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staR
-
1、盲蛇科(Typhlopidae)
约6属约229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少部份分部于中美洲。小型蛇类,形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最小种类全长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种类为非洲的巨盲蛇,全长可达775毫米。
一般全长150-毫米,仅上颔具齿。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的眼鳞下;背鳞、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被鳞为大小一致的圆鳞。头骨连结牢固,适于掘土穴居。体内有骨片状残余的腰带(后肢附着骨)。
2、蟒蚺科(Boidae)
有20余属约6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为较原始的低等无毒蛇类。通身被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体内尚有后肢带残余。最长者可达11米以上,如南美的绿水蟒,为最大的蛇类;最小者沙蟒仅长30余厘米。树栖、水栖或栖沙土中。
食各种脊椎动物,大型种类可吞食较大偶蹄类。捕得猎物即缠绕,待窒息后吞食。卵生或卵胎生。卵生者产卵最多可达100枚以上,一般几十枚;母蛇有伏蜷卵上习性。
3、亚洲筒蛇科(Cylindropheidae)
有1属8种。分布于东南亚。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而圆。无鼻间鳞、颊鳞和眶前鳞,腹鳞略大于背鳞;尾短。生活于稻田或花园等泥土疏松处,穴居,捕食时才到地面活动。捕食其他蛇类、鳗类。受到威胁时,将尾竖起,如膨颈的眼镜蛇头部,以恐吓敌害;
与此同时,另一端真正的头则伺机钻入岩缝或木片之下,尾亦随后入内。卵胎生,产仔蛇3-13条。中国仅1种,即红尾筒蛇,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但在中国数量稀少,仅福建厦门、海南和香港采到过标本。
4、闪鳞蛇科(Xenopeltidae)
仅1属2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因鳞片在阳光下可闪耀虹彩光泽而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和眼均小,尾短。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穴居,栖息于树林或田野泥土松软处,多躲藏于朽木、石块下。捕食蚯蚓、蛙和小型哺乳动物。
性驯善,不主动咬人,如受激惹可迅速颤动其尾部。卵生,产卵6-17枚。闪鳞蛇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中国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孟连和广东;海南闪鳞蛇为中国特有种,可分2亚种,指名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省,大陆亚种分布于南方各省,数量稀少。
5、游蛇科(Colubridae)
有近300属约1400种,包括2/3现存蛇类,是蛇目最大科,可分为多个亚科。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
少数种类为后沟牙类毒蛇,即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沟牙。形态和习性多样性丰富,树栖、穴居、水栖或半水栖。卵生。中国有36属141种,分隶于闪皮蛇亚科、钝头蛇亚科、游蛇亚科和水游蛇亚科。
- volcanoVol
-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五、世界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梅尼亚岛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原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资料: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部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内陆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资料: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没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但有的蛇也是保护动物。
蛇是不会主动对人进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驱。如果你的脚踩上了它的时候,它会本能地马上回头咬你脚一口,喷洒毒液,令你倒下。当人们行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 在此用得很恰当。你手执一根木棍,有弹性的木棍子最好。边走边往草丛中划划打打,如果草丛有蛇,会受惊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木棒着地点很小,不容易击倒蛇。软木棒有弹性,打蛇时木棒贴地,蛇击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动弹不了。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一、蛇的形态结构
蛇的行走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弯蜒曲折而前进,这是由蛇的结构所决定的。蛇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头与躯干之间为颈部,界限不很明显,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被鳞片遮盖,有保护肤体的作用。蛇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无毒蛇头部一般呈圆锥状,前端细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状;蛇的躯干部呈长筒状;蛇的尾部为肛门以后的部位。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
那么,蛇没有脚,怎么能爬行呢?实际上,蛇不仅能爬行,还爬行得相当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 北境漫步
-
蛇可归纳为3亚目,即盲蛇亚目、原蛇亚目、新蛇亚目,下属18科,380余属。
(1)盲蛇亚目包括3科:细盲蛇科、异盾盲蛇科、盲蛇科。
(2)原蛇亚目有9科:蟒蚺科、岛蚺科、林蚺科、亚洲筒蛇科、筒蛇科、倭管蛇科、针尾蛇科、美洲闪鳞蛇科、闪鳞蛇科。
(3)新蛇亚目有6科:瘰鳞蛇科、游蛇科、穴蝰科、眼镜蛇科、海蛇科、蝰蛇科。
扩展资料
蛇的生活习性
蛇类以食鼠为主,蛇类形状色泽奇特、浑身披鳞,头颈高翘百、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
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度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栖息于墓洞中,知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
- 不白九百
-
绞杀力最大,最重的蛇是绿水蚺。
脊椎动物,爬行纲,蟒科。也称水蟒。现存蛇类中最大的一种。长9米以上,最大是南美洲的,长达11.4米。习栖江河中,可长时间没入水中或把头露出水面一点。主要捕食陆生动物,如哺乳类及鸟,在有些地方也吞吃短吻鳄。卵胎生,初生仔蛇长70~80厘米。有夏眠现象,可能与它生活的水域变干有关,水蚺可埋入淤泥中,借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因为体积大,所以吃一个胖子通常是弄个半饱,成年蟒长一般8米以上,在野外也能看到10米以上的,据资料可查最长的在18米,重约为3200斤.南美特有`~!不过它吃人终究没有人吃它多,据说每年遭到屠杀的水蚺达到60多吨
大水蚺也叫亚马孙森蚺,其体长为5-9米,可与最大的蟒相比,它们主要生活在南洲附近的水域。亚马孙森蚺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常在夜间埋伏在水中捕捉水鸟、龟、水豚、学 名:Eunestes Murinus
英 名:Green Anaconda
别 名:绿森蚺、绿水蟒
科 名:蚺蛇科(Boidae)
分 布:分布於亚马逊河流域。
生态习性:栖息於沼泽地区,因其体型太过庞大,所以必须靠水的浮力支撑其体重,所以森蚺都是游泳高手,以任何哺乳类为食,甚至猎食鳄鱼,没有天敌,卵胎生;饲养时需要相当大的空间和水池,温度保持在26C,且须注意不要让它泡在水中超过3天,潮湿的环境会引起皮肤病,须照射UVA&UVB,时间为一天开启12小时,但其性情凶猛,同时价格昂贵,还是不建议饲养。
型态特徵:世界最大的蛇类,雌性比雄性大,但体型在文献上并没有一定的长度,一般成体体型就已超过9公尺,体重超过150公斤;1907年在巴西发现的Green Anaconda其全长竟达18.9公尺,但文献上也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以讹传讹;其体色为橄榄色或暗黄色,并分布黑色椭圆形的斑点,虽然同为森蚺,其体型和形态特徵和黄色水蟒有著明显的不同,这点可以做比较。
取自"http://www.wiki.cn/wiki/%E7%BB%BF%E8%89%B2%E6%B0%B4%E8%9A%BA"貘等为食。亚马孙森蚺无毒,它们的捕食方法很奇特,先用身体缠绕住猎物使之窒息,然后绞死。
图:http://baike.baidu.com/pic/46/11568967540433599.jpg
绿树蚺:学 名 Morelia virdis
原 产 地 新几内亚,澳洲约克半岛东北部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160-200公分
适 温 摄氏19-35度
绿树蟒在台湾也是十分常见的蟒蛇类,虽然是属于蟒蛇类,但是体型远不如缅甸蟒如此巨大,只能算是小型蟒蛇类.与南美洲的翡翠树蟒外型十分酷似,属于树栖型夜行性的蛇类,除产卵外终生不会到地面上活动.绿树莽的牙齿十分发达,攻击性也比较强,所以在捉取时需要特别小心,本种 养殖的难度较高并不适合做为初学者饲养的蟒蛇.栖息地由平地到两千公尺的高山范围辽阔,因此绿树莽能够承受10度以下的低温.
绿树蟒上下唇都具有热窝供夜间捕食哺乳类和鸟类或是啮齿类动物.在人工环境下比较偏爱小鸡小鸭类食物.幼体在半年至一年间体色开始转变为成体的绿色.转变的过程由一周至数个月不等.到三岁至四岁间就可以达到性成熟.雌蛇每次可产10-25颗卵,约经45-65天可以孵化.雌蛇会全程孵卵,幼蛇自孵化后便需自力更生.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并不难,比较难的是卵的孵化,所以许多国外繁殖者都是以由让雌蛇自行孵卵的方式繁殖.
新进的绿树蟒通常死亡率都很高,会在买进后几个月内死亡,主要是因为运输过程中脱水而导致的内脏型痛风而致命的.只要能够选择健康的个体,则大都能够适应人工养殖.饲养绿树蟒的空间不需要太大,因为它们活动量不大,但是湿度需要保持比较高的水准,主要是因为它们通常不会到地面喝水,所以水盆不见得适用,它们的水分来源多半是自己身上凝结的水滴,所以最好每天为它们喷洒1-2次水气,不但可以增加湿度,也可以提供饮水.绿树蟒虽然并不如一般蟒蛇容易饲养,但是只要小心提供适当的环境和饮食,还是可以成功的繁殖。
图:http://baike.baidu.com/pic/13/11648036410913513.jpg
- Mugen-Hive
-
是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摘自《录异记》)
它头长火红鸡冠,体色各异,异常迅猛,其毒无比,可直立上身,发出怪声,叫声如母鸡“咯咯咯”,会腾空飞行,长一米多。是一种无脚且头顶带红冠的蛇。
- u投在线
-
楼上的厉害~呵呵`我想说的你都说了`你有看那个节目啊,狂野周末,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绿森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蛇,颜色是绿色的,最长可达十公尺,重达二百二十五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躯干;但一般绿森蚺长度在五公尺半以下。
绿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栖息在泥岸或者浅水中,捕食水鸟、龟、水豚、貘等,有时甚至吞吃长达两公尺半的凯门鳄。绿森蚺会把凯门鳄紧紧缠绕,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后整条吞下去,以后几个星期,不用进食。
尽管成年绿森蚺是极可怕的猎食动物,但是绿幼蚺出生时,长不过七百六十公厘。绿幼蚺是胎生的,有时一胎达七十条左右。许多绿幼蚺被凯门鳄吃掉。幸存的长大后,就反过来吞食凯门鳄。
他们被认为是世界最重的蛇。喜欢生活在沼泽、浅溪和静止的河川中,是潜水性最大的巨蛇。绿森蚺大部份在夜间活动,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