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母子恋是永恒的爱情吗?希腊神话里有母子恋的故事,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大家怎么看?

2023-07-05 12:13:05
共2条回复
床单格子
不是。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描写的神话故事并非赞美母子恋,只是取材了一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父女、兄妹、人兽等均在希腊神话中有体现)。俄狄浦斯和许多希腊神话故事一样表现的是命运的悲剧与人在悲剧命运前的渺小。因为阿波罗的杀父娶母的预言,俄狄浦斯被抛弃,但长大后与父亲岔路口碰到发生冲突,然后杀父,夺国,娶母,最终瞎眼惨死,二子也上演了争夺忒拜的惨剧。从古希腊的道德观看来,俄狄浦斯杀死敌人,霸占城邦与敌妻的行为并无不妥,希腊英雄都那么干,只是英雄也逃不过命运捉弄,所以阿加门侬变得愚蠢独裁,狄俄墨德斯能逃脱一死,赫克托尔英勇无敌却死在阿喀琉斯手中,阿喀琉斯也被暗箭杀死,赫拉克勒斯有12伟业也死在妻子的手中,就连神也会应命运的注定而被推翻。
所以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因为这个有关恋母的神话太有名而因此命名,而非想说这是永恒的爱情,最多暗示着这中情结的发生是命运的捉弄与注定的悲剧
CarieVinne

母子恋不是爱情,是亲情,感觉不太好。

相关推荐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您好!希望下面的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 缘自古希腊, 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2023-07-05 08:12:336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1.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2.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3.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4. “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 5. 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12:541

什么是 俄尔普斯情结?

俄尔普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种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相关介绍: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儿童在性器期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扩展资料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因此后人用俄狄浦斯这一故事来形容亲母反父这一心理现象。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他文化中的复杂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恋母情结
2023-07-05 08:13:044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取材于忒拜国王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传说。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不过是恋母仇父倾向的一个化身。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对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进行了批评,指出恋母情结缺少必要的科学依据。扩展资料: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他说,《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 “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笔,同为世界文学名著,分别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的无意识升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恋母情结
2023-07-05 08:13:181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作者为索福克勒斯,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弑父娶母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节)。《俄狄浦斯王》(《oedipustheking》)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2023-07-05 08:13:341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Oedipus或O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戏剧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丰富了其命运悲剧。
2023-07-05 08:13:401

“俄迪蒲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学上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倾向,亦称“恋母情结”。而“伊利克特拉情结”则指女孩恋父反母的倾向,这里仅介绍前者之来历。俄狄浦斯原是古希腊悲剧中一个主角 ... 话说古希腊提佛国王莱尤斯无视诸神的劝阻,娶了表妹为妻。神谕他将被这一结合所生的儿子弑杀夺位。莱尤斯为避祸端,把刚生下的婴儿交给一位牧人去杀死。牧人不忍,把孩子的脚踝刺穿,用皮条系住,交给在同一山上的另一牧人。这位牧人正好又是邻近国家科林斯国王的仆人。科林斯王没有子嗣,便收养了孩子,取名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脚”。这位王子长大了,却从来不曾想到科林斯王不是其生父。有一天,一个醉汉辱骂他不是科林斯王的亲生儿子。他迷惑不解地跑到德尔裴神坛询问身世,阿波罗神没有正面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却警告他千万不可返回祖国,否则他会杀父娶母。恐惧的青年离开了科林斯,以为这就可以躲开亲生父母。 在通往提佛的路上,一辆疾驰而来的马车与他相遇。坐在马车上的老人认为俄狄浦斯挡了他的去路,一边咒骂,一边用鞭子抽打他的脸。俄狄浦斯盛怒之下杀死了老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杀死的,正是自己的父亲提佛国王莱尤斯。国王死后,便由王后的兄长克瑞翁代理国王。 俄狄浦斯来到提佛国,遇上了人面狮身的女妖斯分克司。她雄踞在提佛城外一座悬崖上,向过往行人提出多种隐谜。如果过路人不能猜中谜底,便将他们撕得粉碎,然后吞食入肚。连克瑞翁心爱的儿子都被她吃掉。克瑞翁悲痛之余,晓谕全国:谁能除去妖怪,就可以成为国王并娶他的妹妹即寡居的王后为妻。适逢俄狄浦斯路过此地,他爬上悬崖,自称能揭开谜底。怪物决定以最难解答的谜语难倒这个青年。她说:“有一物焉,早晨四足,当午双足,黄昏三足。当其足最多时,其速度和力量最小。此何物也?”俄狄浦斯含笑答曰:“这是人呀!在生命之晨,人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常用两脚两手爬生;当生命旺盛期,用两脚走路;垂暮之年,拄杖而行,犹三足也。”这正确的回答使斯芬克司羞愧难言、无地自容,一头从悬崖上跌落而死。俄狄浦斯成为提佛国王,并娶王后——其实是她的生母为妻。 他和母亲的乱伦婚姻共生两男两女。起初国泰民安,不久,国内发生大瘟疫,天天有许多人死亡。德尔裴神坛的神祗指示,除非把杀害老国王的凶手驱逐出境,否则国无宁日。一位盲者说,凶手不是别人,正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相信,便传来两位老牧人。他幼年时被遗弃和收养的故事公开了。王后悬梁自尽,俄狄浦斯用王后的饰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为的是不再看到自己所造成的罪恶。他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小女伴随;最后在穷困中死亡。 这本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多少反映了原始社会杂乱婚姻和乱伦关系。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它移植到心理学上,如今已成了心理学名词。
2023-07-05 08:13:503

俄狄浦斯情结

彭丽 精神分析坚持分享第9天 总分享第110天 2021.3.25 俄狄浦斯的三大内涵: 第一,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这个可以自己百度。 第二,俄狄浦斯阶段。它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凸显了某些有规律的特征,其内在冲突模式与俄狄浦斯情结相似,所以把这个心理阶段命名为俄狄浦斯期。 第三,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从希腊神话王故事中引申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用以揭示一个人内心冲突的模型,其特点是在人际关系的竞争、超越中会产生内疚感、遭受抱复的恐惧。俄狄浦斯情结又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心理性别身份认同。俄狄浦斯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在心理上对自己性别身份的充分认同。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涵盖了我们内心情感关系里众多复杂的关系冲突,三角关系冲突外化为与父母的矛盾,体现在爱和恨、好和坏、欲望与诱惑、安全与迫害、攻击性与遭报复、胜利和内疚、亲密与分离等配对的矛盾关系。这些内心经验的矛盾配对关系,都可能投射在一个孩子与父亲和母亲的三角关系中。 竞争也是俄狄浦斯期的核心冲突。重点是竞争后带来的内疚感。
2023-07-05 08:13:571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在希腊文中是双脚肿胀的人的意思。忒拜王预知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就在他刚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让牧羊人将他俄狄浦斯与斯芬克司抛弃在山上。恰巧科任托斯的一个牧人将他救起,并成了国王的养子。俄狄浦斯长大后,从神谕中知道了自己可怕的命运,就逃离了科任托斯的“父母”。到忒拜时,因为解开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的谜语,并使女妖羞愤之下跳崖自杀而被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悲剧开始时,忒拜发生瘟疫,神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俄狄浦斯千方百计追查,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他曾在三叉路口误杀一个老人。这时,科任托斯的牧人赶到,又说出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大白,正后自尽,俄狄浦斯则将自己刺瞎双眼流放。悲剧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残酷的命运之间的冲突,是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当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行为视为人类依恋母亲仇视父亲的潜意识的反映,并将这种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与斯芬克司
2023-07-05 08:14:311

我想问一下俄浦狄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它是适宜于成人的性欲欲望,却是在孩提四岁时的小脑袋瓜和身体里真实的过去经历,且那个时候父母正是这对象目标。这些携带着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们,快乐却又完全天真无邪,性化他们的父母,把自己的幻想引领到这些欲望中的客体身上,模仿他们。然而这并不存在成人世界中的那些性行为与道德行为,也不存在羞耻心。更多关于俄浦狄斯情结是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159d8161582337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7-05 08:14:371

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想表达什么?详细一点。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2023-07-05 08:14:441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在他具体哪那部著作哪一页提出的啊??急!!!!!!!!!!

追问: 你读的是他的全集吗,我看到有人说是在《图腾与禁忌》里面,还有《精神分析引论》里,疯了=-=,能确定“最早提出”是在那部著作中吗? 回答: 我学《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的时候,老师举例子就是举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最早以我的水平无法确定,不好意思。我翻的就是《梦的解析》这本书,不是全集。在第四章,页数还是没看到。 追问: 哦,我读文学的,刚查了,弗洛伊德曾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而推迟了《梦的解析》的定稿出版,然而《梦的解析》是弗随后的第一部专著,按逻辑应该是在这里面,能帮忙查下具体哪一页吗,还有具体的表述,不胜感激啊!!追加悬赏=-= 回答: 在《梦的解析》第五章 梦的材料与来源——>>丁、典型的梦中的二、亲友之死的梦 中,不同出版社的页数不同。我们图书馆的是广西出版的。我上网把那一段弄下来了,你看看行不。 “我将提出的是有关俄狄浦斯王的逸闻,也就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俄卡斯达所生的儿子,由于神谕在他未出生即已预言他长大后会杀父,所以一生下来,即被抛弃于野外,但他却被邻国国王所收养,而成了该国王子,直到他后来因自己出身不明而去求神谕时,因为神谕告诉他,他命中注定杀父娶母而警告他远离家乡,他才决定离开这国度,但就在这离家的路上,他碰到了拉伊俄斯王,而由于一个突然的争吵,他将这身份未晓的父王打死了。他到了底比斯,在这儿他答出了挡路的斯芬克斯(希腊神话之人面狮身怪物)之谜,而被感激的国民拥戴为王,而同时娶了伊俄卡斯达为妻。在位期间中国泰民安,他并与他所不认识的生母生下了一男二女,直到最后底比斯发生了一场大瘟疫,而使得国民再度去求神谕,这时所得的回答是只要能将谋杀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逐出国度即可停止这场浩劫,但凶手在何处呢?这好久以前的罪犯又从何找起呢?而这部悲剧主要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乍尔山穷水尽,乍尔柳暗花明地(就像精神分析的工作一样)慢慢引出最后的残酷真相——俄狄浦斯王就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并且更糟的是他本身竟是死者与其妻所生的儿子。为这本身糊里糊涂所干出来的滔天大祸而震骇的俄狄浦斯终于步入最悲惨的结局——自己弄瞎了眼,而离开其家乡之国,完全符合了神谕的预言。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的悲剧,以天神意志的无远弗届与人力对厄运当前只不过有如蜉蝣撼柱的强烈对照构成其悲剧性。而观众由此所深受感动的庶几是这人力的渺小,神力的可怕吧!近代作家也就因而纷纷地以他们自己构思的故事来表达这类似的冲突,以达到同样的悲剧效果。然而观众们却似乎对这些作品中无法扭转命运而牺牲的可怜角色,并不投以类似程度的感动。就这方面而言,近代的悲剧是失败了。因此如果说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能使现代的观众或读者产生与当时希腊人同样的感动,那么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这希腊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特别在于这冲突的情节中所显示出的某种特质。在俄狄浦斯王里头,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也因此而使我们批评女祖先等近代的命运悲剧作品为缺乏真实感。的确,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里,是可以找到我们的心声的,他的命运之所以会感动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命运也是同样的可怜,因为在我们尚未出生以前,神谕也就已将最毒的咒语加于我们一生了。很可能地,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同时我们的梦也使我们相信这种说话的。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我们童年时期的愿望的达成。但我们较他更幸运的是,我们并未变成心理症,而能成功地将对母亲的性冲动逐次收回,并且渐渐忘掉对父亲的嫉妒心。我们就这样子,由儿童时期愿望达成的对象身上收回了这些原始愿望,而尽其所能地予以潜抑。一旦文学家由于人性的探究而发掘出俄狄浦斯的罪恶时,他使我们看到了内在的自我,而发觉尽管受到压抑,这些愿望仍旧存在于心底。且看这对照鲜明的道白:“……看吧!这就是俄狄浦斯,他解开了宇宙的大谜,而带来权势,他的财产为所有国民所称羡,但,看吧!他却沉沦于如此可怕的厄运里!”而这段戒训却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因为自从孩提时代,我们的傲气便一直自许为如何聪明、如何有办法,就像俄狄浦斯一般,我们却看不到人类所与生俱来的欲望,以及自然所加赐于我们的负担,而一旦这些现实应验时,我们又多半不愿正视这童年的景象。” 追问: 没有明说命名“俄狄浦斯情结”啊,要不算了。是广西出版社的哪一页?我标上去得了,“弗洛伊德在其著作《xxx》中提出:男孩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并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有这段文字吗??是,《图腾与禁忌》吗??? 追问: 哪一年版本,第几版,第几页, 回答: 好的,不好意思,帮不上忙。我自己也在写论文
2023-07-05 08:14:511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王》适合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解读,因为俄狄浦斯(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亲生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验证了这个理论。按照弗洛伊德的论著,他认为在性器阶段(3—6岁),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排外性的恋慕,而敌对同性父母。男性对应“恋母情结”,女性对应“恋父情结”。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涉及性这一敏感话题,在当时或今天,都是争议颇大的。他本人被批评为唯性论者,其俄狄浦斯理论被批评为伪科学。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理论似乎能解释一切,但又不可证伪,即无论怎么说都对,即使明明有与该理论相反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认为是支持它的证据。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灵长类动物强大的母婴依恋及该情感对动物生理心理的影响,印证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如果说俄狄浦斯情结对今日的精神分析理论仍具有很大意义,在于其研究重点多放在母婴由依恋到相对分离的转化过程中,婴儿心理的一系列变化。所以有人说精神分析学实际上已“沦为”育儿学。相关发展: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极端荒诞的理论已经过时,但它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却时有出现,比如影视作品《贤者之爱》。或者正如当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即潜意识)的情况下,躲过了道德对自身的审查。一部分文学影视剧的作者或观众也有赖于“虚构”躲过了某种绝对严格苛刻的审查。
2023-07-05 08:14:593

什么是正性俄狄浦斯情节?什么是负性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2023-07-05 08:15:201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

古代的希腊传奇里,有这么一个预言:俄狄浦斯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但是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把它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长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而得到底比斯女王(queenofJhebes)为妻。不久,又常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她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一一实现了。俄狄浦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这是俄狄浦斯王(Oedipustheking)故事的更改。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型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是很小心地避免认识这些感觉,因为这些人只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它们在那里不断向冲破它们的监牢。这个监牢即是我们对良心的畏惧。造成心理症的就是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俄狄浦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但影响以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渎神灵和其他许多方面。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她许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他的母亲。这种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恐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结如果逾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识中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类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通过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对健康的男女。"俄狄浦斯情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班人有几位院士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他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作为巧言的托辞,来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
2023-07-05 08:15:281

请问一下有谁知道什么叫做“伊蒂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情结原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2023-07-05 08:15:351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艺美学界有什么意义

俄狄浦斯是酒神,酒神情结就是一种感性的思维。这对于文艺创作以及美学欣赏来说是很重要的,文艺作品以及美学欣赏的目的在于传达思想表达感情,以此来感染观者和读者,因此感性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2023-07-05 08:15:421

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简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2023-07-05 08:15:491

弗洛伊德看待“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看待“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恋父情结”。()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2023-07-05 08:16:161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2023-07-05 08:16:221

简述在家庭教育中,俄狄浦斯情节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阿奢世王》原型在各个区域和时期被丰富的过程,这些丰富包含了不同社会对此投射的人性理解。在众多《阿奢世王》文本中,有必要再提及一个有价值文本。这是一种相当具有戏剧特点的文本,在瓶沙王被篡位前的故事基本类似其它文本故事,但在最后有所不同。当瓶沙王将要在监狱里饿死时,阿阁世王自己的儿子正好出生,当他抱起自己的儿子时突然感受到父亲瓶沙王曾经对自己的父爱,于是立即命令释放父亲,但父亲这时正好在监狱里死去。阿奢世王于是产生了悲痛和罪恶感,进而到佛陀处忏悔前非。笔者认为这一文本虽然戏剧化,但却真正深刻地反映家庭情感成熟方式的原型——同理心的成熟。它将父母一孩子的上下关系转变为父母一孩子水平关系,展现出一种人类同理心的成熟,代际的禁忌由这一同理的领悟而获得家族传递。阿奢世王产生了悲痛和罪恶感,来自于他能够真正同理于父亲瓶沙王的对于自己的父爱,这导致他罪恶感的产生,同时又悲痛于将要丧失。这是在对自身父母的丧失中重新体验到的新生之情,即一种同理心到达了可以成为父母的成熟的心理阶段,一个有罪恶感但不过度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类似心理过程在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即“为父母者方感知父母之心"。同理心的水平不但需要在孩子心理单方面的生起,同时更重要的是互动关系中,在每个人内心成熟起来。父亲—孩子的关系,母亲——孩子的关系,丈夫——妻子的关系,三种关系的互动同理模型中都是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同理心的意义作为这一《阿奢世王》文本的核心叙事。丈夫——妻子的关系互动,正如阿奢世王的母舰幸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频婆舍耀王抛,很想生一个王子。这其中存在丈夫对于妻子的不同理神入所导致的妻子的恐惧。而这一恐惧的压抑被投射到阿奢世王的前世——仙人身上,这又构成了母亲——孩子的互动的不神入(同理),因为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母亲的自恋,而非对于孩子的爱。而这一自恋终于会有后果,那就是怨恨。正如古印度摩偶陀语“阿奢世”所显示的意义:“未生怨”。而彼此对于对方的同理心导致关系的修复,虽然在故事中,这修复来得有些晚,但毕竟构成了一个重生的图景。关系的修复伴随着领悟自己之前对于客体对象所投射的“恶”—许多是来自自己的“恶”,而终于认识到被投射“恶”的客体对象其实是爱自己的,修复就到来,父母的自我牺牲带来内疚和罪恶感的领悟。阿奢世王终于能够领悟瓶沙王的父爱,宽恕了父母,但实际上是竞恕了他自己为怨恨而战斗的心,虽然这一同理有其内疚和罪恶感的代价,但显然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禁忌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元素。这一视角在本质上符合科胡特同理的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理论,也同时呼应克菜因的观点,“婴儿愈来愈感受到爱之客体在自我之外。我们这里可以再讨论,母系社会是否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回答是,男性社会的狭义俄狄浦斯表现的确不存在母系社会,不过广义俄狄浦斯情结——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三者所构成三角结构——是明确存在母系社会中。其中的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是明确的,另外相当父亲的执法者就是舅舅,“舅掌礼仪母掌财”中的“礼仪”就是某种道德禁忌,虽然母亲在母系家庭中占有巨大控制权。在另外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到,在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中,执法者就是“禁忌制度”的化身,能激起原欲之爱因被阻挡而转向仇恨的象征,由动物到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代价或许就是如此。在这些母系社会的家庭关系中,俄狄浦斯的关系表现可能是和我们的父系社会不同,这包括对于一些问题的感受面向的区别,例如父系社会感受到父亲的感受和母系社会感受到舅舅的感受虽然有类似,但也十分不同;又如,对于舅舅与母亲的关系更多是亲戚间的紧密情感,而不是对于父亲与自己竞争母亲的情感,或者有竞争,但这一竞争同比父亲的竞争强度相对会更弱。由于这一母系社会制度中,孩子与家庭几乎没有分化,所以分家情况很少。另外,如一般人误解俄狄浦斯情结,马林诺夫斯基也产生了同样的误解,即把俄狄浦斯情结等同于恋母情结。实际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除了是喜欢自己异性父母一方而对抗与自己同性的父母一方外,还包括对于与自己同性父母一方的亲密,而和异性父母一方的对抗。因此从广义的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来观察人际关系,会发现这一关系模型的确具有普遍性。
2023-07-05 08:16:301

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

100天读书打卡第38天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 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 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她,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展现出俄狄浦斯情结。 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 要顺利的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 于是他会安心的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2023-07-05 08:16:361

俄狄浦斯情结:杀父娶母从何而来?

希腊悲剧与希腊哲学就像在一根枝头上开出的两朵花,彼此同根同源,却又相去甚远,一个展现了形象思维的美丽,另一个则散发出理性思维的芬芳。但是,这两朵花并非彼此独立,相反,希腊悲剧化作春泥更护花,对希腊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妨以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切入点,探寻希腊悲剧对希腊哲学的影响。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是成就最高的希腊悲剧作家之一。他的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因而被称为“命运悲剧”。与他同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则是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此,从时间上看,希腊悲剧与哲学基本上都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鼎盛,两者之间必然相互影响和渗透。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俄狄浦斯王”的希腊悲剧冲突——人和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但是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悲剧的三大特点:(一)命运悲剧。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原因不是他的个人品德缺陷,也不是外部邪恶力量的陷害,而是他的自由意志与某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一度想用自己的力量阻止杀父娶母的神示的实现,但是他一步一步的成为自己的掘墓人,亲手酿成了自己的命运悲剧。在真相大白之后,“俄狄浦斯只觉得天崩地裂,五脏俱焚,悲痛欲绝。面对苍天,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他痛苦、绝望的大声哭喊:‘天哪!这是多么可怕的神示啊!我成了不当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我瞎了眼了!"”这不可抗拒的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就是所谓的“命运”。(二)对自己的否定。俄狄浦斯王一步一步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最终悲痛的哭喊自己真是瞎了眼了,不仅包含了对命运的愤懑,同时更表达了对自己的怨恨。古希腊悲剧的这种自我否定精神不仅体现在英雄的故事中,同时也被包涵在神的传说中:尽管克洛诺斯是神和人的王者,仍然摆脱不了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和取代的神示。可见,无论是对人还是神,命运都是不可抗拒的。人和神都要面临对自己否定的处境。(三)淡化了绝对意义的善恶对立,展现了相对的正义与正义的冲突。与近代悲剧不同,希腊悲剧没有绝对的善恶对立,没有可憎的克劳狄斯,也没有暴烈的李尔王,只有主人公同命运的冲突与对抗。在剧中激烈冲突的不是善与恶的自由意志的对抗,而是主人公的自由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命运——的冲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希腊悲剧超越了近代悲剧,它不是简单的善恶对抗,而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决定性的规律和宿命的冲突,把悲剧看作某种超出人的理解能力的偶然和意外,同时这种偶然与意外又是命运的必然。希腊悲剧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发生在平凡的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抗拒的悲剧。但是,剧作家只能用神秘的命运来直观的反应必然性,尚未揭示这种必然性的实质。《俄狄浦斯王》代表了典型的希腊悲剧,希腊悲剧中的这种命运始终是神秘莫测的,就像蒙着面纱的女郎,这是因为命运作为一种本质和规律,超出了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悲剧的理解能力,因此,只能以模糊的捉摸不透的命运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希腊哲学则用理性的手揭开了女郎的面纱,用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来代替讳莫如深的命运。希腊哲学始终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和规律,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言说——逻各斯——既是哲学思考的结果,又是哲学思辨的方法。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便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而最伟大的三位希腊哲学家又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看法:苏格拉底提出实体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实体;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主张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分有,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四因说,以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和动力因来解释世界的变化。包括这四位哲学家在内的希腊哲学家们无一例外的用人的理性之光来探求世界的本质。 因此,从内容上看,希腊悲剧对希腊哲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希腊悲剧为希腊哲学提出了有关世界本质的命题,也即不可抗拒的命运是什么?(二)希腊悲剧为希腊哲学的探索提供方向:哲学必须探求普遍的必然性——命运,而不是人的自由意志。(三)希腊悲剧为希腊哲学的研究供给动力:希腊悲剧中的自我否定的精神正是希腊哲学展开的方式,即通过对已有的结论进行否定,来推动哲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这样定义悲剧:“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到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观赏悲剧,人能够产生恐惧和怜悯等高尚的情感,赞扬了希腊悲剧陶冶情操的作用,却忽视了希腊悲剧在更深层次上对希腊哲学的影响。实际上,希腊悲剧与希腊哲学就像一场对话,希腊悲剧以形象的剧目提出了有关命运的问题,而希腊哲学则以理性的逻各斯给出了对命运的抽象化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之间,展现了希腊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2023-07-05 08:16:431

费洛伊德认为的俄狄浦斯情结指的年龄段是多少

五岁前后的年龄段
2023-07-05 08:16:531

俄狄浦斯王第二三四场 剧本分析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影射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俄狄浦斯王》第二三四场中,俄狄浦斯正视现实,刚毅勇敢,体贴民众,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也是一个理想的民主派领袖的形象。这样的英雄和领袖,下场竟如此悲惨,贴切地表现了英雄意志逃不脱命运桎梏的痛苦惶惑。这里,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还表达了个人反抗命运的思想。在俄狄浦斯王身上,寄托着剧作家对民主派领袖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 《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点,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渎神圣和其他许多方面上。俄狄浦斯情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2023-07-05 08:17:021

如何解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俄狄浦斯,然后才能解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俄狄浦斯(Oedipus或 Odipus,有时拼为 Oidipous),外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戏剧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丰富了其命运悲剧。故事背景拉伊俄斯是忒拜国王拉布达科斯的儿子,由于幼年失去父亲,监护人被政敌杀害,所以被夺走了作为忒拜国王的一切权力。他后来投奔了珀罗普斯,为他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做家庭教师。可是拉伊俄斯爱恋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将其诱拐并导致其死亡。思想意义表现人的意志与命运的矛盾,表现主人公勇敢,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突出表现了偶然和必然的复杂关系,命运的"无常"、"无奈"。阐述的是西方神话中命运主宰一切的观点。其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更是象征着人类的第一次认识自我和自我探索,开始了人的哲学时代。同时也是古希腊新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表现,表达了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痛苦回忆。总结我觉得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同样也有"恋父情结"。
2023-07-05 08:17:081

俄狄浦斯期的三个阶段

对同性父母感兴趣,模仿异性父母;转向异性父母,攻击同性父母;回归与同性父母的认同。心理学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但是,并不是狭义理解中的“恋母”或“恋父”,而是母婴由依恋到相对分离的转化过程中,婴孩心理的一系列变化。 俄狄浦斯期的三个阶段: 1、对同性父母感兴趣,模仿异性父母。 2、转向异性父母,攻击同性父母。 3、回归与同性父母的认同。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将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 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心理学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但是,俄狄浦斯期,并不是狭义理解中的“恋母”或“恋父”,而是母婴由依恋到相对分离的转化过程中,婴孩心理的一系列变化。
2023-07-05 08:17:451

俄底普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曾借用希腊悲剧的故事,提出“俄狄浦斯情结”与“爱列屈拉情结”,分别指男孩和女孩在心性发展过程中对异性父母的迷恋,也就是乱伦的欲望。但他也指出,这种欲望因不被社会所容许,所以后来都受到了潜抑,如果一个人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这种欲望,可能就会像希腊悲剧里的俄狄浦斯和爱列屈拉,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85635.htm
2023-07-05 08:18:091

俄狄浦斯情结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

俄狄浦斯情结出现在4-6岁。如果我们将6岁前的孩子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俄狄浦斯情结便最为突出的一个。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克莱茵认为俄狄浦斯冲突的萌芽期都处在这段时间内。其中4-6岁便是俄狄浦斯冲突得到最高峰,弗洛伊德也认为我们在非常子身上就能看到超我的存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同样也会分辨周围的男孩和女孩。而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便是爸爸和妈妈,到了4-6岁的时候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依恋感于对自我的感受。其他的阶段俄狄浦斯情节的第二个阶段便是青春期了,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超我意识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会更关注除自己父母以外的长者。比如自己的哥哥姐姐、父母的朋友、自己的老师甚至一些网络明星。在这个时期中孩子的超我意识会让他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更加依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小萝莉都喜欢大叔,许多正太都喜欢老阿姨的这个说法。实际上在第二恋母期中,孩子就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转嫁到其他长者的身上。等孩子到了成年期以后思想就会出现转变,他们开始喜欢自己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小一些的年轻人。
2023-07-05 08:18:161

古希腊三大情结是什么?

古希腊三大情结是俄狄浦斯情结,奥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弗洛伊德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创作于公元5世纪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奥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亦译奥迪帕斯情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古希腊的风俗古希腊人认为爱情只发生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只有性、婚姻跟生殖,早期地中海文明开始便存在着鲜明的男性美崇拜文化,古希腊人认为男性的身体是极其美的,由此产生了大量表现男性身体的艺术作品。男性恋人之间分为爱者和被爱者。作为被爱者的男子,在成年之后会与女性结婚生子,但他们仍然会停留在与男性的爱情里,因为古希腊的男人认为女性只是生殖的工具,不值得对她们倾注感情,此时他们已经由被爱者变成了爱者,前去追求和教育那些俊美的少年。在崇尚男性阳刚美的古希腊社会,两名成年男子之间的爱是不被尊重的,它意味着有一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主动、柔弱的成年男子会被外界所耻笑。
2023-07-05 08:18:331

俄狄浦斯王简介

俄狄浦斯王(429-420 BCE),也被称为俄狄浦斯雷克斯或俄狄浦斯僭(“僭”意味着王位不是通过继承获得的)是由5世纪BCE诗人写的最有名的生存游戏和剧作家索福克勒斯. 该剧是科洛诺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三部曲的一部分。 情节 - 大多数观众已经知道的古老神话 - 很简单:一个预言声称他会杀死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部队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名字的意思是他的脚踝在孩提时代被刺穿后“肿胀的脚”)离开他在科林斯的家,不知不觉地前往底比斯(他的实际出生地)。在途中,他杀死了一个人,即底比斯国王和他真正的父亲,从而实现了预言的第一部分。抵达底比斯后,他通过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这座陷入困境的城市,然后与寡居的王后(他的母亲)结婚,成为新国王。后来,当一场瘟疫这座城市已经降临,俄狄浦斯被告知要摆脱瘟疫,他必须找到杀害国王的凶手。不知不觉中,他不知道他是罪魁祸首,他承诺解决谋杀案。当他终于知道真相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应验了预言;他使自己失明并流放。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 496 年 - 约公元前 406 年)出生于雅典市中心外科洛纳斯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除了作为作家之外,他还非常活跃于雅典的公共生活,在公元前 443-42 年担任司库,在公元前 441-40 年担任将军。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特别法官小组的成员,在公元前 412 年至公元前 11 年在锡拉丘兹遭受灾难性失败后,他被任命为组织财政和国内复兴的可疑任务。他有两个儿子;Iophon 由他的妻子 Nicosrate 和 Ariston(也称为 Sophocles)由他的情妇 Theoris 编写。两个儿子最终都成为了剧作家。他的密友包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政治家伯里克利。. 尽管活跃于雅典政界,但他的戏剧很少提及时事或问题——这使得他的戏剧难以确定日期。古典主义者伊迪丝·汉密尔顿 (Edith Hamilton) 写道,他是一个冷漠、超然的生活观察者。在她的《希腊之路》一书中,她说他的戏剧之美就在于它们简单、清晰、合理的结构。他是我们所知的希腊人的化身。她写道:“……对希腊精神和希腊艺术的所有定义首先是对他的精神和艺术的定义。他将自己作为典型的希腊人强加于世界,而他的卓越品质则归功于其他所有人”(198-199)。她补充说,他在政治上是保守的,相信既定的秩序,甚至是神学。作家大卫·格雷在他的《俄狄浦斯王》的翻译中说,他的戏剧控制严密的情节,复杂的对话、人物对比、口头和音乐元素的交织,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主要人物 奇怪的是,虽然这是他当时和现在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但它并没有获得一等奖。 希腊悲剧演员在各种节日和比赛仪式上的户外剧院中演出。这些悲剧的目的不仅是娱乐,而且是教育希腊公民,探索一个问题。除了一群歌手来解释这个动作外,还有戴着面具的演员,通常是三个。索福克勒斯的同时代包括埃斯库罗斯,作者结合普罗米修斯,和欧里庇德斯,作者美狄亚。在狄奥尼修斯节上,索福克勒斯赢得了 18 场比赛,埃斯库罗斯赢得了 13 场比赛,欧里庇得斯只赢得了 5 场比赛。他的戏剧很少有准确的日期。俄狄浦斯王可能写于公元前 420 年代中期。这个估计是基于他提到俄狄浦斯在位期间困扰这座城市的瘟疫。奇怪的是,虽然这是他当时和现在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但它并没有获得一等奖。 剧中人物不多: 俄狄浦斯王 克里昂,他的哥哥,在-法律 Teiresias,一位老盲先知 约卡斯塔,俄狄浦斯的妻子和母亲 两个使者 一个牧民 牧师 当然,还有合唱团。 情节概要 该剧以底比斯市处于混乱状态开始,被瘟疫困扰。一位牧师对俄狄浦斯说: 地球上硕果累累的植物枯萎了,田野里的牛也枯萎了,我们的女人也没有生育孩子……(Grene,74 岁) 他提醒国王,他已经从向狮身人面像进贡的情况下解放了这座城市,现在这座城市恳求他找到某种方法来拯救这座城市并“整顿”。俄狄浦斯回答说,他理解人民的困境,并派遣他的弟弟在法律克里昂到寺庙的阿波罗(通常在剧中饰演国王太阳神简称)来寻找答案。回到城市后,克瑞翁要求私下与国王交谈,但俄狄浦斯回答说:“告诉所有人,我所承受的悲伤,我为这些人承受的比为我自己的生命承受的更多”(77)。为了摆脱瘟疫的城市,他们必须找到杀害拉伊乌斯国王的凶手。对前国王的死知之甚少, 俄狄浦斯倾听谋杀的细节,据称是强盗犯下的罪行。他发誓要找到凶手: 不管他是谁杀了国王,他可能会很乐意用他凶残的手把我打发走:所以帮助死去的国王我也是在帮助自己。(79) 俄狄浦斯对观众说话,恳求如果有人知道凶手挺身而出,承诺他没有恐惧的惩罚,只有流放。然而,他调用了一个诅咒: ......无论他是一个人,所有人都不知道,还是众多人中的一员——愿他在痛苦中度过一生,走向悲惨的厄运。(82) 他听说当地有一位盲人先知 Teiresias,他经常看到阿波罗看到的东西,可能会帮助他解决谋杀案。然而,先知到了以后,他就不敢说话,怕说真话有生命危险。俄狄浦斯恳求道:“你知道一些事情,但拒绝说话。你会背叛我们,摧毁这座城市吗?” (86) 为了试图强迫他说话,俄狄浦斯指责他参与了阴谋。(wwW.Lishixinzhi.Com)不情愿地,老先知心软了,告诉俄狄浦斯他自己就是凶手。俄狄浦斯很生气,威胁特瑞西亚斯。老人回答说,俄狄浦斯“用很快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施加的侮辱来嘲弄他”(89)。国王质疑这种指控是来自他还是来自克瑞翁。老先知回答说,克瑞翁不应该受到责备。老先知接着问俄狄浦斯是否知道他的父母是谁, 俄狄浦斯和克瑞翁见面交谈。俄狄浦斯立即威胁他的姐夫,称他为叛徒并密谋反对他。在辩护中,克里昂询问他是否会被放逐。当乔卡斯塔到达时,国王告诉她她的兄弟正在密谋反对他,但她为自己辩护:“……是什么激起了你的愤怒?” (104) 他告诉她,克瑞翁指控他杀害了她的丈夫国王。她回答说他不应该关心这件事,并告诉他神谕的预言和她丈夫的死: ......他应该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是命运的受害者......(b)但是现在看,他,国王在三条道路交汇的地方被外国高速公路强盗杀死。(105) 俄狄浦斯好奇地问起这起谋杀案:这是多久以前的事?他长什么样?请问他今年多大?她告诉他唯一的幸存者,一个被送走的老仆人。俄狄浦斯要求与老人交谈,如果他们的故事相同,他将没有任何内疚。 然后俄狄浦斯讲述了他自己离开科林斯的故事。在他的父母,国王和王后举办的宴会上,他被称为 *** 。尽管他的父母否认了这一指控,但他很快就了解到,一个预言注定了他要谋杀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撒谎。为了避免实现预言,他逃离了城市,却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了一辆马车。随后发生争执,他最终杀死了马车的乘员和司机。“我把他们都杀了。” 他问乔卡斯塔,“我不是生来就是邪恶的吗?我不是完全不洁净了吗?” (110) 一位信使来告诉俄狄浦斯他的父亲科林斯国王已经死了。俄狄浦斯意识到古老的预言是错误的。 他们预言我应该杀了我的父亲。但他已经死了,藏在地底深处,我站在这里,从来没有在他身边放过手或枪……(116) 然而,他却是一头雾水,并没有完全释然,仍然害怕预言可能被证明是真的。信使补充说,波利比乌斯国王并不是俄狄浦斯的亲生父亲,因为他从一个牧羊人那里收到了一个婴儿——俄狄浦斯,并把它送给了国王。俄狄浦斯意识到这个牧羊人就是被乔卡斯塔送走的那个人。为了安抚国王的痛苦,约卡斯塔告诉俄狄浦斯,她希望众神能阻止他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 老牧人前来与俄狄浦斯交谈。国王向他施压后,他不情愿地讲述了他如何怜悯来自莱厄斯家的婴儿并将其交给使者的故事。听了牧人的告白,俄狄浦斯心不在焉,乞求一把利剑杀了他的妻子,他的母亲。对着合唱团说话,第二位信使到达并告诉观众乔卡斯塔已经死了;她自杀了。当俄狄浦斯进入她的房间时,他发现她的脖子上挂着一条扭曲的绳索。他从她长袍上扯下胸针,反复刺伤自己的眼睛。失明的他恳求向底比斯的人展示他父亲的凶手。他哀叹道:“我为什么要看到谁的异象让我没有看到任何甜蜜的东西?”(134)他宣称自己是不虔诚的,是不洁的孩子。“如果有比生病更糟的病,那就是俄狄浦斯的命运”(135)。克里昂来到他身边,但没有笑,只是问他能做什么。俄狄浦斯要求给约卡斯塔一个适当的葬礼,并且为了他自己,被驱逐并“远离城市”生活。 遗产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王不仅在整个古代上演,而且直到今天仍在演出,许多学校都要求阅读。它作为塞内卡、德莱顿和伏尔泰等著名作家的戏剧模型而幸存下来。精神分析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甚至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可能会渴望得到异性父母的发展阶段。David Grene 写道,俄狄浦斯是“每个人在无知和人类恐怖的世界中寻求个人身份和自我知识的隐喻”(11)。
2023-07-05 08:18:481

什么是“俄狄浦斯式的想法”?

就是恋母思想倾向在神话中俄狄浦斯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经过佛洛伊德的总结,将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2023-07-05 08:18:551

俄狄浦斯效应≠俄狄浦斯情节

谈到“俄狄浦斯效应”,人们总会把其与“俄狄浦斯情结”相挂钩。 虽然两者都与俄狄浦斯的悲剧有关,但其实际表示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信大家对“俄狄浦斯情结”都比较熟悉。 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是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直到有了性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 那么什么是“俄狄浦斯效应”呢?首先了解一下俄狄浦斯的故事。 据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而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同样得到了自己将来要杀父娶母的神谕。为了避免应验这个可怕的神谕,他离家出走,流浪到他的出生之地忒拜王国。在一个十字路口,竟不意杀死了与自己邂逅相遇的亲身父亲拉伊俄斯,随后又在忒拜城门外的悬崖下除掉了大量吃人的人面狮身美女怪兽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国王并且娶了自己的亲身母亲伊俄卡斯忒为妻,从而应验了自己一直在努力避免应验的那个可怕神谕。 然而这个故事的吊诡之处在于: 1.假若当初拉伊俄斯不相信神谕,那么,俄狄浦斯就会在他和妻子的抚养下长大,就绝不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弑父娶母”的罪行。 2. 假若长大后的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谕,那么,他就不会离开养父母,也就不可能回到忒拜,犯下“弑父娶母”的罪行。 然而正是因为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都相信了这个预言,才让这个预言一步一步成了真。这就是“俄狄浦斯效应”。 “俄狄浦斯效应”指的是这种“预测本身可以影响被预测事件”的现象,最早出自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36年一次题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演讲,1944、1945年间部分的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 正式成书出版是1957年。 社会进程渗透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的心理预期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 我们能在多个领域看到“俄狄浦斯效应”的表现。 经济领域的表现从最直观的关系看,社会经济变化的推动者就是心理预期,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如果股民们都预期三天以后股市会下跌,那么第三天大家就会纷纷抛售股票,从而导致股市真正的下跌。 社会政治领域的表现在我国历史上,两千多年以来,每一次皇朝的更迭,几乎都伴随着“慧星袭月”、“牝鸡司晨”、“青龙绕梁”之类的各种异象,这些异象引起了种种传言。东汉黄巾起义时,巨鹿人张角的太平道教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暗示汉皇朝的崩溃已成定局。清末“长毛乱”前夕,洪秀全和冯云山他们也宣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太平天国”即将降临中华大地。 这些传言能够起作用之处,恐怕不在传言本身,而在于能够使传言得以起作用的社会现实。 这就是“俄狄浦斯效应”起作用的真正原因。
2023-07-05 08:19:021

俄甫狄斯情节具体是什么?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伊底帕斯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儿子恋母仇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伊底帕斯(或作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伊底帕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扩展资料:俄狄浦斯情结形成原因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异性父母身上得到性欲的满足,而怨恨同性父母。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有时候,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俄狄普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常可以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狄浦斯情结
2023-07-05 08:19:091

父母与孩子的三角关系“俄狄浦斯情结”

孩子对家长爱的霸占,在成为一种甜蜜负担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孩子心中,异性父母的地位“超越了”同性父母呢? 3岁前是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期,4岁左右进入 情感 敏感期,3-6岁是孩子“吃醋”的高发期,这些时期,孩子对异性父母表现出的 情感 依赖,会大于同性父母。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在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王子受到神谕诅咒,命中注定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为妻。虽然他一生极力避免,但命运还是让他犯下“弑父娶母”的大罪。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在女孩身上也存在着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儿子更偏爱妈妈,女儿更偏爱爸爸。 这种恋父或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的 社会 现象,也是人的本能愿望,以性本能为核心,不可避免。 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双亲的刺激加强这种倾向(比如母亲可能会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 因此,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下,幼儿从3岁左右甚至更早开始,会对异性父母产生一种带有性幻想和性冲动的亲密依恋感: 男孩认为妈妈就是属于自己的,爸爸是和自己争抢母亲的“敌人”;同理,女孩也会认为妈妈干扰了自己在爸爸心中的地位,把妈妈看作“对手”。 你一定有听到过很多孩子从小就说:长大了我要娶妈妈/爸爸,我最爱妈妈/爸爸! 这些话听起来是童言无忌,但这是孩子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 虽然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由人的性别引发的,但是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尽量去平衡这种关系,让另一半也多多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爸爸也是爱儿子的,妈妈也是爱女儿的,不会因为性别而改变,爱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
2023-07-05 08:19:351

俄狄浦斯情结之于成长和教育

《俄狄浦斯王》是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的父王受到诅咒,他的儿子将弑父娶母。父王就把他遗弃了,意在处死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俄狄浦斯被牧羊人救了,并送给了另一个国王。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得知自己将弑父娶母,为了避免这件事的发生就逃离了,他不知道诅咒针对的是他的亲生父亲,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亲生父亲。途中失手杀死在道路中起冲突的亲生父亲。父亲被杀后母亲接手管理国家,但是怪兽斯芬克斯荼毒生灵,俄狄浦斯智慧的除去了斯芬克斯,按照王后的承诺,俄狄浦斯成了该国的国王,并娶皇后为妻…… 作为一个悲剧,这是在警示人们不能违反乱伦禁忌。这是其文学价值,或者说社会价值。 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借助这个故事阐释了人成长的一个阶段;俄狄浦斯期,大致是4-6岁期间,主要的特征是男孩恋母仇父,女孩恋父仇母,分别被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小孩子长到这个年龄,开始从性别的角度关注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男孩开始关注母亲,女孩开始关注父亲,这是一种生命的自我补充,也就是通过关注异性而寻求自我的完满。父亲和母亲距离孩子最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追逐和探究的对象。 这是一种成长游戏,或者是一种成长的预演,是为成人做准备,毫无道德问题。弗洛伊德只是借用这个故事表达这个生长期的特点,恋父或者恋母(这种恋倾向于依恋而不是爱恋),而忽视了故事本身的各种细节。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完全是一种积极的成长状态,与文学上的主题(乱伦等)不是一回事。 文学的目的在道德,心理学的价值在成长。 抛开文学性,可以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弗洛伊德的这项研究对教育有哪些启示? 首先是父爱和母爱不能缺席。小孩子3岁前似乎不需要父亲,只要有母亲的细心呵护就可以了。但是3岁之后,小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需要,即需要补充与自己不一样的特质。一般而言,男性偏于理性,于是追求女性的感性;女性反之。爸爸不能习惯性的继续忽视孩子,妈妈则不能因为孩子上幼儿园了可以让爸爸多带自己开始忙工作而忽视孩子。孩子这几年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候,足够的关爱会滋养一生,否则忽视、歧视等爱的缺乏可能导致孩子受伤,往往需要一生来疗愈。 其次要重视孩子的性别意识,不能以父母的好恶而逆孩子性别教养孩子(把男孩当女孩养或者反之)。树立性别意识不仅仅是接纳自己的性别,也是接纳自我,更重要的是立足于自己的性别而认识到异性特质,这些特质是对自己的补充,从而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不是男孩越刚性越好,女孩也不是只追求温柔。 第三,关注孩子的成长要趁早,不要把孩子小当小猫小狗养而忽视其精神成长。单从性别意识的萌生与发展而言,3、4岁的小孩就开始了,而且相当激烈。除去性别认同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还进入了人的第一青春期,因为脱离了襁褓,自己能独自行走,随着个体能力的增强,会出现一些反叛行为,父母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不听话,这是独立意识的萌发。就是在学龄前,人的基本人格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换个角度说这就形成了一生的人格特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不是宿命,而基本是事实,背后有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习惯于早期形成的习惯,很难突破自我,这也让这句话进一步坐实。意识到这些,关注小孩子的人格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3-07-05 08:19:421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20:021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20:091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20:191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20:271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20:331

俄狄浦斯情结的来历是怎样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做为巧言的托辞,而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很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的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这些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畏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份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意症结如果愈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是种情绪不健康的讯号。对本身的这种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经由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当健康的男女。
2023-07-05 08:20:401

什么是俄底浦斯情结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恋母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 *** 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 *** 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 *** 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2023-07-05 08:20:471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2023-07-05 08:20:569

什么是俄底浦斯情结

恋母情节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2023-07-05 08:21:122

俄狄普斯情节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学上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倾向,亦称“恋母情结”。话说古希腊提佛国王莱尤斯无视诸神的劝阻,娶了表妹为妻。神谕他将被这一结合所生的儿子弑杀夺位。莱尤斯为避祸端,把刚生下的婴儿交给一位牧人去杀死。牧人不忍,把孩子的脚踝刺穿,用皮条系住,交给在同一山上的另一牧人。这位牧人正好又是邻近国家科林斯国王的仆人。科林斯王没有子嗣,便收养了孩子,取名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脚”。这位王子长大了,却从来不曾想到科林斯王不是其生父。有一天,一个醉汉辱骂他不是科林斯王的亲生儿子。他迷惑不解地跑到德尔裴神坛询问身世,阿波罗神没有正面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却警告他千万不可返回祖国,否则他会杀父娶母。恐惧的青年离开了科林斯,以为这就可以躲开亲生父母。 在通往提佛的路上,一辆疾驰而来的马车与他相遇。坐在马车上的老人认为俄狄浦斯挡了他的去路,一边咒骂,一边用鞭子抽打他的脸。俄狄浦斯盛怒之下杀死了老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杀死的,正是自己的父亲提佛国王莱尤斯。国王死后,便由王后的兄长克瑞翁代理国王。 俄狄浦斯来到提佛国,遇上了人面狮身的女妖斯分克司。她雄踞在提佛城外一座悬崖上,向过往行人提出多种隐谜。如果过路人不能猜中谜底,便将他们撕得粉碎,然后吞食入肚。连克瑞翁心爱的儿子都被她吃掉。克瑞翁悲痛之余,晓谕全国:谁能除去妖怪,就可以成为国王并娶他的妹妹即寡居的王后为妻。适逢俄狄浦斯路过此地,他爬上悬崖,自称能揭开谜底。怪物决定以最难解答的谜语难倒这个青年。她说:“有一物焉,早晨四足,当午双足,黄昏三足。当其足最多时,其速度和力量最小。此何物也?”俄狄浦斯含笑答曰:“这是人呀!在生命之晨,人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常用两脚两手爬生;当生命旺盛期,用两脚走路;垂暮之年,拄杖而行,犹三足也。”这正确的回答使斯芬克司羞愧难言、无地自容,一头从悬崖上跌落而死。俄狄浦斯成为提佛国王,并娶王后——其实是她的生母为妻。 他和母亲的乱伦婚姻共生两男两女。起初国泰民安,不久,国内发生大瘟疫,天天有许多人死亡。德尔裴神坛的神祗指示,除非把杀害老国王的凶手驱逐出境,否则国无宁日。一位盲者说,凶手不是别人,正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相信,便传来两位老牧人。他幼年时被遗弃和收养的故事公开了。王后悬梁自尽,俄狄浦斯用王后的饰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为的是不再看到自己所造成的罪恶。他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小女伴随;最后在穷困中死亡。 这本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多少反映了原始社会杂乱婚姻和乱伦关系。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它移植到心理学上,如今已成了心理学名词。
2023-07-05 08:21:201

俄狄浦斯情结指什么情结?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作者为索福克勒斯,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弑父娶母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节)。《俄狄浦斯王》(《oedipustheking》)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2023-07-05 08:21:371

“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

“俄狄浦斯”在希腊文中是双脚肿胀的人的意思。忒拜王预知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就在他刚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让牧羊人将他抛弃在山上。恰巧科任托斯的一个牧人将他救起,并成了国王的养子。俄狄浦斯长大后,从神谕中知道了自己可怕的命运,就逃离了科任托斯的“父母”。到忒拜时,因为解开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的谜语,并使女妖羞愤之下跳崖自杀而被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悲剧开始时,忒拜发生瘟疫,神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俄狄浦斯千方百计追查,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他曾在三叉路口误杀一个老人。这时,科任托斯的牧人赶到,又说出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大白,正后自尽,俄狄浦斯则将自己刺瞎双眼流放。悲剧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残酷的命运之间的冲突,是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当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行为视为人类依恋母亲仇视父亲的潜意识的反映,并将这种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与斯芬克司
2023-07-05 08:21:451

“俄狄浦斯情结”是怎样由来的?

悲剧开始时,忒拜发生瘟疫,神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俄狄浦斯千方百计追查,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他曾在三叉路口误杀一个老人。这时,科任托斯的牧人赶到,又说出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大白,正后自尽,俄狄浦斯则将自己刺瞎双眼流放。悲剧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残酷的命运之间的冲突,是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当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行为视为人类依恋母亲仇视父亲的潜意识的反映,并将这种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与斯芬克司
2023-07-05 08:21:521

什么是俄狄普斯情结,它的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学上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倾向,亦称“恋母情结”。而“伊利克特拉情结”则指女孩恋父反母的倾向,这里仅介绍前者之来历。俄狄浦斯原是古希腊悲剧中一个主角 ... 话说古希腊提佛国王莱尤斯无视诸神的劝阻,娶了表妹为妻。神谕他将被这一结合所生的儿子弑杀夺位。莱尤斯为避祸端,把刚生下的婴儿交给一位牧人去杀死。牧人不忍,把孩子的脚踝刺穿,用皮条系住,交给在同一山上的另一牧人。这位牧人正好又是邻近国家科林斯国王的仆人。科林斯王没有子嗣,便收养了孩子,取名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脚”。这位王子长大了,却从来不曾想到科林斯王不是其生父。有一天,一个醉汉辱骂他不是科林斯王的亲生儿子。他迷惑不解地跑到德尔裴神坛询问身世,阿波罗神没有正面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却警告他千万不可返回祖国,否则他会杀父娶母。恐惧的青年离开了科林斯,以为这就可以躲开亲生父母。 在通往提佛的路上,一辆疾驰而来的马车与他相遇。坐在马车上的老人认为俄狄浦斯挡了他的去路,一边咒骂,一边用鞭子抽打他的脸。俄狄浦斯盛怒之下杀死了老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杀死的,正是自己的父亲提佛国王莱尤斯。国王死后,便由王后的兄长克瑞翁代理国王。 俄狄浦斯来到提佛国,遇上了人面狮身的女妖斯分克司。她雄踞在提佛城外一座悬崖上,向过往行人提出多种隐谜。如果过路人不能猜中谜底,便将他们撕得粉碎,然后吞食入肚。连克瑞翁心爱的儿子都被她吃掉。克瑞翁悲痛之余,晓谕全国:谁能除去妖怪,就可以成为国王并娶他的妹妹即寡居的王后为妻。适逢俄狄浦斯路过此地,他爬上悬崖,自称能揭开谜底。怪物决定以最难解答的谜语难倒这个青年。她说:“有一物焉,早晨四足,当午双足,黄昏三足。当其足最多时,其速度和力量最小。此何物也?”俄狄浦斯含笑答曰:“这是人呀!在生命之晨,人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常用两脚两手爬生;当生命旺盛期,用两脚走路;垂暮之年,拄杖而行,犹三足也。”这正确的回答使斯芬克司羞愧难言、无地自容,一头从悬崖上跌落而死。俄狄浦斯成为提佛国王,并娶王后——其实是她的生母为妻。 他和母亲的乱伦婚姻共生两男两女。起初国泰民安,不久,国内发生大瘟疫,天天有许多人死亡。德尔裴神坛的神祗指示,除非把杀害老国王的凶手驱逐出境,否则国无宁日。一位盲者说,凶手不是别人,正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不相信,便传来两位老牧人。他幼年时被遗弃和收养的故事公开了。王后悬梁自尽,俄狄浦斯用王后的饰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为的是不再看到自己所造成的罪恶。他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小女伴随;最后在穷困中死亡。 这本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多少反映了原始社会杂乱婚姻和乱伦关系。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它移植到心理学上,如今已成了心理学名词。
2023-07-05 08: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