻”时,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几年下来,这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果,却总是静悄悄的。缺少了后续产出的汇报,难以判断引进诺奖得主创造的价值,中国高校重金引才的“性价比”自然就成了一笔糊涂账。从高校角度来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人才引进时大张旗鼓、沾沾自喜,更要始终不忘初心,坚持把人才用好,让人才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最恰当的作用。万万不能因为“诺奖得主”的光环太盛,就战战兢兢地供起来,只敢炫耀,不敢真用。毕竟我们引入的不只是光环,更是卓绝的头脑。希望未来,不管是引进诺奖得主,还是引进其他高端人才,都彻底杜绝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弊病。同时,也要给没有帽子却有真才实学的人留下更多机会和资源——能扎扎实实工作,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是高校真正需要的甘霖!合作事宜:投稿事宜: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23-07-01 15:05:071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和2021年诺贝尔奖区别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 普雷斯和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获得。他们的贡献在于发现出 了一系列可以催化手性分子反应的分子。有机物分子中的一 个碳原子所连的4个原子或原子团均不相同时,该碳原子称 为手性碳原子,含手性碳原子的分子称手性分子,手性分子具有光学活性。10月6日,202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授予德国科学家本杰明·利斯特和美国科学家大卫·麦克米伦,以表彰他们对“不对称有机催化发展”的贡献,这对药物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使化学更加绿色。“这个催化概念既简单又巧妙,事实上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早地想到它,”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约翰·奥克维斯特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两位新科诺奖得主的最大特点——坚持独特与原创,不走与别人雷同的路。
2023-07-01 15:05:156

日本诺贝尔奖人数

日本在诺贝尔奖方面也开始崭露头角,数据显示,日本已经获得了26枚诺贝尔奖。其实,日本在诺贝尔奖方面拥有如此成就,并非没有征兆,因为,早在2001年,日本便制定了一项远大的科学计划,并喊出50年内要拿到30个诺贝尔奖。事实上,每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都不容易,需要在某个领域做出突出成就才行,所以,许多人认为日本在50年内拿下30枚诺贝奖就是异想天开,但现如今看来,日本在诺贝奖方面定下的目标,恐怕要提前完成,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科研方面的成就,的确令人惊叹。2000年之后,日本获得诺贝尔奖名单是:2000年,白川英树,化学奖。2001年,野依良治,化学奖。2002年,田中耕一,化学奖。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学奖。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物理学奖。2008年,下村脩,化学奖。2010年,铃木章、根岸英一,化学奖。2012年,山中伸弥,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物理学奖。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学奖。2015年,大村智,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学或医学奖。2018年,本庶佑,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吉野彰,化学奖。2021年,真锅淑郎,物理学奖。
2023-07-01 15:05:291

薄荷醇结构式

L-薄荷醇是一种有机物,化学式是C10H20O。化学性质为无色针状结晶,具有清凉的薄荷香气,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氯仿和苯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能与蒸汽一同挥发。薄荷醇是在叶片里制造的,也就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是环类单萜的一种。是植物所产生的高挥发性精油,其成份多为半萜、单萜及倍半萜,尤其在气候温暖时产量更高。某些重要的植物色素是类萜或含类萜基的化合物。野依良治和他的同事发现BINAP和铑的络合物对于合成L-薄荷醇非常有效;也因为这项工作,野依良治获得了200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薄荷醇的理化性质和用途薄荷醇是一种环状单萜。易燃,燃烧充分,燃烧中无烟。为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有薄荷的特殊香气,味初灼热后清凉。乙醇溶液显中性反应。本品在乙醇、氯仿、乙醚、液状石蜡或挥发油中极易溶解,在水中极微溶解。薄荷脑和消旋薄荷脑均可用作牙膏;香水;饮料和糖果等的赋香剂。其酯用于香料和药物。在世界上,我国和巴西是主要的天然薄荷生产国,薄荷油的年产量均达到2000-3000t。
2023-07-01 15:05:441

日本共有多少人获得诺贝尔奖?

分类: 教育/科学 解析: 第一位: 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第二位: 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 江崎玲于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第五位: 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 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 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第八位: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九位: 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十位: 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 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只有到2002年的,最近4年得没得就不知道了,希望知道的人能回答吧
2023-07-01 15:06:021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印度:5人次x0dx0ax0dx0a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x0dx0ax0dx0a(二)华人:6人次x0dx0ax0dx0a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x0dx0ax0dx0a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x0dx0ax0dx0a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三)日本本土:12人次x0dx0ax0dx0a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x0dx0ax0dx0a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x0dx0ax0dx0a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x0dx0ax0dx0a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x0dx0ax0dx0a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x0dx0ax0dx0a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x0dx0ax0dx0a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x0dx0ax0dx0a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x0dx0ax0dx0a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x0dx0ax0dx0a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x0dx0ax0dx0a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x0dx0ax0dx0a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x0dx0ax0dx0a2001年,日本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专设研究机构。x0dx0ax0dx0a日本文部科学省为表彰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拨款7000万美元为他专门建立一个研究中心。x0dx0a  x0dx0a该研究机构将命名为“野依国立研究中心”,设在野依就职的名古屋大学,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由野依良治出任所长。 x0dx0ax0dx0a文部科学省说,这是该省设立的第二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姓氏命名的研究设施。第一所叫“汤川纪念馆”,是为表彰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澍建设的。x0dx0ax0dx0a文部科学省提出,日本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可以认为设立“野依国际研究中心”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之一。x0dx0ax0dx0a(四)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者简介x0dx0ax0dx0a1、李政道: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x0dx0ax0dx0a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x0dx0ax0dx0a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x0dx0ax0dx0a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原因有四:x0dx0ax0dx0a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x0dx0ax0dx0a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x0dx0ax0dx0a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x0dx0ax0dx0a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x0dx0ax0dx0a杨振宁说,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x0dx0ax0dx0a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x0dx0ax0dx0a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8年冬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 x0dx0ax0dx0a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x0dx0ax0dx0a4、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x0dx0ax0dx0a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x0dx0ax0dx0a5、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x0dx0ax0dx0a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x0dx0ax0dx0a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x0dx0ax0dx0a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x0dx0ax0dx0a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x0dx0ax0dx0a6、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x0dx0ax0dx0a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7-01 15:06:161

丁奎岭研究的意义

丁奎岭同志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DMF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用途很广的优良的溶剂,甚至有“万能有机溶剂”的美誉。其在实验室和工业界具有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大宗化工原料。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工业上合成DMF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甲醇钠作为催化剂,通过二甲胺,一氧化碳和甲醇反应进行制备。说实话,现在用的这个方案没什么太大缺点,原料便宜,工艺成熟,产品纯度高。除了……用到的碳源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虽然便宜,但是剧毒,不环保。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现有的化学工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剧毒气体一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碳无毒、安全、可再生。而且有许多化工步骤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废气,二氧化碳要是随意排放,会带来温室效应,也非常糟糕。所以,如果能发展出一个便宜、高效地,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备DMF的方法,将可以”变废为宝“,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上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丁奎岭老师并非第一个想到这一点的人,这个赛道上有许多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来合成DMF,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在1970年,Haynes报道了使用钯催化剂,通过二氧化碳、氢气和二甲胺来合成DMF,但是催化剂效率不尽如人意,没有工业化价值。后续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野依良治在1994年的精彩工作。在100摄氏度下,通过80个大气压的氢气和超临界二氧化碳(130个大气压),利用钌基催化剂,可以实现DMF的高效生成。
2023-07-01 15:06:221

这个胡子的坏人是谁化学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化学家。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WilliamStandishKnowles,1917年6月1日),美国化学家。因在手性催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研究,和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一起获得2001年诺贝尔奖。
2023-07-01 15:06:401

江苏大学怎么样

江苏大学挺好的,学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师资力量: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教职工576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教授4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4%,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达24%,集聚了一批以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院院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江苏大学
2023-07-01 15:06:481

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有哪些科学家是世界欠他们一个诺贝尔奖的?

1.罗莎琳·富兰克林: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 世上最有名的女性科学家之二,仅排名居里夫人之后。 罗莎琳·爱尔西·富兰克林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她所做的研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她所拍摄的DNA晶体衍射图片“照片51号”,是沃森与克里克解出DNA结构的关键,后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罗莎琳德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默默无闻。 1952年5月,罗莎琳对着一根湿润的DNA照射了62小时后,得到了一张极为清晰的DNA晶体衍射图,这就是 历史 上鼎鼎大名的“照片51号”,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教科书中和各种期刊报纸上,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一张X射线照片。但是当时她并未有所发觉。 后来这张照片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拿给沃森看,沃森因此而得到启发,与克里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DNA结构的论文,他们因此得到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由于长期接触X射线,罗莎琳患上了卵巢癌,于1958年逝世。 后来的学者都认为,罗莎琳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应该分享当年的诺贝尔奖。 2.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 埃弗里是大部分人没听说过的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是最早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免疫化学先驱,曾长期在纽约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 生物的遗传物质被证明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20世纪最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已经被写入教科书无数年,但是它的发现者埃弗里却终生无缘诺贝尔奖。原因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中的专家大佬Einar Hammarsten是坚定的蛋白质支持者,认为蛋白质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埃弗里1955年去世之后三年,Hammarsten才去世。 3. 水谷哲 霍华德·马丁·特明在1975年因为逆转录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然而事实上,水谷哲才是发现逆转录酶的论文第一作者,因为《自然》期刊编辑擅自调换了论文排名,导致水谷哲没有成功获得诺贝尔奖。 4. 周芷:论文一作都不给诺贝尔奖? 周芷生于湖南省,成长于台湾,旅美分子生物学家。现为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系教授。 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与她的合作的理察·罗伯茨与麻州理工学院的菲利普·夏普,虽然1977 年发表在科学刊物细胞‘Cell":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的论文中,以电子显微镜进行实验的第一作者为周芷,罗伯兹为第4 位(也是最后一位,但当时论文并没有通讯作者制度,罗伯兹也非通讯作者),但周芷却成为遗珠。她曾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抗议,在国际学界引起不小回响。 5.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 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加拿大生理学家。1921年在多伦多大学作为弗雷德里克·班廷的助手共提炼了胰岛素。 弗雷德里克·班廷及约翰·麦克劳德因为发现胰岛素而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奖。但是当时班廷及很多人都认为他的研究助手贝斯特才是实验的主要贡献者,班廷甚至拒绝与麦克劳德一起领奖,认为他没有资格。麦克劳德只是借用了班廷的主意,借用了一下实验室和10条狗,并让贝斯特担任助手帮助他实验而已。 班廷后来把自己奖金的一半分享给了贝斯特,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上,却始终不能出现贝斯特的名字。 6.铃木梅太郎 铃木梅太郎是日本化学家、维生素专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也是理化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帝国学士院会员,文化勋章获得者。。 1926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被授予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和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因为他“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和“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这里“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就是维生素B1,也就是硫胺。 其实世界上最早提取维生素B1的人是铃木梅太郎,两度名列“日本十大发明家”。但是由于他的论文被翻译成德文时,没有标注“世界首例”,于是他错失了诺贝尔奖的资格。 7.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是大日本帝国的医学家和细菌学家,1901年曾与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一起被提名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只有贝林获奖。史书上已经承认血清疗法是由北里、贝林共同开发的。日本医学界设有贝林·北里奖以纪念他的贡献。 北里是许多重要机构的创始人,包括私立传染病研究所(现u30fb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土笔冈 养生 园(现u30fb北里大学北里研究所医院)、私立北里研究所(现u30fb学校法人北里研究所)。此外也是北里大学校祖、庆应义塾大学医学科(现u30fb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创始人兼初代科长、庆应义塾大学医院初代院长、日本医师会创始人兼初代会长。 前理化学研究所所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评论:“(大村智的获奖)达成了北里柴三郎教授的悲愿”。 8.冈崎令治冈崎恒子 冈崎令治是日本分子生物学家。出生于广岛市白岛人。日本分子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最大贡献是与其夫人冈崎恒子共同发现并命名了冈崎片段,被认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1966年,冈崎夫妇发现了DNA合成中后随链上形成的短片段——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并且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及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ur)实验室的研讨会上发表。1967年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担任教授。1972年,冈崎夫妇进一步发现了与冈崎片段相关的RNA,成功构建起DNA半不连续复制模型。 1975年,由于早年在广岛核爆中遭遇核辐射引起的骨髓性白血病发作,44岁的冈崎令治在前往美国 旅游 期间病逝。在此之后,他的夫人,同时也是名古屋大学教授,冈崎恒子将他的研究继续了下去。 9.庄小威 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最年轻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物理与化学双料教授,现年45岁。2003年,庄小威拿下“麦克·阿瑟天才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 目前,庄小威在哈佛的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单分子成像、超高分辨率成像等光学成像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 “光凭看,你就能知道很多。”这句话出自美国棒球运动员Yogi Berra,庄小威经常以此来鼓励她的学生们。她提出的STOR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是单分子荧光成像方面的革命性技术,曾在2014年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此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曼斯·埃伦贝格回应称,贝齐格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相关论文,而PALM论文的投稿时间比STORM论文早了将近4个月。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制造纯碱的新方法,应获诺贝尔化学奖!一·赵忠尧 赵忠尧,因为年代问题肯定好多人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可是说到钱学森肯定很多人知道,当时有人总结说如果钱学森能和五个师相比的话,那么赵忠尧就能和十个师相比,可见他比钱学森厉害两倍来,而且他的学生也很厉害比如杨振宁啊邓稼先啊等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见这个人是多么厉害啊!他还是我们中国的原子能之父,等等等很多很多的名气,根本一下说不完。 因为成绩优异他就出国留学,在外国他学到了知识,当时外国正在研究导弹很可能就是对准我们国家,他知道后就准备回国来保护我们的安全,在美国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准备带回国进行研究,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他却被美国给截住,拿走了当时在外国学习记的笔记什么的,把他关在日本的监狱里,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国家的人都表示很不满意,极力要讨回公道,就连当时美国的科学家也为我们说话,美国实在没有理由了就把他放了,可是这件事还不算什么,接下来这件事就更让人们生气了。 就是这个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他在美国的导师是非常有名的密立根,因为迫切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来拯救我们国家的他到外国后更是很刻苦的学习,希望学完后能帮助我们中国在科学上更进一步,当时密立根给了他一个非常难的题,而赵忠尧还觉得想要更难的突破自我。 其实这个题已经很难了,在这道题中他下了很多的功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得到了比较可靠的理论,最后他去拜访卢瑟福的时候,也得到了卢瑟福的赞赏,当时都有人说下一个诺贝尔奖肯定是赵忠尧,可是在几年后宣布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这个奖项,反而被别人给拿走了。这件事情出来后我们国家的人就对他的实验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和他一样的结果,可是诺贝尔奖已经颁发给了别人,在很久后才有人对这个进行了解释,才说出了真正的原因,说当时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赵忠尧发现的结果,所以对他的这项进行了判断是错误的。后来就有很多的科学家做了研究又发现这个实验室可靠的,可是诺贝尔奖已经发完了,最后相关人士对这件事说明了说当时判断错误才导致了赵忠尧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赵忠尧并不在意这件事,他只想做他的研究。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门捷列夫,1907年去世。凭借元素周期表,就有资格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2.开尔文勋爵,1907年去世。十九世纪的科学超人,完成的多项工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完全有机会,有资格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 3.玻尔兹曼和吉布斯,玻尔兹曼1906年去世,吉布斯1903年去世。他们生前还是有机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或化学奖。但是他们的工作在当时没有被广泛理解和重视,再加上英年早逝,只能和诺奖擦肩而过。 4.吴健雄,1997年去世。吴夫人是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本应该在1957年就和杨振宁、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在1957到1997漫长的40年时间中,诺奖似乎遗忘了吴夫人,真令人匪夷所思。 5.S.N.玻色和R.L.米尔斯,玻色1974年去世,米尔斯1999年去世。他们的工作不是不重要,也不是未被人理解,而是被巨人的光环所笼罩。以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理论为基础的超流、超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工作获得了不下5,6个诺贝尔物理奖。围绕杨-米尔斯方程诞生过7个诺贝尔物理奖和6个菲尔兹奖。玻色和米尔斯的工作只是因为和爱因斯坦,杨振宁这样的大咖搅和在了一起,而诺奖无意给爱因斯坦、杨振宁再颁一次奖,他们未获诺奖实在有点遗憾。 6.约翰.贝尔,1990年去世。虽然贝尔所处的时代,量子力学盛宴已过。但是贝尔还是执着地指出了冯.诺依曼在论证不存在隐变量过程中犯下的愚蠢错误,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这是继玻尔和爱因斯坦之后,量子力学理论最有意义的进展。揭示了世界远比我们的想象要复杂得多。 7.C.E.香农,2001年去世。也许有人会说香农是个数学家,但是这不对。香农开创的信息论底层逻辑是不折不扣的物理思想,信息论产生的影响主要也在物理世界,数学仅仅是在定量计算信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信息即非能量也非物质,但却是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要素。信息目前还不在物理理论的框架内,它如何影响物质世界仍然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就连发明个光纤,CCD器件,甚至什么发蓝光的LED都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凭什么香农不行。
2023-07-01 15:07:161

野依良治的所获诺贝尔奖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23-07-01 15:07:231

有多少日本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有12个人。1,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中子的存在。2,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3,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4,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5,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6,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7,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8,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0,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11,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12,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2023-07-01 15:07:372

2000年~20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谁?

1、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2、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3、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4、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5、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6、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7、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8、2007: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9、2008: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发现和开发绿色荧光蛋白质10、2009: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11、2010: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12、2011: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发现准晶体13、2012: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G蛋白偶联受体。
2023-07-01 15:08:414

9月3日出生的人很可怕吗、太可怕了吗

一些人相信手相、塔罗牌、算卦,而看这些时通常会问到出生的月份和具体日期,然后在道听途说之下,就会认为在9月3日出生的人是很可怕的人,那究竟9月3日出生的人真的太可怕了吗? 这里描述的“可怕”,笔者理解为性格暴戾、阴险,会做出伤害身边的人、甚至社会的可怕行为。 客观来说,人的性格与是否9月3日出生没有一丝关系,并不存在9月3日出生的人真的很可怕的说法,仅用9月3日出生就判断别人很可怕是片面且不合情理的。 性格是由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共同决定。 先天遗传基因 先天遗传基因是决定了生物一代代遗传特征的、结构复杂多样的化学物质,它能把人的遗传信息储存,然后将遗传信息复制给下一代,也被叫为遗传因子。 科学家发现某些基因与人的性格相关,例如,D4DR基因(猎奇基因),存在于第十一条染色体中,它结构的长短影响着人追求险境、寻求新刺激的欲望,D4DR基因较长的人需要对神经更强劲的刺激,例如各种极限运动,才能得到兴奋和满足。5-HTTLPR基因,即快乐基因,这种基因变体的不同长短组合能够给人的生活快乐程度带来一定影响,变体较长的人倾向于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事物。MAOA基因,名字也叫暴力基因,要是男生体内的这种基因发生了变异,他们的暴力倾向会明显增加。 后天环境 后天环境包括原生家庭、社会经历、教育文化。 这里着重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大家都应该有听说过,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师长,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好不好有着紧密的联系,“恶意”满满的原生家庭,容易让小孩变得自卑、冷漠、自私、孤僻、不会表达、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假如你准备或已经为人父母,请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除了外界物质方面,更需要注意的是精神方面,多给予孩子关爱与鼓励,自己做好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抛开像漠视或违反社会规则人格这类极端,性格其实是不存在好坏之分的。性格急一些的人做起事情来不会拖,有活蹦乱跳点的人在不用担心气氛尴尬,不去在乎那么多有的没的也就不会计较那么多。所以,所有性格,均含有相关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在某些情况下会成为令人喜欢的优点。现在和未来才是成年人更多思考的,过去的就过去了,成年人的性格无法轻易做出改变,但可以更多地去学习与相处之道。 至于9月3日出生的人很可怕的这种充满偏见且无理的论调,建议各位直接忽略。 很多对社会有付出和值得群众赞美表扬的名人都是9月3日出生的,以下列举部分: 1942年——许冠文,香港的电影导演、演员、编剧,擅长拍摄喜剧,有“冷面笑匠”之称。 1957年——中国著名剧作家、编剧、相声作家梁左诞生。(2001年去世) 1961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蔡振华出生。 1928年——加斯东·托恩,前卢森堡首相。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2007年去世) 1913年——台湾政治家高玉树诞生。(2005年去世) 1938年——野依良治,日本化学家,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899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澳大利亚病毒学家。(1985年去世) 1869年(己巳年)——弗里茨·普雷格尔,斯洛文尼亚裔奥地利化学家。(1930年去世) 1875年(乙亥年)——斐迪南·保时捷,德国汽车机械师。(1951年去世) 1905年——美国物理学家,正电子的发现者卡尔·戴维·安德森诞生。(1991年去世)
2023-07-01 15:08:531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美国的诺尔斯、夏普雷斯和日本的野依良治获得,他们发现了某些手性分子可用作某些化

(1)C=C上的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C上的4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则C7H10的众多同分异构体中,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碳原子数最多的结构简式为:,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碳原子数为7;故答案为:C;(2)链烃C7H10,同一个碳原子形成2个碳碳双键(如C=C=C)时,不能稳定存在,则说明该烃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碳碳三键,该烃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且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仍具有“手性碳原子”的同分异构体还有:,;故答案为:;;(3)含有“手性碳原子”,但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不具有“手性碳原子”,则加成后出现了相同的基团,则其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
2023-07-01 15:09:111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四)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者简介1、李政道: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4、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5、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6、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
2023-07-01 15:10:336

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

  邮件中准备好个人陈述,要有亮点,有逻辑,科研经历要认真写,让老师知道你确实有在做事,重要材料可以请关系好的老师帮忙修改。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1 尊敬的x院士:   您好!   祝您xxxx年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我是xx大学xx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我希望能考取您的研究生,做膜蛋白的解析工作,并且想于今年暑假到您实验室参观与学习。希望您能接纳。   我一直对膜蛋白的三维结构和功能解析很感兴趣,高中时听说人类破解了“基因天书”,我感到很震惊。现在才知道要想破解“人类天书”,路还很长,而且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关键。不错,就是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分,其作用非常广泛,体内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仅这一点就可说明蛋白质的重要地位。当然,蛋白质还充当激素、结构物质等角色。蛋白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作为生物膜上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生物膜功能涉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号转导等重要生命活动,其中无不涉及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一方面保证了膜适当的流动性,还可以作为物质运输的载体或通道、胞外信号的受体、膜酶等等。由此,看来解析膜蛋白的三维结构和功能意义确实非同寻常。   膜蛋白的解析史上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米歇尔教授等在世界上第一个解析膜内在蛋白,他们以0.32nm的高分辨率给出了紫色细菌光和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接着又对其功能进行了阐释。可以说其成果是膜蛋白解析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另一个是麦金农对离子通道的解析和阿格雷对水通道的解析,他们都做出了非常杰出的成果,并且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2004年,您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的晶体结构的文章:   1)在0.272nm分辨率测定了重要光合膜蛋白LHC-II的晶体结构,发现了膜蛋白结晶的第三种类型;   2)建立了包括膜蛋白、色素分子和脂分子在内的蛋白脂质体的完整的LHC-II结构模型,提供了近三万个(29038)独立的精确的原子坐标;   3)首次基于精确的结构数据对高等植物的光能吸收、传递和光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无疑是对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跨越性贡献,我非常敬佩您,更是您做研究的态度。也正是这一点,是我决定考取您的研究生。我会是实验室最勤奋的一位,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一位,最富创造性的一位。   当然,膜蛋白的解析并非易事。当前主要研究的大都是膜内在蛋白,其特点是整合在膜内,具有两亲特性,要想将其从膜上分离出来需要特殊的去垢剂及适当的条件才能不致失活或结构变化。当前解析膜蛋白的方法主要是X射线衍射法、NMR和电镜三维重建,其中X射线衍射法的最大特点是分辨率极高,可达0.1nm,这是由X射线的特性决定的。其高分辨率决定了X射线衍射法的重要地位。NMR则可以用来显示蛋白质构象变化的整个动态过程,但是对于非水溶性的蛋白却有局限性。当然,Klug发明的低温电镜三位重建技术也在一些方面发挥作用。   总之,X射线衍射法还是最主要的,自X射线被伦琴发现到布拉格父子提出布拉格方程,然后建立X射线晶体学以来,X射线已经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医学上的应用。当然,X射线也为数十人获得诺贝尔奖创造了条件。   当前,摆在众多人面前的难题便是如何获得能够用于X射线衍射的蛋白质晶体(一般是单晶)。单晶要求高纯度、无孪晶、方向性好等。   米歇尔教授在完成紫色细菌光合反应中心的解析之后,专门出了一本书讲蛋白质结晶学。当然,蛋白质结晶过程极为复杂,受众多因素影响,蛋白质纯度、pH、温度、水活、载体等都很重要。有人曾在低重力条件下进行实验,效果很好。   考虑到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维持大部分靠水分子间作用(含水30%-70%),而膜蛋白的两亲性又使得其在水中难以形成稳定的规则排列的晶体,于是有人提出用另一种特殊溶液替代水。蛋白质结晶学现已成为一门坚难而有重大意义的学科,我认为如果谁能在此领域做出成绩,其意义远大于10个乃至100个膜蛋白的解析。   以下是我的简介:   我叫xx,xx岁,汉族,家在xx。20xx年9月入学在信息工程专业,但非兴趣所在。20xx年4月恰逢米歇尔教授来x大作报告,深受影响。于是,突破困难,进入xx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努力学习,同时关注生命科学前沿发展,如泛素研究、染色质重塑以及端粒等。平时喜欢关注科研动态,对Nature、Science、Cell上的文章都看过一些,对阅读英文文献不存在太大问题。现在四六级已经都通过,正在辅修德语,即将考托福。并且时常读Science在线文章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至今,我已接触过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即米歇尔、野依良治、阿龙u2022切哈诺沃及恩斯特(高分辨率NMR的发明者),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米歇尔,野依良治让我明白了兴趣的重要性,切哈诺沃告诉了我泛素化及类泛素化在染色质重塑方面的知识,鼓励我最多的是恩斯特,并且我们合影留念,他让我明白了科研历程的艰辛和passion的重要性。   我的科研实践经历包括:   1)果酒发酵,收获是掌握了酵母菌的计数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   2)黄豆脲酶的提取及动力学参数测定等,收获是掌握了脲酶的提取及纯化、分子量测定、最适温度及pH测定、抑制剂研究方法等;   3)太白参对苯丙芘导致的小鼠细胞DNA损伤的抑制作用,收获是掌握了PBS、细胞裂解液等的配制,最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析损伤DNA,另外还有一些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4)参与关于肠道菌群平衡的体外模拟研究方案的设计及化学基因组学中小分子钓靶蛋白的实验方案设计。   5)参与苯并芘对乳腺癌细胞中甲基化影响的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即将投入研究。   我愿意为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毕生努力。我会最努力,最认真,最诚实,敢于创新。   希望您在百忙之中能回复,非常感谢!   此致 敬礼!   祝身体健康! 工作愉快!   学 生:xxx   20xx年x月xx日   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2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   我叫xx,是xx大学xx学院xx级本科生,专业是xxx。我获得了本校20xx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因此想进入贵校进行研究生学习。   我了解到您的研究方向是xx。在本校老师讲解xx时,我就对其很感兴趣,并认识到该焊接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并从网上以及学长学姐得知您在该领域做了深入研究,因此非常希望成为您的研究生,在您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   以下是我的学习情况:   1、大学前三年的平均学分绩90,居专业第一(1/XX),综合测评成绩居专业第二(2/XX)。在20xx——20xx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XX)、校一等奖学金及校三好学生称号;在20xx——20xx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及校三好学生称号。   2、在计算机方面,我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三级,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AutoCAD、CAXA、Solid works绘图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并系统深入的学习Office等常用文档处理工具。   3、在英语方面,通过了四级(XX)、六级(XX),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如果能有幸成为老师的研究生,我将踏实努力的完成您下达的任务。以下是我硕士期间的学习和研究计划: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   1、扎实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动手做实验,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2、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扩大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面。   (二)应用知识的学习   1、积极协助导师完成其科研和其他课题项目,扎实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2、加强英语特别是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英语方面的自主学习,达到能自如地阅读、翻译专业相关英文学术论著,并力争自主进行英文论文的写作;   3、不断地学习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计划会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以及自我认识的提高而做调整,以上只是初步计划。   我个人的特点:   1、喜欢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有很强的规划意识,并且在生活学习中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   2、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我并不是一味的读书,也爱看看其他书籍(如经济、法律等),也注意学习与娱乐相结合;   3、喜欢独立思考,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寻求解答。   接下来,我将好好准备复试,冒昧的问老师,面试时主要考察哪些知识,我应该看哪些书籍。希望老师给予我指导以及提出对我的要求。   感谢您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时间读我的这封信,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学生:xx   20xx年x月xx日   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3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来信!   我叫xx,xx大学xx级大四本科生,现就读xx学院微电子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学士学位。获悉xx老师有意招收直博研究生,在了解了xx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经历等相关情况后,我对xx老师的研究工作:对xx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于是冒昧的与您联系,希望能得到xx老师的修习指导。   首先,我想向xx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进入xx大学以来,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两个专业的学习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微电子学平均学分绩88/100,在本专业排名6/30,拥有保研资格;金融学平均学分绩也达到了80/100。微电子学相关专业课程成绩优异,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英语能力突出,具备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四级603分,六级542分,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奖。   我的科研优势在于:   第一,我拥有复合学术背景(微电子学、金融学双学位),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热情高涨,乐于并擅于进行学术钻研。在本科阶段为了良好完成双学位的学习,我牺牲了许多休息的时间,但是,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钻研精神,使我具备了兼具文理学科特点的知识体系,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   第二,我认为我的性格特点有助于科研工作。我是一个关注细节、善于观察、有毅力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我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喜欢使用和琢磨掌握的技能,通过观察、倾听、对比和实验收集具体信息,经客观分析做出决策。   随着微电子学逐渐向纳电子学发展,合理选择器件制作材料进行系统设计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而有前景的命题。   通过研读xx老师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我对xx老师的研究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xx研究有着较高的兴趣,希望能加入xx老师的科研团队,并有志于以直博的方式长期进行学术研究。   附件中是我的个人简历,主要介绍了我的科研经历和获得荣誉,供xx老师审阅。   冒昧致信,恳请您海涵!   感谢xx老师在百忙之中的阅读,期待老师的回复!   学生:xx   20xx年x月xx日   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4 尊敬的李教授:   您好!   我叫xx,今年报考了贵校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参加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我渴望有机会就读您的硕士研究生,所以冒昧的给您写信。   我今年考研初试总分为xx分,其中政治xx分,英语xx分,数学xx分,专业课xx分。我知道我初试成绩不太理想,若有幸能在您的指导下继续深造,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刻苦钻研。下面将我本科的学习情况向您汇报。   我大学本科就读于xx大学xx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期间热爱所学专业,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实验实践锻炼。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校优秀学生校友奖学金一次、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两次;两次获得校“优秀团干”,两次获校“三好学生”称号;已获得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二级C语言合格证书;思想上积极进步,于20xx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平时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调研征文比赛并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学校初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篮球比赛、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大学生活使我收获颇丰,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通过网络搜索和老师、学长介绍,得知李教授您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无线协作通信网络中的编码和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盲多用户检测方法及高性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多方面有很深的研究造诣。我对您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希望能在您的门下就读,跟您学知识,做项目,进一步提高自己。若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期望!   附件是我在校期间相关证书及成绩单复印件等。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信。冒昧致信,恳请海涵!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安康!   学生:xx   20xx年x月xx日   联系导师的邮件范文5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   我叫xx,男,现就读于xx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今年报考了xx大学植物营养系,专业课为《植物营养学(上,下)》和《土壤学》综合,总分341、专业课121,想往贵校调剂。   了解到您一直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特想报考您的研究生,希望能在X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作物施肥理论与实践和植物营养与生态健康的知识。下面是我在大学期间实习情况和奖励等一些简介:   一奖励情况:   ①获第x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三等奖(课题是xx);   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   ③院优秀学生干部等;   ④获得“社会实践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二实习经历:   ①xx省梨树中农实验站实习;   ②xx省前郭县吉林农大实验站实习;   ③xx省农安县实习   三主修科目:植物营养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肥料加工、植物营养研究法、土壤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无土栽培技术、农业生态学   感谢X老师能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这封邮件,在此,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安康!   学生:xx   20xx年x月日x
2023-07-01 15:11:311

日本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名单 ①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阳质子和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②朝永振一郎(1965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的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③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雪国》一书生动的描写了人生哀伤的幻想和美,从而被称作现代日本抒情文学的经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鹤》,《山之音》等等。 ④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创始了隧道二极管。 ⑤佐藤栄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代表国家自始至终反对持有核武器,对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贡献。 ⑥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⑦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任麻省理工工学院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阐明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此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⑧大江健三郎,获1994年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主要作品《个人的体验》。 ⑨白川英树,获2000年化学奖,开辟高分子电子学的先河。 ⑩野依良治,获2001年化学奖,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发展作出贡献。 ⑾小柴昌俊,获2002年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对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贡献。 ⑿田中耕一,获2002年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3-15)三名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已入美国籍)和小林诚、益川敏英同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二00八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日本获得该奖项的人数上升至七人。 获得诺贝尔各个奖项的人数上升至十五人。
2023-07-01 15:11:395

日本有哪些人得过诺贝尔奖

  第一位: 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时年42岁;        第二位: 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时年59岁;        第三位: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时年69岁        第四位: 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时年48岁;        第五位: 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时年73岁;        第六位: 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时年63岁;        第七位: 利根川进,1987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时年48岁;        第八位: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9岁;        第九位: 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时年64岁;        第十位: 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时年63岁;        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时年76岁;        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时年43岁;
2023-07-01 15:12:081

江苏大学与江苏科技大学哪个好

江苏大学更好。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内外办学影响持续提升。QS、THE、ARWU等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均跻身top1000。《2021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第38位。优势学科:学校办学水平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计算机科学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45位。以上内容参考:江苏大学官网——学校简介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2023-07-01 15:12:343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哪些?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1902年,埃米尔u2022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1904年,威廉u2022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1905年,阿道夫u2022冯u2022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1906年,亨利u2022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1907年,爱德华u2022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1908年,欧内斯特u2022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1909年,威廉u2022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1910年,奥托u2022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1911年,玛丽u2022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1912年,维克多u2022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1913年,保尔u2022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u2022威廉u2022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1914年,阿尔弗雷德u2022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1915年,理查德u2022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1916-1917年,空1918年,弗里茨u2022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1919年,空1920年,瓦尔特u2022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1921年,弗雷德里克u2022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1922年,弗朗西斯u2022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1923年,弗里茨u2022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1924年,空1925年,理查德u2022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1927年,海因里希u2022Ou2022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1928年,阿道夫u2022Ou2022Ru2022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1929年,阿瑟u2022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1930年,汉斯u2022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1931年,卡尔u2022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u2022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1932年,欧文u2022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1933年,空1934年,哈罗德u2022克荣顿u2022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1935年,弗雷德里克u2022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u2022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1936年,彼得u2022J.Wu2022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1937年,瓦尔特u2022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u2022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1938年,理查德u2022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1939年,阿道夫u2022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u2022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1940-1942年,空1943年,盖奥尔格u2022冯u2022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1944年,奥托u2022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1945年,阿尔图巴u2022Iu2022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1946年,詹姆斯u2022Bu2022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u2022霍华德u2022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1947年,罗伯特u2022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1948年,阿恩u2022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1949年,威廉u2022Fu2022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1950年,奥托.P.Hu2022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u2022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1951年,艾德温.Mu2022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1952年,阿切尔u2022J.Pu2022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u2022L.Mu2022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1953年,赫尔曼u2022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1954年,菜纳斯u2022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1955年,文森特u2022杜u2022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1956年,西里尔u2022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u2022Nu2022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1957年,亚历山大u2022Ru2022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1958年,弗雷德里克u2022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1959年,雅罗斯拉夫u2022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1960年,威拉德u2022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1961年,MELVINCALVIN1962年,约翰u2022考德里u2022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1963年,卡尔u2022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u2022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1964年,多罗西u2022克劳宣特u2022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1965年,罗伯持u2022伯恩斯u2022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1966年,罗伯持u2022桑德逊u2022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1967年,曼弗雷德u2022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u2022G.wu2022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u2022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1968年,拉斯u2022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1969年,德里克u2022哈罗德u2022理查德u2022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u2022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1970年,卢伊斯u2022弗德里科u2022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1971年,格哈特u2022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1972年,克里斯廷u2022波默u2022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1973年,恩斯持u2022奥托u2022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u2022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1974年,保尔u2022约翰u2022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1975年,约翰u2022沃卡普u2022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u2022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1983年,H.陶布(美国人)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u2022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u2022夏普莱斯 美国人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u2022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u2022维特里希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u2022阿格雷和罗德里克u2022麦金农年,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u2022切哈诺沃、阿夫拉姆u2022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u2022罗斯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u2022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u2022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u2022施罗克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u2022科恩伯格因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u2022埃特尔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u2022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u2022舍特曼)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u2022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u2022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u2022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u2022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u2022瓦谢尔(Arieh Warshel)2014年,美国霍华德u2022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u2022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u2022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u2022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u2022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u2022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u2022桑卡(Aziz Sancar),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u2022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u2022弗雷泽u2022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u2022Lu2022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u2022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u2022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u2022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2023-07-01 15:13:332

历史上在9月3日出生的名人

1034年——日本后三条天皇 1905年——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物理学家,正电子的发现者。(1991年去世)1913年——高玉树,台湾政治家。 1936年——楳图一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漂流教室》。1957年——梁左,中国著名剧作家、编剧、相声作家。 1965年——查理辛(Charlie Sheen),好莱坞演员,代表作《飞机总动员》。 1966年——渡边步,日本动画导演,代表作《哆啦A梦剧场版 大雄的恐龙2006》。1967年——达隆·阿齐默鲁,现任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经济学教授。 1972年——坂诘贵之,日本声优、演员。1975年——陈晓东,香港歌手。 1975年——蒋勤勤,中国演员。 1979年——儒利奥·塞萨尔,巴西足球员,现时为意甲国际米兰的门将。 1982年——文泽尔,德国推理小说家。1982年——吕慧仪,香港模特儿。1982年——藤村步,日本动画声优。1983年——粟山巧,日本棒球选手,效力日本职棒西武狮队。 1983年——安永镇,韩国棒球选手,效力韩国职棒韩火鹰队。1993年——小池里奈,日本女演员,青少年偶像。
2023-07-01 15:15:142

2000到2014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2、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3、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4、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5、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6、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7、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8、2007: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9、2008: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10、2009: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11、2010: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12、2011: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13、2012: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14、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15、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23-07-01 15:15:523

有哪些日本人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

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白川英树,获2000年化学奖,开辟高分子电子学的先河。野依良治,获2001年化学奖,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发展作出贡献。田中耕一,获2002年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2023-07-01 15:16:062

京都大学的知名校友

滨口雄幸: 前日本首相,旧制第三高等中学校毕业(京都大学前身)币原喜重郎:前日本首相,旧制第三高等中学校毕业(京都大学前身)片山哲: 前日本首相,旧制第三高等中学校毕业(京都大学前身)近卫文麿:第34、38、39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第58~60任日本首相清瀬一郎:前众议院议长益谷秀次:前众议院议长樋贝诠三:前众议院议长,国务大臣林譲治:前众议院议长,副总理竹田仪一:前国务大臣熊谷太三郎:前科学技术厅长官宇田耕一:前经济企划厅长官水谷长三郎:前商工大臣荒木万寿夫:前文部(教育部)大臣水田三喜男:前大藏(财政部)大臣大村清一:前内务大臣,防卫厅长官樋贝诠三:前众议院议长,国务大臣左藤恵:前邮政大臣,法务大臣,国土厅长官酒井忠正:前农林大臣山手満男:前劳动大臣足立笃郎:前农林水产大臣,科学技术厅长官安井谦:前众议院议长中马辰猪:前建设大臣武藤嘉文:前外交大臣梅沢节男:国税厅长官井上幸彦:前警视厅总监永田秀次郎:前铁道大臣前原诚司:前日本外相 三渊忠彦: 首任日本最高法院院长(第1代)大隅健一郎: 前最高法院法官和岛岩吉: 前日本律师联合会会长矢口洪一 :前最高法院院长(第11代)中坊公平: 前日本律师联合会会长冈村泰孝: 前最高检察院院长园部逸夫: 前最高法院法官山口繁: 前最高法院院长(第14代)奥田昌道: 前最高法院法官堀田力: 前法务大臣官房长官泉徳治: 前最高法院法官涌井纪夫: 前最高法院法官田原睦夫: 前最高法院法官 高桥龙太郎:前财政大臣,日本商工会议所所长,前大日本麦酒会长岩永裕吉:前同盟通讯社社长井口竹次郎:前大阪天然气会长村山长挙:前朝日新闻社社长太田垣士郎:前关西电力会长阿部孝次郎:前东洋纺社长铃木刚:前住友银行行长広田寿一:前住友金属工业社长芦原义重:前关西电力会长代田稔:养乐多创始人宫原贤次:住友商事会长上岛重二:前三井物产社长、会长樋口广太郎:前朝日啤酒社长堀田庄三:前住友银行行长奥村纲雄:前野村证券会长森薫:前阪急电铁社长荒川实:前任天堂美国社长藤吉建二:前三井化学社长町田胜彦:前SHARP社长山元峯生:前全日空航空(ANA)社长村上宪郎:前日本google社长友野宏:新日铁住金社长八木诚:关西电力社长冢本隆史:瑞穗银行行长,瑞穗金融集团会长岛谷能成:东宝社长川上量生:多玩国公司创始人,社长田中孝司:KDDI社长近藤淳也:Hatena社长堀义人:グロービスu30fbグループ(GLOBIS GROUP)代表 冈洁:数学家汤川秀树:物理学家、194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朝永振一郎: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福井谦一: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利根川进:生物学家、198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化学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益川 敏英: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山中 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赤﨑 勇: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广中平佑: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西田几多郎: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朝比奈隆:指挥家黑川纪章:建筑师绫辻行人:作家 杜聪明: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台湾高雄医学院创办人雷震:自由主义思想家,台湾《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谢长廷:前台湾“行政院”院长,曾任高雄市市长,民进党前党主席曾昭科:前香港警务处助理处长,六十年代因参与了间谍活动被驱逐出境。若木民喜:漫画家,代表的长篇连载作品有:《圣结晶传说》、《只有神知道的世界》。森见登美彦:小说家,代表作品有:《有顶天家族》、《四畳半神话大系》、《 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万城目学:小说家,同森见登美彦并称“京大双璧”,代表作品:《鹿男》、《丰臣公主》前山田健一:日本著名作曲,作词,编曲家宫本雄二:前驻中国大使郑强:贵州大学校长京都大学诺贝尔奖获奖名单 1949年 物理学奖 汤川秀树 京都大学理学部教授(受赏时) 1981年 化学奖 福井谦一 京都大学工学部教授(受赏时) 2002年 物理学奖 小柴昌俊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受赏时) 2008年 物理学奖 益川敏英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受赏时) 2012年 生理医学奖 山中伸弥 京都大学教授(受赏时) 2014年物理学奖赤﨑勇 京都大学理学部卒业 京都大学菲尔兹奖得主 广中平祐、森重文京都大学沃尔夫奖得主 西冢泰美京都大学拉斯克奖得主 利根川进、西冢泰美、増井祯夫、森和俊京都大学罗伯·柯霍奖得主 利根川进、本庶佑京都大学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 西冢泰美、増井祯夫、森和俊京都大学Darwin Medal得主 木村资生:被誉为继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演化理论家,日本唯一的Darwin Medal得主
2023-07-01 15:16:141

侯召民是谁

  20多年前的选择对侯召民博士来说,无疑是正确而有科学眼光的,那就是选择稀土金属作为自己科学生涯的起点。如今,侯召民博士已经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首位外国人主任研究员,并和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博士一起工作。对于这些,侯召民博士感受到了压力,但他更多的是以科学探索自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和职位。  作为日本科研最高机构,理化学研究所汇聚了众多科学精英,其中不乏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科学家。而侯召民博士作为首位外国人主任研究员,能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其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但侯召民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对研究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而已。  1982年,侯召民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直接赴日本九州岛大学留学,并于1989年获得工学博士,随即进入理化学研究所做研究员。虽然后来侯召民又赴加拿大温莎大学继续深造,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理研作为自己科研的乐园。  自1993年到2002年,侯召民从研究员、副主任研究员做起,直到经过重重审核,成为理研的首位外国人主任研究员。他在稀土金属作为触媒研究课题中已经处于世界研究的最前端,并于2004年初成功地用稀土金属里的钪元素作为触媒开发出了新型塑料材料,这对于改善塑料的性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上只有侯召民领导的有机金属研究室拥有这项触媒技术。  将稀土金属作为研究方向,还是侯召民在九州岛大学读书期间的事情。当时侯召民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正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犹豫不决,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老师提醒了他,为什么不选择稀土金属作为研究重点。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稀土金属研究还未被人重视,但在中国已经有人开始从事这个课题,而且中国稀土资源蕴藏丰富,这对于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于是在大多数人还对稀土金属并不了解的时候,侯召民已经在研究上先行一步。20多年来,探索稀土金属的触媒作用一直是侯召民科研的重点。  在谈到为什么一直选择理研时,侯召民认为这里的科研气氛十分自由。虽然理研的理事长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博士,而且野依良治博士的研究与侯召民有机金属研究室的工作方向最接近,但他并没有感受到研究压力。他认为研究中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而化学试验更是如此,变化和不可预料正是化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目前,侯召民还积极推动中国国内大学和理研的学术交流。作为海外杰出青年,侯召民和北京大学化学院院长席振峰教授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资助,同时他还介绍国内大学里优秀的博士后到理研研修。
2023-07-01 15:16:272

列举几位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及他们的简介(最好是在世的,华人优先)。

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化学家: 1.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1989年化学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2.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3.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4.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5.6.7. 分别是: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8.9.10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二:以下为自1985年以来历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名单: 2006年: 安德鲁-费里(美国) 克拉格-米洛(美国) 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 罗宾-沃伦(澳大利亚)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 琳达-巴克(美国) 2003年: 保罗-劳特伯(美国) 皮特-曼斯菲尔德(英国) 2002年: 罗伯特-霍威茨(美国) 约翰-萨尔斯顿(英国) 悉尼-布瑞纳(南非/英国) 2001年: 勒兰德-霍特维尔(瑞典) 保罗-格林加德(美国) 艾里克-坎德尔(美国) 1999年: 古恩特-布劳贝尔(德国/美国) 1998年: 罗伯特-弗切哥特(美国) 路易斯-因格纳罗(美国) 弗里德-穆拉德(美国) 1997年: 斯坦利-普鲁西纳(美国) 1996年: 皮特-多赫蒂(澳大利亚) 洛夫-金克纳格尔(瑞士) 1995年: 爱德华-刘易斯(美国) 克里斯蒂纳-沃尔哈德(德国) 艾里克-威斯乔斯(美国) 1994年: 阿尔弗雷德-吉尔曼(美国) 马丁-罗德贝尔(美国) 1993年: 里卡德-罗伯茨(英国) 菲利浦-夏普(英国) 1992年: 艾德蒙德-弗斯切(美国/瑞士) 爱德文-克里布斯(美国) 1991年: 尤因-纳赫(德国) 伯特-萨科曼(德国) 1990年: 约瑟夫-穆雷(美国) 唐纳-托马斯(美国) 1989年: 米切尔-毕西普(美国) 哈罗德-瓦姆斯(美国) 1988年: 詹姆斯-布莱克(英国) 哥土德-埃里昂(美国) 乔治-希汀斯(美国) 1987年: Susumu Tonegawa(日本) 1986年: 斯坦利-科恩(美国) 里塔-列维-蒙塔西纳(意大利) 1985年: 米切尔-布朗(美国) 约瑟夫-戈德斯坦恩(美国)参考资料:很多
2023-07-01 15:16:491

亚洲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第九位: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2001年,日本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专设研究机构。日本文部科学省为表彰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拨款7000万美元为他专门建立一个研究中心。  该研究机构将命名为“野依国立研究中心”,设在野依就职的名古屋大学,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由野依良治出任所长。 文部科学省说,这是该省设立的第二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姓氏命名的研究设施。第一所叫“汤川纪念馆”,是为表彰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澍建设的。文部科学省提出,日本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可以认为设立“野依国际研究中心”是为此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四)六位华裔诺贝尔获奖者简介1、李政道: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 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2、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8年冬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 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4、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5、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6、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07-01 15:16:561

日本,诺贝尔奖

第一位: 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中子的存在。第二位: 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第三位: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第四位: 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第五位: 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第六位: 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第七位: 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第八位: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九位: 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十位: 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2023-07-01 15:17:431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1、汤川秀树:毕业于京都大学,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阳质子和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预言了中子的存在。2、朝永振一郎:毕业于京都大学,1965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的理论”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3、川端康成: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雪国》一书生动的描写了人生哀伤的幻想和美,从而被称作现代日本抒情文学的经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鹤》《山之音》等。4、江崎玲於奈,毕业于东京大学,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创始了隧道二极管。5、佐藤栄作(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代表国家自始至终反对持有核武器,对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贡献。6、福井谦一(毕业于京都大学,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7、利根川进(毕业于京都大学,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任麻省理工工学院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阐明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此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8、大江健三郎,毕业于东京大学,获1994年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9、白川英树,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获2000年化学奖,开辟高分子电子学的先河。10、野依良治,毕业于京都大学,获2001年化学奖,为“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的发展作出贡献。11、小柴昌俊,毕业于东京大学,获2002年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对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贡献。12.田中耕一,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获2002年化学奖,得奖成果“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13、南部阳一郎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国籍,与益川敏英和小林诚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4、小林诚毕业于名古屋大学,与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5、下村修,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儿子下村努是资讯安全及计算物理学方面的专家。16、益川敏英,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同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日本获得该奖项的人数上升至七人。获得诺贝尔各个奖项的人数上升至十五人。17、根岸英一,毕业于东京大学1935年7月14日-),2010年诺贝尔化学家得主,普渡大学教授。18、铃木章,毕业于北海道大学,1930年9月12日-),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海大学荣誉教授。19、山中伸弥,1962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日本医学家,京都大学再生医科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大阪市立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0、中村修二,1954年5月22日出生于日本伊方町,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1、赤崎勇,1929年1月30日出生于鹿儿岛县知览町,毕业于京都大学,是日本半导体科学家。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与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明了高效的蓝色发光二极管”,让明亮且节能的白色光源成为可能。22、天野浩,1960年9月11日出生于日本滨松,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是日本电子工程学专家。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他与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3、大村智,1935年7月12日出生于日本,有机化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里大学荣誉教授。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4、梶田隆章,1959年出生,日本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日本埼玉县出身,埼玉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所长、同研究所附属宇宙中微子观测信息融合中心负责人。20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5、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福冈市。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与荣誉教授。2016年,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6、本庶佑,1942年1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静冈县公立大学法人理事长。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迄2018年,已有26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包括2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日本七所旧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人员占据了亚洲地区超半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诞生了日本乃至亚洲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
2023-07-01 15:17:585

日本目前有多少人获诺贝尔奖,都是谁,都是哪个方面

第一位: 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第二位: 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 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 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 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 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第八位: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九位: 白川英树,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十位: 野依良治,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其成就为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获得高度评价。 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奖成果是“蛋白质解析技术开发”,他还是诺贝尔化学奖创设以来最年轻得主。
2023-07-01 15:18:342

什么叫做"另类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1989年 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国化学学家,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于1990年获奖。 60年代科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为实现有机合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学家们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从小分子出发去一次次尝试它们那构成什么样的分子--目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学键可以断掉,从而将复杂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这些小部分通常已经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质结构,用这些结构简单的物质作原料来合成复杂有机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纤维、颜料、染料、杀虫剂以及药物等的合成变得简单易行,并且是化学合成步骤可用计算机来设计和控制。 他自己还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试管里合成了100种重要天然物质,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天然物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合成的。科里教授还合成了人体中影响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成果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奖。经过他的精心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还将研究成果应用扩大到其他学科。 1966年他与美国同事合作,发现用短促的强脉冲取代核磁共振谱管用的缓慢扫描无线电波,能显著提高核磁共振技术的灵敏度。他的发现使该技术能用于分析大量更多种类的核和数量较少的物质,他在核磁共振光谱学领域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一种能高分辨率地."二维"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术。科学家们利用他精心改进的技术,能够确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研究生物分子与其他物质,如金属离子.水和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化学物种,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1992年 马库斯(R.Marcus) (1923-) 马库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电子转移过程理论的基础,以此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 他从发现这一理论到获奖隔了20多年。他的理论是实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蚀现象,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解释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现在假如孩子们再提出"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的问题,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1994年 欧拉(G.A.Olah) (1927-) 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研究范畴属有机化学,在碳氢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发表大量研究报告并享誉国际科学界,是化学领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对炼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彻底改变了对碳阳离子这种极不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开了人们对阳离子结构认识的新一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发现可广泛用于从提高炼油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到改善塑料制品质量及研究制造新药等各个行业,对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995年 罗兰 (F.S.Rowland) (1927-)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罗兰,美国化学家,发现人工制作的含氯氟烃推进剂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破坏臭氧层,引起联合国重视,使全世界范围内禁止生产损耗臭氧层的气体。 莫利纳 (M.Molina) (194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莫利纳,美国化学家,因20世纪70年代期间关于臭氧层分解的研究而获1995年诺贝尔奖。莫利纳与罗兰发现一些工业产生的气体会消耗臭氧层,这一发现导致20世纪后期的一项国际运动,限制含氯氟烃气体的广泛使用。他经过大气污染的实验,发现含氯氟烃气体上升至平流层后,紫外线照射将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时,每一个氯原子在变得不活泼前可以摧毁将近10万个臭氧分子,莫利纳是描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作者。科学家们的发现引起一场大范围的争论。80年代中期,当在南极地区上空发现所谓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被耗尽的区域时,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实。 克鲁岑 (P.Crutzen) (193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克鲁岑,荷兰人,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鲁托(H.W.Kroto)(1939-) 克鲁托H.W.Kroto)与斯莫利(R.E.Smalley)、柯尔(R.F.Carl)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与柯尔(R.F.Carl)、克鲁托(H.W.Kroto)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柯尔 (R.F.Carl)(1933-) 柯尔(R.F.Carl)美国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国人、克鲁托(H.W.Kroto)英国人,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一个球形建筑物,这个建筑物18年后为碳族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启示。富勒用六边形和少量五边形创造出“弯曲”的表面。获奖者们假定含有60个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每个角上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碳簇球与足球的形状相同。他们称这样的新碳球C60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语口语中这些碳球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 克鲁托对含碳丰富的红巨星的特殊兴趣,导致了富勒烯的发现。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在红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长链分子。柯尔建议与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设备,用一个激光束将物质蒸发并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经过一周紧张工作后,十分意外地发现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稳定地以球的形状存在。他们称这些新的碳球为富勒烯(fullerene).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气体中蒸发时形成的,它们通常含有60或70个碳原子。围绕这些球,一门新型的碳化学发展起来了。化学家们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属和稀有惰性气体,可以用它们制成新的超导材料,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有机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发现表明,具有不同经验和研究目标的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多么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结果。 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早就认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笼中放入金属原子。这样金属的性能会完全改变。第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将稀土金属镧嵌入富勒烯笼中。 在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中略加以改进后现在已经可以从纯碳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纳米碳管。这种管直径非常小,大约1毫微米。管两端可以封闭起来。由于它独特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将可以在电子工业中应用。 在科学家们能获得富勒烯后的六年中已经合成了1000多种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光学、电学、力学或生物学性能都已被测定。富勒烯的生产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多项有关富勒烯的专利,但仍需探索,以使这些激动人心的富勒烯在工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1998年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 (1925-)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美国人,他提出波函数方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 (1923-)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美国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数理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就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学家就预言到化学反应的模式,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进行实证无异于梦想。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飞秒光学技术。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精彩镜头那样,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泽维尔通过“对基础化学反应的先驱性研究”,使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泽维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2023-07-01 15:18:546

江苏大学是985还是211

答:江苏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大学。
2023-07-01 15:19:083

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哪个好

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都挺好的,各有特点。江南大学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截至2020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50.14万册;设有18个专业学院(部)和4个直属学院(含1个荣誉学院),2020年在51个本科专业(类)招生。江苏大学位于江苏省镇江市。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校还是全国74所“特色重点项目”高校之一。江苏大学师资力量: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教职工576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教授4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4%,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达24%),集聚了一批以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院院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截至2016年4月,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4个一级学科,设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44个一级学科,有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2023-07-01 15:19:391

日本诺贝尔奖人数 有多少日本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1、随着2018年诺贝尔奖的出炉,至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计27人,其中有3人在获奖时已经取得外国国籍。 2、日本科学家频频摘得诺贝尔奖桂冠,野依良治、益川敏英、山中伸弥等名字被人反复提起,日本的得奖频次仅次于美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国别划分的获奖人数方面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甚至把英国、德国、法国等科技强国都甩在了身后。
2023-07-01 15:20:221

日本文化勋章的获得者

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列表,收集了获得过日本文化勋章的人物名称。截止到2007年11月3日,总共有338人获得。1937年-1944年:1937年:长冈半太郎-本多光太郎-木村荣-佐佐木信纲-幸田露伴-冈田三郎助-竹内栖凤-藤岛武二-横山大观1940年:高木贞治-西田几多郎-川合玉堂-佐佐木隆兴1943年:伊东忠太-铃木梅太郎-朝比奈泰彦-汤川秀树-德富苏峰-三宅雪岭-和田英作1944年:田中馆爱橘-冈部金治郎-志贺洁-稻田龙吉-狩野直喜-高楠顺次郎1946年-1949年1946年:中田薫-宫部金吾-表国一-仁科芳雄-梅若万三郎-岩波茂雄1948年:木原均-长谷川如是闲-朝仓文夫-上村松园-安田靫彦1949年:尾上菊五郎-津田左右吉-铃木大拙-三浦谨之助-冈田武松-真岛利行-谷崎润一郎-志贺直哉1950年-1959年:1950年:牧野英一-田边元-藤井健次郎-三岛德七-小林古径-土井晩翠-正宗白鸟1951年:柳田国男-光田健辅-西川正治-菊池正士-斋藤茂吉-武者小路实笃-中村吉右卫门1952年:梅原龙三郎-熊谷岱藏-佐佐木惣一-辻善之助-朝永振一郎-永井荷风-安井曾太郎1953年:板谷波山-宇井伯寿-香取秀真-喜多六平太-羽田亨-矢部长克1954年:胜沼精藏-镝木清方-金田一京助-高浜虚子-萩原雄祐1955年:大谷竹次郎-稀音家净观-平沼亮三-二木谦三-前田青邨-增本量-和辻哲郎1956年:安藤广太郎-坂本繁二郎-新村出-古畑种基-村上武次郎-八木秀次-山田耕筰1957年:牧野富太郎-绪方知三郎-久保田万太郎-小平邦彦-西山翠嶂-山田孝雄-吉住小三郎1958年:北村西望-近藤平三郎-野副铁男-松林桂月1959年:川端龙子-小泉信三-丹羽保次郎-里见弴-吉田富三1960年-1969年:1960年:冈洁-佐藤春夫-田中耕太郎-吉川英治1961年:川端康成-铃木虎雄-富本宪吉-堂本印象-福田平八郎-水岛三一郎1962年:梅泽滨夫-奥村土牛-桑田义备-中村岳陵-平栉田中1963年:久野宁-古贺逸策1964年:茅诚司-大佛次郎-薮田贞治郎-吉田五十八-我妻荣1965年:赤堀四郎-小丝源太郎-诸桥辙次-山口蓬春-山本有三1966年:井伏鳟二-德冈神泉-仁田勇1967年:小林秀雄-坂口谨一郎-林武-村野藤吾-山县昌夫1968年:坚山南风-黑川利雄-铃木雅次-滨田庄司1969年:狮子文六-落合英二-正田建次郎-东山魁夷1970年-1979年:1970年:冲中重雄-栋方志功1971年:赤木正雄-荒川丰藏-野上弥生子-安井琢磨1972年:内田祥三-小野清一郎-冈鹿之助-早石修1973年:石原谦-胜木保次-久保亮五-濑藤象二-谷口吉郎1974年:石坂公成-江崎玲于奈-杉山宁-永田武-桥本明治1975年:江桥节郎-小山敬三-田崎广助-中川一政-广中平祐1976年:井上靖-小野竹乔-木村资生-松田权六-森嶋通夫1977年:樱田一郎-田宫博-中村元-丹羽文雄-山本丘人1978年:尾崎一雄-楠部弥壹-杉村隆-田中美知太郎-南部阳一郎1979年:今西锦司-中村歌右卫门-泽田政广-高桥诚一郎-堀口大学1980年-1989年:1980年:小仓游龟-小谷正雄-丹下健三-东畑精一-中村勘三郎1981年:高柳健次郎-永井龙男-松本白鹦-山口华杨-横田喜三郎-福井谦一1982年:坂本太郎-高山辰雄-津田恭介-藤间勘十郎-吉识雅夫1983年:山本健吉-牛岛宪之-小矶良平-服部四郎-武藤清1984年:上村松篁-奥田元宋-贝冢茂树-高桥信次-利根川进1985年:圆地文子-黑泽明-相良守峰-西川宁-和达清夫1986年:荻须高德-冈义武-土屋文明-名取礼二-林忠四郎1987年:池田遥邨-冈田善雄-草野心平-桑原武夫-尾上松绿1988年:今井功-圆锷胜三-河盛好蔵-末永雅雄-西冢泰美1989年:片冈球子-铃木竹雄-富永直树-西泽润一-吉井淳二1990年-1999年:1990年:石井良助-市古贞次-井上八千代-金子鸥亭-长仓三郎1991年:猪濑博-江上波夫-莲田修吾郎-福泽一郎-森繁久弥1992年:青山杉雨-井深大-大冢久雄-佐藤太清-森野米三1993年:大隅健一郎-小田稔-帖佐美行-司马辽太郎-森田茂1994年:朝比奈隆-岩桥英远-梅棹忠夫-岛秀雄-满田久辉1995年:远藤周作-佐治贤使-团藤重光-花房秀三郎-增田四郎1996年:浅藏五十吉-伊藤清永-伊藤正男-竹内理三-森英惠1997年:千宗室-宇泽弘文-小柴昌俊-高桥节郎-向山光昭1998年:芦原义信-岸本忠三-平山郁夫-村上三岛-山本达郎1999年:阿川弘之-秋野不矩-伊藤正己-梅原猛-田村三郎2000年-2000年:石川忠雄-大久保妇久子-白川英树-杉冈华邨-野依良治-山田五十铃2001年:井口洋夫-丰岛久真男-中根千枝-守屋多多志-淀井敏夫2002年:小宫隆太郎-近藤次郎-新藤兼人-杉本苑子-田中耕一-藤田乔平2003年:大冈信-绪方贞子-加山又造-西岛和彦-森亘2004年:白川静-中村雀右卫门(4代目)-户冢洋二-福王寺法林-小林斗盦2005年:青木龙山-斋藤真-泽田敏男-日野原重明-森光子2006年:荒田吉明-大山忠作-筱原三代平-濑户内寂听-吉田秀和2007年:冈田节人-茂山千作-中西香尔-中村晋也-三个月章2008年 : 小林诚- 益川敏英- 下村脩- 伊藤清- 小泽征尔- 田边圣子- 唐纳德·基恩- 古桥广之进2009年 : 饭岛澄男- 桂米朝- 坂田藤十郎- 速水融- 日沼赖夫2010年 : 有马朗人、安藤忠雄、铃木章、蜷川幸雄、根岸英一、三宅一生、胁田晴子
2023-07-01 15:20:281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其基本情况。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荷兰化学家,他关于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不仅能够解释旋光异构现象,而且还能解释诸如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顺甲基丁烯二酸和反甲基丁烯二酸等另一类非旋光异构现象。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立刻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有识之上看到了新假说的深刻含义,纷纷称赞范霍夫这一创举。从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其次,范霍夫对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即可逆反应)采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它进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PV=iRT i>1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范霍夫还证明,对许多物质来说:i值均为1,即渗透压关系式为PV=RT。同时,他还对此式的应用以及i不等于的体系(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大量研究。范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诣正。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的原因。范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1887年8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物理化学的诞生。范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固此,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2023-07-01 15:20:564

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哪个好

江苏大学更好。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内外办学影响持续提升。QS、THE、ARWU等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均跻身top1000。《2021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第38位。优势学科:学校办学水平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计算机科学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45位。以上内容参考:江苏大学官网——学校简介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2023-07-01 15:21:16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1、2000年,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2001年,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3、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B-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瑞士科学家库特-乌特里希因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4、2003年 ,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5、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伊尔温-罗斯【美国】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6、2005年, 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7、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8、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9、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各分得2008年度1/3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2009年,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1、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12、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13、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14、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15、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16、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17、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18、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
2023-07-01 15:21:431

日本有哪些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南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 1941年进入当时的国民学校,1945年,大江健三郎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23-07-01 15:21:593

2001-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2001年,乔治·阿克洛夫(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迈克尔·斯彭斯(美国)。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2、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美国)。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3、2003年,罗伯特·恩格尔,克莱夫·格兰杰。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4、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5、2005年,罗伯特·约翰·奥曼。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因为"通过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与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以色列科学与社科院院士,英国社科院通讯院士,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士。6、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195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院长。7、2007年,里奥尼德·赫维茨。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本。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创了机制设计理论。激励或激励兼容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
2023-07-01 15:22:156

历届化学诺贝尔奖的得主是谁?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 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人)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7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求采纳
2023-07-01 15:22:482

庆应大学有诺贝尔奖吗

到目前为止,日本一共有25人获得诺贝尔奖,涵括了除经济学以外的所有其他学科,是除了欧美以外获奖最多的国家,雄踞亚洲第一。1、汤川秀树,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朝永振一郎,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川端康成,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4、江崎玲於奈,获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5、佐藤荣作,获1974年诺贝尔和平奖。6、福井谦一,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7、利根川进,获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大江健三郎,获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9、白川英树,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10、野依良治,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11、小柴昌俊,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2、田中耕一,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13、南部阳一郎,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美籍日裔。14、小林诚,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5、益川敏英,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6、下村修,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17、根岸英一,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18、铃木章,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19、山中伸弥,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赤崎勇,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1、天野浩,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2、中村修二,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日裔。23、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4、梶田隆章,获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5、大隅良典,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3-07-01 15:22:551

江苏大学是一本重点吗?

是的。江苏大学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高校。截至2021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27个学院,1所直属三级甲等医院;有97个本科专业;有在校生40000余人,专任教师2700余人;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师资力量: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教职工5763人,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集聚了一批以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院院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以上内容参考:江苏大学--官网
2023-07-01 15:23:011

薄荷醇是什么东西

薄荷醇是由薄荷提炼出来的,薄荷醇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所以出现了一些疾病的时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一药物,不过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一些,这样才能够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薄荷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物品的,不仅仅可以作为药材使用,还可以直接食用,那么对于薄荷醇大家熟悉吗 ,薄荷醇的作用和功效都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不是特别熟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的相关介绍吧:薄荷醇在使用的时候其实一般都是作为刺激性药物来使用的,一般情况下薄荷醇是用在皮肤或者是黏膜上的,功效方面主要是会起到一个清凉止痒的作用,如果是内服,那么就会对头痛以及咽喉炎等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薄荷醇在使用或者食用的时候,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如果要是眼睛不小心进入到了薄荷醇,那么就应该及时的去清洗掉,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的话还需要及时就医,否则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如果正常皮肤接触到了薄荷醇,应该及时用清水冲洗。薄荷醇就是由薄荷提炼出来的,薄荷醇使用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比如说花露水里面会就会有薄荷醇,还有一些牙膏里面会含有薄荷醇成分,如果患有口腔问题的人,可以使用含有薄荷醇提取物的牙膏,这样就可以湿度的去缓解口腔问题,只要长时间坚持,还可以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口齿清新,还会有一些人会选择带有薄荷的洗发水,这样会让我们的头皮深处带来清爽感,让我们的更加精神。薄荷醇的作用和功效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薄荷醇是从薄荷里面提炼出来的,但是薄荷醇对于薄荷的效果更加明显,不仅仅可以用在了牙膏,香水等物品里面,更是会起到提神的作用,为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去使用一些薄荷醇。
2023-07-01 15:23:183

历史上亚洲获过诺贝尔奖的人都有谁?都是哪个国家的?

中国裔(7人) 1957年,杨振宁(安徽,35岁),李政道(上海,31岁);物理1976年,丁肇中(山东,40岁);物理1986年,李远哲(台湾,50岁);化学1997年,朱棣文(江苏,49岁);物理1998年,崔琦(河南,59岁);物理2000年,高行健(江西,60岁);文学日本裔(10人)1949年,汤川秀树;物理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1968年,川端康成;文学1973年,江崎岭于奈;物理1981年,福井谦一;化学1987年,利根川进;医学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学2000年,白川英树;化学2001年,野依良治;化学2002年,田中耕一;化学印度裔(4人)1913年,泰戈尔;文学1930年,拉曼;物理1998年,阿马蒂亚·森;经济学2001年,奈保尔;文学巴基斯坦裔(1人)1979年,萨拉姆;物理
2023-07-01 15:24:292

得了诺贝尔奖后是什么反应?

得了诺贝尔奖后肯定很激动,不过这些人之所以能得了诺贝尔奖,说明他们平时的心里素质特别好,而且很看淡名利,耐得了孤独,不为外界影响,他们的努力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在特定领域实现自己理想和为人类做贡献
2023-07-01 15:24:482

江苏大学是211吗还是985?

江苏大学不是211。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扩展资料:学校办学水平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50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参考资料:江苏大学-学校简介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2023-07-01 15:25:394

请查一下历届诺贝尔化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任举一位谈谈他的简历或事迹,并指出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主要原

首先我来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 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 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人)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
2023-07-01 15: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