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生活中的博弈论》最新txt全集下载

2023-07-05 11:15:41
TAG: 全集
共2条回复
gitcloud

生活中的博弈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一 每天学点博弈论——关于博弈

博弈是美丽生活的主角 002

不学数学也能学好博弈论 006

博弈的目的是获得利益 010

信息是博弈的关键 014

随处可见的三方制衡 017

二 快乐地较量——博弈与心计

无形的手——囚徒困境 022

铁心不合作——纳什均衡 025

“推皮球”的心理——零和游戏 029

吃着碗里的,赞着锅里的 032

“聪明”反被“聪明”误 035

无人能敌的心机 038

令人望而生畏的心计 041

为什么你感觉生活不公平 044

三 防人与被防——博弈与交际

与人交往,勿入地狱 048

明枪要躲,暗箭要防 051

得饶人处且饶人 054

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 057

追求权力,尤防亲人 060

与人交往,多同流少合污 064

人际交往需要“心理气泡” 067

公开拥抱你的对手 071

四 既做兔子,又做乌龟——职场中的博弈

老板永远是对的 076

如何对付鬼上司 080

如何与不喜欢的人做同事 084

跳槽也是大学问 088

既做兔子,又做乌龟 092

如何让老板加薪水 096

骑虎难下,放弃薪水? 099

五 合作与合谋——商战中的博弈

品牌……

陶小凡

已发私信~

相关推荐

请列举几个用“博弈论”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例子。

1、智猪博弈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两猪均在食槽端),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在去往食槽的路上会有两个单位猪食的体能消耗,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6:4;同时行动(去按按钮),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9:1。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智猪博弈"由纳什于1950年提出。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选择等待的话,小猪可得到4个单位的纯收益,而小猪行动的话,则仅仅可以获得大猪吃剩的1个单位的纯收益,所以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当大猪选择行动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4,所以小猪选择等待;当大猪选择等待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0,所以小猪也选择等待。综合来看,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选择都将是等待,即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2、协同攻击难题两个将军各带领自己的部队埋伏在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山上,等候敌人。将军A得到可靠情报说,敌人刚刚到达,立足未稳。如果敌人没有防备,两股部队一起进攻的话,就能够获得胜利;而如果只有一方进攻的话,进攻方将失败。这是两位将军都知道的。A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与将军B协同进攻?那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只有通过派情报员来传递消息。将军A派遣一个情报员去了将军B那里,告诉将军B:敌人没有防备,两军于黎明一起进攻。然而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情报员失踪或者被敌人抓获。即:将军A虽然派遣情报员向将军B传达“黎明一起进攻”的信息,但他不能确定将军B是否收到他的信息。事实上,情报员回来了。将军A又陷入了迷茫:将军B怎么知道情报员肯定回来了?将军B如果不能肯定情报员回来的话,他必定不会贸然进攻的。于是将军A又将该情报员派遣到B地。然而,他不能保证这次情报员肯定到了将军B那里……这就是“协同攻击难题”,它是由格莱斯(J. Gray)于1978年提出。更为糟糕的是,有学者证明,不论这个情报员来回成功地跑多少次,都不能使两个将军一起进攻。扩展资料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莱因哈德·泽尔腾、约翰·海萨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在金融学、证券学、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弈论
2023-07-05 04:58:234

生活中的博弈论有那些例子

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进行隔离审讯。如果他们都承认犯罪,每人将入狱三年;如果他们都不坦白,由于证据不充分,每人将只入狱一年;如果一个抵赖而另一个坦白并且愿意作证,那么抵赖者将入狱五年,而坦白者将得到宽大释放。2、双寡头垄断者是否会采用垄断价格假设市场上的供给只有两个企业来提供,每一个企业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结构,每个企业都将考虑是采用正常价格,还是抬高价格形成垄断,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用矩阵图形来分析两个企业进行决策的根据。3、污染环境的博弈如果考虑到外部性的经济, 企业在不受到管制的环境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治污处理设备。这种思维策略会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过减少污染而增加利润。4、斗鸡博弈有两人狭路相逢,每人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5、胜者为王的博弈在胜者为王中有才能的、有天赋的或者是机遇好的赢家有强大的动力去参加胜者为王的比赛。高高在上的赢家在比赛中获胜左面的亚军有可能被引诱进入高收益工作的行列。就如同太多的需求者去渔船追逐同一条鱼,市场过于拥挤,最终得到的总收益很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弈论
2023-07-05 04:58:392

生活中的博弈论

什么是博弈论? 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决策。 比如,我今天是喝咖啡,还是喝茶? 这就是一个决策。 但这个决策只跟我自己有关,并不会涉及到别人。 而在生活中,有一类决策,是需要涉及到别人的。 涉及到别人的决策逻辑,我们把它叫做博弈论。 比如,下围棋就是典型的博弈。 每走一步棋,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我的所失就是你的所得。 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明白,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最优解。 什么意思? 下围棋的时候,不是在每一步上,你都要吃掉对方最多的子。 你要让终局所得最多,就要步步为营,讲究策略。 有时候让子是为了以退为进,始终记得,你是为了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很多时候办公司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一帆风顺,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结果,可能在一些关键步数上就要做些妥协。 除了零和博弈,还有一种博弈,叫做非零和博弈。 非零和博弈讲究共赢。 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 但建立信任,其实特别不容易。 假如市场上现在需要100万台冰箱。 一个厂家发现了这个需求,决定马上生产100万台。 另一个厂家发现了这个需求,也决定马上生产100万台。 第三个厂家也同样,决定马上生产100万台。 …… 结果,每一个厂家都生产了100万台,供大于求,大部分厂家都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那如果这时候,大家能够建立起信任,说好10个厂家,每个人都只生产10万台,这样正好能够满足需求,每个厂家都能够赚到钱,大家就能达成共赢。 但是,只要有一个厂家没有遵守约定,别人都生产10万台,但是他生产30万台,这个时候,就多出来了20万台,大家就会因此遭受损失。 建立信任,特别不容易,但是这件事情在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 那怎么才能建立信任呢? 我给你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你要找到那些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 有些人,是永远都无法和他达成共赢的,这样的人你就要远离。 第二个建议是,你要主动释放信任。 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就会来找到你。
2023-07-05 04:58:531

请问学习博弈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我们最早接触的一个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恐怕就是,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齐王与田忌各用上、中、下等马进行三场比赛,比赛为三局两胜制。在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均优于田忌的马。在该比赛中我们知道会有六种策略:为了赢得比赛,孙膑为田忌制定了对策,采取第六种策略。以劣马对齐王的上马,以上马对齐王的中马,以中马对齐王的下马,结果田忌赢得了两场比赛的胜利。田忌采用的是占优策略,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无论对方如何选择,都能避免出现最糟糕的结果,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本故事中,齐王的参赛决策是透明的,依次用自己的上、中、下三匹马参与比赛,他没有考虑到对方为赢得最大利益将作出的决策,或者是没能发现自己的决策中存在的可被对手利用的漏洞。这种博弈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参与人根据对方的策略选择自己的策略方式,以期得到利益最大化,甚至反败为赢。这个例子是调整顺序来赢得比赛,在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狭路相逢的情况,两辆车相向而行在一条很窄的路上,两位车主是都进还是都退,还是一个前进一个倒退。当然,如果哪方选择倒退可能导致耽误时间之类的损失,先行者可能会赢取时间,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说的斗鸡博弈,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这个时候,我们用一个博弈标准式来表示,两位车主分别用甲乙代替,这个时候有四种策略,则标准式可以表示为:有这个标准式的矩阵,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策略来达到纳什均衡,甲:乙选择(前进,后退)或(后退,前进),即其中一个选择后退,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两个都想赢得时间的话只会两败俱伤,而如果一方选择倒退会给两方都带来好处。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博弈例子,例如恋爱中的男女是选择去看电影还是去选择看足球赛,男方是该求婚还是该放弃求婚。甚至是在儿童游戏剪刀石头布中是出剪刀,石头还是布都会涉及到博弈论
2023-07-05 04:59:002

博弈论是数学问题吗?生活中的例子请帮忙例举例举!谢了!

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 博弈论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的,可以当做数学问题.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2023-07-05 04:59:121

请列举几个用“博弈论”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你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 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2023-07-05 04:59:241

博弈论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例子?

案例研究 囚犯两难处境的比赛假想你正与被关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嫌疑”人进行囚犯两难处境的博弈。而且,再设想这种博弈不是进行一次而是多次。你博弈最后的得分是你被监禁的总年数。你希望使这种得分尽可能地少。你应该用什么战略?你应该从坦白还是保持沉默开始?另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你以后的坦白决策?多次的囚犯两难处境是极为复杂的博弈。为了鼓励合作,参与者应该相互惩罚不合作行为。但以前描述的杰克和吉尔的水卡特尔的战略——只要另一方违约,一方就永远违约——得不到宽恕。在反复许多次的博弈中,在不合作时期之后,允许参与者回到合作结果的战略,可能是较合人意的。为了说明哪一种战略最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进行了一场比赛。人们通过输人为反复进行囚犯的两难处境而设计的电脑程序进入比赛。每个进行博弈的程序都对应于所有其他程序。得到狱中总年数最少的程序的是“赢家”。赢家结果是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简单战略。根据一报还一报,参与者应该从合作开始,然后上一次另一个参与者怎么作自己也怎么做。因此,一报还一报参与者要一直合作到另一方违约时为止;他违约到另一方重新合作时为止。换句话说,这种战略从友好开始,惩罚不友好的参与者,而且,如果对方改变就给予原谅。令阿克塞尔罗德惊讶的是,这种简单的战略比人们输人的所有较复杂的战略都好。
2023-07-05 04:59:311

博弈论的日常生活例子有哪些?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污染环境的博弈如果考虑到外部性的经济,企业在不受到管制的环境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治污处理设备。这种思维策略会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过减少污染而增加利润。斗鸡博弈有两人狭路相逢,每人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2023-07-05 04:59:391

[在生活中的博弈论]生活中的博弈论举例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从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一、博弈及其分类 “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于前不久为“博弈论”研究专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所获得,1994年度和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分别由纳什、泽尔滕、海萨尼、莫里斯和维克瑞等“博弈论”专家分享。如此众多的“博弈论”研究专家的频频获奖,凸现了“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由于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 “博弈论”的英语原文是Game 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论、运动论或竞赛论。譬如在足球比赛中,双方都想在努力巩固防守的同时,积极进攻以置对方于“死地”。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博弈。“弈”在汉语中是下棋的意思,下棋中的双方行为特征也如同足球比赛中双方的行为。当然,扩展开来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角力等等,都是“游戏”,只是游戏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国古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1取胜。但我们还可进一步设想,如果齐威王知道了田忌的花招后,便会在以后的比赛中也更改出马的次序,当然田忌的出马次序也应改动。双方的出马次序怎样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便是“博弈论”更深一层次研究的问题了。 2002年度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美丽心灵》中主角的原型,便是“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创立者──约翰?纳什。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4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当时还正在大学读书的纳什却在朦胧的“博弈论”思维逻辑引导下喃喃自语:“如果他们4个人全部去追求那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意当u2018次品u2019。但如果他们先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在纳什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 我们再从经济决策上来看“博弈论”。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你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产品降价以及降价多少时,必须首先要考虑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将会增加购买吗?大概会增加多少购买量呢?其他同种产品的厂家也会降价吗?等等。你只要是理性的话,一定会在对这些问题考虑的基础上来作出你的决策。所以说,“博弈论”主要是研究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理性的行为主体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等问题的。在这里,决策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意味着最佳决策或最佳决策的组合。因为只要决策是最佳的,相关的行为主体就不会去改变它,从而它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再简而言之,“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博弈进行分类: 一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如果各博弈方能达成某种有约束力的契约或默契,以选择共同的策略,此种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属于非合作博弈。企业之间的联合定价就属于合作博弈,而经常挑起价格战的企业采用的便主要是非合作博弈。在合作博弈中往往包含着非合作博弈,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合作博弈的产物,但其中为了各自利益的超产和争吵又属于非合作博弈。 二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零和博弈指的是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为零,各种**就属于零和博弈。例如4个人参与一场**,其中3个人输了总共1000元,那么另外一个人必然赢了1000元。期货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也属于零和博弈。人们平常所说的“损人利己”实际上也包含有零和博弈的意思。常和博弈则是指所有博弈方的得益总和等于非零的常数。例如若干人分配一份总额既定的财产乃典型的常和博弈。变和博弈则是指随着博弈参与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各方的得益总和也不同。如在同一个股票市场,面对同样的大盘走势,伴随着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不同,有可能大部分人赚钱而小部分人亏钱,也有可能小部分人赚而大部分人亏,甚至还有可能所有人都赚或都亏。 三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所有博弈方同时或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的博弈是静态博弈。譬如,在投标活动中,投标人投出标书一般虽有先后,但因为所有投标人在开标前都不知道其他投标人的标价,因此可看作同时选择策略,采取行动。体育竞赛中,双方出场阵容的选择也属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则是指博弈方的选择和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者可以根据先行者的策略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策略。如A企业降价后,B企业也跟着降价;足球比赛中,一方换上一名攻击性前卫后,另一方针对性地换上一名后卫;如此等等。 四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前一种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全部的相关信息,只拥有部分相关信息的便属于后一种博弈。 二、“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博弈论”中一些经典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 “博弈论”中有一些由点及面、发人深思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使专业研究人士如醉如痴,也使一些普通民众兴致盎然;不仅成为“博弈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整个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奇葩。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有一个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揿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若小猪去揿,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揿好后奔过来,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若大猪去揿,小猪先吃,小猪可吃到6个单位,大猪吃到4个单位;若同时去揿,奔过来再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即在食槽边等待大猪去揿按钮,然后坐享其成。而由于小猪总是会选择等待,大猪无奈之下只好去揿按钮。这种策略组合就是名闻遐迩的“纳什均衡”。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此处为大猪揿按钮)。 智猪博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如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搭便车;山村中出外跑运输、做生意的人掏钱修路,其他村民走修好的路;等等。 3、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该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当然,“博弈论”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案例,这里无法一一加以剖析。上述的三大案例、尤其是前两大案例,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专用名词,成为经济学中对许多问题进行分析的分析支架。 三、博弈策略 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经济学家泽尔腾就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剔除出去,解决了一个博弈中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方便地预测博弈的结果。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因为如果一家企业采取不合作的低价倾销策略,其他企业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进行报复性竞争,长期下去,这些企业都将完蛋。企业深谙此理后,便会在相互默契中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合适水平,尽量避免长期性、大规模的低价杀伤战。美国水表生产的四大巨头企业(班琪表业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都维持了这种定价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成为“博弈论”中经常被提及的案例。 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如生产彩电的某企业已决定转产而不再生产彩电,它就不会与其他彩电企业继续价格方面的合作,而可能对库存品低价甩卖,因为别的彩电企业对它没有报复的机会了。一些人在快调离原单位或快退休时的拙劣表现,也属此列(包括所谓的“59岁现象”)。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毛驴刚到贵州时,老虎摸不准这个大动物究竟有多大本领,因而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这在老虎当时拥有的信息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策略选择。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就是想获得有关毛驴的进一步信息。一天,毛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策略选择。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察,并对毛驴挨得很近,往毛驴身上挤碰,故意挑衅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用蹄子踢老虎,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老虎最终了解到毛驴的真实本领后,就扑过去将它吃了。在这个故事里,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人们常提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的一种描述,面对上边的政策,下边寻求对策是正常的、必然的。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上边的政策制定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政策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 从以上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2023-07-05 05:00:061

举例分析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博弈现象

比如你喜欢一个女孩子,如果你表白,但她对你没感觉,你会因为被拒绝而感到无地自容(前提为你是那种死要面子的人);如果你表白,恰好她也喜欢你,那么你们两人将会幸福地堕入爱河;如果你不表白,但她很喜欢你,你会因此错过一段美丽的爱情(前提是她属于那种非常保守的女孩子);如果你也不表白,她本来也对你没有意思,很简单——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现在问题来了:你很爱面子,她也很保守,那么你应该选择表白还是沉默呢?拓展资料:一,博弈的原意是:下棋。延伸的含义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循一定规则,一个或几个具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他们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和实施,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结果或利益。有时也用作动词,尤指实施选定行为或策略的过程。二,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博弈的参与者,即在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玩家拥有的有助于策略选择的信息;第三,游戏玩家可以选择的所有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游戏的顺序,即游戏参与者做出战略选择的顺序;第五,博弈各方的利益,即博弈各方在做出决策和选择后的得失。三,从博弈的研究范式来看,可以分为传统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从游戏的具体应用来看,可以分为静态游戏和动态游戏。静态游戏是指在游戏中,两个参与者同时选择或两个人不同时选择,但后一个参与者不知道先行者采取的具体行动。对于双方来说,很容易形成混沌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格和完善,任何人如果有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都会在多重均衡后导致巨大损失,直到不清楚为止。大多数参加静态和动态游戏的人都是这样的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者具有动作顺序,后一个参与者可以观察第一个参与者选择的动作。根据参与者是否能就集体行动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纳什和其他博弈论专家研究了更多的非合作博弈。
2023-07-05 05:00:232

生活中的博弈论有那些例子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该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当然,“博弈论”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案例,这里无法一一加以剖析。上述的三大案例、尤其是前两大案例,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专用名词,成为经济学中对许多问题进行分析的分析支架。 3、博弈策略 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经济学家泽尔腾就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剔除出去,解决了一个博弈中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方便地预测博弈的结果。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因为如果一家企业采取不合作的低价倾销策略,其他企业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进行报复性竞争,长期下去,这些企业都将完蛋。企业深谙此理后,便会在相互默契中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合适水平,尽量避免长期性、大规模的低价杀伤战。美国水表生产的四大巨头企业(班琪表业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都维持了这种定价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成为“博弈论”中经常被提及的案例。 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如生产彩电的某企业已决定转产而不再生产彩电,它就不会与其他彩电企业继续价格方面的合作,而可能对库存品低价甩卖,因为别的彩电企业对它没有报复的机会了。一些人在快调离原单位或快退休时的拙劣表现,也属此列(包括所谓的“59岁现象”)。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毛驴刚到贵州时,老虎摸不准这个大动物究竟有多大本领,因而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这在老虎当时拥有的信息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策略选择。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就是想获得有关毛驴的进一步信息。一天,毛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策略选择。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察,并对毛驴挨得很近,往毛驴身上挤碰,故意挑衅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用蹄子踢老虎,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老虎最终了解到毛驴的真实本领后,就扑过去将它吃了。在这个故事里,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人们常提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的一种描述,面对上边的政策,下边寻求对策是正常的、必然的。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上边的政策制定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政策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 从以上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案例二:智猪博弈>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大一小.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钮需要付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表中第一格表示两猪同时按按钮,因而同时走到猪食槽,大猪吃7个,小猪吃3个,扣除2个单位的成本,支付水平分别为5和1.其他情形可以类推.   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纳什均衡?首先我们注意到,无论大猪选择"按"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均是"等待".比如说给定大猪按,小猪也按时得到1个单位,等待则得到4个单位;给定大猪等待,小猪按得到-1单位,等待则得0单位,所以,"等待"是小猪的占优战略.给定小猪总是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所以,纳什均衡就是:大猪按,小猪等待,各得4个单位.多劳者不多得!   <案例三:性别战>   这个例子讲的是一男一女谈恋爱,有些业余活动要安排,或者去看足球比赛,或者去看芭蕾舞演出.男的偏好足球,女的则更喜欢芭蕾,但他们都宁愿在一起,不愿分开。这个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足球,足球)(芭蕾,芭蕾).就是说,给定一方去足球场,另一方也会去足球场;类似的,给定一方去看芭蕾舞,另一方也会去看芭蕾舞.那么,究竟哪一个纳什均衡会实际发生?我们不知道.只有看实际生活了.   <案例四:斗鸡博弈>   设想两个人举着火棍从独木桥的两端走向中央进行火拼,每个人都有两种战略:继续前进,或退下阵来.若两人都继续前进,则两败俱伤;若一方前进另一方退下来,前进者取得胜利,退下来的丢了面子;若两人都退下来,两人都丢面子.这个博弈里也有两个均衡:如果一方进,另一方的最优战略就是退。两人都进或退都不是纳什均衡。   <案例五:市场进入阻挠>   这是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的一个例子.设想有一个垄断企业已在市场上(称为"在位者"),另一个企业虎视眈眈想进入("进入者").在位者想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所以就要阻挠进入者进入.   在这个博弈中,进入者有两种战略可以选择:进入还是不进入;在位者也有两种战略:默许或斗争.假定进入之前垄断利润为300,进入之后寡头利润合为100(各得50),进入成本为10.各种战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亦可列表.这个博弈中也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进入,默许),(不进入,斗争).为什么(进入,默许)是纳什均衡?因为给定进入者进入,在位者选择默许时得50单位利润,选择斗争时得不到利润,所以,最优战略是默许。类似的,给定在位者选择默许,进入者的最优战略就是进入.尽管在进入者选择不进入时,默许和斗争对在位者是一个意思,只有当在位者选择斗争时,不进入才是进入者的最优选择,所以,(不进入,斗争)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不进入,默许)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案例六:承诺行动>   现实中我们知道存在很多不可置信的威胁,而如何令不可置信的威胁变的真正具有威胁能力呢?那就要引入"承诺行动"这个概念。   承诺行动是当事人使自己的威胁战略变的可置信的行动.一种威胁在什么时候才是可置信的?答案是,只有当事人在不实行这种威胁时,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的时候.所以说,承诺行动意味着当事人要为自己的"失信"付出成本,尽管这种成本并不一定真的发生.但承诺行动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好处,因为它会改变均衡结果.举例说,在市场进入博弈中,如果在位者通过某种承诺行动使自己的"斗争"威胁变的可置信,进入者就不敢进入,在位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在位者与某个第三者打个赌:如果进入者进入后他不斗争,他就付给后者100.这时,斗争就变成了一种可置信的威胁.因为,如果进入后不斗争而是选择默许,在位者得到50的寡头利润,去掉100的赌注,净得-50;而若选择"斗争",利润为0,所以斗争比合作好.注意,有了这个赌,进入者就不敢进入了,在位者实际上无需支付100的赌注,却得到300垄断利润(在这个例子中,承诺行动的实际成本为0,但一般来说,承诺行动的成本不为零.而且,承诺行动的成本越高,威胁就越值得置信).
2023-07-05 05:00:321

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应用相当多。1、商战中的应用。如同类型产品如何定价,AB公司都会考虑到降价促销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对对方策略的影响,如果双方都选择不断降价,最终将会导致整个市场利润崩盘,而全都亏损,所以,如果公司决策者头脑够好,一定会使用博弈论选择一个最优策略保证自己的利益。2、生活中的应用如简单的饭店选择,同在一条小吃街上,一个饭店特别火,而另一个饭店人特别冷清。如果你稍微有些博弈论的理念或生活常识就会知道,一定要去火的那家饭店。这与从众心理有一丝丝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同在大街上,如果俩家饭店都差不多,那人数应该大体一致,但既然一家特火爆,一家特冷清,那小心了,那就的饭一定相当难吃,不要抱着他是新开的饭店的想法。这就是消费者在吃饭中重复博弈导致的最终都选择火爆饭店的结果。
2023-07-05 05:00:402

如何用博弈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我们所学的专业课《商务谈判》中就有这么一节是来讲博弈论的,博弈论用英语解释就是“game theory”,也就是游戏中的理论,在我看来就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心理战。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警察与两个小偷的故事,这个警察虽然知道两个小偷是惯犯但其实是没有证据来制裁他们两的,所以这个警察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运用博弈论来让他们主动坦白,首先两个小偷被关在两个不同的封闭空间中,他们之间不能进行任何的交流,如果一个小偷坦白另一个小偷拒绝坦白则坦白的小偷被判半年有期徒刑,不坦白的那个则被判十年;如果两个都拒不坦白,则两个小偷都被判一年;如果两个都坦白则两个都被判五年。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小偷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而且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自己坦白的同时另一个人不坦白,那么他就可以获得更少的刑罚能够早日出来重见天日,结果两人都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同时坦白,最终的结果大家也肯定是有所预料,他们都被判了五年的刑罚。这个事例就是警察与小偷之间的“游戏规则”,小偷与小偷之间的心理战,这个博弈论就解决了现实中警察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还能够把小偷绳之以法。生活中就是有许多人因为有侥幸心理,对于一些事情不会主动坦白,所以会有心理专家甚至是咨询师的出现,因此博弈论一般常用在犯罪心理学上、生意场上的谈判上、以及政治上的谈判各方各面,我也觉得想要用博弈论来解决问题首先还是需要学好心理学,多看一些《孙子兵法》之类的书,学习一些谋略,在下围棋的时候也会有所用处。
2023-07-05 05:00:482

如何用博弈的理论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博弈有下棋之意,顾名思义,博弈论就好比研究“下棋”的一门学问。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就是研究棋手们在“出棋”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生活中处处充满博弈,人际关系的互动、绩效的评估、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下面的两个例子是在我身边的博弈,由于本人初涉博弈,分析浅显,还望见谅。一、图书馆占座问题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资料丰富,环境舒适,是学习的好地方。但是想要在图书馆占得一席之地却并非易事,尤其是暑假前的备考阶段,每天早上5点多图书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龙(图书馆六点半开门),稍微迟点到就发现已经没有位子了。图书馆真有那么多人吗?其实每一层都差不多只有1/3的椅子上有人,其余的座位上都充斥着书、本、包等物品,令人望“座”兴叹。由于图书馆的座位对于每位同学来说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因此是一种公共资源。当对图书馆座位的“需求”增加,即考试前的备考阶段,座位就成了“稀缺”产品。因此占座现象才如此严重。二、文印店的价格战高校门口总少不了文印店,一个学校外面甚至开了好几家。这些文印店的价格要比其他地方便宜好多。就如我们学校门口就开了两三家家。以前打印是1毛/张,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店都涨到了2毛/张,我们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发现了市区有一家文印店没涨价,如果要大批量打印我们就会不辞辛苦的跑到那边去打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博弈论里的价格战。
2023-07-05 05:01:021

生活中的博弈论有那些例子

不至于要讲囚徒困境吧?那讲工作上的事假如你做的策划被上司偷了那你是要向更高级的领导告状还是忍受这也算一个博弈论问题你要是告状,也许能够伸冤,但也会若到上司他可能会给你下绊子但不上诉他也许会再偷,你的工作就白废了还有物价方面假如几个店铺联合起来自然能够把东西卖的比较贵但只要其中一个降价其他店的客人就会全跑到那家去那另外几家也会被迫降价店铺联合本来是最好的赚钱方法但店铺间一般是敌对关系为防备有人订低价,引走客人所有的店铺都会尽可能低价其实我们学校门口的网吧刚上演了一出这个好戏真是有感触啊!!!!!
2023-07-05 05:01:101

什么是博弈论?它为什么如此重要?一般在我们生活中涉及于哪些方面?

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2.在经济学中,“智*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圈里有两头*,一头大*,一头小*。*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去踩踏板,另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踩动踏板时,大*会在小*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而言,无论大*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已明知小*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躺着大*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躺着大*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不去踩踏板了。小*去踩,大*将会把食物吃完;大*去踩,小*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和大*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和大*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未能参与竞争,小*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3.背景知识: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03月21日17:44 北京晚报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大理论中的小故事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价格战博弈: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vivalry game)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污染博弈: 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贸易自由与壁垒: 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贸易自由与壁垒问题,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均衡是贸易双方采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结果使双方因贸易战受到损害。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则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结果谁也没有捞到好处。反之,如X和Y能达成合作性均衡,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双方都减少关税限制,结果大家都从贸易自由中获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2023-07-05 05:01:221

博弈论在生活中有何运用?

案例研究 囚犯两难处境的比赛假想你正与被关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嫌疑”人进行囚犯两难处境的博弈。而且,再设想这种博弈不是进行一次而是多次。你博弈最后的得分是你被监禁的总年数。你希望使这种得分尽可能地少。你应该用什么战略?你应该从坦白还是保持沉默开始?另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你以后的坦白决策?多次的囚犯两难处境是极为复杂的博弈。为了鼓励合作,参与者应该相互惩罚不合作行为。但以前描述的杰克和吉尔的水卡特尔的战略——只要另一方违约,一方就永远违约——得不到宽恕。在反复许多次的博弈中,在不合作时期之后,允许参与者回到合作结果的战略,可能是较合人意的。为了说明哪一种战略最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进行了一场比赛。人们通过输人为反复进行囚犯的两难处境而设计的电脑程序进入比赛。每个进行博弈的程序都对应于所有其他程序。得到狱中总年数最少的程序的是“赢家”。赢家结果是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简单战略。根据一报还一报,参与者应该从合作开始,然后上一次另一个参与者怎么作自己也怎么做。因此,一报还一报参与者要一直合作到另一方违约时为止;他违约到另一方重新合作时为止。换句话说,这种战略从友好开始,惩罚不友好的参与者,而且,如果对方改变就给予原谅。令阿克塞尔罗德惊讶的是,这种简单的战略比人们输人的所有较复杂的战略都好。
2023-07-05 05:01:401

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有哪些?

应用相当多。1、商战中的应用。如同类型产品如何定价,AB公司都会考虑到降价促销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对对方策略的影响,如果双方都选择不断降价,最终将会导致整个市场利润崩盘,而全都亏损,所以,如果公司决策者头脑够好,一定会使用博弈论选择一个最优策略保证自己的利益。2、生活中的应用如简单的饭店选择,同在一条小吃街上,一个饭店特别火,而另一个饭店人特别冷清。如果你稍微有些博弈论的理念或生活常识就会知道,一定要去火的那家饭店。这与从众心理有一丝丝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同在大街上,如果俩家饭店都差不多,那人数应该大体一致,但既然一家特火爆,一家特冷清,那小心了,那就的饭一定相当难吃,不要抱着他是新开的饭店的想法。这就是消费者在吃饭中重复博弈导致的最终都选择火爆饭店的结果。
2023-07-05 05:01:481

信号博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先行动的信号发送者的行动,对后行动的信号接收者来说,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我们最早接触的一个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恐怕就是,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齐王与田忌各用上、中、下等马进行三场比赛,比赛为三局两胜制。在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均优于田忌的马。在该比赛中我们知道会有六种策略:为了赢得比赛,孙膑为田忌制定了对策,采取第六种策略。以劣马对齐王的上马,以上马对齐王的中马,以中马对齐王的下马,结果田忌赢得了两场比赛的胜利。田忌采用的是占优策略,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无论对方如何选择,都能避免出现最糟糕的结果,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本故事中,齐王的参赛决策是透明的,依次用自己的上、中、下三匹马参与比赛,他没有考虑到对方为赢得最大利益将作出的决策,或者是没能发现自己的决策中存在的可被对手利用的漏洞。这种博弈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参与人根据对方的策略选择自己的策略方式,以期得到利益最大化,甚至反败为赢。这个例子是调整顺序来赢得比赛,在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狭路相逢的情况,两辆车相向而行在一条很窄的路上,两位车主是都进还是都退,还是一个前进一个倒退。当然,如果哪方选择倒退可能导致耽误时间之类的损失,先行者可能会赢取时间,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说的斗鸡博弈,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这个时候,我们用一个博弈标准式来表示,两位车主分别用甲乙代替,这个时候有四种策略。则标准式可以表示为:有这个标准式的矩阵,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策略来达到纳什均衡,甲:乙选择(前进,后退)或(后退,前进),即其中一个选择后退,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两个都想赢得时间的话只会两败俱伤,而如果一方选择倒退会给两方都带来好处。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博弈例子,例如恋爱中的男女是选择去看电影还是去选择看足球赛,男方是该求婚还是该放弃求婚。甚至是在儿童游戏剪刀石头布中是出剪刀,石头还是布都会涉及到博弈论。
2023-07-05 05:01:551

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上社会、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博弈各种例子举不胜举。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如果大家都出钱,所有人的福利都会提高,甚至超过其出钱的比例,因为社会成本下降。问题是我出了钱,你不出钱,我得不偿失;反之你出钱,我不出钱,我占了便宜,利己主义得实惠。其结果每个人都作出了“不出钱”的“最优”选择,导致的结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得不到提高。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猪,猪圈有猪食槽及猪食供应按钮。按此按钮就有10个单位的猪食供猪享用。但任一猪踩要付出3 个单位猪食的效用成本,且后吃。大猪小猪同时进食,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 个单位。都不踩,无食,大家挨饿。如大猪踩,扣除3 单位的成本,出来7个单位,小猪吃了3个单位,大猪还可吃到4 个单位。如小猪踩,扣除3 个单位的成本,大猪饱餐7 个单位,加小猪-2单位的成本实际得9个单位,而小猪则-2。在这种规则下,大猪积极地“踩”,小猪则无积极性地消极“等待”。这智猪博弈在市场经济中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也有参考借鉴作用。小猪搭便车,无积极性,大猪“踩”,但所得未必多,多劳的积极性受挫。在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共享的环境中,谁先“踩”,会造福于双方(社会),但多劳却不多得。同理,小企业先动、先创新、先改革、先变革等,可能感到吃亏,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选择观望等待,伺机渔利,坐享其成。企业内部员工激励机制也类似于两智猪。
2023-07-05 05:02:421

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什么?

案例研究 囚犯两难处境的比赛假想你正与被关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嫌疑”人进行囚犯两难处境的博弈。而且,再设想这种博弈不是进行一次而是多次。你博弈最后的得分是你被监禁的总年数。你希望使这种得分尽可能地少。你应该用什么战略?你应该从坦白还是保持沉默开始?另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你以后的坦白决策?多次的囚犯两难处境是极为复杂的博弈。为了鼓励合作,参与者应该相互惩罚不合作行为。但以前描述的杰克和吉尔的水卡特尔的战略——只要另一方违约,一方就永远违约——得不到宽恕。在反复许多次的博弈中,在不合作时期之后,允许参与者回到合作结果的战略,可能是较合人意的。为了说明哪一种战略最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进行了一场比赛。人们通过输人为反复进行囚犯的两难处境而设计的电脑程序进入比赛。每个进行博弈的程序都对应于所有其他程序。得到狱中总年数最少的程序的是“赢家”。赢家结果是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简单战略。根据一报还一报,参与者应该从合作开始,然后上一次另一个参与者怎么作自己也怎么做。因此,一报还一报参与者要一直合作到另一方违约时为止;他违约到另一方重新合作时为止。换句话说,这种战略从友好开始,惩罚不友好的参与者,而且,如果对方改变就给予原谅。令阿克塞尔罗德惊讶的是,这种简单的战略比人们输人的所有较复杂的战略都好。
2023-07-05 05:02:481

生活中有哪些正和博弈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你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2023-07-05 05:02:561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摘要: 生活、博弈、无处不在、利益、老鹰、报价价位、得与失 正文: 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读者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 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是 稀缺的或是有限的,这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博弈。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见竞争对抗还有博弈各方拥有信息的特征。比如上一个例子中,博弈双方都明白对方的策略,从博弈理论来说,更拗口的说法是一方知道另一方知道自己的策略,反之另一方亦然,这种句法我们可以一直这么用下去,一直用到打“„„”,而这正是博弈双方所掌握的公共信息。 据说老鹰是鸟类中寿命最长的,伦敦动物园曾饲养过一只南美洲的安第斯神鹰,在饲养员精心的养育下它活到了73岁。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老鹰如想活得长寿就必须在40岁左右时作出一项困难而重要的抉择——生与死。因为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便会开始老化,从而无法牢牢抓取猎物,喙也会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能够碰到胸膛,更要命的是鹰的翅膀也会变得十分沉重,在飞翔时显得很吃力。此时,老鹰面临的选择只有两条路:第一是等待死亡,第二就是经历痛苦的蜕变后继续生存。而这个痛苦的蜕变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老鹰需要用喙不断击打岩石,直到旧喙完全脱落,然后静候新喙的长出。新喙长出后又要用喙把旧指甲一根根拔掉,等待新指甲的长出,接着便是拔掉旧羽毛等待5个月后新羽毛的长出,然后才能开始新的生命阶段。许多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与老鹰的蜕变也有许多类似之处,有的人通过顽强的毅力最终战胜了病魔,有的人则因不堪忍受折磨而选择了放弃治疗,放弃生命。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吧 有位老教授拿出100元交给班长让其组织同学来一次现场拍卖,规定从零元起每5元一个台阶,出价最高的便可以得到这张百元钞票。但是,出次高价的人在得不到钞票的前提下也必须要交出钱,也就是说如果出最高价的人是X,则出X5元的那位也一定要照价付款。接下来这场竞价游戏开始了,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竞价价位?下面我们逐一来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 第一种:报价价位——50元。 这个报价不难理解,因为竞争的是一张百元钞票,在出最高竞价的人通过50元得到100元的同时,次高价也损失了45元,这样两人的合计支付是95元,总共还净赚了5元。如果是55元的话,则与次高价者用105(55+50)元竞争得来100元,这种结果就无利可图。但事实并非如此,出价50元的学生是绝不可能得到这张钞票的,因为这是一场拍卖,如果你出50元,接下来必会有人出55元,此起彼伏的叫价一直会持续上升,直到100元为止。再者,次高价者也不可能会让自己白白损失45元,所以他必定也会采取跟价的策略。 此时,有人会提出这样自以为聪明的建议,为什么事先就不能有两位同学串通好,一个报价45元,另一个跟进50元,然后他们再去分配所得的5元利润。可关键的是这种竞价和合作方式太浅显了,一般人都能想到,这样便会出现N对合作者,在公开的场合谁与谁合作便能一眼识破,所以这种小儿科的诡计是不可能得逞的。 第二种:理性者的最高报价是100元。 在市场公开的前提下无法通过内幕交易达成低价后,只要报价超过50元便会直逼100元。这个价位也不难理解,如果用100元竞得同值的这张百元钞票虽然没有赚,但也不会赔。然而,此时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因为前提中规定次高价者也必须要支付95元,有哪个傻瓜会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白损失95元,所以他必会破釜沉舟地继续跟价,选择105元,因为他认为这样自己顶多只会损失5元,相比95元要少多了。当然,刚才出价100元的也打着同样的算盘,他也不想吃这个哑巴亏,便会进而将价位提升至110元,于是,新的一轮竞价大战又开始了。其实,此后的竞价已经从谋利变成了止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演绎的是两个傻瓜间的对决。 当然,竞价不可能这样无休止地喊下去,因为竞争者要以手头现有的资金来跟价,最后一个傻瓜跟到了245元,而另一个傻瓜则以250元竞得了这张百元钞票。最倒霉的是跟价的那个傻瓜,因为他身上只有245元,否则的话他绝对会选择继续跟进。而最幸运的不是提前退出竞价的那些学生,而是坐在一旁偷着乐的那位教授,因为只用了1个小时他便获得了400%的利润。 从一开始精明的教授便设下了一个保赚不赔的陷阱,从竞价者角度来看,这次竞价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00元以下可视为理性投资,而100元以上则是典型的非理性投资,谁喊得越高谁损失得就越惨重,而教授所赚取的利润便越丰厚。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彰显人类在博弈过程中的种种理性与非理性,在投资过程中的不同心态。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急功近利的例子,不能从长远利益出发,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结果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每个人都盼望着自己的理想尽快实现,但在很多时候盲目求快换来的只能是失败,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做事不能因循守旧,但更不能揠苗助长,就像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样,文中提到的方仲永原本是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一时名声远播,于是很多人花钱前来请方仲永题诗,父亲看到利用儿子有利可图,此后便带着方仲永四处游走乡里谋利,忽略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结果长大后的方仲永与平庸人没有了任何区别。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密不可分,但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遗憾的是方仲永有个过于急功近利的父亲,结果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沦落为了平庸的凡夫俗子。 利益是个好东西,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趋利的本性,但关键的是要把握个度,既要学会维护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禁得住利益的诱惑,不被其迷失了心窍。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数人总会把待遇的高低放在第一位,谁都向往工资高、工作环境好的国企,但实际上对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只注重待遇的好坏未必就是好事。走出校门后的莘莘学子其实还要有很多的东西要学习,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岗位培训等等,所以建议年轻的我们在初入社会时还要以学习的目的为主,不要太过计较金钱、荣誉上的得失。趁着年轻多闯一闯,多积累些社会经验才能为以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踏入社会后只是围着金钱转,我们很可能会被折磨的身心疲惫,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家庭,失去了亲情、爱情、友情带给我们的很多温馨时刻。 得与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博弈,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利益必须争取,什么利益敬而远之,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间走过的,金钱、荣誉、权势、爱情,我们得到后欣喜若狂,但失去后又愁眉不展。其实,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坦然地面对得失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就像佛教中的这首禅偈一样:“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时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事物的得失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有时尽力了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可能会深感上天的不公,但反过来想想,其实你更应该坦然地面对,因为尽力去做的你已经无怨无悔,得不到不是因为你没有去珍惜和努力,而是因为对方本不属于你,所以在人生中我们有时更要学会放弃,学会忘记。
2023-07-05 05:03:064

纳什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弈论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许多利用数学工具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一样,都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对这些元素构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而后逐步引入对其形势产影响的其他因素,从而分析其结果。  基于不同抽象水平,形成三种博弈表述方式,标准型、扩展型和特征函数型利用这三种表述形式,可以研究形形色色的问题。因此,它被称为“社会科学的数学”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于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于,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博弈论--这是一个热得烫手的概念。它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频频授予博弈论研究者),但如果你认为博弈论的应用领域仅限于此的话,那你就大错了。实际上,博弈论甚至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工作中,你在和上司博弈,也在和下属博弈,你也同样会跟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博弈;而要开展业务,你更是在和你的客户以及竞争对手博弈。在生活中,博弈仍然无处不在。博弈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相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博弈论很深奥吗?通过本教材你将发现深奥的博弈论原来也可以这么生动、通俗和易懂。大量的案例、平实的语言,将帮助你轻松掌握博弈论这个今天最时髦的工具
2023-07-05 05:03:151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王春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WUlAAc5RFxtHChVFDJq3Q 提取码: g7vw书名: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作者:王春永豆瓣评分:7.9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15页数:328内容简介:版本: 第1版, 平装, 台海出版社作者简介:王春永,20世纪70年代生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畅销书作家,现居深圳。曾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博弈论的诡计II》《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等书。
2023-07-05 05:03:221

高分求博弈论论文一篇,贴近生活现实的,3000字左右

  【内容提要】博弈论研究的是把自己的策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基础上的策略理论。博弈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本文从博弈论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博弈论加以分析和思考。文章认为应该借鉴博弈论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博弈论 社会经济生活 市场  有人说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做出选择的学问。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或个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市场会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不同的市场情形会影响经济主体人的决策行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会根据给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出生产和供应到市场上的商品的数量,以实现最大的利润。而寡头市场的情形要比完全竞争市场复杂的多。企业大量面对的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企业不知道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该如何做出抉择。市场的时效性又要求企业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这样的决策中存在着三个合理的假设为前提。第一是理性的“经济人”。每一个行为主体都依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第二是每一个行为主体做出的决策都不是在真空的世界中。现实的世界使得一个人的生存必须以他人的生存为前提。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一个行为主体的决策会对其他为主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其他行为主体的决策也会直接影响着这个行为主体的决策结果。第三是寡头市场的情形。也即一个行业里面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甚至只有两三家企业,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由于竞争对手很少,每一个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受对手的行为的影响都很大。那么这样的决策就带有了博弈的色彩。  一、博弈论释义  博弈论(game theory)所分析的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者或参与者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一个参加者的行动或策略的方式。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是:假设你的对手在研究你的策略并追求自己最大利益行动的时候,你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策略。举例说明:  (一)、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进行隔离审讯。如果他们都承认犯罪,每人将入狱三年;如果他们都不坦白,由于证据不充分,每人将只入狱一年;如果一个抵赖而另一个坦白并且愿意作证,那么抵赖者将入狱五年,而坦白者将得到宽大释放。这样两个囚徒面临着如何选择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以便能得到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样的选择。甲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获释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甲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获释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甲犯也只需服刑三年而不用五年。同样乙犯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结果只能是两个囚犯都坐牢服刑三年。 用矩阵图形来分析两个囚徒选择的根据。  乙  坦白 抵赖  3 5  坦白  3 0  甲  0 1  抵赖  5 1  囚徒困境图示  (图中左下方的数字代表甲犯入狱的年限,右上方的数字代表乙犯入狱的年限)  对于甲来说不管乙采取什么策略,他选择坦白总是比较有利的。同样对于乙来说选择坦白也是比较有利的。在图中我们设想一下甲面临的选择。甲犯如果坦白,不论乙采取怎样的选择,甲的选择总是最好的。甲如果抵赖,不论乙采取怎样的选择,甲的选择总是最坏的。当然会有人问为什么两个囚徒不选择图示中右下方区域呢?这个问题方到后面来说明。很显然甲的选择是一种占优策略。在两个(或全部)博弈者都采取占优策略时,我们称其结果为一种占优均衡。在图示中左上方的区域代表的结果就是占优均衡。因为进行博弈的两个囚徒都采用了占优策略,从而造成了这种均衡状态。从中我们还可以分析出每一个囚犯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同时还取决于对手的策略。  (二)双寡头垄断者是否会采用垄断价格  假设市场上的供给只有两个企业来提供,每一个企业具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结构,每个企业都将考虑是采用正常价格,还是抬高价格形成垄断,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用矩阵图形来分析两个企业进行决策的根据。  乙  高价格 正常价格  A 200 B 150  高价格  100 -20  甲  C -30 D 10  正常价格  150 10  对抗博弈的图示  (图中左下方的数字代表甲企业获利的数额,右上方的数字代表乙企业获利的数额 单位:万元)  在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企业在A区域中有最大的联合区域,在他们采用高价策略时,共赚到300万元的利润。如果企业之间合谋并且设置垄断价格,A区域中的情况就会出现。在另一个极端是采用正常价格竞争策略的D区域,每个企业盈利10万元。在这一对抗博弈的例子中有两种策略:即一个企业采用正常价格,另一个则采取高价格策略。例如在C区域中乙采用高价格策略,而甲则削价。甲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并且赚取了最高利益,此时乙实际上亏损了。在B区域中甲以高价策略为赌注,而乙的正常价格则意味着甲的亏损。在这一例子中由于甲选择了正常价格的占优性策略,无论乙怎样做,甲都会获利较多。另一方面,乙没有占优性策略。这是因为如果甲采用正常价格策略,乙也要采用正常价格。如果甲实行高价,乙也要实行高价。乙现在处在“两难处境”之中。那么乙是否会采用高价策略,并希望甲也紧随其后?或者为了安全而采用正常价格而出售?可以肯定的说,乙还是应该以正常价格出售。这是因为乙会站在甲的立场上来考虑。无论乙采取何种策略,甲都会采用正常价格策略。这是甲的占优策略。因此乙会假定甲将采取其占优策略方式以找出自己的最佳策略。这种把自己的策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被称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纳什均衡也被称为非合作性均衡,是指一个在其他博弈者的策略给定时,没有一方能够改善自己的获利的状况。也就是说在博弈者甲的策略已定时,另一个对手不可能做得更好,反之亦然。每一种策略都是针对其对手策略的最佳反应。在分析纳什均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方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合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策略,而不会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群体的利益。在图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甲还是乙都无法从这种均衡(D区域)中得到更多的利润。如果甲转移到高价格策略,他的利润就会由10万元变为-20万元,而当乙从正常价格出售的纳什均衡状态抬高其价格时,他的利润就会由10万元变为-30万元。同样有人也会问为什么双方不选择A区域中有最大的联合区域?对于这个问题也放到后面加以说明。  综合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引出了占优策略和纳什均衡的概念。不难看出在给定其他博弈者策略的前提下,当没有一方能够改善其策略时,才会出现纳什均衡。而占优策略则是指无论其他博弈者采取什么策略,该博弈者的策略总是最好的。对于纳什均衡,我们说企业是根据其竞争者的策略而相应采取的最佳策略;对于占优策略,我们说企业采取的什它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策略。因而可以说占优策略也是一种纳什均衡。  现在来说明非合作博弈的原因。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为什么甲乙双方不能合作以取得双方最大的利益呢?例如在双寡头垄断模型中乙企业会决定试着降低产出,希望他的竞争者也会这样做,由此而提高市场价格。乙企业知道如果竞争者不降低产出它的利润会降为-30万元。但是,他还是试了一下。在实践中这个策略注定是要失败的。我们分析一下双寡头垄断模型的矩阵表就会知道原因是甲的占优策略是遵循竞争产出规则的。无论乙采取竞争还是低产出以求垄断,甲仍然会按照MC=P的 原则确定产出。完全竞争市场中利润的刺激会导致企业走向有效的竞争均衡或者称之为非合作均衡。如果企业合谋或以协同的方式活动时,也即博弈双方协调一致去寻找最大化共同利润的策略时,就称之为合作性均衡。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共同利益在协同性均衡状态下达到最大化,但是社会总效用比竞争均衡状态下低。在现实中几个大企业联手或勾结起来形成行业的垄断以谋求最大利润而结成的联盟称之为卡特尔。卡特尔的组织很不稳定,每个企业都有强大的动机去欺骗协议而转向非合作均衡。除此以外卡特尔在许多情况下是非法行为。企业联手抬高价格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政府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激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量存在而相互独立的企业非合作行为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低产出和高价格的合谋或勾结将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现实中政府一般都会实行反垄断法来惩治那些合谋控制价格以企图瓜分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经济主体。由于政府的力量也使得合谋或勾结变得非常困难。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现实中合作性博弈的出现。一般地,合作性博弈都发生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或部门中间。这里不多加以分析。  二、博弈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有的学者认为博弈论已经遍及经济学、社会科学、工商业活动以及日常的生活之中。这样理解也许有人会认为照这样说博弈论无所不包了,其实也不然。但是 博弈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解释价格战、污染环境、军备竞赛、考试或体育竞技导致过多的参与者和加剧收入不平等……。限于篇幅,作者仅举两例来说明博弈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一)污染环境的博弈  如果考虑到外部性的经济, 企业在不受到管制的环境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治污处理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采取利他主义的态度治理污染,以图改进环境,那么它就会增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消费者将逐渐转移到其他竞争者的手中。如果成本过高甚至还会出现破产或倒闭。在市场活动中的企业首先要想办法生存下来,然后还要在竞争中尽可能的淘汰对手,避免出局。这种思维策略会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过减少污染而增加利润。用矩阵图形来加以说明。  乙公司  低污染 高污染  A 200 B 120  低污染  100 -30  甲公司  C -30 D 100  高污染  120 100  污染博弈的图示  (图中左下方的数字代表甲企业治污获利数额,右上方的数字代表乙企业治污获利数额 单位:万元)  从图示中可以看到由于占优策略发挥的作用,甲乙双方都会采用D区域的方案。对于甲公司来说不管乙公司采取什么策略,他选择不治理污染(高污染)总是比较有利的。同样对于乙来说选择不治理污染(高污染)也是比较有利的。这个图示恰好与“囚徒困境”的图示相反。在图示中右下方的区域代表的结果才是占优均衡。因为进行博弈的两个公司都采用了占优策略,从而造成了这种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看出非合作或纳什均衡是无效率的。在现实中当市场活动达到比较危险的无效率地步,政府就应该介入。通过设置有效的规章制度或排放收费,政府可以诱导企业向A区域移动。例如我国在治理淮河污染的过程中考虑到经济的外在性,提出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排放收费原则正是博弈论在现实中的要求和运用。近期国务院环保部门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而提出的“碧海蓝天计划”也同样可以运用上述理论加以说明。  (二)胜者为王的博弈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会得到最好的职业而大多数其他名不见经传的院校毕业生只能求其次,或者很可能连对口的专业都找不到;一个超级明星每次出场费可高达几万元,而大多数演员只能拿到平均的工资。像这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试用矩阵图形来加以说明。  冠军  一般收益工作 高收益工作  A 50 B 300  一般收益工作  50 50  亚军  C 50 D 300  高收益工作  200 0  胜者为王的博弈图示  (图中左下方的数字代表亚军获得报酬的数额,右上方的数字代表冠军军获得报酬的数额 单位:万元)  在胜者为王的图示中有才能的、有天赋的或者是机遇好的赢家有强大的动力去参加胜者为王的比赛。高高在上的赢家在比赛中获胜左面的亚军有可能被引诱进入高收益工作的行列。就如同太多的需求者去渔船追逐同一条鱼,市场过于拥挤,最终得到的总收益很小。如果亚军停留在一般收入标准的行业中,总收入会上升。图示中右下角的D区域是胜者为王博弈的均衡状态。对于冠军来说,他总能够得到高收益工作所以不会选择一般收益工作。而对于亚军来说,冠军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他会认为有同样的机会获胜,也会千方百计的加入到高收益工作的行列中。但是冠军只有一个,于是一个非效率的均衡产生了收入的最大不平等。究其原因在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使得利润较高的职业吸引了过多的参与者,导致无效的消费和投资。在现实中,我国高考现象和民工现象与此理论颇为相似。就乙高考现象为例:在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期间,众多的考生为了自己将来利益获得的最大化纷纷报考重点大学,而成功者甚微。造成家庭和社会资源的重大浪费。近几年来国家采取政策为避免资源的重大浪费而采取了高校扩招的策略。纵然面对高校未来几年由于扩招而带来的压力,但是权衡利弊,国家从宏观上考虑做出的举措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三、结语  博弈论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借鉴博弈论中的基本原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双头并举,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023-07-05 05:04:001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2023-07-05 05:04:081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王春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HhCegtznY-61T51nOZv0g 提取码: bxyg书名: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作者:王春永豆瓣评分:7.9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15页数:328内容简介:版本: 第1版, 平装, 台海出版社作者简介:王春永,20世纪70年代生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畅销书作家,现居深圳。曾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博弈论的诡计II》《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等书。
2023-07-05 05:04:141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知乎

纳什均衡 捕风捉影 以讹传讹 是什么玩意儿 博弈圣经著作人笑谈博弈论,人们在寻找一粒爆香的黄豆时,还不如老鼠能选择最近的路程。《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给出了博弈论的定义:“我们把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三维均衡的语文学理论,称为博弈论。”博弈圣经著作人说;博弈论是青年人的毒品,是无知者的兴奋剂,是沉默者的摇头丸。博弈圣经著作人对博弈、宗教、伟人,有过美妙的阐述博弈圣经著作人说;博弈,是人与宇宙的宗教。博弈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所显示出来的崇高、庄严、不可思议的秩序。人们对宇宙,实体、知识、未知的神秘,以及对个体,性质、经验、已知的恐惧——产生了宗教。人们认识到,有些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其中,感觉到有一种最原始的形式、最深奥的理性、最灿烂的壮美、所产生的博弈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没有宗教、没有信仰、没有博弈感情,就不会出现时代伟人。博弈论就是 张冠李戴 捕风捉影 以讹传讹【典故】讽刺博弈论的最高博弈水平;有人问博弈圣经著作人,什么是博弈论。他回答说;博弈论就是,一问、二答、三无知。也就是说;问者无知、回答者无知、听者更无知。有人追问,到目前为止,那么多博弈论图书,那么多作者,他们的最高博弈水平是什么?博弈圣经著作人一听就笑了;目前他们的最高博弈水平,就是想卖给你一本书,就想赢你一本书钱。博弈圣经著作人通俗的谈菜鸟与金鸟一个人想变得伟大,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个金鸟,就要利用国家实体特性造个金鸟笼。日后,就可以在媒体的报道中、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个金鸟笼;他是某某大学院校、某某著名教授、某某首席科学家、某某诺贝尔奖得主、甚至某某政府官员,他就自然的钻进了金鸟笼。博弈论理论,是停滞不前的理论,它是太过于急躁、太过于草率的理论。由于博弈论新奇、古怪、原始,一个“囚徒困境”的三维谜团像似神话,人们又错误的认为博弈论能够取胜,因此受到了人们盲目的吹捧和疯狂的参与。人们把博弈取胜的欲望作为动力,博弈竞争的欲望在远古就出现了,一个人有了欲望,就要有实现欲望的对象和博弈对局的背景,加上自己行为的结果,才能取得想要的东西。欲望的天性就是进行交往,建立行为二特性对局,就是博弈的合作。 《博弈圣经》赢的定义;赢不是大小、不是多少、不是均衡平衡、不是战略战术,而是在未来国正论的0、1、2,三维随机状态中,一粒期望的粒子(常数0.007813,也是私湍边际效应的一个小目标)优先达成。赢也不是福,输也不是罪,输赢与均衡属于第三空地论的内容。但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所谓那些自称的博弈专家抄来的无效理论、编成的一本本博弈论,就是张冠李戴、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不管他从外国哪个地方抄来的,不管他抄了多少、编了多少本书、多少篇文章,究其低劣的学术品质,他仍然是一个菜鸟。假如博弈论大师,走出那个金鸟笼,再靠讲课赚大钱,靠卖书赚小钱,靠博弈取胜策略赚不到一毛钱,他就是骗子,也许是一个罪犯。更为讽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论著作,古老的内容千篇一律,里面没有几句精彩的话,没有几个经典的词,更没有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至今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以往经济学家为了降低风险,建议投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分散投资的经济思想,实在是经济学家对博弈取胜的无奈。《博弈圣经》在453节有一段风趣的表述:“我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大自然,或许人们不如老鼠在寻找食物时能选择最近的路程,那是大自然的拓扑几何图像的捷径。”看看权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标题或者落款,都是什么什么单位(一个金鸟笼)、某某某人的大名(一个金鸟),即使有一个金鸟笼做背书、做包装,再看他那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垃圾文章,如果只看外观不读内容,真像是一篇好文章出笼了,假如读者直接读内容,就会得出结论;理论文章就是破碎的八卦,假如他再发一篇文章,又是卜上一卦?文章的内容就是拼凑的垃圾、金鸟笼就是忽悠人、金鸟其实就是一个菜鸟。中国新领导人形容过“笼子政治”的概念,因此中国就是一个笼子政治,金鸟笼里豢养了很多菜鸟,(政治菜鸟、经济菜鸟、学术菜鸟、司法菜鸟、还有博弈论菜鸟等)。他们的罪恶,给中国百姓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和人间悲剧。(受害者等待机会,等新领导人依法治国的社会稳定了、等忠诚合格的人到位了、等到司法环境改善了,就开始用罪恶者的犯罪事实、向最高司法机关举报他,国家只要用法律的尺度、度量他,他一定是个罪犯。)中国百姓很善良,面对、遍地强盗;面对、遍地流氓;面对、中共暴力机器;面对、公检法菜鸟的黑恶势力;面对、学术痞子的打压;都先忍耐着,别上访告状、上访就会倾家荡产。期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实体社会的黎明……。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名句;中国实体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民主是罪恶者的坟墓、自由是中国梦的故乡。新领导人面临着,历代罪恶造成的、各种人间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造的、冤民遍地;冤民到联合国上访、演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景观;至今还遗留几个、无人触碰的雷区;新领导人开始了真正的国家思考,开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谨慎变革”。所以新领导人说;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就是先把菜鸟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2023-07-05 05:04:291

求有关博弈论的电影。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博弈论的事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囚徒困境博弈 [Prisoner"s dilemma] A╲B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电影貌似没什么了。给个悬赏吧
2023-07-05 05:04:375

介绍一下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最好有材料

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 2.在经济学中,“智*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圈里有两头*,一头大*,一头小*。*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去踩踏板,另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踩动踏板时,大*会在小*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而言,无论大*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已明知小*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躺着大*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躺着大*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不去踩踏板了。小*去踩,大*将会把食物吃完;大*去踩,小*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和大*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和大*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未能参与竞争,小*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3.背景知识: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03月21日17:44 北京晚报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大理论中的小故事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价格战博弈: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vivalry game)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污染博弈: 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贸易自由与壁垒: 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贸易自由与壁垒问题,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均衡是贸易双方采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结果使双方因贸易战受到损害。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则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结果谁也没有捞到好处。反之,如X和Y能达成合作性均衡,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双方都减少关税限制,结果大家都从贸易自由中获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
2023-07-05 05:04:552

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经济学博弈论?

博弈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考虑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博弈论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研究经济行为中的博弈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博弈论的开创人是冯·诺依曼,他曾和摩根斯坦写过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之后纳什完善了博弈论,证实了均衡点的存在,形成了纳什均衡。94、96、01、05、07和最近的12年诺奖经济学奖颁给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的专家,你也可以到百度上搜寻博弈论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教材。
2023-07-05 05:05:221

博弈论与生活的启示。

谈到博弈论,大家肯定跟非常深奥的数学公式这种关系,但是有这么一本书,却把博弈论和生活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让大家更容易去寻找博弈论的真理,它就是《博弈论与生活。》通过本书我们很清晰的了解了。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在我们生活中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原来博弈论也可以这样有趣。消失的茶勺 在一个办公室里,某位学者大喊,谁把茶勺拿走了?生活到处都充满博弈论。是的,在公共场所这个茶勺是属于大家的,而他又没有归属者,所以他的消失没有任何人能为他负起责任,任何人都能将他带走,据为己有,这就是博弈论。那么对于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论的前提是建立在人性是自私的这一前提条件下,如果人们都是和善且公平的,那么就没有博弈论存在的可能性,而如果人性本身就是以自私为目的,那么博弈论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石头剪刀布 历史上能够完美解决博弈论的最有效方法,其实大家都会,那就是石头剪子布。在二战时期,英国和法国进行和平谈判时,两位将军需要进入一个帐篷,但是谁先进入呢,如果先进入的一方没有谦让的态度,那么将会表示他对另外方极不尊重,这时法国的头领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用石头剪子布的手段来决定这也成了今后大家解决问题的一个良好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在任何地方任何博弈论的场所,我们都可以用它完美解决争端。交换筹码 当你在一个赌场门口,有一个人正好从赌场中匆忙跑出来,把怀中抱着的一堆筹码交到你面前,他告诉你说他是一个老千在里面赢了很多筹码,他愿意把这些筹码交给你,让你去兑换现金。因为赌场的人认识他而不认识你,如果你兑换出现金,他愿意分出一半来给你。但是作为这些筹码的交换条件,你必须得把钱包压在他这里,以防你逃跑。这时你看着他惊慌失措的表情,相信了他的话。,同时又在他的同伙协助下检查了部分筹码,相信了筹码的真假,于是你进入了赌场发现大部分充满其实都是假的无法进行兑换,出来时他们已经人走楼空,而你的钱包已经被骗走。 这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比如前方有一个人正走着,一堆钱掉到了你的面前,突然有个人过来跟你一起商量,如果给他200块钱,这一沓子钱你就全部拿走,当你愿意出这200元时,你会发现自己捡到的钱其实都是假币。加注筹码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来提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呢?那么就是增加筹码,比如说如果有一各同学向你来借钱,你们从小到大都是同学,认识了上百位相同的朋友,如果他骗你,那么他将失去对这几百位朋友的信任,所以他的代价可能是极高的,对于这种筹码加注,你可能会选择信任他,因为他背叛的代价太高。当然不排除筹码的不对等其中历史上就有。我一个个人将几亿资产交于另外一个熟人进行管理,面对着几亿资产,他想着我即使放弃了这几百位熟人和我的社会地位,这几亿美元也让我觉得很划算,这样不对等的筹码就可能造成失误。选择第三方 同样,如果我们有一位信任的第三方进行决判也能消除我们的很多顾虑和损失。比如弟弟和哥哥在圣诞节同时收到了一份礼物,但是才开始弟弟和哥哥发现他们的礼物拿反了,哥哥拿的是弟弟的礼物,弟弟拿的是哥哥的礼物,这时他们需要交换,但是谁都不愿意先把礼物交给另一方,因为他担心如果把礼物。教给了对方对方,不把自己的东西还给自己,那该怎么办?于是就会进行僵持,这时父亲出来了对两兄弟说,如果你们俩不交换礼物的话,你们两个都将得不到任何礼物,这时他们两位都会将礼物同时交给父亲,由父亲再进行二次分配。所以当我们出现矛盾时,如果有一个威望度极高的第三方进行协调,那么也将破除我们的困境。当然在本书中举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博弈论的种种事例及破除方法,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
2023-07-05 05:05:281

生活中的博弈论有那些例子

“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 1、囚徒困境 假设警察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可能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警察局将这两名嫌疑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囚徒明白,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刑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只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1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有可能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则将可能被重判8年。 对于两个囚徒总体而言,他们设想的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都不交代。但任何一个囚徒在选择不交代的策略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自己不交代而另一囚徒交代了,自己就将可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于囚徒A而言,不管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他的最佳策略都是交代。对于囚徒B而言也是如此。最后两人都会选择交代。因此,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囚徒困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姜昆和唐杰忠过去说过一个公共楼道占用问题的相声。住户在公共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结果大家都极不方便,以致即将分娩的妇女都没法及时被送往医院。但你如果不占用公共楼道,别人也会占用。每一居住面积狭小的住户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都会选择占用。但占用的结果却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前几年,我国彩电市场上,生产厂家基于自我利益选择大幅降价,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使所有生产厂家都遭受重创,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2、斗鸡博弈 两只公鸡面对面争斗,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一方退却便意味着认输。在这样的博弈中,要想取胜,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至少要显示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以迫使对方退却。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必有一方要退下来,除非真正抱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这类博弈也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独木桥,一般来说,必有一人选择后退。在该种博弈中,非理性、非理智的形象塑造往往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如那种看上去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或者看上去有点醉醺醺、傻乎乎的人,往往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还有夫妻争吵也常常是一个“斗鸡博弈”,吵到最后,一般地,总有一方对于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去冷却怒火。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争斗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在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当然,“博弈论”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案例,这里无法一一加以剖析。上述的三大案例、尤其是前两大案例,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专用名词,成为经济学中对许多问题进行分析的分析支架。 3、博弈策略 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谈到博弈策略问题,可以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经济学家泽尔腾就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剔除出去,解决了一个博弈中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方便地预测博弈的结果。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因为如果一家企业采取不合作的低价倾销策略,其他企业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进行报复性竞争,长期下去,这些企业都将完蛋。企业深谙此理后,便会在相互默契中将价格维持在一个合适水平,尽量避免长期性、大规模的低价杀伤战。美国水表生产的四大巨头企业(班琪表业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都维持了这种定价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成为“博弈论”中经常被提及的案例。 但如果重复博弈的次数较少,则合作就不可能实现。如生产彩电的某企业已决定转产而不再生产彩电,它就不会与其他彩电企业继续价格方面的合作,而可能对库存品低价甩卖,因为别的彩电企业对它没有报复的机会了。一些人在快调离原单位或快退休时的拙劣表现,也属此列(包括所谓的“59岁现象”)。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去菜场买菜,当你对某种菜的质量、口味等有疑虑时,卖菜的阿姨常会讲:“你放心,我一直在这儿卖呢!”这句朴实的话中其实包含了华丽的“博弈论”思想:我卖与你们买是一个次数无限的重复博弈,我今天骗了你,你们今后就不会再来我这儿买了,所以我不会骗你的,菜的质量、口味肯定没问题。而你在听了阿姨的上述一句话后,常常也会打消疑虑,买菜回家。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毛驴刚到贵州时,老虎摸不准这个大动物究竟有多大本领,因而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这在老虎当时拥有的信息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策略选择。过了一阵子,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就是想获得有关毛驴的进一步信息。一天,毛驴大叫一声,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这也是最优策略选择。又过了一些天,老虎又来观察,并对毛驴挨得很近,往毛驴身上挤碰,故意挑衅它。毛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用蹄子踢老虎,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老虎最终了解到毛驴的真实本领后,就扑过去将它吃了。在这个故事里,老虎通过观察毛驴的行为逐渐修正对毛驴的看法,直到看清它的真面目。事实上,毛驴的策略也是正确的,它知道自己的技能有限,总想掩藏自己的真实技能。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人们常提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的一种描述,面对上边的政策,下边寻求对策是正常的、必然的。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上边的政策制定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政策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 从以上对“博弈论”简要、通俗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博弈,或者说,我们身边的许多行为、现象都可用博弈来概括。“博弈论”不仅属于经济学,也理应属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也有理由分享“博弈论”那旖旎的学术风光和精细的分析技巧。 <案例二:智猪博弈>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大一小.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钮需要付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表中第一格表示两猪同时按按钮,因而同时走到猪食槽,大猪吃7个,小猪吃3个,扣除2个单位的成本,支付水平分别为5和1.其他情形可以类推.   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纳什均衡?首先我们注意到,无论大猪选择"按"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均是"等待".比如说给定大猪按,小猪也按时得到1个单位,等待则得到4个单位;给定大猪等待,小猪按得到-1单位,等待则得0单位,所以,"等待"是小猪的占优战略.给定小猪总是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所以,纳什均衡就是:大猪按,小猪等待,各得4个单位.多劳者不多得!   <案例三:性别战>   这个例子讲的是一男一女谈恋爱,有些业余活动要安排,或者去看足球比赛,或者去看芭蕾舞演出.男的偏好足球,女的则更喜欢芭蕾,但他们都宁愿在一起,不愿分开。这个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足球,足球)(芭蕾,芭蕾).就是说,给定一方去足球场,另一方也会去足球场;类似的,给定一方去看芭蕾舞,另一方也会去看芭蕾舞.那么,究竟哪一个纳什均衡会实际发生?我们不知道.只有看实际生活了.   <案例四:斗鸡博弈>   设想两个人举着火棍从独木桥的两端走向中央进行火拼,每个人都有两种战略:继续前进,或退下阵来.若两人都继续前进,则两败俱伤;若一方前进另一方退下来,前进者取得胜利,退下来的丢了面子;若两人都退下来,两人都丢面子.这个博弈里也有两个均衡:如果一方进,另一方的最优战略就是退。两人都进或退都不是纳什均衡。   <案例五:市场进入阻挠>   这是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的一个例子.设想有一个垄断企业已在市场上(称为"在位者"),另一个企业虎视眈眈想进入("进入者").在位者想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所以就要阻挠进入者进入.   在这个博弈中,进入者有两种战略可以选择:进入还是不进入;在位者也有两种战略:默许或斗争.假定进入之前垄断利润为300,进入之后寡头利润合为100(各得50),进入成本为10.各种战略组合下的支付矩阵亦可列表.这个博弈中也有两个纳什均衡,即(进入,默许),(不进入,斗争).为什么(进入,默许)是纳什均衡?因为给定进入者进入,在位者选择默许时得50单位利润,选择斗争时得不到利润,所以,最优战略是默许。类似的,给定在位者选择默许,进入者的最优战略就是进入.尽管在进入者选择不进入时,默许和斗争对在位者是一个意思,只有当在位者选择斗争时,不进入才是进入者的最优选择,所以,(不进入,斗争)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不进入,默许)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案例六:承诺行动>   现实中我们知道存在很多不可置信的威胁,而如何令不可置信的威胁变的真正具有威胁能力呢?那就要引入"承诺行动"这个概念。   承诺行动是当事人使自己的威胁战略变的可置信的行动.一种威胁在什么时候才是可置信的?答案是,只有当事人在不实行这种威胁时,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的时候.所以说,承诺行动意味着当事人要为自己的"失信"付出成本,尽管这种成本并不一定真的发生.但承诺行动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好处,因为它会改变均衡结果.举例说,在市场进入博弈中,如果在位者通过某种承诺行动使自己的"斗争"威胁变的可置信,进入者就不敢进入,在位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在位者与某个第三者打个赌:如果进入者进入后他不斗争,他就付给后者100.这时,斗争就变成了一种可置信的威胁.因为,如果进入后不斗争而是选择默许,在位者得到50的寡头利润,去掉100的赌注,净得-50;而若选择"斗争",利润为0,所以斗争比合作好.注意,有了这个赌,进入者就不敢进入了,在位者实际上无需支付100的赌注,却得到300垄断利润(在这个例子中,承诺行动的实际成本为0,但一般来说,承诺行动的成本不为零.而且,承诺行动的成本越高,威胁就越值得置信).
2023-07-05 05:05:491

《生活中博弈论》txt全集下载

生活中博弈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众多的国家领导人穿梭于各大洲之间,经常可以看到各类媒体报道各国之间建立了诸如“战略性伙伴关系”、“合作性伙伴关系”等等;我们频频发现各国都热衷于通过国际会议达成某种协议,发表各种带有“互利、合作”等字眼的声明,通过各种组织来协调解决彼此的分歧。世界似乎进入了一个以和解、沟通、协作为主流的时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水费涨了、电费涨了、油价涨了……各类生产生活资源节节攀升的时候,于是,人们抱怨:早知如此,我们应该怎么着怎么着。当各类电器价格步步下跌的时候,我们又会听到人们叹息:如果我们怎么着怎么着,我们又会节约多少。当人们面对入学、就业、考研、出国等各种重大选择的时候,往往反复掂量,而且是众志成城、群策群力,而不是草率作出结论和拿出对策。面对社会的每一个信息,面对自己的每一件事情。人们都在琢磨、在协商、在奔波……一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上至国家、政……
2023-07-05 05:06:082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王春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U4-XohliakXCO-885_Llg 提取码:2u7e书名: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作者:王春永豆瓣评分:7.9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15页数:328内容简介:版本: 第1版, 平装, 台海出版社作者简介:王春永,20世纪70年代生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畅销书作家,现居深圳。曾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博弈论的诡计II》《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等书。
2023-07-05 05:06:141

求解博弈论实际例子?

饿狮博弈假设有A、B、C、D、E、F六只狮子(强弱从左到右依次排序)和一只绵羊。假设A吃掉绵羊后就会打盹,这时比A稍弱的B就会趁机吃掉A,接着B也会打盹,然后比B稍弱的C就会吃掉B,以此类推。问:狮子A敢不敢吃绵羊?该题须采用逆向分析法,从最弱的F开始分析,依次前推。假设E睡着了,F肯定会吃掉E,因为在F的后面已没有其它狮子了,不用担心自己被吃掉。继续前推,既然E知道自己睡着会被F吃掉,那么E必然不敢吃睡着了的D。既然E不敢吃掉D,那么D则可以放心去吃睡着的C。依次前推,得出C不吃,B吃,A不吃。所以答案是狮子A不敢吃掉绵羊。但是,如果我们在狮子F的后面增加了一只狮子G,总数变成7只,用逆向分析法按照上题步骤再推一次,如下图。这次的答案变成了狮子A敢吃掉绵羊。对比两次博弈我们发现,狮子A敢不敢吃绵羊取决于狮子总数的奇偶性:当总数为奇数时,A敢吃;总数为偶数时,A则不敢吃。因此,总数为奇数和总数为偶数的狮群博弈结果形成了两个稳定的纳什均衡点。
2023-07-05 05:06:361

生活中的博弈论文怎么写

经过一个学期对于博弈论的学习,对博弈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我的角度来看,感觉博弈论确实是非常智慧的一个理论,在博弈论成为一个有名字的理论之前,其实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多少有应用到它,但是直到被伟大的经济学家总结归纳出来之后,博弈论才真正的开始闪耀它的光辉。我们选修课学习博弈论,其实主要目的是对博弈论的一个引入,因为通过一个学习的学习,不可能达到对博弈论的高层次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博弈论带入生活,可以用简单的博弈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相信这是我们上这门选修课的真正目的。如果可以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产生对博弈论浓厚的兴趣那固然更好。二、 博弈论的简介就我对于博弈论的理解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
2023-07-05 05:07:201

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实际上社会、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博弈各种例子举不胜举。如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如果大家都出钱,所有人的福利都会提高,甚至超过其出钱的比例,因为社会成本下降。问题是我出了钱,你不出钱,我得不偿失;反之你出钱,我不出钱,我占了便宜,利己主义得实惠。其结果每个人都作出了“不出钱”的“最优”选择,导致的结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得不到提高。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猪,猪圈有猪食槽及猪食供应按钮。按此按钮就有10个单位的猪食供猪享用。但任一猪踩要付出3 个单位猪食的效用成本,且后吃。大猪小猪同时进食,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 个单位。都不踩,无食,大家挨饿。如大猪踩,扣除3 单位的成本,出来7个单位,小猪吃了3个单位,大猪还可吃到4 个单位。如小猪踩,扣除3 个单位的成本,大猪饱餐7 个单位,加小猪-2单位的成本实际得9个单位,而小猪则-2。在这种规则下,大猪积极地“踩”,小猪则无积极性地消极“等待”。这智猪博弈在市场经济中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也有参考借鉴作用。小猪搭便车,无积极性,大猪“踩”,但所得未必多,多劳的积极性受挫。在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共享的环境中,谁先“踩”,会造福于双方(社会),但多劳却不多得。同理,小企业先动、先创新、先改革、先变革等,可能感到吃亏,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选择观望等待,伺机渔利,坐享其成。企业内部员工激励机制也类似于两智猪。
2023-07-05 05:07:291

请列举几个用“博弈论”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例子。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上的问题。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智猪博弈要不?)
2023-07-05 05:07:401

博弈论是什么?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着) ,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 、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2.在经济学中,“智*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圈里有两头*,一头大*,一头小*。*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去踩踏板,另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踩动踏板时,大*会在小*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而言,无论大*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已明知小*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躺着大*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躺着大*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不去踩踏板了。小*去踩,大*将会把食物吃完;大*去踩,小*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大*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和大*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和大*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未能参与竞争,小*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3.背景知识: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03月21日17:44 北京晚报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大理论中的小故事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价格战博弈: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vivalry game)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污染博弈: 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贸易自由与壁垒: 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贸易自由与壁垒问题,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均衡是贸易双方采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结果使双方因贸易战受到损害。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则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结果谁也没有捞到好处。反之,如X和Y能达成合作性均衡,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双方都减少关税限制,结果大家都从贸易自由中获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
2023-07-05 05:07:503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懂点博弈论,人生会大不一样

电影《美丽心灵》中,数学天才纳什追妻的套路不一般,自己和同伴都喜欢酒吧里的一位美女,可自己又不如同伴会说会讨女子喜欢,怎么办? 这个数学天才不一般,巧妙地运用了博弈论的知识,他琢磨着: 在纳什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果然这一策略成功地引起了美女的注意。哪怕自己说了很多直男话语,也丝毫没有降低他在美女面前的印象分。 博弈论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接触过博弈论课程的会觉得这是门很难的课程,占优策略,零和博弈,纳什均衡等等,更有多人多策略的组合,完全摸不着头脑,又怎么能在生活中利用博弈论思想为自己谋福利呢?有人说看到数字我会头秃,得到知名专栏作家,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万维刚的新书《博弈论究竟是什么》,不涉及过多的数学分析,抽出大量生活案例中的博弈论思想, 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博弈论,过个不一样的人生。 教科书上的博弈论是数字和图表的混合体,而书中的博弈论是抛弃了复杂运算的博弈本质。 博弈二字本意是下棋,是一方对另一方落子的回应。都说人生如棋,变化多端,我们和社会中其他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人生棋局的走向,而下棋的过程就是博弈。博弈的类型很多,双方就一个目标达成合作的合作博弈,双方有输有赢的不合作博弈,事先不知晓对方行动的静态博弈,知晓对方行动的动态博弈,掌握所有信息的完全信息博弈,只了解部分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等等。 《孙子兵法》里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代的博弈论却能在此基础上更胜一筹,在未知对方策略的情况下推演出最佳策略。 比如占优策略,不管对方的策略如何,自己选择某种策略一定是最优的。 行军打仗的本质是打败敌人,为自己谋利,博弈论的本质也是通过理性分析,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我们最关心的无非是一个“钱”字,博弈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利益。 为什么小贩喜欢扎堆?为什么文凭不能保证你年薪百万,但大家挤过千军万马还是要考个好学校,拿个好文凭?为什么大家喜欢走同样的路,不挤吗? 如果你非要和别人不同,那你的道路会艰难不少。为什么呢? 博弈论中存在着集中效应,最简单的小贩模型中,小贩有多种摆摊的地点选择,可只有在最中间他才能获得最多的客流量。但是当第二个小贩过来抢占地盘时,他的最优选择就是和第一个小贩挤一堆。同样地,第一个拿着高文凭的人获得了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后来人也纷纷效仿,以获得更多的offer。 这个事例就引出博弈中的成功秘诀,找到获得最大资源的那个点,并且抢占先机。 获得最大资源往大了说,对应博弈论中的垄断模型——卡特尔。石油行业可以算是垄断行业,价格主要由几家巨头公司决定,那么他们的盈利变得非常容易。 获得最大资源往小了说,就是尽量向集中点靠近,社会大趋势是发展互联网,职业生涯规划往这个方向靠拢更容易获得更多资源。 而抢占先机对应先发优势模型,技术领先者发展更快,容易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利益。 不过人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拥有一手好牌并不意味着能在博弈中胜出。 博弈的分析从简单的静态博弈开始,却因为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变动而不断变动。 先发优势的反面——后发优势就是持续博弈的结果。抢占先机固然能得到很多资源,对新兴小公司也有压制作用,可是后来者也可能弯道超车,凭借新技术抢占市场。 同样地,感情也是一场动态博弈,一开始凭借颜值拥有的更多异性目光,也可能因为久处后的性格不合而失去。反而是一些外貌平平,性格很好的人收获了男神女神。 真正的大赢家是占据先发优势,并维持优势力量的人。 博弈的次数越多,人们要考虑的因素就越多。一次博弈中选择欺骗或许可以谋利,但这样的利益是短期的,长期博弈中合作才是正途。 单次博弈中有个经典的囚徒困境,两个合伙的犯人关在一起,到底要不要背叛对方,交代一切呢?这时候有人率先背叛的概率非常高,因为不管对方招供还是不招供,自己的最优决策都是招供。可是一旦博弈的时间延长,比如生意场上,一次背叛他人,选择不合作,今后的损失会更大。 聪明人不会用见不得光的手段,而是用诚心诚意来寻求合作。但是口头承诺并不可靠,必须要有合同等法律文件为合作加上可信任的筹码。除了公司之间,员工同老板间的合作也是博弈的结果。如果一个员工总是勤勤恳恳,还能接受不加工资,老板是非常欢喜的。但是我们不能做这样的员工,主动要求提薪很重要。 这场薪资博弈中,只有老板和员工两方是没有说服力的。员工威胁老板,说我要升职加薪,不然我就走人,但这样的威胁是缺少力量的。 但如果引入第三方,也就是另一家愿意雇佣你的公司,老板就会仔细评估你的价值,给出更高的工资。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从博弈的思维理解世界,你会发现很多原本想不通的事儿豁然开朗,原来追女生、找工作、谈薪资、做生意等等,处处都是博弈。 万维刚在《博弈论是什么》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博弈论,而是贴近生活,真正能落地的实践理论。懂点博弈论,你的人生会不一样。
2023-07-05 05:07:571

谁能给我些特别一点,接近生活的博弈例子啊

  2.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3.背景知识: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http://ent.sina.com.cn 2002年03月21日17:44 北京晚报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20岁出头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囚犯的两难处境:  关于“囚徒困境”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表2.2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表2.2 囚徒困境博弈  B  坦白 抵赖  A 坦白 –8, –8 0, –10  抵赖 –10, 0 –1, –1  我们来看看这个博弈可预测的均衡是什么。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2.2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荆祖民 整理提供  大理论中的小故事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检察官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3个月,但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经济学圣人在《国富论》中的名言:“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因此,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我们将例举出许多类似于“囚徒的两难处境”这样的例子。如价格战、军奋竞赛、污染等等。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又称当事人、参与者、策略等等的集合,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  价格战博弈:  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电价格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这些大战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费者。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引伸出两个问题,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vivalry game)其结果会如何呢?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污染博弈:  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竞争机制”失败的例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乡镇企业的盲目发展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在政府加强污染管制时,企业才会采取低污染的策略组合。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与高污染同样的利润,但环境将更好。  贸易自由与壁垒:  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贸易自由与壁垒问题,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均衡是贸易双方采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结果使双方因贸易战受到损害。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则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结果谁也没有捞到好处。反之,如X和Y能达成合作性均衡,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双方都减少关税限制,结果大家都从贸易自由中获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贸易的总收益也增加了。
2023-07-05 05:08:321

谈谈你对博弈论的认识以及对你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博弈论真的是很有用的学问!

但是博弈论不能简单的说是论怎么下棋他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涉及到军事,生活工作等等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事决策,小到购物讨价还价随处可见博弈海盗分金,漂亮女孩没人追等的论调更是其中经典。 补充: 他让我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很深但是很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追问: 你谈的以上我相信每个都知道,可我要问你的是怎样用博弈论去思考问题的思路,自己思路,因为博弈论每个人认识都不同! 回答: 你看看你怎么问的再说!孙子曾说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感觉博弈论最主要就是那个博字,多听多看多想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足矣! 追问: 个人只是生活中浅现的认识:多方在对同一个目标争夺或参与中,每个都有自己的策略,每个人都再猜每个人的策略,然后制定策略,从而达到博弈论的结果! 回答: 是啊!那就看谁更聪明料敌于前了,最主要是要付诸实施不然你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关键不能怕输,空想是没有用的阅历也是一个挺重要的环节吧!让我们少走弯路。那你认为博弈是什么呢,人生又该怎么去博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023-07-05 05:08:381

根据博弈论,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人质困境。

此为博弈模型之一,人质困境:多个人的囚徒困境  要理解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开始:  老鼠们意识到,假如可以在猫脖子上系一个铃铛,那么,他们的安全就会有保障。问题在于,谁会愿意冒赔上小命的风险给猫系上铃铛呢?老鼠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同样摆在人类面前:人们在直接面对威胁或损失时,也面临同样的心理困境。  在一群人面对威胁或损失时,“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决定是很难做出的,因为它意味着将付出惨重代价。这个困境便就叫做人质困境。例子:长途汽车上的劫匪众人抢劫,若是众人一哄而上肯定能降伏劫匪,但是问题就在于如何一哄而上,首先联合他人或挺身而出或者是首先报警的人必然受到劫匪的剧烈打击,这是他一个人所承受不了的负担。结果就造成了没人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即人质困境。
2023-07-05 05:08:481

谈谈你对博弈论的认识以及其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启示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参见: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现实中许多问题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方式解决,但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思想解决,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一种游戏思维解决问题,寻求最优解呢?举个例子:什么时候0>2,2>5,5>0?用游戏的思维解得的答案是剪子——石头——布。
2023-07-05 05:08:584

博弈论对大学生活有什么启示?

期末考试,如果不好好学,就要挂科,如果大家都不好好学,老师没辙,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更你一起不学,所以只能学,如果有挂科比例,你就得更加拼命,均衡点就是一部分人放弃了,填补了挂科比例。在大学,博弈的是未来,除非你觉得以后什么样都无所谓。
2023-07-05 05:09:085

请大家从博弈论的角度讨论排队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买票,打饭,上车。。等我们应不应该排队

假设只有2个人,A和B,每人可供选择的策略只有排队、不排队,假设先到收益为r,插队收益为不排队对另一方造成的损失,设为l,则A、B博弈的收益如下(A先到概率为p): B 排队 不排队A 排队 pr , (1-p)r p(r-l) , (1-p)r+pl 不排队 pr+(1-p)l , (1-p)(r-l) pr-l , (1-p)r-l从表上可以看出,A与B之间的博弈不存在纯粹均衡策略,因为(Y表示排队,N表示不排队,(Y,N)表示A选择Y,B选择N时的收益)对A来说,(N,Y)>Y,Y>Y,N>N,N对B来说,Y,N>Y,Y>N,Y>N,N所以此博弈不存在纯粹均衡。但是这里是一次博弈的情形,说明在只有1次博弈机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选择不排队的动力,而最终对所有人自己造成伤害。分析到这里并不能说明我们都应该排队或者插队,只能告诉我们在别人排队的时候插队是有利可图的。如果需要推导出我们应该排队的结论,你可以从多次重复博弈的总收益来思考。本人能力有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05 05:09:242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王春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a5zM2Q-97RrG3i1JpO4A 提取码: mu4i书名: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作者:王春永豆瓣评分:7.9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15页数:328内容简介:版本: 第1版, 平装, 台海出版社作者简介:王春永,20世纪70年代生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畅销书作家,现居深圳。曾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博弈论的诡计II》《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等书。
2023-07-05 05:09:311

大学生活中的博弈论这门课是你有何收获1500字论文

我10年来的学习-成功应聘华为后的总结  第0篇学习计算机的人永远从0开始  我提前给我的大学生活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一张白纸进来,没有一脑糨糊出去。我将收藏起这张记录了我青春足迹的白纸,远离安逸的大学生活。步入社会,走进未来,未来是一片荆棘之地,我是一个内心狂热的人,自己的天空需要自己的双手去打造,只要我努力过,我不后悔。我从1997年进入初中,知道计算机这东西,到我2007年大学毕业,中间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小伙子,我经历了高考的失败打击,大学郁闷的生活,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我对计算机的的热爱,将来也不会。我相信,从我大学毕业到我工作十年的那天,我还会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也记录下我最真实的生活,然后再给自己一张白纸去记录接下来十年的生活……  第1篇上大学前对计算机的认识  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天才,但仅凭我对计算机的执着和热爱,我有权利说一些我的想法。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1997年,进入初中,开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计算机的醒置:PII233CPU,14寸显示器,Novell网络,我还记得一个叫seesion的命令,可以发消息给所有人,还有deltree,可以一次删除很多文件和文件夹……正是这些东西,让我对计算机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对它痴迷,也许用一见钟情也不过份。那时的计算机还很贵,一台下来怎么也得一万多,对我来说想拥有一台计算机无疑是白日做梦。我的书包里总是藏了一个大的软盘盒,里面塞了各种各样的程序,一有机会,我就去找机会上机,我初中就自学了BASIC语言,还用BASIC写过一个求一张纸折多少次高度可以超过珠穆琅玛峰的程序,我可以保证,现在还很多同学,要他用C编这样的程序也是编不出来的。当然,人家也许不靠这个吃饭。我从中体会到了那种解决问题的乐趣。我记了满满两大本的DOS命令,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请得dir/s/a等参数的意义。我用WPS自学了五笔字型。初中连学带玩顺利考上省重点高中,报着进重点大学的美梦,开始在高中拼死拼活的学习,我这时迷上了网络,迷上了QQ,迷上了Windows,虽然没有的时间去关心,但是我对计算机的热情不减,我决定大学一定要学计算机专业。非学不可。  在期待与煎熬中我等到了我的高考成绩,数学63分,我从小学习努力认真,高中数学再差也没下去80,而对高考,竟然考得只有这么一点分真得受不了,我甚至想过自杀,但我还是熬了过来。重点没戏,二本里面也选不了什么学校,看到录到重点大学的同学拿到了通知书,而我连个被录取的结果都没有,那种心情,我想很多同学也有同样的休会,高考又给我开了一个玩笑,我二本也没有录上,那些时间天天失眠,无法承受,为什么自己三年努力,换来的是这样的一个结果,然后是补录,我照样把我的志愿填成是计算机,如果再没有学校要我,我就把铺盖搬回学校去复读。上天又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某一天,老头子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说我被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录取,也不知这学校在什么地方,也不知这学校怎么样,反正买了张火车票就来了。我从来不对别人报什么希望,我相信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争取,别人没有任何要帮你的理由。正因为这样,在二民院我过得很舒服,我可以花很多时间做我想做的事情。  第2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正因为我对学校没有报什么期望,来了二民院,我疯狂的想学习到最好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我的大一和大二基本上在混乱中渡过。我走了很多弯路,有过很多迷茫,也吃了很多亏,但在大一大二的时间里,我学到了最基本的东西,那些时间里,我把自己的机子拆了装,装了拆,把CPU拨下来弄坏了异想天开用电烙铁自己在那里焊,学过flash,搞过photoshop,做过网站,有时一天会装上几次系统,我觉得这就是在学计算机,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大错特错,学计算机的人就应该去研究计算机组成,C,数据结构,OS,network的源码,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就是我们的专业主干课,学计算机也不仅仅是编程。我想信我的这点认识还是正确的,是两位老师和我自己做过的一个项目彻底的改变了我,创新中心的石老师给我们讲VB不用课件,打开VB就开始写代码,边讲边写,讲课就根玩一样,游刃有余,潇洒自如,那些时间虽然是周末上课,但是每次我都去,而且听得如痴如醉。他的个人魅力极大的感染了我,加上我初中就对BASIC所有了解,VB我很快上手,从最初写最简单的计算器,记事本,汉字国标码查询器,到后来写俄罗斯方块,调WIN32API绑定网关的程序,直到后来给老城的公司写管理系统,我估计用VB写过3~4万行程序,通过编程练手,我知道了什么叫写程序,为什么设计和软件工程是如此的重要,那些大学里面边100行代都没有写过的同学,听软件工程无疑就感觉在听政治课一样,没写过代码谈何分析设计,哪里知道什么叫需求。  大二那个暑假是我在大学里收获最大的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关在老城一个破居民楼里近一个月时间,给老城一个公司用VB写了一个管理系统,用VB读MODEM取电话线上的电话号码,然后对客户进行服务,管理。那些时间是9点起床,然后到一个10点以前吃拉面送鸡蛋的地方去吃面,然后干到1点,吃饭,然后睡觉,起来后接着弄,晚上一般都弄到两三点,然后再睡觉,如果实在郁闷的不行,晚上就去找那些在大街上溜狗的老太太去聊天。我渡过了大学里最苦的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怎么读电话号码,我也不会SQL语言,更谈不上数据库设计,我相信这些东西是可以自学的,所以我敢答应人家,说我可以开发出这个程序,,写程序一般就是画控件,然后开始写,写了再改,改了再写,现在想想这个软件其实也是垃圾,一点价值也没有,代码乱七八糟,估计写了1.5万行,我现在回头看代码自己都看不懂了。那次过后,大三的时间里我就在不断的思考,这样写程序有意义吗?软件就是这样子吗?通过这个程序,再通过我和教我们数据结构杨老师交流,我进一步意识到,事情不是这样子的,我为什么会写那么多代码,其实好多都是重复的垃圾,程序的精华往往就在于一个高效方便的算法,而其它都只不是你在描述你要做的事情,只要不是傻子,只要你花了时间,谁都可以做好,这算法,并不是谁都可以研究得出来,就算研究出来了你也不一定理解。  大三我放弃了以前的东西,转而认真的去学习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主干课,我还把《TCP/IP详解》三册花大价钱全部买下来,自己认真的阅读,我知道,网络的原理在此,虽然我网络课只考了69分,但是我相信我对网络的理解比同学们都要好,因为我在这方面花时间了,而不仅仅是学习了一下课本。大三我完成了我自己给自己定的两个小目标,大三一学期我通过了4级,二期我通过了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的软件设计师考试,拿到了工程师资格。这两个证在我应聘过程序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在后面的文字中我会说明。到了大三,我就感觉编程就仅仅是一门工具,C也好,JAVA也好,VB也好,每种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没有必要区分谁好谁坏,重要的就是编程思想,但我感觉C还是最精典的语言,毕竟windows,linux等OS都用他写出来的,有的同学用C写了个学生管理系统就说C学好了真是天大的笑话。大三基本上是睡过来的,自己还煮面吃,结果让自己胖了不少。整天呆在寝室,放弃了很多类似于做个小网站挣小钱的机会,静下心来,看自己想看的书,整自己想整的东西,耐住了寂寞,经住了诱惑,这一年真是心静如水,虽然有时会有点郁闷抽点烟,但我经住了考验,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进大四学期的第一周,我就做好了找工作的准备,经常上像CSDN.net的网站去看看面人的经验,去听听别人是怎么面试的,我相信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准备充分的人,我虚心的向以前的师兄师姐们请教,我很感恩,我在大学了认识了好多像这样计算机系01级王承洋师兄这样的人物,他们乐于指点,真诚帮助,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很高兴,我再过几个月就会是他的同事。大四我没有选择考研,而是面对压力去找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考研无非是一种逃避,大一大二大三玩得天昏地暗,大四感觉对不住自己的良心,考个研吧,当然我没有一点点鄙视人家的意思,他们在图书馆天天努力的学习到晚上12点也是让人很感动的。但是我觉得考研至少从大一就得准备了,希望这些考研的人在考研的路上都走好,也希望他们成功,我想起了一句话,考研是找死,不考研是等死。我很服他们的勇气和耐力。祝福他们吧。我觉得考研也好,工作也好,都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为了考研而考研,为了工作而工作,而忘记了考研OR工作的目的,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实好好分析一下,早点决定,不要等到大三大四再来准备。别外一点就是大四更加不要放弃学习。现在学的课程也许更重要,也许就是工作中直接会用到的东西。毕竟,大四学的课程很实际。  我大学学习不是很努力,周末也是那种会睡到11点才会起来的那种,但我对计算机的热爱,一直不减,我把别人玩游戏的时间用来写程序,把别人在小树林里卿卿我我的时间用来静下心看点书,把别人上课睡觉的时间用来听老师讲课,把别人在胖子大盘鸡经常喝酒扯蛋的时间用来上CSDN.net去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且,我坚持下来了,坚持了三年,一如既往,没有放弃,大学三年,我经受住种种诱惑的考验,渡过了很多郁闷寂寞的时光,我学到了东西,我可以面对我辛苦劳动的父母,我也对得住自己的青春。  大学里也做错过很多事情,放弃过很多机会,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吃过很多苦,吃过很多亏,受过N多打击,这些终于炼就了我现在面对失败的坦然的心态,受天大的打击,只要睡一觉,第二天就会好起来.我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对自己好,最好的就是解决了自己以前那种深宫怨妇般爱发牢骚的心态,但是丢了的做事的激情,爱拼爱闯的勇气,这不知算不算是成长的代价。  大学里最要的是就是从像我们班长这样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这些东西比我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更加重要,他们事能力比我强,为人处事,说话举动,处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我在大学里悟到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第3篇应聘的七场战斗  10月31听到华为要来银川招人,很是激动,因为我的简历,我想从事的工作我早就准备完毕,我终于等到一个可以把自己卖出去的机会,从那天晚上开始失眠,每天只睡5个小时,晚上11:30以前一直焦急等待自己还有没有进入下一轮的机会,等到消息后然后仔细的想想明天要如何应对。  华为能到宁夏地区来招聘对宁夏地区的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喜迅,很可惜,很多人连华为招聘的门槛都不过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这一条就把很多有志青年挡在了门外,同样,毕业生落户深圳的最低要求也是要通过大英四级。对于像华为这样国际化的大公司,对英语的要求还是很高。  第二天早早跑到宁大,却看不到我们的同学,而宁大的同学却把整个礼堂已经占满,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同学过了四级也不愿意去看看,难道华为5500的月薪不具有诱惑?难道你就甘心拿着800块钱一月去过你的幸福的小日子,我完全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对参加这次招聘,对结果根本不在乎,因为我知道华为对人的要求很高,一般也只要研究生。可是,如果有机会参加了这次招聘,你就有机会了解到中国最优秀的IT公司是怎么招人的,华为这样,其它公司估计不能比他做得更优秀了,前前后后一共7场(两次笔试+英语口试+英语在线测试+三场面试),每一场以前,我都会精心准备,我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应聘中去。华为的员工对学生是很负责的,每个人至少给了两次笔试和一次面试的机会,笔试前人家还会准备好铅笔,工具。为你准备好你需要的一切,这些举动,让我这个身处二民院的学生非常感动,也使我对华为更加有信心。  第一场笔记考你的智力还有测试一下你的性格,根本没有什么难题,第二场笔试考了下专业知识,都是很简单的问题,都是最基础的课程里最基础的问题,卷上有近20分的模电加数电题,我模电60分,数电重修了三次才过,看着这20分的题,我的心在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把他们学习,这不,今天就用上了,所以说平时我们看着用不着的课程,说不定在将来哪一天就有可能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  英语在在这次应聘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毕竟,华为公司可能会把很多员工送到海外工作,他不可能为每一个人配一个翻译,准备充份和随机应变是我参加完英语口试后最大的感受,我上午11接到下午3点40去盛世花园参加英语口试,这样的消息让我急得如热锅上的玛蚁,关键时候只有真兄弟才可以靠得住,我找了外语系一个好兄弟,他为我出谋划策,他教我一句我学习一句,这些句子在英语口试中和都起到了作用,口试的形式是和老外通电话,聊一下家常,兴趣了,爱好啊,等等,我都回答得不好,感觉没戏的,但是最关键最后一句话我改变了考官对我的态度,最后老外问我,你还有什么问题问我吗(inEnglish)?我突发奇想,反问到(同样inEnglish):我的英语口语不好(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您作为一个老师(事先我打听到他是一个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点提高英语口语的建议(虚心请教+反客为主)。这老外听了十分高兴,给我说了一大堆,我都感觉成我面试他了,他说到要去国外,去找foreigner交流,Don"tbeshy.等等等等,这一句话成了我面试成功与否的关键,也许人家老外认为我这孩子口语是不好,但还是有救,还是给你一个机会吧,可能还是给了我一个高分,后面一些同学在最后一轮淘汰,就是因为英语口语不好。随机应便也没有什么原则,也许运气占了很大的成份,这时候,就看谁的脑袋转得比较快了。  一面是和考官司一对一交流,考官的年纪估计在30以下,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人家根本不会有难为你的意思,都会问问你的学校啊,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啊,根据你的简历,问问你简历上的事情啊,你最好还是坦诚回答,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华为的人个个可都是高手,我还听说有一位同学在简历上写会日语,考官马上要求用日语交谈,可这人却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没有把握的东西还是不要放到简历上,也不要为了给简历镀点金而吹嘘。华为企业文化中最大的一条就是诚信,我老老实实在华为的应聘表上写上了我在班级排名第10(估计在15名以后也有可能),但这一点丝毫没有影响我以后的面试,事实也如此,最后通过的所有本科生中(一共三人),没有一个是拿过奖学金的人。一面考官给了我10多分钟的时间,都是他问我答,他竟然问到了我有没有女朋友,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二面是最关键的一场,这时候只有40多个人了,二面的形式是6个学生一组,两个考官轮着轰炸,华为的公平在这里体现的非常好,每个人人都给了充份的机会,问的问题和一面也差不多,但的问到了你为什么要争取这份工作,你能不能适应这份工作,你觉得什么叫成功等等,这时候得主动说话,毕竟有人和你竞争,你得把你的优点表现出来,考官再一次问到我成绩不好的问题(现在才知道,他们不在乎成绩,只要你成绩不是太差,估计这次是在难为我),我说大学里不应像高中那样而努力学习,成绩好不一定能力高,大学里面也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东西,我学到了我应学的专业知识,但我并不为了追求高分在考试前而认真复习。我拿到了软件设计师,也就是高级程序员的资格证,这一点足以证明我学得是比较好的。说到这里考官司满意的点点头。如果没有这个证,我说我学得怎么好也没有什么证据,也没有什么底气了。在问你什么是成功的问题上我觉得非常难以回答,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如果我将来被您送到国外,你要求我让华为的交换机路由器占领南非90%的市场,我做到了,这就是成功。”这也是我回答的比较好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对华为公司一直比较了解,经常上他们的网站去看一些消息,你对人家公司都不了解,就说想加入人家的公司无非是一个笑话。二面两个多小时下来已经是口干舌躁,感觉舌头都累得不能动了。感觉只要不说错话,在类似于比尔盖茨是不是天才的问题上不犯错误,基本上就有戏了。(比尔盖茨当然是天才,除非你能给让一个天才的回答,不然,任何否定他是天才的言语都是扯蛋)  三面是和华为的某总裁一对一对谈,还是那些老问题,但增加了您感觉自己能不能进华为,华为会不会要你的问题。看到身边的兄弟姐妹一个一个淘汰,我心里没底,也不是很自信,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说我可以,我能。然后给出一大堆理由。其他也都是一些家常。到了现在,我觉得华为要的就是那种能够不断的学习,非常有自信,渴望成功,敢于艰苦奋斗,而且非常诚信,敢于承担责任的人。面试是千万别忘记把自己打扮一下,平时我是那种邋遢的人,为了面试我还理了个发,换了身衣服,老板说,感觉你的头发好像是刚理的(真历害,这也看得出来),我当然承认了我理了发,说我比较看重这次机会,将来如果做技术支持,形象也很重要,毕竟你一个人有时候代表了整个公司。和老板聊得还是比较投机,说到了湖南,说到了张家界,说到了湘西,说到了黄永玉(湖南一画家),说到了Cisco,说到了华为,说到了易中天,说到了曹操。我对华为的充份了解这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大胆的比喻华为在国内就是土狼,在国外就是野狼,让老板笑得人仰马翻。不可否认,二民院的地位问题在三面时我也遇到了,老总好像有点故意的意思:“你们这个学校,西北什么学院?”。我当时很生气,但因为以前因为学校的问题被别人鄙视过很多次,我坦诚的回答我们学校不好,不如其他一流高校,但是我是冲着计算机这专业来的,而且这个专业里面还是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如果我当时把二民院一顿狂批,估计就没戏了。本来只安排了20分钟的时间,结果我聊了30多分钟,当然走出红桥酒店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华为的黄菊花在向我招手。  总的来说,我感觉自己很幸运,短短一个星期时间,我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星期以前,我从还在为工作而郁闷,一星期后,我和华为签下了就业协议,等待着去公司实习的通知,我也就高兴了一两天,我知道,去了那里将面对更大的压力和竞争,但我相信,人都是逼出来的,这三年,我把自己逼出来了,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奋斗……  我很感谢在这过程给我很大帮助的同学和老师,没有招生就业处的马老师帮忙,我就不会知道一试的地点,也不知道要注意些什么,因为我以前没有参加过招聘。还有很多计算机系的女老师,给了我勇气,和自信和鼓励,并帮我出谋划策,宁大的同学总在取笑我们:“二民院在宣传贴海报的时候总是写上北方民族大学,一到要盖章的时候就换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了。”他们有取笑我们的理由,这次招聘,宁大去了快200人,估计二民院去了不20人。最后8个人中,宁大有7个,其中四个是研究生,其中有一个学竟然是学心理学的,招上了去做销售……,而我们学校有那么多人在学经济,在学管理,在学市场,为什么考场上却见不到这些同学的身影,见不到这些同学与我们一起奋战……。  多么宝贵的机会哦,又从我们的身边再一次错过……。  也许机会永远只会给那些用心准备的人……  努力才会成功,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2023-07-05 05:0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