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2023-07-06 00:22:15
共1条回复
阿里阿涅德

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出处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原文

《为政篇》

佚名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仲由,教给你求得智慧的方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译文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子曰 有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你如何求知的道理吧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女”的意思?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我教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

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相关推荐

诲女知之乎的意思。

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扩展资料:孔子说这段话是告诉仲由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2023-07-05 18:12:301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出自《论语·为政》,原话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一句比较著名,大约是不必解释了的。“诲女知之乎”直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告诉你是么叫做知道吧?如果可以意译,不妨也可以翻译成:教给你对待知道和不知道的正确态度吧?另外补充一点,后面一句中“是知也”的“知”应当读去声,即读为“智”,就是“智慧”的意思。这在古汉语的音义关系研究中称为“四声别义”。
2023-07-05 18:12:42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什么意思?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白话释义: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孔子主张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以子路的率直性格而言推断,孔子要他记住的不太可能是一种治学态度,孔子可能说的是另一个意思:“子路啊,你可记住了,该知道的就知道,不该知道就算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这才真正的智慧啊。”
2023-07-05 18:12:492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翻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翻译)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商城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家世比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家世比商城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 诲:教诲、教导 、指教 女:通“汝”,你 知:知道、了解、求知、通“智”,智慧 之:音节助词,无实意 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反问、感叹 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因为后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衔接更通顺。 1.诲女知之乎! 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 2.诲女,知之乎? 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 3.诲,女知之乎? 译:教诲,你知道吗? 由,诲女知之乎!的之怎么翻译? 全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这个大家都熟悉的话里,在我,从前是有一些误读的。就在于“不知为不知。” 误读的,是以为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而现在看来,不知为不知,是有知道自己的局限的意思。而——这才是知道。 有时候,或者,很多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知道了,以为对那事物了解通透,但局限往往就此产生。因为我们对此的误读往往会阻挡我们对这件事物的态度,自身对事物的态度,有时候会伤害到那个“事物”,有时候,会误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不知的‘害"跟知道的‘益"同等重要了。甚至有时候,不知的‘害"要大过知道的‘益"了。 前面谈到的“功乎异端”也是不知造成的吧? 道理清楚了,如何去作? 我想,在面对一个需要学习的知识的时候,一个正在发生事件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去体察它,认识它,不要轻易在内心下结论,并且,要在体察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要知道,有些事情,在自己的积累和认识的局限上,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那就对无法解决的这个部分,保持一个畏惧之心吧,时刻提示自己的问题所在,作到这些,就会减少草率和偏执发生的机率吧?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就是子路,诲女就是教给你。子路喜欢逞强,凡事都要胜过别人,多半有不知道的,强以为知道的时候。所以孔子叫着他的名字说:子路啊,你也有志于求知,我今天告诉你求知的方法。人对于天下的道理,总有知道的,也总有不知道的。自己心里是清楚的,哪些知识是掌握的,哪些是不了解的。如果以有所不知而觉得羞耻,就遮掩避讳,不管知不知道,都强以为知道,这就是自欺欺人,蒙蔽了自己的心灵。你应该这样做,对于自己知道的,就承认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说我还不知道。虽然不能彻底了解全天下的道理,但不至于欺骗自己,对天下的道理,也不会因为吹牛而混淆,这就是求知的道理了。何必要等到无所不知的时候才称之为知呢?由此可见,天下的道理事无穷的,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尽知,但圣人之心,光明磊落,不以不知道的东西逞强,也不以知道的自以为是,因此随顺大众,勤学好问,尧舜就是这样求知的。 智慧就隐藏在小事之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都容易虚荣心作怪而自取其辱。为政更是这样,虽位高权重,也不能事事尽知,所以做决定之前,必须请教专家,以免犯错。若不能虚心求教,只凭主观臆断,就是不负责任,必然害人害己。 望能采纳(^o^)/~ 赞同
2023-07-05 18:13:06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原文: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扩展资料: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理解客观事物,仅仅了解事物已经发生的现象和事实不能算真正了解;我们知道事物发生必有我们不清楚的根源(知之不知),要透过现象找到事物本质。有现象必有规律,我们不知道事物未来的现象,但我们要总结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知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知也)。
2023-07-05 18:13:14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翻译)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赏析: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扩展资料《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参考资料:为证-百度百科
2023-07-05 18:13:2912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解释

1、出自《论语》:“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女”同“汝”,意思是“你”。“诲女知之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来教导“知道”的意思吧。 2、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3、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4、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5、诲:教,传授. 6、乎:语音助词
2023-07-05 18:13:591

诲女知之乎翻译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2、译文: 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 (1)诲女知之乎! 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 (2)诲女,知之乎? 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 (3)诲,女知之乎? 译:教诲,你知道吗?
2023-07-05 18:14:121

诲女知之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出处:《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扩展资料: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孔子所以强调何为知与不知,就是为了能让绝大多数的人明白“学而知之”的道理。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知道如何学习和质疑。做学问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天下的知识何其丰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人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但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强装知道,这就有些不知羞耻了。人们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地进步。
2023-07-05 18:14:213

诲女知之乎的意思是什么

  诲女知之乎的意思很好理解,那其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意思?想了解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诲女知之乎的意思是什么”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诲女知之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译文   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   1、诲女知之乎!   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   2、诲女,知之乎?   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   3、诲,女知之乎?   译:教诲,你知道吗?   诲女知之乎中诲怎么解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诲女知之乎”解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诲教诲人不倦 一样。   诲女知之乎的知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教导 、指教女:通“汝”,你知:通“智”,智慧、知道、了解、求知之:音节助词,无实意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反问、感叹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   诲女知之乎的通假字   “女” 通 “汝”,古汉语中称 对方为 “汝”,也就是 现代汉语 “你” 的意思. “是知也”中的“知”是通假字,通“智”,是智慧的意思.整句话可以译为: 孔夫子说:“子由,教给你的知识知道了吗?(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夫子是在教诲子由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不懂装懂,学习时应该实事求是,这样才是智慧的表现.
2023-07-05 18:14:471

由诲女知之乎全句翻译

由诲女知之乎的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应断句为: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子路,告诉你!理解客观事物,仅仅了解事物已经发生的现象和事实不能算真正了解;我们知道事物发生必有我们不清楚的根源(知之不知),要透过现象找到事物本质;有现象必有规律,我们不知道事物未来的现象,但我们要总结出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知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知也)。” 孔子是“易更三圣”之一,对“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应用一定十分娴熟。“四象法”是朴素辩证法的内容之一。
2023-07-05 18:14:551

诲女知之乎的意思

这是出自《论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
2023-07-05 18:15:01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解?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6、诲女,知之乎? 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来自于百度账号fengyujuan79,我把它搬过来以供借鉴。
2023-07-05 18:15:262

诲女知之乎的知什么意思

1、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2、这是出自《论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2023-07-05 18:15:32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通假字是哪个

1、通假字: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2、原文及翻译: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2023-07-05 18:15:40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的读音

【原文】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023-07-05 18:15:561

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反映了孔子"中庸"思想http://bk.baidu.com/view/4111.htm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译文】子由,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2023-07-05 18:16:043

佚名《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十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翻译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e,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u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i):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u)日三省(xǐng)吾(wu)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a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i):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i)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论语十则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论语十则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论语十则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论语十则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论语十则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知也 (「也」表判断)(2)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论语十则「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e,而应该读le。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o。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e。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e(例:音乐)、le(例: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e。(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e。(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ao。 论语十则一词多义 1. 知:(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2)明白(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通「智」,智慧)。2.而:(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4)递进连词。(5)修饰连词。(6)因果连词。3、之:(1)代词。(2)助词。(3)语气词。4、信: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2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3谓为信然:确实。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5、道:1任重而道远:路途。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6、士:1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2管夷吾举于士:狱官。7、故:1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2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3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4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论语十则所涉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诗词作品: 论语十则 诗词作者:【 先秦 】 佚名 诗词归类: 【初中文言文】、【对话】、【学习】、【哲理】
2023-07-05 18:16:111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女”同“汝”,意思是“你”。“诲女知之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来教导“知道”的意思吧。望采纳
2023-07-05 18:16:30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

由诲女(通汝,ru第三声)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zhi第四声)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通返,fan第三声),则不复也。最后一个不是很确定,我觉得没有。反:回复。这里指回过头加以验证。这是我书上的···
2023-07-05 18:16:38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ru三声,你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的知世知道的意思。温故而知新的知是知道的意思。诲女知之乎的知是知道的意思。知之为知之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学习态度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023-07-05 18:16:551

论语20则 要有翻译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悌,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023-07-05 18:17:0513

诲女知之乎的之是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教导、指教女:通“汝”,你知:知道、了解、求知、通“智”,智慧之:音节助词,无实意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反问、感叹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因为后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衔接更通顺。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
2023-07-05 18:17:343

“诲女知之乎,”这里的“女”怎么读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乎:语音助词
2023-07-05 18:17:412

诲女知之乎,女读什么音

这里“女”的读音是:rǔ,通“汝”,人称代词,“你”的意思。整句意思是: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为政篇》原文选段: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释义: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说:“要整理整顿那些异端,(因为)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太大了!”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扩展资料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2023-07-05 18:18:056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翻译是?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做法)."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诲的意思:教,传授。乎的意思:语音助词。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2023-07-05 18:18:30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哪首古文里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作者孔子(名:丘, 字:仲尼)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创作年代:春秋时期。原句: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全句的意思是: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2023-07-05 18:18:492

七上的论语八则中的成语,什么由l诲汝知之乎,还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那个,速回,谢谢

全部如下。成语就在其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2023-07-05 18:18:561

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什么意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子路,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首先由是指重油,也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诲女知之乎”会啊,是交的意思。就是说告诉你什么是求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听起来好像是废话。孔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对待知识的态度问题。因为在学习当中经常有的人明明不知道,但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也跟着别人说知道,其实他可能是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对待知识的态度。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形成自欺欺人的性格。对自己学习研究研究学问是很不利的,因为缺少了求知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实事求是。所以在求知上,我们只有做老实人,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一定要承认,在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基础上,来求知来钻研学问,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所得。
2023-07-05 18:19:032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子由,你知道知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是明智啊。这是论语中的话。
2023-07-05 18:19:12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是孔子的弟子,姓仲,字子路。“诲”,是教诲。“女”,念汝,你。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吧!知道你所知道的,同时又知道哪些是你不知道的,这才算真知道! 子路好勇、好强,不知道的他也好胜,硬上,所以孔子专门针对他说这个。 世间义理无穷,我们不可能都知道。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哪些事自己不知道。人的毛病,是以不知为耻,明明不知道,偏要说自己知道,这就是自欺自蔽。你都知道了,你就不会问,你不问,人家就不教你了嘛!人家不教你,你就永远都不知道了。 《中庸》里说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是真正的大知,因为他不耻下问,浅近之言也仔细吸取。 《中庸》里又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gǔ 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们都说,我知道!我知道!但别人把他往罗网陷阱里赶,他也不知道躲避! 俗话说:“不知者不为罪。”这话不对。又是为自己开脱。不知道确实不是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最大的罪。你明明不知道,你怎么又敢担责任、敢上呢?这就是没有敬畏之心。
2023-07-05 18:19:191

诲女知之乎的知是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有多种不同的解释。1、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2、诲女知之乎!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3、诲女知之乎!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4、诲,女知之乎?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5、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6、诲女,知之乎?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网上来的,你自己判断了……古人也真是,没标点是很害人的,你断句的地方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
2023-07-05 18:19:25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何翻译?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023-07-05 18:19:353

论语十则每一则的翻译及启示

启示:核心思想:8、9、10则 学习方法:1、2、3、4则 交友之道:1、2则 品德修养:1、2、8、9、10则 学习态度:1、5、6、7则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期末取的好成绩!!!
2023-07-05 18:19:44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音

由诲女(通汝,ru第三声)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zhi第四声)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通返,fan第三声),则不复也. 最后一个不是很确定,我觉得没有.反:回复.这里指回过头加以验证.这是我书上的···
2023-07-05 18:19:511

论语的全文

论语全文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2 子曰:“君子不器。”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八佾篇第三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11 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里仁篇第四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公冶长篇第五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雍也篇第六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6.16 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述而篇第七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 其如予何?”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泰伯篇第八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写不下 你自己去看吧 http://www.ldbj.com/lunyu/lunyuquanwen.htm
2023-07-05 18:20:024

“诲女知之乎”是什么意思?(急求)

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扩展资料:孔子说这段话是告诉仲由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2023-07-05 18:20:43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聪明。子路这样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粗枝大叶,勇于任事,行动力强却缺乏全面的调查与 谨慎的思虑。好心却经常弄砸事情。根本没有完全了解情况,却认为自己“知道了”、“没问题”。如果你详细追问,他就马上要出洋相了。而子路就是这样的人。 因此孔子告诉他,行动之前好好想想对于客观情况了解多少。不要以为过去的老经验能够百试百灵,也不要以为一个人只要热心肠和勇于行动就能做好事了。做人处事,固然要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美品质,但还要有谨慎、全面、整体的智慧,就是凡事在行动前一定要全面了解与此事相关的资料,综合分析事态发展的因果 关系。然后谨慎地处置。这才是为人处世的真智慧。
2023-07-05 18:21:1813

诲女知之乎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 诲:教诲、教导 、指教 女:通“汝”,你 知:知道、了解、求知、通“智”,智慧 之:音节助词,无实意 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反问、感叹 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因为后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衔接更通顺。 1.诲女知之乎! 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 2.诲女,知之乎? 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 3.诲,女知之乎? 译:教诲,你知道吗?
2023-07-05 18:21:453

诲女知之乎文言文翻译

1. 谁能把这3句古文翻译一下 【原文】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由,诲女知之乎 全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这个大家都熟悉的话里,在我,从前是有一些误读的。就在于“不知为不知。” 误读的,是以为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而现在看来,不知为不知,是有知道自己的局限的意思。而——这才是知道。 有时候,或者,很多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知道了,以为对那事物了解通透,但局限往往就此产生。因为我们对此的误读往往会阻挡我们对这件事物的态度,自身对事物的态度,有时候会伤害到那个“事物”,有时候,会误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不知的‘害"跟知道的‘益"同等重要了。甚至有时候,不知的‘害"要大过知道的‘益"了。 前面谈到的“功乎异端”也是不知造成的吧? 道理清楚了,如何去作? 我想,在面对一个需要学习的知识的时候,一个正在发生事件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去体察它,认识它,不要轻易在内心下结论,并且,要在体察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要知道,有些事情,在自己的积累和认识的局限上,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那就对无法解决的这个部分,保持一个畏惧之心吧,时刻提示自己的问题所在,作到这些,就会减少草率和偏执发生的几率吧?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就是子路,诲女就是教给你。子路喜欢逞强,凡事都要胜过别人,多半有不知道的,强以为知道的时候。所以孔子叫着他的名字说:子路啊,你也有志于求知,我今天告诉你求知的方法。人对于天下的道理,总有知道的,也总有不知道的。自己心里是清楚的,哪些知识是掌握的,哪些是不了解的。如果以有所不知而觉得羞耻,就遮掩避讳,不管知不知道,都强以为知道,这就是自欺欺人,蒙蔽了自己的心灵。你应该这样做,对于自己知道的,就承认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说我还不知道。虽然不能彻底了解全天下的道理,但不至于欺骗自己,对天下的道理,也不会因为吹牛而混淆,这就是求知的道理了。何必要等到无所不知的时候才称之为知呢?由此可见,天下的道理事无穷的,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尽知,但圣人之心,光明磊落,不以不知道的东西逞强,也不以知道的自以为是,因此随顺大众,勤学好问,尧舜就是这样求知的。 智慧就隐藏在小事之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都容易虚荣心作怪而自取其辱。为政更是这样,虽位高权重,也不能事事尽知,所以做决定之前,必须请教专家,以免犯错。若不能虚心求教,只凭主观臆断,就是不负责任,必然害人害己。 望能采纳(^o^)/~ 赞同 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原文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赏析: 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023-07-05 18:21:531

诲女知之乎的意思

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扩展资料:孔子说这段话是告诉仲由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2023-07-05 18:22:024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由(孔子学生),我教给你的你知道了吗?(你要明白),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出自《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扩展资料:《论语·为政》是《论语》其中一篇,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023-07-05 18:22:184

“诲女知之乎”的诲是什么意思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教导、指教女:通“汝”,你知:知道、了解、求知、通“智”,智慧之:音节助词,无实意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反问、感叹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因为后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衔接更通顺。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
2023-07-05 18:22:471

诲女知之乎女的意思

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整句话的意思是:子由,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023-07-05 18:22:53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意思是: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语出《论语十则》: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扩展资料:孔子说这段话是告诉仲由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断句有不同的翻译:1、诲女知之乎!译:(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2、诲女,知之乎?译:(我)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3、诲,女知之乎?译:教诲,你知道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2023-07-05 18:23:00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文言文

1. 文言文阅读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2. 谁能把这3句古文翻译一下 【原文】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原文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赏析: 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2023-07-05 18:23:241

感悟论语.由诲女之知乎!…………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全句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2023-07-05 18:23:33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9)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为的,是实践的,是实践中来的。“有为”,儒家的基本立场,就是一切以人类的现实实践为基础,人类的一切智慧离不开人类的现实实践,而现实实践也离不开智慧的总结。杨伯峻: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钱穆: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李泽厚:孔子说:“子路,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详解:以上三位及通常的断句都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关键的问题是“由”究竟指什么?是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孔子弟子“子路”?在“由知、德者,鲜矣!”一章中,已经否定了“由”指“子路”的一贯说法,本章也如此。关于这点,现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析。在《论语》中,孔子一贯称呼子路都有一个固定用法,就是“由也”。例如“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等等。而且这种语法现象并不单单用在子路身上,《论语》中孔子也一贯用“回也”称呼颜回,例如“贤哉,回也!”、“回也,非助我者也!”等。特别这一句,把子贡也捎上:“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由此可见,这是《论语》中的标准用法,把“由”当成“子路”,绝对是胡来。本ID现在将一个两千多年来一直延续的语法错误给纠正了,“由”绝对不能当成“子路”。还有,“知之”的“之”究竟指什么?通常的翻译都把这“之”给掩掉不翻了,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原文不直接就用“知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抛开语法问题,通常的解释同样可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聪明智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如果真是这样,最能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定是这样一台机械,它有如下程序:它只回答关于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的问题,而答案只有两个:知道和不知道;然后它严格地被设定成按固定程序的知道与不知道来给出知道和不知道的答案。如此解释,是典型的愚民把戏。一个问题就可以把这种把戏拆穿:知道知道如何知道为什么知道,知道不知道如何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可判别是如何被知道的,如果这个可判别性都不能被判别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还知道不知道什么?这类把戏,和前面各种“鲁式”把戏一样是同种同源的混蛋逻辑。正确的断句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本章的“由”与“知”,都顺着上一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来。“由”,蹈行、践履,用一个更常用的词语,就是“实践”;“诲”,教导;“女”,汝之通假,你的意思,这里泛指一切人类。“知之乎”,“之”,指代“由诲女”,“知之”,以之而智,以实践所教导你而有智慧。“知之为”,以知而为,依智慧而实践。“为”,“伪”也。何谓“伪”?非先天,人为也。所有的创造、创新,都是人为,没有人为,何来创造、创新。“为”,就是“由”,就是现实人的现实实践。“知之”,以之而智,以依智慧而实践所得而有智慧,“之”指代前面的“知之为”,而此智慧,与原来“由诲女”而有的智慧,经过了“知之为”而有所不同,因而是新的智慧,“为”,相对前面的“由”,也是进一步的实践。“不知为”,不以知而为。“是”,复指上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对此进行论断及归纳,“这是”、“这就是”的意思。在“天地人”结构下,道家的“无为”立场,对“人为”抱有极大怀疑。何谓“无为”?无人为也。道家相信“天地人”结构中有一先天自然之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进而假设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要返朴归真,要能婴儿,进而要破除一切人为刻意,诸如此类。儒家是不会假设什么先天自然之道的,儒家不相信任何脱离现实的所谓智慧,不相信有什么先天的智慧先验地存在,更不相信只要找到这种智慧就一通百通、成圣成仙。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为的,是实践的,是实践中来的。“有为”,儒家的基本立场,就是一切以人类的现实实践为基础,人类的一切智慧离不开人类的现实实践,而现实实践也离不开智慧的总结。由此可见,孔子和马克思还是这样心心相印。在上一章中,强调了“由”与“知”的问题。这一章就是要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是“知”的基础,没有“由”,无所谓“知”;但“由”离不开“知”,依“知”而“由”而“为”,才有新“知”,才有创造、创新,而这才是最根本的智慧。而这最根本的智慧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由人的历史实践而有的。而且,这种实践而智慧,智慧而实践的过程就是“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本身。白话直译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实践教导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实践而有的智慧进一步实践,就不会有新的智慧。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2023-07-05 18:23:391

诲女知之乎女的意思

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整句话的意思是:子由,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023-07-05 18:23:493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

题库内容:为:是。懂就是懂。指要诚实。 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 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2023-07-05 18: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