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阳谋与阴谋的区别是什么?

2023-07-03 11:20:25
TAG: 区别
共1条回复
出投笔记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只能被动中计。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在历史上,晏婴的二桃杀三士、孙膑的围魏救赵、主父偃的推恩令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便是四个典型阳谋案例晏婴:二桃杀三士

破解难点:自私贪婪心理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三人勇猛异常,而且多次立功,然而久而久之却开始居功自傲,“上不讲君臣之礼,下无长幼伦常,君命不从,朋谏不听”,齐相晏婴认为三人迟早必成大患,便建议齐景公诛除三人。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分析,也认为应该诛除三人,但又担心以武力无法制服,晏婴便建议,“力斗不如巧斗,抓到他们的弱点,事情就好办,这三个勇士不讲伦常,可以从这里找突破口”。于是,齐景公便按照晏婴的建议,赏给三人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

公孙接便以曾搏击野猪和幼虎拿得一桃,田开疆曾引兵退敌亦拿一桃,古冶子则表示自己曾斩鼋除怪,助国君渡河,于是便拔剑而起,要两人将桃子交出来。公孙接、田开疆叹气道,“我们的勇敢不如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如此活着,还有什么勇敢可言!”遂交出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见状,则表示“你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不勇。不仁不义不勇让我一人都占全了,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世上”,遂也自杀而死。

“二桃杀三士”计谋看似简单,却完全是利用了人们的自私和贪婪心理,如果三人懂得谦让,自然不会中计,奈何这偏偏是三人所缺乏的,因而难免陷入自相残杀。

孙膑:围魏救赵

破解难点:攻敌必救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援,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在邯郸即将破城之际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卫国军队合攻魏国襄陵,另一路则由田忌、孙膑统率救援赵国。

彼时,魏军已经攻破邯郸,庞涓统率八万魏军转攻卫国,田忌率领八万齐军抵达齐魏边境后,便想与魏军直接正面交战,孙膑却认为魏国主力在外,国内防务必定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如此便可在付出少量代价的情况下解救赵国,同时还可寻找有利战机攻破魏国大军

于是,在孙膑建议下,田忌一面分兵佯攻魏国平陵,吸引魏军主力注意,一面派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派少量军队与庞涓交战,在示敌以弱的同时延缓其回军速度。与此同时,齐军主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伏兵,以逸待劳。结果,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结果于桂陵中伏,惨遭大败。

相关推荐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什么意思?

此句的意思为: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毛玠毛玠(?—216年),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东汉末年大臣。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因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中途知道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改往鲁阳。后来投靠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得到曹操的欣赏。毛玠与崔琰主持选举,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而毛玠为人廉洁,激起天下廉洁之风,一改朝中奢华风气。曹操大为赞赏,曹丕也亲自去拜访他。曹操获封魏公后,毛玠改任尚书仆射,再典选举。又密谏曹操应该立嫡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崔琰被杀后,毛玠十分不快。后来有人诬告毛玠,曹操大怒,将毛玠收于狱中。及后在桓阶、和洽营救下,只被免职,不久逝世于家中。曹操在他死后赐他棺材和钱帛。
2023-07-03 10:12:532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是谁

  1、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由奉天子以令不臣演变而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由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   2、“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3、陈留人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它所针对的,恰是不尊重汉皇的“不臣”者。   4、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
2023-07-03 10:13:061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什么意思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存在区别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的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贬义了,挟持之意或说绑架也无可厚非。依靠绑票天子来威胁各大诸侯听命于我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反贼的具体表现。
2023-07-03 10:13:141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什么意思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2023-07-03 10:13:246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何不同,他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存在区别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 而《三国演义》则把此句改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以为这其实是罗贯中贬曹的得意之笔。此语表面看来与“奉天子以令不臣”大同,但是仔细考究下显然是不同的。“挟”字,我想肯定是贬义了,挟持之意或说绑架也无可厚非。而诸侯则是朝廷分封的各大领主,他们从当时的汉廷来看则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或说是汉王朝的肢体。而依靠绑票天子来威胁各大诸侯听命于我的做法,显然就是一个反贼的具体表现了。 从毛玠为曹公提出的战略目标与曹操早年的一些作为,还有大汉的忠臣荀氏叔侄的辅佐来讲,曹操早年应该是没有过于膨胀的野心,或说当时的曹操还算是忠于与汉王朝的。所以毛玠的这句其实是叫曹操以天子的威望来使自己壮大,尊奉朝廷来威服四方,叫那些不服朝廷管理,目无天子的家伙们自食其果。其实这是曹操早期发展迅速的主动力,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下,天下只有曹公才是正统,保护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对那些存有不臣之心的反贼给与强有力的毁灭。这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诠释。 以上是我本人对“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解,《三国演义》的妙处就在于此,罗贯中的神笔悄然施墨便可将一个优秀的战略思想描绘成了一个反臣的心理。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国演义》无愧于中华的璀璨明珠,百读不厌。
2023-07-03 10:13:422

什么叫做“挟天子以令不诚”?

应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命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2023-07-03 10:13:513

何人最早向曹操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a.郭嘉b.荀彧c.毛玠d.程昱

C.毛玠毛玠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他本想到荆州躲避战乱,尚未到达,听说刘表政令不严明,于是改往鲁阳县。曹操治理兖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失业,饥饿流亡,公家没有能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心思,这种状况是难于持久的。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力量强盛,却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树立基础、建设根本的人。用兵之事,合乎正义的才能取胜,保守权位需要财力,因此,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于耕植业,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了。”曹操郑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转任他为幕府功曹。毛玠(?—216年),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因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中途知道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改往鲁阳。后来投靠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得到曹操的欣赏。后来毛玠与崔琰主持选举,所举用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而毛玠也很廉洁,因而激起天下廉洁之风,即使尊贵得宠的大臣,衣着车辆都不敢太奢华。毛玠和崔琰一改朝中风气,令曹操大为赞赏,曹丕也亲自去拜访他。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毛玠改任尚书仆射,再典选举。又密谏曹操应该立嫡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建安二十一年,崔琰被杀,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后来有人诬告毛玠,曹操大怒,将毛玠收于狱中。及后在桓阶、和洽营救下,只被免职,不久逝世于家中。曹操在他死后赐他棺材和钱帛。
2023-07-03 10:14:002

荀彧"奉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这句的原文应该是:“狭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是: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再用来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1、读音: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2、引证:《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三国志-武帝传》:“建安(196-220)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南史·梁纪上·武帝上》:“今以 南康 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3、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现多含贬义4、字义:1、挟:挟辅;2、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3、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2023-07-03 10:14:104

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阳谋吗?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只能被动中计。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在历史上,晏婴的二桃杀三士、孙膑的围魏救赵、主父偃的推恩令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便是四个典型阳谋案例,那么这些阳谋又是为何难以破解呢?我们分别来分析。晏婴:二桃杀三士破解难点:自私贪婪心理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三人勇猛异常,而且多次立功,然而久而久之却开始居功自傲,“上不讲君臣之礼,下无长幼伦常,君命不从,朋谏不听”,齐相晏婴认为三人迟早必成大患,便建议齐景公诛除三人。齐景公听了晏婴的分析,也认为应该诛除三人,但又担心以武力无法制服,晏婴便建议,“力斗不如巧斗,抓到他们的弱点,事情就好办,这三个勇士不讲伦常,可以从这里找突破口”。于是,齐景公便按照晏婴的建议,赏给三人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公孙接便以曾搏击野猪和幼虎拿得一桃,田开疆曾引兵退敌亦拿一桃,古冶子则表示自己曾斩鼋除怪,助国君渡河,于是便拔剑而起,要两人将桃子交出来。公孙接、田开疆叹气道,“我们的勇敢不如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如此活着,还有什么勇敢可言!”遂交出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见状,则表示“你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不勇。不仁不义不勇让我一人都占全了,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世上”,遂也自杀而死。“二桃杀三士”计谋看似简单,却完全是利用了人们的自私和贪婪心理,如果三人懂得谦让,自然不会中计,奈何这偏偏是三人所缺乏的,因而难免陷入自相残杀。孙膑:围魏救赵破解难点:攻敌必救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援,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在邯郸即将破城之际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卫国军队合攻魏国襄陵,另一路则由田忌、孙膑统率救援赵国。彼时,魏军已经攻破邯郸,庞涓统率八万魏军转攻卫国,田忌率领八万齐军抵达齐魏边境后,便想与魏军直接正面交战,孙膑却认为魏国主力在外,国内防务必定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如此便可在付出少量代价的情况下解救赵国,同时还可寻找有利战机攻破魏国大军于是,在孙膑建议下,田忌一面分兵佯攻魏国平陵,吸引魏军主力注意,一面派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派少量军队与庞涓交战,在示敌以弱的同时延缓其回军速度。与此同时,齐军主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伏兵,以逸待劳。结果,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结果于桂陵中伏,惨遭大败。“围魏救赵”之计的关键,便在于攻敌必救,在本国都城遭受攻击的情况下,面对魏惠王的回援命令,庞涓就算知道其中有诈,也不得不率军回援,毕竟没人敢冒都城被攻破的风险!
2023-07-03 10:14:231

三国时 曹操率领魏军打得口号是什么?

口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说我奉天子之诏讨令没有臣礼的臣子,说白了就是讨逆;但是别人都说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你拿天子当傀儡来打击天下诸侯。另外曹操那时所率部队还不能称为魏军,晚年加封魏公魏王以后,才勉强可以称为魏军。但是在曹丕正式称帝前,大家都是管他的部队叫曹军的。
2023-07-03 10:14:3215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背后的功臣,究竟是谁?

背后的功臣是曹操的谋士毛玠。01、毛玠深谋远虑,为曹操作大致规划。毛玠算是比较早跟随曹操的。曹操讨伐董卓失败后,在东郡大败于毒等人,成为了东郡太守,而这个时候兖州黄巾军将兖州刘岱杀了,兖州群龙无首。张邈鲍信等人拥护曹操为兖州牧,曹操在兖州击败黄巾军,将俘虏的黄巾军改为青州军。这个时曹操开始招纳贤士,毛玠就是这个时候投靠曹操的。毛玠投靠曹操后,就给曹操制定了发展计划。他给曹操提出两条建议,也是两条大纲,那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曹操前期的发展策略。毛玠认为现在身处乱世,国家分裂,君主流失,百姓苦不堪言,天下英雄刘表袁绍之类皆没有长远的眼光,要想在乱世中取得胜利,需要名义与物资。02、毛玠策略给曹操带来的好处。这名义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这物资就是“休耕植以蓄军资”。曹操在公元192年占据兖州,从公元192年到公元200年,这段时间曹操一直都是鼓励农耕的,当初他击败黄巾军俘虏三十多万黄巾军。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百姓,曹操让百姓重新农耕,自己收纳赋税。这也是曹操日后征战的资本。在公元196年8月曹操迎奉汉献帝,将汉献帝接到许都,也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拥有汉献帝的曹操,可以说是道义完全站在她这边。他可以以正统的名义去讨伐各地诸侯,还能以天子的名义招贤纳士。曹操很多人才就是奔着曹操占据大义才来投奔他的。其实当时并不只有毛玠一人提出“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个理论,比如沮授田丰等人都提出过,只不过袁绍没有采纳。
2023-07-03 10:15:094

曹操到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呢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了当时的乱世枭雄们对待皇帝的三种态度和做法,第一种是董卓的,叫做废立,就是把现任皇帝废掉然后再立一个皇帝;第二种是袁绍的,叫另立,就是在现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当然这个没有得逞,未遂;第三种是袁术的做法,叫自立,自己当皇帝,失败了,那么这三种态度和做法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相比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到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辕腾了出来作为皇帝的行宫,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礼仪、礼节那是非常地到家,绝不像西北军阀那样子无法无天、吆三喝四。当年皇帝在从长安迁到洛阳的路上,每天他也是上朝的哩,就找一个农民的院儿,往当中一坐,大家都来行礼如仪。那些西北军的军阀、军官和士兵们都在农家院外面看着闹,啊,这皇帝上朝是这样的。这种事情到曹操这里是没有的,曹操完全按照汉官威仪、大汉王朝的礼仪中规中矩地来供奉这个皇帝,而且安排皇帝生活的时候做得非常地周到和细心,很像一个大管家的样子。最让皇帝感动的是什么呢?是曹操送来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你要知道这个皇帝他是个逃难的,他可能脸盆都没有,曹操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送来了,然后上了一份奏折,叫做《上杂物疏》。《上杂物疏》怎么说呢,说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的器皿,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臣的父亲放在家里从来就没敢用过,那是先帝的恩德,我们是供奉在家里的,现在臣觉得应该还给皇上了。 这一手是做得非常漂亮的,我们知道做人情的诀窍在什么地方?做人情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在做人情,不要让对方觉得欠了你的。我们很多人不会做人情,钱也没少花,还老提醒人家,你看我送了你什么东西啊。那么在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是跟叫花子差不多,有人给他他就很感谢了,当然他还得摆个架子。那么其他的军阀有没有送东西的?有,叫做孝敬,但是你再孝敬那也是我孝敬的,这东西还是我的;曹操说这东西都不是我的,这东西本来就是皇上的,现在我是还给皇上,我是还东西,不是送东西。这样表面上看曹操一点人情都没有,皇帝用起来当之无愧、理直气壮,大家想想这是种什么样的心理感觉。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他不是糊涂人,他是明白人,他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这样一份用心。当然这个时候我估计汉献帝是从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么理解的:大大的忠臣,这是天底下最难得的忠臣,看来我们汉家的这个国运恐怕是要仪仗曹某人了。这是我猜测的,我觉得这个猜测还是合逻辑的,他会产生这样一种感动和这样一种想法。 *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这让其他诸侯十分眼红。那么,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袁绍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 袁绍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反应慢,我们将来讲官渡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讲这一点,袁绍和曹操比他的反应总是晚半拍。曹操一抢先袁绍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以后仗着他人多势众,他也提出来说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说皇帝不能住在洛阳,洛阳已经被董卓毁掉了;也不能住在许县,许县那个地方不好,地势很低,很潮湿,我们皇上住那儿不舒服,应该把他移到甄城来,就是移到袁绍的地盘来,准备和曹操共享这一张王牌。曹操听了以后肚子里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说分一口给你,有这么好的事吗?嘴巴上不能这样说,于是曹操用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一本正经地教训了袁绍一番,说袁绍啊,你确实兵多将广,你也确实实力雄厚,那么朕流离失所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你来勤王啊?怎么一天到晚看见你不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攻击别人啊?你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绍也清楚这个东西就是曹操写的,那不会是皇帝写的,但是是皇帝的名义盖了皇帝的印发出来,只好写一封检讨书。你说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亏吗? 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从洛阳迎奉到许县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说曹操没有吃任何亏啊!他得到了很多的头衔,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曹操现在干什么事都显得理直气壮了,至少是“显得”,他动不动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下命令,来出兵,他师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奉天子之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政治上永远正确的这样一个不败之地,所有的政敌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确了。当然了,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的规矩,其他各路诸侯也可以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清君侧”,那皇帝身边有小人呐,小人就是曹操啊,我们去把他除了。那总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义直接下诏,说你就是小人,它来得便当嘛。所以现在曹操不管干什么事情,是打击他的敌人也好,是任命他的亲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这样一个名义,一个在当时看来正当的名义。因此在这一点上,曹操所有的敌人政治上矮了一头。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他也说了一句话,他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点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所以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实际上我们看,毛玠的建议和沮授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一条是尊奉天子,一条是发展实力;沮授的建议是什么呢,“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仔细一咂摸,这两条建议的格调是不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比沮授的建议格调高得多,高在哪里呢?他是奉天子,不是挟天子,“奉”是尊奉,是维护;“挟”是挟持,是利用,这岂可同日而语啊!所以格调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绍一样,或者说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样,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这个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张,谁抢先拿到手谁就是王,可惜袁绍不听。 *曹操抢先在袁绍的前面将皇帝迁到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不肯臣服的诸侯。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提到皇帝迁到许县后,朝廷大小事物都有曹操决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通过尊奉天子,曹操真的能够顺利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那些不肯臣服的诸侯吗? 不能。第一个,袁绍就不听他的。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为了平衡,也知道袁绍这个人的实力很大,必须安抚一下,再说袁绍怎么说也是他小时候的哥们儿,于是建议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谁知道袁绍不干,跳起来了,什么,我袁绍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将军,那我上朝的时候站班排队我不是要排在他后边,哪有这个道理,曹操是什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 “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做高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献帝建安元年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个人认为,他还刚刚完成一个转变,就是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转变为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是英雄,他还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为了这一点,他要维护现任皇帝,因为现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发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发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发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那么这个过程完全是曹操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完成呢,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这个实话说,也搞不清。如果确有衣带诏一事,说明汉献帝恐怕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过过舒坦日子,应该说是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如果不是太不像话,他不至于冒此风险。那么这件事情往往是用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证据,既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地把它坐实了,我们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坐实曹操这个时候究竟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
2023-07-03 10:15:367

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述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不赦免其部下李傕、郭汜等人,逼其再次叛乱。2人劫持天子,手下爪牙尽皆封赏。在忠志之士的离间下,二人大打出手,一人挟持了天子,一人挟持了官员,多次交战各有所伤。天子在杨奉等将军的保护下乘机得脱,便派人去曹操那里求援,以为他是个忠志之士。而此时,曹操众谋士向他献策,劝其救驾。尤其以荀彧最为积极,他向曹操指明了今后的战略大方针“逢天子以令不臣”,劝曹操早日进兵,将天子控制在手中,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并强调今日不取,他日天子必将落入别人的手中。曹操听了他们的话,兴刻起兵,骑兵先去,步兵随后,亲自派大军前往。但那时北方第一大诸侯袁绍也动了这个想法,只是过于优柔寡断晚了一步。李傕、郭汜二人见跑了天子,便讲和一同在后面追赶。不过经理坎坷后天子成功的和曹操的部队碰了头,饥寒交迫的天子在曹操的盛情款待下,自然是对其感激万分,大加封赏。但曹操以都城被贼人烧毁不便防守为由,劝天子移驾许县,天子也因曹操手中兵权缘故不得不从。而曹操的真正目的是许县是他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将可以更好的将天子控制在手中。后来,曹操每次或是征战、或是赏罚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号,正可谓“出师有名”“赏罚分明”啊!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好的话选我!!!谢啦!!!
2023-07-03 10:15:558

曹操是否真的携天子而以令诸侯

你说的正史,是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九锡,进爵为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那是典型的代汉自立的前奏。《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引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至于不臣之心,称帝之迹,可以参见《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元年八月)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建安)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建安十三年)夏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八月)壬子,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建安)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卫尉马腾,夷三族。(建安十八年)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进号魏王。
2023-07-03 10:16:117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曹操角度去看问题是怎样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的角度讲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为了汉室的江山社稷。终其一生,曹操始终都是汉臣,虽然动过称帝的念头但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曹操开始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曹操的整个内心里面都是兴复汉室江山,从曹操和荀彧当时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的曹操就是为了汉室江山。社会历史背景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的是袁绍的谋士沮授。但是遭到其它谋士的反驳,提出了在诸如你将汉献帝接过来是朝拜呢还是不朝拜呢?而且献帝是董卓扶持推上皇位的,当时的袁绍本人是表示拒绝的,现在如果接过来就是打自己的脸。就在袁绍迟疑的时候曹操果断采取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直接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挟”和“奉”的区别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清楚曹操做的事情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的本意是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这句话完全是站在汉臣的角度上来想的。而且曹操对待汉献帝全是以君臣之礼,虽然说汉献帝没事面子,但是好吃好喝的名义上还是一国之君。直到曹丕上位之后,才将汉天子废黜。或许你觉得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都是大逆不道之举,但是当时的东都洛阳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已经残破不堪,毫无生机。从长安城逃到此处的皇帝和百官每天食不果腹,只能吃野果子,吃野菜,完全丢失了朝廷应该有的仪态,更有甚者数个官员饿死。在这样的时刻曹操帅人马前来洛阳,给汉献帝和众位大臣炖鸡汤,汉献帝绝对是感激曹操的,天子仍然是天子,曹操甘愿做周公辅政。综上所述,曹操的角度只是为了汉朝的统一稳定,奉天子以令不臣。完全是作为臣子的角度,但是随着权力的提高,曹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但是最后全被自己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终其一生也不过是魏王,也许是对自己心中汉臣的默许,也许是对荀彧的坚守的一种回应吧!曹操是三国的真英雄,越长大越觉得这个人太优秀了!
2023-07-03 10:16:334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是什么意思?

曹魏确立“修耕植。蓄军资”为财政建设基本方针的原因曹魏财政在发展过程中,以什么作为指导财政收支活动的基本方针?或者说其财政收支活动要处理的核心问题的是什么?对此史无明文。不过,我们分析有关资料之后认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毛玠向曹操提出的“修耕植,蓄军资”,后来成为曹魏财政建设的基本方针。也就是说,曹魏财政收支活动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农业种植经济,保障军粮供给。这是曹魏财政不同于孙吴财政、蜀汉财政的特色之一。 这一财政建设基本方针的确定,有其客观的经济和军事背景。从经济背景来看,曹魏逐鹿中原,以黄河中下游为其基本经济区①。而这一基本经济区又是以农业种植经济为主,也就是说,立足于黄河中下游基本经济区的曹魏政权,其财源主要依赖农业经济,“修耕植”即是培养财源。当然,曹魏财源也包括部分盐利,但在其财政收入中不占重要地位。而吴、蜀除了以农业经济为财源之外,孙吴“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②。蜀汉也可“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③。因此,曹魏的财政建设以“修耕植,蓄军资”为基本方针,其实是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经济特色反映。再从当时的现实财政需要来看,则是军粮极度匮乏,事关曹魏政权的生死存亡。汉末战祸严重破坏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战乱所及之处,民众或死或逃,田地荒芜,加上自然灾害肆虐,粮价飞涨,粮食供应普遍发生危机。汉献帝与一批朝臣被董卓部将挟持至洛阳,陷入饥荒,狼狈不堪。史载:“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为,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④而各路军阀依仗武力立身,能否有稳定、持续的军粮供给,就成为决定其兴败的基本财政问题。如袁绍起兵之初缺乏根据地,逢纪对他说:“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而冀州刺史韩馥迫于公孙瓒的威胁,欲举州以让之,治中李历则谏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车,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⑤可见袁、韩双方谋士都把军粮视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史称:“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⑥ 曹操率军初起,如何筹措军粮同样是生死攸关。所以,还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毛玠就向曹操建言: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军事形势,为曹操建立“霸王之业”制定“修耕植,蓄军资”作为财政建设基本方针,的确有过人的见识。史称曹操“敬纳其言”⑦,不过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并未立即付诸行动。 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与多数军阀一样,面临军粮极其匮乏的严峻局面,甚至几乎为此付出重大的政治代价。当年夏天,曹操与吕布争战兖州大败,“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遣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后听从程昱劝说,才放弃送家属为人质以联合袁绍的打算⑧。史称:“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乃罢吏兵新募者。”⑨可见军粮匮乏大大削弱了曹操的实力。《三国志》卷十《魏书·荀彧传》载:“兴平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荀彧则认为:“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薜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曹操采纳他的建议,“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可见军粮几成影响曹操此次战略决策的关键。军粮匮乏还加重了曹操“奸诈”的性格色彩,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载:“尝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2023-07-03 10:17:031

挟天子以令诸候的主人公是谁

不是诸候,是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人公是曹操。含义: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出处:《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出处原文:《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楚成王)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不虞(料也)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召音邵,召公奭)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实征之,以夹(音挟)辅周室。赐我先君履(践履之界),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音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求问也)。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许慎故里)。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获也)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2023-07-03 10:17:123

曹操到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呢?

可以说曹操是奉天子令不臣。当时没有几个人听天子的话,很多都另起山头拥护新王。那些人名义上是诸侯,却干着违背朝廷的事情,所以实则是不臣。
2023-07-03 10:17:193

挟天子以令诸侯指什么事件

经常是指曹操挟持汉献帝号令天下。出处是后汉书的袁绍传。不过春秋战国就有这样的事情了。
2023-07-03 10:17:511

携天子以令诸候文言文

1. 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文言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记得采纳哦---------------------- 2. 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文言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记得采纳哦----------------------。 3.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文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 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袁绍就不懂。 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 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 初平二年(191),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 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 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 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 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 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衣带诏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先是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在建安四年(199)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后来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 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等谋诛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这是汉献帝刘协试图收回皇权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对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 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第二年春(200),密谋泄露,刘备先前已借故出走,得免于难。 几员主谋董承、王服、种辑等均被处斩,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这时已怀有身孕,献帝极力保护,最后也未能幸免。 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亲信。这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土地。 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207),降服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次年(208)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 曹操自封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董贵人被曹操害死后,伏皇后内心不安,她写信给她的哥哥伏完,历数曹操罪恶,请伏完寻找机会,除掉曹操。 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给他哥哥伏完的信被伏家的一个仆人偷偷地献给曹操。曹操勃然大怒,进宫胁迫献帝废去伏皇后。 献帝犹豫不忍。曹操不等献帝许可,便让尚书令华歆起草废后的诏书,逼献帝盖印。 伏皇后得到诏书,正想搬出后宫,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是华歆带人来搜捕皇后。伏皇后吓得躲进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发现。 华歆揪住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到外殿。献帝正在外殿和御史大夫郗虑坐着,见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情形十分悲惨,不禁泪流满面。 伏皇后对献帝哭泣说:"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吗?"献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华歆不由分说,将伏皇后拉走,关在监狱里,幽闭而死。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毒死,伏氏家族受株连被处死的有100多人。 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立他的第二个女儿曹节为皇后。禅位曹丕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袭爵为魏王。 献帝以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亲政,于是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其实这早已是个美丽的不可实现的梦。 4. 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简述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挟持天子.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不赦免其部下李傕、郭汜等人,逼其再次叛乱.2人劫持天子,手下爪牙尽皆封赏.在忠志之士的离间下,二人大打出手,一人挟持了天子,一人挟持了官员,多次交战各有所伤.天子在杨奉等将军的保护下乘机得脱,便派人去曹操那里求援,以为他是个忠志之士.而此时,曹操众谋士向他献策,劝其救驾.尤其以荀彧最为积极,他向曹操指明了今后的战略大方针“逢天子以令不臣”,劝曹操早日进兵,将天子控制在手中,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并强调今日不取,他日天子必将落入别人的手中.曹操听了他们的话,兴刻起兵,骑兵先去,步兵随后,亲自派大军前往.但那时北方第一大诸侯袁绍也动了这个想法,只是过于优柔寡断晚了一步.李傕、郭汜二人见跑了天子,便讲和一同在后面追赶.不过经理坎坷后天子成功的和曹操的部队碰了头,饥寒交迫的天子在曹操的盛情款待下,自然是对其感激万分,大加封赏.但曹操以都城被贼人烧毁不便防守为由,劝天子移驾许县,天子也因曹操手中兵权缘故不得不从.而曹操的真正目的是许县是他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将可以更好的将天子控制在手中.后来,曹操每次或是征战、或是赏罚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号,正可谓“出师有名”“赏罚分明”啊!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好的话选我!谢啦。 5.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文急 是诸葛亮 隆中对 自董卓 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 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 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 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含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矣。
2023-07-03 10:18:051

三国演义中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第几回

引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于是迎銮驾到许都,盖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各封官。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提到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来的。毛阶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时即跟随他,当时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毛阶传》)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汉献帝还在长安时,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强联系;后当献帝被杨奉、韩暹劫持到洛阳时,他便毅然决定亲率军队赶赴洛阳,把献帝抢到手,后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划下把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并以许为都城,自己则以辅佐王室的身份,用汉王朝的名义推行其政治主张。
2023-07-03 10:18:263

“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本出自什么地方?

出 处 《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迎大,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在《何去何从》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2023-07-03 10:18:361

曹操迎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是什么?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谋士规劝、将士努力之下,风尘仆仆的汉献帝被曹操成功迎回许都(即许县)。当年九月份,曹操做大将军,封为武平侯。在经历多年颠沛流离之后,汉献帝终于可以暂时性的小憩一下。曹操在获得声名与官职的同时,也引来了无数非议与谴责。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说:曹操迎汉献帝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野心”。再者,难道真如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挟天子而令诸侯”吗?我的看法是上面两种说法都不是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我们先看“奉天子以令不臣”这种说法。据《三国志·毛玠传》中记载,曹操出任兖州牧时,毛玠曾经对曹操说过:“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种说法的准确出处。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旁证迷惑。在上面这段原文的后面,随后便记载着曹操对此事的回应。据《三国志·毛玠传》中记载,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在看完这段记载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曹操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即“奉天子以令不臣”)。我对此却不以为然。曹操虽然采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但是不见得其后来的行动按此进行。我对此十分肯定的说:曹操采纳的建议不等于其在行动中实施。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建议(或者说“目标”)不可能等于现实的“获得”。实现目标的前提是在无错误且无阻挠的理想境界之中。但是,有一点是我们要明白的:目标、理想不是现实,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毛玠的建议(即“奉天子以令不臣”)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规划。规划想要实现,就必须进行实践。实践的结果远远不如规划。第二点,“不臣”不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地方割据。相对于中央而言的“地方首长”,地方政府会拱手奉献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地盘吗?再说此时,中央懦弱无能,根本没有能力“收回”诸侯占据的“地方”。即使曹操迎回汉献帝之后,在短时期之内也是不可实施的计划。再说曹操集团就没有自己的打算吗?怎么可能没有呢?毛玠向曹操建议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一个佐证。在一个乱世,地方是基本上不听中央的。再说在国家统一的时候,地方还不时上演地方反中央的“闹剧”。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西汉臣子晁错不明形势,错误的向皇帝提出削藩策,“催化”了诸侯的造反。当然,造成七国之乱的根源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推行的郡国并行制。由此看来,东汉末年时期的地方诸侯更不可能听从懦弱无能的中央。这时候,中国就需要有人出面四处征战,统一天下。第三点,能力有限。此时的曹操有三大优势:政治上,汉献帝就在自己的地盘之上(即许都);经济上,推行屯田制,收获颇丰;用人上,招揽人才,士人涌致。在这里所说的曹操集团三大优势只是相比较曹操自己以前前的力量而言的。与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而言,曹操此时的力量只能是小巫见大巫。袁绍集团所占领的州郡数远远大于曹操集团所拥有的。由此来看,曹操迎汉献帝后,“奉天子以令不臣”是说不通的。下面,我们再来看“挟天子而令诸侯”这种说法。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需要弄明白“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异同点。“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解释:(我们)奉使天子来命令不臣服皇帝的臣子。“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解释:(我们)挟持天子命令诸侯。我的看法。就上面两种解释来看:这两种做法是“外表异,实质同”。理由。第一点:“奉”与“挟”殊途同归。在“奉天子以令不臣”之中,“奉”可以解释为奉使、尊奉。“奉”说白了就是软手段,只是表面对待汉献帝很好。在“挟天子而令诸侯”之中,“挟”可以解释为挟持。“挟”说白了就是硬手段。不管怎样,汉献帝依然是他们手中的筹码。“挟持”只是对外的宣称,对待汉献帝更多的还是客客气气。他们实际上是不愿意的,但又不得不这样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嘛!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一点:“奉”与“挟”只是用字不同,从实质看来并无太大区别。第二点,对象相同。这一点很容易明白。不论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挟天子而令诸侯”都少不了自己手中的筹码——“纸老虎”汉献帝刘协。第三点,“命令”一致。这一点也很容易明白。上面这两种做法都是想通过利用汉献帝来命令某些人,达到自己的目的。第四点,“不臣”在三国等于“诸侯”。这样一说,大家可能很不明白。为什么说在三国时期“不臣”等于“诸侯”呢?对于这一结论,我在上面分析过。详细内容请见:“不臣”不听。在这里简要的说一下。三国时期,地方割据。地方上这些昔日的东汉臣子对当时形同摆设的汉献帝是爱理不理。地方上的诸侯大都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大家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但形同虚设的汉献帝乃至整个东汉朝廷都无理可讲。由上看来,曹操迎汉献帝后,实行“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讲不通的。第一点,挟奉天子。何谓挟天子?就是挟持与尊奉天子。曹操迎回汉献帝后,汉献帝相当于做了曹操集团的“人质”。但是,这个人质有所不同。曹操必须对汉献帝客客气气。但是,做筹码又是公认的事实。曹操对待汉献帝说白了就是挟持与尊奉(即“挟奉”)。从政治哲学上来讲就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客气与做人质是一对矛盾。曹操集团必须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两头都抓,坚持中庸思想,挟持与尊奉相统一。第二点,引招士人。曹操迎回汉献帝,再加上自己以唯才是举为主体的招揽人才方式。这两个方面的作用,致使当时不少的士人来投奔。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忽视:这些前来投奔的士人是为了汉献帝而来,还是因为自己招揽人才呢?曹操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只要是前来投奔的士人都好好对待。中国古代,皇帝(即“天子”)是最高统治的象征。当时的中国都普遍认同这个观点。自己以效忠皇帝为己任。迎回汉献帝后,曹操集团的力量开始强大起来。第三点,巩固基本。曹操有了汉献帝这张政治牌后,就有了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也就引来了人才。有了人才,集团管理、屯田育兵以及行动计划就有了更好的可能性与实施性。第四点,准备武力。曹操迎回汉献帝,就有了优势。政治上,挟奉天子,打政治牌;人手上,引招士人,人才倍增;实力上,“富国强兵”,能力提升。以上四点,就为曹操集团征讨四方做好了准备。笔者看法。曹操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挟天子而令诸侯”与“奉天子以令不臣”都不能正确反映曹操集团现实之中迎汉献帝回许都的目的。曹操及其谋士可能有某种想法,但是现实摆在那里。他们不得不认这个理。这个理就是历史前提。历史前提是一个大趋势、总形势。它是不受个人与集团控制的。再次说明一下:我这里说的是“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而不是内心所想的“目的”(或者说是规划”)。个人所计划的不等于现实之中所做的。在自己所做的过程之中,误差与失误是不可避免的。此非人力能够左右的。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常说某某事情做得很完美。这里的很完美并不是指百分百都是好的,而是总体上好的方面远远大于坏的方面。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一件事情,就说明他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宽广的胸怀来看的。综上所述,我对“曹操迎回汉献帝的现实性目的”的看法是:挟奉天子,引招士人,巩固基本,准备武力(简称为“挟引巩备”)。(易袁王/文)
2023-07-03 10:18:53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挟的天子是谁

汉献帝刘协,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罗贯中的贬曹之笔,正史中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挟持天子而控制所有诸侯,而“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供奉,尊奉着天子控制着不听朝廷的臣子,“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的谋士毛玠的建议,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出给袁绍的。
2023-07-03 10:19:034

三国演义中第几回提到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具体内容如下: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 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 滑 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 今 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 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 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 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 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 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 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 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 兵 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 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2023-07-03 10:19:263

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质上其实没啥区别,都是拿个人当靶子,自己躲后面当大BOSS操纵。但是,“挟天子”的说法让他的行动师出无名,百姓就不会支持他,刘备什么的就可以拿这个为理由讨伐他;“奉天子”就不同了,那是遵照领导的指示办事,他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皇帝的旨意,别人就说不出他什么来。按《三国演义》上的说法,他是挟天子,真实的历史到底是如何,这个事儿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了。
2023-07-03 10:19:373

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一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毛玠(?-216),字孝先,陈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官至东曹掾。 太祖即为曹操 曹操任东汉献帝丞相时,毛玠献策说的。当时曹操羽翼未丰,全国军阀割据局面。毛玠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生产,储备军用物资,这样就可以统一天下。 毛玠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见解就是实行屯田制。这是曹操集团富国强兵的基础。屯田制有什么好处呢?理由有三:1、安定了兖州附近的大量游民、强盗、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民等,安定了社会治安,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2、这一计划使曹操当时的大片大片的土地得到了开发,使土地有主人,防止别的势力强占自己的领土。3、是曹操不仅解决了大量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使曹操能兵粮充足,在各地都灾荒之时尤能维持士兵的口粮,还能有效缓解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毛玠的这一计划让曹操的势力一跃成为北方数一数二的大军阀。在这一点上,毛玠可谓是功不可没。
2023-07-03 10:19:461

“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首先,曹操在于华北(原)霸主——袁绍的交战中占了上风;然后,曹操本人是一个极具前卫思想的人,他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口号,这使他获得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起同样作用的是汉献帝在他手中,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再经过休养生息,使农民安心生产。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2023-07-03 10:19:532

“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其实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编辑本段历史经过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袁绍就不懂.   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2023-07-03 10:20:01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字概括

天子以令诸侯”又可以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曹操那方面这样说的),最早不是曹操先发明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过(周天子好像很惨,一天到晚被人挟来挟去).但今天说的是三国历史的那一段.汉献帝先是被董卓劫到了长安(190年2月),境况日坏.后来王允和吕布合作做了董卓,在贾诩同学的胡搞下,李傕和郭汜又屁颠屁颠地杀回了长安,汉献帝又落入了他们的手中.195年2月,李,郭两人内讧火并,长安大乱,献帝又被杨奉等人带走到了洛阳,而那时洛阳已经很破落了.对于献帝的仓皇东归,袁绍和曹操都表示了关注,但最终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当汉献帝刚渡过黄河踏上了归途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就劝袁绍把献帝接致邺城,以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然而,目光短浅的袁绍拒绝了沮授的良策(其实田丰和沮授两人的智谋并不在程昱,荀攸等人之下,真的是袁绍扶不上墙啊!)几乎同时,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向曹操建议:“奉迎天子都许(许昌)”,并警告说:“奉迎天子是顺从民望,制服雄杰之举,若不早定,后悔不及.”曹操立刻派曹洪前行,接着亲子赶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又借口洛阳无粮(其实洛阳也真的无粮),把献帝接到许昌,改元为建安.汉献帝从此就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
2023-07-03 10:20:432

东汉末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底有啥作用?

公元197年八月,曹操奉迎天子刘协于许县,同时改元建元,开启二十多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但这二十多年间,吕布、袁绍、刘备、孙权没一个人听曹操的,“奉天子”究竟有什么用?曹操自领兖州牧后,征辟名士毛玠为治中从事。治中从事是州牧辅官,在州府中位高权重。毛玠对曹操建议:“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个相似的句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两者一为忠,一为奸,本质却是一样,都是将天子当作手中傀儡。我们却要知道,首先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袁绍势力的沮授,而非曹操。不过袁绍没同意,所以“挟天子”的名声便落到曹操头上。迎立天子后,曹操真的可以令诸侯吗?曹操还是被吕布骚扰,最后仍是出兵镇压的吕布。宛城张绣也不投降,只有当曹操亲提大军到达宛城,张绣才投降,但转瞬又叛。袁绍灭掉公孙瓒后,一跃成为天下间最强的诸侯,更是在建安四年前后,主动攻击曹操。曹操这个“令诸侯”实在委屈啊。后来曹操以丞相的身份劝降孙权,周瑜说:“曹操名为汉相,是为汉贼。”可见,曹操的话对孙权也没什么用。刘备更别说了,前面刚投降曹操,没多久就又叛了。那曹操“奉天子”有什么用,纯摆设么?继续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说一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关羽为保护刘备家小而投降曹操,提出降汉不降曹。曹操点头答应,于是将寿亭侯改为汉寿亭侯。罗贯中的故事虽是虚构,却折射出古人的一些想法,完全可以用到三国之中——曹操奉天子可以吸引汉室人才。我们从公私两方面来解释这一点。先说公,完全忠于汉室的人才会投往曹操势力,他们认为自己是效力汉室而非曹操,例如争议比较大的荀彧。再说私。乱世之中不乏要自保的人,形势不明的时候,这些人不敢胡乱投靠诸侯,谁知道他们能活多久,万一今天投靠,明天被灭牵连到自己怎么办?但投靠汉室就不一样了,毕竟汉室还没亡呢。还有利益。世家大族是汉室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自不会希望汉室灭亡。虽说新势力也会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但肯定会受到影响,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随便说说的。这些人也会投入汉室中,一边保护自己的利益,一边看汉朝还是否有希望。赤壁之战前,孙权召集众人开会,主题是:打还是降。最后主张投降的人多。可周瑜一句话打消孙权疑虑:我们到哪也能当官,可你还能当主公么?曹操有天子名义,诸如袁绍、孙权这些诸侯的手下投降没一点道德束缚。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令”的作用指向三方面,袁绍等势力的臣子,没有参与争霸的世家大族,游离之外的其他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实质就是曹操联合除诸侯外的所有势力,然后用武力镇压诸侯。关键在于联合其他势力,而非“奉天子”。董卓的失败就是明证。董卓认为手中有权有兵又,靠蛮力就能控制天下,于是废立皇帝。天下世家大族纷纷起兵反抗,用事实告诉董卓这条路不行。身边的世家大族也暗中谋划,被王允联合吕布杀死。“奉天子”这么好的事,袁绍为何不干,真的是志大才疏吗?非也,袁绍同曹操有着本质的不同,曹操能玩,他却不行。若将袁绍曹操分别做个标签,曹操是地方豪强,袁绍为世家子弟。曹操带着自家兄弟,招兵买马一刀一枪“抢”来的地盘,袁绍呢?袁绍身边聚集的人都是因为他的名头——四世三公。曹操就像现代的家族企业,手中有着绝对权力。而袁绍有点类似集团的董事长,权力虽大,掣肘也不少。曹操可以将刘协引进来,因为刘协指挥不动曹操的嫡系。哪怕如此,历史上的刘协还不断弄出“幺蛾子”。衣带诏(差点杀掉曹操)、太医令吉本反叛(曹操长史王必身死)等等,令曹操十分头大。曹操有着绝对的权力,刘协还弄出这些事,袁绍身边可是聚集着大量的世家大族。这些大族因袁绍的名声投靠过来,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投靠刘协,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试问,世间有几人没有野心?袁绍连麾下郭图、审计等人争权都搞不定,若再来个更不安稳的刘协,官渡之战谁讨伐谁真难说了。再者曹操地盘在中原,而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力量最强。乱世中世家大族出仕除了获取利益外,更多的是保存家族。举个例子,冀州大族更愿意投靠占据冀州韩馥、袁绍,而不会选择占据荆州刘表,难道让他们把家族迁到荆州?像糜竺这样跟着刘备辗转天下的人真得太少。若曹操地处西凉、边陲,哪怕拿着天子也没什么用,吸引不来人才,怎么壮大势力。所以曹操麾下颍川人才多,因为曹操“奉天子”守着颍川啊。就如刘备麾下多荆州、益州人才。曹操占据的地盘、权力结构令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他抢占先机,其他人,诸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哪怕真的拿住刘协,发挥的作用也没曹操大。
2023-07-03 10:20:511

尊天子以令不臣是谁提出的?

尊天子以令不臣最早是管仲向齐桓公提出来的,最后被采纳,最后成就了霸业,但最出名的是三国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荀彧提出来的,他的愿望是辅佐一个有爱国之心,平定天下,结束乱世同时又忠于汉室的英雄,起初,他认为曹操是这样的人物,所以在曹操并不起眼的时候就跟随了他,并一直帮他出谋划策。着个观点就是他提出来的。但在别的诸侯和割据势力眼中,曹操是奸臣,他的这个拥立汉帝的做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忠的反面的。后期曹操称雄之心暴露,后来称王,打破了非刘不王的汉室规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奸雄,荀彧后悔了,出的计策渐渐少了,最后被曹操害死,他的死在史书上记载是病死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漏洞,可以推断他是由于反对曹操称王而被逼死的。
2023-07-03 10:21:509

曹操简介

【基本介绍】 曹操 cáo cāo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生平详述】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官至太尉。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禽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023-07-03 10:22:099

荀彧"奉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迎接侍奉天子,并依靠天子的威仪去收服有不臣之心的人.
2023-07-03 10:22:374

曹操到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讨不臣”。

挟:挟制,用强力逼迫就范。诸侯:古代帝王统治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后也指割据称雄的军阀。挟制皇帝,借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重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毛玠语太祖(曹操)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奉,是尊奉、维护;挟,是挟持,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从中央;令诸侯,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前者贬,后者褒,其实这就是同一件事的两种说法,只是一个由敌方说出,另一个由右方说出。历史上曹操是属于挟还是奉,由于缺乏过硬的证据无法肯定。只是大多数意见偏向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求采纳
2023-07-03 10:22:454

挟天子以令诸候,出自何经何典?

挟天子以令诸侯,出自后汉书袁绍传:“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在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 最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沮授。他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眼光狭窄,没有听从他的话。 曹操把汉献帝挟持至许昌的并不是叫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由毛玠提出: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参看三国志,魏书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强将奉天子以令不臣改成挟天子以令诸侯。 两句句子虽然用字差不多,但意思相差很远。 奉天子,是尊重天子的表现,令不臣,即是说用来统领那些不服命的大臣。 挟天子,却成了威胁,挟持之意,对皇帝极不尊重。令诸侯,无疑把自己的放置放在众人之上。 参考: news.guoxue/article?articleid=9442,.18dao/%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6%8C%BE%E5%A4%A9%E5%AD%90%E4%BB%A5%E4%BB%A4%E8%AB%B8%E4%BE%AF 陈寿著【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至许昌(今河南省境)。
2023-07-03 10:22:521

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是谁

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是汉献帝刘协。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刘协赐曹操节钺,标志着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随后曹操胁迫刘协到许,改称许都。但刘协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这时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进行着频繁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凉州为韩遂、马腾占有,公孙度盘踞辽东。刘协东还,无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帜。曹操抢先率军进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接着,他挟持刘协到许县。曹操挟持天子出自于《后汉书·袁绍传》,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或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2023-07-03 10:23:025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是谁

1、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由奉天子以令不臣演变而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由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 2、“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3、陈留人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它所针对的,恰是不尊重汉皇的“不臣”者。 4、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
2023-07-03 10:23:281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什么意思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存在区别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的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贬义了,挟持之意或说绑架也无可厚非。依靠绑票天子来威胁各大诸侯听命于我的做法,显然是一个反贼的具体表现。
2023-07-03 10:23:361

奉天子以讨不臣是谁说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2023-07-03 10:23:432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是谁 奉天子以令不臣简述

1、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由奉天子以令不臣演变而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由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 2、“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3、陈留人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它所针对的,恰是不尊重汉皇的“不臣”者。 4、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
2023-07-03 10:23:501

"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奉天子以令不臣"分别是由谁提出来,有什么区别如题 谢谢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由"奉天子以令不臣"演变而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由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区别:“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陈留人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不同于“挟持”的“挟”;它所针对的,恰是不尊重汉皇的“不臣”者。这是《三国志》所载,《三国演义》对此并无交代。在《三国演义》里,毛玠给人留下印象的事迹,就是与大将于禁一起,接替被冤杀的蔡瑁、张允,担任赤壁大战曹魏方面的水军都督;而《三国志》却未曾提及毛玠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据《三国志》,毛玠的最大贡献,是给曹公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毛玠当初本想到荆州投刘表,途中听说刘表法令不明,判断此人难成大事,就改道去兖州投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得以接近曹操,就向曹操提出自己对局势的分析。扩展资料:“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使曹操事业成功的关键策略,其意义不下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提出的战略设想。东汉末年,王朝衰败,群雄并起,东汉天子流落四方,饮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而曹操成为割据军阀后,将汉献帝接了过来。汉献帝马上任命曹操为大将军,曹操的权力合法化了。曹操合法后,袁绍十分不高兴,本来最先发现这个好处的是袁绍,但袁绍刚开始拒绝了。等到被曹操捷足先登后,袁绍又后悔了,气的马上跳了起来,在心里痛骂曹操早就死过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这家伙如此忘恩负义,难道还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大概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早说法,后来诸葛亮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东吴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而曹操自己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挟天子以令诸侯
2023-07-03 10:23:594

奉天子以令不臣 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有什么不同

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挟持之意或说绑架也无可厚非。而诸侯则是朝廷分封的各大领主,他们从当时的汉廷来看则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或说是汉王朝的肢体。而依靠绑票天子来威胁各大诸侯听命于我的做法,显然就是一个反贼的具体表现了。
2023-07-03 10:24:144

奉天子令不臣,与,挟天子令诸侯有何区别?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而挟天子令诸侯是挟持皇帝用强力逼迫就范,借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重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两者的意思有相差,一个是通过尊奉天子号令,一个假借名义来号令。
2023-07-03 10:24:211

曹操到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存在区别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三国演义》则把此句改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以为这其实是罗贯中贬曹的得意之笔。此语表面看来与“奉天子以令不臣”大同,但是仔细考究下显然是不同的。“挟”字,我想肯定是贬义了,挟持之意或说绑架也无可厚非。而诸侯则是朝廷分封的各大领主,他们从当时的汉廷来看则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或说是汉王朝的肢体。而依靠绑票天子来威胁各大诸侯听命于我的做法,显然就是一个反贼的具体表现了。 从毛玠为曹公提出的战略目标与曹操早年的一些作为,还有大汉的忠臣荀氏叔侄的辅佐来讲,曹操早年应该是没有过于膨胀的野心,或说当时的曹操还算是忠于与汉王朝的。所以毛玠的这句其实是叫曹操以天子的威望来使自己壮大,尊奉朝廷来威服四方,叫那些不服朝廷管理,目无天子的家伙们自食其果。其实这是曹操早期发展迅速的主动力,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下,天下只有曹公才是正统,保护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对那些存有不臣之心的反贼给与强有力的毁灭。这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诠释。
2023-07-03 10:24:308

奉天子令不臣,与,挟天子令诸侯有何区别?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是曹操版的“《隆中对》”。直译起来的意思是说:通过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而挟天子令诸侯是挟持皇帝用强力逼迫就范,借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重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两者的意思有相差,一个是通过尊奉天子号令,一个假借名义来号令。希望采纳
2023-07-03 10:24:441

到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了当时的乱世枭雄们对待皇帝的三种态度和做法,第一种是董卓的,叫做废立,就是把现任皇帝废掉然后再立一个皇帝;第二种是袁绍的,叫另立,就是在现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当然这个没有得逞,未遂;第三种是袁术的做法,叫自立,自己当皇帝,失败了,那么这三种态度和做法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相比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到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辕腾了出来作为皇帝的行宫,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礼仪、礼节那是非常地到家,绝不像西北军阀那样子无法无天、吆三喝四。当年皇帝在从长安迁到洛阳的路上,每天他也是上朝的哩,就找一个农民的院儿,往当中一坐,大家都来行礼如仪。那些西北军的军阀、军官和士兵们都在农家院外面看着闹,啊,这皇帝上朝是这样的。这种事情到曹操这里是没有的,曹操完全按照汉官威仪、大汉王朝的礼仪中规中矩地来供奉这个皇帝,而且安排皇帝生活的时候做得非常地周到和细心,很像一个大管家的样子。最让皇帝感动的是什么呢?是曹操送来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你要知道这个皇帝他是个逃难的,他可能脸盆都没有,曹操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送来了,然后上了一份奏折,叫做《上杂物疏》。《上杂物疏》怎么说呢,说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的器皿,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臣的父亲放在家里从来就没敢用过,那是先帝的恩德,我们是供奉在家里的,现在臣觉得应该还给皇上了。 这一手是做得非常漂亮的,我们知道做人情的诀窍在什么地方?做人情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在做人情,不要让对方觉得欠了你的。我们很多人不会做人情,钱也没少花,还老提醒人家,你看我送了你什么东西啊。那么在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是跟叫花子差不多,有人给他他就很感谢了,当然他还得摆个架子。那么其他的军阀有没有送东西的?有,叫做孝敬,但是你再孝敬那也是我孝敬的,这东西还是我的;曹操说这东西都不是我的,这东西本来就是皇上的,现在我是还给皇上,我是还东西,不是送东西。这样表面上看曹操一点人情都没有,皇帝用起来当之无愧、理直气壮,大家想想这是种什么样的心理感觉。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他不是糊涂人,他是明白人,他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这样一份用心。当然这个时候我估计汉献帝是从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么理解的:大大的忠臣,这是天底下最难得的忠臣,看来我们汉家的这个国运恐怕是要仪仗曹某人了。这是我猜测的,我觉得这个猜测还是合逻辑的,他会产生这样一种感动和这样一种想法。 *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这让其他诸侯十分眼红。那么,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袁绍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 袁绍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反应慢,我们将来讲官渡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讲这一点,袁绍和曹操比他的反应总是晚半拍。曹操一抢先袁绍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以后仗着他人多势众,他也提出来说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说皇帝不能住在洛阳,洛阳已经被董卓毁掉了;也不能住在许县,许县那个地方不好,地势很低,很潮湿,我们皇上住那儿不舒服,应该把他移到甄城来,就是移到袁绍的地盘来,准备和曹操共享这一张王牌。曹操听了以后肚子里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说分一口给你,有这么好的事吗?嘴巴上不能这样说,于是曹操用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一本正经地教训了袁绍一番,说袁绍啊,你确实兵多将广,你也确实实力雄厚,那么朕流离失所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你来勤王啊?怎么一天到晚看见你不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攻击别人啊?你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绍也清楚这个东西就是曹操写的,那不会是皇帝写的,但是是皇帝的名义盖了皇帝的印发出来,只好写一封检讨书。你说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亏吗? 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从洛阳迎奉到许县以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说曹操没有吃任何亏啊!他得到了很多的头衔,得到了很多的封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戴,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曹操现在干什么事都显得理直气壮了,至少是“显得”,他动不动都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下命令,来出兵,他师出有名了,他堂堂正正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奉天子之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政治上永远正确的这样一个不败之地,所有的政敌先不先,政治上先不正确了。当然了,按照中国传统政治的规矩,其他各路诸侯也可以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清君侧”,那皇帝身边有小人呐,小人就是曹操啊,我们去把他除了。那总不如曹操用皇帝的名义直接下诏,说你就是小人,它来得便当嘛。所以现在曹操不管干什么事情,是打击他的敌人也好,是任命他的亲信也好,他都可以用皇帝的这样一个名义,一个在当时看来正当的名义。因此在这一点上,曹操所有的敌人政治上矮了一头。后来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他也说了一句话,他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就是这一点我们确实是抵抗不了,诸葛亮都说抵抗不了。所以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大大地合算。 实际上我们看,毛玠的建议和沮授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一条是尊奉天子,一条是发展实力;沮授的建议是什么呢,“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仔细一咂摸,这两条建议的格调是不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比沮授的建议格调高得多,高在哪里呢?他是奉天子,不是挟天子,“奉”是尊奉,是维护;“挟”是挟持,是利用,这岂可同日而语啊!所以格调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绍一样,或者说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样,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这个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张,谁抢先拿到手谁就是王,可惜袁绍不听。 *曹操抢先在袁绍的前面将皇帝迁到了自己的地盘,就可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不肯臣服的诸侯。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提到皇帝迁到许县后,朝廷大小事物都有曹操决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通过尊奉天子,曹操真的能够顺利发展自己的力量,号令那些不肯臣服的诸侯吗? 不能。第一个,袁绍就不听他的。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为了平衡,也知道袁绍这个人的实力很大,必须安抚一下,再说袁绍怎么说也是他小时候的哥们儿,于是建议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谁知道袁绍不干,跳起来了,什么,我袁绍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将军,那我上朝的时候站班排队我不是要排在他后边,哪有这个道理,曹操是什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 “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首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做高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献帝建安元年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个人认为,他还刚刚完成一个转变,就是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转变为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是英雄,他还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为了这一点,他要维护现任皇帝,因为现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发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发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发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那么这个过程完全是曹操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完成呢,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这个实话说,也搞不清。如果确有衣带诏一事,说明汉献帝恐怕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过过舒坦日子,应该说是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如果不是太不像话,他不至于冒此风险。那么这件事情往往是用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证据,既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地把它坐实了,我们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坐实曹操这个时候究竟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
2023-07-03 10:24:523

垂帘听政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区别吗?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存在区别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管理(或说惩治)那些拥有不臣心理(或说反贼)的人。而《三国演义》则把此句改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以为这其实是罗贯中贬曹的得意之笔。此语表面看来与“奉天子以令不臣”大同,但是仔细考究下显然是不同的。“挟”字,我想肯定是贬义了,挟持之意或说绑架也无可厚非。而诸侯则是朝廷分封的各大领主,他们从当时的汉廷来看则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或说是汉王朝的肢体。而依靠绑票天子来威胁各大诸侯听命于我的做法,显然就是一个反贼的具体表现了。从毛玠为曹公提出的战略目标与曹操早年的一些作为,还有大汉的忠臣荀氏叔侄的辅佐来讲,曹操早年应该是没有过于膨胀的野心,或说当时的曹操还算是忠于与汉王朝的。所以毛玠的这句其实是叫曹操以天子的威望来使自己壮大,尊奉朝廷来威服四方,叫那些不服朝廷管理,目无天子的家伙们自食其果。其实这是曹操早期发展迅速的主动力,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下,天下只有曹公才是正统,保护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对那些存有不臣之心的反贼给与强有力的毁灭。这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诠释。以上是我本人对“奉天子以令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解,《三国演义》的妙处就在于此,罗贯中的神笔悄然施墨便可将一个优秀的战略思想描绘成了一个反臣的心理。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国演义》无愧于中华的璀璨明珠,百读不厌。
2023-07-03 10:25:111

三国演义 曹操奉天子是哪一集

引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于是迎銮驾到许都,盖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各封官。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提到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来的。毛阶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时即跟随他,当时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三国志.魏书.毛阶传》)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汉献帝还在长安时,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强联系;后当献帝被杨奉、韩暹劫持到洛阳时,他便毅然决定亲率军队赶赴洛阳,把献帝抢到手,后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划下把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并以许为都城,自己则以辅佐王室的身份,用汉王朝的名义推行其政治主张。
2023-07-03 10:25:214

曹操是在什么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就比袁绍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2023-07-03 10: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