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萧关起战尘
-
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最终十大镇馆之宝答案揭晓分别是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尊盘、石家河玉人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云梦睡虎地秦简、崇阳铜鼓、还有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这些宝物不仅仅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体现出湖北博物馆的文化底蕴, 但其实它们还是中华古代文化中璀璨的明星,它们每一件都向我们默默地讲述着曾经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河畔的故事。这十大镇馆之宝可谓是旷世珍藏,它们分则独秀,合则群芳,展现了荆楚大地的文化底蕴。
这十大镇馆之宝每一件都值得我们去骄傲。曾侯乙编钟能奏出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以跨域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历史。历经了2500余年的越王勾践剑因为制作精美,选材用料好,以及墓葬环境好等原因,上面的纹路清晰可见,没有任何的锈迹斑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虎座鸟架鼓中虎座稳重、凤架飞扬,两个相得益彰凸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郧县人头骨化石更是引起了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的出土弥补了古人类演化史的重要缺环。元青花存世量及其得少,国内外现存完整器仅400件,其中200多件在国外,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不仅体量大、制作上乘、精致优雅、描述的故事经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陶瓷中的大熊猫。
还有曾侯乙尊盘、石家河玉人像、云梦睡虎地秦简、崇阳铜鼓等等,每一件文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背后隐藏的文化。
- 北有云溪
-
主要是可以宣传湖南的文化和历史,还可以让大家看到我们古代人的生活,通过这些器具也可以让大家了解当时的历史。
- clc1
-
我觉得有很高的美感以及收藏意义,这些宝物是我国古代人民超凡智慧的一种体现吧。
- 西柚不是西游
-
这些宝物存在的意义是有利于研究一些历史文化,并且也能够通过这些历史文物了解到我国的博大精深。
- 苏萦
-
这些“镇馆之宝”分别是: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体现了馆藏特色,并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关推荐
什么叫云梦秦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考古学家在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共计1155枚,在当时,震惊世界。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扩展资料云梦秦简,是秦朝一位叫 喜 的官员编写的,他只是秦国一个基层官吏。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2000多年前,就在秦始皇即将完成他一统中国大业的时候,在湖北云梦这个地方,有一个基层官吏,每天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仔细的、一笔一画的写下他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4万多字!云梦秦简里面有很多跟刑法相关的内容,里面有讲到一些非常细致的规定,比如撬锁:在秦代的这个法律当中,对溜门撬锁有很严格的规定,比如说撬锁是为什么而撬,有没有撬开,或者你正在撬的过程中被人抓住了,怎么算。所以通过研究这些法律,就能知道,我们的道德观念,人和社会的关系,从古到今,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秦简中规定,官员出差,必须自备口粮,不可多拿属下县城乡一菜一汤;官员调任,不可带属下一同前往,以防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还规定如果发生家暴,要剃光施暴者的胡须和鬓角;如果大街上斗殴,对人造成伤害者,要罚去修长城;还规定百步之内,不可见死不救。云梦秦简里面记载了户籍管理,怎么管理社区,怎么把人口进行控制,甚至包括每个人他的工作,纳税服务的情况,全都清清楚楚的记载了。秦简里面的《封诊式》,里面有一篇关于《穴盗》的案例,这个案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现场勘查有详细和全面记录的文献。案件中对足迹 作出了非常详尽的记载,前脚掌的花纹、密度、长度、宽度,以及后脚掌乃至整个脚长,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记载。《封诊式》,还有关于法医勘查现场的内容,宋慈所编写的《洗冤集录》,应该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但是云梦秦简中《封诊式》,比《洗冤集录》还要早一千多年,有很多对于缢死、他杀、活体以及首级的检验,最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对死亡的判断和鉴定点,我们现在依然在用。秦简当中还记录了很多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法律和道德的理念,比如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最早规定,必须见义勇为的内容,秦简里也有,包括审犯人,不能严刑拷打,要以德服人,等等,这些内容2000多年前就确定了。秦简中还有提到保护自然环境,2000多年前,我们根本都找不到一块有污染的地方,而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环保意识。秦简的《田律》明确的记载,春2月以后不准捕鸟,不准抓野兽,不准砍树,夏天7月份以后才开放。这对我们现在在建设现代的生态文明,是很有启示的。其实也许这位叫 喜 的官员,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一个大时代,那是中国第一次意义上的真正的统一,但是 正是因为它的勤勉,因为他的敬业,使得我们今天的人有幸能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和帝国崛起。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人终有一死,而竹简也会腐朽,但是律令背后的精神,一定会延绵后世千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睡虎地秦墓竹简2023-07-01 15:35:486
睡虎地秦墓竹简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属于文物。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到27.8厘米,宽0.5到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竹简的含义: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2023-07-01 15:36:401
睡虎地秦简又称云梦秦简,美妙的名字代表什么呢?
云梦秦简中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1975年发掘出土。共1100多枚。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为墨书秦篆 ,有的写于战国晚期,有的写于秦始皇时期。竹简经整理编纂,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和《日书》9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秦代法律的文书,其内容已超出战国李悝的《法经》,具备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内容。对农田水利、牛马饲养、粮食贮放、徭役征发、刑徒服役、工商业管理、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物资账目、军官任免、军队训练、战场纪律、战勤供应、战后奖惩等,都有具体规定,而以刑法最为成熟。这批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可信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重要依据。2023-07-01 15:37:264
睡虎地1155枚秦简经千年为啥没腐烂?有什么防腐秘诀?
睡虎地的竹简之所以在经过千年的还没有腐烂,是因为它的埋葬位置处于湖北省云梦县,这里的地下水位比较高,竹简完全浸泡在水中,并且由于埋葬的墓主人把自己的墓室外用青膏泥层层封住,阻止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这双层保护之下,竹简接触不了空气,自然便不会腐烂。古代的那些人对于竹简可没有什么防腐秘诀,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防腐剂,所以现在能够挖出竹简也是靠运气的。而睡虎地清理出的1000多枚完整秦代竹简,其实在考古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并且这些竹简记录了很多有关秦朝的风俗文化历史。从这些竹简当中,人们也能够了解到,在2000多年前的过去秦代独特的风土人情,填补了历史学家对秦代的很多项研究空白。而很多人会问了,既然睡虎地能出土这么多保存完好的竹简,为什么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呢。其实这还是得益于睡虎地的地理位置,中国现在出土完整竹简的地方一般处于湖南湖北或者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在考古学界有一句话叫做“湿千年,干千年”,说的就是竹简的保存方法。湖南湖北等地的地下水位一般都偏高,所以竹简泡在水里接触不了空气自然就不会腐烂,而像甘肃新疆等地由于比较干燥,竹简一般都直接被风干了,自然也不会腐烂。而其他地方的竹简由于暴露在空气之中,水分含量也比较高,自然就容易腐烂了。出土后的竹简其实是需要特殊的保护,否则也很容易被氧化腐烂。就好比睡虎地出土的那1000多枚秦简,在出土之后,考古学家就立刻把这些秦简给密封保存了,毕竟是2000多年前的东西,不仅拥有独特的意义,还非常脆弱。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手段,对于竹简的防腐可要简单得多了。2023-07-01 15:38:014
睡虎地秦简哪个篇章提到很多鬼的种类
在《日书》篇章中记载鬼的种类最多睡虎地秦简介绍睡虎地秦是指1975年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写于战国和秦始皇时期,其中有大量清朝法律,政治医学以及占卜玄学方面的内容。《日书》篇章中记载鬼的种类如《日书·盗者篇》就说了十二生肖:“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鬼也在《日书》之中。其中说的鬼有刺鬼、丘鬼、悠鬼、哀鬼、棘鬼、勺鬼、阳鬼、钦鬼、凶鬼、暴鬼、游鬼、不辜鬼、架近之鬼、浓鬼、邃鬼、夭鬼、病鬼、普通鬼、哀乳鬼等。在文中说的很多治鬼方法,在今天我们还在用。如刺鬼,这种鬼喜欢攻击人。治鬼方法为看到鬼后,以桃木为弓,以荆为失射击消灭。其中的哀鬼喜欢纠缠人,但害怕桃木。这种用桃木驱邪避鬼的方法,在今天道教和民间风水师还在用。再者丘鬼,这种鬼喜欢在人的房子里面大吵大闹,治鬼方法为,用灰治之。这种用灰治鬼的方法喜欢僵尸片的人应该不陌生,在林正英的僵尸片中,也有涂灰之后僵尸看不到的内容。再者攸鬼,这种鬼喜欢调戏人,但害怕桑树!用桑树心打他,他就跑了。也有一些是生人占据了亡者的墓室盖屋,让亡者不安。出来害人,如棘鬼。方法是把棘鬼从屋中挖出。所以说啊大家最好不要在才推平墓地,盖房的小区买房。拓展其中也有一些民间今天还在用的方法,如对待喜欢吓唬人说你那天死的鬼,就用狗屎扔它。这种用狗屎这种脏东西驱鬼的习俗,在今天某些地方还有。《日书》中的治鬼思想中的慈悲和道教一脉相承。我们道教的《净天地神咒》有杀鬼万千四个字,但念的时候是念赦鬼万千,以体慈悲。治鬼是为了化解鬼的怨气,让鬼不再害人,而不是为了杀死鬼。同时还会帮助一些可怜鬼,在佛道修行中,都会施食给可怜的鬼魂,让他们得片刻清净。这点在《日书》中也有。里面说了哀乳鬼,这种鬼会骚扰人说:“请给我吃的,请给我祭祀。”这种鬼是夭折的婴儿变成的鬼,因尸体裸露出来索食。治鬼方法是找到婴儿的尸体,好好埋葬。所以大家看完了文章不要惊慌,这世上鬼害人没人害人多。而且鬼是怕好人的,生平不做亏心事,夜晚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此理。2023-07-01 15:38:371
睡虎地1155枚秦简历经千年为什么没有腐烂?有什么防腐秘诀?
经过考古学家们长时间不断地研究,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研究表明,这些竹简不仅没有腐烂,还能被非常完好的保存,是因为这些竹简没有长时间和空气接触,也就是说它们没有被氧化。当陵墓的主人下葬时,他的内馆和外棺都经过层层严密的包裹着,而且它还采用青泥膏进行密封,就这样隔绝空气,同时也阻止了棺内空气的流通。古代人掌握着一系列防腐技术,下面以尸体防腐烂为例,来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人死后,其他人为了保护尸体不被腐烂掉,在尸体被放进棺材里之前要给尸体沐浴更衣,先是用早就准备好的香汤给尸体沐浴,然后再用酒给尸体擦洗。用酒水沐浴过尸体,而就睡经过蒸煮之后后,就会起到消毒和杀菌的作用。酒的喷洒非常有利于封棺之后,加快棺材里面氧的消耗,之后便可以建立缺氧的条件,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抑制细菌的滋生和大量的繁殖,让尸体在刚开始的腐烂的过程变慢或着是停止,,这样一来就能起到尸体防腐烂,以及保存尸体的作用了。在棺材里放一些花椒香料也是一种很好的防腐方法,香料使空气清新,让人体不由得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同时,花椒香料本身还可以起到防腐和杀菌的作用。花椒、香料的自身气味带有非常强烈的挥发性,棺材里充满这种气味可以抑制棺材里微生物的活动。除了这些方法外还有一些巧妙地防腐技术,考古证明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其他文物的保存也是同样的原理。2023-07-01 15:38:529
云梦睡虎第秦墓主人的名字叫什么
云梦睡虎第秦墓主人的名字叫喜。喜(前262年——约前216年),秦朝下层普通官吏。《编年纪》详记了喜的个人经历,喜生于昭王四十五年,十七岁傅籍,十九岁始为吏,二十二岁为安陆令史,二十三岁为鄢令史,二十八岁时为治狱鄢,二十九岁从军,三十一岁从平阳军,参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从墓中人骨经过鉴定来看,系四十多岁男性。《编年纪》所抄录内容从秦昭襄王元年(前三0六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二一七年)止,逐年记录了秦国军政大事,据此推测,他死时四十六岁。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的睡虎地墓地发掘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的墓葬。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有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当时的孝感地区和云梦县文化部门的考古工作者,从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代墓里发掘出来的,这是自古以来首次发现的秦简。这次出土的秦简数量达一千一百五十五枚,内容极其丰富,每枚整简长23-27.8cm,宽0.5-0.8cm。简书为墨书隶体,字迹清晰可见,内容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等。云梦睡虎地秦简,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2023-07-01 15:39:482
云梦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还是一个地名。它地处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郊,东南距云梦火车站仅一百多米。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战国末期秦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墓葬群。考古上通常有用地名来命名考古发现的习惯。所以会叫云梦睡虎地秦墓。2023-07-01 15:39:552
睡虎地古墓是怎么回事?
在人们印象中,秦律似乎是中国最早最全面也最苛刻的法律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战国初年,魏文侯的相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才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成文法典。连秦律也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法经》和秦律都早已佚失,现在人们能看到的保存最完整的律法就只有唐律了,至于隋唐以前的律文,虽也有所辑录和保存,但大都是断章残编,人们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直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大批秦国简文出土,才从根本上扭转了历史旧貌,使人们也得以看到秦律的真实面貌。秦律重见天日睡虎地的地名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藏龙卧虎”一词。它位于湖北云梦县城,原来是一个高出地面很多的山嘴,如果单从地名学角度分析,此地应该有墓葬,那么这些墓葬中会有什么样的“虎”呢?睡虎地的真相1972,在睡虎地曾发现一座古墓,附近的村民纷纷前来开掘现场围观,人们都大开眼界。转眼到了1975年冬天,正值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云梦悬城并公社在睡虎地山嘴平整土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天收工之后,两个社员经过新挖的水渠时,其中一位看到渠底有一片青膏泥,捡起来看他立刻就联想起1972年时在睡虎地古墓开掘现场见到的密封棺材用的青膏泥,他们推断渠下可能有古墓,于是他们顺着发现青膏泥的方向掘了下去,不一会就发现了棺木,这证明他们的推断是正确的。这一发现很快被报告到云梦县文化部门,这引起云梦县委的高度重视,对古墓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勘探发掘清理了12座古墓,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可以断定这批墓地是战国末期秦国至秦始皇时代的墓葬,这些墓较密集地分布在睡虎地山嘴上。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很轻易地就打开了墓葬,在距地表半米左右的地方有青膏泥密封的棺椁等,其中的葬具和随葬器物大多数保存完好。不过擦干净椁室里的水需要细致和耐心,近一米深的积水清理起来颇费工夫。四十多天之后,在11号墓有1000多片竹简出土,这真是一项令人激动的收获。在睡虎地发掘的12座秦墓都属小型墓,墓底一般长2.96~4.22米,宽1.25~2.74米,一棺一椁。12座墓中共有四百余件随葬器物出土,主要有漆、木、竹、陶、铜、铁等材料制成的各种器物,以漆器最精美,造型独特,颜色如新,共140多件,是研究漆器历史和工艺的重要资料,但所有发现给人带来的喜悦都莫过于11号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始于1975年12月8日结束于当月29日的睡虎地11号秦墓挖掘工作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在开掘现场人们看到了很多远古时期的器物竹简,经过考古学者的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东南长4.16米,南北宽3米,深5.19米,墓中有椁室,椁室内有棺室和头箱,头箱内有漆器、竹木器、陶器、铜器等七十余件,棺内随葬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毛笔、玉器、漆器等,竹简分8堆散置于尸骨头部、右侧、足部和腹部。经清理,棺内竹简共1150余片,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墨书秦隶,简文近四万字,清晰可辨。在简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人们发现了三道绳痕,由此可以推断,竹简在当时是用三条细绳编辑成册的,现在人们看到的已经是散乱不堪了,原来的顺序已被打乱了。相关部门组织了云梦秦简整理小组,对这批竹简进了整理,几十位学者的辛勤努力为我们了解出土竹简的内容和价值提供了依据。秦简的大体内容包括:《语书》、《秦律十余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编年纪》、《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乙种等10种书籍(《语书》《封诊式》和《日书》是原有的标题,其余各书名是云梦秦简整理小组阅读内容后确定下来的)。《编年记》共52简,是在墓主头下方发现的,内容上是按时间顺序记述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90年的秦国历史,从这些历史可以看出秦统一战争的过程。《为吏之道》共50简,位置在墓主腹下,书写方式是上下五栏,内容多且杂,主要讲述儒家处世哲学。《日书》共425简,发现于墓主足下和头侧,有甲种和乙种两类,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预测吉凶祸福的卜筮类的书籍。不过我们不能仅仅将竹简的内容看作传统迷信和封建糟粕,从这些内容里还是能看到当年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五行”学说的原始状态的。法律类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共600多简,是11号墓竹简的主体内容。经整理后发现,秦国的法律已具备刑法、诉讼法、民法、军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种,举凡农田水利、牲畜饲养、粮食储存、徭役征辟、刑徒股役、农商经营管理,官吏征免、物资账目、惩罚赏赐、军官任免、军队训练、战场纪律、后勤保障、战后奖惩等等,都有具体细致的法律条文规定。这些竹简上的内容是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法律条文。云梦秦简被发现后立刻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多家报纸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它的发现,为我国古代的法律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3-07-01 15:40:021
睡虎地秦简中秦朝的法律解释叫做
睡虎地秦简中秦朝的法律解释叫做法律答问。《法律答问》是判案成例。《法律答问》中很多地方以“廷行事”,即判案成例,作为依据,反映出执法者以往判处之成例审理案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法律答问》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如“辞者辞廷”、“州告”、“公室告”、“非公室告”等,是研究秦的诉讼制度的重要材料。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云梦秦简)共两百零一枚简、律文一百零八条,包括法律答问篇。《法律答问》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的精神实质和名词术语所作的解释。秦简整理小组认为:“本篇决不会是私人对法律的任意解释,在当时具有法律效力”。从《法律答问》的内容范围看,《答问》所解释的是秦朝法律中的主体部分,即刑法。据史书记载,商鞅制定秦律是以李悝《法经》为蓝本。竹简内容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2023-07-01 15:40:081
为什么叫睡虎地
地势问题。古时荆楚大地有一个叫“南郡”的地方,这里地势高眺,形如卧虎,也就是地势问题,故而又被称为睡虎地。睡虎地也有很多的特产,例如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2023-07-01 15:40:371
?云梦秦简比同样封建性质的法兰克福法典早多少年?(
早1000多年。云梦睡虎地秦简与西方法兰克福法典,都是早期封建性质的法典,但前者却早1000多年。云梦秦简里所载的秦律,已形成体系,相当完备,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云梦秦简的出土,再次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2023-07-01 15:40:431
哪个堪称是汉代西北历史资料的宝库?
居延汉简。根据查询百度题库显示,下列哪个堪称是汉代西北历史资料的宝库?A.居延汉简;B.临沂银雀山汉墓;C.云梦睡虎地秦简;答案:A。居延汉简多是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所以与军事有关的简牍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据简文记载考证,汉代的居延地区,为了军事防御设有两都尉,即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其中肩水都尉府即为今大湾城遗址,都尉有都尉府,都尉府属官有都尉丞、候、千人、司马及其他僚属,都尉驻地称城,候官所在称鄣。2023-07-01 15:40:501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哪四件新选镇馆之宝介绍
湖北省博物馆开展了十大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在12月13日揭晓了答案。四大镇馆之宝分别为越王勾践剑、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石家河玉人像、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崇阳铜鼓、虎座鸟架鼓、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尊盘这6件文物与四大镇馆之宝一起被称为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四大镇馆之宝 第一个镇馆之宝是越王勾践剑了,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不生锈,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博物馆的战国编钟出土于曾候乙墓。曾候乙是战国诸候之一,曾国的王。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非常的神奇,湖北是楚国故地,盛行的是巫文化。 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属于元代文物,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瓶子腹部的四个开窗上,分别绘制了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所以又被称为“四爱图”。其他镇馆之宝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历史价值很高,距今4200至4000年。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崇阳铜鼓:崇阳铜鼓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1977年发现于崇阳县,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2023-07-01 15:40:561
1975年,湖北挖出《云梦秦简》,内容打脸《陈涉世家》,写了什么?
一个梦幻般的史名总能引发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或是演绎一出荡气回肠的历史。它沉默了千年,沉睡了千年,终于在二十世纪出生,向我们展现一代雄国的辉煌。终于我们有了足够的证据,向世界证明那个朝代存在过的痕迹。云梦秦简,一个不起眼秦朝小官吏的日常笔墨,一个梦幻的名字,尘封着似梦似幻的历史往事。一、小人物的小举动也能引发一场蝴蝶效应1975年的冬天,在湖北省发生了一件震惊历史界的大事——挖出了关于秦朝大统一前的竹简。而这次不是几片,不是一小堆,而是惊人的八大堆。在这八大堆之中,经整理,有秦国《编年记》、《秦律十八种》等等。而且上面的字迹也大多清晰可见,除了能研究秦国历史,还能研究竹简保存技巧。这八大堆几千年没有腐烂的竹简,出自于一个小小官吏之墓。这个官吏有多小?大概就是那种放进人群毫不起眼的那种,但就是这种小人物的小举动也能掀开历史巨大的蝴蝶效应,这个小小官吏名叫——喜。是秦国政治阶层中最基层的官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见证了秦国逐渐完善强大以及统一六国的过程(其中,关于秦国和秦朝的用法,喜是在秦国统一前去世,所以文中用秦朝的话一是不太符合历史范畴,二是尽量保证严谨性,秦朝未统一之前皆用秦国代替)。喜一生都在兢兢业业从事着他的职业,从他墓中的秦简来看,说他上下通透秦国法律也不为过。万千律为陪葬,从一事,终一生,这种职业精神就已经颇让人与之敬仰。而且在云梦秦简上也看到了秦代法律的原貌,甚至发现和一些典籍记载有些出入。《陈涉世家》中吴广那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法皆斩。”读完是不是瞬间有一种怒火,哪能这么草菅人命了?就只是遇到雨延期而已就斩人,是不是太没人道精神了?然而,告诉你,在云梦秦简中有记载若在服役途中遇大雨皆可免去此次劳役。打脸《陈涉世家》,秦律也并没有太过严苛。虽说对以上两种情况,现今都有人各执一词,但起码秦律并没有想象中的残酷。历史真的很神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若记载相同的较多,便会被公认为事实,但那真的是事实吗?也不由得种下一个问号,但在云梦秦简中除了律法外,还涉及到许多官职名,也很有意思,下面就不由得多叨叨两句了。二、小名字蕴藏着大学问秦朝的建立是中国意义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习俗、官职等。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变得规范,政治上更加规正而至秦王朝建立后,中央乃至地方官制也逐渐发生着转变,自然官职名也在发生着转变。据《汉书·百官公卿》记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谓之丞相。”丞相这个词第一次的出现便在秦国,但那时候大多称为相邦,最开始也并不是官名,而是叫“大庶子、大良造”。到武王继位时,丞相才被用作官职名开始使用,《史记·秦本纪》载:“初置丞相。”丞相的设立大范围的辅助皇帝解决了很多事情,但随着历史发展,统治者们发现丞相与皇帝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无法排解,直到明朝时丞相一职终于被废除。除丞相是根据习惯称呼演变出来外,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就是新生的了,《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御史大夫,秦官。”这个官职名在统一六国前未有,但云梦秦简中《尉杂》有记载:“岁雠辟律于御史。”意思是:每年廷尉要到御史大夫前核对刑律,可以看出御史大夫除了协助丞相工作之外,还有掌管律例一职。秦国御史大夫一职是由“史官”引发而来的。在《云梦秦简》中,还有很多不同称谓的史,比如:“主命令文书的叫文史,供丞给事文书的称丞史,供尉给事文书的称尉史。”总之,秦国的大多官职名都是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或者是根据以前的称谓演变而来,各有各的使命和职责。虽后世相继传用,但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治文化的交织融合,许多官职名也在逐渐被改变或是被废除。三、它不仅仅是是一件文物,更是一种精神当《国家宝藏》推出《云梦秦简》,了解到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时,无法不心生感动和震撼。《云梦秦简》中,除了对秦律法的描述,其中还有很多理论与经验一代代传给后人。在秦时,涉及杀人案件破案中就已经把足迹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证据了,此外,还有关环保、户籍、官职名、验尸等律法,几千年前就如此详细,真是让世界和国人大开眼界啊。《云梦秦简》既展现给我们秦国的风采,也让我们再次了解到秦国为什么可以从各强国中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霸主,乃至统一六国。律法的严谨完整就足以证明秦的强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此外,也可以看出,秦简更是具化了法家治吏的思想。《云梦秦简》的诞生更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制作它的人——喜。与竹简合葬时,并不知道他的这一行为会让后世如此惊艳。你看,文物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其中一定还有它的精神与我们分享,这大概就是“月照今人尽,还照后来人”吧。参考文献1、《史记》2、《睡虎地秦墓竹简》3、《汉书》2023-07-01 15:41:031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揭晓,分别是什么?
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2023-07-01 15:41:514
云梦睡虎地秦简
之,如它官然。一甲,令、丞赀一盾。其吏主者坐以赀、谇赀一盾,自二以上,赀一甲夫过二百廿钱以到二千二百钱,赀一盾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甬(桶)不正,二衣札,而责其不备旅衣札。2023-07-01 15:42:221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提到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吗?
有。根据查询道客巴巴信息显示,在睡虎地秦简的《田律》之中,明确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念。2023-07-01 15:42:281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这些宝物从何而来?
湖北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殿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达到了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为了更好地发挥荆楚文化的特点,在该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准备将现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大“镇馆之宝”,扩容到十大“镇馆之宝”。12月13日,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备受人们期待的“十大镇馆之宝”正式出炉,除了原有的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入选。那么这十大“镇馆之宝”的来历如何呢?下面就一起和大家分享。1、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2、越王勾践剑1965年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佩剑。3、郧县人头骨化石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是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5、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出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6、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于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7、虎座鸟架鼓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珍贵的东周时期漆器,出土于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漆奁外壁彩绘了战国时代车马出行的场景,画家以5棵迎风飞舞的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26个人物姿态各异,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9、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10、崇阳铜鼓此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之珍品。2023-07-01 15:42:366
湖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出炉了,这些宝物都是来自哪个朝代的?
湖北博物馆官方宣布的镇馆之宝是四件,不是十件。分别是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编钟和元代四爱青花图梅瓶。湖北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很多,我们来列举一些吧。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1974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玉质成青黄色,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整组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至今仍旧能够准确演奏。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称为“稀世珍宝”。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时期文物,这具棺木为古曾国诸侯乙的葬具,重约七吨。纹饰和图案是该棺较为独特之处。棺外壁以黑漆为地,上施朱彩,雕琢出各样纹饰。棺身上纹饰构成二十组图案,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曾侯乙青铜尊盘祭祀时摆到曾国国王的宝座前。尊盘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尊,下面大盘。尊盘合为一器,尊上铸有28条龙,盘上铸有56条龙,共84条。在尊上还饰有32条蟠螭,盘上饰有48条蟠螭。尊盘上的龙和蟠螭象征着大大小小的诸侯,这套青铜尊盘一直从先君传到曾侯乙的手中,成为曾国的传国之宝。彩漆木雕小座屏战国木雕漆器,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绘,并于方寸之间雕刻51只鸟兽形象,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春秋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其中铜含量约80%-83%,锡含量约16%-17%,剩下的是一些杂质。而传统的菜刀基本上都是碳钢制造而成,主要成分是钢,参杂一些碳以提高其力学性能。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此器之长大,活环套练之多,饰纹之繁复精美,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曾侯乙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23-07-01 15:43:494
从大秦保留至今的秦简,放在考古学家手上都能看到什么内容呢?
我国出土的秦简主要按年代顺序排列:湖北云梦水浒地秦简、四川青木郝家坪秦简、甘肃天水方马潭秦简、湖北江陵监山秦简、湖北云梦龙岗秦简、,湖北江陵杨家山秦简、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湖北沙市周家台秦简、湖南龙山李业秦简湖北岳麓书院有秦简和北大秦简。秦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原因是六国人民对秦国的印象不好,主要是蔑视和恐惧,因此他们不为秦国人民感到高兴。在六国人民眼中,秦与西荣、翟生活在一起。辛陵君曾对魏王说:“秦与戎斋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有虎狼之心,贪图暴利,没有信仰,不懂礼义德行。”六国人民自觉具有文化优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形成了虎狼之分,秦法以严苛著称,这也吓坏了六国人民。秦朝与赵昌平开战前,秦国攻占上党县后,上党人逃到赵国。因此,白旗打败赵军后,考虑到“前秦朝已经入党,上党人不愿意回到赵国接秦”,他担心被俘的赵军怀心怀不同,于是将他们全部杀了。当然,正因为如此,六国人民对秦人的恐惧进一步加深。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秦国在其他国家眼中是一个野蛮人,但人们认识到医学是发达的。中国古典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病例,其中著名的医生来自秦国。2023-07-01 15:45:583
秦始皇的陵墓里面到底有没有大量的珍惜文献?
有可能,很有可能。我们先来看看秦汉时期的文献出土的情况吧。目前比较知名的秦朝的出土文献有里耶秦简(38000多枚)、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1155枚),其他零零碎碎的加起来现存的秦简,也不到五万枚。里耶秦简是在2002年出土的, 大约有20万字,里面不仅发现了秦朝各种官方的管理档案和管理制度,还发现了乘法口诀表这种玩意儿。睡虎地秦简也是一样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国家宝藏》?当时撒贝宁扮演的就是一个秦朝的地方吏员,不辞辛劳写下的日记,这些简牍也被他自己认为是巨大的财富,死后遗体周围全都是这种简牍,也正是因此才被我们发现。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保存如此完好,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简牍在盗墓贼眼里价值并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十足的运气原因,得符合各种条件。但实际上,包括里约秦简、睡虎地秦简在内的五万余枚秦简,也只不过反应了秦帝国统治的冰山一角!加起来也不过区区数十万自!要知道,在这其中许多只不过是一个秦朝地方官员的存档文件罢了,反应的也是地方的一些制度和法律上的一些制度。完整吗?显然不完整!民间大量的民俗文化、宗教历史各种情况,很不一定能被反应进去!但是秦始皇陵里可能就不一样了,人们对这个陵墓有很多想象,包括水银河也被科学证实为真。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秦始皇陵将会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文物保存环境,里面的文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谁也不知道这里面到底蕴藏着多少古书文物,埋藏着多少先民的智慧,在没有打开皇陵之时,这就是一只“薛定谔的猫”。那么有人就问了,有没有可能秦始皇陪葬的时候,不带文献进去呢?祖龙会不会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呢?根据此判断的朋友,大多是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书籍,他这么恨书,咋可能把书带到坟墓里面呢?首先咱先不争论焚书坑儒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秦朝也是以吏为师,从已经出土的秦简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朝的统治大量采用黄仁宇所讲述的“数目字管理”,同时“以吏为师”,人们对于统治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既然如此重视,秦始皇的陵墓中会不会出现大量的日记呢?会不会出现大量我们没有发现的历史细节的记录呢?秦始皇既然把整个军队(兵马俑)带进了坟墓,照他的气魄,不可能不把文书这种他赖以统治的技术性基础,抛弃不顾!2023-07-01 15:46:3114
“失期,法皆斩”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律真的如此严苛吗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开农民起义之先河,可谓是人尽皆知,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写的很清楚,陈胜吴广起义起初的动机是 “ 会天 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于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陈胜吴广策划起义的起点是 “失期,法皆斩” ,这一理由看起来无懈可击,毕竟吴广自己都说了“等死,死国可乎”,陈胜简单思考一下自然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上图_ 陈胜吴广起义 但是1975年以来,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千一百多枚竹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等。根据这些法律,我们发现秦朝的法律,似乎并没有到迟到即斩首的地步。 在《秦律十八种·徭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记载: “御中发征,乏弗行, 赀 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 谇 ;六日到旬, 赀一 盾;过旬,赀一甲,其得 (也),及诣。水雨,除兴。”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服徭役迟到个三天五天的,口头批评一下就行了,也就是说,迟到六天或者十天,罚一个盾牌钱,迟到十天以上,罚一个甲胄的钱。至于前面的“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这话的意思是, 干脆没来,罚两甲 。 而最重要的一句是最后的四个字“水雨,除兴”。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遇到大雨,免罚。 也就是说,陈胜吴广他们根本不会受到处罚,即使有,也不会是死刑。 上图_ 秦律是中国秦代法律的总称 但是陈胜吴广是什么反应呢?他俩聚集了所有人并发表了一番演讲:今天我们遇到大雨,已经延误了时间,延误时间按律当斩,就算我们侥幸没有死,戍边而死的也是十之六七,大丈夫不死就算了,死了就要有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假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 以 ,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不止如此,他还伙同吴广在鱼肚子里塞入写着“陈胜王”的字条,在草丛中假装狐狸呼喊“大楚兴,陈胜王”。如果这么一想,陈胜吴广的用心简直昭然若揭,他们利用大伙对所谓的“失期当斩”的恐惧,对追随陈胜功成名就的向往,有意的散播谣言捏造事实,忽悠众人走向了造反之路。 上图_ 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 当然,陈胜吴广的下场也是非常的广为人知,当时确实是天下云集响应,但这些响应者往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而陈胜吴广本人更是“猝然而兴,暴起而卒”。 那么,这么一看,陈胜吴广其实就是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有意的通过煽动、诱导、裹挟等手段引导了这一场所谓“群情激愤的”农民起义来实现其野心。 “假如遇到大雨而耽误了时间,处罚首领是正常的情况,但将全体人员全部斩首,这的确是非常残暴的法律; 究竟秦朝是不是有这么一条残酷的法律? 陈胜的话是不是真的有秦朝的法律作为依据?司马迁在记载的时候并没有说明陈胜的话是出自秦朝哪条法律;由于秦朝的法律被汉朝当局全部毁掉,司马迁也难以从秦朝的法律找出依据。因此这段没有依据的记载就成了秦始皇‘残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引自磊光《陈胜吴广起义,本身就是一个阴谋》 这一说法自从对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以来就被提出,而且一度十分流行。 上图_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葬中出土的秦简 那么,这一说法是真的吗?陈胜吴广真的是野心勃勃的阴谋家吗? 其实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在目前的学界中也还是各执一词,没能够盖棺定论。其实这件事的复杂之处,就藏在陈胜的演讲之中,我们再回来看陈胜的演讲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假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以,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请看,最为关键的两个字就是“ 戍死 ”,很显然,戍就是戍卫边疆的意思,因此, 陈胜吴广们所应的并非是一般的 徭 役,而是军役。 之前指出的秦律,可能并不适用于军役。 目前出土文献中,有关秦汉的军法的内容譬如银雀山竹简《兵令》及《尉缭子·兵令下》,从这里来看,陈胜等根据“后戍法”,来看确实有罪,他们的行为是 “内地戍卒应征戍边却未能按时抵达戍所” ,应当使用军法而非徭役法。 上图_ 秦代的士兵 中国 社会 科学院 历史 研究所的庄小霞先生,写过一篇论文叫做《“失期当斩”再探--兼论秦律与三代以来法律传统的渊源》。在这篇论文里很清楚的介绍了“失期当斩”这一军法,这一军法并非是秦朝独有,从战国开始,各国就有如此军法了,在军队中令行禁止是基本的要求,部队未能按照指挥按时到达规定地点,延误战机,按律“皆斩”。直到汉朝,这一军法依然还在使用。 其实在司马穰苴列传中就能看到相关的记载,“ 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这位叫做庄贾的将军来晚了,司马穰苴问军正“约定了时间却来晚了,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呢?” 军正很自然的回答“应当斩首”。显然,“失期当斩”在最起码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军中的规矩了。 从这一角度来看的话,陈胜吴广只是实话实说,确实是“失期,法皆斩”。 上图_ 秦疆域图 不过,从《尉缭子》来看,即使是军法,也不都是一刀切的,会由上级军官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别的对待。陈胜吴广他们是征发前往边郡的戍卒,属于尚在途中,但还未到戍地的军卒,按理来说还并未纳入边郡士卒的管理系统,其实未必适用军法。 而且,根据新出土的岳麓秦简来看,“病及遇水雨不行者”到其“居所县”开具“诊牒”等凭证,即可免责。 实际上在史书中也很难找到因为部队迟到而将部队全部处死的记载,倒是有很多处罚将军的记载,甚至有将军自己处理自己的,比如李广就是因为迟到延误战机羞愧自裁。 综上所述,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陈胜吴广大概率不会被处死。 上图_ 陈胜吴广起义的连环画报 结语 陈胜吴广究竟是明知必死放手一搏还是煽动群情引导起义,在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讨论清楚了。 实际上,有关“失期,法皆斩”的考论和辩争肯定还会继续。而这种有意义的讨论也会使得相关认识越来越明朗,我期待着未来出土更多的资料,将这个问题彻底的弄明白。 参考资料: 【1】 《秦汉史》吕思勉 【2】《秦始皇的秘密》李开元 【3】《史记》司马迁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023-07-01 15:47:511
求《国家宝藏》感人,含有道理的句子
我的王,我看见了你的心,愿千年轮转,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重逢。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的王,我看见了你的心,愿千年轮转,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重逢。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的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个伟大的时代王者,若德神俱在,凤,必回鸣于岐山。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十八岁,大几岁心力不足,小几岁经验不丰。沧海桑田,能延绵不息、薪火相传的还是这中华文脉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 各种釉彩大瓶: 守护历史,守护国之瑰宝 石鼓: 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脉 越王勾践剑: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剑魂 云梦睡虎地秦简: 守护历史,守护律法初心 曾侯乙编钟: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音 妇好鸮尊: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英姿 云纹铜禁: 守护历史,守护强国智造 贾湖骨笛: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初音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守护历史,守护丝路芬芳 杜虎符: 守护历史,守护安国之信礼正,则天下定。 礼偏,则天下乱。 纵使朝代更迭,疆土变迁。 我华夏定会以礼誉天下。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守护历史,守护盛世威仪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守护历史,守护妙笔丹青 铜鎏金木芯马镫: 守护历史,守护草原丝路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万岁通天贴): 守护历史,守护笔墨乾坤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制造 辛追墓T形帛画: 守护历史,守护瑰丽梦想 皿方罍: 守护历史,守护上古血脉 商鞅方升: 守护历史,守护强国之计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守护历史,守护锦绣中华 大克鼎: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礼 宁波“万工轿”: 守护历史,守护惠世天工即便他日曲终人殁,余情定传千载!我们有多年轻? 上下五千年!——张国立2023-07-01 15:47:581
被称为历史上“最会写日记”的人“喜”做了什么事情,人们要这样称呼他?
在历朝历代出现过很多人才,这些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别人无法超越,所以才能被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一个代名词,而这些技能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题目中所说的最会写日记的人,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是通过一些资料推测出来的。历史上最会写日记的人被称为喜,有一些人很奇怪为什么被称为喜呢?其实关于这个喜的推测就是朝中一个主管法律的官员而已。其实有一个被大家信服的原因就是字的变化,可能在当时喜,并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意思,而是另外一个意思,它只是被用作官职一个名称而已。这个也只是推测而已。从古代到现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文字变化更是明显。古代的很多字和今天的字的含义都不一样,但是那些字的含义并没有被全部的记录下来。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出现了一些字,按我们现在的理解是根本理解不了的,这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其实可能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含义,只是就这样定下来了而已。如果想要了解的更多的话,可以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从古代到现在已经那么长的时间,在这其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还有社会形态都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越往后可能我们理解古时候的人们的文化就越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继承,这样才有可能让文化更永久的流传下去。2023-07-01 15:48:079
中国迄今为止有挖掘到多少的秦朝的竹简啊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被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与黄陂商代盘龙城、江陵西汉古尸、随州曾侯乙编钟一起,被列为湖北考古的四大发现,被列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它面世30周年的今天,记者来到云梦,再度叩响那扇曾经神秘的大门———古墓:埋藏稀世珍宝云梦,一个古老的名字,曾经是广阔数千里的大泽;辉煌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岁月沧桑早已让她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废墟里却埋藏着丰富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古老灿烂的楚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它给云梦这个虚渺梦幻的名字戴上了一道金子般的光环并载入史册。在云梦县博物馆,陈列着不少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其中不少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还有镇馆之宝、国内罕见的陶楼。馆长杨文清向记者介绍了30年前秦简发现的经过——— 1975年11月初,肖李村农民张泽栋与同伴在云梦睡虎地修建排水渠道时发现新开的渠道里有一段青黑色的泥土, 他认为这种泥土与两年前云梦大坟头出土古墓的泥土一样,初步断定睡虎地葬有古墓,于是抡起锄头挖了几下,渠道里便现出了一角椁盖板。“这里有文物!”他们顾不得回家,飞也似地跑到县文化馆去报告。 情况迅速逐级上报。接到汇报后,省博物馆专家陈振裕和陈恒树领着考古队赶到了云梦。1975年底至1976年春,湖北省地市考古工作者来到云梦楚王城西郊的睡虎地,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在30米长的地段,明显地暴露着12座古墓,发掘进展顺利,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出土的器物,以漆器、木器、铜器、陶器居多。 首次发掘出秦代木椁墓12座,共出土精美文物370余件。特别是其中11号秦墓地内,一具成人骨架的四周摆放着大量竹简,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骨架连同四周的竹简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县文化馆,拍照、登记、清洗,并电告国家文物局。 很快,北京派来了重量级学者李学勤等人。经过20多个日夜,李学勤很快确定了这1155枚竹简的基本内容。 秦简的出土,似惊雷震动了全国学术界、新闻界,从此,云梦这个名字再度蜚声中外。 秦简:再现秦代社会画卷竹简即在竹片上墨书文字,用绳索将其编组而成的书。中国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竹片是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云梦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的1155枚秦简,近4万字,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早到商鞅变法,晚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批秦简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整简一般长为23.1~27.8厘米,宽为0.5~0.8厘米。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清晰端秀,笔画浑厚朴拙。有的简两面均有墨书文字,但大部分只书于篾黄上。竹简系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将竹简按顺序编组成册的。 这批秦简的内容非常丰富,经专家研究整理,共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率》、《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为吏之道》等8种。其中一部分简文上还署有标题。主要是关于秦的统一战争,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关于医学、哲学、“五行”学说等。 这些竹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大量秦代竹简,有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的法律,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云梦秦简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还未出土过秦简。历史学家对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了解很少,因为秦朝统一以后所制定的很多法律都已散失,而现存的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只是不成体系的一些片段,无法了解全貌。云梦秦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研究。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云梦秦简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秦简文字书法承篆启隶,是我国最早的隶书。从简中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到《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秦简对书籍的书写顺序和装订格式也有极大影响。没有简牍,恐怕不可能有后来的竖式书写。编绳的连接作用,直接启发了后来的线装书。天地头的留空、页数字数的标明,标题、署名都为后来的版式提供了源头。由此观之,简牍的形制对后世图书出版业的影响是很大的。今天:传承过去的辉煌不论是专家,还是市民,都为湖北有这样的国宝而自豪。云梦的同志说,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大力宣传这些国宝,让它鞭策我们,不要躺在古代文明成果上睡大觉,从而激励我们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为后世留下历史财富。 为了开发秦简这一文化资源,去年5月,云梦县委宣传部利用这一无形资产招商引资,引进本县民营资本,成立云梦泰格文化有限公司,开发并注册了达1万字的秦代竹简字库,采用现代最先进的激光工艺,开发生产“睡虎地”仿古竹简工艺品,再现中华瑰宝的无穷魅力。并于当年年底投入大批量生产,大力拓展销售市场,使云梦竹简工艺饰品成为湖北文化精品。目前,已开发生产出书法、绘画两大系列15个竹简品种,其中《秦律杂抄》获全省首届林产品博览会金奖。云梦县开发生产的“睡虎地”竹简工艺品引起文化部领导的关注。 仿古竹简工艺品不仅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而且具有鉴赏、收藏价值,投放市场后,备受青睐,仅今年元至5月,就外销500多万元。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旅游业主纷纷前来订购。 云梦县委宣传部部长何燕说,我们不仅继承了“云梦”的美名,还有大量的实物,许许多多的珍贵文化遗产,秦代竹简就是突出的代表。我们要更充分地发掘这些财富,运用好这一张文化名片,进一步推进云梦的文化建设,争取做出无愧于先人的成绩来。 (完)2023-07-01 15:49:281
大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大篆书法非常的具有欣赏价值,古朴大气,非常的受人的喜爱。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大篆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大篆书 书法作品欣赏 大篆书书法作品图片1 大篆书书法作品图片2 大篆书书法作品图片3 大篆书书法作品图片4 大篆与中国书法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汉字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1、历史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2、由来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3、 金文 金文 《史颂鼎》拓片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金文是铭刻在古代一切铜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有些区别,出土的各种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并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变化。 籀文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 收藏 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详见《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宣王打猎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4、大小篆区别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文 大篆 对联 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右图为大篆对联。释文:识异求同归于好,师心自用不为贤)。 5、大篆作品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中,编号为11的秦墓中发掘出来的。是秦代竹简墨书代表作,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内容以法律、行政文书、日常书写为主。此简深埋地下几千年,所载内容未传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许多词汇后人未见。对此简进行词汇研究,可为汉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秦王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官方文字,但并没有消灭异体字,民间文字多姿多彩。中国文字在演进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启汉隶,民间流行的书体属于自然演进的书体。 《睡虎地秦简》的书法可以归于自然演进的秦隶一类,也可归入秦篆。从字形可以看出此简文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字形在减少了盘曲之后,同小篆的写法大同小异;在笔意上略带隶书意味,此简册中文字的横画,起笔重按、收笔轻提,已初具蚕头燕尾的笔意。 从简中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奏鲜明平稳,笔画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隶书 起源和发展 的重要资料。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出于美的追求,《云梦睡虎地秦简》已经有了明显的波挑,在横向运动中,笔与笔之间牵带开始出现。亦常可以看到横画的倾斜,这种倾斜往往朝着一个方向,或左倾,或右倾,这是书写者生理动作的反映。 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指西周晚期青铜器物毛公鼎之铭文,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 其一,此时局势不宁; 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 其四,告诫勉励之词; 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张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陈介祺或其门人之手,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是珍贵的全形拓作品,陈淮生旧藏,上有罗振玉大篆题端。 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全器通耳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饰重环纹一道。内壁铭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其上铭文记载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之册命,并赏赐酒食、舆服、兵器等。语词文气与《尚书》等篇相类,是反映西周晚期历史的重要史料。自发现以来便是国之重器,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咸丰二年(1852年),西安古董商人苏亿年辗转购得此器,载以入京。当时,陈介祺适逢供职在京,以重资购得,悄然运回山东潍县。因恐宝器惹来祸端,一直隐匿踪迹,秘不示人。宣统年间,毛公鼎藏于陈家渐为所知,端方以权势购得。此后,凡数易主。其间美国人辛普森欲以5万美元购 出国 境,受到国人阻挠。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时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秘密购得此器。抗日战争爆发后,宝器辗转于乱世,险陷日寇之手,一度南渡香港,最后复返上海,由沪上巨商陈永仁购得,并于1946年捐献给国民政府,由中央博物院保存。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毛公鼎也随之迁至台北,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 “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的青铜器铭,在清朝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拓本有13行,共375字。在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散氏盘”是非常突出的代表。 下面讲有关大篆美的五个问题: 一、大篆书的名称由来及其特点; 二、大篆书的表现形式; 三、对书写内容的认识; 四、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 五、大篆创作中的甘苦及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大篆书的名称由来及其特点 说评书的艺人, 在形容古代文武全材的高手时, 说“双手能写梅花篆字”。此种篆书是何风貌, 双手如何去写? 语焉不详。我不懂得其高妙, 但可看出篆书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地位。大篆书是中国书法之祖。有考古工作者在挖掘可能是夏朝的遗址中, 发现陶器上有一朱书“文”字, 与殷周时期的甲骨、金文造形一样, 可见,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距今有四千余年。由此算起, 夏商周(两周) 三代的陶器文、甲骨文(黾甲、兽骨)、金文(钟鼎文) , 以及石刻(如《石鼓文》) 都可归入大篆的范围, 也有称大篆为籀文的。秦始皇统一六国, 改革文字, 开创小篆书体。大篆多象形字, 活泼生动, 古趣盎然; 小篆庄严静穆, 有装饰美。 三、大篆书的表现形式 布局: 邓以蛰谓金文“满天星斗”, 如《散氏盘》。金文铸造于钟鼎等铜器上, 由于在器形上布字, 错落变化多。今日出版的字帖, 经过整理, 布局面目有改变。 小篆书布局多为板块状, 如《秦昭版》, 不复有大篆布局之情趣。 笔法: 大篆笔法多样, 小篆玉筋一种。 下面就结字、布局与笔法三方面作阐述。 1. 大篆结字之美体现了象形字的魅力。 2. 结字之美体现了动静变化, 造成不同意象。 直线有静感、安定感。曲线有动感、活泼感。 3. 夸张变形意趣多。 4. 实象与虚象。 古典书论有诸多记载, 阐述书法家在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得到的启示, 如何悟得了结字、笔法。如“飞鸟出林”、“担夫争道”、“屋漏痕”等等,说明抽象性很强的书法, 仍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我喜欢山泉, 常以“山泉”二字或“若饮山泉”作篆书。每书写时, 往往联想到自然中的山泉实象和齐白石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虚象韵味。 5. 书画同源说。 最早写字如画画, 但写字又非画画。书画同源用笔同法, 但写大篆书中的象形字绝不能当作画来描绘。如写“日”字, 如果造形为纯圆圈中加个圆点, 用笔无提按起伏、断续的变化, 则为死物矣。再如写“泉”字, 尽管有水出山涧的形象, 但其线与点都是按书法点线的路子写出来的。 6. 结字的参差错落。 汉字绝大部分是复体组合的, 即由两个三个单体字结合为一个字。复体结构字要求有错落变化, 不能呆板的凑合。书法结字的错落变化, 目的是为了形式美。结字的巧妙不同, 与书家的风格形成也有关系。大篆书的结字有很大的灵活性, 往往给人以出乎意外的美感享受。 吴昌硕写石鼓文, 两字结合, 一高一低, 较(石鼓) 原帖, 有化为倾斜之变, 故有自己的风格。 从大篆变为小篆(秦篆) , 结字趋于规范化, 拿《说文解字》与两周金文相比, 即可见其相异之点。古文字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 同一个字, 各国的写法不一样。中国历史博物馆曾有列表说明,如一“马”字, 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写法, 尽管写法不一, 但都有马的形神。书法家__敏先生曾对我说, 战国时期的篆书体多种多样, 后来被秦始皇统一起来。从实用观点看, 统一的文字便于交流思想, 有其好处; 但从书法领域看问题, 战国时期的文字异貌纷呈, 是一种好的艺术现象。此言不差。作为观赏艺术的书法, 原不应该囿于一种模式。 我写大篆书, 不论甲骨、金文, 一概撷取美者, 吸收变化, 从来不划地为牢, 囚禁活泼的审美认识。 二、 章法布局 1. 虚实。 中国的哲学思想, 阴阳互补, 特别是老子的“虚室生白”意识, 对于中国书画创作影响特大, 可以说虚实之道无处不有, 无处不在。精通《周易》的黄宾虹先生, 在其又黑又密的 山水画 面上, 很注意留空白作通气点。实际上布虚就是布气。潘天寿对此有很好的分析。他说, 画上有了这些通气点, 画就亮起来, 气脉也贯能了。老子说的“虚室生白”, 是人人可以体会到的道理。房子如果没门没窗, 是个砖砌的实心物, 那怎么能有居住之用, 居室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 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宅, 都对窗户和门的设计十分考究。注重光的利用。就书画布局而言, 处理空白, 乃是一门奥妙无穷的学问。不善于掌握, 作书作画, 就要失败, 作品变得死气沉沉。 2. 动静。 以“日上扶桑”为例:“日”字外圈用若断若续的短线条与出, 似光焰运动状, 圈中一点, 亦作旋转状。“上”字, 是个指事字, 一般写作见, 此处为呼应“日”字和衬托动势,“上”字变形, 绕日而行。此结字得敦煌壁画飞天的启示。 “日”与“上”两字构成太空体意象, 这是动的部分。扶桑二字若地上的静静树林, 与上部的动对照。其余空间则是苍茫莫测的云海。 《十年磨一剑》。我曾见吴王剑 , 剑字作两条垂直长线, 我欣赏其变形之美, 将垂直长线改为飘然回转的弧形线, 在视角上幻为剑穗, 形成整幅字美的韵律感。书友见此帧, 说我人书俱老, 但有青春气息。所指青春气息, 即两条长弧线呈现出的活泼飘逸味。 “舞剑” 二字若横幅对写, 虽意有所连, 但形是分散的, 不如将舞者的手握于剑上, 置两字于竖长幅对角线上, 那样得势, 整幅动感强。 《舞剑》问世, 观赏者被“小人”(舞) 所吸引。纵然不解字意, 也喜其神形。中国书画、戏剧, 发展到明清出现主情说。此作为妇孺喜爱, 其原因主要是有意趣。清初画花鸟画的恽南田说, 画要“摄情”, 否则不如听蝉叫。 3. 量体裁衣。在不同书幅上布局, 要适应其载体。我们细心观看匾书名作如北京上外酱菜园“六必居”匾, 已出版的《中国20 世纪名人刻字大观》中的匾书, 有些章法不错。 4. 从书写内容出发, 寻找布局, 以呈现风格。如《杜牧李长吉歌诗序》, 是一篇以各种事的妙哈李贺诗风的瑰丽奇文。“牛鬼蛇神”, 即出于此序。我用细笔尖笔写此中堂, 以如云似烟的绵密的风神呈现之。 又如“凤”字下面的题跋, 是为衬托主体字“凤”而设计的, 行行字形成一个可供凤鸟落足的墩状物。曾见到古代的一幅行书, 行行字都倾斜, 好像风吹动一般。“歪嘴吹喇叭, 一溜斜气”, 此是作者特意设计的布局。 此外, 布局的疏密, 也很重要。2023-07-01 15:49:351
什么是家罪
"家罪”,出自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指的是父与子居住在一起,子杀伤父亲的奴婢、畜产或者偷盗父亲的所有物,但是父亲已经死亡,有人上告,司法机构则不予审理,因为这属于家罪。原文:何谓「家罪」?父子同居,杀伤父臣妾、畜产及盗之,父已死,或告,勿听,是谓「家罪」。2023-07-01 15:49:423
请专家帮忙辨别以下真假!正面是秦阿房宫被秒是半两!
即使背不出我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人,也一定知道秦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虽然没有占多长时间,但是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奠定了中国的基本框架。秦朝的统治者是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奇珍异宝。1.十四面骰子我们一般见到的骰子是六面的,这样比较符合结构特点还有日常所需。但是这件文物居然是十四面的,为秦始王的玩物,名为石博茕。至于怎么使用,尚且还没有定论。2. 秦量这件文物的外形比较像我们使用的水勺,是属于金属器。但是秦始王为了统一各国的差异,颁布了一系列统一标准的诏书。这件文物就是当时他下达“同量”命令的象征,目前被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馆。3.青铜剑这类剑多次“出现”在各大武侠剧之中,被奉为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它是兵马俑一二坑出土的青铜兵器,结构紧密,平滑光亮,即使在土中被掩埋2000多年,依旧光亮无比,锋利非常,以此可看出其剑的价值所在。4.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是基层官吏“喜”所著,使用的是墨书秦篆,反映了一段时期文字的转变,这里面的内容更是极具价值。主要书写了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医学还有当时的占卜摘录,这对我们探究当时的情况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5. 石制铠甲现在已经清理出这种铠甲80多领,颜色为清灰色,是石灰岩石片还有扁铜条共同制成,要比寻常的金属盔甲制作起来,更加艰难,所以为现代的工艺提供了参考价值,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之高。2023-07-01 15:49:5012
古代历史上是否没有法制?
应该说,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是没有法制,而是人治大于法制。根据法制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法制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战国时期。这是由早期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阶段。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后半期。而社会变革的许多重要成果,中国的许多思想文化精华都出自这个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较,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心在于“立”。在法制方面,“立”主要表现为以成文法为主体的新的法律体制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成熟的形式建立起来。其中,战国初年魏国李悝(音亏)制定的《法经》,就是战国时期法制变革运动的代表性成果。另外,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术流派——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广泛的影响。 2.秦汉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时期。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段历史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统一的专制王朝,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导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贯彻得比较彻底,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和秦代是法家学派最活跃的时期,而法家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也仅仅是在秦代。所以,从整个中国法制史上看,秦代法制特色是极为鲜明的。自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以后,许多以前鲜为人知的秦代法律得以重现于世。从这些珍贵文物资料中可以看出,秦代的法治观念极深,法律制度也很严密。 在两汉(西汉、东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制在秦代法制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总体上看,汉代的法律制度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汉代法律体制,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主要是“汉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局部改造,形成了一套与秦代法制有根本差别的法律体制;后期则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的政治理论,从此,汉代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儒家化”。经过“儒家化”以后的法律制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秦代及汉初的法家化的法律。而且,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法律,都是沿着汉代儒家化的方向逐步发展的。所以,汉代法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传统法制迅速发展的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动荡的时代,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221年曹魏立国到公元581年隋文帝结束南北分裂、重新统一中国这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政权快速变更,局势持续动荡,但法律制度仍然在动荡的年代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首先,立法技术不断提高,法律理论也有明显发展。其次,具体法律制度的儒家化得到加强。一些重要的制度,比如“八议”、“官当”、“重罪十条”等已经成为成熟的制度。这一时期法制的发展与进步,为隋唐之际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4.隋唐时期。这是中国传统法制的成熟、定型阶段。在时间上包括从公元581年隋代建立到公元960年宋代建立以前。隋唐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夏代以后,经过近三千年的积累,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已经成熟,各种社会体制也进入了比较和谐的阶段。所以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这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也是如此。由于有几千年的立法、司法经验作基础,隋唐的立法技术得以进一步提高,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优秀法典相继问世。在法律内容上,汉代中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过程,持续了八百余年,到隋唐时期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以《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为标志,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融合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礼法结合”的过程基本完成,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特征,在隋唐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古代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也在此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代法制,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最高水平。《唐律疏议》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法制、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中国法制史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唐代法制、《唐律疏议》自然是学习中国法制史的一个重点。 5.未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法制走向极端专制的时期。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宋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包括法律制度,在隋唐时期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内,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明、清时期,基本法典仍是国家法制的基础。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主体框架,仍然由《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基本法典确定,但是敕、条例等法律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却发挥着实际而具体的调节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律”规定着大原则,而“效”、“例”则从各方面进行补充和小幅度的修正。作为大原则的“律”相对稳定,较少修改,而起实际作用的附属立法,则因时因地频繁修订,此所谓“律垂邦法为不易之常经,例准民情在制宜以善用”(清朝祝松《刑案汇览。序》)。这种立法上的变化说明,在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以后,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已经能够更加娴熟地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来调节社会。同时,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盛而衰,一些封建社会体制所固有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整个社会体制开始扭曲。随着皇权不断强化,中国传统法制的重心也开始向维护皇权、加强专制的方向倾斜。宋代的编效、明代的廷杖和宦官特务统治、明清之际盛行的“文字狱”等,都是这方面的具体反映。此外,元代和清代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和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也是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特点。文字狱”等,都是这方面的具体反映。此外,元代和清代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和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也是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特点 。(上文转自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077aea63008a02ba)经管如此,但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要求,强大的中央集权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又由于皇帝,贵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常常体现为人治大于法制!2023-07-01 15:50:4310
楚国的领土最大时有多大?
总的来说,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历史上共出现过六个”楚国“。1、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2、楚国(南楚)(907—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楚朝,以潭州(今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南楚全盛时,辖域共有24州,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3、后楚(秦末割据政权),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也点燃了轰轰烈烈的六国复国运动。楚国便是在这场秦末农民起义里复辟。4、伪楚,国号“大楚”,“楚”,又称“张楚”,“靖康之耻”后,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国号“大楚”,“楚”,后世又称“张楚”。从1127年3月7日至4月10日,由于北宋军民的反对,仅存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5、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西汉时,刘邦封韩信封为楚王,第二年即被废。西汉时期的楚国被三次除国,共存在190年。东汉时期的楚国仅存在29年即被除。6、西楚(前206年-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为鲁公项羽(姬姓项国后裔)所建(今江苏宿迁)。公元前206年四月,名义上统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国祚四年。扩展资料:我国出土的著名楚简:1、湖北郭店楚简: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2、湖北云梦秦简: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100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这些竹简长23.1至27.8厘米,宽0.5至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3、湖南仰天湖楚简: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篆文,每简2至10字,为战国之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楚国人民网--图文:清华简揭示楚国名称由来2023-07-01 15:51:051
介绍一下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湖北日报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宁微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份文化遗传?元旦前夕,在中国地质大学召开的荆楚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荆楚文化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是什么 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省政协主席王生铁指出:千百年来,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中心,对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的形成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也因此奠定了湖北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地位。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集中研究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湖北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湖北的亲切关怀。这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内涵,有着极其宝贵的现代价值。 “荆楚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内涵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是促进湖北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源泉。”华中师范大学张正明教授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敢为天下先”就是指在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他指出荆楚文化的精华——老庄哲学思想与屈骚美学思想就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典范。 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荆楚文化 王生铁认为: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掘历史文化遗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将荆楚优秀文化与湖北的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激励全省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提出了构建以长江三峡、汉江、清江和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为载体的“三江三山”旅游布局设想。他认为,湖北旅游如果放弃了汉江、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就等于丢了一半,而处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有着巴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底蕴。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将是我省有效地推行红色旅游的一份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我省的文化旅游只有将“一江两山”战略调整为“三江三山”战略,才能比较完整地彰显出荆楚文化的内涵,体现出荆楚文化内涵的多样性。 省社科院研究员何念龙在发言中再次提出了建立“荆楚文化走廊”的建议。所谓“荆楚文化走廊”是实体性的文化高地。从空间角度来看,它是以汉宜高速公路(另有与之重合的318国道)为主体的公路文化带,以荆州古城为中轴心向武汉和宜昌两个方向动态延伸,在地带上形成“一线贯五珠”(汉宜公路为一线,特大城市武汉,大中城市宜昌、荆州,小城市仙桃、潜江)的文化长廊优势和整合文化效应。从文化特色来看,建成的“荆楚文化走廊”将形成宜昌、荆州、武汉三个发展极点,传统底色有三峡文化(或巴楚文化)——楚文化——汉派文化;现代特色则相应体现于水电文化——复合文化(兼容综合)——光谷文化。“荆楚文化走廊”将成为水文化与陆文化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开放性与新异性兼具的文化纽带。具有举世瞩目的独特文化亮色。要想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建立“荆楚文化走廊”刻不容缓。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湖北经济学院王麓怡副编审提出了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考量荆楚文化资本,以湖北的文化资本积累带动最具增长潜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的文化资本和第三产业作为湖北在中部“崛起”的内生性支撑的思路。 荆楚文化同样可为现代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来自荆州市社科联的刘柏芳、谢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楚文化资源,繁荣发展荆州市文化产业。无独有偶,鄂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熊寿昌也认为,地处熊渠封王台,开发利用楚鄂文化,对于城市建设,对于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卫生城、优秀旅游城具有重大意义。 对荆楚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荆楚文化研究会会长程运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昆满,从倡导茶饮论荆楚茶事,考证了茶与荆楚的不解之缘,指出楚人如茶,我们从湖北茶事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显现荆楚的人文精神。如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毫不畏惧,陆羽为探究茶学而千里跋涉等等,体现出楚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奋斗精神;荆楚茶事烂漫多姿,恰合楚人追新逐奇的艺术情怀;另外,荆楚茶事追求意蕴,恰好反映了楚人平和中庸的哲学理念等等。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张锦高、中国地质大学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朝教授,对荆楚文化和楚文化的形成、楚文化的表现特征与成就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他们认为,我们今天来讨论和研究荆楚文化和古代文化,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更为辉煌的现代文化。 从思想特征来看,荆楚文化比之黄河流域诸文化更富有一种想象、思辨和浪漫的力度。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维武认为,这种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在湖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心学传统,而湖北文化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对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开拓所作出的最具特色的贡献,也莫过于这一心学传统。如荆门郭店的楚简,已关注、探讨心性问题。从隋唐至20世纪的千余年间,荆楚大地上更是涌动着一波又一波心学的浪潮;禅宗兴起于黄梅,陆九渊主政于黄安、麻城。。。 荆楚文化哲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刘宝昌在回顾了研究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所走过的阶段后指出,荆楚文化哲学的诗性艺术的独具一格的审美取向,对现代文学美学世界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荆楚文化哲学的诗性艺术让中国现代文学具备了逍遥美和对大自然的关注而产生的自然美。 华中师范大学姚伟均教授在梳理荆楚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与节日礼仪在漫长历史中的变迁时指出,社会物质生活的状况也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尺,探讨荆楚的社会生活传统实质上就是从一个新角度来研究荆楚文化,从而真实地重现和构拟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未来方向。 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邵学海的发言“别具一格”。他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荆楚文化,经上世纪上半叶的发现和下半叶的开掘,已引起海内外瞩目,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掌握正确历史方法,以客观真实的材料以及严谨的态度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应用。狭隘的观念和实用主义,不利于开发楚文化的现代价值。此外,已知的阐释楚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成果,多限于精神层面,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过程是缓慢长期的,方式是潜默移化的,效果是模糊的。我们开掘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不能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传时,我们也应正视历史的教训以及所谓糟粕所具有的警荆楚简帛与荆楚文化 罗运环 荆楚简帛的研究已形成国际性学术热潮,这除了楚简不断有新的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荆楚简帛内涵丰厚,吸引力强。我国简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中又以荆楚居多。早在南齐时代,荆楚北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就有一座被盗的古墓出土竹简书,经鉴定,认为正是《周礼》所缺佚部分的《考工记》。20世纪4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出土了著名的楚帛书。从50年代起荆楚简帛不断地出土面世,共计有50余批。其中自7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简帛书、睡虎地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里耶秦简等大宗简帛出土和发现,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 荆楚简帛大都出于墓葬和古井,书籍、文书各具特色,种类甚多,内容丰富。荦荦大者,有如下数端。 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荆楚简帛所出《老子》就有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竹简《老子》属于选本,抄写于战国中期,是所见最早的本子,与今传本相比,没有关于“道”的理论,以及“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阐述,没有“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与儒家主要学说相抵牾的内容,偏重于实用,当为楚国官方的一种传习读本。马王堆帛书《老子》有甲、乙本,分别抄写于刘邦称帝前和称帝后,除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不同外,内容结构基本一致,能解决今本章节、字句的许多争议,是所见最早的全本《老子》。道家著作还有郭店楚简本《太一生水》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恒先》篇,这是两篇荆楚传习的十分珍贵的先秦道家佚籍,分别阐述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及道家虚静理论和天地起源问题。道家在战国中后期分为黄老学派和庄子一派,黄老学派在战国时代影响颇大,因其著作失传而导致后世知之甚少。马王堆帛书《黄帝内经》的发现,使世人获得了重新认识黄老学派的机会。 儒学一直是荆楚文化重要的内涵。春秋时楚人就有传习《诗》、《书》、《礼》、《乐》的传统,楚庄王的臣下申叔时就是著名的儒学家。在讨论楚太子教育问题时,他提出了善、德、忠、信、节、义、礼、孝、仁、文、武、罚、赏(《国语·楚语》),其核心内容是“耸善而抑恶”,追求“心”之“善”,开后世思孟学派心性学和“性情”论的先河,成为荆楚传习儒家学说的一大特色。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中的《缁衣》(各一篇)、《性情论》(《性自命出》)、《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穷达以时》、《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子羔》、《民之父母》、《武王践作》等篇都不同程度体现出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学说和民本思想。 荆楚是一个擅长诗赋的地域。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就提倡诗教,贵族士大夫多擅长四言诗,常以《诗》中章句作为外交和人际交际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战国时代楚辞在荆楚崛起,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首的作家群体,创造了灿烂的楚辞楚赋作品,对荆楚文化以至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就有诗、赋、音乐方面的简文。《诗论》是儒家文学评论性质的论文佚篇。楚简中除《诗论》所见《诗经》诗篇外,还新发现了6篇佚诗,十分珍贵。《诗乐》(或称《曲目》)有7支简,记40种诗的篇名和演奏、吟唱诗曲诗词的音高,写在一篇或一组(数篇)篇名前,由宫、商、征、羽4个音阶与穆、和等九个变化音调组合而成,如宫音有宫穆、宫群、宫汗、宫祝。楚地流传的这种诗曲的调名来源尚难考究。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是史书的重要发现。《春秋事语》以“记言”为主,可能是《国语》的一种不同本子。《战国纵横家书》27篇,有16篇属久已失传的佚篇,是战国史的新资料,《战国策》、《史记》关于苏秦时代的错误,由此得到纠正,此书被称之为“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中还有一部战国楚文字字书,是楚地传习的,也是我国所见最早的字书。 在战国汉初的荆楚简帛中,有关天文、历法、占卜的数术书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世纪40年代初在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楚帛书,讲一年十二个月的宜忌,属于“月讳”一类的历忌数术书,其所配的图,应是所见楚国最早的一种“式”(数术家用以占验时日的一种工具)或“图式”。江陵九店战国楚简《日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选择时日吉凶的数术书。云梦睡虎地(M11)秦简《日书》,也分甲乙两种,内容更为丰富。马王堆帛书的数术书超过半数,《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主要以星象云气占行师用兵,与天文关系最为密切。其中30幅彗星图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早对彗星所作的精确观测和准确描绘。两种《阴阳五行》和三种《刑德》更是令人关注的数术书。 江陵周家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均发现有历谱。前者为秦始皇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年及秦二世元年的历谱;后者为汉高祖五年至吕后二年间历谱。这些历谱或存全年日干支,或存各月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演变过程的珍贵资料。湘西龙山里耶(J1)秦简中的木牍乘法口诀表,是讫今我国最早的乘法口诀表、算术史上的珍贵实物。张家山汉简《算数书》是早于《九章算术》的一部数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数学发展水平,书中保留了一些不见于《九章算术》的数学史资料,弥足珍贵,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湘西张家界市(原大庸市)古人堤遗址也出土了东汉简牍乘法表。 在简帛中,法律文书是一项大宗内容。包山楚简涉及法律文书,分有篇题和无篇题两种,《集著》、《集著言》、《受期》、《疋狱》四篇是有篇题的。无篇题的一类是诉讼记录和摘要;另一类是各地汇总上报案件的简要记录。包山楚简的法律文书,属于战国中期楚国司法活动的档案资料,是研究楚国法律的宝贵资料。云梦睡虎地(M11)秦简以发现秦律而著称于世。《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六篇,涉及到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诸方面,在中国法制史乃至世界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云梦龙岗(M6)秦简,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之后又一次秦朝法律文书的重要发现。江陵王家台(M15)秦简《效律》的内容与云梦睡虎地(M11)秦简大致相同。张家山(M247)汉简也以发现汉律而闻名。其中《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颁布的法令,涉及律名多达20余种,部分律名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相同,包含了汉律主体《盗律》、《贼律》的内容。 总之,荆楚简帛本身就是荆楚文化的一道靓丽景观。我国自20世纪初以来,出土简牍总计34万余枚,而荆楚一地的简牍就占半数以上,多达18万余枚,两次帛书大发现也均出自荆楚。战国楚简帛、秦简、西汉前期简帛、三国吴简以及西晋简牍,这五个时段的简帛,均以其独特的丰富内涵,不断地形成诸多国际性学术热点,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示与劝戒作用。2023-07-01 15:51:273
云梦晚上好玩的地方?
云梦是湖北省孝感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汉江中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云梦晚上好玩的地方有很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首先,云梦最有特色的美食是鱼面,这是一种用鲜鱼熬制的汤汁和面条搭配的小吃,香气浓郁,味道鲜美。云梦人很好吃,很多街道都是小吃街,晚上可以去品尝各种地方美食。其次,云梦有着不少历史名人和文化遗迹。例如,清代著名学者吴禄贞就出生在云梦,他的故居和纪念园都可以参观。还有詹西塆、黄香纪念园、前进八队等景点也值得一看。此外,云梦睡虎地出土过秦简,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之一。云梦县祥山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皮影戏器具。最后,如果想欣赏夜景和现代气息,可以去老祠堂广场或者新建成的城市步行街逛逛。那里有灯光秀、音乐喷泉、商场、咖啡厅等娱乐设施。也可以去汉江边散步或者坐轮渡欣赏两岸风光。总之,云梦晚上好玩的地方不少,无论是品尝美食、探寻历史、还是享受夜生活,都能找到合适的去处。2023-07-01 15:51:343
《国家宝藏》栏目里面,究竟入选了九大博物馆的哪些珍宝?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各种釉彩大瓶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2023-07-01 15:51:439
秦汉简牍帛画的发现内容和研究成果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从新疆楼兰遗址采集到魏晋简牍,被看作是中国简牍现代考古发掘的滥觞。2001年8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暨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回顾20世纪简牍发现整理研究的历史,预示了21世纪简牍整理研究的强劲势头。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重要的简牍图书在2001年出版,成为新世纪中国简牍整理研究最辉煌的开篇。这里仅对其中最具原创性、基础性的五部书试作评介,这五部书是:《关沮秦汉墓简牍》、《龙岗秦简》、《敦煌悬泉月令诏条》、《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关沮秦汉墓简牍》 《关沮秦汉墓简牍》,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书中收录位于今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的清河村周家台30号秦墓和岳桥村萧家草场26号汉墓所出简牍:竹简416枚,木牍1方。 周家台30号秦墓,为原沙市市博物馆(今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前身)于1993年6月间发掘,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具体年代相当明确,在秦二世元年(前209)或稍晚些时间,墓主人是一名南郡府署的低级官吏。墓中出竹简381枚,木牍1枚,根据简的形制和内容可分成3组。编者将3组分别定名为《历谱》、《日书》、《病方及其它》。 第1组《历谱》简,包含秦始皇34年、36年、37年和秦二世元年等4份年谱,记载了49个月的朔日干支,其中有3年是连续的。这是难得的重要发现,填补了秦末汉初间历谱的空阙,为解开长期以来困扰学者的秦和汉初行用何种历法的疑团提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书后所收著名天文学家张培瑜《周家台30号秦墓历谱竹简与秦、汉初的历法》,对此作了细致分析和初步探讨。秦始皇34年历谱,实际上也是一份墓主人该年的日记。它和尹湾汉墓出土简书《元延二年日记》一样,在预先编制成册的历谱上记事,所记之事逐一写于该日干支之下。记事内容基本为与主人有关的官吏任命、机构调整、出差行止等。其中记载的15个地名,是研究江汉地区历史地理的新材料。简文中出现了倒文,为破解《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文之谜提供重要佐证。 第2组《日书》简,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之后秦代《日书》的又一次重要发现。主要内容有二十八宿占、戎历占、五时占、产子占、五行五子占等,因此这一组简也许定名为“占书”更加贴切。二十八宿占最引人注目,首列自当年八月至次年七月的十二个月月名及各月所值的星宿名,后接一幅画在26枚简上的图,再接详记北斗指向某一星宿时的占卜答案,最后讲关于如何操作的方法。二十八宿占图由两个同心圆构成,从中向外,依次记:表示东西南北中的十天干、表示所谓“二绳”“四钩”的十二地支,二十八时称、二十八宿名、五行中除土之外的其它四行名,大圆外记四方名。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天地合一的式盘平面图。它将一天完整地划分成28个时段,二十八时段的名称为:夜半、夜过半、鸡未鸣、前鸣、鸡后鸣、〖B322〗旦、平旦、日出、日出时、蚤食、食时、晏时、廷食、日未中、日中、日过中、日失、FDA1时、下FDA1、夕时、日〖B322〗入、日入、黄昏、定昏、夕食、人郑、夜三分一、夜未半。这是前所未见的新鲜资料,是对秦代记时制度的重要补充。二十八宿占所占事项有:狱讼、约结、逐盗追亡人、疾病、行者、来者、市旅、物色、战斗等。戎历占,也是首次面世的珍奇数术文献,其具体占法分两种。两种占法,均将一个月30天等分作5个单元来操作,但两种占法的每个单元内的组合结构有所不同。五时占,可与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的《日书》相对照。产子占也见睡虎地秦简《日书》。该组最后有一篇由3幅标着天干地支的图和有关五行、五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文字组成的占书,当属式占地盘系统,非常值得重视。 第3组《病方及其它》,其内容除了几个治病偏方外,基本上是趋利避害、求吉禳凶的各种方术,与所谓《日书》性质相同,也是民俗学研究的宝贵文献。 萧家草场26号汉墓,为原沙市市博物馆(今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前身)于1992年11月间发掘,是一座西汉初年的墓,墓主身份为基层的乡里胥吏。出土竹简35枚,记载随葬器物的名称、数量,并有“方”等作为记号的文字或符号,所记器物有车马、奴婢、漆木器、铜器、陶器,大部分可与出土实物相勘验,是一份典型的遣册。值得一提的是,该墓所出部分漆器上有几十个烙印和刻划的文字符号。 该书以《关沮秦汉墓简牍》为题,发表全部简牍的照片、释文与考释。同时,书中收录了相关的两个墓葬发掘报告——《周家台30号秦墓发掘报告》、《萧家草场26号汉墓发掘报告》,内附大量照片、线图,书后还收有《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编排顺序号与出土登记号对照表》、《萧家草场26号汉墓竹简编排顺序号与出土登记号对照表》、《周家台30号秦墓历谱竹简与秦、汉初的历法》、《萧家草场26号汉墓人骨观测》、《周家台30号秦墓、萧家草场26号汉墓出土木制品木材鉴定报告》、《萧家草场26号汉墓部分动植物标本的鉴定报告》作为附录,详细全面地提供了这批简牍的考古背景。本书将出土文字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密切联系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有效地克服了以往同类出版物中文字资料与文物资料彼此脱节分离的缺陷,实现了文字学、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为提高出土文献整理研究出版的完整性、科学性作了成功的探索,具有独创性和示范性。 该书编者彭锦华在编撰过程中,集思广益,吸收了李学勤、李家浩、俞伟超、张培瑜等各方面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简牍学、考古学的新水平。《龙岗秦简》 《龙岗秦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收录1989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在云梦县城东郊龙岗地区发掘的6号秦墓出土的简牍:293枚竹简,1枚木牍,138枚残片。 简牍内容为秦代律令,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牍出土之后,秦代法律文献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秦统一后的法律文本。墓葬年代可以定在秦二世二年(前208)至汉高祖三年(前204)之间,与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基本同时。这也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墓主人应是一个职掌云梦禁苑管理具体事务的小吏。关于这批简牍的资料,起先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的《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和《云梦龙岗6号秦墓及出土简牍》(《考古学集刊》第8集,1994年12月)中披露,引起学术界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以后,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平生、李天虹、刘国胜等联手对龙岗秦简进行了再整理。鉴于简牍质量较差而产生文字模糊的问题,首先利用复旦大学文博学院研制的“红外线读简仪”,重新释读简牍文字,解决了许多疑难,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接着进行重新释文、缀合的工作。在充分吸取已有成果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融整理和研究为一体的《龙岗秦简》。 书中刊载全部简牍的照片和简牍中除残简之外的摹本。考释部分首列释文,然后在每条释文之下分缀合、注释、大意、校证等项作整理研究。编者认为:龙岗秦简的内容有一个中心,即禁苑管理。简文应视为有关禁苑管理法律条文的摘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涉及禁苑的,二是间接与禁苑有关的,三是可能与禁苑有关的。按照这个思路,对龙岗秦简作了重新整理。显然,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编排。 书后附录汇辑了李学勤《云梦龙岗木牍试释》、黄盛璋《云梦龙岗六号秦墓木牍与告地策》、胡平生《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墓主考》、刘国胜《云梦龙岗简牍考释补正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等5篇论文,对龙岗简牍作专题讨论,尤其对木牍的探讨相当深入,十分精彩。 该书成稿后经裘锡圭、李家浩等审读,定稿时吸收了他们的意见。本书可以说从整体上反映了20世纪龙岗秦简整理研究的新水平。《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中国文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收录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发掘敦煌悬泉置遗址时发现的“月令诏条”。这份“月令诏条”,原名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用墨书写在悬泉置坞堡北侧编号为F26房址的一面墙上。它由正文和标题两部分组成,各有一个由宽约.25厘米的墨线绘成的栏框。正文在前,标题在后。正文101行,标题分两行书写。整个壁书长约222厘米,宽约48厘米,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原文可知,这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十四日由王莽奏呈、以太皇太后名义颁布的诏条。诏书五十条,按四时十二月次序书写。各条一般分上下两栏,上写诏条正文,下写解释文字。如第二条,上写“禁止伐木”,下写“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其中,春季20条(孟春11条、仲春5条、季春4条),夏季12条(孟夏6条、仲夏5条、季夏1条),秋季8条(孟秋3条、仲秋3条、季秋2条),冬季10条(孟冬4条、仲冬5条、季冬1条)。 “月令”一类文献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华夏先民进入农业时代以后,对大自然(包括时令气候、动植物生长繁育等)和人类生活、生产之间关系作长期观察体验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包含了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真理,特别是其中顺应天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至今具有现实意义。《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遗书,可谓现存最古老的“月令”。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的发现,为认识研究“月令”文献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同时,它也为《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五年“又增法五十条”的记载找到了具体的考古实证资料。对于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来说,它独特的文物和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与悬泉简牍一起被发现,实际上已与悬泉汉简融为一体。 书中收录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的图版、释文、注释及有关论文。在2000年第五期《文物》上首次公布了敦煌悬泉月令诏条的释文和1张照片,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和关注,但所提供的资料和研究存在严重缺陷。为弥补缺憾,取得中国文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的支持,胡平生领衔编撰本书,得到裘锡圭、李家浩等帮助。 由于在拼合、修复原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人为的失误 ,因此编者对原件照片及《文物》公布的释文重新进行认真鉴别、细致讨论,努力恢复其本来面貌,以便为学术界正确认识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可信的基础资料,体现了客观求真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 本书共收录原件照片6种,其中原始照片4种,修补本照片2种,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件在整理过程不同阶段的各种信息。释文按原件行款写定,并加标点符号,保留除重文号之外的其它符号。注释做得相当细致深入,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在考订文字中,充分利用了6种照片,并结合对原件实物的直接观察,讨论修补本照片存在的问题,校订2000年第五期《文物》释文;在诠释内容时,兼顾原文行次和十二月份的关系,汇集有关“月令”的重要资料,包括《吕氏春秋》十二纪及高诱注、《礼记》、《月令》及郑玄注、孔颖达疏、《淮南子》、《时则》及高诱注、蔡邕《月令章句》等,进行比勘阐述。书末《附录》收有《敦煌悬泉置出土〈四时月令诏条〉研究》、《〈扁书〉、〈大扁书〉考》,对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概况和《月令诏条》的颁布背景、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发现意义等作初步探讨2023-07-01 15:52:241
二、简牍墨迹与隶书的兴起
二、简牍墨迹与隶书的兴起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来看,隶书作为篆书的草体,在战国时期已逐渐萌芽,而在秦王赢政统治时期,发展迅猛。反映这一进程的,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的秦系简牍墨迹。 《青川木牍》,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出土。毛笔墨书,书于战国秦武王二年(前309年)。这是一件能反映战国中晚期民间书体开始由篆向隶演变过渡的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字形还完全保留着篆书的形体与用笔特征,但更多的字形已经压成方扁,出现了隶书式的笔势、笔顺和转折动作。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竹简1155支,内容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十种,书写于战国末期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前217年,墓主人“喜”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小吏。 《云梦睡虎地秦简》(图1.43)的字体为早期隶书,由对篆书的省简和草写而逐渐演变而来,有些字形结构保留有篆书的成分,但用笔已有明显的波挑与转折动作,即是古文学学者所称的“秦隶”。《云梦睡虎地秦简》总体上的隶书特征比战国晚期的《青川木牍》要强烈和成熟得多。就风格而言,睡虎地秦简笔致浑厚,平实简朴,与楚系简牍的烂漫态肆和极尽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里耶秦简》(彩图五),2002年6月出土于湖南龙山县里耶废弃的秦代古井中,总数达36000余枚,主要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迁陵县的官方文书档案,已经整理发现的纪年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至始皇帝三十七(前210年)年间。字体与《云梦睡虎地秦简》相似,都是秦隶。 《里耶秦简》出自不同的书写者之手,每个书者在所记录的内容之后,以“某手”的形式具上自己的名字,“手”就是亲手书写的意思,相当于后世书法作品中的“某某书”。 《里耶秦简》记录的是地方档案,在其背面常常留有低级官吏的练习之作,其中一支简的背面还记录了乘法口诀表。从正、反面的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最为日常的书写,也要求训练有素。正面的正式记录较背面的练习之作而言,有着明显的工拙之别。 里耶简与通常的竹简不同,是木简,简也比较宽,一简通常书写多行字,类似木牍,记录较为完整的一段内容。其书法的体势也因为多行的书写而略呈纵势。字体与睡虎地简同为秦隶,时代也相接续或有重叠,但笔致意味于所用简的形状与书写者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睡虎地简笔致圆润,气息淳厚;里耶简则瘦硬通神,章法茂密。里耶简的书法意味,似乎与其后抄写于秦汉之际的马王堆帛书《纵横家书》有着某些一脉相通的关联。关于隶书的兴起,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在秦始皇时“始兴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约,施于徒隶也”。 从出土简牍结合文献记载来看,早期隶书应是在战国晚期到秦代时期,篆书在甘益繁重的日常书写中,由于省简趋便而逐渐产生的。而史籍所记载的程邈所定隶书的功绩,则应当是在于整理、规范这些在民间流传的隶书,并获得官方的认可而加以推广。《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的出土就表明,这种作为日常手写体的早期隶书其实已经获得秦朝官方的承认,在官方公文中被普遍采用。同时,在现已出土的众多秦简牍墨迹中,见不到类似秦皇刻石那样的标准小篆体,这表明小篆体在秦代应该是作为在某些庄重性的场合才使用的字体,而实际日常生活广泛应用的,应是出土简牍中所见的秦隶。2023-07-01 15:52:361
历史上楷书草书行书出现的顺序是什么
历史上是由楷书到草书再到行书。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而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扩展资料:一、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二、草书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三、行书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楷书百度百科草书百度百科行书2023-07-01 15:52:457
秦朝的法律有多苛刻
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 “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帝国小官吏的法律片段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国的一座叫迁陵的县城,人们刚开始一天劳作。一个叫昌的人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每天,官吏们都要经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处理过的文件,都要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负责抄写档案的是一些专门的写手,在每份档案后,都注有他们的名字。这天,隶属于迁陵县启陵乡的乡长夫正在向自己上级写一封推荐信,在信中他提到乡里缺少一个里长和一名邮差。这封信在正月戊寅朔甲午发往县城,送到昌的面前。4天后,夫收到了县长昌的回信,请求被驳回,更为严重的是,昌回信的口气十分严厉。夫和昌是服务于秦帝国的两个普通官吏,他们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2年,年轻的古文献专家张春龙,看到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张春龙还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迹象:负责递送这封公文的人,竟是一个有罪的女人。秦代的很多邮人平时在驿站旁照常劳作,一旦有重要信件便立刻出发。他们的足迹编织成维系帝国统一的严密网络。这批秦简总共3.6万多枚,源源不断地从湖南湘西古城里耶的井下发掘出。简上的文字达数十万字,全部是秦代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里耶秦简基本是秦朝的档案资料,涉及到法律的内容非常少,张春龙告诉记者,“有一些讲到处理案件的结果,但没有法律条文本身和犯罪的过程”。但是为数不多的关于法律的记载,却相当有趣味。比如有十几条里耶秦简,“详细记录了不同官员的捕鼠数量,某人捕鼠七只、某人十只、某人三只”。张春龙说, “一开始我们对这些记载大惑不解,对照1975年云梦出土的秦律后就明白了,仓库保管制度非常严格”。秦律规定,仓库物资的保管责任重大,仓库的墙垣要高,闲人不准靠近它,不是主管官吏不准入内。要悉心管理,要“慎守为敬”。违背这些规定,或发生火灾,或损败了物资的,“官吏有重罪”。捕鼠则属于防止物资损败的行为。12连简是张春龙的又一发现。在昏暗的井下,沾满泥土的一组12枚简紧紧地连在一起,其上文字详细记载秦始皇时阳陵县12人,因为过错被罚款又无力缴纳的事情,他们跋涉千里来戍守洞庭郡。由阳陵县各乡里到洞庭郡,这12个在洞庭郡服役的人,遇到老家的政府人员来催债,一级一级的政府官员都记下了他们处理这些事情的经过和时间。最后,洞庭郡的长官做结论,还是当依法办事,并署上,“以洞庭司马印行事”。张春龙感慨地说,秦时官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今人感叹,“每个人罚款的数额非常具体,最多一人欠债一万七千多钱”。对照云梦出土的秦律,无力缴纳罚款的人,在政府部门干活一天,如果自备伙食,得8个钱,如果不备伙食,一天6个钱。在里耶秦简中记载的案例处罚结果,“绝大部分跟经济相关,比如缴纳罚款,跨地区地大规模调动人员和物资,把咸阳附近的人发送到湖南、湖北等地服役,又把这些地方的物资送往咸阳等等”。而这些案件处理结果,与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相对照,就使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又一次生动再现。秦律第一次现身,不得不归功于秦代另一个小人物“喜”。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关于秦代历史的研究,只能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卫宏的《汉旧仪》。而“喜”最为重要的角色--秦朝县级的法律官员,兢兢业业的他在墓葬里留下了大量的秦国法典内容。“喜”长眠在湖北云梦,据历史学家李学勤推测,“他可能是南郡长大的秦人”,这里地势高眺,形如卧虎。楚国令尹斗彀於菟出生后被郧夫人弃于梦中,一只老虎卧于此地,给斗彀於菟喂奶,于是此地被称为睡虎地。1975年12月,震惊世界的云梦秦简就是由“喜”的墓葬向世人揭开。“我们开了棺之后,除了他的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简,头枕的也是简,头两边也是简,身上是简,手里还按着简,脚底下还是简。”正是从墓中的法律条文得知,秦代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是“明法律令”,这样才能做到“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作为秦始皇三十年以前的一位县级官佐,“喜”也像秦代其他官吏一样,必须把自己所在部门用律抄录下来,并且熟记;所有官吏,每年年末都必须到御史(专管律令文书的官吏)那里核对律令。官吏是执法者,故知法是第一要务。秦代提倡做好官,认为为官者不忠、不智、不廉都是大罪,均受法律约束。云梦出土的秦简经专家研究整理,共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率》、《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为吏之道》等8种。主要是关于秦的统一战争,法律制度、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效率》、《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更是提供了秦代大量的法律条文、案例和法律解释。耕战的法律需求在云梦秦简出土前,秦律被描述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司马迁记载荆轲刺秦王,荆轲手持匕首追着秦王在朝堂围着柱子跑,殿上的武士只能高声叫喊,却不敢上殿。因为秦律严格规定,没有秦王命令不准上殿。秦国制度的严苛,也由此可见。参与云梦秦简发掘和研究的武汉大学教授陈抗生说,西汉初年的儒生们,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对前朝全盘否定,这里边既有意识形态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但是这些评论性的东西,遮蔽了史实本身。秦律的出土,让人感受到秦制度并不是后人所说的苛政,而是“秦代有法可依、执法甚严,秦法于吏于民都有绝对权威”。云梦秦简记录了战国末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的制度思想。在这些记录中,并没有公开提倡法家“轻罪重罚”和“以刑去刑”之类的原则。陈抗生说,秦律确实严厉,“但并没有崇尚暴力,并不完全是严刑酷法、草菅人命的法家风格”。从更广泛的历史时空来看,云梦秦简以详尽的史料记录了秦国土地所有制的多元化推行。在国家对土地租税合一的同时,又根据军功爵位奖励土地,从而使个人对土地也有了一定的支配权,军爵制的推行,是耕战政策的需要,也是推进战争的需要,土地私有制与国家授田制都受到法律的保护。1975年,展现在专家面前的这1000多枚竹简上,清清楚楚记载着秦人法律方面的各种规定。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法律还规定:在饮食上,军官的待遇与士兵不同。喜抄写的竹简最终提供了答案:在秦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秦军征伐楚国时,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兵力。可以想象,在楚地广袤的战场上,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到处都是安营扎寨的部队。为了供应60万人马每日的消耗,后方运送粮草的车辆连绵不绝。根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连年负担如此沉重的军粮生产,可以推想,没有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幸运的是,“喜”抄写的1000多枚竹简,为我们了解秦国的农业提供了线索。这些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两千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播种时,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田律还规定:庄稼生长后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县里负责农业的官吏应及时向朝廷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土地面积,及已开垦而还没有耕种的土地顷数。如遇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自然灾害也都要详细向朝廷书面报告。国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耕种。国家对耕作的管理,竟能具体到如此程度。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义在当时绝不亚于现代农业中用拖拉机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国的耕战国策中至关重要。竹简上说: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在牲畜繁殖方面,“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如果十头成年母羊,四头不生育,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惩处。法律史专家陈抗生说,“这些法律条文读起来让人挺感动,国家对生产的管理如此条理分明”。法律还规定: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这种农业生产的法律规定,从云梦秦简中,还渗透到各种秦代的考核制度中,给人深刻印象。陈抗生说,“从考核制度经常化和细化,可见当时法律的严格和管理水平之高”。比如,秦人对工程、手工产品、漆园和采矿冶炼等的考核十分严格,对落后者要实行责罚,连续三年落后者,更加重责罚。这样一个团体,上至主管官吏、县令、县丞,既然福祸与共,就必须同舟共济。《秦律杂抄》中的规定又有相当的合理性,“比赛落后而经济上未造成损失的,虽也因其无能而废其官职,却并不给与经济上的制裁”。法律密网下的臣民生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于是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人的生活是否如《史记》所说“赭衣半道”(走在路上,有一半的人都是穿着粗麻做的赭衣囚徒)呢?而“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东,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的说法又是否夸张呢?虽然有了湖北云梦、湖南里耶等地的秦简发掘,在这些文字资料上,今人想一窥秦人的生活状态,似乎依旧困难。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秦朝以相当理性的方式,留给后世“制度大于人”的强烈印象。而据史料记载,秦人并非自古就有法治观念,商鞅变法初期,老百姓并不愿理会与以往习俗相悖的律令。商鞅就心生一计,他在咸阳的西门口立了一个大木头,张贴一个告示,许诺谁把这根木头从西门搬到东门,就赏金一千。有壮汉移木,商鞅兑现自己的诺言,一诺千金,变法乃成。《云梦秦简·语书》中说:对私斗、拾遗、私徙、游食、非时砍伐林木,还有投为匿名信、巫蛊、户籍报不实,向大街抛秽物、灰烬等各种不良行为,均视为犯罪,官吏“知而不举”,甚而“养匿邪僻之民”,就要严加追究,严加管束。于是生活在秦代的人们,每个人都好似国家高速运转机器的一环,必须全力以赴跟上节奏。对于秦人来说,只有农业生产成绩突出和战功卓著,才能造就自己上升的途径。《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了巴地一个叫做“清”的寡妇,因为开矿有功,财富积累迅速,“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一个偏远地方的寡妇,勤劳致富,在奖励生产的秦朝备受赞誉。这种以生产为重的思想,也体现在了法律制度上。自商鞅变法起,秦对全国的经济实行严格的控制,并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提到的秦法规有30多种,其中经济法规就有11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关于维护乡间社会秩序、农事管理、田赋征收和土地分配的《田律》;关于粮草、甲兵、财帛等物品管理的《仓律》;关于管理畜牧业生产的《厩苑律》;关于府藏管理的《藏律》;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工律》;关于调度手工业劳动者的《均工律》等等。而与常人想象的动辄酷刑的惩罚不同,“睡简”中记载的刑罚种类,远比殷、周文明。对此专门做过研究的陈抗生说,云梦秦简中记载的死刑案例仅5起,判处死刑的行为有“誉敌而恐众”者、唆使少年人犯罪、亲兄妹私通等几例。其他多半是“赀罪”,也就是一种经济惩罚,“赀”的东西一般分四类,赀甲、赀盾、赀钱和赀徭役。甲、盾都是保证国家战争时武器之用,徭役保证大量的劳动力,可见秦朝的法律惩戒,最终都会以保证充足的生产力为前提。对囚犯的惩处,“也多以不使囚犯丧失劳动力为标准”。比如从用刑的种类来看,赀:罚款,通常以甲、盾的价值来计量,或用罚劳作、罚戍边来冲替。偷采人桑叶不值一钱,“赀徭三旬”,是用30天的强迫劳动来充罚。交不出钱者,还有用“赀戍”,即以限期守边来充罚。赎:用出钱的办法来赎已判之刑。也可以用服劳役、守边来折算。耐:又称“完”,剃去胡须、鬓毛以羞辱之,但保存头发。髡:剃光头发,重于耐刑。黥:墨刑,额上刺墨痕。笞:鞭打责辱。秦人生活在严密的法网之下,无论官吏或黔首(百姓),都受到明确约束。在云梦秦简《治狱》里,对审讯官吏也提出律令要求,“严刑逼供是不提倡的”:审理案件,能根据记录的口供进行追查,不用拷打而察得犯人的真情,是最好的; 施行拷打,不好;恐吓犯人,是失败。“审讯案件,必须先听完口供并加以记录,使受讯者各自陈述,虽然明知是欺骗,也不要马上诘问。供词已记录完毕而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对应加诘问的问题进行诘问。诘问的时候,又把其辩解的话记录下来,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进行诘问。诘问到犯人辞穷,多次欺骗,还改变口供,拒不服罪,依法应当拷打的,就施行拷打。”当然,今天看来秦律仍然有诸多“残暴”之处,比如光是死刑的执行方法,就有20多种。连坐原则,即一人犯罪,全家、亲属、邻里或其他有关系的人一同株连受罚,通过此种严酷方式控制百姓。秦选择的法治路径秦国自战国中期孝公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孝公死后,商鞅被政敌诬陷而遭车裂。《韩非子· 定法》提到:“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章太炎在《商鞅》一文中所言,“法者”,“制度之大名”。商鞅变法,是实行****,其中包括法律制度。他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认为效法古代则落后于时代,保守现状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从历史观上为法家变法革新和实行“法治”提供了有利的依据。陈抗生说,中国政治思想开始与法治思想走到一起,秦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自秦孝公死后,中经惠王、武王、昭王等,及至秦二世亡国,历时130余年。其中为丞相、相国者,有张仪、樗里子、甘茂……吕不韦、李斯、赵高等人,他们来历不同,政治主张也不尽一致,虽然不能说法家在当时是统治地位,但是从秦孝公以来的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包括律令在内的法律得到发展,秦法已经是总结前代的法律令而来,相当成熟全面。秦始皇更是坚持“明法度,定律令”,通过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等手段,建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陈抗生提到,后代评说给秦始皇留下“焚书坑儒”的骂名,而对历史学家来说,真实的秦始皇除了李斯以法家思想影响他以外,五德始终说和神仙方术之士也十分受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由此可见秦始皇与儒生的亲密关系。直至始皇晚年,朝中至少还有存着歧见的“博士七十人”。秦始皇于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曾遭到长子扶苏的反对,说明儒家思想直至秦始皇晚年,仍然对秦的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影响。秦朝颁发给官吏的条文,《为吏之道》好似一个“大拼盘”--结合了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在司法制度上,“汉承秦律”,秦律为后世的法律制度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秦朝已建立完备的中央、地方司法组织体制。在诉讼形式上根据诉讼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分为纠举和告劾两种,类似于现代的公诉与私诉之分。私诉又根据家庭伦理观念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审判过程除重口供外,也注意收集证人证言和物证,并对刑讯逼供有所限制。《封诊式》中载有许多勘验调查笔录,即“爰书”,表现出对证据的注重和法医检验、司法鉴定技术水平的高超。秦律还有关于判决及上诉即“读鞫”、“乞鞫”制度以及有关法官责任的细密规定,其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秦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农耕、奖励战功的制度,得到法律明确保护。“这些都是秦律留给后世的积极因素。”秦律刑罚原则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累犯加重处罚的原则、集团犯罪加重处罚原则、自首减刑原则、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的原则,让人惊叹两千年前法律的完备。只是到了秦二世,赵高专政,李斯为了自保,也贯彻重刑主义,强调深督轻罪。他认为君主只有使用烦苛的刑罚来监督臣民,才能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威,就没有人敢欺君犯上了。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实践对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君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为明主而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陈抗生说,韩非用刑以止刑,而李斯为重刑而用重刑,基本背离了法家的初衷,于秦始皇时期的法治相去甚远。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要以秦王朝后期走向末途的暴政,来想象整个秦王朝的制度。从秦律里边探索它必然强大的原因,或许对于我们更有借鉴意义”。2023-07-01 15:54:051
云梦秦简包括什么
云梦秦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至27、8厘米,宽0.5至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23-07-01 15:54:253
史记秦权铭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作品名称睡虎地秦墓竹简作品别名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创作年代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作品出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作者喜 (秦朝书吏2023-07-01 15:54:521
有没有出土大量的书简是秦朝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2023-07-01 15:55:001
?云梦秦简比同样封建性质的法兰克福法典早多少年?(
早1000多年。云梦睡虎地秦简与西方法兰克福法典,都是早期封建性质的法典,但前者却早1000多年。云梦秦简里所载的秦律,已形成体系,相当完备,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云梦秦简的出土,再次证明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2023-07-01 15:55:071
秦简《法律答问》中说:“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怎么理解?
意思是女子甲为人妻,逃离夫家与他人结婚,被捕时身高不足六尺,该如何处置?看甲和夫家是否在官府报备,如果没有,不予追究,否则给予处罚。秦律规定,身高没有6尺的人,是不用坐牢的。秦律规定婚姻成立首先是要达到成婚年龄。秦的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作为成年的标准,举行冠礼。“冠”以后就具有了结婚的条件了。女子身高六尺二寸成人,女子成人“许嫁”,也就是具有结婚的条件了。这仅仅是一般的规定,在执行上并不严格。秦简《法律答问》的简介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云梦秦简)共两百零一枚简、律文一百零八条,包括法律答问篇。《法律答问》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的精神实质和名词术语所作的解释。秦简整理小组认为:“本篇决不会是私人对法律的任意解释,在当时具有法律效力”。从《法律答问》的内容范围看,《答问》所解释的是秦朝法律中的主体部分,即刑法。据史书记载,商鞅制定秦律是以李悝《法经》为蓝本。《答问》解释的范围,与六篇大体相符。由于竹简已经散乱,整理时就按六篇的次第试加排列。2023-07-01 15:55:163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宝之物是什么
备受关注的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已经于12月2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而据悉湖北省博十大镇馆之宝中九件在新馆展出,那么很多网友还不知道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包括哪些,关于具体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曾侯乙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_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2.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3.曾侯乙尊盘: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4.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睡虎地秦简中有一篇《为吏之道》,论述了官员的行为准则,要求官员忠于君主、清廉公正、严格执法、勤政爱民,不可骄傲犯上、独断专行、贪财好货。5.虎座鸟架鼓: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6.郧县人头骨化石:补写人类发展史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专家认为,“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几乎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7.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陶瓷中的熊猫”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四个菱形开窗内描绘了四个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该器物整体制作精美,优雅精致,出土时位于王妃棺木脚端棺床下方。青花瓷是我国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它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钴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元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橘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9.石家河玉人像: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专家认为,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10.崇阳铜鼓: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来源:长江日报2023-07-01 15:55:431
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等等。1、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2、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3、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虎座鸟架鼓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5、郧县人头骨化石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2023-07-01 15:55:501
楚国有多大?
总的来说,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历史上共出现过六个”楚国“。1、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2、楚国(南楚)(907—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楚朝,以潭州(今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南楚全盛时,辖域共有24州,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3、后楚(秦末割据政权),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也点燃了轰轰烈烈的六国复国运动。楚国便是在这场秦末农民起义里复辟。4、伪楚,国号“大楚”,“楚”,又称“张楚”,“靖康之耻”后,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国号“大楚”,“楚”,后世又称“张楚”。从1127年3月7日至4月10日,由于北宋军民的反对,仅存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5、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西汉时,刘邦封韩信封为楚王,第二年即被废。西汉时期的楚国被三次除国,共存在190年。东汉时期的楚国仅存在29年即被除。6、西楚(前206年-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为鲁公项羽(姬姓项国后裔)所建(今江苏宿迁)。公元前206年四月,名义上统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国祚四年。扩展资料:我国出土的著名楚简:1、湖北郭店楚简: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2、湖北云梦秦简: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100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这些竹简长23.1至27.8厘米,宽0.5至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3、湖南仰天湖楚简: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篆文,每简2至10字,为战国之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楚国人民网--图文:清华简揭示楚国名称由来2023-07-01 15:56:041
秦灭六国后秦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成果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相继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扩大统一成果的政策。政治方面。一方面,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设置郡县以统治天下。嬴政在统一战争结束后,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创皇帝一词,自称始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配套的,是一系列尊君抑臣的朝仪、文书制度,以及在秦国旧制基础上扩充、完善的中央官制,亦即通常所说的三公九卿。在地方行政方面,秦统一六国后,疆域空前广袤,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为了方便统治,最初分天下为36郡,每郡设守、尉、监,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等事。每郡之下设县,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则设道。县的行政长官是县令或县长,县令或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郡、县之下,又有乡、里等基层行政单位。为防止六国旧贵族势力复辟,秦朝采取了一系列防范、镇压措施。秦始皇将六国富豪和大族12万户大部分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徙至南阳、巴蜀等地区,使他们脱离乡土故地,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便于就近监视。他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除六国贵族依以割据的关塞等凭藉。他还下令销毁收缴的六国武器和没收的民间武器,在咸阳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为控制广阔的国土,始皇下令修建了由都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大道——驰道。驰道宽五十步,每间距三丈植树一株。四通八达的驰道,使秦与各地的交通、联系密切了很多。此外,为加强北边对匈奴的防御,修筑了经由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凿山湮谷一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设置官吏进行统治。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余年间,曾沿驰道五次出巡天下,并在许多地方刻石纪功。巡行除宣扬功业之外,兼有震慑天下的目的。经济方面。为消除战国时诸侯割据所造成的地区差异,秦始皇以秦制度为标准进行了经济制度方面的统一。战国时,各国有自己的货币,货币的形制、大小、轻重、单位等,也各不相同。始皇二十六年,嬴政下令废止六国旧币,统一制定新的货币。新币制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以秦国原有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秦始皇又采用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考古发现的大量秦权和量器上,常见刻有始皇二十六年颁布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对统一度量衡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他还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史记裴集解引徐广话云,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诏令,令土地所有者据实向官府申报土地,载入户籍,使田租、赋税、徭役之征发有据而行。长期以来,关于秦王朝的经济状况,文献记载有限,无法窥知其总体面貌。20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其中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法律文书,保存了从秦孝公至秦王政时行用的秦律部分内容,其中有不少关于经济生活方面的记载。比如,田律、厩苑律等,是关于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方面的法律。它们规定:各地要及时报告降雨后农田受益面积和农作物遭受风、虫、水、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不允许随意砍伐山林,按田亩数缴纳刍、,对牛马饲养好坏进行奖惩等。又如,仓律、金布律等,对国家粮食的贮存、保管、发放及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等均做出较为明确规定。再如,徭律、关市律等,涉及徭役征发、工程修建及关、市税收。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从这些律文可以看出,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理是相当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细微严密的程度。文化方面。战国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区域差异明显。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兼并各国疆土,秦文字以强势文化的背景进入各地,书同文的事业逐步展开。秦的这种作法,不仅是有统一文字的企图,而且也有了实际的步骤。所以,书同文字的政策,实则始于秦统一之前。统一后之书同文政策,又推进了这一文化事业,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某种情况而言,书同文并不是在字形上以小篆或隶书为统一的基础,因为秦篆和秦隶间差异较大的是势态而非结构;即便到了汉初,文字结构基本上也是承袭秦式,不过是篆意渐去,隶势增加。秦官方正式的文书固然以篆为主,实际运用较广的却是隶书。统一文字实际上并不限于篆或隶,而是以废弃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区域性异体字为主,这才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实质意义。从现有出土文字资料看,大量的战国东土区域性异体字在汉初基本上消失,存留的异体字屈指可数,由此可见书同文政策在正字形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在正用字方面,虽说也有部分战国区域性通假字因书同文而废除不用,因各地方言或习惯有异而新生的通假字却大量出现,说明正用字有实质困难,收效甚微。陈昭容:秦书同文字新探,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三分,第589~624页。秦始皇还对分裂割据思想和政治倾向,实行较为严厉的文化高压政策。秦始皇三十四年,针对博士淳于越提出的分封建议,廷尉李斯严厉批驳,强烈谴责儒生、游士等引用诗、书以及诸子百家著作,以古非今。他提议焚毁诗、书,消灭私学,故有以下焚书举措:一是除秦纪这一秦国编年史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毁;二是除博士官所藏诗、书以及诸子百家著作外,各郡均要收缴此类著作,郡守、郡监要负责监督烧毁;三是凡敢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而不举告者与之同罪;四是医药、卜筮、种树等方面的书籍不在焚烧之列;五是要学习法令的人以吏为师。这样就有了焚书事件。第二年,为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后又相约逃亡。秦始皇于是派御史追查咸阳的方士儒生,把其中认为有罪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焚书坑儒之举,不仅是文化典籍、学术发展的巨大浩劫,也激起了士阶层对秦政的普遍抵触、反抗。军事方面。秦消灭六国后,并没有停止征战。匈奴是当时北方重要游牧民族之一,主要活动在今蒙古高原地区,势力强盛时据有广阔的领土。秦国扫灭六国时,匈奴乘机南下,占领河南地。始皇三十一年,在亡秦者,胡也谶语的影响下,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次年,蒙恬收复河套以南地区,并以此为基础置县管理。秦还修复并连接起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国的长城,筑成了东起临洮、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防止匈奴人的侵扰,保护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接着,秦又迁徙几万户家室于河套,加强边防,稳定新占领区域。秦在灭楚后,王翦率秦军继续南进,夺得越人的一部分地区,置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嬴政派屠雎等率兵50万,分五路进攻百越。秦军打败了闽越的抵抗,在其地设置闽中郡。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西线的秦军遭遇西瓯人顽强抵抗。为解决粮草的转运,秦始皇派监御史禄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附近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对古代中国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的交流有重要意义。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征服今广东、广西一带的南越和西瓯,并新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三郡。次年,又迁徙50万人戍守。这样,数十万北方农民留在当地与越人杂居,开始共同开发岭南地区。2023-07-01 15:56:241
清代擅长隶书的八大家,有邓石如等
清代隶书是四大家,非八大家。1、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达数十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工诗词,精鉴古,富收藏,好游历,著述丰。五十岁时入京考试,未中,遂绝意仕途。居扬州地区,卖画为生。金农以布衣雄世。无论从认识的深度和作品的气格与高度,以及学问的广度与厚度等几诸多方面都是时代的佼佼者,扬州画派各家都无法与其相比,因此,金农是扬州八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与<<天发神谶碑>>,<<衡方碑>>,<<夏承碑>>,郑簠的影子。这种影子又不是那么的明显与突出,这是金农的过人之处。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仿佛是生活在清代的一个汉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近乎自负与自恋情结者。二者的结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无一笔不是汉人,无一笔不是自己的境界与高度。他的超前审美与定位,时人言其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杨守敬说:“冬心分隶,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对于一些徒师其形,东施效颦者来说,此话确为灼见。尤其是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作品,更是这样,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对齐白石艺术精神与风貌产生影响的书画家中,相比八大和吴昌硕而言,金农更加深刻,秉性与金农更契合。在艺术取向方面增加一些民间艺术成分和世俗化的关照。因此,善学者夺人魂魄,庸史仅学表皮,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金农艺术给后人的启示。2、郑簠 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结束了“帖学”近千年的统治地位,给靡弱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书法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以篆隶为主流书体的时代。三百年的清代隶书创作,名家辈出,人才济济,是汉之后的又一高峰,其中一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为代表。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南京人。行医为业,终生不仕。少时便矢志研习隶书,初学明末书法家宋比玉,一学就是二十年,至中年有所悟,遂探本求源,遍习汉碑,直至晚年。为访山东,河北汉碑,倾尽家资,收藏汉碑拓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道:"汉碑结僻谷口翁,渡江搜访辩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是郑簠爱碑如痴的写照”。 郑簠广习汉碑,<<曹全>>为其基本体势与风貌。在此基础之上,又溶入行草。<<夏承碑>>与其他汉碑的某些特征,晚年形成了奔逸超纵,神采奕扬的隶书艺术风貌,以异军突起之势,竖起碑学复兴的第一面旗帜,是清代三百年隶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郑簠的书风与艺术思想,对后来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对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如高凤翰,金农,高翔,郑板桥的影响,更为直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簠的隶书创作,影响了他之后的一个世纪!3、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琰讳,遂以字行,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出身寒门,九岁便辍学谋生,后经梁闻山介绍,结识大收藏家梅,在梅家居住八年之久,期间,尽读所藏秦汉碑拓,金石瓦当等,心摹手追,笃志临习,每日早起,研磨盈盘,至夜晚墨尽始寝,寒暑无间,梅府八年,给邓石如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其艺术历程的重要时期,后至京师,得大学士刘墉赏识,声名益振。其书兼善各体,隶书成就最大,作品结体严整,具金石气,篆刻刀法苍劲浑朴,成就斐然,影响甚广。 就书法功力而言,邓石如是清代书家中用功最勤者,笔能扛鼎.章法结字也很完善,然而由于学养和艺术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气和黑、大、光、亮时弊的痕迹。隶书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气息.在汉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诸家,种种缺憾,其作品不能说是高格,乃功力型书家,形而下的上品。 邓石如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是中国书法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书法家.4、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为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喜绘画、治印、工诗文。著有《留春草堂诗抄》。 伊秉绶的隶书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隶书创作发展史的正脉与主流风尚,同时也有人格精神层面的因素。从伊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壮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善政的廉史,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大”不仅指作品体积,更多是指作者的气格与气象。“简”是伊氏书法的明显标志,也是他自觉的审美追求,结体方正,分布均匀,用笔平铺直叙,淡化了波挑,蚕头燕尾等等一些隶书的装饰用笔特征。作品给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这是伊氏的能耐。一种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的能耐。他的标志还体现一个“拙”字,用“成拙方为巧,入愚始见奇”这句话对应伊氏艺术再恰当不过了。这是艺术高层面的审美境界。2023-07-01 15:56:463
隶书软笔书法作品
隶书始于秦代,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隶书毛笔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隶书软笔 书法作品欣赏 : 隶书软笔书法作品1 隶书软笔书法作品2 隶书软笔书法作品3 隶书形成的阶段: 隶书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草篆阶段;第二阶段是隶化阶段。草篆是孕育隶体的母体,虽然其字体结构仍是大篆,但字势已渐变为扁阔而趋向横势,笔画已露出波动的运动感,已有明显的笔画之间的映带势态,初步构成了笔画化的趋向。这类书迹,例如:《侯马盟书》1965年12月在山西省侯马市原晋围都城新田遗址出土,朱墨书玉、石片、片形大小各异,字数少则10余字,多则200余字,已可读识的有近700片。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9年之间的盟书,主盟人即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赵简子),属春秋晚期之物。盟书手迹,点画流动,落笔重收笔轻,侧锋入笔略带扁方形,状如魏晋行书的入笔运锋法,收笔出锋尖锐,略似钉头鼠尾,圆转处运笔饱满。 《温县盟书》,1979年在河南温县出土,也是晋国遗书,也是玉石片,时代与《侯马盟书》相近。该书体比《侯马盟书》还要草率,有明显的连笔,急速之态似是匆忙中的行为,体势也较宽博。 《战国长沙子弹库楚帛书》,1934年长沙楚墓中发现,现在美国。该帛画书并存,中央书迹两段共约750字,四周 彩绘 图像大多是动植物,配写标题 说明文 共250余字,共计1000多字。郭沫若对此说:“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楚简《长沙仰天湖楚简》(1953年出土)、《河南信阳长台关简》(1957年出土)、《湖习匕江陵望山简》(1965年出土)、《曾侯墓竹简》(1978年出土)等,均为战国时期的书迹。楚简的运笔速度虽然没有《侯马盟书》快捷,但也明显有着笔势展开过程的速度感。所以,台湾学者张光宾认为,楚简书“开秦隶的先声”,《侯马盟书》“在汉初隶草中微示端倪”。 草篆书体在春秋战国之际发生,出现在晋、楚两国。而隶化书体,至今所发现的都是秦简,以战国晚期到秦代初年,已构成较为完整的隶化书体系列。 《青川木牍》,1980年初在四川省青川县郊郝家坪的秦墓中出土两件木牍,一件残损不堪无法识读,一件较完笋,3行墨书达100:余字,背面还有4行字迹20余字,经专家研究属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之物,距秦统一前约半个多世纪。这件牍书字迹有明显的隶化结构和笔画。 《天水秦简》,1986年3月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共460枚竹简,字迹清楚,包括《墓主记》、《日书》等。据《墓主记》的内容,可知,这批秦简写在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之前,墓主名丹。书体也已隶化,比《青川木牍》要粗重草率些。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震动海内外的一大发现。1975年底湖北云梦城西睡虎地出土了1100余枚竹简,刚出土时有人还以为是西汉之书,研究后才知是秦书,包括《编年记》,《秦律18种》、《秦律杂抄》、《效律》、《法律问答》、《封诊式》、(原释为《治狱程式》)、《为吏之道》、《语书》(原释为《南郡守滕文书》)、《日书甲》、《日书乙》等10种。 秦简,按时间顺序是青川木牍—天水秦简—黑夫家书—云梦秦简,前后近百年,空间存在北至甘肃、西到四川、南至湖北,隶化方式基本趋同,即隶化字体的内部结构方式。大篆的内部结构方式,被简化了。如果说,草篆阶段仅是在书体的外部意味着向隶体的横势扁阔进行隶变的话,那么隶化阶段就是在书体的内部向隶体的构成进行了隶变。这种由外而内的隶变进程,无不在运笔的笔势机制中产生。秦简虽然已隶化了,但还带有相当部分的篆字结构,这说明文字的结构方式也是一种 思维方式 的存在物,由草篆演变为隶化书体,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演变过程,不可能是旦夕之间判若两样。2023-07-01 15:56:531
请问“三羊开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三羊开泰”同“三阳开泰”都是吉祥之意,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既然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约定俗成,满大街都使用“三羊开泰”,就不必斤斤计较“三羊”还是“三阳”了. 出处----“三羊开泰”的典故 “马驰率风,羊致清和.”午马徐徐去、未羊款款来的时候,人们以这句话应景.另一句应时话的使用频率也多起来:三羊(阳)开泰.阳、羊同音.阳光之下三只羊,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图案,画题就叫《三羊开泰》(附图). 三阳开泰之说来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古人以《坤》为十月的卦象,《复》为十一月卦象,《临》为十二月卦象.卦爻分阴阳.《坤》卦六爻皆取阴爻,为纯阴之象;《复》卦一阳生于下;《临》卦二阳生于下;而《泰》卦,乾下坤上,阳爻有三——于是,“三阳开泰”成为岁首的吉语.明代杂剧《闹钟馗》剧中演,逢元旦,三阳真君在三阳阁下排宴庆贺新年——那“三阳真君领三个绵羊太子”,三羊象征三阳. 十二地支配属相,未属羊.但并非自古如此.上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记载与今不尽相同的一套生肖,其中“午,鹿也.未,马也……戌,老羊也”.羊所对应的地支,是戌不是未.而且,在这一套生肖名单中,惟独羊冠以“老”,好像“羔”羊不具备做生肖资格似的.睡虎地秦简为何逢羊而尊“老”,是个值得讨论的题目.至于“未羊”,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已见记载.放马滩秦简,也有学者认为是汉代简册. 十二生肖的起源地,在中国抑或在巴比伦,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今人戏称“洋生肖”,其对于羊也格外礼遇.黄道十二宫有两个与羊有关,它们是白羊宫和摩羯宫.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生活在巴比伦的牧羊民族把星星称为“天的羊”,称行星为“随年的羊”.黄道十二星座中羊占两个席位,大概缘由在此.白羊座为巴比伦黄道十二星座之首,当年又与春分点相关,地位显要,其在巴比伦星图中的形象为手持麦穗的农夫. 郭沫若主张生肖文化外来说,立论依据之一,即取白羊宫与麦穗.他1929年写成的《释支干》提出,十二生肖是汉武帝通西域时输入的.他假定了十二地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星座的对应关系,其中以地支未对应白羊座.郭沫若认为,甲骨文“未”字是“穗之象形”,“未为穗,当于白羊”,白羊座“星象为农人力田之形”.多年来,郭沫若的见解一直没能被研究者所接受,睡虎地秦简等出土文物也否定了这一推论. “未为穗,当于白羊”,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话题. “三羊开泰”是吉语,五羊呢?南国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传,羊是给广州带来吉祥的五谷之神.《太平御览》引晋代裴渊《广州记》,载有五羊传说.至清初,五羊故事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屈大均《广州新语》记,古时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分别骑着不同颜色的羊,他们来到广州,将六出的谷穗赠给人们,并祝愿永无饥荒.随后,五仙人腾空而去,五羊化为石.五个仙人五只羊,带来五谷丰登的祝福.广州称羊城,简称穗,均源于五羊传说.如今,市内的越秀山公园矗立着五羊石雕,为广州城标. 祝福五谷丰登的羊,还被想像为雨工——随龙布云播雨的神物.这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小说涉笔成趣地讲到雨工:龙女牧羊,所牧并非凡羊,而是随龙司水的精灵.故事讲,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请他代传书信,并自言是洞庭龙君之女.柳毅同情龙女的不幸,又好奇地问:“你既是龙女,牧羊何用?难道神灵也像人间一样,畜牧为了宰杀吗?”龙女答:“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问:“何为雨工?”龙女答:“雷霆之类也.”龙女牧羊,羊是雨工,这样的想像以龙主雨水为逻辑起点,倒也显得顺理成章2023-07-01 15: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