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收集中外名著!一定要是名著!

2023-07-05 13:07:27
共7条回复
不白九百

△0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0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0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0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0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0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0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0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0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3、《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4、《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35、《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6、《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0、《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1、《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2、《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5、《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8、《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5、《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9、《野*》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8、《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73、《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2、《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9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9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95、《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7、《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8、《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0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一自萧关起战尘

《悲惨世界》(法)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法)维克多.雨果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寸头二姐

△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8、《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5、《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9、《野*》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8、《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73、《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2、《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苏萦

《苏菲的世界》---巧妙的告诉你什么事哲学

《培根随笔集》---一个伟大人物一生的精华

《辩证法随谈》---前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的哲学精华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堪称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史

《国史大纲》---以历史启民智,以过去说现在,能写、敢写当代史,可见钱穆大师

的一颗赤子之心

《全球通史》---全球史观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你是站在月球上看人类的历史

《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今人所著,但的确能引发你的深思——决不仅仅是政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关人生的思索:孰轻孰重?

《麦田里的守望者》---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本小说(希望你还是青少年,呵呵)

这些书全都是我看过或正在看的,都非常好,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ardim

看过的书推荐:

《平凡的世界》 路遥(这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书,很多人喜欢的。)

《家族》 张炜 带有散文诗歌形式,却把感情表达的很好

《浮生四记》《海藻花》 QQ作家杯的作品

《幻城》 《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

《活着》 余华 曾被拍成电影并获过奖的

《香草山》 余杰

《君子梦》 赵德

《猫城记》 老舍 据说险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余秋雨

《尘埃落定》 阿来

《中国散文百年精选》、《资治通鉴》白话版

国外作品:

《野性的呼唤》、《三个火枪手》、《根》

记起来在补充

床单格子

我有许多世界名著,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DPF版本,需要可以交流,告知你邮箱。

kikcik

仅供借鉴,希望能满足楼主的要求。

中外名著推荐书目

一、哲学部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卡尔·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马克思、恩格斯

《论语》………………………………………………………………………………孔 丘

《孟子》………………………………………………………………………………孟 轲

《老子》………………………………………………………………………………

《庄子》………………………………………………………………………………庄 周

《孙子兵法》…………………………………………………………………………孙 武

《荀子》………………………………………………………………………………荀 况

《周易》………………………………………………………………………………

《坛经》………………………………………………………………………………慧 能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理想国》……………………………………………………………………………柏拉图

《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奥古斯丁

《方法谈》……………………………………………………………………………笛卡尔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 梭

《判断力批判》………………………………………………………………………康 德

《小逻辑》……………………………………………………………………………黑格尔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形而上学导论》…………………………………………………………………海德格尔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波普尔

《西方哲学史》………………………………………………………………………罗 素

《美学散步》…………………………………………………………………………宗白华

《沉思录》………………………………………………………Marcus Aurelius,梁实秋

《新工具论》……………………………………………………………………………培根

二、经济学部分

《资本论》……………………………………………………………………………马克思

《帝国主义论》………………………………………………………………………列 宁

《建国方略》…………………………………………………………………………孙中山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加尔布雷斯

《现代经济学导论》……………………………………………………………琼·罗宾逊

《经济学》…………………………………………………………………………萨缪尔森

《各国经济增长》…………………………………………………………………库兹涅茨

《投入产出经济学》………………………………………………………………里昂惕夫

《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弗里德曼

《产业组织》………………………………………………………………………施蒂格勒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新人口论》…………………………………………………………………………马寅初

《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孙冶方

《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W·泰罗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亨利·法约尔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乔治·埃尔顿·梅奥

《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

三、政治学部分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国家与革命》………………………………………………………………………列 宁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

《韩非子》……………………………………………………………………………韩 非

《理想国》……………………………………………………………………………柏拉图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乌托邦》……………………………………………………………………………莫 尔

《利维坦》……………………………………………………………………………霍布斯

《君主论》………………………………………………………………………马基雅弗利

《政府论》……………………………………………………………………………洛 克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法哲学原理》………………………………………………………………………黑格尔

《社会契约论》………………………………………………………………………卢 梭

《独立宣言》…………………………………………………………………………杰弗逊

《社会学原理》………………………………………………………………………斯宾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摩根索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

《超越和平》…………………………………………………………………………尼克松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布热津斯基

《改革与新思维》………………………………………………………………戈尔巴乔夫

四、历史学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 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史大纲》…………………………………………………………………………钱 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历史》……………………………………………………………………………希罗多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

《法国革命史》……………………………………………………………佛朗索瓦·米涅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

《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乔治·皮博迪·古奇

《世界史纲》………………………………………………………………赫·乔·韦尔斯

《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费尔南·布罗代尔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五、文学艺术部分

《毛泽东论文艺》……………………………………………………………………

《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

《宋词选》……………………………………………………………………………

《西厢记》……………………………………………………………………………王实甫

《红楼梦》……………………………………………………………………………曹雪芹

《呐喊》………………………………………………………………………………鲁 迅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 盾

《雷雨》………………………………………………………………………………曹 禺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神曲》……………………………………………………………(意大利)但丁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浮士德》……………………………………………………………………………歌 德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红与黑》………………………………………(法国)斯丹达尔(又译司汤达)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国)莎士比亚

《简爱》 ……………………………………………………………(英国)夏洛特·勃朗特

《牛虻》………………………………………………………… (爱尔兰)艾·丽·伏尼契

《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俄国)普希金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托尔斯泰

《母亲》 ……………………………………………………………(俄苏)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马克思传》 ……………………………………………………………(德)弗·梅林

《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

《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夫卡小说选》……………………………………………………… (奥地利)卡夫卡

《荒原》 ……………………………………………………………(美)托·史·艾略特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巴黎圣母院》………………………………………………………………………雨 果

《玩偶之家》…………………………………………………………………………易卜生

《文心雕龙》…………………………………………………………………………刘 勰

《诗品》………………………………………………………………………………钟 嵘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

《人间词话》…………………………………………………………………………王国维

《文艺对话集》………………………………………………………………………柏拉图

《诗学》…………………………………………………………………………亚里士多德

《美学》………………………………………………………………………………黑格尔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艺概》………………………………………………………………………………刘熙载

《中国绘画史》………………………………………………………………………潘天寿

《芬奇论绘画》……………………………………………………………………达·芬奇

《拉奥孔》……………………………………………………………………………莱 辛

《艺术哲学》…………………………………………………………………………丹 纳

《罗丹艺术论》………………………………………………………………………罗 丹

《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

《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保罗·亨利·朗格

《电影的观念》……………………………………………………………斯坦利·梭罗门

六、自然科学部分

《几何原本》………………………………………………………………………欧几里得

《物种起源》…………………………………………………………………………达尔文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阿·魏根纳

《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诺伯特·维纳

《九章算术》…………………………………………………………………………佚 名

《梦溪笔谈》…………………………………………………………………………沈 括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 顿

《基因分子生物学》………………………………………………………………J.D.沃森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原子论和自然的描述》……………………………………………………尼尔斯·玻尔

相关推荐

猜想与反驳的介绍

书中提出了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即使我们当时的测量仪器不容许我们十分有把握地对检验的结果下断语,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 占星术经受不住这种检验。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确实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还有,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假如理论和预言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他们都能解释得通。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该问题的焦点转向了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何祚庥院士认为:英国哲学家玻普(就是卡尔·波普尔)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是伪科学。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聂文涛则认为:如果被证伪则是错误的理论;区分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理论表达方式应该是另一条原则,那就是理论的表述者必须清楚其表述内容的全部含义。
2023-07-05 11:32:221

谁给我介绍下《猜想与反驳》这本书?

本章掌握归纳、类比的含义及其推理形式、掌握归纳猜想、类比猜想方法及猜想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归纳归纳是指在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逻辑推导出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逐步过渡到普遍化的一般法则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可按照它考查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的属性进行概括的推理方法。 在数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往往会遇到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在我们所考察的事物中,有些含有无限多个对象而又不能进行有限的分类,从而不能使用完全归纳法,所以人们往往只能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来作出概括。这种根据考察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一属性,从而作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从数学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还是具体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都经历过一个积累经验材料的时期,从大量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发现其规律,总结出数学定理或原理,这是数学工作中最初步的,然而又是基本的工作。高斯说过他的许多发现都是靠归纳法取得的。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能作为严密的论证方法,但是它能使我们迅速发现一些数量关系的规律,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2.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事物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其中一个事物还具有另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事物也可能具有这一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可见,类比是用以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用这样的思维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就叫类比推理,有时简称类比或类推。类比是理性思维的一种本能,它使人预感到经验所发现的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特性,可以推论到同类的别的事物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因此,类比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探求和发现新知识的富有成效的思维方法。正如贝弗里奇说的“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了原来认为没有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的联系或相似之点。”不难找出科学上许多重要学说、重大发现和创造发明或是由类比推理提出的,或是由类比思维提供了线索。比如近代科技中应用广泛的“仿生学”就是建立在类比推理所揭示的原理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科学。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以至强化小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发现和创新的快乐,对于发展他们的智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很有意义的。3.猜想 数学猜想,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的推断。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某种假定性。它的真伪性,一般说来,是难以一时解决的。它是数学研究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从每一个数学成果都由“潜”到“显”的过程来看,数学猜想同数学问题、数学悖论一样,是一种数学潜形态。研究与阐述数学猜想的类型、特征以及提出与解决的主要思想方法,对把握数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07-05 11:32:362

科学研究的每一秒,为何都在推翻以前的科学?

“所有的科学结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结论不能成为科学结论。”这个结论是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判据,也是科学界公认的科学结论判定标准。这个标准是说:一个结论是否是科学的,并不是指它本身是不是正确的,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凡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就是科学结论;凡不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不是科学结论。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就是科学结论,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这个结论,如果它不满足实验,那么就称为“被证伪”;因为它具有可证伪性,因此是科学结论。我们曾经对牛顿定律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实验验证,并且利用牛顿定律,人们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牛顿定律就是正确的。上个世纪,在爱因斯坦和波尔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下,人们才发现:牛顿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领域才成立,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需要使用量子力学,高速领域里需要使用相对论。由此,我们可以说牛顿定律在一定意义上被“证伪”了。尽管如此,牛顿定律依然是科学结论。它符合人类对世界的常规认识,同时在很大范围内可以理解世界、改进人们的生活。学习牛顿定律,不光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那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不是正确的?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我们确定它是个科学结论,因为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进行“证伪”,一旦证伪成功,科学又将向前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实验-理论-证伪反复循环的过程。我们再以原子结构的发现为例研究一下科学的发展。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方程组后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科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赫兹首先发现了阴极射线,并提出这是一种电磁波。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证伪了赫兹的结论,他指出阴极射线不是电磁波,而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所有的原子都包含这种粒子,并命名为电子。同时,JJ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正电荷像蛋糕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里,负电荷像枣一样镶嵌在正电荷中。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通过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证伪了汤姆孙的结论,他指出:原子中的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核上,核外很大的空间有电子高速旋转,这就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及他的学生查德维克等人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个过程就是科学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们有时通过实验去证明前人的结论,有时通过实验去证伪前人的结论。学习已经被证伪的结论,也是学习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重球下落快也是科学结论。反过来,凡是不能被证伪的就不是科学结论。例如算命的结论就不是科学结论,因为算命强调“心诚则灵”,如果实验结果不满足理论,算命先生可以对你毫不理睬,因为他可以把问题归因为一个不可观察的问题-你心不诚。占星术、宗教等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是科学结论。
2023-07-05 11:32:433

波普尔说二加二不等于四,你怎样看

波普尔说二加二不等于四,你怎样看一 我正在读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主要是因为我对证伪主义的了解,只是间接性地。因此,我有必要读一读《猜想与反驳》。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有些问题困扰着我,使我无法继续。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 该书第九节题目为,“逻辑演算和算术演算为什么可应用于实在”,这一节中,波普尔写道:“在这种意义上,‘2+2=4""可认为意味着,如果某人把两只苹果放在某个篮子里,然后再放入两只,并且没有从这篮子里取出任何苹果,那么,这篮子里就有四只苹果。按这样的解释,陈述‘2+2=4"帮助我们计算,即描述某些物理事实,而符号‘+"代表一种物理操作——代表物理上把某些东西加在另一些东西之上。我们在这里看到,描述性地解释一个显然逻辑的符号有时是可能的。但是,在这种解释中,陈述‘2+2=4"成为一种物理理论,而不是一种逻辑理论;结果,我们无法肯定它是否保持普遍地真。事实上,它并不保持普遍地真。它可能对苹果来说是成立的,但它对兔子就很难成立。如果你放2+2只兔子在一个篮子里,你可能不久发现这篮子里有7只或8只兔子。它也不适用于像水滴这样的事物。如果你在一个干燥的烧杯里滴入2+2滴水,你绝不可能从中取出四滴水来。换句话说,如果你对‘2+2=4"不适用的一个世界会是怎样的世界感到疑惑,那么,你的这种好奇心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对不同性别的兔子或几滴水可以作为这样一个世界的模型。如果你回答说,这些例子不那么适当,因为这些兔子和水滴发生了某种变化,还因为方程‘2+2=4"只适用于那些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的对象,那么,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用这种方式解释的话,那么,它对‘实在"并不成立(因为在‘实在"中,始终发生着变化),而只对在其中什么变化也不发生的、由独特对象组成的抽象世界成立。显然,就我们的实在世界和这样的抽象世界相似而言,例如就我们的苹果不腐烂或仅仅很慢地腐烂而言,或就兔子或鳄鱼碰巧不生育而言,换句话说,就物理条件和纯逻辑的或算术的加法运算相似而言,算术当然是适用的。但是,这是很浅薄的。”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波普尔认为,“二加二等于四”,是一种物理理论,而不是一种逻辑理论,它可能对苹果来说是成立的,但对有些事物比如兔子就很难成立。它对始终发生着变化的实在世界并不成立而只对在其中什么变化也不发生的、由独特对象组成的抽象世界成立。因而并“不保持普遍地真”。 “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那么,一定存在着保持普遍真的东西。不错,波普尔告诉我们,这种东西就是推理规则。他写道:“推理规则总是关于陈述的陈述,或关于陈述类的陈述(它们是‘元语言的")”,“推理规则是关于可演绎性的非条件陈述”。也就是说,推理规则是无条件的。“逻辑规则,或更确切地说,推理规则,是程序的规则。这意味着,它们适用于某些程序,而不是事物或事实。如果我们说的‘实在"是指例如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描述的事物或事实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并不适用于实在。”“逻辑规则适用于进行推理的程序,可以和公路规章适用于骑自行车或驾驶汽车的程序相比拟。逻辑规则可以被遵守或违反,运用逻辑规则并不意味着使它们去适合,而是意味着遵守它们,按照它们行动。”推理规则,只适用于理性世界,是理性所应遵循的规则。因而,“逻辑从根本上说不是关于逻辑自明之理的学说;它主要是关于正确推理的学说。”也就是说,推理规则只讲形式的正确,而不管其内容的真理性。推理规则“保持普遍地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实不然,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推理规则也不“保持普遍地真”! 正因为实在世界存在着公路,和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所以才有了驾驶汽车须遵守的公路规章。由此可见,公路规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恰恰来自实在世界。推理规则也一样,也是来自实在世界。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意见、想法、意图、观点等被人们所了解,总是采用一些论证方法,这些被普遍遵守的方法就是推理规则。推理规则,产生于人们交流思想的实在世界。因而,实在世界是推理规则产生的源泉。在推理的过程中,人们之所以要遵守推理规则,并不仅仅因为形式正确,而是因为它使我们的意见、想法、意图、观点等,能够很好地符合事实。因此,推理规则不仅来自实在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适用于实在世界。这就要求推理规则不仅仅形式正确,还要求内容符合事实。如果有人说“过去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明天早上太阳不会从东方升起”,一定会被人嗤笑的,但它的推理形式却是对的。因此,推理规则,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实际上,波普尔在说“推理规则是关于可演绎性的非条件陈述”,和“它们适用于某些程序,而不是事物或事实”时,就已经为推理规则规定了条件,怎么能说推理归则无条件呢?推理规则不仅仅形式正确,还要求内容与事实相符合,它是受实在世界制约的。 推理规则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也不“保持普遍地真”,它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二 二加二等于四不可能等于五,正如七加五等于十二不可能等于十三一样,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是人人皆知的真理。但是,波普尔指出,二滴水加二滴水不等于四滴水,二只兔子加二只兔子也并一定等于四只兔子,有可能是七只或八只。波普尔是对的。其实,二加二等于四,只是就十进位制而言的。在十进位制中,2+2=4,在二进制中2+2=100,在四进制中2+2=10。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二加二都等于四;二加二等于四是有条件的。二加二等于四,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然而,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二加二等于四本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不“保持普遍地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并非只有二加二等于四如此。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比如经典物理学。 到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在大多数科学家眼里,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已接近峰顶,不可能再向前发展了。然而就在此时,三大发现的出现对经典物理学中的质量、能量、运动等基本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经典物理学也有它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是说,经典物理学同二加二等于四一样,也不“保持普遍地真”,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三 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观察的范围性! 对于观察,休谟之后的哲学家,大都不屑一顾。细想也是,观察不就是看,眼睛正常的人谁不会看,又是谁不在看? 然而,正是这些不屑一顾的现象,使我们过于的自信,就连我们的哲学家也常常流露出这种自信。无论休谟、康德、还是波普尔,都相信存在着“普遍地真”的东西。 其实,恰恰正是这些不屑一顾的现象,制约着我们的观察,使“普遍地真”的东西成为不可能。 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看到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包括理论在内的结论的形成,受着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制约。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我们看到的都只是部分,而无法看到其整体。我们观察到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观察的这一特征,称之为观察的范围性。 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其判决性证据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的实质是:我们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 客体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客体的这种整体性的特征,制约着我们的观察。另外,人类眼睛的结构特征,也制约着我们的观察。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制约,使我们只能观察到某一范围的东西。由于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结论也必然具有范围性的特征。 实际上,不论是2+2=4还是推理规则,不论是经典物理学还是量子力学,不论是证实主义还是证伪主义,总之,在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认识所涉及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科学、哲学、文化、政治等领域,还是其它的任何领域,所发现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理的东西,我把这一切统称为结论,都不“保持普遍地真”,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四 对观察对象的忽略,对客体整体性的不屑一顾,这正是传统哲学的局限,波普尔也自然受这局限的影响。这就是把我们观察的对象当作一个平面看待!把我们观察的对象、即客体,当作一个平面看待,是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保持普遍地真”的东西的孜孜追求,是哲学们的主要工作之一,他们的思维模式集中表现为:我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的。这正是把我们观察的对象当作一个平面看待的必然结果。 凡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我们只能观察到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这再平常,再熟悉,再简单不过。但是,大道至简,或着说至简大道,这种看似平常简单的现象,却隐含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再平常不过,但是牛顿研究了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违反,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休谟以及波普尔对归纳的质疑,正是把客体当作一个平面看待的具体表现。其结果是,导致对科学合理性的怀疑,不仅如此,休谟问题的解决,使许多哲学家陷入虽殚精竭虑却有无法解决的困境。同样,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也是这样。他正确地指出“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然而对“二加二等于四”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保持普遍地真”,却无法解释。 五 虽然“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但它在一定的范围却有此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二加二等于四”是我们普遍遵守的规则。你在农贸市场买了四只兔子,如果按照波普尔的说法,那你得付给商家七只或八只的钱才对。真这样,你一定不乐意,在市场交易中更不会这样算帐的。不错两只公兔两只母兔通过生育,是会产生七只或八只兔子的,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只能看到兔子现在的状况,它是四只,我们只能看见已成为事实的状态。至于兔子以后的发展状态,在没有形成事实之前,我们只能预测而无法确定,因而无法观察到。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事物的观察,我们只能观察到是已成为事实的发展状态;事物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一重要因素却被波普尔忽略了。“二加二等于四”这种算术理论,所归纳的现象,与放2+2只兔子以及2+2滴水等现象,分别属于不同范围的现象,然而波普尔却把不同范围的现象混在了一起。正如波普尔所说,“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因而不适用于实在世界,虽然如此,但它在实在世界的某一范围内却是适用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二加二等于四”“保持普遍地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是我们日常生活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守规则。正因为此,它才是我们从小就应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是对一种算术理论的根本否定。 六 波普尔之所以质疑“二加二等于四”,是为了给他的证伪主义提供根据。 《猜想与反驳》一书的中心论点是: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在他看来所谓的知识只是一种假说,“二加二等于四”,也是如此,也是一种假说。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归纳予以证实的。在他看来,归纳推理是从单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推理,因而是不合理的,是无效的。他举例说,归纳可以证明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同样的道理,归纳可以证明“二加二等于四”,但它不能证明所有的“二加二都等于四”。“二加二等于四”“不保持普遍地真”,不适用于实在世界。他之所以质疑“二加二等于四”,正是传统哲学局限性的具体表现,因为在传统哲学看来,一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另一种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为了论证他的证伪主义,他必须论证证实主义是错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波普尔在反对归纳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采用着归纳。因为,你要人们接受证伪主义,归纳法是不得不用的工具。 实际上,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只是由于他站的角度不同,观察的范围不同罢了。如果甲乙两人同时观察某一纪念碑,但是,甲观察的是正面,乙观察的是反面,他们观察的是同一座纪念碑,却有可能对纪念碑的描述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波普尔对证实主义的质疑也是这样,虽然,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他们观察的都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但和甲乙两人观察纪念碑情形是一样的。我们的观察对象,无论是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它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也是这样,它也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他们观察的都是组成这一整体的部分。正如证实主义观察不到证伪主义的那一面一样,证伪主义也观察不到证实主义那一面。因此,无论证实主义还是证伪主义,它们都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我们说证实主义是对的,或者说证伪主义是对的,仅仅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无论是证实主义还是证伪主义,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它们都有各自无法解释的现象。其实,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它的可证实性,同时又是它的可证伪性,二者缺一不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基本特征在于,它必须是被证实的,也必然是被证伪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证伪,量子论是对经典物理学的证伪,但这只是指出,牛顿力学经典物理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它所揭示是宏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它仍然是我们应当必须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仍然是我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仍然在它适用的范围大放异彩。比如在航天航空方面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证伪不是说这个理论错了,应当被推翻,应当被否定。证伪只是指出这一理论适用的范围界限,仅此而已!在它适用的范围,这个理论仍“保持普遍地真”,仍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我们应当这样理解证伪主义! 七 但是,波普尔对“二加二等于四”的质疑,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对我们的理论界更是如此,因为它的实质是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对哲学的最大贡献。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怎样解释怎样正确,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恰恰正是非科学的标志。波普尔举占星术为例,占星术士总是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的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他对他占卜的结果可以作多种解释,从而使他总是对的。当一种理论被大肆宣扬,面对出现的证伪事例,其追随者惯用的手法是,重新解释这个学说,以便使事例与这个学说相符合,如此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从而保证这个学说处在始终正确的地位上。波普尔批评说,这是一种“占卜者的做法”,“这样他们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就破坏了这个理论所大肆宣扬的科学地位。”这不是维护理论,而是在贬低理论,是将理论由科学贬低为像占星术那样的非科学。 任何理论或结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不受范围约束的“保持普遍地真”的理论或结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作了很好的回答。 波普尔论马克思主义
2023-07-05 11:33:401

可证伪性

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著作《猜想与反驳》中说:“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他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小明是某某学校某某年级的一名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指出所有分母只含有5或2的分数才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小明举手发言,说3/30分母中含有3,但是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回答说3/30并没有化成最简的形式,化成最简形式之后就变成了1/10,分母中只含有2和5. 小明认同了老师的观点,所以说,小明的理论是可以证伪的。 相比之下,乔是世界地平说学会的一员,他发自内心地认为地球是平的。詹姆斯与我们大多数人的观点相同,他相信地球是圆的。 某一天,两个人在楼梯里偶然相遇,谈论起了这个话题。 詹姆斯指出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地球是球形的,乔回答说(可能并没有道理)大众的观点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 詹姆斯又用手机向乔伊展示了一张在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乔说有充分理由认为整个宇宙探索计划就是个骗局,这张照片以及相关电视报道都是伪造的;同时他对詹姆斯表示同情,认为詹姆斯上了这些虚假报道的当。 他们继续争论说,历史书里有许多进行了环球航行的航海者所给出的记录,而这些环球航行只有在“地球是球形”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乔则告诉詹姆斯,他最近读到了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说在一个平的地球上,当靠近地球边缘时,罗盘方位会歪斜失真,这时,在像斐迪南·麦哲伦这样的探险者身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他们开始沿着一个大圆圈航行,这个大圈围绕着平的地球的边缘,由于罗盘方位歪斜失真,这些探险者就错误地认为自己正在围绕一个球体、沿直线做环球体的航行。 很快詹姆斯就意识到,不管向乔展示多少证据来表明地平说是错误的,他都将坚持地平说理论。 那么我们有理由说,乔的地平说观点是不可证伪的。所以说乔的地平说理论是不科学的(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平说理论是不科学的,这个解释非常的合理),我们通常称乔这种人为迷信。 但是,不妨仔细想一想, 真的有可以证伪的观点吗? 反过来,乔也一定认为詹姆士的地圆说是不可证伪的(这里就不举例假设了)。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理论本身是不可证伪的”这一说法通常并不准确,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对这个理论的态度,而且正是这个态度决定了人们认为这个理论是可证伪的还是不可证伪的。 为什么第一种观点可以证伪、而第二种观点不可以证伪? 因为在第一个事例中,小明和老师所相信的核心观点是相同的---阿拉伯数字、1+1=2、1+2=3……,他们对化简、约分、分数……的定义也是相同的,所以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任何一个个人的观点对于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可以证伪的。 而在第二个事例中,两个人相信的核心观点是不同的,詹姆斯认为眼见为实,只要是看见的、被看见的、大众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乔则认为眼见不为实,看见的、被看见的事物也不是真实的,大众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那么及时两个人做多少的争论,只要两个人的核心观点不同,也就是对于一个事物的世界观不同、两个人就无法进行争论。 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物理定律中,都是有隐含的前提条件的,观测对象不同,结果也不同。对于科学理论,还是应当选择最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事情的哪一个。 地平说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类似超级决定论)只是一个心理寄托,而地圆说则是能够解决许多的问题。 注:部分事例来自于《世界观》
2023-07-05 11:33:471

可证伪性原则

可证伪性标准最早是由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u2022波普尔(Karl Popper)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出。该标准主张,一个合理的理论必须要预测明确、两面兼顾。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必须要阐明将会出现的结果以及不会出现的结果。如果不会出现的结果确实发生了,就证明这个理论有问题,需要被修正或者推翻。可是,如果一个理论对任何未知的结果都能够自圆其说,那就值得我们怀疑了。这样的理论将永远不会被修正或推翻,它把人们永远地限制在思维的牢笼中,得不到任何进步。好的理论总是会将自己可被证伪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坏的理论却从不肯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许多人都相信星座性格分析,常常感叹“这个描述简直和我一模一样”。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星座对人格的描述都是笼统的、一般性的。若是遮住星座类型只看下面对应的描述,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种星座的特点都有你的影子
2023-07-05 11:33:541

为什么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是证实

百度上对科学的可证伪性是这样解释的: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能为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范畴为自然科学。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la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证伪,应理解为“理论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在证伪主义创立者波普看来,这是恰恰是理论的可贵之处。人的灵魂不死。这个理论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所以它不是真理。证伪主义告诉我们,很多“永远不错”的说法,实际不是真理。u200d现实生活中,各种理论,有一个“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证伪”的问题。例如:“天要下雨。”“明天要下雨。”“明天亚洲要下雨。”“明天下午武汉地区要下暴雨。”这几句话,越往后的越容易被证伪,越往后的越具有科学价值。如果不用证伪主义,而用证实主义,那么,傻子都会说“天要下雨。”它几乎总是能得到证实,明天不下后天会下,21世纪不下22世纪会下,亚洲不下欧洲会下。只要下了,傻子就会说:“瞧,我说的是真理,比气象专家说得还准!”其实,量变质量、否定之否定,都是类似“天要下雨”的话。您仔细琢磨一下就知道了。因此,证伪主义是能批判某些哲学理论的。我觉得,判别一个命题必然正确(科学与否),要比判别这个命题偶然正确与否困难得多。所以,要得到某一种科学的结论,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和证明。因此,科学没有捷径,只有那些沿着崎岖的小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
2023-07-05 11:34:022

[术语卡]可证伪性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出了可证伪性概念: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根据可证伪性概念,如果一个理论可证伪,它才是科学,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有一定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一个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也就是说,这项理论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预测得到证实,就会为产生这个预测的理论提供更大的支持,该理论也越受青睐。如果预测被证伪了,该理论要么需要抛弃,要么需要修改。通过这种被证伪的预测引起的修正,使得科学向真理逼近。 从以上表述得出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提出理论,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让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该理论被证实或证伪,证伪后该理论被修正或被新理论替代。 很多世俗智慧具有不可证伪性,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鬼神说具有不可证伪性,我们很难找到证据,鬼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占星术也有不可证伪性,它所做出的预测和解释总是非常模糊,总是能够自圆其说。一个无法证伪的理论也是最没有信服力的理论,它不承担被驳倒的风险,永远禁锢在一种神奇的思维方式中,既不能解释结果,也不能预测未来,这些理论都是不科学的。
2023-07-05 11:34:391

什么是证伪理论?由谁提出来的

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2023-07-05 11:35:011

数学是不是思想

数学肯定是一种思想,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它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生活中或工作当中解决问题的思想,他又能够指导我们具体的去做事情。
2023-07-05 11:35:082

怀疑是终,相信是始

当一个男孩步入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发生一种戏剧性的逆转,黑格尔称它为“自大狂”:只要父亲说的东西,我就一定认为不是那样,甚至是正好相反的。哪怕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他说的是对的,我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模式,有了一种自动追加的算法——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加一个否定词,他只要开口就是错的。 通常,我们会说这个孩子“进入叛逆期了”。所谓“叛逆”,其实就是“自大狂”,就是因为以往对权威充满着敬畏,无条件吸纳权威所喂养的各种知识,而导致了一种认知的破产,也可以说,是一个认知周期到头了。 人的认知也是有周期的,但可悲的是,很多人进入叛逆期,也就是人生第一个认知周期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认知基本就固化在那种状态里了,没办法开始下一轮的认知周期。 过去,这个世界是老爸说了算,老爸都是对的;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我认为的是对的,只有我才能够说了算。持有这种立场和观点在社会上混,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是自己有问题——这种状况反而加大了他们的一种认知:这个世界充满欺骗性,与我为敌,是一个等待着我砸乱的世界。 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这类人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防御和解释:所有挑战我的认知观点的人和事,都跟老爸一样,是等待我去颠覆的……现在我的力量还不够大,但这些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这样一来,认知就陷入到了一种自我圆融的闭环状态。 成年人沉浸在“自大狂”状态里的时候,就成了一个“认知上的留级生”。 从1到7岁,我们的学习曲线是非常陡峭的(所谓“陡峭”,是指把你“1岁认知的样子”和“7岁认知的样子”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走势)。在这个年龄区间里,我们学会并熟练掌握了一种语言——母语,掌握了基本技能、技巧、反应方式等等。 而到了7到14岁这个年龄区间,我们的学习曲线虽然也还是陡峭,但已经显示出某种平缓:你没有再学会一门语言,对世界的认知也没有产生一种质变——这种陡峭是趋于平缓的。 再从14到21岁、21到28岁、28到35岁……我们的“学习曲线”逐渐平缓,就像进入到一种“高原效应”:从四川盆地往上走,到了青藏高原;但上了青藏高原以后,海拔高度虽然有了,但相对高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甚至连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也只有3000多米。 “学习曲线”从陡峭到平缓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难回到小孩子那种天然的敬畏和谦卑状态。 佛教把这种状态叫“空杯”:“虚心”使你心里的空间没有东西堵塞着,外面新的东西很容易进来。如果塞满了东西,哪怕那些东西并不是真正有用、有效的知识,你不把它清除出去,没有清零的愿望和能力的话,新知识进来就会越来越少。 泰戈尔在《吉檀迦利》里说, “这薄脆的杯儿,你不断把它倒空,又不断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句话说的是一种爱的状态:当你处于强烈的爱的状态下,不管是情爱,还是对上帝之爱,都是一种“空杯”,充分意识到自己不足的状态——这是一个基本指标:爱是你在他面前有没有强烈感觉到自己的残缺,体会到一种“我不配”的感受,这种状态会使你改变的可能性很大。 “自大狂”的可怕在于,没办法把自己生命的杯子清空,不断地注入新生命、新认知,而是用一些虚幻的东西把杯子填满,阻挡一切新东西进来。 在他人和世界不断用各种方式挑战你既有认知的时候,你用一套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的防御体系来化解,这样一来,我们的认知周期就没办法展开,只能在一种不自知的“自大狂”中让自己的学习曲线越来越平缓,甚至下降,这个时候,你就要“认知留级”了。 我们的认知是自带缺省且不自知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看到和感知到什么,就认为那是什么,就像在集体食堂吃饭——给什么就吃什么”。人的认知过程是逐渐从这种默认缺省状态中醒过来的过程。我们在孩子时期时,要经历一个启蒙的过程。所谓“蒙”就是在黑蒙蒙的黑暗当中什么都看不清、都没有开始的状态。“启蒙”是打开一扇门让光进来,让黑蒙蒙的状态结束的过程。 我们的认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个周期。 一个“认知周期”就是从不加批判、满怀敬畏地接受一种东西开始,到逐渐怀疑已有认知当中的种种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认知当中有,甚至充满着谬误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周期已经结束了。 与此同时,当你意识到这种谬误的时候,我们要说一句“欢迎来到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这证明你的一个认知周期已经完成了,或者说,你有可能进入下一个认知周期。 认识到“认知谬误”并不意味着你的认知就成熟了,而只意味着“你要开始下一个认知了”。 洛克菲勒和他儿子之间有这么一个故事:洛克菲勒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往上颠,然后接住,再往上颠,再接住……突然有一次,他一下子把手散开,小孩一下子就摔在地毯上。当然,摔得也不是那么严重,但小孩很疼。洛克菲勒就对儿子说:我就是要告诉你,你要想在这世界上活着,必须意识到老爹也是不值得相信的。 洛克菲勒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越早开始怀疑,就越可能进入下一个认知周期。 当然,像洛克菲勒这样的人不是太多,有一些人一辈子都没完成一个认知周期,而是一直在接受既定灌输给他的东西——这种状态是很不幸的。当我们开始怀疑的时候,应该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经历由相信到不相信的“怀疑期”或者“叛逆期”。“叛逆期”是一种认知的象征:在我们十二三岁、十三四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事实开始挑战并颠覆我们的认知,原有的权威开始动摇甚至坍塌,原有的认知框架和思想范式开始土崩瓦解,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认知周期往往是在我们“叛逆期”的时候完成的。 怀疑也好,叛逆也好,都不是一个目的,而只是一个中转站。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尼奥突然失踪了,他的同伴们都找不到他了。后来他们才知道,尼奥被困在一个通往矩阵世界的中转站——那是一个小火车站,它既不是真实的世界,也不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时候,尼奥必须要搭上一辆火车通过虚幻世界,才可能回到真实世界。他的同伴崔妮蒂和莫斐斯就开始想办法去营救他,否则他就可能永远滞留在那个中转站。 怀疑、叛逆就是一个我们认知的中转站,而且很可能是一个“致命的中转站”,一个作为“超级陷阱”的中转站。 怀疑是可贵的,但怀疑是手段,不是目的。套用一句哲学名言,“信而不疑则盲,疑而不信则空”——信一个东西,而没有怀疑的话,就是盲目的;怀疑中没有相信的成分,就是一种空洞的怀疑。 认知是怀疑和相信的一个编织体,就像我们编草席的时候,用纵向和横向的草才能编织出一个草席出来——任何一个认知里都包含着相信和怀疑,只有怀疑或者只有相信,都不构成一个认知。 著名的“猜想与反驳”理论讲到:怀疑是认知周期的终点,相信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起点。 只有怀疑,人们就会陷于怀疑的泥潭无法自拔,滞留在一个自我营造的舒适区里苟且偷安,成为一种 “浅人、妄人和狂人”三位一体、未老先衰的人 ,永远开始不了下一个认知周期。 生活中,不难见到有些人只是在怀疑和挑衅,他们没办法在怀疑的同时又相信一种新的东西,并由此编织他的新认知,开启另一个认知周期。 “雄辩症”患者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在无关紧要的节点上一直追求一种成就感,他的内心很脆弱,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弱势,但对承认这种弱 势有一种恐惧感——典型的“示弱恐惧症”,因为不强大而特别怕示弱。其实,“雄辩者”是认知上的留级生,永远在留级但自己不知道。 开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方法很简单:逃离“舒适区”,让自己的心智恢复到一种“对于各种可能性都能敞开”的状态,或者“延迟和抑制自己的否定性判断,逐渐放弃简单粗暴的反应,让自己保持一种对于他人和世界的拥抱状态”。 “拥抱”就是接纳和相信——尽管你还是有怀疑的,但是你要保持这种接纳和相信;你可以怀疑一切,但是这一切必须包含你的怀疑本身——怀疑你自己的怀疑。 只要你愿意“怀疑自己的怀疑”,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可疑之处和不可靠之处;只要你愿意相信他人和世界,一定会找到这个世界和他人可以相信的地方。 马克思说,“你打破了对于权威的信仰,还要树立对于信仰的权威”。 不要老迷信“怀疑的力量”,“相信”也是有力量的——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你可以怀疑一千次,但必须有一千零一次相信。一个以怀疑为终点的人,必然是一个丧失理智的人。 要改变和破除这种僵硬的对立,就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认知中转站——在怀疑的同时,学会相信。 此文为《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笔记
2023-07-05 11:35:151

科学史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1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或:1861—1863经济学手稿)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4、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15、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6、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7、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19、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0、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22、吴国盛编:《科学思想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4、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5、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26、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27、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28、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29、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0、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1、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2、拉瓦雷等:《具体化的心灵: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1991 年英文版。33、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34、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5、[美]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36、[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版1986。37、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1988年版 。38、[美] 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1989年版。39、[美] 克兰:《无形学院》, 华夏1988年版。40、[美] 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1988年版。41、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1991年版。42、[美] D·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世界科学社。43、[美]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1979年版。4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1984年版。45、[法]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46、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7、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1982年版。48、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9、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1985年版。50.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1.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2.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3.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4.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5.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56.黄顺基:《科技革命影响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7.黄顺基:《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8.殷登祥: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9.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系列著作
2023-07-05 11:35:241

波普尔:科学不是绝对的真理

阿伦特对于道德问题的反思,我们发现单凭理性很难应对道德困境。理性也无法单独解决价值难题。在人类三大永恒主题,真、善、美,之中,好像只剩下“求真”这件事,毕竟,搞科学研究,总归还是理性最擅长的事情。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对这块阵地也发起了冲击。在科学活动中,理性难道就没有局限吗?波普尔的质疑直接指向了科学理性本身,他的思想成果,改写了启蒙传统下的科学观和真理观,影响极其深远。 这种影响还不仅发生在科学领域。很多人都知道波普尔是科学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其实他的政治理论和科学哲学一脉相承,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洞见:人类是容易犯错的物种,这是人类固有的特征。不管是在科学还是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我们都摆脱不了“可错性,就是说人永远可能会犯错。为什么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不彻底的正确? 先说说波普尔最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这种概括基本正确,但容易引起误解,好像波普尔是在主张,科学事业追求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科学家好像都变成了“独孤求败”的武林大侠。科学家当然会努力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波普尔也从不反对这一点。但他进一步追问:科学中所谓 “正确”究竟是什么意思?波普尔给出了回答: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要理解这个“不彻底”,我们看看波普尔思想的起点,看看他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1919年,那一年波普尔17岁,遇到了两件事,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件事,波普尔遇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成为了他的助手。但他很快发现,精神分析学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实证据,都能自圆其说。比如,一个人把别人推到河里,这是他性压抑的表现;如果这个人把一位溺水者救上岸,又可以解释为性压抑的“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性压抑理论本身都不会出错。这种总是正确的理论是真正的科学吗?波普尔产生了怀疑。第二件事,也是在1919年,波普尔开始热衷于爱因斯坦的理论,两年之后还去听了爱因斯坦在维也纳举办的讲座。要知道,广义相对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是一个理论猜想。为了检测这个猜想,爱因斯坦提出了三个推论,根据其中一个推论,在日食的时候,通过观测太阳附近的光线,就可以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究竟对不对。1919年,检测的机会来了,在5月29日的日全食中,英国科学家观察到了预测中的所谓“红移现象”,广义相对论第一次得到了经验证明。这个事件轰动了整个世界。但让波普尔感到震撼的不是实验结果,而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态度。 在实验之前,爱因斯坦明确表示:首先,如果观察的结果和理论预测不符合,那广义相对论就错了。而且,即使观察结果符合理论预测,也不意味着广义相对论就是绝对正确,无法超越的理论。爱因斯坦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理论被否定,但他不仅没有回避经验检测,还明确提出了被经验证伪的可能,而且他绝不言称自己的理论是真理。这种态度,与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波普尔无比钦佩,他认为这种理性批判精神才是科学家的典范。 波普尔并不是说科学理论必定会被证伪,而是说理论本身必须包括“经验上被证伪”的可能性,就是你不能事先就排除了任何出错的状况。 我们先做个猜想理论,或许更能明白这其中得道理; 第一个理论:说地震是因为大象崴脚引起的,大地被一头大象驮在背上,大象一崴脚,人间就会发生地震。这个理论是不是很离谱,但这个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只要挖到地底下,看下面是不是有一头大象就行了。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理论,但却符合科学理论的条件。 第二个理论,说地震是阴阳失调引起的,而且它有一套非常系统的论述,能讲出很多道理,但是呢,你就是没办法检测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哪怕是正确的,也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所以,一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波普尔认为,这才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理论的试金石,他把这叫做“可证伪性”。在这个意义上,一个科学理论就不会是“彻底正确”的,因为它自身就包含着被证伪的可能。 为什么科学无法获得真理?刚才讲到爱因斯坦还表达了一个想法,说即使观察结果和理论一致,也不能证明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波普尔从中得到了启发,意识到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什么意思呢?你看,一个理论被证实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也不能证明它绝对正确,但只要被证伪了一次,它就被推翻了。这种不对称性,就对科学传统的“归纳法”构成了挑战。 所谓归纳,就是从已知的事实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比如看到一只天鹅是白色的,一百只、一千只、一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就归纳总结出一个普遍命题:凡是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其实谁都无法保证,会不会在某一天遇到一只黑天鹅。 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从哲学家休谟到罗素都质疑过归纳法的可靠性。罗素很幽默,他说,一只每天被主人喂食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有一天自己会被拧断脖子。维特根斯特也曾说过,我们之所以采用归纳法,是因为它是和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但它并“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如果归纳法不可靠,那怎么解释科学知识的成长机制呢?难道要把被反复验证过的科学知识全部推翻吗? 波普尔提出了一个解释方案,妥善处理了这个麻烦。波普尔说,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其实并非如此,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理论猜想,再用事实证据来检测这个猜想。如果检测和猜想相符,就保留这个猜想,如果一直没有反面的证据,就一直维持这个猜想的暂时有效性。如果出现了反面的证据,我们就放弃这个猜想,构想新的理论,进入下一轮检测。科学发展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不断试错的过程。波普尔就这样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避免了归纳法来动摇科学逻辑的基础。 同时也意味着,科学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很简单,如果一个理论始终都没有被证伪,能不能说它就是真理了呢?不能。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会不会遇到反例,会不会遇到那只黑天鹅。所以,就算某个理论猜想碰巧是永恒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认这一点,因为未来有待检验的案例是无限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正确性,这就是“不彻底的正确”的深层含义。就这样,波普尔改变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理论不是真理,只是一些尚未被证伪的假设。科学并不是“正确”的代名词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但并不是启蒙传统以为的那样,能够在思想领域一统天下。有些思想传统虽然不是科学,但本身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还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灵感来源。比如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包括之前说到的精神分析学,都属于这一类。所以,波普尔其实是科学至上论的批判者。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并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也不是“正确”或“真理”的代名词。 当这种思想延伸到社会政治理论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呢?当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转过身,展现出政治哲学家的一面,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洞察呢?这就是后面需要探讨的内容。
2023-07-05 11:35:321

当你不知道某些真相的时候,你可能会活的更好。这话什么意思?

大概的意思是:很多时候,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人反而会开心很多。一旦真相被揭发,伴随而来的是失望与伤痛,让人痛不欲生。例如你会相信和感恩某个人,因为对方总是给你源源不断的帮助,但有一天,你发现,他帮助你只因为愧疚,他曾经背后深深地伤害过你,也曾经利用过你。你宁愿一直相信他是是发乎于爱心对你,而不是因为觉得对你抱歉才这么做。 真相背后,往往是血淋淋的事实,让人感到悲愤与绝望。所以,宁愿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简单地相信表面呈现出来的状况,这样,人也许会更开心。所谓知道越多,人越不容易开心就是如此吧。
2023-07-05 11:35:415

简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基本观点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其次,实在论对于人生态度有积极意义。如果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人生在世,就成一场空梦,那还有什么人会抱积极的态度呢?最后,实在论对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有积极意义。他认为,如果否认我之外还有他人存在,就不会有人去关怀他人的苦乐,也就没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了。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一)理论先于观察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经验的观察,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根据在于: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经验事实是无限复杂多样的,观察只能在其中选择十分有限的部分。如果你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是什么都没有观察到。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为指导。他以自己为例说:我坐在书房里,看到书桌上的笔墨和纸张,斜射进书房的阳光,窗外大街上络绎不绝的汽车,报童的吆喝声由远而近……我内心思绪万千,我该记录什么才好呢?观察需要选择。他认为“我们的观察不是随机摄影,更像是一个有选择的作画过程”。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他用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为例证明,对同一张鸭兔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预想去观察一切事物的。总之,波普尔追随康德关于“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先验论观点,认为普遍性和规律性不是来自自然界,恰恰相反,它是人给予自然界的。但不同的是,他认为对理性应持批判态度,并自称是“批判的理性主义者”。(二)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认为,从知识的来源上说,理论先于观察,但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又是什么呢?问题就是理论与观察事实不一致。首先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的不一致;再次,是同一理论内部的不一致。正是这些问题或不一致,引导人们去进行科学探索,对它们作出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由此他否定了科学始于观察的传统观念,断言“理论开始于问题”。(三)理论出自灵感理论始于问题,而理论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波普尔认为它来自于科学家的灵感,即灵感对问题所作出的普遍性的猜测。科学家在创立理论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前人的知识,还是当下的经验,都是参考性的,理论的真正提出必须依赖科学家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灵感。他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都承认这种灵感。波普尔认为“灵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或非逻辑的东西,无法用逻辑来说明,它突如其来,神秘莫测。他把灵感与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等同起来,说这种非理性就是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波普尔认为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猜测,是一种在先天期望推动下对自然界作出的普遍性猜测;由于它仅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因而总是不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证伪的,被新的猜测所代替,因此仅是暂时性的假设。像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都是如此。波普尔由于不懂得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成分,从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五、科学知识增长的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猜测,而最终无一幸免地要被证伪。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来说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科学还有进步可言吗?如果有,那么进步的标志是什么?科学进步和发展的模式又是什么?对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度”作为衡量理论进步的标准。(一)可证伪度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因而都具有可证伪性。这种“可证伪性”的程度就是可证伪度,它就是衡量理论进步的理论标准。由于每一个理论的可证伪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理论易被证伪,它的可证伪程度就高;反之,则低。那么,又如何判别理论的可证伪度呢?可从两方面进行。其一,从信息内容的普遍性上比较。如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那么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试比较这样两个陈述:A.所有天体运行的轨道是环状的;B.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是环状的。A命题讲的是一切天体,B命题陈述的是其中的部分,那么命题A比命题B易被证伪,命题A的可证伪度就高。又试比较这样两个命题:A.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环状的;B.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由于“椭圆”的规定比“环状”的规定要精确,因而B的可证伪度就较高。概言之,一个理论的经验内容愈丰富,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可证伪度与理论所表述的经验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相关。但可证伪度只是检验理论是否进步的理论标准,理论可证伪度高,只表明它的进步性可能高,至于是否真正的进步,还要看它是否能经受经验的实际检验。只有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得到了经验的验证,它才是一个真正进步的理论。经验检验就是事实方面的标准。波普尔进一步指出“验证”与“证实”两个特性完全不同的概念。“证实”,就是在内容方面证明理论是真理,在时间上证明它永远正确,不再被证伪了。“验证”则不同,它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也不证明它永远正确,而只是证明它暂时经受了经验的检验。一个理论,今天被验证了,明天则可能被证伪,而且今后总有一天它要被证伪。因而任何理论都不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暂时地“验证”。(二)逼真性既然“验证”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那么它证明了理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波普尔观点前后不一致。早期,波普尔把理论内容的不断增加看做科学的目的。因为,他认为如果科学家有时得到真理,纯属偶然,并且他也不知道,这理论是真的。经验对理论的验证,只证明了理论的“确实性”。至于这种“确实性”与真理是什么关系,他却闪烁其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逼真性”概念,明确肯定了“验证”证明理论的一种“真实性”或“逼真性”。波普尔是实在论者,他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真理。但他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否认科学能认识真理。因为在他看来,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经验之外,是不可能被经验到或认识到的。波普尔认为尽管科学不能认识真理,却能够探索真理。因为,对于客观世界,人们虽不能反映它却能猜测它,即根据问题对它作出探索性的猜测。既然科学理论只是猜测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迟早要被经验证伪,那么科学与真理是否就绝对无关呢?波普尔认为不是,因为它能通过不断地猜测而逼近真理。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这就是科学接近真理的道路。波普尔把科学理论具有逼近真理的性质称之为“逼真性”,而把逼真性的程度称为“逼真度”。他认为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逼真度。理论愈是进步,其逼真度愈高。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理论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目标的。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最大逼真度“仅仅是一个遥远而不可达的理想”。这是因为理论是猜测自然,而不是反映自然,不可能绝对正确;世界是无限的,科学的发展是没有终极的。总之,在波普尔的真理论中,既有许多合理之处,同时又有许多前后矛盾、思想混乱的地方,其错误根源在于其认识的主观经验主义。六、科学的发展的模式波普尔认为,人类知识增长表现为科学的进步,这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替代旧理论的过程,而不单单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累加。他说,通常人们喜欢把人类知识比做一座宏伟的高楼大厦,知识的增长犹如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上进行添砖加瓦的累进式建构。但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因为人类知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基础的,知识的增长也不是以现存知识为基础的构造,而是对现存知识的破除;并且,破除旧知识与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为同一过程,这不能用拆旧房盖新房来比喻。正因为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与传统观念不同,所以他把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科学的界限以及性质作了证伪主义说明之后,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式”模式。(一)科学发展“四段式”模式波普尔把科学的增长过程概括为:(1)科学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无止无境。可用公式表示为:P→TT→EE→P……这里“P”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P表示新的问题。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四段式”动态模式。(二)试错法波普尔指出,从上述四段式中可以看出,科学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猜想与反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试错法要取得应有的成果就必须做到既要大胆的尝试,又要足够严格的检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的格言正是由此而来的。(三)从错误中学习波普尔从其试错理论出发,认为要在科学中实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就必须提倡三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包括:第一,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他认为真理和错误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认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人应不怕犯错误。科学是试验性的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使自己在连续的失败中成为一个特定问题的专家。第二,批判精神。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不仅勉励科学家要敢于批判他人、敢于批判权威,而且也要求科学家们敢于进行自我批判。第三,否定精神。只有敢于否定旧理论,才能创立新理论,不破旧不能立新。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准别人,更应勇于否定自己。他勉励科学家,在建构理论之初,就应当想方设法去否定它,例如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典范。由此可见,波普尔一反传统的科学静态累积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科学的批判精神,试图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总结科学发现的逻辑,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科学方法。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但是,波普尔用其证伪主义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完全否定了后者的合理性,这是片面的。事实上,证明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波普尔以证伪来否定证实,仍是用一种新的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此外,波普尔的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也有明显的严重的缺陷:首先,是他对“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囿于主要用“理论”这个逻辑范畴来重建科学发展过程;片面夸大科学发展中淘汰、摒弃旧理论的一面,否定了科学知识发展中不断完善的一面。其次,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并不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是简单地抛弃旧理论,而且还包含着对旧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这就忽视了科学发展在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此外新旧理论更替之时,有时还与科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波普尔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
2023-07-05 11:36:021

波普尔:可证伪性

波普尔最著名的是“证伪主义”理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事业追求的不是一种确定性,而是说这种确定性随着时间空间以及技术的发展它肯定是会被颠覆的,而不像迷信,总是可以自圆其说。 科学家当然会努力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波普尔也从不反对这一点。但他进一步追问:科学中所谓“正确”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正确指的是这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因为,一个科学理论就不会是“彻底正确”的,因为它自身就包含着被证伪的可能。 但是,波普尔说的“不彻底的正确”,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证实和证伪是不对称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其实并非如此,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 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理论猜想,再用事实证据来检测这个猜想。如果检测和猜想相符,就保留这个猜想。如果一直没有反面的证据,就一直维持这个猜想的暂时有效性。如果出现了反面的证据,我们就放弃这个猜想,构想新的理论 , 进入下一轮检测。 科学发展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不断试错的过程。 波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这就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从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学领域,理性所能达到的“正确”也只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当波普尔把这个思考延伸到 社会 政治领域,就形成了他更为基本的哲学思想,叫作“批判理性主义”,即 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 在 社会 政治领域,批判理性主义要拒绝的,就是所谓“乌托邦 社会 工程”的理念。所谓乌托邦 社会 工程就是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 社会 。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乌托邦 社会 工程的理念的背后是 历史 决定论,认为 历史 是被一套规律所决定,向某个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会实现这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 历史 发展是被一套铁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被称为“ 历史 决定论”。但是波普尔认为,首先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还要存疑,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也是问题;其次,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 历史 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 历史 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波普尔支持的渐进 社会 工程,和他反对的乌托邦 社会 工程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克服最紧迫的恶,而后者是要追求最终极的善。 第二,前者要寻求改善人们命运的合理方法,而后者也许有着极其善良崇高的意愿,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加重了现实的苦难。 第三,从 历史 上看,渐进式的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蓝图目标。 波普尔的启示: 首先不存在绝对决定论,我们的人生都是在无尽的 探索 中实现价值。用批判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来工作,先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判断重新重复形成闭环。
2023-07-05 11:36:091

进化论的缺陷

达尔文的进化论存在哪些缺陷达尔文的进化论存在的缺陷是不能解释生物的许多器官的演化或特征。进化论者认为许多痕迹器官,如人体的尾椎骨、盲肠、松果体均为生物“退化”的产物。尾椎骨乃是由猴子的尾巴退化而来,但按照进化论天择的概念,除非能证明尾巴的存在是绝对有害的,才能使猴子遭到淘汰而演化出人来,然而因为尾巴长而遭全面淘汰的环境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另外,许多重要性较低、不至于影响生物生存的器官或特征仍有其特定功能,如眉毛、头发、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人的语言能力和人的长相。缺乏这些器官或特征并不足使生物成为“不适者”而灭亡。扩展资料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即使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都有繁殖过盛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化论进化论最大的缺陷是什么?你好。进化论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没有任何证据。这是当年达尔文在自己的《物种起源》里明确提到的。书中达尔文承认没有证据证明他的论点,但他很乐观地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化石被挖掘出来,可以证明他的理论。但很遗憾,如今化石出土无数,但没有任何化石可以反映进化中的生物。相反,大量的所谓“活化石”给进化论带来致命一击,因为生物的“化石祖先”跟现在活着的子孙根本毫无差别,进化在哪里?进化论第二大缺陷就是违背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达尔文的时代还没有系统的遗传学研究。达尔文观察到的进化是从外在环境的角度,但事实上,之所以有所谓进化的现象是基因决定的。达尔文的进化论里,同一物种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产生了新的基因,而是因环境的原因淘汰掉了部分的基因。比如,达尔文在加拉帕斯群岛观察到不同嘴巴形状的地雀,其实是因为不同岛上的环境分别适合喙粗壮和细长的地雀,以致其他地雀迁至别的岛,渐渐地一个岛上的地雀都是喙的形状相同的,他们繁衍后代也都是相同的喙型。但问题是这种现象在基因的层面,是基因信息的缺失,这不是进化,因为没有产生新的基因,只是缺失了一部分基因。进化论最大的缺陷之三,就是它以科学之外衣掩盖其宗教之实质。它的理论是有预设前提的,即“只要时间够久,一切皆有可能”,而这个预设前提是不能被质疑的,但是这个前提合理吗?达尔文本人其实是比较谨慎的,他在《物种起源》最后一句话里写到:“这样看来,最初的生命是由造物主吹气”,无论何种原因这样写,很明显达尔文根本就没有也不想涉及生命起源的问题,他的坚实追随者赫胥黎也是如此。但后来的人利用进化论,来否定上帝的创造,这样,进化论从一个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假说沦为了拙劣的宗教,赫胥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始终呼吁人们不要这样做。事实上,无论从化石证据,遗传学,还是普通逻辑,这世界被一位超自然的设计者创造,是最合理、最科学、最可信的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有什么致命的缺陷?进化论的四个致命缺陷1.?一个最简单的生物-病毒有400个机物分子,其自然合成概率如下:假如整个宇宙充满有机液体,以每秒300亿次的速度,300亿年里才有0.001次成功的可能性。2..考古研究证明,所有现存生物的门类、种属、科目都是在寒武纪突然产生的,称之为“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从最简单的病毒,到最高级的脊椎动物,都在此生物存在史0.1%的时间里同时平行产生。此前没有发现任何“进化”前的祖辈生物痕迹。3.?目前所观察到的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遗传下去的可能性减小。4.?假如各种生物真的是进化而造就,那各个门、种、科之间的过渡类型将使得分类根本无法进行。事实上,考古学家也确实找不到任何过渡类型生物。进化论的理论缺陷进化论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伪科学。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只是人类认知水平局限性造成了一些伪科学理论占当时主流地位,是典型人类愚昧的产物。波普尔早年根据爱因斯坦对自己《相对论》态度,真正的科学理论都富有冒险性的预测,承担被证伪的风险。于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边界”问题,并尖锐地指出,科学理论必须要具备“可证伪性”。非但如此,而且执某种理论支持者,要以开放的态度,容许,勇于接受他人批判和反驳,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而当一套理论,其信奉者总是保护它不被批判时,它就是伪科学。科学理论,不是宗教圣典,不须要人们供奉和膜拜。我们现在来看看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于宏进化,生命起源,器官形成这些重大问题没有一个能有证据,且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却被信奉者当成教条灌输给我们。实际上进化论对于生命起源早就走进了死胡同。进化论这套伪科学,碰到“生命起源”问题时,其荒唐性暴露无余。这也是当今进化论者不敢涉足的“雷池”。他们极力狡辩声称进化论不涉及生命起源问题。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进化论为何如此害怕涉及到这个关键问题。进化论既然能解释生物进化,为何就不能解释生命起源?150年来,经过无数所谓“科学家”,挖空脑子的臆想。仍然对这个课题是一筹莫展。只能说一句生命就是莫名其妙地了现了。其实逻辑思维严谨的人思考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进化论的核心论点是建立在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然选择导致了优良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这里可遗传是进化论最大的前提。而在生命未形成之前,非生命的物质不具备可“遗传”性,不会生育繁殖后代。因为遗传复制本身就是生命的特性。那非生命物种如何进化成生命的?可遗传,变异都不存在,自然选择就无从谈起了。而进化本身依赖生物可遗传这个大前提,于是在逻辑上陷入了死循环。整个进化论思想在解释生命起源最关键一步时完全崩溃。进化论除了在生命起源上的短板以外,在宏进化问题上的证据极度的匮乏。以至于古尔德等人审视地质层中的化石之后,放弃了达尔文的渐变进化学说,而提出类似于大跃变的“间断平衡论”。以试图回避化石难题。那么为何古生物学的学者都认为,进化论严重缺乏化石证据,而我们一般大众却觉得进化好像被化石证明了呢?因为进化论鼓吹者们在历史上大量伪造证据,制造骗局。可谓是花样翻出,别出心裁。进化论的取证史,写下了人类科学史上最下流,无耻的一页。而且这些伪证被保护时间之久,影响之恶劣也是空前绝后。1.“移花接木”:皮尔当人,嘉伯人/抓哇人把人和猿类的骨头化石拼接在一起,以制造“半人半猿”这种生物。2.“画蛇添足”:“有脚”的叶鳍鱼,这是2006年伪造的证据,利用残缺的化石,人为给鱼添上脚,现今在地质层中找出250万具古生物化石,其中不乏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完整的化石,那么进化论鼓吹者们为何偏偏喜欢用残缺的化石复原成进化论过渡生物化石呢?残缺部分给足了他们想象空间,方便他们借题发挥。于是“蛇”就有了腿。3.“指鹿为马”:看到一具不完整的化石露茜有点像人,于是就是人类从猿地化的证据。且不说露茜只是残缺品。就算是完整的化石,他要证明人类是猿进化来的论点,光样本量是远远不够的。在举证学上有“孤证不举”的原则。只有一个样本,你不能保证,这个样本可能只是一个骨骼畸形的猴子。在人类之中这种畸形例子并不少见。如果畸形人留下化石遗体。数万年后的人类,难道以此来判断历史上出现了“新”的人种?更何况残缺又给了进化论者想象的空间,把疑似与其它猿类不同,往人类身上靠。以化石形态做这种判断,主观倾向性是不能忽略的。除非有大量的样本存在,作严格的比对。这种指鹿为马的错误是有前车之鉴的,这就是尼布拉斯加人。把几颗野猪的牙齿就说成是人类进化的证据。说实在我从未见过像进化论这般,可笑的论证方式。4.“丰富联想”:海克尔的胚胎重演,伪造人类胚胎发育经过鱼的阶段。看到人的两腮皱纹,想象成鱼的鳃。把这根据进化论联想出来的东西,包装一下欺骗公众100多年。当年海克尔本人也承认了胚胎重演是自己伪造的。进化论信徒还是一意孤行用这种伪造的东西充当论据。当然进化论是当代最大的伪科学,这点毫无疑问。他们除了肆无忌惮地伪造证据以外,玩弄最多的伎俩便是“循环论证”。按常理说,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论都是独立的学科。进化论应当只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学说,进化论本身就是以生物分类学生物“相似”的生理构造,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那么进化论以“相似”做为推理的前提,却偏偏又要用“相似”做为依据。这就犯了循环论证错误。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进化论的论证手法是把结论,当成推论的前提复述了一遍。表面上看这句没有任何错误,但在逻辑学上这种“循环论证”是“恒真命题”的一类。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论证意义的。它只是在围绕一个点在做循环自证,是典型诡辩术。我们看“比较解剖学”是如何给进化论源源不断提供“证据”的呢?就是在比较生物的生理“相似”性。现代进化论者往往不直接了当地宣称:“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所以“相似”就是进化论的证据”。因为这样做,显然骗不了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这是直接玩单次循环论证,极易被识破。于是他们就费尽心机地套上“比较解剖学”这个马甲。玩障眼法,避免了进化论直接拿“相似”做为自己理论的论据暴露于公众面前。骗子们拐弯抹角地玩循环论证。那个“同源器官”的论证也是同理,进化论者发现不同生物结构位置相同,功能相似的器官,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上发育而来。就认为这是器官同源,证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的欺骗。生物相似的生理本身就是进化论的提出的依据。只有当进化论被确定为事实时,才可以认为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上发育而来的器官是同源的,有共同祖先。进化论鼓吹者们在用“同源器官”论明进化论时,它的前提条件中就已经隐含了生物必定是进化来的。如此明目张胆地玩循环论证。除了进化论,大概也只有江湖骗子才有这个胆量。用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观察到生物相似器官,他们就便急不可耐得出进化论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些学说是如何支持进化论的。这种拙劣的诡辩术,充斥着现代进化论鼓吹者们一次次的谎言中。同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采用循环论证欺骗智商不高的人的诡辩术。本质上是一句的屁话。什么是生存下来的生物?本来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整句话完整表达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了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明,只是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把自己要证明的结论,当成前提在使用,这种循环式诡辩术贯穿着整个进化论伪科学。把生存下来的生物定义为适者,再用适者生存提出自己的理论。这就好比,射手先打了一枪,然后再根据弹孔位置画靶标,岂能不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进化论就是这样一套不讲逻辑的无赖理论。最后说一下,器官形成难题。同样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此是一筹莫展。我们对于科学理论,不能只下个结论就了事的。还要知道推演原理,和具体溯源细节的描述。这个过程不必一定符合事实,但一定要有。可惜的是进化论,只负责下结论,不负责向你说明具体细节。这不光是正翅膀形成的问题。还有鳃呼吸如何进化成肺呼吸的。你让它们解释解释看。它们除了掩耳盗铃以外,别无它技。事实上自然选择说到底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力量。它只能在已有的性状基础上作出一些大的选择,淘汰到畸形和残次品或者不适应某些环境的性状。而当年达尔文就是以这种有限的事实。作了无限制的推论。认为自然选择具备有强大的创造能力。具有创造全新器官和演化新生物的功能。进而推论到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原初的细胞生物演化而来。而这两项至今未能找到证据支持。更要命的是,前者如果深入思考,一定会出现悖论。现今进化论最尖端的学者,它们也只能靠脑补这种荒唐的结论。比如道金斯《盲目造表匠》中其二,动物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机动性。一个爬行动物生下来,不可能一生只在树上攀爬,而当前肢慢慢成变有翅膀形状这种过程中。这种增生的“半翅膀”非但不能飞行,反而对于前肢的关节屈伸产生障碍,就算不能严重阻碍前肢活动,也至少是一个附加的累赘。从而使动物失去原有灵活的攀爬能力。而这个过程中恰恰是这类生物最难以生存时期,它们并不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进化论就是建立这种荒唐的逻辑悖论上的结论。一但把问题深入描述细节。它的伪科学性是暴露无疑的。所以掩耳盗铃,是现代进化论者保护他们理论不至垮台的法宝。进化论这套学说,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一但信奉者们放下包袱,就是它宣告破产之时。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仅仅只是愚昧者的信仰。
2023-07-05 11:36:161

为啥用进废退的理论就是错误的呢?

为啥用进废退的理论就是错误的呢? 用进废退的理论在自然选择出来之前一直是被认为真理的。它的理论是获得性遗传。就是说后天的性状变化会传给下一代。用进废退的理论有名的例子,长颈鹿的脖子用多了就长了,于是遗传到下一代也是长脖子。不过你想想,如果这个例子是对的,那么就说明后天的性状会得到遗传了,杨过生下来的儿子都是断手的?这个不一定吧?而用进化论来解释,就近乎完美,至少现在还是正确的。遗传基因会有很多,拿长颈鹿来说,有长颈基因,有短颈基因,长颈基因由于适应环境于是得到生存,于是这个基因一代一代的传着,不断的优化,于是形成今天这么长的颈。短颈的就由于不适应环境,有短颈基因的个体都不适应环境而死亡。这种基因被弱化。我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证实用进废退的错误,她还有很多明显的错误,可以查一下资料。 用进废退的英文怎样说? Those are positive would make progress, while those negative would fall behind. 进化论是错误的理论吗 总体来看是正确的,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最好是说进化论是不完善的而不是错误的。毕竟任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某些不完善和矛盾的地方,几乎没有什理论是十全十美。 请问为什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原则是错误的呢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原则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它是唯心主义的。"用进废退"就是使用的次数多了,这个器官或者组织就会进化;如果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那么它就会退化。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有先天性某种疾病的人,把这种病医治好了,他痊愈了,他的后代是不是就不可能有这种病了呢?不是,他的后代还有患病的可能,因为至病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这种病的基因,他痊愈了,但他的基因并没有因此改变,基因还会遗传给后代的。 但是动物用的多或不用造成形态上的变化,这些性状在事实上是可以遗传的。 如果被证伪了就是错误的理论? 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该问题的焦点转向了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何祚庥院士认为:英国哲学家玻普(就是卡尔·波普尔)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是伪科学。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聂文涛则认为:如果被证伪则是错误的理论;区分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理论表达方式应该是另一条原则,那就是理论的表述者必须清楚其表述内容的全部含义。 达尔文进化论中是否包含用进废退的观点? 达尔文认为用进废退的观点是错误的。 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拉马克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强调了环境变化在生物变异方面所起的“诱导”,但却主张变异是以生物本性(一种趋于完善的需求)为主因。 达尔文认为变异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环境发生作用前变异就产生了,环境只是对变异其选择的作用,生物(以物种为单位)通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性状得到保留,比适应的性状被淘汰(适者生存),即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有没有承认用进废退的观点 达比,进化理论的局限性之一:智慧的生物进化的排斥超越理智 值得一提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第8章讨论本能的现象,当一个明确的说法: “很多本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让他们的意见在读者大概开发了难度足以推翻我的整个理论。我在这里首先要宣告的是,我不准备讨论情报的来源,因为我从来不喜欢讨论生命本身的起源。“在实际的,拒绝讨论智慧生物进化的作用,但在整个达尔文一贯的态度写了”物种起源“,其教义和缺点的症结也正在于此。 中国的演进在两个局限性:忽视了人为因素的智力和社会发展 如果进化是生物世界的基本理论,那么它应该能够同时解释人类社会的现象,因为人类最终是动物。然而,到达世界上的生物进化理论只能通过现象和猿到人的进化演变解释,但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其告知演变,但一个的表的理论重大理论存在缺陷。原因很简单,生物体的随机变化通常是缓慢的,渐进的生物智慧排除参与。由于随机变化的自然选择排除了任何形式的智力活动的,因此就不可能解释人类社会的现象。虽然达尔文还著有“人类的由来”一书,可惜他还是忽略了智力的作用,而是强调“性选择”的作用。 中国的演进在三个限制:第3章忽视的合作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存在,这样写道:“会产生各种在其自然生命几种鸡蛋或种子生物,在他们生活的某一时期......必须已被破坏,否则增加根据几何学原理的速率,其数量会迅速变得非常多,存在没有地方容纳。因此由于个体的生存产生更可能的是,在任何情况下一定会发生的为生存而挣扎,或同一物种的个体与另一个身体对抗,或者与不同的个人奋斗和争取的身体状况生活,这是马尔萨斯的学说施加的力数次在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人为地增加食物也谨慎地限制交配。“的理论观点也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大量的种子在许多生物学事实,但一般具有生物对策的生存,因为被储存的幸存者在复杂和苛刻的环境下,只有在那之后我们谈论的问题,是否在幸存者中出现生存竞争之前。其次,同样的生物个体之间,不仅是生存的竞争,同时也广泛的合作,如劳动力狼分工的现象被捕杀,几乎所有的社会的产物,体现生存的合作。此外,很多生存现象的竞争,其实质仍然是合作的生存,如男性之间的竞争,争夺个人的配偶,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传优势群体的维护和发展。第三,不同型别的生物,生存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彼此之间的广泛合作的现象之间。例如,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合作共生的许多典型,或食物链乃至整个生物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合作,为人类社会离不开合作的成员之一。第四,许多生物特别是某些动物有主动降低儿童行为的数量。例如,英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能够识别一些非洲植物“避孕”,“流产”,“壮阳药”功能,并在必要时实现植物生育作用的适当摄取;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南美洲的吼猴将不同的药材的消费决定后代的性别,同时降低雄猴的数量,雌 *** 配前会故意吃的植物,为了生出子嗣多,类似的现在事情已经成为公众知晓的内容。广泛的合作 生物现象,达尔文是没有理由看,让他忽略了生物合作的现象可能有内在的原因。这是因为需要的情报合作的存在,参与超过生存竞争,而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过程中,显然是承认生存的合作,势必动摇了理论 中国美的四个演化限制随机进化理论:缺少 过渡物种“物种起源的”看病难,学说“,”第6章中,达尔文又问:“如果种其他物种正在成为点点, ?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地方的转型无数种类型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明显的差异和混乱的性质,不表现出来的整个状态,解释说:“他给出的:”因为角色自然选择是有利的突变的储存只因此,该区域是充满的生物,每一个新的型别有一种倾向,替换和改进最终消除比其自己的型别少,和与它有利于竞争的利益较少型别“”我相信,在这个答案主要在于地质记录不完全是实非一般的想象。 “ 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道理很简单,如果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生物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进化的过程中,即使过渡物种在远古不全是因为化石记录我们没有看到,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今天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过渡物种。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进化这充分了解表的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需要在被解释一个新的过渡物种进化缺失现象 中国的演进过五局限性:生物器官的任何半成品 如果生物的进化是随机的慢,那么我们应该可以看到许多长半成品器官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达尔文在他的问题半成品器官的理论并没有直接提出在“物种起源”第六章,“困难的学说,”他简单地问:“一只动物,比方说,有这样的蝙蝠和习惯的动物可以从其他种类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惯改变和结构的结构?我们可以相信,在自然选择,一方面可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器官,如只能作为一个长颈鹿的尾巴飞拂,另一方面?,能产生奇妙的器官,如眼睛,因为它“ 他解释:“在这里,在其他场合,我是在严重的不利局面......在我看来,像一只蝙蝠件非安装在长的过渡态的形式,这似乎不够的情况下,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减少的困难。 “显然,这是一个苍白无力的借口,因为半成品器官是没有用的,如果通过随机突变卵生缓慢过渡成为胎生动物,所以这些中间状态(子宫的例子一半,一半的脐带)动物不大可能留给后代,该方法的这种缓慢的变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实际上,对于那些复杂的,复杂的结构相关的活生物体的复杂性,不能减少,讲的整体功能,通过随机突变和物竞天择,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鉴于此,本次重大自然基本原则的生物进化需要新的原始创新,需要进化的新理论鞭长莫及的演变。 用进废退理论.的英语原文是什么 用进废退说 : use and disuse theory 相关例句: 大脑为了克服干扰,只能强迫斜视眼不看东西,斜视眼接受不到物象的 *** ,视功能发育停止,视力停止在一个初级发育阶段,“用进废退”,久而久之,斜视眼视力进一步下降,矫正视力也无法提高,形成弱视(详见后述)。 Cerebrum is disturbed to overe, can force cross-eye not to see a thing only, cross-eye aepts the stimulation that is less than content elephant, inspect functional development to s, eyesight ss to be in phase of a primary growth, "Use into useless retreat " , as time passes, cross-eye eyesight drops further, correctional eyesight also cannot rise, form amblyopia (after detailed sees, narrate) . 任何理论存在悖论是否就是错误的呢 不一定啊,结论出现悖论可能是分析方法错误,也可能是这个事情本身就充满悖论的存在,解决方案应该是改变思维方式,试图寻找两者相容的新理论。 比如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起初大家的思维都以为光波那么是一种波,要么是一种粒子,不可能两者皆是,但后来发现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这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思维局限导致的。 还有康德三大悖论中的宇宙悖论,也是人的认识方式导致对宇宙有限与无限的悖论 进化论和用进废退是否是一个理论? 不是,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拉马克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强调了环境变化在生物变异方面所起的“诱导”,但却主张变异是以生物本性(一种趋于完善的需求)为主因。通常所说的进化论是达尔文的理论.达尔文认为变异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环境发生作用前变异就产生了,环境只是对变异其选择的作用,生物(以物种为单位)通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性状得到保留,比适应的性状被淘汰(适者生存)。即自然选择学说
2023-07-05 11:36:251

在您眼中,您的孩子是个听话的孩子吗?

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双方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偏差。学生们普遍“吐槽”,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并呼吁父母:“请给我们试错权!”有效的亲子沟通是促进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从这项关于亲子沟通的调查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当下亲子沟通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亲子地位不对等,父母常常以过来人自居,造成沟通不畅,双方在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偏差,甚至造成沟通无效;二是在沟通中不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孩子“试错”的权利。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孩子应该处于一种什么地位?是父母以家长的身份高高在上,对孩子进行空洞的说教?还是俯下身来,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地与孩子对话?答案不言而喻。周国平先生曾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以及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美国作家爱德华也说: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可见,尊重孩子是亲子有效沟通的前提。然而,尊重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无原则地放任自流。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认为,对孩子理解、尊重又严格要求的民主权威型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事实证明,极端严苛或极端放任的家庭教育都可能培养出极端化的悲剧人物。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只有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真实的想法,进而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既民主又权威,既有规则、有底线,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家庭教育,这正是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亲子沟通中,父母不应以“听话”为标准来要求孩子,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把话说完,给予孩子充色“试错”的权利。纪伯伦在《先知的灵光——孩子》中说得好:“他们(孩子)是藉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从属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孩子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有精神自由和思想自由,那些企图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永远正确,且以牺牲自我为条件换取孩子成功的父母,很有可能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鼓励孩子“试错”,这原本是家庭教育的常识,然而许多父母却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违反这一常识,把孩子想象成一个个完美的天使,试图让他们成为考试永远第一、无所不能的天才。“试错”是孩子的基本权利,也是孩子不断超越自我、取得进步的前提的保证。世上不存在不犯错误的天才,列宁曾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错误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体验,日本教育实践家东井义雄说:“儿童是出错的天才。”在他看来,儿童不是胡乱出错的,而是根据一套“法则”来出错的天才。
2023-07-05 11:36:451

新东方百日行动派—学习总结

感恩遇见这次的学习,感谢新东方老师的指导,感谢小伙伴的点赞鼓励。虽然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会在未来之路坚持继续学习。 说来也巧,我是无意间进入这个活动的,看到“百日”、“行动”、“父母成长”关键字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其实在进入这个活动前,我都不知道新东方也有家庭教育这块,以为只有新东方英语, 再一次证明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 。我是喜欢学习的,喜欢读书的,只是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力比较低,读书了也有很多理解不透。加入后发现这个活动真的很赞,所选的书都是父母成长和育儿的,简直太棒了。而且还有考试在群里分享和督促打卡,还有小伙伴一起加油,还有礼品,诱惑力十足。我是3.21加入的,加入的是10班,那时班群里只有10个小伙伴,现在已经有210+个人了。每一个人背后是一个家庭,收益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那时因为疫情,娃还在老家。我想,既然有这个学习的机会,我要加油坚持学习。第一天把前面两本书都听了,认真地做了笔记。给自己点个赞。这23本书是我30年来接触过的最多的书了。30岁开始读书,不晚,这是一个好开始。 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到底,就要认真的学习。每天学习打卡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真心佩服那些积分那么高的人怎么做到的,他们真的比我努力。其实以前没使用过小打卡,后面发现优秀的人的打卡圈都不少,且善于思考。 优秀的人都在学习,你有什么理由要懒惰呢? 刚开始在圈子里互动比较少,只是把笔记拍照打卡了,后面发现,获得别人的点赞是件开心的事情,然后我也去给别人点赞、评论。第51天分水岭的时候,我的打卡居然被老师置顶了,内心有一种喜悦感,比买到五折的好东西还开心。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用导图的方式去记录,结果被认可了,所以我很开心,有一种被看见的成就感。 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体验会被潜意识记录下来,如果潜意识体会到的是喜悦、快乐,那潜意识就会驱动你去做更多这样的事情,然后良性循环就开始了,你的自发性就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同样,如果你第一次做事时体验到的是羞耻,悲伤的感觉,那潜意识就会自动逃避和压抑,然后越逃避就越没有机会练习做好,越做不好就越没自信,恶性循环就产生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确实需要多给予别人正面的肯定,不管是伴侣,父母,孩子,还是同事,陌生人,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即使是对一件小事的赞美,我们都要表达出来。比如“谢谢你帮助我开门,你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真诚地表达你的赞美,让对方接收到你的爱。记住,赞美一定会使我们变得更好。 把一个人变得更好之前不要把他变得更糟。最后一次置顶居然是我为自己拉票。对,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望我的努力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和认可,这会增加我的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通过多做事,并且做成功,然后让别人给你点赞、认可,特别是重要的人的认可,这样就会增加你的自信心。 解琪老师以音频+思维导图+文稿的方式进行了23本育儿育己书籍的学习。从选书和讲书的顺序,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整体23本书,我觉得主题是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 教育的终点就是孩子真正的独立 。在充足的心理营养滋养下,孩子这个种子终究会 盛开生命的五朵金花,即独立自主,爱的能力,安全感,价值观,与别人链接。这样的孩子的人生会很绽放。 我自己理解整个学习是包括3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个人成长,第二大部分是如何做父母,第三大部分是如何教育孩子。解琪老师在讲的时候是拆开来讲的,这样更能让我们一边成长自己,一边教育孩子,更能让我们多多思考育儿与育己的关系。 第一大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第一本书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从接纳这个点入手,先让我们接纳自己。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纳伴侣,孩子和他人。 做到接纳才能有好的亲子关系,有好的关系才能进行教育,不然都是白搭。 接纳是幸福的开始,是改变的开始。第一本书的接纳也说明了父母成长的重要性,是育儿之路成长自己的第一步。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代替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 做父母的一定要成长自己,育儿先育己。在 《了不起的我》 一书中,老师用“骑象人”的隐喻比喻了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也给我们指明了改变潜意识的方式, 识别行为背后的限制性信念,然后用小步慢走,改变环境场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改变自我的旧的模式 。书中还讲解了自我改变时遇到的绊脚石以及解决之道。我们经常为自己停留在舒适区找理由,总是以成果为目进行改变而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并且认为改变一定是快乐的。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 成长没有捷径,需要用心,需要用力,需要坚持,我们会经历结束、迷茫、重生的阶段 。女性作为孩子的妈妈,背负着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女性在职场上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在 《理性的抉择》 告诉我们女性其实在职场上有高的人际感度、适当的抗压、自信水平的优点,也说了一些帮助女性职场成长的技巧,是职场妈妈的职场成长之书。在人生长河中那么多压力,怎么办?这在 《内在疗愈》 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它告诉我们当心理生病时如何治愈自己,如何处理那么多外界的压力,让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地生活着。 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第一关系,是一个家的定海神针 。 《亲密伴侣》 给我们揪出了阻碍亲密关系的怪兽,即投射性认同,角色的变化,权力争斗以及家族谱系。夫妻关系是需要经营的, 在一段关系里面,我们都要是独立的人,不要对对方有期待,当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要正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真诚地表达我们的请求 。夫妻之间如果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那一定是某一方的安全感严重不足。夫妻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其中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多听少问,不打断,不评判,要同理,要共情。不要在情绪中做沟通,因为那样达不到效果,处在情绪中的你容易以指责式的方式开头,然后沟通就崩溃了。 一定要给对方好的感受,对方才会愿意和你沟通。 另外,关系中不要带着期待,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可以学习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看看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用请求的方式表达出来,你可以表达你内心的需求,表达出来,对方做不做都没关系,你只管表达,你是自己需求的负责人。 第二大部分关于做父母, 《园丁与木匠》 告诉我们,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我们要做园丁,做孩子的示范者、引导者、守护者以及师傅。 成长的主角是孩子,父母能做的是提供环境,阳光就是父母的爱,土壤就是家庭的氛围、水就是父母的语言。 提供爱、温馨的家庭环境,正向的语言,那孩子就会长得好。同样在 《孩子是个哲学家》 中,作者说 我们要虚心请教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习 ,学习孩子待人交往的真诚坦荡,学习孩子大方地表达自己的爱,学习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另外,针对如何做好父母, 《父母的格局》 向我们介绍了做父母的四大智慧,即做理解孩子父母、还给孩子选择、给孩子时间、放孩子独立。关于爸爸的育儿,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揭示了爸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爸爸在育儿中发挥作用。确实, 爸爸的一句肯定和赞美抵妈妈的五十句 。我们要做 《让孩子心悦诚服》 的父母,做少操心,更权威的父母,管理好父母自己的情绪,做发现孩子优点的伯乐,高效地帮助孩子学习。我们要做 《终身成长》 的父母,用成长型的思维看待自己,看待孩子的成长。看待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学会拔高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把时间纬度加上,学会升维,我们就不会被现实的问题迷惑。 父母就是孩子的原件,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 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他并不属于我们,我们要让他独立,让他走得比我们更远。 第三大部分关于教孩子,整体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原则和方法论的,第二部分关于孩子成长中各种教育的实际操作的。第一部分中 《爱、金钱和孩子》 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育儿重点不同,也指明了咱们中国父母育儿观的选择。那面对如此多的育儿选择。 《养育的选择》 为我们指明了育儿的三大原则, 即无条件地接纳感受,有规则地接受行为,给孩子提供持续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诚恳具体的表扬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快乐和教育,在养育中要用科学的思维分析和处理孩子的乱发脾气、竞争意识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父母.挑战》 为我们明确了孩子偏差行为背后的四大动机:求关注、争夺权力、惩罚报复、自暴自弃。 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有正向动机 ,父母要识别出来,然后才能引导,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不要让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爱。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说孩子才肯说》 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主动和我们合作。 父母的语言具有渗透性,父母要说正向的语言 , 达到一定量的正向输入就会形成孩子积极的信念系统 。多给予孩子有效的赞赏,比如:“我注意到你自己学会穿裤子了,这次只用了3分钟,比上次有进步,给你点赞”。 丰富孩子的内在,内在拥有,外在成为。《游戏力》 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游戏力育儿的方法,通过游戏力可以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孩子远离孤独;培养孩子自信和情绪恢复力。在开展游戏力育儿时父母要善于观察、跟随孩子的节奏、善于引导,同时 也可以用游戏力为自己续杯加油 。第二部分中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为父母指明了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父母要如何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大脑力,学习力,科学力,思考力以及软实力,这才是未来人才所需。未来需要一个 会探索,懂观察,会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提炼的学习型人才 。 《儿童时间管理全书》 告诉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好时间更是自控力,专注力和规划力品质的培养。 《朋友还是敌人》 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父母要观察孩子的社交行为并适当时刻给予恰当的指导,做好社交示范榜样,给予孩子社交的模范,让孩子收割友谊。 《从尿布到约会》 让父母学习如何对孩子分阶段地进行性教育。 《解码青春期》 是关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道的。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尊重教育,父母要转变身份才能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 《教出乐观的孩子》 告诉父母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孩子的路很长需要自己走,父母不可能陪着孩子一生,需要 让孩子学会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跌倒了再站起来勇敢继续前进。 23本书,如果真正做到内化和融会贯通,那我想,育儿中遇到的80%问题都可以解了,当然, 从知道到做到,并且做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有信心么? “连带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John.Dewey)提出来的。 所谓连带学习,指的是学习者从“正式”学习的经验或知识中所学到的只是一部分,其中还有一部分同时产生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这种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大的教育影响。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Thesimulationheuristic)”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例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即“狗电击”实验。"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无助感扩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实无望,深度自我怀疑。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正来源于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英文版原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投射性认同”概念是由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1946年提出的。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把自己认为的或是感受到的情感(存在于A身上)投射到另一个人(B)身上去,这另一个人(B)接受到这个信息后,在某种压力之下,真的会变成投射的人(A)认为的那个样子,那个投射的人(A)在被投射的人(B)身上找到他投射的内容后,再认同回去,于是就证实了他最早投射出来的那些内容是存在的。 一个投射性认同要成功,起码得三步: 第一步:一个人把自己无法忍受的这个东西扔给别人,投出去;第二步:接收到这个人投射的另外一个人,被迫按投射者所期待的、所熟悉的那模式来跟他互动;第三步:投射者再认领回来,并确认。 强迫性重复,是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词。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观察他自己的孩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于1885年提出来,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著作《象与骑象人》中提出了大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海特认为,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自动化系统,另一套是控制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如同大象,而控制化系统是大象背上的骑象人。理性思维—骑象人 感性思维—大象 孩子就像一个空了的杯子,不断地需要往里蓄水,而倒水的人,就是建立良好依附关系的那些人。你们的爱就像雨露一样滋养着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充满信心的去挑战未知的世界。 “缺乏父爱综合症”是由于父爱缺失,也即因父母离异、父亲长年不在家或者固然在家中但是极少关注孩子,致使他缺乏父爱而带来的一种分离性焦虑。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谁的课题谁就承担责任,不能过度地承担起本该由他人担负的责任,甚至想为他人的整个人生负责。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2023-07-05 11:36:531

帮忙! 古希腊,古中国科学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异同 要有例子 好的加分~~~~~~

中国古代科学的构造性、机械化的算法体系完全有别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科学的逻辑风格和演绎体系。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科学体系、科学思想?难道是民族智力差异所造成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表明,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每一种文化系统都有其特定的数学发展和构造模式,科学既是在某个文化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文化系统中一种文化的特定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形成不同形式的数学与科学技术的结构形式。因此可以说,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代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结构形式的差异。换句话说,文化传统往往规定了科学发展的必然取向。 以数学为例分析:一、从中西古代数学文化史的比较意义上分析,形成中西古代数学的两种倾向:逻辑演绎倾向和机械化算法倾向,其作用与构造差异主要是由文化系统赋予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的,这两种倾向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数学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动力。 数学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人类古代数学作为文化系统中一个操作运演的子系统,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功能(或称为双重特性),即数量性的功能和神秘性的功能(注:王宪昌,《数学与人类文明》,延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8-70页。)。而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数字或数学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有某些神秘性,而且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数学神秘性发展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在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中,原始数学始终沿着神秘性和数量性的双重功能统一性继承的轨道向前发展。古希腊数学与神秘性的结合,使得他们从宗教、哲学的层次追求数学的绝对性以及解释世界的普遍性地位,这正是古希腊数学完全脱离实际问题,追求逻辑演绎的严谨性的文化背景。 古希腊人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于公元前8世纪丢掉他们的象形文字而采用腓尼基的拼音字母时,就吸收了埃及与巴比伦的数学成果,这时的古希腊数学,实际上是古希腊原始数学神秘主义与埃及、巴比伦的数学的结合体,这种结合创造了数学体系、数学运演与数学方法的广泛的神秘解释作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古希腊数学具有强烈的神秘作用以及后来具有宗教、哲学特征的根本原因。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将数学着上宗教色彩,其“万物皆数”和追求“数的和谐”观念把数学的这两种功能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运演操作,共同发展。到了古希腊最有影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把数学的神秘性及数量性意义演化为一种哲学意义的数学理性,直到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就是宇宙万有之物质”(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1986a。),古希腊借助于数学解释一切的文化传统使数学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理性基础。古希腊与西方的天文、医学、逻辑、音乐、美术、宗教、哲学中,数学都在发挥着理性的解释作用,并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得以继承和强化。基督教神学逐渐吸收了古希腊用数学解释世界的文化传统,在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的努力下,把以数学为理性模式的自然科学以及由数学而产生的各观念都与神学结合起来,使得数学成为当时自然知识和神学相结合的这座大厦的基石(注: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13页。)。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数学理性的归复使欧洲人知道了自然界是按照数学方式设计的,数学被认为是唯一的真理体系。“这个理论鼓舞了十六、十七甚至一些十八世纪的数学家的工作。寻找大自然的数学规律是一项虔诚的工作,是为了研究上帝的本性和做法以及上帝安排宇宙的方案”(注: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中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252页。)。直到今天,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还认为《几何原本》是一种对当时宇宙理论、物理理论给出“一切物理解释和论述的基本工具”(注: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23页。)。英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罗素认为在西方文化中“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根源。”(注: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4页。)他进一步总结指出:“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腊、中世纪的以至直迄康德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学的特征。”(注: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4页。) 因此,从数学文化史的意义上分析,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数学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意义的运演操作系统,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理性解释系统,或者称之为一种理性构造的规范模式。在西方文化中,西方数学解释宇宙的变化,引导理性的发展,参与物质世界的表述,任何学科的构建都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用数学解释一切是西方数学在与其适应的文化获取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我国古代数学筹算操作的机械化运演形成的计算体系来源于作为原始数学的竹棍操作运演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 中国古代是借助于竹棍为特定物进行数字、数学操作运演的民族。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外算与内算的双重功能,即“算数万物”的算术性功能和神秘主义的解释性功能(注:俞晓群,“论中国古代数学的双重意义”,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4期。)。竹棍既是中国原始计数物又是某些神秘性的表示物。例如中国原始巫术中的蓍草就是运用竹棍或类似竹棍的排演操作来表现某种神秘性的。《周易》中的揲蓍之法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原始数学的操作运演,只不过它表现的是神秘性的解释形式。与古希腊以一种理性表现自己的解释力量,以脱离具体事例而表现自己的数量解释意义不同,中国原始数学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神秘性、数量性特征蕴含在由竹棍的排演形式之中,是一种由以神秘性为主要特征的竹棍占卜的《周易》竹棍排演体系,逐步演化为以数量性特征为主而形成的筹算的运演体系,依靠编造某类具体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表现自己的数量运演作用。中国原始竹棍排演的这种转变,使筹算失去了神秘性的主体地位,从而也失去了可能作为宗教与哲学的思维性的研究方向,因而筹算不可能具备西方数学那种用数学理性解释一切的价值取向,而在中国文化的特定氛围中,筹算主要是作为纯数量意义的运演而成为适应这种文化意义的一种技艺,并发展成为一种计算运演发达的技术。从文化系统角度来看,筹算是一种用数量变化意义来解释实际问题的操作运演的应用子系统。筹算一般不直接参与理性的描述,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它长于对“形而下”的问题作分门别类的数量的解释,为解决问题而制定各种算法,并常常将“理”寓于“法”中,算理结合、寓理于算的特征赋予筹算解释“形而上”问题的文化功能。因此,数学的价值观念是通过发展技艺实用,而非理性思辨。刘徽在《九章》注的序中把筹算处于《周易》解释意义之下的技艺应用地位说得十分清楚:“昔者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中国文化中,筹算的价值取向就是作为“六爻之变”意义基础上的应用技艺,并以快速、准确、简洁解决具体问题来发展自己的操作运演。 因此,中国古代数学不仅未形成以宗教、哲学的层次思辨自己的方法、结构形式,而是形成了专司具体数学问题的特征。中国古代数学在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就是在筹算运演机械重复的条件下尽力构造简明的运演方法,准确迅速地解决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及筹算的技艺型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构造模式,这种筹算数学的价值取向保证了中国古代数学机械化特色的发展方向,注重数学实际应用的层次不断发展,机械化的计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古人借助于算筹这一特殊工具,将各种实际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有效的布列和推演,在比率算法、“方程”术、开方术、割圆术、大衍求一术、天元术、四元术、垛积招差术等等方面都取得辉煌成果,在宋元时期数学达到高潮。元代以后发展的珠算制是筹算制的发展改革和继续,可以说,中国传统数学在数量关系上是以算筹制为主线贯穿一起,以提高机械化的计算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同时,文化价值观的传统特点也造就了一批传播和发展作为技艺数学的群体,这是促进数学机械化发展的人才优势,尤其是在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中,其传统价值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文化价值系统发展的阶段分析,我国的筹算体系和模式在宋元时期达到数学的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算法机械化达到最高水平。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是对《九章》以来开方程序的重大提高和创造,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又把增乘开方法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境地,其大衍求一术也是在历代对“上元积年”推算基础上将“物不知数”问题解法发展到最一般的机械化程序。李冶的天元术更是对列方程算法的重大改进和突破,同时也是几何代数化思想的完美体现。从天元术到四元术,是解一般高次方程向多元高次方程组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因此,我国在宋元时期算法机械化达到空前的高水平,是与传统数学文化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的,是我国筹算文化排列模式和变换技术长期积累后的自然发展,它是我国筹算体系下的数学计算以快速、准确、简洁解决一类具体问题而发展自己的操作运演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当然,中国古代数学并非没有理性研究和创造。中国古代数学的筹算体系和机械化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如同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那样完整的演绎逻辑系统,而由于筹算本身的直觉启示、模型构造性特点以及特殊的运演排列的结构和形式,决定了中国古代数学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抽象模型化方法、化归方法,概括出一般原理、原则用以解决一大类问题的归纳和演绎方法相结合的有机统一,决定了中算的“寓理于算”、算理结合的主要特色。由于中算的“寓理于算”常常是将“理”寓于“法”中,许多中算算法如更相减损术、变分术、盈不足术、割圆术、方程术、大衍求一术等等,算法步骤精细,一步一步推导十分明确,有“不证自明”的效用,而对几何问题同样是采取几何代数化的形数结合,“寓理于算”。开平方、开立方和解高次方程的方法,都由几何模型导出,从图验法到宋元算家的演段法,其本质相同,但更测重于阐明算法的合理性而不是阐明几何关系。 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科学的模式不会也不可能是人类科学的唯一发展模式,西方科学的价值标准不应该实际上也不可能成为人类古代科学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正如像N.席文提问的那样:“为什么评判非欧文明史总是以其是否或接近于欧洲早期科学或近代科学的某些方面为试金石,为什么早期欧洲科学无需检验呢?”(注:N.席文,《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载《科学与哲学》,1984年第1期。)
2023-07-05 11:37:012

无法解释的事件可以证明科学不够发达吗?

无法解释的事件可以证明科学不够发达吗? 这样提问的人,似乎告诉人们,有一天科学发达了,就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就不会出现一些事件无法解释的现象。 范围论告诉人们,这是不可能的,无论科学如何发达,都有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 我们换个说法,电子显微镜,使人类可以观测到微观粒子,那么,随着科学的发达,如果出现了,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的超级电子显微镜,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观测到更小的微观粒子了,会这样吗?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认为:当微观粒子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观察仪器将对微观粒子产生实质性的干扰,我们观察到的是被观察仪器干扰后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在取消观察仪器后微观粒子的本来面目。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告诉人们,无论科学如何发达,观察仪器多么先进,都存在着我们无法观察的现象。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范围论认为,第一,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性;第二,是因为观察的范围性。 整体性是说,客观事物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范围性是说,我们只能观察到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我们观察到的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就是说,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范围一个范围认识的,在范围之外,自始至终存在着我们无法解释的事件。自然科学中的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等等,正是范围的标志。无论科学如何发达,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事件。 科学上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事件,其根本愿在于观察的范围性,我们看到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在这个范围之外存在着我们没有观察到现象。观察的范围性,是我们人类眼睛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 无法解释的事件并不是说科学不够发达,恰恰相反, 无论科学如何发达,都有我们无法解释的事件。 这是一个傻逼问题。它傻逼就傻逼在几乎所有的回答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到底傻逼在哪里,也真是奇葩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 科学不解释单独性事件,只解释可重复性现象! 科学不解释单独性事件,只解释可重复性现象!科学不解释单独性事件,只解释可重复性现象!你说你太爷爷治好了隔壁老王的狂犬病,我会解释?呸。你再治一个给我看看。 你说你太爷爷治好了你老家全村的狂犬病——等下,全国医生专家正在赶来,他们会叫你太爷爷做爸爸,并立马给他申请诺贝尔奖同时马上开始研究他是怎么治好的——这就是用科学来解释了。 放心,只要你太爷爷真能证明他的治疗的可重复性,科学就一定能解释。 所以类似“我家隔壁大妈吃香灰治好了癌症”这种事,拜托别请科学来解释了,科学很忙的。 同样,科学不会去解释气功,除非大神能当着科学家的面证明一下。科学不会去解释你昨晚见到了龙,除非你给我再找出一头来。 科学只解释现有能观测到,或现有理论能证实存在的东西。科学不解释你的妄想。 无法解释的事件可以证明科学不够发达吗?科学是一种近现代才形成的一种通过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统计研究等等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方法进行的 探索 活动。这些研究方法,也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归纳研究方法,另外一种是演绎研究方法。无论哪种近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也都不是尽善尽美的。譬如,归纳研究方法中,如果到目前为止看到一百只或一千只乌鸦都是黑的,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暂时的科学结论:乌鸦都是黑色的。但这个结论是到目前为止的一个暂时的结论。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终于发现了一个白色的或花色的乌鸦,那么,这种科学结论就会被推翻。所以,科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证伪法”。既然我们无法证明某一个事物就是怎样的,但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证明它不是怎么样的。在演绎方法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演绎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式。 它包括:(1)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设;(2)小前提,是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小前提应与大前提有关;(3)结论,是从一般已知的原理(或假设)推出的,对于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作出的新判断。 例如,我们假设,(1)大前提是:60岁以上的是老年人;(2)小前提是:张三61岁了;(3)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张三是老年人。 这种三段论的演绎方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这个三段论中,如果大前提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第三阶段的结论是完全可笑的和错误的。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1)牛是食草动物;(2)小前提:山羊是吃草的;(3)结论: 所以,山羊是牛!显而易见,结论(3)是错误的。 由上可见,即使是近现代形成的科学研究方法,也不少尽善尽美的,也是会出现错误的科学结论的。以前流传过的“水可以变油”,物理学家托勒密完善的地球中心说,现在都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说法。目前, 社会 上还有形形色色的打着科学的旗号骗人的,例如,传销组织的洗脑术就害人不浅;还有很多人总是在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这些都是违背科学常识的。事实上,在近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正式形成之前,我们人类也都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不同于近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方法以及与近现代科学方法相似或相同的方法得出了许多的结论,并用此认识指导和服务着人类的 社会 实践和生活。譬如,在古代 社会 ,也有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官员要断案和破案,不做实地调查和逻辑推演可能吗?政府要统计 社会 人口,不做统计调查可能吗?因此,古代也有与近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相似和相同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 又譬如,周易科学、中医理论和科学、风水学、占星术、植物学、矿物学、太极拳术、佛学、针灸学、推拿术等这些古代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呢?不也是经过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得来的结论和认识吗?伏羲创立八卦,后又经过周文王、孔子等人演绎和完善,不也是经过深刻的脑力劳动和研究 探索 吗?伏羲“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立八卦符号体系,这种观察和类比的研究方法,不也是近现代科学方法范畴之中的吗? 所以,用近现代的科学术语和概念来否定古代的科学研究和方法,其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当然,也就无法解释了古代的人文和科学现象。同样地,也无法解释古代人文和科学知识所认可的“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此外客观地说,任何阶段的科学研究和认识也是其当下阶段的认识和结论,是暂时的科学结论,非终极的。所以,所谓的科学是否发达,其本身是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概念。从过去来看今天的科学进展,今天的科学进展是发达的,但从未来来看,今天的科学仍然是十分落后的。 总之,我们推崇科学,但反对将科学结论僵化,反对科学迷信。说到底,科学本质上主要是一种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研究 探索 精神和实践活动和过程,其所获得的科学结论也都是暂时的相对的认识。人生有涯而知无崖,任何阶段,科学都有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因此,科学的发达与不发达都是阶段性的相对性的概念。科学当然不够发达。 现代科学发展不过200年,即使从古希腊算起也不过2500年,科学怎么会发达?未来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的前景极其广阔,怕只怕你学不过来。即使现在科学还不发达,其实人类掌握起来已经比较困难了,许多顶级的科学家终其一生也只能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挣扎,甚至大多数科学家连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也没有完全掌握。比如一个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在研究某一种蛋白质,到临终也没有掌握这种蛋白质的规律。未来的科学就更加浩瀚了,幸亏我们人类发明了高级计算工具,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极其复杂的运算,知识也可以存储在磁盘里,随用随取,比过去写在书本上,记在脑子里强了不知多少万倍。 美国小学生初涉知识,老师首先交给学生的是如何查找资,其实就是如何查找人类的知识。这比一开始就用力记住很多知识更有效率,因为人类的知识太浩瀚了,个人是无法全部掌握的。即使如此,科学仍然是不够发达,甚至是很寒酸,还有很多科学没法解释,也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现象,或者问题,比如: 生命是怎么产生的? 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是什么? 意识是怎么回事?意识是永生的吗? 黑洞是宇宙的边界吗?黑洞里的信息可否获得? 有没有平行宇宙? 宇宙有没有另外的样子? 地外生命有智慧吗?他们在哪里? 宇宙是不是很均匀?谁使之均匀或不均匀的? 宇宙最初的温度是从哪里获得的? 人到底有没有前世的意识? 宇宙是虚拟的吗?是谁虚拟了这个世界? 量子是从哪里来的?量子为什么会涨落? 时空是真实的吗?是能量还是物质,本质上是什么? 信息是永存的吗?信息是否会消失?他们到哪里去了? 植物到底有没有意识? 外星生命和地球生命一样需要水和氧气吗?他们和地球生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地球上没有外星生命? 为什么会有男女?这是最有效率的繁殖方式吗? 等等等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科学都没有办法给出确切答案,原因还是科学不够发达。科学在 探索 未知世界的道路上正在飞速前进,但是很显然,现在才刚刚起步而已。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并不一定代表是绝对正确的。他是一种 探索 发现事物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比如我们的中医学,那些中医理论,那些中医的治疗方式,在老外的眼里,简直是非常的不科学,那些阴阳平衡的理论、人体经络理论、药味药性的说法、以及什么针灸刮痧拔火罐的方式,在他们眼里简直是反人类的理论方法。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在美国这个发达国家里,行中医是违法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却发展流行了几千年,现在仍有使用价值。 但科学的精神和其理论方法是目前发展进步的主流方向,我们都在努力学习掌握, 探索 未知的世界,学习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自身的渺小, 探索 的越多未知的事物也会越多,科学发展无止境! 探索 亦无止境! 科学是由实践检验并无限趋近真理的方法。 这是科学的定义,通常科学可分为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通过实验得出的可重复的结果并能解释原因的过程为实验科学。通过理论推导并可通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过程是为理论科学。 那么科学与非科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由于这种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的存在,也就使得题主给出的命题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科学再发达也只能对能够证伪的问题起作用,而不能证伪的真理也是存在的。 最后给出结论,科学再发达也会包含谬误,非科学也会是科学。证伪与否与正确与否根本就是两个垂直纬度的问题。 经常不是,或者说不单纯是。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下,题主提出的问题中,包含着一个很古老而复杂的问题。简明扼要的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宇宙是可以认知/解释/理解的吗?”。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大意):关于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它是可以被理解的。或者再换个说法简明扼要的说,认为这个宇宙可以被认知的“可知论”,和认为这个世界无法被认知的“不可知论”,是两种存在好几千年,而且针锋相对的思想观念。当科学崛起之后,可知论占据了上风,压倒了不可知论,科学雄辩的证明,这个宇宙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被科学解释/理解的。于是,爱因斯坦才说“关于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情竟然是它是可以被理解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当然还有很多事件无法用今天的科学解释,特别是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但这些科学目前还无法解释的问题,已经属于很深奥,深奥到超出了大部分普通人的常识,所以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真正理解这里的无法解释是什么意思都地步去了。 比如说“暗物质”的问题。虽然暗物质的问题是个“网红级”科普对象,但真正理解暗物质无法解释这件事,却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大量的基础知识。而且,就像题主问题中说的那样,这个无法解释确实是证明了科学现在还不够发达,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终究有一天,科学是可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的。 但在今天,绝大多数所谓“无法解释的事件”不是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经常”不是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而是因为科学带来的解释毁三观和强烈的非直觉性,让人们无法接受科学的解释罢了。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能接触到的,所谓“无法解释的事件”,其实科学都已经解释清楚了,只是人们不能接受罢了。 再进一步讲,比如说,这个世界上除了科学之外还有信仰,信仰不是科学,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有些事件是信仰的问题,不是科学的问题,对某些信仰者而言,科学的解释是“无效”的,所以,自然的,也就有了这些“无法解释的事件”了。 再比如说,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的进化史已经很长很长很长很长了,但科学的 历史 却很短。在漫长的进化史上,科学是典型的“新生事物”。人类适应了那么长时间没有科学的进化,骤然来适应这个有科学的世界,一时之间显然会适应不过来了。于是,因为不适应科学的解释,让科学的解释成了“无效的解释”,这也就有了日常生活中的“无法解释的事件”了。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吧,在今天这个 科技 昌明的时代里,就算可知论还没彻底战胜不可知论,但可知论也已经牢牢地占据了上风。虽然还有一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件证明着科学不够发达,但这样的事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往往不是科学无法解释,而是因为科学的解释与信仰冲突,或者不够“通俗易懂”,所以我们接受不了罢了。 科学只能对物质的世界研究。推敲,与不断的实验到后结出的果,那么人为什么会生病?何时生病,最终病昰死,昰活科学不知道,也结不了果比如一个人被多家医院。判为癌症。晚期回家等后事,而回家后过一段时间病确好了。疾生也奇怪问他是怎么好的,他自己也不知道。病生问他回家吃的什么药,他说回家病痛起来的时候就吃止痛药,平时也就吃饭,莱也没吃其它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病就好了,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但是有的人得病化得清家荡产,后还是死去,有人与人说着话头一低坐在地上就死去。我一个老乡死去三天又活了过来。这是科学能解释的吗? 科学如何发达只昰对物质的东西。科学如向发达也不能造出有生命,气息的活物来。更无发明白灵界是如何撑控世界一切生灵与事物的动态。科学永远也不明白。为唯神一看世界的动态就知道,这个动态,灵界那作这事的灵要达到的目底与用心。及最终要结的果。及给人类代来的利与害。 而人类就知随帮唱柳,直到看到了恶果。又于帮唱到反对。这就是人类思唯走向现状。“无法解释的事件”与“科学发达不发达”构不成必然的 因果 联系。你不能说,因为此事无法解释,所以,证明科学不够发达。这是逻辑错乱,乱嫁接。 科学没有诞生时呢?难道人类就没有了可以解释的事件,也没有了无法解释的事件? 那时古人他们还没有科学不科学的概念。一样解释事件。那他们解释了事件难道就可以说,证明科学发达了吗?显然说不通。同样道理,反之,亦如此。科学发达了,难道就没有了无法解释的事件?只要不局限于不解释,就没有解释不了的事件,只是科学不科学罢了。也就是说是不是符合科学的解释而已。这样说就通顺多了。所谓发达与不发达得有个对比的,否则是不成立的,也就好比,你说你个高,是你比着比你个头矮的人说才成立的,你比着姚明基本上你个高不到哪里去,就是姚明也有比他高的有比他矮的。科学发达不发达不是一个固定的玩意,相比二十年前,现在科学是算的发达,现在科学要比着二十年后, 社会 正常发展的话,那一般情况下二十年后的科学要比现在科学发达?试问,到底哪个时间的科学是发达的呢? 仅供参考。科学的本质注定了无论如何科学都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当科学能够解释越来越多的问题时,我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被解答!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假设猜测,只不过是经过不断验证的假设猜测,然后就形成了被普遍认知的科学理论!而这种科学理论一定会经过不断地完善发展,不断地突破各种局限性,越来越趋于完美! 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发现乌鸦都是黑的(基于我们的观察),于是我们就假设乌鸦就是黑的,这就是科学,然后我们不断证明这种假设是正确的,但只要在证明的过程中发现哪怕一只白乌鸦(证伪的过程),就会推翻之前的假设! 但这并不能说明之前人们认为乌鸦是黑的这种观点没有意义,事实上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只能基于对事实现象的观察总结归纳出科学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这种理论,这个过程是最让人信服的! 所以,科学发展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圆圈,我们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但意味着圆圈外面接触的东西,也就是未知的东西就越多。 科学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所以科学发达不发达只是相对的,世界上总是会存在无法解释的事情,准确地说不是无法解释,而是暂时解释不了,不是永远无法解释,任何事件都是可以解释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2023-07-05 11:37:231

何为证伪,为啥科学可以证伪而非科学却不可以证伪?

证伪就是证实某个事情是假的,非科学本来就不能确认自己的真实性又怎么能够去鉴别其他东西呢。
2023-07-05 11:37:313

能简单的表达一下双缝实验的恐怖之处吗?

简单来说,恐怖之处就是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而它却真实的存在着,而存在既合理让人们无法接受这是自己所面对这种合理的存在。简单的像我们都知道宇宙的极点却不知道是从何而来? 放在人类身边就像是1+1为啥等于2一样。人们害怕它不等于2,但是双缝实验确实让人怀疑是1+1≠2的反论据,而人类的知识架构或者根基却是建立在1+1等于2的基础之上。 最初光的双缝干涉试验并没有恐怖之处,托马斯.杨只是依靠它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当时的科学家简单地根据试验结果认为由于光是一种波,通过左右两边缝的光相互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但随着试验技术的提高,人们已经可以控制到每次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双缝,但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多次单光子通过双缝后在屏幕上的分布也形成的干涉条纹,这就不能用通过左右缝的多个光子相互干涉来解释了,那么光子究竟从左右缝中一个缝穿过来,还是同时从二个缝过来呢? 科学家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在双缝后面放置了一个探测仪,试图测量光子究竟从单个缝穿过来,还是同时从两个缝过来,尽管同时穿过二个缝有点不可思议,试验结果显示一旦在双缝后面放置了测量仪,屏幕上体现光波动性的干涉条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对应两条缝后面的亮纹。 也就是说光子在你观察(或者说测量)它时,光子表现粒子性,当不被观察时,体现波动性,以量子力学鼻祖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的解释为:光子本来是波,当被观察时它的波函数坍缩了,于是变成粒子态。 薛定谔由此提出了薛定谔的猫佯谬,处于随时可能充满毒气箱子里的猫是“又死又活”状态。 第一个恐怖点产生了! 但科学家们还尝试用隐变量假说解释双缝试验中观察对光子的影响。但1984年延迟试验又带来更恐怖和匪夷所思的结果,出于篇幅考虑不再详细解释延迟试验的具体方法,只是简单介绍下基本原理: 科学家通过精确测算时间,在光子穿过双缝后再决定放还是不放测量仪。试验结果是即使光子已经以某种方式通过双缝,但如果放置探测仪即显示粒子性,不探测则显示波动性。 这个结果表明:光子原本已经以波动态同时穿过二条缝,由于我们的探测改变了过去光子通过双缝时的状态!观测可以改变过去?!一个细思极恐的试验结果出现了! 量子力学传统哥根本哈根派对此的解释依然是观测带来光子波函数坍缩,在波函数坍缩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现实中很难想象这一理论,比如有一天我们接受到几亿光年之外一束光线,我们观察到它是一个新恒星诞生后发出的,但如果我们不对它观察这颗恒星由于诞生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是否就不存在? 虽然哥本哈根派的观点在现实中很难想象,但去年对贝尔不等式做进一步验证的“大贝尔”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哥本哈根派观点是正确的。 以波尔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吧!“如果你认为你弄懂了量子力学,那证明你根本不懂量子力学!” 双缝实验是个很简单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波粒二相性的是真的,普通的实验中,光源都是用的一束光。大量的光子随机通过两个细缝。然后与后面的板子接触。 如果变换条件,单个光子呢,100个人随机通过两个入口,50:50是预想结果,实际也差不多。但一个人通过两个入口呢,那就只有1:0或者0:1了,但单光子双缝实验的结果是1:1。这就很奇怪,光子分裂了?那放个探测器测一下,结果,探测器一放,结果就成了1:0。这说明了什么,实验前后所有量都没有变,只加观测这一动作,结果就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现在的行为改变了过去的结果。按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之前说了,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具有形状大小,在空间中却以概率形式存在,如同波一般。单光子实验中,通过缝的概率是1/2,那么看结果也的确是有两条缝,但加入了观测后,粒子的粒子性被展现,而作为粒子这一实体,一次只能通过一个缝,所以加入观测后只有一条缝。这就是单光子实验出现诡异的解释。但这也引出了更多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这个实验证明了唯心主义的一些观点,我睁开眼,世界诞生了,我闭上眼,世界毁灭了。另外这也暗示了存在一个未来,人类无法真正的看到这个宇宙的本质。如同薛定谔的猫一样,在打开盖子前根本不知道猫的生死。而且,对于波粒二象性,人类还知之甚少,这个性质从何而来,又使用于多大尺度,是否与多维时空或者平行世界有关,这一切都是未知。未知的,都是充满诱惑的恐怖东西 我现在反而认为,没有任何“恐怖和奇异”。所有的问题在于先前的“观念”,如同狭义相对论之前人们认为时间是固定的绝对的,而爱因斯坦打破了这种绝对固化的时空观,时间可以压缩或者膨胀,一下子都豁然开朗了。 现在就是这样的“存在观”束缚着人类的认知:认为世界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人类只不过是世界舞台上的演员,没有人舞台仍然存在。 现代科学理论,越来越趋向于世界的存在与人是紧密关联的,存在就是人类获取的信息,没有信息,则不存在。 观察不到,又怎知存在呢?最简单最原始的逻辑今天仍然适用。存在就是信息,信息就是存在。也可以说 宇宙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获取到了它的信息,而不是宇宙诞生了人类。 只有建立新的存在观,才能重新看清一切怪异现象。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获取到了信息即“产生”了存在。而人类进化出了抽象意识,可以通过抽象“创造不存在的存在”。抽象意识,有可能被感应成为存在信息,也有可能根本不存在。如何判断没有信息的存在呢?“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但是在今天,就已经有很多理论让人左右为难了。 如多世界诠释是一种假定存在无数个平行世界,并以此来解释微观世界各种奇特现象的量子论诠释,其优点是不必考虑波的坍缩。这种思想“优点”就是剔除了人的主观因素,绕过了“塌缩”和“观测者”。而哥本哈根诠释不认为波函数除了抽象的概念以外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我本人在今天以前是非常认可这一点,因为它同时还可以用量子原理较好的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机制。但是多世界诠释允许观察不到的现象也有可能存在,在思想上就“先验的”决定有观察不到的存在,这一点和我们已知的哲学观很像。贝叶斯主义(Bayesianism)也称为“贝叶斯认识论”。它是一种认知证明理论,主张一个信念P的得以证明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个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并且这种概率由获取新论据而发生的认知证明变化,可依据概率演算包括贝叶斯定理来计算和预测。贝叶斯证实理论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统计学家托马斯·贝叶斯的概率论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框架。贝叶斯证实理论允许这样的事实存在,即现代科学理论提出的主张通常远远超出了目前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例如没有人真的看到过原子),所以今天的理论通常很难简单放入证伪和不可证伪的二分法中。相反,对理论的信任往往落在了连续统的某处,当获得新信息时,会在0%和100%之间上下滑动。根据贝叶斯主义的观点,对信念概率的指定既是主观的,又是理性的,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主观地认为具有不同起初置信度的假说。运用贝叶斯公理,根据新证据而理性地改变这些主观指定,会导向研究者们所持信念的会合。在使用证据时,那自身不可能而据一既定假说则可能的证据,相比于那自身可能或据这一及其他相竞争的假说都可能的证据,更能提高对那一假说的置信度。因为它着重于新证据的作用,这一理论在反观旧证据时则处理不好,对可能性的先在指定也可能是任意的。主观性与理性的平衡也会受到质疑,因为结果可能是平行的研究途径,而非二者的会合。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弦理论研究中心工作的Dawid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说:“承认非经验实证是科学的一部分,并且其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将为讨论提供一个更好的基础,而不是假装它不存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Joe Polchinski是一位坚定的弦理论学家,Polchinski同样也采用了Dawid的非经验主义论证来计算了多重宇宙存在的贝叶斯概率为94%。 双缝实验没有一丝恐怖之处,所以不要制造恐怖。 〔宇宙定律〕 一 、物质的电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质存在电磁力,同一种物质介质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种物质介质相互推。多的物质会把少的物质推成圆球,因为两种物质都在推,而且同一种物质任何一点推力都一样大。推力又称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匀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质任何一点向外发出推力都一样大,但两种物质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样大。又因两种物质都在使劲推少的物质被迫成圆球。圆球是物质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个球面称为圆球面。圆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线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圆球面任何一点都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条力线经过球心垂直于球心,所以从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线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远离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质压力重力的天体,它的最外层表层必须是球形(圆球),天体的球面如果变成方形……中心不但没有物质压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热能量聚焦、正负(反)能量聚焦 光与一切物质同在充满整个物质世界。太阳、恒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远聚焦才能永远发光发热。我们看到的会发光发热的星星、星系、恒星、太阳、行星中心,行星的卫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恒星、太阳、行星的外面外层都有一个圆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圆球面是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只要形成平凸透镜、凹凸透镜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循环的。 三、对环流层{上层与下层对环流} 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动力层,宇宙间天体的公转自转都是有对环流层推动带动运动的。同一个星球自转有对环流层推动自转……公转有对环流层带动运动,自转与公转运动是二个环流层,二个对环流层不是在同一个中心上的。没有大气层或有大气层大气只对流不进行对环流的星球(孤独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卫星是一定不会自转的。 u2665u2665u2665……………………………… 【真实的宇宙形态结构】 宇宙是时间无限空间无涯物质有限世界。空间存在着一个一个大型的物质世界它们是没有相连被真空隔离。各个物质世界都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我们生活在其中一个大型物质世界里。 我们的大型物质世界最多最外层的物质紧紧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态。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大圆球每一个大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我们就在其中一个大圆球面里面。这个大圆球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大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圆球……………………总星系。总星系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在总星系圆球面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大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圆球银河系它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银河系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圆球太阳系它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太阳系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圆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气态圆球面内的最多气态物质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气态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圆球。 这些大大小小从大到小的圆球刚刚形成光‘就聚焦在它们的中心点上使中心发光发热,太阳、行星中心、银河系中心、总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恒星都是有光聚焦才发光发热的。因光聚焦在中心点上发光发热就会发生对流 对环流。每一个中心点上有一组或多组对环流层,接近中心的对环流层可带动中心转动自转,远离中心的对环流层可推动天体、星系、恒星、物体、物质、行星等等绕中心公转。月球有气态层只有局部的对流没有对环流所以没有自转只有公转,月球公转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组对环流层推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其它行星的卫星公转类同。靠近地壳的对环流层(有对流层与中间层组成交替环流)带动地球自转其他行星自转类同。地球月球在同一个圆球面内被太阳系的对环流层推动绕太阳公转的其他行星公转类同。太阳系圆球面内全部行星被银河系的对环流层推动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其他恒星系公转类同。银河系圆球面内的恒星系被总星系的对环流层推动绕总星系中心公转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转类同。总星系圆球面内的星系被更大的对环流层推动绕更大的中心公转。就这样以此类推外面外层到底有多少层次我不敢下决定…… 根据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层。我们是被套在圆球内从最大的圆球一直到最小的圆球……大圆球套比它小的圆球。就这样圆球中有圆球,我们是被几十层的圆球套着。 有兴趣的人可在电脑上摸拟,两束振动的粒孑向前发射通过双缝时与双缝边沿发生碰撞后,在背后留下什么样的图像?如果振动的粒孑加上与振动方向垂直的自旋运动,通过双缝后双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像?有兴趣的人可做实验进行摸拟,结果分享大家。
2023-07-05 11:38:211

高中政治哲学问题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不随意志转移,所以唯一。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逐层深入的,没有终极真理存在,只有不断的猜想与反驳,所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第二,艺术鉴赏是主观的审美活动,不是客观真理第三,量变之所以叫做量变,是因为此时的质变还是潜在的,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第四,读书是获得知识,但理论知识需要在客观实践中才能变为客观经验,也就是认识。谢谢诶!
2023-07-05 11:38:301

为什么可证伪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波普尔的原著《猜想与反驳》,但是,仅从“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Flasifiability”这句话来分析,我们就可以认为,波普尔说得没错。不过,这句话中的“可证伪性Flasifiability”也许是表述得过于简练(或者说翻译得不够准确),按照一般的语义,“可证伪”它既可以理解为是“可被证伪”,也可以解释为“可用来证伪”。为什么可证伪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假设“地外生命存在----外星人”这种理论——要证伪它,就得把宇宙中所有星球都找一遍再得出“地外生命不存在”,这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霍金关于外星人的猜想,不能因为不能可证伪,而说它是非科学。实际上,一般只有经验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才可证伪。在数学、逻辑学这些演绎科学中,建立在公理系统上的理论(公式)只能说是“在一定条件下真”或“在一定条件下假”甚至“非真非假”(数学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逻辑学中某些变异逻辑)、“既真又假”(弗协调逻辑等)。要说逻辑学与数学不是科学?别开玩笑了!爱因斯坦如何推翻牛顿力学,是吧?
2023-07-05 11:38:502

卡尔·波普多大了

卡尔·波普卡尔·波普(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原籍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中文名:卡尔·波普外文名:SirKarlRaimundPopper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02逝世日期:1994职业:科学、哲学家代表作品:《科学研究的逻辑》个人简介卡尔·波普(SirKarlRaimund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原籍奥地利,1902年7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研究的逻辑》或称《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科学院的院士,著名学生有索罗斯。波普的对待科学证伪主义态度,使得他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他的“三个世界”理论在多个学科得到新的诠释。波普的“第一世界”(“世界1”)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第二世界”(“世界2”)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等,“第三世界”(“世界3”)又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作品、宗教、科学、技术等。他认为“第一世界”最先存在,而“第二世界”在新的层次上出现,“第三世界”又出现在更高的层次上。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可以告诉人们整个世纪的历史,卡尔波普爵士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是20世纪批判极权主义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这一科学空前发展世纪之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代表作品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57《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9《科学发现的逻辑》1963《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72《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1976《无尽的探索—思想自传》1982《开放的宇宙》1992《二十世纪的教训》1989年柏林墙倒塌,使人们重又对波普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发生兴趣。该书1945年在英国出版的时候,波普还只是一位并不知名的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奥地利科学哲学家。该书曾被20多家出版社拒之门外,最后,才由哈耶克推荐给Routledge得以面世。波普称此书是他自己"战果",他试图批判隐藏在骇人听闻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他所关心的是善良的人们是如何被诱惑信奉他认为是危险的错误思想。虽然他30年代由于犹太血统被迫离开了他的故国奥地利,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在书中他却一字未提个人的苦难与悲伤。那不是回忆录,而是从哲学上对乌托邦思想予以全面清算。在他写作之时,他所挑战的观念,似乎大有席卷全球的气势。当这些错误观念的源头被追到马克思、黑格尔,甚至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时,他丝毫没有退缩。当众多知识分子失去了对民主的信念之时,波普却英勇地捍卫了民主原则,勾勒了一种立基于民主改革的社会图景。波普是位证伪家,他觉察到不管以何种名义宣称可以提供某种确定的真理的知识体系或政权所蕴涵的巨大错误和危险。在这样一种系统中,就毋须建立促进思想之交流和学习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因为真理已在手中了。打着历史进步的招牌,政权就可以宣称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甚至大规模的暴政,都是合法的。因此,波普反对一切宣称掌握了历史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他把这种错误学说称之为历史决定论。历史预言是对开放社会的威胁,事实上,纳粹主义和苏联式极权主义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惨剧。虽然此书准确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威胁,但并未提及苏联,或为冷战内容。实际上,波普是在二战前发展起自己出思想的,当时的地缘政治景象是迥然不同的。不过此书一出版,就因其对柏拉图和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极权主义倾向的毫不留情的揭露,而受到众多哲学界人士的攻击。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不屑一顾,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很多人长期昧于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前景,对任何人胆敢把马克思主义与纳粹主义相提并论都暴跳如雷。尽管如此,波普此书仍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对左右两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IsaiahBerlin在1963年写道:波普此书"是当今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最细密、也是最大胆的批判"。《国家评论》NationalReview最近所列20世纪最重要非虚构类作品中,此书排第六位。乔治索罗斯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师从波普,读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爱国,目前他组建的阿道夫开放社会研究所则致力于传播波普的开放社会思想,特别是在东欧。看来,波普在冷战之初所揭示的政治哲学,如今仍在为世人重视,并在新近走出铁幕的国家付诸实践。波普其人波普生于1902年,他的成长期在一战后狂暴的维也纳度过。16岁离开学校,开始到维也纳大学旁听讲座。年青时曾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抵制了1919由左派煽动的街头骚乱,这次骚乱中有示威者死亡。同年,他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一度跟从AlfredAdler做精神病医生工作。他开始对哲学学习感上兴趣,并下决心要成为学校教师。1919年,波普成为ArthurEddington关系亲密的学生,这位先生曾成功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注意到,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批判性态度,与马克思、弗洛伊德、阿德勒及其追随者的"教条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1922年他被维也纳大学录取。为实现自立,他给一位家具工匠做学徒,并从事社会工作。为实现当学校教师的理想,他后来又重返校园。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20年代晚期开始,他开始与维也纳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成员来往,这个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试图表明科学对于哲学的重要性。1934年他出版了一本论述科学之逻辑基础的著作,当时几乎无人关注,但却相当经典。然后在纳粹反犹主义的危险下被迫离开奥地利。先到新西兰,并在那儿获得大学教职,二战后回到英国,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哲学教授,一直到退休。思想遗产由于对政治和科学思想的贡献,波普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而为人们铭记。他的很多洞见已成为常识,这也可能正是他名声不振的原因吧。我们常听人说"证伪"这一或那一理论,却不见人提起导入这一概念的人,科学已深深打上了证伪方法的烙印,而开放社会一词,也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时至今日,正是由于波普,所有的哲学家或多或少都成了证伪家,他们都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的失败。(有的学哲学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波普,那是因为波普的许多思想已经融入常识中了)有些哲学专业不愿接受波普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哲学常能穿透常识的的蒙蔽,违反人的直觉。很多哲学家相信,实证基础可由理性的辩论提供,因而,也就毋须波普的推测及批评驱动的方法。他们认为,只要需要,实证就是可能的。而有些哲学家则相信,理性的辩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而觉得波普未免太乐观了。也有人攻击他的科学哲学没有能解释科学是如何运作的。有批评者坚持,归纳是科学进步和我们就未来行为做决策的的关键。由于他的政治理论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世界观,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对他的理论的解释可谓人人言殊,这也部分是因为他疏忽了某些细节。虽然这也可以视作他的著作的一个长处,体现了彻底的反教条主义的品格,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没能吸引更多门徒,引发更多讨论。波普巧妙地批评了很多主流哲学观点。他朋友很少,学术界也鲜有人皈依他的思想。他甚至为他最出色的学生所背弃。他的一位同事曾开玩笑说,波普的书其实应该被他的敌人称为开放社会。波普的追随者很少成为著名大学有势力教授的。尽管有这些批评和挫折,不过波普仍将在世界各地普通读者中广受欢迎。他对开放的胸怀和观念自由交流的呼唤,将继续深得读者之心。波普也留下了一批论文和未出版著作在胡佛研究所。他的著作总是充满洞见,从而使他成为二十世纪哲学家中,少数在未来仍广受读者关注的人物。顺便说一句,卡尔波普的哲学和思考方式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大金融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研究主题大多处于专业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尤其反映在他那些不太著名的专门性研究中。例如,在1958年威尼斯国际哲学大会上,波普尔提交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莱布尼斯对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的批判如何影响了物理学从原子论到“法拉第-麦克斯维尔场论”的发展。这篇论文在极小的圈子里获得盛赞,但大多数哲学家几乎不知所云。他与艾克里斯合作的《自我及其大脑》一书也有类似的命运。波普尔更像是莱布尼兹时代的学者,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地带展开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当代是没有多少同行的,也难以在专业哲学界获得承认。对波普尔的思想有两个流行的误解,似乎又必要予以澄清。由于波普尔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科学至上论”或“唯科学主义”的鼓吹者。这是一种非常初级的误解。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但他坚决否认这是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划界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有着尖锐的冲突,后者认为,只有逻辑命题和科学(经验可检验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波普尔则坚持,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标准绝不是“意义”的划界标准。相反,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他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他甚至认为许多被他称作“伪科学”的理论,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本身可能有深刻的洞察力,而且他们的学说有可能是正确的,只是不具有可证伪性,无法在经验上予以检测。在波普尔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同义词,更不是“正确”或“真理”的同义词。科学知识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他强调,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更是否定了将科学等同于真理的迷信。所以,与那种流行的误解恰恰相反,波普尔实际上是一位科学至上论和唯科学主义的最强烈的批判者。另一个对波普尔政治立场的误解值得更为认真的讨论。哈耶克被普遍看作“右倾”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与波普尔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亲密关系是人所共知的,他甚至在给波普尔的书信中提及“我们的哲学”。另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也曾对波普尔予以盛赞。伯林在他的《马克思传》1963年版的序言中,称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是“一部具有罕见创造性和强有力的著作”,并认为在所有在世的作者中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做出了“最谨慎、也是最摄人的批判”。而波普尔本人也的确自称是自由主义者。这些因素都会使人们很自然地推断,他会在政治上持“右翼立场”。这种观点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仍然有严重的偏差。实际上,波普尔在政治立场上与他的自由主义同伴具有相当的距离。《开放社会》一书是从批判理性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分析性批判。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可以被经验事实检测的预言。只是在波普尔看来,其中许多重要的预言已经被历史证伪了。但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他所谓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管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多少与理论相悖的事实,仍然要坚持理论的教条并为此不懈地的辩解。这种教条主义的自圆其说恰恰违背了科学的一个基本品质,那就是理论要勇敢地面对实践的检验。这种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不再具有科学的品格。同时,波普尔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这将导致对社会实践做出整体的和长远的计划安排。虽然当时波普尔并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弊端,但他所倡导的“渐进社会工程”理念,主张一种在不断尝试中修正错误的社会演进模式,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没有启示意义的。波普尔少年时期曾是一名共产主义者,虽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一信念,但此后许多年仍然信奉社会主义,而至今仍然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道德理想抱有很深的认同。他在《无穷的探索》中写道:“如果社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我仍然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没有什么比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着一种朴素、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更好了。”他后来意识到自由比平等更重要,因为力求实现平等可能危及自由,但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是不会拥有平等的。在这个意义上,波普尔的确强调自由对平等的优先性。但是由此并不能推断他持有右翼的政治立场。恰恰相反,他在很多重要问题上的观点似乎更具有“左翼”的政治倾向。在《开放社会》第二卷中,波普尔明确反对极端自由主义,特别是经济放任自由主义;激烈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论,认为这将使富有者无限度地剥削穷人,结果将使穷人丧失自由。因此,他强烈支持国家的经济干涉主义:“我们必须建立保护经济上的弱者不受强者侵犯的制度,并且通过国家权力对此加以巩固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国家不干预的原则和经济体制不受约束的原则,如果我们希望自由得到维护,那么我必须要求国家用有计划的经济干预取代不受限制的经济自由政策,我们必须要求经济干预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段引言自身是极为明确的,如果说波普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那么一个要求取代经济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在我们这里至少称得上是“自由左派”。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对于20世纪人类历经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如果他的告诫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识,那么他被淡忘也正是他杰出的成就。倘若有一天,类似的瘟疫再度流行,人们才会重新想起他,并记起他的诊断。观点波普一直关注知识的有限性和在这些限度下促进知识增长所需之各种结构。在科学和哲学两方面,波普都是主宰了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批判者,因为实证主义假设,知识必须以经验运用归纳法所能验证的为限度。实证主义声称,有意义的陈述必得是可以验证的。而波普则主张,某种普泛的理论的验证,需要在每一可能的例证中都得到肯定的结论,未来的例证是永远也不能观察到的,因此它就永远不能作为一种确定的知识。在波普看来,一贯正确的知识基础或例证,感觉经验、直觉知识都是难以获得的。对这一点,波普特别地论证说,我们的知觉能力和思考能力只能受进化局限,只能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定的和有限的理解。我们不是上帝。波普等人也注意到,实证主义的验证原则本身就不能接受验证,因而按它自己的标准也不能算是有意义的陈述。而根据这种科学实证主义的主流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在其支持者看来,都是科学理论,这些追随者似乎在各种可能条件下都能自圆其说,从而不屑于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虽然这些验证根本不说明什么问题,但他们由此而获得了某种确然的信念。相反,波普则主张,科学理论之为科学,就在于其可错性,亦即有被驳倒的可能性。一种理论,唯其可能是错误的,在能在检验和批评中继续生存。波普据此试图通过比较爱因斯坦物理学一类的科学理论,与他所拒绝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心理分析学之类的伪科学之间的区别,来揭示支撑科学的哲学基础。可见,他的政治哲学和科学哲学与他早年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有很深的关联。波普指出,进步所需要的是一种批评性的结构,在其间,彼此竞争的理论能够被检验。波普称他的哲学为容错或批判理性主义,他的格言是"我可能错了,你可能是对的,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可能离真理就更近一步"。波普主张,我们不要去试图徒劳地去检验或证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去证伪他们,因为我们只需一个否定的例子,就可以推翻整个理论。因此,在理性的辩论中要紧的是,使不同的主张向批评开放,抛弃我们认为错误的理论,留下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理论,这就构成了进步的动力。这一"最好的"理论并不会永远经得验证或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它们也不能被证伪,所以,它们其实是更好的可供我们证伪的理论。如果你坚信某一特定观点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使这一观点向批评开放。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仅可以取得进步,也能使人类保持乐观主义,这在波普看来是一项道德责任。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波普的核心洞见是,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必然的,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获致知识理论和一般的批评辩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波普指出,这一点能使我们保持谦卑,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他写道:“我们一无所知--这是第一点。因此我们应该非常谦逊--这是第二点。在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不应声称知道--这是第三点。”零碎社会工程(PIECEMEALSOCIALENGINEERING)他所担心的是,当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确定无疑的知识时,我们就变得自大起来。而这种自大如果使我们觉得压制那些不同意的人也是正当的时候,就很危险了。如果某一政府整个被这种自大心态控制,危险就会急剧地放大了。由于此种确凿无疑的知识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那种自大也根本就没有根据,波普则试图分析,在承认了我们知识的局限性后,何种政治结构最有利于社会进步。波普把批判理性主义应用于政治领域,而鼓吹开放社会中的零碎社会工程。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是否获得了真理,但经过努力,我们可以矫正那些可以被确认的种种问题,从而得以推动社会进步。在波普看来,哲学和政治学的出发点应该是解决具体的问题。改良方案和政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推测和主体间的批评过程获得,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展开论据,并使政策尽可能地明晰、清楚。为使此一过程很好发挥,我们就必须维系自由和批评性的制度,保持个人自由,我们也需要一套服膺和平改革的政府体制(即民主),我们之所以青睐这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这套制度允许不同的观点在观念的市场上进行竞争。波普和哈耶克都曾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他们的著作都收藏在胡佛研究所档案。这两位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收藏于胡佛私人或学术交流的明信片、信函,见证了他们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二位都是奥地利人,都在英语世界度过其学术生涯。哈耶克帮助波普在英国出版了他早年的著作,并帮他伦敦经济学院谋到职位,当时哈耶克是那儿的教授。而在反对极权主义上,他们携手并肩,其著作中有很多相近之处,哈耶克写给波普的信中甚至称之为"我们的"哲学。虽然波普强烈地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极权主义的倾向,但他对马克思本人的道德动机却持同情态度,他写道:如果诸如社会主义这样的观念,如果能与个人自由结合起来,则我可能至今仍是社会主义者。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一种适度的、简朴的、自由的的生活,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过了很长时间,我才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自由比平等更重要;试图实现平等就可能危及自由;而如果失去自由,则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又何来平等?
2023-07-05 11:39:101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求大神解答!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003-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003-2,003-3。自然辩证法既不同于哲学,又不同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它是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学科,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所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2、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看法?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畲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画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跫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发展观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运用。按照这种发展观,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利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就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随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即以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投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一)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 科学具有求真性,所依据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现象,自然科学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追求真理;二是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三是具有可检验性。 (二)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0063-1。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强大武器,而且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相比,主要表现在:1.具有一套自然形成的、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2.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科学的共同体。3.有一套独具特色而有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科学奖励的核心不是金钱而是同行认可。一个国家的科学社会建制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标准。 4、如何评价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乐观伦?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090-1。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技术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090-2。092-3。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思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作用。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因此,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而应当今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有时间就写)5、结合你所学的学科,思考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15-1。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的自洽和简洁。加上生物统计学。如物理学:在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就可以概括地描述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用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就可以把微观世界中各种量的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 第二,为科学研究提高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等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严密性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第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工具。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确立,数学的推理必然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准确无误的。6、如何理解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  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自己回答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积极跟随性。  (2)市场开拓性。(3)“看中学”的积累性。(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7、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吗?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那些?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166-1。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无论以科学的借口残害无辜的人,还是科学的成果成了构成人类的危害,都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人,科学家要自身负起责任。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为民众服务;科学应该用于和平的目的而不是战争;科学家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不会危害我们这个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科学家要对研究后果负责,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发现科学研究违背科研理论需立即中断,并公开申明;科学家要做出承若,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家的伦理规范构建仅靠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科技界的非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和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确立才可能有效的保证。 8、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8-1。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69-2(7点)只要能够时刻牢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最大限度地带来快乐幸福”这个大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了。 有了这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总体方向,一旦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社会的整体幸福时,我们就要坚决禁止发展和使用这样的科学技术,反之,有利或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的,我们就不断的支持这样的科学技术。9、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以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的形式实现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和市场意义的技术发明的首次应用。技术创新的来源并非限于新的技术发明,同时还包括先前存于“技术库”中的原有技术发明和原有技术创新成果。 1.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2.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3.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4.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第一,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域持续竞争能力,第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制度基础 10.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以先进的科学和教育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并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创新互动,使国内外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一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三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七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2023-07-05 11:39:273

进化论到底对不对?

进化论:通常指生物界的进化理论,亦称“演化论”,旧称“天演论”。进化论一词最初为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一1829年)提出;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的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进化而来,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给予达尔文进化论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一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展之一。 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学说,他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 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从简单到复杂进化来的。严格地说,进化论至今都只是一种假说,当年达尔文希望将来能发现确凿的证据,可是禁得起检验的证据至今也没有找到,而且进化论的理论与事实也出入太大,论证模棱两可,结论也无法重复。后来的学者是把进化论当作一种科学的信仰继承下来的。也正是因为信仰,才把它当成真理介绍给学术界和公众,这种新奇的假说很快形成了一个流行的信仰,人云亦云,被人们当成了真理。 然而,严谨的学者清楚:接受的人多并不能把一个假说上升为真理,真理需要严密的推理和无可辩驳的证据,这正是进化论所缺乏的。 笔者多年来热衷于进化论的研究,也一度在感情上强烈地维护着它的尊严。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事实,严谨的思考使我看到了进化论的错误所在。在此,笔者希望用通俗的语言,把进化论的问题和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公诸于世。 希望改变这一百多年来,进化论者代替公众在思考,甚至代替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在认识真理的局面--在事实面前,在严谨的推理面前,把理智思考的机会留给每一个人。 一、暴露的问题被掩盖了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下出土了许多精巧的石器工具,鉴定后确认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完全打破了进化论里人类进化的体系。然而, 这个惊人的发现很快被莫名其妙地“淡忘”了。当盛行的理论受到冲击时,人们总是不愿意怀疑自己的信仰,即便面对事实也要怀疑或者不愿理睬。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奉命去鉴定。她用了两种方法测定了铁矛的年代,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距今25万年。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科学界无法接受。一个欧洲学者迫于各方面的压力, 改成了人们愿意接受的年代。而麦金泰尔,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声望的教授,却从此失去了在相关领域里工作的一切机会。 已故的考古学家阿曼塔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他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发现了一个史前动物的颌骨,里面有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发现是26万年前的武器,一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阿曼塔的事业也从此被扼杀了。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好象一些人总在维护着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经验否定事实。少数人的权威言论,代替了公众的思考。权威们造成的科学舆论,成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框框,公众很难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无条件接受权威的观点--科学在这里成了一种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一击, 他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理论的困惑,永远吸引着每一个探求真理的人。 二、进化论的三大证据相继破灭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重演律,可是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它们相继瓦解了。 比较解剖学,暴露了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 科学上,如果一个理论的证明违背逻辑,这个理论就不能成立,但是人们对进化论的逻辑错误却没有深纠,也是因为深纠起来,就没有证据可言了。例如用比较解剖学来论证进化,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人是猿进化来的,人和猿就会有许多相近的特征;因为人和猿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人就是猿进化来的。”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种循环论证毫无意义。这种似是而非的“证明”贯穿于进化论所有的证据之中。人云亦云,人们盲从地接受了它。 胚胎发育重演律,逻辑上不能立足,理论上禁不起推敲,事实上是一个观察错误。 19世纪,德国的海克尔提出了重演律学说,认为高等生物胚胎发育会重现该物种进化的过程。其实重演律本身就是假说,这个假设就成了进化论的重要证据:如果进化存在,胚胎发育的“重演现象”很象在反映进化的过程;因为有重演现象,进化就是存在的。这不但运用无意义的循环论证,而且掩盖了最关键的一点:谁也不明白“重演现象”和进化有什么关系,硬说成是因果关系。 其实,重演律是在生物学还很不发达的时候提出的假说,随着遗传学的出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基因的深入研究,重演论失去了理论依据。既然过去的基因已经突变成新基因了,怎么还重现过去的特征呢?就重演律本身,古生物学家古尔德也指出了该理论的致命缺陷,这些已是共识了。 现在,很多学者证明了重演律是一个观察错误。 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所著的《人的生命之始》( The Beginnings of Human Life)一书中,以详尽的资料证明人的胎儿开始就都是人的结构,例如以前认为胎儿早期出现的象鱼一样的“鳃裂”,实际是胎儿脸上的皱褶,完全是人脸的结构,被硬说成“鳃裂”。胎儿在9毫米左右,身体下端的突起好象是尾巴,其实没有任何尾巴的结构特征,那是一条中空的神经管,它发育较快,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暂时向末端突出,很快就平复了。而且它是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就不是残迹器官。 对罕见的畸形病:毛孩和长尾巴的小孩,进化论认为那是人祖先的特征;要按这么推理,没有大脑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没有大脑了?先天肢体残缺的、多长手指、脚趾的也常见,那么人的肢体就是从各种畸形进化来的? 跳出进化论的思想框框一想,就会发现所谓的“返祖现象”只是畸形或缺陷而已,是基因畸变的反映,和人类祖先联系在一起毫无道理。 古生物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进化中的过渡类型。如果进化存在,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 否则就进化就是谬论。 在逻辑上,过渡类型的化石也就成了进化论的三大证据之一。而事实上,这方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可用,达尔文等人猜想20世纪会找到明确的证据,也就是当时用“猜想”作了证据--这又是极不严肃的。事实又是怎样呢?直到现在, 发掘出的化石不计其数,禁得起推敲和鉴定的证据还没有一例。 在从猿到人的问题上,寻找过渡物种“类猿人”,早就列入了科学的“十大悬案”。数次宣布的人类始祖,很快就被否定了。例如1892 年发现的人和猿之间的过渡化石“嘉伯人”,是一块猿的头骨和相距40英尺的一根人的腿骨拼凑出来的,学术界否定了“嘉伯人”,科教方面却还在宣传。直到1984 年“嘉伯人”才被新发现的猿人化石“露茜”代替。但后来的鉴定中,露茜也被大部分学者否定了,科学家已经确定了露茜是一种绝种的猿,和人无关。6具“始祖鸟化石”的相继问世,轰动了世界,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之间过渡物种的典范。后来鉴定出5具是人造的,剩下的1具坚决拒绝任何鉴定。 最初的“发现者”坦白了造假的原因之一:太信仰进化论了,就造出了最有力的证据。 而教科书中,对始祖鸟和露茜还是不予更正,公众也就不知真相了。 假如进化存在,过渡类型化石就应该很容易找到,为什么没有呢?大家沿用达尔文的解释:化石记录不完全。深入一想:化石的形成是普遍和随机的,为什么单单漏掉了过渡类型呢?《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 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 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 古生物学家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埃尔德里奇曾根据地质历史的事实,提出了一个“间断平衡”假说,来说明过渡类型形成化石机率较小, 并但不能解释为什么过渡类型根本不存在,而且该假说的进化机制在基因水平上看, 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 现代进化论在理论上的致命错误 如果一个理论是正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能证实其真理性,而且不同方面的证明互为补充。相对论的证明和证明基因是DNA分子正是这样。而进化论却相反:各个学说之间有着根本的对立,分歧之大是绝无仅有的。 可能古尔德举的这个例子能很形象地揭示原因:“布林顿(D.G.Brinton)1890年的研究指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保留着幼年的特征;博克(L. Bolk)1926年的研究宣称: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的发育超越了白种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征。”为什么矛盾的论据会支持同样的观点呢?因为他们在为一种错误的信仰找根据,而不是根据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这里暴露的也正是进化论的问题。 再从一般的角度讲,如果一个理论在根本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且与某些已被验证的定理矛盾,科学的严谨性是不能容忍它立足的。下面的几点致命问题,足以否定进化论了: 概率计算表明,生物进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绝对不可能的程度。现代进化论从基因水平解释进化,这是达尔文时代无法想象的。基因不发生根本的改变,一切表面的变化对进化都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进化必须以基因进化为基础。现代进化论用基因随机突变假说解释进化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公式和模型普遍应用与生物学领域的今天,进化论者从来没有提出公式,计算基因突变机制实现进化的机率,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公式都会否定进化。 许多学者从概率上证明了现代进化论的错误,贝希(Behe, M.J. )的《达尔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 )一书,多处从生命结构的复杂精密性否定了进化的可能。 这里提出一个宽松的公式,根据突变机率计算进化产生新物种的概率:P=(M· C·L·B·S)&&N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物种的某个体发生了突变(机率只有10&&-3),并且突变后的基因与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层次的产物上可以相容(宽松估计10&&-2),而且在生存竞争中该个体能够存活,有繁殖的机会(10&&-1),而且突变恰好好有纵向进化的意义(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发现,权且估计为10&&-3),而且突变基因在种群中不被丢失、稳定、扩大,一旦丢失就又得重来(宽松的估计为10&&-2);因为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新基因的出现,假设要10个(幂指数N=10,实际物种间绝对没有这么小的基因差异)那么进化出一个新物种的概率为:P=(10&&-3 × 10&&-2 × 10&&-1 × 10&&-3× 10&&-2 )&&10 = 10&&-110。 按照一年繁殖10代,种群个体数为1000,相应的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极为宽松的计算也需要10&&106年。目前科学认为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只有10&&70个,宇宙年龄只有200亿(2×10&&10年),进化一个新物种的时间,是宇宙的年龄的自乘10亿次,足见进化是绝不可能的。 无数实践证明:品种的变化和新物种的产生是两回事。达尔文把一个物种内部的变化推广到所有生物物种的进化, 比如狗可以培养出许多品种,那么猴子也能这样进化成人。这种推测本身就大有问题。实践的结果都在否定达尔文的这个猜想。育种专家都知道,一个物种的变化范围是有限的。最终,培育出的品种不是不育,就是又变成原来的亲本。 现代进化论对于进化的速度问题,理论和事实自相矛盾生物从低等到高等,在纵向上、整体上看,基因突变发生的速度越来越慢,突变个体的自然存活能力越来越低,那么进化速度就应该越来越慢; 而进化论领域公认:在地质历史上,纵向上看,新生物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明显的加速进化趋势。 “进化时间表”掩盖了大量反面事例,化石展示了周期性灾变的历史。生物进化时间表是在化石资料很有限的情况下,为证明进化论而编成的,本身错误很多,如鸟类出现的时间是根据造假的始祖鸟来的。随着后来化石出土得越来越多,大量与进化论相背的事例不断出现,但是因为这些发现不可理解就给压制住了。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古生物学的全部发现,得到的结果足以否定进化论了。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 A. Cremo & RichardThompson)的《考古学禁区》(Forbidden Archeolgy) 一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与进化论相背的事例,那是几万、几十万、百万、几万甚至几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 考古学家朱伊特(Y. Druet )在法国的一块石灰岩层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岩层的年龄是6500万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层中,在恐龙脚印化石旁边发现了12 具人的脚印化石。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一把铁锤,锤柄已经变成了煤,足见其年代的古老。锤头含有96.6%的铁,0.74%的硫,2.6%的氯,这是一种现在都不可能造出来的合金。最远可追溯到的28亿年前的几百个精巧的金属球,20亿年前的大型核反应堆,其结构也比今天还先进。许多学者猜测那个反应堆是外星人的遗迹,那么2万年前的古代神庙显然是地球人的建筑,它体现的天文学知识和冶金技术也超出了现代人;而发现的25万年前的铁制武器又展示出一个不太发达的人类文明,著名的美国Science杂志98年(282卷1453~1459)刊登了一系列考古发现:1.5万年前的人像,2.3万年前的人像、3万年前用猛犸象牙雕刻的马,9万年前带倒钩的矛。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文明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这些间隔久远古迹的,不正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事实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也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出生--发展--灭亡”。 跳出进化论的框框,就会发现化石实际对进化论反戈一击。 化石不是一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地球周期性灾变的直接证明非常多。在西伯利压的冻土中,发现了冰冻的成千上万的哺乳动物的遗骸。有的很完整,有的被扯碎和树干绞在一起。检测它们胃里的食物,发现了还没来得及消化的毛茛草。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那里曾是温和地带的草原,极短时间内,发生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哈普古德(Charles H. Hapgood )认为:极短的时间内,板块发生了几千英里的移动,把西伯利压带到了今天的位置。当然,还可能是其它大灾变的原因。哈普古德教授发现了费纳乌斯(Oronteus Finaeus)在1532 年根据史料绘制的世界地图,它显示了冰层以下的南极洲,当把它与现代测到的南极洲冰层以下的面貌叠在一起的时候,惊人地相似。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还发现了1513 年皮瑞· 雷斯(A. PiriReis)综合史料绘制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地图及南极洲地图,精确到半个经度,这比在人类能够在海上确定位置早250年。显然,这是上一期人类文明的遗迹。而且,那个文明时期,南极洲没有冰雪覆盖。 四、人类忘记了过去 至此,谁还要维护进化论的信仰呢?其实现在,很多理智的科学家也承认进化论是一个不能证明的信仰,没有新理论,只能用它,而反对它就会弄得身败名裂,这样引火烧身的例子也不少。许多科学家为进化论奋斗几十年,越研究越发现进化的飘渺,有人象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最终醒悟,去宗教中寻找答案。新西兰遗传学家但顿(Michael Denton )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一书中坦白地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 印度已故一代伟大灵性宗师圣帕布帕德在《博伽梵歌原义》的导言中写道:“凡人有着四种缺陷:(1)肯定会犯错;(2)常为假象迷惑;(3)有欺骗的倾向;(4)受不完整的感官限制。有这四种缺陷的人,便不能够完整地传达遍存万有的知识。”进化论的始作俑者及其追随者们便是这四项缺陷的最好的写照。 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潜在的祸害,是触目惊心的:它让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恶视为欺骗,败坏精神寄托和道德制约;它告诉人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竞争中采取各种手段发展自己;让人们相信反传统、反潮流的畸变可能出现更进化的、更好的结果;它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让人相信人的本性来源于动物;西方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质的本性,甚至是进化出来的最好的本性,为物欲横流和伦理的败坏从科学上解除了约束,这种宣传已经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这类败坏的因素渗透进现代常人社会的一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人们一心进化自己,一面放纵地发展着自己,一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暂的享受和荣耀,换取着无可挽回的一切:道德滑坡、心理畸变、利欲膨胀、两极分化、怪病丛生、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发展、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惨列的战争等等。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人们失控发展私欲,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一切。如今恐怕到了必须破除进化论的迷信的时候了。 关于进化论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因为虽然有种种论断证明它的不完整性,但至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完全取代它。
2023-07-05 11:39:4313

进化论是对还是错!!!

进化论(演化论)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伪科学。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只是人类认知水平局限性造成了一些伪科学理论占当时主流地位,是典型人类愚昧的产物。波普尔早年根据爱因斯坦对自己《相对论》态度,真正的科学理论都富有冒险性的预测,承担被证伪的风险。于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已经尖锐地指出,科学理论必须要具备“可证伪性”(即:能被经验反驳/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而当一套理论,其信奉者总是保护它不被批判时,它就是伪科学。科学理论,不是宗教圣典,不须要人们供奉和膜拜,而是要容许被批判和反驳。我们现在来看看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于宏进化,生命起源,器官形成这些重大问题没有一个能有证据,且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却被信奉者当成教条灌输给我们。实际上进化论(演化论)对于生命起源早就走进了死胡同。进化论这套伪科学,碰到“生命起源”问题时,其荒唐性暴露无余。这也是当今进化论者不敢涉足的“雷池”。他们极力狡辩声称进化论不涉及生命起源问题(实则是因为害怕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进化论为何如此害怕涉及到这个关键问题。进化论既然能解释生物进化(虽然宏进化解释不通,但至少还能向人们扯蛋一下),为何就不能解释生命起源?150年来,经过无数所谓“科学家”,挖空脑子的臆想。仍然对这个课题是一筹莫展。只能说一句生命就是莫名其妙地了现了。其实逻辑思维严谨的人思考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进化论的核心论点是建立在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然选择导致了优良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这里可遗传是进化论最大的前提。而在生命未形成之前,非生命的物质不具备可“遗传”性,不会生育繁殖后代。因为遗传复制本身就是生命的特性。那非生命物种如何进化成生命的,可遗传,变异都不存在,自然选择就无从谈起了?而进化本身依赖生物可遗传这个大前提,于是在逻辑上陷入了死循环。整个进化论思想在解释生命起源最关键一步时完全崩溃。关于生命起源的探究,进化论顶多也就止步于上世纪中叶的米勒实验。结果是令进化论鼓吹者大失所望,不要说生命,连最基本的蛋白质都没法自然形成。进化论鼓吹者,对生命起源如此胆怯也在情理之中了。至今对于生命起源先有蛋白质,DNA,RNA都是一筹莫展,争论不休,事实上先有哪个都不可能存在生命。当然进化论(演化论)是当代最大的伪科学,这点毫无疑问。他们除了肆无忌惮地伪造证据以外,玩弄最多的伎俩便是“循环论证”。按常理说,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论都是独立的学科。进化论应当只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学说,进化论本身就是以生物分类学生物“相似”的生理构造,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那么进化论以“相似”做为推理的前提,却偏偏又要用“相似”做为依据。这就犯了循环论证错误。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进化论的论证手法是把结论,当成推论的前提复述了一遍。表面上看这句没有任何错误,但在逻辑学上这种“循环论证”是“恒真命题”的一类。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论证意义的。它只是在围绕一个点在做循环自证,是诡辩术的一类。我们看“比较解剖学”是如何给进化论源源不断提供“证据”的呢?就是在比较生物的生理“相似”性。现代进化论者往往不直接了当地宣称:“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所以“相似”就是进化论的证据”。因为这样做,显然骗不了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这是直接玩单次循环论证,极易被识破。于是他们就费尽心机地套上“比较解剖学”这个马甲。玩障眼法,避免了进化论直接拿“相似”做为自己理论的论据暴露于公众面前。骗子们拐弯抹角地玩循环论证。“同源器官”同样也是进化论采用“循环论证”炮制出来的伪概念。因为生物有相似的结构,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这种在“胚胎原基”相同部位发育出来相似的功能的器官,是同源的(源自于共同的祖先/为何有共同的祖先?就是因为进化论)。同源器官是玩了一次“循环论证”得出来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却又一次当成了进化论的“证据”在使用。因为相似的胚胎原基发育来的器官它们是同源的,所以进化论是正确的。整个过程中玩了两次“循环论证”。逻辑思维不严谨的人,已经被进化论这种论述已经骗得不知所云。但事实上,以“相似”作为推理前提的进化论,如果再用这个前提当立论的“证据”。根本不须要煞费苦心的找“证据”。满世界都是进化论的“铁证”。乌龟长有4条退,兔子长有4条退,猎豹长有4条退。这种相似功能的器官就是同源,兔子经乌龟跑得快,猎豹比兔子快。瞧这不就是进化论的“铁证”嘛。人长了个脑子,猪也长了个脑子,器官居构造相似,功能相似,是同源的。人脑比猪脑聪明,这又是进化论的“铁证”。但知道这种诡辩述的看到这里就会发笑,但进化论玩弄“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同源器官”这些学说和伪概念时,就是采用了这种滑稽的循环论证方法。用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观察到生物相似器官,他们就便急不可耐得出进化论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些学说是如何支持进化论的。这种拙劣的诡辩术,充斥着现代进化论鼓吹者们一次次的谎言中。同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采用循环论证欺骗智商不高的人的诡辩术。本质上是一句的屁话。什么是生存下来的生物?本来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整句话完整表达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了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明,只是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把自己要证明的结论,当成前提在使用,这种循环式诡辩术贯穿着整个进化论伪科学。把适应下来的生物定义为适者,再用适者生存提出自己的理论。这就好比,射手先打了一枪,然后再根据弹孔位置画靶标,岂能不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进化论就是这样一套不讲逻辑的无赖理论。最后说一下,器官形成难题。同样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此是一筹莫展。我们对于科学理论,不能只下个结论就了事的。还要知道推演原理,和具体溯源细节的描述。这个过程不必一定符合事实,但一定要有。可惜的是进化论,只负责下结论,不负责向你说明具体细节。这不光是正翅膀形成的问题。还有鳃呼吸如何进化成肺呼吸的。你让它们解释解释看。它们除了掩耳盗铃以外,别无它技。事实上自然选择说到底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力量。它只能在已有的性状基础上作出一些大的选择,淘汰到畸形和残次品或者不适应某些环境的性状。而当年达尔文就是以这种有限的事实。作了无限制的推论。认为自然选择具备有强大的创造能力。具有创造全新器官和演化新生物的而能。进而推论到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原初的细胞生物演化而来。而这两项至今未能找到证据支持。更要命的是,前者如果深入思考,一定会出现悖论。现今进化论最尖端的学者,它们也只能靠脑补这种荒唐的结论。比如道金斯《盲目造表匠》中关于翅膀形成的解释。“一部分树栖爬行动物,经常需要快速攀爬有斜度的树干,在这个过程中骨骼与肌肉逐渐产生了相适应的变化,具备了在树与树之间华翔或短途飞翔的能力。”这段话中有两个疑问,具备滑翔能力的前肢已经不是一个小的突变。它仍然要长期积累小突变形成。而这个功能没有实现前,它是不具备这个优势,自然选择也就不起作用了。其二,动物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机动性(变动性)。一个爬行动物生下来,不可能一生只在树上攀爬,而当前肢慢慢成变有翅膀形 状这种过程中。这种增生的“半翅膀”非但不能飞行 ,反而对于前肢的关节屈伸产生障碍,就算不能严重阻碍前肢活动,也至少是一个附加的累赘。从而使动物失去原有灵活的攀爬能力。而这个过程中恰恰是这类生物最难以生存时期,它们并不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进化论就是建立这种荒唐的逻辑悖论上的结论。一但把问题深入描述细节。它的伪科学性是暴露无疑的。所以掩耳盗铃,是现代进化论者保护他们理论不至垮台的法宝。进化论这套学说,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一但信奉者们放下包袱,就是它宣告破产之时。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仅仅只是人类愚昧的产物。
2023-07-05 11:40:2011

看什么哲学著作能提高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想要通过学习哲学来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我推荐你读一本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目的在提供给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哲学是参考的(如果现在找不到这本书,也可以选择其他适于大学水平阅读的"辩证唯物主义"版本). 我觉得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康德,黑格尔等学派的著作,他们对问题的论述比较抽象,能联系实际的问题较少.也不适合我国人民的阅读习惯.中国古代的易经和道德经(老子著)虽然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太抽象太隐晦难解.而上述这本书,第一部分简单讲述了一些哲学基本知识,这是必要的,然后用较大的篇幅详细地联系实际讲述了哲学三大基本规律和几对范畴.这是重点.对我们观察分析社会现象非常重要(三大规律和几对范畴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独有的,这是吸取了古代和西方哲学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第三部分用少量篇幅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为了这本书的完整性,你也可以不看. 这是我阅读了大量古典今中外哲学著作后的一点体会和心得.任何理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不要否定一切,也不要肯定一切. 辩证唯物主义中所论述的这三大基本规律和几对范畴是哲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无疑是正确的.我觉得它对我分析社会现象和生活事件极有帮助.这样你就不必在茫茫的世界哲学论著的海洋里浪费大量时间去选择比较了.在学完这些内容后,有时间也可以随意浏览一下西方各派哲学和古代哲学,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2023-07-05 11:40:541

从整个宇宙来看,人类有无可能已经点错了科技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个例子,在刘慈欣的《山》中出现的外星人,从原始时期就掌握了电磁转换和我们的欧姆定律 却到现在都没有掌握火的使用;《异星歧途》中的外星人掌握着超空间迁跃却连铁质飞船都造不出来。科技的发展,和这个种族的生理构造,自然环境,文明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先不往大了说,开个微小的脑洞,给大象一台托卡马克装置,给麻雀一艘登月飞船,对他们的意义大吗?(大象内心:我觉得还不如给我一把香蕉)同样,文明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维持文明延续的需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明发展的方向。我们作为人类能用火却掌握不了可控式的核聚变 别的文明没准随随便便御使雷霆(种族天赋等等)却连半个子弹都造不出来呢。但是这些文明他们发展错了吗?或者我们发展错了?所以我认为从现在来看,至少我们发展起来的也都是我们能发展的,我们能繁衍下来,也就证明了至少我们的科技树点的还不算歪。所以在这棵科技树上暂时还不存在点不点错的问题。至少在与类似文明接触之前,我们发展的科技就还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人类是不是点错了科技树,我们以谁为标准来判断呢?我们至今还没有接触过了解过其他文明,也没有与类似的文明进行过碰撞较量,怎么知道我们是不是走错了路呢?我想我们自己是无法评价的吧。
2023-07-05 11:41:083

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性和不足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 (一)比较解剖学 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 (二)古生物学 1. 凌乱的化石证据 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谱系证据是脊椎动物序(VERTEBRATE SEQUENCE),包括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直至人的进化。从鱼类到两栖类,曾发现一种叫RHIPIDISTIAN的鱼化石,其骨骼特徵类似于两栖类,因此被认为是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类型。但当另一种叫COELACANTH的活化石发现后,这种观点被立即推翻,因为这两种动物在进化谱系中的亲缘关系是极近的,但研究表明,COELACANTH并无任何上岸的可能性。曾经轰动一时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曾被视为进化论的铁证,因为它即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徵,又具有鸟类的特徵而被视为一个著名的过渡类型。后来发现,始祖鸟所具有的爬行类特徵,如爪和牙齿,在现代鸟类中也存在,如南美洲OPISTHOCOMNSH-OATZIN 和非洲的TOURACOCORYTHAIX。也就是说这个证据并不能用于判定鸟类与爬行类的过渡类型。另外,JENSEN早在1977年《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与始祖鸟同一地层出土的化石被怀疑为近似于现代鸟类动物的股骨,因此,始祖鸟即非“始祖”,也非种间类型。1991年在中国辽宁发现的年代与始祖鸟相同或更早的鸟类化石更加深了始祖鸟的地位危机。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拉玛古猿(RAMAPITHECUS)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下颌骨兼具人类与猩猩的特徵,牙床结构类似于人,不具有猩猩的门齿与犬齿,但上下颌的距离与颌骨的长度又近似于猩猩,这被视为是进化论的一个铁证。然而后来在非洲发现的一种狒狒(THEROPITHECUSGLADE)与拉玛古猿具有相同的牙齿及面骨特徵,但却被视作一种狒狒。由此可见,这个判据也是模棱两可的。 2.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 达尔文对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评价道:“如果可以证明任何复杂的器官不能通过无数的,持续的,微小的改变形成的话,我的理论将绝对失败”。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大约在五亿三千万年前,在短短的几万年内,几乎现在所有生物的门同时出现在地球上。从海洋里巨大的管状蠕虫,甲壳类到较为高级的脊索动物并存。如果进化确如达尔文所言由点滴的,渐进的方式进行,那么数百万年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完成这一历程。虽然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化石也有发现,但按进化论的观点,它们与寒武纪生物并无承传关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者STEPHEN J GOULD亦无法解释,称之为“迷中之迷”(ENIGMA OF ENIGMAS),事实上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是进化论不可逾越的障碍。 3. 人类的起源 在《物种起源》发表之际,达尔文曾说:“只有人类的进化,怎么都不可能用我的进化论来说明”。 的确,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进化太快了。以人为例,进化论者认为,人类诞生的历程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200万年前) ----原人(代表为BETICONTUROPS 50万年前) ---- 旧人(代表为NEANDERTHALIAN 10万年前)----新人(5万年前) ---- 现代人类(5千年前).在这一过程中,人脑容量以爆炸般的速度增大。而现代人类产生后,进化又仿佛突然消失了,五千年来人的脑容量基本未变。再看脑细胞数量,现代类人猿为10亿个,而现代人类约为140亿个。单从数字上看是增大了14倍,但智力水平却发生着跳跃性的变化,这些证据强烈地暗示:这个进化树是不正确的。这些物种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而进化论者只是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而已。 另外,六十年代以来,肯尼亚OLDUVAI峡谷和RUDOCF湖附近地区的考古发现,也给进化论提出了许多反例。1972年出土了一具类人动物的头骨化石,编号为KNM-ER-1470,简称1470号人。按其分类特徵,它类似于现代人,属于人属(HOMO GENUS),比南方古猿和直立猿人(HOMO ERECTUS)要进步得多,但它却处于290万年前。1470号人比进化论者所公认的人类始祖南方古猿早九十万年,比直立猿人早二百万年。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进化论的证据,成为古人类学中的一件悬案,至今没有一个进化论者能够归属1470号人在进化树中的位置。 (三)胚胎学 与比较解剖学类似,胚胎学从生物发育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推论出高等动物的胚胎在发育中重现其进化历程。如人类胎儿在发育之初与猪和鼠的胎儿都具有鳃裂和尾,形态也很相似,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首先,人类胎儿的“鳃裂”事实上不是鳃裂,而是快速发育的皮肤的褶皱;其次,人类胎儿的尾状结构也绝不是尾,而是神经管。在蛙胎发育过程中的尾状结构亦是神经管。再次,形态这一表象是由基因决定的。较为普遍接受的HOX基因调控理论认为,动物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都是一致的,因此,动物胚胎发育之初形态相似,是由于HOX基因调控水平相同而已。这是近年来发育生物学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也就是说,从形态相似仍不能得出本质亦相似的结论。 二、 不可回避的化学进化 生命产生前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PREBIOLOGICAL EVOLUTION)被称为化学进化。完整意义上的进化论,不仅要回答生命产生后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还要解决生命物质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即怎样由简单,无机的小分子进化到复杂,有机的大分子,进而产生生命体。但这个问题被进化论者们故意地回避了。 《DARWIN"S BLACK BOX》一书的作者BEHE教授,对数种有关进化分子生物学的学术期刊(包括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权威杂志),近十年来所发表的上千篇文章的研究表明,在这方面的进行的工作是零。化学进化被回避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进化论者根本无法回答。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拥有还原性大气,含有氮,氢,硫化氢等成份,不含或含少量的氧。大气放电经常发生,原始海洋中水温较高,并有频繁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基于这种观点,1951年STANLEY MILLER进行了著名的“原始汤”(PREBIOTIC SOUP)实验,他在一个烧瓶中模仿原始地球的环境,用气体放电模拟雷电。实验结束后,在产物中分离到了氨基酸,这个结果轰动了科学界。但更多的问题暴露后,乐观主义渐渐消失了。我们仅举两例,说明他们的困境。 (一)化学选择性 所有生物大分子结构均表现为空间上的有序,蛋白质分子除了特定氨基酸的连接外,还能形成Alpha-螺旋(HELIX);Beta-折叠(SHEET)等二级结构;结构域(STRUCTURAL DOMAIN)等三级结构;直至形成四级结构---亚基(SUBUNIT)。双链DNA分子由两条单链组成,除单个核甘酸的连接与氢键作用外,还能形成双螺旋和超螺旋(A-DNA;B-DNA;Z-DNA等),所有这些结构都与该大分子的功能紧密相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该大分子就会失活,所以生物体在合成生物大分子时表现出极高的精确性。 假设第一条具有生命功能的多(月太)链出现在原始海洋中,其序列为A,B,C...(A,B,C...代表天然的人体所需的二十种氨基酸)。其形成的必然条件是: (1)A,B,C...等具有足够的浓度,这样A,B,C分子才有可能相遇而发生反应。 (2)从氨基酸形成多(月太)的反应是缩聚反应,每步反应会生成一分子水,从化学平衡的原理看,反应需要脱水剂,否则水将抑制该反应。 (3)假设A与B的结合是随机的,而结合C时是选择性的,按热力学原理,这是一个(火商)减的反应,必须得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成立,那么C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而被选择的呢?进化论者只能回答:绝对的随机。但在自然环境中,上述三个条件决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个随机过程缺乏先决条件。另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进化论者的答案是不可能被证伪的(FALSIFIABLE),而且在经验世界中是不可检验的。 BEHE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认为,蛋白质绝对随机,自然地产生,就如同一个人指望把热水,鸡蛋,面粉,糖和可可粉随机放在一起就能产生一个巧克力蛋糕一样荒唐。 (二)光学选择性 生物世界是一个不对称的世界,如果你注意观察过你的手,你会发现左右手在空间上无法完全重合,但左手和右手的镜像却能重合。在化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手性”(CHIRALITY),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的。比如,组成人体的糖类一般是右旋的,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而左旋的糖和右旋的氨基酸,几乎不能被人体利用。一般认为,在非手性的环境中不能产生手性化合物,而只能产生外消旋体,即等量的右旋和左旋体构成的混合物。现代不对称合成化学通常采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才能使反应按照人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得到单一的手性化合物。在MILLER的实验里,所有得到的氨基酸都是外消旋体。假如还用前文所举的例子A-B-C...序列,又是谁选择了左旋的氨基酸呢?众所周知,最简单的蛋白质是胰岛素--51(月太),那么由自然界随机地从二十种天然外消旋体中选择合成一个51(月太),得到全部由左旋氨基酸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分子的几率有多大呢?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证明是(1/40)的51次方。而在实践中,其几率是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MILLER的实验带给进化论者的并不是福音,而是更加剧了其深刻的危机。 进化论发展至今,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它认为人类由偶然中产生,进化即无目的又无方向。进化论者已变成狭隘,自负的信仰者,丧失了科学的探索精神,甚至拒绝对任何进化论体系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科学是研究存在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凡是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无法研究的,都是不真实的,进化论就是绝对的真理,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愿向外迈出一步。CORNELL大学的WILLIAM PROVINE就断言,根据进化论的结论,人只是复杂的生物机器,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道德,信仰都不存在,也没有任何自由意志,这完全回到了十九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的重大倒退。可悲的是,这是信奉进化论的必然结果。 从科学史上看,固步自封只能加速旧体系的崩溃。如今,人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只要人们勇于打破固有的观念与框框,新科学的曙光一定会升起在地平线上。
2023-07-05 11:41:465

哲学和科学关联到底紧密不紧密?

1.理性主义是一个很不严格的哲学概念,它单不是答主说的演绎逻辑。尼采怎么能算理性主义?科学又怎能局限于经验?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都是理性主义的内涵,答主的划分只是些主观的偏见。科学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经验,也是演绎,具体问题波普尔已经在《猜想与反驳》中有独到的看法。2.科学本来在亚力士多德那里从属于哲学,哲学也是万学之母,只不过后来被划分了出去。但是,在现在科学发展的特殊语境下,我们也需要一些哲学思考,比如到底是还原论还是整体论,上帝到底值不值骰子,我们用的物理概念那些是虚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粗暴的模型,那些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没能质疑,总之就是不带偏见,不先入为主,不局限于经验,充分发挥哲学思维的批判性,解构性,建构性等。3.科学是微镜,哲学是望远镜,缺一不可。现在的哲学分科有一门科学哲学专业目的就是将科学与哲学综合起来,推动各自的发展。4.谈到科学与哲学就必然谈认识论。认识论有很多种,最客观的应该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了,也就是要客观的看待问题,这里的客官是说不仅要注重经验科学的观察实验与总结的理论形式,也要将它们和事物自身结合起来。而且不要用知性思维看待科学理论,非此即彼。要看到它们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理性思维允许矛盾的出现,它们是理性自身的有限性所致,只有通过有限的才能通达无限的可能,换句话说谁非要说自己的是真理,那他就是神了,就不需要再研究了,可是不可能,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不断被扬弃甚至推倒。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要先产生自我意识认识自己再通过不断异化自我才能丰富自己完成自己,对于人的认识来说也就是要不断总结(也就是辩证法中的异化概念,这里的异化是相对客观真理来说的,说异化也就是人用理性来表达客观真理,但是人理性表达的总不是客官真理自身,也就是异化了真理,所以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回到客官了事物自身,对于科学来说也就是发现了终极真理,但这是不可得的),才是唯一的道路。
2023-07-05 11:42:038

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的哲学可以衔接么?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想出国读博,硕士又是学的马哲的话

马克思主义在国外没有市场,马哲在老外看来不是哲学,他们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马哲只是中国的工具,你学这个,国外根本没有找个课程
2023-07-05 11:42:512

怎样对待错误的名人名言

错误是真理的邻居,因此它欺骗了我们。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免不了错误的。 错误犹如一种引力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爱默生【美】 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黑格尔【德】 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间的成功好。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英格索尔【美】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 鲁 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 贝 多 芬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 爱 迪 生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 郑 板 桥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 梁 启 超 “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 鲁 迅 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著名教育专家 舒马赫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学习学习]名言警句精选(音序排列)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还有其它: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023-07-05 11:43:037

可证伪性原则

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即使我们当时的测量仪器不容许我们十分有把握地对检验的结果下断语,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占星术经受不住这种检验。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确实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还有,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假如理论和预言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他们都能解释得通。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
2023-07-05 11:43:341

为什么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是证实?

科学的问题在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公理体系,或者说我们认为存在一个公理体系(即宇宙的最终规律),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的了解这个公理体系。
2023-07-05 11:43:413

科学史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1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或:1861—1863经济学手稿)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4、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15、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6、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17、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19、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0、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22、吴国盛编:《科学思想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24、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5、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26、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27、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28、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29、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0、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1、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32、拉瓦雷等:《具体化的心灵: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1991 年英文版。33、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张伯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34、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5、[美]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36、[英]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版1986。37、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1988年版 。38、[美] 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1989年版。39、[美] 克兰:《无形学院》, 华夏1988年版。40、[美] 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1988年版。41、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1991年版。42、[美] D·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世界科学社。43、[美]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1979年版。4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1984年版。45、[法]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46、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7、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1982年版。48、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9、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1985年版。50.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1.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2.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3.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4.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5.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56.黄顺基:《科技革命影响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7.黄顺基:《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8.殷登祥: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023-07-05 11:44:192

简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基本观点

字号: 大 中 小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其次,实在论对于人生态度有积极意义。如果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人生在世,就成一场空梦,那还有什么人会抱积极的态度呢?最后,实在论对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有积极意义。他认为,如果否认我之外还有他人存在,就不会有人去关怀他人的苦乐,也就没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了。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一)理论先于观察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经验的观察,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根据在于: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经验事实是无限复杂多样的,观察只能在其中选择十分有限的部分。如果你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是什么都没有观察到。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为指导。他以自己为例说:我坐在书房里,看到书桌上的笔墨和纸张,斜射进书房的阳光,窗外大街上络绎不绝的汽车,报童的吆喝声由远而近……我内心思绪万千,我该记录什么才好呢?观察需要选择。他认为“我们的观察不是随机摄影,更像是一个有选择的作画过程”。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他用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为例证明,对同一张鸭兔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预想去观察一切事物的。总之,波普尔追随康德关于“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先验论观点,认为普遍性和规律性不是来自自然界,恰恰相反,它是人给予自然界的。但不同的是,他认为对理性应持批判态度,并自称是“批判的理性主义者”。(二)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认为,从知识的来源上说,理论先于观察,但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又是什么呢?问题就是理论与观察事实不一致。首先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的不一致;再次,是同一理论内部的不一致。正是这些问题或不一致,引导人们去进行科学探索,对它们作出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由此他否定了科学始于观察的传统观念,断言“理论开始于问题”。(三)理论出自灵感理论始于问题,而理论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波普尔认为它来自于科学家的灵感,即灵感对问题所作出的普遍性的猜测。科学家在创立理论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前人的知识,还是当下的经验,都是参考性的,理论的真正提出必须依赖科学家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灵感。他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都承认这种灵感。波普尔认为“灵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或非逻辑的东西,无法用逻辑来说明,它突如其来,神秘莫测。他把灵感与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等同起来,说这种非理性就是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波普尔认为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猜测,是一种在先天期望推动下对自然界作出的普遍性猜测;由于它仅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因而总是不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证伪的,被新的猜测所代替,因此仅是暂时性的假设。像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都是如此。波普尔由于不懂得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成分,从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五、科学知识增长的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猜测,而最终无一幸免地要被证伪。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来说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科学还有进步可言吗?如果有,那么进步的标志是什么?科学进步和发展的模式又是什么?对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度”作为衡量理论进步的标准。(一)可证伪度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因而都具有可证伪性。这种“可证伪性”的程度就是可证伪度,它就是衡量理论进步的理论标准。由于每一个理论的可证伪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理论易被证伪,它的可证伪程度就高;反之,则低。那么,又如何判别理论的可证伪度呢?可从两方面进行。其一,从信息内容的普遍性上比较。如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那么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试比较这样两个陈述:A.所有天体运行的轨道是环状的;B.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是环状的。A命题讲的是一切天体,B命题陈述的是其中的部分,那么命题A比命题B易被证伪,命题A的可证伪度就高。又试比较这样两个命题:A.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环状的;B.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由于“椭圆”的规定比“环状”的规定要精确,因而B的可证伪度就较高。概言之,一个理论的经验内容愈丰富,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可证伪度与理论所表述的经验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相关。但可证伪度只是检验理论是否进步的理论标准,理论可证伪度高,只表明它的进步性可能高,至于是否真正的进步,还要看它是否能经受经验的实际检验。只有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得到了经验的验证,它才是一个真正进步的理论。经验检验就是事实方面的标准。波普尔进一步指出“验证”与“证实”两个特性完全不同的概念。“证实”,就是在内容方面证明理论是真理,在时间上证明它永远正确,不再被证伪了。“验证”则不同,它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也不证明它永远正确,而只是证明它暂时经受了经验的检验。一个理论,今天被验证了,明天则可能被证伪,而且今后总有一天它要被证伪。因而任何理论都不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暂时地“验证”。(二)逼真性既然“验证”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那么它证明了理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波普尔观点前后不一致。早期,波普尔把理论内容的不断增加看做科学的目的。因为,他认为如果科学家有时得到真理,纯属偶然,并且他也不知道,这理论是真的。经验对理论的验证,只证明了理论的“确实性”。至于这种“确实性”与真理是什么关系,他却闪烁其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逼真性”概念,明确肯定了“验证”证明理论的一种“真实性”或“逼真性”。波普尔是实在论者,他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真理。但他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否认科学能认识真理。因为在他看来,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经验之外,是不可能被经验到或认识到的。波普尔认为尽管科学不能认识真理,却能够探索真理。因为,对于客观世界,人们虽不能反映它却能猜测它,即根据问题对它作出探索性的猜测。既然科学理论只是猜测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迟早要被经验证伪,那么科学与真理是否就绝对无关呢?波普尔认为不是,因为它能通过不断地猜测而逼近真理。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这就是科学接近真理的道路。波普尔把科学理论具有逼近真理的性质称之为“逼真性”,而把逼真性的程度称为“逼真度”。他认为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逼真度。理论愈是进步,其逼真度愈高。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理论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目标的。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最大逼真度“仅仅是一个遥远而不可达的理想”。这是因为理论是猜测自然,而不是反映自然,不可能绝对正确;世界是无限的,科学的发展是没有终极的。总之,在波普尔的真理论中,既有许多合理之处,同时又有许多前后矛盾、思想混乱的地方,其错误根源在于其认识的主观经验主义。六、科学的发展的模式波普尔认为,人类知识增长表现为科学的进步,这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替代旧理论的过程,而不单单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累加。他说,通常人们喜欢把人类知识比做一座宏伟的高楼大厦,知识的增长犹如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上进行添砖加瓦的累进式建构。但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因为人类知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基础的,知识的增长也不是以现存知识为基础的构造,而是对现存知识的破除;并且,破除旧知识与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为同一过程,这不能用拆旧房盖新房来比喻。正因为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与传统观念不同,所以他把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科学的界限以及性质作了证伪主义说明之后,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式”模式。(一)科学发展“四段式”模式波普尔把科学的增长过程概括为:(1)科学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无止无境。可用公式表示为:P→TT→EE→P……这里“P”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P表示新的问题。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四段式”动态模式。(二)试错法波普尔指出,从上述四段式中可以看出,科学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猜想与反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试错法要取得应有的成果就必须做到既要大胆的尝试,又要足够严格的检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的格言正是由此而来的。(三)从错误中学习波普尔从其试错理论出发,认为要在科学中实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就必须提倡三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包括:第一,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他认为真理和错误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认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人应不怕犯错误。科学是试验性的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使自己在连续的失败中成为一个特定问题的专家。第二,批判精神。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不仅勉励科学家要敢于批判他人、敢于批判权威,而且也要求科学家们敢于进行自我批判。第三,否定精神。只有敢于否定旧理论,才能创立新理论,不破旧不能立新。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准别人,更应勇于否定自己。他勉励科学家,在建构理论之初,就应当想方设法去否定它,例如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典范。由此可见,波普尔一反传统的科学静态累积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科学的批判精神,试图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总结科学发现的逻辑,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科学方法。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但是,波普尔用其证伪主义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完全否定了后者的合理性,这是片面的。事实上,证明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波普尔以证伪来否定证实,仍是用一种新的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此外,波普尔的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也有明显的严重的缺陷:首先,是他对“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囿于主要用“理论”这个逻辑范畴来重建科学发展过程;片面夸大科学发展中淘汰、摒弃旧理论的一面,否定了科学知识发展中不断完善的一面。其次,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并不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是简单地抛弃旧理论,而且还包含着对旧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这就忽视了科学发展在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此外新旧理论更替之时,有时还与科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波普尔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
2023-07-05 11:44:391

进化论的理论缺陷

进化论(演化论)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伪科学。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只是人类认知水平局限性造成了一些伪科学理论占当时主流地位,是典型人类愚昧的产物。波普尔早年根据爱因斯坦对自己《相对论》态度,真正的科学理论都富有冒险性的预测,承担被证伪的风险。于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边界”问题,并尖锐地指出,科学理论必须要具备“可证伪性”(即:能被经验反驳/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非但如此,而且执某种理论支持者,要以开放的态度,容许,勇于接受他人批判和反驳(爱因斯坦),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而当一套理论,其信奉者总是保护它不被批判时,它就是伪科学。科学理论,不是宗教圣典,不须要人们供奉和膜拜。我们现在来看看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于宏进化,生命起源,器官形成这些重大问题没有一个能有证据,且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却被信奉者当成教条灌输给我们。实际上进化论(演化论)对于生命起源早就走进了死胡同。进化论这套伪科学,碰到“生命起源”问题时,其荒唐性暴露无余。这也是当今进化论者不敢涉足的“雷池”。他们极力狡辩声称进化论不涉及生命起源问题(实则是因为害怕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进化论为何如此害怕涉及到这个关键问题。进化论既然能解释生物进化(虽然宏进化解释不通,但至少还能向人们扯蛋一下),为何就不能解释生命起源?150年来,经过无数所谓“科学家”,挖空脑子的臆想。仍然对这个课题是一筹莫展。只能说一句生命就是莫名其妙地了现了。其实逻辑思维严谨的人思考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进化论的核心论点是建立在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然选择导致了优良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这里可遗传是进化论最大的前提。而在生命未形成之前,非生命的物质不具备可“遗传”性,不会生育繁殖后代。因为遗传复制本身就是生命的特性。那非生命物种如何进化成生命的?可遗传,变异都不存在,自然选择就无从谈起了。而进化本身依赖生物可遗传这个大前提,于是在逻辑上陷入了死循环。整个进化论思想在解释生命起源最关键一步时完全崩溃。关于生命起源的探究,进化论顶多也就止步于上世纪中叶的米勒实验。结果是令进化论鼓吹者大失所望,不要说生命,连最基本的蛋白质都没法自然形成。进化论鼓吹者,对生命起源如此胆怯,如此忌讳也在情理之中了。至今对于生命起源先有蛋白质,DNA,RNA都是一筹莫展,争论不休,事实上先有哪个都不可能存在生命。进化论除了在生命起源上的短板以外,在宏进化问题上的证据极度的匮乏。以至于古尔德等人审视地质层中的化石之后,放弃了达尔文的渐变进化学说,而提出类似于大跃变的“间断平衡论”(生物A演化成B,在极短的时间大突变完成,然后长期处于不变的平衡态这就是间断平衡,不须要在地层中留下化石)。以试图回避化石难题。那么为何古生物学的学者都认为,进化论严重缺乏化石证据,而我们一般大众却觉得进化好像被化石证明了呢?因为进化论鼓吹者们在历史上大量伪造证据,制造骗局。可谓是花样翻出,别出心裁。进化论的取证史,写下了人类科学史上最下流,无耻的一页。而且这些伪证被保护时间之久,影响之恶劣也是空前绝后。1.“移花接木”:皮尔当人,嘉伯人/抓哇人把人和猿类的骨头化石拼接在一起,以制造“半人半猿”这种生物。2.“画蛇添足”:“有脚”的叶鳍鱼,这是2006年伪造的证据,利用残缺的化石,人为给鱼添上脚,现今在地质层中找出250万具古生物化石,其中不乏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完整的化石,那么进化论鼓吹者们为何偏偏喜欢用残缺的化石复原成进化论过渡生物化石呢?残缺部分给足了他们想象空间,方便他们借题发挥。于是“蛇”就有了腿。3.“指鹿为马”:看到一具不完整的化石露茜(仅有40%)有点像人,于是就是人类从猿地化的证据。且不说露茜只是残缺品。就算是完整的化石,他要证明人类是猿进化来的论点,光样本量是远远不够的。在举证学上有“孤证不举”的原则。只有一个样本,你不能保证,这个样本可能只是一个骨骼畸形的猴子。在人类之中这种畸形例子并不少见。如果畸形人留下化石遗体。数万年后的人类,难道以此来判断历史上出现了“新”的人种?更何况残缺又给了进化论者想象的空间,把疑似与其它猿类不同,往人类身上靠。以化石形态做这种判断,主观倾向性是不能忽略的。除非有大量的样本存在,作严格的比对。这种指鹿为马的错误是有前车之鉴的,这就是尼布拉斯加人。把几颗野猪的牙齿就说成是人类进化的证据。说实在我从未见过像进化论这般,可笑的论证方式。4.“丰富联想”:海克尔的胚胎重演,伪造人类胚胎发育经过鱼的阶段。看到人的两腮皱纹,想象成鱼的鳃。把这根据进化论联想出来的东西,包装一下欺骗公众100多年。当年海克尔本人也承认了胚胎重演是自己伪造的。进化论信徒还是一意孤行用这种伪造的东西充当论据。当然进化论(演化论)是当代最大的伪科学,这点毫无疑问。他们除了肆无忌惮地伪造证据以外,玩弄最多的伎俩便是“循环论证”。按常理说,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论都是独立的学科。进化论应当只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学说,进化论本身就是以生物分类学生物“相似”的生理构造,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那么进化论以“相似”做为推理的前提,却偏偏又要用“相似”做为依据。这就犯了循环论证错误。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进化论的论证手法是把结论,当成推论的前提复述了一遍。表面上看这句没有任何错误,但在逻辑学上这种“循环论证”是“恒真命题”的一类。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论证意义的。它只是在围绕一个点在做循环自证,是典型诡辩术。我们看“比较解剖学”是如何给进化论源源不断提供“证据”的呢?就是在比较生物的生理“相似”性。现代进化论者往往不直接了当地宣称:“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所以“相似”就是进化论的证据”。因为这样做,显然骗不了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这是直接玩单次循环论证,极易被识破。于是他们就费尽心机地套上“比较解剖学”这个马甲。玩障眼法,避免了进化论直接拿“相似”做为自己理论的论据暴露于公众面前。骗子们拐弯抹角地玩循环论证。那个“同源器官”的论证也是同理,进化论者发现不同生物结构位置相同,功能相似(有时也不相似)的器官,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上发育而来。就认为这是器官同源,证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的欺骗。生物相似的生理本身就是进化论的提出的依据。只有当进化论被确定为事实时,才可以认为从相同的“胚胎原基”上发育而来的器官是同源的,有共同祖先。进化论鼓吹者们在用“同源器官”论明进化论时,它的前提条件中就已经隐含了生物必定是进化来的。(想要证明的结论,当成论证的前提在使用)如此明目张胆地玩循环论证。除了进化论,大概也只有江湖骗子才有这个胆量。用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观察到生物相似器官,他们就便急不可耐得出进化论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些学说是如何支持进化论的。这种拙劣的诡辩术,充斥着现代进化论鼓吹者们一次次的谎言中。同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采用循环论证欺骗智商不高的人的诡辩术。本质上是一句的屁话。什么是生存下来的生物?本来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整句话完整表达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了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明,只是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把自己要证明的结论,当成前提在使用,这种循环式诡辩术贯穿着整个进化论伪科学。把生存下来的生物定义为适者,再用适者生存提出自己的理论。这就好比,射手先打了一枪,然后再根据弹孔位置画靶标,岂能不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进化论就是这样一套不讲逻辑的无赖理论。最后说一下,器官形成难题。同样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此是一筹莫展。我们对于科学理论,不能只下个结论就了事的。还要知道推演原理,和具体溯源细节的描述。这个过程不必一定符合事实,但一定要有。可惜的是进化论,只负责下结论,不负责向你说明具体细节。这不光是正翅膀形成的问题。还有鳃呼吸如何进化成肺呼吸的。你让它们解释解释看。它们除了掩耳盗铃以外,别无它技。事实上自然选择说到底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力量。它只能在已有的性状基础上作出一些大的选择,淘汰到畸形和残次品或者不适应某些环境的性状。而当年达尔文就是以这种有限的事实。作了无限制的推论。认为自然选择具备有强大的创造能力。具有创造全新器官和演化新生物的功能。进而推论到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原初的细胞生物演化而来。而这两项至今未能找到证据支持。更要命的是,前者如果深入思考,一定会出现悖论。现今进化论最尖端的学者,它们也只能靠脑补这种荒唐的结论。比如道金斯《盲目造表匠》中关于翅膀形成的解释。“一部分树栖爬行动物,经常需要快速攀爬有斜度的树干,在这个过程中骨骼与肌肉逐渐产生了相适应的变化,具备了在树与树之间华翔或短途飞翔的能力。”这段话中有两个疑问,具备滑翔能力的前肢已经不是一个小的突变。它仍然要长期积累小突变形成。而这个功能没有实现前,它是不具备这个优势,自然选择也就不起作用了。其二,动物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机动性(变动性)。一个爬行动物生下来,不可能一生只在树上攀爬,而当前肢慢慢成变有翅膀形 状这种过程中。这种增生的“半翅膀”非但不能飞行 ,反而对于前肢的关节屈伸产生障碍,就算不能严重阻碍前肢活动,也至少是一个附加的累赘。从而使动物失去原有灵活的攀爬能力。而这个过程中恰恰是这类生物最难以生存时期,它们并不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进化论就是建立这种荒唐的逻辑悖论上的结论。一但把问题深入描述细节。它的伪科学性是暴露无疑的。所以掩耳盗铃,是现代进化论者保护他们理论不至垮台的法宝。进化论这套学说,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一但信奉者们放下包袱,就是它宣告破产之时。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仅仅只是愚昧者的信仰。
2023-07-05 11:44:4811

伪证主义的基本介绍

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数字命题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只是同义词的更换;而“2+2=4”,这属于同义反复,它们都不表述任何经验内容,是不能被证伪的,在逻辑上是永真的,因而都是非科学的。2.在逻辑上列尽了各种可能的命题如“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种命题穷尽了事物的情况,是不可能被证伪的命题。3.形而上学命题和宗教神话如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它们讨论的是经验之外的问题,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因而也是非科学的命题。宗教神话也与形而上学命题一样,属于经验之外的非科学命题。4.伪科学它们虽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义不清,论断模棱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如占星术、相面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5.“证伪原则”划界标准本身是经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也属形而上学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形而上学理论,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变化,可以转变成科学的理论,如古代的原子说和进化论等。波普尔在持经验证伪这个划界标准的同时,看到了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界限是可以变动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他又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与虚假的理论(如地心说)混为一谈;把本来属于科学的理论如数学,却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这说明他的划界标准是不科学的。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命题没有意义应予排斥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把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等同起来,把证实原则既作做划界标准,又作做意义标准,认为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科学命题才有意义。波普尔认为划界问题与意义问题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问题,不能混淆。科学命题固然有意义,然而形而上学命题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任何科学家都必须有一定的本体论观点即形而上学观点来作为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把形而上学描绘成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浅薄的。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在对待“形而上学”问题上,波普尔自称是一个实在论者。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即承认肯定经验之外物质世界存在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因为,他认为,实在论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实在论对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如果否定客观世界存在,科学研究就变成主观游戏,科学家就不会有积极、严肃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了。其次,实在论对于人生态度有积极意义。如果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人生在世,就成一场空梦,那还有什么人会抱积极的态度呢?最后,实在论对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有积极意义。他认为,如果否认我之外还有他人存在,就不会有人去关怀他人的苦乐,也就没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了。波普尔虽然拥护实在论,但他反复声明,他所拥护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即认为这种实在论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的,它仅有一种必需的假设,因此没有认真讨论它的必要。 (一)理论先于观察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经验的观察,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根据在于: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经验事实是无限复杂多样的,观察只能在其中选择十分有限的部分。如果你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是什么都没有观察到。因此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为指导。他以自己为例说:我坐在书房里,看到书桌上的笔墨和纸张,斜射进书房的阳光,窗外大街上络绎不绝的汽车,报童的吆喝声由远而近……我内心思绪万千,我该记录什么才好呢?观察需要选择。他认为“我们的观察不是随机摄影,更像是一个有选择的作画过程”。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他用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为例证明,对同一张鸭兔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预想去观察一切事物的。总之,波普尔追随康德关于“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先验论观点,认为普遍性和规律性不是来自自然界,恰恰相反,它是人给予自然界的。但不同的是,他认为对理性应持批判态度,并自称是“批判的理性主义者”。(二)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认为,从知识的来源上说,理论先于观察,但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又是什么呢?问题就是理论与观察事实不一致。首先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不一致;其次,是理论与理论的不一致;再次,是同一理论内部的不一致。正是这些问题或不一致,引导人们去进行科学探索,对它们作出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由此他否定了科学始于观察的传统观念,断言“理论开始于问题”。(三)理论出自灵感理论始于问题,而理论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波普尔认为它来自于科学家的灵感,即灵感对问题所作出的普遍性的猜测。科学家在创立理论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前人的知识,还是当下的经验,都是参考性的,理论的真正提出必须依赖科学家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灵感。他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都承认这种灵感。波普尔认为“灵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或非逻辑的东西,无法用逻辑来说明,它突如其来,神秘莫测。他把灵感与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等同起来,说这种非理性就是柏格森的“创造性直觉”。(四)理论是大胆的猜测波普尔认为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猜测,是一种在先天期望推动下对自然界作出的普遍性猜测;由于它仅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因而总是不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证伪的,被新的猜测所代替,因此仅是暂时性的假设。像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都是如此。波普尔由于不懂得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成分,从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猜测,而最终无一幸免地要被证伪。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来说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科学还有进步可言吗?如果有,那么进步的标志是什么?科学进步和发展的模式又是什么?对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度”作为衡量理论进步的标准。(一)可证伪度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因而都具有可证伪性。这种“可证伪性”的程度就是可证伪度,它就是衡量理论进步的理论标准。由于每一个理论的可证伪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理论易被证伪,它的可证伪程度就高;反之,则低。那么,又如何判别理论的可证伪度呢?可从两方面进行。其一,从信息内容的普遍性上比较。如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那么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试比较这样两个陈述:A.所有天体运行的轨道是环状的;B.所有行星的运行轨道是环状的。A命题讲的是一切天体,B命题陈述的是其中的部分,那么命题A比命题B易被证伪,命题A的可证伪度就高。又试比较这样两个命题:A.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环状的;B.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由于“椭圆”的规定比“环状”的规定要精确,因而B的可证伪度就较高。概言之,一个理论的经验内容愈丰富,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可证伪度与理论所表述的经验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相关。但可证伪度只是检验理论是否进步的理论标准,理论可证伪度高,只表明它的进步性可能高,至于是否真正的进步,还要看它是否能经受经验的实际检验。只有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得到了经验的验证,它才是一个真正进步的理论。经验检验就是事实方面的标准。波普尔进一步指出“验证”与“证实”两个特性完全不同的概念。“证实”,就是在内容方面证明理论是真理,在时间上证明它永远正确,不再被证伪了。“验证”则不同,它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也不证明它永远正确,而只是证明它暂时经受了经验的检验。一个理论,今天被验证了,明天则可能被证伪,而且今后总有一天它要被证伪。因而任何理论都不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暂时地“验证”。(二)逼真性既然“验证”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那么它证明了理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波普尔观点前后不一致。早期,波普尔把理论内容的不断增加看做科学的目的。因为,他认为如果科学家有时得到真理,纯属偶然,并且他也不知道,这理论是真的。经验对理论的验证,只证明了理论的“确实性”。至于这种“确实性”与真理是什么关系,他却闪烁其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逼真性”概念,明确肯定了“验证”证明理论的一种“真实性”或“逼真性”。波普尔是实在论者,他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真理。但他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否认科学能认识真理。因为在他看来,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经验之外,是不可能被经验到或认识到的。波普尔认为尽管科学不能认识真理,却能够探索真理。因为,对于客观世界,人们虽不能反映它却能猜测它,即根据问题对它作出探索性的猜测。既然科学理论只是猜测世界,而不是反映世界,迟早要被经验证伪,那么科学与真理是否就绝对无关呢?波普尔认为不是,因为它能通过不断地猜测而逼近真理。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这就是科学接近真理的道路。波普尔把科学理论具有逼近真理的性质称之为“逼真性”,而把逼真性的程度称为“逼真度”。他认为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逼真度。理论愈是进步,其逼真度愈高。科学发展的历程就是理论逼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目标的。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最大逼真度“仅仅是一个遥远而不可达的理想”。这是因为理论是猜测自然,而不是反映自然,不可能绝对正确;世界是无限的,科学的发展是没有终极的。总之,在波普尔的真理论中,既有许多合理之处,同时又有许多前后矛盾、思想混乱的地方,其错误根源在于其认识的主观经验主义。 波普尔认为,人类知识增长表现为科学的进步,这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替代旧理论的过程,而不单单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累加。他说,通常人们喜欢把人类知识比做一座宏伟的高楼大厦,知识的增长犹如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上进行添砖加瓦的累进式建构。但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因为人类知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基础的,知识的增长也不是以现存知识为基础的构造,而是对现存知识的破除;并且,破除旧知识与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为同一过程,这不能用拆旧房盖新房来比喻。正因为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与传统观念不同,所以他把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科学的界限以及性质作了证伪主义说明之后,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四段式”模式。(一)科学发展“四段式”模式波普尔把科学的增长过程概括为:(1)科学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无止无境。可用公式表示为:P→TT→EE→P……这里“P”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P表示新的问题。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四段式”动态模式。(二)试错法波普尔指出,从上述四段式中可以看出,科学最根本的性质就是猜想与反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他认为,科学的试错法要取得应有的成果就必须做到既要大胆的尝试,又要足够严格的检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的格言正是由此而来的。(三)从错误中学习波普尔从其试错理论出发,认为要在科学中实行“大胆尝试、严格检验”,就必须提倡三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包括:第一,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他认为真理和错误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认为致力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人应不怕犯错误。科学是试验性的事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使自己在连续的失败中成为一个特定问题的专家。第二,批判精神。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科学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不仅勉励科学家要敢于批判他人、敢于批判权威,而且也要求科学家们敢于进行自我批判。第三,否定精神。只有敢于否定旧理论,才能创立新理论,不破旧不能立新。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准别人,更应勇于否定自己。他勉励科学家,在建构理论之初,就应当想方设法去否定它,例如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典范。由此可见,波普尔一反传统的科学静态累积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科学的批判精神,试图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总结科学发现的逻辑,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科学方法。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但是,波普尔用其证伪主义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完全否定了后者的合理性,这是片面的。事实上,证明方法在科学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波普尔以证伪来否定证实,仍是用一种新的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此外,波普尔的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也有明显的严重的缺陷:首先,是他对“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囿于主要用“理论”这个逻辑范畴来重建科学发展过程;片面夸大科学发展中淘汰、摒弃旧理论的一面,否定了科学知识发展中不断完善的一面。其次,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并不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是简单地抛弃旧理论,而且还包含着对旧理论的补充、修正和发展。这就忽视了科学发展在正常时期的建设性活动此外新旧理论更替之时,有时还与科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波普尔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 伪证(数学) 数学证明的伪证是一种虚假的证明,这种证明不是按照逻辑性规律,而是采用偷换概念或者虚假证据,故意混淆科学概念与命题的根本差别,企图蒙骗的一种形式。数学证明的对象是命题,命题的本质是断定,断定的性质是明确。明确的解释就是没有歧义。许许多多的数学证明,发生了模糊概念的结果,这个就不能算是完成证明。所以,数学证明要求数学概念精确、专一、系统、稳定,可以检验,可以区分。推理符合形式逻辑要求。在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学中,科学事实很快可以上升到科学定律。但是,数学证明(证实部分)不承认科学事实(证伪部分科学事实有效),(所以归纳法无效)必须把事实上升的科学概念,经过演绎证明以后,才能算科学定理。
2023-07-05 11:45:251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什么?康德为什么要“限制知识,为信念留地盘”?

“哥白尼式的革命”意指彻底的变革。因为以往欧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等天体围绕地球运转。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地心说思想,其变革意义非凡,影响巨大。 那么康德到底有何巨大的变革呢?简单说是这样。传统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是人的认识去符合对象,而康德却反其道行之,认为对象是符合我们的认识的,符合主体的先验认识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康德也因此成为先验哲学的一代宗师。当然,这里的对象应该理解为现象,康德认为,现象界是如此,而与现象对应的本体他称为物自体,他认为那不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能把握的。
2023-07-05 11:45:392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称明辨性思维或思辨思维,是当今社会下炙手可热的话题,“思辨”这个哲学术语早在儒家经典的《四书》的《中庸》中就有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由于目前国内还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使我们的孩子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无数国内教育机构也把它作为卖点。1、当别人告诉你一件事的时候,要问问自己: Who - 这是谁在说?熟人?名人?权威人士?想想看,谁在说这句话,重要不重要? What -他们在说什么?这是一个事实(fact)还是一个想法(opinion)?他们说话有足够的根据么?他们是不是有所保留,有的话出于某种原因没说出来? Where - 他们在哪里说的这些话?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2、Why is it important? 时时要提醒自己事情的意义和重要性 How do I know?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看方法对不对 Who is saying it? 想一想说话的人是居于什么立场,受过什么影响?(让孩子去考虑到这个层面,实属不易) What else,what if? 除了这种说法(观点),还有其它看法和可能么?3、学会表达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 除了提问题,Critical Thinking 还表现在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一个美国学校里,为了鼓励孩子的思辨,还把这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导句(prompts)海报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想到,这样也就一点点把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起来了。扩展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参考资料:批判性思维-百度百科
2023-07-05 11:46:229

管理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体现了管理的什么特性?

管理科学化的紧迫性是根源于管理学的“弱科学性”,但决不能由此将管理学推向艺术范围。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首先,管理学的使命确定其是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存在。一般认为[1],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系统理论知识体系,它所反映的是世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而艺术则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科学是严格的,理性的和抽象的,追求的是“真”;而艺术是有灵性的,是直觉的,具体的,追求的是“美”。科学与艺术的差异,就确定科学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功能,如果违背科学理论,就会与自然规律相悖。而艺术对人类实践活动更多表现为启发功能,它常被用于安抚人们的心灵,刺激人们的欲望,激发人们灵感。管理学就是要发现组织活动中协调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合理地安排业务活动和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事实上,任何知识如果要去指导人类的行动,它都需要走上科学化的道路,管理学也不例外。其次,管理学科学性要体现于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1)所谓的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是那种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这样,科学知识才具有解释和预见能力[2]。管理学是建立于对组织协调活动和其投入要素的抽象基础之上。譬如,人性的假设就是对行动者本质做出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适度抽象性,从这些规定出发演绎的人类行为命题,就能够超越具体的管理情境,对一般性管理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2)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的重要区别是可重复性。事实上,管理学的强大实用价值就是其命题可重复性表现,如果它不能在满足其的假设条件重复,管理学就早已无法生存。(3)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管理学是管理活动的过程确立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职能体系。管理活动从逻辑上起始于计划制定,进而付诸于实施的组织、领导,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原来方案根据环境和执行情况加以修改和调整,结果导致新一轮的计划,周而复始。创新处于这些职能中心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4)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一个非先验命题都必然会有可能被经验证伪。现代管理发展一再突出了权变法则,它指出任何管理学命题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而不是包容一切的永恒的真理。再次,管理学科学理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进步性。管理学的科学性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学性表现出不同性质。管理学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复杂性思想的人,而且管理研究具有明确目的性,管理问题不仅包括了事实问题,还包括了价值性问题。因此,管理学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还具有人文科学性质。管理学科学性是不能以逻辑理性的形式化来衡量。如果把管理学的科学性理解成为一套固定公式和通用的模式将是狭窄的和有害的,不可以将管理学范式简单归为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3]。事实上,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价值性判断,自然科学与艺术既有本质的差异,又相互依存,神髓相通,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管理学与自然科学在价值性问题上的差异,只是表现研究对象不同,以及涉及程度不同而已。那种主张价值中立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念,早已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怀疑和批判。管理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其合理性体现于进步性,体现于接受那些最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研究传统[4]。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管理学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门艺术,但管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管理实践活动都具有艺术性。如同爱因斯坦对时空相对性猜想一样,在管理知识探索过程中也需要人类的直觉、顿悟,需要大胆猜想和推测。人类的知识都是在不断猜想与反驳的过程逐步积累的,管理学知识获取也是如此。管理实践活动也需要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不可能找到一套固定公式来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正是从这层意思上说,人们通常是将管理实践活动看成是完成任务的艺术[5]。事实上,由于管理知识是对人类管理行为的抽象,其普适性特性就必然要求过滤掉具体背景知识。越是抽象的知识,就具有越高的普适性,运用这些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需要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例如,当对人性进行抽象假设时,就忽视具体文化的规定性。基于人类的行为假设,就不能再加入中国文化中人情、关系和面子的特征。当然,科学的管理理论应当明确其理论假设和其适用条件。当下管理实践的艺术性也与管理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不少领域和不少问题还有待开拓和解决,需要管理者具有创造性思维。这恰恰说明加速管理科学化的必要,而不是相反。澄清管理知识的科学性对于研究管理和从事实践活动都有着指导意义。从研究层面来看,(1)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适用条件,只有如此揭示管理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2)管理学的研究也存在着规范的程序,经过行为归纳过程抽象和概括出来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即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还需要经过经验事实的检验,通过实践应用效果的检验不断获得证实或者证伪。然后,再对原有的基本假设进行反思或修正,或者调整研究方法,以此修正和发展其理论[6]。有种现象是值得注意,有些人混淆了管理科学性与管理实践艺术性的关系,把管理学看成是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进而把人们在管理上无知统统归于艺术范畴,好像在这些领域中管理可以随心所欲,忘记了科学活动所要承受的艰苦的攀登。从实践层面来看,管理科学性的内在规定性,要求管理者对待管理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1)不能从管理学的“弱科学性”来怀疑其合理性,管理学的合理性根本在于其进步性,体现于它对于那些最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研究传统的接受。管理者必须清楚看到只有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才能逐步接近管理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照管理规律来办事。在我国有一些企业家由于一时的成功,对管理理论产生轻视与傲慢态度,结果往往是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又重新陷入新的迷惘之中。(2)同时,也不能走到盲目崇拜的另一个极端。从经验抽象性的管理知识到具体规定性实践活动,需要管理者降低理论抽象度,填补中间断层。因此,此时的管理者更像一名艺术家。
2023-07-05 11:47:583

达尔文进化论被推翻是真的吗

进化论没有被推翻,进化论本来就是一个在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注意,是理论体系,从进化论创立到现在经过了很多的修改和完善,说进化论被彻底推翻了是可笑的。而且科学本来就是一个试错,改错的过程,即使被推翻了也比你坚持的宗教要好,用宗教的思想来评价科学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达尔文本身最初提出的可以理解为被推翻了,或者你可以说它不完善,但今天的现代进化论是可信的,因为我们找不出比它更值得研究与相信的!我深信这个一直在发展与完善的理论终有一天会被完全揭晓与证实!
2023-07-05 11:48:095

证伪是什么,和证实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定义:证伪主义指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关系:证实和证伪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和表现。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1、证实与证伪是相反相成的关系。2、证实与证伪是单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对立统一。3、证实与证伪是静态和动态的对立统一。区别:证实是证明前人理论的确实性,证伪是证明前人理论的不确实性。扩展资料:使证伪主义者陷于窘境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如果他们的方法论得到科学家的严格遵守,那么,被公认是科学理论中最佳范例地那些理论,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早在萌芽状态就会遭到摈弃。可以举任何一种经典科学理论为例,无论是在提出之初或是到了晚些时候,都可以找到在当时被公认的、被认为与那种理论相矛盾的、以观察为根据的断言。尽管如此,那些理论并没有被摈弃,而它们之没有被抛弃就成了科学的幸运。以下是能够支持我的论点的几个历史上的例子。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问世之初,曾经由于对月球轨道的观测而被证明为伪。几乎经过五十年,才把这个被证明为伪转给牛顿理论以外的其他原因。后来人们知道,这同一理论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摈弃这个理论。事实表明,要用一种保护牛顿理论的方式把这种证伪解释过去是永远不可能的。第二个例子和波尔的原子理论有关,这个例子是由拉卡托斯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在发展初期,曾经与这样一种观测结果不相符合,即:某种物质在超过10-8秒的时间内是稳定的。根据这个理论,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内部沿着轨道围绕带正电荷的核运动。但是根据波尔当作前提来接受的那种经典电磁理论,沿着轨道运动的电子应该发生辐射。这种辐射将使电子失去能量而陷入核内。经典电磁理论的定量细节则把这种陷入核内发生的时间估计为10-8秒。幸而波尔不顾这种证明为伪而坚持了他的理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证伪主义百度百科--证实
2023-07-05 11:48:2614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称明辨性思维或思辨思维,是当今社会下炙手可热的话题,“思辨”这个哲学术语早在儒家经典的《四书》的《中庸》中就有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由于目前国内还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使我们的孩子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无数国内教育机构也把它作为卖点。1、当别人告诉你一件事的时候,要问问自己: Who - 这是谁在说?熟人?名人?权威人士?想想看,谁在说这句话,重要不重要? What -他们在说什么?这是一个事实(fact)还是一个想法(opinion)?他们说话有足够的根据么?他们是不是有所保留,有的话出于某种原因没说出来? Where - 他们在哪里说的这些话?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发表不同意见么?2、Why is it important? 时时要提醒自己事情的意义和重要性 How do I know?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看方法对不对 Who is saying it? 想一想说话的人是居于什么立场,受过什么影响?(让孩子去考虑到这个层面,实属不易) What else,what if? 除了这种说法(观点),还有其它看法和可能么?3、学会表达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 除了提问题,Critical Thinking 还表现在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一个美国学校里,为了鼓励孩子的思辨,还把这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导句(prompts)海报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想到,这样也就一点点把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起来了。扩展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参考资料:批判性思维-百度百科
2023-07-05 11:50:159

为什么说进化论不是科学

进化论(演化论)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伪科学。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只是人类认知水平局限性造成了一些伪科学理论占当时主流地位,是典型人类愚昧的产物。波普尔早年根据爱因斯坦对自己《相对论》态度,真正的科学理论都富有冒险性的预测,承担被证伪的风险。于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已经尖锐地指出,科学理论必须要具备“可证伪性”(即:能被经验反驳/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而当一套理论,其信奉者总是保护它不被批判时,它就是伪科学。科学理论,不是宗教圣典,不须要人们供奉和膜拜,而是要容许被批判和反驳。我们现在来看看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于宏进化,生命起源,器官形成这些重大问题没有一个能有证据,且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却被信奉者当成教条灌输给我们。实际上进化论(演化论)对于生命起源早就走进了死胡同。进化论这套伪科学,碰到“生命起源”问题时,其荒唐性暴露无余。这也是当今进化论者不敢涉足的“雷池”。他们极力狡辩声称进化论不涉及生命起源问题(实则是因为害怕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进化论为何如此害怕涉及到这个关键问题。进化论既然能解释生物进化(虽然宏进化解释不通,但至少还能向人们扯蛋一下),为何就不能解释生命起源?150年来,经过无数所谓“科学家”,挖空脑子的臆想。仍然对这个课题是一筹莫展。只能说一句生命就是莫名其妙地了现了。其实逻辑思维严谨的人思考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知道,进化论的核心论点是建立在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然选择导致了优良的特性被保留下来。这里可遗传是进化论最大的前提。而在生命未形成之前,非生命的物质不具备可“遗传”性,不会生育繁殖后代。因为遗传复制本身就是生命的特性。那非生命物种如何进化成生命的,可遗传,变异都不存在,自然选择就无从谈起了?而进化本身依赖生物可遗传这个大前提,于是在逻辑上陷入了死循环。整个进化论思想在解释生命起源最关键一步时完全崩溃。关于生命起源的探究,进化论顶多也就止步于上世纪中叶的米勒实验。结果是令进化论鼓吹者大失所望,不要说生命,连最基本的蛋白质都没法自然形成。进化论鼓吹者,对生命起源如此胆怯也在情理之中了。至今对于生命起源先有蛋白质,DNA,RNA都是一筹莫展,争论不休,事实上先有哪个都不可能存在生命。当然进化论(演化论)是当代最大的伪科学,这点毫无疑问。他们除了肆无忌惮地伪造证据以外,玩弄最多的伎俩便是“循环论证”。按常理说,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论都是独立的学科。进化论应当只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学说,进化论本身就是以生物分类学生物“相似”的生理构造,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那么进化论以“相似”做为推理的前提,却偏偏又要用“相似”做为依据。这就犯了循环论证错误。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有共同祖先,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进化论的论证手法是把结论,当成推论的前提复述了一遍。表面上看这句没有任何错误,但在逻辑学上这种“循环论证”是“恒真命题”的一类。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论证意义的。它只是在围绕一个点在做循环自证,是诡辩术的一类。我们看“比较解剖学”是如何给进化论源源不断提供“证据”的呢?就是在比较生物的生理“相似”性。现代进化论者往往不直接了当地宣称:“因为生物的相似性,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生物有相似性。所以“相似”就是进化论的证据”。因为这样做,显然骗不了一个智力正常的人,这是直接玩单次循环论证,极易被识破。于是他们就费尽心机地套上“比较解剖学”这个马甲。玩障眼法,避免了进化论直接拿“相似”做为自己理论的论据暴露于公众面前。骗子们拐弯抹角地玩循环论证。“同源器官”同样也是进化论采用“循环论证”炮制出来的伪概念。因为生物有相似的结构,所以生物是演化来的;因为生物是演化来的,所以这种在“胚胎原基”相同部位发育出来相似的功能的器官,是同源的(源自于共同的祖先/为何有共同的祖先?就是因为进化论)。同源器官是玩了一次“循环论证”得出来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却又一次当成了进化论的“证据”在使用。因为相似的胚胎原基发育来的器官它们是同源的,所以进化论是正确的。整个过程中玩了两次“循环论证”。逻辑思维不严谨的人,已经被进化论这种论述已经骗得不知所云。但事实上,以“相似”作为推理前提的进化论,如果再用这个前提当立论的“证据”。根本不须要煞费苦心的找“证据”。满世界都是进化论的“铁证”。乌龟长有4条退,兔子长有4条退,猎豹长有4条退。这种相似功能的器官就是同源,兔子经乌龟跑得快,猎豹比兔子快。瞧这不就是进化论的“铁证”嘛。人长了个脑子,猪也长了个脑子,器官居构造相似,功能相似,是同源的。人脑比猪脑聪明,这又是进化论的“铁证”。但知道这种诡辩述的看到这里就会发笑,但进化论玩弄“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同源器官”这些学说和伪概念时,就是采用了这种滑稽的循环论证方法。用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群体遗传学观察到生物相似器官,他们就便急不可耐得出进化论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这些学说是如何支持进化论的。这种拙劣的诡辩术,充斥着现代进化论鼓吹者们一次次的谎言中。同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采用循环论证欺骗智商不高的人的诡辩术。本质上是一句的屁话。什么是生存下来的生物?本来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整句话完整表达就是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了下来。等于什么也没说明,只是自己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把自己要证明的结论,当成前提在使用,这种循环式诡辩术贯穿着整个进化论伪科学。把适应下来的生物定义为适者,再用适者生存提出自己的理论。这就好比,射手先打了一枪,然后再根据弹孔位置画靶标,岂能不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进化论就是这样一套不讲逻辑的无赖理论。最后说一下,器官形成难题。同样进化论这套伪科学对此是一筹莫展。我们对于科学理论,不能只下个结论就了事的。还要知道推演原理,和具体溯源细节的描述。这个过程不必一定符合事实,但一定要有。可惜的是进化论,只负责下结论,不负责向你说明具体细节。这不光是正翅膀形成的问题。还有鳃呼吸如何进化成肺呼吸的。你让它们解释解释看。它们除了掩耳盗铃以外,别无它技。事实上自然选择说到底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力量。它只能在已有的性状基础上作出一些大的选择,淘汰到畸形和残次品或者不适应某些环境的性状。而当年达尔文就是以这种有限的事实。作了无限制的推论。认为自然选择具备有强大的创造能力。具有创造全新器官和演化新生物的而能。进而推论到了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原初的细胞生物演化而来。而这两项至今未能找到证据支持。更要命的是,前者如果深入思考,一定会出现悖论。现今进化论最尖端的学者,它们也只能靠脑补这种荒唐的结论。比如道金斯《盲目造表匠》中关于翅膀形成的解释。“一部分树栖爬行动物,经常需要快速攀爬有斜度的树干,在这个过程中骨骼与肌肉逐渐产生了相适应的变化,具备了在树与树之间华翔或短途飞翔的能力。”这段话中有两个疑问,具备滑翔能力的前肢已经不是一个小的突变。它仍然要长期积累小突变形成。而这个功能没有实现前,它是不具备这个优势,自然选择也就不起作用了。其二,动物生存的环境有很大的机动性(变动性)。一个爬行动物生下来,不可能一生只在树上攀爬,而当前肢慢慢成变有翅膀形 状这种过程中。这种增生的“半翅膀”非但不能飞行 ,反而对于前肢的关节屈伸产生障碍,就算不能严重阻碍前肢活动,也至少是一个附加的累赘。从而使动物失去原有灵活的攀爬能力。而这个过程中恰恰是这类生物最难以生存时期,它们并不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进化论就是建立这种荒唐的逻辑悖论上的结论。一但把问题深入描述细节。它的伪科学性是暴露无疑的。所以掩耳盗铃,是现代进化论者保护他们理论不至垮台的法宝。进化论这套学说,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一但信奉者们放下包袱,就是它宣告破产之时。它和中世纪的“地心说”一样。仅仅只是人类愚昧的产物。
2023-07-05 11:52:042

哲学和科学有什么关联?

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哲学和科学是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根本区别应该说是分别集中的表现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科学表现的是是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的维度,而哲学则集中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以规范和实证两个尺度来抽象,概括和届时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中蕴含着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面上统一的问题。而不是追求思维能否表达存在,思维表述的存在是否是自在的存在,思维的客观性如何检验,概念的运动怎样反应事物运动的本质,思维主体的知情意如何在反应存在的过程中实现统一等等问题,这些却都是哲学所思考的。总之,人类的哲学活动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果想更为深入了解的话,就必须去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观察与理论,逻辑与直觉,真理与价值,理解与解释等哲学问题。科学以整个世界为思维对象,哲学是何以把整个世界作为思维对象成为可能而思考的。这个整个世界无非就是思维和存在,而在哲学并不思考思维和存在,哲学不做这些猜测,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哲学和科学是思维的两个不同维度。
2023-07-05 11:52: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