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奕詝与奕欣一母所养,为什么他们最后会反目成仇?

2023-07-03 11:14:08
共6条回复
u投在线

在中国历朝历代封建君王家中,立储君一直都是封建王朝最重大的事,在古代有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皇帝立储这件事——国本之争。每次国家老皇帝死亡,新皇帝登基的时候,更是危机四伏,群魔乱舞。

雍正皇帝的继位诏书,“传位于四皇子”和“传位十四皇子”的小道消息一直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雍正皇帝剧照

咸丰皇帝继承皇帝大位也有一些八卦传闻,而这些八卦传闻的主角基本都是恭亲王奕欣,也就是后来的“鬼子六”。

道光皇帝前前后后有名号的皇后和妃嫔有20多人,一共给他生了10个公主、9个皇子。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大阿哥奕纬夭折。此后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先后年幼夭折,让道光皇帝伤心不已,直到四阿哥奕詝、五阿哥奕誴、六阿哥奕欣出生。其中五阿哥奕誴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过继给和硕惇恪亲王绵恺(旻宁亲弟弟)为嗣,承袭郡王位。

道光晚年,虽然庄顺皇贵妃陆续生了七阿哥奕譞、八阿哥奕诒和九阿哥奕譓等三个皇子,但在道光皇帝选立皇储时他们都比较年幼,所谓国有长君,所以,在这些皇子中,真正可以被立为太子的只有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欣。

清朝续文献通考

咸丰皇帝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乾清门二等侍卫颐龄之女,道光初年入宫,赐号全嫔,道光三年(1823年)册封为全妃,道光五年(1825年)册封为全贵妃。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在圆明园内生下四阿哥奕詝。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月,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死后不久,奉皇太后懿旨,全贵妃晋封为皇贵妃,代为皇后管理后宫各项事务。

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道光皇帝正式册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33岁的皇后钮祜禄氏病死。她死的时候四阿哥奕詝还不满10岁,道光皇帝就让皇六子奕欣的生母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奕詝为道光皇帝的正统皇后所生,又比奕欣大一岁,但奕欣的能力远胜过奕詝,又备受宠爱,道光皇帝曾经以“白虹刀”赐给奕欣。

虽然没有奕詝与奕欣两兄弟政治斗争的记载,但是里面却有他们老师的身影。

《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令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清朝野史大观·文宗得储位之异辞》记载:“皇四子之师傅为杜受田,皇六子之师傅为卓秉恬。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借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杜受田

虽然各个史料上的说法各异,但是咸丰皇帝不是凭借自己的才能而是凭借师傅杜受田出谋划策迎合道光皇帝的心意而得到皇位的是没有异议的,这使得自幼聪慧的奕欣有所不服,也使得自我感觉不如弟弟的咸丰皇帝对着自己的弟弟有一种自卑感,这也种下了奕詝、奕欣兄弟失和反目的重要原因。

道光皇帝晚年,身体越来越不好,就让四阿哥奕詝替代自己阅览奏章和召见军机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道光皇帝感到自己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拖着病躯在圆明园召见军机大臣,讨论传位大事。

第二天道光皇帝再次病危,急忙诏令宗人府宗令、定郡王载铨,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秘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及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文庆等十位重臣到病床前开启密匣,拿出道光皇帝手诏:“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道手诏:“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欣封为恭亲王。”而后道光皇帝逝世。

这两道上谕充分说明当初道光皇帝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心理,虽然最后决定传位于奕詝,但也不能委曲了自己宠爱的奕诉,所以,在立奕詝为皇帝的同时,也将奕欣封为亲王。

西方人描述的恭亲王奕欣

而这两道诏书虽然是道光皇帝对兄弟两的好意,最好却适得其反,反而再一次强化了咸丰皇帝自觉不如自己弟弟奕欣的感观,也再一次加大了奕詝与奕欣这对兄弟之间的裂痕。

有一道传闻也从侧面证明了奕詝与奕欣这对兄弟的不和。有传闻说道光皇帝最先立的太子就是奕欣,也是按照秘密立储制度,将名字写上了黄绫,可是被一个内监看到“末笔甚长”,怀疑是奕欣的“欣”字,于是“其事稍闻于外”。这种传言被道光皇帝听到,以为奕欣暗自揣摩圣意,四处散播,明显不够成熟稳重,难以担当大任,故“知而恶之”,乃将奕詝代替奕欣立为太子。

这个故事的逻辑更顺畅,但是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就无法判断了。

奕詝登基,成为咸丰皇帝。咸丰元年遵循道光遗诏册封奕欣为恭亲王。同时追封自己的兄长奕纬、奕纲和奕继为郡王,追封自己的弟弟奕譞为醇郡王,奕诒为钟郡王,奕譓为孚郡王。

刚开始,咸丰皇帝即位,年纪尚幼,于是就让恭亲王进了军机处,咸丰皇帝认为要秉承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训,应付清王朝越来越乱的军国大事,而双方的确因为国家日衰、朝局艰难而有一段还算不错的亲密关系。

咸丰三年(1853年)十一月,恭亲王奕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不久后便成为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常被咸丰皇帝召见,商议军国大事。

但奕欣为人直率,敢于担当,经常与昏庸无能的咸丰皇帝意见相左,奕欣虽然不敢直接反对咸丰皇帝的意见,却依然导致咸丰皇帝的反感,久而久之,兄弟之间感情上的裂隙越来越大。

最后,在奕欣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是否尊封为皇太后一事上近乎决裂。

恭亲王奕欣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博尔济吉特氏,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生。刚入宫的时候被册封为贵人,很受道光皇帝的宠爱,道光六年(1826年)册封为静嫔,道光七年(1827年)四月册封为静妃。道光十四年(1834年)册封为静贵妃。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死后不久又晋封为皇贵妃。

康慈皇贵太妃一生共有三男一女,除皇六子奕欣外,还有早殇的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下嫁景寿的皇六女固伦寿恩公主。

咸丰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死得早,道光皇帝就让恭亲王的母亲静贵妃抚养咸丰皇帝长大,静贵妃对咸丰皇帝一直关怀备至,因此咸丰皇帝和恭亲王从小就很亲近,之间更像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所以,咸丰皇帝登基之后立即尊封她为康慈皇贵太妃,咸丰皇帝还经常到她的寝宫―—寿安宫去问候她,与她同桌进膳,敬她如敬自己的母亲。

但有一件事始终是两人之间的一道鸿沟,在清朝,只有皇后才能入太庙,咸丰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早逝,把咸丰皇帝视为己出的静妃,很希望在咸丰即位后能给自己加封为皇太后,但皇帝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表示,只是在其即位后,封赐给她贵太妃的称号。

meira

他们反目成仇的原因就是因为皇位,一个能力强却无缘帝位,只当了恭亲王。一个能力一般却当了皇帝,心里也是有些自愧不如的,双方都互相忌惮,最后矛盾越来越深,结果反目成仇。

tt白

这是因为奕欣本来是皇位的候选人,但是咸丰使用了策略,得到了皇位,为了争夺权力,他们当然会反目。

安徽路人假

奕詝与奕欣虽然为一母所养,但是他们最终反目成仇,主要是因为道光皇帝在继承人的处理上不妥当,对于偏爱的奕詝即便没有成功上位,也依然封为亲王,这让奕欣心中不安。

阿里阿涅德

因为奕欣本身非常有能力,并且道光皇帝对他赏赐非常高,导致咸丰皇帝非常难受,所以两人反目成仇。

西柚不是西游

因为他们两个人野心很大,为了争夺利益站到了不同的阵营里。

相关推荐

恭亲王奕是怎么死的 ?

去世 公元1898(光绪二十四年),奕訢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谥“忠”,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咸丰年间,奕訢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逝世,谥号为“忠”。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2023-07-03 09:55:121

道光帝最有才的儿子弈訢,文武双全为何错失皇位?

弈欣天资聪颖,从小就刻苦学习,能文能武懂得谋略。弈欣也正是因为他的聪明直率而没有继承皇位。一个国家能够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贤明的君主,其次是有一个优秀的继位者。道光帝死选继位者时放着能力出众且很有谋略的皇六子奕欣不选,偏偏选了一个刚愎自用,还身体羸弱,没有真才实能的皇四子奕詝。这也许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弈欣和弈詝小时候也是很要好的兄弟,弈詝十岁时丧母,被道光帝交给弈欣的母亲静贵妃抚养,所以两人小时候是很要好的,从道光帝的儿子中选取继承人,筛选到最后也就只有弈欣和弈詝有竞选皇位的资格。道光帝为了确定最终继位者,为了选出能文善武的继位人,道光帝让他们两个比赛打猎,以谁打的猎物多来确定他们的武功。弈欣百步穿杨所获猎物最多,而奕詝就一箭未发,没有任何收获,老皇帝颇为不解询问奕詝为什么,弈詝听从谋士安排哭着说不愿伤害动物,道光帝心软奖励了弈詝。这一局弈欣败了。道光帝临死前把二人叫到身边来让二人谈论治国安邦之道,弈欣对于如何治国谈论一番,治国的方法也很实用,然而弈詝却只在道光帝的身旁哭泣,这打动了道光帝,最后道光帝放弃了能文善舞的弈欣,选择了无所作为的弈詝。说到底道光帝最终选择了虚伪做作的弈詝而放弃了有真才实能且率真的弈欣,弈欣也正是因为他的聪明率真而与皇位失之交臂。虽说这是传说,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2023-07-03 09:55:209

奕訢曾经离皇位只有一步,为何却输给了奕詝,他后来怎样了?

后来奕欣当了摄政王,没有获得王位,因为晚清皇帝给人的印象太弱了,特别是道光一开始,清朝皇帝就无法实现中兴。换句话说,当道光皇帝晚年选择继承人时,他也产生了一些纠结,因为当时有两位更适合当皇帝的王子,一位是四兄弟,另一位不是真正喜欢道光的,但西亚的母亲是当时道光皇帝最喜欢的孝道皇后。而另一位则叫奕詝,文武双全聪明,其实这两位王子都想把王位传给六兄弟,把奕詝作为传位继承人的诏书写下偷偷地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然而,道光皇帝即使这样做了,仍然觉得奕欣对自己的心更感兴趣,觉得欠了他,所以他又把奕詝加封了。他虽然在皇位上没有成功,但他是晚清官场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成为了摄政王。我们应该对"洋务运动"有一些了解。我们应该记住,易在推动这场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这件事已经在这里发生了,但历史上有一个未知的故事。换句话说,在牌匾后面的皇旨中,最初写的是六阿哥的名字,而不是那个时候的四阿哥,那么为什么后来的咸丰皇帝?有人暗中改变了皇位的内容吗?还有人想篡夺王位吗?其实都没有,其实不是别人改的,是道光皇帝自己改的,为什么要改皇旨呢?六哥也没有失宠啊,也没有出什么差错,为什么好王子改变了主人,其实这个过程很简单,当时道光皇帝写皇旨的时候,一边有一个小太监,因为小太监受人指使,所有偷偷的换了圣旨。
2023-07-03 09:55:5611

差一点担任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后期慈禧太后在大清国已是一手遮天,满朝文武,无人敢和她争斗。奕u4723和慈禧的确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奕欣一直以来,也一直手握重权,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慈禧也十分的忌惮他,后慈禧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1894年,时值甲午之战,慈禧迫于压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u4723,奕u4723也因此再一次领班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此时的奕u4723已经61岁,赋闲在家十年,慈禧在这10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已经不是奕u4723所能够对付得了的。在奕u4723的后半生,因不断受到慈禧的打击,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早先的锐气逐渐消失,到晚年更是消沉,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即使他虽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却没有再和慈禧争斗的能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奕u4723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
2023-07-03 09:57:189

盟友还是敌人,慈禧跟奕訢,他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其实是盟友关系。其实慈禧与恭亲王有着共同的利益才能导致他们成为盟友的。到最后恭亲王成功的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傀儡。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所以他与咸丰皇帝是兄弟。当时恭亲王在朝中的官职是军机大臣,可以说直接听从皇上的命令。当时恭亲王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他只听皇上的命令,其他人的命令他可以不用去遵循。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战败咸丰皇帝由于不想做出头鸟就任命恭亲王去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北京条约》完全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恭亲王在这个条约上签字无疑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不但让中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还背负着卖国贼这样的骂名。即使这样恭亲王还是临危受命,选择在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就是因为恭亲王的这个举动,才让朝中不少大臣都对他非常的鄙视。仿佛这场战争的失败只与他自己有关一样。其实当时咸丰皇帝按照以前与列强的要求保持了恭亲王的职位。等到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恭亲王选择与慈禧太后连手掌握朝中势力。当时他与慈禧太后一起发动政变,并且政变取得了成功。可以说就是因为恭亲王与慈禧太后联合才让恭亲王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恭亲王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虽然当时他的官位非常的高,但是实权却依旧落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所以恭亲王其实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2023-07-03 09:58:1512

清代,奕訢在慈禧夺得权力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为何慈禧太后后来越来越讨厌他?

因为最后他们的政治观点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一山是不容二虎的,慈禧太后自然就会越来越讨厌他了,没有把他杀掉对于慈禧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容忍了。奕欣是清末政治家、也是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他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是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被道光帝封为"恭亲王"。慈禧是属于叶赫那拉氏,是咸丰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晚清时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和奕欣是叔嫂关系,当时咸丰活着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是简单的叔嫂关系,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但是咸丰死后,他们两个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变化不是说情感关系的变化,而是说利益关系的变化。当时慈禧感觉自己和儿子在顾命大臣的掌控下,是很难有活路的,于是他将慈安太后拉拢到自己这一边,另一个就是奕欣,奕欣当时是不满足自己皇兄的安排,就这样他们两个在政治危机和共同利益的背景下走到了一起。慈禧和奕欣一起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掉了八位顾命大臣,把大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就这样权力掌握在了慈禧和奕欣的手里,开始的时候还算是非常稳定的关系,但是日子久了,两个人开始在政治上有了分歧,因为两个人的权力都十分的大,他们个人矛盾就直接影响到了朝廷内部。随后慈禧便开始抓奕欣的小辫子,没事就找人弹劾他,最后把奕欣撤职,而奕欣也没有任何的反抗机会,只能默默的忍受着,要不然随时都会有掉脑袋的可能。
2023-07-03 09:58:5513

如何看待恭亲王奕訢

总体来说,奕欣是个兼具才华抱负与胸怀气度的人物,在皇族中极其难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满清皇室教育的成功。他能够接纳西洋事物,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对当时政局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只是晚清政局云波诡谲,而奕欣此人权谋水平一般,辛酉政变后逐渐受制于慈禧,屡次遭到罢免,直至赋闲在家心灰意冷。个人感觉,与曾国藩、李鸿章这种草根出身的政治巨擘相比,奕欣缺少的是一种韧性,而这种韧性有时决定了一个政治家的成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奕欣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了,只是光芒未能持久。源于网络分享。
2023-07-03 09:59:523

奕訢临死前跟光绪君王密谈,让他谨慎使用谁呢,可惜光绪没听?

奕欣临死前跟光绪君王密谈,让他谨慎使用康有为。奕欣是清朝的一位王爷,他是光绪的叔叔,在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奕欣去世,奕欣去世后慈禧太后给他赐谥号为“忠”。可见慈禧太后也是非常认可他对清朝的忠诚度的。奕欣的一生也是非常的坎坷的,奕欣的一生都是在为了清朝而奋斗,就在临死之前他都在为清朝的将来着想,他先是在皇位的争夺中失败,后来又因慈禧太后夺权而被重用,慈禧太后掌握朝政大权之后却对他百般猜忌,致使他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日益消沉。慈禧太后对他猜忌,光绪却对他这个叔叔非常的尊敬,他生病的时候光绪还去看过他好多次,之后奕欣觉得他自己没有太多的日子了,所以和光绪皇帝进行了一次密谈,这次密谈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告诉光绪皇帝,就是要谨慎使用康有为,但是光绪皇帝却并没有听他的话。人们说奕欣是因为老了,所以没了年轻时候的气魄,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奕欣反对的不是变法,而是康有为这个人,他去世前用“小人”来形容康有为,通过之后的事可以看出他形容得确实不错。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就跑到了国外。还有就是他还以“保皇派”自居,在海外他蛊惑海外的华人加入他这个“保皇派”,之后他就和他们收取大量的会费,这些会费全部都被他用来奢侈享乐了。
2023-07-03 10:00:005

大清洋务运动领导者恭亲王奕訢,为什么会在咸丰灵前嚎啕大哭呢?

咸丰皇帝是恭亲王奕欣最亲的弟弟呀,虽然两个人因为某些原因产生了一顶的隔阂,但是无论如何血浓于水呀,弟弟死了哥哥能不哭么?不要都认为皇位争夺只有残忍,也是有亲情的呀。其实的话恭亲王奕欣本来是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当时来说的话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以及各个方面来说,他都要胜过哥哥奕詝。但是当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的时候道光皇帝书写立储密旨时就亲笔写下了朱谕:皇四子奕詝为太子,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建储密谕中包含两个不同的内容,这在清朝宫廷史上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后来人都认为说是对于奕欣的一个补偿吧。这俩人的关系其实是很好的,但出于一件事情从而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阂。但并非是正式记载的,说是当时的康慈皇太妃病重了但是她对咸丰有养育之恩,所以咸丰前去看望。但当时的皇太妃把咸丰成了自己儿子,对他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所以因为这个事情使得咸丰心里产生了疙瘩,后来咸丰找了个理由下了恭亲王奕欣的位子。后来知道咸丰死去后他都没能够回去,但是虽说他俩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无论如何俩人本来关系还是很好的,奕欣听说了自己亲爱的兄弟就那么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内心又气又悲。但是奕欣还是怀疑背后是别人在从中捣鬼,后来在处理咸丰的后市的时候确定了是八大臣在背后捣鬼。所以说那俩兄弟的关系其实还在的,咸丰去世了奕欣当然很伤心了。
2023-07-03 10:01:0810

道光为何不选更有才华的“恭亲王”奕訢继承皇位,背后有何玄机?

恭亲王想必研究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名字,他是慈禧忌惮的人,他的才能和声望远超慈禧。有人甚至曾说,如果是恭亲王来继承君主之位,也许后来清朝的境况不会那么糟糕,至少虽然清廷实力不如当时的西方各国。但如果是恭亲王继位,那么也许会有缓存的一席之地。而不会像今天这样糟糕,圆明园被烧,颐和园被毁。那么道光帝为何不选择更有才华的恭亲王继承皇位呢?首先,因为古代自古就有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说法。古代的嫡庶之间有天壤之别,而恭亲王和后来的继承君位的皇四子,他们都是庶出,在这一点,没什么可比的。但是道光帝连丧三子,他的长子就是皇四子。所以道光帝不选恭亲王作为基层者,有立长不立幼的原因在。其次,据野史记载,道光之所以不立恭亲王为继承者,是由于一件事情。就是在一次皇家围猎中,皇子们各自出去围猎。等到收缴猎物的时候,皇六子恭亲王打的猎物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多,可见其能力。但是皇四子的猎物框却什么都没有。道光帝于是问他为什么,皇四子说,不忍心杀这些猎物。道光听后,大加赞叹,说这是仁君的风范,故此有了立皇四子为继承者的心。恐怕道光帝万万没想到,清朝在闭关锁国几百年后在当时的实力已经是极为虚弱,他恐怕也想不到后来会有外国人打进来,轰开北平的城池。而他认为的仁君却只能带上后宫妃嫔去承德避难,而当时的北平却只有恭亲王留下周旋。想必道光若是知道后来的局面,恐怕也会后悔立皇四子为继承者吧。
2023-07-03 10:02:339

洋务运动领导者奕訢为什么没能挽救大清朝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接下来的别往试卷上写:实际上,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只是没有改变中国当时的半殖民地状态,他所代表的地主官僚阶级当时所作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来说可谓意义深远,直到今天我们都受惠其中.
2023-07-03 10:03:183

奕訢为什么斗不过慈禧

因为咸丰帝不信任奕欣,咸丰死安排八位顾命大臣辅助同治,但是由两宫皇太后掌印来牵制顾命大臣,所以奕欣被排斥在了最核心的权利圈,后来慈禧联合奕欣发动辛酉政变推翻辅政机制,进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由于慈安太后文化不高对政务不感兴趣,慢慢的就形成了慈禧一人听政,慈安死后,由于同治是慈禧亲儿子加之年幼,所以慈禧成为了大清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奕欣虽然为皇叔但也不敢窥视皇位,加上慈禧运用超高的帝王术对他一边敲打一边赏赐,奕欣只得乖乖听话,。所以慈禧很不简单。希望采纳。。
2023-07-03 10:03:252

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

同治八年,奕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为孤立。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6岁。谥“果敏”。世袭罔替,配享太庙。他是病死的。唉,这位满清亲王、辛酉政变的主角、洋务运动的先驱、近代外交和教育的开拓者,功过一生啊。
2023-07-03 10:03:471

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奕欣精明过人,而韧性稍显不足。他首先是个外交家,然后才是政治家。外交家更注重灵活,政治家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恭亲王奕欣眼光独到,是大清皇室中第一位看清外部形势和内部形势的人。在外部,列强实力已经远超中国,完全可以把中国掀翻,在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大有推翻清王朝之势。两方面有一方面摆不平大清就会完蛋。列强已经进入契约时代,奕欣通过和列强签订条约稳住了外部。然后利用民族大义,开展洋务运动,重用汉臣,把华夏凝聚起来,才有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才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帮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王朝末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必然迅速摧毁旧政权,可是太平天国平定后,大清朝存续了48年,应该说主要是奕欣的功劳。奕欣作为政治家的不足是他的韧性,这里有他个人性格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召见,他第一次见到奕欣,曾的评价十二个字“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这句话中“晃荡不能立足”,有人理解为上面有慈禧太后,奕欣根基不稳,还有人理解为奕欣意志不够坚定。有得认为,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太过聪明的人,因为太灵活,往往缺乏定力,很难专注,说他不够坚定基本差不了。奕欣受慈禧控制,根基不稳也没有问题。同治四年,慈禧以“查无实据,事出有因”,革去了奕欣一切职务。奕欣工作尽职尽责,也很有成绩,出现了同治中兴局面,慈禧无端罢免奕欣,对奕欣打击很大。虽然很快恢复了他的职务,但议政王没恢复,奕欣心中的阴影没恢复。在自己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不可能把他的想法完全彻底地落实到位。
2023-07-03 10:03:544

奕譞和奕欣是什么关系

奕詝(咸丰帝)和奕譞(醇亲王)是同母兄弟,他们和奕欣(恭亲王)是异母兄弟
2023-07-03 10:05:071

爱新觉罗·奕欣的影视形象

1955年电影《宋景诗》:顾也鲁饰演奕欣; 1964年电影《西太后与珍妃》:洛奇饰演奕欣; 1975年电影《倾国倾城》《瀛台泣血》:郝履仁饰演奕欣; 1981年电视剧《双印传奇》:江明饰演奕欣; 1983年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张铁林饰演奕欣; 1983年电视剧《少女慈禧》:伍卫国饰演奕欣; 1986年电视剧《慈禧外传》:刘德凯饰演奕欣; 1987年电影《两宫皇太后》:张光北饰演奕欣; 1988年电视剧《满清十三皇朝Ⅱ》:罗耀雄饰演奕欣; 1988年电视剧《赛金花》:司马华龙饰演奕欣; 1988年电视剧《太平天国》:吴瑞庭饰演奕欣; 1989年电影《一代妖后》:俞立文饰演奕欣; 1990年电视剧《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刘永饰演奕欣; 1992年电视剧《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张铮饰演奕欣; 1993年电视剧《戏说慈禧》:崔浩然饰演奕欣; 电视剧《清宫气数录》:何浩源饰演奕欣; 1995年电影《慈禧秘密生活》:梁家辉饰演奕欣; 1996年电视剧《胡雪岩》:朱时茂饰演奕欣; 1999年电视剧《状王宋世杰Ⅱ》:李子雄饰演奕欣; 2000年电视剧《太平天国》:赵毅饰演奕欣; 2002年电视剧《天下第一丑》:修宗迪饰演奕欣; 2002年电视剧《十三格格》:周中和饰演奕欣; 2002年电视剧《魂断太平》:丁正勇饰演奕欣; 2003年电视剧《走向共和》:郑天庸饰演奕欣; 2004年电视剧《龙票》:修庆饰演奕欣; 2004年电视剧《沧海百年》:李光洁演奕欣; 2005年电视剧《一帘幽梦》:谢彰饰演奕欣; 2005年电视剧《一生为奴》:陈宝国饰演奕欣; 2006年电视剧《船政风云》:刘劲饰演奕欣; 2008年电视剧《台湾1895》:姬麒麟饰演奕欣; 2008年电视剧《大龙脉》:朱晓春饰演奕欣; 2009年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高兰村饰演奕欣; 2012年电视剧《红墙绿瓦》:李成儒饰演奕欣; 2012年电视剧《大太监》:张国强饰演奕欣; 2013年电视剧《十三格格新传》:刘劲饰演奕欣; 2015年电视剧《瀛寰之志》:及晓龙饰演奕欣; 2016年电视剧《帝国黄昏》:陈晓饰演奕欣。
2023-07-03 10:05:141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2023-07-03 10:05:402

若登上皇位的是奕欣不是咸丰,历史局面有没有可能改写?

咸丰登上皇位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个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社会积习已久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谁当皇帝没有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一样了,道光时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不相信偌大的中国打不过英夷,于是定下与英国开战的决心,结果腐败的清军根本不是英军的对手。血淋淋的教训,血迹未干,以奕欣的聪明怎么可能再与英国开战。晚清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崛起,列强入侵中国,落后就要挨打,有点头脑的中国人都在探讨救国强国的方法。奕欣是清末的政治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要是掌握大权,必然向西方学习,中国开放的步伐将快很多。从同治到光绪初年,奕欣是议政王,管理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出现了“同光中兴”的局面。他的光芒一度盖过了慈禧。所以被慈禧陷害,以莫须有罪名罢免了他一切职务,后来朝廷上下为奕欣申辩的声音很大,慈禧为平复贵族及官员的情绪,恢复了奕欣的职务,但是受到打击后,奕欣积极性下降,工作畏首畏尾,洋务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奕欣继承皇位,没有了咸丰,就更没有了慈禧,避免了慈禧的掣肘,洋务运动效果会更好,至少比现实中的要好很多。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除了日本和沙俄有侵占中国领土的愿望,其他国家主要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中国开放了,他们就没必要诉诸武力。而且闭关锁国就会落后,开放学习就能进步,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奕欣的洋务运动无疑是对中国发展有利的。西方列强想的是与中国做生意,中国要是战争不断,炮火连天,生意还怎么做?所以他们也不希望中国处于战争状态。大清政府当然也不希望内乱。外部有人帮助控制战争,晚清的战争会少很多。战争少了受益的是老百姓,国家进步了受益的也是百姓。要是奕欣当皇帝,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咸丰当政强,比慈禧当政更强。有人会想到,奕欣当皇帝会不会让国家走向君主立宪制?可以肯定的说,不会!奕欣死后,谥号“忠”,他是忠于光绪吗?不是。光绪主导的戊戌变法,是向日本学习,要走君主立宪制道路。奕欣坚决反对。他是效忠慈禧吗?更不是。他和慈禧斗过,杀了慈禧的红人——大太监安德海,也被慈禧罢免过一切职务,他和慈溪有扯不清的恩怨情仇。他的忠是对爱新觉罗家族的忠,是对大清王朝的忠。所以,他是不会把皇权交出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总之,奕欣当皇帝,国家会减少动荡,战争会少些,百姓日子会好过些,社会会进步些。道光1850年驾崩,奕欣1898年去世,如果奕欣当皇帝,能在位48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会好很多。不过奕欣的儿子都不争气,奕欣死后,他开创的局面难以继续。封建社会的灭亡是必然的,谁也改变不了。
2023-07-03 10:05:484

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

爱新觉罗·奕欣(1832--1898年),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时,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主持洋务活动。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戊戌年病死。
2023-07-03 10:06:143

奕詝(咸丰帝),奕欣(恭亲王),奕譞(醇亲王)都是同一母亲吗

2023-07-03 10:06:226

为什么要叫恭亲王奕_6_0为鬼子六?

恭亲王奕u4723指的是爱新觉罗·奕欣,而恭亲王是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被册封为恭亲王。恭亲王全称为和硕恭亲王,是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也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经历了很多不幸,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扩展资料:据史书记载,道光老皇帝当年选择继承人时,在两个儿子奕_(zhǔ)和奕欣之间颇为犯难。论能力,无论是文韬武略,奕欣都毫无疑问地远远超过奕_;但奕_年龄稍长,而且与道光之间父子关系更加融洽。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道光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更喜欢的奕_,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但同时,也许是为了表达对奕欣的歉疚,道光也敕封奕欣为恭亲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2023-07-03 10:06:361

恭亲王奕欣哪年出生?

恭忠亲王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身后谥“忠”(清宗室谥“忠”者唯奕欣与多尔衮二人)。
2023-07-03 10:06:492

奕欣帮慈禧夺得权力之后,为什么会得到慈禧太后的厌恶?

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随着朝代的发展,君主专制也发生着变化,宰相的权力不断地被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地加强,从而,形成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局面。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皇室子孙争夺的对象,不管是皇子还是公主,不管是王爷还是太后,不管是外戚还是权臣,他们对于皇位,都有着非常强大的欲望,以至于,为了皇位争得是你死我活。但不管是谁,在继承皇位之后,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不然就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清朝虽然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皇子们对于皇位的渴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位,虽然,雍正皇帝最终继承了皇位,但是,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史实,却有着很多的疑问。正是如此,雍正皇帝才创建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而乾隆皇帝,就是在此制度下,顺利继承了皇位。然而,世事难料,虽然雍正皇帝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但是,也抵挡不住皇位的诱惑,总有人想趁机夺去皇位,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清朝后期,咸丰皇帝在位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也导致清朝的政局非常动荡。并且,在咸丰皇帝在去世之前,明确表示: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但都知道,继承咸丰皇位的同治皇帝年龄很小,根本没有能力执掌清朝的政务,而且,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能力,更何况自己这个年仅几岁的儿子呢?此时,咸丰皇帝的弟弟,也就是恭亲王奕欣,就成了同治皇帝最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如果奕欣敢推翻咸丰皇帝的意愿而继承皇位的话,那就是对正统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满族官员,还是满洲民众,都不会同意奕欣的这种做法,肯定会以祖宗的家法,以及八旗军队来制裁他。更重要的是,如果慈禧没有掌权,那么,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掌权就会有所行动。不仅会把奕欣挡在权力之外,还会把他赶出权力的中心。即使八大臣没有权力,代表皇权的慈禧太后,以皇太后和皇帝之间的母子名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大权。除此之外,奕欣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想当初,非常有能力的奕欣,几乎成了皇位的继承人,却因为没有自己的势力,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更何况,在咸丰继承皇位之后,不仅没有重用奕欣,还把他排除在了八大臣之外。后来,奕欣虽然被慈禧太后利用,发动了政变,但是,这次政变却是一把“双刃剑”。政变成功之后,奕欣被任命为议政王,他重新使用了汉族官僚,兴办洋务,打压太平天国,一时之间威风凛凛;另一方面,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在无形中触动了满清贵族的利益。对于奕欣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奕欣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尤其是在奕欣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的时候,奕欣更没有了自己的势力。一次,慈禧的一个大臣,想从皇宫的正门出去办点事。在清朝,正门是皇帝进出的专用通道,而这位大臣就违反了祖先的规定,所以,卫兵不让他外出。但是,慈禧太后却非常的喜欢这位大臣,就让奕欣和刑部处死看门官,结果,被奕欣断然拒绝了。由此可见,奕欣在慈禧太后面前还是非常傲慢的。慈禧太后凭借着小皇帝的皇权,一直在找借口,并利用咸丰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醇亲王奕譞来打压奕欣。最终,不仅除去了奕欣所有的职务,还把奕欣一撸到底。那么,慈禧太后和奕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就召见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大臣。随即,咸丰皇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让载垣、端华等八位大臣,全心辅佐新皇帝,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这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就病逝了,由于,咸丰皇帝不管在生前还是去世之后,奕欣都没有被重用,这也使得奕欣感到非常的委屈。以至于,奕欣与慈禧一起发动了政变,从而,掌控了清廷的权力,不仅成为了议政王,还将军机处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虽然,奕欣与慈禧在这次政变中,成为了盟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都知道,慈禧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在与奕欣的相处中,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当慈禧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奕欣的时候,就想着要夺去奕欣手中的权力。在奏折中,奕欣被弹劾,慈禧免去了他的所有的职责,但是,有大臣恳求,让奕欣保留在内院出入的权力。当奕欣与其它大臣,逼死慈禧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的时候,慈禧就更加厌恶他了,两人的关系也由此破裂。直到奕欣去世,这场争斗才彻底结束。1898年,沙俄强占旅大事件发生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以变法为急务”,立志改革。奕欣“默然”不答。不久,康有为上书请开制度局,定国事,奕欣也表示反对。不久,奕欣病重,至四月初十日,奕欣病逝,终年六十七岁。俗话说,人这一辈子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纵观奕欣的一生,他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
2023-07-03 10:06:576

有谁知道"奕欣,奕譞"的读音

有谁知道"奕欣,奕譞"的读音有谁知道"奕欣,奕譞"的读音如下:奕欣 yì xīn , 奕譞 yì xuān
2023-07-03 10:08:061

道光帝为何要传位给身体孱弱的咸丰帝奕詝,而不是精明强干的恭亲王奕欣?

道光帝晚年在继位问题上曾在四子奕詝[zhǔ]和六子奕欣[xīn]之间举棋不定,难以抉择。奕詝比奕欣大两岁,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感情极深。奕詝10岁时,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奕欣生母静贵妃对他悉心照料,更使得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更为融洽,丝毫不逊于嫡亲手足。令道光帝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四子奕詝性格沉稳,宅心仁厚,幼年因患天花,痊愈后留下一张麻子脸,稍长又因狩猎时坠马而落下腿脚不便的终身残疾。但他是道光帝最为宠爱的孝全成皇后留下的血脉,出于爱屋及乌的关系,道光帝对幼年丧母的奕詝颇为钟爱,打算立他为储君。六子奕欣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骑马射箭,处处都胜过奕詝。长大后的奕欣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从择贤而立的角度来说,他比奕詝更适合被成为储君人选,这就是道光帝在继位问题上难以做出抉择的根本原因。那么道光帝为何最终选择了资质平庸的四子奕詝而放弃天资聪颖的六子奕欣呢?立嫡以长不以贤奕詝生母是孝全成皇后,皇后之子是为嫡子。古代的嫡长继承制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意思是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优先选择正妻所生的嫡子,如果有多位嫡子则优先选择年纪最长的嫡子。嘉庆帝驾崩后,道光帝就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帝位,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对道光在选择后继之君的问题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有9个儿子,庶长子奕纬死于1831年,二子奕纲、三子奕继幼年夭折,四子奕詝由此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奕欣生母是静贵妃,虽然后来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务,但直到死后才被咸丰追封为孝静成皇后。在出身地位上,奕欣明显低于奕詝,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道光帝选择立同为嫡长子出身的奕詝为皇储也就顺理成章了。品德贤良 无可指摘奕詝虽然资质平庸,也存在相貌和身体上的缺陷,但他品德贤良,事上以敬,事下以亲,学习刻苦,以勤补拙,年岁又最长,由此成为其他皇子们的表率。据说,道光帝最初立的皇储是奕欣,但由于遭贴身太监泄密,再联想到奕詝无可指摘的贤良品德,道光后来就改立奕詝为皇储。道光帝对聪明伶俐的六子奕欣颇为偏爱,在立奕詝为皇储后自觉对他有愧,于是在传位诏书上除了写有“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之外,还特别注明“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的字样。通常来说,皇帝的兄弟都是在皇帝登基继位后封王赏爵,一方面可借此彰显圣德,一方面也令受赏者对皇帝感恩戴德。杜受田的悉心教导道光晚年,帝位之争变得愈发激烈,有一年春天,道光命诸皇子随驾到南苑参加围猎,奕詝心知自己的骑射功夫远不如奕欣,连忙向老师杜受田求教。杜受田告诉奕詝,到了围场不要发一枪一箭,等皇上问起原因时就回答说:“现在正值春天,是鸟兽万物孕育的时候,不忍心伤害他们,也不愿用这样的方式跟弟弟们竞争。”道光帝听后龙心大悦:“此真帝者之言!”这就是历史上“藏拙示仁”的故事。另外还有一则“藏拙示孝”的故事,有一次,道光帝身体违和,召奕詝、奕欣兄弟俩入对问策。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告诫他,当皇上问到他时,只管低头趴在地上痛哭。奕欣发挥聪明才智,在道光面前侃侃而谈。轮到奕詝时,他谨遵师命,趴在地上痛哭,劝谏皇阿玛千万要保重身体,使道光帝觉得这个孩子十分仁孝。综上所述,道光帝最终选择立四子奕詝为皇储,也就是清朝第九位皇帝,31岁时死于内忧外患中的咸丰帝。
2023-07-03 10:08:147

恭亲王奕欣到底能不能干?他在历史上的作为大吗?为什么他连慈禧也斗不过?

爱新觉罗·奕欣(1832--1898年),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时,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主持洋务活动。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戊戌年病死。 一 皇六子——失败的帝位竞争者 清宣宗(道光)生前共有三后九子,长子薨于道光十一年四月,而二、三两子幼殇;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宣宗第三后孝全皇后生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清文宗(咸丰)。如果处在明朝,则“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立嗣规则就已注定了奕詝这位嫡长子的未来皇帝身份,不过就算在以立贤为主的清朝,奕詝的嫡长身份亦使他得到了帝位竞争者中最有利的地位。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静皇贵妃生皇六子奕欣。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九,时年三十三岁的皇后驾崩,道光帝亲自为其定谥为“孝全”。在孝全皇后之后,道光帝未再立后,于是奕欣的生母以皇贵妃的身份成为了六宫中之第一人,而年幼的奕詝也交托给皇贵妃抚育。在某些人看来,帝位的天平开始向奕欣倾斜了。 但为一母所育奕詝和奕欣都还是不懂事孩子,成人所追求的权利此刻尚未给他们带来任何影响。也许是年龄相仿(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敦郡王,而皇七子之后年龄都太小),也许是因为身在寂寞宫廷而缺乏别的朋友,兄弟俩的感情十分亲密。据《清史稿》载“(王)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欣。”由此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而宣宗亦为此感到欣慰。 树欲静而风不止,奕詝和奕欣还没有争夺帝位的念头,而他们的老师杜受田与卓秉恬却开始在暗中进行着无声却激烈的斗争。亲奕欣的卓秉恬生前长期担任大学士,“历管兵部、户部、工部,赐花翎”,身后谥为“文端”,由此可见是一位才德皆有可观之重臣,但《清史稿》又载其常在亲贵主持的会议中于众皆称是之际却“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卓秉恬这种不够圆滑性格也在言传身教中极大的影响了弟子奕欣;而亲奕詝的杜受田虽然职位较低(此时只是从二品但担任上书房总师傅。),但其在处事与捉摸宣宗心思方面却胜过卓秉恬甚多。根据史书记载,有两件事对宣宗决定继承人取到了重要影响,其一载于《清史稿》,曰:“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其二出自野史笔记《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储诏于鐍匣。 观以上二事,奕詝得立多倚杜受田之力(杜受田又靠揣摩宣宗心意,老实说不是所谓“正道”),而两事给人的的感觉又颇似《三国演义》中曹丕与曹植,做哥哥的都靠取巧而成为继承人,虽然可说都是应该的,但往往令人为弟弟抱不平;而第二件事则已写明奕詝在时政方面不如奕欣,而两事合并又体现了奕欣的文武双全。另一方面,卓秉恬虽未替奕欣取得皇位,但奕欣却学到了卓秉恬因长期兼管京尹而获得的理政务实之才。由于此时奕欣未满十五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所以他并未完全了解这次竞争的成败会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影响;而大奕欣一岁半的兄长奕詝却充分了解到了个中玄妙,岁月磨练带来的经验胜过了天资聪明。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奕詝、奕欣的兄弟之情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受到大的损害。 道光二十八年,奕欣(应该没满十六岁,好年轻……)娶桂良之女为妻;而后来的慈安太后“事文宗潜邸”应稍晚于此。奕欣娶桂良之女为妻一事对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和所谓“恭王派”的成立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 清晨,清宣宗病笃,遂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但宣宗最终也没有放弃皇六子奕欣,他在生命的最后留朱谕“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而这种留双遗诏的情况是罕见的。是日,宣宗崩于圆明园慎德堂。 二 恭亲王——最年轻的军机大臣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1850年3月9日)未满十九岁的奕詝登上了帝位,改明年为咸丰元年。尊皇贵妃为皇贵太妃;追封早薨三兄为郡王,封弟奕欣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内廷行走),其余诸弟皆为郡王。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以奕詝这个年龄成为中国的统治者未免太过年轻,而在清朝,这个年纪继位的皇帝却不算小了。 也许是皇家子弟早熟,抑或政治责任感驱使,年轻的皇帝很快显示一个统治者应有的气魄(也很可能多数为杜受田所教,《清史稿·杜受田传》曰:“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谘而后行”。)。一方面,奕詝重新起用了被誉为道光朝第一贤臣的林则徐,命其以钦差大臣署广西巡抚的头衔赴广西镇压刚刚兴起太平天国运动(可惜林则徐未至广西便于半途病故,若林文忠多得三载之寿,则两秀很可能就不能离开两广了);另一方面,即位仅九个月的奕詝以“妨贤病国”的罪名将受宣宗顾命的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穆彰阿在道光朝中后期权倾一时,结成“穆党”以至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堪称祸国甚烈。奕詝这一果断的处置,使得天下正人无不称快,而奕詝的地位也随之稳固下来。 奕詝锐意图治,这需要一个同样想振作的行政班子。穆彰阿之后,咸丰先后任命赛尚阿、祁隽藻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这些老臣很快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是那种栋梁之才。随着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满清的局面也越来越糟,咸丰三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部逐步逼近京畿,已对祁隽藻彻底失望的咸丰帝想起了自己二十岁的弟弟——恭亲王 奕欣。此刻的奕詝显然不认为局面的败坏是因为自己志大才疏能力不足所致,在他看来原因在于内而军机、外而督抚都辜负了自己。 咸丰三年九月(一说十月,九月之说出自《清史稿·恭亲王传》),奕欣受命在军机处行走。这是在雍正七年军机处(房)设立以来的第三位出任军机大臣的亲王(第一位是怡贤亲王允祥,但允祥任职不足一年就去世了;而第二位成哲亲王永瑆也只入值军机十个月)。此刻的奕欣刚满二十岁,在军机处又属新进,但他亲王的地位使得祁隽藻亦须对其顾忌、退让,此后在咸丰的默许与支持下奕欣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领班军机大臣,祁隽藻在委蛇了一段时间后于咸丰四年八月请了病假,又在十一月致仕(祁隽藻在不受咸丰信任的情况下又遭到了端华、肃顺的排挤)。奕欣遂成为正式领班军机大臣,至此道光朝之军机大臣已全部撤换,一个全新的行政班子成立了。 史书就奕欣担任首辅这一时期的作为鲜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中国史纲要》称:“奕欣任职两年,没有什么作为”,但事实证明满清的情况在这一时期并未继续恶化。相反,之前发展迅速的太平天国在这一阶段遭受了几次相当大的挫折;当然,缺乏经验的奕欣不太可能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角,但奕欣在任职期间的表现应相当优异(其间陆续兼任都统、右宗正、宗令。),否则咸丰末年深孚众望的恭亲王就不会存在。在朝廷认为最重要的华北战区,林凤祥、李开芳统率的太平军“扫北”军一路劫掠北上,至沧州又尽屠全城,于是该部“长毛贼”迅速陷入绝境,至咸丰五年初全军覆没,而奕欣也因为“畿辅肃清,予优叙”。在南方战区,湘军于湘潭大败太平军林绍璋、曾天养部,太平军随后被迫从湖南全境退出,而平定本乡出援外省的湘军也因此开始成为满清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这一事实表明奕欣不属于那一类具有满汉珍域之见的满蒙亲贵)。 咸丰五年七月,奕欣的生母(静)皇贵太妃病笃,随后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至七月初九皇太后崩,七月二十咸丰以恭亲王“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为由“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清朝简史》一书以“咸丰帝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奕欣赶出军机处”来形容这次事件。奕詝和奕欣何以决裂?高阳先生在历史小说《慈禧全传·序》中曾引用王闿运《祺祥故事》所载并做分析说明,现摘录如下。(A段为《祺祥故事》所载;B段为高阳先生所做分析。) A 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B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万春园,原名绮春园。道光年间,尊养孝和太后于此。文宗即位,亦奉康慈太妃居绮春,这是文宗以宣宗尊孝和者尊康慈,而视疾问安,又无异亲子,凡此都是报答抚育之恩。但看康慈误认文宗为恭王所说的一段话,偏心自见,而猜嫌固先起自康慈。 A 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 B 此记康慈不得太后封号,死不瞑目。“哦,哦!”是暂不置可否之词,恭王则以为文宗已经许诺。这可能是一种误会,但恭王行事,有时亦确不免冲动冒失,因而被认为“狂妄自大”,以后与慈禧的不和,即由于此种性格使然。……至于“传旨”,通常指口头传达旨意而言。 A 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遂愠王,令出军机,入上书房,而减杀太后丧仪,皆称遗诏减损之。自此远王同诸王矣! B “所司”指礼部。尊封皇太后,应由礼部具奏,陈明一切仪典。恭王传旨,虽非文宗本意,但皇帝如摈拒礼部请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则将闹成大笑话,所以不得不依奏。而恭王的“传旨”,起于误会,终同挟制,文宗自然要懊恼。 由于缺乏其他相关史料,而高阳先生所做分析又颇为精当,是故引用上文于此。而咸丰之罢恭王,既被后世称为“莫须有”,其不公可知也。 咸丰五年七月奕欣被罢免。次年二、三月太平军破江北大营,五月破江南大营;同年二月、十月广西马神甫案与广东亚罗号事件先后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廷一时内外交困。两大营败破的在于两大营本身缺乏战斗力,而太平军急于解除南京遭到的封锁;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则可认为是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可以将军力移往中国,以便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上几事基本不会因为清朝皇帝或首辅的意志而有所改变,若咸丰能将对奕欣的罢免推迟一年再以军事外交的失利作为借口,则理由就充分了很多。而奕欣凭借运气躲开了这个责任,于是在局势再次败坏后部分臣僚开始怀念这位二十三岁的前首相,其中也开始夹杂了对咸丰帝的抱怨。 咸丰既罢恭亲王,乃以顾命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庆接任领班军机大臣并“晋武英殿大学士,管理户部,充上书房总师傅。”。而文庆亦是满臣中之能者,其人在道光朝已多次出任军机大臣,在此危急之时主张“欲办天下大事,当重用汉人”,积极支持曾国藩及湘军,同时提拔了胡林翼、袁甲三、骆秉章、阎敬铭诸人。《清史稿》曰:“文庆醇谨持大体,……端华、肃顺渐进用事,皆敬惮其严正焉。”文庆在任职年余病故。文庆之后,彭蕴章继任领班军机大臣。其间由于宗室肃顺逐渐得宠,中枢乃分为彭、肃两派,为争宠计,两派皆外引督抚为援(彭蕴章文倚何桂清、武恃和春、张国梁等人;肃顺内以郭嵩焘、王闿运为幕,外而力荐曾左彭胡等湘系诸人),犹如唐之刘李党争。中枢既如此,时局安得不坏?若非太平天国亦同时内讧连连的话,清朝的统治也许就结束了。但在另一方面,英、法两国没有为了配合中国人也搞一场内讧,他们与清军开始在广东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 也许是为了笼络负责外交谈判的桂良,也许是想起了昔日的兄弟之情,咸丰七年五月,奕詝复授恭亲王为都统。据野史所载,咸丰使恭亲王治太后陵事,肃顺为固己位遂以作反诗、心怀怨望为名屡次攻讦恭亲王,以至奕詝和奕欣之感情一直未能恢复。 三 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临危受命,“督办和局” 咸丰七年十一月十四日(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破广州,尽获城内大员。 咸丰八年四月初八日(1858年5月20日),联军克大沽炮台;满清谈判代表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被迫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与英法代表进行谈判,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27日《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59年6月25日),僧格林沁率部破联军于大沽。 咸丰十年七月初五日(1860年8月21日),联军破僧格林沁部于大沽;八月初四日(9月18日),联军复破僧格林沁部于张家湾;八月初七日(9月21日),联军再破僧格林沁部于通州八里桥,至此满清在京畿一带已无可用之兵。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日(9月22日),奕詝用肃顺之谋(彭蕴章因当年二月何桂清等人在江南的失败而被迫下台,继任领班军机大臣穆荫已依附肃顺;肃顺、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三人已基本把持朝政),以“坐镇京北”、“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为名逃往热河(承德),同时任命奕欣为“特授留守京师、督办和局、便宜行事、全权钦差大臣”留京善后。如果结合之前的中外事态来看,这个所谓的“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其实是肃顺排挤奕欣的手段,这个职务把恭亲王送进了一个既危险而又难以措手的境况。 由于咸丰十年八月初三日(9月17日),中国谈判代表怡亲王载垣下令扣留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代表38人,之后通过咸丰的命令又处决了其中26人(这也是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所持的理由,而绝大多数中国历史书没有记载中方杀害英法谈判代表一事。这里所用资料来自《剑桥中国晚清史》)。而留在联军控制下的北京的中国谈判代表奕欣不得不当心自己会因此遭到报复,即便不遭处决、监禁,但以奕欣的身份只要遭到了“外夷”的侮辱也是不能容忍的;鉴于耆英的例子(1858年,作为谈判代表的耆英因“擅自回京”的罪名被赐死),奕欣也无法弃职逃走。此刻的奕欣无疑将闯了祸又把烂摊子推给自己的肃顺一伙恨之入骨。据另外一些资料记载,奕欣在联军入城后出城躲到了长辛店,拒绝(其实是不敢)与之进行直接谈判,最后在所谓“调停者”——俄国公使伊格那切夫愿以自己作为人质以担保奕欣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奕欣回到北京由桂良、文祥辅佐开始了与侵略者的谈判(但奕欣谢绝了由伊格那切夫作为人质以担保自身安全的建议),而奕欣也因此第一次戴上了卖国的帽子。 奕欣本人曾对当时的局面作了这样的描述:“大沽未败以前,其时可剿而亦可抚;大沽既败而后,其时能抚而不能剿。至夷兵入城,战守一无足恃,则剿亦害抚亦害。……(故不得不)权宜办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谈判无非是任列强予取予求罢了,无论改换何人进行谈判也决不会有什么迥然不同的结果,此外躲在热河的咸丰又命令奕欣“将退兵各层迅速定议,俟该夷酋进城,即行前住画押换约,保全大局,毋再耽延,致生枝节。此时天气尚未严寒,该夷如能早退,朕即可回銮以定人心”。九月,条约达成,奕欣上奏自请议处,咸丰以“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为由赦免了做替罪羊的弟弟。 在这一过程中,侵略者的强大与先进无疑给了奕欣极大的震撼,奕欣由原先的“理智型攘夷派”(奕欣在咸丰八年上《通筹大局不能稍涉迁就折》主张拒签《天津条约》,之后又上《江岸通商贻患甚巨宜早筹战备折》主张积极备战)转变成了“师夷自强派”,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61年1月20日)咸丰批准了由恭亲王奕欣、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等在9天前在《通筹夷务全局折》中提议设立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统管一切涉外事务,并任命奕欣为首席总理大臣,桂良、文样担任总理大臣;至此,“恭王派”开始了对清朝外交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控制;此外,由于俄国获利最多而祸华最烈,治俄先于治英法成为了奕欣的对外方针。与此同时,奕欣的“师夷”思想及外交风度无疑受到了“外夷”极大的欣赏,于是在庆祝签约的宴会上,“夷人”把奕欣恭上了“绝座”,叫其他王公跪迎,为此奕欣得到了“鬼子六”这个称号。而很快的,一个奕欣将要造反代替奕詝的谣言在京城一带开始流传,奕欣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虽然没有证据,但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制造谣言的幕后黑手有极大可能是躲在热河而与奕欣意见相左的肃顺。 四 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春,为了避免与“夷人”同城居住而滞留热河的奕詝由于生活放纵无节搞坏了身体;七月十六日,奕詝病笃,乃留遗诏二道,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二是任命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廕、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八人也被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清晨,清文宗奕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东暖阁。 留守京师的恭亲王奕欣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驾崩的消息和遗诏的内容,抛开兄长去世的消息不说,奕欣对那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的“顾命大臣”名单感到了相当程度的震惊,他完全没有料到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自己竟会被兄长彻底排除在新的权力中枢之外。不止奕欣自己,军机大臣文祥的落选表明了整个“恭王派”都遭到了排挤(文祥在军机处的资历与匡源大致相同,优于焦佑瀛;咸丰十一年在军机处五大臣中排名第三,先于杜翰、焦佑瀛;而此刻却唯一落选),在这种情况下,奕欣必须在妥协和反抗间做一个决定。 如果选择妥协,运气好的话,奕欣在新时代可以继续担任“外长”(被首相压抑的外长日子不会好过,这个可以看日本前外相田中的例子),但这种可能很小,因为统论亲尊贵贤,奕欣都是诸顾命大臣无法比拟的,地位并不十分巩固的顾命大臣们也无法坐视在各部门都有自己一套班子的恭亲王与之分享权力,特别是贪权而又专断的肃顺绝对不能容忍奕欣成为反对自己的一面旗帜。因此在当时那种“办理抚局大不易”的情况下,肃顺等人很容易就可以找茬将奕欣革职让其归邸养老,而从30岁不到就开始养老显然是当时英气勃发的奕欣所不能接受的,毕竟他曾经看到过取得天下的希望,在已经委屈了多年以后,奕欣不愿再接受这样悲惨的未来。为了自己,也为了支持自己的众人,奕欣毅然走上了反抗之路。 清文宗奕詝因为自己执政后期的失败而变得十分多疑,他不信任在江南统兵的曾国藩、不信任留京办理“夷务”的奕欣,最终也没有完全信任在自己身后“赞襄一切政务”的肃顺。为了保持相对的权力平衡,奕詝在弥留之际将“御赏”、“同道堂”两印分别赐予皇后(母后皇太后、慈安)与懿贵妃(圣母皇太后、慈禧),而其用途显然并不是用来做纪念品。于是在清文宗驾崩之后,顾命大臣们同意在上谕和廷寄的首尾钤用两印作为两太后(代表小皇帝载淳)经审阅后同意发出的凭证,形成了“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局面,这种情况使得顾命八大臣的权力(也包括办事效率)大大低于康熙年间的顾命四大臣。 慈禧太后有着很强的权力欲,而其在文宗病重期间曾替文宗批阅奏章的经历使之有了干预政务的能力;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们为此而加意防范慈禧太后,结果大大加深了双方的恶感。另一方面,权势日重的肃顺在两宫太后面前显出一种妄自尊大的态度而深遭两宫太后之忌。在慈禧太后的提议下,两宫太后暗中发懿旨招唯一有力量可以对抗顾命大臣的恭亲王奕欣赴热河行在“筹谘大事”。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奕欣的为了探听新政权的虚实而要求赴热河叩谒梓宫。在热河的肃顺等顾命大臣一方面没有理由驳回奕欣这个合情合理的折子;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权位过于自信,认为奕欣即便来了热河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于是批准了奕欣赴热河叩谒梓宫。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1861年9月5日)奕欣到达热河,在澹泊敬诚殿叩谒梓宫之后立即受到了两宫太后的单独召见。双方在会见中显然达成了推翻现有“顾命大臣”制度代之以“两宫垂帘、恭王秉政”的新制度的默契,以之后的结果来看,肃顺等人并没有获知这次会谈的内容。为了不使肃顺等人起疑,直到回京,奕欣没有再和两宫太后单独会见过。双方的秘密交通改由醇郡王奕譞之妻(慈禧亲妹)负责传递。奕欣对顾命大臣的进攻开始大规模发动起来。八月初六,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太后“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预,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肆其蒙蔽之术”,“更当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辅弼一切事务”。而督办“河南安徽剿匪事宜钦差大臣”胜保与山东巡抚谭廷襄亦同时联衔具折“恭请皇太后圣躬懿安”,开了臣子向太后请安的例子。 八月初七,奕欣赶回北京,召集在京重臣进行布置,只待众人从热河行在回京。 以当时情况来看,奕欣的“恭王派”在北京占有较大优势,首先奕欣自己是留守京师的“全权钦差大臣”,在顾命大臣正式回京办事之前在北京拥有绝对权威;而“恭王派”首席干将文祥在事实上掌握北京卫戍部队(现任步军统领端华在热河,而任左翼总兵的文祥曾兼署该职);在京重臣中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是奕欣的岳父,武英殿大学士贾桢是奕欣的老师,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因在担任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时受了满尚书肃顺的排挤乃与之结怨颇深;而“一时清望所归”的前重臣祁隽藻、翁心存(也是奕欣的老师)亦“并与肃顺不协”,前领班军机大臣彭蕴章更是对其深恶痛绝。京中臣工又多有上述诸人之门生故吏,于是在北京形成了一个针对肃顺及顾命大臣的强大包围网。而外国势力因为载垣之前的作为自然也站到与之相反的一方。 京畿周边的统兵大员僧格林沁、胜保一方面对肃顺主张重用曾国藩等汉员不满;另一方面又因为咸丰十年八月间肃顺等人自行逃逸,而将吃了败仗的自己丢在一旁而心怀怨恨,因此也站到了恭亲王一边。 在热河,双方实力对比又恰恰相反,“恭王派”及其支持者的实力只限于以领班军机章京曹毓瑛为首的一批司员和位尊而权不重的醇郡王奕譞等亲贵;其余军政要职都掌握在顾命大臣手中。肃顺等顾命大臣首先以在大丧期间使用黄折为由将胜保、谭廷襄交部议处。为了董元醇奏请两宫垂帘一事更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慈禧太后在收到董元醇奏请“两宫垂帘、(恭)亲王辅弼”的折子后知道无法立刻实行,于是将该折留中不发,而顾命大臣则打算严惩董元醇以杀鸡儆猴,继而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为此要求将该折发下处理。 两宫太后在商议后将该折发下并明确指示批准董折“亲王辅弼、添派师傅”二事。顾命大臣为此而大为恼火,当下以祖宗旧制向无皇太后垂帘之礼为理由,坚持写明发上谕痛加驳斥,并由焦佑瀛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稿指责董折“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殊属非是”,“该御史必欲于亲王中另行简派,是诚何心?所奏尤不可行!”两宫太后对顾命大臣违背己意、擅自改写上谕稿一事亦不能容忍。结果双方当廷争执起来,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称“顾命之臣,辅弼幼主,不能听命于太后,请太后看折子,原是多余的事!”,最后竟把小皇帝载淳吓得小便失禁哭了出来才算停口。次日,顾命大臣又停止办公,拒绝开视发下的折件来向太后施加压力。只拥有名义上权力的两宫太后无计可施,被迫向顾命大臣屈服,将董元醇的奏折和焦佑瀛所拟谕旨发下照抄。 顾命大臣在这次冲突中取胜,但他们的跋扈却使得舆论倒向了相反的方向,而大多数亲贵也随之站到了太后与恭王一方。另一方面,顾命大臣将对手一时的韬晦认为是永久的屈服,大大放松了警惕(这一时期顾命大臣对奕欣的反击仅是任命对奕欣不满的豫亲王义道“佩带领侍卫内大臣的印钥”进行牵制)。利用顾命大臣的松懈,两宫太后巧妙解除了肃顺、载垣、端华所兼任的步军统领和銮仪卫、向导处、上虞备用处(粘竿处)等职务,削弱了顾命大臣在内廷的影响力。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1861年10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奉文宗梓宫离热河回京。为了在东华门率众跪迎咸丰帝灵枢,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及载垣、端华等七大臣在前间道先回;而肃顺与醇郡王奕譞等亲贵护送咸丰帝灵柩随后。在这种安排下,顾命大臣中的灵魂人物肃顺与中枢产生了短暂的分离,最终导致了致命的后果。
2023-07-03 10:08:548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奕欣最后结局怎样?

恭亲王奕欣是谁?咸丰皇帝的亲弟弟!奕欣小时候很聪明,道光也非常喜欢他,差那么一点点儿,皇位就传给他了,可惜,兄长咸丰用了一招”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最后成了皇帝,而奕欣被咸丰冷落起来,很多年都没有他的消息,这个恭亲王在当时可谓是有名无实,闲散王爷!后来怎么被人熟悉的呢?英法联军来了,已经打到北京城了,圆明园都给烧了,咸丰跑了,跑时任命自己的亲弟弟为钦差大臣,让他去处理国际关系,可以说恭亲王奕欣当时是以外交官的身份去谈判的,最后跟英法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恭亲王奕欣对当时的清朝做出了哪些贡献?英法对对这个外交官并不满意,根本就瞧不起他,但是奕欣不低头,不讨好,一直挺胸抬头,平视对方,用憎恨跟无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961年1月,奕欣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总机关,为了调整当时的清朝跟国外的关系,并筹备了外国语学校,让国人学习外语!洋务运动:奕欣提出学习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还聘用了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司务长,培养年轻人学习西方文化,送年轻人出国留学!在打太平天国时,奕欣购买了西方的武器,打赢了太平军,平了内乱!奕欣跟慈禧之间的关系!咸丰死了,没人知道慈禧,外国人也只认奕欣,甚至认为当时清朝的最高领导者就是奕欣,奕欣在这期间 得到了国内,国外所有人的认可,结果被灭了,被慈禧给灭了,慈禧就说奕欣死了,从此奕欣开始隐居,足足又隐居了十年!后来甲午战争爆发了,国家又到危急时刻了,慈禧想到了奕欣,把他请了回来,结果这个隐居十年的心中有抱负的奕欣变样了,不在主张向西方学习,放弃了,不知道慈禧当时给他喝了什么迷糊药,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看到慈禧一手遮天,想找合适的机会,可惜,机会还没来,人就死了!总结:无论是咸丰、光绪,还是慈禧,他们都肯定奕欣的能力,本来大清在奕欣的治理下有些改变,向好的方面发展了,谁承想慈禧来了这么一脚,最后光绪都成为了阶下囚,慈禧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奕欣死后,大清就维持了十三年!大家知道奕欣有个儿子吗?本来有四个儿子,死了两个,后面那个是送来的,也就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吃喝嫖赌抽,啥都干,还带着光绪一起出去玩,想一想,爹在有能力又能怎样?能力无可用之地,事业无继承之人,这可能就是后期颓废的主要原因吧!
2023-07-03 10:09:227

咸丰和恭亲王奕欣不和吗?是因为储位之争吗?

还以为是关系密切的兄弟,实际已是君臣。奕詝与奕欣不和不是因为储位之争,而是因为两人关系太近了,奕詝成了咸丰皇帝,奕欣没有转过弯来。奕詝十岁生母去世,道光将他交给静贵妃抚养,静贵妃就是恭亲王奕欣的生母。奕詝比奕欣大两岁,小哥俩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因此建立了亲密的兄弟关系。咸丰当皇帝,是道光定的,因为是秘密立储,道光生前兄弟俩并不清楚是谁,所以也没有太多好争的,等道光驾崩,君位已定,也没啥好争的。所以兄弟没有反目的机会。道光生前立奕詝为太子,同时立奕欣为亲王,希望兄弟俩相互帮衬。兄弟俩当然也清楚父亲的意思。道光驾崩,奕詝当了皇帝,也很照顾弟弟奕欣,把奕欣安排到军机处行走,军机处是晚清最重要的政治机关,权力很大,职务不低。乾隆为了维护皇权,不让亲王参与政治,自乾隆至道光都是这么执行的,奕欣能当上军机大臣,这是咸丰破例,给了奕欣非常大的面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哥哥给面子,弟弟也要给予回报,奕欣在军机处干得尽心尽力。实际上,哥俩的嫌隙发生在静贵妃病重之时。静贵妃是咸丰的养母,对咸丰有养育之恩,临终有个愿望,希望能封个太后。静贵妃觉得自己对咸丰比对待自己的亲儿子奕欣还好,她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可是咸丰始终没答应。咸丰看望静贵妃时,在门外碰到奕欣,问奕欣静太妃怎样?奕欣说,就剩一口气没咽下,等着你封她太后呢!咸丰哦哦两声,也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奕欣就当咸丰同意了,回军机处拟了份圣旨要咸丰盖章,咸丰不盖章同意就显得无情无义,无孝心,没办法只好批了。奕欣既然做了,他就是觉得没问题,奕詝是他的哥哥,关系很亲很近的哥哥,但是,咸丰不那么想,他觉得他和奕欣君臣关系是第一位的,兄弟关系是第二位的,奕欣僭越了君臣关系,咸丰心里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咸丰临终托孤,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这八位顾命中没有奕欣。咸丰是哥哥,奕欣都敢僭越君臣关系,奕欣和同治是叔侄,他更敢僭越君臣关系了。在咸丰看来,要是让奕欣辅佐自己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哪里会有好果子吃。
2023-07-03 10:10:544

奕欣为什么做不了皇帝

清宣宗(道光)生前共有三后九子,长子薨于道光十一年四月,而二、三两子幼殇;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宣宗第三后孝全皇后生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清文宗(咸丰)。如果处在明朝,则“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立嗣规则就已注定了奕詝这位嫡长子的未来皇帝身份,不过就算在以立贤为主的清朝,奕詝的嫡长身份亦使他得到了帝位竞争者中最有利的地位。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静皇贵妃生皇六子奕欣。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九,时年三十三岁的皇后驾崩,道光帝亲自为其定谥为“孝全”。在孝全皇后之后,道光帝未再立后,于是奕欣的生母以皇贵妃的身份成为了六宫中之第一人,而年幼的奕詝也交托给皇贵妃抚育。在某些人看来,帝位的天平开始向奕欣倾斜了。 但为一母所育奕詝和奕欣都还是不懂事孩子,成人所追求的权利此刻尚未给他们带来任何影响。也许是年龄相仿(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敦郡王,而皇七子之后年龄都太小),也许是因为身在寂寞宫廷而缺乏别的朋友,兄弟俩的感情十分亲密。据《清史稿》载“(王)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欣。”由此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而宣宗亦为此感到欣慰。 树欲静而风不止,奕詝和奕欣还没有争夺帝位的念头,而他们的老师杜受田与卓秉恬却开始在暗中进行着无声却激烈的斗争。亲奕欣的卓秉恬生前长期担任大学士,“历管兵部、户部、工部,赐花翎”,身后谥为“文端”,由此可见是一位才德皆有可观之重臣,但《清史稿》又载其常在亲贵主持的会议中于众皆称是之际却“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卓秉恬这种不够圆滑性格也在言传身教中极大的影响了弟子奕欣;而亲奕詝的杜受田虽然职位较低(此时只是从二品但担任上书房总师傅。),但其在处事与捉摸宣宗心思方面却胜过卓秉恬甚多。根据史书记载,有两件事对宣宗决定继承人取到了重要影响,其一载于《清史稿》,曰:“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其二出自野史笔记《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储诏于鐍匣。 观以上二事,奕詝得立多倚杜受田之力(杜受田又靠揣摩宣宗心意,老实说不是所谓“正道”),而两事给人的的感觉又颇似《三国演义》中曹丕与曹植,做哥哥的都靠取巧而成为继承人,虽然可说都是应该的,但往往令人为弟弟抱不平;而第二件事则已写明奕詝在时政方面不如奕欣,而两事合并又体现了奕欣的文武双全。另一方面,卓秉恬虽未替奕欣取得皇位,但奕欣却学到了卓秉恬因长期兼管京尹而获得的理政务实之才。由于此时奕欣未满十五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所以他并未完全了解这次竞争的成败会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影响;而大奕欣一岁半的兄长奕詝却充分了解到了个中玄妙,岁月磨练带来的经验胜过了天资聪明。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奕詝、奕欣的兄弟之情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受到大的损害。 道光二十八年,奕欣(应该没满十六岁,好年轻……)娶桂良之女为妻;而后来的慈安太后“事文宗潜邸”应稍晚于此。奕欣娶桂良之女为妻一事对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和所谓“恭王派”的成立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 清晨,清宣宗病笃,遂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但宣宗最终也没有放弃皇六子奕欣,他在生命的最后留朱谕“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而这种留双遗诏的情况是罕见的。是日,宣宗崩于圆明园慎德堂。
2023-07-03 10:11:211

奕欣在和慈禧的博弈中,是如何一步步中了她的圈套的?

奕欣是恭亲王,和慈禧太后是叔嫂关系,咸丰帝死了以后,只留下幼子,所以他们两个人合谋把持了朝政,但那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状态,后来两个人的权利旗鼓相当,慈禧太后开始步步为营,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太后党,与奕欣来对峙,最后成功的除去了奕欣掌握的权利。咸丰帝在世的时候,因为和奕欣有了矛盾,所以就把他剔除了权力中心,后来咸丰帝死了,只留下一个年纪小的孩子同治皇帝,奕欣和慈禧太后,两个人合谋发动了政变,奕欣成了议政王,军机大权都握到了他的手里,但那个时候慈禧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在朝廷里边的权势也不比奕欣的低,慈禧觉得奕欣,越来越难以掌控,就想夺了他手里的权力,后来有人上书弹劾奕欣。慈禧也就正好废了他的职务。咸丰帝死了,同治皇帝继位以后,慈禧和奕欣把持了朝政,慈禧垂帘听政,两个人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慈禧权利欲强,而且她善于攻心计,后来不甘心任由奕欣势力做大,就开始借力打力,曲线布局,先是在军机出现人事变故的时候,慈禧暗中授意,让左督御史兼,户部尚书的李堂进入了军机处,使当时的理论派或立场比较保守的人和那些以恭亲王为首的改革派形成了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后来,李鸿章等理论新锐也开始在朝廷里慢慢的崭露头角,从那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以恭亲王为首的改革派就失去了优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慈禧太后在背后的指示。因为之前两个人共治朝廷的模式,本来就是一个临时的状态,非常的不稳固,到头来,不是恭亲王踢掉了太后,就是太后踢掉了恭亲王。
2023-07-03 10:11:309

咸丰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弟弟奕欣辅佐新帝?

咸丰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弟弟奕欣辅佐新帝?在立皇子时,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争夺皇位继承权。咸丰是四阿哥,奕譓是六阿哥,两个人只差一岁,从小关系亲密,长大后竞争关系有心结。咸丰并不信任博弈。咸丰病逝前,亲自挑选了八个辅政大臣,排除了恭亲王。文宗(咸丰皇帝)为什么不任命恭亲王奕为摄政王,协助穆宗(同治皇帝)避免慈禧的暴政?这位提问者想多了! 奕文宗咸丰年间是清文宗最大的竞争对手,登上皇位的清文宗对奕优一直很害怕。因此,咸丰十一年,奕文宗基本处于半闲置状态。换句话说,即使皇室宗亲去世,清文宗也很难交出奕作为所谓的摄政王。更何况还有多尔衮的先例,几乎代理皇帝摄政在清朝一直是个大忌,清文宗无论如何也不敢开这个口。多尔衮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继承人,奕,你可是有儿子的!"。而清末醇亲王奕譞能成为摄政王,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溥仪是他的儿子。即便如此,慈禧死前拿出太后--摄政王的权力配置,说到底还是担心出现第二个多尔衮。咸丰也清楚自己的六弟不是池中之物,否则父皇临终遗诏赐自己江山并不忘奉旨 "恭敬皇子",时刻提醒自己防备老六,并打老六记住 "恭敬 "二字,以维护皇权的虔诚。老皇帝留下的政治遗产被咸丰有选择地继承了下来,在国家行政结构中,咸丰无法使用他的六弟。满清皇帝对待皇族的态度都是把他们放在一边,防止他们分享权力,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依靠皇族,因为他们都是爱新觉罗。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2023-07-03 10:12:144

道光皇帝儿子奕欣聪明绝顶,为什么他会输给奕詝呢?

道光皇帝之所以开始考虑替换皇太子,是在公元1831年也就是道光1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没错,这件天大的事情就是道光皇帝年长13岁的长子不幸去世。如果说道光皇帝的长子没有去世的话,最终的皇位传给谁,一切都是未知,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所有的人措手不及。在公元1840年也就是在道光皇帝的长子死了将近九年的时间之后,道光皇帝终于开始决定确立哪一位为皇太子了。当道光帝在考虑接班人时,所能选择的就是老四和老五、老六三个人。怎么样也不会让恭欣王亦欣当皇帝,恭欣王当上皇帝,保证不会有慈禧太后的专权,她也就没有权利了,为了权利,慈禧太后宁可亡国,也不会让你恭欣王当皇帝。而其中,老五的缺陷比较明显,性格浮躁,又被排除出接班人名单,一些伟大的中国人也想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官员的腐败,当官多为荣华富贵,贪生怕死。还自扫门前雪,明者自保,加上千百年来骨子里封建的思想,当局者迷……怎么自强。他就是讲他的一些政治抱负,如何去治理一个国家,如何去处理各种事情,但是这时候的道光皇帝已经是快要驾崩,只想自己的皇儿能够床边尽孝道,使人们为了生存而笑里藏刀、剑拔鼓张。包括统治集团内也是如此!——因此,除非是通天之才,用利益将各势力摆平,否则回天乏术。这些人包括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荣禄、张之洞等等,如果不是这些人的实践,我们怎么能在一百多年后又重新站在世界之巅?会坍塌的,因为根据国际局势,哪个时代的人,从国外学的新的思想。不是哪一个人做皇帝就能改变的,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迭代,是大势所趋!
2023-07-03 10:12:464

清朝末年恭亲王奕欣最终有没有辞官?电视剧《少女慈禧》中恭亲王最终是选择辞官归隐

从1861年到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逝世,谥号为“忠”。因为声名显赫,受到了慈禧的忌惮,所以恭亲王被罢黜。
2023-07-03 10:13:131

道光帝为何放弃奕欣?背后有着什么隐秘?

道光帝之所以放弃了能力出众的奕欣,反而选择了平庸的奕詝,是因为奕詝是嫡出,有着强大的家族背景,而且道光帝对于奕詝的母亲孝全皇后有着非常深的感情。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各地暴乱不断,经济疲软,国库空虚,道光无力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就将希望寄托在了未来的太子身上,当时道光帝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四皇子奕詝,一个是六皇子奕欣,道光对这两个人都非常看重,经常亲自考察他们的功课,但是道光帝在跟着两个孩子的接触中发现,奕欣不管是在功课上还是在能力上都要远远的强于奕詝,而且奕詝本身有腿疾,身体也非常不好,所以如果从选择太子的角度来看的话奕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道光帝最终却并没有选择各方面都占优势的奕欣,而是选择了奕詝,正是这个选择使得清朝政府彻底陷入了深渊,下面就来说一说道光帝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奕詝是嫡出,有强大的家族背景道光之所以选择奕詝,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奕詝时嫡出,是孝全皇后的儿子,而且孝全皇后的娘家有着非常巨大的家族背景,奕欣的确是有能力,但是可以用来辅佐奕詝,不过历史证明道光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奕詝没能改变清朝的局面,早早的就去世了。二、道光对于孝全皇后有深厚的感情道光帝选择奕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孝全皇后的感情,因为孝全皇后去世的早,所以奕詝交给了奕欣的母亲静贵妃抚养,但是静贵妃虽然受宠,一直也没被册封为皇后。你觉得道光帝为何放弃奕欣?背后有着什么隐秘吗?欢迎留言讨论。
2023-07-03 10:13:204

爱新觉罗·奕欣的人物生平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奕欣出生,与咸丰帝(奕詝)属异母弟。但奕欣生母孝全成皇后早死,是奕欣生母静贵妃受皇后托孤遗命抚育皇四子奕詝。奕欣与奕詝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无异于亲兄弟。道光十七年(1837年),入上书房读书,奕欣从小受到极为严格而又特殊的封建教育。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拜状元翁心存为师。逾年,翁心存以母老乞养,告假归里,奕欣乃师事贾桢。在名师教授下,他学习儒家经典10余年,对于儒家学说是颇为精通的。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儒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 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间犹豫不决。但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奕欣奉道光帝命,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这往往被认为是道光属意恭王之举,而实际上,这个指婚发生在道光下定决心写下遗诏之后,最多只能视为对恭王的补偿,况且恭王福晋并非桂良爱女,而仅为侧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奕欣的文才武功均在奕詝之上,道光帝也最钟爱这个儿子。按清朝传统,皇位传给诸皇子中才德兼优者,奕欣有得皇位的可能。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识才具都“万不敌”奕欣,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乃对奕詝面授机宜,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道光帝庙号)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道光末年,道光帝违和,缠绵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将不久于此位。其时,奕詝伏地流涕,痛切异常,“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咸丰帝得位有取巧之嫌,聪明的奕欣未必服气。由此,兄弟俩猜疑不和,心存芥蒂,只是碍于君臣之礼,彼此心照不宣,加上咸丰帝乳母(已尊为康慈皇太妃)去世,失去中间调节人,双方感情日益疏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道光帝下令在妃子园寝内为恭亲王之母静贵妃修墓,亲令静贵妃死后必须葬于妃园寝,不得更改,变相暗示恭亲王争储失败。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道光帝病逝,遗命奕詝即位。奕詝登基后,改元咸丰。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咸丰帝授奕欣为十五善射大臣。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咸丰帝将指原庆郡王府给奕欣为府邸。此府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府邸。八月十五日,咸丰帝驾幸奕欣海淀别墅 “朗润园”,为之题园名,山、水、亭、轩之名,并赐诗一首,极示关切之意。奕欣有答诗一首。是月,奉旨管理正蓝旗觉罗学事务。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九月九日,命奕欣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初二日,长女生,嫡福晋瓜尔佳氏所出。是月,奉旨添派管理三库事务,并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四月,奉旨补授宗人府右宗正。六月,奉旨调补镶黄旗汉军都统。九月,奉旨升授宗人府宗令。又授为阅兵大臣,调补为正黄旗满洲都统。 咸丰五年(1855年),奉旨总理行营事务。二月,奉旨赏穿黄马褂。七月初一日,其母孝静成皇后(即静太妃)病重,奕欣为之请求咸丰帝晋封皇太后,咸丰帝含糊答应,奕欣即传旨册封,咸丰帝不满。二十一日,即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 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奉旨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又命管理镶红旗新旧营房事务。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五日,单衔具折反对咸丰帝派耆英去天津参予议和;主张天津谈判不要一味示弱,英法联军如敢登岸,应令“兵勇合击 ”;建议密令粤绅罗惇衍激励乡兵攻广州,廉兆纶捣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与惠亲王、惇郡王及军机大臣等处理擅自回京的耆英。十三日,单衔具折,反对钦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纳与英法所议条约中关于开放长江口岸诸埠的条款;重申以战迫和之议。是月,奉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八月初四日,得长子,咸丰帝赐名载澄。 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奉旨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二月,奉旨补授为管宴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初一,奕欣、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列强之国的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幼主冲龄,咸丰帝遗诏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祖制重顾命”,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欣排在第一位,但咸丰帝余憾未释,把奕欣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更加深了奕欣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咸丰帝去世后,奕欣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军机处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奕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辛酉政变的成功,使侵略者感到非常满意。事后,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说:由于支持奕欣上台掌权,英国已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声称由于这一“令人满意的结果”,英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所以,英国在中国的喉舌《北华捷报》强调指出:在这个特别的关头,英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法国人对政变的结局也感到高兴,其驻华公使在日记中写道:“宫廷革命没有骚动地结束了”,“恭亲王成为执政者,以后的谈判将更易进行”。对于列强的扶植和支持,奕欣自然心领神会,所以,当他执掌大权以后,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努力谋求与列强“和好”相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换约以来,事事皆推诚相待”, 满足侵略者的要求和贯彻侵略者的意图。 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同意委派李泰国和赫德相继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把中国的海关管理大权交给英人掌握。同年,奕欣以巨款托付李泰国购买船舰,筹建海军。同治二年(1863年),这支舰队开到了中国,但舰队的指挥却是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李泰国还私许阿思本对舰队有完全指挥权。这是由清廷出钱供养,归英国侵略者指挥、控制的一支舰队。奕欣不但没有抵制,还准备接受英国侵略者这一无理要求,甘受外人挟制。这种对外一味顺从的行为,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感不满。清廷诏令遣散船员,留下船舰。英国方面无理取闹,坚持“既不用其人,则船炮亦应缴还本国”,还向清廷索取赔款。最后,奕欣只好曲从其意,退还船只,向英国赔礼赔款。同治三年(1864年),奕欣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爆发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法国领事和外籍教士多人。在处理这起重大涉外事件中,奕欣明知“曲在洋人”,却在法国等列强的要挟下,一再迁就,息事宁人,支持曾国藩镇压群众,惩处天津知府和知县,了结天津教案,取媚洋人,与外国“曲全邻好”。奕欣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连其弟奕譞也深为恼火,他诘问奕欣说:“素日无备,故临事以‘无可如何"四字塞责,自庚申至今十年,试问所备何事?” 奕譞还指责奕欣主持总理衙门以来,“夷务尚无起色”,对“外夷”提出的要求“有可无否”,全盘否定了奕欣所执行的外交政策。奕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欣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欣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慈禧太后利用了奕欣,也给予了奕欣巨大权力。但随着奕欣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欣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欣一直浮浮沉沉。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1869年),奕欣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 ,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三日,奉懿旨与户部尚书宝鋆办理同治帝大婚筹备事宜。九月十九日,奉懿旨加恩亲王世袭罔替。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欣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欣:“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八月初一日,两宫太后干预,赏还亲王世袭罔替。 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奉上谕署理宗人府宗令。 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奉上谕暂署宗人府银库印钥。九月,奉旨派充玉牒馆总裁。 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初,晤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请出面调解中日琉球争端。九月,奉旨管理正白旗满洲新旧营房并城内官房事务。 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二十五日,对来访的英国的公使阿礼国说:“中国人非不知电报、铁路、轮船、开矿之利,然主权不能自操,与中国无益,虽有不若无也。”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欣更为孤立。反复的浮沉磨平了奕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奉懿旨赏还亲王双俸。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奉懿旨,赏添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三等护卫二员。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在王府中庆祝六十寿辰,请京中著名戏班演戏。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奉懿旨,此次恭亲王承办庆辰典礼“妥慎周详”,赏给御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御书长寿字一张等。戊戌维新变法期间,奕ue844针对清廷某些弊端提出了诸如兴办学堂、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张。但它基本上是洋务派主张的老调重弹,实际上是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等变法主张的抵制。他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光绪帝时加牵制,而且和“议论专主变法”的帝师和军机大臣翁同龢严重对立。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其僚属、户部主事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拟请光绪帝陆续颁行。翁同龢将这些新政诏书“商之于恭邸”,想争取他对变法的支持,殊料竟遭奕ue844的坚决反对。奕ue844还奏请慈禧太后,撤掉汉书房,将翁同龢赶出毓庆宫,使他失去了和光绪帝“造膝独对”的机会。此后,奕ue844和翁同龢“议事龃龉”,“论事不合”,对翁同龢的政治主张和赞助康、梁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他还指斥翁同龢揽权、狂悖,每每对他裁抑、刁难,施加压力,阻止他对维新变法的帮助支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强占旅大事件发生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以变法为急务”,立志改革。奕ue844“默然”不答。不久,康有为上书请开制度局,定国是,奕ue844也表示反对。五月,奕欣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谥“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 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
2023-07-03 10:14:021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欣?

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不但没有奕欣,咸丰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也没有。咸丰不相信他的兄弟们,怕他的兄弟们对他儿子不利,夺了他儿子的皇位。咸丰临终的安排是顾命八大臣,他觉得顾明八大臣皇室血亲较远,觊觎皇权的可能性小。虽然夺权可能性小,但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咸丰对他们并不完全放心。因此在按排八大臣的同时,咸丰制作了两个印章,一枚是御赏印,一枚是同道堂印,御赏印由慈安太后保管,同道堂印由同治皇帝掌管,同治年幼由生母慈禧代管。顾命大臣们要代表同治发御旨必须经过两宫皇太后盖章才能生效。在咸丰看来,这样的安排,既可以防止后宫干政,又可以防止朝中大臣专权。简直就是万全之策。可是咸丰尸骨未寒,他的这一策略就被打得稀碎。咸丰的顾命大臣没有咸丰的兄弟,而且留下遗旨,不允许他的兄弟们到承德避暑山庄奔丧。可见咸丰对他的兄弟们不信任到了极点。咸丰的不信任,主要来自自信的缺失。恭亲王奕欣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比咸丰强。如果咸丰能像刘邦一样,自己能力不强,驾驭能力厉害,能力强的人都能为他所用,这也行,偏偏咸丰驾驭能力一般,经常被奕欣算计。恭亲王的生母是咸丰的养母,咸丰登基后,恭亲王就提出,要咸丰封他的母亲为皇太后,咸丰始终没有同意。恭亲王的母亲病重,眼看就不行了。咸丰前去探望,在门口碰到恭亲王。咸丰问,母亲的病怎么样了?恭亲王回答说,就剩一口气没咽下去,等着你封她太后呢!“哦,哦!”咸丰皇帝只是应酬,并未真答应。恭亲王当时是军机大臣,直管军机处,于是命手下草拟诏书,让咸丰签字。咸丰不想封恭亲王的母亲为太后,但这时不签字就显得他不念养育之恩,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捏着鼻子在圣旨上签了字。恭亲王厉害,你厉害,我不用你总行吧!省得你时不时给我点难堪,令我丢面子,让我不舒服。所以,咸丰借机罢黜恭亲王的所有职务,让他闲赋在家,终咸丰一朝再没启用。为了皇位的安全,为了自己的面子,咸丰皇帝不用恭亲王。恭亲王心里很不舒服,咸丰的其他兄弟当然也不舒服。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兄弟不用却用外人,兄弟们当然不满。这就为奕欣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奠定了基础。咸丰皇帝是个小心眼,如果他能用恭亲王奕欣,大清朝不会出现垂帘听政。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2023-07-03 10:14:151

请给我介绍一下清朝的恭亲王奕欣是怎样一个人?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2023-07-03 10:14:556

恭亲王奕䜣、奕沂、奕欣哪个正确?

应该是言字旁的“䜣”。爱新觉罗.奕欣,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2023-07-03 10:15:123

奕欣怎么读?

奕u4723的读音:yì xīn。奕是一个汉字,读音为yì,总笔画数为9,属于褒义词。释义为:积累、重复/重叠;光明;表达某种情绪增强 [1] ;姣美。通“弈”,下棋,闲习。欣xīn(ㄒㄧㄣˉ)本义:说破。打开天窗说亮话。引申义:欣喜。(形声。字从言,从斤,斤亦声。“斤”本指斧钺,转指“凿破”。“言”指言语。“言”与“斤”联合起来表示“说破”。扩展资料: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2023-07-03 10:15:241

“奕u4723”这个词语怎么读?

奕u4723的拼音:[yì xīn]
2023-07-03 10:15:344

爱新觉罗·奕欣别名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1] 中文名爱新觉罗·奕欣外文名Aisin Giorro Yi Xin别 名鬼子六,太岳,乐道堂主人国 籍中国(清朝)民 族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33年1月11日逝世日期1898年5月29日职 业政治家、外交家主要成就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的中央主要代表王 爵和硕恭亲王谥 号恭忠亲王旗 籍满洲镶蓝旗
2023-07-03 10:16:181

恭亲王奕欣的悲剧: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恭亲王奕欣是怎么死的?

病逝。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奉懿旨,此次恭亲王承办庆辰典礼“妥慎周详”,赏给御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御书长寿字一张等。公元1898(光绪二十四年),奕欣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谥“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扩展资料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赐爵位世袭罔替,身后谥“忠”。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1861年到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2023-07-03 10:16:264

奕詝(咸丰帝),奕欣(恭亲王),奕譞(醇亲王)都是同一母亲吗

奕詝(咸丰帝)和奕譞(醇亲王)是同母兄弟,他们和奕欣(恭亲王)是异母兄弟
2023-07-03 10:17:181

爱新觉罗·奕欣生日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1] 中文名爱新觉罗·奕欣外文名Aisin Giorro Yi Xin别 名鬼子六,太岳,乐道堂主人国 籍中国(清朝)民 族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33年1月11日逝世日期1898年5月29日职 业政治家、外交家主要成就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的中央主要代表王 爵和硕恭亲王谥 号恭忠亲王旗 籍满洲镶蓝旗
2023-07-03 10:17:241

取名叫奕欣好吗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1861年到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逝世,谥号为“忠”。
2023-07-03 10:17:454

爱新觉罗·奕欣的奕怎么读?

奕u4723的读音:yì xīn。奕是一个汉字,读音为yì,总笔画数为9,属于褒义词。释义为:积累、重复/重叠;光明;表达某种情绪增强 [1] ;姣美。通“弈”,下棋,闲习。欣xīn(ㄒㄧㄣˉ)本义:说破。打开天窗说亮话。引申义:欣喜。(形声。字从言,从斤,斤亦声。“斤”本指斧钺,转指“凿破”。“言”指言语。“言”与“斤”联合起来表示“说破”。扩展资料: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2023-07-03 10:17:521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2023-07-03 10:18:002

“奕”这个字有几个读音,怎么读?

奕u4723的读音:yì xīn。奕是一个汉字,读音为yì,总笔画数为9,属于褒义词。释义为:积累、重复/重叠;光明;表达某种情绪增强 [1] ;姣美。通“弈”,下棋,闲习。欣xīn(ㄒㄧㄣˉ)本义:说破。打开天窗说亮话。引申义:欣喜。(形声。字从言,从斤,斤亦声。“斤”本指斧钺,转指“凿破”。“言”指言语。“言”与“斤”联合起来表示“说破”。扩展资料: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2023-07-03 10:18:073

爱新觉罗·奕欣哥哥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1] 中文名爱新觉罗·奕欣外文名Aisin Giorro Yi Xin别 名鬼子六,太岳,乐道堂主人国 籍中国(清朝)民 族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833年1月11日逝世日期1898年5月29日职 业政治家、外交家主要成就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的中央主要代表王 爵和硕恭亲王谥 号恭忠亲王旗 籍满洲镶蓝旗
2023-07-03 10:18:321

爱新觉罗奕欣简介 他是哪个皇帝的儿子

奕欣,即爱新觉罗·奕u4723,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u4723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98年逝世,谥号为"忠"。
2023-07-03 10: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