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旧中国受辱事件有哪些?

2023-07-04 03:35:08
共1条回复
苏州马小云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相关推荐

甲申国难?

甲申国难 (1644年 - 1644年)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战争时的一系列事变。因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入主燕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百姓多所死伤。不久清朝侵吞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国各地遭到了汉族等各族人民的武装抵抗,满清军队为报复汉人的激抗,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常熟屠杀、沙镇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无锡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浑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泌州之屠、泽州之屠、朔州之屠、广州之屠、四川之屠等地也进行了屠杀。
2023-07-04 01:31:441

甲申国难的介绍

甲申国难是指公元1644年前后,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国难与满清入关战争时的一系列事变。因1644年为甲申年,故称为“甲申国难”。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史称甲申国难,百姓死伤无数。不久满清侵吞明朝中国的过程中,曾在全中国各地遭到了人民的顽强武装抵抗,清军为了报复明朝人民的激抗,从北向南一路屠杀抗清军民,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除此之外,清军还曾经在广州、赣州、湘潭、大同、四川、南雄、潮州等地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导致中国人口锐减,。
2023-07-04 01:33:071

什么是甲申国难以及争议?

什么是甲申国难以及争议?甲申之变,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甲申就是中国明末甲申的这一年即1644年,是崇祯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满清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汉族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满族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明朝的灭亡是汉族王朝体系的一次崩溃,汉族王朝此时进入了 “后帝国时代”。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不得民心,没有失败。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2023-07-04 01:33:221

谁知道甲申国难

公元1644年,干支纪年为甲申,大明朝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身死国灭。同一年清兵入关,中华大地陷入水火刀兵之浩劫,汉家天下被胡虏蹂躏。
2023-07-04 01:36:102

甲申国难的历史背景

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夜半,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悲壮而死,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燕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 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 。
2023-07-04 01:36:171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呢?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跟农民起义有关,但在本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内忧”和“外患”的不同:“靖康之变”对于北宋来说,是“内忧”引发的必然“外患”。但它并不是金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事件,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陆续形成的;“甲申国难”和它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是由“内患”引发的悲剧。二,被侵略的程度不同:“靖康之变”中的北宋政权被瓦解后,南宋政权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宋的立身之本还存在;而“甲申国难”后的大明王朝,就直接被大清王朝吞灭了。先来看看“靖康之变”吧: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宋钦宗的靖康年间。由于靖康元年是丙午年,所以也被称为“丙午之耻”。1126年(靖康二年)四月,气势汹汹的金军攻破了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等几千人押解北上。很快,整个京城就被抢劫一空了。之所以会有这次对大宋“伤筋动骨”的灾难,主要原因是由于宋徽宗在任皇帝期间,重用了蔡京、童贯等人。他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导致天下大乱,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迅速把北宋推入了一个黑暗而又被动的局面。正是因为北宋朝廷接连几次镇压和瓦解农民起义,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才趁势崛起。这个背景之下,朝廷听信了蔡京的意见,与金国联手攻击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交给金国,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谁知,这样的做法使大宋再次陷进进退两难的境地。金朝在和北宋合作期间,已经摸清了北宋的军事底细,于是,他们得寸进尺,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他们只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北宋,却叫北宋每年把原来给辽朝的40万岁币,以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都如数交给他们。后来,北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贯给金朝,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可是,金兵在撤军时,居然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都席卷一空,只把几座空城交还给了北宋。为了粉饰这次和金朝合作中的尴尬,宋徽宗只好自欺欺人地和一些重臣一起吹嘘和上演着“凯旋”的剧情。此后,北宋朝廷的内部权力斗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各重臣纷纷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而有恃无恐,成了几个有着利益纷争的党派。1123年7月,因前辽国的将领、金朝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后逃奔到刚成为北宋燕山府。此时,金人便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将燕山府问罪。北宋燕山府无奈之下,只得将张觉斩首。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纷纷对朝廷感到不满。金国的完颜阿骨原本是倾向与宋和的,只可惜他在8月不幸去世。他弟弟完颜晟继位后,就开始筹划攻宋的计划了。次年夏,金国便以张觉一事为由,明目张胆地开始攻打北宋u2026u2026再来看看“甲申国难”:大明王朝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前后,发生了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起义。原本属于大明的后金(清),这时也趁势造反、入侵,使明王朝应接不暇,从而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因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也称为“甲申国难”。当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后,百姓死伤无数,崇祯皇帝也被迫自尽。不久,后金(满清)的政权就侵吞了大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清军为了报复明朝百姓的反抗,便一路向南屠杀大明的军队和百姓,其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事件最为惨烈。清军所到之处皆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导致了中国人口的迅速锐减。
2023-07-04 01:36:311

明朝灭亡,有没有大臣死节尽忠?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作为全国性政权宣告灭亡,这就是“甲申国难”。因为崇祯死时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同,所以很多人认为明朝的大臣很没有骨气,朝廷灭亡的时候竟无一人殉节。然事实却并非如此,大明国祚276年,又怎会没有一个有骨气的大臣呢?1,范景文。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成员,李自成攻破京城后,他先是大呼:“身为大臣,不能够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跳入井中,为国殉节。2,倪元璐。时任户部尚书,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阙,大书几上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而死。与他一同赴死的还有他一家十三口人。3,李邦华。时任左都御史,城陷后,自缢身亡。4,凌义渠。时任大理寺卿,得知崇祯驾崩,他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后穿紫衣拜阙,作遗书辞别父母,然后悬梁自尽。5,王家彦。时任兵部右侍郎,京城被攻陷后,王家彦跳下城楼,结果没有摔死,于是在百姓的房子里上吊自杀。6,孟兆祥。时任刑部右侍郎,京城陷后,与妻何氏,儿子孟章明,儿媳万氏一同为国赴难。7,马世奇。时任左庶子,京城陷后自缢而死,其妾朱氏、李氏也随同赴死。8,刘理顺。时任左中允,崇祯七年时的状元,甲申国难时与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儿子、奴仆婢女满门十八人一同赴难。9,吴麟征。时任太常寺少卿,甲申国难之日大呼:“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后自缢而死。10,申佳胤。时任太仆寺寺丞,甲申国难后申佳胤穿戴整齐冠服,叩拜辞别年老母亲,骑马至王恭厂,下马向北叩拜,后投井而死。除此之外,左庶子周凤翔与他的两个妾,检讨汪伟与他的妻子耿氏,户部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御史陈良谟与其妾时氏,御史陈纯德、赵馔,太仆寺丞申佳允,吏部员外许直,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张氏、妻张氏及子,兵部员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光禄寺署丞于腾蛟并妻,新乐侯刘文炳并祖母与弟,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孙男女共十六人,驸马巩永固并乐安公主及子女五人,惠安伯张庆臻并阖门男女,宣城伯卫时春并阖家,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顺天府知事陈贞达,副兵马司姚成,中书舍人宋天显、滕之所、阮文贵,经历张应选,阳和卫经历毛维、张儒士、张世禧并二子,百户王某,顺天府学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长州生员许琰,俱死之。诸臣死难,惟孟兆祥守正阳门,死于门下。王章、赵撰骂敌而死。谁说大明没有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忠义之人才是大明之魂!
2023-07-04 01:37:073

甲申国难的满清暴行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 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余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被满清掳掠去的汉族人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10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由于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族人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皇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天,故名“扬州十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1645年(弘光元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日昼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 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 永历二年(1648年),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起兵抗清,七月初十清军包围南昌。次年三月间,南昌城陷,清军屠城。“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所食牛豕皆沸汤微 ?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 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 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 王鸣雷),“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广州市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鞑靼战纪》中记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永历三年(16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军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攻入城内。对南雄县民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乾隆十八年《南雄县志》)“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鞑靼所至,无不狼藉,尸则无完肤,人则无完发,烧杀抢掠,乃贼人之便饭矣。”
2023-07-04 01:37:312

为何不纪念甲申国难

纪念的。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1279年崖山海战。1644年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难日,也称为国难纪念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
2023-07-04 01:37:441

甲申之变是怎么回事

甲申之变是怎么回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朝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背景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
2023-07-04 01:38:031

明朝宦官祸国殃民,可为什么甲申国难时宦官殉国最多

明代宦官始终是皇帝的工具,皇帝依靠宦官集团建立起空前强大的专 制皇权。所以明朝宦官的胡作非为也就是皇帝的胡作非为,这也就是为何在崇祯末年,当崇祯要求百官捐银以化解国难时,最慷慨的是司礼监的宦官,明廷的官员却对此百般推辞。在李自 成打进北京时抵抗最激烈的也是太监,崇祯殉国后宦官自杀者有数千人,因为宦官是皇权下最大的收益者,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则是受害者。
2023-07-04 01:38:412

甲申年是几几年?

甲申年是农历六十甲子当中的一个年,最近的一个是2004年,依次往前推是1944年,1884年~~~因为根据十二天干对应十二生肖,申排在第九位,因而对应的生肖是猴年,所以甲申年自然也是猴年。历史上最有名的甲申年莫过于1644年,在这一年明朝覆灭,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一年,这一系列事件综合在一起,合称“甲申国难”。1644年后300年,即五个甲子后的1944年,文豪郭沫若悼念前事,以警示后人,写下巨制《甲申三百年祭》。
2023-07-04 01:38:483

谁知道1644年中国发生了些什么大事?

1、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 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 同时东征明京师。2、明朝灭亡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3、清军入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白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白成,山海关城陷在即。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二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4、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于凤阳首称“古元真龙皇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相继于舒城、六安两度草创政权,建号“天命”。天命二年(1643年),张献忠据黄州称“西王”。同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5、清朝定都北京1944年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福临迁都京师。六月,福临令洪承畴仍然担任兵部尚书同内院官一起处理政务。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即皇帝位于北京故宫武英殿。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644年
2023-07-04 01:38:578

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

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 条约,每一条都是我国被欺负侵略的证据。 耻辱有哪些光列举是没有用的,而且也很难做到全面,以战争宏观的 角度,我国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赔偿英国军费白银 2000万两,被迫开放5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赔偿军费白银给英法各800万两, 开放营口、天津、大连、南京、镇江、淡水、台湾、汕头、琼州等 11处为通商口岸,拆毁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在此期间英法联军攻占 北京,掠夺并焚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1867年日本挑起战争侵略台湾,被台湾军民击退,就是这样,腐败 无能的清政府还是赔偿了日本军费50万两 1877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节节胜利,法国战败,而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中法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允许法国将铁路修进中国内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索取军费白银两亿两,割占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日本商船可以进入重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肆屠杀,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10国白银共9亿多两,分36年还清。中国政府保证严厉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惩办对镇压不力的官员。在这次空前的浩劫中,慈僖竟然厚颜无耻地向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表现了她投降卖国的奴才嘴脸。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竟然设在中国,清政府表示中立,无数中国人在这样列强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中丧生。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伤亡人口3500多万人。1950年朝鲜战争中国伤亡100多万,但最后我们赢了。 朋友,这就是我国1840~1949百年国耻的梗概,南京大屠杀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会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1、崖山国难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次年,蒙古人挥兵南下,但被宋军阻击在长江北岸。1267年,登上大汗宝座的忽必烈再次率精兵卷土重来。1273年,襄阳失守。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南宋都城杭州。此后,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1279年3月19日,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在广东崖山被蒙古军队包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杀。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南宋的抵抗势力宣告瓦解。至此,中国已经全部沦陷。蒙古能够占领整个中国,与其说是蒙古骑兵有强大的战斗力,倒不如说其实是宋朝与西夏、辽国、金国相互恶斗的结果。在面临外敌时,中国人不能团结一致,才导致蒙古人有机可趁,进而影响世界格局。这个惨重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2、甲申国难“崖山之后无中国,甲申之后无华夏”。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辽东屠杀: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3、五胡乱华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扩展资料: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共同签署了一份震惊中外的《马关条约》。120年来,这份曾经印记着极不平等的内容、令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宗卷,像一把带血的利刃,深深地斜插在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上。回顾历史引悟反思历史不容忘却,但足以令人反思。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清朝政府的完败而告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署作为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标志,一方面,该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侵略的野心;另一方面,该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无比沉重的负担和难以言表的灾难,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再一方面,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迫切需要,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该条约签署起,中国就陷入了饱受蹂躏压迫的万丈深渊,同时造就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中华民族记忆中的噩梦从此开始。正视历史才有未来历史永远无法回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同为二战发起国的德国和日本,在对待侵略历史问题上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通过采取以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勇于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包括制定法律洗刷战争罪行、严防战争幽灵死灰复燃,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国包括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接受和谅解,而且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倡导者;反观日本,却在事关国际公理和正义的大是大非问题上颠倒黑白、出尔反尔甚至否认篡改侵略历史,现在的安倍内阁和日本政府还不时公开发表否定和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不仅如此,本月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要正式访美并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届时可能避开“村山谈话”大谈日本战后为国际社会所做的“积极贡献”。殊不知,日本能够提升其国际形象的唯一途径,就是必须表明对待侵略历史的反省态度和真诚悔改行动,这是日本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除此之外,日本永远不可能卸下历史包袱,真正走向未来。警示历史才能图强发展历史不会完全重复,却有规律和教训可循。反思失败屈辱历史必定苦涩痛心,但以史为鉴,必然可知兴替、可图发展。汲取历史教训,开创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120年来,两个甲子年的时间里,积贫积弱的中国经历了浴血抗争、推翻旧帝制、建立新政权、保家为国、奋勇崛起、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等阶段,国家发展稳步推进,综合实力由弱到强。目前,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朝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伟大目标而奋进。今天,120年前甲午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历史的警钟却在长鸣,特别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深重灾难和伤痛永远留给我们无尽的殇思。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代新人,我们必须铭记国耻,发奋图强,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必须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坚决杜绝《马关条约》的耻辱再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警钟长鸣 杜绝《马关条约》耻辱再现
2023-07-04 01:39:3710

祖国的耻辱

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祖国的繁荣25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这一数字是中低收入国家的两倍,是高收入国家的三倍。 这种快速增长的结果是,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80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15.4%,美国一直保持在21%的水平,欧盟国家的比重从29%下降到21%。 在能源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1990至2006年间,中国的初级能源和煤炭消费翻了一番,石油消费增长了两倍。与世界整体水平相比,这样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石油消费从每天232万桶增加到744万桶,甚至远远超过了另一个新兴大国印度的消费量。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高于经合组织的整体水平,世界煤炭消费增长的四分之三都与中国有关。 至于其他原材料,中国是铁、锌、铅、铜和镍等金属的纯进口国,中国上述5种金属的消费量在世界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在15%-33%之间。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外汇储备大国,2007年年中,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 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直接投资从1990年的8.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13亿美元。 中国人出国旅游人数大增,从1995年的450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3100万人次。 中长期前景:优势与不利条件 主要优势有: 1.明显融入世界经济。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达到724亿美元,印度为66亿美元。 2.大城市和经济特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中国全国柏油马路的比例是79.5%,日本是77.7%,印度是62.6%,美国58.8%;近年来中国在高速公路、机场、海港和能源分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庞大。 3.创造大量就业。由于快速工业化和就业市场的灵活性,1999-2003年,中国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4%,越南是73.4%,印度尼西亚是62.5%。 4.健康的宏观经济指数和日益细致的经济政策使中国保持合理的宏观经济稳定。2006年中国有轻微的预算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4%),重要的经常项目盈余(国内生产总值的8.6%),1.5%的通货膨胀率,3230亿美元的外债,超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724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 5.社会指标的迅速改善使政府具有一定的威望。中国的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从1981年的63.8%下降到2001年的16.6%,生命期望值从1970-1975年的63岁提高到2000-2005年的71岁,儿童死亡率从1970年的千分之八十五下降到2004年的千分之三十一。 6.成功的经济改革战略。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使改革获得了巨大成果。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政府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偏离这条道路。 不利条件: 1.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肯定会使中国未富先老。低出生率导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快速增多,预计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将从2005年的7.6%增加到2025年的13.7%。由于15岁以下人口迅速减少,人口依赖比(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相对于15-64岁人口的比例)在1980年是67%,到2010年将达到38%。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就业年龄人口(15-64岁)的相对比重从2010年起将有所下降,这部分人口的绝对数字将从2015年开始减少。 2.过度工业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为知识经济更多地要依赖于服务部门的活跃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在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是46%(印度是28%,韩国41%,日本31%),因此中国应该提高服务业的相对比重(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 3.过度依赖外国投资。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比重为9.2%(美国4.0%,印度3.5%,韩国3.1%),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14.3%(美国13.0%,韩国8.0%,印度5.8%)。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高度依赖使中国的经济在跨国企业国际战略的改变面前变得更加脆弱。 4.能源依赖,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日益加强。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字,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2004年的每天620万桶增加到2015年的1000万桶,2030年将达到1310万桶。由于国内石油生产的停滞,纯进口量在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将从2004年的43.5%提高到2015年的68.0%。 5.严重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退化、河流、海洋和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生态多样性的丧失等现象是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和不尊重环境,以及持续贫困的结果。例如,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非常严重,特别是北方地区,使至少6000万人难以获得足够的饮用水。在空气质量方面,中国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可预见的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无疑将加重大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低质量煤炭使30%的土地遭到酸雨影响,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也使洪灾日益严重。
2023-07-04 01:40:139

中国曾受过的耻辱和昔日的辉煌

1.新中国成立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打破西方国家孤立我国的局面3.香港,澳门的回归4.近几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飞船的陆续升空,载人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5.经济,军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等耻辱不平等条约一览表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影响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主要内容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主要内容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主要内容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主要内容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主要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主要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为生命扣上“安全带”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孩子上得起学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看病心里舒畅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放心喝水吃肉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支起“保护伞”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3-07-04 01:40:434

旧中国的耻辱事件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二十一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菇屯事件 旅顺大屠杀 伪满洲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淞沪会战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东海油气争端 钓鱼岛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2023-07-04 01:41:018

中国历史上的屈辱有关资料。

1、经历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经历火烧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3、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两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4、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5、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除此之外条约还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鸦片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2023-07-04 01:41:209

国耻日和国难日

  国耻日,官方并没有认定,一般有“五·九”、“九·一八”、“七·七”,及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十二月十三日为国耻日的说法。  个人认为: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秘密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但此条约并没有实质性展开,且袁世凯称帝本来就是一场闹剧(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忧愤而终),甚至不能激起现在人们的民族情绪,故不适合作为国耻日。  “9.18”和“7.7”。9.18是日军侵华的开始,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注意是大面积国土沦丧,可能清末沙皇俄国的侵略有些久远了,历史课本中提及的并不多)。7.7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反抗侵略的开始。 所以这两个比较有可能。  不过每年只有在9.18这一天,各城市是拉响防空警报的,所以这个是最接近于官方认定的,可以跟小孩讲这个。  关于国难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说的汶川地震后的“国难日”,这是地震之后的官方公告:  国 务 院 公 告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所以只有2008年这一年的 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2023-07-04 01:41:494

《鹿鼎记》中陈近南是天地会总舵主,那么这个人物是以谁为原型的呢?

陈近南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原型是台湾的一个军师陈永华。陈永华是郑氏王室的一个军师,出生年月不详,卒于1680年。他是台湾的教育提倡者,字复甫,福建人。他的父亲是陈鼎,在1627年的时候中了举人,1644年的时候中了进士。甲申国难之后陈鼎回到了家乡耕田,一直到1648年,郑成功占领同安,封陈鼎为正式教师。数年后,清军攻占同安,陈鼎便自杀了。那时的陈永华才16岁左右,他在清军攻进城后逃跑了。后来郑成功取得厦门,意图复兴明朝,所以遍寻天下有才之人。当时有一个兵部侍郎王忠孝向他举荐陈永华,郑成功就约了陈永华一起讨论近期内的大事。谈事之后郑成功很欣赏陈永华的才能,十分高兴地把他封为参军,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不过也有相关史料记载,说陈永华这个人不太会表达自己,只能在发表政治见解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在开发台湾时从让百姓们过上不缺衣食的生活为出发点,亲自前往各个地方教导军兵垦殖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他还教百姓们制糖制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百姓们生活富足以后,他开始建设孔庙,教化人心,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来培养和选拔人才。郑成功一直是以台湾人民群众为基本,在陈永华的协助下,他开放了闽浙粤的通商渠道,开始和暹罗、日本、安南等地方互市,让自己有了很好的经济来源。
2023-07-04 01:47:1110

甲申之变的结果及影响

甲申之变的结果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朝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结果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关外的明朝军队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撤入关内,并且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顺政权;清廷乘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收取了关外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后续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然而,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在军事部署上,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也缺乏战略眼光。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而后来的招降吴三桂不成和山海关战役,标志着大顺军在北京统治的失败。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对于推翻明朝后究竟是由大顺朝廷还是清朝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战役的结果是清胜顺败,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目光短浅,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山海关战役的意义标志着:一、大顺军的历史使命从此由推翻明王朝转变为抗清斗争;二、清廷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三、以吴三桂为倡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拥清派。影响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年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明的历史是从北廷的覆灭开始的,至于立君继统则是拥明势力内部的事。换句话说,历来的史籍把弘光朝廷的建立作为南明史的开端并不完全准确。
2023-07-04 01:48:311

甲申之变

  甲申之变  公元1644年,也就是中国的甲申这一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兵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明朝的灭亡是中华文明体系的一次崩溃,中华文明此时进入了“后帝国时代”,放眼整个东亚地区,中原地区的汉族已经遭受到了许多游牧民族的强劲挑战,传统的帝国体系面临崩溃,官僚政治已经是腐败透顶,帝国维系着传统的一元化统治,缺少必要的应变能力,地主阶级加紧着兼并土地,人口虽然成倍的增加,可是社会生产力却不见提高,人民生活在水生活热之中,社会矛盾异常的尖锐。  社会政治的动荡,必然带来了思想意识的活跃。中国自秦朝以来,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实行都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皇帝的权力乃是受之于天命,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监察、军事等各种权力于一身,任何对皇权和专制统治的怀疑和非议,都会遭至残酷镇压。然而,在此时,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一批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良知,开始反思“正统”文化,抨击君主专制。  明末的李贽就以“贬尊抑圣”的方式对君主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无论是君主或圣人,都是一般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人类天然平等,但个性各异,趋利避害,人人皆同,“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为也。……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  黄宗曦在其名著《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君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荼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非常鲜明地将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一切罪恶之根源。  同时代的王夫之也指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明清之际这股怀疑、揭露、批判专制制度与倡导平等、民权思想的人文思潮,是早于欧洲十八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现在有人提出“民主”是源于西方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实际上我们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中完全可以找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的雏形成份,如人民权利、权力制衡与监督、代议制等内涵,比如黄宗羲主张“设学校以公是非”,试图将“学校”作为行使监督、判断是非的机构,以达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他主张“置相”以分君权,提出恢复宰相制度;主张官吏参与治国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认为不能由君主一人专断。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对后世的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都曾起到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像顾炎武等学者此时都提出了经世制用的原则,希望改变我们的社会,富强我们的国家,按照这种提倡经世致用、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方向走下去,中国会很有可能与西方社会一样,很快步入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当然我们的社会同时也面临着很强大的传统力量,我们的传统统治,传统生活不允许我们的社会有所变革。历史本身也是不允许假设的。  明朝的灭亡是帝国体制长期以来弊病的总爆发,在同时,即1619年,“萨尔浒”之战,女真人努尔哈赤击败了明军。这意味着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力量,已经真正可以挑战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地区。清朝奠定了在中国的统治,可说是传统帝国体系的恢复,中国又被纳入到传统的轨道上,明清之际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被清王朝一系列高压政策无情打压,正常的社会发展受到外力阻挠而迅速中断,思想文化界遭受致命打击,学风迅速转向远离政治的训诂考据一途。康、雍、乾数朝大兴“文字狱”,以“铁血”手段垄断意识形态,压制言论与思想学术自由,将“大一统”式君主专制政体发展到极至。异族满清的统治能够迅速的确立,在于传统的帝国政府的统治一直就只限于社会的上层。对社会地层影响甚少,中国的政体是国家与文化的综合体,封建王朝的集权虽高,但是文化却是分散在平民百姓之中的,政治是于一般大众无缘的。国家政权可以掌握在异族手中,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可以得以延续。  清廷初期君王贤明,实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社会生产力的措施,国家被纳入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并且又逐渐强盛起来。可是这种强盛已是封建王朝末世的辉煌,传统的一元化统治已经开始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放眼全球,此时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欧洲人力量遍布的世界了,欧洲已经逐渐完成了社会的变革,在国际贸易中,尽管受益更多的还是我们中国,可是这一贸易的主导权却已经被欧洲人所控制,西方势力逐渐渗透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中国人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却还要等200年以后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的眼里,西方文明是幼稚粗陋的,是尚未开化的。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其平凡的一年,在即将来临的变革之中,社会又被纳入回了传统的轨道,历史在这一年便已注定了我们的未来,注定了我们百年之后将会遭受的一切。
2023-07-04 01:52:351

明末抗清和民国抗日有本质区别吗?都是外族,都想入主中原都,屠杀百姓,都搞文化灭绝。

起因结果的一样,但是结局肯定会不一样。满清入关大屠杀导致甲申国难,汉人死无数,但是满清还是要借助汉人,借助汉文明,来统治中国。而小日本会不一样,他们入侵中国时已经有自己的文明,虽然不能和汉文化比,但肯定比满清入关时的满人先进。如果小日本占领了中国,中国可能会变成日本。
2023-07-04 01:52:433

民国推翻满清后,为什么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呢?

民国元年(西历1912年)2月,大清国隆裕太后宣布宣统帝逊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民国政府为了清除满清的影响,开始强制百姓剪辫子,并且因此产生了不少纠纷。只是,民国确立以后,民国社会开始流行中山装。那么,为什么民国政府没有推行汉服?洪宪皇帝的汉服龙袍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民间来说影响十分有限。毕竟对于习惯了封建帝制的老百姓来说,皇帝和大总统没什么区别。这是民国初年的客观国情,袁世凯其实也是这样认为的。袁世凯本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因此,在担任了几年民国大总统以后,在民国四年开始,宣布筹备登基称帝,并计划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袁世凯为了给复辟帝制营造声势,专门身穿汉服龙袍进行祭天。但是,尽管洪宪皇帝以身作则身穿汉服龙袍祭天,也没有在民间引起穿汉服的效应。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很多因素。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不愿意支持汉服。被误解的易服清朝入关之时,为了确定中原汉人对清朝的臣服,颁布了剃发易服的命令。不过,剃发和易服的推行力度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先说剃发。对于清朝统治下的百姓来说,剃发的成本是负担的起的。只不过,由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因此,清朝的剃发令一颁布,就引起了汉人百姓的强烈抵抗,本来已经处于垂死挣扎的南明朝廷,也一度因为清朝的“神助攻”而有所起色。而易服的影响范围则十分有限。在我国古代,至少从西周开始,就存在服装等级制度。下一等级的人穿上一等级的服装,被视为僭越,是要承受很严重的成本的。并且,服装的颜色,也决定了在官场里面的地位。比如唐朝的高官,是穿紫色官服的。即:自古以来,从官僚到百姓,在服装选择上,都不具备自由选择权。清朝也不例外。并且,清朝的易服,其实主要针对地主和官僚而言,对于广大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不论是秦汉还是明清,他们穿的都是一种叫“短褐”的衣服,有说法认为,这种短褐,直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才消失。并且,即便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力的局限,当时国内从日本进口的尿素留下的袋子,也被改造成为了“尿素裤”,当时的社会,对于衣服鞋帽,也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本世纪初年,依旧有很多人,只能在过年的时候,买新衣服。千言万语一句话:在我国古代,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百姓的消费水平来看,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实力强迫民众更换其服饰,毕竟,客观上服装资源的匮乏,决定了这一点。因此,在民国时代,身穿短褐的赤贫人民,只关心收成和地租,至于别的,都不在关心的范围之内。
2023-07-04 01:52:517

甲申之变是指的清朝的什么事?

甲申之变就是指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吴三桂勾引满清入关,中华民族继而遭遇了空前大劫难,中华文明几乎毁于满人的血腥统治。那一年也是甲申年
2023-07-04 01:55:041

哪部纪录片是讲从甲申之变再从南明历史到新中国成立的?

中央电视台的四集历史纪录片《公元一六四四》,以1644 年发生的北京城破崇祯自尽、李自成进京和随后的对投降的明朝官员的拷掠、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而复叛、吴三桂向清朝借兵和降清、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和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为叙事的主线对波澜壮阔的甲申年作了全景式的以人为本的展现。纪录片《公元一六四四》共分四集。第一集为崇祯:凄凉末路。第二集:李自成:黄粱一梦.、第三集为吴三桂:无处收留、第四集为多尔衮:谁主沉浮。从描述历史风云人物的角度来写实1644年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诠释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变迁。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做到了清晰表达、张弛有度、史论结合。从写人达到了写史。这是一部很难得的优秀历史纪录片。在时间坐标上牢牢地集中在1644甲申之年上,在人物上又集中到崇祯、崇祯、吴三桂和多尔衮身上。并且给出了每个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坐标下由外部环境和个人性格所共同作用下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从1641年开始的内忧外患及翻天覆地的变化击碎了大明社会的一切秩序、伦理。每个人如何求生存成为最首要的需求。为了攘外及安内,崇祯皇帝陆续推出的练饷、剿饷和辽饷终于把无法生存的大明朝顺从的农民变成了暴戾的流民。变成了屠夫和大明朝的掘墓人。1644年,经过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洗牌,历史终于给出了最终的答案基因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明朝的皇帝大都是贪财之辈。其具体表现是对臣属和百姓无比吝啬,而对自己的子女亲属则慈爱无比。朱元璋就具体设计了今后子孙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享福路线图。他命令所有的亲王郡王均“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说白了除了享福以外就没有什么事情做。而且为每个儿子的子孙们都把名字设计好。朱家子孙都是三字名,第二个字已经由朱元璋以打油诗中的一字定好,第三个字的偏旁也规定好(如朱棣的子孙的名中第三字必须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以取生生不息之意。)这样,子孙们只需劳神取另外一边的偏旁即可。因为朱元璋的子孙食禄而不治事 。为了取得更多的俸禄,各亲王郡王无不争先恐后地大生儿子。有时竟闹到兄弟之间互不相识。家宴之际需人介绍。而且有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毕竟有限,于是大明的龙子龙孙们开始创造新字来应对老祖宗的慈爱。到了崇祯之时,国家早已无法承担诸王的定制花费。朱元璋无比慈爱的安排其实已经注定了大明覆灭的命运。崇祯从自己的祖父万历神宗皇帝、父亲泰昌光宗皇帝遗传了要钱不要命,这一光荣的基因。但是没有遗传要色不要命的另一光荣的基因。于是出现了明君丢天下之说。崇祯的悲剧在于其刚愎自用,但又遇事没有担当。经常性地诿过臣下,尤其是在和满洲议和、调吴三桂勤王、南迁等重大问题上更是如此。他总是把自己的天子脸面放在第一位,让臣下去干脏活,出了问题让大臣去顶缸。常此以往的后果是无人会实心做事,遇事也一定推给天断。皇上不信任大臣,大臣就推诿敷衍。皇上不信任边将,派太监监军,大将们就拥兵自重或养寇自重。可悲的是崇祯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宫中竟然也有大笔金银。万历最钟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福甲天下,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严重局势下也是一毛不拔。期待着不可能的奇迹。最后军心涣散,泼天的财富都资助了李自成;直接帮助李自成可以三年不向百姓征粮。闯王来了不纳粮,全是因为老福王。从他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要钱不要命的表现,真的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崇祯舍不得藏在宫中的金银。遗传的力量是无穷的。贵为天子的万历富有四海,还是派宦官四出,搜刮矿税。万历可以几十年不临朝不视事,但矿税的奏折却是即来即批。他就是要刮地三尺,却万万料不到自己的定陵却被公开地挖开。所有的财物进了博物馆。纪录片的第一集使用原景再现的手法叙述了崇祯从调吴三桂勤王、南迁之仪、到最后闯王提议的和平等历史关键点。辅以专家学者的历史背景介绍,这一集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细致而传神地描绘了明朝覆灭之际无法挽回的君臣关系、崇祯皇帝的绝望挣扎、南迁之议即将达成时好事之徒近乎恶作剧般的太子南迁的动议、最后为了自己的脸面崇祯拒绝了李自成无比宽厚的议和条件。本集没有点出崇祯对北京高大城墙的最后期待。历史无法假设,如果崇祯使出雷霆手段在起义军到达之前抄几个重臣的家搞到几百万两银子,整个历史进程将会改变。要知道后来农民军进京后通过拷掠可是刮出七千万两白银啊。纪录片的第二集比较真实地还原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入城42天的变化,从意气风发到穷途末路。李自成个性中那易怒、小气、粗线条、没有足够的文化等已经注定了他的下场。尤其是对待吴襄和吴三桂父子一家人的事情上,他既没有说服刘宗敏等将领、也没有具体分析吴三桂的处境和感受。完全以顺其自然加臭招频出的方式使有利于自己的棋局推向了失败的方向。但较之其他三集,本集对人物尤其是李自成的描写和分析较为苍白。纪录片的第三集又是精彩而深刻,无论是对吴三桂家世、个性、处境、行动都十分到位传神。他的无奈、内心的挣扎、到冲冠一怒为红颜。那深刻的吴三桂爬大明冰山的比喻,可以深深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借清兵到被逼投降于清。李自成从最初的放纵刘宗敏对吴家的蹂躏,到后来对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极度愤恨。所有的冲突都诠释的清清楚楚。唯一需要指出的是吴三桂后来对李自成等农民军的穷追猛打应该给予更详细的描述。因为我们不禁要想如果明朝的将领们都有着如此的战斗精神,明朝岂能亡于农民军之手。这集可以说是全部四集中最为出色的。
2023-07-04 01:55:101

己巳(1629)之变

木夫发现,现在人都很忙,不知咋的。有时候想静下心来看篇文章,也要找篇短的看。 木夫本想写篇《己巳之变》,要交待清楚便要花好长的篇幅,想想还是打散说吧。 木夫先告诉大家,《红楼梦》整本书其实就一道代数题,读者千万别对书中的名号太执着。不然你会象掉进书里的时间陷井一样,休想重新爬出来。这里我们就称之为名号陷井吧。 龄官划个"蔷"字,画了几千遍了。我们少的算2000遍吧,在地上划一划半秒总要吧,"蔷"字十八划。18000秒,300分,5小时。 龄官痴痴地写个"蔷"字写了5个小时,宝玉躲着痴痴地看她划了5个小时。就因为那姑娘长得象黛玉? 逗一下,哈。 此时宝玉并不知她叫龄官,只是看起来象黛玉。啥意思呢?木夫告诉过大家,别去在乎名号。作者想告诉大家的就是:黛玉划"蔷"。 黛玉谁啊? 大家现在总知道了吧,崇祯。 那"蔷"呢? 当然是贾蔷。问题是"蔷"是假的。 那真的呢? 墙。(我刚此刻发现,这里还藏着个字谜。用金簪在地上划"蔷",猜一字。注:金克草木。) 贾蔷原是一堵墙。 你是一家之主,你要考虑院墙。你是一城之主,便要考虑城墙。崇祯是一国之主,便要考虑国墙。读起来咋这么别扭呢?换个说法,长城。 贾蔷就是长城。 那我们就说一下贾蔷吧。 1,长得秀气,比喻长城稍显女孩子气,哈。 2,贾珍避嫌,长城的各段由当地封王负责,后取消了此负责制。 3,闹学堂有贾蔷出场,这个木夫介绍过了,指的是宁远之战。学堂指的是长城外的后金,贾蔷把茗烟叫进去后,便没他什么事了。 4,贾蔷给龄官买的的鸟,可是高科技产品,用于长城自动报警。终因经费问题,便弃而不用。 5,贾蔷后来当了梨香院戏班子行政科长。梨香院在东北方向,即东北方向的长城有重兵驻守,别的方向就松懈了。 长城防卫出现缺口是导致己巳之变的最直接原因。 因己巳之变是除甲申之变外的最重大事故,我们的二哥哥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以及很长的跨度描写了此事。 比如贾雨村进智通寺……宝钗扑蝶……元春赏赐……金钏投井……小动唇舌,大承笞挞……直至……晴雯锥坠儿。 不单贾蔷指的是长城,北静王送给宝玉的鹡鸰串,转给黛玉的蕶苓串,琪官送给宝玉的茜香罗即红腰带,元妃赏给宝钗(黛王没有)的红麝串,平儿的虾须镯,以及晴雯病补的孔雀裘,皆关乎长城。 大家一定会说,木夫写错了吧。是的,龄官用的是金簪在地上画"蔷"(即"墙"),不是金钏。 簪是直的,钏是圆的。簪一般插头发上,而钏一般戴手臂上。 木夫在上文《龄官划"蔷"》里告诉大家是:黛玉划"墙"。 而木夫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金钏划"墙"。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 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注意,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金钏便是龄官划"蔷"的金簪。二是谶语,暗示读者。 谶语的用法在书中多次出现,举一下例给大家加深印象。比如北静王说宝玉难免重蹈小王的复彻,指的是明灭元,清灭明也。又比如黛玉与湘云嬉闹时说我要是饶了云儿再不活着,指李自成进京,黛玉版崇祯上吊。 这里的谶语指金钏投井,也指金钏的原型投井。金钏,谁啊? 范景文。 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崇祯帝对全线长城的防卫很是重视。各路大臣的相关奏章也挺多,而范景文关于北向长城的防卫方案得到崇祯的高度重视,却未在庭议中通过。 范景文的方案里至少提到了三点: 1,密切注意外蒙方向的形势发展。木夫给大家介绍了永乐大阅兵,以致帖木儿国臣服。虽然此次阅兵给明朝造就了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后辈们却滋生了傲慢,轻敌的情绪。范景文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的二哥哥也非常认同。 而事实上恰巧是北静王后来异化为忠顺王,忠顺的却是后金。 宝玉后来去祭金钏回来后说是北静王的一个小妾没了,啥意思啊? 范景文认为要尽量改善与北静王的外交关系,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势,至少以平等的态势与之交流相处,实在不行,以"小妾"的姿态也要搞好与北向的和平外交。 2,就是贾蔷给龄官买的那只鸟,明朝当时科技发达,要整个长城防务自动报警装置,并非难事。 3,全线长城不能厚比薄彼,至少要相互兼顾。 王夫人,木夫一直不想讲,这里不讲又不行。这样吧,大家就这样理解:崇祯是奥巴马,王夫人便是议会。崇祯的决定要经议会通过后才能执行。 后来,大家知道了,本可避免的己巳之变发生了。 这里必须提醒大家的是,范景文后来的确是投井了,但不是在己巳之变。之后,范景文得到了崇祯的重用及信任(书中有描述,比如玉钏亲尝莲子羮),在甲申之变时,不知崇祯去向后投井。 后文的玉钏便是金钏。 钏,音竁。【说文】臂环也。【玉篇】钗钏。【正字通】古男女同用,今惟女饰有之。【何偃·与谢尚书】珍玉名钏,因物寄情。【庾信·竹杖赋】玉关寄书,章台留钏。【墨庄漫录】唐文宗问宰臣,金条脱何物。宰臣未对。文宗曰:古诗:轻衫稳条脱,卽今臂钏也,别作玔。 木夫在《龄官划"蔷"》及《金钏划"蔷"》里介绍了"蔷"便是"墙",即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木夫多次提及,宝玉或黛玉与北静王的外交焦点为长城。 《红楼梦》版本众多,咱不去评论。关于香珠,木夫枕头边的版本是这样的:北静王送宝玉的是鹡鸰串,宝玉转送给黛玉的是蕶苓串。木夫的看法这便是二哥哥的本意,并不曾出现误抄或者误写。 蕶苓串侧重的是香味,即功效,使虫蚁避而远之。而鹡鸰串暗示的是位置,即嵴岭。我们的二哥哥后来在写回忆录时,写到与北向的外交时觉得自己是个戏子,即琪官(居"红楼碎玉图"的九紫宫,即紫檀堡)。 北静王,原名水溶(即与宝玉关系好的没话说),送给琪官一条茜香罗红腰带,琪官与宝玉初识时便转赠给宝玉,宝玉回家时被袭人发现了,袭人一觉睡醒来发现红腰带被宝玉系在自己腰上,便解了撂角落里的一个空箱子里不提。忠顺王(北静王反水了,忠顺的是后金)派人来向宝玉要琪官,那条红腰带赫然系在宝玉腰上。 茜香罗围着便不会出汗,指有了长城,边疆的防卫便事半功倍。而元妃赏赐给宝钗(黛玉没有!!!)的红麝串,却是己巳之变关键中的关键,读者务必细心体会。这里还得提一下平儿的虾须镯的虾须,前文提及的这些串串的香珠便是烽火台,或者说是边关,却是虾须把这些香珠串在一起的,故也非常重要。《红楼梦》及其"附件"都提及一个地方,即山隈与水隈,智通寺便在此附近。那就是山海关:己巳之变,国体遭到重创。勇晴雯重病也要急补的雀金裘,重点指的也是长城。己巳之变的突破口为长城,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却是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有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崇祯帝对袁崇焕的尊敬自不必多说,我们的二哥哥在书中把他描写成自己的母亲,即黛玉的母亲贾敏。黛玉为什么写"敏"字时减一二笔?这关乎名讳,指的是崇祯的"崇"与袁崇焕的"崇"同。 崇祯对袁崇焕的评价也颇高,借子兴的话说,老姊妹四个,这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崇祯把袁崇焕列为四大宿将之一。 崇祯对袁崇焕的重视那更不用说了,在书中我们的二哥哥把他与自己描写成一体,即元春。关于这点木夫在相关文字里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在此不详尽展开了,说个大概吧。 元春,即崇祯的武事。若元春为崇祯的子集,则补集为黛玉(即崇祯的文事)。 而袁崇焕为元春的子集,主体为崇祯,袁崇焕为副体。 对文科生来说,木夫这样的描述会感觉有点绕,哈。这么说吧,元春既指崇祯,又指袁崇焕,就看在什么场合出现。 元春与其他三春相类时,便是崇祯,比如元春省亲。元春给黛玉(崇祯)及宝钗(皇太极)"发放赏赐",那元春指的是袁崇焕。 元春的判词曲中隐约提及三个字,路远为"袁",山高为"崇",榴花开欲燃,为"焕"。 清朝有个人叫涂赢,说,一回云:生元春后次年,即生衔玉公子。后复云元春长宝玉二十六岁,又言在家时曾训话宝玉。岂三十以后人,尚能入选耶? 这便是木夫给大家提及过的时间陷井,这样的陷井在书中比比皆是,您一定要往陷井里跳,木夫拉不住你,哈。 涂赢谁,咱不去管。木夫奇怪的是这个"二十六"岁是哪里看来的,要不在后四十回中?(后四十回,木夫是不看的,这个下次再说。谁有"二十六"这个印象,望告知一声,谢了。) 提到后四十回,说是元春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丙寅月篇首有讲,那甲申年又是从何得知?《红楼梦》书中怎么可能出现"甲申"这样的字眼? 这帮HD,欲盖弥彰,在此不论。 奇却奇在,元春确是生在甲申年。而元春正好比宝玉大二十六岁。 宝玉的生日1611年2月4日10:43分,误差30分。 元春,庚戌年生人,则宝玉辛亥年生人。元春比宝玉大一岁。 宝玉,庚戌年生人,则黛玉甄宝玉辛亥年生人。宝玉比黛玉甄宝玉都大一岁。 然元春,宝玉,黛玉,甄宝玉四个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皆指崇祯。 (详见木夫文字《宝玉的生日》) 而做宝玉老师的元春却是袁崇焕,确为甲申年生人,而宝玉崇祯为庚戌年生人,相差二十六岁。 原文第二十八回,元春传出谕旨,要自己娘家贾府着人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顺便也把众人的端午节礼赏赐了下来。关于宝黛钗三人的节礼,我们的二哥哥借袭人之口做了交代。袭人对宝玉说:“你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读过这一回的都知道,宝钗和宝玉的礼物多了红麝串,宝玉听了袭人的话后,说:“这是怎么个缘故?怎么林姑娘的到不同我的一样,到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罢了。”然后袭人解释“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签子”不可能传错。 这个故事里,象宝玉,二姑娘几姑娘的都是铺垫,其实一点都不关他们的事。 这个故事可描述为: 元春给宝钗与黛玉送来礼物,其中宝钗比黛玉多了一串红麝串。 仅此而已。 元春,袁崇焕。黛玉,崇祯。宝钗,皇太极。红麝串,长城。 大家明白没?问题是袁崇焕不可能将全线长城奉献给皇太极,说白了一两个缺口足矣。 而事实上正如前文说过的,长城全线的防卫不可能做到点点俱到,确实存在着薄弱环节。 皇太极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初二,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地区,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脆弱隘口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进攻北京。 皇太极怎么能如此精准的找到长城的两个脆弱点龙井关和大安口呢? 内奸! (友邦可以排除嫌疑,北静王异化为忠顺王后,充其量在其境内做做向导罢了。) 这个内奸会是谁呢? 坠儿! 偷平儿虾须镯的坠儿。 坠儿,谁啊?坠儿便是袁崇焕。 我们的二哥哥用非常奇特的写作手法描绘了皇太极与袁崇焕的幽会过程,详见木夫文字《宝钗扑蝶》。 宝钗与坠儿的幽会被林小红逮个正着。林小红,谁啊?崇祯。(请参阅木夫相关文字) 皇太极与袁崇焕居然已签定了分赃协议,定在山隈与水隈。吁…… 事败之后,我们的杨妃宝钗还不忘给她的"情郎"来个落井下石。兄弟(贾环即皇太极)耽耽小动唇舌,指的便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反间计,我们的二哥哥这个黑锅背的!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侧批: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侧批: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 这里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楔子贾雨村,贾雨村不是特指的某个人,而是泛指的某某人。比如平儿在宝钗面前骂贾雨村,贾雨村指的是宝钗。 又比如这里前后出现的贾雨村:抒发正邪论的指作者,我们的二哥哥朱由检;娶侥幸的指吴三桂;而这里指的却是廷审袁崇焕的崇祯帝。 山环水旋,暗指山海关。 翻过筋斗来的,指有闹天宫的本事,不是"栽过跟斗",哈,你要这样理解也行。 既聋又哑,你可理解为在证据面前无可辩驳。 而书评一个劲的说"是翻过来的",指袁崇焕: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此刻想回头是不是有点晚了? 于是,我们的晴雯拿起锥子一锥一锥一锥地把坠儿锥了。 橼,椽上挂着一缕纟。什么景象?袁崇焕极刑后被挂在椽上示众,后尸首被其下属偷走。椽上只剩一段绳子,随风摇荡。 无论无何,其下属的忠主行为(其后人一直守墓至今)都值得赞赏。然…… 平儿又笑道:“也须得把彩云和玉钏儿两个孽障叫了来,问准了他方好。不然他们得了益,不说为这个,倒象我没了本事问不出来,烦出这里来完事,他们以后越发偷的偷,不管的不管了。”袭人等笑道:“正是,也要你留下地步。 平儿便命人叫了他两个来,说道:“不用慌,贼已有了。”玉钏儿先问贼在那里,平儿道……是宝玉那日过来和这两个孽障要什么的,偏这两个孽障怄他顽,说太太不在家不敢拿。宝玉便瞅他两个不提防的时节,自己进去拿了些什么出来。这两个孽障不知道,不唬慌了。如今宝玉听见带累了别人,方细细的告诉了我,拿出东西来我瞧,一件不差。 我们的二哥哥只管自己写起来爽,却把读者玩得好惨。 彩云和玉钏儿这两个孽障,却没有两个孽障:只有一个孽,还有一个障。 障,屏障,指长城。亦即完善全线长城防卫体系的功臣,玉钏。玉钏,同金钏,即范景文。 孽,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 "孽子",现代还在沿用。 孽,薛之子。 薛在周代本是小国,在诸侯混战期间被齐所灭,齐闵王继位后三年,便将薛邑赐封给了在齐国为相11年的田婴。 田婴有个儿子叫田文,就是大家熟知的孟尝君。鸡鸣狗盗后,逃回齐国,当了宰相。退休回到薛邑后却是麻烦不断,便一会儿叫秦攻齐,一会儿相魏攻齐。他死后,薛邑被齐魏给灭了。 这可以说是"孽"字的由来,哈。 这也就是薛宝钗,薛蟠,薛蝌,薛姨妈,这么多"薛"在书中的用意。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赵姨娘正因彩云私赠了许多东西,被玉钏儿吵出,生恐查诘出来,每日捏一把汗打听信儿。忽见彩云来告诉说:“都是宝玉应了,从此无事。”赵姨娘方把心放下来。谁知贾环听如此说,便起了疑心,将彩云凡私赠之物都拿了出来,照着彩云的脸摔了去,说:“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你不和宝玉好,他如何肯替你应。你既有担当给了我,原该不与一个人知道。如今你既然告诉他,如今我再要这个,也没趣儿。”彩云见如此,急的发身赌誓,至于哭了,百般解说,贾环执意不信,说:“不看你素日之情,去告诉二嫂子,就说你偷来给我,我不敢要。你细想去。”说毕,摔手出去了。急的赵姨娘骂:“没造化的种子,蛆心孽障。”气的彩云哭个泪干 肠断 。 木夫在前文介绍了袁崇焕在书中的图层有元春,坠儿,贾敏,以及智通寺里的聋哑和尚,而彩云却是袁崇焕的另一图层。 彩云,该图层的袁崇焕被作者定格为: 薛之子,明之孽。
2023-07-04 01:55:171

中国历史上与明末甲申之变,清末辛亥己变 (都是大乱,都是改朝换代)一样的“乙丑之变" 是指什么历史

乙丑年是1949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希望可以帮到你!
2023-07-04 01:55:242

生肖龙配龙好不好,生肖龙配生肖龙合适吗

生肖龙配龙好不好 如果说要评选黄金时代全能导演,那么徐克首当其冲之一个入选。 他以电视剧《家变》步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广泛涉猎编剧,导演,演戏,剪辑,特效,制片等工作! 左徐克,右周星驰 比起渐渐息影的同时代导演,徐克所做出的成绩,不仅仅是给观众留下了众多经典。 还在于给的各个环节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这是单纯拍带不来的价值! 如今的徐克已经70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得活跃在最前线,这份不服老与时俱进的劲头,或许就是他被称作“徐老怪”的缘由之一。 从1979年的《蝶变》开始,徐克陆续导演了几十部作品。 今天我们就以徐克的《笑傲之东方不败》,来谈谈这位华语独一无二的全能实力派导演,所塑造的“武侠”世界! 左胡金铨,右徐克 徐克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既有讽刺现实,诡谲惊悚的《蝶变》《无门》《之一类型危险》; 也有搞笑,诙谐幽默的《马智多星》《更佳拍档之女皇密令》《上海之夜》; 当然了最出名的还是英姿飒爽,家国情怀的《》系列,以及怪力乱神,奇异惊险的《狄仁杰》系列。 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如果说哪部对于他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 除了1993年出品的,改编自李碧华的《青蛇》。 那就是1992年改编自金庸经典武侠的——《笑傲之东方不败》! 1992年,徐克拿到金庸老爷子的《笑傲》,决定让程小东当导演,自己做监制,将这部拍成。 原著中“东方不败”原本是觊觎之位,阴险狠辣的男人,但是徐克却将这一角色给了女星林青霞。 金庸知道了以后,完全不赞同徐克的,徐克来找他买其他 时。 他觉得徐克不懂武侠,就跟徐克说“朋友可以照做,但是 就别买了!” 被断然拒绝的徐克,以后就没有再拍摄过金庸的武侠。 虽然东方不败角色由男变女,并没有取得金庸先生的认可。 却误打误撞在影坛上塑造了一位最“风华绝世,瑰丽娆”的东方不败,也成就了林青霞的“”之位! 创新叙事:传统形象 原著中的“东方不败”一角色跟俊美是搭不上边儿的,在还未自宫前,东方不败的形象,就是不甘屈居任我行之下,胡子拉碴身材魁梧的男人。 鲁振顺版“东方不败”自宫前 自宫以后,东方不败逐渐心理,学着女人的样子穿锦衣华服,涂脂抹粉。 他自宫练习《葵花宝典》已经近中年,早就固定。 在观感上就是一个举止媚,尖声细气的中年“女装大佬”! 如果想象不到是什么画面,看看周星驰里的“如花”画面感就出来了。 对于“林青霞”饰演的极度俊美的“东方”,金庸老爷子当然不满意。 如果说这么多版《东方不败》作品,金庸老爷子最满意哪一部,还要数1996年吕颂贤版本的《笑傲》。 该电视剧中鲁振顺饰演的“东方不败”,更合老爷子对东方不败的描写,他这一版本才是最接近原著中 “东方不败”该有的样子! 鲁振顺版“东方不败”自宫后 徐克的“东方不败”算是了该角色的传统形象! 在这部里东方不败的设定依旧是男人,却由女人来饰演,再配上林青霞英气逼人的五官。 东方不败的形象说不出的俊朗丰润,丝毫没有反派的奸佞之气。 尤其是东方不败穿着一袭红衣,在湖中与李连杰饰演的“令狐冲”畅饮美酒这一幕。 简直是中最富有魅力的经典瞬间。 徐克的另一处对传统的“”,是对令狐冲感情线的改动。 原著中令狐冲一生喜欢的人里,除了华山派小师妹岳灵珊,另一个大概就是任盈盈了。 徐克版的《东方不败》强行给令狐冲和东方不败拉上了感情线。 令狐冲与东方不败的感情基本遵循“意外相识—互生好感—爱慕彼此—肌肤之亲—断情决裂”这一逻辑。 的最后,东方不败与任我行他们决斗,她抓住任盈盈与岳灵珊,要令狐冲二选一。 这一幕,徐克将匡扶正义的基调,换上了更加凄美的“情深”。 当东方不败奄奄一息,唇边含血,要让令狐冲不要忘记她时,谁还能把东方不败看做男人,这就是一个被情郎所伤的可怜女子。 这个改版在原著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原著中的令狐冲二十多岁。 而东方不败是一个中年女装大佬,哪怕是自宫了他的性征与体貌已经固定,大概率也不会发生大变化。 吕颂贤版“令狐冲” 哪怕这个男人十分俊美,令狐冲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绝对不会喜欢一个“太监”。 更何况原著中,令狐冲对东方不败的评价就是“不男不女,恶心”! 镜头语言:衣饰色彩与心理暗示 徐克的中,对色彩的运用,已经达到了至臻化境的程度。 哪怕是略有缺憾的女人,经过徐克的指导,都散发着或是妩媚多情,或是清冷孤傲的独特气质。 他在《东方不败》这部中,对颜色的运用遵循“克制精简,冷暖互辅,暗合心理”的原则。 在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各种“彩色”充斥眼睛,只有大面积的冷色系,暖色系以及部分中调恰到好处的运用! 褐,紫,灰:皇图霸业 东方不败在自宫初,他的心理还没有把自己视为女子,在数次与扶桑人会面时,他的衣服都是以褐色外裳与紫色内衫结合,威严中透出异。 这时他想做的是什么呢?从他把明朝抓来审问来看,他想集结日月神教,攻入皇宫做皇帝,中这一点的确是清楚明白告诉观众。 令狐冲为了探听任我行的踪迹,混入他的宅邸,在这里第二次见到他,混乱中把他误认为东瀛女子,还称呼他为“姑娘。” 镜头中随着令狐冲拉扯绣线,我们看到了一张棕纱绢上绣着,令狐冲还开玩笑说道:龙配龙可不好,凤会吃醋的! 东方不败此时莞尔一笑,并不急着否认,从这时候起,他的心理性别就已经发生了模糊。 白,灰,绿:南柯美梦 性别心理模糊,反应投射在色彩上,那就是中: 第二次见面后,东方不败时常会想起来她与令狐冲在湖中饮酒,在林间穿梭飞行的时光。 这时她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 自宫发挥作用,她的性别心理逐渐软化,渴望和令狐冲做逍遥鸳鸯。可是理智和身份,又让她放不下皇图霸业。 种种因素,让他在跟爱妾诗诗独处时,说出“我东方不败为世人做了那么多,谁又肯记得我东方不败,不过是一群负心人。” 诗诗看到东方不败的背影,唤她一声,东方不败转过头来,诗诗看到的却是一袭白衣之上,美艳英气的女人面孔。 诗诗吓了一跳要葵花宝典,被东方不败摔倒在地,直言她是“负心人”! 令狐冲为了借酒消愁,第三次来到她的宅邸,东方不败要求自己的爱妾诗诗,假扮自己陪令狐冲良宵一梦。 这一次见面解读起来很有趣: 东方不败明明是男人,却从身体上默认了令狐冲对她本人“女子”身份的认同。 她清楚知道自己是个“残缺”的男人,但是又不想让令狐冲认出真实面目,所以才做出违心又有趣的决定:让别人假扮自己。 从皇图霸业的,到爱慕情郎的女子,这种心理和地位的变化,值得反复琢磨! 正红,金褐,紫:大醉初醒 结局,任我行带着向问天,任盈盈,令狐冲,岳灵珊到黑木崖跟东方不败决一死战。 他们见到的东方不败已经完全女性化: 高冠发髻,红色眼妆,正裳,金褐内衫,紫色腰带。 东方不败举手投足间都是妩媚,东方不败的饰演者林青霞本来就是女人,在徐克中,她饰演的东方不败依然是男人。 这种设定再配合前后的观感,种种现实都透: 东方不败的自我认同,已经从最初的性别模糊,再到生理认同,最后是心理认同,完全女性化了。 无论令狐冲怎么诘问,东方不败都不肯透露那一晚是别人在陪他,到最后还对令狐冲说“我要你永远都忘不了我!” 的结局其实已经脱离了“笑傲”原著,单独拿出看做一起爱情的悲剧,也毫无违和感。 这也难怪在上映之初,就有人说这是一部同人作品,金庸看到令狐冲和东方不败谈恋爱,自然是不满意。 主题诠释:象征意义与暴力美学 “自宫”意向与明朝海禁 《笑傲》故事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在万历帝时期,朝臣不愿意让他立颇为爱护的皇子做储君,为了反抗朝臣,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 不上朝不意味着他要放权,万历帝在暗地里故意放纵东林党互相倾轧,用以制衡朝臣,以至于“三大案”发生,并间接导致明朝灭亡。 纵观明朝276年国祚,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除了东林党与阉党倾轧,还需要再加上“海禁国策”。 “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好的,用以遏制明朝国民对外交往的国策。 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隆庆元年(公元1562)明朝的“海禁”可以说,始终伴随着明王朝。 明初制定“海禁”是为了防止海外与沿海百姓勾结。 实际上明王朝一严再严的海禁,长达两百年的时间内,时不时对打仗用兵。 不仅伤害了明朝国民经济的发展,还造成明朝国库“积年”。 有些时候朝廷连俸禄都发不出来,只能以贡品代替俸禄发放给,这种积贫积弱为明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哪怕隆庆元年(公元1562)解除海禁后,沿海百姓经济了恢复性发展。 可是这两百年的时间也已经无法弥补,弱贫局面已经形成! 要知道距离1644年“清兵入关”,也就剩不到一百年时间。 这一百年内明末民变、后金、大顺、皇太极、甲申国难接连登场,明朝疲于迎战,终于。 东方不败的“日月神教”,合起来就是“明教”,结合她自宫的意向。 我猜测东方不败自宫,就暗明朝“严格海禁,自废根基”的感慨! 东方不败“自宫”,导致日月神教被朝廷剿灭;明朝“海禁”埋下虚弱根基,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如果金庸老爷子真是这样想的,那我真是佩服又佩服! 东方不败:武侠设计与暴力美学 徐克对于武侠一点也不陌生,《蜀山传》里的特效与武侠动作设计,在当时可是“”业界的存在。 《笑傲之东方不败》这部武侠,在动作设计上颇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意味,每个角色的一招一式,都各有特色又招招狠辣。 令狐冲的“独孤”,任我行的“吸星”,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神功,比武没有拖泥带水之感,让观者看了十分畅快。 在中对于血腥镜头的展示,蕴含了暴力美学(Aestheticization of violence)概念。 譬如开场朝廷卫兵与谈判,东方不败发功引起的“破碎”,让观众在一开场就被牢牢吸引住目光。 同时这样直接的暴力画面,使得“东方不败”狠阴险的形象从文字变为现实! 类似的画面,还出现在东方不败发现扶桑人猿飞日月背叛她时。 得知有人觊觎她的葵花宝典,东方不败生气之下手刃叛徒,猿飞日月当场。 镜头并没有直接表现猿飞日月浑身破裂的画面,而是借助类似绢布迸溅鲜血的方式,让观众凭借想象看到猿飞日月的惨状。 这样既规避了血腥镜头,给观众引起的不适感,又塑造出东方不败的“武功招式”之! 在结束时,东方不败被令狐冲的“独孤”伤到,任我行趁东方不败负伤,使出吸星。 东方不败的伤口,的血液,在猩红的衣裳衬托下格外悲壮凄惨,于是她动,千丝万缕的绣花针瞬间穿过任我行的身体。 这组镜头虽然是格外暴力,却产生了“暴力血腥之”! 徐克 侠的诠释 总的来说,《笑傲之东方不败》这部,是徐克所执导监制的中最特殊的一部,他将“东方不败”这一角色赋予“悲剧”属性: 中“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在徐克的指导下,以心理以及生理的变化,塑造出狠辣阴,又丰满的头形象。 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饮酒作乐,恣意潇洒的侠世界! 除此以外,笑傲还引入了对“”的思考,开篇就点明: 令狐冲和十几个师兄弟们想着去牛背山归隐,不吝啬镜头展示他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但是到结尾时,令狐冲和小师妹岳灵珊,却亲手给师兄弟们刻上一块又一块的墓碑。 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对比,在任我行与令狐冲的对话中得到“注释”: “师弟,你们已经退隐了! “令狐冲,你太不了解了。” “你的敌人害怕你,就算你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放过你。” “如果你的下一代经受不住练武的,再拿起剑闯荡,你能阻止得了他们吗?” “,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 “人就是,你怎么退出!” 或许令狐冲乘着扶桑货船远渡东瀛后,真的做到了他的“退隐”。 当他琴弦,与小师妹弹唱起《笑傲》,想起诸位师兄弟,在遥远故土之上的孤坟。 不知道他会不会感到“意难平”! 什么是,有人的地方就是,令狐冲应该早点明白! 以上就是与生肖龙配龙好不好相关内容,是关于令狐冲的分享。看完生肖龙配生肖龙合适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7-04 01:55:411

在明朝晚期,为什么庞大的中国经历许多屈辱?

因为明朝晚期,“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再加上郑和下西洋花费繁多,国库入不敷出。这时期的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在经济上,民生凋敝,农民起义不断。而同时期的西方各国已开始殖民扩张,中国台湾一度被西班牙、荷兰殖民者侵占。
2023-07-04 01:55:496

中所提到的谢迁之变.甲申之变是怎么回事?

明末清初,天下兵戈,山东近临京畿,自然不可避免。大兵过后,余波不息,又有民变。老蒲刚好成长于这个时期,如此重大的事件当然不会错过。可惜,那时文字狱是比较严重的,所以老蒲也就点到为止了,在《鬼哭》、《野狗》、《公孙九娘》和《秦桧》中就提到了发生在自己家乡附近的谢迁和于七的事情:《鬼哭》: 谢迁之变,宦第皆为贼窟。王学使七襄之宅,盗聚尤众。城破兵入,扫荡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门而流。《野狗》: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公孙九娘》: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谢迁,高苑(今高青)人。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谢迁率千余人在高苑举起了反清义旗(这个时候,蒲松龄6岁)。同月攻克高苑、新城(今桓台),不久又攻破长山县城(今邹平长山镇)。1647年7月15日,攻占了坚固难破的淄川石城。在淄川,谢迁农民军建立国号,设置政府机构。顾炎武得知谢迁起义消息后还作《淄川行》来颂扬他们。在此期间,农民军处死了革职兵部尚书孙之獬。孙之獬,山东淄川人。明天启进士,授检讨,迁翰林院侍读。以争毁三朝要典入逆案,削籍。顺治元年(1643),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土寇(?)攻淄川,之獬斥家财守城。山东巡抚方大猷上其事,召诣京师,授礼部侍郎。二年,加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三年,召还。因总兵金声桓弹劾被免官回籍。孙之獬在历史上最出名的是当他在北京任职时,在汉官中带头剃发易服,又上疏清廷请下剃发令,为当时的汉人所憎恨,所以城破后,他及其家人都被处死。据说,农民军在他的脑袋上打洞栽头发来报复他。更可怜的是,他死之后,清廷以“之獬已削籍”,而“不当予恤”。1647年8月10日,清军胶州总兵海时行功破淄川城,对农民军和城内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随即大掠全城,也就有了《鬼哭》的故事。想不到的是,海时行于顺治十年(1652)反叛,被直隶山东河南总督马光辉平定。于七,栖霞唐家泊村人,生于1609年,本名乐吾,排行第七。初学文,后习武,于崇祯二年(1629)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他家境好,有功名,讲义气,逐渐就形成了一些势力。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七在董樵等人协助下,发动了第一次反清起义(其实,应该算不上起义,就是出头保护家乡而已),在栖霞锯齿牙山(又称牙山,后来许世友山东立威的地方)建据点。后与昆嵛山区的农民军相配合,攻克宁海州(今牟平),向文登、栖霞进攻,不克。因为这次起事没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加上于家也是有家底的人,于七在登州知府张尚贤的劝说下于顺治八年就投降了,还当了栖霞的把总(大约就是现在的县武警中队长)。虽然于七招安了,但是过去的背景总是存在的。他的弟弟就因为打人就被别人控告于家有不轨之心。这下子,上面就要来理会理会了,于七也就只好被迫第二次造反,此时是顺治十八年。这次,于七声势比较大,周边也有不少人相应,可惜于七没有很好的搞配合作战。清廷派靖东将军济席哈、山东总督祖泽溥(祖大寿之子)等进军胶东镇压起义。康熙元年(1661年)春,于七从锯齿牙山突围,后不知所踪(也有说他出家当和尚了)。这次作战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从清朝奖惩名单上就可以看出来。起事之初,就逮问了山东巡抚许文秀,总兵李永盛、范承宗;战斗中“阿纳海与战,中创卒,进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安珠瑚、硕岱讨贼有功,武穆笃“有功,授前锋参领”。清军平叛后,同样是大肆杀戮,如同《野狗》和《公孙九娘》中的描述。甲申之变 就是指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吴三桂勾引满清入关,中华民族继而遭遇了空前大劫难
2023-07-04 01:56:042

《我的甲申之变及瞻前顾后》txt全集下载

我的甲申之变及瞻前顾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一)克文:你好!近来还好吧。多年来闯荡江湖想必收获了不少人生经验。人生苦短转眼间我已直奔不惑。你比我年轻了12岁这是无法用钱买到的财富。我一直想创办一个能够体现自己风格寄托自己理想的企业至今未能如愿而岁月匆匆。上面这几句话是春节前写下的后来有事耽搁或缺乏写信的心情或精神状态欠佳或者懒惰一直未续写下去。转眼便是春节初一带妻子、女儿回家乡初二下午回汕头因为在家乡住了一晚失眠只感疲倦未感其它不适。初二晚睡得很深照理初三就该恢复精神在电脑上打出点什么才对但初三上午八点多起床如厕发现了问题拉肚子拉得很厉害。服了正气丸、保济丸等家常药以前是很奏效的此番却一点效果也没有。一整天拉了三四次吃的却少没胃口初三晚又拉了几次。这一次拉肚子是我有生以来最为激烈的一次。人本来就瘦经此番折腾形销骨立。初四上午到住宅区楼下诊所求医疗效最快的还是输液。输了4瓶液。当晚又小拉一次初五……
2023-07-04 01:56:102

梁启超说:“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

C
2023-07-04 01:56:201

明朝哪一年灭亡?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 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扩展资料: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文官集团势力过大,皇权受到抑制。严嵩死后,皇帝再也无法分化,控制。信奉理学,心学的文官们有着类似宗教似的狂热,鄙视一切非科举出身的人员,他们把持朝政,压抑皇权,为了他们的信仰与教条不怕流血牺牲,其直接结果是皇帝也无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谈的海瑞给他们树立了楷模。一旦皇权受到抑制,那么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是从全局考虑,而是从文官集团的利益考虑,也就是从资产阶级的利益考虑,大明的文官集团正是明末江南资产阶级的代表。由于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经过战乱后,百废待兴,所以太祖与民休养生息,其直接结果就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黄仁宇观点),商业税更低,所以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二、张居正的赋税改革。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经济迈了一大步,但正是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经济过渡发展,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在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以前,农民收割完了粮食就可以交税,但赋税改革后就不行了,还要拿市场上去卖,换了钱再交税。而收割粮食和卖粮食的季节都一样,人们都卖粮食,粮商趁机压价,等于农民又被盘剥一次,变相的加重了赋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2023-07-04 01:56:284

明崇祯丙申年是公元什么年

明崇祯也没有丙申年啊
2023-07-04 01:57:371

清朝什么时候立都北京

清朝入关之后直接打进了北京城,而后进入了明皇宫,建立了大清所以一开始清朝定都北京。年代是1642年。
2023-07-04 01:57:473

甲申之变的结果是什么

甲申之变的结果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朝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结果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关外的明朝军队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撤入关内,并且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顺政权;清廷乘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收取了关外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后续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然而,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在军事部署上,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也缺乏战略眼光。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而后来的招降吴三桂不成和山海关战役,标志着大顺军在北京统治的失败。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对于推翻明朝后究竟是由大顺朝廷还是清朝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战役的结果是清胜顺败,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目光短浅,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山海关战役的意义标志着:一、大顺军的历史使命从此由推翻明王朝转变为抗清斗争;二、清廷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三、以吴三桂为倡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拥清派。影响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年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明的历史是从北廷的覆灭开始的,至于立君继统则是拥明势力内部的事。换句话说,历来的史籍把弘光朝廷的建立作为南明史的开端并不完全准确。
2023-07-04 02:00:171

甲申之变是怎么回事

甲申之变是怎么回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随后派军北上,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朝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背景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
2023-07-04 02:02:071

12月24,25,31日是国难日吗?

国难日,也称为国难纪念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目前在中国没有指定的国难日。中文名国难日外文名The National Day其它称呼国难纪念日日期中国尚未确定简介国难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各国说法不一。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1279年崖山海战1644年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哀悼日中国曾因为汶川大地震将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家公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难日,也称为国难纪念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目前在中国没有指定的国难日。中文名国难日外文名The National Day其它称呼国难纪念日日期中国尚未确定简介国难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各国说法不一。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1279年崖山海战1644年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哀悼日中国曾因为汶川大地震将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家公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难日,也称为国难纪念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目前在中国没有指定的国难日。中文名国难日外文名The National Day其它称呼国难纪念日日期中国尚未确定简介国难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各国说法不一。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1279年崖山海战1644年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哀悼日中国曾因为汶川大地震将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家公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难日,也称为国难纪念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目前在中国没有指定的国难日。中文名国难日外文名The National Day其它称呼国难纪念日日期中国尚未确定简介国难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各国说法不一。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1279年崖山海战1644年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哀悼日中国曾因为汶川大地震将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家公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难日,也称为国难纪念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目前在中国没有指定的国难日。中文名国难日外文名The National Day其它称呼国难纪念日日期中国尚未确定简介国难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各国说法不一。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1279年崖山海战1644年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哀悼日中国曾因为汶川大地震将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家公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23-07-04 02:02:594

中国因为科技不先进而受到的耻辱的故事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清朝末年,我们当时的政府曾有两个官员去美国加州访问,当时他们穿着官服,大家都知道的嘛,这在美国人看起来很滑稽。于是就有两个美国农民商量,把其中一个官员抓起来扔到河里去如何?结果,他们这样做了,其中一个官员掉到河里活活淹死了。结果呢?什么事都没有,这两个农民什么事也没有! 耻辱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亿中国人已解决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得的伟绩。 2.中国人在中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战外界的能力,这给外界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振聋发聩。 3.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正脚踏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项目,已纷纷被快速解决;更今人欣慰的是,我们是以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其它地区的售价,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很强大,有些不符实际;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有1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产业水平国家,谁也不敢小视,因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全国之力来对付外来入侵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 5.我们中国人是每月1000元可过,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这在发达国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对中国人已无可奈何。耻辱: 1、蒙古国对中国的侵略。在南宋时期,蒙古侵略中国,基本霸占领整个中国领土,杀害了数千万人。蒙古对中国的占领,持续了100多年。一直到洪武元年,中国才把蒙古侵略者赶走。 2、满洲清国对中国侵略。满洲人来自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明朝时期东迁到朝鲜北部,受到朝鲜虐待,转而寻求中国庇护,被仁慈的中国皇帝安排在吉林边疆一代,当时叫“建州”。建州女真后来造反独立,建立金国,后改清国,开始蚕食中国东北领土。在崇贞年间,吞并了整个中国东北领土。在永历年间,吞并了整个中国领土。他们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害了数千万中国人。并且无耻了毁了中国的衣冠礼仪。使中国从世界上最先进、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变为非常落后、非常封闭、非常软弱的半野蛮国家。满洲人把他们的发式强加给中国人,从此外国人称呼中国人为“猪尾巴”。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才推翻了满洲清国侵略者的朝廷,恢复了中华。 3,满洲清国对最亲密伙伴是俄罗斯。两国的国主经常派遣使节互相访问。因此,满洲人把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赠给了俄罗斯。总数不下15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整个东北都大很多。俄罗斯占领那些领土后,杀光了那里的中国人,总数大约20万左右。到现在,这些领土还被俄罗斯霸占。 4,满洲清国自夸强大,但本质上非常弱,对浩罕国这样的中亚小国甚至都卑躬屈膝。满洲清国不但每年向浩罕国进贡岁笔,甚至允许浩罕国在中国新疆收税!后来,浩罕国甚至直接侵略中国,占领了整个新疆。但后来俄罗斯消灭了浩罕国,浩罕国在新疆的侵略才被击退。浩罕国前后占领新疆长达10年左右。 5,满洲清国对英美等国也卑躬屈膝。不过那些西欧国家都远离中国,只能霸占中国沿海几个小岛或半岛或其他据点,不足以入侵中国腹地。例如,英国只占领香港等地。但英法等国对中国周边侵略却很严重。例如法国吞并列越南,荷兰吞并印尼、消灭中国人在海外的兰芳共和国,英国和满洲清国“共同管理”西藏等。 6,日本长期羡慕蒙古和满洲,也打算到中国来“当家作主”。于是制定长期侵略中国的战略方案。大体上,现占领朝鲜、再占领东北蒙古、再吞并中国,以达到统治世界的目的。后来,日本看到台湾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就通过战争吞并列台湾。 7,满洲清国被中国人推翻后,日本扶植满洲遗老遗少,霸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又进而全面侵华,挑起二战。但日本的侵略最终被中国人击退。除琉球群岛外,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都归还了中国。 8,印度、缅甸等国,以英国人麦克马洪私下制定的麦克马洪线为其与中国的国界。因此,都霸占着中国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9,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尼等国,都武力霸占中国在南海的岛屿。文莱苏丹靠挖掘中国南海的石油称为世界最富有的人。
2023-07-04 02:03:081

曾经中国蒙受的耻辱的资料

清朝末年,我们当时的政府曾有两个官员去美国加州访问,当时他们穿着官服,大家都知道的嘛,这在美国人看起来很滑稽。于是就有两个美国农民商量,把其中一个官员抓起来扔到河里去如何?结果,他们这样做了,其中一个官员掉到河里活活淹死了。结果呢?什么事都没有,这两个农民什么事也没有! 耻辱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10多亿中国人已解决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得的伟绩。 2.中国人在中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战外界的能力,这给外界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振聋发聩。 3.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正脚踏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项目,已纷纷被快速解决;更今人欣慰的是,我们是以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其它地区的售价,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很强大,有些不符实际;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有1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产业水平国家,谁也不敢小视,因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全国之力来对付外来入侵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 5.我们中国人是每月1000元可过,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这在发达国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对中国人已无可奈何。
2023-07-04 02:03:174

有关中国耻辱的资料

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2023-07-04 02:03:284

中国人的耻辱!!!!!

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2023-07-04 02:03:465

旧中国耻辱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二十一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菇屯事件 旅顺大屠杀 伪满洲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淞沪会战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东海油气争端 钓鱼岛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2023-07-04 02:04:014

旧中国的耻辱

耻辱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2023-07-04 02:04:318

国难日的简介

国难日就是国家遭受重大灾难的纪念日,各国说法不一。中国并没有指定的国难日,民间或是官方默认、并常态履行的国难性质的纪念日有:甲申国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2023-07-04 02:04:471

【甲申之变】为何会引发甲申之变 甲申之变事件有何影响

【甲申之变】为何会引发甲申之变 甲申之变事件有何影响   甲申之变的甲申就是中国的明末甲申这一年即1644年,是明 崇祯 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甲申之变的事件由来   甲申之变的领导者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   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农民生活比其他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这一地区又是蒙、汉、 *** 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   甲申之变事件过程   天启帝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年号 崇祯 。 崇祯 帝书法、诗歌俱佳,擅弹琴,生活俭朴。如果在承平时期,他有可能成为有一定作为的好皇帝。但是,他登基后接手的是民穷财匮、内忧外患交织的烂摊子。面对时艰,他回天乏术,多疑、悭吝、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他缺乏把事情办到底的决心与能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于魏忠贤大案的处理。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与客氏相互勾结,祸国殃民。 崇祯 皇帝上台后,也曾猛砍三斧头,翦除了魏忠贤、客氏,撤掉各处镇守宦官,并在 崇祯 三年革去宦官提督。但不久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宦官最贴心,因此又重新起用宦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宦官委以军事大权,让他们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以及担任镇守和守备。所谓京营是从全国各地更换调来,用以保卫京城的军队。而且,如果外省或边疆有重大战事,必要时京营还得抽调部分精锐前去增援。因此,它不仅人数众多,通常保持着30多万人马,而且装备精良。 崇祯 帝当政期间,京营自监督、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军大员,皆以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担任。   这些太监正如万历时刑部主事董基形容的那样,“安居美食,筋力柔靡”“设遇健卒劲骑,立见披靡”。大顺军炮声一响,这些人立刻作鸟兽散。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典型事例是, 崇祯 二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被清人故意放回的杨太监的话,认定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于次年八月,将袁崇焕处以最残酷的磔刑(凌迟),从此再无抵御后金的优秀统帅。   李自成身经百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缺乏战略眼光,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进京后不久即迅速溃败。李自成在 崇祯 十七年正月初一,即在西安登基当上皇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百官礼乐悉遵唐制”。李自成在建立政权后提出“三年免征”的口号,这对民众当然有很大的号召力。   在进军河南后,李自成更让士卒到处散布“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 *** 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宫与 崇祯 皇帝谈判。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据清初史学家戴笠、吴芟记载:“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联系到李自成曾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以及把在京中拷饷追赃得来的大量金银不停地运往西安,可以看出李自成的目光短浅!他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在明宫里过把皇帝瘾。   甲申之变的影响   李自成进京   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 崇祯 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
2023-07-04 02:05:001

中国的耻辱历史 和现在的发展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两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二十一条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皇菇屯事件 旅顺大屠杀 伪满洲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 淞沪会战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野蛮轰炸 海南撞机事件 东海油气争端 钓鱼岛
2023-07-04 02:05:094

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要简洁。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2023-07-04 02:05:185

何谓甲申之变?

甲申之变 公元1644年,也就是中国的甲申这一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清兵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明朝的灭亡是中华文明体系的一次崩溃,中华文明此时进入了“后帝国时代”,放眼整个东亚地区,中原地区的汉族已经遭受到了许多游牧民族的强劲挑战,传统的帝国体系面临崩溃,官僚政治已经是腐败透顶,帝国维系着传统的一元化统治,缺少必要的应变能力,地主阶级加紧着兼并土地,人口虽然成倍的增加,可是社会生产力却不见提高,人民生活在水生活热之中,社会矛盾异常的尖锐。 社会政治的动荡,必然带来了思想意识的活跃。中国自秦朝以来,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实行都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皇帝的权力乃是受之于天命,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监察、军事等各种权力于一身,任何对皇权和专制统治的怀疑和非议,都会遭至残酷镇压。然而,在此时,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一批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他们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良知,开始反思“正统”文化,抨击君主专制。 明末的李贽就以“贬尊抑圣”的方式对君主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无论是君主或圣人,都是一般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人类天然平等,但个性各异,趋利避害,人人皆同,“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为也。……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 黄宗曦在其名著《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君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荼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非常鲜明地将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一切罪恶之根源。 同时代的王夫之也指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明清之际这股怀疑、揭露、批判专制制度与倡导平等、民权思想的人文思潮,是早于欧洲十八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现在有人提出“民主”是源于西方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实际上我们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中完全可以找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的雏形成份,如人民权利、权力制衡与监督、代议制等内涵,比如黄宗羲主张“设学校以公是非”,试图将“学校”作为行使监督、判断是非的机构,以达到“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他主张“置相”以分君权,提出恢复宰相制度;主张官吏参与治国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认为不能由君主一人专断。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对后世的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都曾起到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像顾炎武等学者此时都提出了经世制用的原则,希望改变我们的社会,富强我们的国家,按照这种提倡经世致用、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方向走下去,中国会很有可能与西方社会一样,很快步入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当然我们的社会同时也面临着很强大的传统力量,我们的传统统治,传统生活不允许我们的社会有所变革。历史本身也是不允许假设的。 明朝的灭亡是帝国体制长期以来弊病的总爆发,在同时,即1619年,“萨尔浒”之战,女真人努尔哈赤击败了明军。这意味着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力量,已经真正可以挑战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地区。清朝奠定了在中国的统治,可说是传统帝国体系的恢复,中国又被纳入到传统的轨道上,明清之际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被清王朝一系列高压政策无情打压,正常的社会发展受到外力阻挠而迅速中断,思想文化界遭受致命打击,学风迅速转向远离政治的训诂考据一途。康、雍、乾数朝大兴“文字狱”,以“铁血”手段垄断意识形态,压制言论与思想学术自由,将“大一统”式君主专制政体发展到极至。异族满清的统治能够迅速的确立,在于传统的帝国政府的统治一直就只限于社会的上层。对社会地层影响甚少,中国的政体是国家与文化的综合体,封建王朝的集权虽高,但是文化却是分散在平民百姓之中的,政治是于一般大众无缘的。国家政权可以掌握在异族手中,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可以得以延续。 清廷初期君王贤明,实行了一系列只在恢复社会生产力的措施,国家被纳入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并且又逐渐强盛起来。可是这种强盛已是封建王朝末世的辉煌,传统的一元化统治已经开始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放眼全球,此时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欧洲人力量遍布的世界了,欧洲已经逐渐完成了社会的变革,在国际贸易中,尽管受益更多的还是我们中国,可是这一贸易的主导权却已经被欧洲人所控制,西方势力逐渐渗透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中国人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却还要等200年以后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的眼里,西方文明是幼稚粗陋的,是尚未开化的。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极其平凡的一年,在即将来临的变革之中,社会又被纳入回了传统的轨道,历史在这一年便已注定了我们的未来,注定了我们百年之后将会遭受的一切。
2023-07-04 02:0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