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这是从我们学校图书馆网站找到的,由于字数限制指提供一部分,详情请访问如下地址:
http://lib.chd.edu.cn/tstj/hxqkml.asp
中文核心期刊表
摘录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分以下七类,供大家参考
一、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研究 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3教学与研究 4.马克思主义研究 5.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B 哲学
l.哲学研究 2.哲学动态 3.自然辨证法研究 4.孔子研究 5.道德与文明 6.现代哲学 7.周易研究 8.人文杂志 9.齐鲁学刊 10.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1.自然辨证法通讯 12.心理学报 13.心理科学 14.心理发展与教育 15.心理学动态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法音 3.中国穆斯林 4.中国道教 5.中国天主教 6.天风 7.中国宗教 8.宗教学研究
C8 统计学
l.统计研究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中国统计 4.统计与决策 5.上海统计 6.数理统计与管理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中国社会工作 (改名为:中国社会导刊) 4.中国社会保险(改名为:中国社会保障)
C92 人口学
l.中国人口科学 2.人口研究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与计划生育 5.人口学刊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贵州民族研究 3.黑龙江民族丛刊 4.西藏研究 5.世界民族 6.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满族研究 9.回族研究 10.云南社会科学 11.民族论坛 12.中国藏学 13.西北民族研究 14.西域研究 15.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 1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2.人才开发
D0 政治理论
1.社会主义研究 2.理论探讨 3.政治学研究 4.国外社会科学 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学习与探索 7.探索 8.社会科学研究 9.中国行政管理 10.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D1,3,5,7,8 国际政治
1.国际问题研究 2.当代亚太 3.西亚、非洲 4.欧洲 5.世界经济与政治 6.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7.拉丁美洲研究 8.东欧中亚研究 9.现代国际关系 10.当代世界 11.外交学院学报 1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3.日本学刊 14.美国研究 15东南亚纵横 16 燎望 17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D2,4,6 中国政治
1.中共党史研究 2.求是 3.党建研究 4.党的文献 5.探索 6.党建文汇 7.理论探讨 8.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9.理论探索 10.理论导刊 11.毛泽东思想研究 12.理论学习月刊(改名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3 党政论坛 14.求实 15.工会理论与实践 l6.青年研究 17.当代青年研究 18.中国青年 19.辽宁青年 20.妇女研究论丛 21.中国机构 22.理论与改革 23.理论学刊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7.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8.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9.领导科学 30.半月谈 31.当代思潮 32 特区理论与实践 33 党建
D9 法学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政法论坛 4.法学家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律科学 8.法商研究 9.法学评论 10.法学 11.比较法研究 12.政治与法律 13.公安大学学报 14.人民司法 15.人民检察 16.犯罪与改造研究 17 行政法学研究 18 中国监狱学刊 19 民主与法制
二、经济类
F0 经济理论
l.经济研究 2.经济学动态 3.经济科学 4.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5.中国经济史研究 6.经济评论 7.当代财经 8.财贸研究 9.经济学家 10.当代经济研究 11.学术研究 12.当代经济科学 13.探索 14.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6.南开经济研究
F1 世界经济
l.世界经济 2.东欧中亚研究 3.世界经济研究 4.拉丁美洲研究 5.世界经济文汇 6.现代日本经济 7.经济学动态 8.世界经济与政治 9.当代亚太 10.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1.国际贸易 12.国际经济合作 13.现代国际关系 14.西亚、非洲 15.国际贸易问题 16.亚太经济 17.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改名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8.欧洲 19 国际经济评论 20 东北亚论坛
F12,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l.经济研究 2.经济经纬 3.管理世界 4.经济问题探索 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6.经济体制改革 7.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8.经济学动态 9.经济纵横 10.经济问题 11.上海经济研究 12.经济评论 13.经济学家 14.特区理论与实践 15.经济与管理研究 16.江苏经济探讨 17.湖南经济 18.中国经济问题 19.中国物资流通 20.经济管理 21.宏观经济管理 22.经济改革与发展 (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23.特区经济 24.港澳经济 25. 当代财经 26.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7. 南方经济 28. 浙江经济 29.中国劳动科学 30.经济改革 31. 改革与理论 32. 改革与战略 33.中国工业经济 34. 中国房地产 35. 物资流通经济 36. 城市改革与发展 37 北方经济 38.财经科学 39.财经研究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财务与会计 3.审计理论与实践 4.财会通讯 5.中国审计 6.上海会计 7.中国农业会计 8.四川会计 9.当代财经 10.广西会计 11.财会月刊 12.财贸研究 13.审计与经济研究 14.财经理论与实践 15.审计研究 16.财会研究 17。山西财经学院学报(改名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F3 农业经济
l. 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农村经济 4.农业技术经济 5.中国农垦经济 6.农业经济 7.经济问题 8.江西农业经济 9.林业经济 10.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1.农场经济管理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江苏农村经济 14.乡镇经济研究(改名为:乡镇经济) 15.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16.世界农业 17.农村经济导刊 18.南方农村 19.生态经济 20.农村发展论丛 21.中国土地 22.中国农业会计 24.渔业经济研究
F4(含F27、F6) 工业经济
l.中国工业经济 2.经济管理 3.管理世界 4.煤炭经济研究 5.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6.改革 7.建筑经济 8.外国经济与管理 9.经济问题 10.经济研究 11.经济体制改革 12. 邮电企业管理 13.集团经济研究 14.财经科学 1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6.经济论坛 17.企业经济 18.经济工作通讯(改名为:中国经贸导刊) 19.浙江经济 20.经济问题探索 21.中外管理 22.上海企业 23.经济与管理研究 24.经济纵横 25.现代企业导刊 26.经济学动态 27. 企业活力 28.企业管理 29. 管理现代化 30. 上海经济研究 31. 企业家 32.工业技术经济 33.经济师 34.经营与管理 35.国有资产管理 36.经济改革与发展 (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F7贸易经济
l.财贸经济 2.商业经济研究 3.国际贸易问题 4.北京商学院学报 5.商业经济与管理 6.商业经济文荟 7.商业研究 8.价格理论与实践 9.国际经贸探索 10.国际贸易 11.中国物价 12.价格月刊 13.对外经贸实务 14.财贸研究 15.财金贸易 16 世界经济 17.国际商务 18.商场现代化 19 国际经济合作 20 国际商务研究 21 江苏商论
F8l 财政(含税务、海关)
l.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收与企业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上海财税 6.财贸经济 7.财经问题研究 8.税务与经济 9.当代财经 10.中国税务 11.四川财政 12.财会研究 13.涉外税务 14.湖北财政研究 15.财经研究 16.财经理论与实践 17.财经论丛 18.财金贸易 19.外国经济与管理 20.财经科学 21中国财政
F82/83/F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中国投资管理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国际金融研究 5.农村金融研究 6.金融管理科学(改名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7.中国金融 8.银行与企业 9.投资研究 10.国际金融 11.金融与经济 12.广东金融 13.上海金融 14.财贸经济 15.财经理论与实践 16.财金贸易 17.保险研究 18.上海保险 19.证券市场导报
三、文化教育类
G0/2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
l.中国记者 2.新闻与传播研究 3.新闻战线 4.新闻大学 5.新闻与写作 6.新闻知识 7.新疆新闻界(改名为:当代传播) 8.编辑学刊 9.新闻界 10.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1.中国出版 12.中国图书评论 1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4.编辑之友 15.出版发行研究 16.新闻与成才 17. 编辑学报 18.国际新闻界 19, 现代传播 20. 新闻爱好者 21. 新闻实践 22. 收藏家 23. 图书发行研究
G25, G35图书馆学,情报学
l.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5.图书馆建设 6.图书情报知识 7.图书馆论坛 8.图书与情报 9.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0.图书馆杂志 11.图书馆 12.情报理论与实践 1 3.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 4.情报资料工作 1 5.情报杂志 l6.情报学报 1 7.情报科学
G27 、档案事业
1. 档案学通讯 2.档案学研究 3.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上海档案 7.档案 8.山西档案 9.四川档案 10.档案管理 11.北京档案 12.湖南档案 13.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l.科学学研究 2.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3.科学管理研究 4.科研管理 5.科技进步与对策 6.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改名为:中外科技信息) 7.中国软科学 8.软科学 9.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 10.中国科技论坛
G4 教育学
l.教育研究 2.教育评论 3.教育理论与实践 4.外国教育资料 5.教育研究与实验 6.教育探索 7.外国教育研究 8.比较教育研究 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0.现代教育论丛 11.教育与经济 12.中国教育学刊 13.上海教育科研 14.人民教育 15.山东教育科研 16.教育科学
G6l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l.学前教育研究 2.学前教育 3.早期教育 4.幼儿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l.学科教育 2.课程·教材·教法 3.天津教育 4.数学通报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高三数理化(改名为:高中数理化) 7.上海教育 8.历史教学 9.班主任 10.语文教学通讯 11.普教研究 12.中学语文教学 13.中小学外语教学 14.北京教育 15.化学教学 16.生物学教学 17.物理教学 18.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9.思想政治课教学 20.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1.中小学管理 22.数学通讯
G64 高等教育
1.中国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研究 (武汉) 3.中国高教研究 4.上海高教研究 (更名为:教育发展研究) 5.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7.江苏高教 8.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0.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1.黑龙江高教研究 12.高教探索 13.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4.高校理论战线
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电大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 3.教育与职业 4.现代远距离教育 5.农村成人教育 6.上海成人教育 7.中国成人教育 8.父母必读 9.中国电化教育 10.电化教育研究 11.中国特殊教育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6.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7.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8.体育与科学 9.体育学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1.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2.体育文史 13.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l.中国语文 2.语文建设 3.修辞学习 4.语言教学与研究 5.方言 6.语言文字应用 7.汉字文化 8.语文研究 9.古汉语研究 10.民族语文 11.语言与翻译 12 语言研究 13 汉语学习 14. 演讲与口才 15. 世界汉语教学 16.辞书研究
H3/9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学刊 4.现代外语 5.中国俄语教学 6.外语界 7.国外语言学 (改名为:当代语言学) 8.中国翻译 9.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0.外语与外语教学 11.外语教学 12.中国科技翻译 13.日语学习与研究 14.外语电化教学
I1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外国文学 4.当代外国文学 5.世界文学 6.国外文学 7.俄罗斯文艺 8.外国文学动态 9.译林
I2 中国文学
l.文学评论 2.文学遗产 3.当代作家评论 4.文学自由谈 5.文艺研究 6.红楼梦学刊 7.鲁迅研究月刊 8.文艺争鸣 9.文艺理论研究 10.中国文学研究 11.文艺理论与批评 1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3.小说评论 14.明清小说研究 15.当代文坛 16.新文学史料 17.民族文学研究 18. 通俗文学评论 19. 名作欣赏
作品:
l.收获 2.中国作家 3.北京文学 4.上海文学 5.当代 6.十月 7.人民文学 8.钟山 9.解放军文艺 10.小说月报 11.中篇小说选刊 12.花城 13.诗刊 14.大家 15.青年文学 16.天涯 17.作家 18.清明 19.民族文学 20.散文 21.儿童文学 22.民间文学 23. 故事会
J2/5 绘画,书法,摄影
1.美术 2.美术观察 3.美术研究 4.新美术 5.书法研究 6.中国书法 7.装饰 8.民族艺术 9.中国摄影
J6 音乐
l.中国音乐学 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3.音乐研究 4.中国音乐 5.音乐艺术 6.人民音乐 7.音乐创作 8.黄钟
J7/8 舞蹈/戏剧艺术
l.中国戏剧 2.戏剧 3.戏曲艺术 4.戏剧艺术 5.四川戏剧 6.剧本 7.上海戏剧 8.艺术百家 9.中国京剧 10.当代戏剧 11. 舞蹈
J9 电影、电视艺术
l.电影艺术 2.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3.当代电影 4.世界电影 5.中国电视 6.电影通迅 7.电影文学 8.电影创作 9.电影新作 10.当代电视 11. 电视研究 12. 中外军事影视
K 历史
l.历史研究 2.近代史研究 3.世界历史 4.中国史研究 5.史学月刊 6.中国史研究动态 7.史学理论研究 8.历史档案 9.中共党史研究 10.文史哲 11.民国档案 12.抗日战争研究 13.安徽史学 14.文史知识 15.史林 16.史学集刊 17.中国文化研究 18.当代中国史研究 19.文博 20.清史研究 21.中国农史 22.中国经济史研究 23.史学史研究
K85 文物考古
l.考古 2.文物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敦煌研究 6.故宫博物院院刊 7.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8.江汉考古
C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5.江西社会科学 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9.江汉论坛 1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l.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2.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学术交流 14.中国社会科学 15.社会科学辑刊 16.学术研究 17.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西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20.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社会科学 22.江苏社会科学 23.学术月刊 24.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6.世界知识 27.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0.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1.社会科学战线 32. 甘肃社会科学 33.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4.杭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并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5.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6.江海学刊 37.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 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39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0.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1求是学刊 42.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5.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6.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7.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9.思想战线 50.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自然科学类
O1 数学
l.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 ·A辑 3.数学杂志 4.应用数学 5.应用数学学报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计算数学 8.数学进展 9.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0.应用概率统计 11.系统科学与数学 12.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13.数学物理学报 14.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5.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6.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 17.工程数学学报 18.远筹学杂志 (改名为:远筹学学报) 19.系统工程
O3 力学
l.力学学报 2.应用数学和力学 3.航空学报 4.振动与冲击 5.力学与实践 6.计算力学学报 7.固体力学学报 8.空气动力学学报 9.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辑 10.应用力学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力学进展 13.工程力学 14.实验力学 15.上海力学(改名为:力学季刊) 16.航空动力学报 17.爆炸与冲击
O4 物理学
l.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物理 5.大学物理 6.金属学报 7.半导体学报 8.低温物理学报 9.强激光与粒子束 10.材料研究学报 11.真空 12.量子电子学报 13.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4.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5.无机材料学报 16.物理学进展 17.人工晶体学报 18.低温与超导 19.声学学报 20.高压物理学报 21.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2.发光学报 23.中国激光 24.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5.计算物理 26.波谱学杂志 27 光子学报 28 原子能科学技术 29 物理实验 30.核技术
O6 化学
l.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化学学报 3.中国科学.B辑,化学 4.物理化学学报 5.化学研究与应用 6.分析化学 7.高分子学报 8.应用化学 9.无机化学学报 10.化学通报 11.有机化学 12.化学物理学报 13.色谱 14.催化学报 15.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6.中国稀土学报 17.分析实验室 18.结构化学 19.化学试剂 20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1 分子催化 22.分析测试学报 23. 分析科学学报
P1天文学
l.天文学报 2.天体物理学报 3.天文学进展 4.云南天文台台刊 5.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6..空间科学学报
P2 测绘学
l.测绘学报 2.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3.测绘通报 4.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5.地图 6.测绘科技通讯
P3 地球物理学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西北地震学报 4.地震研究 5.地震 6.中国地震 7.空间科学学报 8.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9.地震地质 10.水文
P4气象学
l.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气象 4.气象科技 5.应用气象学报 6.热带气象学报 7.气象科学 8.高原气象 9.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P5 地质学
l.地学前缘 2.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地质学报 4.地质科学 5.地球科学 6.地质评论 7.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8.岩石学报 9.地球化学 10.古生物学报 11.矿床地质 12.长春地质学院学报(改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3.地层学杂志 14.沉积学报 15.地震地质 16.地质与勘探 17.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8.中国区域地质 19.矿物学报 20.第四纪研究 2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2.地质科技情报 23.岩石矿物学杂志 24.地质地球化学 25.地球学报 26.矿物岩石
P7 海洋学
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海洋科学 4.海洋工程 5.热带海洋 6.海洋通报 7.海洋技术 8.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9.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0.海洋环境科学 11.海洋预报 12.黄渤海海洋
K9,P9 地理科学
l.地理学报 2.地理研究 3.经济地理 4.干旱区地理 5.地理科学 6.冰川冻土 7.自然资源(改名为:资源科学) 8.中国沙漠 9.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0.遥感学报 11.城市规划 12.第四纪研究 1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4.自然资源学报 15.城市问题16.旅游学刊 17.地理科学进展 18.人文地理 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Q生物科学
1.生物化学杂志(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4.生物物理学报 5.动物学杂志 6.微生物学报 7.古生物学报 8.动物分类学报 9.生物工程学报 10.微生物学通报 11.动物学研究 12.细胞生物学杂志 13.古脊椎动物学报 14.遗传学报 15.生理学报 16.动物学报 17.生态学报 18.植物学报 19.昆虫学报 20.兽类学报 21.生物学通报 22.生态学杂志 23.微体古生物学报 24.水生生物学报 25.实验生物学报 26.昆虫分类学报 27.人类学学报 28.植物分类学报.29.植物生理学通讯 30.云南植物研究 31.广西植物 32.植物生理学报 33.植物生态学报 34.木本植物研究 35.中国科学 C辑,生命科学 36.菌物系统 37.遗传 38.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N,T 综合性科学技术
1.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6.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南大学学报 8.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9.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0.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11.华东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2.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4.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5.科学通报 16.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天津大学学报 23.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6.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9.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 30.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3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自然杂志 35. 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 36.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3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3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39.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陕西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41.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改名为: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42.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3.中国科学基金 44.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45.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6.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47.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华中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49.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50.自然科学进展 51.华东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52.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3.科技通报 54.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55.自然科学史研究 56.湖南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版
五、医药卫生类
Rl 预防医学、卫生学
l.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3.职业医学 4.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5.中国公共卫生.提高版 6.环境与健康杂志 7.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8.中国学校卫生 9.中国卫生统计 10.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1.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2.营养学报 13.卫生研究 14.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5.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6.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7.中国卫生经济 1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卫生毒理学杂志 20.中国医院管理 21.劳动医学 22.中国老年学杂志
R2 中国医学
l.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中医杂志 3.浙江中医杂志 4.四川中医 5.上海中医药杂志 6.陕西中医 7.新中医 8.中药材 9.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0.中国针灸 11.中国中药杂志 12.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改名为:中华实用中西医学杂志) 13.中草药 14.山东中医杂志 15.中成药
R3 基础医学
l.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生物化学杂志(改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3.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4.解剖学报 5.解剖学杂志 6.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7.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8.生理学报 9.上海免疫学杂志 10.中国免疫学杂志 11.免疫学杂志 1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3.基础医学与临床 14.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5.神经解剖学杂志 l6.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1.病毒学报 22.生理科学进展 2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l.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3.临床检验杂志 4.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5.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6.中国急救医学 7.综合临床医学(改名为:中国综合临床) 8.中华护理杂志 9.实用护理杂志 10.护士进修杂志 11.中华放射学杂志 12.实用放射学杂志 13.中华物理医学杂志(改名为: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14.临床放射学杂志 15.中华核医学杂志 16.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相关推荐
情报理论与实践是c刊吗
《情报理论与实践》不是c刊。《情报理论与实践》是韩国情报学会主办的一本国际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目前由韩国科学技术院出版发行。该期刊以情报学为主题,包括情报理论、情报技术、情报服务、知识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学术研究。期刊每年出版四期,以英语发行,文章涵盖了情报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是该领域内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学术期刊。该期刊的目标读者包括情报学研究者、信息科学研究者、图书馆学研究者、知识管理研究者等等。c刊的定义:C刊”是指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称CSTPCD)中收录的科技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评价的较高水平的中文科技期刊。CSTPCD是中国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中心负责编制的期刊引文数据库,包括A、B、C、D、E五个等级,其中C类是比较高的一级,是被广泛认可的优秀中文科技期刊。C刊的评选标准包括期刊的学术水平、稿件质量、审稿效率、国际影响力等因素,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CSTPCD每年会进行更新,期刊的C类评定标准也会有所调整。2023-07-03 21:00:141
情报理论与实践审稿专家一天就进主编终审是不是要退
不是。情报理论与实践(官网投稿)的期刊点评,审稿时间:15天,经历了初审—外审—主编终审—退修,审稿意见是说精简篇幅,没其他问题。2023-07-03 21:00:391
学术分享 | 科学大数据开放共享: 模式与机制
论文关键词: : 科学大数据; 数据开放; 数据共享; 模式; 共享机制 论文来源 :《情报理论与实践》 研究意义与背景:科学数据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成果,对科技创新、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科学装置等的蓬勃发展,科学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类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核心,以及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作为数字化革命的引擎,“大数据” 为众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科学范式开始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归纳科学大数据开放共享的典型模式、相关利益者、关键影响要素和关键机制,推动科学数据在国际间的开放共享。 科学装置的单元数据共享模式 模式产生原因:研究目标宏大、问题复杂、成本高 类别:大科学装置、跨机构合作的大规模研究项目 共享路径:根据有关研究任务的数据采集计划产生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和处理后数据存储到服务于该大科学装置的数据中心或服务系统中,并优先在参与相应研究任务的合作者范围内共享,一定时间 后将部分或全部数据 (时间周期及数据范围视该大科学装置所确定的数据开放政策或条例而定) 通过数据中心或服务系统集中发布、开放给公众。广域合作驱动的分布式注册模式方式:通过构建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一站式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联盟间或全球范围内进行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交换 案例:GEOSS、GBIF 共享路径:各成员首先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将松散分布的数据、元数据、产品和服务进行集中注册,由统一的数据门户负责连接各注册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检索和定位服务,最终由分布式的数据服务系统提供数据获取服务。国际合作组织制定数据开放原则要求各成员在不违背政策法规基础上,尽可能保障全面、开放、及时、免费 (低成本)、非歧视和不受限制地获取元数据、数据、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求数据提供者确保数据经过权威认证,并保证数据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国际合作组织通过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制定计划、签署协定、组织活动等方式推动国际合作大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基于数据存储库的集中存缴模式 在学科开放共享文化、开放共享原则及各类期刊数据归档政策的驱动下,科研人员、论文作者、科研机构通过数据存储库进行数据的集中存缴,并利用数据存储库提供的在线发布功能进行科学数据资源的发布、共享和重用。科学数据出版 数据出版主要分为广义的数据发布、期刊附属物类型的数据出版以及数据集与数据描述共同出版三大类,狭义的数据出版主要指最后一种。数据集市 按照数据提供者组织形式可以将数据集市分为两种典型模式: 在以数据堂 (www. datatang. com) 为代表的数据集市交易中,分散的数据拥有者借助数据堂的交易平台实现面向最终用户的交互分享。在以遥感集市为代表的数据集市交易中,数据源由集成化、规模化的单一主体提供。参考: The PRIDE database and related tools and resources in 2019: improving support for quantification data.文献全文 - 学术范 (xueshufan.com) Radiomics: the process and the challenges文献全文 - 学术范 (xueshufan.com)2023-07-03 21:00:451
夏立新的发表论文
发表文章60余篇,近年来的文章主要有:1.我国网络图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第二作者),《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2期2.因特网上信息检索服务的经济思考与对策选择(独著),《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No.5,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12期全文转载;3. WWW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初探(独著),《图书情报知识》,2002,NO.64.网络信息检索的失误分析及扩检与缩检措施的选择(独著),《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NO.35. XML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初探(独著),《情报科学》,2003,NO.96.论网络信息的索引方式(独著),《情报杂志》,2003,No.107.学术信息需求表达的障碍及对策(独著),《图书情报知识》,2003, NO.68.再论网络信息检索的失误原因(独著),《情报科学》,2004,No.19. 论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用于学术性信息检索的局限性(第一作者),《情报杂志》,2004,No.410. 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第二作者),《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3期11.企业信息消费环境初探(第一作者),《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4期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咨询分会理事2023-07-03 21:00:511
谢新洲的主要论著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功能》,〈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8期《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定标比超分析》,〈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竞争对手分析论纲》, <情报学报〉 2002年第6期《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的实态调查》(下),〈情报学报〉2001年第4期《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的实态调查》(上),〈情报学报〉2001年第3期《网络数据挖掘》,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5期《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1期《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调查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第1期《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论互联网时代竞争情报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图书馆学>2009年第3期《互联网时代的情报封锁与信息监控》,<图书馆学>2009年第4期《搜索引擎关键词封锁技术——从贾学生事件谈起》,<IT学报>2009年第6期2023-07-03 21:01:041
赵杨的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中文文章21、赵杨,面向我国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1220、赵杨,胡潜,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19、赵杨,创新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进展与热点问题,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赵杨,张李义,研发合作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17、赵杨,国内外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综述与实践进展,情报资料工作,201016、赵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武汉大学,201015、赵杨,胡昌平,芬兰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机制及其启示,图书馆论坛,201014、赵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发展与变革,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3、赵杨,胡潜,张耀坤,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4)——国家创新发展中的行业信息资源配置体系重构,图书情报工作,201012、赵杨,行业信息中心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情报资料工作,200911、郭明晶,赵杨,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目标控制与模型构建,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0、胡潜,赵杨,张敏,赵捷,学位论文共享联盟组建与开放式服务实现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9、胡昌平,赵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信息服务投入效益评价,图书馆论坛,20088、张敏,胡潜,赵杨,周杰,靳茜,基于动态联盟的学位论文资源集成服务的实现,情报科学,20087、国内外学位论文共享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赵杨; 胡潜; 张敏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8-07-25 2 1706、赵杨; 郭明晶,分布式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85、胡昌平; 赵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信息服务业投入产出实证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84、基于语义网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推送服务系统研究 赵杨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期刊】情报科学 2007-12-15 16 4413、赵杨,基于IRP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情报杂志,20062、李纲,赵杨,基于Wiki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江西社会科学,20061、赵杨,引入OCTAVE方法的企业信息资产风险评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外文文章9、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R&D Cooperation in China.2011.28、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Mechanisms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Finland.2010.12Study on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Strategy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2010.11( EI 索引)7、AHP and CA Based Evaluation of Websit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n High-Tech Industry Information Center Web. 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9,2(3)( EI 索引)6、An Ontology-based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Service in Digital Library.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Knowledge and Engineering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2007.10 (EI 索引)5、An Extensible Architecture for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an Ambient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 2008.05 (EI 索引)4、The Architecture for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Ambient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8.12 (EI 索引)3、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Center Web Portals in High-tech Industry. The 200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s, 2009.09 (EI 索引)2、Wiki-based Knowledge Sharing in A Knowledge-Intensive Organization. Seventh I3E 2007: The IFIP Conference one-Business /e-Commerce, e-Services, e-Society, 2007.10 (ISTP索引)1、A FOAF-based Framework for E-Commerce Recommender Service System. The IFIP Conference one-Business /e-Commerce, e-Services, e-Society, 2007.10 (ISTP索引)2023-07-03 21:01:161
李桂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 李桂华著.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 李桂华,陈可君.基于提问内容分析的数字参考咨询需求研究.情报学报,2008,63. 李桂华,曾庆苗.基于日志的青少年信息需求规律及结构研究.情报学报(待版)4. 李桂华,张晓林,党跃武.论知识服务的营销战略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 (该文被收入吴建中编《战略思考——图书馆管理的10个热门话题》)5. 李桂华.面向服务细分的公共图书馆用户结构研究.图书情报工作(待版)6. 李桂华,余伟萍.信息用户研究的理论进化.情报理论与实践(待版)7. 李桂华.基于聚类分析的公共图书馆潜在用户结构研究.图书馆杂志,2009,58. LiGuihua,Cheng Xueqiao. A Study of Chang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Contemporary Public Library Users in China.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2009,29. 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图书情报工作,2007,410.李桂华.我国市民信息需求十三年变迁.情报资料工作,2008,411. 李桂华,陈雪樵.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结构研究:现实需求的调查分析.图书馆杂志,2008,412. 李桂华.从人文关怀到人文操作:人文关怀语境下的图书馆学研究探索.图书馆建设,2007,313. 李桂华.国外公共图书馆的“关注用户”传统及其研究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07,1214. 樊戈,李桂华.残疾用户信息需求调查与服务对策思考.图书馆.2009,115. 杨雅,李桂华.基于意义构建理论的农民工信息需求研究.图书馆(已录用,待版)16. 李桂华,苏华.我国东西部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结构比较.图书与情报,2008.617. 李桂华.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公共图书馆价值定位探索:以都市公共图书馆为例.载于《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8年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8. 李桂华,张晓林,党跃武.知识服务之运营方式探索.图书馆,200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年6期转载)19. 李桂华.服务战略——图书馆经营管理的核心战略.图书情报工作,2000,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图书馆、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年4期转载)20. 李桂华,张晓林,党跃武.新价值定位下对信息服务评估问题的再认识.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图书馆、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年1期转载)21. 李桂华.美国高校图书馆网上信息服务的调查及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2,722. 李桂华,党跃武.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图书馆杂志2002,1223. 李桂华.有形展示策略在图书情报机构中的运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24. 李桂华.流水线法与授权法.图书馆论坛,2000,325. 张晓林,党跃武,李桂华.网络化数字化基础上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及其影响.图书馆,2000,326. 党跃武,张晓林,李桂华.塑造有利于知识服务的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环境,图书馆,2001,627. 党跃武,张晓林,李桂华.开发支持知识服务的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组织管理机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28. 张晓林,李桂华,彭原.市民信息查找过程的跟踪分析(一):研究构想和信息查找过程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95,529. 张晓林,彭原,李桂华.市民信息查找过程的跟踪分析(二):影响信息查找的因素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95,630. 张晓林,李桂华,彭原.市民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的调查分析.情报学报,1995,431. 李桂华.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调查.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图书情报学论丛(第3辑):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199532. 李桂华.树立正确的用户观 激活参考咨询服务——关于参考咨询工作用户观念的个案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133. 李桂华.图书情报系统信息开发的时效性初探.高校信息学刊.1994,434. 余伟萍,庄爱玲,李桂华.员工情绪对灾区企业重建的影响和对策探析.中国应急管理.2009,234.李桂华.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资源选择.载于《网络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35.张晓林,党跃武,李桂华编.走向知识服务:21世纪中国学术信息服务的挑战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023-07-03 21:01:371
李玉进的教学科研
《定向广告时代即将到来》 ——质量春秋 2001,9《高校广告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广告 1996,5《网络广告人才培养的解决思路》 ———内蒙古师大学报 2001,4《高校排行榜的若干影响因素》——江苏高教 2002,4《浅谈竞争情报意识》——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6《广告信息及其情报分析》当代中国信息观, 机械版 93年《渠道扁平化坚持还是放弃》,商场现代化 2005,8《宝洁公司的营销与广告策略》——中外企业家,2007,1《关于网络广告信任度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2《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形象初探》——职业时空2008,5《关于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高教出版社2008,6《企业及产品命名原则与策略》——中国经贸,2007,12《关于名人广告及其负面效应》——市场论坛 2008,2《广告文化对广告活动的影响及负面效应》——新学术 2008,12023-07-03 21:01:491
急!!!图书情报类比较好发的核心期刊
G25,35图书馆学,情报学1.中国图书馆学报2.图书情报工作3.大学图书馆学报4.情报学报5.图书馆杂志6.情报科学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9.情报杂志10.图书馆论坛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2.情报资料工作13.情报理论与实践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6.图书情报知识17.现代情报这个是北大的核心期刊。你可以看一下你们学校对核心期刊的定义,是北大版本的,还是南大版本的。如果是南大版本的,会包括一些水平更低的刊物,这样更容易。注意:这个基本上就是一个排名。在百度上查一下这里排名靠后的刊物,看看如果刊物没有倒闭,就可以。中文投一个,不会很困难。2023-07-03 21:02:011
与 当代信息检索技术 专业有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这个专业属于图书情报专业范畴的,相关杂志都可以的。2011版中文核心目录你可以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下载,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已经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原书手工整理好了,提供PDF以及WORD格式文件下载,你去下载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1 中国图书馆学报2 大学图书馆学报3 情报学报4 图书情报工作5 图书馆论坛6 图书馆7 图书馆建设8 图书馆杂志9 图书情报知识10 情报理论与实践11 情报科学1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3 情报杂志14 情报资料工作1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6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7 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和《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18 图书与情报19 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1 档案学通讯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4 浙江档案5 档案与建设6 档案管理7 山西档案8 北京档案9 兰台世界 G3科学、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1 科学学研究2 科研管理3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 中国科技论坛5 中国软科学6 研究与发展管理7 科技管理研究8 科技进步与对策9 科学管理研究2023-07-03 21:02:081
储节旺的科学研究
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CSSCI论文60余篇,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引用100余篇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软课题2项、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1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合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6部,参与出版著作1部。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及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号:06CTQ009)被国家社科基金委评审为良好等次。且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六辑)收录。 储节旺,刘伟.国外移动知识管理典型项目与体系结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8)储节旺,郭春侠.图书情报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储节旺,郭春侠. EXCEL实现共词分析的方法——以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为例[J]. 情报杂志. 2011(3): 45-49.储节旺,郭春侠. 知识管理学科兴起的基础及文献计量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4): 15-20.储节旺,谈甄. 移动环境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6): 19-22.储节旺,郭春侠. 共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EXCEL实现[J]. 情报科学. 2011(6): 931-934.储节旺,邓方云. 欧洲知识管理会议及启示[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8): 114-119.储节旺,郭春侠. 组织内个人知识共享的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J]. 情报杂志. 2011(10): 118-122.储节旺,郭春侠,邓方云. 知识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11): 1-5.储节旺,郭春侠. 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运行系统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储节旺,郭春侠. 企业危机管理与知识管理关联性的实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2).储节旺,闫士涛. 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J]. 安徽科技,2010,(5).储节旺,朱永,闫士涛. 关于我国知识管理首个国家标准的几点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储节旺,郭春侠. 知识创新的信息保障研究[J]. 情报杂志,2006,(1).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成就及未来趋势[J]. 情报资料工作,2006,(5).储节旺. 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7,(4).储节旺,周绍森,王文革.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知识管理[J]. 广西金融研究,2007,(6).储节旺,郭春侠,朱永. 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储节旺,郭春侠. 知识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储节旺. 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J]. 安徽科技,2008,(7).储节旺,郭春侠. 应急型科技创新联盟的组织与管理--基于非典联合科技攻关的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6).储节旺. 安徽崛起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储节旺,周绍森. 论高等学校的公共危机管理[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储节旺,周绍森.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析[J]. 江淮论坛,2005,(3).储节旺,周绍森. 商业银行的客户知识管理[J]. 农村金融研究,2005,(3).储节旺,谢阳群. 美国信息产业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7). 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管理学科范式研究(编号:10BTQ035)——国家社科基金.2010-2012。(主持)安徽省研究开发平台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11020503028),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2011-2012.12。(主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安徽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以合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例(编号:2009sk053),安徽教育厅,2009。(主持)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问题及主要措施研究——安徽省科技厅软课题(08030503023),2008。(主持)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06CTQ009,2006-2008。(主持)中部综合优势与安徽经济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AHZSF03-04D01),2004-2005。(主持)主持的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十二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项目成果于2011年12月2日在省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皖政办〔2011〕90号)发布。 专著:(1)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2)科技企业、科技平台与合肥科技型城市建设(第一作者)。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3;(3)中部综合优势与安徽经济发展(第一作者),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3。教材:(1)信息组织原理、方法与技术(教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网络营销案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3)知识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4)信息组织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5)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6)管理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2023-07-03 21:02:251
李睿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论专利引用行为……,《情报学报》,第1作者,2010(3),CSSCI源刊(A级刊)2.WARC格式对描述与组织网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第1作者,2010/7,CSSCI源刊3.网络报纸资源存档格式对比及……,《图书馆论坛》,第1作者,2010/4,CSSCI源刊4.论基于专利引文的科学—技术……,《情报理论与实践》,第1作者,2010/3,CSSCI源刊5.专利引文分析法与共词分析法……,《图书情报工作》,第1作者,2010/3,CSSCI源刊6.基于CWM的网络报纸元数据框架模型,《情报科学》,第2作者,2010/3,CSSCI源刊7.四川羌区图书馆震后重建方案……,《图书情报工作》,第1作者,2009/8,CSSCI源刊8.专利间引用关系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情报理论与实践》,第1作者,2009/7,CSSCI源刊9.数字式郭沫若文化资源长期保存保存问题探析,《天府新论》,第1作者,2009/5,CSSCI源刊10.四川地震受灾图书馆重建策略构思,《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第1作者,2009/3,CSSCI源刊11.数字资源收割工作的发展……,《图书情报工作》,第1作者,2009/4,CSSCI源刊12.企业2.0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情报科学》,第1作者,2009/1,CSSCI源刊13.四种图情专业OA期刊的调查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第1作者,2008/12,CSSCI源刊14.面向网络资源长期保存的收割工具……,《图书馆论坛》,第1作者,2008/6,CSSCI源刊15.新西兰图书馆与信息学硕士教育分析评价,《情报杂志》,第1作者,2008/5,CSSCI源刊16.从‘本体管理"的视角调查六种本体服务器,《现代情报》,第1作者,2008/5,北大核心刊17.论自然观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性,《天府新论》,第1作者,2008/2,CSSCI源刊18.论科技档案的开放获取及实现形式,《情报科学》,第1作者,20008增刊19.OA原动力的科学社会学分析,第1作者,《情报杂志2008年刊》20.科学信息交流与技术信息交流的差异分析,第1作者,《情报杂志2008年刊》21.高校数字图书馆对其学位论文库……,《现代情报》,第1作者,2007/8,北大版核心刊22.数字图书馆资源格式选择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第1作者,2003/6,CSSCI源刊23.用apabi技术建设数字图书馆,《四川图书馆学报》,第1作者,2003/4,CSSCI源刊24.论有序度、信息化与经济管理,《情报杂志》,第1作者,2003/2,CSSCI源刊25.论经济的信息本质,《社会科学研究》,第1作者,1999/12,CSSCI源刊26.论图书馆学情报学方法论创新研究,《图书馆杂志》,第3作者,1999/7,CSSCI源刊27.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与经济管理方法,《情报理论与实践》,第1作者,1999/6,CSSCI源刊28.成都市经济信息系统的若干问题,《情报理论与实践》,第1作者,1999/4,CSSCI源刊29.用VSM设计合理的信息管理过程,《情报学报》,第1作者,1999/S130.分类检索过程对应读者思维过程的误差……,《图书馆》,第1作者,1998/8,CSSCI源刊31.论如何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费用效益比,《情报杂志》,第1作者,1998/2,CSSCI源刊32.Type Reader先进的扫描识别系统,《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第1作者,1997/4,CSSCI源刊33.论CDEIS与成都市图书馆业的相关性,《四川图书馆学报》,第1作者,1997/134.《经济信息概论》,独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35.《电子商务教程》,参编,浦东电子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36.《基于素质教育和培养的信息管理教育》,参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37.《图书馆学情报学方法论基础与发展研究》,参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38.专利同被引聚类……,《图书情报工作》,第1作者,录用,CSSCI源刊2023-07-03 21:02:371
周庆山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1 周庆山,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图书情报知识 2011 2 周庆山,张薇,网络视听节目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地区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11 3 周庆山,三十而立 硕果满园——为《情报资料工作》贺岁,情报资料工作 2010 4 周庆山,评价与保护网络信息生态,社会科学报 2010 5 周庆山,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的优势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6 周庆山,骆杨,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现代传播,2010 7 翟金金,周庆山,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情报资料工作 2010 8 董燕影,周庆山,开放获取自存档的版权许可障碍与解决措施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9 董燕影,周庆山,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机制初探,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0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略,情报学报 2009 11 周庆山,黄国彬,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典型分析与启示,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2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下) ,图书馆 2008 13 周庆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贤,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上) ,图书馆 2008 14 周庆山,图书馆伦理与法律研究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15 赵需要,周庆山,张文德,我国情报学教育及学科发展新动向分析——基于2007年新增情报学硕士点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16 陈淑云,周庆山,高校自主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版权管理模式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17 周庆山,王京山,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情报资料工作 2007 18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 19 周庆山,李瀚瀛,朱建荣,李腾东,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图书与情报 2006 20 周庆山,计算机网络信息专业伦理守则制定问题初论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期刊】图书与情报 2006 21 周庆山,《文献交流引论》出版20周年北大信息管理系座谈会纪念,图书与情报 2006 24 赵需要,周庆山,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取向分析——基于我国情报学硕士点研究方向的统计,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25 周庆山,图书馆立法势在必行 周庆山,图书与情报 2006 26 周庆山,数字时代图书馆权益的保障与著作权法的完善,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4 31 周庆山; 周城雄,我国B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及信用风险分析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 【期刊】南方经济 2003 34 周庆山; 施燕,香港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津图学刊 2002 36 周庆山; 王涛,Trips协议与我国信息立法完善策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2 37 周庆山,孙洁,美国数据库保护立法的新进展——兼论我国数据库专门权利法律保护之定位 ,图书馆学研究 2002 38 周庆山,情报交流研究的文本阐释学取向引论,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2 40 周庆山,政府信息立法及权利义务分析,图书情报知识 2002 42 专业杂志中的精品 学术创新上的园地——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45周年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 44 大众传播信息合理使用原则分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 45 澳门文献信息跨文化交流发展战略探析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报资料工作 2001 46 香港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47 信息法结构模型分析(英文) 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图书情报工作 2001 48 初景利,周庆山,变革中的西方图书情报学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 49 王锦贵,周庆山,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务业,情报资料工作 1998 50 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信息法学,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8 51 周庆山,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 1997 52 周庆山,中西合壁的澳门市政厅图书馆,图书与情报 1997 53 周庆山,论图书情报工作的公共传播原理,图书情报工作 1997 54 周庆山,文本阐释原理与文献传播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7 55 周庆山,继承与创新:学科建设管见,图书情报工作 1997 56 周庆山,交流、合作与共享———澳门首届国际图书资讯学学术会议述略 ,图书馆 1996 57 吴慰慈,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6 58 周庆山,杨鼎家,情报科学共同体初探,情报杂志 1996 59 周庆山,试评《信息管理学》的学术特色,情报资料工作 1996 6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非均衡性分析,图书与情报 1996 61 周庆山,文献传播立法问题研究述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6 62 周庆山,我国信息政策的调整与信息立法的完善,信息与研究 1996 63 周庆山,文献学与古籍整理,中国图书馆年鉴 1996 64 周庆山,文献传播障碍的人文考察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5 65 周庆山,国际文献传播非均衡性研究,情报资料工作 1995 66 周庆山,跨文化战略:文献传播的国际共享,图书馆 1995 67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化发展策略,津图学刊 1995 68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图书与情报 1995 69 周庆山,文献社会传播渠道形式的对比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5 70 周庆山,文献传播的社会功能简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 71 周庆山,文献传播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95 72 周庆山,文献的人际传播形式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5 73 周庆山,跨国资料流通的社会影响与对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95 74 周庆山,世纪之交的信息咨询产业的发展对策,现代情报 1994 75 周文骏,周庆山,以信息为基点的情报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 1994 76 J.柯克; 周庆山,增值信息服务:信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图书馆学刊 1993 77 周庆山,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思想述略,图书与情报 1992 78 周庆山,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及对改革我国专业教育的启示,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1 79 周庆山,传播学的启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9 80 周庆山,初景利,论图书馆管理中的公共关系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1988 81 周庆山,图书情报机构有偿服务理论综述,黑龙江图书馆 1988 82 周庆山,传播理论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研究 19862023-07-03 21:02:491
图书情报教育及知识管理
【内容提要】 文章在分析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教育的影响及从学术界到教育界对知识管理的接纳与教改实践,探讨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内涵及可行的方式与手段。 知识管理正在成为图书情报学界或信息管理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科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必然会波及专业建设与教育改革。笔者在“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出,应大力改革图书情报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知识管理作为长远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模块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理念下的图书情报教育的整合问题,目标是深入探讨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内涵与整合方式。 1 图书情报教育整合背景: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是在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深刻影响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关注,推动了图书情报教育的整合与发展。当然,图书情报业务实践也构成教育界对知识管理重视与采纳的重要力量,但本文关注的切入点主要是学科发展带动下的教育改革。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构成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国内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分析 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已经历经数年,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仅从图书情报学学科建设角度进行摘引分析。例如,赖茂生教授提出,原来基于文献信息的学科框架将难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于数据、事实和知识的学科框架,这就是以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情报学。21世纪的情报学将向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发展,信息、系统、网络、用户、管理等要素将成为情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吴慰慈教授认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同时,知识管理研究也将促使图书馆专业人员与知识管理专家(如CIO、CKO等)角色对应起来,产生更大的社会适应能力。 邱均平教授在“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一文中,从图书情报学专业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研究体系框架,其目标是构建具有图书情报学科特色的知识管理研究体系。 岳剑波教授认为,在信息管理链的基本概念演进阶梯上,存在着数据管理、信息管理(信息处理)、知识管理和智能管理的不同层次。广义上说,我们都是信息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而知识管理层次向智能管理层次的跃迁,即知识的“激活”或“活化”,则属于情报学的问题。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群中面向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信息管理学(InformationManagement)一个子学科,只不过情报学关心的是信息管理学的高层次问题——知识管理与智能管理。 另外还有研究者提出,从情报科学原理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理论与情报科学的基本原理是完全吻合的,这或许正是网络环境下情报科学研究内容的拓宽。情报学应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之塔,对企业进行实际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拓宽情报学研究内容,由文献世界向信息和知识世界转轨,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并发展情报科学。 此外,为推进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论方法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情报学术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7月28日~8月1日联合召开了“新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有些代表认为,情报学的核心领域是信息资源或称为知识资源。情报学的学科建设要点面结合,面不能太宽泛,点是首要的,而且要扎实。发展情报学要以核心领域为依托,寻找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知识管理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由以上国内学术研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影响力量,乃至于成为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1.2 国外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分析 根据初景利等人对国外图书情报学期刊2000、2001年发表的论文内容简介来看,这几年国外图书情报界也有不少研究者正在关注知识管理研究,例如: 《信息管理协会会议录》(AslibProceedings)2001年第3期发表文章“大学图书馆的未来”,作者推断,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仍然是资源的集散地、仍然是物理场所、仍然履行组织信息与服务的功能。图书馆馆藏将继续存在,但存在的方式不同,物理馆藏将变异为多功能的空间。知识管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图书馆将向服务和支撑角色作根本性转变。 《大学与研究图书馆》(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2001年第1期发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图书馆C.T.Townley教授的论文《知识管理与大学图书馆》,在简要介绍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管理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及知识管理与大学图书馆工作之间的异同,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情报科学杂志》(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2001年第3期所刊登的7篇文章中,有3篇论文和1篇简论都是有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专家B.Cronin给我们展示了知识管理、组织文化及其在高等学术教育中的应用。而H.Hall发现企业中的雇员对于信息的共享共建缺乏兴趣,除非他们发现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得到重视,同时如果企业的内部网上无法提供有用的信息,雇员也不会利用内部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H.Hall设计了一个“友善输入”的内部网战略,尝试通过内部网来有效地推动知识的共享。除此以外,JohnEnsor等人提出隐性知识的开发依赖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环境,并介绍了一个由Amabile等人设计的创新性工作环境的概念模型。 《电子图书馆》(TheElectronicLibrary)2000年第6期发表的.《小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考察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6个要素如何应用到小型组织之中。这些因素是:需要与知识获取成本、从外部环境获取知识的程度、内部知识处理、内部知识存贮、组织内部知识的利用与配置、对人力资源的关注。 《美国情报学会杂志》(JournalofAcademic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2000年第4期侧重于数字图书馆技术、服务和社会研究,其中“数字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的内容和知识管理”讨论了面向内容和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设计。 《文献工作杂志》(JournalofDocumentation)2000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全面质量管理。从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动态看,知识管理成为图书情报研究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与关注热点,这种研究事实上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 2 图书情报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知识管理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调整,图书情报学教育正在呈现动荡局面。图书情报学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关注以及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科建设的渗透和影响,必然对图书情报学教育及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不少学者都对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中积极吸收知识管理的因素给予了充分肯定。虽然从目前的发展动态还不能断然判断,知识管理必然将成为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然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研究,却为我们展示了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教育改革理念的影响。 例如,吴慰慈教授等人指出,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环境下产生的对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具体地说,对知识经济、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研究的热点及其学科体系成长与发展的标志。这也必然对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邱均平教授在“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一文中提出,目前有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关系的研究尚十分缺乏,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关系的研究、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影响的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和创新研究。其中,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影响的研究应当包括对图书情报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专业教育的影响。这就提出了如何在知识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体系的问题。 初景利、周庆山教授则认为,我国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过程与西方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某些观点和做法对我们不无借鉴和启示,例如:图书情报教育可多样化发展,图书情报学仍是专业教育的主体,但需融入“信息”和“技术”的大环境之中;图书情报学需要更加 跨学科,学生需要学习经济学、认知心理学和通讯、教育技术等等;图书情报学院系将融入更大的部门之中,教学计划将出现多种类型、多种模式;教育工作者与图书情报实际工作者需要更加密切的交流,共同关注专业教育,合作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3 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对知识管理的引入 知识管理对图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理念上,而且已经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等教育实践中。从全球发展动向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对课程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国内外不同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设立了知识管理或相关课程,虽然目前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上设置知识管理类课程,但也不乏在本科教学中开始尝试开设知识管理选修课。 从国外看,如美国伊利诺多明尼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生院的选修课包括:知识管理、知识技术等;马里兰马尔的摩分校信息系统系的课程包括:知识管理和知识组织等。从国内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选修课包括: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专题等。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情报学专业将在资信调查与竞争商情分析、知识管理与咨询策划、信息管理等三个研究方向上着手,旨在培养精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实施的创新人才。本专业在传统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将特别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竞争情报的结合和应用研究。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界近年来不论在本科生层次、还是在研究生层次,都十分重视对知识管理课程的建设,为实现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从事资讯整理、加值、知识管理与传播等工作的全方位资讯传播专家人才的教育目标,台湾地区的诸多高校都增设了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图书资讯学组、台湾政治大学图书与档案学研究所、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暨研究所等。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出世界图书情报教育的共同趋势,即知识管理功能的增强。不仅许多学校都在课程中增加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有的还专门设立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如美国伊利诺多明尼哥大学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及业务实践对学科及教育的一种需求。 4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的内涵与手段 从以上图书情报学研究及图书情报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状况,我们认为,从知识管理角度探讨图书情报教育改革方向与整合方式,不仅具有理论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就目前而言,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的重点应当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整合手段的实施两个方面。 4.1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问题事实上是整个教育界关注和大力改革的热点,这既是当代课程组织结构优化的现实必然,也是高校课程不断变迁的历史必然。在国外,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由此我们可以将课程整合理解为:打破已有的分科框架,构建新的课程分类形式,重新选择内容。所谓知识管理与传统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体系更新,把知识管理与传统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管理作为学习对象或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创精神与实践能力,迎合时代与工作业务的要求。它将对课程变革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内容的革新;课程实施的变革;课程资源的变化等。 4.2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的方式与手段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情报教育整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 (1)基本条件的构建。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教育课程整合,需要构建如下几个基本条件: ——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课程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搭建各种知识管理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 ——建设知识管理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比如支持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资源等。 ——建立知识管理类示范课程。 ——参与企业知识管理的课题研究,跟踪该领域的学术前沿。 (2)正规教学计划的编制。知识管理在传统图书情报教育中的渗透已经成为现实,虽然从目前来看构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教育体系尚为时过早,甚至从长远来看或许也难以成为事实;但对原有图书情报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适当吸收知识管理类课程、或者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方向来建设和发展,应当具备了理论与现实基础。 (3)职业培训模式的引进。在用知识管理整合传统图书情报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大公司的职业培训模式。许多大的跨国公司集团内部都有自己的专门管理培训机构,而且他们服务的对象不仅仅限于本企业内部,还可以为外部学院提供培训。IBM高级商业管理学院(ABI)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它其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调查电子商务战略怎样影响组织及其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技术。也帮助客户理解、运用一些最前沿的思想来增强其决策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整个行业最新的趋势与问题。学院提供了一些短期或 长期的不同课程,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授课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课程涉及领域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带来的企业再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商业智能、供应链管理、协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领导等。在这里,知识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主题被谈论,其知识管理课程主要内容是:知识管理简介、知识管理资源、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实践、创建知识型的业务流程图、IBM的智力资本管理、设计知识管理方案计划等。 【参考文献】 1 马海群.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教育改革,图书馆建设,2002,(5) 2 赖茂生.21世纪情报学学科的新起点,情报学报,2000,(1) 3 面向21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新趋向——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吴慰慈教授的通讯访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5) 4 邱均平等.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5 岳剑波.情报学的学科地位问题,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5-7,38 6 刘春茂.知识管理理论的情报学视角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 7 郭秋萍.情报学教育的发展问题——新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6) 8 吴慰慈,董焱.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体系变革的影响,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9 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情报资料工作,2002,(3) 10 初景利,周庆山.变革中的西方图书情报学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5) 11 陈幼华,杨宗英.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3,(2) 12 IBM高级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简介,http://.bestinfo.net.cn/bsti-kmchina/tools/045-001.htm2023-07-03 21:03:021
戚桂杰的主要论著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时间规制研究,科学学研究,第30卷,第7期,1039-1047页,2012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升业务与IT融合研究,山东大学学报,第2期,53-59页,2012和谐信息化一致性与信息化绩效关系验证,情报杂志,第4期,78-83页,2012The risks analysis of software projects based on basysian network,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第7卷,第5期,158-166,2012(EI)基于适应性结构理论的组织IT采纳研究,现代管理科学,第5期,36-38页,2012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观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述评,情报杂志,第30卷,第9期,96-101页,2011和谐信息化双规则机制的分析与验证,情报杂志,第3期,202-207页,2012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推广,民俗研究,第4期,89-93页,2013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基于数据仓库的OLAP技术在家电零售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6(2),CSSCI从雅虎的分类目录分析信息构建的发展,《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CSSCI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情报科学》,2006(8),CSSCI本体论理论应用论文的统计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9),国家期刊奖,CSSCIERP项目实施中若干关键因素的系统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CSSCI供应链层级匹配机理及模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0),CSSCI数据挖掘中原始数据质量问题的统计处理,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述评及实证分析,《高等理科教育》,2005(5),CSSCI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分析,《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非均衡多市场的数量—价格调节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CSSCI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山东大学学报》,2002(3),《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网络公司商业模式及财会创新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21世纪的情报学教育,《21世纪情报学教育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信息技术与MBA教育,《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关于Brezis- Nirenberg定理的注记,《山东大学学报》,1999知识经济与企业信息化,《山东经济》,1999进销存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国管理科学》专辑,1999价格波动的可控性,《中国管理科学》,1998(3)论计量经济学识别理论与统计应用的关系,《山东经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1998(6)2023-07-03 21:03:081
韩毅的科研情况
主持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境视角下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的行为机制与相关性模型研究”(12BTQ043) 2、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基于主路径的学科演化结构与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SWU112001) 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Web语境下合作信息检索的模型、机理与应用研究”(09XJC870001) 主要科研论文:1、P2P网络信息检索的研究进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7):36-40 42、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权重测定及模糊评价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79-82 103、上下级间竞争情报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12):44-474、基于知识场模型的知识管理调控策略.图书情报工作,2008(6):56-595、竞争情报的开放存取模型与角色控制机制.图书情报工作, 2009(6):66-69,866、集成概念空间与潜在语义索引的文本聚类检索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02-1057、合作信息检索的演化发展与研究现状.情报科学,2009(9):1430-14358、我国情报学共同体的历史源流.图书情报工作,2009(20):35-38,349、数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危机与危机管理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23):13-16,12210、基于CWM的网络报纸元数据抽取框架模型.情报科学,2010(3):438-44111、引文网络分析的方法整合研究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4):83-8912、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的内涵及分类研究.情报科学,2011(4):600-604,60813、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的知识共享模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6): 43-4914、嵌入合作的信息查寻与检索社会认知模型.情报科学,2012,30(3):444-44915、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的几个问题探析.图书情报工作,2012,56(6):38-41,6816、日常生活信息查寻研究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2):90-9517、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共性与差异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12(4):5-1118、基于连通性的引文网络结构分析新视角:主路径分析.科学学研究,2012,30(11):1634-164019、引文网络主路径的结构洞功能探索-以知识管理领域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65-7021、领域演化结构识别的主路径方法与高被引论文方法对比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11-1622、以主路径为种子文献的领域演化脉络及凝聚子群识别.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22-26,5523、引用结构视角下单篇学术文献影响力测度的ID指数.情报学报,2013,32(9):968-97524、扎根理论视角下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行为的案例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24-29,5625、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学习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37-4526、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的5C模型与语境机制.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43-49,4227、一个新的综合性科技评价指标-p指数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8):128-1322023-07-03 21:03:241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科研成果
序号 姓名 作品名称 作品载体或发布、采用单位 发表、出版、立项或采用时间 级别 11 杜运周 展现还是隐藏竞争优势:新企业竞争者导向与绩效U型关系 及组织合法性的中介作用 管理世界 2012年第7期 权威 12 杜运周 顾客授权与新企业合法性关系实证研究 管理学报 2012年第5期 重点 13 杜运周 互动导向与新企业绩效:合法性中介作用及其启示 管理科学 2012年第4期 重点 14 张斌 税收制度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年第5期 重点 15 胡登峰 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 “度”及维度影响因素研究 学术月刊 2012年7月 重点 16 陈永平 企业业务拓展中信息资源共享战略平台构建-以物流企业为例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2期 重点 17 陈永平 Research on the capacity breakthrough of value creation about enterprises logist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Network Technologies,2012 2012年5月 核心(EI收录) 18 陈永平 Analysis on organization networking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Service value creatio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1年11月 核心(EI收录) 19 彭品志 Pursuit and Avoidance of the Sheep Flock Phenomenonduring Oper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第十二届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 2011年5月 核心(CPCI收录) 20 王平 情境因素对网络社群中消费者生成内容行为的影响研究 财贸经济 2012年第2期 重点 21 宋思根 消费者选择的启动效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经济学动态 2012年第5期 重点 22 徐伟 商业领域“真实性”及其营销策略研究探析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年第6期 重点 23 徐伟 基于资本市场的营销绩效研究回顾与启示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年第4期 重点 24 王德应 Consider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Fund Operational Strategy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ngement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2012年1月 核心(CPCI收录)2023-07-03 21:03:361
苏新宁的发表论文
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7):1360–1376(SCI)2. 基于本体的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情报学报》2010(2) P331-3413.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s:An Analysis of Reference in CSSCI”,Nanda Review,2009.12:P85-994.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2(3)P8-275. 客观全面评价期刊,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9(4)P256. 以显性方式评价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30(第10版)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被引概况分析——基于CSSCI数据库《东岳论丛》2009(7)P5-138. CSSCI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与描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P43-519.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docum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9(3) P432-43810.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教育研究》2009(4)P98-10711. 基于关键词和摘要相关度的文献聚类研究《情报学报》2009(2) P220-22412. 基于CRFs的角色标注人名识别模型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情报学报》2009(1)P88-9613. 利用H指数评价学术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P6314. 略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2009(2-3)P41-5015. 面向语义网的本体学习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P64-7216. 入选CSSCI来源期刊应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0.16(第6版)17.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自动标引模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P89-9418. 科学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质量,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19.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载文及引用特征的学术影响力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P95-10220. 基于模式匹配的中文通用本体概念抽取模型《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P31-21. 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2)P231-23722. 基于CSSCI的中国大陆图书馆学研究分析《新世纪图书馆》2008(1)P9-1323. The academic impact of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2008,60(1)P55-74(EI)24.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东岳论丛》2008(1)P35-4225.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2000-2004) — 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7(3)P373-38326. 网格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模型研究《情报学报》2007(2)P280-28427. “Docum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Sample Weighting”,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KSEM"2007). 200728. 政府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总体模型与实证分析《情报学报》2007(1)P116-12429. 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描述框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P15-30. 面向信息检索的排除词识别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P44-4831. 面向信息检索的词汇知识发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 P10-1432. 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P 116-12133. Query Similarity Computing Based on System Similarity Measurement,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mputer Processing of Oriental Languages (ICCPOL06),Singapore,LNAI 4285,pp 42-50,2006. (SCI)34. Kong Min, Su Xinning,E-government Application Framework (EGAF). the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Commerce and e-Government. NOVA press,2006 pp. 123-133 (ISTP)35. 基于知识空间的智能信息检索模型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2)P29-3336. 中国民族研究影响力评价(2002-2004)——民族研究概况与期刊被引分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Vol,34(5)37. 基于CSSCI的中国文学研究主题词分析(2000—2004)《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P113-12038. 基于PKI/PMI的Web应用安全解决方案《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vol.42(6)P1-3,639.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图书馆论坛》2006(12)P59-65,18240. 数字图书馆门户的设计和构建《情报学报》2006(5)P546-55241. 面向政府决策的知识挖掘《情报杂志》2006(9)P45-4742. 语义网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情报科学》2006(9)P1335-133843. 基于多语境的相关词自动提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9)P23-2844. 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学报》2006(2)P131-15345.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4)P46. 电子政务动态信息采集模型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P73-7647. 面向电子政务知识支持的数据和信息应用框架《情报科学》2006(6)P810-813,82848. 组织知识变革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P96-9949. 哲学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情报科学》,2006(1)50. 基于ISAPI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短信平台服务《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P55-5851.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研究《情报学报》,2006(1)P99-10852.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新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5(2)P110-11153. 从CSSCI看大学出版社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P70-7354. 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情报学报》,2005(2)P136-14155. 知识管理系统下的智力协同框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P20-2756. 决策过程的知识价值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P25-2957. 我国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科的机构被引分析《情报科学》,2005(11)P1734-174058. 数字化校园中应用集成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P61-6759. 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P60-6360. 数字化校园中Web服务安全框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P43-5061. 论信息资源整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P54-6162. 高校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P62-6963. 高校数字化校园应用软件构建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8)P48-5364. 数字视频信息的索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P46-5065. 数字化校园一卡通平台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P54-5966. 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67. 高校统一门户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5)P57-6368. 数字化校园认证系统的设计《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4)P51-5769. 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3)P50-5670. 新一代高效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P48-5571. 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与评价《中国体育科技》.2005(1)7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中的电子协作支持模式《情报科学》,2004(6)P84-8873. 数字视频信息的元数据研究《情报学报》2004(5)P605-61074. 近5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之影响《情报学报》2004(5)P515-52375. 经济学研究现状:基于CSSCI的评析《经济学家》2004(4)76. 视频信息索引技术研究进展《情报学报》2004(4)P410-41677.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生态环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P18-2178. 各种“场”及其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情报学报》2004(2)79.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情报科学》2004(2)P133-13780. 关联规则兴趣度的度量《情报学报》2003(4)P419-42481. 企业知识发现中的个性化Web推荐服务研究《情报学报》2003(3)P247-35382. 试论企业知识资源的组织《情报学报》2003(2)P211-2168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科研及管理中的作用《图书情报工作》2003(4)P51-5484.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图书情报知识》2003(1)85. 知识管理系统下的知识仓库研究——概念与模型.《情报学报》2002,21(5)P542-54686. 基于数据仓库的引文分析系统研究《情报学报》2002(3)P290-29487. 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看《经济研究》的学术影响《经济研究资料》2002(7)P27-3288.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研制及其功能《图书馆杂志》2002(3)P18-2089. The Application of Hypertext Retrieval in Fulltext Retrieval System. JCIS 2002 6th Joint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 NC, USA. March 8-14,2002(ISTP收录)90. 电子商务中物流解决方案探索《情报科学》2002(1)P81-8391. 从CSSCI看2000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之最《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2)P5-892. Developing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1.11v.25(6) SCI和SSCI收录期刊93. Web环境下全文检索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情报科学》2002(4)P402-40494. 利用CSSCI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状况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95. 精思求新 注重实用《江苏公安专科学报》2001(2)96. 引文索引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97. 超文本技术在全文检索系统中的应用《情报学报》2000(6)98.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设计《情报学报》2000(4)99. 音像资料的MARC格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100. 文献自动标引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1)101. 搜索引擎综述《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4)102. 计算机自动编制文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6)103. 计算机辅助档案案卷题名研究《情报学报》1997(1)104. 汉语词切分标引算法的改进《情报学报》1996(6)105. 语文献检索后组式标引研究(论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6106. 多媒体技术《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107. 科技档案的计算机立卷《档案与建设》1995(5)108. 档案主题标引实用算法《情报学报》1995(6)109. 计算机辅助立卷研究《档案学研究》1995(3)110. 档案自动分类算法研究《情报学报》1995(3)111. 档案检索自动化技术探讨,《档案与建设》1995.5112. 汉语文献信息自动标引新算法,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113. 档案管理自动化研究与发展方向《档案与建设》1994.9114. 汉语文献自动标引综析《情报学报》1993.8115. 汉语文献检索词自动标引研究《情报学报》1993.4116. dBASE~CDS/ISIS间的数据转换技术《情报科学技术》1993.4117. 条型码知识与发展《情报科学技术》1993.4118. 定题情报检索实用算法《情报学报》1992.2119. 论我国机读版工具书发展前景《图书情报工作》1991.12120. 中文标题关键词检索实用算法《中文信息》1991.12121. 江苏省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回顾与展望《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4122. 用dBASE-3实现西文标题关键词的布尔逻辑检索算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1.1123. 连续出版物系统的发展趋势,《期刊管理与研究论文集》出版社,1991.1124. A.T.Balema大学图书馆的报纸标引《期刊管理与研究》1991.5125.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思考,第二届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研讨会,1990.10126. 电子技术与连续出版物,《期刊管理与研究》1990.5127. 用dBASE-3实现中文标题的检索算法《新浪潮》1990.5128. 论中文标题的单字标引与位置检索《南京大学学报——自科版》1990.4129. 利用dBASE实现中文标题的后方一致与任意一致检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9.12130. 计算机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情报学报》1989.6131. 中文单字标引算法的改进设想《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9.3132. 一个实用的微机西文期刊管理系统《情报科学技术》1988.10133. 计算机西文期刊管理系统之我见《情报科学技术》1987.12134. 略论菊池敏典算法《情报学报》1983.82023-07-03 21:03:491
大学毕业论文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
大学毕业论文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 论文参考文献: [1]叶新明.引文中伪引和漏引的机制[J].图书馆学报,1998,(1):72-74 [2]陈希南,孙天启.浅析参考文献的含义及其著录规范化[J].情报资料工作,2001,(1):49-52. [3]刘 青,张海波.引用行为初探[J].情报杂志,1999,(5):64-66 [4]李锡初.图书馆学论文文末参考文献所存在的[J].图书馆论坛,1999,(3):33-35 [5]梁春阳.关于文献引文分析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3):46-49 [6]刘献民.略论图书情报学论文中的`“参考文献”[J].情报,2001,(2):9-10 [7]刘 君.学术论著中的参考引文与知识产权问题探析[J].图书馆,1997,(4):37-41 [8]凌兴珍.关于高校社科学报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著录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2-89 [9]刘君玉.引文分析的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2):87-89. [10]林蓉辉.引文分析质疑[J].情报科学,1991,12(4):32-36 [11]李洪建.引文质量控制的理论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13-14 [12]梁春阳.社科文献中的反驳引文[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5) [13]宋明亮.我国图书馆学引文相关性研究[J].图书馆杂志,1993,12(3):9-11 [14]陈益君.期刊上中引文相关性的受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995,(4):18-21 ;2023-07-03 21:04:031
邱均平多大了
邱均平邱均平,字承思,男,1947年11月生,湖南省涟源市人。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图书情报知识》杂志副主编。中文名:邱均平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47年11月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代表作品:《文献计量学》职称:教授简介邱均平(QiuJunping),字承思,1947年11月出生,湖南省涟源市人。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湖北省通城计划委员会工作;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应邀访问了美国俄亥俄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并参加国际馆长交流计划,获得国际培训合格证书;同期还访问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14个著名图书情报机构。2000年又应邀赴美国西东大学访问并进行合作研究。该校曾在网上作了专门报道,并被吸收为“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理事。曾任国家科委武汉大学科技信息培训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评价与管理》杂志主编、《图书情报知识》杂志副主编;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个单位的研究员、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量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中国社科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期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等14种杂志的编委,并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研邱均平教授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和评价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科学评价与大学评价、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经济信息与竞争情报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并指导和培养这些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主持或参加了24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级的有15项,主持的有17项,如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学文献统计分析与学科资助政策优化研究”(其成果被评为“优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综合研究”等;出版著作18部,代表性著作有《文献计量学》(获“优秀著作奖”、“优秀教材奖”,被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市场经济信息学》、《网络数据分析》、《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等。专著《文献计量学》首次创立了理论、方法和应用三结合的学科体系,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其被引率名列第一位,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市场经济信息学》首次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构建了经济信息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和科学意义”。研究领域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网络计量与信息管理、经济信息与企业战略学术讲座《论知识管理学的构建》学术任职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协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常务理事;《评估与管理》杂志主编;《情报学报》等14种刊物编委。学术论著邱均平教授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科学评价与大学评价、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等方面有精深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4项;出版著作30部。代表性著作有《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学》、《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等。专著《文献计量学》首次创立了理论、方法和应用三结合的学科体系,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其被引率名列第一,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被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知识管理学》则是国内第一本以该学科命名的开创性奠基之作,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邱均平教授在《Scientometrics》、《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70余篇获奖或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湖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省级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36项学术奖励。近几年来研发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系统”被省级鉴定为“国内领先”成果,连续五年公布的中国与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每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评价报告》等4种评价报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主要荣誉与奖励在《中国软科学》、《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有40余篇获奖或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有《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主题趋势的定量分析》(获省级一等奖)、《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获省级一等奖)、《中国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获省级三等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Ⅰ~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新趋势——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关于信息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等;获得28项学术奖励,如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省级一等奖、第二届省级三等奖、第三届省级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9月,作为大会秘书长,主持召开了“"96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9月,作为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召开了“第四届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主编两个会议的论文集(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我国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著名情报学家”和“著名评价专家”。20多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导师”和“优秀共产党员”,其学术成就和业绩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100所高等学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览》等21部大型权威辞书中,其重要贡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和社会公认。主要研究成果1.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第1作者)2.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第1作者)3.论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管理及其实施,图书情报知识,1999(3)(第1作者)4.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及对策(1--4),情报学报,1999(6)-2000(3)连载4期。5.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发展,情报与实践,1999(3)独著6.关于信息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图书情报知识,1998(1)(独著)7.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科学,1998(1)(独著)8.InformationResourcesTheirinDevelopment,P"96ISIRSD.WuhanUniversityPress,1996,7(独著)9.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报2000(1)(第1作者)10.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图书情报学报,2000(4)(第1作者)11.信息计量学,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2001(6)连载12期(独著)12.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0(3)(第1作者)13.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第1作者)14.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产权保护,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第1作者)15.网络信息资源工业产权的管理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1(1)(第1作者)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意义、特点与改进意见,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⑵(独著)17.网络用户使用记录的计量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⑸(第1作者)18.关于网络文献的引用和著录问题的探讨,情报学报2002⑴(第3作者)19.《情报学报》与我国情报学发展(I)—《情报学报》创刊20年来发文的计量分析,情报学报2002⑸(第1作者)20.国内外内容索引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中国索引》2012年第4期(第一作者)21.基于作者互引分析的科学结构研究探析——以科学计量学为例,《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22.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理念、方法和结果分析,《中国出版》2013年第12期(第一作者)23.基于CSSCI的情报学资源本体构建,《情报资料工作》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24.从期刊评价看中国期刊的质量发展——RCCSE期刊评价的做法、特色和结果分析,《评价与管理》2013年第2期25.基于共现与耦合的馆藏文献资源深度聚合研究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2023-07-03 21:04:151
郭砚常人物简介
郭砚常郭砚常,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文名:郭砚常国籍:中国职业:教师代表作品:市场调查与分析预测性别:男职称:副教授简介山东大学副教授学术兼职: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1.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2.信息管理;3.预测决策方法。教育经历1.1986年河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1992年南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课程本科生:信息分析与预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文献计量学。硕士研究生: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计量研究竞争情报研究方法。MBA:MBA考前数学辅导。论著1.《市场调查与分析预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编);2.《电子商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参编);3.《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4位);4.《微积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副主编);5.《线性代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副主编);6.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探讨,情报杂志(cssci),2003年第7期;7.现代咨询产业特点和发展动向,人大报刊资料(图书情报类),2002,(5);8.跨国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发展特点,东岳论丛(cssci),2002,6;9.数学教学模式与信息人才培养,情报理论与实践(cssci)1999,4;10.关于竞争情报策略,津图学刊,1998,(4);11.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社会基础,河南图书馆学刊,1996,6;12.中美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比较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3);科研项目:1.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信息化水平比较研究及十一五期间发展策略理论分析”2006年,主持人;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经营与管理”2006-2008年,(第6位);3.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中小企业知识学习、创新体制建设与运行机制的研究”2004年,(第3位);获奖情况:1.“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等奖(第4位);2.“论信息科学中的定量化研究问题”获山东省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1999年),三等奖;3.“论企业竞争情报策略”获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优秀论文(1997年),一等奖;4.“中美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比较研究”获山东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6年),三等奖。2023-07-03 21:04:331
黄奇的南京大学教授
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余立中,黄奇.2008.构造合适UDDI注册的ebXML规范分类——基于对OASIS提供体系的修改.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朱学芳,晏尔伽,黄奇.2008.小世界理论研究进展——基于SCI-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情报杂志. 张伟,黄奇.2007.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系统提高检索结果相关性的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朱学芳,黄奇,马仁配.2007.基于语音识别的用户认证系统设计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情报科学. 朱学芳,徐强,马仁配,黄奇.2007.基于自动语音识别技术的用户认证系统.中国信息导报. 刘瑛,黄奇,王栾井.2006.语义Web 技术及其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中国图书馆学报. 刘康,黄奇.2006.语义网中重量级本体的设计.图书情报工作. 张文秀,朱庆华,黄奇.2006.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后数字图书馆时代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刘瑛,黄奇.2006.基于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情报理论与实践. 吴剑瑜,黄奇.2006.SCI中关于语义网文献的计量分析.情报杂志.年刊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2005.影响美国数字鸿沟的因素分析.情报科学. 朱晖,黄奇,朱庆华.2005.美国2004年度“网络与信息技术”的研发领域和特点.中国信息导报.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2004.中国大陆地区网络鸿沟现状分析—基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的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朱莉,朱庆华,黄奇.2004.国外信息管理院系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图书情报工作. 邵艳丽,黄奇,朱庆华.2004.国外信息管理院系本科生教育现状分析.图书情报工作.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2004.全球数字鸿沟现状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2004.空间位置对美国数字鸿沟影响分析.情报杂志.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2004.中国治理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分析.教育信息化. 黄奇,邵艳丽,李伟.2003.数字图书馆统计标准框架设想.中国图书馆学报. 邵艳丽,黄奇,朱庆华.2003.国外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略.情报资料工作. 智勇,黄奇.200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中国图书馆学报. 黄奇,李伟,接晓莉.2002.网络半结构化信息资源描述.图书情报工作. 袁勤俭,黄奇,邵波.2002.谁在妨碍电子商务发展.商业时代,新商论. 黄奇,张庆锋.2001.韩国IT产业发展分析.情报学报. 黄奇,李伟.2001.基于链接分析的学术性WWW网络资源评价与分类方法.情报学报. 黄奇,郭小苗.2001.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情报理论与实践. 黄奇,王玲.2000.关于美国政府信息政策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 黄奇.2000.韩国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黄奇.2000.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 黄奇,王玲.2000.关于美国信息立法的探索.情报学报. 黄奇,袁勤俭,邵波.2000.信息技术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情报资料工作. 黄奇,袁勤俭,邵波,朱庆华.2000.美国信息管理学科院系名称和学位授予点的学科及空间分布.情报资料工作. 黄奇,朱庆华.2000.国内外信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图书情报工作. 黄奇,袁勤俭,邵波.2000.CTSNet北京地区网络康新西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黄奇,邵波,袁勤俭.2000.美国IT产业对其经济的贡献及其发展现状.情报理论与实践. 黄奇,邵波,袁勤俭.2000.WEB信息的可利用性分析.情报杂志. 黄奇,袁勤俭,邵波.2000.论加强和深化电子出版物的理论研究.情报杂志. 黄奇,袁勤俭,邵波.2000.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情报杂志. 黄奇,郭小苗.2000.Internet上网站资源的评价.情报科学. 郭小苗,黄奇.2000.美国大学图书馆与远程教育.江苏图书馆学报. 黄奇,袁勤俭,邵波.2000.美国数字经济发展措施及启示.江苏社会科学.经济社会版 黄奇,朱庆华.2000.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科建设的实践与规划.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2023-07-03 21:04:391
企业资本管理知识
资本管理知识 【内容提要】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着层次性。完整的企业知识管理划分为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两个层次,并且由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本管理3者共同构成,其中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是由前两者派生出来的。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本身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知识资本管理/知识理论/知识资源/知识资本 当前理论界的“知识经济热”刚刚降温,“知识管理热”又开始急剧升温。知识管理在世纪之交再一次成为国内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国内图书情报与信息管理学界对于知识管理的介绍与探讨在1999与2000年一度达到高潮。文献、、与对近年来,尤其是上述两年间在图书情报学界的正式专业刊物上所发表的众多有关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就知识管理的概念、定义、内容、思想来源、性质、目标、特点、功能以及实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和相关的评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梳理了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较为纷繁芜杂、模糊混乱的认识。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淡化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层次性问题。本文将基于以上的有关研究,以企业知识管理为对象,深入探讨知识管理的层次性问题,以期达到全面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具有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分,由以下3部分组成。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企业知识本身管理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可以称作是企业纯知识管理,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由经济界、企业管理理论界在进行研究,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工商管理色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它是指对企业中知识本身或者说“纯知识”的创造、吸收、获取、加工、存贮、检索、传播、共享、转移、创新与应用的管理。依据所管理的知识范围的大小,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说,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指对企业隐性知识(未编码知识)的管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知识局限在显性知识(编码知识)的范围内,把知识等同于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含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一面。企业知识管理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一缺陷应运而生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提出尽管并没有抹杀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有强调以显性知识管理形式存在的我们经常说的“知识处理”的这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它在当前的兴起是突出了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视。因为在传统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从泰勒到西蒙所指的知识一般就是显性知识,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在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后,生产力以每年3.5到4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泰勒在这里所指的以可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存在的知识即是企业的显性知识,丝毫不涉及企业的隐性知识。而事实上,隐性知识却比显性知识重要得多。如果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它们比冰尖部分——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企业知识管理概念与理论的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企业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对于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的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既指向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也指向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它强调的是对企业中整个知识本身的管理。说得更为具体些,它包括:①企业知识的社会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企业知识的外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企业知识的内化管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企业知识的整合管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我们可用表1将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归纳如下。 表1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4种知识转化模式 附图 上述4个方面的企业知识管理共同构成了企业中的知识创造、获取(知识生产)与知识流动(知识交流),其目的在于做到企业知识共享,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实施知识创新就是为了通过依托和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来获得持续的创造力,从而使处在非线性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知识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如上所述,表现为社会化、外化、内化与整合这4种转化形式的企业知识本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企业的知识交流。而知识共享则是紧接着知识交流的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同时也是知识交流的直接目的所在。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网络等被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简言之,知识共享就是要实现知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财富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知识共享不但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知识的加工,甚至是知识创新的初级孵化。知识的加工处理在整个知识共享中极为重要,而知识加工的核心内容又是知识组织与整序。构建知识库、知识仓库、绘制知识地图与知识历程图是企业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整序的4种极为重要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对企业知识本身进行管理的有力工具。有时为了强调这一点,知识组织(知识整序)也被单独抽出与知识共享并列,而被视为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这种将整个运作流程划分为知识交流、知识组织与整序、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4个并列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突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与目的性的做法,成为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一大显著特点。而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知识吸收(知识的生产与获得)、知识转移等的研究也被视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2 企业知识管理的宏观层面:企业知识资源管理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着浓郁的信息管理学的味道。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知识资源管理,而知识资源管理(KRM)是信息资源管理(IRM)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向前延伸、发展与升华。还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信息管理学在当前的深化和最新的发展。总之,在学术理论领域主要是图书情报界、信息管理界从这一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我们再回顾一下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学家、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将信息管理划分为5个阶段的经典理论观点。即第一阶段:信息的物理控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可被称作文献管理时期;第二阶段:自动化技术管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这一时期以MIS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信息专家的作用日益凸现为特征;第三阶段: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第四阶段:商业竞争分析与智慧(20世纪80年代);第五阶段: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它是随着管理 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逐步从信息管理中孵化独立出来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管理领域。该角度的知识管理即这里将予以分析的处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 当前对信息资源的权威认识是: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按照这种思路,知识资源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资源只是知识本身,广义的知识资源则不仅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尽管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如知识组织、知识存贮与检索,这些也与信息管理有着直接联系,但它更多地涉及到了工商企业管理,因此,它更应属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的范畴,而且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还是处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论述。这里所说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指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中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是涉及知识本身、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知识系统、知识网络等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广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它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相对知识本身管理而言、处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这里把它视为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同于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又一个研究层面,对此国内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学者马费成教授在与他的两位博士生合著的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位于对信息进行资源性管理这一基本意义的基础之上,以专章专节的形式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指出企业知识管理 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是人们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缺陷的深刻认识与体验,所提出来的一种更为高级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形态由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所导致的种种信息资源管理缺陷日益显露的必然产物。还有的研究者论述得更为直接,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明确地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资源,企业知识资源由人、网络与知识3部分构成;知识管理的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知识管理的载体是基于资源的知识管理系统。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很丰富,有的研究者将知识资源管理进一步划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具体地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从产权的角度对企业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企业科研管理是指运用科学计量学等工具对企业中的科学研究与发展(R&D)进行管理;企业文献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中各种知识记录的管理,通过建立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服务,达到文献信息共享;企业知识系统管理涉及术语库与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知识智能系统和知识评价系统的建立、支持企业组织记忆、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发展等问题;网络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有关网络数据库、域名管理、搜索引擎、元数据、网络资源集合的评价、网络知识资源的安全等的研究。上述各研究分支的深入发展必将极大地丰富并推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 3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知识资源管理的派生: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有时也被称作智力资本,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概念。在知识管理的`提法正式出现之前,知识资本管理(智力资本管理)就已经在西方理论界广为运用,其代表是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所推出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定义为一个企业(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差,是不能在企业账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知识资本一经提出,它的概念就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按照国际现行的主流观点: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或者说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3部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知识资本是将企业中包括知识本身在内的整个知识资源作为商业买卖的对象,并将其资本化,从而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知识资本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企业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整个知识资源。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本身和知识资源的商业化、价值化与资产化,强调知识的价值增值与财富创造。这里可以用图2来表示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中阴影部分即为知识资本。 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三者关系 通过以上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是通过资产化与资本运营这一桥梁而由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所派生出来的,它与这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3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那种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内知识资本的管理”的观点明显是片面和狭窄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既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包括宏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还包括源于前面两者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以价值创造与增值为目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鉴别、获取和有效利用来提高公司价值增值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一方面囊括了企业中所有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活”的知识部分,另一方面则将在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死”的一部分知识激活,使之成为能够创造财富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活”知识。正因为知识资本管理在整个知识管理中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知识资本运营”,这里所讲的企业知识资本运营即从动态角度而言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目前理论界是从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静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大致涉及4个方面:①对使企业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的R&D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等;②对来自本企业员工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员工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管理等;③对体现为脑力财富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④对使企业具有凝聚力的资产的管理,如对企业文化、经营方案、管理等的管理。而对动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企业知识资本运营。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创造、收集、开发、组织、配置、传播、利用、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企业知识资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在企业要加强组织学习;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以知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观念;要发展诸如“知识联盟”、“虚拟企业”之类的新型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要努力营造使虚拟组织或虚拟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在企业中推广CKO制度;要在企业建立知识激励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 1 白波,张晓玫.关于知识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1(8):20-23 2 白波,蒋永福.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情报资料工作.2001(4):11-14 3 明海.近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状况述评.图书馆杂志,2002(2):11-14 4 盛小平.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60-64 5 余光胜.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见:胡祥培,杨德礼主编.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0-284 6 褚峻.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1(3):44-46 7 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情报学报,2000(2):124-129 8 卢共平等.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0(3):9-11,16 9 D.A,Marchand,F.W,Horton.Infotrends:ProfitingfromyourInformationResources.NewYork:JohnWiley&Sons,1986 10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4-6 11 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48-268 12 褚峻.知识管理的资源性分析——基于企业微观层面.图书情报知识,2000(2):7-11 13 柯平.论知识管理.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132-136 14 LeifEdvinsson.DevelopiugintellectualcapitalatSkandia.LongRangePlanning,1997(3):366-373 15 胡汉辉,沈群红.西方知识资本理论及其运用.经济学动态,1998(7):40-42 16 徐锐.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图书情报工作,2000(1):46-48 17 柯平.建立企业知识理论 促进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情报科学,2002(1):5-8 18 LeifEdvinsson.DevelopingintellectualcapitalatSkandia.LongRangePlanning,1997(3):366-3732023-07-03 21:04:541
吴鹏的学术成果
[1] 吴鹏,强韶华,严明.基于多维尺度法的网站分类目录理解用户心智模型空间性测量研究:以政府网站为例[J].情报学报,2012,31(4):436-448.[2] 吴鹏,张佩佩,甘利人.网站用户信息获取中的心智模型研究[J].情报学报,2011,30(9):935-945.[3] 钱敏,甘利人,孙蕾,吴鹏.基于符号表征理论的用户心智模型与网站表现模型研究:以商品分类使用分析为例[J].情报学报,2012,31(10):1110-1120.[4] 甘利人,史飞,吴鹏.不同强度干预下检索方法学习中的用户心智模型动态变化研究:以大学生为例[J].情报学报,2012,31(06):662-672.[5] 尤少伟,吴鹏,汤丽娟,严悦.基于路径搜索法的政府网站分类目录用户心智模型研究——以南京市政府网站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129-135.(CNKI被引0次,下载62次)[6] 孙铭丽,吴鹏,张红.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政府网站可访问性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0):75-80.(CNKI被引0次,下载40次)[7] 甘利人,吴鹏,钱敏.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与认知的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9):3-8.(CNKI被引1次,下载430次)[8] 吴鹏,高升,甘利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语义互操作模型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36(02):77-82.(CNKI被引5次,下载350次)[9] PengWu,Lijun Zhang,LirenGan.Th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Website Users"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s of Website Interface based on Markov ChainMonte Carlo: TheCase of the Location of Search Field.Western DecisionSciences InstituteForty SecondAnnual Meeting. Long Beach, USA,2013.03.26-29.(已经录用)[10]吴鹏,欧阳洋,张丽军.电子政务网站易用度定量评价与有效性证明模型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1):102-106.[11]Peng Wu,Beibei Zhang,ShaohuaQiang. Research on Metadata SchemaRegistry System Oriented Knowledge Service. DIGITALIBRA"07 ,part of the greatWSEAS Multiconference in Beijing, China, September 15-17,2007(ISTP):122-127.[12]吴鹏,强韶华,苏新宁.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描述框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33(1):66-68.[13]吴鹏,苏新宁.面向政府决策的知识挖掘[J].情报杂志,2006,25(09):45-47.[14]吴鹏,苏新宁.面向电子政务知识支持的数据和信息应用框架[J].情报科学,2006,24(6):810-813.[15]吴鹏,王芸.美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战略[J].电子政务,2005(8):30-40.[16]吴鹏,毕建钢.美国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建设[J].电子政务,2005(9):48-57.[17]吴鹏,邓三鸿.加拿大电子政务案例—政府在线工程[J].电子政务,2005(10):44-61.[18]吴鹏,邓三鸿.新加坡电子政务案例[J].电子政务,2005(11):14-27.[19]吴鹏,苏新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中的电子协作支持模式[J].情报科学,2004,22(06):723-727.([20]吴鹏,马文虎,严明.基于Wordnet关系数据库的专利本体半自动构建研究[J].情报学报,2011,30(6):598-604.[21]王曰芬,熊铭辉,吴鹏.面向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组织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01):7-11.[22]王曰芬,吴鹏.国外几种典型的知识组织系统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02):193-197.[23] Peng Wu, Feng Chen, PeipeiZha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Personal AbsorptiveCapacity of Knowledge.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10):119-123 ICSUE专辑(EI)[24] 吴鹏,张佩佩,王钊,严明.实践共同体支持下个人知识吸收能力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32(4):55-58.[25] 吴鹏,强韶华,苏新宁.组织知识变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32(2): 96-99.[26] 吴鹏,苏新宁,邓三鸿,强韶华.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智力协同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2):20-27.[27] 吴鹏,苏新宁,邓三鸿.决策过程的知识价值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2):25-29.[28] 吴鹏,苏新宁.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生态环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2): 18-21.[29] 张丽军,吴鹏.突发事件中网民群体行为仿真综述[J]. 情报科学(已经录用)2023-07-03 21:05:001
李明杰的出版作品
1. 李明杰著.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李明杰著.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拾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李明杰编著.中国出版史(上册·古代卷).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明杰著.宋代版本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 5. 邓仲华,黄鑫,陆颖隽,李明杰.论中文古籍版本本体库的构建.图书情报知识,2014(4) 6. 李明杰,周亚.基于文献编纂的中国古代知识组织结构初探.图书情报工作,2012(20) 7. 李明杰,周亚.畸形的著述文化——中国古代剽窃现象面面观.出版科学,2012(5) 8. 李明杰,周亚.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形式考略.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 9. 肖怀志,周亚,李明杰.中文古籍善本动态定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新世纪图书馆,2011(3) 10. 李明杰,周亚.宋元明清时期文人著述观念的嬗变.出版科学,2011(5) 11. 李明娟,李明杰.中外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制度比较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 12. 宋登汉,周迪,李明杰.基于RDA的中国古籍版本资源描述设计(二).图书馆,2010(5) 13. 宋登汉,周迪,李明杰.基于RDA的中国古籍版本资源描述设计(一).图书馆,2010(4) 14. Mingjie Li and Jingfang Niu.A Preservation Framework For Chinese Ancient Books.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ume 66, Issue 2, 2010, Page:259-278(SSCI源刊) 15. 李明杰.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知识论取向——从文献学路径获得的认知.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 16. 李明杰,俞优优.中文古籍数字化的主体构成及协作机制初探.图书与情报,2010(1) 17. 李明杰等.中文古籍数字化实践及研究进展.见:陈传夫主编:图书馆学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8. 李明杰,俞优优.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出版发行研究,2009(12) 19. Mingjie Li and Mingjuan, Li.Knowledge Service Models of Digital Library in Distanc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ir Realization.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9(EI收录) 20. 李明杰.明国子监刻书考略(二).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 21. 李明杰.明国子监刻书考略(一).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 22. LI Ming-jie.Construc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Learning Commons of Academic Libraries.The Secon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 2009(EI收录) 23. 李明杰,张煜明.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档案学通讯,2009(4) 24. 李明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古籍版本文化保护.图书馆,2009(3) 25. 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从古籍价值属性创新古籍保护思路.图书馆杂志,2009(3) 26. 李明杰.宋代国子监的图书出版发行.出版科学,2007(6) 27. 李明杰.档案文献编纂学研究进展(1996-2006).见:朱玉瑗主编:档案学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8. 李明杰等.挑战与机遇,传承与创新: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展望——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访谈之一.图书情报知识,2006(6) 29. 李明杰等.展开历史与现代的双翼:数字时代档案学教育蠡测——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访谈之二.图书情报知识,2006(6) 30. 李明杰,付广华.中国图书馆社会理想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图书情报知识,2006(3) 31. 李明杰.《直斋书录解题》的版本学成就探析.图书馆,2005(6) 32. 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5) 33. 肖怀志,李明杰.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以《三国志》历史年代知识元的抽取、存储和表示为例.图书情报知识,2005(3) 34. 李明杰.“同书异本”致因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2) 35. 李明杰.魏晋南北朝版本学成就管窥.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6) 36. 李明杰.宋人善本观考略.图书馆杂志,2004(5) 37. 李明杰.论宋代版本学的开创性.津图学刊,2004(5) 38. 李明杰.宋代版本学家知见名录.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4) 39. 李明杰.宋人版本鉴定方法考略.新世纪图书馆,2004(4) 40. 李明杰.论善本观的形成.图书与情报,2004(3) 41. 李明杰.20世纪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42. 李明杰,肖秋惠.中国古籍数字化资源调查与分析.图书馆杂志,2002(5) 43. 肖秋惠,李明杰.当前俄罗斯公共图书馆活动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5) 44. 李明杰.从产业竞争结构看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出版发行研究,2002(3) 45. 李明杰.古籍网络资源述略.图书馆建设,2002(3) 46. 李明杰.中国古籍版本学形成时期再辨.图书与情报,2002(1) 47. 李明杰.中国出版产业化的未来走势探析.中国出版,2001(12) 48. 李明杰,肖秋惠.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6) 49. 李明杰.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的文化贡献.编辑学刊,2001(6) 50. 李明杰.五代国子监刻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5) 51. 李明杰.清代国子监刻书.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5) 52. 李明杰.随园新话:袁枚与图书编撰.编辑学刊,2000(3) 53. 李明杰.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4) 54. 李明杰.试论文献传播的法律控制.图书馆,1999(1)2023-07-03 21:05:131
黄如花的论文部分
1. Jianzhong Wu, Ruhua Huang. The Academic Lib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Vol. 29, No.4 (July 2003) (被SSCI索引)2. 黄如花. 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法律保障.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3. 国内外信息组织研究述评. 中国图书馆学报,4. 2002(1)5. 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 中国图书馆学报,6. 2003(4)7. 网络信息组织的模式. 中国图书馆学报,8. 2004(1)9. 欧美的公共信息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图书馆学报,10. 2004(4)11. 基于网络的集成化信息检索.中国图书馆学报,12. 2005(1)8. 黄如花. 网络环境下的参考服务教科书. 图书情报工作,2000(2)9. 黄如花. Internet上美国政府信息的检索. 图书情报工作,2001(3)10. 黄如花. 网上电子期刊的利用. 图书情报工作,2001(10)11. 黄如花..网络信息的分布式组织模式——数字图书馆. 图书情报工作,2003(8)12. 黄如花..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优化. 图书情报工作,2005(7)13. 黄如花. 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图书情报知识,2002(4)14. 美国国家档案馆档案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检索. 图书情报知识,2004(5)15. 黄如花. SSCI网络版的检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5)16. 黄如花. OCLC FirstSearch及其检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2)17. 黄如花. 网上教育信息的获取.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18. 黄如花. 美国的联邦贮藏图书馆计划. 情报资料工作,2000(2)19.黄如花. 网上专利信息的检索. 情报科学,2001(3)20. 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优化. 情报科学,2004(12)21. 黄如花. 网上电子期刊的来源. 情报杂志,2001(4)22. 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评价. 情报杂志,2005(7)23. 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评价.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4.黄如花. 电子图书及其影响. 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年刊25.黄如花.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图书馆系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3)26.黄如花. 网上法律信息的检索. 图书馆建设,2001(4)27. 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新模式。出版发行研究,2004(11)28. 黄如花.,武利红。国外几部数字出版著作介绍。出版发行研究,2005(7)29. 黄如花.,王小琼. 我国科技查新机构的分布及特点.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3)30. Ruhua Huang. Reforming of the Course “Document Retrieval” in the Digital Age. 2000 Sino-U.S. Symposium/Workshop on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s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November 200031. 黄如花.数字时代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改革. 首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2000年11月32. 黄如花.网络信息的深层组织模式——学科信息门户. 载于:马费成,胡昌平主编.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2002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333. 黄如花. 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空间的建立。海峡两岸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会议论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增刊),2003年2023-07-03 21:05:251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_向鹏成,任宏,郭峰_建筑经济_建筑中文网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评述。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模型,对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在招投标阶段和履约阶段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从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设计合理的契约、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加强诚信建设和培育公正、规范。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20世纪70年代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并得到实践的验证,为现代信息经济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用来说明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市场运行效率问题。在不对称信息对策研究中,通常将对策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不对称信息的所有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进行。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可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选择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从而引发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两个核心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的博弈模型,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得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是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的博弈模型,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自身利益而故意隐藏相关信息,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行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加了交易的风险性和交易成本。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对任何市场主体都是适用的,也正是因为信息是不对称分布的,人们才会从事各种信息的收集、服务、生产和消费。所有信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各方尽量掌握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为减少或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或者降低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2 信息不对称理论评述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设市场交易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行为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发现信息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从而使其决策行为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完全信息假设发生了直接冲突。信息不对称问题理论恰恰正是在弥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漏洞的基础上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2.1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可能造成信息占有优势一方经常会作出“败德行为”和信息占有劣势一方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这两种的直接后果是扭曲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误导了市场信息,造成市场失灵。因此,必须设计最优的市场体制方案来防止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市场失灵”,这一理论不仅为洞察市场经济的运行拓宽了理论视角,而且也为转型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促使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由于人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映,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人们心理活动的“屏蔽性”造成的。因此,在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有必要研究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心理行为动机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经济学必须开始转向经济学与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结合。因此、可以这么说,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出现实际上标志着经济学开始从建立在许多严格假设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许多脱离实际的一套“空中楼阁”似的理论模型向基于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论解释位移,因此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促使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2.3 信息不对称理论推动了博弈论的发展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于人们心理活动的“屏蔽性”造成的。因此,交易双方实际是在进行心理上的博弈,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进行较量,而这种较量本身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因此,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博弈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4 信息不对称理论促使了人们对信息的重新认识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收益就是劳动成果或产出,然而人们很少想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就是意味着一项收益。因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必须花费经济成本。因此,这种经济成本的减少也就是增加了收益,这也是信息就是财富的又一有力证据。另外,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为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对话,相互传递信息,交易双方才能取得交易的成功,从而自由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防止出现市场失灵。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对任何市场主体都是存在的,也正是因为信息是不对称分布的,人类才会从事各种信息的收集,交流活动,开展信息服务,进行信息的生产、消费。所有信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使各方尽量掌握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分布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正在深深地影响着市场经济的每个方面和改变着许多重要的市场概念,信息不对称理论同样对工程项目管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3.1 项目管理中的信息模型在项目管理中,同样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就某一项目而言,从项目策划开始到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中,项目的行为主体即项目组织涉及到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及中介咨询机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业主也称建设单位、开发商或甲方,是项目产品的买方;承包商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也称乙方,是项目产品的卖方;监理单位及中介咨询机构是受业主方或其它经济人委托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或咨询服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是依据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管理、监督,既包括建设主管部门,也包括相关的环保、市政、消防、卫生、计划等部门。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及项目所涉及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项目管理信息模型。图1 项目管理信息模型 3.2 项目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项目管理信息中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于两个行为主体之间,也可能同时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本文重点研究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3.2.1 招投标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招投标阶段是业主和承包商相互对策和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业主要综合考虑投标方的资质、业绩、报价等因素选择承包商;另一方面,承包商也存在对业主的选择问题,希望选择信誉高、有资金实力、手续齐全的业主。在这种相互选择的过程中,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业主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建造需求,但对投标商的信息了解较少,如承包商能力、素质、技术、装备、管理、服务等信息,这样业主就属于信息的劣势方,而承包商是信息的优势方;而承包商对自身的能力了解较多,而对业主的详细营造意图、财务支付能力、项目手续等信息了解较少,反过来承包商成为信息的劣势方,而业主方成为信息的优势方。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场中,为了掌握对方的信息,双方都会付出成本进行信息的搜寻和分析,进行讨价还价和对策,在不断的对策中达到均衡而达成协议。一方面,承包商为了使业主了解自己的技术、质量能力及信誉等,需要通过广告、质量认证等各种方式,将自己在营造方而的能力及信誉等信息传递给业主。另一方面,业主为了选择承包商,也需要调查、了解和评价承包商。3.2.2 履约阶段的信息不对称 当业主选择了承包商,并签订了承包合同之后,同样存在着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承包商比业主更了解自己的建造行为,如使用人员的素质、材料的质量、建造方法与技术等。业主不可能完全掌握承包商是否严格按照合同进行施工,是否有偷工减料行为和“偷懒”的行为。这样,业主就是信息劣势方,而承包商就成为信息优势方。同时,承包商不了解业主的信誉、资金能力,由于业主的道德风险有意拖欠工程款,这时承包商对业主的不利选择将给自己带来损失。因此,在这种相互对策的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都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都存在着由于不利选择而可能造成的风险,其根本原因是商业信誉,也就是存在道德风险。3.3 解决项目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市场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市场效率低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其加以控制,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3.3.1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的获取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克服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为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市场的负效用,可以通过大量获取市场信号来平衡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为获得高质量的信息,还应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建设以数据共享为目的的集成数据环境。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数据标准,建立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与集成化。通过信息手段的建设,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证各行为主体决策的正确进行。3.3.2 设计合理的契约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实质上是订立契约的行为。为了确保交易前后双方的利益均衡,设计一种合理的契约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刺激一致性的信息机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一致。业主为了使承包商在其不能观察的行为中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设计一种既能达到业主目的,承包商又愿意接受的契约。设计满足以下两个约束条件的激励合同,第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又叫参与约束,也就是说要使承包商有积极性参与进来。第二个约束条件是激励相约约束,也就是说,要使承包商有积极性按照业主的希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3.3.3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随着现代市场的日趋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强化,从信息分析的角度,将政府纳入建筑市场作为实体,体现了政府通过相关信息调控业主和承包商的交易行为的作用。政府对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引导项目管理正常发展,解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过程中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培养和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制轨道。3.3.4 加强诚信建设 诚信,是指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可靠性、社会责任感和可信任程度。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及个人商业信用状况,以及整个社会经济信用关系的信赖、认可程度,是衡量某个国家、地区或经济组织的经济环境和运行状况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在建筑市场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业主和承包商均应树立诚信意识,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加强相互沟通,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只有加强诚信建设,才能够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相互认可的经济关系,才能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3.3.5 培育公正、规范的中介机构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第三方即监理人员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理人员具有专业上的优势,他们以自身信誉为保证,以信息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是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培育公正、规范的中介行业,建立起能使信息达到对称的机制。由行业协会建立“游戏规则”,对信息的披露做出系列的、明确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约定,增加信息透明度,使中介行业成为信息流中心,“公正、公平和诚信”的平台。3.3.6 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项目风险的重要一点就是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预警。项目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各风险因素对项目影响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则是按项目风险因素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经验性目标参数,经目标值与观测值相比较来决定项目风险程度的事前控制。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快速发现关键风险因素,将这些关键因素作为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点并及时进行预警,达到提前控制、预先管理的目的。参考文献:[1] Akerlof.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0,84:488-500.[2] Spence.MarketSignaling:TheInformationalStructureofJobMarketsandRelatedPhenomena〔D〕.Ph.D.thesis,Har vardUniversityPress,1972.[3] Spence.JobMarketSignaling〔J〕.QuarterlyJournalofEco nomics,1973,87:355-374.[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 姚红.从信息不对称谈外经公司境外项目管理〔J〕.对外经贸财会,2003,(8):36[6] 张德群,关柯.建筑业信息模型及信息不对称分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8):93-94.[7] 刘洁,赵澄谋,姬鹏宏.武器装备采办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5):394-396.[8] 陈渤.信息不对称与建设项目管理———从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起〔J〕.中国投资,2001,(12):78.[9] 李建华,郭晓玲.信息不对称与房地产市场效率〔J〕.经济与管理,2003,(2):59-60.[10] 蔡宁,蒋景楠.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3,(1):19-21.[11] 盛芳.论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经济〔J〕.现代情报,2003,(1):15-17.[12] 刘向荣.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意义———对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介〔J〕.新疆社科论坛,2002,(1):47-49.[13] 张天森,李元生.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J〕.建筑经济,2002,(9):11-13.[14] 李玉宝,于蕾.建筑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4):87-88.[15] 沙凯逊,宋涛,赵锦锴,等.从非对称信息看建筑市场的整顿和规范〔J〕.建筑经济,2004,(1):82-85.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2023-07-03 21:05:511
高校教师用户文献信息和服务需求调查分析_马斯诺7个层次的需求图
通过对教师用户文献信息和服务需求的调查,为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层次提供了可靠依据;文章对用户结构和需求的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对用户需求的策略,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建设性意见。高校图书馆 教师用户调查 文献服务 了解用户结构和用户需求,才能更好地调整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优化图书馆资源结构、改进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功能。本次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用户中展开,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1)用户结构;(2)用户文献信息需求;(3)用户信息服务需求。调查时间为2009年10-12月;调查对象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各系专任教师。共发放表格309份,回收280份,回收率90.6%,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96.3%。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具体分析,调查能客观的反映现阶段普通高校教师用户文献信息和服务需求的特点和规律。 一、教师用户结构特点 本次调查中将英语、语文、心理、管理、政治、体育等专业统称为文科,将物理、化学、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统称为理科。 用户结构有如下特点:(1)教师用户的学历层次较高,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2)教师用户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及高层次性的特点;(3)教师用户的文理结构较合理,对各学科文献信息的需求几乎相当。教师用户结构特点要求图书馆在图书、期刊和数字资源的订购方面考虑到教师用户专业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考虑到各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教师用户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 1.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随着交叉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教师信息需求正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与过去单一的信息需求相比,信息咨询所涉及的范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教师用户不仅需要大量的印刷型中外文信息资源,还需要各种缩微型、视听型、单行版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不仅需要公开发行的书刊,还需要非公开出版发行的内部资料、政府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在内的“灰色文献”;不仅需要实用性的技术信息,教师用户也迫切希望获得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政治、经济、教育、医疗、金融、文化、体育、旅游、娱乐等全方位的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准确广泛的知识信息。 2.信息需求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渗透到知识的各个领域,引发科学创新、知识老化加剧,科学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技术应用周期缩短,高校信息用户的需求频率必然加快,56.2%的教师用户在利用图书馆检索信息时,选择最在乎的是信息资源的时效性,50.5%的教师用户反映很难快速检索到所需的准确文献,95.6%的教师用户提出图书馆应尽快提高网络资源检索的查准率,希望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可以解决问题的信息。 3.信息需求的个性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用户可直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因此用户已不在满足一般性的信息咨询服务。教师用户的信息需求形式上趋于定向、内容上趋于专深,成明显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这就需要专业的咨询人员跟踪其信息需求,将分散的、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各种信息加以集中组织,并进行加工整理和二次开发,从中提炼出有针对性的信息,以快捷和便利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从而满足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也使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用。 4.信息需求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高校教师是从事教学科研和高科技领域研究的专业技术用户,他们既要通过图书馆了解学科本身的发展变化动态,又需要了解和掌握所承担的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86%的教师用户迫切希望图书馆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的知识信息保障,以满足其专业性系统性的信息需求。 三、教师用户对信息服务需求的特点 1.多形式服务的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图书馆用户不必到馆就能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基于资源载体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教师用户对图书馆服务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要求。用户希望图书馆在提供传统的外借、馆内阅览、信息检索、代查代检等服务基础上,提供联机检索、全文传递、信息推送、FAQ、定制服务、学科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等形式的服务。 2.高时效服务的需求。科学研究本身对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就有很高的要求。70%的教师用户认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更新滞后、网页维护不及时、网络不稳定等。因此图书馆必须对管理工作和服务模式加以改进,以满足用户的时效需求。 3.信息检索方便性的需求。教师用户在利用信息资源时,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才能找到相关的资料,既费时又费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将分散的、大量的、不同形式、杂乱无序的专门信息,经过有效的序化组织后,形成本领域或相关领域,可有效利用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用户只需通过一个节点进入系统,就能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中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的各种相关信息。 4.信息检索自助性的需求。网络环境的实时交互性特点,极大地刺激着用户的自助性。独立地直接进入信息系统,直接倾听同行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意见,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换,是快捷地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最好的信息服务人员就是自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信息需求由依赖服务转向自我服务的特点,要求检索方式简单、易操作,能够自助完成,避免过多的专业性检索。 5.信息检索技能培训的需求。网络环境下,由于用户缺乏信息检索语言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检索工具的技能,不能利用信息检索语言的原理正确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不会根据信息需求编制正确的检索策略,不能正确利用检索工具,导致图书馆许多资源利用率低,因此65%的教师用户希望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的讲座,41%的教师用户希望通过讲课加实习的方式重点得到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的使用培训,也有不少用户希望图书馆印制各种指南的小册子和网上培训课件自学。 四、图书馆教师用户信息和服务需求的应对策略 1.建设多元化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是社会知识资源的中心,应涵盖各种形态、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在数字网络时代,图书馆同样担负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大力建设数字文献资源的同时,传统的馆藏文献与现代的实体文献仍然是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点。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必须在标准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及组织方法下构建,以确保网络信息的有序程度与共享性。同时,要提高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网络信息检索的准确率和利用率,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机访问、远程登录等资源共享方式能方便实现,图书馆不必追求独立完善的馆藏体系,而应在全国或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建体系中承担具有本地区本馆特色的馆藏数据库,供资源建设体系中的成员用户共享。 2.建设特色数据库。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利用网络上的公共信息资源为用户服务,还要将自身的信息数据传送上网络,让成员用户利用,争取成为网络资源的重要分支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网络上的重要节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策划选题、设计开发、采集建库、推广应用等各方面的工作。特色数据的建设要充分融入资源共享和资源保障体系,要充分考虑特色,有特色才有应用价值,才能在资源保障体系中有共享的价值,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制作技术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其通用性,并注意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建立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必须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有限的实体馆藏和无线的网络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坚实基础。而且网络环境下,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服务形式的灵活性,网络信息资源的繁杂性,使用户获取特定信息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图书馆就要利用现成的搜索工具,把网上与某一或某些学科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原则,用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建立实用与本校师生需求的学科导航系统,能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查询,能提高用户网上查询效率,既节省时间又减少费用,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4.培养读者信息素质。信息素质通常是指用户在需要时能够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高的用户,具备了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资本,熟悉各种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查询、获取能力,能较好的利用工具和手段,对以获取信息进行组织、分析、加工,推动自己的各项教学和科研。图书馆要针对用户不同的信息素质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使用户具备信息检索语言的基本知识,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工具、能根据信息需求编制正确的检索策略并充分利用网络“人机对话”的有利条件及时修正检索策略,能迅速掌握信息查询工具和获取渠道,逐步提高用户群的信息意识。 5.建立“平台-自助”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使信息资源利用的难度加大。信息用户的多元化,向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自助式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解决服务难题的重要手段。在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上,对各种资源实现兼容、连接,通过系统实现内容揭示与引导,同时又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下,实现开放式信息交流、加工、研究,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信息在统一应用平台上的一站式集成利用。在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上,如果用户对服务平台比较了解,且能自行解决问题,则通过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来实现自助服务,如网络查询、网上预约、网上续借、网上挂失等。 6.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图书馆为个人用户提供获取图书馆资源以及图书馆资源以外的各种相关要素的总和。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应根据用户提出的信息需求,在对用户个性和信息使用习惯分析的基础上,主动为用户设计并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能根据用户兴趣及时主动地推荐用户需要且还没有获得的信息,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推荐内容。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信息和再生信息的基地,其信息服务工作应从被动的信息服务转为主动的高水平深层次服务,应依靠现有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灵活的服务方式,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定问题,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分析、解决不同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将从根本上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对用户的贡献力度。 7.开展信息跟踪及信息推送服务。采用智能信息代理技术,建立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根据用户的信息请求,主动在网上搜索出符合用户信息需求的主题信息,纳入自身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并不断更新,使其有序化;然后按照每个用户的特定需求,自动将有关信息推送到用户主机上,或用电子邮件通知用户,并提供新信息所在的网址,比如浙江大学就利用Uncover Reveal的最新信息跟踪与文献传递服务为全校博士点和重点学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8.构建信息服务集成系统。信息集成服务应是指在现代数字网络环境下,以现代信息集成理论和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服务要素进行集成与动态整合并构建优势互补的集成化服务体系,使用户在最少的时间里通过最小的成本利用到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服务理念和模式。这种集成服务理念和模式能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不仅强调服务要素的集成,更强调服务内容与功能的集成和一站式服务目标的实现。一个完整的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不仅要信息资源集成、信息技术集成、信息服务集成,还要人员集成、网络集成等多方面的综合。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跨库集成检索系统和清华同方的异构统一检索平台(Uniform Search Platform,USP)、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中国农业科技文献与信息服务平台(NAIS)等都已成功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信息集成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小梅.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与学科馆员制度[J].图书馆学研究,2006,(7). [2]王红玲,张齐增,林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2). [3]汪琼.2000-2005年国内图书馆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6,(5). [4]陈力.论图书馆的多元化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5]陈伟,汪琼.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方式的现实与思考[J].情报杂志,2004,(4). [6]李鸿雁.民族地方高校科研立项特色与用户科研信息需求的满足[J].图书情报工作,2007,(8). [7]张晓林.基于Web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 [8]周永红.信息集成服务的含义、发展与主要类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2023-07-03 21:05:581
朱庆华的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朱庆华,晏尔伽,黄奇.2008.小世界理论研究进展——基于SCI-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08(11):28~31,27 Erjia Yan,Qinghua Zhu.2008.Hyperlink analysis for government websites of Chinese provincial capitals[J].Scientometrics.2008,76(2):315~326 魏建良,朱庆华.2008.服务科学理论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6):15~21 张银犬,朱庆华.2008.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8(3):18~21 张文秀,朱庆华.2008.泛在网络下的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8(3): 23~26 张文秀,朱庆华.2008.基于本体的信息分析研究——以软件缺陷信息管理为例[J].情报杂志.2008(3):43~45 魏建良,朱庆华.2008.服务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科技论坛.2008(1):97~101 李亮,朱庆华.2008.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49~555 徐媛媛,朱庆华.2008.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84~188 朱庆华,李亮.2008.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79~183,174 朱庆华,等.2007.中文政府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67~70 魏建良,朱庆华.2007.服务科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J].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11,539~544 朱庆华,杜佳.2007.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情报学报.2007,26(5):684~690 李保珍,朱庆华,周献中.2007.网格化信息主体的自组织竞争机制探讨[J].计算机仿真.2007,24(7):125~129 朱庆华,杜佳.2007.国内外政府网站评价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07(7):31~39 Baozhen Li,Qinghua Zhu.2007.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Mobile Internet.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VolumeV: WiCOM Management Track: Service Management.Sept 21-25, 2007, Shanghai, China.3849~3851 Qinghua Zhu,Jia Du,Xiaojing Han.2007.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s for Chinese e-Government Websites..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VolumeV: WiCOM Management Track: Service Management, Sept 21-25, 2007, Shanghai, China.3783~3787 Qinghua Zhu,Wenxiu Zhang,Yan Zhang..2007.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s for Chinese e-Business Websites..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a Global World:The Six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May 26-27,2007,Wuhan. Alfred University Press,2007,1261~1267 李保珍,朱庆华,周献中.2007.隐性知识形成的主体相对性模式识别[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92~96 侯立宏,朱庆华.2006.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06,25(5):523~530 朱庆华,李亮.2006.生物信息学——我们能做什么[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50~152,226 覃小旅,朱庆华.2005.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信息导报.2005(5):46~49 朱庆华.2005.元数据在教育资源发现中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2):71~74,100 朱庆华,杜佳.2004.信息构建在网站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4(6):13~16 朱庆华,陈刚.2003.我国高校专利信息分析研究——时序分析[J].情报科学.2003(9):903~908,921 朱庆华,刘伟.2003.我国高校专利信息分析研究——空间分析[J].情报科学.2003(6):600~604 朱庆华,颜祥林.2001.美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1,45(10):31~33 朱庆华,颜祥林.2001.信息公开制度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5):324~327 朱庆华.2001.日本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政策及其启示[J].情报杂志.2001(7):91~92 颜祥林,朱庆华.2001.《证券法》与信息公开制度[J].情报科学.2001(1):4~8 朱庆华.2000.90年代的日本数据库产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6):69 ~72 Jianliang Wei,Jianhua Chen,Qinghua Zhu.Towards the Success of SSME Education[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5, (1):343~3472023-07-03 21:06:041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1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ASP.NET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Bustamants.Secure your ASP.NET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ASP.NET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ASP.NET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Libert.Programming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ASP.NET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周佩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2]刘炳文等.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数据库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13]李光明.Visual Basic 6.0 编程实例大制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4]王兴晶,赵万军等.Visual Basic 软件项目开发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5]陈艳峰,高文姬等.Visual basic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红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7]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张红军,王红.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高级应用与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2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刁仁宏.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 [15]张莉,王强.SQL Server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16]郭瑞军,李杰,初晓璐. ASP.NET 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西安:电子工业出 版社出版,2003. [17]宋昕.ASP.NET 网络开发技术实用教程入门与提高[J].情报杂志,2005,(7). [18]顼宇峰.ASP.NET+SQL Server 典型网站建设案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3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4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IEEE802.11n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IEEE802.11n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5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6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ASP.NET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Bustamants.Secure your ASP.NET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ASP.NET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ASP.NET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Libert.Programming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ASP.NET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023-07-03 21:06:451
郑建明的发表论文
[1]基于社会事业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及其发展模式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2,10:35-40[2]平等、自由、共享的图书馆权利时代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4:122-125[3]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1:41-46[4]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及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2:90-98[5]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始环境及政策动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18-21+45[6]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技术现代化政策思路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05:32-38[7]基于历史分析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09,03:21-24[8]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05:39-42[9]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合作与资源共享[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02:8-12[10]超越传统:信息构建与图书馆服务再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5:40-43+51[11]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05:6-9+26[12]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理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03:34-37+43[13]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硬件设施测度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01:52-55[14]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学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04:6-11[15]动摇根基的变革:准市场、竞争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02:10-14[1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调查方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06:55-57[17]论网络信息生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3:28-30+34[18]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5:56-59[19]信息测度方法模型分析[J].情报学报,2000,06:546-552[20]分布式管理与图书馆管理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06:23-26+90[21]大陆、台湾信息产业交流、合作现状论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03:64-67[22]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述评[J].台湾研究,1997,01:47-52[23]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3):331~[24]关于信息经济测度与信息化测度的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7):73~[25]LISA中参考咨询文献的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54~[26]张少锋 郑建明.社会信息化测度体系中的教育相关指标[J].图书馆杂志,2006,25(7):10~[27]陈雅 陆宝益 郑建明.论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信息精选[J].情报科学,2006,24(11):1662~[28]万里鹏 郑建明.社会信息化测度逻辑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8):1131~[29]陆宝益 郑建明 陈雅.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评价中的用户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61~[30]陈小磊 郑建明 万里鹏.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6,(5):65~[31]张少锋 郑建明.西方信息咨询研究热点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6,(3):59~[32]李桂贞 郑建明.知识组织的方式方法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06,(2):7~[33]郑建明 万里鹏 陈雅.动摇根基的变革:准市场、竞争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2):10~[34]陈雅 郑建明.基于科学交流的网络文献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5,23(10):1516~[35]王园 郑建明.西方十八世纪文献的目录学研究[J].图书馆,2005,(3):54~[36]郑建明 陈雅 万里鹏.知识图书馆理念及其在事业发展中的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1):60~[37]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356~[38]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情报科学,2004,22(2):143~[39]郑建明 万里鹏.信息化进程中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4,(4):3~[40]万里鹏 郑建明.工具库:对传统工具书的解构[J].图书馆杂志,2003,22(2):20~[41]肖红 万里鹏 郑建明.中国书业供应链的分析和启示[J].中国出版,2003,(11):51~[42]陈雅 万里鹏 郑建明.知识图书馆:信息化进程中大学图书馆的拓展方向[J].图书馆学研究,2003,(9):3[43]陈雅 郑建明.知识图书馆论[J].图书与情报,2003,(5):15~2023-07-03 21:06:571
情报学的历史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它们的情报活动、情报工作和情报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活动主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C.E.香农的“信息论”、N.维纳的“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分别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情报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孕育与形成阶段(40年代中至40年代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使情报学有了诞生的社会需求和基础。以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为主的一些国家积累了大量需要处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大增加;计算机问世并被利用于文献加工领域;新的学术思想活跃以及新的学科不断诞生。这些因素成了孕育与形成情报学的强大力量。情报学最初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V.布什和S.C.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于1945年发表了“诚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文献缩微品的设想;后者于1948年发表了“文献工作内容的改进和扩展”一文,强调了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文献工作到20世纪40年代所面临的必须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结合铸成了文献工作向情报学的历史性转移。这一时期,情报学发展的最重要国际活动是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了国际科学情报会议。 在这一阶段情报学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体系和内容:情报组织,情报贮存与检索设备,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美国人M.陶伯、C.N.莫尔斯、A.肯特、H.P.卢恩等人相继研究出单元词索引、叙词索引、组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原理或装置,给情报检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布拉德福和B.C.维克里于50年代前后分别对文献分布理论、R.A.费尔桑对分类检索理论、C.W.克莱弗登对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问题分别作了研究。1957年是这一阶段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美国科学家C.柴瑞宣布在美国把各种各样的交流研究与活动统一于情报学。同年,在美国,情报手工检索开始越来越多地转为计算机检索系统。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性质自此开始越来越有力地显露出来。中国情报学起步稍晚,始于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科学情报研究所,标志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始。1957年出版了《科学情报工作 》杂志( 后改名“科技情报工作”) 介绍国内外情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引起学者们探讨情报工作理论的兴趣,是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开端。1958年,该所归国家科委领导,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既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又面向全国各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及厂矿企业。同年,丁柯等人为了整理情报资料的需要,研究、引进并编译了国际十进分类法,这是情报部门研究情报理论的早期活动。1958年召开了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的“广、快、精、准”指导方针。1958年中国已开始出现情报述评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情报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于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技情报大学,后并入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情报专业。发展与壮大阶段(60~70年代中期)就国外先进工业化社会而言,情报学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独立学科。它的研究对象、 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统与网络实体、 同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程度都变得更为广泛、严格和复杂。1979年由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和苏联6国情报学家所举行的亚特兰大“情报科学研究计划圆桌会议”称这一阶段为情报学的实用研究阶段,重点在于发展适用性情报技术,支持国家情报系统的建立,支持和加强专业化情报服务系统,解决情报用户与情报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问题。例如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建立了计算机化的RECON情报检索系统。1964 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建成了MEDLARS 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并于1971 年将该系统联机化。1972年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1976年书目检索服务社(BRS) 的联机检索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它们在用户与数据库之间架设桥梁,促使联机系统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如美国的E.加菲尔德发明引文索引并于1961年试编成了《科学引文索引》。D. S.普赖斯侧重从历史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科学情报,于1961、1963年分别出版了《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与《小科学、大科学》两书,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作了奠基性工作,并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米哈依洛夫等人于1965、1968、1976年分别出版了《科学情报原理》、《情报学基础》、《科学交流与情报学》3本书,大大丰富了情报学理论。1970年美国T.萨拉塞维克编出了《情报科学导论》,用文集形式系统介绍了美英学者对于情报交流与情报技术的一些观点。G.索尔顿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了用加权词方法的自动标引方案试验。上述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情报学在60~70年代已进入了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它是以情报技术的发展与联机情报系统的建立为特征的。在西方国家的情报学发展和壮大的这一时期,中国的情报学只在60年代初期经历了短暂的发展。1962年袁翰青与曹昌等10多位学者编写了“科技情报工作讲义”,为创立中国的情报学理论作了可贵的尝试。60年代初期有关文摘的大讨论和分类法还是主题法的大讨论,经过争鸣,肯定了自编文摘的方向,加深了对两种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的认识,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同期,还建立健全了中国情报刊物体系,提出了3大类,9小类的理论。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了情报方法研究室,购置了布尔检索机,进行机械检索与计算机自动翻译等的试验与研究。这是中国有计划地研究情报学的开始。在情报交流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情报网站,通过召集会议,出版刊物,举办培训班等开展情报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起到发达国家情报系统的作用。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1966年至70年代初,中国情报学研究陷于停顿。提高与充实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情报学重点面向国家和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及网络的“设计与开发”,情报学基础理论,情报学与信息化社会。 在基础理论方面,英国B.C.布鲁克斯发表了《情报科学基础》连载论文,提出情报学要研究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观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情报科学技术处制订了加强情报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情报技术与系统的计划。肯特开始研究情报传递的经济学。F.W.兰开斯特“无纸社会”的观点,F.马克卢普开始研究“以科学/学术交流为基础的综合数据库”,为未来的情报系统与技术提供必需的理论结构。与此同时,跨越国界的情报联机检索系统发展迅速;CD-ROM技术、光盘技术、电子出版物、电子邮政在信息存取和传播中广泛应用。情报科学面临着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到来的挑战,从而进入了全面提高与充实的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情报学也进入了繁荣的局面。1978 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成立,1982年《情报学报》创刊。到1990年底该学会共举办学术讨论会59次,收到论文4904篇。各省市区、各部委科技情报学会(分会)先后相继成立。《情报科学》、《情报学刊》、《情报理论与实践》等杂志陆续出版,使情报学研究十分活跃。1978 年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情报学方面的专业,并编出了“情报学”、“情报学概论”与“科技情报工作概论”等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材或专著,培养了不少毕业生与研究生。不少科技情报所与大专院校已设立情报学专门研究机构,它们在情报政策、情报需求、情报产业、情报教育等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情报学从一开始发展就注意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情报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1978年第一次翻译出版了西方国家的情报学图书《情报学浅说》;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合作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情报检索培训班;1984年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首先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立。已在近50个城市中配备终端110余台,检索课题已超过3万个。各级情报机构已配备大中小型计算机70余台,微型机1000多台,从事情报检索系统与数据库开发应用服务与维护的人员达4000人以上。中国科技情报系统已自建各类数据库300多个;引进国外文献数据库达到50多种,累计已提供3万余个课题的检索服务。随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在中国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已开始跟上国际情报学发展的步伐。其标志是: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研究方法开始定量化;有了近千人的研究队伍和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专著和刊物,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相应的科系或专业,培养了自己的研究生。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情报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生命力很强的交叉学科正在中国学术界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3-07-03 21:07:121
马费成教授的《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被几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引用过?
截止2010/09/01 共29次1 知识组织:情报学的逻辑起点 王应解 图书与情报 2008/032 知识相关度的计量研究 马费成 情报科学 2008/053 关于信息和熵基本性质的辨析及哲学思考 余贵华 情报科学 2009/054 相关性与情报学 张新民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015 多元表示与情报学 张新民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076 面向Deep Web的动态竞争情报智能采集策略 张玉峰 情报学报 2008/047 专利情报动态网络监测获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胡新华 情报学报 2009/028 客观知识体系中的相关性研究 裘江南 情报学报 2009/039 新世纪中国情报学发展走向的展望与思考 肖勇 情报资料工作 2007/0410 基于IA理念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乔菊英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0511 数字化时代情报学理论的研究进展 王琳 图书情报工作 2009/0212 情报学中的序性结构初探——以Web2.0下的分众分类为例 朱婷 图书情报知识 2008/0313 自组织理论框架下的Web2.0信息有序化研究 黄佳 图书情报知识 2008/0314 外部因素对维基百科序化过程的影响分析 罗志成 图书情报知识 2008/0315 基于Web2.0的信息有序结构及其测度研究 刘记 图书情报知识 2008/0316 信息的数学表示、内涵和意义解析 余贵华 情报科学 2009/0717 Web2.0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变革 王伟军 情报科学 2009/0818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结构的个性化隐式服务研究 苏志芳 情报学报 2009/0419 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Ⅰ):共词网络方法的提出 王晓光 情报学报 2009/0420 三维框架下信息流动变化的螺旋模型 高杨堰 情报杂志 2009/0921 情报学三动论探析:序化论、转化论与融合论 化柏林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122 当代情报学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重组思考 许志强 情报探索 2009/1223 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赵铁琴 情报杂志 2009/S124 基于大众标注的情报学基本原理探析 李保珍 图书情报工作 2009/2425 基于关联理论的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信息生产、标引 成颖 情报科学 2010/0126 中国情报理论30年回顾 刘念 情报资料工作 2009/0527 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Ⅱ):共词网络可视化与增长动力学 王晓光 情报学报 2010/0228 基于TAIPO模型探析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 化柏林 情报学报 2010/0329 论Web2.0的情报学原理 罗泰晔 现代情报 2008/032023-07-03 21:07:241
信息资源配置:意义、内容
企业效率、行业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率 企业经济效率、行业经济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企业经济效率与行业经济效率均指产出/ 投入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单个企业生产的有效率肯定能使整个行业是有效率的。因为,如果在某一行业内,将原来用于相对效率较低的企业(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或管理落后的企业) 的投入转移到相对效率较高的企业,可以导致全行业更多的产出,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原来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 尽管单个企业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同样,行业的有效率也并非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资源有效配置所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一定意味着行业有效和企业有效。换言之,行业有效和企业有效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3] 。 对于这三个不同层次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涵义。有些学者常常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概念混同于信息产业(行业) 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理解是十分偏狭的。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解只能是在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背景下考察其有效性。 1.3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是一种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能够自动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单个行为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一般竞争均衡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3] 。 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 生产的有效性,即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 · 各种产品比例的有效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 交换的有效性,即市场中不存在交易障碍,产品的分配与交换是充分的[4] 。 尽管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自动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中的垄断性、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都会扭曲价格信号,从而使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 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配置 2.1 信息资源 肯尼思·阿罗(K.J.Arrow) 明确指出“信息是具有经济成本的”[5] 。尽管早期的资源配置理论对“资源”的理解通常是指劳动、土地、资本这类物质资源。但当代经济学理论已经赋予资源更加宽泛的理解,将知识信息作为内在变量,与有形资源共同构成生产要素。问题是在研究信息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真实涵义是什么。 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坚持一种“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并非仅指信息内容,而应包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如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等。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信息人员,还是信息设备都只能是信息生产过程的一种“物”的投入,而不是信息本身,将信息生产和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均视为“信息资源”过于牵强。因为这样我们将面临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这些人员和设备不用于信息活动,它们还是不是信息资源? 因此,笔者认为,对信息资源的涵义的理解,不能持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信息资源只能是信息内容本身,或者说信息生产和信息活动的产出,即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2.2 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无疑应当包容在资源配置的范畴内,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意味着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配置。如果我们把信息产业(行业) 看作一个“黑箱”,信息资源配置所考虑的应当是信息产业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数量、方式和结构) 和产出(包括产出的数量、质量、形式和品种),因此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涵义即为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对信息业投入与产出的安排。但是,研究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信息行业、信息企业的运行效率来孤立地考察,因此,必须在微观层次上将信息行业、信息生产、信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纳入研究的范畴。 3 信息生产的有效性 信息生产的有效性是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条件。信息生产的有效性指不可能再找到另外一种生产方式增加一部分信息产品的产量而又不减少其他信息产品的产量。即信息生产的产出/ 投入最大化。信息生产有效性要求信息产业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即增加一种信息商品产量只能靠减少其他信息商品的产量。目前,相当多的信息机构面临着一种进退维谷的尬尴境地,一方面资源条件、装备水平亟待改进;另一方面产品的形式单调,产出数量和质量与现有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信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3.1 信息生产的主体非企业化 由于信息服务机构在传统上是作为事业性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是免费的或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工本费,根本不能也不需要补偿生产成本,因而缺乏利益驱动激励,也就失去了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的内在动机。这是造成信息机构普遍生产效率低,资源闲置的内在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可以对信息机构的营利性功能和公益性功能进行剥离,将人员、资金和信息资源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前者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设立和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利用经济杠杆调控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式,选择或淘汰企业,迫使信息企业自觉地注重费用效益分析,改进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后者则可以作为单纯的公益性服务机构运作,制订一套相应的绩效考评指标和考评制度,并以此促进其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水平。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有公益性服务功能不受影响,又可以剥离出一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利用经济利益目标,驱动其创新信息产品、拓展市场,进入一种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 信息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效果 我国的信息服务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由传统的科技情报所演化而成,这类信息机构受条块行政隶属关系的约束,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各自为政,装备水平和资源条件有很大的相似性,功能性重复现象十分显著;另一类是民营性质的小型信息中介机构,这类信息企业一般规模小,设备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差,只能生产“复制水平”的信息产品。缺乏社会分工和企业的分散化、小型化,导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低水平重复的特点,产品加工深度低、形式单一化,有些信息机构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这种状况抑制了信息业的成长与发展,只有打破原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 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和误区,实现规模经济效果,在整体上提升信息业的生产效率。 3.3 信息生产的外部性 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以不通过价格机制而直接地影响(增加或减少) 他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又不对这种影响取得收益或付出代价。由于信息具有复制成本低、易于扩散的特征,信息经常表现外部性,生产者很难监督其运行和使用过程,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大量的“搭便车者”( Free Rider) 使得信息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效益,从而导致信息生产者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取得有效的补偿,信息生产不足,信息资源配置无效。 关于外部效应的问题,庇古(A·Pigou) 曾得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又一条件,称为“黄金法则”,作为对帕累托边际条件的补充:要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就要使任一经济行为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其边际社会成本[6] 。即必须以某种方式让生产者对“负的外部效应”付出代价或从“正的外部效应”中取得效益。“市场失灵”要求必须由政府出面,通过加大信息产权的保护力度,以排斥“搭便车者”,保障信息生产者的利益,或者直接给予信息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资助来补偿其生产成本,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产出效率。 4 信息市场的有效性 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不仅用有效的方式生产,而且能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即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能够反映消费者的偏好,而且以适当的方式实现价值。当市场是完全竞争时,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边际替代最终等于其生产比例,从而保证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基本处于一种无序和无效的状态,而信息市场的无效性无疑又导致信息交换的无效性,最终导致信息资源配置的无效性。因此,只有发展和完善信息市场,才能发展信息产业,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实现帕累托有效。但是,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市场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 4.1 不完全、不对称的信息市场 价格在市场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统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但在信息市场中,价格的这种信号功能被大大削弱了,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 信息的价格一般以其效用为依据,而信息效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的偏好(主观评价) 和利用能力; · 在空间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和时间上(事前与事后) 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在交易中无法准确地把握信息的质量和效用。这就使得信息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带有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妨碍了信息交易的有效性。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办法主要有两个:1) 信息生产者通过在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商誉来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障碍;2) 由政府出面,制定严格的规制,规范信息市场的生产经营活动[7] 。 4.2 信息市场的供求矛盾 由于信息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市场机制对信息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机能明显地弱化了,需方的需求信号不能顺畅地通过市场传达到生产者,因而在信息市场上经常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方面信息产品和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另一方面买方找不到所需的信息产品,造成“有效供给不足”[8] 。这种矛盾反映出信息生产偏离了消费者的需求,产出结构比例不合理,从而造成严重的效率损失。 4.3 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市场 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信息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市场零星、分散,成交量小,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放任的状态。由于信息产品的知识含量高, 且不具有固化的形态,因而对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单靠零打碎敲的“摆摊设点”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在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 落实和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完善法规制度,规范信息市场,对不具备资质条件和违规经营的信息企业进行整改,改变信息企业“皮包公司”的形象,重建消费者的信心。 ·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借助Internet 构建网络化的信息市场,可以扩大供求双方的接触范围,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大幅度地减少信息交易的费用,提高信息市场的运行效率。 5 信息产业的资源配置 信息产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体系性产业”[9] ,为所有的产业服务,追求“体系性福利”目标, 这就意味着,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出发,信息产业不仅要谋求自身的直接经济利益,更应着眼于对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目标的贡献。 5.1 信息产业政策目标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相信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会导致资源最优配置,政府必须借助政策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讲,产业政策的总的目标就是优化该产业的资源配置,信息产业政策的目标也不例外。但在操作层面上,信息产业政策必然面临着多元化的目标,例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R &D 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规范信息市场、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是信息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往往会导致政策的不连续性,使政策的执行者感到无所适从。不稳定、不明确的政策等于没有政策。 政策的有效性要求信息产业政策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工作或基本目标,其他的政策措施应促进和确保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产出效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加速信息产业化进程,这无疑应当是现阶段我国信息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 5.2 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政府必须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调整信息产业的结构,改进信息资源的条件和信息装备水平,以保证信息产出数量、质量的提高。 5.2.1 市场结构 由于信息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引起的行政性垄断与重复建设、功能重置导致的过度竞争并存,使得信息市场处于一种割据、无序的状态, “大而全”“小而全” 的模式带来的必然是低效率。因此,必须摆脱条块束缚,按照社会化分工的要求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的信息机构进行重组,理顺体制关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构建一个公平、规范、适度竞争的统一市场。 5.2.2 产品结构 我国的信息机构普遍存在产品初级化、形式单一的问题,固守着简单的文献服务模式,仅限于提供报道、检索类的服务项目,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产品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主动的寻找客户,拓展市场,在加工深度和产品多样化上多下功夫。笔者认为, 现代信息企业应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六大序列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商情信息 面向企业提供技术、工艺、价格、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各种商情数据; ·技术产品 不仅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文献资料,还应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组织力量对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再将成型的产品技术提供给生产企业; ·信息系统 应将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工程作为信息企业的一项重要业务; ·管理咨询 包括企业诊断、项目论证、CI 策划、营销策划等; ·战略咨询 为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有偿地提供行业动态分析、市场预测、决策方案等综合性的战略研究报告; ·传统的文献服务。 5.2.3 人员结构 信息机构在传统上比较重视基础性文献工作,因而在人员配置上也以资料人员为主,而一旦作为营利性的企业进入市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人员进行调配,尤其要加强营销和开发力量,把“死资料”变成“活产品”,这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而且可以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总地说来,信息产业的改革思路可归结为:信息机构企业化、信息产品商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信息产业集团化。 6 结 束 语 由于信息资源配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涉及信息产业内部的生产效率,而且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既有微观层面的生产经营问题,又有宏观层面的政策、规制问题。因而笔者限于篇幅,无法对此展开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本文的目的仅仅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是提出一种思路和框架。 参考文献 1 周毅1 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问题探讨. 情报理论与实践,1988 , (1) :17~19 2 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十四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71~272 3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2~76 4 黄亚钧等.微观经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60~364 5 肯尼思·柯罗著,何宝玉等译.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157~176 6 李纲.市场信息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9~22 7 李纲等.风险、不确定性与信息约束1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 , (1) :19~21 8 马费成. 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24~243 9 张元生等..加速实现信息服务业“两个根本性转变”.2023-07-03 21:07:331
有没有人推荐一些 图书馆方面发表文章的 期刊杂志的信息?
目前图书情报学类的17种核心期刊,另外再推荐一下《图书与情报》。1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2 图书情报工作 中科院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3 大学图书馆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4 情报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6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7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学会等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10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等11 图书馆论坛 广东图书馆学会等12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宁夏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等14 情报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吉林工业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学会16 图书馆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17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技情报学会,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2023-07-03 21:07:411
陈艳红的学术论文及其相关著作
论文[1]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档案形成规律研究综述,档案学研究2005(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5年第6期全文收录;[2]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档案学通讯2005(6);[3]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档案学通讯2005(3);[4]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中外档案职业比较研究——以职业主体为视角,档案学通讯2007(6);[5]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建构背景与策略,档案学通讯2008(4);[6]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试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与发达国家之比较,档案学通讯2009(3);[7]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基于区域层面的比较,档案学研究2009(5);[8]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30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述评,档案学研究2010(2);[9]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基于信息获取权利视角的信息公平研究综述,档案学通讯2010(4);[10] CSSCI源刊:独著,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05(2);[11] CSSCI源刊:独著,基于信息素质差异性视角的数字鸿沟成因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12] CSSCI源刊:第一作者,试论公共档案馆在促进信息公平中的作用及对策,情报杂志2008(2);[13] CSSCI源刊:第二作者,网络语言分化与数字鸿沟问题,图书与情报2008(6);[14] CSSCI源刊:第二作者,从网站角度探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情报资料工作2009(2);[15] CSSCI源刊:独著,国外二级鸿沟研究综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6] CSSCI源刊:第二作者,知识创新信息保障服务与数字鸿沟的消除,情报杂志2008(4);[17] 人大复印资料:独著,档案形成规律研究综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5年第6期全文收录;[18] 人大复印资料:独著,基于信息素质差异性视角的数字鸿沟成因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年第2期全文收录;[19] 核心期刊:独著,数字鸿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2005(4);[20] 核心期刊:第二作者,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的构建,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9);[21] 文集论文:试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以省级政府网站建设为例,独著,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22] 获奖论文:独著,中外档案职业比较研究——以职业主体为视角,2008年先后获省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优秀成果学术论文类二等奖。相关著作[1] 独著: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基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荣获湖南省第十一届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和湘潭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2] 参著:中国档案职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成果),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出版;[3] 参著: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2023-07-03 21:07:531
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哪些?图书馆著名著作都有哪些啊?
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等。1、《中国图书馆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2、《图书情报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等。《图书馆学导论》是2003年8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良芝。本书是一部关于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学的概述性著作。它将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和交流确定为图书馆职业的基本社会分工,将知识与信息组织整理的技术、理论,以及通过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传递的原理确定为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出发点,以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现实为背景,概述了图书馆职业进行知识与信息组织整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类型图书馆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基本途径、图书馆职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图书馆职业的哲学基础。扩展资料:图书情报工作的办刊历史: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创刊。1961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1967-1974年,因“文革”停刊。1975年,复刊并更名《图书馆工作》。1979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1980年,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月刊发行。2009年,改为半月刊发行。2014年,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为学术期刊。2016年5月,《图书情报工作》第十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徐州召开。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2023-07-03 21:08:112
作为企业负责人怎样管理自己的企业
追随人才管理的最佳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全球顶尖企业正寻求一套与公司战略、与 文化 相一致的原则。我把整理好的企业负责人怎样管理自己的企业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怎样管理好企业 一个企业要想管理好,必须做到以下10点: 一、先生存后发展 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面临的两个问题,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中国有句俗话叫“胜者为王”,对于企业来说不如把它改为“剩者为王”更好,生存与发展二件事中,企业首先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只有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如果生存都出现问题,何来发展。因此企业在分配资源时,含各项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首先应用来确保企业生存所需要,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再来考虑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切莫本末倒置,动摇企业的生存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以创造品牌或增加影响为主要目标 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价值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永恒主题和永远目标,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可能很多,每个企业所适用的途径也可能不尽相同,综合起来看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局限于企业品牌的创造和短期的市场、社会的影响,虽然它们也是价值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但决不是全部。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市场发展历史,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充分认清自已的真正目标,片面地追求短期的效益、追求短期的品牌影响力或社会地位,不顾财力限制、不考虑投入产出,无节制地进行品牌宣传、社会影响力的营造,没有摆正目标,使整个企业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历史所淘汰,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如我们熟知的当年标王秦池酒 广告 一阵倒下了、太阳神也不行了、u201eu201e。 三、不做无承担能力的投资。 大家都知道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 企业管理 ,但如果细去分析一些破产企业为什么会走到破产的地步,很多企业并不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失败,更多的破产企业是因为投资的不慎而失败,一些企业或因为追求高额利润,或主要领导者一时的高兴,在没有认真分析企业资源、能力的情况下,随意投资,导至现金流量失衡,盲目投资往往是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有些虽然在投资前作了一些计划,也知道可能会出现投资风险,但缺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 措施 ,到关键时候断了炊,束手无策,无力完成项目,最后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投资对每家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投资可能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同样投资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投资应当“往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把困难想得多一些,不做无承担能力的投资。 四、随时都要准备缩减成本 作为企业来说能扩大产品、服务的市场价值当然求之不得,但是要扩大自身产品、服务价值的主动权往往是在客户的手里,企业要增加价值可能要付出相当成本,付出成本后,是否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还存在着较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要取得足的利润,除了扩大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途径外,还可以通过缩减其成本来实现,缩减成本的主动权永远握在企业自己手中,企业随时都要准备缩减其产品、服务的成本,无论在发展顺境还是逆境时都得时刻注重缩减成本与费用,因此,企业应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成本降低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把企业生存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已的控制之中。 五、力求做专业,不盲求做全业。 我国企业很容易在织布时,因某一段时间觉得做服装更赚钱而涉足服装业,某一段时间觉得棉花难购又涉足 种植 业,在某段时觉得做服装不如卖服装来钱容易而涉足零售业,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做出个多元化企业,做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但在种植、织布、服装、零售的整个产业链中,没有一个是你做精、做强的,这样做到不如将其中的一个做精做强,其实企业仅追求大并不一定能抗击市场经济风浪,只有做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自由傲游 ,你只要做精做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将某一方面做到世界最强,你有发言权、定价权,还怕没有企业为你服务吗? 六、在产业链选择上不一定做利润最高的,永远应做自己特长的 每一个产业都有自身的产业链,在每类产品产业链中不同的区域可能其增加值不同,产业链增值中存在着微笑曲线,一般来说科研、服务是这个微笑曲线的高端,元件制造、销售是这个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段,组装是这个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端,每家企业都希望自已企业能处在产业链增加值较大区域,但应看到不是每家企业都有做高端的条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做自已特长的东西,把自己的特长做出来就好,不应脱离自身条件去盲目追求自身能力限制的所谓产业链高端。如在彩电业的产业链中,设计与生产屏和芯片、电视 修理 增值较多,电器元件、电视销售增值次之,组装电视机增值最少,企业该做那一段,应好好评估一下自身条件,选择自己最有特长的去做。 七、时刻注意企业的现金流。 读过《破产法》的人都知道,《破产法》定义企业破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不能按期支付到期债务”,《法》中就没有提到企业有无财务利润这回事。到期债务需要现金来支付,而不是所谓的财务利润或其他,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现金流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企业利润,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时刻注重对企业现金流的管理,将现金流管理放到利润管理同样的高度。 八、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们说企业竟争根本是人才的竟争,那人才竟争的根本是什么?根据生物学广泛的统计信息,人的智商其实相差无几,真正的超智商和低智商人都不多,95%以上的人的智商都在同一水平,经过企业的左挑右选,低智商人想要进入企业难度就更大。既然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为何会出现管理好的企业团队与管理差的团队呢,或者说同一个企业换个人来管理,结果差异巨大呢?根本上就出在人的积极性上,企业应当善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人人都有工作激情,绝大部分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包括先进技术应用、先进工具应用、创新发明、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这些都不在话下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企业竟争的根本之所在。 九、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宣传船大可抗风浪,企业都想做大做强,这本是无可厚非。然而做大做强需一点一点积聚才行,企业发展是要序顺前进,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有在前面工作做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有个别企业能力超强,能一次跳几步,其实在跳几步之前他已积聚了足够能量,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它必须经过一定积聚,有些是积聚了丰厚资金,有些是积聚超强的整合管理能力,有些是市场 渠道 广,有些是有独特的技术等等,不管是什么,总是有一个过程,并有一定的特长,而且这些特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要想飞跃发展,难。 十、重视创新、鼓励创新 无论你的企业是在成熟产业还是在飞速发展新型产业,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这里所说的创新并不一定是要有发明、创造,任何有利于企业改善产品品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管理效率的都是创新,员工有很多小的改进与改造,如果没有去及时发现并予以肯定,不但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可能还会错伤改造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创新的管理制度,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并肯定那些有创新员工,并予以适当奖励,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种创新文化。 企业管理中怎样做好人才的管理 [摘 要]当今时代,企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生存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要获得企业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中的健康生长,就必须依靠企业人才的力量,实现人才的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企业面临转型的同时,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也呈现出了极大程度的落后,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迫切地需要一定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企业实施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谈论了提升企业人才管理效率的相关措施,希望对于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企业, 人才管理, 问题, 管理措施 现在社会是知识和人才的天下,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加强对于人才的管理,实现人才对于企业生存的带动,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当今时代,人才管理的大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对于人才实施管理的陈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管理的需求,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不断地出现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当前时期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谈论了企业实施有效的人才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达到对于人才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的提升。 一、企业当前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人才是企业在当今时期的严酷竞争中获得健康发展的必要助力,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然而就目前而言,企业旧有的人才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人才管理要求,企业的人才管理现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努力探寻新的 方法 实现对于人才的良好管理。本文接下来就简单分析一下企业对于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企业实施的对于人才的管理工作缺陷呈现在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工作中,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普遍存在着一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当今时期,社会人才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而且企业的各项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专业需要。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依然囿于专业的限制,或者是人才表面素质的勘查,这就使得企业招聘到的人才严重的缺乏对于工作的针对性,人才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实施的障碍。 再者,企业当前的人才管理弊端还存在于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不能达到企业人才之间有效的合作与竞争。当今时期,企业大都健全了人力资源部门,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还仅限于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招聘、工作记录、假期调整、奖惩金发放等比较死板的工作,这些工作严重的缺乏特色。工作人员在出现问题时得不到鼓励及关心,而且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竞争状况也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企业领导及 人力资源管理 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着极大程度的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这就使得企业人才作用的发挥严重地受到了阻碍。 二、企业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相关对策 当今时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必须应对时代的需求,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分一部分转移到对于人才的管理工作上来,对企业人才实施有效的管理,以推动人才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谈论一下企业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对策: 1.构建合理高效的招聘机制 企业对人才实施良好的管理,必须依赖于一种良好的人才招聘机制,通过招聘工作的良好运行,实现对于本企业各个岗位人员的良好选择。首先,企业领导要对本企业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本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各项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且在整体方面了解到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制定出一套系统的人才招聘方案,严格地落实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在企业招聘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再者,企业还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专业招聘团队,实现招聘团队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并且在团队实施招聘工作前对招聘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个团队首先要有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再者还要有需要招聘工作人员的部门的专业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找到适合各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企业在招聘这一个环节实现了对于人才的控制,就对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完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工作 企业对人才实施高效的管理,就必须充分地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内部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以实现对于人才的良好管理。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切实地使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进行管理的作用。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规范化管理,选择具有过硬知识和素质以及 创新思维 能力的人员加入到这个部门,充分调动这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活力。再者,企业必须充分尊重企业人才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企业人才提供进步的途径,使企业人才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达到对于自身的提升,从而实现企业每一个员工对于企业建设工作的力量的贡献。比如,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将企业的人才全部纳入这个平台中,并按照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不同喜好等依据对人才进行归类,实现人才分类的交叉,使企业员工达到对于其他人才的体谅及关心。此外,企业还要定期组织不同人才进行交流和学习,还可以针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其工作表现突出时,对其进行合适的奖励。 三、结语 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环境的变革,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迎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加强对于人才的管理力度已经成为整个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当今时期,企业必须应对时代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努力的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对于人才管理方式的改革,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对人才进行管理,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竞争的坚实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菁,刘长滨,刘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管理制度论析[J].生产力研究,2009(10) [2]翟婧婷.论“能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 财经 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1) [3]王玉梅.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演化过程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6) [4]姚英俊.新形势下项目部人才管理的探索与实施[J].民营科技,2011(05)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企业负责人怎样管理自己的企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23-07-03 21:08:271
课程从哪些方面优化
一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课程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1、全面总结自己或前人多年的工作经验 2、不耻下问,多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交流 3、请教专业达人,了解前沿科技4、遇事多独立思考、多推敲 5、发散思维,不受禁锢 二 课程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根据来培训要求提前做源准备,确保自己全部理解培训内容的前提下设计课程以及备课;多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能里,学会用肢体语言去丰富自己的培训课堂;平时多看一些跟培训有关的书籍、周刊、教学软件以及论文;多和受训者交流,在了解受训者想法的同时,多方面看待问题;学会严格要求利用时间来掌控课堂的进度;培训课结束后检测做客观的培训评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机会的同时多参加一些别的培训师的课程。 三 中国文化史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中国文化史是一门比较全面、系统反映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础课。它揭回示中国传统文化产答生的背景、特点与意义,纵向再现数千年中国灿烂文化的轨迹与辉煌成就,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多领域,辐射面较广,含金量较高。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史,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比较集中地、系统地领略到有关中国优秀文化的全方位教育,同时还可以拓宽文化知识视野,为个人在以后特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备的文化修养及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发展的流变和演进的脉络,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了解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基础和基本概念,了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动态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宏阔视野,掌握最基本的中国文化史知识,增强辨别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四 课程可从哪些方面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解读教材,活用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策略。在着力寻求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同时,要积极扩展、延伸知识,积极诱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生成的创新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 学习了沟通法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一、学习方法很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以下列举四种学习方法仅供参考: 1、目标学习法 明确学习目标是目标学习法的先决条件。目标学习法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形成自我测验、自我矫正,自我补救的自我约束习惯。对应教学目标编制形成性检测题,对自己进行检测,并及时地反馈评价,及时矫正和补救。 2、问题学习法 带着问题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也是发现学习的必要条件。问题学习法要求看书前,首先去看一下课文后的思考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同时,还要求在预习时去寻找问题,以便在听课时在老师讲解该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在练习时努力地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不要被问题吓倒,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3、矛盾学习法 矛盾学习法法的最大优点在于: (1)对比记忆可以减轻我们记忆负担,相同的时间内可识记更多的内容。 (2)对比学习有利于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对比学习要求我们把知识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归类,形成容易检索的程序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提取,也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4)不仅可以用于同一学科内的学习,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比较 4、联系学习法 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知识的相似性有利于迁移的产生,迁移是一种联系的表现,而联系学习法的实质不能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迁移。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发的,而运用联系学习法的学习是自觉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以坚信知识点必然存在联系为首要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学习方法,“差生”差就差在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方法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六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1、全面总结自己或前人多年的工作经验 2、不耻下问,多与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交流 3、请教专业达人,了解前沿科技 4、遇事多独立思考、多推敲 5、发散思维,不受禁锢 七 现有的课程内容怎样优化 从那种怎样优化该怎么优化就怎么优化呗?目前来说就只有这种有好的办法 八 您感觉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从细节进行着手啊 九 《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不久前,晋江市陈埭镇仙石村3名小学生结伴到晋江大桥下的中芸洲江边捡螃蟹,两人不慎落水。事发后,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及周围群众积极搜救,最终找到失踪的两名男孩,但皆已不幸溺亡。安全教育年年强调,年年开展,可孩子们怎么总出事。这是许多家长的困惑。 统编安全教育教材,确保规范化 今年2月,我省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中小学每学年安全教育课程不少于12课时,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放寒暑假前一周必须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在《关于 调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的通知》中,省教育厅再次规定,要采用课程渗透和利用地方课程时间进行安全教育。 据了解,目前学校安全教育大部分是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知识讲座等一些零散的时机,安全教育时间得不到保障。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安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甚至宣传挂图、音像制品等都没有配齐,更谈不上教育是否到位。 虽然个别地方和个别学校在校本教材研发上进行了探索,但是对于安全知识的解读和诠释也是五花八门,教材存在不规范统一的隐忧。针对这一现状,我省正在组织编写全省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目前已进入审读阶段,今年秋季开学将以省编教材免费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培训安全教育师资,提高专业性 安全教育谁来教?这也是个棘手问题。据记者调查,目前各校的安全教育没有设立专业师资,有的是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上课,有的是体育教师负责,有的就由班主任代劳。 由于专业性严重不足,在安全教育方面多采取应试教育的思维,看视频、做PPT,出份卷子,让学生“打打钩”了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孩子究竟有没有学会。 据悉,我省教育厅近两年举办了10多期安全骨干培训班,但是远不能满足安全教育师资专业化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今年我省将加强安全课教师的培养培训,通过省级和设区市级的培训培养出一批安全教育骨干教师。同时安全教育将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各地教研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将按照要求建立安全教育教研机构,配备教研员,设立安全教育“精彩一课”工程。 倡导不同学科渗透,赋予新形式 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僵化,多为纸上谈兵,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图板等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学校的安全教育必须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我省各地也在探索安全教育的学科渗透和形式创新。例如 东山县推行安全教育童谣传唱,福州市晋安区教育局编排安全情景剧,厦门海沧区编印“海娃”系列安全教育漫画册、明信片、台历和作业本等。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安全教育应该与孩子们的游戏融合在一起,并更多与生活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国外的安全教育尽量保证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供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创设充满“危险”的环境,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学校里设置模拟情景室,通过设施模拟一些生活场景,让孩子在其中学到避险逃生技能,例如火灾中怎样借助绳索逃生,基本的心脏复苏技巧等。 但是在日常的学校课程体系中,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等与安全教育显性相关的课程得到重视之外,如何在一些隐性相关的课程中,例如语文课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提升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 其实更为关键,也更为基础。 探索“三位一体”模式,合力保安全 安全教育缺乏合力,学校唱主角也是无奈。 “特别在放学后、放假期间,通常是学生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段,学校鞭长莫及。”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家长心里也明白安全很重要,但是多停留在口头告诫‘远离危险"上。应当重视家庭、社区在内的各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 有家长坦言:“遇上危险如何处置、怎么避险等应急技巧我们都很缺乏,更不知道如何教导孩子。” 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新模式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我省正在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来普及带动家长安全教育。同时依托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或者其他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生安全教育训练基地。 记者点评>>> 安全素养作为伴随一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利己而且利他。在发达国家,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一直被普遍看作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而我国公民在这方面普遍能力较差。在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宠爱、老师呵护,孩子们不仅缺乏安全意识,更缺少安 全锻炼,逃生自救、自我保护能力低下。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做起,这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长言传身教和社会潜移默化。我省出台的这些举措,直指安全教育的盲区和误区,从制度上明确了安全教育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规范教材、师资培训等等实质性问题,下一步抓好落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应当成为安全教育真正落实的第一要义。 十 信号与系统第一部分 课程从哪些方面可以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增 完善,它已远远不只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某加,知识总量不断增长,迫使本科教育不断向基础 门课程,更多的是指一组系列课程或一个课程化、重应用的方向发展,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 群‘1J。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从研究中的地位愈来愈高。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 培养人才模式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入,基础课程的内涵和功能也正在不断地扩展和 体优化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收稿日期:2009·10.09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作者简介:李俊生(1%8一),男,讲师。万方数据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年 “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都是电气类各 身教学内容的学科系统性、课程之间壁垒森严、各 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 自为政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与课程之间的交叉 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口q o。 融合,按照培养目标构建融合贯通、紧密配合、有 随着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迅速发展,“电路 机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 分析”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但所涉及的理论几 (2)在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 乎都是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成熟经典 程相对稳定关系的同时,精选核心内容,兼并、压 理论,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 缩或取消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广容先进思想,重组 识,其中相当部分内容与“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 知识单元。增加工程背景知识和应用前景分析, 密不可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 强化工程综合应用意识。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 程的教学内容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主 下,加强课程整合,重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 线是通过对各种不同信号的分析,实现对不同信 (3)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工业学 号的处理,达到所希望得到的信号。近二十年来, 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实施教学和选编教材,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获取、分析 证不降低教学要求;对主干内容必须讲清讲透,对 和处理信号的重要工具,信号分析和处理几乎渗 非主干内容既不能有缺项,又应力求简明扼要,深 透到各个工程领域,使“信号”与“系统”的内涵与 入浅出,以够用为度。 外延都大大扩展,数字信号处理也成为一门极其 2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它随着人们对信号处理要求 的日益提高,以及模拟信号处理中一些不可克服 2.1“电路分析”课程 的缺点,对信号的许多处理转而采用数字的方法 (1)集总电路的两类约束关系。基于电路拓 来进行。如今,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本身 扑结构的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也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2)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 并且,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得 网孔分析法、回路分析法、节点分析法。 到了广泛应用。因此,“电路分析”、“信号与系 (3)电路的基本定理。叠加原理、替换定理、 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构成了信息与通 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信工程专业中重要的“电路、系统、信号分析与处 (4)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 理”基础课程体系。 元件的伏安关系、储能以及电容电压的和电感电 然而,长期以来“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 流的性质。 和“数字信号处理”各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 (5)一阶电路。时间常数、通解、特解;零输 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综合不够等诸多 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三要素法。一阶 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课时的 交流正弦电路暂态响应的求解。 减少显得更加突出。如,在传统的“电路分析” (6)二阶电路。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 课程中,已涵盖了许多“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连 应、直流RLC串联电路的完全响应。 续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相关内容,而“数字信号处 (7)正弦稳态分析。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 理”课程中也存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大量离 律和三种基本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阻 散信号与系统分析内容的重复。各门课程自身 抗和导纳、以及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三 内容体系的最优不一定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最 相交流电路。 优口1,因此,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 (8)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互感电路,空 优化整合。 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2.2“信号与系统”课程 1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总体思路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必须改变原来每类课程过于强调课程自 (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零输万方数据 第6期李俊生,张立臣,蒋小燕:“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优化整合9l 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卷积 换法。 积分及主要性质,响应的时域求解。 (6)有限长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 (3)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傅里叶级数,周 计方法。FIR滤波器的设计特点;窗口法;频率采 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变换及其性质,非周期信号 样法。 的频谱,频域分析法,取样定理。 (7)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简介。现代谱估计、 (4)连续信号的复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 信号的时频分析、取样率变换、小波分析等现代信 及其性质;复频域分析。 号处理简介。 (5)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差分方程;系统 3优化整合后课程的特点 的阶跃响应与单位序列响应;卷积和及其主要性 质;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电路分析”课程主要学习关于电路基本 (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z变换及其性 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成熟经典理论;“信号与系 质;z域分析。 统”课程主要学习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 (7)系统函数。连续系统、离散系统的系统 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与特性,以及信号通过 函数,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频域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变换域分析;“信 响应之间的定性关系;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信 号与系统”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数字 号流图和梅森公式,连续和离散系统的模拟。 信号处理”是“信号与系统”在离散域中的深入扩 (8)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系统的状态空间 展。通过优化整合后,“电路分析”、“信号与系 描述,状态变量,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状态方程 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在保持各自相对 的建立;状态方程的时域解和变换域解。 独立、完整的前提下,构成了融合贯通、有机统一 2.3“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的“电路、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课程体系。 (1)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 (2)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人才培养 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及其性 目标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某些教 质;序列的z变换;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 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在“电路分析”课程 述与分析;时域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模拟信号数 中压缩了一些经典内容,如,在电工理论的发展上 字处理;模拟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理想采样信号与 具有一定地位,但在现代工程技术上已无很大实 采样序列的频谱关系。 用价值的原理和方法,在介绍其基本原理后不再 (2)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傅里叶级 花更多课时作大量练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数(DFS),周期延拓的意义与隐含周期性;离散傅 中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其中一种是由模 里叶变换及其性质;频率域采样;DFT的应用。 拟滤波器设计RR数字滤波器,而有关模拟滤波 (3)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直接计算DFT 器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在先修课程中没有讲 特点和减少运算量的基本途径;基2FFr算法;时 授,因此,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增加了模拟 域抽取法(DIT)基2FFr的基本原理;频域抽取法 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三门课程的教学 (DIF)基2FFr基本原理;DIT-FFT算法与直接 内容中均删除了一些定理、性质的繁琐的证明过 计算DFT运算量的比较。 程,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这些定理、性质的理解与 (4)数字滤波网络。信号流图、网络结构和 应用上。 系统函数间的关系,网络结构的分类;无限脉冲响 (3)强调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 应(IIR)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有限脉冲响应 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淡 (FIR)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化其数学技巧与运算;在内容的配置上,连续信号 (5)无限长脉冲响应(HR)数字滤波器的设 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离散信号的z变 计方法。职滤波器的设计特点;模拟滤波器的 换安排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而“电路分析”课 设计理论和方法;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 程中不再安排拉普拉斯变换,离散信号的傅立叶万方数据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年 变换安排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相应地, 加优化。然而,三门课程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 “电路分析”课程中不再学习网络函数与频率特 强的课程,因此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教 性的内容,而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放到“数字信 学方式的改革,尚值得思考与探索。 号处理”课程中学习。 (2)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 (4)重视学科发展中的成果和动态。数字信 得理想的整合效果,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 号处理的理论和应用在近二三十年来突飞猛进,因 合外,还必须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 此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谱估计、时 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总体规划和综合改革。 频分析、取样率变换、小波分析等现代数字信号处 [参考文献] 理方法简介,以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创新意识。 (5)注意做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和“信号 [1]教育部高教司工科处.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带建设,建好国 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20 与系统”课程的衔接【6】。“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已 (3):l一5. 经对离散信号的分析、z变换内容作了系统的分 [2]胡翔骏.电路分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析,因此,在安排“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这部分 [3]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瓒.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M].4版.北 内容时,突出以数字信号与系统的分析为核心和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目的的离散问题,尽可能减少学时,以内容回顾和 [4]丁玉美,高西全.数字信号处理[M】.3版.西安: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8. 补充的形式来安排这部分内容,避免简单重复。 [5]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面向2l世纪电4 结语 工电子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J】.电气电子 教学学报,1998,20(4):l-3. (1)通过上述方案整合后,“电路分析”、“信 [6]刘洪盛,朱学勇,彭启琮.“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两 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在保持各 课重叠内容的处理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 (6):40-42. 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前提下,构成的“电路、系 责任编辑:张秀兰 统、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更 (上接第62页) u印rlsc-Clau Virmalizafion.[EB/OL】.[2008一嘶一∞]m [参考文献] tp:///windows/xuniji/200907/1565. 务器整合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19- h'anl. 121. [5]周彩阳.图书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论 [2]汤小康.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 坛.2008(3):65-67. 代,2009(2):14-15. [3]VMwarc.In,fra *** icmmTM Transform IT Iltfrastructtlre with En· 责任编辑:唐海燕万方数据.2023-07-03 21:08:451
情报学的历史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它们的情报活动、情报工作和情报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现代情报学理论与活动主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C.E.香农的“信息论”、N.维纳的“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分别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情报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孕育与形成阶段(40年代中至40年代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工业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使情报学有了诞生的社会需求和基础。以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为主的一些国家积累了大量需要处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大增加;计算机问世并被利用于文献加工领域;新的学术思想活跃以及新的学科不断诞生。这些因素成了孕育与形成情报学的强大力量。情报学最初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V.布什和S.C.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于1945年发表了“诚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检索文献缩微品的设想;后者于1948年发表了“文献工作内容的改进和扩展”一文,强调了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文献工作到20世纪40年代所面临的必须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结合铸成了文献工作向情报学的历史性转移。这一时期,情报学发展的最重要国际活动是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了国际科学情报会议。 在这一阶段情报学已初步形成了研究体系和内容:情报组织,情报贮存与检索设备,机器翻译和情报需求。美国人M.陶伯、C.N.莫尔斯、A.肯特、H.P.卢恩等人相继研究出单元词索引、叙词索引、组配索引、题内关键词索引以及定题情报服务的原理或装置,给情报检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人布拉德福和B.C.维克里于50年代前后分别对文献分布理论、R.A.费尔桑对分类检索理论、C.W.克莱弗登对检索系统性能的评价问题分别作了研究。1957年是这一阶段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美国科学家C.柴瑞宣布在美国把各种各样的交流研究与活动统一于情报学。同年,在美国,情报手工检索开始越来越多地转为计算机检索系统。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性质自此开始越来越有力地显露出来。中国情报学起步稍晚,始于50年代。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科学情报研究所,标志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始。1957年出版了《科学情报工作 》杂志( 后改名“科技情报工作”) 介绍国内外情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引起学者们探讨情报工作理论的兴趣,是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开端。1958年,该所归国家科委领导,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既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又面向全国各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及厂矿企业。同年,丁柯等人为了整理情报资料的需要,研究、引进并编译了国际十进分类法,这是情报部门研究情报理论的早期活动。1958年召开了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的“广、快、精、准”指导方针。1958年中国已开始出现情报述评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情报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还于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技情报大学,后并入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情报专业。发展与壮大阶段(60~70年代中期)就国外先进工业化社会而言,情报学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一门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独立学科。它的研究对象、 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统与网络实体、 同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交叉程度都变得更为广泛、严格和复杂。1979年由英国、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和苏联6国情报学家所举行的亚特兰大“情报科学研究计划圆桌会议”称这一阶段为情报学的实用研究阶段,重点在于发展适用性情报技术,支持国家情报系统的建立,支持和加强专业化情报服务系统,解决情报用户与情报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问题。例如1961年美国化学文摘社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化学题录”的自动编排。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建立了计算机化的RECON情报检索系统。1964 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建成了MEDLARS 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并于1971 年将该系统联机化。1972年洛克希德公司的DIALOG、系统发展公司的ORBIT、1976年书目检索服务社(BRS) 的联机检索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它们在用户与数据库之间架设桥梁,促使联机系统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如美国的E.加菲尔德发明引文索引并于1961年试编成了《科学引文索引》。D. S.普赖斯侧重从历史与社会学观点来研究科学情报,于1961、1963年分别出版了《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与《小科学、大科学》两书,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作了奠基性工作,并提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定律与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普赖斯指数。米哈依洛夫等人于1965、1968、1976年分别出版了《科学情报原理》、《情报学基础》、《科学交流与情报学》3本书,大大丰富了情报学理论。1970年美国T.萨拉塞维克编出了《情报科学导论》,用文集形式系统介绍了美英学者对于情报交流与情报技术的一些观点。G.索尔顿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了用加权词方法的自动标引方案试验。上述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情报学在60~70年代已进入了它的发展与壮大时期。它是以情报技术的发展与联机情报系统的建立为特征的。在西方国家的情报学发展和壮大的这一时期,中国的情报学只在60年代初期经历了短暂的发展。1962年袁翰青与曹昌等10多位学者编写了“科技情报工作讲义”,为创立中国的情报学理论作了可贵的尝试。60年代初期有关文摘的大讨论和分类法还是主题法的大讨论,经过争鸣,肯定了自编文摘的方向,加深了对两种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的认识,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同期,还建立健全了中国情报刊物体系,提出了3大类,9小类的理论。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了情报方法研究室,购置了布尔检索机,进行机械检索与计算机自动翻译等的试验与研究。这是中国有计划地研究情报学的开始。在情报交流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情报网站,通过召集会议,出版刊物,举办培训班等开展情报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起到发达国家情报系统的作用。因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1966年至70年代初,中国情报学研究陷于停顿。提高与充实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信息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大大拓宽和提高。情报学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信息化社会的理论和物质基础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情报学重点面向国家和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及网络的“设计与开发”,情报学基础理论,情报学与信息化社会。 在基础理论方面,英国B.C.布鲁克斯发表了《情报科学基础》连载论文,提出情报学要研究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观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情报科学技术处制订了加强情报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情报技术与系统的计划。肯特开始研究情报传递的经济学。F.W.兰开斯特“无纸社会”的观点,F.马克卢普开始研究“以科学/学术交流为基础的综合数据库”,为未来的情报系统与技术提供必需的理论结构。与此同时,跨越国界的情报联机检索系统发展迅速;CD-ROM技术、光盘技术、电子出版物、电子邮政在信息存取和传播中广泛应用。情报科学面临着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到来的挑战,从而进入了全面提高与充实的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情报学也进入了繁荣的局面。1978 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成立,1982年《情报学报》创刊。到1990年底该学会共举办学术讨论会59次,收到论文4904篇。各省市区、各部委科技情报学会(分会)先后相继成立。《情报科学》、《情报学刊》、《情报理论与实践》等杂志陆续出版,使情报学研究十分活跃。1978 年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情报学方面的专业,并编出了“情报学”、“情报学概论”与“科技情报工作概论”等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材或专著,培养了不少毕业生与研究生。不少科技情报所与大专院校已设立情报学专门研究机构,它们在情报政策、情报需求、情报产业、情报教育等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情报学从一开始发展就注意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情报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1978年第一次翻译出版了西方国家的情报学图书《情报学浅说》;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合作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情报检索培训班;1984年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首先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立。已在近50个城市中配备终端110余台,检索课题已超过3万个。各级情报机构已配备大中小型计算机70余台,微型机1000多台,从事情报检索系统与数据库开发应用服务与维护的人员达4000人以上。中国科技情报系统已自建各类数据库300多个;引进国外文献数据库达到50多种,累计已提供3万余个课题的检索服务。随着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在中国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已开始跟上国际情报学发展的步伐。其标志是: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研究方法开始定量化;有了近千人的研究队伍和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专著和刊物,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相应的科系或专业,培养了自己的研究生。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情报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生命力很强的交叉学科正在中国学术界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23-07-03 21:09:021
成全的介绍
成全,男,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2009年12月于武汉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知识管理、科学计量、Web挖掘。1至今已在科学学研究、情报学报、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23-07-03 21:09:141
中国情报学的发展历史?
在民国和红色政权共存的年代出现了分支~~~2023-07-03 21:09:27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核心期刊
G25,G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l.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图书馆论坛 7.图书馆 8.情报科学 9.图书馆建设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1.图书情报知识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情报杂志 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7.图书馆学研究 18.图书与情报 19.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07-03 21:09:343
什么是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2008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五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F82/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1. 中国科学.E辑 1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4.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高技术通讯21.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9.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8.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9.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40.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52.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0.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3.科技通报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23-07-03 21:09:412
图书馆专业核心期刊有哪些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18种) 序 号 刊 名 主 办 单 位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 2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3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5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6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中国兵器工业第210所 7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 8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 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宁夏图书馆学会,宁夏图书馆 10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11 情报资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会刊)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 12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等 13 图书馆论坛 广东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等 14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图书馆等 15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技情报学会,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16 情报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吉林大学 17 档案学通讯 中国人民大学 18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学会2023-07-03 21:09:554
求信息检索论文
“信息资源共享”课程检索报告一 检索课题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现状二 主题分析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字资源越来越多, 而人们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少, 用户需求的专业化、垂直化激化了数字图书馆大量信息数据库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1999 年, 美国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联合会(LITA) 10 位著名的数字图书馆专家在研讨会上, 把个性化定制服务列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7 大趋势之首。目前,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已经开始得到普遍的关注, 人们正在为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做出努力的尝试。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近几年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受到关注较多的一个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用户特定的需求,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的一种服务。关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现状,该主题涉及到:(1)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有哪些介绍(2)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模式有什么(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技术研究有哪些(4)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最新进展(2005年-2007年)三 检索情况(一)检索工具1.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1989-2007)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07)(二)检索过程1.检索途径 关键词 题名 主题词2.检索用词 数字图书馆 关键词或题名、主题词 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或题名、主题词3.检索策略(1)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题名或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题名或关键词=个性化服务) 在高级检索中选择题名或关键词字段,输入“数字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两个检索词进行限定,年代限定在2005-2007年,共检索出78条记录。(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题名或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题名或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在高级检索中选择篇名字段,输入“数字图书馆”与“个性化服务”,年代限定在2005-2007,共检出89条记录。四 检索结果分析(一) 检索结果经检索上述两个数据库,有关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论文众多,现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研究主题未重复的文献。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刘燕平 图书情报工作 2006/S2(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分类体系问题 叶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年13期(3) 浅析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王林廷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6年01期(4)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 朱冰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24期(5)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研究 马维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6) 智能推送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 石岩 情报探索 2006年11期(7) 基于文本过滤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技术 张帆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年31期(8) 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何平 中国信息导报 2006年08期(9) 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张丹 林区教学 2006年07期(10)MyLibrary——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新趋势 杨华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年08期(11)基于Web服务组合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动态定制服务构建 张晓青 情报学报 2006年03期(12)校园网中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实现 朱江峰 科技经济市场 2006年01期(13)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白雪松 图书馆杂志 2005年09期(14)Web日志挖掘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 王英培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年22期(15)国内外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与特征比较研究 张俊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5年06期(16)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机制研究 郭琳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4年05期2.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7)基于Web挖掘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技术研究 王艳 张帆 情报杂志 2007年1期(18)基于文本过滤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技术 张帆 杨炳儒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年31期(19) 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何平 陈有志 中国信息导报 2006年8期(20)个性化服务深度与广度解决方式探讨 刘月胜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6年6期(21)个人数字图书馆模式的分析 石德万 李军 现代情报 2005年9期(22)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环境与服务构建 杜安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3期(2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技术实现 张云瑾 许春漫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年6期(24)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式研究及策略分析 杜春光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年2期(二) 检索结论文献一论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涵义,阐述数字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有利条件,国内外图书馆的有关研究开发状况,分析国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实例,并时其工作流程,主要功能进行剖析,指出该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文献二围绕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分类体系问题展开探讨。首先,简要介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定义和服务内容。其次,从用户分类和信息分类两个方面阐述目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用户分类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根据用户特点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信息分类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列举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页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文献三介绍了智能信息检索的实质和发展方向,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以这一技术为基础构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实需要。文章论述了当前搜索引擎存在的不足,概述了智能搜索引擎的原理机制及其优越性,探讨了该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文献四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介绍了个性化服务的工作原理和国内外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现状,探讨了分类模型、关联模型、序列模型、聚类模型、回归模型以及时间序列模型的原理,对如何把其用在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上以描述用户需求,提出了建议。文献五介绍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内外都已有比较成熟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服务方式及其功能也多种多样,但是探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有效模式的任务仍很艰巨。文献六介绍了智能推送技术和个性化服务的内容,讨论了将智能推送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以及智能推送技术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文献七提供了一种针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策略的文本过滤技术,通过在向量空间内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和文本内容特征模型,计算它们的相似度后,将用户不感兴趣的文本过滤掉。详细描述了具体的建模过程和个性化文本过滤算法,最后给出了在实际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的验证结果。文献八试图对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下的个性化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从双向互动式信息服务、集成式信息检索服务、动态式馆藏特色信息服务、渗透式垂直信息门户服务、追踪式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等服务模式来探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模式及发展建势。文献九简述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分析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其各项服务的支撑,并通过My Library实例对这些具体技术的集成化运用加以探讨,为构建可互操作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提供参考。文献十就My Library(我的图书馆)的产生,及其概念、类型、特征、原理、功能等诸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并介绍了它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献十一介绍了Web服务组合是一种利用现有Web服务动态构建新的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复杂Web服务的Web服务技术。将数字图书馆各种资源组件、应用组件、功能组件和管理组件进行Web服务描述,人们就能利用Web服务组合技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对不同数字图书馆各种组件的动态集成,从而实现开放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动态定制服务。本文讨论了基于Web服务组合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动态定制服务的基本系统架构、构建模型,并对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文献十二介绍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图书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而个性化服务能够根据用户不同的特点,提供切实的服务,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本文对数字化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关键的实现技术,并给出了部分核心代码。文献十三介绍了个性化推送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也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方案,并对实际操作中的几个难点事项做了简要讨论。文献十四介绍了Web日志挖掘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指出通过对读者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留下的日志信息进行挖掘,可以实现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别读者的需求。文献十五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入手,介绍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几种类型,包括分类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智能代理服务和垂直门户服务等,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若干图书馆已经开展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典型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共同功能与特征,并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文献十六介绍了构建一个基于信息过滤技术的信息服务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信息过滤技术概念的研究和与信息检索概念的比较,抽象出此类系统的一般模型,并沿用查全率和查准率评价信息过滤的效果,最后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文献十七提出一种基于Web挖掘技术的个性化实现策略,针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文献,改进了经典的算法,分别从Web内容挖掘、结构挖掘和日志挖掘出发,建立用户动态的兴趣特征模型,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文献十八提出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中,个性化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符合其兴趣的检索结果。提供了一种针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策略的文本过滤技术,通过在向量空间内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和文本内容特征模型,计算它们的相似度后,将用户不感兴趣的文本过滤掉。详细描述了具体的建模过程和个性化文本过滤算法,最后给出了在实际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的验证结果。文献十九试图对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下的个性化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从双向互动式信息服务、集成式信息检索服务、动态式馆藏特色信息服务、渗透式垂直信息门户服务、追踪式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等服务模式来探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模式及发展趋势。文献二十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决定了它在借助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向学科馆和联盟制方向发展,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解决个性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问题。文献二十一根据个人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存储位置的不同.把个人数字图书馆划分为远程个人数字图书馆和本地个人数字图书馆两种模式,着重对这两种模式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文献二十二提出构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实际上就是要在数字图书馆上实现个性化资料、个性化检索、个性化过滤、个性化服务等四种环境.数字图书馆可以开发个人图书馆、检索帮助、个性化信息咨询、信息代理、垂直门户等多种个性化信息服务。文献二十三阐述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并分析了实现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技术。文献二十四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数字图书馆中有其特定的定义,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必需。根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及用户行为的不同,可以有多种个性化服务模式,有策略地开展服务。(三) 结果分析 从2005-2007年所发表的关于图书馆学个性化服务的论文可以看出,研究的主题和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概念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89篇文章中,有40篇是论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概念的研究。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都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概念有自己的认识,对于这个概念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方式研究。对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也在摸索实践中。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式:(1)信息分类定制服务方式。分定制是指信息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在某一特定的系统功能和服务形式中,自己设定信息的资源类型、表现形式,选取特定的系统服务功能等。(2)信息推送服务方式。是运用推送技术(push technology)来实现的一种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的方式。(3)信息智能代理服务方式。它是一种能够完成委托任务的计算机系统,能模仿人的行为执行一定的任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用户的干预和指导。通过跟踪用户在信息空间中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主动搜索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4)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方式。通过汇聚网上某一特定专题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挖掘及加工,以满足用户基于专业的深入的信息需求。(5)信息帮助检索服务方式。如何帮助用户进行高效的信息检索也是当今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6)数据挖掘服务方式。从数据库中发掘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潜在的,目的是帮助用户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7)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方式。主要利用电话、传真等方式来服务客户,处理简单的呼叫流程。在这些方式中,现在比较热门的个人图书馆(My library)是上述部分个性化服务方式的具体应用,是当前开发应用较为成熟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系统,也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私人信息空间。3.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应用技术, 集现代信息技术之大成。它包括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网页动态生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过滤技术、过程跟踪技术、安全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 这些都可以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方式提供技术支持。4.国内外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现状研究。还有一部分论文是主要介绍当今国内外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通过介绍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模式来指导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5.其他研究。除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模式、技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外,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还就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型构建、用户评价、馆员角色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作了深入探讨。综上所述,这两年国内有关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随着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一定能够真正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展不同层次的、多种类型的、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有效信息服务。五 检索情况总结由于这个学期开了数字图书馆这门课,对于数字图书馆有一些简单的了解,特别是对个性化信息服务这部分内容有兴趣,课本上涉及得比较少,所以就把这个内容作为了检索主题。在选择检索工具时选择了平时最常用的两个检索工具,本来还选用了中文Google,想找一下国内在研究这个主题的项目或者网站,但是检索到的内容数量实在太庞大,而且检索到的大量结果都来自各个数据库的论文,最后就放弃了使用搜索引擎。在构造检索策略时,因为该主题比较简单,不用构造很复杂的检索式,就选择了“数字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作为关键词,开始有想到是不是需要使用与“数字图书馆”概念相近的“电子图书馆”或者“虚拟图书馆”,但考虑到国内现在已经比较统一的使用“数字图书馆”这个概念,使用其他两个词检索到的文章不多,所以还是以数字图书馆为重点。检索途径选择了关键词,题名以及主题词,在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时,一开始是使用关键词作为检索途径,检索出423条记录,但是有很多文章与该主题相关度不高,所以采用了篇名作为检索途径,这样两个词同时限定在文章题名中,检索的相关度就非常高,但也可能会造成漏检。觉得自从学习检索课程以来,检索最难的就是检索式的构造,检索式构造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检索结果的好坏。维普提供的字段有题名或关键词字段,使用高级检索将两个检索词都限定在这个字段中,检索出来的结果相对比较精确。检索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检索结果,这其实也是难度挺大的一项任务,要看完150几篇文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文摘和篇名这个时候就帮了很大的忙了,一般看文摘可以略知一二,需要了解详细内容的再打开全文阅览。从文章中归纳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找出比较有特色而又不重复的内容,最后再整理出结论,这就是我整个辛苦但却有趣的检索过程。通过完成这次作业,首先就是复习与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平时虽然也经常在进行检索,但是严格按照检索步骤进行的就不太多,也没有这么有条理的对整个检索过程做一个安排,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执行,直到完成检索结果。其次就是以往做作业都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具体任务,有些题目比较简单或是比较有兴趣的检索起来还好,有些比较深奥的主题做起来真的十分困难,没有专业背景,拿到题目和检索出来的结果就觉得十分茫然。而这次老师让我们自己选择题目,我就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想了解的领域下手,这样完成作业的过程也不再那么枯燥,兴致自然也大了很多。还有最重要的是,做作业的目的不只是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有收获,巩固了检索知识自不用说,通过这次阅读大量文章,也算对所检索的主题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可是说从完成这次检索作业中的确是收获不少。2023-07-03 21:10:211
国家图书馆学刊国家图书馆学刊是核心期刊吗
1、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哪些?图书馆著名著作都有哪些啊?2、国家图书馆学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3、图书馆工作中的编目 标目和款目分别指什么?4、图书馆核心期刊有哪些?哪些是比较好发的?5、《国家图书馆学刊》是核心期刊吗6、图书馆学期刊哪些属于国家级期刊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哪些?图书馆著名著作都有哪些啊?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等。1、《中国图书馆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2、《图书情报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等。《图书馆学导论》是2003年8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良芝。本书是一部关于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学的概述性著作。它将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和交流确定为图书馆职业的基本社会分工,将知识与信息组织整理的技术、理论,以及通过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传递的原理确定为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出发点,以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现实为背景,概述了图书馆职业进行知识与信息组织整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类型图书馆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基本途径、图书馆职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图书馆职业的哲学基础。扩展资料:图书情报工作的办刊历史: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创刊。1961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1967-1974年,因“文革”停刊。1975年,复刊并更名《图书馆工作》。1979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1980年,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月刊发行。2009年,改为半月刊发行。2014年,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为学术期刊。2016年5月,《图书情报工作》第十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徐州召开。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国家图书馆学刊是什么级别的期刊查了查,是核心。北核、南核的双核。图是查询结果,双结果更可靠一些。图书馆工作中的编目 标目和款目分别指什么?分类:教育/科学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图书馆工作中的编目 标目和款目分别指什么?请详细和通俗的回答一下,急用!!!多谢各位了解析: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之比较 杨小云 (渭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陕西 渭南 714000) 文摘:《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在适用范 围、对电子资源的著录等方面都有一致性,但在着录规则、标目形式、版本说明等又各不相同。 关键词:编目规则 ;文献著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1.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是我国编目人员进行中文编目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工具。近10年来,随着网络资源和电子文献的迅速发展,信息载体、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组织形式等都有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由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历时两年半时间修订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以下简称《规则》)于2005年4月正式出版,它与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一版相比,新版在内容、章节、结构上作了大量调整、修改,更加客观、更加规范,也更加贴近编目工作的实际需要。1985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本着等效采用ISBDS和“基本采用、个别改动”AACR2的精神,结合中国西文文献编目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试图既能满足手工记录的需要,又能照顾到自动化的发展”。它在规范西文文献著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中国西文文献的著录与国际接轨,为共享西文文献书目数据奠定了基础。2003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第二版,中国的编目规则日趋完善。 2.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相同点: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尽管修订的时间和机构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遵循了以下修订原则: 2.1坚持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修订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坚持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规则》的前言说,“修订要坚持与国际接轨,依据ISBD、GB3792.1最新版、AACR2R/2002年版等”。以ISBD最新版与GB3792.1最新版等为依据,既体现编目原则,又不机械照搬。《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修订组进行修订工作,2002年4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修订稿的内容完全遵照ISBD和AACR 2 1998 Rev.和AACR2R-93的原则,为适合于我国西文文献编目、著录人员的使用,除对国际标准条文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外,还对我国个人和团体著者的著录规定作了详细阐述;对原有的“附录”进行了增补和扩充。《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从事西文文献编目、著录工作人员的要求,可以说,它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国图书馆西文文献编目、著录工作方法的第三个阶段。 2.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适用范围具有广泛性。从文献类型角度分析,《西文文献著录条例》适用于普通图书、连续出版物、电子资源、非书资料、测绘制图资料、乐谱;《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前者的适用范围,而且将非书资料拓展为音像资料、缩微文献、手稿、古籍等。《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中“连续性资源” 是AACR2-2002修订的重点,AACR2-2002采用新名称“连续性资源”取代了“连续出版物”, 其适用文献的范围也扩大到“连续出版物”和“集成性资源”。 2.3对电子资源的著录。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考虑到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的特点,而者都专门设章阐述电子资源的著录。修订时既坚持整个编目规则体系的一致性,又考虑了各种文献的特殊性。《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吸纳了AACR2-2002最新修订的内容。采用新名称“电子资源”取代了“计算机文件”,并修订了“连续性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具体著录规则。 2.4 二者在编目规则上趋于一致。 由于中文文献的自身特点和用户查找文献的习惯的不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作了一些个性化的规定。修订后的《西文文献著录条例》本土化特色突现。对中国人名、中国团体和中国地名的标目形式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一方面使条例完全适用于我国编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可谓是“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国内首次为本国专用名称的西文标目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完全可供西方国家在编制条例或编目实践中参考借鉴,为中国专用名称国际标准化铺平了道路。 3.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差异 3.1著录款目上的差异:《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取消了主要款目和附加款目,与此同时,增加了通用款目,确立了交替标目在款目和图书馆目录中的地位。《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则保留了主要款目。 3. 2著录规则上的差异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明确规定:对于中国古代著者,规定信息源载有古代责任者的所处朝代(1912年以前)简称,著录于姓名前圆括号内。 例如: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 红楼梦/(清)曹雪芹,(清)高鹗著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明确规定:对于僧人责任者的法名原样照录,法名前原题冠“释”字,著录于圆括号内。 例如:弘一大师文集/(释)弘一大师著 少林文水诗选/(释)海灯著 对于外国著者,《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规定:规定信息源载有外国责任者国别时,将国别简称著录于姓名前圆括号内,若同时载有汉译姓名和姓名原文,姓名原文著录于汉译姓名后圆括号内。 例如: 编目工作/(英)E.T.亨特(Eric J.Hunter),K.G .B .贝克韦尔( K.G .B .Bakewell),编著; 林毅[等]译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要求个人著者按照规定信息源如实照录,在题名责任说明项内不著录个人著者的朝代、国别或者在僧人的法名前冠“释”字。 3.3标目形式的差异 3.3.1个人名称标目的不同。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规定:“个人名称标目由标目主要成分及附加成分组成”。不同类型的个人名称,其个人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有别。例如:普通汉语个人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包括姓名、笔名、字、号等。普通古代人物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包括姓名、字、号等,普通外国人中译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包括中译姓氏、中译姓名等。 个人名称标目的附加成分,用于修饰和区分标目主要成分,包括生卒年、朝代、国别、民族、性别、学科、职业、称号籍贯、外国人姓名原文等。个人名称标目的附加成分,应在之前和之后各置一组圆括号内,各附加成分之间应隔一空格位。 例如:鲁迅(1881.9.25—1936.10.19) (唐)李白(701-762) (美)爱因斯坦(Einstein,Albert1879.3-1955.4)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规定:“个人名称由主体部分和附加部分共同构成。” 主体部分一般为姓名,附加部分则包括贵族头衔、皇室、教皇、姓氏、年代等。该条例还规定“按普通话读音用汉语拼音方式转写,并在姓与名之间用逗号、空格(,)分隔,双字名拼音连写。” 例如: Lu,Xun(鲁迅),1881—1936 Zhang,Xuecheng(章学诚),1738—1801 Kangxi(康熙),Emperor of China,1654—1722 3.3.2机关团体标目形式的不同 在中文文献标目,机关团体标目无主标目与副标目之分。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则明确规定“从属团体名称不具有独立识别性,则应作为上级团体的从属标目(亦称副标目)” 3.3.3版本说明上的不同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版本说明通常以序数词与“版”字相结合的术语或以区别其他版本的术语形式出现,数字一律用 *** 数字著录,省略“第”字,著录为“X版”,初版或第一版不予著录。 但是有一个例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版权页题:第1版第1次印刷) 例6将题名页中的“第四版”视为题名的一部分,不符合用户的认识与习惯。在题名页中标注版本说明的中文文献,在目前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对此实例的质疑有普遍意义。《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将版本概念按不同文献类型分别描述的做法是很好的。 当前,机读目录格式正被各类型图书馆所普遍使用,网络化环境的形成使得编目数据的共享成为现实。数据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而建立标准化的机读目录和高质量的书目数据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对此,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应完善原有的条文、补充尚未明确的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编目对文献特征揭示得更为细致的要求进行更严密详尽的修订。使二者更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从而指导编目实践,让编目工作每个具体环节都能有据可循。 参考文献: 1. 富平.继承与变革: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修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 2.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M].第二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3林明.《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的若干新特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P73-75 4 方威明.《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之变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P56-57 5段明莲.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P83-86 作者简介:杨小云(1968—),女,陕西韩城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图书馆系图书馆学专业。现任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已发表论文数篇。 联系电话:*********** E-mail:tsg@wnedu wntsg@21图书馆核心期刊有哪些?哪些是比较好发的?北大核心目录图书馆类期刊排名:1 中国图书馆学报2 图书情报工作3 大学图书馆学报4 情报学报5 图书馆论坛6 图书馆建设7 图书馆杂志8 图书情报知识9 图书馆10 图书与情报11 情报理论与实践12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3 情报资料工作14 现代情报15 情报科学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 国家图书馆学刊18 情报杂志这是最新图书馆核心期刊的排名,排名靠后的相对好发一些《国家图书馆学刊》是核心期刊吗在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出版发行之前,还是以2011版为准;在目前的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家图书馆学刊》是中文核心期刊,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图书馆学期刊哪些属于国家级期刊CNKI的核心,严格的图书馆学(不含情报学)共11种:1、中国图书馆学报复合影响因子:2.422 综合影响因子:2.009 2、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复合影响因子:1.002 综合影响因子:0.663 3、图书馆学研究复合影响因子:0.944 综合影响因子:0.716 4、 图书馆建设复合影响因子:0.918 综合影响因子:0.781 5、图书馆杂志复合影响因子:0.888 综合影响因子:0.728 6、图书馆论坛复合影响因子:0.866 综合影响因子:0.746 7、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复合影响因子:0.717 综合影响因子:0.620 8、图书馆复合影响因子:0.695 综合影响因子:0.596 9、大学图书馆学报复合影响因子:2.091 综合影响因子:1.818 10、国家图书馆学刊复合影响因子:0.904 综合影响因子:0.765 11、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复合影响因子:0.611 综合影响因子:0.4992023-07-03 21:10:291
图书馆、信息类的比较好一些的期刊有哪些?
北大中文核心类的图书馆情报类期刊: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大学图书馆学报 3.情报学报4.图书情报工作 5.图书馆论坛 6.图书馆 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杂志 9.图书情报知识10.情报理论与实践 11.情报科学12.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3.情报杂志14.情报资料工作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7.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和《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 18.图书与情报 19.国家图书馆学刊 现在期刊审稿周期和版面费都差不多的。2023-07-03 21:10:402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有何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增 完善,它已远远不只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某加,知识总量不断增长,迫使本科教育不断向基础 门课程,更多的是指一组系列课程或一个课程化、重应用的方向发展,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 群‘1J。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从研究中的地位愈来愈高。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 培养人才模式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入,基础课程的内涵和功能也正在不断地扩展和 体优化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收稿日期:2009·10.09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作者简介:李俊生(1%8一),男,讲师。万方数据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年 “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都是电气类各 身教学内容的学科系统性、课程之间壁垒森严、各 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 自为政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与课程之间的交叉 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口q o。 融合,按照培养目标构建融合贯通、紧密配合、有 随着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迅速发展,“电路 机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 分析”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但所涉及的理论几 (2)在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 乎都是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成熟经典 程相对稳定关系的同时,精选核心内容,兼并、压 理论,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 缩或取消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广容先进思想,重组 识,其中相当部分内容与“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 知识单元。增加工程背景知识和应用前景分析, 密不可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 强化工程综合应用意识。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 程的教学内容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主 下,加强课程整合,重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 线是通过对各种不同信号的分析,实现对不同信 (3)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工业学 号的处理,达到所希望得到的信号。近二十年来, 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实施教学和选编教材,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获取、分析 证不降低教学要求;对主干内容必须讲清讲透,对 和处理信号的重要工具,信号分析和处理几乎渗 非主干内容既不能有缺项,又应力求简明扼要,深 透到各个工程领域,使“信号”与“系统”的内涵与 入浅出,以够用为度。 外延都大大扩展,数字信号处理也成为一门极其 2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它随着人们对信号处理要求 的日益提高,以及模拟信号处理中一些不可克服 2.1“电路分析”课程 的缺点,对信号的许多处理转而采用数字的方法 (1)集总电路的两类约束关系。基于电路拓 来进行。如今,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本身 扑结构的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也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2)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析方法。 并且,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得 网孔分析法、回路分析法、节点分析法。 到了广泛应用。因此,“电路分析”、“信号与系 (3)电路的基本定理。叠加原理、替换定理、 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构成了信息与通 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信工程专业中重要的“电路、系统、信号分析与处 (4)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 理”基础课程体系。 元件的伏安关系、储能以及电容电压的和电感电 然而,长期以来“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 流的性质。 和“数字信号处理”各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存 (5)一阶电路。时间常数、通解、特解;零输 在授课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综合不够等诸多 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三要素法。一阶 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课时的 交流正弦电路暂态响应的求解。 减少显得更加突出。如,在传统的“电路分析” (6)二阶电路。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 课程中,已涵盖了许多“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连 应、直流RLC串联电路的完全响应。 续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相关内容,而“数字信号处 (7)正弦稳态分析。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 理”课程中也存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大量离 律和三种基本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阻 散信号与系统分析内容的重复。各门课程自身 抗和导纳、以及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三 内容体系的最优不一定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最 相交流电路。 优口1,因此,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 (8)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互感电路,空 优化整合。 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 2.2“信号与系统”课程 1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总体思路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必须改变原来每类课程过于强调课程自 (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零输万方数据 第6期李俊生,张立臣,蒋小燕:“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优化整合9l 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卷积 换法。 积分及主要性质,响应的时域求解。 (6)有限长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 (3)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傅里叶级数,周 计方法。FIR滤波器的设计特点;窗口法;频率采 期信号的频谱;傅里叶变换及其性质,非周期信号 样法。 的频谱,频域分析法,取样定理。 (7)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简介。现代谱估计、 (4)连续信号的复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 信号的时频分析、取样率变换、小波分析等现代信 及其性质;复频域分析。 号处理简介。 (5)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差分方程;系统 3优化整合后课程的特点 的阶跃响应与单位序列响应;卷积和及其主要性 质;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电路分析”课程主要学习关于电路基本 (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z变换及其性 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成熟经典理论;“信号与系 质;z域分析。 统”课程主要学习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 (7)系统函数。连续系统、离散系统的系统 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与特性,以及信号通过 函数,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频域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变换域分析;“信 响应之间的定性关系;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信 号与系统”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数字 号流图和梅森公式,连续和离散系统的模拟。 信号处理”是“信号与系统”在离散域中的深入扩 (8)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系统的状态空间 展。通过优化整合后,“电路分析”、“信号与系 描述,状态变量,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状态方程 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在保持各自相对 的建立;状态方程的时域解和变换域解。 独立、完整的前提下,构成了融合贯通、有机统一 2.3“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的“电路、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课程体系。 (1)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 (2)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人才培养 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及其性 目标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对某些教 质;序列的z变换;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 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增减。在“电路分析”课程 述与分析;时域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模拟信号数 中压缩了一些经典内容,如,在电工理论的发展上 字处理;模拟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理想采样信号与 具有一定地位,但在现代工程技术上已无很大实 采样序列的频谱关系。 用价值的原理和方法,在介绍其基本原理后不再 (2)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傅里叶级 花更多课时作大量练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数(DFS),周期延拓的意义与隐含周期性;离散傅 中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其中一种是由模 里叶变换及其性质;频率域采样;DFT的应用。 拟滤波器设计RR数字滤波器,而有关模拟滤波 (3)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直接计算DFT 器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在先修课程中没有讲 特点和减少运算量的基本途径;基2FFr算法;时 授,因此,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增加了模拟 域抽取法(DIT)基2FFr的基本原理;频域抽取法 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三门课程的教学 (DIF)基2FFr基本原理;DIT-FFT算法与直接 内容中均删除了一些定理、性质的繁琐的证明过 计算DFT运算量的比较。 程,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这些定理、性质的理解与 (4)数字滤波网络。信号流图、网络结构和 应用上。 系统函数间的关系,网络结构的分类;无限脉冲响 (3)强调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 应(IIR)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有限脉冲响应 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淡 (FIR)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化其数学技巧与运算;在内容的配置上,连续信号 (5)无限长脉冲响应(HR)数字滤波器的设 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离散信号的z变 计方法。职滤波器的设计特点;模拟滤波器的 换安排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而“电路分析”课 设计理论和方法;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 程中不再安排拉普拉斯变换,离散信号的傅立叶万方数据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年 变换安排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相应地, 加优化。然而,三门课程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 “电路分析”课程中不再学习网络函数与频率特 强的课程,因此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教 性的内容,而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放到“数字信 学方式的改革,尚值得思考与探索。 号处理”课程中学习。 (2)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 (4)重视学科发展中的成果和动态。数字信 得理想的整合效果,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 号处理的理论和应用在近二三十年来突飞猛进,因 合外,还必须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 此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谱估计、时 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总体规划和综合改革。 频分析、取样率变换、小波分析等现代数字信号处 [参考文献] 理方法简介,以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创新意识。 (5)注意做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和“信号 [1]教育部高教司工科处.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带建设,建好国 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20 与系统”课程的衔接【6】。“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已 (3):l一5. 经对离散信号的分析、z变换内容作了系统的分 [2]胡翔骏.电路分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析,因此,在安排“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这部分 [3]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瓒.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M].4版.北 内容时,突出以数字信号与系统的分析为核心和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目的的离散问题,尽可能减少学时,以内容回顾和 [4]丁玉美,高西全.数字信号处理[M】.3版.西安: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8. 补充的形式来安排这部分内容,避免简单重复。 [5]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面向2l世纪电4 结语 工电子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J】.电气电子 教学学报,1998,20(4):l-3. (1)通过上述方案整合后,“电路分析”、“信 [6]刘洪盛,朱学勇,彭启琮.“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两 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三门课程在保持各 课重叠内容的处理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 (6):40-42. 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前提下,构成的“电路、系 责任编辑:张秀兰 统、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更 (上接第62页) u印rlsc-Clau Virmalizafion.[EB/OL】.[2008一嘶一∞]m [参考文献] tp:///windows/xuniji/200907/1565. 务器整合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19- h'anl. 121. [5]周彩阳.图书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论 [2]汤小康.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 坛.2008(3):65-67. 代,2009(2):14-15. [3]VMwarc.In,frasmicmmTM Transform IT Iltfrastructtlre with En· 责任编辑:唐海燕万方数据.2023-07-03 21:11:071
G25和G35类图书馆学、情报学类的核心期刊推荐?
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1.中国图书馆学报2.大学图书馆学报3.情报学报4.图书情报工作5.图书馆论坛6.图书馆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杂志9.图书情报知识10.情报理论与实践11.情报科学12.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3.情报杂志14.情报资料工作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6.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7.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和《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G27 档案事业1.档案学通讯2.档案学研究3.中国档案4.浙江档案5.档案与建设6.档案管理7.山西档案8.北京档案9.兰台世界 -----以上选自中国论文及第网2023-07-03 21: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