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头二姐
-
季岩
季岩,女,1957年7月出生,1974年下乡插队,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入伍。1992年毕业于空军政治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军事科学院,是我军第一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毕业后,曾任空军指挥学院一系战略教研室教员副主任、军事理论研究所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空军高层次人才。2010年3月27日因病逝。
中文名:季岩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7年7月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空军政治学院
主要成就:第一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
代表作品:《新世纪新阶段空军战略运用方式研究》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战争让女人走开”,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古往今来,战场上的主角也一直是男性,但全军第一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季岩却因“战争”而留下。她说,她的职业给了她全部的梦想,她研究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而在战争理论领域里,钻研得越深忧患就越深,就越发欲罢不能。
她饱含深情地将她的“职业”比做自己的“红舞鞋”,将“认真”比做“舞鞋上的红丝带”,并坦言“在舞台上跳得越久,扎得越深,这鞋带就系得越紧,红舞鞋便成了永恒的命运所赐。”
身为将门之女的季岩始终将“自己的生命与保卫国家、建设强大军队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我得以将生命奉献给父辈为之奋斗一生的空军,它让我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平凡,变得富有激情和创造力”。
女博士的空天战略观
在空军部队大院长大的季岩,亲眼看到了父辈们如何把毕生的智慧和激情献给空军建设事业,少年时期就对“空军”二字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亲近感。加入空军行列后,季岩对空军的朴素的感情逐渐升华为一种使命担当的理性追求。
“一个国家没有完善的组织和装备的空中力量,就不能称其为强国空中力量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不论是在军事或民用方面都将是一个决定性的方面。”空军先驱米切尔的论述很多年前就让季岩为之震撼。时过境迁,今天的空军与米切尔时代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一种紧迫感时常压迫着季岩。
季岩曾说,我们这代空军人,肩负富国强军的重任,又是空军转型建设事业的开创者、探路者,必须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这些年来,季岩坚持让自己的战略研究紧贴空军建设发展的前沿,用思想的重槌擂响使命的大鼓。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季岩和几名同事组成了观察小组,交战期间每周都对战事进行战略评估和军事分析,撰写了大量研究札记。
季岩和同事们敏感地发现了战争历史细节之中潜藏着的未来趋势——预警探测、侦察监视、导航定位、隐身攻击、精确打击空天战场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航空、航天、网络空间正在加速融合
“空天一体不仅是空中战争形态和空中力量变革的标志,而且是整个战争形态和军事力量形态的变革标志。”季岩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以此为基点,她提出一连串问题:国家富强对空军提出了什么需求?空军在强军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空军、怎样建设空军、以什么姿态建设空军?
2003年,季岩开始撰写专著《空天对抗论》,她认为,“从蔚蓝色的中低空到灰蓝色的高空,再到更加高远的临近空间和外层空间,整个‘蓝色"垂直空间,都应是空军履行使命、遂行任务和展示风采的‘主战场"、‘大舞台"。”
作为一个军事学科研人员,季岩把空军人的使命、责任,看做推进空军建设的核心精髓,引领一切思考的精神号角。
季岩把自己对空军的热爱、忠诚和崇敬融入思考,她率先在空军开展军种文化研究,开创性地把空军使命、责任和空军人的价值观、责任感上升到了军种文化的范畴。
她撰写的文化建设转型研究报告,看上去更像是她心中使命的呐喊:“蓝天文化”,要以“热爱蓝天、志在蓝天、保卫蓝天”为基本特征,以对党负责、英勇顽强、雷厉风行、团结奋进为基本内涵
《新世纪新阶段空军战略运用方式研究》、《大国崛起与人民空军的使命担当》、《天降大任:大国空军的战略抉择》等一批季岩完成或参与的课题、论文无不以深具强烈使命意识的思想性格,汇入了空军战略思想的智库之中。
女博士曾经是个护士
年少时,季岩就有着自己的人生规划。高中毕业后,时任航空兵师师长的父亲劝她当兵,她不听,瞒着家人,自作主张去了农村接受再教育。
表现出色的季岩被推荐去公社当干部,但她放弃了,她想读书。
1976年2月,经村里推荐,季岩参军入伍,成为济南军区后勤部148医院卫生员。两年后,她以济南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卫生学校。
季岩的业务水平是医院最好的,参加竞赛经常拿第一,但护士不是她的梦想。季岩的大姐季素华告诉记者,为了能考上大学,季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学。
1989年,季岩通过自学考试考上了空军政治学院的哲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只身来到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担任一名普通的教员。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季岩:每天早上不到7点,她就背着一个大书包来到办公室。晚上下班稍微晚一点的同事还没有走,吃过晚饭的季岩已经背着大书包又回来了。时间不长,季岩就成了在空军指挥学院讲台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经常获得学员掌声的教员。
为了实现自己成为战略思想家的梦想,经过多次努力,季岩终于在41岁时考上了军事科学院博士,而这是报考的最高年限了,自此,她投身于军事战略学领域的研究。
为了专心致志地完成博士论文,2001年寒假,季岩决定在学员宿舍里再留几天。但院里有规定:放假期间,学员必须全部离校,教室、宿舍一律上锁、贴封条。季岩就偷偷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并成功躲过校领导的查房。靠几箱方便面,季岩在宿舍里一待就是10多天,直到完成了论文才给队干部打电话,请他们打开门,把自己“放”出来。
在这部《相互安全论》里,季岩将自己对战略的思考,对职业的情感都写了进去。在恣意纵横的笔端,她再次体会到了穿上“红舞鞋”,思想飞速地旋转、舞动的美感。
《相互安全论》被评为军事科学院当年的优秀博士论文,受到了导师和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就是在论文结束的那一刻,在获得了智力上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的同时,季岩忽然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这一辈子已经无法离开“战争”了。
“战略研究——以俯视的角度观察军事领域的一切历史、现实,关注技术、战术层面的所有变化,预言未来,指点风云。”季岩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她开始用战略的眼光重读被信息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思考着。忧患、激情、希望,种种情感交织心底,她感到自己肩头的使命是那么重。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读书是自我享受”。这是季岩人生最后一堂课的开场白,时间是2009年5月7日。
在这堂“漫谈读书”的课上,季岩说,“战略家的思考不一定要追随历史的趋势,而是应该预知正在发展中的演变趋势。”
季岩是个酷爱学习的人,自从她当教员那天起,“读书课”一开就是七八年。季岩希望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在“漫谈读书”后,季岩突然接到部领导的电话,命令她马上住院。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生命中躲不过的‘一劫"来了”。
在空军指挥学院,季岩的作息向来以工作进度和思维节奏来安排,因为嫌去食堂吃饭太浪费时间,饿了,时常是一袋方便面,或随便买两个大饼解决问题。她像男同事一样在办公室里扔了一套铺盖,工作晚了,就把沙发一横,在办公室对付着就睡了,醒了接着干。
忙忙碌碌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躺在病床上的季岩,柔弱的身躯只占了半张单人病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开始了日复一日吃药、输液的日子。
在面对自然力的挑战时,每一个生命都显得格外脆弱和无奈。然而,季岩却说,“自然的魔力虽然强大,难以抗拒,命运却仍给生命保留了一条远征的‘心路"。”她为自己的病中日记,取名《远征记》。
日记中,季岩坦言,面对压力,曾经有过退缩,但庆幸的是一直坚持了下来;在拿到“死刑”判决书后,她仍然“感激这份把我加速带向生命终点的职业”;面对有人说自己“傻,为工作累到自己死”的评价,她以一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哉”对之。
在季岩的眼中,奉献比得到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美好。所以,当她与这个世界告别时,才会坦然说出,“我真的很幸福!”
季岩把自己比做“拔下羽毛织美锦的仙鹤”和“啼血而鸣的子规”。她自豪地宣称:“我的职业,给了我全部的光荣,使我这个貌不惊人、体不压重,放在哪个人堆里都不会被人多看几眼的丑小鸭,焕发出耀人的光彩。”
附录
弥留之际,前来探望的空军机关和学院领导对季岩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却在《远征记》中写道:“假如上苍再多给我一点时间,未完成的研究课题还将继续”
出征,向着浩瀚无际的书海
在空军指挥学院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中心,有一个“季岩军事类图书专柜”,里面摆放着她生前的1356册军事类藏书,其中有600多册是学院图书馆独一无二的珍品。
逝世前7天,季岩给学院领导写信提出:“军事类藏书捐给图书馆,算是我对学院的最后一点贡献”
翻开书架上厚厚的《战争与战略》一书,折痕还在,铅笔划下的横线条还在。负责整理书籍的郭金锁教授说,每本书里都插满纸条,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要点和体会!这些书仅是季岩读书的一部分,她还有不少文学、语言和其他工具类的书,从图书馆里借阅的书更是无法统计。
季岩走了,然而在大家心中,她好像还在教研岗位上,给学生默默传授着知识,传承着精神。
“她一生都在寻找读书、学习的机会。”季岩的大姐季素华对这个17岁就下乡当知青、聚少离多的妹妹既骄傲又痛惜。
战友们清楚地记得,直到确诊患绝症的前一天,她还满怀激情地给全院教职员工上大课——《漫谈读书》。
20年的执教生涯,始于讲台,终于讲台。可对于这生前的最后一课,季岩在《远征记》中写道:“若是能预知这是向职业生涯的告别,我肯定会更加全力以赴,倾己所有和所能。”
超越地平线的力量来自浩瀚无际的书海。
浩瀚的书海哺育了季岩。从下乡知青、女兵、护士,到哲学硕士、军事战略学博士、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季岩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跃升。
广博的知识传承给了后来者。季岩博览群书,精心准备教案,授课观点新颖、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她的课成为空军指挥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为了帮大家打开一扇了解外军的窗口,季岩翻译了《美国空军条令》,70余万字的书稿编译,面对的是晦涩枯燥的专业名词和军事术语。
季岩带的第一个研究生陈文峰看到老师花费大量心血修改论文后,文章发表时准备署上导师的名字,季岩坚决将自己的名字拿掉。
心无旁骛,才能畅游书海;心无旁骛,才能惠泽他人。
她在《远征记》中写道:“我的职业给了我全部的光荣,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光彩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