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解释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 之间 、室内外之间的空间 相互 贯穿。建筑 形体 简单,不加 装饰 , 利用 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 高雅 的 气氛 。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之一 。
相关推荐
巴塞罗那德国馆 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巴塞罗那德国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请问空间是怎样炼成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再分析对于巴塞罗那德国馆这样一个能够代表20世纪建筑成就的经典作品.译介分析评论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面对这样的作品人们乐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层面加以揣摩、或是从设计者生平演变关系加以理解。这些方载能够帮助建立宏观理性的l人识但却难于使人体会对真实的设计建造有着复杂影响的感性末微之处。个体的设计意图如何产生、何时产生难以澄清,但优秀设计源自强烈的设计意图完结于高超的控制能力确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关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一系列被忽视的细节,分析密斯凡·德·罗在当时面临的可能及其选择。这种分析虽无法再现灵感迸发的时刻但通过观察设计孕育发展的过程设计者当时对诸多限制的巧妙利界将可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复原, 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与巴遥翼罗那德国馆空间有关的主题测量切分‘入口流线比例定位、.网格光线以及色彩、第二部分研究了局部的设计处理以佐证前述的空间意图内容包括基座合阶,雕像,水池家具、辅房第三部分则聚焦实际建造中的选择来观察空间意图的实现内容涉及材料、结构.构造以及组织二测量德国馆中的游历能让人体验到空间被拉伸的感受这与空间如何被感知有关。在1929巴塞罗纳世博会上哪个国家馆标志现代主义建筑诞生德国馆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密斯·范·德罗设计,在世博会举办当年建造,博览会结束后拆除。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在建筑空间划分上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造成的封闭、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十字型断面的渡镍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以手工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象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和质感的石灰石、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现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成功地创造了新经验,并且充分传达了设计者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的丰富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德国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在建筑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成功地创造了新经验,并且充分传达了设计者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的丰富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德国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在建筑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成功地创造了新经验,并且充分传达了设计者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的丰富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德国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却在建筑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主要建筑特点是什么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扩展资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这座展馆在博览会结束后随即拆除,但当时留下的数10张黑白照片却对世界广大建筑师的创作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这座建筑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建筑艺术品质,从而有力地扩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半个世纪以后,在密斯诞生100周年之际,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人们才又获得了这些有色彩的德国馆的图像 。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什么巴塞罗那德国馆对现代建筑意义重大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石。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巴塞罗那德国馆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参考下图吧。记得采纳一下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2023-07-04 12:57:061
- 【答案】:D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采用了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了空间序列衔接紧凑、有机联系的境界。使人进入展览空间之后,沿隔断布置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延伸,在行进中得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对于这种在运动中看到的不断变迁的视觉构图,也可称之为四维空间的景象,定会引起人们浓郁的观赏兴趣。所以,该馆在室内空间处理上,以灵巧多变划分空间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为无限,并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空间序列显现出异常丰富和流畅的构思意境。2023-07-04 12:57:131
巴塞罗那德国馆周围环境
好。1、巴塞罗那德国馆位于德国国家境内,德国的气候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的温暖,气候适宜常绿植物的生长,因此巴塞罗那德国馆周围长有很多的树木,环境非常的好看。2、巴塞罗那德国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精心打扫,使得巴塞罗那德国馆周围的环境非常的干净。2023-07-04 12:57:281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地面什么设计
灰色的大理石。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地面用灰色的大理石设计, 墙面用绿色的大理石, 主厅内部一片独立的隔墙还特地选用了华丽的白玛瑙石。2023-07-04 12:57:401
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主要建筑特点是什么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会馆,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der Rohe)于1929 年设计。 整个德国馆,建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它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 建筑主要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几道围墙和两片水池。其中,主厅由 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板构成。 本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空间设计灵活自由。墙的布置很自如,似有意似无 意,像内墙又是外墙,他们纵横交错,有的墙体还直接延伸出去,成了院墙。 由此,形成了作为整个建筑典型风格特征的“流通空间”:半封闭,半开敞; 即分隔,又连通;室内与室外相穿插,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交融。 德国馆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体形简洁,不做装饰,材料和构件交接处不做 任何过渡,直接相交,处理手法干净利落。也因此,更突出了作为建筑主角的 形体空间。 此馆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材质的表达。密斯在此建筑的用材上十分考究。 他主要选用了大理石和玻漓两种材料,这两种材料在材质、肌理、色彩、措 配、放置位置等方面都做了精细的安排,形体的简单处理更是充分使材料的美 感充分显露出来。2023-07-04 12:57:481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建筑设计师是
密斯·范·德·罗。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929年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可谓是通透空间的典型代表,其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墙面的延伸,空间的连通,层次感的增加,内外的渗透。2023-07-04 12:57:551
巴塞罗那德国馆和帕提农神庙的关系
巴塞罗那德国馆和帕提农神庙没有关系。巴塞罗那德国馆和帕提农神庙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巴塞罗那德国馆是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上设计的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它是为德国馆而建造的,旨在展示德国的现代工业和文化。而帕提农神庙则是古希腊时期,建于公元前447-432年之间的一座神庙,位于希腊的雅典卫城上。它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古希腊时期被认为是毕达哥拉斯神学中的一个杰作,现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2023-07-04 12:58:021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建筑的特点是
现代主义建筑。1、体形简单,去掉附加装饰,所以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色彩,纹理和质感。2、地面用的是灰色大理石,墙面用的是绿色大理石,主厅内部一片独立的隔墙选用了华丽的红玛瑙大理石。2023-07-04 12:58:091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者是谁?
密斯·范·德·罗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密斯·范·德·罗设计,博览会结束后拆除。该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巴塞罗那椅”由成弧形交叉状的钢架支撑皮垫,非常优美且功能化。“巴塞罗那椅”的设计在当时引起轰动,是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为多家博物馆收藏。2023-07-04 12:58:321
我们要做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的模型
好,就以本人大一做大师作品模型的经验来说说吧1.读图:必须有一套德国馆的带比例图纸(平立剖),然后从平面起了解空间的关系(德国馆不复杂,流动空间是核心)2.准备材料:这个不是很好说,首先决定是机刻还是手刻。然后根据之前对建筑立面的研究分析应该选什么材料。举例:玻璃是用有机玻璃还是玻璃纸,有机玻璃难刻但是效果好,玻璃纸方便但是很容易粘上U胶,有机玻璃适合大块使用,玻璃纸适合小块使用,这你们都得权衡。常用材料有:PVC,有机玻璃,玻璃纸,卡纸板,etc.还有工具的准备:30度切刀,垫板,UHU胶水,勾刀,etc.3.分工:若是机刻:一部分人做CAD,一部分拼贴做后期;若是手刻,一部分刻板,一部分人拼贴,一部分人作环境4.动手:真正做起模型,有许多小技巧,这都是只有动手了才知道的。比如楼梯的制作,墙面间的交接,etc5.意义:搞清楚经典建筑的空间,训练读图与动手能力。对于建筑学学习而言,通过模型推敲建筑形体与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2023-07-04 12:58:402
巴塞罗那德国馆路径
巴塞罗那德国馆坐落于巴塞罗那宫殿的右边。乘地铁前往西班牙广场最为便捷。在出地铁站后,沿着宽阔的Reina Maria Cristina大街朝宫殿方向前进。在到达台阶之前,向右转前往Marques de Comillas大街,然后您将看到巴塞罗那德国馆就在眼前,对面是Caixa Forum(卡依夏博物馆)。2023-07-04 12:58:491
米斯·凡德罗1929年主持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 )
【答案】:正确米斯·凡德罗1929年主持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他在这里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理想目标,建筑的内部空间、家具的设计简洁而单纯,并以此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地位。2023-07-04 12:58:561
吴焕加先生认为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三个建筑是
朗香教堂、流水别墅、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朗香教堂(LaChapelledeRonchamp)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的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盘旋在欧圣母院朗香村之上,从13世纪以来,这里就是朝圣的地方。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2、流水别墅(Fallingwater,另译为落水山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耶特县米尔润市(MillRun,FayetteCounty,Pennsylvania)郊区的熊溪河畔,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3、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2023-07-04 12:59:021
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贡献有哪些?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LudwigMichael,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vanderRohe是他母亲的姓。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遗留的风格。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1927 白森毫夫公寓大楼(Weissenhof Apartment Building) 1928 德国克雷费尔德朗格住宅(Lange House Krefeld, Germany) 1929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作品1930 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Tugendhat House, Brno) 1933 德国柏林 密斯·凡·德·罗住宅(Mies van der Rohe House Berlin) 1946 美国伊利诺斯州普莱诺 范士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 Plano, IL) 1948 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 1952 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Chapel of Saint Savior IIT) 1956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皇冠厅(Crown Hall IIT) 1959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 New York, NY) 1968 梅隆 科技馆(Mellon Hall of Science) 1968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还有康定斯基、美国人费宁格、瑞士人克利和伊顿等人2023-07-04 12:59:241
一级建筑指导:外国建筑史(5)
101. 德意志制造联盟 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贝伦斯将钢——玻璃结构,作为“工业建筑”力图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透平机车间”——建筑史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 ——表现了钢和玻璃的有机结合。 102. 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圣日内维埃夫图书馆拱顶用交错的铁筋和混凝土成功,为近代钢筋混凝土奠定了基础 1890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894 法国建筑师包杜建的巴黎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 1910 瑞士工程师马亚在苏黎世建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 103. 最早全部采用铁和玻璃为建筑材料构筑建筑的是巴黎植物园温室。 104. 表现派 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认为艺术的人物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天文台——混沌的流线体形,不规则窗洞,造型奇特,神秘气氛。 105. 未来主义 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意大利,歌颂工厂、机器、火车、战争、工业、速度。创始人作家马里内蒂,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代表人物——桑·伊利亚——未来城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草图。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彻底批判过去传统。 106. 风格派 1917年产生于荷兰。代表性建筑:里特维德设计的在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 107. 构成派 俄国,他们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作为艺术的内容。代表作品: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维斯宁兄弟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 108. 格罗皮乌斯 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反对复古主义。建筑设计哲学思想——建筑工业化+抽象构思。 1) 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2) 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教学特点 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 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法古斯工厂,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109. 包豪斯校舍 1)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没有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形成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的总体效果。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墙承重结构。达到朴素,经济,实用的效果。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110. 法古斯工厂 格罗皮乌斯与眉耶尔合作设计,平面与体型打破对称格式。一战前最先进的工业建筑。 1) 非对称的构图 2) 简洁整齐的墙面 3) 没有挑沿的平屋顶 4) 大面积的玻璃墙 5) 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 111. 柯布西耶 1928年与格罗皮乌斯、密斯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 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 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学生公寓、平台别墅。 建筑哲学思想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提出一套建筑体系——板柱承重体系,社会理想——标准化构件,机器生产,能够承担社会职责。体现了欧洲人心理深处的抹不去的古典情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代表作品有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 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112. 萨伏依别墅 建筑理想体现——阳光、空气、绿地三要素和新建筑五点的完美结合。 113. 朗香教堂 雪铁龙承重体系,造型奇特,墙体弯曲。主要空间的周围有三个小龛,每一个的上部都是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于屋顶之外。各个立面的差别很大。以地中海民宅为思想来源,内部空间关系与万神庙内大厅和周边空间处理相似。它的建筑形体和空间证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现代西方宗教的特质。外部形式和内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回复到巨石时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精品。 114. 密斯·凡·德·罗 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不要模仿过去。重视建筑结构与建造方法德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处理原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 密斯风格 主要表现为“运用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 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 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它打破封闭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主要特点是隔墙有玻璃的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和室外互相穿插。形体处理简单,没有任何线脚,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作过渡性处理。简单明确,干净利索。突出材料的固有颜色,纹理和质感。 通用空间Total space 范思沃思住宅。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 玻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全部是开敞的,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法复加的地步。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也是他国际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国际主义风格的另一个体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布朗楼。 摩天大楼。与约翰逊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顶峰。1)大楼前宽敞的广场。2)外部金属结构,黑色青铜垂直线条,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3)顶层是设备层,除此以外开间和窗的尺寸均相同,外形简单。 技术精美。密斯在60年代把自己的设计形式提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芝加哥联邦政府大楼,柏林新国家艺术博物馆。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钢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当时世界建筑界顶礼膜拜的圣殿。 115. 赖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草原式住宅、罗伯茨住宅、威利茨住宅。20世纪30年代——有机建筑论,将美国自己的理论与沙里文的有机思想结合。20世纪40~50年代——几何手法抽象,如古根汉姆美术馆。 有关赖特与现代派国际式的联系:赖特的背景是美国,而现代派的背景是整个欧洲。欧洲以法国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为背景,而美国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所以他们的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服务对象上,欧洲面对的是整个广大民众,而赖特为代表的美国是面对中产阶级的。 有关密斯的流通空间和赖特的流通空间:密斯是在空间的隔断上做文章,强调“平面”上的流通,而赖特强调空间上的流通。 其他代表作:拉金办公楼,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 116. 草原式住宅 是指住宅设计与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的意思。平面常做成十字型,以壁炉为中心,把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壁炉布置,卧室常放在楼上。室内空间尽量做到既分割又联成一片,并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净高。体积的构图形式室层高较低,出檐比较大,室内光线比较黯淡。体积构图是高低不同的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深远的挑檐和层层叠叠三水平阳台与花台组成的水平线条,以垂直的烟囱统一起来,打破单调的水平线条。外部材料上质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墙形成强烈对比。他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 117. 罗伯茨住宅 建筑平面是惯用的十字型,大火炉在它的中央。室内采用两种不同的层高,天花根据屋顶的自然坡度灵活处理。室内空间丰富。外形上互相穿插的 水平屋檐,衬托出一副生动活泼的图景。和自然环境结合紧密。 118. 流水别墅 宾夕法尼亚州郊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楼板连同边上的栏杆好像一个托盘,支撑在墙和柱墩上。各层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向各个方向远远的悬伸出来。用墙和玻璃围合不同空间,或开敞,或封闭。建筑外形上最突出的是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横竖交错的构图。整个建筑在颜色和质感上均有对比。另外,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建筑的本质。 119. 古根汉姆美术馆 建筑第一次表现为塑性的。一层流入一层,代替了通常的那种楼层的重叠,处处能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但这些与美术馆的功能性质相违背。所以,它是赖特的纪念碑,而不是成功的美术馆建筑。 120. 理性主义 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 121.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在设计方法上属于“重理”的一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与自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其特点是用玻璃和钢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工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的理论依据下,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设计手法的实例,并形成了“密斯风格”。 122. 粗野主义 柯布西耶——“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他们的粗鲁组合” ,代表作品: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大楼等。 史密森夫妇(英国)——以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与密斯的讲求技术精美似乎很密合,但从经济和社会角度上来考虑,两者迥然不同,代表作品:哼斯特顿学校(钢结构)、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等。 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 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丹下健三(国际粗野主义):仓敷市厅舍(同时也是日本战后追求地方性的代表)。 123. 典雅主义 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主要在美国。又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复古主义。讲究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约翰逊:谢而顿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斯东:1958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124. 高度工业技术 代表作品:山梨文化会馆(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新陈代谢派)、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和罗杰斯)、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大楼。香港汇丰银行(英国建筑师福斯特)。 125. 地方主义和人情化 特点是在建筑中偏“情”的方面,它是将“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习惯的发展,即讲技术又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 阿尔瓦·阿尔托: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强调有机形式,采用自然材料)。珊纳特赛罗镇中心主楼、沃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 丹下健三:香川县厅舍、仓敷市厅舍、代代木体育馆、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纪念公园2023-07-04 12:59:311
城市规划师建筑史基本知识
(一)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1.类型 特点: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明显;单体建筑的构成简单、真实、有机;建筑群的组合多样性;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建筑类型多样化;工官制度严格。 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宫殿)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与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 2.平面布局及特征 (1)中国古代建筑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横向方向以步架称谓。古代单体建筑中以“间”作为度量单位。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以“院”来表示。 (3)结构与构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形式为主,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形式。 1)大木作:在建筑中,作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梁、檩、枋、柱等。 2)小木作:在建筑中,不承重仪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装饰部分,门、窗、隔扇、屏风等。 (4)建筑著作:宋李城《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 (5)建筑模数: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 (6)斗拱:明清以前作为承重构件,明清时逐渐变为装饰构件。 (7)屋顶类型: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 (8)屋架:彻上明造、天花吊顶。天花类型:平闹、平綦、藻井。 (9)等级制度由高到低为: 1)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2)开间:十一,九、七、五、三间。 3)色彩:黄、赤、绿、青、蓝、黑、灰。 3.宫殿建筑 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足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北京故宫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二朝是指连在须弥座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是指从正阳门到太和门之间的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4.坛庙建筑 (1)天坛:建于明初,有二重垣,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垣西侧——组建筑为神乐署、牺牲所;垣有二组建筑为斋宫、祭坛、祈年殿。 (2)曲埠孔庙:主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琉璃瓦,同保和殿规制。 5.宗教建筑 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 (1)寺庙祠观实例 唐代典型: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风格平整开朗。 辽代典型:河北蓟县独乐寺,寺内观音阁是我国最古老的楼阁建筑,平面为“分心槽”式样,是我国最古老的楼阁建筑。 宋代典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减柱造的典例。 元代典型:山西芮城永乐宫,是道教建筑,其内部壁画卓有成就。 (2)塔 塔是埋藏舍利,佛徒膜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几种。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建于辽代(1056)年,是世界现存的木塔,塔高67.31m,八角形,筒中筒结构,外观5层,实为9层。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5层佛龛组成矩形高台上设5座密檐方塔,中央高,四角低。 6.园林 中国园林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汉以前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的思想;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的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时造园风气遍及地方城市,影响广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有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 (二)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知识 1.古典建筑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和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1)古希腊建筑 三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4世纪;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娜u2022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提农神庙(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伊瑞克先神庙(爱奥尼柱式的代表)、胜利神庙和山门。 (2)古罗马建筑 五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组合柱式。 建筑技术:券柱式。 建筑著作: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著的《建筑十书》。 实例:图拉真广场(罗马的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 2.中世纪建筑 (1)拜占廷建筑 格局:采用穹顶和帆拱形式,平面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十字形。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2)罗马风、哥特建筑 罗马风:创造了扶壁、肋骨拱、束柱。代表建筑:意大利比萨教堂。 哥特建筑:以尖券、尖形肋骨拱形、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为特点。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 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广义地被称为文艺复兴。 (1)意大利建筑实例 佛罗伦萨主教堂之穹顶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被称为“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代表;维琴察巴西利卡是帕拉第奥母题的代表。 (2)巴洛克建筑实例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由建筑师伯尼尼设计。 (3)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巴黎卢浮宫,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手法,称为理性美的代表:凡尔赛花园。 4.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1)复古思湖 法国巴黎万神庙:罗马复兴代表建筑。德国柏林宫庭剧院:希腊复兴代表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白宫:罗马复兴实例。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复兴实例。巴黎歌剧院:折衷主义代表建筑。 (2)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1851年伦敦“水晶宫”,开辟了建筑形式新纪元,被喻为第一座现代建筑。 5.新建筑运动初期 (1)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地点:英国;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热衷于手工艺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 (2)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代表人物:贝伦斯、戈地。反对历史样式,提倡运用多种材料。 (3)维也纳分离派: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奥地利;代表人物:瓦格纳、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4)美国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0年代;地点:美国;代表人物:沙利文、詹尼。突出功能在设计中的主要地位。 (5)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地点:德国;代表人物:贝伦斯。主张建筑必须与工业结合。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6.一战后新建筑流派 (1)风格派与构成派:时间:1917年;代表人物:荷兰青年艺术家蒙德里安、里特维德。主张:“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俄国青年艺术家塔特林、马来维奇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作品因而很像工程结构,称为构成派,代表建筑是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 (2)表现派:时间:20世纪初;在建筑上常采用奇特、夸张的艺术体形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时代精神,代表建筑是门德尔松设计的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7.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1)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代表建筑:TAC事务所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楼。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以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代表。代表人物:密斯u2022凡u2022德u2022罗、小沙里宁。代表建筑:西格拉姆大厦。 (3)“粗野主义”倾向 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直接组合。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英国史密森夫妇、前川国男等。代表建筑:马赛公寓、吕迪加尔行政中心。 (4)“典雅主义”倾向 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代表人约翰逊、斯东、雅马萨奇。代表建筑:谢尔屯艺术纪念馆。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主张用最新材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地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强调系统与参数设计;流行采用玻璃幕墙。代表人物:皮阿诺、罗杰斯。代表建筑: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6)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肯定建筑除了满足生活功能之外,还应满足心理感情需要。代表人物:阿尔瓦u2022阿尔托,代表建筑: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主张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与特征,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大致有三种手段:运用几何形构图、运用抽象的象征、运用具体的象征。代表人物:路易斯u2022康、小沙里宁。代表建筑:朗香教堂、TWA候机楼、悉尼歌剧院。 (8)后现代主义 反对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主要特征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代表人物:文丘里。代表建筑:老年人公寓、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中的圣约瑟喷泉。 8.四位大师理论及作品 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建筑新主张的共同特点:(1)设计以功能为出发点;(2)发挥新型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3)注重建筑的经济性;(4)强调建筑形式与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灵活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6)反对表面的外加装饰。 (1)格罗皮乌斯 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千业化道路的人之一,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反映了新建筑的特点: 1)以功能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3)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4)造价低廉。格罗皮乌斯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勒u2022柯布西耶 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主张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在平面设计时要由内到外,功能第一,在建筑形式上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他的早期作品萨伏伊别墅体现“新建筑五点”原则: 1)底层架空;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 勒u2022柯布西耶中期作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的代表建筑;晚期作品朗香教堂是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柯布西耶在城市规划方面,在研究现代建筑的实用问题方面,在运用新材料结构特别是运用钢筋混凝土方面,在建筑体形和空间处理方面,都有独创之处。 (3)密斯u2022凡u2022德u2022罗 主张建筑应满足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应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他一生中对现代建筑的最卓著贡献在于,探索钢框架结构和玻璃这两种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提出“少就是多”、“流动空间”等主张。代表建筑:西格拉姆大厦、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4)赖特 创建了有机建筑,他主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应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创造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打破工业化的局限性。代表建筑:流水别墅、古根汉姆博物馆以及大量草原住宅。 六、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达到多样统一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如比例、尺度、对比、主次、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是经常运用的构图技巧。 (一)了解建筑色彩的基本知识 1.色彩三原色 红、黄、蓝。 2.色彩三要素 色相、明度、纯度 3.色彩的形与色 形要素:直线、曲线、斜线、体;色要素:色相、明度、纯度、面积。 (二)了解建筑与环境的艺术处理的基本知识 1.从建筑的使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区分,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 2.群体建筑艺术处理上,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建筑的空间环境艺术,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空间环境。 针对建筑学这部分,建议应试者多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文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u2022原理》、《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空间组合沦》、《建筑色彩学》、《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2023-07-04 12:59:561
巴塞罗那椅怎么样巴塞罗那椅价格
任何一件流行的事物都会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无论是一款服装,还是一件家具,亦或是其他事物。巴塞罗那椅是一款在全球流行了八十多年的椅子,这款巴塞罗那椅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一直在市场上流传至今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析巴塞罗那椅怎么样和巴塞罗那椅价格如何。巴塞罗那椅怎么样1929年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密斯设计了创意十足的德国馆以后,由于要欢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而设计,可是却找不到家具与著名的德国馆相协调搭称,于是密斯又不得不再次设计了体量超大的巴塞罗那椅来迎接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巴塞罗那椅可以说是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它的主要结构是由成弧形交叉状的不锈钢构架支撑真皮皮垫,整体看上去十分优美,当时由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椅是采用全手工磨制,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功能实用,曾一度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市面上都有巴塞罗那椅销售,当然这只是仿制品,不过由此可见这款椅子有多么经典。巴塞罗那椅开创了现代经典家居之先河,表现了一种时尚美学生活态度和触动潮流脉搏,以人为本、追求舒服宁静的色彩搭配,点亮您家的每一个角落,给你一个轻生活的自由畅想空间,静静聆听时间流逝的声音!巴塞罗那椅价格巴塞罗那椅几乎是开创了现代简约风格家具的先河,作为一款经典的家具设计作品,模仿者自然众多,目前,巴塞罗那椅的正品由多家博物馆收藏,而目前市面上的巴塞罗那椅全部都是仿制品,而且由于这些仿制的巴塞罗那椅所使用的材质、尺寸的不同,导致了巴塞罗那椅价格更是各不相同,不过一般在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巴塞罗那椅是一个最时尚,优雅的现代家具,20世纪就被认可为现代家具的设计图示,而今天也真正成为现代经典作品之一!2023-07-04 13:01:581
巴塞罗那德国馆具体图纸 建筑规格
我也很想要,最后还是通过打印它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测量,通过等比例换算得到的,因为我只知道该馆长约50米,宽25,只能得到个大概2023-07-04 13:02:314
巴塞罗那德国馆地板砖具体尺寸是多少啊
600*600 地板砖具体尺寸2023-07-04 13:02:401
能给我发一套巴塞罗那德国馆的CAD吗?401109177,谢谢
这个没有CAD啊~你可以找图的,有的图上面直接标有尺寸,德国馆很简单,应该可以看的比较清楚。我们当时大师作品就是做的这个,不过当时年级太小,还没开始用CAD2023-07-04 13:02:481
密斯的建筑作品有哪些?
密斯的建筑作品有:1、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密斯·凡德罗设计。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成功地创造了新经验,并且充分传达了设计者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2、西格拉姆大厦西格拉姆大厦位于纽约曼哈顿区花园街,总高达158米,由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联合设计。整座大楼按照密斯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的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3、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现代建筑先驱密斯·凡德罗设计,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整个建筑呈立方体形,共有两层,展览大厅由钢和玻璃组成,内部通过活动性的隔断布置一些流动性的展览,设计手法与巴塞罗那德国馆相似,充分体现了密斯“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4、吐根哈特别墅吐根哈特住宅是密斯在欧洲的作品中最具权威的作品之一。这栋住宅首层的起居室是整个建筑的精华所在,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被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分隔,餐厅则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书房,客厅,餐厅和门厅作为起居室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互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延伸至花园,造成一种室内向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的效果。完美诠释了密斯的“流通空间”的概念。5、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郎楼是密斯“全面空间”概念的全体现。在120米*220米的长方形基地上,克郎楼的上层是可供400人同时使用的大空间,包括绘图室,图书室,展览室和办公室等空间,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来分隔。大厅没有内部支撑,外墙沿用密斯最爱的玻璃幕墙。克朗楼正像其名字—crown(皇冠)一样,精致典型但很不实用,但其体现的“全面空间”思想,却成为二十世纪建筑界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6、范斯沃斯住宅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为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设计的一栋住宅,1950年落成。住宅坐落在帕拉诺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与其他住宅建筑不同的是,范斯沃斯住宅以大片的玻璃取代了阻隔视线的墙面,成为名副其实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2023-07-04 13:03:191
密斯·凡·德罗与莉莉·瑞克:13年的工作伙伴
人们对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与范斯沃斯(Farnsworth)、菲丽丝u2022兰伯特(Phyllis Lamber)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密斯与莉莉·瑞克关系的认知。这并不奇怪。范斯沃斯以客户、仰慕者、一场官司而闻名,菲丽丝u2022兰伯特以客户、学生、助手和支持者而闻名。而莉莉·瑞克(Lilly Reich),虽然她和密斯一起合作了巴塞罗那椅,也多半被掩盖在密斯的光环之下了。莉莉·瑞克,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师,生于1885年6月16日,1947年12月14日死于柏林。密斯·凡·德罗密切合作十多年的事业伙伴,首位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女性。1920年,她被任命为德意志维尔克松德董事会成员,成为第一位帮助领导德国工匠协会的女性。她的展览设计在德国设计界建立了声誉。从1926年至1939年,她和同为维尔克松德的成员密斯开始了密切的工作合作关系。1926年,她从法兰克福搬到柏林与米斯合作。成为密斯个人和专业合作伙伴,从1925年到1938年密斯移民到美国之前共13年的时间。当米斯·范德罗于1930年成为包豪斯的校长时,Lilly Reich加入了包豪斯,成为包豪斯少数女教师之一。 1929年,密斯和莉莉·瑞克一起设计了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但由于密斯坚持极简风格,巴塞罗那德国馆呈现出典型的少就是多、流动空间、全面空间的特征。密斯并没有为德国馆设计家具。但是为了给在开幕式上剪彩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以休息的地方,密斯和莉莉·瑞克一起设计了巴塞罗那椅。这把椅子的设计动机来源与古罗马贵族使用的“库鲁斯折椅”(the Curule chair),因此巴塞罗那椅子的设计是考虑手工制作为主的,这把椅子从来都不便宜。 巴塞罗那椅一举成名,但很少有人知道莉莉·瑞克的功劳。二战后她在库恩斯特教书,但是不久之后,因病辞职,她于1947年在柏林去世。巴塞罗那椅曾经在德国、西班牙、美国注册专利,专利时间很短, 1930-1950年期间,巴塞罗那椅子在美国、欧洲用限量版的方式投产,莉莉·瑞克于1947年过世,1953年密斯授权给美国大型办公室家具公司Knoll生产,是现代设计的经典作品。 Knoll设计和管理副总裁Albert Pfeiffer指出“值得注意的是,Mies并没有在与Reich合作之前或之后成功地开发任何当代家具。”这相当于为莉莉·瑞克正名。2023-07-04 13:03:391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住宅设计有哪些?名字就可以,学建筑学朗朗上口的那种
建筑师:E.沙里宁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建筑师:A.高迪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建筑师:H.培根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品。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建筑师:G.里特维德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采纳后再私信你几个2023-07-04 13:04:191
谁能帮忙推荐一些建筑大师
我国第三批“设计大师”名单公布。建筑界何玉如、程泰宁、关肇邺、胡绍学、彭一刚、崔恺、赵冠谦、黄星元 建筑大师戴念慈:主要作品:北京展览馆——红星高照、阙里宾舍、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州和青岛的毛泽东别墅、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 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作品:京奉铁路沈阳总站,少帅府,同泽女子中学,东北大学体育场,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清华大学生物馆,北京交通银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方案 吴良镛 吴良镛,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协建筑教育奖。 刘敦桢 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1897年9月19日出生,1968年4月30日逝世。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湖南新宁人。字士能。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回国后,曾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思成( 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英文版)等。 佘峻南 院士,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1915年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90年被授予建筑大师称号。建筑设计经历:1941-1944:湖南省衡阳市执业建筑师;1944-1946: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讲师;1946-1951:在广州、香港从事建筑师业务;1951—— :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 主要设计作品: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黄婆洞别墅建筑群;广州友谊剧院;广州市少年宫;广州东方宾馆新楼;广州流花宾馆第一期工程;参与广州交易会工程设计深圳博物馆设计方案;广东省汕头市金融中心设计方案;海南省海口宾馆设计方案;广东中山温泉宾馆设计方案;与莫伯治总建筑师等合作: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希腊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馆设计方案;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中国城设计方案;中国驻日本福岗总领事馆设计方案;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新搂设计方案;中国驻挪威大使馆新楼设计方案;非洲加蓬卫生中心;广州海珠广场商业大厦设计方案。 彭一刚 中科院院士,国家一级建筑师,建筑学家。著名建筑学专家。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常委。 彭教授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 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伦敦中国城等等。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并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建筑界的赞誉。彭教授致力于中外建筑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建筑学科的前沿课题。他发表了《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螺旋发展和风格渐近》、《空间、体形和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彭教授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6部专著,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全国优秀建筑铜奖。 吴良镛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 曾任国际建筑协会(UIA)副主席,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SE)主席,是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提出了关于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为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年来结合教学、科研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所领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研究性规划设计表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被授予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和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著作《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改革等多学科的综合融贯研究开辟了理论探索途径。1993年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从事探索性研究,1996年3月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他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被评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重要科研成果。 张锦秋 女,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1936.10.7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2—1964被选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由于张锦秋的早期研究课题是与绘画、文学交融的中国古典园林,她所处的创作环境是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都西安,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溶为一体。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将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已竣工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为其代表作,由于工程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环境,建筑创作的探索呈多元化。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钟训正 建筑学家。湖南武冈人。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南大学教授;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顾问;中国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和研究工作。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与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合作北京火车站时所作的造型综合方案,以及1960年在全国设计竞赛中所作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80年代以后,主持方案设计并与他人合作的已建成项目有:无锡太湖饭店新楼(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建设部二等奖)、三亚金陵度假村及甘肃画院(均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兰州敦煌研究院、南京东郊宾馆综合楼及国宾馆、苏州同里湖度假村、南京中山陵太阳场嘉麟楼(获国家教委三等奖)、江苏省旅游局等。著作《建筑制图》《建筑画枣环境表现与技法》,撰有《景区坡地的旅游建筑》等论文。 郑时龄 建筑学专家。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1993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积极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等。 戴复东 院士 男,1928年4月生于广州,安徽无为县人,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院士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等职。是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1991年任EAROPH (East Regional Organization of Planning and Housing ) 副主席。 获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设计工程56项,其中2项获奖;大型规划2项;专著7部,译书1部,教材3部,论文85篇;指导博士生16名,硕士生35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宣读论文8篇,国际讲学8次。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重视微观”的全面环境观,“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并创造条件使两者结合”的设计思想。不畏艰难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国内外赞誉。设计中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突出新意,富有创新精神。2023-07-04 13:05:054
为什么说“装饰就是罪恶”?
“装饰就是罪恶”这句口号几乎成为讨论现代主义建筑时引用率最高的口号了,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大家对现代主义建筑最初一瞥时的直觉一致吧。但这句话的作者阿道夫·路斯却终其一生不为以包豪斯和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主流现代主义建筑小圈子所接纳,他后来的代表性思路——Raumplan虽也也重视空间安排的灵活性,但却是以封闭空间在灵活层高情况下的灵活组合为特征,和主流现代主义追求的流动空间有质的差别。他的作品追求静态稳定的秩序感,在这一方面与古典建筑的追求相似而与主流现代主义差距甚远。x0dx0a路斯是怎么论述“装饰就是罪恶”的呢?令人惊异的是他理直气壮的论据除了一些来自经济、技术、美学等常用的理由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的理由。——不要忘了,弗洛伊德是和路斯同时代生活在同一城市维也纳的人。——路斯的基本逻辑之一是: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人类最早的装饰就是欲望的发泄途径。就像没教养的人可以说脏话而文明人不能说一样,文明人也不能采用“装饰”来发泄,否则就是犯罪。x0dx0a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看似严密却不堪一击的诡辩术,而且充满了西方文明的偏见和优越感。路斯在课本上的代表作斯坦纳住宅看起来只剩了白墙方窗,与过去对现代主义理解不深时心目中的“现代”形象倒是很接近了,不过绕到背后去,也赫然可见圆拱屋顶的,而且这座建筑也仅仅在作为“装饰就是罪恶”的图解时有效,远远不是路斯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见我的旧作x0dx0a《回过头来的阅读》)x0dx0a路斯反对装饰,但他的作品室外采用白墙,室内则常用昂贵的大理石贴面,并且对于大理石贴面的花纹非常讲究。这算不算装饰呢?在路斯的字典里面,这不算。密斯也反对装饰,但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也精心选择了带花纹的大理石,从这一点上,路斯倒是和密斯见解相似。但差别在于,密斯的大理石花纹上下对称,表达的是对重力的无视,以此达到轻的效果,但路斯想表达的还是重力下的稳定感。x0dx0a路斯真的是什么装饰都反对吗?还有,路斯真的认为因为现代的“文明人”高于其他人一等所以就不能用装饰吗?也并不完全如此。1909年他在自己办的刊物上发表了一篇简称“建筑”的文章,里面盛赞了在湖边山村游历时看到的农村住宅,喜欢农民们“由本能驱使”的建造。“他在做屋顶,哪种屋顶?漂亮的还是丑陋的?他不知道,就是屋顶。”建筑史家里克沃特认为:“他(路斯)认为农民可以用装饰,文明人却不可以,农民的工作受直觉的直接控制。他们的直觉来自遗传,因过去的成功不断增强。”(《亚当之家》)看来他也未必认为文明人就高人一等,也未必反对装饰反对得那么极端。那么,该怎么理解路斯做出这种判断时所面对的问题呢?这种问题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x0dx0a就是因为工业让装饰更廉价了,让装饰上面凝聚的劳动的汗水和创造的喜悦几乎没有了,装饰的无限制复制和蔓延就失去了其吸引人的光环,而变成了庸俗和浮夸的象征——这也是比路斯早半个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主张,不过与路斯不同,“工艺美术运动”主张恢复手工反对机器生产。维也纳拆掉老城墙建设环路,环路旁新建的的建筑就是那种模式化繁缛装饰的风格。对于维也纳环路,当时的批评之声很多,而路斯也正是从这个问题进一步反思得出了他的“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的。x0dx0a看来通过对口号背景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一个路斯其实没有很好地解答,而我们也遇到了,但或者没意识到,或者也尚未找到答案的另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是更值得深思的。2023-07-04 13:05:131
巴塞罗那椅 是什么
著名的“巴塞罗那椅”是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为多家博物馆收藏,是密斯为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中德国馆设计。同著名的德国馆相协调,这件体量超大的椅子也明确显示出高贵而庄重的身份。这件椅子的不锈钢构架成弧形交叉状,非常优美又功能化,只是这些构件都很昂贵地用手工磨制而成。两块长方形皮垫组成坐面及靠背。与椅子同时设计的还有名为“奥特曼”的凳子,亦以完全同一的构思完成,它们最初是为前来剪彩开幕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准备的,事后看来,它们只有在当时的环境气氛中才最适合。2023-07-04 13:05:191
经典沙发椅大盘点你的最爱是哪款
1、巴塞罗那椅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椅子,又名巴塞罗那椅,巴塞罗那椅由设计师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为了欢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而设计,同著名的德国馆相协调。这件体量超大的椅子也明确显示出高贵而庄重的身份。当年的世博会德国馆是密斯的代表作,但由于建筑的设计意念独特,竟没有合适的家具与其搭衬,所以他不得不专门设计了巴塞罗那椅来迎接国王和王后。《和莎莫的五百天》就有这货。(_瑟夫瞬间变身王室子孙)2、Gallery浪漫星空美国著名设计师SergioBarriosRivera设计,规规矩矩的棕色传统单人、双人沙发组合,造型敦厚,置身其中,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得到适度的承托,舒适感绝佳,为居家带来不同的气质。这款沙发继承了欧美极简主义精髓,符合现代都市人追求简约、高雅的艺术品位。加上它的这个经典色泽,使得整款沙发非常的有档次。大开张牛皮的设计使整款沙发的气质感、成熟感,很容易的就显示出来。3、满是垫子的盒子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所设计的椅子。被称作"满是垫子的盒子"椅子外表是用高级真皮垫,里面是用高弹海棉进行填充。加上高级尼龙带的支撑让柯布西耶设计的躺椅更有弹性。高级的不锈钢管做椅身,弯曲的不锈钢管显现出此椅的线条美,再加上镜面抛光处理更加展现出椅子的华丽。不锈钢框架内填充了饱满的皮革软包,至柔与至刚材料的完美结合。其实这货是乔帮主的真爱4、Aeron椅子1994年,史上最经典的人体工学椅Aeron椅子诞生,斩获FIRA的人体工程学优秀奖,畅销不衰,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健康舒适的工作座椅。Aeron是美国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椅子,比如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为什么没有我大天朝的?谁说没有,看沙发促销预告:4月25日全球家居连锁HTL专场点此可报名2023-07-04 13:05:251
谁可以给我介绍一下巴塞罗那的建筑啊
巴塞罗那建筑特色: 巴塞罗那不乏西班牙浪漫主义的建筑, 像路标一样直指云天的圣家族教堂是其中的代表。这座始建于1882年的教堂由于资金匮乏,迟迟未能竣工,目前完成的只有三个圣殿正门中的基督诞生门。尽管如此,见过它的人,还是被感动得目瞪口呆。古埃尔宫像花园城一样动人,令人赞叹不已。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座不同凡响的建筑,巨大厚实的岩石堆垒成一把硕大无比的水壶,怪诞、诡谲却又气势恢弘。如果你没去过巴塞罗那,是想象不出那里的。 巴塞罗那是一座幽雅的城市,城郊斜坡缓缓向上连接周围的山丘。从巴塞罗那到法国边境的海岸有不少多岩的海岬和多沙的小海湾。金色的沙滩将蔚蓝的海水与岸上墨绿色的橄榄树和松林连成一片,在满天朝霞或夕阳的余辉里,都会令你恍若置身于仙境。 巴塞罗那街头各式各样的人物雕像也是别具风情。 巴塞罗那气候温和宜人。市内的加泰罗尼亚广场,既是娱乐中心又是购物的好去处。在街心的摊点上可以买到最具当地特色的麂皮夹克和外套、花边披肩、精巧的银器。娱乐购物之余,歇脚用餐十分方便。 各种档次的咖啡馆、餐馆和酒吧都有上乘的服务。当地特有的名菜属布拉瓦海湾的龙虾、海鲜和香肠煮豆子。当然也有中国餐馆。2023-07-04 13:05:333
高分求: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建设方面的分析文字资料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概念 日人类开始在城市{}「居住以来,就有了城市更新“ 这个概念。在‘},世纪出J-.火灾的频繁发生,木结构建筑 及粘土茅舍不得不冉贡建,III J-这种情况,川石头建 造房1及道路结构网格化便成为趋势。 19世纪出J-.工讹化进程,导致欧洲许多城市急剧 扩张,J-.足拆除‘},世纪城墙,建城市环路,建设新城区 成为许多城市的必III之路。 20世纪50. 60年代,III J-住宅知缺,‘城市更新” 意味着排除战争的损害,改造城市‘},破落部分,大规模 住宅建设,改占居住,:工作的关系。 今人,‘城市更新”的内涵义演变成为‘汽车优 先”、`fly旧建新”等做法。人们开始贡新认识人在城市 ‘},的地位及尊贡历史传统,具体表现在:减少汽车在城 市‘},的比贡,增加公共交通量并改占其便捷程度,将城 市‘},心改造成无汽车区,使人真i1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 尽可能保存过去的建筑物及其所构成的空间,其保存范 困远超过儿栋有文物价位的建筑。人们逐渐认识到,在 儿自巨千年‘},逐渐积淀形成的城市实体及其空间足何等 宝贵,且不可再生的人类财富! 近年来作为欧洲的历史名城,巴塞罗那贡新成为令 人瞩b的焦点。1976年佛朗哥独裁统治结束之后,L塞 罗那为贡新找回苦口的辉煌,作出了许多努力,其勇气 和创造力令世人惊叹。如:1982年开始的‘城市针灸疗 法”,即以点式切入法,从改造城市公共空间,主要足{ 场空间入手,川有限的资个,在知期内改造近100个不 同类型{场,提升了城市形象,大大地鼓舞了民众的信 心;1992年的奥运会及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更足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发展,提升日身形象的机遇。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的策略及方法足多种多样的,这 {}「着贡介绍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题的城市更新。 车与人 谁是城市空间的主人 城市更新”策略 城市更新”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 1有连贯性的维修工作,这{}「指的足保证已建成的 建筑物及居住区的品质,使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 质有保障; 2大的城市改造项目,指的足改占居住区的交通便 捷程度,整个城市的完整性,有效控制城市形象; 3提高和创造公共空间品质; 4改造工讹闲n 111地和企讹搬迁后111地为城市新的 有生机的区域。 二自万人日的巴塞罗那足个密度相当高的城市,尤 其足市‘},心老城区部分。 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公共空间口益被汽车蚕食: 街道空间变成车流空间,城市{场变成停车场。人类而 对滚滚血来的噪音和废气束手无策,只有蚁巨日Ym胆 战心惊地行走在街道边沿,]向我国,有此决策者还认为 这此足现代化的象征。不应忘记:无论什么时候人类日 身水远都应该足城市的主体。 图3-5表现出巴塞罗那人改变车流滚滚的城市交通 干线、两侧密集的居住和商讹建筑的状况、勇气和创造力。 这{}「原足50m宽的交通干道。1996年开始改造此道 路:原道路‘},间26m宽部分变成二层的立体道路最底层 足快速汽车干道、‘},间足停车)l}l、项层比原路而抬高 16m.足辅设得很好的行人步道、.","l地、树木、休息座 椅、儿章游戏场。少量的地而车流被分散在两侧的单行 道巨。现在的场而足:原来横神直撞的车流转入地卜, 只有单行道巨时血有车轻轻驶过限速)。行人日III日在 地走在大路的‘}l央,风拂动树枝伴着鸟语婉转,人真i1 成为街道空间的主人后切竟然如此美妙! 巴塞罗刀卜的城市更新 城市绿地 城市生活的舞台 巴塞罗那这个名字对J..}I}国人民来说并不阶生。 1889年及1929年在L塞罗那举行过令世人瞩目的世界博 览会。人们听的最多的足1992年的奥运会在L塞罗那举 行。此外对J-.建筑专、IV人员来说,巴塞罗那更足令人向 往的地方,那{}「足新艺术运动的杰出人物高地的.玫乡及 他全部作uu的所在地("}I 1) o "}"}时现代建筑运动的领袖 人物密斯凡德罗,囚其设计了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 会的德国馆血举成名。此馆足现代建筑运动的座举 世公认的!I!.程碑一图2)0 这块四公顷大小的H i1工讹){」地,在火车站西侧, 1985年被改造成城市休闲绿地,标高,:周边街道有约 5m的高差,在,:两条主要街道相邻的侧,设计了不 规则水而,街道侧利)Il高差处理成自色大理石台阶 直跌落到水而。可以石到何人任何时候,总有二二两两 的人群坐在台阶巨,,:在绿地巨散步的人群相映成景。 台阶背后那排15m高的灯塔,既足绿地,:城市空 间的界限,义足标志,那令人联想起‘},世纪占堡的造型, 把游人的思绪带到无边无际的幻想的人地,张才舞爪的 不锈钢端头恐龙雕塑,源源不断喷着水,恐龙 肚子{}川音藏的滑水道足孩子们夏人快乐的去 处。距此不远的半岛巨,笔直的四班才松树‘}, 间有尊占典的海神雕塑。在这{}「,动,J H} . 过去,:术来,罗燮蒂克,:市井生活融介在 起,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场景。 艺术性,思想性与文化性 城市生活的提升 在巴寨罗那众多的不同类型{场设计‘},, 表现出种倾向:不断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艺 术性、思想性成文化性。1998年建造的`K}n- neFrank"{场足其‘},例。该{场的建造足 对这街区间曾有家法四斯I3店的反应。 封闭的{场空间使访问者八生这样的感 觉,仿佛体验到安妮当年在此躲藏时的心情。 {场设计‘},把生铁、旧玻璃、生锈铁片、水泥 铺而等材料组织在起。设计师的想法足: `}I人们在这个{场巨体验到次小的灵魂巨 的触动,是对安妮的最好纪念。” MBM建筑事务所得到了这地区的设计 委托。其‘},有4点要求: 1已有的城市环形轻轨设施应结介考虑, 结果轻轨设施被转移到地卜隧道{}「; 2把新的向城市敞开的临水空间,作为已 有部分的延伸,设n新的公园和步行道; 3将保持城市发展的已有原则,应采川街 坊结构体系,增加新的功能如把办公楼或者旅 馆加入其‘},; 4创造新的建筑类型。虽然保持通常建造 ‘},低层,,:此相对比的足沿海岸线应有塔式}i 层建筑出现。i#z后建成的足两座}i层楼临海岸 线,更多意义巨,它们足座直接对着水巨运动 港日的大门象征。随时间的流逝这点变得越 来越洁晰,即临水区域成为独立区域,足城市 造刑及政治形象的乖要组成部分。 }v. Dlagona一大道的延伸” 2004世界文化论坛” 乖朔{场空间 新与旧的融介 "Placa del Sol"{场原来直足作为停 车场,1984年被改造。 {场地卜设二层停车)l}l给周边住户使)Il . 地而{场设计采)1l极简洁的儿何形式,地而铺 设格网状花冈岩。东端地卜车角项部加盖,刀 场其余部分区分开来;南_{匕两侧各种排树木, 起遮荫作川;四侧‘I"央足太阳钟主题的雕塑。 此{场足如此和谐地y周困建筑组成整 体,现代风格的形式和儿素并没有,:周边的仗 统建筑神突,人们对此{场喜爱的程度说明了 其设计新与旧融介的成功。 的改造。 这足海岸线改造的关键顶日。 改造前人日}i度密集的老城区儿乎没有通 往海边的可能性,改造的日标足除计主老城区 能直于妾临海外沿着海岸线将创造系列的公共 活动空间。 改造的i#z大问题足,这{}「曾足环城路交通 最密集的地方,约120,000辆/人图14)0改造主 要措施足:环城路,:城市通往海滨的主轴线 "Ramblas. derPaarallel. der Vla Laletana”二 条路交义的地方卜沉,道路巨方完全被覆盖,使 人从老城区步行到达海边成为可能,其它部分 主要对道路ii9而进行改造。 改造前: 城区边沿及临水区在同层而 12车道的环城路使临水区,:城市隔离;整 个临水区被集装箱码头和工、IV设施所占; 临水领域没有公共活动,:休以空间。 改造后: 环城路作为主要交通道路的功能保留,但 减少交通量,并部分车道加盖; 通过对道路剖而的改造使城市的不同功能 结介在起: 1城市的交通联系,:水边步行区结介在 起; 2环城路保留; 3公J匕休闲空间的创造:临水风景。 城区和临海区的空间过渡通过不同标}i的 层而设计条理分明; 从过去的工讹111地状沉完全解放成为人性 的城市活动空间。 La Barceloneta”区改造 乖回水边—7宾水区的改造 ‘水”足城市文明厂生的基础之。多少 年来,冰”儿素给许多城市的建筑和公共空 间留卜了烙印。‘水”从开始,就足城市的 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造型的源泉。 日城市经济发生改变后,冰”的意义也 变化了。它I I!原来的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 作为城市形象的表达,转变为经济交往的通 道。大部分城市的临水区成了码头、工)和货 物交通的所在地,人们的生活离水越来越远。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城市刁贡新发现 }I"}水”的妙处。 在工、IV化过程‘},,‘临水”这有利条件 导致了港日码头和工、IV设施的不断扩建彼此之 间不断加强的交通联系。特别足在弗朗科统治 其间d 939-1976 ),对经济效益和利润的追 求远在城市空间品质之巨。在弗朗科统治结束 时,城市的全部临海区域,已全部被码头、工 }I}设施、马路和铁轨线所占。只有在政治局势 改变及经济的‘},心从第_八讹转移到第二八讹 后,刁有进步的改造措施实乎丁。 1990-1993年完成规划设计,1994- 1995年完成该区改造。 此区位J-.港日区边缘,足城市i#z靠近海的 部分之,对城市空间的塑造起着很贡要的作 ){}。日标足计这个口见破败的港日居住区贡新 获得居住品质和焕发魅力。 改造后的La Barceloneta区海滨,拥有流 畅的川日然石材铺设的路而。架空条形木材做 成的铺而成为石材路而,:沙滩之间的过渡空 间,足纯人工作品:从别处运来大量的黄沙营 造出人然的海滨沙滩美景,不经行内人士点 破,根本就无法想象到从前的海滨没有沙滩。 日然点缀其间的柏物,主要足棕搁树,或单 棵,或二五成群地散落其间,使整个海滨地区 洋溢着轻松义浪漫的氛困图22)0 尸。目enou”区改造 侧。一de la Fusta"路改造 1982年完成规划,1990-1993完成该路 1986年设计,1992年完成。在确定III L ?x `}i )JIS itc,}l I举办1992年奥运会后,L". ?x }" JJh人 决定要允分利)Il这次机会,计L寨罗那在所有 的客人而前变得更加迷人。城市的临水区域起 着贡要的作川,不光足囚为这{}「足进行水巨顶 日比赛的场所,{向且奥运村也设n在这个特别 地区。 为迎接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活动的到 来,巴寨罗那的决策者们在城市空间和形象塑 造巨义有大的举措。 世界文化论坛”足全球性活动的新形式: 这活动的日的足以此寻求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办 法,第届将J--2004年在L寨罗那举行,联介 国,:四班才政府,卡塔罗尼州政府及巴寨罗那 市政府联介组成了个主办机构。世界文化论 坛将足次,:各Y1利s}.不直接相关的,在21 世纪初以寻求在全球范困内解决日H i1所遇到的 问题的会议”。 会议的主题足:维护和平的基础;可持续 性发展的H i1提条件;特别强调的足在全球范困 内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主题。除专讹领域的讨论 外,为使各阶层的自妇对这此问题能进步理 解,在这次活动其间,将举办针对这此主题的 达5个月的各种展览,以及内容{泛的各种文 化活动,预计何人将有15000名参观访问者。 ‘世界文化论坛”的主要活动场所设在 `Besos"河的入海处,城市主轴线Av. Dlago- na一大道的终端,新的待开发的城市临海地区。 除将在那{}「建设‘世界文化论坛”会议‘},心 外,还将建动物园,旅馆,新的游艇码头及新 的大学校园,并为日前已有的污水处理设施扩 建座太阳能发电),现在使)Il的发电)将停 止使)Il并将改建为其它)Il途。在世界文化论 坛”活动之后,这{}「将作为会议及文化设施继 续使)Il,并构成城市的个次‘},心图20)0 世界文化论坛”,足L寨罗那继1992年奥 运会后,第四次承办全球性活动,这次活动将 成为巴寨罗那继续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之所以 将主要活动场所设在临水海滨,主要动机足城 市空间I I!此获得进步的临水公共空间,这 地区建设完成后,巴寨罗那将获得完整的长达 数公{}「的临水公共空间,这不仪使城市形象更 优美,{向且巴寨罗那的居民们赢得更好的居住 生活品质。 除此之外,因世界文化论坛”顶日,巴 回望巴塞罗那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美的创造 真正认识一个城巾的传统文化需要 时间的积淀,体味一个城巾之美同样需 要用心感受、用情解读。位」几欧洲西南 部伊比利亚半岛、欧非交刘点的西#y才 自古就因多民族的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 文化,就连欧洲人也将它看作是一个具 有神秘气息的国度。在城巾与建筑力面, 南部的格拉纳达((Granada)、科多巴 (Co rdoba)深受阿拉伯回教文化的影响而 散发着异国风味;中部的马德里 4v1ad r i d)以内陆民族文化的稳重使人感 受到政治之都的风格;而位」几东北部的 加泰罗尼亚((Catalonia)地区则以巴塞罗 那Q3arce l ona)为代表,强烈表现出一种 地中海沿岸民族特有的浪漫与奔放。在 西#y才大地}_,地力传统文化的魅力、城 I la特色之美使人流连忘返。回望巴塞罗 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浸浮下 一个城Ili的荣光。 I la格局的是185弈塞达((Ildefons Cerda 7875 7876)的巴塞罗那城巾扩张规划。 工2塞达的城市扩张规划 作为西力最早衰落的殖民帝国,西 #y才近代上业化后的城巾文化生活形成了 一套不同」几英、法、德等西欧上业先进国 家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力式。根深蒂固的 封建贵族和领主阶级在7 }I日_纪初期以前, 成功地抑制了西#J1才上业革命701日_纪中 叶之后,又成功地主导了西#y才上业化的 过程。这使得新兴上业贵族能在广聚天下 财富之余,依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去体味和 玩赏艺术。然而,上业革命的影响、人口 密度的增加以及财富的不断聚集,使巴塞 罗那这个有2 00弃历史的地中海港口小 镇必须迎接新时代的来临。1854 185阵, 中}日_纪留下的城墙被拆除了,城巾向外扩 张发展已势不可挡。 185拜,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塞达提 出了他的巴塞罗那扩张规划(Plan Ce rda) o塞达的规划思想是避开老城、另 建新区,以棋盘式的路网构建城巾的新 胃·架,以对角线布置的大街将新区与老 城区以及邻近的小城镇连结成为一个新 型的上商业城巾。塞达规划的特色是棋 盘的力块均有20米宽的州、大切角,使 得9角形力块成为确形,而在确形地 块的十字交又口留下了一块可观的公共 空间。时至今日,每个转角都成了街道 活动的重要几点,同时也起到了减轻交 通负荷的作用。 虽然塞达的规划思想并没有完个被 接受,在西#}}才巴塞罗那以外的地区也 没有得到推广,甚至他本人也是在贫困 疾苦中孤寂地死去,但塞达的规划使得 从188弃开始的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风 潮有了良好的落脚点。这个具有前卫性 的城巾规划力案莫定了巴塞罗那的现代 城巾格局,塞达也因之被后人尊称为“现 子觉巴塞罗那之父” 2公共艺术}忍想的萌芽 —高迪的巴塞罗那 现代城市格局的形成 —塞达的城市规划 1. 1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巴塞罗那是西#y才东北部一个重要 的上商业城巾,是加泰罗尼亚的白付,逐 渐形成J几濒临地中海的宽阔的海岸平原 }_。巴塞罗那的历史可以回溯到2 50阵 前,当时排尼从人和迎太从人定居」几此 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商业港口。据说巴 塞罗那的称谓来源」几迎太从人首领的名 字,并在以后被罗rJ人所沿用。它先后成 为罗rJ人的殖民地、西哥特国王的白付, 巧l日_纪时山J几商业贸易的繁荣使城巾规 模有了很大发展。在以后漫长的城巾发 展过程中,巴塞罗那的城巾规模虽然不 断地扩大,但真正为它莫定一个现代城 作者:边兰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grail: urban位ina ccm 2 1公共艺术思想的萌芽 进入上业革命后,自1850 193。年 整整8 (}时间创造了西#y才经济}_的黄 金岁月,也创造了西#y才文化艺术在}日_ 界}_的领先地位。巴塞罗那的一批}日_家 贵族醉心」几艺术活动,普遍有着较高水 准的艺术修养,使巴塞罗那具有了}日_界 一流文化都会的特征,城巾公共艺术思 想的萌芽与发展是其重要代表。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 很长时间在城巾生活中被看作是一个新 的观念和新的事物,它不仅仅指艺术作 品陈列」几城巾的公共空间中,更主要的 是这此艺术的创作紧贴生活,为巾民所 享用,与城巾生活自然交融。在} g1日_纪 末期,巴塞罗那就已将公共艺术的概念 体现在当时巾立公园和皇家广场的规划 设计}_。 回顾巴塞罗那公共艺术思想的形 成,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 艺术天刁的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 }llntonioGaudi, 7857926)和作为醉心 」几艺术的I日_家贵族代表尤西比奥.古尔 }usebioC}l 1l, 784E 7978)a 22古尔公园与圣家族赎罪教堂 加泰隆人被称为西#y才的“犹太 人"夕,精明而吝高。然而从19}日_纪以来, 上业化革命的“念外”财富没有使这此 聚财神陷入“暴发户文化”的漩涡,而 是形成了攀比艺术格调的特殊历史现象, 成为一掷千金」几公共艺术的}日_界典范, 其中典型人物便是尤西比奥.古尔。 :砚Y. n.f}._"}. ‘-.气 冲f人 户吕 奥运村总平面图 型 ,高迪 a 一奋g 造上 古尔有着敏锐的智慧,精练的感性 和强烈的进取心。而高迪在其求学时代 便对建筑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敏锐力,勤 奋好学但并不循规蹈矩。他的老师— 巴塞罗那建筑学院系主任Rosent曾经说 过,高迪不是一个狂人,便是一个天才。 187昨,当年方3哟贵族少富古尔结识 了26}的艺术天才高迪时,巴塞罗那城 市文化的传奇时代便开始了。在古尔72 年的生命中,高迪一半作品和他有关,其 中古尔公园(Park Guel 1, 1900 1914)和 圣家族赎罪教堂lT}nplo Expiatorio De La Sagrada Familia,1883 1926)更是其 中的传世之作。 古尔公园坐落于巴塞罗那佩拉达山 坡(Pe 1 ada)之上,在这里可以俯瞰城市的 街道。古尔深受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 论的影响,最初的构想是将这块15公亩 的基地建成6妒花园住宅,并配置应有 的公共设施,使整个社区像个花园。高 迪的艺术风格在古尔公园的规划设计中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建筑、雕塑、色 彩、光影、空间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了一 体。公园依山而建、凿石砌筑,“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夕。在这个几乎完全取材于 地方廉价材料的花园里,充满了浓郁的 乡上气息。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彩色马 赛克装饰出极具地方文化象征意味的户 外龙型凉椅,奇特的创意营造出一种具 有南国风味的市民休息场所,大胆的色 彩表达了对加泰罗尼亚文化的继承,雕 塑般的环境体现了高迪的独特的艺术情 怀。虽然古尔花园社区的构想并没有完 全实现,但古尔公园的故事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解释古尔家族和高迪化私为公的 艺术精神,它依然成为巴塞罗那公共艺 术萌芽时期的杰出代表。 圣家族赎罪教堂位于巴塞罗那的市 中心,修建教堂的日的是使其成为亲和 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这项 马拉松式的工程耗费了高迪几乎毕生的 精力,直至他去世时设计还没有完成,就 是今天还在进行着建设。在研究了教堂 与城市的关系之后,为了突出教堂在城 市中的标志性地位,根据景观需要,高 迪建议在教堂的四周保留相应的空地, 形成四星状的广场,以获得良好的视觉 艺术效果又尽量少占城市用地。在建筑 将教堂的3一、 个立面分别以 f 隐喻的手法象征耶了 稣一生的外阶段诞 生、受难和复活,并以18 个圆塔代表耶稣的12个信 徒、4个使徒和圣母玛朋亚,中 央最高的尖塔象征耶稣本人。不 仅如此,整个建筑采取了相对于人、 甚至相对于传统城市而言巨大无比的尺 度,有着巨型石雕一样的表现力,整个 建筑更像是城市中一个巨大无比的雕塑。 由西俯瞰巴塞罗那 从严格y义上讲,圣家族赎罪教堂 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天主教堂,而是贵族 教徒热心兴建天主教堂体现亲民意图的 表现,它与真正教堂的区别是不受教皇 管理,而是属于私人财产的宗教建筑。 圣家族赎罪教堂将当时的大众宗教情怀 表达至极。今口巴塞罗那的市标不是正 式的教堂,而是这个亲民的宗教场所,圣 家族赎罪教堂依然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 公共艺术品,居于市民热爱的首位。 高迪的建筑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虽然对他的艺术风格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但高迪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公 众性,成了影响加泰隆现代主义的一大 支柱,他的作品也一直吸引着巴塞罗那 的市民。因此,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看 到城市中高耸的圣家族赎罪教堂时不由 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高迪的巴塞罗那! 3公共艺术思想的成熟 —城市美的创造 31一十余年的追求 自由觉醒的1970年代 随著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结束、西 #y才内战及佛朗哥独裁时代的来临,对 艺术生活的压制使巴塞罗那持续了8阵 的艺术荣光随之暗淡。直至1975年佛朗 哥去I日_,中断了近半个I日_纪的西劲才艺 术生命看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巴塞罗 那,这个被中断了50年的国际艺术大都 会,以地力主义风格的复苏为代表又开 始掀起那此蛰伏已久的公共艺术思潮。 大胆尝试的1980年代 从觉醒走向成熟的巴塞罗那城巾公 共艺术在1980年代的尝试中有3个代表 性的项日:加泰隆国家广场(plaza De Los Pai挫Catalans)环境改造、西劲才 整染)公园(ParqueDeEspana Industrial) 改造以及密斯的德国馆重建。 加泰隆国家广场是巴塞罗那火车站 的站前广场。1981 198;奔,加泰隆国家 广场的环境改造揭开198阵代加泰隆新 现代主义的先声。这个广场没有绿地,没 有草坪,没有树木。设计家们在这个广 场}_抛弃了绿地束缚之后,将整个公众 的广场取之」几民、用之」几民。遮阳的顶 篷、体息椅、喷泉、列杜、一座墙面,加 }_远力的老火车及大量的花岗石铺面, 使广场成了聚集人们活动的中心,而不 是一个只在视觉}_哗众取宠、争奇斗艳 的空间。显然,加泰隆国家广场和一般 人印象中或空旷、或绿念盎然的广场有 着决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198阵,当西劲才整染)公园落成 时络释不绝的巾民挤坏了那此水泥未干 的铺面和瓷砖。如果说加泰隆国家广场 的环境改造I I}起了民众的公共环境念识, 而西#y才整染)公园则正式带来了新巴 塞罗那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 在这里,取自希t}u剧场形式的石座 一字排开,让人们可以闲坐其}_,看尽 公园的千奇百态。公园,可以逛,也可 以看;这个公园,供人观赏,也让人被 观赏。如果说100年前寻找的是写实自 然主义,寻找的是山平凡事物唤起大众 的热情的话,在这里就更深了一层。公 园里揉和了希t}u剧场的公众性、罗rJ建 筑的水平性、念大利广场的舞台性,但 却个然没有模拟之嫌,而是以现代主义 的乎法表现出来。临近路边的一排充满 了戏剧感、纪念性和公众亲和性的灯塔 在使人回味起192弈巴塞罗那博览会展 览会馆的同时,也成了这个新公园的标 志,日夜吸引着公众的到来。公园中雕 塑的公众性也发挥到极致,巴塞罗那人 爱龙、造龙的传统在这里得以重现,钢 铸的巨龙向外张开的大口及叶出的舌头, 变成人们游玩的滑梯,公共艺术的特色 展露无遗。 198阵代巴塞罗那引起I日_界瞩日的 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在现代主义建筑大 师—密斯百年诞辰之际I日_界博览会德 国馆的重建。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主义 经典建筑的重现,而是将整个馆当作具 有纪念性的公共艺术品来处理,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巴塞罗那人民的艺术胸襟和 修养。 惊世骇俗的1990年代 伴随巴塞罗那上业化进程的是加泰 罗尼亚独立民族念识的高涨。198昨}日_ 界博览会促成了加泰隆现代主义的兴起, 改造了以巾立公园(Parque De La Ciudaela)为主的地}; 192的I日_界l尊 览会留下了蒙庄克山的文教社区。因循 利用国际盛会去提升都巾文化形象和改 造城巾的传统,在1980年代孕育的加泰 隆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借1992年奥运 会的盛事而爆发出来,也把巴塞罗那公 共艺术带进了惊I日_骇俗的1990年代。 北站公园(Parque De La Estacio Del Norc} 7987997)是在公地还给巾民的热 潮中,西#y才铁路局将废弃的火车北站 及四邻的上地,交给巾政府规划成为公 共使用的空间,这块原本不起眼的荒地 变成了一件大尺度的地景艺术。在这里, 顺应了巴塞罗那巾民对龙的深恋,继承 了高迪开启的巴塞罗那公共艺术中造龙 的传统,用现代抽象乎法及大块瓷砖,制 造这件尺度庞大随草地伏起的巨龙,可 坐、可跨、可爬、隐喻长龙的巨大雕塑, 使这样一个可能开阔平坦单调的公园, 变得起伏而有生气。北站公园公共艺术 的公众性和艺术性已经浑然一体,这种 艺术和巾民生活直接结合的传统,使得 ICJ民对每一件公共艺术品都产生拥有感。 蒙庄克山}_的奥运村电讯塔也是这 种实用和艺术混合的公共艺术品。位J几 奥运村中轴广场旁的这个通讯塔除了电 讯传播功能外,作为高耸在奥运会场旁 的公共建筑,必须具有2023-07-04 13:05:483
巴塞罗那的建筑风格是?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等一些作品奠定了他现代主义大师地位。战后的重要作品有西格兰姆大厦、柏林新国家画廊。赖特是美国现代建筑个人特点最大的设计师,他个人风格有过不少的变化,如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他的设计具有相当大的个人表现成分,与当时领导世界设计主流的现代主义、新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大相径庭。采用大量几何图形,极具装饰性。另外努力在作品和自然环境中找寻和谐的关系。虽然他一直否定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但其作品却渗透出现代气息,所以仍把他当作具有强烈风格的现代主义大师来看。其设计的都市建筑有强烈的反都市化倾向,大部分外部密封,内部开放,代表有纽约水牛城的拉金公司等。1880年他有机建筑观念形成:1、简练应是艺术性的检验标准。2、建筑设计应多种多样。3、建筑应与环境协调。4、建筑色彩应与环境一致。5、建筑材料本质的表达。6、建筑中精神统一和完整性。不同于其他现代主义大师的冷漠、理性主义的是他的建筑往往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对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于传统的重新解释,对于环境的重视,对于现代工业化材料的强调(特别是混凝土的采用),为以后的设计家提供了非传统的典范。阿尔瓦"阿图是芬兰设计家,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有机功能主义的原则,把现代主义单调面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奠定了斯坎的纳维亚现代主义的形式。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包豪斯、国际主义风格的人情化改良,强调功能和民主化的同时探索更具有人文色彩、更重视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向。作品轻松、流畅,喜用木材,注意环境的协调,使单一的设计具有多层面的意义。他的设计理论包括信息理论(设计具有信号特征)、表现理论(表现主义可以屈从基本的功能要求)和人文风格(建筑应具有人情味)。对米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人情化的风格改变了德国现代主义的单调,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新有机功能主义风格,对各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023-07-04 13:05:581
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有利条件
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在92/7/25-8/9举行的.常年巴塞罗那7-8月均温分别为24.0和24.4度,降水量为5.4和28.3mm.一方面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欧洲北部相比,影响该地的气旋较少,水汽较弱;因此此时常阳光充足,比赛不会受阴雨天气影响;另一方面巴塞罗那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北部,该地又背靠山地,一天中常吹海陆风,与中东欧平原地区相比,干暖空气不容易在该地聚集,即便北非沙漠气团大举入侵,也不利于迅速增温,出现32度以上的日子不多。总体上该地夏季天气十分平静,不会出现意外天气。从weatheronline看到,运动会期间最高气温一直在29-31度,只有一天达到了34度,最低温在20-22之间,有利于运动员发挥。2023-07-04 13:06:065
巴塞罗那椅的英文名字怎么讲?
巴塞罗那椅英文名Barcelona chair,由设计师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为了欢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而设计,同著名的德国馆相协调。这件体量超大的椅子也明确显示出高贵而庄重的身份。当年的世博会德国馆是密斯的代表作,但由于建筑的设计意念独特,竟没有合适的家具与其搭衬,所以他不得不专门设计了巴塞罗那椅来迎接国王和王后。著名的“巴塞罗那椅”(Barcelona Chair)是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为多家博物馆收藏。它由成弧形交叉状的不锈钢构架支撑真皮皮垫,非常优美而且功能化。两块长方形皮垫组成坐面(坐垫)及靠背。椅子当时是全手工磨制,外形美观,功能实用。巴塞罗那椅的设计在当时引起轰动,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概念产品。巴塞罗那椅是一个最时尚,优雅的现代家具,20世纪就被认可为现代家具的设计图标,而今天也真正成为现代经典作品之一!与巴塞罗那床为同一个设计师。产品外观简洁,漂亮!深受国外客人喜爱,垫子和靠背为意大利进口真皮,表面饱满有弹性且线管均匀,里面全部高密度且弹性海棉,正反面都有扣子相互连接,保证持久弹性和不坐松!纯不锈钢架子,焊接标准牢固,经多次抛光加工,正反面都是光亮照人.架子装有鞍皮带!每个工序都是精心加工!实用性特广泛:是家庭、酒店、别墅、会所的首选产品!材料: 真皮,弹性海棉;不锈钢架2023-07-04 13:06:203
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主要建筑特点是什么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会馆,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der Rohe)于1929 年设计。 整个德国馆,建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它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 建筑主要包括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几道围墙和两片水池。其中,主厅由 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板构成。 本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空间设计灵活自由。墙的布置很自如,似有意似无 意,像内墙又是外墙,他们纵横交错,有的墙体还直接延伸出去,成了院墙。 由此,形成了作为整个建筑典型风格特征的“流通空间”:半封闭,半开敞; 即分隔,又连通;室内与室外相穿插,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交融。 德国馆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体形简洁,不做装饰,材料和构件交接处不做 任何过渡,直接相交,处理手法干净利落。也因此,更突出了作为建筑主角的 形体空间。 此馆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材质的表达。密斯在此建筑的用材上十分考究。 他主要选用了大理石和玻漓两种材料,这两种材料在材质、肌理、色彩、措 配、放置位置等方面都做了精细的安排,形体的简单处理更是充分使材料的美 感充分显露出来。2023-07-04 13:06:411
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那我们学到了什么
1929年,密斯·范·德·罗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展览馆所占地段长约50M,宽约25M。其中包括了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特殊的是这个展览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和几处桌椅外,没有其他陈列品。实际上,这是供人参观的亭榭。它本身就是展览品。 整个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主厅部分有8根十字形的钢柱,上面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长25M左右,宽14M左右.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墙的位置灵活而且很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了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边开敞的空间,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时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也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动空间的一个典型. 这座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建筑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光光的板片,没有任何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面板,竖板和横板相接,大理石与玻璃板直接相连等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间不做过度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 正因为体形简单,去掉附加装饰,所以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颜色、文理和质感。密斯·范在德国馆的建筑用料上是非常讲究的。地面用灰色的大理石,墙面用绿色的大理石,主厅内部一片独立的隔墙还特地选用了华丽的白玛瑙石。玻璃隔墙有灰色的和绿色的,内部的一片玻璃还带有刻花。一个水吃的边缘衬砌黑色的玻璃。这些不同颜色的大理石、玻璃再加上镀克罗米的柱子,使这座建筑具有高贵、雅致和鲜亮的气氛。 1928年,密斯提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这个原则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对现代建筑却产生了如同经典似的广泛影响。最近巴塞罗那在它拆除了70年后严格地按照原貌在原址上将它重新建造起来,以供建筑爱好者参观。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座展览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要求,造价又很宽裕,因此不允许建筑师尽情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建筑物,可以说,它是一件无使用要求的纯建筑艺术作品。2023-07-04 13:07:171
关于巴塞罗拿德国馆空间的分析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 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2023-07-04 13:07:231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者是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者是密斯·范·德·罗。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密斯·范·德·罗设计,博览会结束后拆除。该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巴塞罗那椅,由成弧形交叉状的钢架支撑皮垫,非常优美且功能化。巴塞罗那椅的设计在当时引起轰动,是现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为多家博物馆收藏。2023-07-04 13:07:301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者是谁?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2023-07-04 13:07:391
急求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资料,制作模型所需数据及一切相关资料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2023-07-04 13:07:451
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者是谁?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2023-07-04 13:07:521
密斯的巴塞罗那馆不包括如下那种特征
完全对称。1929年,密斯·范·德·罗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展览馆所占地段长约50M,宽约25M。其中包括了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特殊的是这个展览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和几处桌椅外,没有其他陈列品。实际上,这是供人参观的亭榭。它本身就是展览品。整个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主厅部分有8根十字形的钢柱,上面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长25M左右,宽14M左右。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墙的位置灵活而且很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了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边开敞的空间,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时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也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动空间的一个典型。这座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建筑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光光的板片,没有任何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面板,竖板和横板相接,大理石与玻璃板直接相连等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间不做过度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2023-07-04 13:08:171
中国为了纪念20世纪到21世纪跨世纪的意义,建了什么建筑物么?
C.P.S.百货公司大厦,美国芝加哥(1899~1904年) 建筑师:L.H.沙利文 C.P.S.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建于1899~1904年间,由著名建筑师、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L.H.沙利文设计,并作为沙氏的代表作载人史册。在社会经济和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刻,他主张适应新的条件,创造新建筑。C.P.S.百货公司大厦分两期建造,1904年落成。它的立面处理直率地反映出框架结构的特征,大部分采用横向长窗。但是L.H.沙利文并不完全抛弃已往的建筑手法,大楼细部有不少装饰,底部还用了许多铁的花饰,楼顶原来有小挑檐。L.H.沙利文没有把建筑看作单独的实用工程。自C.P.S.百货公司大厦问世以后,因采用框架结构而诞生的横向扁平窗成为风靡一时的新形式,被人们赠以“芝加哥窗”的美名。该建筑是一座跨世纪的建筑,它既包涵着过去,又启示了未来。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师A.高迪(Atonio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2023-07-04 13:08:451
现代派建筑的起源发展风格案例。相关。
原帖转载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315579.html?si=1 W.格罗皮乌斯, 密斯凡德罗,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2023-07-04 13:08:544
世界著名建筑师
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2023-07-04 13:09:055
外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建筑师?
外国著名的建筑师有很多的,介绍几位: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2023-07-04 13:09:243
中国最知名的别墅设计师是谁?
W.格罗皮乌斯, 密斯凡德罗,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2023-07-04 13:09:323
名词解释:1.西格莱姆大厦 2.巴赛罗那椅 3.《建筑里面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好难2023-07-04 13:09:422
沙发巴塞罗那椅是谁设计的,有没有介绍
巴塞罗那椅(Barcelona Chair)是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在1929年为巴塞罗那世博会设计的伟大作品,开创了现代设计先河,并被德国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这件作品被视为二十世纪最经典的椅子流行至今。眩亮的不锈钢和柔软的皮革完美结合在一起,让空间充满了时代感。1.巴塞罗那椅连接:http://www.yadeagroup.com/Shop/parlor/pzjj/201004/69.shtml2.密斯.凡.德链接:http://www.honzon.com/cn/designer/Ludwig-Mies-Van-Der-Rohe.html 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生于德国亚琛。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深受贝伦斯的影响。1928年,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名言。1929年,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以及巴塞罗那椅,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师。 1930年密斯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后关闭包豪斯,至此密斯结束了其14年的办学历程。1938年,米斯移居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69年逝世,密斯深深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2023-07-04 13:09:513
西欧现代建筑师
1,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2,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奥u2022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1852年6月25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素有巴塞罗那“建筑之父”之称,是浪漫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他曾就读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的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托项目是巴塞罗那圣家堂(Sagrada Familia),那是一座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建筑物(去世时仅完成一个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巴特罗公寓(Casa Batlo)、米拉公寓(Casa Mila)和桂尔公园(Guell Park)。1926年6月10日,高迪在巴塞罗那逝世。他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3,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4,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品。 5,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6,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7,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8,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9,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10,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11,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u2022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u2022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12,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u2022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u2022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u2022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13,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u2022柯布西耶 由勒u2022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u2022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4,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u2022凡u2022德u2022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u2022凡u2022德u2022罗和菲利普u2022约翰逊。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15,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16,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17,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18,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19,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挑战。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各自有出入口。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20,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21,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22,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u2022罗杰斯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生长”的可能。 23,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24,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25,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26,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2023-07-04 13:10:094
世界有名的建筑大师有哪些?
刘家琨 贝律名 崔凯 库哈斯 迈耶 艾森曼 文丘里 黑川纪章 隈严吾 安藤忠雄 马青运 福斯特 罗杰斯 格雷夫斯 扎哈哈迪的 保罗安德鲁 李布斯金 柯布西耶 密斯 盖里 赖特 阿尔瓦阿尔托 格罗皮乌斯 长谷川逸子2023-07-04 13:10:473
览组词有哪些词语
为您奉上:展览、博览群书、浏览、一览、展览会、展览馆、博览会、高览、太平御览、览胜、一览无余、一览无遗、游览、博览、概览、一览表、阅览、饱览、纵览、披览、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总览、吕览、御览、展览厅、览阅、2023-07-04 13: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