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楼主确实与佛法有缘。
而一般学佛人也是碍於学佛次第不明确,才会苦修无功。
楞严经的确极为重要,是佛法之宝,里面的确对於佛法次第有极详细的铺陈。
后学将己所知,略说如下:
楞严经一开始,七处徵心,可是这七处徵心,徵的是妄心,并不是真心,举经如下: 佛言:十方如uf92d同一道故,出uf9ea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ufa22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於如uf92d三十二相,将何所ufa0a?谁为爱uf914?
这边所问的心,是能见三十二相的心,是能缘於色相的见闻觉知心,因此许多人在这边都忽略了,以为是徵真心,其实从这边开始的七处徵心,都还是在徵妄心,这也是佛陀甚妙的智慧,为什麼这麼说呢?
阿难早就已经断了我见,证初果了,怎麼会不知道见闻觉知的虚妄性呢? 可是 佛确偏偏问见闻觉知的所在,目的何在呢? 七处徵心下来,阿难找不到见闻觉知的所在, 佛在七处徵心后却同时还开示了:
uf974汝执uf9ed分别觉观所uf9ba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uf9eaufa22一ufa00色香味触ufa22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ufa00ufa0a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
微细揣摩:uf974uf9ea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uf974分别性uf9ea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uf974变灭时,此心则同uf907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边一开始直接说 能见能闻能觉知的了知性是虚妄的,因为见闻觉知性不能离开接触的色相、声音而独自存在(无自在性),而真心是离开六尘有其分别性,却不是这一般人所熟悉的见闻觉知性。
因此 佛最后一句说的更重了,六尘尚且都是无常了,何况是依於六尘才有的见闻觉知性,更是无常(龟毛兔角是夸饰法,也就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个能修能证的见闻觉知是真心是法身,那法身即同断灭!
可是 佛同时也点出,真心是真实如如的,并不是断灭,他也有分别性,只是是离开六尘的分别性(此分别性非一般人乃至阿罗汉所知)。
因此,楞严经的大意就非常明白了,学佛最初入门,就是要开悟明心----明白真心为何、妄心为何,两者如何和合运作。
可是 佛陀也没有直接告诉阿难答案,藉由波斯匿王的提问,举出了能见之性一直都在,并没有因为岁数而改变,可是这样一来,阿难更加模糊了, 佛陀明明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答覆波斯匿王又说能见之性不坏。
因此阿难直心而问: 阿难即从座起uf9b6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uf974此ufa0a闻必uf967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ufa08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就是直心的菩萨,不懂就问,明明世尊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又说见闻觉知必不生灭, 佛陀就开示啦: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uf967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这就是说,众生将色相等六尘相,乃至想阴(见闻觉知)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可是这色与想,只是真心法身的局部而已,由於真心能生一切万法(包含见闻觉知与色身),才可以说依於常恒的真心,才有见闻觉知与一世又一世的色身不断出生运作。而众生就是将这真心所出生的局部功能认为是我,才会生死轮回苦不堪言。
佛后来开示的更明白:且汝ufa0a我ufa0a精明元,此ufa0a虽非妙精明心,如
第二月,非是月影。
这个能见之性只是第二月,不是本月。
许多大诗学人,在读楞严经,往往没有前后呼应,读到前面波斯匿王请问佛的那一段,就真的将见闻觉知性当成真心,譬如这里的青山碧水间师兄就是了,一直将了了分明的那个知,当成真心。
因此,佛法次第,一开始入门,就是能辨别真妄和合运作,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运作: 现前生灭与uf967生灭二发明性。
阿难明白了这道理以后,又发明了自然性,以为这个真心周遍一切,见性与色相都是由此自然而出生(此与老子的太极相似),可是 佛陀又说了:
我今如是开示方uf965,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uf974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ufa0a中,以何为自?此ufa0a为uf966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uf96c为自?阿难!uf974明为自,应uf967ufa0a暗;uf974uf966以空为自体者,应uf967ufa0auf96c;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於明时,ufa0a性断灭,云何ufa0a明?
如果见性乃至闻性等是以自然为体,那这个见性究竟是以光明或以黑暗为自然体呢? 还是以虚空还是以堵塞的处所为自然体呢? 其实都不可能是。其实很多学佛人都还是以自然、虚空为真我真心,譬如就有人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或认为虚空就是万法本源,这些其实都是自然外道、虚空外道,不解佛法真实意。
尔后,阿难又接著转,既然不是自然,那就是因缘性,也就是前因加上助缘而产生的,可是 又随即被佛陀破斥:
此ufa0a为uf966因明有ufa0a?因暗有ufa0a?因空有ufa0a?因uf96c有ufa0a?阿难!uf974因明有,应uf967ufa0a暗;如因暗有,应uf967ufa0a明;如是乃至因空因uf96c,同於明暗。
如果以光明为前因,色相为助缘而出生了见性,那应该这个见性不能见暗,如果是以黑暗为前因,那也不能见明,所以见性这个功能,并不是由自然性,也不是由因缘性,那是什麼呢?
殊uf967能知生灭去uf92d本如uf92d藏常住妙明、uf967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uf92d、迷悟死生uf9ba无所得。
这就是说,虚妄幻化的色身乃至见闻觉知性,其实都是本心如来藏所出生,而众生总是在来来去去的虚妄相打转,不知道这其中本有真心如来藏,如如不动,恒常不坏。
接著 佛以五阴十八界(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来说明其实都是真心所出生的,可是却又不与真心混合在一起。
佛在开示真如佛性以后,才接著有悟后起修---25圆通法门,以及断淫怒痴等事修,然后才开始进入四禅八定的修证,最后才是五阴尽,也就是断除五阴烦恼习气的部份。
因此,楞严经确实修行次第相当明了:
明心见性为见道,四禅八定乃至熏禅、练禅等以及断贪瞋痴为修道。
而五阴烦恼习气的断除,则是更后面的修行。
由此可见,学佛之首要,在於先辨别妄心的虚幻不实,才不会以妄为真,接著才会有方向,才能知道在这虚幻的五阴身心中,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然后以参禅之法亲证此本来面目,就是开悟明心了,也就是禅宗的破初参。
若还有疑问,欢迎详谈。 阿弥陀佛!
- 出投笔记
-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作者:寂照法师
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 释寂照
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一切万行都成了佛道资粮。
一、菩提心是大乘法的种子
学佛法,以大乘法为最究竟,而发菩提心,则为大乘学者先修的课题。特别是在中国,一向宏扬大乘教,重视发菩提心。
如早晚在佛前作三皈依,称念“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是希望大家,应时刻不离的提起正意念,自利利人。不管修禅、修慧、作慈善事业、解脱轮回,若不与菩提心相应,则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就好像下了种子,遇适当的时机因缘,自然可以发芽开花结果。《法华经》说:“发过菩提心的众生,就算时间久了,遗忘而误入歧途,造作种种罪业,坠入恶道中,也会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菩提心如金刚宝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贵,碎屑也同样值钱。有菩提心作根本,一切万行都成了佛道资粮。
二、菩提心的类别
(一)愿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与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与众生的苦恼,唯有修证,才能净化世间,解救众生,于是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二)行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法,自利利他,实行大悲之菩萨道。
(三)胜义菩提心:久修之行者,渐入般若智慧,悟得无生法忍,证到真如实相。如此,从信愿至行证,菩提心统摄慈悲与般若,是大乘法的心要。
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经中说:“大悲为上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是故,菩提心之根本是悲心,用来拔苦。众生的苦难,皆由自身的业识所招感,久处于困境,无法脱离,而菩萨的悲悯心重,利生救苦,若不设法除去妄心,菩提心不生,苦因不灭,所以才发大愿去成就佛道。
四、菩提心修习的前提
修习菩提心必须由浅入深,其程序共有七个阶段:知母、念恩、求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在这之前还要先具两种观念:平等想、悦意相。
(一)作平等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缘不同而成十法界、凡圣、妄实、愚智、痴慧、怨亲等等差别相;善人可能为恶,恶人也有可能为善的时候。相由心生,习而成性,故修行人尚未修到不退转,外道众生性还会存在;反之,初学者由浅入深,也可能渐成大器,故不轻未学。差别之心舍,怨亲意识便不复存在。偏私的爱是人类普遍的习性,由爱生恨而致苦,若人人放弃偏爱,等视一切众生,人类的苦难,相信可以逐渐没有了。佛法称为“舍心”,这是修习菩提心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成悦意相:没有偏爱,可不是漠不关心,是不带染着的欣悦心、佛法称为“喜心”。若仅有舍心,还是不能激发菩提心。故大悲的修学,既须等视一切众生,又要能关切一切众生,养成和谐的情素。以上乃成就菩提的慈悲喜舍心。
五、修习菩提心的所依
(一)知母:从喜舍心境中,引生一种意念,就是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佛经说:“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喝过的母乳,比四大海水还要多”。视母恩之重,不但佛教如此,儒、道二家,也以孝为首善 。儒家说:仁,必从孝起;印度婆罗门和西洋基督教,虽不从如何孝顺父母出发,却以天或上帝为一切之父。佛教更以因果轮回的道理,扩大到视一切众生为父母。
(二)念恩、报恩:念恩而求报恩―父母抚爱儿女,儿女应当尽孝,这是世间的伦理观念。在时空的无限中,凡夫心境对多生的恩,已无从记忆,故须体认一切众生如父母,念以予己之恩,推而悲爱、平等普济一切众生以求报恩。
六、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修习菩提心的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与发菩提心,最有密切关系。经书告诉我们:“菩提心不由禅定中来,也不由智慧中来,而是从大悲心来”。以下分别来说明:
(一)慈心:慈是与乐,即以世出世间的种种利乐,利益一切众生。此心能广结善缘,将有益于生生世世的度化。
(二)悲心:悲是拔苦,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不受轮回之苦。此心为菩萨道的根本,因为苦的根源不除,不能达成与乐的目的,所以由此引发悲心。
修习菩提心的过程有了慈悲心虽是难得,还须再进一步发动实际行为,这便是增上意乐。也就是度化的热心,不惜牺牲一切,致力于救众生,故成其为佛菩萨。小乘圣者,原也有慈悲心,只因缺少强的意志力,仅能逮得己利而已,故没有增上意乐,众生总是救不了。
七、菩提心的成就
修学者的心境,见到众生受苦,便好像自己也在其中,非旁观者,可说是以众生的病苦为病苦。经过深切的觉察唯有佛与佛法,才是救苦的良药,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融合,发心学菩萨行,以成就此大信愿,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八、菩提心的次第进修
修发菩提心的七重次第,是莲华戒菩萨等,据阿毗达磨等说而安立的修学次第,若能次第完成,就是愿菩提心的成就,发菩提心最重要在此。之后,就要进修菩萨行,以利他为本,不出菩萨戒。菩萨戒中,虽也以杀、盗、淫等为重罪,但单在这方面,不能显出大乘不共的特质。菩萨有三聚戒——摄律义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体,如《瑜伽戒本》就以六度、四摄分类。菩萨以不退菩提心为根本戒,远离众恶、利益众生、成熟佛法,就是行菩提心的修习。
广积福德智慧资粮之后,进而悟入无生法忍,体证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胜义菩提。能一念心相应,发此胜义菩提时,就是分证即佛。依《华严经》说:十地菩萨的分证次第,就是菩提心宝一分一分的明净、圆满,究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
标签:五明研究
- LuckySXyd
-
我没有专业术语给你,仅有一点亲身体会,这是二十一年的一点体会,经历了生死离别,经历了太多 的失败,我依然坚信佛法。也明白念佛念到功夫,就一定能成佛。如果没有灵验,问题不在佛,而在我们自己功夫没有用到。你喜欢楞严经,就每天都诵,不需要明白意思,也一样有效果。绝对真实不虚。你明白的是你的意思,我明白的是我的意思。凡夫是有分别心的。而佛不会有分别心。所以我们不去理解意思,只要用功诵经念佛就可以了。我是在地藏王菩萨加持下才明白的。我不想佛友也象我一样走许多弯路,还没明白。其实佛是我们自己,被障碍了就是凡夫,觉悟就是佛。想成佛就要老实念,念佛就能成佛。
- 豆豆staR
-
。
楞严经的确极为重要,是佛法之宝,里面的确对於佛法次第有极详细的铺陈。
后学将己所知,略说如下:
楞严经一开始,七处徵心,可是这七处徵心,徵的是妄心,并不是真心,举经如下: 佛言:十方如uf92d同一道故,出uf9ea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ufa22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於如uf92d三十二相,将何所ufa0a?谁为爱uf914?
这边所问的心,是能见三十二相的心,是能缘於色相的见闻觉知心,因此许多人在这边都忽略了,以为是徵真心,其实从这边开始的七处徵心,都还是在徵妄心,这也是佛陀甚妙的智慧,为什麼这麼说呢?
阿难早就已经断了我见,证初果了,怎麼会不知道见闻觉知的虚妄性呢? 可是 佛确偏偏问见闻觉知的所在,目的何在呢? 七处徵心下来,阿难找不到见闻觉知的所在, 佛在七处徵心后却同时还开示了:
uf974汝执uf9ed分别觉观所uf9ba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uf9eaufa22一ufa00色香味触ufa22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ufa00ufa0a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
微细揣摩:uf974uf9ea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uf974分别性uf9ea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uf974变灭时,此心则同uf907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边一开始直接说 能见能闻能觉知的了知性是虚妄的,因为见闻觉知性不能离开接触的色相、声音而独自存在(无自在性),而真心是离开六尘有其分别性,却不是这一般人所熟悉的见闻觉知性。
因此 佛最后一句说的更重了,六尘尚且都是无常了,何况是依於六尘才有的见闻觉知性,更是无常(龟毛兔角是夸饰法,也就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个能修能证的见闻觉知是真心是法身,那法身即同断灭!
可是 佛同时也点出,真心是真实如如的,并不是断灭,他也有分别性,只是是离开六尘的分别性(此分别性非一般人乃至阿罗汉所知)。
因此,楞严经的大意就非常明白了,学佛最初入门,就是要开悟明心----明白真心为何、妄心为何,两者如何和合运作。
可是 佛陀也没有直接告诉阿难答案,藉由波斯匿王的提问,举出了能见之性一直都在,并没有因为岁数而改变,可是这样一来,阿难更加模糊了, 佛陀明明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答覆波斯匿王又说能见之性不坏。
因此阿难直心而问: 阿难即从座起uf9b6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uf974此ufa0a闻必uf967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ufa08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就是直心的菩萨,不懂就问,明明世尊开示见闻觉知性的虚妄,为何又说见闻觉知必不生灭, 佛陀就开示啦: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uf967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这就是说,众生将色相等六尘相,乃至想阴(见闻觉知)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可是这色与想,只是真心法身的局部而已,由於真心能生一切万法(包含见闻觉知与色身),才可以说依於常恒的真心,才有见闻觉知与一世又一世的色身不断出生运作。而众生就是将这真心所出生的局部功能认为是我,才会生死轮回苦不堪言。
佛后来开示的更明白:且汝ufa0a我ufa0a精明元,此ufa0a虽非妙精明心,如
第二月,非是月影。
这个能见之性只是第二月,不是本月。
许多大诗学人,在读楞严经,往往没有前后呼应,读到前面波斯匿王请问佛的那一段,就真的将见闻觉知性当成真心,譬如这里的青山碧水间师兄就是了,一直将了了分明的那个知,当成真心。
因此,佛法次第,一开始入门,就是能辨别真妄和合运作,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运作: 现前生灭与uf967生灭二发明性。
阿难明白了这道理以后,又发明了自然性,以为这个真心周遍一切,见性与色相都是由此自然而出生(此与老子的太极相似),可是 佛陀又说了:
我今如是开示方uf965,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uf974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ufa0a中,以何为自?此ufa0a为uf966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uf96c为自?阿难!uf974明为自,应uf967ufa0a暗;uf974uf966以空为自体者,应uf967ufa0auf96c;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於明时,ufa0a性断灭,云何ufa0a明?
如果见性乃至闻性等是以自然为体,那这个见性究竟是以光明或以黑暗为自然体呢? 还是以虚空还是以堵塞的处所为自然体呢? 其实都不可能是。其实很多学佛人都还是以自然、虚空为真我真心,譬如就有人以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或认为虚空就是万法本源,这些其实都是自然外道、虚空外道,不解佛法真实意。
尔后,阿难又接著转,既然不是自然,那就是因缘性,也就是前因加上助缘而产生的,可是 又随即被佛陀破斥:
此ufa0a为uf966因明有ufa0a?因暗有ufa0a?因空有ufa0a?因uf96c有ufa0a?阿难!uf974因明有,应uf967ufa0a暗;如因暗有,应uf967ufa0a明;如是乃至因空因uf96c,同於明暗。
如果以光明为前因,色相为助缘而出生了见性,那应该这个见性不能见暗,如果是以黑暗为前因,那也不能见明,所以见性这个功能,并不是由自然性,也不是由因缘性,那是什麼呢?
殊uf967能知生灭去uf92d本如uf92d藏常住妙明、uf967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
求於去uf92d、迷悟死生uf9ba无所得。
这就是说,虚妄幻化的色身乃至见闻觉知性,其实都是本心如来藏所出生,而众生总是在来来去去的虚妄相打转,不知道这其中本有真心如来藏,如如不动,恒常不坏。
接著 佛以五阴十八界(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来说明其实都是真心所出生的,可是却又不与真心混合在一起。
佛在开示真如佛性以后,才接著有悟后起修---25圆通法门,以及断淫怒痴等事修,然后才开始进入四禅八定的修证,最后才是五阴尽,也就是断除五阴烦恼习气的部份。
因此,楞严经确实修行次第相当明了:
明心见性为见道,四禅八定乃至熏禅、练禅等以及断贪瞋痴为修道。
而五阴烦恼习气的断除,则是更后面的修行。
由此可见,学佛之首要,在於先辨别妄心的虚幻不实,才不会以妄为真,接著才会有方向,才能知道在这虚幻的五阴身心中,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然后以参禅之法亲证此本来面目,就是开悟明心了,也就是禅宗的破初参。
还有,4楼绝对是抄我的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能修习 当累世修的机缘 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 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 且证量足 能够灌顶加持 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 bikbok
-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世尊。
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
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我的同修曾经跟我说,修习佛法就是要一门精进,所以后来我就选择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作为我的功课,每天诵经。当然其他的佛书也会看看,但是不是作为我的修行法门,可以作为佛理知识知晓还是可以的。
- CarieVinne
-
你试试要你的手抄写看看。再以文字个个加释,尽量不要看翻译。
看是有些是体会不到的。
还是不行的话,就坐坐禅。
过一两年照你与佛有缘,就得于空悟了。
- 苏州马小云
-
介绍您一本佛法入门的书,写的非常的棒,次第明确.看者得福,
<<佛法真实意>>百度搜一下能买到的.
- 北营
-
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闻、思、修。闻法、思法、修法,这就是学佛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