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ieVinne
-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海外华人地区,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从直接原因来说,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导致汉语拼音出现的起因。
日语本身的汉字+假名的规则,以及传教士James Curtis Hepburn发明的(日语的)黑本式拼音(平文式罗马字),是现代汉语拼音创意的源头。
因为日本人的侵略,那时国内有很大一股学习日本的风潮,这种拼音的理念就随着大量日语汉字词汇一起传入了中国
从现在港台地区还在使用的注音符号(等价于汉语拼音)可以发现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显然受到了日语假名的影响
可以说这是中日文化之间,中国>日本>中国的典例之一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7098号文件,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应视为独立的字母。
声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声母有21个: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p [p"] m [m]
唇齿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后音 zh [tu0282] ch [tu0282"] sh [u0282] r [u0290]
舌面音 j [tu0255] q [tu0255"] x [u0255]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些音节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如“案”(an),这种没有声母
的称之为零声母。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9个韵母。分别是:
单元音韵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复元音韵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带鼻音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齐齿(i)、合口(u)、撮口(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若有两个元音,且第一个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元音上。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元音之上。
a:发音时嘴唇自然张大,舌放平,舌头中间微隆,声带颤动。
o:发音时嘴唇成圆形,微翘起,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居中,声带颤动。
e:发音时嘴半开,舌位靠后,嘴角向两边展开成扁形,声带颤动。
i: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u: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ü:发音时,嘴唇成圆形,接近闭拢,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隆起,声带颤动。
b: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读音轻短。
p: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迸出成音。
m:发音时,双唇紧闭,舌后缩,气流从鼻腔出来,打开嘴,声带颤动。
f:发音时,上齿触下唇形成窄缝,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摩擦成声。
d: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流后突然放开,气流从口腔迸出,爆发成音。
t: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后,突然离开,气流从口中迸出。
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通过,同时冲开舌尖的阻碍,声带颤动。
l:发音时,嘴唇稍开,舌尖抵住上牙床,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尖两边流出。
g: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爆发成音。
k: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上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迸发成音。
h:发音时,舌根抬高,接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j: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前部紧贴硬腭,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音。
q:发音时,舌面前部贴住硬腭,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摩擦成音。
x: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前部抬高靠近硬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zh: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ch: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强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sh: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r: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嗓子用力发音,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声带颤动。
z: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c: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强的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s: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门齿背,留出窄缝,气流从舌尖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y: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w: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ai: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滑向i,气流不中断,读音轻短。
ei: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滑向i,气流不中断,嘴角向两边展开。
ui:发音时,u的发音轻短,然后滑向ei,嘴形由圆到扁。
ao: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尖后缩,舌根向上抬,嘴形拢成圆形,轻轻的滑向o。
ou:发音时,先发o的音,嘴唇渐收拢,舌根抬高,口型由大圆到小圆。
iu:发音时,先发i,然后向ou滑动,口型由扁到圆。
ie:发音时,先发i,再发e,气流不中断。
üe:发音时,先发ü的音,然后向e滑动,口型由圆到扁。
er:发音时,舌位居中发e的音,然后舌尖向硬腭卷起,两个字母同时发音。
an: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尖逐渐抬起,顶住上牙床发n的音。
en: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舌面抬高,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in:发音时,先发i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门齿背,舌面渐至硬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un:发音时,先发u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上牙床,接着发n的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ün:发音时,先发ü的音,然后舌头上抬,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ang: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软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后鼻音尾ng的音。
eng: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发ng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ing:发音时,舌尖触下齿龈,舌面隆起至硬腭,鼻腔共鸣成声。
ong:发音时,先发o的音,然后舌根后缩抵住软腭,舌面隆起,嘴唇拢圆,鼻腔共鸣成声。
由于现在已经进入e时代,很多录入工作都是使用计算机完成,为了提高效率,现代汉语拼音有了一些变化。
主要变化在于声调符号,由于录入带声调符号的拼音字母比较费时,因而现在采用在拼音后面标数字的方法来标声调,其中阴平为1,阳平为2,上声为3,去声为4,轻声为5,例如,我们——wo3 men5 楼房——lou2 fang2 卓越——zhuo1 yue4等。
另外,当韵母ü与n,l拼时(即上面2点不能省略时),写成v,因为输入v的速度要远远高于输入ü的速度,例如绿色 lv4 se4 忽略——hu1 lve4等。
采用变化后的汉语拼音输入,可以大大提高录入速度。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由于汉字复杂,学习需时,并且不如英文输入计算机般直接,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1955年—1957年进行文字改革期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早期的输入法主要是以五笔为主,而拼音由于受到重码高、输入码长等弱点的制约,其优势并不见长。
21世纪,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历经几次大的升级, VC编程工具也跟着相应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和使用VC编程,而制作输入法智能程序能全面锻炼和提高VC等编程技能,所以有更多的编程爱好者都投入到了输入法智能化的制作中。各种智能拼音输入法相继出现,这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拼音输入法,如紫光拼音、拼音加加等。在各种智能拼音的推动下,拼音输入法凭借Windows可视性界面,加之其入门简单、无需背字根、无需进行专业培训等特点越来越被更多的新新电脑用户所使用。
随着拼音智能的不断完善,拼音输入法在整句输入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6年6月搜狐公司推出了搜狗拼音输入法。与传统拼音输入法不同的是,搜狗拼音输入法采用了搜索引擎技术。由于采用了搜索引擎技术,输入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在词库的广度、词语的准确度上,搜狗输入法都有很大的优势。同时,搜狗输入法以输入法领域内前所未有的速度,在10个月内发布了10个版本。几乎每一个版本都进行了多项重大改进。继搜狗之后,Google公司于2007年4月4日推出谷歌拼音输入法,腾讯公司于2007年11月22日推出QQ拼音输入法。搜狗拼音、谷歌拼音以及QQ拼音输入法的推出,标志着拼音输入法走向了互联网时代。
广义的汉字拼音应该为加了拼音声调的拼音,它广泛应用于文字教学,是全面普及普通话的一大利器。由于各种输入法开始者都忽略了这一问题,致使长期以来各输入法对于输入加了拼音声调的汉字拼音显得举步维艰,这未免有些美中不足之感。为了解决这一尴尬场面,五行字型输入法发明人曾银平发明了带声调的汉字拼音输入方案,并于五行加加输入法1.0 Beta首次推出。
五行加加输入法定义的汉字拼音的四个声调控制键,其中第一声为Q键、第二声为W键、第三声为R键、第四声为T键。要输入加了拼音声调的汉字拼音很简单,先输入汉字的拼音,然后再在后面补加对应汉字的拼音声调控制键就行了。比如“上”的“拼音”为“shang”,它的声调为第四声。你在输入“shang” 后,再在后面补加一个第四声的声调控制键“t”,亦即输入“shangt”后,你便可以在字词候选栏中看到“shàng”了。
无论拼音怎么智能化,其始终无法解决汉字中的两个问题:
① 汉语拼音不能适应汉字的全球化
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其它很多国家也在使用汉字,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在使用汉字。远的不说,就说说我们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普通话推广,人们对于普通话的咬音越来越准,但还是未能使每个人发音都很标准,普通话的南北差异仍会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另外,很多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藏族有藏文。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汉字只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显然,要他们做到发音很标准,那也是一个难点。如果说远点,比如日本,同一个汉字,在中国几乎有一一对应的拼音方案,在日本却有几种读法,而且其发音与大陆又不完全相同。显然拼音不能适应汉字的全球化。
② 汉语拼音不能涵盖所有的汉字,用户不能对众多汉字的读音完全识别
汉字之多,汉字中同音不同字的现象特别多,我们姑且不论汉字之多造成的拼音重码率如何高,单就汉字之读音,却未必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其读音,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性的会遇到一些不会读或不认识的字是不可少的。
因此,真正要解决汉字的输入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拼音输入法,其最终还是要得往字型输入法方向发展的。只有深入剖析汉字笔画与结构的内涵,精心设计合理的键盘布局,制作出拿来就用的字型输入法才是治标又治本的法则。
③ 汉语拼音作为注音符号其辅音(声母)不纯
大家知道一种语言的语音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元音简单说就是气流通过口腔时几乎不受阻碍,发音时口腔形态(包括舌、唇、齿、腭)能够维持住。而辅音相反正是利用气流通过口腔时受到阻碍而发音,也因此发音时口腔形态(包括舌、唇、齿、腭)是瞬间的,不能维持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汉语拼音的声母在单独发音时总是在辅音音素后面缀上一个元音音素,不是纯辅音,而当我们发一个完整的音节时声母是只发辅音音素的。
④ “W”和“V”的问题
“W”是汉语拼音的声母,但当我们发一个完整的音节比如“wan 弯”时发的却是“van”,即上门牙要触碰下嘴唇。懂声乐技巧的人都知道在唱歌发声的时候发“W”为声母的音节比如“wan 弯”时,是应严格按“W”发音的,即上门牙不触碰下嘴唇而是圆口形,这样发出(唱出)的音比较圆润动听。
⑤ 中译英音译直接使用汉语拼音不够科学
首先必须明确,汉语拼音是一种注音符号。将一种注音符号其直接作为文字符号(英语单词)使用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调查100个英(美)国人,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人名地名音译哪个最难念,恐怕100个人都会选择中国的译名。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译名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难以发音!就好像《哈利·波特》中的人名“Hermione”、“Voldemort”,有人译为“荷米恩”、“福尔德摩特”结果招来一片骂声,有人译为“赫敏”、“伏地魔”结果大受欢迎。为什么呢?就因为后者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和低年龄层读者的阅读习惯罢了。
- Chen
-
汉语拼音是周有光发明的,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和拉丁字母的印刷体一样。
汉语拼音有47个字母,也就是47个音素,其中声母23个,韵母24个,声母和韵母可以组成音节,包括两拼音、三拼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a:发音时,嘴唇自然张大,舌放平,舌头中间微隆,声带颤动。
o:发音时,嘴唇成圆形,微翘起,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居中,声带颤动。
e:发音时,嘴半开,舌位靠后,嘴角向两边展开成扁形,声带颤动。
i: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u: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ü:发音时,嘴唇成圆形,接近闭拢,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隆起,声带颤动。
b: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读音轻短。
p: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迸出成音。
m:发音时,双唇紧闭,舌后缩,气流从鼻腔出来,打开嘴,声带颤动。
f:发音时,上齿触下唇形成窄缝,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摩擦成声。
d: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流后突然放开,气流从口腔迸出,爆发成音。
t: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后,突然离开,气流从口中迸出。
n: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通过,同时冲开舌尖的阻碍,声带颤动。
l:发音时,嘴唇稍开,舌尖抵住上牙床,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尖两边流出。
g: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爆发成音。
k:发音时,舌根前部,抵住上软腭,阻碍气流,让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迸发成音。
h:发音时,舌根抬高,接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j: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前部紧贴硬腭,气流从窄缝中冲出,摩擦成音。
q:发音时,舌面前部贴住硬腭,气流冲破舌根的阻碍,摩擦成音。
x: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门齿,舌面前部抬高靠近硬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zh: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ch: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强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sh: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r: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嗓子用力发音,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声带颤动。
z: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c: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强的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s: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门齿背,留出窄缝,气流从舌尖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y:发音时,嘴微张成扁平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声带颤动。
w: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ai:发音时,先发 a 的音,然后滑向i,气流不中断,读音轻短。
ei:发音时,先发 e 的音,然后滑向i,气流不中断,嘴角向两边展开。
ui:发音时,u 的发音轻短,然后滑向 ei,嘴形由圆到扁。
ao:发音时,先发 a 的音,然后舌尖后缩,舌根向上抬,嘴形拢成圆形,轻轻地滑向 o。ou:发音时,先发 o 的音,嘴唇渐收拢,舌根抬高,口型由大圆到小圆。
iu:发音时,先发 i,然后向 u 滑动,口型由扁到圆。
ie:发音时,先发 i,再发e,气流不中断。
üe:发音时,先发 ü 的音,然后向e滑动,口型由圆到扁。
er:发音时,舌位居中发 e 的音,然后舌尖向硬腭卷起,两个字母同时发音。
an:发音时,先发 a 的音,然后舌尖逐渐抬起,顶住上牙床发n的音。
en:发音时,先发 e 的音,然后舌面抬高,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in:发音时,先发 i 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门齿背,舌面渐至硬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un:发音时,先发 u 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上牙床,接着发n的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ün:发音时,先发 ü 的音,然后舌头上抬,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泄出,发n的音。
ang:发音时,先发 a 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软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后鼻音尾ng的音。
eng:发音时,先发 e 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发ng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ing:发音时,舌尖触下齿龈,舌面隆起至硬腭,鼻腔共鸣成声。
ong:发音时,先发 o 的音,然后舌根后缩抵住软腭,舌面隆起,嘴唇拢圆,鼻腔共鸣成声。
整体认读音节有16个:
zhi、chi、shi、ri :这四个音节的韵母都是舌尖后元音“-i”,发音口形舌位不好掌握。把这四个音节当做整体来认读,是为了避开学习舌尖后元音“-i”的困难。发这个舌尖后元音时,口略开,展唇,舌前端抬起和前硬腭相对。发音时,声带振动,软腭上升。
zi、ci、si :这三个音节的韵母都是舌前元音“i”,发音口形舌位不好掌握。把这三个音节当做整体来认读,是为了避开学习舌尖前元音“i”的困难。发这个舌尖前元音时,口略开,展唇,舌尖和上齿背相对,保持适当距离。发音时,声带振动,软腭上升。
ye:这个音节可以看作韵母ie自成音节。
yi、yin、ying、wu:这四个音节是由韵母i、in、ing、u前面加声母y或w构成的。
yu、yue、yun、yuan:这四个音节是由撮口呼韵母ü、üe、ün和üan前面加y构成的。注意,ü碰到半元音y时,两点省略不写。
yan 这个音节不属于以上五种情况,故不列为整体认读音节,它是由声母y和前鼻音韵母an拼成的音节。
- 豆豆staR
-
确切的来说,汉语拼音和英文使用的都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自于希腊字母,是罗马人发明而非英国人发明的。拉丁字母是欧洲主要的书写系统,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语言都使用拉丁字母。
在欧洲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之后,拉丁字母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文化输出扩散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所以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有一套拉丁化的系统用来转写本民族语言。汉语历史上也有很多转写系统,繁乱不堪,比如韦氏拼音、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等,繁乱不堪,并不统一。1913年之后,中国使用了一套取汉语偏旁部首为汉字注音的系统,即注音符号,但是注音符号不是拉丁字母,所以没法作为汉语的罗马化转写系统。
1956年,我国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标准,以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拉丁字母为基础,兼具为汉字注音和罗马化转写系统两项功能,结束了一音多拼的转写混乱时代。正因为汉语拼音和英语都使用了拉丁字母,所以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基本一致。
不过其实汉语拼音方案也规定了一些英文字母没有的字母,比如表示“迂”的韵母的ü,表示“诶”的单韵母发音的“ê”,这俩字母在法语中有,英语中没有。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四个用二合字母表示的音位:zh、ch、sh、ng,为了使拼式简短,《方案》规定了这四个音可简写为u1e91、u0109、u015d、u014b,比如“庄”字可以拼做“u1e91uāu014b”,这四种简写字母英文中也不存在。
- 余辉
-
查一下汉语拼音发展史就知道了
先是瞿秋白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多种地方方言来分别改造,也就是说方案将不是一个,而是十个八个以至上百种;后来到了民国二年时当时的政府就开始着手制订注音字母方案,是由黎锦熙先生所主持;后来就是赵元任主持搞的,也就是采用国际通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方式等。接着看史,汉字拼音的改革历史也只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中断过数十年(可见文革一斑),总体看是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的。而《新京报》此篇文章所提周友光先生虽前半世纪只是私下喜爱此学,但到1956年始,他则全力投入了这项事业。周友光先生今年1月13日刚刚过一百零二岁寿诞,耆耄老者,文字兴趣依然,令人感动!
若说起汉字拼音改革发展至汉字拉丁化阶段,我辈该是亲历之人。据史料记载:《汉语拼音方案》是自1958年秋季开始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程进入全国小学课堂的,我则于1960年入小学。学校开始教授的是一种古怪的汉语拼音发音方法。
- 阿啵呲嘚
-
就是为了将来学英语方便
- 瑞瑞爱吃桃
-
本来就是解放后抄的...
- 真颛
-
近代借用 世界流行
- bikbok
-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08.htm