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齐家文化地方玉是真的吗

2023-07-02 16:16:10
共1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有真有假。

玉器本身有真有假,或有高仿品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很难说某件玉是否为真,但确实存在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的器形略显单调,纹饰较为简朴,少了几分红山玉器的灵动飞扬,也不像良渚玉器的繁复抽象。然而她把切割、管钻、打磨应用到了极致,似乎齐家玉器就是为礼器而生。

相关推荐

齐家文化的介绍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重要的考古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为黄河上游地区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看,齐家文化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进入的转折点;从地理分布的段落看,齐家文化首当其冲地成为黄河农业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最初接触点,并成为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文化的古文化之一。尽管齐家文化时期的冶铜技术尚处在初始阶段,但它突破了若干万年的原始制石工艺。可以说,冶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生产力水平有了新的飞跃,标志着青铜器时代的到来。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马家窑文化有了新的进步,轮制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陶器质量也有所提高并独具特色,题材多样。齐家文化陶器以鸟类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浑圆。有的作展翅欲飞状,身上的锥刺纹表示羽毛。有的为三足鸟,这或许与传说中的太阳鸟有关系。一些陶器的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齐家文化时期的居民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有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从已发掘的墓穴中发现,这时期流行长方形土坑墓,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成年男女合葬墓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齐家文化的另一重要文化特征是——玉器。从已出土的文物考古发现,齐家文化玉器内涵丰富,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在齐家文化的地理分布范围内分布着丰富的玉矿,人们常说的昆仑玉、祁连山玉就分布其中,加上1000多年马家窑文化的铺垫,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齐家文化先民们能够制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2023-07-02 15:38:022

静宁县齐家历史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1924[1]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 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 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 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2023-07-02 15:38:371

什么是齐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齐家文化的命名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还因为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据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齐家玉来,近年还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目前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  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陇西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2023-07-02 15:38:451

齐家文化遗址的文化特征

齐家文化遗址的一大特征是玉器明显增多,这里早年曾发现过重型礼仪玉器——玉璧和玉刀,进入本世纪后,又曾发掘出祭坛遗址和目前所知最早的面条实物遗存。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早期年代约为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甘肃、青海境内,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也有零星分布。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出现了阶级分化并产生原始军事民主制。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粟等农作物,人们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有石镰、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饲养的家畜有猪、羊、狗、牛、马等,基中养猪业最为兴旺。手工业也发展到一定水平,制陶、纺织及冶铜业都取得较大成就。齐家文化的陶器独具特色,主要有泥制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和泥制彩陶。纺织品以麻织面料为主,冶铜业发达,出现了红铜、铅青铜和锡青铜,表明齐家文化晚期已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私有制的产生,齐家文化中原始的贫富均等的状态已经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并产生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
2023-07-02 15:38:541

为什么说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末期代表?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省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末期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年。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字坪乡园子坪齐家坪社的齐家坪遗址。另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有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出现了阶级分化并产生原始军事民主制。齐家文化时期,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与饲养业同时,齐家文化的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齐家文化的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齐家文化的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响,是巧妙的工艺品。齐家文化陶塑的题材多样,以鸟类雕塑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圆浑。有的做展翅欲飞装,身上的锥刺纹表示羽毛。有的为三足鸟,这和传说中的太阳鸟或许有关系。齐家文化有的陶器的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这可能与畜牧业的发展有关。齐家文化的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画出的蜥蜴,这种神秘的爬行动物,特别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们的青睐,常作为造型艺术的主题形象。齐家坪出土的浮雕龙形纹红陶罐.在器腹中部,用泥条堆塑成横绕的龙形纹,头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鳞甲状刻画纹,身子中部有向上弯曲的爪足,展现了西北地区由蛇升华为龙的原始形态。齐家文化在建筑材料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灵台县桥村出土了—批陶瓦,有板瓦、半筒状瓦等样式,为橙红色陶,瓦上面有时代特点鲜明的篮纹和附加堆纹。另外,齐家文化的纺织业的进步也比较显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齐家文化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中有一件带有长方形銎的铜斧,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中的一件铜镜,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齐家文化的墓地与村庄在一起,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墓中大多有石器与陶器作为陪葬。此外,地面上发现类似于宗教建筑的石造建筑。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另外,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还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30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这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我国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尤其是齐家文化中还有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这一部族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1923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广河齐家坪最先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后来在甘肃、青海地区共发现遗址35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在青海省境内最有名的当属喇家遗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境内的黄河岸边二级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08年,庆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宁县文物普查办公室联合在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徐家崖庄新发现一处齐家文化遗址。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定西市安定区文物普查组发现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
2023-07-02 15:39:091

齐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宁夏南部地区,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 50 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 15 厘米,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首先,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其次,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曾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武山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遗址重大考古发掘成果。通过两年多的系统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确认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专家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这次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重要大发现有三方面,一是发现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墙内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过考古发掘发掘出玉器这在石峁遗址还是首次。可以说,这就就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二是在一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层地面下发现集中埋置人头骨的遗迹两处,都有24个头骨。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通过考古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发掘工作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考古专家会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但其实,这次考古发掘只是对石峁外城东门址进行了发掘,只是整个石峁遗址的一小部分,用陕西考古研究员院长王炜林的话说,就是“好戏才刚刚开始。”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许多雕塑成动物形象的作品,其中以鸟形的为主。这件器物外形似一只水鸟,腹部丰满,曲线起伏变化,犹如在水中游动,简洁生动。 在喇家遗址博物馆,距今约4000年的一场突发地震现场发掘后完整保留下来,灾害场面惨烈,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存更是穿越历史时空令人动容。
2023-07-02 15:39:161

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铜镜出土于

你好,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坪石祭台遗址】。1975年,在齐家坪石祭台遗址墓葬内出土了我国迄今年代最早的第一面铜镜,直径6.2厘米,背面光素无纹,中心铸有半环状钮,被誉为“中华第一镜”。此外,齐家文化铜镜的面世,一下子把我国铜镜历史提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齐家文化几何星纹镜拓展资料:目前在齐家文化中已发现铜器超过130件(如今可能更多),属齐家文化中、晚期。齐家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有璧、斧、刀、匕首、矛、锥、扣、指环等。齐家文化铜器,虽然没有大型容器,多以小型器物为主,但铜器种类较多,可以说齐家文化已经步入青铜时代早期。
2023-07-02 15:39:291

齐家文化与殷墟的关系

齐家文化与殷墟没有必然关系。1、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2、殷墟文化为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10年,甲骨学家罗振玉对其进行考证,确定了出土地小屯村为晚商都城,1928年开始进行发掘。殷墟文化从此被学者们推向世界文明史的前台。
2023-07-02 15:40:091

古代历史中关于齐家文化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02 15:40:172

齐家文化分布在哪些地区?

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其地域范围东自泾、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葬500多座,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
2023-07-02 15:40:321

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分布

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两省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流域。 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齐家文化遗址,在青海省境内最有名的当属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官亭镇境内的黄河岸边二级台地上;是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
2023-07-02 15:40:511

齐家文化对商的影响

齐家文化的影响范围东至泾渭二河,南至白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自安特生发现齐家坪遗址以来,考古学家已先后发现齐家文化遗址350多处,清理发掘墓葬500多座,出土包括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在内的大批精致玉器。其中最为珍贵的玉器,主要出土于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自1957年起至1975年,我国考古专家先后在此四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88座,获得一批相当重要的齐家文化玉器,另外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等遗址也是齐家文化玉器的主要出土地,不过这些遗址多出土绿松石珠、玛瑙等装饰品,其他玉石很少。
2023-07-02 15:41:051

齐家文化的渊源及发展?

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有人认为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有人认为是独立发展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其源头大致在陇东及宁夏南部,由东向西渐进扩展。彩陶菱格网纹壶齐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的划分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暂定为五个类型,分东、中、西三个区(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分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永靖秦魏家遗址为代表,称秦魏家类型。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分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各期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到高,耳由小环形发展到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器物.它从早期到晚期的变化趋势是颈部由短变长,底径和颈径的比例缩小,腹部由鼓腹发展为折腹。齐家文化的彩陶数量由多到少,最后消失。如还有问题可到下面网站查询!
2023-07-02 15:41:121

齐家文化遗址的介绍

齐家文化遗址是1924年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城关镇)排字坪乡园子坪齐家坪社发现的,西距广河县城35公里。这里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105年前经碳-14测定结果,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2023-07-02 15:41:191

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处于什么年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 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2023-07-02 15:41:393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及重要位置是什么?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进入到新石器时期的地区,同时还是我国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期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期制作石器时选用的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去期。最早的磨制玉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开始他们只希望石器锋利,做成一些刮削器、凿器、砍具、狩猎或割肉用。早期人类把磨制石器当成一种快乐。当把这块石头磨得圆圆滑滑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从而开始了人类漫长的追求。到新石器时期早期,有的文化已经开始用玉做器具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但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画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才可定为玉,这种情况,一支延续到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神话故事叫“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啥用五彩石,而不随便找块石头补上去呢?很简单,五彩石具有美感。从这个神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已有这种追求美学的主观意识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这个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的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期地域范围东至径、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穴500多座,在这些地方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而齐家文化最负盛名的玉器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也称为尹夫人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嵩的妻子,在李嵩创建的西凉政绩中,倾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为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之为“李尹政权”。尹夫人后被北凉的沮渠蒙逊掳到国都姑臧,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房子,称为“尹夫人台”。这是一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较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共有墓穴88座,获得了一批相当重要的玉器,其中玉铲6件、玉锛5件、玉璜5件、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璧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多用绿色玉材石和汉白玉琢成,共有264件。而在齐家文化当中,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的作用首先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人们用财富祭祀天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在皇娘娘台众多古墓中,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经很高了,选料也比较精良,反映出这里已经盛行葬玉的习俗。例如在一座双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内各含有绿松石珠3枚,男子贴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个古墓中,两位女性颈部都佩戴钻孔的绿松石珠项链,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位置。
2023-07-02 15:41:451

距今四千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什么铜器?

距今四千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器,因为齐家文化大约产生于距今4130±105年前经碳-14测定结果,属于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2023-07-02 15:42:122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铜器有多件?

1957~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来区别天然红铜与原始冶金所得的纯铜。
2023-07-02 15:42:201

齐家文化的经济状况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齐家文化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 800 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与饲养业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和纺织业进步明显,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中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纺织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发现大批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纹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纹保存较好,布似麻织,有粗细两种,粗的一种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 11 根,细的一种经纬线更为细密。当时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这类麻布缝制的;青铜器的制作多采用冷锻法,也有的采用单范铸造与简单的合范铸造,表明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原夏王朝统治时期,冶铜业已居各部族的前列。还有说法是,其青铜冶炼和制造的进步表明其进入奴隶制社会早期。
2023-07-02 15:42:271

齐家文化之后是什么文化形式

齐家文化之后文化形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2023-07-02 15:42:521

甘肃文化·灿烂的甘肃远古文化·甘肃的马家窑、齐家、常山下层文化

甘肃文化·灿烂的甘肃远古文化·甘肃的马家窑、齐家、常山下层文化 在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发展阶段,受全国性的仰韶文化的影响,甘肃地区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原始文化,这就是马家窑类型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 (1) 马家窑类型文化 ①马家窑文化的分布。马家窑文化一般是指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文化遗存。马家窑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水、泾水的上游和西汉水以及白龙江流域。兰州附近黄河沿岸西至青海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河西走廊的武威、永昌、古浪、景泰、酒泉、玉门等地都有马家窑文化遗存。1949年以来,经过科学发掘的甘肃马家窑类型遗址有东乡县林泉,广河县地巴坪,临洮县马家窑,兰州市花寨子、东岗、白道河坪,永登县蒋家坪,景泰县张家台,酒泉下河清,天水罗家沟等二十四处,发现各类房屋五十多座,墓葬一千六百多座,储藏东西的窑穴和制陶窑址一百余座,各种遗物五至六万件(见张学正等《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互相关系》)。 ②马家窑类型与仰韶晚期文化的异同。马家窑类型陶器与仰韶晚期的陶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最明显的共性是陶器组合基本相同,其中最具有特征的是小口尖底瓶和平底瓶,它们的陶质、制法和色泽基本上一样,表面装饰也相似。但二者之间又有自身的特点,形成差异。仰韶晚期陶器很少有内彩,陶器腹下部近底处一般不施彩绘;马家窑的陶器常施以内彩,陶器遍体饰满花纹。彩陶上的花纹风格不同,仰韶晚期绘有变形蛙纹、双层三角纹等,特别重于写意鸟纹;而马家窑类型则绘有四脚齐全的蛙纹、波浪纹等,鸟纹则趋于图案画。仰韶晚期的彩绘既疏朗活泼,也繁富多变;而马家窑彩绘却繁富规整,笔画粗细也较均匀。在陶器造型上,仰韶晚期仍有小口尖底瓶、平唇尖底瓶等,而马家窑类型不见小口尖底瓶,而是侈口,器身较粗短,豆形器、束腰带耳罐等是马家窑类型独特的陶器。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仰韶晚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有许多相似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征。就地层早晚和碳测年代看,马家窑类型晚于仰韶晚期类型;就二者彩陶比例来看,仰韶晚期彩陶逐渐减少,有日趋衰落之势,而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却渐趋兴盛。据统计,仰韶晚期彩陶仅占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而马家窑类型一般占百分之十八,多的可达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参看甘肃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连城发掘队《从马家窑类型驳瓦西里也夫“中国文化西来说”》),比例十分悬殊。从彩陶制作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规律看,两者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直接之继承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家窑类型是受仰韶晚期文化强烈影响的一支地方性原始文化遗存。 ③马家窑文化的社会性质。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存,在地层断代上晚于半坡、庙底沟及甘肃东部仰韶时期类型。在它们的遗址及墓葬还没有直接反映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材料。马家窑类型遗址保存有小型的方形、圆形房屋,集中的制陶窑址,公共氏族墓地,仰式直肢葬,殉葬品基本相同,这些情况基本反映了马家窑类型文化还保持着母系氏族血缘纽带的联系,母系氏族下,对偶婚家庭的需要。而对偶婚是形成后来一夫一妻制婚姻的重要过渡阶段。马家窑类型中出土的陶祖反映着母系氏族中对男性崇拜的萌芽,母系制的胚胎中孕育了父系制,但父系制要取代母系制则需要生产力的相当发展,需要男性在生产中占据主要和支配地位。总之,马家窑类型文化的社会性质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最后建立父系氏族社会的阶段。 (2) 齐家文化的渊源——常山下层文化 ①齐家文化的发现。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广泛分布的一种古文化遗存,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原始社会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考古和发掘工作,发现齐家文化遗址约三百五十处(见方群《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齐家文化分布范围较广泛,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附近,横跨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四省区。甘肃是齐家文化的发现地和重要分布地区。比较重要的齐家文化遗址,有甘肃东部渭河流域和西汉水上游的天水、武山、甘谷、陇西、秦安和礼县等地;中部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的东乡、永清、临夏、兰州、榆中、临洮、广河等地;西部湟水和庄浪河流域及河西走廊的武威等地。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秦安寺咀坪,永靖大河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等遗址。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而早于辛店文化。 ②常山下层文化。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考古工作队在陇东镇原县常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常山下层文化”遗物既与陕西的“客省庄二期”类型有相似之处,又不简单类似齐家文化,而是与齐家文化关系密切、自具特征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经测定,其年代比大河庄齐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分别早七八百年。这一发现对区别典型的齐家文化和非齐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常山下层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泥质略多于夹砂,以橙黄色为主,红褐色次之,砖红色和灰色较少,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绳纹多,“素面”和附加堆纹较常见。由于彩纹所用颜色粗糙而且调和浓度大,所以纹理大多 *** 在器表上,这种彩陶风格与常见的彩陶有很大差异。“常山下层文化”陶器与大地湾晚期陶器有许多类似之处,“常山下层文化”代表性器物如瓮,为侈口、广圆肩、鼓腹、小平底,与大地湾仰韶晚期的壶形器很相似(郎树德等《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属于“常山下层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白灰面房址,这就证明了大地湾仰韶晚期文化遗存和常山下层文化有继承关系。 根据以上资料的分析,“常山下层文化”是直接由甘肃东部仰韶晚期文化发展而来,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是甘肃东部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形成了甘肃东部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大地湾一期——甘肃东部仰韶早期(半坡类型)——甘肃东部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甘肃东部仰韶晚期(西王村类型)——“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的继承发展关系。在这个甘肃东部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中,常山下层文化与齐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研究者认为“齐家文化来源于甘肃镇原新发现的‘常山文化类型"”(胡盈谦《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即是由“常山下层文化”发展为齐家文化,或者说“常山下层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早期遗存或渊源。 (3) 齐家文化及其社会性质 齐家文化氏族过着较固定的以农业为主、兼有较发达的畜牧业的经济生活。他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能和经验,生产力较前有了重大的发展,突出的成就表现在以铜制工具为显著标志的冶铜业的出现和提高。 农业是齐家文化社会的重要经济部门,生产工具以石制为主,骨制次之。常见的有石斧、石镰、石刀、骨铲等。早期的工具,器类比较简单,制作粗糙,晚期的工具种类增加,制作较精致,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在齐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粟的残迹,说明当时人们以粟作为主要的粮食。还普遍发现有猪、羊、狗、牛、马、驴等骨骼,其中猪骨为多,反映了饲养业的发达。冶铜是齐家文化一项很突出的成就,齐家文化继承了马家窑文化中的冶铜技术,而且有了更大的进步,在齐家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铜器,而且铜器种类也较多,有刀、斧、铜镜等。铜器的制作方法有锻造和铸造两种,冶铸技术较前有了发展。制陶业也是当时较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各地齐家文化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有一部分是彩陶,早期陶器是手制的,晚期则多为轮制,反映了技术的进步。齐家文化陶器种类由少到多,造型优美,独具风格,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进步。齐家文化的房屋也有自己的特点,房屋建筑最显著的改进是房内居住面和墙壁下部多抹有一层白灰,通常称为“白灰面住室”。白灰面平整光滑、坚固,又有隔湿防潮的作用,是改善居住条件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房屋的形制多是方形或长形的半地穴式建筑,中间有圆形地灶,一方有突出的出入口即房门。 经济生活的显著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进一步加强,必然要推动社会结构方面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葬俗上。齐家文化氏族保持着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墓的形制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葬具有长方形木棺或独木棺以殓放尸体,独木棺是齐家文化中较特殊的葬具。葬式分为单人葬与合葬两种,单人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还有俯身葬、侧身葬、二次葬和瓮棺葬等。常见的合葬墓有成年男女二人合葬、成年与儿童合葬、多人合葬等。在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中,在男女的葬式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或左或右为侧身屈肢面向男子,显出女性屈从和依附于男性的状态。齐家文化墓葬中已出现了殉葬陶器的多寡不等,这无疑反映了齐家文化氏族中已出现了家族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的发展,财产分配、占有的严重不公现象。这种经济变化,为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长,随着父权制大家族对私有财产占有欲的进一步扩张,势必与当时的氏族组织发生尖锐的矛盾,各个氏族、胞族也会在私有财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矛盾。为了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合力防御和攻击外侮,社会组织就由氏族、部落为单位发展为部落联盟,也就是氏族社会向着政治社会发展。在齐家文化秦魏家墓葬中发现的骨架中,存在着有身无头、身首分离和四肢不全的现象,这些死者同其他死者在葬仪待遇上是一样的,不仅被埋在氏族公共墓地中,而且也有同样的随葬品。这些均表明他们可能是当时部落战争中的战士,为部落利益而战,牺牲后受到氏族亲属的保护与尊重,将其生前的用品按氏族成员个人占有的权利,一起与死者殉葬。这充分证明齐家文化的社会性质即齐家文化发展到晚期阶段已进入军事部落联盟时期。
2023-07-02 15:42:581

参观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作文500字

参观博物馆有感今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了宣化博物馆,使我见识到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作文 博物馆游记.  我们买票后,首先去了一厅.进入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缩小比例的模型城池,旁边写着六个大字——宣化明请城廓,反映的是宣化明清时期的城市轮廓,以及当时的各种古城建筑.里面有文清宫、玉皇庙、米市街…….再往里是百姓安居的地方,旁边则都是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城门.  再往里走,就是一排排陈列文物的橱窗了.就见其中一个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和足球差不多一样大的蛋.看了下边的文字介绍,才明白这是远古时期的鸵鸟蛋,在2004年刚刚出土.接下来,又看到的是古人们利用武器捕捉野牛时的情景,而那时野牛的角,足有一只猪的大腿那样粗.而其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里面介绍的翁葬——就是用2、3片较大的陶瓷作成翁棺,里边是空的,把死了的婴儿或小孩放进去,然后再埋在地下,大多都埋在居民户附近.爸爸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看,而我却在走马观花,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博物馆游记》.不一会儿,就到了二厅,走着走着一个貌似木乃伊的木头小人把我迷住了,仔细一看介绍,原来是古时候的夫妻死了后合葬存放骨灰的东西.后来,我又看到了一个被箭射中的战俘的头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六厅,第六厅主要介绍的是解放以前的落后面貌以及当时的火车、汽车等和改革开放以后宣化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博物馆到下班的时间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六厅.  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2023-07-02 15:43:071

红山文化和齐家文化谁更早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属于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红山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2023-07-02 15:43:151

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处于什么年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原来认为距今约4600-4000年,后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2023-07-02 15:43:302

齐家文化玉斧孔道特征

齐家文化玉斧孔道特征有形制独特和材质好。1、形制:齐家文化玉斧孔道以斧形为主要形制,通常斧身较长,斧刃较短,斧柄上开有孔道,整体呈现出简洁、粗犷的风格。2、材质:齐家文化玉斧孔道多采用优质的玉石制成,晶莹剔透,色泽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23-07-02 15:43:371

齐家文化玉器鉴定特点

齐家玉器的工艺特点:1.切割开料线切割开料痕迹在玉琮、玉璧上时有出现,平面上留下一条较直的棱脊,上大下小的梯形马蹄钻孔,也是齐家古玉的一个显著标志,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均如此。2.抛光玉表的磨光工艺在齐家部分玉器中表现极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细,手在玉表滑动平整光洁犹如镜面。3.镶嵌、粘接镶嵌与粘接,在齐家古玉中也经常出现,碎小的石片用漆胶粘贴于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胶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树流出的生漆,粘合力很强,且耐水和弱酸碱,粘接缝隙露出的漆胶一般是呈淡黄色。4.刻制纹饰直接在玉表刻制纹饰,良渚文化古玉中量较大,齐家古玉中虽有,所占数量比例很少,玉刀与玉琮的细阴线纹均为直接刻制。5.铜、玉合铸与粘接铜、玉合铸之法,在近代基本无人采用。铜与玉的衔接不用镶嵌,不用胶粘接,而是合铸在一起。
2023-07-02 15:43:451

玉琮的齐家文化

【名称】:玉琮【类别】:玉器【年代】:距今4000多年【文物原属】:齐家文化遗物【文物现状】:现藏静宁县博物馆【简介】:高14.7、宽8.2、射径8.2厘米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现藏于静宁县博物馆。青色,有褐斑。体作委角长方体,中心有一上下对穿的圆孔。器两端呈圆口形,器外转角有十三节凹槽,器体打磨精致。
2023-07-02 15:44:162

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顺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
2023-07-02 15:44:453

齐家文化玉器的价格一般多少钱

齐家文化玉器,为高古玉,属于国家文物,除持有相关部门特殊批文外,是严禁交易的,所以没有拍卖记录。从民间交易的层面来说,确切到代的真货,一般完整器,十万起步,残损器,两万起步是大致的行情,交易一般比较隐蔽。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大约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
2023-07-02 15:44:541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镜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镜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共发现两面铜镜:一为素镜;一为七角星纹镜,均为圆形。素镜是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中发现的,圆形的直径约6cm,镜面平坦,镜背中部有一拱形环钮,无纹饰。七角星纹镜是197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的,直径9cm,厚0.4cm,表面光滑,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中间处饰有斜线纹。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是系绳穿挂之用。
2023-07-02 15:45:031

齐家文化玉璧和玉斧哪个稀有

玉璧。从数量上看,玉斧在齐家文化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而玉璧的数量相对较少。其次,从历史价值上看,玉璧是传统的礼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玉斧则主要用于实用和军事等领域,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相对较低。再次,从市场价值上看,玉璧的价格要高于玉斧,也反映出玉璧的稀有程度更高。
2023-07-02 15:45:101

齐家的意思

齐家的意思是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员亲爱和睦。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清李渔《风筝误·闺哄》:“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夫强异类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齐家,岂非怪谬!”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齐家造句1、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2、我名叫刘修,修身齐家的修,草字德然,便是涿县人。3、齐家治国最根本的还是在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4、龙泉寺、普济堡、齐家文化等文物古迹,令游人叹为观止。5、坐下吧,有什么事说吧,以后记住,说话以前想一想地方,夫子说,净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楚国的令尹,也就是宰相,叫詹何。有一次楚王问他,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詹何回答说是修身和齐家。
2023-07-02 15:45:181

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出土于

青海境内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民和。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齐家坪遗址的历次考古调查中,在齐家坪许多断崖和沟坎上发现了暴露有大量远古人类遗留下来的灰坑、窖穴、白灰居住面和灰层等文化层。这些文化层厚约0.5—2米不等,文化层中还夹杂有许多破碎的陶片,其中以泥质红陶、夹砂粗陶片最为常见,彩陶片很少见到,可辨陶器器物大部分为侈口垂腹罐、双耳罐、双耳高颈瓶,并有少量的素陶盆、折唇尊和壶形器等。陶片绝大多数为素面,少部分有纹饰,一般为竖绳纹和篮纹。同时,在台地上散布有原始先民曾经使用过的石器和骨器残件等遗弃物,石器表面绝大多数都经过磨制,器类有斧、刀、锛、凿、壁、环等,制作较为精细,骨器常见有锥、针、刀等。从历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情况分析,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大型聚落和墓葬的遗址,文化内涵丰富。
2023-07-02 15:45:311

静宁伏羲历史

1.静宁县齐家历史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1]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 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2.伏曦的故里真的是在天水吗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学术界一般认为甘肃天水是伏羲故里。然而河南省荥阳市一位民间人士白宗尚,不惜提前10年退休,自费到荥阳环翠峪浮戏山周边考察,经过十几年的考证,他得出结论:河南荥阳环翠峪浮戏山乃伏羲故里。 民间传说、历史记载、浮戏山遗迹,三者相互印证。在文字出现以前,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所以才有了民间传说。后来出现了文字,有了历史文献记载。这两方面印证后,再和景区内的遗迹印证,发现三者之间不谋而合,从而确定了浮戏山乃伏羲故里。 3.伏羲大帝是不是在静宁生的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阆中。(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脚印而怀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宋代罗泌的《路史》注释:“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今阆中渝水也。”) 另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仇夷。(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今甘肃秦安)。《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仇夷一说为今甘肃陇南仇池山。) 4.陇西成纪的陇西历史概述 陇西成纪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因为,据《汉书·地理》记载,最早设置的汉成纪属于天水郡,而陇西郡没有成纪县。 她的起源与流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伏羲文化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几位学者对于陇西成纪的考察。 所谓成纪,起初是一个辽阔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个中心,就是大地湾遗址。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为“文化成纪”;到了秦汉时期,汉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县治,而这时期,成纪这个名词又从文化的概念变在实体性的地方治所,这个治所属于陇西郡,既历史上常说的“陇西成纪”;第三个时期,成纪易名期。 成纪的历史与现实上古时期,文化成纪期 上古时代,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古成纪文化圈。伏羲女娲的故事从清水河流传到葫芦河,又从葫芦河流传到了渭河,从渭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整个北方,从北方到南方,进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 大地湾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曙光,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流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能当作信史去看待,但从传说的背后却能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这一段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伏羲氏与女娲氏的重要程度。 许多学者由于甘肃省当前经济的落后,对于这些传说并未加以重视,但是,遍布秦安及周边地域的新时代遗址群落证明了,在几千年前,这里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饮血,一步步艰辛地从蛮荒到文明的。上个世纪,许多学者对于伏羲神话的源头做了不出的猜测与考察,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比如,著名的学者闻一多,他徒步葫芦河流域,最后,写了一部著作叫做《伏羲考》,在《伏羲考》中,他得出了伏羲氏族应该属于西南苗蛮,但是,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否定了他的结论。 为什么闻一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西南少数民族中亦流传着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因此,闻一多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葫芦河沿岸考察。这告诉我们不管多么伟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虽然经过详细的求证,但还是会出纰漏,历史还是历史,不会改变什么的。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门科学,有他自身的规律,就算有人想改变他,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恢复她本来的面貌。当然,闻一多毕竟是著名的学者,他是学的高标,口的巨人,他的求真求实的精神,确实是一面镜子。 可惜,当时由于大地湾遗址还没有发现,因此,他没有掌握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全面最有力度的材料,因此,不免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也告诉我们被称为科学的东西,有多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 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的流传范围有多广,其影响力有多大,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秦安,形成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成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非常大,辐射全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这是事实。 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大地湾就是因为,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很难找到第二处像大地湾遗址这么规模宏大,积累历史时间之长,并与上古传说相互印证的地域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上古时代形成了成纪文化圈。”所谓成纪应该从上古时期算起,起初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概念,她应该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北地区,因此,静宁治平乡从文化上来应该属于成纪文化圈,划归天水地区更合适一点,你可以看看,小的圈子,以大地湾遗址——秦安为中心,绕秦安一圈的周边地域:静宁、庄浪、通渭、武山、甘谷、天水、清水、张川都属于这一圈子:大的范围来说,成纪文化的影响应该从清水河到葫芦河,到渭河黄河、北方辐射。 在秦安境内有着众多的伏羲女娲传说的遗留,而且,学界也都肯定了这些民俗与伏羲女娲的历史有关,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一切的神话都是过往的历史,而秦安除了神话还有大地湾遗址,这更有力的证明了伏羲女娲与秦安的关系,大地湾遗址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而成纪此名又与伏羲的诞生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纪被称为十二年,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履大人印于雷泽,感应生伏羲,同时,据说,伏羲在华胥氏的腹中呆了十二年,因此,成纪应该指伏羲在母腹中成于一纪。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成纪的地名,指秦安就能与历史传说遥相呼应,同时,静宁也称为成纪并不能说明什么,更能体现出伏羲文化的影响之大,影响之远。而看古今历史沿革,本身与现代行政区划还是有一定区别,但是,我们历史的看问题,追根溯源,事情的眉目还是比较清晰的。 有人会疑惑,邑人冯绳武教授曾考证出古成纪县治在今静宁境内,宋以后才迁至秦安,为此事如何解释?本人是这样认为的,邑人冯绳武教授也是令人很敬佩的,在学术研究上追求求真精神,这更让敬佩。但是,研究者往往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差,对于同一事件有时还是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很正常。 比如,闻一多先生,学界的泰斗,被诗人臧克家高度评价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曾经徒步行走在秦安的葫芦河畔,但,当时,还没有大地湾遗址给他佐证,因此,他在《伏羲考》中得出伏羲属于苗蛮集团的错误结论。因此,客观地看待。
2023-07-02 15:45:491

考古人员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铜器的情况是怎样的?

1957至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
2023-07-02 15:45:561

平线纹红陶罐还是马家窑还齐家文化

平线纹红陶罐是马家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多样,多为圆形或方形,通常具有特殊的纹饰,如平行线纹、弧形纹、菱形纹等。平线纹红陶罐属于马家窑文化,而齐家文化则是另一个与马家窑文化相邻的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分布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相当先进,其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珍品,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07-02 15:46:021

中国齐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杜义德是不是骗子

确确实实是个超级大骗子!他根本不是齐家会长,本人被他骗财骗色害的家破人亡!他就是一个摆过地摊的假专家后来专骗富婆或者单纯女人,直接骗钱不还然后抵押便宜破玉强行抵押不还钱!被警方多次拘捕,由于杜义德老奸巨猾,很会钻法律空子,他就利用卖玉做生意为借口掩盖他是诈骗犯的事实,假装信佛,其实特别贪财,对老幼病残都不放过,诈骗手法心狠手辣!确实非常狡猾!是江湖中诈骗高手!!
2023-07-02 15:46:092

静宁县齐家历史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1]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2023-07-02 15:46:411

古老的兰州齐家文化

据考古发现,古老的齐家文化就位于兰州。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精通陶器制造,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这也为后来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和我来兰州文化看看这个古老的齐家文化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 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2023-07-02 15:47:131

齐家文化的文化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 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6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2023-07-02 15:47:211

齐家文化纽扣距今多少年

4000年。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齐家坪遗址于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齐家文化源自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都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
2023-07-02 15:47:341

齐家文化区别于之前的文化是因为什么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在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齐家文化广泛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区,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2023-07-02 15:47:502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镜,如甘肃什么遗址出现了铜镜?

1924年甘肃齐家坪曾出土一面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铜镜,乃是我国最早的鉴容器具。
2023-07-02 15:48:003

读《齐家文化》有感 作文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1] 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1] 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居室铺一层白灰面,既坚固美观,又防潮湿。
2023-07-02 15:48:101

齐家文化玉器的发现及重要位置是在哪里呢?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进入到新石器时期的地区,同时还是我国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期使用的玉料,是从旧石器时期制作石器时选用的坚硬石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早期仍处于石、玉并用或玉、石不分的过去期。最早的磨制玉器是出于人类无美学意识的行为,开始他们只希望石器锋利,做成一些刮削器、凿器、砍具、狩猎或割肉用。早期人类把磨制石器当成一种快乐。当把这块石头磨得圆圆滑滑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因此,早期人类才逐渐追求石器的圆滑,进而追求美的感受。由于磨制的成就感,从而开始了人类漫长的追求。到新石器时期早期,有的文化已经开始用玉做器具并过渡到玉、石分开的阶段。其选玉标准就是:但凡用当时最坚硬的器具如竹、硬木、骨、角、牙等刻画不动者,而只能用解玉砂琢磨为器并有一定美感者,才可定为玉,这种情况,一支延续到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神话故事叫“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彩石。为啥用五彩石,而不随便找块石头补上去呢?很简单,五彩石具有美感。从这个神话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早期人类已有这种追求美学的主观意识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这个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以甘肃省的东南部为主要分布地的新石器时期末期文化。期地域范围东至径、渭二河,南至北龙江流域,西起湟水一线,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遗址350多处,墓穴500多座,在这些地方发现了玉斧、玉铲、玉璧、玉琮等一批精致的玉器。而齐家文化最负盛名的玉器发现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也称为尹夫人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尹夫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嵩的妻子,在李嵩创建的西凉政绩中,倾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为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之为“李尹政权”。尹夫人后被北凉的沮渠蒙逊掳到国都姑臧,蒙逊在西汉末年窦融所筑的台基上为她修建房子,称为“尹夫人台”。这是一处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较单纯的齐家文化遗址,共有墓穴88座,获得了一批相当重要的玉器,其中玉铲6件、玉锛5件、玉璜5件、皇娘娘台发现的玉璧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多用绿色玉材石和汉白玉琢成,共有264件。而在齐家文化当中,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的作用首先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人们用财富祭祀天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在皇娘娘台众多古墓中,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经很高了,选料也比较精良,反映出这里已经盛行葬玉的习俗。例如在一座双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内各含有绿松石珠3枚,男子贴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个古墓中,两位女性颈部都佩戴钻孔的绿松石珠项链,这些现象表明,玉在齐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位置。
2023-07-02 15:48:161

齐家文化区别于之前的文化是因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2023-07-02 15:48:401

有什么铁证可以反驳“中华文明西来说”?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形态发生过渡,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社会的文明化进程,礼制逐渐产生。西北地区一直是我国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非核心区域,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荒蛮之地,在这一社会变革阶段,此地却出现了比较发达的铜器和精美的玉器,这就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研究西北地区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参照,文明因素急剧膨胀的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齐家文化的发现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齐家文化得名于齐家坪遗址的发现,1924 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西北进行考察时发现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根据考古学上以最小发现单位来命名的原则,称其为齐家文化。由此人们开始认识这一支辉煌灿烂的考古学文化。今日的齐家文化考古现场齐家文化的时间跨度距今约4400年到3600年,在世界上属于铜石并用阶段,虽然在我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在中原地区表现并不是十分明显,但齐家文化的文化面貌却表现出比较典型的铜石并用时代的特征,齐家文化拥有比较成熟的金属冶炼业,其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昭示了齐家文化是与中原核心区风格迥异的考古学文化。齐家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典型的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青海喇家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等。齐家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特别是近年来在齐家文化的遗址内出现众多惊人的发现,使得齐家文化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二、中华文明的铁证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还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国际形势也是相当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去,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敌对,这种政治上的敌视也必然在文化上进行遏制。在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和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之后,他提出了广受西方国家欢迎的“中华文化西来说”,极力的鼓吹中华的彩陶文化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西方传入的。安特生的报告一经出版很快风靡全球,学术界普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有一支以彩陶为代表的先进农业集团自西向东从中亚进入中国的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史前文化。西方在史前时期就先进于东方的理论在文化根基上就对东方进行了否定。但是历史会证明自己的清白,真相总是会自己浮出水面。安特生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考古的掌门人”夏鼐先生发掘了宁定县阳洼湾遗址,在齐家文化一座墓葬的填土中有2片仰韶时期的陶片,根据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在早期的地层中不可能出现晚期的遗物,这一发现使得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年代序列有了地层学上的铁证。这一发现完全攻破了安特生的观点,“中华文化西来说”就失去了考古学上的根基。齐家文化的大耳红陶杯三、发达的铜器:“中华第一铜刀”齐家文化时期,铜刀开始大量的出现,而且种类繁多,总体上比较成熟。在距今5000年前的甘肃东乡林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重要源头)的遗址中出土了“中华第一铜刀”,中国的青铜器开始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自此之后,铜刀逐渐取代石刀和骨刀,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和战争中的利器。齐家文化铜器在我国同时期的文化中是首屈一指的,其铜器的普及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是生产力解放的有力推手。英国考古学家吴莱认为“冶金术的发明把人类从野蛮推向文明。”齐家文化的铜刀对探讨我国青铜工业的开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以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齐家文化出土的铜刀冶铜业的出现,是西北族群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冶金业的发展,直接改善了生产生活工具的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不平等和阶层分化逐渐加剧,文明就在生产力的滚滚浪潮中不断孕育着。齐家文化拥有数量众多、保存精美的铜器。尕马台遗址曾出土一件铜镜,直径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这一面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齐家文化的铜器不仅对探究齐家文化自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中国青铜器的来源问题相当重要。齐家文化的青铜冶炼业是目前我国探寻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节点,齐家文化之后便是二里头的崛起,二里头的青铜冶炼业从而而来?齐家文化便是考虑的方向之一。青海省贵南县出土的齐家文化 “三角纹”铜镜四、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玉器的传统,玉温润的光泽与通透的质地往往会成为谦逊的中国人的心中至宝。玉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者,北有红山文化、南有良渚文化,玉器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齐家文化当然也不甘在玉器文化上落后,其丰富灿烂的玉器文明在史前玉器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齐家文化玉器类型齐备,制作水平很高,是西北地区史前玉器制作的巅峰。玉琮如传世的数件圆雕玉人立像,造型精美,玉质通透,且男女有别,古朴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中国人的宗法观念是由来已久的,很久之前我们就懂得对祖先的崇拜和尊敬,用珍贵的玉料来制作祖先像可能是对祖先的一种敬畏。玉人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神木石峁遗址就发现数量众多的精美玉器,令人称奇的是有六件都是完整的,位置更是闻所未闻,玉器竟然镶嵌在城墙之中!用玉器来筑城,可能还是基于对玉器的崇敬才会在重要的防御工程上使用,以达到祈福之类的愿望吧。齐家文化的玉刀文史君说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的先民们在黄河上游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上千年的文明,齐家文化可以说是“史前文明的最后一缕曙光”,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是华夏文明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以玉器为核心的齐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珍宝,齐家文化已经走向了中华文明的康庄大道。
2023-07-02 15:49:431

什么时候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什么铜器?

1957~1958年,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批铜器,近30件,包括刀、锥、凿、环等,经分析其含铜量达99%以上,其中不含炼渣等杂物,多数是锻打成型,个别的是熔铸的。学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天然红铜的制品。现在完全可以应用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的方法来区别天然红铜与原始冶金所得的纯铜。
2023-07-02 15:50:481

我国有还有哪些远古文化?

这个比较全西侯度文化元谋人及其文化匾河文化周口店和北京人丁村文化北辛文化仰韶文化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石峡文化西樵山文化昙石山文化芝山岩、圆山文化风鼻头文化江西的樊城堆文化卡若文化
2023-07-02 15:50:551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学会了用新的磨制方法制造生产工具和部分生活用具,还发明了烧制陶器的技术。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是两项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明,它们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为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史前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是距今八千到七千年前,延续年代为四千到三千年。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顺次经历了两个先后发展的社会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生产关系逐渐走向瓦解,人类社会就随之进入奴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宁夏境内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数量很多,它们主要归类为三大类型:一是南部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二是黄河沿岸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三是南部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 “马家窑文化”。它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母系社会时期文化遗存,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固原县和隆德县等地的“马家窑文化”存在的年代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历时达千年之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人们能制造外表绘有精致美丽花纹的具有多种用途的不同陶器,如瓶、罐和盆等,这种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隆德县凤岭出土的彩陶瓶装饰纹图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很有艺术想象力。其制作方法也较新颖,先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橙黄色陶衣,尔后用赤铁矿或氧化锰做的颜料精心描绘出动植物图案。再将陶胚装窑并用摄氏一千度左右的高温焙烧,其表面涂绘的赤铁矿或氧化锰颜料就会还原成为黑色或红色彩图,使陶器变为历数千年而不脱落颜色的彩陶。这一成就突出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烧窑与制陶技术。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原始居民们还不会凿井取水。他们在河流两岸的高地上建造起简单住房,在阳光充足的原野上翻耕土地,种植粮食。他们用石 ue5b7、石斧等工具劳动,这些工具都通体磨制得十分精巧,刃部锐利,有利于种植谷物。狩猎仍然是当时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一个补充手段。凤岭出土的石器中就有一件磨制的石矛头,长十余厘米,形状如同现在的梭标,顶尖和两侧均十分锋利,是狩猎的良好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在凤岭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束发用的装饰品骨簪、玉簪等,其中一件骨簪卡达十厘米,上端略大,器身修长,通体光滑,显示出较高的制作工艺。 “细石器文化”是在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在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的一些地区也存在此类文化。产生此类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些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多草原和沙漠,自然条件不宜于发展原始农业,因而史前人类主要从事于游猎和畜牧业。 “细石器文化”遗存在宁夏被发现的地点是散布于沿黄河两岸的地带内,例如中卫、中宁、青铜峡、贺兰、陶乐等地。这种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标志是,各种制作精致、器形不同的细小石器,其制作技术的精巧令今日的考古学家们也瞠目咋舌。陶乐县高仁镇出土了两种箭头。一种是用燧石做成,凹底三角形,仅高一点五厘米,两面均用间接压剥法加工,锋尖锐利。另一种为长边三角形,底端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可以嵌入箭杆。还有锋利的石叶,能装入骨柄或木柄的槽中当作小刀刃使用。这些细小石器显然是人们从事狩猎活动时所用的好武器。另外也出土了一些石磨盘、磨棒和石斧等工具,它们是用来研磨草籽或谷物的,表明采集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文化的居民建造的房屋也很有特点,如贺兰县暖泉遗址的房屋是个单间,浅地穴式,略成方形,边长三米左右不等。朝东有一狭长门道。正对门道的房址中心设有一个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用的圆形“火膛”,“火膛”的后壁旁放一个保存火种的红色夹砂圆底罐,还有一副磨盘和磨棒。从形式看,这个遗址和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遗址房迹相似,它说明宁夏“细石器文化”时期从事畜牧的居民很早便和中原地区从事农业的居民有着交流往来。在中卫县发现的十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内均有大量彩陶出现,其制造陶器的方法很接近农业居民的方式,反映出畜牧居民和农业居民之间的技术交流是很广泛的。 “齐家文化”是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人类史前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宁夏分布的地区较广,在今固原、隆德、西吉和海原等县都有发现,是农业居民的一种原始文化,其开始年代为距今四千年前左右,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 在“齐家文化”时期,史前居民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有的地方的居民遗址分布得很密集,几乎和现在的村落一样。那时居民的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是生活用具中却已出现了少量的红铜制品,这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特征。在农业生产中,居民们经常使用的仍然是石斧,不过它们的磨制比以前更加精致,更加适合于挖掘和砍伐树木。一些遗址中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收割谷物的磨制石刀,也有的石刀背面有圆穿孔,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陶器的制作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用转速较慢的陶轮来制造的陶器。陶器的焙烧工艺中还出现了焙烧后期密封窑口的技术,它能通过改变烧窑后期的窑内气温达到调节陶器色调的目的,这种技术对中国瓷器独特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陶器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以罐来说,就以双大耳罐为“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宁夏南部地区出土的双耳罐、单把鬲等陶器,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一些陶器相当近似,这表明两地的原始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西吉县兴隆出土了一件陶鬲,它的上部似罐,下部有三个叉开的袋形空心足,即可以使陶鬲放置稳定牢固,又可以增加容积和增大与火接触的面积,造型美观且科学适用,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很有特色的一种陶器。 固原县河川等地的半地穴式“齐家文化”房屋遗址也表现出来很鲜明的特色。有一种前后两室,中间用过道相连的套间房子,适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有的房子地面铺有一层光滑而坚硬的“白灰”,既光洁又可防潮。在房屋周围还发现有各种窖穴,一些窖穴的底部和四壁用红胶泥涂抹打光,以防止储藏窖内的粮食受潮而霉烂,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齐家文化”居民的社会组织是以父系为血缘纽带的,同一父系氏族的成员,死后往往埋葬在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固原和西吉县等地发掘的齐家文化墓葬的随葬品已经有明显的数量和质量的悬殊。固原县店河一地同时发掘了五座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了随葬陶器三十六件和数百枚饰珠及嵌绿松石的坠饰,而另一座则只随葬了石斧、石 ue5b7和粗陶罐各一件,这表明同一氏族成员生前占有的生活用品的多寡已有很大不同,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已经发生。原始社会就在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中逐渐趋向瓦解,奴隶制也就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
2023-07-02 15: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