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周亚夫》 ——宋代徐钧
削平吴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触怒霆。
自是君王多任刻,非关许负相书灵。翻译: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用文韬武略一句平叛功成名就,但是一旦与上位者生了嫌隙就容易触怒龙颜大发雷霆。自以为是的君王大多喜欢滥施严刑峻法,致使功臣良将喊冤受辱,这与许负算命无关。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扩展资料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吴楚联军东进,并力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私下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了叛军的粮道。吴兵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国之乱
相关推荐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1、吴国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在公元前154年,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2、楚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拆分故楚国中东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县置楚国。彭城郡为汉代楚国的核心部分。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联合吴国、赵国、济南国、菑川国、胶东国、胶西国诸王国发动七国之乱。乱平后,楚国本应改置为郡,但因景帝不忍绝楚元王之祀,故立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于是彭城郡北部数县仍为楚国,析彭城郡南部置沛郡,以楚国之薛郡置鲁国。3、赵国赵国,又名常山国。西汉封国。秦朝为邯郸郡和巨鹿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为赵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国除为邯郸郡和清河郡。汉景帝五年复置赵国。4、济南国济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故齐国济南郡改置,治博阳(今山东章丘市西)。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及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汉景帝时,济南国为参加叛乱的七国之一。乱平国除仍为郡。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复为国,西晋改为济南郡。5、淄川国公元前一五七年,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汉景帝继续文帝时的各项政策,听从并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逐步削夺封国的一部分土地,归中央直接管辖。这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公元前一五四年,建国封王十一年的淄川王刘贤参加了吴、楚等国发动的武装叛乱,这就是在历史上创造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政治策略的著名的汉初“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了。淄川王刘贤兵败被杀。同样参与叛乱的济北王刘志却奇迹般的在齐国高人公孙攫的谋划帮助下,不但免于死罪,还被改封为淄川王,并以安都侯晋封为懿王。淄川懿王刘志在位二十五年。此后,刘志后代子孙世代相袭,继承淄川王。当然,这时的淄川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已仅仅是名义上的王国,权力和地位已经是等同于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了。淄川国在历史上存续达一七十余年,至东汉初年并入北海国后最终消失。6、胶西国刘端胶西国(前154年—前108年)。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刘卬胶西国除,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死,无后,国除。7、胶东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胶东国,立悼惠王之子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雄渠因参与七国之乱,胶东国除,其地分为胶东郡与东莱郡。汉景帝四年(前153),胶东郡复置胶东国,封刘彻为胶东王,未就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国之乱2023-07-02 17:00:137
吴楚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是楚王刘戊、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治理下的诸侯国,所以又被称为“七王之乱”。叛乱发生在我国汉朝时期,其主谋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的侄子,是当时在世的刘氏宗亲中辈分最高的人。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_、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2023-07-02 17:00:431
汉朝时的吴楚七国叛乱
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 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 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 从此,刘濞称疾不朝。 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 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晁错像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 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 不削,其反迟,祸大。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 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 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 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 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 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 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 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 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 ”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族诛。 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 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 周亚夫像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 汉廷为何速胜?叛军为何速败?其答案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 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 如平民赵涉向周亚夫建议:汉军经蓝田出武关,即可迅速控制洛阳军械库,又可避开吴楚伏兵,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 策略、战略得当。 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 ”此计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 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人才运用得当。 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帅得人。 而吴王濞虽能广泛招纳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汉“广陵王玺”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 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继续大力推行削藩。 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 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 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抑贬诸侯王的地位。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经过景帝的改革,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侯王在名义上是封君,实际上“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2023-07-02 17:00:501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指哪七国?
汉景帝继位三年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剥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王联合发动叛乱。那么,这七家诸侯王都是什么来头呢?七国之乱又被称为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和楚王是领头的两大王国。其中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景帝的堂叔。刘仲早年被封为代王,面对匈奴的进攻畏敌如虎,狼狈逃回长安,惹得刘邦大怒,罢黜了他的王爵,儿子刘濞倒是很争气,后来年仅二十岁便跟随叔叔刘邦参加了平定英布之乱的战役,立有战功,刘邦因原荆王刘贾战死,自己的儿子又都太小,便将荆王的领地转封给刘濞,同时改封其为吴王。文帝时吴王太子来朝,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发生争执,被景帝失手打死,吴王也因而得到了文帝的很多优待,暗中更加积蓄实力,谋图造反。吴国实力最为强大,而且掌握铸币权,吴王钱流通天下,造就了吴国发达的经济,强劲的综合实力。第一代楚王则是刘邦的四弟刘交,造反的刘戊则是第三代楚王,刘交之孙,景帝的堂兄。第三个是赵王刘遂,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父亲刘友是刘邦第六子,在吕后当政时期因为被吕氏王后诬告谋反被幽禁至死,文帝继位后,哀叹自己弟弟的遭遇,便再度立侄子刘遂为赵王。其他四个王爷则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严格说来算是齐王系诸王。第一代齐王刘肥乃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病逝后由长子刘襄继位,刘襄与其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在平定诸吕时均立有大功,只是他们初始拥立的自然是齐王系的代表刘襄,因此最终文帝继位后在论功行赏后便对齐王系采取了打压的态度。刘襄在文帝继位的第二年便病逝,刘章和刘兴居也只是得到了齐国境内的两个郡作为封地,成为了城阳王和济北王。刘章病逝于文帝继位的第三年,刘兴居则是不久举兵叛乱,兵败被杀。这样一来,齐王系虽然曾经立有大功,到头来成了完全为汉文帝作嫁衣,心中自然纷纷不平。文帝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当刘襄之死刘则病逝后没有后代,文帝借鉴贾谊的主张,把强大的齐国分割为七个诸侯国,让刘肥的七个儿子各自执掌一国,这就是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加上新齐王刘将闾和刘章的儿子城阳王刘喜。齐国一下子诸侯林立,分崩离析。因此当刘濞在景帝削藩令的刺激下悍然造反时,同样被削去部分封地的楚王和赵王也自然举兵跟随。而齐王系的七个王除了城阳王是晚辈外,另外六人都是亲兄弟,一下子有四人跟随叛乱,各王国的相国、太傅等官员有苦苦相劝的,一律被杀。齐王刘将闾开始狐疑不定,首鼠两端,在得到中央政权的支持后才没有参加叛乱,在事后担心被追究责任而饮药自尽。济北王刘志因故未能发兵响应,倒是避免了参与到叛乱中去。这样一来,参加叛乱的共有七家诸侯王,这次叛乱也被称为“七国之乱”。2023-07-02 17:00:581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后事如何评价
吴楚七国之乱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发生于公元前496年至前473年间,相当于春秋晚期。其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楚国等地方势力相互争夺,并经常进行战争。起初,吴王阖闾死后,其弟夫差登上吴国王位,开始了独断专横的统治。楚国则有武王伐、薛公等多个反对派,他们看到吴国发生政治危机,于是想借机发动叛乱。公元前494年,楚国武王伐率众多反对夫差的诸侯,与吴国展开激烈的战争。此后,双方在苏州的胜利关卡连续作战,最终楚国获胜,吴国一度陷入瓦解。在吴国灭亡前夕,一位叫做伍子胥的奇才将领借机挽救了吴国,并恢复了王位。但伍子胥也因“无功受禄”而遭到武王伐的背叛,最后被秦国所杀。这场战争的影响十分深远,标志着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奠定了历史进程中诸侯割据,战乱不止的大趋势。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吴楚七国之乱的结束也为中国历史上秩序重建和统一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贡献不可忽视。2023-07-02 17:01:312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样引起的?又是怎样平定的?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样引起的?又是怎样平定的?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讲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力量,战胜项羽,曾把一些掌握重兵的将领分封为王,叫做异姓王。西汉建立后,刘邦一方面铲除了这些异姓诸侯王,另一方面又陆续分封同姓的子弟作王,企图借此确保刘家的天下。受封的诸侯王权力很大,他们可以征收租赋,铸造钱币,还可以任免除丞相、太傅(太子的老师)等以外的官吏。后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御史大夫晁错看到局势的危险,向汉景帝建议“削藩”,说:象刘濞那样的藩王, 削不削都要反, 早削比晚削损失小。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削除了一些封国的部分郡县,收归中央直接管辖。吴王刘濞赶紧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个王,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这就是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中计,杀了晁错,并派使臣命令刘濞退兵,刘濞拒不受令,景帝悔悟,急令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七国叛军不经一战,溃不成军。刘濞最后被人砍下头来,送到汉军阵前。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规定:各封国一律由中央政府派官吏治理,诸侯王只能享受封地内的租税,不再给以独立的军政权力。到汉武帝时候,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夺诸侯王的势力。第一步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分散王国的力量。第二步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这样,经过长期斗争,诸侯王问题终于解决,西汉中央集权政治得到巩固。2023-07-02 17:02:114
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2023-07-02 17:02:421
汉朝时吴楚七国叛乱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汉景帝统治期间,为什么会出现西汉七国叛乱这样的情景?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汉景帝在整个汉朝当中,应该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按照这样的道理来看的话,应该是长治久安,但在实际的统治过程当中,汉景帝却没有一天安生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动乱。第一,下边的诸侯是有谋反之心的。在整个七国之乱当中,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于下方的注口是有谋反之心的,那个时候稀罕,虽然极为的墙上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已经国泰民安,国库充足,但说实话,在当时西汉朝廷内部的中央集权还没有得到完善,所以在当时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因此他们一直在夺利。他们也明白,如果让汉景帝持续发展下去,肯定会把屠刀放到他们的头上,所以就率先发难,直接发动了叛变。第二,汉景帝推出的削藩政策。我们都知道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政策,那就是推恩令这个政策一出,直接将诸侯世代相传的宝座给瓜分了出去。因为在这项政策当中,诸侯所有的后代都可以传承他们父辈的血统。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封地的前提,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拿不到太多的力量。所以这直接导致了诸侯有了危机感,因此才会发兵起义。第三,汉景帝本身也希望这场战争的到来。如果你细心的话,就可以发现汉景帝是有14个儿子的,他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封,但是如果真的芬芳的话,又没有足够的土地,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必须消灭到以前的诸侯,因此这场战争对于汉景帝来说是非常及时的,战争结束之后,汉景帝的很多孩子又都得到了册封,而且还拿到了更多的徒弟,而且这些徒弟都又回到了汉朝皇家手上。2023-07-02 17:02:504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的前后经过如何?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三年,也就是在公元前154年1月。所谓“七国”是指吴国、楚国、赵国、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其带头的是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吴国的都城广陵,即今江苏的扬州;楚国的都城彭城,即今江苏的徐州;赵国的都城即今河北省的邯郸;胶东国的都城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县境内;胶西国的都城即今山东省的高密县;淄川国的都城即今山东昌乐,当时称作剧县;济南国的都城即今山东章丘,当时称作东平陵。汉高祖刘邦登基做皇帝后,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认为秦王朝那么快速灭亡,是皇室力量太衰弱的原因。于是,他大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想凭借刘家叔伯兄弟诸王的实力,作为西汉政权稳固的坚强后盾。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此时,诸侯国势力已强大起来,已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序》)的广大国土,各个王国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设置任免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吴王刘濞甚至免除国内赋税,专以采铜、铸钱,制取海盐作为财政收入,因此到文帝时期,各诸侯王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数也大有增加,经济力量最强的吴国所铸的钱币流通全国,王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朝廷中的力主加强皇权,实行削弱诸藩的政治家——贾谊曾经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当时没有切实执行。在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减一些封国的领地,并先后削夺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6个县。公元前154年,吴王担心自己封地不断被削夺,于是开始策划反叛朝廷,并积极为叛乱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吴王刘濞深知与朝廷对抗,难服人心,便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把攻击目标集中在晁错身上,说他离间刘氏骨肉,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并非反对皇帝,以此来掩盖他阴谋推翻朝廷,夺取政权的真实目的。当时,吴王考虑到诸侯王中没有能够一起商议此事的,听说胶西王勇敢,喜好兵法,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劝说胶西王说:“现在天子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削夺诸侯封地,对诸侯的处罚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吴国和胶西国是有名的诸侯国,一旦被怀疑,以后就无宁日。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受到谴责,据我所知诸侯有罪,但不至于要削夺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削夺封地!”胶西王说:“那你认为怎么办才好?”应高说:“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同样的忧患,他愿意顺应时势,舍身为天下铲除祸害,大王意下如何?”胶西王大惊失色地说:“我怎敢这样做呢!皇上虽然逼得急,但那只有死路一条,怎敢反叛不事朝廷!”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诸侯都有反叛之意,愤怒已到极点。吴王对内以诛晁错为名,对外出兵追随大王车乘之后,纵横天下,大军所向,无不降顺,所到之处,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说一句话,吴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蒙阳、敖仓的粮食,抵挡汉兵,修治军营,以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如果真的能来,那么天下就可统一。两个君主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终于被应高说服了。接着,吴王联合楚王戊、胶东王雄渠、菑川王贤、济南王辟光、赵王遂等,发动叛变,汉景帝一下子乱了阵脚。一些大臣向汉景帝建议说:“诸侯叛乱都是因为晁错引起的,当前只有斩晁错以谢天下,赦免七国之罪,恢复诸侯国原来的封底才能兵不血刃而退七国军队”。果然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于是就下诏把晁错处死。汉景帝杀了晁错后,派袁盎下诏书告诉吴、楚两国,说晁错已经被杀,希望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道:“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其反叛之意溢于言表。随后,吴王派人把袁盎扣押起来,袁盎趁夜逃出,返回京城向朝廷报告情况。直到这时,汉景帝才完全觉悟,决定用武力平定叛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领兵东征平叛。周亚夫奉命率军东征时与吴楚联军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吴楚联军人多势众,锐气正盛,频频发动进攻;周亚夫正面挡敌,统率大军,坚守不出。他命令梁王刘武(刘启的弟弟)坚守梁都睢阳,让吴楚的军队在此消耗实力,然后悄悄派出轻骑插入敌后,断绝吴军的粮道。吴楚军攻睢阳不下,转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周亚夫仍据险固守,不急于应战。吴楚军队连战无功,士气低落,再加上批时军粮断绝,不得不退走。周亚夫挥兵猛追,吴王刘濞失败,仅带一千多人,逃过长江,企图退据东越。在汉王朝重赏的引诱下,东越人把他杀死。楚王刘戊也兵败自杀。胶西等四国攻齐不克,汉兵到达,诸国各自溃败,诸侯王被杀或自杀。赵王在汉军围攻下,城破自杀。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完全平息。2023-07-02 17:03:181
吴楚七国之乱究竟是为何
吴楚七国之乱,我们首先要清楚,这次大叛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共七位同姓诸侯王参与的,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和胶东王刘雄渠。 其实仔细看这场叛乱,还是因为时任皇帝汉景帝,在自己官员晁错引导之下,发现了刘邦开国时分封同姓王的弊端,所以借口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从而展开对同姓诸侯王的削藩进程。 这一点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问题,而吴楚七国,作为自身利益受到损伤,要发兵叛乱也是情理之中。 因此,这次叛乱是结构性的,所谓吴王刘濞的“清君侧,诛晁错”只是一个借口,所以汉景帝杀晁错以求退兵,其实是缘木求鱼,毕竟刘濞不仅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还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目的很明显,就是取而代之。还好最后的叛乱被平定,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 这次叛乱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汉朝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这一点说明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并不靠谱,从西汉开始,到明朝都是如此。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在众多的史书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交代。 那就是文景之治却是促进西汉经济的发展,但是汉文帝称帝,实际上在刘邦后代中,是有些疑问。 故而不少同姓诸侯王对文景二帝并不买账,这一点对最后的叛乱发生,有一定影响。2023-07-02 17:03:251
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齐国没反
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在七国之乱中,齐孝王刘将闾并没有直接参与齐国叛乱,但被另行册封的山东之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却参与了叛乱;而且刘将闾在被围困的过程中首鼠两端,并倾向于叛军这一边。他一面派人求救,一面暗与叛军联络。栾布击破叛军后,了解其情移兵伐齐,惧而自杀。因而在七国之乱中,齐国也是有反心的,而且后来也被列入叛乱的行列。只是齐国和叛乱的七国不同(他们是被剥夺封地),齐国仍旧保留自己的封地,汉景帝“以为齐首善,以迫劫有谋,非其罪也”,立刘寿为齐懿王,之后齐国就没落了。2023-07-02 17:03:465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现今的扬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义,向西进发同西面的楚君会合共同朝着长安奔去。会合后的吴楚两军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军队,同时的齐王守在临淄不出,赵王则勾结匈奴意欲共进长安。 得知叛乱后的汉景帝开始准备出兵镇压一事,此时有人建议诛杀晁错以应付七国的“清君侧”之由。汉景帝批准了,于是倒霉的晁错被满门抄斩,晁错本人也被腰斩在东市。然而这并不能平息七国之乱,因为七位诸侯只是打着“清君侧”作为幌子而已,实际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后汉景帝终于以晁错为代价,决心扫除七国。 吴楚等国的联合军队遭到了处在长安和东边诸侯国之间的梁国的顽强抵抗,虽然吴楚竭尽全力攻城,却始终不见成效。就在叛军攻打梁国的时候,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暗地里阻断了叛军的粮草供给。不久吴楚等国的联军因为粮草不足,士兵饥饿导致战力不足。于是被朝廷的军队大败,吴王率残军难逃到东越的境内,却反被越王杀死,献给汉朝,其他的诸王都像楚王一样自杀身亡。七国之乱也就此结束,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极大地增加了。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刚登基不久的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开始对已经实力膨胀的诸侯王进行削弱。然而早已坐拥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的诸侯王们不同意中央的削藩政策,于是有了起兵造反的征兆。 在中央朝廷有了削弱诸侯国的动向之后,早就觊觎皇位的吴王刘濞北上同胶西的刘昂密谋造反,说事后二人平分天下。同一时间,刘濞也派心腹到其他如楚、赵等国通信,告知起兵造反的事。由于七位诸侯王的利益一致,所以立马达成了协议。在景帝剥削了吴王的部分封地后,刘濞就诛杀了中央王朝在吴国设立的多为官员,并召集了青壮男丁三十余万,正式起兵。 当汉景帝得知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消息后,还听取了袁盎的建议,诛杀了御史大夫晁错,试图以此来安抚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的刘濞等人。但是晁错是被诛杀了,吴王等诸侯王们并不罢兵,而是继续举兵西进。于是无奈的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军队东下征讨叛军。 吴王刘濞的三十万军队同楚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军队会合后,立马增至五十万,在军队数量上远远压倒中央朝廷。但是叛军在梁国境内遇到了抵抗,吴王刘濞采取了错误的战术,在梁国费时费力攻打城池。这被绕后的周亚夫抓住机会,切断了叛军的粮草,并同梁国守军合力击败了叛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境内,但是被越王诛杀,并将头颅献给了汉朝。其他诸侯王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就此结束,周亚夫率领军队前前后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七国之乱原因 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一日两小儿在下棋,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天下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西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军队发生叛乱。因为七国军队早先就有预谋,所以起初由东向西的进军很顺利,直到梁国碰到刘武的抵抗,进军才被挡下来。但是七国的军队足有五十万,在叛军连续的攻打下,梁王刘武是接连向驻守在外的周亚夫求援。但是周亚夫没有急于一时发兵,而是南下截断了叛军粮草后,以静制动,最后以少胜多击败了叛军。 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无疑是周亚夫的功劳最大,因为他懂得制造机会,懂得等待正确的时机,所以才会有三月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叛乱。而这个周亚夫早先就不是一般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博的儿子。因为兄长周胜犯了杀人罪,朝廷削掉其爵位,转给周亚夫继承。 周亚夫自小熟读兵法,带兵打仗自有自己的见解。他改变传承已久的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转而以短兵、起兵那样的冲杀战术,这一变化也为后来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提供了战术基础。周亚夫治军极为严格,在治下的军队纪律极为整肃。汉文帝时期,匈奴进犯长安,文帝分派了周亚夫等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长安外围。在文帝亲临犒劳三军之际,只有周亚夫的军纪是严整威武的。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汉文帝对周亚夫是赞赏有加,在他临死之际都对将来的汉景帝叮嘱再三,说周亚夫实在危难关头靠得住的将军。 事实证明了汉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周亚夫带军打仗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汉景帝三年,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2023-07-02 17:04:141
公元前154年,刘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公元前154年,刘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叛乱。楚汉之乱,刘邦为获得更大的权力,击败项羽,册立了几个拥有强大军队的将军,被称为“异族之君”。西汉建国后,刘邦在剿灭异族贵族的同时,也相继册封自己的嫡系子孙为王,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被册封的诸侯,拥有极大的权势,他们可以征税,可以铸钱,也可以免去丞相、太傅(太傅)之外的任何官员。之后,他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对统一国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晁错见形势危急,提议“削藩”,对汉景帝说:“象刘濞这样的藩王,无论削还是不削,都要造反,越快越好。景帝同意,废除了几个郡县,由朝廷直接管理。吴王刘濞迅速勾结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国,于公元154年,以“请降朝野,以肃清君权)为名,发动了起义。吴楚七国的混乱,由此而来。景帝上当,杀死了晁错后,又派遣使者,让刘濞撤走军队,刘濞拒抗,而景帝心知此事,便下令太尉周亚夫率领大军镇压叛乱。七大帝国的反叛大军,没有一场大战,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刘濞最终被斩首,带到了汉军中。七年叛乱平息之后,皇帝下令,所有的封地都要交给朝廷官员来管理,所有的国王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缴纳赋税,而没有任何军事上的权力。到了武帝时期,又有了新的举措,削弱了各大诸侯的力量。第一个步骤是发布“推恩令”,允许各大贵族将自己的领地重新分配到后代身上,以此来削弱国家的实力。第二个步骤,就是剥夺大量的贵族。在漫长的战争之后,最终使诸侯问题得以化解,并使国家的中央集权政治得以稳固。2023-07-02 17:04:224
七国之乱(西汉诸侯国叛乱)详细资料大全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著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基本介绍 名称 :七国之乱 地点 :西汉帝国东南部 时间 :公元前154年 参战方 :西汉中央 *** 与吴楚等七国 结果 :中央军队胜利,叛乱被平定 伤亡情况 :斩首10多万级 主要指挥官 :周亚夫、刘濞 影响 :西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背景,郡国并行,弈棋事件,起因,经过,诛杀晁错,击败吴楚,平定叛乱,结果,影响,评价, 背景 郡国并行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著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汉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非刘姓不王“的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汉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汉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后,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汉文帝以汉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著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禁止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刘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弈棋事件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乱之时,汉高祖亲征平叛。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英布逃亡被杀。当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汉惠帝、吕太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玩乐。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起因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 *** ,请求诛杀他。 西汉前期形势图 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经过 诛杀晁错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晁错像 汉景帝闻知讯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击败吴楚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画。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拚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周亚夫行军路线图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平定叛乱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七国之乱形势图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结果 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影响 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画,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汉景帝像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诸侯国虽仍然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平叛战争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评价 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平定以后,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中国史纲要》) 北华大学东亚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刘国石: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著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2023-07-02 17:04:531
汉朝初年影响汉政权的吴楚七国之乱,到底有多惨烈?
当时的惨烈可以用人神共愤四个字来形容,各国互相残杀,尸横遍野,百姓们苦不堪言,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2023-07-02 17:05:014
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仅仅用多长时间就平息了?
公元前154(景帝三年)的冬天,吴王刘濞显得格外焦虑, 他心里犯嘀咕,楚王和胶西王先后被削地,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我可不能像胶西王那样任由中央宰割,只有推翻中央政权,自己当皇帝,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在吴王刘濞心生谋反的念头时,一则消息传入他的耳中,朝廷准备削他的封地,刘濞知道后怒不可遏,决定起兵。但是仅靠吴国的力量不足以与中央政府抗衡,需要多拉一些盟友,刘濞便联合六个诸侯国发动叛乱,这就是景帝朝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爆发后,刘启派周亚夫平叛,周将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击退了吴楚联军,为他的军事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削藩逼出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是汉文帝刘恒的堂兄,刘恒在位时,吴国的太子刘贤入京与皇太子刘启一起下棋,下着下着忽然吵了起来,刘启一急之下拿起棋盘砸死了刘贤。当刘贤的尸体运回吴国以后,刘濞恨痛交加,他想人都死了,在长安找个地方埋了就好,何必还要运回来。这件事情过后,刘濞就谎称自己有病不再进京朝见刘恒,并且为谋反做准备,后来还是刘恒主动宽慰刘濞,刘濞才暂时取消了自己的谋反计划。但是丧子之痛永远也无法平复,仇恨的种子一旦埋下,就会生根发芽,如果再加点肥料,就会开花结果。汉景帝即位以后,随着中央政府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晁错竭力主张削藩,他认为诸侯国各自为政,财政、军事都是独立的,待他们发展壮大之时,就是中央政府的危难之际,而且吴王刘濞威胁最大,吴国富庶,财政雄厚。最开始景帝也没太在意削藩,但是经不住晁错一直唠唠叨叨不停地劝说,慢慢地景帝也就听了进去,便开始着手削藩一事,首当其中的是楚王刘戊和胶西王刘卬。接下来晁错与汉景帝商量准备削减吴王的封地,这个消息传到吴国以后,刘濞便开始为谋反做准备,他先策反胶西王刘卬,刘卬带着他的兄弟齐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一起参加叛乱。七国达成协议,景帝的削藩诏到了以后,刘濞当即起兵。刘濞的部署刘濞在正式起兵后给自己步了几步棋:第一步,他动员全国之力共二十多万人,然后写信给每一个刘姓诸侯王,动员他们来参加叛乱。第二步,吴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他的目的是为了让盟友放下以下犯上的心理负担,吴王告诉盟友,景帝生病了,并不了解情况,都是贼臣晁错的主意,所以我们要助君除害。刘濞这一步棋走得很妙,他告诉天下人吴国起兵的目标是替朝廷除掉奸臣晁错,而不是推翻景帝,这样一来刘濞就把自己放在道德的至高点,他不是为了篡权,而是大义灭亲,叛军摇身一变成了替国除贼的“仁义之师”。第三步,刘濞把自己的二十万军队夸成五十万,还说南越国资助了他三十万。刘濞夸大自己的军力是想让天下人知道此战他必胜无疑,这下吴王刘濞的动员能力更强了。最后有六个诸侯国,即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赵王刘遂、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参加他的叛乱。第四步,刘濞准备兵分四路,第一路、第二路走西线,第三路攻取河间、河内等地,第四路攻云中郡、代郡。周亚夫的对策七国之乱爆发以后,景帝派出四路军队讨伐叛军,并任命周亚夫为总指挥官,周亚夫出征前,向景帝献出一计,他说吴楚联军势大,如果与之正面交锋,恐怕吃亏的是汉军,现在最好让梁王拖住吴、楚主力,我们再找机会从后方断了叛军的粮道,景帝采纳了周亚夫的计策。周亚夫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很有战略眼光,他首先绕道进军来到洛阳,来到洛阳以后他发现吴王刘濞并没有拉拢在民间极有号召力的大侠剧孟,也没有派人攻占军事重地荥阳,他这颗悬吊吊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洛阳和荥阳都是汉朝的军事重地,尤其是荥阳,它易守难攻,而且还有秦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巨大粮仓,当年楚汉战争的主战场就是在荥阳,项羽在荥阳一带虽然胜多败少,却始终没能越过荥阳往西推进。吴王刘濞缺乏军事眼光,又固执己见,他手下的桓将军曾向刘濞提议先占领洛阳和荥阳,他说汉军骑兵多,吴军步兵多,在平原作战对吴军不利,洛阳和荥阳适合步兵作战,而且兵器和军粮充足,拿下洛阳和荥阳天下大局可定,可惜的是吴王刘濞并没有采纳桓将军的建议。周亚夫来到洛阳以后,继续引兵东进,把军队驻扎在昌邑,梁国就在昌邑的西南方向,周亚夫让梁国先抵御吴楚叛军,自己躲在后方深挖高垒,拒不出战,他在等,等吴、梁两国打得精疲力竭时,他再找机会断吴楚叛军的粮道。梁王让手下苦苦坚守梁国,致使吴楚叛军无法向西推进。这一刻,周亚夫觉得机会来了,他让手下将领弓高侯率领一支轻骑兵到淮泗口断了吴楚叛军的粮道,粮道被断,吴楚叛军瞬间军心涣散,不久吴王刘濞兵败被杀,楚王刘戊自杀,吴楚叛军以失败而告终。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为何在三个月内就平定了吴王刘濞自丧子那一刻开始,就在为谋反做准备,算起来差不多有三十几年,那么吴王刘濞为什么会失败,恐怕有两点原因。第一、吴王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从战国时期开始,天下就一直不太平,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打了几百年,老百姓盼着秦始皇这一位英雄统一六国后,能够结束战争。可惜的是秦始皇在歼灭六国以后,继续对外用兵,他北击匈奴,南攻百越,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十几年以后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当时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到了刘邦即位以后,虽然没有发动全国性的战争,一些小战争还是连续不断,直到汉文帝即位以后才消停。此时老百姓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这种日子才过几十年,吴王又开始捣乱,老百姓自然不愿意,他们渴望和平。如果吴王刘濞推翻景帝的统治,天下又要大乱,到时候刘姓诸侯王都来抢夺胜利的果实,相互攻伐,老百姓没法过上安稳日子。第二、吴王刘濞缺乏战略眼光,他又不听手下年轻将领的建议,他觉得自己活了半辈子,吃的盐都比他吃的饭多,少年将领的话不足以为信。荥阳、洛阳在冷兵器时代向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刘濞看不到荥阳、洛阳有多重要,失败是必然。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除了齐王的封地被保留,其他参与叛乱的诸侯王的封地全部被中央收回,汉朝的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023-07-02 17:05:071
周亚夫七国之乱文言文
1. 【周亚夫平叛】这篇文言文的 原文、翻译、字解 原文: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馀,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翻译: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 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之头。过了一个多月,就有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双方攻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 2. 谁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周亚夫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3. 汉景帝即位三年 出自:【宋代小说】洪迈·容斋续笔卷六 周亚夫 汉景帝即位三年,七国同日反,吴王至称东帝,天下震动。周亚夫一出即平之,功亦不细矣,而讫死于非罪。景帝虽未为仁君,然亦非好杀卿大夫者,何独至亚夫而忍为之?窃尝原其说,亚夫之为人,班、马虽不明言,然必悻直行行者。方其将屯细柳,縢以备胡,且近在长安数十里间,非若出临边塞,与敌对垒,有呼吸不可测知之事。今天子劳军至,不得入,及遣使持节诏之,始开壁门;又使不得驱驰,以军礼见,自言介胄之士不拜。天子改容称谢,然后去。是乃王旅万骑,乘舆黄屋,顾制命于将帅,岂人臣之礼哉!则其傲睨帝尊,习与性成,故赐食不设箸,有不平之意。鞅鞅非少主臣,必已见于辞气之间,以是陨命,甚可惜也!秦王猛伐燕围邺,苻坚自长安赴之。至安阳,猛潜谒坚,坚曰:“昔周亚夫不迎汉文帝,今将军临敌而弃军,何也?”猛曰:“亚夫前却人主以求名,臣窃少之。”猛之识虑,视亚夫有间矣。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 4. 周亚夫是怎样平叛七国之乱的 汉景帝刘启杀了晁错后,但吴、楚七国并没有停止战争行动,还是继续向长安方向进攻。 刘启无奈,只好派精通兵法和作战艺术的太尉周亚夫去平叛。周亚夫率军平叛途中被一个叫赵涉的人拦住,给他献了一计,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吴、楚联军的粮道被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使得七国联军的粮草供应发生很大困难,士兵因为饥饿而纷纷逃散。周亚夫抓住时机发动猛烈进攻,大胜吴、楚七国联军,楚王刘戊畏罪自杀,吴王刘濞带着几千人杀出重围,逃窜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苏丹徒)。 刘濞想联合东越兵东山再起,周亚夫发出悬赏千金的布告通缉他,因此东越人不但没帮助他,反倒乘机杀了他,把他的首级献给了周亚夫。经过约三个月的战争,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 七国之乱被平定,汉文帝临终时的嘱托果然应验。 5. 关于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古代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诸候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作乱。 事件经过 当时,由于国家奉行“无为而治”,使刘姓诸侯的势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中央反抗。 汉文帝时已感到藩国的威胁,便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于是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之乱开始了。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变,欲夺景帝皇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杀了晁错,而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停止,还闹的更凶了,占领了不少土地,吴王还自立为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实权了。 6. 汉景帝是如何平定七国之乱的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7. 西汉各将军官职和内朝的问题1景帝七王之乱的时候任命窦婴为大将军 汉朝一开始继承了秦朝的太尉官制,汉文帝三年时撤销,汉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汉武帝建元二年时撤销太尉官衔,元狩四年初设置了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冠者,加於其上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军、骠骑将军皆冠大司马之号.汉宣帝地节三年单独设置了大司马官位,不冠将军,但没有配备印绶和官属.汉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配置官属,禄比丞相.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重又冠回到将军称号上.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位在司徒上,配置官属,其长史为千石官秩.汉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俸钱月六万.“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改革家王莽摄政的时候,认为汉乃无小司徒,把司马、司徒、司空之号都加上了个“大”字. 在古时,太尉与大将军都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级长官,一般认为,大将军的职责相当于现代的武装部队司令官,而太尉大致类似于 *** 的国防部长.实际在不同的时期,这两者的权重有很大的变化,有时是因为职位权责划分的变化,也有时是因为在职者权势的影响. 大将军最早在战国时开始设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モ是矣.”汉高帝刘邦在汉中时,拜韩信为大将军.“初拜信,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儿戏耳."乃择良日,斋戒设坛,以礼拜之.”登基以后,又以窦婴为大将军,每朝大议,列侯莫敢抗礼. 汉时的将军职位与公相当的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种,“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 汉武帝时卫青为车骑将军,几次北击匈奴立有大功,武帝使使者持大将军印,于塞外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惟汲黯独揖.”武帝想格外地对卫青表示尊宠,故又设置了“大司马”的官号,“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加青大司马位,冠於大将军上,共为一官.”是为最高武职.后来霍光、王凤等都任大司马兼大将军.直到汉成帝绥和二年,才罢去大将军官位,只保留了大司马的印绶. 汉武帝以后,分朝官为“中朝”及“外朝”.丞相为首的行政机构为“外朝”,衙署在宫外,属于 *** 官系统,正式之诏令则由此颁发.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在宫中皇帝左右听候意旨办事,称“中朝”,属于宫廷官系统 外朝官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2023-07-02 17:06:071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动者是谁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 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2023-07-02 17:06:143
七国之乱的始末
七国之乱的始末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那么,你知道七国之乱是哪七国?七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揭秘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的始末。公元前514年1月17日,中国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指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烂兆,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饥森租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也表明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七国之乱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景帝趁势收夺各春歼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2023-07-02 17:06:211
吴楚七国之乱时的齐王是谁?
是齐孝王 刘将闾刘将闾(?-前154)即齐孝王。刘邦孙,齐悼惠王(刘肥)子。文帝四年(前176年)尽封悼惠王子七人为侯,他被封为杨虚侯。前164年,文帝分齐为六国,立原所封齐悼惠王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被立为齐王。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他狐疑观望。三国叛军围齐,他一面派人求救,一面暗与叛军联络。栾布击破叛军后,了解其情移兵伐齐,惧而自杀。2023-07-02 17:07:096
七国之乱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是什么?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 *** ,请求诛杀他。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诛杀晁错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 *** ,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击败吴楚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及影响: 结果: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影响: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诸侯国虽仍然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平叛战争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2023-07-02 17:07:341
龟山汉墓的主人曾参加过吴楚七国之乱是正确的吗?
没有,是狮子山楚王陵的主人楚王刘戊。刘戊(?-前154年),西汉宗室、第三任楚王(前174年-前153年在位),楚元王刘交之孙,楚夷王刘郢客之子。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他在为去世的薄太后服丧期间饮酒作乐,作风不良,被人告发。汉景帝遂削减其封地。他心怀不满,不听国相张尚、太傅越夷吾劝谏,勾结吴王刘濞起兵反叛汉廷,掀起“七国之乱”,与吴、赵叛军进攻梁国,兵败自杀,葬于楚王陵。龟山汉墓是楚王刘注的墓地。楚王刘戊兵败自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礼改封为楚王。刘礼是楚元王刘交之第三子。初封平陆侯,是刘戊的叔叔。刘礼在位三年卒,谥曰文。死后其子刘道嗣位,刘道去世,谥号安,其子刘注嗣位。2023-07-02 17:07:432
求“七国之乱”的历史性名词解释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2023-07-02 17:07:512
七国之乱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是什么?
七国之乱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是什么?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不久,汉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2023-07-02 17:07:582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叛乱除了楚吴两国,还有?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此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2023-07-02 17:10:331
西汉时期为什么会爆发“七国之乱”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这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当景帝下令削夺吴王一些封地时,吴王刘即与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而西。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万大军平叛。三个月以后,叛军失败,刘被杀,七国之乱结束。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经和大臣约定,只封刘姓的做王。但吕后掌握政权后,却让姓吕的做王,引起刘姓王的不满。汉景帝做皇帝后,中央权利和地方王国的权利矛盾激化,大臣晁错建议景帝减少诸侯王的管辖地,防止他们和中央对抗,结果成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史家常常把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归咎于吴王刘濞(刘邦之侄)的个人野心与恶德,也有归咎于晁错削弱诸侯势力激起诸侯王不满,因此发生内乱的。其实,与刘濞的为人或晁错的政策都没有太多的关系。更不像司马迁所说“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七国之乱与刘濞丧子关系也不大。 固然刘濞有野心,而且利令智昏,但他之造反,从根源上说,乃朝廷逼迫所致。他儿子被太子打死之后,下人将死尸运回吴国,他愤怒地说,死在长安就该埋在长安,又将死尸运回了长安。此举引起孝文帝的怀疑与不满。刘濞为了躲避罪责,20年没有回京述职,置王法规矩于不顾。景帝与刘濞有隙,景帝的即位令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思来想去,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刘濞一步步走向绝路,与彭越、英布、韩信等人的情形极为相似,惟一不同的是他本就有些反意,遇到刺激很容易将反意付诸实施。有意思的是,除了刘濞,“七国之乱”中的其他肇事者也都有与刘濞相似的经历,都受到过削减封地的处分。在某种意义上,诸侯王与朝廷之间的斗争,就是削减与反削减的斗争。 晁错在削减封地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在皇帝面前历数诸侯王与朝廷的贰心,揭露他们的反情。晁错之被诛杀,固然与袁盎诡诈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事态所逼,不能不拿晁错当替罪羊,以缓解朝廷与地方一触即发的矛盾。 “吴楚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息,说明地方造反的势力根本不足以动摇国本。既然如此,诸侯王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卵击石,犯相同错误呢?以一言作答:中国政治之软肋,在于始终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朝廷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长期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另一方面又总是有意地绕过这个问题,采取“不承认主义”。像司马迁这样富于远见的史家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本不该回避的问题。他的论赞是这样写的:太史公曰,吴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在这段总结性文字中,丝毫没有涉及我在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后来的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都因袭司马迁,从这个令人难堪的问题面前绕开。 中国人缺乏权力分享意识;不善于将一个权力分解为若干部分,以强化权力的有效性;始终没有建立起有关地方与朝廷关系的规则;朝廷与地方总是互相觊觎对方的利益;中国人总是把“大一统”视为最高的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到“大一统”而终结,手段与目的严重地混淆。政治的真正目的,在于协调公众的事务、建立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与秩序。至于权力是集中的抑或是分散的,那属于“手段”,属于技术性问题。2023-07-02 17:10:412
刘邦分封同姓为王 诸侯王国势力增大 景帝时期七国之乱
据史料考证 ,传统的“吴王蓄谋”、“强者必反”等论断难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七国并非蓄意谋反 ,由于景帝相煎太急 ,吴楚逼上梁山 ,即景帝、晁错过激推出“削藩”之策 ,是导致这场叛乱的根本原因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吴楚七国之乱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逐渐铲除异姓诸侯王。同时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用以屏藩朝廷。到公元前195年,刘姓诸王完全取代了原来异姓王的地位,然而,有些同姓王一旦强大,就同异姓王一样,都想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掌握最高权力。高祖刘邦分封子弟造成郡国并立的政策是个时代的错误。从巩固刘家天下来看,虽然暂时收到效益,却种下了长远的祸根。高祖死后,诸侯王国,便一天天发展强大起来,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因而从刘邦之后的惠帝、吕后,历文、景之世,到武帝初年,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斗争的时代。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文帝是个机智、谨慎而有谋略的人,即位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此时,诸侯国势力已强大起来,已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序》)的广大国土,王国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设置任免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吴王刘濞甚至免除国内赋税,专以采铜、铸钱,制取海盐作为财政收入,因此到文帝时期,各王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数也大有增加,经济力量最强的吴国所铸的钱币流通全国,王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当西汉政权受到同姓王势力的严重威胁时,朝廷中出现一些力主加强皇权,实行削弱诸藩的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帝时的贾谊和景帝时的晁错。汉文帝时,贾谊曾经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当时没有切实执行。到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看到诸侯王愈益骄横,深感事态严重,便提出“削藩”的主张,他建议朝廷削减各王国的封地,逐步扩大中央直接控制的地盘,以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特别指出吴王刘濞早就:“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并分析当时形势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减一些大封国的领地,先后削夺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六个县,当削到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时,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纠合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等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了叛乱。共同反抗中央政府,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为首者是吴国。吴国不仅地盘大,兵员多,而且经济实力雄厚。吴王刘濞对中央早有怨恨,长期称病不朝,图谋叛乱,夺了政权。当他获悉朝廷正要削吴的消息,就马上派出使臣,游说各诸侯王,鼓励他们一起反叛。他鼓励诸侯王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这就为发动叛乱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于是,一些诸侯王,便响应刘濞起兵发动叛乱。公元前154年,由吴王刘濞亲自率领的吴楚两国组成的叛军主力二十余万人,自广陵,渡淮北上准备进攻京城长安。赵王屯兵境内,并暗中勾结匈权,准备伺机起兵。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等国联兵围攻仍然忠于朝廷的齐国。一时间,七国同时发动叛乱。吴王刘濞深知与朝廷对抗,难服人心,便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把攻击目标集中在晁错身上,说他离间刘氏骨肉,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并非反对皇帝。以此来掩盖他阴谋推翻朝廷,夺取政权的真实目的。景帝被吴楚七国的声势吓昏了,他听信了晁错政敌袁盎的谗言,以牺牲晁错,换取诸侯王退兵,他授意丞相庄青翟等诬告晁错不忠,把他处斩。然而,叛乱者不是为了晁错一人,而是志在于推翻朝廷,自己称帝,因此,景帝派袁盎去说服刘濞时,刘濞拒不跪拜接受诏令,却笑着说:“我已经成为东帝了,还要向谁跪拜呢?”尔后把袁盎扣押起来。袁盎趁夜逃出,返回京城向朝廷报告情况。直到这时,汉景帝才完全觉悟,决定用武力平定叛乱。他派太尉周亚夫等领兵东征平叛。周亚夫奉命率军东征时与吴楚联军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吴楚联军人多势众,锐气正盛,频频发动进攻,周亚夫正面挡敌,统率大军,坚守不出,命令梁王刘武(列启的弟弟)坚守梁都睢阳,让吴楚的军队在此消耗实力。然后悄悄派出轻骑插入敌后,断绝吴军的粮道。吴楚军攻睢阳不下,转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周亚夫仍据险固守,不急于应战。吴楚军队连战无功,士气低落,再加上此时军粮断绝,不得不退走。周亚夫挥兵猛追,吴王刘濞失败,仅带一千多人,逃过长江,企图退据东越,在汉王朝重赏的引诱下,东越人把他杀死。楚王刘戊也兵败自杀,胶西等四国攻齐不克,汉兵到达,诸国各自溃败,诸侯王被杀或自杀,赵王在汉军围攻下,城破自杀。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完全平息。吴楚七国之乱,开创了地方诸侯王大规模反叛朝廷,企图争取最高权力的先例。叛乱从发动到失败,前后只经历三个月。刘濞等人虽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但是其用心狡诈,不能长久地欺骗别人。汉景帝曾问从前方回来的将士:“闻晁错死,吴楚罢(兵)不?”将士回答:“吴王为反数十年矣。”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晁)错也。”对于刘濞的险恶阴谋,人们越来越清楚,因此,这次叛乱不得人心,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迅速失败了。平定吴楚叛乱后,汉王朝的威望大为提高,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王国,下令诸侯王不得再亲自治国,封国中所有的官吏,皆由中央皇帝任免。减少王国的官员数目,降低王国官员品级,此后,中央的权力大为加强。到武帝时期继续削除诸侯王势力,诸侯国也就名存实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和影响“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商邱),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23-07-02 17:10:481
吴楚七国之乱是什么典故?
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究其性质,则是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集中力量击溃强大的项羽势力,被迫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异姓诸王据有关东广大地区,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统一的隐患。为巩固汉朝的统治,刘邦采取果断措施,逐一铲除异姓诸王,他先后消灭了韩信等六个诸侯王。只有长沙王由于其封国僻远,又处于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以起缓冲作用,所以直到文帝时才由于无后而国除。在消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以“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诸侯王国封域范围十分广大,辖地共达三十九郡,约当于战国后期的关东六国故地,其中“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而当时中央直辖领地则“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中央辖郡范围,约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其东、南、北三面,均为诸侯王国封域,形成“诸侯比境,周匝三垂”之势,依旧是树弱枝强的局面。为了控制诸侯王国,汉政府规定中央派太傅辅王,派丞相统王国众事;诸侯王必须用“汉法”,不得擅为法令;没有皇帝的虎符、诏书,诸侯王不得擅自发兵;不经皇帝准许,诸侯王不得擅自赐爵、赦死罪。但是王国得自置御史大夫以下官吏,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实际上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原为巩固中央,欲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但分封早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结果适得其反。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懦弱不喜权术,大权操纵在他母亲吕后手中。吕后一面打击、铲除刘氏诸侯王,一面分封诸吕及亲吕势力为王。至吕后八年(前180)吕后死前,诸侯王国一变而为十四国,原刘姓王国仅存齐、楚、代、淮南、吴五国,其他九国,除吴氏长沙国外,均为吕氏集团所据有。吕氏死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兀老大臣用计夺得兵权,与朱虚侯刘章(齐王襄之弟)共诛吕氏一族。诸吕势力被消灭后,陈平、周勃密迎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是为文帝。刘恒为高祖刘邦中子,惠帝之异母弟,即位之年,才二十四岁。文帝即位之初,诸吕虽诛,但他以藩王人承帝统,威信未立,羽翼未丰,而刘氏诸王则已屡代藩封,基础已固,他们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的广大国土,自置丞相以外的官吏,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又以新诛诸吕,气焰万丈。但文帝为人谨慎而有谋略,他即位后,对诸王采取优容政策:如吴王濞称病不朝而仍赐以几杖,淮南王长骄蹇,击杀审食其而仍赦其无罪。可见当时中央政权之衰微,而诸侯王则愈益骄纵。他们擅改法令,自置官属,各据一方,目无天子。如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他占有五十余城,并宣布吴国“百姓无赋”,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投到吴国,以增加王国的劳动力。文帝同父异母弟淮南王刘长也采取同一办法,招引许多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和逃亡罪犯,“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当得”。甚至“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儗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成为独立王国。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对朝廷态度也异常傲慢,甚至乘隙举兵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间为帝的谋划,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出击匈奴之际,发兵叛乱,进攻荥阳,事败自杀。文帝六年(前174),最为骄恣的淮南王刘长遣人与棘蒲侯太子柴奇密谋在谷口(今西安市北)举兵反叛,失败后,被废徙蜀,死于道中。其他诸侯王也积聚力量,相机而动。当西汉政权受到同姓王势力严重威胁时,朝廷中出现一些力主加强皇权的政论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和晁错。贾谊(前201—前168),河南洛阳人,二十余岁即被文帝擢为太中大夫。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政治见解,曾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提出深刻的建议。他的建议和主张大都包括在上给文帝的《陈政事疏》(即《治安策》)中。他在疏中尽情极致地向皇帝指出诸侯王的专横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指淮南王刘长),亲兄之子西向而击(指济北王兴居欲西袭荥阳),今吴又见告(被人告发)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最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因此,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诸侯王势力的存在。他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疸(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指出这种本末倒置、尾大不掉的情形,是最可痛心的事,必须立即扭转,否则必成痼疾,难以为治。他向文帝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最后达到“辐辏并进归命天子。文帝十二年(前168),贾谊因怀才不遇而死,但他的《治安策》毕竟使文帝受到影响。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国之地为七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方案之实现。继贾谊之后,与贾谊持相同见解的有晁错。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年少时学法令,义从伏生受《尚书》,为文帝太子舍人。他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其时诸侯王愈益骄横,渐至目无法纪,晁错建“削藩之策”。他明确指出: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三年(前154),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景帝的削藩,引起诸侯王的震恐。当“汉廷臣方议削吴”时,“吴王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故举事”。吴王濞先后与楚王戊、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赵王遂等串通,于公元前154年正月同时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实际起兵的只有七国,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在七王中,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为了诛“贼臣”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刘濞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三年(前195)。前一年,异姓王英布因谋反,为高祖击杀于吴越,时刘濞年仅二十,曾以骑将从征。刘邦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士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吴国的鄣郡(辖今江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从事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吴国由于经济富饶,境内不征赋税,不愿亲服徭役的更卒,可以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王国按照“平价”付给受雇者佣值,因而得到百姓的支持。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吴国积累了大量财富,经济实力十分雄厚。七国之乱,吴为谋主,与它的经济优势有很大关系。再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为汉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吴王刘濞的怨恨,自此二十多年称病不朝。文帝初立,只得赐几杖以示优容,此后刘濞愈益骄横,失藩臣礼,以致举兵叛乱。如何对待吴楚叛乱,西汉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晁错力主以武力平叛。建议景帝亲自领兵出征,并积极筹划军备供应。曾经接受吴王刘濞财货的吴相爱盎则坚决反对,他阴谋离间晁错与景帝的关系,说诸王无非因晁错主张削藩而反,“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在爱盎的蛊惑下,景帝被迫错杀了晁错。但七国志在推翻汉中央政府,谋取最高领导权,是以晁错虽诛,而七国之兵不解。景帝至此开始醒悟,决定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将军东击吴楚;另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并以窦婴为大将军屯于荥阳,监督进攻齐、赵的军队。七国反后,吴楚合兵西进,梁首当其冲,成为叛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梁能否抵挡住吴楚的进攻,关系着战争的全局。指挥主要战场作战的周亚夫,是一个熟习韬略的将军。他过去屯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市西南)防备匈奴时,曾因治军严谨,受到文帝的称赞。文帝临终时嘱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所以当七国举兵反叛时,景帝命他担负进击吴楚联军的重任。周亚夫受命太尉,出发前曾向景帝报告作战方案说:“楚兵剽轻(剽悍轻捷),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拖住它),绝其粮道,乃可制。”周亚夫很明白,此计施行,必然会结怨于梁王(景帝之弟),故先请示景帝。经景帝批准,亚夫即大胆地按计划实行。周亚夫率军从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当行经霸上(在长安东)时,赵涉拦马向亚夫建策说:“吴王素富,怀辑(集)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问人于觳(山)渑(池)隘狭之间。且兵事尚神秘,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迂回)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洛阳有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于是周亚夫立即改变行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到达洛阳,并派兵抢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据有武库和敖仓之粟。由于第一步计划的顺利实施,周亚夫高兴地说:“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周亚夫到洛阳后,为了保障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立即派兵清除了觳、渑问的吴楚伏兵。军到淮阳,又向绛侯(周勃)故客邓都尉问 计。邓都尉建议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兵东北壁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以梁委吴,吴必尽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泅水入淮之口,又名清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疲极,破臭必矣。”由于邓都尉的意见与周亚夫的作战计划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周夫亚实施原订方案的决心。吴楚方面,吴王出兵之前,大将军田禄伯建议:“兵屯聚(集中一路)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阻说:“王以反为名,此兵(兵权)难以借入,入亦反王,奈何。”刘濞因而未采纳田禄伯奇正并用之策。吴国青年将领桓将军向刘濞建议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蚕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攻打)城邑,汉军车骑至,驰人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以此问吴老将,老将皆认为,年轻人只能冲锋陷阵,安知大计。于是吴王又拒绝采纳桓将军避短用长、速据中原战略要地的建议。汉景帝前三年(前154)正月,吴王濞亲率十二万大军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他一方面派周丘乘夜袭占下邳(今江苏邳县)向北略取城邑;一面发书遍告诸侯:声称起兵的在于诛杀晁错,以清君侧,并宣扬吴国声威,说吴国地方三千里,拥有精兵五十万,还有南越兵三十万人听从调遣。刘濞部署进军路线:长沙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南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齐诸东越人诱杀吴王濞,献其首级于汉。楚王戊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吴楚两军首先败亡,七国之乱基本平定。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之际,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赵等王国亦同时举兵西向。由于齐王将闾临时背约,据城自守,胶西等王国军乃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能下,从而为汉军从容集中兵力提供了时间。当栾布率军到达齐地时,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国军队,在兵疲意沮的情况下,全被击破。胶西王自杀,其余各王均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临淄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当他听说栾布将移兵伐齐时,畏罪自杀。赵王刘遂。在河北暗结匈奴,并集结兵力于西境,欲待吴楚军破梁以后,并力西攻长安。但当郦寄军向他进攻时,赵军立即退保邯郸,负隅固守,汉军久攻邯郸不下。匈奴闻吴楚兵败,不肯发兵助赵。栾布在击灭胶西等四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赵王于城破后自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至此全部结束。七国之乱既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景帝中五年(前145),下令改革诸侯王国官制,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以削弱王国的分权势力。同时在经济上,取消“高祖时诸侯皆赋”的特权,改为“诸侯独得食租税”,使其不再具有与中央相对抗的物质条件。从此以后,地方割据的局面,遂告结束,中央集权日益高涨,西汉的政权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2023-07-02 17:10:571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的?
《周亚夫》 ——宋代徐钧削平吴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触怒霆。自是君王多任刻,非关许负相书灵。翻译: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用文韬武略一句平叛功成名就,但是一旦与上位者生了嫌隙就容易触怒龙颜大发雷霆。自以为是的君王大多喜欢滥施严刑峻法,致使功臣良将喊冤受辱,这与许负算命无关。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扩展资料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吴楚联军东进,并力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私下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了叛军的粮道。吴兵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国之乱2023-07-02 17:11:041
七国之乱是谁平定
“七国之乱”是汉将周亚夫平定的。周亚夫(?-前143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丞相,太尉周勃的次子。汉文帝时,任河内守,封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任将军,驻军细柳营(今陕西咸阳西南),防备匈奴。治军严谨,迁中尉。文帝临死时嘱咐太子,如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及汉景帝即位,为车骑将军。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以太尉身份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五年后,迁丞相。后因谏废栗太子刘荣等诸事触犯景帝,梁孝王又数言其短,致遭猜忌。后元元年(前143),其子被人告发盗买官器。因受牵连,召诣廷尉,绝食五日,呕血而死。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2023-07-02 17:11:171
汉武帝刘英谋反之谜刘英为什么要发动吴楚之乱?
武王叛乱是因为韩晶皇帝杀了他的儿子?西汉初年刘英领导的吴楚之乱,实质上是汉朝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日益激烈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结果。然而,引起七国之乱的导火线是王武之子刘英和十几岁的翟晶之间的一场比赛,这令人难以置信。韩晶三年前,终于爆发了王武刘英、楚王刘武、王昭刘穗、济南碧光、王玉川刘闲、胶西刘隐、胶东刘雄渠的联合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起义军以“清军一方”、“安陆”、“朱超措”为名,集结大军,闽粤、东岳也派兵跟随。据说赵王刘穗甚至派使者私下联系匈奴,希望出兵协调。吴英把全国的军队都赶到了北方,下令全国宣布我六十二岁,亲自当了总司令。我也是第一批十四岁以下的步兵。在这个国家,每个和我同龄的人都被动员去参军。他们比我小,孩子很少。吴军派兵二十余万到广陵,渡过淮河,进入楚国,加入了楚国的军队。他还派使者到各诸侯国宣布晁错的罪行,希望各国联合起来惩治。刘英说,起义的起因是汉朝侵略诸侯国土地,歧视虐待刘的骨肉,危害国家。陛下病了,迷路了,无法检查。他说,吴灿动员了50万精兵,而南越军队可以向北移动30万人。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宣言,其言辞的傲慢显示了王武和刘英的个性。王武是刘邦哥哥刘茜的儿子。二十岁时,背叛刘邦,平定黥布,被刘邦封为太子。封地有三郡五十三市。据《史记》司马迁《郢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与王、刘英同姓时,刘英拜印书。刘邦把刘英叫到近前,仔细端详他的脸,说:“看你的脸,有叛逆。”我不禁暗暗后悔,但我已经举行了仪式,不能再忏悔了,于是我把手放在背上说:“再过五十年,东南就会有人发动兵变。是吗?”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一定要老实,不能叛逆!首先,刘英答应,“我不敢。”"七国之乱是汉朝中央政府与地方统治者斗争日益激烈的结果。然而,七国之乱是由王武刘英发起的,发生在景帝统治时期,与景帝少年时因游戏而死有关。据公元0755年至79000年的记载,汉武帝刘启不是的长子,也不是幼子,而是的儿子。当刘恒代表他时,皇后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但皇后和三个儿子相继去世,所以刘启能够继承他。汉代《孝经》的记载略有出入,说皇后代王生了四个孩子。刘恒女王还没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就去世了,她的四个儿子也相继死去。杜畿的儿子刘启是长子,所以他被封为王子,而杜畿立即被封为皇后。纪是清河县的平民女子。吕后当政时,她被选为大家闺秀。吕后决定把王子交给女仆。每个女仆有五个王子,他们都在名单上。因为生在清河,他想去离家乡更近的赵,就让太监负责,把自己的名字安排在去赵的五个人当中。不料宦官头子忘了,误把自己的名字叫戴国,并得到了吕后的首肯。大家痛哭流涕,埋怨官员,不想去,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旅游。来到代国后,杜畿是代王刘恒最幸运的事情。她在七年前为王和刘琦生下了女儿。在.下面前180年,中国皇帝世世代代进入长安,继承财富。几个月后,当刘启还是个九岁的孩子时,他被立为太子。秦汉时期,孩子们通常玩一种类似象棋的智力游戏。西汉时,年轻的王子和公主也玩这种游戏。记载文帝在位的时候,吴王去过北京。与楚君的宴会剧中双方发生了争吵。吴是一个傲慢的男孩。他言行不尊重皇太子,还说自己坏话。他的话中有许多矛盾之处。太子一怒之下,把棋盘般的“赌局”扔给了吴王,甚至把对方打死了。遗体被送回吴安葬。王武恨之入骨,认为天下一家,死了就应该葬在长安。为什么要把他送回吴安葬?从此,太子拒绝服从诸侯大臣的礼仪,宣布自己生病了。文帝认为刘英失宠于群臣,自称有病。一定是因为吴王的缘故。他一见吴的使者,立刻把他抓起来问。后来刘英派使者到长安向皇帝进贡,皇帝中国又要求派使者。使者回答说:“其实王武并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朝廷多次审问王武,王武很害怕,说自己有病。”。陛下,请忘记王子过去的错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中国皇帝于是释放了吴的使者,并给了吴王一些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允许他上法庭。吴国七国之乱爆发时,汉高祖刘启年三十四岁。他用“博局”投杀了,但刘英二十多年拒绝入朝。汉武帝刘启和他的父亲汉武帝不一样。他崇刑之名,外无所为,所以嫉恶如仇,苛刻忘恩负义,对诸侯政权和自己的做法早就不满。他继位后,重用晁错,制定了更多的法规,实行“强扶弱”的政策,切断诸侯的封地,还政于中央,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在后宫安身立命。在诸侯国中,吴国当时的国力最强。吴虽已年过六旬,但高瞻远瞩,管理经验丰富。他也有与景王杀子之仇。他得到这个消息,与宿敌恨之入骨,于是联合楚王和另外六个刘姓同宗,爆发了七国乱史。景帝第三年正月,吴冰渡过淮河,会见楚兵,派使者送信,号召各路诸侯以高额回报增兵。西破脊梁,突入景帝弟梁之境,以凌厉攻势向前推进。胶西、胶东、玉川联手。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景帝以周亚夫为邱,率36员大将出击。以曲周为统领,率师攻赵;栾布将军撞见了对方;窦颖将军屯荥阳,被囚禁在赵琪。周亚夫早就用避其锋芒的战术击破吴楚兵。楚王战败后,吴逃到丹徒,加入了东越军队,在那里被东越人杀死。吴楚的叛乱始于正月,终于三月。他率领他的军队来到这里,打败了三国的士兵,并带领他们回到中国。胶西王自杀,胶东王、玉川王、济南王被处死。齐王三月交战,皆败而死。赵与匈奴约好,但现在诸王已败,匈奴当然不肯入。不久,王昭被栾布围困,战败后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彻底解决。2023-07-02 17:11:361
西汉的“七国之乱”中的各王,从血统上说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2023-07-02 17:11:441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哪里?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2023-07-02 17:11:521
谈前汉吴楚七国之乱及其影响(下)
三、 七国之乱之深远影响 七国之乱对于前汉政治之影响至为深广,它宣告高祖分封制之终结,汉随秦后,汉以反秦始,然而七国乱后,汉朝在职官制度上,基本上祖述秦朝的政治体制。《汉书·武五子传》记述燕剌王刘旦上疏曰:“高皇帝览踪迹,观得失,见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规土连城,布王子孙,是以支叶扶疏,异姓不得间也。今陛下承明继成,委任公卿,群臣连与成朋,非毁宗室,肤受之愬,日骋于廷,恶吏废法立威,主恩不及下究。”到武帝朝,削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然而武帝晚年也立即品尝了削藩导致的恶果,霍光之所以能够操弄大权,挟昭帝以令天下,此与汉刘宗室受到打压有绝大之关系,宗室被彻底边缘化,从而失去了对于朝政制衡的力量。因此,观刘旦上述言论,身为武帝之子,他亦有感于宗室之备受冷落,然而实质上,此根源于乃父、乃祖之酷政,刘旦岂可熟视无睹乎?唐李翰《汉祖吕后五等论》云:“揆夫高祖造汉,殷鉴亡秦,宗族无尺土之封,子弟立空虚之地,故众枝莫助而孤根易拔,封建之心肇于此矣。”(《文苑英华》卷七四一,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868页)世事得一利者或受一弊,尽获其利而丝毫不蒙其害者,实属罕见。高祖分封有当时形势之需要,而文景武帝削藩,也出自新时期新态势之诱惑,其历史必然性均不容否定。于是,前汉政治至此之走向,就须以平定七国之乱作为新的逻辑起点,此后前汉兴衰存亡都与之有不解之缘也! 《盐铁论·晁错》曰:“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弑君,子罪莫重于弑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义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3页)武帝时期,朝廷诛灭淮南、衡山王之叛逆,实际上可以视为继七国之后,削藩行动之延续。若分析这段话,前半段关于淮南、衡山王,对照《汉书·武帝纪》元狩元年夏四月丁卯诏曰:“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弑,此朕之不德。”这是武帝颁布的定谳之词,不容质疑。所以上述大夫前半段话,绝不敢为淮南、衡山申冤,要与武帝诏书保持一致,遂认同淮南、衡山咎由自取;而后半段话,却指斥晁错无事生非,以致宗室、诸侯、蕃臣和骨肉均与朝廷离心离德,削弱了汉刘政治之根基。言下之意,认为吴楚七国有蒙冤之哀痛,看到了汉刘政治已经陷入危机之中,颠覆了景帝消灭七国之正当性。 全祖望《题汉书吴王濞传后》云:“七国既败,乃下诏令诸将以多杀为功,想见天资之刻薄,追思杀三公以谢七国,不亦耻乎?予尝谓景帝最庸,唐昭宗尚不肯遽害杜让能,景帝出其下矣。既败而始令多杀,何不追雪三公耶?”(《鲒埼亭集汇校集注》,第1291页)景帝所作所为确实体现了其十分残忍的性格,然而,不可据此遽然认为景帝与文帝有显著的差别,《史记·孝景本纪》之“太史公曰”指出景帝如此行径,乃缘于“至孝景,不复忧异姓”,时势令景帝有条件肆无忌惮地削藩而已。景帝以及后继者疯狂地迫害吴楚叛乱者,《汉书·西域传》曰:“……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楚王刘戊的孙女被当做和亲匈奴之“公主”,祸及子孙,其惨烈难言矣! 景帝乘势进逼,彻底瓦解藩国之威胁,即使在表面上尚需维持朝廷与宗室休戚与共的外在形式,而实际上诸侯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横遭剥夺。《汉书·高五王传》云:“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贫者或乘牛车。”诸侯与朝廷已经形如陌路之人。 而且朝廷举措表里不一,十分虚伪,譬如《汉书·楚元王传》云:“汉已平吴楚,景帝乃立宗正平陆侯礼为楚王,奉元王后,是为文王。”按照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谈“景帝三年以后楚国沿革”云:“景帝三年,楚王戊反诛,其地本应尽入于汉,只因文景二代皆‘尊宠元王",故立其少子礼为楚文王,以续楚元王后。因此刘礼之国仅有彭城及其附近数县之地。”(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楚元王之继位者实质上是徒有虚名罢了。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云:“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王必欲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应之。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不应,而往来使越;至衡山,衡山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王于济北以褒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以边越,数使使相交,徙为衡山王,王江北。”在七国乱中,淮南、衡山看似逃过一劫,但波澜不惊是暂时的,他们终究难躲厄运之降临,淮南王等对此了然于胸。周振鹤也谈及“济北国沿革(含平原郡)”云:“景帝三年,平定吴楚之乱以后,乘势收夺各诸侯国支郡,并且借更徙诸侯王之机,缩小其封邑。七国之乱,济北王未参与其事,不便削其版图,遂徙其王淄川,小其国。景帝四年,徙衡山王勃王济北,表面原因是酬其不反,但并不予其济北全部,而是乘机分济北置平原郡属汉,以缩小了的济北郡王之。同时,徙庐江王王衡山,收庐江、豫章二郡属汉。”(《西汉政区地理》,第105页)此种乾坤大挪移,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在处理藩国问题上,朝廷几乎可以高枕无忧了。 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撰的《淮南子》,最典型地发泄了诸侯被削之愤懑,《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智伯招致祸害的缘由:“智伯求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与之。任登曰:‘智伯之强,威行于天下,求地而弗与,是为诸侯先受祸也。不若与之。"宣子曰:‘求地不已,为之奈何?"任登曰:‘与之使喜,必将复求地于诸侯,诸侯必植耳。与天下同心而图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而授之。又求地于韩康子,韩康子不敢不予。诸侯皆恐。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于是智伯乃从韩、魏围襄子于晋阳。三国通谋,禽智伯而三分其国。此所谓夺人而反为人所夺者也。”(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3页)面对七王的悲惨下场,淮南王感同身受,其兔死狐悲之感,至为强烈。景帝至武帝,朝廷削藩势如破竹,所等待淮南王者,无非与七王一样,任其宰割,自己行将一无所有,此种焦虑,非他者所能体会。因此,淮南王视景、武二帝高举削藩之利剑,乃多行不义,一如智伯得寸进尺,欲壑难填。《淮南子·齐俗训》说:“智伯有三晋而欲不淡,林类、荣启期衣若县衰而意不慊。”上天不会永远眷顾得意者,武帝最后也会遇到克星,然后,受压迫者同仇敌忾,推翻景帝或武帝宝座,令他们亦如智伯一样,死有余辜,诸侯王得以一泄胸中积压之忿恨。此节文字,淮南王对“夺人而反为人所夺者也”,寄寓着不可告人之幻想。 而造化弄人,武帝身后,竟然由一年仅八岁的昭帝继位,据说其人实非武帝之子,果真如此的话,文帝之一脉在西汉的历史上也不过昙花一现耳!淮南王的诅咒竟然应验了!但是文景武祖孙三代至少以削藩改变了高祖所奠定的政治格局,前汉政治出现外戚擅权的新特征。 《汉书·楚元王传》云:“向每召见,数言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方今同姓疏远,母党专政,禄去公室,权在外家,非所以强汉宗,卑私门,保守社稷,安固后嗣也。”刘向所言,几乎成为前汉元、成、哀三朝政局的真实写照,岁月逾迈,直接导致了王莽之篡汉! 钱穆《国史大纲》也谈及西汉封建之兴衰,他说:“吴、楚七国乱后,宗室地位日削【宗室只宜封建,不宜辅政,以其地近而势逼。封建政制既不能复活,则宗室地位自难再兴。】,功臣传世渐久,亦不保其位【世臣与封建相扶翼,封建既不可复,世袭之制,亦不足持久。】,于是王室依仗乃惟有外戚【如景帝平吴、楚兼用周勃(功臣——应是周亚夫——笔者按)、窦婴(外戚)。武帝初立,窦婴、田蚡继相,皆外戚又渐得势之征】。”(《国史大纲》上册,《钱宾四先生全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80页)此种概括是精确的,其间,吴、楚七国之乱,堪谓前汉走向末路之重要原因,当一个政权出于人性之贪婪,毫不加以节制,并借助权势将此种人性的阴暗面极大化,甚至连有血缘的宗亲也要竭力排斥、摧毁,然则它与所有臣民的关系就更难以摆正,这个政权必定走向彻底的腐败,总之,不管它如何获取权力,其亡也忽焉,就成为历史的宿命!2023-07-02 17:11:591
吴王刘濞为何发动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雕像 吴王刘濞谋反是因为汉景帝杀了他儿子?西汉初年,吴王刘濞领导的吴楚七国之乱,实质上是汉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政权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尖锐的结果,但是引起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却是吴王刘濞的儿子与景帝少年时的一场游戏引起的,令人不可思议。 汉景帝三年(前154),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的联合叛乱终于爆发,史称七国之乱。 叛军以“清君侧”、“安刘氏”、诛晁错为名,军势浩大,闽越、东越也曾发兵追随。据说赵王刘遂甚至还私下派使者联络匈奴,希望能够发军策应。吴王刘濞倾全国兵力北进,又号令国中,宣布寡人年六十二,亲自作统帅,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国中凡年龄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者,皆动员从军。吴军调发二十余万人,于广陵发军,渡淮而进,与楚军会合。又派遣使者致书各诸侯国,公布晁错罪状,希望各国合兵诛之。 刘濞宣称此次起兵的缘由,是汉王朝有贼臣专权,蓄意侵夺诸侯国土地,歧视虐待刘氏骨肉,使国家社稷受到危害。而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他号称吴国可以动员五十万精兵,再加上南越军队随从北上的,又可得三十万人。 这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告,其文词之狂傲,表明出了吴王刘濞的个性。吴王刘濞是刘邦的哥哥刘喜的儿子。二十岁时,曾经从刘邦平定黥布反叛,被刘邦立为吴王,封地有三郡五十三城。根据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的记载,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分封同姓王时,分封到刘濞的时候,刘濞跪拜受印。刘邦又召刘濞近前,仔细端详其面相,说道:“看你的面容,有反叛之相。”心中不免暗自悔恨,但是已经举行过仪式,不便悔改,于是手拊其背又说:“再过五十年,有人将在东南方向发起变乱,难道就是你吗?不过,你要记住天下同姓为一家,一定要老老实实,不得反叛!”刘濞顿首保证说:“不敢。” 七国之乱是汉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政权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尖锐的结果,但是,七国之乱最先由吴王刘濞发起,又发生在景帝年间,与景帝少年时的一起由游戏引起的死亡事件有关。 《史记·孝景本纪》记载说,汉景帝刘启在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中,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少子,为窦姬所生。刘恒在代地时,王后曾经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但王后和这三个儿子都先后去世,于是刘启得以继立。《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的记载稍许有些不同,说到代王王后生子四人。王后在刘恒尚未即帝位时就已经去世,此后所生四子也先后病死。窦姬所生刘启年龄最长,于是得以立为太子,窦姬随即也被封为皇后。 窦姬是清河郡平民女子,吕后当政时,以良家子身份被选入宫。吕后决定出宫女赐诸侯王,每位诸侯王五人,窦姬也在名单之中。因为出身清河,希望能够前往赵国,可以离家乡近一些,于是求人嘱托主持此事的宦官,将名籍一定安排在前往赵国的五人之中。不料主事宦官疏忽遗忘,误置名籍于代国,并且得到了吕后的批准,已经无法改动。窦姬悲伤涕泣,埋怨宦者,不愿前往,但无奈之下只能成行。来到代国之后,代王刘恒最为宠幸的就是窦姬。她先为代王生下女儿刘嫖,惠帝七年(前188)又生下刘启。在这一系列的阴错阳差的情况之下,西汉王朝进入了文帝时代。 前180年,汉文帝从代地进入长安,继承帝位。几个月之后,刘启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儿童。秦汉时期,儿童一般都玩一种类似于现在棋类的智力游戏,在西汉皇室内部,年少的王子、公主也有此类的游戏可玩。司马迁在《史记·吴王濞列传》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当政时,吴太子曾经进京晋见。与皇太子刘启一起宴饮博戏。双方在博戏时发生了争执。吴太子是一个性格蛮横的少年,言行之中对皇太子并不恭敬,还出言不逊,言语中多有冲撞。皇太子愤怒,操起类似于棋盘的“博局”掷击吴太子,竟然将对方击杀致死,尸体被送回吴国安葬。吴王怨怒,认为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该葬在长安,何必再送回吴国安葬。自此吴王不遵藩臣礼,称病不朝。 文帝推想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的原因,一定是因为吴太子的缘故,见到吴国使者前来,马上抓起来询问。后来刘濞再次派使者到长安向天子致礼,汉文帝又询问使者。使者答道:其实吴王确实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是朝廷多次审讯吴使者,吴王心中惶恐,因此称病。请求陛下忘记吴王以前的过失,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于是释放了吴国使者,又赐予吴王几和杖,以其年老,准许他可以不必上朝。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曾经以“博局”掷杀吴太子的汉景帝刘启年三十四岁,时吴王刘濞已经拒绝上朝二十余年。汉景帝刘启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不同,他外尚无为而内崇刑名,好忌恨,苛薄寡恩,对于诸侯王割据一方、各行其是早已有所不满。继位之后,他重用晁错,更定法令,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夺诸侯封地收归中央,以尊天子而安宗庙。诸侯国中,其时吴国国力最强。吴王虽年过花甲,但老谋深算,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与景帝有杀子之仇,得到这个消息,旧仇新恨一起迸发,于是联合楚王等六个刘氏同姓王共同起兵,爆发了这起史书所称的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正月,吴兵渡淮,与楚兵会合,派使者送信,号召各诸侯起兵,并许以高额赏赐。吴楚兵西破棘壁,攻入景帝弟刘武的封国粱境,乘胜而进,攻势锐利。胶西、胶东、菑川等三王合兵围齐。 七国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以曲周侯郦寄为将,率师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周亚夫用以逸待劳,避其锋芒,断吴楚粮道等计策,大破吴楚兵。楚王兵败自杀,吴王濞逃到丹徒,投东越军中,为东越人所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以失败告终。栾布率兵至齐,击破三国兵,三国引兵归国。胶西王自杀,胶东、菑川、济南王被处死。齐地诸王起兵历时三月,事败皆死。赵王本与匈奴相约,现今诸王兵败,匈奴当然不肯入边。不久赵王受到栾布的围攻,兵败自杀。至此,七国之乱全部平定。2023-07-02 17:12:061
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将领是谁
周亚夫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景帝于是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到了灞上时,遇到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赵涉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 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都有些军心不稳了。 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可惜一代名将最后却饿死狱中。。。2023-07-02 17:12:142
参加“吴楚七国之乱”是哪些国家?叛乱的主谋是谁?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三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2023-07-02 17:19:131
其后四岁文言文翻译
1.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 [译文]: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因而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与越王讲和说:“孤立无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愿,从前我曾在会稽得罪您,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如能够与您讲和,就撤军回国了。今天您投玉足前来惩罚孤臣,我对您将唯命是听,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会稽山对您那样赦免我夫差的罪过吧!”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用斧头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身边。"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自杀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嚭。 2. 文言文翻译的好的进来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 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转眼之间,李广已在家居住了几年,李广与前颍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射猎。有一天夜间他带一名骑从出去,与人在乡下饮酒,回来走到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广通行。 李广的骑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前任的呢!”便让李广住在亭下。 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斩了他。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 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 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 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因此,他带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过了不久,石建死,于是皇上召令李广代替石建作郎中令。 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抗击匈奴。许多将领杀敌斩首的数目符合朝廷奖励的规定,因功封侯,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过两年,李广作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 李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他向李广报告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啊!”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 接着李广布成圆形阵势,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将要用尽。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发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敌人的裨将,射杀数人,敌人攻势逐渐减弱。 这时天刚黑,将吏士兵都面无人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更加努力整顿军队。军中从此更佩服他的勇气了。 第二天,再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来到,匈奴军队就解围而去。汉军因疲劳,不能追击。 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收兵回去。 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未能在约定日期到达,判处死罪,出钱赎为平民;李广所立的军功和应得的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 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升到禄秩二千石。孝武帝时做到代国的相。 元朔五年做轻车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合于封赏的律条,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间,代替公孙弘做丞相。 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名声在李广之下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职在九卿以下,而李蔡作了列侯,职位高至三公。 李广部下一些军吏士兵也有的得到封侯。李广曾经与星象家王朔私下交谈,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各部队一些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并不在人后,却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想想,是不是做过悔恨的事?”李广说:“我过去做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降了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诈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们杀死了。 直到现在最悔恨的只有这一件事。”王朔说:“罪祸没有比杀投降的人再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天子以为李广年老,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 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 出塞以后,卫青捉到俘虏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 3. 龙城飞将 1.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严武(726—756)《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4. 用兵四治文言文翻译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军队的锐气可以使之衰懈,将帅的意志和决心也可以使之动摇。军队初战,士气锐盛,继而懈怠,最后衰竭。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待其士气懈怠和衰竭之时再行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变化的一般法则。以我之整治对待敌人的混乱,以我之沉着冷静对待敌人的轻躁喧闹,这是掌握军队心理变化的一般法则。以我之近直对待敌人的迂远,以我之休闲安逸对待敌人的奔走劳顿,以我之足食对待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一般法则。不要去拦截军容齐整、部署周严的敌人,也不要去攻击阵势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掌握应变策略的一般法则。 5. 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里,而由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统领。 这时单于发觉了这个策略,就撤走,汉军都没有立功。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 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6. 文言文《飞将军》的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原文: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传》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梗概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二、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 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 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土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 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成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土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7. 欧阳公四岁而孤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8. 有关范云八岁的文言文翻译 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 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叛军捉住,沈攸之召见他与他谈话,声色非常严厉,范云神情气色不变,沉着回答。 沈攸之听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召他来命他给城里送信。 城内守军有人主张把范云杀掉,范云说:“我有老迈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会危及他们,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心甘情愿,死而无悔。”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交好,于是就免他一死。 9.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2023-07-02 17:19:201
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
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经和大臣约定,只封刘姓的做王。但吕后掌握政权后,却让姓吕的做王,引起刘姓王的不满。汉景帝做皇帝后,中央权利和地方王国的权利矛盾激化,大臣晁错建议景帝减少诸侯王的管辖地,防止他们和中央对抗,结果成了七国之乱的导火线。 公元前154年,吴王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首先叛乱,接着楚王等六个王也叛乱了。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领兵平定叛乱。周亚夫截断了吴军的退路,经过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2023-07-02 17:19:291
什么是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卫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长宜子孙”四神纹镜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徙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卬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卬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鄣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A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阊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23-07-02 17:19:551
汉初吴楚七国之乱始末
汉初吴楚七国之乱始末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七国之乱的经过诛杀晁错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汉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汉景帝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击败吴楚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刘武向朝廷告急,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于是周亚夫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汉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周亚夫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刘戊自杀而死。平定叛乱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在赵地,郦寄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七国之乱结果七国之乱,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这次叛乱,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七国之乱后续影响七国之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汉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诸侯国虽仍然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平叛战争的胜利,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族人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2023-07-02 17:20:021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乱平,对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的历史都是一大贡献 吴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 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 王卬。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 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 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7人。此后,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 沙王吴芮以外的6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 土分封自己的兄弟侄9人为王,即同姓9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大大超过中央政权所保留的15郡的土地 和户口。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 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王的高祖诸子,控制 很严,有些国王什至被摧残致死。 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 郡地给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 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 政变。 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 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 刘将阁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 和,伺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他们 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 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 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 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 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国是拥有110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 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 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 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的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 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袁盎、晁错等对淮南王长骄矜不法,提出 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 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分割齐 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 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时,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 王长谋反,被废徙蜀,死于道中。这些都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加深,是更大的 叛乱的先兆。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 《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又削吴王濞会稽等 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印联 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卬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 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 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 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侯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守城,济北王志和 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62,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 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 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 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仍封兄子刘 濞为吴王。 吴国是有50余城的大国。吴国的鄣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江之南)产铜,滨海 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 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 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 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棋盘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 疑,吴王濞自此20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 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20余万,还兼领楚 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淆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 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 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 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 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 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 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 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 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 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 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 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 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沙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 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 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与 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 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 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 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从分封制度上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 造了必要的条件。2023-07-02 17:25:411
什么是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卫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徙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长宜子孙”四神纹镜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徙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卬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卬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卬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鄣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殽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阊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23-07-02 17:25:491
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楚王墓兵马陶俑出土现场 徐州市郊狮子山村土 吴楚七国之乱图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23-07-02 17:25:561
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叛乱是怎么回事??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太子因为一盘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长子,而且一点没有道歉的意思,这使刘濞大为恼火。当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晁错的父亲得知此消息,立即大骂晁错不孝,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在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远见。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无理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虽然晁错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这样削藩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像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2023-07-02 17:26:041
谁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周亚夫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 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兵。 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 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 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 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 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 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 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 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 东越人杀吴王濞。 楚王戊也军败自杀。 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 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 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 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 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2023-07-02 17:26:101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 七国之乱原因 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一日两小儿在 下棋 ,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 天下 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 军事 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现今的扬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义,向西进发同西面的楚君会合共同朝着长安奔去。会合后的吴楚两军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军队,同时的齐王守在临淄不出,赵王则勾结匈奴意欲共进长安。 得知叛乱后的汉景帝开始准备出兵镇压一事,此时有人建议诛杀晁错以应付七国的“清君侧”之由。汉景帝批准了,于是倒霉的晁错被满门抄斩,晁错本人也被腰斩在东市。然而这并不能平息七国之乱,因为七位诸侯只是打着“清君侧”作为幌子而已,实际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后汉景帝终于以晁错为代价,决心扫除七国。 吴楚等国的联合军队遭到了处在长安和东边诸侯国之间的梁国的顽强抵抗,虽然吴楚竭尽全力攻城,却始终不见成效。就在叛军攻打梁国的时候,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暗地里阻断了叛军的粮草供给。不久吴楚等国的联军因为粮草不足,士兵饥饿导致战力不足。于是被朝廷的军队大败,吴王率残军难逃到东越的境内,却反被越王杀死,献给汉朝,其他的诸王都像楚王一样自杀身亡。七国之乱也就此结束,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极大地增加了。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刚登基不久的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开始对已经实力膨胀的诸侯王进行削弱。然而早已坐拥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的诸侯王们不同意中央的削藩政策,于是有了起兵造反的征兆。 在中央朝廷有了削弱诸侯国的动向之后,早就觊觎皇位的吴王刘濞北上同胶西的刘昂密谋造反,说事后二人平分天下。同一时间,刘濞也派心腹到其他如楚、赵等国通信,告知起兵造反的事。由于七位诸侯王的利益一致,所以立马达成了协议。在景帝剥削了吴王的部分封地后,刘濞就诛杀了中央王朝在吴国设立的多为官员,并召集了青壮男丁三十余万,正式起兵。 当汉景帝得知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消息后,还听取了袁盎的建议,诛杀了御史大夫晁错,试图以此来安抚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的刘濞等人。但是晁错是被诛杀了,吴王等诸侯王们并不罢兵,而是继续举兵西进。于是无奈的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军队东下征讨叛军。 吴王刘濞的三十万军队同楚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军队会合后,立马增至五十万,在军队数量上远远压倒中央朝廷。但是叛军在梁国境内遇到了抵抗,吴王刘濞采取了错误的战术,在梁国费时费力攻打城池。这被绕后的周亚夫抓住机会,切断了叛军的粮草,并同梁国守军合力击败了叛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境内,但是被越王诛杀,并将头颅献给了汉朝。其他诸侯王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就此结束,周亚夫率领军队前前后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猜你喜欢: 1. 酎金夺爵的历史背景介绍 2. 汉武帝杀窦婴的三点原因 3.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4. 2016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2023-07-02 17:26:171
汉朝为什么会出现“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 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 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 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 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 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 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 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 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 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 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 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 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 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 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 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 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 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 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 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 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 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 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 城阳王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 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 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 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 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 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 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 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 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楚王墓兵马陶俑出土现场徐州市郊狮子山村土 吴楚七国之乱图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 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 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 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 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 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 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 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 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 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 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 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 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 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 东越人杀吴王濞。 楚王戊也军败自杀。 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 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 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 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 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23-07-02 17:26:231
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反映了当时社会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朝汉景帝时期,时间是公元前154年。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联合发起的叛乱。最终被汉廷和梁国联手平定。 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 天下 而治。刘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景帝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 历史 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如何评价七国之乱 现代 历史学 家翦伯赞: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平定以后,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中国史纲要》) 北华大学东亚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刘国石: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 七国之乱的结局与影响 叛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并进一步采取 措施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1、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2、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诸皇子为诸侯王。 3、取消诸侯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 4、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 政治 权力。 5、规定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至此,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2023-07-02 17:26:301
汉朝景帝时期的吴楚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族诛。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像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汉廷为何速胜?叛军为何速败?其答案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如平民赵涉向周亚夫建议:汉军经蓝田出武关,即可迅速控制洛阳军械库,又可避开吴楚伏兵,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 策略、战略得当。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此计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人才运用得当。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帅得人。而吴王濞虽能广泛招纳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吴楚之乱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2023-07-02 17:2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