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1.闽南文化(根源) 成因:海南原为黎族聚居地,宋朝时期汉族从闽南莆田移民第一站为文昌,所以文昌属于闽南文化圈。后黎族渐渐退往五指山移居,汉族在沿海逐渐兴起,现文昌是海南唯一一个没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谚语“定安无海,文昌无黎”折射了文昌属于海南的“无黎区”。
主要体现:文昌话、文昌谚语、祖先信仰、公期、妈祖奉祀、海南姓氏起源、文昌传统汉族民居(海南传统民居)、文昌壁画、文昌地名起源、公仔戏、四色牌、琼剧等。
2.岭南文化(起居)
成因:地处中国岭南地带,常与广府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岭南文化元素表现。
主要体现:休闲娱乐、茶文化、民居装饰、家具等。
3.南洋文化(外来)
成因:民国下南洋风潮,从文昌到东南亚的华侨数目异常庞大,现华侨人数120多万人,分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海南之最,与本市人口比例为2:0.9,是海南华侨之乡,华侨带来的南洋文化异常浓厚。
主要体现:番客、南洋装扮、茶点糕点、文昌话外来词汇、外来农作物、骑楼、排球等。
4.热带文化(环境)
成因:处于热带地区,从闽南移民后受气候影响逐渐改变了一些生活和劳动方面,是四个文化中唯一一个气候因素方面的文化体现。
主要体现:作息规律、农作时间、农作物物种、生活时间观念等。 1.方言简介
文昌话(海南话),系汉语闽南方言系统,与福建话、潮州话、雷州话和台湾话较为接近,其中文昌话语音清晰,影响较大,被视为海南话的标准语。海南话是以文昌话为代表,是海南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海南话新闻所使用的语言、海南戏琼剧的标准唱腔。
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扰较少,其中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意保存至今,可谓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2.方言文字
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因而为古汉语,所以生僻字颇多,比如“做乜”,意思为做什么,乜在官话中念mie,在海南话中则念mi,“做乜”海南话也就是念为dod mi。更多如“饭箸”(筷子)、甴曱(蟑螂)、灶前(厨房)、公爹(男人)等。 文昌木屐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时,它的外形宛若一只用木板钉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帮着地的两只脚称为屐齿。由于屐齿的接触面积小,所以能适应泥泞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现了由整块木料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
文昌木屐种类颇多,有苦楝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别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画得很漂亮的木屐,因为苦楝木轻便耐用,着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
文昌素有穿木屐的习惯,尤其是在建国前,木屐更为盛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木屐逐渐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料鞋取代,但是在城乡,仍然喜欢穿着木屐。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文昌木屐远传域外,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带,至今尤盛行不衰。
盅盘舞
盅盘舞是文昌市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在民间,每逢元宵佳节,随着送灯游村到各家各户贺年取乐的文艺小队伍,活跃在农村各个角落,热闹非常。
盅盘舞,以盅、盘、筷、匙为道具,把使用盅、盘、筷子、匙的姿势做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加上撞击盅、盘、匙声节奏,配着民间小曲,频频起舞。舞蹈演员:生、旦、丑3人。道具使用:主角每手各拿小酒杯2个,生角一手拿盘、一手握筷子,丑角每只手各握匙4至6个。
壁画
文昌市的人民比较讲究住宅的装饰,历来建房造屋有绘制壁画的习俗。文昌民间住宅壁画的布局,一般都是在门楼正中上端和两端上墙,正厅横廊人字檐,正厅大门西侧上墙、房门拱和窗门拱筹处进行绘画装饰,使整间住宅增辉添色,典雅庄重。
壁画取材广泛,乡土气息浓郁。人们最喜欢在住宅里绘画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如在正厅横廊里常画的有像征喜上眉梢的喜鹊登梅;象征高尚品德的松、竹、梅;意喻金玉满堂的金鱼和海棠,表示连年有余的莲花和鲤鱼等。正厅大门的西侧上墙,画“狮子戏球”,窗门拱常画的有像征延年益寿的松鹤及号称富贵的牧丹花。窗户造型人们喜欢雕塑成喜喜 字。有不少住宅壁画更是纸灰泥浮雕,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住宅壁画,人们习惯不绘人物画,人物画常见于祠堂祖庙,有像征吉祥的龙、凤、麒麟等;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有砍柴的樵夫,头戴竹笠的渔翁,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还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山水亭榭等。
这些壁画的色彩经久不褪,主要是在于颜料的配制上。过去民间壁画艺人采用的颜料是一种山坡上拾来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米酒、赤糖配制调匀而成,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建房很讲究装饰,民间壁画艺人为了适应这种形势,除了在题材、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既继承传统的丹青高枝,又有创新,此外,还在颜色上下功夫,采用广告颜料和大红、孔雀蓝等,所绘制的壁画色彩更加鲜艳悦目。
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公期
“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神活动。这种活动不但海南有,在云南、两广的一些地区同样有这种习俗,而海南的“公期”最具特色。
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国家级
(本市申请) 南海航道更路经木偶戏(文昌公仔戏)东郊椰雕国家级
(海口申请) 琼剧 省级
(本市申请) 文昌盅盘舞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椰雕省级
(海口申请) 海南粉 海南八音乐器 天后奉祀(妈祖信仰) 其他
(不完全统计) 文昌壁画文昌话(古汉语及外来语)吴发凤剧本海南麻将文昌九人排球玩法蓬莱米箩文昌老爸茶中点文昌老爸茶西点元霄送灯过雪(祭祀)公期老爸茶铺前祭海文昌近现代民居设计布局文昌传统汉族民居设计布局四色牌(十行)技巧琼菜文昌宴席头盘菜“全家福”烹调技艺抱罗粉文昌木屐文昌民间谚语文昌称呼词法椰子传统加工工艺糟粕醋制作工艺
- 奇石珠宝真君
-
1.闽南文化(根源) 成因:海南原为黎族聚居地,宋朝时期汉族从闽南莆田移民第一站为文昌,所以文昌属于闽南文化圈。后黎族渐渐退往五指山移居,汉族在沿海逐渐兴起,现文昌是海南唯一一个没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谚语“定安无海,文昌无黎”折射了文昌属于海南的“无黎区”。
主要体现:文昌话、文昌谚语、祖先信仰、公期、妈祖奉祀、海南姓氏起源、文昌传统汉族民居(海南传统民居)、文昌壁画、文昌地名起源、公仔戏、四色牌、琼剧等。
2.岭南文化(起居)
成因:地处中国岭南地带,常与广府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岭南文化元素表现。
主要体现:休闲娱乐、茶文化、民居装饰、家具等。
3.南洋文化(外来)
成因:民国下南洋风潮,从文昌到东南亚的华侨数目异常庞大,现华侨人数120多万人,分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海南之最,与本市人口比例为2:0.9,是海南华侨之乡,华侨带来的南洋文化异常浓厚。
主要体现:番客、南洋装扮、茶点糕点、文昌话外来词汇、外来农作物、骑楼、排球等。
4.热带文化(环境)
成因:处于热带地区,从闽南移民后受气候影响逐渐改变了一些生活和劳动方面,是四个文化中唯一一个气候因素方面的文化体现。
主要体现:作息规律、农作时间、农作物物种、生活时间观念等。 1.方言简介
文昌话(海南话),系汉语闽南方言系统,与福建话、潮州话、雷州话和台湾话较为接近,其中文昌话语音清晰,影响较大,被视为海南话的标准语。海南话是以文昌话为代表,是海南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海南话新闻所使用的语言、海南戏琼剧的标准唱腔。
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扰较少,其中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意保存至今,可谓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2.方言文字
海南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如何说就如何写,反之亦然,即说写一致。因而为古汉语,所以生僻字颇多,比如“做乜”,意思为做什么,乜在官话中念mie,在海南话中则念mi,“做乜”海南话也就是念为dod mi。更多如“饭箸”(筷子)、甴曱(蟑螂)、灶前(厨房)、公爹(男人)等。 文昌木屐
文昌木屐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时,它的外形宛若一只用木板钉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帮着地的两只脚称为屐齿。由于屐齿的接触面积小,所以能适应泥泞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后来出于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现了由整块木料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
文昌木屐种类颇多,有苦楝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别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画得很漂亮的木屐,因为苦楝木轻便耐用,着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
文昌素有穿木屐的习惯,尤其是在建国前,木屐更为盛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木屐逐渐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料鞋取代,但是在城乡,仍然喜欢穿着木屐。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文昌木屐远传域外,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带,至今尤盛行不衰。
盅盘舞
盅盘舞是文昌市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在民间,每逢元宵佳节,随着送灯游村到各家各户贺年取乐的文艺小队伍,活跃在农村各个角落,热闹非常。
盅盘舞,以盅、盘、筷、匙为道具,把使用盅、盘、筷子、匙的姿势做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加上撞击盅、盘、匙声节奏,配着民间小曲,频频起舞。舞蹈演员:生、旦、丑3人。道具使用:主角每手各拿小酒杯2个,生角一手拿盘、一手握筷子,丑角每只手各握匙4至6个。
壁画
文昌市的人民比较讲究住宅的装饰,历来建房造屋有绘制壁画的习俗。文昌民间住宅壁画的布局,一般都是在门楼正中上端和两端上墙,正厅横廊人字檐,正厅大门西侧上墙、房门拱和窗门拱筹处进行绘画装饰,使整间住宅增辉添色,典雅庄重。
壁画取材广泛,乡土气息浓郁。人们最喜欢在住宅里绘画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如在正厅横廊里常画的有像征喜上眉梢的喜鹊登梅;象征高尚品德的松、竹、梅;意喻金玉满堂的金鱼和海棠,表示连年有余的莲花和鲤鱼等。正厅大门的西侧上墙,画“狮子戏球”,窗门拱常画的有像征延年益寿的松鹤及号称富贵的牧丹花。窗户造型人们喜欢雕塑成喜喜 字。有不少住宅壁画更是纸灰泥浮雕,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住宅壁画,人们习惯不绘人物画,人物画常见于祠堂祖庙,有像征吉祥的龙、凤、麒麟等;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有砍柴的樵夫,头戴竹笠的渔翁,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还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山水亭榭等。
这些壁画的色彩经久不褪,主要是在于颜料的配制上。过去民间壁画艺人采用的颜料是一种山坡上拾来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米酒、赤糖配制调匀而成,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建房很讲究装饰,民间壁画艺人为了适应这种形势,除了在题材、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既继承传统的丹青高枝,又有创新,此外,还在颜色上下功夫,采用广告颜料和大红、孔雀蓝等,所绘制的壁画色彩更加鲜艳悦目。
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公期
“公期”是海南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神活动。这种活动不但海南有,在云南、两广的一些地区同样有这种习俗,而海南的“公期”最具特色。
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国家级
(本市申请) 南海航道更路经木偶戏(文昌公仔戏)东郊椰雕国家级
(海口申请) 琼剧 省级
(本市申请) 文昌盅盘舞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椰雕省级
(海口申请) 海南粉 海南八音乐器 天后奉祀(妈祖信仰) 其他
(不完全统计) 文昌壁画文昌话(古汉语及外来语)吴发凤剧本海南麻将文昌九人排球玩法蓬莱米箩文昌老爸茶中点文昌老爸茶西点元霄送灯过雪(祭祀)公期老爸茶铺前祭海文昌近现代民居设计布局文昌传统汉族民居设计布局四色牌(十行)技巧琼菜文昌宴席头盘菜“全家福”烹调技艺抱罗粉文昌木屐文昌民间谚语文昌称呼词法椰子传统加工工艺糟粕醋制作工艺
- Mugen-Hive
-
文昌少数民族不是最多。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最多,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8.07%,而文昌基本是汉族,少数民族很少。
- gitcloud
-
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海南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0日
五、民族构成
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人,占总人口的83.3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人,占总人口的16.67%,其中黎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14.73%。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725526人,增长了11.16%,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7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78444人,增长了5.74%,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0.71个百分点,其中黎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0.78个百分点。
- 康康map
-
不多,基本都是汉族 海南的少数民族大都聚集在海南岛的中部偏南方向比如 万宁 陵水 五指山 乐东这些地区
- 血莲丿红尘
-
应该是汉族吧 但是黎族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