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与黄帝阴符经有什么区别?

2023-07-04 01:48:30
共1条回复
苏萦

1、作者不同。前者为鬼谷子,后者不详。

2、偏重不同。

《黄帝阴符经》侧重心法,而鬼谷子的阴符经多了实际修持的方法和应用。

鬼谷子的阴符经,是创造事物、成就功业的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阴符经应用了天道演化规律,来指导地道万事万物的形成,既有原理,也有应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在现代管理学中,《鬼谷子》也可以算是最顶级的管理宝典,《鬼谷子》分内外两篇,外篇描述“技巧”,内篇描述“心力”培养和应用。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兵家)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该书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

3、具体内容不同。

《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内容分为“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等七部分,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黄帝阴符经》全书一卷《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共有四百六十一个字,言简意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1)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宝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2)先举例说明只要专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继而强调,要掌握好这微妙的自然规律,以随机应变为原则。

相关推荐

《黄帝阴符经》的原文

《黄帝阴符经》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1、【赏析】(1)《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2)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2、【关于作者】《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3、【背景】(1)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2)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2023-07-03 19:25:582

阴符经全文

桥山阴符经黄帝阴符经(桥山黄陵古真本) 寰宇蕴神魔,天地分正邪,道亦化阴阳,善恶溯根源。 盘古避洪荒,神山创世。伏羲划乾坤,薪火传承。女娲定四极,五色中枢。俱如神农正道,善志济世,法出璇玑。 神鼎九宫,宇宙开泰,五洲八荒,道居中央,厚德黄宫。 象画六爻,忠善慈极。阴阳各半,奸佞为恶,福祸始源。 宝鼎神策,河图洛书,问天真经,世间善恶,何抑何扬? 人者神嗣,蚩犹魔附。洪荒退疏浚,寒纪消开化。昆北幽陵,蚩兽残忍,喜食妇幼,窃铁霸盐,工技阴诡。昆西流沙,狡猾奸诈,精画鬼符,愚善众民,皆多屠役。昆南交阯,炎烈私恶,汪洋掠贝,西陵劫丝,欺物骗财。昆东蟠木,狄犹贪婪,人兽混交,漠视杀戮,愚顽不灵。无通神之明德。 昆仑有鹏,幼而俘驯,背车乘风,巨翅九州。南炎有龙,幼而俘驯,缰车指南,展翼山。北冥有鲲,燃灯驯之,缰舟计里,汪洋可游。帝者天成,仁德五方,得以治世理界。 诸世万般,何为首道?传承优进,天之大道。天帝四面,五方合德。太师大监,舟车九州。雷霆巡天,义传善世。 伏羲女娲仁德,神农药师天道,人世主正气,万古圣王。 顺天有五善,武治神慧理,悟之者睿,五善在行,大同于天。善不习武,后嗣无富。慧不理治,神族福损化奴。 传世有五赟,志勇美德仁,修之者圣,五赟合心,造福于人。赟不养勇,人文堕渊。德不强志,魔族恶资灭世。 山海有五贼,犹兽鬼魔妖,猎之者昌。五贼巨罪,遗祸千世。贼不除犹,九宫尽失。鬼魔不灭,四极重绝灾陷。 宇宙在乎手,善恶塑乎心,万化生乎身,神魔战乎志。 神性天也,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圣道,以定人也。神机阴阳,世道煌煌。神魔力博,生必战存,灵媒润世。 魔性鬼也,鬼蛮犹狄,犹心豺质。狡猾邪道,嗜杀人也,魔计阴阴,寰宇凄凄。蚩尤部族,欺世好战,永触杀伐。 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神正魔邪,先杀者祥。 塑神午未,通天贯地主干合者,为阳为正,为公为义。为万物灵修者枢玑也。人性之通达,皆圣王贤臣神机也。 五元置治,山海疆域开化启蒙,井田都师九州安靖。昆仑须弥祖庭四面,中央尊土厚生,亿民繁衍,天道好生。 人兽相战,蚩犹蛮狄狡猾顽冥,魔性残暴滥杀民孺。山海八荒生灵涂炭,盗贼北冥猖獗。华夏沦落,遗祸千年。 蚩犹身死,其族未灭。魑魅魍魉,八十兽类。其心必异,其志必恶。巫酋沐浴,连山归藏,占卜弗吉,夕惕若厉。 祈神祷灵,感预宙事,古今未来。千数年间,杀戮屠城,惨绝人寰。遥知灾祸,百世警惕,华夏戒之,应有裨益。 东洲涿鹿,井田荒芜。西洲愚善,都师尽丧。中洲阪泉,俱如魔杀。北冥冀州,兽毁桑梓。鬼据九洲,千年浩劫,亡邦灭种,万国妖畜。圣人难现,瞽民漠视,死无觉醒。 蚩犹狡猾,魔族古生,残害掠劫,暴戾奴杀,极尽恶罪。暂灭蚩犹,其部甚众,不忍灭绝,酋族配役,刑发北冥。 东遣青帝,布化木德,合婚方雷,徙海东荒,教化双洲;西遣白帝,布化金德,合婚嫘祖,徙山西荒,教化双洲;南遣炎帝,布化火德,合婚彤鱼,徙海南荒,教化合三洲;北遣玄帝,布化水德,合婚嫫母,徙山北荒,教化双洲。十妃安乾坤,百官治八荒,千古神胜战魔,万世征争享太平。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善神武伐。三要之首在于善,善之根基在武。屠魔伐鬼,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连山首戒在除奸,归藏宗旨在指佞。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草有指佞,鼓有鸣奸。蚩犹遗族,阴谋隐患,五洲鬼妖,贻害万年。 阴含阳内,弗如相对。阴有正邪,阳分善恶。阴者隐匿秘谋,阳者显明画算。阴谋善正为德,阳谋恶邪为罪。再战蚩犹魔兽遗祸而得其志者,可知阴谋合化之妙,此谓阴符。 百二天官,甲子神职,阴阳半数。幽冥魔兽,世代侵袭,卷土杀伐。大监没落,神阴消殆。奸阴丛生,蚩犹重现。 神族屠魔,自保救世。知武不用,狡猾祸害。犹兽侵噬亿民,积血累罪。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盗贼戎财,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猎其富,盗贼弱。此圣化之道。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屠魔贷之。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罔知。君子罔之固穷,小人罔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蚩役九黎,犹奴三苗,善勿忍于恶。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纲为武,善莫愚。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神仙善阴阳,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家脉鼎传。 禽之制在气,兽之制在血。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犹害,魔害消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魔兽不除,云门失音。 幼学早磨砺,十五可得志。三十统天下,十五重奢慵。二八始盛世,轩辕导舟车。丝玉烹铜铁,肇字新文明。 自然之道阴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隐浸,故阴隐胜阳显。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中央神族辱命失期,蚩犹魔族复苏有时。连山归藏失传,人间无德乱世。今传阴符经典,圣天识藏神道,有志者得之。奇志思神族复兴,末世可济世救民,乾坤进化之大道永焉。
2023-07-03 19:26:071

阴符经全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2023-07-03 19:26:163

《黄帝阴符经》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阴符真实义。 借用佛经的开经偈来表达见闻《阴符经》的无上欢喜,愿意把这份福分传递更多的有缘人,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亲近经典,亲近古人的智慧! 【原文】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黄帝阴符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个小宇宙,我们个体身上就藏着宇宙的秘密;人生于天地之间,总是受制于天地,人类要想活得好活得久,就要反观自己进而了解宇宙的秘密,最终不逆天而行,做一个顺应天地的人。
2023-07-03 19:26:331

阴符经讲的是什么?

《阴符经》讲的是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阴符经》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写,但实质上不可能,有人说处于先秦,最早给它写注的李筌说是寇谦之所传并藏之于名山,这些都是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是北朝的人所写,而且最初与道教无关。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2023-07-03 19:26:411

阴符经的意义?

《阴符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是道学中一部重要典范.此书作者不详,伪托为轩辕黄帝所作,故名《黄帝阴符经》,历代名家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对此均颇有深研集注.有将此书列入兵家类,也有列入道家类,历来对其注释有上百种之多,各言其是,从诸多名家之研,注释之多,可见其在中华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影响之大.《阴符经》全文四百四十八字,包罗广大,含意丰富.历代学者认为《阴符经》与儒道有密切关系,清朝名医徐大椿曾说:“阴符赞易之书也.”即《阴符经》是有助于对《周易》的理解,不只是前人所说的“赞易之书”,而是一把金钥匙.此经与易道广大处差不多,包含有极广极深的哲理,历代人们认为它“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按所需将其用于政治、军事、治国、修身、处世、养生及练功、练丹等等.(1)《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2)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2023-07-03 19:28:021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出自《阴符经》。“天有五贼”,连道藏这样权威的道家经典都将“五贼”解释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字面上的意思虽可解释得通,但贼之含义却与汉字本义想去甚远。贼之本义原是刀毁贝,戕害伤害的意思。故本文之解释不采用“金木水火土”之逻辑。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字面解释:天底下存在有五种需要注意的损害,如果可以清楚认识到这五种损害机理,则可以趋吉避凶,一切顺利。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位高人对该句的理解 姜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贼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小大。”鬼谷子曰:“天下五贼莫若贼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况于人乎。”筌曰:“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因此“命、物、时、功、神”是五种可能出现对人戕害的状态描述,有害必有利,因此也存在着适应与运用,借势发展的机会。 一、贼命 命之机为气,所有的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呼吸。气顺、平和则寿。命在这里既指生命的机制亦指生命的周期。气不顺、不协调则会影响生命的进程和周期。人的生气、委屈、郁闷、暴怒等等,都可以损害身体健康。 人养生的关键是心平气和。“气和”说起来简单,但做来难。生殖冲动导致的色欲往往让人浪费自己所天生拥有的“阳气”和“阴气”,不采取适当的节制和调和则人难以健康。 熟知“贼命”之机理还可以知己知彼,适应社会生活。“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生死是一个延续与转化的过程。生命的过程有限,生之威胁也是天害,即“贼命”。命有定数,总有不如意,难以完美。死则可以变革,改进,也即进化。 二、贼物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心的欲望随着外界的事物而生,也会随着外界事物而死。一切的原因,也就是联系人心与外界的介质是眼睛。 人的欲望是为了获取物质,而获取物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可是往往在人们追求物欲的时候却会迷失方向,用错力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为了物而害命的显例。物欲引发追求,转而失去本性,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因此才有《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社会以利诱导激发人们逐利,而且还导致腐败流行。这就是物对人类的伤害。不认识“贼物”,则会使物反过来危害社会和个人。 三、贼时 天有日、月、四季,天的运转就是有规律,守信用。时的功能是事物的发展必然有其时间性,如果拔苗助长,非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害。依时而动,按规律运作则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忽视四季交替的规律,进行农耕操作则会颗粒无收。同样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种的规律和发展阶段和时限。如果主观的认为“人定胜天”则将遭受“贼时”的惩罚。 “时”的另一层意思功效是守信用,天在运行时是有规律的,很准时。按照天理行事就是守时守信用。信用如天理必须坚守,所有有信用的人都会因此获益,而不守信的人则会遭受天理的惩罚。 “时”有时也包括更替、循环、周转,要明白“时”的机理,并按照时的规则来办事才不会被“时”所伤害。“贼时”害怕“急”,一旦急了就会忽视事物必须的发展过程时间;贼时也要注意不同时期事物的不同性质。事物有定数、有发展过程。 四、贼功 功既是恩,如果按照阴符经全文理解则贼功应该是贼恩。恩的危害在于施恩图报。阴符经后面有文:“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讲的就是恩害相互转化的道理。天地不恩而大恩生,帮助人度过苦难是正常的天理,施恩图报反而会因此招来很多不良的后果。这就是天理,认识不到就会有麻烦和报应。帮助人者,天自帮之。不需担心帮助人是无用功。 一般讲,在有危害时或处于危难时,才会感受到别人的帮助是恩惠。这是“恩生于害”的原理。“害生于恩”则是很多人不能注意到的。对别人的帮助和施舍一旦成为常态,则别人会将之当做是自己理所应当获得的权利,一旦有所减少则大多数人会心生怨恨。一旦怨恨产生,则很难消除。 有很多的人施恩则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其结果是必然产生龌龊和怨恨,导致“恩害”关系的转化。很多好朋友后来相互陷害防备就是没有处理好“恩害”关系。事实上,施恩就应该不图报。“德莫大于生生”,维持或给予其他生命的生机是最大的德行。对于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则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也不必认为别人一定要回报。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恩生害。 五、贼神 神: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有些危害是很难觉察、判断得到的,因此称为“贼神”。 “人知其神之神,而不知其神之不神也”。狂风暴雨、风调雨顺这些都是大自然神奇的地方,人们容易认识到。而“盛极而衰”“满则损”“损有余补不足”等等天理,却很少有人认识到。 “贼神”是很难防范的,因为人对于客观时间的认识有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大溃败”。因此有危机心理是防备“贼神”的最好办法。时常有危机感,不能认为自己怎样都不会发生悲剧。世事难料,这就是“贼神”!其实认识“贼神”也很容易,知道天理就是“盛极而衰”、“损有余补不足”就足够了。当自己处于顶峰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处事,不要让自己过于“盛”,不要到达向衰败转化的变质顶点。
2023-07-03 19:28:211

阴符经到底讲什麽?

《阴符经》讲的是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扩展资料:《阴符经》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写,但实质上不可能,有人说处于先秦,最早给它写注的李筌说是寇谦之所传并藏之于名山,这些都是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是北朝的人所写,而且最初与道教无关。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符经
2023-07-03 19:28:592

黄帝阴符经的内容

关于《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经文很短,共有400余字;但据一般说,从“观天之道”起,至“我以时物文理哲”为止,是它的原文,仅300余字,所以《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自“我以时物文理哲”以下100余字,说是后人增补,但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来即已经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得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也有人说:这一段最早见于柳公权书《阴符》(《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符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应当更早了。至于它究竟是多少字?因为各家传本不同,我们也不能肯定。它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悬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比较来说,以第一种看法为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说出“知之修炼是谓圣人”。可见它的宗旨所在,是说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宋代的学者,像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他们都很喜欢《阴符经》,对这一部书十分推重。但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如黄震说:“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又说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阴符经》的作者和他的出现时代,各家说法不同,唐李筌《阴符经疏·自序》说:这一部书是他在嵩山虎口岩中所得到的寇谦之藏书,经文是黄帝所撰,经义是骊山老母所传。宋人黄庭坚首先否定了这种说法,他在《山谷题跋》卷四中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朱熹在《阴符经考异》中也说:“《阴符经》恐是李筌所为,……只因他说起,便行于世。”但近代学者也有入认为经疏是李筌所作,经文则不一定出于李筌之手,因为有些较早于李筌的人,如吴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论》中,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都曾经引过《阴符经》的经文;同时他们还相信初唐的书法家褚遂良也确曾写过《阴符经》。李筌的身世,历史记载不多,只有《神仙感遇传》中说:他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有将略,尝作《太白阴经》及《中台志》。后人名山访道,不知其所。但据他自己的《进太白阴经表》及《太白阴经自序》中说:他在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曾做过“正议大夫持节幽州军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史”等官,在代宗永泰四年(公元765年)还做过“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此外,他的著作见于记载得还很多,除了上述3种而外,还有《孙子注》,见《道藏》太玄部《孙子》十家注中;《青囊括》一卷,《六壬大玉帐歌》十卷,并见《崇文总目》中;《阃外春秋》残卷,见《鸣沙石室佚书丛编》中。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   (1)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2)先举例说明只要专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继而强调,要掌握好这微妙的自然规律,以随机应变为原则。此书论述深刻,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黄帝阴符经》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又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太平经》又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恒古不变的自然规律。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自然与万物相通,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生物。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
2023-07-03 19:29:181

《阴符经》讲的是什么?

《阴符经》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内容“执天之行”,即是根据“观天道”所获的天道运行规律的记时“干支”为依据,法天则地演布奇门,得出千变万化之一幕,用作预测和决策的行事指导,争取计划的胜利。故曰:“执天之行尽矣”。是有具体数术内容的,而非空洞词句。
2023-07-03 19:29:351

《黄帝阴符经》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的意思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黄帝阴符经》意思是失明之人将视觉所用的精神也集中于双耳,因此听觉灵敏;耳聋之人将听觉所用的精神集中于双目,因此视觉超常。若能断绝使自己便利的一方,以此来收摄心神,达到精诚专注,那么胜过跟老师学习十倍;若能思之再思,昼夜再三反复思索,达到专注之至,那么胜过跟师学习万倍。正常人非瞽者、非聋者。但是,在做一件事情时,若能精进用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心无旁驾,则事易成,功易就。凡学问、事业,若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则易成功,若三心二意,则功业难成。扩展资料: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译文:“看上天运行的轨迹,做上天赋予的使命,(万事万物的奥妙)就尽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看见的人会昌盛。五行在心中体会,施行合天的行动。这样,宇宙虽大,仍在一掌之中(天地都来一掌中),千变万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为一小天地)。”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译文:“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却是诈伪。所以要以上天之道来定人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阴符经
2023-07-03 19:30:003

《阴符经》原文是什么?

轩辕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2023-07-03 19:30:171

有人说黄帝阴符经是最高级的丛林法则,这是一部怎样的奇书呢?

《黄帝阴符经》是以隐喻论述养生的一部高度精炼你道教经书,其中包括养生、天文厉法、八卦等多方面内容,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对其注解,其中唐代李筌把它分为三个方面,即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现如今由于很多人对这部书做了注解,导致现代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兵书,其实这部书以道教要义为主,与兵家权谋无关,所以很多著名的兵家人对书的注解都是误导人的。对于它的作者,目前尚不明确,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黄帝所著,而太公鬼谷子等人是注解,也有人说是苏秦,后世学者多数认为此书成于南北朝时代,但是这个说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在战国时期就有对于《黄帝阴符经》的文献记载,但说是黄帝写的也不对,毕竟当时文字都不怎么成熟,很难出现这种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后面研究者发现,这部书最早出现在《列子》中,而《列子》也是一部早期的道教典籍,和《黄帝阴符经》的要义非常接近。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黄帝阴符经》做过修改,所以现留存的大概有四百多字,但是实际上原文只有三百多字。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古人的注解很容易被带偏,所以我建议在了解它的时候尽量避免陷入古人的注解中。这部书多处提到道家的修炼方法,其中最著名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更像是一种超乎自然宇宙的思想。
2023-07-03 19:30:3315

《黄帝阴符经》中“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的意思是?

昼乃是人清醒之时,夜乃人睡梦之刻,清醒时思考问题,睡梦中也会思索问题;而且,昼时人清醒,思考需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夜里睡梦中,人的思维反而专注精一、运转自如。三反的释义:人能够将思考,从清醒有意识带入梦中,延续思辨的话,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关键的是,醒来之后必须要反思回顾梦中那宝贵的成果,否则稍纵即逝。意义:如果人果真做到就一事之思,昼夜三反,必当全身心关注领悟。何止绝利一源,实则万源皆空,自当用师万倍!
2023-07-03 19:31:392

阴符经作者是谁?

《黄帝阴符经》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1、【赏析】(1)《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2)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2、【关于作者】《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3、【背景】(1)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2)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2023-07-03 19:32:021

阴符经哪个版本好

两个版本,都是黄帝的,但内容稍有差别:黄帝阴符经(版本一)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物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黄帝阴符经(版本二)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 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2023-07-03 19:32:271

求黄帝阴符经解释

[编辑本段]黄帝阴符经通释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通释经源 少宝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 ————《黄帝阴符经疏 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骊山老母之言“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历代经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医徐大椿曰:“阴符赞易之书也。” 经誉:“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 《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杨文会《阴符经发隐》曰:“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纬。”略补注:黄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统五行,帝以先万物,调合万有,诚乎中庸也。 吾文所谓‘通释"者,黜其定相,得其纲常也。 黜相纲常 上篇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释]: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略释]: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略释]: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略释]: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无邪。 中篇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略释]: 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轨辄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略释]: 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盗者,失道废德故。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盗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 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略释]: ‘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 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时顺成,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略释]: 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数、有定,知幽明故。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 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老子》曰“则我者贵”。 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略释]: 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轻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下篇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略释]: 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师者,师心也。 绝利者,依义弃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昼夜者,背明故,绝圣弃知。 [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略释]: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长生久视之道也。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释]: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风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乐者,闲闲。至静者,纯真。此以却妄也。 至私者,弃圣同天。至公者,与民无犯。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略释]: 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 制,谓其关要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略释]: 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 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以异之者,言哲。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 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略释]: 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衍文也。 静者,一之也。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 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 [原文]: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略释]: 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缘执也。有者,有生于无。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谓。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挂,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机鬼藏。神者,申之也。机者,定、数也。鬼者,归也。藏者,一之也。 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 昭昭乎进于象矣。昭昭,微明日显也。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进者,渐也。
2023-07-03 19:32:371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解《黄帝阴符经》中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之道,并不只是随意的抬头看天,而是指天文观测和天文计算。为什么要进行天文观测呢,因为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执天之行,便是以天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意思。天文和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天文历法,原因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先有需求的驱动和鞭策,才有应用的发展,需求是应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什么样的需求,才会有什么样的应用,没有相应的需求,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应用。人类以前吃肉的,后来人口繁衍太多,动物的肉不够吃了,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吃草,也就是后来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以吃草替代吃肉,这是农业文明起源的根本原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大业成,谓之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观象授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及观测出来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本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入阐释。我们的祖先伏羲氏,通过圭表测影,以矩尺为基本测量工具,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算出来了周天数,也就是一年有365.21天。在周天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个极值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时便定了下来。圭表,一个带刻度的长杆;矩尺,类似于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学生使用的三角板。它们是基本的天文仪。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是基本的算术法则。这些天文仪器和数学法则,是上古先祖们,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的主要道术。我们教科书上说,勾股定理最早产生于商代,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勾股定理和重差法就无法算出来周天和四时极值点。所以,正确的结论是,勾股定理产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国上古时期。觉得很吃惊是吗?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祖先的数学能力,强大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他们只使用一把矩尺,就可以算出来日地距离。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数学能力会对其他民族学生存在巨大优势呢?因为这是祖传的能力,都祖传了快上万年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能力。中国的数学,是天文学的产物。我们中国的数学,和西方的数学,从一开始就迥然不同。西方说我们的数学是应用数学,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数学,是脱离自然和物理现实的跳大神数学。周天根据四个极值点,一分为四,定下四时,一年就有了四季。四时定,就有了四象,四象分别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冬至一阳生,天数为一,所处季节为冬天,为老阴,对应的是北方,对应的星象为玄武。春分,天数为三,所处的季节是春天,对应的是东方,为少阳,对应星象为青龙。夏至一阴生,地之数为二,所处季节为夏,对应南方,对应的星象为朱雀,为老阳。秋分,地之数为四,所处季节为秋,对应的西方,为少阴,对应的星象为白虎。奇数为阳数,为天之数。偶数为阴数,为地之数。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四时和四象模型,简单的总结下,是这样的:天数一:冬季,北方,老阴,水,玄武。 天数三:春天,东方,少阳,木,苍龙。 地数二:夏天,南方,老阳,火,朱雀。 地数四:秋天,西方,少阴,金,白虎。到这里,四时象数模型建立了。四象,只是对四时的取类比象,使得抽象的象数模型再具象化的过程,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它。金木火金只是象,不是物质,也更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这个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幼稚的误解。四时模型建立后,面临着两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天生阳气的时候,天一生水,天三生木的冬春两季,比较寒冷?而地二生火,地四生金的夏秋两季,则比较炎热呢?显然,阴阳的演化,出现了滞后和推延。第二个问题,四时模型,只是静态的,而天地则是不停的运行的,四时模型并不足以解释天地周而复始运行的现象。为了解决新问题,还得进一步进行推演和计算。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把天地相合,分成三个过程,生,交,成。一、三、二、四是天地阴阳二气生发的过程。阴阳生发之后,要天地阴阳互相交午,这是交的过程,是五。五这个字,本意为天地交午。天地交合之后,才能化成。天一交五,成地六。天三交五,成地八。地二交五成天七;第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复归于天一,进入下一年阴阳二气的循环,周而复始。至此,我们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把天地运动的象数模型,完美的建立了起来。用图形来表示,这就是河图。天地阴阳互生,为一三二四。天地阴阳交午,为五。天地阴阳互成,为六八七九。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在易经中,六八七九为四象,六对应的是冬天,为老阴。九对应的是秋天,为老阳。所以,阳爻用九之数表示,阴爻用六之数表示。在先秦的典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说法,说天生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复归于一。很多人会感到困扰,阳气的运动,不应该是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的吗?这个问题,看河图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冬至一阳生,阳气生长到了夏天和秋天,大地才会表现为阳气的旺盛,这便是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再变,接下来又是冬天,继续以终为始,进入下一年的循环生息。这十个数,不仅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象数模型来解释天地,而且也是后世所有数学的基础和源头。十个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十进制?西方人说,是人有十个手指头,所以掰着手指头数数,就有了十进制,何其粗鄙,何其愚蠢。这十个数,和十进制,都是中国人的祖先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而得来的,并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传播到了全世界。受中国的影响和文化输出,大概过了几千年后,其他民族,比如环地中海地区的诸多蛮夷,印度地区的蛮夷,他们也在进行天文观测。但是很悲惨的事,他们的心智只能理解周天的四个极值,给出一个静态的四时模型,而不能理解天地交合的动态模型,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阴阳,也理解不了天地相合,天地二气交易交通,而化生万物的道理。他们没有交易的思想,也没有阴阳的思想,所以只能止步于比较低级的静态宇宙模型。这些蛮夷们对天文和数学的理解,认为四个数就可以解释宇宙了。这个四数模型,在环地中海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元素。在印度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大。并进一步认为,四个数是生成宇宙的元素,这纯粹是倒果为因。因为数只是天文观测的产物,显然不可能是生成宇宙的原因。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多鄙薄之徒,认为中国文化讲五行,其他的民族都讲四元素模型。我们太特殊太例外了,这是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蛮族之所以讲四象模型被劣化妖化之后的四元素模型,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对天地进行天文观测和推算,只能推演到四,无法推演到五。更无法推演到六七八九十。从四象到五行的推算,是中国文明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的体现。有了河图象数模型,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观象授时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扛起锄头快乐地去种地了吗?还不能。如果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更精准而具体的指导,还需要对河图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推算。算出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洛书模型。现在,我们有了八个极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这八个极值点为根据,把周天分为八等份,这便是八卦模型。八卦是什么?八卦就是历法。八卦的每一卦,分别对应三爻,总计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二十四节气,便诞生了。经过前面系统的讲解,交代完了背景知识,现在我们可以可以来回答,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含义了。五在这里的涵义并不是简单地指五行。而是指,天数为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五,二四六八十,也是指天地交午于五。天地阴阳二气,只生不交则不能化成,不能化成则万物不能生生不息。天上有五,并不是指有五个太阳,也不是指太阳之气的五种形态,而是用五之数,指永恒的太阳。天地阴阳二气,相生相交相成,无不是太阳所推。在河图中,永恒的太阳,居于中央,为五之数,它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管子》说:“道,在天为日,在人为心。”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贼,盗天者为贼。谁是盗天者?太阳。我们寻常人,只知道太阳化育万物,但是太阳是如何化育万物的呢,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谁能掌握这个原理,谁就能获天授王权,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化成天下,这是见之者昌的意思。在上古,掌握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百姓就会尊他为天子。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君权天授,为政以道。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如果我们上一句,把五贼简单的理解为五行,五贼在心这句就说不通。心里装个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天地五常之气,对应在人身中,应该是与五脏各自对应。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如果心把金木水火土都装完了,那其他四脏还装什么?在本句中,五贼在心,说的是五行之火装在心里吗?也不是。火,只是道之一象,不可能以一象而化万物。能主宰万物的,能施行于天下的,只有道。施行于天,便是天子以天道治理天下的意思。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在上古时期,因为掌握天时,意义过于重大,所以各种天文仪,都是秘而不宣的国器,如果泄露了这些天文仪和算术方法,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了这些天文仪,就可以测算出来天时,测算出来宇宙运行规律,这便是宇宙在乎手的意思。这些天文仪,在上古时期,主要是规矩,圆规和矩尺。我们用一张图来形象的说明下,什么叫宇宙在乎手。图:伏羲女娲持规矩图估计看了图,有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圆规和角尺吗?这是忽略了古人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智力和数学能力。现在给你一把圆规和角尺,你能算出来整个天文学和数学吗?古人就可以。还有一个问题,伏羲女娲人首蛇神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涉嫌怪力乱神?并非如此,而是极有深意。这一点到后面我们会解答。另外,还有人看到圆规和矩尺就往共济会上瞎比划,这也是太过于穿凿了。我们祖先六千年前就已经很娴熟地使用规矩创立整套的天文学和数学了,而所谓的共济会这个异端组织,他们只不过是最近几百年,才从我们的文化中,山寨过去了一点皮毛罢了,不足为道。西方人和犹太人的祖先,以及其他各色蛮夷们的祖先,他们的天文仪器并不是规矩,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好笑工具和幼稚的数学算法。没有成熟的天文学来建立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他们就无法建立成熟的农业文明,就没有充裕的粮食吃,只能吃草吃动物吃人,没办法只能持续做了几千年的蛮夷。直到近代,我们的农业技术泄露外流,才把他们从野蛮愚昧饥荒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把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都计算出来,天子为百姓和万物立法则,以天之道,化成天下,万化生乎天子一身,这叫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天之性是什么?它是强阳之气。天为什么会生出人呢?因为万物都是一种封闭的首尾相连的迭相食关系,通俗的说,就是食物链。要么吃别的生物,要么被别的生物吃。谁能吃谁,谁会被谁吃,取决于力量和智力的博斗。我们开篇就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率先建立农业文明,就是因为动物们都快被吃光了。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也站在了人类文明链的顶端。天的强阳之气,化为万物,万物迭相食,人类站到了顶端,说明人类是强阳之气所化之物里面最强大的生物,人类代表了天之强阳之气。所以说,天性,人也。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道,易,时,机,变,兆,萌,发,生,长,化,成,老,终,始。到了什么时候,应该发生什么,这个便是机的意思。天之机,应时而出。人之机,相时而动,随机应变。可见,人心是不定的,不定就会乱。乱,就会亡。人类怎样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心智所互相毁灭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立一套天伦的规矩,和一套人伦的规矩。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天之道,为天文。以天文,定天伦。再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则人文成,人伦成,以定人也,百姓开化。百姓开化,方成为人。被定好的人,就是华夏人。夏这个字,就是文明人的意思。没被中国的人伦所定好的人,在历史上,一直都不被我们的祖先承认是人。所以才称呼他们是夷狄禽兽。什么是人?我们首先要给出人的界定。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界定显然是错的。因为动物也存在社会组织,也存在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如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动物也可以被称之为人。恩格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鸟会用树枝筑巢,河狸会用树枝建河坝,猩猩会用小棍子戳蚂蚁窝吃蚂蚁,它们都会使用工具,如果说会使用工具的就是人的话,那么它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动物。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对人的定义,是指能观察天道而推知天文,以天文而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天伦定,则法天则地合于天。人伦定,则天人两分敬于天。合天伦顺人伦,立人于天地间,方能建立国家,建立文明,才能有史官系统,对国家的一切进行记录,并形成典籍。并能以历史典籍为参照,来指导自己未来生活,这样的人,才算是人。人是文明的产物,只有开化了的人,彻底脱离了动物界的文明人,才是真正的人。一个民族,是不是存在文明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看这个民族历史上,有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史官系统,有没有形成历史典籍。凡是没有史官系统,也没有历史典籍的民族,只能算是兽人,而不是人。由兽人部落组成的社会,显然不足以称之为文明。按照这个对人的界定,那些华夏之外的人,被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狄的人,处于人兽结合部的人,显然并不是人,他们只是长的像人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开化。他们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一些动物式荒唐好笑的蒙昧世界观。但是,因为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嗓门大,喜欢反诬我们没有信仰,如同猴子反诬人不长尾巴。我们应该这样回应他们:我们有道,你们没有道;我们是人,你们是动物。只有动物才需要信仰。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结论,便是认为地球上存在七十亿人口,实际上,地球上只有十亿人口。其他的六十亿所谓的人口,都是兽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按理说,地球上应该存在十四亿人类。但是兽人的反向污染,让很多中国人的心智,已经退化成了兽人的状态,沦为了精神上的兽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天发杀机,杀字用的很妙,时易命移为杀。天体不停的运行,对于运动着的物体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往时的逝去。对于生命体来说,每一个时变,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失去。移星,指北斗七星斗柄方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易宿,是指二十八星宿,在不同的季节会在星空中发生易位。二十八星宿,是根据四象模型所衍生出来的天文模型。为了便于人们对天文历法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四象模型,有一个抽象再具象化的过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便是这种再具象化的产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群,用以标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节气变化。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天时变,推动地时变,地时变则节气生。龙蛇起陆,龙蛇是指苍龙七宿。苍龙七宿,如下图所示。图:苍龙七宿星象图,箭头所指为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此大火星,和五行星之一的火星,是两颗不同的天体。起陆,是指当大火星在傍晚出现在东北方的天空时候,那就是春夏之季节,百姓可以开始进行农耕了。当大火星出现在偏西的方位,意味着秋冬到了,农事即将结束。苍龙七宿就象一条苍龙,是华夏先民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而且,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是易学里的重要构成部分。易经里面说的九五飞龙在天,就是指夏天时候,苍龙高挂在南方的天空。我们文化里,龙的形象,便是出自天文学。为什么龙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苍龙七宿,可以指导人们,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收藏。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事物和规律。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伏羲会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在上古时,授民以天时进行农事,这是一种天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当天子根据历法告诉百姓,农时到了,可以耕种了,可以收割了。百姓会觉得天子掌握天数天机,是一个天神一样的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而怎么计算出来历法的,这是秘不可宣之道。既不让百姓知道天文历法之密,又得百姓百姓明白天文历法之用,怎么才能做到呢?伏羲就会让百姓去观星象。告诉他们,看到苍龙七宿的龙头升起了,春夏就到了,就可以开始农事了。百姓照着做发现,真的特别灵验。他们就会觉得,伏羲太神奇了,苍龙七宿太神奇了,好像伏羲的命令,出自苍龙的命令。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把伏羲的形象,和苍龙的龙头叠合在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一步,神话伏羲,把他和天叠合在一起,认为是伏羲创造了万物。实际上,是天创造了万物,伏羲只是掌握了天文历法,施行天道于天下罢了。于是,对于苍龙七宿的崇拜,龙就被赋予了天生万物的象征,和龙的形象和能力叠合在一起的伏羲,也被人们赋予了人类始祖的象征。综上可知,伏羲的人首蛇身,是天文学现象,而不是怪力乱神现象。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人应时而动,见机行事,为人之杀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同样也适用于天下的一切事物。天地反覆,天地造物,人用万物。天地成理,人以天地之理,代天化成天下万物,使万物以利民。用我们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我所用。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人类改造自然,是不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呢?显然不是的。如果不遵循天地之理乱加改造的话,就会受到天地的惩罚,遭受祸殃。反过来说,如果天时到了,天机已发,而人不去应时而动的话,那也是会受到天的惩罚的。这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对于华夏先民的农业生产来说,那就是需要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刚刚好等农时到了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农事劳动。同理,对待其他的所有事情,也是如此。无论任何事,一定要遵循天理,依照时机,才能做到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的从容应对,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好的结果。以此行事,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以天道为判准来行事,合天则发,不合天则静观其变,以待其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愚鲁之人,会有所不及,这是性拙之故。智巧之人,则会有所过失,这是性巧之故。怎么才能纠正这两种错误的悖道行为呢。那就要去巧去拙,去过,去不及。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如何做到才比较难。怎么才能去拙,去巧,去过,去不及呢?如何才能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呢?圣人认为,人处在极致虚静,精足神全的状态下,是不会妄作妄为的,而是是自然而然的契合于道。用列子的话来说,我何以知天下?至虚之极,万物就会自己撞入我的身体,而无需我主动去迎合。九窍之邪。人何以不能精神足全,因为人有九窍,不停的在精神外驰。就像一个装着精神的池子,有九个洞,不停的往外漏水一样,那么水一定是会被漏光的。而一个充盈的池子,里面的池子是满的,那么这个人,他本然的就会与道相合。比精神外泄更可怕的是,如果池子里面的水少了,外面的脏东西还会倒灌进来,接着人就会病祸双至。其中有三个洞,是漏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口眼耳三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开的时候才开,这叫动。不该开的时候,就堵上,这叫静。宜动则动,宜静则静,是谓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按照流俗的理解,火生于木,不是很正常的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火生于水,水生于火,水火相济,才是合乎道的。前面的四时模型里,火生于水,为地二生火。水生于火为天一生水。这样才能天地交泰,生生不息。火生于木,等于是要天三生火。在农业生产中,如果春天来的太早了,春天气温太高了,那么庄稼就会歉收甚至绝收。祸发必克,等收割的时候,庄稼一定不会丰收。同理,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其他的一切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治身来说,如果是心火生于肝木,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把自己的精气给烧光。用我们之前的精神池子来做比方的话,是他把池子所有的洞都挖的更大了,还要竭力的往外泼水。治身,治家,治业,治国,道理都是如此。再举个例子,对于做企业来说,火是业务扩张,水是现金流。火生于木,就等于是入不敷出,给自己加了债务杠杆。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危险的。有多少现金流,做多大的生意,只有火生于水,低杠杆率的企业经营,才是安全的可持续的。祸发必克,结合下最近的这些事,看看银行一收紧银根,那么多之前风光的高杠杆率企业,他们的商业帝国,一夜之间就倒塌了。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奸,为不道之人、害道之人、妖妄邪僻之人。如果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或者辅佐君王。等天地人时机发动,那么国家一定会崩溃。由奸人做造成的这种崩溃,是全方位的。经济崩溃,军事崩溃,金融崩溃,外交崩溃,统治崩溃,祭祀崩溃,文化崩溃。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古时候,如果有人没有掌握天道,不懂天文历法,就去做君主,去指导百姓做农业生产,节气没到,就让人去耕种,显然结果会比较悲惨。庄稼不可能会丰收。种下去的时候还没觉得会崩溃,等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才发现会颗粒无收,这就是时动必溃。同理,如果一个不懂得怎么以道治理天下的人,去做君主,或者一些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的人,去辅佐君主,以妖妄邪僻之法来治国,等很多祸国殃民之举到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给国家造成了无穷的祸患。如果再不进行匡正,国家就会崩溃,或者趋于崩溃,或者濒于崩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怎么样才能成就功业,怎么才能不生病,不破产,不亡国?需要合道。如何才能合道,需要修炼。修炼什么呢?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首先要能观天文察时变掌握天道。同时,为了不离道背德,需要去拙去巧;需要绝九窍之邪,闭塞三窍,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还需要防止心火犯木而丧失根本,而是应该虚心实腹,深根固柢。根不深,本不固,就会生奸。奸邪生,则国家亡。所以,如何避免国家亡于奸邪,一边要深固自己的根基,本固则道生。一边要锄奸,击奸则奸亡。道生奸亡,则江山稳固,百姓安康。知道修炼这些的人,便是圣人。
2023-07-03 19:32:441

黄帝阴符经的太公阴符经 姜太公注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略释]: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原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略释]: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原文]: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略释]: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略释]: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天性,人也。人为仁。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略释]: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略释]:巧拙者,大巧若拙也。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略释]: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略释]: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略释]:知之者,天常也。修之者,思无邪。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略释]:天是生天杀的,如易逆数也,生生它的那个。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轨辄之道以此。[原文]: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略释]: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言盗者,失道废德故。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盗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超三乘。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原文]: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略释]:‘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因形化神,四时顺成,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略释]: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有数、有定,知幽明故。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老子》曰“则我者贵”。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原文]: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略释]: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轻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略释]: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道皆此也。师者,师心也。绝利者,依义弃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昼夜者,背明故,绝圣弃知。[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略释]:此‘定、相"之源也。非相,非非相者,长生久视之道也。[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略释]: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迅雷警心,烈风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至乐者,闲闲。至静者,纯真。此以却妄也。至私者,弃圣同天。至公者,与民无犯。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略释]: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制,谓其关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略释]: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以异之者,言哲。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子曰:“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略释]: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衍文也。静者,一之也。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原文]: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略释]: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非非动之体也。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爰有奇器。爰,缘执也。有者,有生于无。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谓。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挂,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神机鬼藏。神者,申之也。机者,定、数也。鬼者,归也。藏者,一之也。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昭昭乎进于象矣。昭昭,微明日显也。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进者,渐也 。
2023-07-03 19:33:051

素书和黄帝阴符经的区别

区别如下:1、素书出现在秦汉之际,销百家于一炉,导众流以入海。黄帝阴符经出现的很早,代表着文明的肇始,从体起用,复归本体。2、素书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黄帝阴符经的基本思想,是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法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辨五行生克制化之机,作为修炼、治国、统军、御将的道、法、术。
2023-07-03 19:33:171

《黄帝阴符经》是哪个朝代的?

《黄帝阴符经》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1、【赏析】(1)《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2)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2、【关于作者】《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3、【背景】(1)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2)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2023-07-03 19:33:351

阴符经分了哪几个部分

黄帝阴符经(版本一)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物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黄帝阴符经(版本二)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 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2023-07-03 19:33:422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认识和领悟宇宙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出自《黄帝阴符经》。简介: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作者:《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成书背景:《阴符经》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写,但实质上不可能,有人说处于先秦,最早给它写注的李筌说是寇谦之所传并藏之于名山,这些都是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是北朝的人所写,而且最初与道教无关。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2023-07-03 19:34:052

黄帝阴符经的通释经源

少宝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 ————《黄帝阴符经疏 序、唐李筌》筌序所引,骊山老母之言“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如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彼有留门之说,是有洛书井之彼端即克端得朋见门。铁冠之前,有火发者以入水克之,是入其门。历代经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清朝名医徐大椿曰:“阴符赞易之书也。”经誉:“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杨文会《阴符经发隐》曰:“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纬。”略补注:黄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统五行,帝以先万物,调合万有,诚乎中庸也。吾文所谓‘通释"者,黜其定相,得其纲常也。
2023-07-03 19:34:171

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一向是流行的,也一向是被诟病的,世间因此充满撕裂和矛盾。其实丛林法则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人们所遵循的那个,太低级。黄帝阴符经:至阳至刚的道家“心经”《黄帝阴符经》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黄帝,无从得知。能知道的只是这部书出自唐代道士李筌之手,据他自述又是在嵩山的石室中得到,乃北朝道教领袖寇谦之的藏书,同样不知真假。尽管如此,这部书的水准却是得到公认的,如北宋高道张伯端《悟真篇》中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铨。”朱熹虽对这部书的真伪存疑,但同样评价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佛家有五千余字的《金刚经》,有不到三百字的《心经》;道家同样有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以及这部三百余字的《黄帝阴符经》。佛家言破相之空性,《金刚经》则正讲破相,《心经》则正言空性;道家言阴阳之圆境,阴阳为刚柔,《道德经》则正是至阴至柔,《黄帝阴符经》则正是至阳至刚。从这个不知是否巧合的现象里,我们也可感受到《黄帝阴符经》的地位和分量。 为什么说《黄帝阴符经》至阳至刚呢?因为它完完全全就是讲规律和法则,一点不掺杂人的感情,人就老老实实按照这规律法则行事,完全没有任何入情抒意处。讲规律和法则则又有一个明显特点,着眼点不在玄虚奥妙,而是强调道机的可察可见,以及人能够和要去把握和掌控,认为这才是高人的修炼。至于“阴符”二字,阴是说大道玄隐,符是说大道机显,是道机暗合道体的意思。另一个侧面的印证,是历代据说为这部经作注的都是那些人呢?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若能将经中之道领会运用于化境,作注的这些人便昭示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指向的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一句话,从这部经的表达和内容看,它就是易经之道和老子之道在根本处的融合。其主题就是前人孟绰然所说的“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乃天道运行之法则,以及人依天道而行所依之律则。至于自古所争论的修炼、养生、权谋、术数、用兵等解释,不过都是基于此的发用。所以人立足和行事于世间,这部经是最值得重视的。既然这是个丛林世界,那么丛林法则的运用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不妨顺势而为,这也是道家自然的应有之义。但《黄帝阴符经》强调的是必须有道,要能以道为本、道术一体,才能不为道所杀而日臻于道境,这就是其高级处。《黄帝阴符经》有三百余字的最初本和四百余字的后来本两种版本,后者在前者的最后加了些东西,我以为多余、突兀甚至矛盾,为后人所加的说法应可信。因此就取三百余字的初本,采用全文照录+我的意译+主旨诠发的形式进行解析,让大家既能完整观摩全经,又能明其根本和旨归。 《黄帝阴符经》分为上、中、下三篇,我对其各自主题的归纳是:道枢、道机、道法。道枢为天则,道机为天规,道法为天成。 上篇:道枢之天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洞明和把握于天道,以此为依循而行事,这就是完整的极致。这是总论纲纪和要领,点明行事须以道为本的大原则。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道有五行生克之律,明见而遵循运用者昌。以明察归纳事物属性类型为手段,以生克之律为准则,以天道为依归,便是将宇宙全体掌控在手,千变万化的妙用皆能由我而生。这是彰明了大道运行的内在理路和经脉。“五贼”道教解释为命、物、时、功、神,是讲修炼的。但对应开篇的天道之谓,再结合经中生杀之道的主题,以及随后的“火生于木”等表述,解为五行更合适也更切合根本。为什么称为贼呢?因为贼不讲情面,行暗而主取,五行生克之道也是无情地暗行万物之下,主宰着万物的兴衰得失。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之性也在乎人心,人之心也显乎机变。立起天道,是为定人之规。这是从天道转向人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天的生杀运化,能使星宿移位、日夜四季轮回;地的生杀运化,能使万物蛰起枯荣;人的生杀运化,能使世间成败兴衰。人道只有与天道相合、合乎天道而发用,才能定下稳固根基。论天道和人道后,这里归于天人合一。杀应为生杀的总谓,不可只从杀上理解。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天性虽有巧拙,都以伏藏为本,因为道性即是伏藏万物之内。人的行事是以眼耳鼻口等九种感官通道与外界发生交互,是正是邪则在于精、气、神能否伏藏沉静,不为欲所牵制,而成动静有道与合宜。这是转向修炼之途。邪如杀,也是正邪的总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火星儿生于木中,早晚会使木熊熊燃烧成灰烬;奸臣在朝,待到作乱的时机必会使国家崩溃。知道一念一事上时时处处修炼而不“包藏祸心”的,是圣人。这是归于修炼的具体和原则。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可以看到,阴符经的用语有一个显著的特色,便是好用反语——五贼、杀机、九窍之邪等,其义却都是中性,说的都只是规律和现象。为什么要如此?这是有隐喻和深意在的,也正是最高级丛林法则的大原则所在。这便是心性上的无情。因为天道只是自然运行,本没什么情面可讲。《增广贤文》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人情,很多时候是悖于天道、落于狭隘的,越大的盘子越靠的是理和律。做人上自可以有情,做事尤其是大事上,则以无情为上。即便有时不得不照顾人情,那也是建立在这般冷静洞察基础上的对机运用。但要注意其中的根本和要害——有道还是无道。无道,就是为人所不耻和摒弃的世俗所谓的丛林法则;有道,哪怕你再冷酷无情,你也是在执掌天行。只有具备了这个大基础,此篇随后所说的依生克之律而行、依伏藏动静之道而修,才谈得上。无情而有道,正是《黄帝阴符经》的道枢和天则所在。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中篇:道机之天规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生杀之则,为天道之理。万物可摄取于天地,人可摄取于万物,万物也可摄取于人。这三类摄取得宜,天地人才能均衡安定,否则就是反噬和毁灭。所以说:“饮食要依天时,身体才能得到调理而康健;行动要合乎时机和规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才能和顺安泰。”道机,此为机要。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人们只知道高深莫测和不可捉摸的为神奇,却不知道通过洞察把握那些可见可察的机变而可以明道用道,才是真正的神奇。就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是能确定的,一月的大小也是可以定下的,这有数有定的就是人可以把握掌控的机显,然后能够对背后的日月周行、往复不息的大道之律进行通达。不论是明于事物之道还是人间之道,不论是自知还是知人、自治还是治人,运用此法才能建立圣功、通于神明。道机,此为机用。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三盗的道机所在,世人看到、知道进而运用的,太少。要将三盗得宜的机要作为秉持的根本,将不神之所以神的机用当作途径,坚实遵履而行于契于道机的修炼上升,这就是固躬。做不到只能说明智慧不明,智慧不明则必定源自私欲遮蔽扰乱,于是放肆于反噬之途,这就叫轻命。道机,此为机密。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中篇的最后提出了“盗机”说,是对三盗的机要和明察把握于机变、机显之机用的融合,强调的就是这是把握道机的两大根本和要点。三盗的得宜如何实现?秘要就在天地人三才的提出——要整体看待和把握天地人,而不可只从一己出发,这样就自然知道如何才是、才能均衡,得宜的标准也会自然显现。对于任何事都是如此,全面看待、整体把握都是根本和关键,这也正是最高级丛林法则的那个天规。机用部分则是全经最大的特色所在,与其他经典的玄之又玄不同,明确告诉我们要从有形和可见下手,那都是大道之象、天道法则链条的一环,是把握和运用大道律则的切入处和契合处。更深层是告诉了我们天地大道的可知、可用和可控,其积极和刚健的精神一览无遗。这精神,便是借用一切阴阳,而修一个纯阳。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下篇:道法之天成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眼盲的人往往听觉更敏锐,失聪的人往往视觉更敏锐。专注一处而断绝其他干扰,收效是平常的十倍。再能日夜反思反省,收效是平常的万倍。外物可以使人心显现生机,也能拖累困死人心,关键是能否觉察看到。这是心性上的修炼法门。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天地只是空虚而无所偏私,才成就出万物化生,就算是迅雷烈风,也是蠢动生机的展现。所以像天地那般,心开放才会从容,性清静才会清明。天地以万物为己,才有这廓然大公。统摄和掌控以做到的办法,是对一气的把握。何为一气?有生是因有死、有死是因有生,不利会成就人、溺爱会毁掉人,一切都是一体而相辅相成的。这是知见上的修炼法门。禽是擒义。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愚人以为天道是无形而不可把握的,我却以为就在有形事物的规律显现中。这是对道在有形、明道在我的核心主题,最后的总结和强调。在我看来,此篇是全经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切切实实讲了如何修炼,而且全面包含了心、智、行。心性的修炼法门,核心是两点:绝利一源、专注一处,以及三反昼夜、时刻反观。可作为对应而互参的正是佛家的两大根本修证法:止、观。止法的要点是系心一处而使万念自然俱息,使心逐渐沉至深层,久之便是心悟法,修的是定;观法的要点是如如觉察不干涉而使心念自然生灭,能外止造业、内释习气、中明我妄,久之便是心开法,修的是慧。就世俗来说,也足见专注和反省的重要性,也是人间修的两大根本点。知见的修炼法门,阴符经也为我们道出了根本——一气。一就是通过对阴阳的圆融和五行生克的贯通而成万法归一,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气就是清虚;一气就是万事万物在本源层面的清虚一体态。行为的修炼法门,便是借助有形的阴阳五行显现,往一上观参,往气上体察。这些修炼,就是达成上篇所说无情心性与中篇所说全体看待的最终办法,就是通往最高级丛林法则的路。这些法门分别有着修于不修、不修之修、化解之修的属性,也即无为法的底子,通往的更是无为法,所以乃天成法。无为而无不为是最后的境界,无不为而无为则是达成的道路。这便是《黄帝阴符经》强调有为却落在无为的中转圆通处。 结语可以看到,《黄帝阴符经》的上、中、下篇,每篇都既讲天道又讲修炼,只是各有侧重,上篇偏重天道、中篇较为中性、下篇偏重修炼。同时三篇又有着递进关系,上篇讲天人之道的全貌,中篇讲天人之道的中枢,下篇讲天人之道的修炼。贯通始终的则是天人合一、天人一源。这就是全经在结构上的关系和特点。如果要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四百余字版本中多出部分的一段话,倒是说得很精彩: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因而制之就是因于道而制于心、行和事。总结起来,所谓最高级的丛林法则即是:法于天道,察于阴阳,明于生克,通于变化,因而制之。
2023-07-03 19:34:291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与黄帝阴符经有什么区别

1、作者不同。前者为鬼谷子,后者不详。2、偏重不同。《黄帝阴符经》侧重心法,而鬼谷子的阴符经多了实际修持的方法和应用。鬼谷子的阴符经,是创造事物、成就功业的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阴符经应用了天道演化规律,来指导地道万事万物的形成,既有原理,也有应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在现代管理学中,《鬼谷子》也可以算是最顶级的管理宝典,《鬼谷子》分内外两篇,外篇描述“技巧”,内篇描述“心力”培养和应用。《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兵家)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该书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3、具体内容不同。《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内容分为“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等七部分,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黄帝阴符经》全书一卷《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共有四百六十一个字,言简意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1)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宝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2)先举例说明只要专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继而强调,要掌握好这微妙的自然规律,以随机应变为原则。
2023-07-03 19:34:462

《黄帝阴符经》(6)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假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於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殷勤,十二时中,无有间断,渐归於至善无恶之地,胜於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於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眥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中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於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於余而自余,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2023-07-03 19:34:553

《阴符天机经》全文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是与<道德经>、<南华经>和<参同契>并列的道教圣典.它被定为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之一,而纳入<玄门功课经>中.其重要性,张伯端<悟真篇>一语中的,他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 天机经 叙曰:有机而无其人者败,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故《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应其机而制其事,故能运生杀于掌内,成功业于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以圣人保之于灵台,以观机变。卷之则自胜,舒之则胜人。察之则无形,用之则不极。《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而《阴符》象之矣。故圣人不测之符,陶均天下而无所归怨矣。夫天为地主,道为德君,故圣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举天道而为经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顺承天,待时而动。是故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举事应机,则无遗策。《易》曰:“后天而奉天时。昌  夫圣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皇帝王霸权变之道也。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之,故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行王风而理周室,岂不随时应机,驱驰五贼者也?故圣人立本于皇王之中,应机于权霸之内。经邦治身,五贼者备矣,则天下望风而从之,竭其性命而无所归其恩怨也。乃谓之曰:有道之盗,无形之兵。呜呼!寇莫大焉。五贼在心,擒纵在手,治身佐世,莫尚于斯经云:“见之者昌”,不亦宜乎?身  术曰: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则明天地不足贵以远、以厚,而况耳目之前乎?机  夫杀机者,两朝终始之萌,万人生死之兆。处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故天之为变也,则龙出于田,蛇游乎路,此为交战之机,故曰龙蛇起陆。人之为变也,则春行秋令,赏逆罚忠,此为颠堕之机,故曰天地反复。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藏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圣人时通则见其巧而建其功;时否则见其拙而昧其迹。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盖审其主焉。呜呼!性命巧拙之时,识达行藏之势,可以观变察机,运用五贼。所以然者,夫圣人所以深衷远照,动不失机,观天料人,应时而作。故《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静  夫九窍者,在天为九星;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九窍之气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则识用偏,识用偏则不可发机观变。故九窍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门户也;智之枢机也;人之祸福也。故耳无聪不能别其音,目无明不能见其机,口无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国,下不能治家,况兵者乎?悬人之性命,为国之存亡,静动之间,不得无事,岂可轻而用之?人  夫火生于木,火发而木焚。国生于奸,奸深则国乱。亦犹蚕能作茧,茧成则杀其身;人能生事,事烦则害其命。非至圣不能修身炼行,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夫十围之木,起于拱把;百仞之台,起于足下。治小恶不惧,必成大祸。呜呼!木不相摩,火无由出;国无乱政,奸无由生。有始有终,是非不动。能知之其惟圣人乎?安  万物盗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盗万物之形以御用,万物盗人之力以种植,彼此相盗,各获其宜,俱不知为万物化。故能用机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盗而贼于物。物亦知为盗之道。所以然者,贵得其时也;贵得其机也。故曰合其时而食则百骸治,应其机而动则万化安。乖时失机,则祸乱生也。神  老君曰:功成不有,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贪其财则以身徇利,爱其名则以力争功,矜炫神迹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丧其命。欲益招损,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祸于未萌,退己进人,推能让物,物共戴之,故不夺其利。自发神智,不能争物,物共让之。不居其后,为损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诚哉言也!圣  假如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应日月之数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应明德而建圣功;小人当时,则废正纲而生祸乱。故太公说于西伯知人望而已归周;刘琨表于琅琊识天时而未离晋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兴括,母不诛,见赵军之必败。故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知。佐非其人,夷于九族。故《易》曰:长子帅师,开国成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命  夫成败之道未形,死生之机未发,小人能见,君子能知,则易见而难知,见近而知远也。夫见机者则趋时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机者则原始而要终,固必全其性命。倍  瞽者善听,神不离于耳;聋者善视,心不离于目。其为听也,神则专耳;其为视也,心则专目。耳之与目,递为用师。当用之时,利绝其一。心之所主,则无事不精,犹有十倍之利,何况反复以此用之?三思精诚一计,顺时隐显,应机行藏,以此用师,固万倍之胜利。物  夫人之心,无故不动。生之与死,缘物而然。物动则心生,物静则心死。生死之状,其惟物乎?目  目者神之门,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游乎目。故见机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机者莫不尚乎心。蠢然  夫道不为万物而生春,万物感春气而自生。秋不为万物而杀,万物感秋气而自杀。其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报,故其恩大矣。其为杀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惧,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圣人不取。夫君王有道无道,则人民治乱之机。歌谣或乐或哀,则时年丰俭之兆。时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云腾起,七曜变行,皆因国风,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荧惑守心,及乎谢愆,退之三舍。用令俦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岂劳心术?故智者悟于人事之初,而愚者晦于星象之后矣。生  老君以无为有母,静为躁君。夫静者,元气未分之初,形于元气之中,故能生天地万物。亦犹人弘静。其心不挠,则能生天下万物也。胜  胜,浸长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长。天则长阳也,地则长阴也。阴阳相招,一昼一夜,递为君臣,更相制胜,故曰阴阳相胜。夫开国用师,必侵天道。亦犹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顺  《易》曰:刚柔相摩而生变化。变化不慝,故曰顺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时为之,而况经邦佐世之雄哉!契  至圣之道,窈然无为。无为则无机,无机则至静。夫律历之妙,动则能知。体既虚无,莫得施其管术,亦犹兵者不失其机,不露其衅,虽有智士,从何制焉?象  奇器者,阴阳之故,能生万物,亦犹人心能造万事象矣。进前,象状也。八卦六甲,鬼神机密之事,刚柔相制之术,昭昭乎前列其状矣。  叙曰:有机而无其人者败,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故《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应其机而制其事,故能运生杀于掌内,成功业于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以圣人保之于灵台,以观机变。卷之则自胜,舒之则胜人。察之则无形,用之则不极。《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而《阴符》象之矣。故圣人不测之符,陶均天下而无所归怨矣。夫天为地主,道为德君,故圣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举天道而为经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顺承天,待时而动。是故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举事应机,则无遗策。《易》曰:“后天而奉天时。昌  夫圣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皇帝王霸权变之道也。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之,故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行王风而理周室,岂不随时应机,驱驰五贼者也?故圣人立本于皇王之中,应机于权霸之内。经邦治身,五贼者备矣,则天下望风而从之,竭其性命而无所归其恩怨也。乃谓之曰:有道之盗,无形之兵。呜呼!寇莫大焉。五贼在心,擒纵在手,治身佐世,莫尚于斯经云:“见之者昌”,不亦宜乎?身  术曰: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览之只在于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于术内。则明天地不足贵以远、以厚,而况耳目之前乎?机  夫杀机者,两朝终始之萌,万人生死之兆。处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故天之为变也,则龙出于田,蛇游乎路,此为交战之机,故曰龙蛇起陆。人之为变也,则春行秋令,赏逆罚忠,此为颠堕之机,故曰天地反复。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藏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圣人时通则见其巧而建其功;时否则见其拙而昧其迹。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盖审其主焉。呜呼!性命巧拙之时,识达行藏之势,可以观变察机,运用五贼。所以然者,夫圣人所以深衷远照,动不失机,观天料人,应时而作。故《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静  夫九窍者,在天为九星;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九窍之气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则识用偏,识用偏则不可发机观变。故九窍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门户也;智之枢机也;人之祸福也。故耳无聪不能别其音,目无明不能见其机,口无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国,下不能治家,况兵者乎?悬人之性命,为国之存亡,静动之间,不得无事,岂可轻而用之?人  夫火生于木,火发而木焚。国生于奸,奸深则国乱。亦犹蚕能作茧,茧成则杀其身;人能生事,事烦则害其命。非至圣不能修身炼行,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夫十围之木,起于拱把;百仞之台,起于足下。治小恶不惧,必成大祸。呜呼!木不相摩,火无由出;国无乱政,奸无由生。有始有终,是非不动。能知之其惟圣人乎?安  万物盗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盗万物之形以御用,万物盗人之力以种植,彼此相盗,各获其宜,俱不知为万物化。故能用机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盗而贼于物。物亦知为盗之道。所以然者,贵得其时也;贵得其机也。故曰合其时而食则百骸治,应其机而动则万化安。乖时失机,则祸乱生也。神  老君曰:功成不有,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贪其财则以身徇利,爱其名则以力争功,矜炫神迹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丧其命。欲益招损,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祸于未萌,退己进人,推能让物,物共戴之,故不夺其利。自发神智,不能争物,物共让之。不居其后,为损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诚哉言也!圣  假如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应日月之数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应明德而建圣功;小人当时,则废正纲而生祸乱。故太公说于西伯知人望而已归周;刘琨表于琅琊识天时而未离晋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兴括,母不诛,见赵军之必败。故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知。佐非其人,夷于九族。故《易》曰:长子帅师,开国成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命  夫成败之道未形,死生之机未发,小人能见,君子能知,则易见而难知,见近而知远也。夫见机者则趋时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机者则原始而要终,固必全其性命。倍  瞽者善听,神不离于耳;聋者善视,心不离于目。其为听也,神则专耳;其为视也,心则专目。耳之与目,递为用师。当用之时,利绝其一。心之所主,则无事不精,犹有十倍之利,何况反复以此用之?三思精诚一计,顺时隐显,应机行藏,以此用师,固万倍之胜利。物  夫人之心,无故不动。生之与死,缘物而然。物动则心生,物静则心死。生死之状,其惟物乎?目  目者神之门,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游乎目。故见机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机者莫不尚乎心。蠢然  夫道不为万物而生春,万物感春气而自生。秋不为万物而杀,万物感秋气而自杀。其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报,故其恩大矣。其为杀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惧,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圣人不取。夫君王有道无道,则人民治乱之机。歌谣或乐或哀,则时年丰俭之兆。时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云腾起,七曜变行,皆因国风,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荧惑守心,及乎谢愆,退之三舍。用令俦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岂劳心术?故智者悟于人事之初,而愚者晦于星象之后矣。生  老君以无为有母,静为躁君。夫静者,元气未分之初,形于元气之中,故能生天地万物。亦犹人弘静。其心不挠,则能生天下万物也。胜  胜,浸长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长。天则长阳也,地则长阴也。阴阳相招,一昼一夜,递为君臣,更相制胜,故曰阴阳相胜。夫开国用师,必侵天道。亦犹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顺  《易》曰:刚柔相摩而生变化。变化不慝,故曰顺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时为之,而况经邦佐世之雄哉!契  至圣之道,窈然无为。无为则无机,无机则至静。夫律历之妙,动则能知。体既虚无,莫得施其管术,亦犹兵者不失其机,不露其衅,虽有智士,从何制焉?象  奇器者,阴阳之故,能生万物,亦犹人心能造万事象矣。进前,象状也。八卦六甲,鬼神机密之事,刚柔相制之术,昭昭乎前列其状矣。
2023-07-03 19:35:171

黄帝阴符经的作者

《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
2023-07-03 19:35:261

谁能用现代含义解释一下 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 在心,施行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并不只是随意的抬头看天,而是指天文观测和天文计算。为什么要进行天文观测呢,因为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执天之行,便是以天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意思。天文和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天文历法,原因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先有需求的驱动和鞭策,才有应用的发展,需求是应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什么样的需求,才会有什么样的应用,没有相应的需求,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应用。人类以前吃肉的,后来人口繁衍太多,动物的肉不够吃了,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吃草,也就是后来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以吃草替代吃肉,这是农业文明起源的根本原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大业成,谓之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观象授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及观测出来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本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入阐释。我们的祖先伏羲氏,通过圭表测影,以矩尺为基本测量工具,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算出来了周天数,也就是一年有365.21天。在周天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个极值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时便定了下来。圭表,一个带刻度的长杆;矩尺,类似于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学生使用的三角板。它们是基本的天文仪。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是基本的算术法则。这些天文仪器和数学法则,是上古先祖们,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的主要道术。我们教科书上说,勾股定理最早产生于商代,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勾股定理和重差法就无法算出来周天和四时极值点。所以,正确的结论是,勾股定理产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国上古时期。觉得很吃惊是吗?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祖先的数学能力,强大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他们只使用一把矩尺,就可以算出来日地距离。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数学能力会对其他民族学生存在巨大优势呢?因为这是祖传的能力,都祖传了快上万年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能力。中国的数学,是天文学的产物。我们中国的数学,和西方的数学,从一开始就迥然不同。西方说我们的数学是应用数学,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数学,是脱离自然和物理现实的跳大神数学。周天根据四个极值点,一分为四,定下四时,一年就有了四季。四时定,就有了四象,四象分别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冬至一阳生,天数为一,所处季节为冬天,为老阴,对应的是北方,对应的星象为玄武。春分,天数为三,所处的季节是春天,对应的是东方,为少阳,对应星象为青龙。夏至一阴生,地之数为二,所处季节为夏,对应南方,对应的星象为朱雀,为老阳。秋分,地之数为四,所处季节为秋,对应的西方,为少阴,对应的星象为白虎。奇数为阳数,为天之数。偶数为阴数,为地之数。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四时和四象模型,简单的总结下,是这样的:天数一:冬季,北方,老阴,水,玄武。天数三:春天,东方,少阳,木,苍龙。地数二:夏天,南方,老阳,火,朱雀。地数四:秋天,西方,少阴,金,白虎。到这里,四时象数模型建立了。四象,只是对四时的取类比象,使得抽象的象数模型再具象化的过程,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它。金木火金只是象,不是物质,也更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这个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幼稚的误解。四时模型建立后,面临着两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天生阳气的时候,天一生水,天三生木的冬春两季,比较寒冷?而地二生火,地四生金的夏秋两季,则比较炎热呢?显然,阴阳的演化,出现了滞后和推延。第二个问题,四时模型,只是静态的,而天地则是不停的运行的,四时模型并不足以解释天地周而复始运行的现象。为了解决新问题,还得进一步进行推演和计算。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把天地相合,分成三个过程,生,交,成。一、三、二、四是天地阴阳二气生发的过程。阴阳生发之后,要天地阴阳互相交午,这是交的过程,是五。五这个字,本意为天地交午。天地交合之后,才能化成。天一交五,成地六。天三交五,成地八。地二交五成天七;第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复归于天一,进入下一年阴阳二气的循环,周而复始。至此,我们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把天地运动的象数模型,完美的建立了起来。用图形来表示,这就是河图。天地阴阳互生,为一三二四。天地阴阳交午,为五。天地阴阳互成,为六八七九。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在易经中,六八七九为四象,六对应的是冬天,为老阴。九对应的是秋天,为老阳。所以,阳爻用九之数表示,阴爻用六之数表示。在先秦的典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说法,说天生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复归于一。很多人会感到困扰,阳气的运动,不应该是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的吗?这个问题,看河图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冬至一阳生,阳气生长到了夏天和秋天,大地才会表现为阳气的旺盛,这便是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再变,接下来又是冬天,继续以终为始,进入下一年的循环生息。这十个数,不仅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象数模型来解释天地,而且也是后世所有数学的基础和源头。十个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十进制?西方人说,是人有十个手指头,所以掰着手指头数数,就有了十进制,何其粗鄙,何其愚蠢。这十个数,和十进制,都是中国人的祖先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而得来的,并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传播到了全世界。受中国的影响和文化输出,大概过了几千年后,其他民族,比如环地中海地区的诸多蛮夷,印度地区的蛮夷,他们也在进行天文观测。但是很悲惨的事,他们的心智只能理解周天的四个极值,给出一个静态的四时模型,而不能理解天地交合的动态模型,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阴阳,也理解不了天地相合,天地二气交易交通,而化生万物的道理。他们没有交易的思想,也没有阴阳的思想,所以只能止步于比较低级的静态宇宙模型。这些蛮夷们对天文和数学的理解,认为四个数就可以解释宇宙了。这个四数模型,在环地中海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元素。在印度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大。并进一步认为,四个数是生成宇宙的元素,这纯粹是倒果为因。因为数只是天文观测的产物,显然不可能是生成宇宙的原因。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多鄙薄之徒,认为中国文化讲五行,其他的民族都讲四元素模型。我们太特殊太例外了,这是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蛮族之所以讲四象模型被劣化妖化之后的四元素模型,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对天地进行天文观测和推算,只能推演到四,无法推演到五。更无法推演到六七八九十。从四象到五行的推算,是中国文明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的体现。有了河图象数模型,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观象授时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扛起锄头快乐地去种地了吗?还不能。如果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更精准而具体的指导,还需要对河图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推算。算出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洛书模型。现在,我们有了八个极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这八个极值点为根据,把周天分为八等份,这便是八卦模型。八卦是什么?八卦就是历法。八卦的每一卦,分别对应三爻,总计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二十四节气,便诞生了。经过前面系统的讲解,交代完了背景知识,现在我们可以可以来回答,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含义了。五在这里的涵义并不是简单地指五行。而是指,天数为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五,二四六八十,也是指天地交午于五。天地阴阳二气,只生不交则不能化成,不能化成则万物不能生生不息。天上有五,并不是指有五个太阳,也不是指太阳之气的五种形态,而是用五之数,指永恒的太阳。天地阴阳二气,相生相交相成,无不是太阳所推。在河图中,永恒的太阳,居于中央,为五之数,它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管子》说:“道,在天为日,在人为心。”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贼,盗天者为贼。谁是盗天者?太阳。我们寻常人,只知道太阳化育万物,但是太阳是如何化育万物的呢,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谁能掌握这个原理,谁就能获天授王权,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化成天下,这是见之者昌的意思。在上古,掌握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百姓就会尊他为天子。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君权天授,为政以道。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如果我们上一句,把五贼简单的理解为五行,五贼在心这句就说不通。心里装个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天地五常之气,对应在人身中,应该是与五脏各自对应。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如果心把金木水火土都装完了,那其他四脏还装什么?在本句中,五贼在心,说的是五行之火装在心里吗?也不是。火,只是道之一象,不可能以一象而化万物。能主宰万物的,能施行于天下的,只有道。施行于天,便是天子以天道治理天下的意思。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在上古时期,因为掌握天时,意义过于重大,所以各种天文仪,都是秘而不宣的国器,如果泄露了这些天文仪和算术方法,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了这些天文仪,就可以测算出来天时,测算出来宇宙运行规律,这便是宇宙在乎手的意思。这些天文仪,在上古时期,主要是规矩,圆规和矩尺。我们用一张图来形象的说明下,什么叫宇宙在乎手。图:伏羲女娲持规矩图估计看了图,有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圆规和角尺吗?这是忽略了古人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智力和数学能力。现在给你一把圆规和角尺,你能算出来整个天文学和数学吗?古人就可以。还有一个问题,伏羲女娲人首蛇神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涉嫌怪力乱神?并非如此,而是极有深意。这一点到后面我们会解答。另外,还有人看到圆规和矩尺就往共济会上瞎比划,这也是太过于穿凿了。我们祖先六千年前就已经很娴熟地使用规矩创立整套的天文学和数学了,而所谓的共济会这个异端组织,他们只不过是最近几百年,才从我们的文化中,山寨过去了一点皮毛罢了,不足为道。西方人和犹太人的祖先,以及其他各色蛮夷们的祖先,他们的天文仪器并不是规矩,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好笑工具和幼稚的数学算法。没有成熟的天文学来建立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他们就无法建立成熟的农业文明,就没有充裕的粮食吃,只能吃草吃动物吃人,没办法只能持续做了几千年的蛮夷。直到近代,我们的农业技术泄露外流,才把他们从野蛮愚昧饥荒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把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都计算出来,天子为百姓和万物立法则,以天之道,化成天下,万化生乎天子一身,这叫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天之性是什么?它是强阳之气。天为什么会生出人呢?因为万物都是一种封闭的首尾相连的迭相食关系,通俗的说,就是食物链。要么吃别的生物,要么被别的生物吃。谁能吃谁,谁会被谁吃,取决于力量和智力的博斗。我们开篇就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率先建立农业文明,就是因为动物们都快被吃光了。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也站在了人类文明链的顶端。天的强阳之气,化为万物,万物迭相食,人类站到了顶端,说明人类是强阳之气所化之物里面最强大的生物,人类代表了天之强阳之气。所以说,天性,人也。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道,易,时,机,变,兆,萌,发,生,长,化,成,老,终,始。到了什么时候,应该发生什么,这个便是机的意思。天之机,应时而出。人之机,相时而动,随机应变。可见,人心是不定的,不定就会乱。乱,就会亡。人类怎样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心智所互相毁灭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立一套天伦的规矩,和一套人伦的规矩。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立天之道,为天文。以天文,定天伦。再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则人文成,人伦成,以定人也,百姓开化。百姓开化,方成为人。被定好的人,就是华夏人。夏这个字,就是文明人的意思。没被中国的人伦所定好的人,在历史上,一直都不被我们的祖先承认是人。所以才称呼他们是夷狄禽兽。什么是人?我们首先要给出人的界定。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界定显然是错的。因为动物也存在社会组织,也存在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如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动物也可以被称之为人。恩格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鸟会用树枝筑巢,河狸会用树枝建河坝,猩猩会用小棍子戳蚂蚁窝吃蚂蚁,它们都会使用工具,如果说会使用工具的就是人的话,那么它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动物。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对人的定义,是指能观察天道而推知天文,以天文而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天伦定,则法天则地合于天。人伦定,则天人两分敬于天。合天伦顺人伦,立人于天地间,方能建立国家,建立文明,才能有史官系统,对国家的一切进行记录,并形成典籍。并能以历史典籍为参照,来指导自己未来生活,这样的人,才算是人。人是文明的产物,只有开化了的人,彻底脱离了动物界的文明人,才是真正的人。一个民族,是不是存在文明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看这个民族历史上,有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史官系统,有没有形成历史典籍。凡是没有史官系统,也没有历史典籍的民族,只能算是兽人,而不是人。由兽人部落组成的社会,显然不足以称之为文明。按照这个对人的界定,那些华夏之外的人,被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狄的人,处于人兽结合部的人,显然并不是人,他们只是长的像人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开化。他们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一些动物式荒唐好笑的蒙昧世界观。但是,因为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嗓门大,喜欢反诬我们没有信仰,如同猴子反诬人不长尾巴。我们应该这样回应他们:我们有道,你们没有道;我们是人,你们是动物。只有动物才需要信仰。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结论,便是认为地球上存在七十亿人口,实际上,地球上只有十亿人口。其他的六十亿所谓的人口,都是兽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按理说,地球上应该存在十四亿人类。但是兽人的反向污染,让很多中国人的心智,已经退化成了兽人的状态,沦为了精神上的兽人。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天发杀机,杀字用的很妙,时易命移为杀。天体不停的运行,对于运动着的物体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往时的逝去。对于生命体来说,每一个时变,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失去。移星,指北斗七星斗柄方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易宿,是指二十八星宿,在不同的季节会在星空中发生易位。二十八星宿,是根据四象模型所衍生出来的天文模型。为了便于人们对天文历法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四象模型,有一个抽象再具象化的过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便是这种再具象化的产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群,用以标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节气变化。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天时变,推动地时变,地时变则节气生。龙蛇起陆,龙蛇是指苍龙七宿。苍龙七宿,如下图所示。图:苍龙七宿星象图,箭头所指为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此大火星,和五行星之一的火星,是两颗不同的天体。起陆,是指当大火星在傍晚出现在东北方的天空时候,那就是春夏之季节,百姓可以开始进行农耕了。当大火星出现在偏西的方位,意味着秋冬到了,农事即将结束。苍龙七宿就象一条苍龙,是华夏先民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而且,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是易学里的重要构成部分。易经里面说的九五飞龙在天,就是指夏天时候,苍龙高挂在南方的天空。我们文化里,龙的形象,便是出自天文学。为什么龙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苍龙七宿,可以指导人们,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收藏。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事物和规律。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伏羲会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在上古时,授民以天时进行农事,这是一种天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当天子根据历法告诉百姓,农时到了,可以耕种了,可以收割了。百姓会觉得天子掌握天数天机,是一个天神一样的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而怎么计算出来历法的,这是秘不可宣之道。既不让百姓知道天文历法之密,又得百姓百姓明白天文历法之用,怎么才能做到呢?伏羲就会让百姓去观星象。告诉他们,看到苍龙七宿的龙头升起了,春夏就到了,就可以开始农事了。百姓照着做发现,真的特别灵验。他们就会觉得,伏羲太神奇了,苍龙七宿太神奇了,好像伏羲的命令,出自苍龙的命令。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把伏羲的形象,和苍龙的龙头叠合在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一步,神话伏羲,把他和天叠合在一起,认为是伏羲创造了万物。实际上,是天创造了万物,伏羲只是掌握了天文历法,施行天道于天下罢了。于是,对于苍龙七宿的崇拜,龙就被赋予了天生万物的象征,和龙的形象和能力叠合在一起的伏羲,也被人们赋予了人类始祖的象征。综上可知,伏羲的人首蛇身,是天文学现象,而不是怪力乱神现象。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人应时而动,见机行事,为人之杀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同样也适用于天下的一切事物。天地反覆,天地造物,人用万物。天地成理,人以天地之理,代天化成天下万物,使万物以利民。用我们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我所用。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人类改造自然,是不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呢?显然不是的。如果不遵循天地之理乱加改造的话,就会受到天地的惩罚,遭受祸殃。反过来说,如果天时到了,天机已发,而人不去应时而动的话,那也是会受到天的惩罚的。这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对于华夏先民的农业生产来说,那就是需要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刚刚好等农时到了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农事劳动。同理,对待其他的所有事情,也是如此。无论任何事,一定要遵循天理,依照时机,才能做到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的从容应对,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好的结果。以此行事,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以天道为判准来行事,合天则发,不合天则静观其变,以待其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愚鲁之人,会有所不及,这是性拙之故。智巧之人,则会有所过失,这是性巧之故。怎么才能纠正这两种错误的悖道行为呢。那就要去巧去拙,去过,去不及。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如何做到才比较难。怎么才能去拙,去巧,去过,去不及呢?如何才能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呢?圣人认为,人处在极致虚静,精足神全的状态下,是不会妄作妄为的,而是是自然而然的契合于道。用列子的话来说,我何以知天下?至虚之极,万物就会自己撞入我的身体,而无需我主动去迎合。九窍之邪。人何以不能精神足全,因为人有九窍,不停的在精神外驰。就像一个装着精神的池子,有九个洞,不停的往外漏水一样,那么水一定是会被漏光的。而一个充盈的池子,里面的池子是满的,那么这个人,他本然的就会与道相合。比精神外泄更可怕的是,如果池子里面的水少了,外面的脏东西还会倒灌进来,接着人就会病祸双至。其中有三个洞,是漏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口眼耳三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开的时候才开,这叫动。不该开的时候,就堵上,这叫静。宜动则动,宜静则静,是谓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按照流俗的理解,火生于木,不是很正常的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火生于水,水生于火,水火相济,才是合乎道的。前面的四时模型里,火生于水,为地二生火。水生于火为天一生水。这样才能天地交泰,生生不息。火生于木,等于是要天三生火。在农业生产中,如果春天来的太早了,春天气温太高了,那么庄稼就会歉收甚至绝收。祸发必克,等收割的时候,庄稼一定不会丰收。同理,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其他的一切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治身来说,如果是心火生于肝木,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把自己的精气给烧光。用我们之前的精神池子来做比方的话,是他把池子所有的洞都挖的更大了,还要竭力的往外泼水。治身,治家,治业,治国,道理都是如此。再举个例子,对于做企业来说,火是业务扩张,水是现金流。火生于木,就等于是入不敷出,给自己加了债务杠杆。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危险的。有多少现金流,做多大的生意,只有火生于水,低杠杆率的企业经营,才是安全的可持续的。祸发必克,结合下最近的这些事,看看银行一收紧银根,那么多之前风光的高杠杆率企业,他们的商业帝国,一夜之间就倒塌了。奸生于国,时动必溃。奸,为不道之人、害道之人、妖妄邪僻之人。如果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或者辅佐君王。等天地人时机发动,那么国家一定会崩溃。由奸人做造成的这种崩溃,是全方位的。经济崩溃,军事崩溃,金融崩溃,外交崩溃,统治崩溃,祭祀崩溃,文化崩溃。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古时候,如果有人没有掌握天道,不懂天文历法,就去做君主,去指导百姓做农业生产,节气没到,就让人去耕种,显然结果会比较悲惨。庄稼不可能会丰收。种下去的时候还没觉得会崩溃,等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才发现会颗粒无收,这就是时动必溃。同理,如果一个不懂得怎么以道治理天下的人,去做君主,或者一些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的人,去辅佐君主,以妖妄邪僻之法来治国,等很多祸国殃民之举到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给国家造成了无穷的祸患。如果再不进行匡正,国家就会崩溃,或者趋于崩溃,或者濒于崩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怎么样才能成就功业,怎么才能不生病,不破产,不亡国?需要合道。如何才能合道,需要修炼。修炼什么呢?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首先要能观天文察时变掌握天道。同时,为了不离道背德,需要去拙去巧;需要绝九窍之邪,闭塞三窍,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还需要防止心火犯木而丧失根本,而是应该虚心实腹,深根固柢。根不深,本不固,就会生奸。奸邪生,则国家亡。所以,如何避免国家亡于奸邪,一边要深固自己的根基,本固则道生。一边要锄奸,击奸则奸亡。道生奸亡,则江山稳固,百姓安康。知道修炼这些的人,便是圣人。 作者:白云先生
2023-07-03 19:35:582

黄帝阴符经的成书背景

顾欢生活的时代,是佛教努力划清与黄老、玄学的界限,凸显其本来面目的时期。受其影响,道教在这一时期引入和消化老庄思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道教借鉴黄老道家思想而提升其理论思辨水平,尤其是以天道观为内容的本体论与本源论。但在包容黄老道家的同时,也要彰显出自己的特色,这一工作的代表性著作就是《阴符经》, 虽然它由于秘传秘授而在当时影响不大。二是吸收玄学思想而加以消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教玄学化,既提高道教的理论思辨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中介吸收消化佛教的心性论。但道教的玄学化并没有把道教变成玄学,因为它仍然保留了关切生命、注重实践的特色。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使得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理论风气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二者都是当时思想史整体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在同一时期,玄学、佛教、道教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对其他两个既包容又离析,构成了当时思想整体变化的一幅复杂画面。结果,佛教和道教都从此前依附于黄老道家的不成熟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独立自存的社会存在形态。儒、佛、道三教的差异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格局由是得以形成,而道教在这一时期前所未有的理论自觉,正是这一社会思想背景变化的反映与总结 。
2023-07-03 19:36:141

帝阴符经是哪位帝王所著

《黄帝阴符经》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1、【赏析】(1)《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颇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其主要内容意义集中反映在“阴符”二字之中。(2)阴符经以《易》通《老》,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2、【关于作者】《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3、【背景】(1)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2)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2023-07-03 19:36:261

【读书笔记】《黄帝阴符经》(五)再读“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再读“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天有五贼”:“天有”,代表“自然有”“必然有”,意思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五种对人体伤害的东西。“见之者昌”意思是,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可以趋吉避凶,一切顺利。 那么这“五贼”到底是什么?有人解释说,就是佛家五蕴:贪、嗔、痴、慢、疑。 “贪”包括财、色、名、食、睡等等,即奢求,沉溺,迷醉于此。也就是遇到快乐的境,不能自持,而拼命地追求,贪恋。 “嗔”愤怒、生气、厌恶、憎恨等等,与“贪”正好相反,即遇到不快乐的境,不能抛弃而变本加厉地伤害自己。比如: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比如:恨别人恨得自己遍体鳞伤。 “痴”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自以为是,抱残守缺。比如“不识大体顾大局”。比如:自残等等。“痴”也有过分迷恋在某事儿上 ,不能自拔的意思。 “慢”傲慢,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炫耀财富、功绩等等。 “疑”疑虑:毫无道理和根据地怀疑,否定。疑邻窃斧:情感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重要作用。“疑”的“贼”正是自己,即“心贼”作祟!我们应该真诚待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等 谁能摆脱这五蕴的影响,摆脱外在的负能量,负情绪,摆脱这“五毒”。保持警醒之心,让心境剔透玲珑,让智慧占领高地,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支配自己,自己主宰自己,不被欲望纠缠,不为愤怒伤身,不执迷不悟,不居功自傲,光明磊落,坦坦荡荡。那就无往不利,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其实“贪、嗔、痴、慢、疑”都是“心贼”私欲,在膨胀!欲壑难填:你50万买了宝马或者奔驰,可能就满足三个月,五个月,最多满足一年,然后更大的欲望,下一个目标就是劳斯莱斯,宾利就在心里扎根了。 欲望是痛苦的根。人性是贪婪的,人一旦成了欲望的奴隶永远解脱不了。 精明的人都是用心的人,用心发现了别人不能发现的秘密。 无论面对什么处境,都能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触之不动!
2023-07-03 19:36:321

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的黄帝阴符经

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乃人盘受克,遭天地盘克制而有灾祸也。《遁甲大全》卷七有曰:“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人自取故也。凡门克宫吉,宫克门凶,伤人、事故凶”。若天地盘皆同时克制人盘则至凶。故曰:“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此指天盘人盘同时皆遭克制,则有一番变革之象。即天盘直符宫与人盘直使宫二者皆受克制,定有一番斗争或灾祸出现,是万事万物复杂变化的兆基。故曰:“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此节经文有作“天发杀机,移星异宿;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者。有将“移星异宿”作“日月星辰”者。明显是注家增入一“地发杀机”和“移星异宿”,待欲凑足“天地人”三才之数。殊不知前有“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之句,未涉及地,后有“天人合发”之结语,亦未提到地,只是“天人”论,其画蛇添足破绽显然。非原文所有可知,郭忠恕三体书迹,既然刻碑传世,必早有考证,今从之。(五)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此节承前凶格而发。测得凶格,有灾祸降临,当采取避祸趋吉的措施。《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吾既有身,如何才能“无身”?若说毁灭自身,吾又何存?此之所谓“无身”,实指“隐身”避患之术。《奇门秘诀总赋》说:“如遇急难,宜从直符方下而行。太阴潜形而隐迹,六合遁身而谋议。九天之上扬威武,九地之下匿兵马”等等,皆为遁甲术中的神秘学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是说人之智力虽有水平不等,同样可以用隐慝伏藏之法进行趋避。“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九窍”指九宫之诀窍。“邪”是指一种不常见的现象,昔人称为“邪术”,今人称为“特异功能”。是说遁甲趋避方法,是用“九宫式”而非“六壬式”(二式皆有趋避说)。既用九宫中的诀窍可产生隐遁作用的邪术。其方法有三个要点,重在天盘中的乙丙丁三奇。《遁甲统宗》曰:“时下得乙者为日奇,凡攻击、往来者,逃凶者,宜从天上六乙出,则恍惚如神,无人见者”。“从天上六丁而出,入太阴而藏,敌人自不能见也”。凡攻伐,宜从天上六丙出,挟威火,故类王侯”。又有“急则从神缓从门”之说。有《秘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上中下三卷,是宋代写成的“法奇门”专著。在有关《遁甲》古笈中,也有不少的符咒异说,前人早有认为邪僻不经者,或只从其数理部分,神学之类皆弃而不用。如《奇门一得》《奇门元灵经》《奇门法窍》《奇门阐微》《奇门心悟》等等皆是。奇门数理趋避之要,在于自为”主客“。即测得利于为主者,则后动,是为“后发制人”。测得利于为客者,则先动,是为“先发制人”。是以静为主,动为客。测得其机,则按机行事,动静可以由人。总之,此节是阐述趋避之法,书中不乏记载。此一传说神秘文化史料,未必尽是荒谬空谈。(六)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此节仍是遁甲格局又一举隅。《烟波钓叟歌》曰:“丙为勃兮庚为格,格则不通勃乱逆”。又“甲加丙兮龙回首,丙加甲兮鸟跌穴”。甲为木,丙为火,火生于木,即生火者木,初则火势渐升,光耀照人,原为吉象,继则木被火焚,象奸生于国,时机至而生变动,国必溃败之象。谓得此局,必先吉而后凶,知此奸臣当道,不宜从政,隐居修炼,如老子过函谷关,张良随赤松子游之类,可谓圣“知时”也。解者因有“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之句,遂误解为道家修炼之术,而不顾“奸生于国,时动必溃”之联贯。其附会显然。(七)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此节论述布局后进行判断有三个重点,叫做“三盗”。是盗窃天机奥秘的重要点。“天生天杀,道之理也”。《遁甲大全》说:“凡占吉凶,首重九星,以九星是天盘,吉凶由天故也”。这就是天生天杀的道理。“盗”即是偷盗的盗,与“贼”之明取不同。贼为明取,盗为暗偷。皆指窃取天机奥秘之事而有明暗两个方面。“五贼”为天干五行,明显排布于天盘九星遁甲式中,一见而知。但“三盗”必须通过相当的思维过程,才能作出吉凶的判断。奇门重天盘,“三盗”又是重要部位;即一,天盘直符宫。二,人盘直使宫。三,地下符使宫。直使为事之先应,直符为事之结果,地下符使则属符使之后援。遁甲布局容易,判断颇难,八方四层,八卦九星,八门九宫,八将十干,错综变化,茫然无头,不得要领,难免迷惑。《奇门统宗》凡例曰:“奇门占法,要分动静之用,静则只查直符直使时干,看其生克衰旺如何?动则专看方向,盖动者机之先见者也”。由是可知,《阴符经》所言“三盗”,实包括动静二用,物我两项。“天地,万物之盗”。“人,万物之盗”,三者一致,即天地人皆为“万物之盗”与“万物、人之盗”二者对应。归总只是“物、我”二者。“三盗”实属“万化生乎身”内容之展开落实而已。
2023-07-03 19:36:411

阴符经有哪几个版本

两个版本,都是黄帝的,但内容稍有差别:黄帝阴符经(版本一)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物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黄帝阴符经(版本二)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 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2023-07-03 19:37:051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与黄帝阴符经有什么区别?

1、作者不同。前者为鬼谷子,后者不详。x0dx0a2、偏重不同。x0dx0a《黄帝阴符经》侧重心法,而鬼谷子的阴符经多了实际修持的方法和应用。x0dx0a鬼谷子的阴符经,是创造事物、成就功业的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阴符经应用了天道演化规律,来指导地道万事万物的形成,既有原理,也有应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 在现代管理学中,《鬼谷子》也可以算是最顶级的管理宝典,《鬼谷子》分内外两篇,外篇描述“技巧”,内篇描述“心力”培养和应用。x0dx0a《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兵家)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该书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x0dx0a3、具体内容不同。x0dx0a《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内容分为“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_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等七部分,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x0dx0a《黄帝阴符经》全书一卷《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共有四百六十一个字,言简意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1)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宝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2)先举例说明只要专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继而强调,要掌握好这微妙的自然规律,以随机应变为原则。
2023-07-03 19:37:111

《黄帝阴符经》第八篇:从明天起关心蔬菜粮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故曰: 食其时,百骸理; 动其机,万化安。 中国人的节日总是离不开吃,我们就来谈谈吃吧 放假了,约着三五朋友吃吃饭,叙叙旧,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真正要吃得健康,吃得舒心,吃得适宜,那就要好好地琢磨了,食品安全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有时候看新闻都是提心吊胆的,这一家中餐爆出添加了这个,哪一家火锅爆出添加了这个,反正就是不省心,各种五花八门,听都没听过的添加剂都入了我们的口 食物不对,我们的身体自然是不可能健康的,所以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亚健康状态,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个“吃”字引起的,我们来看看《阴符经》里是如何说“吃”这一件人生的大事。 六个字, “食其时,百骸理”。 其实这句话很容易理解,重点是放在这个“时”上面,时有三种含义,也就是代表了三种食要食在“时”上面的要求。 第一, 时者,节令,时令。时节。也就是现在的,当前的,时事。时髦,都是这个意思,指的就是此刻的时节, 那这里的"食其时",表示说,在当季就吃当季的蔬菜水果谷物,什么季节吃什么,因为这样的食物是秉承着阴阳二气运行的水果蔬菜,能够在这个时节进行滋补,现在我经常听到周围的人说,“这个番茄没有以前的番茄味了”“这个橘子怎也不如以前的味道”等等 其实很多蔬菜和水果的味道已经越来越不好吃了,因为不是使用自然农耕所种植的东西,带着太多各种化肥,养料, 和反季节的阴阳冲克,这样的东西当然是越吃越没有味道。 那我们应该如何吃呢,什么才是每个季节该吃的蔬菜水果呢?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每天车水马龙,上班下班,地铁公交,偶尔遇到这样一个长假, 希望做的都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怎么会有闲心去“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呢 我的建议就是去菜市场走一走,这里是人间烟火最浓重的地方,你看看最便宜的菜,一定是当季的,为啥呢,因为本地盛产嘛,运输成本也低,而水果,大家就比较容易知道了,比如我们四川这里,现在大街小巷吃的就是樱桃,枇杷,这就是当季的水果。 第二,时的含义为规定的时间,比如我们常常说,按时上下班,这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上下班,这里的“食其时”便是说,按照规定的时间有规律地吃饭 ,我遇到过一些人,每天匆匆忙忙,早餐基本不吃,中午胡乱凑合,下班后的晚餐那叫做一个丰富,各种油炸,蒸炒,滋补炖品,辛苦一天了总算是可以安安稳稳的吃饭了,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模式,身体才会一天比一天的弱,肠胃功能总是紊乱的,这个模式一定要改一改,早餐一定要吃好,五谷粗粮都要涉及,中餐要吃饱,这样才有力气迎接一整个下午的工作,晚餐就尽量的简单,这便是有句话叫做“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乞丐的晚餐” 第三,时,时宜,适合,也就是说,吃饭要有一个度 ,不要遇到好吃的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胡吃海喝,最后弄肠炎发作,不管是在按时的时间里吃的节令菜,还是什么其他的食物,都不能过度,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我们胃和头脑需要一个时间段来反应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吃饱了,但是脑子依然觉得自己还没有,就会在吃很多的食物,当胃的感受慢慢传达到大脑的时候,已经撑得不行了,到最后,这些食物都成了体内的垃圾,本来食物是供给我们营养的,反过来还要消耗自身的能量去转化这些食物,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如任法融道长所说 人非饮食而不能生活,饮食等量适宜,则能养人,反之则能伤人。故人食五谷与五味,不可生熟不一,五味偏食,不时不节,大饱大饥。定要营养平衡,滋味调匀,生熟相一,适时适节,如此可以调理百赅,安和五脏,百病不生,延年益寿。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做到了上面三点,就算是“食其时”了,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百骸理”,骸,即骨骼,百骸就是指全身的骨骼,这里借指身体,出自《庄子·消遥游》: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理, 调理也,“百骸理”,自然就是身体得到了调理和照顾。所以啊,用肚子吃饭是求温饱,用嘴巴吃饭是讲享受,用脑子吃饭才是保健康。 接着,我们看看下一句, “动其机,万化安” ,行动要把握好时机,这样万物的变化才可以安然顺遂。我们之前讲了“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能够生养万物,也可以使万物灭亡,这便是阴阳二气的运转, 在《易传·系辞传》里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就是“一”,所以也有人称“道”为太一,所以《楚辞九歌》中天神为“东皇太一”,其实就是屈原的一种比喻描写,用太一表现出一种远古先民那种混沌初开的创世之美 太极生了“阴阳”两仪,阴阳便生出“四象”,请注意这里的生不是“妈妈把我生出来”的“生”,而是显化,阴阳可以显化成四象,四象者,阴阳之间的四种组合现象,为 “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我们的四季 春天为少阳,寒冬过去,阳气上升,播撒种子, 夏天为太阳,阳气旺盛,植被繁茂,万物生长, 秋天为少阴,阴气上浮,万物凋零,收获果实, 冬天为太阴,阴气极盛,万物蔽塞,生命伏藏 动其机,便是告诉我们,行动要符合阴阳运行的机要,如果我们颠三倒四,秋天播种,会有收获吗?天地之间,万物阴阳,男女,雌雄,太阳,月亮,白天,黑夜, 我们觉得玄之又玄的阴阳,其反而是生命中最稀松平常的东西,每一天都与我们同在,善于观察生命的人总能够停下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可是我们太忙了,现在很多人都得了一种忙病, 忙字拆看为心亡 ,心都亡了,只有“盲”了,这是一种睁眼瞎,已经开始看不见生命中的真实,或者说失去了赤子之心,到了最后变为了“茫”,好像人在大海中漂泊一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没有自己, 在空闲的时候,不如停下来,别再五一出去看人海了,多去看看自己内心的日月吧,你看我们古人造字多有意思,亭子的亭, 亭子总是修在风景最美丽的地方,也许是告诉我们生命中的美好值得我们停下来看看。 祝愿大家都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亦可以,“从明天起关心蔬菜和粮食”
2023-07-03 19:37:181

黄帝阴符经集注 所谓命者,性也。

参考:所谓命者:这个命就是天命,即人出生就特定的格局,即一切都定了的基础条件,比如出现在富贵家还是贫贱家,一出生就无法更改。不能因为出生贫贱就后悔回去再出生一样的道理。泛指一切基础能力和力量。性也:就是依据天命这个基础所愿意发挥出来的行为和特性。比如有人就喜欢吃鱼,有人就不喜欢,谁也强逼不了。就是所谓的性格性情和特征。所谓命者,性也:就是说所谓天命的说法,就是决定其本性的一切基础条件的意思。玄一点的说法就是所谓命,由命产生性所谓也。
2023-07-03 19:37:391

《阴符经》的智慧之十四——一部书留下的千古谜团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和《道德经》《南华经》《周易》一起被奉为道家核心经典。具体作者无从考证。最早由唐人李筌注释传出。这部道家经典流传千古,也留下了无数谜团。 一、“阴符”到底什么意思? 《阴符经》为什么叫《阴符经》?乍一看,有些许诡异。最早的传承人李筌解释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直接含义可以用“暗合天机”来表述,意思是人的行为暗合于自然天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李筌将之分别加了小标题:“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从道、法、术三个层次阐述阴符之奥秘。自始至终围绕如何“暗合天机”的主题展开,层层解密如何去把握天地万物生灭消长的变化规律,如何通过修炼内化天道,如何顺应自然,把握天机,趋利避害。文字深邃而辩证,睿智而生动,言简意赅,直指人心。《阴符经》的文字并不古奥,篇幅精干,字字珠玑,最大的特点是多处用了“杀”、“道”“贼”等字眼,行文风格很有道家的味道,具有强烈的张力,全文浑然一体,如滔滔洪流,气势雄浑。 二、《阴符经》诞生在什么时候? 因为唐以前没有文本传世,挖了这么多汉墓,也没看到《阴符经》的竹简帛书,所以考证出身颇有难度。但江湖上还是有些传说的,比如《战国策》说苏秦“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也有记载,称苏秦“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这个记载很容易让后人把《阴符经》的成书时间和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苏秦联系起来,一下把注意力回溯到战国时期。从《阴符经》内容看,其中关于天道、机变、主静等观点和《道德经》《庄子》《易传》等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作品的思想一脉相承、相互发明,也很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稷下学宫 《黄帝阴符经》托名黄帝,则容易引导人们联想到战国后期的齐国的稷下黄老学派。战国后期,齐国桓公建稷下学宫,蓄养门客,开展讲学、辩论、咨政,盛极一时,有如古希腊柏拉图的雅典学院。道家人物陆续在稷下聚集,力求把道家思想与治国强兵之道结合。稷下学宫推动了道家划时代发展,为道家思想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道家思想由楚入齐,由老庄时代以《道德经》《庄子》为代表的原初道家时期向更加入世的黄老道家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出了不少道家大咖,如文子、列子、范蠡、慎到等等,稷下诸子的很多代表作都已经佚失,但《列子》我们是知道的,后来的道教把《列子》称为《冲虚经》而列为道教核心经典,还有如雷贯耳的《管子》,就是在管仲的组织下完成的闪烁着黄老道家光辉的鸿篇巨制。 稷下道家为什么称为黄老学派?字面上看就是尊崇轩辕黄帝和老子。这和当时百家争鸣时期各家营销策略有关。各家为了吸引眼球,标榜自己历史悠久和权威性,会榜上一个著名的古人,奉为本学派的祖先。儒家孔子奉周公,墨子讲大禹,阴阳家尊伏羲,道家则祭轩辕黄帝为祖师爷,下来就是老聃,所以道家思想在战国稷下时期的发展阶段称为黄老道家。一些著作为了扩大影响力,加上导师姓名,也是自然,所以就有了《黄帝阴符经》,类似的还有如雷贯耳的《黄帝内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托名黄帝的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以及我们不太熟悉的,如《黄帝明堂经》、《黄帝素女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等。以黄帝大名加持的书,大多与道家和医学有关,也体现了医道不分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源。 且不论《阴符经》是何方高人,何时何地写的,我们知道的是,自从唐代李筌注释推出后,历代注释上百种,相传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都曾为《阴符经》作注。宋代朱熹身为儒家泰斗,也化名邹忻写了《阴符经考异》。文人大家争相注释,实际上就是高度评价和吐血推荐。作者不可考已经不重要了,这部神奇的书作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高峰,已经在高山之巅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正如朱熹先生所说“其时有精语,非深于道者不能作”。这个悲催的作者,本来可以流芳百世,结果因为急于推出作品,托名黄帝,结果自己落得个隐姓埋名了。 三、《阴符经》流传的两个版本 说《阴符经》是一部“经”,是确认其在道家思想构建中的地位,说它是一部经书,则有点勉为其难,因为字数太少了,篇幅只比佛家著名的《心经》(260字)大一点点。《阴符经》传世文本有两个版本。李荃注释的《阴符经》版本是300多字,以“我以时物文理哲”结尾,传世的还有另一个唐人李果注释的400多字版本,多了100多字。有学者分析唐宋间文人道士对《阴符经》的描述,发现经文从300言到400多言,是后人注家逐渐往里添加的。坚持300言的人认为,《阴符经》讲到“我以时物文理哲”,已经阐述非常完整,后面的文字多余。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有诗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明确表态自己读的《阴符经》是300多字的版本。 支持300言的人,提出了自己质疑的理由,一是从文风看,后面的100多字风格和前文差距很大,像极了后人读后感慨之余的心得之作,不能因为也讲了一些道理,就把他上升到传世经典的庙堂之上;二是从内容上看,经文讲到“我以时物文理哲”,已经很完整,后文就明显有重复和解读的意味了。第三,虽然易经、阴阳五行、卜筮等到战国已经很流行,但基于天干地支、纳甲等理论成系统预测数术,如奇门遁甲、六爻、紫微等的产生时间却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这些文字和先秦风格的文字并列,总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在中国传世经典中,在印刷术面世之前,靠抄录流传。的确存在很多后人改写、窜入内容的现象。文人“不动笔墨不读书”,直接把心得和思考写在书上也是常事,因此在抄录时误把前人的心得笔记当原文一并传承下去也不奇怪。 但是传世文本有传世的道理,历代读者都会不断审视和判断,有些不合理的篡改,后人经过辩论又改回来的情况也很多。对于传世文本,学人要有一个基本尊重,其实不是尊重文本本身,而是尊重传承文本的人,这个群体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历代知识精英群体,甚至整个民族。因此,一方面,尊重传世文本的文化积累意义,同时,作为学术研究,也要以科学精神对待出土文献、历史记载等等在矫正传世文本的作用。既不能因为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就以传世为正确,也不能不加分析,唯出土文献为是。因为出土文献也未必就是真本,谁知道是不是墓主人平常爱读的以讹传讹的另一种错本呢?
2023-07-03 19:37:461

恩生于害而害生于恩的意思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意思是:恩爱源自于过去的过度祸害,祸害来源于过去的过分恩爱。出自《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原文节选: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2023-07-03 19:37:521

李筌是如何得知《黄帝阴符经》的义理的?

一次,他西游来到骊山,骊山又称“郦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千米,昀高海拔约1.3千,李筌正在欣赏骊山美丽景色时,迎面走来一个老妇人。只见这个老妇人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着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妇有些不同。只见她坐在路旁看着野火燃烧着一棵树,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在一旁听后十分惊异,就接着问老妇人说:“这是黄帝阴符中的句子,老母是从哪里得来的?又提到它?”老妇人回荅说:“我读此经已有三元六周甲子了,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了两个头,告诉了他所得到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老妇人说:“你这少年的颧骨贯穿于生门,而命门齐于日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可真称得上是我的弟子呵!然而,你四十五岁的时候当有大难。让我救你于危难吧!”于是,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道,挂在拐杖一端,让李筌跪下接受了这道符。做完这些后,老妇人坐在一块大石上,给李筌讲述了《黄帝阴符经》的义理:《阴符经》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是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智人用之得其通,贤人用之得其法,正人用之得其术,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请斋诫而授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也。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说完这些后,老妇人说道:“现在时间已到申时了,我的麦饭已经做好,我们同吃吧。”说完,老妇人从袖里取出一个瓢,让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舀满了,瓢忽然重有100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来,昀后沉到泉中去了。李筌沮丧地返回来,却发现老妇人已经不见了,在原处只留下一些麦饭。李筌没有多想,他把这些麦饭吃了下去,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从此他再也没有饥饿感了,也就不再吃饭了。李筌将事情前前后后想了一通,昀后认定这个神秘的老妇人就是传说中的骊山老母。
2023-07-03 19:38:021

《素书》《黄帝阴符经》

1.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2.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3.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4.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5.悲莫悲于精散。【注解】注曰︰道之所生之谓一,纯一之谓精,精之所发之谓神。其潜于无也,则无生无死,无先无后,无阴无阳,无动无静。其舍于神也,则为明、为哲、为智、为识。血气之品,无不禀受。正用之,则聚而不散;邪用之,则散而不聚。目淫于色,则精散于色矣;耳淫于声,则精散于声矣。口淫于味,则精散于味矣;鼻淫于臭,则精散于臭矣。散之不已,岂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乱,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乱,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忧悲灾患自然而生。 【译文】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6.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7.美玉、黄金,人之所重;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势,心生贪爱,利己损人,巧计狂图,是为幽暗。8.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9.行赏吝色者沮。 【注解】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 【译文】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10.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11.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12.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13.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14.山峭者崩,泽满者溢。15.走不视地者颠。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上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译文】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16.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1.九窍①之邪,在乎三要②,可以动静③。【注释】①九窍: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耳、目、鼻、口七窍合前阴(尿道口)后阴(肛门)总称为九窍"。 ②三要:指耳、目、口。 ③可以动静:耳、目、口三者放荡无羁,足以使心神躁动不安;三者恬淡自然,心神自然清静。【译文】人身所遭遇的邪恶、灾祸都是由九窍所招,耳、目、口三处又是九窍的要害所在。三者妄动则感召邪气,三者镇定则清平安适。 2.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佛教里有一部《老女人经》讲到,有一个贫穷女人,到佛陀之所,请教佛陀:“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佛陀云:“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皆如是。”。佛陀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两块木头摩擦会生起火花,然后火会燃烧木头,木头燃烧干净时,火也灭了。火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呢?一切法,因缘条件成熟时则会生,因缘条件没有了则会灭。圣人明白这个真相,因此不着一切虚妄境界,能达本真。3.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①;三反昼夜,用师万倍②。 【注释】①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绝,断绝。利,指牵引神心的声色名利。源,途径。师,从师学习。 ②三反昼夜,用师万倍:三反,指眼耳口的反观收摄,再三反复昼夜,长期不间断。 【译文】瞽者将视觉的精神集中了起来,因此听觉灵敏;聋者将听觉的精神集中了起来,以此视觉雪亮。若能断绝利欲的一个途径,收摄精神,精诚专注,胜过跟老师学习十倍;若能思之再思,再三反复,毫不间断,达到专纯之至,胜过跟师学习万倍。 【解读】正常人非瞽者、非聋者。但是,在做一件事情时,若能精进用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心无旁骛,则事易成,功易就。凡学问、事业,若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则易成功,若三心二意,则功业难成。
2023-07-03 19:38:081

阴符经有哪几个版本?

1、皇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2、大字阴符经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扩展资料:黄帝阴符经作者:《阴符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黄帝所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北魏寇谦之所作,其根据是因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此书是“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唐代中期的李荃所作,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的黄庭坚、朱熹等。第四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一位“深于道者”所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阴符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字阴符经
2023-07-03 19:38:273

求鬼谷子《阴符经》解释

愚以为这是迄今最好的注释。不过,需要点古文知识。祝你如愿!目录[隐藏]简介正文阴符经注序阴符经注解跋上篇中篇下篇 [编辑本段]简介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编辑本段]正文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富 国 安 民 演 法 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强 兵 战 胜 演 术 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编辑本段]阴符经注序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唐陆龟蒙谓黄帝所著,宋陈渊谓黄帝受於广成子,朱文公亦谓黄帝著,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子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撰作,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於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著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子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於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 栖云山 素朴散人悟元子 刘一明 叙於 自在窝中[编辑本段]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中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 受业门人 王附青 云峰甫 沐手敬题 轩辕黄帝著 洮阳门人 张阳全 校阅 悟元子 刘一明 注 后学 陶铸灵 重刊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编辑本段]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编辑本段]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泄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编辑本段]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假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於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殷勤,十二时中,无有间断,渐归於至善无恶之地,胜於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於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眦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中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於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於余而自余,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道行於无象,运於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擒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在乎一气也。一气上升,万物皆随之生长,一气下降,万物皆随之敛藏,生长敛藏,总是一气擒制之,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活活泼泼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气。上下运用一气,上为阳,下为阴。阳者,生也,恩也;阴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为根,死以生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则长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寻恩,则有恩而无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为圣矣。我则谓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见可知,未足为天地之圣。若夫时物之文理,无象无形,乃神运之道,藏之於内者,不可见,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为哲也。盖物有时而生,有时而死。当生之时,时生之,不得不生;当死之时,时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时运之,亦无非天地神道运之。天地神道不可见,因物以见之,观於物之生死有时,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故古来修真上圣,当有作之时,黜聪毁智,韬明养晦,斡天关,回斗柄,采药物於恍惚杳冥之乡,行火候於无识无知之地,委志虚无,神明默运,虽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于人乎?乃人不知其中奥妙,或以愚度圣人,彼岂知良贾深藏,若虚而实有,不愚之运用乎?当无为之时,和光同尘,积功修德,极往知来,一叩百应,神通广大,智慧无边,而人或以奇期圣人,彼岂知真常应物,而实非奇异之行藏也。圣人不愚,亦如时物文理之哲,圣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圣。圣人也,所参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人之悭贪恩爱,如水渊也;酒色财气,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穷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学,自暴自弃,以假为真,以苦为乐,沉於水渊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晓,自取灭亡,将谁咎乎?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形无名,自然至静之道。然静者动之基,静极而动,天地万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为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润渐入之谓,亦自然之义。惟其浸润自然,动不离静,静不离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阴阳胜。动为阳,静为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推,四时成序,万物生成,或变或化,无不顺之,造物者岂有心於其间哉?盖以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者也。惟与天地合德,故不违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制变通,与天地同功用。何则?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有无兼该,虚实并应者也。故以言其无,则虚空一气,无声无臭,其为道也至静,静至於至,虽律历之气数,有所不能契。夫律历能契有形,不能契无形,至静则无形矣,律历焉得而契之?[囟/比]陵师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者是也。以言其有,则造化不测,包罗一切,其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谓神器。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万象森罗,八卦相汤,甲子循环,神之伸机,鬼之屈藏,无不尽在包容之中。[囟/比]陵师所谓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者是也。静道者,无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谓无欲以观其妙者,即观其始也;有欲以观其窍者,即观其母也。非有不能成无,非观窍难以观妙。观妙之道,万有皆空,无作无为;观窍之道,阴阳变化,有修有证。圣人不违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观天道,执天行,从后天中返先天,在杀机中盗生机,颠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阴养阳,以阳化阴,阳健阴顺,阴阳混合,由观窍而至观妙,由神器而入至静,由勉强而抵自然,有无一致,功力悉化,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於色象之外矣。要知此术非寻常之术,乃窃阴阳、夺造化之术,乃转璇玑、脱生死之术。昔黄帝修之,而乘龙上天;张葛许修之,而超凡入圣;以至拔宅者八百,飞升者三千,无非由此道而成之。吁!阴符经三百余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开万世修真之路,天机大露,后世丹经子书,虽譬喻千般,无非申明阴阳相胜之术,有志者若见此经,诚心敬阅,求师一诀,倘能直下承当,大悟大彻,勤而行之,以应八百之谶,有何不可?
2023-07-03 19:38:452

《阴符经》最早记载见于哪里?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伊尹、太公、范、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此书出现于唐代,最早记载见于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木部》;最早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但它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属悬案。关于作者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黄帝撰、战国山林之士撰、晋杨羲撰、北魏寇谦之撰、唐李筌撰。关于成书时代主要有商末说、周末说、战国说、战国末说、东汉末说、晋说、北魏说、唐说等。近年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家,一是王明的东晋说,认为成书于东晋以后,约在公元531年至580年期间;二是李养正的战国末年说,认为此书是以黄老学说为理论基点,在政治、军事思想方面的运用和发挥,是战国时期激烈的斗争形势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它可能成书于战国末期。
2023-07-03 19:38:521

受名人推崇的一本看似是兵书,其实是修道圣典的书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部书,这部书看起来像是一部兵书,但是它实际上是一部养生修道的经典书籍。这部书的作者众说纷纭,其内容则受到诸多名人的推崇。这部书流传至今为道教修炼者重视,成为一部至尊著作,甚至有人拿他与《道德经》相提并论。这部书就是《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气,这部书成于何时难以考证,它出名是在唐朝以后。唐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道教理论家李筌曾为此书做注解,李筌撰写了有名的《太白阴经》,他作为唐代的军镇高官同时又是道教大宗师,其作品在军事和宗教领域相互发挥,在朝野颇有名望。李筌之后这部书开始为人重视发扬,宋代诸多名家如程颐、朱熹、周敦颐等人对这部书都很推崇。这些人又恰恰是宋代思想领域的大师,所以这也让这部书在后世明清时代成为“明星书籍”。《黄帝阴符经》在宋代以后的注解越来越多,直到近代仍为史学家和道教人士重视。《黄帝阴符经》是假脱黄帝之名创作的书籍,其真正作者已经难以考证。历史上对于这部书的作者有这么几种猜测,一种认为是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等古代圣贤所作,一种认为是鬼谷子苏秦这些纵横家所作,还有人认为是南北朝隐士所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此书就是李筌本人所作。这部书全书只有几百字篇幅不长,但是它阐述的道理却颇为高深,因此有人拿这部书与《道德经》相提并论,认为这部书的意趣乃是取自天道与宇宙运行法则相通,堪为至尊。李筌本身就是道教大宗师,甚至在道教神位上都有名字,他推荐的书籍自然而然成为道教经典。后世道教徒对《黄帝阴符经》也多加研习,推崇备至。中国道教脱胎于道家、墨家和儒家学说的融合体,它兴起于汉末乱世,在南北朝定型为“新式”的宗教,以葛洪一派为主的重视养生修炼的派系占据了道教主流,开始与儒教融合成为封建统治者喜闻乐见的宗教。《黄帝阴符经》从其内容看多讲养生,同时又以军事术语讲述,其成书时间当为南北朝末期至唐代较为合理。宋代程颐朱熹等人之所以对这部书感兴趣,恰恰就是因为这部书是将道教修炼与儒教思想融合的产物。
2023-07-03 19:38:581

《黄帝阴符经集注》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黄帝阴符经集注》(常秉义 点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Dz2xAxNZqXJnRzguVGsg 提取码:ertp书名:黄帝阴符经集注作者:常秉义 点批豆瓣评分:8.3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1-1页数:216内容简介:黄帝阴符经集注,ISBN:9787511706522,作者:(上古)轩辕黄帝 撰,常秉义 点批作者简介:常秉义,著名易学大师常秉义教授是国内外屈指可数的易学权威之一。他精通河洛数理、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六爻、风水、股市行情预测等,被多家大学、机构聘为教授。顾问等职。2006年,由全球华人联合会世界易经总会、全球华人联合会易经研究院等40多家各国著名易学机构提名产生的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名易学人物,常秉义大师名列前茅。2007年,在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中,经世界易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常先生被授予“世界著名易学导师”称号。常先生著述甚丰,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周易与中医》、《周易与历法》、《周易与汉字》、《易经与大智慧》、《周易与股票市场预测》,《焦氏易林注》、《皇极经世真诠》,点评《纬书集成》等40余部专著,为弘扬大易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07-03 19:39:211

除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外,冠以黄帝之名的书籍还有那些?

《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诸子论阴阳》,“《难经》异名《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三王养阳方》,《黄帝岐伯按摩经》,《黄帝外经》(为明朝时期所著),《神农黄帝食禁》,《黄帝长柳占梦》,《黄帝历》,以上所述书名总称为《黄帝书》。《黄帝书》为道家黄老学派典籍的总称,黄老学派为道家黄帝之言与老学的合称。
2023-07-03 19:39:351

《阴符经》的简介内容有哪些?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伊尹、太公、范、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此书出现于唐代,最早记载见于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木部》;最早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
2023-07-03 19:39:441

阴符经的意义

  :《阴符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是道学中一部重要典范。此书作者不详,伪托为轩辕黄帝所作,故名《黄帝阴符经》,历代名家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朝大儒朱熹对此均颇有深研集注。有将此书列入兵家类,也有列入道家类,历来对其注释有上百种之多,各言其是,从诸多名家之研,注释之多,可见其在中华文化上的重要性和影响之大。《阴符经》全文四百四十八字,包罗广大,含意丰富。历代学者认为《阴符经》与儒道有密切关系,清朝名医徐大椿曾说:“阴符赞易之书也。”即《阴符经》是有助于对《周易》的理解,不只是前人所说的“赞易之书”,而是一把金钥匙。此经与易道广大处差不多,包含有极广极深的哲理,历代人们认为它“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按所需将其用于政治、军事、治国、修身、处世、养生及练功、练丹等等。  关于阴符之名,诸家解说相同无异,杨文会在《阴符经发隐》中说:“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纬。”符者即合也,故有符合之说。钟离真人曰:“阴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而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大道之高卑,即阴阳终始之期而知大道之前后。”明代著名学者吕坤在《阴符经注》中说:“《阴符经》天载之玄秘,三教之心传也。《易传》、《道德》、《清静》三经皆从此出。……,阴而符之天下,天地也,圣人也;阴而符之身,仙也,佛也;不符,养阴之道也;符,用阴之道也。天道体阴而用阳,故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见《黄帝阴符经》中心思想是告诫人们遵从天运自然造化之道,法于阴阳消长、生死之理,明了五行生克制化之机,在修练身心、理政、治国、统兵等等诸方面行藏举止都要密吻道数、人天合一。《阴符经》与八卦甲子相表里,相符合,互为发明。全书自始至终暗喻“阳符”二字之义。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提醒人们,随时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观天而后行,法于阴阴,消息盈虚,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如此才符合至静之道之意蕴。告诫世人明辨制化的生杀之机,恬淡世情,心神专一,归根复命,时时谨防天之五贼(天既生人,亦能杀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五运阴阳之气四时循环,迭为消长,生、长、敛、藏循环圈,生杀万物者也。春夏为生,秋冬为杀;阳主生,阴主杀。杀即贼也。五气杀人,故名五贼)侵害人体。故要恬淡虚无,抱元守一,如此才能洞察五运阴阳之奥秘,偷夺天之五气,所谓见之者昌也。天地人(万物)之间,永远处于一种互为吐纳交换的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吐纳交换即“盗”之意蕴。“盗”者,暗行、窃取之谓也,所谓福来而不觉,祸发而不知。所以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既安。”人们只要虚怀若谷,以静观动,遵循“八卦甲子”天运规律,行藏举止皆符“诸仁”、“诸用”,则道之佑我,观、执由我了。  《阴符经》一经问世,广流传。吕坤评价说:“其言洞察精微,极天人之蕴奥。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养生,兵家得之以制胜,术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唐李荃在骊山逢一老母,与他坐树下解《阴符》元义,最后告诫其:“《黄帝阴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参演其三,混而为一,圣贤愚智各量其分,得而学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圣人学之得其道,贤人学之得其法,智人学之得其术,小人学之受其殃。识分不同也。”并诫其:“此书又名《黄帝天机之书》,九窍四肢不具,悭贪愚痴、疯痫狂诳者,并不得闻。如传同好,必清斋三日,不择卑幼,但有本者为师。不得以富贵为重,贪贱为轻,违者夺二十纪。”从上述大家应知道《阴符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及古人对学习此书、传授此书的要求了。我们在研究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到了一定境界后,若要想再上一个高度是不得不读此书的,尤其习《易经》研易学者更需要学习此书,以深入认识、掌握、运用自然法则,进入人天合一,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测之谓神”的境地。先秦文化文简意骇,难懂,而先秦以前的则更是难弄明白了,今人学习起来就更困难了。好在历史名家对此书注释不下百余,一般将这不长经书分成上中下三篇来解说,更有将其分为道、法、术三个章篇来演释的。版本繁多,各有千秋。选用的是当今陕西娄关台任法融道长所注的版本。其在书首先拟文介绍了“《黄帝阴符经》基本思想”后,将全经分成三章来解释,这三章是:“一、神仙抱一守道章; 二、富国安民演法章 ;三、强兵战胜演术章。”我们安排每章分二次连载,加上本次的“《黄帝阴符经》基本思想”一文共七次连载完毕。  若能够知道,更能够阅读中华文化之经典的人都是有缘者,我们是在弘法,《易魂》弘扬的是天地自然道法,教给大家的是知天晓地(万物)的天机大法,能领会能掌握多少是大家的先天天份、后天修为及自身努力。希望大家能认识到,认真领悟它,都为有缘者。
2023-07-03 19:3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